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8
筆 文章
-
-
2023-06-10 醫療.泌尿腎臟
喝魚腥草涼茶退火?80歲老翁每天喝竟心悸喘不過氣,「這原因」導致
王姓老翁有慢性腎臟病,因覺得火氣大,每天喝一大碗魚腥草煮的涼茶退火,健檢時發現血鉀濃度超標,還會心悸;醫師指出,腎臟功能不佳無法排出鉀離子,恐心律不整,對老人家尤其危險。火氣大喝魚腥草涼茶退火 卻血鉀濃度超標衛福部南投醫院今天發布新聞指出,80歲王姓老翁罹患慢性腎臟病,需定期回醫院檢查,老翁檢查顯示血鉀濃度超過正常值近2倍,老翁也說會心悸不舒服,感覺喘不過氣。南投醫院腎臟科主任莊宗芳指出,老翁因自覺胸悶及火氣大,聽說多喝魚腥草煮的涼茶可退火,所以每天都喝一大碗。莊宗芳說,腎臟是身體內鉀離子主要排泄器官,可透過尿液排出,但腎臟病患可能無法順利排出鉀離子,導致血鉀濃度過高,會出現手指麻痺、嘴唇麻木、疲倦、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魚腥草應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說,魚腥草成分包含魚腥草素、揮發油、蕺菜鹼等,對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擴張腎動脈,增加腎動脈血流量,因而有利尿作用,臨床應用還是應該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當腎臟受損,組織細胞遭受破壞,鉀離子會被釋放進入血液,導致高血鉀症,因此慢性腎臟衰竭患者須限制飲食中鉀的攝取。延伸閱讀:.洗腎病人為什麼喝水需要限制?7招助腎友控制水分攝取.洗腎腎衰竭的病人可吃水果?遵守兩原則,楊桃不能吃!.天天喝「這果汁」喝到需洗腎!腎臟病、糖尿病患 吃水果宜忌整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9 活動.活動最前線
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北護大長照系學生 深耕社區青銀共伴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以下簡稱北護大長照系)合作青銀共伴方案邁入第四年,今日於臺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舉行【社區深耕青銀共伴-老是有你相伴憶起】成果發表會,前三年讓長照系的學生們到宅陪伴、關懷長輩。今年度轉型為「青銀共學」,讓學生們與長輩透過多元有趣的方式互相學習,促進長輩與社區的連結與自信提升,也使學生們從長輩分享的人生智慧中去反思未來生活。北護大長照系本學期由黃秀梨系主任及李仰慈副教授協同帶領學生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承辦萬華老人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萬老)合作,今年以五大主題,老寶貝故事組、歌舞表演組、小圓夢實踐組、居家服務組、桌遊設計組等方式進行「青銀共伴」計畫,共32位同學參與,分為16組,共服務17位長者,由萬老社工帶領北護大長照系同學從實務中了解如何運用專業能力、設計教案與社區的獨居長輩共伴、共學、共創。今天成果發表會回顧影片帶我們看到這段時間學生們盡最大的努力提供專業的陪伴服務,竭盡所能幫助長輩執行圓夢計畫等,為的就是讓長輩能夠在陪伴的過程中感到開心、獲得自信。老寶貝組的長輩們也為大家帶來精彩的表演,有台語歌曲、日本童謠、英文名曲和烏克麗麗。蕭奶奶:「我參加四年了,今天帶來這一首桃太郎,希望帶給大家快樂!」全場同學們一起幫富伯伯帶來的Baby shark打拍子、合唱,場面好熱鬧,呈現了青銀共伴最真誠溫暖的交流。北護大長照系系主任黃秀梨教授提到,今年以主題式方式共學或陪伴服務,由社工親自帶領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至獨居長輩家中進行關懷訪視,期間邀請長輩到青年公園運動散步,抑或是在長輩家中暢談過往、分享長輩的生命智慧等。也有讓學生引導長輩發揮專長,共同設計教案,至幼兒園進行互動教學,體驗跨世代融合,又或帶著長輩共同創作、練習歌曲、合作完成表演,來從事想完成的活動或心願。這樣難得機會讓我們的長輩們心情開朗,充滿活力;同學們也從這段時間與長輩共伴互學中汲取到滿滿的人生智慧。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主任表示:這樣的合作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年了,謝謝北護大長照系秀梨主任、仰慈老師繼續帶同學來我們這裡服務、陪伴長輩,讓我們看到長輩難得活潑的另外一面,這段時間長輩們在同學們陪伴的過程中多了好多的孫子!陪伴一直都是長期照護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了用心的陪伴才能夠有更好的照護。學生除透過青銀共學實際服務,提供社交支持、情感陪伴和生活照顧給獨居的長輩,同時也有機會讓自身學習成長。人口結構變化和增長,不同世代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重要,包括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合作、知識傳承、技能共享和價值觀的交流。同時,跨世代共融也可以幫助減輕社會分隔、打破世代間的隔閡,促進社會凝聚力和共同繁榮。
-
2023-06-09 養生.抗老養生
三花棉業創辦人施純鎰病逝/持續運動、學習不輟 施純鎰靠 「5位女友」讓他年輕
【2023/6/9編註】三花棉業證實,創辦人施純鎰因病於112年6月8日安詳辭世,兒孫都陪伴在身旁,享壽88歲。三花棉業為台灣在地經營老牌子,本業主要經營毛巾、襪子及平口褲、內衣等,施純鎰任董事長時曾親自上陣拍廣告,「我把關,你品管。」「你們需要的,三花都知道。」都是觀眾很熟悉的廣告台詞。根據維基百科介紹,三花棉業目前已轉為集團式經營,以三花集團為整合統稱,關係企業包含有:三花生活館、三花樂齡館、三花加油站、三花日式料理,另有主掌公益活動的:三花基金會、闡述襪業歷史的三花博覽館。施純鎰先生多年來的經營理念及人生觀相當豐富,過去也曾為《元氣網》撰寫專欄,讓大家一窺其企業經營堂奧。》回顧專欄三花老董施純鎰 「5位女友」讓他年輕【聯合報/記者江慧珺報導】(以下報導刊登於2016/08/07聯合報)「我這樣試穿襪子已經45年了,襪子的好壞我最知道!」三花棉業董事長施純鎰「襪子大王」的廣告台詞深植人心,親自上陣推廣自家產品,充滿活力的模樣絲毫看不出他已高齡80歲,飲食控制、持續運動與學習不輟,正是他養生的獨到祕訣。曾因打拚暴瘦 又把健康贏回來年輕時努力打拚事業的施純鎰,過去成天在外奔波忽略飲食,一度瘦到只剩43公斤,罹患嚴重便祕,每周只解一次便,還有胃潰瘍。事業站穩腳步後,逐漸意識到健康的重要,靠著吃木瓜等水果及大量喝水,改善便祕。如今他維持清淡飲食,多海鮮少肉類,維持健康體態。幼時家貧,施純鎰自8歲就分擔家計,犧牲上學時間,如今的他格外珍惜進修機會,從閱讀、看電影中吸收新知,例如看了電影「鐵娘子」後就學著喝咖啡,講究的他還直接購買咖啡豆,親手研磨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味道。笑擁五位女友 向年輕人學習施純鎰也常笑說自己擁有「五位女友」,其實是與他一同打球、看電影、學英文、演講及理財的老師們,保持開闊心胸向年輕人學習,常常動腦吸收新知也能防失智,日前更與朋友揪團欣賞瑪丹娜演唱會。規律運動更是施純鎰的健康祕訣。熱愛高爾夫球的他,球齡長達45年,每天早上3點起床,戴著頭燈摸黑到球場享受揮桿樂,打到7點才換裝前往公司上班,多年來風雨無阻、始終如一。依場合穿襪 一整天舒適有禮身為襪子大王的施純鎰認為,依據場合選擇適當的襪子很重要。他以自己為例,每天早上前往球場時會穿著輕薄透氣的休閒襪;打球則換成略有厚度且吸汗的運動襪;打完球上班則換上較長的紳士襪。他深信,唯有親自試穿才能確認品質,才能推出最引以為傲的產品。施純鎰小檔案曾任:台灣三花棉業董事長出生:民國25年興趣:經營事業、打高爾夫球、釣魚、看書座右銘:「100%的投入,不斷創新」養生哲學:清淡飲食、持續運動、交朋友學習新知醫師叮嚀與年輕人為友 腦袋會更靈活維持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清晨溫度偏低,中老年人若要出外晨運,保暖工作可要做足。建議可戴口罩保暖口鼻,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造成血管收縮,而高血壓患者出門前也要量血壓。此外,激烈運動可能造成心臟負擔,即便是看似較緩和的高爾夫球,仍有人揮桿到一半就倒下,就是因為沒有留意到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有胸悶、易喘的症狀,就要特別留意,或者隨身攜帶舌下含片,以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而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不二法門,除了看書、看電影、玩遊戲、打麻將之外,增加社交互動也是好方式。年長者的同齡好友多半背景相似,聊天的話題較為固定,但若與年輕人做朋友,新潮的想法、談話用語與肢體語言,對大腦都是新的刺激。除了聊天增加新知外,年長者若願意敞開心胸,與年輕人學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不僅可以促進世代交流,還能夠學習新知。飲食清淡雖好 也要顧及營養此外,高齡長者的飲食需要特別注意蛋白質補充,不少老人家口味清淡且胃口小,有時吃稀飯配醬菜就是一餐,長期飲食不均衡,很可能罹患肌少症;此外,年長者消化不好,不妨選擇魚肉、雞肉、豆類等較好消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別怕跑廁所 水分一定要夠若有便祕困擾,多吃各類蔬果以及水分補充很重要。有些長者嫌一直跑廁所麻煩,水就喝得少,可能導致體內毒素無法排出,建議每日飲水量應以體重的30倍計算,例如50公斤的成人,每天必須喝1500cc的水才足夠。(諮詢/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整理/記者江慧珺)【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台灣三花棉製業
-
2023-06-0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失智症三期別,中期日常生活已需協助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近日上蔡康永主持的節目《眾聲》,訪談間當問及「人生中最想回到的一天」,林志玲哽咽說到:「我會用很多的日子去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她還健康的,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外傳母親吳慈美罹患失智症,到底失智症有哪些類別、症狀多嚴重?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退化性、血管性,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當有民眾出現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應盡早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林志玲在節目中提到,自己面對很多事情都會學習接受、沉澱、吸收再面對,唯獨面對母親生病這件事情還是做不到,偶爾坐在母親身邊時會默默落淚:「我覺得這麼近,可是怎麼距離這麼遙遠,若問我如果有能力想改變什麼,可能就是回到那段時間,看我有沒有一點能力去延緩和改變。」 林志玲回憶,2019年和丈夫黑澤良平(AKIRA)舉行完婚禮後,母親吳慈美的病情迅速惡化:「直接到不認得我們了,不認得我,婚禮後很快速的惡化,所以我覺得她撐到我嫁掉,很神奇。」當時她選在台南舉辦婚禮,也是因為母親在陌生的地方容易焦躁,可能忍個15分鐘就不行了,但母親當時從頭參與到尾,令她非常感動。她也以自己的經歷向觀眾呼籲:「大家要珍惜你應該要在乎的人。」 失智症有哪些類別?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型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血管型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80歲以上長者 每5人就有1位失智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i]。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失智症 1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2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老化 1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2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三期別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初期 認知功能輕度障礙,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外觀無異狀。  ●中期 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日常生活需要協助。  ●晚期 認知功能嚴重障礙,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 如何預防失智症(趨吉避凶): 趨吉: 1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2多動腦 3多運動 4多社會參與 5均衡飲食 6維持適當體重 7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避凶: 1遠離憂鬱 2不抽菸 3避免頭部外傷 4預防三高 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 5遠離失智危險因子 當有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請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延伸閱讀】高年級延長就業 具延緩失智、解決產業問題等3優點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出現妄想、幻聽幻覺怎麼辦?失智權威醫師傳授4大應對技巧【資料來源】.[i] https://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07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錯把孫媳婦當情人、將影子看成蛇釀火災!「譫妄症」大腦需重新開機,與1疾病關係密切
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韓劇《財閥家的小兒子》的爺爺在劇中突發譫妄症,不僅認不得最喜愛的小孫子,還指著說:「就是他要害我」,爺爺記憶時空錯亂,錯把孫媳婦當成情人洩漏心中祕密。66歲台中阿公由於精神狀況不穩,疑似出現幻覺,指稱看見屋內蛇影竄出,拿出高粱酒淋蛇、點火燒蛇,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不幸導致家中5人葬身火海。什麼是譫妄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譫妄症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疾病,患者分不清楚現實,跟環境互動不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很差,產生錯覺和幻覺、無法辨別白天夜晚,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甚至不認得身邊親友,病程起伏時好時壞。鄭勝允曾收治一名患者張先生,沒來由一直激動哈哈大笑,甚至笑到岔氣,太太偕同家人將他緊急送醫。張太太表示,先生星期四早上出門人還好好的,晚上倒垃圾後就變了一個人;星期五中午安排張先生住院,到了星期六早上就恢復到正常狀態了。事後,鄭醫師問:「你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患者回答:「倒完垃圾就不記得了」。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譫妄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種急性的異常狀態,患者在手術、慢性病治療、服藥、住院後都可能發生;由於生理上的異常影響著心理運作,當生理上的異常排除或是改善後,譫妄的症狀就會減輕或消失。大部分患者在原發疾病治療後3~7天之內就會漸漸好轉,但也有少數患者要拖到一個月後,譫妄的問題才會消失。譫妄症和失智症有關聯出現譫妄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訊,初期多為暫時性且可治癒的,只要找出致病因素,大腦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可能會變成失智或死亡;有研究顯示,譫妄症和失智症有一定的關聯,譫妄症可能加速失智的惡化。譫妄的好發族群鄭勝允說明,近因(precipitating factor)是大腦無法維持正常運作而當機(譫妄),常見的原因有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太多太雜、肝腎功能異常、吃錯藥、酒精戒斷、肝腦病變。較罕見的原因則有腦瘤、中風等大腦結構受損。而遠因(predisposing factor)好發於大腦原本就不健康的人,例如腦部受過傷開過刀、中風過、失智患者、老年人、酒癮、少動腦、少運動的人。譫妄大略分成兩種型態❶激動型譫妄:比一般人表現要急躁,大笑激動、坐立不安、無法休息、過度警覺,情緒起伏大,患者會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情緒變得激動並感到害怕。此類型譫妄比較容易辨識。❷安靜型譫妄:比一般人更加安靜或遲鈍。看起來傻裡傻氣、整天躺床,遲緩呆滯、注意力較渙散、日夜顛倒、回答問題緩慢、變得不愛講話、減少自發性活動,此類型譫妄很容易被忽略,有時候會被誤認成得了憂鬱症或失智症。一名70多歲的婆婆撞到頭,此後變得安靜、不愛說話,家人以為長輩老了、失智退化了,所以不以為意。1、2年後婆婆因走路不穩、尿失禁就醫,醫師做電腦斷層才赫然發現腦水腫。醫師回推時間,應是當時撞到頭即出現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形成安靜型譫妄;後來婆婆接受引流手術,走路不穩、尿失禁隨之改善,但腦萎縮已救不回來。鄭勝允遺憾地表示,如果當年有發現安靜型譫妄,馬上做引流手術,婆婆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狀態。譫妄的治療和預防矯正上述可能的近因,同時包括幫助患者建立定向感、減少鎮靜劑、安眠藥的使用、增進睡眠品質、調整電解質平衡及攝取充足的營養等,對患者恢復正常狀態會大有幫助。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譫妄現象,醫師會安排做一系列的檢查,以判斷可能原因。長輩通常都是感染或電解質不平衡,也有部分患者是藥吃得太多太雜,藥物使用種類繁多,並在體內產生交互作用。鄭勝允強調,調查患者的用藥紀錄是很重要的,但常是會被遺漏的關鍵,找出最近服用過哪些藥物,其中常導致譫妄的藥物種類包括安眠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嗎啡類藥物,及抗巴金森氏症藥物,尤其是針劑類型的止痛藥物,常常讓患者因為疼痛去診所打止痛針後就出現譫妄現象。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其實所有藥物都有可能會產生譫妄,只是容易與否以及劑量多寡罷了。治療以矯正生理上的異常為最重要。若是感染發燒,就要儘快找出感染源,給予適當的處置或是抗生素治療;若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就要調整電解質;其他如代謝性酸中毒、血糖值異常、酒精戒斷、肝腦病變等,也需要相對應的專業治療。此外,治療初期由於患者可能因為譫妄而躁動無法配合,大大提高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有可能讓患者先服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劑,減輕患者的症狀,家屬也能比較容易接近並幫助患者。只要矯正「生理性上的異常」,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理智,但少數原本生理病況不斷惡化的老年病患中,或原本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譫妄可能沒辦法完全好,而且會反覆發作。患者未來一年內,死亡率明顯提升譫妄患者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差,跟環境的互動不良。舉例來說,問一般人「現在幾點鐘?」對方如果有戴手錶就會看手錶回答,或是看手機上的時間,如果身旁什麼都沒有,會看天色是暗是亮,推敲出大約時間。反觀譫妄患者,即使戴了手錶,但不懂得用手錶看時間,也不知道可以用手機來判斷,甚至給他一根湯匙,卻不知道拿來做什麼。譫妄患者症狀會一直起起伏伏、好好壞壞,根據研究顯示,在未來一年內的死亡率會明顯提升。根據患者家屬的描述,「患者時而清楚,時而不清楚,2、3個小時清醒,2、3個小時陷入混亂」,來來回回的。譫妄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卻很容易被忽略,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及照顧,可矯治急性狀況,因此,當家中長輩若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應該要及時就醫,給予適當治療。延伸閱讀:.易被忽略的老人精神疾病!譫妄與失智、老年憂鬱如何分別?.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怎樣的照顧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是失智?10真實「失智症狀」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肌少症與雞小症 哪一個較要緊?
兩位老同學見面。老王:「我最近老是跌倒,爬樓梯也都沒力氣,老婆要我拿拐杖!去看了醫師,醫師說我得了肌少症。上次住院,臥床幾個星期回來以後,兩腿就沒有力量了。」老張:「唉呀!那個只要你多吃肉類補充蛋白質,多做腿部運動,肌肉就會慢慢長回來了!不像我,老婆最近一直嫌我得了『雞小症』啊!」老王:「雞小症?沒聽過啊!」老張:「就是我老婆一直嫌我『雞雞』小!她沒幸福感啊!」老王:「怎麼結婚那麼多年了,以前不嫌,現在才嫌呢?」老張:「她小我快二、三十歲啊!我年輕時也滿OK的,只是現在大概人老了,下面的『雞雞』也老了,老是力不心,常常是蒟蒻,而且『雞雞』永遠小小的。」年紀大了,事實上,「肌少」及「雞小」都怕。肌肉量減少,不管男女生在年紀大以後最為常見,尤其因病臥床以後的老人家,一旦病好了,因臥床期間長期兩腿未動,腿部肌肉萎縮,一旦肌肉萎縮,失去肌肉的力量,站立時容易跌倒,走路不穩,這時很多人就要靠人攙扶或拿拐杖了。至於「雞小症」,幾乎是每一個老男人的通病,大都是局部海綿體的血管壁纖維化,血液不容易流過去,那話兒不容易充血,自然硬度不足,「雞雞」也小小的了。還好,「雞小症」目前可以口服藍色小丸子,讓局部充血硬起來、大起來,也可以靠局部施打震波,讓局部的血管又暢通起來,血液流了過來,「雞雞」不僅變大也變硬了。總之,不管肌少症或雞小症,目前醫療進步,只要不要諱疾忌醫,總可以讓年紀大的男人恢復青春活力,再創美滿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6-03 失智.失智資源
從快樂公寓連結社區,建立歸屬感的美好生活提案
2023年5月10日下午,筆者參加由「銀享全球」所主辦的「日本關西研修團」,來到神戶的「Happy株式會社」。創辦人是37歲的社長首藤義敬 (Shuto Yoshihiro)先生,2017年帶著孩子回老家。為了能夠和父母、祖父母同住,共同體驗多代共居和加深連結,而在市郊,建造一棟6層樓,擁有45個單人房間的互助式住宅——Happy公寓【圖一】。由於首藤先生事先匯集了當地100多位居民的意見,大家都期待這棟建築除了提供長者住宿和護理的功能外,他們更希望這是一個讓大家早晚都想來,而且可以娛樂,也感覺到快樂和幸福的地方。Happy公寓的目標就是「盡量減少約束,打造一個讓長者不再獨居,也不需要負擔高額的住宿與照護費用的地方。」總共有10位護理和照顧人員,40位住民。其中80%的住民是失智者,需照護等級是1-5級,月費大約20萬日元(大約5萬元台幣),包含餐食。晚上工作人員只有1人位,加上社長一家也住在樓上,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協助處理一些突發或特殊的狀況。另外,有兩、三個房間是開放給臨時有需求的受暴者、酒醉者等。繳不出房租的住民,會先找公部門討論,再找出可行的方法。一樓大廳,是社區的交流中心,讓社區的人隨時進出,甚至於住在附近的老人家或不願上學的小學生或中學生,都可以進來自學。社會人士或工作人員都可以成為教學的講師,然後協助畢業和就業。我們到訪的5/10日下午,他們正在舉辦慶生會,帶領的工作人員和同仁們,非常有元氣的進行下肢腿力的運動【圖二】。有些住民融入了體適能的氛圍、有些人還是坐在桌子前專注的畫圖,還有工作同仁牽著正在遊走的失智者一起加入團體。在熱鬧的環境中,每個人呈現不同的動態。比較特別的是,他們並沒有制式的作息安排,也不會要求每一個人要一起參加活動,大家可以各自照著自己的興趣或步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有一位年長的失智女性,在我們進電梯要上三樓參觀時,她也跟著一起。等我們結束活動要下樓時,她又跟著進電梯。帶領的社長說:「沒關係,她可以自由安全的在各樓層遊走。」每一層樓面在中間的位置,都會有一個公共空間,可以大家交流或辦活動【圖三】。甚至於邀請老、中、青世代的社區居民,來參加住民的送別儀式,進行生命教育。Happy公寓中,混齡共融有一種「不自然的自然」生態,大家都可以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成為彼此的支持者。這裡的長者幾乎都患有慢性疾病,但並不會成為限制他們日常活動的理由,而是把每個人疾病症狀和特點,轉化成可以利用的機會。破除老人獨居和核心家庭為主的世代潮流,重回多世代混居模式,反而讓彼此的生活豐富了起來。每一層樓不同主題的空間設計,讓生活有了色彩。每間房間的壁紙也不一樣,讓長輩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壁紙和花色。所以雖然這裡有著高比例的失智長輩,也能透過對壁紙花色的感知,來協助識別自己的房間。透過「Happy 公寓」讓老年生活不再孤單、乏味,在這裡不需要特別強調誰是失智長者,而是讓彼此自然的接觸相處,不帶標籤的交流。而不同年齡的孩子,也在這樣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學會和長者的相處之道,創造出凝聚關係的場所。除了Happy公寓,本身是建築專長的社長,也跟我們分享了他未來幾年想要逐漸落實的夢想。例如積極尋找空屋,投入創生產業。因為在附近有一個漁港,也希望這些好的物產能夠提供給當地老人家和住民享用。另外,兩年後希望會有一個琴酒工廠誕生。不論老人、年輕人、小學生、身心障礙者,都以快樂的形式,創造發想,找出價值。有人說首藤先生「是一個喜歡說空話的人!」不過,他還安排我們去參觀一個鞋廠改裝成的攀岩場所,讓身心障礙人士就業或拓展娛樂。另外,也規劃一個小空間,讓醫療照護人員一個月2次固定研討【圖四、五、六】。當天,我們看到一位國中自學的女生,也過來幫忙。她說: 「發覺在這種大家可以一起工作和學習的環境,很舒服!」。社長還特別分享了一個案例:之前,他讓一群中學生,前往東京聽漸凍人的演講。所有的交通、行程和費用等都由他們自行規劃和安排。即使坐錯了車,社長也無所謂,不會責備。因為,他覺得即使是制度健全的社會,也是會有「被漏接的人」。社長很願意去幫助他們,然後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串聯,攜手共創。我認為: 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和落實社會責任的實踐家。
-
2023-06-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
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是未來的治療趨勢,尤其多重慢病更需要跨科別團隊的照護整合網,醫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都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曾有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患者,狀況不佳,後來在團隊進行積極治療後,至今仍未走至洗腎階段,顯見跨科整合多「師」治療的成果。這名多重慢性疾病的高齡糖尿病患者,之前已有中風病史,5年前腎功能開始下降,腎絲球過濾率(eGFR)為30(正常參考值 eGFR≧90),再惡化下去就得洗腎。陳宏麟指出,當時患者就醫時狀況不佳,也出現併發症,必須積極治療,一天需要打三次胰島素,再搭配生活飲食及運動,團隊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將病人的eGFR拉至60,懸崖勒馬避免走到洗腎,當年若沒有好好處理,患者現在恐怕在洗腎了。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團隊介入 改善患者慢性病「早期花小錢、後期省大錢。」是多重慢性疾病治療的最大目標。陳宏麟指出,醫策會曾於2020年欲試辦訓練100位多重慢病衛教師計畫,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專業知識進行整合教育,雖然碰上疫情停辦,不過計畫已有了初探,身為參與委員的他強調,「慢性病是需要行為介入,進而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患者為中心 美推照護之家目前台灣也在觀摩美國推行的「病人中心照護之家(PCMH)制度」,體現患者為中心的照護之家模式。陳宏麟指出,該制度講求專責醫師帶領團隊,負責照護患者身體的大小健康問題,控制慢性病之外,有需要轉介時能提供協助,凸顯出專科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專科合作 也要盤點人力 不過,陳宏麟直言,台灣若要參照該制度,第一關的健保給付就成問題,首先診察費低於國外,可能僅十分之一的費用;再者,針對各個的「師」別並沒有單一額外給付,醫療院所會以成本考量,人力只要達到最低標準即可,相關師別的角色會被弱化。延伸閱讀: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個管師及衛教師相對充足的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也分享整合衛教師及個管師的經驗,並提供再教育,也就是利用網路雲端系統盤點當下人力,患者也能自行登記填寫,有效率地調整衛教需求。目前中榮針對心臟科同樣配有衛教,裝過心臟支架且共病纏身的患者,在生活運動、心跳數值,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的數值控制都要留心。心臟病初期 就應納照護網談到個管師及衛教師給付層面,陳適安感嘆,心臟病要走到末期的心臟衰竭才有給付,早就為時已晚,應該在心臟病初期的高血壓、血管阻塞之前先行衛教,中榮目標朝前端進行,納入照護網體系。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5-31 養生.運動健身
別說沒時間運動!研究:2週不運動,身體會出現「這種變化」
別說沒時間運動!研究顯示,只要2週不運動,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也會失去身體原有的肌力。2週不運動,喪失3成肌力刊載在《復健醫學期刊》(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在2週內沒做任何運動,年輕人大約喪失30%的肌力,這會讓人變得沒力氣,而原本好動的老人家若變得習慣久坐不運動,2個星期後,也會流失大約25%的肌力。一般來說,肌肉量通常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年輕男性每條腿的肌肉量比年長者多了大約2磅,但如果2個星期沒運動,平均就會減少17盎司的肌肉量;同樣的時間沒動,年紀較大的人則損失約9盎司的肌肉。另外,所有男性在腿部都沒有運動的狀況下,健康都會變差。運動千萬不可中斷參加研究的男性在不運動2週之後開始做腳踏車訓練,雖然在6週之內每週訓練3~4次,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他們的肌力並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恢復正常,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運動千萬不可中斷。延伸閱讀:.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揭「喝水6益處」:消脹氣、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退休三年至今身材未走鐘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健康9字箴言大公開.把走路功效放到最大!醫分析北歐式健走2大好處,用健走杖或登山杖也有差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1 焦點.用藥停看聽
抗焦慮藥物會造成失智嗎?教授詳解抗焦慮藥的功效和副作用
我在2019-1-7發表抗焦慮藥物會造成失智嗎,讀者Jerry在2023-5-7留言:「實際上,我母親目前正服用一種抗焦慮的藥物 (Sepirone) 作為對抗失智的藥物組合之一;假使我沒記錯,當初醫生說該藥物主要是用來對抗癲癇,但我母親之前因為認知功能障礙,脾氣變得較為暴躁,所以醫生才增開此藥,期望可以降低我母親發生暴躁的機率此藥物似乎並沒有含有Benzo……」在抗焦慮藥物會造成失智嗎以及安眠藥會導致老人癡呆嗎這兩篇文章裡我有說,常用的抗焦慮藥和安眠藥是屬於苯二氮卓類藥物(Benzodiazepine,簡稱Benzo),而這類藥物是有可能會造成失智。讀者Jerry提到的Sepirone,是藥物的商品名(在台灣叫做「怡必隆」),而裡面的成分是Buspirone(丁螺環酮)。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我就用「丁螺環酮」這個成分名。丁螺環酮是在 1968 年首次合成,1975 年獲得專利,1986年上市。它原本是被開發為抗精神病藥,但後來發現無效,才轉而開發成為抗焦慮藥。丁螺環酮最近重新受到青睞,而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副作用比其他抗焦慮藥來得少。丁螺環酮被FDA 批准的適應症是「焦慮症的管理或焦慮症狀的短期緩解」,而主要是用於治療「廣泛性焦慮症 」。但是,因為它的臨床效果通常需要 2 到 4 週才能達到,所以作為急性抗焦慮藥幾乎沒有療效。這是跟Benzo非常不同的地方,因為Benzo的療效是非常快(30分鐘)。丁螺環酮似乎也可用於治療其他各種神經和精神疾病。 例子包括減輕帕金森病治療的副作用、共濟失調、抑鬱症、社交恐懼症、腦損傷後的行為障礙,以及伴隨阿茲海默症、失智和注意力缺陷障礙的副作用。儘管在使用丁螺環酮治療上述疾病之前需要進行額外的有效性研究。有關讀者Jerry所說的「Sepirone作為對抗失智的藥物組合之一」,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15年:Buspirone: Back to the Future(丁螺環酮:回到未來)。丁螺環酮是一種藥理上獨特的阿扎匹隆類(azapirone)藥物。它對治療廣泛性焦慮症有效,但對其他焦慮症無效。丁螺環酮單獨或與抗抑鬱藥一起治療抑鬱症和治療不良性反應也有效。丁螺環酮可被視為一種可以治療老年失智症患者易激惹和攻擊性行為的選擇,但還需要進行額外的有效性研究。丁螺環酮和褪黑激素可以協同促進神經生成,支持這種組合用於治療憂鬱症和認知障礙的潛在用途。2017年:Buspir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mentia with behavioral disturbance(丁螺環酮治療失智伴隨行為騷亂)。行為騷亂是失智症患者常見但嚴重的症狀。目前,沒有 FDA 批准用於此目的的藥物。 已有使用丁螺環酮的病例報告和小型病例係列。在這項回顧性研究中,我們回顧了 179 名處方丁螺環酮治療失智症行為騷亂的患者,以更好地描述療效和潛在副作用。審查了老年精神病學外展計劃中因失智症導致的行為騷亂而處方丁螺環酮的所有患者。……丁螺環酮似乎可有效治療失智症的行為騷亂。頭暈是丁螺環酮最常見的副作用,發生在超過 10% 的患者。根據 FDA 產品標籤,以下不良事件報告發生在 1% 至 10% 的患者中。中樞神經系統:夢境異常、共濟失調、意識模糊、頭暈、嗜睡、興奮、頭痛、緊張、麻木、暴怒、感覺異常眼科:視力模糊耳部:耳鳴心血管:胸痛呼吸系統:鼻塞皮膚科:出汗、皮疹胃腸道:腹瀉、噁心、喉嚨痛神經肌肉和骨骼:肌肉骨骼疼痛、震顫、無力肝臟:無黃疸的血清酶升高的個別病例此外,請看一篇今年發表的論文:Worsening psychosis associated with administrations of buspirone and concerns for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A case report(與丁螺環酮給藥相關的精神病惡化和對鼻內給藥的擔憂:病例報告)。丁螺環酮通常用於治療廣泛性焦慮症,與其他抗焦慮藥相比,其副作用較少。丁螺環酮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神經精神不良反應並不常見。有罕見的臨床病例報告表明丁螺環酮誘發精神病。我們在此介紹一個丁螺環酮惡化精神病的案例。患者初步診斷為分裂情感障礙,在住院期間接受了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在兩次不同的情況下服用丁螺環酮後,他的症狀惡化了。在第一次丁螺環酮試驗期間,患者表現出攻擊性增加、行為古怪和偏執等特徵。在患者承認將藥片藏起來以後通過鼻腔攝入後,丁螺環酮停用了。第二項試驗導致與食物相關的偏執狂症狀反復加重,並且口服攝入量大幅減少。原文:抗焦慮藥怡必隆:功效和副作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不是彼此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家屬邊說,邊偷偷的按下了手機的錄音鍵,他不知道的是,其實,醫師早已經察覺他的舉動,並且啟動了防衛醫療,從此醫病雙方進入諜對諜的模式。大家一定都很好奇,明明醫病雙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病人能好起來」,為何會演變成對立的狀態呢?那是因為彼此的不瞭解,而信任又是如此的脆弱,一不小心,很容易就瓦解。民眾會有這種「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的感覺,主要是對於「疾病的自然進程」不瞭解的關係。「疾病的自然進程」是指疾病在沒有接受治療,或者即使已經接受治療後,仍然會沿著「常見的軌跡」進展、惡化。例如:老人家的肺炎,一開始就像感冒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喘、血氧會下降、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也可能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血壓下降)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甚至進展到死亡。這是老年人肺炎的「可能進程」,醫療所做的事,就是「攔截疾病的惡化」。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把病人「拉回到」他住院前的狀況;差一點的,就是維持他在入院時的情況(持平),更差的,就有可能是病況還是持續惡化、甚至走向死亡。每一次,醫療人員是不是都能夠把病人「往上拉」?那就不一定,有很多的變數,醫療人員只能盡最大的努力治療,試圖去攔截疾病的惡化。但是,家屬所期待的,往往就是:「人都送到醫院了,當然要改善,當然要變好,要不然,至少也得要持平啊!怎麼會『越醫越差』呢?」病況越來越差,民眾就會覺得是醫院的問題,卻不知道這就是疾病「原來的軌跡」,醫療只是「無力挽回」而已。民眾會有這樣的想法是難免的,但是,醫療人員其實也是有責任的。醫療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就讓家屬知道,疾病的狀況、接下來會如何惡化?要如何攔截疾病的惡化?必須要讓家屬知道,病人的病況,並不是他們所認知的「好好的」。這樣的說明,必須在「事先」,而不是在病況惡化之後,才跟家屬說「疾病本來就會這樣」。「事後的說明」只是會讓家屬覺得醫療人員是在「狡辯」。病人會被送到急診或加護病房,病疾的自然發展,本來就是有比較高的機率會走向惡化!醫療人員能做的,就是儘快的阻止它惡化!一旦阻擋不了,病情當然就會依照它的「自然進程」惡化,甚至死亡。所以,是「疾病本身讓病人死亡」,醫師只是無法在「懸崖邊」把病人再拉回來而已,並不是醫師刻意要去害病人、讓病人惡化的。家屬的錄音,大部分並非一開始就是要來「蒐證」的,有些人只是擔心自己聽不懂,要錄回去重複聽、或是去請療醫療界的朋友,有些則是為了回去可以「轉達」給其他家屬知道。但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其實是很危險的,它會被醫療人員解讀為「不友善」、甚至感覺受到威脅,而失去醫療團隊的信任,築起防衛的高牆。經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其實可以同理家屬的需求,錄音並非惡意的,而會用手寫、或者公開錄音的方式,滿足家屬對病情瞭解的渴望,而不致於將錄音解讀成是一種冒犯或敵意。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醫病彼此的信任是脆弱的,必須大家一起來維護,才能一起努力,為病人拚一個最好的結果。別忘了,我們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 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 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5/29 急診白班的一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31 焦點.生死議題
老奶奶離世前只求幫她做1件事 網友眼眶全濕了:這叫善終!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近日就有一名老奶奶在辭世前,要求家人找人「幫她洗澡」,未料洗完澡當天晚上,奶奶就在睡夢中安然離世,許多網友都看哭了。她在美夢中離去,已是最好的方式一名女網友透過Dcard發文透露從事「幫老人家洗澡」的工作,日前她與同事前往一位老奶奶家中協助沐浴,將浴缸放置妥當、放水等待水溫適中時,老奶奶的兒子走來與她小聊幾句,對方表示奶奶如果在醫院、沒有插管的話,早就走了。等到兩人結束談話,原PO將奶奶扶進浴缸,並貼心地詢問「水會不會燙」,奶奶還搖頭回應表示不會太燙。原PO替奶奶洗完澡、下班回到家後,原PO發現奶奶的兒子傳LINE到公司的公務機,對她們幫奶奶洗澡表示感謝。奶奶的兒子說到,奶奶從醫院回家後就一直吵著要洗澡,洗完澡那一晚,就安詳地躺在床上睡著,再也沒有醒來了。原PO坦言聽完後心裡非常難過,「原來我那麼溫柔呵護著奶奶的手,小心翼翼地幫她洗了舒服的澡,或許她是等著我們幫她洗好澡的這一刻,她才能安心地離開」。原PO也忍不住感嘆,奶奶身上沒有病痛,只是心跳快了一些,但生命卻很無常。貼文曝光後,網友們眼眶都濕了,紛紛留言「奶奶應該是真的在等妳們來,謝謝妳們願意付出這麼辛苦的勞力做這件事情!」、「長期臥床的個案可以用水洗全身澡,其實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妳們完成奶奶小小心願,是福份」、「這叫善終」、「她在美夢中離去,已是最好的方式」。延伸閱讀:.拔管決定:輪到自己「放手」談何容易!神經科醫師的艱難抉擇與成全.無繳交期限!病危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1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只對媳婦暗示「小孩帶父母出國」媳1招反擊被讚爆! 5方法解決婆媳問題
花媳婦的錢理所當然?有些婆婆認為媳婦嫁過去就是夫家的財產,會想對媳婦提出各種要求。一名人妻在網上抱怨,自新冠肺炎的疫情結束後,婆婆經常在她面前有意無意地分享「誰誰誰家小孩請父母出去玩」,機伶的她立馬會意到婆婆的「另類暗示」,但她不僅沒理會婆婆的暗示,反而參考婆婆的提醒,帶著自己的爸媽、兄弟姊妹,連同老公一起出國旅遊!並表示想跟婆婆說,若真的想要去玩,請跟你自己兒子說。另一半的父母,是媳婦的責任?一名人妻在dcard上抱怨,表示疫情結束後,婆婆時不時就會在面前提到「誰誰誰家小孩請父母出去玩/或他朋友小孩請全家人一起出國,他朋友好開心喔。」以上看似是純分享,但原po認為這或許是婆婆「另類的暗示」,幻想某天我跟隊友也會提出要帶他們一起出國或請他們出國玩。豈料,婆婆的暗示,反而讓原po想到將自己辛苦養大的爸媽,打算跟兄弟姐妹一起規劃,帶著爸媽全家出國,爸媽的旅費則是與兄弟姊妹一起平分。她笑稱「真是感謝我婆婆提醒(暗示),讓我們家這次出遊成行」。婆婆在暗示的時候隊友也在場,婆婆眼神卻只對著我,而隊友根本聽不出婆婆的話中有話。對於婆婆總愛只對自己「暗示」的行為,人妻想跟婆婆說「想要去玩,請跟你自己兒子提,何必來跟我講?」,你辛苦養大的是你兒子,又不是我,我有什麼義務要帶你出國。她無奈表示「真的不懂,婆婆喜歡跟媳婦暗示一些兒子要盡孝的義務,到底是什麼心態?」。貼文一po出,引起許多網友留言表示,「這告訴我們,要生女兒比較好,女兒才會想帶爸媽出國旅遊」、「一堆老人只敢跟媳婦開口不敢跟兒子開口」、「對著媳婦講一些暗示或明示的話,這種公婆真的最討厭」、「你可以說『媽~我朋友的婆家幫忙買房給她們耶!媽~我朋友的公婆買了一台保時捷給她們外出方便耶』,希望婆婆聽得懂妳的暗示」、「可能她知道暗示自己兒子沒用,以為妳會幫忙提點老公」、「因為媽媽們應該都知道自己兒子的耳朵不太好,講什麼都聽不到」、「就是花媳婦的,存兒子的」。如何解決此類的婆媳問題?面對婆婆只對媳婦的旅遊暗示,以下是5種建議的決此方法:1.直接跟婆婆明言:當婆婆再次使用暗示時,你可以嘗試直接回應並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例如,你可以說:「婆婆,如果你希望出國旅遊,你可以和你兒子商量和計劃,而不是通過暗示讓我理解你的意思。」2.以幽默方式回應:使用幽默的方式回應婆婆的暗示,以減輕緊張氣氛。例如,你可以開玩笑地說:「婆婆,你是不是在暗示我應該帶您出國旅遊呢?」3.換個角度思考:與其將婆婆的暗示視為壓力來源,不如嘗試理解她的動機。你可以試著與婆婆坦誠交流,詢問她對這些暗示的背後想法和期望,以便更好地了解她的心態和需求。4.設立界限:如果你覺得婆婆的期望超出你的能力或責任範圍,你可以適當地設立界限。明確表達自己的限制和可能性,並與婆婆共同探討其他解決方案。5.尋求伴侶的支持:與你的丈夫進行坦誠的對話,讓他了解你對婆婆暗示的感受和困惑。通過共同的努力,你們可以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與婆婆溝通,並建立起更健康和平衡的關係。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改善婆媳關係,並找到更積極和有效的溝通方式。然而,每個家庭和情況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和理解,努力在和婆婆之間建立和諧的關係。延伸閱讀:.地獄家庭?訂婚後搬進婆家淪為婢女!她被逼跪下倒水、和親生母當陌生人.媳婦最想要婆婆人選!韓影后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婆媳問題」.曾被罵到撕破臉!多年後婆婆主動聯絡 5方法改善婆媳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0 醫聲.高齡社會
疫情讓不健康餘命減…衛福部稱防疫有成 專家:超額死亡才是主因
最新統計顯示,二○二一年國人「不健康餘命」為七點五六年,這是自二○一三年進入「八」字頭的八點二四年,相隔近十年後,首次恢復到「七」字頭。對此,衛福部分析與防疫有成有關,住院人數、肺炎死亡人數大幅下降,讓國人健康年歲增加。但專家並不同意,疫情引起「超額死亡」才是不健康餘命縮短的主因。不健康餘命意指失能、臥病、被慢性病纏身的年數,計算方式為「平均餘命」減「零歲健康餘命」,不健康餘命年歲愈長,代表國家社會付出的醫療及照顧成本愈高。二○二一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點八六歲,當年健康餘命為七十三點三歲,顯示「不健康餘命」年歲為七點五六年。上一次「不健康餘命」七字頭,是二○一二年的七點九五年,二○一三年踏進八字頭後,一路往九字頭邁進,二○一九年不健康餘命來到八點四七年,但新冠疫情來襲後,不健康餘命開始縮減,二○二○年為八點○四年,前年再縮短。不過,雖然不健康餘命下降,但死亡人數也變多。內政部分析平均餘命報告指出,二○二一年死亡人數十八萬四四五七人,與二○二○年相比增加一萬二九五人,其中六十五歲以上死亡人數十三萬七二五四人,較前一年增加一萬四二七人。報告指出,餘命下降屬統計發生的短期波動現象。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說,二○二○年或二○二一年住院人數大幅減少、慢性病就醫人數微幅上升,過去長者主要死因之一為「感染性疾病」,但這兩年因配戴口罩等防疫作為,讓過去導致長者致死的肺炎死亡率大幅下降,使健康餘命拉長,不健康餘命縮短。「不健康餘命縮短,根本是疫情超額死亡導致的結果。」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無法認同衛福部說法,他質疑,二○二一年五月疫情大爆發,八百多人死亡,平均餘命從前一年的八一點三二年降至八十點八六年,「怎麼可能與疫情無關?」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說,若無外力影響,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死亡人數不可能一口氣增加一萬多人,疫情絕對是因素之一,除了直接染疫致死,還有疫情導致醫療資源不足、恐懼就醫等,都導致平均餘命下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不健康餘命在帳面上縮短到七點五六年,造就「好看數字」背後,不是防疫有功,而是疫情把高齡老人淘汰,表示政府沒照顧到該被照顧到老人,是台灣疫情的悲哀。
-
2023-05-29 醫療.消化系統
上大號時痛如刀割!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
長期有便秘問題的陳先生有一天解便時,感覺肛門像是被刀割開般疼痛,擦屁股時,赫然發現衛生紙上一抹血紅。原本擔心是痔瘡或是可怕的大腸癌,他趕快就醫,檢查證實是「肛裂」。他用了一、兩星期的藥覺得疼痛緩解了,就沒再就診。陳先生本身容易緊張,又沒有遵照醫囑多吃蔬果、多喝水、紓解壓力,沒多久又發作,再度到門診報到。原本他以為一、兩星期就好的肛裂,由於便秘沒解除,症狀反反覆覆,竟拖了半年才擺脫肛裂之苦。 為什麼會發生肛裂?其實跟肛門括約肌的壓力有關。括約肌會自動收縮,正常情況下,肛門括約肌處於自然緊閉的狀態,這緊閉的壓力大小,因人而異,有人天生緊一點有人天生鬆一點,老人又比年輕人容易鬆一些。一般動物當直腸內有糞便時,會引發身體自然反射,命令「內」括約肌「放鬆」,讓糞便順利排空。人類也有類似的反射機制,但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會命令「外」括約肌「收縮」進行拮抗,不會直接排遺,而是會去尋找廁所來解放。當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的協調性出問題,便會導致便秘的發生。便秘使肛門括約肌 壓力過大而裂開一般來說肛門的收縮彈性是很大的,但如果經常便秘,肛門一直承受過大壓力,就可能像「破嘴角」一般裂開。 大多數的肛裂是因為長期便秘造成,因為便秘會使本來緊閉的肛門過度撐開而容易裂傷。另外,有些人因為大便太硬,為了讓大便順利排出,會用手把肛門「掰開」一些,也可能因此發生肛裂。 有少部份的人發生肛裂則是先天肛門括約肌過緊,這可以經由肛門指診或是「肛內壓檢測」來確定。另外也有少數人肛裂反而是因腹瀉造成,例如罹患腸躁症者因為腹瀉太頻繁導致肛裂。肛裂如刀割般疼痛 痔瘡多鈍痛發生肛裂時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很多患者形容肛裂發生時,就像是肛門被刀割了一樣刺痛,甚至會像得了「排便恐懼症」。另外擦屁股時可能會發現有幾滴血。 那麼要如何與痔瘡分辨?其實醫師透過肛門指診即可診斷。另外就是疼痛感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內痔的話,大多以出血為主,出血量會比肛裂多,但較少疼痛;外痔所引起的疼痛偏向鈍痛、腫脹痛、拉扯痛,通常從病患的疼痛描述,醫師可以初步判斷是肛裂或是痔瘡引起的。 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肛裂可以想像成就像嘴破一樣,只是裂的位置發生在肛門處。」肛裂通常發生在肛門內壓最大的位置,大概在肛門口內側約兩公分的位置,這個地方管徑最窄、壓力最大,所以通常會從這個地方開始裂傷,慢慢往外裂。 另外,從肛裂的方向也可以判斷肛裂的嚴重性。 以一個人面朝上平躺來看,.肛裂最好發的位置是在肛門下方的6點鐘方向(也就是朝向股溝的位置),因為研究發現這個方向的肛內壓最大,用力排便時也最容易裂傷。.第二好發的是12點鐘方向,如果是因為便秘、喝水不足、纖維不足等生活習慣不好引起的肛裂,通常都是裂在這兩個方向。.如果連3點鐘方向或9點鐘方向的位置也會裂傷,必須懷疑是否有其他疾病所引發。 藥物治療為主 嚴重才考慮手術肛裂的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止痛藥物除了緩解不適,也能幫助括約肌放鬆。肛裂發作時局部會腫脹發炎,所以除了止痛藥物,還需要消炎藥物,包括口服或是藥膏、肛門塞劑等。為了避免又因為便秘引起肛門裂傷,必須開立軟便劑改善硬便的問題。由於肛裂的位置較深,一般用手沾藥膏較難擦到確實的位置,可以把藥劑塗在塞劑上一起推入肛門內。患者平日可採溫水坐浴,讓肛門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之後再將藥膏和塞劑一起推入肛門內,藥效更能達到裂傷處。 不過更重要的是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便秘,減少壓力、睡眠充足。同時也要避免吃辣,因為辣素部份會經由排便排出,辛辣會刺激肛門黏膜充血腫脹,一用力排便,又容易造成肛裂。 由於人天天都要排便上廁所,每上一次廁所,裂開的肛門又會伸縮拉扯,傷口反覆受傷,所以復原的時間也比正常傷口慢。狀況好可能兩、三週就恢復,有些人因為免疫能力較差,引發細菌感染,甚至要數月或近半年才會復原。 透過保守治療,近8成病患症狀可以獲得緩解,然而也有3成左右病患日後會復發。通常若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未改善,或是肛門括約肌天生比較緊、肛內壓過高的患者,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改善。 手術通常採「內括約肌切開術」手術方法主要是把內括約肌畫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深度,以緩解肛內壓過高的問題。肛裂的傷口縫合是沒有用的,因為關鍵在「減壓」,肛門的壓力釋放了,傷口自然就會癒合。此一手術成功率有90%以上,然而需注意內括約肌若切太深亦有造成失禁的可能,發生率2~10%不等,因此建議尋求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執刀。 手術的方式還可分為開放性括約肌切開和閉鎖性括約肌切開兩種。開放性是直接把肛門黏膜切開,看到內括約肌再把括約肌劃開。閉鎖性手術則是醫師憑自己的經驗,用手指去按壓、摸到內括約肌的位置,再以刀片將括約肌劃開。兩種手術方法效果並無差異。手術後一般休養3天即可復原,患者排便不順會明顯改善。除開刀外,也有醫師嘗試以肉毒桿菌素治療,但效果短暫,療效較不明確。 預防便秘最重要要預防肛裂復發,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排便順暢。建議均衡攝取蔬菜、水果,每天喝1500~2000cc水,以確保「排空順利」。也建議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辣」。上完大號後肛門部位應以柔軟紙巾擦乾淨或用水沖洗乾淨。 Q:擦屁屁太用力也會肛裂嗎?A:肛門皮膚非常嬌弱且敏感,如果經常很粗魯地擦拭屁股,有可能引起表皮破損,但不至於引起肛裂。這種表皮破損常讓患者感覺肛門有搔癢感,愈去抓反而愈會受傷。如果擦破皮不慎感染,可能引發肛門膿瘍。有些人因長期便秘,經常浣腸浣過頭,也可能讓肛門皮膚受傷。所以如廁後擦拭肛門不要太用力,或是使用免治馬桶。屁屁痛…還可能是這些問題!肛門膿瘍、肛門廔管 肛門膿瘍和肛門廔管是一體兩面。通常會先發炎(肛門膿瘍),才會出現肛門廔管。 肛門括約肌約有5公分,在括約肌的肌肉層內有一些腺體會分泌潤滑液,透過一些通道將潤滑液分泌到肛門,幫助排便。 由於肛門皮膚外有很多腸內細菌,如果有傷口或衛生習慣不好,細菌可能會沿著通道進入腺體,造成腺體感染發炎、腫脹、化膿,便形成肛門膿瘍,有點像是皮膚上的「青春痘」,患者會感覺患部腫脹疼痛。膿瘍如果未及時處置,加上通道阻塞,膿沒有地方出去,在組織裡亂竄,或是破掉,就會在肛門內側形成直通表皮的「廔管」。廔管就是一種不正常的通路,皮膚跟直腸本來不會相通,廔管形成後兩者就連通了。從皮膚表面可以看到一個洞,三不五時會有一些分泌物流出,還會伴隨腫脹、化膿、發燒等症狀。 發生肛門膿瘍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膿已經「熟了」(liquified),可以劃開,把膿擠出來。若拖延治療,膿包愈來愈大,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形成廔管。廔管通常是1個,也有同時會出現2、3個,稱為多發性或複雜性的廔管,通常是肥胖、糖尿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進行化療中的人,因為免疫力不好比較會發生複雜性的廔管。 單純性廔管的治療是予以切開後,讓傷口保持開放,自然癒合即可。不縫合是怕裡面還有殘存的廔管組織導致復發。如果是多發性廔管,治療就比較複雜,通常建議先治療原發疾病。【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3期(2021-01-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白班的一天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50多歲女士燒炭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後昏迷併吸入性肺炎插管,於急診接受高壓氧治療三天後意識恢復,在急診練習脫離呼吸器時屢屢覺得疲累而想放棄,在旁的先生握著她的手,想說些什麼又開不了口。我在床邊看著她說:「你嘴裡插著管,手腳被綁著,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不能滑手機,不會很難受嗎?人生還這麼多美好的事,難道你要像隔壁急救床這些老的不能再老,飽受生命病痛折磨的老人家們,氣切後接著呼吸機,喪失了選擇,永遠只能看著天花板憶著往日榮光,同時感嘆著人生遺憾?」病人看了天花板,轉頭又看了眉頭深鎖的老公,順利地在練習後,在急診拔管,脫離了呼吸機。30多歲男工程師在家面朝地猝死,送到院後肢體已僵硬,皮膚已出現重力作用下的死亡圖騰瘀斑,急診醫護們專業地施行急救心肺復甦術,一如既往地向死神宣告他們的不妥協。家屬們傷心斷腸,白髮蒼蒼的父親趕來後聽到噩耗幾近昏厥,腿軟了癱倒在地。我把其他候診椅上等待的病人喊起,扶著他躺平,看著父親慢慢恢復了意識,醒來後隨即躺在椅子上放聲嚎哭。病人的母親哽咽地說病人兩小時前才打電話說要她去車站接他,後來就失聯了,回到家就看到他一動也不動的趴在地上,急忙叫了救護車。她失魂般地喃喃自語:「一定是回家太晚疏忽了,還是有什麼警訊沒察覺。」母親非常驚慌的蹲在地上,雙手一直抓著頭髮,眼睛看著地板直搖晃著頭,把悲痛的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在確定病人父親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把家屬們全找了進去,輕聲但堅定地說著:「根據我的職責跟被賦予的權利,我必須宣布一些事情,你們的孩子已經過世了,什麼原因我無法得知,通常是心臟或是腦部方面的問題,不過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不是你們任何一個人的錯,你們會承擔苦痛,但不要自責,這是老天的錯,很不公平地老天不用被究責。你們過去他耳邊跟他說些道別的話吧,說謝謝他當了你們30多年的兒子,他表現的很好,你們為了他也傾盡了所有,你們會會好好珍惜彼此,要他不要有什麼牽掛。我相信他失去意識的當下是沒有苦痛的,因為時間太快,來不及痛苦。我再重複一次,你們沒有任何一個人該對這事負責,你們付出了足夠的愛,我相信他永遠會記得。」50多歲先生心肌梗塞後肺炎及急性肝炎併黃疸,病人一位高大但絲乎有些心智障礙、說話非常羞澀溫柔的兒子,拿著手機作勢要靠到我耳朵,一邊非常禮貌及客氣地請我再解釋一次病情,並說明他想要錄音並說明給母親聽,因為他實在記不住也沒法理解那些,即使我自認已經簡白以及把語速放慢到極致的病情說明。正常情況下病人拿手機錄音是件非常冒犯且挑釁醫護的舉動,但我看著他的眼睛,實在感受不到任何惡意,甚至覺得要他說出這樣的請求,已是他單純的語言世界裡非常艱難的事情,於是我把手機拿近,用像在與小孩說故事的方式,盡可能慢慢的解釋父親一些可能會遭遇的危險給他錄音。結束後確認他已經沒有疑問,然後看著他背影放心離去。90多歲臥床慢性氣切的退役將軍爺爺肺炎,接上呼吸機後在急診等待加護病房三天。在旁的老夫人行走不穩,手臂一直在顫抖,手上拿著的灌食配方幾乎快要灑出,我遠遠看到跑了過去攙扶著她坐下,並詢問她是否有巴金森式症的疾病?她先表達感謝,訝異我意外觀察的仔細,並訴說著她的怪病,平常走路移動沒問題,但停下久了腿就會僵硬,僵硬後要再開始行走得花很多力氣,大多時候會顫抖,曾看過了一些神經科醫師,甚至半嘗試性地去接受脊椎手術後仍舊無解,查不出原因,已經放棄不知道該去看什麼科了。我思考了半响,直白地表示我只能看出異常,但不確定病因,只能推薦我覺得不錯的神經內科醫生給老夫人,讓專業的醫生去傷腦筋。40多歲女性暈厥送醫,臉上滿是瘀傷,檢查後判斷為暈眩症發作後低血壓昏厥。病人母親希望我能趁這個機會告誡她女兒不要喝冰水,要喝溫開水就好。事實上雖然喝不喝冰水對疾病一點好壞處也沒有,但我還是很若有其事配合媽媽的威脅了一下病人。「下次感覺頭暈或快要昏倒地前兆出現時,一定要盡快坐下或躺下喔。還有記住,一定要配溫開水!」我拉高音調有點心虛地說著,不忘回頭對病人母親邀功做了個象徵任務成功的半眨眼。「醫師,謝謝你,用很奇怪的激勵給了她一些勇氣。」一氧化碳中毒女士的先生走過來拍著我肩膀說著。「醫師,謝謝你,你說的對,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剩下活著的人比較辛苦,這好不公平,不是嗎?」年輕猝死病人的母親扶著他先生,哽咽著對我說。「醫…師…謝……謝…你…的…說…明……」心肌梗塞病人高大內向的兒子很靦腆的對我擠出幾句話,我看見了他抿著嘴唇,但掩蓋不了嘴角上揚了12度的微笑。「醫師,謝謝你,額外花了這麼多時間聽我說我的病,我老伴躺在床上13年了,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精力,他就是我的全部,但我是不是也該自私地多關心自己一點呢?」退伍將軍的夫人很有氣質地慢慢低聲說著,那聲音像極了悠長的一聲嘆息。「醫師,謝謝你,溫開水真的很重要,你也要記得多喝溫開水。」暈眩症女子母親很有禮貌的對我點頭,手裡拿著保溫杯。「謝謝你們的謝謝」,我在內心默默的對自己說著。下班之前,護理師問我:「不覺得今天的病人都有些故事嗎?」「是啊,不過不只今天,而是每天、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各自精采。有些時候我們用聽的,更多時候我們用看的、用猜的。我只希望,我們當他們故事裡的過客,甚至是背景就好了。」人生是一班慢速直奔死亡的單程列車,旅途上有人上車、下車,我們掌握不了起點,也預測不了終點。我們所能決定的,只有趁待在車上時,盡量去認識人、去愛人,去記錄窗邊經過的風景,去感受經歷的人情。去哭、去笑、去體驗一切發生在車上的美好與苦悲,去自我實現。然後盡可能地,在任何一個可能下車的瞬間,回眸車上的人一眼,眼裡盡是關愛與感激,最後自豪地閉上眼,不留遺憾。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可空腹吃嗎? 5大保健食品最佳服用時間1次告訴你
愈來愈多民眾固定補充魚油,但有些人空腹服用,腸胃不適,甚至嘴巴泛出腥苦味,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魚油屬於脂溶性維他命,不宜空腹食用,建議於飯後吞下,搭配食物油脂,提高吸收度。空腹吃魚油恐胃痛! 藥師:選這時間吃可有效排出油脂魚油含有豐富Omega-3,可藉由食物中油脂,來提高吸收度,張文靜建議,隨餐或是飯後服用魚油,且應選擇最豐盛1餐後來補充魚油。如能持續補充,維持體內Omega-3濃度,就能達到不錯的保健效益。簡單來說,依照個人飲食習慣,看哪一餐比較油膩,就選在餐後服用魚油。如果飲食一向清淡,在那一餐後補充魚油,就無所謂。如果希望排除油脂,則建議跟食物一起吃,以提高效果。老人家如吞嚥功能變差,在選擇魚油時,避免顆粒過大,以免吞不下去。不少人空腹時服用魚油等保健食品,幾分鐘後即感腸胃隱隱作痛,張文靜指出,一般來說,在空腹時服用含有鈣、鎂、鋅等礦物質的維他命,較容易引發腸胃不適,例如,綜合維他命就含有多種礦物質,因此,應在餐後服用。再者,人體7成新陳代謝能量必須倚賴食物,如果不吃早餐,新陳代謝尚未啟動,建議吃早餐,再服用健康食品。葉黃素、維他命C怎麼吃?服用保健食品最佳時間1次看許多民眾習慣每天補充多種維他命,張文靜提醒,各有各的最佳服用時間點,在對的時間服用,效果才會更顯著。1.葉黃素、魚油:均屬於脂溶性維他命,建議餐後服用,但兩者不宜同時吞下肚,魚油應於飯後立即吃,葉黃素則等餐後30分鐘再吃。2.綜合維他命、維他命D3:建議早餐飯後吃。3.維他命B群:建議中午餐後吃。4.魚油:建議晚餐吃,因為一般晚餐較為油膩5.維他命C:屬於水溶性維他命,任何時間均可補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魚油不只護心,還可抗發炎!但這4種族群食用前要注意.5大易缺鈣族群當心「骨質疏鬆」!不只牛奶,6種高鈣食物也能幫你補鈣.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5 焦點.生死議題
當年自私留住病母,求醫插管延命「酷刑3年」!利菁常在夢中自責哭醒:願用來生補償
當親愛的家人走到生命終點,許多人總面臨該盡全力搶救或讓對方沒有痛苦離世的兩難。知名主持人利菁在日前發文,自責為了留住病母,讓醫師為媽媽插上鼻胃管延命,更為了不讓媽媽拔掉管子而綁住她的手,人生最後3年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猶如「酷刑」。有醫師便呼籲,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應尊重病人主張,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 主持人利菁風格一向嗆辣,但日前卻在臉書發文,表示當年母親因病住進加護病房,卻因她捨不得放手,讓醫生幫母親插管延命,導致老人家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躺了整整3年才離世。每逢五月,她都忍不住自責:「媽媽,我錯了!」 利菁說,母親節是她心中永遠的痛,當年因為自己的無知,也為了自私的想留住母親,讓醫生幫您延命3年。但結果卻是讓媽媽身上「插滿鼻管、胃管,怕您動手拔管,醫生把您的手一直綁著,就這樣您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不能起身,在加護病房躺了3年。」 當時,她看著母親無助的眼神,卻只會哄著「您要乖,配合醫生」,直到自己多年前因病住進加護病房,才懂真的錯了。利菁沉痛寫下:「我的自私,自以為愛您,讓您每天耳朵只能聽著呼吸器,睜眼只有天花板。不能說話、不能喊痛、雙手綁住,硬生生躺了3年多…天啊!到現在我才知道,那是何等的酷刑!」 利菁說,多年來自己常會在夢中自責地哭醒,想起媽媽的眼神,「那是無聲的求助?是愛?是怨?是痛苦?」事隔多年後,她只能祈求媽媽原諒:「母親節媽媽我好想您,但求您在天上快樂,原諒我的自私與愚蠢,來生讓我賠罪好嗎?再做一回我的媽媽,讓我用一輩子補償,好嗎?」 當親愛的家人生命走到終點,總會面臨這樣的兩難:究竟該盡全力延長壽命?還是勇敢的放手?對此,長期推廣「善生善終」理念的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直言:「生老病死,無人能免!」 陳秀丹曾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老了或病到不能吃就順應自然,能由口吃多少,算多少,不要勉強,以避免腸胃不適,「如果進展到不能自然吞食,之後就是自然死亡,不是被斷食而死!」 她強調,無法自然由口進食和「被斷食」是不同理念,因為一旦無法自然吞食時,即便美食當前也無法吃,這不是「斷食」,而是「不能進食」,「一路走下坡的身體狀況,絕對不是插鼻胃管就能扭轉惡況!」 現今先進國家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而非在病床上說再見,陳秀丹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死前2天還能站著出現在鎂光燈前為例,「這是多麼優雅的下臺身影!」 反觀台灣,卻有許多人死前受盡折磨,被插鼻胃管、用呼吸器,甚至還洗腎。陳秀丹感嘆,若英國女王活在台灣,假使她沒有事先聲明其主張、家人也沒概念,恐怕也不得善終。 陳秀丹期盼,一旦遇到病人不可逆的老化、吃不下,醫師千萬別輕易建議家屬插鼻胃管,因為接下來病人很可能就要被綁手,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也隨之而來,還有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對病人都是很大的折磨。 「畢竟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活著,要能享受生命的美好,才是真正的活著!」陳秀丹說,若病人自己說吃不下,或者順勢隨意吃或不吃,那是病人的決定,旁人必須尊重他的主張。 而她更希望,病人家屬能勇敢地的說出不讓家人受苦的主張,更強調,一旦有人用「不插鼻胃管,是要餓死他」這類言詞質疑時,請心平氣和,態度埾定的說:「我要他人生最後一哩路,活得像英國女王!任何延長痛苦的處置就免了吧!」●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5-25 養生.人生智慧
「萬秀洗衣店」秀娥阿嬤逝!孫張瑞夫:想透過影像定格珍貴時光,為阿公阿嬤留下生命的每個時刻
【2023/5/25編註】最潮熟齡網紅「萬秀洗衣店」受到許多網友喜愛的秀娥阿嬤過世了!臉書「萬秀洗衣店」昨晚突曝光秀娥阿嬤離世消息,透露阿嬤於23日上午辭世,將於6月2日上午舉行公祭。孫子瑞夫表示雖然萬般不捨,但也知道阿嬤從此無病無痛了。詳細報導/從此無病無痛...最潮長輩級網紅「萬秀洗衣店」秀娥阿嬤過世了「萬秀洗衣店」的幕後推手!孫子張瑞夫:想透過影像定格珍貴時光,為85歲阿公阿嬤留下生命的每個時刻【橘世代周報/張瀞文報導/2022/08/13】若要列舉「台灣最知名爺奶」,85歲的萬吉和86歲的秀娥絕對榜上有名。他們在台中后里經營的「萬秀洗衣店」,原本是間因鄉村人口銳減而沉寂的傳統洗衣店,兩年前,孫子張瑞夫為了排解兩老發呆、打瞌睡、百無聊賴的日常,利用店內囤放已久的衣物裝扮阿公阿嬤,舊衣新穿創造出可愛潮味,照片上傳社群媒體IG後意外竄紅,目前有超過64萬粉絲追蹤,還成為BBC、CNN、紐約時報、德國公共電視等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洗衣店暴紅,讓14歲就經營洗衣店,年老時守著沒幾個客人的老店的萬吉和秀娥,踏上了奇幻之旅—他們接受採訪、拍廣告,看見自己出現在電視上、雜誌裡;他們緊張兮兮地面對國外記者、嘗試視訊和連線採訪,用可愛的方式讓世界認識台灣;他們成為台灣人眼中的時尚爺奶,偶爾會有年輕人特地前來聊天拍照。這件事也改變了張瑞夫的生命,他從文創、藝人經紀等幕後工作走向幕前,為長輩發聲,也鼓勵兒孫輩要珍惜和長輩相處時光。阿公阿嬤帶大 能與長輩暢聊在鄉下洗衣店長大,張瑞夫從小就很懂得如何和長輩相處。張瑞夫4歲父母離異,爸爸也因為工作要四處輪調,兒時主要照顧者是阿公阿嬤,兒時的旅遊記憶就是跟著爺奶參加洗衣公會的旅行團、不用上學時就在店裡招呼客人,老鄰居不只來洗衣服也會來泡茶聊天,張瑞夫笑著說,他從小就知道,只要嘴巴甜一點,永遠都會很帥,他也知道,爸爸不准的事找阿公阿嬤就對了。阿公阿嬤永遠會滿足孫子,即便他們不懂也不一定認同孫子做的事。張瑞夫高中玩音樂,老人家認為玩音樂會影響課業,從來沒有支持過。但在高中最後一次演出、成果發表會時,阿嬤竟然現身會場,張瑞夫在台上看見阿嬤捧著一束花默默坐在台下,「我哭到爆。」阿嬤總是直接用行動和眼淚表達愛。考上台中一中時,阿嬤高興地抱著他哭;每次離家,阿嬤也會因捨不得掉眼淚,無論眼前是求學住校的15歲高中生,或是已能承擔家裡許多責任的33歲青年,在阿嬤心中,張瑞夫就只是她疼愛的孫子。阿公性格剛強,不隨意表露情緒,但每次張瑞夫回到后里,擔心孫子忙到沒時間吃飯睡覺的他會問:「有吃飯了嗎?」感受時間急迫 記錄生活片刻 作為爺奶帶大的孩子,張瑞夫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人生的有限。15歲開始,張瑞夫便離鄉求學工作,但是他大學每個月回家2次,同學驚訝,他會說:「2次很少誒,換算下來1年才24天!」後來在台北工作,每個月也至少回家1次。是阿公阿嬤的期待嗎?「他們不會講,但很現實,你這輩子還能夠看他們多少天?」張瑞夫坦承:「我很害怕那一天。」張瑞夫愛拍照、喜歡用照片為阿公阿嬤留下生命的每個時刻,也是因為看著他們一天天變老,想透過影像定格珍貴時光。從北上念大學開始,每次離家前,他都會和阿公阿嬤合照;無論身處世界哪個角落,他都帶著阿公阿嬤的照片。他用照片記錄阿公阿嬤生活、以拍穿搭照為阿公阿嬤生活找回活力,也透過照片呈現祖孫間的情感,因此他常常收到粉絲的訊息,懊悔過去沒有好好跟阿公阿嬤相處、沒有留下照片。和長輩溝通 主動發問與分享張瑞夫認為,許多長輩因為不知道聊什麼,又希望和孩子有交集,最後就透過負面質疑來產生對話,誤以為這就是溝通。他建議兒孫輩可以主動發問,讓長輩講自己的故事。發問是一把鑰匙,只要我們願意拿鑰匙打開門,就會看見沒看過的風景、聽到沒聽過的故事。再者,兒孫也可以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讓長輩理解我們。花時間相處 用照片留下回憶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出遊,做什麼都好,張瑞夫強調,回憶要花時間相處才會擁有。擔心如何創造和長輩的回憶的人往往是相處時間太少。而照片是留下回憶最好的載體。他建議大家多拍照,將生命珍惜的片段留下來。募集祖孫照片 辦展分享故事今年生日7月初,張瑞夫閃過念頭,便在個人IG發起一個計畫,募集「與阿公阿嬤外公外婆的照片」,希望在祖父母節(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辦一個展,讓大家透過照片分享與爺奶的故事。從發想到實體展覽只有一個多月,無論是資金或時間都顯得窘迫,難道沒有想過找贊助?「找贊助可能會拖個一年半載,我不知道那時候大家還會不會關注萬秀,更無法預期到時候阿公阿嬤的身體狀況。」33歲青春正盛的張瑞夫,說起和阿公阿嬤相關的事,總有著時間急迫感:「世界太多不可控的事,我得趁著現在快做。」說到阿公阿嬤的愛,張瑞夫還是會禁不住落淚。阿公阿嬤是他心底最柔軟的一塊,也是努力的動力。以前出國工作時,張瑞夫常會故意在洗衣店營業時間從世界各地打電話給阿公,讓阿公可以接到電話時笑吟吟地轉頭,對拿衣服來洗的鄰居說:「我孫子去X國工作打電話回來啦!」現在他做傳統洗衣店舊衣的永續循環、他出席關心長者及青年創業場合、他到處演講分享,一對傳統洗衣職人養大的孩子現在做的事,不僅是心裡的呼喚,也是希望他能夠成為阿公阿嬤的驕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5 養生.抗老養生
避免老後衰弱!哈佛研究建議多吃這類食物:特別是1種水果
【本文重點】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每天食用富含黃酮醇的食物,如蘋果和黑莓等,可降低衰弱症的機率,該研究發現每增加10毫克黃酮醇,衰弱症的患病風險降低20%。蘋果和黑莓等含有槲皮素的食物對預防衰弱症影響最大。黃酮醇通常在水果和蔬菜中充當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氧化壓力。衰弱症為隨著年齡增長而普遍發生的情況,導致肌肉質量下降、體重減輕、活動困難和疲勞等症狀。--by ChatGPT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容易變得虛弱,一項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新研究發現,吃富含黃酮醇的食物,例如蘋果和黑莓,可能可以降低機率。目前預防虛弱的飲食建議主要集中在蛋白質攝取量上。然而,還有許多其他食物可能對健康有益。該研究的發現是,每天黃酮醇的攝取量每增加10毫克,罹患衰弱症(Frailty)的機率就會減少了20%,而衰弱症會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殘疾、住院和死亡的風險。特別是,該項由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馬庫斯衰老研究所進行的研究得出結論,蘋果和黑莓等含有稱為槲皮素的類黃酮食物可能對預防衰弱症最重要。研究人員還指出,由於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含有約10毫克的黃酮醇,因此每個人每天可以輕鬆攝取10毫克的黃酮醇。該研究作者在一份新聞稿中指出,「俗話說一天一個蘋果,醫師(或衰弱症)遠離我,這可能有一定道理。」黃酮醇和衰弱症有什麼關聯?營養專家Shireen Kassam告訴《healthline》,黃酮醇是6種化合物中的一種,這些化合物構成被稱為類黃酮更大化合物家族的一部分。這個化合物家族存在於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中,通常它們在體內充當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Kassam指出,食用富含黃酮醇的食物與較低度的發炎和細胞壓力有關,從而降低患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及失智在內等疾病。營養師Kathleen Benson告訴《healthline》,衰弱症是隨著年齡增長最常見的一種情況,表現為身體機能普遍下降。有許多典型的虛弱特徵,包括肌肉質量下降、體重減輕、活動困難和疲勞。Benson表示,雖然對黃酮醇在體內的確切作用機制仍在研究中,但各種實驗表明,類黃酮具有抗過敏、抗發炎、抗病毒和抗氧化的特性,可以防止衰弱症。什麼是衰弱症?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衰弱症簡介,老年族群的身心社會功能受衰弱症影響重大。由於生理系統的儲備能力下降和易受傷害,患有衰弱症老人在面對壓力時常無法維持生理平衡,容易導致跌倒、骨折、依賴、失能、入住機構或死亡等不利後果。同時,衰弱症也可能增加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等風險。如何診斷衰弱症?若是有符合以下3條件達2項以上,即定義為衰弱症:.去年一年,在未曾刻意減重下,體重減輕3公斤或5%以上。.無法從椅子站起來5次(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下)。.過去一周內,是否覺得提不起勁來做事(一個禮拜3天以上有這個感覺)。【資料來源】.Flavonol-rich foods like apples and blackberries can lower chances of developing frailty.Want to Stay Strong as You Age? Flavonol-rich Foods Like Blackberries and Apples Can Help.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衰弱症簡介
-
2023-05-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孫子心,故鄉情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一支阿公真傳的象牙聽診器 一本外祖父所著的「鷄肋集」 一堆珍藏令人回憶的舊照片歲月無情,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都是小時候寫「作文」常用的詞彙,來描述時間的飛逝如白駒過隙,的確一轉眼我們自己都已是銀髮族輩,從職場退休也將屆十年了。我愈來愈感覺到老年,其實是人生最美的時候,成熟、滄桑、見識、超脫與自由。可以更客觀地審視一切,特別是自己,已經有權利談論人生,談論青年人,中年人和自己這一代了,可以插上回憶和遐想的翅膀,讓思想自由地發翔了。回朔約半世紀前,當我決定離鄉背井,出發去美洲新大陸,再度接受新的挑戰,接受進一步先進醫學的研究和住院醫師訓練,行前拜會從小最關愛最疼惜我的外祖父陳茂堤醫師(日本東京慶應義墊大學醫學博士),他老人家提攜叮嚀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家鄉故里人人稱道的名人良醫,舉凡大台中地區妊娠婦女都曾受到他的恩澤。祖父親切地吩咐:「阿民啊!到我的診療室來,隨便拿一兩樣你所喜歡的醫療儀器作紀念,好好的珍惜它,阿公年歲已大,只是默默地祝福你,願你一日千里,學得一技之長,造福鄉里,永遠記得愛病患如己。」我所選擇的臨別禮物——「一支不顯眼的橡膠製象牙聽診器」以及阿公循循善導的叮嚀,成為我一生醫療生涯最好的座右銘和即時提醒我、伴隨我醫務的至寶。2022年初秋,隨著COVID-19的疫情稍微緩解,回到了久違的故鄉台中,有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造訪位於東海大學旁的外祖父母安息之地,除了掃墓追思外,讓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許多童年的回憶,就像一陣陣的漣漪激盪在湖裡,宛如聽到了歌聲「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戱,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童年的情景一幕幕的再現,太美好啦!由於經年累月的失修,經過全部子孫商榷,大家同意遷移外祖父母陳茂堤夫婦的墓園到另一嶄新的復活園,逢年過節,園區皆有慎終追遠的追思活動,為此我們向慈愛的天父獻上了衷心的感謝。我們兄弟都是在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長大的,父親游高岩醫師是彰化人,從少年就失怙,自立更生,從商業學校奮鬥苦學考上日據時代的台北醫專,成為鄉梓週知的婦產科醫師,母親則出身於一個嚴謹重禮教的家庭。由於我們所尊敬的外祖父陳茂堤與當年醫學界出名的杜聰明博士都是當年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前後期的同學,受到互相的影響和鼓勵,畢業後,都赴汲日本留學,東京都慶應義墊大學醫學部大學院研修藥理學博士,同時完成了產婦人科的專科訓練。我們從小就常常到外祖父母家渡夜玩耍,可以說外祖父的生活禮教和文學藝術詩詞的薰陶,影響之巨,不可言喻。數十年來,兄弟們都各奔前程,離鄉背井,出外求學,如履薄冰,再接再厲,終究熬了出來,前後隔了一甲子,終於有機會能夠回到故鄉,重見江東父老。最近回台,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無意中在書房的角落,發覺外祖父陳茂堤的著作《息廬鷄肋集手鈔》,一瞬間,喜出望外,尖叫一聲!這不就是我們子孫夢寐以求的外祖父回憶錄嗎?事隔多年,還保留得完整無瑕,感謝上天!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尾瀏覽一遍。這本回憶錄總共124頁,外祖父謙稱的《鷄肋集》,由杜聰明博士於民國六十二年仲夏寫了序文,台中市樹仔腳市紳林湯盤先生發刋題辭,再由台中市名醫蔡惠郎先生梅園山人撰寫主序,加上所有陳家子女:陳荊和、陳郁芬、陳畹蘭、陳佩芬、陳左芬、陳瀛生相議,於民國六十二年為家嚴八秩壽慶,將這本《鷄肋集》附印,以分贈親戚友朋,感謝平素來的關愛與照顧。八十年確實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何況其間歷經三朝變局,滄海桑田,滔滔塵世,變化萬千,外祖父將其多彩多姿的人生閱歷、思想變化,用其生動精華文筆,敘述其事蹟,昭彰於世,其志節辛勞至堪敬佩,若公諸於世定使洛陽紙貴。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還沒報稅?買輪椅可列報、做假牙也可以…7個重點QA幫你節稅!
你報稅了嗎?綜合所得稅申報只剩不到半個月,提醒大家5/31前記得報稅。哪些醫療項目可申報?家人有長照需求也可扣稅。《元氣網》以下整理關於報稅的一些實用資訊,還沒報稅的人趕快來看看你是否漏了哪些節稅項目!Q1:手機報稅怎麼報?A:手機瀏覽器先開啟報稅網頁:https://tax.nat.gov.tw/alltax.html?id=1→按【手機版】→按【我要報稅】步驟1-驗證身分(3選1)①行動電話認證②戶口名簿戶號+查詢碼③行動自然人憑證步驟2-填寫資料→自動帶出本人/配偶/受扶養親屬資料(可編修)→新增受扶養親屬說明:https://reurl.cc/0EAyk9→確認聯絡方式步驟3-確認稅額→最上方就是應自行繳(退)稅的金額→了解所得/扣除額計算過程按【查看】→編修所得/扣除額按【切換編修模式】→可下載所得/扣除額資料清單步驟4-繳(退)稅→繳稅6選1說明:https://reurl.cc/zA373V→退稅2選1,推薦直撥(轉帳)退稅!步驟5-申報完成→顯示檔案編號及申報成功次數,就完成!→可再次查詢確認:https://gov.tw/WSZ(手機報稅首頁按【申報結果查詢】)→有應檢附資料者按【申報附件上傳】Q2:已繳稅等於已申報?A:財政部指出,據過往案例,有些人會運用網路申報系統試算「應自行繳納稅額」,確認稅額後就離開系統。另外透過非申報系統管道繳稅,例如:至稅務入口網產製繳款書、至網路繳稅服務網或行動支付APP等自行輸入金額繳納,結果,系統未執行申報上傳,導致只有繳稅卻沒有完成申報啊!網路報稅者應特別注意:已繳稅≠已申報!如果是網路申報,系統一定要走完報稅流程,確實按下「申報資料上傳」,看到手機報稅顯示「步驟5-申報完成」或電腦報稅跳出訊息顯示「上傳申報成功」,才是真的完成申報!最好再查詢申報結果確認:https://gov.tw/WSZ。Q:為何我沒收到稅額試算通知書?是不是不用報了?A:稅額試算服務並非每一位納稅義務人都會適用,先查詢你是否適用稅額試算:https://gov.tw/CjZ。若不適用者,請改用手機或電腦完成綜所稅申報。Q3:什麼情況可列報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A:納稅義務人、配偶或申報受扶養親屬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每人每年扣除120,000元。 一、符合「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18條第1項規定得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資格的被看護者:1.實際聘僱外籍看護工者,須檢附111年度有效的聘僱許可函影本。2.未聘僱外籍看護工而經指定醫療機構進行專業評估者,須檢附111年度取得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影本。3.未聘僱外籍看護工而符合特定身心障礙重度(或極重度)等級項目或鑑定向度之一者,須檢附身心障礙證明影本。二、依長期照顧服務法第8條第2項規定接受評估,失能等級為第2級至第8級且111年度使用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服務者,須檢附111年度使用服務的繳費收據影本任一張;免部分負擔者,須檢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公文或相關證明文件,並均須於上開文件中註記特約服務單位名稱、失能者姓名、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失能等級等資料。三、於111年度入住住宿式服務機構全年達90日者,須檢附111年度入住累計達90日的繳費收據影本;受全額補助者,須檢附地方政府公費安置公文或相關證明文件,並均須於上開文件中註記機構名稱、住民姓名、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入住期間等資料,另入住老人福利機構或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榮譽國民之家者,須加註床位類型。住宿式服務機構包括老人福利機構(安養床除外)、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榮譽國民之家(安養床除外)、身心障礙住宿式機構、護理之家機構(一般護理之家及精神護理之家)、依長期照顧服務法設立之機構住宿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及設有機構住宿式服務之綜合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Q4:醫藥及生育費用,有哪些項目可申報?申報金額有限制嗎?A:1.納稅義務人、配偶或申報受扶養親屬的醫藥費及生育費用(含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只要是付給公立醫院、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及診所或經財政部認定會計紀錄完備正確的醫院,都可以憑醫院、診所出具的費用收據正本列報,沒有金額的限制。另自101年7月6日起,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如屬因身心失能無力自理生活而須長期照護者,其付與公立醫院、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及診所或其他合法醫院及診所的醫藥費,也可以扣除。就醫或生育時別忘了向合於規定的醫院、診所索取收據,妥善保存。2.因身體殘障所裝配的助聽器、義肢、輪椅等各項支出,可以憑醫師出具的診斷證明與統一發票或收據,全數列報扣除。3.因身心障礙購買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26條規定的醫療輔具及同法第71條第2項授權訂定的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辦法第2條所列「身體、生理與生化試驗設備及材料」、「身體、肌力及平衡訓練輔具」及「具預防壓瘡輔具」3項輔具,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補助核准者,可以憑主管機關函復的審核結果及統一發票或收據影本,就超過補助部分的輔具支出,列報扣除;主管機關未予補助或納稅義務人未申請補助者,可以憑醫師出具的診斷證明及統一發票或收據正本,全數列報扣除。4.因牙病必須做鑲牙、假牙製作或齒列矯正的醫療費及器材費,也可以憑醫師或合於規定的醫療院、所出具的診斷證明及收據,列報扣除。(如果是以美容為目的而為的支出,不可申報扣除。)5.付給養護中心的養護費並不在醫藥費列舉扣除項目中,但如果養護費中確有具醫療行為的支出費用,且為公立機構所開立之收據,只要將屬於醫療給付部分的費用,單獨開立收據,就可以申報扣除。6.付給依法立案之公立單位或與全民健康保險具有特約關係之護理之家機構及居家護理機構的醫療費用,可檢附該機構出具之收費收據及醫師診斷證明書,申報列舉扣除。7.給付公立、全民健康保險特約之設置救護車機構,因救護車執行勤務依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收取之費用,可憑該機構掣發載明設置救護車機構名稱及救護車許可字號之收款憑證申報列舉扣除。8.因病赴國外或大陸地區就醫,只要能檢附國外或大陸地區公立醫院或國外財團法人組織的醫院、公私立大學附設醫院出具的證明,就可列報扣除。其中受有保險給付部分或非屬醫藥費範圍之交通費、旅費或其他費用不可申報扣除。大陸地區出具的證明須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後,供稽徵機關核認。9.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其受扶養親屬,在合於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規定之醫療院、所治療,因病情需要急須使用該院所無之特種 藥物,而自行購買使用者,其藥費可憑該醫療院、所之住院或就醫證明、主治醫師出具准予外購藥名、數量之證明及書明使用人為抬頭之統一發票或收據,申報醫藥及生育費列舉扣除。Q5:家人有領身障手冊,如何申報?A:現行所得稅法為配合社會福利政策,列有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的扣除項目,供有身心障礙人士的家庭減輕一些所得稅負。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適用的對象,包括納稅義務人、配偶或申報受扶養親屬為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或是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的嚴重病人都可適用,每人可以扣除207,000元的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的嚴重病人,係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列報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時,必須檢附主管機關核發的身心障礙證明影本【僅檢附醫師(院)診斷或鑑定證明書,尚不得申報本項扣除額,惟嗣後檢附與之前提供的診斷或鑑定證明書所載相同事由,且經鑑定後取得的身心障礙證明,則可以追認其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或是專科醫師出具的嚴重病人診斷證明書影本。由於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的列報,著重在證明,因此,家中有身心障礙的親屬者,應該先向主管機關申請核發身心障礙證明,或是取得專科醫師出具嚴重病人的診斷證明,否則,就算真的符合規定,沒有上列證明,也無法享受這項減稅的利益,平白喪失應享的權益。Q6:如何利用保險費規劃節稅?A:隨著國民所得提高,「風險管理」的觀念,也開始進入家庭,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不但可以免去後顧之憂,又可利用保險費達到節稅的目的。依所得稅法規定,納稅義務人如採列舉扣除,則其本人、配偶和受其申報扶養直系親屬的人身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傷害保險及年金保險)、勞工保險、就業保險、軍公教保險、農民健康保險、學生平安保險、國民年金保險之保險費,且被保險人與要保人應在同一申報戶內,在申報扣除年度繳納者,每一被保險人每年可在不超過24,000元的額度內申報扣除,值得注意的是被保險人與要保人要在同一申報戶,但納稅義務人、配偶及申報受扶養直系親屬的全民健康保險費(含補充保險費),得不受金額之限制,全數扣除(以被保險人眷屬身分投保者,毋須與被保險人同一申報戶)。列報扶養親屬的保險費支出,必須是受納稅義務人扶養的直系親屬才可申報,如為兄弟姐妹或其他非直系親屬,或是產險方面(例如汽車責任險)的保費支出,都不可以列報扣除。如申報居住國外而受扶養之直系親屬在當地投保人身保險所支付之保險費,可憑親屬向當地經政府核准設立之保險公司投保人身保險所支付之保險費收據正本及保險單影本申報扣除。保險費繳納收據是申報扣除的關鍵:1.檢視保險費收據或相關證明有無收集齊全。2.為全家繳納全民健康保險費之支出,有無請投保單位掣發保費收據或繳費證明,分別載明被保險人及眷屬姓名,做為列舉扣除額之憑證?3.由服務單位經收彙繳之員工保險費有無向服務單位申請填發繳納保險費證明?4.如果有向國稅局申請查詢或上網下載保險費金額,而且所申報扣除的金額,沒有超過上開查詢或下載的金額,又合於所得稅法規定的話,可以免檢附繳費的收據。5.檢視保險費收據之被保險人與要保人是否在同一申報戶內。Q7:已完成報稅,何時可收到退稅?A:依申報方式及時間,分3批發放退稅款。而只要是網路申報,5/31前手機電腦都能上網報,若有退稅會在第一批7月底入帳!第一批112/7/31(一):.網路(含手機)申報.稅額試算線上登錄或電話語音回復.5/10前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戶籍地國稅局第二批112/10/31(二):.5/10前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非戶籍地國稅局.5/11後稅額試算紙本回復至各地區國稅局.人工或二維條碼申報第三批113/1/19(五):.逾期申報.申報繳稅及不繳不退案件經國稅局核定為退稅案件【參考資料】.財政部稅務入口網.中華民國財政部臉書粉絲專頁
-
2023-05-22 失智.大腦健康
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
【本文重點】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擔心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會造成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宣布暫時息影。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有少數患者是早發性失智症,與基因變異有關。家族病史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有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的評估。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並且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by ChatGPT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宣布暫時息影,因為健康檢查赫然發現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擔心未來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先暫緩演藝工作。也有不少人擔憂: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呢?檢測出異常 做好預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少數患者為基因變異而在65歲以下發病,又稱「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確實具有部分遺傳性,但9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為散發性,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外,年齡、腦部創傷、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亦是發病、惡化的主因,諸多因素導致大腦堆積沉澱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損傷腦細胞。家人失智,該不該做基因檢測?陳亮宇表示,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做檢測的評估效益。目前會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而發病,大部分還是多重因子所引起,因此,一旦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從飲食、運動、健康管理做起。然而,檢測正常也不保證一定沒事,長期處於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尤其熬夜傷身又傷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大腦把有毒物質排出。財務與生活 及早安排如果帶有失智基因的人,能否先進行治療呢?陳亮宇解釋說,基因治療有限尚待突破,也許改變天生上的障礙,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強烈副作用。檢驗結果僅供罹病機率參考,無法作為診斷的生物標記。不論有沒有失智基因,預防失智趨吉避凶都要做!陳亮宇指出,有相關基因或家族病史,更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包括積極參加活動及社會參與,要多強化各類人際社交,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病情。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更不是老人的專利!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愈低,跟家族遺傳有較高關聯。陳亮宇提醒,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且病程進展較快,當發現親友人格明顯改變或行為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就醫。若40、50歲發病,後續還有30年餘命,應該跟家人討論日常照顧、臨終選擇等,並且盡可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或跟公司協調工作複雜度,避免因為人生職涯中斷而陷入負面情緒,導致認知衰退更嚴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基因檢測前 先做測驗經常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小測驗教你分辨健忘與失智。
-
2023-05-21 養生.營養食譜
阿公煮的也很香!爺爺的傳家味 祖孫傳承新滋味
誰說飯一定要阿嬤煮才會香,「阿公」常用那僅會的一道菜,讓兒孫吮指回味格外想念,爺爺的傳家味傳承的不只是味道,也傳承爺爺的記憶與形象。老盟的《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族中男性長輩的拿手料理,藉由青銀攜手共創傳家味,緊密串起世代間的連結。雞祥如意醉雞捲食材:仿雞腿肉(去骨)2 支、紅棗6粒、參鬚20公克、水600毫升、當歸5公克、枸杞10公克醃雞腿捲調味:鮮雞湯5公克、糖3公克、紹興酒200公克作法:1. 雞腿肉洗淨,用平切法去除凸出雞腿肉,再劃斷筋以防止雞腿在烹調時過度收縮。2. 把當歸與枸杞、參鬚、紅棗放入鍋中加入600毫升水,滾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將材料取出留藥湯,加入醃製雞捲調味料調勻。3. 取一張錫箔紙,將雞腿攤開、皮朝下放置,用醃製雞腿調味料醃30分鐘後,把雞腿捲起來,並用錫箔紙包成像糖果狀。4. 將捲好的雞腿放入蒸鍋裡,以大火蒸熟(約20分鐘)後取出,直接浸泡在冰開水中等雞肉捲降溫後,拆開錫箔紙拿出雞腿,備用。5. 最後將先前煮好的湯汁冷卻後,放入雞捲醃漬2小時以上,入味後,將雞捲取出,用刀子切厚片即可享用。手把手教會孫子 傳家味也分享愛陳俊至(孫子)、陳天河(爺爺)孫子從小在過年除夕團圓飯的餐桌上,一定會吃到醉雞捲這道菜,這是爺爺過年必備的拿手料理,取其「雞祥如意」的寓意。第一次吃到醉雞捲不僅回味無窮,也在國中暑假時,由爺爺手把手學會這道傳家味。醉雞捲是江浙菜,爺爺說,這道「雞祥如意醉雞捲」是曾曾祖父那一輩傳承下來的,他也傳自父親的手藝。在某一年除夕夜,他吃到父親做的這道菜,雞皮Q彈、雞肉軟嫩帶著酒香、中藥香,還夾著冰涼口感,讓他對這道菜記憶猶新。孫子後來在除夕夜也吃到醉雞捲,忍不住問爺爺作法,「爺爺很開心地跟我說,明天要買材料教我做」,他也在學習過程中聽到很多年菜的寓意,學到很多小技巧,跟爺爺增進不少感情。爺爺說,雞的台語和「家」同音,所以吃雞有「起家」的涵意,和父母輩、祖父輩圍爐時,就有這道菜了。孫子說,「爺爺教我的菜,我一定會傳給自己的孩子。」記憶中的客家小炒食材:五花肉500公克、魷魚500公克、蒜末100公克、蝦米30公克、蔥5根、辣椒2根、醬油1大匙、米酒1大匙、白胡椒粉1茶匙、香油1茶匙作法:1. 五花肉切長條狀,乾鍋開小火,先將五花肉煸出油脂直到呈現表面金黃色。2. 將五花肉分散至鍋子外圍,留下五花肉的油脂在鍋子中間,此時放入蝦米爆香。3. 接著再放入魷魚一起翻炒後再加入辣椒、蒜頭以及蔥白一起作調味。4. 翻炒均勻後再加入蔥綠、醬油、米酒、香油做最後拌炒。5. 裝盤完成後最後在頂端擺放辣椒做顏色點綴。料理像時光機 帶他穿越時空黃士瑄(孫女) 許清標(爺爺)「小孫女總是跟大家說,最喜歡吃阿公煮的客家小炒。」64歲的阿公每次進廚房煮菜,6歲外孫女總喜歡跟前跟後,也搶著幫忙洗菜,雖然有時做得不到位,卻是廚房裡的歡樂製造機。阿公說,其實每次吃到這道菜,撲鼻的香味總像時光機,彷彿讓他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有許多情感湧上心頭。「小時候客家小炒這道菜對小孩來說,是再奢求不過的料理了」,阿公說,家中有10個兄弟姊妹,小時候父母為了養家餬口總是東奔西跑,餐桌上也沒有太多菜色,只有初一、十五、廟會時,媽媽才會準備豐盛的三牲祭拜神明祖先,之後會用祭拜完的三牲炒一道客家小炒,全家人總是一邊吵鬧,一邊幫忙母親備料。阿公記得每次這道菜一上桌,大概兩三分鐘就會吃完,倒是一旁的父母只夾了幾次,兄弟們問父母親為什麼不多吃一點?他們只是回答「不餓,你們快吃」,直到懂事後才明白,那是父母對孩子的用心良苦。現在小孫女喜歡吃客家小炒,他利用機會和她分享這道料理的故事,從小教她對長輩要感恩、對生活要惜福,而且家人永遠是她最堅強的後盾,「對我來說,這道料理雖然平凡,但在傳承過程成就了數代人共同的故事,我想這就是記憶中最棒的味道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0 養生.抗老養生
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生活的苦患,如「生老病死」的四苦,其實並不是按照我們常認為的時間順序一一來臨?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在他的著作《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中,提到,「生老病死」經常被連在一起提及,但其實,按照時間循環來看,僅有「生老死」這三個狀態是必然會發生的。「病」這一狀態,實際上並不一定會發生。人擁有老來無病、活到老健康到老的潛能「死」之前不一定接的是「病」。我家鄉就有很多健康的高齡師父,口齒比我清晰,連做大禮拜動作都比我敏捷。我們學養生、研究預防醫學,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走上健康衰老(Healthy Aging)這條路,比較自然的這條,而非相對辛苦,病逝的那條。這有可能嗎?怎麼不可能。如同花開花謝、草木零落,在自然界中,真正染病凋零的花草樹木,所占的比例其實很低。當然不幸被「植物殺手」帶回城市裡沒養好養死的,那因病枯萎的比例就會來得高一些。與病為伍還是走向健康?你的思想決定你的未來開啟洞察真相的智慧吧!你會更清楚地觀察到,「生病的不一定都是老人,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會生病。」是病還是福?人心裡面對老的看法,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自己老後生活的走向。無論如何,從現在開始請儘量往好的那方面去想、往健康那方面去想,別往病的那方面去想。尤其是疑神疑鬼,被確診出某某病還好開心,這就有些顛倒了。超越基因限制,自己的人生劇本自己安排不能生怪鄰居、不健康怪祖先,不經訓練的人心,在不如意時,常不自覺會去找替罪羔羊來揹黑鍋。如此這般幫自己脫罪,除了暫時心情上好過一點,並沒有任何實質益處。怪遺傳不好、怪基因不好,滿腦子都是不好不好,那還真的好不起來。碰到任何狀況,請開始練習別責怪他人,為什麼要練這個?你先不抱怨不責怪,不用這些妄念和障礙遮住自己的雙眼,慧眼能打開,你將會看到希望和方法。以現今最先進的遺傳學來說,透過情緒管理、心念轉化、飲食調整、睡眠優化等等從心態上、從生活習慣上、從心靈維度升級上去改良自己,你可以讓你的細胞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再生、超越傳統基因侷限。這並非癡人說夢。突破基因贏得健康,無解疾病只是小菜一碟臺灣農業科技很先進,我們就以這個為例,你隨便去找一種經過品種改良後抗病力更優異的農產品,你會發現整個菜市場滿滿都是這樣的「資優生」,這些植物們早已突破了前幾代的基因限制,變得產量更多且更能適應環境。同樣的意思,三十年前無解的「絕症」,到了今天,很可能只是「小菜一碟」,拿著健保卡到醫院,甚至不用額外花太多錢,就能輕鬆解決。與其把頭腦花在怎樣脫罪、怎樣去怪罪他人,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改良、如何優化、如何精進,改一改思考途徑,縱使以往有再多惡習、遺傳多麼不好,你也很有可能「跳過疾病」,往優雅慢老的路上走去。不生病、呼吸著、快樂著,那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老來是寶,不管活到幾歲,你都是很有用的在西藏,老人是很珍貴的,他們是經驗的寶庫、幫大家開智慧的導師,因此備受禮遇,我們都很珍惜跟老人家說說話的機會。反觀在臺灣,我常常會聽到,「唉,我老了,沒用囉」、「你這沒出息的傢伙,一點用都沒有」、「只會花錢,都沒有賺錢,我真是沒用」……,關於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太陽底下每天都被提起,被人家這樣罵,有人會自信心低落、自責,也有人總喜歡拿著這幾句來罵人。如果你遇上了,那正好藉機來練練「情緒管理」與「心念轉化」,累積自己老後不生病的本錢,並提升自己轉病為福的功力。自認無用?來看看你如何像森林中的神木般珍貴遇到人家說你沒用,男性常常是特別氣憤,這時候你心裡可以這樣想:「我有沒有用,關你屁事」。優雅一點的,「他人之惡,不上我心。」自然一點的,「森林裡那棵歪歪的樹,還不是因為樵夫以為它『沒用』,所以沒砍,所以才變成千年神木的呀!」說到樹,大家都知道,人靠氧氣活的,樹是靠二氧化碳活的,正好相反,你排樹吸、樹排你吸,全天下生命都是這樣子互相依存的。所以啊,別老認為自己沒用,你光是站在樹下呼吸幾口,對樹木來說,那都很有用。同樣的道理,你賺我花、我賺你花,錢水才會流通嘛!貨幣的英文叫「Currency」,而水流、潮流、電流這些以流動為特性的都叫做「Current」,字首都是一樣的。有人賺、有人花、有進有出,這樣不是很符合自然規則嗎?若因為賺錢花錢這種事,去指責他人或者自責,那也是沒有必要的事情。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好好排心毒,很多病痛可免除!醫曝:預防疾病從清除三毒開始.用古老藏傳呼吸法養生!醫教打通左右氣脈,預防八萬四千種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室友花數萬買狗不顧,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甘做狗爸:送上學、陪出遊「花費跟養小孩沒兩樣」
對於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五十七歲何宗勳來說,飼養哈士奇犬「吉心」,是個美麗的錯誤。室友花錢買狗卻不顧 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起初還以為養到一隻瘋狗,從沒看見識過如此瘋狂,喜歡拆家、拆沙發的毛小孩,只要牠到過的地方,幾乎可用「滿目瘡痍」、「戰爭過後」來形容。但一晃眼六年過去了,沒有結婚的他早將「吉心」當成女兒,成為無怨無悔的狗爸爸。六年前,當時室友花了數萬元,買下一隻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小狗,聽聞此事時,著實讓長期致力動物權益、推廣以「認養取代購買」的何宗勳氣憤難平,因為這與他動保理念背道而馳。但沒多久,室友撒手不管狗事,丟給何宗勳照顧,沒想到,養著養著,就養出感情。俗稱二呆的哈士奇犬破壞力驚人,有如拆除大隊,「吉心」才幾個月大,何宗勳就見識過其恐怖威力,每次回家時,客廳臥室慘況有如颶風過後。每次回家,打開大門之前,總要先深呼吸,忍住性子,迎來一場場震撼教育。盡管嘴中常罵著「消渣某」、「瘋女兒」,但「吉心」早已成何的心頭肉,難以割捨。送上學、陪散步 花費跟照顧小孩沒兩樣「吉心」是何宗勳生命中的第一隻狗,生性自由的他,從沒想過自己人生會被小孩給綁住,且甘之如飴。每天下午四點至五點是「吉心」固定外出解放的時段,何總會想辦法趕回家,牽著散步。如果下午剛好開會,他常緊盯手錶,隨著時間逼近,而焦慮不安,擔心「吉心」忍尿忍出問題來。為了讓「吉心」個性更穩定,不要亂咬東西,何宗勳花錢送牠參加狗狗安親班,由於狗學校在淡水八里,除了學費,還得加上交通車費用。此外,還得騰出時間,帶著狗女兒旅遊、美容、游泳,每月花費至少兩萬多元,他說,「這費用跟照顧小孩沒兩樣」。不婚不生 與狗的感情宛如親子關係何宗勳說,五歲之前「吉心」為麻煩製造者,但現在人狗之間培養出特殊默契,只要狗女兒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就能知道狗女兒想些什麼?準備做什麼?例如,牠前腳多撥幾次,就代表想請老父親按摩、馬殺雞。何宗勳表示,之前談過幾段感情,但終究還是分手,不了了之,現在每天下班後,抱著毛茸茸的大毛球「吉心」是佳紓壓妙招,他也可感受與毛小孩之間的生命連結,宛如親子關係,內心充滿了愛及寧靜。現代社會離婚比率愈來愈高,即使在一起,也可能同床異夢,很難擁有幸福、長久的婚姻生活,何宗勳說,這正是他選擇與「吉心」過日子的原因,與人類相較,狗狗想法單純,也不記恨,對於飼主的愛「單純質樸」,且不求回報。積極推動寵物相關議題 希望能看著牠安老一般來說,大型犬壽命頂多為十三、四歲,算算「吉心」應該還可活上六七年,為了讓自己活得比狗女兒還久,何宗勳在飲食及生活型態上更為養生,也常強迫自己多運動,一定要看著牠安老。一想到「吉心」可能早他一步先走,何宗勳就開始焦慮,他說,「屆時一定會哭得很慘。」。為留下珍貴回憶,他常幫狗女兒拍照片,還在臉書開了「吉心」粉專社團,不時貼出可愛照片,訂閱人數達一兩千人,點擊數遠勝於主人。但因「吉心」屬於品種狗,這也讓他常遭網友攻擊批評,「為何不領養浪浪,而是花錢購買毛小孩?」對此,何宗勳說,「吉心」走了之後,他會繼續養毛小孩,但那時就不會選擇品種狗,而會領養土狗、米克斯。何宗勳表示,從事動保運動已十二年之久,在養了「吉心」後,將「愛屋及烏」四字發揮淋漓盡致,最近六年來積極推動寵物公園、寵物交通、寵物旅宿評鑑,及動物緊急用藥、老狗照護、攻擊犬不當處理等相關議題。貓狗成為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何宗勳觀察最近幾年社會現象,貓狗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一定家裡一定要有毛小孩,因此,愈多愈多的老人家養狗遛狗,而不婚、獨居的中年男女,或單身同志朋友們臉書貼文、貼照片,主角並非自己,而是家裡的胖菊貓、賓士貓,或笑到眼睛、耳朵瞇成一直線的柴犬,或是走路扭著屁股的短腿柯基。●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失婚背債千萬,游筑棊打拚20年活出自我!愛貓相伴療癒獨居的她.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0 醫療.骨科.復健
長者走幾步就膝蓋痛!光換人工膝關節沒用,靠一招助改善
膝蓋疼痛、不舒服,不一定只是關節炎問題,也可能與脊椎神經病變有關。80歲劉阿嬤,以務農為樂,去年接受膝關節退化手術後,卻感到大腿腫脹,必須彎著腰走路,走幾十步就得休息一下才能再走,以為手術沒成功,但透過影像檢查發現,阿嬤可能是脊柱狹窄造成的後遺症。脊柱狹窄釀長者跛行脊柱狹窄是老人家常見的症狀,主要特色是間歇性跛行,走不遠。因為脊椎長期退化後使神經所處的空腔縮小,神經被約束住,血液循環也變差,約有十分之一患者因脊椎神經病變造成膝蓋痛,所以,阿嬤走幾十步就必須休息,但當神經比較通暢時,她又可以繼續走。阿嬤在兩年前開始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經檢查發現右腳膝蓋內側第四級退化、外側第三級退化,先以注射玻尿酸、消炎藥緩解。但奇怪的是,阿嬤總是彎著腰走路,反而蹲坐在田裡耕作時比較輕鬆,所以懷疑她彎腰走路與腰椎有關,於是安排X光檢查。結果發現,阿嬤的腰椎第2至5節有很多明顯退化,又以第3、4節最嚴重。一般脊椎退化好發在第4、5節及薦椎第1節,會產生神經病變,也就是「坐骨神經痛」,會從大腿到小腿、足背到腳底都產生疼痛。但阿嬤是較少見的2、3及3、4節退化,因此症狀會表現在膝蓋上,包括膝蓋上方大腿附近疼痛、走不遠,坐下來或蹲著務農時,因為神經較為通暢反而能緩解。光換人工膝關節沒用一年後,阿嬤決定換人工膝關節,讓疼痛緩解,也能繼續務農,但彎腰走路、無法走遠的問題日益嚴重。影像檢查與神經阻斷的結果顯示,應該是脊椎問題造成膝蓋殘餘的問題,但阿嬤仍不太相信,怎麼可能膝蓋不舒服是因為腰椎的問題。經慢慢地解釋,總算讓阿嬤相信脊椎與膝蓋的關聯,原本她覺得年紀太大而不想開刀,還好後來接受「經皮全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開一個小傷口把壓到神經的骨刺、環韌帶清除,讓神經有空間後,阿嬤隔天就能抬頭挺胸的出院。術後的保養,則是前六周不做負重工作,可以穿著護腰正常活動。很多長輩以為脊椎退化讓腰彎了,就是要打釘子,其實,在症狀不嚴重下,可以透過快速安全的內視鏡減壓術,神經通暢了,腰部自然能夠挺直。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關節炎,有可能加上脊椎的病變,要一併處理才能同時恢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6 養生.抗老養生
爭鮮90歲「阿嬤級員工」身手超矯健!沒三高、早上還賣菜…讓年輕人驚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年紀大,不表示活力就輸給年輕人!一位網友日前到迴轉壽司連鎖店用餐,遇到一位「阿嬤服務生」,對方待客熱情,體力也不輸年輕人,甚至可以一次搬7盤壽司飯。網友忍不住好奇問她幾歲?想不到一問才知「阿嬤90歲了」,讓原PO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網友近日在「爆廢公社」發文表示,他到爭鮮壽司店吃飯時,遇到一位自稱已90歲的阿嬤服務生,不僅腳步輕快、身手矯健,待客更是熱情親切,雖然不知阿嬤是否開玩笑,但就算實際上是70多歲,能有這種活力熱情來工作,也教網友覺得真不簡單。 原PO更表示,阿嬤自稱除了到爭鮮上班,早上還在菜市場幫忙賣菜,體力驚人,而且聽到客人誇獎,還自己比讚說她沒有三高,讓人深刻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 文章曝光後,吸引上萬網友按讚,直呼「根本魔法阿嬤」、「90還工作也太猛了吧」、「人要動,才會健康」、「給爭鮮一個讚,還願意給90歲阿嬤機會」。但也有人推測,阿嬤這把年紀了,工作應該只是做個身體健康,「搞不好老闆還店長就是她的小孩也不一定」、「想太多了…人家是『老闆的娘』」、「強者!其實她說不定是房東」。 雖然許多人都希望老後能過清閒生活,但也有不少銀髮族屆齡退休後閒不下來,重回職場尋找發光發熱的機會,特別是在速食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麥當勞有多位年紀超過80歲的「阿嬤級」員工,負責在門市擔任款待大使,其中一位「桂圓奶奶」服務於台北民權一餐廳,從53歲那年二度就業,至今已滿80歲,而門市也借重她過去曾擔任保母的經驗,讓她成為幫小朋友慶生的接待員。 另外,台中中清南餐廳則有位82歲的彭楊永平阿姨,主要負責社區經營,常在社區趴趴走做拜訪或到公司行號介紹新品;宜蘭店更有高齡近90歲的服務員,協助廚房做早午餐轉換的工作。 而長期進用二度就業婦女的摩斯漢堡,近年來50歲以上「媽媽級員工」比例,也從10%成長到14%。不少百貨公司櫃姐退休後至摩斯漢堡二度就業,還有65歲退休員工再回聘,從服務員晉升至小組長。 有網友指出,其實許多高檔日本料理店、茶餐廳,服務員都是阿嬤級,除了提供銀髮族二度就業機會,其實也看重他們的待客經驗與人生智慧。 名醫林靜芸也曾撰文分享自己對「老人力」的觀察,表示在日本有高爾夫球場長期缺桿弟,於是乾脆聘雇老人家來當桿弟,一場18洞的球,分前9洞及後9洞,由兩位老桿弟服務。 「老人揹球,能走路能運動,呼吸芬多精、與客人交談,還能賺薪水。」有些長輩年紀大了,出現失智或憂鬱症傾向,也能透過工作或擔任志工,有同伴、有成就感、不孤單,進而減緩退化與失能,重新找到生活目標與人生意義。「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