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3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維他命
共找到
851
筆 文章
-
-
2020-01-23 養生.聰明飲食
食用色素會致癌?考量實際攝取量,你其實不用這麼怕!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網路常流傳著「食用色素吃多會致癌」的說法,但其實目前僅有「黃色5號、綠色3號與藍色1號」被歸類於IARC致癌物分類列表的第3類中,且即使被列入致癌物分類,其風險性仍低,未能確定是否對人類具有致癌性!此外,再考量實際我們藉由飲食而攝取到的食用色素含量可能不到萬分之一,因為食用色素而致癌的風險就更低了。色香味俱全的食品總是讓人難以抗拒,但卻有不少人對於其中的食品添加物感到惶恐!甚至網路上更流傳著「食用色素吃多會致癌」的說法,讓人看到顏色五彩繽紛的加工食品,不由得心裡多一層疑慮。但真的需要擔心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食用色素都有害人體?食用色素主要可分為以「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所管理的「著色劑」以及以「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所管理的「天然色素」。其中,法定的著色劑中,包括了8種以煤焦油製成的「人工合成色素」,分別是藍色1號、藍色2號、綠色3號、黃色4號、黃色5號、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說道,其實根據目前台灣所規定的「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天然色素主要是萃取自特定的天然原料,許多原料更是傳統可食用的食材,例如由草莓取得的「草莓色素」,或是由番茄果實取得的「番茄色素」等。在原食材原本就可食用的前提下,只要是在合乎規範的製作流程下所提取出來的天然色素,基本上食用當然安全無虞!至於食用級人工合成色素的安全性,則因為先前曾有業者將有致癌性的工業染劑「二甲基黃(又稱奶油黃)」加入豆乾、豆腐乳等食品中的食安事件,讓這同樣由「煤焦油」為原料所合成的工業用色素被廣泛討論,也使得目前准用的8項食用級人工合成色素,也因此連帶被一竿子打翻、成為眾矢之的。食用人工色素致癌?現有資料多無法證實其致癌性!事實上,以科學研究層面來看,根據具國際公信力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所公告的致癌物分類列表顯示,在台灣所核准使用之8項以煤焦油製成的人工合成色素中,唯有「食用黃色5號(Sunset Yellow FCF)」、「食用綠色3號(Fast Green FCF)」、「食用藍色1號(Brilliant Blue FCF, disodium salt)」被歸類在第3級,意即根據現有資料無法證實其致癌性及總體安全性,透過實驗與學理證明對動物可能有致癌性,但對人體致癌的科學證據很薄弱。歸類在第3級致癌物清單,不代表就會致癌,第3級其實是所有等級中品項最多的,包括日常飲品咖啡、茶以及南美洲最盛行的瑪黛茶都屬於此類,甚至每個人體內都會有的膽固醇、人體必需營養素維他命K等等,總數超過500個。以這些物質對比起來,你還會覺得人工色素列名其中是罪不可赦嗎?「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對於致癌物的分級:第1級:可導致人類癌症因子。第2A級: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第2B級:可能為導致癌症因子。第3級:對於人類致癌性無法歸類。至於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範,作為著色劑使用、唯一被列入第2B級的「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即使比上述三種人工合成色素的致癌等級還要高,但不僅流行病學證據有限,且動物實驗證據也有限或不足,同樣無法明確證實會致癌。除了科學實證致癌性,「實際暴露劑量」多少也很重要!透過IARC致癌物分類列表,就可知道這些食用色素導致癌症之科學證據的強度並不強,表示致癌性無法確定,此外,實際上藉由飲食導致癌症,也還需考量「實際暴露劑量」,也就是食用量的多寡。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許庭禎表示「實際在食品中的食用色素含量可能不到萬分之一,因此不能單以實驗研究的高濃度劑量,就直接評斷食用色素存在食品中,吃了就會導致癌症!」若要評估色素在日常飲食的風險,還需另外考量實際食用劑量、個人飲食習慣等因素。此外,每個人的代謝情形也有所差異,以目前核准使用的8種以煤焦油製成的人工合成色素來説,其實皆屬於水溶性,在一般狀況下人體皆可順利代謝!導致癌症因素很多,別讓恐懼蒙蔽自己!此外,周志輝也說明,導致癌症的因素有很多,從先天的家族病史,到後天的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因飲食習慣而導致癌症的機率大約只佔35%不到,多數仍與遺傳與生活習慣有關!而各國在核准食用色素可否合法添加時,除依據科學證據外,也會考量國人膳食習慣進行評估,並參照相關的國際法規以訂定其使用範圍及限量規格標準。因此,食藥署也多次澄清說明,希望國人對於目前已核准使用之食用色素不需過度擔心,在一般正常的食用狀況下,對人體並無危害,更遑論致癌!延伸閱讀▶爸媽一定要看!吃了添加色素的糖果,真的會讓小孩過動嗎?▶無法排毒更潛藏食安危機!美國禁止將炭粉、活性碳摻入食品▶泰式奶茶的橘色打那來的?別被故事包裝所騙 那其實就是色素!(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1-20 科別.感染科
打疫苗、勤洗手防流感還不夠?心臟協會專家提6建議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流感除了打疫苗、勤洗手,還能多做什麼,加強保護力?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至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4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11萬人次,疫情已進入高峰期,除了呼籲接種流感疫苗與勤洗手外,快來看看專家建議哪些額外措施。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染病科主任Trish Perl表示,千萬別輕忽流感威脅,《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研究指出,診斷感染流感1週內,與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增6倍風險有關,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流感強大有幾項原因,她分析,流感能透過飛沫於空氣中傳播,在某些物體表面可存活48小時,在手上可達1小時,因此使用消毒產品洗手是預防流感重要手段。亞利桑那大學的微生物學家Charles Gerba補充,大部分病原都是經由手來傳播,從馬桶坐墊、飛機餐盤、電腦螢幕至遙控器都是傳播途徑,建議回家前一定要洗手。此外,針對疫苗和洗手外,美國心臟協會專家提出6項額外輔助建議:(1)充足睡眠:《睡眠》(Sleep)雜誌2015年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較容易患感冒。(2)消毒3C螢幕:Gerba提到,手每天都會觸碰3C螢幕,每天至少酒精消毒一次。(3)喝茶:2018年《分子》雜誌對最新回顧型研究指出,兒茶素是茶中的一種黄酮类化合物和抗氧化劑,有助抑制體內的流感病毒。(4)補充維他命D:一些研究顯示,補充維他命D有助維持免疫力,而魚類、乳製品、補劑和陽光都是良好來源,Perl說,雖然攝取維他命D不代表對流感免疫,但補充營養確實對免疫系統幫助很大。(5)手離臉遠點:Gerba指出,眼睛、嘴巴和鼻子都是病毒容易入侵部位,盡量少揉眼睛、抓鼻子或摸嘴唇。參考資料: Avoiding the flu: Strategies beyond getting a shot and washing your hands(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流感專挑這9種人下手 你被盯上了嗎? 
-
2020-01-1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第一滴血」 談肌少症
「爸爸,這是誰呀?全身的肌肉怎麼這麼奇怪……」就讀小學的女兒從我的舊書堆裡發現一張海報。「喔!這是動作片明星席維斯.史特龍,爸爸當年練健身的時候,拿他的照片來砥礪自己。」「看不出來耶!爸爸也練過健身…」女兒的表情讓我很受傷。「真的練過,你看,這是胸大肌、二頭肌…」我努力擺出姿勢。「那這裡呢?」女兒指向海報中的六塊腹肌。「喔!那是因為這些腹肌很團結,所以變成……」「一團肥肉!」女兒開懷大笑。巨星席維斯.史特龍以勵志拳擊片「洛基」一片成名,1982年主演「第一滴血(First Blood)」更風靡全球。他那一身精壯的肌肉,當年是多少男人健身的目標。歲月不饒人,近40個年頭過去了,當年驍勇善戰的男主角「藍波」(Rambo),還有當年的威風嗎?2019年「第一滴血」續集再現,來到「第五滴血」(應該是最後一滴了吧?)藍波從憤世嫉俗的越戰英雄,成為守護小女生的大叔。73歲的席維斯.史特龍臉上掩不住歲月的刻痕,不過身手依舊矯健。只是不再脫下上衣露出傲人身材,那一身肌肉真的走樣了嗎?隨著歲月增長,身體器官組織老化是必然,肌肉也不例外,可能出現「肌少症」。什麼是肌少症?年輕的成人肌肉增長,在中年維持,但進入老年,肌肉質量和力量都會衰退。超過50歲,腿部肌肉質量每年會減少1-2%,力量每年會減少1.5-5%。肌少症對健康有負面影響:肌肉力量降低,增加骨折機會,身體機能降低,甚至也會增加死亡率。如何發現有肌少症呢?病人可能會有一些症狀,例如容易跌倒,感覺虛弱,走路速度變慢等。可參考「肌少症篩檢問卷」(SARC-F),共有五個問題:●肌力:提起並拿著10磅(大約5公斤)的重物,會感到困難嗎?●行走:走過一個房間會感到困難嗎?●起身:從椅子或床上起身有困難嗎?●爬樓梯:走上10個台階會感到困難嗎?●跌倒:過去一年,跌倒幾次?前四題╱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很困難或無法完成:2分最後一題╱從來沒跌倒:0分一到三次:1分四次:2分如果總分超過4分,可能有肌少症的風險,可請專科醫師評估。肌少症可能減緩或預防嗎?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運動與營養。運動:尤其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鍛鍊肌肉。例如使用啞鈴或是彈力帶進行訓練,能夠強化神經肌肉系統,促進蛋白質生成。除了重量訓練,有氧運動也有幫助,例如快走,游泳等。營養:老年人比年輕族群需要更多的蛋白質維持肌肉質量。每天大約攝取1.0-1.2g╱kg蛋白質。適度補充維他命D,對於骨骼疏鬆與肌少症的預防有幫助。「藍波,最後一滴血」,是這系列第五部電影。電影末尾,導演貼心將1982年首映至今的精華串連起來,37年的歲月在幾分鐘時間匆匆流過。席維斯史特龍的硬漢形象已經留存在一代人的記憶中。真的沒有續集了嗎?其實眼尖的觀眾在片尾看著身負重傷的藍波在夕陽餘暉中奮力起身,爬上馬鞍倘佯而去。這是「最後一滴血」,英雄的命運呢?相信還是掌握在藍波那雙堅毅的手中。(本文關於「肌少症」專業內容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任周立偉教授閱稿,僅此致謝)
-
2020-01-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最新研究:補充過量維他命B12 反而提升死亡率
昨天(2020-1-1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蘭一般人群中維他命B12的血漿濃度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 我想,絕大多數人知道維他命B12對健康很重要,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知道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是很危險的。我在去年6月有發表《素食,從海藻攝取B12?》,勸告素食者不要聽信一位所謂的養生專家的建議要從海藻攝取維他命B12。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有提供一篇剛在一個月前發表的研究論文,表明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請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在護士健康研究中,停經後婦女的食物和補品中維他命B6和B12的高攝入與髖部骨折的風險相關)。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之外,過多的維他命B12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請看下面這三篇研究論文:Elevated Total Homocysteine in All Participants and Plasm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in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Very Old: The Newcastle 85+ Study(所有參與者的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女性血漿維他命B12的濃度與非常老的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有關:Newcastle 85+研究)Elevated Plasma Vitamin B12 Concentrations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Adult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有營養風險的成年患者血漿維他命B12濃度升高是住院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Association of serum vitamin B12 and folate with mortality in incid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維他命B12和葉酸與死亡率的關係)上面這三篇論文都是針對特殊族群(高年,洗腎,住院)所做的研究。然而昨天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這一篇則是針對一般人,所以它就更應值得大家關注。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在一開始時總共有40856人,但在經過一系列的篩選之後,最後合格的只剩下5571人(男女約各半,平均53.5歲)。他們依照血漿維他命B12濃度的高低被分配成4組,第一組的維他命B12濃度是小於338.85pg/ml,第四組則為大於455.41pg/ml。在經過八年多的追踪,以及去除所有可能的干擾因素(如年齡,性別,肥胖,腎功能,等等)之後,分析的結果發現,第四組的死亡率約為第一組的兩倍。有鑑於此,研究報告的最後提供這樣的建議:有關維他命攝入過多,特別是維他命B12,已引起關注。 Løland等人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說,補充維他命B對冠狀動脈疾病的進展沒有有益的作用,正如先前所假設的那樣。 此外,在一項針對75864名女性的前瞻性研究中,補充維他命B12與髖部骨折風險增加相關。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結果還可能建議,在沒有維他命B12缺乏的情況下,對於是否要補充維他命B12,應謹慎行事。原文: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
-
2020-01-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35%癌症是飲食引起 營養師推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
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患有癌症,每6分2秒就增加1人罹癌。癌症除了起因於先天基因問題,也與後天環境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特別是飲食與癌症的高相關性為醫界所證實,因此,如何挑對食物以趨吉避凶,便顯得格外重要。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指出,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等,都與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不妨多花點心思,從改變錯誤飲食習慣以及慎選安全食材著手,來避免癌細胞的產生。國泰醫院內湖分院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市場上唾手可得的各色新鮮蔬果之中富含各種「植化素」,就是物美價廉的抗癌食材。以存在於黃色、紅色及紫色蔬果中常見的「類黃酮素」來說,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這類植化素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不僅有助防癌,還能抗菌、抗過敏等;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括花青素、兒茶素、異黃酮素(可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及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檞皮素(有助降低肺癌發生風險)、白藜蘆醇(動物實驗發現可抑制腫瘤生長)、楊梅素(能降低攝護腺癌發生率)等。台灣傳統醫學會副祕書長彭溫雅表示,在綠色、黃色及紅色蔬果中含量豐富的類胡蘿蔔素,除了能夠提供維生素A,幫助維護視力,本身也是抗氧化劑,具有防癌及保護心血管等功能,常見的如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及茄紅素(有助預防攝護腺癌、乳癌、肺癌、口腔癌、胃癌、結腸癌等)。此外,蔬果中常具有一些特有的氣味,主要是含「有機硫化物」這類植化素,像花椰菜、芥蘭、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蘿蔔硫素,都有助於預防乳癌及攝護腺癌。1、花椰菜:證實能有效防癌白色、綠色花椰菜,有「十字花科植物之王」的美譽,其中所含的蘿蔔硫素,是其他綠色蔬菜的數10倍。過去的研究顯示,常吃花椰菜的人,罹患胃癌、肺癌及大腸癌的機率,都相對比較低,但是綠色花椰菜的抗氧化效果更強。2、深綠色蔬菜:幫助體內做環保深綠色葉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具有相當好的抗癌作用,同時豐富的纖維質也可以幫助體內環保,因此建議每天都要多吃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A菜。3、菇類:提升人體免疫力據醫學報告指出,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白美菇等所有的菇類,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達到預防癌細胞生成的功效,還能夠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除去已經生成的惡性細胞,所以不妨多運用香菇來入菜。新鮮菇類的保存期限普遍較短,最好在3、5天內吃完,而經日曬處理的乾燥香菇,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D前驅物質,對抑制乳腺癌及攝護腺癌有幫助。4、甜椒:抵擋自由基入侵市面上常見的紅椒、黃椒,都屬於甜椒,富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檞皮素及楊梅素等。其中,β-胡蘿蔔素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也能抵擋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而甜椒的β-胡蘿蔔素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對於預防癌症,可說是強而有力的幫手。5、大蒜:阻止硝酸鹽變質大蒜中的類黃酮素如檞皮素、楊梅素、芹菜素,以及有機硫化物如蒜素等,都是身手不凡的防癌戰士。據研究顯示,常吃大蒜的人,罹患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要低得多;另外,受不了嘴饞,想吃烤香腸或臘肉時,千萬不要忘記配顆大蒜,因為大蒜中的某些植化素,有助於阻止硝酸鹽轉變為有致癌性的亞硝酸胺。6、南瓜:改善攝護腺增生南瓜含豐富的纖維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玉米黃素,對於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都有抑制作用;南瓜子則可以改善攝護腺增生問題,以及提高精蟲品質。7、黃豆:抑制癌細胞增長黃豆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其中的金雀異黃素及異黃酮素,不僅是抗氧化劑,同時也有很好的抗癌效果。金雀異黃素能夠抑制癌細胞增長,異黃酮素則能降低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及乳癌的機率。包括黃豆以及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干、豆包和豆皮,都有一樣的功效。8、蘋果:幫助排便順暢蘋果確實是一種非常好的水果,而且不削皮的蘋果,比一般水果有更多的纖維質,當中還有檞皮素、楊梅素、花青素等多種植化素,可以抵擋自由基所導致的癌症;同時,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果膠也能幫助排便順暢,有益體內排毒及瘦身效果。9、番茄:修補受傷細胞番茄當中的茄紅素,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劑。據醫學研究顯示,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癌、乳癌、胰腺癌、肺癌、子宮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功效,可以保護細胞不受傷害,也能修補已經受傷的細胞。不論是拿來做菜的大番茄,還是當成水果的小番茄,都有一樣的功效。10、莓果類:抑制癌細胞惡化屬於莓果類的草莓、藍莓和小紅莓,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但其實莓果類的抗癌效果也不錯。這是因為莓果類含有的鞣花酸成分,能夠緩和入侵細胞的致癌物質,也能夠抑制癌細胞的惡化。11、柑橘類水果:保護DNA遠離癌細胞柑橘類的水果,例如柳丁、橘子、檸檬,富含維生素C以及β-隱黃素、葉黃素、檸檬黃素等優秀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DNA遠離癌細胞的迫害,對於食道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若需要服藥的人,記得要和柑橘類水果隔2個小時後再吃。12、柚類水果:強力抗氧化劑葡萄柚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及茄紅素,而這兩樣都是最優秀的抗氧化劑,另外,還有多種植化素,也被證實能夠抑制大腸癌、乳腺腫瘤等。在挑選葡萄柚時,以紅葡萄柚較白葡萄柚為佳。13、芒果:抑制腫瘤生長芒果含有許多抗氧化的成分,例如茄紅素、β胡蘿蔔素、檞皮素及沒食子酸等,對男性來說,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而對女性而言,則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生機率。14、橄欖油:阻止癌細胞侵入橄欖油是目前公認最健康的油,當中含有多種植化素,能抵擋自由基對心臟的傷害,另外,也能保護人體不會輕易地讓癌細胞侵入。據調查顯示,每天食用橄欖油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起不使用橄欖油的女性要低得多。15、綠茶:避免細胞膜氧化綠茶中的兒茶素,是使綠茶喝起來帶有些微苦澀口感的主要成分,可以保護細胞膜,避免受到氧化傷害,進而降低罹癌機率。所以,綠茶不只是飲料,更是有助防癌的保健飲品,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每天喝一杯綠茶,來取代市售的含糖飲料,才是明智的抉擇。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21世紀的維他命! 「植化素」預防疾病、抗細胞癌化 
-
2020-01-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D什麼時候吃才對?一天吃幾次?醫師詳細解答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每日好D【實踐版】》,作者江坤俊】維他命D補充劑怎麼挑、怎麼吃?市面上的維他命D 補充品琳瑯滿目,該如何挑選?幾個選購重點快速帶大家了解:1 錠劑、膠囊、滴劑都可以:選擇覺得好入口,吃了之後能有效吸收、血中維他命D 有確實上升的種類。2 選擇「純」維他命D:市面上有綜合維他命,或是鈣+ D 的複方維他命,建議吃單方的維他命D。3 選擇檢驗合格的產品:選擇經過國家認證的產品,較有保障。4 選擇「非活性維他命D」:一般人需補充的是「非活性」的維他命D,如果補充「活性」維他命D,容易造成高血鈣問題(瓶身標示的單位為IU,即為非活性維他命D)。選購維他命D的重點維他命D3挑選維他命D時,會發現瓶身通常會標示D3字樣,是代表什麼呢?因為維他命D可分為D1、D2、D3、D4、D5等等,不過其中以維他命D2及D3較為重要,所以市面上較常看到D2和D3的補充劑。D2來自植物,D3來自動物,所以如果你為素食者可選擇D2,一般人選擇D3即可。維他命D的單位維他命D有分為「活性」與「非活性」,一般人要補充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其單位通常會標示IU(活性維他命D會標示UG),所以大家購買補充劑時可以IU作為判斷的依據(為什麼不能補充「活性維他命D」,請見下一頁的Q1)。合格認證字樣瓶身有標註「USP」、「GMP」認證標示的產品,品質較有保障。劑量我常被問到,維他命D的補充量該吃多少呢?會建議一般成人每天服用00∼2000IU。維他命D補充劑的外包裝上顯示的數字,就代表每一顆/滴的劑量。不過想要提醒的是,重點不在於你吃了多少量,而是補充後血液中的濃度有多少?同樣吃1000IU的維他命D,有人血液中維他命D的濃度上升得很快,有些則非常低,所以其實維他命D很難給一個標準的建議量,又比如說一個住在南部的人,和一個住在北部的人,他們原本血中的維他命D基礎值就不一樣,那他們的建議量又怎麼會一樣呢?維他命D常見問題Q&AQ1: 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非活性維他命D」,而不是「活性維他命D」?維他命D 有分活性、非活性兩種,我如果沒有特別說明,通常指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至於為什麼不能吃「活性維他命D」呢?因為當我們吃活性維他命D 時,它會直接進入到血液中,影響血液裡的鈣離子濃度,很容易產生高血鈣問題。吃非活性維他命D 時,它會在細胞裡轉成活性,對細胞發揮功用,待作用完成後會代謝掉,並不會進入到血液,所以不具危險性,也不會造成身體負擔。那什麼人才會需要補充活性維他命D 呢?如果是洗腎患者,就必需補充活性補他命D和非活性維他命D,以提高血液中的鈣濃度和細胞中的維他D濃度。Q2:維他命D 什麼時候吃才對,一天吃幾次?維他命D 不管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段食用皆可,不過因維他命D 為脂溶性,需於飯後吃(餐點需帶有油脂,但不用刻意搭配高脂食物)。可以固定於某一餐後補充,養成習慣較不易忘記。Q3:嬰幼兒也需要補充維他命D 嗎?劑量為多少?國外有研究建議,一歲內的小孩每天可補充400 ∼ 1000IU;超過一歲補充600 ∼ 1000 IU。嬰幼兒及小小孩可選擇滴劑型的維他命D,較易食用。Q4:維他命D 需要搭配鈣一起吃嗎?講到骨質疏鬆,大多數人會想到要補充鈣質,不過光補鈣是不夠的,還要同時補充維他命D,因為透過維他命D,身體才有辦法吸收鈣,還能阻止鈣的流失。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我們除了要補充維他命D 之外,是否也要補充鈣質呢?除非你已確定罹患骨質疏鬆症,或是為已停經的婦女和老年人較易有骨鬆的症狀,需要特別補充鈣質,一般人並不用特別補鈣,因為每天可以從很多食物中攝取到鈣質了。Q5:維他命D 的食用禁忌?維他命D 基本上不會和任何食物或藥物相互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
2020-01-16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腰果奶、豆奶…要取代牛奶 哪種植物奶最營養?
從燕麥奶、腰果奶到豆奶,近來非牛奶製品在市場持續推出。營養專家麥德霖(Sophie Medlin)針對何種植物奶最健康並且蛋白質含量最高做出結論,結果答案是豆漿。一般情況下,喝牛奶的目的是為了攝取維他命D與鈣質,選擇含有這兩項營養素的植物奶十分重要。麥德霖指出,豆漿是攝取每日必需胺基酸及與牛奶類似營養素的最佳選擇,並且含有最多蛋白質。其他植物奶營養成分為何?麥德霖解釋,燕麥奶與米漿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堅果奶含有非常少的有效營養成分,脂肪略多於燕麥奶和米漿。關鍵是找到增添適當營養素的植物奶,特別當你是全素食人士。大部分人選擇植物奶是基於口味與用途,而非考慮健康或對環境的影響,麥德霖認為,重要的是飲食含有身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完全不喝牛奶是否有害?麥德霖指出,若你能確定從其他食物來源獲取維他命D與鈣質,不喝牛奶無妨。以植物性飲食為基礎者,增添營養素的人造奶油與輻照蘑菇,可提供不喝牛奶人士所需的維他命D;豆腐、黃豆、你會吃魚骨頭的魚(例如沙丁魚)與花椰菜,都能提供鈣質。麥德霖表示,30歲以前,你的骨頭能透過飲食迅速吸收鈣質而獲取能量;30歲之後,若飲食攝取營養素不足,骨質密度將每天流失。植物奶製品標籤上會清楚標示所含的其他營養素,購買時應注意;同時她建議,在倒出奶製品之前,先搖勻以使營養素平均散布。若你特別需要攝取維他命與蛋白質,則應飲用豆漿或添加維他命的其他植物奶。
-
2020-0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他命D是對身體健康最好的投資?醫師這麼說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每日好D【實踐版】》,作者江坤俊】補充維他命D,是對身體健康最高的投資我常常提到維他命D 的功能,有別於過去大家認為維他命D 該有的補骨概念,事實上,只要我們身上的細胞有維他命D 的接受體,維他命D 就會和它結合到細胞核內去影響基因的表現,這個作用和我們人體的荷爾蒙是很像的。以前我們常聽到,像是孩子長高要吃維他命D、老人預防骨鬆要吃維他命D,如果你常去看我的FB 或是常聽我的演講,就會知道我常說:如果你不想要自己得到過敏、癌症、老人失智的機率比別人高,至少要將維他命D 補充到正常值。剛開始提倡時,常常被很多人質疑這是什麼原理,其實就是因為維他命D 接受體存在於我們全身上下的細胞,因此幾乎所有細胞通通都受到維他命D 調控,它的作用就是如此廣泛。另外,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大約有3 ∼ 4 萬個基因,補充維他命D 後,身體最少有超過6 千多個基因表現會受到影響。▍維他命D 代謝後是水溶性,不易中毒在此,我要強調的是維他命D 除了保骨之外,和身上很多細胞作用的關係非常大,因為它不只是維生素,它是類似荷爾蒙的一種物質。另外,維生素可以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儲存很少,過量的會從尿液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則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被人體吸收過量後會儲存在脂肪,排泄率不高。每種維生素通常會參與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我常聽到很多病患擔心的問:「脂溶性維生素不能多吃,吃多了會中毒,那麼維他命D 補充太多會不會中毒?」事實上水溶性維生素也有可能中毒,但是不容易發生,因為它很快就排出人體。以B 群為例,很多人都狂補,因為B 群和神經的穩定以及提振精神有關係,所以許多人全身痠痛或是熬夜時,都會瘋狂的補充,但你知道嗎,過量的B 群也是有可能導致神經發炎的。大家都說脂溶性維生素會中毒,像維生素A、K 會中毒,那脂溶性的維他命D 也會中毒嗎?答案是:很難。因為它在人體被代謝後就變成水溶性了,和水溶性維生素一樣會從尿液和汗腺排出。有人這麼說:「是藥三分毒」,因為藥物大多是從肝和腎代謝,吃多了就會增加肝腎負擔,那麼維他命D 是從哪個器官代謝的呢?答案是維他命D 可以作用的細胞幾乎就有能力代謝它。因為維他命D 幾乎可以作用在全身各細胞,所以身體全身上下接近的每一個細胞通通都可以代謝維他命D。所以即使你肝功能不好,可不可以補充維他命D 呢?可以!腎功能不好,可不可以補充維他命D 呢?可以!這和我們過去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反而我會鼓勵這些人更要吃,因為維他命D 抗發炎,可降低肝硬化發生的機率;另外腎不好的人補充維他命D,可以避免副甲狀腺增生的問題。對於維他命D 而言,除非你刻意吃到大量,一天可能要4萬IU 以上,連續吃半年才有可能造成中毒,另外維他命D 被代謝後就變水溶性,所以要造成中毒真的很難,要達到維他命D 中毒,需要極大量、而且要連續吃非常久。有研究讓10 ∼ 17 歲學生,每週服用維他命D3 劑量1,400單位,體內維他命D 濃度從15 ng/mL 升高至19 ng/ml;然後每週服用維他命D3 劑量14,000 單位,維他命D 濃度從15 ng/mL 升高至36 ng/mL,也沒有任何人中毒。另一個研究是針對12 名多發性硬化症病人所做,將維他命D3 劑量從每週28,000單位,逐漸增加至每週280,000 單位,同樣地,沒有任何人發生中毒現象(中毒者會有血鈣或尿鈣太高的問題)。結論就是:想要維他命D 中毒,真的要非常努力而且有恆心啊!
-
2020-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心理發展影響兒童的生病行為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一個小朋友需要打點滴治療,醫護人員和家長不論如何說明,小朋友都不肯接受,因為病情需要,用強制的手段抓住打針並用板子固定,她的哭聲全病房的人聼了都受不了,小兒科醫師只好把點滴拔掉,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我到病房去看她。這個四歲女童,隔壁床是位嚴重黃疸的小朋友。我向媽媽和小朋友自我介紹之後,請小朋友到遊戲室玩,她抱著娃娃和我玩扮家家酒。我發現她的語言能力很好,稱讚她很聰明,她笑了起來,說「老師也說我很棒」,我抱起她的娃娃,替娃娃身體檢查,然後說:「娃娃生病了,要打針治療,好不好?」她一把搶過娃娃說:「不可以!」我說:「打針才會好耶!」 「打針會變黃,我不要變黃!我不要打針!」她搶著說,都要哭出來了。我想到她隔壁床是嚴重黃疸,點滴液是加了維他命B的黃色,原來她認為黃色的點滴液造成黃疸而拒絕打針。於是請她的護士帶我們去看另一個打點滴的小朋友,打黃色的藥水,但小朋友沒有黃疸,再請她的小兒科醫師向她說明,在媽媽的保護下,她開始接受點滴注射藥物治療。一個六歲的男生,九二一大地震時父母雙亡,叔叔協助辦喪事,儀式需要小朋友披麻帶孝行禮致敬,但小朋友堅拒披麻帶孝,叔叔生氣打他,他還是不肯聽從,於是尋求在災區救援的兒童心理工作人員協助。他不大說話,可以用簡單的畫畫和護理師溝通。經過幾次治療,才知道小朋友的心事:半夜地震時,爸爸把他抱到門外,又回去要帶妹妹時,房屋倒下來,他再也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和妹妹。叔叔說爸媽妹妹都升天了,要他披麻帶孝拜父母,但他相信爸媽會回來,「如果我穿那個衣服拜爸媽,他們就不會回來了!」因此他無論如何都不肯披麻帶孝,聽了令人心酸感動!兒童是成長的個體上面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有他們的想法,成人認為不可理解的奇怪行為,其實都可以解釋,只是兒童不會用適當的方法和相關的人溝通,大人也不知道兒童的心理,而造成兒童和大人很大的挫折。拒絕打點滴的四歲孩子,看到隔壁床病人的黃疸和注射黃色的點滴液,他把這兩樣事情連結起來,不像成年人可以把產生黃疸的病和用黃色的點滴液治療分開來認知,因此醫生要注射點滴,產生極大的恐懼,強烈的抗拒打針。拒絕披麻戴孝的男生,對死亡的不可逆性還沒有完全了解,也可能情緒的需要,希望父母親會再回來,因此強烈拒絕接受父母已經死亡的儀式和行為。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是成長中的獨立的個體。本文主題是照顧重大疾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在這裡先概括敍述兒童的人際關係、情緒、語言發展,並對認知發展略加說明,幫助大家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的社會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最重要的是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後來自我和人我關係的基礎,然後逐漸發展二人和更多人之間的人際社會關係和互動技巧。兒童的情緒從出生時不舒服會哭,隨著年齡增加,情緒的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嬰幼兒先注意到照顧者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的認知和表達也逐漸發展出來,對其他人的情緒也有更多的了解,越來越會察言觀色,然後逐漸發展出比較完整將心比心的同理心。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循序漸進,大部分的兒童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用眼神、動作、表情、出聲音和照顧者互動。嬰幼兒理解別人講話的能力發展比自己講話要早一些。在十二至十五個月左右出現有意義的媽媽爸爸,之後單字、日常用的名詞和動詞,在二歲時很快地增加到上百個詞彙,三到六歲這段時間,兒童的詞彙爆炸性的增加到幾千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知能力在兒童時期的發展過程令人驚訝!認知就是「知道」「懂」「了解」的內在心理過程和運作的結果。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模式,較能說明兒童認知能力「質」的改變。它分成感覺動作期(胎兒至二歲)、前運思期(約二至七歲)、具體運思期(約七至十一歲)和形式運思期(約十一至十七歲),運思是運用邏輯原則思考的歷程。人在胎兒後期就有少數感覺和反射動作,出生之後繼續以感覺、反射動作來探索了解周遭的世界,這是感覺動作期的開始。嬰幼兒的感覺功能逐漸增加和分化,反射動作也逐漸發展出有意圖的動作、重複自己和模仿别人的動作,對周遭事物好奇地探索,但這些行為都只限於嬰幼兒眼前能看到聽到的刺激作反應。當不在眼前的物品,仍然能在腦海裏存在它的心像時,就具有物體恆存的能力,幼兒的認知進入前運思期。前運思期的前半段發展許多心理意象的功能,有持久的心像概念,就能以語言符號表徵外在事物,在心裡運作心像概念,了解、複製不在眼前的事物,像初階的扮家家酒到高階的假裝、替代的和編故事的遊戲,都是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能力。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像瞎子摸象的故事,只能敍述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現象;他們把物品都看成和人一樣有生命、會動作,譬如天上的雲會動有生命,地上的椅子有生命會絆倒我。後半階段的孩子是直覺思維期,像四歲拒絕打針的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不會從多個角度思考。這個階段的兒童逐漸發展「守恆」的能力,糖果的數目不會放的位置不同而改變,液體的體積不會盛放的容器形狀而改變,繩子的長度不會拉直或捲起來而改變。當兒童具有數、體積、長度、質量的守恆能力,就進入具體運思期,但運思限於具體可以實際操作的範圍,到可以運思抽象的邏輯概念,就進入形式運思期。
-
2020-01-12 科別.消化系統
吃藥不喝水直接吞? 當心2疾病隨即找上身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林先生有每天服用維他命的習慣,但嫌麻煩就沒有喝水直接吞藥丸,直到最近吞東西時總覺得卡卡、痛痛的,才至腸胃科就診,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發炎,有數個約0.5至1公分的潰瘍,確診為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朱淯銘表示,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的成因,是服用藥物或維他命等保健食品時,水喝的太少,或是服藥後直接平躺,造成藥物卡在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所引起。在食道中段的地方因為周圍有主動脈弓經過,由外向內擠壓形成1個生理性的狹窄空間,造成藥錠容易卡在這個地方,藥物溶化後,因藥物成份具有刺激性,就會造成食道的發炎和潰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體型較為嬌小、食道較窄,且較常因為泌尿道感染、經痛等原因而服用抗生素、止痛藥等藥物,因此,更容易罹患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建議服用藥物後,不可馬上平躺休息。朱淯銘舉例,20歲王小姐因為青春痘問題至診所就醫,皮膚科醫師生開立四環黴素,囑咐1天服用4次。但她習慣在睡前服用藥物後就立刻躺下睡覺,不料,隔天胸口中段疼痛,伴隨吞嚥不適。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特點在於胸口中段的疼痛,能夠用手指明確指出疼痛點,且伴隨吞嚥疼痛,嚴重時就連喝水也會痛,最重要的是,發病前1到2天曾服用藥物。治療感染症的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都容易造成食道發炎及潰瘍,不過,較大顆的藥物都可能卡在食道中段,引發不適。朱淯銘提醒,服用某種藥物後產生胸口中段疼痛、吞嚥困難,應到腸胃科就醫,由醫師問診確認病因。低風險的年輕病患,不一定非得要做胃鏡,可以先用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再安排檢查;至於年齡較大的患者,如有其它警示症狀,像是嘔吐、腹痛、大便變黑、體重減輕,以及有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不良習慣,建議做胃鏡來確認病因。在治療方面,以類似胃乳的口服懸浮液為主,覆蓋在黏膜和潰瘍傷口的表面,形成物理性保護。另外,開立抑制胃酸的藥物,避免胃酸逆流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為了避免復發,建議少吃太硬和太燙的食物,用藥時,可以考慮將藥物磨成粉,或配大量開水服用,服藥後30分鐘內不可以平躺,睡前的藥物請至少提前30分鐘服用。(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
2020-01-10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每天都很累? 專家告訴你超簡單卻會讓你大改變的幾個方法
文/藥師陳岐漢小淨昨天太晚睡,起床化妝後趕快吞了飯糰和咖啡就匆忙趕到公司,開始忙碌的一天。直到中午都沒有起來走動和喝水,吃完午餐後就一直滑手機到午休結束,再趕快喝下今天的第二杯咖啡,繼續下午的奮鬥直到下班。她心想 :「累死了,回家要好好放鬆一下才行!」但到家之後,她就一邊吃著foodpanda送來的晚餐,一邊配著韓劇,好好休息了一下之後,接著去洗澡,等到她把事情都弄完就定位了之後,就趴在床上和朋友傳訊息聊天,不知不覺就1點多了,才趕快匆匆催自己快點睡覺;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她每天都感覺好累、好累,怎麼休息都還是很累。大家應該都很明白,小淨的問題,就是生活作息不正常。雖然順著生理時鐘,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我們都知道很重要,但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會覺得要做到有難度或很麻煩。不過,其實只要漸進式的從三個面向調整,就會讓你整個人的精神體力都大大改變,可以每天都有更好的精神、更多的體力,去做更多的事。1、提早一點去睡如果你現在就是習慣晚睡,突然要求你10點就睡根本就不可能,你一定會決定那就直接不要改變。不過,其實你可以不用這麼強硬地要求一次到位,你可以比平常提早半小時就好,這樣就會簡單很多。但可不要小看這半小時的差別哦,你很快就會感受到全面的改善!不論是你的睡眠品質還是生活品質等各個層面,都會開始正向改變,你會更有精神可以做好工作,下班後也能有好精神跟家人朋友相處、安排運動及其他休閒活動,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一段時間後,你可以再試著提早半小時,慢慢調整到最佳的狀態)。2、分時間點喝水「多喝水」大家都從小聽到大,但到底為什麼呀?因為水在我們體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像洗車時的水柱和布滿灰塵、髒髒的車子一樣,如果我們喝的水不夠多,我們身體裡的廢物、毒素,就沒辦法很順利的排出,就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整體運作,影響我們的精神體力。乍聽之下,每天都要喝2000cc的水好像很困難,但其實簡單地把喝水的時間,先制式的訂在起床,早餐,上午,午餐,下午,運動,晚餐,睡前,每次都喝250cc,就可以很輕鬆地達成了。或許剛開始你會需要刻意的去注意喝水時間,但幾天後,你就會很自然地隔一段時間就想喝水,就能輕鬆地攝取到足夠的水分了。3、中午曬太陽15分鐘大家都知道曬太陽的好處是可以合成維他命D。沒錯!維他命D會幫助我們留住骨本,降低骨質疏鬆發生的機率。不過,更精確的說,是只有在中午12-13點的戶外陽光下,我們的皮膚才會合成維他命D,並不是任何時間曬太陽皮膚都能合成維他命D的! 而且只要曬太陽15分鐘,就會達到我們一天可以合成的維他命D最大量,曬更久也不會合成更多,因此,你只要每天吃完午餐後,就到戶外慢慢散步走一走,就能同時幫助消化和合成每天需要的維他命D,可說是一舉兩得哦!延伸閱讀: 想恢復理所當然的健康活動力嗎? 那你得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並開始認真執行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那你必須先從「吃對」做起 因為禍不只從口出,也會從口入! 
-
2020-01-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癌症治療時補充保健品 是助力還是阻力?
潘老師每天都必須要讀國際健康新聞,才能每月固定的向大家做醫學新知報告,這個月看到了兩篇科學論文,於是興起了向大家做上述標題的綜合回答。第一篇是路透社在2019年12月19日報導,發表在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市羅斯威爾˙帕克全方位癌症研究中心安柏頌教授(Dr. Christine B.Ambrosone)追蹤需要化療的1,134位乳癌病人,平均六年的時間,期間有251位復發,181位死亡,得到的結論是:不論是化療前或化療中,病人只要有吃抗氧化類的保健品(維他命A、C、E;類胡蘿蔔素、或coenzyme Q10都算),復發率增加41%,死亡率增加40%。第二篇是海德堡市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榮教授(Audrey Y. Jung) 2019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223位停經後乳癌婦女,平均追蹤六年的時間,期間有200位復發,240位死亡,得到得結論是:不論是正在化療或正在放療,病人只要有吃抗氧化類的保健品(其他保健品則不會),復發率增加84%,死亡率增加64%。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本篇文章的標題,沒有統一的答案,理由是(1)每個人已經有的慢性病(非癌症)都不同,因此是否有牴觸目前正在使用的慢性病藥物當然也會不同;(2)每個人得到的癌症種類不同(乳癌、肺癌、黑色素細胞癌等等),考量也不同;(3) 個人特殊體質不同;(4)保健品琳瑯滿目,你到底是服用哪一個保健品,答案也會不一樣。因此最簡單快速的回答就是:請教你的腫瘤科醫生。然而有些民眾會非常不喜歡這種答案,因為好像你不夠熱心,把事情一股腦的全推給醫生去回答,那問你要幹嘛?因此,另外一個比較努力認真、很花時間、較優質的回答是:了解你個人的所有現況後,收集並分析所有最新醫療資訊,先把你教會後,你自己再和你的腫瘤科醫生共同討論決定。有關保健品的簡單分類,我放在註1,讓大家有一個粗略的概念,根據2008年臨床腫瘤科期刊的調查顯示,美國癌症病人有64~81%正在服用保健品,因為一般健康的社會大眾服用保健品的只有50%。因此其中的14~31%是被診斷出癌症後才開始服用保健品補充劑的(都是生了病才開始注意健康),另外,教育程度愈高和女性都有較高使用保健品的趨向,高達68%的醫生不知道自己治療的癌症病人正在服用保健品。有關腫瘤科醫生對於正在治療癌症的病人,為什麼支持或為什麼會反對服用保健品的理由,經整理後分別敘述於下:壹.醫生反對在癌症治療時服用保健品的理由(1)跟治療方式唱反調,反而使治療失效:保健品裡面的抗氧化劑,會保護癌細胞不受化療藥物和放射線的攻擊,就像這篇文章開頭的兩篇科學研究一樣,吃了反而增加乳癌復發率和死亡率。另外2008年的研究,服用維他命C也會降低血癌和淋巴癌化療30%到70%的效果,得不償失。(2)跟正在服用的藥物交互作用:若癌症病人原本就在服用抗凝血藥(可邁丁;Coumadin)時,此藥和癌症無關,服用維他命E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另外,病人服用維他命B7(biotin;生物素)則會影響血液測量(Blood Test)結果。(3)特殊體質不適合:蠶豆症的病人不能服用維他命C保健品,會造成溶血症。血鐵沉積症病人當然不能服用鐵的保健品,否則鐵在身體累積造成傷害(性無能、不孕、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貳.醫生同意在癌症治療時服用保健品的理由(1) 病人極度營養缺乏: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失去胃口或嘔吐相當常見,因此非常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甚至更嚴重造成耗弱症(Cachexia),它是非自願性的體重大幅度減輕、食慾喪失、肌肉流失的一種症候群,大約有50%嚴重癌症的病人如此,也是造成20%癌症病人死亡的原因。研究顯示補充omega-3脂肪酸對耗弱症病人有幫助。但是補充營養保健品不如補充食物,天然的食物最營養,又不用擔心一大堆副作用和交互作用。甚至科學家已經發現,當大量補充一種營養素時,就會降低其他營養素的吸收。(2)期望預防其他癌症:得到癌症的病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都希望這輩子不要再得到其他癌症,但科學界並沒有證明任何保健品可以抗癌這件事,另外,有研究指出黑色素細胞癌的病人補充硒(selenium;大蒜裡面很多),可以降低肺癌、大腸癌、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但卻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量補充維他命A本想降低肺癌發生率,卻好像會增加。大量補充維他命E想要降低攝護腺癌,結果也好像是增加,因此只有吃天然食物最安全。(3) 降低治療副作用:有研究顯示服用抗氧化劑可以改善胰臟癌病人的虛弱無力,可是目前對於不同癌症的幫助與否,研究結果好壞參半,尚沒有定論。(4)維他命D和維他命B12,都不是抗氧化劑(不會降低化療或放療的療效),特別抽出討論:維他命D血中濃度不足的人非常多,且從食物能夠攝取到的量又極其有限,就算喝美國強化添加維他命D的牛奶(100IU/杯;台灣本土沒有添加),一位70歲的成年人(需要800IU/天)一天要喝到8杯才夠,太誇張,更何況研究顯示每天必須吃進維他命D約1000~2000IU才有預防癌症的功效。假使有人擔心會補充太多(其實機率不大,就算攝取多一些,也沒啥副作用),那麼你大可以前往醫院去測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只要約800元台幣,馬上就知道夠不夠,無須爭論。而維他命B12則是超過50歲的人,比較容易缺乏,可以考慮補充。讀者看到這裡,相信對於癌症病人是否應該補充保健品這件事,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成竹在胸。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是完全健康,無病無痛的人,那是否應該補充保健品呢? 只要是保健品來源確定安全(大廠牌),不要太離譜過量,沒有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甚至更厲害的知道自己缺少什麼,適量補充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大家都知道,永遠都是改變飲食習慣是最佳答案,只是很多人做不到罷了,我們不必在此多加著墨。註1:身體需要的維他命有A、B、C、D、E、K等六種。其中A、C、E三種是屬於抗氧化劑,其他不是。維他命B是一群兄弟姊妹在一起,包含B1、B2、B3、B4、B5、B6、B7、B9、和B12等九種。身體需要的常見礦物質有鈣、碘、鐵、鎂、鉀、硒、鋅、鈉等。保健品中常見的抗氧化物有Beta胡蘿蔔素、硒、茄紅素、葉黃素、花青素等等。Omega-3不是抗氧化劑。
-
2020-01-09 養生.健康瘦身
健身族想增肌減脂 「完美食物」平價、有效
各式健身營養補給品中,幾乎無一能夠勝過「蛋」這種平價完美食物,來幫助有效增強體能。在能量補給方面,蛋類不僅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他命、蛋白質、以及脂肪,熱量也充足,每顆熱量大約70卡路里。在增肌減脂方面,蛋類更是一大利器;每顆蛋含有超過6公克的蛋白質,而且最棒的是蛋裡都是完全蛋白質(complete protein),含有蛋白質合成所需九種必要的氨基酸;而且蛋類還能讓燃脂代謝機能更加活躍。很多人擔心蛋對心臟的副作用,但是農業部(USDA)研究人員宣稱現代的蛋類內含的膽固醇,比先前報告的含量減少14%。當今蛋的維生素D含量也比以往多64%,體型較大的蛋每顆內含41國際單位(IU);而各年齡層成年人最新的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為600IU。適當攝取較多維生素D有益身體健康;能夠幫助提高體內睪酮含量,讓較年長的成年人增強體力。行動力與健康情況正常的女性,每天攝取一顆完整的蛋,包括蛋黃,能幫助增加肌肉、減緩肌肉疼痛、還能增強腦力;一顆蛋的所有蛋白質中有44%都來自蛋黃。一項新研究也顯示,連續八周內每天早餐吃兩顆蛋的個人,體重平均減輕六磅,幾乎是吃一個貝果麵包的個人減重幅度的兩倍;吃蛋族群的腰圍也減少83%,體能增加,體內膽固醇含量也沒有顯著增加。為了確保食用安全,建議民眾將蛋放入冰箱,並在三到四周內食用完畢;烹飪時溫度要超過華氏160度,並將蛋翻面加熱至蛋黃凝結。建議民眾將所有含蛋食物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在無法充分加熱的食物中加入生蛋。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哈佛研究實證有9大功效 醫師:健康長壽的關鍵是這個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作者高橋弘】病從口入,但植化素具有「抗病」功效植化素在近幾年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它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和蟲害侵擾,自行生成的天然成分。只有植物才能生成植化素,因此動物唯有吃植物,才能攝取到植化素。過去我們學習的都是以五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脂質、維他命、礦物質)為主的營養學,繼食物纖維被稱為第六營養素之後,也有人將植化素稱為第七營養素。不過,這種稱呼方式是錯誤的。因為植化素與五大營養素不同,它既不是構成身體的成分,也無法創造熱量。儘管如此,植化素仍具有可媲美五大營養素的重要功能。人類攝取食物主要是為了發揮以下機能及作用:❶帶來營養:五大營養素負責構成身體各部位,創造維持生命的熱量。❷個人喜好:個人喜好指的是美味、香味等,讓人享受飲食的機能。五大營養素與植化素都能發揮這項機能,食物的顏色、香氣、苦味與澀味來自於植化素。❸預防生活習慣病: 因飲食導致的疾病,也能透過飲食預防與治療。這是唯有植化素才能發揮的重要功效。五大營養素是人體必需營養素,同時也是罹病原因。舉例來說,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肥胖與糖尿病;攝取過量脂質會引發高血脂症;攝取過量鹽分會形成高血壓。另一方面,植化素有助於預防疾病,其功能廣泛多樣,有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力,有些則能提升免疫力、預防血管老化、預防癌症、抑制過敏症狀、養顏美容、促進眼睛健康等。想要預防現代人常見的生活習慣病,度過健康且長壽的人生,關鍵就在「植化素」。哈佛大學研究實證,「蔬菜湯」可達到九大功效!我長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研究癌症與免疫功能,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許多論文。綜合長期以來的研究結果,誕生出「常備抗癌蔬菜湯」。來我醫院求診的病患,我也鼓勵他們喝「常備抗癌蔬菜湯」治療疾病。簡單來說,「常備抗癌蔬菜湯」有如下的作用:❶抗氧化:消除活性氧高麗菜與南瓜的維他命C、南瓜的維他命E、洋蔥的異蒜氨酸與槲皮素、胡蘿蔔與南瓜的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都具有可消除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❷解毒:去除體內毒素高麗菜的芐基異硫氰酸酯可增加肝臟的解毒酵素,去除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的毒素。此外,高麗菜、洋蔥與胡蘿蔔內含的食物纖維可調整腸內細菌,促進排便,發揮解毒作用,消除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的威脅。❸增強免疫力舉例來說,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可活化NK細胞、T細胞與巨噬細胞,提升免疫力。此外,β–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成維他命A,強化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高麗菜、南瓜富含維他命C,可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增強免疫力。❹抑制過敏與發炎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和南瓜含有的α–生育醇可發揮共同作用,抑制IgE 抗體(IgE 是過敏反應的起因),預防過敏體質。此外,洋蔥內的槲皮素亦可抑制生成IgE 抗體,減緩過敏反應;抑制細胞激素與前列腺素之生成,消除發炎症狀。❺淨化血液與預防動脈硬化高麗菜的芐基異硫氰酸酯與洋蔥的槲皮素,具有淨化血液作用,可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梗塞。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可避免壞膽固醇氧化,預防動脈硬化。❻有效降血壓「常備抗癌蔬菜湯」富含鉀,鉀可將鹽分從腎臟中排出。此外,湯品含有大量食物纖維,可避免鹽分吸收,改善血壓,再加上蔬菜湯並未加鹽,也能達成減鹽目標。❼改善肥胖、高血糖及高血脂症蔬菜湯富含食物纖維,飯前喝可阻礙糖分和膽固醇吸收,改善三高。❽改善腸胃狀態蔬菜湯富含食物纖維,可促進排便,保護胃部黏膜。❾防癌作用富含植化素的湯品可發揮以下四大功效,預防癌症:1.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消除傷害基因的活性氧維他命C(高麗菜、南瓜):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異蒜氨酸、槲皮素(洋蔥):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α– 胡蘿蔔素(胡蘿蔔):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β– 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2.去除並排出致癌物質芐基異硫氰酸酯(高麗菜):促進解毒酵素生成,去除致癌物質毒性。食物纖維(高麗菜、洋蔥、胡蘿蔔):促進排出有害物質。3.增強免疫力與抑制炎症β– 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活化NK 細胞及T 細胞。槲皮素(洋蔥):抑制發炎,消除罹癌病因。4.抑制癌症芐基異硫氰酸酯(高麗菜):誘導癌細胞自然死亡(細胞凋亡)。槲皮素(洋蔥):直接抑制癌細胞增生。「常備抗癌蔬菜湯」最棒的優點在於取得方便,並使用隨處可見的蔬菜,就能攝取具有驚人作用的機能性成分「植化素」。各位不妨立刻在家烹煮,體驗植化素的神奇力量吧!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柳丁黑點、太甜怎麼了?吃了對健康有影響嗎?
11~1月是柳丁的盛產期。柳丁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C及多種礦物質,價格又親民,CP值超高的。常見柳丁皮有黑點是農藥殘留嗎?本文除了教你挑選外,還能順學用柑橘皮做蠟燭,就是要物盡其用啊!3招挑選香甜柳丁‧外觀: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果皮不能呈皺縮、失水。‧色澤:果皮要有光澤,果皮色澤由青皮至微黃(11月)、漸轉黃(12月),至完熟時轉為橙黃色(元月後),購買成熟度愈足者風味愈佳。果蒂部分呈青綠色,代表新鮮度佳;若產生黑變或脫落,則代表已久放。‧重量:果實圓徑約19~23公分(重量約100~200公克),果實飽滿、沉重,用手輕握有彈性最佳。果皮黑斑是農藥殘留?太甜是注射糖水?柳丁果皮常見褐、黑色斑點或疤痕,到底怎麼了?是病蟲害嗎?還是有農藥殘留?壞了?不新鮮?對人體健康有無影響?… 農委會指出,柑桔類果實出現褐色及黑色斑點可能患有黑點病、潰瘍病、瘡痂病、黑星病等病害,這些病原菌只會為害柑桔,對其他作物為害極少,對人體也不會造成傷害,而且病斑多半只在果皮,並不會影響果肉,大家可以放心食用。至於農藥殘留疑慮,在吃前泡水片刻再仔細沖洗,就可去除果皮表面的農藥。此外,現在柳丁很甜(糖度約12∼14度),也有人質疑,太甜的水果是注入糖水,其實並不可能,因為注入糖水會形成傷口,微生物會由傷口侵入,並利用糖水繁殖,水果更快敗壞;多年前曾有農民噴施退酸劑,但只是將柳丁酸度降低,並無法提高糖度、變得更甜。柑橘果皮做蠟燭《材料》柑橘皮、沙拉油、打火機、蠟燭 《步驟》1. 將柑橘果皮分上下兩部分完整剝出,中間的果蕊須完整抽出。(不用留太長)2. 放在耐熱的盤子上,有果蕊那半邊從果蕊淋入沙拉油。3. 點燃果蕊處即可。(需要一點時間喔!)4. 另一半柑橘皮上方可刻出鏤空圖樣,覆蓋於上。小叮嚀用火小心喔!離開時請將蠟燭熄滅。(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1-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手爸媽背起來!1歲前避吃的5種常見食物
堅果、蜂蜜、果汁等這些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食物,其實是1歲以下嬰兒避吃的食物唷!門診中不時會遇到小小孩不小心吃到堅果或蜂蜜等地雷食物而送醫,今天阿包醫生就要來跟大家聊聊 #1歲前避吃的常見食物:堅果堅果同其它容易造成異物哽塞的食物一樣,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四歲以下幼兒不建議給予堅果、果凍、軟糖、糖果等,若是要給予也應壓碎切細,且不可邊玩邊吃,才能避免噎到。蜂蜜1歲以下寶包因為免疫系統和腸道菌叢尚未發育完全,因此應避免餵食蜂蜜,以免肉毒桿菌中毒。鮮奶鮮奶富有大量的蛋白質與礦物質,1歲以下的寶包可能不易消化,也會造成寶包腎臟的負擔,此外鮮奶沒有足夠的維他命C、鐵質和其他新生兒所需的營養,所以建議1歲後再飲用為宜。 果汁果汁沒有不甜的,孩子接受度也高,但1歲以下寶包不建議飲用果汁,因為若孩子在未接觸固體食物前就先給予果汁,可能會抗拒喝母奶或配方奶,甚至不願意吃副食品,降低營養吸收影響成長發育,此外,果汁長時間停留在牙齒中也容易增加蛀牙風險。咖啡因飲品咖啡因有提神作用,若寶包喝到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像是茶、可樂、咖啡等,可能會過度興奮或心悸,建議4歲前都不要給孩子飲用。最後提醒爸爸媽媽,雖然部分食物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時可以食用,但寶包的腸道系統仍在發育中,所以還是要注意食用後有無出現過敏或不適症狀唷~※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原文請點此
-
2020-01-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紫外線照射過就能治病?維他命D的離奇身世
我在這個網站已經發表了大約50篇維他命D相關的文章。第一篇維他命D這個怪咖是在2017-1-26發表,而第二篇綿羊,紫外線,維他命D則是在2017-1-31發表。我之所以會把維他命D叫做怪咖,是因為第一、它根本就不是維他命,而是荷爾蒙,第二、它的終極來源根本就不是食物,而是陽光裡的紫外線,第三、紫外線和維他命D之間的關係有一段離奇的研發過程。有關這三點,我雖然有在這兩篇文章裡稍作解釋,但其實它們的情節是值得拍電影。 在1922年,美國生化學家馬可倫發現魚肝油裡含有一種可以治療佝僂病的元素,所以他就把這個元素命名為維他命D。可是,早在1890年,英國傳教士Theobald Palm就已經發現,小孩子只要曬太陽就不會得佝僂病,而患佝僂病的小孩只要曬太陽,就會好起來。在1919年,波蘭裔的德國小兒科醫生Kurt Huldschinsky更進一步發現,用紫外線照射患佝僂病的小孩,就可以把他們治好。馬可倫發現魚肝油可以治療佝僂病,是用老鼠實驗模型做出來的,而這種老鼠就是用缺乏維他命D的飼料(當時並不知道)餵養而製作出來的。所以,好幾位科學家為了要了解陽光和紫外線是如何能防止和治療佝僂病,也在1920年那段時間開始用這種老鼠模型來做實驗,而理所當然,他們都是將紫外線照射到患有佝僂病的老鼠身上。可是,怪事發生了:奧地利科學家Eleanor Hume和Hannah Smith發現,他們並不需要用紫外線照射患有佝僂病的老鼠,而是只要把這些老鼠放進用紫外線照過的罐子裡,就可以把佝僂病治愈。所以,他們的結論是,紫外線照射過的空氣可以治愈佝僂病。(附註:儘管無法追溯他們所做的實驗,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並非空氣,而是罐子裡的飼料、木屑、糞便、或某些不明物質被紫外線照射後產生當時尚不知知曉的維他命D)。在1923年,另一怪事又發生了:馬可倫的學生,史丁博克(Harry Steenbock)和同事發現,患佝僂病的老鼠既不用自身被照射紫外線,也無需被放進紫外線照射過的籠子裡,而是只要將牠們和照射過紫外線的老鼠養在同一個籠子裡,病就會好。所以,他們的結論是,紫外線照射過的老鼠所排出的糞便可能含有可以治愈佝僂病的物質(即他們當時不知道的維他命D)。史丁博克接下來又做了另一個實驗。他用紫外線照射用來製作佝僂病老鼠模型的飼料(即缺乏維他命D的飼料),結果這種原本會造成佝僂病的飼料,竟然變成可以治療佝僂病的飼料。而後續的實驗也發現,棉籽油,亞麻籽油,小麥胚芽和生菜,都可以在被紫外線照射過後,成為可以治療佝僂病的食物。儘管史丁博克當時並不知道紫外線的功能是將飼料(食物)裡的某些脂質轉化為維他命D,但是他已經有先見之明,立刻將此一發現申請成專利。而儘管此一專利早已失效,但直至今日,此一發明還是繼續深刻地影響全人類每天的生活。簡單地說,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裡有很多是含有用紫外線照射而產生的維他命D,例如牛奶,果汁,穀類等等。還有,很多人常吃的維他命D補充劑也是用紫外線製作出來的。原文:維他命D的離奇身世
-
2020-01-01 新聞.健康知識+
吃鈣片或維他命D防骨鬆?最有效方法太空人都在做
我在演講養生保健相關議題時,都會播放一個影片,裡面是一位女太空人在介紹國際太空站裡的健身機器(跑步機,舉重機,腳踏車),而她也解釋說,太空人為了避免或減緩骨質流失,每天都要做兩小時的運動。我有幾位朋友,包括幾位醫生,是屬於士可殺不可辱,寧死也絕不運動那一型的。他們說不擔心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他們的醫生(包括醫生的醫生)有叫他們吃維他命D和鈣片。所以,我演講時放那個影片的目的就是要問大家,如果吃維他命D和鈣片就能防止骨質疏鬆,那為什麼國際太空站要耗費這麼大的能源來把重達數千公斤的健身機器送到外太空?又為什麼太空人每天要花兩小時寶貴的時間來做枯燥無聊的跑步,舉重,和踩腳踏車? 答案其實不難找,而最直接了當的應該是一篇2012年發表的綜述論文Mechanical loading and how it affects bone cells: the role of the osteocyte cytoskeleton in maintaining our skeleton(機械負荷及其對骨細胞的影響:骨細胞骨架在維持骨骼中的作用)。它開宗明義就說:「缺乏運動不僅是會導致年長者骨質流失和骨折,而且也一樣會導致臥床不起的患者或不活躍的年輕人骨質流失和骨折。 這種情況正迅速地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醫療保健問題之一。 骨細胞(Osteocytes)是我們骨骼中的細胞,它們會在機械性刺激的情況下促進骨骼形成,但在缺乏這種刺激的情況下,則會導致骨骼的降解。」所以,在沒有機械性刺激(即運動)的情況下,吃再多的維他命D和鈣片也無法避免骨骼的降解。事實上,最新的研究(2019)還發現,吃越多的維他命 D 補充劑,骨密度就越低。有關運動可以減緩年長者骨質流失的論文是多不勝數。在這裡就只提供兩篇最新的(2019)臨床研究論文及一篇出自台灣的臨床研究論文。2019-12-4發表的Effect of Aerobic or Resistance Exercise, or Both,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Metabolism in Obese Older Adults While Die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有氧運動或阻力運動對肥胖年長者節食時骨質密度和骨代謝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引言及結論:減肥而引起的骨質流失會妨礙肥胖年長者的減肥治療,因為這可能會加劇與年齡有關的持續骨質流失並增加骨折的風險。 因此,建議肥胖年長者的減肥療法應包括定期運動等干預措施,以減少隨之而來的骨質流失。這項研究表明,與有氧運動相比,阻力運動和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的組合比較能減緩肥胖年長者的骨質流失。2019年八月發表的Dose-respons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content in post-menopausal women(運動對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和含量的劑量效應)。引言及結論:運動是防止更年期骨吸收的最廣泛使用的非藥物策略之一。這項研究表明,較高的運動量,尤其是力度較強的運動,可以較有效地減緩骨質流失,並且可維持一段時間。2017年八月發表,出自台北醫科大學的Body composition influenced by progressive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of sarcopenic obesity elderly women: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肌少症肥胖女性進行性彈性帶阻力運動對身體組成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引言及結論:肌少症涉及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下降,從而導致年長者虛弱和殘疾。 當與肥胖症一起發生時,它被定義為肌少肥胖症。與單獨的疾病相比,它可能導致更多的功能限制和代謝紊亂。我們的研究表明,進行性鬆緊帶阻力運動可以降低老年肌少肥胖症婦女的脂肪量並增加其骨密度。美國國家老人健康研究院有一個網頁是專門在討論骨質疏鬆症(本文插圖就是拷貝自此網頁)。它說要防止骨質疏鬆就應當要吃富含維他命D及鈣的食物,還要做負重的運動,例如舉重,爬樓梯,跑步,爬山,等等。它可沒說要吃維他命D補充劑或鈣片喔。原文: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
-
2019-12-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水平低反而不易骨折?打臉廠商的「維他命D悖論」
悖論(paradox)的意思是,事件的發展出現了與原先預期相違背的結果。今天我要談的是一個鮮為人知,但卻很重要的悖論。 2007年11月12日,權威的骨科醫學期刊Rheumatology發表了一篇編輯評論,標題是The Vitamin D Paradox(維他命D 悖論)。這篇評論的作者是英國骨科及維他命D研究權威Roger Francis醫師。他除了是Newcastle大學的教授之外,也是幾家維他命D廠商(如Shire,Nycomed,和 ProStrakan)的顧問。可是呢,他的這篇評論毫無疑問的是對這些維他命D廠商“打臉”。他說,儘管維他命D被認為對骨骼至關重要,但是接二連三的臨床試驗卻一再顯示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並不會降低骨折的風險。而也就是因為這樣,他才會寫這篇The Vitamin D Paradox(維他命D 悖論)。附註:請看我在2018-10-6發表的《史上最大宗分析:維他命D無用》,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連最起碼的護骨功效都沒有。2008年8月,權威的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了一篇回顧論文,標題是African Americans, 25-hydroxyvitamin D, and osteoporosis: a paradox(非洲裔美國人,25-羥基維他命D和骨質疏鬆症:一個悖論)。這篇論文的作者是美國骨科及維他命D研究權威John Aloia醫師。他說非洲裔美國人血清維他命D的濃度大約只有白種美國人的一半,但是骨折發生率卻也只是白種美國人的一半。還有,他的研究也發現,給非洲裔美國人每天補充2000單位的維他命D,既不會防止骨質流失,也不會降低骨折發生率。因此,他稱這種現象為Vitamin D Paradox(維他命D 悖論)。請注意,這裡所講的維他命D 悖論,比前一段所講的維他命D 悖論,還更悖逆(因為這裡所講的是,維他命D濃度越低,骨折發生率竟然也越低)。2015年9月,Dr. John Aloia所率領的團隊發表一篇研究論文Free 25(OH)D and the Vitamin D Paradox in African Americans(非洲裔美國人游離的25-羥基維他命D和維他命D悖論)。他們發現,非洲裔美國人血清裡的總維他命D濃度雖然比白人低,但是游離的維他命D則與白人相當。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不應該篩檢總維他命D濃度(一般都是做這樣的篩檢)。這個悖逆現象(即《維他命D濃度低,但骨折率也低》)引起了美國政府最高健康研究機構的注意。在2017年12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下屬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美國國家少數族裔健康與健康差異研究所》,《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以及《美國糖尿病與消化系統及腎臟疾病國家研究所》共同贊助了一個專家小組會議來討論這個悖逆現象。隔年5月,這個專家小組會議發表了The vitamin D paradox in Black Americans: a systems-based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 expert panel meeting report(非洲裔美國人的維他命D悖論:一種基於系統的方法來調查臨床實踐,研究和公共衛生 – 專家小組會議報告)。我把這份會議報告的重點結論翻譯如下:可能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美國黑人的維他命D水平,而了解這些因素可能是理解及改善所有人群骨骼健康機制的關鍵。數據顯示,儘管肥胖,皮膚色素,維他命D結合蛋白多態性和遺傳因素均導致黑人與白人之間維他命D水平的差異,但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維他命D悖論。但是,小組成員的確同意這一悖論很重要,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調查。專家們也都同意,對非洲裔美國人而言,補充高劑量維他命D非但不會有任何骨骼益處,反而會有不利影響。讀者們,您有沒有注意到《補充高劑量維他命D非但不會有任何骨骼益處,反而會有不利影響》?這可是美國政府最高健康研究機構所召集的專家們的意見呢!事實上,維他命D 悖逆現象不見得是非洲裔美國人特有的。在2019-8-27,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Effect of High-Dose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Volumetric Bone Density and Bone Strength(高劑量維他命D補充對體積骨密度和骨強度的影響)。這項研究發現,骨密度與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的劑量成反比,而骨強度也有下降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在加拿大進行的,而調查對象裡95%是白人,所以,這是不是表示白人也出現了維他命D 悖逆現象?說穿了,這整個事件其實就是一齣鬧劇加悲劇。早在2017-2-8我發表的第五篇維他命D系列文章裡(維他命D,補還是不補),一開頭我就說:「1922年,美國生化學家馬可倫(Elmer McCollum)發現魚肝油可以治療佝僂病。他把魚肝油裡的有效元素命名為維他命D。這個發現,很了不起,但是,這個命名,卻為後來有關維他命D的應用與研究,種下禍根。」在我發表的第四篇維他命D系列文章裡(維他命D是一種荷爾蒙),我說:『維他命D的正確分類是《類固醇荷爾蒙》,…由於大多數的研究把維他命D看待為營養品,所以,它們的實驗結果不但是正反兩面都有,而且往往是互相抵觸。…由於醫學界到現在還是甩不掉《維他命D是營養素》這個舊思維,所以,五六十年來,在投入了龐大的資金和人力後,還是搞不清楚到底要補還是不補。…所以,想要撥雲見日,當務之急就是,徹底接受《維他命D是荷爾蒙,而不是維他命》,此一事實。』唉!如果五六十年前醫學界就接受「維他命D是荷爾蒙,而不是維他命」,《維他命D 悖論》這齣鬧劇加悲劇,就絕不會發生。原文:維他命 D 悖論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長者聽力缺損 多與內耳有關
老年人聽力退化或重聽,與年齡增長有關。一般來說,年過50歲,部分民眾會開始出現聽力問題,尤其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降低,與聲音渾厚的中低音男性相比,會比較聽不清楚尖銳的女性聲音。若退化情形嚴重,慢慢地連中頻、低頻聲音也聽不清楚,就演變成重聽。聽力缺損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時間上可能暫時或長期,但不至於全聾。由於聽力障礙開始出現時多屬輕度、不明顯,患者或親友可能不會特別留意。引起年長者聽力缺損的原因多與內耳有關,內耳位在耳朵最深處,為顳骨包圍著,內耳的耳蝸屬於「聽覺器」掌管聽力,若耳蝸神經退化或異常,會使內耳收到的訊號無法傳達到中樞聽覺系統、或使辨識能力變差,而聽不清楚高中低頻聲音。前庭與三半規管則是「平衡器」,掌管左右耳對稱、旋轉、平衡等,若發生障礙或受損,就會出現走路不穩、傾斜甚至眩暈等情形。而耳鳴則指患者自身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刺激下,聽到部分或持續鳴響,並與睡不好有關,形成惡性循環。出現耳鳴原因除了耳朵本身受損、年長老化、感染外,也跟情緒變化、免疫失調及自律神經系統均有所關連。如例子中的鄰居黃太太,失眠加上耳鳴外,聽力也受損,長期下來就會出現聽力下降、走路搖晃不穩等情形。此外,年長者聽損也可能跟基因遺傳、外傷、藥物或疾病等影響所致,如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長者,內耳末梢就可能出現問題。聽損在診斷上應先至醫院做完整聽力檢查,包含耳朵相關理學檢查,以確認聽力損失原因;治療上則依聽損嚴重程度,來考慮使用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改善,減緩退化速度。而耳鳴則因成因相當複雜,藥物治療上以維他命(維他命B12尤佳)、精神安定劑,來改善耳鳴造成的焦慮不安及失眠等;或服用促進末梢血液循環藥物等,來促進內耳、神經及腦部循環功能。(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昱勳)
-
2019-12-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失落的黃金 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修復和強健?
讀者Hanyun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我追蹤一位醫生的臉書,他剛好分享到維生素D對於肌肉修復的幫助,因為您也分享了許多有關維生素D的迷思,所以請問您對這篇文章中提及的功能,意見為何? 這位讀者所說的文章是張懷仁醫師2019-12-20在一個叫做RACE ON(銳速運動醫學)的網站發表的,標題是【跑步醫師專欄】失落的黃金–維生素D,RACE ON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網站,它的產品包含《水動能電解質液》、《液態盾維生素D+E滴劑 》等等。有關什麼電解水,低氘水,氫水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水產品,請看我發表的:《電離水對健康有益?》《低氘水,治癌?》《氫水,真真假假》有關《液態盾維生素D+E滴劑 》,這當然就是張懷仁醫師這篇文章的真正主角,而文章裡的插圖不就是一個小男孩抱著一瓶《液態盾維生素D+E滴劑 》嗎?這種把戲,就耍耍給小孩子看吧。這篇文章很長,我就不一一揭它的瘡疤了。我就只掀開作者自認最重要的那一塊。他說:肌肉恢復:不得不說這個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理由。重要性佔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非常簡單明瞭。在Randomized control trial他們針對肌肉流失的老人做了研究,發現當老人補充足量的維他命D,在使用阻力訓練機時和控制組有明顯的差異性,也就是有補充足量維他命D的老人更強健。2018年的文獻建議補充至4000IU一天,而且濃度要撐高到75 nmol/L以上。以現階段國內的營養建議每日攝取量200-400IU,個人認為遠遠不夠。我們不只要避免骨折而已,追求表現的運動員更更要建立起好的肌肉品質,也就我們的外骨骼! 這段文章所說的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看起來是不是很專業,很權威。但問題是,到底是什麼Randomized control trial?參考文獻在哪裡?《2018年的文獻建議補充至4000IU…》?這到底又是什麼文獻?在文章最下面的Reference裡共有5條參考資料,而其中一條是Sports Med (2018) 48 (Suppl 1):S3–S16。儘管這樣的參考資料實在是不夠專業,但我還是就用它來做搜索。果不其然,讓我搜到一篇2018年發表的綜述論文,標題是Vitamin D and the Athlete: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New Challenges(維他命D和運動員:當前觀點和新挑戰)。我把它的摘要翻譯如下:在過去的十年中,…許多運動員現在都將維他命D補充劑作為日常飲食方案的一部分。…數據始終未能證明血清25 [OH] D與骨骼健康之間的任何關係,…鑑於許多運動員現在都在補充維他命,經常服用極端劑量的維生素D,因此,評估過量的維他命D是否對健康有害很重要。有人認為僅當血清25 [OH] D濃度大於180nmol·l-1時才會產生毒性作用,但我們實驗室的數據表明,大劑量補充可能存在問題。最後,血清25 [OH] D濃度,種族和骨骼健康標誌之間存在悖逆關係:黑人運動員經常出現低血清25 [OH] D而無生理後果。…在沒有任何病理的情況下,篩檢可能是不必要的,並可能導致不正確的補充。現在必須重新檢查數據,同時考慮到不同種族群體的生物利用度或“游離”維他命D,以建立新的門檻和目標濃度;也許現在是該“釋放維他命D”了。《數據始終未能證明血清25 [OH] D與骨骼健康之間的任何關係》《經常服用極端劑量的維他命D》《評估過量的維他命D是否對健康有害很重要》《大劑量補充可能存在問題》《血清25 [OH] D濃度,種族和骨骼健康標誌之間存在悖逆關係》《在沒有任何病理的情況下,篩檢可能是不必要的,並可能導致不正確的補充》如此負面的評論,竟然會被解讀成《建議補充至4000IU一天,而且濃度要撐高到75 nmol/L以上》,也真難為作者為了推銷“銳速運動醫學產品”而付出的心血。不管如何,有關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加強肌肉,的確是有研究得到這樣的結論。但是,男性荷爾蒙不也是可以加強肌肉嗎?更何況它還是毫無爭議的研究結果。只不過,請問,您敢服用男性荷爾蒙嗎?為什麼運動員服用男性荷爾蒙會被禁賽?我已經說過很多次,維他命D和男性荷爾蒙都屬於「類固醇荷爾蒙」,而所有「類固醇荷爾蒙」都是既能載舟,也可覆舟。而也就因為如此,不論是男性荷爾蒙,還是女性荷爾蒙,都需要醫師處方。唯獨維他命D是到處都可以買,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服用。請看《維他命D是一種荷爾蒙及維他命D,補還是不補》。是的,維他命D補充劑也許是可以加強肌肉,但代價是什麼?請看《鈣和維他命D補充劑增加死亡風險》。 原文:維他命D,失落的黃金?
-
2019-12-22 養生.聰明飲食
少了這項營養素加速老化!研究顯示年長男性最易缺乏
我們都知道攝取各種維他命有益人體健康,但是維他命的種類繁多,更有幾種特別容易被忽略。波士頓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負責「維他命K實驗室」的莎拉.布斯博士說:「年長者,特別是年長的男性,是攝取維他命K最少的年齡層。」研究顯示,缺乏維他命K容易加速幾個老化現象,如認知能力、心血管功能及行動能力等。密西根大學Samuel and Jean Frankel心血管中心心臟科醫師巴恩說:「維他命K和凝血息息相關。」除此之外,蛋白質也相當重要,可以強健老化的骨骼及心血管,布斯說:「避免組織鈣化對老年人非常重要,比如說膝蓋的軟骨鈣化經常導致關節炎,而維他命K正是避免鈣化、生成組織的關鍵元素。」美國營養與飲食協會發言人茱莉.史特凡斯基表示,維他命K分為K1和K2,深綠色蔬菜中通常含有豐富的維他命K1,而維他命K2可以從蛋黃、牛肉等肉品及發酵食品中攝取。維他命K建議的攝取量男性為120微克(mcg),女性為90微克,通常一杯深綠色的蔬菜就足夠一天的維他命K攝取量。史特凡斯基提醒,吃蔬菜加些健康油脂,更能幫助體內維他命K的吸收,因此建議烹調蔬菜時使用橄欖油等健康油品。抗凝血劑Warfarin可以預防心血管栓塞,但也會影響維他命K在體內的作用。因此專家建議,定期服用抗凝血劑的人,要調節攝取維他命K的分量,然而這不代表要完全避免攝取維他命K,因為維他命K含有其他成分如抗氧化劑、纖維、葉酸和鉀。
-
2019-12-2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 有效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2019年11月25日美國麻塞諸塞州萊星頓市(Lexington),佛瑞克緹爾實驗室(Fractyl Laboratories)召開記者會,公布了兩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Revita-1和Revita-2),立刻引起了全球媒體界的大篇幅報導,因為這套系統(Revita system)可以協助醫生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duodenal mucosal resurfacing; DMR),臨床結果證明手術安全有效,可以提高第二型糖尿病人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以及恢復胰臟beta-細胞的功能,進而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降低脂肪肝及其發炎情形和具有減重功效,目前全世界已經累計執行了300例,遍及美國、英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智利 --- 等等的國家。當糖尿病人罹患多年,用藥控制血糖不良,例如糖化血色素(註1)高於7.5%,加上BMI過高(大於30),同時伴隨有許多併發症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腹腔鏡胃繞道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但是術後容易有營養不良,必須長期補充維他命、鐵及鈣質,同時雖然手術技術相當成熟,依然有0.5~1%的死亡率,1~2%的手術併發症,因此醫界一直期望可以有更簡單更安全的手術方法來造福民眾,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的發明(2016年)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給了病人更多的希望。美國佛瑞克緹爾實驗室是一間專為糖尿病治療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2016年開發出一個名為Revita的手術系統,可以協助醫生精準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首先病人先進行一般性全身麻醉,再由口腔放入內視鏡,觀察有無任何意想不到的情況不適合做此手術(例如12指腸潰瘍),接著循導引線放入氣球,充氣後可以完全貼緊十二指腸表面黏膜,另外,這套系統可以將生理食鹽水同時注入到位於十二指腸的黏膜下層,將其餘部分保護起來,讓待會他們不受到熱水的灼傷。接下來將導管上的2cm長的氣球充入攝氏94度的熱水,15秒鐘,立刻移動氣球到下一個2cm處15秒,重複五次,亦即總共燒掉10公分長的十二指腸舊的、老化的黏膜細胞,之後,會長出新的黏膜細胞,而這些新生出來的細胞就可以發揮正常功能。整個手術過程大概近一個小時。在手術安全性方面,僅有一般性全身麻醉的風險、極少數病人口腔破皮流血、2~3天喉嚨痛、打嗝、脹氣、上腹部不舒服等等,並無嚴重之副作用且休息幾天就會康復。接受手術後患者在黏膜癒合更新時期需要流質飲食14天,之後可慢慢恢復正常飲食,該手術在英國大概需要花費8,000到10,000英鎊(折合台幣約32萬~40萬)。十二指腸是小腸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門,下接空腸,扮演控制血糖和營養吸收方面的重要角色。十二指腸上面的黏膜細胞可以感覺到食物從胃部下來,並同時通知胰島素準備分泌。由於長期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他們的這些黏膜細胞已經老化而且腫脹,根本無法發揮功能,所以必須更新,目前臨床觀察到的是,黏膜更新後,血糖控制效果顯著。2016年12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共有39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 9.6%; BMI 30.8 kg/m2),接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的治療,他們都正在口服一種或多種降血糖藥物,受試者年齡介於28~75歲,約三分之二(64%)是男性,患有糖尿病的時間平均為5.7年。39人中有11位受試者進行短段(short segment, 約3.4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其餘28名患者進行長段(long segment, 約9.3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後2週內受試者採行漸進式飲食法,也就是先從清流質飲食→全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39名受試者術後並沒有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胃道出血、穿孔、胰臟炎、嚴重低血糖、營養吸收不良情形),追蹤的6個月期間內,僅有3名受試者因為十二指腸狹窄(duodenal stenosis)出現上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經由內視鏡氣球擴張術(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療後,均獲得緩解。術後約一半受試者都能夠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使用。在術後3個月時,長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 HbA1c平均降低2.5%,短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平均降低1.2%(P
-
2019-12-21 新聞.健康知識+
感冒分2種 專家教你搞懂病毒型與細菌型有何不同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9.2萬人次,相較再前1周上升21.2%,10月統計至今,已有11人死亡。由於近來天氣明顯變化,免疫力若不好,很容易罹患流感或感冒,雖然名詞看起很像,症狀也相似,嚴重性卻不同,如果將流感誤判成一般感冒,很有可能引發重症死亡。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敏恭表示,「感冒」與「流感(流行性感冒)」名詞看起來很像,讓許多民眾誤會,覺得症狀與嚴重性差不多,但就正常體質普通人而言,感冒可能3天左右症狀會開始緩解;但流感則不同,症狀來勢洶洶,不舒服感覺明顯劇烈,而且康復所需時間也會比較長。 就一般感冒而言,症狀大部分是喉嚨痛或流鼻水,嚴重一點有少數仍然可能高燒,但流感則非常不同,疾病症狀非常猛烈,同樣容易咳嗽外,也經常伴隨高燒與全身性肌肉痠痛等,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足、慢性疾病患者、嬰幼童等,罹患流感具有一定死亡風險,即時診斷就醫非常重要。 陳敏恭進一步說明,如果得到流感,目前台灣主要用藥分別是克流感與瑞樂沙,藥物可以針對流感病毒作用,希望減緩症狀同時縮短病程。想要不得到流感最好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每年疾病管制署都會有公費疫苗,給高風險族群施打,如果沒有公費資格,居家附近診所也可自費施打,在流感病毒入侵身體前,先讓免疫系統認識每年的流感病毒特徵,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機率,就算流感病毒入侵身體,由於免疫系統已經做好準備,引發重症風險也能減少。 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醫師黃立民補充說明,雖然流感與感冒都是上呼吸道受病毒感染,但流感就是非常強的感冒,病毒型態非常強悍,攻擊人體的傷害又快又猛,也因為發炎反應強烈,容易併發其他重症,而且散布力也強,容易在引發群聚感染;而一般感冒病毒攻擊力道相對流感病毒則小很多,身體比較能反應抵抗,所以症狀就較為輕微。 病毒經常轉變特徵,身體要不斷重新認識,才能有效對抗。陳敏恭解釋,流感疫苗必須每年施打,讓免疫系統先認識每年流感病毒特徵,預先做好準備,大概需要10至14天才會產生抗體,所以流感疫苗一定要在流感開啟前先行施打,否則等到流感高峰時,身體不見得有足夠抵抗力對付。 另一方面,感冒雖然症狀沒有那麼嚴重,但也需要良好治療,不同類型感冒,醫生有不同處置方式。一般病毒感冒沒有特效藥,醫生會給予支持性療法,喉嚨痛給消炎止痛藥、流鼻水給予鼻水藥,痊癒要看免疫系統強弱,及個人休息與水份的補充。 黃立民指出,病毒型感冒有沒有特效藥,要看症狀嚴重度與市場需求,流感由於症狀嚴重,病患急需藥物控制疾病,如果流感不馬上壓制,患者本身危險性很高外,也很容易導致別人感染,造成群體散布;反觀一般感冒由於傷害度較低,身體很快就能復原,因此市場需求不大。 陳敏恭補充,口腔中其實有許多細菌寄生,平時抵抗力充足,外層黏膜強度夠時,身體與微生物能夠保持平衡,但是發生了一般病毒型感冒,身體抵抗力會受影響,口腔黏膜也容易受損,讓細菌有機會趁機入侵,也就造成第2波感冒,如果醫生診斷發現細菌型感染,就會開立抗生素治療。 經常有病患覺得,同一間診所看了2次病都沒好,到第2間診所看3次病才好,可能是第1間診所醫術不好。陳敏恭強調,感冒病症強弱會因病源不同有異,並且身體要認識病毒產生抗體,需要一定時間,會引起稍微發燒,時程按個人免疫能力而定,小孩大致需要3至6天,大人則是2至4天,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延伸閱讀: 好像快感冒了! 該喝薑茶還是吃維他命C? 流感疫苗開打! 3情形應評估後再接種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也不該改變飲食習慣!5種平民食材助冬季養生
寒風颼颼的冬天,人體受到氣候溫度下降的影響而活動力變弱,新陳代謝功能也變得不同,某些民眾連飲食口味都出現不一樣的偏好。天氣冷得像冰庫,讓原本勤於上健身房的人,找到可以偷懶不運動的藉口,另外有些民眾則靠著高熱量飲食,在天寒地凍之際撫慰自己的身心。然而,健康專家指出,不論天候如何,健康飲食習慣都不應受到改變,如同夏天不應該狂吃冰淇淋的道理一樣,冬天也沒有理由拚命吃剛從烤箱出爐的餅乾,還配著暖呼呼的熱巧克力飲料。非營利醫學研究中心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健康中心營養師布莉吉德‧提特葛米爾(Brigid Titgemeier)彙整出民眾在冬天多多食用,將可達到增進健康效果的五大類食材:一、根莖類蔬菜居住在寒冷地區的民眾,冬季可能不容易吃到當地出產的生鮮蔬果。不過紅蘿蔔、甜菜根(beets,又稱糖蘿蔔)、蕪菁(turnips,又稱大頭菜)等較為耐寒,向當地菜農買到的機率較高,因此民眾可以把握機會多多食用。紅蘿蔔烘烤之後當做點心,可以補充胡蘿蔔素(beta-carotene),蕪菁煮湯則可讓人體獲得豐富維生素A與維生素C。二、燕麥片在許多民眾眼中,燕麥片是簡單省時的早餐選擇,但提特葛米爾指出,燕麥片可以提供人體在冬季非常需要的營養。舉例來說,燕麥片含有大量的鋅,而人體免疫系統如果要運作正常,鋅扮演著關鍵角色。另外,燕麥片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可溶性纖維與維護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沖泡即食的燕麥片食用方便,但零售價格相對較高,消費者如果想要吃得健康,又要精打細算,可以選購傳統式的燕麥片。三、熱湯提特葛米爾指出,各種熱湯在冬季堪稱「完美食物」,只要掌握低鹽、少加奶油、盡量少用牛肉的原則即可。她也表示,民眾可以搜尋以雞湯、蔬菜湯或清水為湯底的食譜,並且在熬湯時盡量加入大量蔬菜,羽衣甘籃配扁豆湯(Collard and Lentil Soup)就是口味極佳且非常營養的不錯選擇。喝湯時可以搭配100%的全穀餅乾,在喝湯的同時攝取穀類。四、辣味鮪魚捲(Spicy tuna roll,又稱辣金鎗魚捲)許多美國人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喜歡靠著高熱量、高脂肪且高糖份的「慰藉食物」(comfort foods)讓心情變好,但提特葛米爾指出,生魚片其實可以做為「慰藉食物」讀替代選擇。提特葛米爾建議,可以選擇含有鮭魚或鮪魚生魚片的壽司捲,兩者都是維他命D的良好來源。冬季月份夜長晝短,由於缺乏陽光照攝,某些民眾因此出現缺乏維生素D的問題。倘若維生素D嚴重不足,將導致成長遲緩、骨骼弱化,甚至導致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因此提高。五、花椰菜(broccoli,又稱青花菜)與花菜(cauliflower)如果不想在冬天感冒生病,除了施打流感疫苗以及勤於洗手之外,提特葛米爾分析,十字花科蔬菜(cruciferous vegetables)是有助於人體抵抗疾病的防禦尖兵。花椰菜與花菜同樣都有大量維生素C,攝取豐富維生素C有助於增進免疫系統功能。她指出,消費者在冬季如果買不到生鮮的花椰菜與花菜也不必煩惱,改買冷凍包裝的花椰菜與花菜,可以獲取相同的營養成份。
-
2019-12-18 科別.骨科.復健
只有小指不會麻麻的?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可以不開刀嗎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柔術醫師專欄) (粉絲頁連結)協助: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林暐閎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物理治療所粉絲頁連結)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ATX徒手治療研究室連結)羅一強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粉絲頁連結)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很常見的手腕疼痛、麻問題,平均每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三到四個人有腕隧道症候群。林杏青醫師將在這篇文章告訴大家哪些人是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族群、它有哪些症狀、我們如何去檢查以及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1, 經常使用手腕的人、容易壓迫到手腕神經的人。例如電競選手、糕點師傅、需要經常結印的忍者。2, 遺傳,有些人天生就是比較容易中鏢腕隧道症候群,就像有些人天生寫輪眼,有些人天生是 D 的意志。3, 某些生理狀態時有可能誘發腕隧道症候群:統計有 2% 的孕婦會腕隧道症候群、哺乳、月經、口服避孕藥、停經、其他內分泌問題、高達 30% 的糖尿病患者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缺乏維他命、洗腎、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胖、末端肥大症、腦性麻痺等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呢?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就是通過手腕裡的隧道的神經(正中神經),他被壓迫到了。當你的手掌向上打開時,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假如你的小指也有類似的問題,那可能是還有其他神經問題。神經壓迫太久、神經受傷太久,可能會造成手指肌肉萎縮、力氣衰弱。如何診斷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可以透過理學檢查、電生理學檢查(測神經訊號)、軟組織超音波這些方式來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理學檢查理學檢查的意思就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來推測你的生理狀態。一種方式是向上與向下用力彎曲手腕各一分鐘、一種方法是敲你的手腕,假如這兩種方法都會讓你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比較高。機率比較高不代表就一定會檢查出來,假如你感覺比較不敏銳、或是症狀比較奇怪,大約只有七成能夠透過理學方式檢查出來;如果你同時還有其他神經問題,那可能就只剩下四成能夠靠理學檢查診斷出腕隧道症候群。在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段落那邊提到,神經壓迫與受傷久了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那也是一個幫助診斷的點。電生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電生理檢查簡單說就是檢查神經裡的電訊號,來推測你的身體狀態,常見的有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等等。可以拿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的有: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看看神經哪裡被壓到傳導較慢。肌電圖 (Electromyography, EMG):看看哪個地方在亂放電,神經受傷到什麼程度,是否急性受傷,有沒有在恢復等等。肌肉電刺激:用一根針插入肌肉,觀測訊號或是給予訊號看反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確認到底是不是正中神經壓迫?壓迫是發生在手腕還是手肘或是頸椎?也可以檢查你是否有多重神經問題,多條周邊神經一起壞掉?多重神經問題常見於糖尿病患。值得一提的是,電生理檢查可以幫助分辨腕隧道症候群和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是由頸椎出發的神經在胸廓出口那邊(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鎖骨和第一根肋骨、胸小肌與肋骨)被壓迫了。以上兩張圖只是示意圖,腕隧道症候群不會影響到小指,也不會檢查你的小腿。(第一張圖片來源)、(第二張圖片來源)軟組織超音波顧名思義它可以檢查你的肌肉、肌腱、神經、等等軟軟的組織。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幫你確認你的正中神經到底是怎麼被壓迫到的?是因為骨折?創傷?還是周圍水腫壓到了神經?所以腕隧道症候群要怎麼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來說還未有一個證據力強的治療方式(包含物理治療),簡單說就是很難根治,很容易會反覆復發。治療分成開刀與不開刀(保守治療),一般都會先進行保守治療,把開刀當成最後方法。不過問題是不開刀的方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通常只能暫時緩解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開刀有風險,但是比較有效。其實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去改變才行。不開刀治療腕隧道整後群方法:1.調整生活習慣 (減少過度使用手腕、折手腕)2.戴護木 (固定手強迫休息)3.物理治療 (軟組織鬆動術等等,搭配副木)4.局部注射類固醇 (短暫的解決方法)5.震波治療6.神經解套治療 (由劉炳塘醫師補充)類固醇的部分比較容易引起網友們的疑慮,這邊稍微講一下,其實類固醇單次注射小劑量是明確安全的做法,合理使用下副作用很少。過量局部注射類固醇可能引發肌腱、韌帶脆弱,不可不小心。假如不開刀的保守治療都無法幫助到你,那….就只好開刀。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開刀放在最後手段。開刀的方式很多種,目前沒有明確說明哪一種比較好,但大多可以在開刀後三週內回去工作。除了上述治療,病患能夠獲得身邊人的心理正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心裡的支持可以讓病患感受症狀獲得改善。最後段落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證據力較強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證據等級 A 與 B:1.口服類固醇治療(oral steroids treatment)2 到 4 週有療效。2.局部類固醇注射有效。3.腕部護木如果無法全天穿戴,只在夜間穿戴亦有療效。4.超音波療法治療時間要大於 2 週才有明顯療效。5.使用腕部護木,無論有沒有搭配正中神經及肌腱滑動運動,療效無明顯差異。總之,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和許多肌肉、骨骼、神經問題一樣,最根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改善生活與工作方式,但這通常是人們最難改變的部分,幫QQ。參考文獻:1.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_ 建立健保門、住、急診給付前十大疾病臨床指引計畫《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華民國手外科學醫學會 編制2.AAOS OrthoInfo, Carpal Tunnel Syndrome3.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brahim I, Khan WS, Goddard N, Smitham P. Open Orthop J. 2012;6:69-764.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 Ibrahim, W.S Khan, N Goddard, and P Smitham. Open Orthop J. 2012; 6: 69–76.5.Physiopedia: Carpal Tunnel Syndrome6.Effect of 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u YT et. al. J Orthop Res. 2016 Jun;34(6):977-84.7.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Babak Vahdatpour, Abolghasem Kiyani, and Farnaz Dehghan, Adv Biomed Res. 2016; 5: 120.8.Time to return to work and surgeons’ recommendations after carpal tunnel release Navah Ratzon et. al. Occupational Medicine, Volume 56, Issue 1, 1 January 2006, Pages 46–50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綜合維他命不要補過頭 營養師:一天最多服用一種即可
一位70歲長輩每天至少吃三種維他命,導致體內B12過量,當綜合維他命都吃完時,體內已經習慣高濃度的B12,當開始沒有服用時,反而出現缺乏B12的症狀,如貧血、精神沮喪等。營養師呼籲,平時應均衡飲食,當確定營養缺乏時才增加使用綜合維他命,且一天最多服用一種綜合維他命即可。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說,許多民眾習慣服用綜合維他命,特別是長輩,孩子為表達孝心,常在過年時節送上保健食品,但應小心服用過量。例如,銀髮族因為牙口不好,減少食用肉類等動物性食物,進而減少攝食到維生素B12,有些長輩定時服用綜合維他命,防堵惡性貧血、皮膚麻痛等症狀,此時,同時又補充B群,就可能攝食過量。簡妙凌解釋,維生素B12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平時會透過身體系統代謝,只要飲食均衡,就不用擔心維生素B12缺乏,除非是純素者、有做過腸胃道手術、不能吃動物性食物的長輩,才可能有缺乏維生素B12風險。簡妙凌說,一般缺乏維生素B12不會有立即風險,但如嚴重缺乏,會出現嚴重貧血、精神沮喪、皮膚麻痛等症狀,但過度補充,會使身體習慣過量的維生素,才能維持基本機能,建議補充維生素,應先向營養師諮詢,有缺乏風險時再補充。
-
2019-12-1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孩子孝順買維他命給長輩 一天吃三種反而補過頭
許多民眾都有食用綜合維他命的習慣,特別是長輩,孩子為表達孝心,常會在過年時節送上保健食品,一位年約70歲的長輩,每天至少吃三種維他命,導致體內B12過量,當綜合維他命都吃完時,體內已經習慣高濃度的B12,當開始沒有服用時,反而出現缺乏B12的症狀,如貧血、精神沮喪等。營養師呼籲民眾,平時應均衡飲食,當確定營養缺乏時才增加使用綜合維他命,且一天最多服用一種綜合維他命即可。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說,國人熱愛使用綜合維他命,最擔心會有過量的危機,而銀髮族因為牙口不好,會減少食用肉類等動物性食物,進而減少攝食到維生素B12,所以有些長輩會定時服用綜合維他命,防堵惡性貧血、皮膚麻痛等症狀,但是有些長輩會擔心服用綜合維他命「不夠」,同時還會吃B群等,反而攝食量過多。簡妙凌說,維生素B12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平時會透過身體系統代謝,但是只要維持飲食均衡就不用擔心維生素B12缺乏,有缺乏維生素B12風險者,像是吃純素者、有做過腸胃道手術、不能吃動物性食物的長輩等,一般人幾乎沒有風險。簡妙凌說,一般缺乏維生素B12不會有立即風險,但是嚴重缺乏者,會出現嚴重貧血、精神沮喪、皮膚麻痛等症狀,不過過度補充,也會使身體習慣過量的維生素,才能維持基本機能,建議補充維生素應該是有缺乏風險再補充。
-
2019-12-13 科別.皮膚
腸胃有腫瘤,皮膚竟看得出來?長庚醫師:皮膚變這4種顏色,可能生病了
身體違和的膚色訊號正常人的膚色是由黑色素、紅色的氧化血紅蛋白、藍色的還原血紅蛋白、黃色的胡蘿蔔素,這4種生物色素組成。但是當身體健康狀況有病變時,身體無法代謝的物質過度堆積,就會形成膚色的改變。 陳先生是位中年男性,來皮膚科門診的主訴是「全身搔癢」,仔細檢查發現他皮膚上佈滿了抓痕,但並沒有很明顯的紅疹,全身皮膚看起來非常暗沉、而且泛黃;眼睛的眼白和口腔內膜,看起來也比一般人黃。因此懷疑是「黃疸」造成他的皮膚搔癢。經過抽血檢查後發現,陳先生的肝指數異常的高,是慢性B型肝炎未經治療所造成的肝硬化。陳先生之所以膚色泛黃出現黃疸,是因為肝硬化造成黃色的膽色素無法代謝,堆積在皮膚和黏膜,使他整個人發癢、膚色發黃。 有趣的是,膚色變黃除了黃疸之外,過多的黃色胡蘿蔔素(carotene)也會造成膚色變黃。門診曾有位陳小姐,自述非常注重健康養生,平常追求蔬食、有機健康食品,這幾個月發現皮膚越來越黃,很擔心自己是否罹患黃疸而到門診就醫。 仔細檢查發現她的口腔黏膜、眼睛,並沒有變黃,陳小姐的手腳掌、額頭和臉部法令紋處,反而比較明顯泛黃。詢問她最近的飲食習慣,發現她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會喝一杯胡蘿蔔汁和番茄汁。陳小姐所罹患的膚色泛黃,是因為過度攝取富含胡蘿蔔素飲食所造成的。 有別於黃疸,胡蘿蔔素血症病人的黏膜、眼白和口腔不會變黃。此外泛黃的膚色分佈,會在皮膚角質比較厚的手腳掌、皮脂腺比較多的額頭,和法令紋附近。胡蘿蔔素血症造成的皮膚泛黃,只要改善飲食習慣就會恢復。雖然大部分的膚色發黃狀況和飲食有關,還是必須要排除是不是有甲狀腺低下的問題,因為甲狀腺低下也有可能會造成胡蘿蔔素代謝下降,而造成皮膚泛黃。 肝硬化外,只要是會造成膽色素堆積的疾病,像是膽囊炎、膽囊癌、胰臟癌等等,都有機會看到膚色變黃。其中如果出現無症狀的黃疸,合併體重迅速減輕、疲憊,必須要小心是否為胰臟癌的徵兆。 行醫印象中,遇到最特別的案例,是病房會診時遇到一位中年男性,全身皮膚膚色呈現紅紫色,伴隨著頭暈、頭痛、腦部梗塞的狀況,抽血檢查後發現是整形多紅血球症(Polycythemia vera);因過多紅血球、血紅素和藍色的還原血紅蛋白,造成膚色變成紅紫色。類癌症候群 平常比較常出現的皮膚泛紅,或是局部性臉部通紅,很常出現在血管反應較敏感的酒糟性皮膚炎, 或是短暫性的更年期熱潮紅。如果膚色經常出現潮紅,伴隨著腹瀉、低血壓的狀況,必須要小心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類癌症候群不常見,但是如果出現必須要及早診斷治療,類癌的發生大部分是腸胃道出現了嗜鉻細胞增生造成的腫瘤, 腫瘤分泌血管活性肽,造成血管過度反應,形成膚色的潮紅。膚色暗沉變黑的原因膚色變黑,是黑色素細胞保護身體不受紫外線破壞的方式。黑色素細胞透過分泌黑色素到周圍的皮膚角質細胞,吸收掉會破壞DNA的紫外線。但是除了曬黑的「生理性」變黑外,是不是有其他膚色變黑,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呢? 除了紫外線外,壓力和荷爾蒙異常,都有可能造成黑色素異常增加,造成膚色變黑或變白的情形,比如: 荷爾蒙失調 膚色變黑會發生在陽光曝曬、受傷的地方、皮膚皺摺和黏膜處,伴隨體重減輕、疲倦、頭痛肌肉無力,情緒變化、姿勢性低血壓、 電解質不平衡。例如愛迪生氏症 、腎上腺功能不足。 甲狀腺異常 甲狀腺亢進會造成皮膚色素沉澱變黑,可以是局部或是大範圍的發生,伴隨有頭髮變細、禿頭、容易流汗、指甲受到影響等等。 營養缺失 因為營養缺失造成的膚色廣泛性變黑,偶爾會在純素食的病人出現,因為維他命B12主要來源為肉類、乳製品和蛋黃裡,幾乎不存在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因此純素食的人必須特別注意維生素B12攝取,以免造成貧血、神經系統失調、記憶力下降和膚色變黑的問題。常見症狀有糙皮症、維他命B3 缺乏、維他命B12和葉酸缺乏。 腎功能異常 腎功能異常的人因為腎臟代謝不良,造成過多的黑色素刺激性荷爾蒙(MSH)滯留,刺激黑色素分泌,造成黝黑皮膚,尤其是在陽光曝曬的部位。此外因為黃色的胡蘿蔔素和尿素無法代謝,會造成腎功能不佳的病人皮膚泛黃、同時伴隨著乾燥性皮膚和皮膚搔癢。 重金屬/金屬沉積症 如鉛中毒、汞、銀、鐵沉積等等。這些病人除了皮膚之外,也可以在牙齦和眼睛發現金屬物質的沉積,伴隨神經系統、肝腎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等的症狀。 藥物副作用 如四環黴素、抗瘧疾、心律不整藥物、化療藥物等等,都會造成皮膚色素沉澱。 皮膚不只是我們外在的表徵,更是我們內在健康的指標。很多內在疾病早期會在皮膚表現,透過皮膚科醫師的仔細觀察、問診,可以幫助病人找到潛在的內在疾病。皮膚科醫師好比偵探片裡的偵探,透過對皮膚細膩的觀察,配合其他臨床症狀,發覺病人最根本的問題,並加以早期治療。延伸閱讀: 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