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8 名人.林靜芸
搜尋
深蹲
共找到
288
筆 文章
-
-
2022-05-01 養生.運動健身
羽生結弦的優雅體態是怎麼練成?2個動作有助增強體幹、穩住核心肌群
編按:全球擁有大批粉絲的「冰上王子」羽生結弦,創下連續2屆拿到冬奧金牌的歷史紀錄。滑冰需要強大的肌力、穩定的體幹與優美的體態,他是如何達成?《50+》整理羽生結弦的飲食與必做運動清單,不只對運動選手,對每個人都有啟發。今(2022)年27歲的羽生結弦,早已是站在花滑界頂點的傳奇人物。他除了是史上第一位在冬奧拿下金牌的亞洲選手,更創下連續2屆(2014、2018年)冬季奧運獲得金牌,以及長、短曲總分超過300分的歷史紀錄。儘管其王者地位已經無可動搖,他仍然持續追求突破自我極限,不斷挑戰至今尚無人達成,難度極高的4周半跳(4A)動作。花式滑冰運動一方面需耗費大量體力,卻又必須保持恰到好處的體態,以完成對抗地心引力的跳躍旋轉動作。近年羽生結弦為了挑戰高難度動作,原本纖長的身形逐漸培養出紮實的肌肉線條,不禁令人好奇,平常他是如何藉著飲食和鍛鍊養成肌力,為每次迎戰頂尖賽事做最佳準備?「決勝餐」補給必須營養 調整最佳體能狀態長年贊助羽生結弦是日本知名食品品牌「味之素」,多年來負責在比賽期間提供選手的餐食,確保選手可攝取均衡營養。飲食管理團隊為羽生結弦設計了一系列「決勝餐」菜單,包括基本的早中晚三餐,以及加強「氨基酸」及「醣分」攝取的營養補充品和餐間點心。在三餐部分,團隊規劃的重點有以下4項:1. 每餐必有黃綠色蔬菜黃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與礦物質,可以維持體內平衡,每餐必備。2. 餐前先喝湯品湯品可以讓身體接收到要進食的信號,有助於啟動消化系統,增加營養吸收,高湯中所含有的氨基酸成分不只帶來鮮味,也有增肌、修復肌肉組織的效果。3. 必備八大類營養食材包括「豆類、芝麻、肉類、海藻、蔬菜、魚類、菌菇、芋薯」這8類對身體有益的食材,盡可能安排在每餐的菜色當中。4. 三餐攝取量基本相同為了因應運動員的體能需要,三餐分量大致相同,若有訓練或賽事安排的特別需求,再做個別調整。其中,早餐會特別重視蛋白質的攝取,像是雞蛋、雞肉或魚肉,搭配加入海帶、菇類或豆腐的味噌湯,可以喚醒身體,為一整天的活動做好準備。而午晚餐部分,考慮到前後可能有消耗體能的活動,為了不造成腸胃過度負擔,會減少脂肪的攝取、調味也較為溫和;如果隔天有比賽或是強度高的訓練,則會適度增加醣分(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夠的熱量來源。羽生結弦推拿師推薦 練2個動作有助增強體幹穩住核心肌群作為頂尖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日常便已經有足以達到運動效果的大量練習,因此他的鍛鍊重點更在於「如何養成可以穩定完成動作的肌力與平衡感。」由於一般以器材進行的重量訓練可能有受傷風險,因此他更常進行徒手便能進行的核心訓練,如棒式、單手側撐體,平衡球等運動。從小學階段到兩屆奧運都擔任羽生結弦整體推拿師的菊地晃指出,在滑冰場進行跳躍旋轉時,要保持優美、沒有多餘動作的穩定狀態,必須要擁有穩固的核心、以及平常就養成正確的體態及姿勢。即使對於非專業選手的一般人而言,保持正確的體態姿勢,對於健康也大有幫助。「只要背脊挺直,人看起來就會年輕好幾歲,相反地,如果姿勢不正確,就容易導致腰痛、疲勞等各種不適感。」要維持良好的姿勢,體幹(核心)的強化不可或缺,菊地晃推薦2個羽生結弦也曾進行過的訓練動作,有助於增強體幹的穩固與肌力:1. 核心強化版深蹲(1) 靠牆站直,兩腳打開與肩同寬,頭、腰以及腳踝貼牆。(2) 一邊吐氣,一邊以牆面作為支撐,一邊緩慢蹲低至膝蓋約成120度彎曲。再一邊吸氣一邊回到原本的姿勢,一天做約10次。2. 踩腳踏車腹肌訓練(1) 仰躺,兩手疊在腦後。(2) 一邊吐氣,一邊像是踩腳踏車的動作一樣左右交互前伸,並同時緩緩抬高至與身體垂直。(3) 再次一邊吐氣,一邊慢慢將腳放下(約5秒)。以上動作為一組,一天至少做3組。在肌肉訓練之餘,為了在滑冰時擁有更優美的體態線條,除了競技動作外,羽生結弦也長年練習芭蕾,不只同樣有肌力鍛鍊效果,也能讓肢體更柔軟協調,增添演出時的美感。多次負傷仍堅持挑戰高難度動作 只為突破自我極限相較於其他運動項目,花式滑冰的選手生命更為短暫,因不斷練習高難度動作而多次負傷,甚至因此幾度中斷賽程的羽生結弦,今年若無意外,應是他最後一次站上奧運舞台,更格外引人關注。面對賽事的巨大壓力與高難度挑戰,羽生結弦卻是甘之如飴。他曾在訪問時說到:「運動競技是殘酷的,因為最努力的人也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成績,但是若不努力的話,是絕對無法得到好的成果。」「如果眼前出現一道障礙,我就會想著:如果跨越了這道障礙,前方一定可以看到更美的風景。」即使已經站上世界頂點,仍然不斷追求突破自我極限的羽生結弦,今年想必會在花滑史上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頁。資料來源/Fashion Box、Daily Health、LIFUNAS、女性自身原文:羽生結弦的優雅體態,怎麼練成?訓練團隊透露:這2個動作,練核心肌群必做
-
2022-04-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擔心「肌少症」纏身嗎?五個居家阻力運動遠離肌少症
「肌少症」是老年人失能的主因,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若是沒有運動習慣的老年人,一但受傷骨折,則可能長時間無法恢復正常行動。肌少症常伴隨著跌倒、失能、骨質疏鬆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的風險,也因此家中若有老年人則更應注意是否有肌少症的跡象。詹珞瑤在影片中教大家如何簡單的自我檢測肌少症,以拇指及食指虎口處去圍繞小腿最粗處,若輕易就可圍繞整個小腿甚至有許多空隙,代表罹患肌少症的機率偏高;反之無法圍繞著整個小腿則代表肌肉量尚足夠,可繼續保持,另外也可觀察日常生活,走路速度變慢、從椅子爬起會感到吃力、反覆跌倒或是體重減輕都需提高警覺!為了預防肌少症物理治療師也帶來了五個在家就能做的阻力運動,分別是站姿扶牆伏地挺身、坐姿扶椅撐體、靠椅深蹲、單腳扶牆踏蹲和啞鈴上肢訓練,以上動作都有建議的組數和重量,應視個人的狀況量力而為且循序漸進,若是本來就容易跌倒的長輩應有家人在一旁陪同協助,詳細的動作說明都在影片中,快打開影片跟著詹珞瑤物理治療師練習這五個阻力訓練,讓你遠離肌少症!想了解更多關於如何預防老化疾病的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簡單五步驟,遠離肌少不是夢!原始影片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YT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FB延伸閱讀別再當低頭族了!醫師:椎間盤突出都來自日常壞習慣吞嚥困難別慌張!五招教你保健吞嚥肌群不退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旅行團3劑限令 交長:看報才知
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上周宣布,四月廿二日起不特定人參加旅行團須施打三劑疫苗,讓旅遊業炸鍋。交通部長王國材昨坦言,這次指揮中心公布的很突然,連交通部、觀光局也是看報紙才知道。指揮官陳時中則對事先沒與交通部溝通表達抱歉,但有向行政院報告。陳時中解釋,因當時單日確診數高,時間緊迫,且並不是宣布當天就立刻做,只要緩衝時間內完成施打就能符合要求。但有業者抱怨,陳時中沒時間跟交通部溝通,卻有時間向行政院報告?結果從觀光局到旅遊業者,整個周末都在忙著幫指揮中心「擦屁股」。立委洪孟楷昨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質詢時也說,現在政府罵不得,但指揮中心公布前應合理溝通討論,不應讓民眾手足無措。王國材答詢時緩頰說,指揮中心可能因忙疫情,忘了和疏於跟交通部溝通,但這幾天交通部都有在進行危機處理。有資深國旅導遊說,同業聽到新規都笑笑心照不宣,因為根本查不了,「若上車發現旅客沒打三劑,總不能板著臉要客人下車!」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林富男也說,打三劑才出團出發點是好的,但誰來檢查、如何檢查?中華民國旅行業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會主席吳盈良說,政府很多細節沒講清楚,可能失去實質意義,且許多資料涉及隱私,該政策推得太倉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未來執行會有瑕疵及漏洞,讓旅行社當第一線是擾民,全聯會今將開記者會要求中央重新思考並評估補償。由於已引發退團潮,王國材說,機票已跟航空公司談好可全退。至於旅宿,觀光局長張鍚聰昨晚與相關業者溝通後訂出退費機制,未符合接種規定退團,旅行社扣除已代繳的行政規費、或已支付的必要費用,其餘款項退還旅客。觀光局說,三劑規定不包含十八歲以下,畢業、家族、員工旅遊等特定團體也不受此限。其實不只旅遊業,到健身房運動同樣須打三劑,引來健身網紅館長批評「深蹲比吃飯容易染疫嗎?」陳時中回應說,打疫苗不是壞事,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保護自己。
-
2022-04-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交長指看新聞才知打疫苗才能參加旅行團 陳時中:抱歉
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施打第3劑疫苗才能跟團旅遊引發爭議,然而交通部長王國材今天卻表示,指揮中心公布後看新聞才知道。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部長說的沒錯」,當時單日確診數目高,時間相對趕,抱歉沒有跟相關單位溝通,但有跟行政院報告。王國材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針對施打第三劑疫苗才能跟團旅遊引發的爭議時坦言,指揮中心宣布得很突然,自己也是看到新聞報導才知道,但這幾天已經進行危機處理。旅行業會有比較高的成本在交通航空費用及旅館費用,航空費用已經跟航空公司談好,將會完全退費。不過要接種三劑疫苗才能參加旅遊團和上健身房,引發許多民怨;有導遊抱怨「小吃部不管、管國旅團」,還有健身教練不滿「深蹲比吃飯容易染疫嗎?」陳時中表示,防疫人人有則,如果打疫苗傷害身體、對防疫沒有幫助,當然可以討論,但打疫苗是好事情希望要求大家保護自己。他說,防疫的事情大家都應該盡量做好,方向是盡量不妨害正常生活,在健身房運動,拿下口罩呼吸都會影響,因此要求接種疫苗、下載社交距離APP都是為了救人,不是害人。而經過一周推廣,目前社交APP下載量增吃約100多萬,總下載量約800萬。
-
2022-04-1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無需裝備!三大全身體能基礎訓練
為了保持良好的體能,每天都會進行怎樣的訓練呢?Youtuber「Eugene & Jayn」帶著大家經過了第一天的熱身、第二天的核心平衡,來到第三天,要來教大家好好的鍛煉最基礎的體能!影片中三個訓練動作各20~25下,自行調整節奏,三個主要訓練動作分別為:深蹲、波比跳、俯臥撐,除了無需裝備,動作簡單,在家也能做,還在猶豫什麼?快跟上一起鍛鍊體能吧!Eugene & Jayn也表示,一個禮拜可以建議做3-4次,可是做的時間盡量都在30分鐘以上為最佳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Eugene & Jayn YT: 點我看 Eugene & Jayn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醫師告訴你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才來復健科就診。骨折開刀真的自己就會好嗎?骨頭癒合之後就沒事了嗎?術後的復健有需要嗎? 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以此為例:許多稍年長的婦女,不小心跌倒撐地,常常會引起手腕、即橈骨遠端的骨折,稱為Colle’s fracture(圖一)這是非常常見的上肢骨折。 無論是開刀進去, 裝內側固定鐵板, 或者是打石膏固定。 病人都要經歷一段手腕無法自然活動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個月。 病人很聽話不敢自己亂動,大概兩星期後常常就看到整個手背到手指腫起來, 原來並沒有影響到的手指也無法正常彎曲伸直,甚至明顯的疼痛開始出現在指節。 這是我們常常在上肢受傷後,所看到的自律神經障礙( RSD,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又稱為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甚至更近端的肩膀也開始出現僵硬、關節囊沾黏,導致次發性的五十肩。 上肢及肩關節部位的肌肉也隨之萎縮無力。 等到固定六到八週,骨頭癒合了,如果又沒有緊跟著積極復健治療,骨頭癒合再好、手腕關節活動度跟肌力也無法正常復原, 日常生活工作一定明顯受影響,真的非常可惜!上面所提到的自律神經障礙、次發性肩關節僵硬、 上肢肌肉無力萎縮其實都可以透過早期的復健介入來避免。 一般開完手腕骨折固定手術之後的兩星期,應該就要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醫生說,我的手腕還必須固定不能動,那要怎麼做復健呢?」主動性休息(active resting)的觀念對於骨折的復健治療很重要。 骨折癒合絕對是第一要務!專業的復健團隊會帶領病人在不影響骨頭癒合的情況下,來施作近端肘關節、肩關節的肌力訓練與強化遠端手指節的活動力,避免之後產生關節沾黏、肌肉萎縮、疼痛的後遺症。 這些復健治療的即早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後, 快速的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復健科常用的一些深層電療處置,也可以協助降低術後疼痛以及關節沾黏,甚至減少術後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使用。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開刀手術固定之後,病人通常患側無法正常受力行走 ,常常一個月內就明顯看到同側大腿、小腿及臀部的肌肉萎縮無力。 開完刀兩個月後被告知骨頭已經癒合完全, 可以「正常走路」!但是拿掉了助行器,病人卻走路一拐一拐,常常誤以為是開刀後長短腳, 其實是因為下肢,尤其是臀部肌肉明顯萎縮之後,導致走路時兩側肌力不平衡,骨盆傾斜。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骨折術後合併發生的下肢腫脹、循環不良也會影響到下肢的本體覺以及平衡控制, 尤其如果是靠近踝關節的小腿骨折,影響機率更高。許多患者下肢骨折癒合後,增加了日後跌倒的機率, 原來跟這些因素都息息相關。同樣 Active resting ( 不影響骨頭癒合下,要即早活動)的復健觀念,也可以在下肢骨折開刀兩週後開始進行。利用患側不受力的擺位,如躺姿、坐姿, 就可以進行許多核心、骨盆、大腿、小腿的關節活動和肌力訓練,而不影響到骨頭的癒合。 譬如躺姿健側橋式(圖二)患側情況改善後,可兩腳一起進行橋式運動(圖三)或是側躺大腿側舉(圖四)甚至髖部小圈環繞(圖五) 更多臀肌以及核心的挑戰。這些術後的早期介入,都是讓患者可以順利無縫接軌,在骨頭完整癒合後盡快回復正常行走功能。 骨頭癒合後,也會看患者狀況,逐步增加挑戰的難度, 包括肌力強化、平衡訓練 、下肢反應靈敏度。如深蹲、八字行走路,甚至跳躍、跑步、折短跑…等等, 尤其對於年輕患者,提升復原目標,以期恢復正常功能。無論是上下肢的骨折,透過骨科醫師的手術, 都有非常良好的癒合機會,但是手術的成功並不保證功能的完全復原!骨折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而錯失了最好的介入時機。 在復健科常常看到患者術後兩個月才來求診, 反而得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扭轉已經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而且還未必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得不慎 ,務必把握最佳骨折術後的復健時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2-04-12 養生.運動健身
比起仰臥起坐 專家更推薦棒式練核心肌群!醫師教如何靠棒式練全身
「1、2、3、4……」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汗水不停滴到地墊上,你可能覺得每一秒鐘都好漫長,緊縮的肚子愈來愈沒力,因為…你正在做棒式!現在只要說到練習核心時,許多專家比較推崇「棒式」,而非捲腹或仰臥起坐,因為棒式對脊椎或髖屈肌的影響較小。當然,我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鍛鍊腹部核心的重點不在於腹部線條變得多精實,這一點要靠著你多有些「熱量赤字」 ,別囤積太多脂肪才行。而是好好的鍛鍊核心後,背部受傷的機會比較小,身體活動時的穩定度高,做任何行動都方便點。而雖然棒式是腹部核心的評估選項之一,但除了核心外,棒式其實是個可以鍛鍊全身肌肉的動作,對啟動背部、臀部、大腿後側火腿肌、手臂、肩膀都是必須的。更棒的是,這是完全用自身體重做到的徒手訓練,完全不需要什麼器材。如果你在家已經練深蹲練到覺得很無趣了,一定要來試試看練習棒式。棒式棒式有許多別名,像是也有人會用「平板式」、「撐體」、「平板支撐」等方式來稱呼。基本動作是趴著面對地墊,手肘位在肩膀正下方,臀部、核心用力撐起身體,僅剩腳尖與手肘手臂是和地面相連的。不要低頭或仰頭,眼睛看向約20-30公分前方的地墊,這是「肘撐棒式」。也可以改成兩手打直,用兩手手掌支撐於地,其餘不變,我們稱此為「掌撐棒式」。一般來說,棒式撐體的練習可以停留30秒到1分鐘左右,但隨著撐體時間延長,核心肌群愈來愈疲勞,有些人開始會姿勢跑掉,或覺得腰背痠痛。因此,我們下面的練習比較多是改成動態的變化型,避免因為一直「ㄍㄧㄥ」住而施力不當。掌撐棒式→下犬式這是個同時可以鍛鍊核心肌力,又讓肌肉保有彈性與肌筋膜延展的動作。先做掌撐棒式,接著手與腳尖著地的地方不變不動,把髖部臀部往後往上推到頂點,腳掌往地墊彩身體呈現一個倒V型,就是下犬式。假如後腳肌群很緊繃,無法讓腳掌往下踩實,可以先讓腳稍微彎曲,多練習幾次後會比較有辦法做的好。 掌撐棒式→手交替觸踝這個動作其實與上面的動作很像,一樣是先做掌撐棒式,接著臀部髖部往後上推,做下犬式。差別在於這裡會再加上一個「不穩定」的元素,來提升訓練的強度。也就是當推到下犬式時,我們把其中一隻支撐的手放掉,去摸對側的腳踝,例如放掉右手,摸左腳腳踝,再回到平板支撐。下次的動作,就改成放掉左手,改摸右腳腳踝。算是上個動作的進階版。 肘撐棒式開合點地先做肘撐棒式,動右腳,讓右腳往外輕輕點地後再回到原位,接著再動左腳,讓左腳往外輕輕點地後回到原位。反覆練習。如果覺得這樣的動作太簡單,可以改成開合跳,也就是在做肘撐棒式時,兩腳同時往外點地,再同時往內收回。改成棒式開合跳時,對心肺也是很好的有氧訓練呢!肘撐棒式後抬腳從棒式開始,接著把右腳往後上方抬起,抬到比髖部的水平還要高的位置,之後再放下。然後改成把左腳往後上方抬起,再放下。交替進行。像這樣的練習我們從原本有四個著地點(雙手+雙腳),再抬起一隻腳後,變成三個著地點(雙手+單腳),也就是透過「不穩定」,更加啟動核心的使用,記得過程中身體不要晃來晃去,傾斜跑掉位置。如果覺得這樣太輕鬆,可以再增加一些「不穩定」,像是在抬起右腳時,同時把左手也放掉,變成只有兩個著地點(單手+單腳),這樣就更挑戰了。 肘撐棒式側收腿這個動作也可以叫做「蜘蛛人」,剛開始先做棒式的動作,接著把一腿膝蓋彎曲、朝外,並收向同側的手肘處,再回到棒式。膝蓋彎曲收腿時吐氣,回到棒式的時候吸氣。 側棒式要訓練腹部側邊的肌肉群,側棒式與其變化就很適合。先右側躺,讓右手肘落在右側肩膀的正下方,右手前臂平貼著地墊。讓膝蓋以下繼續貼在地墊上,抬起髖部、撐起身體,讓軀幹呈一直線,維持30秒。如果這樣的動作還算簡單,可以改成雙腳交疊支撐,也就是只有手肘和腳與地墊相連,並保持身體與腿呈一直線。搖滾側棒式右手肘放在地墊上,右腳以腳掌的外緣與地墊先連,撐起身體讓身體到腳呈一直線,做好側棒式,此為起始姿勢。然後再讓髖部著地,再回到起始姿勢,反覆練習15到20次。若覺得這樣的動作太困難,請改成膝蓋側邊著地的版本。側棒式抬腿右手肘放在地墊上,右腳以腳掌的外緣與地墊先連,撐起身體讓身體到腳呈一直線,做好側棒式。左腳與右腳相疊,接著把左腳往天花板方向抬起,抬到比髖部的水平面還高的程度,再放回原位。 喜歡做點棒式鍛鍊的朋友,不妨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跟著上面的動作做些練習吧。練習中注意保持呼吸,並傾聽身體的聲音,讓身體愈來愈fit~~原文:
-
2022-04-0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超有效率!10分鐘燃脂訓練擁有完美體態
下班回到家又不想動了嗎?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將要傳授你在家就能做,每天只需要10分鐘有效率擁有美背的燃脂訓練!愛找藉口的你,快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挑戰今天的燃脂訓練,動作分別為:甩壺鈴、單邊換手划船、深蹲+肩推、弓箭步,四個動作循環訓練會做三組,中間不休息,整組做完休息一分鐘。至少每天練習10分鐘,加油,一起完成這次的挑戰!體態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之一,透過這次的訓練,除了動作簡單,在家也能做,每天10分鐘持續一週兩週後,你會發現真的非常有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10分鐘抵過慢跑一小時!一學就會的高強度間歇燃脂訓練
不要再說不知道怎麼運動了!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將要傳授你一學就會的高強度間歇燃脂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種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適合想要減肥、透過運動改善身體代謝的朋友,過程中同時可獲得阻力訓練及心肺訓練的效果,場地較不受限制,動作選擇其器材可依據個人喜好,即可讓運動增添風趣及刺激。愛找藉口的你,快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學高強度間些燃脂訓練!動作分別為:踩階梯、深蹲+踢腿、棒式碰肩、超人、登山者,五個動作一組做三次,至少每天練習10分鐘,每20秒運動、10秒休息這樣一快一慢的搭配交錯進行,讓肌力、心肺、平衡感等在短時間內不斷的重組、適應,而形成的一種運動模式。這次給的課表,除了動作簡單,在家也能做,不但增肌燃脂,還能養成吃不胖的體質,成習慣後,即便沒在運動,身體一樣在燃燒脂肪,你會發現真的非常有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17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降血脂?營養師授6大重點:減脂又控膽固醇
短時間過多熱量的攝取,其實不至於造成立即性危害,但是如是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不好影響。減脂大作戰,可以怎麼做呢?高敏敏營養師提供鏟脂大作戰六個重點: 重點提醒:攝取減少了、代謝增加,就可以達到減少脂肪囉!1、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取:避免油炸、油煎、油酥食物,改變烹調習慣,選擇用蒸、煮、滷、烤方式烹煮;比如,在便當店炸雞排跟滷雞排,要怎麼選擇呢?當然是滷的比炸的還要好,或是烤的也比炸的還要好,所以油煎、油炸減少,自然就可以達到減少油脂的攝取喔!2、選擇低脂高蛋白:像是雞胸肉、雞腿肉會比雞翅或是三層肉還要好。白肉的魚類也可以在穿插於飲食中。3、減少膽固醇攝取:膽固醇有七、八成都是人體自行製造的,可是有額外的兩、三成還是會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囤積。減少動物性內臟為主的蛋白質,像是動物內臟腰子、雞心,自然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膽固醇攝取。4、增加好的油脂攝取:好的油脂會去幫助我們代謝掉不好的油脂。飲食上不要偏頗單一的油品喔!可以用不同種類的油作穿插,比方說不飽和脂肪酸很豐富的一些植物性用油,苦茶油、亞麻仁籽油、酪梨油。5、增加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於蔬菜、水果中。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我們刮除血管中的油脂,體內扮演代謝的角色,協助排出體外。6、充足水分: 一天最少8杯水,一杯240-250 c.c.左右。3個運動 簡單動起來1、高抬腿:保持上身挺直。兩腿交替抬到腰部左右位置;注意膝蓋要高過腰部。訓練重點:心肺運動,全身性燃脂。2、後臀踢:雙手放在臀部位置。用後腳跟輕碰到手,左右腳交替。節奏搭配呼吸,不要憋氣,深吸深吐。訓練重點:心肺運動,有助燃脂、鍛鍊臀部肌群。3、深蹲:雙腳打開比肩膀略寬一點,屁股向後坐,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不拱背,感受大腿、臀部出力,腹部收緊並維持呼吸平穩。訓練重點:心肺運動,全身性燃脂。高敏敏營養師談到,想要恢復正常體態或是良好的血脂肪、體脂肪都一定要記得三大重點: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好好的運動,才能讓你真正的好享瘦。千萬不想要說要瘦得快。瘦得久,才能讓健康長長久久!(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外表出現「6症狀」小心是高血脂! 醫授改善關鍵 ·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
-
2022-03-17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沒時間運動?腰背、肩頸痠痛,體脂肪狂飆!7個生活訣竅,助你快速燃脂又健康
長大後才發現,保持健康不是件容易事,多數上班族三餐外食,不愛喝水、成癮於手搖飲料,久而久之身體也累積出各種大小毛病,對沒時間運動的你,建議你每天做一分鐘深蹲,CP值極高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還能鍛鍊到核心肌群📢除了深蹲運動,再教你 6 招,訓練心肺、肢體平衡|舒緩腰背痛|養成健康習慣!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生活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1日健康養成術!培養這4個好習慣 讓你的健康覺醒「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的確,健康生活不只是喝杯綠奶昔、每天半小時伸展瑜珈,或是上健身房做重訓那麼單純,健康生活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無論你的目標為何,快跟著專家學習簡單的健康習慣,可以協助你讓每一天更平衡、更有活力。【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1 個自主運動(帶動有氧,訓練心肺功能以及肢體平衡)。✅ 學會 3 個生活技巧(背肌訓練動作,遠離腰痠背痛)。✅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魔術輔療改進身體靈活度,協調聽力、視力和認知技巧)。✅ 閱讀 2 篇健康知識(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閱讀】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技巧】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抗疫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 許貴婷⏰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魔術輔療-魔術超級變變變: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夜市美食多!直腸外科醫師揭5個最易致癌的地雷小吃:臺安醫院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 糠榮誠⏰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閱讀】醒腦運動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走路可以刺激神經迴路,有助活化腦部,還能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增加血管的彈性,可預防罹患心腦血管疾病。👉《點此看全文》簡單跨大步,預防失智提早上門!越年輕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讀一本好書⏰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如果你沒有運動習慣,那先從輕度的活動如每天爬一段樓梯開始,之後再逐步增加鍛鍊的強度。如果你喜歡待在戶外,就找一項安全又舒適的活動。如果你喜歡互動,各地的運動中心也都有提供相關的團體課程。如果你不喜歡到公眾場合做運動,也可以在家練習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只要跨出一小步,你的生活型態就會帶來改變,養成運動習慣,讓它變成日常作息。👉《點此看全文》懶散地癱坐椅子上,易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醫教「這招」簡單舒緩⏰ 19:00-20:00【技巧】洗澡沐浴浴室清理 保持乾燥別掛毛巾: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躺平時背超痛?醫教你如何改善方式: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腳是第二顆心臟,練穩下肢強化心肺!專家教這樣深蹲最能達到運動強度
● 身體警訊莫輕忽,心臟衰竭致死率最高● 透過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有氧練習肌耐力,強化第二心臟春天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容易傷「心」,尤其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易引發心臟相關疾病,該如何做好日常保健,避免突如其來的心臟不適變成遺憾?WaCare專家護理師李姉穎、運動專家何宏胤分享心臟保養祕訣,透過飲食和運動來強化心臟機能、維護心血管健康。三高、糖尿病 易致心臟衰竭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幾名,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李姉穎說,心臟衰竭又稱「鬱血性心衰竭」,指的是心臟無法有效把血液打出去,傳送身體新陳代謝所需的營養,最後導致引起各種併發症。除了心臟病外,三高、糖尿病、長期洗腎都是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其他還包括腺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等感染。李姉穎指出,心臟衰竭常表現在肺、腸胃和其他症狀,患者常會出現胸悶、咳嗽、喘不過氣、心律不整、夜間呼吸困難、食欲下降、下肢水腫、記憶力受損等。吃富含纖維素食物 助排便七成心臟衰竭是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身上,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年輕族群必須及早控制三高和慢性病,才能保護心臟。心臟衰竭患者的日常飲食,應清淡簡單,減鹽、控制水分,一天勿攝取超過3至5公克的鹽,以及1000至1500毫升的水,避免加重心臟負擔。李姉穎建議,長者可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幫助排便,但若是便祕患者過度用力排便,容易造成心血量突然加劇,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加重心臟衰竭,便祕問題不容小覷!腳是第二顆心臟 練穩下肢日常照顧方面,應保持適度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何宏胤建議,可多做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運動等,進而增強心肺功能以及四肢肌耐力。俗話說「腳是第二顆心臟」,下肢練穩了,血液就能順利回流至心臟,何宏胤指出,深蹲是最好的運動,可鍛鍊腿部肌肉,還能強健心肺。居家就能自主練深蹲,運動強度要達到「感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每天至少做30分鐘最好。想體驗更多主題運動,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含括各種自主運動、慢病預防、身材管理、健康知識等,鼓勵民眾線上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https://pse.is/438znx。
-
2022-03-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人也有更年期!醫:出現肚子大、性慾低、易疲勞3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
俗話說得話好,女人的性欲是30如狼,40如虎,50時坐地能吸土。但是大部分的男人,過了40歲卻只剩一張嘴。而造成只剩下一張嘴的原因呢?就是「男性更年期」。高醫師跟大家說明男性更年期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保養身體,讓你的生活與工作都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雄壯威武,恢復往日的自信。高醫師指出「男性更年期」3症狀:肚子變大、性慾降低、容易疲勞,如果有出現以上三個症狀,就應該去尋求醫師診斷與治療!更年期不是女性獨有,男生也會有,跟男性賀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有關,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男性賀爾蒙有什麼功能呢?1、維持肌肉強度2、維持骨骼強度3、減少體脂肪的比率4、促進紅血球生成5、促進性慾男性更年期的病人主要有三種症狀:1、大肚腩:男性賀爾蒙下降會造成體脂肪上升,主要會堆積在內臟脂肪,會造成肚子變大。首先,會不好看,第二肚子變大,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上升。2、性慾低:男性賀爾蒙是維持性慾的關鍵。有很多中年病患,不管太太如何挑逗,還是一樣不動如山,夫妻生活不協調,最後都是被太太壓著來看診。3、易疲勞:原本是活躍職場菁英,但是過了中年之後,卻突然每天不想上班,只想待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想做,原本是職場戰鬥機,現在卻變成生活的弱雞。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男性更年期之後,接下來就要接受治療,高醫師說治療分成三個面向,包括飲食、運動、補充男性賀爾蒙1、食療:首重均衡飲食,不要過多或是過少,這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因為男性賀爾蒙低下的人,同時會有三高的問題,所以吃東西就會畏首畏尾,有時甚至不敢吃油,但油裡面的脂質,其實就是男性賀爾蒙的原料,所以你不吃油脂,反而男性賀爾蒙會下降,狀況會變得更嚴重。2、運動:像是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兩者都要並進。有氧運動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游泳,長時間的運動,可以燃燒肚子裡面的脂肪,可以避免男性賀爾蒙,在脂肪中被轉換成女性荷爾蒙,進而造成肥胖。無氧運動像是深蹲或去健身房鍛鍊核心肌群,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流及骨盆腔的血流。在性行為的時候,可以增強反應。3、補充男性賀爾蒙:市面上目前有針劑、凝膠以及鼻噴劑等。直接補充男性賀爾蒙,在數週到數月之後,會使男性賀爾蒙上升,肌肉也會跟著上升、骨骼肌會維持並增加性慾。像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補充之前,一定要與醫師溝通,因為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會造成血容比上升,可能會造成一些心血管的疾病,而且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惡化原本攝護腺癌的狀況,所以在補充之前,務必經過醫師專業診斷及諮詢,才能去補充。高醫師教你如何戰勝男性更年期運動「深蹲」深蹲,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底板平放地上,重心位於整個腳底板,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向下坐,這時候要注意,膝蓋千萬不要動,坐下去的時候,上半身維持抬頭挺胸,並且吸氣;站起時,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緩緩吐氣。這樣就完成了一個深蹲循環。最後高醫師不忘提醒,在使用男性賀爾蒙之前,醫師會先評估病患是否可以使用,因為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造成不孕,或是讓攝護腺癌有惡化風險。而除了服用荷爾蒙之外,飲食與運動也要一起加入,減緩更年期症狀。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人老腳先衰!專家教最有效的縮足運動強化足內肌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人體隨年齡老化,雙腿最有感,因此也有「長壽始於腳」的說法。一旦下肢衰退,發生步行疼痛、困難,失去外出自由、無法自立生活,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下肢的衰退包含足部、關節與肌力,人類的行動力靠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雖說退化不可免,但用心保養可以讓行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繼續上山下海的快意人生。每四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足部疼痛困擾,最常見角化病變。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黃晴表示,足部疼痛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四名長者就有一人受其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女性與肥胖者為足部疼痛好發族群,可能源於女性拇指外翻的盛行率較高,以及受女性鞋類(高跟及窄楦頭)影響。而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體重增加,步行時足底壓力負荷大,也可能造成足部疼痛。黃晴指出,根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老年人足部疼痛最常見的疾病是角化病變(如雞眼、老繭),緊隨其後的是指甲疾病(如指甲真菌感染)。在物理治療臨床上,老年人尋求幫助的主要足部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足退化性關節炎、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以及足弓塌陷(扁平足),上述問題常與足部排列和足部肌肉失衡有關。足部退化也會影響關節,造成惡性循環。黃晴表示,多項研究證明,足部退化會影響關節,進而釀成足部疼痛,使步行速度降低,行動不便,日常生活的困難度就會增加。大多數年長的求診者都受足部疼痛所苦,甚至有部分長者因此變得不愛出門,活動量大減,健康也跟著受影響。另外,足部疼痛也會影響到平衡感,甚至是跌倒的危險因素。不愛動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體重增加,進而使足部問題更加嚴峻,形成惡循環。謹慎選鞋、矯正鞋墊、減重,可減輕足部負擔。保健足部的方法,除了常規的足部照護(例如保持足部衛生、剪指甲等),還能透過適合的鞋子、矯正鞋墊、減重、強化肌肉平衡等方式延緩退化的速度。選擇一雙合腳的鞋子是相當重要的事。鞋長過短,可能造成腳趾變形;鞋寬過窄,可能造成與雞眼、拇指外翻和其他足部問題。然而鞋子也不是越寬越大就好,因為前掌過緊或後跟過鬆的鞋子,都可能導致步行速度下降和重心不穩;鞋跟過高的鞋子不僅會改變足部的排列,也會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容易造成足部以外的肌肉骨骼問題。除了選擇合腳的鞋子,透過矯正鞋墊可改變足部負重情況,減重也能減緩足部的負荷量,也可以透過強化肌肉,增加足部的支撐力,減輕關節負擔,避免惡性循環。如何強化足部肌肉?隨時做縮足運動足部包含外在肌肉與內在肌肉,內在肌肉為足部當中的小肌肉,扮演著更能穩定足部的重要角色。當足內肌無法有效地強化時,容易使足部排列處於不利的位置,增加不穩定性,造成退化加劇。黃晴表示,「縮足運動」是在強化足內肌當中最受認可的運動,透過收縮足內肌將第一蹠趾關節拉向跟骨,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可由坐姿練起,進展到雙足或單足站立時練習,能力更甚者,可接著進行至深蹲和單腳跳等功能性活動。如何緩解腳痛不適?試試按摩 小腿激痛點「小腿肌肉按摩是西方醫學最常見緩解腳痛不適的方法。」黃晴表示,按壓時較為疼痛的點被稱為「激痛點」,形成原因主要是長時間進行重複性高的活動(例如穿著不合適的鞋日行萬步),肌肉纖維中某區域長期處於收縮狀態,造成緊繃不適。激痛點可採用加壓的方式緩解問題,將肌肉處於延展狀態後施壓於激痛點上,以個人可忍受的疼痛程度維持,待疼痛緩解後,就可以尋找下一激痛點。不過黃晴也強調,足部是精密且複雜的部位,每位個案的問題不盡相同,若有相關醫療問題,仍建議先尋求專業諮詢。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是警訊 鍛鍊肌力及時拯救老膝蓋
常言「要活就要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行動力驟減時,往往是快速退化的開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行動力代表活動力,活動力代表生命力,當行動力走下坡時,生命力也會跟著衰退。維持行動力需要及早自我意識,當開始無法自由移動時,就是警訊的開始,不只要積極預防、保養,也得調整生活,讓自己「動起來」。蹲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梯不順暢,都是行動力衰退警訊。剛退休的陳太太前年才建立起的健身習慣,礙於疫情爆發,運動量驟減,短短二、三個月內就讓她感覺到行動不便,常常向家人說「腳無力」、「沒辦法爬樓梯」,行動漸漸開始受限。加上疫情期間大多時間關在家裡,陳太太開始抱怨自己「沒用了」,兒女察覺到媽媽不對勁,才發現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開始自我放棄,還好兒女及時協助安排物理治療,媽媽的行動力才逐漸轉好。簡文仁表示,這位陳太太屬於「廢用性退化」,人只要「廢」就會「退」,當荒廢了「動」,就一定會退化。陳太太經過一個多月的運動,很快就恢復行動力。他說,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只要不動,都會讓行動力減退。他強調,生理與心理是同步的,當生理出現異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肌力、營養攝取,幫助膝蓋軟組織更有力。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行動靠雙腳,簡文仁表示,年紀愈大會發現膝蓋愈無力,很多長輩會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一旦放任其老化,後續得花更多的力氣維持住行動力。他說,早上醒來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卡卡不靈活,或感覺明顯疼痛等,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簡文仁強調,保養永遠不嫌晚,即使已經70歲、80歲或90歲都能保養,延緩退化的速度。保養的方法要著重在「增加營養攝取、增加肌力」。首先可以補充保養關節軟骨的基礎成分,如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幫助膝蓋軟組織組成及保持彈性。除此之外,簡文仁表示,無論幾歲,只要增加肌力也能保護關節健康。但不同年齡層增加肌力的方式略有不同,年輕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增強肌力,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加速肌肉生成;長輩可能胃口不佳,體能也不像年輕人可以不斷訓練,他建議,胃口相對好的長輩,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生成的機會,胃口不佳者可以補充營養成分,如較為細緻、好吸收的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隨著年齡減少,而且較難從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量。從強韌迴游一生的魚類中提煉的營養成分咪唑胜肽化合物,可以幫助長輩更有條件長肌肉。他強調,健康的關節必須要同時讓軟骨長好,也要讓肌肉能夠生長。除了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不只可以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也可以幫助骨質的強度,而且從骨頭到細胞、細胞組織液等,都能給予幫助。鍛鍊股四頭肌不一定要重訓,日常微蹲、腳繃直都有效果。肌肉是保護關節的一大利器,但許多長輩害怕重訓,就怕造成運動傷害或跌倒,讓身體衰弱的情況更為嚴重。簡文仁表示,長輩訓練的方式千萬不能比照年輕人,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最好可以從腳繃直開始做起,坐在椅子上,腳往前繃直,每天做20下,維持10分鐘,有空就做,持續一個月。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微蹲,只要站著的時候,膝蓋微蹲,每次連續五次,再來嘗試連續十次,每次嘗試的時間也是十分鐘,慢慢進階到微蹲不會感到不舒服時,就能進一步深蹲。深蹲同樣需要慢慢來,建議長者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否則自己嘗試,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引發傷害。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保養也需要同時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建議找尋夥伴一起努力,更能維持運動以及保養的習慣。
-
2022-03-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不出門也可以瘦全身?10分鐘高效率燃脂訓練
準備好一對啞鈴及瑜珈墊,在家就能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一起做對初學者友善的循環訓練,不出門也可以瘦全身。「宅在家防疫」已是新常態,但如果長期不外出走跳或運動,再加上追劇久坐,小心體能和肌力慢慢流失!擔心過去鍛鍊身體的成果,悄悄化為烏有,在家也可以輕鬆做好自主鍛鍊。跟著潔絲一起在家,用一對啞鈴及瑜珈墊即可完成的四個動作,分別為:高腳杯深蹲、側邊深蹲、棒式+划船、伏地挺身,讓你平時在家裡懶得上健身房時也可以嘗試的燃脂訓練,每天練習10分鐘,不出門也可以瘦全身!還在猶豫什麼?快點記下潔絲給的燃脂訓練,持之以恆,不只能成功瘦身還會找回自信!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不信就算了!這樣呼吸就能強化肺部組織?挑戰懶人的極限!10分鐘坐著練出馬甲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素20年血壓、血糖仍偏高!原因出在常吃這類食物,改變飲食習慣後減重改善
口述╱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20多年前,在台大醫院擔任實習醫師時,自行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竟發現收縮壓高達160毫米汞柱,就醫確診罹患高血壓,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壓力、體質有關。當時不以為意,想透過飲食、運動改善,但血壓還是失控,血壓從此沒有降低過,最後不得已,三年後開始吃藥控制。血糖漸高 有罹糖尿病風險未料,近年發現血糖值慢慢增加,糖化血色素已達5.7%,對比正常值4到5.6%已屬偏高,更比之前的5.2%增加許多,驚覺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自我分析血糖偏高的原因,應是看診、治療患者工作忙碌,早餐及中餐幾乎都是吃麵包、三明治解決,且吃素已20多年,沒有吃肉,長期下來,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不僅影響血糖,更讓體重上升。疫情期間 下決心控制飲食身為皮膚科醫師,門診中有不少是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些患者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建議要控制體重,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助控制病情。但我卻沒有運動,加上患有慢性疾病,「如此對患者的說服力很低」,因此希望能以身作則,藉由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多運動,控制血糖及血壓。五年前,我開始運動,每天回家後,利用跑步機跑步30分鐘,每周跑步三到五天,但發現血糖值沒有明顯下降,才了解減重只靠運動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飲食控制。開始下定決心控制飲食,是在疫情期間,因無法外出用餐,且身為醫護人員,很怕被民眾說「醫護人員還趴趴走」,當時活動範圍只有醫院和住家,因而選擇在家中烹調食物,方便調整飲食習慣。烹調多清淡 飲料喝無糖現在我的早餐,是吐司夾起司、一顆水煮蛋,搭配喝豆漿或奶茶,取代紅茶;中餐是優格加茶葉蛋;晚餐則多吃清蒸青菜、沙拉與豆腐等,取代以往的便當、炒飯或炒麵,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增加攝取蛋白質與蔬菜的比例。所有食物的烹調,都採清蒸或水煮方式,也很少放鹽,減少鈉含量攝取,飲料也都是無糖。在減重期間,我還是會參加聚餐,難免大吃大喝,但就會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蔬菜,如果吃不完就打包回家,分散多天吃完,回家後會立刻運動,隔天飲食也會控制,避免體重增加。最重要的是,每天睡醒要量體重,隨時監測體重變化,進而調整飲食。飲食+運動 減重四公斤兩年多來的減重過程,尤其是開始減重後的兩周,常覺得很餓,靠意志力撐過,因為這是一個長時間的生活型態改變,一定要堅持,健康就是要簡單,同時增加深蹲、仰臥起坐等運動,以防肌少症產生。經飲食及運動控制,我成功減重約三至四公斤,約為減重前體重的10%,減重後,感覺精神變好,也不容易累,肩頸痠痛也有好轉,糖化血色素已降到5.5%,血壓的收縮壓也多維持在110、120毫米汞柱,血糖、血壓控制良好。「最高興的是,以往體重增加時穿不下的衣服,減重後都可以穿得下,還可以省錢。」常吃炒飯、炒麵 容易發胖雖然吃素已有20多年,但這次是真的有感而發,吃素並不一定健康,因為吃素的人常吃炒飯、炒麵等,不只是容易發胖,血糖也不易控制,務必要減少攝取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才可以維持健康。黃毓惠小檔案現職:●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及青春痘疤治療●腋下狐臭及多汗症治療●抗老除皺拉提治療●皮膚腫瘤外科經歷:●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住院醫師●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日本國際醫療中心皮膚幹細胞研究員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重訓新手該注意哪些?專家揭基礎重訓的重要觀念
重訓基礎菜單多數的初學者總是迫不急待想跳到進階版的訓練,其實,新手若是想獲得最佳的重訓效果,能夠有一套規劃良好的訓練菜單非常重要。一份設計良好的訓練菜單需包含下面列舉的基本元素:重視暖身:我在初接觸重訓時老是想跳過暖身。暖身很重要,做好暖身可以讓身體有所準備,安全地完成當天的訓練。堅持六十分鐘的訓練:每回合的訓練,從暖身、訓練到伸展操,林林總總加起來約一個鐘頭的時間。練太多或練太少都不恰當。複合項目做開頭:以時間和效果的觀點來看,複合項目可以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效益。像是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等,這些複合項目都需要用到多項肌群,強度最高,我們需要趁著一剛開始體力最佳時完成。不連續兩天訓練同一部位的肌群: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週三天全身訓練是最理想的選擇,身體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時間,你也不會有連續幾天訓練到同一塊肌群的問題。讓我們不厭其煩的再次重申,肌肉和肌力都不是在健身房練的,是練完之後給予身體足夠的修復,肌肉和肌力才會生成。漸進式訓練:這是進步的關鍵因素!肌肉需要不斷地受到挑戰,如果老是重複相同的重量、相同的次數,肌肉要從哪獲得變強壯的動力呢?伸展放鬆是必備:在訓練之後,要好好利用身體還在很溫暖的狀態做伸展,靜態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度。主要肌群以下是我們要訓練的重點肌群,我們先初步認識,之後會做更詳細的介紹。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重訓與營養均衡的飲食,攝取大量的蔬果與補充足夠的水分絕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在開始練重訓時,你要加強均衡營養的攝取,而不要只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蛋白質可以說是建構與維持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我建議每餐至少要攝取一份蛋白質。可以的話,要盡量選擇瘦肉和低脂乳製品。另外,脂質的攝取也不容忽視,我們要選擇身體所需的優質脂肪,像是鮭魚、綠葉蔬菜和堅果中的omega-3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儘可能邀免高脂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有一段時間,人們視碳水化合物為洪水猛獸,然而我們不能否定優質碳水對健康至關重要。另外,蔬果也是飲食中的必備要素,它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成份和維生素。要讓重訓獲得最大效果,訓練前後的餐點影響很大,需要在訓練前後的三十∼九十分鐘之間進食。我建議餐點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和脂質。可以利用右表項目來製作健康的餐點,像是二湯匙的花生醬加香蕉,再來一杯低脂牛奶,就是一份完整的餐點。或一杯低脂希臘優格加莓果和三十公克的堅果;也可將蛋、綠葉蔬菜和九十公克的雞肉一起煮,便營養滿分。再發揮一點創意,做一道鮪魚酪梨蓋飯,這些都是涵蓋三大營養素的美味佳肴,能給你滿滿的能量。趕著上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先吃水果和一把堅果,快速提高身體的能量。另外,最重要的是隨時補充水分。※ 本文摘自《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作者:凱爾.亨特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
-
2022-02-19 養生.人生智慧
因一次的膝傷,騎單車騎出二次人生!台大法律講座教授葉俊榮: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11月14日,台灣大學法律講座教授葉俊榮在臉書上記錄騎單車周年:多了一些積極,多了幾分健康,也多很多快樂。葉俊榮的單車歷程,讓人讚嘆,背後更有著勵志又暖心的故事。打球傷膝 歷經復健與復發從小就愛運動的葉俊榮,很早就認為學術工作者需先有強大的健康身心,不管是年輕時打球、慢跑,到近20年來不間斷的晨泳,即使在忙碌的內政部長任內,仍維持每天上午6點半至7點半的運動時間;有次周末趁公務行程空檔,跟友人打了場網球,膝蓋受傷,接下來只見他拄著拐杖到立法院備詢、到各地跑行程。葉俊榮說,很多人經歷過的膝蓋問題,醫治、復健、好又復發,他都沒漏掉,有段時間,上下樓梯都感到疼痛,當時周邊很多人對葉俊榮最常說的是:「老化嘛。」重整身體 訓練肌力成日常作為學術工作者,葉俊榮不只看表面徵兆、更會想辦法去理解背後原因。面對膝蓋問題,他也持同樣態度,更成為他生活中自我覺醒與改造的契機。想到還要用雙腳行走各地、還有許多對社會的承諾待完成,葉俊榮積極透過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等協助,讓他了解,表面看似膝蓋有狀況,實際是股四頭肌、髖骨等太過操勞發出警訊。葉俊榮結合復健、運動與生活,每天晨泳外,更透過深蹲、瑜伽訓練核心肌力。加入車隊前半年,剛好為身體結構重整努力。新手環島 鐵馬輕騎大小金2020年11月,內政部的老朋友邀葉俊榮到金門參加單車活動。太太擔心他膝蓋舊傷復發,還頻叮嚀同行的朋友,不要讓他騎太久。當時是新手的葉俊榮,就在國家公園管理處前廣場,學習調整坐墊高度、上下坡如何換檔;隔天在同事的帶領下,完成百公里的大、小金門環島單車行。葉俊榮笑說,老同事們或許覺得他還算「可造之材」,邀他加入車隊,在台灣第一次就騎著同事的小摺到桃園龍潭三坑老街,沿途看廟、看老街,看到跟過往開車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帶給他更貼近土地的意外收穫。車友相伴 享受挑戰更壯肌跟著老同事的車隊,葉俊榮逐步挑戰不同路線,從風櫃嘴、如來神掌、到騎上公路之巔的武嶺。葉俊榮還記得許多旅程中的諸多感受。談起騎單車周年,葉俊榮不時提到「因緣際會」。因為腳傷重新認識身體,傷後的復健,有助後來騎單車,騎單車則讓他肌力更好。單車晨騎 還完成學術研究騎單車另一項因緣際會的收穫,則跟疫情有關。去年5月疫情三級警戒,游泳池關閉,讓葉俊榮每天的晨泳受阻,於是他改騎單車,常天剛亮就騎上單車繞行大台北,三峽、社子島、深坑、烏來、碧潭邊都可見他騎車身影。他觀察發現,許多民眾一早戴著口罩出門運動,即使在人煙稀少的山路,多數民眾仍是戴著口罩。疫情前的葉俊榮每年因演講、教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大約要出國10次,疫情雖然關閉國境,但他的學術研究卻沒有中斷,面對許多視訊的國際會議、各國對台灣防疫的好奇,葉俊榮因為騎單車在各地第一手觀察,發現台灣防疫成功,一大原因來自民眾的自覺與配合,而不是透過高壓政策。他說,多數民眾不希望自己成為破口,他還完成一篇跟台灣防疫有關的論文。把騎單車跟運動、復健結合為日常生活,甚至連學術研究都受益,如今的葉俊榮,有時寫文章寫累了,就騎車出門「飆一飆」,就如同他喜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奮力騎上高峰後,輕鬆滑下坡,雖然滿身大汗,但身心愉悅。照顧好自己 才是顧家愛家葉俊榮加入單車車隊南征北討,一年成效讓許多親友欣羨又佩服,他多次強調,對自己健康負責是現代公民責任,維持健康,更是愛家人的具體負責任行為;不管是一個人單車之旅或跟著車隊四處趴趴走,先與家人做好溝通、取得支持,更是必須。葉俊榮說,原本因為膝蓋受過傷的關係,外出騎車,太太柯麗鈴難免擔心;他在老同事引導下加入單車行後,感受到騎單車的快樂,且對身體的幫助,自然要先化解另一半的擔憂,讓她放心。另一方面,車隊行程通常在周六,葉俊榮也跟家人溝通,把家聚改為周日。對於運動健身,葉俊榮建議,尋找指導跟支援,「腳踏實地」一步步往前,不要有壓力,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2022-02-1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磚頭也能健身?香港健身教練帶你練肌肉
家裡沒有啞鈴和健身工具嗎?疫情期間不敢去健身房?香港健身教練「Zoe」在裝修新健身房時,突發奇想使用工地常見的磚頭、水樽和沙包當成健身道具,教你使用手邊工具,在家也能重訓!重訓(重量訓練)是一種力量訓練,透過負重讓身體的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產生力量對抗重力,讓肌肉適應壓力並變得更強壯。重訓除了能增強肌肉外,因為會需要用到全身的肌肉,也能夠幫助減脂、強化骨骼,減少骨質流失。這次的訓練共有8個動作,分別為磚頭二頭彎舉、磚頭過頂三頭肌伸展、磚頭掌上壓、磚頭夾心、磚頭肩上推舉、磚頭深蹲、大水樽硬舉、沙包跳躍訓練,做2回,12分鐘就可以練到全身,快打開影片一起爆汗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訓練更有效!原始影片香港健身小老闆 Zoe 李芷慧 YTZoe李芷慧 IG延伸閱讀挑戰懶人的極限!10分鐘坐著練出馬甲線超有感核心鍛鍊!3分鐘平板支撐雕塑肌肉線條「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性」福指數up up!4個凱格爾運動
婦女產後,常會面臨漏尿、頻尿問題,性生活感受不如以往。這些其實都是因為骨盆底肌變鬆了!「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教妳4個動作訓練骨盆底肌,讓妳在生活中即使大笑也不尷尬!近年「凱格爾運動」討論度越來越高,由於此運動能夠緊實骨盆底肌,並通過主動收縮盆底肌群的作用提升盆底肌力,進而改善漏尿,預防子宮、膀胱下垂的問題。此外還能改善性功能障礙,提升「性」福感!因此,被哈佛醫生推薦為對身體最好的運動項目之一。「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骨盆底肌訓練菜單中有踮腳、腿交叉深蹲、側躺側抬躺、橋式等四組動作。每組做15到20下,只要個別做15分鐘,一天做3組,就能明顯感受到會陰部的收縮。想找回妳的生活「性」福感嗎? 那就趕快打開影片跟著一起做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性」福美滿!原始影片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 YT超媽事務所 YT延伸閱讀翹腳偷走你的健康!物理治療師教你6招改善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過年久坐3原則減少痠痛 6伸展運動在家做!
過年期間,許多人會宅在家耍廢,久坐追劇、手遊、打麻將,或開車出遊塞車,缺乏運動下,容易造成肌肉與筋膜緊繃,痠痛上身!建議做適當的伸展運動,才可減緩背部與肩頸的不適。 在新春年假期間,飲食均衡外,更要多注意姿勢、維持運動習慣、做伸展訓練,才會有足夠肌肉量與關節穩定度,避免痠痛發生。建議針對肩頸、下背、大腿後側等肌群進行伸展,練習核心運動強化肚子下背的肌肉,也可利用深蹲和單腳站來強化臀肌,痠痛會明顯改善。針對久坐族、麻將族、開車族,要減少痠痛發生,可以掌握以下三原則。1. 注意姿勢:頭部應保持在臀部正上方,讓脊椎直立,姿勢挺直。2. 改變環境:沙發易造成駝背,可換成餐桌椅,讓骨盆平均坐在上面,較易有良好姿勢。開車時,調整椅背角度後倒10度,讓頭輕鬆地靠在椅背上。3. 多活動:長期維持同一姿勢,易肌肉痠痛。例如打麻將時,可每局或每30分鐘起來做伸展活動,放鬆筋骨;開車的人應在休息區停車時做伸展。
-
2022-01-3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打掃很累?權威醫親授5招「家事療癒術」,能增肌健腦搏開心
老一輩家長為了讓小朋友有好成績,常會說「你只要負責把書讀好就好,其他的不用你操心」連家事都可以免了!而擁有新時代科普知識的爸媽,已經能理解「先動再學,效果加倍」的原理,多利用機會勞動雙手,是好事情。換做是成年人,養成腳勤手勤好習慣,則對預防失智症十分有益。洛桑加參醫師出版《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用各種方法做家事,連帶大腦多個區塊包含運動區、感官區、情感區與學習認知區,都會一起活化。葡萄牙與德國的學者都發現,身體先動起來之後,學習新技能的速度會變快、專注力也更持久。能勞動是福。你去觀察那些很愛做事、樂於為他人付出的老人家,再去看看那些整天坐著,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等著人伺候的長輩,哪一個比較快樂?哪一個讓人覺得和藹慈悲好親近?很多時候,是前者!科學家拿老鼠做實驗,分兩批,一批給他們滾輪可以跑,一批讓他們閒閒沒事幹。一段時間後,滾輪組老鼠大腦裡增加了許多新生血管,這意味著他們能得到更多氧氣跟營養。至於沒事幹那批,則是血管萎縮、認知功能下降,還有點悶悶不樂這樣。成天召喚工具人,自己很快就沒戲唱老婆老媽老闆叫你去倒垃圾、叫你去跑腿、叫你幹一些粗活,不用不爽,反而要開心,有機會活動運動勞動,你的血管會新生、生長因子能活化,頭好壯壯不憂鬱,一動解千愁。我們常聽到人家說誰誰有王子病公主病,不是公主只是有病,小心,明明很能動卻要耍懶,得的很可能就是腦部的各種退化性疾病。為增肌健腦家事療癒更添樂趣,來試試下面幾招:◎換手做做看你我都有慣用手,偶爾,換另一手試試看。比方說換左手擦拭刷洗、用非慣用手扭開瓶蓋。習慣左手提重物的人,改換右手提提看,藉此鍛鍊一下平常很少用到的肌肉。 ◎進階棒式,訓練核心不管是健身還是復健,核心肌群的強化都相當必要。基礎棒式練到無聊了,你可以試試三點不動一點動,兩腳加一隻手撐地,一手拿抹布擦地板。痠了就換手。臀部夾緊、肚子收緊,效果更佳。◎省電省水衣服改手洗藉由活動十指,刺激大腦皮質、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對於腦部疾患的預防,現在逐漸受到醫界重視。我推薦手洗衣服這招,不用每次都出動洗衣機,少量或精緻衣物改手洗,還能順便省水省電。此外,活動手指激活大腦,你彈琴、玩魔術方塊、編織、幫人按摩、幫狗梳毛也都很好,儘量各種方法輪流用,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刺激。◎做料理加上擺盤。生活要活出儀式感,擺盤可以來練一下一開始沒有頭緒,不妨參考美食雜誌、食譜書籍或教人做料理的影片。吃得多不如吃得好、吃得巧、吃得美。蛋包飯用番茄醬畫上笑臉,把飯糰捏成兔子形狀,吃來將更有食趣。 ◎深蹲洗碗,墊腳尖取物我一些愛運動的朋友,連刷牙、等紅燈都可以拉筋。如果你夠高,那洗碗的時候順便深蹲練大腿,未嘗不可。至於墊腳尖取物、擦拭櫃子、晾衣服,也都很好。墊腳尖的時候小腿會出到力,小腿是人的「第二顆心臟」,強化這裡的肌肉,能幫助下半身血液打回心臟。家裡上上下下,都是你的健身房。在家做事同樣也能健肌健腦,能工作是福,能勤快勞動,也是福。作者/洛桑加參現任: 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京妍生技董事長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退化性關節炎防治,以及慢性病、癌症與睡眠調理。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更多養生新知與媒體節目播出訊息,請關注「洛桑加參」臉書與YouTube頻道。本文節錄:【快樂醫學:藏傳身心靈預防醫學書】一書
-
2022-01-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不用器材也能輕鬆瘦!10分鐘進階版燃脂運動
平常都不運動又長時間的坐姿不良嗎?這樣心肺與肌耐力都會下降,讓「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教你不用器材也能高強度的循環訓練,5個動作有效訓練心肺與肌耐力!訓練心肺耐力可以讓肺部與心臟系統更好的利用氧氣,讓長時間的運動不至於很快疲倦,根據研究,成年人25歲開始,在隨後的每 10 年,心臟泵血及身體攝取氧氣的能力便會下降5-15%,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可透過固定的運動訓練來增加心肺耐力,也能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這次的訓練菜單有5個動作,波比跳、深蹲走路跳躍、跨步跳躍、熊爬+碰肩、跳躍登山者,每個動作40秒休息20秒做2組,透過較高強度的訓練,提高肌耐力與心肺耐力,快找朋友看影片一起動一動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訓練更有效!完整影片:看這裡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看這裡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看這裡延伸閱讀在家也能有效增肌!減重醫師教你正確深蹲跟水腫說掰掰!5分鐘居家燃脂操「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在家也能有效增肌!減重醫師教你正確深蹲
在家運動,覺得徒手深蹲強度不夠,該如何加強?讓「好邱夫妻」邱顯名醫師教你使用彈力繩深蹲,就可以加強訓練肌肉線條!影片中好邱醫師教大家徒手深蹲和彈力繩深蹲兩個動作,一組12下,共做3組,中間休息一分鐘,一天練30-40分鐘,每週練三天,彈力帶的阻力要依自身情況而定,以動作能做完12下去做選擇!深蹲(Squat)是個複合的、全身性的練習動作,可以訓練我們的大腿、臀部、大腿後肌,幫助全身燃脂,同時可以增強骨頭、韌帶和橫貫下半身的肌腱,降低關節受傷的風險。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完整影片好邱夫妻 FB延伸閱讀小腹太猖狂?教你5個動作練出馬甲線痠痛駝背怎麼辦?一條彈力帶改善身體6大問題「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18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好處多!醫師親授間歇式健走、北歐式健走、不倒翁健走怎麼走才對
不只是在臺灣,根據調查「走路」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走路的運動強度太低,對於已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健康效益可能有限,而慢跑對關節不好或體重較重的人來說又有些門檻,這時候不妨嘗試「健走」,除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提振精神,且進行至少30分鐘也能發揮減肥燃脂的效果。不過「健走」也有不同的走法和訣竅,這篇會介紹較常見的間歇式健走和北歐式健走,挑選適合你的健走法,帶自己走向更健康的生活吧!間歇式健走:不用半年,體力就有機會年輕10歲「間歇式健走」讓身體承受適當負荷,藉此提升肌力強度,各年齡層都很適合。間歇式健走權威、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特任教授能勢博在7000人實證間歇式健走的效果,持續五個月後體力最多可提升20%,相當於年輕10歲以上,憂鬱或關節痛的症狀也能改善50%以上。「間歇式健走」方式:1. 步伐比平常略大、背打直肩膀放鬆,手肘90度彎曲擺動2. 先以自己覺得稍微吃力的速度(快走)持續走3分鐘3. 再以平時步行的速度(慢走)持續走3分鐘4. 這2種步行方式持續交替5次(一天30分鐘,剛開始一天15分鐘也可以)5. 每週持續4次除了以3分鐘為頻率間歇式健走,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徐錦興教授提到,也可依照各自身體狀況嘗試以1:3(30秒慢跑,散步走1.5分鐘)、1:2(30秒快走或慢跑,散步走1分鐘)或1:1(30秒快走,30秒散步走)等方式進行間歇訓練。北歐式健走:正脊護膝還能燃脂,全身九成肌肉都在運動老年人拿單支拐杖行走,可能造成身體左右不平衡,而最初北歐人滑雪時使用的工具之一「健走杖」就能幫助人體維持平衡,所以有20年以上資歷的骨科醫師蔡凱宙開始推廣使用健走杖走路,結果發現有的人能改善彎腰駝背,有些膝蓋痛或下肢關節痛的患者疼痛感也減少了。使用健走杖的「北歐式健走」主要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也訓練核心肌群,更透過反作用力將身體向上帶起,所以減輕雙腳及腰部負擔的同時也維持脊椎端正,全身90%的肌肉群都在運動,連小腹都會收縮達到燃脂效果,進而還能幫助緩解慢性病。而且必須同時鍛鍊手腳協調,對長者來說因為有手杖輔助,也比較不怕跌倒。「北歐式健走」方式:1. 健走仗調整至心臟等高或手肘呈現90度微彎2. 手臂輕鬆自然擺動,往前伸時手握住健走杖,往後則輕輕放開3. 背挺直,手臂伸直,核心收緊4. 手肘向前,接著手往後推,夾住背肌,順勢將身體撐起,微微前傾為了讓四肢運動更有效率並減少運動後痠痛,蔡凱宙醫師建議可搭配「吐吐吸吸」的呼吸法——兩步吐氣、兩步吸氣,利用健走杖的反作用力增加肺活量。剛開始每天至少走15分鐘就有1000步,體力變更好就可以再增加至半小時或1小時。不倒翁健走運動:增強肌力防跌倒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則針對虛弱長者設計一套「不倒翁健走運動」,也是利用兩根健走杖輔助鍛鍊身體肌肉機能。這套運動分成13階段共52個動作的訓練,包含座椅預備動作、站起坐下的技巧、重心轉移、下肢肌力深蹲、柔軟度、核心肌群穩定、平衡、跨越障礙及體適能檢測,循序漸進幫助虛弱長者站起來、走得穩,防止跌倒,並打敗肌少症,進一步還能訓練腳步的反應力和敏捷度。不倒翁健走杖運動有4個主要的動作:踮腳尖、深蹲、單腳站立和弓箭步擺手,大家可以在家練習:怎麼施力和放鬆?醫師教你正確健走的訣竅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陳芳萍表示,健走必須先腳跟著地,再來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與膝蓋平均受力,才不會對關節造成危害。骨科醫師林士傑則建議,健走後可透過局部按摩、滾筒按摩、簡易拉筋、踩拉筋板及踩弓箭步等來放鬆肌肉。訓練上則可著重於讓小腿前後肌肉平衡,常做勾腳運動或跳繩(需腳尖著地),避免鐵腿或運動傷害。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也提到,像沒有運動基礎和膝蓋退化的長者並不適合慢跑,所以他會建議這類初學者以「健走」為入門,走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就代表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初學者可以嘗試有氧15分鐘、休息5分鐘、再運動15分鐘的作法,體力較能負荷。資料來源:不倒翁健走杖運動簡介颱風夜不忘健走:怎樣做運動有助於減肥?【骨科衛教】「吹蠟燭,聞香花」--健走呼吸法認真走、大效果:運用「間歇訓練」法則,讓走路更有效率延伸閱讀:3年前兄弟姊妹還一起慶祝母親節,現在卻在病房裡搶遺產...呂秋遠:諷刺的是,那些錢從來就不是他們的
-
2022-01-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若出現5種狀況代表血液超黏稠,再不注意恐中風!做好4件事助預防
血液是人體循環的重要關鍵,除了運送各種細胞所需的營養素,也會含有死去的細胞、發炎物質及氧化的脂肪等,但若是這些物質太多,就容易讓血液變得濃稠,進而妨礙血液循環。當血液變得黏稠,血流減慢,就會導致血管壁出現垃圾堆積,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發生腦栓塞、中風等疾病。 出現這幾種狀況 就是血液黏稠的徵兆 雖然血液黏稠不像貧血或失血那樣症狀明顯,不過細心一點還是能感覺到蛛絲馬跡;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下列症狀,有可能是血液黏稠所致,最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1. 早起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要吃過早餐後,頭腦才清醒。 2. 午餐後需要小睡,否則整個下午無精打采;相反,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 3. 蹲著做事會氣喘,下蹲時回到心、胸的血液減少,肺、腦等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故有氣喘。 4. 陣發性視力模糊。血液變黏稠後流速減慢,血液不能提供視神經充分營養,或視神經、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看東西陣陣模糊。 如何預防? 1.避免血液濃稠 這幾種食物要少吃! ◎高熱量食物、加工食品:要避免血液變得濃稠,應減少攝取高熱量食物,大家都知道高熱量飲食正是妨礙「自噬機制」的最大兇手,會讓體內分解油脂的效率降低,增加脂肪肝等疾病的風險。例如:油炸品,餅乾、泡麵,或是培根、火腿、香腸、冷凍披薩、餃子等加工食品,都算是高油飲食,在製造過程中都容易產生反式脂肪。 ◎加熱過的動物皮:豬皮、雞皮等動物的皮,雖富含膠原蛋白,被認為能夠幫助保養皮膚,但經過一般的料理過程後,其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通常會產生變質。尤其是油炸、火烤後,更是容易變質,甚至轉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含糖量高的食物:像是冰淇淋中含有大量的糖,還有反式脂肪,這兩種物質都會傷害人體的自噬機制,讓血液變得更加濃稠。 2.多喝水 足夠的水份攝取對我們的心血管保養是非常重要的,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進提高血栓發生的危險性。每天喝水至少需要「體重 x 30-40 ml」,以 60 公斤的成人來說,每天至少喝 1800 ml 的水,如果是天氣熱或有運動,就必須再往上加,千萬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3.運動 運動是讓血液循環增加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針對現代人久坐的情形特別嚴重,容易會有導致下肢靜脈栓塞。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 30 分鐘,以有氧形式的跑步、健走、游泳為主,平時搭配下肢運動的深蹲、踮腳尖等,促進下肢循環。 4.戒菸戒酒 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不但容易引發中風,也容易造成心肌梗塞,不只對吸菸者本身、吸到二手菸或同住者接觸到的三手菸都是危害。 適度的酒精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如果長期過量飲酒,不但會對心肌產生毒性,容易發生心衰竭,也會引起血壓上升。而適當飲酒的定義為男性每天不超過 20 公克,女性不超過 10 公克酒精。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12-27 名人.精華區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醫學知識與技術在現代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以超乎人類想像的方式快速進展,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引入,更帶給了現代醫學嶄新的面貌。醫療應盡可能符合病人利益這一方面讓我們幾乎更加確信科學可讓一切變為可能;但另一方面,彷彿也看到一絲危機,如此跳躍、突破、革命性進展,會不會衝擊醫療照護初衷,即醫療應盡可能的符合病人利益與維護生活品質。發表在今年10月風濕學家雜誌的文章也特別強調,應將現有以治療疾病為主的單一標靶策略再往前一步,呼籲同時標的雙重目標:一方面不斷磨利無堅不摧的治療之劍,一方面更要舉起具同理心且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之盾。近日在一所醫學中心會議中,兩位年輕醫師相繼流暢的報告剛由美國風濕學院發表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血管炎治療指引。醫學不是條列簡明的呆板公式簡明的流程圖,將醫療套餐化,若A則B,若非A則C,彷彿手握著勝利錦囊或尋寶圖,只要安穩順從的按圖索驥,就能牢牢控制疾病脈動且掌握健康,剎那間醫學成為條列簡明的呆板公式。這些指引的訂定,主要由所謂專家群經由文獻回顧與投票結果所形成的共識,可能會有強烈推薦、條件推薦、和不推薦等決議而形成指引,甚至做出一目了然的流程圖。這種場合,資深醫師難免要立即提醒,但說服年輕人的角度,不能只談過去、談人文,更要談科學、談證據。此時或許必須先思考,我們治療的是疾病還是病人,再來就是提示未來更熱門的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或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也就是以個人基因信息為基礎,並結合環境信息,為病人量身訂製的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的目標。事實上治療選擇與藥物使用,還應考量病人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其他共病、併用藥物、可否監測效用、監測副作用、病人配合度、意願、耐受性、家庭,乃至醫師知識、醫師經驗、保險給付等複雜因素。量身訂製當然就可能和過度簡化的指引有悖離之處,換句話說,科學既然已能引領醫病趨吉避凶,尋找一條通往健康的私人捷徑,又何必一定要緊抱著指引,食古不化的擠在一條路上。病人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此外,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也是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過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等三元素。讓病人與醫療提供者,運用醫學實證,加上病人的價值觀與選擇,共同做出決定,目的是要病人得到最佳且適宜的醫療。如果一切依照流程圖,當然也就少了這層空間。指引制訂絕非一無可取,那仍然是臨床智庫裡極具參考價值的珍貴資料,是思考邏輯的依循脈絡,哪個創意不是源自深蹲的馬步,只是必須提醒,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套用在每一位病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