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 醫療.感染科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68
筆 文章
-
-
2023-02-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賽諾菲市佔第一抗生素混入 「類固醇」急回收1批號1萬劑
國際知名藥廠「賽諾菲」今旗下產品遭食藥署警示回收,為抗生素「得時高凍晶注射劑400毫克」,該款藥物保年度用量達12萬支,在同成分的藥品中市占率達8成。根據廠商初步調查,是生產線遭到「類固醇」汙染,因此自行通報啟動回收,預計回收一批號、1萬劑。【延伸資訊】藥物百科/得時高凍晶注射劑400毫克賽諾菲生產的「得時高凍晶注射劑400毫克」主成分為TEICOPLANIN,主要用於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之心內膜炎、骨髓炎、肺炎、敗血病、軟組織感染、腸炎、梭狀桿菌感染所致之假膜性結腸炎。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本次通報回收,是因廠商在義大利廠生產時發現,過濾設備出狀況,導致藥劑中遭到類固醇(MPHS)汙染,雖殘留極微量,但依舊必須啟動回收,一批號「1J5721」,共1萬劑。根據健保統計,「得時高凍晶注射劑400毫克」年用量達12萬支,市占率8成,是同成分藥品中的第一名。洪國登表示,由於有其他同成分、劑量的藥品可供替代,賽諾菲新進口藥品中也並未受到汙染,因此不致於影響國人用藥。「食藥署去年底接獲廠商主動通報。」洪國登說,去年廠商已回報過濾設備出狀況,因此部分藥品殘留在生產線上,進一步檢驗同產線生產的藥品後,才發現「得時高凍晶注射劑400毫克」有極微量的類固醇殘留,初步評估不致大危害。此外,同產線生產的其他藥品,經檢驗後則未發現異常。洪國登指出,因共用產線導致的藥品汙染事件,幾年前賽諾菲也曾發生,多為清潔不確實所致;目前已要求廠商應於3月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若對使用的藥品有任何疑慮,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同時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強化腫瘤與罕病治療資源 急診出身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目標邁向醫學中心
專精急診醫學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去年8月接掌院長,將帶領彰濱秀傳的團隊朝向醫學中心品質前進。顏鴻章認為,醫療需要有人灌溉,外來的刺激對地方有正面幫助。顏鴻章是急診人出身,參與過921大地震、SARS、八八風災、八仙塵爆、新冠肺炎抗疫等國內重大災難救護。他說,選擇站在醫療的第一線,是希望多學一點,救多一點人。「秀傳醫療體系有很好的基礎能邁向醫學中心,預計3到5年內達到醫學中心品質。」顏鴻章指出,彰化秀傳或彰濱秀傳都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區域醫療和基層醫療的連結密切,尤其微創中心長期與國外體系頂尖教授合作,國際醫療備受肯定。彰化秀傳與彰濱秀傳分別是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顏鴻章說,未來將強化腫瘤與罕見疾病治療資源,頂尖醫療部分須廣納菁英並進行培訓,當務之急要努力達到醫學中心品質,才有助於突破法規面,達到醫學中心目標。顏鴻章以自身的經驗,點出民眾對醫院品質的要求,包括心臟停止要恢復心跳、呼吸衰竭要自然呼吸、意識昏迷要完全清醒、氣喘須穩定呼吸、疼痛能不再疼痛、吵鬧者能安靜休息,癌症能治癒或延長生命且生活品質優良,罕病提供特殊治療等。扮演北榮連結橋梁 建立交流平台曾任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的顏鴻章,更扮演兩院連結橋梁,建立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顏鴻章說,先從會議開始,外科到內科一步步建立,頂尖醫療部分可嘗試讓病人不動、醫師動,患者就近治療,但因牽涉到資源報備、法規面、對病人的責任等,需要雙方磨合與信任。顏鴻章認為,北榮個案較多元性,彰濱秀傳的病人較高同質性,讓主治醫師交流,能進一步影響學生到不同層級醫院看看,住院醫師互相學習,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的機器手臂、內視鏡、達文西手術等能讓北榮醫師也來學習精進。學生時就很自律 強調「審時度勢」顏鴻章從學生時期就很自律,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講適當的話。他說,現在的急診環境與過去相比改變很多,急診壅塞常被討論,但應該重視的是在患者人數多時的醫療處置是否適當,這又回歸到醫療品質問題。國內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顏鴻章指出,面對看不到的敵人,執行醫療業務、轉送病人等,所有流程須花2倍的人力和時間,這些標準流程其實就在教科書裡,但走過這一遭,可讓醫療人員更加謹慎。養生祕訣/急診權威常保笑容 愛打球爬山顏鴻章是急診醫療權威,常保笑容,讓人倍感親切,這也是他紓壓的方式,笑一笑就放鬆,睡飽就有工作動力。念書時期愛運動的他,最愛打網球,當時的興趣持續到現在,讓他受用無窮,因此有健康的身體,使他願意接受許多挑戰。興趣廣泛的顏鴻章,能動能靜,最快樂還是打球,小時候踢足球、打羽毛球,高中打桌球、大學打網球。因為有網子和對方有點距離,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因此對網球最投入,一路打進大學校隊、獲全院冠軍,還代表參加醫學盃打到前三名。多元化興趣讓顏鴻章見識較廣,因此選擇當急診醫師,他建議每個醫學生都要了解自己個性和強項,選擇要做一輩子的科別投入,興趣也要適性而為,且要經營才會長久。現在顏鴻章即便忙碌,也會刻意花時間走路,他還常與同事登山,北醫急診醫師高偉峰是他的師兄,當時在北榮兩人自稱瘋子與傻子,常一起爬山,一路爬了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好幾座山。顏鴻章回憶,爬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時,一大早出發,中午從武陵農場上山,隔天到雪山,當天下山回台北已凌晨兩點,隔天早上8點還是繼續上班,體力實在很重要。顏鴻章當主治醫師後,也常當隊醫隨歷任北榮院長出國;2019年9月台灣關渡宮董事長陳玉坤帶著極光打擊樂團到去美國舉辦3場打擊樂表演,他擔任隨隊醫師10多天,一起幫孩童圓夢,他說,有意義的事都很值得去做。顏鴻章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毒物學現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學歷:中山醫大醫學系、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衛福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急性醫學保生命、預防醫學保健康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11 焦點.焦點
最近看病要注意!最常用的抗生素缺藥了,社區藥師提供3解方
基層藥局又傳缺藥,近期「安蒙西林(Amoxicillin)」缺貨,安蒙西林是第一線廣效抗生素,用於治療呼吸道、生殖泌尿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臨床使用廣泛。基層藥局藥師表示,從去年就忙於調度藥物,亟盼政府伸出援手。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已呼籲藥廠增加配貨,約一到兩周內改善。民眾若持處方箋至社區藥局取藥,醫師卻告知缺藥,該怎麼辦?臨床藥師建議有以下的作法:方法1:經藥師評估建議,調整為同成分同劑量藥品方法2:多跑周邊幾家社區藥局方法3:回原診所,請醫師調整處方箋藥物安蒙西林是什麼?很重要嗎?用於治療細菌染的第一線抗生素,可改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引起的感染症,用於呼吸道、生殖泌尿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等,是臨床耳鼻喉科、皮膚科、泌尿科、牙科等常見用藥。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安蒙西林平均每年用量為4200多萬顆,以500毫克劑型為主。這些藥物都是安蒙西林(由此進)安蒙西林缺藥最常見的地方?社區藥局、基層診所為主政府的解決方法?食藥署針對國內領有生產安蒙西林的8張藥證藥廠,要求加速生產藥物,並增加社區藥局鋪貨量。還有那些藥物也缺?消炎止痛:乙醯氨酚(退燒、止痛)制酸劑:氧化鎂(治療胃痛、便秘)消炎止痛藥:布洛芬(改善發炎、止痛)廣效抗生素:安滅菌(治療細菌感染)廣效抗生素:諾快寧(治療細菌感染)為什麼會缺藥?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安蒙西林自去年十月左右開始難叫貨,據悉與原物料短缺有關,連合成藥品的賦形劑也缺。此外先前一度撼動總統府的「乙醯氨酚」至今還是很難叫貨,長期短缺的還有制酸劑「氧化鎂」、廣效型抗生素「安滅菌」、消炎止痛藥「布洛芬」、制酸劑「息通佳音」等。「這波缺藥是國安問題。」藥師公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台灣前一波嚴重缺藥是在去年五、六月疫情期間,人力缺工導致生產量低迷,大陸解禁後至今仍受到影響。王明媛表示,台灣沒有生產原料藥的能力,製藥產業一環扣著一環,國家應該要有更前瞻的布局,避免每次缺藥都只能喊「受到國際影響」。這一次安蒙西林缺藥,不排除後續會有更多抗生素跟著短缺。主管機關食藥署這樣說...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依食藥署監測,安蒙西林在基層藥局短缺,短缺原因包括藥廠配送以醫院優先、十天春節連假、呼吸道疾病增加。儘管藥廠年後恢復生產,但藥品鋪貨原本多以醫院優先,社區藥局為供應體系的最末段,而最近呼吸道疾病增加,也使醫院用量提升。去年十二月已預估今年呼吸道疾病會因疫情解封而增加,要求提高產量,另也通知藥廠要增加鋪貨至基層藥局的數量,預計下周後,安蒙西林缺藥情形便能改善。基層藥局該如何因應? 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連假並非缺貨的主要原因,早在春節前就叫不到貨,醫療院所因用藥量較大,藥廠長期採取優先鋪貨,但鋪貨比率嚴重不均,食藥署應要求藥廠採取醫院、診所、社區藥局以四三三的比例鋪貨,保障社區藥局可取得藥物,否則醫院釋出處方箋,民眾卻拿不到藥物,對基層藥局和民眾影響很大。沈采穎感嘆,現在基層藥局備藥,除了向藥廠叫貨,還要連結周邊人脈,如其他藥局、基層診所,利用「以藥易藥」,補足叫不到貨的問題,例如近期氧化鎂等藥品很珍貴,手中若有這些藥品,較易換到自家缺貨的藥品。王明媛指出,大陸掌握全球八到九成的原料藥供應,台灣製藥廠原料取得難度增加,產量減少,加上藥品鋪貨以大醫院優先,疫情前就有類似事件,大醫院擔心藥品叫不到貨,直接囤藥,連帶影響基層藥局。王明媛呼籲,之前面臨缺藥潮,衛福部特別要求醫院不得囤藥,近期衛福部應重申規定,否則基層藥局缺藥問題會更嚴重。
-
2023-02-11 焦點.元氣新聞
禁用禁賣電子煙! 未來最高罰5千萬
新型菸品猖獗,台灣已有7.9萬名國、高中生抽電子煙,1.6萬名學子抽加熱菸,「菸害防制法」今年三讀通過修法,未來將全面禁止電子煙等「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違者最高可罰5000萬元,加熱菸等指定菸品及其載具,則採有條件開放。新法上路時間,仍待行政院公布。據衛福部國健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2.7%上升至6.6%,國、高中生超過7.9萬人正使用電子煙;而加熱菸也有1.6萬名學子正在使用。短短3年,年輕人抽菸倍增,因現行法源不足,導致新型菸品對青少年造成嚴重危害。新法修正,電子煙等各式類菸品,未來全面禁止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違者最高處5000萬元。全面禁止電子煙,但加熱菸經過審查則可合法上市,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加熱菸沒有傳統紙菸的菸臭,也沒有像電子煙明顯煙霧,容易讓人放鬆戒心,但加熱菸無助於戒菸,且高醫曾通報,年輕人使用加熱菸而產生急性肺炎重症,也就是俗稱「大白肺」,死亡率高達五成以上,年輕人就算僥倖存活,也會遺留肺纖維化後遺症,呼籲民眾戒除所有菸品。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總統府宣告、法律生效後,行政單位才能執法,新法預告後,國健署將同步執行相關配套,包括修改菸品申報辦法、公告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等,預告後搜集各方意見,最後由衛福部公告上路時間。
-
2023-02-08 失智.大腦健康
空氣汙染、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保護大腦健康這樣做
2017和2020年在刺絡針雜誌上所發表的重要研究中,分別指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9項及12項失智症風險因子與風險比例。而針對區域和國家的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國,在各項危險因子的風險指數,和全球的平均指數,不太一樣。這些其實跟飲食、文化、族群、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都有所關聯。最重要的是更明確的告訴大家,失智症可以預防的比例,各國從35%-56%不等;另外,在同一個國家中,各族群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2020年新加入的危險因子Infogram以英國為例,少數民族的心血管疾病,或是黑人的失智症風險比例,就相對偏高。所以,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著名的精神科醫師Dr.Naaheed Mukadam,就建議降低失智風險除了從個人層面去改善外,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和社會的層次上,是否能夠推行更有效的措施。例如:當民眾就醫時,相關專科醫師可以提醒心血管風險的管理方法、在公共場所禁菸、乘車必須繫安全帶、制定酒類的最低價格、噪音和空氣汙染防制法等。讓民眾在教育、行為標準和環境上,做全面性的改變和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減少全民的失智症發生率,和增進大眾的健康。瑞典的Francesca Mangialasche博士,也是全球性失智症預防研究「FINGER」的主持人,她在2022年12月亞太區國際失智症會議「降低風險的科學」這個主題中,談到上述研究的模組是針對營養、運動、認知訓練、社會活動、生物標記和心血管風險管控等多個面向,加上基本的健康建議同時進行。共有1,260名,60-77歲的受測者參加,為期2年。之後,進行5年和7年的追蹤研究,在2022年完成第11年的追蹤。成果包括:1.大腦的認知能力改善2.降低心血管的風險20%3.功能性風險減少30%4.慢性病減少60%5.比較好的健康和有品質的生活6.減少健康方面的財務支出截至2022年全世界已經有45個國家,加入FINGER的研究。亞太區有澳洲、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是其中的一員。而台灣的切入點是與家醫科醫師合作,進一步了解每個個案的疾病和共病。各國透過獨立且多方面的研究後,交流分享。然後從彼此的數據分析中,找到同質性或不同介入的組合,讓這個計畫更具全面性和獨特性。目前新的研究模組,正透過國際上的合作,攜手找到更合適的大腦健康促進模式,包括因應疫情的挑戰而建立的E-FINGER團隊,以及FINGER + 藥物介入。也有其他的研究,試著求證寂寞、無求生欲、壓力、睡眠障礙、口腔健康衛生、新冠肺炎感染,是否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失智症的預防方法,絕對不是從單一方面或個人著手而已。它必須是多面向、多族群、多層級和跨世代,同時經過有效性的實驗證明,才能正確和廣泛的適用更多人種。
-
2023-02-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百病之源,常見風險曝!醫師教1招健康瘦
三十七歲的董先生,近年來體重不斷上升,每年健康檢查的異常項目都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肝功能指數等,且腰圍變寬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個月董先生一家三口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家隔離,負責視訊門診的醫師於線上看診時,主動確認董先生的身高體重,並表示可能要開抗病毒藥;因臃腫身形為肺炎重症高風險群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30),醫師還提醒董先生,康復之後要記得打公費流感疫苗,因為肥胖者也容易因流感發生重症住院。肥胖併發症多 常見疾病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張哲瑞醫師表示,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非常多,包含全身各器官系統病症,如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都在肥胖病友身上較為常見;甚至多種癌症風險也提高,如消化系統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癌、膽囊癌等,以及甲狀腺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肥胖病友的風險也多 1-2 倍。其他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等。另外,有許多想懷孕的夫妻飽受不孕症所苦,而過重和肥胖會增加男女不孕症之機率約 1-2 倍;相對的,減重可增加女性自然懷孕與人工生殖的成功率。肥胖指標這樣評估 快檢查你是否超標?肥胖症是如何診斷呢?張哲瑞醫師說明,一般根據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腰圍來作評估肥胖的指標。BMI 在 27 以上屬於輕度肥胖,30 以上就屬於中度肥胖;以腰圍來說,若男性 ≥ 90公分或女性 ≥ 80公分也表示腹部脂肪過多,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多數肥胖因多吃少動導致 生活調整能改善除了少數遺傳與內分泌障礙以外,絕大多數肥胖病友都是由攝取熱量過多,或身體活動量不足所導致的原發性肥胖,建議以生活型態調整為第一步,包含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行為改變等。飲食策略一般以降低總熱量為原則,若以每週減輕 0.5 公斤為目標,每天至少需減少 500 大卡,盡量增加蔬菜攝取,並且少吃油炸類、含糖飲料、甜點、甜食等,並且至少每週量一次體重,以達有效監測。【延伸閱讀】「瘦胖子」是什麼? 糖尿病死亡風險較肥胖者高2倍喝無糖茶越喝越胖? 營養師破解喝茶陷阱【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6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室內口罩解封指揮中心突縮手 公衛專家曝最可能原因
指揮中心原預定今天宣布室內口罩解封,但至下午2時疫情記者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基於農曆年後確診病例數反彈、醫院加護病房滿床,且室內口罩解封涉各部會的三大理由,決定延後宣布解封政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指揮中心預計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僅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等特定場所需戴口罩,但他研判,民眾內心可能無法馬上接受,讓指揮中心面對解封室內口罩令時突然縮手。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洪子仁說,指揮中心已開放戶外無須戴口罩,但觀察許多民眾在戶外仍戴上口罩,可見對新冠疫情仍不放心,在民眾對疫情仍有疑慮下,指揮中心應思考,除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需要戴口罩外,包括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演唱會、展覽等,應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待每日確診人數降至2萬人以下、加護病房醫療量能緩解後,再讓民眾循序漸進脫下口罩。洪子仁指出,當指揮中心決定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時,「內心其實大感意外」,雖然指揮中心可能是看到其他國家解封情形,想要快速跟上,但國外解封措施僅供參考,「防疫鬆綁應該要走自己的路,如此放寬感覺速度有點快」,且若指揮中心今宣布室內口罩令,接下來將面臨學生開學後,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在學校染疫,教室內是否還需戴口罩將引發爭議。鬆綁室內口罩令 應循序漸進「鬆綁室內口罩令,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洪子仁說,如此一來,可以讓民眾內心慢慢接受,而目前仍可開放辦公大樓、辦公室等室內場所口罩令,因這類場域進出人士多為特定對象,可以優先鬆綁。因此先利用2月讓民眾慢慢調適,3月再完全解除室內口罩令,並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開會可能解除新冠疫情緊急狀態,指揮中心在5、6月調降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6月底《嚴重特殊傳染病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到期,指揮中心就可撤除,回歸正常防疫。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新聞放鞭炮》廣播節目專訪也表示,如今新冠疫情染疫者以輕症居多,可以放寬室內口罩令。但李秉穎觀察,台灣民眾戴口罩與歐美國家不同,歐美國家民眾不喜歡戴口罩,當初疫情爆發時,還有人到街頭抗議戴口罩措施,但台灣民眾則是早在2020年,國內尚無爆發疫情,指揮中心也未要求民眾戴口罩時,觀察捷運站人潮,許多人已自主戴口罩。如今歐美國家歷經疫情爆發、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力增加,因此口罩鬆綁速度比台灣快,台灣去年才鬆綁戶外口罩令,民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往後才會像歐美國家一樣,不再重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
2023-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緩解菸癮 戒菸噴霧也納入補助
研究證實,吸菸可能增加新冠肺炎、肺癌、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結核等疾病風險,其所衍生而出的「二手菸」與「三手菸」也很容易導致接觸者生病。為提高吸菸者戒菸的意願,自111年5月15日起,吸菸者可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免收部分負擔費用;今年起,為了使戒菸民眾用藥有更多樣化的選擇性,新納入「戒菸噴霧」補助上路。在戒菸服務補助計畫中,尼古丁戒菸輔助用藥補助範圍原本只納入貼片、咀嚼錠、口腔吸入劑、口含錠等劑型,自今年1月1日起,增加納入「戒菸噴霧」,其於口腔內按壓噴入後能即時釋放尼古丁,快速緩解菸癮,方便攜帶可隨時緩解吸菸欲望,適合不宜使用其他劑型的戒菸者選用。由於吸菸時手觸摸到口鼻部位的機會很高,容易造成病菌傳播而感染,吸菸除了傷身,也很傷荷包,長期吸菸累計下來的花費非常可觀,而吸菸導致生病後續所產生的醫療成本更是不可小覷,民眾可多加考慮透過戒菸幫自己「省錢賺健康」。對於戒菸有意願的民眾,可多利用各種戒菸服務,除了求助專業醫療人員,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諮詢。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2-02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瘧疾 早期症狀類似流感 嚴重可能肝腎衰竭、肺水腫
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一名出差來台的50多歲瑞士籍男性,入境即有頭痛、發燒等症狀,一開始懷疑為新冠肺炎,後才確診為瘧疾。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新冠疫情間每年也都有兩例境外移入個案,因此國境開放是否讓境外移入個案增多,還有待觀察;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前一個月,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服用預防藥物。莊人祥表示,該名50多歲瑞士籍男性,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6日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1月9日入境台灣當天即出現頭痛症狀,隨後發燒,於1月17日才就醫。一開始懷疑是新冠肺炎,但未確診,症狀持續。1月19日二度就醫才懷疑有可能是瘧疾,檢驗血檢驗發現疑似瘧原蟲,並於20日確診感染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所幸治療後個案已出院。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9至2023年累計14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熱帶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莊人祥說,2019年通報7例,2020至2022年每年都通報2例,因此接下來是否因國境開放而導致病例增多,還有待觀察。瘧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 嚴重可能肝腎衰竭、肺水腫疾管署指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以間日瘧及惡性瘧最常見。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為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瘧疾症狀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如未治療:發病數天後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嚴重: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此外,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要加用primaquine服用14天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莊人祥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應盡量穿著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並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
2023-0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整理包/各國新冠「降級」有何影響?中美日韓入境新規一次看
新冠疫情至今已3年,各國逐步由最初的封鎖轉向解封、開放,也有國家準備將新冠肺炎「降級」,這些改變不只影響國家防疫標準,國民出國旅遊也需注意入境規範是否調整。《聯合新聞網》茲就中、美、日、韓防疫規定調整整理如下。中國大陸1/8日開放邊境,針對新冠疫情實施「乙類乙管」,即取消入境集中隔離、全面開放邊境口岸,對入境旅客不再進行篩檢與隔離,將原本「防感染」的重心轉向醫療救治和防止症。美國拜登宣布將於5/11結束新冠疫情的「國家緊急狀態」,一旦確認新冠肺炎不再大流行且具有公共衛生威脅,華府相關援助、補助、疫苗研發補貼、相關防疫管制政策等將可能停止。日本5/8起,新冠肺炎降級為「第5類」,與季節性流感等常見傳染病相同。據《NHK》報導,新冠降級後預期改變如下,厚生勞動省將展開研議,後續提出修正措施與實施日期:日本政府無法採取限制行動措施,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建議和命令住院治療、要求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不要外出。放寬口罩規定,未來室內是否戴口罩可能改由個人判斷。未來可能讓非居民無須PCR檢測或隔離即可入境。治療院所不再限定感染症指定醫療機關、發燒門診等部分院所。治療費用也可能從公費轉為自費。原因《預防接種法》而採免費疫苗接種,未來可能不再提供。南韓1/30取消室內戴口罩令,但醫療院所及大眾運輸仍需配戴。據《韓聯社》報導,若疫情預警級別能從「嚴重」降級,並下調新冠法定傳染病等級為「丁類」,5月起有望完全解除口罩令。
-
2023-01-31 醫療.中醫
吃太多中藥要洗腎嗎?針灸有什麼風險?中醫師13個快問快答,破解你對中醫的迷思
【編註】許多人對西醫有顧忌,但對中醫也有不少錯誤迷思。佑昌馬光中醫診所陳昭仁醫師13個快問快答,解答你對中醫的疑問。Q1.為什麼中醫都要長期治療?「有嗎? 難道是在7749天煉丹?」像新冠肺炎最快一週,最多就一個月。特別是中醫常治療棘手的慢性病,試想糖尿病哪有人調一個月就好?Q2.西醫不同症狀都分開看,但中醫好像一個醫生治百病?從心臟到皮膚所有問題都可以跟中醫說疾病的產生很少是單一問題,中醫看待人體是從整體看到個別細項,所以都能找出治療方針;西醫則是分科仔細,從細項看回到整體。中醫專注調整一個問題,其他狀況就可以像骨牌效應順勢而解;比如說過敏性鼻炎者常伴隨有異位性皮膚炎,以中醫「肺主皮毛」的概念治療,就可以治療這兩種疾病。Q3.中醫師是不是都會有自己的堅持?西醫說沒關係還在正常範圍,中醫就說不行這個不正常要調一下疑?好像說反了!!!中西醫對「正常」的定義或症狀會有不一樣的觀點,例如西醫在實驗室數據上,通常有紅字就覺得需要調整;而中醫在看待四肢冰冷上,即使數據是正常,中醫也覺得需要調整。Q4.為什麼很難好的病都要看中醫?像新冠後遺症都說要看中醫調身體。延續上題的回覆,大家一定會遇到,各種數據都正常,但還是有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這也就是「亞健康」的狀態。在疾病還沒成為疾病前,一定有 something wrong;此時中醫的「望聞問切」,反而可以早一步遏止疾病的「成熟」或「生成」。Q5.望聞問切是不是一種統計學的診察方式?當然是啊!統計學是近代的名詞,不過中醫多年的治療經驗,與西醫一樣,也是累積許多資料庫以後成為醫學。Q6.針灸會有什麼風險?該如何避免?瘀青、痠痛、感染,最嚴重就是氣胸。合格的中醫師一定具有危機意識與感染控制的專業素養,患者也必須充分告知原本體況,遵循醫囑,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Q7.中藥是食品還是藥品?跟保健食品的差別?中藥、中醫當然是藥品與醫療。既然會來「調身體」,就表示一定有某處不舒服,緩解不適症狀就是用「藥物」來進行「治療」。而保健食品則屬於「食品」,在台灣法規上除了經過「小綠人」審核認證之外,是「不能宣稱療效」的,坊間看到天花亂墜的廣告詞都有極大機率是違法的。Q8.中藥跟西藥到底能不能一起吃目前對於中西藥的交互作用,還沒有相關詳盡的數據與研究;實務上,大致間隔一小時以上就可以了。但因為新冠疫情,至少可以確定「抗病毒藥物」與「清冠一號」,是不能夠同時期服用的。Q9.科學中藥跟傳統中藥的差異就是奶粉與鮮奶的差別,或是咖啡濃縮顆粒與手沖咖啡或義式咖啡的差別。Q10.為什麼中醫這麼常有自費?自費的藥材真的會比較好嗎?不只是中醫,西醫也常常有自費。因應健保制度,一般疾病與藥物都是健保給付的,但如果是特殊疾病,或是想要效果比較好的藥物,就要自費進行購買。Q11.吃太多中藥要洗腎嗎?不會!!!衛服部都有中醫慢性腎病治療專案計畫了,吃中藥不僅不會洗腎,還可以改善腎臟功能,減少或延後洗腎的風險。 Q12.中藥的枸杞有被染色過嗎?看你在哪裡買的?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材,然後又懷疑染色,這些叫做「草藥」或黑心食品,與合格中醫診所所開立的「中藥」是不一樣的。Q13.是藥三分毒,所以中藥是補品還是藥品?本來藥物就是矯正人體不正常的狀態而開立的,沒事幹嘛亂吃藥呢?錯誤的藥物當然會有問題,士林夜市的藥燉排骨跟中醫師開立的十全大補湯,完全是不同範圍的討論,看用在什麼地方―對於身體燥熱,但實際上是虛熱的人,開補藥反而可以退火,所以該怎麼定義「補」?
-
2023-01-30 醫療.泌尿腎臟
長新冠後不舉 當心血管健康
新冠肺炎副作用竟是「抬不起頭」無法重振雄風?新竹縣東元綜合醫院泌尿中心近期陸續接獲4名個案,醫師戴順慶檢查確認各項數值正常後,推斷可能與染疫有關,但仍可治療,他並根據國際研究報告指出,染疫後得到性功能障礙風險,較一般高20%。戴順慶表示,4名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歲間,確診當下沒有「性」致,1、2個月後逐漸恢復生活,才驚覺力不從心無法行房,主要求診形態為充血時間變短,或充血不完全造成陰莖彎曲,硬度不足等。戴順慶指出,男性到了50歲可能受到男性賀爾蒙睪固酮不足,影響情緒、活力和性功能,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等三高病人,因血管硬化、 血液循環差,陰莖血管會先堵塞,進而影響性功能表現,但4名個案經檢查後,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且無睪固酮低下問題,推斷可能與染疫有關。此外,感染新冠後,因身體不適、緊張焦慮、容易疲倦、心情鬱悶及注意力變差等,也可能影響勃起功能。戴順慶說,國際研究報告指出,部分男性感染新冠肺炎後,勃起功能和生殖能力變差,得到性功能障礙風險比正常人高出20%,且病毒在陰莖內皮細胞竟能存活長達8個月;至於新冠病毒對生殖系統的實際影響,仍須追蹤觀察研究,尚無定論。
-
2023-01-29 焦點.健康知識+
要收假了心好累?專家教開工後善做一事就能快速消除疲勞
平日和假日都要維持一樣的生活規律維持睡眠規律很重要我想大部分的上班族,都是以公司打卡上班或通勤的時間來逆推,算出自己起床的時間吧。然而自從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許多人因為改成在家工作,到公司的機會減少了,要幾點開始工作的決定權,便逐漸轉移到個人手上。儘管如此,一個人如果平常都是早上七點起床,但若因為「明天居家上班,能夠睡到十點」,就產生「所以今晚可以熬夜,來追劇吧!」這樣的想法,是完全不對的。一旦人們睡眠的規律被打亂,成長激素的分泌也會出問題,導致身體的疲勞難以消除。不論是在家還是到公司工作,都應該遵守「要在同樣的時間起床和睡覺」的原則。少了通勤所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可以有效地加以活用,例如從事可以提高體力的運動,或一些感興趣的事情,讓自己在工作之餘也能放鬆一下,減輕壓力。不管是假日或平日,我們都應該維持自己的睡眠規律。一個人於假日如果會出現「好想再睡一會兒啊」這種想法,只是證明他在平日沒有睡飽而已。請大家透過重新審視平日起床和睡覺的時間點,來為自己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讓假日不會出現想要賴床的念頭。雖然運動員不一定會在星期六、日休息,但他們會在每週選擇一天作為不從事訓練的休息日。如果問運動員:「你休息日都幾點起床啊」,應該幾乎所有的運動員都會回答:「和平常的練習日一樣」。這是因為運動員都知道,只要睡眠的規律被打亂,疲勞就會留在身體裡,進而對自己的表現造成負面的影響。社交時差造成的影響平常早上七點起床的人,如果在假日因為「想要多睡一下」,起床的時間延後至九點,如此一來,因為早上曬到太陽的時間變晚了,人體的生理時鐘會產生偏差,導致褪黑激素的分泌時間延遲且數量減少,而在晚上不易入睡。假設星期六很晚才睡,結果星期日早上多賴了三個小時的床,直到十點才起來,生理時鐘就會出現延遲。如此一來,就算星期一早上依照平日設定的時間起床,但因為生理時鐘仍維持在延遲的狀態,所以無法除去倦怠感。由於這種情況和我們到國外旅行時會出現的時差很相似,所以又稱為「社交時差」。普遍認為社交時差是造成休假結束之後人們出現「憂鬱星期一」(Monday Blues)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另外,創造出「社交時差」一詞的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提爾.羅納保(Till Roenneberg)也曾表示,社交時差的時間越長,則人體與肥胖有關的BMI數值也越容易升高。此外還有研究指出,社交時差容易讓人罹患代謝症候群,而不論肥胖還是代謝症候群,都是會引起疲勞的原因。一旦人們在週末出現社交時差的情況,即使從下週一開始,就把起床和就寢的時間固定下來,但在接下來的一週內,睡意和疲勞的程度也始終會維持在高點。因此就算週末時真的想多睡一會兒,賴床的時間也應該設定在一個小時以內,如此才不至於造成生理時鐘紊亂。善用短暫的午休中餐後睡午覺,能帶來驚人的效果要是你在假日的早上有想多睡一會兒的念頭,不妨活用一下午睡吧。許多人並不知道,運動員其實經常午睡。因為在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後,就算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睡得飽飽的,但還是有可能會睡眠不足,此時就得靠睡午覺來彌補了。對運動員來說,最佳的午休時間是在結束上午的訓練,也用完午餐之後的時間帶。在進行午後的訓練之前,他們會找個在體育館或會館裡沒有人使用的地方,鋪上用來做伸展操的墊子,然後躺在墊子上午休。有時館內也會調弱照明燈光的強度,藉此幫助選手們入睡。在吃完午餐後的這段時間,人體生理時鐘的作用會使人想睡。「在午餐過後舉行的會議中,必須努力和睡魔對抗」,相信經歷過這種痛苦體驗的上班族,應該不在少數吧。吃完飯後會想睡覺是人體自然的反應,這是生理時鐘在引導我們要「為了應付今天的下半場,就稍微休息一下吧」,所以此時只需好好睡個午覺就對了。「小睡」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表現「只要小睡片刻」是睡午覺的重點。如果睡了一個長長的午覺,進入深度睡眠的狀態,醒來後有時會出現「睡眠惰性」的情況,也就是沒有調適好從睡醒過渡到清醒的狀態。另外,如果午覺睡得太久,可能晚上會睡不著,因此午覺時間設定在三十分鐘以內比較合適。運動員的午睡再長也不會超過半小時。午覺睡得太久會造成睡眠壓(睡意)降低,導致晚上睡不著。人體內除了有「天亮了就要起來,天黑了就想睡覺」這種「時間依存」的睡眠與清醒規律外,還存在「累了就想睡覺」這樣的睡眠機制,這種機制就是「睡眠壓」。有研究報告指出,小睡對於消除疲勞、提高注意力和增加工作效率,都能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只要注意力提高,做事便會更有效率,如此自然能提早完成工作,讓自己有更多睡眠時間。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打造身體健康的睡眠指南二○一四》報告中也指出,「在剛進入午後的時段,人們若能有三十分鐘以內的午覺時間,就能有效改善因睡意而受到影響的工作效率。」除了假日之外,平常居家上班時,也可以試著睡個三十分鐘以內的午覺。若是要進辦公室上班的日子,只要公司裡有能夠自由使用的休息室或會議室,也可利用這些地方養成短時間午睡的習慣。※ 本文摘自《最強疲勞恢復法:國家級體能訓練師教你對抗慢性疲勞,打造不累的體質》。《最強疲勞恢復法:國家級體能訓練師教你對抗慢性疲勞,打造不累的體質》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譯者: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26
-
2023-01-28 焦點.元氣新聞
天冷心血管重症增4成!5大疾病流竄社區,二月初恐有新冠疫情小高峰
寒流來襲,各地急凍,低溫使病毒活躍,也增加急重症發生的機率。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指出,年節新冠肺炎、流感、一般感冒、腸胃炎及過敏,五大疾病在社區齊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表示,近日急重症患者約增加四成,以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為多,寒流來襲,請大家注意保暖。5大疾病流竄社區 二月初新冠疫情恐有一波小高峰在新北市執業的周慶明指出,「民眾對防疫仍不可掉以輕心。」今年許多基層診所於年節期間開診,以他看診觀察,肺炎、流感患者看診人數約增加二成,另也有一般感冒、腸胃炎及過敏患者,預估初五後診所、醫院陸續恢復看診,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將持續增加,二月初新冠疫情恐有一波小高峰,民眾不可輕忽。周慶明說,初二至初四他每天上午看診,共看診三二○人次,確診者六十人,其中高風險收案十六人、開立抗病毒藥物十三人;此外,就近日門診觀察,發現流感疫情在社區流行,若民眾出現「發燒、喉嚨痛、厲害咳嗽、聲音沙啞」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今年春節期間溫差變化大,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土城長庚急診主任薛承君指出,該院除夕到初五急診約一千五百人次,檢傷分類屬第一級需復甦急救四十四人、屬第二級危急一一四人,其中心肌梗塞六人,主動脈剝離六人、急性腦中風十四人。高偉峰表示,年節急重症以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及流感、腸胃炎為多,同時也有腦動脈瘤破裂、未規律洗腎引發肺水腫患者。高偉峰日前收治一名五十多歲男子,晚餐後上腹部疼痛,原以為是急性胃痛,沒想到抵達急診不到三分鐘就全身冒冷汗,休克昏倒在地,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症狀除胸悶、喘不過氣,或感到「胸口壓大石」外,還需注意上腹部疼痛,尤其四十五歲以上合併吸菸、三高等危險因子,若出現上腹痛症狀,應懷疑可能是心肌梗塞。今年春節期間溫差變化大,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三高患者,血壓一旦不穩定,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若有三高病史者務必按時服藥。周慶明說,近日氣溫下降,應做好保暖,另年節飲食注意少吃大魚大肉,有過敏體質者應遠離過敏原,勤洗手降低腸胃炎、諾羅病毒感染機會。
-
2023-01-27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宜養胃護肝保腸!「多攝取6種蔬菜」增免疫力、保腸健胃、抗過敏
春天氣候多變,易受病毒侵擾,罹患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或誘發鼻過敏、氣喘等問題。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春天宜「養胃、護肝、保腸」,飲食清淡,攝取適量蛋白質,多吃蔬食,以提升免疫力,強化保護機制,為全年的健康打底。吃魚和海鮮 提升免疫力過年期間,吃太多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容易傷胃傷肝,免疫力下降,劉怡里認為,開工上班後,要好好地養胃護肝,蛋白質攝取要足夠,以食用魚類、海鮮為主,可以提升免疫力、抗發炎,修復肝臟、胃部黏膜的健康。春天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劉怡里建議,可以多攝取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類食物,或喝溫熱的豆漿,以避免血管發炎,預防中風或心肌梗塞的發生。劉怡里說,養胃同時也要保腸、護肝,不可吃得太油膩,應吃清爽料理,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以顏色較深或黃、紅蔬菜類為優。維生素A是上皮黏膜所需要的營養素,可增強呼吸道黏膜的保養,提高抗氧化的能力;維生素C則是抗體製造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能幫助提高對抗病毒的能力,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劉怡里指出,盛產於春天的蔬菜中,富含維生素A的蔬菜主要包括韭菜、胡蘿蔔、番茄、紅莧菜、莧菜、萵苣葉、油菜花、豌豆、香菜;富含生素C的蔬菜,像花椰菜、甜椒、辣椒、青蔥等。洋蔥、青蔥等辛香料蔬菜,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和B6,是製造抗體所需要的,可提升免疫力,洋蔥又含有類黃酮素、槲皮素,青蔥含有機硫化物,不僅可養胃護肝保腸,對初期感冒有防治效果,可提高對抗病毒的抗氧化能力。春天蔬食的烹調,以少油、好油、低溫為原則,劉怡里說,因為春天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仍需搭配少許油脂,以幫助人體吸收,但不像寒冷的冬天需要較多的油脂來幫助保暖,春天用油宜減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用油適度即可,而且要選擇好的油脂,如橄欖油、亞麻子油、苦茶油、堅果等。溫沙拉、汆燙吃法更營養春天蔬食最適合採用溫沙拉的方式,加少許油醋或灑上一些堅果,毋須用到油脂多的凱撒醬,溫度吃來溫溫的,也可避免吃得太熱或太涼,因為這時天氣雖由寒轉暖,但還不是很熱,不宜吃過於生冷的涼拌菜、生菜沙拉或太冰的食物,腸胃道的適應性還沒那麼好,除可選擇維生素A、C豐富的蔬菜,也可搭配含寡糖的洋蔥、蘆筍等能幫助增加腸道好菌的食材。維生素C特別高的綠豆芽、花椰菜等,不適合採用高溫烹調,怕維生素C流失,劉怡里建議,可快速汆燙,或使用好油以低溫水油炒一下,即可食用。若要喝蔬果汁,不宜用冰水而應使用常溫水,選擇胡蘿蔔、番茄及顏色深的蔬菜,加上水果如哈密瓜、小番茄,再加些堅果,可提升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率,主食可搭配有顏色的南瓜、地瓜等,打成常溫綜合蔬果汁飲用。6蔬菜 增免疫力、保腸健胃、抗過敏春天蔬食的最佳選擇,營養師劉怡里建議,以富含維生素A、C豐富的當令蔬菜為主,青蔥、洋蔥等辛香料蔬菜是首選,其他包括芥菜、油菜花、春筍、豌豆莢等,也是春天適合食用的蔬菜,有助抗病毒,保護呼吸道,保腸健胃,提升免疫力,對抗過敏上身。青蔥 緩解胃潰瘍在中式料理中,青蔥是重要的辛香料,劉怡里說,春季是青蔥的盛產期,青蔥膳食纖維豐富,富含維生素A、B群、C、E及β胡蘿蔔素,尤其含有獨特的有機硫化物,有微辣的刺鼻味,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抗菌力也強,多吃青蔥料理,可改善緩解胃潰瘍症狀,還能降低胃潰瘍發生機率,並有預防感冒、消除疲勞、助排便等功效。青蔥味辛性溫,能殺菌、健胃整腸,稍微汆燙即可食用,但生蔥較為辛辣刺激,消化道潰瘍的人最好勿生食。劉怡里指出,中醫有一道「蔥白湯」食療方,可以改善「風寒型」感冒,或是吃蔥白粥,都有助於緩解改善初期感冒的不適。洋蔥 舒緩過敏症春季是洋蔥盛產季節,洋蔥是一種辛香料蔬菜,含有類黃酮、硫化物兩大特別的營養素,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其中屬於類黃酮的槲皮素,可以抗過敏,抑制過敏反應、抗組織胺,舒緩過敏症狀,洋蔥還有降三高、改善輕微感冒、助排便等功效。洋蔥的膳食纖維豐富外,並含有寡糖,可以刺激腸道好菌多,幫助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順暢,改善便祕,腸保健康。不過,劉怡里提醒,雖然生吃洋蔥保健效果好,但因洋蔥含寡糖容易脹氣,又有刺激的辛辣味,老人家及腸胃不好的人要避免生吃,建議應煮熟後再食用。像洋蔥炒蛋就是一道不錯的簡單料理。芥菜 高血壓可吃有「長年菜」之稱的芥菜正值盛產季節,閩南語稱為「刈菜」,富含鉀離子,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也富含維生素A、B群、C、β胡蘿蔔素、吲哚等,是增強免疫力、抗過敏、防癌的最佳蔬菜。過年吃多了大魚大肉,可搭配多吃清爽的芥菜料理。劉怡里建議,芥菜可與肉類或海鮮一起烹調,有油脂可以帶出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的效用,具有保養氣管、對抗氣喘過敏、提升免疫力、防癌等效果。此外,芥菜的膳食纖維多,還有預防便祕功用。油菜花 增免疫力油菜花是營養豐富的十字花科蔬菜,俗稱「油菜籽」,屬於高鉀、高纖蔬菜,尤其維生素A、C的含量相當高,維生素A的含量還是油菜的三倍以上,維生素A具修復黏膜作用,維生素C則有抗氧化、抗病毒功效,因此,常吃油菜花,可以有效提升免疫力,抗過敏效果明顯。由於油菜花的含鉀量很高,具有降血壓作用,但不宜高溫烹調,只適合低溫烹調方式。劉怡里建議,高血壓的人可以汆燙後食用,不過,限鉀的腎臟病人就勿喝汆燙過的湯汁。春筍 適合怕胖族春天是春筍(即孟宗筍)盛產季節,春筍是高鉀食材,有利尿作用,膳食纖維豐富且熱量低,不僅有助降血壓、穩定血糖、降血脂,也適合怕胖族及便祕的人食用。春筍的維生素E、B群含量高,含鈣量也不錯,又是高纖,很適合煮湯食用,劉怡里建議,春天不妨煮雞肉筍湯,不僅可降三高,有助排便順暢,還能保護腸胃健康,但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像老人家或兒童,不宜吃過量。豌豆莢 抗老防癌豌豆莢又稱為「荷蘭豆」,不僅高纖、蛋白質含量高,維生素A含量豐富,維生素C及葉酸的含量也相當高,可提高抗氧化作用,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產生,具抗老化、防癌、降血壓等功效。劉怡里說,豌豆莢甜味獨特,口感爽脆,只要清燙、淋點油即可上桌食用,或是與胡蘿蔔、雞柳、甜椒等一起拌炒,也是不錯的清爽料理。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脹,脾胃不好的人不要一次吃太多。
-
2023-01-25 養生.人生智慧
當家屬說「假如出事就不要救了」醫掙扎這種病人該不該救到底
拒絕心肺復甦術或許,有的時候該思考的不是是否救得活,而是救活後,是否還能有尊嚴、有一定生活品質的活著。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亦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思是說: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時,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經無法避免,依照病人或家屬的意願,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等等;這些選項也不一定要全部放棄,有時候可以根據病人或家屬的特別需求考量—比如說部分病人不插管、不壓胸、不電擊,但是可以給予急救藥物注射,主要的目的在於避免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減少痛苦,而生者同時也可以感到安心。下午來了一台緊急手術,病人因為大腸腫瘤引起的腸阻塞,要來做一個造口,病人二十多歲,體重才三十公斤,看起來有唐氏症,同時合併智能障礙、發育不全,不會講話,生活無法自理,小時候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動過幾次手術。現在病人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心電圖一下子從正常的心律跳到左束支傳導阻斷(Left bundle branch block),接著偶爾還會跳陣發性上心室心律不整(PSVT),如此不斷地轉換……不知道什麼原因,主要的照顧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沒有看到病人的父母……我當時心中閃過好幾個念頭,這樣的小孩是被父母拋棄丟給阿嬤,還是父母為了工作賺取金錢養育這樣的孩子,所以不得不離開這個地方去北部工作?像這樣小孩被遺棄或是託付的故事,在我們這個鄉下地方不勝枚舉。假如手術中出事就不要救了因為這個病人發育不良,腸阻塞有可能會引起低血容性休克、離子不平衡、吸入性肺炎……而且他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這樣的手術看起來就有點危險,都還沒開始麻醉,病人就已經快要往生的模樣。我想起我的學弟常常抱怨我說,我看麻醉前訪視的時候,都沒有在看,對高風險的病人,我同意書上什麼都沒有寫;我只會跟病人說:「當你睡著的時候,我會照顧你。」因為常常被抱怨,於是這一次我就想說,那我要來好好解釋麻醉風險,免得造成大家的困擾……於是我開始跟阿嬤講說,腸阻塞的病人最怕麻醉的時候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像他這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發育不全,萬一發生吸入性肺炎,免不了插管去加護病房,最嚴重的狀態有可能會死亡;而且麻醉藥物會讓血壓降低,現在腸阻塞本身就有可能讓病人脫水,脫水之後離子不平衡,會讓他的心律不整惡化,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電擊跟壓胸,本來就有點智能不足,經過這次萬一發生腦部缺氧,中風變植物人都有可能……我一直講一直講,阿嬤一直聽一直聽,聽到後來,阿嬤突然打斷我說:「假如手術中出事了,那就不要救了……」我突然間一愣。手術室是一個開刀搶救生命的地方,在這裡圖的就是一個生命重新開始的機會,病人家屬說「不要救了」,這句話突然間讓我意會不過來,違反我平常的認知;接著我突然間明白了,阿嬤累了……儘管這個病人是二十多歲的年紀,不應該跟死亡扯上關係,但是在這個偏鄉、沒有多少資源的地方,阿嬤一個人跟他相處了二十多年,也該夠了……於是我進去開刀房之後,看到學弟正準備開始麻醉誘導,我就跟學弟說:「家屬說假如出事了就不要救了。」學弟聽到我這樣說也是一愣,接著開始反抗我說:不行耶!理論上拒絕心肺復甦要有兩個條件,疾病末期跟不可逆,手術過程中,無法排除麻醉藥的諸多因素的干擾,加上血壓低、離子不平衡、心律不整等諸多因素,都是可控的範圍,不屬於不可逆的疾病,而且手術過程中變化劇烈速度之快,有時候並不容許我們思考到底是不是疾病末期,是可逆不可逆,所以一定要救到底……主動脈:我當然知道法律上一定要救到底,但是這種病人你捨得把他救活?※ 本文摘自《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作者:主動脈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1
-
2023-01-24 醫療.感染科
天冷保暖須注意頭與腳 醫提醒乍暖還寒慎防三病一菌
春天到,天氣乍暖還寒,感染科醫師提醒,要嚴防「三病一菌」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的侵襲,避免染疫最佳方式,除了打疫苗,就是增強抵抗力。心臟內科醫師也提醒,若長輩染疫,易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影響心肺功能,這個春天,保養打底的功夫千萬不能少。新冠肺炎逐步走向流感化,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新冠病毒屬於冠狀病毒,透過人體ACE2作為受體,侵入人體,ACE2受體雖然大量集中在鼻腔與肺部,但是心臟、血管也有ACE2受體的分布,不少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除了肺部受到損傷之外,病毒也可能攻擊心臟血管,引發血栓、心肌梗塞。黃晨祐說,除了新冠病毒外,其餘的感冒病毒,約1%到3%患者感染後,會在一周內出現心肌炎,其機轉不是病毒直接攻擊心臟血管,而是免疫系統失衡所致。整體而言,較少有感冒病毒會直接引起心臟疾病,通常都是「間接影響」,像原本身體就不好的民眾,如三高患者,感冒後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就可能引發心血管問題。口味重鹹者 慎防心衰竭天冷血管容易收縮,黃晨祐指出,如果民眾本身血管狹窄而不自知,很容易因為沒有做好保暖,血壓增高,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若感冒則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心臟不好的人心臟負擔會增加,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愛喝熱湯、吃火鍋、口味重鹹者,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加,也要慎防心衰竭。天冷 更要保暖頭與腳部黃晨祐提醒,天冷保暖必須注意頭部與腳部,三高患者格外需要留意;別以為室內全身發熱到流汗,外出就能擺脫外套,一定要穿好穿暖後,再步出室內環境。根據急診經驗,心血管疾病主要發生在「凌晨三點到五點」,因為凌晨四點到五點人體自律神經在做轉換,準備要清醒時,身體會透過提高血壓,喚醒身體,高血壓患者若沒好好吃藥,此時就可能發生心血管問題;有些長者在這段時間會起床上廁所,棉被內與室溫有落差,血管收縮也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發生腦中風。高血壓患者 按時量血壓初春時,避免感冒或心血管疾病上身,最重要仍是加強免疫力。黃晨祐建議,首要定時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主;高血壓患者已逐漸年輕化,應該維持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毫米汞柱,居家量測血壓可採722原則,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測量血壓至少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測量2次並取平均值(每次間隔一分鐘)。如果正值生病感冒期間,不要做劇烈運動。黃晨祐建議,感冒痊癒後一到二周再做運動,恢復到正常的運動習慣,感冒期間就讓身體休息,且有些感冒藥物,像改善鼻塞的藥物,有些會含有血管收縮劑,若又劇烈運動,恐會提高血壓,此時血管狀況不佳,也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
-
2023-01-21 醫療.心臟血管
20歲男呼吸難又喘意外揪「右心症」 4分之1機率精蟲跑不動
新冠疫情令國人格外注意呼吸道問題,一名20多歲男性因呼吸困難、喘就醫,初期完全找不到病因,後來恰逢公司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自己是「右心症」患者。右心症有1/4的患者 會合併卡塔格氏症候群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右心症患者與正常人的器官功能無異,但右心症約有1/4的患者會合併卡塔格氏症候群(Kartagener Syndrome),即纖毛運動異常,肺難以排痰肺功能較差、精蟲難運動等併發症。右心症發生率大約是1萬2到1萬5分之1,右心症發生的原因被認為是胚胎在發展時,心臟從一根管子發展到扭轉分隔階段時,未能完成分隔,導致出現右心症,有些右心症患者除了心臟位置不同,肝臟、脾臟也會跟著呈現鏡位,甚至整付器官都與多數人相反。右心症患者都是在成人時期才被發現蘇彥伯表示,許多右心症的患者都是在成人時期才被發現,新生兒階段雖然有檢查,但新生兒的心臟太小,加上心臟位置本來就相對靠中間,新生兒時期如果沒有非常仔細判斷,很難立刻找出右心症,不少患者是因為肺部功能異常或是不孕症等因素,又或是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蘇彥伯表示,右心症患者的器官功能通常與常人無異,但比較容易出現心臟瓣膜狹窄、中膈缺損,少部分因橫隔膜未生長健全,導致胃部脫垂。常見的併發症為卡塔格氏症候群,是一種纖維絨毛異常,可能表現在支氣管,如,容易出現慢性鼻竇炎、支氣管擴張、肺部慢性發炎等,相對常人比較容易因感染出現肺炎,主要是排痰功能受到纖維絨毛異常影響變差。精子運動也會變差 易導致不孕蘇彥伯表示,該名20多歲的男性右心症患者,就有支氣管不適的問題。而卡塔格氏症候群的纖維絨毛異常,也會表現在大腸活動,比較容易出現腸阻塞現象,精子運動也會變差,容易導致不孕。因此,如果有右心症的患者,可以多加注意自身狀況,提前因應即可避免發生肺部發炎、腸阻塞等症狀。
-
2023-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後疫情恐另一波反彈! 台大醫:免疫力低下病友務必提高警覺
年關將近,入境返台人潮持續增加,本周將步入高峰期,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說,農曆過年期間聚會多,加速新冠肺炎的傳染,高風險族群務必接種完整疫苗,並在醫師評估下,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有效預防感染或作為治療之用。今年1月30日通報30例死亡案例,其中27人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及有慢性病史,免疫力低下族群占比相當高,盛望徽表示,接種新冠疫苗3個月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逐漸下降,特別是對於免疫低下的病友來說,即使接種新冠疫苗,體內產生的抗體也是會偏低,例如研究顯示血癌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僅有5成能生成抗體,如果是器官移植病友則更低,僅有3成。盛望徽說,免疫低下病友一開始的抗體量已經不高,而下降速度還比一般人快,以致疫苗保護效果有限,屬於易感染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死亡率明顯較高,這正說明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死亡個案多為高齡及免疫低下病友。免疫低下族群 建議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針對免疫低下族群,疾管署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建議,40公斤以上、年滿12歲的免疫低下族群可在醫師評下,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暴露前的預防性投藥,藉此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公告,符合暴露前預防公費條件的免疫低下族群包含: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HIV且最近一次CD4
-
2023-01-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正露丸能止瀉?教授:錯!正露丸主要成份木餾油其實是瀉藥
讀者Troy昨天(2023-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麻煩您講解:1. 台灣人熟悉的“正露丸” 到底有什麼成分,對醫治對醫治肚子疼 有效嗎?2. 膚潤康是類固醇嗎?為何對皮膚戳傷如此神效?3. 川貝枇杷膏 對喉嚨痛 咳嗽 真的有效嗎?」我先討論正露丸。根據台灣的大幸藥品,正露丸的成分是JP Wood Creosote(日本藥典木餾油),JP Powered Gambir(日本藥典阿仙粉),JP Powered Phellodendron Bark(日本藥典黃柏粉),JP Powered Glycyrrhiza(日本藥典甘草粉),和 Powered Citrus Unshiu Peel(陳皮粉)。(註1:JP應該是Japan。註2:Powered應該是Powdered)正露丸的最重要要成分是木餾油,因為台灣的這個網站有特別說:「日本藥典木餾油為天然成分,在不停止腸道運動的同時調整腸內水分的平衡,從而發揮其功效」。我等一下還會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的大幸藥品(請看插圖),正露丸(SEIROGAN®)的主要成分是Phellodendron Bark,Citrus Unshiu Peel,Gambir Leaves,Licorice Root,而其他成分則是Water, Beechwood Creosote, Glycerin, Calc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innamon Bark(水,櫸木餾油、甘油、羧甲基纖維素鈣、肉桂皮)。【註3:Licorice(甘草)的學名是Glycyrrhiza uralensis】美國的這個網站有特別說(請看插圖):「 SEIROGAN® 片劑是一種草本膳食補充劑,可支持消化系統並幫助維持正常排便」。然後它又特別指出:「本聲明未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本產品不用於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大幸藥品在2003年發表研究論文Wood creosote, the principal active ingredient of seirogan, an herbal antidiarrheal medicine: a single-dose, dose-escalation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草本止瀉藥 seirogan 的主要活性成分木餾油:單劑量、劑量遞增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研究)。所以,毫無疑問,木餾油的確就是正露丸的最主要成分。那,為什麼美國的大幸藥品網站會把木餾油放在「其他成分」,而不是「主要成分」呢?美國的CDC在2002年9月發表Public Health Statement for Creosote(木餾油公共衛生聲明)。它在開頭就用黑體字說:「此信息很重要,因為該物質可能會傷害您。接觸任何有害物質的影響取決於劑量、持續時間、接觸方式、個人特徵和習慣,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化學物質。」針對櫸木餾油的一段是:「櫸木餾油已被用作消毒劑、瀉藥和止咳藥。 以前,麻風病、肺炎和肺結核的治療也涉及食用或飲用櫸木餾油。它在今天在美國很少被醫生使用,因為它已經被更好的藥物所取代,而且它不再由美國的企業生產。它仍然可以用作草藥,在日本用作祛痰劑和瀉藥。櫸木餾油中的主要化學物質是苯酚、甲酚和癒創木酚。」(註4:請注意,是「瀉藥」,而不是「止瀉藥」)註5:除了大幸藥品,還有其他公司也生產正露丸。請看自由健康網在2022-9-17發表的2款正露丸主成分不足 逾12萬瓶回收。它的第一段是:『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天發布藥品回收警訊,有兩款正露丸牌子「極東」、「德佑」超過12萬瓶,約2000萬顆正露丸需預防性回收下架;食藥署解釋,因業者收到國外原廠通知,主成分含量疑似偏離規格,無法確定國內的商品在效期內可以符合規定,因此預防性下架。』原文:正露丸:成分及療效
-
2023-01-17 醫療.呼吸胸腔
不只新冠,肺炎鏈球菌來襲/肺炎高危險群,四群人要當心!
近期,隨著邊境解封,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民眾漸漸回歸疫情前的生活型態。但疫情兩三年來累積「免疫負債」不容忽視,除了流感、新冠肺炎,社區內也充斥著肺炎鏈球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75歲阿公近期感染肺炎鏈球菌引發重症,住進加護病房超過一周,家屬多次簽下病危通知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阿公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一直以來控制得很好,只是隨年紀增長,免疫力變差,多個月前曾建議阿公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強化自身的保護力。走過鬼門關後,阿公回診第一句話就說:「真該聽你的打肺炎鏈球菌疫苗」。Q:誰需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容易感染流感、肺炎鏈球菌主要有4大高危險族群:(1)慢性疾病者(2)外出族(如業務、醫護人員)(3)吸菸族(4)得過新冠肺炎者等林志學說,得過新冠肺炎者更要注意,別以為「陽」過,就獲得全能無敵星星,過去可能身體狀況較差,才有機會被病毒入侵,因此陽過後也得格外注意。小孩、長者也是肺炎的高風險族群,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遠離肺炎 4高危險群宜打2疫苗Q: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會有什麼症狀?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表示,臨床上常見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細菌性肺炎病患求診,一旦感染引發肺炎症狀較為嚴重,會出現:(1)咳嗽(2)黃綠色濃痰(3)高燒(4)肌肉痠痛胸痛(5)呼吸困難等若引起中耳炎,則會耳痛、發燒,甚至惡化為腦膜炎,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腹瀉、頸部僵硬、失去意識等症狀。>>【延伸閱讀】肺炎鏈球菌來襲 高風險群別輕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胡松林提醒,呼吸道疾病症狀類似,如果反覆發燒,都是超過39度的高燒,就得高度警覺。曾有患者反覆高燒不退,以為是感冒,僅到診所拿藥服用,直到出現喘、胸痛時才至大醫院求診,一照X光已是嚴重肺炎,持續注射抗生素仍無法控制,最後只能插管治療。胡松林建議,高風險對象可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針對反覆發燒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別等到「喘」才感受到不對勁,原本可以透過口服抗生素控制的疾病,最後可能因為延誤就醫,得插管治療,且面臨到敗血症等威脅。>>【延伸閱讀】冬天是肺炎好發時節,醫師教你遠離肺炎威脅Q:該如何選擇肺炎鏈球菌疫苗?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近期為流感季,以及新冠疫苗第四劑接種的時節,一般來說,接種疫苗,仍以一隻手臂接種一種疫苗為主,藉此觀察疫苗接種後是否有不適的反應,如果要同一天接種第三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則需視醫師評估。目前針對七十一歲長者,每年提供十萬劑公費廿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由於施打過一劑後,同一劑型疫苗就不需要再施打,因此,疫苗數量是以每一年新邁入七十一歲的長者人數為基準,目前尚無擴大施打對象計畫。林口長庚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分為許多血清型,其中以血清型四、六B、九V、十四、十八G、十九F、廿三最容易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成年人可考慮自費施打「十三價結合型疫苗」,隔年再打「廿三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更為完整,慢性疾病、免疫疾病等高風險者更應自費施打。胡松林表示,針對19到65歲未滿者且從未接種過:●建議先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至少8周再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至少5年再接種第2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陳志道建議,最好是「左流右肺」,左手臂打流感疫苗、右手臂同時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另搭配打新冠疫苗追加劑,藉此取得更完整的保護力,度過免疫負債的流感大年。>>【延伸閱讀】 肺炎鏈球菌來襲/流感、肺炎鏈球菌多重感染,治療更棘手!Q:平常可透過哪些食物保養自己的肺,提高身體免疫力?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營養師吳家彤表示,保護肺平日應多攝取抗氧化食物,例如:1.新鮮疏果2.全榖雜糧類3.蛋白質方面,則優先選擇豆類4.海鮮類●若是因病沒胃口,可在食物中增加些辛香料,像是蔥薑蒜和胡椒等。●若喉嚨痛則可吃些果凍、冰淇淋、優格等,較好吞嚥,也可以補充蛋白質和熱量,對付疾病的來襲。
-
2023-01-16 名人.精華區
吳明賢/那些新冠病毒教我們的事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已逾三年,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隨著疫情的爆發、延燒、趨緩,又因病毒的變異再度擴散、蔓延,幾個回合下來,大家的心情彷彿三溫暖般,起起伏伏,也使人類各方面遭受巨大衝擊。尤其醫療型態面臨了極大的改變,從比較正面的影響來看,過去可能只在某些特殊時空背景才會使用到的遠距醫療、智慧化醫療,都在疫情催化下被提早運用。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此外,抗疫過程中很多面向值得我們深思。疫情考驗了人性,也讓人類更加明白,「快樂和痛苦之間,富有和貧窮之間,只有一場病的距離」。我想大家更能夠深切體認到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假如一個人不能健康地生活,其他都是空談。而醫院固然守護群眾健康,但能夠讓人們變得更健康,只有自己本身。疫情是一面照妖鏡,無論是人性或制度,都在這段時間裡被清清楚楚地映照出來。面對疾病,大家常說台灣有健保所以不用擔心,但也正是因為健保制度,使醫療體系無法保持彈性與韌性。在還未爆發疫情時,醫療院所的醫療量能已相當緊繃;待疫情來襲,足以處理突發狀況的能量就會更有限。癌症、罕病或其他疾病,不會因為COVID-19的出現而不存在,醫院既要增加專責病房的占比,但另一方面還有非COVID-19的病人要照顧,這中間要是醫護人員染疫了,人力就更加吃緊。因此,包括醫療制度、健保制度、醫學教育或是醫師的養成等等,都必須再重新思考、改變。當然,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但衷心企盼擬定政策的政治人物或醫界領導者,務必傾聽並考慮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人所提出的意見。挺過疫情改善不足若說新冠疫情對醫療系統而言是個考試,就結果看,我們可以說已經通過了測試。但是考試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要求通過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檢視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並做出改善。台大的抗疫經驗,我用十六字總結:超前部署、誠實面對、團隊合作、勇敢互信。台大109年過年期間即啓動疫情會議、專責病房,是超前部署;醫療量能降載、院區保淨、物資人力資源盤整、啓動應變計畫、兼具彈性及韌性必須誠實面對;第一線醫護及行政同時動員,目標一致是團隊合作;以科學角度破解恐慌、僥倖、假訊息等三害,用合理的行政管理達到最好結果,要靠勇敢互信。台大抗疫三年出書我們將過去三年台大醫院從成功獲得的經驗,及從挫折領悟的教訓,集結成「台大醫院COVID-19防疫全記錄-那些病毒教我們的事」,希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提醒民眾正確防疫,繼續適應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模式,也將台大醫院的抗疫經驗分享政府或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士,避免歷史重演。
-
2023-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過年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前、旅途中、返台後」的14個注意事項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隔年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國逐漸蔓延,不久後,新冠疫情便進入全球大流行。因應各國疫情升溫,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陸續將許多高度感染風險國家列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警告,非必要不建議出國。由國外入境的旅客必須完成檢疫後,才能進到社區。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陸續進行邊境管制,提出封城、鎖國等政策,試圖延緩疫情擴散,「什麼時候能再出國?」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深的疑問。提升自我保護力,與病毒共存經歷了二年多的抗疫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入境強制檢疫、疫苗接種等,全球疫情逐漸趨緩,「與病毒共存」是後疫情時代大家的防疫共識。為了與經濟生活間達成平衡,讓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世界各國也陸續重新開啟國門,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熱潮。除了商務旅客,許多人也迫不急待再次踏出國門,紛紛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歲末年終再加上農曆新年將至,出國旅遊觀光、探親的人數勢必顯著增加。即使全球疫情漸緩,傳播力較強的BA.5變異株目前仍流行於全球各地,且可能會持續有新的變異株出現,COVID-19疫情仍會繼續。除了COVID-19疫情,其他跨境傳染疾病,如:猴痘、登革熱、屈公病等,其傳染風險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全球疫情現況,做好自身的防護,提升自我保護力,是每個人出國前需知道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出國前需備妥5事項1.建議檢視個人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完整,免疫力低下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基礎追加劑,增加保護力。2.查詢該國家是否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疫苗接種證明等相關文件。如有需要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開立。3.上疾病管制署網站,了解欲前往旅遊之國家目前旅遊建議等級,當地是否有現行的傳染病,是否需要接種特定疫苗,或服用瘧疾預防藥品。4.若本身有長期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建議準備二份,一份放在隨身行李,一份放行李箱,並附上英文藥名,以備不時之需。5.若有健康相關疑問,可於出國前二至四週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旅遊醫學門診」尋求醫師專業諮詢協助。旅途中6注意事項至各國旅遊期間,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將介紹下列注意事項: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外界物品後,務必使用洗手乳進行手部清潔。2.佩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大眾運輸或密閉空間,減少進出人多擁擠或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所。3.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人多的空間。4.準備足夠數量的口罩。口罩需每天更換,外出流汗用濕就需要替換。5.吃熟食,喝瓶裝水,來路不明的水及食物切勿食用。6.避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返台後注意自身身體狀況1.個人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若抵達台灣前14天有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紅疹、關節痛、肌肉痠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入境時,請務必主動告知疾管署檢疫人員,必要情況才能安排相關檢測與評估,給予適當的處置。2.遵守台灣各項防疫措施,自主防疫期間也應配合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所訂之規範。3.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應儘快就醫,且務必於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最近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後疫情時代能再次出國旅遊是大家引頸期盼的。即使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我們仍應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持續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做好安全旅遊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
2023-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輕忽新冠確診!「3器官」恐嚴重老化 醫籲切勿重複感染
新冠疫情(COVID-19)仍為完全消退,但如今各國已相繼解封,宣布回歸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一事也從原先的恐慌不安到視為常態,然而,近日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出聲警告,切勿輕忽新冠病毒的殺傷力,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其是腎臟、腦和心臟將首當其衝。胸腔科醫師黃軒今(12日)發文指出,「美國聖錄易斯健康中心」的研究已經證實,感染COVID-19後會使患者器官加速老化,尤其是罹患長新冠患、曾重症住院以及反覆確診的患者,較可能出現腎臟、腦、心臟等器官退化的問題。研究中也舉例說明,一般來說,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腎功能在3-4年間僅會下降3-4%左右,然而一旦感染上COVID-19病毒,腎功能在一年內就會下降3-4%,意即老化速度將增至3倍。黃軒接著援引「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解釋,多器官老化出自綜合原因,包括病毒抗原可能持續在體內引發體內反覆的發炎反應,造成體內一直產生栓子,容易塞住微血管豐富的器官。此外,也可能是一些體內微生物開始活躍,改變了原本消化道內生存的微生物複雜群落,延長了許多免疫反應,甚至產生自體免疫去攻擊自己的器官。鑑於器官加速老化的嚴重性,黃軒鄭重呼籲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確診是小事,仍應盡量避免被COVID 19病毒感染,「尤其是反覆的感染,真的會加速老化你的3大器官:心臟、腎臟和腦袋」。
-
2023-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新冠預防性用藥Evusheld 新增兩類人適用
春節返鄉潮至,因應出現大量確診者出現,指揮中心放寬新冠肺炎暴露性用藥,單株抗體(Evusheld)的適用對象,新增血液腫瘤病患及愛滋病發病者兩類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單株抗體目前已使用1255劑,尚餘8745劑。羅一鈞表示,經過專家會議討論後,新增暴露前預防性單株抗體單株抗體新增兩類對象為:1.具有效重大傷病卡的血液腫瘤病患,包括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等。2.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CD4 < 200 cells/mm3者。目前適用對象共有六類,成人或大於12歲且體重大於40公斤、六個月內無感染新冠肺炎且一周內與感染者無已知的接觸史且符合下列條件任一者: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的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的血液瘤病患(淋巴肉瘤、包杰金氏、巴及組織其他惡瘤、白血病)6.感染HIV且最近一次CD4
-
2023-01-10 醫療.感染科
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秋冬病毒多,彰化縣1歲半的許姓幼童因高燒、多痰、呼吸快並有哮鳴聲,服藥5天沒退燒,經採檢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冬季和早春是RSV病毒好發季節,年假即將來臨,民眾應避免帶兩歲以下幼兒到人多的地方。許姓女童起初流鼻水、發燒、咳嗽、呼吸喘,家長帶到診所就醫,服藥5天仍發燒,越來越喘,介到彰化醫院已經擴大到支氣管肺炎,醫療團隊安排女童住院並抽血檢查做呼吸道多病原聚合酶鏈反應分析,確定是RSV病毒感染。女童的母親告訴醫師,一開始以為孩子罹患一般感冒,沒想到那麼嚴重,看到孩子呼吸那麼喘又出現哮鳴聲,就覺得很痛苦,好想幫孩子喘氣。馬瑞杉今天表示,RSV病毒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後各地幼兒病例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馬瑞杉說,醫治感染RSV病毒以增強病童免疫力或搭配支持性治療為主,通常幾天就會慢慢改善,許姓女童經過5天住院,接受類固醇等相關治療後病情已回穩出院,目前雖有各大藥廠研發RSV疫苗由,可能很快問世,但抗體費用相當高且必須每個月施打一次,特殊條件的早產兒和心臟病童可申請健保給付,最多6劑以免感染引發重症,目前一般嬰幼兒若要施打還須自費。馬瑞杉強調,兩歲以下嬰幼兒容易感染RSV病毒,RSV的好發季節家人盡量不要帶年幼孩子到人多場所,若察覺嬰幼兒除了除了感冒症狀還有痰多及喘鳴,一定要趕快就醫,平時大人外出一定要戴口罩,回家立刻洗手,避免帶病毒回家傳給年幼孩子。
-
2023-01-10 醫療.耳鼻喉
為何秋冬季節易發生鼻竇炎?醫詳解鼻竇炎6大原因及根治方法
秋冬季節一到,許多人的鼻水開關好像故障了,止也止不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亦翔表示,近期鼻竇炎的患者明顯增加,特別是成人罹患鼻竇炎患者比幼兒還多,若長期嚴重鼻竇炎不處理,發炎狀況可能延伸至腦部,嚴重者恐引發腦膜炎,威脅性命。● 每5人有1人罹鼻竇炎,不處理恐釀腦膜炎● 冬天低溫來襲,鼻竇炎患者增多● 急性鼻竇炎若沒有治療,可能變成慢性鼻竇炎根據統計,台灣鼻竇炎患者約占總人口的二成,等於每5人就有1人有輕重不等的鼻竇炎。呂亦翔指出,鼻竇炎可粗分細菌性以及病毒性鼻竇炎,慢性以及急性鼻竇炎。病毒性鼻竇炎 讓整體免疫力下降細菌性以及病毒性鼻竇炎,從名稱可以得知,分別由細菌、病毒引起。病毒性鼻竇炎,通常7到10天症狀會緩解,但是病毒性鼻竇炎會讓整體的免疫力下降,原本寄居在鼻腔內的細菌可能伺機而動,後續容易引起細菌性鼻竇炎,約有2%病毒性鼻竇炎會再引起細菌性鼻竇炎。所謂急性鼻竇炎,是指一個月內出現如黃綠色鼻涕、咳嗽、鼻塞、鼻涕倒流、臉或眼眶周圍腫脹、頭痛、嗅覺變差等鼻竇炎症狀;慢性鼻竇炎則是指症狀超過三個月以上。另外,還有反覆發作的鼻竇炎,是指一年發生超過四次急性鼻竇炎者。免疫力差長輩 易染黴菌型鼻竇炎呂亦翔表示,免疫力不佳者是鼻竇炎好發族群,例如免疫力不是很好的長輩,很容易感染「黴菌型鼻竇炎」,這類的鼻竇炎,如果處理不佳,很可能引發腦膜炎。為何秋冬季節容易發生鼻竇炎?呂亦翔解釋,造成鼻竇炎有六大原因,包括感冒、過敏、氣喘、先天鼻結構異常、免疫系統不佳、傷口感染等。秋冬因為氣溫低,鼻孔容易放大吸氣,增加過敏的機率,低溫也會讓免疫功能變差,一連串的反應,都會使原本體弱的民眾,增加被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機率。誤以為得新冠 鼻涕顏色可助判斷呂亦翔表示,鼻竇炎特色,除了是「黃綠色」的鼻涕以外,還有嗅覺喪失,許多患者初期會以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若因嗅覺喪失懷疑是否罹患新冠,可先快篩,結果若呈現陰性,又有黃綠色鼻涕,就能懷疑應該是鼻竇炎作祟。急性鼻竇炎若沒有馬上處理,長期反覆發炎,很可能就變成慢性鼻竇炎,容易影響睡眠,加上反覆發作,即使開刀可能效果有限,呂亦翔指出,治療慢性鼻竇炎,目前台灣有生物製劑可以使用,如果屬於開刀後仍舊復發的頑固性鼻竇炎,可採用生物製劑協助,擺脫鼻竇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