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腎病
共找到
628
筆 文章
-
-
2023-11-0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9旬糖友這樣過 醫指4關鍵未必要去大醫院
民眾聽到確診糖尿病,常會覺得「人生黑白」,但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治療,而且可以很長壽,還未必需要去大醫院。為了導正國人對糖尿病的迷思、鼓舞糖友,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11月5日「世界糖尿病日」舉辦「2023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跨世紀102年活動:第二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表揚長期勇敢面對糖尿病的病友。 糖尿病找上門,人生照樣精彩!3糖友獲獎,不向「糖」低頭。 9旬糖友獲「長壽獎」,與糖共存32年!「長壽獎」得主之一的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現年92歲,5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79歲開始胰島素治療,施打超過13年。但糖尿病不減他對生命的熱情,反倒更重視健康,在太太支持陪伴下,不僅持續在教育界奉獻心力,卸任後也仍持續著作、進修,80歲時更以短短3年時間獲碩士學位! 母獲「幸福獎」:為孩掌握知識,哭過更加堅韌!「幸福獎」的得主徐鳳吟,是13歲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的媽媽。11年前予安發病急診,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住院7天才好轉返家,期間心疼愛女痛哭了3天。「還有很多事要學」她警覺,擦掉眼淚、拾起傷心,掌握健康飲食秘訣,陪伴予快樂成長。她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 她獲「傑出成就獎」:因糖尿病反而過得更健康!「傑出成就獎」得主之一的40歲音樂家張筑婷,國小三年級就確診第一型糖尿病,三餐飯後、睡前須打胰島素,一過就是30年。但糖尿病同樣無法阻礙她,不僅從小未曾因病哭過,反倒覺得「習慣就好。」,並認為正因為糖尿病,讓她比大多數人更重視健康。後來她追逐夢想,成為了音樂家,現也持續專注工作、繼續築夢。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醫指4關鍵,未必要大醫院。 避免迷思、確實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糖尿病其實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問題就在於國內糖友控制並不理想,不少病友對藥物存在錯誤觀念,常見例如認為藥物會傷腎、胰島素如「嗎啡」打了就無法脫離。 李洮俊理事長說明,糖友減壽的主要原因來自併發症,據統計,台灣糖友超過5成最終死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每年也有許多糖友腎病變,最終進入透析治療。李洮俊理事長表示,台灣各類藥物都有,最佳控制方法之一就是穩定用藥。 糖友甚至能比常人更健康!得了糖尿病,不代表一定會折壽。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據研究,若糖化血色素、血壓、血脂都能控制達標,沒有蛋白尿、不抽菸,不僅整體死亡率與非糖尿病患相去不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比常人更低。 當個案受到良好照護,不只是壽命、生活品質可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好!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畢竟一般人並不像糖尿病病友會定期就醫與追蹤。」 糖友照護未必要去大醫院?!李洮俊理事長強調,慢性病照護絕不是醫療為主,「病人自我照護管理」才是重中之重!以病人為中心,讓病友自己了解並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模式。 基層診所對於糖尿病友來說,距離近、就醫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勢,能助穩定控制。也具有周全性,為病友持續提供正向、專業、持久的支持。同時還具有協調性,一旦發現糖尿病友有大小血管疾病、併發症等問題時,除了上下轉介,目前還有橫向連結,可以適時適切地轉介。 去污名化!糖尿病「免拍謝」。除了滿足醫療需求,「去污名化」對於糖尿病照護也非常重要。糖尿病可能因「尿」字等因素遭到污名化或受異樣眼光,許多病友罹患糖尿病不好意思講、甚至躲起來打胰島素,這也間接影響照護成效。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個血糖過高的疾病,了解疾病本身、支持糖友,更有助照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
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了解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從癌症和三高了解疾病預防的基本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沒有生病前做好預防,如果一旦罹患疾病,那就不需要有預防的概念。但這樣想法對嗎? 答案是:錯的!吃藥也是預防?什麼是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概念?公共衛生學者為預防疾病的進展,將預防的概念分成「三段五級」,作為推行疾病預防的準則。希望能夠在進入疾病之前,就能做好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降低日後醫療成本,除了減輕健康保險重擔,還能達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三段五級將疾病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疾病前的預防,第二段是疾病發生時的早期預防,第三段則是疾病進入臨床期,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疾病中預防疾病惡化。詳細的工作項目則分成5級,包括:促進健康、特殊保護、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限制失能或殘障與復健。接下來用癌症預防,來說明三段五級的概念小明是一個健康的男性,目前並沒有罹患癌症,那他要如何進行三段五級的預防呢? 第一段第一級:建議小明在身體健康時,要進行第一段疾病前的預防,做好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營養來增強免疫力等。第一段第二級: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家族有癌症病史,此時小明就需要進行加強預防,包括多攝取含抗癌成分的蔬果、注射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或鼻癌癌、積極治療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第二段第三級:這個階段預防主要是「疾病篩檢」,不讓疾病持續發展。以小明來說,他可以透過早期癌症篩檢,找出身體可能出現的腫瘤。例如:●使用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進行肺部檢查,提早找出可能惡性的肺結節。 ●使用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的發生。 ●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早期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透過早期篩檢,提早篩出可能的腫瘤或癌細胞,這是三段五級中的第二段、第三級。因為此時癌症屬於早期,大多可以使用外科手術移除不大的惡性腫瘤。第三段第四級:此時疾病的預防主要是「疾病照護」,其中第四級主要是限制失能與殘障:癌症早期手術後需要定期追蹤,減少日後復發可能造成引起的身體失能危機。使用輔具維持日常的活動,例如善用拐杖與輪椅維持病人的活動力。第三段第五級:主要透過復健,維持病人的生活與工作,例如肺癌切除肺葉的病人,進行肺部復健後,可養成正確的呼氣和吸氣技巧,可維持病人日常工作與處理生活事務。許多中後期癌症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多半都還有體力維持日常的工作,維持日常的生活。如果小明年紀已高,可能就需要轉送到適合的照護機構進行安置,設法讓小明保有基本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三段五級預防常用於慢性病,特別是三高病患!經常聽到一些三高病患,他們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但是卻總是拒絕承認,想要用運動、飲食控制來讓三高下降。但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三高指數沒有下降,也有可能是微幅下降,但是相關疾病的風險卻激增,最後導致中風或發生心臟病等狀況。其實,很多人沒想過:吃藥也是一種預防。在《宇平診所》網站中有一篇文章《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中提到:有許多人慢性藥吃的瀝瀝拉拉,三個月的藥,吃了五個月還沒吃完。很多患者被問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藥還沒吃完呀,就沒有回診囉」這個時候劉醫師常常會回一句話說:「您是想是讓疾病不要發生呢,還是想等生病之後再來治療呢?」其實,這位醫師提到的情形就是:沒有做好第二段預防的狀況,這也是很多醫師呼籲的事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曾經撰文指出:當我們控制了LDL,就控制了動脈硬化的速度,也就減緩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說明了,如果可以使用藥物順利控制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有效地預防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當你無法只靠運動與飲食讓三高下降時,就需要考慮服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千萬不要等到疾病惡化到無法拯救時才來後悔。三段五級來說明三高的預防:第一段 健康促進:希望讓民眾能夠健康的生活、並且針對三高的危險族群完成特殊保護的措施第一級促進健康:目的在於讓國人身心健全,維持健康面對三高,減少三高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良好的衛生教育和注重健康的營養觀念●良好的婚前規劃與性教育,並進行遺傳優生,減少因遺傳導致三高的可能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體檢了解身體健康狀態●注意個性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第二級特殊保護:針對的三高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保護,預期減低疾病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腰圍過粗的族群,應定時體檢與透過飲食與運動設法改善腰圍過粗的問題。 ●體重過重的族群,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分,不喝含糖飲料,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 第二段 疾病篩檢: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能透過篩檢而得到早期診斷,而能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第三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篩出早期的三高病人,避免三高併發更嚴重的併發症,減少失能的機會。具體的作法:●透過定時體檢進行篩檢,在三高數值異常時就提醒民眾早點進行各種治療。●早期服藥治療三高,病人避免日後因三高併發腎病變,最終導致洗腎一途,病人會發生失能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例如發生中風,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失能或殘障的問題。第三段 慢性病照護:透過臨床指導來避免現在病人的殘障或失能程度,並透過復健讓病人能夠有自立自主可能。第四級限制失能或殘障:避免三高進一步惡化或併發嚴重的疾病,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與相關照護設備。具體的作法:●三高病人應該定時追蹤三高數據,同時也要檢查腎功能、心電圖等檢驗數據,早期篩檢出併發症加以治療,避免病人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三高病人可使用特定的照顧輔具,避免未來併發更嚴重的後遺症。第五級復健:提高三高病人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具體做法:●透過良好的復健讓三高病人維持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腎病變的病人透過定期洗腎,維持部份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設置良好的照護機構或措施,來照護年齡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三高病人或家庭,減輕負擔。參考資料: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
2023-11-04 醫療.泌尿腎臟
尿液混濁且深褐色需留意,小心是慢性腎絲球腎炎!醫師透過「4檢查」可早期發現這難纏的腎病!
58歲的蕭小姐,因腰背酸痛持續數週後,並在解尿時發現尿液出現混濁,並且呈現深褐色,懷疑自己發生「血尿」的情況,隨即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郭慧亮主任門診尋求診療,透過腹部超音波、尿液病理檢查、尿液常規檢驗和尿沉渣檢查,最終確定是慢性腎絲球腎炎,早期治療避免發展成慢性腎臟病。懷疑「血尿」後,可透過以下4檢查了解可能的病因醫院如果懷疑病人血尿,可安排下列幾種檢查來釐清可能的病因為何:●腹部超音波:根據中國醫藥大附設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能提供腎臟、輸尿管、膀胱周圍組織的形狀和腎臟與膀胱基本大小的訊息,確定是否發生泌尿道阻塞、鈣化結石、腎水泡(囊泡)、腫瘤或其他不明物體存在。●尿液病理細胞檢查:可檢查尿液中是否有脫落的尿路上皮癌細胞,因為這項檢查的敏感度很低,醫師懷疑有癌細胞時,會不同日期不同時間重複進行取樣。●尿液常規檢驗:主要了解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是否發生損傷、發炎,和身體是否有發生其他的功能異常,主要透過檢測生化項目,目前可透過自動化進行。●尿沉渣檢查:應用在檢測和評估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的健康情況,以及診斷和監測與腎臟相關的疾病。傳統尿沉渣檢驗報告結果僅有六項分類(紅血球、白血球、鱗狀上皮細胞、圓柱體、結晶體、細菌),如果需增加細菌培養及病理診斷可能需等候1週時間。中國醫藥大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指出,尿沉渣結果雖較有病理意義,難以透過自動化儀器判讀,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並存有主觀判讀差異和人為遺漏異常細胞的問題。為克服傳統的限制,中國醫藥大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與人工智慧中心合作開發「智形檢」,導入AI輔助辨識,至少可快速提供21項的完整報告。「智形檢」的優勢,尤其在傳統尿沉渣檢查難以辨識的細胞:●變形紅血球●尿路上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陰道滴蟲●癌細胞大幅提高醫師早期發現泌尿系統的損傷和異常,並可輔助醫師預測可能引起的疾病。郭慧亮主任在蕭小姐的「尿液常規檢查」中,發現潛血3+、尿蛋白2+、白血球酯酶1+等三數值異常(正常值皆為負), 需再做「腎臟穿刺檢查」,以釐清蕭小姐罹患究竟為腎炎還是泌尿道感染。郭主任也利用「智形檢」,分析病人尿沉渣圖片,10分鐘後發現:蕭小姐尿中含有細菌、紅血球、白血球、鱗狀上皮細胞、變形紅血球、尿路上皮細胞,AI預測蕭小姐罹患慢性腎絲球腎炎。隨後經由「腎臟穿刺檢查」,確診蕭小姐慢性腎絲球腎炎,後續接受治療,目前身體情況已大幅好轉。腎臟穿刺檢查:中國醫藥大附設醫院的衛教文件,根據超音波掃描下,從病人背後插入一支特殊的針管,切取一小片腎組織作病理檢查。如果是腎臟移植病人,切取部位為腹部的左或右側。過程大約重覆 3 ~ 4 次。術前會注射局部麻醉劑,病人會感覺有異物感,但不會太疼痛。什麼是慢性腎絲球腎炎?與「血尿」的關係為何?郭慧亮主任解釋「慢性腎絲球腎炎」是由人體免疫反應所引起的疾病,由抗原與抗體形成「免疫複合體」後,逐漸沉澱在腎絲球內,或抗體直接作用在腎絲球細胞的外部,與免疫相關的蛋白質產生活化反應,造成大量的吞噬性白血球進入腎絲球,大量釋放發炎反應的相關物質,引起一連串連鎖免疫反應,最終造成腎絲球持續發炎1~2年以上。慢性腎絲球腎炎常見的症狀有:●解尿疼痛●尿量減少●尿液出現異常顏色●尿液混濁此時建議盡速就醫診療,釐清相關病情。透過尿沉渣檢查鏡檢下,如果發現到尿中紅血球的型態並不完整,則屬於「腎絲球性血尿」,此狀況下表示是腎絲球發生問題,也容易早期篩檢出慢性腎絲球腎炎加以治療,避免未來日後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如果腎絲球發炎無法被有效控制控制時,可能會由慢性腎絲球腎炎惡化成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臟病),腎功能會持續下降,最終無法控制會引起末期腎臟病或尿毒症,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貧血、食欲不振、呼吸困難和疲勞等症狀,此時可能需要進行透析治療(洗腎)。慢性腎絲球腎炎是台灣目前導致「末期腎臟病」致病因素中的第2名,已是不可輕忽的一種慢性腎臟病。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三分之一糖友合併腎病變共病問題 健保沉重的負擔
健保資料顯示,111年全台共有256萬名糖尿病友,最常見共病為慢性腎臟病,約36萬人,醫療費用驚人,糖尿病費用402億元,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臟病的健保支出更達587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在所有非傳染性疾病(NCD)負荷中,除了癌症,第一名就是「糖尿病」,而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這三者共病問題嚴重,已成台灣健保負擔最重的疾病,有必要謹慎擬定照護政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探討國內糖尿病患者的共病照護現況。臨床顯示,如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約三分之一糖友合併腎臟病變。為此,健保署去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整合照護方案」,希望延緩糖尿病患者走入腎臟病,降低洗腎風險。DKD整合照護方案,目前只涵蓋十分之一糖友。「政府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但收案量仍未達預期。」石崇良指出,全台超過250萬名糖尿病友,但僅十分之一被涵蓋在該共照系統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大部分糖友僅到醫療院所就醫、拿藥,每三個月回診追蹤,無法在患者出現共病之前,介入預防。為何共照網收案人數低於預期?石崇良表示,DKD共病共照網在收案時,設有條件限制,參與共照網的醫事機構須組成照護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人員及營養衛教人員,參與專業人員必須受訓,經過共照網認證合格,這影響醫療院所加入共照網的意願,導致收案情況不盡理想,占率偏低。獎勵積極投入共照治療的醫師,提高參與意願。收案比率偏低,這代表很多黑數個案流落在外。石崇良表示,大部分糖友三個月回診一次,監測糖化血色素,調整治療方針,但晚期糖尿病患常合併腎臟、腦血管、視神經病變等問題,「在這連續且複雜的病程中,必須提早做準備、因應。」延伸閱讀:【慢病共病防治】人、財、識能3缺 醫籲各科打破城牆石崇良說,這正突顯出「大家醫計畫」的重要性,只要符合共病條件者,就可優先納入此照護計畫,由專責醫師提供治療、健康管理。此外,醫師如果積極投入共照治療,經評比後,成效良好,將額外獲得獎勵,藉此提高參與的意願。此外,為讓醫師加強收案,主動找出更多慢性共病患者,家醫大平台提供數據雲端、個案管理、即時反饋、客製化建議等功能,不過,這需「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盡速完成修法。明年度「大家醫計畫」,擴大科別以照顧共病病友。健保署擴大明年度「大家醫計畫」,石崇良表示,希望所有糖尿病友都能獲得完整的照護,以糖尿病作為平台中心,納入共照計畫、個管計畫,盡力整合各計畫,蒐集糖尿病友散落在各點的就醫資料,在「主責家庭醫師」協助下,提供一站到位的醫療照護。「家醫計畫」上路迄今,已近20年,目前共有5600多家診所、7800多位醫師參與這項醫療政策,醫師科別涵蓋了內、外、婦、兒及家醫科等,至少以五家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共同提供全人全程醫療照護。為了讓妥善照護糖尿病友、慢性腎臟病、心臟疾病等共病患者,石崇良指出,將逐漸擴大科別,例如,糖友容易有黃斑部病變、視力變差等問題,此時,眼科醫師愈顯重要,有必要加入「大家醫計畫」醫療團隊。平台提供多項檢查數據,密切監測病人治療效果。透過家醫大平台系統,固定一位主責家庭醫師負責病友的治療、衛教,系統主動監測相關數據,如有異常,及時提醒醫師、個管師聯繫病患,提前回診追蹤;另提醒醫師有關收案追蹤管理訊息,以期找出潛在患者收案照護。石崇良表示,家醫大平台至少提供血糖、尿蛋白、血脂、視網膜、血壓、戒菸、癌篩、疫苗、BC肝篩檢、營養運動睡眠等10項數據,作為醫師監測病人治療效果,掌握未來可能發生的共病,讓共照網更加完備。延伸閱讀:【慢病共病防治】善用AI「算病」 更精準個人化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5年致死率超過50%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留意喘、累、腫3大警訊
一名8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發覺近期走路很容易喘,沒幾步路就要停下來休息,同時間下肢也比較容易水腫,雖然症狀並不嚴重,仍於回診時詢問主治醫師。NT-proBNP指數偏高,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心衰竭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指出,儘管患者症狀輕微,且先前X光檢查一切正常,但因年紀大且有糖尿病,為心衰竭高風險群,於是安排抽血檢查心衰竭關鍵指標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測結果NT-proBNP指數偏高,後續心臟超音波則顯示收縮功能正常,因此診斷為左心室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並給予排糖藥的治療,希望透過早期介入,避免心衰竭惡化。據統計,心衰竭5年致死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幸好經過治療後,奶奶的病情至今都很穩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則分享,一位70多歲女性雖有糖尿病、三高,但血糖、體重一直控制不錯,直到近期回診反應容易喘、手指按壓腳沒有彈性、按下的凹陷需要2-3秒才恢復,體重也沒有原因的增加3公斤,因此盡速安排後續檢查及治療,讓病情得以穩定下來。除了糖尿病患者在就醫追蹤中發現心衰竭跡象外,有些人是剛好相反,先因心臟問題而發現罹患糖尿病。無症狀的高危險群,每年也應抽血檢查。廖國盟說,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不過,因為救治過程中發現他患有糖尿病,因此在糖尿病、心臟病聯合門診追蹤,至今十幾年來皆安然無恙。所以糖尿病患者務必多注意「累、喘、腫」三個合併心衰竭的主要症狀,一旦出現,就必須趕緊告訴醫師,以及時得到治療。有三高、肥胖、慢性腎病變等心衰竭高危險因子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也應抽血檢查一次NT-proBNP,掌握身體狀況。糖尿病3大威脅1.糖尿病年輕化併發症提早報到嚴重威脅生命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年輕人嗜吃含糖飲料、甜點,造成糖尿病患者年齡下降。可怕的是,糖尿病容易合併心肌梗塞、中風、洗腎,60歲罹患糖尿病者,當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時,通常已經70、80歲;但年輕的糖尿病患,併發症年齡可能因此提前至40、50歲,愈年輕患有糖尿病,對健康危害的風險愈高。2.糖友免疫力低下感染疾病引發重症機率大增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若血糖未好好控制,可能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如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衰竭、中風等;小血管病變則包括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且糖尿病患免疫力低下,相較沒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機率會增加2至3倍,如罹患新冠肺炎、流感、帶狀疱疹後,引發重症的機會增加。3.血糖失控 失智風險大增高齡社會的最大隱憂「令人憂心的是,糖尿病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杜思德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0%,依統計顯示,目前65歲以上長者每3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病變,增加中風風險,中風後失智風險也會增加。此外,如果已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不穩定服藥,血糖忽高忽低,有時低血糖也會引發失智,甚至可能出現年輕型失智問題。糖友必知/治療搭配飲食運動 糖化血色素多可低於7%為降低糖尿病引起併發症或重症死亡風險,務必定期回診、服藥治療。杜思德說,經規律治療,約60%至70%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數值,可以維持在7%以下。但糖尿病患也常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俗稱「三兄弟」,因此,如果同時有三種慢性病,應要同時治療,否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會是一般人的2倍。朱建宇說,為遠離糖尿病,除按時服藥外,還必須控制飲食,少澱粉、少甜食、少含糖飲料、多運動,建議一周運動150分鐘,進行2至3次重量訓練。一開始戒除含糖飲料時,可以先選擇微糖、無糖飲料或氣泡水循序漸進,最後才是正常的白開水,以維持血糖穩定。
-
2023-10-20 醫聲.Podcast
🎧|手術前禁食原因?麻醉醫師告訴你開刀前如何評估準備!
「麻醉手術前要空腹八小時,實在好難忍,如果偷吃東西會怎麼樣?」、「術後會噁心、嘔吐,有辦法減緩或預防嗎?」、「幫我麻醉的人是誰很重要嗎?」要進行麻醉的民眾常常好奇這些問題,卻可能不清楚要跟誰溝通,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麻醉部及長庚大學教授余黃平建議,民眾可主動與麻醉醫師討論,制定最適合、安全又舒適的麻醉方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開刀前你要知道的幾件事:麻醉醫師執行、麻醉諮商控制副作用及共病症「如果問有哪一句話最能惹麻醉醫師生氣,那一定是稱麻醉醫師為麻醉師。」余黃平無奈地笑著說,民眾常混淆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師,前者可執行所有麻醉醫療行為,而麻醉護理師則僅能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輔助行為。但是卻有少數私下執行麻醉醫療業務的護理人員,也常被坊間稱作麻醉師。因此民眾做手術前,ㄧ定要確認施行麻醉的人是麻醉專科醫師,以保障麻醉安全。余黃平也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例如麻醉的方式,以及期望的術後目標。他說,不抽煙、易暈車的年輕女性容易在術後噁心、嘔吐,「每增加一個因子,就會增加10-15%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對此,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給予強效型預防止吐藥,或是藉由保暖、精準麻醉,降低不適感。此外,藥效、用藥方式也須仔細拿捏,例如強效止痛藥雖可明顯減緩疼痛感,但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副作用;若要透過口服、注射等方式,針對身體某一部位止痛,勢必要提高用藥量及濃度,同時卻也容易造成暈眩、嘔吐,甚至是呼吸抑制。即使新藥較能穩定心跳、血壓,降低術後副作用,仍須麻醉醫師隨時監控病人狀況。除了術後副作用,麻醉醫師也將共病視作麻醉最大的風險。余黃平表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腎病變等共病的病人,麻醉風險較高,連帶增加死亡率,所以建議病人在開刀前,控制好共病,而較常發生感冒、腸胃炎等感染症的小孩,也建議要等到痊癒才能進行麻醉手術。難熬空腹偷吃怎麼辦?為什麼青壯年手術大多安排在下午?「空腹八小時真的很辛苦,熬不過去偷吃東西的人其實不少。」余黃平說明,要求民眾空腹、禁食,是為了盡量讓胃淨空,以及減少嘔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但若今天發生車禍等緊急狀況,來不及空腹,醫師就會權衡利弊決定開刀與否,就算真的要開刀,麻醉醫師也會施予相應的措施。然而,若是因一時嘴饞「破功」,可能會改排到當天最後一台刀,甚至是改約其他天;至於小孩、長者難熬長時間空腹,通常會優先為這兩個族群進行手術,較多共病者亦是如此,青壯年則大多安排在下午進行。有關麻醉的大小事 可追蹤「這粉專」有鑒於民眾不熟悉麻醉醫師和麻醉的流程、注意事項,余黃平自2019年起,經營「麻醉狂-余黃平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活潑的圖卡,解答民眾常見的麻醉問題,「其實只要有接受麻醉,都應該注意這些事情,畢竟麻醉本身帶有一定風險,不能輕忽。」余黃平小檔案現職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教授學歷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美國阿拉巴馬伯明罕大學外科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員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林口長庚醫院一般麻醉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恢復室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蔡怡真、周佩怡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10-0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會致命嗎?做好7事預防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糖尿病有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最多。糖尿病是非常難纏的慢性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很多併發共病。《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及預防糖尿病方法。糖尿病致命的原因是什麼?得到糖尿病雖然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加控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併發症幾乎影響到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在這些併發症的交互作用下,就有機會危及糖友性命。糖尿病控制好會有併發症嗎?糖尿病併發症主要與高血糖有關,但近期研究也發現,併發症也會與人體的血糖波動相關。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也需要減少血糖的波動。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病況就難以逆轉;幸好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糖友們成定期健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或減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規檢查:●血糖、血壓和體重:每天測量●糖化血色素:每3個月檢查●足底神經檢查、眼底檢查、心血管、腎功能:每半年-1年檢查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那些? 1.糖尿病神經病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上的問題,長期的高血糖的生理環境,會讓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損傷,導致末梢神經不易將訊息傳回或不靈敏,例如:會讓糖尿病患者出現刺痛感、麻木或喪失痛感,有時也會讓腦部的動作命令無法傳遞到關節或肌肉,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發展不算迅速,當身體出現刺痛、麻木或者部分感覺喪失時,建議糖友此時需要進一步將血糖控制更理想,避免讓糖尿病神經病變持續惡化,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2.周邊動脈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壁會發生慢性發炎、血管壁受傷、血小板聚集在傷口上,最終導致血管中的通暢度顯著降低,就像水庫淤積一樣,只剩下小部分空間讓血流通過。糖尿病患者如果動脈與神經持續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問題。同時糖尿病其他的共病,例如:高血壓或高血脂也會讓這問題更快惡化,糖尿病患者約有超過一半,最終死於併發的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世界各國的報告不一,根據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數據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約在罹患糖尿病的15~20年間達到顛峰,在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約有35%,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大約在大約在30%~50%左右。如果以台灣目前洗腎病人進行分析,其中約有40%~50%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例如:糖化終產物(英文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縮寫為AGEs)。這些物質會傷害腎臟細胞或組織,最終導致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如果病人本身還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都會讓腎臟更容易受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最終走上洗腎一途。4.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目前約有1/4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糖尿病足,主要成因是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加上周邊動脈疾病,這雙重併發症影響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足部潰瘍)的風險,同時又因為重複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治療後沒有好轉,嚴重時需要透過截肢來防止感染擴散,挽救糖尿病病患的生命。5.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環境,對眼睛中許多的部位也會造成積累性的傷害,因為高血糖會對眼睛中的小血管造成傷害,因此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機率,如果沒有妥案的治療,會讓糖尿病患者有失明的危機。6.中風、失智: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主因也是因為高血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血管中,就會讓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而其他部位脫落的動脈阻塞斑塊,也時來到腦部的血管阻塞期來,同樣也會導致中風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讓血液容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時,不止會傷害到腦部的神經細胞,加上周邊的血管也容易受損,長期下來都會讓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失智的風險。7.心肌梗塞:根據《新光醫訊》說明,新增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主因就是糖尿病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糖尿病患者若能減低自己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也就能減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協助糖尿病病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1.盡力做好血糖控制:養成定時監測血糖的習慣,遵照醫務人員的指示來控制血糖水準。2.戒菸、戒酒:抽菸會加重心血管和神經的傷害,酒精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為了糖友們的健康,最好加以戒除。3.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血壓與膽固醇都會加重心血管問題,為有效降低併發症,也許嚴格控制,必要時需要搭配飲食與運動。4.定期體檢和眼科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控制,就能有效預防會控制併發症的嚴重度。5.接種疫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接踵疫苗可增加免疫力,避免日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6.注意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擦乾雙腳,使用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腳和腳踝,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老繭、水泡、傷口、紅腫等問題、避免赤腳行走等。7.認真對待壓力:糖尿病病人應有充足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願意按照醫囑規事,糖尿病並不會成為糖友積極健康生活的阻礙。參考資料:美國CDC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資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2 醫療.心臟血管
60歲以上的人不用看舒張壓?血壓標準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嗎?
我在2017-11-14發表血壓標準往下調。讀者Mr. Chang在2023-8-16留言:「謝謝教授,請問這篇由桃園某地政事務所資訊室轉貼的文章是否有科學根據?非常謝謝您!……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9-6-5發表的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在我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請大家先看血壓標準往下調這篇文章裡的幾個重點:1.在2017-11-13美國11個最重要的醫療機構,包括心臟協會及心臟科學院,共同發表新的血壓標準值,將「高血壓」的定位從「高於140/90」往下調為「高於130/80」。(註:這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調整)2.我在2016-11-25發表顛覆正常血壓的認知?,駁斥一篇《中國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發表的文章。該文章說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例如,75歲的人的正常收縮壓是82+75=157)。我駁斥說,美國最重要的三個健康機構/組織全都是把「正常血壓」定為「低於120/80」。3.我在2017-5-1發表血壓新準則,駁斥《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這本書所說的「血壓標準值是人為操作,目的是增加降血壓藥的銷售」。4.我在2017-10-14發表高齡醫學,推翻過去,駁斥《真逆齡》這本書所說的「65歲以上人稍微胖一點反而比較好,血壓比一般高一點反而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流量,避免心智衰退」。(註:《真逆齡》的掛名作者是陳姓高齡醫學專家)好,我們現在來看血壓沒有年齡對照表!醫師:不管幾歲標準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前三段(合併):『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他發現很多患者認為自己年紀偏大、本來血壓就會偏高,後來才知道原來在LINE群組有個流言,是一張「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的對照表,認為正常人的收縮壓應該是「82+年齡」,所以50歲的正常血壓是132,就算高一點也正常。其實這是錯的,任何年齡層的血壓都應該控制在收縮壓/舒張壓是120/80mmHg,任何年齡的偏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腎病變等疾病機率增加,等於是增加死亡風險。』所以,和我在上面那4篇文章裡所說的一樣,王宗道醫師也認為網路上流傳的「正常收縮壓是82+年齡」是錯誤的,而成人正常血壓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120/80。雖然血壓是會隨著年紀升高,但所有成年人,不管是什麼年紀,都還是要以不超過120/80為目標。至於要如何控制,還是那句老話,均衡飲食,有恆運動。讀者Mr. Chang關心的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這種收縮壓、舒張壓差稱為「脈搏壓」,王宗道說,通常血管硬化是老化的一種現象,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60歲前會隨著年齡增高、60會後反而會降低,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有關「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我們來看2020年發表的Unsolved Problem: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wit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low the Safety Margin【未解決的問題:(孤立的)收縮性高血壓且舒張壓低於安全裕度】。這篇論文引用了兩篇論文說:「老化導致收縮壓持續升高,而舒張壓在 50-60 歲時達到高峰,然後下降」。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的確是有科學證據的。這篇論文標題裡所說的「未解決的問題」指的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收縮壓會持續升高,所以需要用藥物控制,可是這樣會使得原本已經很低的舒張壓也跟著下降,而舒張壓越低死亡風險就越高。所以,這就造成要不要用藥物控制收縮壓的進退兩難(難以解決的問題)。「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顯然是認為,不管舒張壓高低,控制收縮壓是首要任務。但是,從上面那篇論文是發表於2020年來看,這個建議在2019年發表時應當是沒有確切的科學根據。不過,現在總算是有一篇論文同意「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樣的建議。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J-Curve in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Links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壓管理中的舒張壓 J 曲線: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和風險)。它說:「最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低舒張壓並不是心血管結局惡化的原因,而是代表了混雜或相反的因果關係。 因此,雖然低舒張壓可以被認為是心血管風險的標誌,但當需要控制伴隨的收縮壓升高時,這種風險預計不會隨著血壓的進一步降低而增加。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血壓似乎是有益的。」所以,就這篇論文而言,「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這個建議應當是正確的,儘管它在2019年發表時是還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原文: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3 醫療.心臟血管
近3/4高血壓患者死於心臟併發症,高血壓與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密切有關!
成人的血壓到底多少才正常呢?根據目前的高血壓指引,健康成人的血壓應該120(收縮壓)/80(舒張壓)毫米汞柱以內才算正常。 收縮壓是指血液由心室打出後,衝擊血管壁所形成的壓力,舒張壓則是心臟舒張時,血液在身體動脈彈性回縮後產生流動時所形成的壓力。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代表血管壁所承受的血管壓力。 一般來說,高血壓病人平時不會有其他明顯症狀,只有少部分病患偶爾會感覺頭痛,後頸部緊緊的感覺。雖然高血壓沒有症狀,但長期高血壓卻會在身體各處帶來許多風險。高血壓患者死因多與併發症有關,根據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的資料:60~75%死於心臟的併發症,15~20%死於腦血管障礙,5~10%死於尿毒性。以下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 長期高血壓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尤其伴隨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情況下,有可能併發以下的心血管疾病。:1.動脈阻塞:動脈原本是非常有彈性,能夠承受心臟打到血液壓力的衝擊。當長期處於高血壓的環境下,血管壁容易出現微小的受傷,如果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又高,這時候低密度膽固醇容易聚集在傷口上,引起 「動脈粥狀硬化」;如果持續讓讓更多的膽固醇卡在血管中,最終形成脂肪沉積的斑塊。這些斑塊會讓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對其進行防禦、吞噬等作用,最終導致血管中出現鈣化的現象,逐漸讓動脈的彈性消失,兩者加成最終導致「動脈阻塞」的問題。如果動脈阻塞發生在供應心臟氧氣與養分的「冠狀動脈」時,就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症。2.心臟結構改變:患者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久而久之會讓心臟中的左心室負擔加重,心臟為因應這種情況導致左心室會逐漸擴大,最終左心室變得肥厚。左心室肥厚又會連帶讓隔壁的心房結構也發生改變,這段過程也會讓心肌的功能發生影響。心臟結構改變最嚴重會導致瓣膜也收到影響,會導致瓣膜性心臟病的發生,尤其是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和主動脈閉鎖不全可能與高血壓關係密切。3.動脈瘤:高血壓持續衝擊動脈時,久而久之血管壁彈性消失,甚至會向外膨出一小包氣球狀,此時就稱為「動脈瘤」。動脈瘤本身來說不比動脈強韌,當血壓持續上升會讓血管瘤愈來愈大,最終會因為動脈血管壁太薄而破裂,因具破裂的血管位置,有時會出現嚴重的內出血問題,尤其是腦動脈瘤和主動脈瘤,破裂時容易有生命之憂。4.心肌梗塞:當冠狀動脈阻塞(冠心症)導致心肌某一部位的血液供應減少時,有時會導致心肌的損傷或死亡,此時就稱為「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會讓冠狀動脈出現嚴重收縮或痙縮時,會導致心臟缺氧,造成更多的心臟組織受損,嚴重時會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心肌梗塞發生前會有一些前兆:高血壓患者如果出現胸悶、心絞痛(胸口感覺像有大石頭重壓,呼吸不順暢)、上腹痛、左上臂麻木等症狀時,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應立即送醫診斷加以治療。5.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指的是心跳速度過慢、過快,或是跳動不規則,高血壓患者最常出現的心律不整是心房顫動,目前研究指出如果長期高血壓控制不好,似乎通過左心房超負荷、左心室舒張功能障礙、心肌功能改變和心房心室結構改變,會讓心臟放電不規則,就會導致心房顫動,並讓其況持續惡化。6.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往往由多種心血管疾病綜合起來所引起,常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壓和冠心症,主因是動脈阻塞嚴重,心臟輸出的血量不足,無法供給全身各處足夠的氧氣與養分,導致心臟會更用力地工作(也就是讓心跳更快),但心跳更快卻沒有輸出更多的血量,讓心臟輸出血液效率依舊不佳,時間一久就會導致心臟衰竭。患者常見有易喘、容易疲累和下肢或眼皮等處出現水腫等症狀。7.腦中風:中風按照引起的機轉,可以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這兩類型的腦中風都有可能由高血壓所引起。首先,高血壓會導致血管中的動脈硬化或發生動脈瘤,一旦動脈變得脆弱,久而久之會有破裂的可能。其次,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腦部血管阻塞所導致,有可能是膽固醇斑塊阻塞在腦部血管引起,高血壓容易併發心房顫動,兩者加成之下,更容易產生斑塊阻塞在腦部動脈血管中。嚴重的中風都會導致腦部嚴重受損,不僅有機會讓病人有生命之憂,往往痊癒後也會有嚴重的後遺症。8.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管壁結構可分為三層:內、中、外三層,如果主動脈出現受損和血管壁中的內層有破裂,使得血液大量進入中層及外層間,就會形成「假腔」,壓迫原來的管腔。當血液大量流入假腔,會導致原因主動脈的供血量減少,產生局部區域的缺血,因缺血也會讓周邊地區產生缺氧的問題。但假腔的血管壁薄弱,也有可能再次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造成嚴重出血的問題。超過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所以主動脈剝離是高血壓患者最嚴重的急性疾病,當患者感受背部肌肉似乎瞬間撕裂的劇痛,痛到快昏倒的情況,務必需要緊急送醫檢查。長期高血壓除心血管疾病外,還會併發那些問題?1.認知障礙與失智:在失智症分類中,有一種是高血壓引起的失智症。這是因為高血壓會引起一些血管問題 ,而這些血管問題會導致腦部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患者一開始會出現認知障礙的問題,常見症狀有:思考速度變慢、容易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專注力下降等,如果持續惡化,有可能惡化成血管型失智症,患者會有失智的問題發生。2.勃起功能障礙(陽痿、不舉):主因是血管問題讓男性陰莖充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尤其是合併三高問題,部分高血壓藥物也會讓勃起功能障礙更加嚴重。→想了解更多請看元氣網專文。3.高血壓腎病變:高血壓患者發生腎病變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6倍。長期高血壓將使血管發生硬化,導致血管中的血液量不足,導致供應腎臟氧氣和養分的腎絲球被破壞,當腎臟無法排出水分和毒素時,又會加重血壓,最終導致高血壓腎病變,患者腎功能如果保護不佳,有可能要進行透析治療(洗腎)。4.視力問題:眼睛後方負責感光的視網膜區,富含血管也容易因為高血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也會引起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預防高血壓併發症,需要透過兩原則改善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保持適當體重:當體重下降了,心臟負擔下降,血壓也會逐步正常。○戒菸:已經有研究證實,吸菸是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如果高血壓病患有抽菸習慣,最好能夠戒菸。○適量飲酒:少量的酒精可以促進心血管循環功能,但過量時會造成心臟負擔。 2.定時量血壓並遵循「血壓722」原則,「722原則」有三個要點:○7:連續7天量測血壓。○2:早上起床、晚上睡都要量測血壓。○2:每次量測血壓時都需要測量各2次,然後取平均值。 確保每次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衛教文章
-
2023-08-28 焦點.健康知識+
咳嗽是肺部在求救、便秘是腸道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
你可以先知道:(1)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例如咳嗽就是肺部在求救,過於直接、簡化,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手麻的原因有數十種,傳言說的症狀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的依據。 (2)國健署提供 40 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等不同條件,享有包括成人預防保健、五癌篩檢等檢查,自覺有相關症狀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網傳「讀懂身體語言,自檢等於自救」影片,提及大病來臨之前,身體的求救信號千萬别大意,例如便秘是腸道在求救、頭暈是大腦在求救等。專家表示,傳言提到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很多疾病都會有同樣的症狀,傳言以此就推論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過於簡化、以偏概全,民眾千萬不要誤信。 身體發出求救訊號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 身體會發出訊號,讀懂身體語言 自檢=自救 血管求救***身體發麻 腎臟求救***身體夜尿多,尿頻 腸道求救***長期便秘、腹瀉 心臟求救***長期出汗 大腦求救***突然頭暈 肺部求救***經常咳嗽 肝臟求救***比較脾氣暴躁 主要流傳各種不同版本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專家對於「身體求救訊號」的觀點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傳言所提到的症狀都是所謂的「非特異性症狀」,很多不同疾病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具關聯性的器官,但並非唯一或絕對、無法作為臨床的鑑別診斷,以發麻為例,發麻的原因數十種,可能來自血管、也可能來自神經,或甚至有時還要了解一下是否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發麻確實可能和血管有關,但不是發麻就一定是血管有問題。 同樣地,假設門診有一個病人自訴長期出汗,首先考慮的是水腫問題、有無合併很喘的症狀,或是屬於冒冷汗的話,就會擔心是不是與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有關,問診時還需要追問這些症狀出現的時機、必要時還要進行相關的檢查等等,透過排除各種可能性、辯證真正病因的嚴謹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臨床上不會從單一一個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去進行診斷。 非特異性症狀 無法作為鑑別診斷 傳言提到夜尿、尿頻是腎臟在求救,柳朋馳建議,較科學的作法應是實際紀錄每天進出的水量,每天喝多少水、湯、飲料等液體,又尿出多少毫升的尿液,加上解尿次數、其中夜尿的次數等,才能推估是否真的是夜尿、頻尿,並且加做尿路動力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 柳朋馳強調,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並不會第一個懷疑是腎臟問題,而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個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過動性膀胱症,這些都不是腎臟疾病;而且腎臟不好的人其實反而是尿不出來的,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洗腎病人是沒有尿的,所以傳言把夜尿、頻尿講成腎臟有問題是一種誤解。 傳言還提到咳嗽是肺部在求救,柳朋馳指出,咳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以成人的咳嗽病例為例, 大約有 7 成的原因是慢性鼻竇炎或鼻過敏所造成的鼻涕倒流,其他原因還包括氣喘、胃食道逆流等, 這三個病因涵蓋三個不同的器官,其中只有氣喘因為和支氣管有關、算是肺部的疾病。 除了上述生理症狀外,傳言也提到心理層面的症狀、指稱脾氣比較暴躁是肝臟在求救,柳朋馳強調,脾氣暴躁是很主觀的症狀、傳言的說法與中醫的理論有關,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旺的意思,中醫的五行、五色「喜怒思憂恐」對應「心肝脾肺腎」、再對應「青赤黃白黑」,但在西醫的理論中,情緒屬於精神科的範疇,雖然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肝臟有問題的人,確實可能因為睡眠差、身體不適而情緒暴躁,而酗酒習慣的人也可能合併腦病變而影響情緒。 但各部位的器官發生疾病、身體不舒服,都會讓人情緒不佳、脾氣暴躁,不能這樣就推導、說成脾氣暴躁就是肝臟有問題。柳朋馳表示,如果一個小朋友脾氣不好、容易生氣,不會有人說他肝臟不好,而若是成人病例,也要考量是不是荷爾蒙變化、更年期症候群的問題,可見傳言直接對應器官的說法,過於簡化而易使民眾被誤導。 醫療訊息速食化!盡信謠言不如問醫師 柳朋馳提醒,傳言的說法很像「Google 式語言」,例如民眾輸入體重下降,前三篇跳出來是癌症、糖尿病、胃病的話,民眾就覺得完了,自己應該是得癌症,但體重下降不是特異性症狀,就像流感跟新冠、感冒很像,共同症狀都會有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或甚至都會有一點合併拉肚子。柳朋馳呼籲民眾不要亂信亂做,以免出現三種情況: (1)亂吃藥: 民眾自覺有症狀,聽到傳言的說法而開始懷疑自己哪個器官有問題,開始亂買地下電台保健食品或非法的不明藥物,使得原本根本沒問題或是小問題的病症,反而變成真的有問題、或是吃出大問題。 (2)浪費無效的醫療跟檢查:民眾聽信傳言後開始逛醫院、doctor shopping, 這家說沒問題一定是醫生沒檢查出來,這個醫師講的不一樣就再換一家看,結果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浪費整體社會的醫療資源。 (3)無謂的擔憂跟過度的恐慌:醫療訊息的速食化使得民眾自己嚇自己,有些該看病 而沒去看病、但有些人不該看病的卻到處看病,傳言過度簡化的說法就會助長這樣的風氣和趨勢。 柳朋馳強調,傳言的內容以其口音判斷應是出自中國大陸,但台灣健保體系及醫療水準都遠高於中國大陸,「醫療可近性」也比中國大陸好很多,真有症狀或不適就讓醫生看診,不要像傳言說的自己亂猜,而且看了醫生之後就相信醫生的診斷,重大的疾病或重大的醫療處置前可尋求第二意見,千萬不要亂信網路謠言或幫忙轉傳。 MyGoPen 實際查詢國健署公開資料,依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40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不同,可享有包括尿液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檢查;此外還有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大腸癌等五癌免費篩檢。 結論 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過於直接、簡化,且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 許多病症的症狀都很相似,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依據,傳言為誤導的訊息。 資料來源:國健署 - 成人預防保健 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body-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3 養生.聰明飲食
「處暑」吃西瓜解暑!吃西瓜4大好處,「這時間吃」營養吸收更全面
炎炎夏日,適逢「處暑」(8/23)節氣,日夜溫差大,白天暑氣旺盛,香甜多汁的西瓜是解暑的好選擇。西瓜富含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C、鉀離子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高,不僅消暑解熱,還有利尿解渴、降血壓、消水腫、防肌膚老化等功效。不過,西瓜屬性較涼,鉀含量高、糖分也高,體質虛寒者、糖尿病或腎臟病患,應小心食用。吃西瓜4大好處1.利尿、消水腫大餐一頓,是否感到眼皮腫脹,身體舒展不開來?可能是吃太鹹,體內鈉離子滯留導致。西瓜果肉90%都是水,10%是營養成分,其中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可協助體內的鈉離子排出體外,因此,大餐後,吃幾片西瓜,可幫助利尿,達到消水腫的好處,同時提升代謝速度,緩解夏季倦怠感。2.預防心血管疾病紅肉西瓜富含茄紅素,部分品種的茄紅素含量比番茄還高,具有抗氧化、抑制膽固醇生成的作用;西瓜鉀含量高(每100克含鉀120毫克),可幫助降血壓,減少高血壓風險;西瓜皮的瓜胺酸是精氨酸的前驅物,可促進一氧化氮的製造,幫助舒張內皮細胞,使血液順暢流通。整體而言,適量吃西瓜,有預防血栓、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好處。3.護眼及促進傷口癒合西瓜的β-胡蘿蔔素含量豐富,經身體分解後可生成維生素A,有助預防夜盲症與乾眼症。維生素A還可以保護表皮與黏膜的完整性,如果口腔有潰瘍,或是皮膚受傷時,可以食用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例如西瓜、南瓜、胡蘿蔔、菠菜等,同時搭配含鋅的食物像海鮮、南瓜籽等,加速傷口癒合。4.預防肌膚老化、有助美白西瓜維生素C含量豐富,可幫助抗氧化,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傷害,減少黑色素的生成,同時維生素C也是膠原蛋白合成不可或缺的要素;茄紅素則可以降低酪胺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生成,減少黑斑及抑制黑色素腫瘤,研究發現,血液中含有愈濃的茄紅素,皮膚被紫外線照射傷害會愈低。該怎麼吃西瓜?1.因為西瓜寒涼,從冰箱取出後,應該先退冰,才不會傷脾胃,建議健康族群每日攝取一份即可(約八分碗的量),不超過三份。2.西瓜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為脂溶性營養素,需要油脂才能吸收,建議飯後半小時吃,有助營養素的吸收。4族群慎吃西瓜1.血糖控制不良者:西瓜含糖量高,吃太多血糖容易控制不良2.腎病患者:西瓜水分多,鉀含量也高,有利尿作用,卻易增加腎臟負擔3.體質虛寒者:西瓜性寒,容易手腳冰冷的人,或是婦女月經前後,應少吃西瓜。傍晚後也不要吃西瓜,否則半夜易頻尿或腹痛4.腸胃不佳者:西瓜含水量高,飯後吃太多會沖淡胃酸,容易導致胃炎、消化不良或腹瀉
-
2023-08-11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揭「15種湯麵熱量+避雷」指南!牛肉麵竟是大地雷,高血壓、痛風、腎病者不能吃這些麵
說到台灣的道地美食,你會連想到哪些食物?除了滷肉飯、臭豆腐外,牛肉麵、排骨酥麵、鍋燒意麵、陽春麵、蚵仔麵線...,許多「湯麵」是大眾的美食口袋名單。不過你知道你吃下的這碗湯麵熱量多少嗎?高敏敏營養師詳細介紹常見「15種湯麵的熱量+飲食地雷」,告訴你湯麵該怎麼選擇,才能吃得健康。「15種湯麵」熱量停看聽每當吃膩了飯,換成麵條後又食慾大增。高敏敏表示,一碗麵的澱粉量才約等於半碗飯,但麵體的製作方式不同熱量還是有差。來看她整理的以下「15種湯麵熱量跟避雷指南」,讓你選對湯麵,健康吃無負擔。🔴高熱量區.紅燒牛肉麵(一碗)870kcal避雷:高血壓者注意.大滷麵(一碗762g)850kcal避雷:限糖者注意.排骨酥麵(一碗650g)750kcal避雷:高膽固醇者注意.肉羹麵(一碗600g)710kcal避雷:限糖者注意.酸辣湯麵(一碗762g)600kcal避雷:限糖者注意🟠中熱量區.鵝肉湯麵(一碗650g)580kcal避雷:高血壓者注意.鍋燒意麵(一碗)550kcal避雷:高血壓者注意.餛飩麵(一碗600g)535kcal避雷:高膽固醇者注意.蛤仔麵(一碗400g)435kcal避雷:急性痛風者注意.鴨肉麵(一碗)430kcal避雷:慢性腸者注意🟢低熱量區.蚵仔麵線(一碗412g)415kcal避雷:限糖者注意.榨菜肉絲麵(一碗600g)400kcal避雷:高血壓者注意.台南意麵(一碗)380kcal避雷:高血壓者注意.陽春麵(一碗600g)360kcal避雷:限糖者注意.擔仔麵(一碗)282kcal避雷:腎臟病者注意湯麵這樣吃更健康1.「牛肉麵」建議以清燉湯底為主,少選擇紅燒或是蕃茄口味。肉品也是關鍵之一,一般的牛腱肉或牛筋就很美味,熱量高牛腩和牛雜偶爾淺嚐就好。2.麵條則以「粗麵」為優先,除了有飽足感,相較於細麵也更有嚼勁、吸收油脂較少一些。3.湯沒喝光是好事,千萬不要覺得浪費,有時候湯反而可以幫忙過濾掉很多額外油脂,喝完的話會通通把油脂喝下肚。4.「勾芡類湯麵」是營養師心中的地雷食物之一,像是肉羹麵、蚵仔麵線等,這些食物加了許多勾芡,當太白粉溶解於水澆淋於麵線中 也會讓血糖飆高、容易導致肥胖。如果又加入內臟類食物「大腸」熱量直接再增加,大腸屬於內臟類、飽和脂肪較高 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血脂。5.常吃麵食者,建議可以加顆蛋、加盤蔬菜,讓營養素更均衡,這樣吃才不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降低了自己寶貴的免疫力。看完以上營養師整理的「15種湯麵熱量+避雷」指南,下次點餐時知道要吃哪一種湯麵了嗎,別忘了再加顆蛋跟加盤燙青菜,讓營養素更均衡;湯也不要全喝光,不然會把油脂通通喝下肚,增加身體的負擔。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吃辣能抗癌、降低膽固醇,讓你更長壽!辣椒對身體的好處壞處一次看.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
-
2023-08-09 醫聲.醫聲要聞
安寧醫療1/ 非癌患者占三成 「這疾病」最多
對癌症末期病人而言,安寧緩和醫療是減輕身心靈痛苦的選擇。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程邵儀說,並非只有癌末病人能選擇安寧緩和醫療,以台大來說,緩和醫療病房病人近3成為非癌症患者,且失智症患者最多。全民健保則於在去年增列末期衰弱老人、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等4項非癌症疾病納入安寧緩和醫療給付範圍,加上2009年納保的8大類,共有12大類患者可獲給付。健保增列四大類患者 可獲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說,本次去年增列的對象包括末期衰弱症長者、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以及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五大類疾病患者,共四大項。另有「八大類非癌疾病」早在2009年就納入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包括:心臟衰竭、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如失智症)、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走在善終的前端:病主法上路四週年專訪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多項罕病未納給付 醫:將爭取「病主法」規範的五大類疾病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主要為罕見疾病的「其他政府公告之重症」。蔡兆勳表示,目前病主法政府公告重症有12項罕見疾病,但國健署公告之罕見疾病有超過200種,患者退化、受苦的程度,不亞於癌症末期病人,未來會努力將更多罕病納入病主法,讓患者獲得安寧緩和健保給付。程邵儀則說,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收治的非癌患者比例愈來愈高,已有超過二、三成,多數是失智症患者,其次則為洗腎病人、心臟衰竭患者等。這些緩者都是不可治癒病人,過去醫師多直接要求患者回到家中,如今接受安寧緩和醫療,讓病人能夠好好離開。至於洗腎患者,程邵儀說,不少末期腎衰竭病人洗腎後出現後遺症、感染,甚至意識模糊不清,此時就會考慮是否進入安寧緩和醫療程序。華人在家善終需求高 盼基層醫加入程邵儀說,以台大醫院來說,緩和醫療病房只有17床,能提供的服務量能有限,故也發展居家安寧、在家善終,由家庭科醫師、護理師到病人家中訪視,範圍涵蓋雙北;安寧共照模式則提供在院內不同病房、科別的患者安寧照護,去年照護人次為2597人次。蔡兆勳則說,受華人文化影響,社區在家善終的需求較大,未來希望爭取基層醫師加入,提供社區民眾在家善終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
-
2023-08-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口罩掩不住的人性關懷—談疫情下的醫學人文教育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什麼是醫學人文?謝博生教授曾提到:「醫學人文宛如整個縱向課程之靈魂,有了人文素養才能賦醫學技術知識予生機。」戴正德教授也在他的著作「新時代的醫學人文」中提到:「醫學人文簡而言之即是醫學教育及醫療生涯中,對人文素養的強調。它是一種學養也是一種態度。」醫學人文的領域是屬於跨學門的,包含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與神學、心理學等學門。研究領域則涵蓋健康與疾病、醫療與照護、病人經驗、醫師經驗、醫病關係等方面。醫學人文教育則是對於醫學生提供上述內容的教學,希望讓學生能更了解病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醫師這個職業,也能發展觀察、分析、創造、綜合、批判性思考等重要的能力。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的良醫,也能夠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在正值疫情高峰的2020年4月,德國的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發表了一個談話,當年很多言論都說這次的疫情是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但他覺得疫情是人性的試煉及考驗。有人類開始就有疫情的記載,我們可以追溯到古早的年代,在聖經裡就有很多對於疫情的記載,疫情也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時代。就醫學文化史的觀點,發生疫情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心理反應是一個矛盾的狀態,人們會希望能夠冷靜下來,但還是會表現出恐慌,這個反應類似我們在面對壞消息的時候。想像一下當我們得知確診了COVID-19時,一開始可能會否認和懷疑,「我都有保持社交距離,也沒有到處亂跑,哪有可能確診?」;接著會有恐懼和恐慌,害怕染疫之後對於身體的危害;經過一段時間後心情上會比較能夠接受與順從,願意接受治療;再來會抱有希望但也有著不確定感;最終如果是順利痊癒自然是以高興收場,如果不幸遺留後遺症甚至死亡,就是以悲傷收場。面對疫情,我們應該教導學生「professionalformation」,我翻譯成「專業型塑」。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行善的原則,希望能夠灌輸勇氣與自我犧牲的想法,也要能區辨英勇與魯莽。比方說,在個人防護裝備不足的狀況下冒然去照顧確診的病人,就是魯莽而非英勇。我們也需要讓學生知道行醫時一定會遇到不可避免的風險。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不應使病人遭受汙名,像是在疫情中曾對於特定職業與特定地區的不當標記。傳承疾病大流行的經驗很重要的,台灣之所以能把防疫做得好,多年前SARS經驗的傳承非常重要。也應灌輸學生對於病人的專業責任應大於醫師、醫學生的個人自主權,像是疫情開始時,醫護人員被限定不能出國的議題。透過以古鑑今,可以讓學生掌握可以理解的恐懼,學習負責任地管理稀缺資源,基於行善的道德義務,在不確定之下做判斷。我身為臨床醫師,近幾年有幸參與了醫學人文教學,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也讓我對於醫學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前面提到以古鑑今,在學校的課堂中,我試著在「生死學」課程中提到疫情與文字的議題。Quarantine目前指的是隔離或檢疫,是源自於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是四十天的意思,因為十四世紀威尼斯控制黑死病傳播的措施就是隔離四十天。也介紹了口罩的歷史,歷史上兩次發明防疫口罩的疫病大流行,除了西班牙流感之外,還有發生在清末民初的滿洲鼠疫。我也在課堂上撥放電影「大明劫」的一小段,呈現了吳又可醫師當年整理治療瘟疫的經驗,寫成了《瘟疫方論》的故事,他當時就用了檢傷分類與隔離的現代醫療概念。人面對急性壓力的反應,會表現在身體、行為、情緒與認知上,這是我在「醫療人類學」課程的教材,希望把這些內容呈現給同學,讓他們能夠同理病人。也從醫療人類學的觀點思考疫情下的生與死,探討剝奪臨終訣別機會所造成的影響。在「科技、醫療與社會」課程中,我介紹了確診或疑似確診的洗腎病人在疫情中曾經被當作人球的際遇。在醫院的醫學人文活動,我們透過臨床倫理討論會、醫學倫理案例討論會與敘事醫學文章寫作,則結合了臨床實境,提升醫學人文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實用性。我也分享自己在疫情之中的經歷,讓學生體會在醫療實境中,需要考慮的點與兩難情境。在疫情之下,口罩難免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們也試著引導學生學習疫情之下的醫病溝通。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在2020年所刊載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口罩之下如何和老年人溝通的議題,所提到的三個重點也很適用於疫情之下醫病的溝通。我們期待在疫情之下能做到「用心體會:透過專注與適當的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方式,與病人充分溝通」、「冷靜正向:傳達樂觀正向的概念給病人,不要讓他們因為疫情而恐慌」、「清楚溝通:透過簡單明瞭的語句、放慢的語速、可以聽得清楚的音量,達成有效溝通」。很慶幸現在嚴重的疫情已經到了尾聲,但在醫院裡因為病人安全與感染管制的考量,仍需要配戴口罩。期待疫情給我們在醫學人文方面教與學的啟發,能讓我們即使戴著口罩,也能展現我們對於人性的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3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友想拯救腎臟免於洗腎,要先控制三高中的哪一高?
腎臟病變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嚴重時引起尿毒症,可能需要洗腎治療。如何拯救糖尿病友的腎臟,避免 走上洗腎, 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前心臓加䕶病房主任謝安民於「謝醫師開講」粉專分享,第二型糖尿病應該要被視為是心血管疾病來治療,除了血糖控制,也要積極控制高血壓及各種代謝不良。謝安民指出,第二型糖尿病並非單純是血糖控制出了問題,也不只是內分泌系統的病。臨床上可以觀察到,糖尿病人容易有高血壓,及各種(如醣類、脂肪、血酯、蛋白質等)代謝𣎴良的問題;特別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併發症: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失明及腎臟病或腎衰竭等。其中慢性腎臟病是長期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嚴重併發症之一,能夠降低發生率十幾到卅幾個百分比,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成果,對病人的病情和存活會有𣎴少助益。要讓糖尿病患不要得到慢性腎臟病,首先要控制血脂?最近有篇來自哥倫比亞的醫學報告分析控制高血壓、血糖及血脂這些和糖尿病有關的指標,討論控制三高的哪一樣最能有效地防止糖尿病導致的腎臟病,結果出乎許多人的意料。謝安民指出,哥倫比亞的國家醫療系統有全國醫療資料登錄。包括998,790名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這些人中有125, 626位(12.6%)在研究期間得了慢性腎臟病(定義為腎絲球過濾率GFR掉到60以下、或是病人需要血液透淅洗腎、腹膜透析洗腎、或換腎。)研究費時四年,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這段期間內的三個參數與數值,分別是:血壓:心臟收縮壓,參考值小於130毫米汞柱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血脂:總膽固醇減高密度膽固醇,學者認為這代表血中促進動脈硬化所有壞膽固醇的總數,參考值應小於130研究結果顯示,這三個參數,任一項控制有達標的人,慢性腎臟病的發病機率比未達標的人顯著地下降。高血壓控制好的人比失控的人,慢性腎臟病少21%;血糖控制良好的病患,慢性腎臟病發生率下降14%;最後,研究人員發現,非高密度膽固醇控制好的病患,慢性腎臟病發生率減少33%,是所有指標中最高的。實驗到底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用這個研究數據來推斷,想要防止慢性腎臟病,控制血脂比控制血壓或血糖更為有效?謝安民認為,但這樣犯了拿蘋果來和橘子比較的研究大忌。事實上,這個研究只能建構控制三高對於糖尿病人得慢性腎臟病的效果,不能得到降低血脂對預防慢性腎臟病的效果大於控制血壓和血糖的結論。如果要證明這個假說成立,需要更多其他的研究。謝安民說明,這個研究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由研究團隊選擇的參與人數的臨床研究,而是以全國性資料,在真實世界醫療服務狀況中,觀察到控制血壓、血糖和壞膽固醇,對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發生率的效果。參考資料:.「謝醫師開講」粉專延伸閱讀:.腎功能差,所以別碰蛋白質?醫師教你該怎麼吃:這食物最禁忌.尿尿出現泡泡、手腳容易水腫,就代表腎不好?詳解什麼行為最傷腎.洗腎病人有哪些社會福利?一次了解重大傷病、殘障手冊和失能身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該如何減少做電腦斷層時的顯影劑傷害?
疾病的樣態百百種,為了找出身體確切的病灶,醫師得透過詳盡的檢查措施,才能夠替患者進行鑑別診斷,電腦斷層(CT)便是最常見的影像檢查項目。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電腦斷層,醫師表示,電腦斷層檢查常需搭配顯影劑進行,但顯影劑主成分為碘離子,對腎功能不好者,要特別謹慎使用,否則恐引起急性腎衰竭,需洗腎治療。臨床用途廣泛,急診需求大,價格較磁振造影低。國泰綜合醫院放射線科主任王永成表示,電腦斷層是利用X光照射的原理,在小範圍內以不同角度照射,將身體分為一層、一層組合成影像,通常一次只能照射上半身、下半身或局部,不過目前也有螺旋狀的儀器,病患只要躺在裡面,儀器就會自動掃描全身。新光醫院心血管檢查中心主任羅偉業則說,電腦斷層在臨床上的用途較為廣泛,全身皆可檢查、掃描速度快,在急診的依賴度很高,也能夠用於癌症檢查上,價格較磁振造影(MRI)來得低,許多區域醫院都有能力購置,因此普及率很高。肺部穿透性較佳,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王永成說明,電腦斷層能夠檢驗諸多疾病,包括腫瘤、發炎等,肺部內的傷害,其他器官損傷,也都能透過電腦斷層觀察。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由於肺部內都是肺泡,空氣較多、穿透性佳,低劑量的放射線就能取得足夠清晰的影像,找出肺部結節或其他異常病變。羅偉業也說,低劑量可以偵測早期肺癌,但對中膈腔或其他實質器官,放射量就不足以清楚顯影。施打顯影劑讓影像更清晰,檢查前先確認腎功能。電腦斷層檢驗有時會搭配「顯影劑」,讓影像更清晰。王永成表示,顯影劑正確名稱為「對比劑」,施打進入體內20至30秒就能循環全身,主要是為了「清楚分辨病灶」,例如肝癌、肝臟血管瘤,要辨別腫瘤是良性、惡性,或是其他問題,都會使用到對比劑,且施打前後各照一次,才能比對出其中差異,進行精確的鑑別診斷。 王永成表示,電腦斷層基本上適合所有族群用來檢測,但顯影劑的確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羅偉業提醒,顯影劑較為濃稠且含有碘離子,九成以上都得透過腎臟排出,碘離子的高滲透壓也對腎臟有負擔,「瀕臨洗腎」的人施打時特別需要注意,可能會造成急性腎衰竭,因此使用前必須先進行腎功能檢查,建議腎功能不佳的民眾,謹慎和醫師討論施做的細節。「緊急狀況下,即使腎病患者,也會使用顯影劑。」羅偉業表示,若是急診病患,可能因為車禍無法自述受傷部位,為了確認是否為腦部內出血,或是有主動脈剝離情形,須馬上確認患部進行手術,利弊權衡下,仍必須施打顯影劑檢驗。輻射暴露量問題因人而異,醫師會權衡檢查頻率。此外,顯影劑有時也會造成過敏,輕微過敏者打完後會感到有些癢、打噴嚏,嚴重則會造成急性休克,若過往有很嚴重的過敏史,建議盡量不要做。羅偉業也說,許多民眾會擔心電腦斷層的輻射問題,但暴露量多少會導致病變,與個人體質有關,醫師會衡量是否有檢驗必要。即使追蹤癌症復發,也是每三個月追蹤一次,若高於此頻率就有些過量暴露了。當CT非做不可減少顯影劑傷腎 服用利尿劑有幫助嗎?若擔心顯影劑對腎臟造成負擔,服用利尿劑是否有用?羅偉業表示,若是非做不可的情況下,首先會減量施打,並打生理食鹽水點滴,增加體內水分來淡化顯影劑濃度,減輕腎臟負擔。利尿劑只是幫助腎臟排出水分,但顯影劑中的化學成分仍需要水分才能帶走。王永成則提醒,注射顯影劑後建議多喝水,增加排泄速度,通常2至3天就可以全數代謝出體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的慢性代謝異常的慢性疾病。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糖尿病人要飲食控制,總免不了「這不能吃,那又不能吃」,甚至連茶都不敢喝。其實,糖尿病飲食需要做到的是「有效控制」,而非草木皆兵,吃/喝對食物不會讓你的血糖失控。那糖尿病患者能喝飲料嗎?可以喝的飲料有哪些?茶跟咖啡對控制血糖有幫助?元氣網整理《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告訴你哪些飲料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飲用,喝了之後不會影響血糖。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最近天氣炎熱,出門在外難免會想來杯冰冰涼涼的飲料,喝含糖飲料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早逝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但糖尿病患因要控制血糖,就真的什麼都不能喝嗎?其實,還是除了高糖類的飲料,還是有一些飲料是糖尿病患可以喝的,一起來看看有那些吧。1.咖啡英國研究發現,攝取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助於減重和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芬蘭國立衛生所的調查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的人比起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而言,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將近3成。2.牛奶牛奶是最佳的鈣質補充來源,為人體容易吸收之乳鈣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每天適宜喝奶300克或等量的奶製品。但牛奶屬於含醣食物的一種,需適量攝取以免影響血糖波動,建議一天不超過240c.c/杯。3.豆漿豆漿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大豆皂苷、異黃酮,且有大量纖維素,能有效阻止人體對糖分的過量吸收,進而防止糖尿病。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研究資料,豆漿可以降低伴有腎臟病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 D-二聚體(D-dimer)值。D-二聚體的水平愈高,代表血液中血塊愈多,發生靜脈血栓症、肺栓塞的風險就愈高。研究也指出,大豆蛋白可能會調節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炎反應。4.綠茶綠茶是許多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喝的飲料,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綠茶有助於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死亡風險。綠茶中含的一種成分兒茶素,又稱作茶單寧或兒茶酚,這種物質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具有抑制轉換酶的活性能力,防止肝臟合成葡萄糖。5.紅茶英國科學家一項研究證明,紅茶能夠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餐後血糖。此外,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能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6.玉米鬚茶常吃玉米粗糧有益處,但玉米鬚須可別扔掉,不過最好曬乾後再煮茶。研究指出,玉米鬚含有皂苷、苦味糖苷、黃酮類、有機酸等物質,可利尿消腫,清肝利膽,還能降壓、降糖、降脂、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嶺南采藥錄》更指出,玉米鬚和豬肉煎湯,可治糖尿病,大部分糖友都適合飲用。7.西洋蔘茶西洋蔘最出名的物質莫過於皂苷。西洋蔘皂苷是西洋蔘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對血糖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可以降低過高的血糖水準,又可以升高低血糖,對治療糖尿病有一定輔助作用。此外,西洋蔘還可以保護心血管系統,增強免疫力,抗動脈硬化,對合併高血脂、動脈硬化的糖友尤其適合。不過,中醫認為西洋蔘性涼,脾胃寒濕的糖友不適合飲用西洋蔘茶。8.白開水白開水可以協助體內代謝,並補充流失之水分,因此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每杯240毫升),國小學童建議至少飲用1500毫升的水,並且分次喝,飲用時小口慢飲,而在運動時,於運動前、中、後皆補充水分,避免因脫水造成身體的不適,另外也可以嘗試自製無添加糖的風味飲品,如水果茶、花草茶等。看完以上糖尿病患可以喝的飲料,是不是很心動!原來不是只有水,還有咖啡、牛奶、豆漿、綠茶、紅茶、玉米鬚茶、西洋蔘茶、白開水可以喝。不過以上飲品都建議喝「無糖」,以免影響血糖的數值。而茶跟咖啡等含有咖啡因,飲用過度會導致失眠、亢奮、缺鐵性貧血,建議適量飲用,避免過量攝取對身體造成危害。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參考資料:.臺大醫院-糖尿病飲食原則有哪些?可以喝牛奶嗎?.元氣網咖啡和茶可影響糖尿病患者早逝風險?哈佛大學研究這麼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糖飲消暑? 越喝越渴且熱量趁機上身.新北市藥師公會-糖友勿錯過!這3款茶降低餐後血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破除3大常見慢性腎臟病症狀迷思 血尿、腰痛和小腿水腫都必須確認病因
台灣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超過200萬人,當中有9萬人需洗腎。許多人出現血尿、腰痛、小腿水腫等症狀時,都會先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醫師指出,上述症狀可能與腎臟病相關,但必須經過檢查確認病因,若是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引發的腎臟病,患者應做好本身疾病控制,無腎臟疾病的一般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多喝水、多運動並定期健檢,才能遠離疾病風險。血尿並非都是腎臟病 須先檢查、評估治療「看到紅色的尿不一定就是血尿。」三軍總醫院腎功能室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許舜能表示,民眾若吃紅龍果、甜菜或使用抗生素、抗結核藥物等,都可能使尿液變紅色、橘色,而女性生理期經血混入小便也會造成血尿,並不一定都是腎臟病引起,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以試紙檢驗出潛血陽性,或顯微鏡下可見尿中有紅血球。許舜能表示,如果確定有血尿問題,須配合泌尿系統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以及血液生化及尿液細胞學檢查。若為男性,還要考慮前列腺相關的檢查。更進一步的評估,包括靜脈腎盂攝影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或腎臟穿刺切刺或膀胱鏡、輸尿管鏡等較為侵入性的檢查。根據不同的病因,改善血尿方式也有差異。許舜能表示,如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須接受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等造成的腎絲球病變,應做好疾病控制及治療;多囊腎、IgA腎病變及亞伯氏症候群等遺傳或家族性疾病,需做家族病史分析甚至基因檢測。另外,泌尿系統感染造成的血尿,須使用抗生素治療;尿路結構異常或結石、或腎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外傷如車禍或外力撞擊等造成血尿,需接受檢查、評估,予以藥物或手術等適當治療。若經過詳細檢查,仍查不到血尿的原因,則應定期每三至六個月追蹤複查。腰痛合併其他症狀 有可能慢性腎臟病找上門許舜能指出,常見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不會造成腰痛」,一般腰痛大多是肌肉、關節及神經等結構性原因,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當腰痛還合併其他症狀,就要留意罹患腎臟疾病的可能性,常見引起腰痛的腎臟疾病有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及腎臟腫瘤等。1.急性腎盂腎炎通常好發在女性身上,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嚴重時會侵襲腎臟。患者除腰痛外,常合併出現發燒、噁心、噁吐及血尿等症狀。2.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主因是飲食習慣、飲水不足,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中,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腰痛。腎結石合併症狀還包括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等。3.腎臟腫瘤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許舜能表示,致病原因與遺傳、菸酒、肥胖、慢性疾病有關。腎臟腫瘤除會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患者也會出現體重不明下降、食欲不振等癌症相關症狀,當癌細胞轉移至他處時,也會出現相關症狀。許舜能表示,無論腰痛是否與腎臟疾病相關,都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下肢水腫合併泡泡尿 未妥善處理恐洗腎許舜能表示,只要鹽分、水分攝取超過尿液和流汗排除量,就可能導致水腫。常見導致小腿水腫原因多,包括心肝腎及甲狀腺相關疾病,降血壓、消炎止痛劑、糖尿病及避孕藥物的副作用,連久坐、靜脈曲張、栓塞(血管阻塞)或蜂窩組織炎都有機會引起。腎臟相關疾病引起的水腫:1.「慢性腎臟病」有關的水腫,主因是腎功能嚴重衰退,水分及鹽分排除不易,容易引起小腿水腫。2.「腎病症候群」因大量蛋白尿,導致血中蛋白質太低,血管中的水分因而堆積於血管外之組織,而導致水腫。許舜能提醒;下肢水腫如果合併有泡泡尿,需注意可能是糖尿病腎病變、或慢性腎絲球腎炎所致,如果未妥善處理,最終可能導致洗腎。許舜能說,民眾以手指按壓腳踝旁的皮膚,若凹陷超過0.6公分,且超過10秒無法回復,即是中重度水腫。若有慢性疾病者出現水腫,必須定期驗血、驗尿,必要時加做超音波等檢查;無腎臟病史的成人若有水腫,除了多喝水、多運動、規律生活外,不使用來路不明偏方及藥物、不抽煙,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雲端有醫療 給付標準有望翻轉
醫療新科技是否納入健保,需考慮安全、有效、相對療效、品質、倫理及法律等因素。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指出,以透析為例,年輕慢性腎臟病人若自我照顧能力好,為避免生活、工作受洗腎影響,多鼓勵腹膜透析,若納入APD進行居家透析,再串聯至RPM遠端服務,重點是考量疾病照護品質是否提升。李丞華指出,健保若要納入串聯居家透析(APD)的RPM遠端服務,台灣腎臟醫學會可向健保署提案說明,系統如何促進洗腎病人資料收集、回饋、警示,及對病人的幫助,甚至增加選擇居家透析的誘因,並於透析協商會議討論。李丞華指出,腎臟病盛行率增加,目前腎臟捐贈數不多,患者常需進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療,健保給付透析治療一年約五百億元,照顧約十萬名洗腎病友,對於洗腎方面的新醫療科技發展,可以擬定相關試辦計畫,採取多元、彈性方式,貼近病人與醫護人員需求。延伸閱讀:遠距智慧醫療新科技 這項科技台灣全球第一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基於病人安全基礎,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應持續精進,投入新科技介入的未來趨勢,健保考量以醫事服務費增加誘因,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延伸閱讀:及早揪異常 智慧醫療助醫護心血不間斷「隨著新醫療科技發展,除輔助醫護團隊進行治療外,可將時間、人力、物力、醫療資源等做最有效利用,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宋俊明指出,高齡社會,年長者愈來愈多,病情也會愈來愈複雜,如果醫護人員可藉由新醫療科技減輕照顧壓力,或有更多時間專注其他醫療重點項目。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認為,RPM可收集數據並分析,對個管確實有助益,但並非他定義的新醫療科技。他指出新醫療科技應具備創新醫療環境的特質,並有營運模式,健保投資也應思考如何翻轉現況,提升整體醫療價值,把腎病照顧導到國家希望的方向,彰顯新科技價值。醫策會「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透過醫院認證提升醫療品質,為了讓病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健保財務應提供誘因,提升洗腎照顧品質。王拔群強調,現在的健保給付思維以疾病治療為主軸,醫療保健的給付邏輯應以「投入研發、創造價值」為重點,將資源放在可創造更大效益之處,並盡量增加財務誘因,才能讓新科技的運用朝更正向、永續的目標前進。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及早揪異常 助醫護心血不間斷
「居家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監測病友透析狀況,可及早發現生理數值異常,同時提升病友生活品質、降低家人照護、接送等隱形社會成本,但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在醫療價值、醫療品質提升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所付出的努力、智慧與心血,常受到忽視。「以APD進行居家透析,再串聯至RPM遠端服務,是醫療新科技臨床使用的成功案例。」宋俊明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如此可讓病友與醫療人員關係更緊密,也有助病友生活品質、人際關係,更減輕對腹膜透析的擔憂,小問題及早發現及早處理,降低必須到急診就醫的機會,進而減少住院的風險,減少醫療費用的同時,也增加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的安心感。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長蒲若芳表示,新醫療科技的確對提升病人安全、優化醫護人員工作流程帶來多面向價值,不能只聚焦於成本考量。蒲若芳表示,新科技發展迅速,若評估健保給付時採用過去藥物評估流程,需等待兩、三年,等待時間較久,英國針對新科技運用、給付評估,採用「早期價值評估系統」,先評估哪些證據重要,就優先證據進行給付評估,同時蒐集證據,後續擬定正式新醫療科技給付、評估標準,這套思維值得台灣積極學習。延伸閱讀:用Apple Watch 在家監控健康傳給醫院 健保能負擔嗎? 健保署這樣回覆台中榮總腎臟病科護理師蕭菁菁說,以往APD進行居家透析時,醫護人員僅能被動的獲取過去一個月洗腎資訊,但串聯至RPM遠端服務後,醫護人員可知道病人每天透析數據,如體重、脫水量等,即可早一步評估病人透析有無異常。延伸閱讀:雲端智慧科技走入生活 病人不出門在家洗腎 醫護遠距即時照護吳麥斯指出,APD結合RPM是末期腎病人治療的一部分,末期腎病人占全國人口數約千分之三至四,但包括健康民眾、早期慢性腎臟病病人,都應該要獲得好的照顧及治療,此為「全光譜照顧」,應把有限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醫療永續。
-
2023-07-11 養生.聰明飲食
鳳梨為什麼會咬舌頭?速懂鳳梨咬舌頭原因及改善5方法:建議別空腹吃
夏天正是吃鳳梨的好時節,不過鳳梨不算是人見人愛的水果,有些人就很排斥,覺得吃鳳梨會「咬舌」、嘴麻。不過如果因為這樣拒吃,錯過營養價值這麼好的水果實在可惜!為何鳳梨有咬舌的缺點?根據食藥署資料指出,鳳梨富含蛋白質分解酵素,這種酵素可以斷開蛋白質(大分子)的鎖鏈,切成片段的胺基酸(小分子),幫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不過我們的舌頭,胃部都是由蛋白質組成,所以比較敏感的人可能會有「過敏反應」,吃了容易使口腔黏膜及嘴唇受到刺激,造成發癢、紅腫、嘴麻等不適。因此,只要能破壞酵素,就能有效避免鳳梨咬舌現象的發生。5招改善鳳梨咬舌頭問題?綜合專家及有智慧的長輩們的經驗分享,以下5個小撇步,可以讓鳳梨不「咬舌」,讓你放心吃:1、把鳳梨煮過後再吃:鳳梨酵素受熱破壞後,就不怕吃鳳梨咬嘴了。2、泡鹽水:食鹽可以抑制酵素活性,所以鳳梨切好後泡一下鹽水,或直接在鳳梨上抹一鹽,就可以吃到不刮嘴的鳳梨。3、皮要削乾淨:鳳梨的果皮比果肉還多酵素,所以想避免刮舌,皮一定要削乾淨一點。4、切鳳梨時別碰水:我們在市場跟老闆買現切鳳梨,都是選好直接拿給老闆,老闆就現削,削好直接裝袋,並交待可以直接吃不用沖洗。其實這是道理的。切鳳梨時盡量讓刀子乾燥、不要有水分,切開的鳳梨比較不會咬舌。若還是想沖洗一下,記得用煮沸過的開水,才能抑制酵素。5、與其他食物一起煮食:食藥署建議,將鳳梨加入菜一起煮,如鳳梨雞湯、鳳梨蝦球等,利用其蛋白質分解酵素的功能,讓它先去咬其他肉類,鳳梨就比較沒空咬舌頭。哪些人吃鳳梨需要留意?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資料指出,鳳梨營養價值高,有豐富的胺基酸、維他命A、B、C、胡蘿蔔素、膳食纖維、鐵、鎂、鉀、鈉、鈣、磷等,由於具有鳳梨酵素」能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促進食欲,適合飯後吃.建議不要在空腹時吃,以避免造成胃壁受損。不過營養師梁嘉麟曾受訪表示,在每日飲食指南中,建議國人每天攝取2至4份水果。過量食用鳳梨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對於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取2份水果是適宜的。對於腎病患者,他們應該盡量食用原始的水果,避免食用鳳梨果乾或鳳梨汁。有胃炎或胃潰瘍的人應避免空腹食用鳳梨,以免加重病情。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急性腎臟病和慢性腎臟病哪個危害大?出現3跡象恐腎功能下降
【本文重點】台灣每8人中有1人患有腎臟病,而洗腎人數逐年增加。腎臟病大多是後天導致,尤其是外食族、糖尿病患者和高齡者更需要注意。腎臟病患者分布在各科別中,需要不同科別的醫生共同關注及早治療。腎臟容易受到三高、尿酸、藥物等因素的傷害,對腎功能已不佳的患者尤其危險。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不適合腎臟病患使用,中藥的使用需慎重。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控制對於腎臟疾病也非常重要。急性腎病的恢復機率較高,而慢性腎病常因就醫延遲而難以挽回。高齡長者需要特別注意腎臟健康,須避免因為省錢而不開冷氣及不足的水分攝取導致急性腎病。各科別醫生應加強對腎功能異常的警覺,以提早治療腎臟病。--by ChatGPT台灣每8人就有1人罹患腎臟病,且根據「台灣腎病年報」,國內洗腎人數逐年上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張瑞廷表示,多數腎臟病是後天導致,尤其外食族、糖尿病患及高齡長者更須注意。他也指出,腎臟病潛在患者散佈在醫院各科別中,須要跨科別醫師共同留意揪出患者及早治療。腎臟很脆弱,三高、尿酸、藥物都有傷腎疑慮。張瑞廷指出,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排水,並平衡身體電解質。他表示,人類攝入飲食、營養物質後,水溶性的廢物排除即由腎臟負責,固體廢物則是靠大便排出。若腎功能不好時,將會導致腎衰竭,造成尿毒累積,患者出現水腫、酸鹼不平衡,以及酸中毒等現象。腎臟是相當脆弱的器官,張瑞廷表示,影響腎功能的因素非常多,除了血壓、血糖、血脂,還包括尿酸以及水分;部分止痛藥物、中藥草,以及廣播電台販賣的來路不明藥品,都有傷腎的疑慮,「有些成分對腎功能正常的人並無影響,但對於腎功能已經不佳的患者,可能讓其病情惡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不適合腎臟病患服用。他舉例,民眾有止痛需求時常服用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如:阿斯匹靈、布洛芬等,就有傷腎疑慮,且年紀越大的患者越不適合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雖然止痛效果明顯,但並不適合腎臟病人使用,患者在任何科別就醫時,都須提醒醫師,要求開立其他成分的止痛藥。針對中藥的使用,張瑞廷則表示,中藥一帖藥物中就含有許多成分,很難斷定哪一類中藥一定不適合腎臟病患者服用。他指出,許多中藥成分有效且無害,但部分中藥因來源不明,可能存在管控問題,門診若遇到有服用中藥習慣的患者,會定期追蹤腎功能,並進行尿液檢查。先天遺傳腎病占比不大,八成五為後天生活習慣造成。張瑞廷說,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會導致微小血管病變,尤其糖尿病會讓血管變得狹窄、沒有彈性,腎臟是由血管組成的器官,受血管病變影響甚深,會導致腎絲球過濾率降低,毒素囤積體內造成尿毒症。至於腎臟病的發生是否與遺傳有關?張瑞廷表示,腎臟疾病中的多囊性腎病變確實與遺傳相關,好發年紀較輕,通常初次診斷是在30至40歲之間,且家族史的影響甚鉅,若媽媽罹病,孩子應盡快就醫。不過他也說,遺傳導致的腎臟疾病目前屬小眾,後天生活習慣造成的腎臟病仍占多數,比率達八成五。張瑞廷說,腎臟病的好發族群包括外食族、糖尿病患、高齡長者及有使用成藥習慣者。他指出,洗腎患者中約半數是糖尿病導致,「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腎病發生。」張瑞廷呼籲糖尿病患者主動到腎臟科確認腎臟功能情況,若出現異狀才能及早治療。急性腎病恢復機率高,慢性腎病常因延遲就醫而難挽回。腎臟病又可分為急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兩大類別。張瑞廷指出,急性腎臟病的發生原因包括服用傷腎藥物、嚴重脫水等,病情雖然來得兇猛,但是恢復機率也高;反觀慢性腎臟病,是日積月累、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慢損傷腎臟功能,且患者在初期常不願就醫治療,容易惡化。此外,他提醒高齡長者需要特別注意,有些老人家住在頂樓,天氣炎熱時卻為了省錢不願開冷氣,也沒有飲用足夠水分時,就可能造成急性腎臟病,且若急性腎臟病反覆發生,形同成為「慢性腎臟病候選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也會提高。「腎臟病的評估要往前延伸,才能真正對病人有利。」張瑞廷說,潛在腎臟病患者分布在不同科別,希望各科別醫師都能提高對患者腎功能異常的警覺性,讓藥物治療往前延伸,就能延緩惡化。若患者罹病多年卻因為擔心洗腎等原因而不願就醫,或本身並無病識感,進入腎病治療時可能為時已晚,只能盡量延緩惡化。腎病跡象自我評估疑似腎臟病患者可透過簡單方式判斷,以下三項可能是腎臟病跡象,應盡速至腎臟科就醫:1.小腿腹按下卻不回彈2.時常貧血疲倦3.出現泡泡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蛋白質飲食原則:攝取量須搭配慢腎分期,優良蛋白質報你知!
【本文重點】慢性腎臟病需注意控制飲食,特別是蛋白質攝取量。腎臟病分為五期,每期飲食可攝取蛋白質量有所不同,需依據體重計算每日攝取量。在中後期需減少攝取量,以避免加速惡化。雖然日常飲食蛋白質不易計算,但可以用手掌大小的肉片作為粗略判斷。腎臟病患者需注意營養不足和肌少症的問題,可以適量攝取蛋白質或使用低蛋白營養品補充。定時定量、避免吃到飽是腎臟病患的最佳飲食方式。外食時可減少肉類攝取,並用熱水燙過蔬菜。注意避免食用楊桃和葡萄柚,對於同時患有糖尿病和腎臟病的患者飲食更需要注意和綜合使用適合的營養補給品。--by ChatGPT腎臟病因為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被視為無形殺手。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林承叡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飲食必須特別留心,特別是蛋白質攝取量控制,若是飲食控制沒做好,會加速惡化,恐怕更快得面臨洗腎。慢性腎臟病初期飲食較寬鬆,中期後須嚴控蛋白質。慢性腎臟病(慢腎)分成五期,每一期的病患可攝取的蛋白質量略有不同,會依據體重來計算每日可吃的量。林承叡表示,病人在第一、二期時對於蛋白質的飲食控制較寬鬆,每公斤體重約可吃0.8到1公克的蛋白質;當病情進展到中後期,就要往下調整攝取量,第三期每公斤體重換算約可吃0.6至0.8公克,到了嚴重的第四、第五期則僅剩0.6公克,以60公斤的病人來說,每天只能吃36公克蛋白質。然而日常飲食中,蛋白質含量難以精確計算,林承叡表示,可以用手掌作為粗略判斷蛋白質量的標準,「手掌一半」大小的肉片約算一份、蛋白質約5~10公克。後期慢性腎臟病患者一餐僅能食用「一份」肉片,因為蛋白質不僅來自肉類,其他的蔬菜、米飯也會有蛋白質,不能忽略。慢性腎臟病中後期營養難達標,較容易出現肌少症。林承叡指出,日常飲食的蛋白質來源很多,魚肉蛋奶豆都有不少蛋白質,素食者也會從黃豆、綠豆、豆芽等豆類獲得蛋白質。蛋白質是身體重要營養,除了身體架構組織外,也是組成身體荷爾蒙、蛋白質酵素等的重要元素,若是攝取不夠,肌肉會被分解作為蛋白質,因而發生肌少症。既然蛋白質是人體所需,慢性腎臟病患限制蛋白質攝取,會不會造成營養不足?林承叡表示,初期慢性腎臟病患雖然肉吃得少,但魚、蔬菜等也都能攝取到優質蛋白質,通常不會有營養不足的問題。然而慢性腎臟病進入中後期,確實會有比較多病人有營養沒達標的狀況,特別是在快洗腎時,病患容易出現肌少症。定食定量避免「吃到飽」,能自己準備更好。「腎功能不好,也要補充基本蛋白質。」林承叡說,有些人因為腎臟不好,累積毒素高,食欲不好吃得少,造成營養、熱量不足,這是惡性循環。慢性腎臟病患還是要適量攝取蛋白質,才可以使腎臟健康穩定。他強調,慢性腎臟病患者就算沒食欲,也要努力攝取基本營養,也可以透過「低蛋白」的營養品來補充,營養品不只有多種維生素,也會有熱量支撐身體所需,避免營養不足。林承叡提醒,慢性腎臟病最好的飲食方式是定時定量,避免吃到飽的餐廳,早、中、晚餐固定不要有太大的飲食變動。他亦表示,三餐若能自己準備最好,可以掌控肉片份量、料理方式,也可以依照個人飽足感調配主食份量。慢腎外食族飲食原則;肉類減半,蔬菜盡量用熱水燙過。有些慢性腎臟病患從事勞力工作,雖然知道不宜吃太多蛋白質,但為了有體力,同時也考量方便性的狀況下,仍然會買便當、吃肉片、雞腿等。林承叡表示,考量現實狀況確實很難完全自己料理,他建議外食族肉類減半攝取,蔬菜則盡量用熱水燙過、減少鹽分、鉀離子,避免太鹹,降低腎臟負擔。林承叡提醒,慢性腎臟病患絕對不可以吃楊桃,楊桃內有些神經毒素,腎臟不好的人無法代謝。另外,慢性腎臟病患者常有血壓問題,服用高血壓藥也不能吃葡萄柚,其他食物則沒有特別限制,不要過量即可。不少洗腎病人是因糖尿病導致,若同時患有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飲食應如何注意?林承叡表示,市面上幾乎沒有針對這種兩需求的營養補給品,患者僅能綜合使用,例如在腎臟控制較好的時候,選擇針對糖尿病專用的補給品,可以稀釋使用或是份量減半,避免蛋白質成分過多。腎臟病患蛋白質攝取量第一、二期:每公斤體重約可吃0.8到1公克的蛋白質第三期:每公斤體重約可吃0.6至0.8公克蛋白質第四、第五期:每公斤體重約可吃0.6公克蛋白質● 可用手掌作為粗略判斷蛋白質量的標準,「手掌一半」大小的肉片約算一份,蛋白質約5~10公克。適合腎臟病患的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腎臟病患的最佳選擇,包括:肉類:如雞、豬、牛、羊、鴨等魚類:海鮮類如魚、小卷、花枝、海參等豆類: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蛋類:含磷較高,還有膽固醇問題,建議攝取量因人而異牛奶:含磷較高,須注意攝取量,每天最多一杯牛奶約240cc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腎不好會有什麼症狀?泡泡尿、水腫是腎不好?6QA破解腎功能的迷思
【本文重點】腎臟病的症狀不一定明顯,健康檢查是評估腎功能是否失常的最佳方法。泡泡尿和水腫並不一定代表腎功能不好,但若出現症狀應盡早就診,以免加速腎臟退化。反覆泌尿道感染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最常見的腎臟病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使用痠痛貼布不會嚴重傷害腎臟,但藥物使用應謹慎,需考慮腎臟代謝問題。中草藥如馬兜鈴酸成分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害,建議腎臟病患者找合格中醫取得藥物,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by ChatGPTQ:沒有明顯「泡水高貧倦」症狀,腎功能就沒問題?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症狀,分別代表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但有些人症狀並不明顯。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林承叡表示,評估腎功能是否失常,最好的方法還是「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裡有腎臟病患,都屬高危險群,在健檢時透過尿液、血液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腎功能衰退。林承叡表示,腎臟病是無形殺手,早期腎臟病多半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症狀常已進入中晚期,病人就診時若出現全身痠痛、水腫等症狀,幾乎已經快洗腎了。他說,有些人等到腎臟衰退到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精神不好、噁心嘔吐等狀況,可能先才去看腸胃科,等到胃鏡沒檢查出異狀後,才發現是腎臟衰退,已出現尿毒症。Q:尿尿出現泡泡、手腳容易水腫,就代表腎不好?民眾常會把泡泡尿當成腎不好的指標之一,但未必完全相關,尤其男性因站姿排尿或尿得太快,也可能導致泡沫產生。另外,水喝得太少,讓尿液濃度增加,也容易產生泡泡尿。雖然泡泡尿、水腫未必等於腎功能不好,但林承叡表示,出現症狀趕快就診,如果真有問題,可以及早治療延緩腎臟退化的速度,免去未來洗腎之路。Q:泌尿道反覆感染,最後可能演變成慢性腎臟病?林承叡解釋,泌尿道感染不一定會變成腎臟病,但是反覆感染確實會讓腎臟功能衰退,長期下來雖然有可能會演變成腎臟病,但是機會不高。引起腎臟病最常見的疾病仍是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大約近五成是由糖尿病引起,再來則是高血壓,或因服用中草藥、止痛藥等藥物導致。Q:痠痛貼布會傷腎嗎?哪些藥物會有腎毒性?口服藥是腸道吸收,外用貼布是經皮吸收,相較之下外用貼布的藥劑不會那麼快就進入體循環,對腎臟的傷害較小,是腎臟病患者止痛的一個方法。林承叡表示,但若大量使用仍可能出現問題。他表示,止痛藥裡面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會對腎臟造成負擔,須謹慎使用。林承叡強調,一般民眾使用止痛藥或是痠痛貼布並沒有問題,但是腎臟病患要考慮腎臟代謝問題,不可大量使用。另外,做電腦斷層使用顯影劑,也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需請醫師事前評估。Q:吃止痛藥會傷腎嗎?林承叡表示,一般止痛藥如普拿疼等,腎臟病患者可以服用,但如果是「強力止痛藥」,或有些特別註明不傷胃的非類固醇止痛藥,還是會傷害腎臟。腎臟病患者如果出現肌肉痠痛、退化性關節炎等,可以尋求復健科、骨科開止痛藥,但是要注意追蹤腎臟功能是否衰退,若是腎臟功能減弱,就要調整藥劑。Q:哪些中草藥可能傷腎?如何避免?有些民眾有吃中草藥的習慣,林承叡表示,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容易讓身體發生腎病變,但是中藥種類百百種,建議腎臟病患者要找合格中醫看診拿藥,不要自己去中藥行抓藥,以降低腎臟病風險。他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有時候可能含有重金屬,也會傷害腎臟。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醫師解析慢腎分期與腎功能的關聯,破除吃蘆筍、喝啤酒改善腎功能的迷思
【本文重點】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每8位成年人中就有1位有可能患有腎臟病,並且台灣的洗腎人口居全球第一。研究估計台灣有約200萬慢性腎臟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非常重要,並且腎絲球過濾率不完全等於腎功能的分數。慢性腎病分為五期,第一、二期仍可積極治療,而糖尿病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民眾認為增加尿量可以改善腎功能,但實際上這是錯誤觀念,只有利尿劑可以增加尿量,但無法改變腎功能。--by ChatGPT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就有1位可能患有腎臟病;根據統計,台灣超過9萬洗腎人口,更居全球第一。驚人的數據提醒國人,關注自己的腎臟健康刻不容緩,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積極維持腎功能,能避免走入洗腎一途。根據研究推估,全台共有約200萬慢性腎臟病人口。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表示,糖尿病患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他曾遇過病人在美國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回台就醫時發現已須洗腎。他提醒,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須留意腎臟功能、定期追蹤,慢性腎病患者不要嘗試坊間流傳的利尿護腎方法。腎絲球過濾率不完全等於腎功能的分數。方昱偉指出,慢性腎病確切的盛行率難估算,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合健檢資料庫推算,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落在11%到13%,依照研究方法不同有些許差別。他也表示,根據「台灣腎病年報」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底,台灣洗腎人口數約有8萬5千多人,每年新發的洗腎人口則有1萬2千餘人,並且呈現逐年成長;若從盛行率來看,在台灣,洗腎的盛行率約為每百萬人中有3千6百人。方昱偉說,臨床經驗發現病患常對腎絲球過濾率有迷思,認為腎絲球過濾率等於「腎功能的分數」,卻忽略其背後意義是為慢性腎病畫定分期,且醫師必須先確立診斷,下一步才是透過腎絲球過濾率來判定腎臟病的期數。臨床上若患者若出現腎功能不全,且時間達3個月,腎臟有結構、功能上的問題,或出現蛋白尿,才符合慢性腎臟病的診斷標準,屆時醫師會再利用腎絲球過濾率回推腎臟病期別。第一、二期患者仍可積極治療,早期發現很重要。慢性腎病期別依腎絲球過濾率高低共分五期,第一期、第二期患者仍有積極治療的空間,到了第三期以後,就會出現不可逆變化,隨病情逐漸惡化,可能步入洗腎。方昱偉說,第一期、第二期的治療著重在原發病因控制,藉由控制血壓、血糖,減輕對腎臟造成的傷害;到了第三期以後,腎臟退化造成的症狀開始出現,如:水腫、寡尿、貧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等。他指出,若腎絲球過濾率低於15,進入第五期,即末期腎病,因患者體內尿毒迅速累積,除了需要透析,還要處理腎功能衰退所導致的併發症。方昱偉強調,早期篩檢、早期發現對腎病防治相當重要,蛋白尿反映患者的飲食習慣,是腎病早期的重要表現。他也提醒,未必出現「泡泡尿」就是蛋白尿,建議患者到醫院檢查,進行尿液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PCR)檢查,如有腎病疑慮,醫師將安排定期腎功能追蹤。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主要原因,穩定控糖能保器官。許多民眾擔心洗腎「一洗就要一輩子」,甚至因此不願積極就醫。方昱偉表示,並非所有的洗腎情況皆不可逆,部分患者因為急性腎損傷,腎功能短暫下降,需要暫時洗腎,但透析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停止。他也曾遇過患者洗腎一、二個月後就恢復腎功能,「學會評鑑中也很看重醫師是否積極幫助患者脫離洗腎。」但他也強調,若患者屬於慢性腎病且期別較晚,出現尿毒累積、寡尿的情況,就須終身洗腎。「糖尿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原因。」方昱偉分享,曾有一位罹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自美國返台,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到新光醫院就診時已經需要洗腎。他立即協助其安排透析,也重新調整控糖藥物,患者至今病情控制良好。他指出,新型血糖藥物也都十分強調保護心臟、腎臟的功能,從過去單純的血糖控制,逐漸朝向器官保護、疾病管理。別信保腎偏方:吃蘆筍、喝啤酒增加尿量?醫:增尿量無法改變腎功能。「腎臟病患者常有錯誤觀念,想透過特定食物或非處方藥物,增加自己的尿量。」方昱偉說,常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期待藉由吃蘆筍、喝啤酒的方式提升尿量或降低尿酸。他直言,這些以訛傳訛的保腎方法並非正確觀念,臨床上若發現患者水腫,會開立利尿劑治療,「但是增加尿量是無法改變腎功能的。」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糖尿病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
相信大家一定都曾聽過「糖尿病」這個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18歲以上的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1.1%,換算起來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為什麼可怕呢?因為它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罹患糖尿病後就一輩子都需要接受治療!但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可以逆轉的重要階段,我們稱為「糖尿病前期」,它被視為是扭轉糖尿病病程的最後機會!所以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超有用的控糖秘笈,及時將血糖從失控邊緣拉回! 糖尿病前期是什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可分為兩種類別,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多由遺傳、自體免疫等疾病所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由飲食習慣、肥胖等原因造成。通常討論血糖控制是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有關第二型糖尿病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攝入血液中的糖分,導致血液中的糖開始累積,濃度便逐漸升高,高達一定程度後,糖分會進入尿液而被檢出,因此稱為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且不可逆的病症,但其實在真正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個重要階段是可以逆轉的!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的意思,是指血糖比正常值要高,但又還沒達到確診糖尿病的標準。以空腹血糖為例,正常人應小於100mg/dL;確診糖尿病的標準則為大於126mg/dL。因此若測得空腹血糖位於100~125mg/dL這個區間,就可被視為糖尿病前期。扭轉糖尿病3撇步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或是家人朋友的血糖值處在糖尿病前期的範圍,也不用太過緊張,只要及時修正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病程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逆轉的!至於具體的行為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分為下面三點來進行:‧維持理想體重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處在糖尿病前期的個案中約有65%的人都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肥胖會使細胞攝入血液中糖分的能力變得更差,使糖尿病的病程加速惡化。因此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不斷地強調,維持理想的體重就是擁有健康的不二法門。‧保持運動習慣運動可以使體內的細胞消耗能量,讓它們感到「飢餓」,進而促使細胞從血液中吸取糖分來「餵飽」自己,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我們的血糖回到正常標準。因此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周都應該從事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三低一高的飲食飲食行為的修正是扭轉糖尿病的關鍵!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是形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因此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我們應該遵守『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提到營養素,究竟有哪些是對血糖控制特別有幫助的呢?Sean在這裡一樣會用營養學的角度,要跟大家推薦三種逆轉糖尿病超有效的營養素,趕快來看看吧!【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3個營養素讓你不「慌糖」‧水溶性膳食纖維我們平常所吃的膳食纖維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血糖的控制效果最為顯著。它能夠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原理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夠在消化液和食物之間產生阻隔效果,進而讓養分吸收的速度變慢,因此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隨之趨緩。常見的食物如黑豆、燕麥、黑木耳…等,都含有許多水溶性膳食纖維。‧鉻鉻被視為人體調控血糖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可以在細胞與糖分之間構築一座「橋梁」,提高細胞對糖分的敏感度,使細胞更容易吃進糖分,使血液中的糖維持在正常的濃度。常見的含鉻食物包含花椰菜、苦瓜、美生菜….等。一般飲食中可以適量選擇上述的食物來補充足夠的鉻。‧鎂細胞在吃下葡萄糖後,會進行一系列的「消化」來產生能量,其中的第一步稱為糖解作用(Glycolysis),這個反應需要鎂的存在才能順利進行。因此,為了能讓細胞順利地吃下糖份並利用,我們要攝取足夠的鎂。日常中常見的食物如南瓜籽、紫菜、鮭魚…等,都含有豐富的鎂質,飲食上可以適量選擇。糖尿病被視為現代人最熟知的慢性病之一,除了血糖數值容易大幅波動造成身體負面影響之外,還很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血管病變…等,或導致腎衰竭、失明,甚至是截肢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更是不可輕忽!建立預防糖尿病的生活態度,以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為優先。定期量血糖、腰圍及體重,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變化,並適時做出飲食或生活習慣的修正,才能有效阻止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4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病人有哪些社會福利?一次了解重大傷病、殘障手冊和失能身分
洗腎病人往往需要更好的照護,如果有相關社會福利可以協助,都能減輕病患與家屬的壓力。那麼,到底政府有提供哪些社會福利呢?洗腎病人具有重大傷病資格,能夠申請殘障手冊享有社會福利。同時洗腎病人也能根據自己的保險身分,選擇申請相關的失能補助,並且之後就可以不需要繳納健保費,腎友千萬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洗腎算重大傷病嗎?洗腎病人申請重大傷病卡攻略 洗腎病人可透過就診醫院或診所中的腎臟科主治醫師協助申請,醫院可以協助申請。一旦通過健保核准,重大傷病證明會自動註記在健保卡上,醫護人員會在病患就醫時,透過讀取病人的健保卡確認其重大傷病身分。當洗腎病人具有重大傷病身份,因腎臟相關疾病就醫看診時,只要經過診治醫師專業的認定,即可免除健保部分負擔費用。 因為洗腎病人的病情有所差距,目前根據健保的認定,初次送審後,除少數病患因資料不足或其他問題經審核醫師判定為無法認定。審核醫師一般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當判斷為「不可逆性尿毒症」,就會同意發給「永久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不可逆尿毒症」的重點在於病人的腎臟病是否嚴重到需要「終身洗腎」。部分腎臟病病患會先給予「三個月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此一「臨時證明」,審核醫師認為病人有可能不用終身洗腎,建議病患照護團隊嘗試停止透析並仔細照護,需要三個月後再次進行評估,如果病患仍然需要洗腎,就收集相關證據於下次再申請時仔細說明,三個月後再次進行評估。洗腎病人算殘障人士?可以申請殘障手冊嗎?洗腎病人到底算不算殘障人士?判斷的標準很簡單,只要病患需要接受規律的洗腎治療,就屬於殘障人士。這是因為因為腎臟失去功能,屬於「極重度」的殘障等級,依法可申請身心障礙手冊享有相關的社會福利。 想要申請殘障手冊的病患,需要備齊以下文件:一、洗腎病人需要攜帶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未滿 14 歲者得檢附戶口名簿影本)。二、最近三個月內 1 吋半身照片3張。 三、本人印章。 四、如果委託他人代為申請者,除了上述申請人之相關文件外,還需另外檢附委託書和受委託人的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印章。上述文件備齊後,可到戶籍所在地的鄉鎮區公所社會課申請領取「身心障礙鑑定表」,再到衛生福利部指定的身心障礙鑑定醫院(主要是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負責),掛號看診,辦理鑑定即可。完成鑑定後,醫院會將鑑定表寄出到衛生局,如果符合衛福部所定「身心障礙等級」之病患,社會局會製發身心障礙證明,最後由戶籍地區公所核發身心障礙證明給申請的洗腎病人。查詢身心障礙證明的申辦進度,可到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身心障礙服務入口網查詢。→相關連結:申請流程可向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及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鑑定承辦人的電話分機進一步洽詢。根據身心障礙者福利法規,符合相關資格的洗腎病友可享有下列福利補助:1.健保、軍公教勞農保免自付保費,由政府全額補助2.生活補助費3.必要生活輔具費用補助及用電優惠4.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之費用補助5.居家服務6.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7.公有停車場與公有路邊停車格之停車優惠8.若有乘車需求,各縣市政府也有提供身心障礙者復康巴士接送服務。洗腎算幾級失能?這要看是從哪個保險身分來看會比較清楚! 1.洗腎病人具有勞保身分洗腎病人如果有勞保身份,出院後須終身洗腎,可向勞工保險局申請兩種給付:●勞保傷病給付:可補償住院期間之部分薪資損失●勞保失能給付:依據據病人失能的情況,可選擇請領「失能年金」或「失能一次金」。 失能給付請領資格如下:●失能年金:有兩種情況,其一經審定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給付標準附表所定失能狀態列有「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共計20項。其二審定失能程度須符合第1至7等級,並經由個別化專業評估工作能力減損達70%以上,且無法返回職場者。經評估為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可以按月請領給付,勞保局會自實際診斷為永久失能之日起予以退保。依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計算,每滿1年,發給平均月投保薪資之1.55%(即平均月投保薪資 × 年資 × 1.55% )。金額不足新台幣4,000元者,按新台幣4,000元發給。如果是因為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而導致失能者,另一次發給20個月職業傷病失能補償一次金,並可依眷屬補助增加補助。●失能一次金:病患治療後被認定出現「永久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給付標準附表規定,表上一共有201項。需特別注意的是:在98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失能狀態符合「終身無工作能力」的給付項目,可選擇一次請領失能一次金或請領失能年金,但在98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前無保險年資者,僅能選擇失能年金給付。因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導致失能者,最高失能等級為第1等級,給付日數1,200日,最低失能等級為第15等級,給付日數30日。因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失能者,可增給50%,即給付日數調整為最高為1,800日,最低為45日。洗腎病人屬於胸腹部臟器的失能,可領到第 7 等級 440 日的失能一次金。舉例來說:如果洗腎病人在診斷失能當月起前六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 3 萬 6300 元,便可一次領到 53 萬 2400 元(36300元 / 30日 x 440日 = 532400元)。之後仍有持續工作,並不會因為申請失能給付而被退勞保。如果洗腎病人本來就有勞保,開始規律洗腎前,就因病無法工作而被退保,退保後一年內因腎臟失能需終身洗腎,並非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同樣可向勞保局請領失能一次金。勞工朋友須留心的是:已退休之勞工且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因勞保已在退職當天退保終止,勞保年資也結清,所以就無法再申請洗腎的失能給付。如果還沒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則可先向勞保局申請失能給付,之後再來請領老年給付,這樣兩筆給付金都可領到。勞保給付的請求時效為五年(自 2012 年 12 月 21 日延長為5年),也就是從開始規律洗腎日,算起五年內可申請失能給付。2.洗腎病人具有農保身分洗腎的病友可申請農保之身心障礙給付,符合「兩側腎臟無機能且須終身定期透析治療者」,屬於第7等級之身心障礙,給付 440 日;而農民健康保險之月投保金額為 10200 元,故可領取 14 萬 9600 元(10200元 / 30日 x 440日 = 149600 元)。只要洗腎病人的體能並非虛弱到「終身無法從事農作」,還可從事輕便農作,即使因洗腎領取身心障礙給付後,不用擔心會被退保,他日同樣有領取老農津貼的福利。農保給付的請求權時效自 2021 年 12 月 24 日起,農保的給付請求權時效已修正為5年,請求權尚在時效內的農民需要把握時間申請。3.洗腎病人有公教人員保險時依公教人員保險失能給付標準之規定,因慢性腎臟病或腎臟泌尿道手術,導致末期腎臟病變,必須長期接受透析治療(洗腎)者,屬於腎臟之半失能等級,給付15個月投保薪資(按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當月起,往前推算 6 個月保俸之平均數計算)。舉例來說,若平均保險俸級為36425元,則可因洗腎請領 54 萬 6375 元(36425元/月 x 15個月 = 546375 元)。請領公教人員各項保險給付的權利,自洗腎病人確定永久失能日起,10 年為給付請求權的時效,超過10年就會喪失權益。4.洗腎病人有軍人保險時依照軍人保險身心障礙給付規定,因病或意外致身心障礙,可申請給付;若罹患慢性腎臟病合併尿毒症,經治療一個月以上無進步者,身心障礙等級為一等,可給付三十個基數。5.洗腎病人有繳納國民年金時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洗腎屬於極重度之身心障礙),經醫師評估為「無工作能力」,不符合其他相關社會保險如勞農保等之請領規定,可申請國民年金之「身心障礙年金給付」或「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這兩種給付。洗腎病人需要繳健保費嗎?自健保實施後,全額給付洗腎相關費用,此項福利最初是為了增加民眾接受洗腎治療,沿襲至今。並且直到2023年,洗腎病人目前仍不用繳交健保費用。 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