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運動量
共找到
491
筆 文章
-
-
2022-09-02 醫療.腦部.神經
每天在公園健走會較健康? 醫:快走、有氧和這幾種運動,提升心肺和認知功能
許多年紀大的長者,看起來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臨床上觀察,如果符合以下條件的三項就屬於衰弱症(Frailty):身體活動量少、自覺疲乏、走路速度緩慢、體重減輕,以及握力低落。每天在公園健走或跳舞的老人,真的比較健康嗎?清早或傍晚出門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年長的老人繞著公園健走,或是聚集在公園裡跳舞、打太極拳。每個人都想要有個快樂健康的老年生活,但究竟要運動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對身體產生正面影響呢?每天在公園健走或跳舞的老人,真的比較健康嗎?打太極拳是老年人常見的運動,即使運動時間較短或是經過改良的太極拳動作,都可以提高肌力與柔軟度,改善平衡狀態,避免跌倒造成的傷害。國外一些研究發現,打太極拳能降低血液中「C-反應蛋白」,也就是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此外,太極拳是一種冥想練習,能大大減少焦慮和壓力,甚至降低血液中的皮質醇(也稱為壓力荷爾蒙)。上了年紀的人較不容易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所以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像是快走、跳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美國克羅拉多大學的學者曾做過一項失智症有關的有氧運動研究,共有一百八十人參加了臨床試驗。這項研究用腦影像解釋了低強度有氧運動對大腦健康的幫助 [Mendez Colmenares, 2-21]。氧氣是透過我們的心、肺、血管,協力運送到各個細胞組織。心肺適能就是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耐力越好,運動較久,較不容易疲倦。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都可以強化心肺耐力。研究顯示,進行有氧運動來強化心肺適能,是改善衰老和大腦健康的方法之一,讓血液循環更順暢,可以順利攜帶養分供給腦細胞,並清理腦內的有毒物質。腦白質的健全與否是認知功能老化的指標,上頂醫學影像科技的團隊從先前長期觀察健康老人的研究中發現,只要六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從腦影像中觀察到腦白質如何產生改變。平常活動量很少的老人,增加快走的習慣後,能夠改善腦白質的健康程度。長者運動時的注意事項許多年紀大的長者,體力不佳,也影響到外出活動的意願。培養運動習慣,可以幫助他們維持身體基本機能,進而拓展身心健康。但是,在運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與專業人士討論許多老年人有背痛、膝蓋痛、心臟或肺部等疾病,是令他們抗拒運動的原因。剛開始建議不妨從低強度訓練開始,並且跟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減輕疼痛,同時達到運動效果。2.適時使用輔具一開始太過強烈的運動可能造成反效果。為了避免運動傷害,可以慢慢展開鍛鍊計畫。藉由合適的設備或輔具裝置,加上專業人員在旁監督協助,不僅能安心運動,還能建立自信。3.找尋運動夥伴有些老年人獨自運動會感到不安,如果邀約伴侶、鄰居、朋友一起參與運動,互相激勵練習,讓運動變得更有趣。或是聘請私人教練、物理治療師建立可實現的運動目標,保持持續訓練的動力。有氧運動能改善腦部認知功能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百八十位60到79歲日常活動度低的老人進行以下列測試,包括:電話認知功能問卷測試、磁振造影掃描,以及利用跑步機壓力測試來衡量心肺耐力。受試者分為四組,由專業老師指導,進行不同運動,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第一組是以靜態瑜伽為主的伸展與穩定性訓練,第二組是快走訓練組,前六周以50%最大心率快走二十到三十分鐘,接著提升到75%最大心率快走四十分鐘,維持十八周;第三組是跳舞組,受試者會被帶領著練習各種舞蹈。經過半年的訓練,這些受試者再次進行認知功能問卷測驗、MRI磁振造影掃描,以及跑步機的心肺耐力測試。從腦影像結果發現,與靜態瑜伽組相比,跳舞組和快走訓練組腦白質影像訊號(T1或T2加權影像)提升,表示腦白質中的神經纖維束完整性更高。其中快走訓練組的訊號提升得比跳舞組稍多,表示快走訓練對於腦神經健康幫助更大。除此之外,在問卷評估認知功能上,快走訓練組的事件記憶網絡分數與腦白質訊號相關性明顯高於其他兩組,表示對於認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透過這項研究,我們知道健走、跳舞這些有氧運動確實可以讓大腦更健康。但必須注意的是,快走需要達到75% 最大心跳率,感覺到肌肉輕微痠痛、呼吸輕鬆,同時適量出汗的程度,才能有如此成效。速度過慢的散步,可能無法達到目標的運動強度唷!從現在開始,進行每周三次、每次四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快走訓練,將幫助你強健大腦,活力滿滿!此外,游泳、慢跑、跳繩、騎自行車及各式各樣的球類運動,都是對大腦有益的選項。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腦,不養老:腦科學家的逆齡健康法》
-
2022-08-25 失智.大腦健康
靠飲食也能改善注意力!專家推薦4種有益大腦健康的食物
不管是因為確診過後長新冠症狀、或是本來就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濟等情況,這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生活作息所造成的影響,包括遺傳、運動量、生活方式、環境因素。另外,吃進什麼對於大腦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地中海飲食有助提升認知功能、記憶力!吃對食物,對於記憶和大腦功能可是有很大幫助!就像有些食物對於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有助於保持的大腦敏銳度,並且越來越多實證,日常中依照地中海飲食,來提升認知功能、記憶力。4種有益大腦食物:蔬菜、漿果、DHA、核桃1、多攝取蔬菜:攝取足夠的蔬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包括綠花椰菜、高麗菜和深綠色蔬菜,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如何增加蔬菜攝取量?不妨試試在三明治中放入甘藍沙拉或羽衣甘藍,不僅增加口感,又可以吃到更多蔬菜。2、漿果類水果、櫻桃:漿果常見的像是黑莓和藍莓、草莓等,其富含花青素和類黃酮等植化素,幫助記憶功能。可以將漿果或櫻桃作為零食,混入麥片或烘烤成富含抗氧化劑的甜點。是否只能選擇新鮮的?冷凍、乾燥的漿果和櫻桃,一樣可以吃到營養成分。3、攝取足夠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對於大腦健康相當重要,協助改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處理速度。那些食物富含DHA?海鮮、藻類、魚,包括鮭魚、黑鮪魚、沙丁魚和鯡魚。建議每週1-2次用魚代替其他肉類,以利攝取到足夠的Omega-3脂肪酸。用燒烤、烘烤方式,可以品嘗到魚的原始風味及營養。如果不喜歡吃魚,可以從魚油、海藻或微藻保健食品中獲取DHA及Omega-3 脂肪酸。4、核桃:核桃有益心臟健康,還可以改善認知功能。核桃富含蛋白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維他命B6及E等豐富的營養成分。不僅可以在沙拉中或是菜餚中加入核桃;也可以在下午嘴饞時,當午茶零嘴,不過要記得一次不能吃太多,以免吃進過多熱量!雖然這些食物不能立即改善大腦功能,但循序漸進的攝取,必對健康有所幫助!【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乳房纖維囊腫不等於乳癌病變,乳房纖維囊腫發生原因、診斷方式、治療方式每天吃一顆全蛋,竟可保護心臟!研究:吃雞蛋體內好膽固醇含量較高!長期胃食道逆流恐引發胃潰瘍、食道癌?!胃食道逆流成因、症狀、飲食建議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8-24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60歲杜德偉狀態讓網友驚艷 名人凍齡秘密有哪些?
杜德偉參加「披荊斬棘的哥哥」第二季,在舞台上演唱經典抒情「情人」,還有快歌「拯救地球」,掀起大家的回憶,而他凍齡的模樣,讓人想不到他已經60歲了!杜德偉凍齡秘密:吃好、睡好、多運動、抱持年輕心態到底杜德偉是怎麼做到60歲還跟30歲一樣呢?杜德偉在2017年接受訪問的時候,就曾經說過:「要愛惜自己!能睡覺就要睡覺,能吃好的食物就吃好的食物,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做到。」他還特別解釋:「吃好的食物不是吃美味的食物,而是吃清淡的食物,並且盡量做到每餐定時定量。在選擇食物上,也要清楚知道自己吃進什麼樣的食物。」根據香港01網站報導指出,杜德偉能維持凍齡的秘訣可能有四個:1.經常跳舞、運動量夠:杜德偉是唱跳歌手,所以經常需要跳舞,因此運動量很夠。2.抱持年輕心態:因為杜德偉是明星,所以經常關注目前的潮流,也讓自己維持年輕穿搭。3.維持足夠睡眠:足夠的睡眠可以幫助身體修復,所以該睡覺的時候就要睡覺。4.飲食清淡:杜德偉認為,清淡的飲食可以幫助延緩老化,而且盡可能吃有機食物,讓身體攝取好的食物,才能讓自己維持年輕的身體。維持皮膚肌齡的祕密:反其道而行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於2019年接受聯合報採訪,分享自己延緩肌膚老化的祕訣:沒下雨就跑步、多喝茶、多吃抗氧化蔬果、每日喝水2000至3000毫升以及定時上床睡飽飽。趙昭明指出,皮膚結構可概分為表皮層、真皮層、脂肪組織層與肌肉組織層。表皮的神經醯胺等保濕因子不足,可能造成乾臉與細紋,而經常情緒波動、表情變化大的人,這時更容易因為頻繁收縮而擠出抬頭紋、皺眉紋或魚尾紋。真皮層含有膠原蛋白,但經常被陽光中的紫外線、吃太多種口味的食物或攝取過量糖分而破壞。脂肪組織層與肌肉組織層則可能因為飲食所攝取的脂肪與蛋白質不足而發生萎縮,同樣會強化凹陷問題。因此,要延緩肌膚老化,就必須反其道而行。趙昭明表示,愛美民眾平時應注重保濕,一旦臉乾就可以隨時補充化妝水或精華液;可注意情緒維持平穩、常保愉悅心境,盡量避免表情變化過大。他說,運動與攝取充足水分則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維持肌膚緊緻,因此自己平日下診後,只要沒下雨就會到附近運動場慢跑40分鐘,同時每天喝足2000至3000毫升的水。凍齡3秘訣,張淑芬77歲仍活力滿分!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在2020年接受聯合報採訪時,透露她75歲仍維持活力的秘訣。秘訣一:規律作息、節制飲食張淑芬的生活規律,笑稱自己的每日行程「很boring(無趣)」。每天6點多起床,在佛堂打坐,若無公益行程或應酬,用完早餐後就前往位在大直的畫室,一待7、8個小時。傍晚回家,當張忠謀比較早下班,天氣好時,兩人傍晚就會在附近散步,吹吹風、曬太陽。晚上各自閱讀喜歡的書,10:30準時關燈就寢。飲食部分,她沒有嚴格戒律,但也不允許自己過度放縱。多數時間,張淑芬和張忠謀共用晚餐,簡單的水煮蛋、青菜、半碗麥片(有時也會吃飯),有時候會加一些水果。張淑芬不愛甜食,但偶爾會想吃冰棒,問她吃什麼冰棒?她說她喜歡吃義美的黑糖珍珠、小美的紅豆冰棒,還有一款台灣買不到的日本冰棒。祕訣2:做好保濕張淑芬喜歡自己漂漂亮亮、容光煥發,為了維持好膚質,她勤於敷臉保濕,也常去做臉部及身體肌膚的保養,「做臉、做身體都會,但是拉皮不會啦!」問她堅持不做醫美是為何故?她笑得像個女孩般:「Morris(張忠謀)一定不許的。」祕訣3:刻意運動「我不喜歡運動,我只是為了健康做運動。」張淑芬坦承自己約3年前為了健康和身材才開始運動。但是不做則已,一做就是要達到效果,一周安排了四堂課,包括:一對一重訓、一堂楊定一的結構調整課程,一堂深層放鬆筋骨的課程,還有一堂TRX。3年下來,不僅容光煥發、身材也變好了,穿回了多年前穿不下的衣服。參考資料:60歲杜德偉首登「披荊斬棘」 重現經典唱跳揭不老秘方58歲杜德偉皮膚緊緻光滑 4招保持身心年輕凍齡是可以努力的 皮膚科醫師分享抗老祕訣張淑芬要美也要健康 凍齡3訣揭祕杜德偉IG(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8-21 養生.運動健身
練肌力能解下背痛、腿無力 醫師教長輩如何增肌也增重
長輩上健身房好處多,深蹲、硬舉等大重量、多關節動作效益最佳,但也要求身體活動度,動作、發力須精確到位,最好有專業教練指導,才能最大化訓練成效,安全增重。醫師說,坊間業者多而雜,尋找專業教練可優先辨明美國四大證照,具醫事人員資格者更優。「重不等於會受傷」,教練協助循序漸進,安全增加肌肉量。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指出,中老年最常出現下背痛、肩膀痛及腿腳無力,有不少和核心、肩背、臀腿等肌群無力或失能相關。而做深蹲、硬舉、划船等針對大肌群的多關節阻力訓練,經妥善規畫就能安全增加肌肉量,更讓長輩能以正確的動作模式起身、搬重物,甚至從事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林杏青指出,長輩往往擔心大重量容易致傷,但其實「重不等於會受傷」,而是要漸進增加負荷量,逐步增加組數、次數、重量,讓訓練「有挑戰性」,才能刺激肌肉生長,進而增加肌力,久未運動、體能差也沒關係,從最小負重開始訓練,再循序漸進往上加。優先找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證照,有治療師等證照更佳。林杏青表示,若家中長輩想健身增肌,須先就醫評估心肺狀況、骨骼有無結構異常,再尋求專業教練量身打造菜單,避免運動傷害。不過坊間業者及教練品質參差不齊,可優先認明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ACE、NSCA、NASM、ACSM證照,並選擇授課經驗豐富者。林杏青說,若教練具備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證照,還可在發生心律暴增,缺氧前兆,嘴唇發白等緊急狀況時,及時處置,更保障長輩安全,可優先考慮。林杏青建議,長輩若沒有任何訓練基礎,強烈建議先尋求教練指導。好的教練通會先評估學員病史、健康狀況,運動時從旁輔助,絕不「一套打天下」或一味加大重量,以確保動作品質,並滾動調整課表。健康增重講求「七分飲食、三分運動」,飲食均衡、少油糖是基本。營養師認為,長輩最怕肌少,須多攝取蛋白質,但牙口能力退化、有的人還有三高,建議採「半肉半豆」並切小塊、善用不同料理方式,運動前後可適量補充熱量,也要避免易發胖、難察覺的「一口肥」食物。牙口退化、有三高,可採半肉半豆,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菜飯。營養師郭環棻指出,樂齡族牙口能力退化,咀嚼力度弱,且腸胃消化液分泌不夠,為避免影響吸收,建議正餐先從豆魚蛋肉類入口,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有增肌原料,也避免先吃菜、飯太佔胃容量,影響蛋白質攝取意願。郭環棻表示,部分長輩有膽固醇、血脂肪控制不佳問題,可分配一半蛋白質自大豆製品攝取。傳統板豆腐、無糖豆漿、蒸黃豆、毛豆都是優質來源;而百頁豆腐、油豆腐、蘭花乾、炸豆皮等,脂肪含量過高,盡量避免。郭環棻說,肉類應選擇脂肪低部位,少吃皮,若擔心長輩嚼不動,可利用鳳梨、檸檬、蘋果等水果醃漬,以天然酵素軟化肉質,打成泥做漢堡排也可以,或切短至不超過1.5公分長度,輔助咀嚼不佳的情況;使用0.01%濃度鹽滷,肉質保水度上升會更柔嫩,但不適合高血壓族。運動前30分鐘,可吃香蕉、豆漿等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郭環棻建議,吃完正餐最好隔2小時再運動,若擔心長輩肌肉量不夠、體力易不支,運動前30分鐘可攝取好消化、好吸收、可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例如香蕉、含糖豆漿、巧克力牛奶、饅頭夾蛋等。郭環棻說,樂齡族若平時有規律散步習慣,每日建議攝取1600至1800大卡即可,但若有攀岩、爬山、吊單槓等激烈運動習慣,通常是2300至2500大卡,要取決於運動量及身體組成。維持或增加肌肉量,也要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具體菜單安排可洽專業營養師。郭環棻提醒,想健康增重,六大類飲食應均衡攝取,少吃油炸、高糖鹽是基本原則,也要留意水晶餃、鍋貼、水餃等「一口肥」食物,油脂比想像中多,又很重口味,胃口一開易攝取過量。健身補充品 長輩能吃嗎?健身族群流行吃高蛋白粉、肌酸、BCAA(支鏈胺基酸),長輩是否也適合?郭環棻表示,如果牙口能力不錯,平常吃肉、吃蛋,或喝未過濾的濃豆漿補充當點心即可;但如果體能好、運動強度夠,適量高蛋白粉確實可幫助增肌,運動前吃BCAA也能避免過早疲勞,提升訓練品質。至於肌酸會造成肝腎負擔,較不適合肝腎功能有狀況的長輩食用。
-
2022-08-21 養生.健康瘦身
微胖才能健康長壽?專家教你如何「養肉」避免肌少症
年輕時為了愛美,試盡各種減肥法;中年發福、三高上身,為了健康開始減重;來到銀髮階段,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逐漸下降,未必是好事。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胖一點的老人比瘦老人健康長壽,偏胖不一定是壞事,過瘦的長者可能承受衰弱提早降臨。尤其在生病、手術過後,體重節節下探,要吃回一公斤才發現原來那麼難。究竟老人如何「養肉」,如何「胖得健康」?因為愛美或是為了健康,「瘦」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到了銀髮階段,有人說「老人胖一點才好」?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表示,「老人確實胖一點比較好」,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統計數據看到老人稍微過重一些、BMI略高一些,死亡率較低;而從臨床角度來看,當發生疾病如中風、臥床時,才有本錢消耗。BMI在18到24是標準範圍,但對老人來說,胖一點比較好。根據國衛院一項針對1512位老人的九年追蹤研究,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老人死亡風險呈現反J型關係,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至24(正常)、介於24至27(過重)與大於27組別的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有最高的死亡風險,過重的老人有最低的死亡風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對一般民眾而言,BMI在18到24是標準的範圍,但隨著老年人研究愈來愈多,發現這樣的標準不適合放在老年人身上。像BMI在24左右,雖然對年輕人來說是微胖,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較好,甚至可以胖一點點;但如果高於27,則要注意心血管風險會逐漸增加。老人刻意減重,減掉的多是肌肉而非脂肪,造成肌少症。她表示,許多人都說體重愈輕,愈能降低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等風險,但老人家如果刻意減肥,常常減掉的不是脂肪,反而是重要的肌肉。而肌肉對老人家的預後影響大,肌肉過少容易造成失能問題,如無法自如行動或是容易跌倒。因此老人家不應刻意減肥,如果真的在意代謝疾病想要「減重」,飲食上應維持正常,以增加運動量的方式來達到體重下降的目的;如此一來,不但能瘦掉不想要的脂肪,也能改善心血管的風險。黃國晉說,相較於BMI和體重,老人家應要更在意肌肉量的多寡。臨床上就看到病患年輕時到現在都是70公斤,年輕時肌肉量可能達24公斤,老了只剩13公斤。透過儀器可知肌肉量多寡,在家也有工具可測量。現在測量儀器愈來愈精密,可透過儀器得知肌肉多寡。最精準的是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是骨密度測量儀,但需到醫院測量;現在家中或是運動中心也可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的機器,意即常聽到的Inbody機器測量,非常方便。若以BIA測量,男生的肌肉量應該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生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而除了「量」之外,黃國晉說,肌肉的「質」也很重要。上肢可以測量握力,以慣用手量測,男性應大於28公斤、女性應大於18公斤;下肢則可測量「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以及「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另外,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從椅子上起身吃力、雙手無法擰乾毛巾、轉不開瓶蓋,也都要特別注意。一個月內體重下降5%、半年內掉10%,應就醫診斷。而要維持肌肉量,老年人除適量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外,也需增加阻力訓練。阻力訓練以大肌肉為主,可使用啞鈴、阻力腳踏車和彈力帶做居家訓練。另外,老年人也應增加平衡訓練以防跌倒,太極拳、單腳站都是不錯的方式。黃國晉和彭莉甯也提醒,有些老人家沒有刻意減肥,但不由自主地變瘦,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一個月內體重下降原本體重的5%、半年內掉10%,則應到家醫科或老年科別就診,判斷是否因癌症、腸胃疾病或是免疫疾病所造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下肢肌力測量法1. 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2. 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 若無法做到,代表肌力減退。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測量肌肉量男:應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 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
-
2022-08-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蹲到腳麻沒力氣?如厠要順暢靠這招姿勢!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壓力一大反應在身體上,常出現排便不順或便秘,成為現代人常有卻不敢說出口的健康問題。如果你有厠所蹲老半天卻大不出來或是腹部沒力氣排不出的困擾,讓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教大家一招如厠順暢的方法,趕緊點開影片看看吧!排便有困擾的朋友可以試試這個姿勢,首先先彎腰讓肚子放鬆,將身體微微前傾,屁股稍微懸空,然後將兩個大姆指反扣在腹肌外緣,按住大橫穴,這裏的位置是升降結腸,按摩這兩個位置,尤其是左側,可以幫助你增加局部腸道的壓力、有效推送,這樣做能讓便便排得比較乾淨。阿銘師推薦的這個姿勢,主要是在增加動力的部分,因為久坐、運動量少等都市生活影響,現代人排便不順其實大多與腸道太虛、太濕有關,氣虛時腹橫肌、腹肌的力量是不夠的,腹內壓不足,以至於腸道沒有力氣去擠乾淨,造成排不乾淨或一天要上好幾次。排便會困難不外乎是動力小於阻力的關係,阿銘師說只要增加動力就能解決不順的問題。至於坊間有一種排便凳,它主要在結構上是被動地減少排不出來的阻力,這兩種方式都可以試試看。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便便順暢人生也順暢!原始影片阿銘師X鍼還傳YT[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瘦身卡關?專家告訴你停滯期是什麼你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師帶你5招緩解「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06 養生.人生智慧
譚艾珍帶孫不插手教育,用童心看世界!當女兒歐陽靖的後盾:我們是彼此的後援,一起學著當母親、當阿嬤
人生有種愛叫做「阿公阿嬤的愛」,永遠笑著答應你所有請求、無論表現如何都覺得你最棒,但我們往往長大回首才知道,人生最初是阿公阿嬤教會我們什麼是「無條件的愛」。每年8月第4個周日是祖父母節,在這屬於祖父母的節日裡,《橘世代》將與您分享幾個阿公阿嬤與孫子的故事。曾在多部偶像劇飾演慈愛奶奶的資深藝人譚艾珍,2020年,除了跟隨女兒歐陽靖移居台南,也在同年盛夏升格為新手阿嬤。二年來,經常在臉書分享寶貝孫子「新醬」的成長點滴,一起用童心探索世界,即使每天體力被逼到極限也樂此不疲,保持活力迎接全新挑戰。33歲就飾演奶奶的譚艾珍,回憶起朱延平導演的選角,仍滿心懷念當年拍攝電影「好小子」的日子。「本來很擔心超齡的演出,結果角色討喜,而且在片場備受禮遇,每當中場休息總是優先坐下、吃飯,所有工作人員盡心呵護,原來這是『被當作長輩』的好處啊!」她笑說,雖然從這部戲後被定型,俏皮又可愛的形象成了偶像劇「御用阿嬤」,那時自己也希望未來真的成為奶奶時,也能像戲裡一樣高貴、優雅又溫暖。生活大不同 感受金孫精力這個心願在66歲時成真,過去戲中的孫子都已是螢幕上的戲劇A咖,自己的金孫則像是永遠用不完能量的電池,直呼快要吃不消。「自從家裡多了一個小人兒,生活方式重新洗牌,而且還搬到了台南。」譚艾珍分享,自己壓根沒想過會當阿嬤,因為女兒歐陽靖很早就主張不婚不生,曾帶著抱歉的口吻說:「這輩子可能沒辦法讓妳升格當外婆」,沒想到人生大轉彎,多了一個小生命的加入,打亂步調卻也飽嘗甜蜜。6年前,譚艾珍已經在台南安平區買了房子,但還沒有舉家搬遷的計畫,直到歐陽靖懷孕,考慮到台北居住的老公寓濕氣重、沒有電梯上下樓,將來搬嬰兒車不方便,為了帶孫子出門,還有迷戀南台灣宜人的氣候,決定島內移民。當女兒後盾 兼顧生活質量個性靜不下來的譚艾珍,一輩子都樂在學習、演戲、運動、當志工,包括投身動物保護,生活精彩豐富,完全不懂「無聊」為何物,即使當了阿嬤,仍努力保持自我生活重心。她認為,歐陽靖比較晚生小孩,雖然經常跑馬拉松,但是體力和精神不足以應付小孩子的活潑好動,於是力當堅強的後盾,擔起協助照顧的責任。「以前帶歐陽靖時,她簡直是小天使,不吵不鬧,乖巧到讓我非常放心去拍戲。但是孫子好像野生動物,精力超級旺盛,一睡醒就不停爬行、跑動,好奇心十足,連換尿布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心疼女兒帶孩子的辛苦,建議送去給保母帶,先穩定睡眠品質和精神狀況再說。譚艾珍自認不是傳統的母親、阿嬤,如果帶小孩真的很累,那就找保母分憂解勞,在育兒路上少點辛苦,畢竟有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快樂的小孩。歐陽靖坐月子時,容易疲累、睡不好,先把小孩送24小時的全日托;還沒一歲時,譚艾珍超前部署找幼稚園排隊登記。她看得很開,鼓勵女兒不要因為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以後要陪伴成長的時間還很多,不必執著當個完美的母親,育兒不可能盡善盡美。」不插手教育 拉近母女感情母女倆相互扶持,在台南過著笑中帶大量汗水的日子,幾乎每天陪伴著「新醬」出遊踩點。譚艾珍直呼小人兒的精力太恐怖了,要經常帶去公園、海邊放電,只要一抵達目的地,就直奔樹林、草地、沙灘冒險,接觸大自然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而這些公共場所常有「路邊專家」下指導棋,詢問是不是給孩子穿得太少、糾正教養方式、關切情緒哭鬧等,無止境的長輩經反而造成無形壓力。看到歐陽靖剛開始手足無措的窘境,譚艾珍安慰提醒,自己生的小孩自己教,放寬心接受好的善意、放下不適合的建議,就連自己也不插手女兒的教育方式。豁達的態度更拉近了母女感情,她說道,「我們是彼此的後援,一起學著當母親、當阿嬤,犯錯也沒關係,所有單純的愛意都能感染孩子。」譚艾珍尊重女兒的教養觀,盡情享受祖孫相處的快樂時光,她感謝這位新玩伴,讓家人關係更緊密,也讓台南生活更加有趣。帶孫收穫大 跟上數位時代因為家中多了小兒人,學習態度和看世界的角度也變不同了,尤其他們完全屬於「3C世代」,彷彿與生俱來就會使用手機、平板,不需教學即自動滑來滑去。譚艾珍喜歡在臉書上分享孫子的成長點滴,進階學習了手機拍攝、影音剪接,還加上後製特效,笑稱自己跟上數位時代。另一個收穫是體力變強,每天跟在孫子屁股後面跑,增加了運動量。她為了跟上移動速度,每周5天沿著億載金城練跑,不僅增強肺活量,肌肉力、免疫力也提升。譚艾珍5招心法●尊重女兒的教養權,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要插手執行。●單純陪伴陪玩,讓孫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意。●放手讓孫子自主學習,一起用童心探索世界。●保持幽默感化解問題,有助於創造良好祖孫關係。●量力而為協助育孫,不要犧牲自己一切的活動。
-
2022-07-29 醫療.骨科.復健
肌肉酸痛、受傷疼痛傻傻分不清? 專家教你如何緩解肌肉酸痛、怎麼鍛鍊身體
運動身體好運動身體好!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幫助保持肌肉和骨骼強壯,還有助於預防或改善慢性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肥胖、抑鬱症及某些癌症。雖然運動好處多,不過在運動的時間、頻率、強度較以往強的時候,身體可能會感到有些不舒服。運動時,對心臟、肺、肌肉和骨骼施加壓力,藉此獲得力量或耐力。好的壓力會導致正常的肌肉酸痛和疲勞,正常酸痛無需要太擔心,因為幾天後症狀就會自行消失。可是持續的疼痛或不適,表示可能受傷。區分肌肉酸痛和疼痛方法肌肉酸痛肌肉酸痛,有時是因為平常很少訓練的肌肉,因為突然增加運動量及強度所造成,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酸痛是因肌肉纖維損傷的結果。隨著身體修復,肌肉會變得更強壯。在24至72小時,肌肉酸痛和疲勞達到會達到高峰,隨後痠痛會自行消失。酸痛程度取決於運動時間和強度,另外還包括這項活動是不是新接觸的項目。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活動。出現肌肉酸痛怎麼辦?1.給予時間恢復:持續痠痛就繼續進行相同強度和類型的運動,但運動時要注意,因為有可能會受傷。跑馬拉松,可能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全恢復。2.保持活躍並繼續運動,直到疼痛減輕或消失:延遲性肌肉酸痛通常可以透過拉伸和輕微的運動來改善。完全休息反而會增加酸痛。在疼痛的最初幾天以較低的強度或較少的時間進行活動。3.改變運動部位:隔天訓練腿、手臂和全身。可以繼續運動並且加強其他肌肉,同時讓酸痛的肌肉得到休息。疼痛損傷性疼痛通常發生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如肌腱或關節。比肌肉酸痛更強烈、時間更久。疼痛時,可能會讓你痛到睡不著,或可能長時間休息或久坐,關節或肌肉可能會變得非常僵硬。關鍵在於受傷的疼痛不會自行消失。出現疼痛怎麼辦?1.停止任何會帶來疼痛的活動並改變行為:冰敷可以短期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2.不要忽視疼痛:不要覺得休息一陣子疼痛就會緩解了,當心可能導致更嚴重或是再次傷害。3.就醫:如果疼痛沒有消失,即使在7到10天後,記得就醫請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和治療。疼痛感受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受傷的程度並不代表疼痛程度。如何鍛鍊身體?循序漸進每個人可以承受的運動強度不同,稱為活動閾值。保持在安全活動閾值內時,身體應該只會感覺到正常的肌肉酸痛。每個人的活動閾值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年齡、技術、身體狀況、日常的活動量。例如,第一次開始步行,安全活動閾值可能是步行或跑步五分鐘。經過數週緩慢、漸進的持續時間增加後,安全閾值可能會增加到20-30分鐘。若提早超出安全活動閾值可能導致受傷或疼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康復後長新冠如何保養? 醫:維生素ACDE不可少,4招改善喘與胸悶症狀
新冠病毒絕非只影響肺部,對人體器官的危害,遠超過一般人想像,除了影響肺部,還可能危及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組織。醫師提醒,染疫後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以及攝取維生素A、C、E,增加抵抗力, 清除體內病毒。約2萬名確診中重症有肺炎 醫:應持續回診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胸腔科醫師蔡哲龍表示,新冠肺炎是1種系統性的疾病,只因在肺泡組織內的ACE2受體較多,因此在肺部上顯得特別嚴重,以致部分民眾染疫後一段時間仍有呼吸困難、咳嗽等「長新冠」問題。據統計,國內已有近2萬名COVID-19中重度患者會有不等程度的肺炎,蔡哲龍建議,應持續回診,透過胸部X光或肺部電腦斷層觀察呼吸系統,如有異常,應接受治療。至於無症狀或輕度患者,也可能出現易喘、呼吸不適等「長新冠」症狀,研究報告顯示,許多「長新冠」患者接受高解 析度電腦斷層(HRCT),影像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或小呼吸道疾病(SAD ),雖然毛玻璃狀病灶可能逐漸消失,但小呼吸道疾病可能引發「空氣滯積」,影響肺部肺部功能。染疫者這4招要學起來 可改善喘、胸悶症狀如何降低易喘、胸悶等症狀,蔡哲龍提出4大建議:▸1.攝取維生素D、益生菌等保健食品來調整免疫力。▸2.攝取維生素A、C、E,增加體內抗氧化功能。▸3.攝取好的油脂,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如Omega-3、Omega-6,降低體內發炎狀態。▸4.在無症狀7天以後,漸進式增加運動量,逐漸恢復心肺功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21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為何控不好?醫:須連續監測變化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指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建議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全天的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糖化血色素小於6%、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不需要藥物或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可視為治癒。洪建德說,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血糖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中午只吃一碗沒肉、沒蛋、沒菜的湯麵,或下午茶、消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卻無法找出原因,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血糖機驗血糖記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建議,5類型糖友可評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進行連續性血糖監測:1.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盡快緩解。2.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3.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自認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4.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5.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併發症,不可輕忽。家用血糖機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紀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
-
2022-07-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出血量較多●痔瘡出血持續一周以上,應進行大腸鏡檢查●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量不足、少喝水、少吃蔬菜,加上排便習慣不佳,許多人發生痔瘡問題;倘若生活習慣不良,則易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但兩者症狀相似,容易讓人混淆。出血頻率不高 可能是痔瘡醫師表示,便祕後出血量較多、出血頻率不高,可能是痔瘡,不須過度擔心。痔瘡是良性疾病,不會惡化成大腸癌,但若出血症狀逾一周,仍應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利確診。「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兩者致病原因不同。」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說,痔瘡形成主因,多因長期少吃蔬菜、缺乏運動、少喝水造成便祕,又合併久坐、久站,讓肛門四周靜脈叢壓力升高,導致血液循環不佳、靜脈曲張,結締組織鬆弛膨出,慢慢出現痔瘡,患者好發年齡為20歲以上。大腸癌感覺 一直想上廁所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好發原因,常見有家族史或帶有致癌基因,若嗜吃鹽酥雞、熱狗等醃漬或油炸食物,加上長期喝酒,容易使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罹患大腸癌會感覺一直想要上廁所,就是裡急後重的感覺,但痔瘡不會如此。「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陳雨農說,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但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糠榮誠說,大腸癌糞便帶血症狀為淡淡的血絲,因此一般人並不緊張,但痔瘡出血常是用噴的,會被嚇到。他曾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主訴有痔瘡問題,且貧血嚴重,他喜歡邊上廁所邊玩手遊,上廁所時間很久,痔瘡症狀時好時壞,沒想到,近日排便時痔瘡不斷噴血,甚至很難止血,不得不就醫接受手術治療。便血有時太用力 引起肛裂糠榮誠說,現在許多人只要排便流血就來看醫師,一問之下都是擔心罹患大腸癌,並要求做大腸鏡檢查,但檢查後幾乎都沒有罹癌,很多是痔瘡或大便太用力引起肛裂所致。痔瘡造成長期貧血,嚴重時恐引發心臟問題、影響造血功能,若痔瘡太大,會讓人坐立難安,影響走路、睡覺等生活作息。「國人排便習慣不佳,痔瘡就醫患者占門診患者約5至6成。」陳雨農提醒,痔瘡出血超過一周或服用痔瘡藥物超過兩周,症狀都沒改善,應進行大腸鏡檢查,進一步鑑別診斷。每天五蔬果 多喝水多運動陳雨農說,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但要遠離痔瘡,首要改善生活習慣,多運動、每天攝取五份蔬果、喝水2000cc,避免久坐、久站,排便時間不要太久,以減少腹壓;其次是搭配藥物治療,如果症狀未緩解,再進行手術治療。糠榮誠也提醒,上廁所切忌看書、玩手遊,降低痔瘡風險。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說,國人飲食西化,並多吃鹽酥雞、熱狗、火腿等醃漬或油炸食物,若再合併飲酒,將增加罹患大腸癌機會,建議少吃加工及合成食物,多吃綠色蔬菜,以防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當有糞便帶血、裡急後重等症狀,不要誤以為是痔瘡,應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控血糖「常忽略3要件」 醫:連續監測找關鍵點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提醒,許多患者明明按照衛教飲食,但血糖控制仍然不佳,原因是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相較一般血糖機觀察不出,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指,糖化血色素小於6%且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臨床上不需要藥物或是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時間較長的緩解可以視為治癒,就如同癌症的治療一樣。洪建德表示,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是中午只吃一碗湯麵,沒肉、沒蛋、沒菜,或者下午茶、宵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回頭卻找不出原因;此外,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曾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驗血糖紀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患者則反駁「你們驗錯了,我都依照衛教飲食!」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說,像是「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儘快緩解」、「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是自認為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等5類人,建議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各種的併發症,如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不可輕忽。家用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記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若血糖控制不佳又不知該如何調整,可考慮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了解整天血糖變化,幫助達到緩解糖尿病的目標。
-
2022-07-20 醫療.心臟血管
頭痛、耳鳴、頸肩痠痛都是高血壓早期警訊!醫授2招助改善
高血壓性疾病佔據國人10大死因第8位,但根據統計有三成的民眾,沒注意自己患有高血壓,可能會造成腦出血、腦梗塞、心臟病、腎臟病腎功能不全尿毒等嚴重併發症。這些人都是高危險族群 早期警訊莫忽視嘉榮家醫科主治醫師洪恩琪表示,除了體重過重、有吸菸及飲酒習慣的人外,飲食重口味、運動量不足和常有心理壓力的人,也是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因此平時可注意是否有頭痛、耳鳴、暈眩、頸肩痠痛僵硬等高血壓早期警訊,建議即早諮詢醫師治療控制。睡前、起床固定量血壓 當心這些狀況影響數值此外,長輩應在每日起床及睡前的固定時間,呼吸平緩、肌肉放鬆的情況下,採取坐姿、手臂平行心臟的方式量測血壓,並避免於運動洗澡、飲用茶類或酒精飲料後量測,以免影響血壓數值。得舒飲食5原則 預防高血壓洪恩琪醫師也推薦長輩們可以採取「得舒飲食」(DASH),以五穀根莖類食物取代精緻米麵食品、天天攝取新鮮5蔬菜及5水果、每日2杯低脂乳補鈣、以白肉取代紅肉、適度吃堅果及用好油等五大原則,來阻止及預防高血壓。保持規律運動習慣 遠離心血管疾病洪恩琪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要有運動的習慣,可從每週3次、每次30分鐘開始,逐漸養成每天運動習慣,且建議長輩以感到稍微吃力、仍可唱歌說話的程度,才是適合的強度,避免競賽型或過於激烈的活動,感覺身體不適就要休息,如果血壓降下來後,就中止運動,血壓會在4週後回升,因此適當的運動,貴在持衡才有效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降血壓怎麼吃? 營養師授「5秘招」:吃對還能瘦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每周4到6次、每次30分鐘 健走降血壓還能預防骨鬆
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健走的好處?●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健走運動適合誰?●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健走需要先暖身嗎?●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健走的正確姿勢?●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健走須什麼配備?●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7-10 養生.健康瘦身
宅在家愈吃愈胖 專家: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害怕染疫,不願出門,多數公司行號也改為居家上班,國人體重因此直線成長;專家分析,去年成人體重增加,應與疫情之下,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其餘還有疫情造就不良飲食習慣、情緒壓力、睡眠不良等,幼童若在疫情期間培養「亂吃、亂睡」壞習慣,使其過重、肥胖,未來恐成癌症候選人。卅歲的陳小姐是職業婦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因工作忙碌無法備餐,多半時候透過外送平台點餐,孩子們也同樣吃著外食。有時忙到晚上九點多才用餐,食物無法在睡前完全消化,進而導致體重逐漸增加。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疫情期間國人體重增加現象,雖未有研究證明兩者直接影響,但近年外送風氣盛行,讓食物取得更加容易,若常常選擇不健康食物,又宅在家運動量不足,都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建議,孩童在發育期間,應該一日正常吃三餐,若僅吃一、兩餐,中間又夾雜高熱量點心,恐會因肚子餓而暴飲暴食,造成體內酵素及內分泌不均衡。柯曉彤說,肥胖是慢性病跟癌症最早的徵兆,肥胖代表身體正在屬於慢性發炎狀況,會增加未來糖尿病、心血管等,甚至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等十三種癌症風險。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表示,民眾確診居家照護期間,不需要過度補充營養或食物,只要定時、定量進食即可,也建議民眾可適時到戶外走動,維持基本活動量。李宏昌建議,每周至少要有三百分鐘運動,且須平均,不可集中一天且激烈運動,反而沒有成效。
-
2022-07-03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銀髮宅經濟大起 樂齡十大熱銷品
COVID-19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已逐漸鬆綁外出管制,不過前陣子疫情高峰時還是有很多人不敢出門消費,尤其免疫力較弱的長者更是盡量減少外出。宅在家的結果,一方面造成電商業績爆量成長,一方面對居家用品的需求亦大幅提升。由於樂齡網是以中高齡生活所需為主,跟一般零售通路或電商有些不同的消費走向值得觀察。根據樂齡網門市及電商2022年上半年的銷售資料,發現有以下幾個趨勢:居家照護家具銷售大增:由於醫院量能緊繃及老人安養護中心探視不易,原本有機構療養需求的長者改為在家照護,因此居家電動床及起身輔助椅的銷售較去年同期都成長超過五成。即食介護食品異軍突起:過去台灣較少看到「介護食品(針對牙口不好或吞嚥功能退化的長者設計)」,但因疫情關係,此類商品大大減少外食風險及備餐不便的困擾,而且兼顧營養及口感。隨著多家廠商投入開發,口味的選擇也增多,成長可期。在家運動養肌健身正夯:疫情期間外出運動染疫風險較高,但對長者而言,若減少運動量有肌少症風險,因此許多長者選擇在家運動,在家坐著也能健身的健步機及律動機都有很高需求。宅家追劇閱讀眼界大開:多數銀髮族都有視力退化問題,長時間盯著手機看,對於長者而言眼力大傷,因此一些放大鏡或閱讀架亦成為這段時間的熱賣商品。長輩溝通不再大呼小叫:聽力退化的長輩不願配戴助聽器,溝通往往像吵架一樣。疫情期間跟長輩在家相處的時間變長,有許多貼心的兒女會幫長輩購買輔聽器,讓居家也能輕聲細語。若以銷售金額來排序,在2022年上半年樂齡網熱銷排名前十大商品分別為:1.居家照護三馬達電動床:可頭、腳、整床升高及降低,實用性高,加上有長照2.0補助,跟去年同期相比銷售成長超過90%。2.木製起身輔助椅:對於因為中風其他各種原因導致起身不易的長者,此椅可協助其起身,減少依賴他人攙扶起身的困擾。3.介護食品:目前有台灣自製及日本進口的介護食品,分等級讓不同牙口狀況的長輩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即食餐包。4.光彩護汝髮:此款商品在母親節大熱賣,本身是護髮乳,因加入銀離子,只要照日光便能讓頭髮有變色效果。5.電動健步機:可被動式運動,體積小不佔空間,長輩坐著也能透過健步機帶動雙足運動,可調控速度。6.高感度集音器:類似MP3的輔聽器,可調大小聲及音頻,對輕微聽損者有很好的集音效果。7.角度可調式大螢幕放大鏡:角度可任意調整,看書報雜誌或手機筆電都很適用。8.電動雙馬達起身椅:可電動緩升及緩降,還可平躺,看電視睡著還可在其上小憩。9.電動床墊:背部及膝部可分別緩升降,不像醫療病床,只要架在原床架之上即可。10.Stander床用護欄扶手:可當成護欄防止長輩跌落床下,一方面又可協助起身,若不想換電動床,可加裝於原床墊。隨疫情趨緩,防疫商品的熱潮逐漸褪去,未來將有更多適合長者使用的產品問世,迎接超高齡社會來臨。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死亡「3成有心血管疾病」 醫:應定期回診穩定用藥
4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因疫情未回診也未穩定用藥,近期健康檢查發現「血壓飆到200」,立刻被安排門診檢查。醫師提醒,高血壓是著名「沈默殺手」,血壓逐漸飆升但不自知,恐引發腦出血、主動脈剝離等致命疾病,呼籲民眾疫情期間仍要穩定追蹤、服藥,不可輕忽。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其中85%是導因於心臟病和中風。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超過2萬人死亡,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6月中旬,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註記有心血管疾病者達3成,顯示心血管疾病和新冠肺炎重症有相當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出新冠病毒會與心血管系統交互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發病率,並引起心肌損傷與功能障礙。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亦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心肌損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血管功能障礙,和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新冠肺炎造成心血管及心肌受損,因病毒進入體內,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使其功能失靈,無法如常攝取營養及排除毒素,更影響血管收縮及舒張,導致血管不易擴張,血液難以流通,也容易產生血栓、發炎反應。而病毒入侵心肌細胞內複製更多病毒,導致心肌收縮功能受損,接連影響心臟運作,出現心律不整等問題。葉宏一指出,新冠病毒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也稱「免疫風暴」、「細胞激素風暴」。而病毒入侵人體後,初期會進行病毒複製,過一段時間後,進階影響發炎反應、免疫激素風暴,造成全身血管、器官受損問題,也因此我國努力讓確診病人盡快服用抗病毒藥,減少病毒複製。葉宏一表示,若是心血管疾病病人,本身內皮細胞功能本來就不好,若又感染新冠病毒,憂再讓細胞功能受損、免疫失調。「就是種下因!」他提醒,即便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或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後,若未來沒有控制生活型態,碰到危險因子就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且新冠病毒仍是新興疾病,需5至10年後待觀察。葉宏一呼籲,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不敢回診,各國皆有類似案例,疫情大流行趨緩後,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比例大幅增加,呼籲民眾維持防疫生活外,要穩定回診追蹤、服藥,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及運動避免肥胖,每日定期量血糖、量血壓及量體重。國健署提供「三心二疫」五招,降低心血管風險:第一招:吃心-健康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建議少油、少鹽、多纖維,利用蒸、煮、川燙的不同烹調方式取代油炸,並避免出現暴飲暴食的行為。第二招:動心-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更應增加活動量,可配合運動相關的影片增加運動量,且適時起身活動,避免久坐。第三招:安心-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於疫情減緩時多加利用。第四招:醫疫-規律用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體重及回診追蹤,以利醫師依據個人狀況調整用藥,遵照醫囑建議,切勿自行減量或停藥,並可優先選擇視訊診療和社區診所追蹤。第五招:快疫-儘速就醫:疫情期間,仍要密切注意身體的狀況,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儘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
2022-06-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連吞口水都痛,傅雲慶靠這些克服喉嚨痛!面對Omicron「戒慎但不用恐懼」
「那天開會時講到一半竟咳了起來,我就想應該是『中』了。」台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五月中確診,抗疫兩年多,他知道Omicron大多是輕症,所以並不擔心,隔離期間還是透過視訊會議處理醫院大小事,甚至參加三場線上會議發表演說。只是喉嚨真的很痛,他上線前先吞了止痛藥和止咳藥,讓自己能夠好好說話。 傅雲慶五月十八日開始有點輕微咳嗽,五月十九日開會時講話講到一半,就突然咳了起來。他當下就覺得不對勁,立即快篩,果然陽性,心裡想自己應該就是確診了。這時陸續開始發燒和喉嚨痛,他馬上回到醫院宿舍隔離和休息。由於當時規定確診必須經過PCR檢驗,他隔天去檢驗,CT值只有十六。在前線對抗新冠疫情兩年多,傳雲慶認為,如果大家對於這個病毒的理解還停留在過去,染疫之後一定非常擔心和緊張。但他一點都不擔心,「我覺得自己休息七天應該就好了。」因為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我們自己的統計都顯示,感染Omicron後百分之九十九點七都是輕症,大家不需要過度恐慌。 「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傳雲慶的症狀一開始是咳嗽,後來喉嚨痛,到了第五、六天開始流鼻水。雖是輕症,他也坦承,「其實喉嚨真的很痛」,如同刀割,連吞口水都會痛。那怎麼還能在線上演講?他說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吃了之後講話就比較不會痛,「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這段時間,雖然隔離七天,傳雲慶有三場線上演講,當天下午就有一場中興大學的管理講座,必須面對線上兩百人,五月廿一日有一場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直播,他隔離時還不忘在臉書為這場活動宣傳,而收看這場「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最新進展」的家長們,也完全看不出講者有什麼異狀。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延伸閱讀】>>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因為非常警覺,一出現症狀就在醫院宿舍隔離,傅雲慶的家人都沒有被傳染。很多人覺得在醫院工作風險高,他認為,醫院染疫率可能低於社區,因為醫院裡注意感染控制,例如進入有風險區域都穿兔寶寶裝,在院內有很好的保護。 面對新冠,傅雲慶請大家「戒慎但不用恐懼」,Omicron傳播力太強,可說是「防不勝防,勢不可擋」,但只要疫苗打滿打好、戴口罩、勤洗手,可平常心看待。因為「病毒就在你身邊」,而「得或不得,不能操之在己。」他說,不得最好,但得了也不用害怕和緊張,大約七天就會復原,大家都要學習與病毒共存。有沒有想過,到底是怎麼被感染的?傅雲慶愛好打羽毛球,參加院內羽球社團。他發現周遭同事都沒人染疫,但打羽毛球的同伴有好幾位確診,推測可能打羽毛球時感染。他分析原因,打羽毛球運動量大,上場時必須大口呼吸,當時依規定可以把口罩取下來,可能因此被傳染。但即使染疫,不影響生活、工作,更不影響打羽毛球。傅雲慶說,大家休息之後,解隔又再回到場上,痛快上場再厮殺。● 醫師小檔案姓名:台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確診時間:5月19日如何感染:可能打羽毛球時與確診者接觸症狀:喉嚨痛、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清冠一號、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一句話:得或不得,不能操之在己。不得最好,但得了也不用害怕和緊張。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後再也走不動 80歲伯確診輕症暴瘦無力只能坐輪椅
長輩染疫,當心肌少症愈發嚴重。一名約80歲的老先生,本身有三高慢性疾病,平常拄拐杖傘可緩慢步行到門診就醫,也會到公園散步,自行買便當。日前確診新冠肺炎,雖僅輕症,住院期間用低流量鼻導管給氧,解除隔離後卻難行走,整個人消瘦不少,回診都得靠家人推輪椅。收治該名個案的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表示,人體肌肉量在20至35歲達到高峰,35歲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40歲後每10年更流失10%,年紀愈大愈容易有肌少症,不少民眾確診新冠肺炎,若是中重度、急性病症需臥床,長期臥床都有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謝嘉娟表示,臨床觀察許多高齡長者染疫雖然輕症,康復後大多有「體重減輕」問題,可能與居家照護期間沒出門,鮮少曝曬陽光,影響維生素D合成,也沒有足夠的運動量,以及因牙口狀態不佳,優質蛋白質補充不足等,必須當心肌少症問題。謝嘉娟建議,老人家若因牙齒口腔狀態不好,不喜歡吃過硬食物,建議可攝取軟質食物,包括絞肉、蒸蛋、鱈魚、豆腐等,都是不錯的優質蛋白質,避免餐餐吃稀飯,造成營養不均。謝嘉娟引用日本東京大學飯島勝矢教授研究簡單測試肌少症的方法,民眾可以在家簡單用手指環扣自我檢測:用食指和拇指繞成一個圈,圈在小腿最粗的地方,若圈不起來代表肌少症危險度低,圈起來的空隙愈多,代表肌少症危險度愈高,「原本蘿蔔腿若腿變細,要小心肌少症」。維持肌耐力長輩應適當運動、曬太陽,謝嘉娟表示,若老人家沒有適時曬太陽、也沒有透過保健品補充維生素D,恐連帶出現骨鬆、肌少症,建議可選擇清晨或黃昏時外出走走。除了散步等下肢運動,也應多做上肢運動,謝嘉娟建議,民眾在家可用寶特瓶裝水,依照自己能舉起的程度決定裝水多寡,兩隻手一起舉起,亦可帶動心肺復健,或是雙手扶著牆壁做站姿伏地挺身,都是不錯的阻抗運動,對於確診康復的長輩都是很好的心肺運動。國民健康署為提供民眾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徵兆,建置「長者量六力」(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自評工具,建議可搭配參考歐盟「長者活力體能訓練手冊」所製作影片,每周至少訓練5天、每天30分鐘,運動後會感覺更有活力與朝氣。運動建議9個動作包括:「步行、扭毛巾、舉水瓶、起立坐下、上下樓梯、邊拍氣球、走8字步、手臂向上、腿部伸展」,其中長者在家運動時家人一同訓練更好。完成此訓練方案後,可提升長者的肌力、平衡感、靈活度及心肺功能。一、輕鬆步行:步行時保持能和旁人對話的速度,但感到輕微費力。二、扭扭毛巾:緩慢地扭一條小毛巾,並盡量用力扭。三、舉舉水瓶:雙手各握水瓶,手肘朝胸口方向彎曲,將瓶子舉到與肩膀齊高。四、起立坐下:坐在有扶手的穩固椅子上,腳踩地板站起維持1秒再坐下。五、上下樓梯:扶著扶手上下樓梯,如果有信心的話可以不用扶手。六、邊拍氣球:直線向前走,同時做氣球在左右兩手間互相拍打動作。七、走8字步:地上放2瓶水,間隔1公尺以上,在瓶子之間走一個「8」字。八、手臂向上:坐著或站著,雙手互扣並把手臂向上拉直。九、腿部伸展:坐在椅子上,左腿伸直,雙手放在彎曲的右膝蓋上,再換邊做。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進行體能訓練時需穿著舒適的衣物與運動鞋,並在光線充足而且沒有任何障礙物的空間內進行。如果在訓練期間感到任何疼痛或者呼吸困難、暈眩或心悸等症狀,須立即停止。另為了提升肌肉與骨骼的耐力,請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牛奶和蛋。
-
2022-06-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止吃多少動會變胖,吃藥也可能會!9種常見造成體重增加的藥物
體重增加主要是因為體脂肪過度的堆積而導致肥胖。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在全球的盛行率有大幅上升的趨勢。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肥胖會增加身體代謝負擔、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也會間接造成死亡率的增加。體重增加的發生原因一般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類,原發性體重增加是單純由於熱量攝取過多及能量消耗不足,導致體內過多脂肪堆積,為最常見的原因。其次在生理上或生活型態、行為的改變,如妊娠、更年期及戒菸,也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次發性體重增加是可逆的,主要與藥物副作用及內分泌疾病有關,臨床上較為少見,有時水腫或體液滯留所造成的體重增加可能是由於肝、心或腎衰竭所引起,需進行理學檢查評估,進一步加以鑑別診斷。許多藥物會導致體重增加,包括某些精神藥物(尤其是olanzapine及risperidone)、抗癲癇藥物和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服用olanzapine引起的體重增加和高血脂症在青少年族群發生率可能比成人更高。糖皮質激素除非長期使用,否則短期使用口服或吸入劑型對體重的改變影響不大。常見造成體重增加的藥物分述如下:1. 抗憂鬱症藥物:如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三環抗憂鬱劑 (如nortriptyline, amitriptyline, doxepin)、paroxetine、citalopram、escitalopram、imipramine、mirtazapine等,體重增加是部分抗憂鬱藥物常見的副作用,體重增加的程度會因藥物治療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2. 抗精神病藥物:如thioridazine、olanzapine、risperidone、clozapine、quetiapine等,此類許多藥物會引起新陳代謝異常,導致血脂肪異常、胰島素異常分泌或胰島素阻抗,造成體重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3. 降血糖藥物:如Sulfonylurea、insulin、Thiazolidinediones、meglitinides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體重也會隨之增加。4. 糖皮質激素:如prednisone會使身體對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增加熱量攝取、三酸甘油脂增加,身體及臉部肥胖,常見於罹患氣喘、自體免疫疾病而需長期服藥的病人。5. 賀爾蒙製劑:特別是黃體素(progestins)如medroxyprogesterone會造成體重增加。6. 抗癲癇藥物:如carbamazepine、valproate、gabapentin會影響中樞食慾及周邊新陳代謝,可能導致體重上升。7.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s):特別是propranolol,此類藥物會影響體內脂肪與血糖的代謝,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人容易感覺疲倦,影響日常活動而減少運動量,較容易造成體重增加。8. 甲型阻斷劑(Alpha?blockers) :terazosin9. 抗組織胺製劑:cyproheptadine藥物導致體重增加的副作用是可避免或減少發生,如肥胖型的第二型糖尿病人可優先考量選用metformin、SGLT2抑制劑及 GLP-1 agonist藥物,對於體重的減少有益,或是選用DPP-4抑制劑較不會影響體重。對於肥胖型的高血壓病患,則可優先選擇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第二型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或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減少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因病情需要服用前述藥物,如發生體重增加時,不需急著停藥,可諮詢醫師或藥師,協助藥物副作用相關性的評估,選用適合的治療藥物,以避免影響疾病的治療。參考資料:1. uptodate.definition,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22.2. Loo TS: Weight Gain. In: Henderson MC, Tierney LM, Jr., Smetana GW, eds. The Patient History: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New York: McGraw-Hill, 2012.(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65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黃永成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體經歷長時間發炎 醫師教你飲食6大重點對抗新冠後遺症不適
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陳如瑩指出,在食物調理方面,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1.補充發炎時消耗的熱量陳如瑩說,發炎時會消耗許多熱量,因此須根據個人不同運動量攝取不同範圍的熱量。2.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取病患在染疫期間有發燒、食欲不振、味覺喪失等狀況,也會影響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造成肌肉量下降,甚至有肌少症的問題,所以蛋白質的攝取很重要,同時要搭配適當的運動。但有肝腎功能問題的民眾,須限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增加肝腎負擔,需要與醫師討論後,針對個人情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3.不飽和脂肪酸對抗發炎不飽和脂肪酸有抗發炎及降低三高的作用,可多攝取如鮭魚、鯖魚、核桃、花椰菜、牛奶製品等。4.維生素C、D、E抗氧化陳如瑩表示,目前對於長新冠的治療及調理方式需要更多資料,但維生素C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原則上仍可減少確診病患身體發炎反應。文獻指出,住院病患普遍缺乏維生素C、D,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海鮮、大蒜等,簡言之就是要均衡飲食,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多曬太陽獲取。5.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由於確診症狀多為發燒、呼吸道症狀,會導致水分流失,所以痊癒後仍要注重適量的水分攝取。6.均衡飲食增加腸道菌叢腸道系統部分,感染後,腸道菌叢也會改變,需要均衡飲食以維持菌叢的多樣性。孩童避免含糖飲食,肥胖會增加染疫併發症風險。至於確診兒童在康復後如何避免留下後遺症?陳如瑩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不要被感染,強烈呼籲成人要完整接種疫苗,符合施打資格的兒童也鼓勵盡量接種,以保護無法接種疫苗的長者及幼童。小朋友的飲食調理方面,可以參考衛福部「我的餐盤」建議。陳如瑩指出,孩童還在成長階段,建議早晚一杯牛奶,補充成長所需的鈣質及營養,研究指出,台灣的孩童在學齡階段,奶類、蔬菜及水果的攝取量仍不夠多。另也呼籲少吃含添加物食物、避免含糖飲料攝取過多、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台灣兒童有四分之一有過胖問題,造成併發症的機率較高。另外,兒童確診病患要多注意「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該症狀在確診後二至六周會發生,症狀較類似學齡前的川崎氏症,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症狀包含持續高燒、草莓舌、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皮膚紅疹等。漸進恢復運動痊癒後七天無症狀 先從走路開始暖身不管是輕症、中重症的成人或是兒童,就算痊癒後,仍要循序漸進做運動,但陳如瑩提醒,不能一下子就從事太激烈的活動。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合併病毒性的心肌炎,肺部有肺炎或曾插管,要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後再運動。陳如瑩建議痊癒後七天內,若都沒有出現症狀,就可以恢復基本活動,但先以日常生活為主,如在平地上行走500至600公尺、爬樓梯等,不會感覺太累的話,再恢復運動。成人可搭配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孩童則建議從事有氧運動。陳如瑩提醒,在恢復運動的期間,還是要密切與醫師聯繫、回診,評估身體狀況。若心肺功能有受影響者,需在醫療院所接受相關檢查評估,如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等,確認回到正常狀況,再來運動,一旦感到不舒服,就要馬上回診。
-
2022-06-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決新冠失眠!中醫師教你6大處方...按摩頭部好「神」穴、沖泡助眠茶飲,睡好精神也好
疫情之下,許多人壓力油然而生,常常需要擔心染疫風險、居隔問題甚至是確診後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等,這些焦慮緊繃的情緒容易影響到心理,導致失眠。且部分染疫後的痊癒者,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師康涵菁表示,上述和新冠疫情相關的睡眠障礙,都可稱為「新冠失眠」。染疫自律神經受影響 康復者有失眠狀況你有「新冠失眠」的狀況嗎?經統計發現,部分新冠痊癒者,自律神經受到病毒的影響,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將睡眠障礙稱為「不寐」,無論是難以入睡、半夜容易醒來或是徹夜未眠都算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中醫理論認為「陽入陰則寐,陽出陰則寤」,染疫的過程容易破壞人體的陰陽協調,因疫情衍伸的擔憂會導致肝氣鬱結,傷及心神,因此除了治療疾病本身以外,疏肝理氣和安神定志也同等重要,身心一起處理才能更堅定的對抗疫情。中醫師教您6招 擺脫失眠苦海為了解決民眾的「新冠失眠」,康涵菁提供下列6大居家處方,可以幫助大家讓心安定,舒心面對,遠離新冠失眠。▸處方1:按摩頭部好「神」穴內經云:「印堂候肺,山根候心」,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因此,可以輕輕按揉兩眉之間也就是俗稱的印堂,一路向上推按至髮際線交際處的「神庭穴」,平時可配合薰衣草或薄荷等紓壓精油由下往上的按揉,能夠使得胸中糾結的緊繃情緒獲得紓解。神庭穴旁開四指幅處,便是「本神穴」,有寧神的功效,可以一同按壓。耳朵三角窩中的後上方處,有一個「耳神門穴」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可利用指尖或是按摩棒去按壓穴位,有助於平衡失調的自律神經。▸處方2:睡前助眠足浴由於腳底是涵蓋許多人體器官、神經及內分泌的反射區,睡前泡腳能夠迅速放鬆全身的緊繃僵硬,透過足浴還能將氣血順勢往下引流,緩和用腦或是用眼過度所導致的頭面部氣血過盛,讓腦袋能夠順利進入睡眠模式。而洗澡的時間也很重要,睡前1至2小時洗熱水澡,可讓體溫先行升高,沐浴後身體會自動調節溫度,將中心體溫調降,能夠幫助入睡。▸處方3:避免睡前藍光刺激居家期間,使用3C產品的時間通常較長,然而如果在睡前躺著划手機,持續讓自己暴露在藍光下,會使得皮質醇濃度升高,同時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更加難以入睡。倘若短時間沒有睡意,可以選擇閱讀輕鬆的書籍取代使用3C產品,或是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拉長吸吐的節奏,才能好好的培養睡意。▸處方4:維持日常作息許多人在居家時期可能會中途小睡時段變多,或是變得晚睡晚起,導致晚上精力旺盛,白天卻委靡不振的惡性循環。建議要盡量維持過往的作息,如果白天感到疲憊想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下午3點,也不要1次睡1個小時以上,以免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處方5:持續適量的運動居家生活會減少通勤和運動量,若是一天身體的總活動量下降,很容易會造成心神疲累但肉體不累的情況,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可以在白天工作空檔時跟著網路影片做簡單輕度的有氧運動,睡前則可以適度拉筋,活動缺乏伸展的筋骨,最後再以靜坐冥想做收尾,透過這樣動靜交替的運動,能有助於疏肝理氣,放鬆身心。▸處方6:沖泡助眠茶飲民眾可準備9克的甘草,30克的浮小麥和6枚去核大棗,將上述材料加入6碗清水,大火煮沸後轉成小火續煮半小時放至溫熱後,分成早中晚3次飲用。小麥歸心經,可養心安神,搭配大棗調和營衛,甘草養胃生津,能安定臟躁,緩和情緒,幫助入睡。透過中醫師的6大居家處方,可以改善「新冠失眠」問題,民眾晚上睡的好,早上精神好,更能保持好的狀態來對抗疫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我在一年前健康檢查發現糖尿病,糖化血色素高達15%,非常嚴重!當時根本搞不清楚哪些食物較容易影響血糖,每種食物都不確定要吃多少,非常茫然,很多東西都不敢吃,就怕病情更嚴重!」模範糖友簡女士分享,「起初因為不了解,所以盲目減少全榖雜糧類食物份量,甚至完全不吃,反而造成血糖非常不穩定,而且很容易飢餓,連情緒也受到影響。」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之外,正確的飲食也非常重要!經過營養師的指導,才知道自己的飲食不夠均衡,也發現每天三餐進食的內容及份量是影響血糖波動的重要因素。營養師提供的觀念,例如調整進食順序,把澱粉放在最後面、拉長進食的時間等,對血糖控制非常有幫助。營養師先讓我知道,根據體重、每天的運動量或工作量來計算應該要攝取多少熱量,然後再去調整分配食物的種類。簡女士提到,依照我的狀況可以吃兩份醣,相當於半碗五穀飯或糙米飯,搭配2份青菜、1份蛋白質,至於水果頂多是2份。「我都有監測飯前、飯後的血糖,也發現水果對我的血糖影響較大,所以可以針對自己的狀況再做調整。回診時也會把記錄帶去跟醫師討論,看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簡女士說,「現在我真的覺得自己是很稱職的在找到飲食管理的訣竅並配合醫師持續用藥下,我的糖化血色素從一開始的15%降到現在的7%,進步非常多!」獲得正確的知識,並跟食物、用藥建立良好的關係非常重要。關於控糖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也不是一次就學會,簡女士說,透過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得到即時回覆,能讓恐慌感下降很多,可以發問,也可以反覆複習,相當有幫助。糖尿病飲食管理與藥物相輔相成,掌握份量原則讓治療成效極大化從一百年前開始,糖尿病的管理有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飲食,第二個重點是運動,第三個重點是藥物。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教授表示,以台灣糖尿病病人老化程度來說,要求病人做到非常完整而且有系統的運動,比較難達成,所以一定要把握飲食和藥物管理。飲食是生活的基本,每天所需要的藥物份量,跟飲食是相對的,王治元教授說,當藥物劑量固定,如果進食太多,藥物自然沒效;如果進食太少,可能就會發生低血糖。糖友必須要有固定的飲食、固定的運動,才能讓血糖藥發揮最大效用,並把低血糖機率降到最低。台灣糖尿病病友在飲食管理上,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王治元教授解釋,如果腎功能正常而且沒有特殊狀況時,飲食可以不限種類,重點是「份量」。假設一天需要熱量1,500-1,800卡,必須在食物種類及份量中做好分配。首先要固定規劃自己的運動模式及運動時間,搭配好飲食的時間,並學習製做「飲食日記」。「台灣的糖尿病病友大部分都不願意接受營養師的治療,他們覺得吃東西不難,而期待久病成良醫。」王治元教授說,「營養師的價值在於引導糖友在治療過程中,不但可以吃的正確,而且有飽足感。有些糖友的血糖控制很好,可是總是有吃不飽的感覺。如何讓糖友能夠吃得飽,吃得熱量穩定,並達到血糖、糖化血色素都穩定,才是飲食控制最重要的目的。」面對剛診斷糖尿病且飲食管理不佳的病人,常得用不同的方式提供協助。王治元教授說,如果是高齡患者,應該要仰賴主要照顧者的協助,幫助規律化飲食,建立飲食關係,而且能夠幫忙做血糖監測。此外,現在也有能幫助穩定血糖的口服藥物,不須經過腎臟代謝,所以就算是有腎病的糖友也能簡單控制血糖。至於年輕糖友則是要學習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糖尿病治療,有些糖尿病病友很擔心別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在做治療的時候就會遭遇很多困難。王治元教授說,如果他願意接受醫療團隊的協助,做好飲食管理是養成生活習慣很好的機會。藉由飲食日記與血糖檢查,能夠找出血糖藥物跟食物的平衡,跟營養師配合一段時間,便能找到合適的飲食模式。製作飲食日記,拍照記錄餐點糖尿病病友在飲食上要注意幾個關鍵,王治元教授提醒,第一個是吃藥時間跟吃飯時間要完全搭配,較不會出現低血糖。當然,選擇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也是重要關鍵。第二個是營養均衡,醣類、蛋白質、油脂都要攝取足夠,王治元教授說,我們會給病人一個飲食熱量表,去規劃要吃多少蛋白質、多少醣類、多少油脂。最困難的是台灣的飲食多采多姿,每種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都不同,所以很鼓勵病人拍照,用相片記錄每一餐的內容。這些資訊能夠幫助醫師、營養師評估,要如何調整飲食以及藥物才能達到平衡。「現在的營養師會根據你喜歡吃、最常吃的食物種類、份量去做調整,教導你從你喜愛的食物當中,找出最適合的飲食。」王治元教授說,「營養師也會教你做選擇,該從哪一道飲食開始,例如應該先吃蔬菜?還是先吃肉類?幫助建立正確飲食習慣,而且不會造成身體的不適。」飲食與藥物的搭配很重要,必須養成穩定飲食習慣、用藥習慣,才能長久穩定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特別要提醒的是,有一部分糖友的低血糖可能是用藥引起,建議發生低血糖症狀時,於回診時主動與醫師反應,以便進行評估。糖友提問1:糖友可以喝酒嗎?糖尿病病人可以喝酒,但要注意份量,王治元教授說,通常是計算酒精當量,1酒精當量相當於15公克酒精,以每罐325毫升、酒精濃度4%的啤酒為例,男生一天最多喝2罐啤酒,女生最多喝1罐啤酒;紅酒的酒精濃度約是啤酒的3倍,所以只能喝1/3的量。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喔。糖友提問2:糖尿病能否停藥?治療過程中,醫師可能會根據體重、生活型態、血糖狀況來調整藥物,但停掉血糖藥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王治元教授叮嚀,對糖友而言,使用血糖藥能讓身體達到更穩定的生理狀態,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停掉血糖藥,對身體會有許多負面效果,甚至產生難以挽回的併發症。請與醫師、營養師密切配合,善用藥物、飲食、運動讓血糖更穩定!原文: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一表幫你評估「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
隨著台灣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越來越多,大規模社區感染已成為無可避免的現象,如何在感染之後能夠安全的回到運動場域,成為極為重要的議題。感染新冠肺炎後,回到運動有什麼風險?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只有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數週後就可以回到運動場上。然而據統計,10 ~ 15%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痊癒後持續受新冠症狀影響數週到數個月,影響生活功能也影響運動表現。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因病毒性心肌炎而造成心臟功能受損,而心臟功能對運動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在心肌炎的狀況下運動,有較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因此運動前必須評估心臟功能。此外,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常有肺功能受損的狀況,可能肇因於肺栓塞等因素,需確定肺功能可承受預期的運動強度後,再回到運動場域較為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會影響心理狀態,造成焦慮、憂鬱及創傷後症候群等疾患,也會影響運動狀態。什麼狀況下可以安全回到運動狀態?醫學界的共識是,新冠肺炎痊癒後至少要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回到運動狀態較為安全。未住院治療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若有疑似心肌損傷的症狀,例如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喘,在運動前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新冠肺炎康復後,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狀況在數週後應該要解除,然而若上述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可能表示有肺部傷害的後遺症,也是建議完整評估後再回場。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後重返訓練的評估運動醫學界的權威《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建議,第一階段是從疾病發生至少需要十天休息時間,接著需要至少七天無症狀,並且接受完整治療。運動員必須能夠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且在平地上行走500米,不會過度疲勞或呼吸困難,才能進入下列評估流程,循序漸進過渡到正常訓練。要特別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腎病等疾病的運動員應在開始下表的流程之前給醫師評估評估,檢查的項目可能包括心肺功能、抽血檢測生化數值等。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I-PRRS)請以 0 到 100 的等級為您重返運動的信心評分:0 = 完全沒有信心50 = 中等信心100 = 完全有信心我對比賽的整體信心是______分我有信心在無痛下比賽是______分我有信心用盡全力比賽是______分我不把注意力放在受傷處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受傷處能應付這樣運動狀態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對自己的技術/能力的信心是______分全部 ______加總除以 10 = _____ ,分數在 50 到 60 之間表明運動員在心理上已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低於 50 分表示運動員可能在心理上尚未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新冠肺炎離你我都不遠,儘管罹患新冠肺炎,只要經過評估、循序漸進訓練,運動愛好者及運動員都可以安全的回到喜愛的運動場域揮灑汗水。參考資料Salman D, Vishnubala D, Le Feuvre P, Beaney T, Korgaonkar J, Majeed A, McGregor AH. Returning to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covid-19. BMJ. 2021 Jan 8;372:m4721Elliott N, Martin R, Heron N, Elliott J, Grimstead D, Biswas A. Infographic. Graduated return to play guidance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Br J Sports Med. 2020 Oct;54(19):1174-1175Giusto E, Asplund CA. Persistent COVID and a Return to Sport. Curr Sports Med Rep. 2022 Mar 1;21(3):100-104※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感染新冠肺炎(COVID 19)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
-
2022-06-03 養生.運動健身
規律運動好處多! 這2類人比常人更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民眾平常保持規律運動,有益身體健康!而運動的好處除了可以緩解憂鬱、焦慮心情外,根據1篇今年3月發布於《Science Daily》的研究指出,運動能夠促進大腦激素,抵消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透過規律運動在心血管健康上所帶來的益處高出1倍。美國研究證實 運動可激活大腦抵銷壓力、改善心血管健康據了解,該研究是以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布里倫生物數據庫中5萬多名患者的健康記錄進行分析,其中超過4千名患者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臟病發作、因動脈阻塞引起的胸痛或正在進行開心手術者。研究者以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患者和運動量較低者進行比較,發現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有更高的壓力相關神經活動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後來研究者又將沒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診斷者也加入比較,並使用大腦影像找出運動如何控制大腦的壓力反應來改善心血管健康。結果證實,藉由運動可激活大腦中抵消壓力的能力進而改善心血管健康,每週達到體能活動建議量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比運動量少的人低了17%。這些益處在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者中更加顯著,他們的風險降低了22%,比沒有任何病況的人降低了10%。憂鬱、焦慮症患者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可靠運動降低風險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說明,大腦壓力反應中樞HPA軸的異常(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三者互動構成),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生物病理學,HPA軸過度活化會讓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影響全身的器官甚至導致功能異常。詹佳真坦言,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是長期被注意到的現象,而運動是調控HPA軸反應的有效方法,上述研究結果再度證明規律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合併有焦慮症與憂鬱症診斷的受試者,運動之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是沒有這兩種診斷者的兩倍,間接證明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大腦中壓力反應軸的異常活躍,研究也透過大腦影像,證明運動可以調控大腦的壓力反應,增進心血管的健康狀態。詹佳真呼籲,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被居隔在家、覺得壓力很大的民眾趕快動起來,哪怕只是原地踏步30分鐘,也能增加自己的健康存摺。運動好處經證實! 暖身動作不可少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前述研究已指出,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這2項疾病都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具有強大威脅,及早發現並予以治療是須具備的認知。運動的好處也有多項實證,對心理的幫助像是減少壓力荷爾蒙、調節腦部血清素的分泌、增加腦細胞數,讓我們感覺到快樂、增強記憶力及產生自信。戴怡君指出,不少民眾對於「運動」仍有卻步,建議想要開始運動的民眾,出現再三猶豫的念頭時,不妨試著先想像運動過後的樂子,例如清涼解渴的飲品、汗水淋漓後沖澡的清爽、犒賞自己的美食等,透過想像讓自己期待進而踏出第一步。最後,戴怡君提醒,運動時應養成「喚醒」身體的習慣,很多人會忽略暖身的步驟,而造成身體產生不適的感覺就不想動,建議民眾運動前,先用簡單的暖身動作喚醒身體各部位,再動起來就不會覺得運動很難,防疫期間如果不知道可從事什麼運動,不妨參考董氏基金會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推展的「一分鐘紓壓操」、「樂動紓壓五招」,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喚醒身體動起來,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身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1 養生.聰明飲食
肉粽1顆熱量直逼便當 營養師籲搭配4蔬果更均衡
端午節必吃的肉粽暗藏高熱量,營養師提醒,1顆肉粽高達600大卡,直逼1個便當又不容易消化,建議每餐最多1顆粽再搭配綠花椰菜、番茄、奇異果或是木瓜等蔬果,補充維他命C與膳食纖維。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民眾大多在家中自主防疫,戶外活動與運動量大幅減少,若是端午節放肆大吃粽子,當心消化不良又容易變胖。粽子熱量高 直逼1個便當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近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傳統肉粽大多以糯米、五花肉、花生、鹹蛋黃等高油脂的食材所組成,北部粽還會先將糯米經油炒過,不但重油、重鹹,熱量也相當驚人,小小1顆熱量高達500至600大卡,直逼1個便當。不只肉粽,甜粽熱量也相當可觀。柯曉彤說,甜粽以豆沙餡為主,製作時都會額外加入油和糖以增添風味,每顆熱量高達300至400大卡。營養師趙函穎也表示,糯米本身就不容易消化,再加上高油、重鹹的食材,恐增加急性腸胃炎、胃食道逆流或脹氣等問題,尤其民眾在端午節期間經常把粽子當成主食,一餐就吃掉好幾顆,都會加重身體負擔。建議一餐以1顆粽子為限 搭配2份蔬菜和1份水果趙函穎建議,一般民眾每餐最多吃1顆粽子就好,再搭配2份蔬菜和1份水果,補充膳食纖維與維他命C;至於有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每天最好以1顆為限、每餐最多半顆,再搭配蔬菜水果一起食用。趙函穎說,在蔬菜水果的選擇上,可以選擇CP值高又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的蔬果,例如綠花椰菜、番茄、奇異果或是木瓜,其中的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維持免疫機能、幫助緩解喉嚨痛或身體發熱等症狀,膳食纖維則可幫助腸胃道蠕動;腸胃比較不好的民眾也可以在餐前先吃1顆奇異果,不僅能幫助消化,還可以緩解脹氣、分解蛋白質。甜辣醬熱量高、鈉含量也高 不宜多吃不少民眾吃粽的同時還會淋上甜辣醬,但柯曉彤指出,粽子本身已有調味,沾醬不但熱量高、鈉含量也高,15公克就有60大卡熱量、超過200毫克的鈉,容易造成水腫和體重上升。此外,在吃粽子的過程中,最好細嚼慢嚥,趙函穎說,每一口都咬20下可以促進消化酵素分泌,並且多多補充水分,加強油脂與澱粉代謝。
-
2022-05-28 養生.抗老養生
連日大雨下到快發霉!濕氣致病三階段…除濕NG行為、不同體質怎麼吃,大補帖完整收錄
空氣太過潮濕,魚都能從門口游進來,游過房間的半空中,再從窗戶游出去。」這是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的句子。最近梅雨不停,可能很多人也覺得空氣中充滿濕氣,可以養魚。環境潮濕,而端午將至,時序入夏,又到了體內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元氣網為您整理對抗內外潮濕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舒爽一夏。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何時容易產生濕氣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濕氣致病三階段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關節痠痛。●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除濕怎麼做?1.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2.體內也要「除濕」。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3.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4.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覺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冷氣,讓自己入睡,但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除濕NG行為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致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2.常吃冰冷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出。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只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如何排濕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濕」還是「濕熱」。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寒濕體質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表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累,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少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寒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喝啤酒。●如果要吃水果,建議白天食用。●以生薑泡薑茶,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發汗、溫脾胃。下午易感疲累的氣虛者,可加入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濕熱體質●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熱性食物。●以綠豆湯、冬瓜茶或冬瓜蛤蜊湯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中和。(勿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濕熱者」則不適合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冬瓜茶或是冬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出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若不確定自己體質偏寒還是偏熱●可飲薏仁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是排濕利器,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煮菜時適當加些辛香料,能幫助利尿、利濕。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致的沉重無力。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胡椒、白胡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面幫助調味,一方面也能幫助利尿、利濕。飲食調整袪濕★茶飲袪濕決明子:利濕清熱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但清熱的食物吃多了,可能讓身體變寒,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排濕食譜●玉米鬚茶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冬瓜生薑湯作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綠豆薏仁湯作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排濕方法大補貼:中醫師吳正一指出,排濕除了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例如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進而使體內濕氣難以排出。以下是他建議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穴位按摩:手部、腹部、腳及頭部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運動排濕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泡腳: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資料整理自元氣周報2020-07-05封面Story)
-
2022-05-21 活動.精彩回顧
課程回顧/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
「在完全忘掉自己之前,我還能做些什麼?」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銀髮長輩常見疾病『失智症』正悄悄改變了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失智照護這條路上,不論是患者本人或照顧者,所面臨的巨大變化跟身心壓力已讓你們難以負荷?一旦罹患失智症就只能束手無策的等著失能找上門嗎?本系列課程針對不同部位與機能,靠日常運動幫助失智家庭減輕照護壓力、重拾生活平衡,是專屬於失智症與照護者的運動共學新知。🚨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知道運動對失智症有幫助,卻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對失智者來說才能達到效果,且不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面對發生率如此高的疾病,我們希望透過漸進式的課程架構與多元課程教學,不只針對患者或癌友,可以吸引、接觸更多對此類健康議題有興趣的族群或照護者,改善他們的生活與對未來做出預防準備。⭐此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親自授課。⭐透過此系列課程,針對失智的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想了解更多課程細節,點此立即報名去▶https://pse.is/482qyy|課程內容|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對於大腦的幫助,但哪一種運動對大腦比較有效呢?以及在運動的時候,強度以及頻率該應該如何?以及如何判斷?才可以達到促進腦功能的保健效益!本系列課程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帶領學員從趣味運動中改善身體機能。|如果你或失智症患者有以下困擾|●失智症患者因為症狀導致整體活力下降,想增加運動量。●肌肉減少,平衡力變差,希望功能性體智運動改善手腦協調。●擔心未來吞嚥功能退化,想提早作出預防準備。|適合對象|●輕症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失智運動訓練有興趣族群。●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課程循序漸進,運動新手到老手都非常適合,不必擔心課程太難會有銜接或專業背景不足的顧慮。|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第一堂:2022/06/16 (四)坐站姿氧肌運動!生活實用實戰功能性運動教學●從動態暖身、主活動搭配暖身收操,讓參與者可以輕鬆跟著做,達到運動健腦的功效。●你知道有一種跟走路差不多速度的運動叫「超慢跑」嗎?因為強調用緩慢的速度跑步,大大降低對膝蓋的傷害,還能改善體力、行動力、預防及延緩失智,重點是在家也能進行!●有氧及肌力訓練,搭配「功能性運動」的設計,雙效進行,逆轉失智腦,讓我們能將這些動作轉化到生活中,減緩生活的影響延緩退化。●運動流程:運動流程:暖身有氧 - 坐站姿超慢跑 - 徒手功能性肌力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 椅子伸展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第二堂:2022/06/23 (四)一根棍子腦霧全散,活化大腦的棍子體操運動●拐杖只能輔助行走嗎?其實家中常見的棍子還有你意想不到的用途。快尋找家中的棍子,一起利用棍子來運動吧!棍子伸展操,除能強化心肺與肌力,還能兼顧趣味,將認知元素融入運動當中,讓長輩在一邊運動的時候,也達到訓練認知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都需要一邊動身體、一邊動腦,因此體智活動對大腦有很大的刺激及訓練,在認知、體能、情緒上也有許多幫助,邀請您一同體驗其中的趣味魅力。●運動流程:動態暖身(四肢協調操)- 體智運動-體能版(有氧、肌力)- 體智運動動作版(協調、平衡)。🕒第三堂:2022/06/30 (四)預防長輩嗆咳,別忽略口腔訓練及姿勢強化運動●肺炎造成了許多長輩生命上的威脅,對吞嚥困難的長輩來說,口腔退化是造成肺炎的一大原因,因此口腔的預防退化也變得更為重要,常見的「口腔訓練」還不夠,搭配手口暖身操以及上半身姿勢強化,雙效合一,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運動流程:手口暖身操 - 口腔肌肉強化運動 - 上肢肩頸姿勢強化運動 - 棍子伸展操。※特別提醒:●若學員為失智症患者,請務必與醫師或家人溝通討論,在評估允許後,由照顧者陪同方可進行運動課程。●課程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立即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上課前的準備|●課程中會需要準備一隻長棍子與底部固定的椅子,為了安全起見,棍子請準備底部有防滑墊的類型,(如:行走杖、健走杖、拐杖、拐杖雨傘),棍子長度大約站著時骨盆的高度以上,或坐著時腰部的高度以上;止滑方式另可準備抹布、襪子套在椅腳,再用橡皮筋綁住,或者椅腳底部貼上止滑墊片皆可。●運動前 1-2 小時,以小份量的固體食物為主(避免含大量蛋白質及會脹氣的食物),或是 30 分鐘內以飲品補充,請勿空腹進行課程。|課程資訊|●第一堂:2022/06/16 (四),15:00-15:40●第二堂:2022/06/23 (四),15:00-15:40●第三堂:2022/06/30 (四),15:00-15:40※課程開始前30分鐘,14:30 開放進Google Meet。※課程共40分鐘,30分鐘老師教學+10分鐘QA問答時間(因課程於Google Meet以及元氣網平台皆可觀看,QA問答時間將提供各平台3個解答,並依照提問先後順序依序解答)。※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講師|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愛迪樂職能居家職能治療所 所長●愛迪樂有限公司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運動指導員●福喜緣日間照顧中心 兼職職能治療師●愛迪樂新北式居家長期照顧服務機構 復能督導●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系友會監事|課程特色|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專家帶來完整有氧運動 X 肌力訓練 X 手腦協調 X 口腔吞嚥練習的系列課程,每堂課都加入課程獨家的『棍子健身操』,讓失智長輩在活化身體的同時,也能享受多元運動帶來的樂趣體驗。讓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靠著運動,提前預防、延緩大腦退化。|雙重好康回饋|👉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點此瞭解更多▶https://pse.is/47tj5w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專為中小手設計,更適合亞洲人手型,擁有人體工學協會健康雙認證,其特殊的57度傾角提供最舒適的握感,使手掌能夠完美貼合,加上柔軟橡膠紋理設計,久握也不怕累;搭配SmartWheel智能滾輪高速捲動精準定位閱覽,雙模式連線與多裝置間跨平台多工使用,可有效減輕長時間使用滑鼠不適感。●活動結束後統一進行抽獎,由系統程式自動隨機抽出,並於2022/07/20於元氣網活動專區公佈得獎名單。●本問卷蒐集來的資訊,僅會作為內部課程改善使用。絕不外洩也不會作為其他用途使用,敬請放心填寫!●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注意事項|●課程前一天會寄出課程觀看連結,請務必多留意報名時填寫的信箱訊息。●課程前30分鐘開放入場,請勿遲到以免影響其他同學。●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課程期間【全程不得錄影錄音】,一經發現,主辦方有對您法律追究的權利。●主辦單位保留臨時修正、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變動將另行通知。**【得獎公告】**感謝熱情參與元氣網【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恭喜以下得獎者: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顏色隨機)(3名)林X惠、吳X貞、郭X珠【拉佩斯初榨榛果油】或【拉佩斯初榨南瓜籽油】乙瓶(品項隨機)(10名)徐X鈴、王X涵、崔X慧、李X莉、史X、黃X勝、沈X君、楊X芬、馬X、李X穎|你還可以學習更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歡迎你分享自己的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元氣網失智頻道」提供實用、豐富的資訊給癌友家屬,期待陪伴癌友一起面對癌症: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以上對於課程有任何問題,如有疑問請洽課程小組udnhealthservice@udngroup.com 詢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