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結石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 症狀: 腰痛 腎絞痛 腹痛 噁心 嘔吐 血尿 排尿困難 膿尿 發燒 畏寒
- 併發症: 腎臟水腫 腎衰竭 尿路感染 腎臟發炎 血尿 敗血症 休克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肝斑是一種黑色素沉著斑出現於顏面的皮膚病,好發於女性,也較常見於東方人,通常斑塊會呈現對稱分布,相當好辨識,而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肝斑的顏色為黃褐色或黑褐色,近似肝臟的色澤,並非指這種病就是由於肝功能不好或肝臟欠佳所導致。肝斑依照色素沉澱的程度又可區分為表皮型(發於皮膚較淺層)、真皮型(發於皮膚較深層)及混合型三種。
鈣化性肌腱炎是鈣化物質沉積於關節周圍的肌腱,所造成反覆發炎的疾病。患部約有70%發生在肩關節,其他像是髖關節、肘部、手腕和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鈣化物質沉積。肩關節的鈣化性肌腱炎的臨床表現有:肩膀的活動度受限、旋轉至某個角度時會引發劇烈疼痛、全天候陣疼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嚴重到手臂無法舉起,妨礙手臂活動並造成麻和痛。 一般治療多採保守方式,包括口服消炎止痛藥、局部藥物注射及物理治療,如已妨礙日常生活,才會選擇手術直接切除鈣化組織,或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此外,由於發病部位和臨床表現相似,肩部鈣化性肌鍵炎經常與五十肩混淆,而兩者的區別在於:五十肩是因肩關節退化或受傷造成關節沾黏,引起發炎反應,鈣化性肌腱炎則是因肌腱鈣化所導致,且鈣化性肌腱炎的疼痛通常高過五十肩。肩部肌腱炎若拖久了,亦可能演變為五十肩。
神經衰弱在生活步調快的現代社會中很常見,指的是一種大腦功能性障礙的疾病,多發生在用腦過度、工作壓力過大、生活過度緊張的人身上,因長期的情緒緊繃和精神壓力,導致腦內神經活動的機能出現失調,屬於精神官能症的一種。 神經衰弱的患者,臨床症狀會出現許多近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諸如不明原因的心跳加快、肌肉緊繃、肩頸僵硬等,亦包含腦部功能失調的諸多特徵,像是終日精神渙散、注意力無法集中,不僅健忘還無法思考,且易感疲憊倦怠,情緒容易激動和發怒,頭痛頭暈伴隨失眠問題。病程通常逾三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即便是充分的休息也一時難消疲勞感,對工作、課業及社交人際造成不少困擾。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配合規律的生活和運動,多補充一些含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抗壓食物。
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
假期心臟症候群因為多發病於假期結束後而得名。在假期間無節制的狂歡、娛樂行為中,短時間內飲酒過度,加上過量飲食、缺乏睡眠,導致心臟顫動、心律不整。好發族群不分老少,且不論是否有飲酒習慣者,皆有可能發病。嚴重者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甚至猝死,且通常事發突然,留下遺憾。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在睡眠當中,上呼吸道重複地發生阻塞,使口鼻的呼吸氣流減少或停止10秒鐘以上,有時會缺氧或在睡夢中驚醒。若一個小時中止5至10次為輕度、15至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則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月經來潮後,一直到更年期停經前的女性,80%會在月經前約一週的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以及肌肉酸痛、腹部鼓脹等超過150種,情緒、生理不適並存的症狀,即為經前症候群。其發生的時間點,落在黃體期後期,也就是月經前1-2週,而在月經結束後,症狀即會好轉。3%-8%的女性,會因為嚴重的情緒症狀影響正常生活機能,而發展成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屬於「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列入的精神疾患之一。
鼻咽癌是鼻咽腔內長惡性腫瘤,由於鼻咽腔位於鼻子後方和喉嚨交界之處,因此常被誤為是感冒、火氣大,而延誤治療佳機,鼻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在未發覺鼻咽部長出惡性腫瘤前,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部位,而錯失治療時機。
乾眼症指淚液分泌不足,或淚液過度蒸發,使眼球表面無法保持濕潤,造成結膜異常的慢性眼疾。乾眼症表現多樣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異物感、敏感怕光、眼睛易疲勞等,需預防與保養。乾眼症嚴重時會併發症如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混濁等,乾眼症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好發在特定藥物使用、特定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乾眼症成因多元,包括睡眠不足、壓力、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等。治療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包括人工淚液、抗發炎藥物、淚管塞,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
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
脂肪瘤是一種皮膚良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過度增生而成,外觀軟軟圓圓,最外層包有一層薄薄的纖維膜,內含許多纖維束,有時還包含不同比例的血管、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等伴隨增生,腫塊的邊緣清楚,可推移,最常見於四肢或軀幹等皮下的軟組織層,但也有生長在人體內的器官,如胃腸壁、腹腔、筋膜等,所以依照不同的部位又可細稱為皮下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腎錯鉤瘤、肝錯鉤瘤等。一般長在軟組織層的脂肪瘤,較少發生惡性病變;但如果長在內臟或是後腹腔就要定期追蹤,一旦發現脂肪瘤突然變大或邊緣變得不清楚,就有可能是其他病變導致脂肪瘤惡性變化,或是良性脂肪瘤轉為惡性腫瘤。 腫瘤數目若只有一個,稱孤立型脂肪瘤,兩個以上的則稱多發性脂肪瘤。通常感覺不痛不癢,但如果剛好長在血管或神經密集處,就可能因為血管自然收縮或壓迫到周圍的神經與牽動組織,引發明顯的觸痛現象。臨床上,脂肪瘤最小有一公分,最大可能逾十公分以上。多發性脂肪瘤可進一步追溯出家族病史,若懷疑有惡化的可能、局部疼痛不已、或瘤體特大影響美觀及生活,便要就醫處置,可採取手術摘除,或以打洞抽脂的方式將脂肪瘤用碎之後,由洞孔抽除。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腭部、臼齒後區及軟腭部。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皮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
肝臟負責人體內酒精代謝,當人體攝取過量酒精,導致肝臟細胞受損、發炎,患者出現腹部壓痛、黃疸、發燒及腹水等症狀,即為酒精性肝炎。研究顯示,近35%長期酗酒者,會出現酒精性肝炎,且若罹病後不戒酒,五年存活率僅40%。
狹義的焦慮症,亦稱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這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多發於青壯年齡,女性比男性高,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焦慮的念頭揮之不去、經常煩躁易怒、坐立難安、搓手踱步、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四肢發抖、無力、噁心想吐、暈眩、盜汗、失眠、腹瀉、頻尿、消瘦等。而廣義的焦慮症在醫學上的界定則包含所有能引發病態性焦慮症的精神疾病,像是強迫症、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等。 原本焦慮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過的正常情緒,但一旦持續時間過長,最後演變成無根據的驚恐和慌張,莫名的、無明確對象的焦慮緊張,以及對現實產生不合理的過度警覺,就成病理性的焦慮症。治療方式會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生活中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改善焦慮病症。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還在母體時,心臟發育不良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懷孕初期約三到八週時,胎兒的心臟會從幾個細胞生長成的血管,慢慢分化為左右心房與心室、上下腔靜脈、肺動脈、主動脈及肺脈等構造,在腔室之間還會形成瓣膜,這個過程如果受某些特殊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阻礙到心臟正常發育,就會導致心臟先天畸形。 按照臨床症狀之不同,先天性心臟病又可分為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及阻塞型心臟病三大類。其中,發紺型心臟病主要症狀是病童身上出現發黑、發紫或缺氧的現象,原因是血液中含氧量過低,最有名的是法洛氏四合症,其他像是單一心室、右心室雙出口、大血管轉位、肺靜脈迴流異常、三尖瓣或肺動脈瓣閉鎖等,也都屬於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則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到右的分流,包括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後易發展為心臟衰竭。至於阻塞性心臟病則包括了主動脈狹窄與主動脈窄縮、肺動脈狹窄等。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得以在五歲前自癒,但絕大多數需要動外科手術,例如心導管治療術、氣球導管心房中膈造口術、開心手術等,另有內科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情投以藥物、限制鹽分和水分,或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
褥瘡即俗稱的壓瘡,指的是皮膚或皮下組織同一患部長時間受到壓迫或摩擦,血液循環受阻而產生的壞死現象。全身各處只要會與外物產生接觸面的,長期下來都可能引發褥瘡,一開始局部組織往往會先傳達一些異常警訊,像是某部位的皮膚經壓迫過久發紅,而這塊紅斑印過了三十分鐘也還沒消,即可能就是第一期的褥瘡。此時如果不馬上改變施壓點,如翻身、按摩等,以改善血液循環問題,皮膚患部就會開始出現水泡、表皮破損,不長毛髮,真皮裸露,潰爛的周圍會滲出組織液,此進入第二期。到第三期,皮膚的潰瘍會逐漸深入侵犯皮下組織,產生大量的化膿漿液。第四期的褥瘡,潰瘍會更深及肌肉和骨頭處,甚至形成廔管,同時有壞死組織的滲液出現,發黑發臭。 整個病程發展極快,等到最嚴重的褥瘡傷口形成,短期內要想治癒也很難,還容易併發敗血症、截肢、甚至致死,所以最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骨質疏鬆症是因為骨質流失、骨密度減弱而使骨骼結構被破壞的疾病,結果會導致骨骼變脆弱,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骨質疏鬆症往往在骨折前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生較嚴重的脊椎骨折、髖骨骨折,可能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臨床以骨質密度檢測做為主要診斷標準,一般正常的骨密度標準差(T值)應大於-1;如小於-1以下,代表骨質不足;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數值越小,其疏鬆的危險層級就越高。 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續發型大都由其他特殊的疾病造成骨質的流失,40歲以下男性的骨鬆較多為此型。原發型基本上與退化有關,常見於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及老年:常見於七十歲以上女性與八十歲以上男性,女多於男。容易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骨骨折、髖骨骨折等。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肚臍、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則到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 疝氣種類不少,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