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癌症.乳癌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60
筆 文章
-
-
2022-11-21 癌症.皮膚癌
黑色素瘤轉移了怎麼辦?醫詳解皮膚癌治療方式及健保給付現況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皮膚癌症佔10.1人(每十萬人),位居第八。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皮膚癌的比例為8.7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11.8人(每十萬人),皆位居第八。皮膚癌與黑色素瘤關係黑色素瘤(melanoma)是常見三種皮膚癌的其中一種,也是最嚴重的一種,風險因子包含較淡的膚色、較多曝曬於太陽底下的時間、住所緯度較低或海拔較高、身上較多數量的痣、具有家族病史、免疫系統較弱等等。造成黑色素瘤的原因是製造色素的黑素細胞(melanocyte)產生突變。除了背部、四肢、臉部的皮膚之外,也可能會出現在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指甲底下、眼睛、鼻子、喉嚨、消化道、陰道等位置。常見的症狀包含:新發展出原本沒有的痣,或是原本就有的痣產生惡性變化,典型如不對稱的形狀、不規則的邊緣、顏色改變、直徑變大、看起來正在發展等特性。而另外兩種皮膚癌分別為基底上皮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及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中基底上皮癌則是三種當中最常見的皮膚癌。此外,不常見的皮膚癌有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等。黑色素瘤常見治療方式病人被診斷為黑色素瘤之後,醫師會根據腫瘤厚度,是否轉移至淋巴結,或轉移至其他器官來進行醫療處置的決策。若為早期黑色素瘤,標準建議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但黑色素瘤若有轉移到其他器官,導致無法局部切除, 建議以全身治療為主,方法包括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下面的段落將針對這三種藥物療法之作用機制、代表性藥物與相關健保給付規則加以整理,並提及與國際建議標準療程之差異。 化學治療化學療法是給予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進行毒殺作用的藥物,阻止其分裂,進而促使癌細胞死亡。常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化療藥物,根據機制分成烷基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如商品名:達卡巴仁Dacarbazine、帝盟多Temozolomide等),植物萃取藥物如微小管抑制藥物antimicrotubular agent長春花鹼類(如商品名:愛得生Eldisine、長春花鹼Velban等),紫杉醇類(如商品名:太平洋紫杉醇Taxol、亞伯衫Abraxane等),以及鉑金類Platinum analogs(如商品名: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等)等類別,醫師會再根據病人狀況,考慮單用或混合不同機制之化療藥物給予治療。標靶治療標靶療法則藉由給予單株抗體,結合癌細胞上特有標記,藉此阻止其生長。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時,會注意病人第七條染色體上的BRAF基因是否帶有突變。若此基因突變,普通細胞在沒有外來活化訊號時也會持續生長,最終形成癌細胞。若病人攜帶此突變,且不打算使用免疫藥物,建議併用BRAF抑制劑與MEK(BRAF路徑當中,更下游之分子)抑制劑,協同阻止癌細胞持續活化的訊號傳遞,進而達成阻止癌細胞生長之目的。常用的藥物組合有:• 泰伏樂(商品名為TafinlarR、機制為BRAF inhibitor, 成份為Dabrafenib)+ 麥欣霓(商品名為MekinistR、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Trametinib)• 康奈非尼(商品名為BRAFTOVI、機制為BRAF inhibitor、成份為Encorafenib)+ 比米替尼(商品名為MEKTOVI、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Binimetinib)• 日沛樂(商品名為Zelboraf、機制為BRAF inhibitor、成份為Vemurafenib)+ 可泰利(商品名為Cotellic、機制為MEK inhibitor、成份為Cobimetinib) 免疫治療免疫療法則利用腫瘤細胞常見之逃避體內免疫系統的特性,進而設計破壞此免疫逃脫功能的藥物。舉例來說,白血球上的PD-1如果開著,可以殺死癌症細胞,但有些癌症細胞會分泌PD-L1去結合PD-1,一旦PD-1被關起來,白血球就無法執行殺死癌症細胞的功能。常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療法藥物,則包含吉舒達、保疾伏、益伏三種。吉舒達(商品名為Keytruda、成份為Pembrolizumab)及保疾伏(商品名為OPDIVO、成份為Nivolumab)的機制相同,藉由結合PD-1、使PD-L1失去目標,白血球得以保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目前健保已開放給付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泌尿道上皮癌、頭頸部鱗狀癌、晚期腎細胞癌、默克細胞癌之治療。然而對於黑色素瘤,健保僅支付無法切除、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的黑色素瘤患者,條件是每12週須附上評估資料,內容包含病人身體狀況是否良好、心肺肝腎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影像檢查確認治療反應如何。益伏(商品名為YERVOY、成份為ipilimumab)的機制則與上述兩種藥物不同,CTLA4是一種白血球的分子,如果跟B7(一種蛋白質)結合會失去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益伏可以提前結合CTLA4,使得B7無法結合CTLA4,進而恢復白血球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然健保尚未給付此藥物於各種癌症之使用,不僅僅是黑色素瘤、其他疾病也必須自費申請來使用。當今國際建議黑色素瘤標準治療之治療準則,會先判斷病人之BRAF基因是否於V600E之點位有突變,若有,則根據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先用標靶或先使用免疫治療。決定先用免疫,第一線建議使用單一種免疫療法之藥物,如吉舒達或保疾伏等;或臨床帶有較高惡性度表徵,則考慮合併治療。高惡性度的表徵包含肢端型腫瘤,是否有症狀、是否轉移至肝臟或腦部,以及乳酸脫氫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是否上升等。合併治療的使用,有保疾伏與益伏之混合療法,或成份為Nivolumab-relatlimab(商品名:Opdualag)的新藥。不過,根據前面標靶療法、免疫療法之段落所述,目前健保僅給付「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的黑色素瘤患者使用免疫療法之藥物。若BRAF基因有突變,患者可申請健保BRAF合併MEK標靶藥物於一線使用,疾病惡化後才再接續申請健保免疫治療。但若BRAF基因沒有突變、又沒有能力自費購買藥物的患者,則僅能先使用療效較差的傳統化學治療,治療失敗過後才能申請健保免疫療法的藥物。然而其中做為可能的免疫治療合併藥物的益伏,迄今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如臨床上考慮使用則需自費負擔。這些都是未來仍需努力的目標,期待有一天這些有效的治療藥物能被更早期、也更合理地納入健保,以增進黑色素瘤患者之預後。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hatia S, Tykodi SS, Thompson JA.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an overview.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09 May;23(6):488-96. PMID: 19544689; PMCID: PMC2737459.4. Mayo clinic: melanoma5. UpToDate: 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advanced cutaneous melanoma6. UpToDate: Systemic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melanoma lacking a BRAF mutation【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黑色素瘤轉移了怎麼辦?幸好現在有新藥可用了!】
-
2022-11-20 醫療.眼部
眼睛乾澀點人工淚液改善就好?醫:可能會把原本的淚液沖刷掉
人的眼淚不只是情緒的表現,在哭泣、高興時流眼淚,也是保護眼睛的關鍵要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人一分鐘約眨12次眼睛,眨眼的時候必須靠淚液當潤滑液。但許多人以為眼淚只是滋潤眼球,事實上眼淚的功用不僅於此。眼淚的成分和血清相似,裡面含有各種抗體、白血球、蛋白質、酵素和離子等,因此也具有保護眼睛的作用。淚液分三層,其中一層分泌不穩定就會影響角膜。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淚液由外而內共三層,分別是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維持眼睛濕潤,而維持眼球表面光滑,也能讓光學表現更好。若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就可能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造成乾澀、畏光等症狀。陳瑩山說,通常會用幾滴染劑滴到眼中,眨幾次眼睛,看淚液表面的破損狀況,來觀察淚水的穩定度。而他將淚液比喻成臭氧層,地球外圍受臭氧層保護,避免紫外線直射;因此當淚液減少,就像出現破口,可能造成角膜受傷。點人工淚液治標不治本,需控制好三高。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罹患乾眼症的人也愈來愈多。鄭惠川表示,不論是盯著電腦或是開車,因為需要維持專注「盯著看」,大腦會抑制眨眼,淚液蒸發也就容易發生乾眼症。另外,年齡、疾病史、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乾眼症高風險群。許多人以為點人工淚液就能改善,但事實上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將原本的淚液沖刷掉。陳瑩山說,由於淚液的成分和血清相似,如果三高未控制好,血中油脂過高產生「血濁」,也會讓淚液變少、變差。因此最好的治本方式是將三高控制好,以及多食用富含Omega-3的食物,乾眼症分四級,視嚴重程度治療方式不同。鄭惠川則表示,乾眼症根據嚴重度有不同治療方式,第一級輕度乾眼症,主要是淚液層不穩定,視力有時清楚、有時模糊,可使用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會開始出現畏光、視力模糊的情形,主要是因為角膜和結膜過於乾燥,受到損傷。這時除了人工淚液外,也可使用抗發炎藥物、凝膠、病人血清提煉的眼藥水來治療症狀,並可使用環孢靈素刺激淚液分泌。第四級重度乾眼症,已出現角膜潰瘍,因此有時也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不過鄭惠川表示,會到三、四級乾眼症通常和本身的疾病以及藥物使用有關,因此也必須和原先的醫師討論換藥或是會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人工淚液怎麼點不過量?由於人工淚液只是作為輔助,讓眼睛暫時不那麼乾澀,該怎麼點才不會過量?陳瑩山建議,可使用單支裝、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一天使用一支、點四至五次。另外要改善眼睛乾澀的問題,也可在晚間洗完澡後,用毛巾熱敷眼睛或使用熱敷眼罩十分鐘,加強血液循環,運走廢棄物,讓眼淚流通、順暢。淚水也會過多眼裡有洋蔥、鼻淚管堵塞 都會淚眼汪汪除了淚液分泌過少,淚液分泌過多也要注意。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淚液常因被刺激而分泌過多,包括異物進入眼睛或接觸辣和洋蔥等硫化物,神經反射認為需要沖刷眼睛,而大量分泌淚液。但是當鼻淚管堵塞,就容易發生淚液無法好好排掉,出現「淚眼汪汪」的樣子,或是淚液積聚乾掉後變成眼屎堆積。柳朋馳表示,不到一歲的嬰幼兒因為發育尚不完全,上端鼻淚管的薄膜沒有完全打開而堵塞。這時候家長可將雙手洗淨,用小指指腹,沿著眼頭順著鼻梁輕壓,薄膜在一收一放的壓力下就有可能撐開。另外最常見的是成人因為感冒導致鼻塞,或是鼻炎、鼻瘜肉等造成鼻淚管下端阻塞,也會出現淚腺回堵的情形。這時候除了眼科醫師協助外,也要到耳鼻喉科、家醫科等就診,治療根本原因才行。
-
2022-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咀嚼口香糖」竟能沖走腦中垃圾、助減肥!日本失智症權威:咀嚼8大好處,一天嚼●次提升免疫力
編按: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長谷川嘉哉指出,預防失智症,簡單的「咀嚼」動作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所以用「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咀嚼」還可以沖走大腦中的垃圾,幫助預防失智症。 長谷川嘉哉解釋,引起牙周病的牙周病菌,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之一。因為牙周病菌製造的毒素導致牙齦發炎,它的發炎物質「細胞激素」會流入血中,經由血液流入大腦,使大腦產生一種名為「β類澱粉蛋白」的蛋白質。β類澱粉蛋白在大腦中,會以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為中心一點一滴累積,使腦細胞逐漸死亡。這就是阿茲海默症發病與惡化的機制。 要把β類澱粉蛋白類澱粉從腦中趕出,用血液沖走腦中垃圾是現階段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提升腦部血流,最簡單的方法即是「咀嚼」。話雖如此,若為了要「咀嚼」,而一整天在吃東西,馬上就會變胖,反而可能有害健康、縮短壽命。 為此,我想要推薦你的是「口香糖」,只要善用口香糖,就能在不危害健康的狀況下,沖刷掉腦中的垃圾。 只要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即可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咀嚼」帶來的8種效果咀嚼除了預防失智症與提高大腦表現,還有以下的效果: 一、預防癌症與生活習慣造成的疾病 唾液中具有「過氧化物酶」,能消除致癌物質產生的活性氧類。增加咀嚼次數能促進唾液分泌,可以期待預防癌症的效果。再者。這對預防心肌梗塞與腦中風、動脈硬化、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都有效果。 二、提升免疫力 咀嚼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負責控制白血球中淋巴球,提高免疫力。 三、預防過敏性疾病 未消化的食物直接進入腸道後會成為抗原,有時會引起過敏。確實咀嚼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後再進化,能夠抑制抗體的反應,一般認為對預防食物過敏、過敏性皮膚炎、花粉症等皆有效果。 四、預防口臭 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抑制口腔內細菌的效果,因此也能夠制止細菌造成的口臭。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抑制口腔內細菌的效果,因此也能夠制止細菌造成的口臭。 五、減肥效果 經常咀嚼刺激味覺,會分泌提升交感神經的荷爾蒙「去甲基腎上腺素」,促使全身的細胞功能變得活潑,代謝功能變好,成為不容易發胖的體質。 六、預防皺紋的效果 咀嚼的動作可以鍛鍊嘴巴周圍的肌肉,也能夠期待預防皺紋與鬆弛的效果。 七、提升幸福的效果 咀嚼亦能分泌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增加咀嚼次數,可以得到舒緩壓力與放鬆心情的效果。 八、待人圓滑的效果 血清素也能與人共感的大腦功能關係密切,透過增加咀嚼次數促進血清素分泌,戀愛與交際也會更加順利。如何挑選口香糖?選擇口香糖時,我建議選含有以下成分的口香糖,它們都有幫助預防蛀牙的功能。 木糖醇 酪蛋白磷酸胜與非結晶型磷酸鹽複合物(CPP-ACP) 鈣磷酸鹽寡醣(POs-Ca) 洛德乳酸桿菌另一方面,我不推薦以下口香糖: 含糖的口香糖 含酸性物質的口香糖糖分可能造成蛀牙,而酸性物質可能會溶解牙齒的珐瑯質。挑選口香糖,請選擇不會造成蛀牙又安全的食品。選擇口香糖時,不要選含有糖份或酸性物質的口香糖,以免傷害牙齒健康。一天3次,每次嚼口香糖5分鐘以上在現代社會中,光只有吃飯的時候咀嚼,咀嚼次數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透過在三餐間勤嚼口香糖,好補全不足的咀嚼次數,防止大腦老化,重返年輕。 咀嚼口香糖的標準是一天3次,每一次請咀嚼5分鐘以上。為了提升唾液引發的牙齒再礦化效果,一次一粒口香糖,在每次用餐完後嚼食即可。 或是在就寢前嚼食也是有效的。由於唾液會使口腔內細菌減少,在這個時間點嚼口香糖,能減輕隔天起床時的口臭。不過,嚼食口香糖無法去除牙菌斑,所以可不要只依賴口香糖,確實刷牙還是很重要的。咀嚼口香糖的方法嚼口香糖時,請你改變在口中咀嚼的地方,左右交替嚼食吧。習慣單側咀嚼口香糖的人,下巴的肌肉可能會變得不平衡,造成臉部歪斜。而這肌肉的不平衡有時會導致頭痛或牙痛,還請注意。 再者,有時候在人前咀嚼口香糖是很失禮的事,考核到場合與對象,我建議一個人的時候再嚼食口香糖或許會比較理想。 【延伸閱讀】打造不痴呆大腦,關鍵在「牙齒」!日本失智症權威教你:刷牙●分鐘、嚼口香糖...3招顧牙齒,防大腦老化
-
2022-11-14 醫療.消化系統
B型肝炎抗體消失該補打疫苗嗎?醫建議高危險族群需追加接種
「小時候打過三劑B型肝炎疫苗,但是現在測不到抗體,需不需要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究竟在哪些時候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抗體消失後,是否仍有保護力?關於B型肝炎的預防接種,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謝明彥醫師來解答。所有新生兒都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台灣是世界上第一個替新生兒大規模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謝明彥醫師說,從1986年7月開始,所有新生兒會在出生24小時內打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出生1個月時,接種第二劑B型肝炎疫苗;出生6個月時,接種第三劑B型肝炎疫苗。完整接種B型肝炎疫苗,能夠有效降低B型肝炎帶原率,謝明彥醫師指出,過去台灣的B型肝炎帶原率高達15%至20%,現在6歲幼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已經小於1%,預防接種的成效相當卓越。高風險新生兒還要接種B型肝炎免球蛋白HBIG親子傳染是B型肝炎的重要傳染途徑,母親血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可能經由胎盤,或在分娩通過產道時,傳染給新生兒。在小時候感染B型肝炎病毒,有較高的機會變成慢性帶原,因此必須透過預防接種,盡量阻絕親子感染。在2019年之前,如果媽媽的B型肝炎s抗原陽性且e抗原陽性,代表傳染風險較高,所以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會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再加上一劑公費B型肝炎免球蛋白HBIG。謝明彥醫師說,在2019年以後,政策調整調整為,只要媽媽的B型肝炎s抗原陽性,新生兒就會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再加上一劑公費B型肝炎免球蛋白HBIG,希望進一步提升阻絕親子傳染的成效。後續這些新生兒也會在出生1個月、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二劑、第三劑B型肝炎疫苗。等到寶寶滿12個月時,應進行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等檢測,以了解狀況,並讓醫師決定後續的追蹤措施。成年人需要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嗎?研究顯示,在出生時有依照時程完整接種過三劑B型肝炎疫苗的成年人,即使在接種多年後血清B型肝炎抗體檢測為陰性,但是多數檢測陰性者的細胞性免疫力並未消失,仍然具有保護力,所以目前沒有建議B型肝炎抗體消失的成年人全面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謝明彥醫師說,如果是B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例如有多重性伴侶、免疫不全者、血液透析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等工作者,可以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追加接種1劑B型肝炎疫苗後,會於1個月後再抽血檢驗,若表面抗體仍為陰性(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流感、肺炎鏈球菌多重感染,治療更棘手!
過去兩年多來,全民嚴防新冠肺炎,產生「免疫負債」,讓臨床醫師如臨大敵,擔心社區同時爆發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台大醫院一般內科胸腔、重症醫學主治醫師古世基警告,如果接連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病程惡化速度極快,治療棘手。古世基表示,入冬以來,門診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明顯增加,以成人胸腔科為例,患者常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或是罹患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且常有氣喘、肺阻塞等共病,一旦接續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性感染,本身痼疾及呼吸道病變恐再惡化。不管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都從上呼吸道入侵人體,順著黏膜往下進入肺部,甚至延伸全身。氣喘、肺阻塞等患者呼吸道粘膜保護力較弱,古世基指出,若接連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惡化成肺炎的比率增高。臨床觀察,約百分之五至十的六十五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流感病毒後,因抵抗力變差,又引發肺炎鏈球菌感染,以致原有慢性疾病、新感染疾病雙雙惡化。最近早晚溫差大,室內活動頻率變多,古世基表示,若體內沒有長期保護性抗體,容易感染病毒、細菌,最怕合併發病,症狀嚴重,需緊急住院,人數一多,勢必衝擊醫療量能。古世基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爆發時,不少健康孩童的鼻腔粘膜中就存有肺炎鏈球菌,最近正值季節變化,肺炎鏈球菌更是伺機而動,小孩如被感染,家中大人也可能遭殃。古世基建議,高齡族群、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正接受免疫治療或化療等抵抗力較弱的病友,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應盡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嚴重腦膜炎 2歲病童頭「長角」
中部地區一名兩歲男童因持續哭鬧、惡心、嘔吐、食欲變差,家長緊急抱至兒科門診,檢驗結果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引發腦膜炎,因腦膜細菌量過高,以致腦膜凸出膨脹,竟穿出腦殼,如有腦部長出角,病情險惡,不幸病逝。兒童感染整醫學會代表、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表示,每年十一月至隔年四月是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峰,國外肺炎鏈球菌好發於兩歲以下幼兒,台灣則以二至五歲兒童為主要感染對象。肺炎鏈球菌為造成兒童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細菌,陳伯彥指出,幼兒出生六個月後,此時媽媽給予的抗體降到最低,寶寶自身免疫力又尚未發展成熟,如常接觸外在環境,就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陳伯彥說,肺炎鏈球菌表面帶有莢膜,能夠抵抗人體免疫力,不易被清除,平時潛伏在幼兒喉嚨粘膜,相安無事,一旦小朋友感染流感病毒,或喉嚨粘膜受損,肺炎鏈球菌就會興風作浪,引發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該名兩歲男童即為典型個案,原本活潑好動,身體健康,也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日前莫名哭鬧、嘔吐,幾乎沒有食欲,連最愛的漢堡、薯條,都不想吃,且頭頂出現突出物,相當怪異,家長覺得不對勁,陪同就醫。檢驗報告證實,男童感染肺炎鏈球菌,引發腦膜炎,腦膜細菌數量高得嚇人,嚴重發炎,以致腦膜凸出,穿出腦殼,陳伯彥指出,該種狀況相當罕見,代表病情不樂觀。進一步檢驗發現,男童感染了肺炎疫苗並未涵蓋的血清型,雖緊急治療,積極投藥,使用抗生素,最後仍因腦壓過高壓迫腦幹,不幸病逝。另有三歲男童打過七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但仍感染,症狀嚴重,同樣引發腦膜炎,檢查結果為血清型十九A所致,不在該疫苗涵蓋之內,最後病逝醫院。肺炎鏈球菌血清型多達九十種,若感染侵襲性高的血清型,細菌容易流竄至血液、脊椎液、腦部,致命風險較高。陳伯彥提醒,家長如發現,幼兒持續高燒,合併食欲變差、活動力降低、意識不清,應速就醫檢查。
-
2022-11-12 癌症.乳癌
類似長新冠腦霧易健忘的化療腦! 乳癌患者每3人就有1人
疲勞、憂鬱、腦霧、胸悶症狀,卻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乳癌康復者長期後遺症也類似長新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有這類困擾。今年乳癌防治基金會25周年大型病友會活動,現場聚集超過300人,並邀請知名藝人朱芯儀擔任主持人,她大方分享從確診乳癌至今的心路歷程。「有人稱他們是倖存者,但我更傾向稱他們為乳癌康復者」,張金堅說,台灣一年新診斷超過1.4萬人,近年5年存活超過85%,以此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萬乳癌康復者,因接下來隨存活期延長,面對的問題也可能大不相同,基金會將康復者照護協助列為重點之一,畢竟除對抗癌細胞,「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感」也非常重要。今年基金會蒐集病友問題發現,有別於早年病友問題多聚焦治療藥物與成效,這次不少病友關注「癌後生活」,除了治療完後自覺比以前健忘、容易疲勞、失眠等身心問題,癌症對親密關係、生育議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為例,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有人把這個稱作化療腦,患者自覺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變差、甚至有認知障礙等,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自己有這類困擾」。另外,治療還可能引發長期心血管問題、骨骼健康、淋巴水腫等問題,疲勞、頭痛也不少見。至於,患者也關心癌症心理負擔引發睡眠障礙、外型改變影響伴侶關係,甚或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乳癌患者何時能懷孕?張金堅說,因治療癌症錯過生育年齡、難有「子」望該怎麼辦,都是不少乳癌康復者面臨的問題。這些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亟需被關注。張金堅說,乳癌病友癌後面臨性生活改變、生育問題等,過去有些病友會羞於啟齒;但這些問題一樣可向醫療團隊尋求協助。先前有一名確診時已經是三期的患者,不僅抗癌成功,在治療後還接連生了兩個小孩,基金會也補助部分費用,讓她帶著孩子出國圓夢。朱芯儀在病友分享,得知罹患乳癌後,從一開始震驚到化療後的皮膚、腸胃、掉頭髮等副作用,以及長達18小時的乳房全切以及重建手術。至於癌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沒有改變?朱芯儀說,術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更珍惜自己的身體,更疼惜三個寶貝孩子,至於老公則是「變得更體貼」。「癌細胞在我身上是挑錯人、算癌細胞運氣不好,我一定把你趕走」。今年病友活動除了比照往年公布「讓愛飛翔」病友補助人選,頒發優秀論文獎,同時也表揚乳癌領域傑出研究者。今年得獎者是連續多年致力乳房醫學會相關事務推動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教授。張金堅說,當患者確診為乳癌後,臨床醫師依據期別、腫瘤特性以及保險預算等,從化療、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本次病友會專題演講分享抗體藥物複合物(ADC)、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相似藥等最新資訊,為患者量身定制、精準治療。張金堅說,乳癌康復者除於後續回診追蹤時,應針對復發與否及癌症治療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持續照護監測外,包括良好的體重控制、適度的運動,其實也有助降低復發以及長期後遺症。至於若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等面臨性生活、生育問題等,一樣可向團隊尋求協助、一起克服,別讓後遺症拖垮癌後人生。
-
2022-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追不上病毒變異 打次世代也沒用?羅一鈞:重症保護無影響
國內BA.5新冠肺炎疫情降溫,但國際間出現新變異株包括BQ.1和XBB等,恐再掀一波流行。有醫師指出,次世代疫苗可能已經追不上病毒變異,第四劑打BA.5疫苗也沒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輕症感染部分可能會產生一些突破感染的情形,但重症保護力初步評估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羅一鈞表示,目前藥廠針對新變異株都會取得培養出的病毒,進一步試驗,看能否再研發出更有效、能對抗新變異株的疫苗。這樣的研發應該不會停止,像流感疫苗每年或每一陣子都要更新病毒碼、更新疫苗株。他也表示,針對BA.1或BA.5次世代疫苗,最近有幾個研究拿新變異株XBB或BQ.1進行試驗。從中和抗體效價來看,跟因這兩種新變異株有很強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最新的次世代疫苗,中和抗體都明顯下降,但BA.5次世代疫苗的效價看來仍比BA.1或原始株疫苗稍微高一些。羅一鈞表示,輕症感染部分,可能會因免疫脫逃產生突破性感染情形,但重症保護力初步評估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現在目前追加次世代疫苗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跟死亡,也可增加部分對抗輕症的保護效果,並不會因為中和抗體結果就不建議打疫苗。因此整體來說,仍建議符合接種次世代疫苗時間的民眾應儘速接種次世代,增加輕症及重症保護效果。另外,研究中也提到,接種疫苗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T細胞免疫力,可維持預防重症效果。
-
2022-11-06 焦點.焦點
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今年秋冬捲土重來,國內已有嬰幼兒還同時感染腺病毒、副流感引發重症住院,死亡風險大升。外電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通過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只要施打一次即具有約五個月的保護力,可以在整個RSV流行季節預防感染的抗體療法,由法國藥廠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這項突破在預防性新創疫苗是一大里程碑。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核准Beyfortus(nirsevimab)在新生兒與嬰兒上的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這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於所有嬰兒的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對象包括全嬰兒族群: 足月、早產、或合併有有特殊健康狀況/臨床脆弱族群的嬰兒,補足全世界在預防 RSV 感染疾病的缺口。外電報導中指出,歐盟委會員是基於Beyfortus 臨床開發計畫結果,包括二b期、2/3 期 MEDLEY與大型三期 MELODY臨床試驗,且遵循歐洲藥品管理局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 (CHMP))建議,在 MELODY 和 2b 期試驗中,Beyfortus 達標有效降低由 RSV 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medically attended LRTI(在 RSV 季節與單劑量安慰劑相比)。在安全性的部分,Beyfortus與安慰劑相似。 Beyfortus 在 2/3 期 MEDLEY 試驗中也證明了與palivizumab單株抗體抗相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賽諾菲疫苗執行副總裁指出,「今日是 RSV 預防別具有意義的一天。Beyfortus 日後推出,將提供父母親在RSV季節流行時對嬰兒的保護作用。」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及時正確診斷。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最近秋冬季節至,「免疫負債」現象反撲,九月起門診大量出現RSV病患。醫界提醒,長者或幼兒如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死亡率恐提高6到8倍。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RSV疫苗研發最早始於1960年,當時沒有獲得成果,但近年國際藥廠相繼再投入疫苗研發、產製,在單株抗體方面進展快速,部分已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應很快會有好消息。RSV有哪些新創疫苗將問世?●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Beyfortus(nirsevimab):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施打一次,可預防整季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適用對象包括所有嬰幼兒:健康、足月、早產、或有特殊健康狀況嬰兒,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所有年齡嬰兒的RSV預防性疫苗。●輝瑞RSV疫苗:針對懷孕後期女性施打,數據顯示可有效保護新生兒。預計今年底遞交FDA申請批准,最快2023年冬天問世。
-
2022-11-02 癌症.乳癌
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
女性乳癌死亡率年增10% 居癌症榜首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在衛福部公布的十大癌症中,乳癌發生率近幾年急速飆升,連帶女性乳癌死亡率也增加到24.6%,排名第四,且死亡率年增10.2%,高於其他癌症,嚴重威脅台灣女性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與情況多,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饒坤銘表示,以化療來說,雖是各類型乳癌常使用且重要的治療方式,但傳統化療藥物「有如二戰時期的老式轟炸機」,「一炸下去遍地開花,幾乎殺無赦」,不但腫瘤被破壞,病患的正常組織也難以倖免。魔術子彈問世 乳癌精準醫療新世代近年癌症藥物研究出現新進展,最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問世,能精準地攻擊特定蛋白質、癌細胞,不會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鄭翠芬表示,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延伸閱讀:晚期乳癌治療新選擇 「魔術子彈」助乳癌患者走更遠活更好ADCs將小分子藥物結合單株抗體,直接導向癌細胞,減少全身性副作用。饒坤銘強調:「這顆魔術子彈的靈敏度相當高,即使癌細胞異常蛋白質的表現微弱,還是能精準命中。」目前歐美國家在許多癌症的治療上,都已採用ADCs療法。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饒坤銘指出,更特別的是,ADCs療法還具備「旁觀者毒殺效應」。在精密導引下,不但能直接命中目標(腫瘤),「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臨床顯示,僅表現少量蛋白質的癌細胞,理應不在標靶及化療藥物的攻擊範圍內,且並未被鎖定,但在ADCs療法下,能夠誘發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被消滅,提高治療效果。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在副作用方面,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晚期乳癌病友亟需新療法 盼健保支持鄭翠芬指出,據統計,三陰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病例的15%至20%,荷爾蒙陽性乳癌則占60%,一旦晚期轉移,多半只能採用副作用較強的化學療法,但這時患者往往已經虛弱到無法承受有效的化療劑量。對於晚期患者來說,副作用較少的ADCs無異是救命藥,但因目前健保尚未給付,許多病人無法及時用藥,只能任由病情惡化。至於經濟狀況較好的癌友,或可在商業保險補貼下自費用藥,但仍有許多限制, 而且藥物劑量與. 體重息息相關,體重愈重,藥費負擔就愈重。饒坤銘表示,希望在健保財務可負擔的情況下,考慮讓轉移Her2陽性患者接受新一代ADCs藥物治療,以提高患者存活期,並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民眾也應要節省健保資源, 為應付高漲的醫療費用, 增加保費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
2022-11-02 癌症.乳癌
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
胸前頸部皮膚冒出紅疹 塗過敏藥卻未見改善50多歲的陳小姐,六、七年前頸部和胸前皮膚嚴重泛紅,原以為只是過敏或濕疹等皮膚小毛病,但她塗抹藥膏完全沒有效果,無計可施只好到醫院檢查,沒想到竟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而且已經進入晚期。醫師還告訴她,之前皮膚出現的紅腫,其實就是晚期乳癌的癌細胞轉移到皮膚而出現的症狀。此後,陳小姐展開漫長的抗癌之旅,皮膚症狀更成為研判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治療過程中,每當她的皮膚紅腫、破皮,甚至糜爛時,就代表著她對使用中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晚期乳癌患者癌細胞常見轉移的部位大多是為肺臟、大腦,像陳小姐這種轉移至皮膚的案例比較少見,而且皮膚症狀類似濕疹和過敏,一開始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延誤就醫。化療副作用嚴重 晚期乳癌患者治療艱辛陳小姐確診罹癌之後,陸續接受標靶、化療等藥物治療,她原本以為病情會漸漸改善,沒想到一年多後,又因為藥物出現抗藥性,她的皮膚再次泛出紅疹讓,讓她的心情跌到谷底。乳癌的治療過程漫長而且艱辛,尤其在化療的時候,藥物副作用非常嚴重。陳小姐每次接受化療後,不但全身虛脫,精神上也異常疲累,但為了重拾健康,她總是一次一次撐了過來。但沒想到,今年年初,病魔再度上門。她在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幾個月之後,居然出現抗藥性,皮膚破皮潰爛,而且產生更多的副作用,體力嚴重衰退,大不如前,只要走個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心臟功能也受到影響。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 精準打擊癌細胞但天無絕人之路,所幸後來經醫師評估,陳小姐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治療,病情終於逐漸穩定下來,皮膚上的紅疹也消失,這讓她重新看見了希望,心情也慢慢恢復。歐陽賦醫師表示,「抗體藥物複合體」是最新的抗癌利器,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而且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低,對患者來說比較輕鬆,這種新式的抗癌利器,目前在台灣已可用來幫助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到底新式療法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 歐陽賦醫師解釋說,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因此很多患者治療意願低落,常會因為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之下,「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的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 醫療科技進展 癌症病人自費續命 呼籲應加速健保給付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使用新藥治療的患者,往往會面臨沈重且長期的醫療費用負擔。歐陽賦醫師說,他在門診中有十多名晚期HER2陽性乳癌病友,以自費方式接受ADCs治療,效果不錯,副作用明顯較小,且能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但由於目前針對後線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健保未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部分病友全是靠著商業保險理賠,才讓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選擇新的治療方式。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近年也大力宣導商業保險補位健保的理念,今年7月初曾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目前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格,希望保險業者能在健保架構之下,盡力思考規劃「商業健康保險」的補位空間。「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標靶藥物具專一精準擊殺癌細胞且相對於傳統化學治療具毒性較小副作用少的特色,對晚期癌症病友是一個新的選擇,醫界和病友都希望且呼籲能盡快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癌友。
-
2022-10-2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單價疫苗、次世代疫苗開放當第四劑接種 怎麼選?
指揮中心10月27日宣布,開放12歲以上民眾追加劑疫苗款式的選擇,除了原先的單價疫苗,還包含次世代疫苗。12歲到17歲族群追加劑的選擇,若要選擇次世代疫苗,優先開放接種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主要是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尚未到貨,預計11月初到貨後,會優先提供其他年齡層施打。即起,民眾即可選擇施打,不過各縣市準備疫苗款式與數量有所不同,建議民眾有意前往接種前,先致電醫療院所確認疫苗款式與數量。Q1.第四劑疫苗有哪些疫苗可以選擇?10月11日指揮中心僅開放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作為選擇,10月27日起,所有國內核准的疫苗都能當作第四劑疫苗接種。包含AZ疫苗、高端疫苗、BNT疫苗、莫德納疫苗、Novavax,以及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BNT BA.1次世代疫苗、BNT BA.5次世代疫苗。Q2.國內核准的每款新冠疫苗想打都打得到嗎?截至10月27日為止,AZ疫苗統統屆效,已經不再提供國人接種;高端疫苗剩餘40萬劑、Novavax剩餘約40萬劑、BNT單價疫苗、莫德納單價疫苗與莫德納雙價疫苗,各自都超過100萬劑。Q3.什麼是單價疫苗?什麼是雙價疫苗?什麼是次世代疫苗?單價疫苗:運用單一病毒株研發的疫苗,最早期的AZ疫苗、高端疫苗、BNT疫苗、莫德納疫苗、Novavax等都屬於單價疫苗,且都是運用最早期的武漢株進行研發。雙價疫苗:使用二種病毒株進行研發,目前已研發成功的款式為「原始武漢株+BA.1病毒株」,另一款為「原始武漢株+BA.4/BA.5病毒株」,莫德納以及BNT公司皆成功研發這二款雙價疫苗。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即為雙價疫苗。Q4.第四劑疫苗該選擇雙價疫苗(次世代疫苗)?還是單價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國內現行BA.5疫情,BA.1和BA.5都屬於有效疫苗,民眾先打目前有的BA.1現貨,至於有人想要延到BA.5到貨再打,就可能要等一個月左右,由民眾自行考量自己的風險。莊人祥以自己為例,雖然比民眾知道何時會有新疫苗到貨,但他已與羅一鈞都已先去打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有什麼疫苗就打是較優先的選擇。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一般來說來講mRNA疫苗副作用最大的是第二劑,如果之前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太不舒服,可以考慮接種Novavax。黃高彬表示,次世代疫苗目前還在追蹤效果,原先認為其誘發的中和抗體比原始株的mRNA疫苗好,但近期新出爐研究又認為效果差不多。民眾可依意願接種次世代疫苗或單價疫苗。Q5.施打第四劑疫苗的資格?18歲以上、接種滿三劑、與前一劑接種間隔為12周Q6.施打第四劑疫苗,有辦法對抗新冠變異株BF.7、BA.1.1、XXB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興變異株很多 ,各自的實證資料很少,但目前變異株大多仍屬於「Omicron家族」,疫苗設計若愈接近新型病毒株愈有效,第四劑疫苗仍建議優先施打「次世代疫苗」,實證上顯示次世代疫苗產生抗體較高、保護力較佳。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依據目前次世代疫苗之免疫實證顯示,施打28天後可大幅提高對於BA.4/BA.5以及逐漸成為亞洲主流病毒株XBB之保護,對於曾感染者也可建立Omicron變異株保護。Q7.次世代疫苗有哪些選擇?1.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原型株+BA.1、原型株+BA.4/BA.52. BNT次世代疫苗:原型株+BA.1、原型株+BA.4/BA.5Q8.次世代疫苗分為BA.1、BA.5,兩種款式該怎麼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向莫德納先訂購60萬劑疫苗,預期11月上旬可到貨。但因還要檢驗封緘,可能要到11月下旬才能接種,建議民眾優先採取「有什麼疫苗就先打」的策略。不過屆時有BA.1和BA.5兩款次世代疫苗可選擇,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以BA.5流行趨勢,屆時接種BA.5次世代疫苗是比較合理的選擇。Q9.天選之人,需要接種第四劑嗎?假設天選之人是重複感染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目前所提供的BA.1次世代疫苗對於BA.5的中重症預防具有效益,對於BA.2的感染康復者,也可預防BA.5的再感染,建議BA.2的康復者仍需施打次世代疫苗,接種時間,建議從3個月再縮短。假設天選之人是從未感染者陳秀熙表示,目前通報感染的人數約近530萬人,主要是以BA.2為主,台灣約23%的人受到BA.2感染,若民眾不施打次世代疫苗,仍可能會感染BA.5。未曾感染BA.2者,仍應鼓勵施打次世代疫苗,減少BA.5的感染機會,降低住院死亡風險。Q10.接種次世代疫苗常見的副作用?根據指揮中心分析,接種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多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發燒
-
2022-10-27 失智.大腦健康
不是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失智!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8題中2題建議檢查
台灣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失智人口也逐年攀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何謂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集合,不只是記憶力的減退,還包括語言能力、視覺空間能力、注意力、執行功能、社會認知、定向感、計算能力、抽象思考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舉例來說,若是家中長輩出現像是判斷力變差、興趣降低或不愛出門、重複相同問題、處理個人財物或使用日常生活工具出現問題也有可能是失智的表現。另外失智同時也可能伴隨個性改變、憂鬱焦慮、行為障礙、重複現象、漫遊、幻覺、妄想、睡眠障礙等情形。老了一定會失智嗎?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能力減弱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並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停在某一種狀態。一般而言,在65歲後,長輩的記憶力才會有較明顯的減退,然而在掌握概念和技巧方面的事物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力,或是透過重複練習來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則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差,即使經過提醒也還是想不起來、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事物或技能,導致影響到日常生活。不是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失智儘管年齡增加,失智的機率升高,但也有65歲前就罹患失智的「年輕型失智症」,遺傳的因子較為強烈。患者通常症狀較嚴重、退化速度快、對藥物反應較差、容易有較多精神情緒行為症狀。由於病人較年輕,往往對家庭造成較大的影響。失智的發生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退化性:包括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在患者腦部而引發病變。而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大宗,約佔六成以上。2.血管性:可能是大血管破裂或梗塞引發中風;也可能是細小血管長期慢性梗塞。3.可逆性:有部分失智症是可逆性的,例如中毒、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水腦、腦部外傷或腫瘤等。失智症診斷主要有三個步驟,問診、認知功能檢查、抽血檢查及腦部影像。近年來亦有生物標記的發展,增加診斷正確率如磁振造影、腦脊髓液檢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葡萄糖正子攝影、基因檢測等。治療失智症‧非藥物治療在使用藥物治療之前可以先嘗試非藥物治療。例如調整為熟悉的環境、結構的活動安排、認知訓練、懷舊治療、園藝光照治療、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動物輔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的情緒與精神行為症狀。‧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可以用來治療失智症延緩退化的藥物包含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前者主要經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來改善認知症狀,包含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後者則是減少麩氨酸所造成之神經毒性而降低腦細胞的受損的memantine。除了針對認知功能治療的藥物之外,醫師也會依患者狀況給予其他類藥物治療相關的情緒與精神行為症狀。此外全世界仍積極研究失智症的相關治療,例如以β-澱粉樣蛋白為清除目標的單株抗體Aducanumab或是非侵入性的腦刺激術等。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失智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雖然失智會使人的功能逐漸喪失,但透過及時診斷並給予治療,仍有許多患者能保持現有的能力,延緩退化。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可由個案或家屬檢測幾年來在以下這些事情上有否改變?並將結果記錄下來(有改變得1分,無改變或不知道得0分)。□得分≧2分,需安排進一步確診□得分<2分,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失智症篩檢※此量表僅提供失智症初步篩檢用,請儘早至本院精神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次世代疫苗未必神 研究建議多做一事有助產生更佳保護力
一份對小群人所做的早期獨立研究顯示,第4劑打莫德納與輝瑞/BNT次世代二價疫苗,效力似乎沒比打舊版疫苗高很多;另有研究指出,疫苗在愛運動者體內能產生更佳保護。美國媒體報導,哥倫比亞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將21名第4劑打莫德納(Moderna)或輝瑞/BNT二價COVID-19疫苗受試者的血液樣本,與19名第4劑打舊版疫苗者的樣本比對,發現第4劑接種3到5週後,施打能對付BA.4/5二價疫苗者體內的中和抗體濃度,與打舊版疫苗者其實差不多。研究人員已將這份尚待同儕審查的研究放上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org。研究人員指出,無論是對BA.4、BA.5或對原版Omicron,二價疫苗當追加針的強度均與追加針打舊版疫苗差距有限。研究結果不代表接種二價疫苗無益,也有待更多受試群體更大的研究。這份研究的資深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病毒學家何大一說:「目前我們還看不出二價疫苗對比舊版的好處,新舊疫苗當追加針之間的差異可能要更長時間才會出現。」何大一並說即便是二價疫苗,都可能需要再打第2次追加針。「華盛頓郵報」引述另一份研究報導,接種同款疫苗後,常運動者確診住院比率較不愛運動者低1/4。這份刊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是約翰尼斯堡的研究人員透過南非最大醫保系統蒐集近20萬男、女性的相關記錄所做,包含人們的疫苗接種資訊、確診程度與運動習慣等。督導這份研究的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臨床醫學與健康科學教授派翠修斯(Jon Patricios)表示,同為完整接種者,運動與否差異顯著。有打疫苗且每週散步或做輕緩運動至少150分鐘的人,確診後住院的機率,較打疫苗但不運動者低近3倍,具體數字是有運動習慣者,疫苗保護力比不運動者高25%。即便每週運動不到1小時,染疫後住院機率也會低1.4倍、疫苗保護力好12%。華郵指出過去一年其實已有不少研究顯示,保持活力與運動可大幅降低染疫重症風險,一份在疫苗普及前針對近5萬名居住加州者所做的研究顯示,常走路或運動者,確診住院比率僅為不運動者的一半。
-
2022-10-25 醫療.感染科
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專家: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
過去兩年秋冬沈寂的多種常見呼吸道病毒,現在已紛紛捲土重來。「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病毒」4隻病毒同時在社區流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現在「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病毒」這四隻病毒同時在社區流行,2歲以下幼兒單獨感染RSV就很容易住院、留下氣喘後遺症,殺傷力不亞於新冠;幼兒或共病年長者要是同時感染新冠,死亡率可能比單獨感染提高6到8倍,一定要提高警覺。黃立民表示,RSV病人在9月開始大量增加,至少已占門診來診人數一、兩成,病人大多是5歲以下小孩,2歲以下幼兒特別容易因此住院,症狀是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出現「咻咻」聲音,因此RSV常被稱為「嬰幼兒的氣喘」。長者或幼兒若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呼吸道病毒,死亡率可能提高6到8倍;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很容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黴漿菌感染後也很容易留下這個問題。黃立民表示,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必要時也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短暫使用呼吸器,也唯有在加護病房才能每隔一兩小時就密集給予維持氣道清潔的必要物理治療,持續把痰液排出來。黃立民指出,雖然歐盟和美國正在審查60歲以上成年人的RSV疫苗,但目前市面上並無可用的疫苗,唯一有預防效果的是單株抗體針劑。黃立民表示,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能維持一個月,可保護孩子在這個月當中不會受到RSV感染,由於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僅給付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慢性肺病或特定肌肉骨骼疾病等身體比較虛弱兒童,可以用6次。維持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的個人健康習慣黃立民提醒,無論是新冠肺炎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今年秋冬的疫情會多嚴重,都很難說,但可以確定幾件事。首先是已經有4到5種病毒在社區流行,多重感染一定會比較嚴重,再者是今年流行的是重症率較高的H3N2流感病毒,而且流感病人只會愈來愈多。因此,「維持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的個人健康習慣」非常重要,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環境衛生,有生病症狀的人一定不能接觸小孩。
-
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抗體?何美鄉分析提升疫苗反應的6個祕訣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要有所行動。—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嗎?答案是,有的。疫苗再好,還是會有少數接種者對疫苗反應不良,而導致所謂的「初級疫苗失敗」(primary vaccine failure)。意思就是接種了疫苗,卻沒產生足夠具保護性的抗體。在現代疫苗學的發展歷史上,B 型肝炎疫苗問世之際,此類「原發性疫苗失敗」的案例,特別引人注意。約5%的B 肝疫苗接種者,體內沒有產生抗體。這種無反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因特定環境條件、生活習慣影響,促發某種遺傳性健康問題)。不過更傳統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向來都有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對疫苗反應不佳的現象。年齡與疫苗反應的關係一直都是存在的,如在嬰兒期,也會因為免疫系統還未成熟,導致小於六個月的嬰兒對麻疹疫苗反應普遍不足的困境。在成年人族群,導致疫苗反應不佳的原因,是疫苗研究者長期以來非常感興趣的議題。至於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缺乏運動的影響,因為缺乏運動的特徵與自然衰老的結果似乎是重疊的,如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肌少症和認知障礙等傾向。不僅如此,免疫功能也與年齡息息相關。免疫功能的喪失或免疫老化,是指人體中最基本的免疫資源逐漸退化或耗盡,而免疫老化與上述常見的老人疾病相關。免疫老化主要是受低度慢性發炎所驅動,而適度的身體活動,已證明有可能透過調節全身低度發炎來增強免疫系統,且可以降低與年紀相關的併發疾病的風險。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要試著找到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介入並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態。要怎麼做,才能讓疫苗反應更好?效力更強?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某些可介入的因子了。身體動一動,疫苗反應好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時候若加上本章開頭歌德的那句名言,就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加以運用、採取行動;知識對腦袋有好處,運動則會為身體帶來多面向的裨益。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諺,或許要添上一筆:「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有個非常有趣的臨床實驗【1】這麼告訴我們。針對若干不同性別的受試者,科學家要他們在接種疫苗前六小時,針對接種的那隻非慣用手臂,進行三角肌、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結果發現,經過重量訓練後,女性對疫苗的抗體反應有所增加,而男性的細胞免疫增強的干擾素-γ反應(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所分泌的觸發免疫系統作用的特異性醣蛋白)也更加提升。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2】,對象為年齡約70 歲且長期不運動的長者,他們對於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反應都有不佳的紀錄。科學家將老人們隨機分組,A 組給予10 個月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B 組則只有接受柔軟度與平衡訓練。10 個月後,A、B 兩組分別接種了季節性流感疫苗, 兩相比較之下,接受心肺運動訓練的A 組受試者,有較高的流感病毒抗體反應。此外,新加坡的一個研究【3】,針對華人社區中接種流感疫苗的56 名年長婦女,給予運動手環,用以監測每日身體的活動程度。結果發現,行走更多的人,她們平常那些抗衡發炎的指標(如IP-10 和Eotaxin)會較低,且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作用* 相關的基因表現是上調的。在接種疫苗後,施打部位周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漿母細胞的擴增更大。研究發現,單核細胞反應和接種H1N1後的抗體效價之間存有正相關;在行走較多的年長婦女身上,發現18 個月後的第二次疫苗接種,顯示出更高的B 型流感抗體誘導。要知道,B 型流感疫苗普遍抗體反應都比較差。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與活動較少的年長女性相比,身體活躍程度較高的年長婦女,在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較佳。而且我們相信對男性也會有類似的正面效果。以下是另一個有趣的實例。【備註】* 單核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細胞,也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單核細胞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細胞,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能吞噬、清除受傷和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一項針對65 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疫苗反應研究【4】,顯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長者,對流感疫苗有明顯較佳的抗體反應。而且,只要有運動,不論劇烈或和緩,都可以讓接種流感疫苗後的抗體效價達到保護性的標準(≥ 40)(如下圖)。 上圖分別代表不運動的老年人、有緩和運動的老年人、有劇烈運動的老年人,對於B 型流感病毒、A 型流感H3N2、A 型流感H1N1 等疫苗的抗體效價反應。可以看到,沒有運動的老年人抗體效價始終不如有運動的老年人(不分劇烈緩和);劇烈運動與緩和運動的差異不是很大,顯示只要有運動就能幫助身體產生抗體雖然年長者對流感疫苗反應不良,一直是疫苗產業界亟欲改善的問題。但從科學實據來看,其實只要稍微改變個人行動,也可以替自己增加疫苗反應強度。不僅老人可以受惠於運動後疫苗抗體增加,運動對中壯年人同樣有用。另一篇文獻薈萃的分析,發現定期運動對多種疫苗的接種者,都有增加抗體的效果,同時減低了31%社區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以及37%感染後死亡的機率【5】。從研究報告亦可以知道,即便是在接種疫苗前只進行單次相對劇烈運動,也被認為是增加對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反應的有效策略【6】。年紀是疫苗反應的剋星,但有解套方法人類對流感疫苗的臨床經驗,已有約80 年的歷史。年長者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免疫反應普遍不如年輕人。而流感疫苗的抗體效價,是可直接推算保護力的。也就是說,疫苗對於年長者的保護力較低。但年長體弱,真的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嗎?除上述運動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於1999 年5 月至11 月進行的一項隨機、雙盲、實驗/安慰劑對照的研究【7】,將19 名年齡65 歲或以上,且BMI 指數≤ 25 的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A 組10 人給予營養補充劑†,九名給予安慰劑。九個月後,兩組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研究發現,有給營養補充劑的A 組,對流感疫苗的反應很明顯比安慰劑組好。研究證明,年長者維持充足的人體必需營養素,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抗體效價。這項證據告訴我們,確保老人家營養不失調的重要性,尤其長輩可能食量不大,那就更需要注意食物中的營養素是足夠的,必要時還是可以外加補給。這也是提高抗體效價的一大重要策略。【備註】† 補充劑含有30% 至160% 的美國建議每日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抗氧化劑水平提高,每天兩次250 kcal 能量,持續七個月。每100 毫升補充劑包括100 大卡、3.5 克蛋白質、4.5克脂肪、11.4 克碳水化合物、1.8 克纖維、32 毫克鈉、220 毫克鉀、16 毫克氯、160 毫克鈣、160 毫克磷、40 毫克鎂、3.6 毫克鐵、7.2 毫克鋅、1.2 毫克銅、1.6 毫克錳、0.3 毫克氟、16 微克鉬、34 微克硒、14 微克鉻、60 微克碘、96 微克維生素A、1.2 毫克類胡蘿蔔素、100 毫克維生素C、5.2 微克維生素D、28 毫克-α-TE 維生素E、32 微克維生素K、0.75 毫克維生素B1、0.75 毫克維生素B2、5.6 毫克NE 菸酸、1.8 毫克泛酸、1 毫克維生素B6、192 微克葉酸、2.1 微克維生素B12、28 微克生物素、1.2 毫克輔酶Q10 和7.6 毫克黃酮類化合物。睡得好,疫苗反應好一個鼓勵大眾接種疫苗的電視公益廣告,我們的國民阿嬤陳淑芳說:「打疫苗前要吃飽、睡飽⋯⋯」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後確實有科學根據。不過只有打疫苗前要睡飽嗎?看看以下的資料,打疫苗後的睡眠可能更重要。科學家針對一群沒有感染過A型肝炎的受試者,研究施打疫苗初始免疫反應是否因睡眠受到剝奪而影響【8】。在接種A型肝炎疫苗後,某些人被要求36 小時內不能睡覺,一個月後他們的抗體反應,比起可正常睡眠的人低了約一半。與睡眠剝奪相比,接種疫苗後的睡眠,使得對於抗原具特異性的Th 細胞數目增加了一倍,並增加了該群人中產生Th1 刺激激素細胞的比例。同時,睡眠也顯著增加了具抗原特異性的IgG1。抗體反應與正常睡眠呈正相關,也與接種疫苗後夜晚和白天的免疫刺激激素釋放相關,且正常睡眠的人有較低的壓力荷爾蒙。同樣的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影響疫苗的細胞免疫反應。一年後測試,這兩組人當中,受到睡眠剝奪的人細胞免疫力仍然較低,顯示充裕的睡眠有助於促進免疫記憶【9】。睡得多與睡得少,對於免疫反應有著不小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睡眠品質的重要性。科學家透過記錄並客觀測量成人施打疫苗前三晚和後三晚的平均睡眠品質與時數,結果發現較短的睡眠時間會降低對B 型肝炎疫苗的反應,還對各種細胞免疫造成了長久的缺陷。回到新冠疫苗,針對希臘醫護人員所做的一篇研究指出,受試者在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後的睡眠品質,與疫苗反應抗體高低確實是有關係的【10】:抗體效價與年齡、不好的睡眠質量和失眠成反比。自古以來,睡眠一直被視為身體健康的象徵。現在透過研究更證實,睡眠攸關人體抗疫武器(疫苗反應)的強度與有效性。同時佐證了「睡得好,人不老」的先人智慧。壓力小,疫苗反應好心理壓力是當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期壓力會增強免疫系統,但慢性長期壓力最終會透過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進而導致疾病的出現。比如透過提高抑制性T 細胞的活性,從而抑制免疫系統,接著就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等【11】。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讓醫學生接種B 型肝炎疫苗標準系列(三劑疫苗在六個月施打完畢),每次都是安排在為期三天考試的第三天接種【12】。施打第一劑後,25%的學生體內已經產生B 型肝炎的抗體,他們算是較早反應的人。有趣的是,這25%的較早反應者,他們自述壓力和焦慮感都比疫苗反應較遲緩的人低。換句話說,75%需要接種第二劑或第三劑之後才會有反應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與焦慮是較高的。一項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的文章,也下了結論: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反應【11】。這表示已有多項研究佐證壓力與疫苗反應的關係。另一個疫苗反應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研究【13】,是以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為對象。參與者在第一次注射B 型肝炎疫苗後兩個月和六個月,完成了兩次關於日常生活的困境、精神或神經相關的主訴、應對方式和孤獨感等的問卷調查。第一次接種疫苗後七個月的抗體反應高低,與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第二個月的壓力指數評分成負相關,短期如學術考試的壓力,和長期壓力如經年累月照顧體弱家人,都會削弱疫苗效力與免疫反應。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適當放鬆心情,或是避免在高壓的時候施打疫苗,皆有助於增加疫苗的效力。體重和性別影響疫苗反應?如果你的體重過重,打了疫苗後發現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許不是代表你非天選之人,而是你的「體重」背叛了你。科學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後,肥胖的人儘管血清學反應良好,然而接種疫苗後12 個月,肥胖者的流感抗體濃度下降的速度較快。而肥胖者的CD8+T 細胞活化降低,功能蛋白表達降低,顯示細胞免疫不足12。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肥胖者罹患流感或類流感的可能性,是正常體重者的兩倍。接下來,是性別這個因素。討論性別差異,可能比討論年齡差異更傷感情【14】。研究指出,女性對流感疫苗的反應確實在某個階段較男性具優勢,通常是在育齡(18 到49 歲)的成年女性最為明顯。或許該研究反映了女性獨特的妊娠狀態,但這同時也是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流感病毒感染在小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發炎免疫反應在性別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可能影響感染的結果。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產生更高的促發炎細胞因子的反應,同時也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所以,所有育齡婦女,如果沒有特殊醫療相關原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比較好的選擇。從不同條件的人對於不同病毒的疫苗反應,科學家們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研究,雖然不是新冠疫苗的研究,但免疫反應絕對有其參考價值。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可以說是監測免疫力的一個好的工具指標。而事實上,擁有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攝取均衡營養、有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及適當的紓壓管道,不也都是健康人生應該具備的元素?以上知識都要付諸行動才有用。你被說服了沒?要行動了嗎?【參考資料】1. Edwards. Et al., Eccentric exercise as an adjuvant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07, 21, 209-217.2. Woods, et al.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training extends influenza vaccine seroprotection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 the immune function intervention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09;57:2183-91.3. Wong, et al. Hallmarks of improve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the vaccin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elderly females. Exerc. Immunol. Rev. 2019, 25, 20-33.4. de Araújo et al., Elderly men with moderate and intense training lifestyle present sustained higher antibody responses to influenza vaccine. AGE (2015) 37: 105.5. Chastin, et al., 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21, 51, 1673-1686.6. Pascoe,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vaccination responses: A review of chronic and acute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14, 39, 33–41.7. Wouters-Wesseling et al., Effect of a complete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in elderly peopl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2 Sep;57(9):M563-6.8. Lange. et al., Sleep enhances the human antibody response to hepatitis A vaccination. Psychosom Med. 2003 Sep-Oct;65(5):831-5.9. Lange. et. al. Sleep after vaccination boosts immunological memory. J Immunol. 2011 Jul 1;187(1):283-90.10. Athanasiou.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immunological response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infection. J Sleep Res. 2022 Jun 7:e13656.11. Salleh MR. Life event, stress and illness. Malays J Med Sci. 2008 Oct;15(4):9-18.12. Pedersen,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A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2009, 23, 427-433.13. Sheridan. et al.,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humans. Int J Obes (Lond). 2012 Aug;36(8):1072-7.14. Klein et al., Mechanisms of sex disparities in influenza pathogenesis. J Leukoc Biol. 2012 Jul;92(1):67-73.(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
2022-10-23 醫療.腦部.神經
頻繁偏頭痛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 醫提供2口訣做好預防保健
根據統計,偏頭痛在台灣盛行率多達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頻繁偏頭痛可能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慢性偏頭痛患者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風險更高。更提供「54321」口訣,讓民眾自行判斷是否有偏頭痛症狀。現年40多歲的陳小姐,9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經神經內科診治後以口服藥物治療,但近年卻症狀加劇,讓她身心俱疲,但經過積極的治療後,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有改善。偏頭痛在台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陳韋達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46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780億美元。「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陳韋達說,慢性偏頭痛患者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的風險更甚一般患者。不過,陳韋達也指出,近年偏頭痛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領域,健保陸續開放許多新型藥物用於偏頭痛治療,包括肉毒桿菌素與 CGRP單株抗體等。台灣頭痛醫學會提供,偏頭痛的簡易判斷口訣「54321」,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下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1.頭痛超過5次以上。2.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3.3天內會自行緩解。4.單側、搏動性抽痛、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至少有2項特徵。5.合併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等1項症狀。台灣頭痛學會也提倡的「123口訣」,讓民眾進行偏頭痛的預防保健。1.每周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2.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3.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表示,偏頭痛不只是症狀,做好預防保健,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陳韋達也呼籲,民眾若有頭痛問題,更應積極尋求治療,不要輕忽偏頭痛所帶來的危害,以重拾生活節奏與人生掌控權。
-
2022-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打愈多恐釀免疫疲勞?李秉穎解釋「不會」的原因
指揮中心開放接種高端民眾,補打其他廠牌1到3劑疫苗,有專家憂心,施打過多劑次疫苗恐造成免疫疲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人體免疫系統具調節機制,抗體只要達到天花板極限,後續不論施打哪款疫苗,體內產生抗體後消退速度是一樣的,代謝速度不會變慢。李秉穎表示,施打疫苗或是接觸到病毒,身體所產生的抗體「不會無限上升」,主因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正常運作,會設下極限值,當抗體生成已經達到100分就足以抵擋病毒,身體就不會浪費能量做出200分的抗體,「這是在浪費」,人體的免疫系統才沒這麼笨。不少醫事人員近期不斷提出疫苗接種後,恐出現「免疫耐受」以及「免疫疲乏」。李秉穎解釋,免疫耐受、免疫疲乏是指施打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極限,不是打過許多劑次的新冠疫苗,體內抗體就愈來愈低,或是抗體消退速度加快,而是打到第4劑時,體內抗體將會達到最高峰,就算再打第5劑或第6劑,體內抗體也不會再增加。李秉穎強調,不管是哪一款新冠疫苗,身體被刺激出來的都是IgG抗體,抗體消退速度都是一樣的。至於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到底要多高才算是達到極限?李秉穎說「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李秉穎表示,人類的免疫系統中,B細胞是負責製造抗體、T細胞會維持免疫記憶,免疫記憶是指,當T細胞面對到相同的病毒時,會記得觸發B細胞產生過去曾生產過的抗體。T細胞與預防重症有關,接種疫苗後產生的T細胞,很快就會達到上限。李秉穎拿過去的疫苗實驗舉例,先前某款新冠疫苗做過一項研究,施打第1、2、3劑疫苗時,受試者體內T細胞的反應大致相同,T細胞並不會隨疫苗劑次增加而不斷增加。不過B細胞抗體在施打第2劑、3劑時,抗體會不斷上升,相較之下抗體的天花板較高。
-
2022-10-19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與頭痛同行超過30年「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王署君最知患者苦
三十多年前,年輕小伙子的王署君前往金門進行老年人頭痛流行病學調查,遇見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訴苦年輕時候頭痛到想自殺,甚至把婆婆裹小腳的裹腳布裹在頭上希望止痛,當然沒法止痛,還挨了婆婆一頓罵。她說,頭痛糾纏她一輩子,那時94歲了,仍然時不時頭痛。剛從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兩、三年的王署君,被這樣的痛苦觸動了,霎那間明白:書本上輕描淡寫的「頭痛」兩個字,落實在一個人真實的日常生活裡,其實是這麼深刻的痛,以及深刻的苦。隨著流行病學的調查,王署君發現,金門的頭痛長者出乎他想像的多。更糟的是,無藥可醫;連醫師也可能不認為頭痛需要治療,頂多止痛藥吃一吃,頭痛醫頭,就算了,等下一次頭痛發作再說。於是,受頭痛之苦的人都陷入不知盡頭的循環,不是無助地忍耐,便是擅自到藥房買止痛藥吞,常導致藥物濫用並成癮。金門進行老年人頭痛訪查,開啟對頭痛醫學的興趣。怎麼會是這樣呢?醫者的惻隱之心,使王署君也「頭痛」,好奇心並激發了興趣,因此擇定以頭痛為醫學研究對象。如今位至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已超過30年與頭痛隨行,臨床治療、田野調查、學術研究、課堂教學,莫不是從無到有、點滴積累。台灣曾忽略的頭痛醫學,在王署君手上開創,難怪醫界稱呼他「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他的醫學生涯即是一部台灣頭痛醫學史。1991年,王署君第一次的金門調查揭開這部頭痛醫學史的首頁。1995年,王署君到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頭痛中心進修一年,眼界更開。再先後前往金門十次,每次停留一至兩周,走訪調查2003位、65歲以上長者,結果顯示,3%長者超過一年有偏頭痛的狀況,5.2%終生偏頭痛,比率都是出乎預料的高。王署君對頭痛的研究,馬不停蹄。1997年,觸角從金門轉向大台北地區,針對15至69歲民眾進行頭痛家戶調查,3年間完成3377人。王署君回想,當時正值白曉燕命案轟動全台,犯嫌陳進興在台北榮總附近的石牌地區流竄,住戶們十分排斥家戶調查。他只好把問卷放在受訪者住家門口,下次再來回收。那次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偏頭痛一年盛行率為9.1%。往後此調查數字不斷的被其他研究所引用。進行十年青少年頭痛普查、深入偏鄉,發現與自殺相關。當進行大台北地區頭痛調查時,王署君觀察到,在詢問成人偏頭痛問題時,對方家的孩子往往在一旁說自己也會頭痛,因此他認為孩童、青少年的頭痛相當值得調查。類似這樣「一想到新的頭痛研究方向」,行動派的王署君就「立刻背起書包實地調查」。因而1998年起,王署君展開為期十年的青少年頭痛普查,範圍擴及全國,在十所國中裡,研究團隊訪問了超過3萬名國中生。調查發現,青少年偏頭痛一年盛行率達6.8%,其中原住民青少年常因頭痛而服藥問題嚴重。王署君進一步深入台東偏鄉調查,發現青少年頭痛常與隔代教養、生長逆境有關,並且容易引發精神、自殺等更大問題。因為急迫,研究人員都在調查時即轉介頭痛青少年至精神科診治。令王署君欣慰的是,不僅頭痛孩子經治療後好轉,還吸引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台專題報導台灣青少年頭痛與自殺問題,喚起國際上對此議題的關注。在台北榮總和當時的陽明大學,王署君成立榮陽頭痛醫學團隊,投身學術領域及治療病人。他認為,醫學必須往前走,「要兼顧學術研究這一塊,才能創造一個很好的醫學進步。」果然,王署君著力於研究雷擊頭痛與低腦壓頭痛,並以此建立了國際聲望。雷擊頭痛名列世界級專家,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指引。其中,在雷擊頭痛領域,王署君是世界級專家。他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首先發表雷擊頭痛診療方法—鈣離子阻斷劑臨床療效報告;2006年發表全球第一個大型調查報告,對日後國際頭痛分類標準幫助極大。2008與2010年還發表穿顱都卜勒腦血管超音波結果及磁振血管造影研究,為後續雷擊頭痛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指引。至今,王署君領導榮陽頭痛團隊已治療超過900位雷擊頭痛患者,使用鈣離子阻斷劑方法治療成功率高達83%。在低腦壓頭痛領域上,王署君率領榮陽頭痛團隊與北榮放射線部合作,研發全球首創非侵入性、無放射線暴露的「重T2加權磁振脊髓攝影」技術,以定位腦脊髓液滲漏,且發展出診斷及治療流程,提升低腦壓頭痛患者治療效率。王署君還帶領一個跨領域的醫療團隊,有電機、物理、資訊等各類專家,與雪梨科技大學電腦科學學院跨國合作,共同開發以腦波變化預測偏頭痛發作,準確率高達八成,可以協助預告醫師以及警示病患偏頭痛即將發作,讓病患早期投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此研究成果獲得去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王署君在全球頭痛研究的學術界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同時擔任頭痛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三本醫學期刊的副主編,包括國際頭痛學會官方雜誌─Cephalalgia、美國頭痛學會官方雜誌─Headache及歐洲頭痛學會官方雜誌─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首創頭痛門診,為頭痛患者找回生命樂趣。全國頭痛經過王署君地毯式的研究後,台灣的頭痛醫學已推向國際。目前國際公認台北榮總是亞洲區治療頭痛、研究頭痛做得最好的。但王署君強調,台灣的頭痛醫學不可以只有他或榮陽團隊,為鼓勵專業人士深入研究頭痛醫學,王署君創立台灣頭痛學會,擔任創會理事長。創始第一年僅150位會員,現在會員已達521人。學會積極為醫療院所與研究單位牽線合作,要讓頭痛臨床醫學與基礎研究充分完整的結合。王署君於1996年首創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患者標準化住院診療流程,改善病患藥物濫用引發頭痛的情形,引入靜脈注射、肉毒菌素、單株抗體注射、神經阻斷等治療,目前已有超過4500人次住院,調查近三年住院患者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2.3%。科技時代,王署君於2015年時建構智慧頭痛門診,開發電子頭痛問卷及手機電子日記,協助病患記錄頭痛、情緒等起伏,患者既可藉此自我審視病情,也協助醫師正確診斷,大幅縮短病患在診室等候時間。至今電子頭痛日記App已累積逾一萬人次下載。王署君小檔案年齡:60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頭痛中心進修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台灣頭痛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完成全國部分地區及齡層頭痛詳盡調查●台灣雷擊及低腦壓頭痛治療翹楚●將台灣頭痛醫學專科化且推向國際
-
2022-10-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BF.7有一症狀與前面病毒株都不同…最新變異株關鍵6大問題解惑
台灣邊境解封,但最新變異株BF.7、BA.5.1.7在中國多地驗出,歐美各國近期感染比率也攀升,國人該擔心嗎?專家表示,BF.7仍是Omicron的一支,與BA.5相近,國人可平常心看待。BF.7是什麼?在國內曾檢出嗎?民眾應該注意那些症狀?次世代疫苗有效嗎?《元氣網》整理大家最想知道的六大QA,為大家解惑。Q1:BF.7是什麼?在國內曾檢出嗎?A:BF.7是BA.5.2.1.7變異株的簡稱,為OmicronBA.5的亞種病毒株,初步認為比BA.4或BA.5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染力更強,恐造成大範圍傳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十月十二日表示,BF.7曾於8月5日至9月15日間通報三例,分別來自荷蘭、法國、美國。【延伸閱讀】陸驗出新變異株! 羅一鈞指國內情況:曾驗出三例境外BF.7、無本土Q2:BA.1雙價次世代疫苗對BF.7有效嗎?A: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十三日受訪指出,平均每3到6個月就會出現新變異株,國外現在有BF.7,現在「0+7」上路,BF.7將比過去更快侵台,恐在二到三個月進入國內。民眾千萬不要等BA.5次世代疫苗,應積極接種次世代疫苗,打BA.1雙價就有保護效果。不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提醒,現在世界上的新冠疫苗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用武漢株做的,一種是用Omicron做的,「武漢株做的疫苗已經幾乎可以放棄了。」【延伸閱讀】快打次世代疫苗!學者示警:這類人預防住院效果已砍半Q3:BF.7會成為國內主流病毒株嗎?A: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王必勝於十月十三日說,歐洲目前看到有一波疫情升溫,但是否變主流株、嚴重程度仍未知,需要再觀察;目前國內邊境有症狀者還是要唾篩PCR,開放邊境後可能一天會有100多人,陽性率約三成,會送到昆陽實驗室進行定序,做為監測指標。羅一鈞表示,國際上關注,可能取代BA.5成為主流變異株的不僅是BF.7,先前提過BA.2.75,新加坡流行的還有XBB.1變異株,有待後續觀察和預測,目前任何可能性都無法排除,但也沒有一個專家能預估準確預估12月或明年1月會流行什麼。Q4:BF.7症狀有哪些?A:目前已知BF.7症狀多數與感染Omicron其他變異株相似,包括頭痛、胸痛、嗅覺改變、持續咳嗽、聽力喪失等,但也有其他新冠症狀,例如疲憊、腹痛、腹瀉、流鼻水、喉嚨痛。Q5:BF.7目前傳播狀況如何?A:中國10月9日通報逾1700例,當地報導BF.7不到一周前才在內蒙古自治區被發現,已席捲更多中國省分。BF.7也在德國、法國、丹麥、英國及比利時等國迅速傳播。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監測也發現,目前仍以BA.5和BA.4.6為主流毒株,但BF.7緊追在後。Q6:BF.7會造成重複感染嗎?A:黃立民表示,BF.7和BA.5都是Omicron的分支,只差一個氨基酸,蛋白質形狀改變,抗體有可能會認不得,導致免疫逃脫。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BF.7相關資料不多,尚不知其毒性和免疫逃脫程度。目前已知BF.7是從BA.5衍生,兩者序列接近,但BF.7的S蛋白結構有變化,可能會改變抗原性,因此仍可能有免疫逃脫,讓人再次感染。
-
2022-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剛邊境解封…國外再冒新變異株BF.7 專家籲國人積極做這事
台灣邊境終於解封,但許多國家正出現新變異株BF.7,比例快速竄升,國人該擔心嗎?病毒學家表示,BF.7仍是Omicron的一支,與BA.5相近,目前資料不多,國人可平常心看待,接種次世代疫苗仍可預防重症死亡。感染症權威醫師建議,國人應積極接種次世代疫苗,打BA.1雙價就有保護效果,沒有必要等BA.5雙價。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BF.7相關資料不多,尚不知其毒性和免疫逃脫程度。目前已知BF.7是從BA.5衍生,兩者序列接近,但BF.7的S蛋白結構有變化,可能會改變抗原性,因此仍可能有免疫逃脫,讓人再次感染。不過,施信如強調,由於BF.7仍屬Omicron的一支,用Omicron設計出來的次世代疫苗,雖無法完全預防感染,仍有能力預防重症和死亡。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BF.7和BA.5都是Omicron的分支,只差一個氨基酸,蛋白質形狀改變,抗體有可能會認不得,導致免疫逃脫。現在世界上的新冠疫苗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用武漢株做的,一種是用Omicron做的,「武漢株做的疫苗已經幾乎可以放棄了。」黃立民說,現在可以打BA.1雙價次世代疫苗就趕快打,也不需要等待BA.5雙價疫苗,因為沒有人知道BF.7的抗體親和力到底是跟BA.1比較接近,還是跟BA.5比較接近。
-
2022-10-13 醫療.感染科
流感病毒這2型最可怕,4大族群易併發重症!藥師解析為什麼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
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是台灣流感好發的季節,每到10月左右各醫療院所便肩負起流感疫苗施打的重責大任,以預防秋冬季的流感疫情。自COVID-19疫情爆發與推行外出配戴口罩政策以來,流感重症發生率有極大幅度的下降。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過去在流感好發季節(10月至隔年3月)約有600至1,000不等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2020及2021年卻分別只有1位及2位的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案例!除了配戴口罩與酒精消毒等防疫意識抬頭外,COVID-19疫苗提升民眾對預防接種的防疫觀念,間接增加流感疫苗接種意願,減少感染後併發重症的比例。流感病毒有A、B、C、D四種類型,其中A型與B型流感病毒具有人傳人的特性與較強的致病力,能夠造成季節性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18種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及11種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能夠組合出多達130種以上的亞型,B型流感則可以進一步區分成兩個種系:山形株(Yamagata)及維多利亞株(Victoria)。近年來台灣核准的流感疫苗多為四價流感疫苗,雖然四價疫苗中已含有四種不同流感病毒株,面對容易出現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及抗原移變(antigenic shift)的流感病毒,新的亞型仍可能造成大流行。病毒表面抗原觸發人體產生特定抗體或免疫反應稱為抗原特性(antigenic properties),當兩種流感病毒的抗原特性不同時,前一次感染或疫苗接種所產生的抗體不一定能夠識別另一種流感病毒。每年2月WHO專家小組會審查南半球數據並預測當年度北半球可能流行的病毒株,而藥廠則根據WHO預測的病毒株來製造疫苗。由於接種的流感疫苗所含的病毒株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建議每年都要重新接種流感疫苗。即使在疫苗病毒株不變的情況下,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仍建議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身為民眾健康的守門員,藥師應告知民眾流感疫苗的正確觀念,尤其針對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及慢性疾病患者等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該積極推廣流感疫苗對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參考資料】1. Petrie, Joshua G et al. “Persistence of Antibodies to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and Neuraminidase Following One or Two Years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12,12 (2015): 1914-22. doi:10.1093/infdis/jiv3132. https://www.cdc.gov/flu/professionals/acip/immunogenicity.htm(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80期、藥師張中維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10-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周玉蔻、李秉穎打3劑高端變「倒楣族」 籲高端勿躲政府後
今天是邊境檢疫0+7新制首日,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上午在《新聞放鞭炮》廣播節目大罵高端害自己變成「倒楣族」,呼籲高端不能繼續躲在政府後面數鈔票。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接受專訪時也說,高端應主動出來向國人說明,更積極向日本溝通、補件。許多國人因邊境開放正在安排出國旅行,但三劑疫苗都打高端的國人卻連日本都不認可,只能補完三劑其他款疫苗才能旅遊,否則就是要花3500元自費做PCR才能出去。李秉穎說,他也是打3劑高端,不知道日本是怎麼認證的,如果是根據世衛組織WHO,「那就不用談了,因為那也只有少數認證。」周玉蔻問,WHO是否受政治力介入很深。李秉穎說,「老共在WHO很多人是事實,但這件事情是否受到影響,我們無法隨便推測」。李秉穎說,「政府應該要扶植國家企業,但也應該要監督它」,高端應該主動一點,去跟日本政府溝通,看缺什麼資料就趕快補。周玉蔻說,高端不努力跟社會說明,「只會躲在政府後面不發一語數鈔票」,私人公司交涉無力,還害到衛福部官員,實在不應該。李秉穎說,以新冠疫苗的種類來說,還是蛋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具有優勢,現在只有高端和諾瓦瓦克斯兩種。m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優勢是可以比較快做出來,但mRNA疫苗至少有兩例是直接造成心肌炎死亡,腺病毒也有直接引起血栓死亡的,蛋白疫苗至今沒有直接引起任何一例死亡,這就是展現出它的安全性。李秉穎說,WHO團結試驗已經一年多了,遲遲沒結果。建議高端可嘗試直接向WHO申請緊急認證,最近Valneva疫苗就是跟AZ疫苗比較抗體,證實比AZ高1.39倍,WHO就認證了。
-
2022-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南里長打完次世代疫苗驟逝!與確診有關?醫師給解答
台南市仁德區二行里長吳忠慶原本參加年底連任選舉,但昨天下午打完第4劑次世代疫苗,今天凌晨心肌梗塞去世,消息傳出讓地方相當驚訝,懷疑是確診打疫苗的結果,不過感染科醫師李致毅認為,即使確診後注射疫苗,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很大問題。得知吳忠慶的死訊,有人指出,里長在就診時篩檢發現確診,「可能自己不知道確診、又打疫苗,才使副作用加強」,不少人對此很擔心「我會不會也確診了不知道,又去打疫苗會不會很危險」。打完疫苗死亡,與確診有關? 醫師給解答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感染科醫師李致毅表示,一般如果身體不舒服,有發燒或其他狀況,再去打疫苗,醫師都會建議等不適的症狀消失再來打,但並不是因為不舒服、免疫力降低,會讓疫苗的副作用增強,主要是擔心一旦打疫苗有不良的反應,而之前又有其他的不舒服,兩者會被混淆,難以釐清。他表示,目前包括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都不是使用活的病毒製成,而過去有一些疫苗是使用減毒的活病毒來製造,如果免疫力不好的人注射,可能會引發病毒感染,所以流感與新冠疫苗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即使確診後注射疫苗,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很大問題產生。此外,過去AZ疫苗有傳出有少數的血栓問題,但莫德納等mRNA疫苗目前沒有血栓的資料,李致毅表示,特別是次世代的疫苗剛上市不久,相關的臨床數據可能都還不夠,到底次世代疫苗與血栓之間有沒有關聯,需要進一步釐清。次世代疫苗剛注射不久,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有兩起注射後死亡的病例,並表示是否有關聯仍待釐清。其中一例就是台南仁德區二行里的里長吳忠慶。吳忠慶年底參與里長選舉,由於該里只有他一人參選,地方上原本相當看好,而且他最近勤跑基層,不少人昨天還遇到他,今天就傳出死訊,讓地方上相當驚訝,據稱里長是在昨天下午4時打疫苗,今天凌晨就發生心肌梗塞驟逝。台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林曉玫表示,里長在緊急送醫時,有進行新冠肺炎的篩檢,結果是陽性,但陽性後注射疫苗是否有加劇病情,仍待釐清;而一般民眾如果確診是不建議打疫苗的,主要是確診後體內就有抗體,3個月內都不必打疫苗。該案將向衛福部通報疫苗不良事件,做進一步調查。
-
2022-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打次世代疫苗!學者示警:這類人預防住院效果已砍半
次世代疫苗9月24日開打,昨擴大開放18歲以上民眾作為追加劑,明起邊境檢疫將改0+7,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提醒,強化接種次世代疫苗是邊境解封最重要的配套之一,多數國人打第三劑初代疫苗都已超過6個月,估計預防住院效果僅剩5成,應儘速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接種前兩個月預防感染的效果最佳,可望防止10到12月發生社區或職場大群聚。陳秀熙表示,目前中重症比例在上升,這些人大多是兩周到一個月前感染的。整體中症發生率從百萬分之4.63增為4.71,是由65歲以上長者所貢獻;整體重症率則是從百萬分之2.55增加到2.73,50到64歲、65歲以上重症率都是增加。不過,若與7、8月相比,不論是輕症變中症、中症變重症的進展速度都在變緩,顯示疫苗和藥物確實發揮保護效果。仍需注意的是,疫苗保護的效果就是會隨時間消退。陳秀熙指出,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在10月3日刊出的89.3萬名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第3劑接種4到6個月後,預防住院的效果剩6成,6到8個月剩4成,8個月以上僅剩3成。根據上述研究,模擬台灣各個年齡層打初代疫苗的保護力,發現65到74歲或是75歲以上等較早打第三劑的族群,預防住院的效益幾乎都已經下降到50%。陳秀熙表示,今年5月是追加劑打最多的時期,現在保護力已消退,會造成中重症住院,因此18歲以上都應該要來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接種後2個月預防感染的效果最好,現在接種,可望預防10到12月出現大規模社區或職場群聚,是邊境解封的重要配套措施。如果已經自然感染過,是否不須再打次世代疫苗?陳秀熙說,自然感染後接種次世代疫苗,有助於預防長新冠,仍建議接種。陳秀熙團隊成員、急診醫師賴昭智另指出,去年就有研究證實,康復者接種疫苗,可以獲得超級強大的「混合免疫效果」,記憶B細胞和CD4+T細胞共同反應下,可產生25至100倍的抗體反應,加拿大今年的研究證實這能有效預防再感染。
-
2022-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網友熱議「三個字」!天選之人究竟是超級健康還是相反
全台新冠染疫人數破六百萬,還有許多「黑數」未通報,到現在都還沒確診被稱為「天選之人」,最近討論度非常高。先是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表示,天選之人並非超級健康,反而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但同樣到現在都沒有染疫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認為不需要把天選之人和身體虛弱的畫上等號。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答案竟是「不可說」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天選之人?元氣網粉團日前進行小型民調,「請問這裡有天選之人嗎?」 希望請還沒有確診的人分享防疫撇步。沒有想到,收到最多的答案竟是「不能說」。元氣網之友們分享:「就像不可以說都不會感冒ㄧ樣,說了就破功,說破了!」、「確實不說還好,一說馬上就中,莫非定律。」、「真的不能嘴秋,之前有人才講完不會中鏢,沒幾天就中了」。「就算還沒確診過也不能太張揚自詡為天選之人,我的同事自豪說自己是天選之人後,沒多久也中鏢了。」也有人分享小心不讓自己染疫的心得:「生活簡單、單純,少外食,少到處亂逛,戴口罩,注意清潔。」有人自嘲自己是邊緣人,「少亂跑,得健康」;有人說「自認趕不上流行,所以有空都宅在家。」更有人說:「是沒去驗出,不是沒確診」、「沒有二條線無法在江湖行走。」顯然覺得確診是常態,一點都不意外。天選之人超級健康 中醫師:比一般人身體更虛弱確診是常態,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指出,有位女患者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呼吸道症狀,但快篩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引用英國研究,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王大元表示,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他也援引最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延伸閱讀: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到現在都沒有確診?羅一鈞提出三種機轉在十月七日的疫情記者會,媒體提問:天選之人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是笑說,「周志浩署長和羅一鈞副署長都沒有得過,看起來身體不錯」,並進一步請羅一鈞作說明解釋。羅一鈞提出,有三種機轉,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機轉一:先前曾感染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產生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根據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抽血比較兩者後免疫系統變化。研究推論,曾感染過冠狀病毒者,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機轉二:遺傳基因多樣化 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機轉三:區域中多種病毒,產生交叉保護力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羅一鈞表示,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未感染者身體虛弱 ? 研究未下如此結論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9成是白人、研究期間也不是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而此研究也未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延伸閱讀: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天選之人?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羅一鈞提出的三個機轉中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可能全人口中僅3%。黃立民指出,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不曾感染。所謂天選之人,很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不管是不是天選之人 加強免疫力最重要是不是天選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強免疫力。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免疫系統不佳,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應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避免壓力、憂鬱等,這些會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建議攝取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延伸閱讀: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
2022-10-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維生素B群能提神?為何有些睡前才要吃?營養師高敏敏用1張圖解惑
很多人有早上吃維生素B群的習慣,所謂的B群就是維生素B1、B2、B3…..等,B群家族的維生素,每家廠商販售的B群成分會有些許不ㄧ樣。你吃的是哪種B群?為什麼有些B群會提神、有些卻可以睡前吃?一樣是維生素B群,功效卻大不同?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在臉書粉絲團位大家解惑,教你正確攝取B群的方法。 維生素B1又稱「精神性維生素」,能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還能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推薦食物有: 糙米、麥片、豆製品、瘦肉+洋蔥、蒜頭、韭菜等 維生素B2又稱「能量代謝維生素」,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如果長期缺乏,就容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憂鬱等症狀。推薦食物有: 鯖魚、沙丁魚等維生素B3又稱「菸鹼酸」,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缺乏時就有可能引發憂鬱、焦慮、躁鬱、知覺失調症等問題。推薦食物有:動物肝臟、雞肉、酵母、胚芽等� 維生素B5又稱「泛醇」,協助蛋白質的能量生成與利用,並幫助合成抗體、膽固醇,與製造賀爾蒙、舒緩壓力,以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形成。推薦食物有:綠色蔬菜、玉米 、豌豆、小麥、酵母、蘑菇� 維生素B6又稱「吡哆素」,維生素B6和人體內多種神經傳遞物質有關,在所有的維生素中與憂鬱成因和治療的關係最大,因為它會去影響控制憂鬱與焦慮的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同時維生素B6又是維持皮膚美麗的必需維生素,可以幫助健身及改善過敏亦能緩和孕吐或經前不適。推薦食物有:蒜頭、鮭魚、秋刀魚、糙米、納豆等維生素B7又稱「生物素」,能對抗老化、預防白髮與掉髮問題,也可以協助醣類、蛋白質 、脂肪產製能量,對生長有重大影響。推薦食物有:堅果、黑芝麻、糙米、小麥胚芽等� 維生素B9又稱「葉酸」,是懷孕必吃的營養,協助新細胞製造,維持胎兒神經管健康。推薦食物有:花椰菜、紅蘿蔔、柑橘類、香蕉等維生素B12又稱「造血鈷胺素」,有造血功能,協助紅血球發育成熟、修復受損神經,如果缺乏會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惡性貧血。推薦食物有:肉類、牡蠣、蛤蜊、蛋黃高敏敏表示,維生素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更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養分,而在人體內大多無法自行製造或合成,必須依靠食物來取得,所以記得飲食要均衡,並搭配運動和早睡早起,才會擁有健康的體質。資料來源:高敏敏營養師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史上最完整維生素B群飲食指南,程涵宇營養師建議「5族群」B群要吃夠,1張圖看懂吃什麼食物能補B群 。每天都在吃B群,但你吃對了嗎?營養師傳授4吃法,才不會有吃等於沒吃
-
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上可打第四劑! 次世代疫苗10/11起開打,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10/11起 次世代疫苗擴大18歲以上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才表示,次世代疫苗下一階段的開放對象和時間還要觀察一周的打氣,再由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決定。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至18歲以上民眾都可作為追加劑接種,並於10月11日起開打。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國內目前屬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數據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較高,加上國內防疫政策及邊境管制逐步開放,ACIP委員一致同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疫苗。因此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接種間隔為前一劑疫苗應間隔至少12周、84天。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目前已開放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接種間隔尚未接種者,也請儘速接種,以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分別於9月24日和10月3日開放接種。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7%、第二劑87.8%、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為73.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為11.3%,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9.4%。另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率40.0%、第二劑12.9%。指揮中心提醒,接種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流感疫苗10/1開打 可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記者鄒尚謙、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但建議接種在不同部位。李秉穎表示,因為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但目前世界流感病毒株沒有很大的突變,應該只是一般的季節流行,不過還是可能出現重症、死亡個案,必須注意。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六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則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於11月1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雖然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低點,但近期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人次有上升趨勢,建議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疫苗謠言大破解網路謠言勿聽信,特別是近期長者LINE群組有些傳聞,許多都從國外翻譯成中文後流傳,民眾很難回頭找外文來源去評論,指揮中心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查核。近期長輩群組流傳2則謠言,其中1則是美國媒體電視節目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等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闢謠,他說,該說法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意見,且目前實證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針對第一則,羅一鈞說,有人傳說美國ABC電視台承認,打第4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看起來很可怕,好像免疫不會運作,導致長者不願意打這第4劑疫苗,事實上是,ABC節目邀請新聞工作者,談話性節目評論對於打第4劑的看法,他個人意見認為,打越多抗體越高的說法不認同,但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純屬個人意見,也不是電視台意見,不應加諸於ABC主流媒體承認這樣的說法。現有實證都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以免導致長者接種次世代的打氣受到影響,不要轉傳也不要相信。另外一則是,「指揮中心不再公布死亡分析是因為第3劑死亡最高」,此則傳聞也與上一則混再一起。羅一鈞表示,每一天他都有報告死亡個案列表,都有說明詳列年齡、性別、接種劑次、慢性病,都有公布在手板,也有做成附件提供給所有媒體,因此指揮中心沒有不再公布死亡分析。再次統計今年到10月4日,有10378例死亡個案,當中沒打疫苗佔44%,因此雖然全人口沒打疫苗者僅7%,但死亡個案高達44%沒打疫苗,顯示沒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死亡因素。羅一鈞表示,沒有完整接種三劑的比例占66%,約三分之二,一向都有利用各種場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絕對沒有不鼓勵多打針,「我自己的爸媽都打到次世代了,希望所有長者都符合資格的趕快打,接種降低重症死亡風險」。
-
2022-10-05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 治療前建議完成心臟評估
癌症治療於過去30年間大幅進步,也大幅提升癌症存活率,但許多癌症治療,會造成「心臟毒性」也就是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癌症患者常常在癌症被穩定控制後,得面對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出現心臟損傷的問題,導致降低生活品質,且會因為心臟相關的疾病,增加死亡風險,建議癌症治療期間也得監測心臟狀況,適時介入給予心臟保護藥物。郭志東表示,化療藥物是最常見可能對導致心臟毒性的藥物,不過不是每一種藥物都可能導致心臟毒性,常見的治療藥物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部分標靶治療、單株抗體、預防癌症復發藥物等;這類藥物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郭志東表示,心臟併發症當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如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疾病等。郭志東表示,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若醫師監測發現,醫師可適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等。如果癌友在癌症治療前,已有心臟病史或具有心臟病風險因子,也會讓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的機率增加。而具有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家族史等。部分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所以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會有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特別患者具潛在心臟疾病危險因子時。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時,患者也可能有心臟受損風險,因為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郭志東表示,具有心臟疾病風險的癌友,在接受治療前,應接受完整身體和心臟評估。像是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心臟功能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和心臟形變分析。心臟形變分析是一種新的心肌功能測量方法,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它能更準確地評估由於潛在的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