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3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血癌
共找到
171
筆 文章
-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3歲男打完AZ後1個月 心肌梗塞才出院又再腦中風
他們不是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直接受害人,卻因為家人在打了疫苗之後生重病或死亡,疑慮難解、傷痛難平,有的成了網路鍵盤手,有的加入疫苗受害自救群組,搜尋關注全世界的疫苗相關資料和受害人彼此取暖、打氣,成了他們的生活的日常,「我想知道到底在我先生(弟弟、媽媽...)身上發生了什麼事!」43歲男打完AZ後一個月 心肌梗塞又腦中風從事餐飲業的43歲范先生,去年八月底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現在雖然出院,但腦部受傷失語、情緒行為難以控制,「就像幼稚園小孩」,他妻子謝小姐說,有次他在外尿急,竟當眾想解褲直接尿進空咖咖杯,她懷疑先生的病與疫苗接種有關。去年7月16日晚范先生到診所打AZ疫苗,返家後忽冷忽熱、心跳加速、輕微發燒及喘。她說,她自己還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先生一向健康,「他很鐵齒,覺得是打完疫苗的反應」,僅吃普拿疼緩解。但後續喘得越來越頻繁,拖了快一個月,她覺得不能再這樣,8月19日晚要先生掛亞東心臟科,醫生很驚訝地跟她說,「一般人早死了,怎麼他還能撐著?」范先生被診斷出血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律功能只剩16%,直接住院。她詢問醫生是否是疫苗造成的,醫生說因為人也還沒死,也不可能做切片檢驗。住了快一周,8月25日才出院,30日無預警在家中暈倒送醫,醫生說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住加護病房,9月3日從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十個有六、七個是,」謝小姐說,她在陪先生住院復健(板英醫院)期間,發現周遭不少中風病友是在疫苗注射後沒多久就發生,有位還只卅多歲。「打疫苗死亡的、重傷的,就說是有慢性病」,她先生過去沒有因慢性疾病的問題,但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等了幾個月,今年1月收到的卻是一張不予救濟的紙,指他因高血壓慢性病導致中風,她不解「好好家庭一夜之間變這樣...對我們家屬情何以堪,只能自認倒楣嗎?」63歲疫苗打完不適 診斷胃癌只能怪自己「我不是反政府陰謀論者、我不是反疫苗激進分子、我沒有想製造危言聳聽跟無謂恐懼的氣氛」,家庭主婦林彥君在媽媽過世後5天,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描述了她母親最後三個月的病情。她透過臉書發聲,貼了一篇又一篇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疑慮,她說,「我不希望(媽媽)只是一個(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的數字而已」,雖然她預料最後也只會得到與疫苗無關的理由不予救濟的結果,「他們也給不出更好的答案」,但不希望自己就安靜鄉愿下去。林彥君說,媽媽去年7月21日打第一劑AZ,2天後發燒一整天,9月底開始感到不舒服,讓她開始去診所四處求醫,10月12日傍晚,媽媽傳訊在家庭群組說疼痛難耐要去急診,初步判斷胃出血嚴重,原本在一般病房,10月15日突入加護病房、收到病危通知、簽立了放棄急救書,同一天被院告知我們媽媽肝臟內滿滿一到二公分的小腫瘤,並有轉移到骨髓。10月23日林彥君的媽媽63歲生日當天收到診斷證明,病症主因是胃癌末期併肝骨轉移。第二天一早她媽媽開始痰吐不出來,狀況持續走下坡,當時意識清楚還主動要抽痰,下午3點前人就走了。在新冠疫苗大量施打時傳出不少猝死案例,林彥君就勸家人緩打,沒想到不幸在自家裡發生,她雖認為疫苗可能是壓垮媽媽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不敢跟媽媽提,怕媽媽自責不聽勸做了錯誤的決定,一想到這裡她就心痛淚如泉湧。她說,媽媽在未入院前不知罹癌,就跟一般人一樣,偶爾有點感冒、偶爾因吃太多甜食胃酸、偶爾姿勢不良腰痠背痛。她相信癌細胞不會一夜生成,但不信疫苗接種不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當那一針打下去有很多機轉的可能」,媽媽癌症病情急轉直下就是最好例子。政府一再催促慢性病患或高齡民眾去打新冠疫苗,忽略了疫苗跟病毒一樣,極有可能造成高風險死亡,「事前冠冕堂皇說要人民配合疫苗政策,事後為國犧牲卻當作沒事,那憑什麼要人家去打?」經絡理療師接種高端後 急性白血症病逝47歲的陳正能是經絡理療師,去年在打了高端疫苗後兩個月就因急性白血症離世,他哥哥陳奕達說,弟媳在那數月前已失去了父親,後來又遭逢喪夫,倍受打擊,他自己也傷心到差點無心工作,全家無法放下這種遽失親人的傷痛。他說,弟弟很孝順,人生像陀螺拚命地轉,奮鬥多年擁有自己租的小店面,去年疫情期間,為了拚經濟繼續做生意,但又擔心家中還有小四、小三兩個兒子,不想因工作染疫影響小孩的安全,本來跟太太勾打莫德納疫苗,但因急著要打,又聽說高端疫苗比較安全,因此去年8月26日接種高端。但陳正能打完高端後,胃潰瘍全身無力,9月18日左右開始喉嚨痛、肚子痛。中間還看中醫、西醫,連他自己都懷疑與打疫苗有關,還跟客人在群組裡提到這事。10月5日他發燒到攝氏37.5,很不舒服,送急診。檢查出來,血紅素過低,白血球過多。隔天轉到台大醫院,醫師判斷是血癌、急性白血症,10月7日上午7點多人就走了。家屬申請不良反應救濟,仍等待審議中。需足夠時間調查或數據分析 才能判定是接種所致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網所列「COVID-19疫苗Q&A」資訊,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例如注射疫苗後,不論接種後多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都可能被歸為時序相關,但是在疾病致病機轉觀點看,必須接種後某段時間發生(具病理可解釋性)且接種者發生機率高於非接種者高(經統計檢定),才能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上,懷疑或不排除這樣的不良事件可能與因疫苗產品而引起(具因果相關性)。多數疫苗接種後發生的偶合不良事件(具時序相關,但未釐清因果相關性),需要足夠時間經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依據實證來判定是否可能為接種疫苗所致。
-
2022-03-16 癌症.血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血癌患者的新希望:CAR-T細胞有如機器戰警,賣力打敗血癌細胞
癌症治療方式日益多元,除了傳統治療方式,衛福部已於2021年底,核可近年歐美新興的CAR-T細胞療法治療適應證,成為台灣患者的新希望。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CAR-T的治療方式非常高階,過程歷時數周,病患先特定合作醫院抽血取出T細胞球,經適當冷凍保存,專機送到國外藥廠,在實驗室進行基因轉植改造成為CAR-T細胞,接著擴增足夠數量後,重新輸回病人體內對抗癌細胞。結合三種高科技 有如人體內的機器戰警CAR-T結合「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免疫治療」三種高端醫療技術,李啟誠比喻,可把T細胞視為一般的警察,但經過特殊訓練改造後,成了威力強大的「機器戰警」(也就是CAR-T細胞),而CAR-T細胞具有辨識敵人(癌細胞)的能力,更會重新活化,攻擊力更強。目前CAR-T細胞只適用於B細胞的血癌治療,不適於肺癌、肝癌、大腸癌等固態癌。李啟誠表示該技術於2012年由美國賓州大學的教授研發成功,2017年獲得美國的FDA核准,近年已成熟運用於治療晚期B細胞血癌與淋巴癌,可用於血癌病患,根據國外經驗,有30%以上的根治機會。高階治療 費用至少千萬元CAR-T費用昂貴,美國FDA的核准收費高達47萬美元,台灣的健保也不給付,患者自費治療至少要花上千萬元,負擔沈重。李啟誠說,目前取得該專利的諾華藥廠已同意為台灣調降費用,如果國內病人預後良好,望健保署評估整體財務狀況,給予病人更多健保給付支持。台灣醫界和生技界近來也開始研發本土的CAR-T。李啟誠說,有兩三家研究單位正進行臨床實驗,若有病人願意參加國人自行研發的CART臨床試驗,或申請恩慈療法,都可免收費用。【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05 癌症.卵巢.子宮
高齡孕婦「因懷孕得知罹卵巢癌」 她保孩子無懼癌細胞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新增6萬名女性癌症患者,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產生衝擊。婦女節前夕,國健署和癌症基金會、南山人壽等合作舉辦「生命之織」影像展,10位女性癌友勇敢展現身上的疤痕,這些印記不是生命中的缺陷,也可以是美麗的徽章。46歲的何如瑄是卵巢癌友,她5年前喜迎第一胎,懷孕前期常腹痛、嘔吐,原以為是高齡產婦早產徵兆,沒想到經診斷、檢查,意外發現卵巢癌,她笑說「謝謝寶寶讓我提早知道」。起初,如瑄的先生希望她先顧身體,但她希望等孩子出生再治療,因此2017年確診卵巢癌第一期,2018年1月產後才治療,這時已變成卵巢癌第三期,不過,她感謝信任她的主治醫師,尊重她的決定,並給她最好的治療與幫忙,孩子雖早產出生,但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無虞。去年如瑄的癌細胞轉移直腸,再次做直腸切除化療療程,是她抗癌4年來的第4次手術,身上的疤痕也從20公分增長為40公分,但看著孩子平安健康、活蹦亂跳,就是她最大的安慰,也感謝先生及家人的協助。如瑄說,這幾年定期跑醫院、打針、做化療,會坦然告訴孩子「媽媽生病」,並用「跌倒受傷會有疤痕、會痛」讓孩子理解。然而每次頭髮長出時,又會面臨不同挑戰,所以孩子至今沒看過她有頭髮的模樣,但都會讓孩子知道,等媽媽治療過後,頭髮還是會長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靳秀麗表示,今年是癌希成立20周年,在董事長王正旭支持下舉辦「生命之織」策展,十分令人感動,因女性癌友願意分享生命、身體、親密關係的破裂,痛苦過程中感受到莫大力量,重新創造生命意義,打破舊有框架,用新視野來看這些經歷。25歲隻身來台念書的布子如、和剛錄取政大研究所的李宜錡,花樣年華遇上甲狀腺癌、血癌等噩耗;林佳臻、李秀治、方瑞萱在離婚後,獨自撫養小孩之外還要抗癌;陳寶玉、許瑜珊和謝明瑤都因治療切除部分器官,除了身體不適外,還要努力重新認識不一樣的自己。Emily原先是人生勝利組,美麗、高薪、家庭美滿,碰上罹癌意外,要改變心態面對人生的新難題。靳秀麗指出,「生命之織」有3個含意,不僅展現癌友生命「姿」態,也希望體現家人及社會的「支」持是癌友的最佳後盾,更希望公部門和民間團體結合,一起編「織」癌友的共同照護網。她期盼,萬事萬物都有裂縫,但這就是光能穿透的契機,期許癌友能給自己新的看見,癌友家人或朋友可以多一份理解。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回憶,20年前擔任居家護理師時,有一名個案為舌癌病友,認真配合一次次的重建手術,每天也留下文字紀錄給就讀高中的兒子,辛苦復健的原因,期盼有一天能講話,「現在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在叫一聲兒子」。賈淑麗說,全國每年12萬名新發癌症,其中男女各半,但男性好發癌症比例高於女性1.5倍,篩檢比例卻不如女性高,期盼透過策展,一同關懷女性及男性癌友。目前國內已有86家醫院設有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癌友安心就醫、安心生活,近年癌友五年存活率也提升至六成,盼為台灣超過72萬名癌友家庭打造完善照護網。「生命之織」影像展自3月4日至3月27日於台北南山廣場藝文中心展出,開展後每周六(5號、12號、19號)將邀請6位癌友代表親臨現場分享他們的故事。
-
2022-02-27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
貧血日常相當常見,不少民眾會直接以補鐵等方式改善,但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妥的作法。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傷害身體,也可能出現其他不可預期的嚴重後果。 貧血可能性非常多,未必缺鐵別亂補! 王威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雖然常見,但也只占其一,貧血主要可分成生產減少和破壞增加兩大類。生產減少可簡單理解為因各種因素原料缺乏,除了B12、葉酸、鐵等營養缺乏,也包括了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血癌等骨髓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腎上腺低下、腦下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肝病及酒癮、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被歸類在慢性發炎感染的結核病、心內膜炎、骨髓炎等發炎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淋巴癌、肺癌、乳癌等癌症腫瘤相關疾病等。 破壞增加,可理解成因各項因素原料外洩。最耳熟能詳的,如月經過量或過長引起的缺鐵性慢性貧血,其他族群也包括會使胃腸道出血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息肉、痔瘡、胃癌、大腸癌等。而有膀胱憩室、泌尿道腫瘤等也會造成尿路出血。另外也包括溶血性貧血,如常聽到的地中海貧血、台灣較少見的鐮刀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或是阿斯匹林、抗生素、止痛藥、化療藥物等部分藥物,以及慢性淋巴性淋巴癌、鉛中毒等也可能形成後天的溶血性貧血。 貧血盡早就醫檢查,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王威傑醫師指出,貧血常見共同症狀如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但也會隨著原因而有其他症狀,民眾也可以多觀察身上是否正存在著其他不明症狀。 舉例來說,若貧血又合併出現皮下點狀出血,可能有再生不良性貧血。易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皮膚易冷等,需留意內分泌疾病。皮膚癢、尿量減少則可能為慢性腎臟病。持續低燒、久咳等,可能有發炎疾病的問題。泌尿道問題則常見出現血尿、排尿疼痛等。若發現突如其來的深茶色尿液、黃疸等,則可能有後天性溶血性貧血。 貧血也是不少癌症的早期不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再三強調貧血應盡早檢查。癌症除了出現貧血,相關症狀如淋巴癌會出現淋巴結腫大、乳癌會有乳房腫塊、肺癌則有久咳不癒、胃癌及腸癌則有慢性上腹疼痛、血便等,而癌症大多常見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需小心可能與癌症有關,像是血癌就常出現不明發燒、骨頭疼痛、瘀青出血、體重減輕等。 貧血就補鐵3大問題,盡早檢查才是上策! 王威傑醫師提醒,貧血除了可能與癌症等各種疾病有關,若當下僅靠補鐵改善,不僅可能因為誤判而錯失治療機會,也容易讓原本並無缺鐵的身體含鐵量過高,形成鐵血沉積,更進一步傷害肝、腎、腦等處,換句話說,形成不只有癌症、器官也壞掉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像是低血糖、心衰竭等易造成生命危險的急症,也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因此再次提醒,長期有這些症狀的朋友,務必觀察症狀並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改善。而若當下就有出現其他極度不適的症狀,更不能單純視為貧血,應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2-07 新聞.杏林.診間
林禹宏等待肺移植/如果時間重來,「我會放過自己」
【2022/06/05編按】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已在日前接受肺臟移植手術成功,並且能下床。以下文章節錄自《我是醫師我得癌症》-「林禹宏 血癌治療卡關 兒子為我續命」篇章,內容詳述林禹宏醫師罹癌及抗癌的艱辛過程。如果時間重來,「我會放過自己」現在回過頭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會罹癌,林禹宏揣測,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造成免疫功能缺陷。他在生病前可說是個拚命三郎,每天睡不到六小時,即使假日和過年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是三百六十五天全年休,沒有休閒,除忙碌的臨床工作,還要負責醫學生的教學,還要做研究、撰寫醫學論文。「雖然說健康是一切事業的基礎,但是人往往要等到失去健康才會有深刻的體會。」林禹宏說,如果時間重來,覺得自己最應該「放過自己」,不應該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所以出院後他定決心改生活方式,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上撰寫中的論文都丟掉。林禹宏笑著說,現在最常做的事就是「放空」,為了不讓自己太累,每天十點就睡覺,過著早睡晚起的生活,也養成了午休的習慣。現在幾乎每天到健身房報到,有時候打高爾夫,總覺得能夠和家人一起運動是很幸福的,常發現更多趣事,就像桿弟曾問兒子:「跟你打球的是哥哥和嫂嫂嗎?」在抗癌的路上,一家人更加珍惜彼此、感情更聚密。尤其是兩個孩子,突然發现一直是家庭支柱的父親,有一天可能會不在。女兒回想起爸爸的付出,曾偷偷告訴林禹宏:「我不知道你以前幫我們做這麼多,我希望以後能嫁給像你一樣的丈夫」兒子更是常常說著,等將來買車後,要帶著爸爸出去玩。林禹宏感謝上天給他一對乖巧的子女。他相信命運都是上天的安排,雖然有些人不想生小孩,或抱怨孩子造成生活負擔,但當他前年底被醫師告知必須接受幹細胞移植,而慈濟骨髓庫又沒有完全符合組織配對捐贈者,如果沒有兒子捐骨髓和幹細胞,恐怕只能等死了。回想治療白血病期間,林禹宏說,如果沒有太太無怨無悔的照顧和鼓勵他可能沒有辦法活到现在。林禹宏紅著眼眶說,一定不會忘記,和妻子之間的約定,兩個人要一起完成世界的旅行拼圖。幹細胞移植後,林禹宏接受了六次骨髓穿刺檢查,很幸運都沒有偵測到癌細胞。他感謝上天給自己活下去的機會,笑著說,很少有醫師親身經歷各式各樣的治療,還能夠活下來。這段抗癌時間,是林禹宏開始工作近三十年第二次請病假。他深刻體會到病人的感受。走過生死關頭,更能體會每一個生命的可貴;經歷醫病角色的轉變,更能以同理心面對每一位病人。「我這條命是撿回來的,我認為是老天爺要我留下來多幫助一些病人。」
-
2022-02-0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不孕症名醫 等待肺臟移植續命 女兒臉書求救
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近日還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林禹宏的女兒在臉書撰文呼籲,「爸爸拚了這麼久,就差一個延續生命的契機與願意」,盼大家支持器官捐贈。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目前有八十一人等待肺臟,只有兩人已移植。「廿二年前,我親手接生兒子來到這個世界,想不到廿二年後兒子的骨髓和幹細胞給了我重生機會。」林禹宏之前接受本報採訪時曾說明治療過程。但他的女兒說,父親在一年多後疑似出現不好的細胞,再次輸入幹細胞後造成多重器官排斥,全身皮膚長黑斑、手腳嚴重脫皮、指甲斷裂脫落、腹瀉、沒有食欲 ,體重在兩周內掉了十四公斤,甚至出現目前醫學無法治療的肺部反排斥,必須廿四小時仰賴呼吸器。林禹宏這段時間雖停診,但臉書不間斷分享醫療衛教文章,是他戴著呼吸器在家、在病房氣喘吁吁慢慢打字的,因為放不下求助的病人。「爸爸始終深信再撐一天,明天就會等到那顆讓他重生的A型肺臟,但好多個明天過去,爸爸早已撐過預估的時間好久了。」她盼更多人響應器捐。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說,肺臟移植最大考驗是排斥和感染;民進黨前立委蔡啟芳等了三年,去年才在台大換肺重生,但還有更多人在等待。受民情影響,亞洲捐贈率低於歐美,台灣捐贈率已較過去進步,但面對等待續命的需求,政策仍需尋求更符合民情特色的方法。
-
2022-02-06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不孕症名醫林禹宏裝葉克膜等肺移植 女兒臉書發文盼民眾響應
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傳出罹患血癌卻因骨髓移植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部功能而裝上葉克膜,正在等待肺部移植。他的女兒在臉書撰文呼籲,「爸爸拚了這麼久,就差一個延續生命的契機與願意」,盼大家支持器官捐贈。「22年前,我親手接生兒子來到這個世界,想不到22年後兒子的骨髓和幹細胞給了我重生的機會。」林禹宏兩年半前接受本報採訪時曾表示,2018年12月25日對我來說,不只是聖誕節,也是我第二個生日,從兒子身上抽取的骨髓和幹細胞在這一天注入我的身體以取代生病的骨髓,讓我成了極少數能夠自己走著離開幹細胞移植病房的病人。但林禹宏的女兒昨天在臉書上發文,林禹宏四年前罹患血癌,雖接受兒子骨髓移植後順利康復,卻在一年多後疑似出現不好的細胞,再次輸入幹細胞後造成多重器官排斥,全身皮膚長黑斑、手腳嚴重脫皮、指甲斷裂脫落、腹瀉、沒有食慾,體重在兩周內掉14公斤,甚至出現目前醫學無法治療的肺部反排斥,必須24小時仰賴呼吸器維生。她表示,停診後爸爸都待在家裡休養,活動範圍就是製氧機三公尺管線內,去年3月開始肺臟功能快速下降,必須接受肺臟移植才能活下來;12月病情突然惡化送醫,搶救後目前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林禹宏已等待肺部移植十個月,林的女兒表示,昨天爸爸裝上葉克膜,因兩個月前他在家突然沒意識送到新光醫院急診,氣切後轉到台大醫院ICU。這幾天意識昏迷,醫生說需要裝葉克膜維持生命,使等待的過程變得更加挑戰。她說,爸爸一直期待適合的A型肺臟,完成肺臟移植手術,再次穿上白袍恢復門診的那天。而爸爸停診的一年來,許多病人持續關心爸爸何時會恢復門診。「由於疫情使等待器官變得更為艱難,但爸爸始終深信再撐一天,明天就會等到那顆讓他重生的A型肺臟,好多個明天過去,爸爸早已撐過醫生預估的時間好久了。爸爸這麼努力,拼了這麼久,就差一個延續生命的契機與願意,真的就差一點點了。」林的女兒呼籲,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也許就剛好成就了那個差一點點的關鍵,盼有更多人響應器官捐贈。
-
2022-01-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新年新希望 健康要有新思維
小孩要買新玩具。老爸:「你還有那麼多玩具,都還可以玩,為什麼還要買?」小孩:「媽媽不是也一直買新衣服,為何你都買給她?」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所謂天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是造物者在人類的基因裡面設計好的密碼,因為人有這種天性,所以人類文明可以一直創新發明,新事物問世,好比舊的手機可用,但新的手機一出來,馬上迫不及待的買了下來。新冠病毒也會喜新厭舊,這是它求生的本領,基因一直變化才能發揮它的感染力,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個道理。不只新冠病毒會突變,B型肝炎病毒也會突變,一、二十年前,第一代的抗B肝病毒藥物問世,為全世界B肝患者帶來新的福音,可惜容易產生抗藥性,肝指數降下來,後來又升高,病毒量也一再飆高,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第二代的抗B肝病毒藥物喜必福也有同樣的缺點,還好,醫界有研發出第三代的抗B肝病毒藥物,就是現在全世界用得最廣的貝樂克及韋立得,很可惜這兩種藥物不能把病毒完全殲滅,只能抑制它,讓病毒量減少,甚至測不到,肝指數也回到正常,但停藥後,病毒又會反彈,肝指數又會升高,甚至同樣的造成猛爆性肝炎,但比例上比第一代的好很多了。不只在病毒,癌細胞本身也會突變,化療或標靶藥物本來有效的,後來又失去效果,腫瘤又活化起來,例如肺癌、血癌、淋巴癌的藥物均是如此。新年新希望,就是希望你我身邊的朋友,每人對健康有新的思維,在疫情方興未艾之際,思考全身保養之道,尤其對人體缺乏痛覺的器官,例如肝臟這個沉默又默默工作的器官,好比默默的母親或流血流汗為事業打拚的爸爸,一定要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擁有好心肝。新年換新鈔,但健康是不管「新」的台幣或「舊」的台幣都買不到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世事無常,愛要及時!有尊嚴的選擇人生終了也值得敬佩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原本以為這個題目很好寫,腦中閃過的病人應該超過十位。可是後來卻發現好難抉擇,因為行醫二十多年來,有太多的病人讓我難忘,他們教我人生中不同而都是重要的事。接到血液腫瘤科會診單時有點驚訝,因為會診的原因中寫到「病人主動要求要看精神科醫師」,在二十年前這是很少見的情形,因為當時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只有嚴重精神病才需要看精神科。當天下午去看了這位病人,進病房時這位四十多歲的女士,很有禮貌的想從病床上坐起來,一旁陪伴的媽媽趕忙扶著她,她低聲地請媽媽先到病房外面去,她想單獨和我談。還沒開口,跟方才冷靜、有禮的樣子不同,她先紅了眼眶,強忍眼淚之後,說了:「我覺得老天對我真不公平!」。原來她是一位高階主管,任職於知名的外商企業,她以她的事業成就自豪,但是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婚後沒多久她承受了先生的語言及肢體暴力,結婚後多年盼來的孩子,由於不是男孩,非常傳統的婆家,仍然覺得她沒有盡到媳婦的本分。其實這段婚姻一直沒有受到婆家的認可,她來自於南部鄉下的農家,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天分,上了最好的大學的科系,也在系上認識了後來成為先生的學長。先生的家世顯赫,所以婆家一直認為他們並不是門當戶對。為了證明自己,畢業之後她很努力的工作,也獲得上司的肯定,一路晉升到最高的職位,可惜這並沒有改善不幸福的婚姻。在一次嚴重的家暴事件之後,她下定決心要離婚,同時也開啟了女兒監護權的爭奪戰。就在法官判決離婚,也爭取到女兒監護權,正在計畫著開啟新生活時,她被確診了血癌。她覺得她的人生是靠著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但是老天似乎不想讓她順心如意。她不想讓媽媽操心,所以在家人面前她都是一貫的理性冷靜,有條有理的處理婚姻危機。即使生病了,也是她反過來安慰媽媽不要擔心。還好女兒貼心乖巧,是她最大的支持,可是內心深處,她是真的不甘心、也無法接受,因為她一直以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接下來一如她的行事風格,不管化療如何辛苦,她總是硬吞下該攝取的熱量與營養,幾次的化療下來還算順利,但是隨著體力下滑,她開始調整之後的生活安排。原先想化療療程結束就回去上班,可是現在想想覺得身體比較重要,而與公司討論後,公司也同意她可以休個長假。所以她打算化療完成後搬回南部娘家休養,也幫女兒轉學,不必在貴族學校面對高壓競爭,希望女兒可以快樂的成長。可惜突然的打擊來了,在倒數第二次化療時,她忽然半身偏癱而且無法說話,緊急的檢查顯示有腦出血。雖然心中難過,她還是努力寫下歪歪斜斜字條給我:「醫師,謝謝你一直以來願意聽我訴說,給我很大的支持鼓勵,但是我有不好的預感,我先前就已交代媽媽、姊妹,萬一我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妹妹答應幫我照顧小孩,如果有需要,希望你可以關心輔導我女兒,謝謝你。」沒想到一語成懺,隔天她就因休克昏迷轉入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努力二週後,病人還是辭世了。二十年了,我依然記得她那種流淚完之後,臉上堅毅的表情,盡全力奮鬥到底是她的行事風格,可是也沒忘記預先為最壞的狀況作打算。對女兒與家人的愛,雖然她自己覺得有點晚了,但我覺得她教了我「世事無常,愛要及時」的道理。洪先生是食道癌的病人,住院時因為焦慮、恐慌以及失眠的問題會診精神科。拿到會診單看到他身分證字號的英文字母,就猜出他是我的同鄉。詢問完病史,討論好我建議的治療後,不禁聊起家鄉的事。鄉下地方醫療資源比較缺乏,所以他千里迢迢到北部來治療,雖然有個兒子就在北部上班,洪先生住不慣都市,出院後還是習慣回鄉下住。不過生病這件事讓洪先生做了極大的轉變,不只戒菸而且滴酒不沾。朋友約喝酒他不僅回絕了,還約他們一起去騎車游泳好好做運動。他說夫妻關係也變好了,以前常跟太太因為抽菸喝酒的習慣吵架,現在不吵架了,反而經常一起遊山玩水。他心裡對太太有些愧疚感,因為年輕時愛玩,下班後總是跟朋友鬼混到很晚才回家,那時他覺得只要賺錢有拿回家,就盡到責任了,太太的苦心相勸,他嫌太太囉嗦。生病後,太太一面帶孫子一面盡心盡力照顧他,讓他很是感動。所以他對我說,如果還不知感謝,不改掉壞習慣就連畜生都不如了。洪先生也順利完成治療,穩定後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雖然早就沒有焦慮、恐慌、失眠的問題,不過他還是會順便掛我的診,單純來聊聊近況,我也樂得從他口中知道家鄉的事。不過追蹤一年多後,他的癌症轉移了。「醫師說還蠻嚴重的,轉移到肺還有肝、骨頭。」他告訴我做完放射治療後,與醫師討論過,他決定順其自然不再接受後線的治療,因為前一次的治療,他知道治療下去有多痛苦,而且醫師也說這次的藥物恐怕副作用更大,治療效果也不會比第一次治療時好,所以他覺得他目前還可以自己活動,生活能自理,想去哪裡就去,他不想最後的時日是躺在病床上。說到一半,他的電話響了,他聽一下,把電話拿給我:「我太太想要跟你說話,她要你幫忙勸我至少試試看一、二次的治療。」病人的太太在電話那頭先抱歉,因為要帶孫子所以沒辦法陪病人來,哭跟病人求他治療也沒用,兒子勸也沒有用,還乾脆不讓兒子進診間跟醫師討論,希望我幫著勸看看。我在電話中安慰了一下太太,掛掉電話後,我苦笑著問病人說:「怎麼辦?太太很擔心你,希望你接受治療。」病人回答說他的想法很堅定,也知道大家都是好意,但是他要的是最後的時間有品質。我問他:「可是如果不治療,最後那天很快到來,會不會有遺憾?」他說他想很清楚了,會生病走到這一步,這一切都是「自己做得來的(台語,咎由自取)」。最後我們討論了末期照顧的議題,請醫院的緩和個管師提供他家就近的緩和醫療資源。最近一次回診他說他去看了當地醫院的緩和科,醫師說他們可以提供居家安寧照顧,所以他不擔心生命末期會走得太痛苦。結束看診前,他主動說:「醫師,你還是要幫我預約三個月後喔,如果我還活著就會來看你!」雖然我無法改變洪先生對治療的決定,但是我很敬佩洪先生,對於自己治療與生命末期照護議題可以公開討論,與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豁達。讓我學到努力奮戰至最後一刻值得尊敬,瀟灑看破生死有尊嚴的選擇人生終了方式也值得敬佩。
-
2022-01-06 該看哪科.牙科
99%成人有牙周病!研究:恐致陽痿、心臟病、癌症上身
牙齦疾病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一生的牙周健康,而男性牙周病發病率(56.4%)高於女性(38.4%),研究發現牙周病的後遺症不只是無牙而已,恐衍生多重併發症…… 女性牙齦疾病與賀爾蒙有關女性體內的賀爾蒙變化,與牙齦健康息息相關,在不同時期,女性會出現下列牙齦問題…..1. 青春期因荷爾蒙水平升高,導致牙齦血液循環增加,可能會造成牙齦的敏感性提高,對任何刺激(包括:食物殘渣、牙菌斑)產生更大的反應,在此期間,牙齦可能會出現腫脹、變紅並感覺脆弱。2. 經期部分女性會出現月經性牙齦炎的情況,可能會有牙齦出血、牙齦紅腫和臉頰內側潰瘍…等症狀;月經性牙齦炎通常發生在女性來月經之前,並在月經開始後消失。3. 懷孕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和血流量增加,可能會使女性更容易罹患牙齦疾病;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患有牙周病的孕婦,可能更容易生出早產和過輕的嬰兒。4. 更年期和絕經後更年期或絕經後的女性可能會經歷口腔變化,出現口乾、牙齦組織疼痛和燒灼感以及味道改變(尤其是鹹味、胡椒味或酸味)等症狀。 男性牙齦疾病引起的4大併發症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罹患牙周病的機率大於女性,若忽視牙周病帶來的4大併發症,嚴重恐猝死…..1. 前列腺健康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是一種在前列腺中產生的酶,通常分泌量非常少。然而,當前列腺發炎、感染或受到癌症影響時,PSA水平會升高,研究發現,同時患有牙周病和前列腺炎男性的PSA水平,高於僅患有一種疾病的男性,這表示前列腺健康可能與牙周健康有關。2. 心臟疾病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患有牙周病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兩種疾病都是慢性炎症,研究認為炎症是牙齦疾病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繫,由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臟病,因此保持牙周健康是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方法之一。3. 陽痿研究發現,患有牙周病的男性,尤其是30歲以下或70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陽痿的風險增加。推測原因可能與炎症有關,長期慢性炎症(牙周病)會損害血管,進而導致陽痿的發生。 4. 癌症研究發現,有牙齦疾病史的男性,罹患癌症的可能性比牙齦健康的男性高 14%。另外,有牙周病的男性罹患腎癌的可能性比女性高49%,罹患胰腺癌的可能性高54%,罹患血癌的可能性高30%。(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餐後、睡前刷牙,為何還有口臭? 醫揭「6大症狀」小心是牙周病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1-26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癌症病友有需要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嗎?
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已漸趨緩,本土感染幾乎掛零,每天只有零星境外感染個案,反觀國外,歐洲疫情較劇,多國進行「封城」政策,引起一些民眾抗議示威,美國一些州,亦現疫情復熾情形,拜登總統因此下達強制接種疫苗令,但受到一些州的反對,認為違憲。大陸遼寧亦有疫情爆發,仍然執行「清零」策略,在亞洲則比較傾向「與病毒共存」,南韓亦有些許不穩,日本則趨於平穩。目前國內疫苗接種對癌友有優先施打的措施,可說是對癌友一大利多政策,但癌友們在治療與追蹤過程,仍有許多疑慮,它們最關心的莫過於:(1)疫苗可以施打嗎?(2)疫苗接種第二劑後,所產生的免疫保護力與常人一樣嗎?(3)疫苗接種比起正常人,有需要施打第三劑嗎?以下根據最近兩篇權威性國際Lancet Oncology(2021年10月5日發表)及Nature Cancer(2021年10月21日發表),及相關文獻綜合整理,供讀者參考如下:(1)根據Lancet Oncology的期刊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間,有一非官方之合作組織COVID surg collborative(全球新冠肺炎針對手術病人組成之合作機構),從2020年1至8月,統計61個國家,466間醫療機構,共收20,006位計畫癌症手術患者,進行前瞻性世代研究,結果發現非藥物介入之公共防疫措施(NPI)越強,則患者接受原計畫癌症手術的可能性降低,而且手術延遲的時間越長。(2)根據Fendler等人在Nature Cancer(2021年10月21日發表),在一項前瞻性的研究(CAPTURE研究計畫),共收集585位癌症患者,其中24%為血癌患者,76%患者為固態腫瘤,評估施打BNT或AZ兩劑疫苗後之抗體保護力(從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結果發現癌症患者施打兩劑BNT或AZ疫苗2~4週後,有78%可產生棘蛋白IgG抗體,血癌患者產生的抗體比固態腫瘤低,另外發現施打一劑無法產生有效的中和抗體,施打二劑,對Delta和Beta病毒株比原始株保護力下降,血癌患者對抗Delta病毒能力較固態腫瘤低2倍。而且在所有585位癌症病患中有1%為突破感染,以Alpha及Delta病毒株為主,因其原因是無法有效產生免疫T細胞,所以建議針對癌症病患應給予補打第三劑。(3)根據多項研究臨床試驗發現施打第三劑,可使中和抗體增加,特別Moderna施打第三劑,中和抗體濃度倍增,而輝瑞BNT第三劑施打,可有效對抗Delta病毒,對年長者特別有效力。英國的研究證實,第三劑可以預防症狀個案發生,發表於今年英國醫學期刊。(4)至於混打疫苗的醫學實證:在今年Nature雜誌,Lewis等人證實,多國研究均指出,混打疫苗效益高,其包括AZ混打BNT(有德國、英國、西班牙),及AZ混打Moderna(瑞典),皆可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大家公認的原因,因載體疫苗(AZ)可誘導強烈而且有效的T細胞反應(如殺手T細胞,CD8),mRNA疫苗(BNT、Moderna) 可誘導更高中和抗體濃度。結語癌症患者根據多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幸得到新冠肺炎,其死亡率較高,如果又是60歲以上,加上合併有慢性疾病共病的話,則死亡率更高,所以一定要施打二劑疫苗,在可行範圍內可以考慮施打第三劑。
-
2021-11-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癌友應打第三劑!尤其此癌 抗病毒藥療程價上看700美元
許多國家新冠疫苗兩劑接種率都很高,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性感染,各國紛紛開始第三劑/追加劑接種計畫。台大公衛學者今根據研究指出,固態腫瘤癌症患者接種兩劑之後有78%保護力,但血癌患者保護力僅59%,學者建議應優先給癌症病人接種次世代疫苗,特別是血癌病人。台大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有研究探討癌症病患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分析去年五月到今年六月,共585位打過BNT疫苗或AZ疫苗的癌症病人保護力,這些病人有有76%是固態腫瘤,24%是血液腫瘤。研究者在癌症病人接種兩劑的過程中,共做三次檢測。結果發現,癌症病人完整接種這兩種疫苗之後,高達八成都可以在二到四周產生八成產生保護抗體。但若細分癌症類型,可看到固態腫瘤患者打完兩劑後有78%,血癌患者卻只有59%。研究者比較接種兩劑疫苗後,面對不同變異株的保護力。結果發現,第一劑接種後,除了面對原始病毒株有發生預期中的中和抗體反應,但若面對Alpha變異株、Beta變異株、Delta變異株,癌症患者中和抗體濃度都起不來。以Delta病毒,固態腫瘤的中和抗體濃度只剩六成,血癌更只剩三成。此外,上述癌症病人有1%發生突破感染,接種AZ或BNT各佔一半,大多是無法有效產生T細胞反應,學者建議應優先給予癌症患者補打第三劑。另有關輝瑞與默克都各研發出一款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台大公衛校友、急診科醫師許辰陽指出,這兩款新藥都可抑制病毒複製,每個療程是五天,每天要服藥兩次,臨床試驗報告顯示可降低大約九成的住院或死亡風險,且無嚴重副作用,可望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輝瑞的Paxlovid,今年預計生產十八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100萬份製劑。默克的Lagevrio則會有三百萬份製劑保留給低收入國家,今年預計生產一千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兩千萬份製劑。兩藥廠之定價策略有共識,將依照販售地點的所得水準去調整,高所得國家每個療程700美元,中低所得國家每療程20美元。
-
2021-11-07 癌症.頭頸癌
癌症治療後嘴痛難耐 北醫專家:誤信這些偏方恐加重
詹先生39歲那年因左側智齒附近不舒服,在北醫確診口腔癌第二期並接受手術切除和重建,雖幸運不需做化療,術後復健和照護仍他天天痛到飆淚。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詹先生從海棉棒、漱口水開始耐心清潔,每天仔細刷牙六到八次、每天一小時訓練開嘴及咬合力,按部就班貫徹一年多,並未發生口腔併發症。北醫大附醫牙科部主任吳家佑表示,疫情導致患者延誤就醫,不少一、二期口腔癌患者等解封才來,結果三、四期才確診者從50%增加到70至80%,除了手術也要放療,每個人放療後都有口腔併發症。然而。很多人出院後疏於保持口腔濕潤清潔,或是誤信鹽水、茶水、含酒精漱口水等偏方、以為用硬毛牙刷才能清潔,過度刺激讓脆弱的口腔粘膜更慢癒合,反而更痛、痛更久。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每10個癌症病人當中就有4個人,在化放療後飽受口腔併發症之苦;接受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人、接受放療的頭頸患者,口腔併發症發生率更高達80%到100%。口腔癌等頭頸癌患者手術後有傷疤、放療讓大片黏膜受損導致劇痛,連張嘴都像酷刑。吳家佑表示,口腔健康的介入,必須從癌症治療前、治療中,一路延伸到治療後。治療前要徹底檢查,把既有的齲齒、牙周病治療好。治療過程中即便疼痛、口乾,也要繼續維持口腔濕潤和清潔;否則,乾燥又多細菌的口腔會加重齲齒、牙周病、細菌性肺炎、住院死亡率,也可能因需要牙科處置而中斷治療。每段治療結束後,還要過差不多兩周,口腔才能完全恢復。周幸華說,癌症患者需要正確的口腔照護,除提升口腔舒適感、降低併發症嚴重度,也有助全人健康恢復。初期先強調口腔濕潤的策略,待可以刷牙,就要開始強調清潔的策略;患者也應積極做口腔與頭頸部的運動,確保口腔說話、咀嚼、吞嚥等相關的肌肉機能不會退化。北醫大附醫持續向日本口腔健康專家取經,今召開跨國研討會。日本大田洋二郎的研究顯示,頭頸部晚期癌患者若能接受口腔照護,術後口腔併發症發生率可從64%降至16%;日本曽我義彦的研究則顯示,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患者若有接受口腔照護,口腔黏膜炎發病率及重症率都大幅下降。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教授、牙醫師樺沢勇司指出,有口腔衛生師介入的住院病人,口腔健康、咀嚼吞嚥、營養都改善,顯著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和死亡率,病人可以提早出院回家,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好。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血癌治療不能等 搶時間保留生育
為保障血液癌症病人權益,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今年起一起推動「血液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宣言」。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由於血癌治療非常急迫,且治癒率高,再加上年輕病人多,因此在展開治療前,一定要超前部署,盡早讓病人了解生育能力的風險及如何保存,才有希望搶救生育機會。保留精卵,不能在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才處理。柯博升說,血液癌症的治療方式中,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最大,因移植會同時配合使用高劑量化療或全身放射線治療,不論男女,約八到九成的病人會影響生育機會。柯博升指出,血癌病人的治療不能等,一旦確診就需立刻治療,不像乳癌等其他癌症確診後,可等上數周再做治療。因此醫師在血癌初期診斷時,就應趕在治療模式啟動前,向病人說明生育能力面臨的風險,在最短的時間內和病人討論如何保存,或配合病人想法,必要時調整治療方式。「這個時間雖然很短、很趕,但絕不能在做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才處理,到時候精子或卵子經過化療的品質已經下降,甚至取不到了。」柯博升強調。患者年紀輕、治癒率高,須考量長期計畫。保護血癌病人生育能力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血液癌症的病人年齡較輕,而且治癒率高,因此保護生育能力格外重要。柯博升表示,年輕病人有70%痊癒的機會,醫病之間應提前考慮未來長期的問題。血液及骨髓移植醫學會與血液病學會目前已完成生育保護宣言,柯博升表示,學會正著手製作做衛教單張和動畫影片,向醫護人員宣導,也要在各大移植中心加入有關生育能力保護的宣導內容。他說,多數病人確診罹癌後,第一個念頭只想到保命,不太會想到生育,但血癌是痊癒率高的疾病,學會發展宣言,正是為了在第一時間保護病人權益。幹細胞移植雖會影響生育能力,但也有女性病人在移植後順利懷孕,或男性病人的伴侶懷孕。柯博升說,他曾遇過兩三位病人,原預期移植後不易懷孕甚至沒有生育能力,但沒想到化療過後隔了一陣子竟然懷孕了,病人非常驚訝又擔心胎兒是否正常。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在懷孕期間盡可能追蹤胎兒的健康,包括羊膜穿刺、母體基因分析和多次超音波等,所幸一切正常,寶寶誕生後也很健康。給癌友的一句話:如果你年輕,在接受癌症治療之前,一定要記得向醫師詢問對生育能力的影響。
-
2021-10-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長期倦怠、夜晚盜汗、體重減輕,別輕忽! 當心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如果長期出現倦怠、無力、發燒、淋巴結腫大、夜晚盜汗、易出血、體重減輕等狀況,或常有飽食感、左上腹痛時,小心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應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有些沒症狀 須健檢發現但有些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沒有症狀,有的患者因為白血球及血小板出現問題造成感染、出血等現象,可透過健檢及早發現、及早診斷治療。59歲李先生健檢發現白血球過高,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他平時沒有異常症狀,聽到罹患白血病,簡直嚇壞了,還好近年血液腫瘤的新藥及治療方法進步,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況獲得改善,持續追蹤中。標靶藥效好 提升存活率常見的血液病惡性腫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血癌)和骨髓瘤,近20年在診斷與治療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其中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治療,口服標靶藥物可達到比傳統化學治療更好的效果,提升病患的存活率。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方面,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基因檢測與分子生物學,儘管是同一種疾病,可將病患分成不同的危險等級,進而給予病患最適當的治療,讓低危險等級的病人,不須冒太大的風險接受過多的治療,以減少化療帶來的毒性與風險;也讓高度危險等級的病人,能安排接受最適切的治療。骨髓瘤治療 走向個人化目前骨髓瘤治療已走向個人化,醫師除了考慮病患年齡、體能狀態等因素外,還要考慮病患個人的染色體、基因表現檢測結果綜合判斷,讓醫師制定治療計畫更有方向。近10年來骨髓瘤的藥物如雨後春筍般的進入治療準則中,讓醫師及病患有更多線的藥物治療選擇,因此提高了治療的成績。淋巴瘤的診斷分類很複雜,約有50至60種次分類診斷,藉由許多新的醫學知識與技術,診斷會更準確。醫學界近年來也陸續發明許多新的小分子標靶藥物,讓治療簡單,效果更好。健保有給付 別放棄治療藥物治療方面,過去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但隨著基因與分子檢測工具的進步,相對應的標靶治療也應運而生,如FLT3抑制劑、IDH抑制劑等,讓原本治療成績不理想、預後不佳的疾病,有較好的治療。甚至一些特殊的淋巴瘤,只要以單株抗體合併標靶藥物即可控制病情,完全不需要化學治療,突破了癌症治療的困境。隨著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血液惡性腫瘤從精準診斷和治療,都有很大的進展,病患的整體治療成績也大大的改善,全民健保也陸續有條件給付這些新藥,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16 癌症.血癌
血癌種類多難診斷 林口長庚結合AI精準分析
隨著科技進展,不少疾病可透過診斷提早發現,但血液癌症因種類多、臨床症狀也相似,用骨髓病理切片與突變特徵有高度重疊,過往以人工鑑別診斷不容易,需仰賴經驗豐富的醫師判讀,若未及時準確判讀骨髓切片,恐延誤治療時機,影響病患存活率。林口長庚今年跨界與雲象科技、台灣諾華合作,將龐大數位病理資料庫結合AI技術,協助血癌病患即時診斷及治療。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增生性腫瘤是一組罕見的血液癌症,會導致骨髓中產生過量的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也有一定的比例恐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又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其中包含早期骨髓纖維化(pre PMF)及顯著骨髓纖維化(overt PMF)等,不同種類各有不同預後及治療方式。林口長庚血液科醫師郭明宗表示,學界上認定幾個高風險群,包括50至80歲中高年齡者(有少數年輕患者)、曾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長期暴露於高劑量輻射線、曾接觸化學物質等,其中真性紅血球增生症以男性較多(PV),血小板增生症則是女性較多(ET)。郭明宗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臨床上常見3種基因突變,確切罹病原因尚在研究中,後天的基因變異、環境因素等都可能是致病因子,不像其他實體腫瘤疾病,會有明顯可觸及的腫塊,且患者求診時大多無症狀,或因疾病引起其他症狀或併發症,如出血、中風或脾腫大等,無法直接看出疾病為何,得靠病理切片判讀,因此2016年WHO也將骨髓切片列為診斷必要條件之一。郭明宗表示,早期WHO尚未明確分類時,曾有20%的患者原先被診斷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後續分類後重新診斷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顯示其診斷的困難與複雜性。林口長庚解剖病理部主任陳澤卿指出,林口長庚每月有近萬個案例、上萬筆病理玻片需要判讀,2年前林口長庚將病理玻片全面數位化,提升判讀方便性,目前數位化玻片累積超過38萬片,以每玻片0.1公分計算,堆疊高度達380公尺,相當於126層樓高,此次合作透過龐大的數位病理資料庫,成為AI研究開發基礎,可運用AI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盼可發展一套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林口長庚解剖病理部副主任莊文郁表示,骨髓切片主要由血液病理次專科醫師進行判讀,但複雜度相當高,包括各種造血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數量及形態,特別是巨核細胞的形態特徵、數量及空間分布,才能得到精準的診斷。過去以人工判讀,難以取得客觀量化結果,特別是對疾病不熟悉、經驗較少的醫師會更難判讀。他也打趣地形容,AI技術不僅可認臉,也可辨別極度困難複雜的細胞。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與延長存活期,是各界對於癌症治療的共同目標,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期許,透過跨界合作,盼發展人工智慧助攻血液腫瘤及早診斷,諾華腫瘤台灣總經理陳喬松表示,希望運用資料科學以發展先進藥品,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醫師葉肇元指出,型態辨識的病理診斷對血液疾病來說相當關鍵,AI輔助下技術可再次提升,並與分子及基因診斷相輔相成,強化血液疾病診斷、治療品質。
-
2021-09-16 癌症.血癌
好消息!標靶藥物納健保 血癌病人新曙光
今年7月健保有條件納入血癌標靶藥給付,嘉惠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血癌病人,同時減輕經濟負擔。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冠博指出,臨床已有心臟病變病史的血癌病人受惠,爭取到持續生存的機會。66歲沈女士白血球、血小板偏低及貧血,年初骨髓切片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沈女士為了控制病情,在台中慈濟醫院採用自費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兩次療程後,骨髓芽細胞與各項血液指數恢復正常值,雖然成功緩解病況,但昂貴的標靶藥也帶來沈重負擔。「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年齡常介於60歲至70歲間」,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冠博表示,年紀越大基因改變也越多,容易引發骨髓芽細胞變異導致白血病,病人會倦怠感、貧血、發燒等症狀,通常急性血癌病程發展快,若不治療會在數月甚至數周內死亡。黃冠博指出,年輕血癌病人通常需接受標準引導性化療,但考量沈女士有嚴重心臟病變病史,改採副作用低的標靶藥物治療,但標靶藥多半自費,不是人人能夠負擔得起。黃補充,還好今年7月開始,健保有條件將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納入給付,估計一個月約省20至25萬費用不等,嘉惠無法承受傳統化學治療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沈女士也因此看到一線曙光。經健保事前申請,沈女士已完成健保第一次療程,病情控制理想。黃冠博解釋,依健保給付規定要與低劑量化療合併使用,健保核准後最多可給付4次療程,讓病人經濟負擔得以喘息。黃冠博建議,75歲以上或未滿75歲血癌病人且有嚴重心臟衰竭、慢性肺病或肝功能異常,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可以跟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爭取生存機會。
-
2021-08-2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手機電磁波有害健康?教授破解電磁波危害迷思
臉書朋友Andy今天(2021-8-22)寄來一則有關基地台的消息。Andy是電子工程師,在一兩年前曾跟我討論過電磁波是否有害。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他會特地寄來這則消息。這則消息的標題是:基地台斷訊!「原始人」風波一年後續燒 里民怨:訊號超弱,而它的第一段是:彰化和美鎮柑井里里民,去年五月,因為不滿被裝設基地台要求拆除,業者直接斷訊,彷彿回到原始人生活,後來開里民大會,準備將基地台移到公墓附近,但居民說這一年來訊號還是很差,家裡常常只剩一格,從台北回來的居民直接把手機丟在一旁不用,乾脆放空。看到這則消息後,我決定把一篇我在去年6月就寫好的文章發表出來。==============================================================網路上,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有關「電磁波很危險」的資訊,是多到三天三夜都看不完。我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遠親近朋,粉絲讀者,也都傳個不停。更讓我感到沮喪的是,不管我提供再多的科學證據,他們還是說很擔心。去年,美洲中國工程師協會及另外三個團體共同邀請我在9月28日給了一個題為「電磁波有害健康?」的演講。只可惜當時沒有錄影,所以就沒機會跟讀者分享演講內容。幾天後,一位聽眾寄來電郵,說台灣的一位名嘴教授剛出了一本書,而書中有提到電磁波的危險,所以我就在12月28日發表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予以駁斥。事實上,在那之前我就已經發表過兩篇跟電磁波有關的文章,只不過當時所討論的重點並不是要駁斥有關電磁波有多危險的傳言。這兩篇文章分別是2019-5-13的遠紅外線的醫療效果是真的嗎,及2019-10-13的太赫兹細胞理療儀。我在文章裡有說,不管是「遠紅外線理療」,還是「太赫兹理療」,都是要花大錢去做的。可是,遠紅外線和太赫兹都是電磁波,而且在能量上都是比手機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千倍。那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要花大錢去做電磁波理療,有人卻怕電磁波怕得要躲到山洞裡。而且,很可能就是有一種人,他們是一方面花錢去做電磁波理療,另一方面卻又天天擔心手機發射的電磁波會造成腦癌、乳癌,血癌等等等。那,到底是為什麼,會有這麼荒唐的事?其實,追根究底就是「不懂」,再加上被所謂的專家(像那位台灣名嘴教授)誤導,才會這樣無厘頭地搞得天翻地覆。(網路笑話: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有盲人走路要打著燈籠。老師回答,如果他是真瞎,卻打著燈籠給人引路,那肯定是台灣名嘴)電磁波在自然界是無所不在。縱然地球上從來就沒有人類出現過,所有動植物都還是被電磁波籠罩著。而縱然原始人類是躲在山洞裡,也還是一樣會被電磁波「輻射」到。一談到「輻射」,這又是一個讓很多人感到非常害怕的東西:一聽到「輻射」,就會想到X-光、電療、核電廠、原子彈等等可怕的東西。但其實你家裡的日光燈也是一種電磁波,也一樣是在輻射。可是,你為什麼不怕日光燈的輻射呢?何況,日光燈的輻射在能量上是比手機強上好幾十萬倍。縱然不開日光燈,而就只是白天坐在家裡,你也一樣是被來自太陽的光線不斷地輻射,而來自太陽的光線在能量上也是手機的好幾十萬倍。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也是無時無刻地在釋放電磁波,而且這種電磁波(即遠紅外線)在能量上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還要強上好幾千倍(請看遠紅外線的醫療效果是真的嗎)。那,你怎麼還敢抱著你的老公/老婆和小孩?我們現在來看下面這個我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下載的電磁波頻譜。頻譜最上面的那一行數字是以10倍進階的頻率(Frequency),而其單位是赫茲(Hertz,簡寫為Hz)。赫茲的定義是「週期性事件每秒鐘發生的次數」。 例如,我的心臟每秒鐘跳一次,所以我心跳的頻率就是1赫茲(1 Hz)。在這個頻譜的左下方有列出電纜(Power Lines)所發出的電磁波的頻率是50到60赫茲,而電腦(Computer)所發出的電磁波的頻率是60到100赫茲。頻譜的第二行所顯示的幾個英文縮寫是以一千倍進階的頻率單位。解釋如下:KHz是「Kilohertz,千赫茲,103」,MHz是「Megahertz,百萬赫茲,106」,GHz是「Gigahertz,千兆赫茲,109」,THz是「Terahertz,太赫茲,1012」,PHz是「Petahertz,拍赫茲,1015」,EHz是「Exahertz,艾赫茲,1018」。電磁波的能量是跟頻率成正比,所以在頻譜越右邊的電磁波能量就越強。像X-光和伽瑪射線(如常用來切除腫瘤的伽瑪刀)就是非常高能量的電磁波,而它們也被稱為「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相對地,在頻譜左邊(即約在PHz的左邊)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如日光燈)。「游離」和「非游離」之間的差別,簡單地說就是,前者具有破壞細胞分子(如DNA)的能力,而後者則無此能力。在頻譜所顯示的GHz的下面可以看到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是約2GHz,而微波爐內部所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是3到30GHz。我在前面提到的「遠紅外線理療儀」以及「太赫兹理療儀」,它們所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是在3到100THz之間,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在能量上它們都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千倍。我們人體所釋放的電磁波跟遠紅外線是一樣的,所以在能量上它也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千倍。還有,很多人怕得要死的基地台,它們所釋放的電磁波也一樣是屬於此一範圍的頻率。我們人類之所以能看得到東西,在白天是因為有來自太陽的光線,而在晚上則是因為有來自燈具的光線。不管是來自太陽或來自燈具的光線,它們都是頻率在400到800THz之間的電磁波(請看頻譜上七彩的部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在能量上它們都是比手機所釋放的電磁波要強上好幾十萬倍。更何況我們是每天都曝露在這些電磁波之下十幾個小時。所以,相形之下,手機或基地台所釋放的電磁波到底有多危險,或多不危險,您應當可以判斷得出吧。關於手機和基地台電磁波的安全性,世界各國的衛生醫療單位都已經有發表聲明。我現在就只翻譯一小段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在過去30年中,在非游離輻射的生物效應和醫學應用領域中,已經發表了約25,000篇文章。 儘管有些人感覺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但與大多數化學藥品相比,這個領域的科學知識是更廣泛。根據最近對科學文獻的深入審查,世界衛生組織得出結論,當前證據並未證實暴露於低水平電磁場對健康有任何影響。我在很久前有下載一個比較簡單的中文電磁波頻譜,但已不記得是從哪裡下載。原文:電磁波好可怕?基地台斷訊,原始人風波
-
2021-08-1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皮膚癢抓到破皮潰爛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劇癢破皮,恐與血液疾病有關●九成患者脾臟腫大●好發於65歲長者身上「皮膚癢到痛不欲生!」一位資深內科醫師的外公,四肢常抓到破皮潰爛,長期於皮膚科就診卻毫無效果,某次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異常,轉至血液科,就診發現竟是「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共有10大症狀,若症狀逐年惡化,應提高警覺。造血功能轉嫁脾臟或肝臟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骨髓增生性腫瘤是指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如真性紅血球增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屬於最常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如果未妥善控制,將惡化為「骨髓纖維化」或是「急性血癌」。骨髓纖維化會使骨髓原本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約九成骨髓纖維化患者脾臟腫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研究顯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經過10到15年,最高會有11%到14%的機率轉變成骨髓纖維化。不過,多數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初期不是無症狀,就是症狀不明顯被忽略,就醫時往往已形成骨髓纖維化。研究發現,骨髓增生性腫瘤10大常見的症狀為疲勞、易有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搔癢、發燒、夜間盜汗、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林建嶔表示,這些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這些症狀如果持續發生且逐年愈來愈嚴重,就要懷疑是血液疾病。需定期輸血或服藥物改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睿哲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少見可以找得到驅動基因突變的疾病,出現症狀後抽血確認血球數量,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常見的突變基因包含JAK2、CALR、MPL、BCR-ABL1融合基因。無論是血小板或紅血球增生,最擔心血栓發生,骨髓纖維化必須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癒,而骨髓纖維化因造血功能異常,需定期輸血或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長者身上,多數是在65歲左右發病,但也有二成左右在55歲以前甚至更早發病,治療上會依照年齡作調整,年長的患者移植前恐需要化療,因此治療計畫多採取避免疾病惡化,加上可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調整處方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線上講座】戰勝骨髓纖維化
-
2021-08-18 醫療.百病漫談
瘀青要熱敷還冰敷?醫:4情況速就醫 2招加速恢復
日常不少跌打損傷都容易形成瘀青,也有不少民眾身體常常莫名地出現瘀血情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瘀青可能是一般的碰撞所致,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問題導致瘀血,若有出現不尋常瘀青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瘀青要熱敷還是冰敷?醫教2招加速恢復! 王威傑醫師表示,民眾發現瘀青時,改善方式可從冰敷及熱敷著手,隨時機不同,方法也會不同,在瘀青的前48小時,因血管剛破裂在體內形成瘀血,此段時間就建議以冰敷改善,以利血管收縮、凝血,防止瘀血範圍擴大。而熱敷則適合用在5天之後,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復原,使用的時間點很重要。 許多人出現瘀青時,也會常用各種民俗療法,王威傑醫師建議可以先了解原理再進行,以策安全,大致上脫離不了前述原理。例如許多人會用雞蛋改善瘀青,有助改善的原因在於剛熟的雞蛋有溫度,而非雞蛋的任何營養,即便是雞蛋富含蛋白質有助肌膚,但也得經過腸胃消化為小分子胺基酸,才能吸收運用,接觸皮膚是無法直接吸收營養的,而生雞蛋可能在傷口部位造成細菌感染。不過若要以熟的雞蛋改善瘀青,其實可以考慮用熱敷袋等熱敷,並注意前述所提的熱敷時機。另外,有些民眾會用按摩的方式試圖讓傷口加速復原,王威傑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建議在剛出現瘀青前48小時別按摩,避免皮膚底下已經受傷的血管及軟組織,因為擠壓而進一步受損,還是以冰敷及熱敷為佳。 身體不明瘀青從哪來?醫指常見5大原因! 許多民眾身體常常會出現不明的瘀血,王威傑醫師指出5大方向提供評估,包括了歷史、位置、用藥、營養、潛在疾病問題等.若前4種方向沒找到明顯造成瘀青的因素,就要懷疑是否有疾病或其他問題在身,盡早安排檢查。 歷史主要可先回顧自己是否有創傷或家族史,如本身先天就有血小板異常等問題。位置可看瘀青傷口是否為四肢、外側等較容易碰撞之處,這些外側處許多時候確實有可能碰撞當下沒發現。而用藥方面,阿斯匹林、抗凝血劑、免疫抑制等,可能引起凝血異常,較容易形成瘀青。至於營養方面例如B12、葉酸、蛋白質、維生素K等營養缺乏,或者酗酒、發炎性腸胃疾病、低蛋白飲食等造成營養不均或吸收不佳也容易引起。排除上述這些基本的4個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為疾病等原因引起。 瘀青超過一周非正常,4種情況盡早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不正常的瘀青原因相當廣泛,常見與結締組織、血小板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有關。例如年長者皮膚老化、皮下組織變薄等,或是庫欣氏症候群、血管炎、C型肝炎等都容易影響結締組織。而慢性肝病、肝硬化等肝臟問題,會影響脾臟功能異常,使得血小板大量堆積於脾臟,周邊就容易缺乏,也容易形成瘀血,而腎臟疾病、愛滋病、敗血症、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血癌、淋巴癌、肝臟疾病、血友病等,也都可能使得血小板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 王威傑醫師提醒,一般的瘀青約一周左右就會逐漸恢復,若時間超過、過久都還沒恢復,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創傷或其他問題,排除前述一般正常瘀青的4種可能,或伴隨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持續性發燒超過5天等不良症狀,又或者健康檢查時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全血球計數異常等,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為佳。 《延伸閱讀》 .落枕要冰敷還是熱敷?醫: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急性期速就醫!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免費線上課程推薦 足部急性受傷處理法|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1-08-18 新聞.健康知識+
中元普渡拜拜、燒金紙小心吸廢氣致癌! 專家提「3大自保原則」
不僅清明掃墓,農曆七月祭拜好兄弟是國人傳統的宗教活動,而日常生活中年節祭拜、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健康,普遍民眾也都習慣焚香、燒金紙,希望透過火連接陰陽間的概念,以表達敬意,不過,卻往往忽略了燃燒所除了容易引起火災、增加碳排放影響環保外,還可能吸入因焚燒產生的PM2.5及其他有害污染物質,對健康十分不利。 焚香燒金紙產生多種物質 易損害健康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指出,燒紙錢會產生許多種空氣污染物,例如含碳粒狀、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多環芳香烴等有害空氣污染物。而依消基會過去針對紙錢及拜香焚燒產生廢氣的成分分析結果,發現紙錢燃燒的廢氣中,有苯、甲苯及乙苯等化學物質;而在燒香廢氣中,則有甲苯、乙腈、1,3-丁二烯及苯等物質,其中苯是一種致癌物,對眼睛、皮膚、呼吸系統、血液病變、中樞神經系統會有傷害;甲苯可能對眼睛、皮膚、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肝臟及腎臟等器官造成危害;1,3-丁二烯及苯則可能引發淋巴腺癌和血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此外,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也指出,長期暴露於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橘色」等級的環境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將提高15%,特別是有心肺功能障礙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等,應盡量避免曝露於焚香燒金紙的環境中。 施行減爐、禁燭 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環保署表示,還有一些人短時間內沒辦法改變燃燒紙錢的觀念,仍然要燒紙錢,但是燒的方式已經有了改變,由原來自行以鐵桶露天燃燒方式,改為由清潔隊代收,再統一送到焚化廠燃燒,廢氣經過空氣污染防制設備處理後再排放,就不會有空氣污染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露天燃燒紙錢是違法行為,有污染事實且經查獲者,可處行為人(屬個人行為者)罰鍰,罰則不輕。目前臺北市知名的行天宮及龍山寺已不燒金紙、不焚香,心誠則靈,依據台大研究團隊測量,龍山寺2015年測得PM2.5數值為每立方公尺高達1,360微克,經過2017年減爐及2019年禁燭後PM2.5降至35微克,周邊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心誠則靈 這樣做避免暴露在PM2.5中中元節不要燒紙錢,凡事心誠則靈,以徒手或鮮花素果等方式祭拜,可淨化心靈,又不會污染空氣,一樣會得到神明的保佑,才能環保又健康。在祭祖、祭神時,國民健康署建議可採取3措施,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1、雙手合十,以花代香,心誠則靈。2、如需焚香燒金紙,務必選用符合國家標準(CNS)規範的香品,使用防空污的環保金爐,並減少焚燒量;焚燒時注意良好通風,避免大量吸入燃燒煙霧。3、可配戴口罩,減少暴露。 延伸閱讀: ·中元普渡飲食有禁忌! 拜拜食物下肚前,這4地方看仔細 ·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 
-
2021-08-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截止前2小時才收到「AZ預約簡訊」 2原因錯失接種時機
疫苗一針難求,疫苗意願登記及預約接種平台截止時間分秒必爭。一位罹患血癌的學生在第四輪預約接種截止前2小時,才收到預約接種簡訊,由於正值指考,來不及預約,接下來兩周無疫苗可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手機關機或資料填寫錯誤,都可能延誤簡訊發送,也建議符合資格者若未等到簡訊,可直接上網預約。據該名考生指出,因屬於第九類接種對象,符合第四輪預約接種資格,預約時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今年大學指考因疫延後,於7月28日至30日舉行,7月29日當天,這名考生參加大學指考,於是將手機關機進入試場 ,但考完已經超過中午12時,他事後打開手機發現預約接種簡訊,但已經錯過預約時間,與疫苗擦身而過。考生不解,簡訊日期寄送日期為7月29日10時,距離截止時間的當日中午12時,僅剩兩小時可上網預約,實在強人所難。莊人祥指出,簡訊寄送時間為期三日,經後台查詢,發現這位考生生因為身分證字號大寫寫成小寫,導致系統重新抓取資訊才發現,於是在7月29日上午10時重發簡訊,並非刻意延後。他也建議,務必保持手機暢通,才能及時獲取訊息。為避免錯過預約時機,莊人祥提醒,民眾須留意每一輪預約時間,若符合該輪預約資格,不用等到簡訊也能直接上網至平台預約。若錯過該輪施打,則自動納入下一輪簡訊預約名單,同時也提醒,務必要留下能夠聯繫的手機號碼,並正確填寫個人資料。
-
2021-07-22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影響 10種癌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疫情三級警戒可望降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因疫情受到延誤,在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早期治療可能因此延誤而導致健康受損。公衛學者根據英國、法國、美國的研究發現,最容易因疫情延遲治療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等;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在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6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3步驟,分別為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萬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5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5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期別有很大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
2021-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餘波 公衛學者:這10種癌最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民眾及業者都對於庶民經濟的復甦抱持期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也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也因疫情受到延誤,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可能延誤早期治療,而導致健康蒙受損失。公衛學者也根據英國、法國、美國之研究,治療最容易因疫情延遲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六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三步驟,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於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五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五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其別有很大的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
2021-07-05 癌症.血癌
症狀兇猛且病程惡化快速 醫:即時察覺血癌4大症狀
五十多歲的廖先生平時健步如飛,幾年前體力陡降,做事有氣無力,甚至伴隨發燒症狀。經家人提醒緊急至血液腫瘤科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且因發病原因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轉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約占二成五的難治類型。若採納傳統化療,恐因療效不彰,存活期僅四個月。面對突如其來的罹病事實及很短的存活期,廖先生只覺晴天霹靂。臺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醫師說,自2017年起,數款標靶藥陸續上市,臨床上已有FLT-3標靶藥及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可用,今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經評估後,該患者開始使用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並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僅完成兩次療程,體內癌細胞幾乎全滅。進一步完成骨髓移植後,病程穩定控制逾三年,順利達成搶時間救命的治療目標。此外,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更在今(2021)年七月通過健保給付資格,成為我國第二款通過健保給付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警覺四大症狀、進行兩種檢查、確診一定要就醫!滕傑林主任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是一種病程惡化快速、與骨髓相關的血液疾病。每年約新增800多例,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平均年齡為六十至六十五歲,且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男性略多於女性。滕傑林主任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後,失去正常分化及死亡機制的血癌細胞(芽細胞)會佔據血液及骨髓,導致正常血球數量降低且功能受到影響。例如紅血球數量太少,會導致臉色蒼白、異常疲倦、嚴重貧血;白血球數量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發燒、難以控制的感染;血小板數量太少,導致凝血功能降低,出現莫名瘀青或流血不止,例如流鼻血、月經出血不止;此外,大量芽細胞堆積於骨髓內,也會導致骨髓膨脹,引起骨頭疼痛。滕傑林主任分享,十幾年前,診間有名22歲年輕女性患者,因高燒不停且全身蒼白如紙而緊急送醫,意外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因無法接受罹病事實,也擔心化療會破壞結婚及生子計畫,該患者竟選擇採納民俗偏方。兩週後因疾病大幅惡化,再次緊急送醫,白血球數量從原先的一萬提升至六萬,激增了六倍。爾後患者才正視疾病,在完成標準化療後,終於成功控制疾病。滕傑林主任提醒,若發生相關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進行血液檢查確認血球的數目;透過骨髓檢查確認骨髓內細胞型態,確定症狀是否由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引起。確診後也應即早治療才能搶時間救命。終結四十年治療困境,標靶藥物助年長、體弱者戰勝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曾長達四十年無新藥問世,患者過去存活時間很短。滕傑林主任說,過去僅可透過化療消除癌細胞,可否接受標準化療成為預後的重要關鍵。然而,標準療程需要採納強效、高劑量且密集的化療,約有二成五的患者,因年長或因心臟、肝腎功能不佳等共病症導致體弱而難以承受,因此這類病人存活期僅有4個月。所幸自2017年起,有多款標靶藥問世供臨床治療使用。滕傑林主任舉例說明,過往難以採納標準化療的年長及共病症的體弱患者,就有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可用。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服藥方便,且適用於所有突變基因型別,約六至七成屬於難治型的患者可受惠。BCL-2抑制劑需與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以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提升存活期,甚至爭取治癒。滕傑林主任說,因為標靶藥所費不貲,沉重經濟負擔讓患者難接受最適切的治療,錯失黃金治療期。政府為照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在2020年首度給付一款FTL-3標靶藥,今(2021)年七月起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又成為第二款給付標靶藥。在政府德政及標靶藥支持之下,鼓勵患者一定要即時採納正規治療、積極遵照醫囑,與醫療團隊一起戰勝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即時察覺疲倦、發燒、瘀青、骨頭痛,戰勝凶猛急性血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師圖解說明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餐使命必達 外送員守住庶民經濟脈動
烈日下,吳姓女外送員在樹下剛吃一口冰馬上又收起來,準備騎車離開。同業問「怎麼了」,她說「訂單來了,有空再吃」。端午節連假過後,台東連續2天出現超過攝氏36度的全國最高溫,受到柏油路面的影響,戶外超過37度,外送員頂著熾熱的太陽,穿梭街道以最快的速度將餐點送到客戶手裡。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3級警戒後,禁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集會活動,並且採實聯制。吳女說,疫情下許多餐廳和小吃店都選擇暫停營業,有些則繼續營業採取外送方式,店家不是為了賺錢,是考慮到員工的薪水,或是希望能打平開銷,甚至連釣蝦場都外送。她說,同業私底下有將這些外送餐點稱「防疫餐」,外送員不僅暴露在染疫高風險中,且自己也是高風險者,因此,希望客人要有危機意識,許多客人取餐時未戴口罩,「明明知道有外送,還不戴口罩,只會講不好意思」。吳女說,因為客人會對外送員考評,外送員擔心得罪了客人會被打負評,「但是如果客人是病患,事後再多的抱歉也無法挽救;再者,我們也是高風險者,客人為何危機意識這麼低」。吳女說,今年3月她從德國回台灣,帶著15歲的兒子住在妹妹家,因家裡有小朋友是血癌,屬於染疫高風險者,因此她回到家就立即換衣服、消毒,衣物分開來洗。上班時,她自己準備醫療型消毒水,每接觸一次客人,就消毒一次,嚴密的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也保護客人。陳姓外送員則表示,除了暴露在高風險中,因許多餐廳和小吃店都不能進入借廁所,因此只能憋尿找加油站,他曾從早上8時上班憋至晚上12時將近16個小時。在疫情下,餐飲發生重大改變,外送員挑起了重任,冒著更高風險提供服務,連接著餐廳和民眾,讓最基層的庶民經濟繼續維持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