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 醫療.兒科
搜尋
腺病毒
共找到
242
筆 文章
-
-
2024-08-26 醫療.耳鼻喉
感冒可以不吃藥嗎?醫提醒「3種情況」一定要吃:頻繁咳醒還是吃吧
「醫生,聽說感冒只是病毒感染,主要是靠自己免疫力才好的,所以不吃藥也沒關係吧 ?」 普通感冒10天內可緩解 嚴重恐出現併發症傑登醫師在「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又稱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腔至咽喉部位。通常在接觸病原後兩天內出現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乾咳為主)、頭痛、發燒、大多會在7到10天內緩解,但有些症狀可能持續超過三週,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人,而對於免疫力較差的人,感冒可能會引發肺炎等併發症。有200多種病毒可以造成感冒症狀,例如鼻病毒、腺病毒、人類副流病毒等,吃藥只是減緩症狀,主要是依靠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殺死,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吃藥也沒差,最後都能自己好。但是,感冒要好前提是免疫力正常發揮作用,充足的營養和睡眠缺一不可,所以吃好、睡好是最重要的。 感冒還是乖乖吃藥 3個情況一次看 1、嚴重的鼻塞比起流鼻水,鼻塞的問題大得多,鼻塞是指鼻道的黏膜因為發炎腫脹,讓整個鼻道被封住。除了造成呼吸不順之外,也會讓鼻竇的開口和通往中耳的耳咽管都阻塞,這會導致鼻竇內和中耳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裡面的細菌也就有機會慢慢繁殖,演變成中耳炎和鼻竇炎的機率大增,而且也會讓食慾下降以及影響睡眠品質,讓免疫力無法正常作用。 2、症狀影響作息例如:咳嗽咳到吐或頻繁咳醒、喉嚨痛到吃不下、鼻塞妨礙吸奶換氣或食慾下降,都明顯影響營養攝取和睡眠,吃不好、睡不好,將可能讓病程拖得更長。 3、感染了厲害的病毒且有專用藥例如:新冠、流感等,它們常引起嚴重症狀或其他併發症,且都有專用的抗病毒藥,例如: .流感:克流感、瑞樂沙.新冠:Paxlovid、Molnupiravir 使用適當這些藥物可縮短病程或降低重症發生率。因此,如果你的醫師有開給你,就別太排斥乖乖用! 什麼時候需要盡快回診? 1、發燒起伏超過72小時絕大多數的普通感冒發燒會在48小時左右緩解,所以超過72小時以上仍有高燒狀況,建議回診重新檢查。 2、症狀有變化或加重 .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或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以上症狀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例如:腦炎、心肌炎、肺炎、氣喘和瀰漫性血液凝固症等,有任一症狀即使沒有發燒也要盡快送醫治療。 3、感冒症狀持續超過2週未改善需考慮是否有其他慢性問題,例如慢性鼻竇炎、過敏氣喘、黴漿菌肺炎等,需要一併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1小時內「別碰這4種食物」!醫嚴厲警告 尤其第1點很多人不當一回事 ·夏天「熱感冒」怎麼辦?醫揭好得快4招 睡覺電扇最好對這1處吹
-
2024-07-23 醫療.感染科
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非藥物介入3防線阻病毒
最近感到「腹背受敵」,門診不少小朋友因發燒就診,有時一節門診就能集滿呼吸道四大魔王病毒:流感病毒、新冠肺炎病毒、腸病毒、腺病毒。更慘的是,自己認真的戴好口罩、勤洗手、回家也立刻洗澡,那知家裡的太太和女兒卻從其他地方被傳染了新冠病毒。病毒來勢洶洶無孔不入,民眾要小心,病毒就在您身邊。根據疾管署統計,腸病毒自從4月中旬進入流行期,至今尚未減緩;往年流感在秋、冬兩季流行,今年春、夏兩季的流感個案卻沒有顯著降低。更麻煩的是,新冠肺炎在近幾周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的疫情與隔離措施,改變民眾對病毒的免疫力,也改變了病毒的流行模式;其次,新冠肺炎疫情退燒後,口罩禁令逐漸解封,民眾群聚與往來各地也不受限制,因此藉由飛沫傳染的呼吸道病毒自然更快、更廣地傳播。「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在疫情期間廣為人知,也對疫情的控制有顯著效益。一份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顯示,德國在2020-2021年疫情期間,非藥物介入措施在3至4歲幼童新冠肺炎的防治成效,與疫情前的2019-2020年相比,能減少60%至100%的病毒傳播。但是,要求所有人回到新冠疫情那時的隔離與控管顯然不切實際,只是在各種呼吸道病毒愈來愈活躍的此時,能力所及的「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對自身與周遭人的健康很有幫助。新冠疫情期間的「非藥物介入措施」3大守則:1.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時常清潔手部、呼吸道禮儀、戴口罩、確診時居家隔離。2.社區擴散時:接觸者自主防疫、限制聚會、居家辦公、規則清潔物體表面、適當通風。3.疫情爆發時:待在家、群體快篩、學校停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5 醫療.感染科
夏季感冒比冬季更嚴重?夏冬兩季感冒其實由不同病毒引起
大多數人認為感冒是冬天才會罹患的疾病,但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喉嚨發癢、鼻塞和發燒的情況。夏季感冒和冬季感冒是同一回事嗎?夏季感冒的治療方式和冬季感冒相同嗎?以下是傳染病專家所說的夏季和冬季感冒的差異。為何夏天會感冒?成因和冬天一樣嗎?儘管鼻塞、疼痛、喉嚨痛、疲倦和發燒等,是大多數人都熟悉的感冒症狀,造成感冒的原因可能跟數百種病毒有關。專家指出,普通感冒不是由單一病毒引起的,而是由許多不同類型的呼吸道病毒引起。其中一些與流感一樣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而另一些則沒有那麼季節性,可能會持續整個夏天。例如夏季感冒通常由腸病毒或腺病毒等病毒引起,這些病毒在高溫下能夠保持活躍,而冬季感冒則通常由鼻病毒引起,這些病毒耐熱性較低。專家補充,夏季感冒的發生率似乎較低,因為擠在室內的人較少。冬季感冒也往往傳播得更快,因為人們更有可能待在室內,使病毒有許多宿主可以感染。夏季感冒比冬季感冒更嚴重嗎?冬季最常見的病毒是冠狀病毒。專家指出,有超過200種病毒會引起普通感冒,每種病毒的轉變方式不同,從而導致不同的季節模式。例如,鼻病毒和冠狀病毒往往會引起上呼吸道症狀。夏季常見的腸病毒似乎更具威力。除了其他病毒可能引起的常見咳嗽、鼻塞和發燒之外,腸病毒還可能有腹瀉、喉嚨痛、皮疹和身體疼痛等症狀。與此同時,夏季患病整體不適感的可能性會更大。除此之外,腸病毒比其他病毒的持續時間更長,這意味著如果你被感染,可能需要比正常情況更長的時間才能有完全恢復的感覺。夏冬兩季感冒的治療方式相同嗎?無論是哪個病毒家族,所有引起感冒的病毒大部分是透過飛沫傳播的,例如打噴嚏或咳嗽時噴入空氣中的飛沫。因此,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是在吃飯、化妝或戴隱形眼鏡之前經常洗手,或是盡可能不用手與臉接觸,並且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另一方面,充足的休息和營養豐富的飲食也會增強你的免疫系統,並在接觸感冒病毒時幫助保護你。如果你確實生病了,你可以像治療冬季感冒一樣治療夏季感冒,像是待在家裡直到病情好轉,同時在過程中進行自我療護。專家表示,由於沒有治療感冒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夏季感冒的最佳方法是增加水分和額外休息,以幫助免疫系統抵抗這些病毒,並幫助你感覺更好。在康復期間,若是出現身體疼痛或有症狀的發燒,可服用非處方的退燒藥物例如乙醯胺酚和布洛芬助緩解。如何緩解感冒症狀?.躺在床上休息。.補充水分。.服用乙醯胺酚緩解頭痛或發燒。.用溫鹽水漱口,或使用喉嚨噴霧劑或喉片緩解喉嚨痛。.使用抗組織胺或鼻噴劑改善鼻子症狀。【資料來源】.Are Summer Colds Really Worse Than Winter Colds?.Are Summer Colds Caused by Different Germs Than Winter Colds?.NIH: Catching a Cold When It’s Warm.Are Summer Colds Worse Than Winter Ones?
-
2024-03-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跟隨媽祖進香有什麼禁忌?2024白沙屯媽祖繞境日程、路線總整理,5件事保平安!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於18日起駕,一連九天前往北港徒步進香,來回約400公里,吸引18萬名信眾跟隨。醫師提醒,媽祖進香人潮擁擠,春天氣候日夜溫差大,須注意身體保暖,避免血壓不穩定,引發心臟不適,甚至導致心肌梗塞。此外,跟隨進香的信眾三餐不定時,小心引起腸胃不適。針對白沙屯媽祖九天八夜的進香活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前主任、開業醫師高偉峰提出5大注意事項:跟隨媽祖進香5注意事項1.媽祖進香每年參與人潮眾多,尤其進香的民眾許多年齡偏長,且晚上可能在各地的宮廟、路邊等處席地而睡,現在氣溫早晚溫差大,提醒注意保暖,要隨身攜帶藥物按時服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2.流感、新冠疫情正在流行,參與進香人潮眾多,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待四周人潮較不多時,可以脫下口罩喘口氣。3.進香時,天氣可能較熱,務必多喝水、戴帽子,做好防曬工作,以防中暑、熱衰竭等急性熱傷害症狀4.徒步進香時間長,易誘發足底筋膜炎,建議應穿著舒適的鞋子,也可以利用鞋墊,或以手杖、長柄雨傘作為支撐,降低發作的機會。5.進香活動時常燃放鞭炮,應注意被炸傷的意外,若鞭炮不慎炸傷眼睛或引起外傷,得不償失,建議燃放鞭炮時,應該遠離。跟隨媽祖進香的信眾三餐不定時,常需要餐風露宿,恐增加罹患腸胃炎機會。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表示,進香信眾可能三餐不定時,吃飯時往往是隨便吃一吃,且常以自己隨身攜帶的三明治、麵包果腹,在天氣炎熱時,食物可能加速腐敗,若吃入不潔食物,即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方冠傑說,當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應暫時不要進食,多休息,若有更為嚴重的發燒、一天腹瀉3次以上、脫水、全身無力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目前有多種病毒會引起腸胃炎,包括諾羅、輪狀、腺病毒等病毒,主要症狀為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惡心、肌肉痠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可以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疾管署表示,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進香信眾5點預防腸胃炎疾管署提供5點預防方法:1. 注意個人衛生,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2. 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3. 為預防疾病傳播,受病患汙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4. 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5. 出入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誰不適合參加媽祖進香?1.家有喪事者《白沙屯拱天宮》臉書特別說明,家中有喪事或守孝期間不宜參加進香活動。信眾應學習媽祖孝道,在服喪期間好好守孝,還沒對年之前不建議參加。此外,是大愛精神的展現,因進香是眾人的祈願,以白沙屯來說,這是數萬人對於媽祖的一種祈願,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去影響到別人的祈願。2.懷孕婦女懷孕者盡量不要參加進香,因進香人潮眾多,容易發生碰撞推擠,影響胎兒健康。參加媽祖進香有哪些禁忌?1.進香期間任何時刻都不可觸摸神轎。2.媽祖行轎時 須騰出空間不要簇擁在神轎旁。3.香燈腳在進香途中不能「鑽轎腳」,需把「鑽轎腳」的機會留給當地的民眾。4.不搶食、不浪費:香燈腳的吃與住需自行打理。但沿途信眾均會熱心準備各式餐點免費提供信徒食用,需遵守基本禮儀:不搶食、不浪費、公筷母匙及注重環保。參加進香建議穿著、必備物品1.個人換洗衣物及盥洗用品2.隨身攜帶的毛巾3.舒適好走的鞋子4.環保餐具6.睡袋或簡易睡覺休息用具7.防曬用品8.個人常備藥品,如三高藥品、止痛藥等9.個人隨身必須用品,如現金、手機、充電線。10.重要證件,如身份證、健保卡、駕照、提款卡等。其他重要資訊●2024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時間表●白沙屯媽祖路線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為全臺各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徒步距離最遠的行程,自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出發至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來回約400公里。●白沙屯媽祖直播:https://www.youtube.com/@Baishatun-Mazu●GPS追蹤媽祖神轎及頭旗即時位置:https://www.baishatungongtian.org.tw/article.php?id=4【資料來源】.白沙屯拱天宮網站.白沙屯拱天宮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26 醫療.耳鼻喉
這波感冒很嚴重!醫揭關鍵症狀「有夠誇張的咳嗽」、合併「化膿性中耳炎」
近日天氣溫差變化大,又有大陸冷氣團南下,孩童感冒患者增加。開業小兒科醫師陳信宏表示,最近診間孩童感冒情形,「真的很嚴重」,除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外,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連續咳嗽,「咳到肚子痛」、「晚上咳到睡不著」,請及早治療,同時也有嚴重感冒兒童出現「中耳積膿」,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呼籲家長在這段天氣變化、溫差大時,務必注意家中孩童健康。陳信宏在臉書指出,日前家長帶一名1歲6個月孩童來看診,主述是「發燒7天了,看了好幾家醫生,一直不會退燒」,有一些咳嗽,一些流鼻水,經過詳細檢查,看喉嚨、看耳朵、看鼻子、聽診,發現兩個耳朵裡面都有「中耳積膿」,也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找到了發燒的元兇。陳信宏說,最近這一波感冒,常會合併「化膿性中耳炎」,導致孩童反覆高燒不退,請家長帶小朋友來看診的時候,記得請醫師檢查耳朵,原因是小朋友容易亂動,不易乖乖坐著配合,所以耳朵比較難檢查仔細。經過,確定診斷與抗生素的治療,發燒終於控制住了。陳信宏指出,臨床觀察,這一波感冒症狀,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若孩童出現連續咳嗽,請及早治療。2歲女童感冒抽搐、雙眼上吊送醫 醫師:嚴重與否看「這兩點」近期天氣溫差變化大,即將又有大陸冷氣團到來,孩童感冒患者增加。一名台中市2歲女童日前感冒,在家午睡時,突然抽搐、雙眼上吊,家長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一時慌了手腳,送醫途中發現派出所,希望警方協助開道送醫,警方得知後,趕緊協助開警車,載運女童及女童母親前往醫院。所幸,經醫師診斷為感冒發燒引起的熱痙攣,就醫後已無大礙。馬偕兒童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說,熱痙攣為醫學專有名詞,主要是指患者發燒時,如果體溫上升速度過快,而出現抽搐、雙眼上吊等症狀,這在兒科十分常見,占整體於門診就醫兒童比率約1~2%,好發原因與孩童體質有關,若有熱痙攣家族史的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但往往只會發作一次,經治療後都可好轉,家長不需擔心。「當高燒不退,身體持續抽搐5分鐘以上,且反覆發作時,應特別提高警覺。」紀鑫表示,這種的抽搐恐與熱痙攣不同,有可能是腦炎、腦膜炎引起的症狀之一,家長務必提高警覺。紀鑫指出,近期氣溫忽高忽低,各種病毒十分活躍,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對兒童來說仍具威脅,近期門診兒童患者確實不少,呼籲兒童外出,家長應讓孩童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當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建議應盡速就醫。
-
2024-02-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類流感 估年後又有高峰
新冠、類流感疫情上周雙雙達到最高峰。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冠肺炎上周新增五六七例,死亡病例新增六十五例,創下近五個月以來新高;類流感就診人次則有十二點三萬,為近十年同期次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示警,春節、開學後,疫情可能再度上升,將出現較緩和的兩波高峰。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十二點三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為近十年同期次高。另增卅例流感併發重症、八例死亡。本流感季自去年十月一日至今年二月五日,累計四三五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近六成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八成四未接種流感疫苗;至於死亡,則有七十一人未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情方面,上周增新冠併發症五六七例、死亡六十五人,近四周以來,本土JN.1變異株占比已升至百分之六十四,成為國內社區新冠主流病毒株。疾管署原先預估,這一兩周新冠疫情處於高峰,單日就醫人數上看一點五萬人,但可能因天氣回暖、民眾疫苗打氣提升,群體免疫力提高等因素,實際感染人數下修約九千六百人,推測應是XBB疫苗接種情況踴躍,加上天氣變暖有關。羅一鈞說,XBB疫苗打氣明顯上揚,上周十九點七萬人接種,創下去年九月底開打以來的單周紀錄。XBB新冠疫苗迄今累計接種一六七點二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十七點九萬人次。目前Novavax仍剩卅萬劑,莫德納則有四五五萬劑。疾管署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傳散,而新冠、流感等疫情仍處高原期。羅一鈞表示,春節以及後續的開學、燈會等活動,人流的聚集預期會導致呼吸道疫情上升,預測開學後的一周開始,流感跟新冠疫情又會再有一波上升。民眾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等危險徵兆,請務必盡速就醫。羅一鈞表示,春節期間共有一五六醫療院所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有需要者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春節防疫專區」及各縣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盤點冬季好發病毒 採取正確預防措施以免疾病纏身
「得過一次流感真的就怕到了!」被稱為「台灣最速男」的我國田徑選手楊俊瀚,日前出席「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提到自己罹患流感經驗,原以為運動身強體壯,三天即可痊癒,卻在床上躺了快兩周,才擺脫疾病,自此不敢不重視預防,包括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施打疫苗等。日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特舉辦「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期望藉由展覽中活潑有趣的切身互動,縮短民眾與艱澀醫學知識間的距離,除了提高民眾對於疾病與相關知識的認知外,更希望觀展民眾能身體力行加入積極預防,建立自身的「強力盾牌」。藝術家陳怡揚也以疫情為發想,現場展示「枷鈴虎」的意象作品。陳怡揚說,疫情期間「+0」是大家最期待聽到的數字,完成畫作時剛好是2022年虎年,因此用枷鈴虎命名畫作,也代表台灣送走了疫情。楊俊瀚說,他最喜歡「枷鈴虎」這件作品,疫情帶來恐懼,但卻也讓人學習抵禦病毒的方式,像他在疫情期間感染流感,竟然是一次嚴重的大病,原本以為三天就可以痊癒,而且自己有在運動,不太相信小小的流感會影響生活,沒想到卻花了快兩週才擺脫疾病。楊俊瀚說,那次之後就怕到了「運動員真的身體不能不好」,以前沒有在特別擔心生病,自此之後,只要有疾病相關的訊息,他一定都會去特別重視。全球雖揮別新冠肺炎的陰霾,但近期時令進入到冬季,也是流感好發的季節1,流感病毒容易侵犯人體,嚴重恐會造成死亡。去年10月流感季開始至2024年的1月1日,流感重症案例就多達252例,65歲以上長者就占60%,當中就有93%沒接種流感疫苗。2疾管署近期公布12月24日該週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高達近11萬人,其中以腺病毒與流感病毒居多。截至1/1,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31萬餘劑,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剩餘約26萬劑。2別以為冬季只要注意流感病毒,百日咳也須多加小心。百日咳會透過空氣傳播,屬於一種呼吸道疾病,感染後,容易引起嚴重的「陣發性咳嗽」,如果感染的是兒童,更容易引起重症。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之外,目前兒童與成人都有百日咳疫苗,但成人接種率相對低,且百日咳具高度傳染力,若家中需照顧嬰幼兒,成人應考慮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家中孩童出現百日咳的機率。3無論是流感、百日咳或是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只要被感染時,呼吸道系統就會格外脆弱,容易同時被其他的細菌感染,或讓潛藏在人體內的病毒有機可乘,而有一種常潛伏在人體內,令人聞之色變的即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帶狀疱疹即為水痘病毒,大多數人小時候幾乎都曾有過水痘的經驗,但冒過水痘後,水痘病毒可能不會完全消失,而是躲在體內神經內,等到哪天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爆發,爆發後最令人難受的就是「神經痛」,有些神經痛還可能會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令患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4面對冬季各類的呼吸道病毒同時流行,最好的方法在於「預防」,最佳的預防方式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以及「施打疫苗」,若能做好自我防護,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度過這個冬季。1.CDC;2023;1-3;季節性流感防治2.公費流感疫苗剩餘約26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cdc.gov.tw)3.Taiwan CDC;2018;1-4;百日咳疾病介紹4.Harpaz R, et al.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e;57(RR-5):1-30.NP-TW-VX-ADVR-240001|Date of Preparation:Jan 2024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
-
2024-02-01 醫療.感染科
戴兩個口罩防病毒傳播?醫曝這樣做就能降9成風險
現在路過基層診所,總見到診所內外都是等待看病的人潮,四周親朋好友不是罹患流感,就是確診新冠。不少感冒、染疫的家長戴著雙層口罩,不希望把病毒傳給家中的孩子、長輩。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其實生病的人及家人若雙方都戴上口罩,就能降低9成傳染及感染風險,建議生病民眾在家應與其他家人保持距離,或請家中長輩、孩童等免疫力不佳者先戴著口罩,避免遭到感染。林應然說,本周為衛福部疾管署預估的流感、新冠疫情高峰,基層診所收治流感、新冠肺炎病人真的不少,還包括感染腺病毒等,若與新冠疫情前,2019年同一時期,病人數約增加2成,民眾須多提高警覺,應盡速接種疫苗,並勤洗手、戴口罩。「目前有兩大因素,有助維持流感、新冠疫情,避免突然飆升。」林應然說,首先,本周氣溫回暖,病毒活躍度略為降低;第二、在校學生、學童已開始放寒假,校園感染群聚情形,也可以降低;但隨著周五變天、下周又有冷氣團來襲,以及農曆新年到來,民眾南來北往、家庭群聚,年後疫情仍可能有一高峰,不可輕忽。【延伸閱讀】.戴口罩對健康有影響?研究曝這款口罩戴太久會引起心肺壓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2 焦點.元氣新聞
冬季爆「病毒感染潮」! 感冒、流感、新冠症狀一次看
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增加病毒感染的機率,流感、感冒等病例數倍增,除了病毒,也讓黴漿菌、肺炎鏈球菌更有機會侵犯人體。面對多種病毒齊發,高度流行的時節,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育慶教民眾,從「症狀」、「染疫後恢復時間」等方式,辨別一般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不同之處。感冒四季皆流行 流感10月起流行至隔年2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得過感冒,李育慶說,感冒大多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身體反應,只要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多數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疾病,感冒藥物大多是減緩感冒引起的症狀,因此,身體對抗不同的病毒,恢復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感冒的病毒類型,加總起來多達200多種,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李育慶說,這些病毒已存在世界許久,人類長期與這些病毒共存,但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就會開始作祟,讓人生病。通常一般感冒病毒在春季、秋季時較為活躍,因氣候轉變溫差大,身體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人體機會。不過,現代人多待在冷氣房辦公,室內外進出頻繁,等同一年四季都會出現溫差變化,也讓感冒在四季都處於流行期。流感不像一般感冒致病病毒有上百種,主要致病病毒分A、B、C、D型四類,最常見以A型與B型最多,即俗稱的「A型流感」(A流)及「B型流感」(B流)。A流常見的病毒株如H1N1、H3N2、H5N1、H7N9等,在台灣,感染H1N1、H3N2流感病毒,相較於其餘病毒株,更容易合併重症,特別是年幼的小孩及免疫力差的高齡長者;B流常見的病毒株Yamagata、Victoria兩種,目前皆在台灣社區內流行,C型流感較少見,且感染後症狀通常輕微。流感季多數在冬天,與流感的傳播方式為飛沫、空氣傳染有關,冬天民眾常會在室內取暖,增加病毒傳播的機率,衛福部疾管署監測,每年10月到隔年的2月都是流感的高峰期。新冠肺炎則是由新冠病毒引起,全球自2020年起,就籠罩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中,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會不斷變異,使病毒更適應人體,從最早期的武漢株,到現在已是Omicron系列變異株,2023年下半年主要流行變異株為EG.5、2024年起,全球流行變異株逐漸轉變為JN.1。流感典型症狀「全身肌肉痠痛」 新冠藏「長新冠」風險李育慶表示,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種疾病都算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狀大多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輕微,大多4到7天就會恢復,但流感與新冠肺炎,上呼吸道的症狀,通常要7天左右才會逐步恢復,而新冠肺炎的症狀,會有「長尾效應」,俗稱長新冠,如嗅味覺喪失等症狀,恐要到一個月左右才可能恢復。感冒常見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部分患者會發燒;流感的症狀,常會伴隨著「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其餘則與感冒類似,有頭痛、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新冠肺炎則是綜合感冒與流感的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頭痛、乾咳、肌肉痠痛、倦怠,以及腹瀉、嗅味覺喪失或異常等。李育慶說,新冠肺炎的腹瀉、嗅味覺喪失的症狀,並非是新冠病毒獨有的症狀,有些感冒病毒也會讓患者又吐又拉,如輪狀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除了病毒以外,有些細菌感染也會產生類似症狀,如,沙門氏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等。有些醫師會將會引起嘔吐腹瀉的病毒或細菌感染稱為「腸胃型感冒」,李育慶說,醫學上其實沒有「腸胃型感冒」這個詞彙,是為了讓民眾好記才有的名詞,如果要分辨自己的腹瀉,是病毒引起,還是細菌引起,可以從症狀的嚴重程度分辨。細菌性感染出現的腸胃道症狀,會有明顯高燒、腹部劇痛、排泄物會有血絲、排出黏液便。主要是細菌侵襲腸道粘膜,才會導致排便出現血絲,通常患者恢復的時間會超過7天。病毒性感染的腸胃道症狀,患者通常是會水瀉,或是排稀便,同時會伴隨想吐,全身痠痛等。但嚴重程度低於細菌性感染,大多服用紓緩症狀的藥物,約3到5天可以改善症狀。高風險脆弱族群 施打疫苗預防重症死亡李育慶表示,除了一般感冒沒有疫苗可施打,流感及新冠肺炎都有疫苗,施打疫苗可幫助預防感染後重症的發生。流感與新冠肺炎對於「脆弱族群」侵襲力高,脆弱族群是指有免疫疾病、肥胖、慢性疾病、幼兒或是65歲以上高齡者,身體免疫力恐無法抑制流感或是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容易引發重症。雖然對抗病毒大多是要仰賴人體的免疫力,但針對流感與新冠肺炎,已研發出「抗病毒藥物」,流感的抗病毒藥物稱之為「克流感」、新冠肺炎的藥物則為「瑞德西偉」、「莫納皮拉韋」,其藥物原理是抑制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減少體內病毒量。脆弱族群若能在輕症時投藥,藥物效果佳。李育慶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秀傳紀念醫院社區健康部主任秀傳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專長:常見急性疾病的治療與衛教各種慢性病持續性及周全性診療勞工健檢複檢暨諮詢職業病診斷及預防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543男方基地】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醫師曝喉嚨痛12大原因、舒緩6飲食+7方法一次看懂
吞口水喉嚨痛怎麼辦?喉嚨痛是感冒常見症狀之一,感染新冠肺炎、黴漿菌等疾病也會造成喉嚨痛。有些民眾出現喉嚨痛症狀時會自行服用消炎止痛成藥,認為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緩解,但是,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曾撰文指出,喉嚨痛可能是潛藏的嚴重疾病,如果3天未好轉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對症下藥。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本文帶您了解喉嚨痛的原因及舒緩方法。喉嚨痛12大原因陳亮宇指出,喉嚨痛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咽喉扁桃腺發炎,其中病毒感染佔比超過70%,而細菌感染雖然較少見,但如果沒有及時且正確診斷治療,可能會造成A型鏈球菌感染(GAS)等嚴重併發症。以下整理喉嚨痛常見原因:·感冒、流感:喉嚨痛為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之一,小兒科醫師蕭淑綾指出,流感症狀和一般感冒很像,但是流感較嚴重且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疱疹性齒齦炎:因單純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症狀包括高燒、口腔劇痛、流口水、口咽舌處潰瘍、無法進食、脫水、口腔惡臭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腸病毒:大人與幼童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小兒腸病毒常見症狀包含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等症狀。·新冠肺炎:不論是感染原始新冠病毒株、Delta病毒、Omicron變種病毒,皆可能造成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腺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症狀包含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以反覆高燒多日為腺病毒典型症狀,因此被稱為「燒久姬」。·甲狀腺炎: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亞急性甲狀腺炎常見症狀為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頸部疼痛可能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且可能併有發燒,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胃食道逆流:為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常見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二手菸、三手菸等菸害: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短期暴露二手菸環境可能會引起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多種不適症狀。·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發炎會造成扁桃腺發紅、腫大,而扁桃腺腫大會阻礙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其他症狀包括頸部淋巴腫大、頸部壓痛、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發燒、寒顫、食慾下降、倦怠。·魚刺、骨頭等異物卡住喉嚨:異物卡住喉嚨時會造成吞嚥困難,若自行處理不當(喝醋、吞飯)可能會造成食道受傷,應至耳鼻喉科求診。·黴漿菌:被稱為行走的肺炎,潛伏期較長約3周左右,初期症狀表現有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約2~4天後開始乾咳並且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張口呼吸:早上起床發現喉嚨乾痛,大多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長時間張口呼吸導致黏膜乾燥而引起的。喉嚨痛可以喝什麼?吃什麼?一早起床喉嚨乾痛不舒服,想吃東西又怕痛嗎?根據啟新診所衛教資料指出,喉嚨痛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上火食物、富含組織胺食物及酒精性飲品,以免加劇不適感,建議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飲食緩解喉嚨痛:·多喝水:多喝水可保持喉嚨濕潤,緩解喉嚨痛;避免飲用太熱/太冰的水,溫水有助改善濃痰、加速黏液排出。·蜂蜜:蜂蜜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效果,有助改善喉嚨痛且能把水分留在喉嚨,以增加喉嚨滋潤度避免乾燥,但蜂蜜含有糖份切勿食用過多,約半小匙至一小匙即可。·喝檸檬水、蜂蜜水、紅茶、綠茶:含有維生素C、兒茶素等成分,具抗氧化、抗發炎、鎮痛等效果,可緩解喉嚨疼痛。·多吃蔬果:枇杷、梨、奇異果、蘋果、袖子、檸檬、蕃茄、葡萄等蔬果富含維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有助改善喉嚨發炎。·溫涼食物:喉嚨痛吃燙食會加劇喉嚨痛症狀,但如果伴有咳嗽症狀切勿吃過多冰冷食物。·軟質、滑順食物:堅硬食物會刺激喉嚨,喉嚨痛時可以吃優格、燕麥、馬鈴薯泥、果凍等幫助吞嚥。喉嚨痛6種舒緩方式除了上述飲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之外,啟新診所也建議日常可做以下6點緩解喉嚨痛症狀:1.多休息2.睡眠要充足3.遠離菸害 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4.溫鹽水漱口5.維持環境濕度6.不頻繁清喉嚨另外,根據扶原中醫指出,喉嚨痛可按壓列缺穴、合谷穴、曲池穴3穴位可改善,以下詳細說明穴位作用與位置:參考資料:扶原中醫、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啟新診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0 醫療.感染科
A降B升,流感型別轉換!一般感冒、A型流感、B型流感有什麼不同?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表示,類流感流行型別轉換,目前流感下降,其中流感中雖然仍以A型H3N2為主,B型流感提升,有可能在春節前後流行。同時呼籲民眾儘速接種疫苗,推估公費疫苗存量可供施打到春節左右。類流感病例前三名病原體:腺病毒(40%)、流感病毒(25.1%)、副流感病毒(17.3%)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第50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分別為1.05%及11.6%,與前一周相當;近四周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腺病毒(40%)為多,其次為流感病毒(25.1%)、副流感病毒(17.3%),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社區流感仍以A型H3N2為主 但B型漸升羅一鈞表示,類流感目前腺病毒占比上升,比前一周上升6個百分點;流感占比下降3個百分點。目前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而近期社區內B型流感占比略升,從前一周的23%上升到34%,後續可能因為型別轉換,於春節前後流行,建議即使已感染過流感,仍應接種流感疫苗加強對B型流感之保護力。雖輕症出現型別轉換症狀,但重症目前沒有出現B流增加的趨勢。 公費流感疫苗皆為四價 沒有流行型別不吻合問題羅一鈞表示,過往曾發生因為公費流感疫苗種類,與流行病毒不吻合而造成當年疫情大規模流行的狀況,目前公費疫苗已經改成接種四價流感疫苗,轉換後都沒有發生過流行型別不吻合。截至12/18,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19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13.4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1%。羅一鈞表示,尚未達目標值55%;各縣市中,基隆市、宜蘭縣、連江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澎湖縣等八縣市達標(55.2至64.7%)。羅一鈞說,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約38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按照存量估計仍可以施打到春節後。一般感冒、A型流感、B型流感有什麼不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9 醫療.感染科
xxA降B升流感型別轉換 羅一鈞提醒恐在春節前後流行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表示,類流感流行型別轉換,目前流感下降,其中流感中雖然仍以A型H3N2為主,B型流感提升,有可能在春節前後流行。同時呼籲民眾儘速接種疫苗,推估公費疫苗存量可供施打到春節左右。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第50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分別為1.05%及11.6%,與前一周相當;近四周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腺病毒(40%)為多,其次為流感病毒(25.1%)、副流感病毒(17.3%),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羅一鈞表示,類流感目前腺病毒占比上升,比前一周上升6個百分點;流感占比下降3個百分點。目前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而近期社區內B型流感占比略升,從前一周的23%上升到34%,後續可能因為型別轉換,於春節前後流行,建議即使已感染過流感,仍應接種流感疫苗加強對B型流感之保護力。雖輕症出現型別轉換症狀,但重症目前沒有出現B流增加的趨勢。 羅一鈞表示,過往曾發生因為公費流感疫苗種類,與流行病毒不吻合而造成當年疫情大規模流行的狀況,目前公費疫苗已經改成接種四價流感疫苗,轉換後都沒有發生過流行型別不吻合。截至12/18,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19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13.4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1%。羅一鈞表示,尚未達目標值55%;各縣市中,基隆市、宜蘭縣、連江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澎湖縣等八縣市達標(55.2至64.7%)。羅一鈞說,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約38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按照存量估計仍可以施打到春節後。郭宏偉說,上周新增16例流感併發重症 ,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發病日介於12月3日至12月13日,其中1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10例具慢性病史;另新增1例死亡(A型H1N1),為80多歲女性,於9月23日發病,個案具慢性病史且未接種流感疫苗。另外,羅一鈞表示,疾管署自11月26起日實施「定點監測、鼓勵採檢」措施,截至17日已採檢175人,其中140人為陽性,檢出陽性仍以流感(67.9%)及新冠(14.3%)為主,並未新增檢出肺炎黴漿菌。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截新冠 醫籲防疫預算常態化 增加篩檢誘因 精準診斷用藥/秋冬疫情升溫1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來到高點!台灣死亡病例上周新增34例,也是近期新高,疾管署預估,明年(2024)一月中旬達到感染高峰,依據最新統計,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在上周(12月5日至12月11日)新增232例,為流感重症的15至16倍之多。由於秋冬有多種病原體作亂,醫界擔憂,照這樣的情勢演變,基層診所攔不住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將造成病房占床率「壓力山大」,恐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權利。醫界建議,在指揮中心解編、沒有預算情形下,應該仍要設立防疫基金,或讓預算常態化,針對診所端要提出更合理篩檢誘因,加強輕症患者攔截,以防變種病毒入侵、疫情捲土重來。新冠威脅遠勝流感 長輩更要注意「新冠重症病患人數從來沒有少過!」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近期數據顯示,與流感重症人數相比,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是流感重症病例數的8至15倍,代表新冠威脅遠遠高於流感。此外,陽光耀強調,新冠及流感重症以侵襲65歲以上長者為主,且容易導致死亡。從今年3月20日統計起,新冠感染者產生併發症者,65歲以上者占近八成、死亡者約占九成;流感重症的年齡比率,65歲以上者占約六成、死亡者占六成四。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要提防流感,更要小心新冠威脅,其中,新冠重症造成的高齡死亡比率更是遠超過流感,令人憂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觀察到,目前台灣流行的病毒、致病菌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還包括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基層診所來說,除了流感,多數診所都沒有針對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篩檢,因此無論診斷、用藥都是靠臨床醫師判斷,特別是新冠肺炎,現在也較少診所會進行快篩,確診的人自然就變得較少,想要達到「攔住新冠輕症」,並且能「精準診斷、用藥」就變得困難。新冠仍在社區流行 未來佔床率恐影響其他患者治療上述現象讓後線的醫療端壓力很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秋冬往往是醫院病房占床率最緊繃時期,醫療端壓力已非常沉重,目前新冠肺炎仍在社區流行,未來病房占床率將更高,恐影響到癌症、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療時程,除了醫院病房成重災區之一,其他高風險病患就醫也會受排擠,環環相扣下,恐怕是惡性循環的開端。對此,林應然認為,若能調高基層診所端的篩檢、診斷等相關健保給付點值、提升用藥可近性,並多增加誘因,基層診所便能發揮功能,協助輕、中症病患盡快接受治療。高風險者易變重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說,若是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流感,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重症,還會加重既有症狀,且「新冠肺炎誘發氣喘的比率較高,約千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若未及早確診、用藥,後續往往更棘手、更複雜。談到防疫相關費用來源,黃啟嘉建議,運用防疫基金模式或可幫助防疫預算常態化,防疫工作也能永續運作;陳宜君也建議,疫後感染科醫師的培訓也需更重視。醫界期待未來防疫用藥、篩檢試劑等物資可穩定供應,輕、中症病患也可及早確診、用藥,保障國人健康。(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06 焦點.元氣新聞
全民感冒行為大調查!八成民眾期待「吃藥後1小時內發揮藥效」,醫生如此建議
近期日夜溫差變化大,國內呼吸道疾病升溫,並且呈現多種病毒齊發的現象,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及新冠病毒等。醫院診所也大排長龍。有網友觀察到辦公室因感冒請假的同仁比往常更多,「感覺病毒感染一種接著一種,綿綿無止盡。」在經歷這2、3年Covid-19疫情洗禮後,究竟國人面對感冒時,態度與行為出現了哪些變化?因應病毒新常態,民眾是否會用和以往不同的方式來接招?對抗感冒初期症狀,近6成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買藥感冒了怎麼辦?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嗎?聯合新聞網與專業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東方線上」於今年9月上旬,針對600位25-54歲的受訪者進行「感冒大調查」,發現民眾最擔心的「感冒症狀大魔王」,前三名分別是:「咳嗽 / 喉嚨痛」(73.2%)、「流鼻水 / 打噴嚏」(67.5%)、「鼻塞」(61.2%)。而當輕微感冒症狀出現時,許多民眾會立刻就醫,也有近6成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買藥(58%),原因是因為「症狀輕微」(67.8%)、「指示藥容易購買取得」(53.2%)、「沒有時間候診」(42.2%)、「不想浪費醫療資源」(27.0%)、「指示藥劑型選擇較多」(25.6%)、「不喜歡看醫生」(21.0%)。8.5成民眾在意1小時內就有效、近6成注重處方成分雖然感冒是很普遍的小病,卻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因此許多人會選擇自行透過非處方藥來緩解症狀。調查指出,民眾在選擇感冒藥時,最在意的就是服用效果(65.7%),有超過8.5成的人,希望藥效能夠在1小時內發揮,更有34.2%民眾期待症狀在30分鐘內快速緩解。也有近6成受訪者注重醫師處方成分,約4成受訪者在意是否會產生副作用,像是嗜睡等。至於感冒藥什麼時候吃最有效?耳鼻喉科醫師陳佑誠表示,現在民眾就學、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緊湊,建議一開始出現感冒症狀,像是:喉嚨痛、鼻塞、畏寒,就可以使用藥物來緩解不適感,降低感冒對生活的影響。市面上感冒藥種類很多,陳佑誠醫師建議民眾在挑選時,可注意:是否含醫療院所常用處方成分?品牌是否值得信賴?是否有衛生主管機關核可文字? 切勿吃到來路不明的藥物。陳醫師表示,「感冒藥的功效如何,除了看成分以外,也要留意單方/複方,建議選擇複方、含醫師處方成分,才能快速見效。」民眾若有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此外,感冒時除了服用感冒藥來緩解不適症狀,建議可以搭配充足睡眠、補充適當水分、攝取足夠的營養,包含蛋白質和蔬果,更能加速身體修復。秋冬溫度下降,平常也要做好基本的保暖措施,以免被感冒纏身,影響人生精彩時刻!PM-TW-PCF-23-00085更多相關報導:【感冒大調查】感冒大軍到,你準備好了嗎?感冒沒時間看醫生?服用感冒藥快速緩解症狀感冒超崩潰!秋冬感冒病毒大軍來襲,掌握 5 招輕鬆擊退
-
2023-12-05 醫療.感染科
不止黴漿菌,中國爆7種病毒感染潮!一表看各種呼吸道感染對哪個年齡層最危險?
令世界停滯的新冠病毒讓大家開啟的防疫新生活,現在又要捲土重來了嗎?中國傳出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根據中國衛生單位提供世衛資料,該國自今年五月起,兒童黴漿菌肺炎門診與住院數就已發現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於11 月26 日發布新聞稿示警,建議民眾應接種新冠XBB與流感疫苗。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 成人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疾管署11 月25 日表示,即日起全國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於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陸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成人則需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且相關疫情高峰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建議「兒童、老人、慢性病人」三類族群短時間暫時先別去中國。疾管署也公布各年齡病原體:1~4 歲為流感、鼻病毒,5~14 歲為流感、黴漿菌、腺病毒,15~59 歲為流感、鼻病毒、新冠病毒,60 歲以上則為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普通冠狀病毒。呼吸道感染多數可自行痊癒 發展為肺炎需用抗生素治療根據疾管署公布Q&A,上述疾病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然而,若發展為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的首選治療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替代性藥物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潛伏期為1~4週、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目前黴漿菌無家用快篩可以使用,預防方式與防範新冠病毒沒有不同,維持良好防疫習慣,配戴醫用口罩、以肥皂 勤洗手。【延伸閱讀】.感染黴漿菌可自行買藥吃嗎?藥師公會理事長爆:陸配紛赴藥局買「這款藥」想寄回鄉.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本文轉載自《藥師週刊電子報》第2340期,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7 醫療.感染科
感染黴漿菌肺炎「活似嗓子吞刀片」!黃立民示警:明年初影響台灣
大陸北方黴漿菌等呼吸道疫情嚴峻,衛福部疾管署針對大陸呼吸道疫情連兩天示警,並宣布即日起「機場戒備」,昨發布醫界通函,要求醫師看診時落實「TOCC」機制,瞭解個案旅遊史、接觸史、群聚等訊息,有疑慮應盡速通報。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對岸疫情上升勢必影響台灣,預計國內明年農曆年後將有一波流行,持續三個月。北京醫院 看診排一天中國大陸北方地區近期爆發黴漿菌肺炎(陸稱支原體肺炎)大規模感染,尤其兒童感染病例遽增;綜合陸港媒體報導,北京兒童醫院掛號排到三千多號,等待看診時間超過廿四小時,天津兒童醫院單日接診量超過一點二萬人次,北京、天津醫院人滿為患。微博上許多網友表示孩子感染黴漿菌肺炎或學校多數同學感染,有家長呼籲學校停課;染病者則形容症狀「活似嗓子吞刀片」,難受程度不亞於新冠。大陸官方表示,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重疊有關,其中以流感為主,要求醫療機構延長服務時間,最大限度提高接診能力。我疾管署昨天正式發出「醫界通函」,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持續加強國內外疫情監測、國內機場港埠檢疫站的發燒篩檢,並於機場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自大陸、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此外,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看診時應落實「TOCC」機制,包括記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等資訊,並依通報病例處理流程進行採檢及通報。計畫前往大陸的民眾應於出發前接種新冠XBB及流感疫苗,降低肺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風險。黃立民說,大陸黴漿菌疫情若是「免疫負債」所致則無須過於擔心,但若是受到細菌抗藥性影響,社區出現新的強勢抗藥性細菌株,對大陸防疫就會變得更為吃力。傳染力強 潛伏達二周黃立民指出,國內黴漿菌疫情發生頻率為每四年一次,上次為民國一◯八年,依頻率應在今年爆發,但受「免疫負債」影響,新冠、流感、腺病毒等潛伏期較短的病毒先行傳染。黴漿菌屬慢性細菌感染,潛伏期一到二周,一年四季都可能流行,台灣與大陸往來頻繁,預計明年農曆年後將出現流行,輕症患者主要症狀為咳嗽,但一咳就具傳染力,民眾應該做好自主防疫,勤洗手、戴口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創新藥物現曙光 3罕病基因治療仍卡關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的療法,未來將是罕見疾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8月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還有去年9月取得藥證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和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的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等。「罕病病患、家屬都希望能盡快用藥,不然越晚接受治療,療效越差。」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無奈地表示,許多罕病病患越早接受治療愈好,避免功能退化到無法挽回、甚至死亡的地步;AADC缺乏症便是其中一種,救命藥基因治療去年7月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在台灣至今卻已卡關一年多。2010年,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研發出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胺產量,改善神經問題與運動能力,目前台大醫院已有30位病童因恩慈療法、臨床試驗獲得基因治療,去年7月更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基因治療在台灣今年一月申請藥證至今,仍尚未通過,接下來還要面對漫長的健保給付等待期,簡穎秀表示,病患家屬常常望藥興嘆,只能盡量維持身體狀況,等待未來使用基因治療的機會;目前全台共65位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5到10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人生有重新運轉的機會。簡穎秀建議,藥證、給付審查應考量罕藥的特殊性,加速程序,讓病患在惡化到無法挽回前,得到治療;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也說,新藥發展快速,價格昂貴,審查、給付制度應有所調整,如成立罕病藥物創新多元基金,先支付已獲藥證、正等待納保的罕藥,並有多元財務管道,健保與公務預算應該均納入。
-
2023-11-10 醫療.呼吸胸腔
黴漿菌從中國入侵台灣,恐爆大規模感染?肺炎黴漿菌你該知道的8件事
你可以先知道: (1)臺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感染病例,但夏、秋較常見,傳言「入侵臺灣」的說法可能是因為中國正在大流行,傳言提醒臺灣民眾之餘、臺灣民眾毋需因而恐慌。 (2)造成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很多,包括民眾常聽到的流感、新冠等,黴漿菌只是其一,疾管署並未將黴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毋需監測通報,民眾也不需要特別恐慌。 (3)黴漿菌是很特殊、沒有細胞壁的細菌,傳言提到目前尚無疫苗可打是正確的,防疫之道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 【2023/11/8 更新】疾管署於11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急診資料分析,今年黴漿菌感染症約在十月初曾有一波小高峰,有達到單周破百例的規模,目前病例數已下降、觀察高峰期應該已經過了,提醒「0 到 6 歲」及「7 到 12 歲」這兩個年齡層是最危險的好發族群。網傳有關黴漿菌疫情的貼文,提及黴漿菌已入侵臺灣、專襲肺部,沒有疫苗、久咳不癒要小心等等。但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感染黴漿菌的多數輕症會自型痊癒,雖然黴漿菌對第一線抗生素有 7 成抗藥性,但仍有其他藥物及替代療法。而根據疾管署資料,只有 1 成的黴漿菌病患會變成肺炎,傳言「專襲肺部」的說法有誇大及造成恐慌的疑慮。且臺灣每年夏、秋常有黴漿菌疫情,每隔 4 到 8 年也會有一波較大疫情,傳言「入侵臺灣」的說法也不正確。 黴漿菌入侵台灣的訊息?原始謠傳版本: 昨晚大愛新聞報導~ 明天開始記得帶口罩 黴漿菌已入侵台灣 潛伏期21天 專侵襲肺部 目前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久咳不癒要小心。出入公共場所口罩戴好戴滿。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臺大醫院確診 2 例 中國正在大流行 網傳貼文指稱大愛新聞報導,根據近期相關新聞的檢索、應是指 11 月 3 日大愛電視「感冒咳嗽逾兩周 黴漿菌肺炎病例增多」,報導中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該院最近看到 2 例確診,從呼吸道有找到肺炎黴漿菌的 DNA,過去這一、二年一直測都測不到,這 2 例可能代表已經有了社區傳播。黃立民強調,黴漿菌過去很少引起嚴重的肺炎,但是 2018 到 2019 年的時候,黴漿菌的肺炎變得很嚴重,甚至有人需要用葉克膜。MyGoPen 查詢最近一波的相關報導,最早訊息應是 ETtoday 新聞雲於10月30日的「中國正大流行!台大醫曝台灣恐爆發「黴漿菌感染」:曾害童插葉克膜」報導,文中引述黃立民的說法,指出目前中國正在大流行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現在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 6 成抗藥性,且該細菌現在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黴漿菌不嚴重 未列入法定通報黴漿菌肺炎在中國稱為「枝原體肺炎」,疾管署也在每周二例行記者會回應此事、10 月 31 日時由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黴漿菌肺炎為非典型肺炎,輕症通常會自行痊癒,但也可能長達幾個月,但黴漿菌肺炎並非臺灣的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沒有相關數據統計,提醒民眾不需要恐慌、雖然黴漿菌對第一線治療巨環類抗生素有高達 6 到 7 成的抗藥性,但仍有其他有效藥物及替代療法。 【2023/11/8 更新】疾管署於 11 月 7 日的例行記者會中再度提供黴漿菌的疫情資料,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急診資料分析,從九月底到十月初有一波小高峰、連續三周都在百名病例以上。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與黴菌無關,感染者從出現症狀前幾天、到治療後好幾周都有傳染力,就算變成肺炎也還能走來走去,而有「行走的肺炎」之稱。根據疾管署官網「傳染病介紹」中有關「肺炎黴漿菌感染症」的資料提到,黴漿菌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家戶內的傳播最常見,於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或是原先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都是高風險族群。 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臺灣在夏天及初秋較常見;黴漿菌主要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潛伏期約 1 至 4 周。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周甚至數月的咳嗽,估計約有 10% 的病患會變成肺炎,預防黴漿菌感染的方法包括:(1)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 (2)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 (3)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4)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傳染力強 傳染期長!一成會變肺炎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官網的衛教資訊中,「黴漿菌肺炎」專頁提到,感染黴漿菌後沒有免疫保護能力,之後還可能發生重覆感染。在台灣約每 4 到 8 年會發生大流行。黴漿菌肺炎感染可以從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肺炎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黴漿菌肺炎的傳染力極強,只要與病人有親密接觸,就有 60% 到 90% 的感染機率,傳染期可以由出現症狀前的 3-8 天,直到治療後的14個星期,因為傳染期非常的長,因此要預防被傳染是非常困難的事。結論 傳言指出臺灣正流行上呼吸道疾病,疑似是黴漿菌大流行,但各種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包括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以及腺病毒、鼻病毒、黴漿菌等,並非所有上呼道病患都是感染黴漿菌,臺灣疾管署並未將黴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所以沒有監測的通報數據;事件起因為臺灣臨床醫師發現確診病例、且中國疫情嚴重,而發出提醒、呼籲民眾注意,民眾應多加警覺,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應立即就醫、由臨床醫師診斷治療,毋需因傳言而過度恐慌。 傳言還包括多種版本,有的版本提及黴漿菌會引發肺炎重症,但根據疾管署資料,只有約 10% 病患會惡化成肺炎;也有的版本提及「入侵」臺灣或是即將大流行、下個月大流行等,但根據疫情資料,臺灣每年夏、秋都會出現,且每隔 4 到 8 年會有一波大流行,都是過曾有的疫情波動及循環。(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1/Mycoplasma.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04 養生.聰明飲食
腸胃炎只能吃白粥吐司?營養師授「腸胃炎飲食5原則」,4類食物吃了恐繼續拉
中秋節剛過完,報復性烤肉+月餅,再配柚子,連假瘋狂吃後你的腸胃還好嗎?是否不小心就成了急性腸胃炎苦主?若不幸得急性腸胃炎,你是否認為你的飲食只能吃粥跟吐司?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分享要怎麼調整飲食,表示除了粥跟吐司,還有一些食物可以吃,但需要注意飲食5重點,若吃錯食物可能會繼續拉。腸胃炎分2種類型:細菌型v.s病毒型.細菌性腸胃炎若吃到不新鮮食物、暴飲暴食,可能引發「細菌性腸胃炎」,會有以下症狀。.發燒:你可能會發燒持續2-3天.拉肚子:一天>3次以上,可能有血便、水狀黏液糞便.嘔吐:可能有嘔吐症狀.療程天數:通常需要7-10天、在夏季比較盛行.病原體:可能來自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腸炎弧菌、霍亂弧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毒型腸胃炎若因聚在人多的地方,可能引發的是「病毒型腸胃炎」,會有以下症狀。.發燒:或許會發燒.拉肚子:會拉肚子,但較不會出現血便或黏液狀糞便.嘔吐:染上諾羅病毒較常出現嘔吐噁心症狀.療程天數:通常需要2-3天、一年四季都盛行.病原體:可能來自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腸胃炎飲食5重點很多人都以為腸胃炎就是吃到不乾淨的食物,但其實暴飲暴食、吃太油…都可能會有一些腸胃道不舒服的症狀。高敏敏提醒,若真的得了腸胃炎,以下飲食5重點要注意:1.多喝水:如果你的舌苔乾、皮膚乾、頭昏眼花,都可能是水份不足所致,是身體要你多補充水分的警訊。2.喝運動飲料:腸胃炎會一直拉肚子,不要拉到電解質失衡才想到要補充,建議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3.飲食清淡:飲食清淡是腸胃炎的飲食鐵則,得腸胃炎就不要不要一如往常的大吃大喝了。4.少量多餐:腸胃炎的飲食應以少量多餐為主,減少腸胃刺激,可以把一天3餐分成一天6餐(3正餐+3點心)。5.就醫診治:如果腸胃炎的症狀一直無法改善,請儘速就醫。腸胃炎只能吃粥嗎?得到腸胃炎後只能吃粥度日嗎?高敏敏表示,其實只要掌握「好消化的清淡飲食」+衡量自己腸道狀況,還可以吃以下4類食物。1.含果膠、可止瀉的水果:蘋果、香蕉2.水煮清湯類:蛋花湯、清湯麵、粥品3.好消化的食物:蒸蛋、吐司、蘇打餅乾4.少粗纖維的菜:蔬菜的嫩葉部分腸胃炎的4類地雷食物除了上述腸胃炎可以吃的食物,有4類地雷食物應該避免吃下肚:1.高糖飲料(選無糖補充水份可以,但有糖的會影響滲透壓,可能繼續拉)2.甜食:蛋糕、甜甜圈等3.辛辣刺激食物4.油煎油炸中秋享受美食後常會有腸道不適的情況,看完以上腸胃炎的2種類型,腸胃炎的飲食原則及可以/不能吃的食物種類,知道得腸胃炎後該怎麼吃了嗎?高敏敏提醒,飲食過量、太油、太辣,都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腸胃敏感的人也要多留意腸胃保健,切勿暴飲暴食造成腸胃負擔。延伸閱讀:.胃也會抽筋!胃痙攣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胃痙攣症狀及飲食一次看.胃酸過多、腸胃炎怎麼辦?專家教應急措施化解3大腸胃問題.就醫不要只會說肚子痛 主治醫師教你從4個問題揪病因
-
2023-10-03 醫療.感染科
2023流感疫苗懶人包/公費流感不想打高端,還有哪些廠牌可選?一表看3種疫苗施打時程
全台公費流感疫苗於10/2開打,近日傳出有家長不想讓孩子施打高端的流感疫苗,多縣市出現「拒打」現象。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家長若想選擇廠牌,可拿補接種通知單到指定醫療院所,但需評估拖延施打時程,恐增加感染流感風險。而流感疫苗除了高端,還有什麼廠牌可選?3種疫苗都要打又該何時打?《元氣網》整理疫苗開打資訊。病毒性腸胃炎、腺病毒、B型流感 3大病毒齊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日前於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最近新一波感染症有3大流行趨勢,其一,好發於秋冬的病毒性腸胃炎病例明顯增加;其二,高燒不退病人中,腺病毒感染比例上升;最後則是快篩檢驗出B型流感的比例增加。他觀察今年流感的趨勢先是A型流感H3N2,再來是A型流感H1N1,不知現在會不會逐漸變成B型流感為主流?而根據疫情中心監測,近期呼吸道病原最主要是以流感病毒為主,再來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以及副流感病毒。社區為A型H1N1及H3N2共同流行。2023流感疫苗施打資訊2023年公費流感疫苗.國光生技.賽諾菲.台灣東洋.高端疫苗2023年自費流感疫苗上述4種+葛蘭素史克的伏適流四價疫苗 Fluarix Tetra (6個月以上適用)。公費疫苗對象及開打時間第一階段(112年10月2日起).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禽畜相關及動物防疫人員第二階段(112年11月1日起).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2023年流感疫苗病毒株如何選用?今年我國使用之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今年使用之疫苗係適用於2022-2023年流行季,每劑疫苗含下列符於規定之抗原成分:雞胚胎蛋培養疫苗A/Victoria/489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9/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細胞培養疫苗A/Wisconsin/6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6/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如果要打不同疫苗,如何間隔?有專家提出,十月二日起,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三種疫苗同時接種,恐釀史上最混亂疫苗接種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的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今年年底老人家最重要的三支疫苗。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都應該要再打一次,並且應該列為優先接種;而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年接種一次,若今年也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再與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間隔一個月後安排接種。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資料來源】.「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粉絲專頁.疾管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8 焦點.焦點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
疫情解封後又遇到開學日,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大爆發,擠滿了醫院診間。根據疾管署呼吸道疾病通報資料,多種嬰兒和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疫情急速升溫,前三名依序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以及腺病毒感染,其中RSV自8月底開始,通報個案暴增數倍。感染科醫師呼籲,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及國慶連假,南來北往免疫力容易下降,大人小孩都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症狀就須要就醫,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RSV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流行,但今年的疫情似乎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今年RSV患者容易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等,合併細菌性肺炎,導致休克送重症加護病房,像是曾有位1歲的小孩就醫時,已出現發燒、喘等症狀,檢查發現竟同時感染RSV、副流感病毒、新冠肺炎三種病毒,且已合併細菌性肺炎,經過抗生素、呼吸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新冠疫情前,因為群體免疫的關係,RSV感染個案少,但疫情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反而讓群體免疫不再,且解封後民眾開始將嬰幼兒送到托嬰所、幼兒園,加上坐月子中心和護理之家疏於防範,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發生,部分醫療院所看診、接種疫苗沒落實分流,增加RSV傳染機會,「現在我的診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RSV的感染個案,以前同期都沒有。」陳伯彥分享,曾有位1歲1個月的小男童被爸爸感染,剛開始僅咳嗽、流鼻水,兩天後咳嗽、喘的很厲害,「睡不著覺,吃東西都會吐出來。」進食少,使得小便量變少、嘴乾,但因為RSV無治療方法,所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如高壓氧治療、少量多餐補充營養,呼籲家長要密切關注早期症狀,並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文獻指出,九成以上的嬰幼兒曾在2歲以前感染過RSV2,然而目前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治療上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據統計1歲以下的嬰兒因感染RSV的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以上2,是1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要原因3,家長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些症狀,並在出現任何懷疑時儘早就醫。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RSV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並減少住院風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在這個季節,家長應特別警惕以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要如何預防?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延伸閱讀: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歐美多家知名藥廠投入RSV預防接種研發防治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8月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資料來源:1.疾管署傳病統計資料 2.Collins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2008:2040–20553.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2023-07-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元氣保視力,讓你好眼力!讓眼睛不再「睛」疲力竭!
你是否經常在搭乘交通運輸時滑手機?或是在泳池、海邊戲水時,總是戴著隱形眼鏡?又或是3C設備總是調成「黑屏模式」?如果你有以上這些行為,當心把你的靈魂之窗搞壞!▼快來看看你的視力健康嗎?1分鐘快速檢測▼多數人的用眼錯誤習慣其實已經直接反映在我們眼睛健康狀況上,眼睛總是忙、茫、盲,卻又不知道休息,再加上光線不足、姿勢不良和行車晃動間使用等不良習慣,最終成了破壞視力的大殺手,甚至可能導致眼疾提早發生!錯誤習慣1.乘坐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由於我們的身體處於晃動中,眼睛必須花費更多精力平衡對焦距離,容易產生疲勞,再加上車內光線不足,更大幅加重眼睛的負擔。2.出門遊玩時,游泳池、海邊及溫泉中,普遍存在腺病毒、阿米巴原蟲等,佩戴隱形眼鏡會降低眼睛抵抗力,減少淚液刷洗的能力,微生物易黏附在鏡片上,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無論是黑屏模式、夜間模式等設計,實際上是透過降低螢幕亮度,以減少亮光的刺激,或許可減少長期使用所造成的傷害;若持續注視光色太暗的螢幕可能反而讓眼睛更費力。台灣被稱為「近視王國」之一,2018年近視率為 63.3%,比1986年 的26.5%增長2.4倍,超過 1300 萬人都是近視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開發中國家的近視人口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顯示全球近視的普及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在 COVID-19 後疫情時代更為嚴重。*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近視普及率提升+用眼錯誤行為+年紀增長,非常容易產生眼部疾病!你的眼睛很重要!帶你了解常見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一次了解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原因● 40歲注意!白內障年輕化嚴重恐失明 營養師授「6類食物+4撇步」可預防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還整理了從飲食、運動到紓壓按摩的眼部保養相關資訊,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還你好眼力!護眼食物可以幫助我們的減輕眼睛日常累積的疲勞、維持健康。因此認識護眼營養素非常重要!介紹日常可見護眼食材,以及護眼保健食品推薦,讓你維持眼睛的晶亮健康。護眼飲食★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3C產品一天不超過1小時。★每天2到3小時戶外活動,陽光可以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幫助預防近視度數增加。★多食用顏色鮮豔的蔬菜等,或選擇蝦紅素、魚油等保健食品,幫助眼睛健康。● 7大好處被譽「最強水果」!抗流感、肺炎就靠奇異果●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現代人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都離不開電腦與手機。專家教你如何透過運動消除眼部壓力,讓你注意力更集中,工作與學習都事半功倍!【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糖尿病毀視力 原來我離失明這麼近?【全身肌力燃脂】5分鐘核心毛巾操 幫你遠離3C,增肌超有感!中醫師表示,眼睛周圍有許多經絡匯集,每天按摩眼睛四周,不但可以消除眼睛的疲累,同時也可以預防一些眼部的疾病,快跟我們一起徹底地來個眼睛SPA吧!● 中醫穴位按摩防眼疾!中醫:減少3C才是保養關鍵●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好習慣● 10大眼部按摩穴道,消除酸澀疲勞有一套💡了解更多視力相關問題👉點此前往▶
-
2023-06-24 焦點.元氣新聞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天價罕藥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避免排擠其他罕藥,首次採分期付款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 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被外媒形容為「全球最貴」藥物之一,用於治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諾健生(Zolgensma)」將納入健保給付,是罕見疾病基因治療首次納保;據了解,該藥在健保議價後,一劑要價台幣4,900萬元。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權威蔡輔仁表示,該藥雖然要價不菲,但罕見遺傳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是人類生命傳承中的必然現象,治療價值不能單以財務衡量;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這是罕見疾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且若患者即時用藥能減少後續長照、社福等社會成本。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日前證實,SMA基因治療已通過藥物共擬會,確定納入健保給付,預計1年將有8位病童受惠;該藥通過之給付條件為「6個月內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病童;目前針對SMA治療健保已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治療,若患者同時符合2種以上藥物用藥資格,依目前規定只能擇一使用;共擬會中有專家認為,應將SMA產前篩檢或新生兒篩檢納入公費補助,以利及早篩出患者、進行治療。蔡輔仁指出,SMA基因治療藥物機轉是將正常基因透過腺病毒結構修改,放入患者體內,理論上能「一勞永逸」,治療後患者能獲痊癒,但由於藥物問世至今僅8年時間,患者實際存活時間能延長多少還須要時間證明;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的另外2項SMA治療均須終生用藥,若患者活到6、70歲,基因治療的經濟效益應會較高。陳莉茵則說,SMA基因治療納保是罕見疾病患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不必終生用藥,既期待又感動,代表患者感謝健保及大眾,在罕病黑暗歷史中點燃生命光彩;及時用藥除提升罕病家庭生活品質,也同時增加病人、病家生產力,且能大幅減少後續社會福利、長期照顧等社會成本,治療罕見疾病是一種「正確且必要的健康投資」。英國衛報報導,諾健生是革命性的基因治療、致命疾病SMA的救命藥,同時卻也是「全球最貴的藥物之一。」經濟學人則提到,諾健生是新世代「超昂貴藥物」之一,一劑要價超過200萬美金,並預言美國醫保制度將被迫轉型。有人質疑,癌症新藥也很貴,許多病人卻須自費,為何遺傳疾病就要國家買單?對此,蔡輔仁表示,基因突變是人類演化中的必然現象,在往好方向演化的同時,卻有一定機率會發生遺憾,造成罕見疾病發生,「人類進化是踩著背負基因演化原罪的罕病病友血跡向前,社會有責任照顧罕病病友。」他也說,第一型SMA患者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多在2歲前就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在獲得治療後活到6、70歲,由於患者大腦不受疾病影響,為人類帶來的貢獻難以衡量,「說不定是下個愛因斯坦。」陳莉茵則引述「遺傳密碼」1書表示,「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身體深處,都藏著1個秘密,有天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每個人的利器。」蔡輔仁表示,SMA一種神經肌肉引起的罕見疾病,以運動功能退化為主要症狀;其病因是運動神經元生存蛋白(SMN)病變,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在台灣帶因率約為2%,意即每40至60人就有1人帶因;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則後代有1/4機率會發病,若依此推估,台灣每年應會新增10餘例SMA個案,然因不少家長透過自費在產前篩檢SMA基因變異,實際上每年增加的個案數應更低。他也說,SMA依照基因變異情況、症狀嚴重程度,共可分為4型:第一型患者出生後無法坐起;第二型患者永遠無法站立;第3型患者初期能站、能走,但會隨時間喪失運動功能;第4型患者則發病較晚,超過30歲運動功能退化現象才逐漸出現。避免排擠其他罕藥 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SMA用藥「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湊齊SMA治療藥物最後一塊拼圖,但諾健生一劑給付金額高達4900萬元,堪比台北市豪宅房價,一躍成為健保史上最貴給付藥物,不只是給付的罕藥價格最高,也是健保史上最高。超大筆金額也讓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支付款項,避免超昂貴藥物排擠到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機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給付前,今年四月,健保署放寬已經納入給付的SMA兩款用藥。背部注射劑「脊瑞拉」的給付條件,從原本限定1歲前發病、治療時患者未滿7歲,擴增條件至3歲內發病者,且如果開始治療年齡,患者已經滿7歲,但臨床運動功能指標(RULM)小於等於15,也能獲得健保給付用藥。「服脊立」則調整為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的患者可以使用。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後,粗估將支出4.4億元的費用,健保署罕病專款今年編列93億,光是諾健生就占罕病專款總額的4.7%。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健保署罕病專款去年執行率未達100%,僅93.4%,高價的諾健生納入給付,憂心可能因為健保管理模式,出現排擠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時間,基因治療的價格昂貴,且不少罕病藥物研發都朝向基因治療發展,基金會倡議健保署應在罕病專款之外,設置「基因治療專款」,降低排擠效應。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入給付範疇,當初也思考可能會影響到罕病患者用藥權益,預估每年支付的4.4億的金額,特別與藥廠協商採取「分期付款」,這也是健保署第一次採取的付款模式。可降低對已經出現財務吃緊的健保負擔,也能控制不排擠其他罕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諾健生給付條件嚴苛 患者僅能3擇1無換藥權SMA的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入健保,但設有「六個月內發病、具有基因變異」的門檻,且與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SMA治療針劑及口服藥只能「三擇一」。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指出,目前基因治療給付門檻仍太窄,正積極與健保署溝通,希望未來放寬條件;有病友在使用針劑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呼籲取消三擇一的限制,讓病友能有換藥機會。據了解,SMA基因治療給付將於八月一日上路。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治療藥物也在今年四月一日擴增給付條件:「百健」藥廠含nusinersen成分之SMA注射藥品,經藥物共擬會議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三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七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羅氏」藥廠含risdiplam成分之SMA口服液劑,則因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二個月以上未滿十八歲病患」。根據美國食藥署公布的Zolgensma藥物仿單,該藥可用於治療二歲以下的SMA患者。李怡潔表示,很開心健保署終於看到基因治療對生命的價值,但目前給付之門仍然太窄,依照實際狀況,病友確診的時間不太一樣,誤判、誤診的情況也時常發生,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在六個月內發現,協會已積極與健保署持續溝通、請命,希望未來能復放寬給付門檻,並盡快展開行政流程,以免病友面臨漫長等待。她進一步表示,目前健保雖已給付三項SMA用藥,但仍有將近七成五的患者無法透過健保取得治療用藥,除了基因治療之外,協會將持續倡議,希望未來三項藥物的給付範圍都能放寬,讓更多病友獲得用藥機會。針對健保署設定的「三擇一」規範,李怡潔表示,藥物使用牽涉副作用問題,在用藥之前無法預知,且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規定不可換藥,在台灣卻形同「用賭的」,萬一出現副作用,也沒有機會選擇使用另一種藥,實不合理,希望未來放寬。SMA病友、插畫家鄭鈴日前受訪時也表示,自己雖在五月獲得背針用藥機會,但使用後痛苦難耐,每次施打後都要臥床一周以上,疼痛感受才逐漸緩解,期盼未來能夠換藥。衛福部擬推SMA產前篩檢 病團憂有墮胎疑慮SMA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健保,為找出患者及早治療,衛福部研擬公費給付SMA產前篩檢。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專家蔡輔仁表示,在台灣,SMA在自體隱性的遺傳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海洋性貧血,贊成採海洋性貧血的產前篩檢模式進行把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產前篩檢可能有倫理疑慮,應透過孕前帶因篩檢強化防治作為。蔡輔仁表示,SMA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篩出、早期治療,台灣推動新生兒篩檢計畫多年,已在全球SMA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剛出生時,若不透過篩檢,難以判斷力氣低弱是否與SMA有關,且SMA早期診斷在出生前一、二個月內進行最有效,能夠幫助患者早期治療,保留神經細胞、維持運動功能。衛福部研擬產前篩檢,則可讓SMA防治更近一步。蔡輔仁說,醫界針對SMA產前篩檢補助各有看法,他自己則贊同透過產前診斷防治SMA在內的罕見疾病;國健署已提供與SMA同為單基因隱性遺傳的罕見疾病「海洋性貧血」產前篩檢補助,執行方式是全台孕婦的常規血液檢查項目中,納入「平均紅血球體積(MCV)」檢查,若檢查數值低於八十,則再安排父親受檢;若確認兩人均為帶因者,將啟動胎兒的海洋性貧血產前遺傳診斷程序。他表示,在上述防治策略下,台灣從過去一年十多個新發海洋性貧血個案,到現在每年只有零星幾位,希望SMA產前篩檢比照海洋性貧血的成功模式,在產前就篩檢出來,讓父母決定是否要產下孩子。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則說,SMA產前篩檢目前屬於自費項目,雖樂見衛福部考慮納入公費補助,但因涉及倫理問題,「協會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陳莉茵說,執行SMA產前篩檢恐有墮胎的倫理疑慮,故罕見疾病基金會補助高風險家族及中低收入戶婦女「孕前帶因篩檢」,此做法是較無倫理爭議的防治策略,台灣SMA帶因人口高達百分之二點五,國健署的防治作為應再強化。29款罕病藥尚未納健保 6800多名罕病友苦等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6月通過健保共擬會審查,8月納入健保給付。讓第一型SMA患者有機會終生擺脫疾病的束縛。相較於SMA患者,國內仍有29款罕病用藥未納入健保,其中包含三款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若能通過健保給付,將能造福6800多名罕病患者。罕病藥物使用族群少,藥廠將研發成本轉換成藥價,罕藥價格通常遠高於一般藥品,罕病患者想要取得藥物,若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只能等待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罕病基金會過去曾分析,自二代健保開辦以來,平均一顆罕藥送到健保審核到納入給付,至少得花30個月以上,許多病友等不到藥物而辭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截至今年5月,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見疾病用藥共有29款,其中包含3種治療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這29款罕藥可照顧31種罕見疾病,共6846人,但仍有11種罕病尚無任何有效治療方式,約3166人還在等待唯一治療機會。仍待納入健保的三種罕見疾病基因治療藥物,分別為「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已在去年9月取得藥物許可證,目前正等待健保審查;「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預計今年通過罕藥認定,尚須取得藥物許可證,才能進入健保審核程序;「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在台灣則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在2010年成功研發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並以恩慈療法完成全球首例個案,去年7月,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獲歐盟核准取得上市許可,胡務亮當時在記者會中表示,已透過恩慈療法及臨床試驗完成30個案治療。LCA基因治療則在2017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是第一個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基因治療藥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1/待床「滿」到溢出來 三大原因燒出急診壅塞
疫情升溫,腸病毒、腺病毒等各類傳染病齊發,全台醫療院所急診拉警報,推床睡滿等待住院病患,依照衛福部即時監測,台大醫院於9日傍晚,於急診等待住院人數達近90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台大,長庚、北榮、馬偕等院的急診等床人數也持續增加。第一線急診醫師指出,急診爆滿因疫情誘發重症、醫護荒、高溫等三大因素所致。疾管署7日公布,過去7天平均每天新增244例中重症病例,與上周相比增加17%,死亡案例平均增加28例,二項數據都是新冠從第五類傳染病改為第四類傳染病後,創下最高紀錄。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志華表示,解封至今,染疫人數增加,包含醫護人員皆陸續中鏢,同時其餘感染性疾病,紛紛出籠,急診爆滿已經是全國性的現象。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說,五、六月急診壅塞滿床確實比較反常,急診患者以內科疾病為大宗,也使內科相關病房最是一床難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被塞爆關口的不是急診,而是各科的病床,使急診患者無法上到住院樓層,全卡在急診。傳染性疾病在夏季的傳播能力有限,無論是新冠、流感等,多是輕症,但對高齡者衝擊仍大,染疫後使原本的慢性病或共病失控,才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患者增加。黃建華說,近期氣溫劇烈變化,也讓不少長者受不了,增加中暑、熱衰竭患者。可能是長者家中沒有空調設備,或是環境密閉,長時間處在悶熱環境,身體的代謝機轉、免疫功能、心肺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可能引起中暑、熱衰竭、血壓不穩、心臟病發等危險。隨著時序接近端午,天氣只會愈來愈熱,年長者熱傷害值得關注。各家醫院近期又面臨「醫院評鑑」、「疫後離職潮」,讓照顧人力嚴重不足。三總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藍國徵說,此波疫情讓不少醫護人員染疫,依規定皆建議在家休息,醫院評鑑則讓各院的「護病比」抓得很緊,依過去經驗,評鑑季一到,各科病房都會關至少1到2個病床。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許建清表示,疫後,全球都面臨大規模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的升溫,雖然多是輕症,但人力不足,反而更可能壓垮醫療院所,若此波疫情發生在秋冬,醫院更吃不下病患,人力問題若不解套,後續問題將更為嚴峻。各家醫院近期已採「非急迫手術」延後施行因應,但皆呼籲衛福部應出手調度及規畫疫後防疫措施。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二周住院人數微幅上升,急診未見明顯增加趨勢,她強調,全台病床數與醫護人力並沒有不足,應是就醫分配不均所致,僅能呼籲民眾別往大醫院擠,後續將持續監測。
-
2023-06-07 醫聲.疫苗世代
台大公衛示警:腸病毒人次越過警戒線、流感住院率升
疾管署昨天公布,現在每日平均的新冠中重症病例數,已創下輕症免通報後高峰。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提醒,腸病毒門急診人次也在疫情解封後首度超過每周1.1萬人次的警戒線,流感住院率也首度開始明顯上升。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社區中的呼吸道病毒樣貌多元,包括季節性人類冠狀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胞病毒B、呼吸道胞病毒、A型流感、B型流感、腺病毒、腸病毒等,但新冠開始流行的初期,上述多樣性就降低了,可能原因有人們積極落實防疫、病毒間互相競爭。林庭瑀表示,雖然病毒多樣性降低,不代表人類免疫系統就無法辨識過去流行過的病毒,但是在國內外的流行趨勢上,仍觀察得到解封後呼吸道病毒流行波升高的情況。以美國為例,新冠疫情前,呼吸道疾病都在12月到1月間達到流行高峰,新冠疫情期間,此流行波消失,但去年到今年解封後,可以看到像是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達到流行高峰的時間,有提前而且較高。目光回到台灣,林庭瑀指出,台灣腸病毒和流感去年沒有流行高峰,但今年解封後,可看到腸病毒門急診人次首度超過每周1.1萬人警戒線,流感住院率也在近期首度有明顯上升趨勢。有效利用醫療資源,建議針對醫療缺乏地區和脆弱族群加強血清抗體監測,例如65歲以上長者及機構住民、免疫缺乏者、慢性病病患、癌症病患、洗腎或其他重大疾病者、未接種疫苗者。
-
2023-05-08 醫療.消化系統
腸胃炎後要空腹讓胃腸休息?醫破解迷思:可能讓病況更嚴重
【本文重點】急性腸胃炎是因為腸胃道受到細菌、病毒、桿菌入侵,可能與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不乾淨的水源有關。過往長輩多叮囑要少吃,甚至「空腹」,但腸胃炎患者未必需要空腹,以免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醫生建議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脫水,連帶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若病況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再考慮就醫打點滴,空腹讓腸胃休息一下。--by ChatGPT前言:臉書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曾發文表示,台灣的衛教觀念需要改變,但一旦定下來,很難逆轉。例如長期以來稱傷口不可碰水,容易感染的觀念,事實上現在已經有研究證明使用自來水洗傷口表面可以降低風險,但衛教觀念一旦被灌輸,很難改變。另一方面,腸胃炎的觀念也需要更新,因為過度節食不但無法讓腸胃休息,甚至會增加脫水風險並對腸道組織修復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醫護人員需要調整語氣、折衷講法,避免讓觀念對立造成困擾。罹患腸胃炎未必需要空腹急性腸胃炎是因為腸胃道受到細菌、病毒、桿菌入侵,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症狀嚴重程度與個人的抵抗力有關,可能與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不乾淨的水源有關。一旦出現腸胃炎,長輩總說要「空腹」,讓腸胃休息,但醫師說明,罹患腸胃炎時未必需要空腹,以免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反讓病況更加拖沓嚴重。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三病兩痛,我們每天吃下的東西也並非完全無毒無菌,通常經過消化系統都能夠確保身體無虞;但可能食用不新鮮的食物、被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烹調過程不潔,衛生環境、習慣不佳等等,就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發生,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更是好發期。較常見因為食物中細菌增生,導致的「細菌性腸胃炎」,通常是沙門桿菌感染,或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或彎曲桿菌等等,病程大約1至2周可痊癒;過往長輩多叮囑要少吃,甚至「空腹」,否則腸胃道無法休息會讓病程拖更久。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表示,通常不建議腸胃炎患者完全空腹,諾羅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患者因症狀感到非常不舒服,可以稍微少吃一些,以清淡飲食為主,但仍要有些許進食,避免脫水,連電解質可能都會失衡。「除非上吐下瀉非常厲害,需要住院才會建議空腹。」吳俊穎說,若病患腸胃炎非常嚴重,需要到醫院住院觀察「打點滴」,才會建議先讓腸胃休息一段時間,否則吃多少就排多少,至少點滴能夠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吳俊穎說明,腸胃炎期間身體要修復腸道組織,需要充分的水分、電解質,若脫水造成身體虛弱,連帶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反而不利於大腸黏膜的復原;因此民眾若是因腸胃炎在家休養,不要空腹,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忌口刺激性食物,若病況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再考慮就醫打點滴,空腹讓腸胃休息一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3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多元病毒來襲 陳秀熙:三大提前部署待加強
新冠疫情趨緩,其他呼吸道疾病卻陸續崛起。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隨著新冠病毒進展,其正尋找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存機會,如民眾疫情期間缺乏對其他病毒的免疫防火牆,以致解封後,包括懷孕婦女、5至12歲幼童、65歲以上長者,容易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甚至還有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威脅,也就是說,人類須面對多元病毒的威脅及負擔增加。陳秀熙今天於「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節目,特別談到新冠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從競爭到共存的模式。陳秀熙說,病毒間有同儕競爭情形,如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時,當時在未完全採取嚴格防疫措施下,其他病毒流行即開始有下降趨勢,有如2009年H1N1大流行時,鼻病毒流行下降,主因是人體受到新冠病毒感染時,將啟動體內免疫反應,而抑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此外,WHO也於2019至2022年統計發現,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從2020年開始,已無觀察到B型流感病毒山形株的流行。不過,陳秀熙說,隨著新冠病毒的進展,目前觀察到新冠病毒正在尋找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存,也就是說,人類現在須面對新冠病毒XBB.1.5、XBB.1.16(大角星)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威脅。因此,人類受疾病負擔會愈來愈重,在新冠病毒及其他感染症的保護力必須平衡。陳秀熙指出,目前國際間主要流行的的新冠病毒株為XBB.1.5,而於國內流行的BA.2.75病毒株已有下降趨勢,慢慢的隨著邊境的開放XBB.1.5的病例數則有上升趨勢。另新興大角星病毒株,正以3倍的速率快速成長,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主流病毒株。陳秀熙提醒,雖然新冠疫情趨緩,但住院率仍維持在低檔並未消失,但流感患者住院率則開始上升,顯見在雙重病毒感染下,醫療量能將會受到挑戰。有如國際專家提出警告,新冠疫情大流行時,忽略了其他呼吸道疾病,且目前估計約有2成醫護人員因疫情而離開醫療單位,另有3成1在會未來2至3年離開。因此,在新冠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存時代,必須提前部署。但陳秀熙說,包括保護脆弱族群,應對於呼吸道疾病加強防疫監視,以及擬定特定場所的防疫措施,同時注意戴口罩、社交距離等精準防疫,最後是關注醫療量能配置等提早部署仍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