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9
筆 文章
-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症狀感染近5% 潛伏2周 腹瀉為轉重症指標
無症狀感染者一直是防疫專家眼中最可怕的噩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首度公布我國無症狀確診患者比率,截至四月一日為止,三百廿九名確診患者中,十五位為無症狀感染者,約占百分之五,無症狀期間長達二周之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並非是「完全無症狀」,有些患者被感染後,在尚未出現症狀前就被篩檢陽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說,依照國外文獻指出,無症狀感染者分兩種層次,一為尚未出現症狀被確診,即潛伏期被確診,另一是感染到自癒都沒有症狀。徐上富表示,人體被感染後,約三到十四天才會出現症狀,這段期間被稱為潛伏期,不少感染者在潛伏期時被篩出;中國發表研究顯示,完全無症狀者約占整體一成,這也是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的關鍵原因。在症狀表現方面,不少確診個案主訴嗅味覺喪失,指揮中心日前修訂通報採檢定義,將嗅味覺異常納入,值得注意的是,昨新增十例確診案例中,四例出現腹瀉、腹痛症狀,張上淳說,確診案例中少數主訴腹瀉,將視後續資料再決定是否納通報定義。其中案335(五十多歲本土案例)腹瀉症狀明確,是少見主訴腹瀉後確診的案例,張上淳說,過去確診案例中也有零星個案出現腹瀉症狀,但單純主訴腹瀉非常少,截至目前為止,僅有此例。徐上富表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主要的受體為ACE2,人體組織中以支氣管、肺部、腸胃道、大小腸的ACE2最多,依照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觀察報告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訴腹瀉症狀的比率,遠高於住在一般病房的確診者,且多數腹瀉症狀都是確診患者較後期症狀,目前臨床上已將腹瀉視為病情轉為重症的指標之一。另,國衛院昨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十到十五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下周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無症狀感染者 不會引起疫情大爆發
中國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表示,新冠肺炎無症狀患者有明確的傳染性,但是否有很高的傳染性,現在沒有證據,無症狀感染者不會引起大爆發。他強調,在強有力的監測系統之下,第一時間切斷傳播鏈的話,中國大陸不會出現像第一波那樣的疫情爆發。鍾南山昨(1)日接受深圳衛視專訪時預計,全球的新型肺炎疫情會在這個月底出現轉捩點,相信隨著各國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全球疫情能夠控制下來。他表示,疫情4月底下來之後,病毒是否有可能會在明年的春季繼續暴發,還是沒有人能夠估計,也不知道會不會隨著高溫的到來消失。但隨著高溫到來的話,這個病毒活性肯定會降低。鍾南山還提及目前有部分康復出院後再對病毒呈陽性的個案,他指出,「復陽」患者傳染機率低,而且患者康復後會產生比較強的抗體,一般不會重新感染,但到目前為止,很難說康復患者是否有後遺症。
-
2020-04-02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養貓婦感染弓漿蟲 引發視網膜發炎
新竹縣一名66歲婦人日前因右眼突然感到視力糊模、畏光及疼痛求診,檢查後發現右眼視網膜有一塊黃色的突出物,但核磁共振檢查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經抽血檢驗才確診是被以貓科動物為宿主的「弓漿蟲」感染,引發視網膜脈絡膜炎。榮總新竹分院眼科醫師岑在增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弓漿蟲分布於世界各地,可感染大部分溫血動物,包含人在內的溫血動物誤食被弓漿蟲芽孢化卵囊汙染的水源或食物,就會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若感染弓漿蟲,通常是良性而沒有症狀,少部分急性感染會出現淋巴結腫大、倦怠、衰弱及發燒的症狀,弓漿蟲雖對大人沒有明顯的傷害,但對胎兒影響較大,若懷孕早期感染,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先天畸形、甚至流產;隨著懷孕周數愈大,胎兒受感染的機率愈高,但對胎兒的影響較小,可能影響視力、聽覺障礙或學習發育障礙等。岑在增指出,這名婦人右眼視網膜有發炎特徵,但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經抽血才發現弓漿蟲IgG抗體為陽性,以抗生素治療兩周後,病情趨穩定,但視網膜脈絡膜炎仍可看到界線,持續服用抗生素治療六周,視網膜病灶才完全消除,因為病變不在黃斑部附近,視力完全恢復。岑在增提醒,家中若飼養貓咪,要特別注意清潔,建議清理貓砂盆時戴手套,並定時用溫水和清潔劑清洗;蔬果應洗乾淨再食用,肉類則建議煮熟再食用,避免感染弓漿蟲。
-
2020-04-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5死3人有糖尿病 分析陸案例:糖友染疫死亡率破8成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已來到329人,其中5人死亡,45人解除隔離;分析我國五名死亡案中,有三例具有糖尿病史,專家提醒,無論是從大陸的確診案例分析,或是回顧過去SARS的死亡案例,糖尿病患染病後死亡率是無病史者的8.11倍,防疫期間趨吉避凶最佳的方式,降低血糖波動,避免因焦慮大吃,穩定血糖、戴口罩、勤洗手為最佳防疫之道。根據中國大陸公布至2月11日總計7萬多名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分析死亡率,其中以具有心血管病史者,死亡率最高,達一成多,其次為糖尿病患,死亡率為百分之七點三,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若是與一般無病史者相比,糖尿病患一旦確診,死亡率將是一般人的8.11倍。同時回顧文獻,有研究針對135名SARS死亡案例分析,也發現有2成1的死亡患者,具有糖尿病史。黃建寧說,我國目前確診案例的共病情況,指揮中心未對外公布,但從死亡案例中,也可看到五名死亡案例有三例具有糖尿病史,凸顯糖尿病患不但染疫風險高,且死亡率也高。黃建寧說明,高血糖本身就會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已有明確的研究顯示,高血糖會使白血球吞噬能力以及淋巴球產生抗體能力變差,再加上高血糖容易產生血管併發症,將抗體運輸的全身的效率又差,等同對抗病毒的免疫戰力就比常人低上一截,同時也會影響心肺功能。高血糖對於肺部的影響,從不少研究也能發現,2019年出版的台灣糖尿病年鑑中,糖尿病患者罹患一般肺炎的比例就逐年上升,女性糖尿病患從2000年的2.06%,至2014年提升至6.86%、男性從2.84%提升至7.27%;糖尿病因肺炎住院人數女性從2000年的3.45%至2014年已提升至7.44%、男性從5.09%提升至9.54%。黃建寧說,我國因疫情居家檢疫者已達到9萬多人,若以我國糖尿病盛行率10%來看,恐約有9000人為糖尿病患者,他認為防疫期間一定要確保用藥無虞,水分一定要攝取足夠,穩定血糖才能穩固免疫功能。黃建寧說,不少糖尿病患者自知是高風險群,採取「足不出戶」的方式,不運動也不好好使用胰島素,且過度擔憂染疫,取而代之的是在家中大吃,反而糖化血色素飆升,近期門診至少有一成五到二成的患者,原本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卻在疫情期間飆升。他再次呼籲,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防疫方法就是控制血糖,依照醫囑服藥,另外用藥選擇方面,建議可與醫師討論能穩定控制血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糖尿病控制。同時,避免高糖飲食,避免外出,不過即使在家也得維持運動習慣,若是仍有餘力,建議可以施打流感疫苗,防堵一般的流感病毒,降低病毒的雙重感染。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血漿真能治療新冠肺炎嗎?美國醫學會期刊解答
昨天(2020-3-29)晚上看到電視新聞說,美國職業籃球選手要捐血漿來治療新冠,所以今天早上就上網查個究竟。果然看到一些相關報導,例如NBA Together asks player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COVID-19 to consider donating plasma(NBA Together要求從COVID-19康復的球員考慮捐贈血漿)。這些報導大致上是說The Athletic的記者Shams Charania在推特發文說,美職籃為新冠疫情而創設的NBA Together活動要求已從新冠病情痊癒的NBA人員考慮提供他們的血漿,來做為治療新冠之用途。這些痊癒的人員是包括球星Rudy Gobert, Donovan Mitichell, Kevin Durant, Marcus Smart, 和Christian Wood。他們都是有被確診,但卻是完全沒有,或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由此可見,強健的身體應是對抗新冠的利器。這些報導是否屬實,或是這幾位球星是否真會捐血,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康復血漿真的能治療新冠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0-3-27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和一篇編輯評論。它們的標題分別是Treatment of 5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th Convalescent Plasma(康復血漿治療5例COVID-19重症患者),和Convalescent Plasma to Treat COVID-19: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康復血漿治療COVID-19的可能性和挑戰)。研究論文是出自中國,而治療的對象是5位已接受藥物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的患者。這五位病患在接受了分別來自五位康復者的血漿(400 cc,現採現用)治療之後,3位已經出院,而另兩位則處於穩定狀態。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病患接受康復血漿治療後,臨床狀況得到改善。 有限的樣本量和研究設計無法就該療法的潛在療效做出明確的陳述,並且這些觀察結果需要在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編輯評論裡最重要的是第二段:儘管研究報告中的案例有說服力,但這項調查仍存在其他“軼事”案例係列所具有的重要局限性。這項治療方案並不是隨機臨床試驗,而且也沒有對照組(即沒有接受康復血漿治療的病患)。因此,無法確定該干預措施的真正臨床效果,也無法確定患者是否可以通過這種療法康復。此外,由於患者還接受了許多其他療法(包括抗病毒藥和類固醇),因此無法弄清楚康復血漿對臨床進程或結果的特定貢獻。此外,康復血漿是在病患入院後3週施予,所以目前尚不清楚此時機是否最佳,或早期施予是否可能與不同的臨床結果有關。儘管存在這些局限性,此研究確實提供了一些證據來支持在涉及COVID-19和嚴重疾病的患者進行更嚴格的研究中評估這種知名療法的可能性。編輯評論在最後也有提到,由於康復血漿的來源有限,所以可能只適用於高風險的族群。總之,康復血漿看來似乎有效,但由於是一對一,又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淘汰,所以它的應用性將會是非常有限。原文:美職籃捐血漿抗新冠?康復血漿有效嗎?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慢性病患得肺炎、流感多重症且致死率高?這點是自保關鍵
文/吳依桑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慢性病患得到武漢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武漢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武肺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武漢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武漢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武漢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吳弘毅:抗體、病毒能並存人體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近期快速增加,面對全新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我國確診患者狀況,發現部分患者即使體內已有抗體,但在呼吸道仍可偵測到病毒。新興媒體科技中心專家、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表示,許多病毒都具有類似特性,民眾無須因此過度恐慌。吳弘毅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約在七到十四天內產生抗體,並對抗病毒,如流感;至於新冠病毒為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人體從未接觸過,感染後,體內產生抗體時間將會拉長。因此在對抗過程中,抗體與病毒就有可能同時被偵測到,形成抗體與病毒同時存在的現象。欲完全消滅 需時端視病毒量不過,人體免疫系統如欲完全消滅病毒,需耗時一段時間,如果體內某些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低,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的速度就會較快,反之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高,消滅時間就較長。吳弘毅強調,在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戰爭中,會出現多種可能的結果,關鍵在於該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數目多寡以及當時身體的免疫狀況,所以人體內同時出現抗體與冠狀病毒,並不奇怪。新冠病毒的生命力是否比其他病毒強?吳弘毅表示,病毒實際上並非生物,必須仰賴細胞生存,用生命力來形容並不恰當;病毒在沒有感染細胞之前,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存活時間,如環境乾燥高溫,恐幾個小時就會消失,若處於潮濕低溫,存活時間有可能會更長。免疫力下降 病毒就出來作怪至於新冠病毒常被形容是「狡猾的病毒」,感染者時陰時陽,吳弘毅解釋,有些病毒趁人體免疫力較強時躲起來,此時病毒量極低。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時,就出來作怪,病毒量又再度增加。而正是新冠病毒採檢陰性,再次採檢卻又變成陽性的可能原因之一。以B、C肝病毒為例,當人體被感染後會引起免疫反應,此時病毒以極低的病毒量躲藏在體內,當免疫系統能力下降,病毒就會跑出來複製,病毒量再度增加。吳弘毅認為,根據已知資訊,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致病型態有其類似之處,但流感已有疫苗可預防,而新冠病毒疫苗或藥物仍在研發中,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也無須過度恐慌,只要遵從專業的意見,做好防疫措施即可。
-
2020-03-30 癌症.血癌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率與確診者幾無差異
中國寧波疾控中心專家日前發表論文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率與出現症狀的確診患者不相上下,與病毒帶原者接觸的人群中,家人、進香客的被感染率最高。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25日報導,在武漢一地的所有新冠肺炎感染者中,恐有近60%尚沒被發現,若不因應恐再度引爆疫情。專家疾呼,應不惜代價在武漢展開抗體抽樣調查。第一財經報導,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所陳奕等人發表題為「寧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感染流行病學特徵分析」論文,日前刊登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20年第41卷。這篇論文顯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6.3%,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4.11%。兩者的感染率幾乎無差異。研究者進一步分層分析發現,家人主要透過共同居住(18.07%)和聚餐感染(11.75%),親戚(4.73%)主要為聚餐感染,朋友(包括鄰居)之間的接觸感染方式主要是戶外對話(20.00%)、聚餐/會客/娛樂(12.50%)和乘坐同一交通工具(4.55%)感染。一般人群的接觸感染方式主要是與病例同處一個診療大廳(1.94%)、同一個超市、市場購物等(0.56%)感染。研究者統計,各類密切接觸人群的感染率中,以朋友與進香客感染率最高,為22.31%,其次是家庭成員,有18.01%,調查中沒有醫務人員因密切接觸者感染。不過,除去「超級傳播者」事件相關發病數據後,朋友的感染率降至為15.69%,家人的感染率轉為最高,為17.54%。寧波的超級傳播者事件是一起佛事集會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報導說,超級傳播者是一名女性,發病一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她與佛事集會參與者一起乘坐巴士、參加活動,之後共傳染32人,其中28人確診,4人為無症狀感染者,她與密切接觸者的感染率達32.99%,遠高於平均6.15%。
-
2020-03-29 養生.抗老養生
挽救肝苦人40年!肝病權威許金川:人生要爆笑,不要爆肝
有「台灣阿肝」之稱的許金川,個性如同電影「阿甘正傳」的主角,踏實又樂觀。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扭轉國人的肝病是一條辛苦且漫長的路,而他72歲了,行醫逾40年,至今沒想過要退休,只想著再更努力一點,更多「肝苦人」就不必這麼苦了。名醫領帶不超過50元,以父親木工的精神行醫沒有例外,許金川現身時,總是一身整齊的襯衫配上領帶,這是他表達尊重的方式。事實上,他有好幾條領帶輪流搭配,圖樣花色各異,卻有個共同點——價格都不超過50元。不僅如此,名醫身上的行頭,也全然不見名牌,他穿著舊皮鞋,幾百元的襯衫,西裝破損也捨不得換,如此勤儉,卻總是笑口常開,因為比起清苦的童年,現在的日子,已經好過太多。許金川來自屏東東港的貧寒家庭,家中7個孩子,連肚子也填不飽,他對念書特別勤奮,深刻體會民間故事敘述的情景:「鑿壁借光的故事是真的」,鄉下孩子竟一路考上台大醫科。父親是一名木工,手腳俐落,而他似乎也遺傳這方面的天分。擔任住院醫師時,學習到「超音波」醫學時,邊動手邊觀察,竟可以早期發現肝癌,讓他立志走向肝膽腸胃科。愛喝飲料埋下糖尿病病因,同理患者心情許金川求學時如拚命三郎,自述「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認為看病重在經驗累積,如同麵包師傅,不跟在老教授身邊虛心求教,等於放棄大好學習機會,因此,再晚再累都值得。而他在當醫師時,也同時體會身為病人的感受。當年在台大醫學院讀博士班,自恃年輕力壯,常熬夜趕功課,肚子一餓就灌飲料,裡頭添加的都是高果糖成分,當時卻缺乏危機意識,連喝了幾年,加上日常飲食毫不忌口,種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他常自嘲:「40歲以前都不吃藥,50歲吃5顆,60歲吃6顆,再依此類推。」因此,對於慢性病患者,特別能將心比心,還會從口袋掏出藥來,告訴患者說:「我們吃一樣的藥欸,你要放心。」把病人當作老師,如福爾摩斯觀人相他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養細胞要花很多時間,病人照顧好自己,再來讓我們看,就有學習。」許金川回想,行醫後學習的第一課,不是專業技術,反而是「人際溝通」。求學時自己性格木訥,加上念男校,根本不敢和女孩子說話,畢業後卻發現,護理師都是女生,如果不敢溝通,自己有再好的學識,工作也是困難重重。他特別喜歡觀察周遭的人,尤其用在看診上,更容易讓患者安心,「就像福爾摩斯探案,要觀人相,了解是何方人物、誰陪你來、有哪些疾病、在煩惱什麼?每個人是活生生一本書。」但也有碰壁的時候,一名中年肝硬化患者,許金川多次問診,對方都愛理不理,緊皺著眉頭,看診結束時,卻聽他猛然冒出一句:「醫生你明明看起來比我老,還叫我歐吉桑。」事後一看,該名患者78歲,確實年紀比自己大一些,許金川這才醒悟:「有些人並不一定接受自己年齡。」對他來說,這都是持續學習的經驗。看過太多肝苦人,與恩師創立肝基會許金川沒有宗教信仰,但常把改編自國父的名言掛在嘴邊:「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如同他人生最大的使命感。許金川看過無數「肝苦人」,與恩師「台灣肝炎之父」宋瑞樓教授,合創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肝病篩檢與研究,勤快下鄉舉辦上千場衛教講座,目前已幫60萬人免費檢查,揪出不少高危險群。創立基金會像創業,從醫師到管理者,他坦言是「被迫成長」,有點阿Q精神地說:「遇到困難不要埋怨,這是在考驗你的智慧。」所以別人很難看見他的愁容,而他也很容易欣賞別人的長處。他形容,許多病友都是「貴人」,為他解答醫學以外的疑難雜症,「我們再努力,也只是360行的其中一行,一定要謙卑。」接著開啟了順口溜模式:「人就是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謙卑(千杯)不醉。」周圍又是一陣爆笑。提到2020年初榮獲「吳尊賢愛心獎」公益服務獎項,他直言原本要婉拒,並沒有期待再拿任何獎項,但轉念一想,「可以宣傳肝病防治理念,讓更多人知道」,又把全數獎金分別捐給恩師宋瑞樓和連文彬教授的基金會。疫苗口服藥上市,仍有百萬肝苦人許金川回顧,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肝病在台灣有「國病」之稱,到了1986年,出現一個重要轉折點,宋瑞樓推動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全面上路,使帶原者逐步降到1%以下,但至今仍不能掉以輕心。「肝苦人還會持續一陣子」,許金川解釋,對「肝硬化」患者而言,即使把病毒消滅,肝臟已經產生質變,「泥土已經變質,容易長雜草,你把蟲害消滅,可是土地破壞已經造成。」目前能根除C肝的口服藥已經上市,但他推斷,若要明顯減少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至少要等到10、20年後。以往看過許多家庭,因為一人罹患肝病,全家都被經濟、照顧等重擔拖垮,他看著心痛,卻提醒自己看診時要「過濾情感」,哀傷情緒先往後擺,才能做出對病人最好的專業判斷。肝臟無痛易被忽略,提倡主動篩檢肝臟問題總是來得無聲無息,因此特別難以招架,許金川感歎:「我想是上帝造人沒想到,所以忘了在肝臟裝感覺細胞。」如有年輕力壯者,偏偏就是肝臟功能特別差;打過疫苗,卻沒產生抗體的也有。因此,若等到出現症狀時,才開始防治肝病,通常為時已晚。在疾病之前人人平等,誰也無法鐵齒,他強調:「肝病不痛不癢容易忽略,教科書上該教的觀念是定期篩檢。」許金川提出:「用愛保肝」,對比曾流行一時的口號「用愛發電」被視為空談,他說的用愛保肝,卻是警世提醒。正因為醫師不是神,醫護力量終究有限,他說的「愛」代表及時關懷與行動,即使是一般民眾,若能提醒周遭親友:去做超音波檢查吧!或許就能揪出病因。習慣記笑話在手機裡,人應該爆笑不爆肝許金川有獨特的幽默感,遇到嚴肅的大老闆,挺著一個大肚腩,他會摸摸對方的肚子,說:「小心脂肪肝喔」,下一秒,老闆也會不好意思地笑著,快速卸下心防。他常把「帥哥、美女」掛在嘴邊,遇到老奶奶,先談:「有幾個孫子啊」,眼前是中年婦女,他誇:「髮型很漂亮哪」。簡直像見招拆招的聊天高手,也讓許多人才發現,做檢查不是這麼可怕,醫病之間的距離,也不是這麼遙遠。許金川的手機裡,有個專門記載笑話的紀錄,內容推陳出新,嚴肅的肝病話題也變得生動起來,他認為,「要用爆笑的方式,讓人記得不能爆肝」:「別人用過的棉被,即使再新,心裡的疙瘩還是一直存在;感染過B肝,即使有了抗體,同樣也要心存警惕,記住自己還是肝癌危險群。」「『維他命』就是維持他人的生命,幹嘛要吃?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要保肝,新鮮均衡飲食,其他別亂吃!」「為何說『扶不起的阿斗』?答案是因為阿斗太胖了。同樣的C肝患者,肥胖者也容易產生肝癌,讓旁邊的人都很辛苦。」工作樂在其中,快樂態度會傳染72歲的許金川,把「肝苦人」的苦,視為自己的責任,「退休」2字還不在目前的生涯規劃中。他說,自己對「到處去玩」並沒有興趣,也不喜歡舟車勞頓。真要說,最大的興趣或許就是工作,如今每週看診,仍樂在其中,尤以鉅細靡遺的問診著稱,「一個病人沒用心看,就只是應付。」他不改認真態度。「就像2個開計程車的司機,一個每天抱怨載到奧客,一個心想怎麼有那麼好的工作,能帶自己去不同地方,還有錢賺。你要當哪一種人?」他反問。他常開自己玩笑,在捷運上被讓座也不以為意,「我現在年紀不小,常常過目即忘,助理都暗示我要去做失智測驗。」看待年齡,他其實很豁達,認為「造物者都安排好了」,肝臟或其他器官都放了隱形的密碼,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衰退。許金川的英文名字呼應「川」字,取作「Water」,他自嘲:「我是從水溝跑出來的髒水啦。」其實他保有清澈的眼光,深入民間底層,看透百姓疾苦,因而這水,川流不息,流入惡土與乾涸之處,終能帶來盎然生機。原文:挽救肝苦人40年!肝病權威許金川:人生要爆笑,不要爆肝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單株抗體 精準對抗癌細胞骨骼轉移
肺癌患者出現骨頭轉移,相當痛苦,患者走也痛,躺也痛,還會破壞骨質,造成骨骼脆弱容易骨折。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噬骨之痛。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建議50歲且具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一旦確診,應接受及早治療。隨精準醫療發展,肺癌治療近年來不只是發展標靶藥物,包括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出現的疼痛治療,也開始被重視。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其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至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只疼痛,也會脆弱易骨折,更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出現單株抗體藥物,經皮下注射,可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
2020-03-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總新冠快篩試劑拼上市 加速檢驗時間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快速攀升,目前的檢驗方式以「RT-PCR」為主,但檢驗時間需4小時,三總院長蔡建松昨日表示,該院將開發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以及抗體新藥。而快篩試劑標的敏感度高,15到20分鐘就能初篩體內是否有病毒,後續再搭配RT-PCR使用,將力拚在此次疫情內上市。蔡建松表示,現行快篩試劑大多是針對病毒最外層的蛋白質分子逐一測試,不過,外層的蛋白質分子很容易因為病毒突變而有所變化,以新冠病毒為例,外層的蛋白質分子,有S蛋白、M蛋白、E蛋白等,可能在病毒突變後,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可能顛覆過去的認知。如何確定新冠病毒的變化,以及抗體有多少種類,將成為研發快篩試劑的決勝點。目前已知新冠病毒外層的S蛋白,會與人體內的ACE2蛋白結合,以達到入侵人體的效果,因此設定的快篩標的為S蛋白,與中研院的標的核酸N蛋白不同。預估快篩的速度可以達到15到20分鐘內顯示結果,若再能找出阻斷S蛋白與ACE2蛋白結合的方式,就能研發出新冠肺炎的新藥。蔡建松表示,現階段能夠執行RT-PCR檢驗的醫療院所有限,主要是RT-PCR需搭配高階實驗室,若快篩試劑能夠力拚在近期上市,就能將快篩下放到診所或是其他沒有高階實驗室的醫院,做初步篩檢後,如有異樣,再轉診至大醫院,做RT-PCR檢驗,不但能減少大醫院檢驗的量能,也能舒緩第一線防疫工作的壓力。目前三總實驗室積極執行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新藥的臨床檢測與動物試驗,一旦確認效果,希望能夠力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內上市。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香港專家:患者發病首週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第一週最高,之後隨著時間而下降。這可解釋疫情快速傳播的特性。這篇23日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的研究指出,雖然患者抗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但1/3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感染者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研究說,年紀愈長的患者病毒峰值載量愈高,而血清抗體水準則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這項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以及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澎湃新聞昨天報導,新加坡研究人員先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體內病毒量卻是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未呈正比。這項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袁國勇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武漢)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都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則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以及第2週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這項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今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期間,研究人員在香港的兩家醫院篩選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人納入這項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年齡跨度在37至75歲之間,包括13名男性和10名女性。其中10例屬嚴重病例,都需要補充氧氣,13例為輕症。23名患者中有11人有慢性病,包括6例高血壓和4例糖尿病,重症患者中更常見慢性病。5名送入加護病房患者中,3人需插管,2人不治。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借鏡亞洲要學對!專家曝防疫重點:不要只懂得封城
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歐美疫情升溫,紛紛借鏡亞洲的防疫措施,但專家呼籲別搞錯重點,光是封城絕對不夠,還須配合系統性篩檢與落實隔離,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華爾街日報」報導,專家指出中國湖北省的武漢與鄰近城市於1月23日圍城封閉後,雖有助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擴散至其他省分,但武漢本身疫情並未趨緩;由於當地醫院超載,無力收治所有病患,部分感染者只好返家,病毒持續在家庭內部傳染。武漢疫情的真正轉捩點是在2月2日之後,當局採取更積極而有系統地隔離措施,把疑似患者、輕症患者、甚至健康但與確診病患密切接觸過的人送至臨時醫院與暫時隔離所,情勢才整個扭轉。中國的策略是把數百間旅館、學校與其他場所改造為隔離處所,並興建雷神山、火神山兩座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還在公共建築增闢14處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此外,中國也意識到病毒篩檢能力的重要性,地方當局的每日篩檢量在1月底僅有200例,到2月中旬之前就提升到7000例。在許多遭疫情重創的西方城市,這些措施超乎設想之外。因此,許多醫師與專家認為美國及歐洲近期的封城或居家令,若真落實,或許能減緩病例增加趨勢,但仍不足以遏止疫情,或預防許多醫院被爆量病患湧入壓垮的情況,一如疫情初期的武漢。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全球公衛教授斯芮達(Devi Sridhar)說:「諸多教訓都沒學到。封城有助於爭取時間,但要奏效,唯有實際去追蹤回溯並找出感染病毒的人。」斯芮達表示,若想控制疫情,英、美與歐洲各國終究得像武漢一樣建立大量的臨時醫院與隔離處所,「我不覺得還有其他辦法,我們的方向對了,但動作太慢」。武漢的協和醫院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指定醫院之一,急診科主任張勁農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感染者與健康者隔離,並建議利用旅館當作隔離處所,每個人都能單獨待在個別房間,「只須關掉中央空調即可」。張勁農還說,近日看到部分患者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情況下生出抗體,這顯示武漢可能已進入「群體免疫」階段。許多專家表示,武漢在2月2日以後採取系統性隔離與篩檢的做法,韓國與新加坡也有類似措施,且都顯現出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警告,封城不足以控制住大流行,各國政府應聚焦於篩檢出感染者,並隔離感染者及接觸者。他說:「這不光是保持人際距離與封城。在中國、新加坡、韓國,他們真的很努力落實整體防疫策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李普金(Ian Lipkin)曾於1月前往中國,給予當地官員一些防疫建議。他表示,美國應即刻採取全國性的居家令,然後實施分組隔離,直到疫苗完成。李普金說:「我們必須把染病急需就醫者、確診但無症狀或輕症者、有接觸史的疑似感染者及健康者都加以分隔。」武漢的同濟醫院也是重症收治指定醫院之一,院內醫師近期一份研究顯示,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前,平均每名感染者可傳染給3.68人,到了2月2日到2月18日這段期間,已降至0.32人。在流行病學上,這個數字壓在1以下,疾病傳播就可獲得控制。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復陽會傳染?專家:機率極小
新冠肺炎痊癒後會再復發嗎?中國宣稱疫情康復人數達到7萬多人,然而也有治癒患者「復陽」(轉為陽性)的病例,讓新冠癒後能否終身免疫備受關注。鐘南山認為,即使康復病患再度驗出陽性,重複感染機率也很小。專家建議,康復者應於出院後1個月再返院,進行檢測追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喻成波指出,之前也遇過一些治癒出院後又「復陽」的「假治癒」病例。他認為,復陽和病情輕重不存在正比關係,喻成波並表示,目前出現的少部分「復陽」病人,可能是患者符合出院標準,但下呼吸道依然存在病毒,核酸檢測取樣時有偏差,才會病情反覆,不必過度驚慌。重複感染機會很小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就能擁有免疫力嗎?中國新冠病毒權威專家鐘南山表示:「從病原學感染的角度來說,這些病人本身已經產生了IgG抗體,該抗體對新冠病毒有很強的中和殺滅作用。」「對大多數『復陽』病人來說,重複感染機率很小。」鐘南山強調,只有極個別沒痊癒患者,因為自體免疫功能極差,而無法排除感染風險。他援引香港大學瑪嘉烈醫院的專家研究稱,復陽患者體內存在的可能是病毒核酸片段殘餘物,「似乎還沒有查出有活病毒,看起來不應該有傳染性。」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最新試驗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的猴子不會再次被感染。研究人員讓恆河猴感染新冠病毒,待牠們恢復健康,就在最初感染的28天後再讓牠們接觸病毒,而且其中一些案例是大劑量植入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免疫機制,並沒有受到第二度感染。抗體只是免疫一環根據《德媒》報導,德國權威病毒專家、柏林夏里特醫學院病毒研究所負責人德羅斯登也注意到此一研究。他表示,雖然這僅是受體數量不多的動物試驗,但很具有參考意義。他的推測是,人體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至少在這一波流行期間─也或許在更長期間內,對病毒是具有免疫力的。【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學術期刊:新冠患者發病首周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周最高,之後隨時間下降。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在初期具有最高的病毒載量,可以解釋新冠肺炎快速傳播的特性。澎湃新聞報導,作者指出,三分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儘管其抗新冠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病毒峰值載量與年齡呈正相關,血清抗體水準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此一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和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新加坡研究人員之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報導,新加坡科研人員針對本地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卻是體內病毒量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並不呈正相關。上述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Kwok-Yung Yuen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均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和第2周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該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此一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何大一:美國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的事
一種病毒正在肆虐!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而我們現在還只看到巨大冰山的一角。中國湖北最初處理失誤、缺乏透明度,導致疫情擴散全國,逼使北京領導人須隔離湖北省逾五千萬人,其他地區也實施嚴峻隔離措施,使疫情流行曲線呈顯著「扁平化」。目前各省新增案例穩定下降,日前甚至出現全天零確診。這是中國二○○三年消滅SARS疫情後,另一個明顯成就。但嚴苛的隔離措施不可能長久,一旦人們生活恢復正常,病毒將重返並傳播。美對策 兩個不可原諒美國疫情的流行指數目前呈上升階段,由於目前使用PCR的方法無法檢測出病毒的RNA,檢測不足,確診數仍被嚴重低估。美國號稱有世界最好的衛生保健系統,卻沒有適切應對疫情,因缺乏檢測而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難以辯解的事。一個富裕強大而自豪的國家,剛接受一位中國公民(編按,指馬雲)捐贈五十萬套PCR試劑盒。同樣不可原諒的是,美國缺乏能快速檢驗免疫抗體/抗原的試劑,這種測試不但可靠,且卅分鐘內能知結果,從而達成對病人管理、追蹤接觸史、對人群作疫情監測等作用。美國對策讓人失望沮喪,上層準備不足、領導失敗;中國在掙扎中抗疫,美國卻在旁觀望,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下一個感染的國家。韓、台 拉平流行曲線為防制疫情,讓受感染者隔離,避免公共聚會、與他人保持距離,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對「拉平」流行曲線,使衛生保健系統能應對吸收疫情大有幫助。南韓和台灣確實做到這一點,不須像湖北、義大利和西班牙那樣須採封鎖措施。隨著北半球氣溫升高和更強陽光,應可讓病毒存活期縮短,從而降低傳播機會,減緩疫情。但病毒已在南半球澳洲、南非和阿根廷等地立足,隨著南半球轉涼,病毒傳播可能加速。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消失,反而可能在南北半球反覆出現,像流感防疫一樣,每年都必須做。發展疫苗 需買到時間如果新冠病毒在可預見的未來滯留,嚴厲隔離措施又無法長期持續,將嚴重打擊我們的心理和經濟。總有一天,企業須重新開放、學校須恢復授課,旅遊、運動比賽、各種娛樂活動都須恢復常態;中國將如何從遏制轉回正常化?我們將如何從嚴厲的抗疫,過渡到真正能持續生活?我們需要「買到時間」發展出疫苗,用科學研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現在全球科學家爭相開發藥物、抗體和疫苗,但要優化成真正治療藥物,將需幾個月,此後進行複雜的產品製造、動物安全性測試和法規批准過程;任何有用的藥物或抗體,都不太可能在一兩年內派上用場。數十家製藥或生化科技公司正競相開發疫苗,應對策略是刺激人類免疫系統,以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但針對SARS冠狀病毒製備的類似疫苗大量研究表明,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在被病毒感染後,對動物造成更大的肺損傷。這些可能影響當前研究進度,也可能獲突破而全速前進。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像過去的天花、脊髓灰質炎病毒、伊波拉病毒和愛滋病病毒一樣。但這需要時間。這次大流行提醒我們,忽略或輕視科學將帶來危險。科學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安全的、更乾淨、更健康的世界。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它!(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媒報導 專家指新冠肺炎恐變成季節性傳染病 秋冬再襲
近日有部分出院後檢測又恢復陽性的案例,有觀點認為新冠肺炎可能會成為長期感染的慢性病,疫情可能「長期化」。專家回應,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但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新華網報導,專家指出,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支持這種猜測,但對於康復患者應加強長期監測,密切關注可能的變化。更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全球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30萬、大陸以外超過25萬。專家認為,從新冠病毒結構、動物實驗等尚未發現造成慢性感染的明顯證據,但由於對該病毒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或許有新發現。此外,動物實驗也證明感染過新冠病毒後可產生抗體,抵御二次感染。日本長崎大學病毒學教授北里海雄說,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已出現6種(不包括新冠病毒),前4種都演變為普通感冒病毒,而非導致慢性感染性疾病,最終會被免疫系統從體內清除。新冠病毒是否能長期攜帶可能與個體免疫力相關。不過,英國利茲大學病毒學教授馬克·哈里斯認為,儘管冠狀病毒通常會導致較短期的自限性感染,但有一些研究文獻記錄動物身上(主要是蝙蝠)發現了持續感染現像,因此對復陽患者應密切進行後續跟蹤研究。
-
2020-03-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這個病中年婦女最危險
52歲的A女士兩手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居家生活連轉動鑰匙及打開水瓶蓋都感困難,漸漸地下肢關節也出現脹痛,驚覺不對勁,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她使用傳統的抗風濕藥物,效果不彰,每天上下公寓樓梯萬般痛苦,幾乎要放棄治療。後來經由風濕科醫師處方生物製劑,病情獲得大幅改善,關節腫脹消失,現在生活已恢復常軌。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中年女性 影響生活品質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個原因不明的慢性關節炎,滑膜發生不正常的增生,破壞關節軟骨及邊緣骨頭。此一疾病好發在30歲至50歲的中年族群,通常女性病人是男性的三倍,主要症狀為身體兩側多處對稱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早上起床有所謂的晨間僵硬現象,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造成關節變形、身體失能,甚至損傷關節外的器官而影響壽命。傳統療法效果不彰 生物製劑幫助患者重回生活常軌蔡世滋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經常侵犯全身大小的關節,出現對稱性關節發炎。一般來講,病程持續時間至少超過六個星期以上。除了晨間僵硬現象為重要的臨床表徵外,抽血可發現一些發炎指標,包括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急性發炎反應物如CRP數值上升,另外抽血檢驗也可見類風濕因子或CCP抗體呈現陽性。過去的治療方式多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來抑制發炎、緩解關節腫脹,經一段時間若效果不佳,才加上更多的藥物。近年則採較積極的處理方式,及早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包括生物製劑,可大幅改善病情,甚而達到免藥緩解(drug-free remission)。蔡世滋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只要遵照醫囑,定期到風濕科回診並接受藥物治療,都可得到有效的控制,擁有正常的生活。
-
2020-03-22 癌症.血癌
骨頭痛、腳腫與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年長民眾注意,如果常出現貧血、小便量減少、骨頭疼痛、容易骨折等情形,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徵兆。一名七旬婦人長期感到骨頭疼痛、腳腫,並容易跌倒而骨折,原以為是老化導致,拖了快三年,等到越來越無法行走才到骨科就醫,經轉診檢查後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三期。收治該婦人的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常見血癌之一,主要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癌化所造成的癌症,致病因目前仍不明確,相關危險因子包括酗酒、暴露在輻射線或不好的化學物質導致;醫學上也認為是人體受到環境因素的長期慢性抗原刺激,而使漿細胞突變有關。陳志丞說,骨髓瘤細胞常會聚集在骨髓中,並包圍在骨髓外的硬骨上。當這些骨髓瘤細胞只在一根骨頭上形成單一腫瘤時,稱為漿細胞瘤。他說,但骨髓瘤細胞大多會蔓延到許多骨頭,形成很多個腫瘤引起病痛,故通常稱為多發性骨髓瘤。且骨頭中的鈣會流失到血液中,導致血鈣濃度過高,患者會產生一連串臨床表徵:如骨頭疼痛、無法行走、骨折、噁心、嘔吐、疲倦甚至貧血症狀,若血液中過多的抗體和鈣,經腎臟代謝而沈積在腎,則可能出現腎功能異常甚至衰竭。陳志丞說,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緩慢,但有逐年上升趨勢,十年前台灣每年約新增400例,但近三年則每年新增約600例,好發年齡約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男性略多於女性,患者確診時多為三期(晚期)為多。早期時患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一般健檢也不會發現,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上述症狀才會出現,患者最常先感到骨頭痠痛或腎功能異常而求診,臨床上從骨科、腎臟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的患者各占三成。陳志丞說,若患者有長期骨頭痛的症狀,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骨折或骨頭被癌細胞浸潤;也可採血液及尿液檢查,看是否有異常高量的抗體蛋白質;或透過骨髓切片檢查是否有骨髓瘤細胞,讓醫師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及擴散程度。
-
2020-03-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改一採 黃立民:未來防疫應從「防堵」轉「減災」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所有入境者只要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都會被列為疑似病例,必須住院採檢。為防疑似個案塞爆醫院,指揮中心對醫界發出通函,昨宣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未來經通報但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的輕症患者,僅需一次採檢,即可居家檢疫或隔離;另因國內流感疫情已逐漸趨緩,通報個案也不必再做流感快篩。對此,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今下午受訪表示,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未來防疫重點應從「防堵」轉為「減災」,建議開始調查感染率,如在北、中、南部找民眾捐血檢驗抗體,來掌握國內感染狀況。黃立民說,近日確診患者增加,過去凡是疑似病例,通報採檢期間都要住院隔離,但隨全球疫情升溫、通報個案與採檢數暴增,醫院已開始出現擁擠狀況。若讓輕症患者一採就出院,的確可讓醫院空出空間。他說台灣近日禁止外籍人士入台等相關作為,都是防堵境外移入,但擴大篩檢應該也要同步進行,如可對社區以捐血的方式來定期普查,以便得知多少人有抗體,進而揪出近一個月感染者,可每隔一段時間、一至兩個月做一次,才知道陽性率有沒有提升。不過輕症採檢從兩次縮短為一次,是否可能「先陰後陽」造成防疫破口?黃立民雖說有可能,但他也強調「這是一種妥協」 ,因為民眾一開始症狀不嚴重,若真要完整採檢,應要採三次才更嚴謹,但隨著通報人數變多,還是要以檢驗量能吃得下來為考量。【相關閱讀】‧獨/建議醫界取消對輕症者二採及住院隔離 昨已上路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驗新型冠狀病毒抗體 何啟功:還需半年以上
國民黨籍立委蔣萬安今天質疑政府2019冠狀病毒疾病檢驗量能;指揮中心副指揮官何啟功說,嘗試縮短檢驗時間,或可縮短到3小時或1小時,但快篩抗體應用可能還要半年以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上午進行衛生福利部業務報告。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蔣萬安質詢時並以南韓全面快篩為例,對台灣檢驗COVID-19(新冠肺炎)的量能、速度提出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衛福部次長何啟功答詢時表示,台灣研發的抗體快篩,可能還要半年以上才能在臨床使用,目前國際都是以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檢驗,現行約需4小時,但可望壓縮到3小時或1小時,都有嘗試做這樣的試驗。何啟功說,南韓的全面快篩是針對疑似病患跟高風險者;目前台灣對有呼吸道症狀者也是高度警覺,但不是說民眾自覺就能採檢,如果一窩蜂來,民眾自己擔心就來驗,會造成防疫負擔,且可能來驗的人並不需檢驗或就算驗到陰性,也可能因為還沒發病未必會被驗到。此外,民主進步黨籍立委洪申翰質詢時表示,台灣首例確診2019冠狀病毒疾病女台商的出院感謝信提到,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生病。生病的人不是故意被感染,是廣義的受害者,減少對疾病、感染者的污名和歧視,也是減少防疫漏洞,若社會氛圍、語言可能造成排擠、打擊,可能導致民眾不敢就醫。洪申翰也說,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對於到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三級「警告」國家的明知故犯者,如果確診,要公布姓名。但明知故犯是錯誤行為,確診與否可能跟「幸運」有關,明明都是心存僥倖出國,卻要看幸運與否才決定處罰方式,令人困惑。何啟功答詢時表示,有些話是講的比較嚴重的措施,但實施的時候,也會看狀況,依比例原則施行。18日晚間會開會討論相關事宜。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佛系防疫慘遭砲轟 醫揭秘:溫和增加是好事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延燒,許多人擔心國外佛系防疫的隱憂,而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則認為,佛系防疫其實是一種活系防疫,呼籲民眾別霸凌回國確診的國人,他也說溫和增加確診人數是件好事。英國日前提出「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防疫政策,讓國內一定數量的人口染病並對新冠肺炎免疫,以避免再傳染給其他未染疫的民眾,被許多人稱是「佛系防疫」。對此,醫師賴仁淙在臉書發文提到,很多民眾會擔心甚至妖魔化佛系防疫的政策,並認為「日本,德國,英國的頂級專家都瘋了嗎?」、「英國會因此死亡到幾十萬人嗎?」不過賴仁淙說,提出佛系防疫的專家並沒有瘋,其實那是一種活系防疫。 賴仁淙表示,新冠肺炎必定會流感化與社區化,若在冬季捲土重來就有可能再次爆發。因此,避免二度發作的最佳策略就是讓所有健康的人口都有輕微感染來獲得免疫力,並搭配煞車機制,若死亡人數短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加強隔離力度,而目前德國、日本和英國都在安全範圍,如果新冠肺炎年底再犯,傷害就能降低。賴仁淙解釋,活系防疫的重點是使爆發的峰值盡量扁平化,以爭取時間和免疫力,至於英國則會根據疫情調整封鎖程度,預估死亡人數是不會超過武漢的3000人。另外,近期許多返國國人確診遭民眾在網路上責罵,他也呼籲,「不要霸凌回國感染的國人,他們身上的抗體也許在年底會帶給我們保護作用,台灣能溫和的增加數字反而是件好事」。
-
2020-03-18 科別.兒科
養成孩子好牙齒 6周大就要注意
「親愛的,為什麼寶貝的牙齒變亂了?」這可能是現代父母在小孩換牙時期發現的大問題,牙齒凌亂或是長不出來,一張可愛的臉彷彿開始變得歪七扭八,甚至應該健壯直挺的身體,也駝背無力了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2歲以前 打好牙齒根基想要讓寶寶牙齒健康、整齊、漂亮,孩童2歲以前為關鍵時期,應打好基礎!出生到6至8周的嬰兒:因為媽媽的哺乳,這個時期的嬰孩可以獲得母親的抗體和來自母體乳汁管腺旁伴隨的益菌,幫助分解乳糖,小舌頭反射性地向上頂住上顎,推壓媽媽的乳頭促進乳汁分泌和自然吞嚥,這一波波動作,是幫助嬰兒上顎橫向擴張發育的關鍵。4個月到6個月的嬰孩:4到6個月的嬰孩已經可以嘗試咀嚼的動作,舌頭的肌肉比較靈活,會左右翻動,所以簡單的副食品和用練習杯喝東西,可以促進口腔周圍肌肉的成熟應用,也促進下顎的發育。1歲的幼兒:1歲的幼兒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吞嚥能力,所以如果有使用奶瓶的幼兒,可以開始戒除奶瓶了。此時多給咀嚼機會,促進肌肉的協調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一歲後的幼兒要吃「塊狀」食物,不需要再全然依賴吸食或吃「泥狀」的食物了。2歲到2歲半的幼童:此時的幼童已經長好大部分的乳牙,也應該發展出成熟的咀嚼能力。如果孩童不愛咀嚼,吃飯很慢,喜歡含著食物懶得咬,甚至咬不爛東西,要小心!孩童已經朝向「不健康」的方向走了!從哺乳到吃副食品別忘刷牙知道了孩子發育的歷程,我們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呢?首先,6到8周的嬰兒盡量由母親親自哺育母乳,並採取「立式」而非「躺式」的餵養方式,避免躺著餵養時,嬰兒為了避免嗆到,改變舌頭位置並變成閉氣吸食奶水、吞嚥後,立即用口呼吸,造成口呼吸習慣。觀察餵養時,是否有因為先天嘴唇或舌頭的繫帶太緊造成的哺育困難,例如:嬰兒容易吸奶水不足而哭鬧、吞下空氣而脹氣、容易喝奶水後立刻吐奶、舌頭上有殘餘奶水垢,嘴唇上有乾、厚皮或用力出現的水泡等現象,造成發育和體重低下的問題。如果有上述問題,可以和醫師討論及早去除唇、舌頭的繫帶限制。4到6個月之後,開始使用練習杯來喝東西,也可以開始時用天然的副食品練習咀嚼。1歲後,開始戒除奶瓶,用杯子喝東西,以塊狀食物練習咀嚼,讓口腔肌肉可以正常發展,帶動上、下顎骨頭發育,有足夠空間讓牙齒良好的排列和發揮良好咀嚼效能。另外,開始長牙齒就要開始刷牙,保持良好飲食、刷牙習慣,這樣就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長成一口整齊、美麗、健康的牙齒了!所以口腔保健要從小開始,才可以從「齒」健康喔!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醫學研究:O型血 相對不易感染新冠肺炎
大陸醫學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機率與血型有關,O型血相對不易感染,風險較低;A型血相對易感,風險也較高。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被感染的機會更低。澎湃新聞報導,新冠肺炎新發現,血型與感染率有關。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八家單位最新研究顯示,A、B、O、AB血型與新冠肺炎的感染關係。這也是該領域的首份研究。具體來說,O型血對新冠肺炎相對不易感,風險較低;A型血對新冠肺炎相對易感。A型血需要特別加強個人保護以減少感染機會;新冠肺炎感染的A型血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多的監護和治療。研究顯示,在武漢市3694名正常人中, A、B、AB和O型血的各占32.16%、24.90%、9.10%和33.84%。而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177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A、B、AB和O的各占37.75%,26.42%,10.03%和25.80%。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患者中血型A比率和O的比率分別顯著高於和低於正常人比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這兩家三甲醫院的398名患者也觀察到相似的ABO分布模式。分析顯示,與O、B、AB血型相比,A血型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顯著升高。O型血型的傳染病風險顯著降低。之前研究顯示,一些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與ABO血型有關。例如,諾羅病毒和乙型肝炎具有明確的血型易感性。研究者還發現,與非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相比,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被感染的機會更低。鑒於SARS-CoV和SARS-CoV-2之間的核酸序列相似性和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相似性,O型血敏感性較低,而A型血對新冠病毒的敏感性較高,這與血液中天然抗血型抗體,特別是抗A抗體的存在有關。不過,研究稱,這個假設將需要直接研究來證明。ABO血型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可能還存在其他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闡明。以上研究來自論文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該論文於當地時間3月17日刊發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尚未經同行評議。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澳洲科學家: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有免疫抗體
澳洲最新醫學研究發現,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的輕症患者,體內對抗病毒的方法和對抗流感的方法雷同;不過目前並不能確定患者康復後,免疫反應會持續多久。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科學界對於人體免疫細胞如何對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的問題,一直所知不多。澳洲廣播公司(ABC)今日報導,澳洲墨爾本的彼得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Immunity,簡稱Doherty Institute多哈堤研究所)已在這方面取得突破。主導這項研究的是多哈堤研究所的人體T細胞實驗室主任(Head of the Human T cell Laboratory)奇札斯卡(Katherine Kedzierska)。她說:「我們看到,病患在康復之前所產生的免疫細胞,和我們看到對抗流感的細胞是相同的。」研究團隊自一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的身上取得血液樣本, 然後發現人體對抗病毒的抗體。這項新發現的研究論文「患者康復前伴隨免疫反應幅度:非重症COVID-19病例報告」(Breadth of concomitantimmune responses prior to patient recovery: acase report of non-severe COVID-19),已於昨日刊登於「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參與研究的桑特博士(Dr. Carolien van deSandt)指出,那是第一篇指出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有能力產生免疫、反擊和康復的論文。奇札斯卡說:「憑著這些資料,可以針對各種可能的疫苗進行評估,就理想情況而言,疫苗應該會模仿人體免疫反應(mimic our body's immune response)。」奇札斯卡和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提到,研究團隊所抽取的血液樣本,是來自一名47歲的女性確診患者。她稍早曾經前往中國武漢,在返抵澳洲後11天,於墨爾本一家醫院的急診室就醫時已出現昏睡、喉嚨痛、乾咳和發燒等症狀。研究團隊成員阮勇博士(Dr Oanh Nguyen)指出,就在這名患者就醫之後3天,研究團體看到她體內出現數量龐大的好幾種免疫細胞;而那些免疫細胞,通常是在感染流感後出現,意味患者已開始康復。阮勇說:「當時研究團體預料,她將會在3天後康復,果真她就在3天後康復了。」奇札斯卡向ABC說:「對於COVID-19輕症及中度患者人體如何康復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可說是重要的一步。」奇札斯卡解釋,現在已知人體是能夠產生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免疫反應;但她坦承,目前並不能確定患者在康復後,免疫反應到底會持續多久,這要好幾個月後才會有答案。奇札斯卡指出,這項發現還是有助於醫學界找出治療方法。搞清楚那些COVID-19重症或因此死亡的人到底缺少甚麼,或者他們有何不同之處,將有助於找尋新的治療方式。桑特向ABC說:「讓我們十分好奇的是,要觀察那些(重症)病患,以便了解到底是那些部分的免疫反應沒有被啟動。」
-
2020-03-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多國封鎖…台灣有辦法鎖國嗎 網揭關鍵:要先想鎖多久?
新冠肺炎全球持續蔓延,台灣連2天爆增確診個案,昨(16)天又新增 8 個案例,且均有境外旅遊史,確診人數累計達 67 例。目前已有不少歐洲國家如義大利、法國等鎖國、全境封鎖,對此,有網友在 PTT 發問「台灣高度仰賴國際貿易,有辦法像歐洲那樣鎖國嗎?」引起相當多的討論。原PO在 PTT「nCoV2019」版表示,「疫情演變至今,大家應該也心知肚明,除了全面鎖國,不然怎樣也防不住。台灣身為島國,高度仰賴貿易,且尷尬的政治地位,在做決策時也綁手綁腳」,並好奇詢問大家「有辦法像歐洲國家那樣鎖國嗎?還是只能退而求其次,貫徹入境 14 天強制隔離呢?」問題一出,隨即引發網友熱議,許多人都猜測日後很有可能走向鎖國,「全世界都會自鎖,本來結局就是這樣」、「別人鎖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也被鎖住了」、「鎖國不是全鎖好嗎?是嚴格管制出入境,物資進出口還是沒問題阿」、「各國泛指的鎖國是鎖人員,不鎖物流」、「鎖人又沒鎖貨」、「貨輪運輸又不會鎖,只不過減少人交流而已」、「現在這樣早晚會要所有娛樂業餐廳全關,經濟影響不會比較小」、「等疫情爆發了,還不是一樣要鎖,現在不鎖,等爆發了鎖也沒用了」。有人點出鎖國的關鍵:「台灣真的鎖國可以提昇防疫的強度,但能夠維持多久的時間?半年、一年、還是 X 年?都是未知數啊!」、「這個很難說,要先想鎖國要鎖多久?你不能長遠鎖下去,但稍微一開因為你裡面人都沒抗體,馬上又會很慘,現在有種知道為啥英國要這樣做的感覺…」。不過也有網友持否定看法,認為對經濟衝擊相當大,「中小企業遲早會倒一片的」、「全鎖下去光問你製造業的設備MIT有多少?光製造口罩,原料是石油,石化工業提煉設備台灣做的出來嗎,故障了沒原廠技師支援修的起來嗎」,「台灣可能禁不起鎖國吧 封城搞不好有可能」、「部分的產業會很慘、旅遊業差不多可全滅了,但現在的科技跟SARS的時候不一樣了、零售業反而不見得會很慘,頂多就實體店面不行、要依靠線上業務」、「政治上要只鎖人流不鎖物流沒有想像中容易」。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藉由多數人感染達到群體免疫? 國內專家:風險很高
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傳出英國政府打算放任一般民眾染病,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國內專家表示,這般作法有理論基礎,但風險很高,可能引發國際防堵而嚴重影響經濟,且無法預測病毒是否會突變讓感染者無法產生保護性抗體,屆時不僅群體免疫幻滅,還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因此,台灣還能圍堵病毒時,應盡力圍堵。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部分病毒進到人體一段時間後會產生具有保護性的抗體,罹病後康復的人可以預防下一次的感染。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有這種特性,像是愛滋病毒就沒有,但目前看來,SARS、MERS與新冠肺炎等冠狀病毒均有這個特徵。因此,當這類流行病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社區流行時,執政當局可考慮讓輕症患者待在家休養、自行康復,過程中遇疾病惡化時才就醫。如此可避免輕症患者湧入醫院使醫療體系崩盤,也保全最需要治療的重症患者。陳彥旭表示,當一個社區擁有抗體的民眾占比達到六成、七成,約莫就能達到群體免疫,停止疾病流行。過去伊波拉病毒缺乏疫苗與藥物時,就有非洲國家封鎖境內部分區域,讓區域內的民眾交叉感染完,終止感染鍊。中國近日疫情趨緩,也有可能是因為有部分人民感染過,不過中國疫情實況仍應打個問號。被問及台灣何不現在就採取類似作法、藉此減少邊境管制與追蹤採檢等重大成本,他回應,這樣的措施風險很高,其一,此舉可能讓其他國家防堵我國、使台灣經濟崩盤;其次,病毒會突變,倘若病毒發生大突變、進到人體後不產生保護性抗體,這個作法就會失效,屆時恐招致更大災難。因此,陳彥旭認為,當一個國家還有力圍堵新冠肺炎病毒時應盡可能圍堵,包括拉高邊境防線、整備醫療體系、強化民眾衛教等;圍堵期越長,也越能爭取時間發展藥物與疫苗,且能等待觀察季節改變是否會減少傳播。
-
2020-03-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食在重要 營養師教4招吃出關鍵免疫力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人人自危,防疫措施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避免到人多密閉的空間外,還能做些什麼呢?其實當營養素缺乏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桃園市中壢區天晟醫院營養師李昌儒教導如何吃出關鍵免疫力。李昌儒表示,維持正常免疫系統運作需要消耗許多能量,所以當身體熱量不足時,免疫力自然也會下降,應攝取充足熱量、避免不當的減重。抗體是人體抵抗外來物的重要物質之一,而蛋白質則是合成抗體的主要原料。第二、維持黏膜完整營養素。黏膜是人體最大的防護屏障,從口腔、呼吸道、腸胃道都覆蓋著一層黏膜,阻止病源菌等入侵,當黏膜修復能力較差,就可能使保護力下降,充足的維生素A、B、C、D、E、鐵和鋅等,都能維持黏膜正常的生長和修復。第三、維持腸道健康營養素,約有70%的免疫細胞都駐守在腸道,腸道的健康,對於免疫力自然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補充益生菌,因為好菌能讓腸道保持酸性,抑制壞菌生長,部分益生菌更能活化免疫細胞、提昇抗病毒能力。再來是補充益生元,益生元就像是促進益生菌生長的飼料,經過益生菌利用後,還會產生滋養腸道黏膜健康的養份,包含膳食纖維、寡糖、多醣體、β葡聚醣等,都屬於益生元的一種。第四、掌握重要均衡攝飲食技巧,吃出關鍵免疫力。李昌儒營養師建議主食選擇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含有豐富維生素B、E、礦物質、膳食纖維,如紫米、燕麥、藜麥、薏仁、紅豆、南瓜、玉米等;攝取多元化的低脂蛋白質,可提供不同胺基酸、礦物質、維生素B、D,如黃豆製品、蛋、海鮮、紅瘦肉、白瘦肉;其中海鮮類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ω-3脂肪酸;攝取彩色的蔬菜水果及蕈菇,蔬果都含豐富的維生素A、C、膳食纖維,不同顏色的蔬果還能提供有益健康的植化素;蕈菇類更含有不同的多醣體。李昌儒也建議,每天食用1小把無調味堅果類:堅果有豐富的維生素B、E、礦物質、膳食纖維、ω-3脂肪酸等,還有每天喝1.5~2杯牛奶或無糖優酪乳,除了補充蛋白質外,優酪乳也是益生菌的補充來源之一。另外,李昌儒提醒,除了攝取免疫關鍵營養素外,還要減少食用會降低免疫力的甜食、油炸、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