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957
筆 文章
-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和確診男童腦幹水腫救不回 醫院: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
中和兩歲男童14日確診、傍晚昏迷,救護車卻遲至晚間7點6分才派車,今凌晨男童不幸身亡。雙和醫院表示,有關感染COVID-19的2歲男童於本月(14日)緊急送至本院急診,到院時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院方當下執行緊急插管,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當時多項檢驗報告指標呈現異常,包括肝臟功能嚴重異常、全血球數量低下,腦幹呈現瀰漫性水腫,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雙和醫院說,在院治療期間,除支持性療法外,陸續給予抗發炎單株抗體藥物、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另外,本院為能集思廣益,爭取更多救治機會,於4月16日邀請台大兒科重症團隊多位專家共同會診,期待盡速達到病情控制且加速治療效率。然男童仍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於4月19日凌晨03時46分在父母陪伴下辭世。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整理包/兒童是否打疫苗爸媽好苦惱 看國外施打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繼續延伸,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染疫人數將達345萬,衛福部昨(17日)通過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聯合新聞網替讀者整理了兒童疫苗打什麼牌子、可能副作用、不建議接種對象、國內外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疑惑一次解開。Q1:目前開放的施打品牌?施打品牌為莫德納,2劑,每劑0.25毫升(成人劑量一半)。Q2:施打對象?6-11歲兒童,約120萬人。Q3:常見副作用、嚴重副作用為何?常見副作用: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頭痛、發燒。嚴重副作用:心肌炎、心包膜炎,但目前皆無兒童個案。需立即送醫:出現心跳過快、顫動、呼吸急促、胸痛。歐盟、澳洲等30多個國家臨床資料顯示,12至18歲青少年相較,幼兒接種莫德納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明顯較低,不過,仍需觀察更久時間,才能釐清安全上的疑慮。Q4:兩劑施打間隔時間?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28天。Q5:預計何時開打?陳時中表示,目前符合接種資格的兒童人數約120萬人,難以估計接種率,美國也僅3成多。本周三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如決定開打,需調查家長意願、填寫同意書等,指揮中心將加緊作業。Q6:不建議接種對象?目前正在發燒感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Q7: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為何?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24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Q8:打莫德納、BNT的國家有哪些?打BNT國家:美國: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歲以上BNT、12歲以上BNT。日本:開放時間今年2月下旬,5-11歲BNT。南韓:開放時間今年3月底,5-11歲BNT。歐盟: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BNT、莫德納都有接種國家:澳洲:開放時間2021年12月,6歲以上可打莫德納、12歲以上BNT。英國:開放時間今年4月底,5-11歲莫德納、BNT皆有。加拿大: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6-11歲莫德納。Q9:有各國接種兒童疫苗情況能參考嗎?美國:美國自去年11月開放5歲至11歲族群接種輝瑞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截至4月12日,美國5~11歲的族群,約有34.8%已接種1劑疫苗,28.1%完成施打2劑。不良反應事件,美國CDC去年12月30日發表相關報告,表示從輝瑞兒童疫苗緊急授權通過以來,打出的900萬劑僅出現少數嚴重不良反應,11月12月共收到4000多份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00件為嚴重事件,常見症狀為發燒及嘔吐,另外有11起心肌炎報告,其中7名額同在報告發布時已經康復,4名仍在康復中。英國:最初開放患有特殊疾病的兒童群族接種,本月4日才全面批准5-11歲兒童接種,儘管官方仍未公開接種數據和不良反應通報,但不少專家都抱持正面看法,雖然對染疫獲得抗體的兒童來說短期效益不大,但可以降低兒童在未來出現的變種病毒中,再次染疫的風險。南韓:2月爆發的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兒童確診數暴增,於3月底正式開放5-11歲兒童族群施打輝瑞兒童版疫苗。南韓政府已經宣布自18日起全面解除社交距離,僅保留強制配戴口罩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日本:從2月下旬開始,開放5-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為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週,厚生勞動省表示,4月1日前接種的幼童中,疑似副作用的反應有13件,多為接種時感到疼痛、壓力引發血壓變低、脈搏減少等迷走神經過度矯正。(vasovasgal reflex)13起中,有2起症狀較為嚴重,一起為3月接種疫苗的7歲男童,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狀,但目前已經好轉,厚勞省指出,5-11歲兒童出現副作用的比例,比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第一劑時來低。
-
2022-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11歲有疫苗打 食藥署核准莫德納兒童疫苗EUA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甚至出現首例幼兒重症個案,但至今國內仍無提供11歲以下兒童接種的疫苗。不過,衛福部食藥署今天上午已舉行專家會議並通過6至11歲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且為成人劑量的一半,施打間隔為28天。吳秀梅表示,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求,於4月17日邀請國內臨床醫學、小兒醫學、感染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同意核准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主動免疫接種以預防新冠肺炎。經審查莫德納疫苗在6至11歲兒童所進行的一項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6至11歲兒童試驗組所誘發的中和抗體免疫原性結果,不劣於原療效試驗中18至25歲青少年及成人試驗組的免疫原性結果;安全性資料方面,兒童組除發燒的比例較成年組略高外,兩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相近,大多屬於輕微、暫時性的不良反應。經整體評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與會專家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每劑0.25毫升,含50微克的mRNA,為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施打間隔28天。吳秀梅表示,在6至11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嘔吐、腋窩腫脹/壓痛、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與成年人試驗結果相近,未偵測到新的重大安全疑慮。未來食藥署將持續監控國內外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安全警訊,分析評估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執行安全監視機制,保障民眾接種疫苗之安全。
-
2022-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了90劑新冠疫苗的啟示:過量注射疫苗會有什麼後果?
臉書朋友Andy Wolf上禮拜天(2022-4-3)寄來一篇當天發表在《歐洲動態3.0》的文章德翁至少打針87次 疑兜售疫苗護照。一個人會為了出售疫苗護照而打了87劑疫苗(還說曾一天打了三針),實在是很難相信。 所以,為了確保這不是編造出來的假消息,我看完文章之後就立刻上網搜索。我搜到一篇早了一天發表在DW網站的German man got COVID jab 87 times — report(德國男子打了87次新冠疫苗 — 報導)。這篇文章說它的消息來源是一家叫做Freie Press的德文報紙在4月1日發表的Ein Mann hat sich 87 Mal gegen Corona impfen lassen(一名男子已經接種了 87 次新冠疫苗)。除了這三篇中文、英文、和德文的文章之外,我就再也沒看到其他相關報導了。所以,儘管我對這個消息抱持高度興趣,但由於沒有任何主流媒體有做類似的報導,我也就只能忍著,不敢隨便發文討論。今天(2022-4-8),一個我訂閱的網站寄來German Who Got 90 Vaccines Grew 3 Heads. With A 4th On The Way(接種 90 劑疫苗的德國人長了 3 個頭。 第四個正在長)。我立刻再度上網搜索。這下子就看到了數都數不清的類似報導,中文的,英文的,琳瑯滿目,還包括了好幾個主流媒體。所以,我認為是可以發文討論了。我之所以會對這個消息感到興趣,是因為反疫苗人士及團體一直在發表言論,說新冠疫苗是非常危險。那,這個打了87或90劑疫苗的德國人(60或61歲)應該是一個千載難逢,沒有人為干擾的試驗活體。事實上,關於過量注射新冠疫苗的後果,早在去年12月就有一篇論文做過報導:Antibody response induced by the boost overdose during COVID-19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vaccination strategy(COVID-19異源初免-加強疫苗接種策略中加強過量誘導的抗體反應)。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兩男兩女,年紀都在42到53之間,而他們是被錯誤注射了沒有稀釋的疫苗。這篇論文並沒有說是哪一款疫苗,但有說注射量是0.3cc,所以應該是輝瑞疫苗(註:莫德納和AZ都是0.5cc)。也就是說,這四個人都被錯誤注射了5倍劑量的輝瑞疫苗。這篇論文說這四個人所出現的副作用是:「沒有記錄到重要的全身副作用。 最常報告的全身性事件是頭痛和全身不適。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還出現了發燒和疲倦。還有,注射部位的輕度/中度疼痛持續 72 至 96 小時,是過量疫苗接種後最常出現的局部反應。」至於這個打了87或90劑疫苗的德國人,我看過的所有相關報導都說他的健康狀況是沒有任何問題。也就是說,儘管打了40幾倍正常雙劑量的疫苗,這個人體試驗所顯示的結果還是普遍認知的「疫苗對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不管如何,像我這樣,對這個案例抱持高度興趣的科學家,應不在少數。所以,有關這個案例的科學報告應該是可以預期的。屆時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新冠疫苗是只對少數人具有危險性,還是如反疫苗人士所說的,是會導致接種的人全都死亡。原文:90劑新冠疫苗的人體試驗
-
2022-04-17 該看哪科.兒科
不僅新冠肺炎疫情 醫示警:腸病毒好發季節至
近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如何防疫減災民眾關注,麻豆新樓醫院小兒科主任黃士修提醒,腸病毒感染正進入好發期,家長更要注意家中小寶貝健康情況。黃士修指出,每年夏天到初秋是腸病毒好發季節,台灣距離上次流行已7年,近兩年防疫有成,小朋友多已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習慣,感染病例較少,這固然是好現象,但國內0至5歲幼兒體內普遍缺乏抗體,一旦遇到大流行將造成嚴重疫情。黃士修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可經由接觸或飛沫感染,感染後3至5天會有典型症狀如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如果侷限在嘴巴,就是咽峽炎;若連手掌、腳掌都有水泡,則為手足口病;也可能合併發燒,或因口部潰瘍造成進食困難,病程為7至10天,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極少數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重症,機率雖不高,卻可能導致死亡,還是要提高警覺。黃士修說,各年齡層最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感染風險,從最輕微發燒到致命多重器官衰竭都有;只要發現新生兒出現發燒、嗜睡、活力不佳、食慾降低、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都可能是感染初期徵兆,應速送醫診治。黃士修指出,腸病毒最容易透過托嬰、幼教機構等處傳播,尤其是絨毛玩具常因幼兒口含、嘴咬而成傳染媒介,他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成人,外出返家後要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先更衣並以肥皂確實洗手;家長及老師也應注意小朋友是否有感染初期症狀。
-
2022-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食藥署明召開會議討論5到11歲打疫苗 專家籲用證據做事
針對國內5到11歲孩童是否需要施打疫苗,食藥署將於明天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兒童疫苗施打必要性。專家認為,美國已開放5歲以上兒童施打2劑BNT,但我國目前仍未能施打,如果沒有數據證明,不能自己想像風險,其實兒童施打疫苗風險沒有比青少年高,支持兒童施打疫苗。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先前有很多人討論,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以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狀況較多,但5至11歲的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前衛福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認為,以全世界染疫死亡率估算,我國恐有50例兒童確診死亡,「這樣社會可以接受嗎?」,他認為小孩應儘早打疫苗,建議第一劑打RNA疫苗,而且是輝瑞比莫德納好。林奏延說,第二劑則有三選擇,包括次蛋白疫苗、RNA疫苗或自然感染,建議施打次蛋白疫苗,可避開第二劑mRNA心肌炎的發生,但現在國際上唯二的次蛋白疫苗,都沒有5到11歲孩童適應症,因此建議第二劑採自然感染。林奏延表示,在第一劑RNA疫苗之下,已有保護力免於重症,若第二劑自然感染,抗體可維持較久,相較疫苗施打恐在3、4個月後失效,自然感染可拉長抗體到1、2年,他認為現在還沒到呼吸道病毒踴躍傳播的冬天,兒童若有一劑保護力,再加上自然感染,得到重症機會可減少。林奏延表示,以過去流感和各類傳染病的經驗來看,學齡兒童很重要的傳染源,但若能打疫苗來阻斷傳染鏈比較好,且若動不動就停課,不管是學童學習成效、或是家長得分身照顧都是一大問題,也能避免家中長輩被感染。不過,黃立民認為,若有專家認為兒童施打一劑疫苗即可,「請他拿出證據來,不能光靠想像」,他認為,美國現在都讓兒童施打兩劑疫苗,我們若沒有其他證據應以兩劑為主,要依照科學證據做事比較好。
-
2022-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重症風險 感染科醫師提醒家長注意
全台單日COVID-19確診人數攀升,其中不乏12歲以下無接種疫苗的兒童。花蓮慈濟醫院醫師指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若感染病毒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Omicron變異株較Delta變異株的重症率低,但當體內並無抗體的兒童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有先天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或是肺部、神經和代謝等相關疾病,都是病情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尤其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若不幸感染病毒,也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何愉懷指出,據目前已知的個案表現,染疫兒童與成人的症狀反應有些不同,較容易出現發燒、嘔吐、腸胃道症狀,也有部分個案有肌肉痠痛的情形。在感染後的2至6週,染疫兒童有可能會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會持續發燒3天以上難以退燒,且進一步影響到中樞神經和血管以及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多系統的炎症反應。不過家長們不必太過擔心,COVID-19引起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機率並不高,若是家中的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何愉懷表示,感染Omicron後的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絕大多數的案例為輕症,而在部分兒童可能出現高燒至攝氏39、40度,以及嘔吐和肌肉痠痛的情形,推測與孩童沒有接種疫苗、體內並無抗體有關,因此染疫後反應較為激烈。去年中的本土疫情,兒童染疫比例較今年這波還低,何愉懷表示,可能和不同病毒株的傳播速度與強度差異有關,Omicron的多輕症、高傳染性特徵,使疫情在學齡孩童之間蔓延開來。何愉懷提醒,最重要的仍然是勤洗手、戴口罩,盡量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潔,在外不便則可以多利用酒精消毒,降低前往多人場所的頻率,減少染病風險。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藍批快篩試劑太貴 促公平會調查是否發國難財
國內疫情延燒,快篩試劑需求量大增,國民黨立院黨團昨舉行記者會,質疑國內快篩試劑市場價格偏高,試劑一支要價三百元,是南韓、新加坡與多個歐洲國家的三倍,針對是否有不肖商人乘機賺黑心錢、發國難財,要求公平會介入調查。國民黨團書記長萬美玲指出,去年七月廿八日財政部關務署公告實施進口快篩試劑有免關稅措施,但國內販售的快篩試劑一劑要價三百元,是歐洲國家的兩至三倍。英國、德國還是由政府購買快篩試劑供民眾使用。她質疑,蔡政府在發送上標準不一,如基隆市是由指揮中心撥發給民眾使用,有些縣市則是局部公費發放,但大多數民眾要自行購買,「難道發送快篩試劑也有分藍綠縣市嗎?」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國民黨團提出三主張,包含請公平會介入調查,價格不合理是否涉及聯合行為?並追究相關責任,以及廠商有無哄抬價格,請檢調依法查處;其次,一個月內公平會、衛福部如未積極處理,國民黨團將向監察院告發;快篩試劑及PCR試劑國內產量如有不足,請衛福部盡速檢討開放進口。根據本報掌握快篩試劑成本價加上通路,不到五十元,為何會貴得這麼離譜?防疫專家指出,因為快篩試劑是防疫物資,制定的價格有點像圖利廠商來幫國家防疫。一名生技界主管透露,快篩試劑和驗孕棒的差別就是抗體不同,只是多了一支可能不到幾塊錢的採檢棒,歐洲的快篩試劑才幾歐元,沒道理台灣要三百元,有人說是準確度的高低不同,那是騙外行人的。他解釋,重點是誰能獲得認可,誰就可拿到單,從拿到病人的檢體、緊急使用授權等,都是各家廠商的角力,就怕技術性卡關,保護已經拿到門票的參賽者,廠商如何順利的過關斬將,背後都需要政治力量介入。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在台灣所有藥品、醫療器材,都是由健保署核價制定,核價原則是將各國的價格取一個平均數,健保署的核價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便宜,但家用快篩試劑是食藥署核定的價格,因為是防疫物資,制定的價格有點像圖利廠商來幫國家防疫。王任賢解釋,這些防疫物資只要政府有徵用就會變得很貴,這是紓困條例濫用的問題,應該回歸到健保核價的機制。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HPV感染致癌男女都有 口咽癌已超過子宮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是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外,已有研究證實,超過3成的口咽癌患者也與HPV有關,口咽癌罹患人數也早已超越子宮頸癌。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指出,避免HPV感染是可以施打疫苗來預防,美國CDC建議9歲到26歲無論男女都可以考慮接種。很多人會懷疑HPV到底和我有沒關係嗎?張志隆指出,只要開始性行為後,一年後感染的機率3成,3年內增加到5成,由於HPV感染後只有半數的人在18個月後才會產生抗體,而且抗體很微弱,這讓病毒有機會重複感染,由於感染是發生在子宮頸,並沒有全身血液內感染,也無明顯症狀,病毒就留存在體內成了致癌因子。HPV會造成的癌症無論男女,除了子宮頸癌,還包括陰莖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及菜花。其中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積極預防的癌症,WHO號召全球在2030消滅子宮頸癌,將年發生率降至每10萬4例,希望達到997目標,9成青少女接種HPV疫苗,7成女性一生接受兩次子宮頸抹片檢查,9成癌前病變或癌症可進行治療。張志隆指出,國健署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以做一次子宮頸抹片,依統計,近3成的婦女6年內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篩檢,而3年內沒做過抹片則超過4成,而3、40歲女性罹患原位癌愈來愈高,但篩檢的比例不是那麼高,因此光靠抹片要來消滅子宮頸癌是無法達成的,還是得靠疫苗施打達到目標。張志隆指出,歐盟為了響應WHO消滅子宮頸癌的計畫,建議女性覆蓋不夠的地區,要將男性納入接種計畫,甚至要達到9成疫苗施打率,也建議15歲青少年男女共同接種。目前,國健署在107年全面提供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覆蓋率約85%。至於男性青少年是否需要施打,張志隆說,金門很早就有針對青少年公費施打,但礙於經費無法全國推行,但男生若能自費接種很好,可以預防自己致病,也能降低HPV盛行率,還能預防頭頸部癌。因為HPV引起的口咽癌已占頭頸癌3成的比例,實際上,從2018年口咽癌發生率每10萬8.37人,早已超過子宮頸癌的每10萬7.67人。張志隆指出,根據本土425例接受治療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腫瘤採樣偵測到HPV的比例,北部較高盛行率達3成3,東部最低18%%;依台灣流行病學統計,HPV導致的相關頭頸癌年增率比非HPV還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建議,要透過降低致癌風險因子可及早預防頭頸癌發生;美國CDC認為,無論男女都因施打HPV疫苗,建議9歲到26歲都能接種。至於27歲到45歲是否施打可與醫師討論。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化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組合多 與醫師討論策略
肺癌是困難的戰鬥道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今在聯合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帶領民眾穿梭時空,辨識文史、藝術創作中的微細癌變,揪出癌症,而現今新藥治療多元,合併療法的趨勢讓肺癌病患有機會活得更久、更好。夏德椿說,由中國古代典籍不容易看到對肺癌的記載,但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年輕女子肖像」畫作中,可看到畫中女子左側乳房增大,且靠近腋下有不規則突起,因而推論她可能有乳癌。由此可證,愈容易從外觀發現的腫瘤愈可早期治療;近代流行病學也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第一,而肺癌常發現已屬晚期。夏德椿在論壇中發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肺癌發生原因,在國外和高齡、吸菸與職業較有關;但在台灣,常發生在中年不吸菸、有家族史的女性身上,另外,近年空氣汙染也被懷疑是肺癌影響因子。近年有人倡議可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去篩檢肺癌,但他不建議非危險族群一窩蜂盲目檢查,因為常暴露在放射線檢查中,反而容易誘發更多癌變。夏德椿指出,癌症治療可說始於戰爭,美國過去進行化學戰就發現芥子氣可破壞人體大部分的白細胞,不過近年第三代化學治療進入瓶頸期,因而醫學界進入精準醫療,去瞭解病患基因後接受標靶治療,對治療肺癌有不錯效果;健保署因為有健保負擔的問題,也許無法開放第三代標靶藥物給所有病患,但病患可先試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受第三代藥物,五年存活率或許來得更好。標靶治療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夏德椿強調:「病患不要氣餒!」他看過有些病患出現抗藥後去求神拜佛,事實上病患不用擔心沒藥物可用,因為肺癌有一個接一個的藥物可以用,治療不見得會變得更差;如果是在醫學中心治療的病患,還有機會接受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與醫師詳細溝通後,再好好使用健保接受治療。夏德椿也舉例,肺癌治療為了對付抗藥性,現在還有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目前已有許多臨床認驗「它有點像木馬屠城記,進入體內只會去找癌細胞,找到後再把藥物釋放出來,達到很有效的治療。」癌症治療與時俱進,夏德椿說,二○○三年國外期刊宣布「免疫治療的時代來了!」二○一五年我國健保也開放使用這些藥物,例如PD-L1表現好的病患可使用單一免疫治療;到了二○二二年,因免疫治療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國外報告認為,混合式治療如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加化學治療再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等,在不同的狀況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療效。夏德椿指出,衛福部也訂定特管辦法,讓台灣病患有機會進行細胞療法;而更進階的細胞治療就是CAR-T治療,將T細胞打進體內,全球都有許多臨床試驗顯示成果,但價格很高,希望台灣未來能在生技產業上發展,讓更多病患可以接受更進階的細胞治療,但如果病患有肝轉移、腦轉移或肋膜轉移,免疫治療不夠時,是否要加上其他治療,應與醫師討論。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患都適合免疫療法嗎 專家建議考慮這些因素
免疫療法被視為未來治癌的曙光,目前包括抗體藥物及細胞療法兩大趨勢,抗體藥物已發展10年,而細胞療法在台灣則剛起步。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腫瘤科副教授張光裕指出,免疫療法費用相對昂貴,若使用抗體藥物可獲健保給付建議先使用,細胞療法必須多方面考慮,經濟負擔和藥效都是重點。免疫在癌症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時就發現,癌細胞有些共同特徵,包括複製無上限、誘發血管增生、抗細胞死亡、失控的增殖、生長抑制失效等。2011年科學界發現,癌症治療不能只專注腫瘤細胞本身,還需要注意癌細胞的微環境,甚至必須了解腫瘤細胞何以逃脫體內的免疫系統。張光裕指出,近年學者重大發現是免疫檢查哨點與腫瘤免疫的抑制原理,用以發展免疫抗體藥物,這就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有「CTLA4抗體」及「PD-1/PD-L1抗體」兩大類,有六成癌別適用,療效約2成到4成,最近研究發現抗體藥物反應性可以持續,健保署目前有條件給付8種癌症使用。簡單的說,免疫治療的原理是讓免疫細胞教育活化,認出腫瘤細胞後再殺死癌細胞,除了抗體藥物外,國內也有10幾家醫院正在進行細胞免疫治療,目前特管法進行技術上的監控,治療前需在體外進行自體免疫細胞的處置,之後再輸入回體內,但效果會依每家醫院有所不同,由於是自己的細胞,副作用不會太大。細胞療法最新的還有將T細胞改造成CAR-T嵌合抗體受體T細胞,張光裕表示,目前國際藥廠有5種產品上市,效果雖然經過證實,但能使用的限制更高,只適合血液性癌症,且又得看其特殊腫瘤亞型,加上在台灣取得困難且非常昂貴,民眾要付出的成本相當高,由於細胞經過改造會擔心產生免疫風暴,必需密切觀察。至於,民眾該如何看待免疫治療,張光裕認為,若健保有給付抗體藥物,民眾當然可以使用,若要自費使用抗體藥物或細胞免疫療法,需要更客觀看其效果及經濟負擔與效果,選擇細胞療法則要看其實驗室是否有認證,也需要看醫院與生技公司合作研究的癌別是否適合自己,在治療前需與醫療團隊仔細討論。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魔術子彈研發有成 翻轉晚期乳癌存活期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八千名以上的乳癌患者,年增率近4.5%,在女性癌症當中遠高於其他癌症,光是108年健保乳癌藥物支出就高達新台幣143.55億元,僅次於肺癌。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抗癌藥物有多種不同機轉的新治療方式,包括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傳遞、阻止細胞分裂、阻斷癌細胞的新生血管以減少營養供應、提高自己免疫T細胞抗癌能力等,其中單株抗體不但可以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還能在癌細胞表面做記號,讓自身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打癌細胞,這種阻斷訊號又激發免疫的藥物,在西元1998年問世後,開啟HER2治療曙光,成為劃時代的發現。郭文宏表示,諾貝爾獎得主Paul Ehrlich博士在1913年首次提出「Magic Bullet魔法子彈」概念,運用靶向觀念,將細胞毒性藥物作用到腫瘤細胞上,但因為一開始採用小鼠製作單株抗體,抗原性太高、易被人體排除,因此直到1990年後,才開發出可以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和真正的魔法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這一系列藥物發展,用HER2陽性乳癌可以有最完整說明。郭文宏說,HER2陽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4,但其實每個人的乳房細胞表面都有一定數量的HER2受體,只不過正常細胞上約有2萬個,HER2陽性乳癌細胞上面可能會有200萬個。單株抗體的作用機轉,除了讓癌細胞生長訊號無法傳遞之外,還可以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因此針對HER2陽性乳癌,效果顯著,第一代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世後,可降低早期乳癌4-5成的復發,之後又研發出第二代,兩者並用加上化療,對於轉移性乳癌而言,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提高到18.7個月,存活中位數達56.7個月。魔法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就是在單株抗體上,再鏈結化療藥物,帶進癌細胞裡面引爆毒殺癌細胞,這種治療必須受體的單一性非常強,才能真正把藥帶進癌細胞。而在HER2乳癌的治療上,如果前述的治療、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並用加上化療再失效,則可使用第一代魔法子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9.6個月,比之前只能撐5、6個月還好,而即使再復發,只要換成第二代魔術子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以達19.4個月。目前第一代魔法子彈,健保有條件給付,第二代則還未納入健保。至於標靶藥物複合體,能不能一次鏈結很多種化療藥,郭文宏認為,不同藥物的鏈結難度很高、技術上需要克服,萬一在血液中鏈結就斷了,可能造成全身毒性,因此與其寄望一次鏈結多種化療藥,不如使用兩種標靶藥物複合體。郭文宏強調,魔法子彈只是多種治療方式的其中一種,因為其專一性高、副作用低、治療效果好,全球抗體藥物複合體市場在2020年後逐步成熟,每年超過50%的成長率,預估到2025年可達210億美元的成長規模。
-
2022-04-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阿妹男友錯用抗體快篩 指揮中心:僅核准抗原快篩
阿妹萬人演唱會中發現有確診者, 阿妹男友Sam日前也於社群網站貼出2支快篩試劑的照片,皆為陰性,但有眼尖醫師發現試劑是「抗體快篩」,而非國內核准使用的「抗原快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國內抗體快篩沒有核准上市,會呼籲使用抗原快篩試劑及宣導正確使用方式。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去年11月指揮中心也製作宣導手板說明「PCR篩檢、抗原快篩、抗體快篩」差別,阿妹男友使用的「抗體快篩」僅針對專業人士使用,沒有家用版的抗體篩檢,也沒有核准市售。羅一鈞表示,「抗體快篩」是為了解個案是否感染過或打完疫苗也會測抗體快篩。「目前使用抗體快篩都是有侷限性,所以我們現在驗抗體都是看是否為舊案,或是是否用中國製疫苗,但實際抗體還是要去實驗室。」他也呼籲,家用抗體快篩市面上沒核准,若有人提供使用,不建議民眾使用「抗體快篩」,建議使用「抗原快篩」檢驗是否確診。
-
2022-04-0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高雄長庚研究發現 SARS康復者注射新冠疫苗抗體高
COVID-19疫苗已打到第3劑,高雄長庚研究團隊發現,曾感染SARS的康復者接受COVID-19疫苗後,可誘發出高濃度抗體,顯示具免疫記憶,或許可作為未來開發長效型疫苗的研究方向。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發表上述發現。感染醫學科主任李允吉說,從香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病例可看出,沒打疫苗者占近7成,且年齡逾60歲以上占約9成,顯示施打疫苗仍是相當重要的防疫措施。不過現在疫苗已打到第3劑,甚至還可能打第4劑,代表疫苗抗體效價不高,會隨時間消減,盼研究發現有助未來開發更長效型的疫苗。李允吉說,研究發現,18年前曾感染SARS的康復者,即使只施打1劑AZ疫苗,就能比施打2劑AZ疫苗者誘發更強的抗體效價。這些康復者的血清也送林口長庚研究分析,尚未發表進一步結果,但初步看,面對COVID-19病毒成效不錯。李允吉指出,SARS康復者免疫細胞對冠狀病毒有記憶,對新冠病毒也有免疫記憶性反應,即使康復者已感染18年之久。感染醫學科副主任陳怡君說,冠狀病毒有許多「棘蛋白」結構,會進一步侵入宿主細胞造成感染。疫苗接種者的血清可偵測到「棘蛋白」抗體,但不會有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抗體反應。但若感染過SARS,這2種抗體反應均可被檢出。陳怡君說,去年疫苗陸續輸台,醫護是優先施打對象,無意間發現有只打1劑AZ的員工,抗體濃度竟比接受2劑AZ疫苗但未曾感染SARS者高出許多。因此聯繫多名過去感染SARS者進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SARS康復者的「棘蛋白」抗體增加幅度,比較接種1劑和2劑疫苗且未曾感染SARS的健康受試者分別提升68倍及8.5倍。SARS康復者也呈現核衣殼蛋白抗體反應。新冠疫情進入第3年,長庚研究團隊指出,新一代疫苗否能誘導出持久性免疫反應,將成終結疫情的關鍵。而未來疫苗研發方向,可朝結合SARS-CoV-1和SARS-CoV-2「棘蛋白」的新型疫苗方向開發,以誘導具持久性免疫力。
-
2022-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臨界值出爐!家有未完整接種者 輕症不宜居家隔離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單日新增破200例,指揮中心研判尚未達疫情高峰,持續將愈來愈多確診者送往集中檢疫所兩人一室隔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四月中累計重症人數不超過20名,死亡不超過4名,就算達成與紐西蘭相同的極低致死率。若能將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覆蓋率提升至8成,重症死亡人數還可望打對折;每個群聚確診數小於100人也可達到重症清零結果。陳秀熙也將疫苗接種劑次融合於各項防疫規範的調整,並且給出多項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五點如下。輕症無症狀確診者若有同住者尚未接種兩劑,仍應集中檢疫。針對尚未接種兩劑者提出相對應的管理措施,如社交活動規範。三百人以上大型群聚,應要求接種滿三劑疫苗。機場工作人員接種滿三劑應鬆綁其隔離檢疫措施。針對難以實施口罩及社交距離的場域,如八大行業和移工,實施抗原及抗體快篩。陳秀熙表示,英國Omicron疫情監測統計顯示,約87%確診者有症狀,有症狀者中僅13%會衍生非致命性的肺炎,非致命性的肺炎當中93.9%都會康復。非致命性的肺炎僅約6%會演變為需要加護病房的急性呼吸衰竭(ARDS),78%ARDS會康復,21.9%會死亡。陳秀熙指出,以重症死亡來監測疫情是全球趨勢,目前南韓重症率千分之4.5,致死率千分之0.88,是均標,接近歐美國家,可作為低致死率的標準。至於紐西蘭,重症率千之2,致死率千分之0.45。可視為極低致死率的標準。目前台灣3月中疫情至今累計1713名個案,維持0死亡,僅4名中重症,目前中重症率0.23%,如果只看重症,比率會更低。陳秀熙參考南韓及紐西蘭重症致死率,建立台灣的重症死亡臨界值。如果累計至4月中,如果疫苗覆蓋率維持不變,台灣只要重症人數不超過20名,死亡不超過4名,就算達成與紐西蘭相同的極低致死率。重症人數不超過40名,死亡不超過9名,也有達成與南韓相同的低致死率。若能將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覆蓋率提升到80%,極低重症死亡的臨界值可再降,低至重症11人、死亡2人。陳秀熙認為,政府確實應多宣導輕症及無症狀的健康識能,調整居家隔離與社區監測政策並與國際接軌。「讓大家當作是得了小小的疾病、會康復的疾病。」打過三劑的機場工作人員和機組員,陳秀熙建議應要開始鬆綁其居家隔離檢疫措施,讓他們恢復新常態生活。近來社會各界呼籲無症狀及輕症確診者不應繼續「集」中檢疫,宜採居家隔離。陳秀熙表示,如果無症狀或輕症者的家中成員,還有人未接種兩劑者,仍應集中檢疫,不建議居家隔離。針對65歲以下者尚未完整接種者,其社交活動活躍,應思考是否給予適當的管理措施,以減少其感染重症高危險群;針對65歲以上卻尚未完整接種長者,可考慮優先提供NOVAVAX這類副作用較低的疫苗。陳秀熙表示,如果每個群聚確診數小於100人也可達到重症清零結果,目前只有很少的群聚個案數有超過百人,疫情還在控制範圍內。希望在以輕症為主的疫情中,社會大眾能走出確診的陰影,了解到康復後有免疫力,也不會再感染他人,可以放心,不再獵巫。
-
2022-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病例可能超越去年高峰 不必恐慌只要注意兩件事
國內COVID-19病例數不斷創今年以來的新高,專家預估清明連假人潮南來北往,節後疫情只增不減,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臨床免疫學專家謝奇璋表示,未來世界與病毒共存的趨勢下,在病毒流行完全消退以前,我國新增病例數超過去年高峰,是很有可能的,但現在的情形和一年前完全不同,與香港與中國大陸也不一樣,「台灣能做的準備都到位了」,所以大家不必恐慌,未來只需注意兩件事。根據疾管署統計,去年5月疫情最高峰時,單日確診本土病例超過500例,昨天則是216例。謝奇璋表示,國內目前約有5成的民眾已打了3劑疫苗,而且大部分其中包括1劑以上效力較強大的mRNA核酸疫苗,比起中國大陸和香港許多人施打的科興疫苗,保護效果較佳。即使不幸染疫,重症與死亡率在多數人都可以下降到幾乎與流感差不多,甚至比流感更低,所以「民眾不必再把COVID -19當成是當年的SARS,或去年還沒有疫苗時的新冠肺炎」,因為已經有了針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藥物,不需要過度恐慌。謝奇璋表示,目前的當務之急還是繼續增加疫苗的覆蓋率,幫助對疫苗有誤解排斥的民眾早日接種疫苗。兩成未打疫苗的民眾一旦感染,不僅自己危險,也會影響到整個國家,「雖然很困難,但政府仍要想盡辦法讓這群人打疫苗」。他表示,未來還需要注意兩件事,第一是醫療量能的問題,雖然打過疫苗的人重症死亡比率低,但如果感染的人數快速增加,重症人數也有超過醫療負荷的可能,就會造成醫療失控的危險而造成過度的傷亡。第二是特殊人群免疫狀態的問題,例如老年人或免疫能力較差的族群注射疫苗後的免疫記憶是否足夠應付未來幾個月的可能流行,何時應該再注射追加劑,須依疫情和免疫追蹤研究隨時調整。另外,12歲以下兒童未打疫苗,如果流行擴大可能會成為病毒的溫床,在許多國家(如日本)甚至成為新增病患的主要部分。兒童的重症比率雖然較成人低,但兒童感染後會導致成人病患沒有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縮寫為MIS-C)」而形成重症,這部分也值得關注。而針對有專家認為這一波的疫情與有些人只打兩劑疫苗,目前保護效力變差,才會造成多人感染,謝奇璋認為,台灣第1劑與第2劑之間,兩劑間隔的時間較國外長,雖然花較久的時間才完成兩劑施打,但注射後可能反而會更有效的刺激人體T、B細胞形成免疫記憶,即使抗體下降,對預防重症應該會有較好的效果。倒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大流行,上海甚至啟動封城,謝奇璋表示,香港大約有1/3的人是打科興滅活病毒疫苗,但目前資料顯示前波流行時打科興疫苗的人重症機率比起打BNT疫苗要高很多,上海的居民(包括台商)絕大多數接受滅活疫苗的施打,疫情一旦擴散,對醫療和社會的衝擊很令人擔心。他表示,台商回國後應該依台灣的疫苗規定從頭施打。已經完成3劑施打的民眾,到下半年北半球冬季前,如果還有疫情,到時再考慮打第4劑即可。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解隔離鬆綁 仍需七天自主管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鬆綁新冠肺炎確診者解隔離條件,本土個案可提早離開醫院或集中檢疫所,境外移入個案如提早解除隔離仍需住在檢疫所,待入境滿十天,PCR採檢陰性,才算真正解隔離。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一日至四月二日共有一五三○例本土病例,其中一五二七人輕症,占百分之九十九點八;僅三人中重症,占百分之○點二。陳時中表示,專家會議決議,輕症者沒必要一直待在治療場域,可及早離開,因此放寬相關解隔離條件。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一開始解隔離條件為雙採陰,後來改為三採陰。隨著對病毒更多了解,一開始認為Ct值卅四以上可能只是病毒片段,沒有傳染力,事實上只要超過廿七,就幾乎沒有傳染力。羅一鈞說,許多人可能因為病毒刺激不夠無法產生抗體,觀察最近兩個月個案,很多感染者無症狀,且兩成感染者不會產生N抗體。有些感染者初次採檢Ct值落在廿五至卅之間,十天內再次採檢結果,數值超過卅,但卡在發病十天規定,無法提前解隔,因此修改解隔離條件。羅一鈞表示,確診者解隔後,需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需兩次快篩,並回報結果。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攀升致醫療量能負擔 指揮中心放寬確診者解隔條件
本土疫情升溫,連三日個案數破百,病例快速增加對醫療量能是沉重負擔。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輕重症分流、擴大醫療量能等新制,今天指揮官陳時中則進一步宣布確診者解隔離條件鬆綁。陳時中表示,從1月1日至4月2日本土病例共1530例,其中輕症有1527人、占99.80%;中重症僅三人,占0.20%,因此經過專加會議討論認為,輕症者沒有必要待在治療場域可及早離開,因此放寬相關解隔離條件。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針對有些感染者因為卡在Ct值一直無法兩次達到30以上,因此修正無症狀或輕症確診個案解隔離條件,除新感染或初次PCR檢測Ct值小於30個案,移除「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10天」條件;另外初次PCR檢測Ct值30以上的舊案,移除「SARS-CoV-2anti-N抗體陽性」條件。不過,羅一鈞表示,入境後確診者如於入境7天內解隔後仍需於防疫旅館、檢疫所或一人一戶隔離至入境滿10天並期滿PCR採檢,其他所有確診者解隔後,需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並進行兩次快篩。規定修改前為須符合下列第一或二項,始得解除隔離治療,並進行七天自主健康管理。第一項是同時符合下列三款條件,包括退燒至少一天,且症狀緩解、距發病日已達十天的無症狀者、間隔24小時PCR檢驗結果為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0。第二項則是第一次檢驗Ct值就大於等於30者,若符合無症狀、N抗體陽性、兩次PCR陰性或大於等於30,就視為舊案,也可提前解隔離。
-
2022-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台灣勢必要與病毒共存 放太快會失控
國內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態度曖昧不明。專家認為,台灣勢必要與病毒共存,但實際做起來不容易,怕放太快,疫情可能會瞬間失控。也有專家認為,當Omicron開始流行時,台灣就該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前進,將新冠肺炎列為第四類傳染病,就能做到經濟、防疫共存的效果。疫情持續升溫,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不會升級,持續往開放的路走,但現在還不是放棄清零的時候。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接下來的疫情「肯定會大爆發」,雖不樂見、但必須快速應變,指揮中心現在加速開設專責病房、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方向是對的,必須將輕症分流,別再讓輕症占據醫療量能。隨著邊境鬆綁,邱政洵表示,我國勢必要與病毒共存,但不容易,尤其現在雖重症率低,但若疫情大爆發,首當其衝絕對是長者、長照機構,屆時只要一間長照機構群聚,所有的長照機構都會被感染,「一旦傳開速度非常快,就像香港一樣,長照機構垮下,醫院一樣承受不起」。不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台灣和香港的應變作為有很大差別,因輕症不住院,目前醫療系統撐得住,「不至於跟香港一樣」,台灣現在不是完全與病毒共存或清零,就是在中間,因為疫情還有變化,腳步走得慢一點,但要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怕放太快,疫情會失控」。我國目前庫存一萬多份瑞德西韋、四千多劑單株抗體,口服抗病毒藥物則採購二點五萬人份、僅到貨七千多份,邱政洵直言「這樣的數量極度不足」,呼籲中央應計算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尚未完整接種疫苗,去計算應購買多少份藥物,「不一定會重症但仍要準備」。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早在Omicron變異株出現後,台灣就該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前進。他指出,新冠肺炎應列為第四類傳染病,輕症無需通報,唯有重症才需要通報隔離,以Omicron傳染力這麼高,且以輕症為主,無需再動用這麼多資源去阻隔傳染。
-
2022-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朝與病毒共存方向專家樂見 指揮中心有2件事仍需努力
國內要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紛紛要中央說明白,柯文哲則批指揮中心,若像香港戰略上想共存,戰術上卻想清零,兩者一矛盾就會死很慘。專家認為,台灣不至於像香港一樣,但長者接種率仍未提升、抗病毒藥物尚未備足,若疫情大爆發,長照機構垮醫療體系一樣撐不住。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方向是往開放的路走,除非有特殊情況,需要特殊手段來加強,但整體不走向加強的路,重點是如何保存醫療量能。至於預測感染或損失數目,歡迎各界若有精準數字可提供指揮中心參考,雖本身有在做模型,但世界上的模型都混亂,不容易得到共同的共識。感染科專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坦言,接下來疫情「肯定大爆發」,雖不樂見、但必須快速應變,現在加速開設專責病房、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是對的,必須將輕症分流,不要讓輕症佔據醫療量能。邱政洵認為,不論輕症者還是被匡列的接觸者,就算在集中檢疫所隔離,也要有配套措施,當確診數增加時,周邊匡列者很容易就會佔滿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恐走上香港、上海「爆滿」後塵,建議中央應考慮匡列者或輕症者居家一人一室隔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台灣和香港的應變作為有很大差別,因輕症不住院,目前醫療系統撐得住,「不至於跟香港一樣」,台灣現在不是完全與病毒共存或清零,就是在中間,因為疫情還有變化,腳步走得慢一點,但要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怕放太快,疫情會失控」。隨著邊境鬆綁,邱政洵表示,我國勢必要與病毒共存,但不容易,尤其現在雖重症率低,但若疫情大爆發,首當其衝絕對是長者、長照機構,屆時只要一間長照機構群聚,所有的長照機構都會被感染,「一旦傳開速度非常快,就像香港一樣,長照機構垮下醫院一樣承受不起」。藥物方面,我國目前庫存1萬多份瑞德西韋、4000多劑單株抗體,口服抗病毒藥物則採購2.5萬人份、目前僅到貨7000多份,邱政洵直言「這樣的數量極度不足」,呼籲中央應計算75歲以上長者尚未完整接種疫苗,去計算應購買多少份藥物,「不一定會重症但仍要準備」。除了擔心長者染疫,尚未接種疫苗的孩童也不能輕忽。邱政洵說,雖然小孩染疫重症率低,但小孩確診常出現發燒等急性症狀,對醫療院所一樣是負擔。他認為,目前確診數不要等比級數增加、維持每日百例是理想,但相當不容易,中央必須要加緊腳步。
-
2022-04-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喊規畫第4劑 指揮中心2方向評估
新北市長侯友宜昨拋出施打第四劑規畫,盼能因應亞型Omicron傳播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採購疫苗數量提供第四劑施打一定夠,第四劑的布局將待第三劑覆蓋率破五成,並依國際經驗與專家意見評估。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現階段應該要趕快加強施打第三劑才是最重要。侯友宜表示,亞洲國家如韓國、香港都在疫情高峰,我國邊境朝開放政策走,當境外移入愈來愈多,境內管控要完全清零不可能,尤以亞型Omicron傳播速度更快,應迅速盤點醫療量能,希望開放打第四劑。陳時中回應,指揮中心採購疫苗提供第四劑沒問題,如莫德納兩千萬劑,已進來四百多萬劑,後續還有一千五百多萬劑,量一定足夠,不過現在第三劑覆蓋率不到五成,間隔時間也不足,會根據國際經驗和專家意見,來做第四劑施打計畫。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日前指出,第四劑最早施打的國家以色列,以十八歲以上的醫護人員樣本來看,施打第四劑後對抗Omicron的中和抗體濃度有提升,但降低感染率效益有限,也可能因樣本數較少結果有待追蹤。但約一百多萬位六十歲以上長者,有打第四劑比打滿三劑者,感染率、重症風險都大幅降低。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擴散快速 專家:此時「類普篩」有點慢了
基隆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推出基隆卅六萬人「類普篩」,以期防堵疫情。多位專家都說,類普篩就是普篩。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兩者差別可能是篩檢範圍大小有所不同,此時以普篩來控制疫情,手段正確,但Omicron變異株傳播快速,「病毒擴散出去,覆水難收」,想藉此阻斷傳播鏈,已有點慢,效果有限。「基隆普篩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內,所有民眾都要進行篩檢,不要挑選。」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類普篩就是普篩,藉此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應搭配血清抗體檢測,如此才可找出所有感染者,控制疫情,同時也可推估基隆地區的自然感染率,但若感染者人多,如何居家隔離,則需後續配套措施。黃立民表示,現在指揮中心處理原則應為「容忍確認個案數少、小規模的疫情」,但對「感染人數多、大規模的疫情」則積極介入處理;這一波Omicron疫情能否控制,需觀察兩大指標,首先疫情是否進入安養機構或長照中心,第二為清明連假、宗教遶境後病例數有無激增。黃立民預估,接下來國內疫情都不會太好,確診個案將陸續增加,何時才能趨緩,還有待觀察。過去兩年,眾多專家建議普篩,但指揮中心總是以各種理由駁斥,這次卻主動宣布「類普篩」,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指揮中心如今確實較願接納各方意見,例如,機場落地採檢,以及一人一戶居家檢疫。詹長權表示,Omicron傳播力是原始武漢株的三倍,精準疫調、匡列採檢,難以即時應變,必須打破既有框架,指揮中心在基隆執行「類普篩」,全市居民快篩,積極處理是正確的方法,建議至少一周內篩檢二到三次,比較保險。詹長權表示,東西方國家都有過大規模篩檢,西方國家採取鼓勵方式,中國則是封城、強制篩檢,事實上,限制活動是減少傳播的有效方法,但在台灣不可能強制執行,建議指揮中心篩檢要在一天內有結果,減少跨縣市活動,效果才會好。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推類普篩阻斷Omicron 專家:疫情擴散如覆水難收
基隆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親自前往基隆視察,拋出基隆卅六萬人「類普篩」防堵疫情。專家表示,「類普篩」就是「普篩」,藉此找出潛在確診病例,採取隔離措施,防堵疫情,且可以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並搭配血清抗體檢測,推估自然感染率,但如今利用「類普篩」控制疫情,可能已經慢了,效果可能有限。「基隆普篩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內,所有民眾都要進行篩檢,不要挑選。」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類普篩就是普篩,由此可以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並最好搭配血清抗體檢測,如此才可找出所有感染者控制疫情,同時也可推估基隆地區的自然感染率,但若感染者人數多,要如何居家隔離,需要後續的配套措施。蘇益仁說,基隆類累普篩與去年五月雙北疫情大爆發時,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設立快篩站篩檢方式不同,快篩站無法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蘇益仁曾建議柯文哲萬華地區應進行普篩,但當時萬華地區每天快篩出五十名確診患者,依柯文哲推估,如果進行普篩,每天確診患者恐高達五百人,到時將找不到防疫旅館加以隔離,只能快篩多少算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類普篩就是普篩,兩者差別可能是篩檢範圍大小有所不同,如今基隆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想要介入控制疫情,利用普篩是必要及正確的手段,以找出潛在確診病例,立即採取隔離措施,不再傳染給下一個人。但Omicron變異株傳播快速,目前「疫情已擴散出去,覆水難收」,如今要利用「類普篩」控制疫情、阻斷傳播鏈,已經有點慢了,效果也有限。基隆類普篩是以居家快篩試劑採檢病毒為主,與疫情初期彰化縣萬人血清篩檢抗體不同。黃立民說,兩者意義不同,篩檢病毒是反應目前的情形,檢驗血清抗體是反應過去感染情形為歷史考古。黃立民說,現在指揮中心態度,應是容忍確認個案數少、小規模的疫情,但對感染人數多、大規模的疫情,還是會介入處理,接下來Omicron疫情能否控制,須觀察三大指標,首先是疫情有無進入安養機構或長照中心,以及清明連假、宗教遶境後病例數有無激增,但感覺接下來疫情都不會太好,確診個案會陸續增加,何時趨緩還有待觀察。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類普篩如何阻斷傳播?公衛學者提醒三個重點要做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要在基隆做「類普篩」,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Omicron的傳播力是原始武漢株的3倍,抗體反應卻削弱了40倍,面對這樣的新興傳染病,仰賴過去精準疫調、接觸者匡列一圈、兩圈的方式,恐怕是來不及的,必須打破既有框架,快速應變,指揮中心如此積極處理是正確的。建議篩檢要一天內有結果、一周篩二到三次、民眾減少跨縣市活動與聚集,類普篩效果會更好。詹長權表示,因為不知道傳染途徑、來源也不清楚,但是仍持續在傳染,所以要普篩執行重點都是「一天內要有結果」。愈多人在一天內有結果,才能夠在有機會提早擋住Omicron大約一天半的傳播循環。這就是目前指揮中心要趕快做的事,他建議,至少一周內篩檢二到三次,會比較保險。詹長權表示,東西方國家都有大規模篩檢的先例,西方國家不強制,是廣泛篩、鼓勵篩,中國則是封城、強制篩檢。指揮中心目前不限制民眾活動,詹長權表示,其實限制活動是減少傳播的有效方法,如果不希望強制,指揮中心可以多講一些正面的作法,鼓勵民眾配合,這樣搭配著做,類普篩的效果會更好。詹長權舉例說,可建議民眾減少跨縣市移動、盡量不要去人多聚集的地方、自行篩檢確認陰性才參加活動等。這是一個新的流行病,除了政府防疫策略要打破框架,全民都要一起持續學習、與時俱進。過去許多專家都曾建議普篩,當時都受到指揮中心駁斥。這次指揮中心主動宣布要做「類普篩」,是否終於接受專家建議?詹長權說,這次是否有專家建議,他並不清楚,不過觀察過去這段時間,指揮中心確實是有逐漸願意接納各方意見。詹長權表示,如機場落地採檢,就是指揮中心去年12月問他時他建議的。他也曾提醒,檢疫旅館不見得比家庭安全,因為從旅館改裝為檢疫場所,環境不見得適合,回家一人一戶是合理做法,後來的新方案也漸漸多讓民眾回到家裡。
-
2022-03-31 癌症.淋巴癌
常覺得疲憊又發燒...別以為是新冠!6大症狀恐是淋巴癌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醫師指出,淋巴癌有六大典型症狀「燒、腫、癢、汗、咳、瘦」,有些患者近期出現疲憊以及發燒的症狀還以為罹患新冠肺炎,最後診斷卻是惡性淋巴瘤。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淋巴瘤即使被診斷為惡性,治癒率都很高,且淋巴瘤治療技術提升,患者的治療選擇也更多,比較擔心患者忽視淋巴癌症狀。李啟誠表示,淋巴癌典型的六大症狀為「燒、腫、癢、汗、咳、瘦」,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這些症狀不易察覺,加上民眾輕忽身體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像是一名年約50歲的患者,10年前因皮膚紅疹與腫塊就醫,被醫師診斷為淋巴瘤樣丘疹,前後歷經6年左右的化學治療不但未能好轉,甚至惡化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李啟誠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再細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這三類,其中佔比較小的T細胞與NK細胞的發生率約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到15%間,也是目前最缺乏較新穎且有效治療的一種淋巴瘤。李啟誠表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上,大多是化學治療,有七成病患使用化療,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接近六成。然而,化學治療的方式容易伴隨著副作用的發生,噁心、嘔吐、掉髮或疲倦等問題,治療過程不僅辛苦,也可能治療無效。有部分患者期盼透過骨髓幹細胞移植的方式來根除疾病,但移植過程的艱辛及移植失敗的可能性,再加上治療費用的經濟支出,雙重壓力都考驗著病友與照護者的信心。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隨醫療科技進步,可結合單株抗體與標靶藥物,提升抗癌效果,治療過程也能提升生活品質,且已納入健保給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皆能受惠。
-
2022-03-30 癌症.淋巴癌
淋巴瘤年增3000人確診 醫師提醒注意6大症狀
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10年前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檢查診出罹患淋巴瘤。醫師提醒,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瘤6大警訊,有疑似症狀要盡速就醫。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今天舉辦衛教記者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約3000例,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大宗,少數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瘤在男女癌症排行榜為第10名與第11名;比起10年前每年新增不到2000人,增幅達5成。李啟誠提到,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但不易察覺,民眾往往輕忽身體的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在治療方面,李啟誠說,目前以化療與標靶藥物為主,但部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化療治療效果有限;而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則可能受到副作用影響很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說明,隨醫療科技進步,可結合單株抗體與標靶藥物,提升抗癌效果,治療過程也能提升生活品質,且已納入健保給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皆能受惠。黃泰中舉例,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10年前因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竟被醫師診斷為淋巴瘤,化療與放療皆無明顯改善,經過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況已穩定追蹤。李啟誠提醒,淋巴瘤愈早發現,愈有治癒的可能性,民眾可注意燒、腫、癢、汗、咳、瘦等6大症狀,若有疑似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諮詢。
-
2022-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群體免疫或疫情控制 專家籲從病毒清零改為重症清零
國內各地爆發多點確診個案,包含中和某社區公寓、基隆警察及小吃店案等,今日又有新竹縣市、宜蘭縣、北市、基隆等縣市學校因疫情停課進行全校篩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跨縣市多點感染鏈靠傳統的疫調跟思維,無法再阻擋Omicron病毒擴散。他表示,以中和公寓群聚來看,雙北許多老公寓沒有電梯,樓梯間的手扶梯則增許多表面接觸的機會,加上多數老舊建築通風設備不好,有可能是透過氣融膠傳染,若進到建築物間有脫口罩行為,就有可能確診。而基隆員警相關傳播鏈的小吃店及社交情境都很萬華相似,高雄港個案群聚則跟境外移入港口有所關係。針對八大行業等各行業可以進行抗體檢測、疫苗保護力時效監測,針對高危險區域如廁所跟電梯,進行環境監測及清消,加上清明假期到來,也要避免高危險族群接觸公眾及群聚場所,或與境外移入個案有所接觸,民眾也要維持口罩及社交距離,即便各地有小群聚發生,也不至於演變成大流行的關鍵。面對Omicron病毒株的高傳播力,更需要更精準防疫。陳秀熙建議,國人第二劑要達九成,第三劑追加劑需要針對不同疫苗的時效進進行精準追加接種及混打,且高危險族群第三劑要優先施打,近期WHO積極推行Novavax次單位蛋白疫苗,其副作用小,若疫苗抵台後建議優先給75歲以上長者接種或考慮給青少年使用,補足疫苗覆蓋率缺口。即便全世界Omicron致死率下降致死率約在3.5%,但以傳染病控制下,在1000人裡不可超過2人,目前六大洲只有大洋洲有符合,致死率達0.93人,台灣也有符合標準達0.3人左右,但台灣如今要走向群體免疫或疫情控制,已無法追求「病毒清零」,太過理想,而因改為「重症清零」。未來要避免社區步入大爆發的風險,病毒將會感染未打疫苗族群的長者跟小孩,其重症、住院及死亡將增加,此外輕症也不宜短時間暴增,會造成醫療人員健康照顧量能下降、多家公司基本工作人員因隔離而工作停擺,造成社區經濟損失,同時最重要的疫苗免疫保護力失效問題,也可能導致部分輕症者轉變重症,民眾仍須盡快打第三劑疫苗。
-
2022-03-29 該看哪科.皮膚
威爾史密斯護「落髮」妻揍頒獎人 醫:「這現象」要注意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台灣時間今上午登場,典禮中卻出現男星威爾史密斯上台掌摑頒獎人克里斯洛克的插曲。主因是威爾史密人的老婆潔達·蘋姬·史密斯因近年飽受健康問題而脫髮,卻遭頒獎人調侃;據傳潔達因免疫問題導致脫髮,不勝其擾而索性將頭髮剃光。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導致女性掉髮的原因很多,若發現掉髮量增多便應盡快就醫找到原因,對症下藥。趙昭明表示,造成女性掉髮的原因很多,包括雄性禿、免疫疾病導致掉髮、甲狀腺功能失調,甚至過度減肥、失眠等都可能造成落髮問題。其中,因為女性容易有「全身性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自身的抗體會破壞自己的毛囊細胞,造成毛囊萎縮進而掉髮。另外為了治療風濕免疫疾病,服用免疫調節劑或是奎寧藥物,也可能造成掉髮,因此要治療掉髮問題,因先確認問題來源,如是免疫疾病造成的掉髮則要先將原先的疾病治好,再一併治療落髮問題。趙昭明表示,由於一單位毛囊約有兩到三根頭髮,若毛囊開始萎縮,頭髮會變比較油、比較細,再從頭頂到兩側開始稀疏。而在頭髮仍在變油、變細,並逐漸沒有彈性的階段開始治療,還有「可逆」的機會,通常治療半年以上毛囊會比較穩定,減少落髮現象。另外也應特別注意清潔頭皮,去除頭皮及頭髮多餘油脂,毛囊不堵塞也可減少掉髮機會。不過女性平時洗頭、梳頭就常常有掉髮現象,該如何判斷?趙昭明表示,一天掉髮量在50至100根都屬正常,若超過150根則要特別注意。另外若和平時相比,掉髮也有突然增多的現象,也必須留意。
-
2022-03-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臟警報系統不足 有檢查有平安
外科門診。醫師:「你這應該開刀。」醫師看著電腦螢幕繼續說:「可以開刀,風險很低。」病人老婆:「可不可以開刀,應該看著病人的臉色,不是低頭看病歷!」原來病人聽到開刀兩個字,早已臉色蒼白,快要昏厥過去了。病人有B型肝炎,長期定期追蹤,最近兩年疫情期間未再看診,想不到隔了兩年,肝臟超音波一照,竟然發現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病人太太說:「他很注重飲食,也經常運動,也不吃偏方草藥,目前也能照吃照喝,體力也很好,怎麼還會長出肝癌來呢?而且已經5公分了!他肝功能不是一直很正常嗎?」B型肝炎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此,感染之後有一些人自己產生抗體,有15%左右B型肝炎病毒一直留在血液成為帶原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成為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再發生肝癌。有一些人不經過肝硬化階段,直接發生肝癌。也有一些人肝指數正常,超音波也正常,醫學上稱為健康帶原者,這些人常常會掉以輕心,因為身體沒感覺,抽血沒異常,但因人體的警報系統不靈敏,不像有地震了,手機就會發出警訊,因為人為的設計,地震時搖動了地表,偵測器再觸動了人為設計好的線路,引發警報,傳到個人手機。地震不能防範,只能發警報提醒大家的注意,肝臟的警報系統有肚子痛、黃疸、體重減輕,但都不是好的警報系統,只能靠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肝臟內冒出的肝腫瘤。古諺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用在人體健康的防護上亦是如此,了解人體先天警報系統的不足,用現代進步的科技如抽血及各種影像檢查,定期查勘一番,才能避免不幸。有檢查有平安,也才不會發現腫瘤的時候,要求醫師要看著你的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