2023-07-2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金黃色葡萄球菌
共找到
112
筆 文章
-
-
2023-07-23 養生.聰明飲食
夏季野餐食物怎麼準備?醫師曝不帶「5種地雷食物」,恐致腹瀉嘔吐
炎炎夏日去海邊玩耍時須特別注意,攜至戶外的食物可能因陽光與高溫變質,當食物在不安全的溫度範圍放置太久,致病細菌可能生長到危險的水平,這些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salmonella)、大腸桿菌(E. coli)、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等,可導致腹瀉與嘔吐。在攝氏4度~60度細菌繁殖迅速 食物易腐敗NBC News資深醫療記者托瑞斯(John Torres)醫生指出,細菌在攝氏4度~60度(華氏40度到140度)的「危險範圍」內繁殖最迅速,農業部建議易腐敗的食物不應離開冰箱超過兩小時。TODAY.com報導,若周圍溫度高於攝氏32度,這在海邊相當常見,則食物不應該放置超過一小時。托瑞斯建議前往海邊玩耍時使用高品質的可攜式保冷箱,但也很難確保一整天的溫度都控制在攝氏4度以下,因此他建議以下食品最好不要帶到海邊享用。海邊野餐 醫生不帶這五種食物1.冷切肉若三明治裡夾有熟食肉或冷切肉,如切片火雞肉、火腿、雞肉、烤牛肉、義大利香腸、培根或波隆那香腸等,這些食物在食用前都需要冷藏。2.新鮮沙拉新鮮的沙拉含有綠色蔬菜等生食,不適合帶到海邊,沙拉在高溫下不僅會枯萎、變得濕軟,內含的細菌還會在高溫環境中迅速繁殖。3.含美乃滋的食品例如加入美乃滋製作的馬鈴薯沙拉,總是引發許多問題,儘管美乃滋原本放在非冷藏的貨架上,但任何含有美乃滋的沙拉或食物在攝氏4度以上的溫度下僅能放置兩小時,否則就應該丟棄。4.未經烹煮的肉類燒烤是許多人最愛的海邊活動,但帶一堆生的漢堡肉或雞肉並不是個好主意,托瑞斯不建議帶生肉或未烹調過的肉到海邊。若仍想帶生肉到海邊燒烤,務必存放於溫度低於攝氏4度的保冷箱中,將其密封,並將生肉與保冷箱裡其他不需要烹調的食物分隔開。5.事先切好的水果事先切好的水果可能含有沙門氏桿菌等食源性病原體,水果切開後,表面的細菌可能會轉移至果肉中。切片水果生溫更快而且會吸引昆蟲,建議帶一整顆水果到海邊再切開,確保雙手及刀具乾淨。延伸閱讀:.「半熟鮭魚」比生的更危險!專家曝原因:溫度是關鍵,2原則挑選生魚片.吃生魚片15歲女竟慢性腎臟病及重金屬中毒!吃生魚片安全次數是?.每5個壽司=1碗白飯熱量!營養師授吃壽司4秘訣:選錯熱量差兩倍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剉冰導致腎衰竭!營養師曝食物中常見的3種致病菌,預防食物中毒5原則一次看
近期新聞報導冰店的產品導致數十人出現腹痛、腹瀉,甚至是嚴重的血便、腎衰竭等食物中毒症狀,其產品檢驗出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致病菌,這樣的新聞對於喜歡在炎炎夏日來碗冰品的人來說,無疑是則令人大吃一驚的消息。究竟如何防止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細菌污染食物,這是每個家庭、餐飲業者及食用的人都必須了解的課題。接下來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為大家介紹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這三種常見的致病菌,也要和大家分享有效的杜絕方法!三種常見的致病菌.沙門氏菌特性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ca)是與「蛋」最有關連的致病菌了!它通常是由蛋殼外的雞糞污染造成,常出現在保存不當的雞蛋、生蛋液、蛋糕中。沙門氏菌喜好在溫度約35-37°C的環境下生長,因此在這種高溫炎熱的夏日中,如何保存食物便成了一大考驗。不過沙門氏菌並不耐熱,可以靠充分的加熱來殺死它。若吃下受沙門氏菌汙染的食物,可能在4-48小時後就會出現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帶血或黏液的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若盡快就醫並妥善處理,大約2-3天後病症會慢慢好轉。.金黃色葡萄球菌特性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常出現在我們的皮膚、毛髮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最為常見。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非常容易透過人體接觸食品後發生汙染。比較特別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其他致病菌不同,它不容易透過簡單的加熱方式去除。因此要特別注意,若身上有傷口或膿瘡者,一定要妥善包紮傷口並停止進行食物製備及調理的工作,同時要也注意使用器具的清潔,才能有效杜絕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侵襲。若吃到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的食物,可能在1-7個小時內就會出現不適症狀,主要症狀為嚴重的嘔吐、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通常會在持續數日後慢慢康復,期間需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以免脫水。若有其必要,可以在專業醫事人員的指導下服用抗生素。.仙人掌桿菌特性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它常常出現在保存不當的穀類或澱粉中,例如煮過或炒過的米飯若在室溫下放置太久,就很有可能感染這種細菌;它也會存在於果醬、甜點、奶製品中,所以是一種很常見的致病菌。它喜歡在溫度約30°C左右的環境下生長,所以夏天的環境更需要注意食物的保存喔!不過這個細菌並不耐熱,只要食物有經過充分的加熱,就可以將潛在的細菌殺死。若吃下受仙人掌桿菌污染的食物,依其症狀大致可以分為以嘔吐為主或是以腹瀉為主兩種。在妥善照料的情況下,症狀大約持續1-2天後就會慢慢恢復,期間同樣也別忘了水分與電解質的補充。【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預防食物中毒5要原則看完了以上三種常見致病菌的簡介後,接下來Sean就要和大家了解如何有效的預防這些細菌所造成的食物中毒。可以總結成一個「五要原則」,分別是:一、要洗手曾有研究指出,手部的細菌甚至比馬桶還要多!因此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在進行食物烹調及食用前,應該將手澈底洗淨,才能減少食物受手部細菌汙染的風險。二、要新鮮挑選食材時要注意食材的新鮮度,越新鮮的食材,其受到致病菌污染的機會及程度皆越低。三、要生熟食分開這是許多家庭或餐廳業者最常忽略的一點,使用同一把菜刀或砧板來處理生熟食,此舉很容易使熟食被生食中帶有的細菌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疑慮。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處理生熟食時,分別使用不同的器具,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四、要澈底加熱會造成食物中毒的細菌多半都不耐熱,可以透過高溫加熱的方式殺滅,因此在製備時,宜將食物充分加熱煮熟至中心溫度達75°C後再食用,同時也盡量減少生食的機會。五、要注意保存溫度許多食品出問題得原因都是因為保存不當。通常細菌在溫度7-60°C的這個區間都能快速滋生,造成食物腐敗,這也是科學家們稱的「危險溫度帶」。因此為了能有效避免細菌大量生長,在保存食物時我們就要避開危險溫度帶,例如冷藏溫度應低於7°C、室溫不宜放置過久、保溫箱溫度應高於60°C…等,都是為了控管保存溫度而做出的管理。 食物中毒的新聞案件總是時不時出現,也常引起不小的騷動。難免讓人有「什麼東西都不安全」之感。但其實只要謹記上述的五要原則,就可以將食物中毒的風險大幅降低。然而,這些知識並不是餐飲業者或廚師的專利,而是所有人都應具備的技能!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畢竟,人生的健康與否就如同乘法中的1與0,有健康的基石下,才有能力朝向自己的目標及理想前進! 貼心叮嚀:若發現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狀,請務必立即就醫接受專業醫療人員的治療,勿因自認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皮膚癢怎麼辦?糖尿病常見6大皮膚問題報你知!
約有1/3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問題,有些甚至能作為早期發覺糖尿病的線索之一。元氣網整理出糖尿病患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以及改善方法。Q1 糖尿病患者常覺得皮膚變黑?特徵可能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縮寫為AN)引起,糖尿病患者常在後頸、腋窩和腹股溝等身體摺痕處,出現明顯大面積的黑色暗沉狀斑塊,也有人以黑天鵝絨般的黑斑塊形容,很容易被誤認是洗澡洗不乾淨所導致。這些黑斑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手肘和膝蓋後。病因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體內的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發揮作用。當患者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2時,就代表體內已經發生胰島素阻抗,如果不從飲食等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逐漸朝向糖尿病前期發展,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黑色棘皮症有時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前兆之一。部分疾病導致病人肥胖,也會讓胰島素分泌的工作量增加,例如:多發性卵巢或癌症等,病人也會發生黑色棘皮症。如何改善?可透過面霜等產品來改善皮膚暗沉的黑斑,更重要是減低胰島素阻抗的嚴重度,例如:避免肥胖、搭配藥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改善黑色棘皮症的困擾。Q2在小腿皮膚出現紅斑是正常的嗎?特徵可能是由糖尿病皮膚病、或稱脛前色斑或脛骨斑點(diabetic dermopathy)所引起。這些紅色或棕色的斑點或線條,常發生在小腿的部位,容易與老人斑相混,這些斑點並不會疼痛或搔癢。病因主因是糖尿病導致影響到末梢小血管的問題,導致小腿皮膚的血液供應出現問題,導致紅斑的發生。也有20%的非糖尿病病患出現此問題。如何改善?這種皮膚病是無害的,並不需要治療。如果對皮膚外觀有困擾,請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Q3 糖尿病患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特徵糖尿病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容易發癢,尤其在乾冷的秋冬或冷氣房中,因為環境乾燥症讓這問題更容易發生。病因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讓皮膚的保水性不佳,過度乾燥導致發癢。此皮膚問題正常人也會遇到,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頻繁發生。如何改善?【貼心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有搔癢問題,可從三面向改善:1.糖尿病病人需要將血糖儘量維持在正常值。2.皮膚清潔原則:不要過度的洗澡、過熱的熱水、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使用保水性較佳的護膚產品,例如:乳液都會改善。3.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於改善皮膚搔癢問題。Q4 糖尿病患者皮膚發炎,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問題?特徵常見是由細菌反覆感染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有眼瞼、毛囊和指甲。病人會出現紅腫的毛囊問題,反覆感染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病因糖尿病病患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較慢,往往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當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中,細菌更容易會大量繁殖,也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炎更加嚴重,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如何改善?控制好血糖,維持自身免疫力,遵照醫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Q5 糖尿病患者會容易得到香港腳、甲癬嗎?特徵香港腳、甲癬等多數由皮癬菌感染的疾病,會在患部皮膚引起微小的紅色水泡和鱗狀皮屑,它們通常會發生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中,常見是香港腳(腳癬)、甲癬和股癬。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受到另一種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感染,女性患者會出現外陰搔癢難耐和陰道分泌物過多,並且常常是反覆感染(一年4次以上)。病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糖尿病病患如果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狀況,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何改善?與醫生討論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經常檢查血糖,將血糖控制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是預防真菌感染的最佳方法。Q6 糖尿病患者後頸後背出現變厚、變硬,正常嗎?特徵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發生成人硬腫症(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糖尿病患者的後頸,上背與肩膀出現皮膚變厚變硬的情況,皮膚出現會有紅斑和伴隨毛囊發炎的情況。病因致病機轉仍不很清楚,病理檢查中往往發現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增加導致皮膚變厚。如何改善?可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沒有治療的良方,大多根據患者症狀加以治療,部分患者會在數年後自行痊癒。資料來源:美國CDC資料林鳳玲/易留疤、全身發癢 皮膚問題都和糖尿病有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毛巾多久洗一次?美研究:一週沒洗恐孳生上億細菌,超過1時間快換掉
你有用毛巾的習慣嗎?許多人洗臉、洗澡後都會用毛巾擦乾身體。對多數人而言,一條毛巾用好幾個月、好幾年是很平常的事,有的人甚至會用到發霉了還在用。但毛巾每天都與肌膚親密接觸,若是不乾淨會影響身體健康。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你家毛巾,多久沒洗了?》的外國研究,告訴你毛巾要多久換一條比較恰當。毛巾上常見的細菌你每天使用的毛巾,上面會沾有油脂、灰塵、皮屑,這些會導致毛巾孳生細菌。黃軒指出,毛巾上的細菌數量取決於使用頻率、清洗方式和晾乾環境。一般來說,毛巾上的細菌會隨著使用次數和時間增加,如果不及時清洗和晾乾,可能會造成皮膚感染、過敏或異味。毛巾常見的細菌有以下幾種:.大腸桿菌:這是一種可以引起腸胃道感染的細菌,其存在於毛巾上可能會引發腹瀉等症狀。.金黃色葡萄球菌:這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存在於皮膚、鼻子、咽喉黏膜及糞便中。當這些細菌滋生於毛巾上時,可能會引發皮膚感染、風疹、痤瘡等症狀。.黴菌:這是一種生長迅速的細菌,其存在於濕潤的毛巾上可能會引發呼吸道疾病和敏感性皮膚炎等症狀。多久要清洗一次毛巾?根據一項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毛巾三天沒洗,病菌量就可以達到約「8千萬隻」,如同以馬桶擦拭身體一般,一周沒洗就可能會達到「上億隻細菌」!因此,專家們建議「毛巾應該每使用2~3次就要清洗一次」,每周至少清洗一次。清洗時,可以用熱水或肥皂水浸泡10分鐘,然後用手揉搓或用洗衣機脫水,最後掛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乾。除了舊毛巾要注意清洗,「新毛巾」也要用熱水洗才乾淨。毛巾自己一條 不要共用有些人的家裡會多人公用一條毛巾,對此,黃軒提醒,每個人最好有自己的毛巾,不要共用,以免傳染細菌或病毒。而如果你有皮膚疾病,請不要跟私密處清潔的毛巾共用,建議用另外一條毛巾來擦拭私密處,以避免交叉感染。多久要換一次毛巾?毛巾除了要定期清洗,毛巾的更換頻率也要注意,一般建議「每2~3個月就更換一條新毛巾」。最後,黃軒再次提醒,千萬不要懶得洗你家的毛巾,記得2-3次用完就要洗,而不是等你肉眼看到髒兮兮才洗毛巾,不然你等於在用上億隻細菌擦拭身體,對健康造成危害!延伸閱讀:.你的內褲有滿滿細菌!這樣洗會越洗越髒,醫師曝「5大步驟正確清洗內褲」.1條毛巾擦到天荒地老?用半年的毛巾你知道有多髒嗎?.你家牆角超髒!3處髒度第一名是它 醫示警:出現一生物代表有分屍現場
-
2023-07-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吃高雄知名剉冰吃到出現血便、腎衰竭!毒物權威授4招防沙門氏菌中毒
高雄市知名剉冰店傳出民眾食物中毒事件,後續遭衛生局檢出沙門氏菌陽性。毒物醫師表示,沙門氏菌常見於蛋、肉類製品中,對長者、幼兒來說非常危險,嚴重將導致「敗血症」發生,建議便當、冰品、手搖杯等食物,不宜放在室溫超過一小時,在7°C至60°C「危險溫度帶」環境中,細菌非常容易孳生。日前有高雄市民眾日前到知名剉冰店買剉冰,家人集體食用後,13人有11人腸胃不適,最嚴重的出現血便,還有小孩疑似發生腎衰竭住進加護病房。高市衛生局初步檢出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未超標)、大腸桿菌,但在3名廚工、住院患者體內都檢出沙門氏桿菌陽性反應,目前已勒令停歇業並裁處6萬元。沙門氏菌常在蛋、肉製品孳生 烹飪完全再食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沙門氏菌屬於革蘭氏陰性細菌,通常在蛋、肉製品上較容易孳生,不常在冰品中驗出,也因此生蛋、生肉務必要烹飪完全再食用,冰品中的沙門氏菌應儘速調查釐清來源。顏宗海表示,一般民眾若吃到微生物汙染的食物可能會引起急性腸胃炎,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發燒,多數人服藥後可康復。但免疫力不好的族群,像是長者、幼兒、懷孕婦女,或者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患者,嚴重的腸胃炎可能會合併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酸中毒、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留意「危險溫度帶」 食物不要放在室溫超過1小時顏宗海表示,諸多細菌在7°C至60°C的環境下皆可孳生繁殖,醫學上稱之為「危險溫度帶」,食物保存在低於7°C可抑制微生物生長,加熱高於70°C則可以徹底殺菌。「食物不要放在室溫超過一個小時。」顏宗海建議,室內溫度約20多度,室外溫度則在30度上下,都處於危險溫度帶內,買了冰品儘速吃完,手搖杯則不宜放在辦公桌上慢慢飲用,便當要在一個小時內吃完,若工作過於繁忙,可先放置冰箱存放,4度的溫度可避免細菌生長。四措施預防食物中毒顏宗海也提醒四大措施,讓民眾預防食物中毒一、徹底清潔:微生物存在廚房各角落,準備食物前中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餐具、砧板和檯面等。二、生熟分開:生、熟食砧板分開,同時避免靠在一起存放。三、加熱完全:食物徹底煮熟,徹底殺菌。四、冷藏保存:熟食1至2小時內食用完畢,吃不完盡快冷藏。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則表示,近來天氣炎熱,微生物相當容易生長,餐飲業者應注意食材的儲存環境衛生狀況,調製人員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若手已遭汙染,不可再調理食品,應充分清潔後再進行;上游廠商的水質也需要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否則冰品、沙拉、飲品都容易孳生大腸桿菌群,務必特別注意。食藥署則說,沙門氏菌潛伏期約6至72小時,平均為18至36小時。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至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在1%以下。一般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免疫低下族群,或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患者,則應採行抗生素治療,避免發生移轉性感染。認識沙門氏菌發生原因:1.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2. 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3. 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4. 在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潛伏期:6~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中毒症狀:1. 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2. 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為1%以下。》看更多「沙門氏菌」北市12冰品腸桿菌科超標 GODIVA、莫凡彼等名店上榜【聯合報/記者洪子凱/台北報導】夏天是飲冰品消費高峰,北市衛生局抽檢發現21件不合格,複檢後仍有9家12件未過關,共開罰30萬元,其中,玖仰茶食飲品紅烏龍驗出腸桿菌科110000 CFU/g,是標準值的1萬1000倍。業者表示,會配合改善,更注意食品安全衛生。不合格冰品包括永康街思慕昔香脆花生蜜芋、芋頭芋圓牛奶雪花冰、玖仰茶食文化永康店探春與紅烏龍、GODIVA巧克力微風南京黑巧克力霜淇淋、莫凡彼慶城店歐利歐巧克力冰酷樂、人从众厚切牛排光復店麥香紅茶、進發家大安店祖傳綠豆沙和萬丹紅豆沙、三良品茶100%綠豆沙沙、錢都火鍋內湖成功店霜淇淋,以及黑丸嫩仙草古亭店四季青茶,許多都是知名店家。北市衛生局這波共抽驗冰品、食用冰塊、飲料共83件,其中12件飲品經初、複檢驗仍不符衛生標準,不合率達14.4%。其中,玖仰茶食飲品紅烏龍驗出腸桿菌科110000 CFU/g,超標10 CFU/g最多。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陳怡婷表示,這次12件不合格產品主要都是腸桿菌科超標,複檢仍有飲品不合格,其中永康街思慕昔、玖仰茶食文化永康店、進發家大安店被罰4萬元,其餘開罰3萬元,明年也會列抽檢重點店家。永康街思慕昔陸姓店長說,不符規定商品都已下架,也全面改善生環境。玖仰茶食向姓負責人表示,有定期清洗製冰區、更換濾芯,會更留意食品安全衛生。飲料及冰品不符合規定名單》詳細名單連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杯子、水壺多久沒洗?別讓喝水像喝馬桶水!教你3招輕鬆滅菌
喝水有益健康,不過民眾日常放在家裡辦公桌、放在公司的水杯、水壺,往往都過了一段時間才洗,有得甚至透明的水壺已變成半透明。美國毒物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日常應定期清洗,並選擇可確實清洗的杯物,清洗時也可注意方式,更有助杯物清潔,維持身體健康。杯子、水壺多久沒洗了?別讓喝水像在喝馬桶水!杯物內和馬桶一樣的細菌:招名威教授表示,有水的地方就會容易滋生細菌,像這樣杯子、水壺常常沒洗,就會容易出現髒汙、日久形成半透明的狀況,並且滋生細菌,最常見的就是大腸桿菌,也就是經常聽到常見附著在馬桶的細菌。其他也包括退伍軍人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可能引起發燒、腹瀉、食物中毒,日久也可能使得身體容易過敏、引起氣喘、慢性發炎等問題。細菌也會保護自己:這些細菌會形成生物膜保護自己,讓本體在水沖、水洗之下也不受影響、且也不容易洗掉。許多時候餐具洗過依舊有異味,正是因為受此影響,細菌依舊存在,沒有沖洗乾淨。因此建議民眾應盡量保持每日清洗杯子、水壺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沒有形成生物膜的細菌會影響健康,形成生物膜卻因為不當刷洗而生物膜被破壞的細菌,也會從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對人體沒有影響,變成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除了定期清洗杯物,良好的洗潔方式也很重要。清洗杯物注意2基本原則,長條形水壺留意清潔方式。招名威教授指出,一般市售的水壺大多是長條型,會需要特別留意清潔方式,因為這樣的杯物手較難伸進去,若用長柄刷進行刷洗也刷不乾淨,因此會建議使用至少手伸得進去的杯物,例如桶型的水壺。即便手探得進杯物中,也建議避免使用鋼刷等質地較硬的清潔用品,除了容易破壞上述細菌的生物膜,又使杯物本體出現刮痕,讓細菌更多殘留在杯物當中。而長條型水壺通常多以刷子清潔,更需留意。別讓杯子、水壺像馬桶一樣髒,專家簡單3招輕鬆消滅細菌!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日常用洗碗精清洗杯物,刷洗工具還是用乾淨、質地較軟的菜瓜布為佳,也記得以輕柔的方式刷洗,產生泡沫並沖洗即可,避免過度用力,如此便可刷洗髒污,並且避免出現刮痕藏留細菌。另外也可以使用小蘇打粉就好,將小蘇打粉和清水倒進杯物,靜置等待化學反應結束,其後再倒掉並用清水將小蘇打粉沖洗乾淨即可,不用刷洗就可以洗淨杯物。而若杯物只是日常喝水,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使用80度以上的熱水消滅細菌。不過這樣的方式就不建議使用在也會用來裝飲料的杯物。除此之外,民眾使用水壺時也常見會用環保吸管,招名威教授較不建議使用,因為這其實相當容易殘留髒污、細菌,且手完全深不進去,僅能使用刷子或熱水,但刷子容易破壞本體殘留髒污,而熱水則不易洗淨水以外的飲品殘留。因此習慣使用環保吸管的民眾,建議保持定期更換的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杯物、養成定期清潔杯物的習慣、並知道良好的洗潔方式,更有助避免病菌的侵擾,對身體健康、生活品質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防範筷子4大健康地雷 專家:留意發霉避免吃下致癌物 .餐具材質影響身體健康!塑膠、木質、陶瓷哪個好?毒物專家解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抹布竟比馬桶髒!泛黃、發黑快丟 譚敦慈:想要徹底殺除細菌按3步驟正確清潔
日前牛肉拉麵店抹布水事件引起關注,許多民眾想知道廚房抹布有多髒,1項英國研究指出,90%以上的廚房抹布上面附著病菌,每平方公分有8.75億細菌,毛巾每平方公分則有2.48億細菌,馬桶則有3000萬細菌,抹布病菌數遠比馬桶還要多。抹布病菌多 泛黃、發黑快丟!「無毒教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抹布上的病菌眾多,包括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菌和黴菌等。臨床顯示,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引發食物中毒,以致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譚敦慈建議,只要抹布泛黃、發黑,就應該立即丟掉。清潔抹布3步驟 避免細菌孳生只要是煮沸的水可以殺死一般病菌,而黴菌則需400多度高溫,才能消滅。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毒素,即使高溫烹煮過後仍不會被破壞。以下提供正確清潔抹布的步驟:▸1.浸泡於泡稀釋漂白水(10毫升漂白水混和於1公升清水內),或以滾水煮過。▸2.用手擰乾抹布。▸3.曝曬於陽光下。譚敦慈提醒,同1條抹布不可用在許多地方,例如,擦拭餐桌、碗盤餐具、擦爐、水槽,應分別使用不同抹布,不能1條抹布用到底。另外,只要抹布發黃、出現黑點,即代表發黴,應該立即丟棄。不過,台灣天氣常為高溫潮濕,只要相對濕度超過60%,就容易孳生黴菌,且很多房子並無前後陽台,無法晾乾抹布,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拋棄式抹布、廚房紙巾,降低病菌感染。延伸閱讀:.你家牆角超髒!3處髒度第一名竟是「它」 醫:出現一生物代表有分屍現場.家中出現蟑螂怎麼辦?用拖鞋打病菌恐上身!網推4大滅蟑法1次告訴你.牛奶放冰箱門邊更易壞!專家曝「最佳存放位置」,肉類跟乳製品要放這★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08 醫療.消化系統
腸胃炎後要空腹讓胃腸休息?醫破解迷思:可能讓病況更嚴重
【本文重點】急性腸胃炎是因為腸胃道受到細菌、病毒、桿菌入侵,可能與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不乾淨的水源有關。過往長輩多叮囑要少吃,甚至「空腹」,但腸胃炎患者未必需要空腹,以免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醫生建議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脫水,連帶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若病況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再考慮就醫打點滴,空腹讓腸胃休息一下。--by ChatGPT前言:臉書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曾發文表示,台灣的衛教觀念需要改變,但一旦定下來,很難逆轉。例如長期以來稱傷口不可碰水,容易感染的觀念,事實上現在已經有研究證明使用自來水洗傷口表面可以降低風險,但衛教觀念一旦被灌輸,很難改變。另一方面,腸胃炎的觀念也需要更新,因為過度節食不但無法讓腸胃休息,甚至會增加脫水風險並對腸道組織修復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醫護人員需要調整語氣、折衷講法,避免讓觀念對立造成困擾。罹患腸胃炎未必需要空腹急性腸胃炎是因為腸胃道受到細菌、病毒、桿菌入侵,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症狀嚴重程度與個人的抵抗力有關,可能與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不乾淨的水源有關。一旦出現腸胃炎,長輩總說要「空腹」,讓腸胃休息,但醫師說明,罹患腸胃炎時未必需要空腹,以免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反讓病況更加拖沓嚴重。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三病兩痛,我們每天吃下的東西也並非完全無毒無菌,通常經過消化系統都能夠確保身體無虞;但可能食用不新鮮的食物、被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烹調過程不潔,衛生環境、習慣不佳等等,就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發生,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更是好發期。較常見因為食物中細菌增生,導致的「細菌性腸胃炎」,通常是沙門桿菌感染,或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或彎曲桿菌等等,病程大約1至2周可痊癒;過往長輩多叮囑要少吃,甚至「空腹」,否則腸胃道無法休息會讓病程拖更久。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表示,通常不建議腸胃炎患者完全空腹,諾羅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患者因症狀感到非常不舒服,可以稍微少吃一些,以清淡飲食為主,但仍要有些許進食,避免脫水,連電解質可能都會失衡。「除非上吐下瀉非常厲害,需要住院才會建議空腹。」吳俊穎說,若病患腸胃炎非常嚴重,需要到醫院住院觀察「打點滴」,才會建議先讓腸胃休息一段時間,否則吃多少就排多少,至少點滴能夠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吳俊穎說明,腸胃炎期間身體要修復腸道組織,需要充分的水分、電解質,若脫水造成身體虛弱,連帶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反而不利於大腸黏膜的復原;因此民眾若是因腸胃炎在家休養,不要空腹,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忌口刺激性食物,若病況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再考慮就醫打點滴,空腹讓腸胃休息一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鍋這樣用,耗電又生細菌!台電加碼教電鍋煮菜省電秘訣,一次煮多道
你是否也習慣把煮好的飯菜放在電鍋內保溫?台電提醒,使用電鍋保溫,務必確認電鍋保溫溫度是否有高於60度,否則細菌容易滋生。改放冰箱冷藏,既省電也較安全。「危險溫度帶」易生細菌 電鍋加熱必須高於60℃電鍋幾乎是每個家庭裡的必備電器,許多人不喜歡吃冷掉的食物,就習慣把煮好的飯菜放在電鍋內保溫,等到要吃的時候就可直接拿出來吃。這看似很平常的行為其實暗藏危機!食藥署指出,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要達到抑制細菌生長的環境,溫度必須高於60℃或是冷藏低於7℃。因此如要使用電鍋保溫,務必確認電鍋保溫溫度是否有高於60度,如果不確定的話,建議吃不完的食物放涼後最好還是放冰箱,待下次要吃的時候再加熱,不但省去食物保溫的耗電量,也避免把細菌吃下肚。食物再加熱時也要注意。食藥署提醒,食品加熱溫度需超過70℃,細菌才易被消滅。為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煮好的食物不要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使用電鍋加2物件可一次煮多道 快速又省電而如果是利用電鍋煮菜,台電也提供一個省電撇步,使用電鍋搭配「蒸架」和「蒸盤」,將食材備料調味後,放入一個有深度的盤子中,透過層層堆疊放進電鍋中,就能一次煮好2到3樣料理,既快速又省電。但要注意,味道較重的菜色,例如海鮮類的食品建議放在最上面一層,以避免影響其他料理的氣味。食物中毒高峰季將臨 預防中毒「五要」夏天是食物中毒的高峰季節,食品中毒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一般而言,適當的加熱過都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澈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3.要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不宜放置過久。【參考資料】.台電電力粉絲團.食藥署食品中毒常見問與答.這4款家電用品 隱藏版的吃電怪獸
-
2023-04-18 養生.聰明飲食
葉菜類最好當餐吃完!放超過8小時衍生3問題:對身體沒好處
網路謠傳隔夜菜會致癌,主要是擔心蔬菜中的硝酸鹽在人體內合成致癌的亞硝胺,但因天然食物中的硝酸鹽濃度低,於人體合成的亞硝胺量並不足以產生癌化現象,何況目前也未有證據證實蔬菜的硝酸鹽與癌症的相關性。不建議常吃隔夜菜不過,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戴珊如還是不建議常吃隔夜菜,尤其葉菜類硝酸鹽含量相對較高,瓜果或根莖類蔬菜較少,且食物中硝酸鹽含量與季節、產地、施肥(用氮肥會使硝酸鹽濃度增加)等因素相關,慶幸的是,硝酸鹽溶於水,蔬菜經烹煮、汆燙過後可除去五成以上的硝酸鹽,但隨著存放時間變長,如隔夜或超過8小時以上,硝酸鹽將再度增加,所以,葉菜類應當餐吃完。此外,有些民眾擔心葉菜與富含「胺」的海鮮共同烹煮會產生亞硝胺,其實不需過度緊張,因為未有證據證實會致癌,且多食用抗氧化食物,例如: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芭樂、奇異果、柑橘類等,就能幫助身體化解亞硝胺。易營養流失、食物安全問題很多人認為隔夜菜是指晚餐吃剩放到第二天,其實只要放置時間久一點,超過8小時或10小時以上,都要小心有食物安全疑慮,並非一定要隔一晚。至於吃隔夜菜最擔心問題包括:■營養流失:雖無致癌疑慮,仍需注意營養流失的問題,食物經烹調後存放一段時間,首當其衝的是,水溶性維生素B、維生素C濃度會逐漸減少,但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及礦物質含量,則不會因隔夜或存放太久而降低。■食物安全問題:前端衛生方面若未好好處理,之後儲存時間越久,細菌就越容易繁衍,萬一食物中出現致病菌,食用後可能引起腹痛、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例如:海鮮、貝類存放不當,擔心會感染腸炎弧菌;蛋可能有沙門氏菌污染風險;肉類、豆類或生菜沙拉,則可能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疑慮。食物被致病菌污染產生食物中毒的關鍵,例如熟食被生食污染,且未立即食用完畢,經過一段時間細菌繁衍越來越多,產生毒素,便出現中毒現象,引發肚子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身體虛弱等症狀,厲害時會出現血便,而嚴重食物中毒也可能危害到生命,不可輕忽。■口感變差:隔夜菜再復熱,口感一定會變差,例如肉類會越煮越老,海鮮類復熱後會縮小變硬,葉菜類則會變黃、變爛,都不如現煮的美味。延伸閱讀: 。熱油爆炒青菜恐害營養跑光! 專家讚「4烹調方式」營養保留更多:微波加熱也上榜 。吃生菜沙拉較健康? 專家曝「8種蔬菜煮熟」更營養:紅蘿蔔、番茄上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6 醫療.皮膚
為何一直脫皮、掉皮屑?醫提醒這些原因要注意:當心其併發症
通常我們說皮膚脫皮的時候,是指皮膚最外層、最薄的「表皮」層的脫失。表皮雖然薄,卻是我們皮膚抵抗外界細菌病毒的好屏障。脫皮的時候,通常代表皮膚受傷,可能還會伴隨著紅疹、癢、乾燥等不舒服。造成脫皮的可能原因● 外界因素:皮膚是身體的保護層,太陽的曝曬,寒風的吹襲,太熱、太乾、太潮濕等不同的環境因素都可能會刺激皮膚、破壞皮膚,皮膚反覆受到刺激之下,就會造成脫皮。粗糙的衣物反覆摩擦,或接觸到過熱的表面、液體、火焰而造成燙傷,也會導致脫皮。● 感染因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細菌感染,還有黴菌感染,都會破壞皮膚而導致脫皮。● 皮膚疾病:皮膚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會導致脫皮。首先過敏反應是很常見的,例如你塗了香水,但皮膚起了過敏反應後,就會開始脫皮。本身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皮膚疾患,也會導致局部患處脫皮。還有,皮膚若因為心臟、肝臟、腎臟功能不佳而曾經水腫,腫脹消褪之後,也容易看到脫皮。● 治療因素:一些治療亦會增加脫皮的風險。像是在治療癌症時,放射線治療是個常見的局部治療選項,不過放射線治療常會讓局部皮膚顏色變深,脫皮,且變得發癢。而部分化學治療的藥物也會增加脫皮的機會。治療青春痘的時候,無論是服用治療青春痘的抗生素,或吃口服、擦外用A酸治療時,都會讓皮膚脫皮。● 其他疾病因素:一些脫皮原因則與疾病有關。有些起因於免疫系統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淋巴癌等癌症,都可能造成脫皮。面對脫皮,該怎麼做最常見的脫皮原因還是因為是外界因素,也就是皮膚受到外界陽光、吹風、濕度變化、或反覆摩擦等而造成的;尤其冬天的時候大家都更容易因為冷空氣、洗澡水太熱、濕度變化大、皮膚太乾燥而脫皮。通常這種狀況下不太需要藥物的治療,請好好用乳液保濕。然而當你看到脫皮的時候,要切記,請不要手賤。不要一直想要用手摳掉脫皮,或一直用手摸來摸去的更增加摩擦。脫皮代表皮膚受傷,請你好好carry皮膚,而不是讓它更受傷,才能使它能快一點恢復。選擇沒有香味成分的,不含酒精或抗菌成份的溫和洗劑,一洗完的時候就塗上保濕用品。在容易脫皮的時候,請不要用磨砂類型的洗劑,不要一直去角質,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洗臉,洗完用毛巾擦乾的時候,也記得不要用毛巾摩擦,要用毛巾輕拍,台語說得「大大ㄟ」就好。這時如果想要用化妝品蓋過去的話,通常是會讓皮膚更乾燥,於是愈弄愈糟,所以請還是先有點耐心,好好認真做好保濕,等皮膚恢復吧。如果外界因素屬於輕微燙傷,請趕緊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傷處,並詳細閱讀「醫師教你正確燙傷處置」好好處理燙傷。通常脫皮是身體受傷、修復的一個自然流程,反而要注意的是其併發症,尤其是脫皮之後,表層的屏障受損了,細菌病毒就有機會趁虛而入,因此要注意脫皮處是否有感染的併發症。當患處局部感到紅、腫、熱、痛,或開始發燒,務必要就醫讓醫師診治你的傷口。尤其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千萬不要輕忽小小的擦傷,假使亂塗藥、或不在乎不照護傷口的話,還是會衍生出蜂窩性組織炎、化膿等更麻煩的問題呢。在這裡,我們先討論外界因素導致脫皮的照護方式。假使你懷疑自己的脫皮狀況並不單純,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或是好好照護皮膚一星期之後,脫皮狀況不見好轉,或甚至出現併發症,就要記得先找醫師診治喔。原文:
-
2023-04-06 焦點.健康知識+
你的內褲有滿滿細菌!這樣洗會越洗越髒,醫師曝「5大步驟正確清洗內褲」
【本文重點】內褲是一種日常貼身衣物,若沒有清洗乾淨,容易滋生細菌和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影響。一些外國研究發現,內褲上存在許多有害細菌,包括超級抗藥性細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傳授5招洗內褲的正確方式,減少內褲的細菌量.並防止感染傳播。--by ChatGPT「內褲」是件與身體持續接觸的日常貼身衣物,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容易造成細菌感染、上面可能藏有各種微生物。近年來,人們對內褲在傳染病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越來越感興趣。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內褲被細菌污染的相關研究,教你5招洗內褲的正確方式,更指出熱水(60°C)洗滌搭配洗衣粉更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讓你了解內褲上的細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內褲上有多種細菌 正確清洗避免感染傳播針對「內褲和細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黃軒回顧在科學文獻中發表的相關研究。2020年,一項發表在《醫院感染期刊》(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上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病人的內褲被帶有有害細菌的污染,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項研究強調了在醫療設施中,適當的洗衣程序對降低交叉污染和感染傳播的風險的重要性。黃軒補充,2019年發表在《應用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上的另一項研究指出,身體健康者所穿的內褲中,仍有超級抗藥性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 腸球菌。該研究強調了內褲在超級抗藥性細菌的傳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在該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5步驟洗內褲的正確方式對此,黃軒提醒,正確洗內褲是保持衛生的重要步驟,以下是正確洗內褲5指引:1.內褲和內衣分開洗,以免交叉感染細菌。2.使用冷水清洗內褲,浸泡於洗滌水中約5~10分鐘即可。3.以輕柔的方式搓洗內褲,從後面開始並慢慢往前搓洗,直到洗到中間內襯處。4.用清水將內褲洗滌劑清洗乾淨,再用脫水或乾毛巾將多餘水分除去,最後晾乾。5.如果使用洗衣機洗內褲,定期清洗洗衣機以維持其乾淨,可以使用洗衣機的自清潔程序或浸泡消毒的方式清洗洗衣機。 黃軒也補充,2021年一項發表在《臨床微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用冷水(20°C)洗滌或不使用洗滌劑相比,熱水(60°C)洗滌搭配洗衣粉更能明顯減少細菌數量。該研究強調了使用正確的洗滌方法來減少內褲的細菌量.並防止感染傳播的重要性。黃軒表示,上述這些內褲和病菌的最新研究,強調了內褲在細菌傳播感染方面可能發揮的作用,以及正確的洗滌方法,對於減少交叉污染和感染傳播的風險的重要性。因此,使用正確的洗滌方法來減少內褲的細菌量,對於防止細菌感染、傳播很重要。未來我們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內褲細菌引發的傳播機制,以及內褲,可能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影響。延伸閱讀:.愛愛前吃菠菜、西瓜更易性高潮!高敏敏推薦必吃「10大催情食物」.男醫「坐著尿尿」十年揭3優點!網友讚:坐著尿的男人最帥了.噁!內褲沒晾乾還穿,醫師提醒小心黴菌感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1 醫療.牙科
胸悶竟是牙周病引心內膜炎!4種人要留意,心、肺感染易出現3症狀
簡單的牙周病竟然也可能引起心臟內膜炎!?日前一名65歲案例發現腳部腫脹,且時常覺得胸悶、容易喘,上樓梯行動緩慢,在朋友建議到醫院檢查,竟發現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他胸悶、易喘、腳腫脹,檢查竟是牙周病引心內膜炎!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該案例起初檢查時就發現肺積水、腳水腫、心臟明顯大很多。後續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並未發現異常,但發現二尖瓣膜逆流、關不緊,安排住院觀察。 住院期間案例發燒,除了抗生素治療外醫院也再抽血檢查,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醫師警覺可能是「感染性心內膜炎」,並推估患者可能是因牙周病引起,果不其然發現患者有較嚴重的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也有口臭、掉牙的情況。所幸經兩周的抗生素治療,並安排手術清除感染後患者恢復穩定並出院。 牙周病也會引起心內膜炎?醫籲4種人要留意3症狀!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個會致命的心臟感染疾病,牙周病和心臟疾病在一般民眾觀點來看,很難聯想在一起,事實上牙周病是有滿高的機會影響到心臟。 牙周病怎麼感染心臟的?郭志東醫師說明,牙周病使得口腔出現傷口,再加上口腔細菌量繁多,細菌有機會從此處傷口透過血液傳達身體其他部位,例如心臟,這在國內外都有不少研究證實有所關聯,同樣相似的情況也包括拔牙後傷口照護不佳。因此心臟科醫師看到這類感染,通常也多會了解患者是否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4種人都要留意:郭志東醫師也表示,人體並不會莫名其妙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一定有某個傷口細菌感染引起,例如注射毒品受到汙染的針頭,或是洗腎等治療時使用的導管,這些也都有可能,而在眾多因素當中牙周病和拔牙是最為常見的。 心、肺感染易出現3症狀:這樣的感染情況也有可能感染到其他部位,例如離心臟較近的肺臟,引起肺水腫。而心肺又可視為一體,通常一處感染,也會連帶牽連另一處,患者容易出雙腳水腫、胸悶、呼吸困難、活動易喘症狀,而這些症狀出現時,通常也都與心肺有關,提醒不能大意。 防範牙周病感染心肺礙健康,醫籲定期洗牙注意傷口照護。 郭志東醫師提醒,牙周病雖然看似只是影響口腔健康的小問題,但確實存在影響心臟健康的疑慮。建議民眾應每年洗牙一次,若有牙周病或拔牙都應妥善治療並照護。而有上述相關風險者也都需注意相關症狀,以利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提早掉牙是心血管疾病警訊?醫教正確潔牙「護齒3寶」不可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8 焦點.健康知識+
到底該多久洗一次睡衣? 專家建議看「這件事」來決定
【本文重點】多久洗一次睡衣?根據《鏡報》報導,睡衣品牌凱特(Kate Barnét)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她對於睡衣清潔的見解,引起熱議。凱特認為洗睡衣的頻率取決於穿著者是否穿著貼身衣物、睡衣材質等因素,建議至少每3到4天洗一次,既不會損壞材質,也能保持衛生。--by ChatGPT睡衣究竟該多久洗一次呢?近期專做睡衣的賣家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吸引不少網友討論。據《鏡報》(Mirror)報導,凱特(Kate Barnét)在英國專門經營睡衣品牌。近期她在TikTok上分享自己清潔睡衣的頻率,引發網友熱烈回應。凱特在影片中表示,她深入了解一般人洗睡衣的頻率,結果讓她非常驚訝。有些人每天洗睡衣,她認為有點誇張也不夠環保,不過有些人則是18天才洗一次,所以凱特才會想到要分享洗睡衣的頻率。該多久洗一次睡衣?看「這件事」來決定到底該多久洗一次睡衣?凱特說這取決於睡覺時有沒有穿貼身衣物,同時也要考慮到睡衣的材質、睡前是否洗澡等等。如果是純棉的睡衣,因為比較透氣,假設穿的人也不太流汗,睡前又有洗澡,那就能多穿幾天。凱特建議,至少3到4天洗一次睡衣就可以,既不會破壞睡衣材質,也能夠確保睡衣沒有滋生細菌。 @katebarnetltd How many days are we going without washing our pyjamas? #pyjamas #washing #laundry #hygeine #pjsets #pajamas ♬ original sound - Kate Barnét 內衣褲、襪子 穿過一次後就清洗針對睡衣到底該多久洗一次的話題,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皮膚科醫生羅西(Anthony Rossi)也曾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如果是日常穿著的內衣褲、襪子或其他衣物,應該要在穿過一次後就清洗。他表示,人體在日常活動後流汗弄濕衣物會導致細菌滋生,運動流汗之外還會接觸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因此一定要用清潔劑跟水清洗衣服。他也提到,因為睡衣通常是洗澡後穿,穿睡衣時有穿貼身衣物也很少流汗的話,就可以一週才清洗一次。延伸閱讀:.別再穿居家服睡覺!日研究:光是換睡衣就能改善睡眠.失眠只能吃安眠藥嗎? 醫師建議「睡前10招」讓你安心入睡避免安眠藥成癮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睡衣、牛仔褲可重覆穿幾次不洗?你以為不用洗的衣物其實最髒
近日各地氣溫寒涼,上班或外出都需要添加衣物,方能避免不小心著涼,然而像是穿家裡的睡衣,或是外出的牛仔褲需要每天清洗嗎?如果洗太少次可能會有皮膚問題或感染狀況,頻繁洗滌可能會傷害你的衣服,後者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在為此煩惱嗎?以下為一些指導原則,可幫助你判斷哪些衣服能暫時不洗重複穿,以及何時該將它們扔進洗衣機內。哪些衣服是你必須每天洗?專家表示,有幾種類型的衣服應該每次穿著後清洗,例如內衣、襪子、緊身衣褲和運動服。除此之外,這項建議也適用於任何其他有汙漬、汗漬、異味或可見汙垢的衣服。紐約市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皮膚科醫師Anthony Rossi表示,這些衣服穿在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那裡有很多生活在我們身上的天然細菌,比如微生物組、(酵母)和細菌等,然後在日常活動中我們會流汗,這會導致潮濕及細菌滋生的環境。他補充,細菌過度生長會導致感染、真菌和其他皮膚問題。除了汗液中的細菌外,在健身房或運動場所穿的衣服,也可能會接觸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導致社區和醫院環境中常見的感染。如果這些感染進入人體內部組織或血液時,它們會變得很嚴重。至於最容易被忽略的襪子,為何專家建議在清洗前別再重覆穿?西奈山醫院皮膚科醫師Jeremy Fenton表示,腳和腳趾上的真菌感染非常猖獗,尤其鞋子內部是滋生真菌的完美環境:溫暖、潮濕、黑暗。因此,Rossi建議,你應該每月至少清洗一次鞋子或至少鞋墊。可暫時不洗、再穿的衣服對於睡衣、外衣、牛仔褲和其他衣服,可以穿多少次是基於與內衣或運動服相同的原則。Rossi表示,就你的褲子和襯衫而言,取決於穿著的舒適程度以及你一整天的出汗量。他指出,很多人都穿汗衫,汗衫需要洗,而上衣則不需要洗。另外,如果你不穿內褲,你需要在再次穿上前清洗你的衣服,因為它會接觸到你的生殖器。專家表示,如果平時睡前淋浴,穿睡衣時有穿內衣,很少出汗甚至不流汗,睡衣可以穿一周不洗。反之,如果你不做這些事情,則每次都需要清洗它們。Rossi說,外衣例如大衣或夾克通常不需要每月清洗超過一次,因為它不會接觸你的皮膚。如果你每天都穿著它,他建議可能每兩週洗一次。是否清洗牛仔褲以及多久清洗一次是一個熱門話題,因為許多人希望保持材質的完整性。Rossi說,如果穿牛仔褲沒有出汗、髒汙或汙漬,就不必經常清洗。專家表示,在考慮是否不洗就再穿一件衣服時,你應該問自己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它有氣味嗎?我是否有任何皮膚狀況,例如濕疹、皮疹或皮膚損傷?髒汙明顯嗎?出汗了嗎?我穿這個時有穿內衣嗎?將上述變因都考量在內,相信心中自有答案。【資料來源】.How many times can you wear pajamas, jeans and other clothes without washing them? Experts weigh in
-
2023-02-04 醫療.眼部
美國人工淚液遭汙染致1人死亡 醫曝5大使用注意事項
《美聯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出健康警報,眼藥水公司「EzriCare」旗下一款人工淚液遭綠膿桿菌汙染,共波及12個州、共計55人,造成1人死亡、另外5人永久性失明。衛福部食藥署表示,清查後該產品並沒有核准輸入國內。三總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文說,雖然該產品未進口國內,但平時使用人工淚液仍可能遭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汙染,民眾使用人工淚液時,不可不慎。呂大文說,綠膿桿菌平時在環境並不常見,多存在於住在加護病房內免疫力不佳的臥床病人,並依附在加護病房內的塑膠製品,如呼氣器的塑膠管線等,而綠膿桿菌存在於人工淚液,研判是製造過程遭到汙染,且目前人工淚液多不含防腐劑,細菌容易滋生,使用人工淚液者,又多有眼睛角膜上皮破損,綠膿桿菌即十分容易侵犯身體各處,病情嚴重時恐造成永久性失明,如果身體有重大或慢性疾病,也可能使病情惡化威脅生命。呂大文說,一般人工淚液為指示用藥,民眾可自行購買使用,使用族群多為乾眼症患者,因眼睛乾澀而使用人工淚液緩解不適,使用時應注意五大事項。第一、使用人工淚液族群多為乾眼症患者,建議患者應先到眼科尋求診斷,並在醫師諮詢下,若乾眼症症狀輕微可使用人工淚液,但若症狀嚴重則需藥物治療。第二、人工淚液遭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汙染機會大於綠膿桿菌,點藥水時,應先把雙手洗乾淨。第三、點人工淚液時,先拉開下眼皮,眼睛往上看,將眼藥滴在下眼瞼的眼白位置,如此一來,不會傷及黑眼球的眼睛角膜,避免眼藥水的尖銳塑膠邊緣刮傷眼角膜。第四、人工淚液若無法一次使用完畢,建議放入冰箱冷藏,避免細菌滋生,並於隔天使用完畢,如將未用完的人工淚液放置於常溫環境,也應於當天使用完畢。第五、使用人工淚液後,如果眼睛出現泛紅、疼痛等不適症狀,應速就醫檢查,以防眼睛角膜感染、發炎,症狀嚴重時恐影響視力。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日男星渡邊徹驚傳敗血症過世!錯誤飲食觀導致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纏身
媒體報導,曾演出《向太陽怒吼》的日本男星渡邊徹驚傳敗血症過世,經紀公司已發出訃聞,證實他在11月28日不敵病魔,享年61歲。他11月20日因為發燒、肚子痛等症狀送醫,原本診斷出是細菌性腸胃炎,但症狀逐日惡化,短短8天撒手人寰。腸胃炎可以粗分成兩種,「細菌性腸胃炎」跟「病毒性腸胃炎」。飲食不潔所引起的腸胃炎,屬於細菌性腸胃炎。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邱偉哲在《亞東醫訊》撰文指出,細菌性腸胃炎以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為常見致病菌。此外,細菌性腸胃炎可能引發腸黏膜嚴重發炎,如出現血便或黏液便的情況一定要盡速就醫。一般腸胃炎傳染途徑多為糞口傳染,經由吃下含有病菌的食物或水所引起,所以飯前洗手很重要。腸胃炎初期,如果沒有脫水症狀如口乾、小便減少、小便顏色深、心跳過快,可以嘗試先禁食幾個小時讓腸胃休息。其實渡邊徹的病史洋洋灑灑,大半生都在與病魔博鬥,近年更常因多病退出舞台。渡邊徹的病,多與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大有關係。據日媒報導,年輕時的渡邊徹是個大胃王,每天攝入6,000卡路里的熱量,卻因此在30歲時就罹患糖尿病。他曾重複且快速節食,但多次反彈。2012年被診斷為缺血性心臟病,也動過手術。當時原本決心開始養生,後來卻被發現偷偷繼續大吃大喝。2013年因胰腺炎住院。去年四月接受了主動脈瓣狹窄手術,還因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每週接受3次透析。【資料來源】.感染腸胃炎8天竟變敗血症!61歲日男星不敵病魔驟逝.大吃大喝急性腸胃炎 醫師教這樣吃喝好得快.日媒報導:渡邊徹逝世,享年61歲
-
2022-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超級細菌逼近 臨床缺抗生素彈藥 醫療支出年增10億元
免疫負債上門,好發於秋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大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防疫措施鬆綁後,沒有受過免疫訓練的兒童們感染病例暴增,小病患擠在急診,門診肺炎的病患也住不進醫院,病房都已爆滿。繼發性感染也在蠢蠢欲動,突顯出長期以來抗生素選項的貧乏,增加治療難度。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1月18日到24日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傳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強調謹慎對待抗生素,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包含加強衛生設施、農場和食品行業相關場所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清潔飲用水、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以及疫苗的可及性;在食品和農業生產中推行最佳作法;盡量減少污染,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和環境衛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應有各自的抗生素使用監測系統,國家衛生研究院自1998年建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表示,根據長年追蹤發現,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趨勢明顯上升,導致每年醫療支出增加10億元,增加5萬住院人日,死亡率也提高1.66倍。鮑氏不動桿菌抗藥性達九成 幾乎無藥可用郭書辰指出,目前最令醫界頭痛的細菌,是引發菌血症、泌尿道及皮膚感染的鮑氏不動桿菌,對後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近九成,臨床上可使用的藥物寥寥無幾,嚴重影響病人預後。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對甲氧苯青黴素有五成的抗藥性,其餘還有腸球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等棘手細菌,造成臨床極大壓力。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幾乎不可避免產生抗藥性,若病人感染具全抗藥性細菌,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黃立民曾接治一名奮力抗癌的病童,因中央靜脈導管切口反覆感染,「皮膚上好殺的細菌都殺光了,留下最難對付的全抗細菌。」臨床上完全無抗生素可用,只能從一天注射四次抗生素,變成24小時打點滴,以維持體內抗生素濃度,奮鬥了數周後,病童最終仍因敗血症過世。抗藥性前哨戰:避免感染、慎用抗生素疾管署長周志浩說,抗藥性問題首重避免感染,導致細菌在人體突變產生抗藥性,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防護措施,經歷過SARS、新冠疫情後,民眾勤洗手、接種疫苗、戴口罩的比例上升,有效減少微生物感染。醫院因多人聚集、病人身體弱,容易成為細菌繁殖、變種的溫床,郭書辰說,經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洗禮,國內十分重視感染管制,不僅遵循疾管署訂定的品質指標,各醫療院所也增加感染科醫師。若因預防或治療細菌感染,也須妥善使用抗生素。周志浩說,很多醫院規定處方某些抗生素時,須經感染科醫師評估,確保使用的必須性及正確性,「若不能對症下藥,容易培養出抗藥性細菌。」他以結核病為例,指出若抗生素處方不當,或病人沒有服用確實,將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時間從6個月延長至2年,花費也從11萬增加到200萬,「個人和社會都要付出很沈重的代價。」健保署長李伯璋也表示,為避免醫師重複開立抗生素,健保署先以雲端藥歷共享機制、診間重複處方提示,方便醫師掌握病患用藥史,開藥後,健保署藉由大數據定期監測處方箋內容,精準審查不符規定的異常案件,讓抗生素使用回歸合理範圍。疾管署將推感控認證 醫籲加收感控成本目前給付規定需使用第一線抗生素72小時,使臨床感染醫師們呼籲,抗生素降階使用可以減緩抗藥性發生,當病患發生感染會先投予廣效抗生素,檢測出對應細菌時,再改用窄效抗生素,並將多重用藥改為單一藥物。李伯璋則認為,合理使用是控管抗藥性的關鍵,相關醫學會應整理共識,儘快提出治療指引,以利後續討論。有鑒於每個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不一,周志浩表示,疾管署實施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透過母雞帶小雞的概念,由醫學中心建立制度典範,邀請中小型醫療院所參加訓練、輔導及稽核,藉此提升感染管制與抗生素抗藥性管理品質。他也透露,疾管署正考慮對於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管理良好的醫療院所給予認證,不僅鼓勵醫療院所,亦讓民眾知曉在哪間醫療院所感染到抗藥性細菌的機會低,選擇時更放心。感染管控成本是由醫院吸收,縱然感染科醫師在疫情期間大力協助防疫,感染科卻是前景黯淡,今年全國竟只有二十名醫學生選擇感染科。黃立民建議,比照韓國對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患加收感染管控成本,「每人只加收十幾二十元,對整個醫院感染管控會有大幫助。」對決超級細菌 抗生素球路要多變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提到抗藥性議題格外感慨,「我的爸爸就是因為多重抗藥性而辭世。」她以棒球比喻細菌與抗生素的對抗,她說,抗生素對付細菌的球路若沒有任何變化,球路將被細菌摸透,因此解決抗藥性的問題,變化多端的球路是必須的,彰顯抗生素多樣性的必要。根據統計,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新機制抗生素問世,但1987年後,新藥運作機制與老藥大同小異,進入千禧年連改良老藥也沒有,導致細菌快速跟上改良速度,「現在抗生素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10年後大部分抗生素效果明顯衰退。」近幾年,美國核可的9種抗生素,台灣僅引進其中2種,影響細菌性肺炎、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囊狀纖維化等感染的治療。郭書辰分析,細菌感染不似高血壓、糖尿病終身使用同一種藥,須不斷換新藥,也不比癌症、免疫使用藥物人數多且久,加上抗生素的研發耗時又花錢,臨床用藥時間卻僅一到二周,新藥上市也會保留其作為後線使用,待專利期一過,學名藥上市競爭,因抗生素藥物的特殊生態,將導致藥廠不願研發新藥,逐漸造成抗生素新藥貧乏。不堪舊藥賠本賣 藥廠退出台灣市場另一方面,如何留住既有抗生素也是考驗。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因廣泛使用而產生抗藥性,臨床僅剩治療梅毒的價值,再加上不堪健保價格連年調降,成本不敷進口,早已悄悄地退出台灣市場。1940年世界第一種抗生素便是輝瑞所研製,從研發到量產,幫助所有人都能使用,葉素秋說,輝瑞藥廠秉持使命至今,從未放棄研發抗生素。因抗生素研製的「無利可圖」,全世界的大型藥廠紛紛退出抗生素市場,突顯出鼓勵抗生素多樣性的層層困境。「藥廠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將無藥可醫。」葉素秋說,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足足40年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葉素秋說,抗生素必須要維持多樣性,才能幫助臨床醫師有多種武器可使用,故輝瑞積極「保住」15種生產的抗生素於台灣市場,「只要工廠願意供貨,就算在台灣賠錢,輝瑞也會保住抗生素的數目,因為這些藥物至少能拯救100多萬人的性命。」保障抗生素價格 新、舊藥缺一不可抗生素舊藥會逐年降低健保給付,黃立民認為,舊有抗生素應該保證價格,「不要砍太狠」,否則在管銷成本壓力下,藥廠不願在台灣上市,國內的抗生素藥物選項將越來越少。為了保持球路變化,葉素秋也指出,新抗生素好用,舊抗生素有最多的臨床經驗,「武器愈多,勝算愈大。」期望藉由新藥、舊藥輪番上陣,有效控制抗藥性。由於抗生素濫用將大幅增加抗藥性發生機率,葉素秋說,輝瑞除了持續研發抗生素外,也推廣抗生素的正確使用,繼續與相關醫學會合作,十二年間幫忙訓練三千多位醫師,推廣對抗藥性的認知。 鼓勵抗生素多樣性 健保參考國際核價面對感染病患的臨床需求,以及抗生素抗藥性管控的拉鋸,健保署透過鼓勵與管制措施雙管齊下,以維持國內抗生素藥物多樣性。李伯璋表示,過去新抗生素會參考舊抗生素價格,也就是以療程劑量比例法進行核價,但抗生素屬於老藥,過了專利期後,價格偏低,若新藥核價再依此為基準,將無法反應新藥價值,也不利新藥研發,故現在改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我們希望讓國內研發的藥品更具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取得好價錢。」李伯璋補充,經過初步計算後,若該藥在國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並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的健保核價;如果比核價參考品的療效更好、安全性高、更方便、研發兒童製劑,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的健保核價。憂步上盤尼西林後塵 2策略留舊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對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匯率或成本變動而不敷成本,影響民眾用藥權益的抗生素,衛福部有對應的藥價調升機制,廠商可以依照支付標準第三十五條,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的建議,並進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討論。健保在調整已給付藥品的價格時,除了參考市場交易價格,亦會考量藥品的合理成本,保留一定比例不予調整,並且給予下限價格和整體調幅的保障,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合理定價。跨部門合作 監測醫療、畜牧、食品抗藥性除了醫療用抗生素,畜牧用抗生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之一。周志浩說,有時獸醫、農畜業會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疾病,或促進動物生長,因此疾管署跟農委會合作,推廣無抗飼養,研發非抗生素之飼料添加物、抗生素代替物質與動物疫苗,並推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管制動物用抗生素販售量措施。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醫院及社區、農委會針對動物、食藥署針對食品進行抗生素與抗藥性監測,「台灣比起其他國家算不錯。」周志浩說明,疾管署要求各醫院回報監測資料,並回饋其在相似等級醫院的排名,也會安排醫院評鑑、感染查核等,時時掌握抗藥性現況。根據健保署品質監測結果趨勢,2017年到2021的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從10.03%下降至9.52%,其中常用抗生素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於基層診所的使用率,也由0.82%下降至0.58%,顯示整體門診抗生素使用獲得良好控制。在手術過程中不容易遭到感染的單純疝氣、甲狀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等,原則上免用抗生素,但是近兩年此類清淨手術術後使用抗生素,超過三天的比例上升不少,李伯璋推測,應該與新冠疫情有關,因疫情導致非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件減少,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例比例就顯得上升。此外,葉素秋表示,全球已是地球村,不只病毒會跨國傳播,細菌也不會只在單一國家發生抗藥性,所以輝瑞二〇〇四年推出的「擎天神即時監測系統」,是這場細菌與人類的保衛戰中的利器。系統名字取自希臘扛宇宙重責的神話人物,其串連全球七十多國大型醫療院所,彙整菌株抗藥性消長情形,若監測到抗藥性趨勢,將能提早示警,讓台灣預先做準備。對於今年抗生素認知宣導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周志浩表示,「全球都在面臨抗藥性問題的挑戰,重點是如何落實。」期望能透過醫院、藥局、畜牧業、藥廠各方努力,加速研發新抗生素、減少感染、謹慎使用抗生素、監測抗藥性趨勢,以保障病人安全。
-
2022-10-30 焦點.健康知識+
飯店蓮蓬頭跟熱水壺誰髒?招名威提醒:「不乾淨的熱水壺」未清潔比馬桶髒的多
解封出遊潮,也讓大家掀起飯店裡的熱水壺或蓮蓬頭,哪一個比較髒的論戰,有教授提醒熱水壺的細菌對人體的影響的確比較大,內壁上的水垢所滋生的細菌數就有可能比地板或馬桶坐墊還高因此,使用前務必確實檢查或消毒,才會安全又安心。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臉書表示,蓮蓬頭有汙垢和熱水壺有異味,真的都很噁心,但適度清潔後,蓮蓬頭還是會使用,因為出去玩一整天回來還是得洗澡。招名威指出,不乾淨的熱水壺對人體的影響確實比蓮蓬頭要大,因為真的不知道人家曾用熱水壺在煮什麼東西,像是內衣褲、襪子、泡麵之類都是有聽過的。不乾淨的熱水壺 未清潔比馬桶髒「若長時間不清洗,內壁上的水垢所滋生的細菌數就有可能比地板或馬桶坐墊還高」,招名威說,其中含有的細菌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髒水進到肚子,造成的傷害遠比純粹只是皮膚接觸的要高很多。招名威表示,蓮蓬頭沖出來的水是流動的,也不易長時間停留在身體上導致被吸收;也建議入住時仔細看清楚哪有藏汙,避免處去玩結果還受到傷害;使用前,先自行消毒才能兼顧安全又安心。
-
2022-09-07 醫療.皮膚
為什麼嘴角又冒出小水泡?醫師告訴你唇疱疹難預防原因
●唇疱疹為疱疹病毒引起,難預防、易復發●吃好、睡好、心情好,防止唇疱疹上身●避免罹患唇疱疹,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注意皮膚保養「怎麼嘴角又冒出一顆顆小水泡?」看來唇疱疹又上身了。這種刺癢又疼痛的唇疱疹,讓不少人好困擾,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在熬夜、壓力大、火氣大之下,造成免疫力下降時,容易出現唇疱疹,嘴唇腫起一群小水泡。很難預防 正常病程約一周唇疱疹為感染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台北榮總皮膚科主任陳志強說,唇疱疹很難預防,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及復發,患者可能在小時候就曾經感染過,例如家長與孩子親嘴時就會傳染,感染後此病毒會躲在體內神經節「伺機而動」,當熬夜、打麻將、壓力大、沒睡好,抵抗力降低時,就容易復發。唇疱疹好發於上、下嘴唇及鼻翼周圍,當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作。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唇疱疹症狀為一群小水泡,感覺有點刺癢及疼痛,水泡約3至5天後會慢慢結痂,待結痂慢慢痊癒即可,正常病程約為一周。唇疱疹容易復發,一年復發次數在3次以內,算是正常,但一年復發次數超過3次以上,顯見身體免疫力不佳,需要多加注意。有皮膚炎 小心疱疹性濕疹治療唇疱疹,陳志強指出,出現早期症狀後,可在患處塗抹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增生,降低疼痛感,避免症狀惡化,也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有慢性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若感染到引發唇疱疹的單純疱疹病毒,易引起疱疹性濕疹,病情嚴重時,恐引起次發性感染,危及生命。陳志強說,此時病毒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除臉部外,也可能擴及頸部等部位,患者應盡速就醫。陳志強曾收治一名濕疹患者,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後,造成全臉、頸部出現唇疱疹症狀,但患者卻讓非皮膚科醫師看診,醫師真的誤認是濕疹發作,給予類固醇藥物治療,沒想到病情快速惡化,經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才漸漸痊癒。搔抓破皮 嚴重恐致敗血症趙昭明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為皮膚角質細胞的絲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皮膚出現發炎反應,若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引發唇疱疹,病情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但臨床上並不常見。去年趙昭明曾收治一名8歲異位性皮膚炎男童,整臉出現紅色丘疹及水泡,且搔癢,確診為感染唇疱疹,加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造成水泡大規模擴散,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常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搔抓破皮,易引起次發性感染,嚴重時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而危及生命。要多喝水 洗臉溫度別太熱 趙昭明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時需注意皮膚保養,加強皮膚保濕及防曬,洗澡或洗臉的水溫不要太熱,更要多喝水,一天喝水2000㏄,維持皮膚處於穩定狀態。若皮膚遭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如唇疱疹等引起皮膚搔癢時,應避免搔抓,以防症狀更加惡化。此外,陳志強強調,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唇疱疹復發的機率會增加,務必提高警覺。
-
2022-05-13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因應 COVID 疫情時代,民眾戴口罩的意願提高,讓因呼吸道症狀就診的兒童比例大幅下降;但也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外食需求增加),腹瀉,可以算是近期兒科門急診中前三名常見的主述了。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大便稀軟或是次數多即為腹瀉,但實際上不盡然,小朋友排便性狀、次數和年紀大多跟飲食相關,並非所有稀軟便都代表有胃腸道疾病存在。一般而言,新生兒的排便次數較成人多,母乳寶寶常以稀水便為主,每天解便次數更可多達五六次以上,若不了解狀況,容易讓家中的爺爺奶奶擔心,誤認為小寶寶腹瀉而帶至附近診所或門診就診。事實上,隨著年紀增加和添加固體食物(所謂的副食品),排便次數和性狀才會漸漸地接近成人。那什麼是腹瀉?腹瀉時需要注意什麼事情?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兒童腹瀉以及家長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Q1:如何定義腹瀉?根據臺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治療建議中提到若發生糞便質地軟化(軟便或液便)及排便頻率增加(24 小時內≧ 3 次)則可以視為腹瀉。不過糞便質地的改變比排便次數更能反映出腹瀉。以客觀角度評估,嬰幼兒每天大便總量大於 10 g/Kg/Day,較大兒童或成人大於 200 g/Day,就能認為是腹瀉。而依照症狀發生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兩種(如表):小於 14 天(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acute diarrhea),而超過 14天(兩週)的則稱為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ea)。Q2:造成腹瀉的可能機轉?基本上可分成以下四種,但事實上大多數腹瀉都合併多重機轉一起發生的。⑴ 滲透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主因是腸道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醣類),在遠端的小腸及大腸造成很高的滲透壓,使水分由腸道黏膜往腸腔滲漏而引起。這種腹瀉通常在短暫禁食之後,腹瀉情況會改善。例如續發性乳醣不耐症。⑵ 分泌性腹瀉(secretory diarrhea)細菌的毒素刺激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分泌大量水分及電解質,這種型態即使禁食,腹瀉仍舊持續存在。例如霍亂。⑶ 腸道運動失調(motility abnormalities)腸胃道蠕動太快時,水分停留腸內的時間太短來不及吸收,腹瀉相應而生,如腸躁症。相反地,蠕動太慢會造成細菌過度增生,也會引起腹瀉,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假性阻塞。⑷ 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很多感染性腸炎會引起腸道發炎反應,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也會經由此機轉造成腹瀉。Q3:急性腹瀉常見的病因?腹瀉可以有多種病因引起(如表),而急性腹瀉大多都是由感染所造成。急性腹瀉的病原主要區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其中病毒性感染佔了大多數。病毒性胃腸炎在臺灣一年四季可見,根據臺灣疾病管制署數據資料顯示,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羅病毒(Norovirus)與腸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其他病毒如星狀病毒(Astrovirus)、微小病毒(Parvovirus)、冠狀病毐(Coronavirus)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為嚴重的水瀉、高燒、嘔吐及伴有脫水現象。自從 2006 年輪狀病毒疫苗的廣泛使用,輪狀病毒相關疾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諾羅病毒則是社區型胃腸炎的首要原因,廣泛分布全球。在國內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區,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細菌性胃腸炎在臺灣盛行於炎熱的夏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的感染,其它的病菌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等。另外病童若使用較長時間的抗生素後有機會有困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腸炎,較嚴重的會造成偽膜性腸炎。此外,食物因保存方式不當被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污染進而產生毒素也會造成兒童腹瀉,大部分病童在吃了不潔的食物以後,可能在數小時之內出現腹瀉等症狀。Q4:急性腹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目前兒童急性腹瀉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項:⑴ 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⑵ 儘早餵食與飲食調整。⑶ 使用止瀉劑、添加益生菌 (Probiotics)或補充鋅 (Zinc)。維持體液平衡最方便的方法是適時補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電解質液首要考量葡萄糖、鈉、鉀等含量的比例。葡萄糖含量過高的電解質補充液無法縮短病程或排便量,建議選擇葡萄糖含量介於 2~2.5% 之間,鈉含量介於45~79 mmol/L 範圍。許多市售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滲透壓高及鈉含量低,除非經過特別調整,一般不建議當作為嬰幼兒腹瀉時的電解質補充液。保持腸道餵食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改善病程。餵食母乳的嬰兒應該要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若寶寶出現乳醣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醣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醣,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一般建議盡早恢復正常濃度沖泡。較大的孩童則可以考慮以米飯、小麥、馬鈴薯、麵包、穀物、瘦肉、優格、蘋果、香蕉等給予餵食(例如 BRAT 飲食);脂肪含量過多與高單糖類食物(如油炸物、果汁、汽水等)則應該盡量避免在急性期食用。簡單來說,因為大部分的腹瀉是非細菌性所引起,故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即使是細菌性腸炎,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避免脫水。最好的支持性療法是短暫腸道的休息、飲食療法、和治療續發性碳水化合物耐受不良。除非是特殊病菌、免疫力低下、或是出現併發症的病童,才需要正確地使用抗生素治療。Q5:那些情況需要就醫尋求協助?當小朋友出現下列情形 (紅旗警訊)時,就可能需要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甚至是住院治療:⑴ 反覆嘔吐或腹痛。⑵ 腹痛嚴重或持續集中在某部位。⑶ 長時間無法進食。⑷ 大便有明顯血絲、黏液,高燒不退。⑸ 腹部腫脹。⑹ 精神活動力變差、嗜睡、行為改變或嬰兒哭鬧不休。⑺ 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心跳加快、體重下降等中重度脫水現象。⑻ 嚴重脫水導致休克、昏迷或太虛弱不能口服液體。兒童腹瀉經由支持性療法及治療潛在疾病,大部分都能逐漸好轉,當孩子有出現腹瀉症狀時,家中主要照顧者要加強洗手、妥善處理病童的排泄物、監測小便量及精神狀態,若有出現紅旗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讓專業的醫師評估處理。記得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工作才是安全之道。
-
2022-04-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外耳炎用藥「舒耳爽」遭下架恐斷貨 醫師:取代藥品多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用於治療細菌感染致外耳炎的用藥「舒耳爽耳用滴劑」因防腐劑成分不足,下架兩批、約兩萬瓶藥劑。因市面上同成分、同劑型藥品僅此一張藥證,回收後恐斷貨。不過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抗生素類的耳滴劑很多可用其他耳滴劑取代,另也可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台灣源山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舒耳爽耳用滴劑」主成分為CIPROFLOXACIN HCL、HYDROCORTISONE,主要用於因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奇異變形菌等致病菌導致成人及一歲以上幼兒的急性外耳炎。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藥品分為主成分和賦形劑,主成份為藥理活性的成分,而此藥為抗生素類用藥。主成份以外的成分則為賦形劑,包括溶劑、色素、防腐劑、矯味劑等。這次因藥品進行安定性試驗時發現防腐劑含量不足,雖不影響藥效,但基於規定仍啟動回收兩批(批號:2008011、2102011)。洪國登表示,「舒耳爽耳用滴劑」為處方用藥,年使用量約1萬2000瓶,這次回收約兩萬多瓶,且市面上同成分、同劑型的藥品僅有這張藥證,因此恐有一段時間會斷貨。不過有其他抗生素成分的耳用滴劑可以取代,應不至於有缺藥疑慮。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5月13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民眾若有使用此藥品則切勿自行任意停藥,若對用藥有疑慮者,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2-03-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毛別用拔的!耳鼻喉科醫教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
鼻毛長出來,甚至鼻毛外岔,總影響外觀,讓人尷尬又不美觀,許多人會定期剪光鼻毛,也有人會用拔的方式清除,不過針對這些修鼻毛的方式,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清除鼻毛這簡單的小動作,其實也有一些細節需要留意,若有不慎恐怕也會受傷、感染、或進一步影響健康。 鼻毛有如過濾網別剪光,避免有害物質長驅直入! 賴盈達醫師說明,鼻毛的位置在鼻孔至鼻腔前端,皮膚與鼻黏膜的交接處,也就是鼻前庭,對人體的生理作用有如過濾網一般,可過濾部分的細菌、病毒、過敏物質等有害物質,雖無法完全100%阻絕,但若是完全沒有這屏障的阻擋,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將可能長驅直入,自然可能影響健康。 醫師表示,鼻毛剪或不剪,也需在外觀和健康上取得平衡,太長或剪太多都不宜,若是太長影響的是外觀,但若是剪太多,或甚至全部清空則不利健康,特別是台灣過敏體質者較多,若完全清除恐怕也較容易引起過敏甚至氣喘。雖然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鼻毛修剪與否是否有直接關聯還尚待更多研究證實,而呼吸道疾病也有其他的風險因素存在,不過國外確實也有研究發現,鼻毛較為濃密者,氣喘的機率比同批鼻毛較少的受研究者來得低,從生理結構上來看是個可作為參考的細節。 鼻毛別用拔的,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值得注意的是,清除鼻毛除了不宜全部清除之外,許多人也會用手拔的方式進行,對此賴盈達醫師表示,鼻毛用拔的,除了當下會有讓人受不了的疼痛感,也可能進一步傷害鼻腔。醫師解釋,鼻毛不易拔除,過程往往需要用力,這動作就容易使得鼻前庭受傷,當鼻前庭受傷細菌便得以入侵,如常聽到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就可能出現局部的發炎、腫脹,或是形成毛囊炎、長痘痘等,也可能形成更嚴重的細菌感染,或甚至更進一步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診間就有不少患者因不明的鼻腔腫脹就醫,經檢查發現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一問之下得知有拔鼻毛的習慣。 4觀念妥善修剪鼻毛,醫:外觀、健康取得平衡! 賴盈達醫師建議,民眾在清除鼻毛時可把握4個觀念,別用拔的、別剪太多、安全剪除、剪外露的。鼻毛用拔的傷害正如前述,可能造成發炎或感染等。而安全剪除指得就是使用鼻毛刀或是圓頭型的安全剪刀,避免傷害到鼻前庭或鼻孔外部皮膚而受傷。也避免剪太多使得失去基本的保護作用,在外觀和健康取得平衡下,建議剪鼻孔洞口外露的就好,在剪的時候可以面對鏡子微笑、直向伸展臉部、張嘴等各種表情檢視,這些動作會讓鼻孔、鼻翼得以延伸,若有較長的鼻毛就會外露,剪除這些外露的鼻毛即可,而若是用鼻毛刀,也避免整個伸進去清除。如此一來就可以在外觀及健康上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屁股痘痘別亂擠!醫:和臉上的不一樣,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6 養生.聰明飲食
剩菜剩飯極限只能放3天! 營養師授「隔夜菜保存重點」:這1類別吃
剩菜隔天吃或帶便當是許多家庭的習慣,也是惜食的表現,但如果保存或復熱不當,可能滋生細菌造成食物中毒,在歷年的食品中毒事件中排名前三的有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惜食吃隔夜菜錯了嗎?如何正確保存及復熱?常見隔夜菜疑問 解答一次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張瑄筠針對常見的隔夜菜疑問一一解答:1、剩菜要如何保存,放入冰箱就萬無一失?先分裝到餐盒內,而不是餐後才把剩菜裝入。尤其煮大份量時,如滷肉、燉雞等,可先行分裝,避免菜肴沾染到口水而增加細菌汙染風險。冰箱的冷藏只能抑菌,並無法滅菌,料理過的食材冷藏最多1至2天,不要超過3天,冷凍期限也頂多一個月,過期就要處理掉。 2、熱食不能放冰箱,真的是這樣嗎?細菌滋生風險和溫度、時間控制有關,所謂「危險溫度帶」意指介於7℃~60℃,此區間適合細菌快速生長繁殖。因此,料理好菜肴放於室溫,降溫到不燙手就可放進冰箱,快速降溫到7℃以下才能有效抑制細菌滋長。食物中毒通常夏天是高峰期,建議食物沒吃完一小時內要放進冰箱,以免變質;此外,有些人為了方便,把食物放在電鍋中保溫,其實這樣不太好,因電鍋在保溫狀態下溫度低於60℃,如同在培養細菌,建議還是要冷藏,食用前再復熱。 3、剩菜復熱到底要多熱?剩菜或隔夜菜再復熱時,中心溫度須達70℃以上,可消滅大部分病菌。若使用微波爐可分段加熱,中途稍微翻攪,讓受熱程度均勻。無論用何種方式,復熱以一次為宜,不宜反覆加熱,才能兼顧食材美味與食的安全。4、哪些食物不宜帶便當?蔬菜含亞硝酸鹽會致癌?海鮮類最好當餐食用完畢,富含組織胺的魚種(如鮪魚、鯖魚、鰹魚等),隔天吃可能引發食物過敏。而葉菜類含亞硝酸鹽,目前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明會提升致癌率,在蔬菜清洗時就可清洗掉表面上的亞硝酸鹽,且葉菜類富含植化素、維生素C、E等抗氧化物,衡量得失,倒可不必太擔心亞硝酸鹽的問題。不過,綠色蔬菜復熱後顏色變灰黃色,口感較軟爛,不建議帶便當,可用茭白筍、玉米筍、高麗菜、蘿蔔、菇類或冷凍花椰菜等來替代。 5、吃隔夜菜有吃進營養?食物中醣類、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素,都不會因為復熱而過度流失。先前研究指出,維生素C的確會在烹調加熱甚至保存時減少,流失的部分可由新鮮水果補足,毋需太擔心吃隔夜菜會營養不足的風險。 保存容器需注意 應以不鏽鋼、玻璃為宜張瑄筠提醒,保存剩菜的容器也要注意衛生,不鏽鋼與玻璃材質較安全,塑膠蓋或容器如已有刮痕,可能藏汙納垢,應立即汰換;另外,盒蓋內側矽膠條環記得要清洗,若消潔不當也容易滋生黴菌和細菌,進而汙染食物,對於免疫力差的人、老人或小孩,都可能引起身體不適。  延伸閱讀: ·隔夜菜加熱「1閃失」小心急性腸胃炎! 專科醫授拉肚子「能吃&不能吃」食物 ·隔夜菜怕吃出食物中毒? 專家授「保存撇步」:不等涼就放冰箱 
-
2022-02-01 新聞.食安拉警報
2月為食物中毒高峰 食藥署揭食物保存最安心溫度
春節圍爐聚餐,食安問題要留意。衛福部食藥署統計,2月是食物中毒案件量高峰,籲民眾盡量熟食,保存食物冷藏要攝氏7度以下、保溫60度以上,且加熱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民國108年食品中毒案件共502件,其中以2月為案件數最多,達68件。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說,2月正值春節前後,有許多圍爐團圓及尾牙春酒活動,需要大量備餐,若食材加熱處理不足、室溫下放太久或生熟食交叉污染,都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李婉媜也提到,春節前後餐飲業繁忙,可能聘僱不具備食安專業知識的臨時人力,如未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員管理不當時,極易引起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分析,2月正值農曆春節前後,有許多圍爐團圓及聚餐宴席等活動,由於須製備大量餐食,餐飲業的正職人員可能不足,此時可能聘僱不具備食品衛生安全專業知識的臨時人力,如未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員管理不當時,極易引起食品中毒事件。若從病源物質判明的案件分析,李婉媜說,以感染諾羅病毒導致食物中毒最多,多半是因處理餐食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導致交叉感染,或者食物未徹底加熱,如生蠔等貝類,吃下肚可能染上諾羅病毒。李婉媜表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仙人掌桿菌則是細菌類食物中毒病原的大宗,前者多因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後者則常是米飯等五穀雜糧類保存溫度不當,導致細菌滋生。過年因食物中毒跑急診,破壞年節氣氛又掃興,李婉媜提醒,年節食物務必要注意保存狀況,冷藏要在7度以下、保溫要在60度以上,存放逾2天則要冷凍;食用前食物要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0度以上才可食用。李婉媜說,採購食材要注意新鮮衛生,儲放食物也要把握「先進先出」原則,以免萬年食材塞在冰箱深處;若選擇外食聚餐,不妨留意環境狀況,盡量選擇較整潔衛生的餐廳。
-
2022-02-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遇急性腸胃炎怎麼辦?醫:出現7症狀必須儘速就醫
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急性腸胃炎在兒童比較容易發生,但在大人也不少見,可以發生於一年的任何季節及時間,但如果發生於重要假期例如春節年假,那就大大的掃興了。引起急性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受到毒素汙染的食物。腸胃炎又可分成非感染性腸胃炎及感染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主要是由非傳染性的食物毒素或藥物毒性所引發。而感染性腸胃炎,一般最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病程大約是7天,如果腸胃道症狀大於7天或是更久就有可能是寄生蟲或其他病因。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發生?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致病菌及毒素進入我們的消化道,影響腸胃道的機能,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最常見的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細菌性腸胃炎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其中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也需特別當心。一般而言,細菌性腸胃炎症狀較為嚴重,除了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之外,比較容易有血便及膿便產生。◎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腺病毒 (Adenovirus)、沙波病毒(Sapovirus)及星狀病毒 (Astrovirus)引起。在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所有急性腹瀉中,由諾羅病毒所引起的可高達50%。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有大量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發燒、腹痛、胃痛、噁心、類似流感肌肉酸痛等。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靠自身免疫力完全恢復,一般少有後遺症發生。腸胃炎的處置原則及治療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多數不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採支持性療法,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那就考慮要就醫。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胃炎的高危險群,通常可先禁食約四到六小時即可逐步恢復正常進食,嬰兒可以繼續哺餵母乳或配方奶,較大幼兒可以先給予米湯、稀飯、蘋果、白吐司等,若腹瀉改善則可正常用餐,並避免油膩食物及含糖飲料。雖然大部分的腸胃炎都可以在這處置下恢復,但當出現腸胃炎相關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且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腸胃炎的出現以下症狀就必須儘速就醫1.持續嘔吐無法進食2.無法控制的腹瀉(一天大於六次) 3.高燒持續二到三天以上4.強烈的腹痛5.出現血便或膿便6.出現意識不清的及嗜睡的情形7.出現嚴重脫水情形(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口腔黏膜乾燥、尿量減少)腸胃炎的預防腸胃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接觸傳染,經由受到患者的飛沫、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或水源傳播,以及食入受早就存在的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所以勤洗手是最重要的。進食前、出入公眾場合、處理生鮮食物及如廁後都是需要洗手的時機。出門返家後第一步先確實洗手,可避免將外來的病菌帶回家。在外更儘量少用手接觸口鼻黏膜,以減少染病的機會。家中如有生病的人,更須注意個人衛生,需使用公筷,更確實洗手以減少家中群聚感染。飲食方面,特別是幼兒、老人抵抗力較弱,海鮮肉類雞蛋等食物應避免生食,最好要完全煮熟後食用。總之,在歡慶年節之餘,注意食物保鮮,過期不新鮮食物儘量不要食用。在流行的季節,最重要的還是重視個人、環境及飲食的衛生。請切記掌握「少糖、少鹽、少油、高纖、控制份量」的飲食概念,您也可以健康享瘦過個好年。
-
2022-01-27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圍爐年菜食物中毒 台北慈濟營養師彙整預防5重點
過年圍爐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桌,雖然充滿口福但也可能導致健康問題,除過度放縱致身材走樣及三高失控外,也有食物保存產生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王佩琪表示,若有兩人以上吃相同食品而不適,就是食物中毒,呼籲民眾遵循餐前落實手部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及餐食保存加熱等五大重點。台北慈濟醫院表示,圍爐聚餐為求喜氣總是豐盛滿桌,但也因為過於「澎派」,難以當餐食用完畢,許多民眾會把吃剩的年菜放進冰箱,留至隔餐、隔夜,還有的重複加熱再加熱,不但年菜會走味、營養價值流失,甚至可能滋生細菌有害健康,例如食物中毒等。台北慈濟醫院指出,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包括烹調者的衛生清潔疏失、生食與熟食交叉汙染、菜餚於室溫下放置過久、加熱處理不確實、器具未確實清潔或水源汙染等;常見的症狀如嘔吐、腹瀉、寒顫、發燒等,不同致病菌引發的症狀略有不同。王佩琪說,若兩人或兩人以上吃到相同食品,而有類似不適症狀產生,即為食物中毒,民眾當下除應盡速將中毒者送醫外,也需同時將檢體密封保存於冰箱,並通知衛生單位。王佩琪說,其實民眾不論是自家烹飪還是從外訂購都潛藏食安危機,若想要吃得衛生又安全,從烹調、食用、保存到復熱,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不得馬虎。建議民眾要落實五大原則,包含餐前落實手部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餐食勿久置於室溫、注意保存溫度、徹底加熱殺菌等。另外,王佩琪提醒,年節常見菜餚如八寶飯、佛跳牆、髮菜羹等,或糖醋及勾芡類等菜餚皆含隱形油脂,所含油量與熱量不亞於油炸類,建議民眾食用時「淺嚐即止」,期間並依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食物、把握分寸,健康迎新年。以下為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王佩琪針對「避免食物中毒」彙整五大重點:1.落實手部衛生:備餐前應確實清潔雙手,若有傷口須確實包紮並配戴手套,避免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食物,且此菌所分泌的腸毒素相當耐熱,即使煮沸80℃ 30分鐘仍不受破壞。2.避免交叉汙染:處理生、熟食使用的器具應分開;食物存放於冰箱時需確實加蓋密封,且需將生、熟食置放於不同隔層,避免交叉污染。3.勿久置於室溫:餐食勿置於常溫超過2小時, 避免食品停留於7至60℃危險溫度帶的時間增加,造成細菌大量繁殖。4.注意保存溫度:為避免大份量菜餚吃不完,先預估用餐人數,盛出當餐所需食用量,其餘待不燙手後立即分裝冷藏或冷凍,冷藏溫度需低於7℃,冷凍溫度低於-18℃。5.徹底加熱殺菌:菜餚復熱時中心溫度需加熱至75℃以上,才能消滅致病菌。
-
2022-01-18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掉地3秒還能吃?毒物權威曝真相:用水沖更慘
麵包、蛋糕、土司或是水果等食物,如果掉在地上,趕快撿起來,就沒事,還是可以吃,許多節省惜物的老一輩的人都有這類觀念,不過,毒物科權威顏宗海表示,就算食物與地面接觸1、2秒,還是可能沾上致病微生物,引發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食物掉地上 表面都會沾染到細菌「3秒或5秒內撿起來就不會沾染到細菌微生物,這是真的嗎?」,食藥署表示,這是網路謠言,因為食物掉在地上,無論是3秒、5秒、10秒,表面都可以沾染到細菌等微生物。確實如此,顏宗海說,有些家長以為地板很乾淨,食物掉到地上,趕快撿起來,還是可以食用。有時小朋友看到食物掉在地上,拿起來就往嘴巴塞,家長還會自我安慰「不乾不淨,吃起來沒病。」。但一般家裡及社區裡存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鍊球桿菌及格蘭氏陽性菌,顏宗海強調,這些病菌都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水沖洗遭汙染食物 用處不大有些人習慣以自來水沖洗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食物,以認為這樣可以沖掉病菌,對此,顏宗海指出,用水沖洗遭汙染食物,用處不大,尤其是上面有果漿等黏稠食材的麵包、土司,如果掉在地上,馬上就沾黏細菌,應該直接丟掉。顏宗海提醒,如果食物掉在地上,不管在幾秒內撿起來,都不要食用,不要為了節省,吃了遭汙染的食物,引發腹瀉腹痛等症狀。國外研究發現,掉落在地面的食物沾染到細菌的程度,與食物特性、食物接觸表面的時間、接觸表面的材質、接觸表面的細菌濃度有關;接觸時間越長、較潮溼的食物等,都可能會沾染到較多的細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