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護膝
共找到
100
筆 文章
-
-
2024-08-27 醫療.骨科.復健
登山健行傷膝蓋?醫警告「4大壞習慣」是元兇:不要大步大步跨!
即使天氣炎熱,有不少人還是會選擇登山健行,不僅可以大口呼吸芬多精,還能享受清涼的自然風,暫時逃離酷夏的悶熱感!不過,在登山健行時,上下坡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受傷!登山健行 正確4姿勢避免受傷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腳尖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鐵腿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6 醫療.指甲.足部
穿錯鞋子可能傷膝傷脊椎!挑鞋遵循4原則,穿脫鞋也有方法
走路走久了,腳難免會痠痛,但有的人可能連帶感覺膝蓋不舒服,甚至腰痠背痛,到底是什麼問題?骨科醫師提醒,可能穿錯鞋,導致脊椎與膝蓋額外增加許多負擔。走路姿勢不對、穿錯鞋都會傷膝一般我們大概都知道,走路姿勢不對,對於脊椎和膝蓋會產生損害,因為在走路及站立時,腳底和膝關節都需要承受相當大的重量。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副院長馮逸卿曾受訪指出,據統計,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重量約為體重1到2倍;跑步、爬樓梯約4倍;打球6倍;蹲跪則高達8倍。不過就算姿勢對了,若穿錯鞋也可能帶來同樣傷害。台中光田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專頁PO文分享,一雙好鞋不僅能幫助減輕雙腳的疼痛,有助於吸收衝擊減低負荷,進而減輕膝關節負擔。反之如果穿錯鞋子,則可能傷膝蓋傷脊椎。嚴可倫分享挑選好鞋的四大原則。挑鞋4原則護膝1.鞋跟不過高:有些人因為工作緣故,需要長時間穿高跟鞋走動,造成腳部與膝蓋出現不適感。因為高跟的鞋子會讓身體重心放在膝蓋前方,腳踝也會變得不穩定,造成膝關節負擔。建議日常鞋款選擇以鞋跟約1-2公分為佳,這個高度可以讓膝蓋受力更平均,阿基里斯腱也較不容易過度延展,有助於避免痠痛的發生。2.鞋底有厚度:有些人喜歡穿全平底的休閒鞋或是夾腳拖,但這類鞋款並不適合長時間走路,避震效果有限、無法保護足底,容易讓肌肉疲乏無力,甚至引發足底筋膜炎。建議挑選鞋底至少有1公分厚度的鞋子,不僅穿著體驗更加舒適,也能有效保護足弓與膝關節。3.鞋子有彈性:有些材質較硬、沒有延展度的鞋子,容易讓腳步動作無法自然流暢,受限於鞋子的形狀,進而增加膝關節負擔。建議選擇有彈性但不過軟的鞋款,除了具有保護腳踝的功能,也能減少對腳底的壓力,同時走路步態也能更加順暢與舒適。4.有足弓設計:足弓在走路時有吸震及緩衝的作用,減少下肢關節與脊椎的受力,但若是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導致足弓的壓迫甚至損傷,進而出現腳底僵硬疼痛的狀況。建議挑選有足弓設計的鞋子,不僅能輔助維持良好平衡,讓腳底更平均的承受身體重量,更能有效預防膝蓋損傷的不適感。穿鞋和脫鞋也有正確方法而挑到了合適的鞋子以後,穿鞋和脫鞋子也有正確方法。台北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李思慧曾受訪指出,穿鞋時,如果是綁帶的鞋子,前面鞋帶可以不動,但至少要鬆開最後二道,把後二洞的鞋帶拉鬆,腳套進鞋子裡,不建議用鞋把子,因為鞋把很容易把鞋子後面撐到變形。特別要注意,綁鞋帶前一定先把腳套進鞋子,腳跟朝地輕敲二下,腳尖和腳跟呈45度角,綁鞋帶時都要維持45度角。脫鞋子時不要踩著鞋後跟硬脫。也是要先解開鬆開後二道鞋帶,好好把鞋子脫下來。【參考資料】.台中光田骨科嚴可倫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消失 醫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怎麼運動
人過了60歲,不少退化性疾病紛紛現蹤,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關節因長時間使用,軟骨磨損裂傷,使人走路時會開始感到疼痛不適,若未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疼痛感會快速加劇,連坐著都可以感受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專屬於「長者」,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錯誤或是過度的運動,也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臨床已有不少40歲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與運動傷害鑑別: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而消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專任主治醫師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因磨損導致「長期發炎」的疾病,發炎使膝蓋腫脹且僵硬,初期走路會感到不舒服,當走路時間過長或跑太久,膝蓋會明顯感受到疼痛,平時手腳伸直時,關節會有「卡卡」的感受。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到後期,即使坐著休息,也能感受到膝蓋疼痛腫脹。近年全民瘋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時常與運動傷害混淆,王柏堯說,最佳的辨別方式為「時間」,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僵硬感,不會因為休息一到二天後消失,但運動傷害屬於短期發炎,通常休息一到二天後,關節的腫脹不適感就會消失。運動姿勢錯誤或過度,關節退化可能提早出現。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也因為全民瘋運動的關係,不再是專屬於「長者」的疾病,錯誤的運動姿勢或是過度使用關節,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王柏堯說,臨床上有不少40歲到50歲的民眾,因錯誤的運動方式,或是本身有O型腿又長期採錯誤的姿勢行進等,也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形成「沒辦法逆轉」,只能透過加強肌力延緩退化時間。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特別是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關節長年使用一定會導致耗損,避免關節磨損,強化包覆在關節外的「股四頭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保護關節首要強化股四頭肌,上班坐著就能鍛鍊。王柏堯說,膝關節連結股骨與脛骨,股四頭肌位在股骨上,如果股四頭肌的肌力夠強壯,行進時,力量會落在肌肉上,不會將行走的壓力落在關節上,因此能降低關節摩擦的機率,達到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效果。強化股四頭肌的運動,簡單且不會造成生活過多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是坐在椅子上,背貼著椅背,單腳向前伸直,維持10秒後放下,這當作1下,單腳各自做10到15下,當作一組,每天可以做5到10組,平時上班時就能施作。再進階一些,可以後背靠牆,做深蹲的姿勢,單次10到15下,每天同樣做5到10組,都能強化股四頭肌的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別久坐,髕骨壓力過大,膝蓋更痛。除了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以外,改變生活習慣與姿勢也相當重要,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腳部長時間處於90度彎曲,連結膝蓋的髕骨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久坐膝蓋會痛,就是髕骨長時間處於「彎曲」的姿勢,壓力過大而導致,因此要降低久坐的時間,每半小時到一小時間,建議起身走動,只要起身就能舒緩對膝蓋的壓力。如果體重過重,則建議減重,降低對膝蓋的負擔。走路時建議後腳跟先著地,腳步踏好踏滿後,再由腳尖離地,走路施力平均也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如果走路姿勢已出現受力不平均的現象,建議可訂製鞋墊改善。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建議穿底太平的鞋、高跟鞋等,最好穿鞋頭寬鬆、包覆性強的鞋,幫助走路平均受力。市面上有不少食品標榜可以讓軟骨再生,王柏堯說,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讓關節軟骨重生,但有不少營養素是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飲食上建議減少吃會增加發炎的食物,如高糖、精緻碳水化合物、紅肉、酒精等,如果能調整飲食,也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Q:關節退化患者怎麼運動?嚴重退化患者 最推薦泳池內行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強化股四頭肌,但運動的選擇應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如果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特別適合在泳池內行走,運用浮力降低關節的負擔,但同時也能訓練股四頭肌。高衝突性的運動,如打籃球、三鐵等,就不太建議。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項目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動了不會痛」,只要動了會痛,都不建議施作。運動時,一定要妥適的暖身,降低膝蓋的耗損率。同時也可以使用護膝達到保護效果,但不建議患者隨時隨地都用護膝,護膝雖能保護膝蓋,但卻降低了肌肉的使用量,原本可以訓練100%的肌力,因使用護膝只能使用50%,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9 醫療.骨科.復健
登山如何保護膝蓋?專科醫授「預防3大原則」要做到:登山杖這樣用才對
現在到了夏天,更多人喜歡登山避暑,但也有很多人,跑去爬山之後卻到醫院掛號,說膝蓋受傷了,究竟登山的時候該怎麼保護膝蓋?登山保護膝蓋 要注意這3件事復健診所王竣平主治醫師分享登山怎麼保護膝蓋,及要注意哪些事:1、使用登山杖:登山杖是保護膝蓋的重要工具,它們能夠分擔身體重量,減少膝蓋承受的壓力,下坡時更明顯。而登山杖的長度,應該調整到你的肘部成90度角,這樣才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撐和平衡,然後,要記得雙手交替使用,保持穩定的節奏,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膝蓋的負擔。2、選擇合適的鞋子和護膝:登山鞋應該具有良好的支撐性和減震效果,這樣可以減少膝蓋的震動和壓力。護膝則可以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和支撐,特別是對於有膝蓋問題或易受傷的人來說,護膝是必不可少的裝備。建議在選擇登山鞋時,要確保鞋底具有良好的抓地力和減震效果,這樣路不平的時候才能保護膝蓋;護膝則應該選擇透氣性好、支撐性強的產品,穿久了才不會不舒服。3、掌握正確的登山姿勢:登山也有正確姿勢,保持姿勢正確,可以有效減少膝蓋的壓力。在上坡時,應該保持身體的重心前傾,用腳尖發力,這樣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在下坡時,則應該放慢速度,保持膝蓋微彎,用全腳掌著地,這樣可以分散壓力,減少膝蓋的負擔。此外,在行走時應該保持穩定的步伐,不要過度跨步或急速下坡,這樣可以減少膝蓋損傷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0 焦點.健康知識+
丹麥大學研究:雙腿兩週不動倒退20年?醫師解析真相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二週不動腿「腿部肌肉的力量會減弱三分之一」、「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根據原始出處的論文,其實是指23歲組的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68歲組的老年人則失去大約 4 分之 1,傳言缺乏背景說明,訊息雜亂、易生誤導。 (2)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專家表示,骨頭約佔身體重量的 20%到 30%左右,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提到「15% 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專家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該數字應為4分之1或甚至更高,傳言為錯誤資訊。網傳「鍛鍊腳與腿是你終生的任務」貼文,文中提到丹麥研究指出二週不動腿的話,腿部肌肉力量減少 1/3、1/4,倒退 10 年、老化 20~30 年、相當於 40~50 年等多組不同數字。專家表示,腿部肌肉確實可能因為二週不動而大幅下降,例如年輕男性車禍,腿圍二週極可能下降 2 成,但相關數字並非重點,重點是提醒民眾要多動腿、即使輪椅族都可以抬腿練肌肉。傳言少部分數字正確、大部分數字錯誤,且正確的部分還交叉引用二組實驗對象的數字,數字雜亂、易生誤導。 雙腿保健的研究?兩週不動倒退 20 年? 原始謠傳版本:丹麥大學研究:中年後的自信不在大腦 ,是在雙腿! compiled by RF 8/13 1、變老時,腳與腿須始終保持堅挺。 2、變老時,不應擔心頭髮變灰、皮膚下垂、皮膚皺紋,反而要照顧兩腿。 3、《美國預防雜誌》概述長壽跡象,強壯的腿部肌肉被列為最重要的肌肉。 4、若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10年。 5、研究發現,無論老少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1/4,相當老化20~30年。 6、若腿肌的衰弱,即使我們進行康復和鍛鍊,需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7、定期運動,步行非常重要。 8、整個身體重量負荷在腿上。 9、人體承重於腳。人體重50%在骨頭,而骨頭50%在兩腿。 10、人體最大及最強關節和骨頭在腿上。 11、強壯的骨骼與肌肉和靈活關節形成「鐵三角」,承載人體上最重要負荷。 12、你70%活動能量燃燒在兩腳。 13、年輕的你,大腿有足夠力量可抬起一輛小車! 14、腿和腳是身體「運動中心」。 15、兩腿擁有人體50%神經,50%血管和50%血液。 16、兩腿連接身體的大型循環網絡。 17、有健康的腳和腿,血液流動會順暢,腿肌發達者會有堅強的心臟。 18、人老,先從腳部開始再向上發展。 19、人老,大腦對腿部傳輸指令的準確性和速度下滑不如年輕人。 20、人一老,骨胳鈣質早晚會流失,故老年人易骨折。 21、老年人骨折,易引發併發症,尤其是致命性疾病如腦血栓。22、統計上,有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 23、鍛鍊腿部對於60歲的老人,永遠不嫌晚。 24、腳與腿會隨著時間衰老,但鍛鍊腳與腿是終生的任務。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1)2 週不動腿部肌肉就萎縮 倒退幾年不是重點傳言提到「兩週內不動腿,腿力降低 10 年」,「兩週若不活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 1/4,相當老化 20~30 年」,「丹麥研究,兩週不活動後,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會減弱三分之一,相當於 40 至 50 歲」。由於傳言引述的說法、數字有眾多版本,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長庚大學助理教授王瀅智,他表示下肢的運動確實很重要,沒動的確會使腿部的肌力下降,這才是整件事情最有價值的重點,至於倒退幾年、傳言所提到的那些數字不需要太認真。 王瀅智指出,臨床上看到的情況是,比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騎機車發生車禍 ,大腿骨的股骨幹骨折(Femoral shaft fracture)、開刀後鼓勵病人早一點下床走動,但即時這樣,躺在床上休養兩個禮拜之後,傷腿的大腿腿圍的確會比正常的腿還小,兩週就明顯肌肉萎縮,而且縮小的幅度是肉眼可見的差異,估計大約至少 10 到 20%,這樣的肌肉萎縮、肌力流失相當於倒退幾年很難說,因為每個人的基準不同,除非非常大型的研究才能有比較好的答案,民眾其實不用去管傳言說的倒退幾年又幾年,重點擺在就是要動就對了。(2)人體骨頭約佔 20% 到 30% 負重可以訓練骨頭 傳言提到「人體重 50% 在骨頭,而骨頭 50% 在兩腿」。王瀅智表示,骨頭大概佔身體重量的 20% 到 30%左右,一般人大約落在 20%,而專門鍛鍊的人,例如練舉重的人下盤肌肉或是骨頭都會變重,就會比一般人的占比更高,但若是屍體,則血液、組織液都排乾,骨頭的佔比才會遠高於正常的 2 到 3 成,傳言 5 成的說法並不是正常人的區間、應是錯誤資訊。而有關傳言說的「腿有人體 50% 的神經、50% 的血管和 50% 的血」 ,王瀅智表示,這些數字正確與否並不重要、民眾「看看就好」。 王瀅智強調,骨頭每天在新陳代謝,有的部分被破壞、有的部分在增長,所以為什麼老人家的骨密度會下降,骨密度除了與年齡有關,也還跟運動習慣有關,提醒民眾運動時可適度增加負重,身體負重、有需求,骨頭才知道需要再生長來支撐這個重量,所以不只運動很重要,適當的負重也很重要,能刺激脊椎骨、大腿骨維持好的骨密度。(3)台灣資料:一年內死亡率 1/4 傳言提到「15%老年人大腿骨折在一年內身亡」。王瀅智指出,大腿骨折應該是指「髖關節骨折」,世界骨質疏鬆學會建議的骨密度是測「脊椎骨」跟「髖關節」,因為這兩個部位的骨折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最大,骨鬆的人最常見的有下列四大類、五大種骨折:a. 髖關節骨折:好發於75歲以上,通常是因為合併有其他慢性病、跌倒所致。髖關節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和轉子下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因為股骨頸是整根骨頭最細、最脆弱的地方。 b. 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好發於65歲以上,因長期彎腰、提物姿勢不良,或滑跤跌倒造成,會有嚴重的背痛。 c. 腕部橈骨骨折: 好發於55歲以後,跌倒用手撐地而造成骨折,大約占人體所有骨折10%。 d. 肩膀肱骨骨折: 近端肱骨是構成肩關節的骨骼之一,常見的型態是有骨質疏鬆問題的老人家,不慎跌倒撞到、導致肩膀近端肱骨骨折。王瀅智強調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髖部骨折的病患開完刀一年內,4 個有 1 個會死亡、1 個可以回到原先一樣的狀態,其餘 2 個則是沒辦法回復到原先的正常運動水準,也就是說本來可以自己走,骨折復原後可能要拿拐杖或是助行器,或甚至只能坐輪椅等等,所以根據臺灣本土化流行病學資料,傳言所說的的數字 15% 其實還低估,正確應該高達 25%,有的研究數據甚至高達 3 分之 1 的死亡率,傳言的說法應為錯誤資訊。 王瀅智提醒長輩們,不是年紀大了、不良於行就不用運動,即使坐在輪椅上都能夠練抬腿,訓練膝蓋附近、以及大腿的股四頭肌,坐著的時候單腿伸直、腳底板翹高,這樣維持 5 秒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或是也可以深蹲、快走、慢跑,如果膝蓋不舒服就穿個護膝保護一下,傳言提醒民眾多運動是正確觀念,但引用出處不明、各種數字有高有低的說法,則可能易生誤導,使民眾對疾病的認識錯誤、影響後續的診斷及治療。 MyGoPen查詢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 CBS 曾經報導「研究:僅兩週不活動,肌肉力量就會減弱」,提到「一條腿不動兩週後,年輕人失去了 3 分之 1 的肌肉力量,而老年人則失去了大約 4 分之 1」,「你擁有的肌肉量越多,你失去的肌肉量就越多」,「大約需要 3 倍於不活動時間的時間,才能恢復肌肉質量」,「年輕男性固定不動所喪失的腿部肌肉力量,相當於衰老了 40 或 50 年」。 但查詢原始論文出處則應為 2015 年發表於《復健醫學期刊》的 「兩週固定不動後,進行六週的有氧再訓練可以恢復腿部肌肉質量和有氧能力,但並不能完全恢復年輕和老年男性的腿部力量」,該研究的對象為 17 個 23 歲左右、15 個 68 歲左右的男性,研究目的為「旨在確定短期腿部固定不動後,有氧再訓練作為復健對年輕和老年男性腿部力量、腿部工作能力、腿部肌肉質量、腿部肌肉纖維類型組成和腿部微血管供應的影響」,研究結論為「短期腿部的固定不動對腿部力量和工作能力有顯著影響,6 週的重新訓練足以增加但不能完全恢復肌肉力量、有氧工作能力和腿部瘦肉質量」。 由相關報導及原始論文的標題以及內容,就能知道傳言說法只引用報導中的幾句話、過於片段,缺乏背景說明及完整脈絡、易生誤導。結論 傳言提到多組數據,光是二週不動,腿部肌肉力量減弱三分之一、減弱 1/4 等說法,甚至還有「兩週不動,腿力降低 10 年」、「相當老化 20 ~ 30 年」、「相當於 40 至 50 歲」等相似卻不同的說法,經查證原始論文,其實是出自年輕男性、年老男性二組實驗對象的不同數字,傳言交錯引用、沒有說明背景,易造成認知混淆、易生誤導。 專家表示,年輕男性腿部二週不動,腿圍確實可能減少約 20%,雖與傳言所說的 4 分之 1 相近,但專家表示,相關數字並不重要,重點是要提醒民眾注意腿部活動力的重要性,相關數據只是 32 人的小研究,民眾不必太過在意。而有關腿部骨頭重量佔比、髖關節骨折一年後的死亡率等數字,則與正確情況不符、應為錯誤資訊。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長者坐著動,也能動得好! 動動生活(手冊) 諮詢專家: 臺北市中山醫院骨科醫師 - 王瀅智(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6/legs.html)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骨鬆機率增15至20% 緩解更年期症狀首要任務是運動
女性到了中年免不了面臨更年期的煩惱,我國婦女平均45歲進入更年期,50歲停經;隨之而來的是女性荷爾蒙缺乏,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衝擊也不小。馬偕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劉蕙瑄表示,更年期婦女多數都會感到不舒服,若是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額外補充保養品或是考慮尋求醫療協助。45歲後荷爾蒙高高低低,失眠燥熱又心悸。在開始步入更年期,到完全停經前,身體內的荷爾蒙濃度並非漸漸消失,而是呈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不斷改變的狀態。劉蕙瑄說,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是完全不足,排卵功能尚未完全停止,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出血量有時候很少、有時候則很大。而停經後則是已經缺乏雌激素,此時僅靠皮下脂肪製造些許荷爾蒙。劉蕙瑄表示,荷爾蒙劇烈波動再加上雌激素調控比較差,可能出現盜汗、突然燥熱等更年期症候群。再者,荷爾蒙不足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連帶讓心情不穩定,甚至出現心悸等,都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狀。泌尿道感染最常見,菌落改變導致反覆發炎。隨著荷爾蒙流失,身體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泌尿道、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劉蕙瑄指出,更年期婦女求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泌尿道感染,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較短本來就比男性容易感染;再加上缺乏雌激素,會讓泌尿生殖道的菌落發生改變,從原先呈弱酸性的環境(pH值3.8至4.2)轉為偏中性,且泌尿粘膜萎縮讓細菌更容易感染。若是平常喝水不足又長期憋尿,恐加劇泌尿道感染風險。而反覆膀胱發炎也是更年期常見症狀,劉蕙瑄說,若半年超過兩次以上泌尿道感染,或是一年有超過三次感染,在尿液檢查中看到白血球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即為反覆膀胱發炎。後續需要追溯生活習慣,或是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否為特殊菌種感染。不憋尿、避免便祕可減少壞菌,補充蔓越莓、甘露糖。劉蕙瑄提醒,平常要多喝水,養成良好排尿習慣,不要憋尿;同時長期便祕也會影響腸道菌落,恐會造成壞菌旺盛、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平常除了注意清潔保養,排便習慣也很重要。也可以吃針對泌尿道的益生菌,維持良好的泌尿生殖道菌落。若是沒有乳癌相關病史或荷爾蒙禁忌症,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擦拭外陰部。另外,蔓越莓及甘露糖也能讓泌尿道粘膜保持光滑,幫助細菌排出,進而減少發炎機會。七、八成婦女都會因為更年期感到不適,沒有特別表達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忍耐」。劉蕙瑄表示,首要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就是要「運動」,每個禮拜至少要2至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不只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增強肌耐力,有助於改善身體盜汗跟燥熱情況。再者,運動會增加激素分泌,例如: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讓心情愉快,亦可幫助睡眠。多喝水、睡飽飽都能抗衰老,還要定期檢查。劉蕙瑄分享,抗衰老的道理跟疾病預防一樣,不只適度運動,水分攝取也很重要,一天攝取應該達1500至2000毫升;睡眠也要充足,建議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除了日常保養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劉蕙瑄指出,大部分必要檢查國健署都已經涵蓋,包含3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有餘裕者或是高風險族群,也可考慮自費檢查,如停經後建議可二年左右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針對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等。身材瘦弱、少曬太陽者,練核心肌群且要補鈣補D。骨質疏鬆症好發在亞洲女性,特別是停經後三年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提升15至20%。「女性3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存骨本」,特別是長期吃類固醇、身材瘦弱者、較少曬太陽、少運動,曾經骨折,或是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者更必須注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同時也可以保護容易骨折的脊椎,讓其更有支撐力,亦可透過股四頭肌訓練保護膝蓋及大腿骨。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他命D也很重要,一天建議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根據統計,平均我國成人每日從飲食中可攝取的鈣質僅約500至600毫克,除了靠多吃深色蔬菜、魚類、芝麻等食物外,不足的部分可靠鈣片補充。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30歲以上每年一次● 乳房攝影(公費):45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公費):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骨密度檢查(自費):停經後每兩年一次●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高風險族群公費一般人自費劉蕙瑄醫師小檔案● 年齡:45歲●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 經歷:亞太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APUGA)執行秘書長● 給患者的一句話:女生要學會獨處,最好每一天都要留時間跟自己獨處。● 粉專:女生漏尿的二三事-劉蕙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1 醫療.指甲.足部
跟著大甲媽祖走透透 5招不讓「遶境腳」上身
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即將熱鬧展開,將於4月5日深夜11時起駕,為期9天8夜。每年參與人潮眾多,考驗信眾的體力、耐力和腳力,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長時間走路容易形成「遶境腳」,提供預防腳傷5方法,供信眾參考運用。腳痛可能破皮引發感染謝嘉娟說,每年進香期間和遶境過後,門診常見高齡長輩出現痼疾發作、中暑曬傷、鐵腿腳痛等,尤其是長時間走路形成「遶境腳」的腳傷,從腳跟痛到腳掌、小腿、膝蓋,若腳底起泡破皮,可能造成細菌感染。避免長時間徒步發生腳傷,謝嘉娟認為,出發前應先循序漸進訓練體能,每日健走2小時或練習走5至10公里,慢慢加強。選擇適合走路的鞋子也很重要,不要為了遶境買新鞋,反而走久了易磨腳破皮流血;還要有貼合腳部的襪子,搭配厚襪或五指襪,多帶幾雙替換,因為濕滑的襪子會增加摩擦生成水泡。另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因足部傷口不易癒合,要選擇寬楦頭、包覆性佳的鞋子,防止雙腳被悶壓住,腳趾頭互相磨傷了也沒感覺;襪子以寬鬆、彈性設計為主,減少壓力預防腫脹,幫助身體調節溫度;如果腿部痠痛別隨便貼藥膏,避免皮膚紅疹搔癢或起水泡,容易忽略而變嚴重。穿著護膝支撐保護下肢謝嘉娟建議,可以穿彈性襪改善腿部血液循環,或是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關節,透過外部強力加壓,減少腿部承受的壓力。對於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來說,穿戴護膝運動或走路可增加活動時間,途中休息時,試著把護膝放開、讓關節伸展舒緩。春天的氣候不穩定,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悶濕易中暑,謝嘉娟提醒,遶境時應隨時多補充水分。有些尿酸偏高的民眾,要留意水分攝取不足易導致痛風發作,除了服用醫師開立的降尿酸藥物外,一定要喝水幫助代謝;也別喝手搖飲,果糖飲料會影響尿酸排出。跟著媽祖進香遶境,雙腳幾乎不停歇,晚上休息時,可以將雙腿抬高,促進血液循環。行進間如果腿部很痛,屬於過度使用發炎,先冰敷處理,建議中斷行程並就醫治療。5招減少遶境腿部傷害1.先行前訓練,循序漸進從家附近開始活動,再慢慢增加速度與強度,避免遶境時突然長距離行走2.選擇適合的鞋子、襪子,避免磨腳不舒服,尤其糖尿病患者易增加傷口感染風險3.穿彈性襪改善腿部血液循環,可減少腿部承受的壓力4.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關節,可減緩疼痛5.休息時可做伸展減壓動作,睡前將雙腿抬高促進血液循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2 焦點.健康知識+
年過7旬養生!三餐吃五行蔬果餐,每日晚飯後走公園健走1小時
新年復始,長一歲也老一點,老公與我雙雙邁入七十大關,對退休的我們而言,健康即財富,退休俸夠用就等同財富自由,我倆早有共識,應將注意力放在維持身心健全上,以期安度晚年。我倆茹素將近30年,聯合報健康版常提醒素食者如何力求營養均衡,吃健康素。我仔細閱讀並參照改進,三餐飲食盡量包含紅、黃、白、綠、黑等五行蔬果,以前不太愛吃的健康蔬果,現在都逐漸出現在餐桌上,希望吃出健康。運動更是不敢偷懶,我們把晚餐後公園健走1小時,當作每日必完成的功課,相互提醒,作業尚未完成,咱們仍需加把勁,夏天走得滿頭汗水,冬天走得渾身發暖。鄰居天天見我們穿著運動鞋、戴帽子關門出去,稱讚是「最養生的模範夫妻」,我們相約這不花錢最自在的健身模式,要一直走到走不動為止。說到走不動,我們量力而為,絕不勉強,畢竟膝蓋已替我們盡責承載身軀70年了,偶爾難免卡關罷工,必須小心省著用。如今已不敢去爬錐麓古道般斷崖邊的高山,改走平緩的公園步道,而且登山杖、護膝備齊,就能達到運動目標,年輕時的登高涉險已不適合了。龍年行大運,能順遂與老公平安健康過這龍年,是我倆最完美的大運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1 醫療.骨科.復健
免換人工膝關節 自體軟骨修復術治膝傷助正常行走
從事室內裝潢的54歲詹先生,年輕時為業餘籃球員,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連走路都有困難,被診斷為股骨軟骨破裂,不但工作受影響,也無法繼續打籃球,經接受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天即以枴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恢復日常行走,術後一年可望回球場打球。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陳暐錚表示,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再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周可以脫離枴杖行走,半年至一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陳暐錚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禁忌較少,但術後兩周內仍要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枴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建議患者可以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至4周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陳暐錚說,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妥善治療,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或是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感覺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只要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3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有強健的膝蓋才能樂活,分享醫師叮囑保護膝蓋的良方!「五種營養素」的天然食物要多吃!
運動雖然有益身心健康,但稍有不慎也容易遭致傷害。我年輕時喜愛慢跑,耳順後,「膝蓋痠痛」卻成為揮之不去的「症頭」。媒體上常刊登治療膝蓋痠痛的藥品廣告,林林總總,但成藥吃多了,有傷肝、傷腎的風險,令我望而卻步、不敢貿然嘗試,倒是醫院骨科與復健科醫師的叮囑中肯實在,成為我平時養護膝蓋的有效藥方。隨著年歲增長,膝蓋漸次老化,運動須量力而為,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戴護膝、拄拐杖、穿鞋底柔韌有彈性具緩震效果的球鞋,選擇寬平的路面活動,避免雙膝跪地,空閒時可熱敷膝蓋。三餐飲食酌加有益膝蓋養護的天然食物,譬如含維他命C的芭樂、橘子、花椰菜等,抗氧化幫助骨骼增生;含維生素D的黑芝麻、麥片、豆腐等,具骨頭保健功效;含β-胡蘿蔔素的紅蘿蔔、地瓜、菠菜等,具抗氧化作用;具消炎作用的薑黃與薑;含Omega-3脂肪酸的核桃及深海魚,具消炎作用;含生物類黃酮的蘋果、洋蔥等,具抗氧化及消炎作用。還有應搭配室內柔軟操疏通筋骨,替代戶外的激烈活動;從事閱讀、寫作、追劇與誦經,平靜心靈;早睡早起,夜睡眠充足,養成飽滿的精神與腿肌力。有強健的膝蓋,方能確保行動自如、樂活自在,祈望新的一年繼續努力,維護膝蓋健康,「龍」光煥發,事事如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6 醫療.骨科.復健
大掃除後全身痛?復健科醫師教你掌握「掃除5原則」,痠痛不上身
過年前除舊布新,許多人因不注意打掃姿勢或長時間勞動,換來全身或部分部位疼痛。嘉義市祥太醫院復健科主任羅嘉元醫師說,越接近過年,門診患者因大掃除導致痠痛或受傷求診比例增加。建議大家掌握以下5大原則,減少大掃除產生疼痛的機會。大掃除掌握5原則 痠痛不上身原則一:掃前充分暖身過年大多是天氣較寒冷冬天,低溫下勞動,有比較高機率導致肌肉、肌腱或韌帶拉傷。建議打掃工作前,先做5至10分鐘暖身操,將全身肌肉群適當伸展,避免拉傷或扭傷。原則二:搬重物以蹲代彎大掃除時常需要搬重物,若物品過重不可勉強一人獨力搬運,應找他人協助。搬運重物時不可站立直接彎腰將物品抬起,需先蹲下靠近重物,藉大腿用力將重物抬起,避免腰部負擔過大造成腰背部肌肉拉傷。原則三:善用工具若腰部或關節有舊傷者,大掃除可穿戴護腰、護膝、護肘或護腕等護具保護關節,減輕關節壓力。清理高處天花板、燈具或櫃子,要善用梯子和長柄刷等工具,不僅可增加工作效率,更可避免持續抬頭、舉手或彎腰,所造成肩頸、下背疼痛傷害。原則四:分區分時段打掃過年數周前預先立定大掃除計畫。每日依個人體力和能力排定打掃區域,當打掃完一個區塊後需要有適度休息,切莫趕著在短短數天把所有清潔工作完成,否則每日累積性傷害會造成日後更大疼痛。每日打掃項目可以適度地輪替,例如擦櫃子、掃地、拖地、清洗紗窗及窗戶交互執行,如此可避免總是使用特定肌肉群造成損傷。原則五:全家共同合作完成大掃除永遠都不是特定一個人事,全家人都可以共同參與。家族成員自己房間自行打掃,公共區域一起完成打掃。全家共同合作完成,不僅可減少受傷,更可凝聚家中向心力,提升家人感情。最後,羅嘉元提醒,如果因大掃除產生肌肉骨骼方面疼痛或受傷時,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仍然無法緩解,需盡快到醫療院所求診。依醫師指示服用藥品或接受適當復健治療,千萬別服用親友止痛藥,才能遠離疼痛,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衣服洗後有異味、愈洗愈髒?專家授清洗洗衣機6步驟.打掃很心累?專家教你提升掃除力妙招,搭配輔助工具更省時省力.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5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緩解膝關節疼痛 3招破迷思
「老了關節卡卡、疼痛,年輕人就不用擔心?」「關節痛是因為使用過度,少動就不會痛了?」「光靠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有效控制膝關節退化?」網路常見這些膝關節保養迷思。藥師許俊德表示,不少民眾因為存有疑惑而忽略膝關節的保養,導致年紀輕輕就膝蓋疼痛、不舒服。許俊德建議,要讓膝關節更健康,可運用3方法,首要是留意跑步、動作姿勢;其次是適度運動、訓練肌力;第三是選擇可幫助補充軟骨、肌肉養分,並讓關節較舒服成分的保健食品,如此才會有事半功倍的保養效果。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許俊德說,主要是膝關節在大腿、小腿骨連接處有「滑液腔」,由滑液膜包覆形成「滑液囊」,並分泌潤滑液在兩塊骨頭間做緩衝,如果跑步時腳步太用力、肥胖、長期揹重物,或女性長時間穿高跟鞋,上方骨頭會往下壓,滑液囊中的潤滑液就被擠到兩側,兩塊骨頭便容易產生摩擦而發炎、疼痛,因此「留意跑步、動作姿勢」非常重要。針對關節痛是因為使用過度問題,許俊德指出,人站立時,若肌力夠強大,支撐大腿骨就會更強而有力,因此「適度運動、訓練肌力」也是保護膝關節關鍵一環,提醒運動時不宜給膝關節太大壓力,以免適得其反。至於吃保健食品可緩解膝關節痛的迷思,許俊德分析,目前有玻尿酸、UC2(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乳木果油、專利蛋殼膜配方等多種成分對促進關節健康有幫助。民眾選擇時,必須了解問題所在,根據需求選擇適合成分。像玻尿酸、UC2、專利蛋殼膜配方等對滑囊液補充有幫助,乳木果油等可提升關節舒適度,當「補充、提升舒適度」雙管齊下,搭配適當運動,膝關節會更健康,難「關」也可輕易破解。【慢病好日子沙龍】講座囤積在腹部的脂肪更危險!教你怎麼消脂肪自己的「關節」、自己「固」!破解迷思帶你闖「關」主講:護理師曾文莉、藥師許俊德時間:12月16日(六)下午1時30分至3時15分地點:拾異展演空間 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七段7號B1報名:02-8692-5588轉5616【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傷膝?錯,膝蓋磨損的關鍵在肌力!「登山控」醫師授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不二法則
正確爬山6常識(1) 爬山並不會較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2) 爬山後的膝痛,以軟組織原因,如韌帶、肌腱等發炎,比軟骨磨損更為常見。(3) 增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至關重要,也就是爬山要循序漸進慢慢鍛鍊升級。(4) 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要休息並治療,這才是要暫時停止爬山的時刻。急性發作時常會膝蓋腫痛、積水,並微微發熱。(5) 使用登山杖相當重要,雙杖較好,護膝也可考慮。(6) 下坡衝擊力大,膝關節負荷多,肌力不足者請減速。登山是我最大的興趣,登山的時候,友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不外是:登山究竟會不會傷膝蓋?自從某醫界大老宣稱,爬樓梯或登山是「最笨的運動」,說這兩項運動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自此,登山界每個人都人心惶惶,爬傷膝蓋,但不爬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是這樣,對我這登山控來說,假日不去山上走一走真是難過,封山還得了!其實這句話有對也有錯,膝蓋保護其實肌力訓練最重要,如何避免爬山傷膝蓋才是重點?我覺得有義務要好好和大家說明登山與膝關節的關係,讓大家了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走路膝蓋的負重最大可達體重的3倍,但登山時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特別是下坡,膝蓋的負重會大大增加,據研究,在25度下坡角度下,膝關節負擔最多可能會到達走平路的1.6倍,也就是體重的4到5倍間,若考慮到登山常遇到的地形,可能有很多奮力上攀或向下深踏的動作的狀況(圖一),膝蓋負擔會更為增加,因此登山對膝關節來說,的確會造成額外負擔。強度大的高山活動 有助於預防初期肌力衰退再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正常老化的狀況下,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0至60歲平均會減少15%,往後每10年遞減30%。平衡度與靈活性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此,肌力的不足的確會讓膝關節處於風險中,使得登山時膝關節容易受傷。雖然如此,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膝蓋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 非運動造成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肌力越差 越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但若膝關節已有軟骨磨損發炎,或是有韌帶受傷者,也就是正在急性疼痛的時期,發炎容易造成受傷軟骨被發炎細胞清除,年紀大又長不回來,易造成局部磨損,這樣的情形應先減少活動包括登山,接受治療,努力控制發炎狀況。有研究顯示,半月軟骨受損或十字韌帶斷裂,皆會增加膝關節面局部的壓力,造成磨損加劇,因此許多年輕時膝關節受傷病患,若未好好治療,容易發生早發型的膝關節退化現象。已有膝關節退化者但非急性發炎期的登山者,不用害怕,預防重於治療,除平日要鍛鍊肌力,由健身房、騎車、走平路、進而爬小山的循序漸進法,可能是最好的預防進一步退化方法,也就是一種漸進式肌力訓練,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圖三),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另外採用如使用登山杖、穿護膝、下坡慢行等方法,都有效果。奧地利學者針對登山嚮導的研究顯示,使用雙側登山杖走25%下坡,比未使用登山杖者,可減少 15-25% 膝關節的受力,有效減少膝部負擔(圖四)。而下坡倒退走到底會不會較不傷膝蓋?目前沒有看到科學性的研究。但因為倒退走用的肌肉,和關節磨損的地方,和正走不太一樣,因此原本不舒服的地方可能會不痛, 但還是會加重其他肌肉關節的受力。主要是因為膝蓋需打直,膝蓋骨-股骨關節(patellar-femoral joint)壓力更大, 後大腿肌群過度延展及臀肌得要更使力,如果前側屈髖肌又太緊,這樣的姿勢可能就更危險, 甚至容易跌倒。登山後膝痛 休息兩三天後多可好轉膝痛是登山時或登山後常見的問題,登山者常表示下山過程中就會出現膝蓋周圍疼痛,但在休息兩三天後即見好轉,這種最可能為運動造成的肌肉酸痛,應可随著鍛練逐步改善。若這疼痛持續數周,韌帶受傷也要考慮,穩定膝蓋的外側與內側側韌帶常受傷,特別是深踏很多的步道,也就是要陡降的步道,有名的如北插天山、志佳陽大山的下坡路段。為了穩定膝蓋,內外側側韌帶都會負擔很多的力量,容易在突然的扭力下受傷。這樣的受傷也反映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疲累時穩定的任務過度的交給韌帶來負擔。韌帶的受傷較肌肉難恢復,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韌帶受傷就是傷到了「筋」,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與適當的治療。另外,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與內側的鵝足肌腱也是登山常見的膝痛來源,這些都是「傷筋」。膝關節疼痛不論是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肉的受傷,在急性期皆要是當減少活動,需要時要加上藥物或復健治療,以便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讓受傷組織有足夠修復期。慢性期則可加上進階的復健治療,目標在學習加強肌力與靈活度的方法,運動方面則要循序漸進,逐步鍛鍊,才能有超乎年紀健康的膝關節,重享彩色人生。某些較嚴重的退化,最終要走向置換人關膝關節的地步,也不用害怕。現今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要記得,術後復健相當重要,好好復健人工膝關節,之後爬山不是問題。好好訓練下肢及核心肌力,絕對是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的不二法則。(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3 醫療.骨科.復健
中年打籃球,膝蓋與腳踝最易受傷!醫授3常見症狀復健動作及打球4建議
門診來了一位40多歲的大哥,走路的姿勢就像老公公一樣,我問他說:「大哥你那邊不舒服?」大哥:「我每個禮拜都會去打球,這禮拜應該是墊步切入的時候扭到右邊膝蓋,剛回去只是痠痠的。但今天早上起來就整個腫痛到不行了」我詳細評估發現大哥的內側副韌帶扭傷合併滑液囊積水,趕緊幫他安排超音波導引抽出積水後,注射修復藥物。治療後大哥感覺好多了:「醫生請教你,我們這種大叔打球有沒有要注意什麼?」大哥的問題我想也是許多籃球愛好者的問題。就讓我這個也很愛打籃球的復健科醫師為大家說明囉:籃球是國人十分喜愛的運動,今年我國亞運男籃三對三更是榮獲金牌,但是隨著年齡漸長,往往伴隨肌力、柔軟度的退化,以及體重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受傷的機率。中年大叔打球最易受傷部位:膝蓋與腳踝過往的研究顯示,40歲以上中年球友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是膝蓋與腳踝,常見的診斷有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腳踝扭傷與阿基里斯肌腱炎等。以下為各位簡單介紹:1.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腿部在彎曲時,因為肌力不足而導致軟組織的摩擦與發炎,特色就是在膝蓋前面,髕骨周圍有明顯疼痛發炎,嚴重一點還會膝蓋積水與髕骨外翻。一般需要使用消炎藥物,安排物理治療,較嚴重的個案甚至需要抽吸注射治療。而預防方面可以減重、穿戴護膝,運動後伸展(如圖1-圖4)訓練股四頭肌的肌力(如深蹲、向後弓箭步(如圖5)),並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調整腿部的動作平衡與協調,像是增加踝關節與髖關節的活動度、以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避免爾後再度發生。圖1、伸展股四頭肌圖2、伸展後腿肌圖3、伸展髂脛束圖4、伸展小腿肌肉圖5、向後弓箭步:可空手或拿啞鈴/槓鈴(置於肩上),一腳向後踏(如平衡感較差可稍向外踏),另一腳順勢下蹲,再站起,重複12次,共做3組。2.腳踝扭傷這個問題只要有打籃球,不論什麼年紀都很常見,一般來說扭傷是以外翻居多(足踝外側疼痛),可能會合併前距腓韌帶、跟腓韌帶或前下脛腓韌帶的撕裂傷,如果有撕裂傷恢復期甚至長達六到八週之久,一般剛扭到時的前48小時建議冰敷,做幫浦運動(圖6)與坐姿阿基里斯腱伸展(圖7),後續可以安排物理治療、運動貼紮、徒手治療,如果有撕裂傷可以考慮使用震波或局部注射血小板濃縮液(PRP)加速復原。圖6、足踝幫浦運動:腳背與腳趾用力向上翹到極限停住2-5秒,再用力下向下(蹠屈)到極限停住2-5秒,重複20次。圖7、坐姿阿基里斯腱伸展:坐姿下,將毛巾或彈力帶固定在足底,向身體方向拉到小腿有緊繃感停住15-30秒,重複3-5次。預防的部分可以穿著合腳的籃球鞋,目前高筒鞋與低筒鞋哪個更能預防扭傷並無定論。依照過去研究,我會建議籃球鞋要有避震但鞋墊不要太厚,偏高的球鞋重心反而容易造成扭傷。另外,球鞋外側的防側翻結構,與中間的扛扭片也稍有幫忙。如果常發生扭傷,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腳踝穩定度訓練」。3.阿基里斯腱肌腱炎就是在小腿靠近足跟處發生紅腫熱痛的情形,常見的原因包括筋膜緊繃或是拉傷,一般需要使用消炎藥物與安排物理治療,如果反覆發作會建議安排震波或是增生注射治療,另外也要加強小腿筋膜的放鬆(如圖7)與臀肌的鍛鍊,才能避免反覆發作。給中年大叔打球4建議除了上面幾個常見的問題,以下提供一些中年大叔打籃球的建議:1.熱身與收操要做足打球前做好暖身:可以小跑步(繞球場跑2~3圈)、關節活動、動態伸展一下,打完球切記要收操,伸展緊繃的肌群(伸展運動如),也可以搭配按摩球、筋膜槍、滾筒讓運動後的肌群得到舒緩。隨著年齡增長與軟組織的磨耗,建議打球前後要確實熱身與收操各十分鐘,才不會「場上一條龍,隔天一條蟲」!2.選用適當的護具與鞋具籃球征戰多年下來,不少球友身上都會累積大大小小的舊傷,可以依照個人情形選用適當的護膝、護踝等護具,最重要的是,選用可避震、止滑、防扭傷功能的籃球鞋是很重要的,鞋子也要隨著磨耗定期汰換,不然因此受傷就得不償失了!3.注意自己身體的警訊年過40,已經不復當年勇,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或是體重過重,平常要注意慢性病的保健,如果打球後身體不適,也要盡快就醫。另一方面,如果平常就有肌肉骨頭關節痠痛的問題,也可以先就醫評估診斷,接受衛教與治療,處理好才能放心在球場大展身手。4.依據自身狀況調整打法許多球友年輕時,可以毫不費力在禁區飛天拉桿,但隨著年齡增長,可能起跳也只剩一塊豆腐高。即使是NBA頂級球星,在邁入職業生涯後期時,也會依據自身體能下滑而去調整打法。因此隨著年紀改變打法,是非常合理的,也能夠延長球齡與避免受傷。舉例來講:搶籃板可以從靠體能的「摘芭樂」(跳高高從別人頭上搶球)變成靠紮實卡位鞏固籃板,或是使用小拋投、後撤步等減少碰撞與利用時間差的技巧,增加在球場上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隊友的默契和戰術不但可以彌補體能的退化,更可以增加打球的樂趣呢! 綜合以上,希望大家不管幾歲,都能夠好好享受籃球的樂趣,當然,打球偶爾也會遭遇比較嚴重的受傷,像是半月板、前後十字韌帶的受傷,這時就需要盡快就醫,好好配合治療,加上積極的復健與訓練,才能繼續馳騁球場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40+的灌籃高手~籃球場上永遠的男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9 醫療.骨科.復健
巴西足球巨星內馬爾半月板破裂!半月板在哪?該如何預防?
巴西足球巨星內馬爾(Neymar)日前隨國家隊征戰世界盃資格賽,不料上半場結束前遭遇嚴重膝傷,經詳細檢查後,確認左膝前十字韌帶與半月板撕裂,至少要休息7到8個月,本季提前報銷。半月板在哪?半月板是膝關節軟骨與軟骨之間的纖維組織,在膝關節內有內側和外側兩個半月板,也就是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之間、髕骨之後。內側半月板呈橢圓形,較厚、較大;外側則呈圓形,較薄、較小。由於形狀很像弦月,所以被稱為「半月板」軟骨。半月板有哪些功能?半月板富有彈性,具有緩衝作用,可以吸收膝關節所受到的壓力,可以減少軟骨與軟骨的碰撞和摩擦。因此,有人形容半月板是膝關節的避震器。但半月板會隨年歲增長難免組織磨損、失去彈性。為什麼半月板會破裂?可分成創傷型和退化型,退化型半月軟骨受傷多因自然老化造成,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創傷型則多發生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身上,1/3的患者會同時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但如果是體重過重、平時缺乏運動、股四頭肌(大腿前方肌肉)肌力較弱者,半月板受損機率會提高或提早發生。隨著年紀變大或受傷跌倒,造成半月板磨損或破裂產生碎片,患者走路或彎曲膝蓋時就會不舒服,覺得膝蓋難以伸直,甚至出現喀擦聲或卡住。這種情況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花錢卻沒有效果,其實只要簡單的關節鏡手術就能解決。醫師建議,老人家保養膝蓋一定要「省著用」,盡量避免爬山、長時間跑步,以免增加膝蓋負擔。平常可以多抬腿或游泳、水中行走,加強肌耐力,也可以用溫熱水按摩膝蓋等。半月板破裂會有那些症狀?.膝蓋腫脹.膝蓋僵硬.膝蓋疼痛.膝蓋異常聲響.膝蓋活動不順.蹲下困難.伸直困難該如何預防半月板破裂?.避免從事過度激烈的運動。.活動時使用護具保護膝蓋。.多做抬腿或游泳等加強肌耐力的運動。簡單來說,要避免半月軟骨受傷,運動時就要做好膝蓋保護。如果覺得自己肌耐力不夠,從事運動前,務必穿戴上膝關節護具,甚至挑選服貼性佳的護膝來戴。運動前也要充分暖身,一般需要至少12~15分鐘,且運動切勿過量及過於逞強。出現急性運動傷害,應立刻依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固定患部、抬高患部減緩血液循環原則進行治療,才能讓運動有最好的功效,並降低傷害的發生。醫師建議,平時對「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可做深蹲運動,訓練股四頭肌及核心肌群,並做好體重管理,過重民眾最好避開對膝蓋壓力大的運動項目,預防膝蓋受傷。深蹲要點:1.雙手平舉,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臀部向下坐。2.重心在腳後跟,膝蓋不超過腳尖,背部挺直。3.蹲10到20下為一個單位,中間間隔休息30到60秒,建議每次訓練3個單位即可。要如何治療半月板破裂?當膝部疼痛已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經藥物或復健治療無效,並經檢查證實為半月軟骨破裂時,須接受關節鏡治療。關節鏡治療可分為半月軟骨部分切除、全切除、半月軟骨修補及半月軟骨移植手術。若破裂位於內側2/3時,多選擇部份切除手術,應盡量避免全切除,以免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若破裂位於半月軟骨外 1/3時,則可考慮修補治療,在年輕人及急性受傷時,修補癒合的機會較高,但在半月軟骨本身品質不佳、合併前十字韌帶損傷、膝內翻或患者不合作時,會產生較差的修補結果。【資料來源】.元氣疾病百科:半月軟骨破裂(半月板破裂).運動損傷半月板 年輕人最常見.年輕人膝關節卡卡!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治療新選擇.運動後膝蓋打不直 醫:可能半月板受傷了.爬山減肥 膝蓋「啪」一聲半月板裂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養生.運動健身
登山健行3步驟口訣!先拉筋、帶工具 跟著簡老師這樣動不受傷
「假日要不要去宜蘭爬抹茶山!」近來登山健走掀起一陣潮流,行前準備了各式裝備行頭,但卻經常忘了最基礎的熱身。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手把手教學,動身前的拉筋、上下坡道怎麼走、運動抽筋怎麼辦,就連行動不便的長輩都能用「工具」來運動,一步步到結束後的收操,簡單易懂好操作。簡老師的行前小提醒:1、運動大量流汗,單純喝水還不夠。可以在水中加入些台鹽,補充鈉、鎂、鈣和鉀等電解質。2、高溫警報!室外攝氏超過38度,盡量不要外出運動。簡老師行前教育!上下坡口訣保護下半身,運動前後這樣拉筋緩解酸痛1.爬山健行會遇到上下坡,髖關節的拉筋格外重要,出發前可以找一處石椅或高處,將左腳踏上去,弓箭步姿勢,身體慢慢向下壓,拉到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肌肉,只要感受筋膜稍微拉開、靈活點,就能換邊伸展。2.「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三步驟口訣。爬上坡時,要用三分之二的腳掌往前踏,踏得穩才能避免扭傷。下階梯的時候,則是先踏出腳尖做緩衝。下坡要用腳跟,因為很多人會用腳掌踏地,這樣容易造成膝蓋衝擊而受傷,如果是用腳尖,可能會造成腳指甲瘀血。3.一趟登山健走的旅程結束後,可以攙扶樹木或牆壁以保持重心,將右手拉起右腳踝往上提,慢慢拉到大腿,伸展股四頭肌,結束後換另一邊。行動不便也能啟程,拐杖、護膝兩「工具」讓你走的安心簡老師的行前小提醒:1、爬山健行慢慢走、不用急,隨時觀察身體只要稍微喘或疲累,可以先找個地方休息、拉拉筋,伸展舒服後再出發。2、如同視力不好要戴眼鏡一樣,雙腳不便也能拿拐杖、穿戴上護膝,緩慢小步地踏穩階梯步道,利用工具的「代償力」,也能享受登山樂趣。啊!運動時抽筋怎麼辦…「反方向」鬆開繃緊的肌肉抽筋分為很多種:1.過勞:例如大量運動造成肌肉疲勞。2.冷熱溫差:肌肉受涼突然抽筋,例如大熱天跳到水溫低的游泳池。3.突然用力抽筋4.大量流汗後電解質失衡5.心肺血液循環功能不良6.腰椎 等問題抽筋是肌肉突然地緊繃造成疼痛,放鬆是首要第一步,再來緩慢地將抽筋部位反向伸展拉開,例如:小腿抽筋時,可以做弓箭步去拉小腿;大腿抽筋時,可以坐在地上將大腿伸直,雙手放在腳趾處,身體慢慢向下壓。簡老師小提醒:籃球場上總會看見有人打球到一半抽筋在場邊休息,隊友們會踢腳底板的位置去緩解症狀,但這樣其實很危險!如果踢的力道過猛,反而造成肌肉嚴重拉傷。因此,建議抽筋民眾自行拉筋,如果無法伸直扳腳,能請人適度前推施以力量輔助,或者拿毛巾拉著腳底板伸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2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身心靈關鍵 簡文仁教如何提升「五力」
健康包括身心靈,讓自己各方面更好,是一種健康賦能,也就是健康要靠自己。我主張提升「五力」,分別是免疫力、調適力、自癒力、修復力、代償力,有助促進健康。健康身心靈關鍵:五力免疫力免疫力可以讓人變成「無敵鐵金剛」,中醫講外邪進不了身,免疫力強,可防範病毒、細菌入侵,就算細菌、病毒入侵,也很難在體內複製、成長、繁殖、存活;若要提升副交感神經優勢,讓白血球品質提升,可以透過紓壓、溫和運動、曬太陽、聽音樂,增強免疫力。調適力無法阻敵於境外,就要靠調適力,調整各方面功能、機能、系統、組織適應。調適力比適應力進一步更主動,適應力是「你來,我順應你」,調適力是「主動調整自己」。調適力可分為體適能和心適能,體適能是身體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心適能是心理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自癒力人是有機體,人體無法調適時,有能力偵測自己那兒有問題,進而改善,例如累積性運動傷害,運動時肌肉收縮,收縮時肌肉纖維可能斷裂,破損,但休息一陣子,就會痊癒緩解;感冒或拉肚子,我們常說感冒有時不用吃藥,適度休息,大概五天到七天就好了,就是靠自癒力。修復力有時自癒不容易,就要靠修復力。例如運動肌肉纖維拉傷,如果拉傷嚴重、範圍較大, 可能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此時靠修復力,維持其正常功能,處於堪用狀態。一般來說,上了年紀,修復力也變得比較差。代償力若連修復力都幫助不了,怎麼辦?就要利用代償力。透過外來的幫助,例如無法走路,可以坐輪椅,使用拐杖、護膝等輔具,就是代償工具,現在輔具發達,有助提升生活與行動功能。如何提升五力?免疫力可預防外來各種入侵,平常生活再怎麼忙碌,一定要撥一點時間讓身心平靜,有助提升免疫力。可以透過靜坐,減壓,呼吸吐納等,讓自己有愉悅、舒坦的感受,包括好好睡一覺,尤其熬夜後會發現整個身體都亂掉了,不只身體,心理也受影響。另外,笑臉迎人,有助社會性健康。我們有時可能對某人不認同,但如果想到他有自己立場或受到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影響,很多因素造成他現在的言行、舉止,便可能盡量尊重,包容。雖然不認同,我們可以設法引導,若不能引導,我們就轉身,避免衝突。調適力是指心的調適,是認命知性,隨緣,不要太斤斤計較,大步走,少發火。但少發火並不容易,需要慢慢練習。我們尊重、包容對方,就可以減少發火的機會;每天笑容滿面,也比較不容易起衝突,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自癒力要給身體時間,但也要智慧判斷,必要時要去看醫師。人體會產生修復力,此時需要靠充分的營養,提供補給,有助修復。代償力便是善用輔具,包括拐杖、輪椅、眼鏡等,必要時透過外物幫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簡文仁的減輕膝蓋負擔走路法: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
防疫解封後第一個暑假,許多人早已安排出國旅遊行程、開好購物清單,卻忘記「腿力」也要準備。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根據自己多次參與國際健走節的經驗,分享他的日行4萬步「勇腳馬」訣竅,從行前的養肌和備鞋,到行程中如何聰明走路不傷膝,還有每天回到旅館的快速舒緩密技,這些觀念不只能讓旅遊更盡興,也能讓日常事務更省力、每一步都輕盈愉悅。簡文仁觀察,國人出國旅遊,熱門景點經常是古蹟、自然保護區,或是逛街購物,這些活動都不能坐車,只能靠自己的雙腿,每日步數通常可以高達2萬多步。如果是參加國寶運動員紀政創立的希望基金會定期舉辦的「國際健走」活動,以他個人經驗來看,日行走20到30公里,每日步數更可高達4萬步。行前2周開始部署,每天增加1、2千步,達成2萬步目標。簡文仁說,平常只走5、6千步的人,出國旅遊忽然一天內走到2萬步,很可能鐵腿、腳起水泡、走不動,這時只能休息,不得不犧牲一些遊歷機會,非常可惜。預防日行數萬步的疲憊痠痛打壞遊興,唯一方法就是超前部署,在旅行前就達成每天輕鬆走2萬步的目標。算算看平常的步數距離2萬步還有多少步,每天增加1、2千步,慢慢達成目標。簡文仁預估,行前訓練約需至少2周時間, 如果發現體力比預期差,一天走2萬步很困難,那也要量力而為,斟酌減少步數,同時要重新檢視出國行程,長時間步行的行程不能安排太多。提早買鞋、試鞋,讓新鞋變軟、更合腳。有了一雙耐走勇腿,也要有雙好走的鞋。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為了出國特地買漂亮新鞋,要注意提早買鞋,並在行前增加步數訓練時就穿上,用兩周時間來「馴鞋」。如此才能真正知道這雙鞋是否適合久走,會不會磨腳,也可以讓新鞋變軟、更合腳;如果發現鞋子不適合久走,還有時間換一雙試試。出國旅遊如果缺乏購物計畫,也會令人舉步維艱。簡文仁提醒,邊走邊買、手裡拎著大包小包,就會變成負重行走,影響走路姿勢,可能增加受傷風險。建議最好在行程的最後再購物,或是購物後先把戰利品收好,再繼續接下來的行程。善用工具減輕膝蓋負擔,三原則減少關節衝擊。「我膝蓋不好,可以出國玩嗎?」簡文仁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都會鼓勵他們去,除非是膝蓋正在疼痛,那就不應勉強。不只老年人需要注意,中壯年常忽略自己行動力已逐漸出現問題,可能在長途旅遊中敗興而歸。如果擔心久走加快膝蓋退化,可以善用護膝、健走杖或單枴等小工具,這些都可以分散體重帶來的壓力和衝擊力,讓膝蓋少點負擔。在許多古蹟或名勝地,都有長長的上下坡或樓梯得走,簡文仁提醒,大家可以謹記,在膝蓋不鎖死的前提下,記得「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這樣的姿勢可以將體重造成的壓力,平均分散到腳踝和膝蓋,減少膝關節受到的衝擊,下坡時也不會導致腳尖一直往下戳到鞋子,而引起甲溝炎等傷害。肌力平常就要練,出國旅遊才不會力不從心。「練肌力,平常就要練。」簡文仁表示,如果平常就覺得上樓梯很費力、蹲下站不起來、坐低一點的椅子就爬不起來、重物提不起來、抹布擰不乾、罐頭開不了,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徵象。不能輕視行動力退化前兆,提早保養才是根本之道,如果連日常生活功能都因應不來,出國旅遊只會更力不從心。要增強肌力,除了維持運動習慣,也要注重營養,肌肉才能長大。年長者容易有胃口不好、消化吸收不好的問題,光靠天然飲食,不容易均衡攝取足夠營養。簡文仁建議,可適度補充保健食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可保養關節靈活的補充品,還有提煉自洄游里程高達數千里魚類的「咪唑胜肽化合物」,有助於提升肌肉耐力。市面上營養品眾多,簡文仁建議民眾可優先選擇大廠、老牌,較有保障。營養和運動兩者相輔相成下,原本費力的日常活動會變得愈來愈輕鬆,形成正向循環,身體越動越健康。健走團恢復祕技由下往上冷水沖腿 可迅速消除疲勞簡文仁曾經徒步環島,一天走20、30公里下來,就連他這麼耐走的人也會腿痠,這時候他就會用從健走團學到的祕技:去浴室用冷水沖腿。簡文仁表示,用蓮蓬頭開冷水,依序從腳板、小腿、大腿,慢慢往上沖,沖個15分鐘就非常舒暢。因為水柱有按摩效果,冷水有冰敷效果,雙管齊下,可以幫助持續整天用力的腿部肌肉冷卻、讓代謝廢物被血液循環帶走。接著再做些伸展操,雙腿更放鬆,就可以準備睡個好覺,隔天又是一尾活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走到腳痛?走長路前3大行前訓練及行程中4招伸展運動一次看
近年許多人為了圓夢,出國走西班牙朝聖之路,也有人在國內挑戰百岳,到底要走長路之前,怎麼提前保養膝蓋?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珮榕說,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長時間行走,易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導致腰、膝、踝、足的傷害,如足底筋膜炎、延遲性肌肉痠痛、肌肉拉傷,或是使得原有的膝髖關節退化問題症狀加劇。黃珮榕說,我們的雙腳平日承受的壓力不小,因此在進行長途行程規畫時,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不要過度挑戰自己,在行程中安排適當休息時間,確保腰腿部的負擔適中,也讓身體有時間恢復。她建議,長時間行走時,應避免攜帶過重的行李,可將行李分散在不同的背囊中,以減輕腰部、肩部、下肢關節的壓力。另外,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信號,如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感,應即時休息並調整行程。旅行中休息時間,簡單伸展運動有助減輕肌肉痠痛。行程中的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的痠痛,如:1.大腿前側肌群群伸展:一手扶著牆壁維持平衡,將一隻腳向後抬,用手抓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上半身挺直不彎腰,感受大腿前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2.小腿後側肌群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要伸展的腳放在後方,腳跟踩住地面,後腳腳尖對身體正前方,膝蓋不內夾,感受小腿後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3.坐姿臀部伸展:將痠痛側的腿屈膝轉向放置在對側的腿上,核心收,腰背挺直,前屈身體直到臀部伸展的緊繃感覺產生,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4.背部伸展:面向牆壁,手推牆壁,後退一步後,雙腳打開約2倍肩寬,腳踝向外約15度,將臀部向後、向上推的同時,背部向下壓,直到手肘伸直為止。停留3個呼吸後慢慢復原,持續30秒。有氧、阻力、柔軟三大行前訓練,須以漸進方式進行。行前運動訓練做什麼好?黃珮榕建議,有氧訓練、阻力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與柔軟度等,都相當不錯。有氧訓練可做像是游泳、騎自行車、健走、慢跑等。平常無運動習慣者,可逐漸增加每天的步行時間和距離,調整點到點之移動方式,如改為爬樓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以增加每日活動量。年紀大的長輩若有關節疼痛問題,可優先考慮以水中運動或踩固定式腳踏車,作為有氧訓練的選擇,兩者皆屬低衝擊的運動,可減少關節負擔,同時能鍛鍊大肌群並提高心肺耐力。體力較差的衰弱族群,訓練的時間可以每次10分鐘多次累積。阻力訓練,可著重在大腿前後側肌群、臀部肌群及核心肌群訓練,常見的運動如:直膝抬腿、坐姿抬膝、起立坐下(簡易版深蹲)、深蹲、弓箭步蹲、開蚌式臀肌訓練、橋式、死蟲式、麥吉爾三大核心運動(McGill big 3 exercise)等。而柔軟度訓練有助於增加關節活動性,減輕肌肉的緊繃感,可加入每天的運動項目中一起執行。運動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再逐漸增加,減少受傷的風險,特殊族群或有骨關節疾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登山杖可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提升關節穩定度。黃珮榕說,帶健走杖和使用護膝,在長途旅行期間會有幫助。健走杖能提供額外支撐,尤其在不平坦的地形或長時間行走時,可以分散身體重量,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有助於穩定膝蓋,藉由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減輕關節疼痛,簡易的護膝類型是全包覆式無開孔的設計,可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體積不大,然而此類型的穩定度較低,適用於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有些護膝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以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鞋身和後跟要有足夠支撐,鞋墊能吸震,鞋底要防滑。黃珮榕提醒,選擇鞋子可考慮幾個面向,包括挑選正確尺寸的鞋子,有足夠的空間給腳趾活動。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買鞋,因為此時腳部會稍微腫脹,試穿時嘗試走幾步,感受鞋子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確保沒有壓迫感、摩擦或不適。另外,可選擇透氣性好且柔軟的鞋面材質,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和舒適;鞋身和鞋後跟要有足夠支撐,增加足部落地時的穩定性;鞋墊要有足弓支撐,有良好的吸震功能;鞋底能防滑,以確保在各種地面上行走時的穩定性。每個人的腳部特徵和需求都不同,選擇鞋子時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做出判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7 醫療.骨科.復健
照護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增加潤滑 更要減少發炎
喜愛遊山玩水的長輩,突然對旅遊意興闌珊,變得不愛走動、甚至看到樓梯會害怕,可能是掌握活動機能的「關節」出了問題。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邀請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部長江振豪醫師,分享關節照護的正確觀念,讓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的人,再度邁出幸福人生。 適時使用護膝,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訓練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65歲以上的成年人更是每2人即有1人罹患。關節不痛,不代表沒有關節退化,根據統計,關節退化初期只有20%的人會有疼痛的現象。江振豪表示,關節退化不全然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起因是慢性發炎,造成膠原蛋白斷裂、軟骨基質流失,引發惡性循環,造成關節退化愈來愈嚴重。江振豪表示,上了年紀、肌肉變弱,保護關節的能力變差,關節周圍的關節液就容易從旁邊關節囊滲漏出去,潤滑減少,造成關節磨耗增加,破壞關節軟骨,造成不均勻表面,磨耗更大,最後導致關節軟骨變形,若加上長時間蹲坐等活動,膝蓋受傷會更嚴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要如何自我照護?江振豪建議,首先,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可使用護膝、拐杖等輔助器具來保護關節;其次,要適當的訓練與運動,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強化訓練。適合的運動有快走、游泳、水中走路及平路騎腳踏車等,並配合運動過程中適度的間隔休息。建議一天至少走6000步,一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最後要避免高度衝撞的劇烈運動,如跑、跳及長時間連續的運動。 減重降低膝蓋負荷,減少蹲跪,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對於關節的照護準則,江振豪表示,減少傷害膝蓋的行為、強化周圍肌肉,增加關節穩定,還有減少內部關節磨損,包括補充關節軟骨生成物、補充關節潤滑以及減少發炎。對於長輩經常使用的關節保健成分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等,江振豪說,這些產品廣告都做得很好,但是吃了真的能保護關節嗎?他說,據國外研究,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100份約只有3~4份會進到體內,其他變成醣類、蛋白質,所以這類的產品效用不大。根據研究顯示,葡萄糖胺合併軟骨素僅對二到三成患者有效;膠原蛋白(collagen)不管口服還是外用,目前都沒有證據顯示對延緩衰老和除皺有特殊功效;玻尿酸注射則有潤滑、抗發炎效果,約五到七成有效;血小板濃縮生長因子(PRP)對韌帶受傷再生有效,但關節軟骨再生則有疑慮。 地中海等抗發炎飲食,延緩關節退化其實,延緩關節退化的關鍵,在於降低發炎、減少軟骨流失,江振豪說,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於慢性發炎,有效調控慢性發炎,就能延緩關節退化。在藥物上,可使用消炎藥、類固醇有效減少慢性發炎,但易有腎毒性、胃出血、心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產生,無法長期使用。在食物上,近來流行的地中海飲食,主要是綠色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堅果等可適量補充。另也有天然高濃度萃取抗炎物質,西非的天然乳油木果油含活性關鍵元素(天然抗炎物質),以高科技冷凝萃煉將活性關鍵元素濃縮為高濃度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及動物試驗證實對退化性關節炎有不錯的效果。活關素75於國際及國內醫學中心執行臨床研究,證實有效改善疼痛、行走不費力,效果優於葡萄糖胺;動物試驗也發現活關素75具有保護軟骨、延緩退化的效果,另研究也實證活關素75與注射玻尿酸並用具有加成的效果,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輔療品。江振豪說,如果以上方式都試過還是無法改善,且影響生活行動,那就要到醫院做正確的治療,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微創關節鏡手術、切骨矯正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
-
2023-07-15 焦點.健康知識+
5個日常習慣正在摧毀你的膝蓋!坐太久、過度「挺直」膝關節其實超傷身
全身保護膝蓋的肌肉有好幾種, 臀部肌肉(glutes)和股四頭肌(quads)特別重要,健身教練哲尼根(Stacey Jernigan)說,如果保護膝蓋的肌肉不夠強壯,或出力不平衡的話,膝蓋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起坐姿勢不對、走在不平的路面上、坐太久、上下樓梯太頻繁或太快等,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生活習慣,也會加速膝蓋的耗損。下述五個日常習慣會摧毀你的膝蓋,專家提醒大家務必注意。5個日常習慣恐摧毀你的膝蓋一、超大伸屈動作讓膝關節過度「挺直」的動作一定要避免,要伸直雙腿之前,切記先動膝蓋上方的股四頭肌,以免膝關節拉傷。二、未利用到臀部肌肉一般人從座位站起來的時候,不假思索很自然就直接站立,不會想到要讓臀部肌肉幫忙。不動用臀部肌肉就直接站起來,會讓你的膝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哲尼根建議大家,要站起來之前,先給腳跟一點壓力,「傳達」訊息到臀部肌肉,啟動臀肌的作用,這樣就可解除膝蓋的壓力。三、坐太久人坐久了,膝關節及周圍組織會變很僵硬。哲尼根說,「用手表或手機設鬧鐘,每一個半到兩小時一定要站起來走走,即使只走個兩三分鐘,也可以讓關節、組織鬆軟、滋潤,保持血液暢通。」四、膝蓋-臀部不協調要保護膝蓋,最好馬上就要注意膝蓋和臀部的協調。哲尼根說,即使光是椅子高度不合,坐下來的角度不對,就足以增加膝關節的壓力,「一定要讓膝蓋和臀部同高,或比臀部稍低。」這樣的高度,就不會增加膝關節的壓力。五、鞋子的支撐不足鞋子「不對腳」,不是最適合你的腳的話,全身都會遭殃。走路或光是站著,但膝蓋、腳踝、兩腳不協調的話,身體就要付出代價,全身骨骼、關節,特別是膝蓋關節,會承受額外的壓力。延伸閱讀:.健走很健康,為何專家卻說無法鍛鍊雙腳?日本體能訓練師解析腳衰退原因.健走好處多!醫師親授間歇式健走、北歐式健走、不倒翁健走怎麼走才對.一走路就膝蓋痛、腳跟痛?專家教你正確走路2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3 醫療.骨科.復健
膝關節疼痛怎麼辦?專業醫師教你如何使用護膝和肌力訓練來減緩疼痛!
良好的膝蓋能讓我們日常活動不受限制,然而一旦膝關節痛起來就會大幅影響行動,嚴重的話連上下床也會不適,活動範圍大受影響。直覺上使用護膝可以減少疼痛,可是市面上那麼多種護膝,哪一種護膝才是適合我的情況呢?如何運動才能減緩膝蓋疼痛呢?膝關節由三塊骨頭組成:股骨(大腿骨)、脛骨及腓骨(小腿骨)及髕骨,周遭有許多韌帶來維持膝關節穩定性。使用護膝目的是減少膝關節或是肌鍵承受的壓力、並使髕骨滑動在正確的軌跡上,額外的硬材質及彈性綁帶可以提供額外的支撐來減少軟組織受力,或是利用壓迫肌鍵的方式來減少著骨點的受力。利用貼身且具有彈性的材質可以有效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市面上的護膝產品眾多,要如何選擇合適我的膝蓋情況的呢?除了穿護膝外還要做哪些運動呢?本文完整介紹正確的護膝使用及肌力訓練來減緩疼痛。簡祐民醫師(杏仁復健科診所、土城醫院兼任醫師)有詳細的說明,為大家解答!護膝種類市面上的護膝產品眾多,要如何選擇合適我的膝蓋情況的呢?我們可以依照護膝的功能大致分成幾種1.全包覆式無額外魔鬼氈類型:適用於日常生活保養或是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一般常見的羊毛套或是現在流行的石墨烯就是屬於這類,這種無開孔式全服貼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本身體積不大也不明顯,然而限制關節角度及增加穩定度的效果很少,有些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來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2.開洞式護膝:適用於膝蓋退化、髕骨軟化症等膝蓋活動容易疼痛不穩定的族群,或是活動量大的運動族群。這類護膝在前方會開孔、周圍會增厚來穩定髕骨活動,兩側也會有固定帶或金屬條來增加穩定性。慢跑、爬山、球類運動等都建議選擇這種較有功能性的護膝,功能性越強、穩定性越好,同時體積及重量也會上升。3.樞紐式護膝:適合開完刀後或是特殊族群使用。這類護膝在兩側會有關節樞紐,可以用來限制關節彎曲角度,在開完刀後,例如膝蓋半月板、十字韌帶、骨折、肌腱重建等,會需要暫時限制膝蓋彎曲或是伸直的角度,這類的護膝可以提供各種角度限制及穩定,體積也會較大。4.髕骨固定帶:適合前側髕骨肌腱疼痛的族群。 病人的痛點是出現在髕骨正下方, 尤其重複跳躍容易加重症狀。這種綁在臏骨下緣的固定帶可以減少髕骨肌鍵於小腿附著點或臏骨的拉扯,利用加壓的方式改變力學來減少跳耀膝、脛骨粗隆骨垢炎(Osgood schlatter Disease)等疼痛,體積相當輕巧方便攜帶,適合長跑或反覆跳動的運動。護膝常見問題Q:我什麼時候該用護膝呢?A:如果走路距離短、或是長時間維持坐姿就沒有必要使用護膝。對於退化性疾病而言,穿戴護膝運動或走路可以增加活動時間,如果活動包含蹲下或屈膝( 如上下坡或是上下樓梯),護膝可以提供穩定性。 但是據研究報告,對於運動中(如打籃球)膝蓋扭力的傷害,一般護膝保護力極為有限。Q:我應該在晚上用護膝嗎?A:一般而言晚上不需要使用護膝,若是術後病人或需要限制膝蓋角度的病人須依醫生指示穿戴護膝。Q:一天應該穿護膝多久呢? A: 輔具使用,一般還是建議大約兩個鐘頭可以放開讓關節伸展舒緩。 尤其如果走了一大段路,坐下來的時候不妨試著把護膝放開。使用護膝可以讓活動時間增加,但也不宜整天持續固定壓迫。使用護膝是利用外來支撐增加關節穩定及減少膝蓋壓力,肌力訓練也可以達到一樣的目的同時不用穿戴額外的東西,膝蓋的動作只有單純的彎曲與伸直,接下來介紹一些居家就能做的肌力訓練。1.直膝運動: 可以在膝蓋正下方放置捲起來的毛巾捲,維持膝蓋伸直下壓,即可以感受到股四頭肌的收縮用力,這是最安全的等長收縮運動。只要能夠站立走路就不需要特別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是為了開完刀術後為了維持大腿肌肉而設計的動作,一般而言術後1-3天就會進展到藉由助行器行走,也就不需要這個運動。(如下圖)2.坐姿抬膝: 術後恢復中或是是年長者,可以採坐姿,左右側輪流膝蓋打直、腳板翹起, 即可感受到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縮用力,甚至大腿微離開椅面,增加運動訓練強度。(如下圖)3.靠牆蹲:背向牆面一步距離後扶著牆壁向下蹲,臀部、上背、後腦勺及肩頰骨憑靠在牆上,膝蓋彎曲不要超過90度(如下圖)4.起立坐下:日常生活就會使用到的動作,但在連續動作過程中要記得保持背部直立,由髖部啟動,屈髖坐下時輕點椅子即可臀部大腿用力重新站起,這個動作就是大家熟知的深蹲的簡易版本,如果熟練者可以負重來增加難度。5.弓箭步蹲:走路跑步的過程都有很多單腳支撐,這個運動可以訓練整體穩定性及下肢肌力,初階者可以先扶著桌子進行,進階者可以將後腳抬高至矮凳上來增加難度。初期肌力訓練可以將反覆次數設定在12-20下,等熟悉動作後再增加難度或重量到只能反覆做8-12下,每個動作做2-3次。一週找2-3天進行強化膝蓋運動同時搭配飲食減重,就可以擺脫疼痛,如果配戴護膝疼痛依然難以緩解,請諮詢鄰近專科醫師。輔具贊助:酷瑞醫用輔具公司(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膝關節疼痛好難受!適當使用護膝加肌力訓練減緩疼痛!)點我觀看: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來安心閱讀!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3-13 焦點.長期照護
協助長輩移位易施力過度閃到腰 治療師教2原則防照顧者腰扭傷
【本文重點】照顧者在協助長輩轉移位時,往往因使用錯誤姿勢或方式而受傷,也容易讓長輩感到不舒服。職能治療師建議照顧者要掌握正確的轉移位技巧,如直腰、彎膝、開腳等,並善用輔具減少負擔,選擇適合的輔具,如移位腰帶或移位板等。此外,每一次轉移位也可以提供復健機會,增加長輩的活動量,刺激認知、訓練肌肉和緩和情緒等。照顧者也應該使用護腰減輕脊椎壓力,千萬不要硬抱、硬搬。--by ChatGPT一名45歲女性照顧者在協助家人下床、起身移動到輪椅時,因彎腰施力不當,不小心失去了重心,但為了保護行動不便的長輩,不僅自己閃到腰,兩個人也一起摔倒受傷。協助移動長輩好吃力,每天都要重複從床上起身坐到輪椅上、移到廁所或餐桌、客廳沙發,甚至是坐上車出門,一連串從躺到走的動作稱為「轉移位」。職能治療師黃上育說,常見照顧者用「徒手搬運」直接抱起,這樣的方式非常耗費力氣,拉扯搬抬也很容易使雙方都受傷,使用正確技巧,才能讓長輩感到舒適,並刺激四肢活動。別用蠻力 要讓被照顧者感到舒適正確的轉移位技巧除了掌握腰要直、膝要彎、腳要開三大要素,善用輔具更能事半功倍,一方面減輕照顧者負擔,一方面增加被照顧者的安全。黃上育分享,看過太多傳統徒手使力法,結果雙雙慘跌的個案;還有照顧者習慣兩手拉抬對方褲頭或尿布,長輩覺得不舒服而抗拒起身。長期臥床、久坐不活動,肌肉就會快速減少,伴隨生活功能的退化,導致臥床、失能更嚴重。黃上育強調,每一次轉移位都是復健機會,可增加長輩的活動量,包括刺激認知、訓練肌肉、緩和情緒等,即使是腳尖輕踩在地上,也能提供腳底不同的觸覺感知。除了脊髓損傷者、腳無力的年長者、腦中風病患、巴金森病友,失智病人的定向感受損,都可能連帶發生跌倒的危險,有時明明是前方很近的距離卻移動不了,照顧者應學習適當的轉移位技巧,避免因錯誤姿勢受傷。告別腰痛 選擇適合的輔具轉移位錯誤的轉移位方式常會造成照顧者手部肌腱拉傷、腰椎受傷,以及長輩一起跌倒的立即性傷害,選擇適合的輔具可以安全又省力進行移位。轉移位技巧也要針對長輩身體能力,例如尚有行走能力或下肢支撐能力較差者,可穿戴移位腰帶,照顧者用手扶持提把,提供穩定與舒適性。偏癱者可使用移位板,「搬滑」至其他位置,力氣小的女性也能輕鬆完成。黃上育提醒,照顧者也應該使用護腰減輕脊椎壓力,千萬不要硬抱、硬搬,如果不小心閃到腰或扭傷,可以冰敷舒緩急性期發炎反應,等到紅、腫、熱、痛的症狀減輕後再熱敷。在操作轉移位前,也要先做簡單的暖身動作,拉伸背部、腰部肌肉以及扭轉關節,預防拉傷、扭傷,同時保護膝蓋。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卡卡、爬梯無力?簡文仁:關節保養要走在退化之前
【本文重點】根據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的說法,受骨關節炎影響的關節很難恢復活力,治療只能減緩惡化的過程。隨著體力在40歲後迅速下降,肌肉流失加速,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炎的發展。簡文仁建議從小進行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以保護關節,並攝取葡萄糖胺、軟骨素、鈣和維生素D,以保持關節液和增強骨密度。運動對於保持關節健康也很重要。--by ChatGPT退化性關節炎讓不少長輩「行動受阻」,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非一日造成,許多人常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尋求保養方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出現後,要透過保養或飲食讓關節回春幾乎不可能,僅能讓惡化速度變慢。人到了40歲後,體力會快速下降,行動力變差,將加速肌力的流失,如果沒有趁早保養,退化性關節炎很快就可能上門。關節保養要從年輕開始,維持肌力才能保護膝蓋。25歲到30歲是人類體能的最高峰,30歲到40歲則是體能高原期,40歲後體能大幅下降,會增加肌力流失的速度。簡文仁表示,關節保養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年輕時飲食均衡加上肌力訓練,即可達到「護膝」、「護關節」的效果。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保養,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動起來,沒有肌力保護的膝蓋,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就會傷害到關節,讓關節受損得更厲害。但40歲以上的人也不用灰心,只要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該馬上開始提早保養與運動。「最怕體力下降後,肌力流失出現惡性循環。」簡文仁說,年紀大懶得動,肌力愈來愈差,長者只補充單方面的營養其實效果有限。他說,除了保持關節的健康,重要的是提升肌肉的力量,並與運動相輔相成才是最重要的護膝方式。補充足夠營養後,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避免關節炎惡化。關節是由關節液、骨質、肌力組成,簡文仁表示,想要維持關節的基本功能,可以先從這三部分下手。關節潤滑液可以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加強骨質則可多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強健肌力則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咪唑胜肽化合物。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都能攝取到需要的營養素,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口不好、腸胃吸收不佳,就可以透過營養品補充。簡文仁表示,對牙口較差的長輩來說,從吃肉攝取足夠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而蛋白質也是一種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的胺基酸對人體較好吸收,幫助牙口不好的長輩攝取所需的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兩相輔相成,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效?」別等疾病發生才保養。「別等到膝蓋痛再來思考怎麼保養。」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有效?」他說,任何營養補充都是「走在治療的前面」,也就是站在「預防」的角度,及早在疾病發生前就好好保養。如果關節已經受傷發炎,只靠保健品效果會大打折扣,應該要立即就醫治療。不過,簡文仁表示,已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也能透過簡單運動一步步慢慢改善,延緩惡化速度。他建議,在家中可以先做簡易的復健運動,其中五招包括:1. 起立蹲下先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2. 打地鼠坐在椅子上,想像前方有個九宮格,腳踩九宮格,訓練平衡。3. 屁股搬家坐在椅子上,屁股在椅子上左右移動。4. 高低跑趴雙手扶在椅子上,腳抬起在空中跑步。5. 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做內八與外八的動作。爬梯不傷膝技巧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爬山?有些人完全不敢走階梯,有些人則認為走登山步道可以強化膝蓋。簡文仁說,走樓梯要有技巧才能避免傷膝蓋,「下樓梯要用腳尖,上樓梯要用腳掌」,上樓需要安全的力量支撐上去才安全,下樓用腳尖力量緩衝,才不會增加腳踝、膝蓋或腰的衝擊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不運動關節退化更快!醫曝穩定膝關節最重要肌群及如何鍛鍊
【本文重點】運動對於關節健康相當重要,能強健肌力、提供關節支撐力、延緩退化速度。即使會造成關節磨損,正確的運動方式還是能夠減輕對關節的衝擊。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建議進行水中運動或騎腳踏車等,能減少疼痛且不會傷害關節。而要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是強化股四頭肌和小腿肌,建議透過簡單輕鬆的方式來強化,如扶著椅子半蹲、階梯上下運動、健走和伸展等。關節疼痛發炎時,最好完全不要運動。--by ChatGPT有的人因為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但運動與關節健康其實是相輔相成。正確運動能強健肌力,提供關節支撐力,延緩退化速度。Q:關節活動會造成磨損,但為何醫師說不運動關節退化更快呢?常運動確實會造成關節磨損,主要是骨頭與骨頭之間有軟骨緩衝,因運動增加負擔及撞擊力,使用久了或過度使用就會磨損退化,讓關節軟骨磨損增加,最常見就是人的膝蓋關節部位。運動雖然會造成關節磨損,但也能讓關節周邊肌肉組織強壯,肌肉有力量就能穩固關節,在平常活動或走路時,就能減緩對關節的衝擊。所以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關節肌肉組織,並非不運動就能減少關節退化。Q: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平時建議做什麼運動,比較不傷關節?國內高齡長者增加,大多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建議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者及病患,可以從事水中運動或是騎腳踏車等,都能減少運動帶來的疼痛,也較不傷關節。水中運動因有浮力,關節承受的壓力負擔就會變小,也能達到運動健身效果。而騎腳踏車時因全身重量會集中在坐墊屁股上,相對只需腿部力量踩踏,自然也減少關節的負擔。建議從事這類運動的長者及患者,一開始不用太過頻繁激烈,採「少量多次」的方式漸進運動,時間也不用拉太長,一次約5分鐘就可以,隨著體力可以負擔,再增加時間。Q: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是哪一塊肌肉,應如何鍛鍊?要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就是大腿前的「股四頭肌」和膝蓋後下肢的「小腿肌」,尤其是大腿前的股四頭肌,作用主要是穩固膝蓋。該如何鍛鍊這兩塊肌肉?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一般的重量訓可能負擔過重,建議先靠簡易輕鬆的方式來強化。除了做一些扶著椅子半蹲的動作,也可利用階梯的高低差,原地做一前一後上下的運動,或是利用健走,再配合伸展,都能鍛鍊到下肢肌肉,且隨時隨地都能做,不受空間的限制。Q:關節疼痛發炎時,最好完全不要運動?很多人關節疼痛發炎時,通常不敢運動,「痛的時候不想動,這是人的本能」,但其實愈不動會愈痛。關節會疼痛就是發炎物質已經產生,若發炎程度到已經腫起來,建議冰敷休息;若疼痛輕微、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其實可以做適當的伸展。做伸展運動時,連帶關節也跟著活動起來,身體有活動,發炎物質就不會產生沾黏。反之,愈不動關節愈容易沾黏,除了感覺僵硬,肌力也會退化。因此,適當的伸展可以幫助關節活化,伸展的最佳方式,就是讓關節活動拉到緊繃的位置,然後停個3至5秒,再放鬆。Q:瑜伽動作中常有盤腿姿勢,膝關節退化患者是否不適合做?膝關節退化其實沒有什麼動作是不能做,關鍵是「不要誘發疼痛」。瑜伽很多姿勢動作都能達到伸展放鬆的效果,對於人的身體柔軟度和肌肉力量有正向影響,只是並非所有動作都適合膝關節退化的患者,若做盤腿姿勢造成不舒服,就不要做。Q: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運動時到底要不要穿戴護膝?穿戴護膝是輔助穩固關節,但關節周遭肌肉組織及韌帶會因為穿戴護膝處於放鬆的狀態,長期依靠護膝或穿戴時間太長,肌肉組織及韌帶就沒有力量支撐膝蓋,反而走向更加退化的狀況。建議有症狀、有需求時才戴比較好,例如運動、登山上下樓梯時可以戴護膝,而膝蓋正在發炎者也可以使用,平時沒有特殊狀況,能不戴就不戴。保養關節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活動,能動就要動。諮詢/衛福部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吳雅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常走路、爬山讓關節軟骨磨損快?久站或久坐對膝關節不利嗎?
【本文重點】久坐缺乏運動容易讓雙腿無力且加速退化。要讓雙腿逆齡,建議早期開始保養,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關節疼痛可能因不適宜運動而使骨鬆加重。膝蓋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要考慮正確發力,如果軟骨已有磨損或肌力不夠,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加重。肥胖者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太瘦肌力不足也可能發生。--by ChatGPT現代人懂得保養,外表愈來愈不顯老,但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模式,卻可能讓雙腿無力,退化得更快。如何讓雙腿逆齡?專家說,愈早開始保養,就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Q: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有什麼不同?骨鬆患者的關節會退化更快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僵硬、疼痛與變形;骨鬆則是全身性硬骨骨質流失、空洞太多,造成骨骼質量下降,容易骨折。研究顯示兩者間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能因疼痛不想動,減少運動、對骨頭刺激不足,讓骨鬆更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包括年紀大、肥胖、關節曾經受傷或O型腿關節變形等;骨鬆則是年紀大(特別是停經後女性,骨鬆會更嚴重)、太瘦、抽菸及喝酒等。兩者的共同成因為年紀,所以年紀大可能同時有這兩種疾病,但並沒有直接關連。Q:膝蓋彎曲超過多少度最傷關節?久站或久坐都對膝關節不利嗎?膝蓋彎曲角度不同,壓到的軟骨部位也不同,但並沒有哪個角度最傷膝蓋的問題。不過如果久站或久坐,確實可能對膝關節不利,因為維持同個姿勢太久,周邊肌肉、韌帶可能僵硬,突然有一個大動作或用力過猛,壓力直接施加在軟骨上,就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工作形態是久站或久坐者,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會造成對應的關節部位與韌帶等損耗較大。平常要多運動,啟動沒有用到的部位,而同一姿勢超過30分鐘,就要動一動,例如蹲久了,用手磨擦膝蓋4、5下,有溫暖的感覺再動,會好一點。雖然關節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仍要考慮正確發力的問題,如果軟骨已有部分磨損,或是肌力不夠,就會讓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更嚴重。Q:纖瘦的人關節受力小,比較不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肥胖者因為體重造成關節壓力大,確實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如果太瘦,肌力不足,沒辦法穩定的保護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所以太胖或太瘦對關節都不好。但比例上來說,體重輕者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低於肥胖者。Q:路走越多、山爬越多的人,軟骨磨損得更快?運動並不會讓軟骨磨損更快,重要的是發力有沒有平均。研究顯示,馬拉松運動員軟骨退化的程度,並不會比一般人快,但如果不常爬山、偶而爬卻爬太久,肌肉鍛鍊不足,沒有辦法有效保護膝關節,就可能退化更快。特別是下山的時候,重力都壓在下半身,如果沒有核心肌群、臀大肌、股四頭肌等的協助支撐,對膝關節的損傷就會比較大。Q:膝關節退化的症狀有哪些?走路承重時就會疼痛,如果坐或躺著就不會痛,同時活動的角度減少,像是無法彎曲、伸直,並有僵硬、變形的情況,走路走不遠,部分患者會紅、腫、熱、痛。如果磨損的是內側的軟骨,就會造成O型腿;如果是外側軟骨,則是X型腿。急性期會有溫熱及腫脹的感覺,等到骨刺長出來,關節就會變大,也是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的症狀。有時運動後膝關節會有溫熱的感覺,如果休息後就緩解,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單點或多點的疼痛感,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注意。Q:膝關節疼痛要掛骨科還是復健科?要看是結構性還是功能性的問題,結構性例如韌帶斷裂、軟骨磨損、半月板(在脛骨與股骨關節內側和外側半月形骨)磨損等;功能性則是指因為發力不正確造成疼痛。一般在急性期看骨科或復健科都可以,需要先休息,醫師診斷可能是哪一些動作造成疼痛,先停止,並給予消炎、止痛藥物緩解,之後再復健,如果效果不好,可能要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檢查是否有結構上的問題,需要靠骨科來手術解決。諮詢/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課程】關節退化走路不穩?醫師教你足部保養免坐輪椅
|課程資訊|▽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台灣人最愛穿夾腳拖?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周休假期許多民眾安排外出旅遊從事戶外活動,活動量比平日還要高出許多,若關節退化、肌耐力不足或是施力錯誤,長時間走路一個不小心就會出現傷痛!你也有同樣的困擾嗎?「關節不好是否盡量少走路比較好?」「跑步傷膝蓋,走路比較好?」其實,並非減少活動就是對雙腳膝蓋關節有益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說明膝關節疼痛是其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等戶外活動。林頌凱院長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針對大眾日常雙腿、足部健康困擾推出系列課程,帶領大家從復健、運動醫學角度,幫助你我預防改善肌肉痠痛、關節炎、運動傷害等身體急/慢性不適,以簡單易理解的方式告訴你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翻轉造成傷害的真相。|課程詳情|⭐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等同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後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足底筋膜炎惹腳跟痛?在家簡單舒緩、強化足弓運用2種居家物品作為輔具,透過簡單的2個運動方法搭配實用技巧,不僅能舒緩改善疼痛,還能訓練出強韌的足弓,預防足底筋膜炎。📍課程重點📍●利用毛巾訓練足弓上提力量●運用階梯伸展雙腿筋膜及訓練雙腿力量●日常能靈活足弓的技巧👉前往觀看醫師:退化性關節炎只吃藥復健沒效!2個治療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等級分4期,各階段以關節腔不同狀態區分,韌帶影響關節關聯性高,本課程將帶給你全面性的2個重要變化的新觀點及3大治療方向。📍課程重點📍●了解退化性關節炎4期差異●認知影響關節的關鍵因子●認識3大治療新面向👉前往觀看不運動反而加速退化?!必學「護膝」技巧公開預防關節磨損須避免過度使用,然而並非不使用就能免除風險,有可能反而加劇退化,本課程將帶領你了解何種運動類型及保健對膝關節較合適。📍課程重點📍●影響膝關節的5個等級運動類型●高衝擊與低衝擊的運動選擇●膝蓋保健技巧👉前往觀看穿夾腳拖脊椎恐歪掉?鞋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利用運動醫學原理教你穿夾腳拖技巧,不僅能跟上潮流增添生活的樂趣還兼顧健康安全。📍課程重點📍●了解穿夾角拖鞋的步態原理●穿夾腳拖鞋會對足部或身體造成的潛在風險●知道如何判斷時機穿夾腳拖鞋👉前往觀看腳拐到發腫像麵龜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學會辨別情況並適當處理,避免反覆發炎、關節炎產生。復原過程中知道如何辨別何種腳踝外觀為正常變化,警覺判斷是否持續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課程重點📍● 辨別3種扭傷程度● 復原期間的常見問題● 康復後應警覺事項👉前往觀看敷錯發炎更痛苦 4個判斷冰熱敷時機告訴你冷熱應用原理,並辨別當時受傷的狀況是否為急性、慢性,觀察外觀及感受的變化,搭配簡易口訣就能幫助你快速判斷要冰敷還是熱敷。📍課程重點📍●各式急/慢性不適與疼痛處理方式●冰/熱敷原理及目的●簡易判斷口訣👉前往觀看|講師資訊|🔸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林頌凱 院長運動醫學和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從小就喜歡運動的醫師,致力於減少開刀可能性的關節炎與運動傷害治療。•聯新運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主任•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 主任•聯新國際診所院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顧問醫師•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 秘書長•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仁川亞運 運科小組 委員•中華奧會 顧問暨醫學委員會 委員•樂天桃猿職棒隊 醫療團隊總召集人•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