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深蹲
共找到
288
筆 文章
-
-
2023-01-16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出現6跡象=老化!醫嚴厲警告「1行為」超負擔,別當耳邊風
65歲王太太,沒有運動習慣,平日的興趣就是享受美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反映在她的體重上,身高176的她,體重有95公斤。一直以來因為肥胖的關係,平日裡地行動速度與正常體型的人相比,也較緩慢,直到這半年,她感覺膝蓋的不適感從微微發痠到越來越明顯的疼痛,甚至連開車下車時都有明顯感覺不便。經檢查發現軟骨已嚴重磨損退化,且雙膝狀況已需更換人工膝蓋的程度。 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多於男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 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熟齡族群對於健康注意除了重點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骨骼肌肉」的狀態也是不可忽視。 關節炎不可逆 這些情況恐加速耗損 關節炎為一種不可逆轉的關節軟骨漸進性破壞疾病,會為病患和照顧者帶來不便以及沉重的負擔,除了不可避免的先天家族基因、老化,會使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提高;尤其還有肥胖容易過度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加速軟骨耗損;此外,抽菸、反覆性動作的過度勞動等後天因素也是傷害膝關節重要的危險因子。 關節炎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穩定的療法可以阻止或逆轉疾病的發展,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只有早期發現,在尚未需要到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前,還可利用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類固醇的治療方式,可延緩關節損傷。 危險因子一次看 衛福部也列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因子: 1、年齡大於50歲2、早晨起床關節僵硬少於30分鐘3、活動膝關節時發出聲響4、膝關節壓痛5、膝關節腫大6、觸摸膝關節無發熱 若有膝蓋疼痛且伴隨上述六點中的三點以上,表示您的膝關節已經出現老化現象,別再耽擱了,請盡快就醫檢查您的膝關節健康狀況! 延伸閱讀: ·醫示警「5大原因」恐讓年輕人膝蓋提早退化! 常蹲、坐矮凳也不OK ·「久坐也會傷膝蓋」怕爆!醫授「3動作改善」 靠牆深蹲超推薦
-
2023-01-10 醫療.骨科.復健
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
一位30歲女性前來就診,原本被醫師診斷為普通的肩頸痠痛,沒想到痛竟然慢慢往手蔓延,一下覺得手指尖痛,隔天痛點又跑到下肢,最後幾乎全身都在亂痛。因為疼痛影響,睡眠也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天疲倦,整個人如一團迷霧罩住腦而無法好好思考。我告訴她這就是纖維肌痛症的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受訪時她說:「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如社交、娛樂、性行為…等均受影響。纖維肌痛症治療四大支柱:運動、心理、衛教、藥物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常常認為自己的症狀不可能會好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堅守四大原則,有很高的機會穩定控制病情甚至痊癒,這四大原則即是運動、心理、衛教、藥物。●運動:復健科醫師關心病人的日常功能狀態。纖維肌痛症患者因為疼痛容易造成活動量下降易疲勞。因此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傾向不動的生活型態,更易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聚焦疼痛讓病人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造成失能。如何打破這個循環,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下文將會介紹不同疼痛程度下,所建議的運動方式。●心理: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負面或錯誤的思考,多源自於過去所學習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性的負面思維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共同施壓,纖維肌痛症就爆發了。不論是疼痛還是失眠,都能藉由心理治療介入緩解。●衛教:要認知到這是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四大支柱齊做是恢復的關鍵,另外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多於藥物治療,也就是復健運動、心理治療、對疾病正確的認知均佔有關鍵的角色,當然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適當地使用藥物很重要,病人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卻步,但是適當的藥物能減痛,甚至提昇運動的意願,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可在台灣有的藥物是利瑞卡和千憂解。選對運動做,運動好簡單,持之以恆是關鍵醫師要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多運動,病人會說:「我就是痛啊!你要我怎麼動?」其實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在運動方面,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2012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就提出運動的好處:當時研究納入72人,有氧組36人,肌力組36人,個別執行三週的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氧組3週後的疼痛指數下降量達到顯著差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肌力組,而有氧組和肌力組的疼痛下降量互相比較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這代表「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減痛同樣有效」。正因為如此,醫師才會大幅地倡導有氧及肌力運動對纖維肌痛症的重要性。你知道嗎?纖維肌痛症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有氧強度公式如下:運動目標心率={目標運動強度*[(220-年紀)-安靜心率]} + 安靜心率目標運動強度( 上述目標心率的乘數):0.3-0.39=低強度;0.4-0.59=中強度肌力訓練則以胸、背、大腿、臀部為主,一週做2次,一種動作以做兩組起始,每組做8至12下。再依耐受度慢慢增加組數、重量和種類。一週內可以以有氧和肌力運動各做2次為目標。若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引導,更能有效達到維持體能跟肌力的效果。同時減少全身壓痛點數量與疼痛程度、減少無助感和無希望感、改善睡眠並減少疲勞,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適用於中度疼痛以下的病人(疼痛指數≤6分/滿分10分)。肌力訓練範例動作1:深蹲(下肢:大腿、臀部)1.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腳尖微微朝外,雙手向前伸直平行地面。2.接下來,自然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注意做的途中膝蓋不可内夾。3.下蹲時吸氣,回到站姿時吐氣,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動作2:雙手後縮及內夾併下肢側移(上肢:胸、中背)1.雙手雙腳併攏,雙手手肘呈約 90 度、前臂靠緊2.腳往右跨一步的同時,雙手打開成倒ㄇ字型往後伸到底,讓肩胛旁肌肉向脊椎方向收縮2秒,可感覺到中背部有出力緊繃威,注意途中不可聳肩。3.手腳回到起始位,雙前臂併攏時互相對抗出力2秒,可感覺到胸部有出力緊繃感。4.手後縮時吸氣,前夾時吐氣(也可反過來) ,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5.此動作強度較輕,可加上彈力帶環繞雙肘以增加強度重度疼痛,仍能做運動,簡單動作立大功然而,有些病人可能連上述的訓練都做不了,例如重度疼痛的病人(≥7分/滿分10分)、合併全身無力僵硬無法下床的人、變天時症狀加劇難以活動的人,此時該怎麼維持體能呢?2010年,太極拳的隨機對照試驗便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向世界證明能太極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站式太極影片↓:藉由站式太極的意念想像,可同時以身心介入的方式改善身體狀況。若疼痛過於明顯,則改做躺式太極躺式太極影片↓:(躺式太極原本是設計給腎友使用,但纖維肌痛者患者一樣可以練習來維持體能。除了太極以外,瑜珈也是優質的運動,2017年的系統文獻回顧也提到了瑜珈對於纖維肌痛症的益處,陰瑜珈或是正念瑜珈都是很好的運動介入方式。當病人疼痛程度高或病況複雜時,可以考慮躺式或站式太極/瑜珈。簡言之,依照身體狀況做可承受的運動,或許過程中會有疼痛,只要程度可忍受,那就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維持體能與正常功能,重新找回自主而有尊嚴的人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
-
2023-01-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懷孕期間也能做的運動!12分鐘低強度的居家有氧
懷孕期間可以做什麼運動?想加強燃脂效果適合做什麼運動?已懷第三胎的「Stay Fit with Mi」林萱Michelle要教大家一組有善孕婦、強度低的有氧運動,且不需任何器材在家就能做,不論孕婦或只想減脂的人,都趕快點開影片跟練吧!這組運動所需只有12分鐘,動作總共四個,每個動作做30秒,休息15秒,一共做四輪。在開始做之前,林萱Michelle尤其針對孕婦叮嚀一定要在通風的運動環境,並且隨時補充水份、安全優先以正確的方式運動。她先教大家如何運用深層的核心發力,使用腹式呼吸法收緊核心以及骨盆底肌,再接著做運動會比較安全。四個動作分別是:深蹲橫走、溜冰式、深蹲上舉和弓步。運動過程千萬不能過喘,尤其孕婦要隨時要注意心率和喘度,以及補充水份。整組做完最後再搭配深呼吸做伸展運動,伸展背部、腰腹、大腿肌肉和臀肌。林萱Michelle強調若有孕期症狀的人一定要先聽醫囑,切莫過度活動。想了解更多健身有氧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增肌減脂有氧動起來!原始影片Stay Fit with Mi YTStay Fit with Mi FBStay Fit with Mi IG延伸閱讀有效增強臀肌力、穩定與控制!物理治療師教你五個下肢離心收縮運動遠離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職能治療師教你四大預防原則「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0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訓練核心、上下肢肌力!舉重新手的6個入門動作
當舉重女神郭婞淳贏得東奧金牌,影響不少人對舉重這項運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但一般人想學舉重該如何入手?致力推廣肌力、體能和功能性訓練的「練健康」舉重教練劉藍,要教大家6個新手入門的動作,想學的你趕快點開影片來瞧瞧!劉藍教練指出,鍛鍊舉重是對所有人都適合的運動,因為它是全身性運動,可以鍛鍊我們全身力量以及身體的協調性。新手可從拆解式訓練開始,例如從硬舉開始,先找到發力點,轉換到上肢動作再做一個全深蹲的全身性動作。影片中劉藍教練示範了6個新手入門動作,並且詳加介紹了抓舉和挺舉的細節,包括這兩類的寬握與窄握的發力點位置和發力模式,還有直腿抓與翻以及高抓與翻的動作。舉重訓練能夠鍛鍊我們的上、下肢肌群與核心肌群,能增加肌肉、提升新陳代謝及幫肋減脂,但舉重並非一般的重量訓練,初學者最好還是要有專業教練陪同。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增肌減脂舉重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練健康 LKK Wellness YT練健康 LKK Wellness IG練健康 LKK Wellness FB延伸閱讀有效增強臀肌力、穩定與控制!物理治療師教你五個下肢離心收縮運動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23 醫療.骨科.復健
運動膝蓋卡卡 2招強化股四頭肌
疫情趨緩,很多三、四十歲青壯族開始戶外運動,竟發現膝蓋「卡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劉東桓建議,可透過強化股四頭肌肌耐力訓練,練好肌力,膝蓋的疼痛可由下而上用力按壓小腿骨內側約2至5次止痛。劉東桓說,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症狀,當膝蓋軟骨磨損,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疼痛,常由內側開始疼痛,急性期會紅腫熱痛、積水、發炎,嚴重時會有關節活動聲響、關節僵硬,甚至股四頭肌萎縮等,好發50歲後女性。膝關節的保養,劉東桓指出,應避免體重過重(BMI>24)及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研究顯示,膝關節約從25歲開始退化,40歲後肌肉量以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每十年減少15%,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外研究發現,染疫康復者中,86%股四頭肌肌力僅剩正常預測值的54%。劉東桓建議,青壯族預防或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疼痛,宜強化股四頭肌肌耐力(阻力)訓練,並做核心肌群運動。自我檢視肌少症7徵兆:舉起並攜帶5公斤重物有困難;走路每秒速度不到1公尺;從椅或床起身困難;爬10階樓梯困難;1年內連跌倒4次以上;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沒有刻意減重,但半年內體重下降5%。股四頭肌肌耐力訓練1.靠牆深蹲背靠牆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做到大腿有微痠微痛,大小腿夾角呈現九十度以上,深蹲時避免膝蓋超過腳尖,每次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至少15至30分鐘。2.雙膝夾球(可用枕頭替代)坐椅上夾球,可配合縮肛以強化大腿內收肌群的肌力。每次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用力夾球的時間,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至少15至30分鐘。
-
2022-12-22 醫療.骨科.復健
口罩令鬆綁戶外運動膝蓋卡卡的?醫:這2招練好肌力
疫情趨緩,口罩令本月起鬆綁,戶外可脫口罩,很多三、四十歲青壯族開始戶外運動才發現膝蓋「卡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醫師劉東桓建議,可透過強化股四頭肌肌耐力(阻力)訓練先練好肌力;膝蓋疼痛可按壓穴道止痛,由下而上用力按壓小腿骨內側(脛骨內側)約2至5次循環舒緩。劉東桓說,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當膝蓋軟骨磨損,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疼痛,常由內側疼痛開始,急性期會紅腫熱痛、積水、發炎,嚴重時會有關節活動聲響、關節僵硬,甚至股四頭肌萎縮等,好發50歲後女性。他指出,膝關節保養,應避免體重過重(BMI>24)及加強股四頭肌肌力。近期韓國停經後婦女的研究顯示,補充女性荷爾蒙治療一年以上,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疼痛沒顯著幫助,主要還是要靠減重及強化股四頭肌肌力。他說明,目前研究顯示,膝關節約從25歲開始退化;40歲後肌肉量以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每十年減少15%,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外研究發現染疫康復者中,86%股四頭肌肌力僅剩正常預測值的54%。他建議,青壯族預防或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疼痛,宜強化股四頭肌肌耐力(阻力)訓練,甚至進一步做核心肌群運動。如何得知下肢肌力不足?自我檢視肌少症七徵兆:一、舉起並攜帶五公斤重物有困難;二、走路每秒速度不到1公尺;三、從椅或床起身困難;四、爬10階樓梯困難;五、1年內連跌倒4次以上;六、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或以雙手母指及食指在自己小腿最粗處圍圈空隙;七、沒有刻意減重,但半年內體重下降5%。強化股四頭肌肌耐力(阻力)訓練:靠牆深蹲背靠牆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做到大腿有微酸微痛,大小腿夾角呈現九十度以上(角度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深蹲時避免膝蓋超過腳尖以免造成膝關節損害及酸痛(可以自行調整腳後跟及牆面的距離來調整訓練的強度),每次可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至少共15至30分鐘。雙膝夾球(可用其他軟、有彈性替代,如枕頭)坐椅上夾球,可配合縮肛以強化大腿內收肌群的肌力。每次可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用力夾球的時間,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至少共15至30分鐘。
-
2022-12-2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爆汗抗寒又燃脂瘦身!20分鐘無跳躍、無器材居家有氧運動
寒流來時不想出門運動?最近吃太多火鍋想消耗熱量?沒關係,跟著香港健身達人Zoe李芷慧一起做居家有氧運動,不需要運動器材,也沒有跳躍動作吵到樓下鄰居,只花20分鐘保證讓你在這大冷天裡爆汗又燃脂!趕快點開影片一起做!這一套運動共有20個動作,每個動作做40秒,動作與動作之間休息20秒。健身達人Zoe李芷慧知道很多人在家不喜歡做跳躍運動,因此將第一個熱身動作開合跳改為開合行,因此不需太大空間,在家客廳光腳Y就能做。這套運動主要針對核心、有氧與臀腿的訓練,結合了深蹲、弓箭步、高抬腿等變化動作,前面動作姿勢不難,最後三個動作加強一些難度,讓大家能流更多汗,增加減脂和消耗熱量的效果。Zoe李芷慧覺得世界上沒有比結實的肌肉和新鮮的皮膚更漂亮的衣裳。鍛鍊身體需要堅持,持之以恆最後效果一定會出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運動完別忘了休息和飲水!原始影片香港健身小老闆Zoe李芷慧 YTZoesportdiary IG延伸閱讀久坐髖部肌力退化?每天十分鐘開髖拉筋、舒暢骨盆蹲多深才剛剛好?4步驟教你蹲得更深更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19 養生.運動健身
加強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質量 專家教5分鐘健身操預防肌少症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肌肉慢慢流失,當擰毛巾、開罐頭等動作變得吃力,起身困難、體重無故減輕時,小心得了「肌少症」。國健署指出,國內肌少症盛行率高,已正式被當成「疾病」治療;40歲之後,肌肉量開始下降,若不好好運動、攝取均衡飲食,肌少症可能提早找上門。●近五成中壯年肌力不足●伸展運動、心肺有氧,加強鍛鍊●微喘、微痠痛運動,增肌練體能運動專家葛厚函說,漸進式阻力訓練,能強化肌力、增加肌肉質量,適合上班族、中壯年及熟齡族群。例如流行的「深蹲」,腿部訓練動作可加強心肺功能,「深蹲變化式」可燃燒體脂肪、增加肌肉量。刺激不同肌群 強化核心力量進入核心訓練及四肢伸展前,應先暖身避免運動傷害,透過扭轉動作,降低關節的僵硬程度,慢慢讓身體變熱、提升肌肉溫度。葛厚函示範「動態暖身」,首先保持穩定站姿、活動手指刺激末梢神經,接著雙手放在腰際兩邊的高度,準備做轉體抬膝、後跨抬膝、跨步轉體等三組動作,活絡關節及全身肌肉。葛厚函強調,肌力燃脂訓練要注意動作由慢到快,逐漸維持自己的穩定速度,配合呼吸施力時緩緩吐氣、放鬆時吸氣。學會了這一套健身組合,不用再跑健身房也能自主鍛鍊。全身肌力燃脂操1 轉體抬膝動作:慢慢抬腿,膝蓋碰對側手掌,左手掌碰右膝、右手掌碰左膝,強調腰部旋轉,每次做20至30秒。功效:基礎健身動作,慢慢調整速度增加強度。2 後跨抬膝動作:保持站姿,右腳向後跨,膝蓋微微彎曲,用腳的力量往上帶,抬到肚臍的高度,後跨之後抬膝,記得重心放在左腳,做10下後換左腳轉體抬膝。功效:暖身同時鍛鍊下肢肌肉。3 跨步轉體動作:雙手手掌支撐在地板上,右腳踩到右手掌的外側,動作保持穩定後,右手向上伸展打開,再把手肘收回靠近腳踝,連續做5次,換左手左腳跨步轉體。功效:活化關節、啟動身體活力。元氣網新改版上線【元氣動起來】,邀請運動專家葛厚函示範5分鐘全身肌力燃脂操。想知道更多運動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
-
2022-11-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蹲多深才剛剛好?4步驟教你蹲得更深更穩
深蹲,是隨時隨地、人人都能做的鍛鍊下半身肌肉的基礎訓練,每天做好深蹲運動,不但能夠瘦大腿,也能鍛鍊出臀部的完美曲線,讓人擁有完美體態。但有些初學者一開始為了要蹲得深反而造成膝蓋或脊椎的傷害,這都是蹲錯了的關係。最標準的深蹲動作是蹲至髖低於膝,但對初學者而言,健身教練Jay Wang提醒,由於每個人深蹲姿勢不一樣,應該視自身的站寬、外八幅度及上下半身的身形比例等因素來作調整。那麼應該蹲多深呢?詳細的動作講解及姿勢示範都在影片中,快點開來看看!初學者一開始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建立起適當的動作控制,例如練習穩定操作不同深度的深蹲,這樣不僅能減少受傷的風險也能獲得較好的訓練成效。掌控好自己能夠下蹲的深度後,再來利用Jay Wang教練教導的改善髖關節活動度、改善踝關節活動度、腰椎骨盆中立位、踩好重心再向下蹲的四個步驟,慢慢地讓自己能夠蹲得更深更穩。想知道自己能蹲得多深,Jay Wang教練說最簡單的判別方式就是觀察自己的脊椎能不能維持中立穩定,也就是蹲到底部的時候不應該出現骨盆過多翻轉的問題。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運動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完美體態深蹲做起來!原始影片Jay Wang YTJay Wang FBJay Wang IG延伸閱讀扁平足、長短腳加個鞋墊就好?國腳治療師這樣說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若要增加肌力優先練下半身 簡單3招練回雙腿肌力避免肌少症
避免體重過重(BMI>24)及加強股四頭肌肌力,是保養膝關節很重要的課題。國外研究顯示,下肢肌力不足或肌少症病患,易導致膝關節疼痛;體重過重會加劇膝關節退化,故肥胖型肌少症患者不只膝關節易退化,也容易有膝關節疼痛現象。根據衛福部全民身體活動指引,若要增加肌力,一周需做2至3天中等強度訓練,以大肌群為主的下半身肌力為優先,包括股四頭肌、臀肌、大腿後側膕旁肌、髖內收肌、核心及腹斜肌等部位,有助降低跌倒風險。伸展運動則可提升柔軟度,避免骨骼肌肉受傷;步行也能提升下肢及背部肌力,增強平衡能力,防止摔倒意外。分齡練肌力╱老年人在家利用彈力帶、椅子、牆面等,進行安全的肌力訓練1.扶牆深蹲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底平放地上,將重心放在雙腳上,腳尖微微往外,雙手扶於牆面,慢慢降低,然後再向上回到原本的位置。重複8至12次。2.貝殼式抬腿身體左側躺,兩腳交疊。大腿跟身體呈現彎曲,同時膝蓋也要彎曲到90度,利用左手肘支撐著上半身,接著把右膝蓋抬至最高,同時左腳緊貼地面,左右腳掌不能分離。每側重複8至10次。可將彈力帶綁於雙膝上增加強度。3.雙膝夾球坐在椅子上夾球,可配合縮肛以強化大腿內收肌群的肌力。每次可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用力夾球的時間,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共15至30分鐘。球可用其他柔軟、有彈性物品替代,如枕頭。分齡練肌力╱中壯年肌力開始流失的族群,建議分腿蹲、彈力帶螃蟹走減緩肌肉流失速度。1.分腿蹲雙腳一前一後站姿,很像弓步姿勢,將重心移到前腳,前腳掌平均受力於地面,保持身體挺直,慢慢降低,直到後膝蓋幾乎接觸地板,然後再向上回到原本的位置。單腳重複8至12次。2.彈力帶螃蟹走彈力帶套在雙腳膝蓋上方,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身體微彎微蹲,此時臀部與膝蓋微微彎曲,以這個姿勢往側邊邁開一步。每邊各重複8至10步,之後可以增加到15至20步。3.靠牆深蹲背靠牆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大小腿夾角呈現九十度以上(角度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深蹲時避免膝蓋超過腳尖,以免造成膝關節損害及痠痛(可以自行調整腳後跟及牆面的距離,調整訓練的強度),每次可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至少共15至30分鐘。自我檢視肌少症7徵兆1.力量變差上肢肌力不足,舉起並攜帶五公斤重物有困難;其他如提不動水壺倒水、罐頭打不開、毛巾擰不乾等。要注意若上肢肌力不足時,可能下肢肌力也開始變差了。2.行走變慢大腿肌肉力量下降,導致走路每秒速度不到一公尺,或走過一個房間的距離有困難。3.行動不便從椅子或床上起身有困難,因大腿肌肉無法支撐身體重量,必須依靠別人攙扶,或是撐扶手才能起來。4.登階困難爬10階樓梯有困難,無法上下樓梯,因為單腳無法支撐。5.容易跌倒連平地走路都會跌倒,而且是無法控制的,一年內連續跌倒四次以上。到這個階段,罹患肌少症的風險會很高。6.小腿圍不足男性
-
2022-11-05 失智.大腦健康
走路沒力、容易跌倒,小心是「肌少症」!從飲食、運動2方面改善
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運動習慣,隨著年齡增長,開始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的情況,小心是被「肌少症」找上門了!研究顯示,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70歲以後,每10年更以約15%的速度流失,若沒有及早正視肌肉量流失的問題,就可能罹患肌少症,讓老年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這裡就整理出有關「肌少症」的常見問答,讓大家了解這個疾病,學習改善、預防等等的方法。Q:肌少症是什麼?A: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並伴隨患者生活功能上的退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影響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使此疾病發生率隨增加。罹患肌少症的人會有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行動能力變差等情形,隨著骨骼肌肌肉量減少,會影響到患者的核心肌群,進而使肌力和肌耐力減退,患者會無法從事較費力的運動,生活型態逐漸轉趨靜態。患者又因運動量不足,而加速疾病進展,形成惡性循環,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體能退化、反覆跌倒、生活無法自理、失能及衰弱等現象。Q:為什麼會罹患肌少症?A:肌少症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所導致,次發性則跟是否罹患疾病,或是個體營養攝取狀況,如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以及生活型態如是否有充分運動等相關。肌少症上身的常見原因有以下5個:肌少症上身的5大原因1.年齡2.活動量不足3.營養不良4.內分泌失調5.發炎Q:什麼樣的人罹患肌少症的風險比較高?A:肌少症與年齡、本身是否罹患疾病、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都有關聯,因此以下幾類人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1.高齡長者:依統計,65歲以上長者約1成有肌少症,75歲以上即高達3成,而且70歲以後,肌肉質量每10年會以約15%的速度流失,所以高齡長者很容易出現肌少症。2.罹患慢性病者:如果本身患有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腎臟功能惡化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引發肌少症。3.營養不良者:肌少症跟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等飲食習慣相關,所以營養不良的人也是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4.活動量太少的人: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養成運動習慣,也可能提高罹患肌少症的風險。5.臥床、失能的人:長期失能或臥床或失能,會因為無法活動,而使肌肉及肌力快速流失。此外,民眾普遍認為男性肌肉較多,肌少症較不會找上門,但調查結果卻相反,男性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因男性隨年齡增長,荷爾蒙改變,會影響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Q:如何預防預防肌少症?A:「運動」和「飲食」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運動」方面養成規律的習慣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另外「阻力訓練」也是預防肌少症的好方法,它透過外在阻力,讓肌肉進行收縮時,肌肉纖維能感受到張力,刺激荷爾蒙生成,提升神經傳導能力,促使肌肉生長訊號刺激骨骼肌裡的蛋白質合成。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阻力訓練」,不需要太大空間,只要利用彈力帶、啞鈴、寶特瓶,或是自身的體重,都可以達到阻力訓練的目標。中老年人進行阻力運動時,3大注意事項:1.如患有慢性病,務必徵詢過您的醫師後,在了解疾病的影響下,安全規律運動。2.若從來沒接受過阻力訓練,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及治療師的協助,制定個人化運動計畫。3.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心跳達130下,持續6個月。「飲食」方面,補充蛋白質非常重要,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原料,60歲以上民眾的蛋白質需求量,可能比年輕人還高,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有運動也沒幫助。好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肉、蛋類,尤其是運動後1小時內立即補充,效果最好。建議高齡者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也可以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Q:肌少症有什麼治療方法?A: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當篩檢出罹患肌少症後,可採用一些非藥物的處置,包括飲食調整和復健運動,來改善肌少症現象,減少病程惡化,進而增進生活品質。另外,會建議增加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物以及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並量身打造合適的運動模式和運動量,以增進肌力、肌肉量和平衡,並避免運動傷害。Q:生活中有什麼改善肌少症的方法?A:想改善肌少症,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不可少,每週至少要2-3次,每次約20分鐘,且每一個肌群都應該訓練到,特別是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的四大塊肌肉),與行動便利的關聯性很大,因此要著重訓練。而若肌肉量已經很少或者身體較虛弱者,則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透過較低強度但次數較多的訓練,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才不會操過頭。「飲食」也是改善肌少症的重要因素,平時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類、乳品類,或者高蛋白粉等,足量的蛋白質攝取適肌肉維持與增加的基礎,年長者每日都應攝取體重乘上1.2公克的蛋白質,意即體重60公斤者,每日應攝取到72克的蛋白質(60 x 1.2=72),例如雞蛋一顆約含有7克的蛋白質,低脂牛奶200cc約含有3.1克的蛋白質,雞胸肉100克約含有24克的蛋白質。而除了蛋白質攝取外,「維生素D」也應多攝取。維生素D的攝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曬太陽,但天氣過於炎熱時,不宜長時間日曬,以免造成皮膚受傷或者中暑、脫水等,建議在清晨或黃昏時曬比較適合,日曬時應該要讓皮膚曬到太陽,不要全身包緊緊的曬。另外也可透過菇類或者保健營養品做補充,相較於長時間的日曬,對於身體來說會比較能負擔。Q:如何發現自己有沒有肌少症?有自我檢測的方法嗎?A: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可以注意自身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有5個要點需特別注意:1.站起來或蹲下時吃力:如坐在較矮的椅子上會難以起身,或者上完廁所後要從馬桶上站立起來很困難。2.走路緩慢:即使在平地行走也很緩慢無力,甚至過馬路時,會來不及在綠燈的時間內通過。3.反覆跌倒:近一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兩次。4.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體重卻不斷減輕,半年內體重減少5%以上。5.握力下降:如濕毛巾擰不乾,或者連扭開寶特瓶蓋都很吃力。另外可以藉由問卷評估、握力測試和分析身體組成等檢查,來評估罹患風險,像是量測小腿圍、了解受測者目前的運動能力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篩檢量表為SARC-F和SARC-Calf。篩檢量表的評估項目包含提舉5公斤重物、在房間走動、從椅子或床鋪起身、爬10階樓梯以及過去1年跌倒次數,評估項目從0到2分評分,若加總分數逾4分,就可能有肌少症,建議就醫評估。而「小腿圍」也是有效的評估方式,若男性低於34公分、女性低於33公分,再加上上述評估有任一項感到有點困難,也可能有肌少症。Q:肌少症患者要如何補充蛋白質?可以吃高蛋白粉嗎?A: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時要事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另外也要注意,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11-03 養生.抗老養生
他63歲,身體年齡僅46歲!不老秘訣曝光:走路、爬樓梯…日常做得到的事就是很好的活動
採訪前,前體育署長高俊雄已經先跑了趟醫院去探病,他如此規劃當天路程:走2段路、搭1趟公車、轉2次捷運、再騎3次Ubike…。「一般人會對運動的概念下一個『操作型定義』,其實WHO主張的是『身體活動』,像我今天走路、騎車,就是把身體活動融入你的生活style中!」 「我今年63歲,別看頭髮都白了,我的身體年齡檢測出來只有46歲!」高俊雄傲稱。1960年出生的他,雖然頂著一頭銀髮,今年還去考了桌球教練,而除了游泳、路跑、打網球及偶而參加鐵人三項比賽,他同時擁有ASA101、1032等2級帆船證照,是名副其實的運動達人。 50歲前不運動,健檢滿紅字 想像不到的是,運動達人養成之前,也曾像一般中年大叔健檢紅字滿篇。高俊雄33歲進入國立體育大學任教,一直到擔任校長之前,有足足17年時間沒有規律運動,「健康有沒有很糟?我不知道,但健檢時紅字都出現,三高都有了!」 「很多人都是身體不舒服了,才警覺應該要運動!」高俊雄也不例外。當時他睡眠極差、眼睛老是紅腫,直到50歲擔任國體大校長,因行政工作需要到處跑,也不用老綁在辦公桌前備課,這才多了空閒時間去運動。 這12年來,他體重只減了2公斤,但每天量血壓,收縮壓都維持在110 mmHg以下,舒張壓則是6字頭(編按:正常值應為收縮壓140mmHg以下,舒張壓90mmHg以下),有時每分鐘心跳還不到60下,「這就是規律運動的結果。」 運動可累積,一天分次也有效果 他笑說,很多人藉口不動,都是覺得難以達到標準運動的「333」原則,亦即「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其實所謂的333原則,已是20~30年前的觀念,現有研究顯示「運動是可以累積的」:「不用一次達到30分鐘,一天分多次運動,同樣有效果。」 每個人、每個年齡層的運動處方也不盡相同,但建議每天至少維持3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則是以「220-年齡」去計算每分鐘最大心跳數,若達到65~75%就是中高強度。以60歲為例,220-60=160次/每分鐘(最大心跳率),運動時每分鐘心率若達104次以上,就算達標了。 高俊雄也說,傳統覺得要跑、要喘、要流汗,才是真正的運動,其實WHO主張的是「身體活動」,舉凡走路、爬樓梯、騎單車這些日常會做到的事,就是很好的活動。 好比他過去當校長時,常騎腳踏車巡視65公頃大的校園;2018年進入體育署之後,署長室位在11樓,他上下樓層都靠雙腿,「每天要走4、5次。」 也因穿慣了球鞋,有次跟總統簡報,他竟忘了換鞋,連總統看到都笑:「高署長,你是最有資格穿運動鞋上班的人!」事後還被同事糗:「署長,你現在有『牌』(令牌)了,可以穿球鞋上班!」對此,他幽默一笑:「所以我就去買了黑色球鞋!」。 融入生活中,走路、爬梯也有益 高俊雄指出,許多人是因為健康出狀況才開始上健身房,一旦過了2~3個月,身體恢復就不來了,「他們把運動當成解方,而非享受運動」,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他建議,可以花3個月建立運動習慣,「沒有一定要你去跑馬拉松,把身體活動融入工作生活當中,每天走7000步就夠。」 他解釋,由於運動刺激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可促進大腦活化、減緩失智症發生,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非常需要的「食物」。所以一旦因缺乏運動而使BDNF減少分泌,「你的大腦就會叫你趕快去運動!」 高俊雄以自身經驗為例,過去工作壓力大,他每個周末都會花半天去烏來跑山,用50~60分鐘跑上坡、60分鐘走下來,接著去泡湯舒緩,「連跑30分鐘之後,你一直想破頭的困難、問題…,可能的solution(解決方案)就跑出來了,屢試不爽!」 而平日無法跑山,他就去晨泳,尤其當天有重要會議時,一定要游足30分鐘,游完腦袋會特別清晰,秋冬水溫低更是明顯。 他笑說,觸發每個人運動的原因都不同,像他太太過去隨荒野協會到野外觀察生態,常1公里就走上1小時,但近來因為追韓劇,也開始跟著劇中主角練深蹲,「最近2個月,天天告訴我她做了幾下!」重點是找到啟動自己的動力,「當你享受在(運動)裡面,身心狀況好就是副產品!」●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11-03 性愛.性福教戰
中年夫妻性愛4類型!如何重質不重量 卻能愈愛愈年輕
生活壓力沉重?體能變差?中年夫妻「性」或「不性」?《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主題「性、不性,有你」,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夫妻性事。根據來稿,「有性有愛」的最稀有,就算有性也不少是「有心無力」或「勉力配合」。此時,除了靠運動、飲食、藥物調整狀態,更多人建議夫妻間最需要加點新激情元素助攻。而中年夫妻最多的是「無性有愛」類型,雙方已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欲望滿足,轉而在心靈上取得慰藉。以下摘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們屬於哪一類型。「有性有愛」類型適當的性愛,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也可以讓雙方感情維持甜蜜。提高性愛品質而非追求次數,是中年夫妻性愛的最大公約數。.我會製造一些羅曼蒂克的情境,例如畫一張「兩顆心交疊在一起,一支愛神的箭貫穿了兩顆心」的圖畫,把它貼在床頭,只要有一方想炒飯,示意地朝那張圖瞄一眼,另一方立馬配合。.我和老公在睡前會一起用平板看甜寵劇,戲裡的情感,很容易感染現實中追劇的我們,就這樣水到渠成,自然的完成了周公之禮。或把平板追劇換成看書,在睡前由我挑書,然後我依偎在老公的身旁與他共讀,老公會用肢體語言告訴我,於是把燈關了,兩個人就開始滾床單了。就這樣,原本不是很喜歡周公之禮的我,有了戲劇和書本的助攻,竟可以在心境上回復三、四十歲的虎狼之年。.曾有貴人提點要滿足老公男性需求,讓他無力向外發展,且我倆就算鬥氣,也有共識「不用性懲罰對方」。我在謎片成癮老公的帶領下,共同驗證謎片各種動作的難易。有時他假扮帥氣歐巴邀約,有時我則變裝來個驚喜,或者他想著○玲、我想著貝○漢…,用想像增添情趣。這些愉悅的體驗,也讓兩人的心更加靠近。.我以前常想隨心所欲,卻屢遭太太否決,後來找到一個兩人世界的時光,成為我們的性福功課表。沏一壺好茶,加「來運動」暗語,就水到渠成進入課程。.結縭27年,為何我的老公性致仍如此高昂?每當我問他是否因男性荷爾蒙分泌太旺盛,他就甜言蜜語地回應是我身材太迷人、愈來愈美麗,要我應該感到驕傲。同事與好友也常誇我「妳怎麼愈來愈年輕?」讓我不禁想到:真的是「愈愛愈年輕」的功效嗎?我想在自己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性不性,就由老公決定吧。.過了「知天命」年紀,我心如止水,溝通後,先生會顧慮我的感受,試著吟詩詞、播放音樂或影片營造氣氛,在浪漫氛圍下,使人心情大好,彼此得到滿足,二人都很開心。偶爾我們會去汽車旅館,他說「袂使換牛母,咱來換牛牢。」才有新鮮感。我們會先約會爬爬山或喝下午茶,再去汽車旅館休息,在此處不用擔心聲音太大被小孩聽到,也不怕婆婆突然來敲門,比較能盡興地享受魚水之歡。.我的經驗是清晨睡醒時刻較好,因為經過一夜休息,體力較好,這過程當然也要先有肌膚相撫,床邊細語,才能更進入狀況。.婚後忙孩子、家務及上班,夜裡還要擔心老公對我物盡其用,每到上床時都有些緊張,只能勉強回應。反而是被迫退休後,早上不必起早趕上班,壓力瞬減,心裡輕鬆快樂得不得了。假日偶爾和老公參加旅行,一星期當幾天志工,有好心情、體力和老公一起健走。雖然老公早已過耳順之年,我也要奔六了,但「可以親熱就要盡量親熱」,是兩人默契。上床時,當老公的鹹豬手又伸過來時,當下的我覺得好甜蜜幸褔。「有心無力」類型人到中年,身體與心理都發生變化,就算想要,也可能力不從心。但只要有心,男人、女人,都有改善的辦法:男人可以這麼做:.飲食:可食用含鋅高食物。早餐我常喝一杯南瓜黑豆汁,再加一個白煮蛋。中餐配菜吃韭菜炒蛋,可顧腎壯陽。晚餐吃清蒸貝類海鮮,小酌一小杯好酒。.運動:--每天傍晚走路1.5小時,期間跑步三至五段路,讓心跳達到130以上,且做全身伸展活動。每天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深蹲、伏地挺身、俯臥撐、雙槓抬腿扭腰等運動,以增加肌肉量;強化核心肌群的棒式、仰臥起坐、捲腹等,有助性愛強度和耐力;快走、飛輪、健身操等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按摩:我喜歡泡腳+全身按摩,夫妻雙人鴛鴦浴後,互相全身按摩,進而在柔和的燈光、輕鬆音樂、點個喜歡香精油,雙手在潤滑油的助陣下,在愛人身上遊走。總之,萬能的雙手加上舌頭、嘴巴及按摩棒的助攻,保證讓你的她飛向雲霄、快樂無比。.製造情趣:行房當日要避免身心過度疲憊,不碰煩心瑣事,洗澡後早早上床,調整適宜的室內溫度與柔和偏暗的燈光,在床上輕柔的擁抱、親吻與愛撫,再做愛做的事。.藍色小藥丸女人可以這麼做:.生理上:--更年期多有陰道乾澀問題,可塗抹潤滑軟膏以減少疼痛。--多運動。--雌激素補充療法。.心理上:在性事的次數,多數先生永遠覺得太少,太太則覺得太多。建議多溝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及次數。「雙手萬能」類型中年後因子女、工作等沉重的生活壓力,尤其許多女性因更年期的不適,更常「性」趣缺缺。但對男人來說,性愛是本能欲望,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當另一半不能配合時,也只能靠萬能的雙手自我安慰了。.早發性停經讓我吃足苦頭,心裡的愛意未減,但身體的掌控卻是江河日下。我還在適應新身體,親愛的老公,感謝你的雙手萬能。.結婚超過二十年,老婆是愈來愈忙,「妹妹」也容易乾澀,總是需要潤滑劑,以前辦完事後容易發癢有異味,才是老婆「性」趣缺缺的原因吧?去看婦產科難啊!與其改變另外一半的想法,不如自己想方設法自己來。五指好兄弟,一起來努力。.以肌膚的撫摸代替性愛,肌膚相撫、床邊細語,就是愛的傳聲筒。「無性有愛」類型最多數的中老年伴侶,不再局限於身體上欲望滿足,而是在心靈上撫慰。日常的親密動作已是愛意,只要用心經營夫妻相處之道,雖然沒有激情的性愛,一樣可以享受甜蜜而溫馨的夫妻關係。.日常生活中的擁抱、親吻、牽手等親密動作,都是「性」的表現。把性愛化為互相關懷的小動作,噓寒問暖,互相扶持。.不時製造親密貼心的舉動,例如對方出門前,會送到門口,為對方開門,還會來個「道別之吻」;太太在廚房準備三餐時,我常依偎在身旁說些悄悄話;拍照時,我們會各舉一手構成大愛心,偶爾會玩個「夫背妻」遊戲,諸如此類生活點滴,都會促進夫妻甜蜜的幸福感。.對太太來說,生完小孩,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愛愛這檔事就如同「厭惡品」一般,已無「效用」可言,能不碰就不碰。但對我而言,夫妻裡的性卻是「必需品」,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倆只剩形式上的「噓寒問暖」,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一晚屬於我們的床,沒有什麼,只剩「倆人的平躺」,她的,與我的。.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平時一起爬山、逛街、散步,精神的滿足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即便只是短暫感受到的手心熱度,都提醒著自己:共用雙人枕頭到終老,就是最幸福浪漫的事。.日常生活的提攜互助,如妻子在浴室幫忙身體不便的我洗澡、更衣;出門在外攜手並行,只為了身旁多一支手杖、一雙耳目;每晚的入眠,必伸手觸摸妻子小腹,方能安眠;清晨一個小小的morning kiss,更是開啟美好一日的起床式。生命已走在黃昏盡頭,望著身旁數十年的老伴,早已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年輕時熱情未退,卻已提熬濃縮成精神相契的無限彩霞。.更年期的不適讓我心煩氣躁,分房後感情反而更緊密,老公會過來我這邊,讓我的頭枕在他的手臂,擁在懷裡拍拍,聊著天,就像剛新婚時一樣,換來的是親親及愛撫,把我哄入夢鄉後,老公再回小房間睡覺。或到山上、農場、賞花、看看大自然,讓家裡的事暫時拋諸腦後,充飽電後再回來面對現實,就像回到戀愛時,能互相彌補心靈的那塊私密處,更是甜蜜。.對付青春不再的無情,更應採取積極方式,注重營養健康、外在的妝容,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拋開性或不性的生理需求宰制。.雖然不再有身體的連結,三十多年的感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但我們互相照顧支持、互訴心事的習慣還是未變,每天共進晚餐,在安全的氛圍下,安心睡去。我和先生重視的是心靈提升及視野的開拓,有時間就去旅遊,不管年紀多大,都要給掌聲,有性、無性已不是我們現階段最重視的事了。(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
-
2022-10-2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股四頭肌這樣鍛鍊,讓妳瘦下半身又勻稱結實
羨慕別人的腿筆直又均勻嗎?爬個樓梯雙腿直抖真肉腳?許多女生在意自己的下半身臃腫、肌肉無力,想盡辦法減肥卻成效不彰。在香港致力於推廣女生運動風氣的李芷慧Zoe請來健身教練Sum In要帶姐妹們一起來訓練股四頭肌,幫助大家不僅能瘦下半身,還能擁有一雙勻稱又結實的雙腿。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由於股四頭肌是全身上下最強而有力的肌肉群,透過運動訓練能增加睪固酮的分泌,可以有效提升全身肌肉量,改善下肢浮腫的問題,尤其在意腿粗的人反而要勤練,讓下半身線條和比例更好。訓練股四頭肌的好處很多,除了燃燒掉更多熱量,還能帶動全身的協調性,促進運動表現。李芷慧Zoe和健身教練Sum In在此建議六個訓練動作,其中三個動作與深蹲有關,深蹲可說是健身動作中的王道,由於它是個多關節動作,包括股四頭肌、臀肌和腿後肌都會參與到,適合初學者,唯要注意的是身體不夠柔軟的人,一開始不要蹲太低,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管行路、跑步都會用到股四頭肌,鍛鍊好下半身,得到更好的線條及比例,整個人看起來自然就不顯老。想了解更多關於女生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練股四頭肌,減脂又漂亮!原始影片香港健身小老闆Zoe李芷慧YTZoesportdiary IG延伸閱讀向NBA球員學健身!九個招式增強你的訓練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網傳深蹲傷膝蓋 醫:正確蹲有助養骨骼、肌肉,但一種人不適合
近期深蹲受到關注,不少網友討論認為深蹲傷膝蓋不好,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正確良好的深蹲並不會傷膝蓋,即便姿勢不良,影響也不會大到形成損傷。而若能作出良好的訓練,對身體有不少好處。 網傳深蹲傷膝蓋?醫:並不會。正確助養骨骼、肌肉,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深蹲對人體的好處,主要可增加肌肉量、肌肉力量、骨骼密度等。視鍛鍊方式不同,若為徒手伸蹲可訓練臀大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等臀部至大腿肌肉。若為負重、手持壺鈴等,則可同時訓練核心肌群、背部肌肉。而肌肉、骨骼提升,也會間接對免疫功能、新陳代謝、骨骼健康、血管健康等帶來正面影響。當然對於心血管健康主要還是以有氧運動為主,如競走、慢跑等,若能搭配輪流進行更佳。 不過說到深蹲,不少人認為是個容易傷膝蓋的運動,對此史考特醫師則表示,其實並不然,就像有人80歲可跑馬拉松,但也有人坐輪椅,關鍵在於身體是否健康。一般而言,適度且正確的深蹲並不會對膝關節帶來損害,反而可以間接保養膝蓋,膝蓋健康的族群,即便上了年紀也可以進行。反之,若是膝蓋本就有問題,自然就不適和,更不用說錯誤或過量的不良訓練方式。 深蹲怎麼蹲?不是蹲下去就好!醫指關鍵:想像屁股往後坐。 史考特醫師指出,正確的深蹲方式,主要需注意姿勢,並非半蹲或單純的往下蹲,其有如屁股往後坐尋找椅子一般,身體前傾,膝蓋順勢彎取、腳尖平行、可微幅超過腳尖。 初學常見的NG姿勢就包括了如被罰半蹲一般的姿勢、膝蓋超過腳尖太多、膝蓋向內併攏、或膝蓋向外打開過多。錯誤的深蹲雖然一般不會對身體帶來損害,但也是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且訓練的也不到位,恐怕白忙一場。 史考特醫師也從初學階段開始建議,可先找個椅子以起立坐下的方式開始訓練、習慣深蹲的正確姿勢。頻率如舉啞鈴一般一上一下,而非刻意維持在同個出力的姿勢。可作個三組,一組十下。等身體習慣後可漸漸增加組數、次數、或拿開椅子、負重、舉壺鈴等,作更進一步的訓練。 深蹲膝蓋有問題不要作,作前先給醫生檢查更佳! 也再三提醒,深蹲雖然是個親民的運動,但未必人人都可以進行。史考特醫師建議,民眾在初學之前,可以先至復健科、骨科檢查,了解自己膝關節、骨骼健康狀況是否能夠執行深蹲。確認健康無虞後,可先至健身房、尋找有執照的健身教練等進行相關學習,作更進一步的訓練學習。平時訓練時,除了留意上述提到的要點,也可以透過手機錄影的方式拍下鍛鍊過程,有利後續與健身教練討論,更有助確實進行深蹲訓練、達到增強肌力、骨密度等好處。 《延伸閱讀》 .保養膝蓋樓梯爬不爬?醫:養膝蓋「動」、「吃」都是關鍵。 .膝蓋痛、卡卡、喀喀響?醫教簡單一個動作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9堂零基礎肌力訓練課 在家也能養成好肌力
肌肉的力量關乎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舉凡開門、提重物、甚至起立坐下,都牽動著身上的每一塊肌肉。不只年長者,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肌」弱不振,肌力的流失絕對不會只是老人家的事情,年輕人與中壯年族群因為懶得動、不想動,讓肌肉在無形之中悄悄流失,最終可能會影響到生活中的各種運動表現,讓你更不願意動起來。想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從簡單的零基肌力訓練課程開始!元氣網特別推出9堂零基礎的肌力訓練課程,由兩位運動專家教你在家利用唾手可得的小道具,簡單在家動起來,同時以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讓零基礎的您也可以在家養成好肌力!肌力的訓練絕對不是為了健美外觀,而是為了訓練我們的肌肉力量,讓老年時不會因為肌力退化而容易跌倒或手腳無力,保障我們的生活品質。|適合對象|➡️覺得自己體力大不如前,想透過運動加強鍛鍊。➡️覺得出門運動很麻煩,但想在家運動緊實身形。➡️對此課程感興趣的一般民眾。|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有效的增加肌肉力量。➡️養成肌力訓練習慣、雕塑體態。➡️增加肌肉強度和耐力、讓平衡感變好、肢體更協調。|如何報名課程|➡️此系列課程共有9堂課。➡️此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課程一:燃燒脂肪必做!跟著專家學如何有效減重多數人運動只減掉了水分,專家教你有效的減掉體脂肪*循序漸進三步驟,持續燃燒脂肪*搭配專家詳細解說步驟*不分年齡都適合的爆發力訓練是關鍵👉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二:瑜珈伸展躺著輕鬆做,教你如何緩解腰酸背痛、改善駝背躺著也能做運動!靠著簡單的瑜伽伸展姿勢解決背部問題*適合初學者的躺式瑜伽*全身關節的訓練運動*專家不藏私的加碼眼球放鬆運動👉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三:坐著就能做!增加肌力、平衡感的坐式瑜珈坐著也能做運動!利用瑜珈幫助伸展,並活化五臟六腑,達到身體淨化的效果。*坐在椅子上搭配呼吸的伸展運動*從頭到腳的完整伸展*訓練心肺功能的椅子健身操👉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四:在家輕鬆做,7招減緩肌力流失七大動作教學,讓你安全且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七大類核心動作*硬舉、深蹲、弓步、推、拉、核心抗旋轉、負重運動一次學*肌力流失的原因由專家解釋給你聽👉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五:不分年齡都適合的簡單阻力訓練 延緩肌肉量流失搭配專家一邊動作一邊詳細解說,阻力訓練很簡單。*完整從熱身開始的訓練*可以自由依自身情況加強進階訓練👉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六:居家運動一條毛巾就搞定!改善肌肉痠痛,強化身體肌肉力量拉伸訓練外搭配簡單的反應訓練遊戲,達到強化肌力力作用。*利用簡單椅子、水平、毛巾等小道具即可在家運動*依照自身狀況調整運動強度以及小道具擺放高度👉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七:在家簡單做有氧與肌力訓練 提升心肺功能以靜態肌力訓練加上有氧運動,提升肌力並同時訓練心肺功能。*利用不同手腳動作訓練協調性*多次且循環的練習搭配休息,達到更佳的運動效果👉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八:椅子簡易伸展操 促進血液循環及心肺功能訓練坐在椅子上的全身關節訓練,透過自我控制運動的速度達到血液循環的訓練效果。*安全有效的在家利用椅子運動關節(椅子須注意防滑)*利用椅子做旋轉動作運動,強化腰腹肌肉*踝關節、膝關節、肩關節、軸關節、髖關節等運動練習👉點此進入課程頁課程九:預防跌倒的平衡訓練 同時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度以簡單的道具來訓練腳步的敏捷度,同時訓練反應力。*利用水瓶在家訓練腳步反應,以提升敏捷性*拳擊有氧動作訓練心肺功能*利用椅子與水瓶同時運動到關節及腹部力量👉點此進入課程頁|講師資訊|何宏胤 運動專家●國際特奧運動生物力學講師●漢來國際商務俱樂部體適能督導長●AGAIN國際兒童體適能創辦人●衛福部肌力強化與失能預防指導員●全國教師總聯合會體適能老師葛厚函 運動專家●Under Armour/運動行銷●緯來體育台/企劃製作、文字記者●LP Support - Taiwan /運動行銷●台北市銀髮族運動會/暖身教練●交通部-觀音山登高趣開幕活動/暖身教練●經濟部-新現代五項科技運動會/轉播賽評●研華股份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遊戲種子娛樂有限公司/體適能教練●廣達電腦公司/體適能教練●和平體育館/活躍樂齡體適能教練
-
2022-10-13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外翻造成膝蓋劇痛 學3招拯救膝關節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謝瑜芳分享,某日起床後,突然感覺膝蓋活動時有些緊繃,蹲下時能感到明顯壓力和不舒服感,剛開始以為是為剛生產完導致膝蓋老化而產生的關節積水,經復健科呂學智醫師檢查並探究原因後,診斷為雙膝髕骨外翻,經過3個月的復健治療,已擺脫膝蓋卡卡不順與疼痛感,在復健職場上協助更多病人進行物理治療。 髕骨外翻很痛 多好發於女性 呂學智醫師指出,髕骨外移和歪斜稱為髕骨外翻,當膝蓋外側的力量大於內側時,致使髕骨兩邊力學失去平衡,嚴重時便造成髕骨「外翻」。導致髕骨外側力量大於內側力量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屬於慢性者包括股四頭肌群之外側肌訓練過多、或久坐股四頭肌群之內側肌缺少訓練、習慣穿高跟鞋的族群、扁平足、不適合的鞋具等;急性者則多半與運動有關,臨床上好發於常進行跳躍、易發生碰撞、大量運用膝關節的運動員,如籃球員、棒球員、馬拉松選手等。 一般民眾則好發於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較大,使髕骨受到較大的外偏應力與剪力)、肌力不足者、長者、過度肥胖者,因腿部外側肌有力而內側肌無力,使內外肌力不平衡,與肌肉量無法支撐膝關節,使髕骨被往外拉,列位不正脫離與股骨間正常滑動軌跡(髕骨溝),造成軟骨不正常磨損,使髕股關節面軟骨有軟化或造成凹洞的磨損與疼痛現象,又稱為「髕骨軟骨軟化症」或「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預防髕骨外翻 三招改善疼痛預防髕骨外翻首要減輕膝蓋負擔,避免過度使用,過度肥胖者也要搭配減肥,呂學智醫師建議急性疼痛時就醫檢查與治療,平日可透過3招改善疼痛、加速軟骨修復、保護膝關節,同時也提醒,貼有痠痛貼布的部位不可再覆蓋進行熱敷: 1.熱敷放鬆:每日抽空5-15分鐘,以可溫控的熱敷墊熱敷膝蓋處,可放鬆肌肉、舒緩疼痛、加速軟體修復,若使用熱水袋需包覆包巾避免直接接觸皮膚而燙傷。 2.伸展放鬆治療:以復健電療、按摩滾筒、筋膜槍、橡膠槌、香檳槌、運動伸展等方式,按摩大腿外側肌肉與筋膜等,以減少外側軟組織的張力。 3.靠牆深蹲訓練改善:頭腰背部3點貼牆站立,蹲下時腰腹核心收緊、背部緊貼牆壁,雙腳膝蓋向外打開60度,慢慢蹲下,視關節活動程度從微蹲至最多90度的深蹲,且要刻意使用大腿內側肌肉用力,才會真的鍛練到內側肌,此為低強度的肌力訓練,有空就做,逐步增加練習時數與次數,運動訓練計劃要循序漸進,切記躁進,視各人可承受程度自行停止,藉由訓練大腿內側肌肉群慢慢將髕骨拉回到原始位置,也能訓練臀部肌群以減少大腿骨往內轉,並可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與全身穩定性,但練習時務必要注意時刻確認膝蓋與腳尖應朝同一方向且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避免膝蓋內夾內八。 【延伸閱讀】蹲下發喀喀聲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恐失能中年危機?膝蓋卡卡使不上力 微創手術修補軟骨又可爬山【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19 醫療.骨科.復健
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
台灣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照顧上的問題,南投醫院醫療團隊示警,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大眾應正視及重視預防年長者跌倒,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為此也教導透過運動訓練減緩退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台灣將在3年後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是相當需要重視的問題。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長輩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而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偏偏國人的概念中,最常忽略的就是自身因素的肌力不足與平衡能力退化,老年人則常因為運動習慣不足,又或是運動的類型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改善肌力與平衡能力。平衡運動套餐5招對此,物理治療師吳琦淵建議,年長者能慢慢培養運動習慣,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減少跌倒風險,教導長輩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而運動前先「暖身」,依平常步行速度,來回走動5分鐘,若須助行器或拐杖輔助也可使用。「肌力訓練」坐姿下將膝蓋踢直後維持姿勢10秒鐘,再緩慢放下,隨能力提升,可在腳踝處綁沙包,增加難度,每回合20下。「平衡訓練」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身體一側可扶牆或握扶手,避免跌倒,往前走10步,再往後走10步,來回5趟。「從椅子坐站轉換」椅面高度約到膝蓋高度,若是能力不佳者,可選有扶手的椅子並用手支撐,或使用助行器協助站立,緩慢的從坐到站或站到坐,感受大腿與臀部用力的感覺與重心位移的變化,加強對於身體的本體感覺,每次坐站20下。「扶桌蹲站訓練」則是深蹲運動的簡化版,長輩可雙手扶桌子,膝蓋微蹲30度到90度,然後慢慢站直,運動期間背部要打直,專注在大腿與臀部用力的感覺,半蹲時維持10到15秒,每次做20下。還有「平衡運動」,長輩繞8字型走路,在2個相距1公尺的障礙物間,繞8字型走路,每次運動繞5趟,以平穩的步伐前進,如有頭暈就先休息。吳琦淵說,這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運動期間應注意自身是否會有心悸、頭暈或過度呼吸等現象,若有則先暫停,與醫療人員討論此運動項目調整。反之,如無任何不適可以增加運動的頻率與強度。南投醫院則表示,持之以恆的運動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作用,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與改善慢性疾病,而家中有老人的照顧者,也應多鼓勵長者運動,甚至陪伴長輩一起運動,過度保護反而可能造成身體功能退化。
-
2022-08-21 養生.運動健身
練肌力能解下背痛、腿無力 醫師教長輩如何增肌也增重
長輩上健身房好處多,深蹲、硬舉等大重量、多關節動作效益最佳,但也要求身體活動度,動作、發力須精確到位,最好有專業教練指導,才能最大化訓練成效,安全增重。醫師說,坊間業者多而雜,尋找專業教練可優先辨明美國四大證照,具醫事人員資格者更優。「重不等於會受傷」,教練協助循序漸進,安全增加肌肉量。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指出,中老年最常出現下背痛、肩膀痛及腿腳無力,有不少和核心、肩背、臀腿等肌群無力或失能相關。而做深蹲、硬舉、划船等針對大肌群的多關節阻力訓練,經妥善規畫就能安全增加肌肉量,更讓長輩能以正確的動作模式起身、搬重物,甚至從事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林杏青指出,長輩往往擔心大重量容易致傷,但其實「重不等於會受傷」,而是要漸進增加負荷量,逐步增加組數、次數、重量,讓訓練「有挑戰性」,才能刺激肌肉生長,進而增加肌力,久未運動、體能差也沒關係,從最小負重開始訓練,再循序漸進往上加。優先找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證照,有治療師等證照更佳。林杏青表示,若家中長輩想健身增肌,須先就醫評估心肺狀況、骨骼有無結構異常,再尋求專業教練量身打造菜單,避免運動傷害。不過坊間業者及教練品質參差不齊,可優先認明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ACE、NSCA、NASM、ACSM證照,並選擇授課經驗豐富者。林杏青說,若教練具備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證照,還可在發生心律暴增,缺氧前兆,嘴唇發白等緊急狀況時,及時處置,更保障長輩安全,可優先考慮。林杏青建議,長輩若沒有任何訓練基礎,強烈建議先尋求教練指導。好的教練通會先評估學員病史、健康狀況,運動時從旁輔助,絕不「一套打天下」或一味加大重量,以確保動作品質,並滾動調整課表。健康增重講求「七分飲食、三分運動」,飲食均衡、少油糖是基本。營養師認為,長輩最怕肌少,須多攝取蛋白質,但牙口能力退化、有的人還有三高,建議採「半肉半豆」並切小塊、善用不同料理方式,運動前後可適量補充熱量,也要避免易發胖、難察覺的「一口肥」食物。牙口退化、有三高,可採半肉半豆,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菜飯。營養師郭環棻指出,樂齡族牙口能力退化,咀嚼力度弱,且腸胃消化液分泌不夠,為避免影響吸收,建議正餐先從豆魚蛋肉類入口,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有增肌原料,也避免先吃菜、飯太佔胃容量,影響蛋白質攝取意願。郭環棻表示,部分長輩有膽固醇、血脂肪控制不佳問題,可分配一半蛋白質自大豆製品攝取。傳統板豆腐、無糖豆漿、蒸黃豆、毛豆都是優質來源;而百頁豆腐、油豆腐、蘭花乾、炸豆皮等,脂肪含量過高,盡量避免。郭環棻說,肉類應選擇脂肪低部位,少吃皮,若擔心長輩嚼不動,可利用鳳梨、檸檬、蘋果等水果醃漬,以天然酵素軟化肉質,打成泥做漢堡排也可以,或切短至不超過1.5公分長度,輔助咀嚼不佳的情況;使用0.01%濃度鹽滷,肉質保水度上升會更柔嫩,但不適合高血壓族。運動前30分鐘,可吃香蕉、豆漿等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郭環棻建議,吃完正餐最好隔2小時再運動,若擔心長輩肌肉量不夠、體力易不支,運動前30分鐘可攝取好消化、好吸收、可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例如香蕉、含糖豆漿、巧克力牛奶、饅頭夾蛋等。郭環棻說,樂齡族若平時有規律散步習慣,每日建議攝取1600至1800大卡即可,但若有攀岩、爬山、吊單槓等激烈運動習慣,通常是2300至2500大卡,要取決於運動量及身體組成。維持或增加肌肉量,也要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具體菜單安排可洽專業營養師。郭環棻提醒,想健康增重,六大類飲食應均衡攝取,少吃油炸、高糖鹽是基本原則,也要留意水晶餃、鍋貼、水餃等「一口肥」食物,油脂比想像中多,又很重口味,胃口一開易攝取過量。健身補充品 長輩能吃嗎?健身族群流行吃高蛋白粉、肌酸、BCAA(支鏈胺基酸),長輩是否也適合?郭環棻表示,如果牙口能力不錯,平常吃肉、吃蛋,或喝未過濾的濃豆漿補充當點心即可;但如果體能好、運動強度夠,適量高蛋白粉確實可幫助增肌,運動前吃BCAA也能避免過早疲勞,提升訓練品質。至於肌酸會造成肝腎負擔,較不適合肝腎功能有狀況的長輩食用。
-
2022-08-11 醫療.泌尿腎臟
深蹲、舉重當心可能引發疝氣 醫:與肌肉量多寡無關
常練深蹲、做重訓,小心引發腹股溝疝氣!一名健身教練因下腹部持續疼痛,以為是泌尿道結石,但檢查結果為腹股溝疝氣。醫師表示,近幾年國內掀起深蹲、重訓等健身風氣,但從事高強度腹部運動,可能引發疝氣,提醒練習時,務必使用束腹帶,降低腹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羅敏誠表示,腹股溝疝氣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前者好發於幼童,主因為先天結構異常。至於後天性,常因年紀較大,腹股溝內環鬆弛、腹壁薄弱破損,以致部分內臟向外凸出。近年門診發現,運動教練、熱愛健身的重訓族群罹患腹股溝疝氣的比率明顯增加,盡管個個都是肌肉棒子,肌肉線條分明,但長時間做高強度腹部運動,處於高腹壓狀態,腹壁變薄,就引發疝氣。腹部用力 下墜感很明顯許多人以為練出腹肌、人魚線,肌肉量超高且強健,腹股溝怎可能出現破洞,形成疝氣。對此,羅敏誠解釋,疝氣與肌肉量多寡無關,主要是腹壓過大,壓迫腹股溝環,腸道順勢跑到環外引起。腹股溝是腹壁轉折的地方,較為薄弱,如長期承受較大的腹壓時,腹內器官可能向外突出。羅敏誠指出,腹股溝疝氣症狀為下腹悶痛,尤其在用力解便,或是練習重訓、舉重、深蹲時,腹部用力,腹部就會出現異物感,下墜感特別明顯,覺得隱隱作痛。劇痛嘔吐 務必立即就醫羅敏誠提醒,如腹股溝突出明顯,且出現劇痛、惡心嘔吐,這屬於「嵌頓式疝氣」,務必立即就醫,接受手術,一旦腸道壞死,則可能引發感染,造成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以該名健身教練為例,因年紀較輕,且工作所需,術後仍須持續做重量訓練,腹部用力,建議接受3D腹腔鏡手術,修補腹股溝腹壁。術後腹部只有二到三個小傷口,均在一公分以下,比較不會傷及腹部肌肉。該項腹腔鏡手術時間約半小時,隔天即可出院,兩周後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如果以腹腔鏡執行「無張力疝氣修補手術」,以人工網膜來修補疝氣,則能降低日後復發率。不少健身教練、重訓愛好者在舉重、深蹲時腹部不適,常以為肌肉拉傷,羅敏誠表示,如躺下來,腹部突出狀況並未改善,就應就醫,尋求協助。此外,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增加強度,並配合束腹帶,降低腹壓。
-
2022-08-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羨慕別人的川字腹肌?學會熊爬加上兩大關鍵就能搞定!
健身的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體魄以及好看的身體線條,一般都會從核心訓練開始。不過有些人會發現,怎麼越練肚子看起來越大?難道做錯了?超核心健身中心的Erica、Euphe教練不僅要為大家破解這個迷思,同時還要教會大家一個很好用的核心訓練。原來,為了擁有漂亮的川字腹肌,許多人會勤於鍛鍊腹肌和核心,但這只會讓腹部的肌肉增長,若沒有同時做飲食控制,內臟脂肪會越來越多,肚子自然就會看起來大了。由Erica教練說明、Euphe教練動作示範,影片說明選擇多關節訓練動作,例如深蹲、硬舉、臥推、引體向上、划船等,便可以在訓練中創造更多熱量的消耗。詳細動作快點開影片觀看。超核心健身中心Erica和Euphe教練還教大家一個在健身房比較少見的「熊爬」動作,配合飲食控制和多關節訓練兩大關鍵,就能讓腹部線條練得更明顯更好看!不過若在家有訓練空間不足的限制,兩位教練也提供了向後爬的熊爬進階動作,還能增加核心訓練的強度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運動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熊爬練起來完美腹肌不是夢!原始影片超核心健身中心Hypercore Fitness YT★教練教你三分鐘學會啞鈴划船★超核心線上課程上線囉,課程內含全身45個訓練動作的詳細教學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每天走不到一萬步?試試不無聊在家就能做的踏步有氧「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13 醫療.消化系統
宿便可達3公斤!醫師教6招改善便秘、宿便及預防大腸癌
宿便是許多民眾日常困擾的問題,除了站上體重計數字較不好看之外,其實也影響著健康。國泰醫院消化內科江技坤醫師呼籲民眾日常也要注意宿便對人體的影響,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進行改善,也可以尋求醫師協助,以減少糞便滯留過多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 宿便竟可達3公斤或更多?!醫:人人都有,只是糞量不同。江技坤醫師表示,宿便每個人都會有,不論是1-3天一次正常排便、便秘、腹瀉,糞便經大腸到直腸然後排出,直腸排的會較乾淨,大腸過程較多曲折且有皺褶,時間較長或甚至到便秘的會更多些,差異在量的多寡,視個人情況較多的也可能約有3公斤左右甚至更多。 宿便雖每個人都會有,但是像便秘、大腸長出如小凹槽額外空間易卡糞便的「大腸憩室」等族群,量自然就會比較多,等同於身體累積的廢棄物、毒素較多,長期下來除了影響體重數字,腸道健康、腸道菌叢生態自然也更容易受到影響,人體集中於腸道較多的免疫力也容易受到波及,形成腸道慢性發炎、身體慢性發炎、甚至是大腸瘜肉、大腸癌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因此不論排便是否正常、便秘與否,都呼籲多重視透過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清潔宿便。6招改善便秘、宿便防腸癌,醫:上班族久坐不動是大忌。改善便秘、宿便,江技坤醫師建議應檢視日常纖維是否攝取足夠,高纖飲食有助排便更加順暢,宿便自然也較少。許多民眾常會和醫師表示「有阿,我平常都有在吃菜阿。」,但其實蔬菜的纖維量也視種類有所不同,像是綠花椰菜、菠菜、地瓜葉、空心菜等深綠色是較多也較為推薦的,而高麗菜、萵苣、娃娃菜等顏色較淺的普遍較少。 另外,水分攝取足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水分缺乏糞便自然也會較為乾燥,卡便的情況也較容易發生,建議每日至少20000c.c.,許多人一日根本喝不到這個量,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飲食方面也可以適度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菌叢健康,藉此改善。 除此之外江技坤醫師也建議養成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並行為佳,有氧運動可慢跑、游泳、單車、跳繩等,一周建議3次,一次30分鐘,若想進行溫和一些的也可以快走,時間延長到40-50分鐘。 重量訓練除了一般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可間接幫助到腸道,也可以進行更直接影響排便順暢的深蹲,深蹲可訓練到骨盆底肌,此處肌肉發達自然也有利排便。不過最重要的是,挑一個自己喜歡、能接受、可以持之以恆、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此才能真的長期維持習慣。 相反的,應盡量避免久坐不動,久坐不動又缺乏運動,腸道也會變得緩慢不利排便,是普遍上班族便秘的大忌,這點也需留意。 改善宿便也可以尋求治療,避免自行用藥徒增風險!江技坤醫師表示,若真的自覺常便秘較嚴重、宿便可能較多,也可以尋求醫師協助,經檢查可透過藥物清除宿便,除了緩瀉劑、軟便劑、以甘油等方式灌腸外,也包括提供帶有膳食纖維的藥物幫助補充藉此改善,視個人情況及需求,選擇方向非常多,可與醫師討論。 不過相較之下,民眾日常自行使用各類藥物、保養品等試圖促改善排便就較不建議,除了可能吃下不明藥物增加對健康不可控的風險,可能傷腎、傷肝、增加其他疾病風險之外,也有可能吃到不具改善作用的營養品,徒增身命財產或實際財產的耗損風險。另外,若長期使用,也可能因身體形成依賴而失效,使得腸道真的「懶得工作」,當停下服用後便秘問題恐怕更加嚴重,建議還是尋求醫師協助並諮詢為佳。 排便異常等4情況盡早檢查,以利及早揪出腸癌及早治療!也提醒,若是有出現異常症狀,那就真的建議盡速就醫了,江技坤醫師指出,像是已經有一段時間排便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便秘變成腹瀉或腹瀉變成便秘,以及在沒有減重、節食的情況下體重不明減輕,時常有頭暈、疲倦等貧血症狀,或甚至出現血便,這些都是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特別是血便。建議作個大腸鏡檢查、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確認為佳。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痔瘡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醫推6類食物防痔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不出門在家做運動,徒手就能做的核心+腿部訓練
做運動一定要上健身房嗎?可是疫情期間需戴口罩上健身房,運動起來又不舒服,加上天氣炎熱實在也不想出門.....?沒關係,那就點開影片,跟著Housport運動社群的教練,示範11個適合新手的居家運動,讓你不出門,在家也能訓練身體、擁有健康。Housport運動社群的教練,針對新手及在家運動的特性,安排了11個核心訓練+腿部訓練,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包括熱身、主要訓練、核心訓練,不需使用任何運動器材,徒手就能做,而且每個動作的執行時間只有二十秒,對於新手來說剛剛好,不會感到吃力。而運動項目也很多元,包括超人式、胸椎旋轉、橋式、深蹲抬膝、高位平板撑以及青蛙跳等等,長時間維持執行這11個訓練項目,不僅能夠擁有漂亮的腹肌、健康的身體,還能夠改善腰痠背痛的毛病、達到減脂減重的效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居家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隨時想做就做,在家也能享有健身運動的樂趣。原始影片Housport運動社群網站Housport運動社群IG延伸閱讀一週七天重訓搭配有氧,多元活動加速減脂!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11 醫療.骨科.復健
吞嚥卡卡要及早改善!醫:避免肌少症、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肌少症(sarcopenia)是因老化或其他原因所導致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及行動能力變差,進一步造成跌倒與失能的發生,並延長住院的時間及增加死亡率。特別是重症患者或多重共病症患者,像是新冠肺炎的中重症患者,於住院期間因為疾病的因素會使肌肉及肌力快速地流失,儘管後來疾病好轉脫離重症,還是要特別小心之後可能會有肌少症的發生。一般民眾更為不了解的是,原來肌少症不只會發生在四肢的肌群,也會發生在與吞嚥相關的肌群,導致吞嚥困難(dysphagia)!這就是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肌少症吞嚥困難(Sarcopenic dysphagia)!正常人能順利吞嚥,靠的是完善的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腔咽喉處的肌肉群,將食物咀嚼吞嚥後,運送至食道,來完成吞嚥。過去的研究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與吞嚥相關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這會讓吞嚥肌群的肌耐力下降,因此導致吞嚥困難。而吞嚥困難則會造成經口進食產生困難,導致對用餐及飲水產生畏懼,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肺炎、感染、呼吸困難,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而營養攝取不足又會再進一步導致肌少症。這樣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使肌少症與吞嚥困難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圖一)根據國外統計,肌少症吞嚥困難於社區老人的盛行率約為5.9%,而在護理之家的盛行率則更高,高達45%。這些因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其實是相當普遍的,但一直以來都未受到重視及照顧。在評估肌少症吞嚥困難時,也會從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行動功能表現等三個面向來評估有無肌少症,並依吞嚥困難的情況,來評估主要的原因是否為肌少症所導致,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吞嚥困難照顧。四大絕招處理肌少症吞嚥困難在肌少症吞嚥困難介入方面,著重在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形成的惡性循環,會從吞嚥肌群肌力訓練、肢體的肌力訓練、營養補充及食物質地改變等四大方向進行介入。(圖二)1.吞嚥肌群的訓練包含舌頭阻力訓練、吞嚥相關肌群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其中舌壓阻力訓練(Tongue-pressure resistance training, TPRT)是目前最適合使用在肌少症吞嚥困難的吞嚥肌群強化訓練方式,其作法為患者將舌頭出力頂住上顎10秒,然後在休息10秒,一組30次,一天2-3組,並可搭配舌壓測量給予回饋。藉由吞嚥肌群的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增進吞嚥肌力,促進吞嚥能力。2.除了吞嚥肌群的肌力訓練外,肢體的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橋式等,也有助於全身肌肉量不足及肌力下降的回復,並進一步的促進肌少症所造成的吞嚥困難。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以肢體肌力訓練為主的復健,包含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配合上營養補充,可有效促進肌少症患者的吞嚥功能。3.在營養補充部分,一般會建議肌少症的患者每日熱量攝取≧30 kcal/kg/day及每日蛋白質攝取≧1.2 g/kg/day,而這樣的營養補充不僅可以有助肌少症患者的肌力回復,同時也適用於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患者身上,藉由營養補充也可以有效增進舌頭肌力及吞嚥功能。4.針對高嗆咳風險的患者,容易因嗆咳導致感染或肺炎,也因此常讓患者對於由口進食感到害怕,造成由口進食不足,甚至導致營養不良。利用不同的食物質地測試,找出患者可以安全進食的食物質地,並依此調整適合的進食質地,像是喝水易嗆咳的患者可以使用增稠劑或是改用蜂蜜、濃粥、水果泥等不同質地的食團進食,以避免嗆咳。有利於安全而有效率的進食,讓吞嚥困難患者得以正常進食,打破因進食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藉由以上完整的肌少症吞嚥困難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多面向的整合介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吞嚥能力,並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產生的惡性循環,讓因肌少症而造成吞嚥困難的患者們重拾良好的進食能力及營養狀態。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小口吃、慢慢吃、坐正吃」,也就是調整每口進食的量、放慢進食速度、維持良好的進食姿勢,來避免嗆咳。同時配合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提醒您,關心身旁的長者及家人有無肌少症及吞嚥困難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長者可以愉快又安全的吃東西!(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吞嚥卡卡!小心肌少症導致吞嚥困難)
-
2022-06-27 醫療.骨科.復健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副總統賴清德因左側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引發急性下背痛,昨在北榮接受腰椎顯微手術,預計今出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這節椎間盤突出很常見,就是一般說的「坐骨神經痛」,早期減壓手術侵入性較高,術後要穿背架三個月,現在顯微手術只需切除椎間盤突出部分,術後恢復快,但還是要避免彎腰拿重物、強健核心肌群,以預防再發。韓德生表示,椎間盤是脊椎中間的構造,中間是髓核,周圍是軟骨,就像一顆輪胎,中間還有緩衝。椎間盤富含水分、有彈性,但經過反覆使用,彈性會隨著年紀變差,會慢慢變扁,可能會往前後左右其中一個方向突出來。當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會引發該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或皮表區域出現無力、酸麻脹痛、冷熱感覺異常等症狀,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位置就在小腿、腳底、腳外側和腳背。但仍須透過鑑別診斷,確定不是其他疾病導致神經壓迫,才能精準、即時地治療。韓德生指出,要診斷坐骨神經痛,首先可透過徒手的仰臥直抬腿測試(straight leg raise test; SLRT),看是否會誘發出陽性症狀。也可透過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看看神經傳導是否變慢、肌肉電位有沒有異常。核磁共振影像也很重要,因為壓迫的來源也可能是不常見的脊椎腫瘤,如果誤以為是椎間盤,會延誤腫瘤的治療。韓德生表示,大部分椎間盤突出,剛開始就像閃到腰那種痛,會先採取保守治療,服用消炎止痛、肌肉鬆弛等藥物,通常就會改善;如果壓迫厲害,無法改善,可考慮手術治療。傳統的減壓手術有幾種方法,比如說,把一小塊骨頭切掉,以製造空間、減少壓力,也可以把椎間盤拿掉,並取自身骨盆的碎骨來補,然後將這節脊椎融合固定起來。術後為了等待骨頭癒合,病人需要穿背架三個月;被融合固定的那節脊椎,也會失去活動度。現在有顯微手術,傷口小、出血少,只透過內視鏡切掉椎間盤突出的部分,不會動到骨頭,術後不需穿鐵架等骨頭癒合,恢復更快。不過,就算是顯微手術後,也要從生活中注意預防再發。韓德生表示,預防椎間盤突出,需要維持脊椎的正常排列,這涉及脊椎附近韌帶和肌肉穩定性。雖然韌帶較無訓練空間,但是核心肌群是可以訓練的,這包括腹肌、背肌、部分臀肌、骨盆底肌等。再者,當生活中難免遇到需要搬重物的場景,韓德生提醒,切記不可彎著腰下去拿,這會對於脊椎造成莫大的壓力;應該要深蹲下去、抱好東西,再用力踩地站起來。椎間盤突出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年輕人從事需要跳躍的運動,例如籃球或排球,落地時對於脊椎都會造成壓力,可能導致急性的椎間盤突出。韓德生提醒,年輕時發生過這類運動傷害的人,年紀大的時候再發機率較高,應特別注意。
-
2022-06-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時間重訓、深蹲?婦產科醫提醒當心提肛肌發炎
●長時間重訓、深蹲,小心提肛肌發炎●主要症狀是下腹部或骨盆疼痛●長期疼痛易造成患者焦慮、憂鬱和失眠27歲劉姓女子下腹部常感覺疼痛,一咳嗽就輕微尿失禁,初次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但她未生過小孩,也沒有動過骨盆腔手術,醫師懷疑罹病原因不單純,內診才發現竟是難診斷的「提肛肌筋膜炎」。進一步問診才知原來她著迷重訓,特別是背槓深蹲,身高155公分的她,常背60公斤的重量深蹲,長時間下來,導致提肛肌發炎而不自知。健身風氣盛 筋膜炎患者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金宏諺表示,隨著健身風氣愈來愈興盛,近幾年罹患提肛肌筋膜炎的人愈來愈多,由於症狀表現常以骨盆腔疼痛為主,易被誤診是子宮、卵巢病變等問題,若服用一個月的抗生素或是超音波檢查沒有問題,就得懷疑可能是患有提肛肌筋膜炎。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又被稱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與其他部位的筋膜炎相同,舉凡有肌肉的地方都可能發生筋膜炎,最常見發生部位在足底、肩頸等處。金宏諺表示,從腹部來看,恥骨正上方的位置是子宮及卵巢,而腹股溝下方的位置則是提肛肌。當提肛肌肌肉疼痛時,病人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下腹部或骨盆區域疼痛,這種疼痛會輻射到大腿股骨、大腿內側、外陰部、後背尾椎等區域。影響排尿 可能頻尿、殘尿感也因為提肛肌對於排尿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出現頻尿、殘尿感、下墜感、尿道痠痛感、脹尿時下腹痠痛等狀況,有些女性則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因此,許多患者初期會奔走於骨科、復健科、感染科、婦女泌尿專科等科別看診,一開始大多會被誤以為是骨盆腔發炎,或是尿道發炎。嚴重時 可採溫熱水坐浴金宏諺指出,如果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治療,症狀仍舊沒有改善,可能就要懷疑是提肛肌筋膜炎問題。過去醫界顯少提及提肛肌筋膜炎,也讓患者可能長時間被誤診,長期的疼痛,進而造成病人的焦慮、憂鬱和失眠。根據統計,超過半年以上的疼痛或泌尿道的症狀,容易引起病人的身心問題,尤其焦慮、憂鬱等精神的緊張又加重疼痛和失禁等症狀。提肛肌筋膜炎的治療方式,金宏諺表示,主要是給予肌肉鬆弛劑以及止痛藥,較為嚴重時,可採取溫熱水坐浴,由於情緒會增加提肛肌筋膜炎的嚴重度,生活作息也需要一併調整。有些患者長時間因為提肛肌筋膜炎的疼痛所苦,無法好好入睡,會與身心科醫師會診,開立安眠藥等協助舒緩症狀。發作原因 與過度用力有關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會反覆發作,調整作息與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治療環節。由於造成提肛肌筋膜炎與過度用力有關,像過度深蹲、過度用力排便、產後過度練習縮肛運動,或是練習核心肌群時用錯力量,都可能引發提肛肌筋膜炎,他提醒,當骨盆出現慢性疼痛時,除了考量一般的婦科疾病外,也可能是提肛肌筋膜炎惹的禍。
-
2022-05-30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 運動是癌症術前術後保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傷口沾黏要特別注意● 經過醫師評估,掌握體能狀況即可運動訓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癌症治療期間 也應該運動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3至5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2至3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術後肌肉無力 多動減疼痛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每周3至5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阻力運動每周2至3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柔軟度每周2至3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清冠一號非必備 7面向從日常生活增加抵抗力
這幾星期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全台,「清冠一號」成了大家閒話家常的關鍵字,許多人誤以為吃了能夠預防染疫、提高免疫力,因此到處詢問哪邊可以購買、哪邊看診後醫師可以開立‧‧‧這邊來告訴大家真相是: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需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開立,做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所使用;再者,清冠一號藥性偏寒涼,健康的人吃了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上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還有可能降低自身免疫力,因此也不是用來預防使用。接下來教大家七大方式來提升抵抗力,這些適合每一個人,不管是健康的你、輕微感冒的你、或是確診的你,一開始可以每天挑選至少三個類別去嘗試,慢慢地變成習慣後,可以再增加去實踐!那當然在疫情期間,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一、保健食品:1.Vitamin C2.接骨木莓3.牛樟芝二、中藥茶飲:這邊提供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配方: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可將藥材置於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注意事項: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三、飲食:1.盡可能每天均衡飲食,攝取此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2.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3.減少使用含糖分的調味料,如海鮮醬、蠔油、茄汁等4.減少食用油炸類、炭烤類餐食四、穴道按摩:按摩此三穴道可調理脾胃、補氣注陽、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3吋位置2.關元穴:肚臍下方3吋位置3.湧泉穴:腳底板前1/3處五、生活習慣:1.每天至少補充2000c.c.水分2.保持充足睡眠(7-9小時)六、運動: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達到一星期至少三次,可選擇有氧與肌力間隔,舉例來說星期一(有氧)、三(肌力)、五(有氧)運動。1.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條繩2.肌力訓練:深蹲、棒式七、放鬆身心:1.泡澡、泡腳2.冥想
-
2022-05-11 養生.運動健身
你是「久坐」一族嗎? 邀你五個辦公室運動享健康
上班久坐好累好忙?最近常腰痠背痛、疲勞感增加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久坐對於身體存在多項危害,例如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等非傳染性疾病的罹患風險,也會造成骨骼的傷害與肌肉的退化,血液循環不佳。不想「久坐影響健康」,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沈明德,邀你5個辦公室運動,輕鬆享健康!五個辦公室運動 坐著也能輕鬆瘦這五個運動,統統都是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完成。1.坐姿抬腿:手抓椅子扶手或椅子兩側,坐椅子二分之一前緣,背打直、收下巴,慢慢將膝蓋打直、腳往上勾停10-15秒,感受大腿肌肉用力,放下、重複15次,一次一隻腳,可以鍛鍊股四頭肌。2.坐姿開合:坐椅子二分之一前緣處,大腿往外打開,可用彈力帶稍微限制大腿,慢慢用力打開,再往內縮,如果有一顆球或枕頭也可放在內側,往內夾緊,一次2秒,重複15次,可以訓練內收、外展肌群。3.坐姿深蹲:雙手扶在桌面上,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往下坐,但不要碰到椅子,每次在最低點維持兩秒,再回到站直姿勢,每組重複15次,可以鍛鍊大腿和臀部肌群。4.水平上舉:可坐在椅子上或站姿下進行,雙手各持600ml水瓶,預備時雙手與肩同寬,並橫握水瓶於肩膀高度,接著出力往正上推舉,再放回預備位置,重複15次,可鍛鍊三角肌。5.坐姿撐體:保持好的坐姿,雙手扶在椅子兩側,撐起身體讓臀部離開椅面,停留1至2秒就可坐下,重複15次,可以鍛鍊三頭肌。從每天五到十分鐘的「微運動」開始有人擔心,在辦公室做運動會引人關注,沈明德指出,有效利用零碎時間,從每天5到10分鐘的「微運動」開始,輕鬆把運動變成生活習慣,也有助運動量的提升喔!例如,可把搭電梯改為走樓梯,上廁所時可以動一下關節,或簡單的伸展、肩關節運動。每坐1小時稍微站起來接電話、眼睛活動一下看遠方。如果真的離不開位置必須坐著,也可以練習抬頭挺胸、肚子用點力量,訓練身體核心肌群運動;即便只是單純的墊腳尖,每次撐5至10秒放下,都可以幫助血液循環變好,對健康促進有益。職場神隊友 共同齊心營造健康職場沈明德強調,辦公室運動風氣的提升,除透過員工自身覺察外,也可以採用坐立兩用的升降辦公桌,方便隨時坐著或站著,有助燃燒更多卡路里、減少背部痠痛,或是搭配使用只有下半身的健身車,解決擠不出時間運動的困擾。此外,也在可在辦公區域掛彈力帶,工作累了就拉一拉,紓壓也強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企業營造員工運動風氣,運用零碎時間進行辦公室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共同齊心營造健康職場環境。審稿、動作設計╱沈明德理事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