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9
筆 文章
-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有成基本功 張上淳指國人高警覺做對三件事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東森電視台的財經節目「老謝看世界」,本周末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台耀執行長楊志平對談,謝金河在臉書轉述,張上淳說,台灣民眾警覺性高,大家很早就戴上口罩,而且勤洗手、噴酒精,這是台灣防疫有成的基本功。謝金河說,張上淳在節目上透露,這次台灣確診病例少,相對國人沒有抗體,未來疫苗的研發對台灣非常重要。蔡英文總統上周親訪旭富,也是對旭富生產奎寧原料藥的加持。這次台灣國衞院,中央研究院,及業者台耀,高端疫苗都大力投入疫苗的研發。謝金河說,張上淳從2003年以來,就參與抗SARS團隊作戰迄今,台灣的防疫團隊在SARS打下很好的基礎,這也是台灣這次防疫大作戰得到全世界好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每天從記者會的疫情報告,在不知不覺中也吸收到很多防疫的新常識。這周台灣有三天沒有出現確診病例,大家都很開心。謝金河說,昨晚主力研發Remdesivir的Gilead Science股價盤後大漲逾10%,似乎給瑞德西韋的研發打出一劑強心針。
-
2020-04-18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飲食3重點 提升免疫力
防疫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外,提升自身免疫力也備受重視。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李沛融表示,「防疫飲食」有3個重點,攝取足夠蛋白質、豐富蔬果及少精緻糖類,加上充足睡眠、規律運動,都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李沛融表示,建構免疫系統的基本原料就是蛋白質,不論肺部的免疫防禦、全身免疫細胞都是蛋白質建構,蛋白質來源就是豆、魚、蛋、肉類,建議可攝取黃豆製品的豆腐、豆漿、豆乾,或是魚類、雞蛋及低脂肉品。李沛融說,蔬果方面可每日攝取5蔬果,種類需多元,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每天各顏色都要吃到,深綠的花椰菜、藍紫色的茄子、白色洋蔥及菇類、黃色胡蘿蔔、南瓜、紅色的紅番茄等。因精緻糖類會促進身體發炎、削弱白血球功能,無助於免疫力,應減少或避免攝取這類食物。除飲食外,生活習慣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李沛融說,研究顯示,若一天只睡4小時,體內的流感抗體就會減少一半,因此每天最好睡足7小時。李沛融表示,一般人也應該養成要規律運動,若無法每天持續運動30分鐘,可分開運動時間,一有空閒就運動10分鐘,每日3次,累積30分鐘,同樣有效果;並調適壓力,生活壓力會促進身體醣皮質素濃度上升,讓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李沛融提醒,防範疫情,大家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多樣化飲食及保持樂觀情緒,並配合政府相關防疫政策,照顧自己及家人健康,全方位做好防疫。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飲食」怎麼吃? 掌握三重點增強免疫力
疫情延燒,全民防疫,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提升自身保護力也很重要。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李沛融表示,攝取營養就是增加抵抗力、使身體機能達最佳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基本原則就是均衡營養,要注意或加強某些營養素,才能具備完整免疫力。李沛融表示,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飲食多樣化,才能真正落實「防疫飲食」。「防疫飲食」有三個重點,攝取足夠蛋白質、豐富蔬果、及少精緻糖類。李沛融說,建構免疫系統的基本原料就是蛋白質,不論肺部的免疫防禦、全身免疫細胞都是蛋白質建構的。蛋白質來源就是「豆魚蛋肉類」食物,黃豆製品的豆腐、豆漿、豆乾,魚類可首選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雞蛋及低脂肉品。李沛融提到,「豐富」蔬果可每日攝取5蔬果原則,除了要吃到、種類也需多元,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每天各顏色都要吃到。因精緻糖類會促進身體發炎、削弱白血球的功能,無助於免疫力,所以民眾應減少或避免攝取這類食物。李沛融指出,除了飲食以外,生活習慣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研究顯示,若一天只睡4小時,體內的流感抗體就會減少一半。所以每天需睡足7小時的睡眠;另要規律運動,民眾若無法每天持續運動30分鐘,可分開運動時間,如一有空閒時間就運動10分鐘,每日3次,累積30分鐘,一樣對維持身體的保護力具有效果;並壓力調適,生活壓力會促進身體醣皮質素濃度上升,讓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李沛融呼籲,疫情延燒全球之際,民眾更需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多樣化飲食及保持樂觀的情緒,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照顧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的防疫。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啟經濟關鍵…新冠康復者,真的免疫了?
川普總統希望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之際,迅速重啟經濟;不過背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染病者康復之後,是否真的免疫。全美各地推出血液檢測,確定血清中是否具有抗體,政府官員樂觀認為這是重啟經濟的關鍵。目前仍無法確定從新冠肺炎康復的病患,是否在心理和生理上能恢復正常生活。政府高層也針對病患該被認定為「免疫」,還是體內已無病毒,或擁有更強的免疫力尚未定案;病患是否免疫或抗體能維持多久,現在都還是未知數。目前有來自中國和南韓的報告指出,部分患者康復後,接受檢測仍呈陽性,同時體內有數量不等的抗體,但也有病患不具抗體;還有中國報告發現,年輕人抗體量較低;有30%受試者抗體量偏低,甚至有人完全沒抗體。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當檢測能量足夠,民眾可攜帶某種認證,證明自己免疫,「我們希望知道誰是高危險群。」但由那個單位核發免疫認證,有認證的民眾能做什麼,目前也是未知數。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也擔心抗體檢測未受到嚴格審核,就急著上路,「這些檢測沒通過FDA認證,準確度可能不如預期。」依照過往相似病例,免疫系統在染病後已具備消滅病毒的能力;SARS病患平均免疫兩年,抗體隨著時間減少;擁有抗體可能不完全免疫,屆時可能需要訂定抗體量的門檻認定免疫標準。「科學」期刊也有報告指出,其他兩種冠狀病毒,讓病患有45周的免疫期。若新冠病毒也有類似周期,可能像季節性流感,或每隔幾年再次爆發。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治癒者有抗體? 專家:武漢是最安全城市
關於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能否免疫,世衛專家至今持保留態度。不過,中國感染科專家李太生卻表示,確診獲治癒的易感人群都已產生抗體,就SARS經驗,抗體保護作用約6個月到2年。與此同時,對於疫情重災區湖北武漢在「解封」後仍受到關注,李太生稱「相對來講,現在的武漢應該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中央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13日表示,尚不清楚患者痊癒後是否將有免疫力,不會二度感染。北京協和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著名感染科專家李太生14日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說,新冠肺炎獲治癒的易感染族群都已產生抗體,從SARS的研究看,SARS抗體對個體的保護作用在6個月到2年。他並強調,「相對來講,現在的武漢應該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李太生還提到,所謂「復陽」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當時就是陽性,只是出於種種原因沒有檢測出來」。至於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有傳染性,他則認為,目前為止,無症狀感染者是早期核酸檢測陽性,這種情況的傳染性應該非常低,「我們應該保持警惕,但也沒必要談虎色變」。上觀新聞報導,對於外界關注武漢現在到底有多少無症狀感染者?對此,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亞波,在節目上回應,指出武漢解封一周以來,一共做了22.6萬次核酸檢測,其中檢出的無症狀感染者是130人,比例大概是萬分之五點七。另外,武漢一些復工復產的企業自發組織了員工去做核酸檢測,次數達到14.3萬人次,一共發現113例無症狀感染者,這個比例不到萬分之八。他還呼籲,五一時進武漢應該沒有任何障礙,大家可選擇自駕、坐飛機、乘高鐵等方式來武漢。另據新民晚報報導,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一個是頻講座上被問到「群體免疫」策略是否可行時指出,美國如果達到群體免疫,三億人口應該至少達到50%的感染人群,也就是需要1.5億的感染,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如按照目前的重症率,至少會有1500萬的重症率,重症中的重症會有750萬人,按照紐約危重症的搶救成功率來算,大概會有600萬人死亡。因此,建立群體免疫是不現實的。他並稱,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例傳染病的控制是靠群體免疫。
-
2020-04-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早治療會變形
50歲的陳媽媽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自己無法穿衣,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到免疫風濕科就醫,才被診斷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很多病人會忍痛很久才就診,但這時關節大多已經變形,有些已經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據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女性,男女罹患比例約為1比3,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陳俊銘表示,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使用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還要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以減少發炎狀態。除了採用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患者可以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
2020-04-16 科別.新陳代謝
沒吃什麼也胖? 減重專家破除減肥3大常見迷思
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減重目標。曾漢棋醫師累積30多年臨床減重經驗,已經協助許多肥胖者成功減重,在平常門診中發現有些減重民眾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結果花錢又傷身。以下為常見的減重迷思及正確減重方法,提供民眾參考。減重迷思一:追求快速減肥效果坊間許多減肥產品業者宣稱,自家產品能讓使用者一天瘦一公斤,或是一個月瘦20至30公斤,還會找來一些人作見證,並附上減肥前後的對比照片,使減重者心動下訂,但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曾漢棋醫師說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一公斤之體脂肪相當於7,700大卡熱量,因此想要減掉一公斤的體脂肪,就需要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達7,700大卡。 舉例來說: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如果他日常工作都是靜態活動,一天大約消耗3,000大卡熱量,若兩天半的時間不吃不喝,能減少熱量攝取7,500大卡,也就是減少一公斤的體脂肪,而人體每減少一公斤體脂肪大約會流失0.3~0.5公斤的水分,因此,加總起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減掉體重15公斤,相當於15%體重,這已經是減重的極限。但是這種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的減重模式,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減肥者每天減少熱量攝取約700大卡加上增加運動消耗300大卡,一個月可減少體重4-6公斤。減重迷思二:單靠運動減肥,不用飲食控制美國德州某知名運動中心,曾經做過運動減肥的大規模人體實驗,每位受試者不需要做飲食控制,單靠運動減重,結果平均每個人一個月只瘦0.3-0.5公斤。減肥的關鍵70%靠飲食30%靠運動,單靠運動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想要減肥成功,最好是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 曾漢棋醫師建議,減重者的飲食控制可以採用「倒金字塔飲食」,此類飲食法中將油脂類及澱粉類攝取減少,而蔬菜類要吃最多,至於蛋白質類攝取要比平常人多一些,另外減重期間也要補足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水分一天要超過2,000 c.c.以上,以提升人體新陳代謝率。 減重迷思三:低醣飲食減肥法比較快?「生酮飲食」減肥法是近期國內風行的減肥方法,在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同時,脂肪類攝取增加,然而低醣飲食對於減重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方式。脂肪一公克含有9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一公克4大卡,且脂肪類食物的飽足感不如碳水化合物,導致要吃得更多才會有飽足感,熱量很容易超標。 曾漢棋醫師說,若從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來看,人體細胞會優先利用葡萄醣做能量來源而非脂肪,因此脂肪攝取後容易囤積在體內。另外,碳水化合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人體的結構蛋白質,如肌肉內臟及抗體等不會流失,因此,一天至少攝取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人體經由碳水化合物形成脂肪的效率很低,一天最多才形成20公克的脂肪,等於50天才會胖一公斤,對於造成肥胖原因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癒後想生育 專家建議:等3個月後
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感染後是否會影響生殖系統?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喬杰院士指出,目前沒有發現母嬰垂直傳播的病例,但仍建議新冠癒後患者至少三個月後再考慮生育。央視新聞報導,喬杰院士應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邀請,解答網友們關心的問題。喬杰指出,從目前國內和國際的報導上來看,嬰兒的咽拭子檢測結果都呈陰性,暫時沒有發現母嬰垂直傳播的病例。有少部分樣本量報告表明,新生兒可能通過胎盤獲得了IgG抗體,一出生就有了免疫力。目前為止,因為重復性病例比較少,不能證明新冠病毒母嬰垂直傳播。喬杰認為,退一萬步說,因為有從媽媽來的抗體,出生以後的新生兒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有一些新生兒感染的報告,是因為家人或者照顧新生兒的成人感染了,跟新生兒有了密切接觸,真正沒有密切接觸而感染的病例數非常少。總體上,專家們現在認為能證明母嬰垂直傳播的證據不充足。報導指出,追蹤感染新冠肺炎後,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目前證據還不確鑿。喬杰院士建議感染新冠肺炎後治癒的患者,最好還是三個月到半年之後再進行生育。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場古早病毒的演說 讓生醫所提高警覺研發快篩
面對未知的新興病毒世界各國如臨大敵,工研院團隊在快速檢測系統長期努力,包括傳染性疾病、癌症、核酸與蛋白質檢測等,但檢測老手面對未知的新興病毒也戰戰兢兢。敲響這場戰役來自於一場演講,去年12月國際顧問到工研院演講,提醒環境中有不少存在於雨林或冰原等古早病毒,恐因氣候變遷再出現。生醫所提高警覺,隨即盤點檢測能量與藥物疫苗等資源,並持續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未料,春節過後疫情加劇,團隊即刻投入研發,針對病毒資料庫設計出自動化搜尋程式,比對病毒變異的趨勢,啟動核酸分子快速檢測的系統,採用分子快篩的特別之處,就是直接針對病毒本體做檢測,在很早期感染情況下,只要體內有病毒,就可得知有否受到病毒感染。在風暴中心的研究人員每天齊聚在實驗室中,夜以繼日面對不同等級的病原體,投入約40名人力為防疫盡心力。生醫所所長林啟萬透露,大家在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下,「用最短時間蒐集國際資訊,提高對病毒風險的認知,用平常心的態度面對,才能避免出錯」。加上受到疫情延燒的影響,國際冷凍物流、國際快遞公司將台灣也列入禁送區域,團隊採購的特殊材料等無法送達,研究進度一度拉警報,經過多次溝通才拿掉禁令,讓團隊鬆一口氣。目前新冠病毒檢測方式包括病毒核酸分子檢測、病毒核衣殼/棘狀蛋白質檢測及免疫抗體檢測,3種方式各有優勢,可分別針對潛伏期、感染期與恢復期進行檢測,其中工研院疫開罐的檢測方式,即針對潛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檢測,可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林啟萬指出,疫開罐具備四「高」特色,包括「高精準」精準度可達9成以上,能在潛伏期就揪出病毒;「高靈敏」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的0至7天內即可揪出病毒;「高輕巧」重量僅600公克,相對於傳統常見檢測裝置的34.2公斤,重量就相差57倍,方便前線醫護人員隨時帶著走檢測;「高效率」檢驗時間僅需1小時,是現行檢測時間的1/4,可降低醫護人員人力物力負擔。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謝博軒也表示,預醫所是國軍在生物防護上的專責研究機構,面臨新冠病毒的肆虐,預醫所針對病毒抗原的快篩檢測已有初步研發成果,希望透過與工研院的合作,開發核酸快篩檢測相關系統並進行驗證,期盼儘早量產、造福國人。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稱不知新冠肺炎痊癒後是否有免疫力 張上淳:病毒不尋常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13日表示,目前不清楚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是否將有免疫力,不會二度感染。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過去確實出現身體有抗體,但還驗得出病毒的狀況,對許多感染疾病來說,新冠肺炎病毒比較不尋常。張上淳表示,已經產生抗體是否以後不再二次感染,這裡面要探究的事情蠻多,科學上希望驗證中和抗體、是否能中和病毒,如此才能避免再次感染,而要證明這點需要實驗室技術來證明,正與世界各國研究中,目前沒看過類似的發表報告。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封城斷航停工何時解除?陳秀熙:發展抗體快篩是關鍵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辦第十次疫情說明會,會中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台灣圍堵感染有成,但全球確診個案已經快要突破兩百萬,而且致死率隨人數增加而上升,康復人數卻無法突破二成五。這是一個壞消息,代表全球經濟必然遭受衝擊和損失。運用抗體快篩技術,找出最安全的、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的人口,是每個國家的減災計畫決定何時劃下句點的關鍵。陳秀熙表示,根據四月十二日全球疫情最新統計,新冠肺炎致死率是6.2%。一般來說,傳染病發展這樣一段時間,康復率應該要至少達到40%,但新冠肺炎的康復率現在卻還不到25%,只有23%。同時間南美洲、非洲等醫療體系比較脆弱的國家,疫情還正在興起,令人擔心。如果疫苗和藥物發展不及,可預期這些國家將有大量人口死於新冠。陳秀熙說,正因為這是一個世界流行,每個國家為了控制疫情,都做了各種大動作大規模的管制。然而,每個人都在問,現在這些什麼時候可以解除?何時可以返回工作、上學、正常營業?航空業觀光業集會活動可以復甦?可以解除社交距離措施和口罩?陳秀熙建議,針對還沒有大規模感染的國家,如台灣,快篩找抗原(病毒)是很重要。因為偵測感染是控制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治療的基礎。對於已經有發生感染的國家或地區,快篩找「抗體」,知道哪些人已經對這個疾病具備免疫力,找出最安全的一群人,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是讓社會回到正軌的關鍵。陳秀熙舉例說,德國的大規模社區篩檢模式,是目前全世界最具前瞻性的篩檢方式,不只找抗原,也找抗體,同時阻止流行爆發,也為將來社會的恢復做好準備。陳秀熙預估,抗體的快篩,是全世界現在就在思考,也是台灣最快五六月以後就無法迴避的議題。
-
2020-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自2020年1月以來,我參與了紐約中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Chinese-American IPA, CAIPA中協)對抗武漢冠狀病毒的工作小組,用中協基金會捐款購買N95口罩等醫療用品,捐給六家武漢地區的醫院,幫助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自從Covid-19大流行,2020年3月1日 證實紐約市首例社區感染後,我們知道應該集中精力在紐約市,武漢地區的疫情災難馬上就會在紐約市重演。但是雖然小心,以為已經學好武漢的痛苦經驗,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麼快、那麼容易就得到感染。大約在3月16日星期一,沒有發燒,咳嗽,痰或胸口不適,但我感覺不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頭皮疼痛,還能夠工作。心想不妙,但因為不是呼吸道的問題,沒有發燒,沒辦法,沒機會測試是否感染冠狀病毒。只好自己觀察。心想如果感染冠狀病毒,我會是如何得到的呢?我每個工作日都使用MTA地鐵往返來回兩間診所,晚上也乘地鐵回家。我會從乘坐地鐵得到它嗎?但是自2020年3月1日以後,市政府勸大家在家辦公,人人之間保持六呎距離,地鐵上已經不再擁擠。而且到辦公室後,我也不忘用清潔液洗手。但是我在3月13日星期五在診所檢查一位三天前突發嗅覺喪失的患者。電話預診時,前台小姐已經問知她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問診時,她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最近她和家人沒有外出旅行,只是她和先生六天前(3月7日),得到流感,幾天就好,已經沒有呼吸道症狀。不過四天後(3月11日),她在做飯時突然注意到自己聞不到任何氣味。事後回想, 她認為自己在3月8日時,味覺就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消失。那天門診第一次會面,她唯一的症狀只是嗅覺喪失,加上幾個小時前的胸部光片有陰影,沒有呼吸道症狀,根據CDC的指示,不必要戴口罩,我只是洗手、戴手套。以為不需要而戴口罩,會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會診後,家庭醫生和我都認為病人的嗅覺喪失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引起。當天晚上,送她到急診室,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可能檢測冠狀病毒。急診室的檢測,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的測試都是陰性。胸部CT異常,但是放射科醫生不認為是冠狀病毒。最後送COVID-19測試後,她就出院在家中自我隔離。大約四天後( 3月16日星期一),我開始有些不舒服。但是我們診所工作人員都沒人有感到不適。這位病人不是中協管理的華裔患者,並且只是當天門診唯一的四位患者(十位註冊病人有六位都未出現)。因此,門診候病室沒有幾位病人等候。如果她是病源,其他患者也不會像我那樣和她有近距離的接觸。從那天開始,我再沒有檢查其他紐約中協的患者。那個星期,我還能穿上防護裝備,檢查紐約大學門診的一些病人,並且能夠幫助中協將包裹運送到醫院。由於無法得到嗅覺喪失患者在急診室中的Covid-19檢測結果,因此,我與也在我診所工作的神經科醫師兒子決定在3月24日星期二取得冠狀病毒檢測中心的認可,進行我鼻腔後的檢測。幾個小時後,知道我已經得到冠狀病毒感染。3月26日星期三才得到病人的陽性報告,這是在急診室取得樣品送查後的十三天。因此,我感染冠狀病毒時間線 如下:3月13日接觸SARS-CoV-2的病患, 3月16日(四天後)感覺不適;3月24日,十一天等待後,得到許可,測試陽性,自我隔離一個星期,四月一日感覺好多了。我很幸運,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不必住院、插管。在測試陽性之後,我一直都待在家裡。只希望那段隔離前的工作,我沒有把冠狀病毒傳給紐約大學和中協的同事、會員。我認為自己下一個星期的測試會是陰性,並且身體會產生SARS-CoV-2冠狀病毒抗體,可以捐獻血清給嚴重的病患,同時我也可以恢復工作。居家隔離最大的壓力是擔心會不會傳給家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冠狀病毒測試會變陰性。自我隔離、洗手是否萬無一失?但是因為不能再檢測冠狀病毒、不能測試冠狀病毒抗體,重回診所是否有可能會感染醫護人員、病患呢?希望能夠趕快回去照顧病患,但又不確定是否成為病源,反而害了要幫助的人,這是最大的心結。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我或醫生們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並非盲目的和冠狀病毒抗爭。看到中協上下的忘我表現,尤其工作小組事前對武漢的援助。「禍到眼前」,我們盡量的互助合作,保護社區、病患,保護醫護人員,保護自己。這些正向的思維,知道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當然,我並非像其他在急診室、病房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甚至可能死亡,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曾梓展:入境返台應集中檢疫
國內居家檢疫與隔離總數逾十萬人,社會成本高,台中市衛生局長、耳鼻喉科醫師曾梓展認為,目前政府做法是不分國籍,入境者都必須居家檢疫十四天,但對湖北返台的國人卻以「類包機」模式集中檢疫。他建議應一律集中檢疫,合理、實際且有效,民眾也放心。居家檢疫 民眾很不放心曾梓展說,從武漢返台國人,因為有高風險,社會大眾不放心,所以採集中檢疫。但現在歐美疫情,也是高風險,僅到居家檢疫,民眾也很不放心。除各縣市居家檢疫人數暴增,需動員里長、里幹事、警方、衛生局人員設電子圍籬防堵趴趴走,甚至到處抓人,耗費大量人力,民眾更擔憂居家檢疫者傳染給同住的家人、甚至社區。曾梓展指出,依移民署統計,目前入境人數每天不到兩千人,他建議防疫統一標準,讓返台者全數集中檢疫。這種做法社會成本較低、民眾也能放心、接受,且較合理,是實際的防疫作為。裁罰、就醫 耗很多人力曾梓展認為,居家檢疫最讓社會大眾不放心的是管控不易,尤其是居家檢疫者若與家人同住,同住者若未落實適當防護措施,例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共用生活區域、保持距離,或垃圾沒有全數打包,檢疫期間隨家戶垃圾亂丟,都令人擔憂會成為破口。目前已有無症狀居家檢疫者導致同住者感染成為確診個案、同住者的職場、社區接觸者需檢疫、自主健康管理,人人自危。曾梓展指出,其次是居家檢疫者趴趴走,耗費大量社會成本。民政局動員里幹事每天打電話,一旦電話未接、電子圍籬出現異狀或有人檢舉,里長、警方、衛生所人員查證、確認到成案裁罰,都要耗費大量人力。台中市至上周,經採證已有七十四案趴趴走,其中裁罰四十八案,耗費多少人力、公文往返,還有已裁罰者不服訴願,或未繳罰金送交行政執行處等;就醫也耗費很多人力,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疾病,以專責救護車接送到專責醫院治療,已出動卅趟次,其餘就醫則安排醫院透過視訊問診方式等。新冠肺炎 有流感化趨勢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到底疫情會持續到何時?曾梓展說,很 多民眾在疫情爆發之初,都把新冠病毒想成同為冠狀病毒的「表兄弟」SARS,以為「天氣熱就消失無影無蹤」,其實不然。新型冠狀肺炎低致死率、高傳染率,有輕症,甚至無症狀,傳播速度也快,在演化過程中算是比較成功的。曾梓展認為,新冠肺炎有流感化趨勢,我們除了相信科學,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做好個人防護,從染疫個案分析,抵抗力弱易成為重症,建議作息正常、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等,再來就是期待疫苗研發,加上新藥研發,讓被感染者不致惡化為重症,等自身抗體出現,逐漸痊癒,新冠肺炎就沒那麼可怕了。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底有多少無症狀藏社區 陳時中:疫情穩定擬社區抽樣
我國無症狀確診者約占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各界都提到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會占有一定的比例,他認為公衛專家會有一定的推斷,未來當疫情趨穩時,我國不排除對社區抽樣,並對行業別做一了解,不過這是最後階段才會採取該行為。被問及此舉是否為社區普篩,陳時中表示,是針對特定對象、特定風險、特定行業做一抽樣,此舉在公衛上有一定意義,看怎麼樣是效率最高的,好讓我們看清楚社區情況,供我們政策參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項抽樣主要是研究型,檢測社區內的民眾是否具有抗體,他提及2009年我國流感大流行後一年,也做過類似的抽樣研究。他說,當年會從全國的數據中,包含健保資料,以及特殊職業別等,針對一般人口去做抽樣,抽驗一千位民眾的血液,發現體內有抗體的人比例相當高,也代表無症狀感染比例高於篩檢量。莊人祥表示,流感的這項抽樣非常合理,他也相信目前台灣的無症狀感染者一定會大於篩檢,不過若是這些民眾都具有高度傳染力,台灣早已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他也呼籲民眾外出要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疫區15%有抗體降8成死亡率 專家:歐洲「群體免疫」加快
歐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但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國最先爆發疫情的城市已達15%居民擁有病毒抗體,推測當地可能接近達到「群體免疫」,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將較預測低8成,該市可望逐步放寬封鎖。研究結果也反映歐洲其他地方達到群體免疫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快。德國中部的岡格爾特是當地首個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城市。波恩大學的研究測試400個家庭共約1000人,初步結果顯示約2%測試者證實感染病毒、14%人體內有抗體,部分人沒有出現症狀。若將兩項數據合併計算,則有15%測試者對病毒免疫,比早前外界估計的數字高3倍。參與研究的波恩大學醫學院教授哈特曼指出,15%人免疫與「群體免疫」所需的60%實際距離不遠,當社區有6至7成人取得抗體,病毒便自然消失。即使現時僅15%人免疫,也足以減慢病毒傳播,按此推算德國最終死亡率可望減至0.37%,遠低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推測的1.98%。不過德國總理梅克爾重申,民眾對防疫絕不應鬆懈,雖然新增病例有減慢趨勢,預料最快仍要在復活節後一段時間才能放寬防疫措施。德國確診病例10日超過12萬例,逾2600人死亡,死亡率明顯低於確診人數同樣超過10萬人的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藥廠競速研發!候選疫苗 搶做人體實驗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愈來愈多科學家投入研發疫苗,許多家製藥公司更表示他們以前所未有研發速度來製造疫苗,目前已陸續有候選疫苗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總公司位於馬里蘭州的製藥公司Novavax於8日表示,5月將在澳洲進行疫苗的人體試驗;另一家開發幹細胞再生技術的製藥公司Mesoblast也宣布,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協助下,已有240名病患接受他們的疫苗做為臨床試驗。生技業者Moderna開發的疫苗已在3月15日展開臨床試驗,而聯邦衛生福利部日前也投資5億元,贊助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研發疫苗,預計9月會進入臨床試驗。此外,國內有研究學者近日開發一款新型疫苗,使用非傳統皮下或肌肉注射,而是較淺層的「皮內注射」(skin-deep shot);該疫苗為生技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的候選疫苗,現在正進入安全試驗的階段。這些初步的研究都是為了能確保疫苗在第一階段就能通過人體安全試驗,日後才能進行更多長期性試驗;但倘若這次的試驗結果良好,到疫苗通過所有試驗後問世還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目前大多數的疫苗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來攻擊病毒的棘蛋白為主,但這也增加試驗上的難度;Inovio的研究員將病毒的遺傳密碼包裹在合成的DNA中做為疫苗,注射到體內後細胞會像小型工廠般開始製造對人體無害的蛋白細胞,藉此讓免疫系統產生抗體。Inovio的皮內注射疫苗也分兩劑,由40名健康的志願者在堪薩斯城及賓州大學研究實驗室進行接種;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8日在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廣播節目上更表示:「我們有很多候選疫苗,這絕對是個好消息!」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滴血驗抗體? 居家檢測組 準確度不靠譜
號稱可以讓民眾在家自己動手完成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組,原本被看好是對抗疫情的新興利器,只要從手指採集一滴血液,就能測知是否曾經感染病毒,體內是否已有抗體;但獲英國政府委託而進行試用實測的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檢測結果準確度有問題,並不可靠。這項新穎的檢測器研發完成後,讓不少科技業者、醫療廠商甚至各國政府對於這套居家檢測組抱持期望;但牛津大學公布的實測結果卻澆了一盆冷水。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醫學教授貝爾(John Bell)本周稍早在牛津大學網站發表研究報告寫道,到目前為止研究團隊測試過的所有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完全沒有任何一份準確度達到使用標準。貝爾率領的研究團隊受到英國政府委託,對病毒抗體檢測組展開試用實測。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英國政府先前已經對廠商下了訂單,訂購數百萬份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如今將要求退費。貝爾在研究結論中表示:「很遺憾的,我們到目前為止檢視過的所有檢測組,效果都不好。」他指出:「我們發現許多錯誤的陰性檢測結果,我們也看到許多錯誤的陽性反應。」貝爾表示,到目前為止,全球各國都還沒有找到符合標準的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他表示,或許接下來會有合格的檢測組出現,但時間方面估計還要等上至少一個月。白宮疫情因應小組重要成員、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8日對「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表示:「所有的檢測組都必須通過驗證才行,否則就等於踏上一條可能嚴重誤導的道路。」西班牙政府上周也表示,向一家歐洲廠商訂購、在中國製造的病毒抗體檢測組,由於準確度發生問題,已經退貨。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告別人生舞臺/器官配對要成功 靠2絕對因素+9相對因素
2020年2月7日,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狹窄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心臟功能恢復不良,置放葉克膜及右冠狀動脈支架,但因心臟功能遲未恢復,於2月13日裝置心室輔助器,並符合台灣心臟移植等候機會。但2月下旬及3月初,先後發生腦梗塞與腦出血,造成腦壓上升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術後仍因持續性腦壓過高,家屬同意尊嚴善終,於3月22日晚上22時22分撤除維生系統,曾經翩然起舞國標舞女王從此告別人生舞臺,享年44歲。 劉真等候心臟移植期間,曾有報導影射藉由名人外力關説介入影響大愛捐贈器官移植排序,導致社會民眾對於器官等候配對的方式有所疑慮。但我國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已建置運作15年,在台灣等心臟移植的病人皆需符合相關等候條件,並依照疾病嚴重度排序等候。而台灣腦死或心死的大愛捐贈者需登錄器官捐贈登錄系統,藉由電腦系統自動進行排序,將捐贈者與等候者的資料進行配對,多年來移植醫院皆兢兢業業依照專家制訂器官分配原則,同儕醫院間彼此同時監督登錄系統分配結果,不因外在因素而進行人為操作,努力用最公平公正的方式善用每位捐贈者大愛珍貴器官 !器官配對像輸血一樣,需考慮二項絕對因素:第一項:血型必須相同或相容絕對因素,器官捐贈者與等候移植者之ABO血型一致。或器官捐贈者血型O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型、B型或AB型。若器官捐贈者血型A型或B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B型。第二項:絕對因素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若器官捐贈者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HIV(+))」器官也僅能分配經書面同意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等候移植者。除此絕對因素之外,同樣的心臟等候移植,另需考慮的有以下九項相對因素:第一項:疾病「等級1」優先於其他等級等候移植者。若以劉真等候最具急迫性的心臟等候為例 :心臟移植等候依疾病嚴重度分級,分為1A等級,定義是使用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包含 : 體外膜氧合器 (ECMO)、心室輔助器 (VAD)、主動脈氣球幫浦 (IABP) 、呼吸衰竭氣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以台灣當時的等候心臟移植人數約有200位,劉真即是屬於最嚴重的等級1A等級,統計約有15位。而媒體影射名人靠關說將順位提前,這些都是錯誤的立場及觀點!以訛傳訛不實報導會造成大愛器官捐贈者家屬質疑當初決策是否正確的二度傷害,也對許多殷切期盼的命懸一線等候者並不公平,更忽視台灣努力建置的器官分配制度及嚴重悖離醫療倫理原則,對當事人及家屬也完全幫不上任何忙!台灣的器官捐贈環境是需要友善正面的報導及能量挹注。 1A等級之後是1B等級,定義是病人依賴強心劑維持且住院中、或嚴重心律不整、無法施行冠狀動脈繞道術,有不穩定心絞痛,無法脫離 NTG 靜脈注射者、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VAD)後穩定出院達30天以上,且期間未因該儀器之問題再住院者。若未符合等級 1A 或 1B 條件之心臟移植等候者皆為2等級。心臟移植還有因感染或其他因素暫時性不穩定因素而不適合心臟移植者,例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已經過了黃金等候移植的等級7,台灣心臟捐贈來源有限,必須將有限資源謹慎分配,故依照疾病嚴重度優先分配:1A > 1B > 2 > 7 。第二項:血型,血型相同優先於血型相容等候移植者。若捐贈者是O型,則O型的等候者有優先權。第三項:捐贈者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HBsAg(+))」或「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且表面抗體陰性且核心抗體陽性」優先分配予「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表面抗體陽性或核心抗體陽性」等候移植者。第四項:器官捐贈者「有C型肝炎(Anti-HCV(+))」優先分配予「有C型肝炎且尚未治癒」等候移植者。第五項:等候移植者等候時間長優先於等候時間短。第六項:等候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器官捐贈者優先。第七項:執行器官捐贈者之醫療照護、腦死判定、必要性檢查與檢驗、協助司法相驗、器官分配聯繫運送、遺體禮儀及資料登錄通報等事項醫院。第八項:地理位置,器官捐贈者及等候移植者所在區域相同為優先。第九項:曾為活體肝臟或腎臟器官捐贈者。等候順序依上列項次順序比較。 生命的驟世,媒體追蹤報導,民眾萬般不捨,許多等候器官移植的病友同樣有與時間賽跑的困境,等候中消逝的生命比比皆是,但少了媒體的光環,他們只是獨自凋零…。臺灣的等候器官移植者眾,大愛捐贈器官者遠遠不及需求,早期認為根深柢固的華人觀念,但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107年「器官捐贈概念意向調查」指出,如果家人已簽署器捐同意書,一般民眾中則有78%的受訪者支持家人的決定。醫護人員中有91.9%的受訪者支持家人捐贈器官。但是,如果家人未曾討論過器官捐贈或表示意願,一般民眾則為41.4%,醫護人員中僅剩53.7%仍會幫家人做器官捐贈決定,顯示器官捐贈明示意願表達為考量是否同意捐贈器官的重要因素。 統計也顯示醫療臨床現場每天與生死拔河的醫護人員中,79.3%的醫護人員有器官捐贈意願,25.3%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面臨生命無常時,能將自己的大愛遺留人間,或許是醫護人員曾親眼見證腦死病患透過器官捐贈給予另一條新生命,也思考過通往天堂的門票,是不是一張器官捐贈卡的論述。佛教經典《無量義經》佛陀提到:「頭目髓腦悉施人」,這是大捨的布施,也是透徹一切的大愛!約翰福音 12:24:「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器官捐贈是在思考尊嚴善終病人自主權利的生死議題,若我們愛我們的家人,不要把困難交給家人承擔。不管對於器官捐贈的決定為何? 家人之間講清楚說明白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奎寧納第一線防疫藥物? 陳時中:不會在診所開藥
老藥羥氯奎寧近期被指出可降低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體內病毒量,我國更將其納入治療指引中,建議輕症時使用;最容易接觸到輕症患者的基層診所盼比照口罩模式,將羥氯奎寧納為防疫藥物。而昨天蔡英文總統的臉書貼出成立製藥國家隊,會陸續生產約1500萬顆奎寧,是否會當成防疫藥物?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者仍在醫院治療、開藥,不會在診所開藥。陳時中表示,成立製藥國家隊,主要是因為奎寧平常就有一些相關用途,納入治療指引需維持基本供應,但確診者是在醫院治療,診所發現疑似個案也不會直接在基層開藥,會轉到醫院相關病室接受隔離治療。張上淳於會後受訪時則表示,流感因為病患非常多,因此診所也會開立克流感等藥物幫忙治療,但新冠肺炎個案還不多,至少在這個階段還不會在診所端進行治療,因此確診一定是在醫院裡治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奎寧尚未有完整的療效。另外,對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近日也移除官網上建議醫生使用抗瘧疾藥物氯奎寧(Chloroquine)及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的建議指南,張上淳表示,因為有幾篇報告說不錯,在沒有藥物之下有些國家會先試試看,但試的個案多後,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繼續放在指引中,我國最近不少個案也使用到奎寧類藥物,將視使用狀況,專家會議會再討論,是否繼續建議臨床使用或趨向更加保守。快篩方面,張上淳說,相關試劑需要食藥署審核通過,食藥署在指揮中心指示下,會盡快核可後上市,並針對抗原還是抗體,及專一性、穩定度等等,看如何在臨床端與防疫端助防疫工作。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苗研發 國衛院最快4月底初步成果
武漢肺炎疫苗研發傳出好消息,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向中央社證實,疫苗經小鼠實驗已成功產生抗體,看似狀況「很不錯」,但實際有多少保護力仍待確認,最快4月底端初步成果。為了對抗武漢肺炎,國家衛生研究院2月初宣布啟動防疫開發計畫,展開疫苗、藥物、快篩試劑等3類研究,不僅在19天內完成準新藥「瑞德西韋」公克級高純度合成,昨天宣布做出15分鐘快篩試劑雛形,有機會在數月內開始量產,同樣重要的疫苗也傳出好消息。想避免武漢肺炎延燒,疫苗在防疫中扮演關鍵角色,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2月即投入4類疫苗研發,更喊出最快2個月端出成果。根據國衛院研究進度,目前投入的4種疫苗研究中,以胜肽疫苗進度最快。胜肽疫苗是一種蛋白質疫苗,只要合成出來、添加佐劑就能施打,促進免疫反應,由於台灣握有胜肽疫苗合成技術,可望加速疫苗研發。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告訴中央社記者,研究團隊開發出疫苗後,首先會進行細胞測試,利用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測試疫苗是否有效;第二步則是小鼠攻毒實驗,了解小鼠經疫苗免疫後是否具有保護力。不過,由於武漢肺炎的病毒是透過人體細胞上的第2型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入侵人體,實驗小鼠體內必須也有此受體,才能確認疫苗效用。司徒惠康說,考量國外團隊都在緊鑼密鼓進行研究,沒人能提供實驗用小鼠,因此國衛院花了一番功夫將ACE2放到老鼠身上,終於做出用於進行攻毒實驗的小鼠模型,已展開初步測試。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指出,研究團隊在最新的小鼠實驗中發現,接種疫苗的小鼠體內會產生抗體,而且產生出來的抗體看起來「很不錯」,但實際面臨病毒攻擊時究竟有多少保護力,仍有待進一步檢驗,最快4月底會有初步結果,希望年底前能進入臨床試驗。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稱貓咪易染冠狀病毒 WHO將調查寵物染疫案
根據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貓咪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但狗似乎有較強抵抗力;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將密切關注病毒在人類與寵物間的傳染情況。路透社報導,這篇研究報告刊登於「科學」(Science)期刊網站,發現雪貂也會感染SARS-CoV-2。然而,研究人員發現,狗、雞、豬與鴨子都不太會感染病毒。SARS-CoV-2是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學名。這項研究目的是在辨識哪些動物容易感染病毒,以用來測試對抗COVID-19大流行的實驗性疫苗。2019冠狀病毒疾病自去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以來,已在全球造成超過8萬3000人死亡。SARS-CoV-2據信是從蝙蝠傳給人類。除了少數的貓咪與狗狗感染病例外,沒有強烈證據顯示寵物是帶原者。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一隻老虎與染疫的動物園管理員接觸後,出現乾咳與食慾不振症狀,5日經篩檢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反應。這項研究報告是根據1月與2月在中國進行的研究,研究人員試圖從鼻腔引入病毒粒子以讓動物感染時,發現貓咪與雪貂很容易感染。他們也發現,貓咪可透過呼吸道飛沫讓彼此感染病毒。染疫貓咪的嘴巴、鼻子與小腸有病毒。暴露在病毒中的小貓,則是肺部、鼻子與喉嚨嚴重受損。研究報告作者寫道:「觀察SARS-CoV-2在貓咪體內的發展,應該被視為是在協助根絕人類的COVID-19。」在雪貂身上,病毒是出現在上呼吸道,但不會引發嚴重疾病。抗體試驗顯示,狗比較不會感染病毒,研究人員也沒有在接種過疫苗的豬隻以及雞鴨身上發現病毒株。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傳染病專家庫里茨克斯(Daniel Kuritzkes)說:「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時,麝香貓被指是可能將病毒傳給人類的傳播媒介之一,這點很有意思,也不太令人意外。」他說:「這些數據支持COVID-19患者應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建議,不只要遠離其他家庭成員,也要與寵物保持距離,以防把病毒傳染給寵物,尤其是貓咪或其他貓科動物。」世衛今天表示,正與夥伴合作,以密切關注寵物在這場公衛危機中的角色。根據目前的證據,世衛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在記者會上說:「我們不認為牠們會傳染,但我們的確認為牠們也會被染疫者感染。」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報復動物。他說:「牠們是有自身權利的生命,應該受到和善對待與尊重,牠們跟我們其他人一樣都是受害者。」
-
2020-04-09 養生.抗老養生
均衡四類飲食 免疫力升級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似乎沒有消減的趨勢,反而人心惶惶,日日增添恐慌!近日網路、媒體新聞也出現大量的預防之道,而飲食保健永遠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均衡飲食」則是最常出現的飲食保健方法,但很多民眾對於「均衡飲食」相當困惑,我才發現原來「急病亂投醫」、隨風向起舞亂亂吃,是變成現況的飲食保健之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免疫力,是由飲食建構而成,而每日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就是均衡飲食的核心重點,國人若能補足攝取不夠的營養素,免疫力絕對是自動升級。1.優質蛋白質:構成細胞(尤其是白血球、免疫蛋白、抗體)主要成分,增加抵抗細菌、病毒的感染。2.維生素D:2017年英國醫學期刊整合各類補充維生素D人體臨床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低的人經過補充後,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效果較佳。在飲食指南裡,屬於優質蛋白質的豆、魚、蛋、肉類及乳品類含量是豐富的,若每日飲食可以吃到這些食物,相對的也能補充到足夠的營養素,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乳品類國人的攝取狀況只有0.3至0.7份(建議量1.5至2杯),而維生素D的攝取狀況普遍較差。3.礦物質鋅:體內有足夠的鋅,可減少發炎現象,提升免疫力,並能促進修復上皮細胞,幫助免疫細胞的生成。4.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C、植化素,都具有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作用,能阻止細菌、病毒入侵體內。在植物性食物中,鋅、抗氧化營養素含量豐富。鋅除了海鮮類、肉類含有外,堅果種子類中也含量豐富,但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的攝取量都不足0.5份(建議量1份);而植化素在不同顏色的蔬菜及水果中,含量豐富並具有許多不同型態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的維護,免疫力的提升都有幫助,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也發現,國人的蔬菜類攝取量只有1.4至1.9份(建議量3至5份)、水果類也只攝取1.1至1.8份(建議量2至4份)。綜觀飲食保健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中,若是以每日飲食指南為方針,日日吃足均衡飲食,我們的免疫力在需發揮功能時,就會好好守住我們的健康!而非人云亦云下,慌張恐懼亂吃一堆東西下肚。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快篩試劑15分鐘知結果 最快三個月內上市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今(8)日指出,兩院共同合作開發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預計15分鐘內就有結果,最快在三個月內上市。國衛院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投入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的開發工作。國衛院表示,將徵求具備快篩試劑研發生產製造相關經驗的上下游廠商,並進行技術移轉,希望接棒廠商能快速完成產品之後續開發,讓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即早上市,盡快投入防疫的前線工作。目前所開發之雛型已能辨識實驗室培養之新型冠狀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當滴入檢體後,測試線與對照線皆會顯現,也就是呈現二條線時判定為陽性;如果只有呈現一條線(對照線)時,則判定為陰性。整個測試時間,預計可在15分鐘內完成。初步結果顯示此快篩試劑雛型,對其他類型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
-
2020-04-08 該看哪科.兒科
延遲接種常規疫苗 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超過三個月,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多會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間接影響父母攜幼兒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學齡前幼童適齡各項常規疫苗應接種劑次,分別降低了1%至9%,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與去年10至12月疫情發生前相比較,109年1月至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種率下降最多的是MMR疫苗第一劑,少了9%,疫苗完成率從81%降至72%。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冬末春初是麻疹好發季節,嬰幼兒無抗體,非常容易感染,在接種一劑後,即可獲得高達九成保護力。接種率下降第二名則為A肝疫苗的接種,下降了7%,完成率從83%降至76%;下降第三名為五合一疫苗第四劑,少了6%,完成率自79%掉為73%;其他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也都有接種率下降趨勢。如因疫情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持續累積,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及引發該等疾病的侵襲。林詠青提醒,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是相當重要的,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有所擔憂,除應進行的防護措施外,可採取先行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也可至衛生所接種,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另外,疾管署也提醒,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者,請務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盡速攜幼兒完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害慘寶寶常規疫苗 新冠肺炎造成這疫苗接種率降近一成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超過三個月,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多會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間接影響父母攜幼兒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而延遲接種,依據疾管署4月初的統計,學齡前幼童適齡各項常規疫苗應接種劑次,分別降低了1-9%,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MMR疫苗。其中,與去年10至12月疫情發生前相比較,109年1月至3月至疫情發後,接種率下降最多的是MMR疫苗第一劑,少了9%,疫苗完成率從81%降至72%。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冬末春初是麻疹好發季,嬰幼兒無抗體,非常容易感染,提醒接種一劑後可獲高達九成保護力。下降第二高為A肝疫苗接種率下降7%,接種完成率從83%降至76%,第三為五合一疫苗第四劑少6%,完成率自79%掉為73%,其他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也都有下降趨勢,如因疫情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持續累積,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及引發該等疾病的侵襲。林詠青提醒,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是相當重要的,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有所擔憂,除應進行的防護措施外,可採先行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也可至衛生所接種,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另疾管署也提醒,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者,請務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盡速攜幼兒完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靠SARS病毒株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 張上淳:不見得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刻不容緩,據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透過從SARS痊癒者身上分離出的抗體,找出新冠病毒「罩門」,有助於加速疫苗開發。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SARS與新冠肺炎病毒類似,抗體可能有交互反應機會,研究顯示該情形。疫苗就是要注射後產生抗體,不見得要靠SARS病毒株。「最重要、最根本是用新冠肺炎病毒製造出來的有效抗體」。不管有沒有這個發現,對於我國研發疫苗沒有很大差異。張上淳強調,至於國內疫苗研發,持續進行中。有適當進度,研發單位會再報告。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庚分離22株新冠病毒株 助快篩試劑、藥物研發
長庚大學、長庚醫院與中研院、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經過兩個半月的努力,成功分離出22種新冠肺炎的病毒株,涵蓋我國所有境外移入確診患者,並取得病毒全基因序列,將有助於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疫苗或藥物研發。找出愈多新冠肺炎病毒株、抗體,在快篩試劑或是藥物的研發就會有更多的選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表示,團隊從我國確診案例中分離出22種新冠病毒株,包含從中港澳、歐洲、美國、土耳其等返台的確診患者。施信如表示,以病毒的變化來說,不同的基因序列,會讓病毒的核苷酸出現變化,有些則是病毒外的蛋白質會出現變化,連帶可能會影響疾病的表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冠穎表示,團隊除了分離出確診患者體內的22種不同的新冠病毒株以外,也在3位確診患者體內,取得B細胞,並分離出25株抗體。黃冠穎解釋,B細胞是人類製造抗體的唯一免疫細胞,抗體為人體抵禦外敵,產生的一種蛋白質。確診患者體內發現這25株抗體,其中有13株確定可以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合,12株可以與新冠病毒的N蛋白結合,且在這13株中有1株與S蛋白結合的單株抗體,可與新冠病毒抗原與ACE2受體競爭。施信如表示,這株結合S蛋白的單株抗體可阻撓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因此可以用來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避免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繁殖,故如未來在人體試驗驗證有效時,可做為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感染。因為是來自人體的抗病毒抗體,所以將來用於治療時,安全性相對於動物抗體較高。黃冠穎表示,新冠病毒會感染人體,主要是新冠病毒的S蛋白會與人體的一種蛋白質ACE2結合,若是能找到可以阻撓兩者結合的物質,等同宣布有機會可治療新冠病毒;因此,當發現這13株抗體時,團隊非常興奮。施信如表示,發現病毒株與抗體後,將優先著手研發快篩試劑,其標的將會採「病毒株排列組合」的方式著手,並非僅針對單一的蛋白質,她表示,至於快篩試劑要著重於敏感度還是專一性,將透過實驗後才會決定,也將與台塑生醫洽談,盼能儘速研發。也會將此病毒株以及抗體的發現,結合國內藥界,評估是否有開發藥品的可能性。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大數據預測:保持社交距離 六月就是疫情盡頭
全球正壟罩於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政府祭出不同強度的防疫政策,最新預測數據顯示,人與人之間保持充分的社交距離,對於疫情趨緩高度有效,就看民眾的配合程度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HME)於當地時間5日發布最新的預測資料指,如果美國社會維持充分的社交距離,新冠肺炎的總死亡人數有望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到達頂點,不再升高。IHME 自今年三月下旬陸續藉由中國武漢以及西班牙、義大利境內的七個地點的大數據推估疫情變化,這幾個地點都在政府祭出封城等禁令後不久,境內疫情似乎就達到高峰。IHME 最新預測資料顯示,如果美國社會維持充分的社交距離,包括學校停課、待在家、避免非必要的商務往來等,全美新冠肺炎疫情將快速趨緩,每日死亡人數以及臨床需要的病床與呼吸器數量有望於4月中旬達到高峰,總死亡人數則有望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到達頂點,不再升高。如果各州實施的防疫措施更嚴格,疫情高峰有可能再往前拉。不過,疫情走向涉及的變數太多,像這樣的預測資料可能有侷限。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廖勇柏解釋,觀看大數據資料時,應考量取樣的數據來源國家是否都擁有類似的條件(例如,應考慮這些國家祭出的措施與民眾配合情形是否雷同),以及資料本身的正確性(例如,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提供的資料涉有隱瞞,其提供的大數據所作的推測就有偏誤),因此預測結果僅能作為參考與提醒。一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經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二慘,但至今綜覽全球防疫成績,顯然預測失準了。廖勇柏舉例,這是因為,美國學者提出這項預測之初,未料到台灣會持續拉高邊境圍堵強度、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疫調與匡列採檢高風險群,他們也沒想到台灣民眾高度警覺、在疫情之初政府就緊急成立口罩國家隊,民眾排隊買口罩作足自我防護,這些變數均是影響疫情走向的關鍵。「不過,IHME 這份預測資料仍給了台灣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對於疫情趨緩高度有效。」當前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多數為境外移入,且美國是主要來源國之一,如果美國疫情能像IHME 所預測那樣,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後趨緩,台灣的疫情會在何時開始走低?對此,廖勇柏也不敢斷言。他說,美國疫情趨緩後,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疫情肯定連帶受益,但疫情發展牽扯的因素多,像是部分國家採相對放任的「佛系防疫」策略,如此疫病傳播範圍可能持續向外擴大。「因此,無論學界以何種模型預測出什麼樣的結果,最終均應回歸我們自身能做的事,那就是政府端持續提前部署、民眾端配合防疫。」我國於去年12月嗅得中國武漢爆發不明肺炎,隨即於當月底針對武漢直航班機登機檢疫,今年起陸續拉高邊境防線,同時要求高風險個案進行居家檢疫與自主健康管理、針對確診病例進行疫情調查等。廖勇柏對此相當肯定,他說,強化疫調與確實隔離,就能夠抓出高風險族群、降低社區傳播風險,也避免一夕間暴增大量患者造成醫療體系崩潰,因此強化疫調、有效隔離是一種有效的「減災」行動。且盡力圍堵病毒的同時,也能用時間換取空間研發疫苗。廖勇柏說,疫苗是經過減毒程序,注射於廣大民眾可產生群體免疫力。部分國家施行的「佛系防疫」策略,則是直接讓人民感染原本的病毒,讓群體廣泛感染新冠肺炎、藉此得到免疫抗體,然而,此舉將造成大量人口在短時間感染,重症及死亡人數也隨之暴增,這個現象將會衝擊醫療體系,也有道德上的爭議。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王辰:別以為已經勝利了 大家只是對新冠缺乏想像力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3日指出,中國大陸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顯,但在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其傳播規律也缺乏想像力,所以還不是歇口氣的時候,還要對疫情是否反復保持足夠警惕。他坦承,中國大陸至今打的是社會組織仗,而非科技仗。據「WHO知道」 騰訊微信,王辰在4月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武漢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研究中心成立會上指出,通過這次大疫,中華民族必須增長的智慧,就是對醫學科技的高度重視。目前中國的抗疫戰,主要打的是社會組織的仗,而非科技仗。應該少一些說漂亮話的人,多一些目光冷靜、頭腦清醒、行動穩健迅捷的科學家。王辰表示,一些西方國家施行實質性的「群體免疫」策略,以犧牲年老體弱者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人群整體免疫水平的上升,疫情之後能夠放心打開國門。中國則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放棄一個患者,後期可能面臨被動局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國際交流和開放帶來不利影響。王辰強調,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的一個最重大的問題,就是必須把臨床和預防高度結合起來,這才是人間正道。世界上的經驗,社會發展的經驗都證實,概莫能外。重視什麼就把什麼獨立出來的管理體系,容易變成一種畫地為牢的局面,其結果就是獨木難支。大陸中央防疫領導小組已經明確提出,各地尤其是重點疫區,要通過核酸及血清抗體檢測進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王辰說,通過核酸檢測可以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通過抗體檢測可以反映人群的免疫水平;兩者結合可以對病毒規律和疫情走向有一個科學的評估,對於疫情防控有著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