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68
筆 文章
-
-
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指出,聽力損失與失智症有密切關係,聽損的人可能減少或拒絕社交,大腦也需要花更多時間處理認知運作,進而加速失智症的風險。很多人認為老了退化聽不見是正常現象,因而錯失矯正聽力的最佳時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探討國內的聽損人口數與年齡分布,並提醒正視聽力問題,減少相關併發症。每年約有13萬人因聽力損失就醫,其中因神經損傷造成的聽力損失約9至10萬人,是聽損最主要的原因,與退化有關。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不少人認為聽力漸差是自然老化現象,不需要就醫,其實聽力減損是可以透過治療與輔具等改善。超高齡社會來臨,聽力改善對於維持正常社交功能、生活品質更顯重要。受疫情影響,近年聽損就醫人數較少。近年聽損就醫人數,110年11.5萬人、111年12.3萬人、112年13.7萬人,男女就醫比例相近,多好發於中老年人。石崇良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幾年聽損就醫人數較少,從統計看起來112年人數成長,但與疫情前相比,就醫人數相近,並未出現攀升現象。聽力、視力衰退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有人可能不會因此就醫,石崇良表示,健保就醫數據恐難以反映真實聽損人數,有些長輩就算耳背嚴重,但覺得自己老了自然不會「耳聰目明」,因此不願意就醫。他提醒,聽力損失的原因很多,不只有老化,也有因聲波傳導受阻造成的傳導性聽損、因內耳神經損傷導致的感音性聽損,還有混合性聽損、突發性聽損等,建議找出原因,對症治療。突發性耳聾多可逆,及早就醫很重要。石崇良表示,自己在臨床服務時,與患者的關係大多不錯,但有次跟一位患者打招呼後,對方卻沒反應。後來才知道對方因打抗生素造成腎毒性跟耳毒性,導致「突發性耳聾」,這是抗生素藥物的副作用,隨著症狀改善而停藥,聽力就逐漸好轉。聽力受損並非都是正常老化,有可能受到藥物、病毒影響,民眾不要諱疾忌醫。我國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健康台灣的目標就是建立良好的國民生活習慣。石崇良說,適當營養、運動、減少有害物質、壓力管理、睡眠品質、正向社會關係等都是重要條件;長者維持社交活動不只是正向社會關係,更是維持健康重要一環,因此,聽力照顧不可忽視。聽力影響學習,去年放寬兒童人工電子耳給付標準。健保署於106年7月1日起,給付18歲以下嚴重聽損兒童的一耳人工電子耳,石崇良指出,聽力在學習階段相對重要,給付電子耳讓聽損兒童可聽見,正常回歸學校就讀。當時推估每年嘉惠277位兒童,平均年挹注1億6,540萬元。健保署於112年7月1日起,放寬未滿18歲兒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第二耳給付。電子耳單耳要價57至58萬元,石崇良說,健保給付以前,若自費使用單邊電子耳,後來同一邊耳朵需要更換,也可以再次獲得健保給付,一人終身可獲兩組給付。近期接到耳鼻喉科醫學會建議,將研擬放寬人工電子耳手術給付,針對放寬3歲至18歲兒童聽損程度,也希望增加單耳全聾者納入健保給付條件;等待醫學會補件後將,將送至專家會議討論。健保快易通APP,分階段進行無障礙友善使用。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聽覺障礙者約13萬人。112年起健保署跟五大身障團體,包含聽障、視障、肢障等啟動溝通討論,希望聽取意見改善,把健保署的「健保快易通APP」打造成更無障礙友善的使用。第一階段針對視覺部分改善,例如字體顏色設計、語音朗讀等。下一階段改善規畫即是針對聽障團體的主要訴求「電話掛號」,目前正在研擬如何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串接到各醫療院所的掛號平台,目前程式開發已經完成,屬於驗證階段,預計明年上路。人工電子耳手術健保給付標準成人(18歲以上).學語後失聰且兩耳聽力損失呈≧70dB HL( 0.5、1、2、4KHz).助聽後開放式語言測試得分
-
2024-11-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銘仁 真誠照護小病患 常保赤子心
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銘仁,從小背負父親期待,希望在社會上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有穩定收入,因此開啟從醫之路。在當實習醫師時,因為必須接受內、外、婦、兒科完整訓練,一步步了解自己喜好的醫學領域,且考量自己身材劣勢,並受到當時老師、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黃富源影響,不厭其煩教導下,他決定專精於兒科。重醫病溝通 常蹲著聽診「真誠」、「誠信」、「溝通」是陳銘仁行醫最重要的三個準則。「不要以為病人什麼都不懂,言談之間如果不尊重,病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他說,很多醫療糾紛的起因,經常是來自於病人埋怨,「你沒有跟我說,我怎麼知道」,因此溝通清楚不只保護病人,也是保護自己。兒童心臟科醫師的陳銘仁強調,跟小朋友溝通更要注意,「不要以大人的姿態去跟小病患溝通」,他會逗小朋友笑,也會蹲下來跟小朋友講話,需要聽診時會蹲下來,而不是以大人的視角對話。「有的人會說我『為老不尊』,其實我是有『赤子之心』。」陳銘仁說,心臟科看診要仔細聽是否有心臟雜音,但周遭的聲音很容易干擾,他會閉上眼睛聽診降低外界影響,有次竟然還聽到小朋友說,「媽媽!醫師睡著了!」跟小朋友互動很有趣,他們沒有什麼心機。「兒科醫師就是靠一雙手、一個聽診器,還有一顆心看診。」陳銘仁表示,兒科是人力密集產業,不像其他科別有超音波、心導管等重裝備、重武器,因此在論量計酬的健保給付下,不再受到青睞。憶偏鄉服務 都得自己來陳銘仁說,他剛當醫師那年,兒科醫師招考6人,卻有超過百人報考的榮景已不再,現在則是出現史無前例的兒科招不滿狀況。兒童的醫材跟成人不同,時常缺貨,健保不給付,或是廠商不願意製造,建議政府應適度開放自費醫療,讓經濟許可又願意付費的民眾有更多元的醫材選擇。「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我早期在偏鄉服務時相當有感。」陳銘仁說,他在宜蘭、雲林、台東等地待過,「在偏鄉行醫比較有成就感,大家都要靠你,但樣樣都得自己來。」他曾請纓去蘭嶼服務,雖然只待了一個月,但當時接觸過的每個患者到現在仍印象深刻。當時蘭嶼電力設備不完善,晚上得點蠟燭,電話線路也沒建好,陳銘仁的工作跟生活起居都在衛生局,現在回想,仍歷歷在目。曾有一天晚上民眾敲門,請他到部落幫罹患肺炎的媽媽看病;也曾在半夜幫從床上鋪摔下來的學生治療骨折;甚至忘記打麻醉就電燒菜花等。現在擔任院長的他,也鼓勵學生趁年輕多出去走走,不只累積經驗,也可獲得一生難忘的回憶。愛旅行爬山 想試超慢跑醫院生活之外,陳銘仁喜歡旅行,不只會泳渡日月潭、攀爬玉山東峰,更熱衷自助旅行,曾走訪埃及,並在歐洲旅遊一個月。為了健康,疫情前他每天晨泳,疫情後改為每天走跑步機、騎飛輪,接任院長後,雖然工作更繁忙,但他打算嘗試「超慢跑」運動,維持運動量。陳銘仁專長:一般兒童內科、呼吸道疾病、兒童及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疾病、胎兒先天性心臟疾病諮詢、兒童後天性心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疾病心導管介入性治療現職:馬偕兒童醫院院長、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兒童心臟科資深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馬偕醫院小兒科部主任、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務部主任、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兒科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永不放棄」,保持積極心態,相信醫療團隊。
-
2024-11-22 醫聲.Podcast
🎧|急診壅塞恐延遲治療?「野戰急診室」概念將列入急救指引
急診壅塞已是台灣醫療沉痾,健保署統計,最嚴重的檢傷一級民眾暫留醫學中心急診的時間長達15.43小時,遠超8小時健保品質建議上限,尤其當前國際情勢緊張、天災頻繁、冬季病毒齊發及心腦血管病人激增,壅塞情形恐雪上加霜。對此,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除了須為急診減壓外,醫學會也正規劃延長野外照護(Prolonged Field Care, PFC)指引,盼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為病患做最有利的初步處置,以銜接後續治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複合型災害頻傳 延長醫療照護助患者銜接正式處置 台灣急診壅塞成因複雜,許建清說,現在台灣急診前、中端檢傷及處置無虞,問題出在照護人力短缺,急診病床不似住院或加護病房有數量限制,有些急性問題無法在家處理等,導致後端住院病床壅塞。再加上近年常見複合型災害,例如地震衍生火災、海嘯,或颱風衍生水災、土石流,許建清表示,日本也預測附近的海溝20年內將發生芮氏規模8.0的強震,因此如何使用有限資源,讓患者在送達適宜的照護單位前,接受基礎照護,是台灣急診的燃眉之急。起源自戰爭的延長野外照護(又可稱延長醫療照護)正是解方之一,先在災害現場、救護車、中繼站醫院等處,初步判斷患者傷勢並處置,最後再銜接最適宜的醫療照護單位。許建清以重大外傷患為例,救護人員會先將患者送至較近的地區醫院,接受插管、止血、輸血等措施,狀況稍微穩定後,再轉送至較遠的醫學中心。或是某工廠員工的手被攪拌機捲入,大量失血有休克死亡風險卻動彈不得,此時由麻醉科、外科、骨科、急診科醫師組成的外展急救小組趕赴現場,為其插管、麻醉,進行截肢手術,再後送到醫院接受完整醫療照護,「小組就像搭建一座橋,讓患者能從事發現場順利連接至合適的地方。」許建清指出,國內正積極準備重大緊急災害的因應措施,像是醫學會到各國觀摩救難演習,確認關鍵基礎設施及緊急救護設備,並研擬延長醫療照護指引,辦理教育訓練,制定照護標準流程,實際演練,再藉由回饋修訂指引。醫中急診壅塞嚴重 各界創造「社區醫院」因應急診室即使在壅塞的情況下,也可使用PFC的概念。回看國內急診現況,健保署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顯示,多數負責醫院急診均有人等待住院,尤以醫學中心最為嚴重,截至11月20日,全台前三名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80人、台大醫院73人、永康奇美醫院64人。同為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長的許建清表示,患者滯留於急診,不僅病家無法好好休養,醫療人員也得在看診及留觀間疲於奔命。為減輕急診壓力,尚有行動能力的感染患者可接受「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病箘藥物(OPAT)」;奇美醫院則提供「急診出院-居家照護」,讓急診患者經適當處置或待床期間病況好轉後返家,必要時再轉回急診。健保署七月也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aH)試辦計畫,讓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患者,搭配遠距醫療設備,於家中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許建清指出,新加坡預估能降低10-20%的病床量,使醫療更具彈性與韌性,「急診室不只在醫院,只要有設備與人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急診室。」許建清小檔案現職: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教育部部定教授經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鄭友寧特別感謝:台灣急診醫學會、奇美醫院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19日凌晨辭世,享壽83歲,由於不久前才與好友、部屬聚餐,席間並無異狀,驟然的噩耗讓人震驚。最近天氣多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醒,環境冷熱交替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會升高,患者發病前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不適,建議民眾留意身體警訊,及時警覺與求助。最熱和最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發病前走路就不舒服衛福部統計,2021年急診20大疾病,包括頭(部)傷害、食道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泌尿系統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及肺炎,其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居第11名。洪惠風說,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其中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急性冠心病。針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洪惠風曾引述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包括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且冷比熱更可怕,兩者相差4至5倍。他也提醒,患者發病前的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心肌梗塞病情十萬火急 拖久了很多後遺症另外,胸悶、胸痛,肩部、頸部、背部,甚至是下巴痛、左手痛、耳朵痛,或呼吸困難、疲憊、冒冷汗等症狀,可能都與心肌梗塞有關,行動或運動時,不適感能更明顯。洪惠風說,也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只是突然胸悶、胸痛,接著心律不整倒地,此時若未及時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立刻送醫,很有可能因此死亡,「不是每個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救得回來。」洪惠風強調,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般十萬火急,要把握每分每秒趕快就醫,越早把血管打通,被火燒掉的房子區域就越小,甚至可以幾乎完全康復,「但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甚至死亡。」洪惠風說,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老化、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且若長期情緒不佳、壓力過大、飲食與作息不良、病毒感染、組織發炎等,發病風險就也愈高,而當心肌梗塞當下,救援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及時警覺與立刻求助,才能留住一線生機。
-
2024-11-21 焦點.健康知識+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最近身邊感冒、流感的人愈來愈多。多數人偶爾都會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鼻咽炎等,如果症狀輕微,有的人甚至不看醫生,靠自身免疫力自行痊癒。但流感則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以免引發重症。而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如能輔以食物補充營養、舒緩症狀,一定可以好得更快。當你快感冒了、或感冒了,請注意以下這些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如秋冬盛產的柑橘類水果就是感冒時的好食物,辣椒竟能緩解喉嚨痛!而咖啡因及油炸物等,請暫時不要吃,以免病情加重。感冒適合吃的10項食物1.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湯汁也提供必要的水分補充,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素。2.柑橘類水果如柳丁和葡萄柚,其含的維生素 C 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降低患感冒的風險。3.優酪乳優酪乳含有活的有益細菌,例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整體免疫健康有幫助。4.辣椒辣椒無法治癒感冒,辣椒當中的辣椒素可以稀釋粘液以清理鼻塞並緩解充血、但幫助清理呼吸道,還可以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5.蜂蜜蜂蜜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促進組織修復,舒緩喉嚨,減少刺激和感染,使其更容易吞咽並抑制咳嗽。6.大蒜與柑橘類一樣,大蒜可以從一開始就降低感冒的風險、增強免疫力。感冒了也可更快地恢復並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7.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快速、易消化的能量。香蕉還富含鉀,對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都很重要。8.生薑生薑含有薑辣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減緩喉嚨痛和發炎情況。可將新鮮生薑片浸泡在熱水中 10 分鐘,當水喝。9.咖哩咖哩包含了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成分,如大蒜、生薑和辣椒,提供抗發炎、抗菌等好處。10.新鮮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它們也是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能創造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環境,進而強化免疫系統。感冒不適合吃的5項食物感冒、流感生病時,也應暫緩吃一些平時你可能愛吃的食物,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健康,在你生病時更會讓你症狀惡化。包括酒精、咖啡因、糖分、高鹽、油炸食物。感冒一定要吃藥嗎?也有不少人疑惑,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吃藥嗎?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及症狀較嚴重流感,也最好就醫治療。事實上,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食藥署也指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市售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亦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數據,本流感季從十月至今,已累積219例流感重症,以A型H1N1居多,並已有34人死亡,創下十年同期新高。下周又迎來一波冷空氣,疾管署預估12月流感流行期將提早報到,提醒慢性病及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9 醫療.呼吸胸腔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視肺功能變化
11月20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今年主題是「Know Your Lung Function」,呼籲民眾多重視自身肺功能的變化。WHO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每年超過5000人因為COPD死亡。COPD是影響肺部和呼吸道的慢性病,因吸菸、空氣汙染、呼吸道感染、長期過敏、老化、遺傳等因素產生長期不正常發炎反應,導致肺部氣管產生不可逆、退化性的狹窄或阻塞,COPD患者較一般人感染肺炎風險增8倍,罹患肺癌風險增2倍。患者會出現「咳、痰、喘」症狀,治療目標以減少症狀、降低發作頻率和惡化程度為主。臨床上,除了口服藥物外,患者可藉由使用不同成分的吸入劑(Inhaler)控制疾病,若疾病進展到末期,藥物療效不佳時,可考慮安排外科手術,如肺氣泡切除手術、肺臟容量縮減手術、肺臟移植等來改善肺部功能。藉由吸入方式攝取藥物,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亦可降低全身性吸收,避免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藥物經由肺部吸收的途徑,可避免因藥物經過消化道、肝門靜脈系統而被代謝失去活性,導致進入循環的藥量減少、藥效降低的風險。吸入性類固醇在COPD治療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擔心使用含類固醇吸入劑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以吸入取代口服投藥,可減少全身性不良反應,有些患者使用後可能喉嚨疼痛、聲音嘶啞、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等,但用藥後以清水漱口或刷牙可獲得改善,用藥後如有不適,回診時應告知醫護人員,避免因不敢用藥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患者需正確使用吸入劑,才能使藥物順利進入肺部達到期望的療效,各類吸入劑的使用方法與技巧不盡相同,可藉由醫療人員的現場指導或透過藥物仿單、衛教單張、線上教學影片,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COPD除了用藥控制外,民眾也可透過戒菸和避免接觸二手菸、三手菸來預防惡化。
-
2024-11-15 養生.營養食譜
流感重症、死亡創新高!陳月卿推薦喝「1碗湯」 抗感冒 南瓜洋蔥5食材聯合作用效益增
聯合報報導,2024年流感季才不到半個月,流感重症及死亡的人數就寫下10年同期新高。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示警,如果年底時流行的流感型別轉換成「H3N2」,將對幼兒跟長者造成極大威脅,應該小心提防,盡快施打流感疫苗。入秋各類病毒活躍,面對即將到來的秋冬疫情,常南北奔波、很少生病、體力很好的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建議,民眾感覺快感冒時,可以喝一碗「抗感冒五行湯」」保養,不只可讓身體舒服,病氣一掃而空,這碗湯也是讓自己維持體力,少生病的原因之一。五食材聯合作用,抗感冒效益大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陳月卿就靠著「抗感冒五行湯」養生,平安度過新冠病毒肆虐。「抗感冒五行湯」也可稱為「懶人五行湯」,食材包括南瓜、洋蔥、高麗菜、番茄和馬鈴薯,色澤繽紛,可增加食欲,採用用蒸的烹煮方式,營養比較不會流失,味道十分鮮甜,很適合秋冬食用。此道湯品中,除了有金黃色的南瓜、紅色的番茄、白色的洋蔥、高麗菜及馬鈴薯外,也可視個人喜好加入菇類、毛豆等蛋白質食物,一碗湯有全穀雜糧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茄紅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可當成一餐主食,不僅烹煮好上手,好喝又營養。多重營養助攻,有效抵禦外來威脅南瓜「只要加入當季南瓜,就非常好喝。」陳月卿指出,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高鉀,熱量較低,保眼、護膚,可幫助身體修補,連皮一起食用,纖維質更多,是很好的主食來源。洋蔥洋蔥含有豐富維生素C與礦物質鉀、鈣、磷等營養成分,也含硫化合物、硒,陳月卿說,可幫助殺菌、免疫力運作,是抗感冒重要戰力。番茄對抗感冒時,番茄也是很狠角色,陳月卿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具有很強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力,特別是煮熟的罐頭番茄,濃縮許多茄紅素精華,能充分發揮茄紅素功用。高麗菜高麗菜含有維生素C,有助抵抗感冒,且讓人更有體力、活力,也含有鈣、鐵、磷等身體微量營素素,以及維生素K、U等成分,有助修補黏膜。馬鈴薯湯品中加入馬鈴薯,可增加湯的甜味,陳月卿說,馬鈴薯富含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A、B群、鉀等營養素,具有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降血壓、提升免疫力等功效。透過多種原形食材,帶來抗感冒、維持體力好能量陳月卿指出,這道湯品把各種蔬菜、原形食材一起燉煮,喝一碗湯,等於喝下許多天然營養素,並且色、香、味兼顧,可對抗感冒、維持體力,有效提升全身健康。抗感冒五行湯食材:洋蔥1/2顆、南瓜1/2顆、番茄2顆、馬鈴薯1顆、高麗菜葉數片、番茄罐頭1罐(含整顆番茄)作法:1.洋蔥、番茄、馬鈴薯切塊,2.南瓜連肉帶皮切塊,可保留南瓜籽打精力湯,或磨成豆漿亦可。3.將所有食材放在一個大一點的燉盅,以蒸燉鍋或電鍋蒸40分鐘,即可享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5 醫療.呼吸胸腔
肺阻塞有4高危機 醫師籲打疫苗保護
一名62歲肺阻塞病人,平常有咳、痰、喘症狀,某日夜咳不止且無法呼吸,家人連忙送急診治療,幸好從鬼門關救回。沒想到,一個月內又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委員柯信國指出,肺阻塞(COPD)早期多無明顯症狀,經過長時間的呼吸道發炎反應,會提高感染其他疾病機率。肺阻塞是一種慢性疾病,且無法根治。柯信國說,肺阻塞病人正面臨高死亡率、高住院率、高惡化率、高共病率的「四高危機」,建議應從提升疾病診斷與照護品質著手改善,避免變成嚴重肺阻塞,讓病程進入呼吸衰竭。肺阻塞應該邁向優化治療品質階段,從疫苗、戒菸、營養、復健等多方面照護介入,降低四高風險。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台灣肺阻塞風險暨照護普查」結果顯示,有肺阻塞惡化史及其他高風險因子的病人,包含明顯呼吸道症狀、頻繁咳痰、心血管共病等,病情再次惡化的機率為低風險病患的9倍;心血管共病者風險也增加4.4倍,顯示肺阻塞不只是呼吸問題。肺阻塞及心血管疾病雖然是二個不同系統的疾病,其共同危險因子「吸菸」會加重原本的胸腔問題及心臟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指出,咳、痰、喘甚至胸悶等症狀全部混在一起時,許多人會以為只是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忽略心肺發出的警訊,等到罹患肺阻塞疾病時,已經錯失黃金治療期。周昆達說,這份普查資料也顯示從未吸菸相較已戒菸、持續吸菸的肺阻塞病人,惡化風險下降29%,接種疫苗比未接種疫苗的病人,中重度惡化風險降低了13%。建議吸菸、65歲以上長輩,每年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肺阻塞急性發作。
-
2024-11-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看遍各科看不好,「心理性咳嗽」做一件事後才緩解!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二十:心理性咳嗽【建議就診科別】身心科 (精神科)美魔女上班族陳姊,去年得過新冠肺炎後,一直反覆咳嗽。一開始有痰,新冠康復後轉成乾咳,並合併腦霧和失眠的症狀。陳姊描述這種乾咳,比較像是喉嚨癢引起咳嗽、常常因為覺得癢癢的清喉嚨,導致不容易入睡,干擾生活與睡眠。看遍各科看不好咳嗽 放長假後終緩解陳姊看過很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胸腔科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都覺得肺和喉嚨沒有問題,氣喘的檢查均陰性,嘗試給過氣喘藥物,症狀也不見改善。腸胃科也去看過了,懷疑是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但吃胃食道逆流和鼻涕倒流的藥物也沒有明顯改善。陳姊看遍了各科的醫師,咳嗽問題還是不見緩解。因嚴重影響睡眠,而轉至身心科治療。身心科諮詢後發現,陳姊在職場上是女強人,在外力求完美,一定要化妝打扮才會出門,身為主管,工作壓力也大,尤其是月底結算業績前,咳嗽症狀較明顯,反而在休假出遊改善,曾經去放長假去東部度假一周,完全沒有咳嗽。生理性、心理性病因常彼此影響 醫人醫病要醫心在進入醫學鑑別診斷殿堂時,前輩們很常會提醒我們,當排除所有具體生理可能導致疾病原因還是找不到病因時,要考慮心理性因素。這句話的前提就是,要先努力的把生理性的病因都檢查過,才能說是心理性的病因。踏入臨床十幾年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轉變為,其實有很多生理性病因也是來自心理性病因,他們彼此會交互作用,因此,很多時候,生理與心理無法切割的十分清楚。陳姊的狀況,其實可能仍合併了焦慮相關的胃食道逆流咳嗽,甚至也有可能具有過敏性呼吸道的體質,然而,為什麼前面的醫師治療都沒有效果呢?有句話說,醫人醫病要醫心。心病沒醫,身病難好。舉例來說,在腸胃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治療建議中,除了腸胃科的治療藥物外,已經很明確地把身心科用藥放在最後一線。身心症常因自律神經功能已異常在精神科的領域,這些無法歸類的心理導致生理疾病,稱為身心症(somatic disorder),以咳嗽來說,過去簡稱心理性咳嗽,目前正名為身體化咳嗽症候群 (Somatic Cough Syndrome),身心症的診斷前提如前所述,要先排除生理性疾病,後續再經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這些個案的身體化症狀,雖然是心理性因素引起,並不代表他們是「故意」演出症狀,身體化症狀的表現,是因為個案的自律神經功能已經有異常,因此可能出現異常的調控,導致咳嗽的症狀。陳姊在王醫師診斷身體化咳嗽症候群,給予身心科藥物治療後,咳嗽痊癒,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因此,臨床上對於咳嗽治療反應不佳,諸多檢查已排除了實質器官造成疾病,個案仍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轉介身心科做身心、自律神經狀況的檢查,評估有沒有身心症的可能性,做到同時醫人醫病又醫心。【參考資料】1.Vertigan, Anne E., et al. "Somatic cough syndrom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sychogenic cough) and tic cough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habit coug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hest 148.1 (2015): 24-31.2.Vertigan, Anne E. "Somatic cough syndrome or psychogenic cough—what i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9.3 (2017): 831.3.Dockry, Rachel J., et al. "Chronic coug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of autonomic symptoms." ERJ Open Research 7.3 (2021).(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1-03 醫療.百病漫談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慢性發炎導致疾病-商機篇哈佛大學在2022-3-29發表Should you be tested for inflammation?(您應該接受發炎檢查嗎?)。作者是Robert H. Shmerling醫生,哈佛醫學院風濕病科臨床主任。長期發炎會導致慢性疾病和死亡,但如果您只是依賴頭條新聞來獲取健康信息,您可能會認為消除炎症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甚至可能消除衰老。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如此,近年來我們對慢性發炎如何損害健康的了解已經大大加深。有了這種認識,就出現了三個常見問題:我是否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有發炎?我怎樣才能知道我是否患有發炎?有發炎的檢測嗎?發炎的檢測醫療保健使用許多發炎檢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測試無法區分急性發炎(可能因感冒、肺炎或受傷而發生)和更具破壞性的慢性發炎(可能伴隨糖尿病、肥胖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發炎檢測:1.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此測試測量紅血球沉降到垂直血液管底部的速度。當發炎存在時,紅血球下降得更快,因為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使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雖然會因實驗室而異,但正常值通常在 20 毫米/小時以下,而超過 100 毫米/小時則是相當高。2.C反應蛋白(CRP)。當發炎存在時,肝臟中產生的這種蛋白質往往會升高。正常值是小於3mg/L。超過 3 mg/L 的數值通常用於識別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全身性發炎可使 CRP 升至 100 mg/L 或更高。3.鐵蛋白。這是一种血液蛋白質,反映了體內儲存的鐵質。最常用於評估貧血者是否缺鐵,在這種情況下鐵蛋白水平較低。或者,如果體內鐵過多,鐵蛋白水平可能會很高。但當存在發炎時,鐵蛋白水平也會升高。典型的正常範圍是 20 至 200 mcg/L。4.纖維蛋白原。雖然這種蛋白質檢測最常被用來評估凝血系統的狀態,但當存在發炎時,其水平往往會上升。正常的纖維蛋白原值為 200 至 400 mg/dL。發炎檢測有用嗎?在某些情況下,測量發炎可能非常有幫助。診斷炎症狀況。其中一個例子是一種稱為巨細胞動脈炎的罕見疾病,其ESR 幾乎總是升高。如果新出現的嚴重頭痛和下顎疼痛等症狀表明一個人可能患有這種疾病,那麼上升的ESR就可增加對這種疾病可能性的診斷。監測發炎狀況。例如,當某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時,ESR 或 CRP(或兩種測試)有助於確定疾病的活躍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如何。這些測試都不是完美的。有時會出現假陰性,有時會出現假陽性。您應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嗎?目前,發炎檢測並不是所有成年人常規醫療照護的一部分,專家指南也不建議這樣做。就我所知,只有一個團體在沒有特定原因的情況下會建議對所有人進行常規發炎檢測,那就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發炎檢測的公司。發炎可能是無聲無息的——那為什麼不進行測試呢?確實,慢性發炎可能不會引起特定症狀。但是,對許多疾病而言,常規的篩檢是比炎症檢測來得更有幫助。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丙型肝炎及其他慢性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大多數這些病症的標準醫學評估不需要進行發炎測試。如果您確實患有這些病症之一,您的醫療團隊可以推薦正確的治療方法。總結發炎測試在醫學評估和監測某些健康狀況(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作為常規測試,它顯然沒有幫助。更好的方法是養成健康的習慣並接受常規醫療護理,以識別和治療導致有害的發炎。版主總結:儘管慢性發炎的確是跟某些疾病有關,但如果您因為擔心發炎而私自購買檢測方案(例如Zoe這家公司的「個人化營養計劃」),那您就只會是詐騙的受害者。真正重要的是,要用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來降低發炎的風險。原文:慢性發炎導致疾病-醫療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3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直乾咳查不出原因 竟是吃血壓藥引發呼吸道敏感!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八:藥物副作用【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五十幾歲的黃小姐,最近一兩個月一直乾咳,不一定什麼時候咳嗽,也沒什麼麼痰。她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就算是之前得新冠肺炎,也是咳個一兩個禮拜就好了。黃小姐本身也沒有氣喘和抽菸的狀況,最近也沒有流鼻涕,吃止咳藥好像會好一點,但沒吃藥又開始咳,讓她困擾不已,因此來到胸腔科門診就醫。血壓偏高換藥吃 引發咳嗽、呼吸道敏感門診回顧黃小姐這兩個月的健保雲端紀錄,最近的胸部X光並沒有異常,病史問起來也不像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或氣喘等常見慢性咳嗽的原因。雲端上只有看到高血壓的長期用藥。仔細看了一下黃小姐的資料,上次慢性處方簽有調整過藥物,增加了一個血壓藥。對了一下時間,剛好快要到下一次回診的時間,也就是黃小姐血壓藥物調整約莫是三個月前的事。詢問起來,原來是黃小姐血壓控制原來只服用單線藥物,但血壓偏高,因此高血壓的醫師上次回診時加了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這是一種常見的血壓藥物,降壓效果良好,對心臟和腎臟功能都有保護作用。然而,這個藥有個小小的缺點,有少數個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咳嗽或呼吸道敏感的副作用。通常症狀再加上藥物一個月內就會發生,有些人要吃到六個月才出現,有些人才吃一次就有感覺。症狀以乾咳為主,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若出現這樣的副作用,可以更改成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咳嗽的機會大幅下降,藥效一樣可以達到相同降壓和器官的保護效果。我請個案回高血壓的門診調整血壓藥物,個案停止使用ACEI後,咳嗽很快就改善痊癒。對於慢性咳嗽檢查正常的患者,應該要檢視其常規使用藥物,評估近半年有沒有更改藥物,更改藥物的時間是否跟咳嗽發生時間有時序性,比如說改藥後一個月出現咳嗽。倘若更改的藥物是屬於常見和咳嗽副作用相關的藥物,就要考慮調整藥物,觀察個案是否會因此改善。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導致咳嗽副作用的藥物,其他和咳嗽相關降血壓藥物還包含:乙型阻斷劑可能引起氣管敏感的咳嗽;鈣離子阻斷劑可能會放鬆食道括約肌導致胃食道逆流相關咳嗽,須視個案的症狀去釐清可能原因。其他藥物如降血糖藥物:Sitagliptin、降血脂藥物:Statins類、止痛嗎啡藥物;Fentanyl、青光眼眼藥水:Latanoprost均有部分報告提其跟咳嗽有關。臨床上也找不到其他原因時,也要列入考慮。當然,如果有的個案慢性病用藥已經好幾年都沒更動了,最近一兩個月的咳嗽,跟他的藥物有關係的可能性就不大,就要朝其他可能去去判斷了。參考資料:1.Shim JS, Song WJ, Morice AH. Drug-Induced Cough. Physiol Res. 2020 Mar 27;69(Suppl 1):S81-S92. doi: 10.33549/physiolres.934406. PMID: 32228014; PMCID: PMC8604055.2.Ding, H., Shi, C., Xu, X., & Yu, L. (2020). Drug-induced chronic coug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9(5), 3562570-3563570.3.9 Medications That Cause Coughing: Here’s What to Know About a Drug-Induced Coughhttps://www.goodrx.com/drugs/side-effects/medications-that-cause-coughing(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9 醫療.指甲.足部
為什麼指甲會有直條紋?詳解指甲紋路出現原因:橫紋需注意
你有仔細觀察你的指甲嗎?無論手指甲或腳趾甲其實不是光滑的,而是有可見的線條或凹痕。事實上,它跟你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指甲上的紋路有哪些類型?.沿指甲方向垂直延伸的縱向或垂直條紋。.從手指的一側穿過到另一側的橫條紋。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的指甲上會出現直條紋(豎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出現橫條紋的常見原因和內部或外部創傷有關,導致生長中斷。直紋最常見的原因專家指出,最常見的原因是衰老,你可能會注意到這些紋路出現在所有指甲上,但這並不是直紋出現了,而是其他部分消失。簡言之,這就像是身體其他地方出現皺紋一樣,肌膚凹陷的地方會在指甲上形成非常細小的縱向條紋。橫紋最常見的原因專家指出,指甲上的橫條紋或凹痕通常是由博氏線(Beau’s Lines)引起的。當某些東西干擾指甲生長時,可能會出現這些橫紋。造成的可能原因包括:.化療。.美甲造成的損傷。.指甲受傷,例如用手指猛撞門或有東西掉到腳上。.周邊血管疾病 。.患有高燒的嚴重疾病,例如COVID-19、麻疹或肺炎。專家表示,任何形式的創傷都可能導致指甲生長的暫時中斷,這種中斷是由指甲基質經歷的,可能導致博氏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每次有人生病時都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你有反覆出現的博氏線,這可能是你有某種持續中斷指甲生長的病症,應該就醫諮詢。能從指甲看出是否缺乏營養嗎?雖然有說法指出現條紋可能是缺乏礦物質或維他命的症狀,但拉專家表示這種情況是極為罕見的。你必須有相當受限的飲食,才能讓身體狀況僅通過指甲的跡象就被察覺。至於指甲出現白點意味著什麼?專家解釋,它們通常是由物理創傷造成的。人們通常認為這是營養缺乏,但實際上並不是。【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s: Ridges in Nails.What your nail ridges reveal about your health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19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成全球第2大流行病 專家:骨折死亡率遠高於癌症
根據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在2070年達到46.5%。人口老化讓骨質疏鬆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髖部骨折率更高居亞洲首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說,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流失,尤其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建議民眾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24%,遠高於許多癌症,且近80%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陳垣崇表示,長者更是骨折高危險群,骨質疏鬆性骨折長者,近半數在1年內會再度骨折,且2次骨折後死亡風險大幅提升,建議患者藉由藥物治療,改善骨質密度,並遵從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確保療效,並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才察覺病情。陳垣崇表示,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風險增加,造成患者長期臥床,連帶導致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等感染風險,並造成營養不良、情緒低落等情況,影響生活品質。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陳垣崇提醒民眾,可藉由改善居家環境,保持燈光明亮、地面乾燥,並穿著防滑鞋以降低跌倒風險,平日也須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才能對抗骨質疏鬆。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八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3年!哈佛研究:60歲開始養成都不嫌晚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NUTRITION》期刊發表研究,根據一項關於美國老兵的調查,發現有八種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與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分析了719,147名40歲至99歲美國老兵的數據(研究期間有3337人離世),結果發現在中年養成8個生活方式,就能幫助延長壽命21~24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健康專家Xuan-Mai Nguyen表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這八種習慣的人群,與不遵循以上任何一種習慣的人群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八種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八個生活方式讓你年輕23歲1.運動這項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的風險降低46%。Nguyen表示,發現壽命較長的人每周都會進行7.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的運動。代謝當量是一個衡量運動強度的單位,可以粗略理解為每小時運動所消耗的大卡數。每周運動7.5代謝當量是什麽概念?相當於跑步47分鐘、騎自行車48分鐘、游泳55分鐘、打籃球1小時、划船1.5小時的運動量。2.不濫用止痛片避免止痛片成癮是延長壽命的第二大關鍵因素,可將早逝風險降低38%。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已將止痛片成癮列為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雖能緩解疼痛,但止痛片服用過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抑制呼吸。3.不吸煙這項研究指出,從不吸煙可將早逝風險降低29%,並且「什麽時候戒煙都不晚」。目前世衛組織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任何年齡段開始戒煙都有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中風等心血管疾患風險的好處,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4.緩解壓力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承受壓力也逐漸增大,有效控制壓力可將早逝風險減少22%。緩解壓力對於心理健康、提升夫妻生活精力、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都有益。如果只靠自己無法有效解壓,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支持等。5.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飲食可使長壽概率提高21%,而且我們只要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計劃就可以,不必成為嚴格的純素食主義者。在所有植物性飲食中,Nguyen本人最為認可的是富含全穀物和綠葉蔬菜的地中海飲食。6.避免酗酒每天喝四杯以上酒或含酒精飲料就可稱為酗酒,避免酗酒可以將早逝風險降低19%。7.睡眠充足睡個好覺(每晚7至9小時且不失眠)可將全因過早死亡減少18%。數十項研究已證實,睡眠不佳是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早逝)原發和惡化的關鍵推手。8.良好社會關係這項研究發現,被積極的社交關係包圍可以延壽5%。與擁有融洽社會關係的人相比,曾被社會孤立過的人全因死亡率要高出32%,感到孤獨的人比沒有感到孤獨的參與者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4%。
-
2024-10-17 醫療.感染科
還沒打疫苗就得流感,還需再打流感疫苗嗎?羅一鈞提供建議
預防流感,十月一日起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最近天氣變冷,氣溫不穩定,是否導致流感疫情提前升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最近秋老虎發威,目前預估流感疫情高峰仍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民眾可先接種疫苗,等待疫苗產生保護力。他也提醒,民眾若已感染新冠或流感,應在無發燒或相關症狀的前提下,再接種疫苗。流感流行期 預估在11月底至12月東北季風來襲,氣溫也開始逐步下降,羅一鈞之前曾經提醒,流感與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可能提前升溫,他今天進一步指出,秋老虎造成的「暖冬」威力發作,因此目前預估流行期仍維持在11月底至12月左右。已感染新冠或流感還可打流感疫若嗎?適逢流和新冠疫苗接種季節,若最近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建議間隔多久才能施打疫苗?羅一鈞建議,感染新冠後,發病或確診日起84天、3個月以上,再接種新冠疫苗。相較之下,他指出,流感痊癒後則無硬性的接種時間間隔限制,民眾盡量要在無發燒或相關症狀的前提下接種,目前採取分階段開放個別對象施打,請大家把握機會。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醫師曝頻繁感冒5原因!感冒可以不要看醫生嗎?
每逢秋冬感冒流行季,總有一堆人感染流感。不過也有一些人,不只是在流感旺季生病,而是平常就很常感冒,這些人真的是比較虛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家庭醫師、醫學博士Neha Vyas分析,以下5個原因,可能是造成你比別人容易感冒的凶手,而其中一些原因是可以預防的。為什麼我比別人容易生病?1.壓力研究指出,慢性或長期的壓力,是人們比平常更容易生病的第一大原因。慢性壓力會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長期而言,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動脈粥狀硬化或堆積導致心臟病、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濕疹、胃潰瘍等現有疾病顯著惡化。2.年紀大了年紀大會比較容易生病。Vyas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系統不再像年輕時運作良好。人無法控制自己變老,但還是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及營養補給來彌補缺失。3. 常接觸細菌日常有3種情況較可能經常接觸到細菌:.經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常搭飛機的人,因為擁擠的飛機、公車或地鐵很容易傳播細菌。.如果你的娛樂或社交活動較多,特別是需要經常跟人握手,你就更有可能生病。.如果家裡有小孩,大人也會比較頻繁的感冒,多半是被抵抗力較弱的小孩生病所傳染。4. 口腔不健康口腔中存在許多細菌,不健康的口腔會影響整體健康,因此,要盡可能照顧好你的牙齒和牙齦,以預防口腔感染,及創造更健康的口腔微生物,口腔中如有大量的有益細菌,將可以幫助你更輕鬆地抵抗病毒和有害細菌。5.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導致你較頻繁生病。這通常是治療的結果導致,不是疾病本身。類固醇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藥物,但它會使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讓你較容易生病。6個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了解了上述幾項造成生病的常見原因,想要減少感冒,當然就從導致的病因改善,才能增強免疫系統,而這得從日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不幸還是生病了,則要盡可能待在家裡,別再到處趴趴走散播病毒。1.減少壓力2.健康的飲食3.適度的活動4.充足的睡眠5.定期看牙醫,照顧口腔健康。6.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以免將細菌和病毒傳播到眼睛、鼻子和嘴巴。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何時需看醫生?感冒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這是網路上經常有人在討論的議題。衛福部「台灣e院」上面也有相當多相關詢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感冒根本不需要看醫生,甚至也不需要吃藥,就讓它自己好;但也有人說不看醫生經常只會拖到病程變嚴重,不然就是一直傳染給別人。根據「台灣e院」醫師線上回覆指出,確實一般輕微的感冒,大部分3~5天就會自然痊癒,許多人不必吃藥也會好。但如果有自體免疫不足、免疫力較弱、過度疲勞、具有慢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併發症,例肺炎。所以感冒要不要去看醫生,真的得視自身的情況考量,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此外,如是感染流感病毒,因其症狀較複雜及嚴重,傳染力也較高,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藥師沈采穎也曾受訪指出,發燒、打噴嚏、咳嗽、喉嚨痛等輕微的感冒症狀,主要是靠免疫力殺死病毒,並無特效藥,因此最好多喝水多休息,等待免疫力恢復;若超過3天症狀沒有緩解,再就醫。而如果有去看醫生,診所開藥或藥局的指示用藥主要作用是緩解不適症狀,若是症狀緩解,就可停藥。但如是流感、新冠吃抗病毒藥,就一定要吃完療程。【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Why Do I Keep Getting Sick? .衛福部「台灣e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6 醫聲.醫聲
秋冬肺炎來襲!老人肺鏈疫苗應2劑 僅18%接種率恐防護不足
「現在參加九九重陽餐會或告別式場合,常聽到老人談起『肺炎』關鍵字,還有老人是因肺炎往生…」近來,不少立委在地方跑行程時,發現入秋後天氣變化大,肺炎鏈球菌感染恐成長者殺手之一。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勲提醒,許多老人因免疫低下,感染肺炎初期不會發燒,只是「累累的」,等演變成敗血症已意識不清、需緊急送醫,而目前肺炎鏈球菌的兩劑接種率只有18%,沒接種疫苗的年長者易成為病毒侵襲的對象。在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與王正旭立委辦公室近日所舉辦的「接種兩劑肺鏈完整保護力,守護長者健康不肺力」記者會中,出席記者會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直言,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偏低,老人家常受一些謠言混淆,事實上,「老人家身體弱,免疫系統較弱,打疫苗時,身體較不會產生激烈反應,反而更安全」。衛福部在去年十月,針對65歲以上年長者,提供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兩劑公費疫苗,不過根據疾管署資訊,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中,目前兩劑皆已施打的比率,只佔18%。鼓勵打疫苗,大家一起來李秉穎、蔡兆勳與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立委王正旭、黃秀芳、何欣純、蔡易餘與莊瑞雄認為,想幫年長者透過打疫苗「顧肺、強心、活腦」,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應納入長照機構評鑑、評核指標,目前宣傳只著重於「疾管家」App,年長者對使用App常擔心詐騙,策略需改變,基層診所、社區衛生所、長青會、社區長照據點等也要一起持續宣傳,才能有效提升接種率。吳玉琴指出,賴清德總統一上任,中央長照經費將增加至 927 億元,這顯示政府對長者長照、照護的重視,不過政府今年秋冬僅宣傳「左流右新」施打政策,事實上,「65 歲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提升年長者保護力的重要政策之一,尤其肺炎再度成為我國十大死因第 3 位,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應呼籲長者接種2劑,提升肺炎鏈球菌接種率為當務之急。系統有警示,醫師可以馬上行動李秉穎建議,在基層診所、各醫療院所所建置的資訊系統上,可由衛福部協助設置疫苗警示、提醒機制,當高齡病患因慢性病到基層診所就醫而過去沒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系統就會提醒,醫師一接收到訊息,便可以馬上鼓勵病患施打疫苗。王正旭強調,疫苗施打的「可近性」也是重點,從社區衛生所、社區診所,到醫院外展服務,都要一起宣傳、鼓勵,當接種率上升到80%以上,年長者的健康餘命就有機會提升,也可得到更好保護。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對於肺炎鏈球菌接種率,明年預計增加預算,透過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宣導。在105年,疫苗接種也預計列為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指標。至於納入長照評鑑部分,需各司部合作,未來持續努力。
-
2024-10-15 醫聲.醫聲要聞
90歲阿伯發炎指數飆升,在宅醫療團隊「這招」找出禍首!
住在偏鄉台東都蘭的一名九十多歲老伯,因為行動不便而在家裡接受居家醫療照顧,這天突然發了高燒,在過去,移動困難的老伯恐怕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與護理師們接獲消息,趕緊到老伯家中診斷,先快篩確認不是流感、新冠感染後,使用攜帶式超音波檢查,確認為尿液囤積所導致的攝護腺發炎,在家就可以接受抗生素治療,於是老伯終於退燒、發炎指數下降。健保署在今年7月1日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納入健保給付,包括「居家醫療個案」、「照護機構住民」與「急診行動不便的民眾」,且疾病為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者,就可以由醫護人員到宅,提供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在家住院。對此,余尚儒說,「這是最有效率的醫療模式」。 , 在宅醫療,讓醫療量能更有「韌性」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指出,美國、日本與新加坡的在宅醫療、居家照護成為重要趨勢,採取「病人不動,醫護人員動」,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而在宅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服務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奇美醫院現在也搭配遠距醫療、遠距檢測等創新科技的輔助,使用第一台攜帶式X光機,讓醫療團隊更有能力在社區、居家場域照顧病患。事實上,在宅醫療也為疫情詭譎多變的時代帶來新解方。林宏榮表示,在宅醫療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等,可增加醫療韌性。這點尤其重要,因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 , *。一旦遭遇像新冠疫情等新興傳染病侵襲,若醫院病床有限的情況下,病患可以接受在宅醫療,也就是「在家住院」的概念,醫院醫療量能較不會因病患過多而崩潰,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家屬也成為照顧人力,對於醫療人力的運用,會更有效率。要篩不要猜 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長期投入在宅、居家醫療領域的余尚儒分享到,疫情期間到宅服務新冠快篩是必要動作,疫情社區化的現在,以他們服務的病患來說,當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病患一出現感染症症狀,醫療團隊會協助進行新冠快篩,以及疾病鑑別診斷,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或其他感染症造成,一旦確認診斷,便盡快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相關藥物處方箋。若病況嚴重到需要後送醫院,也會有綠色通道可以緊急就醫。此外,不少年長者住院因為臥床束縛、發生譫妄而受苦,令人心痛。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不僅可以讓病人在家舒適的住院,更縮短治療天數,林宏榮也發現,因為對於家中環境較熟悉,所以跌倒風險比在醫院住院來得低,對降低病患意外風險,也是有好處。醫療模式的選擇,需要專家評估余尚儒指出,病患是否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與本身疾病、健康狀況、居住環境複雜程度有關,若合併有多種重大疾病,如免疫疾病等,或居住環境複雜,則較不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林宏榮提醒,病患在家住院期間,若病情出現變化,或有異常症狀,可以透過綠色通道就醫、後送到醫院,並盡快展開應變措施,避免情況惡化。更多新冠衛教資訊請至Know and Go網站:https://www.knowplango.com.tw/ (本內容與資料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所提供資訊僅供教育目的,不應視為專業建議或醫療建議。若您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務必尋求醫師或其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若僅依照此處提供的資訊,所產生的風險須自行承擔。)PP-C1D-TWN-0112-202410
-
2024-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章殷超堅守貢寮偏鄉30年 打造健康「烏托邦」
新北市貢寮區樂文診所負責人章殷超,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主動申請出任貢寮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後來開設診所,仍然選擇無醫區域。堅守偏鄉30年,人們讚美他犧牲奉獻,他倒說自己心裡有一個烏托邦,如果稱為「奉獻」,過程中有太多「享受」,吸引他樂此不疲。章殷超常走在制度的前方,過去在偏鄉實踐深度居家關懷與醫療服務時如此,現在著手催生他最新的願景「貢生.寮」家屋–做為社會處方的共生小屋,亦復如此。1992年章殷超從醫學院畢業,服役後進入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連續兩年到貢寮衛生所學習及支援一個月。他感受到衛生所家醫科學長高昂的使命感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情,醫療隊經驗在心中播下的服務偏鄉種子,已然萌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章殷超1997年再回貢寮,接任衛生所主任,想要做出「偏鄉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一個模式,給有志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義診短暫 偏鄉社區獲益有限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常有公益社團來義診,然而點狀或短暫的資源挹注,社區獲益有限。章殷超與公益社團洽談,說服對方運用義診經費,支持固定的醫療團隊進駐偏鄉,定期定點,持續服務。雙方合作至今。貢寮是偏鄉,卯澳、馬崗、吉林和龍崗是偏鄉中的偏鄉。考量衛生所員額無法擴編,章殷超選擇離開公務體系,讓公費生學弟接任衛生所正職職缺,他再以特約醫師身分在衛生所開門診、巡迴醫療及居家服務,章殷超的觸角也伸得更長,透過深度居家關懷,開啟新視野。章殷超當初到偏鄉行醫,收入不及在都會區發展的同學。外界曾用「犧牲奉獻」形容他,但章殷超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過程中有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怕難撐這麼久。」在老街開診所 候診區像客廳投身居家醫療多年後,章殷超覺得若能有個「據點」,將有新的局面,於是2004年在僅有400位常住居民的貢寮老街開設樂文診所,以診所為基地與社區互動,實現他嚮往的健康園地。樂文診所呈現居家風情,候診區像開闊的客廳,章殷超在診間看診外,還會在客廳對病患解說藥品、指導復健動作。從1999年執行居家醫療開始,章殷超在病患家中接觸大量家庭照護者與外籍看護,發現照顧照護者與降低照護者壓力,比提供完整的醫護專業服務與指導更重要。新台客小舖 解外籍看護鄉愁樂文診所於是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由診所替外籍看護代購生活用品。外籍看護陪長者來診所就醫時,就能順便取得所需,甚至可以在居家服務時代為配送。這家服務外籍看護與新住民的「新台客小舖」,專賣一解鄉愁的營多麵、天貝、春捲皮、蝦餅、辣椒醬,也經營互助、關懷、尊重與感謝。在偏鄉行醫,章殷超與獨居的簡阿嬤有長達27年的難捨情緣。住在老街的簡阿嬤20多年前因脊椎神經壓迫,雙腳逐漸沒力,卻堅持每天上樓拜拜,下樓時採坐姿滑下樓,6年前薦部出現傷口,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褥瘡,經過數個月就醫治療,才將傷口治好。但許多自我照顧細節難以確實,褥瘡癒合後仍傷痛不斷,並因脊椎神經壓迫併發排尿不順。章殷超考量簡阿嬤大小傷痛常發生在私密部位,因此常在看診結束才約她到診所治療,也多談一些照護與生活上的事。閒談中,章殷超聊起想成立一個像「家屋」的空間,取名「貢生.寮」,由診所專業人員定期協助住民提升能力,照護自己的生活細節。那麼長輩既不麻煩家人,又可避免諸多併發症風險,簡阿嬤也樂見這樣的家屋設立。建置家屋 打造「社區的家」可惜簡阿嬤沒有趕上。2年前她感染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腎衰竭去世。簡阿嬤的兒子知道母親的心願,決定把媽媽晚年獨居的兩層樓建物,交給章殷超使用,建置「貢生.寮」家屋。簡阿嬤生前的處所改造後的格局,已讓章殷超無障礙空間「社區的家」呈現雛形。他希望未來能具備急性期後端照顧的功能,同時是生活媒合平台。這個家還會有「社區客廳」,讓不便使用一般長照據點的長者,能在這裡做一些客製化的活動,扮演類長照據點的角色,減緩老化,豐富生命。章殷超的父親是他台大醫學系的學長,為改善家庭經濟,回雲林家鄉開業。小時候父親騎著機車載他出診,父子在田間小路上馳騁,是他內心的甜美回憶。「手腳深入土地人間,眼光懷抱烏托邦」,章殷超因對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新興的概念懷抱如此的憧憬,決定留守偏鄉,兒時埋藏的父子生命悸動更不時湧現腦海。章殷超小檔案年齡:58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樂文診所負責人經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貢寮鄉(新北市貢寮區前身)衛生所主任新北市五所偏鄉衛生所居家在宅醫療服務特約醫師主要事蹟:新北市104年度醫療公益獎及醫療貢獻獎2020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斷交後仍深耕馬拉威17年 吳宗樹推動數位管理提升非洲人健康
「第四級病毒」一書記錄病毒學家在地球上最原始地區追蹤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等最致命病毒的親身經歷,吸引高中生吳宗樹立下「我要去非洲服務」的信念。長大後的吳宗樹自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畢業,2007年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開啟他非洲人生的篇章。秉持與馬國夥伴互助、共好的理念,吳宗樹攜家帶眷蹲點,深耕迄今已17年。馬拉威位在非洲東南部,聯合國曾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留著一臉落腮鬍的吳宗樹和妻子、2個女兒、8隻狗,住在馬拉威第3大城市姆祖祖市,與說著齊切瓦語的馬拉威人一起努力著,要用公共衛生的力量改變大家的生活。2007年赴馬拉威 未料台馬斷交吳宗樹2007年以醫療替代役身分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當時醫療團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承辦。吳宗樹協助醫療團在馬國推展愛滋病彩虹門診,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也建置愛滋病患電子病歷系統,這套系統包括指紋辨識、觸控式直覺操控、病患管理流程及先進的報表等,還具有資料分析功能,可呈現醫療品質、病患存活情形等。吳宗樹也因此開始思索他的未來,希望留在非洲一圓夢想。沒想到,吳宗樹服役期滿返台,準備和女友結婚後聯袂飛到馬拉威時,卻發生台馬邦交生變,2008年2月兩國正式斷交,醫療團撤出,擾亂了他的生涯規畫,但他沒有放棄。2008年重回馬國 協助當地公衛沒多久,吳宗樹就接到醫療團長余廣亮的電話,問他願不願意重返馬拉威?他語氣堅定:「OK!」余廣亮和吳宗樹的英文名字都是Joseph,因斷交後馬國情勢混沌不明,Joseph Yu自掏腰包,聘Joseph Wu為研究助理,讓吳宗樹無後顧之憂地赴前線開疆闢土。兩個月後,吳宗樹完成終身大事,就飛到馬拉威拜會馬國衛生部、美國CDC等,探詢以NGO形式繼續合作的可行性。還好大家都清楚台灣在當地所做的努力與貢獻,2008年8月,他以挪威國際路加組織研究員名義,再度踏上馬拉威。他憑藉之前醫療團建立的關係,2009年7月與馬國衛生部及姆祖祖大學簽訂備忘錄,協助馬國管理並提升醫療品質、強化公共衛生系統等。CDC也撥款支持「馬拉威北部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建置與增益計畫」,吳宗樹成為台馬斷交後第一個駐馬的台灣公衛人員,也是促成兩國在無邦交情況下合作的一大功臣。從替代役小兵,到成為駐馬拉威的「封疆大吏」,吳宗樹除了延續愛滋病患電子病歷,更推動數十項跨國性的援助計畫,這些計畫不是直接撒銀子,而是教他們一技之長。「釣竿」策略像磁鐵般吸引愈來愈多的國際資源,屏基不必向政府要求巨額援助,就能為台灣開拓新的國際舞台,樹立「老外出錢,我們出力」的醫療衛生外交新模式。數位健康治理 全非洲唯一國家吳宗樹也協助馬國做數位轉型,馬拉威成為現今非洲唯一有專門部門負責數位健康治理的國家。馬國並成立數位健康資訊局,負責全國共29個區衛生局以及5省區衛生廳的教育訓練規畫工作,協助健康資訊系統標準化、制度化。這樣系統性的改變,吳宗樹認為是最大成果。吳宗樹協助馬國建立的傳染病監測系統,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套傳染病監測系統立即派上用場,控制疫情擴散並達到減害共存。馬拉威在全球防疫排名位居第27名,也是非洲第一個有數位疫苗證明的國家,獲歐盟及英國認可,展示台灣公衛實力。培育數百大學生 和妻女落地生根2010年起吳宗樹在姆祖祖大學講授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健康資訊學等,培育超過600名大學生。畢業生中有人出任馬國衛生部官員,也有人出任醫院實驗室主任,還有3名畢業生也在姆祖祖大學任教。當學生告訴他「你教的東西很有用」,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刻。他和妻子、9歲、12歲的女兒已經拿到馬拉威的永久居留證,一家4口和8隻狗狗在馬拉威落地生根。吳宗樹說,馬拉威人並不貧窮,他們活得很快樂、開心,他計畫在這裡終老,要留下來實踐並見證以公衛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生活。吳宗樹小檔案年齡:43歲學歷:挪威奧斯陸大學健康資訊學所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所碩士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現職:屏基海外宣教部專案經理、馬拉威衛生部資深技術顧問、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技術顧問、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講師、台灣全球永續發展促進協會理事經歷: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國家主任主要事蹟:布建馬拉威數位健康資訊系統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協助馬拉威應變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培育國際公共衛生人才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10-02 焦點.健康知識+
晚上超餓想吃宵夜、起床反而不餓了 如何改善早晚飲食紊亂的惡性循環?
人類想吃東西的時刻經常錯亂。現代人晚睡,常常半夜肚子餓忍不住亂吃宵夜,但早上起床後卻一點餓的感覺都沒有,甚至吃早餐變成一種負擔,這是什麼原因呢?1.激素變化:研究顯示腎上腺素在早上分泌較多,它可減緩胃排空、增加肝糖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能量,進而抑制食慾,而飢餓素(胃生長激素釋放肽)在晚上分泌較多;另外瘦素在早上分泌較多,會讓人產生飽足感,這些激素早晚的波動讓晚上食慾旺盛,早上則不怎麼餓。2.生理時鐘作用:早晨人體剛從休息狀態甦醒,生理時鐘尚未完全調整至白天模式,導致胃腸道蠕動減緩,胃口相對較差。3.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現代許多人早餐匆忙囫圇吞棗或乾脆不吃,這種習慣可能導致早晨食慾不振;相較之下晚餐常常是人一天中最放鬆的一餐,有更多時間和家人朋友共享美食,加上晚上活動減少,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感知降低,心理上更容易放縱食慾。4.光線與褪黑激素:自然光會使得體內褪黑激素下降,褪黑激素是一種調節睡眠的激素,在夜間升高有助於入睡。早晨缺乏足夠自然光照,可能會使身體保持在較「困倦」的狀態,影響到早餐時的食慾。而晚上雖然人工光源無法完全取代自然光,但它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早期分泌,讓人感覺更為清醒,食慾也因此提升。了解這些機制之後,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固定的就寢時間不熬夜、接受充足的晨光日照、規律的三餐時間、晚餐不暴飲暴食等,來逐步改變早晚不平衡的飲食模式。其他還有許多會影響食慾的因素:1.抑鬱消沈情緒會影響飢餓程度,抑鬱會引發睡眠障礙、產生疲勞感等,增加壓力激素,進而降低食慾。2.懷孕有些孕婦會孕吐,尤其早上最為嚴重,嘔吐會導致食慾降低。3.疾病身體不適會轉移注意力,導致飢餓感減少,尤其是感冒、肺炎可能限制味覺嗅覺,使食慾降低。4.藥物許多藥品像是利尿劑或抗生素,都會降低食慾。5.衰老老年人因能量需求降低、激素變化、味覺嗅覺功能下降等,都會因此降低食慾。
-
2024-10-01 焦點.元氣新聞
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 逆轉重難罕疾病
第一屆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學術大會日前舉行,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與副院長何宗融於中醫內科論壇中,以「精準AI醫療—癌症、罕病、癌症的的最後希望,沒藥找藥醫」為題,分享花蓮慈院經驗,透過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以病人的DNA、RNA去尋求合適的中草藥,中西合併解決病人問題。林欣榮表示,目前全球還沒有人以DNA、RNA去尋找精準的中草藥,這是慈濟醫療團隊目前正在推動的方向。自年初以來,到醫院尋求中西醫精準醫療的罕病病人愈來愈多,分析出疾病的性質,再從傳統中藥中尋找精準藥材,中西醫團隊合作,逆轉改善病人症狀。林欣榮指出,慈濟研發團隊自中藥當歸萃取出小分子z-BP,技轉開發的惡性腦瘤新藥,在臨床實驗上已用於治療20例腦癌患者,當歸貼片植入大腦後,藥物會釋放進入腦組織殺死癌細胞,一個月後就發現腦瘤顯著縮小。來自中國南京的夏姓患者,在當地已無藥可醫,以恩慈療法到花蓮慈院接受這這項治療,存活超過49個月。利用中西醫合療,花慈團隊逆轉巴金森病。林欣榮指出,來自香港的蔣姓病友治療前無法自行走路,必須要有人協助及使用輔具,經找出可針對病人PRKN基因缺損部分治療的中草藥甘草、兩面針(雙面刺)、當歸、銀杏,甜菊,與幹細胞療法、復健結合,這位病友的走路情況獲得大幅改善。因TTN(Titin)基因突變引起罕見肌肉疾病的Jeremy,也是香港病友。39歲的他自8年起,一開始感到肌肉無力,呼吸困難,但症狀日漸嚴重,五年前必須靠呼吸器維生。今年3月Jeremy在花蓮慈院接受中西醫精準合療,結合針灸、中草藥、內生性幹細胞、脂肪幹細胞治療以及個人化復健,三周後脫離呼吸器時間從十秒進步到兩分鐘,且雙臂從無法用力到可高高舉起,握力也明顯增加。何宗融指出,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不只在門診,在急診、在病房、在社區居家,都可會診中醫,幫助病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證嚴上人「萬物皆是藥,有病就一定有藥醫」的原理,秉持科學實證,進行中西醫合療研發,並發展淨斯本草系列。
-
2024-10-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師可以特別偏愛某位病人嗎?過度強調醫病間的公平可能導致一後果
在整理辦公室抽屜時,我偶然發現了一封五年前的感謝信。這封信上有段話特別觸動我:「太多太多你替患者所做的已經遠遠超出一個醫師的本份,相信你以後一定可以成為一位德術兼備的好醫師」。這段話勾起了我對醫病關係中「公正與偏心」的思考。複雜心臟病童的治療這是一位因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合併細菌性心內膜炎的5歲小女孩。細菌性心內膜炎是可怕又難纏的疾病,細菌從外部入侵,直接攻擊心臟,並在心臟內部形成細菌團塊。依照不同菌種和攻擊位置,死亡率最高可達25%,需要持續使用抗生素4-6週,特定條件下還必須要以開心手術的方式移除細菌團塊並修補細菌造成的損害。這位病童便是如此,連續抽了好幾套血液細菌培養都長出高致病性的「肺炎鏈球菌」,而心臟超音波也可見在心室中膈缺損旁有明顯甩動的細菌團塊。對小病人每打一針都是考驗知道小病人要轉來的那天,我們事先做好安排,到院後我直接進行超音波,安排檢驗的項目,選定抗生素和其他相關藥物,我也聽說之前在其他醫院,平均要三到五針才能上針成功。治療心內膜炎需要使用針劑的高劑量抗生素,治療期間絕對不可中斷,雖然我打針技術已經算不錯,每次我都還是打電話拜託馬偕兒科內我認為最強的高手來幫忙,若是遇到這位高手放假時我就先跟她約好時間提前或延後。心臟超音波也都是我每週一到兩次的親自追蹤,剛開始的時候妹妹很怕生,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貼紙與聊天攻勢下,她也漸漸和大家成為了好朋友,幾週後,我們安排開心手術,術後恢復的很好,妹妹住院兩個月後順利返家。偏愛病人的醫師,好嗎?在加護病房照顧一些特殊病況的患者時,我的查房次數增加、時間特別久、或是電話拿起來劈頭就問:「OO還好嗎?」因此還有住院醫師笑說:「你很偏心喔!」我回答道:「對呀!我就是偏心,我覺得很好!」我不禁思考,這樣的「偏心」是否合適。這讓我想起在《生物醫學倫理原則》中提到的「偏心」概念:「當過度強調醫病間那具有疏離性的公平(detached fairness)時,可能會造成缺乏關懷與回應(lack of caring responsiveness)甚至是無情的漠不關心(uncaring indifference)。……在特定的狀況下,對他人的偏心在道德上是允許的(morally permissible),也是正常的互動方式。這種偏心是人類本性的特徵,沒有它,我們可能會損害或斷絕我們最重要的關係。」醫師訓練過程中常強調我們必須公正地對待每個患者,公平與正義這是道德上正確的原則。然而在患者有特殊病況和需求時,我們也許不必要一直將自己堅持在「大公無私」的姿態上,試著給出更多的關懷和「偏心」,甚或多一點的「用心」,勢必可以體會醫病關係間更加美妙的滋味,公正和偏心中間也切記要取得適當平衡,畢竟過度投入的情緒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6 焦點.長期照護
中風後吞嚥困難,喝水嗆咳恐致命!5步驟「下巴阻抗運動」練喉嚨
長者喝水要小心!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5歲曾姓阿公中風後喝水及吃飯常嗆到,也常引起咳嗽,並多次引發吸入性肺炎,有致命危機,醫師建議家人考慮鼻胃管餵食,但阿公仍堅持由口進食。求診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醫師以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阿公咽部力量不足,進行咽部訓練後,改善嗆咳現象,降低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表示,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引發吸入性肺炎,根據統計,吸入性患肺炎者的死亡率近5成,可以說是年長者的一大殺手,常常讓家人措手不及。而造成嗆咳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吞嚥障礙,如果改善吞嚥能力,就能減少嗆咳的發生。顏婧縈說,上述個案在中風後,手腳不靈活,但思緒清楚,在一次喝水後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住院後脫險,後來又斷斷續續發生這類事件,醫師建議家人考慮裝鼻胃管或胃造口,但患者相當反對,他認為自己可以由口進食,堅決不允。吞嚥困難容易引發嗆咳顏婧縈說明,醫師和家屬協商後,對阿公進行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透過顯影劑,可以看見整個吞嚥的4個期別,包括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從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經過咽部進入食道都可以清楚呈現,有助於語言治療師及吞嚥照護團隊人員了解個案的吞嚥能力。顏婧縈指出,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患者因喉部上抬幅度不足,以及咽部肌肉收縮肌力不足,使得食物易殘留在咽部。換句話說,因為食物吞不乾淨就容易掉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造成連當事人都沒有感覺的靜默式吸入風險。咽部訓練2招減少嗆咳風險治療團隊建議患者進行咽部訓練,包括下巴阻抗運動(CTAR)及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研究證實可改善喉部上抬不足及上食道括約肌運動不足:【下巴阻抗運動】身體坐直,肩膀往後收利用物品,放在下巴底下並夾住(可用手扶)下巴出力內縮(嘴巴閉合),下壓物品維持60秒完成後休息60秒重複第3、4步驟,一組共做3次【薛克式運動】頭不墊枕頭,仰躺在地上雙肩著地,緩緩抬頭看向自己的腳尖當頭抬到最高時,維持靜止30秒至1分鐘再緩慢放下一組可重複3次顏婧縈進一步解釋,咽部訓練可幫助讓咽部肌肉更有力量,並請患者調整進食姿勢,2個月後,咽部力量有所提升,降低嗆咳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強調,中風患者通常比較著重在肢體的復健,但臨床上,吞嚥困難及嗆咳問題也是非常重要,一旦吞嚥不順,易衍生出吸入性肺炎,不只是中風者,神經損傷者及年長者都要特別注意,可到復健科尋求檢查評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