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10089
筆 文章
-
-
2019-12-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笑「肥豬」不敢照鏡子 他不動手術甩肉21公斤
27歲的蕭姓男子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自卑到連刷牙都不敢照鏡子,今年6月因血糖飆高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 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動手術,靠著飲食和運動,才5個月,從117公斤減至95.4公斤,甩肉21.8公斤,成功穩定血糖。蕭姓男子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國中畢業的體重就破了百公斤,他說,因太胖,因缺乏自信,眼睛總是看著地板,女生一看到就自動退避三舍。過去曾嘗試減重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他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的2到3倍,確診為「糖胖症」後,嚇到決心減重,立刻報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減重暨形體美容中心」減重課程。彰基指出,身高170公分的蕭姓男子,堅持拒絕手術減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甩肉21.8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mg/dl左右,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雖然蕭距離理想體重70公斤,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在一次運動開合跳300下,也不覺得喊累,他相信自己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蕭男表示,減重效果顯現,不僅同事稱讚「變帥了」,還有朋友主動介紹女朋友,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國人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
-
2019-12-26 科別.感染科
少女肺部出現「空洞」 竟是山澗溪水惹的禍!
登山溯溪時,山澗溪水別生飲,小心得到寄生蟲病!中國陜西一名12歲少女出現咳嗽、胸痛等症狀,左肺下葉甚至出現「空洞」,最後確診為肺吸蟲感染症,一問之下才知少女經常喝小溪流的水,因而喝進大量寄生蟲卵。根據中國大陸《西安網》報導,陝西洋縣的12歲少女小美(化名),過去身體一直很好,卻突然出現咳嗽、血痰、胸痛和腹瀉等症狀,且左肺下葉「空洞」且有胸水。原被當地醫院診斷為結核病,但到了西安市胸腔科醫院進一步抽血檢查後,發現嗜酸性細胞增高,進而懷疑是寄生蟲感染。經醫師問診後得知,小美家住山區,經常喝山間溪水,檢測後也證實小美感染的是肺吸蟲,所幸及時就醫,經過治療後已無大礙。「肺吸蟲病」主要是透過生飲溪水、或是生吃淡水蝦蟹而感染。由於肺吸蟲蟲卵會存在於山澗溪水和淡水的水生植物上,經食入後幼蟲脫囊穿透腸壁,再通過血液侵入肺部引起發炎,患者通常會出現咳嗽、鐡鏽色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難及支氣管擴張等,長期感染的患者肺部纖維化與肺結核類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師王任賢表示,過去台灣有因生食菱角而感染肺吸蟲的案例,但現在這樣的寄生蟲病幾乎已在台灣絕跡,無須過度擔心。但王任賢表示,到山林遊玩仍不可生飲溪水,即便沒有肺吸蟲,看起來乾淨的山泉溪水等表面水常有阿米巴原蟲,可能導致腹瀉、下痢、發燒寒顫、拉血便,甚至可能跑到肝臟、腦部等形成肝或腦膿瘍;而地下水則可能遭受糞便污染,生飲而導致細菌性腸胃炎。因此建議不論是山泉水、地下水,都要煮沸後才飲用。
-
2019-12-25 科別.心臟血管
貧血到高海拔區 易得高山症
貧血可能使人在高海拔地區出現更嚴重的缺氧症狀,一名50歲女性患有貧血而不自知,日前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惡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吃止痛藥也無效。返台後就醫確診有缺鐵性貧血,醫師判斷應是這趟旅程不適的主因。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心臟、血液、血紅素等循環系統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由於高海拔地區的大氣壓力與空氣含氧量較低,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因此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啟動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但如果是貧血患者,體內血紅素較少,使身體組織獲得氧氣比健康者更少,因而易出現缺氧症狀。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惡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持續惡化則可能有生命危險。當高山症發生時,應盡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藥物治療及休息。周明文表示,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倘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來時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切勿在未確診缺鐵性貧血的情形下自行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 編輯推薦 失落的黃金 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修復和強健?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
2019-12-25 科別.感染科
單周10萬人次就診 流感流行期提前報到
上周類流感就診突破十萬人次,新增五十五例重症病例,創今年新高;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宣布,本周正式進入流感流行期,比預估提前兩周,但推測流感高峰期仍出現於明年春節。今年截至上周,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有兩千一百五十八例,為近五年最高,疾管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另外,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六○四萬劑,跟過去兩年一樣,占全人口百分之廿五,但遇到史上第一次提供四價疫苗,且最晚開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坦言,今年「打氣」旺,以目前接種速度推估,公費疫苗可能於春節前用罄,呼籲合乎公費接種條件者盡快接種,若未在春節前出來打,恐無法打到疫苗。疾管署監測顯示,國內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十萬四百四十二人次,較前一周增加百分之七點六,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為百分之十一點八,超過流行閾值百分之十一點五,顯示正式進入流行期。上周類流感群聚有廿七起,為三周以來最高,校園群聚廿三起,包括國中九起,國小七起,高中及幼兒園各三起,大專院校也有一起。流感併重症病例增加,羅一鈞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夏季流感持續,直到十月仍未到谷底而直接銜接冬季;二是今年目前流行種類為H1N1,相對於以往H3N2、B型流感,對中壯年引起重症、嬰幼兒引發腦炎的比率較高,導致個案數增加。H1N1是二○○九年之後才出現的新型流感病毒株,許多民眾幾乎沒有得過,感染後可能因免疫反應旺盛,對抗病毒時也破壞自體細胞,導致重症,威脅較高。羅一鈞說明,新增重症患者中,最小為北部三個月大男嬰,於十二月十二日發病,隔天送入加護病房,確診為A型H1N1併發腦炎,目前仍住院治療。除了老幼族群,中壯年也不可掉以輕心,上周重症患者中,有廿名是五十至六十四歲中壯年,屬於預計元旦才接種疫苗的第三階段對象,占上周五十五名新增重症病例三成;若以十月一日統計至昨天,流感個案五十至六十四歲有一百一十四例,占總數三百五十八例的百分之卅二。羅一鈞說,適逢暖冬,若氣溫偏暖、今年接種率比去年同期好,加上醫療院所發現B型流感個案有增加趨勢,未來一個月流行病毒型別可能轉變,研判流感疫情不會大幅上升,預估冬季流感高峰期仍會出現於農曆年期間。
-
2019-12-24 癌症.肺癌
55歲婦沒抽煙也無家族病史 左右肺竟有「2個肺癌」
「我沒抽煙,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這樣?」53歲張姓女子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健康檢查,卻發現左、右肺部出現毛玻璃狀病變,前往胸腔外科門診,胸腔外科醫師鍾政錦懷疑為「多發性肺癌」,透過胸腔內視鏡手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張女康復後,持續門診追蹤。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台灣每年有超過9千人死於肺癌,每年新診斷罹患肺癌者約有1萬3千人。隨著生活形態與空氣品質改變,肺癌好發族群也不再僅是菸癮者及具肺癌家族史者。鍾政錦說明,民眾健檢意識提升,加上篩檢工具普遍,近一兩年診斷出罹患多發性肺癌的患者日益增加。鍾政錦表示,過往若在病人肺部發現2處以上的病灶,多視其為轉移性末期癌症,僅能透過化療、放療等內科保守療法治療,5年存活率小於10%,但醫學觀念日益進步,近年發現在同樣的致癌因子和基因下,左、右肺有極大可能同時出現病變。鍾政錦指出,常見肺癌細胞的組織型態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胸腔科醫師評估電腦斷層與正子攝影等影像,若無擴散,便會透過胸腔鏡切除病灶進行化驗,許多病患在病理化驗後,若發現2處病灶為不同癌症型態或同為癌前病變、第一期肺癌等原位癌時,便可確定為多發性肺癌,此時如能將腫瘤徹底切除,將可有效提升5成以上存活率。現今肺癌手術以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主,醫師會考量術後肺功能的保留,視多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及期別,選擇楔狀切除、肺節切除、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鐘政錦表示,有別於傳統胸腔鏡手術至少需要2至3個小傷口才能完成手術,此技術需經由肋骨間隙或劍突下進入胸腔,一個傷口便可在一次手術中,同時切除左肺與右肺的病灶,雖然難度較高,但傷口小、組織傷害少、疼痛度低且復原時間快,讓病人可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鍾政錦提醒,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並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後,因此無須過度擔心,至於55歲以上的肺癌高危險群患者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部病變,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19-12-24 科別.心臟血管
貧血不自知 她赴西藏高山症狀超嚴重
貧血可能使人在高海拔地區出現更嚴重的缺氧現象,一名50歲女性患有貧血而不自知,日前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吃止痛藥也無效。返台後就醫確診有缺鐵性貧血,醫師判斷應是這趟旅程不適的主因。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心臟、血液、血紅素等循環系統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由於高海拔地區的大氣壓力與空氣含氧量較低,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因此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但如果是貧血患者,會因為體內血紅素較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比健康者更少,因而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持續惡化則可能有生命危險。當高山症發生時,應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周明文表示,要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倘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切勿在未確診缺鐵性貧血的情形下自行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
-
2019-12-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遇冷手腳冰冷很正常?醫師提醒有這些症狀需特別警覺
35歲郭姓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經仔細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外觀有如凍傷。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即「抗磷脂症候群」),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指出,目前針對「冷凝球蛋白血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像是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若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蔡肇基也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而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至於最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一旦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延伸閱讀: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19-12-19 癌症.淋巴癌
男子罹患鼻腫瘤誤為青春痘 腫得像雞蛋般大才就醫
一名67歲男性罹患鼻腫瘤,起初以為只是青春痘,但腫塊遲不消退,一年多前赴院確診為「T細胞淋巴癌」,但因病人本身在洗腎,身體較衰弱,故拒絕化療,自行先以草藥敷料處理,不料腫瘤逐漸變像雞蛋那麼大,不但壓迫到眼睛,還啃食掉左側鼻翼。直到腫瘤潰爛、滲血狀況愈來愈嚴重,醫師以「好神刀」放射治療一個月後,腫瘤全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表示,患者去年初因不明原因左側鼻翼出現一顆小腫瘤,太太細心協助挖除、清理傷口,認為「應該就和擠青春痘一樣」,不料腫瘤愈長愈大,赴醫診斷為T細胞淋巴癌。為避免引來異樣眼光,患者平時戴著口罩不敢出門,漸漸封閉自己,直到傷口出血狀況日益嚴重,才在家人陪同下坐著輪椅就醫,貌似相當虛弱,且因巨大腫瘤嚴重壓迫臉部肌肉造成疼痛,開口講話時會非常不舒服,就醫時都由太太代為發言。鍾娜娜檢查後告知家屬,患者的鼻腫瘤已7公分大,若再不處理,恐因壓迫眼睛有失明之虞,所幸腫瘤細胞尚未擴散到其他器官,越早治療,預後效果會越好。她說,鼻淋巴癌在臨床上相當少見,症狀一開始很容易誤認為一般的皮膚小結節、疹子,並不會感到疼痛,接著腫瘤會發展成潰瘍、發炎、滲液,形狀有如火山口,若無積極處理,除了會破壞外鼻、影響外觀,更會進一步侵犯顏面器官及神經,造成功能上的破壞。鍾娜娜強調,由於患者平時定期洗腎,其身體狀況並不適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是另一種治療選擇,故透過「好神刀」放射治療,連續治療一個月後,不但成功挽救視力,恢復正常說話,外觀也大幅改善,讓他順利重拾自信。
-
2019-12-19 科別.兒科
2月大男嬰唇色發黑急送醫 確診法洛氏四合症
新竹一名兩個月大男嬰近日因全身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緊急送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男嬰症狀為法洛氏四合症,若未及時就醫,可能引發酸血症而導致器官衰竭最終死亡,所幸男嬰母親及時發現送醫,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醫師賴俊維表示,法洛氏四合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該男嬰送院時,雖有2個月大,體重卻僅3公斤多,皮膚發藍、唇色發黑具有發紺現象,儘管努力呼吸,血氧卻仍不足,檢查後發現男嬰心臟除右心室出口狹窄外,左心室與右心室間有一個直徑0.6公分的缺口,導致缺氧血進入主動脈,為典型法洛四合症。賴俊維指出,法洛氏四合症包含4種異常,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跨位、右心室出口阻塞、右心室肥大,患有該病的嬰兒通常必須先進行人工血管分流手術,或肺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來增加其肺部血流,待養大讓體重到達8至10公斤之後再進行完全矯正手術。根據衛福部歷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資料顯示,在去年每十萬人口就有21名0至1歲的嬰兒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達11.9%。賴俊維說,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除了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也可能與孕期病毒感染、特定藥物、菸酒的使用有關。此外,受孕前父親的菸酒使用習慣也被證實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有關。若準爸媽有吸菸的習慣,或準媽媽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有研究顯示,如果準爸爸在受孕前3個月有飲酒習慣,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飲酒習慣的夫妻高出44%;若準爸爸的單次飲酒量超過5罐350cc的啤酒,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提高至52%。賴俊維提醒,若父母發現嬰兒養不大或吃不胖,且有呼吸費力的情形,應盡速就醫,透過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嬰兒及早正確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嬰兒出現膚色發藍唇色發黑、呼吸時胸骨凹陷等突發性缺氧症狀時,可將嬰兒側躺擺出以膝觸胸的蝦米狀姿勢,並立即送醫,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
2019-1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影/揮別藥罐子!癌童完成漫長化療 反應惹哭網友
美國一位癌症病童媽媽,在社群媒體分享一段感人影片:她的兒子在吃下最後一劑化療藥物前,意識到自己終於戰勝了癌症,瞬間情緒激動、喜極而泣,影片也感動眾多網友陪他一起掉淚。現年9歲的史蒂芬·科特(Steven Cotter)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諾曼市,他在2016年8月不幸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是一種很凶狠的癌症,確診三天後史蒂芬就開始接受長達三年的嚴格化療、血液和血小板輸血,也得經常長時間住院。幸好努力終獲得回報,今年10月,醫生發現他的骨髓檢測中已無癌症跡象,隨後在本月14日,史蒂芬服下了最後一劑藥物。史蒂芬的媽媽艾旭莉·科特(Ashley Cotter)現年28歲,特地在臉書上分享這感動的一刻。影片中可見史蒂芬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了他的藥瓶,史蒂芬用手托著頭部,意識到自己擊敗了癌症,難以置信的搖著頭並淚流滿面,說自己太高興了,然後他馬上又振作起來,吞下最後一劑化療藥,高舉雙手歡慶,開心說道「我打敗癌症了!」史蒂芬的弟弟和朋友們也在一旁歡呼,爸爸隨後也走上前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媽媽事後分享了一張史蒂芬和他的藥瓶的合照,並寫道「這只是兒子過去三年吃過藥物中的一小部分,我的兒子始終高昂著頭,面帶微笑地與癌症抗爭,我從來沒有這麼驕傲」。這段感人影片目前已經吸引了逾3.7萬人觀看且持續增加中,各大媒體也爭相報導,網友們紛紛表示看得自己熱淚盈眶,也為史蒂芬感到高興。
-
2019-12-19 性愛.性病防治
染愛滋交往被打槍 網紅公開身分盼不再因不了解而害怕
網紅「女神下午茶」兩年前確診感染愛滋,一年多前在網路上公開自己感染者的身份。他說,曾經因為感染者的身份而被曖昧對象拒絕進一步交往,除了帶給他很大的打擊外,也有感於社會對愛滋既有的負面觀念根深蒂固,促成他公開自己感染身份的契機,希望藉此鼓勵其他感染者,不需要躲起來,只要穩定治療,一樣可以追求夢想、享受人生。今天台灣愛滋病學會舉辦「知識跨越恐懼」記者會,希望消除大眾對愛滋病的錯誤認知,減少對愛滋或感染者的恐懼和歧視。網紅「女神下午茶」也在會中分享自己一直都有進行愛滋篩檢的習慣,但兩年前某一次篩檢結果呈陽性,進一步確診感染愛滋。當時女神下午茶有一個曖昧對象A先生,雖然A先生陪他穩定就醫治療,兩人仍維持著不親嘴、不發生性行為的「曖昧關係」。女神下午茶終於在半年後達到U=U(病毒測不到即不具傳染力)的穩定狀況,當時的他興奮大喊:「U=U了!」並向A先生告白,希望能進一步交往。然而對方無法克服對愛滋病既有的刻板印象和心理壓力,對於交往有許多猶豫,兩人因而分開。這件事對女神下午茶的打擊很大,他表示彼此個性契合,卻因為另一半對愛滋病的不了解或是恐懼而分開,「真的很可惜」。為了避免其他感染者也有同樣的遭遇,促使他決定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感染者身份,希望讓大眾知道只要穩定服藥,感染者的生活與常人無異。女神下午茶表示,雖然在網路上偶有酸民發表對同志和感染者不友善的言論,但朋友、家人都給予他鼓勵支持,讓他保持正面思考並積極配合治療。他也加入台灣基地協會,協助更多感染接受治療,給予他們支持與幫助;並希望大眾可以有充足的愛滋知識,不再因為不了解而害怕。
-
2019-12-18 科別.心臟血管
小五學生患心室頻脈 裝植入式心臟自動去顫器防猝死
猝死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也要重視!一名國小五年級學生,品學兼優也是大隊接力選手,卻曾發生暈倒、喘不過氣的情形,經醫師確診罹患心室頻脈,隨時有猝死風險,接受建議裝置「植入式心臟自動去顫器」,雖之後還曾昏倒,但去顫器主動偵測,即時挽救命。該學生還特別畫了心臟和去顫器共存的一幅畫,感謝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也是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讀音唸國)宏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猝死是從出現症狀到死亡,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而猝死有90%是心臟病所造成,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時間與任何人身上,通常沒有徵兆,是「無聲殺手」。林圀宏表示,心因性猝死一旦發生,順利拯救生命的機率很低,因此「初級預防」的觀念很重要,「希望在意外發生前,就能事先預防來挽救寶貴生命,而不是意外發生時再求救錯失黃金時間。」。他建議五大症狀族群要定期接受四大檢查,包含曾經感到心悸、胸悶併有暈眩、甚或昏倒、或是家族年輕成員曾經發生猝死,建議做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運動心電圖 或是心律不整基因檢測,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潛在危險因子,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林圀宏指出,去顫器一旦植入完成,24小時主動偵測;發生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訊號傳遞至去顫器,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進行除顫,挽救生命;去顫器也可在心跳過慢、過快或休止時,調整、修正心跳節律,使心跳恢復正常,進而控制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預防猝死。
-
2019-12-18 該看哪科.兒科
台南再現腸病毒重症 3歲女童抽搐送醫
目前腸病毒疫情雖然已經趨緩,但台南市最近仍再添一個重症病例,患者為居住在將軍區的三歲女童,感染腸病毒71型,引發腦幹腦炎與脊髓炎。 台南市衛生局表示,腸病毒疫情目前已趨緩,上週全市腸病毒健保就診人數314人次,疫情呈現下降趨勢;全國目前累計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共66例,其中52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含2例死亡病例),今年本市確診的重症病例有8例,均為感染腸病毒71型。衛生局指出,本周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確診個案,為將軍區3歲女童,個案12月02日出現高燒、輕微皰疹性咽峽炎後,隔日出現活動力不佳、嗜睡及持續頻繁肌躍型抽搐,至鄰近醫院就診評估後,轉診醫學中心,經檢驗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起腦幹腦炎與脊髓炎,個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症狀緩解,已於11日出院。 衛生局表示,腸病毒71型可能經由周邊神經軸突或藉由血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神經併發症,包括預後良好的無菌性腦膜炎、出現肢體無力麻痺的腦脊髓炎、以及易出現心肺衰竭的腦幹腦炎等。重症病例常見的腦幹腦炎,依病程可分為四期:一、第一期(一般感染):症狀發燒、口腔潰瘍,手足與臀部的丘疹或水泡,大部分兒童感染時最常見症狀,症狀治療為主,如退燒、止痛、預防與治療脫水。二、第二期(腦脊髓炎) : 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患者出現典型重症前兆症狀為高燒、昏睡、嘔吐、眼球動作異常(上吊、斜視等) 、頻繁肌躍型抽搐或痙攣、肢體麻痺(手腳無力等)、呼吸及心跳過快等,患者應儘速送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成大醫院、永康奇美醫院、台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台南市郭綜合醫院),治療時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控制輸液補充,避免病情惡化。三、第三期(自主神經失調):始於血壓升高、心跳過快或出現肺水腫/肺出血。四、第四期(心臟衰竭):此時,血壓可能急速降低及休克症狀,必要時給予強心劑維持血壓、中心靜脈壓監測及使用及使用呼吸器,嚴重心臟衰竭甚至須使用體外膜氧合(ECMO)維持呼吸與循環。 衛生局提醒家長,為預防幼兒童腸病毒感染,應注意「吃飯前、抱小孩前、回家後、如廁後以及遊戲後」應使用肥皂濕洗手,確實做到正確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及使用「500ppm漂白水」進行居家環境清潔消毒,泡製方法為: 100c.c.市售5%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後混和均勻,針對玩具、教具、桌椅、樓梯扶手等擦拭;家中孩童如有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及在家休養,請勿出入公共場所或安親班。
-
2019-12-18 科別.腦部.神經
女行房會痛 自律神經失調作怪
一名46歲女性主管工作繁忙,壓力沉重,以致出現情緒困擾、行房不適、頭痛、頻尿、失眠等症狀,就醫檢查,確診為長期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楊翠蟬提醒,交感神經紊亂的女性常有性欲低落,性交疼痛等困擾,建議適時紓壓,配合運動及藥物治療,才能重拾魚水之歡。楊翠蟬說,現代女性壓力大,在職場、人際、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無法放鬆休息,導致交感神經太過活絡,自律神經無法維持平衡。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失眠、胸悶、心悸、心跳快、免疫低落等各種問題接踵而來,其中也包括性愛失和,即使補充荷爾蒙,或使用潤滑劑,也難以解決性交疼痛問題。楊翠蟬指出,這類患者以輕熟女為主,常以頭痛或身體不舒服為由,拒絕另一半求歡,久而久之雙方都沒興趣,影響婚姻生活。楊翠蟬解釋,女性在性行為一開始時,由自律神經中的副交感來主導,此時身體放鬆,陰道腺體分泌,需要一段時間熱機,也就是前戲,才能加強交感神經作用,讓骨盆充血腫脹興奮;性行為時,進入交感神經竭盡狀態而產生高潮。如果交感神經反應沒有消耗殆盡,骨盆持續腫脹,未能放鬆的交感張力轉化為煩躁,讓女性無法感受到性滿足。楊翠蟬說,女性性功能的治療上除了荷爾蒙的補充外,紓壓解痛為第一要務,可透過乾針或水針刺激末梢自律神經緩解。至於想擁有美好的性生活,需要好的身體狀態,建議女性透過爬樓梯、打球、跳舞等跳躍動作,讓屁股緊縮,骨盆肌肉變得緊實,有助性事。
-
2019-12-18 科別.感染科
疫情連3周上升 流感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
流感疫情連續三周上升,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九萬,以北部和中部上升最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比原預測提前兩周,專家表示,今年接種率比去年好,民眾如期接種即可,無需搶打。疾管署資料顯示,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十一.一,非常接近流行閾值十一.五%。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數據陡升與日前冷氣團來襲有關,近日天氣回溫,研判就診人次上升幅度會縮小。雖尚未進入流行期,但上周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卻達四十五例,年紀最小為一名北部四歲女童,十二月五日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被懷疑為流感個案,隨即住院,同日晚間因意識不清,確診A型流感併發腦炎,所幸已康復出院。因世界衛生組織太晚公布疫苗株,我國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出現搶打潮,截至本月十五日接種二○八萬劑,羅一鈞表示,幼兒接種成長幅度最大,第二階段接種起八天打出廿二萬劑,去年同期僅十二萬,成長近八成四;長者則接種六十四萬劑,較去年同期多出十七萬劑。全國校園接種完成率已達八成七,預計明年一月十日前可完成校園接種。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接種疫苗需兩周才能擁有保護力,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幼兒等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在年底前完成接種。
-
2019-1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疼痛 心、肺、皮膚全都遭殃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併發症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依照疾病活動度,調整藥物的組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什麼是生物製劑?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T細胞、抑制B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2至3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貼心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原文: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6 科別.新陳代謝
飯前飯後血糖值多少才對?看懂你的糖尿病檢查報告寫什麼?
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糖尿病檢查報告LIST一、飯前血糖(AC GLUCOSE):正常數值70-99 mg/dl空腹情況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為篩檢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澱粉類食物分解成葡萄糖,糖尿病病人,因胰島素分泌異常,故導致血液中血糖數值過高;若患有胰臟炎,檢驗數值亦可能上升。二、飯後血糖(PC GLUCOSE):正常數值70-120 mg/dl可用來輔助診斷,是否具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糖尿病等疾患;若患有胰臟炎,檢驗數值亦可能上升。三、糖化血色素(HBA1C):正常數值4.2-5.8℅血糖與血色素結合,糖化血色素(HbAIC)可用來評估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狀況及治療效果,若血色素發生異常,恐影響檢驗數值參考價值。四、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正常數值11-16℅(A)糖化白蛋白可反映近2-3週的血糖控制狀況;(B)糖化白蛋白可觀察短期血糖變化情況,比糖化血色素敏感,且無需空腹。但對於患有影響蛋白質代謝的疾病、腎病症候群、甲狀腺疾病、肝硬化者,不適合以此方式進行檢驗。五、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50g):正常數值140 mg/dL表示妊娠糖尿病篩檢=陽性)六、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75g(OGTT 75g):正常數值200mg/dL則為糖尿病,(B)喝完糖水後120分鐘,血糖值在140~200mg/dL,表示為血糖耐受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七、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100g(OGTT 100g):正常數值200mg/dL確診為妊娠糖尿病)
-
2019-12-16 科別.皮膚
中西醫治乾癬 同喊:別信偏方
在季節交替或免疫力下降時,皮膚出現斑塊脫屑又癢又難受,到底是過敏性體質產生的異位性皮膚炎,還是更難纏的乾癬?讓人困擾不已。實際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治療也不同,尤其乾癬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疾病,不能等閒視之。乾癬目前僅能用藥控制與改善症狀,無法「斷根」,因此不少病友除了看西醫,也會尋求中醫調理。醫師提醒,無論是西醫或中醫,最重要是先確定診斷,對症下藥,千萬別買來路不明的偏方,恐花錢傷身、得不償失。台中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阮昭奎表示,乾癬治療原則為先評估病灶所占體表面積,體表面積未超過10%者,屬於輕度乾癬,可以用外用藥膏,再搭配照光治療,大部分都能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中重度 病灶體表面積超過10%倘若乾癬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或是病灶體表面積超過10%,皆屬於中重度乾癬,此時除了照光治療,也需要加上免疫調節劑等口服藥物幫忙。若治療一段時間,未達療效,健保則有條件給付新型生物製劑。不過,除了西醫治療,也有不少乾癬病友尋求中醫調理。台北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說,正規中醫治療會先了解病程發展,看是否壓力或其他因素造成,再依臨床症狀和徵象表現進行「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內外兼顧「中醫治療採內外兼顧。」楊賢鴻說,若是皮膚紅、脫屑症狀四處出現,就屬於風邪,可用防風、蟬蛻等中藥材;而皮膚有滲出物就是濕氣症,就得用利濕藥材;皮膚乾裂使用清熱涼血藥。當病程拖很久,身虛體弱則需補氣。至於外用藥部分,楊賢鴻說,除了青黛藥膏已被證實安全且對皮膚症狀緩解療效佳之外,大黃、黃岑、黃柏製成的三黃外用藥也適用。雖然臨床有個案報告顯示,中重度乾癬患者住院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有助縮短病程,但阮昭奎澄清,尚缺大型實證研究。阮昭奎認為,只要症狀緩解效果不錯,無論中西醫皆可試,但前提還是要先確診。另外,當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是反應愈來愈不好,建議回頭尋求西醫治療。煎藥洗澡? 乾癬沒那麼簡單需提醒的是,有病友不是找合格中醫師,而是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楊賢鴻說,有民眾用偏方煎藥洗澡,但治療乾癬沒那麼簡單,不是洗一洗就不見。阮昭奎說,壓力、受傷、感染及情緒都是乾癬復發的關鍵,對付乾癬要有恆心毅力,配合處方藥物治療,同時維持正常作息、減少壓力和負面情緒,也別亂吃可能打亂或活化免疫系統的薑母鴨、麻油雞、牛樟芝等食補。「不要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乾癬多能有不錯的改善與控制。」
-
2019-12-16 癌症.癌友加油站
助癌友 有比捐髮更好的辦法
癌友對假髮的需求逐年攀升,四年來大增九成。但民眾熱情響應捐出的頭髮,卻苦於製作假髮的捐款太少,不足支應需求,憂心一箱箱愛心捐髮發霉報廢,部分癌友團體不得不宣布停收捐髮。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理事長張英美呼籲,以定期小額捐款取代養髮、捐髮,能更快幫助癌友。五十歲劉淑芳去年確診子宮頸癌第四期,因為化療掉髮,乾脆把頭髮剪光。她在公司都戴帽子。有次同事善意提醒她,最好待在固定樓層,以免被客戶看到,這番話讓她很受傷。隔天就租了假髮戴上,之後也靠假髮轉換不同造型,成了她罹癌後的小確幸。民眾的捐髮幫助不少癌友度過這段掉髮期,但癌症希望基金會至今庫存上百箱、約五萬五千束捐髮,重約二點八噸,約可製作九千頂假髮;由於每頂假髮製作費三千元,以目前每年約三百萬元的募款速度,一年頂多只能做一千頂假髮,估計最快要九年才能消化續增的捐髮。基金會憂心捐髮放太久發霉報廢,五月已宣布年底都前停收捐髮。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也有相同難題。台北市「天一假髮」是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合作做假髮的廠商,地下室已囤積七十多箱捐髮,負責人劉玟妗說,髮束保存得好可存放五年,狀況不好的,不到半年即被淘汰。台灣氣候潮濕,庫存捐髮要加速做成假髮,是急迫的挑戰。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坊間假髮一頂動輒上萬元,基金會推出假髮免費租借服務(只付三百元清洗費),四年來租借量成長九成,需求與日俱增,每年最少要新製一千頂假髮。去年收到四萬多束捐髮,原可製作六千頂假髮,但募款不足,只能做三百六十六頂。蘇連瓔說,基金會停收捐髮的時程可能延到明年,呼籲民眾認養每束頭髮製作費五百元,用小額捐款幫助癌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的狀況也差不多,理事長張英美表示,還有數十名病友正等待假髮,呼籲捐髮人改捐小額捐款,例如廿公分長髮要留三年,每月捐一百元,三年的捐款正好可做一頂假髮。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肌萎病友盼 給付罕病奇蹟之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最近走上街頭,因為藥物 「Spinraza」能挽救逐漸死亡的神經元細胞,讓他們即使只有一根手指還能動,也能表達自己,「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但藥費昂貴,健保給付尚待討論。病友請命,罕病家庭為大家承擔遺傳風險,如今有藥可用,需要社會支持。罕病基金會才過廿歲生日,這也是廿年來再度有病友為用藥走上街頭。Spinraza能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被稱為奇蹟之藥,美國從二○一六年通過。台大醫院基因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全台至少約四十名患者符合用藥、平均一年需近四億元,但能讓患者和與一般孩子般成長,脫離被禁錮的人生。快三歲的「妞妞」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她是出生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藥廠贊助「恩慈療法」個案,小小一支針反轉一家命運,一年注射三劑,配合居家復健,讓原本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夠坐起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藥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劉爸爸的兩個兒子都患有SMA,廿年前確診後,他跑遍全台,試過各種方法都徒勞無功,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鈕的力氣都失去了。最近看到及時用藥找回行動力的小病友,劉爸哽咽:「我真的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Spinraza是治療SMA首選,美國之後,歐盟、加拿大等陸細馬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從最初共同參與研發計畫至今,卻因藥價等因素遲遲未納入健保。胡務亮和簡穎秀一同為SMA病童請命,建議健保能同意急迫性最高的第一、二型嚴重型患者,立即給藥治療,至於其他型別使用藥物,也希望社會保留開放討論的空間。
-
2019-12-16 科別.罕見疾病
SMA女孩: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正等待一款藥物通過健保,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不再繼續退化。25歲的李怡潔是SMA女孩,只剩下手指能操作電動車行動的她,曾獲兩次總統教育獎,並勇敢地成為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總召。她皺眉回憶,媽媽為了找出「治好」她的方法,求神問卜、整脊、針灸、各種偏方樣樣來,但她仍清楚屬於自己的能力一項一項消失,也曾因異樣眼光,讓她築起心牆。今年六月喜歡影像創作的怡潔離開大學,她發現有許多剛出生的寶寶正在經歷和她一樣的事情。瘦弱的怡潔,雙眼有光地質問,他們有機會可以健康,為什麼要讓他們經歷這樣的痛苦。「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有機會可以改變一生,為什麼我們不去做。真的是不能再拖了。」透過視訊,快三歲的妞妞和妞妞媽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前一晚,妞妞突然出現感冒症狀,全家擔心隨時需要衝急診。後來發現是菜梗噎在喉嚨裡,咳了出異物,妞妞就恢復活力。媽媽緊張是有原因的,坐在沙發上、玩得很開心的妞妞,原本是出生就全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媽說,女兒出生第七天就確診SMA,人生的第一個聖誕節與死神拔河,因感冒引發重症,緊急送入加護病房,一住就是四個月。妞妞肺部嚴重塌陷,媽媽含淚三次簽下放棄急救書。不想女兒受苦,妞媽不只一次在妞妞耳邊說,「媽媽愛妳,不要再加油了。」小小一支針反轉這一家的命運。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由藥廠贊助使用「恩慈療法」個案,一年注射三劑藥物,讓退化停止,配合居家復健治療,原本柔軟無力、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會噎到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坐著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正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這支針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俊麟有兩個SMA的兒子,廿年前確診後,劉爸跑遍全台,舉凡號稱能治SMA的藥,就想辦法弄到手、送進兒子嘴裡,卻都徒勞無功。對劉爸而言,最痛莫過於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就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紐的力氣都失去了。大約三年前,可讓SMA停止惡化的藥物問世,但藥品是天價,賣房子才買得起。劉爸一直知道這個藥就是在世界上,卻不敢告訴兒子。劉爸紅著眼眶說,最近看到原本出生不能動、今年兩歲的小病友,因即時用藥,可以跑跑跳跳,哽咽地說,「我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Fiona家中一樣有著十六歲SMA女兒,去年幸運加入SMA臨床試驗,退化停了,但藥還是來遲了。女兒只剩下足以滑動平板電腦的力量,Fiona難過地說,女兒喜歡用手寫字、也愛翻閱書籍,聞著新書味道,這些都被老天沒收,更別說女兒愛做蛋糕,想進入餐飲科系的夢也就此破滅。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SMA患者為用藥請命 爭取最後一根手指還能動的機會
「我們要有尊嚴的活下去!」獲兩次總統教育獎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李怡潔,日前與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在立法院一同表達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治療藥物需求,希望政府相關單位盡早對治療藥物Spinraza全給付,她也和十名罕病代表赴總統府陳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為罕見疾病之一,據聯盟統計,全台約逾400名患者,且確診後的新生兒須立即治療,來保護尚未退化的神經元,成為孩子成長不可逆的關鍵。台大基因學部、兒科醫師呼籲,SMA藥物Spinraza要價不菲,全台患者中約40人符合用藥、平均一年雖需近四億的費用,但能保護新生兒尚未退化的神經元,使其能與一般孩子般成長,政府相關單位應盡早對SMA一、二型嚴重型患者的藥物進行全給付。台大醫院基因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SMA是隱性遺傳、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疾病。過往的藥效不佳,從2016年起,美國已有治療藥物Spinraza,此藥能保護尚未退化的神經元,幫助患者的症狀停在當下、不再惡化,且適用所有嚴重程度的SMA患者,因此被稱為奇蹟之藥。簡穎秀說,SMA需早期發現,因為神經元會在出生後快速減少,SMA寶寶在發現一個月左右就會減少七成神經元細胞;若透過大規模且普及的新生兒篩檢,一確診就使用Spinraza,可將治療時間提前到發病前或剛發病時,使神經元不再惡化。台大團隊透過大規模篩檢證實,脊髓型肌肉萎縮症患嬰可經由篩檢確認,成果已發表於今年七月的「小兒科期刊」。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治療SMA,Spinraza是首選,美國FDA於2016年審查通過,確定第五號染色體缺失的人都可以使用,而後兩年內陸續通過歐盟、加拿大等審查與保險給付。但可惜的是,目前美日港等先進國家雖都已給付,而台灣從最初參與共同研發計畫至今,卻因藥價等因素遲遲未納入健保,部分SMA患者僅能透過國外藥商的「恩慈療法」,來人道救援免費供藥。在Spinraza藥物治療費用上,簡穎秀粗估,全台一年十八萬新生兒中,發生率約近二萬分之一,約九人會得SMA,而其中六成、也就是五人為第一型,以目前全台患者中約四十人符合用藥、一人療程至少需五年,粗估平均一人藥物治療費用一年約九百萬元,四十人一年雖需近四億的費用,但卻有極大的療效。如她自己收治的九名個案中,其中一名新生兒在出生第三天就篩檢出SMA,經再度檢驗確認、向藥廠申請人道救援治療評估等申請流程下,第十二天就給藥,所幸寶寶十個月大就能自己坐,只比一般兒童發展慢兩三個月;另一位新生兒,則是在出生第三周起給藥,兩歲時學會走路並可自己行走。還有一名新生兒雖三個月才開始治療,但成長到兩歲時,也可扶牆站立、自主呼吸。簡穎秀感性的說,寶寶當時若沒用藥,現在可能已長期臥床、得用呼吸器維生。Spinraza的治療效果,讓簡穎秀與胡務亮十分有信心。因此,她們一同為SMA病童請命,建議健保署能放寬審議,急迫性最高的第一、二型嚴重型患者,應立即給藥治療;至於其他型別用的藥物,也希望社會保留開放討論空間。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該怎麼選擇大腸癌治療方式?專家用一張圖表解析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臨床上透過多種藥物組合治療,第二期與第三期患者術後,通常使用簡稱為FOLFOX的藥物組合,包含Folinic acid、Fluorouracil與Oxaliplatin等三種成分藥物,健保給付每兩周一次、共12次。遠端轉移 標靶提升治療效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此時需要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讓治療反應率從三、四成提升至五、六成。在第四期的第一線治療中,不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包括Folinic acid、5-FU與IrInotecan等三種成分藥物;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或FOLFOX組合。第二線治療使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第三線治療中,無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單使用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標靶藥物,或者單使用第三代5-FU口服化療藥;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藥物反應 與患者體能有關部分患者一確診就是第四期、不曾化療,此時化療選用FOLFOX組合或FOLFIRI組合均可,同樣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健保只給付FOLFIRI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組合。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臨床觀察,男女的化療反應率沒有差異,但年長者、失能臥床者的化療反應率往往較差。研究:搭配熱療 增加療效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至於治療後復發,又可分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若先前未作過化療,FOLFOX或FOLFIRI均可選擇,若用過其中一種,應嘗試另種組合。接受免疫療法 去年僅兩位另外,對於近年倍受矚目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賴基銘表示,對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需帶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才有治療效果,反應率約一成五,由於患者人數少,約占所有療法都失敗的5%至10%,臨床應用也少,根據去年度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僅兩名女性接受免疫治療。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健保署長李伯璋:發現大腸癌腫瘤 大腸鏡最準確
大腸癌連續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日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大腸癌復發,也讓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再次引起關注。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大腸癌相關數據,提供讀者防癌與就醫參考。據105年至107年健保申報統計,主診斷為大腸癌且屬重大傷病就醫人數分別是6萬2219人、6萬1533人及6萬681人,男性多於女性,就醫人數較女性多二至三成。分析年齡層,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以60至79歲族群患者最多。就醫人數減 與預後良好相關統計顯示,105年至107年大腸癌就醫人數逐年下降,但新確診大腸癌患者數卻從1萬6千8百人上升至1萬7千3百人,107年再攀升至1萬7千6百人,顯示新增人數微幅增加。進一步對比這三年大腸癌患者死亡數,105年為5998人,106年升至6048人,但107年當年死亡人數又略降至6017人。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就醫人數減少或許與每年死亡人數逐年略增有關,但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狀況良好,也是原因之一。他指出,癌症患者治療逾五年後,不再持重大傷病證明,後續追蹤就醫便不列入此次統計,使近三年健保申報與大腸癌有關就醫人數逐年減少。選品質認證醫院 方便後續治療健保大數據也再度證實,醫學中心是國內大腸癌治療重鎮。以手術執行醫院層級別分析,107年所有大腸癌手術,52%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占44%,剩下4%是地區醫院執行。李伯璋分析,大腸癌手術相對不複雜,許多區域醫院有足夠人力及設備執行。但他也提醒,大腸癌非手術即可治癒,民眾應挑選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後續照顧才能有足夠資源支持。三種手術 健保全額給付大腸癌治療方面,健保全額給付「腹腔鏡手術」、「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及「傳統手術」。傳統手術執行件數,區域醫院48%,比醫學中心46%略高;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也以區域醫院執行件數最多,占51%、醫學中心為48%。健保通過給付與大腸癌相關腹腔鏡手術方法僅兩項,但隨醫療科技進步,同意部分過去只能以傳統手術完成的術式,可用腹腔鏡手術完成,尚未給付申報代碼前,醫院可能用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請。目前申報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幾乎都是腹腔鏡手術,健保署將盡快完成新版腹腔鏡手術給付代碼。高階檢查 用於癌症轉移追蹤大腸癌相關檢查方面,包括內視鏡(大腸鏡)、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據健保署105年至107年統計,內視鏡檢查件數持平,約3萬5千件;CT件數為2722、2763、2514,有略為減少趨勢;MRI件數為1498、1702、1866,則有增加趨勢。不論大腸鏡、CT或MRI,除了用於診斷,也用於追蹤。民眾若想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為主,高階的CT或MRI檢查反而不是首選,因為這兩種儀器無法將腸子皺褶打開,尤其難找出早期患者藏在腸內皺摺的瘜肉。CT或MRI主要用於已確診罹患大腸癌者,檢查癌細胞是否移轉到其他部位。發現腫瘤 大腸鏡最準確李伯璋指出,大腸鏡分為60公分的乙狀結腸檢查及120公分全大腸檢查,現行內視鏡檢查技術及儀器完善,針對長在腸道不同深淺處的瘜肉都能一網打盡,民眾應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呼籲別用「大砲打小鳥」。值得注意的是,105年至107年,30天內於同院執行CT後又執行MRI,或執行MRI後又執行CT者,每年約有20至30件。李伯璋表示,尊重第一線醫師專業判斷,理解臨床確實可能出現需密集執行高階檢查的可能性,但仍籲醫師善用健保雲端系統,查閱檢查影像,避免重複檢查。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預防大腸癌上身 醫師:這個季節糞便潛血檢查最準確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約41人罹患大腸癌,全年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篩檢發現患者 占三分之一其實,大腸癌可以預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19-12-13 科別.骨科.復健
平平是腰痛 「慢性」跟「急性」處置方式大不同
門診就診的病人當中,五十肩外觀看不太出來,只有拿東西時才覺得怪怪的,但是下背痛,光看走進來的姿勢就知道了!許多病人在網路上查找資料,以為閃到時痛到不能走,多休息就好!但真奇怪,休息後雖然沒那麼痛,但使用上就是怪怪的,去看診醫生一下說痛要冰敷,再回診又說痛要熱敷,到底該怎麼處理,弄得好亂啊!其實下背痛持續的時間長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期程,並且針對不同的期程也有相應的治療方式喔!急性期:疼痛小於4周,「止痛」後漸進式活動對於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來說,治療目標在於降低疼痛。急性疼痛時,依循的是PEACE & LOVE原則,在非常疼痛時休息,但盡快、盡量依自己的主觀感受維持日常活動,因為若是疼痛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肌肉衰弱,甚至是萎縮、失能的狀態,要回到傷前狀態,會更加困難。在臨床的治療上,「止痛」會是第一步,而藥物則是最常見的緩解方式。常見的止痛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對於急性期下背痛患者較有效,常見的酸痛貼布裡,多半含有這種成份(*藥物過敏或腎功能不佳等患者,請務必至專科醫師處進行評估後再使用藥物喔),同時,若是患者有肌肉緊繃的狀況,可適量使用「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依個人狀況做調整。除了藥物,也可徒手治療、按摩、針灸、電療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也對於急性疼痛有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建議,急性下背痛的患者在疼痛兩週之後,可考慮加入運動的方式來幫助復原,可以在醫師評估後,適度快走會比慢走更能達到效果。亞急性期:疼痛介於4周到12周,「運動」才能治本一般來說,肌肉造成的下背痛,在2週內就會有顯著的改善,當下背疼痛超過4周,就會被視為是亞急性期,首要排除患者的其他內科問題造成的下背痛,例如:關節炎、感染、腫瘤、神經病變、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畢竟只有找出正確診斷,才能正確治療。排除內科疾病後,此期「運動」是非常關鍵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或非藥物治療之外,文獻也指出伸展運動與肌力的強化都對下背痛的症狀改善有所幫助。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亞急性期的下背痛患者,可進行每週五次、每次約30分鐘左右的中度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或是水中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在適度的運動之餘,日常生活中的姿勢調整,也是非常重要。例如患者需避免久坐、久站,或是過度的身體旋轉以及反覆性的彎腰動作,在搬運物體時的姿勢也應有所調整,應先蹲下後再搬起物品,而不是在站立的狀態下直接彎腰搬物,注意這些日常細節,都有助於防止下背痛繼續惡化。 慢性期:疼痛超過12周,疼痛轉成中樞化大多數下背疼痛應該會在幾周內消失,30~60%的患者會在1周內好轉,60~90%會在6周內復原,而95%的患者在12週內就會康復。然而,下背痛在1年內的復發率高達73%,若是多次的復發或是疼痛超過12周,就會發展為慢性下背痛。由於長時間的疼痛,會造成疼痛中樞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指的是病灶消失或減輕後,患者仍會持續感到疼痛。所以慢性期的患者在治療方式上,除了考量疼痛部位的治癒之外,也要評估是否有疼痛中樞化的現象。在藥物治療的使用上,慢性下背痛患者仍然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是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按摩等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疼痛狀況。並可使用侵入性治療進行注射,再搭配物理治療及肌力訓練,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狀。同時,慢性疼痛會引起心理疾病,若因長期疼痛而導致患者有心理上的壓力與煩躁感,也可適時求助心理治療師,給予適當的認知行為療法。無論是急性或慢性,「疼痛」都是身體的警鐘,當警示響起時,盡快、盡早、盡量的一口氣不只完成止痛,還包括後續的生活型態調整、姿勢調整,以及肌力訓練,可以避免疼痛演變成慢性期,引發更多身心問題喔!
-
2019-12-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疝氣有必要開刀嗎?
跑步跑了十多年的老公,日前跑完步之後,隱約覺得自己的右下腹部好像有東西壓到,微微感覺到不舒服。他反覆思考平日飲食及作息,並未有不同,唯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原本下班後大多在家附近的河堤慢跑,一跑就是一個多小時;然而,前些時候,同事介紹他有個離家不遠的校園操場,於是,跑步地點就改為圓形的綠色大操場。剛開始只覺得在操場上跑步可能比在河岸邊安全,但沒多久,操場一圈又一圈,愈跑愈覺得不舒服。後來情況不對,只好掛號看診。於是我就陪他到住家附近的泌尿科求診。老公候診半個多小時,輪到他時,居然不到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眉頭深鎖:「醫師問診不到一分鐘,完全沒有觸診、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就判定我是運動型疝氣,然後就建議我開刀。」怎麼會這樣?就只是感覺有點不舒服,有必要馬上開刀嗎?我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直覺不應如此,於是便建議老公再到大醫院做檢查。後來,上網找資料,也問了親朋好友有無推薦醫師,好不容易決定看醫學中心的泌尿科,醫師仔細問診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後,分析我先生的疝氣並不嚴重,會出現不舒服,大多是因為腹腔內的腸子壓迫到腹股溝,才覺不舒服。醫師建議,如果再有類似情況,只要先學麥可傑克森的招牌動作,將手扶在不舒服的地方,輕輕將它推回去;日後若真的很痛,再考慮開刀。經過詳細檢查與得到確切病因後,我們放心多了。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老公恢復繼續跑河岸路線,重新擁抱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搭配愉快心情,到現在已經過了好久,都沒再提起不舒服的症狀。謝謝醫師仔細檢查,並給予專業的建議;也謝謝老公願意配合二次諮詢,免於挨刀疼痛。畢竟開刀還是有風險,能夠在醫師指示下不動刀,自行保健,是再好不過的事。專業觀點/若有疑慮 可尋求第二醫師意見當被醫師確診需要手術,或宣告罹患重大疾病時,患者常會被結果「嚇到」。此時若醫病關係尚未建立,患者及家屬就會質疑醫師判斷,返家後常Google疾病或開始聽信親友偏方等。會出現類似的情緒或懷疑,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凸顯了第二意見的重要性。以疝氣為例,疝氣不算嚴重疾病,多數情形皆可透過手術改善。對醫護人員來說,疝氣是再熟悉不過的疾病,聽到醫師說出「疝氣要動手術」時,就像是被診斷感冒一樣。不過,多數民眾在自己或親友遇上疾病後,才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即使是小病,也容易慌張。有些醫療人員認為,尋求第二意見浪費醫療資源,演變成「Doctor shopping」。實際上,當患者對醫師診斷出現懷疑時,立即尋求第二意見,若診斷相符,患者可立即接受治療,千萬別自己嚇自己,拖了好久再慢慢解除自己的疑惑,反而延誤病情。為了避免過度檢查,準備接受第二意見的患者,若已在原先醫院做過檢查,像電腦斷層、X光等,可先申請複本,直接提供給第二意見的醫師判讀,不但減少醫療浪費,也能減少排隊再次檢查的時間及費用,也能避開暴露過量的輻射檢查。另外,建議民眾平時多主動接觸醫療知識,能減少面對疾病的恐懼。(諮詢╱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
-
2019-12-13 科別.腦部.神經
氣喘兒?7歲童上腹痛 就診才發現胸腔長9公分腫瘤
台中市7歲的粘姓男童從小常喘咳,以為是氣喘兒,直到去年10月下旬有上腹痛掛急診,經照X光後,發現心臟旁竟有1顆大腫瘤,壓迫心臟,醫師研判是神經母細胞瘤,要緊急手術開傳統刀,粘媽媽尋求第二意見,轉院到台中榮總,發現是縱膈腔腫瘤,經接受兒童外科的胸腔鏡和神經外科的顯微聯合手術,並使用術中神經監測,避免傷及神經,切除9公分大神經節神經瘤,術後症狀改善,不再喘咳,如今健康活潑。台中榮總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說,神經節神經瘤很少見,是不明原因的神經不正常增生的良性腫瘤,腫瘤大到壓迫肺部引起呼吸喘,腫瘤更鑽入胸椎第8、9節,沾黏、壓迫神經,導致上腹痛,必須手術清除。粘媽媽說,兒子上腹痛急診照X光才發現身上長腫瘤,一度懷疑是惡性神經母細胞瘤,壓迫心臟,可能猝死,要開20公分的傳統刀,她尋求第二意見,轉院到台中榮總,術以胸腔鏡加顯微手術,傷口5公分,手術7小時,確診是神經節神經瘤。周育誠說,兒童神經脊椎病變少見,有先天的脊柱裂、後天神經腫瘤,可能出現手腳麻、無力,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尤其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需醫療團隊細心診察,台中榮總跨部科兒童神經重症團隊和神經脊椎病變相關部科合作,6年多來治療和追蹤了450多名病童。7歲凱凱嬰兒期發現水腎,後來發現左腎旁腫瘤壓迫脊神經,在1歲1個月大接受兒童外科腹腔鏡和神經外科顯微聯合手術,病理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接受兒童血液腫瘤科團隊化學治療與追蹤,至今腫瘤無復發;1歲2個月大的小潔出生時發現背部膨出,在腰椎第4、5節長脂肪瘤,造成脊柱裂,中榮跨科組成脊柱裂團隊在她4個月,進行脊柱裂修補手術,如今恢復健康。
-
2019-12-13 科別.眼部
40歲鎖匠直視LED燈照成高度白內障 新技術助他重見光明
40歲的李先生是一名鎖匠,因此需長時間單眼直視LED強光,某日察覺眼前出現霧茫茫一片,前往診所檢查確診為白內障,但由於水晶體中央混濁程度太高,前使用傳統光學式檢查設備無法量測到準確的度數,還好搭配最新即時術中測量科技,才得以恢復裸視1.0,順利回到工作崗位。50歲的陳先生為了找回年輕視力,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成功擺脫戴了數十載的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越來越霧茫茫,確診白內障。所幸也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白內障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失明原因,據健保署統計,白內障手術一年近20萬例,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生林浤裕指出,雖白內障最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近年3C產品盛行,白內障患者年紀也逐漸下降。千萬別等到眼睛真的嚴重惡化再開刀,惡化會引起青光眼甚至失明。林浤裕說,過去白內障手術測量精準測不易,許多患者自掏腰包選自費人工水晶體仍無法擺脫「霧煞煞」,術後還需戴眼鏡,隨醫療進步,目前可搭配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拿掉混濁白內障後,進行測量植準確入人工水晶體,大幅改善受術後視力清晰度。常聽人說換人工水晶體需要等白內障「熟」一點比較好,但林浤裕提醒,這樣的說法已過時,現今白內障手術以「超音波乳化術」成為主流,利用超音波將「核」震碎、吸出,水晶體太硬,就須加大超音波能量,恐造成角膜內皮層損傷,絕不建議「過熟」才做手術。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並非人人相同,醫師通常要評估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林浤裕建議,「影響到日常生活」如上下樓梯、騎車看不清就要考慮動手術,強調每個人應視情況與醫師討論,找出最佳的治療時機。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理事林鴻源提醒,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可能造成視網膜跟黃斑部病變,防藍光保護設備有限,市面上只能抗25%藍光,減少使用時間才是不二法門,建議每半小時近距離使用眼睛就應休息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