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 醫聲.慢病防治
搜尋
腎病
共找到
628
筆 文章
-
-
2023-05-08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重拾外科醫師魂:談價值醫療
創立於27年前的全民健保,讓大家享有優質醫療服務,但健保也在社會保險與福利的思維中搖盪。價值醫療的服務,來自衡量健康的結果與交付成本,讓患者花更少的錢,獲得更好的健康,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政府必須正視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蠶食健保資源,才能看到醫療人員付出的價值。醫療人員應獲得合理報酬,健保資源應用在必要的醫療行為上。身為外科醫師,每一項治療決定都必須精準,健保管理也必須建立在價值醫療的概念上。舉例來說,在條件適當時,洗腎病人接受「換腎」後,幾乎可以重回一般人的生活品質,存活率也遠超過洗腎患者,而換腎的年醫療費用支出,只有洗腎的一半,這是病人、家屬及健保的多贏策略,也是價值醫療的最佳體現。宣導器捐 可減少健保財務排擠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相關法令完整,但醫療同儕沒體會到九萬多名洗腎病人使用了約十分之一的健保總額。以為宣導換腎只是少數腎臟移植外科醫師的事,其實考量健保總額下的財務排擠,宣導大愛器官捐贈是非常值得努力的重點。藥品價格與疾病治療的結果很現實,粗估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接受藥物治療,每年約新增16萬人,若血壓、血糖控制不佳,33%在10年內就可能產生腎病變而洗腎。健保署已給付各種作用機轉的老藥,新藥如SGLT2 inhibitor、GLP-1 receptor agonist and DPP4 inhibitor、MRAs也都有條件給付。從源頭健康管理 彰顯價值醫療健保藥品共擬會議代表經常擔心,開放用藥會造成藥品費用過高,擠壓醫療行為總額。相同的現象也出現在癌症用藥,使健保新藥給付速度遭人詬病。但糖尿病與癌症用藥都應以實證醫學及醫學倫理為基礎,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 RWD)可評估成效,有效的藥物花費雖然較高,但是價值醫療才可彰顯。最近台北醫學大學關注醫院經營理念與策略,通盤檢討醫療處置、用藥,是否實踐價值醫療,真正幫助民眾,不追求醫療重裝備創造營收,建立讓民眾醫療品質的信任,這是醫學教育與倫理的重要環節。讓社會更健康,同時減少整體醫療支出,要從源頭健康管理,在我卸任健保署長職務後,感謝有機會重回母校,繼續我熱愛的移植外科醫師工作,實踐具有價值的醫療,令人期盼。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5 醫聲.慢病防治
響應糖腎共照趨勢 王治元:糖尿病衛教師應轉型慢病衛教師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上路多年,是否需要糖尿病衛教師退場機制的討論近期浮上檯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實施超過20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的介入,協助調整生活型態及用藥,能夠提升患者遵從率,進而降低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在慢性病共同照護的趨勢下,糖尿病衛教師已開始肩負不同慢性疾病的衛教任務,角色更顯重要。與患者交心 糖尿病衛教師助省醫療成本「在現行醫療體制下,門診時間有限,有些患者因為時間不多或不好意思麻煩醫師而不敢提問,可能讓患者流失自我照護能力。」現任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的王治元指出,在診間觀察到病人跟糖尿病衛教師關係良好,甚至能夠「交心」。他表示,建立了健康、互信的關係,患者在照護過程中遇到不同疑問,也較能及時尋求協助,與糖尿病衛教師諮詢討論。「俗話說有拜有保庇,衛教資訊我們說『有唸有保庇。』」王治元笑稱,糖尿病衛教師透過不斷重複,勤勞溝通,就能提高患者對衛教新知的接受度。他指出,根據研究顯示,經過衛教流程,患者的治療遵從性提高,回診頻率固定,住院、藥費花費都能降低,有效節省醫療成本。王治元也分享,一項自1996至2014年的美國「糖尿病預防(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的研究顯示,若接受包含營養師、衛教人員定期諮詢的糖尿病整體照護,前4年期間,六成患者未進展成糖尿病;更甚之,近20年後,仍有近2成患者沒有發病。糖尿病腎病變盛行率攀升 早期介入延緩惡化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23年3月發佈的「糖尿病衛教白皮書 糖尿病衛教師之個人化服務」,白皮書中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盛行率越來越高,2000年盛行率為百分之13.32,到了2014年,盛行率達到百分之17.92;在全台透析(洗腎)病人當中,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更是佔了五成之多。 王治元表示,藉由糖尿病衛教師的早期介入,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調整生活型態、控制血糖,避免延誤治療,且根據臨床觀察,患者蛋白尿情況也會有所改善,有助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的惡化。他也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糖尿病的治療武器選項中,多了不少能夠保護器官,避免患者步入洗腎的新藥,衛教師能夠協助患者進行用藥選擇,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整體疾病控制建議。歐美正名「糖尿病教育治療專家」 王:應設給付提高誘因近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逐漸成熟,因此產生是否需要「糖尿病衛教師退場機制」的討論。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在台施行超過二十年,早在2005年時任國民健康局(現國健署)局長邱淑媞任內就開始推動,醫師、患者都已習慣衛教師的照護模式。他感嘆,少了衛教師的協助,衛教資訊傳遞效果勢必不如從前,「如果這時候停下前進腳步,勢必很難面對糖尿病年輕化浪潮。」王治元說,國健署委由糖尿病衛教學會執行的糖尿病衛教師訓練,至今已培養超過6千名衛教師。他表示,美國近年已把衛教師正名為「糖尿病教育及治療專家」,學會的訓練效法歐美,要把每位衛教師訓練成「真正的專家」。然而,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衛教師實際執業的比例僅約2成,與理想的衛教師、病人比例相去甚遠。在現行「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論質計酬機制中,糖尿病「共同照護門診」藥師處方費用的給付提高、醫師診療費也有增加,然而糖尿病衛教師的給付並無指定款項,而是涵蓋在診療費用當中,給付對象也並非糖尿病衛教師,而是醫院院方或診所主持人。王治元直言,雖然健保署建議醫療機構撥款予糖尿病衛教師,然而並無強制要求,但「糖尿病衛教師跟醫師、藥師一樣,都是專家,應該透過給付提供從業誘因。」因應多重慢性病趨勢 將轉型「慢病衛教師」在台灣,超過5成高齡長者同時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衛教學會已與台灣腎臟醫學會達成共識,由糖尿病衛教師擔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患者的衛教任務,並將與各科別醫學會開啟對話、尋求共識,讓糖尿病衛教師朝向「慢性病衛教師」發展。醫療科技推陳出新,衛教知識日新月異,為方便醫療人員了解新知,糖尿病衛教學會設計「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 帳號,已有超過萬名醫療人員加入。借助人工智慧,加入此帳號的民眾或醫療人員,可以快速查詢飲食、併發症、藥物與血糖,以及運動、心理健康等最新衛教資訊。王治元強調,這些衛教資訊提供無償使用,要讓全國病友都能受惠,糖尿病衛教學會也固定舉辦線上、線下教育課程,幫助糖尿病衛教師持續接軌國內外最新衛教趨勢。
-
2023-05-04 醫聲.慢病防治
糖腎共照收案率再拚13萬人 產官學共倡Goal 50+新目標
糖尿病照護已從過去單純的血糖控制,升級為器官保護與共病預防。健保署2022年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預計收案22.8萬名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病患者,計畫啟動至今照護約8.5萬人,占比約4成。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腎共照」是國際趨勢,學會提出「Goal 50+」升級計畫,納入蛋白尿檢測及國際指引遵從率等五大目標,並期待透過個案登錄系統建置,讓糖尿病共病照護走向精準化。Goal 50+五大目標:一、提升糖尿病與共病識能二、提升ABC達標率: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低於高標值三、提高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四、提升指引用藥遵囑率五、增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Goal 50+計畫再升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8年起推動「Goal 50」計畫,黃建寧表示,當時調查推估,全台僅有約4成4的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百分之7以下,故學會將「Goal 50」第一階段目標訂為百分之50糖尿病患獲得良好的糖化血色素控制。計畫推行數年後,學會與全台數家醫學中心合作調查,結果顯示已有超過5成糖尿病患血糖獲得控制,於是展開「Goal 50+」升級計畫。「隨著新治療研發,已有新藥經臨床試驗證實能夠保護腎臟、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率,並納入國際治療指引。」黃建寧指出,學會參考國際治療趨勢,以「糖尿病腎病變卓越照護達標50」為目標,設定三項具體評估指標:全台5成以上糖尿病患完成年度蛋白尿檢測、5成患者遵循國際治療指引控制共病 、5成以上患者加入「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指引遵從率待提升 盼醫病關係調整就醫習慣黃建寧表示,臨床試驗證據明確,藉由治療方式改變,能夠有效減少器官損害,但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況下,要患者接受治療改變相對困難,「病人會覺得,既然血糖沒問題,為什麼改變?」根據稍早糖尿病衛教學會一項涵蓋超過1,5000位糖尿病患的調查顯示,患者的國際治療指引遵從率僅約27%,他說明,指引遵從率低與患者就醫習慣、醫師處方及藥品預算影響患者接受新治療皆有關係。糖腎整合照護方案 應納醫院評鑑糖尿病與腎臟病的照護分別有「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計畫」與「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採論質計酬的支付模式。然而,黃建寧指出,全台糖尿病患者參與兩項計畫的人數合計僅約30%;甫上路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收案比率仍有待提升。他建議,應將「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收案情況納入醫院評鑑項目,並給予醫療人員適當的獎勵,增加誘因。增加衛教師人數 提升治療共識黃建寧表示,過去因為科別間共識不足,即使院內系統跳出尿液篩檢提醒,仍有少數醫師不予理會;如今,在糖腎共照觀念推行下,病人開始有相關概念,甚至會在回診時主動詢問是否需要檢測尿液。黃建寧表示,希望未來藉由糖尿病衛教師的人數增加,讓衛教語言一致,病人在治療選擇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上,不再無所適從,「透過提升病人識能、增加醫師治療共識,真正落實『糖腎共照』的概念。」建置國家級個案登錄系統 多重慢病風險評估更精準「糖腎共照的下一步,發展風險預測機制及大數據建立非常重要。」黃建寧指出,透過資料庫建置以及人工智慧的導入,精準分析糖尿病患在病程中不同時間點,發生共病的風險高低,將能更有效的協助醫病共決進行藥物選擇,同時幫助患者調整生活型態。他舉例,如果能夠精準了解「患者現在不治療,再過多久必須洗腎」,患者的病識感提升,醫師的臨床判斷也能更加準確。他直言,風險預測機制的建立,是精準醫療精神的一環,除了需要資通訊能量的介入,更需要由國家層級出手整合,藉由建置「個案登錄追蹤系統」,發展精準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慢性病照護模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將於5月13日(六)共同舉辦「2023 Goal 50+ 糖腎共照跨國高峰論壇」本論壇提供醫事人員積分認證,歡迎醫事人員報名參與。活動詳情如下:
-
2023-05-03 養生.聰明飲食
10道鳳梨製品DIY食譜,鳳梨盛產做起來慢慢享用!5族群慎食
最近鳳梨盛產,價格便宜又好吃。不過鳳梨一次吃太多,也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因此如果可以將便宜買回來的鳳梨加工處理,例如做成果醬或冰棒,就可以慢慢吃,又可以吃到不同風味的鳳梨製品,一舉兩得。鳳梨營養豐富,還有天然消化成分「鳳梨酵素」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鳳梨有豐富的維生素A、C、B1、B2、B6與菸鹼酸等,還有鈣、鎂、鉀等礦物質與纖維質。每100公克鳳梨(以金鑽鳳梨為例),熱量50卡、碳水化合物13.2克、膳食纖維1.1克。鳳梨還有一種天然的消化成分「鳳梨酵素」,能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促進食欲。與木瓜一樣,適合飯後食用。但有些人對鳳梨酵素過敏,吃完覺得嘴巴刺刺澀澀麻麻的,就是所謂「咬舌頭」。其實只要先用攝氏50、60度的水或鹽水浸泡,或直接在鳳梨上抹點鹽巴,就可以避免過敏反應。另外也有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肚子痛、皮膚搔癢等症狀,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過敏體質的人要特別留意,有濕疹的人最好暫時不要吃。5族群謹慎食用鳳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攝取量為每日2至4份,即使鳳梨是很營養的水果,但過量攝取仍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營養師梁嘉麟曾受訪提醒,尤其糖尿病族群一天以攝取2份水果為宜,腎病族群食用時應盡量以原型為主,避免食用鳳梨果乾、鳳梨汁,有胃炎或者是胃潰瘍者也應避免空腹食用,以防加重病情。1.糖尿病族群一天以攝取2份水果為宜。2.腎病族群食用時應盡量以原型為主,避免食用鳳梨果乾、鳳梨汁。3.有胃炎或胃潰瘍者應避免空腹食用。4.胃寒、寒咳、虛咳者,不宜生食或生飲鳳梨汁,宜煎煮後食用。5.過敏體質者、有濕疹的人應謹慎食用。鳳梨很適合入菜,台式料理就有許多菜色用鳳梨當食材。且鳳梨酵素有助於分解蛋白質,很適合跟肉類一起烹煮,讓肉類變得更軟嫩,較好消化吸收。以下整理10道以鳳梨加工的製品及料理,甜、鹹都有,你想吃哪一道?(食譜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臉書粉絲專頁「譚敦慈」等)10道鳳梨食譜DIY甜點鳳梨果粒醬【做法】清洗完鳳梨並切丁,將1kg果肉與400g砂糖倒入鍋中,以小火煮出水分後,再轉大火慢慢熬煮,並同時攪拌,煮至1/2時加入100~150 cc檸檬汁,熬煮到漸漸收乾為果醬狀,盛裝至乾淨容器內放涼即可。【注意】過程中注意攪拌,以免鍋底燒焦。鳳梨果粒茶【做法】清洗完將鳳梨切細丁,並使用100度熱水,川燙鳳梨丁30秒,再將川燙完的鳳梨丁放入果乾機中以60度,烘乾18-24小時,烘乾完成後放入棉布袋或茶包袋進行封口包裝,最後將250ml熱水倒入茶壺浸泡3分鐘,好喝的鳳梨果粒茶完成 !鳳梨冰果棒【做法】清洗後將鳳梨切成長矩形狀(厚度1.5cm),插入竹筷後,並滾水殺菁20秒(去除鳳梨酵素的咬舌),放進冰箱冷凍3-4小時,成品像水果冰磚一樣,冰冰口感的鳳梨果肉,好吃又簡單 !【注意】不可切太細,不然竹筷插進去時會裂開。鳳梨果乾片【做法】洗淨去皮後,將鳳梨切片(厚度約1~2 cm) ,並用滾水殺菁10-20秒,將鳳梨片瀝乾,最後用果乾機烘烤55度至60度,至少24小時(厚薄度增減烘烤時間;果片越薄則烘烤時間越短;相反的果片越厚則烘烤時間越長),收乾為止即完成。鳳梨冰沙【做法】涼爽的冰沙只需將鳳梨洗淨後切片或切丁,將果肉們放進果汁機,並加入蜂蜜2大匙,碎冰1杯(150cc),打成冰沙狀即完成 !台式料理鳳梨炒雞丁【材料】鳳梨心、雞胸肉、毛豆【做法】將鳳梨心、雞胸肉切丁,鍋中放少許油下雞丁炒至變色再加上毛豆炒熟後加入鳳梨丁拌炒放鹽、黑胡椒調味即可。鳳梨魚【材料】白肉魚、鳳梨、薑片【做法】鳳梨切塊、薑片放鍋中加水煮沸,再放白肉魚(如虱目魚柳、鱸魚)煮熟放鹽調味即可鳳梨滷肉【材料】梅花肉、鳳梨、醬油、蠔油、酒【做法】滷肉加鳳梨可以讓肉質軟嫩,鳳梨也可以減少或取代糖鳳梨炒飯【材料】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皆1小碗、日式醬油、胡椒適量、冷飯4碗【做法】鍋子熱油後,冷飯先下鍋炒開,加入日式醬油調味。接著放入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一起與飯拌炒到熟。起鍋前可加點胡椒調味。【注意】如果想吃得更豐盛,可以打個蛋,就是營養均衡的鳳梨蛋炒飯。鳳梨苦瓜雞【材料】雞肉半隻、苦瓜一條切塊、生鳳梨半顆切塊、醃製鳳梨醬少許、薑片少許。【做法】雞肉川燙去腥後,燙渦水煮滾將所有材料放入煮至熟透,在依喜好調味即可。【參考資料】.農委會-農業主題館鳳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臉書粉絲專頁.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消化不良、便秘很困擾?吃鳳梨就可改善!這些人吃之前要留意.鳳梨不僅是水果!譚敦慈教你鳳梨保存及入菜料理
-
2023-04-25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血液透析)完「恢復時間」長短很重要!別掉進急診住院的惡性循環
洗腎完後,患者通常會需要時間恢復元氣,然而,研究顯示療程後恢復時間每拉長1小時,住院風險會增加3%、死亡風險增加5%,大道診所院長李政霆醫師 指出,曾有60多歲的患者洗腎完後持續大魚大肉,體重及本身慢性病均無好好控制,不僅洗腎後恢復時間拉長,還經常出入急診,直到控制飲食、多運動,並搭配更有效移除體內較大分子毒素的新型「延展性血液透析」,身體機能才逐漸好轉。心梗及肺炎 住院最大宗這項調查發表於美國腎臟醫學會期刊,李政霆醫師 進一步分析,通常3分之1腎友在洗腎後2小時就能恢復元氣,40%恢復期約2到6小時,但有10%恢復期需要到12小時,特別是年紀大、肥胖、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血液透析清除率差的患者居多。洗腎後恢復時間拉長,住院和死亡率風險也隨之攀升。他引用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19年接受洗腎的患者,住院人數達每千人至少都會住院一次以上,與過去幾年相比上升不少,其中75歲以上的長者住院機率最高,而住院原因多以心肌梗塞、肺炎大宗,近年也發現患有糖尿病及相關代謝疾病者榜上有名。然而,反覆出入急診及住院的惡性循環,他形容「這對腎友來說是從懸崖掉下去後再慢慢往上爬」,因為住院期間整天臥床,肌肉漸漸萎縮越來越沒力氣,走路更容易跌倒,心肺功能下降不僅會喘不過氣,日後洗腎透析間掉壓的風險增加,連帶造成透析品質下降,洗腎和療程後的恢復時間都會拉長。血液透析品質 精益求精李政霆醫師 印象深刻曾有位腎友以前常四處遊玩,最近二度因為心肌梗塞住院,現在連下床都很困難,只能仰賴長照陪同就醫與復康巴士來洗腎。若為降低腎友身體惡化加速之風險,除了患者配合醫囑之外,醫療端就血液透析品質也需持續精益求精,因此引進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提供腎友另一個選項。他說明,現行傳統的高透量人工腎臟,對於中、小分子的毒素有良好清除率,但對於中大分子毒素清除率有限。「延展性血液透析」則是對大型中分子有更好的清除率,經研究顯示,在移除較大分子毒素的同時,仍能避免白蛋白過度流失。同時使用經驗上,腎友透析過程中的血壓更穩定,搭配醫囑控制好飲食及慢性病,血糖也相對穩定,進而降低了併發症的影響,改善住院率,讓腎友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新治療術 膚色揮別暗沉他說,有一位年輕30多歲的女性腎友,使用傳統的血液透析模式,皮膚明顯暗沈,且有尿毒疹的困擾,往往聚會都會被投以關懷眼光,在嘗試並持續採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後,半年後膚色改善且較有光澤,尿毒疹的狀況也趨緩。除了病症改善外,腎友身心靈健康也需要被顧及。「不少洗腎患者會有憂鬱的傾象,所以要多點陽光照射、給予足夠關心很重要。」李政霆醫師 考量到這點,特地注重院內的病床、休息室採光照明,並配有特約營養師及藥師,更將飛輪和病床結合,讓腎友洗腎時也能運動。對於腎友的叮囑,他強調,洗腎後如果不舒服就要馬上反映,小問題拖久了會變成大問題。
-
2023-04-21 養生.聰明飲食
牛蒡助排便、降膽固醇,但糖尿病腎臟病不宜每天喝!中醫師推薦一道菜 降血脂一級棒
牛蒡含有豐富的營養,是保健養生的聖品,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譽,平時可當做蔬菜食用,尤其中醫理論來看,自製成牛蒡茶飲用,還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以及改善甲狀腺腫大等功效,令人愛不釋口!中醫看牛蒡功效:助排便、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中醫看牛蒡為藥食兩用植物,其根部具獨特的香氣和豐富的口感,所富含的粗纖維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幫助排便。並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減少毒素、廢物在體內積存,達到清除體內雜質,藉此改善血管阻塞、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具有治療代謝性疾病,例如: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牛蒡在中醫臨床使用上,更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名醫別錄》稱牛蒡「久服輕身耐老」。《本草綱目》中也詳載:「牛蒡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久服輕身耐老。」說明牛蒡對於五臟的保養、經脈的通暢、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效。牛蒡茶可治療甲狀腺腫大、助減重、抗發炎牛蒡的功效還不僅於此,泡成牛蒡茶來飲用,還有許多妙用!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臨床上常會使用牛蒡茶來治療甲狀腺腫大,將牛蒡根洗淨去皮,取適量,水煎服即可。甲狀腺腫大是由於缺碘,或甲狀腺激素分泌相對不足,而引起甲狀腺代償性肥大。通常甲狀腺腫大外,一般無其他全身症狀,較常見於20至40歲的女性。通常起病緩慢,早期甲狀腺質軟而光滑,晚期質硬,常伴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可壓迫氣管與食管等,在傳統中醫被稱為「癭病」。牛蒡茶可疏肝氣、穩定情緒,也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對於單純甲狀腺腫脹有改善的機會。整體而言,長期飲用牛蒡茶對人體並不會有太大危害。除了治療慢性疾病,牛蒡常常是減重的其中一個要角,因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有效減弱脂肪在體內聚集,加快分解脂肪的速度,它不僅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而且幫助通便、排泄。尤其,搭配丹參、澤瀉,對於減重十分有效。牛蒡性寒腸胃虛寒者勿多食 牛蒡含鉀、磷攝取勿過量但是,食用牛蒡也不宜過度,在《本草綱目》中有載,牛蒡雖有「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的美名,但性始終苦寒,在炎炎夏日,作主菜間食,或作茶飲,清熱袪濕開胃。對於腸胃虛寒的朋友,多食易令腹脹,牛蒡性寒,吃太多可能導致腹瀉。因其粗纖維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腸胃機能嚴重衰退的人,不適合纖維太粗糙的飲食。且牛蒡中的鉀、磷若攝取過多,會增加腎臟負擔,所以,糖尿病腎病或是腎臟疾病的患者,也不該將牛蒡茶當成每日養生茶飲。建議牛蒡要熟吃,在煮法方面多切絲,或煲湯,建議每餐的總食量不宜過多,煮時可混入其他食材,減少每一口的食用量。中醫師推荐涼拌牛蒡蓮藕絲 降血脂一級棒另外,中醫師周宗翰推荐牛蒡與蓮藕切絲涼拌,對於降血脂與保護心血管,可發揮1加1大於2的功效!蓮藕性寒,能清熱降腦壓,生蓮藕加上牛蒡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腦部血管的脆化,在夏天特別適合服用。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蓮藕與牛蒡,宜將蓮藕與牛蒡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牛蒡蓮藕燉排骨】材料:牛蒡100g、蓮藕200g、小排骨200g、蒜頭10粒、蔥段50g、乾魷魚少量。調味料:胡椒粉1小匙、米酒1大匙。作法:1.牛蒡切絲、蓮藕切薄片、乾魷魚切粗條、小排骨汆燙洗淨備用。2.熱油鍋,將切條乾魷魚過油炸香後,撈出備用。3.熱滾水,下蓮藕煮至水滾,再放入乾魷魚、小排骨熬煮20分鐘。4.放入蒜頭續滾10分鐘,加入米酒、蔥段、胡椒粉煮至味道調和,渣濾出後即可。牛蒡蓮藕燉排骨很適合用於心血管與腦部血管的保健,牛蒡清除血液中的雜質,蓮藕改善脆化的血管,加上排骨在夏天適合涼補,當作湯品服用。【延伸閱讀】關節喀喀響竟是更年期症狀? 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助改善月經來肛門刺痛、腹瀉坐不住 26歲OL子宮內膜異位誤認痔瘡【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01】(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
「我的血糖都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可以不要再吃藥了嗎?」診間常聽到糖友的擔憂,害怕長期吃藥傷身,甚至步上洗腎不歸路!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對此事闢謠說,吃藥不是可怕的事,血糖藥除了可降低血糖,有的血糖藥亦不會造成器官負擔,但部分藥物確實會造成腎臟負擔,若沒有控制好血糖,也可能引起腎臟等器官的病變。Brad是一名年輕糖友,由於工作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27歲確診糖尿病,但他卻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全家都有糖尿病,所以早有心理準備。Brad分享罹病6年,會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變化,進而找到合適的用藥方式,並調整生活作息,血糖更穩定。他說,平時可以做功課,但不要隨意聽信迷思,應向醫師求證,遵從專業建議很重要。>>【延伸閱讀】年紀輕就確診糖尿病,讓Brad提早重視健康問題,聽聽他怎麼說…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為糖友設計糖尿病衛教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破解迷思,並收集糖友課後的真實提問,一起看專家來解答!Q1. 糖友陳先生:為了避免洗腎,如果血糖穩定,糖尿病的藥可以少吃幾顆嗎?黃偉輔說,很多糖友不願意吃藥的原因,是擔心藥物殘留影響肝臟代謝,會增加洗腎的風險。其實,許多民眾肝腎功能惡化的原因,是因自行服用消炎藥、打止痛針,但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則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並非長期使用血糖藥所致。糖尿病藥物選擇很多,藥物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把關,降血糖同時保護肝腎、心血管等器官,平穩控糖,也能避免發生低血糖。黃偉輔提醒,糖友應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定期服藥、生活作息規律,身體數值平穩後,便能減少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服藥的原則是「聽從醫囑」,血糖穩定是因為藥物發揮作用,自行停藥或更改用量則會讓血糖震盪,造成血管和神經的傷害。Q2. 糖友王小姐: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可以做的我都做了,為什麼血糖還是不穩定?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按時服藥是控糖金三角。不少糖友認為吃飯是禁忌,只吃蔬菜和肉類,黃偉輔表示,人體需要攝取碳水化合物,如果少吃米飯,反而容易吃進太多其它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或陷入含糖食物的陷阱。以台南牛肉湯為例,吃起來鮮甜美味,牛肉富含蛋白質,而湯頭的甜融入了蔬果熬煮的糖,整碗喝下去絕對爆表!許多糖友表示,已經很努力注意飲食、執行運動計畫,為什麼效果還是有限?黃偉輔說,患者的「認真」不一定跟醫護同步,公園散步的運動量就有限;現在很流行的低GI食物,纖維含量雖豐富,但不代表低熱量,更不能多吃。【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糖尿病飲食怎麼吃?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延伸閱讀】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10 焦點.元氣新聞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本文重點】資深香港影星吳耀漢於4月10日離世,享壽83歲。吳耀漢近年因腎臟病、心臟血管栓塞和聽力衰退等問題而陸續受到限制。腎臟病初期不易發現,需注意疲倦、貧血、高血壓、泡泡尿和水腫等症狀。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患者不一定需要立即進行洗腎治療,需控制慢性疾病,如血壓、血糖,避免高蛋白、磷離子、鉀離子和內臟等食物,以及避免長期使用消炎藥等。在腎功能受損的情況下,需遵循醫生的建議和定期檢查。--by ChatGPT據港媒報導,以「五福星撞鬼」系列電影走紅的香港資深影星吳耀漢今(10日)傳出逝世的消息,他的家人在通訊群組證實吳耀漢離世,享壽83歲。《香港01》報導,吳耀漢家人在昨(9日)接到醫院通知前去見吳耀漢最後一面,他們被告知吳耀漢的心臟停止了,醫生一度嘗試用儀器使它再次運作但仍無效。事實上,吳耀漢近年因年紀大身體陸續出現問題。他曾因心臟血管栓塞要做手術,聽力衰退也讓他兩邊耳朵都戴了助聽器。有嚴重腎衰竭的他腎功能只剩約一成,每日要洗腎4次,吳耀漢2年前受訪時透露自己因每天洗腎使得日常生活受限很多,但醫生不建議他換腎。腎臟病初期5大症狀腎臟病初期其實不易發現,除了靠健檢揪出紅字,平常還要注意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症狀就要小心,避免腎病變。而許多人對「泡泡尿」的症狀最是感到疑惑,因為平常尿尿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些泡泡,那該如何辨別?建議先觀察5至10分鐘,蛋白尿的泡泡不易消散,若持續數天未改善,應進一步就醫。得了腎臟病就會走到洗腎?而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其實不少,去年洗腎人口即已超過9萬人,很多人也擔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最後就一定會走到洗腎?慢性腎臟病分期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分類指標是綜合年齡、性別和血清肌酸酐(CR)算出的腎絲球過濾率值(GFR)來判斷。.第1期的腎臟功能都還正常,但可能出現夜尿、多尿等情形。.第2期則開始出現腎功能異常;這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需注意飲食和維持良好作息,建議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腎功能。.第3期開始進入中重度腎臟病階段。.3到5期腎已明顯受損,應控制好慢性病。.第5期腎臟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會開始出現尿毒症狀。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曾受訪指出,3到5期的病人並不是馬上就要洗腎,此時應該控制好慢性疾病,包括血壓、血糖,減少高蛋白食物和控制磷離子、鉀離子的攝取,避免內臟、湯汁等食物,也要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品。亞東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潘思宇則指出,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是否需要開始透析治療,需要考慮這兩項重要臨床指標:1.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2.是否有藥物無法控制併發症。4族群特別留意腎臟狀況國健署也在上個月的「世界腎臟日」提醒,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特別應注意腎臟狀況。平常可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有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國健署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參考資料】.「五福星」吳耀漢離世!晚年每日洗腎享壽83歲.腎臟病什麼時候該洗腎?醫曝出現3種情況就要有心理準備.我的腎功能如何,是否需要「洗腎」? 腎臟科醫師告訴你臨床判斷指標.慢性腎臟病分五期:小心腎臟病5大徵兆 3分鐘自我檢測.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
2023-03-31 醫聲.慢病防治
腎病防治/第一箭 健檢警訊 五病共照助揪腎病變
為了擺脫洗腎王國的稱號,政府找了很多方法,想讓民眾知道自己腎臟的功能,但據調查,四十歲以上民眾使用成人健檢的比率只有三成;在認知調查裡有兩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功能,五成不知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兩成也不了解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腎臟病,這些數據看得醫師膽戰心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整合委員會主委蔡宜純指出,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一成,但在管理上遇到不少挑戰,不只一般民眾的健康識能不足,連高風險族群都未積極篩檢及治療。最明顯例子,就是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根據一○六年國健署訪問調查,近八成民眾知道有免費成人健檢,但依官方統計民眾使用率四十歲至六十四歲為三成,六十五歲以上不及三成,不健檢的人認為自己不需要,即使有問題也不見得會立即就醫。蔡宜純就有位病人檢驗腎功能項目的肌酸酐,出現紅字異常,但患者過了快半年才就診;但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的病人剛好相反,健檢出現紅字後立刻就醫,醫師便緊急展開介入、治療,後來患者已痊癒,因此讓病患了解哪些指標需特別留意、哪些症狀是惡化警訊,就能掌握及時就醫時機,才不會拖延病情讓治療更棘手。這也顯示,民眾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為了預防慢性腎臟病,醫學會提出了「早期腎臟病防治腎力倍增」計畫,希望三高族群年度蛋白尿篩檢率從現今的百分之二十五能提高到五十;腎臟病的早期照護率能從百分之三十八提高一倍;優化照護的腎臟促進機構可以從兩百二十七家,放寬納入標準後可以快速增加。尤其具有慢性腎臟病高風險因子的民眾,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長者、吸菸者及肥胖族群、長期使用止痛藥的患者,要了解腎功能的紅綠燈對照表,政府已將腎功能圖表放進健康存摺裡,讓大家都能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據統計,台灣早期腎臟病的照護收案率不及四成,醫界認為原因出在患者有許多共病,患者在各科間繞來繞去,醫事人員若對腎病的識能不足,都無法把早期病人抓出來。健保署去年三月推動糖尿病與初期腎病變照護整合計畫(DKD),目前收案率約一成。黃尚志認為,共同照護的範圍應該更廣,依據腎病年報,患者的共病中糖尿病占四成七,高血壓六成七,高血脂二成二,心衰竭三成,腦中風約一成,未來應該將「心肝腦腎糖」(CKDN)列為整體照護,高醫院內已進行試辦計畫,而這種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會是新趨勢。
-
2023-03-31 醫聲.慢病防治
腎病防治/第二箭 三大衛教 早篩早治更減碳
在腎臟病治療領域,透析治療(俗稱洗腎)常需耗費大量水資源、耗材,碳足跡排量也不少,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推廣「綠色腎臟」觀念,對廣大民眾來說,避免透析資源耗用的解決方法,就是及早發現腎臟疾病及早治療,避免進入透析階段;同時,台灣腎臟醫學會針對三P(Public、Physicians、Patients)族群,也就是根據公共大眾、醫師與病患等三大族群提供不同衛教方法,從預防行為改變,真正落實醫療永續。對於「醫療永續概念如何應用於改善慢性腎臟病管理問題?」等議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病防治整合委員會主委蔡宜純提出三大主張,包括推動各年齡層的腎病防治教育課程進而減少對慢性腎臟病患者歧視、完善慢性腎臟病培訓及教育並加強跨科共照管理、運用紅綠燈表格幫助患者監測自身腎功能,以及提供慢性腎臟病患者及家屬多樣化相關教育訓練等,社會更應提供充足資源及即時關懷,都是可行解方。吳麥斯表示,「面對不同科別,我們會非常努力持續對談。」他補充,透析病患歷經許多的困難與挑戰,會經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才會進入末期腎病,不少病人早在過程中離世,能活下來洗腎者可說是「上帝的選民」,接受透析治療,是病患求生必要療程,被迫耗費龐大資源,並非他們的錯,而是整體醫療問題。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則指出,由於透析治療需要使用較多的能源、水、消耗品,加上病患多需要重複接受治療,碳足跡高,並透過預防慢性腎病,希望減緩這樣的現象。洪思群表示,近年來,英國正展開「綠能腎臟計畫」,從基礎設施改造、過程創新到照護模式創新,每一環節都環環相扣,很值得學習。吳麥斯也建議,政府應針對「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減碳」、「循環」、「社會科學」等領域實施對應政策,醫院藥物、醫材的碳排放量調查、減量管理或像智慧永續醫療的推動、永續健康飲食的開發、穿戴裝置與智慧衣的開發等,都是可行策略,若以醫院為場域,落實「淨零綠生活」目標,對整體環境,將能帶來更正面的影響。
-
2023-03-31 醫聲.慢病防治
腎病防治/第三箭 精準醫療 數位平台須整合
AI時代已然來臨,在慢性腎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上,精準醫療推動也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專家指出,台灣腎臟照護的基礎資訊系統未整合,無法得知患者全貌,加上很多病友散布在其他科別;若要精準介入,得靠「跨科會診」的推動,並透過數位平台精準預測病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整合委員會主委蔡宜純表示,台灣腎臟的照護「基礎資訊系統」未行整合,形成各自為政的情形,早期CKD(慢性腎臟病)患者不一定都在腎臟科醫師手上,但不同期別的腎病患者,應有不同的治療指引;因此,目前醫學會已出版第二版「CKD治療指引」,也希望這些資料能藉由系統化讓醫師們取得。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未來的醫療一定走向「共同照護」,但前提是資訊基礎建設、標準化規格,同時各種系統都能夠加入其中,讓醫師能在資料庫中找到需要的資料,政府也能從大數據中算出健保支付標準,甚至可針對特殊族群有不同的治療準則,也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避免醫療浪費。先前腎臟醫學會已設置平台,希望二二七家腎臟健促機構可以進系統匯整資料,但蔡宜純表示,目前僅有六成的機構使用,並不足以描繪出全台腎友輪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政府現在對於資訊系統可能還無法一統天下,各醫院間的系統也百花齊放,但利用新科技資料是未來趨勢,這個腳步將愈走愈快。
-
2023-03-31 醫聲.慢病防治
腎病防治/減少透析新病患 靠三箭逆轉腎
雖然一一一年健保支出疾病排名,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以五百八十七億元居冠,但從一○九年開始透析人數成長率已開始逐年趨緩,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指出,儘管透析服務人數及費用仍持續增加,但成長率已逐年下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這是慢性腎臟病(CKD)防治委員會成立廿年來首見,終於看到逆轉「腎」的可能,多年努力開始有成果。日前台灣腎臟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腎力人生 醫療永續」專家會議,會中李丞華報告近五年門診透析的申報資料,一一一年透析人數為九萬七千多人,透析人數成長率一○七年及一○八年皆為百分之二點九,一○九年開始降到百分之二,一一○年為百分之一點九,最新的一一一年則為百分之一點六,比前一年又減少了百分之○點三,成長曲線已連三年往下走。和時間賽跑 透析年齡延後這是台灣首度出現透析新病患人數減少的逆轉點,這也鼓舞了腎臟科醫師。吳麥斯表示,腎臟醫學會於九十二年成立CKD防治委員會,當時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國健署)與腎臟醫學會也開始合作腎臟保健推廣機構計畫,代表這廿年來的努力,開始發酵。廿年來,國人平均壽命從七十六歲增加到八十歲,但透析起始年齡逐漸從平均五十九歲延後到六十七歲,吳麥斯認為,這代表「我們在和時間賽跑,透析年齡正往後走」,整個趨勢往正面的方向前進,希望腎臟病能從第一名退位。救病人腎臟 推動整合照護有台灣「CKD之父」稱號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黄尚志,當年協助成立CKD防治委員會。他說,廿年來台灣腎臟病防治計畫的布陣,從最初的末期腎臟疾病整體照護計畫開始推動,到民國一○○年的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計畫,直到去年三月開始執行的糖尿病與初期腎病變照護整合計畫,這一路走來,都是在「救」病人的腎臟,而不是「洗」病人的腎臟。這五年血液透析的成長率都在百分之三至三點三之間,李丞華說,國健署、醫事司、國衛院都在彼此合作探討,針對體質、環境等因素進行預防,尤其早年台灣賣藥廣告猖獗,民眾吃下過多來源不明藥物,「即使有十顆腎臟都不夠洗」。助高危族群 及早篩出治療要減少透析新病人數,吳麥斯認為,需要三箭齊發,首先就是提高大家對腎病的識能,再來就是利用大數據平台,找出需要共同照顧的患者,進行精準治療,最後就是讓民眾知道現今環境對於腎臟的傷害,綠色腎臟醫學的重要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蔡宜純指出,民眾缺乏對腎病的認知,高風險族群也沒有自我管理,這讓早期腎臟病難以管理。李丞華指出,健保署已進行糖尿病及初期腎病變整合共照,也推動示範計畫,警示會造成腎衰竭加速的「腎毒性藥物」,希望大家把早期腎臟病人找出來,減少病人未來透析的可能。吳麥斯指出,未來一定是共同照護的概念,但目前的資訊系統並未整合,唯有資訊基礎建設好後,訂定標準化規格,才有辦法從大數據中找出特殊族群進行不同的治療指引規畫。氣候與空汙 腎病惡化幫凶另外,氣候變遷對於民眾腎臟健康也不容忽視。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進一步解釋,一旦熱浪來襲,常造成急性腎損傷與其他腎臟疾病,氣候變遷、空氣汙染等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腎臟疾病惡化的幫凶。最後,黃尚志也提醒,新藥物的出現也帶來不可預期的情形,例如抗癌藥物、抗病毒藥物的出現,是否影響腎功能都需要密切觀察。
-
2023-03-30 醫療.泌尿腎臟
中草藥天然不怕吃壞身體?吃超過兩週就算長期用藥?吃藥到底會不會傷腎
「腎臟」是人體中相當重要的器官,受到傷害時對健康會有不好的影響;而「藥物」也是 醫生用於恢復健康的工具。然而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吃藥傷腎」這種說法。那麼為何用來幫助健康的藥品,卻會對自己腎臟有不好的影響?今天讓我們來好好解析這個問題讓大家瞭解如何安全用藥不傷腎。這篇文章除了會分別介紹傳統臨床上會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中草藥、鋰鹽、顯影劑等,另外還會更新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所致的急性腎衰竭副作用,以提醒大家安全的用藥。1.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止痛藥會越吃越上癮嗎?一般而言,NSAIDs應用於短期止痛,如頭痛、牙痛、經痛較嚴重的女性等。但連續服用超過兩週以上,就應視為長期使用。在骨科的長期關節炎以及許多慢性疼痛的病患中也相當常見此類藥物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使用NSAIDs的病患,有得到急性間質性腎炎的風險。當產生水腫、頻尿、倦怠感等症狀時,就要小心是否是藥物的副作用出現了。除了立即停藥之外,也可能需要更多控制症狀的治療。坊間有若干不肖業者或是電台廣告中銷售號稱「神奇的補藥」,誇大吃了藥會覺得「身體變爽快」等不實的治療效果。實際檢驗成分其實很多都是摻雜有類固醇與止痛藥在其中,使用上須明辨慎思!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來治療肌肉骨骼疼痛,有常見副作用,如:可能造成血壓的升高,影響降血壓藥物的療效,也會造成體內水分無法排出,使得腎功能惡化。避免開立NSAIDs給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病人,如果病人本身有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的話,開立NSAIDs可能會使上述病況惡化。因此對於此類病人,建議給予短期的止痛藥,例如Acetaminophen,Tramadol,或是嗎啡類藥物,可能相對地比較安全。[1]此外《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指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比未使用者,多了3倍發生急性腎衰竭風險,建議謹慎使用、減少劑量並縮短使用時間。[2]在此提醒止痛藥安全用藥的五不要點:・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相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的藥・不買遊覽車/地下電台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另外止痛藥的使用時機也很重要:止痛藥應該要在開始發痛的時候吃,才會在最痛的時候發揮它最好的效果。但有些人會選擇痛到無法忍受時才吃,當止痛藥的效果未完全發揮時,卻誤認為是藥量吃得不夠,只好再吃一個劑量,因而成為過度使用的開端的原因之一。過度使用止痛藥會進一步引起身體的「耐藥性」,即使相同程度的痛,這些人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大劑量的藥物才能壓制住,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止痛藥與不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不容小覷,若民眾對自己使用的藥物沒有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加重腎臟的負擔。2.中草藥尚天然,吃多不怕? 特定的中草藥成分具有腎毒性。舉例來說,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等中草藥的成分,都含有已證實會傷害腎臟,並增加泌尿道癌症機率的「馬兜鈴酸」;因此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2003年已明令公告禁用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含馬兜鈴酸之中藥材,以減少此類傷害。另外,像是硃砂裡含有汞、雄黃內含有砷等重金屬,如果持續在身體內堆積,也會對腎臟及其他器官造成傷害。國內對中藥材在重金屬的管理上都有嚴謹規範,於九十三年二月一日曾公告明列特定藥物的限量標準為:鎘(Cd)2 ppm以下、鉛(Pb)30 ppm以下、汞(Hg)2 ppm以下。相關藥材也都有明確進出口及存量管制規範。這裡並非反對中草藥可能帶來的療效,而是要提醒大家,自行購買並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容易產生的風險。如果真的生病不舒服,應該要尋求合格的中醫師協助,而非聽信偏方隨意購藥。找到合格的中醫師之後,也務必說清楚病情,並聽明白醫師的囑咐。有時候,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最好的良藥。若逼不得已,真的要自己買藥,也一定要選擇有衛生福利部核可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才不會傷害到身體得不償失。其餘尚有一些標榜天然草本的食品:如牧草汁、或是日本進口的極之青汁等健康食品,其成分都富含草酸及鉀離子。腎功能正常者大部分在服用後都可在體內自行代謝無負擔。然而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若在沒有警覺心的狀況下持續服用,進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或高血鉀需要透析治療的狀況也是屢見不鮮。3.精神病要吃藥卻越吃越糟?鋰鹽是常用於治療癲癇及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的藥物,藉由調節神經傳導物質,以減輕患者的症狀。由於鋰鹽是經由腎臟代謝排泄, 毒性常影響腎功能,使用上須監測藥物濃度(鋰鹽治療濃度範圍為0.6-1.2 meq/L)。若有在使用鋰鹽,應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並於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時儘速就醫,以免顧此失彼,精神症狀得到改善,卻傷了腎臟。鋰鹽中毒的症狀包括:腹瀉、嘔吐、運動遲緩、異常虛弱或困倦、口齒不清、心率不整、心搏徐緩、癲癇或昏迷。若有疑似情形,最直接的處置是停用鋰鹽,並且針對腎臟的症狀進行治療。急性鋰鹽中毒死亡率高達 25%。鋰鹽對腎臟的影響,包括腎源性尿崩症、慢性間質性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小管酸中毒等。急性中毒時,若有神經學的症狀出現,可以使用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治療。[4]4.無色無味 篩檢常用卻可能傷人於無形的「顯影劑」舉凡電腦斷層、心導管攝影、血管攝影等皆有使用到顯影劑,可謂是疾病診療上的利器。顯影劑雖然可以輔助醫師用影像診斷疾病,但其藉由腎臟代謝的特性也會使腎臟功能受到損傷。以前的顯影劑屬於高滲透壓物質,進入體內時會對腎臟組織造成損傷,並嚴重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功能。即使現在多半醫院已經改用等滲透壓成分,相對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害,還是建議各位若有接受顯影劑相關檢查時,可以詢問成分,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產生急慢性腎損傷之症狀。尤其對於已經有慢性腎臟病,或是已知對顯影劑過敏的民眾,若沒有向醫師告知病史,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暴露於顯影劑,都可能引發顯影劑腎病變,不可不慎。一般顯影劑所致腎病變多在接觸顯影劑後的24 到48小時內開始有肌酸酐上升的變化,急性腎衰竭病程會持續3-5天至高峰約到7-10天達到緩解期。另外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MRI所用的顯影劑,其所含的成分釓 (gadolinium)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身上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腎因性全身纖維化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此病之表徵主要為類硬皮症的皮膚纖維化,可能同時合併心、肺、肝、肌肉等內臟器官的纖維化。當腎絲球濾過率小於 30 ml/min/1.73m2時得小心使用,洗腎患者則建議於檢查後安排連續透析,以清除體內殘留的顯影劑。[5]5.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治癌神器卻可能致急性腎損傷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因其驚人的療效,在癌症治療上已經引起了新的革命。因為藥物會影響非腫瘤細胞的免疫恆定,導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副作用,這與細胞毒性藥物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不一樣,醫療人員對於這類算是時代進步所產生的irAEs 可能比較不熟悉[6]。在大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報告ICI-AKI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的發生率為 2%~5%, AKI 的時間約為ICI 啟動後14-16 週左右[7]。ICI- AKI病理變化主要為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若伴隨使用已知會導致 ATIN 的藥物如質子泵抑製劑 (PPIs)等,會提高發生的機會。後續治療須謹慎使用類固醇,待其腎功能恢復。6.藥到底吃不吃?前面的段落介紹了許多種類的藥物,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正在吃、或正要開始使用或接觸的藥品,是否會造成腎功能受損。但不管是什麼藥物,有一些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包含就診取藥時明確告知用藥史、取藥之後確實遵守醫囑及處方用藥、以及得知自己服用之藥物具腎毒性,或代謝時間(半衰期)較長時,能特別留意身體狀況之變化。其他如慢性病處方常見的血壓藥、血糖藥、利尿劑或是感染症所需的抗生素等,其實在腎功能不全患者身上也是要有所調整。舉例而言,如血糖藥Metformin在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上就要慎用,避免MALA(Metformin-associated lactic acidosis)的產生。另外若有尿液異常,如血尿、泡泡尿等,或腎臟相關症狀時,除了多補充水分及必要電解質之外,也應該儘速回診說明病況、進行尿液檢查,根據醫師的處方調整用藥頻率與劑量。最後,即使產生以上提到之症狀,還是有可逆的機會,腎功能有可能停藥之後就會恢復,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慌張,反而若因為恐懼而延遲就醫,才真的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最好找腎臟專科醫師諮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維持穩定且持續的慢性病用藥,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尿酸,這樣才能照顧好腎臟的健康,避免掉入洗腎的階段。參考資料: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2.林承叡,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AccessedMar. 2023.3.中藥用藥安全五撇步 正確使用養生又樂活、買藥切記「五不」原則4.劉文治,蔡敦仁。鋰鹽中毒的處置。內科學誌。2002;12(5):12-27. 5.Shah AH, Olivero JJ. Gadolinium-Induced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 2017;13(3):172-173. doi:10.14797/mdcj-13-3-1726.許育瑋,蔡佩芬。免疫療法的絆腳石:irAEs 。藥學雜誌。2020;36(1):18-24.7.Shaikh A. Immunotherapies and renal injury. 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 2022;31:100362. doi.org/10.1016/j.cotox.2022.100362【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安全用藥不傷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9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病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4,100萬人因慢性病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數71%,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為主要死因,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者罹患多重慢性病的「共病」也愈來愈多。如同醫界「牧羊人理論」,器官恐像羊群接二連三墜谷,現今國際對於共病議題已相當重視,台灣主掌慢病政策的牧羊人是否早該築起圍欄,避免民眾健康血本無歸?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據國健署調查,台灣超過八成六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六成九老人罹患二種慢性病,四成七老人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患者同院不同科、跨院跨科看診更是常見,民眾與醫療院所對於慢性共病需整合治療的意識薄弱,耗費大量醫療及社會資源。這反映出慢性共病患者早死的風險更高,因此,慢性病患者下一項疾病發生的預測成了重點。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認為,未來多科共照已是趨勢,應該將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等多種慢病整合成「新陳代謝疾病照護網」,並納入亞健康者,以達到預防作用。善用AI大數據 及早預防有成效醫界有個牧羊人理論,形容一群羊在長滿豐美牧草的峽谷旁低頭吃草,有人建議應在草原先架起護欄,別讓羊群掉下山崖,但牧羊人認為,谷底有優秀獸醫能替墜谷的小羊治療。這個理論延伸到醫學上,也反應了我們的醫療資源都投注最末端的治療上,而忽略預防的重要性,據健保111年支出統計,腎臟病、糖尿病與高血壓性疾病支出高達1255億,這些多重慢性疾病患者,接連敗壞的器官如同墜谷的羊群,難以康復再起。延伸閱讀: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可惜的是,我們似乎認為牧羊很容易,透過專家的「工人」智慧想像,老人的死因包含慢性疾病;然而,當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長陳亮恭以英國的老人健康風險模組,針對台灣本土資料進行預測研究,AI大數據的「人工」智慧算出的死因,增加前者沒算出的糖尿病,還特別點出急性感染症。研究顯示,同一群民眾在「工人」與「人工」計算,AI算出的五年內死亡風險竟多出一成,「可見人工智慧能找出更高的風險。」對於共病照護,以腎臟病照護網來看,吳麥斯指出,近20年來,透析的病人年紀已從59歲,延緩到67歲,顯示腎病前端照護頗有成效。雖然隨著年紀增長器官都會衰退,但有預防的意識,腎臟就不會是致命傷。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扎根預防意識 專科「分久必合」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激增,民眾只要腰圍過粗、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這五項條件中符合三項,都是慢性疾病的高危險群。共病照護的整合門診是未來趨勢,吳麥斯形容,專科走向次專科之後,勢必需要人才的合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要納入心血管、神經內科等科別,期許能整合為「新陳代謝疾病照護網」,並涵蓋亞健康者,才能達到預防共病發生。吳麥斯認為,若有單一窗口提供民眾一站式服務,可免於東奔西跑,建議可以先整合個管師,依患者病程的進展,再來引導、介入各科別醫師看診。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24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玩「藥」怎麼帶? 藥師建議帶5類旅遊常備用藥,若有需冷藏藥品「這樣」攜帶
相信大家的FB開始出現身邊友人在日本、歐洲打卡的照片了吧?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出入境及居家檢疫相關規定鬆綁,交換生、學生們已經啟程前往國外,許多民眾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旅途中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不舒服,而這些小症狀會打壞旅遊興致。藥師提醒,玩樂的同時別忘記潛在健康風險問題。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這些風險,若出發前多一分謹慎,做好自我藥事照護,就能乘興而遊,盡興而歸。本身有慢性病的患者 應多帶幾天份的藥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黃昱臻提醒:1.藥品準備取決於個人身體狀態及旅遊行程內容。2.首先,本身有使用慢性病用藥或有需長期使用的藥品,要確保攜帶足夠藥量,為保險起見可以多帶幾天份。3.可將藥名、用法用量列成清單並註記藥品過敏史,當有購買藥品或是有就醫需求時,這份資料可做為參考。4.要造訪瘧疾疫區,請醫師開立預防性抗生素,按醫囑服用。5.若有登山、雪地活動等行程時,請醫師開立高山症用藥。黃昱臻建議,多攜帶一般的常備藥品。下列藥品通常為指示藥,可至健保藥局向藥師諮詢及購買。旅遊常備藥品可分為5大類:(1)解熱鎮痛藥(2)抗組織胺(3)止暈藥(4)腸胃藥(5)外用藥解熱鎮痛藥用於治療頭痛、牙齒痛、關節痛、經痛等,還有退燒的功能。因溫差大造成流鼻水,或因接觸過敏原導致眼睛及皮膚搔癢,可使用抗組織胺緩解症狀。止暈藥需在搭乘交通工具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可能會有嗜睡的副作用。在公共衛生條件較落後的地區,飲食後要注意胃腸道的狀況。擔心蔬菜水果攝取過少導致解便困難,可以先準備便秘藥。止癢藥膏、優碘及外傷藥膏,可緩解傷口不適並減少感染。特殊族群如兒童、懷孕婦女、洗腎病人,在準備旅遊用藥時,建議先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後再選擇藥品。如藥物要冷藏記得保冰袋 先查哪些藥能帶入他國黃昱臻提醒,在搭飛機時,藥品可置於隨身行李,若有需冷藏藥品,請準備保冰袋和保冷劑。各國對旅客攜入藥品管理不同,特別是管制藥品及含鴉片成分藥品,請在入境他國前確認清楚。旅遊醫學相關資訊,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國際旅遊處方箋」網頁查詢,也可至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責任編輯:陳學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3-22 醫療.泌尿腎臟
高鹽、高糖都很致命!7種習慣可能增加腎臟損害風險
你的腎臟健康嗎? 長期不當的用藥習慣、患有慢性疾病、不當的飲食習慣、水分攝取不足等這些問題都可能直接造成腎臟傷害,而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腎臟在身體裡都做了什麼?食物中的蛋白質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中,由腎臟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除了過濾血中毒素之外,腎臟還執行下列重要的工作:1. 釋放荷爾蒙(如腎素)幫忙調節血壓2. 調節電解質(如鈉、鉀、鈣等)平衡3.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4.合成活性維他命D,幫忙維持骨骼鈣質和身體正常的化學平衡7種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易增加腎臟損害的風險1.過度依賴止痛藥腎臟主要負責藥物的代謝作用,雖然止痛劑或鎮痛藥可以減輕當下的疼痛,但過度依賴止痛劑對於腎臟代謝上是種負擔。2.高鹽份攝取高鹽飲食通常具高鈉含量,長期過量攝取容易造成高血壓,可以用香草或辛香料取代鹽份的調味,避免攝取過多的鈉。3.加工品攝取過量加工食品大多含有大量的鈉和磷,對於許多腎病患者而言,需要限制飲食中的鈉和磷攝取,而腎臟健康的人也應避免過量攝取加工品而造成腎臟的負擔。4.水分攝取不足攝取充足的水分有助於腎臟清除體內的含氮廢物和過多的液體。建議每天補充2~3公升的水量,若已是腎臟功能不佳或是腎衰竭患者則需要限制液體的攝入量。5.過量攝取肉製品動物性蛋白會在血液中產生大量的酸,腎臟無法快速消除酸性物質而導致酸中毒,進而增加腎臟負擔。6.過量攝取高精緻糖類食物精緻糖是導致肥胖的主因,肥胖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而這兩種疾病是導致腎臟疾病的主因之一。購買包裝商品時要注意營養標示成份,避免在飲食中添加過量的糖分。7.過量飲酒研究發現,經常性大量飲酒會增加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胃部胸口灼熱感...醫曝:萎縮性胃炎恐為胃癌前兆 ! 戒菸、低鹽飲食、補充維生素幫助預防.美國皮膚病學會提出10大春夏護膚秘訣 快學起來 ! 輕鬆維持肌膚健康 .愛滋病有望痊癒 ! 全球第五例個案停藥後未檢出病毒 ! 跟著這樣做,幫助找回生活品質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四成糖友腎病變:控糖不只看數值 還要防共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高達240萬,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日前舉辦「高血糖困擾你?掌握飲食原則,成功逆轉腎!」講座,與會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糖尿病共病眾多,高達四成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腎臟病變。他直言,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共同目標不應只為「數字好看」,而是減少併發症,避免降低生活品質。第二型糖尿病患最多,與胰島素阻抗性增加、生活習慣不良有關。黃尚志說,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血糖失控易致多重器官病變,未來恐面臨洗腎。黃尚志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多重器官病變,包括中風、心肌梗塞、感染、腎衰竭、截肢等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不僅讓患者生活品質下降,也可能連帶導致患者預期壽命變短,「所以糖尿病是很麻煩的疾病。」他也指出,除了控制血糖要花費醫療成本,眾多共病也會增加社會負擔。「糖尿病患裡面,很多人有腎病變。」黃尚志說,有統計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的盛行率約為18%,或許有所低估,實際盛行率可能高達四成。他表示,糖尿病腎病變長期下來會導致尿毒症,若不介入處置,最終需要面臨洗腎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最好的方法是好好控制,不要讓腎病變發生。」腎功能可透過尿液檢查、對照量表評估。糖尿病腎病變主要症狀包括水腫、泡泡尿、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黃尚志表示,腎功能的好壞,可以透過尿液檢查評估,檢測尿蛋白與肌酸酐等數值,再以肌酸酐為基礎,加入年齡、性別的資訊,可透過公式算出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他指出,在健保署的雲端健康存摺APP中的「腎臟風險分級(KDIGO)」量表,其橫軸為蛋白尿分級,縱軸為腎絲球過濾率,並有色塊分級,顏色越深風險越高,民眾可對照健檢報告自行評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建議,糖尿病患要對飲食分類有所掌握,在六大飲食分類中,水果類、全穀根莖類、低脂乳品類是容易導致血糖上升的類別,攝取時需要注意。此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飯後升糖的速率,他舉例,台灣料理常見的烹調方式,如蜜汁、勾芡等,就可能造成血糖提升速度增加。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有吃早餐血糖較穩定。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此外,他說明,也有研究顯示,「有吃早餐」的患者比起「不吃早餐」的患者,飯後血糖更加平穩。黃泰傑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飲食,需要把握「控制好血壓」、「控制好血脂」、「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三大原則。他表示,控制血壓的飲食原則,主要是減少鹽分攝取,建議民眾可用天然辛香料,或適時運用酸味,減少鹽分攝取,同時增加食欲。黃泰傑強調,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吃太多蛋白質會導致腎絲球壓力增加,長期以來可能造成腎功能衰退。他鼓勵患者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半盒嫩豆腐約等於三指的家禽、家畜肉類,係一份蛋白質份量,建議男性一天5-6份,女性一天4-5份,特殊疾病患者的豆魚蛋肉類份量,則可諮詢醫師、營養師進行調整。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飲食注意● 搞清楚六大類食物,哪些會使血糖上升。● 少用蜜汁、勾芡等烹調方式。● 定時定量優於少量多餐。● 吃早餐比不吃早餐者,飯後血糖更平穩。● 減少鹽分攝取,控制好血壓、血脂。● 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長期易致腎功能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1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只能吃安眠藥嗎? 醫師建議「睡前10招」讓你安心入睡避免安眠藥成癮
【本文重點】失眠是國人最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每5人中就有1人受失眠之苦。長期濫用安眠藥可能越吃越重甚至成癮,睡前飲酒的習慣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失眠又分為急性及慢性失眠,若超過三個月經常難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就稱為慢性失眠。對於失眠,醫師建議先以非藥物療法作為首要治療,避免藥物濫用。而孫瑜神經科主任提供了10點建議,如避免在臥室進行看書、看電視等等,幫助民眾正常入睡。--by ChatGPT失眠分為急性失眠、慢性失眠失眠是國人最常見的睡眠疾病之一,據統計全台每5人就有1人售失眠之苦,為能安穩入睡,許多人常求助於安眠藥,但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表示,長期濫用可能越吃越重甚至成癮,且鎮定劑、安眠藥無法帶來正常睡眠結構,許多人睡前飲酒的習慣,也會影響睡眠品質。今天為世界睡眠日,她提供10點建議,幫助民眾正常入睡。失眠又分為急性及慢性失眠,生活中發生了重要的事情,都可能造成暫時失眠,但若是超過三個月經常難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就稱為慢性失眠。失眠吃安眠藥 當心安眠藥成癮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主任表示,許多有失眠困擾的病人都希望醫師開立安眠藥,但在所有的醫療書籍期刊及用藥規範上,都建議安眠藥治療失眠,只能短暫使用避免長期開立,然而醫療現況卻是很多民眾一直在拿安眠藥的慢性處方。如何避免安眠鎮定藥物濫用,第一線的醫師對於從未使用過此類藥物的民眾,應避免第一次就診就開立安眠藥,而一般民眾也應避免一開始踏入吃安眠藥的習慣。但長期失眠造成的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異常,例如免疫力減弱、抑鬱、頭痛,嚴重者可能引致心臟衰竭、肝病、腎病、高血壓等。孫瑜建議先以非藥物療法作為首要治療,醫師會先詳細詢問就診者的病史資料,找出可能的引發失眠原因,例如身體其他疾病、藥物等等。孫瑜建議藥物在失眠的治療上非第一線選擇,睡眠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透過以下十點建議,幫助自己建立良好的睡眠。醫師10建議避免安眠藥成癮1.臥室的功能就是睡覺,勿在臥室進行看書、看電視等。2.想睡再睡,毫無睡意別去躺著。3.20分鐘內仍無法入睡考慮起身靜坐,直至想睡再回躺。4.不論多晚睡,每天固定時間起床。5.早上起床後開燈或出外接觸陽光。6.白天盡量不要午睡。7.運動時間盡量在白天,晚上太晚運動會難以入睡。8.晚餐與睡眠時間至少間隔2小時,晚上吃大餐或太饑餓都會影響睡眠。9.晚上避免喝咖啡、茶與含糖飲料,抽菸喝酒都會影響睡眠,晚上睡前不宜喝酒。10.不要把煩惱帶進臥室保持身心放鬆。延伸閱讀:.改善失眠最重要因素是光線 名醫教這樣做可戒除對安眠藥依賴.對心臟影響重大!研究稱失眠者患心肌梗塞機率是一般人1.69倍.「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6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病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
世界衛生組織對SDGs健康永續「健康福祉」發展項目中,將降低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三分之一作為實踐目標,台灣呢?若以全人照護考量,慢性共病的整合門診會是解方嗎?跨科別的高手、權威,如何緊密合作?慢性共病放大鏡系列專欄,將邀請心腎代謝權威獻策。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2019年發布全球調查,針對1990年至2019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在健康照護之可近性及品質(HAQ)排名第35,遠低於日本17名、韓國22名,凸顯出台灣重「急症醫療」、輕「慢性病照護」;時隔四年,台灣慢性病普遍存在「共病」問題,包括病患過於早死、生活品質變差、醫療資源負擔大依然難解等。攤開共病項目,依序在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等健保花費超過1,100億元。從數據上,醫療界很難不同意心、腎、代謝等三項,是最需要從「國家政策高度」來整合預防、醫療、照護的疾病。多重慢性病患 醫師間協調不足「小陳(化名)的父親是典型的共病患者,在台大醫院看糖尿病、台北榮總看高血壓,兩邊都是最好的醫師,但有一天腎功能出現問題,去腎臟科看診才警覺,兩個醫院的專科醫師各自開的藥物不能同時服用,兩位大咖醫師之間,無從整合。」這情境讓人不禁感嘆,患者乖乖依照兩位專科醫師醫囑,卻沒能及早預防腎臟問題。這是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朋友的父親親身經驗,即是多重慢性病患者奔波在不同醫院、各分科的日常,健保署雖然有推動雲端藥歷協助不同醫院的醫師了解病人用藥,但醫師間直接的協調對話,才更有助於共病病人用藥選擇及品質提升。延伸閱讀: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周穎政認為,台灣迫切需要共病整合醫療,但現實面是各醫學分科之間的合作協調不足,各領域都有高手、權威,想整合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以病人為中心 健保支付需調整雖然各大醫院近年皆推行整合門診服務,有些整合「時間」,將個人各科看診時間集中同一時段;有些醫院則整合了「空間」,將相關科別門診與檢查室設置同一區,即使現有以高齡、失智、吞嚥等綜合考量的門診,對慢性疾病患者而言只能流連診間,忽略以病人為本的思考,整合門診究竟整合了誰?然而,各科別該怎麼整合又是一道難題。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認為,優化共病醫療照護系統刻不容緩,應該成立國家級的慢性病辦公室,才能有效整合資源與人力,做最有效的發揮,進而快速推動。「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投入資源。」周穎政強調,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只占GDP的6%,遠落後他國,如果政府未能對醫療領域提供足夠資源,各科搶奪同一塊大餅,不過是「網內互打」,想要推動共病醫療照護,一定要以病人為中心,先集合與協調各專科,並調整支付制度。共病整合照護 關鍵是預測病程在推動共病整合照護的進程中,關鍵之一是預測病程,接著是優化共病的診斷、治療與照護。許惠恒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醫療政策的重要智庫,將運用研究成果投入共病。以三大慢性疾病「心腎代謝共病」為例,許惠恒分享,國衛院曾委由政大與高醫大團隊研究分析糖尿病患進展過程中,各種共病出現的時間與風險值,像某位糖友在日後患有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膽固醇過高造成高血壓等風險的時間點,藉此以增加健康檢查的頻率。目前已著手把這些預測模式導入糖尿病衛教體系,針對個別病人的不同預測值,做出個人化衛教,更呼應精準醫療的趨勢。延伸閱讀: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責任編輯:葉姿岑)【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3-16 醫療.中醫
水煎藥效果比較快?中醫師分析水煎藥與藥粉差別及如何選擇
診間與病房的患者與家屬常問我:『醫師,水煎藥與藥粉哪個效果好?』飲劑、熏劑、洗鼻劑…中藥湯劑(水煎藥)形式多 大家口中的『水煎藥』就是中藥湯劑(decoction),是指藥材以水或其他溶劑,加熱熬煮後,去渣而成的液體藥劑;而液體藥劑再加上濃縮的製程,則特指為『煎劑』。《禮記》記載:『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可見最遲在西元前八百年,湯劑已是治療疾病的藥物劑型之一。七世紀中期大醫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也記載:『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可知一千多年前湯劑已廣泛地應用在疾病的治療。一直到現代,產婦坐月子服用的『生化湯』,我們臨床上常用的『桂枝湯』、『歸脾湯』,常見的『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都是湯劑;大家耳熟能詳的『逍遙散』也是將中藥材斲為粗末後,再加水、薑、薄荷一同煎煮而成的湯劑。我們可以說,湯劑是兩千多年來中醫治療的主要劑型。而且湯劑變化多端,可以就使用方式再細分為飲劑(口服)、洗劑(外擦)、浴劑(浸浴)、熏劑(熏蒸)、滴耳劑、洗鼻劑、含漱劑⋯等。濃縮中藥(科學中藥) 便於攜帶、保存、服用臺灣健保給付的『濃縮中藥』(又稱『科學中藥』),可以說是傳統中藥湯劑的現代應用。濃縮中藥的製作過程是將以水萃取的中藥湯劑以高溫汽化的方式,噴灑在澱粉賦形劑上(spray drying),形成中藥顆粒而成。雖然『濃縮中藥』粉末看起來頗似『丸散膏丹』中的『散』劑,但中藥『散劑』是由藥材研細為末而成,與『濃縮中藥』水萃、濃縮、造粒的製備過程並不相同。『濃縮中藥』是新興的科技發明,中藥湯劑的現代應用。『濃縮中藥』便於攜帶、保存與服用的特性確實也為就醫民眾帶來很大的便利。中藥湯劑與濃縮中藥哪個好?『中藥湯劑與濃縮中藥哪個好?』中藥湯劑與濃縮中藥的差異,主要取決於疾病的種類、患者的需求,以及臨床的診斷與治療的方向。例如坐月子期間的產婦需要『補血養陰』的治療處方,中醫師依此開立的熟地、阿膠⋯等中藥湯劑,『補血養陰』的效果比濃縮中藥好。民眾感冒,常常病勢變化迅速,用藥及時是療效的關鍵,便利的『濃縮中藥』是臨床上的好選項。但在費用上濃縮中藥為健保給付,中藥湯劑則需民眾自費負擔,費用視藥材而定,通常都在新臺幣數千元以上。2020 年發生的鉛中毒新聞事件,大家依然餘悸猶存。但其實衛福部早在 1991 年 9 月 18 日(衛署藥字第 990010 號通函),敘明不得使用鉛丹調製口服藥品。也在 2005 年 4 藥 29日公告「自 5 月 1 日起禁止中藥用硃砂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針對 1990 年首度在歐洲被報導的馬兜鈴酸腎病變(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也在2003 年 11 月 4 日公告禁用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含馬兜鈴酸之中藥材。目前衛福部針對進口中藥材,還設有邊境查驗(包括書面審查與抽批查驗),並訂定市售中藥材砷、鉛、鎘、汞、重金屬、二氧化硫與黃麴毒素的監測標準。至於濃縮中藥,在 2005 年 9 藥 30 日後,臺灣中藥廠已全面符合藥品優良製造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簡稱 GMP),民眾可以安心服用中醫師所開立的濃縮中藥處方。準確的中醫診斷與治則是療效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中藥湯劑、濃縮中藥各有所長,選擇適合病症或臨床需求的治療方法或劑型,就是最好的選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免隔離新制/成人7症狀、兒童6症狀應警覺 這些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
下周一(3/20)起新冠肺炎輕症確診者就可正式免隔離,但民眾可能仍有輕症轉重症的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不論大人小孩,如出現重症的警示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應儘速就醫。羅一鈞表示,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但部分有較高重症風險的病人,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輕症確診常見十大症狀: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統計資料來源:「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兒童6警示症狀若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包括抽搐、嗜睡或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家長或親友應儘速送醫。成人7警示症狀若成人出現以下7種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紫、在沒有發燒情況下心跳大於每分鐘100次、無法進食或喝水以及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都可能是轉為重症的前兆,也務必儘速就醫。4類高風險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領用也從自3月20日起同步調整。如為檢驗陽性併發症高風險民眾,就醫後經醫師診察評估為發病5日內且符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重症風險因子藥物適用條件者,可由診療醫師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至全國約2700餘家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領用藥物治療。醫事機構於開立或調劑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自主上傳IC卡藥物作業,以掌握藥品使用流向。尤其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4類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等慢性病.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下周起台灣社會將向常態生活邁進一大步,但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應持續觀察兩指標,包括超額死亡是否趨近於零,以及新冠重症率和住院率都降低到與疫情前的流感相同;但兩個指標都還沒達到。對此,羅一鈞也表示,將持續「疫苗加一」的活動,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疫苗覆蓋率,另外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後,也會持續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給重症高風險的民眾,以減少重症和住院率。【解封必知】.3/20起確診隔離改「0+N」,7個QA掌握解封新制重點.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確診必知】.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4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重症死亡率高 醫界促放寬口服藥適用對象
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預定五月解除防疫禁令,降低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立法委員林為洲、溫玉霞與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於十三日舉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率逾八成五,仍明顯超過流感的一成七;長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黃景泰則說,口服抗病毒藥物是減少高危險群重症死亡關鍵,應放寬其適用年齡、肥胖標準,並納入高血壓患者。慢性病患者 伴隨死亡風險高溫玉霞表示,全台累計確診人口超過千萬,即使解封降級,仍應研擬更完善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將高風險定義中的高齡者年紀下修至六十歲。此外,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準則也應放寬,下修BMI範圍,並將高血壓納入其中。台大公衛學系教授陳秀熙提出「危險分層」模式,他表示,判斷新冠肺炎風險程度不能只看直接死亡,須考量與新冠肺炎具有共病關係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所導致的「伴隨死亡」,高危族群依序為未打疫苗者、高齡長者及慢性病患。多種高危因子 應納治療指引「口服抗病毒藥物係減少中重症及超額死亡的關鍵。」黃景泰建議,放寬高危因子,針對有症狀患者,區分嚴重度,決定是否投藥,才能減少重症個案。王復德表示,國內新冠抗病毒藥適用的重症因子係衛福部參考美國疾管署訂定,雖已納入多數潛在重症病患,但仍有六十至六十四歲、高血壓患者,BMI介於廿五至卅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等五大高危因子,已列入美國治療指引,卻未被我納入。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根據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一項涵蓋逾二千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未服用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的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率高於服用者,甚至比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慢性病更高。另一項針對住院新冠肺炎患者研究顯示,四十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死亡率較高。比照流感藥物 開放自費用藥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肥胖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逾五成,應將口服抗病毒藥適用標準從現行BMI三十調降至肥胖定義的二十七。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指出,除了高風險族群,院內群聚因病毒散播速度快,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降低病毒量、控制感染速度,建議納入治療指引,未來應參考流感藥物,讓非高危族群民眾也能自費使用。立法院厚生會會長、立法委員黃秀芳表示,新冠肺炎解封在即,且朝向流感化發展,政府應重視抗病毒藥物是否準備充分,並針對藥品取得公費與自費機制,訂定明確指引。對此,衛福部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回應,衛福部新冠肺炎治療指引納入多數高危族群,已經是全球規範最寬鬆的國家之一,三月二十起實施輕症免通報、免隔離,醫師若評估患者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標準,仍可開立處方,減少重症發生率。此外,針對下修適用年齡及醫界提及其他高風險因子,以及醫院群聚是否納入適用條件,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研議。
-
2023-03-13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都要快走、運動到流汗… 70歲還堅持鍛鍊的關鍵原因曝
「在我看來,最幸福、最滿足和最有成就感的人,一直都是過著向外、無私生活的人,這樣的人總是最不嗇分享他們所擁有的以及他們的時間。」── 前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七十歲的快走姊姊「下班囉?」眼前這位阿姨,用一句話就加入了陪走的行列。平常為了確保一周的運動量,我幾乎每次下班回家的路上,都會刻意裝水負重我的包包,接著快走回家、回到家剛好滿身都是汗就可以順便洗澡。只是有一天,有個「看起來好像認識我的阿姨」,突然嘿咻嘿咻的一邊喘氣一邊走過來我的身旁。「下班囉?」她看起來就好像認識我:「嘿咻嘿咻,啊你也在運動喔?」兩個人就這樣並行著一起快走了一小段路。正當我心想,我認識你嗎?腦海還在回憶跑馬燈的時候,她就自言自語地和我分享:「走路很好,阿姨我都從中和騎腳踏車到象山,再從象山走路回來。」「但我不喜歡爬山,爬山傷膝蓋。」當她確認我有繼續誇獎她,她更將身體轉為側面、秀出背面的曲線來和我炫耀:「你看,自從你教我拉單槓之後,你看我現在是不是脊椎很直!都沒有駝背!都沒有駝背哦!」但其實我已經對太多病人講過類似的話了,自己是沒有什麼印象,又深怕不小心亂接話會講錯話,只好接她的話說:「對啊,我也很喜歡走路,啊你剛剛是去運動喔?」「我去四號公園那邊有單槓啊,拉一拉就不會駝背。」她甚至舉起手拍了拍她的臀部:「我跟你說,我現在每天都會去四號公園跑兩圈,你看我不但沒有駝背,這把年紀了臀部都還是沒有贅肉!」「我已經七十歲了你相信嗎?」我的天,烏黑的髮色、加上一頭俏麗的短髮,再搭配著可以跟上我快走的腳步。老實說真的讓人看不出來眼前的「阿姨」,竟然已經是七十歲的「姊姊」等級了。恩……,但我就算想到歪頭,還是完全想不起來她是誰。「我有去跟你拿藥,你應該對我有印象」姊姊像是看穿我的心思似的,稍微把話題做個總結。「那你怎麼會那麼認真運動啊?」我趕緊轉移話題,這條路很長,總不能一直都沒有說話。結果明明是個隨手亂問的問題,沒想到姊姊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不想讓我的子女有負擔呀!」她接著說:「你想一下,萬一當爸媽的我們倒下了之後,你能不照顧他嗎?你一定要照顧吧?你能不花錢嗎?但你的工作可以有這麼多錢嗎?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很認真運動,就是在幫助我的兒子女兒。」姊姊肺活量很好, 她一邊跑、還能一邊面帶微笑地說著她的兒女都對他很好,很孝順,常常回家看她。所以她才會趁著兒子女兒都還在打拼存錢的這些日子,很拼命很拼命地照顧自己、從三高到體重腰圍都有很嚴格的控制。想到這裡我心裡一笑,畢竟原先這些用字,平常都只有我在講,突然聽到從別人的嘴裡講出來,我還很不習慣:「你真厲害、也很用心。」害我連個像樣的誇獎台詞都都沒有。「但你不會覺得很累、很痠痛嗎?」我反問。「不會的,而且我越來越喜歡運動了,現在就只剩血糖了。奇怪?我這麼瘦怎麼血糖還是有點偏高?」雖然她當下問了問句,語氣裡卻夾帶了許多成就感,不像是要問我問題的那種問法,反倒像今天又破了好幾道困難的遊戲關卡、已經走到了最後的大魔王的門前、終於要打最後一關了。她是真心想靠自己解決這個難題。「我現在都會每天運動一小時喔,而且一定要流汗。我飯也越吃越少了,每天都還會記得吃一把堅果,我可惜就是血糖高了一點。我現在都會固定回診檢查,常常去問問題。」眼前這位姊姊,已是一位能夠照顧自己的人了。這場兩人對話,從頭到尾就沒有我可以插話的餘地,我能給的也是這麼多資訊而已,但她早就靠自己學會了。願意照顧自己的人,就是願意照顧自己。不用子女盯著看、不用擔心誰又跑去買地下電台產品。你能想到的負面結果,通通都一掃而空。將生活上的行為改變,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且隨時都需要毅力與勇氣。人只有在覺得「自己的付出有價值」時,才會感受到「貢獻感」,才能夠擁有持續下去的毅力與勇氣。利用他人的關心,將自身無怨無悔地推動向前。(本文摘錄自印刻出版《吃藥之後,然後呢?:從文明病纏身,到減少吃藥的第三人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當醫療人員成為家屬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護、家屬、習醫者對生命末期的體驗」。一位專科護理師敘述自己的母親在生命末期的遭遇以及自己與醫療團隊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經驗。一位熱心醫學教育的安寧療護專科醫師敘述如何處理這種困難的臨床情境,同時也分享他如何幫忙習醫者在臨床實習階段參加病人的照護,成為有經驗的醫師。一位資深安寧療護專科醫師在詳讀這兩篇文章後,分享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照護心得,並說出「病人、家屬與各科醫療團隊,就像合作無間的交響樂團,讓病人的人生樂章,可以畫下完美的休止符。」去年12月26號上午,我在醫院上班,才剛看完病人所有的檢驗數據,手機裡line的家庭群組突然湧進大量的訊息。點開看後才知道母親已經病危,我趕緊搭高鐵趕回台中。到了醫院之後才知道,原本因末期腎病住過一次安寧病房且接受安寧居家照顧的母親,因呼吸心跳突然改變,陪同的家人一時心慌而叫了救護車。在救護車上心跳慢到29下,也量不到血壓,到院時心跳已經停止。混亂中,已經簽署DNR的家母接受了心肺復甦術及插管。當我趕到急診時,看著母親的氣管內管隨著呼吸器的起伏,帶血的氣泡在內管及嘴角移動,我的心裡感到非常的難過。經過家人的討論後,我們決定撤除媽媽的呼吸器。急診的醫護團隊聽到我們用醫療專業術語表達我們要withdraw ventilator(撤除呼吸器)的要求,他們嚇了一跳,也急忙解釋說當初是陪同的家屬說要急救所以才進行插管。我跟他們說沒關係,但是我們希望可以緊急會診安寧團隊並撤除維生醫療。急診團隊也很幫忙,同意了我們的要求。因為急診的隔壁床剛好也在急救,我看他們實在太忙了,就幫忙媽媽把嘴角及口裡的血水抽吸乾淨,把她的臉擦乾淨,還幫她上了面霜,媽媽的臉整個亮起來了。當時我們跟媽媽說,媽媽妳放心,我們會幫妳拔管的,會達到妳之前跟我們交代的心願。這個時候本來不會動的媽媽突然掙扎起來,我的心裡十分難過。我想起到急診看到媽媽被放上呼吸器那一剎那,感覺很不真實、像在演安寧的教育影片,覺得這件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之前媽媽在安寧病房住的時候不是已經開過家庭會議了嗎?因為心情真的很難過,我也忍不住大哭起來。後來,安寧的共照個管師先過來,她告訴我已經聯絡醫師過來,但上次照顧媽媽的主治醫師可能另有工作,所以是我沒見過的黃醫師(阿葆醫師)過來。黃醫師過來的時候,首先我是感受到他的熱誠。他帶了劈哩啪啦一堆的團隊,還有好幾位醫學生,我想應該是PGY醫師或是實習醫學生。過來的時候,感覺他很像是很久沒見的老朋友,跟我們打招呼。他首先問候哥哥(因為他以前在中山附醫實習過),接著他也問候到我,可能之前在安寧住院的時候我們已開過家庭會議,他可能因此知道我是專科護理師。黃醫師有提到當天已經有三床的入院病人,我知道這時我們入院一定會為難安寧團隊。但急診紛亂的氛圍,我怎麼能夠在這裡讓媽媽好好的善終呢?這是我能為媽媽做的最後一件事。阿葆醫師與團隊也很好,見面沒多久他就明確表達可以讓媽媽上去病房撤除呼吸器。因為我自己是醫護人員,平常與其他團隊合作時,我喜歡觀察團隊與家屬的站位、角色與氛圍。只是這次我變成了家屬;我一邊表達我的訴求,一邊觀察眼前的團隊。原本我們跟醫院的團隊之間,彷彿有楚河漢界的一條線,但黃醫師用他的熱忱打動了我們,讓我們的警戒能夠放鬆下來。我也注意到剛到急診時,醫學生們眼神裡帶有緊張與畏懼,站的遠遠的觀察著他們的老師與家屬的互動。這種感覺蠻微妙的,我想可能對實習醫學生及PGY醫師而言,他們也是第一次面臨這樣比較特別的場面吧!阿葆醫師檢查評估了母親的狀況並跟我們討論之後,決定讓媽媽帶著呼吸器到安寧病房,在病房執行呼吸器的撤除。之後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等團隊成員協助我們轉送媽媽到安寧病房。上去病房之後,黃醫師又帶著這群團隊過來,這一次我感覺他帶的PGY醫師、醫學生與他的距離又更近了,幾乎只有一步的距離。他們帶著信賴與熱忱的眼神,觀察黃醫師在跟家屬說什麼?我們討論之後,決定讓團隊幫媽媽清潔整理並做完前置準備工作後,在下午四點幫媽媽撤除呼吸器。我覺得最感動的是,在這段期間,護理團隊很細膩的幫著我們一起為媽媽翻身、清潔身體,及細心的幫每個傷口換藥。雖然當中也有一些小插曲,例如foley(導尿管)、NG(鼻胃管)剛開始沒能馬上移除,後來黃醫師在下班後還過來,並支持我的決定,確保這些管路都被移除。在短短的住院過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媽媽的尊嚴有被護理團隊維護了,很謝謝他們。在整個過程,我很謝謝阿葆醫師,他做了很多的溝通,發揮了最高的安寧照顧精神!他所帶的醫學生,從急診、剛入病房、到最後撤除管路過程當中,他們看著他的眼神是有光的——就覺得說,老師很棒,能夠把病人的善終做到最完美的境界。母親是何其的有福氣,我才可以遇到這麼美好的團隊,我真的是衷心的感謝。也感謝阿葆醫師在整個互動過程讓我看到醫學人文的可貴,也希望阿葆醫師帶的團隊、帶的學生能繼續把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因為醫學教育就是一個傳承,希望阿葆醫師的大手拉著醫療團隊以及醫學生的小手,一起把安寧做的更美,祝福你們,謝謝你們的幫忙,新年快樂!
-
2023-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健身減重者注意!運動後喝「乳清蛋白」補充流失蛋白質,但你喝對了嗎?
【本文重點】乳清蛋白是一種高營養價值的蛋白質,常用於運動後補充失去的蛋白質,但慢性腎臟病患者飲用前需先咨詢醫生,以免影響健康狀況。市售乳清蛋白分為濃縮、分離和水解三種,每種都有不同的適用人群。另外,喝乳清蛋白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半小時內飲用,才能達到補充蛋白質、修復肌肉的效果。不過,如果要利用乳清蛋白來減肥,也需注意攝取量和時間。--by ChatGPT許多人在運動後會喝「乳清蛋白」補充流失的蛋白質。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陳筠涵表示,選擇乳清蛋白的種類與喝的時機很重要」,且並非人人都適合!他提醒,慢性腎臟病的病友,飲用前還是先詢問醫療團隊比較安全。先了解自身狀況與運動強度,再選擇合適的乳清蛋白並要喝對時間,才能真正吸收到乳清蛋白的營養價值。腎病患者喝錯乳清蛋白 竟影響健康指數汪先生有慢性腎臟病,飲食也很節制,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常和家人上健身房運動,且運動後會喝杯乳清蛋白補充蛋白質。但當汪先生定期回腎臟科門診,抽血檢查卻發現,腎絲球過濾率指數變差,醫師仔細詢問飲食變化,並轉介營養科門診衛教。慢性腎臟病患在蛋白質攝取量上需特別注意,陳筠涵指出,乳清蛋白也是蛋白質的一種,腎病變的病人,飲用前要特別注意,因此建議如果想補充乳清蛋白的病友,必須在營養師及醫師建議及監控下才能安心使用。市售乳清蛋白分3種 可依情況購買適用的「乳清蛋白」是奶製品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但營養價值卻很高,包含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約含有3.5克蛋白質,其中,乳清蛋白大約占2成、酪蛋白約占8成;乳清蛋白雖然少但富含BCAA,腸胃道更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又被稱為「快蛋白」。市售乳清蛋白分為3種.濃縮乳清蛋白:適合一般人食用。.分離乳清蛋白:適合有乳糖不耐症、追求低醣、低脂肪的人,或從事重訓健身與運動員食用。.水解乳清蛋白:適合腸胃功能不佳者則適合食用。挑對時間飲用乳清蛋白 可有效補充蛋白質 依體質與運動量,選擇適合乳清蛋白外,陳筠涵強調,「喝的時間」也很重要。他建議民眾,在運動中飲用或運動後半小時內飲用,才能達到補充蛋白質,修復受損肌肉的效果。針對有些人會選擇飲用乳清蛋白來減肥,陳筠涵提醒,目前已有研究指出,攝取乳清蛋白可以減低食慾,有助於體重控制,但無法單靠喝「乳清蛋白」達成減重目的,還是要配合運動強度與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發揮作用改變身體脂肪與肌肉比例,活得更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9 醫療.泌尿腎臟
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腎臟病伴隨人口老化、飲食西化及三高慢性病增加等因素,已成為國人重大健康議題,每年近5000人因腎臟相關疾病喪命,除了三高以外,吸菸、肥胖也會影響腎功能異常。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戒菸及控制體重,並維持正常血糖、血壓及血脂,以維持腎臟健康,避免腎臟病進一步惡化至洗腎。肥胖且腰圍過粗 腎功能易出問題國健署11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肥胖且腰圍過粗者,有2成有腎功能問題;而三高病人中有肥胖又吸菸者,近4成有腎臟功能異常的問題;且年齡增長,腎臟異常狀況也呈現上升趨勢,分析40歲以上尿液檢查腎功能異常比率,在40至64歲約8%,65至74歲17.2%,但75歲以上卻大幅增加至35.9%。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更應注意腎臟狀況。民眾可以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也結合成人健檢醫療團隊,提供民眾衛教指導,改善個人相關風險因子。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腎臟沈默 遠離危險因子、不過度用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形容,腎臟宛如沈默員工,若平時沒有好好善待他,「等他生氣離職時就沒辦法了」,提醒民眾除了遠離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台灣健保雖然便民,但不應過度用藥如止痛藥等,對腎臟都是很大傷害。我國從事腎臟病防治逾10年,2020年首見末期腎病進入透析單位人口「下降」趨勢,若能繼續提早預防,預期未來人數有機會持續減少。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腎臟病屬於末期疾病,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並遠離抽菸、肥胖等,而腎臟病患者將近一半都有糖尿病,國健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推動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希望民眾在三高數值偏高前期,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避免共病發生,像是避免代謝症候群進展到糖尿病、甚至腎臟病。全國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推廣護腎全國現有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加入計畫的瑞東診所院長杜柏村,在診所規劃「瑞東小學堂」衛教課程,針對腎臟病風險族群個案提供衛教指導,包括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參與衛教課的腎臟病友賴先生分享,起初是因為血糖過高,好不容易在4年時間將糖化血色素從11.1控制到現在5.9,杜醫師規劃的衛教課,自己和太太都能參與,了解飲食、運動都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產生。為響應2023世界腎臟日,台灣腎臟醫學會於全國北、中、南擴大辦理「愛腎護腎,腎利人生」園遊會,宣傳顧腎健康、強化預防保健重於治療的概念,並結合醫療院所,透過衛教宣導講座、有獎徵答以及趣味闖關,推廣腎臟病防治相關症狀、保健及預防知識。完成趣味闖關活動任務者還可以參加摸彩活動,鼓勵民眾踴躍參與,詳細資訊可上「腎利人生」官網(http://www.ckd-tsn.org.tw/)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緩解口臭?營養師教你吃這些水果有助快速改善
【本文重點】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曾患有口臭,而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發生口臭的原因之一。以下是6種緩解口臭的方法:1.注意口腔衛生;2.喝足水分;3.喝茶;4.吃富含維他命C的柑橘類水果;5.吃含豐富蘋果多酚的蘋果;6.吃含蛋白質分解酵素的鳳梨、木瓜和奇異果。若以上方法無法改善口臭問題,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引起,建議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改善。--by ChatGPT被別人告知自己口氣不佳時,實在無比尷尬!調查顯示,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曾患有口臭,發生原因除了口腔與疾病因素外,經常與生活中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想要緩解口臭,也許可以試看看以下6種急救方法。1.注意口腔衛生人的口腔中藏有300多種細菌,這些細菌靠著口腔食物殘渣維生,所以吃完食物應立即刷牙,有助清除口腔食物碎屑與牙菌斑,比較不會有口臭問題;若難以做到,至少早上起床以及睡前一定要刷牙,並清潔舌苔。2.水分要喝足口乾會導致口臭。喝水有助唾液腺產生足夠唾液,而唾液本身有抗菌能力,改善口氣問題。一般成年人喝的水量應每公斤體重乘以30cc,若遇夏天、運動大量流汗時,喝水量則可以乘以40cc。3.喝茶茶葉中含的兒茶多酚有抗菌、消臭功效,可以對抗導致牙周疾病及口腔的細菌;研究也發現,與紅茶中的多酚一起食用,對抗口腔牙菌斑的功效更高。另外,若不小心吃了洋蔥、蔥、大蒜等重口味的食物時,在嘴裡嚼一片茶葉,也有助除去不好的味道。4.吃柑橘類水果吃完重口味食物,口含一片維他命C,就能讓刺鼻的口氣很快消失,這是因為維他命C本身有消除異味的功能,還具有抗菌、預防牙齦發炎的好處;如果沒有維他命C,可以直接吃富含維他命C的柑橘類水果,譬如橘子、柳丁、檸檬、柚子等。5.蘋果蘋果含有豐富的蘋果多酚,包含綠原酸、原花青素等,這些營養成分有助抑制口腔細菌的孳生,而且蘋果高纖又有微微的酸味,還能促進口腔唾液分泌,幫助改善惱人的氣味。6.鳳梨、木瓜及奇異果針對肉類蛋白質攝取過量引起的口氣問題,可以在飯後吃些鳳梨、木瓜及奇異果,這類水果因富含蛋白質分解酵素,有助口中及腸胃道蛋白質分子分解,降低口腔異味。若以上的方法仍然無法改善口氣問題,就有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引起,如牙周病、鼻竇炎、慢性肺部感染、肝膽疾病、消化系統問題、糖尿病、腎病等,建議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改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8 醫療.巴金森病
藥效變短、憂鬱又失眠,有解嗎?巴金森病治療問題全攻略
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隨國人壽命增長,好發平均在62歲的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若以61歲以上人口來看,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而巴金森病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接受治療後只要穩定控制症狀,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漫長的治療旅程中,如何面對用藥、心理、共病與照護等疑難雜症,是病友跟家屬的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 📍巴金森病如何治療?📍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1.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典型的巴金森病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撲克臉)●小碎步非動作障礙:●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並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專家小提醒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還想看更多】>>>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2.巴金森病如何治療?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專家舉例,治療上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多巴胺)以維持電能,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專家小提醒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還想看更多】>>>專家: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3.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盡可能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專家小提醒【延緩退化5關鍵】:●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隨時與醫師溝通用藥策略,避免自行增減藥。●出現等認知症狀時(如:憂鬱、幻覺等),優先回診神經內科調整用藥。●罹病初期就開始訓練吞嚥功能,避免隨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問題●多運動有助延緩病程,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家人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還想看更多】>>>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4.「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Q1巴金森病人憂鬱能改善嗎?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分享,巴金森病病人除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詳細內容看這裡】>>>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Q2為什麼會有異動症、斷電現象?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分享,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醫師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Q3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Q4巴金森病為什麼會失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分享,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Q5巴金森病一定會失能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分享,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詳細內容看這裡】>>>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Q6巴金森病人有精神症狀要看哪一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分享,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詳細內容看這裡】>>>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Q7症狀改善可以不吃藥了嗎?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詳細內容看這裡】>>>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Q8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分享,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另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Q9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分享,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Q10: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Q11:巴金森病半夜雙腳像冰塊如何改善?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Q12:巴金森病人:巴金森病人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Q13:巴金森病怎麼吃才有助改善症狀?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詳細內容看這裡】>>>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3-08 焦點.健康知識+
血壓藥吃多腎會壞掉?奶奶的焦急讓藥師搖頭心痛
「台灣的醫師,去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薄柔纜醫師 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贏過醫師的LINE群組今早,八十九歲的葛奶奶,緊張兮兮地拄著拐杖型的雨傘趕來藥局,連喘都還沒喘完,她就急著推開門、劈頭就問我:「弟弟啊,怎麼辦,我血壓藥吃了三十年了,能不能停?我的腎會不會壞掉了?」從緊皺的眉頭就看得出來,奶奶正在擔心這個問題。她一邊說,一邊翻出手機群組裡的LINE對話紀錄,第一行就斗大的寫著:「請認真看,很有益處。美國已正式規定:六十五歲以上標準血壓一五○/九○,八十歲以上的正常老人,一六○甚至一七○也可以……。高血壓在一五○~一三○之間較為安全,寧可高一點,別低。 血糖也是如此,隨年齡的增加適當放寬標準……」甚至,那幾個鑲嵌在內文裡的「點點點」刪節號,放在對話內容之內還超級明顯。在我看來,應該是哪位不太會用手機輸入空白鍵的長輩自己打的字、把自己突然間的領悟寫成紀錄。後來卻被其他長輩相信了!所以以訛傳訛,傳到了葛奶奶這邊。「我想說血壓藥如果跟美國人說的一樣,是可以停的,那我想要停掉。」奶奶憂心忡忡地對著我說。基本上奶奶一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從信義區那塊搭公車過來中和問我,只是這次的匆忙與喘不過氣,讓她的外省口音更加明顯了點。欸,八十九歲了,你要人家從哪裡開始學習什麼叫「媒體識讀」、「事實查核」,她願意用LINE已經很值得我們多多鼓勵了。我也不可能叫人家從頭念個藥理學、解剖學,請她好好思考這血壓血管背後的道理吧!(你可以想像一群八十到九十歲的長輩,被逼去學校上解剖學,結果台下通通都睡著的樣子)所以我笑了一下,畢竟我不是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那你體檢報告拿來給我看,」反正眼見為憑,我也沒有要說服奶奶的意思:「腎有沒有壞掉,只要看你最近一次的驗血驗尿報告最準了,你的體檢報告拿來給我看吧!」「有!我有帶」葛奶奶放下手機,連忙從包裡翻出了她的體檢報告。而我指著肝腎功能的地方回答:「血壓藥每天一顆,連續吃了三十年,你的肝腎功能竟然跟三十歲的我一樣健康呢。」不健康的高牆說來心痛,醫師開的處方箋,竟然贏不過來路不明的LINE群組。像這樣擔心吃藥出事的人們,其實並不會奇怪,在我環島至雲林嘉義演講時,若我故意這樣問台下的農民漁民長輩:「不敢吃血壓藥、覺得血壓藥吃多了會傷身體的人請舉手!」就算不計入那些因為五十肩手舉不起來的長輩們,大約還有四十%-五十%的人會坦承,其實他們都是吃得心驚膽跳,這數字竟然還剛好與我考取腎臟病衛教師時,學到的統計數字不謀而合。唉,你看吧,我們對於慢性病的衛生教育真的很有問題。這些農漁民長輩一般都落在七十歲以上、或者是醫療資訊接收不便的族群裡。這群人們都曾經歷過「醫療不發達的年代」,那時候的未知疾病很多、藥品沒有使用說明書、出現副作用後沒有什麼手段能救、發明藥物的藥廠還不用經過很多檢驗關卡(很適合壞人做壞事)、假藥也容易流通。當身邊好多位街坊鄰居都是因為吃了藥、所以出了事,人們自然就會變得恐慌起來。就算四十年以來,科學電腦與醫療倫理,早已改善許多。就連天氣預報都變得越來越準確了、連手機都可以用來剪接影片了、電腦AI都可以將影片換臉了。奶奶們還是寧願相信自己的經驗——蜻蜓低飛就是快下雨了、夏天的早晨起霧,中午時衣服就該收了。而且壞消息只要隨著口耳相傳,多半都會變得誇張一點,從村頭傳到村尾,沒意外連螞蟻都會被說成了大象。所以「吃藥,就等於拿生命做賭注」的印象,一直被他們深深的記得。這樣的印象依舊留存至今、甚至還傳給了他們的下一代。如果醫師給的實體處方箋,又很可惜的贏不過LINE群組裡的虛構文字?那我們就永遠都無法擁有更加健康的家庭與社會。不健康的高牆,因此筆立而起。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東南方,有塊三角形的海域非常有名,叫做「百慕達三角洲」。很多經過此地的船隻、飛機,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失真的指北針(羅盤)給誤導,然後就在此空間離奇消失。至今,就算「百慕達三角洲」已經派出各式各樣的科學家去研究、也拍成了電影,但仍然是人類未知的謎。我們的內心,其實也有塊天生的指北針。這塊指北針能力很強,會讓你我在不知不覺中,被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吸引過去。人情味指北針的終點指向幸福,只要隨著引導,至少抵達岸邊時也不會漂流太遠。(像蔡健雅的拋物線)而失去人情味引領的人,就像一艘突然被丟入百慕達三角洲的船隻。回家的路線早已被其他磁極所覆蓋,天旋地轉、不知何處為家,最終只能緊張的抓個「看起來最像北方」的方向前進。像一個即將溺死之人,只要是會浮起來的東西,不管是垃圾、是輪胎,都會死抓著不放。至於會不會成功活下來,這就要看運氣了。親愛的老天爺啊,他們需要一個人,跳出來引領他們,引領他們跨過不健康的高牆。(本文摘錄自印刻出版《吃藥之後,然後呢?:從文明病纏身,到減少吃藥的第三人生》)(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