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9953
筆 文章
-
-
2023-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腹痛竟是腸癌!大腸鏡篩檢懶人包
「有沒有可能下一次檢查就變陰性?搞錯了?」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暨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劉建國醫師指出,國健署目前針對50-74歲民眾補助每兩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幫助民眾可透過偵測出糞便中微量的出血反應、腺瘤性息肉。但常常糞便潛血檢測結果若為陽性,許多民眾會希望醫師再做一次,並懷疑是否可能檢驗有錯。劉建國醫師建議,「若為陽性,請直接做大腸鏡檢查,最保險!」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但腫瘤長在腸道不同處,病徵表現不同,「若貧血非痔瘡出血或月經過多造成,各種檢查亦無法解釋,要懷疑是否為口徑較大的右邊盲腸有腫瘤持續出血所造成;若是腫瘤長在口徑較狹窄的左邊大腸,即可能因腸道阻塞會有排便習慣改變,並且腹痛或有解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的狀況;若腫瘤長在最後一段的直腸,除解不乾淨,也會合併糞便出現鮮血,此時用直腸鏡即可診斷是痔瘡或直腸癌。但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早期篩檢的指標。」台灣每天都有47人確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台灣癌症榜首14年,劉建國醫師說明,「就像是抹片做得多、子宮頸癌人數會增加,但可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若能將糞便潛血檢查從原本補助50歲以上,降低至40歲起即補助,整體國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到一個階段時,就會往下掉。數據顯示,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再輔以大腸鏡檢查,相信可以幫助更多國人。」劉建國醫師指出,「超過八成的大腸直腸癌與大腸息肉相關,若是增生性息肉會像細胞增生自然脫落,但若是腺性息肉,不僅不會脫落,還會越長越大,甚至從良性變成惡性,因此僅能透過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移除息肉,才可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研究指出,家中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臨床上會建議一等親若有大腸直腸癌,子女30歲以前就要接受首次大腸鏡的篩檢,並且定期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發現較大息肉可以當下移除,更建議次年要再回來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目前大腸鏡檢查除了健保給付施打一針麻醉劑,民眾若怕痛,目前也有採朦朧麻醉民眾可在半夢半醒之間檢查的「減痛大腸鏡」,或像是完全睡著的「無痛大腸鏡」,就不用擔心民眾因為害怕而邊檢查邊痛苦地叫,或過程中因會扭動而導致難以讓醫師好好檢查。雖然需要自費,但幾千塊不僅可以降低罹癌風險,醒來時也已經移除息肉,換取無價的健康。劉建國醫師指出,目前臨床治療技術持續精進,以基因檢測決定個人化治療的同時,以多專科團隊合作擬定治療策略,即便是確診大腸直腸癌,晚期病人也有機會恢復健康。「曾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國小老師,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大腸癌,有肝臟轉移不能立刻開刀,不然整個肝臟都要切掉…腸道因腫瘤阻塞,先放『大腸支架』撐開腸壁狹窄處以有效疏通堵塞,並進行標靶治療。不僅肝臟腫瘤縮小至可以手術切除,甚至也因腸道腫瘤縮小後,支架無須再撐開任何空間,已自行掉出體外。術後持續進行標靶一陣子、輔以口服化療。持續定期以電腦斷層追蹤已經超過五年,恢復正常生活。」【大腸癌懶人包】衛教傳送門>>立刻點擊M-TW-00004180
-
2023-09-05 醫療.呼吸胸腔
以為小感冒...他A型流感合併細菌性肺炎路倒 2次裝上葉克膜
台中57歲葉男騎車途中呼吸困難路倒,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確診A型流感合併細菌性肺炎,發生急性呼吸衰竭病況危急,急重症團隊緊急插管,歷經2次葉克膜、10次支氣管鏡清除氣道膿痰,50天在鬼門關前救回一命。有慢性病史感冒 竟是A型流感重症葉先生有糖尿病、低血壓慢性病史,家屬表示,發病前幾天出現感冒症狀,以為小病只吃感冒藥,沒想到如此嚴重。在加護病房收治近50天的葉先生,幾度病況瀕危,醫療團隊與家屬都不放棄,體外循環師兩次使用葉克膜介入,胸腔內科主任沈煥庭還做了10次支氣管內視鏡抽膿痰,病人肺臟才逐漸好轉。沈煥庭表示,病人是A型流感重症,合併續發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細菌污染血液形成菌血症,細菌在治療過程還不斷變異,演化出抗生素抗藥性,致使肺部支氣管遍佈膿痰,須每隔幾天用支氣管鏡抽膿痰。沈指出,病人使用葉克膜維生也衍生結膜下出血、血尿等併發症,肺支氣管出血與膿液結成血痰塊,抽痰難度倍增。家屬不願放棄,醫療團隊也盡全力治療。病人好轉到離開加護病房,繼續至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持續呼吸治療;加上每天一小時做床邊復健,呼吸照護病房護理團隊自製肌力訓練設備,讓病人躺床也能做肢體活動。終於在轉到一般病房一周後順利出院,家屬感謝醫療團隊不離不棄的照護。流感病毒透過飛沫傳染 人多地方戴口罩自保沈煥庭指出,流感病毒是透過咳嗽、打噴嚏的飛沫傳染,因新冠解封,許多人不戴口罩,造成流感病例突然大增。他強調,到人多的公共場合建議還是戴口罩,保護自己,即使已接種流感疫苗也不能輕忽,如果身體出現感冒症狀,應觀察病況,必要時立即就醫確保安全。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為A、B、C三型,患者除呼吸道不適外,還有全身性的症狀,如關節痠痛、倦怠,高燒至39、40度,持續時間約1~2周。流行性感冒也較容易出現併發症,徜若高燒不退,容易引發肺炎、神經系統併發症、心肌炎等重症,嚴重會致死。慢性病患、免疫功能不佳者、嬰幼兒、年長者等流感高危險群,應儘速就醫治療,避免引起重症。看完整疾病百科》流行性感冒(流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入獄就醫難 他咳嗽2年⋯最後竟是癌末/圍欄內的醫療1
50多歲的余姓受刑人,因故被判無期徒刑,在台南監獄服刑的18年間,先後請求假釋10多次未果,最後因罹患下咽癌末期,終於假釋出獄。幾乎身無分文,身上背著債務的他,好不容易才獲得中低收入、重度身障等社福保障,住在新北一處老舊公寓的隔間套房中。余姓受刑人2018年開始,在監所中因咳嗽症狀就醫,家醫科駐診醫師認為是腸胃道問題,但數次胃鏡都查不出病因。好不容易爭取戒護外醫,到與監所簽約的台南醫院就診,仍查不出問題。身體愈來愈差,為爭取監外民眾習以為常的「第二意見」,他寫過無數張報告書、被駁回無數次,最終獄方同意他到成大醫院看診,在該院確診下咽癌第3期,假釋請求快速獲准。「原先規畫假釋後,先到姐姐店裡當司機送貨,一邊尋找下一份工作維持出監後的生活。」余大哥說,自己在獄中多年,心境已有轉變,只希望出監後能和家人團聚,彌補10餘載的空缺,並謀生養活自己,不再讓家人擔心。孰料,卑微的希望,因罹癌被迫喊停。出獄後,余大哥轉診至台大醫院重新檢驗,發現已是下咽癌第四期,經化療、電療無效,口咽潰爛,在2021年9月做了氣切,此後又接受喉嚨切除手術,完全喪失說話能力,只能透過寫字板筆談與人溝通,也因此出現自閉症狀,不太願意出門與人互動。他至今定期在台大癌醫、台大醫院回診,總共要看7個科別,從三重的租屋處,先拖著病體騎車到捷運站,還要轉車二次才能到台大醫院東址。余大哥說,雖治療副作用頻繁,但至少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余大哥在獄中耗時超過兩年,前後花費超過新台幣10萬元自費檢查、搭乘計程車戒護外醫,最終卻被醫師宣判已經末期。所幸胞姐、比他早出獄的獄友提供經濟支持,否則單靠他在獄中協助文書工作每月300元的勞作金,根本難以支付醫藥費用,「圍欄之內,看病是種奢侈。」二代健保上路後,監所受刑人獲得健保資格。但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說,監所多與醫院簽約,由院方派醫師入監開設門診,但科別選擇受限,要尋求第二意見更是難上加難;監外尋常的儀器檢查,監內門診也未必能做。若要戒護外醫,監所評估時係以管理為導向,而非醫學判斷,加上監所地處偏遠後送困難,搭乘計程車動輒數百至千元的費用由受刑人吸收。陳惠敏說,收容人入監後,社會救助法的中低收入戶身分中止,受刑人從事委託加工工作,每月勞作金多落在2、300元之間,能自行留用的比例更少,若無監外親友照應,受刑人根本不敢就醫。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3/韓劇「假面女郎」 恐患這病 醫曝竟不少見
Netflix韓劇「假面女郎」訴說一名女子從小熱愛跳舞,但長大後外貌不佳,極度沒有自信,但仍熱愛跳舞,最後在網路平台戴起面具熱舞,成為熱門直播主。網路發達,「容貌焦慮症」案例也增加,精神科醫師表示,社交平台普及,相較過去,許多人更在意外表及表現,並在FB、IG追求按讚數,一旦不如預期,就引起焦慮、憂慮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容貌焦慮症又稱為醜陋恐懼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種精神障礙,主要特徵是對外貌感到極度不滿和焦慮,致病原因為多重因素,包括生物學、心理、文化、家庭等。常見症狀有長期對自己外貌極度不滿意,過度關注外貌缺陷,且自我評價、自信較低,而出現社交回避,陷入重度焦慮和沮喪。「愛美是人的天性,但修圖、美肌等軟體流行,在許多社交平台上照片,常讓人自嘆不如。」楊聰財說,不只是看圖的人深陷焦慮,發圖的人也陷入「按讚症候群」的困擾中,隨時看著照片的按讚數、瀏覽人數,只要按讚數不多,也是充滿焦慮與不安。楊聰財曾收治一名30歲女性,對自己的鼻子太大、不夠美觀,感到不滿意,影響社交生活和自尊心,並接受多名醫師的整形手術,卻愈來愈不滿意,出現憤怒、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甚至控告醫師醫療過程不當,而被媽媽帶來就診,確診為容貌焦慮症。經心理諮商、藥物治療,並請病人學習化妝術,讓容貌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更符合自己想像,經過一年治療,女子憤怒、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已獲得改善,現在為定期追蹤即可。另門診收治一名國中生,因不想讓別人看見她的臉,始終戴著口罩,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脫下,家長覺得有異戴著孩子來諮商,才發現個案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不想讓別人看到她的臉,目前仍透過諮商、心理建設輔導個案。青少年也受到社交平台影響甚深。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多年前美國曾進行IG使用調查時,即發現瀏覽IG是造成青少女自殺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為平台上都是享受美食、旅遊,或是名牌衣服、包包等精彩的照片,在在影響年輕人的審美觀,如紙片人立久不衰,就是受到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但青少年來說,可能好想成為這樣的人,但無法達到時就會增加自殺風險。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社交平台發達,現在青少年相較過去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及表現,但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世界是來得快、去的快,充滿不確定,應學習多與同學透過人與人的接觸、互動,保持心情穩定。羅惠群呼籲家長應多和年輕人對話,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當青少年不被聆聽、理解,就會增加自殺風險,若能透過心理諮商,讓青少年抒發課業、家庭壓力,維持內心平衡、心理健康,而這是不同於家長、學校老師的心理師優勢所在。★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洪大川忙到無閒運動,從醫34年養生只靠「3重點」,撐過八仙塵爆與新冠疫情的高忙碌工作時期!
淡水馬偕醫院是淡水、蘆洲、三芝、五股、八里地區50幾萬人口的醫學中心,與其他醫學中心不同的是,淡馬也身兼社區醫院的使命。淡水馬偕醫院院長洪大川是心臟專科醫師,擔任加護病房主任8年、醫務部主任12年,直到接任淡馬院長,這一切的起點來自於當醫師的父親。受父影響從醫 投入心臟專科領域洪大川的父親是一位醫師,白天為病人看病,半夜還拎著包到病人家中看診,雖然生活十分忙碌,但父親慈心仁術及受人敬重的印象,埋下他當醫師的念頭,醫學系畢業後順利從醫。有「just do it and keep going」性格的洪大川,當初選擇走心臟專科領域,是希望病人可以有更積極的治療,透過做導管放支架、緊急手術、體外維生系統等作為,病況能立即獲得改善,以拯救生命。洪大川從醫第一階段主要投入於重症醫療,民國86年、35歲時接任淡馬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專攻介入性心臟支架,發展緊急醫療、成立24小時心導管團隊,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進行急救,每年至少有百名病人因此獲救。隨後他至美國史丹佛大學深造受訓,返台接任淡馬醫務部暨社區醫學中心主任,投入行政及預防醫學領域,繼而出任淡馬院長,這幾年歷經幾次大事件,包括八仙塵爆、COVID-19疫情爆發等。塵爆收治最多傷者 存活率達97%回憶八仙塵爆當時,周六晚間他在家看電視,新聞報導塵爆傷者將送淡水馬偕,他立即趕到醫院緊急調動休假同仁,在3至4小時內陸續收治59位中重度燙傷病人住院,遍地血跡混雜粉末怵目驚心,成為全台收治最多傷者的醫院,且存活率高達97%,連美國衛生部、燙傷學會也派員來院參訪。洪大川說,淡馬在疫情期間開設集中檢疫所、接種站、篩檢站、中重症病床等,照顧確診病人住院中重症405例、輕症2605例、集中檢疫所2236例、疫苗接種20萬人次、戶外採檢41萬人次、居家照護4萬多人次等,是新北市第一個開設集中檢疫所,也是最後一個關閉的,這三年的疫情跟打仗一樣,但度過之後很有成就感。淡水馬偕對於急、重、難症患者都會妥適照顧,也提供亞急性醫療、長照、日照、護理之家、安寧中心等服務,洪大川指出,民國97年開始做社區健康服務站,每年服務超過10萬人次民眾,今年更推動免費「萬人心房纖維性顫動社區篩檢」,預防腦中風。醫院未來目標除提供一條龍連續性照護全人醫療外,也朝向智慧、友善醫療邁進,包含提供科技精準、婦兒友善、高齡友善、員工友善環境。從醫34年養生三重點:作息規律、盡量走路、15年不吃紅肉從醫34年的洪大川,從加護病房主任到淡馬院長,生活忙碌,幾乎沒有時間運動,但已年逾60的他,看起來僅50歲出頭,他認為,最關鍵的是作息規律,每天會睡滿7小時,晚上11點就寢,早上6點起床。飲食方面,他不吃紅肉、醃漬物、烤物及加工食品,通常只喝水,偶爾嘴饞時,仍會吃點炸物及可樂,但紅肉已15年不曾碰過。「健康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到運動時間才做。」洪大川說,雖然自己沒時間運動,但會透過走路代替,包括從地下5樓停車場走到地上5樓辦公室,走得到的地方就不開車。洪大川●現職:淡水馬偕醫院院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專長:心臟內科●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碩士●經歷:.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淡水馬偕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
-
2023-09-02 癌症.乳癌
男歌手得乳癌「很震驚」!男性乳癌確診多已晚期 愛吃2類食物特別注意
日本67歲男歌手Bro.KORN(近藤信秋)日前透過社群媒體透露,因覺得左胸有腫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乳癌。Bro.KORN經診斷為第二期乳癌,他直言「男性得乳癌是如此罕見,覺得很震驚,不過我會認真面對現實,好好治療」。因早期發現,醫生告訴他還不至於會有生命危險,但坦言治療副作用比預期大,煎熬的治療日子仍在持續中。男性乳癌發生機率 僅女性百分之一多數民眾都認為女性才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醫師提醒,雖然男性發生的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男性乳癌有什麼症狀?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有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則有家族乳癌遺傳基因、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抽菸、罹患肝功能疾病、飲酒過量,及肥胖等因子。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頭溢液。.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這些症狀也可能發生在非癌症的其他疾病中。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症狀相同嗎?男性乳癌患者的臨床症狀跟女性不完全相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袁天民曾受訪指出,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率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男性乳癌高風險群.50歲以上: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大多數乳癌是在50歲以後發現。.基因突變:某些基因(例如BRCA1 和 BRCA2)的遺傳性變化(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家族史:如果近親患有乳腺癌,男性罹患的風險就會更高。.放射治療:接受過胸部放射治療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高。.激素療法治療:過去用於治療攝護腺癌的含有雌激素(一種有助於發育和維持女性性別特徵的激素)的藥物,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克林那費爾特症候群(Klinefelter Syndrome):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男性有一條額外的 X 染色體,可能導致身體產生更高的雌激素和更低的雄激素(有助於發育和維持男性性特徵的激素)。.影響睾丸的某些情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肝病:肝硬化會降低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並提高男性的雌激素水平,從而增加罹癌風險。.肥胖:超重或肥胖的老年男性,比體重正常的男性風險更高。(資料來源/美國CDC)預防乳癌,不管女性、男性,都必須固定做健檢,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而男性一旦確定罹患乳癌,也需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資料來源】.《噓新聞》67歲男歌手Bro.KORN「左胸有腫塊」 驚曝罹患乳癌吐露現況.美國CDC:男性乳腺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電腦族頸椎退化,輕則肩頸酸痛,重則手麻臉麻
一名中年女性長期左臉麻痛,不但影響食慾、說話也口齒不清,並伴隨肩頸疼痛與頭痛,卻一直被當成三叉神經痛來治療,也未見任何成效。直至求診於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才被確診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且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耳大神經的源頭,於是產生左臉麻痛。為了同時解除神經壓迫並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尤醫師選擇施予增生療法,兩次治療後惱人的症狀終於消失。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引起左臉麻痛尤稚凱醫師指出,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這名患者頸椎的五個小面關節皆長骨刺(亦即骨質增生),且已產生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此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第二與第三節頸椎之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屬於頸神經叢之一的耳大神經的源頭,因而引起左臉腮腺部位的麻痛。電腦族姿勢不良 頸椎過勞退化尤稚凱醫師進一步探究病因,得知患者因工作關係長期重度使用電腦,在此情況下,倘若長期姿勢不正確或長時間固定不動,即會逐漸對頸椎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造成累積性傷害,影響頸椎穩定度,進而導致關節退化與椎間盤突出。雖然患者常感到肩頸僵硬酸痛,但頸椎的活動度良好沒有問題,因此完全沒想到會是頸椎出了問題。增生療法穩定頸椎 解除神經壓迫由於患者長期飽受疼痛之苦,尤醫師建議採行增生療法,以儘早解除神經壓迫。至於增生療法的作法,則是在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針對損傷的關節面、頸椎後方韌帶、枕骨後方肌肉群的肌腱等病灶注射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恢復強韌、穩定頸椎,並幫助突出的椎間盤歸位,隨之解除神經壓迫並改善疼痛。結果,經過兩次治療,患者的症狀幾近消失。增生療法 技術攸關效果尤醫師補充,有些情況不適合增生療法,包括嚴重的肌腱撕裂傷、開放性傷口、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至於增生療法的副作用,主要為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而輕微的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正確姿勢、勤做運動 遠離肩頸痛尤醫師最後強調,接受增生療法之後,仍須時時防範再次發作,尤其應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脖子前傾等不良姿勢,也要檢視並調整電腦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勤做肩頸運動,例如頸部肌肉牽拉運動、肩臂伸展運動、繞肩運動、雙臂後舉及肩胛骨內收運動、內收下巴運動等,放鬆肌肉與加強肌力都要兼顧,才能降低疼痛復發的機率、並延緩頸椎退化。更多關於肩頸疼痛和膏肓痛的預防與治療#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尺側副韌帶撕裂!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 圖表看最常受傷的運動項目
近日的美國職棒聯盟MVP獎大熱門,天使隊的大谷翔平。在比賽中受傷退出首發,右手肘經核磁共振(MRI)檢查後,診斷為尺側副韌帶(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再度撕裂。這已是大谷翔平第二次撕裂。他在 2018 年也受過同樣的傷,並接受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目前正評估是否接受二次重建手術。本季球季因此報銷。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為投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之一,投手手臂的高速投球動作,特別在揮臂加速期的過程,會造成關節與韌帶極大的扭轉壓力,這也是投擲類運動員為何常受傷的原因。而大谷翔平目前雖因手肘的韌帶撕裂無法投球,但他也開啟了他擅長的「右投左打」的打者模式。為何在在尺側副韌帶撕裂的狀態下,他仍然能有強勢的打擊?甚至仍能在高強度的大聯盟內有亮眼的表現呢?因為投手投球與打者打擊時,所運用到的肌肉為不同肌群,各部位承受的壓力與張力也不一樣,加上大谷翔平為「右投左打」的模式,因此右手肘韌帶的負荷較小。雖然切換到打者模式,但棒球打者的運動傷害,也仍應謹慎看待。免得一不小心又有了新的運動傷害。因棒球選手常見的受傷部位,在投手與打者有著蠻大的差異。以下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右投左打的潛在受傷風險?投手常見的受傷部位●旋轉肌群 / 肩關節唇撕裂:投球揮臂時因壓力導致輕度至中度撕裂●尺側副韌帶(UCL)撕裂:UCL負責肘部穩定性,甩臂時受傷撕裂導致疼痛●手掌/手指:手腕損傷與球、球棒、地面或其他球員碰撞而受傷●足部腳踝扭傷:過度使用導至疲乏衝刺、滑壘或不合的鞋子導致受傷 打者常見的受傷部位●胸廓損傷:揮棒過程因肌群過度收縮與伸展,導致受傷,感覺像肋骨骨折●大腿後肌拉傷:常因缺乏熱身、過度疲勞或突然加速導致●膝蓋受損:常因反覆衝刺、急停、扭轉而導致尺側副韌帶撕裂 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大谷翔平的受傷,雖然感覺在遙遠的美國大聯盟。但尺側副韌帶的撕裂其實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熱愛運動的你,所喜愛的運動,是否也是容易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運動呢?國外研究統計了16年間136位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選手,去統計他們從事的專項運動。經過統計後發現,我們可以從得知最常見受傷的運動第一名為棒球、第二名為壘球、第三名為美式足球、第四名為標槍。其他的項目還有排球、籃球、體操、啦啦隊、綜合格鬥。我們可以發現前四名的容易受傷的運動,很大的共通點都是投擲運動。且棒球投手的受傷率,是遠遠大於其他運動的。你所熱愛的運動,是否也榜上有名呢?如果有,在運動時請做好賽前暖身與賽後伸展。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是否需手術?視韌帶斷裂程度而定但若我們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我們的韌帶仍然受傷了。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每個人都需跟大谷翔平一樣,去做韌帶重建手術嗎?先別擔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上面那136位運動選手的受傷狀況,與他們後續治療方式。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中,大部份都是扭傷發炎(60位),接下來是部分撕裂(39位),而完全斷裂(36位),二次斷裂(1位)。一般來說,開刀與否與韌帶受傷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臨床上,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第三級)且關節活動不穩定,可考慮接受韌帶重建手術。而如果韌帶受傷的嚴重度,未達完全斷裂的程度。僅為扭傷發炎(第一級)或部份撕裂(第二級)。則可選擇復健治療、增生療法注射、PRP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以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為例,絕大多數的扭傷發炎的選手,接受非手術治療即可(93%),部分撕裂的一半會開刀(51%),而完全斷裂的則是八成會開刀(78%)。因此萬一我們真的受傷了,建議盡快找專業的醫師精確診斷與詳細檢查外。可透過高解析的超音波,來確認韌帶的受傷程度,判斷決定治療的方式。除了手術外,現今醫學發展進步,也有許多非手術的治療法能幫助受傷的你。像是從血液中萃取高濃度的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rich plasma, PRP)來修復韌帶再生,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也可以協助組織增生。同時醫師也能依據不同的韌帶受傷狀況,選擇各式不同的復健儀器來幫助修復。復健治療師們,也能透過各種復健治療訓練,來恢復動作的功能讓你重返熱愛的運動賽場。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是受傷的你最好的陪伴者與守護者!受傷的你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有沒有什麼復健運動是在家可以做的呢?以下再讓醫師陪你用一張圖來搞懂:尺側副韌帶受傷的自我復健運動。尺側副韌帶受傷 – 自我復健運動●垂直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以垂直之角度彎曲手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側向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向內側將手腕彎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反向伸展手腕運動以健側手,反握患側手指,將手掌與手腕反向伸展,一組 10 秒,重複 3 組現代之醫學治療發達,雖可透過各種醫學治療來延續投手的職業生涯。但如何「預防受傷」才是關鍵。應透過賽前的科學化訓練、賽中不過勞地嚴謹配球與分配局數、賽後的疲勞恢復與修復計劃。同時讓醫師、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教練們。大家一起多管齊下地守護運動員與選手。才是延續運動選手生涯的最重要關鍵。(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大谷翔平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從受傷到恢復全解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1 醫聲.Podcast
🎧|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
「你的笑容有多燦爛,就讓我們有多心痛…」巨星Coco李玟離世,藝人悼念字句道出了親友撕心裂肺。時間無法沖淡一切,若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病識感,任誰也難伸出援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說,較熟悉的憂鬱、躁鬱、思覺失調,已有口服藥物或長效針劑穩定病情,不過,他更建議將心理疾病列入國高中課綱,透過教育去理解這項疾病,也一舉將負面標籤撕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遺傳、壓力、大腦生病⋯注意!躁鬱症自殺率更高精神疾病主要有兩大範圍,蔡長哲說明,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酒癮、藥癮等,都屬於精神官能症,而躁鬱症、思覺失調則是精神病,會有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異常,思覺失調患者常見幻聽、幻視,若沒有即時治療,認知功能、抽象和邏輯能力越發下降演變成慢性病。而躁鬱症又有躁期、鬱期,使情緒起伏波動大,自殺率高達憂鬱症的四倍。他指出,躁鬱症和思覺失調在台灣盛行率大約為1%左右;男女比例,思覺失調為1比1,好發年紀落在青少年階段,躁鬱症則是女性多於男性為3比2,好發年齡層除了在青年,30到40歲也可能是另一個階段。「像是剛畢業到外地就業、出國留學、組織家庭等人生轉換,由於處理壓力能力較常人弱,每一項壓力事件皆有可能成觸發疾病的因子。」誘發精神病的危險因子種類眾多,遺傳佔了部分,如果父母其中一方為思覺失調患者,孩子罹病風險為12%,如果是雙親皆為患者,風險就會增加到40%。同樣地,父母一方為躁鬱症,孩子罹病風險為12%到15%,雙方皆為患者,機率會到50%。「其實不只有遺傳,與大腦、體內激素等生理構造息息相關。」蔡長哲說。新藥問世治療選擇多 固定睡眠避免精神病復發「大腦和肝、腎、心一樣都是器官,所以也會生病。」蔡長哲說,精神疾病前來看診治療,都能獲得控制,藥物治療為其中選項,1950年代法國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後續衍伸出不同劑型,雖然曾有患者認為口服藥有嗜睡、身體不適等副作用,不過,目前藥物進展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及近期上市的長效針劑,讓患者能穩定持續服藥。特別是長效針劑問世,破解了病人擅長的「隔空棄藥」。蔡長哲說,精神病患者總認為自己沒有生病,當然不願意配合吃藥,臨床上,即使醫護人員將藥物送到患者手中,親眼看著配水吞下去,誰知道患者的魔術把戲,不是瞬間將藥丟到垃圾桶,就是藏在口腔軟顎內再吐掉。他說,長效針劑推出後,醫護人員親自注射,而患者也感受到用藥前後差異,自然會定期回診打針,通常針劑要連續施打四到五個月,血液中才能維持藥物濃度。同時也提醒患者,失眠是精神病前導症狀,就算穩定用藥,如果睡不好相關症狀依舊會復發,所以要避免咖啡因攝取,並維持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精神混亂。鄰居、里長也能申請!社區優化助患者就醫靈丹妙藥難敵患者本身缺乏病識感或拒絕就醫,現行對於會影響社區鄰里的精神病患者,政府推出「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蔡長哲說,不管是鄰居、里長或病患家屬,只要一有狀況便能申請,轄區內的公衛護理師會到疑似個案家中診斷,確診後會依患者意願提供藥物選擇;若出現棘手的傷人或自傷行為,則會請警察、消防強制送醫急診。此外,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也設有24小時的「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Call Center)」,警消接獲報案的當下,周遭醫療院所沒有精神鑑定的醫療人員,就能致電該專線,由醫療人員在電話中依照情況量表評估,不過,最後送醫與否,決定權會在第一線的警消。蔡長哲分享在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任職時,曾碰過一位患病的奶奶在後花園焚燒物品,由於鄰里擔心釀成火燒山,於是里長通報警消和他到場協助,抵達現場,經過研判確實患有精神疾病,不料,這位奶奶突拿起長棍亂揮,試圖攻擊在場人員,所幸警消經驗十足,將毛毯裹在阿婆身上強制送醫。回歸社區,一直是精神疾病患者控制良好後的目標,蔡長哲說,患者長期治療下其實和一般民眾無異,去機構化、朝向社區醫療邁進是國際趨勢,台灣近年也設立工作坊、康復之家、同儕支援訓練等。醫療和在地民間組織合作,織起接住患者的網。落實基礎教育 從小撕下精神病負面標籤影視作品對於精神疾病深刻描繪,引發眾人省思,看似緩緩撕下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實則仍黏有殘膠。蔡長哲說,近年診間碰到一位18歲高三生,罹患重度憂鬱,雖然有病識感,但形容隨時想從學校頂樓跳下,由於患者未成年必須得告知家人,然而,學生卻緩緩地說,父母一定會阻止自己來看精神科,最後是學校老師出面找來家長陪同看診。「這孩子的爸媽頂多才40多歲!」蔡長哲訝異,反映出的是社會仍對精神疾病的不理解,這讓他有感教育重要性。「認識精神疾病應該列入國高中課綱。」他強調,國高中介於罹病的好發年紀,從小教育能夠體察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而除去標籤,這就和感冒生病,看醫生就會好。蔡長哲小檔案學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畢業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內湖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經歷:台中美德醫院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
-
2023-09-01 醫療.眼部
20歲後出現「大小眼」、睫毛倒插…小心是「這疾病」!凸眼症狀惡化 眼球難轉動
年約30歲的陳姓女子,去年開始連續6個多月出現不明原因的畏光、常流眼淚感到不適,雙眼時常紅腫,並且眼球愈來愈凸出。曾經到住家附近眼科診所求診,但症狀持續未好轉,本想到大醫院求診,礙於疫情而暫緩,直到她的眼球轉動愈來愈不靈活、視力明顯下降、出現色差和複視等較嚴重的眼睛問題,當影響到生活時才轉到大醫院就醫,經醫師確診為「甲狀腺眼疾」,透過眼窩減壓手術改善症狀後,生活復歸正常,眼球也不再凸眼。甲狀腺眼疾與甲狀腺疾病有關嗎?常見症狀有哪些?長庚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廖依琳說,甲狀腺眼疾不一定都與甲狀腺疾病有關,但有四成的機率,甲狀腺眼疾是同時伴隨著甲狀腺疾病,最常見是甲狀腺亢進,其次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女性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6人、男性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9人,發生機率不高,全年齡都可能發生,而甲狀腺眼疾常被誤診,甚至未能即時診斷,導致患者延誤治療時機。甲狀腺眼疾常見症狀●眼周軟組織紅腫●結膜紅腫●眼瞼攣縮●限制性眼肌病變:複視、視力下降、明顯凸眼。甲狀腺眼疾症狀2何時會影響日常生活?治療選擇有哪些?廖依琳說,甲狀腺眼疾的症狀都是後天會逐漸出現,以眼瞼攣縮而言,如果20歲以後,眼睛開始出現大小眼、高低眼、露出眼白,又或是睫毛開始倒插都是明顯的症狀,但不少患者會以為是年紀導致的臉部肌肉不平衡,會去割雙眼皮、整形,完全沒有意識到可能是甲狀腺眼疾。廖依琳說,甲狀腺眼疾初期症狀幾乎都會被漠視,等到出現嚴重的凸眼,或紅眼卻無法用藥物改善後,才會有意識。她在臨床上遇到很多患者都是被當作其他疾病治療過好一陣子,到了40歲,甚至60歲才被確診。治療方式得先確定患者是否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通常得先控制甲狀腺素分泌,並給予眼睛藥物的治療。如果患者已經出現嚴重的凸眼,包含有眼窩脂肪增生、眼外肌纖維化、雙眼複視、暴露性角膜炎及壓迫性視神經病變,特別是眼球已經難以轉動時,就必須要立即接受手術治療。當這類症狀發生時,通常六個月到一年半左右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手術治療甲狀腺眼疾仍需醫病配合,才能達最好成效眼窩減壓手術並非是一種新型手術,但近年醫學上可透過電腦斷層3D重組的即時影像,面對已經出現脂肪增生及眼外肌肉肥大而改變的眼窩構造,更精準定位眼窩骨的重要標記,幫助醫師手術中辨識眼窩鄰近的重要器官,像是鼻竇及顱底,爭取最大範圍的減壓空間。廖依琳說,長庚目前已完成多例甲狀腺眼疾的減壓手術,由於甲狀腺眼疾是相對難治的疾病,需要與醫師長期配合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的醫療方針,並改善生活品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29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媽媽曾出現幻覺拿刀亂砍 女兒靠「這方法」逐漸好轉
聽到腎臟病,可能會想到控制不好會洗腎,聽到糖尿病,可能會想到飲食要特別注意,但當聽到巴金森病,你會想到什麼呢?相較於其他慢性疾病,民眾對於巴金森病識能較差,再加上初期症狀難以察覺,造成許多病人在不同門診徘徊,而錯過早期治療時機,因此慢病好日子於臉書病友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原地]中,邀請病友及照顧者分享自身故事,除了增加大眾對於巴金森病的認識,並以過來人帶未來人的精神,鼓勵彼此吸收經驗,以免陷入盲點越走越辛苦。照顧患有巴金森病媽媽22年的凌小唯(化名)分享,她自高中起,每季都帶著媽媽花費8小時,往返桃園、三峽長達15年,並利用時間在車程中補眠。背後支撐他們的是一段互相信任的醫病關係,即使媽媽因為藥物副作用產生的幻覺症狀一度惡化,會報警、持刀亂砍,但在不停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下終究獲得改善;凌小唯也從中悟出,不要總是否定病人的幻覺,反而對病人與家屬較好。22年前凌小唯升高中之際,從建築女工提早退休、55歲的媽媽反應經常手抖,但當時網路不發達,只能憑過往經驗掛骨科求診,而醫師初步研判是巴金森病,建議至神經內科近一步檢查,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醫師認為吃藥無效就不需吃藥的態度,讓兩人感受不好,於是再轉往友人介紹的恩主公醫院。讓母女倆不畏長時間舟車勞頓回診的原因,是為媽媽看診的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長秀,凌小唯回憶第一次門診聽到劉醫師說:「因為巴金森病無法治癒,病程會超過10年以上需要長期抗戰,用藥上以能維持基本生活為目標。」這句話讓凌小唯放寬心,能靜下心來觀察媽媽日常生活是否有困難,若不能維持生活自理就得調整藥物。面對幻覺不放棄 積極回診找尋解方凌小唯分享,8年前媽媽因為藥物副作用開始出現幻覺,自稱看到鬼,經常拿刀砍空氣和報警,導致長照人員不敢來。而一般巴金森病患回診是三個月一次,為了調整藥物,改為每週回診一次,維持近一年後,媽媽的狀況才逐漸穩定,而近期因為媽媽年紀漸長,面對來回近8小時車程過於疲勞,而改至住家附近診所追蹤病情。照顧者經驗分享:出現幻覺別否定除了與醫師密切合作,凌小唯也不藏私分享,「巴金森病人出現幻覺時,如果沒有嚴重到造成傷害,就盡量配合,不要否定病人。」她說,如果媽媽大半夜煮飯,她會轉移注意力,說服媽媽改吃麵包或喝飲料,減少開火的危險,或是媽媽看到鬼在挖牆,就附和媽媽一起觀察。累積22年照顧經驗的凌小唯鼓勵巴金森病人,除了遵從醫囑、保持正向態度外,也要找喜歡的事做,並多多運動,像是現在媽媽早上會去托老中心,與其他人一起上課,情緒因此變得穩定,回家後也願意主動拿助行器練習走動,或自告奮勇打掃當作運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維持病情。【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8-29 醫聲.罕見疾病
健保付SMA背針治療 病友感受兩大不同/天價罕藥來了4
全台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病友約420人,對病友來說,均希望及早接受藥物治療,改善病情。SMA病友、30歲黃彥禎在今年五月獲得健保給付藥物「脊瑞拉」治療,注射約一至二周,再搭配復健治療後,感覺病情獲得改善。黃彥禎說,藥物治療後,明顯感受核心肌群、肌耐力增加,上下車移位時,腳也有力量可以稍微支撐,減輕家人抱上、抱下的負擔。黃彥禎1、2歲開始,走路不穩、常常跌倒,父母帶他前往多家醫院檢查,卻未找出病因,期間透過針灸、按摩等各種方式,希望改善情況。直到小學,經台大醫院確診為患有SMA,隨著病情進展,約16、17歲開始須以輪椅代步,所幸今年五月接受健保給付藥物「脊瑞拉」治療,前兩個月已注射四針,感覺在肌耐力方面有所提升,接下來需每四個月注射一針。SMA是一種漸進性的疾病,為照顧SMA的孩子,對家庭是一項不小的負擔,父母可能有一人要辭掉工作,24小時全心照顧,真的很辛苦。黃彥禎說,如果藥物沒有健保給付,一般家庭是沒有機會自費施打,十分感謝健保給付藥物,讓自己可以受惠。黃彥禎指出,在藥物治療前,核心肌群沒有力量無法挺直身體,或是在移位時,家人抱起,雙腳無力踩地,在開始治療後,感覺核心肌群及肌耐力增加,身體挺直不像以往的費力,在家人協助移位時,腳也有力量可稍微支撐踩地,減輕家人負擔,家人也感受到自己注射藥物後的改變。「SMA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病友的病情隨著時間在退化,及早開始治療能避免病情退化且減輕家人現在的負擔、避免家人及社會未來更承重的負擔。」黃彥禎說,目前仍有許多病友無法用藥,期盼健保署可以持續擴大藥物給付,讓病友們都能接受治療。
-
2023-08-25 醫聲.疫苗世代
編千萬預算守護子女健康 雲林縣國二男生公費施打新型HPV疫苗 降低癌症發生率
不只國二女生可以免費接種兩劑的HPV九價疫苗,雲林縣政府也即將在9月中旬提供設籍雲林縣的國二男生公費接種,預計一年花1200萬,這項超級福利,將嘉惠全縣2,700名國二男生。雲林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雖然資源不夠多,但仍有義務保護縣內國中男女的健康,尤其預防HPV相關感染的疾病及癌症,每人花一萬多元的疫苗經費,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未來是值得的。一坐下來,張麗善就侃侃而談,縣內大大小小的衛生政策,護理師出身的背景讓張麗善對於預防醫學特別在意,「若能從孩子開始保護起,提前防範,減少風險,花多少錢我都願意,尤其疫苗能預防癌症,有時候用錢買健康是需要的。」因此,雲林縣政府在2019開始提供國中女生HPV九價疫苗,領先中央的2022年HPV兩價疫苗提升至九價的政策。2020年美國FDA增加疫苗適應症,預防9歲到45歲,由HPV16、18、31、33、45、52、58型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隔年台灣食藥署也通過HPV疫苗男性的適應症。性行為都是雙向,HPV並不是女性專屬的病毒,性伴侶被感染的機會一樣高。2019年台灣頭頸癌醫學會建議可考慮兩性施打HPV疫苗以預防相關癌症,而雲林縣男性的十大癌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發生率第一,每十萬人口57.71人,高於全國的平均值每十萬人口41.64人。有了科學基礎後,雲林縣政府就開始著手規畫國二男生公費施打HPV九價疫苗的可能性。張麗善指出,當去年政府全面補助國二女性HPV九價疫苗的政策後,我們就把原本自購的經費用於國二男性,目前一年約1200萬的預算,讓全縣國二男生可免費施打兩劑疫苗,減少這些青少年被頭頸癌威脅的可能性,在保護全縣國中女性的同時,對於男生我們也要照顧,預防走在前頭,就能節省罹病後所耗費的高額醫療費用。另外,HPV引起的子宮頸癌,在全球推動抺片檢查及疫苗問世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計畫。張麗善指出,預防子宮頸癌的三部曲,就是安全性行為、子宮頸抺片檢查及HPV疫苗接種,除了疫苗政策外,為了消弭偏鄉的健康識能落差,讓女性出門進預防性的篩檢,也募得一輛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二合一的行動車,提供女性服務員及更隱密的環境,提高雲林縣女性對健康的自主性,也要告訴女性要多愛自己,多照顧自己。目前雲林縣提供一站式篩檢服務,每年約有400個場次,截至今年8月已有21,370人參與衛生所社區篩檢。由於雲林縣幅員遼闊又是農業鄉鎮,交通不便,為了提高服務的品質及篩檢效率,更把4癌篩檢服務直接送到各村里服務鄉親。張麗善也提及,雲林縣也是C肝發生率相當高的地區,在政府吸收篩檢及治療的費用後,我們就撥一些預算用來補助確診者交通費,鼓勵他們出來治療。「以人為本,以民為尊,將心比心,公務人員就不會只做份內事,而是能提供更貼近民眾的服務品質。」
-
2023-08-2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蛇,竟也是「新冠後遺症」!2方法減低皮蛇發生率
新冠疫情後,皮膚科診所「皮蛇」患者湧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今年因皮蛇就診的人數,與往年比起來足足增加兩成,幾乎每天都有因皮蛇求診的患者。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是染疫後輕症,罹患皮蛇的機率增加15%,重症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則增加20%。42歲在科技業上班的男子,6月初確診新冠肺炎,在家休息幾天,很快快篩試劑就恢復成一條線,只是「久咳」伴隨他長達一個月,但才剛擺脫「咳不停」症狀,左眼及左臉,時常不自覺抽動,頭皮也有痠麻感,他以為是加班太累引起的偏頭痛,3周後,眼睛開始刺痛、長水泡,頭皮出現大幅度抽搐,醫師一看診就說「你得到皮蛇了」。皮蛇怎麼來的?源自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根據統計,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過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帶狀疱疹的出現與小時候長過的水痘有關,水痘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的孩童,只要感染過一次,就能終生免疫,但是水痘結痂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發,俗稱為皮蛇。水痘病毒潛藏的位置與未來復發的位置有絕對的關係,藏在人體第五對腦神經,未來會在眼周附近復發;第三對腦神經則反映在嘴巴;躲在腰椎神經第四條到第五條的位置,則會在大腿上復發。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通常皮蛇復發的位置都是在軀幹上,如果長在眼周周圍,較為危險,嚴重者恐失明。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蛇常發生在何種情況?有前驅症狀?黃毓惠表示,皮蛇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民眾身上,大病初癒、染疫過後或50歲以上的長輩等。皮蛇被誘發時,前驅症狀會先出現,患者會感覺到胸悶、腸胃痛或是頭皮麻痛、眼周抽痛等,後續皮膚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些症狀出現大約五天左右,皮膚會開始起紅疹、刺痛,水泡也會跟著冒出來。趙昭明說,如果能在前驅症狀時就介入治療,投藥效果會非常好,等到出現水泡後,才服用藥物,治療時間需至少需要歷時一個月左右,才能完全改善症狀,且有些患者會因此留下「神經痛」的症狀,這種神經痛起來非常嚴重,恐長達半年到一年,患者甚至會因此失眠,需要投入更多治療。延伸閱讀/皮蛇有多痛?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看詳細運動+帶狀疱疹疫苗 降低罹患皮蛇機率黃毓惠表示,皮蛇與免疫力好不好呈現正相關,想要避免皮蛇上身,要盡可能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不要太過疲累,不要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的運動頻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能增加心肺功能,可以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趙昭明表示,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僅需施打一劑,可有七成的保護力,效力維持七年,新款的帶狀疱疹疫苗,需施打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三個月,保護力可達九成,效力也是維持七年。曾罹患過皮蛇也建議可以施打,至於施打過疫苗後,皮蛇還是出現,是否要再打第二次的疫苗,黃毓惠說,尚未有證據需要施打兩次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建議施打過一次疫苗即具有保護效力。哪些人是罹患皮蛇的高危險群?1. 50歲以上2.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或罹患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3. 曾罹患新冠肺炎4. 代謝症候群患者5. 過勞或壓力過大族群(資料來源/趙昭明醫師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5 焦點.元氣新聞
工作與生命何者重要?颱風地震下的記者,蕭彤雯揭露媒體界危險職業的真實面貌
風雨交加,危險處處,這是記者工作的日常。當大家躲避颱風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挺身前往追蹤颱風的蹤跡。海邊成了我們的工作戰場,站在那裡,我們必須冒著強風,面對滔滔海浪,不斷向大家報告風勢有多大、浪高多少,同時再警告著不要靠近海邊。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公眾保持安全。蕭彤雯前主播在《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一書中道出了這份感慨,記者的工作不僅是辛苦,更是高風險的行業。我們不得不不斷面對各種危險情境,勇敢地涉入水中,拍攝那些充滿風險的畫面。這是我們作為記者必須堅守的使命,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真相,究竟背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記者的辛苦和努力?水深脖頸記者遭逢洪患考驗,攝影機跨風浪奮力求生還記得當年臺北縣汐止林肯大郡崩塌,整個社區泡在水中,我和攝影記者為了拍攝內部畫面,咬著牙涉水而過。那個水深可不是只到膝蓋或是腰部,是到達我的脖子、我的下巴!不會游泳的我真的是拚命在採訪。攝影記者跟我一樣,但他手上還多一臺超重的攝影機,必須高舉在頭上,因為機器一碰到水就泡湯了。集集大地震之夜旅館瞬變危樓,記者慌忙逃命親歷震撼一刻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我在南投採訪,住在唯一還有空房的、但已經傾斜的一家汽車旅館裡。半夜突然又來了個規模超過六的大餘震,我們嚇得奪門而出,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向一樓平地(當時南投的汽車旅館,都是一樓當車庫,房間在二樓)。等到餘震結束,我們再也不敢回去房裡,因為本來就已經傾斜的旅館,被這個大餘震震到鋁門窗整個變形,關都關不上。隔天那棟旅館就被拉起封鎖線,成了危樓。倫敦的恐慌地鐵爆炸無處不在;四川的驚魂高樓成為夢魘出國採訪一樣危機四伏。當我在倫敦採訪地鐵爆炸案時,我跟所有倫敦人一樣擔心,不知何時又會爆出下一個炸彈攻擊。當我在中國大陸的四川採訪汶川大地震時,我們跟當地人一樣,半夜在外面遊蕩,因為不敢上高樓睡覺。當我赴日採訪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時,因為所有交通幾乎全斷,我們費盡千辛萬苦,靠著沿途搭日本人的便車,終於挺進北邊災區。福島核能外洩命令撤離,東京機場躺地等航班沒想到剛進災區,立刻接到當時我在壹電視的主管─總編輯陳裕鑫的電話:「彤雯,你們趕快想辦法撤出來,因為福島發生核能電廠輻射外洩。雖然你們人在北邊,但我們還是擔心可能會有影響,所以趕快回來。」於是剛抵達海嘯重災區的我們,在拍了所有我們能拍攝到的素材後,又得想辦法回到東京,搶機位回臺灣。這趟出差整整三天、我只睡了不到八小時,其中三小時還是最後跟所有急著想離開日本的當地人,一起躺在東京機場地上,邊等候補邊睡。同行記者可能罹癌郵件通知;輻射關聯未證實但告知不過這趟日本採訪卻還沒劃下句點。兩三年過後,壹電視易手,賣給了年代集團,我最敬愛的總編輯陳裕鑫先生回到《蘋果日報》擔任即時新聞社長。某日我收到他的一封郵件,提到當初跟我一同前往日本海嘯災區採訪的《蘋果日報》記者,前陣子發現自己可能罹癌。雖然尚未確診,也無法證實與當年去日本採訪可能受到的輻射汙染有關,但他覺得還是有義務告訴我這件事。收到癌症疑慮內心揪緊;確認健康未讓家人擔憂我必須老實說,當下聽完,我有點擔心。因為當時回臺灣後,雖然我所接受的輻射檢測數值都在合格範圍,但世事難料,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好在幾天後,陳社長捎來好消息:那位同仁已經確認不是癌症,要我放心。這些事,我從未告訴我的家人,因為知道他們一定會非常擔心。身為新聞工作者,這是我必須承擔的風險。敬業有度新聞非生命代價;明天或意外,誰先來未知但年紀愈大,愈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一則新聞,是值得用命去換來的。」我仍是認真負責的新聞人,我絕對會在我能力範圍內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做滿。但我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敢沒穿防彈背心就直衝槍戰現場;敢冒著不小心滑倒就可能滅頂的危機,徒步涉水進入被淹沒的災區。看過這麼多的重大災難、接觸過無數的生離死別,我愈來愈珍惜自己的生命、愈來愈愛我的家人。因為我知道:明天和意外,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本文節錄:《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3 醫聲.癌症防治
強化癌友心理支持 衛福部8月底開會擬訂心理腫瘤指引
癌症病患確診後,除了疾病造成身體不適、藥物治療副作用等,巨大的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心理腫瘤學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同時是國健署癌症防治委員,日前建議政府應針對癌症病人心理問題制定相關政策,衛福部長薛瑞元要求國健署、健保署、醫事司、心理健康司、照護司等,盤點各自現有及未來對於癌症相關政策,將於今年8月22日召開會議,朝擬訂定「心理腫瘤強化效益指引」方向,期許強化心理腫瘤照護。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現行很多醫院成立癌症資源中心、領航計畫、癌症個管員等,不過部長十分重視癌症病人心理健康照護,因此希望找各司署,統合現有政策,以國健署來說,主要做早期預防、篩檢,若篩檢出疾病後,盡快接續治療。針對心理腫瘤指引會議,預計會討論初次罹癌、罹癌過程、安寧照顧等不同階段,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補強,進行檢討以及擬改善策略,以及給付經費支持來源。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0萬人罹患癌症,吳昭軍表示,我國2003年通過癌症防治法,而癌症也屬於慢性病一種,除了急性、感染疾病屬於疾管署範疇,其餘疾病防治都屬於國健署。而4大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因子皆類似,過去是一個疾病推出一項防治計畫,但政府希望做整合,及早從慢性病開始預防。以代謝症候群來說,有5項風險因子,包括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這些危險因子可透過健康檢查找出異常數值,民眾在家也可透過皮尺、血壓計,量測腰圍及血壓。國健署與健保署去年起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凡是在20歲至64歲的民眾,可就近於基層診所,由醫療團隊針對不健康生活型態,提供戒菸、戒檳、營養、運動等專業指導,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習慣,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吳昭軍說,代謝症候群會產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如果可以早期防治,及時回頭,就能避免疾病產生,「慢性病和癌症一樣,希望不要發病,而非及早確診或治療」。
-
2023-08-23 醫療.心臟血管
超市手推車、會員卡能發現癌症、心臟病?國外研究:常買「2樣東西」潛藏罹癌風險
國外有研究發現,將心電圖偵測裝置放置在手推車上,有助隨時檢查自己心臟狀況,如果大規模應用,還可能減少心房顫動和中風死亡案例現代人生活忙碌,有些人可能沒有時間定期做健康檢查,直到中風後才知道自己罹患心房顫動。現國外有研究發現,將心電圖偵測裝置放置在手推車上,有助隨時檢查自己心臟狀況,如果大規模應用,還可能減少心房顫動和中風死亡案例。超市手推車,發現購物者的心臟問題根據《BBC》報導,一項研究試驗將超市手推車的把手上裝上特殊傳感器,可以幫助發現隱藏的心律狀況,以及潛藏的中風風險。英國利物浦的研究人員要求當地商店準備經過改造的手推車,這些手推車會掃描顧客購物時的握力脈搏,以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後來有超過2,000名購物者使用了它們,在2個月的研究中,有39人被診斷患有「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AF)」,後被轉介去看心臟科醫生。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LJMU)的首席研究員伊恩·瓊斯Ian Jones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顯示了在不擾亂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對大眾進行健康檢查的潛力。」「我們接觸的購物者中,近三分之二都樂意使用手推車,而絕大多數拒絕使用手推車的購物者都是因為匆忙,而不是擔心受到監控,這表明這個概念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且值得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進行測試。」瓊斯說。什麼是「AF」?它危險嗎?「AF」的英文的全名是Atrial Fibrillation,即「心房顫動」,指心臟跳動不規則或混亂,導致心肌在收縮之間無法正常放鬆,患者可能會有脈搏不規則、快速或心悸等症狀,但也有人沒有任何症狀,直到做健康檢查時才發現。心房顫動會增加心臟血栓的風險,進而導致中風。根據資料,心房顫動影響著英國超過100萬人和全球4000萬人的健康。試驗結果在愛丁堡舉行的歐洲心臟學會會議(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ference)上公佈,研究過程中,有10輛手柄上帶有傳感器的手推車(類似於健身房健身器材上的傳感器)被放置在4家設有藥房的超市中。購物者會被要求握住把手1分鐘,如果檢測到心律不齊,店內藥劑師會再手動檢查他們的脈搏,並記錄心電圖 (ECG) 心跡,然後由心臟病專家進行檢查。受試者共有220個,結果發現,其中有115位沒有顯示心房顫動的證據;59位被發現患有心房顫動;39位診斷不出;46位讀數不清楚。如果沒有檢測到不規則的心跳,研究人員就會手動檢查他們的脈搏,其中又有10人被發現患有心房顫動。商店會員卡竟有助發現卵巢癌!有另一項研究顯示,通過會員卡數據追蹤購物者購買的商品,可以幫助發現那些患有早期癌症跡象的人。一項研究顯示,通過會員卡數據追蹤購物者購買的商品,可以幫助發現那些患有早期癌症跡象的人。研究者發現,經常購買非處方止痛藥和消化不良藥物的人,呈現較高的卵巢癌風險。由於卵巢癌常常被診斷出時已經為晚期,沒有可靠的篩查檢測,腹脹等症狀也很容易被忽略,或是容易與其他常見、無害的病症相混淆,因此卵巢癌又被稱作「沈默殺手」。卵巢癌常見症狀包括:1.胃腫脹2.消化不良3.盆腔或腹部疼痛4.食慾不振或進食後很快感到飽5.頻繁小便菲奧娜的故事菲奧娜·墨菲 (Fiona Murphy) 25歲時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罕見的卵巢癌並接受治療。幾年來,她一直患有胃痙攣和消化不良的問題,其他醫生一再認為這可能是腸道激躁症。「在我被診斷出卵巢癌之前,我必須依賴胃藥生活,沒有胃藥我就無法離開家。」菲奧娜說。「我的症狀很模糊,但頻繁且持續。」後來經過檢查,才確診為卵巢癌。現年39歲的菲奧娜,目前一直在幫助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團隊進行相關研究。「我想幫助開展這項研究,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如果我的癌症早點發現,我可能會少做手術,並有更好的生育選擇。我想幫助那些和我處境相同的人。」菲奧娜說。資料來源Supermarket trolleys reveal heart problems in shoppersShop loyalty card data may help spot ovarian cancer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肺腺癌的兇手在廚房!譚敦慈:煮菜時多這2個動作,讓油煙不再毒害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3 醫療.感染科
「食腦變形蟲」檢驗出爐,地下室積水惹禍!阿米巴原蟲有剋星,戲水注意5件事降風險
【2023/08/22編註】疾管署8/22公布親水館環境檢驗結果,55件水體檢驗皆陰性以及1件地下室積水陽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該處積水非親水設施用水,感染源仍無法確認 ,但評估民眾無暴露風險。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補充,池水全數都是陰性,業者有定期換水當時個案使用的水也排空了,但是再次換水的水質是陰性,目前評估對所有人工水域只要在水中自由有效餘氯持續保持在1至3 mg/L,就可不用擔心原蟲感染。》看詳細新聞時隔12年,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再現時隔十二年,我國再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個案發病前曾兩度至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為感染源頭,不過仍待確認。專家呼籲,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但機率遠低於1%以下,不用恐慌。重點是,若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防食腦變形蟲,戲水注意5件事1.室內戲水選擇有氯氣消毒的泳池。2.泡溫泉的溫度偏低要小心。不要去野溪溫泉。3.戶外戲水,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盡量別去。4.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5.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北部個案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在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初步疫調顯示,該名北部女性個案於7月21日至7月24日兩度前往某室內親水設施戲水,但疾管署仍在釐清感染源。起初醫院通報為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為國內第二起確診病例,第一例發生在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而死亡。【延伸閱讀】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室內親水設施感染?業者不解:每天都有投氯新北衛生局接獲通知後,已請業者預防性停業並進行環境清消。根據《聯合報》記者致電業者,業者表示,設施每天都有投氯,氯含量約在1.5ppm左右,且其他教練、學員每天都來「天天泡水」,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對個案發生此事感到不解。專家看法疾管署:阿米巴原蟲好發夏季 監測各國有零星感染案例曾淑慧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引發腦膜腦炎,約有七天潛伏期,如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監測資料顯示,一九六五年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五年來,僅在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出現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十例,美國每年約五例,集中於七、八月;去年泰國、今年印度有零星感染案例。李秉穎:感染「嗜腦寄生蟲」死亡率高達99%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李秉穎以「嗜腦寄生蟲」來形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自鼻腔進入人體,感染腦部組織,引發腦膜腦炎,致死率遠高於腸病毒、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李秉穎指戲水水域可能會有內格里阿米巴這種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若是從鼻子吸入引起腦膜腦炎,目前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死亡率相當高、高達99%。盡量不要去沒有消毒的水域玩,而海水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黃高彬:對付食腦變形蟲,僅特定抗黴菌藥有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本次事件的食腦變形蟲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野生微生物,大多在流速不高或靜止的小池塘、小湖泊,在海水或含「氯」的水中都不容易生存,因此主要為淡水中的自然界微生物。「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的入侵大腦的途徑是『鼻腔』。」黃高彬指出,通常微生物侵入大腦,若從口腔、耳朵進入都不會到達中樞神經,通常從鼻腔進入,透過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最終抵達大腦中樞神經,導致疾病。最初症狀與腦膜炎非常相像,皆為發高燒、嘔吐等,因此相當困難區別診斷,但它的發病時程相當迅速,待到後續診斷出來,多已是末期,死亡率接近100%。黃高彬表示,食腦變形蟲活動力很強,會導致全部腦組織被破壞,破壞力相當強,而人體的腦組織像豆腐一樣,輕易就被破壞了。同時,一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都「無效」,僅特定抗黴菌藥物有些許效果,但臨床使用經驗尚少,難以證實藥效;若被感染者運氣好,感染量微小,才有機會存活,否則通常會因為延誤就醫導致死亡,通常急救也救不回來。溫泉溫度偏低要當心 靜止湖泊、河川也別靠近「泳池一般都是安全的,泡溫泉只要溫度夠高也不必擔心。」黃高彬說,若溫泉的溫度偏低就要小心,尤其野溪溫泉等;若為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也都可能有微生物的危險。一般游泳池都會投氯殺菌,氯濃度過高雖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黃高彬說,食腦變形蟲的相關案例在全世界都相當罕見,民眾不必太過緊張。此次被懷疑是感染來源的室內游泳池,是否為業者引用到自然界的水源、水源被汙染都有可能,或是水中氯濃度過低未達標準,也可能導致微生物存活。莊定武: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 嗆水後出現3症狀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表示,近10年,全球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明顯增加,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南亞,近年陸續都有案例,學界分析與氣候暖化有關。食腦變形蟲並不是因為暖化而大量繁殖,牠們普遍生存於自然界,但暖化更適合牠們生存。新北30多歲女性個案主要是在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感染。莊定武表示,國際上大多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大多是在湖泊、野溪等,但美國也曾發生過有民眾在室內游泳池感染的案例,主因是泳池的管線老舊引起,因此不管是室內或是室外游泳,都有可能感染,但是得強調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機率非常低,機率遠低於1%以下。莊定武表示,食腦變形蟲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即使碰觸到鼻腔,人體本身還是有免疫系統可以阻擋,進入到腦部,還有一層系統,要感染「沒這麼簡單」。通常會感染的民眾通常是免疫系統不佳、脆弱族群等患者,如果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認識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後死亡率達99%。患者為何感染?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國內有多少病例?以下整理疾管署QA為您解答:Q: 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哪些地方會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A:內格里阿米巴(Naegleria))為環境中自由營生的單細胞阿米巴原蟲,有40餘種,其中只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會感染人類。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淡水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飲用溫泉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而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阿米巴原蟲怕「氯」,室內泳池多會加氯消毒,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比較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Q:人如何受到感染?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例如進行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的活動時,將鼻子或頭部浸入受汙染的水中,男孩的風險可能增加,可能與與喜好玩水活動有關,但原因不明。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並非人傳人傳染病,不用擔心患者感染後造成傳布。Q: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如何診斷與治療?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的水而受到感染。蟲體由鼻腔進入人體後,經由嗅覺神經進入大腦,引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的潛伏期、症狀、診斷方法與治療狀況如何?A: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潛伏期可從1至7天,平均為5天。一開始症狀包含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出現幻覺,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達99%。實驗室診斷可採集腦脊髓液,並以疾管署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是常見的疾病嗎?有多少確定案例?A:1965年於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主要發生於夏季,以7至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也有零星感染案例。國內於2011年有一例確定個案。今(8/9)發布的病例是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資料來源.疾管署.美國疾病管制署CDC
-
2023-08-2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在不得已的病況中 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
一位在丈夫去世後持續守護兒孫、又以健身開拓人生的奶奶,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初期,全家上下手忙腳亂。一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當醫師向她宣告罹患淋巴癌,在診間突然昏倒。雖然迅速甦醒,卻暫時不打算找自己家人前來陪伴,因為她的母親,幾天前才確診失智。那位學者,就是我的朋友,醫學人類學家劉紹華,但她這回的田野不在涼山,而是醫院與日常生活的角落。 2018年末,我與紹華共同的朋友轉達,她想來我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的門診聊聊,詢問如何掛號。不久,我們在診間見面了,我得知她的癌症治療即將完成,精神卻進入低潮,但我不認為那是憂鬱症,更精確地說,即便貼上憂鬱症的標籤,對她也不會有甚麼好處。之前與後來的事,我們在紹華剛出版的《病非如此》知道更多。紹華如預期恢復健康,展開新生;劉媽媽的病況,亦無意外漸漸退化,情緒卻比病前放鬆,全家的凝聚力也比以前更好。無論是癌症、失智症,從來就不只有一種樣貌、一個階段,或一類處境,紹華以她身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類學者的特殊觀點,提供獨特的疾病經驗敘事與分析,還有為新書起名字的朋友,更是畫龍點睛地告訴讀者,「病了,並非一定如何」。身為一個母親、父親先後罹患癌症及失智症的女兒,同時是投入癌症病人心理照護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我完全同意紹華的觀點。多年來,傳媒、網路與書籍不僅傾向傳遞失智引起的恐懼、絕望與悲情,還一味宣揚抗癌的戰鬥精神,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令我深深不安。因為身在臨床第一線,我見過太多病人和家屬,不僅要面對疾病與治療帶來的變化,還得受困、受挫、甚至因周遭刻板的反應與不理解而受傷。我感謝紹華,寫下自己、母親以及家人一起因疾病產生的生命變化,無論是互動調整,或是關係熟成,一路讀來,我不僅感受到她「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還有她的體貼與細心。例如第三章的〈十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正是她以親身經驗,為平淡的癌症衛教文章加上最好的註解。隨著時間推移,紹華與劉媽媽一家,順利挺過COVID-19疫情。劉媽媽因暫停治療活動,加速失智退化,又因疫後重新參與,稍有恢復。然同樣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家父,經此一疫,已無法回到日照中心。明知家父發病較早,病程理應先一步進入下個階段,我卻讀來分外感傷----看來,身為父親的照顧者,一路走來,也該「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推薦閱讀】●劉紹華《病非如此》 大塊文化出版╱2023年●和信醫院雙週刊318《10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2016年
-
2023-08-20 醫療.新陳代謝
同樣是澱粉,白飯和稀飯升糖指數差異大!糖尿病患留意3指標
案例故事1已是糖友10年的蔡先生說,確診糖尿病時,自己還不太相信,因為平時甜食、飲料吃不多,但對於澱粉類很重視,尤其是白飯每天一定會吃,且一吃就是兩碗,還會吃麵條、麵包等食物。因為工作需要體力活,他認為這樣吃才能補充更多能量。他說,患病後每天早上量血糖,白米飯再也不敢多吃,飯量減半,換成冬粉、燕麥消化餅等,飲食順序會先從蔬菜、肉開始,最後才吃澱粉。為降血糖要強迫自己吃不愛吃的食物,還好近幾年血糖穩定,飲食習慣也改變許多。案例故事2陳小姐的糖化血色素為13.7%,遠高於標準值6.5%,檢查出糖尿病後,開始吃藥、飲食控制。因怕食物太油都過水洗、幾乎不吃精緻碳水化合物,選擇低GI值的澱粉代替,如藜麥、糙米等,現已瘦8公斤,加上持續運動,3個月前糖化血色素降到7%,現在則降到5.5%,過去因糖尿病引起的視力退化也漸漸好轉。她計算每日澱粉攝取量,以「211餐盤」為標準,意即一餐吃2份蔬菜、1份魚肉蛋豆腐、1份飯、十穀米、糙米、地瓜等澱粉,且晚餐不吃澱粉,僅以蔬菜跟肉類為主。進食順序則是肉配菜、菜配飯慢慢吃,含醣量高的水果盡量不吃。澱粉並非吃越少越好,控制血糖要依個人情況調整。這幾年的飲食趨勢,常聽到「澱粉吃越少越好」,輔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郭常勝說,不管是一般人還是糖尿病患者,都不是「越少越好」。若想控制血糖,最重要的是質與量,品質意味多吃低升糖指數(GI值)、天然以及原型食物;份量則依照每個人的身高、體重、性別及運動量,由營養師客製不同的菜單,才能好好控制血糖。一樣是白飯,稀飯糊化程度高,升糖指數就更高。郭常勝說, 一般人平日的醣類攝取量占整體50至60%,但糖尿病患者需減量到45至50%。而澱粉升糖指數的高低也跟食物精緻程度、纖維含量、糊化程度有關,如白麵包、麵條、白飯等屬於精緻澱粉、高GI食物;調理方式也會影響GI值,若切得越細、烹煮越久糊化程度越高,就算同為一種食物,GI值也不同,如稀飯GI值比白飯高。郭常勝指出,GI值70以上為高GI飲食,包含白飯、馬鈴薯、西瓜、洋芋片等;55至70之間為中低GI飲食,義大利麵、糙米、南瓜、香蕉等落於此;55以下則為低GI飲食,如聖女番茄、芭樂、綠色蔬菜、蘋果、全穀食物、豆類、海鮮、肉類等。減肥者吃澱粉,可參照糖尿病友飲食規範。至於糖尿病患者如何計算澱粉份量,郭常勝指出,醫院營養師會客製化病人每日攝取量,並提供工具、衛教資訊,或是能夠用哪些食物代換,讓民眾了解「一份究竟是多少」,及怎麼吃才能降血糖。此外,雖然糖尿病患者吃的種類及份量需挑選、節制,但他認為「吃的順序差異性不大」,畢竟都吃進肚子裡,血糖都會升高。至於減肥者的飲食建議,郭常勝說,幾乎可以參照糖尿病飲食方法,畢竟該法強調控制份量、挑選食物品質,可說是多數人也適用的健康餐。而現今盛行的168輕斷食,他認為僅適合執行一、兩周,且若在8小時進食時間暴飲暴食,恐有反效果。糖尿病患食物代換範例熟悉飲食代換,糖尿病友也可享用美食,只是得先對六大類食物有基本認識。舉例,如果今天吃了比較多番薯,或喝了幾碗綠豆湯,那白飯就應減量,以此類推,即為食物代換。.全穀雜糧類:每份含醣量為15公克,每天應攝取2至4碗。1份=1/4碗飯=半碗稀飯=一片蘿蔔糕=1/2碗南瓜=1/3個饅頭=1/4個蕃薯或芋頭.水果類:每份含醣量為15公克,一份為一顆棒球大小,每天攝取量為2份。1份=半根香蕉=1個奇異果=2個蓮霧=9顆櫻桃=1個柑橘=1個柳丁3方式判斷GI值.精緻程度加工程度愈高的食品,GI值就愈高,如精製白米、白麵條。.纖維含量纖維含量越高的食物,GI值相對較低,如糙米、燕麥。.糊化程度調理方式會影響GI值,切得越細、烹煮越久、糊化程度越高,GI值就越高,如白稀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9 醫療.新陳代謝
40歲男性注意!過了此年齡易痛風 高危險族群、成因、3大類型1次告訴你
健保署最新統計,國內痛風患者近百萬人,平均每23人就有1人痛風,其中男性就占了4分之3。食藥署表示,如為急性或慢性痛風,必須服用藥物緩解症狀,但部分患者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不必用藥,但應找出病因,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60歲族群占比最高! 痛風成因、高危險族群這裡看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為痛風的人數,108年95萬394人被確診為痛風,109年為96萬2643人,110年則來到97萬9803人。痛風人數眾多,7成痛風患者年逾40歲,60歲族群占比最高,接近24%,可視為中老年男性的常見慢性疾病。食藥署表示,尿酸形成與人體的嘌呤代謝有關,當攝取的食物含有過多的嘌呤,暴飲暴食、大量飲酒等因素,容易導致血液中的尿酸升高,形成結晶,囤積在身體關節各處,就像無數的碎石與針尖卡在其中,令人痛不欲生。痛風該如何區分?盤點痛風3大類型痛風可分為下列3種常見的類型:▸1.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當血液中驗出尿酸過高,但無明顯症狀時,通常不需用藥治療,但須找到發生的原因,予以控制。一般來說,空腹血中尿酸濃度的正常值為男性3.0至7.0mg/dL,女性2.5至6.5mg/dL。▸2.急性痛風:治療方式以用藥為主,常用藥品包括,秋水仙素、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這些藥品的效果快速,通常在服藥後症狀會立即緩解。▸3.慢性痛風:按時服用抑制尿酸合成劑(如Allopurinol及Febuxostat)、增加尿酸排除劑(如Benzbromarone、Sulfinpyrazone及Probenecid)、尿酸分解劑(如Pegloticase)等。另應改善飲食習慣,避開高普林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逐漸鹼化體質。另少吃甜食或炸物,每日飲用足量的水。痛風病患如何選購尿酸檢驗產品? 選購3步驟1次看食藥署提醒,痛風病人應遵照醫師醫囑,規律服用藥品,定期監測血中尿酸濃度。平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為自身健康把關。另建議,以尿酸檢驗產品來測量體內的尿酸含量,無須出門,就可監控病情。值得注意的是,尿酸檢驗試紙及儀器等產品皆為醫療器材,必須領有衛福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在選購尿酸檢驗產品時,請牢記醫材安心3步驟:1.認:認識尿酸檢驗試紙、檢驗儀及採血針(筆)是醫療器材。2.看:選購尿酸檢驗產品時,請至領有販賣業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的店家,勿於來路不明的地方或網站上購買。購買前,應先確認產品是否標有衛福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並刊載完整標示內容,包括產品品名、批號、製造日期、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及廠商名稱、地址等資訊。3.會用:使用前詳閱產品使用說明書,了解正確使用方式及相關限制。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6 醫療.新陳代謝
空腹血糖總是破百,恐進入糖尿病前期!「做好10件事」能逆轉
在還沒有被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段時間叫做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階段。糖尿病前期的診斷通常是透過測量空腹血糖濃度或葡萄糖耐糖試驗來確定的,以下是常見的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 判斷糖尿病前期2方法1.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通常在100毫克/分升(mg/dL)到125 mg/dL之間。2.葡萄糖耐糖試驗:在這個測試中,會先空腹飲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溶液,然後在2小時後測量血糖。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是2小時血糖在140 mg/dL到199 mg/dL之間。逆轉糖尿病前期10件事糖尿病前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採取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可以幫助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包括透過健康飲食、適度的運動、減少體重、控制血壓和控制膽固醇等方式,來改善血糖控制,這些措施皆有助於延緩或預防糖尿病的發展。1.健康飲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選擇低糖、高纖維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瘦肉、魚類、堅果和豆類的攝取,並避免高糖食物、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2.控制體重:如果超重或肥胖,減輕體重可以幫助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3.定期運動:增加體力活動有助於降低血糖,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游泳。4.紓解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影響血糖,嘗試透過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來減輕壓力。5.充足睡眠:確保每晚都能有足夠的睡眠,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6.限制飲酒:飲酒應適量飲用,因為過量飲酒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7.定期檢查血糖:按照醫師建議進行定期血糖監測,以確保血糖水平在正常範圍內。8.戒菸:吸菸可能加劇糖尿病風險,因此戒菸可以對改善健康狀況有積極影響。9.藥物治療:在一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考慮開處方藥物來幫助控制血糖,但這通常是在生活方式改變無法足夠控制血糖時考慮的選項。10.與醫師合作:固定回診,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人化的治療建議。延伸閱讀:.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要預防糖尿病上身,甚至「逆轉」糖尿病前期,醫師表示,臨床上確實有病患相當努力,即使在診斷出糖尿病後,努力監測、運動、控制血糖,回歸到一般人的正常值範圍。營養師提醒,台灣人飲食習慣中的手搖杯、水果都是血糖控制的風險因子,尤其「果汁」更是血糖殺手。》看更多糖尿病預防方式糖尿病前期會有什麼症狀?醫:未透過定期檢驗難以察覺。根據統計,111年度健保支出疾病排名中,糖尿病以402億點位居第3名。同時,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預防糖尿病上身,成為台灣的健康課題。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怡瑄表示,一般人空腹血糖約在70至100之間,若高到100至160就屬於「血糖偏高」;飯後血糖要在140以下為佳,糖尿病患者則會高到200以上,不過標準值仍得視患者年齡而定。林怡瑄說,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察覺,除非血糖飆到300以上,導致嚴重意識不清、昏迷,否則都得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得知。一般健檢多檢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無法掌握,也無法及早因應,若家中有血糖機定期追蹤,才有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採取積極作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曾受訪指出,許多人提到糖尿病會聯想到吃多、喝多、尿多,但出現這些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雖未達糖尿病標準,已屬糖尿病前期,須即早控制血糖以免惡化。糖尿病前期定義症狀不明顯,但有「三多」:喝多、吃多、尿多。空腹血糖介於100-125 mg/dl、飯後兩小時140-199mg/dl,屬前期糖尿病。換言之,糖尿病前期是一種血糖高於正常數值但不足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健康狀況。》看更多糖尿病疾病發展糖尿病前期會增加心臟衰竭、中風和其他疾病等併發症風險!根據2023年刊登在《柳葉刀區域健康-歐洲》(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期刊的研究顯示,血糖升高的人,即使患有糖尿病前期未達糖尿病標準,其罹患中風或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30%至50%。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近43萬名英國生物銀行的參與者數據,這些人的血糖頻譜範圍包括血糖值在「正常」範圍內的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員發現,血糖數值在正常範圍內時,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越低越好」。與血糖數值正常的人相比,血糖數值最低的人患任何形式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要低10%。另一方面,血糖升高低於糖尿病標準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0%,而血糖升高低於糖尿病標準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0-50%。除此之外,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其風險則增加了一倍。研究主要作者Christopher Rentsch博士表示,結果發現心臟病風險不僅限於確診為糖尿病的人,患有糖尿病前期的男性和女性也受到顯著影響。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正常血糖範圍內,較低的血糖數值似乎更能預防心臟病。英國糖尿病協會Lucy Chambers博士表示,該項研究提醒我們,長期高於正常的血糖數值會損害血管,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這種影響不僅可以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看到,也可以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上看到。 整體而言,該項發現與2021年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相符,該分析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其他薈萃分析研究也表明,與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降壓藥物的非糖尿病患者其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類似的下降趨勢。【延伸閱讀:胰島素阻抗有哪些症狀?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糖尿病前期一定會得糖尿病嗎?可以恢復正常嗎?糖尿病的成因相當多元,林怡瑄提醒兩大高危險族群,第一是有家族病史,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中有糖尿病史者,得特別注意自身的血糖控制,並觀察是否為飲食生活習慣相近,導致的高血糖。第二個高危險群則是生活上少運動、飲食高油高糖者。「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林怡瑄說,患者在只要能好好控制飲食、規律運動,調整生活習慣,絕對有機會讓血糖回到正常數值。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撰文提醒,糖尿病前期雖然大多沒有症狀,不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沒有調整生活型態,或遵守飲食控制以及規則運動,仍然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千萬不可忽視。如何控制糖尿病前期?醫: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游能俊曾受訪表示,若是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仍可透過部分的藥物以及飲食控制、運動改善體重後,有機會讓葡萄糖耐受不良症不進入到糖尿病階段。糖尿病前期的藥物主是要使用「二甲雙胍」,游能俊表示,二甲雙胍已經在臨床使用60多年,可以減少發生血管病變的機率,該藥物也有治療心血管疾病、肝癌、乳癌等效果。部分患者對於自己是糖尿病前期,還得要服藥會感到困惑,但這是能降低血糖值的第一線用藥。除了要搭配藥物使用,游能俊表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若體重過重,最好減重7%,一個星期至少要累積150分鐘運動時間,且不得連續兩天都不運動。運動不建議只仰賴有氧運動,可多接受些重量訓練。整體而言,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運動頻率要比一般人高,建議從事中強度運動,最好是每天30分鐘。年紀較大的民眾,若無法做中強度運動,在公園走路要加快速度、走到流汗。【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如何執行糖尿病前期的飲食控制?進食順序:青菜→蛋白質→澱粉類,水果飯後吃。糖尿病前期的飲食控制非常重要,美兆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王筱婷建議,血糖忽高忽低會導致所謂的「血糖震盪」,過程中容易生成脂肪,血糖控制要以「穩定」為目標。建議三餐避免吃白米飯、蛋糕麵包等「精緻澱粉」,進食順序上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類;水果安排在餐後進食,空腹吃容易使血糖飆升。「雖然建議少吃精緻澱粉,但並非不吃飯。」王筱婷提醒,不吃澱粉不代表血糖不會上升,油脂類食物也會使血糖升高,但通常是在飯後2至6小時內;澱粉類則是飯後2小時內會造成血糖上升,要從「總量」進行控制。同時,澱粉也是身體利用效率最高的能量來源,可以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較不會造成血糖飆升。【延伸閱讀:控制血糖並非難事!研究揭在這個時間點以前吃完飯可能有幫助】糖尿病前期有哪些食物應該避免?醫:「果汁」對血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林怡瑄提醒,有糖尿病風險的民眾,三餐烹調應少油少鹽,減少喝手搖杯的次數,「果汁」對血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成人建議一天兩份水果,但打一杯果汁的水果份量遠高於兩分,除了糖分過高,纖維也不足。有人覺得點「無糖珍奶」比較安全,但當中的珍珠是澱粉類,且會用糖熬煮,最好避免。王筱婷說,人體吸收液體食物的速度遠快於固體,新鮮水果打成果汁不但變成液體,同時纖維也被截短;市售果汁不僅糖分可能超標,其中人工添加物更可能危害身體;牛奶中的「乳糖」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即使無糖拿鐵也會讓血糖產生波動。林怡瑄說,逢年過節難免有月餅、綠豆椪等中式或西式糕點,都是「熱量炸彈」,又甜又油。家人團聚不妨「控制份量」,以分享、減量的方式進食,或選擇減糖月餅、代糖糕餅等,最重要的還是要「減量攝食」。林怡瑄表示,糖尿病前期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這時胰臟仍可分泌胰島素,但身體的肌肉、脂肪等組織卻沒辦法妥善利用,讓血糖進入細胞內,體內胰島素濃度又過高,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典型病徵。長期下來,胰臟恐衰退更加嚴重,因此會開立口服降血糖藥,幫助患者減少胰島素阻抗的發生。【資料來源】.Raised blood sugar levels link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Prediabetes Increases Risk of Heart Failure, Stroke and Other Conditions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內容:如果不幸從糖尿病前期進入糖尿病,可以來到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有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邀請糖友現身說法、分享經歷之外,亦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有糖尿病也要好好過日子。●EP.1 我有在飲食控制了,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EP.2 聽說運動可以治百病?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EP.3 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
-
2023-08-10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陪癌友創暖心記憶
三十歲,是怎樣的流水年華?阿嘉說,三十歲那年,他的朋友大都在追逐愛情,結婚生子,喜獲麟兒。不然,就是工作穩定或積極創業,努力打拚美好的未來。只有他,永遠記得三十歲那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日子,準確來說,應該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悲傷歲月」。父親罹患大腸癌,家中陷入危機阿嘉個性溫和善良,甚得父母疼愛。退伍後找了份穩定工作,也有位不錯的女友,就這樣過了幾年平凡快樂的日子。二十七歲那年,爸爸覺得食慾不振、血便、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得了大腸癌,簡直是晴天霹靂!爸爸個性木訥、心地寬厚、孝順、具責任感,一肩挑起全家經濟,還義務擔任柔道老師,免費輔導民眾學習武術,不僅是全家支柱,也是他最崇拜的人。那時聽從醫師建議,開刀切除腫瘤,回家休養,他曾帶女友回家探視,爸爸還催著他們趕快完成終身大事,好讓他抱抱孫子。阿嘉想想,畢竟還年輕,隔幾年再看看吧!三十歲那年,爸爸慢慢感覺全身骨頭痠痛,身體虛弱。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已經癌症末期並轉移到全身骨頭了。他簡直不敢相信!原本以為自己能夠跟一般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讓爸爸享受含飴弄孫的日子,沒想到病情惡化這麼快。剛開始醫療人員為了避免病人與家屬舟車勞頓,會帶著志工到家裡探視病情,更換藥物或管路。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志工Mommy常來看看爸爸,她的幽默風趣、善良體貼,陪伴爸爸度過許多疼痛煩悶的日子,後來兩人成為好朋友,還會一起唱歌解憂!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最後,爸爸決定住進安寧病房接受專業照顧。選擇安寧,讓自己有尊嚴的走「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嗎?」「住進安寧病房,是否表示放棄一切治療呢?」「親朋好友是否會責怪兒女不孝?」儘管阿嘉心中充滿不捨與懷疑,仍是跟爸爸說:「是否再拚一拚?看看還有沒有機會?」他多麼希望爸爸能長命百歲,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爸爸卻豁達表示:「這輩子有你們,兒女孝順,夫妻感情不錯,朋友很多,我已經很滿足。手術和化療,都努力過了,不要再折騰我啦。人生最後能順心順意,有尊嚴的走,就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就這樣,爸爸生命最後那段日子,是在安寧病房平安度過的。安寧病房裡有卡拉OK中心、精油服務及高級按摩浴缸等設備。爸爸常到卡拉OK中心與志工一起歡唱,那在音樂聲中陶醉的模樣,彷彿盛年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朋友雲集時般開心快樂!記得有次安寧病房舉辦聖誕節活動,父子倆人偕同參加。主辦單位除了邀請專人表演節目,還有志工準備各式點心與水果,溫馨感人。有位護理人員幫他們拍照,父子倆同時開心比出「勝利」手勢。只是沒想到,這張珍貴的相片,卻是父子倆這輩子最後的紀念。泛黃的相片,擺放在案頭上,好似追憶難忘時光!自己意外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那陣子,在醫院陪爸爸住院時,阿嘉覺得聽力莫名減弱。「是不是太累了?」趁著爸爸午休空檔,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一檢查,疑是鼻咽癌第四期。怎麼會這樣呢?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突然的噩耗,自己也嚇呆了,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對父母啟口?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女友,訴說內心的驚恐與徬徨無依。女友聽完,竟說:「那我們結婚吧!我們一起面對。」女友的情深實在感人,可是女友的媽媽卻執意反對。天下父母心,這也不能怪她父母。他說,誰願意將女兒送入這麼艱難的未來?阿嘉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無法想像,倘若結婚後有了孩子,萬一日後病情惡化,留下孤兒寡母,沒有依靠,怎麼辦?思前想後,茫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最後乾脆心一橫,含淚斬斷情絲。無緣啊――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那女孩,找到幸福的歸宿!待醫師確診後,幫他安排四十次電療,一切,聽天由命。內心的衝擊,無望的未來,與電療造成的疼痛、飲食困難及各種副作用,那真是一段痛苦、孤單又無奈的日子!死神永遠帶走了爸爸!阿嘉永遠記得那一天是他接受第三十六次電療的日子,還有四次就可以完成整個療程。可是爸爸卻等不及他完成電療。當他做完第三十六次電療,回到家裡抱著爸爸冰冷的身體,忍不住嚎啕大哭、痛哭流涕,無法自己!爸爸已經永遠離去,而自己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只是,他記得答應過爸爸,要好好照顧逐漸失智的媽媽,這是他最重要的責任,也是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他按時回診追蹤檢查,但是日子卻過得渾渾噩噩,好似孤魂野鬼一般。有時候開車到山上亂逛,有時到海邊望著滾滾大海發呆。想找人傾訴內心的痛苦鬱悶,卻不知該說給誰聽!如今回想起來,也不知道那幾年是怎麼過去的。直到五年後醫師提醒他,體內已經完全沒有癌細胞,他才豁然驚醒――原來,還活著!彷彿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重獲新生,走入志工行列想起以前陪伴爸爸住院的日子,以及爸爸在卡拉OK中心唱歌時開心陶醉的模樣。就這樣,他走入安寧病房擔任志工,參與各項臨床服務,並每週邀請病人與家屬到卡拉OK中心歡唱解憂。算起來,在安寧病房默默當志工,也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我記得有位八十五歲的阿嬤,到卡拉OK中心來散散心,我們為她演唱好幾首閩南語老歌,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後來我問阿嬤:「有沒有特別想聽什麼歌?」她偏著頭,想了很久很久。「有一首布袋戲老歌,好像叫什麼、什麼玫瑰?」「是〈黑玫瑰〉嗎?」當年的我,也是小小布袋戲迷,每當布袋戲電視演出時間一到,我們幾個蘿蔔頭就會搬張板凳,靜靜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金光閃閃的偶像出現。那時候,真是緊張刺激,盛況空前啊!「對!對!對!」她高興地猛點頭。我記得看過方瑞娥小姐在電視上演唱〈黑玫瑰〉時痛苦的表情,傷心欲絕,令人動容。所以我努力模仿她唱歌的樣子,一副深情痛苦,悲傷得支撐不住快要倒地的模樣。不知道是我唱得太難聽,還是模仿得太好笑,只記得那位阿嬤咧著大嘴,露出閃亮亮的金牙,開心地從頭笑到尾。雖然我唱得不好聽,可是她卻熱情十足,從頭到尾一直大力鼓掌,那快樂的容貌,感染了大家的心情,全場歡笑連連。阿嬤笑著對我們說,她已經二十幾年沒有聽過這首歌了!阿嘉則在一旁癡癡楞楞地望著阿嬤,那神情彷彿看著久違的故人一般,孺慕之思溢於言表!陪伴病人和家屬,創造溫暖記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乳癌末期病人。當我看著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鼻導管,呼吸費力的她,以及陪病床上酣睡的獨生女兒時,內心實在非常捨不得。因病人虛弱怕吵,也不喜午時強烈的陽光,看護遂將落地窗的窗簾拉起來,整個病房顯得幽靜昏暗,只聽得氧氣「嘶嘶」的流聲。或許病房內的氣氛太沉悶。午後,外公牽起小孫女的手,到卡拉OK中心來逛逛。可愛的小女孩約莫十歲左右,剛開始面對許多陌生的大人,有些害羞。我們鼓勵她,不妨試試看。後來她拿起麥克風唱了好幾首歌,如五月天、張惠妹及蔡依林的歌,甚至還唱起英文歌,越唱越起勁。我們都好驚訝,小小年紀,潛力十足!她說在學校裡和補習班下課時,同學們都會一起大聲唱著許多流行歌曲。這原是屬於她的無憂歲月!「小女孩的媽媽病情如何?」阿嘉悄悄問我。我默默搖搖頭。「這女孩怎麼辦?」只記得阿嘉憂心忡忡地說。我看了他一眼,在他憂心難過的臉龐上,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即將失去父親的男孩,內心的擔憂與茫然。卡拉OK中心開放時間即將結束時,病人與家屬陸陸續續離開,回病房休息。「妳繼續點歌,想唱多久就繼續唱,沒有關係喔!」阿嘉對著小女孩說。小女孩不知道我們有休息時間,開心的點點頭,繼續一首又一首不停唱著。外面的街燈一盞一盞亮起來,黑夜漸漸籠罩黃昏!我永遠記得那個下午,寬敞的卡拉OK中心,彷彿是小女孩個人演唱會,觀眾席上除了親愛的外公,還有志工Mommy、真姐、阿嘉與我。小女孩又唱個半小時,外公才牽著她的小手回病房去。目送他們倆一大一小牽手的背影,依稀聽到小女孩甜甜撒嬌聲:「阿公,我今天好開心喔!」陪伴癌末媽媽的日子,小女孩已經許久不曾如此開心歡笑!真希望,她能一直開心歡笑、快樂無憂。當天阿嘉徵得阿公同意,錄下小女孩唱歌跳舞的影像,拿到病房讓她的媽媽看。媽媽看見女兒手執麥克風高歌快樂的模樣,一面點頭微笑,也一面流淚。「沒想到這孩子這麼會唱歌啦!」「下次我也要陪她一起去唱歌。」只是,這微小的心願,卻永遠無法完成……。天公疼憨人,療癒內在心事記得初識阿嘉,沉默寡言且不善言語,也不善歌唱(持續進步中),始終納悶他為何堅持卡拉OK服務組組長一職?某天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建立卡拉OK服務組,每週定時服務嗎?」我默默看著他,不說話。他說:「因為我爸爸住在安寧病房的時候,他最喜歡唱歌!」當年,阿嘉爸爸走得匆忙,來不及看到兒子完成終身大事,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是心頭的遺憾。至於那個無緣的女友,則是阿嘉埋藏在心底,永遠難以訴說的最大遺憾吧。無奈,佳人早已綠葉成蔭子滿枝。只能說,造化弄人啊!阿嘉相信,爸爸在天之靈的守護,他才能陪著九十歲失智的媽媽,平安度過晚年。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之後各地幼兒病例將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新預防策略啓動 大幅減少RSV重症風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隸屬於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8月3日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該療法將是兒童免疫接種計畫中第一種被動免疫治療,這也意味著,Nirsevimab將被列入預防嬰兒RSV感染的常規醫療措施之一。多家知名藥廠投入心力 守護嬰幼兒健康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即時正確診斷。延伸閱讀: 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 威脅不輸新冠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之一,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台灣尚未核准上市,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現有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對於國際最新RSV疾病防治趨勢外電報導,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RSV單株抗體新療法的效果可持續5到6個月,與現有策略相比,不僅防護效果可持續比較久,防治費用也節省許多,期待台灣的孩子可盡早蒙受其利。陳伯彥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本土RSV大約每兩年會有大流行,在2020年與2022年便有許多群聚的案例,通常會在中秋前後發生面對RSV來勢洶洶,未來可擁有更多新選擇。延伸閱讀: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
2023-08-09 醫療.心臟血管
總是疲累,小心是心臟引起!826聽心音,找心病,讓心更健康!
「醫師,我最近很容易疲勞、胸悶、體力很差,走幾步路就很喘,怎麼會這樣?」一位年約70歲的阿伯因為容易疲勞、體力差等症狀就醫,看診時,當醫師用聽診器仔細傾聽他心音,驚覺他的心跳聲音不對勁,疑似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問題,馬上安排進一步檢查,才終於確診。聽心音 是醫師問診重要一環在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在台中榮民總醫院擔任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的李文領診間,常遇到像上述阿伯這樣的病例,後來在李文領的建議下,他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當主動脈瓣功能恢復正常,這位阿伯的全身血液循環明顯改善,整個人很快就從精神萎靡、穿著稍微不整轉化成神采奕奕,穿著講究,走路也抬頭挺胸、精神抖擻,前後差距之大,令李文領印象深刻。李文領指出,對醫師來說,「聽心音」是基本功,也是問診流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聽心音,可獲得許多寶貴資訊,像中高齡病患常見的主動脈瓣狹窄問題,就可以透過聽心音迅速揪出,只要一確診,就有機會透過手術進行治療,經過治療,多數病患都可恢復健康、正常生活,像這位七旬病患,就是透過「聽心音、找心病」問診流程,搭配適合療程而重獲新生。聽心音及早發現病灶 才能減少心衰竭、心猝死遺憾主動脈瓣狹窄是退化性疾病,屬於瓣膜性心臟病一種,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腎功能不好的病患,也都是高風險族群,對這問題,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心臟血液打不出去,就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造成種種症狀…」李文領分析,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主動脈交界處,就像一扇門,可影響心臟至主動脈血流,一旦主動脈瓣出現狹窄、功能異常,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干擾,全身血氧供應不足,自然就容易產生容易疲勞、胸悶、易喘、體力差等症狀。「對看診醫師、就診民眾來說,聽心音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李文領進一步解釋,隨主動脈瓣狹窄情況惡化,病患會開始呼吸喘,有時爬幾階樓梯、走幾步路就累,甚至出現心臟衰竭、心因性猝死等重大危機,當病灶開始出現而病患還沒有感覺,醫師就可藉由聽心音及早發現異常,盡早展開治療。全台多家醫院 826攜手「聽心音、找心病」為了提醒所有科別醫師、民眾有關「聽心音」的重要性,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推動在8月26日於全台北中南東多家醫院聯合舉辦「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其中台中榮總更是共襄盛舉、積極響應。李文領表示,當天台中榮總在台中科博館右側廣場特別安排聽心音義診活動,衛生主管單位也會共襄盛舉,民眾只要到現場,就可以接受專業醫師聽心音服務,而聽心音包括傾聽心臟的心跳頻率、有無雜音等,像主動脈瓣狹窄病患的典型心雜音就與正常人很不相同,只要醫師仔細傾聽,一定可以聽出差異,如果有心雜音,現場就會安排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測。醫界呼籲:趕快把握黃金時機 及時掌握心臟健康!透過826「聽心音、找心病」活動,民眾也可初步了解自身心跳與心臟健康情形,以台中榮總所舉辦的活動為例,當天也會安排病友現身說法,民眾便可體認到聽心音真的可以找出心病,當發現異常,也可及早就診、擬定治療方針,並展開治療,讓人生重新翻轉,生命也可以更多采多姿。.「聽心音 找心病」義診活動 主辦醫院名單:新北輔大、淡水馬偕、板橋亞東、林口長庚、台中榮總、嘉義榮總、高雄榮總、花蓮慈濟等.各家醫院時間地點資訊,歡迎至活動網站查看▸ https://bit.ly/3QiFbk0.「聽心音 找心病:遠離瓣膜疾病」FB粉絲專頁:https://pse.is/55h76n
-
2023-08-09 醫療.心臟血管
起床姿勢改變眼前突然一片黑?姿勢性低血壓常見4原因,「一妙方」可緩解
早上起床時,眼前突然感到一片漆黑或昏倒,當心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表示,當姿勢改變,從坐姿轉為站姿、從床上平躺起身後,如果血壓明顯降低,眼前出現一片漆黑,即為典型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 姿勢改變血壓就降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直立性低血壓,據統計,台灣姿勢性低血壓患者破百萬人,45至65歲患者占該年齡層總人數約5%;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各約2至3成同時合併姿勢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血壓調控主要由交感神經負責,當坐姿改變為站姿後,若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與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定義:根據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衛教資料,血壓下降的程度低於正常值,可因性別、年齡、體型而異,成年人若多次測量血壓,其收縮壓在90至100mm/Hg以下,舒張壓在50至60mm/Hg以下,即可定義為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定義: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的4大常見原因原因1:坐姿改為站姿一般人坐著時血液多在下肢,上半身血液較少,蘇彥伯表示,當改變姿勢站立時,身體會有代償作用,血壓不會降低,但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等患者,改變姿勢時血壓就會明顯降低。使用荷爾蒙藥物或心絞痛患者服用放鬆血管藥物等,也可能讓原先血壓調節能力不佳及血壓偏低情況,於改變姿勢後更為嚴重。原因2:鹽分攝取過低姿勢性低血壓也與鹽分攝取過低有關,王宗道指出,當鹽分攝取過低時,血管內的水分會流失,造成血壓不穩定,可能使姿勢性低血壓情形惡化,因此飲食不應太過清淡,但高血壓患者仍需注意鹽分攝取不宜過量。原因3:水分攝取不足夏天高溫或激烈運動後,一定要多補充水分。蘇彥伯說,如果水分攝取不足,會增加姿勢性低血壓的好發機會。住院患者最常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狀況,建議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下床時最好有人攙扶、姿勢轉變速度慢一點。原因4:長期缺乏運動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也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蘇彥伯提醒,平時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利用重量訓練強壯核心肌群力量;久坐的上班族、駕駛員,建議可穿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回流,或睡覺時把頭墊高10至20度,不要完全平躺,以避免起床姿勢為大角度變化,有助血壓穩定。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後 「一妙方」可緩解症狀蘇彥伯指出,姿勢性低血壓因人而異,症狀可能不會馬上發生,有時會延遲10至20分鐘以上,輕微症狀為頭重腳輕、頭痛、眼前突然一片黑、肩膀僵硬疼痛等;症狀嚴重會出現突發性昏倒,若患者心血管品質不佳,姿勢性低血壓也可能誘發心絞痛。一旦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可於5至10分鐘內快速喝水500cc,有助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如何確診?如何針對病因來治療? 「了解自己有無姿勢性低血壓,並不困難。」王宗道表示,民眾可以先坐在椅子上量血壓,量完後站起身來,測量一次站姿的血壓,並間隔一、兩分鐘後再量一次,如果發現站姿的收縮壓低於坐姿達20毫米汞柱以上時,即為姿勢性低血壓患者。蘇彥伯指出,臨床上會讓患者在診間更換不同的姿勢,加以測量血壓,但當患者症狀不明顯,又研判應是姿勢性低血壓時,就會利用傾斜床檢查進行診斷,同時測量血壓、心跳、血氧變化等,再進行確診。姿勢性低血壓治療,須對症下藥。蘇彥伯說,巴金森氏症或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必須先治療原有疾病,若是藥物引起就調整藥物。他曾收治一名姿勢性低血壓婦人,進一步詢問發現,她患有高血壓卻因服用降血壓藥物劑量過高所致,隨後調整降血壓藥物劑量,婦人的姿勢性低血壓也獲得緩解。姿勢性低血壓是否會引起心臟疾病?蘇彥伯說,此情形較為少見,但仍有少數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時,可能會影響心跳,出現心跳變慢、停止,會有短暫、突然昏倒的情形,必須透過詳細檢查才能發現。哪些人是姿勢性低血壓的高危險群?●年逾60歲,患神經退化疾病、特別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服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的高血壓、攝護腺肥大患者●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患者●飲食太過清淡者●喉癌患者放療時,勁動脈可能因此受損●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長期臥床住院患者資料來源/王宗道、蘇彥伯,製表/沈能元
-
2023-08-09 醫療.消化系統
不只男生會得!彎腰、咳嗽、提重物下面痛,小心是「這疾病」!症狀、成因、治療一文看
女性腹股溝疝氣2,345人,比例約8.23%,而且大部分為20歲以上的女性(1,651人),佔70.40%20歲林小姐,近幾個禮拜來發現右腹股溝有凸出物,偶爾會隱隱作痛,但躺下來時會消失,站太久或用力的時候又很明顯。由於問題反覆,造成生活上的不適,更擔心是否長了腫瘤,到泌尿外科就醫後,初步理學檢查發現右腹股溝疑似有一顆小雞蛋從體內往外凸,躺下去即消失的情形,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腹股溝疝氣」。後來林小姐接受了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由於手術傷口小又不太疼痛,當天晚上就下床活動,隔天就順利出院回家休養。一周後回診檢視手術傷口癒合良好,同時腹股溝的膨出物已不見,也不會感到不舒服,總算解了心頭之患。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指出,女性腹股溝疝氣比起男性來說的確比較少見,由於有症狀卻摸不到的腹股溝疝氣往往都很難被診斷。因此容易被忽略。終其一生,50位女性當中會有1位會有腹股溝疝氣,相反的男生則是5位當中會有1位。根據2021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統計資料顯示,腹股溝疝氣就醫人數為28,481人,其中女性2,345人,比例約8.23%,而且大部分為20歲以上的女性(1,651人),佔70.40%。什麼是腹股溝疝氣?根據博愛疝氣專科醫院衛教文章,「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腹壁肌肉的缺損若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在出生前自行閉合,就會有腹股溝疝氣,大部分的腹股溝疝氣都是這樣發生的。成人疝氣有90%都是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的一種疝氣,而且男性罹患的機率比女性高出許多。 而腹股溝疝氣依照成因及結構,分為「間接型腹股溝疝氣」及「直接型腹股溝疝氣」。一般腹股溝疝氣摸起來像個圓形的腫塊,而且有可能會疼痛或有灼熱感。疝氣需要經過好幾個禮拜或好幾個月才會形成,或突然在舉重物、咳嗽、用力或大笑之後發生。腹股溝疝氣不會自行癒合,一定要用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發生率?林才揚醫師表示,女性的腹股溝有圓韌帶,其功能是固定子宮,但當有一處的弱點產生時,腹腔內的結構或器官就會透過這縫隙鑽出腹壁外而造成凸起,就是所謂的「疝氣」。比起男生的腹股溝的精索來得細,所以比較不會有東西凸出去,也因此女性的腹股溝疝氣較少見,不像男生的腹股溝疝氣是因為經常提重物或長期腹內壓過高所致。女性腹股溝疝氣的危險因子目前還不明確。有些研究指出有家族史或頑固性便祕的女性會有比較高的發生率,不過多運動可以減少疝氣的發生。1、 各人種發生比例不同,黑人約10%,黃種人約7%,白人約5%。2、 在台灣,8%的70歲以上男性罹患腹股溝疝氣。3、 在台灣,嬰幼兒、青少年的發生率是7%,且男女發生的比例相近。4、 在台灣,成年人罹患腹股溝疝氣的男女比約為9:15、 屍體解剖顯示人類的腹股溝疝氣罹患率約17%,只是有人終生都不會發作。(以上數據為博愛疝氣專科醫院30年7萬例的統計結果)腹股溝疝氣的原因?間接型(先天性)腹股溝疝氣:男生在出生前,睪丸會從腹壁上的腹股溝孔道下降至陰囊定位,因此留下腹股溝環,若這管道沒有閉鎖而呈開放狀態殘留下來,將造成腹腔和腹壁、乃至陰囊間有一個相連的通道(疝氣袋),因此腹腔內的器官如腸子或網膜等可藉由這個通道進到腹壁,造成腹壁突出,甚至進到陰囊,引起陰囊腫大,這疝氣袋多與腹腔相通,腹水也會流至疝氣袋中,所以常會合併陰囊積水,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青年(25歲前)絕大多數為「間接型疝氣」。女生腹股溝疝氣95%為間接型腹股溝疝氣,成因類似男性間接型腹股溝疝氣,疝氣袋由腹腔延伸到腹壁並走在圓韌帶的旁邊,造成腹股溝處鼓起。直接型(後天性)腹股溝疝氣:腹股溝區是腹壁先天性最薄弱的區域,老化更易導致腹股溝內環鬆弛、腹股溝處的腹壁薄弱或缺損,加上導致腹壓增加的狀況或疾病(如心臟衰竭及肺氣腫而長期咳嗽、攝護腺肥大須用力解小便、便秘或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等),使腹腔內容器官鼓突造成,多發生在中老年男性。臨床上亦有間接型和直接型同時發生者,約佔成人0.5%左右,稱pantaloon型。腹股溝疝氣有什麼症狀?1、小兒疝氣症狀:小孩不會適當表達症狀,全依賴父母的警覺性。新生兒和小孩會因出生時有先天性的疝氣袋而罹患腹股溝疝氣。有的小孩只是比較會哭鬧,但常是父母親在為小孩換尿片或洗澡時,才發現腹股溝有隆起或陰囊鼓脹造成陰囊兩邊不等大;有時是當小孩哭泣、咳嗽、劇烈運動或大便用力時,才能見到腹股溝或陰囊有明顯的鼓脹,但安靜平躺或一覺醒來後,又消失不見了,若發現以上症狀,應盡速就醫診斷。2、成人疝氣症狀:在恥骨任一邊有膨出物,在鼓起部分有灼燒、疼痛感,而且有水腫的情況。在鼠蹊部有疼痛或不適,彎腰、咳嗽或提東西時不適感會加劇,鼠蹊部有牽拉痛或沈重感。有時,當腸子下降到陰囊,男性患者會在睪丸四周的陰囊部位感到疼痛腫脹。女生的疝氣症狀較不明顯,常被忽略。大部分的疝氣鼓起都可推回去,推不回去的就可能變成嵌頓性疝氣。3、老年疝氣症狀:老年疝氣比較特殊,多由老年人體質衰弱造成,脫出的器官以小腸居多,因此摸起來感覺柔軟,退回去時常會伴有咕嚕咕嚕的雜音,而大腸、闌尾、大網膜等亦可能脫出。老年疝氣發生後,老年人還會出現腹痛、腹脹、便秘、抵抗力減弱、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狀。如何診斷腹股溝疝氣?透過體檢可以檢查出是否有疝氣,醫生可能會詢問症狀並檢查鼠蹊部有無突起。在站立的時候,也許看得到疝氣的腫脹部位,若不明顯時則平躺於檢查台上,以食指的掌面觸摸腹股溝,因存在疝氣袋,會有如絲質手套相摩擦的感覺。腹股溝疝氣如何治療?林才揚表示,女性的腹股溝疝氣無論有沒有症狀,一般都會建議手術治療,因為女性皮下脂肪較男性厚,時常無感,而且股疝氣的併發症也較高,時常在手術時發現。將近一半的女性會因此而接受緊急手術。手術方法不外乎是傳統手術或微創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又可以分成單孔或三孔的做法,加上人工網膜的固定可以讓弱點更加牢靠,減少疝氣的復發。疝氣不會自行閉合,必須手術才能根治,若沒有不適合手術的狀況存在,應盡早手術治療。治療疝氣的手術稱為「疝氣修補術」,麻醉方式可分為局部、半身或全身麻醉。小孩腹股溝疝氣在治療上較直接型疝氣單純,不需修補腹壁;傷口位於腹股溝處,靠近腹腔將這個管狀通道綁紮起來,並去除疝氣袋即可。成人腹股溝疝氣的手術方式除了剝離疝氣袋外,尚需同時做腹股溝後壁的修補手術。手術方法有「曾氏疝氣手術法」、「組織縫合法」、「人工網膜(無張力法)」、「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術後提重物、激烈運動須注意林才揚建議,手術後可下床活動來促進復原及恢復體力。傷口周圍或鼠蹊部有瘀青是可能發生的正常現象。咳嗽或打噴嚏時也不必太擔心,只須用手摀著鼠蹊部和傷口就可以減少疼痛感。後續建議至少休養1個月後,才能提重物和進行一些較激烈的運動。女性疝氣真的比較少見,因此在診斷上往往都會比較困難。多數腹股溝疝氣不會有立即危險,不過一旦發生嵌頓性疝氣,就可能會造成腸子缺血性壞死,容易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安全。有鼠蹊部不適的女性,若已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問題後,就有必要到醫院安排超音波來排除疝氣的問題。延伸閱讀:.肚子餓胃痛、吃飽胃會痛?4招分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不只小男生才會得! 便秘咳嗽大笑 都得小心這個病.長期便秘肚子痛竟成腹膜炎!肚子一壓就痛 腹膜炎觸診有2特點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