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9
筆 文章
-
-
2020-05-10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5-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血液有抗體 可避免再得新冠肺炎?
口述/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國積極研發藥物與疫苗,也開發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但究竟血液中有抗體的人,是否具有免疫力、保護力,可避免再次感染?有「中和性抗體」才會有保護力,台灣第一個病人女台商有戴口罩沒傳給別人,經抽血結果顯示,她體內中和性抗體濃度高,保護力高,目前她恢復得很好。免疫力差 就可能二次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質疑血清抗體檢測的效用,認為雖然血液中存在著抗體,但並不表示這個人不再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其實,檢測確診病人體內是否有了中和性抗體,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保護力,目前我的研究團隊做了20個康復出院病人的血清抗體檢測,幾乎都有中和性抗體。如果抗體檢測顯示,人體內有保護性抗體出現,就不會再被感染了;反之,如果原本免疫力很差的人,即使治療後出院了,保護性抗體沒有出現,就可能會被二次感染。「每一個人的免疫反應強弱本來就不一樣,『復陽』在醫學上是有的。」也可能一開始沒有偵測到病毒,或測出偽陰性或偽陽性後,再檢測才又復陽。抗體出現 病毒量就會下降如果有病毒入侵血液,身體因為受到刺激產生免疫反應,就會產生抗體,當抗體出現時,病毒量就會下降。在血液中病毒存在的時間不會很久,大概只有一周左右,因此,若遭病毒感染後,通常一周後會測不到血液中的病毒,但喉嚨還是會有病毒存在,必須從鼻咽和痰中採集檢體,再進行核酸(PCR)檢測,如果偵測不到病毒了,病人才可以出院。「抗體出現時間和病毒不一樣;當抗體出現,病毒量就會慢慢的減少。」身體的抗體早期會先出現免疫球蛋白M(IgM),之後免疫球蛋白G(IgG)才會跟著出現,因此,早期前二周感染了新冠病毒,會偵測出IgM的濃度比較高,但是二、三周後IgM會消失而測不到,因此,可經由IgM與IgG的變化,推測是初期感染還是晚期感染。若是無症狀感染者,一定是感染很久了,就會測出IgG高。病毒有又沒有 就是弱陽性身體產生抗體後,一開始抗體量很高,如果在復原期間,病毒量愈來愈低時,其抗體量就會變高,尤其免疫反應好的人,抗體量會愈來愈高。因此,如果病毒量很低或第一波被感染的人已慢慢康復,往往偵測病毒量就會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就是「弱陽性」,常卡在那裡又再偵測,但如果測出體內抗體很高,也就表示保護性高,就可以出院了。細胞偵測法 檢出3種抗體社區內到底有沒有病毒在流傳?檢測體內有沒有抗體,就會知道。如果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低,其體內就會有抗體,因此,可以從檢測一個族群有沒有抗體,找出無症狀感染者。至於我研發中的「細胞偵測法」,檢測中和性抗體,可同時偵測IgG、IgM、IgA三種抗體,其中IgA很特別,不只血液中有,喉嚨也可能測到IgA,當測出血液中IgA很高,就表示有保護力,有助於未來疫苗及治療藥物的研發。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突破新冠病毒研究:只要感染過都會產生抗體
一項最新研究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嚴峻挑戰,帶來了一線希望:幾乎所有感染過新冠病毒的病患,不論年齡、性別或病情嚴重程度,最終都會產生抗體。抗體是人體為抵抗病原體而產生的免疫蛋白質分子。美國等多個國家都希望藉由抗體測試,協助確定哪些人已對新冠病毒免疫、可重新開始工作。具有免疫力者可以在高傳染環境中取代弱勢個體,在人群中建立研究者所謂的「免疫屏蔽」。研究者根據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病毒學家克拉莫(Florian Krammer)開發出來的抗體檢測進行研究,該抗體檢測的假陽性率不到1%。研究緩解了人們過去擔心只有重病患者才能產生抗體的憂慮。研究人員發現,即使症狀輕微的人也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抗體水平也沒有年齡或性別差異。研究人員總共測試了624人,他們都同意成為恢復性血漿(從其血液中提取抗體)的潛在捐助者。測試一開始,只有511人顯示出很強的抗體水平,42人的抗體水平很低,71人沒有抗體。但一個多星期後,其中64名原本抗體水平很弱或沒有顯示出抗體的人再回來做檢測時,只有3人沒有抗體,其他人身上多少都有抗體了。研究者表示,這代表測試抗體的時間早晚,大大影響結果。專家說,研究的下一步是確認抗體可以對抗病毒、保護人體。位在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病毒學家魏蘭(Sean Whelan)指出,「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抗體在中和病毒、保護人體免受感染的程度有多高。我們相信所有抗體應該都能提供免疫保護。」克拉莫的研究小組稍早針對十多人進行研究發現,抗體水平與中和活性水平相當。克拉莫表示,所有產生出抗體的人都可能對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至於免疫力可以持續多長時間,則有賴持續觀察。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專家:染疫病癒復陽 應非復發
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檢測呈陽性,就是所謂的「復陽」,原因成謎。南韓衛生官員四月通報超過一百起這樣的病例,引發病癒患者可能二度感染的憂慮。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說,這可能是患者肺部在排出死亡的細胞,並非復發。世衛發言人六日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我們知道有些患者在臨床上康復後,採檢呈陽性反應。」發言人表示:「就目前所知,而且是根據很新的資料,這些患者似乎在排出肺部殘餘的物質,這是康復階段的一部分。」世衛公衛緊急計畫專家、傳染病流行病學者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解釋,肺部在康復過程中,有些死亡細胞的部分會冒出來,實際上就是這些肺部碎片檢測呈陽性反應。她說:「這不是會傳染的病毒,也不是復發,這實際上是病癒過程一環。」世衛組織表示,康復患者在採檢呈陰性反應、數周後再度採檢卻呈陽性反應的狀況,還需要更多研究。世衛發言人說:「我們需要系統性地從康復患者身上蒐集樣本,以便更瞭解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排出活病毒。我們也需要瞭解這是否意味他們還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畢竟攜帶活病毒不一定表示病毒還能傳人。」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在感染或發病約一周後產生抗體。但專家也說,目前還不清楚人體是否會自動形成足夠免疫力去阻擋新一波病毒攻擊,也不確定這樣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用血液淨化治癒患者 張上淳:需更多科學證據
衛福部桃園醫院用血液淨化技術治癒一名新冠肺炎重症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今天說,此方式是用血漿置換方式來減少細胞激素造成的傷害,是否適用全部患者需要更多科學證據。一名52歲女子為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被送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負壓隔離加護病房,醫院今天表示,經過血液淨化技術治癒這名患者,這項治療方式已獲得國際期刊正式接受,成為台灣之光。有媒體今天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詢問桃園醫院使用的治療方式,張上淳說,疾病發生很厲害時,除了病毒本身帶來的傷害外,也會有過度反應產生細胞激素風暴,過往治療通常都是知道哪個細胞激素高,就用對抗那個細胞激素的藥物來處理。張上淳說,另外一個治療方式則是進行血漿置換,盼能把過高的細胞激素移除,減少這些過高的細胞激素造成的傷害。張上淳說,桃園醫院試著用血漿置換的作法去治療病人,最終結果是好的,有這成果當然很高興,但這是單一個案,是否每個患者都可以用這樣方式治療,可能還是需要有更多科學上證據。另外,針對荷蘭宣布發現有抗體可以阻擋新冠病毒,張上淳表示,針對一個病毒性疾病去找特異性抗體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做來診斷,因為抗體可以偵測病人身上檢體是否有抗原,只要特異性夠好就可診斷,第二則是身體發生感染時產生的抗體,可用來消除病源、病毒,讓人體可以順利復原,所以抗體對抵抗疾病及復原是很重要的。張上淳也提到,先前大家也會問到用痊癒以後的病人血漿來治療後續遭到感染的患者,這就是用血漿裡的抗體來治療,但一個病人能抽出來的血漿有限,所以國內很早就已經開發,從病人製造抗體細胞分離出來,在體外做培養,大量複製、製造這些抗體,讓這些抗體再回過頭來治療病人,屬治療性抗體。張上淳表示,國內很早就有這樣技術,因此目前有些研究單位也在朝這方向發展,荷蘭算是跑得比較快一點。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近八成患者順利出院 張上淳揭台灣獨到模式
指揮中心統計指出,國內累積44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347人解除隔離、6人死亡,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我國近八成患者順利出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病例多能康復出院,與確診患者輕症比例高,且台灣醫療體制未崩盤有關。張上淳說,在新冠肺炎未研發出特效藥的情況下,台灣醫療能做到的事大概與國外醫療沒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但我國醫療環境設備量能充足,病人有使用新冠肺炎治療指引中建議的抗病毒藥物,加上我國確診患者近八成為輕症,本身復原機制較強,順利康復比例就會比較高。以國內347人解除隔離患者而言,張上淳表示,目前未發現因新冠肺炎造成永久性傷害病例,以國內現有個案分析,新冠肺炎應不太出現永久傷害的狀況,即使因新冠肺炎病毒導致肺部傷害,剛開始可能會呼吸衰竭,但一段時間就會逐漸改善。近日有國外報導,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皮膚神經刺痛表現,張上淳說,國外有部分文獻提到,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疹子或腳趾長水泡,國內有部分患者有類似症狀,但並不常見,但據了解,國內沒有任何醫院的主治醫師有回報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神經刺痛等相關症狀。針對桃園醫院經血液淨化技術,一名重症患者治療一個月後,已轉往普通病房,張上淳表示,該治療的構思是,當疾病急性發作時,除與病毒有關外,也可能是免疫過度反應,也就是「細胞激素風暴」,可透過血漿置換,就可以把激素去除掉,但是否通用於所有個案,需更多證據。荷蘭研究人員發現新抗體單株抗體,可阻止病毒刺突蛋白結合受體,可抵擋新冠肺炎病毒,張上淳說,病毒性疾病找到特異性抗體有兩個作用,診斷及消除病毒,讓身體復原。因科技進步,抗體可在體外大量製造,再治療病人。荷蘭跑得比較快,國內也正朝此方向發展。過去國內曾針對A肝、登革熱進行血清流行病學,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是否也有類似規劃?張上淳說,「我們不排除任何調查,但最好在一定流行後再開始,若全國只有幾百個個案時,抗體陽性者會很少,「血清流行病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學術上有興趣當然也可以做。」
-
2020-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換用生物相似藥 醫提醒3潛藏危機
「醫師說要換藥,這會影響療效嗎?」去年12月起,國內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納入健保,乳癌患者首當其衝,最近乳癌病友協會就接到不少癌友求救電話,理事長黃淑芳說,癌友在治療過程中被換藥,這是很危險的,醫院不可因財務,而犧牲病友權益。對於國內核准及給付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乳癌病友協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均表樂觀其成,癌友及醫療院所多了一種選擇。但使用中的藥物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看似簡單無害,背後卻潛藏許多危機。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點出三大風險,首先,部分癌友換用生物相似藥物,可能體內產生對於原廠藥的抗體,中和之後,導致藥效解離,療效變差。他說,其次,乳癌治療並非單一用藥,有時常合併兩種標靶藥物,如果其中一項換成生物相似藥,也可能影響療效。第三則是,在缺乏嚴謹臨床試驗情況下,貿然將生物相似藥適應症外推至其他癌症,這相當危險,例如,作用機轉一樣,用於乳癌的生物相似藥,竟也外推至胃癌。張金堅表示,原廠藥或生物相似藥均有不錯的療效,但蛋白質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屬於四次元結構,極為複雜,只能做到相似,正在使用原廠藥物的乳癌病友,如果一下子換成生物相似藥物,實在很難保證療效。到底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的四次元結構有多複雜?張金堅以交通工具為例,一開始是腳踏車,接著機車、汽車、直升機,最後進化到了噴射機、太空梭,正因結構極為複雜,可能造成療效不相似的疑慮。對於癌友來說,原廠藥換成生物相似藥,可能是一次賭注,具有一定風險,張金堅說,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務必向病患及家屬解釋清楚,分析利弊得失,落實醫病共享決策。「務必做一個勇於提問的聰明病人」,張金堅說,傳統醫療提供者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與病人互動時,大多被動,但現在講究以病人為中心,應該尊重患者權益,善盡告知的責任,而病人如有疑慮,就應表達想法。黃淑芳則建議,癌友應該多練習與醫師如何有效溝通,勇於提問,例如:換藥後,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應該注意哪些事情?病人可以選擇嗎?如果真的要換藥,是否可以採用「二二」原則?黃淑芳指出,先進國家換藥時,均採高規格的「二二原則」,原廠藥走完兩次療程,接著生物相似藥也用兩次療程,接著再換回原廠,重複三次,等確定風險及療效後,再換成生物相似藥。張金堅呼籲,醫療院所在採購藥物時,不能只求低價,在癌症用藥上,雖然換藥後的藥效差異,並非立即顯見,但攸關人命,更需謹慎,提供多樣性選擇。
-
2020-05-07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為何新冠肺炎輕症多、重症少?看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病毒的三角關係
身體內的白血球大致粗分為吞噬細胞(一般部隊)和淋巴細胞(特種部隊)兩種。一般部隊見了壞人就會把它吞掉,這種打出娘胎就具備有吃壞人能力的白血球(先天免疫),武功相對也平平,遇上太多或太強的敵人,就會打不贏,需要求救。而放出去的求救訊號就是細胞激素,請記住:細胞激素是訊號,不是作戰部隊。特種部隊方面,可以區分為將軍部隊(T細胞)和武器研發部隊(B細胞)兩種,整個特種部隊都必須要遭遇過敵人後(後天免疫),才能按照敵人的特點產生打擊力,通常是施打過疫苗或得過病活過來的人,才會擁有擊殺特定敵人的能力(產生抗體and/or產生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抗體是武器,不是部隊,黏住敵人後,可以大幅度降低敵人的攻擊力,讓原本武功平平的一般部隊,可以迅速認出被標記的敵人並且輕易將其消滅,這稱之為體液免疫。另外,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毒殺型T細胞)的武功超級厲害,是由將軍細胞演變而來的(稱之為細胞免疫),一槍一個敵人,如同神兵降臨。往後只要是同一種敵人(病毒不變異),敢再來,一定剷除殆盡,一個不留(部隊有記憶力)。正常人身體內如果有100個白血球的話,淋巴球大約佔20出頭,平常大部分待在淋巴結和脾臟(兵營)。不像另外80個吞噬部隊在血液中和臟器中巡邏。特種部隊(淋巴細胞)中,T細胞約佔80%,B細胞約佔20%。【註1】細胞激素是身體內的求救訊號,求救訊號可以來自受感染的體細胞(無辜平民百姓),也可以來自戰鬥中或陣亡的白血球(軍隊求援)。細胞激素總共分成六大類。這六大類求救訊號共同調控了軍隊(白血球)的增兵、調動、武器研發等等的平衡。例如:細胞激素可以燃起狼煙,向部隊示警,同時標示被感染部位,放訊號吸引軍隊向目的地靠攏。也可以傳訊息給兵工廠,要求趕快製造武器(抗體),傳令迅速訓練快速打擊部隊(細胞免疫),下令要求微血管擴張,使道路變寬,讓大量部隊能夠迅速向病毒攻擊地點集結等等(紅腫熱痛)。這些現象全部加在一起,就叫做發炎反應。而皮膚、黏膜、白血球、和細胞激素全部合起來就叫免疫系統。發炎反應則是免疫系統為了對抗敵人,全體動員起來的表現。劇情是這樣演的,新冠病毒攻破鼻腔或口腔黏膜防線(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發燒、嗅味覺喪失等等,甚至無症狀),PCR篩檢陽性,病毒攻入肺臟(毛玻璃狀肺部X光片),病毒殘殺肺部善良百姓,附近巡邏的吞噬細胞(一般部隊)會先過去戰鬥,但顯然不是對手,於是,百姓和部隊都會相繼發出求救訊號(釋放出細胞激素),於是大量部隊就會趕過來(發炎反應),若病人免疫系統極佳,幾天內,新武器迅速製造出來(抗體;B細胞負責),快速打擊部隊及時出現(細胞免疫;毒殺型T細胞),病毒就會被清除乾淨,於是PCR篩檢轉成陰性,發炎反應消失,病人康復,最後完全無症狀,劇情是Happy ending,大約80%新冠肺炎病人是這樣好的結局。但不幸的是,有大約5%的病人,在求救訊號大量放出後,趕過來的部隊不禁打(老弱殘兵)、不夠多(無法持續增援)、或是新武器遲遲不研發(武器研發部隊渙散)、甚至快速打擊部隊根本沒錢沒人訓練(沒有年輕的將軍部隊)。這時候病毒壓制不住(如果有特效藥,另當別論),愈生愈多,肺臟百姓幾乎傷亡殆盡,氧氣開始吸不進來(氧氣飽和度低),就會產生要用機械呼吸器的情況(急重症),必須住進加護病房。假使援兵還是遲遲不到,求救訊號就會持續增強,如同肺臟百姓集體下跪求援,仰天哭泣,驚天地泣鬼神,這時候就叫做細胞激素風暴,也就是求救訊號極限放大,細胞激素濃度很高的意思。如果還是無兵增援,肺臟全部淪陷,其他臟器跟著衰竭(休克),病人將走向死亡。想一想,如果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為援兵不來,才會加大求救訊號,那麼這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應該只是求救訊號過強。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病毒已經變少了,援軍也到了,但求救訊號依然加大(The battle cry continues even after the invading pathogen begins to retreat),這種與事實不符,也就是產生假訊號的細胞激素風暴,你認為可以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所以,細胞求救訊號和部隊增兵打勝仗,是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翹翹板,打贏了,求救訊號應該減弱,打輸了,求救訊號就應該增強。這是一個極其精密的調控平衡狀態,任何的失控,都是免疫力差勁的表現,或叫做不平衡的表現,或稱之為過激的表現,但絕對不應該是免疫力太強,不是嗎?當病人發生細胞激素風暴時。科學家嘗試找出那些過度表現的細胞激素會害死病人,那些細胞激素不能隨便壓制,否則影響痊癒。目前認為介白素1號(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過度放大訊號,會造成組織破壞,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引起休克、敗血、和死亡。嘗試阻斷IL-1或TNF的過度訊號,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中已獲得高度成功,但在敗血症患者中顯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抗細胞激素療法用在10,000多名患者身上後,雖然28天生存率有高度一致的小幅增長(2%至3%),但在統計學上沒有差別,由於難以確定哪些患者可以從敗血性休克的抗細胞激素治療中受益,因此目前還是只能使用支持性療法,期待病人自行康復。【註1】為求簡化,白血球中許多更細分的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等等,不在文章中提及,合先敘明。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染疫病癒採檢仍陽性 可能歸因肺部排出死細胞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染上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又宣告康復的患者,之後採檢仍呈陽性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體內仍在排除死亡的肺部細胞,而非再度感染。韓國衛生官員4月通報超過100起這樣的病例,引發病癒患者可能二度感染的憂慮。世衛組織發言人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我們知道有些患者在臨床上康復後,採檢呈陽性反應。」這名發言人並未特別提及韓國的病例。發言人表示:「就目前所知,而且是根據很新的資料,這些患者似乎在排出肺部殘餘的物質,這是康復階段的一部分。」世衛組織的公衛緊急計畫專家、傳染病流行病學者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解釋,肺部在康復過程中,有些死亡細胞的部分會冒出來,實際上就是這些肺部碎片檢測呈陽性反應。她說:「這不是會傳染的病毒,也不是復發,這實際上是病癒過程一環。」世衛組織則表示,康復患者在採檢呈陰性反應、數週後再度採檢卻呈陽性反應的狀況,還需要更多研究。世衛發言人說:「我們需要系統性地從康復患者身上蒐集樣本,以便更瞭解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排出活病毒。」「我們也需要瞭解這是否意味他們還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畢竟攜帶活病毒不一定表示病毒還能傳人。」研究顯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會在感染或發病約一週後形成抗體。但專家說,目前還不清楚人體是否會自動形成足夠的免疫力去阻擋新一波的病毒攻擊;另外,如果這樣的免疫力形成,又能持續多久。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在全球奪走25萬7000多條人命,正式統計近370萬人感染,但因僅有較嚴重的病例獲得採檢,一般認為實際感染人數遠多於此。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後有抗體到底能不能免疫?感染科專家提出2可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日前警告,無證據顯示感染者體內有抗體,代表對新冠肺炎有免疫力。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是錯誤認知,表示世衛推論基於「有抗體的人,體內有偵測出病毒核酸」,不過偵測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病毒,強調新冠病毒感染人類後應會有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世衛組織日前提醒各國,若各國只憑抗體檢測結果作為復工及鬆綁旅遊限制的指標,或發放免疫通行證或無風險證明書,可能使康復者疏於防疫措施,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李秉穎說明,世衛的推論基於,病人已經有抗體,還可以檢測到病毒核酸,提醒感染以後不一定會有免疫力。不過,目前核酸檢測只是檢驗病毒核酸的存在,不是活的病毒株,「所以有抗體的人,在呼吸道檢測出有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的病毒。」醫師也提出另外一種可能,有抗體的人,其實體內病毒已被消滅,只是體外黏沫的病毒還存在。李秉穎說,新冠病毒感染人類一定會有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至於有國家討論執行「免疫通行證」,准許有抗體免疫的人回歸正常生活,可行嗎?李秉穎指出,已有抗體的人,身上病毒會慢慢消失,發病一段時間後,若確定受感染的人產生抗體,理論上可以自由通行,因為沒有再度感染的可能性。不過,醫師強調,即使疫情嚴重國家,抗體陽性率還是有限,僅約5-20%,也就是70%人群還沒有抗體,尤其台灣抗體比率又更少,對於免疫通行證的做法,可能是在大規模感染的國家才需要考慮。(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約逾15名童罹川崎氏症 張上淳:釐清與新冠肺炎關聯
紐約近日傳出至少15名兒童罹患川崎氏症,其實自上周歐洲多國突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新冠肺炎危險國,與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關聯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資訊有限,仍待釐清。對於川崎氏症是否和新冠肺炎有關,張上淳表示,目前為止,還是看到少數幾個國家有比較多的學齡童有出現川崎氏症,同時檢測有新冠病毒抗體,最早是英國提出,後續有其他國追加提出遇到類似狀況,但專家資訊有限,後續要看看更多資訊是否有相關。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致命危險 疫苗人體試驗恐觸道德地雷
疫苗試驗可能耗時數十年,但越來越多科學家可接受為了研發疫苗而故意使健康者感染可能致命的新冠病毒,因為社會往往允許個人從事危險行為,以尋求整體利益。「今日美國報」報導,若要在明年夏天研發出新冠肺炎的疫苗需要好運和走捷徑,因此疫苗「人體挑戰試驗」(challenge trial)的道德問題也浮出檯面。過去試驗疫苗時會為數萬人接種疫苗,接著讓這些人進行社交隔離生活並觀察生病狀況,通常會有一小群人因此染疫,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現在為了加快速度,部分研究人員打算直接為志願者接種實驗疫苗,使他們感染新冠病毒。史丹福大學生物醫學倫理中心主任馬格努斯(David Magnus)表示:「你在衡量個人利弊與對整體社會的益處。」疫苗通常需要經過數年試驗,而且過程複雜。首先科學家必須想辦法激發生物體產生新冠病毒抗體,接著進行細胞培養並在動物界中試驗,這屬於臨床前期。接著分三階段進行人體試驗,第一階段通常人數在100人以內;第二階段增加到數百名志願者,並觀察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與副作用;第三階段則分成接種疫苗組與安慰劑組,實驗人數擴大到數萬人,以了解常見和罕見的副作用。正常情況下,每一個階段試驗都完成並仔細分析後才會邁入下一個階段,這樣不僅安全有效,而且也能降低失敗成本;等三個階段都完成後,製藥商才能申請證照並販售人體可用的疫苗。不過現在科學家希望加快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打算同時進行三個階段;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挹注數十億元研究經費,相關法規已鬆綁,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密切與企業合作。這麼做恐誤觸道德地雷,因為一定比例的志願者可能因此死亡,因此要有能完全治療方法才能進行挑戰試驗;但即便如此,志願者在過程中仍可能病重不適。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苗明年冬天全民接種? 指揮中心:醫護優先
國光生物科技公司今天宣布其開發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注射新冠疫苗的小鼠血清抗體反應優異,可引發高力價中和抗體。接下來將加速人體試驗期程,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均有機會接種。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若順利上市,醫護優先施打;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對任何生技進展都很高興,過兩天會去聽取簡報,了解需給予何種協助。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據了解國內幾家疫苗廠家和研究機構都很努力開發疫苗,各有不同方式,都在疫苗研發的部分,有些做到某些程度,國光也在動物身上嘗試,接下來就要看有沒有產生足夠抗體。雖然初步有不錯的結果,但疫苗的開發需要很多更近一步釐清,包括副作用毒性都還需要在動物試驗,最後才到臨床試驗,因此開發期程還需要一點時間。張上淳說,雖然該公司宣稱明年上市,「我們當然也希望國內廠家可以順利開發給國人得到保護」,這是我們的期待,但還要看後續執行的每個步驟才知道結果。若順利上市,是否有優先施打族群?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指揮中心有一個疫苗諮詢組,目前初步構想,以醫護優先,其餘風險族群排下來,這些風險族群要經過專家委員小組,評估施打多少人員,以及要評估可施打多少量,也會討論由政府購買。陳時中表示,對於任何生技進展都很高興,過兩天會去國光聽取簡報,也會了解可給予什麼協助。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我研發疫苗 臨床試驗需國際合作是關卡
國光生物科技公司今天宣布其開發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注射新冠疫苗的小鼠血清抗體反應優異,可引發高力價中和抗體。醫界人士表示,台灣沒有新冠肺炎大流行、缺乏試驗對象,因此疫苗研發路上最困難的將是臨床試驗,勢必需要尋求國際合作,而政府在法規上給予的彈性與支持,也是影響上市時程的關鍵。台大醫學院實驗室數據顯示,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320倍至1比640倍時,病毒抑制率均接近百分百。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1280倍時,病毒抑制率逾九成;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2560倍時,病毒抑制率達七成左右。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上述試驗數據顯示候選疫苗確實有抑制病毒作用,不過若要評估其成果,還須同時看它可抑制多少病毒量,動物與人類接種後是否會出現生病或死亡這類不良反應,以及國內是否有能力大量生產等。因此外界難以具體評估,不過其後續發展值得期待。李秉穎認為,疫苗研發路上最困難的一步是臨床試驗,台灣截至目前並沒有新冠肺炎流行、沒有足夠的試驗樣本,需要與曾經發生大流行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而尋求有願意合作的國家、達成合作共識、有適當的法規協助等均是關卡。談及法規,李秉穎表示,衛福部食藥署的態度相當關鍵。由於疫苗要打進人體,我國對於相關產品安全性審查要求高,然而管制越嚴格、就越延後上市時程,且有可能使更多感染者因病而死亡;即使在防疫與醫療細心照護下大幅減少死傷,缺乏疫苗期間的大動作防疫措施對經濟衝擊仍不容小覷。政府單位需要拿捏其中平衡,在把關疫苗安全性的前提下,適度讓相關法規有些彈性。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陳彥旭表示,國內現階段的候選疫苗試驗均屬體外試驗,要真正通過三期人體臨床試驗順利上市,一般來說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國光新冠疫苗 邁向人體試驗
國光生技今天宣布,自行開發的新冠肺炎候選疫苗在台大醫學院進行疫苗試驗,在小鼠試驗中證實有效,接下來將加速人體試驗期程,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接種。台大醫學院醫事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表示,實驗室團隊選擇毒性較強的新冠肺炎歐洲病毒株,透過溶斑減少中和試驗法,觀察國光候選疫苗中和病毒感染細胞的情形。結果發現,小鼠血清抗體經高度稀釋後,仍足以讓新冠病毒失去感染力,血清稀釋倍數從1比320倍至1比1280倍,其中和病毒的能力相當好。張淑媛表示,台大醫院於新冠肺炎確診者出院前採血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其體內抗體效價不高,如果是接種疫苗,則可產生較高效價的抗體,不過尚未進行人體試驗,還無法斷言這款候選疫苗的保護力。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說,日前已與衛福部食藥署與醫藥品查驗中心討論,如何在顧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以緊急使用授權方案及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詹啟賢表示,國光在全程製造的技術上,擁有完整的智慧財產權,不會受第三者或他國的牽制。「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均有機會接種」,「台灣優先,夠了再支援國際」。台大的小鼠實驗數據顯示,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320倍至1比640倍時,病毒抑制率均接近百分百。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1280倍時,病毒抑制率逾九成;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2560倍時,病毒抑制率可達七成左右。被問及病毒可能變異,日後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可能性多高?張淑媛表示,目前看來,新冠肺炎病毒在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的變異不多,因此未來失效的可能性「應該還好」。至於頻傳確診患者復陽的情形,由於目前沒有實證顯示復陽者體內的病毒有感染力,復陽很可能只是被殺死的病毒陸續被排出人體外、因著檢驗技術靈敏而被發現。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基因分析顯示:新冠病毒去年底已在全球各地人傳人
英國研究人員對全球7600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採集到的新冠病毒進行基因分析顯示,該病毒從去年底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且擴散速度驚人。CNN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發生變異和快速傳播的證據,但還無法確定新冠病毒是否變得更具傳染力或更可能導致嚴重疾病。倫敦大學學院基因研究所研究員布洛克斯(Francois Balloux)表示,「這種病毒正在發生變異,但這本身不代表是件壞事」。布洛克斯和同事從全球共享的7600名病患資訊進行病毒基因分析。他們研究在不同時間和地點採集到樣本,指出新冠病毒早在去年底就開始人傳人。這份發表於感染、遺傳與演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期刊的報告指出,「研究排除了先前有關SARSCoV-2(新冠病毒)可能更早傳播,因此已經感染大部分人口的推測」。這是一個壞消息。一些醫生曾希望新冠病毒已經傳播數個月,其感染的人數可能比通報人數還多,因此某些群體可能已有抗體。布洛克斯團隊的發現打臉此一想法。布洛克斯估計,全球最多已有10%人口暴露於新冠病毒中。
-
2020-05-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磐石艦病例染疫卻未產生抗體 張上淳曝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於昨日上午再次採檢磐石艦成員共345人,其中一人於前日採檢結果呈現弱陽性,而無法研判,昨日再次採檢後確診,個案無症狀,目前研判其感染時間長,體內沒有產生抗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400多例個案中,由於不確定各醫院是否都有檢測抗體,無法確定是否都有出現抗體。「根據我們的希望,病人開始被確診和出院前的時候會各搜集一套血液。」另外,張上淳也說,國衛院也有建置相關平台,希望各醫院的血液檢體可集中搜集至此分析,可望對於未來的分析會有幫忙。「但因為還沒有完整資料,只能說確診病人大部分都是有抗體出現的。」張上淳說,至於磐石艦上有一些個案在初步分析沒看到抗體,可能是因為近期感染,抗體還沒有出現。昨天提到有些個案希望有再次抽血看抗體變化,因為已經不完全是血清流行病學的調查,而是診斷認定。
-
2020-05-06 科別.感染科
中正大學研發敗血症快篩感測器 1小時找出致病原因
嘉義縣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謝文馨團隊日前研發一套「雙面光柵生物感測器」可快速檢測敗血症患者到院初期的發炎程度及原因,縮短病人住院時間,醫生也能透過該感測器即時確認治療效果,目前已獲得3項國內外專利,預計2年內申請醫療法規認證。謝文馨表示,傳統敗血症檢測時間過長,臨床上為避免病情惡化,檢測結果出爐前會先使用廣泛型抗生素治療,易造成藥物濫用、治療成效不佳,而因敗血症需花時間檢測,醫生只能透過觀察病人生理狀況,做為追蹤治療成效的參考,延長病人住院時間,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敗血症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其他病原體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併器官衰竭的病症,在治療上分秒必爭,謝文馨團隊研發的「雙面光柵生物感測器」不需進行血液培養,只要將患者血液檢體注入感測器晶片中,1個小時內就能針對不同的發炎因子初步分類致病原因,提供醫生施打抗生素的指引。謝文馨表示,目前中正大學研發的雙面光柵生物感測器,能客製化晶片廣泛應用於生醫感測或食品檢測,預估感測器晶片量產成本不到1美元,且檢測系統的結構和操作簡單,適合用在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地方,有望推廣到小型診所、長照中心等,做定點照護的前端快速篩檢系統。中正大學團隊日前已開發第二代雛型機,除了獲得1項美國專利、2項台灣專利,也正在申請2項美國專利,更與國內抗體製造廠商合作,未來將持續累積臨床檢體的檢測數量,預計2年內申請醫療法規認證,成立新創公司或技術轉移。
-
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談無症狀患者 提四種類型
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昨日表示,目前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有四種類型,提醒感覺到非常疲勞、總想睡覺,鼻子與喉嚨等不太舒服,實際可能是有症狀的。鍾南山昨日受大陸外交部與衛健委之邀,與海外留學生視訊連線,他在會中提出無症狀感染者的四種類型。據陸媒新京報報導,鍾南山表示:一、是患者處於新冠肺炎的前驅期或者潛伏期,雖然無症狀但是已經被感染。二、是患者自身有一些不舒服。在醫生在詳細詢問病情後,發現對方因為趕著回國,忽略了自己有肌肉疼、非常疲勞等症狀,這種類型屬於輕症感染者。鐘南山提醒,如果感覺非常疲勞、總想睡覺,鼻子不太舒服,咽喉也不太舒服等,實際上可能是有症狀。三、是檢測是陽性,經過一段時間後,依然沒有症狀。四、屬於非常個別,有少數患者核酸檢測始終是陽性,但一直沒有產生抗體,屬於病毒攜帶者。他實際上可能並未感染,但攜帶病毒。鐘南山指出,凡是檢查到的無症狀感染者,需要謹慎應對,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並且要進行隔離,重複做檢測。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擊不精確抗體檢測!美FDA定嚴格標準 須符90%敏感度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日前允許上百種未經事先審查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上市遭受批評。華爾街日報報導,FDA現在已經推出更嚴格精確的抗體檢測標準,打擊相關假冒詐欺行為。美國至少有160種未經事先審查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在3月16日進入市場。FDA當時認為,盡速將抗體檢測提供給大眾使用最重要。然而,精確的抗體檢測對衛生官員評估新冠病毒如何在一個地區或州分廣泛傳播有重要意義。FDA現在要求檢測廠商必須提交緊急使用授權申請書,並要求他們達到精確性標準,檢測必須符合90%「敏感度」或能夠檢測新冠病毒抗體以及95%「明確性」或能夠避免假陽性結果。這些稱為血清學檢測或血液檢測的測試,能夠讓醫院辨識出哪些醫療人員或病患已經接觸過病毒並康復。美國波士頓地區醫療健保公司合作健保(Partners HealthCare)即是如此辨認出麻省總醫院、其他哈佛附屬醫院的醫療人員是否已經建立足夠病毒抗體、能夠返回工作崗位。然而,除了假冒和不精確性外,這些測試的用處有限。研究人員依然在研究能產生免疫的精確抗體程度。外界一直對於人體達到某種程度抗體後,能夠產生「免疫通行證」(immunity passport)抱有希望,允許醫療人員返回剛未照顧重症病患。不過,即便是在麻省總醫院的頂尖研究人員都表示,在這種免疫通行證真正可行前仍需進行相關研究,他們目前正著手研究相關問題。
-
2020-05-05 養生.聰明飲食
動不動就生病? 多吃這3類食物才能掰了病毒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如何提升自已的免疫力對抗病毒,高醫營養部黃孟娟主任提供飲食建議:1.蛋白質和抗體細胞形成有關,足量及優質的蛋白質,是建造與修補體組織必要營養素,每人每餐食用一個掌心大小的量,包括豆、魚、蛋、肉類,其中黃豆製品、鮭魚、鮪魚、秋刀等食物,富含n-3脂肪酸,可強化免疫力。2.以全穀雜糧及乾豆類食物,如十穀米、燕麥、糙米、雜糧麵包、綠豆、紅豆等,取代精製澱粉類食物,像是麵條、米粉、麵包等,可獲得與代謝能力密切相關的維生素B群,其中維生素B2、B6及葉酸,是維持黏膜上皮細胞完整及免疫細胞製造的元素。3.顏色多元的時令蔬菜水果為增加免疫力不可或缺的超級食物,除了蔬果中的抗氧化營養素(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天然的植化素,皆可強化免疫力,菇類含有多醣體也可促進免疫力,蔬果的水溶性纖維,也有助腸道益菌生長。建議每天蔬菜食用量約1.5-2碗,水果量2-3個拳頭大,蕃茄、橘子、柳丁、木瓜、地瓜葉、菠菜、彩椒、香菇、金針菇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營養師許玉恒也補充,牙口不佳、胃口差或積極進行體重管理時,建議除了上述的食物外,可酌量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之綜合維生素礦物質。中醫部主任林宏隆表示,近日全院總動員來抗疫,大家都很辛苦,除了時時配戴口罩、勤洗手預防外,中醫部遵循「養生保健、治未病」原則,使用數種益氣固表、輔助調節免疫的傳統中藥材,如黃耆、西洋參、刺五加、靈芝、枸杞、蒲公英、山茱萸等,調配製成方便沖泡的茶包,幫助員工增強體力、補氣養血、清熱解毒、輔助調節免疫力,挺大家渡過這波疫情。(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不想加速癌細胞長更快 日常6件事絕不能偷懶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引發「川崎症」盛行?郭和昌這樣解析
近日歐美國家發現,新冠肺炎盛行以來,罕見疾病川崎症發生率上升6倍之多,引發兒科醫師與家長擔憂是否會有大流行。高雄長庚醫院川崎症中心主任郭和昌表示,新冠肺炎引起的器官發炎與腳趾末端皮膚紅疹與川崎症類似,不過新冠發生在19歲以下年紀的機率約為2%,川崎症有85%機率發生在5歲以下小孩,且發燒一定會超過38度,這點有很大不同。郭和昌指出,新冠肺炎會引起全身多個器官發炎,這點與川崎症的全身系統性血管炎類似;新冠肺炎造成腳趾末端的皮膚紅疹,皮膚科醫師也覺得,這個症狀有點類似川崎症的四肢紅腫。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如下。病因部分,新冠病毒一定要偵測到病毒RNA或抗體才算感染,川崎症至今病因未明,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的冠狀病毒與川崎症有關係,可是後續研究完全無法證明其再現性,因此只能說新冠肺炎病毒可能是誘發川崎症的眾多因子之一,但非絕對。診斷方面,川崎症主要徵狀是發燒超過38度,而且連續發燒5天以上,合併5個症狀之中的4個症狀才能確診;新冠肺炎可能不會發燒到38度,甚至沒有出現發燒現象,這是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年齡分析來看,2020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根據1個4萬多人的統計顯示,新冠患者大部分是成人,19歲以下的患者比例約為2%;川崎症很不一樣,85%都發生在5歲以下的小孩子身上。症狀來說,新冠主要是會發燒,但發燒不一定超過38度,只有60%到70%左右的患者會超過38度,另有咳嗽、流鼻水、肌肉痠痛、喉嚨痛、頭痛、拉肚子等症狀;川崎症完全不一樣。郭和昌說,兩種疾病的治療藥物、病因、治療方式、診斷、好發年紀等,幾乎都不一樣,新冠並不會加重川崎症的嚴重度,之前已得過川崎症的孩子在此次新冠肺炎流行中並無差別。此外,川崎症的白血球與C反應蛋白均比新冠肺炎來的高,因此在新冠肺炎流行下,民眾若發燒超過5天,合併川崎症類似症狀,發炎指數較高的情況一定要想到川崎症,因為治療藥物不同,且川崎症有可能造成心臟一輩子的後遺症。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敦睦艦隊血清抗體結果 張上淳:明與二採結果一併討論
敦睦艦隊群聚事件,引發各界關注,感染源至今尚未得知,皆須等待抗體鑑驗結果,對於結果何時出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血清檢測部分有些不一致,盼能重新檢測,明將會與二採結果一併檢視討論。張上淳表示,先前有說明採檢後的血清,送交三家實驗室後,結果有些不一致,最後決定要重新檢測,他今天下午也已經約好實驗室主管與負責人,今天會聚集集一次作討論,也許會跟明天二採結果有一併檢視。目前我國疫情趨緩,也開始討論該如何避免類似情形發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艦隊群聚一事,已經有小組開始針對軍艦等單位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做一檢視,而重點是該如何執行才能落實。對於軍艦長期在海上採檢通報的限制,也會隨著近期我國通過一款核酸檢查試劑及機器,未來不用在大規模實驗室進行,即可採檢,因此也會建議像是敦睦艦隊的軍隊,在海上航行過程中,單靠醫官判斷症狀屬於困難的話,可以使用類似的產品解決。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100天/戰疫延長 超前部署「後新冠生活」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隔離80天採檢時陰時陽 新冠病毒也在進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雖然國際和病毒的爭戰尚未看到曙光,但國內近三百例案例解除隔離,讓人為之一振。但其中仍有未知謎題,如解除隔離的金芭黎舞廳台商個案,在80天的隔離期,病毒檢測結果始終在弱陽性和弱陰性間變化,如此詭譎多變的新冠病毒表現,著實令人訝異。由於新冠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病毒會存在於上呼吸道,如鼻腔或口腔,所以是新冠病毒主要採檢的位置。取得檢體後,透過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驗,以病毒特徵序列可以確認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驗病毒驗抗體 揪出新冠臨床上,會設定在幾次複製之內出現足夠的病毒特徵序列表現,才能代表陽性,如果需要複製多次才能出現陽性,可能代表病毒量太低或是其他原因;也可以透過偵測新冠病毒的特殊表面蛋白,或是血清中產生病毒專一性抗體進行診斷。這兩種方式的研發與應用,可望在快速檢驗及偵測成本的控制上,擴大病毒的偵測能力。透過病毒的PCR偵測,再搭配血清抗體的判斷,可以區分病患為「正在感染期」、「曾經感染過」,或是「正在感染但是沒有抗體產生」的幾種類型,作為後續的治療參考。臨床檢測 須注意三問題為了減少社區傳播的風險,所有的臨床檢測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檢測時病患的病毒量是否足夠?2、臨床採樣時步驟是否標準?3、檢測方式是否敏感度及專一度均足夠?所以,台灣陽性確診案例都會經過三次採樣,確定均為陰性,才會解除隔離。病毒檢驗都有其檢測病毒最低量的限制,以及採檢時無法涵蓋身體其他可能受感染的部位,所以即使檢測陰性,仍可能無法完全排除病毒存在的可能。也由於症狀變化度大,部分確診者缺乏明確臨床症狀或無症狀,且多是針對接觸史分析後採檢確診,或是胸部X光片發現浸潤,採檢才確定為陽性。因為是病患主觀描述,同時每個人病毒量與免疫反應不盡相同,導致臨床判斷困難,他們成為潛在的病毒帶原者,因此不可輕忽社區傳播的可能性。時陰時陽 病毒也在進化「最初受感染時病毒量的多寡,是病毒在體內是否會被清除的關鍵因素。」病毒量越少,後續清除速度就會較快。還有2大因素必須考慮:局部微環境:表皮細胞表面的纖毛擺動、免疫相關黏液組成、表皮細胞健康度、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的溫濕度變化。當微環境存在缺陷,如抽菸造成的破壞,就會造成病毒的影響增加。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淋巴球、白血球,以及有效抗體的產生等,都會影響到病毒的清除效率。老年族群、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患者,會因為免疫功能的失調,而造成病毒存活時間延長,影響到疾病預後。不可否認,新冠病毒在不斷突變的可能性下,會慢慢地適應人類的氣道環境,造成許多病患持續病毒陽性或是陰性轉陽性的案例。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針對個體免疫細胞的分析,是否出現抗體,搭配對抗病毒的療法,以及常戴口罩維持氣管溫濕度,科學論證針對缺陷處進行治療,相信可以加速病毒的清除速度。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百日/戰疫延長 盤點後新冠生活最重要的事
台灣熬過新冠肺炎第一波武漢、第二波歐美疫情攻擊,防疫百日守住疫情不擴散。對於下一個防疫一百天,專家認為可以樂觀,但不忘謹慎,預估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防疫措施可陸續解禁,但應爭取時間,秋冬疫情極可能重來,因應歐美解封,也應盡早展開後新冠肺炎生活的超前部署。防疫一百天非常鞎辛,但預估歐美等國家最快七月就會解封,台灣不可能自外國際,尤其商務人士不太可能來台隔離十四天再行動,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要在防疫與經貿發展間取得平衡,有必要針對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篩檢,擬定更精準的防疫策略。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雖然各國努力研發疫苗,但兼具效果與安全的疫苗問世,最快也要明年,此時準確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國內必須加緊直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時序入冬之後,極可能再度面臨流感和新冠病毒雙重威脅的挑戰,屆時國內的疫苗政策及管制措施,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各國疫情趨勢下降,未來一個月為關鍵期,台灣若能堅守至五月底,進入炎熱的六月、七月,台灣發生大型社區傳播的機率相對更小。「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的這場戰役至少還需死撐一年。」葉金川說,六月後,其他國家疫情趨於穩定,指揮中心應將「關愛的眼神」移至國際交流,逐步鬆綁。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更為樂觀,民眾如能持續遵守社交距離,五一連假後兩周若本土個案未明顯增加,就算是「又過了一關」,預測台灣疫情應在五月上旬趨緩,建議指揮中心逐步開放飯店等旅宿業住房率管制,景區、夜市等熱點人流放寬等,兼顧民生與經濟。葉金川強調,防疫與經濟並不互斥,建議逐步開放疫情穩定的國家民眾來台,如韓國、德國、紐西蘭等。陳秀熙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未來兩個月,我應嚴密監測國際疫情,並參照國內檢驗量能,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國家訂定不同的邊境管理措施,甚至若能提供自身血清抗體證明,或許可考慮不須居家檢疫兩周。何美鄉提醒,國內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難能可貴,對抗疫情有攻有守,我們「守」得不錯,但希望在「攻」的部分也有加分,例如展開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對病毒有進一步了解,更分享病毒資訊有助研發試劑及疫苗等,並確保我即使面對大量病例,也有處理能力。
-
2020-05-02 家庭.母乳的珍貴元素
關於母奶,你一定要知道的4件事!
拍片風格一向飽受爭議的Youtuber小玉,前陣子又因以「母乳」為主題的新影片,而備受各界批評。影片中,小玉以戲謔的語氣評論母乳,對母乳味道、形狀的負面描述,都傳遞了錯誤母乳知識,引發眾多媽媽及網友的撻伐。台灣母乳協會在該影片發布後,接獲許多母奶媽媽反映,嚴正譴責該支影片令人感到不適,其戲謔態度不僅傷害辛苦哺乳的媽媽,又未能傳達正確母乳知識,籲請社會大眾日後不要點閱、分享這類影片。許多曾辛苦擠乳哺餵寶寶的母乳媽媽們,都了解擠奶的痛苦及母乳的珍貴。對於哺乳期間飽受漲奶之苦,不小心還會得乳腺炎,嚴重時甚至需要開刀,還得被Youtuber批評,感到憤慨及難過。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黃秀瑛表示,就算該Youtuber非知識型網紅,但也不該將關於健康議題的母乳,拿來做為譁嘩眾取寵的題材及對象。因散播錯誤的母乳資訊,可能導致還未當媽媽的年輕女性對母乳哺餵這件事退縮害怕。她表示,母奶媽媽們已展開檢舉這支影片的行動,台灣母乳協會強烈要求該網紅下架這支影片。關於該影片中數處對母乳知識的謬誤,台灣母乳協會也一一澄清說明。謬誤1 網購母乳該不該?安不安全?影片中該YouTuber係透過網路購買母乳,台灣母乳協會祕書長高宜伶指出,政府部門自2011年起陸續立法禁止母乳販售,雖還未宣示落實,但母乳是體液的一種,跟血液概念類似,規範應該更嚴格,不應該販售。她進一步說明,網路上買賣母乳有其風險,賣母乳的媽媽不知道自己的母奶被誰買去做什麼用,如果知道自己的母奶被購買者拿去拍影片戲謔母乳,相信沒有一個母奶媽媽樂見。購買母乳的媽咪可能因泌乳不足,為孩子健康而上網購買母奶。高宜伶提醒,網購母乳時,妳清楚對方的健康狀態嗎?對方儲存乳汁的過程是否安全衛生?妳收到的是真的母乳嗎?哺餵來路不明的母奶,等於置寶貝於未知風險中。如果媽咪有哺乳問題,建議透過哺乳諮詢管道尋求支持及獲得正確的知識,而不是上網購買母乳。若有母乳媽媽為乳汁分泌過多所苦,可逐漸減少擠乳頻率及擠乳量,或聯繫各地母乳庫,將多餘母乳捐給更需要的早產兒及病嬰使用。母乳庫資訊請看這!謬誤2 母乳顏色與味道很奇怪?A:有關影片中對母乳味道、顏色的錯誤描述,高宜伶表示,母奶的味道與顏色本來就會因為媽媽飲食就有所變化,這也可以讓嬰兒透過母乳嘗試各種食物的味道,是很好接觸母乳以外食物的重要起點。哺乳期間,媽媽只要在均衡多樣的攝取各種食物,就能讓孩子攝取多樣豐富的營養素。她提醒,母奶因為沒有經過高溫殺菌,保存與加熱都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否則容易破壞母奶營養。謬誤3 母乳中全部都是懸浮微粒?高宜伶指出,Youtuber所謂的懸浮微粒,應該是母奶中的乳脂,因為冷藏或冷凍而分離,一般從冰箱取出母乳後,媽媽或照顧者在回溫後,都會再輕輕搖晃均勻,再給寶寶喝。母乳不僅含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各項營養素,更重要的是含有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生長因子、酵素、荷爾蒙、益生菌與調節免疫功能的免疫細胞、抗體和細胞激素,幫助寶寶各個器官的成熟與免疫系統的發展。此外,母乳哺餵也能加強母嬰間的情感聯繫。對寶寶而言,靠在媽媽懷中直接吸吮乳房,能給予寶寶強烈的安全感;對媽媽而言,哺乳除了促進產後子宮收縮、減少出血,更重要的是與寶寶間的親密接觸,能感受極大的滿足感。謬誤4 寶貝2歲就該完全斷奶?高宜伶指出,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對寶寶健康的最佳哺餵方式是,在寶寶6個月之前以純母乳哺餵,6個月之後適當的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乳直到寶寶至少2歲或更大。對於母乳哺餵到多大,WHO並沒有明確建議,建議可由媽媽和寶寶自行決定。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危險國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 張上淳:待釐清
新冠肺炎持續在歐美肆虐,如今歐洲多國突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新冠肺炎危險國,與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關聯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也在例行記者會中,發表對兩者是否有關的看法。張上淳表示,近來部分英國兒童有比較厲害的皮膚疹,類似川崎氏症表現,川崎氏症通常發生在小小孩上,但英國報告,卻出現在學齡或接近學齡兒童「這部分確實有機會成為全球專家討論會內容,還沒完全認證,這是怎麼回事。」張上淳說,多數出現類似川崎氏症症狀的個案分離不出新冠肺炎病毒,但體內有抗體,目前傾向是感染後引發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像新冠肺炎症狀表現,但仍須有更多證據證實此事。另外,美國哈佛大學將展開卡介苗對新冠肺炎防護效果研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美方發現疫情嚴重國家,卡介苗接種率低、接種高的國家,新冠肺炎發生率似乎較低,因此美國哈佛主動與我國聯繫,我方也樂於參與國際研究,目前審查中。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篩7次均陰性、隔離29天無症狀 因這點變化確認染疫
大陸吉林省公布截至29日24時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這名31歲女患者3月31日與丈夫搭乘飛機從莫斯科出發,1日經綏芬河口岸入境大陸,隨後進行集中隔離,之後的一個月內經歷了7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最終因肺部CT(電腦斷層掃描)有影像改變,確診患病。澎湃新聞報導,截至4月29日24時,吉林省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8例,已連續66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該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是長春市九台區人,現年31歲,3月31日與丈夫乘坐SU1700B次航班從莫斯科出發,4月1日到達海參威,當日乘坐海關大巴車經綏芬河口岸入境,經海關進行首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她於4月2日由當地專車轉運至綏芬河市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醫學觀察(與丈夫同住一房間),4月10日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11日她丈夫因核酸檢測結果陽性,被轉送定點醫院隔離診治,診斷為確診病例。同日女患者進行第三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19日進行第四次核酸檢測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5日經綏芬河市解除集中隔離,由舒蘭市120救護車單獨轉運回舒蘭市集中隔離點繼續進行集中單獨隔離醫學觀察,4月25日進行第五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6日進行第六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28日進行第七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血清抗體檢測IgM和IgG均為陽性,當日被轉運至舒蘭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隔離診治。不過,當日她肺部CT檢查突然有影像改變,4月29日經省、市專家組會診,診斷為確診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