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0 名人.林思偕
搜尋
發燒
共找到
3041
筆 文章
-
-
2023-09-02 醫療.消化系統
每天要觀察自己的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
你的消化道健康嗎?很多人會以「有沒有便秘」來判定消化道是否有疾病。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透過便秘來判斷腸胃健康是錯誤的觀念。他建議民眾「每日都要好好看一下自己的大便」,透過觀察大便的7種類型,可以判斷消化道是否健康,並傳授改善不好大便形態的方法。什麼是大便類型?醫學把大便類型依照「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類,將人類的大便類型分為7種,這個分類法,是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希頓(Heaton)和路易斯(Lewis)於1997年提出。「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可以幫助了解腸道功能和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不同類型的大便可能與不同的疾病風險有關。.第一型: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這種大便表示有嚴重的便秘,可能由缺乏水分、纖維或運動引起。這種大便會給肛門帶來壓力和疼痛,可能導致肛裂或痔瘡。.第二型:香腸狀,但表面凹凸這種大便也表示有便秘,但不如第一型嚴重。它可能與飲食不均衡、壓力或藥物副作用有關。這種大便也會增加肛門受傷的風險。.第三型: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這種大便是正常範圍內的一種,但仍然有些乾燥。它可能意味著你需要多喝水或增加纖維攝入。.第四型: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這種大便是理想的形狀,表示你的腸道功能良好,食物在大腸中停留的時間適中。這種大便容易通過,不會給肛門造成負擔。.第五型: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這種大便也是正常範圍內的一種,但有些過軟。它可能與飲食中含有過多的水分或纖維有關,或者與情緒波動或激素變化有關。.第六型: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這種大便表示有輕度的腹瀉,可能由食物不耐受、過敏、感染或壓力引起。這種大便會使肛門灼傷和發癢,並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第七型: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這種大便表示有嚴重的腹瀉,可能由細菌、病毒、寄生蟲、食物中毒或其他原因引起。這種大便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和電解質,並可能引起脫水和其他併發症。出現以下大便類型,請儘快就醫黃軒表示,如果大便持續呈現以下情況,應該儘快就醫。太硬的大便、太水瀉的大便,都是消化道不正常的情況,都應找出原因並避免嚴重的後果。1.第一型: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2.第二型:香腸狀,但表面凹凸3.第六型: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4.第七型: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黃軒也表示,若每周排便7次,並且大便在第三型(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和第四型(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是理想的便形態,代表你的消化道健康度最佳,可以不用看醫生!若排便不頻繁(每周僅4次),且排便的都是糊糊水水的第五型(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至第七型(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那不是大便順暢,那可能意味你的大腸疾病風險開始增加,最好快點去看醫生!如何改善你的大便?如果想改善你的大便形態,黃軒提醒可以嘗試以下一些方法:1.多喝水水分可以幫助軟化糞便,使其更容易通過。建議每天至少喝六至八杯清水 。2.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和水分,促進腸道蠕動。建議每天攝入25至30克的纖維,可以從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等食物中獲得 。3.適當運動運動可以刺激消化系統的活動,加快食物在腸道中的轉移。建議每天至少做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走路、跑步、游泳等 。4.調整排便姿勢排便時,可以嘗試蹲姿或在腳下墊一個小凳子,以減少直腸彎曲的程度,讓糞便更容易排出 。5.按摩穴道好像也有人提出'按摩一些有助於促進排便的穴道,例如足三里、大橫、氣海等,可以放鬆腸道肌肉,增加血液循環,改善便秘。6.除了以上的方法外,還可以嘗試一些例如益生菌、芒果等助排便食物。但在使用之前,應該先向醫生咨詢,以確保這些方法是否對你安全和有效。出現2情況要當心1.如果便秘問題持續超過三個星期,或者伴有嚴重的疼痛、出血、發燒或體重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排除任何潛在的嚴重問題。2.如果大便呈現有異常的顏色改變成黑色、紅色、灰白色,或氣味又超臭持續存在;這時,不管是哪種糞便形狀,你應該及時求助醫生,因為這些也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徵兆。看完以上黃軒醫生介紹的「7種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及改善大便方法,有沒有更了解你的大便。黃軒提醒,「有便秘」要看醫生,但「沒有便秘」也別以為自己就沒有消化道疾病,別忘了每天都要觀察你的大便,如果大便一直都是稀糊、水瀉形狀,請記得,這樣形狀的大便是不正常,務必趕快看醫生,以確保腸胃健康。延伸閱讀:.吃對早餐更長壽!營養師授「優格燕麥杯」食譜,補足纖維、鈣質、蛋白質.大便浮水上面是有問題?醫指出2種可能 3招助改善腸道健康.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
-
2023-08-28 焦點.健康知識+
咳嗽是肺部在求救、便秘是腸道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
你可以先知道:(1)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例如咳嗽就是肺部在求救,過於直接、簡化,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手麻的原因有數十種,傳言說的症狀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的依據。 (2)國健署提供 40 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等不同條件,享有包括成人預防保健、五癌篩檢等檢查,自覺有相關症狀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網傳「讀懂身體語言,自檢等於自救」影片,提及大病來臨之前,身體的求救信號千萬别大意,例如便秘是腸道在求救、頭暈是大腦在求救等。專家表示,傳言提到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很多疾病都會有同樣的症狀,傳言以此就推論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過於簡化、以偏概全,民眾千萬不要誤信。 身體發出求救訊號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 身體會發出訊號,讀懂身體語言 自檢=自救 血管求救***身體發麻 腎臟求救***身體夜尿多,尿頻 腸道求救***長期便秘、腹瀉 心臟求救***長期出汗 大腦求救***突然頭暈 肺部求救***經常咳嗽 肝臟求救***比較脾氣暴躁 主要流傳各種不同版本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專家對於「身體求救訊號」的觀點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傳言所提到的症狀都是所謂的「非特異性症狀」,很多不同疾病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具關聯性的器官,但並非唯一或絕對、無法作為臨床的鑑別診斷,以發麻為例,發麻的原因數十種,可能來自血管、也可能來自神經,或甚至有時還要了解一下是否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發麻確實可能和血管有關,但不是發麻就一定是血管有問題。 同樣地,假設門診有一個病人自訴長期出汗,首先考慮的是水腫問題、有無合併很喘的症狀,或是屬於冒冷汗的話,就會擔心是不是與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有關,問診時還需要追問這些症狀出現的時機、必要時還要進行相關的檢查等等,透過排除各種可能性、辯證真正病因的嚴謹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臨床上不會從單一一個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去進行診斷。 非特異性症狀 無法作為鑑別診斷 傳言提到夜尿、尿頻是腎臟在求救,柳朋馳建議,較科學的作法應是實際紀錄每天進出的水量,每天喝多少水、湯、飲料等液體,又尿出多少毫升的尿液,加上解尿次數、其中夜尿的次數等,才能推估是否真的是夜尿、頻尿,並且加做尿路動力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 柳朋馳強調,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並不會第一個懷疑是腎臟問題,而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個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過動性膀胱症,這些都不是腎臟疾病;而且腎臟不好的人其實反而是尿不出來的,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洗腎病人是沒有尿的,所以傳言把夜尿、頻尿講成腎臟有問題是一種誤解。 傳言還提到咳嗽是肺部在求救,柳朋馳指出,咳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以成人的咳嗽病例為例, 大約有 7 成的原因是慢性鼻竇炎或鼻過敏所造成的鼻涕倒流,其他原因還包括氣喘、胃食道逆流等, 這三個病因涵蓋三個不同的器官,其中只有氣喘因為和支氣管有關、算是肺部的疾病。 除了上述生理症狀外,傳言也提到心理層面的症狀、指稱脾氣比較暴躁是肝臟在求救,柳朋馳強調,脾氣暴躁是很主觀的症狀、傳言的說法與中醫的理論有關,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旺的意思,中醫的五行、五色「喜怒思憂恐」對應「心肝脾肺腎」、再對應「青赤黃白黑」,但在西醫的理論中,情緒屬於精神科的範疇,雖然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肝臟有問題的人,確實可能因為睡眠差、身體不適而情緒暴躁,而酗酒習慣的人也可能合併腦病變而影響情緒。 但各部位的器官發生疾病、身體不舒服,都會讓人情緒不佳、脾氣暴躁,不能這樣就推導、說成脾氣暴躁就是肝臟有問題。柳朋馳表示,如果一個小朋友脾氣不好、容易生氣,不會有人說他肝臟不好,而若是成人病例,也要考量是不是荷爾蒙變化、更年期症候群的問題,可見傳言直接對應器官的說法,過於簡化而易使民眾被誤導。 醫療訊息速食化!盡信謠言不如問醫師 柳朋馳提醒,傳言的說法很像「Google 式語言」,例如民眾輸入體重下降,前三篇跳出來是癌症、糖尿病、胃病的話,民眾就覺得完了,自己應該是得癌症,但體重下降不是特異性症狀,就像流感跟新冠、感冒很像,共同症狀都會有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或甚至都會有一點合併拉肚子。柳朋馳呼籲民眾不要亂信亂做,以免出現三種情況: (1)亂吃藥: 民眾自覺有症狀,聽到傳言的說法而開始懷疑自己哪個器官有問題,開始亂買地下電台保健食品或非法的不明藥物,使得原本根本沒問題或是小問題的病症,反而變成真的有問題、或是吃出大問題。 (2)浪費無效的醫療跟檢查:民眾聽信傳言後開始逛醫院、doctor shopping, 這家說沒問題一定是醫生沒檢查出來,這個醫師講的不一樣就再換一家看,結果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浪費整體社會的醫療資源。 (3)無謂的擔憂跟過度的恐慌:醫療訊息的速食化使得民眾自己嚇自己,有些該看病 而沒去看病、但有些人不該看病的卻到處看病,傳言過度簡化的說法就會助長這樣的風氣和趨勢。 柳朋馳強調,傳言的內容以其口音判斷應是出自中國大陸,但台灣健保體系及醫療水準都遠高於中國大陸,「醫療可近性」也比中國大陸好很多,真有症狀或不適就讓醫生看診,不要像傳言說的自己亂猜,而且看了醫生之後就相信醫生的診斷,重大的疾病或重大的醫療處置前可尋求第二意見,千萬不要亂信網路謠言或幫忙轉傳。 MyGoPen 實際查詢國健署公開資料,依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40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不同,可享有包括尿液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檢查;此外還有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大腸癌等五癌免費篩檢。 結論 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過於直接、簡化,且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 許多病症的症狀都很相似,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依據,傳言為誤導的訊息。 資料來源:國健署 - 成人預防保健 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body-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會收驚的泌尿科權威李明輝!養生靠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是泌尿科權威醫師,對於間質性膀膀炎的研究與照護貢獻卓著,擔任院長近4年,致力推動醫院朝急重症、社區醫療及長照方向努力,目前院區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放射腫瘤治療中心,期許多面向提升院內醫療量能。養生秘訣/ 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45歲時,李明輝開始避吃油炸物,每天早餐吃2個水煮蛋,中午食量較少,飲食清淡;50多歲時,他盡量早睡早起,每天清晨6點15分起床,晚間10點半就寢,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晚上他會看非自身專業的書,是他平日紓解身心的方式之一。李明輝學生時代打籃球,還是大學校隊隊長,後來打高爾夫球30多年。他認為打高爾夫球到一定程度,就是心智遊戲,落球雖離洞口僅幾尺,但一失準影響大。緊張環境可訓練控制情緒、技巧,對他操刀也有幫助,但近年打高爾夫球的時間少,多利用空閒散步運動。李明輝的生活哲學是「己所與人己愈有」,認為不要害怕多給與別人會造成自己損失,幫助別人精神、心靈更充實。到國外旅遊幾乎都是參加醫學研討會時,會多請幾天假帶妻子同行,走訪過的國家中,他喜歡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也是鍾愛的旅遊地。學過收驚 順勢走上行醫路老家在高雄橋頭的李明輝,父親在他年幼時因肺結核病逝。國小五、六年級時,他被一名國小退休校長選定「接班」傳授收驚手法,他其實不情願,但親戚都相信,學會後也只在家裡幫親戚的孩子收過驚,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時,仍認為收驚沒科學根據,心想都要當醫師了,還幫人收驚很不協調,但找他的親友反而更多。「小姨子移民紐西蘭前,小孩發燒生病多天,多處看診也不見效,拜託我收驚,我勉為其難幫忙,沒想到第二天真的就退燒,也許是巧合,但難以解釋。」李明輝說,他自小學業成績好,父親又因病早逝,加上收驚助人經驗,他順理成章選擇學醫,走向行醫人生,濟世救人。高醫畢業後,李明輝到北榮任住院醫師,選擇當泌尿科專科醫師。他說,過去皮膚泌尿科總讓外界有「花柳科」的誤解,其實泌尿、皮膚科各有不同領域,泌尿科包括男女腎臟、膀胱、腫瘤醫學及攝護腺、陰莖、性功能等男性醫學,他原可留在北榮,因妻子娘家在台中,後來轉到部立台中醫院服務,也從事泌尿科功能性的臨床研究。病友福音 提創新照護模式李明輝表示,過去間質性膀胱炎較少受關注,但這類病人生活其實很困擾,膀胱常有尿意,但排尿卻少,不解又痛苦,病患常求助無門,這類患者女性占八成,尤其結婚女性甚至因疼痛放棄性生活,影響家庭幸福,因此他進行此領域的研究,希望加強這類病患的照護。李明輝提出創新照護模式,包括結合生理、心理、社會的BPS模型,2004年發起成立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透過協會運作讓大眾知道有這種疾病,幫助病友不只在醫院有生理醫療照護,也有精神科、心理諮商師協助,並被社會接納。苗栗醫院是全縣唯一公立醫院,屬於區域醫院,苗醫發展有三大方向,第一要務是照顧民眾健康,除了要發展急重症醫療,並以雁行計畫連結社區開業醫建構醫療網路,同時強化長照。李明輝說,苗醫在癌症照護方面,開刀、化療能力都具備,但欠缺放射治療,院方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及放射腫瘤治療中心目前是「進行式」,除硬體設施外,也要推動並整合全人照護,持續為日後醫療能量播種奠基。馬惠明小檔案.專長: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疝氣、尿路結石、泌尿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現職: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學歷: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醫學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畢、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代理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台中醫院泌尿科主任、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發起人.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三大樂事:吃得下、尿得好、睡得著;當面對疾病困擾時,聖嚴法師四句話轉送病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2023-08-23 醫療.感染科
「食腦變形蟲」檢驗出爐,地下室積水惹禍!阿米巴原蟲有剋星,戲水注意5件事降風險
【2023/08/22編註】疾管署8/22公布親水館環境檢驗結果,55件水體檢驗皆陰性以及1件地下室積水陽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該處積水非親水設施用水,感染源仍無法確認 ,但評估民眾無暴露風險。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補充,池水全數都是陰性,業者有定期換水當時個案使用的水也排空了,但是再次換水的水質是陰性,目前評估對所有人工水域只要在水中自由有效餘氯持續保持在1至3 mg/L,就可不用擔心原蟲感染。》看詳細新聞時隔12年,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再現時隔十二年,我國再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個案發病前曾兩度至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為感染源頭,不過仍待確認。專家呼籲,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但機率遠低於1%以下,不用恐慌。重點是,若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防食腦變形蟲,戲水注意5件事1.室內戲水選擇有氯氣消毒的泳池。2.泡溫泉的溫度偏低要小心。不要去野溪溫泉。3.戶外戲水,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盡量別去。4.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5.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北部個案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在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初步疫調顯示,該名北部女性個案於7月21日至7月24日兩度前往某室內親水設施戲水,但疾管署仍在釐清感染源。起初醫院通報為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為國內第二起確診病例,第一例發生在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而死亡。【延伸閱讀】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室內親水設施感染?業者不解:每天都有投氯新北衛生局接獲通知後,已請業者預防性停業並進行環境清消。根據《聯合報》記者致電業者,業者表示,設施每天都有投氯,氯含量約在1.5ppm左右,且其他教練、學員每天都來「天天泡水」,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對個案發生此事感到不解。專家看法疾管署:阿米巴原蟲好發夏季 監測各國有零星感染案例曾淑慧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引發腦膜腦炎,約有七天潛伏期,如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監測資料顯示,一九六五年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五年來,僅在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出現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十例,美國每年約五例,集中於七、八月;去年泰國、今年印度有零星感染案例。李秉穎:感染「嗜腦寄生蟲」死亡率高達99%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李秉穎以「嗜腦寄生蟲」來形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自鼻腔進入人體,感染腦部組織,引發腦膜腦炎,致死率遠高於腸病毒、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李秉穎指戲水水域可能會有內格里阿米巴這種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若是從鼻子吸入引起腦膜腦炎,目前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死亡率相當高、高達99%。盡量不要去沒有消毒的水域玩,而海水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黃高彬:對付食腦變形蟲,僅特定抗黴菌藥有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本次事件的食腦變形蟲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野生微生物,大多在流速不高或靜止的小池塘、小湖泊,在海水或含「氯」的水中都不容易生存,因此主要為淡水中的自然界微生物。「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的入侵大腦的途徑是『鼻腔』。」黃高彬指出,通常微生物侵入大腦,若從口腔、耳朵進入都不會到達中樞神經,通常從鼻腔進入,透過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最終抵達大腦中樞神經,導致疾病。最初症狀與腦膜炎非常相像,皆為發高燒、嘔吐等,因此相當困難區別診斷,但它的發病時程相當迅速,待到後續診斷出來,多已是末期,死亡率接近100%。黃高彬表示,食腦變形蟲活動力很強,會導致全部腦組織被破壞,破壞力相當強,而人體的腦組織像豆腐一樣,輕易就被破壞了。同時,一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都「無效」,僅特定抗黴菌藥物有些許效果,但臨床使用經驗尚少,難以證實藥效;若被感染者運氣好,感染量微小,才有機會存活,否則通常會因為延誤就醫導致死亡,通常急救也救不回來。溫泉溫度偏低要當心 靜止湖泊、河川也別靠近「泳池一般都是安全的,泡溫泉只要溫度夠高也不必擔心。」黃高彬說,若溫泉的溫度偏低就要小心,尤其野溪溫泉等;若為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也都可能有微生物的危險。一般游泳池都會投氯殺菌,氯濃度過高雖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黃高彬說,食腦變形蟲的相關案例在全世界都相當罕見,民眾不必太過緊張。此次被懷疑是感染來源的室內游泳池,是否為業者引用到自然界的水源、水源被汙染都有可能,或是水中氯濃度過低未達標準,也可能導致微生物存活。莊定武: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 嗆水後出現3症狀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表示,近10年,全球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明顯增加,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南亞,近年陸續都有案例,學界分析與氣候暖化有關。食腦變形蟲並不是因為暖化而大量繁殖,牠們普遍生存於自然界,但暖化更適合牠們生存。新北30多歲女性個案主要是在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感染。莊定武表示,國際上大多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大多是在湖泊、野溪等,但美國也曾發生過有民眾在室內游泳池感染的案例,主因是泳池的管線老舊引起,因此不管是室內或是室外游泳,都有可能感染,但是得強調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機率非常低,機率遠低於1%以下。莊定武表示,食腦變形蟲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即使碰觸到鼻腔,人體本身還是有免疫系統可以阻擋,進入到腦部,還有一層系統,要感染「沒這麼簡單」。通常會感染的民眾通常是免疫系統不佳、脆弱族群等患者,如果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認識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後死亡率達99%。患者為何感染?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國內有多少病例?以下整理疾管署QA為您解答:Q: 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哪些地方會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A:內格里阿米巴(Naegleria))為環境中自由營生的單細胞阿米巴原蟲,有40餘種,其中只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會感染人類。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淡水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飲用溫泉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而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阿米巴原蟲怕「氯」,室內泳池多會加氯消毒,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比較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Q:人如何受到感染?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例如進行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的活動時,將鼻子或頭部浸入受汙染的水中,男孩的風險可能增加,可能與與喜好玩水活動有關,但原因不明。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並非人傳人傳染病,不用擔心患者感染後造成傳布。Q: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如何診斷與治療?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的水而受到感染。蟲體由鼻腔進入人體後,經由嗅覺神經進入大腦,引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的潛伏期、症狀、診斷方法與治療狀況如何?A: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潛伏期可從1至7天,平均為5天。一開始症狀包含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出現幻覺,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達99%。實驗室診斷可採集腦脊髓液,並以疾管署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是常見的疾病嗎?有多少確定案例?A:1965年於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主要發生於夏季,以7至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也有零星感染案例。國內於2011年有一例確定個案。今(8/9)發布的病例是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資料來源.疾管署.美國疾病管制署CDC
-
2023-08-14 醫療.感染科
持續頭痛、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不是眼睛出狀況 原來是這種菌作怪
持續頭痛、面對一個物品卻看到兩個影像!不是眼睛出狀況,原來是「隱球菌腦膜炎」、控制眼部肌肉神經功能受損所致。 動眼神經受影響。眼球水平轉動出問題。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 一名48歲男性室內設計師,因為兩側頭痛超過兩週、到診所就醫,經醫師給予止痛藥後、自覺症狀好轉。沒想到,再過一週後,他開始覺得左眼視力模糊、疼痛,並有「複視」現象,明明是一個東西卻看到兩個影像,甚至出現頭暈症狀,暈到無法工作、影響日常生活,趕忙再赴急診就醫。 急診會診眼科等專科醫師,發現患者眼球水平移動時有異常,緊接著透過電腦斷層、血液以及腦脊髓液等檢查,最終發現,原來他是遭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經使用適當的抗生素組合(liposomal amphotericin B、flucytosine、fluconazole),治療四週後頭痛等症狀患者、順利出院。 出院後持續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到第八週回診時,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不只HIV感染者,糖尿病等也屬免疫力缺陷。隱球菌的高風險族群 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周稚偵醫師指出,隱球菌感染一般好發於免疫不全或低下的病人,包括愛滋病患者、器官移植病人、肝硬化、血液腫瘤患者或是糖尿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不過,正常免疫力族群也非全無感染風險。周稚偵醫師指出,除了這名患者之外,近年陸續接獲正常免疫族群的隱球菌感染個案,像是先前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也是持續頭痛了三個月,合併有發燒症狀,最後發現是隱球菌腦膜炎! 周稚偵醫師指出,隱球菌主要傳染途徑為吸入含有病原的微粒,病原進入肺部後、一路順著血行到其他器官,包括中樞神經、造成腦膜炎。 傳統上認為隱球菌感染與吸入鴿子等鳥類排泄物灰塵有關,不過,該名患者不管是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資訊,都找不到相關的暴露史。周稚偵醫師指出,其實臨床上大部分病例找不著這樣的暴露史。由於從吸入病原、到發病有一段時間,患者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吸入帶有病原的灰塵。 頭痛合併發燒、視力模糊、行為改變,可能是腦炎警訊 現代人幾乎都經歷過頭痛,多數只要稍作休息或使用消炎止痛藥就能緩解。提醒民眾,如果頭痛持續一段時間,合併有發燒,腦神經功能異常症狀例如視力模糊、複視、頭暈……,甚至腦功能受損像是記憶力缺失、認知行為改變、意識混亂、意識障礙等,應儘速就醫。若有相關職業或環境接觸史也可主動告知醫師相關資訊。 《延伸閱讀》 .頭痛遲遲好不了?醫解常見6類型,改善先找出原因! .突然劇烈頭痛趕快檢查腦!顱內動脈瘤破裂1/3會當場死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之後各地幼兒病例將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新預防策略啓動 大幅減少RSV重症風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隸屬於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8月3日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該療法將是兒童免疫接種計畫中第一種被動免疫治療,這也意味著,Nirsevimab將被列入預防嬰兒RSV感染的常規醫療措施之一。多家知名藥廠投入心力 守護嬰幼兒健康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即時正確診斷。延伸閱讀: 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 威脅不輸新冠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之一,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台灣尚未核准上市,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現有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對於國際最新RSV疾病防治趨勢外電報導,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RSV單株抗體新療法的效果可持續5到6個月,與現有策略相比,不僅防護效果可持續比較久,防治費用也節省許多,期待台灣的孩子可盡早蒙受其利。陳伯彥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本土RSV大約每兩年會有大流行,在2020年與2022年便有許多群聚的案例,通常會在中秋前後發生面對RSV來勢洶洶,未來可擁有更多新選擇。延伸閱讀: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
2023-08-0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季水果/西瓜熱量低?能壯陽?吃瓜必知10件事,8個細節挑到多汁味美西瓜
養生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吃當季食材,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為您整理四季盛產的蔬果有哪些,介紹當下季節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講到夏季水果,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瓜。原產於非洲的西瓜,又名寒瓜、夏瓜、水瓜。西瓜(Watermelon)的英文名直譯,就是水分多的甜瓜。在台灣,有大粒紅西瓜、黃心的小玉西瓜、無子西瓜及黑美人等。吃西瓜該吃紅肉還是黃肉好?中暑能吃西瓜嗎?哪些人不能吃?吃西瓜的重點一次看!Q:黃肉西瓜、紅西瓜 哪個比較營養?開業中醫師長陳旺全曾受訪指出,西瓜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因為水分含量多,吃西瓜還能利小便、降血壓,以及解酒。在傳統醫學上,西瓜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能用來緩解發炎性的發燒,像是扁桃腺炎、咽喉腫痛等,口角發炎的人也很適合吃西瓜。中暑後吃西瓜,則有退熱降溫的功效。而台灣的西瓜品種很多,許多人也常有疑問,吃西瓜該吃紅肉還是黃肉好?其實紅肉跟黃肉,各有不同營養價值。紅西瓜富含茄紅素、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A,具有抗氧化、防癌功效;黃西瓜雖也有,含量相對少了點。一般人較熟知番茄茄紅素含量高,往往不知紅西瓜含量也頗為豐富,若以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A為例,紅西瓜明顯高於柳丁,比起木瓜也毫不遜色。紅西瓜:含有維生素A、Beta胡蘿蔔素與茄紅素,具有抗氧化、防癌功效,還能保護眼睛粘膜健康。黃西瓜:含有瓜氨酸,攝入後能夠產生精氨酸。Q:吃西瓜可以壯陽?衛福部食藥闢謠專區資料指出,西瓜中含有瓜胺酸(citrulline),瓜胺酸具有擴張血管的功能,但相關作用機轉仍在科學研究階段。目前西瓜的壯陽效果尚不確定,且食用量的多寡亦有待研究,建議有勃起障礙的患者應適時諮詢專業醫師,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新光醫院營養師廖淑芬也指出,黃西瓜含有瓜氨酸,攝入後能夠產生精氨酸,但還要考慮西瓜中瓜氨酸的含量和民眾吃下肚的量,未必真具有壯陽功效。Q:西瓜的維生素C含量很豐富?維生素C部分,西瓜含量不如一般人想像那樣突出,100公克的西瓜,只有8毫克維生素C。且含量最多的並非紅、黃色果肉,而是介於它跟西瓜皮之間的白色果肉,以及西瓜子。Q:聽說西瓜含水很多,熱量是不是相對比較低呢?西瓜含水量高達93%左右,每100公克去皮西瓜,熱量約35大卡,不算是高熱量水果。但要注意的是,一般人愛吃清涼西瓜解渴,一片接一片,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食用過量,飯後來個三、四片就接近百大卡,攝取的熱量往往不如想像中低。Q:西瓜那麼甜,升糖指數是不是很高?用甜度來判斷升糖指數(GI值)並不完全正確,有些水果甜度高,GI值卻不高,關鍵在於膳食纖維。例如蘋果、芭樂,有足量膳食纖維當緩衝,吃來甜蜜卻不刺激血糖飆升。反觀西瓜,膳食纖維不多,通過腸胃,馬上提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糖尿病人應控制食用量。誰不適合吃太多西瓜?1.體質虛寒、胃腸不好、胃腸潰瘍患者要避免吃西瓜。拉肚子、水瀉症狀者也應暫停食用。2.剛生產完的婦女、手術後患者也不宜多吃。3.西瓜雖不算高鉀水果,但三片下肚,鉀攝取量就有300毫克,需控制鉀攝取的腎臟病患尤其要留意,喝西瓜汁的量更要嚴格。4.西瓜糖分稍高,糖尿病患也要控制食用量。一次以三片(300公克)為限,每日最多可吃兩回。5.頻尿的老人家:西瓜也具有利尿作用,吃多了晚上起床上廁所機會高,會影響睡眠品質,建議少吃或選擇在白天食用。Q:為何空腹不宜吃西瓜?台灣有句俗話,「半暝吃西瓜反症」。主要是因為空腹吃下太多的西瓜,容易夜半肚子痛,起床拉肚子。西瓜屬性寒涼,對腸胃功能弱、體質虛寒的人來說,空腹食用,容易腸胃不適。頻尿的人要避免太晚吃西瓜,免得尿意不斷,影響睡眠。就營養吸收來說,茄紅素或維生素A都要靠油脂烹調提高吸收率,因此飯後吃西瓜比空腹吃好。Q:買西瓜怎麼挑1.頭尾兩端大小要一致。2.瓜頭果梗彎曲品質較優。3.瓜蒂略凹,成熟度較佳。4.瓜皮顏色綠亮,風味更好。5.底部愈黃愈美味。6.西瓜直條斑紋間隔要寬,橫斑紋要密,表示西瓜生長狀況良好,成熟度足夠。7.摸瓜臍,西瓜果臍窄小緊縮,甜度與口感較佳。8.聽瓜聲,一手握住瓜尾,另一手輕拍西瓜腰部,若聲音沉悶且有震動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Q:西瓜如何保存?買回家後一定要放進冰箱嗎?很多人西瓜一買回來便往冰箱丟,認為冰箱可以延長保鮮期。事實上,西瓜這類熱帶水果,並不適合存放冰箱,有研究顯示,室溫有助西瓜熟成,提高茄紅素等抗氧化成分,低溫則可能破壞其營養素。且西瓜含水量多,長時間冷藏會使水分蒸發,影響口感。建議買西瓜時別貪多,吃多少、買多少。美國曾有研究發現,攝氏21度室溫及通風處有助西瓜熟成,還能提高茄紅素、β胡蘿蔔素含量。不過現在天氣熱,西瓜一定要冷藏保存才不會壞掉。建議若一次吃不完,應以保鮮膜、保鮮盒包覆再放入冰箱,避免冰箱內生熟食交互汙染,造成腸胃不適。Q:市售藥品「西瓜霜」,是西瓜做的嗎?頗富盛名的西瓜霜,也是西瓜產物之一。西瓜霜原料的確是來自西瓜,但並不是西瓜果肉製造,而是西瓜皮。西瓜皮長時間放置後,會出現像發霉般的白色霜狀粉末,取下後就是最古早的西瓜霜,能清涼、解熱。而現代西瓜霜,還另外添加其他中藥材,用來治療牙齦腫痛、口腔炎等問題。【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闢謠專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06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比小說更精采的病歷
「寫病歷很簡單。」學生們一副「聽過一百遍了啦」的表情。「跟八卦雜誌學!」我看了離我最近住院醫師的名牌,然後曖昧地看著他。「標題:已婚帥醫昨晚偷吃嫩模。」「哈哈哈。」引起大家興趣了。「這是主訴,點出最主要的議題,重點說完,再剖析故事,我的病歷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形容這個病人,做什麼工作,生活習慣如何?抽菸?喝酒?運動?幾隻狗?幾個老婆?幾個小孩?這些背景可以讓我們了解這個人,全人醫療,才能知道如何更細緻幫助病人。」年輕醫師有的抄筆記,有的靜靜聽講,有的在發呆。「舉例來說,11歲男孩,一頭亂髮,額頭上有個閃電疤痕,住在樓梯下的儲物空間……」「哈利波特!」「是的,像小說一樣,第一段就要讓讀的人腦中浮現病人的模樣,融入他的世界。」我看著這個被當成寫作題材的可憐住院醫師,邊胡謅我的病歷:「26歲男性,中等身材,溫文儒雅,書卷氣極濃,戴方型黑框眼鏡,是新光醫院第一年住院醫師,已婚,有一個兩歲小孩。」「我沒有結婚……」目標不安地在座位上扭動了一下。「對不起啦,純屬虛構。」「哈哈哈,老師沒問題的。」「可是……大一開始,他在夜店盛名在外,與明星名模緋聞不斷。」大家都笑了起來。「是真的,全都是真的。」這位醫師也大笑配合演出。「抱歉抱歉,洩漏你的祕密。」「老師你怎麼知道的?」「第二段的病歷,要敘述過往的病史,幾歲開始高血壓?幾歲開始糖尿病?怎麼治療?控制如何?住院幾次?讓讀者認識這個人過去的歷史,知道他生活中有哪些跟這次疾病相關的遠因。」我拉回寫病歷。「第三段呢,就是這次的主要狀況,什麼時候開始胸痛?位置?程度?銳利痛?刺痛?還是悶痛壓迫?合併症狀?像我們這位醫師昨晚在夜店,被發現跟XX歲A嫩模,當眾擁抱攬舌。」我加油添醋,希望學生永遠不忘。「第四段,是show off時段,要秀出自己知識有多淵博,鑒別診斷有多厲害。」「比如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原因有胃炎、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胃癌、Mallory Weiss、藥物、結核、血管異常增生…第四段寫他平常不會胃痛,暗示沒有潰瘍的癥兆;沒有喝酒或黃疸肝病的病史,暗示不像肝硬化的食道靜脈曲張;沒有嘔吐,代表不是Mallory Weiss;沒有體重減輕,沒有淋巴結,代表沒有支持胃癌的證據;沒有發燒,體重減輕,就沒有結核的積極證據。但……」我停了一下。「他放過支架長期吃阿斯匹靈,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最近服用NSAID止痛藥,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藥物引起的胃炎或潰瘍!」「是的,當然這些可以寫在第三段,但最重要的是那些陰性Negative的問句,顯現了你的視野,你的想法、鑒別診斷,表達出你是不是不考慮其他可能思慮短淺的醫師。」我看了一下學生。「這是內科的基本訓練,急救時就不能如此,必須膝跳反應;快思、慢想,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二者都很重要。」這樣寫出的病歷,是真實的,是理性的,卻帶著感情,往往比小說更精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8 醫聲.Podcast
🎧|中醫師詹永兆:清冠一號主角魚腥草 融入藥膳助抗外邪入侵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許多民眾平常忙於工作、家庭生活,根本沒時間、沒本錢生病,面對環境中許多病毒、細菌的夾攻,有時只能聽天由命。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建議,民眾平常可藉由「魚腥草燉排骨」、「四君子湯」(四君子:人參、白朮、甘草與茯苓)或「四神湯」等藥膳,搭配穴道按摩,幫助提升整體防護力,一旦病毒、細菌伺機而動,身體更能產生堅強防護。新冠感染後應調理,避免反覆確診、更能抵抗外邪。每當出現新冠病毒、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疫情,有些族群特別容易受感染,對於容易傷害人體的外界事物,中醫稱「外邪」。詹永兆分析,外邪包括「風、寒、暑、溼、燥、火」等因素,稱為「六淫」,像新冠病毒感染屬於「熱風暴」,熱風暴是指身體發炎、上火,除了會消耗身體元氣,引起發燒、頭痛,也會帶來風、寒、濕入侵,特別是脾肺氣虛、正氣不足者,更容易受到侵擾。此外,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也常引起氣陰兩虛,病患常感覺疲倦、口乾舌燥,若沒有好好調養,往後體質就容易氣不足,且易產生「陰虛火旺」,病患也易反覆確診,而出現長新冠、疲倦感、腦霧的機率也會上升。「當氣不足,就要補氣!」詹永兆建議,感染新冠肺炎等疾病後,即使看似康復,也可請中醫師協助調理體質兩到四周,讓身體元氣更充足,之後也更能抵禦外來威脅。感染期間多吃滋潤型食物,黑白木耳、瓜果類消火氣。在感染一些常見病毒,且出現熱風暴期間,詹永兆表示,此時病患可以吃些黑木耳、白木耳等食物,這些都是滋潤型食物,可幫助滋陰,避免身體持續上火。同時也可吃些西瓜等水果,透過其中水分滋潤喉嚨,體內火氣也可稍微消退。不只如此,補充足夠水分也可幫助退火,當身體逐漸退火,咳嗽、喉嚨乾癢等不適症狀也會明顯改善,尤其要留意的是,這段時間避免吃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易上火料理,以免火上加油,身體會更不舒服。魚腥草與黃耆燉排骨或雞湯,提高身體防護力。過去兩年來,研究證實可用來對付新冠病毒的「清冠一號」一炮而紅,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有魚腥草、板藍根與黃耆,這些中藥材皆可清熱解毒。在病毒不斷演化之際,不少學者、中醫師透過研究、臨床經驗發現,魚腥草、板藍根似乎可針對多種外來威脅提升身體防護力。若想讓身體更有本錢對抗病毒與各式外來威脅,可拿魚腥草一兩、黃耆五錢,再加點紅棗,然後以這些中藥材燉排骨,便是「魚腥草燉排骨」,或做成「魚腥草燉雞湯」,口感都非常美味,由於魚腥草是清冠一號重要主角,黃耆則可以補氣,共同入菜,可發揮養生、保健效果。花草茶飲可平穩情緒,穴道按摩強化脾胃、呼吸道。除了上述養生藥膳,像洋參加黃耆,泡成茶飲,稱為「參耆茶」,或黃耆加上紅棗,都可幫助健脾胃,或像四神湯,或前述四君子湯加點黃耆,也都可以強化脾胃,對整體健康很有好處。若是肝鬱氣滯型體質,晚上也常輾轉難眠,則可以泡些菊花茶、玫瑰花茶、佛手柑等茶飲,飲用後,心情就會比較愉快、平靜,當情緒趨於穩定,睡眠品質也會明顯提升。詹永兆指出,在提升身體防護力、養生保健方面,每天針對三陰交、足三里等進行穴位按摩,也有幫助,兩個穴位「一個健脾、一個健胃」,不僅可增強脾胃能力,也可增加防護力,如果按摩合谷、曲尺,則可幫助強化氣管、呼吸道。購買清冠一號 務必找合格中醫院所如果民眾確診,需要服用清冠一號,詹永兆提醒,只要到合格中醫診所、中醫院所看診,醫師就會視情況開清冠一號處方箋,且這些清冠一號都是合法藥品,不太可能有山寨或仿冒品。若是網路販售的清冠一號,品質可能良莠不齊,除了可能是山寨品,其中成分也可能濫竽充數,或許不是真正清冠一號藥方。民眾務必找合法中醫診所、院所看診、領取藥物,藥物品質較有保障,治療才會更符合所需。詹永兆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碩士現職:保生堂中醫診所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經歷: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9、10屆常務理事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醫師前衛生署台北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邱書昱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3-07-28 醫療.消化系統
急性胰臟炎痛起來要人命!常見5危險因子,原因不明可能是壺腹癌或胰臟癌
42歲李先生愛喝酒,他自詡年輕力壯,喝再多也不怕,經常飲酒過量。某晚他突然感到噁心嘔吐並劇烈腹痛,猛烈襲來的疼痛感讓他招架不住,忍不住在地上打滾哀嚎,緊急就醫確診急性胰臟炎。有這次痛到快沒命的經驗,嚇得李先生決定戒酒。胰臟兼具內、外分泌功能胰臟位於上腹部的深處,在胃的後面、腰椎脊柱前方,屬於後腹膜器官。胰臟右側頭部與十二指腸相鄰接、左側尾部貼近於脾臟,是人體唯一同時具備「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 內分泌是指製造出來的物質分泌到血液裡面而循環到全身。其中,分泌胰島素是胰臟最重要的內分泌功能。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液中葡萄糖濃度最重要的荷爾蒙,如果胰島素分泌量不足,血糖濃度就會升高而導致糖尿病。 外分泌是指製造出來的物質經由胰管而到小腸。胰臟的外分泌功能也與健康息息相關,其外分泌組織每天約製造1公升的胰液,內含能夠分解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的消化酵素,經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腸,幫助食物由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利於消化吸收。一旦胰臟的外分泌功能出問題,就會造成消化不良、脂肪便、體重減輕等症狀。 急性胰臟炎痛起來要人命胰臟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胰臟平時是沈默器官,但當急性胰臟炎發作時,症狀多半又急又猛,讓人難以招架,會有劇烈上腹部疼痛強烈襲擊,疼痛感可能延伸至後背,伴隨噁心嘔吐、痛到冒冷汗或發燒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低血壓、腎衰竭、呼吸衰竭等併發症。 急性胰臟炎是胰臟受到本身分泌的酵素分解所導致的炎症反應,造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類,最常見的兩大類原因是「膽道結石」以及「飲酒過量」。 1 膽道結石:胰管的下緣會與總膽管下緣會合,當總膽管結石或是膽結石掉落至總膽管,就可能會刺激胰管或影響胰管引流,而引發急性胰臟炎。2 飲酒過量:酒精代謝物會造成胰臟毒性,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3 血脂代謝異常:高血脂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一旦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大於500mg/dL(正常值小於150mg/dL),便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可能是由於過量的脂肪酸傷害胰臟細胞,導致細胞壞死、胰臟發炎。4 腫瘤:胰臟或胰臟附近器官長腫瘤,造成胰管阻塞,誘發急性胰臟炎。5 其它原因:先天基因變異或某些藥物、病毒感染引發。 如何確診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的診斷主要是依據以下3點,包括:1. 症狀:急性胰臟炎有典型腹痛症狀,呈現急性上腹痛,伴隨噁心嘔吐或想吐的感覺;多數病人描述躺下會更痛,坐起來身體往前彎時,疼痛感比較緩和。2. 抽血檢查:抽血檢測「胰臟酵素」,即血中的澱粉酶、脂肪酶指數。正常的血清澱粉酶(Amylase)約為23~85U/L,血清脂肪酶(Lipase)約為0~180U/L,當這兩個數據大於正常值3倍以上,就高度支持急性胰臟炎的可能性。3. 影像檢查:大多數的病人在就醫時呈現上面兩個條件,就已能判斷為急性胰臟炎。若是擔心有其它病症之可能性,或病人發病到就醫已有一段時間,抽血檢查胰臟酵素指數已經開始下降導致難以確診,就需要影像檢查,可借助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進一步發現胰臟發炎的證據與表現。 多數患者藉由支持性療法可痊癒少數發炎嚴重有生命危險當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就要立即展開治療,減緩其發炎反應。初期會採取支持性療法,給予大量點滴輸液,有助於改善發炎症狀。病人疼痛太厲害的話也會給予止痛藥物。臨床上發現,約三分之二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症狀都屬輕微,經由支持性療法再休息幾天就會逐步康復。 不過約有三分之一的急性胰臟炎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可能誘發強烈發炎反應,血液中發炎物質大量釋放,易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甚至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低血壓休克或急性心肺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 除全身性的併發症之外,嚴重的胰臟發炎還可能造成胰臟局部壞死,形成壞死胰臟組織或液體堆積,可能進一步造成持續發炎、疼痛加劇及感染等併發症,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當有這些併發症而病情藉由支持性療法無法改善時,必須進一步採取體內引流或是體外引流,並依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措施。 不明原因的急性胰臟炎,小心癌症作祟!急性胰臟炎若能找出病因還可鬆口氣,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不知原因的急性胰臟炎。曾有急性胰臟炎患者做了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沒有查出明確原因, 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了早期十二指腸乳頭(壺腹)癌或是胰臟癌。「事出必有因」,特別是年紀大、無菸酒病史、也沒有膽道結石的急性胰臟炎患者更要注意,有少部分急性胰臟炎最後查出病因是胰臟或胰臟周邊腫瘤壓迫所造成。如果腫瘤很小,一般的影像檢查不見得能發現,很可能失去早期治療契機。對於病因不明的急性胰臟炎患者,可考慮加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研究發現,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近3成在電腦斷層影像上難以發現,但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可以揪出較小的腫瘤,即便是1公分左右的胰臟癌,90%以上都看得到,有較高的敏感度。 內視鏡超音波的設備有兩大類、三種:1. 細徑超音波探頭2. 扁型掃描內視鏡超音波3. 環狀掃描內視鏡超音波慢性胰臟炎又是怎麼回事?曾經得過急性胰臟炎,要小心發展為慢性胰臟炎後遺症。所謂的慢性胰臟炎指的是胰臟組織有慢性發炎合併正常胰臟組織喪失或纖維化等不可逆的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飲酒過量、多次急性胰臟炎發作,或是嚴重的急性胰臟炎之後的後遺症。 慢性胰臟炎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和體重減輕,且由於胰臟功能受損,內、外分泌功能不足,也可能有糖尿病或是脂肪便、營養不良等併發症,最終更可能導致胰臟癌。研究已證實,慢性胰臟炎患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不可不慎。 臨床上診斷慢性胰臟炎最主要的方法為影像學檢查,包括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如果看到胰臟有鈣化點,或胰管不規則擴張,或者胰管內有結石等現象,就可判斷為慢性胰臟炎。慢性胰臟炎 長期抗戰當患者確診「慢性胰臟炎」,形同宣告病程進入長期抗戰。慢性胰臟炎病人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腹部疼痛,隨著病情加劇,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拉長,長期慢性腹痛需要長時間使用止痛藥,甚至需要用到嗎啡才能止痛,對患者來說痛苦不堪。 另外因為消化功能不良造成的脂肪便及體重減輕,也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必須給予口服酵素補充,幫助食物消化吸收,讓病人的體重能夠穩定回升。有些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則需要長期監控血糖並且用藥控制。 慢性胰臟炎以內科治療為主,然而有些病情嚴重的病患需要外科治療。例如以內科治療方式都無法獲得良好改善的嚴重疼痛;或病人因慢性胰臟炎造成膽管或十二指腸狹窄而引發黃疸或進食困難,就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胰臟怕菸酒 早日戒除為佳要免於慢性胰臟炎的危害,首重阻斷惡源!「胰臟怕菸酒」,酒精會造成胰臟發炎、抽菸則會使慢性胰臟炎病程加快,因此戒菸戒酒是第一步;其次就是找出是否還有其它原因,例如若是因血脂過高造成胰臟炎,就須好好控制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若有膽囊或膽管的結石則應去除結石,才能避免一再刺激胰臟導致發炎,也才是控制及改善病情的根本之道。疑惑解除補給站Q:胰臟炎發作時需要禁食嗎?A:以往認為急性胰臟炎時要嚴格禁食,讓胰臟好好休息,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發現,進食可減少發生感染性併發症的機率,因此急性胰臟炎患者如果有胃口也吃得下,可早點開始進食以加快復原。當然若是急性胰臟炎症狀尚處嚴重而有噁心嘔吐、嚴重疼痛,或是需要進行影像檢查或內視鏡檢查治療因此需空腹時,仍需要暫時禁食。 Q:曾經得過急性胰臟炎,日常保養要注意什麼?A:除了少部份急性胰臟炎患者因為厲害的發炎反應誘發器官衰竭,或是胰臟部分壞死而留下嚴重後遺症,或演變為慢性胰臟炎,大部分病人治療後都可以痊癒、如常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禁忌。只要針對引發急性胰臟炎的原因妥善治療或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菸酒,就可以保護胰臟,不必刻意進補或補充營養。 Q:媒體報導,好萊塢明星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為詮釋戲中角色短時間內瘦身12公斤,卻因此罹患急性胰臟炎而住院治療。真的會這樣嗎?A:這位明星的急性胰臟炎是否確實因減重引起,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短時間內快速減重會導致膽汁的膽固醇濃度上升,激烈的節食會導致膽囊收縮減少,因而增加形成膽道結石的機會,而膽道結石正是引發急性胰臟炎的主要危險因子。因此減重最好循序漸進,避免採用激烈手法。【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6期(2021-10-13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
一名有抽菸習慣的年長者,長年飽受肺阻塞(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折磨,不過他一直沒戒菸,身為染疫重症高風險族群的他,當新冠疫情來襲,不只一次確診,甚至二確、三確,雖然每次都使用抗病毒藥物,但肺功能不佳,讓他更容易反覆受新冠病毒侵襲,且很常出現續發性細菌感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指出,事實上不只COPD,像血壓、血糖沒控制好,加上新冠病毒很容易讓身體免疫系統失控,引起免疫風暴等問題,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病患一旦染疫,可能很快就出現重症、病情急轉直下,需要緊急救治。他遲遲不戒菸 一場重症終於覺醒亞東紀念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表示,她也曾遇到一名有抽菸習慣,且因COPD導致肺功能衰弱的病患,染疫後演變成重症,原本衰弱的肺功能變得更淒慘,病患命在旦夕,病患的家屬甚至下跪哭求醫療團隊救命,所幸後來經該院醫療團隊救治,才終於救回一命,病患從鬼門關回來,從此聞到煙味就想吐,而這樣的病患,原本遲遲沒有戒菸,後來染疫演變成重症才毅然戒菸者,並非少數。此外,病患的排痰功能好壞,也與染疫復原進度息息相關,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分析,「人體呼吸、排痰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當新冠病毒來襲,原本排痰功能不佳的病患,便格外辛苦,當一口痰吐不出,也嚥不下,呼吸道就會受阻,病患呼吸就容易喘,病情往往更不容易控制,嚴重時就會需要接受插管治療,若在輕症時期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病患也許就不會那麼辛苦。安養機構臥床族群 更要小心病毒擴散廖俊星舉例,像安養機構的臥床病患,五成以上都需要定時抽痰,對新冠病毒等呼吸道傳染病的侵襲,往往更為脆弱,因此在疫情發燒之時,只要該院附近的安養機構只要有人確診,該院醫療團隊便主動出擊,盡快給予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在安養機構內擴散,事實證明,這種作法對降低重症發生率很有幫助。台中榮民總醫院陳適安表示,長期以來,衛生福利部持續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病友推動慢性病共照計畫,透過這些計畫,病患的慢性病獲得控制,加上這一、兩年來,醫療團隊對染疫重症的處置也越來越上軌道,這對重症的治療、防治,都能產生正面助益。使用抗病毒藥物 時機、對象都是關鍵重點多位醫師、專家認為,有關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慢性病共病患者出現症狀時,一定要盡快與醫師溝通、商量,有些慢性病藥物會與抗病毒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或像曾接受器官移植、正服用抗排斥藥物的病患,則不適合使用特定抗病毒藥物,由於需要考量的點各有不同,共病或正服用其他藥物的病患在使用抗病毒藥物時,更需接受謹慎評估。另外,多位醫師、專家也叮嚀,對於所有共病族群,疫苗也要打好、打滿,才能有效做好防護,新冠病毒也才不會乘虛而入,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延伸閱讀: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
「在今年上半年第四波疫情中,不少年長者剛開始症狀不明顯,等病毒複製一段時間,到了第二周,病情惡化最嚴重,開始急轉直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指出,年齡愈長,染疫後,出現重症的機率就愈高,而今年上半年疫情,年長患者很容易出現上述現象。年齡不到65歲 新冠病毒還是會造成重大傷害目前像日、韓等亞洲國家將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年齡下修到60歲,台灣目前則維持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林俊祐認為,有的70歲長輩染疫卻還是活蹦亂跳,也有年齡60出頭病患一染疫就演變成重症,病情變化因人而異,因此無論年齡有沒有超過65歲,一旦出現新冠肺炎症狀,都不可掉以輕心,而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已涵蓋多數高風險族群,但建議視實證證據的出爐,進行檢視,才能讓藥物真正用於有效果族群。50歲的他 染疫第二周竟出現中風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表示,有的年長者出現了感冒症狀,卻認為是小事,自己認為是尋常感冒,遲遲不願驗快篩,導致無法及時確診、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當轉變成重症,病患、病患家人往往措手不及。亞東紀念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則觀察到,這樣的病患一進入急診,常需插管急救,治療更棘手。她強調,病患即使一開始感染是輕症,第二周也有可能症狀加劇,她曾遇過一位年約50歲男性病患,二次確診後的第二周,竟併發中風,情況危急,所幸經過積極血栓溶解術,搭配高壓氧治療才救回一命、逐漸復原,由此可知,染疫兩周內都是重症高風險時期,須特別注意症狀變化。醫提醒:新冠肺炎絕不是一般感冒!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年長者的確是重症高風險族群,醫療團隊的精準判斷、經驗,對於減少年長者重症、死亡風險,更是至關重要,但重點還是在輕症階段盡早用藥,避免病情加重。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也說,長輩、長輩家人不可將染疫視作一般感冒,因為長者對疾病敏感度較低,等到出現症狀才積極就醫、接受治療,恐為時已晚;此外,密切接觸的照顧者也應勤洗手、戴口罩,從前端防止染疫、病情進一步惡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分析,有些長輩認為到醫院反而會增加染疫風險,因而錯失症狀初期治療的機會,特別是長照機構內抵抗力差的長輩,一旦染疫,易造成院內交互感染,照顧者更要隨時留意。長輩出現這些症狀 務必盡快就醫張厚台特別叮嚀,發燒情況、天數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年長者生病、受到感染,通常不易發燒,如果出現發燒症狀,表示核心溫度調節出了問題,更需密切觀察,若發現年長者持續發燒兩、三天以上都沒有退燒跡象,且未見好轉,甚至越來越嚴重,建議趕快就醫,以免情勢惡化。多位醫師也提醒,年長者該打的疫苗要記得去打,一出現「高燒不退、劇烈咳嗽、呼吸很喘、濃痰無法順利排除、持續胃口變差、意識改變」等症狀,務必盡快快篩、就醫,以免產生更大危機。而「避免過度鬆懈,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更是減少重症風險重要一環。延伸閱讀: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6 醫聲.醫聲要聞
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
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英文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民眾防疫逐漸鬆懈,入冬後恐疫情再起,將衝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抗病毒藥物能避免病情惡化,但專家對於公費使用對象是否放寬意見分歧。大眾放鬆警戒 專家憂心病毒可能反撲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不約而同觀察到,民眾長期維持高強度防疫,解封後反而有些鬆懈,即使出現疑似症狀,也不再積極接受快篩、就醫,甚至有些輕症患者斷斷續續使用抗病毒藥物,一退燒就自行停藥,導致藥物效果不彰,重症風險大增,令感染科專家、學者憂心不已。廖俊星分析,第四波疫情雖趨緩,但這類呼吸道傳染病毒在冬季往往較活躍,年底可能有另一波高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新冠病毒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加上流感已回來,兩者加乘或同時感染,臨床上難區分症狀,治療更複雜。重症高風險群 往往不堪一擊尤其慢性病的長者身體基礎狀況差,更要注意染疫,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舉例,糖尿病會損害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機率,又會降低血球功能,影響身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品質,減緩抗體製造、打擊病毒的速度,導致年長糖尿病患者面對新冠病毒攻擊,更不堪一擊。此外,相較青年染疫會有高燒、頻尿等明顯症狀,長者對疾病敏感度低,等到出現症狀就為時已晚了。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分享,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肺部狀況惡化迅速,需裝葉克膜,或投好幾輪抗病毒藥,卻始終無法清除病毒,情勢十分嚴峻。及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助爭取活命機會除輕忽疫情外,專家認為藥物可近性也是導致重症原因。張厚台說,患者確診五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能迅速抑制病毒生長、複製,大幅提升打贏病毒的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患都能在發病五天內用藥。對於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張厚台認為,目前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已列入多數高風險族群,不過,有些病患入院時,已連續發燒三天以上,且身體虛弱,此時,如果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限制,讓病患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藉由抗病毒藥物迅速抑制病毒,病患或許可以爭取更多存活機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有些患者症狀嚴重,卻因非藥物公費對象而無法使用,導致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政府宜放寬使用對象。知己知彼 才能克敵制勝!林俊祐說,各界因應新冠病毒只能且戰且走,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需視實證證據調整,也需更多研究、臨床數據,大家才能對病毒特性、特定族群的治療有效性等有更深入了解。延伸閱讀: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4 名人.好食課
尿尿出現螢光綠該擔心嗎?一張圖看懂尿液顏色和飲食影響因素
我的天!尿液怎麼黃色帶有點粉色,難道是血尿了嗎?先別緊張~其實飲食會大大的影響排泄物,包括尿液以及糞便的顏色喔!今天就由好食課的Oliver楊哲雄營養師與您分享幾種可能會影響尿液顏色的食物吧!黃色系列一天水分是否喝足,尿液是最佳指標!如果接近透明色的話,可能是喝太多了!不用勉強自己一天喝3~4公升,喝多了還得一直跑廁所,其實也會造成不少的生活負擔。簡單教您計算一天所需的水量:體重(公斤)× 30毫升,所以60公斤的成人一天需要1800毫升的水分,其中食物、飲料、湯品等都算在內喔!不過當尿液呈現濃濃的黃色時,就要注意需補充水分了!這邊提醒如果是中暑的話,建議可以補充電解質水。不需要買市售含糖的飲品,在家就可以輕鬆調配出來,一公升的水+2公克(約半茶匙)的鹽巴即完成。如何判斷自己尿液顏色的改變是因為疾病,還是食物所引起的?身體若有不舒服的症狀,例如:發燒、小便不適、下腹痛等症狀,且多喝水還是沒有改善的話,那就有可能是疾病所導致,務必要就醫檢查!.黃色帶橘色:可能與富含胡蘿蔔色素的木瓜、紅蘿蔔有關,部分中藥也會導致尿液顏色變橘。.黃色帶綠色:可能大量攝取了深綠色蔬菜所導致,例如菠菜、蘆筍等。.黃色帶粉色:紅火龍果、甜菜跟都會導致尿液顏色變粉。尤其最近還是火龍果的季節,吃完後尿液與糞便的顏色改變都屬正常。.螢光色:由於維生素B2帶有螢光黃色,而這些水溶性維生素容易經由尿液排除,所以才會呈現亮黃色。【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尿液顏色學問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穆寬心繫偏鄉醫療公正!一周打兩次羽毛球養生,紓解身心壓力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今年54歲,早在6年前,他以48歲之齡接任有128年歷史的彰基院長,創下國內醫學中心最年輕院長的紀錄,也為彰基開啟新紀元。來自醫療資源貧乏南投的陳穆寬,就讀台中明道中學時,因常發燒、感冒看不好,附近診所介紹他到彰基看病,因而接觸到彰基院長蘭大衛醫師的仁醫故事,甚受感動,決心投考醫學系。後來他考上中山醫學系,以優異成績畢業,並且來到彰基服務。33歲擔任耳鼻喉科主任、41歲升教授,以及48歲當上彰基醫學中心院長。沒特別養生 每天累到很好睡陳穆寬精力過人,但沒有特別養生之道,幾乎都維持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很好入眠,「因為每天都累到很好睡。」每周安排兩次門診,掛號都超過80號,還要開刀,三餐幾乎都是便當打發。他的運動也很簡單,一周打兩次羽毛球,每次40分鐘,藉由高強度動作,汗水淋漓後,可以紓解身心壓力。「我一生職志,就是做好醫師,照顧好病人。」陳穆寬擁有旺盛的企圖心,十足的活力,尤其記憶力驚人,談起彰基、醫學如數家珍,認人功力強,跟他接觸過的人,都印象深刻。頭頸癌專家 促成興大後醫系陳穆寬是頭頸癌治療領域的專家,也是世界率先發展顱底內視鏡手術處理顱底腫瘤及頭頸部腫瘤內視鏡微創手術的權威,精湛醫術獲得法國CORLAS會員與美國國家外科學院院士(F.A.C.S.)等殊榮。他先後發表200多篇病人研究、手術論文,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獲得肯定。彰基醫學中心還與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合作,陳穆寬擔任中興大學副校長,並由彰基58名醫師的師資做後盾,明年就有學生來彰基實習,令陳穆寬十分興奮。他說,彰基的聲譽起來後,過去招考醫師往往乏人問津,現在已經滿招,很搶手。目前陳穆寬進入彰基第二任院長任期,6年來,彰基已有8間醫院,彰基更成為治療急、重、難症的優質醫學中心,新冠疫情爆發,彰化是重災區,彰基連同外縣市,收治最多的重症病患,陳穆寬說,「彰化守住,全台灣就守住,彰基做到了!」做兩個任期淨利增至20多億彰基淨利更從陳穆寬一上任的2千萬元,現在已20多億元,居各醫學中心第三名。陳穆寬說,醫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為採購透明化,盈利回歸醫院,再加強心臟、肝臟移植等醫療深度,彰基淨利才會提高。他堅信,醫療服務應該平等公正,不因財務問題而讓患者受到不公平對待。「彰基有了盈餘,才能照顧更多層面的患者。」陳穆寬說,斥資約60億元的質子中心大樓預定明年完成,當年在申請時,衛福部委員曾問到,患者搭高鐵很方便,為什麼彰基還要做如此巨大投資?他回答說,鄉下患者要到台北就醫,還要輾轉「盤車」幾次,費時費力才能看診,打破城鄉差距的初衷,因此打動委員。出身南投的陳穆寬,更懂得照顧偏鄉醫療,彰基因此將斥資逾55億元在南投興建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竣工,提供醫學中心等級醫療服務,今年也投入1千多萬元開辦「水里鄉急診救護站」,他更親自帶領醫療團,前進馬祖舉辦義診,將高品質服務帶到偏鄉。陳穆寬的強勢改革,遭內部反彈,掀起資深醫師接連出走風波。「如果我只是沒有作為的院長,彰基一定走向衰敗,因此一定要進化。」陳穆寬說,他要打破資深醫師的利益壟斷,有必要引進年輕醫師、新科技及觀念,做為互補,但「擋人財路」終究會遇到阻力,「這是上帝給我的試煉」。他認為,改變要以病患利益做最大考量,因此不怕百箭穿身,事實證明,彰基並未因此風波造成離職率增加。陳穆寬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耳鼻喉科、癌症醫學、頭頸部微創性內視鏡手術、頭頸部創傷醫學、頭頸癌手術、醫療管理.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副校長、中山醫學大學兼任教授、清華大學合聘教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台灣大學衛生政策暨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顧問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日治療,自費不一定比健保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剉冰導致腎衰竭!營養師曝食物中常見的3種致病菌,預防食物中毒5原則一次看
近期新聞報導冰店的產品導致數十人出現腹痛、腹瀉,甚至是嚴重的血便、腎衰竭等食物中毒症狀,其產品檢驗出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致病菌,這樣的新聞對於喜歡在炎炎夏日來碗冰品的人來說,無疑是則令人大吃一驚的消息。究竟如何防止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細菌污染食物,這是每個家庭、餐飲業者及食用的人都必須了解的課題。接下來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為大家介紹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這三種常見的致病菌,也要和大家分享有效的杜絕方法!三種常見的致病菌.沙門氏菌特性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ca)是與「蛋」最有關連的致病菌了!它通常是由蛋殼外的雞糞污染造成,常出現在保存不當的雞蛋、生蛋液、蛋糕中。沙門氏菌喜好在溫度約35-37°C的環境下生長,因此在這種高溫炎熱的夏日中,如何保存食物便成了一大考驗。不過沙門氏菌並不耐熱,可以靠充分的加熱來殺死它。若吃下受沙門氏菌汙染的食物,可能在4-48小時後就會出現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帶血或黏液的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若盡快就醫並妥善處理,大約2-3天後病症會慢慢好轉。.金黃色葡萄球菌特性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常出現在我們的皮膚、毛髮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最為常見。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非常容易透過人體接觸食品後發生汙染。比較特別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其他致病菌不同,它不容易透過簡單的加熱方式去除。因此要特別注意,若身上有傷口或膿瘡者,一定要妥善包紮傷口並停止進行食物製備及調理的工作,同時要也注意使用器具的清潔,才能有效杜絕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侵襲。若吃到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的食物,可能在1-7個小時內就會出現不適症狀,主要症狀為嚴重的嘔吐、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通常會在持續數日後慢慢康復,期間需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以免脫水。若有其必要,可以在專業醫事人員的指導下服用抗生素。.仙人掌桿菌特性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它常常出現在保存不當的穀類或澱粉中,例如煮過或炒過的米飯若在室溫下放置太久,就很有可能感染這種細菌;它也會存在於果醬、甜點、奶製品中,所以是一種很常見的致病菌。它喜歡在溫度約30°C左右的環境下生長,所以夏天的環境更需要注意食物的保存喔!不過這個細菌並不耐熱,只要食物有經過充分的加熱,就可以將潛在的細菌殺死。若吃下受仙人掌桿菌污染的食物,依其症狀大致可以分為以嘔吐為主或是以腹瀉為主兩種。在妥善照料的情況下,症狀大約持續1-2天後就會慢慢恢復,期間同樣也別忘了水分與電解質的補充。【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預防食物中毒5要原則看完了以上三種常見致病菌的簡介後,接下來Sean就要和大家了解如何有效的預防這些細菌所造成的食物中毒。可以總結成一個「五要原則」,分別是:一、要洗手曾有研究指出,手部的細菌甚至比馬桶還要多!因此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在進行食物烹調及食用前,應該將手澈底洗淨,才能減少食物受手部細菌汙染的風險。二、要新鮮挑選食材時要注意食材的新鮮度,越新鮮的食材,其受到致病菌污染的機會及程度皆越低。三、要生熟食分開這是許多家庭或餐廳業者最常忽略的一點,使用同一把菜刀或砧板來處理生熟食,此舉很容易使熟食被生食中帶有的細菌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疑慮。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處理生熟食時,分別使用不同的器具,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四、要澈底加熱會造成食物中毒的細菌多半都不耐熱,可以透過高溫加熱的方式殺滅,因此在製備時,宜將食物充分加熱煮熟至中心溫度達75°C後再食用,同時也盡量減少生食的機會。五、要注意保存溫度許多食品出問題得原因都是因為保存不當。通常細菌在溫度7-60°C的這個區間都能快速滋生,造成食物腐敗,這也是科學家們稱的「危險溫度帶」。因此為了能有效避免細菌大量生長,在保存食物時我們就要避開危險溫度帶,例如冷藏溫度應低於7°C、室溫不宜放置過久、保溫箱溫度應高於60°C…等,都是為了控管保存溫度而做出的管理。 食物中毒的新聞案件總是時不時出現,也常引起不小的騷動。難免讓人有「什麼東西都不安全」之感。但其實只要謹記上述的五要原則,就可以將食物中毒的風險大幅降低。然而,這些知識並不是餐飲業者或廚師的專利,而是所有人都應具備的技能!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畢竟,人生的健康與否就如同乘法中的1與0,有健康的基石下,才有能力朝向自己的目標及理想前進! 貼心叮嚀:若發現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狀,請務必立即就醫接受專業醫療人員的治療,勿因自認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清零到共存:循序調控、穩健鬆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從2022年4月以來,國內本土Omicron疫情經過BA.2、BA.5、BA.2.75等三波社區流行後,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已正式於今年5月1日達成防疫降階的里程碑,除將COVID-19自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同步解編。數日後,世界衛生組織於5月5日宣布解除COVID-19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日本於5月8日防疫改類降級、美國於5月11日結束國家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全球正式進入疫後時期。回顧一年多來由清零到共存的過程,除了疫苗政策、邊境管制、社區防疫及篩檢措施隨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外,醫療體系的應變作為大幅度轉型,特別是由集中收治隔離改為居家照護、視訊診療及口服抗病毒藥物普及化,中央、地方與基層醫藥界的緊密合作,使大量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能安心在家療養,保存急重症醫療量能處理COVID-19中重症及其他疾病住院需求,落實災害防救醫療體系啟動時的由下而上、分流收治原則,是讓我國雖經歷去年至今年的大流行疫情,和世界各國相比仍能維持較低新冠死亡率及超額死亡率等指標的主要原因之一。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更於2022年9月出版的全球新冠疫情檢討報告中指出:「西太平洋區域(包括台灣、韓國、紐西蘭等國)成功控制疫情、維持低死亡率。」總觀由清零轉變為共存策略之後的醫療體系應變作為,主要有以下四大面向:一、輕重症分流收治: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除原有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外,另將急救責任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居家照護等納入收治量能。為強化輕重症分流與病人適當安置,訂有確定病例分流收治條件,中/重症、出生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及因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確有住院治療必要之確診者,收治於醫院專責病房或隔離病房;依衛生局評估有特殊情形無法採居家照護之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如無固定住所等),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無症狀/輕症之確診者,採居家照護,由醫師進行門診視訊診療,經醫師診療後如開立處方箋,可由親友至醫療院所或藥局代為領藥,或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藥品調劑及進行「居家送藥」服務。分流收治有效確保醫療量能之合理利用,使確診個案及時獲得所需之醫療照護。上述措施維持至今年3月20日輕症免通報隔離政策實施後始告一段落。另指揮中心亦視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及各縣市應變醫院之專責病床開設比率/床數,以利病床有效運用,專責病房的開設要求維持至今年5月1日指揮中心解編時始同步解除。二、醫院管制措施:醫院之嚴格探病管制(限特殊單位或情境才開放探病),去年因社區疫情流行維持至2022年12月10日始有條件開放全國住院病人之探病;探病時段仍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但例外情形之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住院病人及其陪病者,於入院前篩檢,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老人、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住院病人及其1名陪病者之採檢及檢驗費用以公費支應。另為確保醫療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強化醫療照護人員管理措施,新進人員應於到職當日公費篩檢;急診、加護病房等高風險單位、專責病房人員及採檢人員,醫院得依社區傳播風險,每週定期進行公費篩檢。上述陪探病管制及篩檢措施維持至今年4月中旬後始解除或改為建議性質。三、防疫物資整備與調度:指揮中心依法徵用國內口罩工廠生產之一般醫用、外科、N95口罩,隔離衣、防護衣等物資,以因應民生、醫療及公務防疫需求。其中醫療部分係配送予地方政府及中央機關,並請地方政府衛生局撥配轄區醫療院所使用、持續監測耗用量,並依醫療院所任務別撥補維持防疫物資儲備量,且機動調整撥補頻率。基層診所部分,持續依執業登記醫師人數撥發西醫、中醫、牙醫診所一般醫用、外科口罩供醫師及工作人員使用並調整數量,以及定期撥發N95口罩及隔離衣供儲備運用。四、治療藥物採購儲備:參考臨床試驗研究實證、國際建議及專家諮詢小組意見,政府自2020年起陸續申請通過國內緊急使用授權並納入瑞德西韋(Remdesivir)、Paxlovid、Molnupiravir及單株抗體(Evusheld等)等抗病毒藥物至「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治療建議藥物,並與醫院、診所、藥局、照護機構及地方衛生單位合作建構藥物配送及領用體系、於確診者居家照護實施期間額外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開立評估諮詢費用,使我國具重症風險因子之的輕症病患藥物開立得以普及便利,以降低重症發生率。指揮中心解編後,衛福部仍維持公費抗病毒藥物政策不變,提供醫師評估後之治療使用。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之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藥物),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11.6%)。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遠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COVID-19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四至六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我國自去年邁向與疫情共存階段,至今已有超過一千萬人曾確診,但仍能維持全球較低的重症及死亡率,第一線醫療照護人員的全力付出功不可沒,實屬最應獲得掌聲感謝的對象。全球雖正式進入疫後時期,新冠病毒並未消失,「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仍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衛福部將持續掌握疫情發展及醫療量能負荷,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並每周於疾管署定期記者會說明。亦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持續提供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及提供衛教品,加強鼓勵長者儘速完成接種。截至今年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目前亦正評估規劃秋冬之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將依國際建議引進最新XBB疫苗。目前正值第四波疫情期間(以XBB為主),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微波食物怕輻射致癌?營養師指「4風險」才是真正該注意
微波食物民眾常見擔心是否會有輻射造成致癌的風險,太常使用微波爐是否會有什麼健康疑慮,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其實該注意的健康風險另有別因,也教大家良好的使用微波爐,避免預防意外發生! 微波輻射、微波食物會致癌?營養師:有品質保證的不會。 輻射會致癌?嫚嫚營養師表示,微波爐是使用非離子化的幅射波使食物當中的極性分子,例如水或蛋白質發生激烈的振動產生熱能,藉此達到食物加熱的效果。不過這和核電廠或是核廢料的放射能量其實大不相同,量也不同,除非使用來路不明的微波爐,否則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並不會對人體有致癌的風險,也不會影響健康。 電磁波會致癌?另外,也有人認為微波爐會發出電磁波,電磁波也有可能致癌。不過其實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電器產品都會有電磁波,包括手機、電腦,相較之下比使用微波爐的距離和頻率還要更高。不過若是真的想防範,其實使用時與微波爐保持適當的距離約1-3公尺即可,單就微波爐使用,並不必太過擔心。 吃微波食物怕輻射致癌?營養師指真正該注意4風險! 雖然單就正常有品質保證的微波爐而言,並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不過微波加熱不當卻也還是有可能造成健康風險。 隔夜菜:小心食物中毒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民眾最常微波的食物就是隔夜菜,有的時候甚至是不知道隔好幾夜的隔夜菜,就很有可能孳生相當大量的細菌,雖致癌的風險沒那麼高,但卻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造成腹痛、腹瀉、噁心、發燒等。特別是民眾總是習慣將吃剩下的作為隔夜菜,口水、細菌風險更高。因此建議先裝隔夜菜再開飯,並避免隔太多天,建議最多一天為佳。 反覆微波:沒營養又傷身吃不完的食物,民眾也習慣微波再微波,加熱再加熱,嫚嫚營養師表示,這樣的方式其實不論是哪一種烹調方式,食物只要每經過一次加熱就會流失一次營養,並再增加細菌孳生的機會,恐怕變得既沒營養又傷身體。建議微波過的食物若沒吃完就廚餘妥善處理為佳。 微波不熟/過熟:小心細菌/致癌物微波時間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嫚嫚營養師表示,微波時建議還是先了解該食物需微波多久,充分加熱並避免過頭。若食物沒有充分加熱,除了口感不佳外,也可能殺不死細菌;微波過頭,有得甚至出現燒焦味,則除了水分過度流失變得乾巴巴,焦化的食物長期下來也可能有致癌風險,這正如民眾常聽到「不要吃燒焦的食物」。提醒日常節儉的民眾,當微波食物出現形狀或味道異常就別再吃。 塑膠、保鮮膜:可能吃下塑化劑另外也提醒,食物保存時有使用保鮮膜等塑膠品,在微波過程中應避免,建議以玻璃器皿為佳。嫚嫚營養師表示,雖說大部分的保鮮膜多標示耐溫可達100度,但有些可能只達90度就會溶出塑化劑,為保險起見還是應避免為佳。值得注意的是,其實保鮮膜的正確使用方式,應養成「不接觸食物」的好習慣,因為保鮮膜視各牌不同,有得接觸到油脂就有可能溶出塑化劑,這點也需留意。至於其他不可避免的塑膠容器,自然還是能避免則避免。 只有蛋不可以放進微波爐裡?重點是密封!常見3種都會爆。 使用微波爐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可放蛋或金屬製品,不過其實不只這兩種東西,嫚嫚營養師指出,就以食物而言最大個關鍵不在蛋,而是「密封的食物」。 嫚嫚營養師指出,加熱的原理是運用輻射使得水分子活躍,食物的能量、熱氣等也會膨脹,就有可能使能量累積,也就會在微波爐裡爆炸。像是完整的蛋、膜衣緊密的香腸、或是未剝殼的栗子,不過若是切半的蛋、切片的香腸、已剝殼的栗子等,就不會有此問題。 《延伸閱讀》 .微波食物安全嗎?會不會致癌?招名威:比起輻射更要小心4風險! .水煮料理要吃對!別營養流光還變胖,6觀念吃得更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吃高雄知名剉冰吃到出現血便、腎衰竭!毒物權威授4招防沙門氏菌中毒
高雄市知名剉冰店傳出民眾食物中毒事件,後續遭衛生局檢出沙門氏菌陽性。毒物醫師表示,沙門氏菌常見於蛋、肉類製品中,對長者、幼兒來說非常危險,嚴重將導致「敗血症」發生,建議便當、冰品、手搖杯等食物,不宜放在室溫超過一小時,在7°C至60°C「危險溫度帶」環境中,細菌非常容易孳生。日前有高雄市民眾日前到知名剉冰店買剉冰,家人集體食用後,13人有11人腸胃不適,最嚴重的出現血便,還有小孩疑似發生腎衰竭住進加護病房。高市衛生局初步檢出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未超標)、大腸桿菌,但在3名廚工、住院患者體內都檢出沙門氏桿菌陽性反應,目前已勒令停歇業並裁處6萬元。沙門氏菌常在蛋、肉製品孳生 烹飪完全再食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沙門氏菌屬於革蘭氏陰性細菌,通常在蛋、肉製品上較容易孳生,不常在冰品中驗出,也因此生蛋、生肉務必要烹飪完全再食用,冰品中的沙門氏菌應儘速調查釐清來源。顏宗海表示,一般民眾若吃到微生物汙染的食物可能會引起急性腸胃炎,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發燒,多數人服藥後可康復。但免疫力不好的族群,像是長者、幼兒、懷孕婦女,或者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患者,嚴重的腸胃炎可能會合併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酸中毒、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留意「危險溫度帶」 食物不要放在室溫超過1小時顏宗海表示,諸多細菌在7°C至60°C的環境下皆可孳生繁殖,醫學上稱之為「危險溫度帶」,食物保存在低於7°C可抑制微生物生長,加熱高於70°C則可以徹底殺菌。「食物不要放在室溫超過一個小時。」顏宗海建議,室內溫度約20多度,室外溫度則在30度上下,都處於危險溫度帶內,買了冰品儘速吃完,手搖杯則不宜放在辦公桌上慢慢飲用,便當要在一個小時內吃完,若工作過於繁忙,可先放置冰箱存放,4度的溫度可避免細菌生長。四措施預防食物中毒顏宗海也提醒四大措施,讓民眾預防食物中毒一、徹底清潔:微生物存在廚房各角落,準備食物前中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餐具、砧板和檯面等。二、生熟分開:生、熟食砧板分開,同時避免靠在一起存放。三、加熱完全:食物徹底煮熟,徹底殺菌。四、冷藏保存:熟食1至2小時內食用完畢,吃不完盡快冷藏。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則表示,近來天氣炎熱,微生物相當容易生長,餐飲業者應注意食材的儲存環境衛生狀況,調製人員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若手已遭汙染,不可再調理食品,應充分清潔後再進行;上游廠商的水質也需要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否則冰品、沙拉、飲品都容易孳生大腸桿菌群,務必特別注意。食藥署則說,沙門氏菌潛伏期約6至72小時,平均為18至36小時。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至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在1%以下。一般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免疫低下族群,或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患者,則應採行抗生素治療,避免發生移轉性感染。認識沙門氏菌發生原因:1.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2. 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3. 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4. 在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潛伏期:6~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中毒症狀:1. 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2. 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為1%以下。》看更多「沙門氏菌」北市12冰品腸桿菌科超標 GODIVA、莫凡彼等名店上榜【聯合報/記者洪子凱/台北報導】夏天是飲冰品消費高峰,北市衛生局抽檢發現21件不合格,複檢後仍有9家12件未過關,共開罰30萬元,其中,玖仰茶食飲品紅烏龍驗出腸桿菌科110000 CFU/g,是標準值的1萬1000倍。業者表示,會配合改善,更注意食品安全衛生。不合格冰品包括永康街思慕昔香脆花生蜜芋、芋頭芋圓牛奶雪花冰、玖仰茶食文化永康店探春與紅烏龍、GODIVA巧克力微風南京黑巧克力霜淇淋、莫凡彼慶城店歐利歐巧克力冰酷樂、人从众厚切牛排光復店麥香紅茶、進發家大安店祖傳綠豆沙和萬丹紅豆沙、三良品茶100%綠豆沙沙、錢都火鍋內湖成功店霜淇淋,以及黑丸嫩仙草古亭店四季青茶,許多都是知名店家。北市衛生局這波共抽驗冰品、食用冰塊、飲料共83件,其中12件飲品經初、複檢驗仍不符衛生標準,不合率達14.4%。其中,玖仰茶食飲品紅烏龍驗出腸桿菌科110000 CFU/g,超標10 CFU/g最多。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陳怡婷表示,這次12件不合格產品主要都是腸桿菌科超標,複檢仍有飲品不合格,其中永康街思慕昔、玖仰茶食文化永康店、進發家大安店被罰4萬元,其餘開罰3萬元,明年也會列抽檢重點店家。永康街思慕昔陸姓店長說,不符規定商品都已下架,也全面改善生環境。玖仰茶食向姓負責人表示,有定期清洗製冰區、更換濾芯,會更留意食品安全衛生。飲料及冰品不符合規定名單》詳細名單連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破除3大常見慢性腎臟病症狀迷思 血尿、腰痛和小腿水腫都必須確認病因
台灣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超過200萬人,當中有9萬人需洗腎。許多人出現血尿、腰痛、小腿水腫等症狀時,都會先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醫師指出,上述症狀可能與腎臟病相關,但必須經過檢查確認病因,若是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引發的腎臟病,患者應做好本身疾病控制,無腎臟疾病的一般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多喝水、多運動並定期健檢,才能遠離疾病風險。血尿並非都是腎臟病 須先檢查、評估治療「看到紅色的尿不一定就是血尿。」三軍總醫院腎功能室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許舜能表示,民眾若吃紅龍果、甜菜或使用抗生素、抗結核藥物等,都可能使尿液變紅色、橘色,而女性生理期經血混入小便也會造成血尿,並不一定都是腎臟病引起,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以試紙檢驗出潛血陽性,或顯微鏡下可見尿中有紅血球。許舜能表示,如果確定有血尿問題,須配合泌尿系統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以及血液生化及尿液細胞學檢查。若為男性,還要考慮前列腺相關的檢查。更進一步的評估,包括靜脈腎盂攝影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或腎臟穿刺切刺或膀胱鏡、輸尿管鏡等較為侵入性的檢查。根據不同的病因,改善血尿方式也有差異。許舜能表示,如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須接受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等造成的腎絲球病變,應做好疾病控制及治療;多囊腎、IgA腎病變及亞伯氏症候群等遺傳或家族性疾病,需做家族病史分析甚至基因檢測。另外,泌尿系統感染造成的血尿,須使用抗生素治療;尿路結構異常或結石、或腎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外傷如車禍或外力撞擊等造成血尿,需接受檢查、評估,予以藥物或手術等適當治療。若經過詳細檢查,仍查不到血尿的原因,則應定期每三至六個月追蹤複查。腰痛合併其他症狀 有可能慢性腎臟病找上門許舜能指出,常見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不會造成腰痛」,一般腰痛大多是肌肉、關節及神經等結構性原因,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當腰痛還合併其他症狀,就要留意罹患腎臟疾病的可能性,常見引起腰痛的腎臟疾病有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及腎臟腫瘤等。1.急性腎盂腎炎通常好發在女性身上,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嚴重時會侵襲腎臟。患者除腰痛外,常合併出現發燒、噁心、噁吐及血尿等症狀。2.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主因是飲食習慣、飲水不足,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中,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腰痛。腎結石合併症狀還包括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等。3.腎臟腫瘤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許舜能表示,致病原因與遺傳、菸酒、肥胖、慢性疾病有關。腎臟腫瘤除會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患者也會出現體重不明下降、食欲不振等癌症相關症狀,當癌細胞轉移至他處時,也會出現相關症狀。許舜能表示,無論腰痛是否與腎臟疾病相關,都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下肢水腫合併泡泡尿 未妥善處理恐洗腎許舜能表示,只要鹽分、水分攝取超過尿液和流汗排除量,就可能導致水腫。常見導致小腿水腫原因多,包括心肝腎及甲狀腺相關疾病,降血壓、消炎止痛劑、糖尿病及避孕藥物的副作用,連久坐、靜脈曲張、栓塞(血管阻塞)或蜂窩組織炎都有機會引起。腎臟相關疾病引起的水腫:1.「慢性腎臟病」有關的水腫,主因是腎功能嚴重衰退,水分及鹽分排除不易,容易引起小腿水腫。2.「腎病症候群」因大量蛋白尿,導致血中蛋白質太低,血管中的水分因而堆積於血管外之組織,而導致水腫。許舜能提醒;下肢水腫如果合併有泡泡尿,需注意可能是糖尿病腎病變、或慢性腎絲球腎炎所致,如果未妥善處理,最終可能導致洗腎。許舜能說,民眾以手指按壓腳踝旁的皮膚,若凹陷超過0.6公分,且超過10秒無法回復,即是中重度水腫。若有慢性疾病者出現水腫,必須定期驗血、驗尿,必要時加做超音波等檢查;無腎臟病史的成人若有水腫,除了多喝水、多運動、規律生活外,不使用來路不明偏方及藥物、不抽煙,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6 醫療.消化系統
胃也會抽筋!胃痙攣怎麼辦?可以吃什麼?胃痙攣症狀及飲食建議一次看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胃痙攣是什麼?胃也會抽筋?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指的是胃部不適的症狀表現而非一種疾病。造成胃痙攣的原因眾多,有可能是胃發炎、胃潰瘍、日常飲食、心因性壓力甚至癌症等,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天。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胃是消化器官,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情緒緊張、焦慮便可能出現胃痙攣症狀,不可不慎。胃痙攣俗稱胃抽筋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Gastrospasm)不是疾病而是形容臨床症狀或感覺的通用術語。胃痙攣是指在腹腔發生鋒利、間歇性收縮或疼痛不適的感覺,之所以胃部會有如「抽筋」般的感覺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刺激,造成腹腔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蓄。 不少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快速,都有胃部疼痛的情況,由於精神情緒經常處於緊繃狀態,總覺得胃痛忍一下或吃胃乳、胃藥就好。不過,有時候以為自己是胃痛,其實是胃痙攣引起的疼痛感。胃痙攣原因胃痙攣可能的原因眾多,任何腹腔器官問題或疾病,都可能有胃絞痛的狀況發生,甚至有些靠近腹腔但腹腔外器官的問題,也可能出現胃絞痛,如肺部下葉、腎臟、膀胱、子宮或卵巢等疾病。所以胃痙攣發作,不一定表示是胃的問題、消化道疾病。胃痙攣常見原因,可歸類於以下幾種:1.飲食不當生冷、油膩、酸辣食物都可能刺激胃部,造成胃部絞痛。不規律飲食、暴飲暴食,也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發炎,以至於胃黏膜對疼痛忍受度降低,更容易發生胃痙攣。2.菸酒刺激長期抽菸會降低胃腸血流和前列腺素生成,導致腸胃道分泌粘液能力減弱,胃部保護力變差,只要稍微酸辣食物刺激,便導致劇烈疼痛;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腸胃道分泌。3.藥物影響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治療肺氣腫的氣管擴張藥物等,可能影響腸胃道蠕動,由於胃排空能力減弱,容易造成胃部發炎,以及關節炎等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之患者,容易破壞胃黏膜,胃痙攣發生機率便有可能提升。4.婦科疾病流產、子宮內膜異位症、經痛、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泌尿道感染等,也可能誘發胃痙攣。5.情緒壓力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容易引起胃部收縮,嚴重者便會引起胃痙攣。6.肝膽腸胃疾病腸胃炎、胃發炎、胃潰瘍、腸躁症、便秘、闌尾炎、腸阻塞、大腸癌、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膽結石、膽囊炎、胰臟炎等,都有可能引起胃部收縮、出現疼痛。胃痙攣症狀胃痙攣痛起來是一陣陣地疼痛,可能發生局部疼痛(如下腹部、或上腹部胃的位置)或整個腹部疼痛,並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根據不同的病因,胃痙攣可能伴隨其它症狀,主要可區分為消化道症狀、非消化道症狀兩大類: .消化道症狀噁心嘔吐、打嗝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放屁、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腸臑動增加等。.非消化道症狀發燒及冷顫、類似感冒症狀、不尋常陰道出血、不尋常陰道分泌物或月經過期等。 胃痙攣多久會好?怎麼緩解疼痛?根據引起胃痙攣的病因不同,疼痛時間可能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甚至數天不等,如女性生理期,胃痙攣便可能持續數天。如果連續或週期性發生胃痙攣,則可能與大腸癌相關,建議至腸胃科進行檢查。如果胃痙攣伴隨下列症狀,可能危及生命,需緊急就醫:黑便或血便、呼吸困難、頭暈、意識改變、嗜睡虛弱、發高燒、吐鮮血或咖啡色物質、皮膚及眼白變黃(黃疸)、腹部有搏動性腫塊、嚴重腹痛或腹脹等。由於胃痙攣多為急發性劇烈疼痛,多半民眾會選擇掛急診,急診醫師多會先施打副交感神經抑制劑,以放鬆平滑肌舒緩症狀,並讓其臥床休息或局部熱敷,再建議至腸胃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有需要時,腸胃科醫師會建議「胃鏡檢查」或「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病因。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讓胃休息,不要進食並喝溫開水,若疼痛程度尚可忍耐,在家可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高晧宇也表示,胃痙攣有兩個方法可以緩解疼痛:.側臥、熱敷:整個人縮起來側臥,並在疼痛處熱敷。.按壓穴道:按壓位在膝蓋外側上緣兩寸(三橫指)的梁丘穴。胃痙攣發作時,建議先側躺並熱敷腹部,放鬆身體有助緩減疼痛感。胃痙攣可以吃什麼?情緒放鬆降低發作頻率調整飲食習慣,有助降低胃痙攣發生率。刺激性食物如過酸、辛辣、油膩、冰冷、精緻糕點等食物要避免,以及糯米類如湯圓、粽子、飯糰等,因不易消化會在胃中長時間停留,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建議酌量食用。以下提供減少胃痙攣發生的三種方法:1.調整飲食選擇簡單、好消化食物如蔬果類,料理方式採取清蒸汆燙,不油炸、避免大量醬料之料理。高晧宇醫師建議,胃痙攣患者平時可多吃秋葵、生薑、山藥養胃,以及細嚼慢嚥,每一口飯建議咀嚼15至20下,吃飽飯後先走10至15分鐘,有助減少胃痙攣發作。胃痙攣患者避免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食物,可降低胃痙攣發生頻率。2.情緒放鬆減輕壓力來源,不加班、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緊繃。戶外踏青、健行都是抒壓的好方式,心情放鬆、戒菸、戒酒,維持生活好習慣便能降低胃痙攣發作頻率。3.藥物、補品謹慎使用藥物、補品別亂吃。如果有長期服用止痛藥需求,最好諮詢腸胃科醫師,甚至安排胃鏡檢查。胃痙攣2大QAQ、胃痙攣,可以吃止痛藥緩解嗎?A:《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解釋,胃痙攣發作時,不建議吃止痛藥。若有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服用止痛藥更傷胃。建議側躺休息、局部熱敷、就醫治療才有效。 Q、吃辣會吃到胃痙攣?A: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部黏膜,甚至造成胃黏膜受傷。當食物或胃酸刺激傷口,會造成胃部收縮引起胃痙攣。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胃也會抽筋?胃痙攣讓你劇痛 2方法緊急緩解 延伸閱讀:.便秘按肚子!中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家庭婚姻
哪個爸媽忍心看孩子兩三個月得輸血一次?罕病父親紀錄醫療旅程:「他會好,我會撐下來!」
柊威是個兩三個月就需要輸血一次的孩子,這罕見的鐮刀型貧血,改變了台灣爸爸John和美國媽媽英莉的一生,但也讓夫妻倆看見這世間更多的愛。相信每個爸媽都是一樣,懷孕的時候,每一次的產檢,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醫師說「沒問題」,就像過了一關一樣,心裡鬆了一口氣。但John與他的美國老婆英莉萬萬沒料到,明明是健健康康的孩子(柊威),一歲之前連小感冒也沒有,卻在一歲三個月要去露營前的一個禮拜,拉肚子、發燒到39℃。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卻不期然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的開始。當醫師也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還記得露營那一天,John與老婆簡單地拿了腸胃藥,就去露營了。但這個只要有得玩,就算是小病小痛也會忘記的孩子,卻在那三天兩夜間哭鬧不休,甚至連爸爸的安慰抱抱都抗拒,跟之前健康開心的樣子宛如天壤之別……回到平地後,他們馬上把柊威帶去急診,一抽血,發現血紅素只有4點多(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低於33%,須進一步評估)!醫師也緊張了起來,但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只好等輸完血,柊威回復活力之後,便回家觀察。接下來八個月的時間,柊威就像裝上電池的兔子一般,然而,輸血帶給他的活力用盡之後,就會變回一個病懨懨的小孩。John說:「每隔一兩個月,他的健康狀況就會慢慢走下坡。一開始會有黃疸、拉肚子、發燒等徵狀,體力變差,常常哭鬧、想睡覺。尤其那時才一歲多,不知道怎麼表達。醫師找不到理由,我們的爸媽甚至以為孩子中邪了!阿媽還燒符水,帶到醫院來幫孩子洗澡,拿衣服到廟裡過香。」直到後來,老婆帶柊威回美國,又出現一樣的狀況,這位在美國的亞洲醫師做電泳判讀後,才發現他是鐮刀型和地中海的混合貧血。「台灣產檢是針對地中海貧血,但我的老婆是美國黑人,有鐮刀型貧血的基因。在亞洲很少有這樣的病例。」原來孩子當時哭著用手指著關節,是關節痛、內臟痛。因為鐮刀型貧血的細胞還容易堵塞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氧,所以容易產生四肢關節、內臟疼痛。John不捨地說:「而且痛起來,真的是非常地痛。」 兩三個月就得輸血一次鐮刀型貧血目前還找不到解方,因此,柊威只得兩三個月就輸血一次,以此續命活著。每次帶柊威去輸血,針一下去,孩子還是會哭鬧,還要乖乖坐在那邊等待輸血兩三個小時。哪個爸媽能忍心看著孩子,一輩子都要過著兩三個月輸血的生活?為了延緩下一次再輸血的時間,John與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我們要做到兩件事,一是孩子儘量不生病,否則血紅素便會一下子掉很快;二是要維持飲食均衡、保持健康。」而為了在柊威一有狀況的時候,第一時間帶他去醫院,太太放棄了原有的高薪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除了全家的經濟壓力,太太還有對自我成就的犧牲。雖說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做,但內心的挫折感卻難以避免。「媽媽愛孩子,當然有很多不放心。我太太又為了柊威做了很多功課,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但她其實不是個家庭主婦型的女人。工作成就才是她的自信來源。所以在美國帶孩子的期間,她有很多的自我懷疑。我們也難免爭吵,彼此都說出離婚的喪氣話……」對於治療孩子,兩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希望孩子不要一輩子過著輸血的人生,我贊成骨髓移殖。但是即便是來自爸媽的骨髓,都只有50%的成功機率。而太太希望能用飲食或自然療法,讓孩子好過一點。常常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負氣說:你不用管我們了,我們自己想辦法。」照顧病兒的壓力,讓兩人都對未來充滿茫然。不得已的辦法:生一個弟弟不過,John也苦笑說:離婚僅是氣話,因為若要提高骨髓移植成功的機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植兄弟姊妹的骨髓。因此,儘管哭過、愛過、吵過,愛孩子的兩人,還是要以孩子的生命為重,懷抱著試管嬰兒的一線希望,繼續當夫妻。「因為我們的小朋友是混血兒,讓尋找骨髓移植更加困難。而且當初我們也沒有想到要留臍帶血,所以最好的骨髓移植人選,就是兄弟姊妹。如果基因檢測後配對可以,就有希望了!」截至目前,他們共取卵三次,每一次都花了七、八十萬,只是還沒有可植入的胚胎,這讓跟時間賽跑(因為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進行骨髓移植得排斥性最低)的兩人感到壓力山大。但John樂觀地說,還好台灣還有試管這條路走,如果在美國,他根本想都不敢想!因為美國做試管嬰兒簡直是天價!幸運找到有耐心、同理心的醫師回想這一路求醫的跌跌撞撞,John卻說,有太多要感謝的人。「去年九月,我們找到了榮總顏秀如醫師。她剛開始也是對鐮刀型貧血無法可解,但卻非常樂於溝通。譬如我們拿醫學文獻去找她討論,顏醫師都會回去仔細看完後,下次看診跟我們解答。她的心胸也很開放,願意跟我們一起嘗試、找方法。」遇到這樣有同理心的醫師並不容易,太太曾經在美國遇到醫師說:「我每天都要看很多病人,不可能無時無刻照看你的小朋友。」儘管是事實,但對病童的家長來說,卻是令人心碎的答案。而顏醫師常常花一兩個鐘頭與他們討論,就算錯過了午餐時間也不在意。經過了顏醫師的努力和建議,現在的John至少不用等孩子病懨懨才準備輸血,可以觀察孩子的脾臟有沒有腫大,以提前做好準備。世間有愛,70個人願意長期輸血對像柊威這樣需要長期輸血的小朋友來說,若每次輸血的血型都不同,身體會產生愈來愈多的抗體。若是同一個輸血來源,較能減緩身體排斥的現象。有次,John在天母社團裡面,詢問有沒有人願意持續輸血。而這個人若有意願還不夠,還得要專程跑到榮總做兩次檢測,之後還要每半年跑榮總輸血,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沒想到,短短一個禮拜,就有將近一百個人私訊詢問!最後,還有七十個人實際去做檢查。平時最討厭麻煩別人的John,對這些善心人士伸出的援手,滿懷感動。他說:「我以後拍紀錄片,這些人都要被列在片尾的感謝名單中。」拍紀錄片帶孩子登百岳,紀錄醫療旅程去年年底,John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想要當作家庭紀錄。他想起之前高中爬雪山,登到山頂往下看,那映入眼簾的壯闊美景,讓人心曠神怡。現在,他也想讓孩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拍攝的過程中,他也與老婆一起看了許多國外罕病兒家庭的紀錄片,於是萌生一個想法:想藉由這支紀錄片,與罕病兒家庭彼此打氣。「和孩子爬山,當他走不動的時候,我會揹他。同時會鼓勵他:自己也要努力。但我會陪著你,一起爬到頂端。這一條登頂的路程,走走停停,一路說說笑笑、彼此打氣,就像我們走的醫療路,是吧!」這一路上,需要很多的堅持。John說:「我老婆是看到柊威的笑容,就會振作起來,覺得可以再繼續;而我相反,我是每當他睡著的時候,就會呆呆望著他,覺得這麼可愛的傢伙,我怎麼捨得放?」他一邊企劃著紀錄片拍攝事宜,一邊想著:柊威,能不能也看到我一路走來,看到的好風景?這強大的愛,成為一個信念。John說:「他會好,我會撐下來。」聽到這裡,我們的鼻子也酸了,祝禱奇蹟發生,柊威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順利移植骨髓,成為不需要輸血,也能一直活蹦亂跳的孩子!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3 醫聲.癌症防治
夜間盜汗需注意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口服標靶新藥納保
一項新型口服BTK標靶藥物7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具17p染色體缺陷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年齡偏高,化療耐受度不佳、療效也不明顯,新型標靶納保、列為第一線使用。醫師指出,患者症狀包括盜汗、疲倦等,但最常見的症狀是「無症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表示,血液性腫瘤依照其特性,主要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四種。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白血病不分類別,每年年增約2748位病人,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人數僅241人,占比9%,相對少見。姚明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症狀包括夜間盜汗至須換衣服程度、半年內不明原因體重降低1成以上、不明原因反覆發燒、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及食慾不振等七大類型,但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藉健康檢查追蹤。此外,患者確診時多已超過60歲,且超過9成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共病,臨床照護上也要顧及其他疾病,藥物使用上需要綜合考量。他也說,過去因治療武器缺乏,只能使用化療,根據台灣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病友初次療程比率以化療為最高,達44.81%,但多數高齡患者難以負荷化療造成的副作用。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則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無症狀患者存活期平均中位數達10年,但出現症狀或疾病惡化的患者,存活期較低,臨床上採「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的基準,針對具症狀或腫瘤過大的中高風險患者才進一步治療;帶有特定基因異常的患者,如17p染色體缺陷、TP53突變,存活期更短、預後更差,「尤其最在意17p染色體缺陷,這讓醫師看到就冷汗直冒」。蔡承宏表示,大約80%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帶有特定基因變異,研究顯示,17p染色體缺陷是最難治的類型之一,但患者卻對標準治療成效不佳,故歐美治療指引已趨向減少化療使用。本次新藥納保後,患者不必先用化療等標準治療,第一線就能使用新型標靶治療,預期能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一篇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也指出,與與化療合併針劑標靶相比,單用新型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患者,其24個月無惡化生存期可提高超過8成。賴基銘表示,慢性血液腫瘤疾病通常病程較長,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症狀不具特異性,患者症狀多為疲勞、發燒、咳嗽等,容易被視為一般感冒,若不抽血很難確診,患者多為高齡長者,加上治療不易且容易復發,高風險患者確診後5年存活率不及1成,被視為隱形殺手。新藥納保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跟上國際標準,除感謝健保署,也期望大眾繼續關注血液癌症發展,「幫助患者翻轉可悲的人生」。
-
2023-07-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杯子、水壺多久沒洗?別讓喝水像喝馬桶水!教你3招輕鬆滅菌
喝水有益健康,不過民眾日常放在家裡辦公桌、放在公司的水杯、水壺,往往都過了一段時間才洗,有得甚至透明的水壺已變成半透明。美國毒物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日常應定期清洗,並選擇可確實清洗的杯物,清洗時也可注意方式,更有助杯物清潔,維持身體健康。杯子、水壺多久沒洗了?別讓喝水像在喝馬桶水!杯物內和馬桶一樣的細菌:招名威教授表示,有水的地方就會容易滋生細菌,像這樣杯子、水壺常常沒洗,就會容易出現髒汙、日久形成半透明的狀況,並且滋生細菌,最常見的就是大腸桿菌,也就是經常聽到常見附著在馬桶的細菌。其他也包括退伍軍人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可能引起發燒、腹瀉、食物中毒,日久也可能使得身體容易過敏、引起氣喘、慢性發炎等問題。細菌也會保護自己:這些細菌會形成生物膜保護自己,讓本體在水沖、水洗之下也不受影響、且也不容易洗掉。許多時候餐具洗過依舊有異味,正是因為受此影響,細菌依舊存在,沒有沖洗乾淨。因此建議民眾應盡量保持每日清洗杯子、水壺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沒有形成生物膜的細菌會影響健康,形成生物膜卻因為不當刷洗而生物膜被破壞的細菌,也會從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對人體沒有影響,變成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除了定期清洗杯物,良好的洗潔方式也很重要。清洗杯物注意2基本原則,長條形水壺留意清潔方式。招名威教授指出,一般市售的水壺大多是長條型,會需要特別留意清潔方式,因為這樣的杯物手較難伸進去,若用長柄刷進行刷洗也刷不乾淨,因此會建議使用至少手伸得進去的杯物,例如桶型的水壺。即便手探得進杯物中,也建議避免使用鋼刷等質地較硬的清潔用品,除了容易破壞上述細菌的生物膜,又使杯物本體出現刮痕,讓細菌更多殘留在杯物當中。而長條型水壺通常多以刷子清潔,更需留意。別讓杯子、水壺像馬桶一樣髒,專家簡單3招輕鬆消滅細菌!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日常用洗碗精清洗杯物,刷洗工具還是用乾淨、質地較軟的菜瓜布為佳,也記得以輕柔的方式刷洗,產生泡沫並沖洗即可,避免過度用力,如此便可刷洗髒污,並且避免出現刮痕藏留細菌。另外也可以使用小蘇打粉就好,將小蘇打粉和清水倒進杯物,靜置等待化學反應結束,其後再倒掉並用清水將小蘇打粉沖洗乾淨即可,不用刷洗就可以洗淨杯物。而若杯物只是日常喝水,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使用80度以上的熱水消滅細菌。不過這樣的方式就不建議使用在也會用來裝飲料的杯物。除此之外,民眾使用水壺時也常見會用環保吸管,招名威教授較不建議使用,因為這其實相當容易殘留髒污、細菌,且手完全深不進去,僅能使用刷子或熱水,但刷子容易破壞本體殘留髒污,而熱水則不易洗淨水以外的飲品殘留。因此習慣使用環保吸管的民眾,建議保持定期更換的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杯物、養成定期清潔杯物的習慣、並知道良好的洗潔方式,更有助避免病菌的侵擾,對身體健康、生活品質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防範筷子4大健康地雷 專家:留意發霉避免吃下致癌物 .餐具材質影響身體健康!塑膠、木質、陶瓷哪個好?毒物專家解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10 名人.黃達夫
台灣護理師已少上萬人 黃達夫籲改善護理師工作環境刻不容緩
最近有位護理師在臉書訴說,護理師工作的辛苦,而她們的專業卻得不到醫界及民眾的重視。以她看來,不久,台灣將找不到護理師了!對於這件事,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因為,30年來,我一直在談這件事。若無護理師 病人難康復我自己在美國執業的時候,深深感受到,沒有稱職的護理師的幫忙,我根本無法完成照護病人的工作。而且,我愈用心與她們分享我的醫學知識,花更多的時間,與她們一齊討論病人的狀況,她們就能夠把病人照顧得更好。所以,從我擔任主治醫師開始,我就把護理師當作與我地位平等的、 最重要的工作夥伴。這種互信互助互賴的合作關係,讓我沒有後顧之憂。33年前,和信醫院剛成立時,我就與醫院同仁分享,在醫院這個大家庭中間,如果醫師代表父親,護理師則代表母親,因為,大多時候,醫師做診斷與治療的決定後,很多醫師自己都不一定會做的,照護病人的細節及繁瑣的工作,都得靠護理師去執行,沒有她們,病人無法順利康復。護病比 影響住院死亡率以住院病人為例,醫師每天巡房,大約是十分、廿分鐘,其他時間的照護,幾乎都是護理師的責任。病人所有病情的變化,血壓升高、降低或發燒、發冷、手術後出血等狀況的及時察覺與適當的處理,再再都仰賴護理師的專業與責任感。因此,病人住院期間,除了醫院的感染控制是否徹底執行外,護理師的專業能力以及護病比,就會決定住院病人死亡率的高低。根據歐美醫院的研究,適當的比例是一位護理師照顧4至6位病人,病人太多,護理師就無法面面俱到,忙不過來,就容易產生疏失。所以,每多照顧一個病人,就增加7%的死亡率。而台灣目前醫院評鑑的要求,醫學中心是一位護理師照顧九位病人,區域醫院是一對十二,地區醫院則是一對十五。而且,從近日護理師們的發聲,顯然,情況不但沒有改善,還在惡化中。台灣護理師 已少上萬人我不得不在此,再次讓讀者知道,台灣目前短缺近千位感染科醫師、護理師則少了上萬人,而台灣醫界本來就不夠重視護理專業,而且,醫院為了經營效益,精簡人力,原來護理人員的配置就不足夠,而今天護理師因為過勞又不被這個社會看重而選擇出走,不久,台灣就可能找不到護理師了。沒有護理師,醫院就失去它的功能,這是不容全民忽視的一件大事。如果這時,台灣人民還不警覺,不在意,不發聲,健保就不會改變,一切向錢看的醫院管理作為也不會改變。有一天,本來應該負責照顧重症病人的醫學中心,只能標榜他們擁有對絕大多數病人沒什麼用處,造價則高達數十億元的質子、重粒子治療儀之類的貴重硬體,卻沒有對所有病人康復最有幫助的護理師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6 醫療.泌尿腎臟
中暑處理不當恐致器官衰竭!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散熱:4種散熱方式一次看
【本文重點】全球7月3日氣溫創下歷年最高紀錄,專家指出溫室氣體排放和聖嬰現象等因素使氣溫持續攀升。近期台灣各地高溫漸增,已有超過百人因熱傷害就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中暑是最嚴重的,可能導致智力受損。中暑若處理不當,甚至死亡率超過三成。預防熱傷害包括散熱方法如泡冷水、喝水和通風等,並避免在太陽下劇烈運動。--by ChatGPT全球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數據,7月3日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全球平均氣溫超過攝氏17點01度,超越2016年8月創下的攝氏16.92度紀錄。專家憂心,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聖嬰現象,氣溫可能持續創新高。近期國內各地天氣炎熱,高溫可達32至35度,今年截至7月4日,已有逾百人因熱傷害就診。根據衛福部統計,因熱傷害就診人次數,7月2日共有24人次、3日有21人次,4日則躍增至38人就醫,七月短短4天就累積101次就診,而去年七月全月共有775人因熱傷害就醫。中暑為最嚴重的熱傷害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部醫師高偉峰表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等,中暑屬於最嚴重的等級,體溫會飆到四十度且會意識不清、行為異常。》看更多熱傷害症狀不能小看中暑帶來的人體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於106年受訪時曾分享一個案例,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2小時昏倒,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飆到43.9度,出動三台電風扇且全身噴水加多部位冰敷,搶救四天後撿回一命,但腦部卻因高溫受損,醒來後以為身處民國79年,彷彿回到25年前。還有一名年輕人中暑發燒到42度,救回後智力退化到小學五、六年級生程度,小腦受損只能坐輪椅;但也曾有一名燒到42.7度的男子,救回後完全恢復。朱柏齡提醒,肛溫超過40度就是中暑,中暑前一階段是熱衰竭,初期會頭暈惡心、全身無力,呼吸心跳變快,出現症狀就應趕緊休息。他曾收治一名路跑病人,跑到十多公里時覺得想吐,才決定放緩腳步就中暑昏倒,可見從熱衰竭到中暑的進程非常快。中暑是否傷及智商,與中暑時間及降溫治療時間有很大關聯。朱柏齡特別提醒,戶外工作者一定要戴遮陽帽、找涼爽處休息,並至少每天喝水二千毫升以上。衛福部國健署也呼籲避免曝曬於高溫下,最好穿輕便、淺色、寬鬆的透氣衣物。【延伸閱讀:中暑昏4天 醒來回到民國79年】高偉峰過去曾收治一名個案,為高齡78歲男性,住家位在大樓頂樓,因為太太怕冷,在大熱天不開窗、也不開冷氣,該名男性因昏迷緊急送醫,到急診時體溫為41點8度,且神智不清,後續經過一小時搶救,才從重度昏迷救回一命。4種散熱方式預防熱急症發生高偉峰表示,根據國外報告指出,中暑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率超過三成,不容小覷。急診若有收到中暑、熱衰竭病人,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散熱」,包括泡冷水、於身體表面灑水加上吹電扇等方式。他表示,要預防熱急症發生,大多運用輻射、傳導、對流、蒸發等四種機轉增加散熱。輻射:若氣溫25度、人體溫37度,靜止狀態下,人體溫較高會傳導至空氣中;若氣溫超過35度以上,輻射效果變差,若超過37度,外界溫度反而輻射至人體。傳導:人透過接觸物品、冰涼水,可將體溫傳導出去。對流:通風、水流皆可加速散熱。蒸發:流汗是有效散熱方式,液體從皮膚表面蒸發汽化,可帶走熱量,不過若環境濕度大或即將下雨,蒸發效果則不佳。高偉峰提醒,民眾流鼻水常用的抗組織胺藥物,以及拉肚子、腹瀉常用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會抑制排汗、蒸發,建議有使用這些藥物的民眾,應該避免劇烈運動。另外,早上10時至下午2時,應避免大太陽下活動。民眾若出現熱衰竭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想吐、全身虛弱等,尤其老年人、幼童及在炎熱天氣劇烈運動、在外工作者包括農夫、心血管疾病等,應該有所警覺,多補充水分並儘速散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6 醫療.耳鼻喉
洪曉蕾遊西班牙緊急入院插管急救!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會怎麼樣?醫籲3種痛當心
名模洪曉蕾5日驚傳在西班牙旅遊,卻突然因扁桃腺發炎嚴重住進醫院插管治療。前夫王世均緊急飛往當地協助,他透露洪曉蕾目前病情雖控制住,但未明顯好轉,仍在評估是否帶洪曉蕾回台治療的可行性。綜合媒體報導,洪曉蕾前夫王世均透露,洪曉蕾帶兒子才到西班牙的第2天即因咽喉腫脹無法吞嚥,緊急到馬德里醫院急診發現情況嚴重必須立即住院,且直接進加護病房。王世均表示,她告訴我很痛好像很嚴重,醫生說是交叉感染,發炎腫脹再晚就會呼吸困難,要求她同意插管治療,接下來她就無法說話了…。根據《鏡週刊》報導,洪曉蕾是因扁桃腺發炎嚴重,才必須插管提供氧氣並舒眠減緩疼痛。王世均透露目前洪曉蕾病況有控制住,但未明顯好轉,仍須靠呼吸器,主治醫師告知必須開刀,有想過帶蕾回台灣治療,「但醫院告知不可能移動,太危險。」扁桃腺炎分急性與慢性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扁桃腺炎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科部鼻科主任林志勳曾受訪解釋,急性扁桃腺炎多發生在感冒的時候合併發生,尤其是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更容易發病,先是發燒、發冷,接著是喉嚨劇痛,甚至吞嚥困難,同時還會有全身不適,如倦怠、頭痛、關節痛等出現,常併有耳朵痛及頸淋巴結腫痛。慢性扁桃腺炎為扁桃腺長期反覆發炎,症狀通常比急性期輕微,往往只有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而已,嚴重時頸淋巴腫、頸部觸痛、全身不適。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會怎麼樣?許多人可能以為,扁桃腺發炎怎麼會這麼嚴重?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會怎麼樣?之前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就有一80歲病例,因未即時就醫,發炎竟惡化成深頸部感染,右側鼻咽到下咽和甲狀腺旁空腔都塞滿膿液,讓她聲音嘶啞、無法言語,經清創引流後才康復。當時負責手術的主治醫師徐毓婷徐毓婷提醒,當喉嚨痛、吞嚥時疼痛或頸部淋巴腫大壓痛時,應及時就醫,老人及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以免惡化成深頸部感染。扁桃腺炎4情況需手術治療扁桃腺發炎若出現以下症狀時,則需手術治療,包括:1、一年發作4次以上、每次超過7天。2、慢性發炎、腫大會影響呼吸、吞嚥或說話功能. 3、頸部淋巴腺持續腫大、扁桃腺過度腫大影響周圍器官,如滲出性中耳炎、耳痛、聽力受損。4、因長期慢性發炎,通常有滲出物流出而引起口臭或慢性咽喉炎的症狀,或疑似扁桃腺腫瘤。扁桃腺炎如何預防1、保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避免感染病菌的方法。2、出入公眾場所配戴口罩,就可減少感染病毒與細菌的機會。3、建議平時勤洗手,尤其如廁後、進食前;避免共享食物等。4、平日應多喝水5、維持正常作息6、飲食均衡、多運動》看詳細疾病百科/扁桃腺炎【參考資料】.洪曉蕾遊西班牙驚爆病危 前夫急奔千里最新病況曝光.扁桃腺發炎未即時就醫 老婦深頸部化膿險送命.扁桃腺腫痛不可忽視 護理師:有症狀要趕緊就醫.吞嚥疼痛、喉嚨有異物感 小心是慢性扁桃腺炎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公費清冠一號今起走入歷史 中醫藥司:中藥製劑仍給付
「台灣之光」清冠一號今起不再有公費給付,民眾若有需求只能自費買。基層中醫師觀察,新制上路前的確不少確診者「提前看診拿藥」,另有少數民眾先囤藥自費買清冠一號。而有開業中醫師認為,新制對「天選之人」不公平,因為第一次確診就得自費買清冠一號,對此中醫藥司說,醫師仍可開立相關中藥製劑給民眾,這些仍有健保給付,而政策推動前,必須為大眾需求做考量。中醫藥司簡任技正蔡素玲表示,雖然清冠一號不再公費給付,但一般中藥製劑仍有健保給付,民眾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去就醫,中醫師會依照診斷開立清熱解毒藥方,藥材作用、機轉類似清冠一號,也一樣有健保給付,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民眾也不一定都要自費購買清冠一號。先前開業中醫師陳朝宗指出,中醫師依照臨床經驗開立藥物治療新冠病患,但「並非專一性藥物」,科學中藥健保給付每日12至15克的劑量,但清冠一號經過濃縮,1天劑量就是30公克,藥效當然有差。「先前確診的民眾很幸運,但對沒確診過的『天選之人』不公平。」他說,未來每個人至少都會感染到一次新冠肺炎,至今都沒確診過的人,要取得清冠一號得自費,政府應考量「首次確診者」仍有公費清冠一號的機會。對此蔡素玲表示,政策須考量大多數民眾立場,如果政府很有錢,的確必須做到公平性,但若資源有限,會依照大多數民眾需求做優先考量。開業中醫師高羿宸表示,因應清冠一號7月1日起取消公費,診所臉書有先行公告提醒民眾,近期觀察確診患者會提前看診,相較過往增加五成。另外有少數民眾無症狀,甚至沒感染新冠肺炎,仍擔心未來買不到清冠一號,因此提前來自費購買,囤藥民眾大多以老人家居多。高羿宸觀察,前年、去年新冠疫情約到6、7月左右就會和緩些,但今年到了6月中旬疫情仍未歇,每天至少有10名新冠肺炎染疫者,且患者的症狀也有不同,5月多的新冠患者症狀沒那麼明顯,6月的患者人數增加、症狀也變嚴重,包括發燒、咳嗽、帶有黃痰等。高羿宸認為,可能與新冠肺炎變異株變化、以及南北人流移動等因素有關,現行政策規定僅有醫院、長照機構等特定場所需要戴口罩,隨著天氣漸熱,民眾在外沒戴口罩,傳染力也增加,加上端午連假過後,民眾感染情況也變多,尤其北部人數較多,感染狀況較南部多。
-
2023-07-0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醫師如何發現少見疾病?
日前參加病例討論會,48歲的陳女士兩星期來覺得全身倦怠、胃口不佳,且偶而會看到雙影而住院。她看過眼科醫師,檢查正常,也沒有發燒、頭痛、高血壓或糖尿病。陳女士的身體、神經檢查與認知功能都正常。血液的常規、肝腎功能、維他命B12濃度、免疫檢驗和腫瘤指數均無異樣,也沒有乙醯膽鹼接受體抗體,排除了重症肌無力症的可能性。但腰椎穿刺顯示其腦脊髓液的白血球稍微增加(11/cumm),其中98%為淋巴球,蛋白質偏高(68mg/dl),葡萄糖值正常,因此當天先以病毒性腦炎治療。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一天後,陳女士排到了腦部與脊髓的磁振造影檢查,放射線科醫師立刻告知是「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簡稱autoimmune GFAP astrocytopahty)。後續的血液GFAP抗體檢測也呈陽性。主治醫師立刻替陳女士靜脈注射類固醇,才打了兩天,她覺得精神變好,胃口較佳,也不再複視,後來改為口服類固醇,出院後在門診追蹤,持續進步中。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是2016年美國梅約診所的醫療團隊發現的疾病。之後,義大利、中國、日本、法國等也都有病例報告,但仍少見,推估每10萬人口有0.6位。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以44-50歲為最多,無性別或種族差異。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是腦部星狀膠質細胞的主要纖維蛋白。星狀膠質細胞不僅維持腦血管屏障的完整,也是腦部的主要支持細胞,在神經元受損時,星狀膠質細胞就會變大並增生以填補受損部位。當受到抗體攻擊時,從視神經到大腦、小腦、腦幹以及脊髓都會受創,造成腦膜炎、腦炎與脊髓炎(meningoencephalomyelitis)。每位患者的症狀與輕重差異甚大,包括發燒、頭痛、譫妄、癲癇發作、手抖、走路不穩、焦慮、手腳發麻、無力等,但並不是每個症狀都會出現,因此臨床上很難判斷,罹病人數也可能被低估。確定診斷需靠腦脊髓液或血液中的GFAP抗體檢測為陽性,以及注射顯影劑的腦磁振造影的典型表現:多條輻射狀、細線樣的顯影病變,出現在腦室周圍、腦白質、基底核與腦膜,或脊髓內的多節線狀顯影。其致病原因目前不清楚,約一半病患在發病前出現感冒症狀。以類固醇治療效果良好,但約20%的病症會復發。當天與會的醫師們大都沒聽過這個疾病,因此發問很踴躍。例如這位高明的放射線科醫師怎會下這個診斷?那是因為她讀過相關論文,剛好看到影像時就福至心靈,真是讀萬卷書,用在一時。又如病人症狀輕微,怎會想到收住院?主治醫師說,病人的主訴只有倦怠、胃口差與偶而複視,症狀不具特異性,且神經檢查正常,一般都會在門診處理,甚至懷疑是否有心理因素,但家屬說病人一向開朗,這些症狀明顯影響她的生活與工作,可見家人的細心觀察與醫師的直覺、思考與判斷等臨床經驗都是重要關鍵。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