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搜尋
血癌
共找到
170
筆 文章
-
-
2023-04-25 焦點.食安拉警報
2款泡麵又遭檢出致癌「環氧乙烷」!近半年檢出食品有哪些?
台北市衛生局今天(24日)公布速食麵抽驗結果,有2款東南亞泡麵,遭檢出易致癌的農藥環氧乙烷不符規定,泡麵分別是「檳城阿來白咖哩麵」、「Indomie特色雞肉風味湯麵」,衛生局已令業者將違規產品下架銷毀。衛生局食藥科表示,抽檢的30件速食麵產品,包括25件輸入及5件國產速食麵產品,檢驗環氧乙烷含量,並進行標示符合性查核,結果1件馬來西亞及1件印尼產地速食麵產品檢出環氧乙烷不符衛福部公告「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規定。「檳城阿來白咖哩麵」麵條檢出環氧乙烷0.065mg/kg、醬料包檢出環氧乙烷0.084mg/kg;「Indomie特色雞肉風味湯麵」調味粉包檢出環氧乙烷0.187mg/kg,上述產品都不得檢出;針對不符規定產品,已令轄內業者立即下架,經追溯案內1件產品來源廠商為外縣市,已移請所轄衛生局依權責處辦,1件產品不符規定已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同法第44條處分負責廠商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並依同法第52條第1項規定命業者將違規產品下架銷毀。【延伸閱讀:韓國泡麵又被驗出致癌物環氧乙烷!到底為何要使用環氧乙烷?】衛生局表示,我國迄未核准環氧乙烷作為農藥使用,也未准許使用環氧乙烷氣體作為消毒用途,業者務必落實自主管理,確認原料及產品均應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使用食材進行加工調理前應確認食材有無殘留農藥、動物用藥或其他汙染物,落實供應商管理及把關進貨食材安全衛生。近期被驗出環氧乙烷食品列表.4/11:韓國Nongshim農心精燉拉麵(袋裝).2/15:印度進口咖哩粉.2/14:印尼進口「BONCHILI辣味炒麵(BONCHILI INSTANT NOODLES SPICY MEE GORENG FLAVOR)」、「LEMONILO速食麵 A111(LEMONILO MI INSTAN RASA MI GORENG)」.1/17:韓國泡麵「農心」超進化辛碗麵(豆腐泡菜味)認識「環氧乙烷」環氧乙烷主要用於製造乙二醇(一種用於製造抗凍劑和聚酯的化學物質)。它也用於醫院和滅菌設備,對醫療設備和用品進行消毒;也用於食品的滅菌,以及在某些儲存的農產品(例如香料和草藥)控制蟲害。環氧乙烷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民眾長期接觸有增加罹患血癌、乳癌的風險。環氧乙烷在部分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核准使用作為香料、芝麻薰蒸殺菌的農藥,但國內農委會並未准許使用。【資料來源】.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5 醫聲.癌症防治
癌症的秘密就在「這件事」,NGS基因檢測已獲美核准,精準治療仍需政府合作
未來,無論是基因檢測或基因治療,都是醫學重大發展。日前國內技公司自行研發440個癌症基因檢測套組,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許可,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認為,這實屬不易,不只實驗室要符合國際標準,檢測出來的品質也得跟上國際水準,這對台灣產業界帶來一劑強心針,也代表台灣實力不容小覷,希望政府能挹注更多資源在基因治療的相關領域,快步跟上國際趨勢。惡性腫瘤的秘密來自於基因突變,如何檢測癌症突變點至關重要「基因是上帝創造人類的秘密。」張文震說,DNA上的基因透過轉錄、轉譯成蛋白質去執行特定功能或影響性狀,如果是不正常突變的基因加上後天環境作用,可能轉變成惡性腫瘤。看似揭開了基因內藏的密碼,面紗底下卻又是繁雜的網絡,基因多點觸發下產生不同結果,成了另一道難題。他說,人體內有2萬5千到3萬個基因,排列組合後的數據非常龐大,即便人類的知識量足夠,仍需要儀器技術到位才能解答基因調控等問題,這也是各個基因檢測公司相繼研發出不同檢測癌症突變點設備原因,「人類如同螞蟻,走在漆黑的螢幕上試著自己維修。」台灣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檢驗套組通過FDA,精準醫療發展起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協助癌症診斷確立用藥,檢測的套組從幾十個基因到數百個基因,以國內生技公司獲得美國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許可的檢測套組,一次可驗440個基因,同時間把已知或與癌症相關的基因全都露,但費用相對較高。張文震指出,真正可觀的花費是當基因檢後找出相對應的對物後,若沒有健保給付,一年可能動輒幾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因此,會建議病人先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再來決定基因檢測要驗哪些項目。醫學界打開了基因密碼,也確實有罕見疾病開始利用基因療法進行醫治,改造免疫細胞的CAR-T也被核准用在部份的血癌患者身上。未來,基因檢測及治療一定是醫學上最重要的發展,也是真正的精準醫療新世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早在2015年便看準基因與醫療效益,大舉投入資金研究,鄰近的南韓同樣以政府為首扶植,跑得速度非常快。張文震覺得,台灣政府高層也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但是追隨歐巴馬的談話,目前設有《特管法》也開始有相關的法律,但都是以「管理」及「避免出錯」的角度出發,這從醫學治病的角度來看很重要,但對於基因相關的產業是否有規畫,覺得整合的腳步應該要快一點,讓產業單打獨鬥,難打國際杯。建設國際標準的基因檢測實驗?建立本土的基因資料庫刻不容緩!張文震舉例他在黑色素瘤領域專研30多年的經驗指出,澳洲黑色素瘤的風險因子之一為紫外線,因此診斷的方式就是看身上痣的數量及外觀來判斷,但亞洲國家沒人以這樣的標準來判斷,而台灣黑色素瘤患病者多為務農且病兆長在鮮少曝曬陽光的手掌腳底,疾病特性與澳洲完全不同,「顯見是完全是不一樣的疾病」,除了外在環境帶有差異外,或許所有答案是在基因。而民眾最關心的未來是否可以利用基因檢測來預防疾疾病,張文震認為,目前基因檢測仍停留在癌症患者或家族史的民眾,多數學者專家認為,對健康人擅自揭開未知的領域會徒增恐懼,但從人類醫療史來看,對人類健康有助益,都有走下去的意義,未來基因測將會更廣泛。
-
2023-04-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 教授舉西醫實證研究這麼說
讀者翁先生在2023-4-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非常欽佩尊敬您,感謝您為綱友及眾多讀者解惑各種似是而非的保健知識、健康資訊,也深刻的了解到什麼是實證醫學,真實的科學根據。我也購買您3本有關偽科學的大著,讓家人知道正確的科學保健知識。我一直有每天早上喝一杯黑咖啡的習慣(約400~500ml),而且都是空腹,然後就出外去運動,已經3、4年了,感覺很好,也無任何不適。在台灣也有非常多的人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最近有在網路上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一位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真的很聳動,也很嚇人,而且是名中醫。但在網路上也有日本及國内的研究喝咖啡可以降低胰臟癌及其他癌症,資訊很混亂。想請教林教授是否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或實證醫學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期待並感謝林教授能解惑,謝謝。」這位讀者雖然有說「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但卻沒有提供該視頻,所以我就用「咖啡」和「胰臟癌」做搜索。我搜到一篇標題是喝咖啡過量小心胰臟癌的文章,而裡面有倪海廈中醫師2004年寫的評論:「我不知道已經說過千百遍 , 喝咖啡一定會導致胰臟癌,諸位讀者可以參看我以前的論文,因為咖啡是酸性飲料,不單是會引起胰臟癌也會引起胃癌及淋巴癌,這時只有中醫可以治療,我相信病人會死於胰臟癌的很少,死於西醫的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的很多,讀者請安心,只要找到優秀的中醫必然可以治療的。以上的這位得到胰臟癌的女子,可以準備後事了,因為她接受西醫治療,最多半年可活,我不知道台灣有何中醫可以治好胰臟癌的,但是只要是非常熟練於運用傷寒論及金匱的中醫師,要治療此病絕非難事,可能有的,還有台灣西醫到現在仍然不確定因何會得到胰臟癌,還要引用外國的研究,實在可憐。我們第一線的臨床醫師不但早已治好此病,而且早已確定是由於喝過多咖啡造成的,因為咖啡為強酸性飲料,而且不只是咖啡還有市面上販賣的甜點都是發生胰臟癌的危險因素,因為它們都是使用人工糖去製造的,而人工糖就是酸性的,吃多了,不但會胃酸過多,引發胃癌及淋巴癌,而且就是胰臟癌的主要來源,這些閉門造車的西醫學研究者,還很蒙蔽在可能或也許或大概之中,外面人們已經都翹辮子了,他們還在埋頭苦幹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以拯救天下人為己任,好像很偉大,其實不知道已經害死多少不該死的人了。」註:上面這段文章兩次提到酸性飲料或食物會導致癌症,但創造這個說法的人在2018年被法院判監並罰款一億美金。請看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有關倪海廈,我在網站成立不久後(2016-5-25)就發表牛奶致癌?,引用他2010年的論述:「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敢出面替牛奶商打廣告,想說服民眾多喝牛奶時,你要注意,我會將你放進白目醫療人員區,因為你在害人生病中,這種行為必須被制止。如果你看完這篇研究報告後,還是繼續堅持每天都喝牛奶的話,我已無言可說了。只有祝福你不要得癌症了。」維基百科有記載倪海廈的生平,而有關死因的部分是:2012年1月29日夜晚在台北家中昏迷,送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急救,2012年1月31日於台北醫學大學醫院病逝(註:享年58歲),診斷是心肺衰竭。(註:一個畢生痛恨西醫的人,臨終前卻被送到西醫做急救,想必是一大憾事。)維基百科也有列舉一些關於倪海廈的爭議,包括:咖啡為強酸並造成胃癌血癌是吃西藥造成,且四周完治血癌子宮頸癌成因是因為月經積在子宮頸所造成帕金森氏症由西藥所引起糖尿病足的成因是因為西藥讓血糖沉在腳底我也搜到一個新唐人電視台在2012-11-20發表的影片【名醫故事】(二)李時珍/喝咖啡會導致胰臟癌嗎?,而所謂的名醫是胡乃文中醫師。新唐人電視台的總部是設於美國紐約市,而胡乃文是在台灣執業,所以雖然影片的標題是簡體字,但卻非出自大陸。還有,有關新唐人電視台,維基百科有一個小標題Promotion of misinformation and conspiracy theories(宣傳錯誤信息和陰謀論)。這個影片長24分08秒,而有關胰臟癌的談論是在22分29秒開始。主持人問胡乃文:「在您看來,這個胰臟要預防它病變,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胡乃文回答:「胰臟依據統計,大部分是抽菸,吃咖啡之類造成的,尤其是咖啡。我曾經有一位學生,他是一位外國人。這個洋人他們都有一個教,就是他們都有信宗教,所以他從小就有個教母啊什麼教父之類的。他的教母就是胰臟癌。他當時問我怎麼辦。我說,唉,她是喝咖啡造成的。結果他跟我,非常有趣的,他說,喔,我的教母她根本就是每天都吃咖啡,然後她把咖啡當作早餐,中餐,晚餐吃,所以她得胰臟癌。」就影片和粉絲數量而言,胡乃文的確是位名醫,但是就我所看過他的影片,例如「刷牙也能使白髮變黑」,我只能說,他的醫學論述實在是讓我哭笑不得,感慨萬千。我發表過下面幾篇咖啡致癌或抗癌的文章:咖啡致癌,幕後推手咖啡致癌?加州逆轉咖啡致癌,金耶?咖啡抗癌,讀者質疑我現在把所有有關咖啡與胰臟癌關聯性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1年: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tea,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analysis of two Italian case-control studies(咖啡、脫咖啡因咖啡、茶和胰臟癌風險:兩項意大利病例對照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咖啡與胰臟癌之間缺乏因果關係,與劑量和持續時間之間缺乏相關性,這與該問題的大多數證據一致。2011年:Coffee drinking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喝咖啡與胰腺癌風險: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的結果表明,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反比關係。2012年:A meta-analysis of 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咖啡消費與胰臟癌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提供了定量證據,顯示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沒有明顯相關性,即使攝入量很高。2012年:Coffee, tea, and sugar-sweetened carbonated soft drink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of 14 cohort studies(咖啡、茶和含糖碳酸軟飲料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14 項隊列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總體而言,未觀察到成年期咖啡或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2013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gastric and pancreatic cance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胃癌和胰臟癌的風險——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結論:我們沒有發現咖啡消費與胃癌和/或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2013年:Intake of 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or tea does not affec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Nutrition and Cancer Study(攝入咖啡、脫咖啡因咖啡或茶不會影響患胰臟癌的風險:歐洲營養與癌症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結論:根據對歐洲營養與癌症隊列前瞻性調查數據的分析,咖啡總量、脫咖啡因咖啡和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的風險無關。2015年: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ffee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的前瞻性研究:來自 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的結果)。結論:在一項迄今為止胰臟癌病例數最多的咖啡攝入量前瞻性研究中,我們沒有觀察到總咖啡因、含咖啡因或脫咖啡因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之間的關聯。2016年:Coffee intake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前瞻性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劑量反應分析表明,咖啡攝入量每增加 1 杯,胰臟癌風險增加 1%。 不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發表偏倚。 喝咖啡可能會微弱地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2016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n Update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隊列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大量飲用咖啡與胰臟癌風險降低有關。 然而,應謹慎接受結果,因為不能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和偏差。 需要進一步精心設計的研究來證實這一發現。2019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一項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咖啡消費被確定為與胰臟癌風險增加有關,並且呈劑量反應關係。 然而,需要進一步的機理研究來澄清有關問題。2019年:Coffe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mong never-smokers in the UK prospective Million Women Study(英國前瞻性百萬女性研究中從不吸煙者的咖啡和胰臟癌風險)。結論:對此一隊列和 3 項較小的前瞻性研究的結果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對於從不吸煙的人來說,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幾乎沒有或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2020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的元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咖啡消費習慣與胰臟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 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無統計學意義。原文: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名中醫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
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知名主持人母女 楊月娥、盧妍蓁:陪伴要趁早別遺憾
「17歲怎麼會得血癌?」知名主持人楊月娥的女兒盧妍蓁確診當下,兩人千頭萬緒湧上心,治療過程中不免出現衝突,幸好最後都會圓滿和解,各自也學到新的人生體悟。身為癌友過來人的盧妍蓁亦特別提醒,即使照顧者的出發點是為了癌友好,仍應注意溝通的方式,以防陷入「互相傷害」的螺旋。回想過去的甘苦,盧妍蓁表示,十分感動父母下班後直衝醫院照顧,家裡感情很好,但同時也造成情緒發生時,很難對外訴說,像是自己哭的時候,媽媽也在旁邊哭;或媽媽以情緒勒索的方式要求她做「健康的事」,讓她壓力很大,「癌友、照顧者都是受害者,所以不要再互相傷害,而是一起想方法共同解決。」對於愛女年紀輕輕辛苦抗癌,楊月娥認為,「陪伴要趁早,不要留下遺憾。」同時也為女兒感到慶幸,只需暫時放下學業,其他一切有人打點。盧妍蓁則覺得最重要的是保持信念,將癌症想像成拉肚子,拉完就過去了,而現在的自己變得喜歡及時行樂,學著傾聽內心的聲音,繼續追尋演戲之夢。👉🏻【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5 癌症.血癌
孩子血癌復發!爸爸在臉書PO卡片,希望找到2年前捐贈者
孩子血癌復發,爸爸臉書PO卡片找2年前捐贈者劉姓男網友的孩子2021年罹患血癌,幸運得到恩人捐贈周邊血,不過2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治療,他已連絡上上海交大,但在台灣的另2名捐贈者皆不便捐贈,他急尋當年捐贈恩人,希望能再次捐獻淋巴球,引起2500多名網友轉發。專家表示,若當初捐贈幹細胞有留存,血癌復發時可以回輸淋巴球,若無,則需管理骨髓資料庫的慈濟來向捐贈者詢問意願。非親屬找幹細胞配對 99%機率在慈濟骨髓庫配對到血液腫瘤專家、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建嶔表示,有意願捐贈周邊血幹細胞的捐贈者,通常符合年輕、身體健康等條件,事前完成健康檢查,後續收到慈濟通知與病人配對上時,即可進行周邊血捐贈。大多可以成功捐贈細胞,且一般來說,捐出的細胞通常會超出目標量,因此多出來的幹細胞、淋巴球,會將它冷凍留存以備不時之需,例如未來受贈者癌症復發時,有可能需要回輸細胞。林建嶔表示,捐贈者所捐贈的周邊血液中,通常可以收集到幹細胞、淋巴球,而幹細胞數量較少、淋巴球較多。如果血癌患者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痊癒,隔一段時間癌細胞又復發,且屬於早期復發者,可採用淋巴球回輸(DLI),回輸當初捐贈者留下的淋巴球,誘發患者的免疫反應,有機會將癌細胞殺死;若非早期復發,癌細胞生長較多情況下,回輸淋巴球恐於事無補,這時會改補充過去留存下來的幹細胞。台灣骨髓資料庫於1993年成立,衛福部委由慈濟醫院建立及運作,林建嶔表示,在台灣僅10至20%的受贈者,會需要使用原本捐贈者留下的幹細胞、淋巴球,若當初沒有多餘留存,就需要由慈濟跟原捐贈者聯繫、詢問或鼓勵再次捐贈,並不允許讓醫院、病人直接與捐贈者聯繫,避免給捐贈者壓力,因捐贈者可能因懷孕、身體因素、個人考量等,不一定會同意再次捐贈。林建嶔表示,血液配對需考量人種、血統,台灣較多是閩南、客家、平埔族族群,如果是非親屬要找幹細胞配對,有99%機率是在慈濟骨髓庫配對到。若原捐贈者無意願,台灣又沒有其他可捐贈者,可轉往尋求大陸中華骨髓庫尋找,而大陸中華雖然省份多但血統不一,台灣人要在中華骨髓庫配對成功機率不高,除非是祖先曾為大陸人才有機會。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14 癌症.血癌
血癌早期復發 回輸淋巴球可治療
一名劉姓男網友指出,他的孩子兩年前罹患血癌,當時獲捐贈者捐贈周邊血,但兩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治療,他已與上海交大聯繫上,現在急尋當年捐贈者再捐淋巴球,該訊息獲網友轉發、媒體報導後,劉男感謝各界相助,並表示已獲得正常管道的協助幫忙。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建嶔表示,捐贈者捐贈的周邊血中,幹細胞數量較少、淋巴球較多,細胞數量通常會超出目標量,多出的細胞可以冷凍留存,以備不時之需。林建嶔說,血癌患者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痊癒,隔一段時間癌細胞又復發,屬於早期復發者,可採用淋巴球回輸(DLI),回輸當初捐贈者留下的淋巴球,誘發患者的免疫反應,殺死癌細胞;若非早期復發,回輸淋巴球恐於事無補,會改補充留存的幹細胞。林建嶔指出,台灣10至20%受贈者,需要使用過去留下的幹細胞、淋巴球,若沒有留存,需由慈濟跟原捐贈者聯繫詢問或鼓勵再次捐贈,不允許醫院、病人直接與捐贈者聯繫,避免給捐贈者壓力,因捐贈者可能因懷孕、身體因素等,不一定同意再次捐贈。林建嶔說,血液配對需考量人種、血統,非親屬要找幹細胞配對,99%機率是在慈濟骨髓庫配對成功。若原捐贈者無意願,台灣又沒有其他可捐贈者,可轉往尋求大陸中華骨髓庫尋找,但配對成功機率不高,除非祖籍在大陸才有機會。認識血癌(白血病)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看詳細:疾病百科/C型肝炎(C肝)(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0 癌症.血癌
易復發、預後差!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可依需求選3種標靶治療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雖好發於孩童,仍有近二成為成年患者,且容易復發,五年存活率僅有孩童的三、四成。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除了化學治療外,台北榮總血液科主任蕭樑材表示,復發或難治性血癌患者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接受雙特異性抗體(BiTE)、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等治療,增加救命機會。成人ALL須依癌細胞殘留比率調整治療方式。白血病俗稱血癌,依癌細胞成熟度和病程發展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目前成人ALL的治療分三個階段:一是誘導期,經過多種化學治療,將骨髓內癌細胞控制在5%以下,並恢復骨髓功能,達到形態學上的「完全緩解」之效;接著鞏固期繼續殺死少量癌細胞;最後維持期使用最低劑量的藥物,清除剩餘癌細胞。蕭樑材說,成人ALL在治療過程中,通常會在不同治療階段檢測骨髓內微量殘存疾病(MRD),也就是癌細胞殘留的比率,若大於0.01%、呈現陽性,代表需調整藥效或治療方式。「其中B細胞型成人ALL患者如果復發或MRD持續陽性,可以考慮接受雙特異性抗體或ADC藥物治療。」蕭樑材解釋,雙特異性抗體則能分別與免疫系統的T細胞、癌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引導T細胞殺傷癌細胞,對正常細胞的損害較小;抗體、化療藥物組成的ADC藥物如同木馬屠城,當抗體被癌細胞吞噬,便會釋放其所挾帶的化療藥物。兩種治療選擇,健保有條件給付。以上兩種治療健保皆為有條件給付,包括有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才能使用,以徹底消滅剩餘癌細胞。蕭樑材舉例,有一位30歲患者接受化療後,MRD仍是陽性,所以選擇接受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再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另外,國外考量高齡ALL患者難以承受化療,未來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機會不高,所以核准雙特性抗體藥物也可用在初期病人,但國內尚未給付。蕭樑材也分享,國內一位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70歲患者,衡量自己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機會及經濟負擔,最後選擇自費接受治療後,成效很好,現已進入第二年追蹤觀察。至於最新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則是取出患者T細胞加以改造,送回體內後辨識並消滅癌細胞,治療效果較好,但副作用也較強,一次療程要價千萬元,目前還沒有健保給付。因此蕭樑材建議,ALL復發的患者可視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揪團癌篩免費服務 精準篩檢及診治正夯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9日上午將重點放在癌症的預防與診斷,無論預防或診斷都進入精準化,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進行診治是未來趨勢,由於受疫情影響,國健署推出的癌症篩檢,民國110及111年減少約50萬人次,國健署推出「揪團篩檢」免費到職場服務,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波動不定,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且有慢性病化的趨勢,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進行「五癌篩檢」補助,為了更有效的進行癌篩,也推出篩檢服務到職場,尤其是企業的女員工,只要符合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揪團20人就能到職場免費服務。至於口腔粘膜檢查,國健署補助營建工地揪團30人,可到工地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吳昭軍指出,111年共有130場工地口篩活動,陽性率約13.8%,為一般受檢者的1.4倍。論壇中,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也帶來最新研究,針對國內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進行口咽帶有HPV(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的調查,發現健康男女有2.1%到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50萬人的口咽帶有HPV病毒,而口咽癌發生率已超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婁培人說,50至60歲是HPV感染高峰,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感染HPV,但免疫系統並未將其完全清除,到了中老年,免疫系統較差,病毒再度活;或是30歲左右感染HPV病毒,歷經較長的潛伏期,50、60歲又冒出來。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因HPV感染導致罹患扁桃腺癌,抗癌成功後又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HPV導致的相關癌症,除了子宮頸癌外,也包括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建議,無論男女都可接種HPV疫苗,來預防相關癌症。至於什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婁培人指出,HPV疫苗的適應症為9至45歲,是依照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訂定,超過45歲者須適應症外使用,如病人有意願施打,經醫師告知後,仍可自費接種。在癌症的診治上,多位講者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一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則指出,取得患者癌症組織等生物資料,是推展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礎,NBCT串接全台32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已取得82萬筆患者的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黃秀芬表示,收案條件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臟癌共6癌別,無償提供符合資格者基因檢測,患者還可獲得免費贈藥的機會。除了常見的癌別適用基因檢測,方便醫師對症下藥,罕見癌症也是受益對象。以軟骨肉瘤或骨骼腫瘤為例,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由於軟骨肉瘤惡性或良性的診斷不太容易,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涉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非常有幫助。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除了進行少見癌的診斷及找出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對於乳突性甲狀腺癌的復發者,也能利用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讓患者擁有再治療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嗎?黃秀芬表示,基因檢測是針對患者進行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時,協助診斷及治療,若癌症與家族史相關,家族成員再去檢測就相對合理,若癌症與家族遺傳未必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不要盲目進行基因檢測,否則會讓患者及家人陷入緊張。今年癌症論壇邀請到知名主持人楊月娥及17歲就罹患血癌的女兒小蓁,分享當初診斷、治療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年輕愛女罹癌,楊月娥直呼「驚嚇度破表」,但事後回想,覺得患病看似是爛禮物,實為帶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陪伴要趁早,快樂要及時。」「雙方都是受害者,都很痛苦,所以不要情緒勒索。」小蓁說,媽媽時常打著「為她好」的旗幟要求她,但經由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她也鼓勵癌友抱持信念堅持下去,如同拉肚子一樣,過了就會好了;楊月娥則提醒年輕人,不要將健康視作理所當然,要好好珍惜身體。2023癌症高峰論壇是由國家衛生院與聯合報、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及多個病友團體共同舉辦,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1名癌症相關專家開講。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4-03 焦點.健康知識+
電線、牙刷...家裡7種看不見的毒!譚敦慈教你清除「臥室、浴室、廚房」潛在地雷
生活中處處都暗藏著毒素,不只大家可能知道的廚房抽油煙機、浴室發霉,其實連每天使用的牙膏、電線,也都暗藏毒物陷阱!究竟,廚房、浴室、臥室裡還有哪些易被我們忽略的毒物?就由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來一一替大家解惑,幫助大家遠離生活毒物!廚房的危害:抽油煙機、清潔劑油煙、化學洗劑,其實都是污染環境的問題。現在台灣罹患肺癌的女性較過去多,許多人會認為和「油煙」有關,因此廚房內盡量不要造成過多的煙霧。烹調方式最好是「冷鍋冷油」、不要有爆香的動作,因為只要一有油煙,就會產生有毒物質,然而再吸入人體後,就會造成身體很大的傷害。抽油煙機還有,抽油煙機也是一大重點。在開火前,就要打開抽油煙機,熄火後5~10分鐘後再將它關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曾做過研究,若熄火後立刻關閉抽油煙機,PM2.5還可能就會蔓延至家中的客廳。也會有人認為,下廚時只要開窗通風即可,但其實接近抽油煙機的地方反而不要開窗,要開遠離抽油煙機的窗戶。因為開了靠近抽油煙機的窗戶,會影響抽油煙機的吸力,甚至也可能造成抽油煙機的排煙管沒有確實排出,進而有肺癌的風險。所以抽油煙機的乾淨程度很重要,其中油垢一定要定期清洗,若油垢卡太多也會有火災的風險。清潔劑我自己在家會放空氣偵測器,有次就發現才噴了兩下清潔劑在爐台上,空氣偵測器便嗡嗡作響。所以我平時清洗爐台不用清潔劑,都是在熱熱的狀態馬上擦,便可以擦乾淨了。另外,清潔劑的使用上,建議先將窗戶打開通風,再來就是由上往下噴,如此一來才不會吸入自己的身體。還有,因疫情的關係,許多人會使用漂白水,這時要注意的是,漂白水不和酸性物質混在一起,否則可能會中毒、造成身體的危害,所以在使用時也要將窗戶打開通風。另外,洗碗機也是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產品之一。很多人覺得洗碗機很費水,其實不會,因為可將所有的鍋碗瓢盆放入,而且放入洗碗機前,會先用矽膠刮板將油刮除,再放進洗碗機洗,因此清潔劑的使用量也會相對節省。1.先用矽膠刮板將鍋碗瓢盆的油刮除2.將鍋碗瓢盆放進洗碗機,加清潔劑3.洗完後將洗碗機的門打開,讓水氣散去浴室的危害:洗沐用品、牙刷洗沐方面,建議不使用有香精的沐浴乳、洗髮精。我自己在挑選上,會以無香味的為主。除此之外,我自己最要提醒的是「別把全家的牙刷都插在同個杯子裡」,牙刷之間的接觸,可能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但並非使用牙刷架就不會有風險,若牙刷架發霉,就會有黃麴毒素的風險。客廳的危害:電線、冷氣濾網電線你多久沒清了?是不是積了許多灰塵?曾有人將電線上的灰塵化驗,發現上面有許多有毒物質,因此常常的清潔非常必要。至於要怎麼清潔?像我自己會用除塵的抹布先擦過,覺得不夠乾淨再用濕布擦,最後用乾布再擦一遍。為什麼要多乾布這一步驟?因為濕布擦完後灰塵容易沾黏,所以最後用乾布擦過,就不會黏灰塵了。冷氣的濾網過去有研究發現,冷氣的濾網沒有清,冷氣開啟後室內的細菌病毒量會上升四成左右,所以很多人一開冷氣便會打噴嚏就是這個原因。臥室的危害:香氛房間最要注意的應是「濕度」,我自己會在每個房間放濕度計,只要高於60左右就會開始除濕。而我的除濕機使用方式是:1.關閉對外窗、打開房內所有的櫃子2.除濕機放在房間正中央後開啟如此一來除濕的效果才會好!但是過去曾有除濕機燒起來的案例,因此沒有人在家時不建議使用除濕機,可改用冷氣的除濕。另外,許多東方人會焚香拜佛,我認為戶外空汙已經很嚴重,因此家裡就盡量不燒香、蠟燭。像是蠟燭的燭心會有硬度,便是因為有泡過鉛,因此蠟燭燃燒時,我們可能就把鉛吸進體內。而且燃燒香氛也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儀式感之一,成大曾做過研究,研究顯示在室內點一些這些冒煙的東西,會讓室內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上升。因此還是建議,若要燒蠟燭、香氛,保持通風很必要。當然使用空氣清淨機也有一定的幫助,但許多人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會認為,出門前開啟,回家後就會有好空氣?錯!空氣清淨機回家時開、放越靠近自己的地方越好。搬新家、新屋,小心存在有毒物質若有搬家、住新房需要的人,也要留意是否使用無甲醛、安全認證的標章。我自己在九年前搬回台北前,裝潢雖然都有挑了無甲醛的建材,但是裝潢好後我會先用洗碗精加一點水,擦拭家中的裡裡外外,接著再用清水擦拭一遍,最後將櫃子、窗戶通通打開,整整對流了三四個月才搬入。因為這些有機化合物、甲醛等物質,對人體有傷害,過去還有人因為住進有這些裝潢的房裡,甚至罹患血癌的案例,因此不可不慎。延伸閱讀: 1年半瘦32公斤!心臟權威創「3階段長壽飲食法」,改善發炎又降膽固醇 起床後喝水、高纖飲食反而刺激腸胃!中醫師:5個你以為健康習慣,其實很傷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1 癌症.血癌
不明原因貧血、瘀青莫大意!血液腫瘤科醫師揭「血癌」徵兆
不明原因貧血、瘀青莫大意!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出血、疲倦、虛弱、瘀青,務必盡速就醫。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為不明原因骨髓衰竭,好發60歲以上男性,盛行率偏低,約為每10萬人5到10人,隨著年齡愈大,罹病風險愈高。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骨髓造血功能變差後,無法製造正常血球,若是「紅血球」數量減少,將出現貧血、疲倦、虛弱等症狀;「白血球」降低將出現容易出血、瘀青等症狀;「血小板」低下將使抵抗力減弱,增加感染風險。這些人要當心 每年接受血液檢查在治療上,早期以輸血為主,增加血球數量,合併抗生素,避免感染。如果惡化成血癌,就改採化療、移植造血幹細胞,一旦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全身,存活期往往不到1年。臨床顯示,年長者、曾接受過化療、放射線治療者,或有家族病史者,均應提高警覺,每年接受血液檢查,如有貧血、頭暈、易喘等症狀,應積極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
「當大家越放鬆的時候,身為免疫力低下族群的我們,反而必須更加小心。」今年將滿25歲的陳紹軒,曾獲選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4年前被確診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癌,嚮往日本文化,計畫赴日留學的他,先後因癌症治療,加上遇到新冠疫情高峰,不僅一再順延出國計畫,在疫情期間,更是過得提心吊膽。病友團體呼籲,在疾病治療之外,應重視免疫力低下病友的人生規劃,幫助此族群獲得應有的保護力。曾夢想赴日 因抗癌、疫情延後至今陳紹軒說,他在大二暑假確診淋巴癌,滿心期待升上大三可以申請到日本留學交換,因為治療被迫擱置,心裡滿是遺憾。歷經六個月的化療,醫師告訴陳紹軒,體內癌細胞受到控制,可以回校復學。陳紹軒原以為可以重新踏上逐夢之路,卻在留學申請的體檢報告書中,發現癌細胞復發,出國再次夢碎。發現復發後,陳紹軒開始第二次的治療,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都住在形同「無塵室」的移植病房中。所幸治療後,至今病情獲得控制。陳紹軒表示,第二次癌症治療期間,他申請上赴日交換的資格,並保留資格一年。然而,2021年療程結束,陳紹軒原以為終於可以赴日留學,卻遇到新冠疫情高峰,被迫選擇線上授課。他感嘆,「想出國主要是想體驗當地文化,跟在地有所連結,只能線上上課心裡充滿遺憾。」【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免疫力不穩定 卻面臨疫情高峰陳紹軒表示,醫師告訴他,自體幹細胞移植三年內,免疫力皆會處於不穩定狀態,需要格外注意防疫,我們面對新冠疫情壓力比一般人還大,每次出門都戰戰兢兢,除了口罩、護目鏡不離身,也必須儘量避開人群,減少在外逗留時間。即便如此謹慎,他仍在今年初不幸染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像陳紹軒一樣的年輕病友,正處在求學、實現理想的階段,除了癌症治療,還要面對新冠疫情雙重夾擊,在自體免疫低落的情況下,身處危險之中。病團:應幫助年輕病友自由逐夢劉桓睿說,這群病友正值人生起步階段,卻因為面對新冠疫情的保護力不足,在多數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他們的人生規劃、日常生活仍處處受限。指揮中心去年專案引進能夠增加免疫力低下病友保護力的新冠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現規劃6大類免疫低下患者可透過公費使用。劉桓睿表示,在疾病治療之外,政府應更多關注患者面臨的人生轉折,和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挫折。陳紹軒則表示,若有更多不同藥物、疫苗能夠強化免疫力低下族群的保護力,「是非常有幫助的事。」他建議病友主動和醫師討論,遵從醫囑進行選擇。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亦可能出現免疫力低下問題,卻未被納入公費使用的資格。劉桓睿直言,這群不適合接種疫苗、卻因免疫力低下面對新冠病毒威脅的患者,也應受到保護。他呼籲執政者回歸「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增列預算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讓真正有需求的患者獲得應有保護力,而非以財務負擔為由,限縮使用對象。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吃錯增加癌症復發風險!營養師:保健食品挑選把握2原則
不少癌友會在常規治療之外,服用營養品、健康食品等。癌症病團調查,國內超過8成患者曾在罹癌後使用保健食品。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呼籲,癌友服用保健食品需注意劑量與均衡2原則;根據國際研究發現,罹癌病人單一營養品服用劑量過高,甚至有可能增加癌症復發風險。黃孟娟表示,癌友治療過程中,若副作用還不至於影響正常攝食,建議仍以六大類飲食均衡攝取為主,不必特別服用保健食品。她指出,癌友食物選擇應把握「質重於量」的原則;化療過程中體力勢必受到影響,建議攝取魚肉蛋豆類 (如: 鮭魚、鱸魚、豬里肌、雞胸、豆腐等常見食材)等優質蛋白質,補足「必要胺基酸」,可幫助組織修復,也能讓免疫細胞合成更有效率。癌症治療期間,「除了一般劑量,即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的綜合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以外,比較不建議常態、重複或較高劑量補充保健食品。」黃孟娟表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等機構的治療指引,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僅建議使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且劑量與健康成人相同即可,民眾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適合本身年齡的合適的用量。她表示,國外曾有研究顯示,患者食用過量的維生素A,或維生素A、E的複合劑,反而可能增加肺癌再發的風險。黃孟娟也說,麩醯胺酸雖可幫助患者粘膜修復,但也有國際研究指出,服用過量導致血癌復發風險增加。她說明,此類保健食品建議只在黏膜潰瘍症狀嚴重期間使用,若症狀緩解即應停止補充,不可作為常態性使用。坊間流傳靈芝、冬蟲夏草及牛樟芝等多醣體成分可防癌、抗癌。黃孟娟表示,多醣體的作用是提升患者免疫能力,並無法直接殺死癌細胞,所以接受癌症治療(如: 手術或化放療) 是相當重要。她指出,若病人希望提升免疫力,可以多吃杏鮑菇、猴頭菇、金針菇、黑白木耳等常見菇類,這些天然食物中就含有十分豐富的多醣體。此外,黃孟娟指出,市面上常見的癌症配方、腫瘤配方等多為「均衡營養品」通常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也有均衡的維生素礦物質,某些腫瘤配方會添加能夠刺激免疫力的營養素,如: 抗氧化營養素或魚油等,如果是政府認證過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可在食藥署網站查詢,使用時不必擔心劑量問題,「是安全的營養補充方式」。她表示,此類營養品通常兩罐可以抵一餐,具有飽足感,患者食慾不佳時可進行補充。一般也可以加入咖啡、巧克力粉與水果攪打成汁汁以變換風味,也可以打成冰沙,都能更好入口。●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營養給力,治療順利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4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淋巴性血癌病友 終於有機會甩脫化療魔咒!
兩年半是多長的一段歲月?原本剛出生的小嬰兒,成長兩年半,已經可以到處趴趴走。可是對多數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急性淋巴性血癌)的病友來說,兩年半,代表的是化療的煎熬與許多不確定性。最折磨的是,即使癌細胞清除乾淨,或已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他們還是得承受復發風險。曾醫治過許多血癌病患的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殖學會理事長李啟誠每次看到病患面對療程、疾病再次復發的哀傷、絕望與心情起伏,總是百感交集,他與醫療團隊常不斷想方設法,閱讀大量醫學期刊找尋解方,甚至研發創新療程,就是希望讓病患少受一點苦。當醫師宣判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多數病患必須先接受約一個月的「誘導性化療」,之後,再花25-30個月接受「鞏固性化療」與「維持性化療」。如果是高風險病患,必須考慮骨髓移殖,經過這麼辛苦的抗癌歷程,孩童治療成功率可達85%,不過成年人的治療成功率就沒那麼樂觀,只有不到50%。費城陽性血癌 公認最難治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當中,公認最難治療的類型為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Ph+ALL),不僅難以根治,致死風險也偏高,這類型病患約佔1/4。這種類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為細胞第9對、第22對DNA染色體不正常接合引起,如果病患不想接受骨髓移植,幾乎一定復發。李啟誠平常就有閱讀研究文獻的習慣,他在今(2023)年年初的「刺胳針血液學」期刊(The Lancet Haematology),讀到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對於新診斷的費城染色體陽性、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若以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搭配新世代抗體注射劑,有機會在「免除化療毒性」、「免除骨髓移殖排斥毒性」的情況下,讓癌細胞完全消失,達到根治效果。第三代口服標靶+抗體注射 帶來新希望讀到這樣的結論,李啟誠感到十分振奮。他解釋,過去研究發現,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可破壞費城染色體中的關鍵致癌DNA,而新世代抗體注射劑本身無法殲滅癌細胞,其作用原理是借力使力,也就是同時抓住癌細胞與免疫T細胞,接著運用免疫T細胞的力量消滅癌細胞,有點像「警方線民」的概念。李啟誠說,這是首次有研究將兩種藥物結合,共有40位38-72歲的患者接受這種複合式療程,經過第一年,其無病存活率、總存活率達95%,由於年長者很難承受化療副作用,骨髓移殖也不容易成功,這種「免化療」、「免移植」治療策略為年長者等不易接受化療、移植的病患帶來新的治癒希望。跟隨醫療團隊腳步 獲得有力支援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殖後,疾病又再度復發,前景就會非常不樂觀,第一次復發的病患,活到第五年的總存活率只有7%,若是50歲族群,五年總存活率只剩3%。為了讓復發病患有更多求生機會,李啟誠與慈濟團隊想辦法讓一名50多歲、已接受骨髓移殖卻再度復發的病患接受新世代抗體注射劑,搭配CAR-T細胞療法,這位患者復發後沒有接受化療,目前已治癒,情況穩定,且這份病例報告也發表成研究論文,受到醫界矚目。隨著藥物、治療策略的創新演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已從「治療最困難,轉變成最有機會根治的血癌」。李啟誠叮嚀病患、病患家人一定要和醫療團隊討論,不要輕易落跑,醫療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檢驗師、志工等,每一成員都可帶來幫助,只要跟隨醫療團隊的腳步,醫療團隊一定盡其所能,讓每位病患得到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李啟誠醫師現職: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殖學會理事長●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請收拾起悲傷的心情,跟隨愛護您的醫療團隊沉著奮戰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3關卡」攻擊,不治療只剩3個月生命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急性血癌,常來勢洶洶,不治療的話,平均存活期只有3個月,加上病患多為年長者,常面臨三大關卡,讓病情急轉直下。究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常面臨哪三大關卡?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AML/MDS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提醒,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常出現感染、出血、貧血等三大關卡,進而導致多種症狀。舉例來說,感染症狀為反覆發燒,或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出血症狀為皮下有瘀青、出血點,或產生腦出血、腸胃道出血,貧血症狀為容易頭暈、疲倦、臉色蒼白,病患往往不會只出現一個問題,可能同時感染、貧血,或感染合併出血症狀,因此若發現上述其中兩大類症狀警訊,就要趕快就醫,這樣才能趕快救命,避免情況急轉直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又稱急性血癌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成因在於不正常的壞細胞(造血芽細胞)異常增生,導致白血球、血小板與紅血球等正常細胞大為減少,當白血球減少,就會影響身體抵抗力、免疫力,感染問題便層出不窮。若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就會異常,除了皮下容易產生瘀青、出血點,也容易有各項凝血功能異常症狀,紅血球減少,便導致貧血,心肺負擔也會加重。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變化極快,病患的健康狀況可能在短短一、兩星期就急轉直下,所以被列為一種急性血癌,除了嚴重感染,也可能產生嚴重休克,甚至必須進加護病房、接受插管、輸血治療,不僅醫療花費很高,病患、病患家人也因此措手不及,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病患平均存活期只剩三個月,多數病患、病患家人聽到這消息如晴天霹靂,生活,心情都大亂。年長病患,常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患族群中,約半數為65歲以上長輩,年齡越大,發生風險越高,20年來,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許多年長病患帶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等多種疾病,治療就會更棘手。一般來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準治療以化療、骨髓幹細胞移植為主,不過許多年長者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若為了減輕副作用而減少藥物劑量,化療效果又會大打折扣,導致年長病患被迫在化療副作用、治療效果間取捨,當藥物控制不佳,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也很容易失敗。標靶藥物問世,病患延命機會大增所幸隨著標靶藥物、精準治療推陳出新,加上根據最新世界衛生組織(WHO)資訊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國際共識分類」(ICC),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新的診斷分類標準,若搭配個人化精準治療,傳統治療困境便有所突破,患者預後也會產生明顯改善。近年來,科學家發現,病患體內的BCL-2蛋白質就與壞細胞的存活、複製有關,病患若使用標靶藥物BCL-2口服抑制劑,藥物便可針對壞細胞作用,好細胞則較不受影響,治療副作用輕微許多,病患平均存活期也可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有的病患控制良好,還可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痊癒希望大增。目前像75歲以上或較年輕卻合併心、肺、肝功能異常族群使用這類藥物,可獲得健保給付,病患的治療負擔減輕不少。病患治療、診斷需求,期待獲得滿足侯信安認為,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讓更多病患可以得到新藥醫治。另外,由於健保給付相關藥物趨於嚴格,像病患條件過於限縮、藥物使用時間較短等,皆讓病患治療受到限制,侯信安也期盼政府正視患者迫切的治療需求,加速許可、給付,並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若將NGS (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給付,自然更為理想,在疾病診斷分類上,也會更為精準。病友、專業團體支持,後援更有力量侯信安認為,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而言,家人的關心、照護誠然重要,若能得到病友團體的支持,或透過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得到最新、正確的資訊,病友將有更大的支援力量,生活、心情也將更為穩定、踏實。● 侯信安醫師現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AML/MDS工作組召集人●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家人扶持雖重要,但串聯病友團體、專業學會,能交流且得到正確資訊,支持力量也會更緊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陪伴癌友,三種「地雷話」千萬別說!楊月娥母女檔真情告白
名主持人楊月娥的女兒、22歲星二代正妹盧妍蓁(小蓁)在17歲高三確診罹患急性骨髓細胞白血病(俗稱血癌),在八個多月的抗癌治療期,歷經四百四十小時的化療針劑注射、六次骨髓穿刺,還有上百次靜脈抽血插針,其中五個多月是在醫院病房度過,談到「陪伴、探視癌友時,哪些話語可能是地雷?」這話題,她認真想一想後認為,陪伴、探視癌友,上述三種「地雷話」最好少說為妙。不要強迫對方,才能減少爭執、摩擦小蓁解釋,面對親人罹癌,不少陪伴者希望親人多做「健康的事」,甚至強迫罹癌者要吃哪些健康食物,或哪些食物一定要全部吃下肚,這種作法常讓罹癌親人備感壓力,有時罹癌者真的吃不下,便容易爆發衝突,建議讓罹癌者有點彈性「做自己想做的事」,雙方壓力減輕,相處摩擦也會比較少。此外,小蓁也提到,接受化療後,癌友臉色常黑黑的、乾乾的,或因藥物副作用影響外觀,此時如果有人探病時說:「妳氣色好好喔!」常讓人感到言不由衷,癌友並不會感到高興或受安慰。或者,有時癌友非常疲累,親人一句「要加油喔」,往往讓癌友更心累。陪伴有智慧,雙方都開心小蓁建議,當親友探望比較年輕的癌友,可以直接詢問癌友需要哪些幫助,或盡量講些讓癌友感到快樂的事,若能肯定癌友所付出的努力,更能讓癌友感受到自我價值,也感到深深被理解、支持。楊月娥觀察到,小蓁和同學見面,總會特別開心,主要原因在於,同學探病時,聊天話題常圍繞校園趣事、八卦,並不會特別將小蓁當成病人,聊天氛圍較輕鬆,小蓁的心情自然比較開朗、放鬆。陪伴氣氛緊繃時,如何避免戰火蔓延?楊月娥不諱言,在陪伴親人抗癌的過程中,兩方難免會有負面情緒,多少也會產生一些爭吵、摩擦,她以自身經驗建議,在這時候,有一方要懂得適時「閉嘴」,同時以上洗手間、買東西等理由暫時離開現場,即使只是下樓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好,當場景一轉換,情緒、想法也會出現變化,若能轉換負面念頭,想想對彼此的愛與不捨,此時委屈、不平、難過、挫折等負面情緒也會逐漸舒緩,而這些陪伴過程的點點滴滴,也都呈現在她新書「不逃跑的陪伴」當中。對於那段抗癌的歲月,小蓁回憶道,每次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她堅信,不舒服的感覺總會過去,「保持信念」成為很重要的動力,加上她的家人不離不棄地守在身邊,讓她很有安全感,病房氣氛就會樂觀、歡樂,許多孩子會來她病房一起玩拼圖、玩玩具,她也會主動關心其他病房的病童,長時間相處,她和其他病童也成為朋友,常互相扶持、打氣。楊月娥:陪伴要趁早,才不會有遺憾!「陪伴要趁早,未來才不會有遺憾!」楊月娥認為,每段陪伴的歲月,都像是一份禮物,讓家人可以好好相處、互相陪伴,也可以好好道謝、說說心裡話,往後回首這一歷程,較不會後悔、遺憾。小蓁則建議病友要「放過自己」,不需要假裝堅強、勇敢,也不用強迫自己正向思考,當心情放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情緒也會比較穩定、平靜,對於未來、家人關心,也較能理性思考、看待。👉🏻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0 醫聲.癌症防治
細胞治療要價千萬 健保署:已在議價,將採暫行給付
去年7月,台大醫院為台灣首例CAR-T細胞治療治癒的血癌女童慶生,當時女童母親透露,為救愛女而賣房,才能負擔高達1000多萬台幣的療程費用。今上午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召開會議,審查「再生醫療法」草案,多位委員關切價格高不可攀,弱勢民眾怎麼辦?衛福部部長薛瑞元透露,CAR-T已準備納入健保,正在議價,健保署午間證實已完成醫療科技評估,將與廠商討論以「暫時性支付」納入健保,預計可嘉惠數十名病人。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目前台灣食藥署核准CAR-T許可證有兩種適應症,第一種是「AL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18歲以下兒童、25歲以下年輕成年病人」,以及「DLBCL,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預估國內目前共有數十名病人。黃育文說,CAR-T等於是基因治療加上細胞治療,從實驗室的細胞培養技術、輸送條件、醫院治療環境,都有很嚴謹的要求,因此要價不菲,國際上一個療程價格為1000多萬。過去國外有些治療成功的案例,治療後沒有復發,有可能一生只要治療一次,但因CAR-T療法問世時間還沒有很長,因此全球各國都還在追蹤,追蹤期從5年到15年不等。黃育文表示,針對CART-T納入健保,目前已經完成醫療科技評估報告(HTA),正要約廠商來討論。與廠商討論的重點是抓出雙方可接受的數量和價格範圍,再提到專家會議,由專家決定給付範圍、最有效益的族群,最後再交由共同擬定會議討論,討論通過,就會納入健保給付。是否最快今年可納入健保?黃育文說,如果後續會議順利有共識,希望愈快愈好。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日前曾指出,新藥可採取「先鬆後緊」的收載策略,即健保有條件暫時給付幾年,幾年後再評估其成本效益,若效益良好,可考慮正式收載,若不如預期,就不繼續給付。CAR-T是健保署啟動「先鬆後緊」收載策略的優先項目?黃育文表示,CAR-T屬於突破、創新的藥物,會優先談,希望趕快約廠商、專家開會。如果廠商有意願接受暫行給付,健保署就會廠商討論,設定一個評估效果的時間點。
-
2023-03-16 癌症.血癌
資深媒體人劉忠繼驟逝!罹血癌不到一年傳噩耗 醫:60歲以上年長者是危險族群
曾任復興航空發言人的資深媒體人、前台視主播劉忠繼,近年深受血癌所苦,過去曾上好友張光斗的節目分享對抗病魔的心得,今(15日)張光斗在臉書上悲痛發文表示,佛祖仍將他親愛的好兄弟帶走了,而前台視主播趙心屏聽聞劉忠繼噩耗也哽咽不捨。資深媒體人張光斗15日在臉書上PO文哀悼好友劉忠繼:忠繼!阿彌陀佛還是把你接走了!雖然慟失你這位傑出、慈悲、且智慧的好兄弟、好學弟;但我並不悲傷。你在人生最後的試煉中,勇敢堅毅的面對所有的挑戰與苦難,我敬佩你!法鼓山已啟動所有機制,僧團與在家蓮友們,都會以滿滿的祝福,送你到佛國淨土。惠珍很大器,你的兒女也都成年且孝順,所有愛你的家人與親友們,都會為你念佛祈福…。劉忠繼2022年5月確診血癌,全名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治療過程歷經幹細胞移植、洗腎等痛苦治療。前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長、資深媒體人趙心屏,曾訪問過劉忠繼抗癌的心路歷程,今得知好友噩耗,她不免悲痛表示:「從我剛開始進台視時,他就是我的主管,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從旁關心,我今天知道的,一直希望不是真的。我們一直都有連絡,他受到的苦太多了,他也為此讀了很多書,想了解病情,前陣子我看到他,還覺得他好轉了,又回去上班了,他的意志一直很堅強」。「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年長者是危險族群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盛行率偏低,約為每十萬人5到10人,但隨著年齡愈大,患者人數愈多,罹病後,將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無法製造正常血球,若是「紅血球」數量減少,將出現貧血、疲倦、虛弱等症狀;「血小板」降低將出現容易出血、瘀青等症狀;「白血球」低下將使抵抗力減弱,增加感染風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為不明原因骨髓衰竭,好發60歲以上男性,初期症狀不明顯,但若出現貧血、疲倦、虛弱,或容易出血、瘀青,或抵抗力減弱、好發感染時,須盡速就醫抽血檢查。王正旭表示,疾病初期可以透過輸血增加血球數量,同時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若病情持續惡化,就會演變成血癌,而必須採用化療、移植造血幹細胞等治療方式;不過,當癌細胞隨著血液到全身各處,病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患者發病後,往往不到一年就會過世。王正旭提醒,國人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疲倦、虛弱,或出血、瘀青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特別是年長者,只要經由簡單的抽血檢查,了解各種血球的數量,就可以進行診斷。延伸閱讀:.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補錯貧血更嚴重.症狀兇猛且病程惡化快速 醫:即時察覺血癌4大症狀.罹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一昏倒竟剩3年命
-
2023-03-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
新冠肺炎流感化時代來臨,正當多數民眾計畫來一場「報復性」旅遊,37歲的血癌病友丁先生眼神中卻充滿憂慮。造血系統異常的疾病特性,讓他體內的白血球嚴重不足,治療過程中多次感染,甚至差點喪命。為避免血癌復發,丁先生接受骨髓移植,導致免疫系統歸零重建,疫情期間,社區頂樓的空中花園,是他唯一能放鬆行走的地方。【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5次化療2次感染 明顯感受免疫功能低下罹癌前,丁先生是一家工業級標籤機廠商的「超級業務」,幾家南部知名科技大廠,都是他一人的客戶。事業取得成就,與妻子過著恩愛生活,寶貝兒子也剛出生。丁先生本以為理想的人生藍圖,會這樣持續下去。然而,2年前,年僅35歲的他卻在國內新冠疫情高峰期,被宣告確診血癌。「跟其他癌別不同,我們的血球數量會降得很低,低到完全沒有保護力。」丁先生說,罹病後,他明顯感受到免疫功能低下對生活、健康帶來的威脅。5次化療中,他就兩度發生感染。首次化療時,丁先生十二指腸發生感染,一度痛到休克,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後迅速恢復。丁先生說,第五次化療時,他差點感染敗血症,「那是治療過程中離生死關頭最近的一次。」化療療程結束後,為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丁先生準備接受骨髓移植。經過配對,由符合移植條件的妹妹捐贈骨髓。「移植期間,還是要非常小心感染問題。」丁先生說,一次從移植病房前往接受放射治療的路上,為了避免接觸到空氣中的病菌引發感染,醫護人員把坐在輪椅上的他,用床單團團包裹。丁先生治療期間,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高峰。在醫師的建議下,他在化療完成後接種了兩劑新冠疫苗。「骨髓移植完,相當於免疫系統歸零、重建,兩劑疫苗可說幾乎失去效用。」丁先生說,移植後為避免排斥反應,他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直到最近才停藥。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形,讓他時時暴露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之中。家中擺滿消毒設備 關在房中足不出戶丁先生家中,消毒設備一應俱全,從常見的酒精噴霧槍,到日本進口的紫外線殺菌燈,他如數家珍。「最瘋狂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消毒家裡。」丁先生回憶,去年9月離開移植病房回到家中,一直到年底,他和妻子幾乎每天都要拿漂白水消毒家中所有會碰觸到的東西,他本人也足不出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中,只在下午到社區大樓的頂樓花園走路運動;如果有家人來探望,也是全副武裝,進門後拿噴槍全身消毒,洗手更是不可避免。為了減少可能的感染源,原先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妻子,也在丁先生治療期間辭去工作。施打單株抗體 病友:較安心出門接小孩在醫師的建議下,丁先生在去年11月,施打指揮中心專案採購的長效單株抗體,希望彌補移植後免疫功能低下的空缺,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目前施打單株抗體將滿6個月,加上極其謹慎的防疫生活習慣,至今並未染疫。只是單株抗體施打6個月後保護力需要再補強,是否能再施打第二劑目前政府未有明確公告,丁先生說,現在他至少可以到幼稚園去接兒子,也能到公園走走,生活逐漸回歸正軌,在未知能否續打單株抗體前,已先規劃近期在醫師評估後施打第3劑新冠疫苗。癌團:3成5病友擔心接種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過去三年台灣面臨新冠疫情威脅,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友,確實會比一般民眾擔心,許多癌友不敢外出,由於新冠疫苗機制是藉自體免疫產生抗體,進而形成保護力,對於治療中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癌友來說,是否施打疫苗是困難的抉擇。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曾針對病友進行一份「疫情困境調查」,其結果顯示,雖然近8成病友已完成3劑新冠疫苗接種,但仍有3成5病友擔心完成接種後,仍會有保護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更有超過7成病友認為,疫苗保護力與自身免疫力高低有關。然而,並非每位病友都像丁先生一樣,知道自己符合指揮中心公告的單株抗體公費接種資格,補強免疫保護力。建立「被動免疫」保護力 助癌友回歸生活蔡麗娟表示,去年政府採購抗新冠病毒的長效型單株抗體,目前公費適用條件共有六項: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蔡麗娟說,長效單株抗體對免疫低下病人來說,是很好的支持,不必藉由自身免疫系統生成抗體,透過被動免疫直接給身體抗體的方式,提升疫苗之外多一層保護力,也化解病友心中的擔心和焦慮。在大環境朝向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她建議符合資格的病友與醫師討論後施打單株抗體,配合適當的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儘早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未符合公費條件的病友,蔡麗娟建議可就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單株抗體,治療中的患者則應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施打時機。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年齡與健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週末值班,醫院的醫師通知一個血液科會診。這是個69歲的婦女,因為體力愈來愈弱,呼吸困難,兒子敦促她去家庭醫師的診所看病。血液檢查發現非常嚴重的貧血,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大約12-16)。家庭醫師立刻將她轉送醫院繼續診查與治療。急診室給她兩袋的紅血球輸血,血色素上升到8.5(美國的血袋單位大約是450 cc,台灣則是250 cc)。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又有20公斤體重減輕的病史,急診的醫師也做了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沒有癌症的跡象。走進病房,這位仍然很蒼白的病人有各樣老菸槍的特徵:乾燥皺褶的皮膚,低沉的音調,每隔一兩分鐘咳嗽一次——那種很多濃痰的咳嗽聲。她雖然只大我5歲,卻已經諸多慢性病纏身,看來像個89歲的老人。她的故事,我們留到文章的盡頭再敘。容光煥發的「老人」美國影壇的長青樹珍方達,已經很久沒拍電影,但是最近她跟幾個「年紀不輕」的著名女演員拍了一部喜劇電影叫做「80 for Brady」。我好奇地查了一下這四位演員的年齡。雖然演藝人員也許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保持年輕的容顏,有的人還是老的很快,有的人卻青春永駐。珍方達已經85歲,臉上幾乎沒有皺紋,脊骨直挺,身材仍然像個25歲的美女。雖然我稱不上是珍方達的影迷,她多彩豐富的人生是令我讚賞的。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什麼呢?我猜,不是基因的因素,因為她的父親只活到77歲;而是她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反越戰到支持女權及環保,以及運動養生(在80年代,她還以銷售在家運動的錄影帶出名)的緣故。前幾天,美國拜登總統發表他的年度國會報告。他的政治對手及媒體喜歡喧染他的「老態」,嘲諷他行動遅緩,滿臉倦容,常常説錯話。出乎意料的,他的演講很長,內容豐富精要,不同的議題串聯的毫無洩隙。最精彩的是他講到美國國債頂限時,共合黨議員噓聲不斷,卻讓拜登反將一軍,同意絕對不砍退休醫療保險(Medicare)及社會保障給付(Social Security)的預算。一位總統史學者稱讚這場演説積極地與聽眾應對,是三度空間的演講,將會歷史留芳。拜登在兩年前參選總統時,已經78歲,現在是80歲了。他走路的樣子的確露出老態,但是他在週末仍然常常騎單車健身;他的總統行程包括日常的會議、訪視民間、參與國際會議等等,並不比過去的總統輕鬆。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對拜登總統的年齡大做文章,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不應該下次(2024)競選連任。美國政壇有好幾位超過80歲的人士,卻仍然精力旺盛,智慧滿滿,他們大可以在家含貽弄孫,但是他們熟悉政治議題與政治運作,基於使命感與愛國心,他們持續從政。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而是福星。老人與疾病因為癌症的機率通常是跟著年齡上升的,我經常照顧高齡的病人。因為癌症照顧上的特殊情境,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情感是親密的,除了常規的病史之外,病人的生活常規、人生的抱負與期待,繪成每個病史的完整圖畫。87歲的A先生,太太在10年前因為卵巢癌過世;他和他17歲的老狗獨居,天天出去散步,兩個女兒經常約他出去吃飯,公寓的鄰居是一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小女兒,是他遠親不如近鄰的良伴。A先生的生活是安定從容的。當他診斷第四期肺癌時,他問了許多好問題,包括選擇不做治療。我們最後決定用副作用低的免疫藥治療。他不僅沒有發生副作用,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了,生活作息大致如常。81歲的C先生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為他的太太有嚴重的失憶症,住在他家對面的養老院,方便C先生天天探訪。C先生手不離卷,總是帶著他的iPad,立時將他的抽血報告輸入iPad檔案,以便掌握自己的病情。他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最後進展成急性血癌,他知道他的預後不好,但是不願意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在這個時候過世。雖然她的死亡不是無預期的,C先生的傷慟令人不忍。一個月後,C先生也在他的子孫環繞中,安然離世。照顧C先生兩年,我們的默契像是知己的朋友。有一天,不忍他一週兩三次要來到診所輸血,他讀了我的肢體語言,主動回答我的問題「Why are you trying so hard?」,他説他一生做事總是堅持到底。我只能盡力地讓C先生走完C先生的人生路。B先生過去在74歲時得過淋巴瘤,接受化學治療,不僅沒有太多副作用,12年來他的淋巴瘤也都沒有復發。B太太是一個退休的護士,是B先生的守護天使及發言人。B先生因為有肺氣腫,右肺的下角有些結疤組織,每年都做一次電腦斷層追蹤。B先生去年8月的電腦斷層在右上肺出現新的腫瘤,右肺門也有腫大的淋巴結,高度懷疑是肺癌,正子攝影發現肝臟也有一個小亮點。後續的診斷過程不太順利,一度考慮要進行手術切片。外科醫師在團隊會議時,質疑以B先生的年紀這樣做值得嗎?就這樣拖了三個月,肝臟的病灶變大了一些,穿刺證實是轉移的肺癌。我認識B先生一家人12年了,知道他絕不是外科醫師所描述的脆弱老人。86歲的他,照顧庭院——夏天割草,冬天剷雪,都是他一手包辦。每個禮拜也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三、四次。印象中,B先生總是開開心心的,問他有沒有任何不適,他總是回答「Fine and dandy!」。B太太則是寢食難安,心裡明知道四期肺癌的預後不好,卻一直央求我不能退休,要好好地照顧她的「男朋友」,她要他活到百歲。人生的驅動力那位嚴重貧血的病人,幾年前,在她先生因慢性肺病過世後,她沒有煮飯的驅動力(不知道煮給誰吃),於是有一頓沒一頓的,不知不覺的,幾年下來體重掉了20公斤。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維他命B12低到測不出來。B12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是通常我們每日的B12需求量只有1微克(microgram),除非是吃純素,一般人很少因飲食習慣的原因發生B12缺乏的狀況。另外,有時候病人因為血液中有自體免疫抗體,阻擾腸胃道B12的吸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是那種失去人生驅動力的心境,大概是她的健康狀況日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我一生中照顧過的高齡病人不知繁幾。該不該做檢查?該不該治療?每個病例的決定因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候看似簡單的檢查與治療,到頭來一點也不簡單,讓我遺憾自己先前的決定。多年前,有一個85歲嚴重失智的病人,因為貧血逐漸惡化來看診。她的女兒非常孝順,每天都去療養院看她。我判斷這個病人大概有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做骨髓穿刺做診斷。在跟她的女兒解釋這個病是如何治療的,以及骨髓穿刺的過程,女兒同意讓媽媽接受檢查。通常,我在操作骨髓穿刺的過程會一直跟病人交談,減輕他們的焦慮,預告他們下一個半分鐘是最痛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完成了。這位病人並沒有交談的能力;她在檢查檯上呻吟扭動,讓她的女兒和我很不忍。做完檢查時,她的驚恐的眼神無言地問我:「為什麼妳要傷害我?」雖然她的後續治療只是每週一次紅血球生長素皮下注射,這對失智日易加深的她還是太大的負擔,在一兩個月後,女兒就決定停止治療,接受安寧照顧。結語B先生和B太太將他們的願望與信任交在我手上。我知道B太太説要B先生活到100歲是譬喻不是言實,我們很坦承地長談這個癌症不太可能治癒的事實,但是我答應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B先生,選擇對他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但仍然有好的療效的治療。他11月中開始做免疫化療,雖然比平常疲倦一些,沒有太多其他的副作。上星期的正子攝影報告超過我預期的好。B先生和B太太還有太多人生的計畫,我很高興有機會跟他們合寫下個章節。
-
2023-02-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遇難題請教專家 年輕醫師最佳學習
前天,在血癌團隊的討論會上,有位主治醫師提出一個極為棘手的病例,這位五十多歲的病人,在剛過四十歲的時候,被診斷罹患了三陰性右側的乳癌,經過完整的手術、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後,一切良好。直到十一年後,很不幸的,得了接受癌症治療後所引起的白血病。病人病情急轉直下 醫師無力接下來由血液腫瘤科醫師接手,給予半相合幹細胞移植。不意,不到一年白血病就復發了,接著接受免疫藥物與化學藥物的治療,去年十一月,治療告一段落時,做了骨髓檢查,並沒有看到癌細胞。沒想到,一個月後,竟然出現頭痛以及全身虛弱的症狀,影像檢查發現腦部癌細胞轉移,經腦脊髓液的病理檢驗,證實腦部轉移。經過顱內的化學治療後,症狀稍為改善,最近又因下肢逐漸無力而住進醫院。這位病人是位個性和善、配合度很高的人,卻很遺憾的,在病醫雙方很大的努力下,仍然不能遏止病情的快速進展。病情快速的進展,對於病人而言,無疑是身與心的折磨,對於早已與病人建立很好的病醫關係的醫療團隊而言,不但是智慧的挑戰,心理也很難受,而有很深的無力感。email問美專家 2小時獲回應我建議主治醫師,去網路上找到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一位資深專家的email,去向她請教。我說,這位專家年紀應該與我相近,經驗非常豐富,也許會有一些想法,這是我能夠想到,可以為病人所做的一件事。這位同事當晚就花時間把病人的整個病史整理好,把重點寫出來去請教這位專家,兩個多鐘頭後,我的同事就得到太平洋另一頭的回應。這位專家說,她和我們一樣為這位病人感到非常遺憾,也許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適當的緩和醫療,去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並給了些建議。專家不一定有解 但值得一試這讓我想起卅幾年前,醫院剛開始的時候,我自己參與每一位病人的照顧。因為我在美國執業時,習慣隨時打電話請教不同的專家,所以,回到台灣,我依舊維持我的習慣。那個時候email不存在,傳真機也才剛出世不久,還不普遍。所以,如果我想請教美國的專家,我只能打越洋長途電話。而我回台灣後,就和我岳父母住在一起,家裡的帳單都是我岳父在處理,不久,我岳父發現家裡的電話費忽然變很高,問我為什麼打那麼多越洋電話?我告訴他,我是為了病人去請教專家。我今天提出這件事,不是談錢的花費,我要説的是,在美國的學術界,大多數專家都很樂意與同儕交換意見,我這一生就因為經常請教專家而讓我的學識增長很快,受益良多。如今,email這麼方便,又不必花錢,我會鼓勵年輕醫師,碰到難題時,大膽請教專家。我不能説,每位專家都一定有求必應,但不論如何都值得一試,我深深相信,經常請教專家是最好的學習。
-
2023-02-01 醫療.兒科
一歲孩突發燒送急診!兒童貧血需補充鐵劑?醫師說話了
兒童貧血需補充鐵劑?有家長因一歲孩子發燒送急診,查出貧血,但孩子平常看起來很健康,令人擔憂,也有家長因孩子貧血手足無措,疑惑是否要為孩子補充鐵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巫康熙認為,應盡速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勿自行服用鐵劑,以免延誤病情。貧血原因多 要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巫康熙說,抽血常驗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當紅血球或血素色低於正常值時就是貧血,貧血原因多,一定要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常見的貧血有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慢性發炎、出血、甚至血癌也會造成貧血,治療方法大不同。他說明,慢性貧血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臉色蒼白或走一小段路就很喘,那貧血一定相當嚴重,小孩因不會清楚表達而常被忽略,成人有的誤以為是壓力大,或沒有嚴重影響生活而不理會,但長期恐造成心臟的負荷,嚴重時易造成心臟衰竭,在兒童階段可能會造成生長遲緩,貧血千萬不可等閒視之。他指出,缺鐵性貧血會影響腦部發育與功能,積極治療十分重要。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包括,只攝取母奶到一歲左右,但沒有添加含有鐵質的食物或補充低劑量鐵質、青少年發育、女性月經流失、或腸胃道和泌尿道慢性出血等,需先找出病因,再加以治療。父母有地中海貧血 生小孩前要做基因檢測他建議,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在台灣相當常見,不易區分,也常見合併在同一個病患上,由於這兩種疾病的治療相差很多,若父母同時有地中海貧血的問題,生小孩前要去做基因檢測,以避免生下重型的地中海貧血寶寶。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後疫情恐另一波反彈! 台大醫:免疫力低下病友務必提高警覺
年關將近,入境返台人潮持續增加,本周將步入高峰期,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說,農曆過年期間聚會多,加速新冠肺炎的傳染,高風險族群務必接種完整疫苗,並在醫師評估下,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有效預防感染或作為治療之用。今年1月30日通報30例死亡案例,其中27人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及有慢性病史,免疫力低下族群占比相當高,盛望徽表示,接種新冠疫苗3個月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逐漸下降,特別是對於免疫低下的病友來說,即使接種新冠疫苗,體內產生的抗體也是會偏低,例如研究顯示血癌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僅有5成能生成抗體,如果是器官移植病友則更低,僅有3成。盛望徽說,免疫低下病友一開始的抗體量已經不高,而下降速度還比一般人快,以致疫苗保護效果有限,屬於易感染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死亡率明顯較高,這正說明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死亡個案多為高齡及免疫低下病友。免疫低下族群 建議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針對免疫低下族群,疾管署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建議,40公斤以上、年滿12歲的免疫低下族群可在醫師評下,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暴露前的預防性投藥,藉此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公告,符合暴露前預防公費條件的免疫低下族群包含: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HIV且最近一次CD4
-
2023-01-13 養生.人生智慧
母全癱、妹中風、女血癌…楊月娥陪伴10年不逃跑:領受「命運的禮物」,學會和解
10年有多長?當深陷難解困境時,分秒便如坐針氈;但當歲月倏地流逝,又不免感嘆10年一瞬。而楊月娥的10年,是既難熬又難捨,母親氣切、妹妹中風、女兒血癌… 肩上的壓力也太重了!可是楊月娥只是輕輕說,「母親用她的生命啟發我,讓我變成溫柔的人。」 楊月娥說,自己「遺傳」了母親的強悍、控制、完美主義,總想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給自己與身邊人壓力。可是經歷陪伴母親與女兒的長期照顧後,她的內心鬆綁了,「命運的禮物」固然沈重,但一件件領會後,她學會所謂的「臣服」:不再向任何人證明自己;生死不由人,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成就美好的自己。 「我希望說出我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你現在撐得過去,未來也一定撐得過去!」她在新書中分享自己的照顧經驗,也學著「和解」,「跟父母、跟手足和解,也跟自己和解。」 「過往我有很深的『老二情結』,覺得父母偏愛大哥與小妹,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埋怨、掙扎不公平,出生我不能選擇,我就是排行老二,永遠無法翻身!我總是向爸媽討愛卻得不到稱讚,糾結了我50多年。」 楊月娥在疏理照顧歷程中突然醒悟,父母不是不愛我們,只是我們「被記憶騙了」,也被自己的執著騙了,父母只是不用我們想要的方式在愛我們;自己成為父母、照顧父母,感受才更加深刻。 「後來我發現我的記憶是錯的,他們只是沒在我面前稱讚我。有次我請大家吃火鍋,媽媽偏要把牛肉留給大哥的小孩,那時我跟妹妹都抱怨母親偏心,但後來想想,媽媽只是心疼做生意的大哥一家,是不是過得比較辛苦一點。媽媽常說伸出手來,五隻手指都不一樣長,怎麼可能做到事事公平?」 照顧生智慧,世界沒有好走的路 照顧過程中,媽媽會打她、兇她,一開始楊月娥也不明白,漸漸才發現自己與母親一樣,都想被「看到」、想「被愛」,但找不到方法;怎麼從緊箍的束縛裡掙脫出來,靠自己「轉念」,也需要靠「求救」。 「大哥答覆醫師要讓媽媽氣切,我在樓梯間氣到大哭!我的好友賴佩霞開導我說:如果這事一定要發生,而且是你的決定,你要兄弟姐妹恨你嗎?如果你是獨生子女,你又該怎麼辦呢?我仔細想想,對哥哥的氣憤就得到釋放。照顧過程中太多的決定、委屈,每一次都在考驗自己的智慧。」 楊月娥說,怎樣照顧最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務必要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專注在眼前的步伐,也要隨時「搬救兵」。 她有次跟前輩說,照顧這條路好難走;但前輩回她「世界上沒有好走的路,你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才能走下去。」所以她繼續參與合唱團,也允許自己喝個咖啡、看個電影,或是看山、看海、和朋友聊天,這些都有助於照顧品質。 「我也常分享給別人,如果家人在加護病房,就趕快去抒發一下,出了加護病房才是硬戰的開始!」 照顧家人無微不至,換來婆婆真情對待 楊月娥在母親生病前,便把握機會帶著母親國內外旅遊,或經常聚餐聊天,最後送母遠行時,她的內心沒有遺憾;像是單元劇結束般,最終女兒也復原考上大學、妹妹復健成功重回職場。 10年好像一場夢?楊月娥卻有更多的獲得,與家人感情更加親密,婆媳關係也越來越好,這些也都是她之前預想不到的命運禮物。 「謝謝老公讓我把媽媽帶回家,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照顧那麼多年;但意外地,我跟婆婆的感情越來越好。因為她一切都看在眼裡,也知道我未來會對她好。」 「今年我們去日月潭玩,我故意讓先生去扶婆婆,讓先生注意到婆婆的需求,婆婆也看到我的小心機,私下LINE我『謝謝你』,但我們以前可是婆媳過招千百回!」 她說,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年輕,每個人都不希望長照發生在自己家裡, 但如果你真的成為照顧者了呢? 「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2-12-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鄭雅敏:醫師須不斷精進才能回報病患信任
「醫療相關問題不要怕問醫師,醫師最怕病人都不問,之後才問題一堆。」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鄭雅敏說,近期她從成大被借調到郭綜合醫院擔任院長,原本工作以醫療、教學為主,現則轉為醫院經營。行醫多年,她努力為患者付出、患者相對也讓她成長很多,「真的很高興能選擇行醫這條路」。病患分流 解決醫療吃緊 鄭雅敏長期在成大服務,在婦癌治療上有相當的研究,近年先進的達文西手術,她也是國內早期少數前往美國受訓醫師之一,目前負責南部達文西教學工作。以婦產科起家的郭綜合醫院,近期與成大簽約合作,第一任由成大派任的院長就是她,她笑說,「以前看的都是ABC(指醫療相關)、現在看的都是123(指營運數字)。」正巧碰上全球的百年大疫,郭綜合與成大落實合作,在疫情下進行病患分流,不僅解決成大醫療吃緊問題,也讓郭綜合在疫情下業務成長,相當不容易。治療癌患 保留生育能力憶起行醫之初,一位病人的遭遇讓她成長很多。鄭雅敏表示,那位22歲患者一直沒有月經,詢問後才知道高中時被診斷罹患血癌,治療後月經就逐漸停止,到她的門診,一檢查才發現卵巢功能早就全部喪失,因此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月經、更別想懷孕,「病患獲悉狀況時的表情我一直很難忘」,那名患者至今都單身,醫療結果影響了一輩子。她的感受很深,30年前醫界癌症治療還沒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想法,鄭雅敏自己找國外的資料修改治療方式,逐漸看到成果,也積極向其他科別醫師宣導這項觀念,目前生育年齡女性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已將保留生育能力視為重要指標,「醫師必須不斷精進自己,才能回報病患給予的信任」,即使已是院長級別,只要有新的治療方法,她仍積極學習。醫療資源 嘆未充分利用鄭雅敏曾到日本東京癌症中心進修,了解日本醫療分級落實,但國內卻很難做到,感嘆醫療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很可惜。到地區醫院服務後,發現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加上疫情之下,大醫院部分資源投入疫情,造成醫療吃緊,因此她積極協調醫療分流,以產婦來說,成大成立確診產房,未確診的產婦就分流到郭綜合,可以創造多贏的結果。養生祕訣/愛唱歌跳舞 開刀成就視為紓壓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是「時間管理大師」,病患相當多的她,要忙醫療、行政工作外,她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兒子都是醫師,於公於私盡善盡美,很多人都好奇她怎麼做到的?行程滿檔下如何紓壓?個性活潑的她說,除了喜歡唱歌、跳舞,「其實手術開刀是最大的紓壓」,讓人很驚訝。成大婦產部每年望年會都有鄭雅敏和住院醫師、護理師所組的「天才舞團」表演當年最流行的舞曲,她們的舞團連續兩年獲得成大醫院醫師節卡拉OK大賽冠軍,還受邀在成大醫院30周年慶上表演。她從編舞、服裝設計到排練都一手包,有專業架式,院內許多活動也經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忙碌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她最喜歡的休閒,偶爾相約同事、朋友去K歌,在忘情的歌聲中紓解壓力。鄭雅敏與先生都是醫師,3名兒子都順利繼承衣缽,工忙之餘,孩子的教養她並未假手他人。她認為,時間的管理很重要,每天睡眠6小時,早上6點一定起床煮早餐,一家人共享,也是最佳的親子溝通時間。過去孩子還在念書時,她一定親自接送,車上也是重要的親子時間,一家五口都是醫師,在醫界傳為美談。工作與生活讓行程滿檔,壓力相當大,除了休閒活動外,她很慶幸自己是外科醫師,治療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刀開下去,好不好病人很快就有感受」,這種回饋讓她覺得療癒,所以把開刀當成紓壓,並不視為壓力的來源。教學也是一樣,她很享受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看到那麼多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著她,而自己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對自己來說也是滿滿成就感,「樂在工作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鄭雅敏小檔案●現職: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日本川崎市立川崎病院子宮鏡研究員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婦科腫瘤、腹腔鏡手術、子宮鏡手術、達文西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
-
2022-12-10 癌症.癌友故事
孕期陪1歲女兒抗癌,產後與丈夫也相繼罹癌!護理師透過文字走出傷痛,分享抗癌歷程
36歲護理師傅琪珊在懷孕六個月時,1歲多的大女兒可可被診斷出「血癌」,緊接著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她與丈夫也相繼罹癌,這讓原本溫馨的四口之家投下震撼彈。自此,一家四口攜手走上抗癌之路,在戰勝病魔後,傅琪珊靠文字治癒內心傷痕,自架網站於部落格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暖哭許多網友。懷孕6個月時 1歲大女兒被診斷出「血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2017年4月,現年36歲的傅琪珊懷孕6個月,1歲多的大女兒被診斷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雖然不捨可可1歲就罹患此疾病,也只能一邊挺著孕肚,強忍懷孕後期不適,陪可可進行化療。挺孕肚強忍孕期不適 陪大女兒醫院抗癌本身是護理師的傅琪珊,見過各種大小場面,但看著躺在病床上是自己的孩子,天下父母心對子女的愛是無私,她無法用平常心去面對,內心感到萬分不捨。懷孕期間,她挺著孕肚、強忍著懷期不適,陪伴可可去醫院抗癌。而可可第一次住院就是50天,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天天都要打針、吃藥、每周化療,「從一開始的狂哭、尖叫,到後來嗓子哭啞了,這才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錐心刺骨之痛」。經過3年來密集的抗癌療程,可可共完成了120次周邊血液化療、25次脊髓內注射的背針化療,目前仍在觀察期。傅琪珊不捨可可小小年紀就要經歷這些,「化療讓可可變成頭髮稀疏的小老頭,這些藥物把她變成另一個孩子。」值得慶幸的是,可可年紀還太小,並不知道自己經歷的是可怕的疾病,因此就算治療的副作用很痛苦,哭一哭也就過了,只要爸爸媽媽逗一逗之後,她又能在病房裡唱歌、重拾笑容。產後與丈夫也相繼罹癌 一度哭著寫下遺書2017年7月,在陪大女兒治療癌症的其間,傅琪珊生下小女兒。原以為可以開始享受女兒誕生的喜悅,接踵而來的卻是自己與丈夫也相繼罹癌的噩耗。傅琪珊被醫師宣告罹患「卵巢癌」,丈夫也在同年被檢查出「肺腺癌」,這接連的壞消息讓她大受打擊。「本來已經夠狂風暴雨了,沒想到和老公相繼罹癌,就像土石流撞破家園。」傅琪珊被診斷罹患「卵巢癌」時,醫師建議需立刻進行子宮、卵巢摘除手術。當時的她,因面臨癌症要開刀、還要陪可可在醫院對抗病魔,以及照顧剛出生的嫩嬰,本應共同分擔壓力的丈夫也得了肺腺癌,讓她只能「選擇每天與悲傷共存,即便自己有信仰,但苦難到禱告的話都說不出來。」,一度哭著寫下遺書。雖然這段日子很痛苦,傅琪珊依然沒有放棄,看著勇敢接受化療的可可,覺得自己也該鼓起勇氣、打起精神振作。透過文字走出傷痛 架網站分享抗癌歷程治療期結束之後,傅琪珊連看到癌症相關訊息都會心慌發抖、想逃避,長輩也認為不要對長大後的可可說這段地獄般的日子,讓她忘了這段痛苦回憶。後來傅琪珊在心靈導師的鼓勵下,決定勇敢面對這段痛苦的經歷,於今年7月提筆寫下第一篇關於抗癌的文章,並上傳自架的網站「可可與媽媽」,他們的抗癌故事感動許多網友。傅琪珊說,希望能藉由文字的力量,帶領自己真正走出傷痛,記錄這一路走來的抗癌心路歷程,也想替大女兒可可記下這場「勝利的里程碑」,希望可可長大後在人生之路感到挫敗時,都別忘了自己是曾經打贏這場艱辛戰役的抗癌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