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9229
筆 文章
-
-
2020-06-06 科別.消化系統
頭暈半年、吐血 診出胃腸道基質瘤作祟
宜蘭一名79歲老翁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嚇壞家人,但奔波多家醫院找不出原因,最後才確診,竟是「胃腸道基質瘤」作祟,及時手術摘除。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老先生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家屬帶他北上求診至少4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上月再次因吐血,到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掛號,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是「胃腸道基質瘤」。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峰年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因症狀不太明顯,不容易發現。老先生就診當天,在診間外嘔吐不止,緊急胃鏡檢查,發現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再手術切除腫瘤。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外科醫師呂長運表示,老先生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保留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便早期治療。
-
2020-06-06 科別.一般外科
坐立難安、屁腫流膿…竟是這個疾病作祟!
18歲的李同學,一年前從台北騎機車到宜蘭遊玩後,疑似因騎車時間過長,尾椎處感到異常疼痛,尾椎部位的皮膚傷口出現紅、腫、流膿等症狀,讓他無法久坐,但遍訪醫療院所卻遲遲找不出病因,令他相當苦惱。李同學起初至大腸直腸外科看診,以為是肛門廔管,但始終未癒,之後陸續看了骨科、神經外科、皮膚科等,都無法確診並根治症狀。直至整形外科才確診為罕見疾病「潛毛症」,經手術切除患部後,終於不再坐立難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潛毛症又稱藏毛竇,是罕見的皮膚上含有毛髮的竇道。最常見於骶尾部、臀裂上方二分之一的皮下感染,通常很難自癒。常被誤診為肛門廔管、局部蜂窩性組織炎感染或皮膚膿瘍。他指出,潛毛症為後天性罕見疾病,常見於男性、體毛旺盛、肥胖者、常坐著工作等。通常於青春期後發病,17歲以下少見,19歲以後者漸增,25歲以後達到高峰,40歲之後就幾乎很罕見。主要是骶尾部臀裂上方受到重力拉扯,皮膚牽扯毛囊底部最脆弱之處,使毛囊破裂造成急慢性膿腫反覆發作,或產生反覆溢出分泌物的竇道,同時伴有與周圍皮膚不相連的毛髮從竇口中生長。若無感染常無症狀,只覺骶尾部凸起,有時感覺疼痛和腫脹。鄭旭棠說,治療上,在急性感染出現膿瘍時,需進行膿腫切開引流,並處理感染問題;若已進入疾病慢性期,則建議進行完整的手術切除,盡量將腔內的肉芽組織和毛髮徹底清除,爭取治癒的機會。在切除同時,也需進行皮瓣轉移手術,覆蓋竇道切除後的裸露區域。此術式優點為病變組織切除範圍最大,透過轉移皮瓣縫合傷口,傷口縫合時張力較小,癒合機率高。
-
2020-06-05 科別.新陳代謝
肥胖者當心 國健署:2成肝癌和脂肪肝有關
肥胖者注意了,國健署統計發現,全台每年1.1萬名確診肝癌患者中,約有2成和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尤其脂肪肝沒有症狀,恐默默危害肝臟,但只要均衡飲食、減肥就能有效改善。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民眾罹患肝癌並非因罹患B、C型肝炎,而是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民國106年全台有1萬1225人確診肝癌,高居10大癌症第4名,其中有2成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說起肝癌,多數人常聯想到B、C型肝炎,卻忽略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脂肪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但因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久而久之造成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林莉茹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相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如脂肪肝)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出3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她表示,目前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只要改變日常生活作息,就能改善脂肪肝,例如均衡飲食、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等。均衡飲食方面,可以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運動部分,林莉茹指出,有氧運動有助減少肝臟中的脂肪,近期研究顯示,體重減輕5%到10%就能改善肝臟內脂肪肝的程度,同時減少肝纖維化。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聽見罕見疾病患者的心聲
【編者按】上星期這專欄以醫學生立場寫出由病人身上學習的臨床醫學心得,這星期我們接著以「病人參與醫學教育」的主題,分別由一位負責醫學教育的醫師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對病人的感激、一位關心教學教育的老醫師的呼籲、以及過去一位病人與大家分享她生病的心情。衷心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鼓勵社會大眾因為了解,而能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幫忙台灣培育更多的好醫師。我是一位23歲的女性,也是一位罕見疾病的患者,我的疾病叫做「肢端紅痛症」。相信很少人聽過這個疾病,它還沒有列入法定罕見疾病中。這樣的病會讓我的手和腳非常非常的痛,當我還小的時候,我也不知道這是罕見疾病,只知道和爸媽說我的腳好熱,我的父母也不覺得奇怪,只覺得我對熱的忍耐力比較低。大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發病,一開始只會感覺到熱,後來才漸漸的嚴重起來。大約國二時開始感覺到痛與熱,但是那時是間歇性熱痛,有一段時間是正常的,大約十五天是一個空白的期間不會痛,就像一個循環一樣,但是上了五專之後這個循環不見了,而是一直感覺到熱、一直感覺到痛。這個時候我和家人說,他們才感覺到這樣好像不正常,便帶我去看骨科,骨科的醫生一直以為是足底筋膜炎,所以用了很多物理的療法,好比說電療、腳底的熱敷等,但這些都令我更痛苦,因為我的腳不能碰到熱。即使做了骨科的物理治療之後,熱痛還是常常發作。直到我看了一個日報上面的報導,有一個人和我的症狀一模一樣,我才找到李醫師,經過他的診斷以及基因檢測後確診,這個就是罕見的「肢端紅痛症」。這個病在生活上給我帶來很多困擾,好比說我不能穿整個包覆住腳的鞋子,只能穿涼鞋或拖鞋,我也不能穿襪子,因為腳會發熱讓我感到疼痛,這個痛非常的難受,若是痛的指數有1到10分,1是最低,10是最高,我覺得最痛應該有到8分。在五專就學的期間,因為這個病非常的罕見,體育課時因為穿包鞋會很難受,我拿著醫師的診斷證明,和老師說明我上體育課的不方便,但是老師一直覺得我是在裝病,還是要求我要和其他人一樣上體育課。我現在依然非常討厭那一位老師,因為我是五專二年級的時候給他看過那一份診斷證明,結果他在我五專五年級的時候竟然問我:「你要不要去大一點的醫院看?」這句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裡,因為我已經到台大總院這個醫學中心去看了,而我的主治醫生也是教授級別的,他還想要我去更大的醫院看,代表這位老師根本沒有好好的看過我的診斷證明。這樣的病也給我的人生帶很多的衝擊,好比說我也想正常的談戀愛,我想和正常人一樣結婚,但是這個病讓我自卑的待在家裡,遇到心儀的人也不敢去追,因為擔心自己配不上他,讓覺得自己無法結婚生子,因為這個病有很大的遺傳機率,有時候看著別人其實心裡很羨慕,難過到會想掉眼淚。這樣的病在生活中給我的困擾還有讓我無法出國。我想要去冷的國家會擔心有暖氣我受不了,但是高溫的地方我的腳也是受不了,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讓我放心的去玩,而且要是在國外發病,我也無法好好的處理,所以我從未出國過。我在前面有提到過,我讀護理,當護理師不會沒有工作,薪水也很好,但是我偏偏生這這樣的病,腳沒有辦法久站,也無法跑來跑去,以至於我無法勝任這項工作。我一直很苦惱,不知道不做這項工作的話我能做什麼,因為從出社會開始我就忍著痛,每天上班都要吃止痛藥,直到後來生病外傷去住院才停止。現在我不想要再吃止痛藥上班,想要轉行,但苦惱不知道能做什麼。因為這樣的病時常發作,常發痛發熱,而且吃了止痛藥大多都沒有效果,要吃到鴉片類的止痛藥,但是那可能會上癮,而且副作用很大,也不敢常常吃。我的主治醫生曾說過,這樣的病大約要等到中年,手腳的小神經比較退化時才不會感到這麼疼痛,但我現在才23歲,我還要等好久,要是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都不能工作,我該怎麼辦?因為生這樣的病所以常常有想不開的念頭,真的也有去做過,那個時候是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拉了我回來,因為在想不開時,我曾經和他說了一些希望他好好活的話,他覺得我不對勁才去找我、把我送醫院,其實到現在我還是有時候可以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有時候又不能,一直這樣子反覆使我深感痛苦。每當看到別人穿著漂亮時很羨慕,看到有男朋友可以好好地談戀愛時很羨慕,看到可以好好的出國時也很羨慕。我因生這樣的病無法穩定工作,也常擔心父母將來老了要怎麼辦,我要怎麼去撫養他們。我的媽媽因為我這個病常請假在家照顧我,尤其在我住院的期間,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他。因我這樣的病是罕見疾病,所以我也無法買醫療保險,只能自己多存錢。住院期間的費用我媽媽幫我負擔,但是我好擔心他老了要怎麼辦、沒有錢要怎麼辦!我的家庭沒有非常富裕,我這樣子無法工作的情況已有一年多了,還好姐姐偶爾會給我生活費,但是姐姐總有一天會嫁人,對於未來我很不知所措。對於我紅腫熱痛的處理,只有物理方法,好比沖冷水或是泡水才最能有效的止痛,但是這樣會對皮膚造成傷害,而且濕氣也會讓我病情加重,以至於我會和蜂窩性組織炎分不清,這樣很危險。當這個病發作時,吃一般止痛藥沒有太大作用,必須吃鴉片類的止痛藥,例如嗎啡,也讓我覺得自己的藥越吃越多,健康卻越來越走下坡。我知道媽媽一定也很難過生到我這樣的孩子,其實說真的,有時心裡會生氣,會怨她為什麼要生下像我這麼不正常的孩子,讓我這麼痛苦,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不願意。我很感謝媽媽在我感到生病不舒服的時候都陪著我,也很感謝我的外婆、還有姐姐,在我沒有工作的時候都無條件地支持我。我很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感謝他們的支持,也感謝他們不嫌棄我。(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4/20)
-
2020-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新冠肺炎死者少 學者提X因子引關注
在這一波疫情中,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每百萬人口死亡率明顯比歐美國家來得低,讓曾獲諾貝爾獎的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提出「X因子」(factor X),受到許多研究者關注。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在這一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日本截至3日止,每百萬人口死者7人;亞洲國家每百萬人口死者大多維持個位數,例如確診病例多的中國僅3人、新加坡4人、印尼6人。反觀死亡病例數全球最多的美國,每百萬人口死者327人,英國及西班牙死者都是580人,歐美主要國家大都是3位數。至於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在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會出現這麼大的落差,有人認為,可能跟過去曾有類似的冠狀病毒在亞洲流行過,造成一部分民眾免疫;也有可能是因為人種等因素造成基因資訊相異等,但並沒有決定性證據。山中在官網指出,如果能夠弄清楚「X因子」,應該就能運用在未來的防疫對策戰略上。哈芬登郵報(HuffPost)日文版網站日前報導,山中列出幾個可能是「X因子」的候選名單,包括「配戴口罩及每天洗澡等高度衛生意識」、「很少擁抱、握手及大聲對話的生活文化」、「日本人的基因要素」、「曾接種卡介苗疫苗等某些公共衛生政策影響」、「2020年1月止,曾受到某些病毒感染的影響」等。山中提出的「X因子」也受到學者及政界關注,例如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5月25日談到為何日本能比海外其他國家減少死亡人數時說,「跟歐洲不同,可能跟有X因子有關吧」。日本網友說,到底什麼是「X因子」?如果真的有這個東西,希望早點弄清楚;也有網友說,日本死亡率低的主因,可能跟文化及衛生有關。
-
2020-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加坡再添517人染新冠肺炎 累計近3萬7000起
新加坡衛生部今天通報,境內新增517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絕大多數是住在宿舍的外籍移工,另有15起社區病例,都是先前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全國累計確診病例達3萬6922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加坡是東南亞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星國衛生部下午表示,新增確診病例中,絕大多數是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根據目前調查,新增病例包括15起社區病例,其中2人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其餘13人是工作證件持有者。衛生部指出,這15起社區病例都是先前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目前都已被隔離;他們都沒有出現症狀,經由採檢才確認感染。新加坡因爆發移工宿舍大規模群聚感染,政府大量檢測移工,自4月初以來,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幾乎都維持數百例;過去一週的每天新增確診人數介於300多至600多人。近來疫情趨於穩定,2日起逐步解封,分3階段恢復經濟活動。昨天新增569起確診病例中,有7起是社區病例,「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專家分析,這顯示社區中仍存有潛在病例。這7起病例包括5名印度籍男性與一名中國籍女性,他們未出現症狀但都與先前確診案例有關聯。衛生部表示,整體來說,新增社區病例已下降,從一週前平均每天6起降至過去一週平均每天4起。過去2週以來,感染源不明的社區病例穩定維持在平均每天2起。根據衛生部數據,昨天新增407人康復出院或離開社區隔離設施,累計共有2萬3582人康復。目前累計24人病故。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可能是「隔間症候群」
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常以為自己是媽媽手(狄奎凡氏症),在服藥治療後仍持續疼痛,前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是隔間症候群,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手腕疼痛可能是媽媽手與隔間症候群造成,但隔間症候群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後時,會引起平常時的疼痛與爆裂音發生,可與媽媽手做區隔。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又稱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被認為是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患者會在手腕有疼痛感,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容易被誤判,但隔間症候群常常發生在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比較容易發生,男女性發生率沒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丁睿宇說,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動度、手腕的腫脹區域等來正確診斷,且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後時,會引起平常時的疼痛與爆裂音發生,可與媽媽手來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可協助診斷,看到肌腱滑囊發炎的位置來正確診斷。針對如何治療,丁睿宇表示,隔間症候群的治療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以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復健治療可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等,都能逐步改善症狀。
-
2020-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羥氯奎寧防疫效果和安慰劑差不多
美國科學家今天發表臨床試驗結果:在接觸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患者後立刻服用瘧疾治療藥物「羥氯奎寧」,在預防感染上沒有統計數據的顯著效果。美國總統川普一向提倡「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作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用藥,他還自曝自己也有服用。法新社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Minnesota)研究人員針對美國和加拿大821名受試者的實驗顯示,服用羥氯奎寧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效果和安慰劑差不多。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研究人員徵求成人受試者,在2公尺距離內接觸確診病患長達十多分鐘。受試者中有719人沒有戴口罩和護目鏡,被視為「高風險」暴露;其餘受試者有戴口罩但未使用護目鏡,是為「中度風險」暴露。所有受試者在4天內隨機投以安慰劑,或者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的治療用藥「羥氯奎寧」。研究人員發現,在414名服用羥氯奎寧的受試者中有49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率11.83%;安慰劑組的407人則有58人感染,感染率14.25%。然而鑒於受試者數量的實驗規模,約2.4%的絕對差異並不被視為統計上的顯著意義,這意味可能因機率而產生差異。羥氯奎寧組出現副作用的比例為40.1%,安慰劑組則為16.8%,但都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研究作者寫道:「這項隨機試驗並未呈現,羥氯奎寧作為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ost-exposureprophylaxis,PEP)的明顯益處。」
-
2020-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熱門新冠研究APP數據 感染最佳指標在人體這幾處
麻省總醫院(MGH)和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引用ZOE公司開發的病患症狀手機軟體數據發現,大多數新冠病毒測試呈陽性者最常見的症狀是喪失味覺和嗅覺,約占65%。ZOE公司開發的「新冠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軟體收集使用者基本信息和健康背景,會每天詢問使用者情況,如果感覺不舒服,會進一步詢問症狀。在3月下旬推出後就大受歡迎,截止5月底在美國和英國已有370萬人使用。MGH和倫敦國王學院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使用了約1萬8000名已確診新冠肺炎參與者數據,發現患者最常見症狀為味覺和嗅覺損失,而最能預測感染的一組症狀為喪失味覺和嗅覺,加疲勞、持續咳嗽和食欲不振。研究者將這一模型應用到超過80萬名沒有接受過新冠測試的參與者,並確定其中約4萬人可能感染了病毒,占約5%。
-
2020-06-04 科別.精神.身心
有社交障礙 三階段幫助自己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52天本土零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6月7日起,鬆綁生活防疫措施。國人大多歡欣鼓舞迎接解封,但有一群人卻是害怕迎接恢復社交的日子。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近期有一群社交障礙的民眾,頻頻回診,主訴皆是想要逆時中,「不想恢復正常生活」。維持社交距離 症狀變好50多歲的陳姓主婦,長期因社交障礙求診,自從新冠肺炎肆虐,政府要求國人減少外出、戴口罩、避免交談、維持社交距離,她的症狀卻瞬間好了。她不必再被強迫與鄰居們聚會、也不必參加母姊會,人生豁然開朗,原本每個月都得回診一次,如今都免了。但隨著疫情趨緩,許正典說,患者焦慮感隨之而來,一想到又會被鄰居批評「啞巴」、「不懂人情世故」後,連覺也睡不好,上周趕緊回診求助。社交時冒汗發抖、打冷顫許正典說,疫情對原本有社交障礙的患者,儼然是暫時避風港,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們不必面對外面世界,自若地活在安靜的舒適圈中,但隨著疫情解禁,這群社交障礙的患者都紛紛回籠,最近患者愈來愈多。許正典說,社交障礙患者最典型的症狀,當需要社交時,會產生嚴重焦慮,身體冒汗、發抖、打冷顫等,只要不需要社交時功能都正常,因此又別名社交焦慮症,社交障礙患者好發於12歲到15歲之間,少部分成年後出現,第二波好發期在35歲左右,男女發生的比率均等。許正典說,以上述媽媽為例,小時候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當她生了孩子後,得陸續參加家長會、與鄰居互動、帶孩子參加才藝班,症狀漸漸出現,她總擔心自己與他人對話時,說話不得體,也擔心提出的話題會被他人討厭等,逐步出現症狀。調整步調 給自己解封時間面對社交障礙的民眾,許正典表示,除非已影響正常生活,例如嚴重到不敢上課,就必須接受治療,否則僅需調整步調即可,他們心裡會有自己的「解封時間」,別逼著他們一定要跟上眾人步調,周遭的人應給予尊重,強逼他們僅會引起反彈,讓身心狀況更失調。他也建議,有社交障礙的民眾,隨著疫情解封,可以採取「三階段」幫助自己,逐步拉長外出時間,再漸漸邀請熟悉的友人聚會,最後選擇必要性的外出活動,逐漸重回先前的生活模式,若無力調整,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6-04 癌症.肝癌
顏清標三弟也罹肝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
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因肝癌、肝硬化,至高雄長庚醫院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與二兒子顏仁賢配對成功後,捐了3分之2的肝臟救父,換肝手術也十分順利。不到1個月,又傳出顏清標三弟顏清山同樣因為肝癌而住院,正在評估換肝手術的可能性。多年來,肝炎被喻為國病,感染人數達2、300萬人,國健署提醒,年滿45至54歲民眾、40至60歲原住民均有1次肝炎篩檢公費補助,務必接受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如有肝硬化,則每20人,1人會併發肝癌。 根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有13,000多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而肝癌持續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王英偉說,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患者常因此延誤就醫,以肝癌為例,不少人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 在肝炎治療上,我國早已實施B肝試辦計畫,由健保給付B肝藥物或針劑治療。106年則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1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 王英偉提醒,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治療,就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讓自己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致命3部曲。 至於預防上,我國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108年6月1日起,先行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1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 如果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就是40至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肝功能GPT、GOT等檢查。 王英偉說,如果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未來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擴大篩檢對象的可行性。 至於顏清標兄弟相繼罹癌,外界認為,與年輕時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因素有關,王英偉建議,勿過度飲酒,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罹B肝又貪杯! 中年男超慘下場出爐 小酌幾杯無傷大雅? 別僥倖!肝病三部曲就從這裡開始
-
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生活逐步解禁 有人卻焦慮得想要「逆時中」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52天本土零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6月7日起,鬆綁生活防疫措施。國人大多歡欣鼓舞迎接解封,但有一群人卻是害怕迎接恢復社交的日子,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近期有一群社交障礙的民眾,頻頻回診,主訴皆是想要逆時中,「不想恢復正常生活」。50多歲的陳姓主婦,長期因社交障礙求診,自從新冠肺炎肆虐,政府要求國人減少外出、戴口罩、避免交談、維持社交距離,她的症狀卻瞬間好了。她不必再被強迫與鄰居們聚會、也不必參加母姊會,人生豁然開朗,原本每個月都得回診一次,如今都免了。但隨著疫情趨緩,許正典說,患者焦慮感隨之而來,一想到又會被鄰居批評「啞巴」、「不懂人情世故」後,連覺也睡不好,上周趕緊回診求助。許正典說,疫情對原本有社交障礙的患者,儼然是暫時避風港,有足夠的理由讓他們不必面對外面世界,自若地活在安靜的舒適圈中,但隨著疫情解禁,這群社交障礙的患者都紛紛回籠,最近患者愈來愈多。許正典說,社交障礙患者最典型的症狀,當需要社交時,會產生嚴重焦慮,身體冒汗、發抖、打冷顫等,只要不需要社交時功能都正常,因此又別名社交焦慮症,社交障礙患者好發12歲到15歲之間,少部分成年後出現,第二波好發期在35歲左右,男女發生的比率均等。許正典說,以上述媽媽為例,小時候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當她生了孩子後,得陸續參加家長會、與鄰居互動、帶孩子參加才藝班,症狀漸漸出現,她總擔心自己與他人對話時,說話不得體,也擔心提出的話題會被他人討厭等,逐步出現症狀。面對社交障礙的民眾,許正典表示,除非已影響正常生活,例如嚴重到不敢上課,就必須接受治療,否則僅需調整步調即可,他們心裡會有自己的「解封時間」,別逼著他們一定要跟上眾人步調,周遭的人應給予尊重,強逼他們僅會引起反彈,讓身心狀況更失調。他建議,有社交障礙的民眾,隨著疫情解封,可以採取「三階段」幫助自己,逐步拉長外出時間,再漸漸邀請熟悉的友人聚會,最後選擇必要性的外出活動,逐漸重回先前的生活模式,若無力調整,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社交障礙解禁三階段第一步:逐步拉長外出時間原本僅能踏出家門10分鐘,逐步拉長到30分鐘,後續漸進式增加第二步:邀請熟悉的友人聚會與熟悉的友人用熟悉的模式社交第三步:挑選必要性的外出生活逐步解禁,不必逼自己所有活動都一定要參加,挑選重點即可備註:每一階段都因人而異,不必勉強自己,但需要幫助自己盡可能恢復過往日常的作息。
-
2020-06-04 癌症.攝護腺癌
全身骨疼竟罹晚期攝護腺癌 醫籲50歲以上男性做PSA檢測
一名57歲男性上個月因骨頭疼痛難忍到骨科就診,經抽血檢驗發現他的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達正常值150倍以上,又經骨骼X光攝影及全身性核子影像掃描發現,他有多發性惡性腫瘤骨頭轉移現象,導致全身骨頭痠痛,於是轉介至泌尿科進一步診斷,確定他罹患第四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患者說從農曆過年後,他就開始有解尿不順的情形,但因為正逢新冠肺炎大流行,遲遲不敢到醫院就醫,一直到5月疫情趨緩,他才鼓起勇氣到醫院看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幫患者做肛門指診,發現他的攝護腺比一般人硬且表面不規則,加上PSA指數超標,骨骼掃描發現有骨頭轉移,幾乎可以確診是第四期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後來又為患者進行經直腸超音波指引下之攝護腺切片手術以確定診斷,患者並接受全身性抗雄性素及抑制骨轉移之藥物治療。數周後,患者的PSA指數才明顯下降,全身骨頭疼痛也得到緩解。黃志平說,以攝護腺癌為例,除非癌病已經造成尿路阻塞才會產生解尿不順暢、頻尿、急尿等問題,或到了後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頭造成骨頭疼痛時才去就醫。原本有機會用微創手術,如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或腹腔鏡手術來根除癌病,卻常常錯過黃金治療時期。他說,攝護腺癌發生率在男性癌病中排名第5位,每年約有數千位新診斷病患,其中約有3分之1病患診斷時都已經是晚期攝護腺癌。黃志平呼籲,50歲以上、80歲以下的男性,若從未檢測過PSA指數,可至泌尿科就診抽血檢驗,以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攝護腺根除手術或局部放射線治療。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小明」、境外生都想來台 陳時中:都開始規畫放寬了
新冠肺炎趨緩,陸港澳僑等境外生期盼能趕緊返台就學,教育部要求各校回報提供防疫宿舍及旅館等空間,暑假期間的空宿舍有望作為集中檢疫場所使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證實,目前確實正在規劃境外生來台,才會交由教育部調查校園檢疫量能。台灣52天沒有本土新冠病毒確診個案,陳時中強調,我國檢疫量能可負荷是首要考量標準,量能充沛才會近一步安排居家檢疫處所,及討論各國境外生來台先後順序。另外,中國大陸也早就復工復產,但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口中無我國國籍的陸配子女、「小明」們至今無法回台,很多父母這四個月非常想念孩子,對此,陳時中表示,已著手跟陸委會討論相關放寬,正在研議中。今年2月初,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之際,陸委會主委陳明通2月11日以「小明的故事」為例,說明無我國國籍的陸配未成年子女,若大陸親人沒能力照顧,就能申請回台,引爆民怨,隔日陳時中一句,「選非台灣國籍就要承擔」,宣布不具我國國籍者不可入境。目前指揮中心開始著手放寬邊境管制,陳時中表示,過去為防疫台灣訂下人道禁令,目前疫情趨緩,在陸委會主導下,正討論同意、放寬無我國國籍的陸配子女返台相關規定,目前正研議中,有進一步結果會再向大眾說明。另外,各國逐漸解封,但第一波解境國家名單中都不見台灣,在今天例行記者會中有媒體質疑是否與平等互惠關係有關,甚至是他國不信任台灣檢驗,陳時中強調,許多國家解封是視疫情考量與平等互惠互信原則,最後還與政治因素有關,「我相信政治因素可能大於前面兩因素。」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研發 臨床試驗人數不足是最大挑戰
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對於新冠肺炎進入「後疫情時代」是非常重要的防疫需求,因此我國也著手研發相關疫苗和藥物,並以「緊急使用授權」(EUA)方式加速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的專案製造和輸入申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梁賡義坦言,我國疫苗製造最大挑戰在於人體試驗的樣本數。梁賡義表示,產學研界啟動投入疫苗研發,例如國衛院利用四種技術平台同步開發,最快在今年秋季即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中研院開發的奈米疫苗,目前也正進行疫苗劑型與劑量的優化,且其成果均已與國內廠商洽談並啟動合作。另外,國內廠商所開發的疫苗也預計於今年底前可進入臨床人體試驗。但進入人體試驗後須多少樣本數,且須經過幾期臨床試驗才可上是受到關注。梁賡義表示,目前有可能比照美國「緊急使用授權」方式將毒理試驗跟人體試驗第一期同時進行,但還是要看試驗情形,尤其過程中動物實驗數據的好壞扮演非常重要角色。而第一期臨床試驗約需幾百人,第二、三期則需要上千人進行受試,梁賡義也坦言,由於我國確診個案少,後期臨床試驗所需人數大,是一大挑戰,因此可能要跟國際合作。他表示,之前已有外國駐台辦事處,參訪國衛院、中研院等,希望引進廠商跟台灣合作,是最可能的方式,希望我國可以獲得國際合作的機會。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磐石艦案重演 國軍於艦艇外島優先配備檢測儀
國防部今天表示,為避免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影響國軍戰力,已採購17套小型PCR檢測儀將優先部署於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船艦、外離島,以及6所作戰區醫院,後續並將滾動檢討調整設備部署。海軍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磐石艦4月18日爆發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感染,共計36名官兵確診。敦睦艦隊3艘軍艦5月18日已恢復正常戰備,但軍方防疫作為持續引發關注。軍醫局藥政處處長謝政智上校上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表示,軍醫局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建議,5月12日已採購17套小型PCR(polymerase chainreaction,聚合酶鏈鎖反應)分析檢測設備。經評估,這些設備將優先部署於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艦艇單位、外離島偏遠單位,以及各作戰區共6所國軍醫院,實施早期採檢及初步診斷,以利及時通報應處。謝政智指出,國防部所採購台灣製PCR分析儀具檢驗靈敏度及專一性大於95%、電腦全自動結果判讀、不需反覆加熱及冷卻、反應條件單純、設備體積小、反應時間短(85分鐘)等優點,可同時檢測8個檢體,並具備自動除汙消毒功能,有助避免人員感染及後續檢測汙染,也適合部署於空間狹窄的艦艇單位。謝政智進一步說明,承辦廠商依契約及產能陸續於5月22、27日交貨配發海軍8台、外離島3台,以及各作戰區國軍醫院6台。國防醫學院及廠商也共同為海軍艦艇及外離島專責操作人員實施相關教育訓練,5月13、21日共完成3個場次,有141人次參與。媒體關切,由於分析儀數量有限,具體分配使用情況為何,謝政智回覆表示,依據海軍目前的規劃,儀器部署主要針對執行「長期偵巡任務」的艦艇,即蘇澳、左營及馬公基地;此外,艦隊指揮部及磐石艦也已部署儀器。海軍後續將滾動式檢討、調整部署,例如基隆營區正進行相關規劃。
-
2020-06-03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吸菸者罹「肺阻塞」風險高出6.3倍.嚴重恐致死 10方法助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罹患肺阻塞後可能導致許多共病症,如:肺癌或心血管疾病等,「菸害」為罹患肺阻塞最大的危險因子(無論是吸菸或二手菸),據國外研究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長期吸菸已被證實為罹患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二手菸的國外相關研究也顯示:童年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中長達16至18年的民眾,有1.31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而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下超過10小時,有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肺阻塞,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肺阻塞死亡。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就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由於菸害防制法的實施加上多項戒菸政策宣傳的努力下,臺灣18歲以上吸菸率已由2010年19.8%下降至2018 年13.0%。國健署從2018年針對肺阻塞高風險族群推動個案早期介入模式計畫,強化菸害防制宣導,並針對高風險群進行早期評估與介入,確診率達25.9%。國健署提出與肺阻塞和平共處新十招:1.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2.相信專業,配合醫囑。3.正確與確實用藥。4.勤練腹式呼吸。5.多喝水、勤拍痰。6.多走路、勤活動。7.常洗手、外出一定戴口罩。8.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及密閉環境。9.飲食要均衡。10.吸收新知識。為保護親人及改善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邀請吸菸者,從「戒菸」開始,遠離肺阻塞。若是已罹患肺阻塞的患者除了戒菸之外,更需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持續規律用藥及進行肺部復健運動 (呼吸訓練、運動訓練),以改善自身運動能力,減少呼吸短促感覺或住院次數,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03 科別.泌尿腎臟
狂吃20隻蝦…痛風發作站不起來
一名34歲男性平時愛喝手搖飲料及吃海鮮,日前和友人聚餐時狂吃20隻蝦,當大夥準備離開時,他卻突然感到雙腳一陣劇痛且無法站立,只得原地苦坐,直到店家打烊,才勉強忍痛離開。隔天到醫院檢查,確診為痛風,經藥物治療並調整飲食4個月,尿酸值才恢復標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痛風是一種急性疾病,正常狀況下尿酸會於血液中分解,經過腎臟和腸胃道排出體外,但若攝取過多高普林的食物、身體新陳代謝增加或腎臟功能變差,使尿酸不易排泄時,都會使尿酸於血液內不斷累積,繼而形成尿酸鹽結晶堆集於關節腔內,使關節發炎腫脹,嚴重時更會使關節變形。痛風好發於30至50歲的男性或是停經後的女性,通常在半夜或清晨時發生,患者會於睡夢中感到關節突然劇痛,關節會變得紅、腫、熱、痛,通常要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消退。周哲毅指出,造成尿酸偏高的原因包括遺傳、慢性腎臟病、大量食用含普林食物,服用利尿劑及抗排斥藥物的患者,除了調整飲食外,有些患者會透過提升運動量,試圖讓尿酸值下降,但若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沒有攝取足夠水分,容易因脫水反而增加疾病發生的風險,不可不慎。提醒痛風患者,平時應多喝水,少攝取紅肉、內臟、海鮮、酒精等高普林食物,良好控制體重,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當尿酸值下降且穩定一段時間後,由醫師評估是否減少藥量,才能確保尿酸值維持穩定,避免痛風再度發作。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衛福部國健署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二○一七年癌症時鐘快轉十六秒,每四分四十二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十一萬一千六百多人,較二○一六年增加近六千人,雙雙創下紀錄。專家預估,在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影響下,我國新增罹癌人數將持續上升。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之首,二○一七年新增一萬六千四百零八名大腸癌患者,其次為肺癌(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二人)、乳癌(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五人)、肝癌(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五人),這四種癌症年增患者均超過萬人。二○一七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順位大致與二○一六年排名相同,唯一差別是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癌症時鐘愈走愈快,二○一四年每五分六秒新增一人罹癌。二○一五年快了六秒,為每五分鐘一人罹癌,二○一六年僅快了兩秒,癌症時鐘來到四分五十八秒,到了二○一七年,竟快轉十六秒,與前一年相較,新增確診人數達五八五二人,為前一年的八倍,女性乳癌、大腸癌是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二○一七年每十萬人中,三○五.四人罹癌,較二○一六年增加八.七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呈增加趨勢。二○一七年確診罹癌者比前一年增加近六千人,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確實增加比較多」,不過,發生人數變多,不一定是壞事,進一步分析確診者期別,早期確診比率上升,原因為成人四癌篩檢數提升;因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因此,發生率增加,但癌症死亡率卻連七年下降。二○一七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二○一六年同為六十三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其中以甲狀腺癌患者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五十歲,其次為乳癌五十五歲、口腔癌五十七歲、食道癌五十八歲。此外,在罹癌類別上,男女有別,其中以食道癌比率最為懸殊,男性為女性的十四點二倍半,其次為口腔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十點零七倍,原因在於男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的比率遠高於女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這在預料之中」,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抽菸、熬夜、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勢必增加罹癌風險。
-
2020-06-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國健署:十大癌症榜首「大腸癌」 連12年奪冠
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統計指出,民國106年十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也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增加最多的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106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癌症死亡率連七年下降,更應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白沙屯拱天宮恢復自由參拜 進香活動仍待解禁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今天宣布,恢復信眾自由參拜及假日平安餐,至於信徒關注的進香活動,仍需等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確解禁後再擲筊請示媽祖。拱天宮主委洪文華指出,過去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時,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導防疫作為,進行參拜單一路線進出人流管制,內殿限制一次開放15人進入參拜,並暫停「改補運」服務,假日餐廳也暫停提供平安餐;如今因應疫情趨緩,拱天宮即日起恢復信眾自由參拜及假日餐廳供應平安餐,「改補運」服務則預計14日起恢復。洪文華提醒,因宮廟室內空間較狹窄,信眾若無法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建議仍隨時戴口罩,如有發燒、身體不適者,儘速就醫在家休息,避免到公共場所。至於信徒關注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何時能夠辦理,洪文華說,仍在等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確解禁,才能擲筊請示媽祖擇日,最遲若未能在農曆8月底、9月初(國曆10月)辦理,今年度恐怕就得停辦。洪文華表示,包括大甲媽祖遶境、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活動都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宗教盛事,信眾也十分期待,台灣已超過50天以上本土零確診,新增個案主要為境外移入。他認為目前中央針對外籍人士採取全面入境管制措施,若此時開放進香活動,參與者相對單純,若將來取消入境管制才恢復辦理進香,反而增加風險,但是基於尊重防疫專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沒有宣布,誰都不敢動」。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者能投票? 阿中:規定不行
針對罷韓投票在即,居家隔離或檢疫的民眾能否出門投票?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日回應表示,他心裡傾向居家隔離、檢疫者都可以投票,但根據SARS後的經驗與法律規定是不行。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說,任何選舉都得依照中選會規定,目前還沒收到相關問題諮詢。居家檢疫不能投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日宣佈沒有新增確診案例,累計有427人解除隔離,但他提醒:「世界疫情其實還是在上升,每天都以平均10萬人的案例增加中,但國內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已經連續51天沒有本土案例。」他說,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將個人防疫網、防疫線建立起來,才能確保台灣的安全。而罷韓投票將至,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是否能外出投票?陳時中表示:「根據SARS的經驗與法律規定,是列為不能去投票,不過現在我國除了相關防疫新生活外,沒有另做其它規定。」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補充說:「任何選舉都得依照中選會規定,目前還沒收到相關的問題諮詢。」地方普篩沒效益針對彰化縣政府表示將和台大公衛學院聯手,超前中央腳步進行萬人血清研究。對此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的病毒盛行率太低,試劑又有偽陰陽性的問題,「誤差恐怕會很大,對於防範疫情沒有幫助。」陳時中則補充說:「研究應會花不少時間,還是祝他們成功。」有媒體問到是否與新北市長侯友宜向行政院施壓,才促成指揮中心一級開設,陳時中回應表示,立法院2月25日通過特別條例後,總統發佈生效時即規劃將指揮中心由二級提升為一級,並非他的決定。他說:「蘇院長有他自己的考量,我個人不會去要求長官要怎麼做,因為每個政務官都有需要遵守的倫理。」【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又3確診 專家:社區恐藏超級傳播者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反撲,昨日再增三宗本地確診個案,其中2人是5月31日確診的物流公司員工的同事,另一人則是日前接載該公司另一名確診者(第1084宗)的27歲男救護員,物流公司群聚感染有擴大趨勢。群聚感染個案更有擴大跡象,其中兩人是葵涌嘉里物流貨倉員工;早前接載該公司另一名確診者(第1084宗)送院的27歲男救護員也中招,屬香港首名確診的救護員。綜合媒體報導,日前確診的第1084宗患者居住的沙田瀝源邨祿泉樓,4名住戶步確診,引發不小恐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懷疑瀝源邨有超級傳播者,初步調查認為藉由公用設施傳播的可能性最大。袁國勇說,有確診患者的其中有兩個單位為「21單位」,雖然幾名住戶使用不同電梯,但其中三個有確診患者的單位共用兩部電梯,不排除在電梯內交叉感染,或透過按鈕傳播。他又提到,有關住戶的信箱位置接近,也有可能是透過門把感染。另外,日前確診的第1084宗患者於上周六到公立醫院求診時,一名27歲男救護員曾為她戴上氧氣面罩,當時他有佩戴外科口罩、眼罩和手套,但沒有戴N95口罩。翌日得悉女患者確診後,他檢測結果呈陽性但病毒量較低。另有6名救護員被定義為密切接觸者,其中一人出現病徵已送院。另外,由於葵涌嘉里物流貨倉處理外國的蔬果,生防護中心亦不排除病毒經貨物或環境傳播,早前中心到涉事貨倉採集環境樣本,包括電腦按鈕、門柄、水龍頭等20個樣本,亦抽取周日(31日)晚到港的11個冷凍食物包裝樣本。張竹君指,所有樣本均對病毒呈陰性反應,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食物被污染,但不能排除環境傳播的可能性。
-
2020-06-02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近半年,不僅影響經濟、生活層面,連帶使民眾擔憂感染新冠疑慮,近期就醫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發現,今年一到五月的四癌篩檢率,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外,篩檢陽性個案的回診追蹤率,以大腸癌掉近1成5最多。國健署表示,下半年擬將篩檢站搬進千人以上大企業,來強化篩檢率。國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2017年共有11萬168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較2016年提前16秒;而在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方面,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分別比2016年增加1293、1034人。而今年面臨新冠肺炎影響,也使癌症篩檢受到衝擊。林莉茹說,據統計,今年1至5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125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2成;另外,在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上,回診率也明顯降低,尤以大腸癌掉最多,林莉茹說,以往確診陽性個案都有約8成回診追蹤率,但疫情期間降了近1成5,其餘三癌篩檢也都有略降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也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半年民眾就醫人數大減。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周急診來了兩名患者,分別出現無法解便、肚痛、呼吸喘等情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與肺癌,尤其該大腸癌患者更是忍痛已久才就醫,腸子受腫瘤壓迫而破裂。因此他呼籲民眾,別因擔憂新冠肺炎而不就醫、不按醫囑,反使自己身陷危險。林莉茹表示,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愈晚確診、接受治療,效果當然愈差。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當中,平均有一半會因大腸息肉而呈現陽性的結果,每22名陽性個案中,就有1人是大腸癌,若能在早期(0到1期)發現並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成。林莉茹說,為追回上半年癌症篩檢率偏低情形,目前下半年已規劃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糞便潛血檢查,但因檢體有保存等問題,仍在規劃當中;另外,也將強化和大企業合作,直接到職場替民眾篩檢或強化社區篩檢站、提高癌症篩檢率,初步規劃為千人以上大企業為溝通對象,避免民眾因新冠肺炎不敢到醫院,錯失篩檢時機。國健署長王英偉也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而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且國健署都有補助,呼籲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
-
2020-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抗疫專家張文宏:秋冬肯定有第二波疫情
中國大陸著名抗疫醫師張文宏近日表示,未來一個月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全球確診病例恐超過1000萬例;秋冬出現第二波疫情是肯定的,但做好基本防護就不必過度擔憂。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5月31日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一場直播節目時提到,國際疫情仍未結束,5月30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11萬例,是疫情發生以來新增最多的一天。他表示,這意味未來一個月如果疫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例都是可預見的,死亡人數也會隨之上升。張文宏指出,秋冬出現第二波疫情是肯定的,因為國外疫情仍舊比較嚴重,並且一旦國外復工復產的防疫不到位,疫情還有蔓延的風險。不過,他強調,中國建立閉環的疫情防控體系已非常完整,為輸入性疫情做了準備,未來疫情防控做好常態化的管理,病毒或許還會與人共存一兩年,但對日常生活影響非常小。
-
2020-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每天增10萬病例 陳時中:個人防疫不能輕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台灣已連續51天沒有本土2019冠狀病毒疾病個案,社區很安全,但國外疫情以每天增10萬速度上升,民眾還是要注意個人防疫。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台灣2日沒有新增新冠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目前全台累計443例確診,分別為352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27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陳時中在記者會表示,台灣疫情平穩,連續51天沒有本土個案,但世界疫情還在往上,近7天疫情增長快,每天以10萬人新發的速度增加,必須持續注意。指揮中心指出,全球累計630萬389例確診,分布於187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巴西、俄羅斯、英國及西班牙為多。病例中37萬5134例死亡,以美國10萬6403例、英國3萬9045例、義大利3萬3475例、巴西2萬9314例及法國2萬8833例為多。陳時中提醒,民眾應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出門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將健康行為內化,才能守住疫情防線。
-
2020-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解封 醫療體系持續強化
國內解封進入倒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於記者會盤點我國醫療照護體系已完成三大目標,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表示將持續強化照護體系,確保若疫情再度爆發,有充足的醫療量能應變。薛瑞元表示,疫情爆發時採取的措施,包含分流分倉、雙向轉診,應變醫院,建構全國檢驗機構等,而疫情至今,社區防疫與邊境管制做得很好,因此醫療體系未受到很強大壓力測試,現在疫情趨緩,仍做好準備。薛瑞元說,目前已設有45家指定檢驗機構,其中19家可緊急檢驗,每日最大檢驗量達5900件以上,檢驗件數占整體量能4%,並可於24小時內取得檢驗報告。此外,現有負壓隔離病房963床、普通隔離病房1031床與專責病房2175床,總床數共計4169床,整體空床率68%;於醫療資源充足階段,個案優先收治於醫院,若疫情擴大,醫院病房不足因應,則將輕症及已無積極治療的確診患者,收治於目前開設的27處集中檢疫場所;若病人數仍超過醫院病房與集中檢疫場所負荷,則使用組合式負壓隔離艙,快速組裝,立即擴充收治量能。另為確保長照體系運作,避免群聚感染,盤點住宿型長照機構收治量能,現有空床數約12000床,另各地方政府亦規劃住宿型長照機構集中收治場所共計1200餘床,以利於機構發生確診個案時,可優先將被匡列為接觸者之機構住民移至集中收治場所,提供1人1室隔離,並適時調度人力提供照護,防範疫情在機構內擴散。與其他國家相比,薛瑞元說,我國確診人數和死亡率低。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可以看到長期以來,醫院端在感控的努力,縱使有幾例在院內引發感染,也都能及時控制,「醫院端在基本的感控和實力都是非常好的」。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男性前三名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則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2種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國健署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署長王英偉提醒,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目前國健署都有補助,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以把握黃金就醫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