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0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態度
共找到
1833
筆 文章
-
-
2023-07-29 焦點.生死議題
阿伯年輕騎野狼125,晚年在安寧病房!心理師辦「懷舊趴」讓安寧病患從回憶找回生命意義
提到回憶,會讓你想到什麼?很多時候,回憶就像一部時光機,總能在剎那間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喚起許多曾經走過的點點滴滴。安寧心理師也常常運用病人的生命回憶,當作心理工作的素材,成為伴行者,陪伴人們在生命終點前回望,尋找屬於自己的亮點。同時,安寧心理師也成為見證者,見證平凡生命裡是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勇者,在命運的跌宕裡勇於迎戰。飄撇阿伯的安寧病房生活在我的安寧記憶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具有電影明星般風采的「飄撇阿伯」(英俊瀟灑的)。他在安寧病房的日子從來不以病人之姿現身。每次見他,他都是穿著自己帥氣的修身喇叭西裝褲,搭配紅黑色條紋襯衫,再加上招牌迷人笑容,坐在床邊,跟每個到訪的人道早問好。要不是阿伯因為呼吸喘,需要戴氧氣鼻導管,我可能真的會在恍惚之間忘記我身處在安寧病房。陪在他旁邊的太太,跟阿伯那真是天生一對,一樣熱情、好客又健談。每次進到阿伯的病房,就像到他們家作客一樣,打開話匣子,自然就聊了起來。生病受苦的是他,為什麼還要道歉、自責呢?飄撇阿伯住進病房的第二個禮拜,他的病情卻悄悄起了變化。這天,我與病房關懷師碰巧一同來到了飄撇阿伯的病房探視,只見阿伯半坐臥床上。招牌笑容敵不過病魔的折騰,他不忘點頭招呼,但失了神的表情說明了事有蹊蹺。原來,隨著病情下滑,昨天大半夜的譫妄發作,意識混亂之下的脫序行徑忙翻了夜班的護理人員。在得知這個狀況後,我和關懷師蓮芬便在他們夫妻倆的身邊坐了下來,想要安慰眼前因為失序而失了光彩的阿伯。話還沒說上幾句,阿伯就連忙向我們道歉:「拍謝、拍謝……」然後用極度懊惱的表情,再接著喃喃自語道:「拍謝……我實在有夠見笑(台語)……」這抱歉裡有道歉,還有自責……生病受苦的是他,為什麼還要道歉、為什麼還要自責呢?飄撇阿伯從不是一個為了病情自怨自艾的人,然而從他的抱歉和自責裡,我聽到的其實更多的是自我的失落。除了因為昨晚的「失序脫軌」麻煩到了夜班護理人員,那個譫妄發作時,「不是自己的自己」跟平時「堅忍自持」、「風流倜儻」的自己迥然不同。自己把自己的臉都給丟光了、見笑了而不知如何自處啊!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形塑著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我和關懷師試著和阿伯從當前疾病的困難,談到當年生命的艱苦。我們才知道,現在看似瀟灑的阿伯,年輕時是苦過來的。意志力和自尊心極高的阿伯,不願接受家人的救濟,靠著夫妻胼手胝足,打拚經營一家成衣工廠,一點一滴累積,才有現在的成果。在後來的會談,透過了澄清與外化技巧,他漸漸懂得了譫妄的脫序,是因為疾病中不可控,但絲毫未動搖的,是他心靈巨人的內在本質,於是能漸漸接納當前的自己。我們在那次的會談裡,好像乘坐著時光機,回到當年飄撇阿伯閃亮的日子。他生動地憶起當年在成衣廠工作中的小確幸。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幾年,成衣廠的生意挺好。打版製衣後,飄撇阿伯會騎著他的「野狼125」趕著到處去送貨。帥氣的摩托車是辛勤工作的獎賞,能騎著野狼送貨,是自食其力打拚的足跡,再累也是甘之如飴啊!說到這裡,阿伯的眼睛透露著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光彩。那是透過回憶,穿越到年輕時意氣風發的臉龐。然而,除了談話中的心理療效,我們還能為這樣的生命做點什麼嗎?懷舊音樂美食趴所有在安寧病房工作的專業人員都是生命工作者,這樣的熱誠,推動著我們常常思考如何為病人開創生命更多新的可能。在這個工作氛圍下的臨終陪伴方式是豐富多元,而且充滿生命力的。飄撇阿伯在會談回憶中感受到生命價值與意義,使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發想。我們希望把個人的心理工作效益擴大,以懷舊治療的模式,擴展到病房其他的長輩病人和家屬。於是,我們決定辦一個「懷舊音樂美食趴」。在懷舊Party裡,我們以台灣三十到四十年代的大稻埕市集作為時空布景,用懷舊老歌帶領在場的大家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還有工作人員迅速成軍的「黑貓歌舞團」上演一段大稻埕時裝歌舞劇,更增加了懷舊活動的臨場感。不僅如此,我們還準備了台灣地道傳統小吃,有燒肉粽、草仔粿、芋頭粿、檸檬愛玉,讓長輩們用味覺體驗回味舊時光的好味道。搓圓仔活動則是這次把大家串連在一塊的高潮。現場的工作夥伴、病人及家屬一同樂在其中。有個好久沒有由口進食的病人這麼告訴我們,他說:「好久~沒吃到湯圓,雖然我不能吃多,但是香甜軟Q的湯圓在嘴裡咀嚼的滋味,好幸福啊!」其實,飄撇阿伯沒有來得及參與這個「懷舊音樂美食趴」,但是我們彼此都沒有為此而感到遺憾。阿伯的三代同堂冰淇淋同樂會懷舊Party前的那個周末,阿伯已經提前在自己的病房裡,舉辦一個小小的「三代同堂冰淇淋同樂會」了呢!那天周末,一大家子的人都來了,所有阿伯口中最孝順的兒子女兒、在總統府當憲兵那個最讓他感到驕傲的長孫,還有那最愛撒嬌貼心的小孫女通通都來到了病房。貼心的蓮芬姊,想到了之前阿伯說過他想要吃冰淇淋的心願,於是準備了一大桶的冰淇淋,而且還不馬虎地附上了專門挖冰淇淋的勺子。聽說,那個周末在飄撇阿伯的病房裡傳出來的笑聲不絕於耳,而且啊,一大桶的冰淇淋,在他們全家一同分享下,三兩下就見底了呢!阿伯說,他的前半輩子雖然苦,書也念得不多,但是他重視身教和言教,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他更是努力地在展現一個父親在家庭中父慈子孝的生命態度。他曾經說過,他最幸福滿足的就是擁有一個賢慧孝順的賢內助,還有祖孫滿堂、和樂融融的家庭。那天,三代同堂的冰淇淋家庭同樂會,肯定讓阿伯和他的家人在安寧病房裡再一次重溫,享受了這個最平凡,也最幸福的快樂時光,也是他克服了生命寒冬之後,換來了這個家的春暖花開。星期一一早,我知道他如願回宜蘭老家,安詳地走了。後來,我跟照顧過阿伯的護理師和蓮芬姊在病房走廊上,談起這段見證飄撇阿伯的善終過程,我們的心裡都有超乎語言能表達的滿足。如果說,敘事治療能讓人從過去經驗中重新找到意義,懷舊治療能讓人在當前經驗裡體驗曾經的幸福。在安寧病房,集結大家的力量完成終點前的生命工作,便是為了讓所有來到我們當中的生命,活得既有意義,還能感覺幸福,這就是我們在工作中最大的滿足與快樂了。王映之心理師的呢喃為病家打造專屬的小日子病,往往帶走人們最習以為常的平凡珍貴的小日子。在馬偕安寧的那幾年,跟著團隊一起為病家打造專屬的小日子,是我職業生涯引以為傲的經驗之一。因為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能過上一些平凡舒心的日子,是因為團隊跟病人有著靠近的關係、善解的聆聽,以及深刻相互接觸之下帶來的行動。這是安寧全人照護的專業,也是整個團隊平凡日常中展現的不凡。註:外化技巧是將「人」與「問題」分開,藉此避免為當事人貼上負面的標籤後,會削弱其面對問題的意願與能力。透過「問題外化」的釐清過程,當事人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或問題,也因此帶來改變的契機。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想看本文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醫學的灰色地帶Take Care of Maya是剛剛發行的一個罕見疾病病例的記錄影片。Maya 9歲的時候,在一次嚴重的氣喘病發作過後,開始出現四肢有如刀割的疼痛,以及肌肉無力的症狀。Maya的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都不見成效。Maya的爸爸是退休的消防隊員(一般美國的消防隊員都有完善的急救訓練,醫療常識是高過平常百姓的)。媽媽是個護士,在她自己努力搜尋後,覺得 Maya的症狀符合一個罕見疾病叫做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夫婦倆帶著Maya去看一位對於這個疾病有權威的麻醉科醫師 Anthony Kirkpatrick 。這位醫師認定Maya是患了這個病,開始給她 ketamine—一個麻醉科的常用藥—但是效果不顯著。Dr. Kirkpatrick接下來建議 Maya的父母帶她到墨西哥去接受超高劑量 ketamine誘發昏迷的治療。Dr. Kirkpatrick 告訴他們這樣的治療是有些死亡的風險,也不能保證有效,但還是鼓勵他們嘗試。Maya 在墨西哥的醫院接受了這樣的治療,在加護病房裡度過大約一週的昏迷狀態,靠著氣管插管和呼吸器維生。當治療結束,Maya 酥醒後,一開始看不出來治療是否有成效。回到美國後,因為Dr. Kirkpatrick的診所不接受Maya的醫療保險,將她轉介給另一位醫師,繼續給Maya 開高劑量的ketamine。影片裡説是Maya在這樣的治療下,病情有好轉,也恢復了接近正常的作息。幾個月後,有一天Maya忽然發生嚴重的腹痛。Maya的媽媽不在家。她的爸爸眼看著她一直喊痛,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決定帶她去兒童醫院的急診就醫。在開車去醫院的路上,他打電話通知了Maya的媽媽到醫院去會合。這是Maya第一次到這個有名的兒童醫院就醫,所以醫院完全不清楚她過去的病史。Maya的媽媽認定她的腹痛是CRPS復發造成的,要求醫師給 Maya高劑量的 ketamine,醫師認為她的要求不合理(劑量遠超出安全範圍)。雙方僵持不下,Maya住院了,依照醫院醫師的想法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認為 Maya一點也沒有改善,繼續堅持要醫院給Maya使用高劑量的ketamine。因為屢次與醫院衝突,醫院的一個調查受虐兒童的專科醫師來看會診,判定Maya 的病痛是被她媽媽暗示牽引所致(Munchausen by proxy)。當兒童懷疑有家虐的狀況時,法律的規定是政府接管小孩的監護,父母不再擁有為孩子做任何決定的權利。Maya的媽媽被限制不能去醫院探訪Maya。爸爸去探訪時,也不能談任何有關治療的話題。Maya總共在醫院的監管下過了三個月,包括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和她11歲的生日。她的父母請了律師控告醫院,希望能把Maya接回家。出庭的當天,Maya 對法官提出兩個訴求,希望法官能聽她自己説明她的狀況,另一個訴求是讓她能擁抱媽媽一下。不幸的是法官認為這個案子還在爭議中,拒絕了這兩個訴求。不久過後,Maya的媽媽在家裡的車庫上吊自殺,遺書裡説她選擇自盡是因為再也不能忍受與Maya分離,而且被視為罪犯的痛苦。這樣慘烈的結局既令人震驚扼腕,也絕不是醫院所能預料到的悲劇。這個記錄片是從Maya和她家人的角度出發來報導這個事件,相信多數人的直接觀感是認為醫院是整個事件的罪魁禍首;我自己身為醫事從業人員,心裡則有很多的疑問。這個案子其實充滿了許多醫學的灰色地帶,值得進一步的思考。權威的醫師或醫院不一定都有不容質疑的診斷與治療建議Maya 9歲時發生的病,是不是肯定是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 ?小孩子發高燒,扁桃腺紅腫發炎,喉嚨拭檢證實有鏈球桿菌,可以確診扁桃腺感染;治療是使用對鏈球桿菌有效的抗生素;病人也會在預期的時間內好轉,恢復健康。許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黑白分明,沒有爭議的。有一些疾病是醫學上還不瞭解的,既不知致病原因,也不知發病的機制,因此也很難發展出有效的治療。有時候,某些醫學權威提出一些見解,就被當成肯定的看法。這樣的疾病診斷常常靠排除掉其他可能性來做成結論的。CRPS的診斷是沒有任何特定的檢驗能確認的,而是靠著排除其他可能性來做判斷。Maya的疾病的確是不尋常的;在去看 Dr. Kirkpatrick 之前,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的醫生,既沒有得到一個確定的診斷,所嘗試過的用藥也都沒有幫忙。當Dr. Kirkpatrick告訴他們這個診斷,相信對Maya一家人而言是久旱逢甘霖,加上Dr. Kirkpatrick提供他們一個帶著他個人權威的治療方案,可能也給Maya的父母一種定心感。Maya 在接受高劑量ketamine注射之後,病情似乎也有好轉,難怪他們完全認定這個診斷,以及使用高劑量ketamine注射的必要性。我在網路上進一步找尋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時,發現Dr. Kirkpatrick 經營一個CRPS的特別門診,專門給病人做高劑量ketamine注射。因為Maya每三至四週就要連續四天的治療,自費負擔是一萬元美金,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才轉到另一位Dr. Kirkpatrick介紹的醫師那裡去繼續治療。Dr. Kirkpatrick 第一次看到Maya時,因為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醫師,也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我可以了解他不需要再做任何檢查,而憑著他的經驗做出CRPS的診斷。問題是一個經營CRPS特別門診的醫師會不會有不管什麼病看起來都像CRPS呢?畢竟很多病的症狀可以很類似,疾病的自染發展過程也可能自己慢慢痊癒。兒童醫院與Maya媽媽的衝突Maya剛剛到兒童醫院是因為腹痛去就醫的。當然腹痛的原因形形色色,需要檢查才能判斷,以便做適當的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阻擋醫事人員給Maya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只是強烈地要求高劑量ketamine注射;這是種下雙方敵峙的原因。溝通破裂的情況下,容易懷疑對方的動機,才會造成醫院向政府機構報告家虐的可能性。Maya的媽媽也許有「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令醫護人員反感的態度,後來醫院拿法律來制約處罰Maya的媽媽,造成她尋死,反過來處罰醫院與醫師的悲劇。遇到不如預期的醫療結果時,醫病雙方如何創造最好的結局怪老子先生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不得改善,他當然有理由提出他的失望與不滿,而治療的醫師似乎有惱羞成怒之嫌,將結果歸咎於與他無關的原因。我的婆婆在美國有兩次嚴重的術後併發症;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最後也化險為夷,沒有任何長期的後遺症。第一次是心臟冠狀動脉置換術,手術後第一天晚上,因為語言不通,她沒有遵從醫囑,夜裡自己下床去上廁所,造成大腿摘取靜脈的傷口裂開,又因為術後例行的抗凝血劑治療,在大腿肌肉層裡形成很大的血腫,遅遅無法消退,幾週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塊,之後,身體才慢慢康復。這個事件不是醫院或醫護人員的過錯,我們也感激原來的心血管醫師團隊及後來的一般外科團隊的照顧。婆婆手術前因為心臟狀況不好,總是走不動路,氣接不上來;術後,總算也能享受與家人出遊的喜樂。第二次手術併發症是白內障摘除術。她另一個眼睛的白內障是在台灣開刀的,術後視力立刻好轉。第二次白內障在美國住家附近的眼科診所手術,但是術後視力反而變差。這位眼科醫師一直密集的觀查及治療都沒有成效,建議婆婆要去舉世聞名的麻省眼耳鼻喉科醫院看眼角膜專科的醫師。所有後續的會診與治療,都在這位醫師的協助與指導下完成。婆婆接受角膜移植,視力也完全恢復正常。結語我從怪老子先生的故事,聯想到婆婆的故事,再加上Maya家庭的悲劇,心裡有許多感慨。多少醫病之間的對峙是因為溝通態度不良所致?醫護人員總是希望病人有最好的醫療結果,但是,醫護人員不是神,當醫療結果不如理想時,醫病雙方更要加強溝通合作,才能彌補缺陷,得到不幸中的大幸結局。★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7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AV女優小笠原祐子受訪曝想拍片到90歲 這些80歲的日本阿嬤證明年齡只是數字
80歲,到底還能做什麼?印象中,很多人對於80 歲的印象,就是老態龍鍾,也不知道能做什麼。但是,這些日本阿嬤卻顛覆了你我的想像,包括80歲進入AV 界的小笠原祐子,72歲學攝影、82歲開個人攝影展的西本喜美子,87歲的Youtuber 多良美智子,91歲仍優雅生活的房地產CEO 新井芳子,還有很多日本阿嬤活出了自己,充分示範了80 歲仍然能擁有精采人生。88歲還在AV線上的小笠原祐子小笠原祐子是日本最高齡的AV女優,81歲入行,至今已經從事相關工作7年,日前接受《livedoor》採訪時,還說想要做到90歲。在採訪中,她說自己來自一個保守的家庭,在59歲喪夫前就只有談過一次戀愛,就是跟自己的先生。丈夫辭世後就獨自經營小吃店,這時候她有跟一位大學生交往,但卻沒有發生任何肉體關係。後來,店內有位熟客是AV員工,曾經好幾次邀請他下海拍片,整整3年。某次機緣下,她到片商現場觀摩,脫口說出:「如果不是帥哥我就不拍」沒想到10天後片商真的找來帥哥,她才答應拍攝。小笠原祐子在採訪中提到,出道前的性經驗對象只有老公一人,59歲老公過世後有長達22年沒有性經驗。她說:「聽說高齡女優都要靠潤滑液,否則會很痛進不去,但我不會!」並且透露自己為了做好這份工作,還要定期運動、伸展,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至於親人怎麼看待自己這份工作?小笠原祐子表示,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小孩,甚至連曾孫都有了。對於她這份工作,兒子開明地說::「只要媽媽身體長壽就好了,想做什麼都可以。」82歲開個人攝影展的西本喜美子西本喜美子72 歲開始學攝影,88 歲出版人生第一本寫真集。聽起來是位「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但如果你看過她的「自拍照」,會驚呼:哇!她真是一個熱愛生命的可愛老人。(根本是年輕人吧?)她的攝影作品集多是花草、昆蟲等生活隨處可見的靜物,再利用Mac 電腦後製,充滿沉靜又迷幻的風格,和她的「自拍照」系列大異其趣。在一系列自拍作品中,她穿上青蛙裝、猩猩裝,戴上啤酒頭套,把自己晾在衣架上,還演出騎機車摔車等危險動作,充滿童心的搞怪創作,讓年輕人自嘆不如。問她如何克服身體衰老病痛?西本喜美子說,即使腰不舒服,無法在戶外拍得盡興,她也盡量在家中拍攝靜物,再用電腦後製處理。她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說:「只要我還活著,就要一直拿著相機!」85開始當Youtuber的多良美智子訂閱數超過16 萬的多良美智子,她原本是獨居老人,在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出門,所以跟當時16 歲的孫子一起開了Youtube,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包括一個人要怎麼烹飪、怎麼做縫紉等。美智子在長崎工作時認識了身為上司的丈夫,她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跟丈夫結婚,婚姻還算是順利。但在2015 年丈夫因為跌倒住院,結果發現罹患主動脈瘤,雖然接受了手術,但還是在一個月辭世。丈夫離開後,多良美智子開始了獨居生活,並且開始挑戰自己,包括80 歲時穿了耳洞來慶生、孫子跟她一起拍Youtube 等,她認為: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只有自己最清楚要怎樣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也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她提到,很多人會認為「獨居老人」就是註定孤獨、寂寞,但是她不這樣認為。她覺得獨居就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安排環境,因此她把房子佈得很漂亮,在窗邊擺放鮮花,在飲食上也很講究,包括杯子、碗盤等的挑選都很講究。她說:「我打算獨居到生命的最後。」91歲仍優雅生活的房地產CEO新井芳子新井芳子69 歲時喪偶,她也因此住進了老人住宅,但是因為太無聊、不知道該幹嘛,所以離開了老人住宅,回到了家中自行生活,並且規劃一系列精采的行程,讓自己的生活更精采。她告訴採訪者,就算到東京探望兒子、孫子、曾孫,她也是一個人出行,在東京有空閒時間,也會獨自去新大久保(韓國流行彩妝聖地)逛街。至於新井芳子是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她說:她每天都要去附近的水療中心洗澡、三溫暖或冷水浴等,而且她很用心保養牙齒,吃完飯後都會很用心地刷牙、清潔牙齒,所以就算到了90 歲了,也只有裝2 顆假牙,其他都是自己的牙齒。對於身體的保養也是如此,她每天都會進行肢體伸展與訓練,不會讓身體卡卡的。新井芳子也展現了強大的學習力與好奇心,不但每天都要學習新知識,也會經常跟晚輩溝通、談話,可以讓腦筋不打結,也不容易失智。總之,即便是90歲了,她仍要活出更精采的自己。90歲的健身教練:年齡對瀧島未香來說只是一個數字65 歲時,瀧島未香的先生對她說:「你好像有點胖了。」事實上,她自己也知道,她說:「那時候可能不只是一點點胖 ,當時我的腰圍是現在的2倍。」於是,她知道不能這樣放任下去了,果斷地報名了健身房,從此開啟了健身之路。接下來的五年內,她瘦了15 公斤。不只如此,87 歲時,她的教練對她說:「今天換妳來上課吧!」剛開始她很抗拒,但是最後她逐漸享受這份工作,最後她成為了日本最年長的健身教練。瀧島未香的教練說:「瀧島身體的每一寸都散發著對健身的熱愛,所以我讓他成為一位教練。而且她的年齡與體態對於學員更加有說服力,也吸引了很多粉絲。」瀧島未香受訪時表示,她晚上11點就睡了,在凌晨3 點起床,不到4點就外出散步、慢跑。她說:「只要沒有下雨,我每天早上4 點左右出門,然後步行4公里、慢跑3公里,最後暖身1公里,這整個過程約2小時。」瀧島未香說:「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則訊息,對方說自己想要自殺,但看到瀧島生活得如此健康愉悅的影片後,態度跟想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的她,想要積極地生活。」瀧島未香用自己經歷激勵了無數的人,她說健身教練這份工作要做到100 歲。而且向所有人證明了一件事:年齡只是一個數字,只要開始任何事情都不會太晚。【資料來源】.日本維基百科:小笠原祐子.88 歲AV 女優小笠原祐子受訪 自爆下海原因兒子都支持:想拍到90 歲 .她真的是88 歲嗎?西本喜美子學攝影、出版寫真集.80 歲後穿耳洞、拍Youtube 日本88 歲婆婆不停挑戰自己:想做就做,不用與人比較.90 歲CEO 奶奶:我有時還會一個人去新大久保逛街.65 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 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 歲?.“Takimika,” the 90-Year-Old Fitness Instructor
-
2023-07-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之間大哉問,制度問題也費思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想看全文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拜讀怪老子的文章,首先對老前輩身體保健得宜,九十幾歲高齡仍思慮清晰,感到相當敬佩與羨慕,他指出醫師必須要「有謙卑的態度,對病患的同理心,也能耐心傾聽患者的反應」,發人深省,這也的確是一位醫者必須時時自我提醒,奉行不輟的圭臬,個人身為醫師,亦以同樣的標準時時自省。身為眼科醫師,就個人經驗,大部分白內障手術多於古稀之年進行,建議手術的主要指標在於白內障影響個人生活的程度,老先生至如此高齡,是否手術,的確要多加思量。據文中敘述,其主治醫師,一開始也是對於手術採取保守的態度,並且不只針對病人的主訴白內障,而是包括其他部位都有細心檢查,因而發現睫毛毛囊蟎蟲問題,相信主治醫師也是一位細心注重病人的醫師。不過,術後病人反應狀況時,主治醫師卻採取防衛性的回覆方式,讓老先生大感失望。身為醫師,未能實際診治病人,不該輕易談論病況或評斷診療,在此也就對這部分不做太多置喙。但深深感嘆醫病之間的相處與溝通,的確是醫師一輩子都必須修煉的功課,不可一日或忘。一位醫師或許一天看兩百診,兩百診次之中,可能有兩次對病人的態度稍有疏忽,醫師自認為僅有百分之一,已經相當完美,但對兩位病人來說,那就是全部。醫師必須兢兢業業,以做到全無差錯為終極目標,的確任重道遠。也嘆息健保制度造成醫病之間的緊張關係與日俱增,在當前的健保制度下,醫療院所即使是本應是學術殿堂的醫學中心,也都高度要求「衝量」,導致醫師不得不衝高診次、開刀數,人非聖賢,每天如此高的診次,勞心之餘,對待病人態度上就更容易偶有疏忽。衝高刀數,其中發生醫療糾紛的機率就提升,結果造成醫師有高度防衛心理,嚴重妨礙醫病之間的溝通。這固然讓病人不滿,對醫師來說也是困境。身為醫者,這不能是藉口,只有更加警惕、反省。但是以制度面來說,如今國人對健保的滿意度世界最高,對醫師的不滿卻日漸升高,健保制度上是否陷醫師於不義?以歐美來比較,看診時間至少十五分鐘以上,如此醫師自然更能全面性的診治以及關懷病者,更容易發揮同理心,台灣在門診爆量的情況下,醫師若看診超過兩三分鐘,後續等待的病人與家屬往往頻加催促,醫師被迫必須急於結束診次的情況下,病者當然會感受到急躁、沒有耐心傾聽。畢竟,類似的情況,如今在台灣是普遍發生,並非個別醫師的醫德問題。健保導致的醫療環境惡化的狀況,是不論醫、病,以及尚未生病的大眾,都要一同思考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內障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我今年92歲,第一次做白內障手術。我的眼科醫生是醫院裡經驗豐富、風評很好、醫術很高的醫生。他的門診始終都是川流不息的病人,一開始我也掛不到號碼,還是透過之前幫我開刀的腫瘤科醫生協助,才順利加號,從此我也成為他的忠實病人。這幾年我有問醫生,我需不需要開白內障,他幫我檢查的結果都說還沒有熟,還不需要開刀,只需要點眼藥水保養即可。但是他發現我眼睛的不適,主要是因為眼睫毛的毛囊部位,被滿滿的蟎蟲寄居附著,若不是透過精密的檢查,肉眼根本看不出來有蟲。他請助理耐心的幫我除蟲,也指導我的家人如何使用眼部專用的茶樹精油來擦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抗蟎,總算把這群不速之客解決了。後來醫生也發現我眼睛乾澀問題嚴重,有破皮現象,叮囑我要確實點眼藥水、藥膏,才能改善視力模糊問題。去年10月回診時,醫生說我的白內障已經熟了可以開了,我想說這幾年受到醫生的治療,對醫生也相當信任,所以接受醫生的建議,即刻安排術前檢查;由於我的眼窩較窄,醫生告訴我如果選擇自費的飛秒雷射手術沒有辦法放入固定的環時,就會改為傳統的手術方式,我也能夠接受,所以就開始等候手術時間通知,由於醫生的病患在等候開刀的人數眾多,直到今年2月初才排到。手術後,醫生告訴我雷射手術相當順利,我滿懷期待重見光明的一天,沒想到時間一天天過去,我的視力並沒有明顯變好。在術後一個月的回診時,我向醫生表示我的視力沒有變好,感覺反而更差時,醫生的態度馬上出現轉變,他讓我再去做一些檢查,數據出來後他用很不客氣的口氣告訴我,我的視力「沒有比較差,跟以前差不多!」。醫生還說我可能有帕金森氏症,眨眼次數比一般人少,導致淚液分泌太少,眼睛太乾,才會影響視力,建議我找神經內科醫生檢查一下。當下,我對這個醫生便徹底的失望了。我並不是要他承認自己手術失敗,我只是想讓他知道我手術後的狀況,接下來該如何應對而已。如果照他說的,手術後的視力跟以前差不多,我何必自費九萬多元做這個白內障手術?我個人認為,要成為一個名醫,除了是一流醫學院畢業的優秀人才,更要有謙卑的態度、對病患的同理心、也能耐心傾聽患者的反應。而不是只聽好話,容不下一點點質疑與批評。醫生是人不是神,有時也會失誤,這個我都能理解;何況白內障手術已是眼科很成熟的手術,失敗率極低,如果醫生認為手術不成功,我也能坦然接受,認為是自己的運氣不好而已。可是醫生一開口就是很不耐煩的說「沒有比較差」,他一副「防衛的」態度,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我周遭朋友、親戚每個去開白內障的,雖然在不同的醫院做手術,大家術後都說開得很好,視力都恢復了;甚至有親戚在日本一次開雙眼的,也說離開醫院時就覺得一片光明了,讓我羨慕不已!因為我第一眼的慘痛經驗,讓我現在反而猶豫要不要開另一眼,我已經快93歲了,眼睛再用也沒幾年,如果開了沒有更好,我何必再冒一次風險。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2 焦點.元氣新聞
長照悲歌!照護近40年…日本82歲夫對妻下殺手遭判刑 法官一席話讓他落淚
日本2022年11月發生一起「老老照顧」悲劇,神奈川縣大磯町82歲老翁在照顧79歲妻子近40年後,將妻子連同輪椅推入海中殺害,今天遭橫濱地方法院判處3年有期徒刑。日本TBS電視台報導,被告藤原宏2022年11月在大磯港將妻子藤原照子連同輪椅推落海中殺害,被檢方起訴問罪。橫濱地院小田原支部法官今天表示,藤原照子沒有任何過錯就被自己信任的丈夫殺害,其絕望及懊悔難以估算,判處被告3年有期徒刑。法官最後對被告說,希望能在服刑期間思考何以致此,也希望健康地走出監獄度過餘生;被告在聽完法官一席話後流淚無語。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檢方依殺人罪起訴被告,具體求刑7年;辯護律師則請求庭上判處緩刑。承審法官木山暢郎說,被告強烈堅持必須一人照顧妻子,所以對讓妻子進入照護設施抱持猶豫態度,然後因為單方面的悲觀就奪走被害人的生命,「這種拒絕周圍協助,不該視為典型的照顧疲勞案例」。木山說,雖然應該考量到被告全心全意照顧妻子,但其殺人動機相當自私且手法也很惡劣,跟過去所判處緩刑的案例有所不同,所以判處3年有期徒刑。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延伸閱讀:.面對求救訊號被凍結的照顧者,如何避免長照弒親的悲劇.高齡長壽是子女的福氣?「長照」變成家人之間的甜蜜負擔.年輕照顧者悲歌!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 年輕人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台北榮總宣布新任副院長 頭痛守護者的「他」實至名歸
台北榮總19日宣布,原副院長高壽延任期屆滿,由神經內科名醫、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正式接任。對此,院長陳威明也予以勉勵。王署君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1996年至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附設頭痛中心進修,醫學專長為頭痛、失智症、疼痛、不寧腿、三叉神經痛,目前同時擔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署君於本周一上午佈達上任。陳威明說,期盼王署君在臨床服務、教學、研究方面,繼續協助醫院成長,特別是教學、研究方面,加深與陽交大等學術或產業的相互合作,且王署君專長為頭痛,他是「頭痛的守護者」,在國內頭痛領域及獲得的殊榮可說是無人能及,「我一定全力支持」。任重道遠-來自院長對新任主管的勉勵:正直、清廉、能幹、圓融及和諧是威明用人的原則,主管只是科部的園丁和工頭,我們是來奉獻的,既然有了職位,就要全力投入,放大同仁、縮小自己,把同仁放在最優先的考量來幫助他們,當成寶貝來照顧,給同仁最好的環境,給同仁最大的資源,台北榮總只要團結一心,醫院一定會更好,成為名符其實全民的就醫首選醫院,期勉主管要展現團結、圓融,且大量的培育新人,臺北榮總的下一代一定會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比我們更強、更有能力。同時要鼓勵你們繼續創新研發,只有不斷的創新研發,才可以繼續居領導地位。威明循往例親自種了小植物要送給你們,期勉你們在心中永遠保有一顆良善的小樹,這些仙人掌植物上面都有很多的小刺,就如同你們未來即將面對的環境和人員管理,請用圓融和諧的態度、尊重不同意見的同仁、察納雅言、化解阻力成為助力,帶動部科的發展!
-
2023-07-20 醫聲.醫聲要聞
留下資深護理師 衛福部擬推多元彈性排班制/護師品質2
日前一名護理師於臉書貼文「你知道嗎!以後可能不會有護理師了」,揭露護理師低薪、過勞等嚴重問題,去年至今全台逾1700名護理師離職,近日醫院評鑑為符合標準護病比,護理師短缺下只能關病床,暫緩不急迫手術。護理師留不住,衛福部除了替護理師爭取加薪,近期也將祭出多元排班計畫,盼提供多元選擇,留著資深護理師。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調查,全台護理人員持有證照約31.5萬人,但僅有18.6萬人執業,留任率不到6成。國衛院2014年調查,推估2024年台灣可能缺2.4萬名護理人員,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認為,當時未預測到新冠疫情,對預測數持保留態度。過去調查,全台每年約增加5000名護理人力,醫院護理人員空缺率約5%,新冠疫情後,110年僅增2500名,空缺率增至6.5%,在每年1至4月皆是人力缺乏期,5月起將回補,人力高峰則落在新進畢業生補足後的8至10月,不過過去2年因應考試科目調整,錄取率下降10%,的確影響人力來源。「留住資深人員才是我們的根本。」蔡淑鳳表示,雖然新進人員是主要人力來源,但醫院仍要留住資深人員,而不是靠新人來補,尤其當人口老化,照護、就醫需求增加,留住資深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蔡淑鳳表示,分析護理師離職原因,重要因素包括薪資待遇,以及臨床工作負荷過重,衛福部祭出多項政策,包括調整適當護病比、住院整合照護計畫,以照護輔助人力減輕護理師負擔,但仍未守住人才流失。衛福部監測,護理人員有96%都是女性,7成超過30歲,最多離職年齡落在35至45歲之間,他們至少有8至10年經驗,可能因為需要照顧家庭、或其他因素而離開,「他不是不喜歡護理,但離開是很大的損失」。「現在除了薪資提升,我們更希望讓職場排班更多元彈性。」蔡淑鳳指出,過往醫院為符合法規、排班過於結構化,對護理人員來說彈性不足,今年下半年起,衛福部先與公、私立醫院護理部主管以工作坊形式討論出多元排班可能性,將推出「醫院排班多元彈性模組發展」試辦計畫,研發模組後,讓未來醫院排班不再只有三班制,而有更多彈性自主空間。蔡淑鳳舉例,比較喜歡都上白班、小夜班或大夜班固定班別,或無法配合三班制者,可以選擇兼職方式,例如一到五僅上白天4小時,下午回家顧小孩等,無需完全離開職場,可以彈性調整成醫院人力庫,因應不同年齡層護理師需求,或許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工作。她不諱言,此試辦計畫想法參考美國、瑞士醫院作法,隨著工作型態有不同福利,讓護理師有多元選擇,可大幅增加留任率。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認為,護理人力不足,勢必讓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一再發生,若醫院持續徵不到人,恐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損害的就是護理人員職場安全以及病人安全雙重危害。針對衛福部考慮祭出排班多元制度,她說,以工會立場,樂見有更多能留住護理人員的方法,但是否能落實且合法,都希望政府拋出具體明確的政策,且若要採用兼職,也須符合專業薪資待遇。延伸閱讀:護師人力荒 疫情欠實習債 照護專業受挑戰/護師品質1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你絕對要少吃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延緩癌細胞演進 應避免12種食物以下12類食品,儘可能從日常飲食中去除:1.微波爆米花:微波爆米花所使用的紙袋內層,含有一種名為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的有毒物質。2.番茄罐頭:大部分罐頭食品已被塑化劑雙酚A(BPA)汙染,這會誘發基因異常。尤其番茄罐頭最為嚴重,因為番茄浸泡在酸性液體中,鋁罐容器內層塗面上的BPA會滲入番茄原料中。選擇玻璃罐裝為宜。3.加工過的肉類製品:例如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燻肉等,含有亞硝酸鹽,當轉變為亞硝胺,有致癌疑慮。4.人工飼養的鮭魚:養魚場飼養鮭魚,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殺蟲劑及不明的化學物,這些可能會造成細胞異常,甚至也可能被多氯聯苯(PCBs)和汞汙染。5.玉米脆片或洋芋片等各種香脆零食:香脆零食含有會導致血清壞膽固醇上升的反式脂肪,此外鹽、人工調味料、防腐劑以及人工色素的含量都很高,再者為了增加脆片脆度,添加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種致癌物質。6.原料中使用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的加工食品:例如烘焙食品、餅乾、各種酥脆零食經常用其來保存和改善食品外觀。這類食品同時含高量ω-6脂肪酸,攝取過多ω-6脂肪酸會誘發身體發炎,影響健康。7.醃漬或煙燻食物:這些食品含鹽量高且有各種添加物,絕對會造成負面的生理影響。8.基因改造的農產品:例如玉米、馬鈴薯、穀類和黃豆,大都是基因改造生物體(GMOs),會誘發免疫系統使身體發炎。至今醫學上尚無肯定的科學證據,但潛在的負面影響仍不排除。9.含高量精製糖的食品:例如糖果、蛋糕、餅乾、汽水、可樂、甜茶及各式甜點,大都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會誘發體內發炎。10.含人工甜味劑(代糖)的飲料和加工食品:人工甜味劑雖不含熱量,但仍會使體重上升及導致糖尿病,且在分解後對胃產生毒性。11.含有酒精的飲料:過量酒精會增加口腔、食道、肝、直腸、結腸癌及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12.紅色肉類:紅色肉類,例如牛肉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直腸與攝護腺癌的機率。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數據,癌症是65歲以上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年齡在65歲以上,有28%的男性和21%的女性被診斷有癌症。美國癌症學會公布,2023年新病例數為1,958,310人(男性51.59%,女性48.41%)。但因2019年之後治療方案進步,死亡人數下降33%,609,820人死於癌症(男性52.82%,女性47.18%)。在臺灣,癌症是十大死因之首,發生人數2020年一年內有11萬人。在中國,2022年癌症新病例數約是美國的兩倍,但死亡病例數約是美國的五倍。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罹患癌症絕不是運氣不好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良好的飲食內容可以延緩癌細胞的生長癌細胞的形成有兩個階段,首先是細胞內基因DNA發生異常,造成細胞病變的致癌啟始因子包括:石棉、輻射線、黃麴菌毒素、農藥、殺蟲劑、激素等。一旦細胞內基因異常形成所謂的癌細胞,在成長為腫瘤,影響到正常生理功能的過程中,會因應環境以及飲食內容而有「加速」或「延緩」病變速度的兩種可能性(參考圖3-5):兩種會「加速」癌細胞形成的促進因子(1)飲食:過量蛋白質、高飽和脂肪酸飲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煙燻及鹽醃食品、某些人工添加劑、色素……等。(2)環境:水汙染、缺乏運動、飲酒、吸菸、二手菸……等。反之,可以「延緩」癌細胞形成的兩種因子(1)飲食:抗氧化劑、維生素A、E、C、膳食纖維、硒等礦物質。(2)環境:遠離所有促進因子。雖然仍無法完全掌控細胞基因的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可以經由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汙染因子,來減低基因異常的發生速度,以健康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延緩癌細胞形成的過程。由飲食延緩癌細胞形成若要延緩癌細胞的生長,多吃蔬菜水果是最簡要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癌細胞偏愛在酸性環境下生長,所以多吃蔬果可以使體液偏微鹼性1,換言之素食者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都較肉食者低,但不代表要飲用鹼性水。此外有乳癌和大腸癌高危險機率者,飲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反之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取量,縮短代謝廢物殘留在體內的時間,可以減緩癌細胞的形成速度。發霉的玉米及穀類(米)絕不能吃,因為很可能含有黃麴菌毒素,其會導致肝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燻烤和醃漬食品所含的硝酸鹽添加物,會加速胃癌細胞的形成。而維生素C可以減少傷害物質的形成,所以在吃烤肉、香腸或熱狗的同時,必須同時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與橘子或新鮮的橘子汁一起食用。注意香腸和烤肉不要和養樂多或其他乳酸飲料共同食用,這兩者的組合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飲食原則以下提供7個飲食原則,可以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加以修正,以減少不良的飲食因素,改善健康狀況,正在接受治療的人也可以參考:1.增加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 增強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多食用蔬菜及全穀類。‧ 減少肉類的攝取量,尤其是紅色肉類及加工肉品。2.增加健康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 烹調或涼拌時,採用橄欖油替代麻油、奶油、豬油或雞油。‧ 盡量去除肉類所含有的肥肉部分,以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每週至少吃1~2次的魚或海鮮。‧ 減少速食、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的攝取。‧ 仔細核對營養成分標示,避免含有氫化油、高果糖玉米糖漿、人工色素、人工調味劑、防腐劑、棕櫚油和椰子油的加工食品。3.增加含抗氧化力的食物‧ 增加攝取顏色深的漿果類水果:藍莓、黑莓和深色葡萄。‧ 增加攝取各種各樣顏色鮮豔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多攝取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品。‧ 食用燒烤或加工肉品時,在同一餐中同時攝取橘子或其他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 在烹調中添加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植物香料,例如咖哩、大蒜、薑、九層塔等。‧ 飲用足夠的水分。4.避免在烹調過程產生致癌物‧ 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等較為健康的食物烹調方式,避免在烹調、加熱過程中產生致癌物質。‧ 避免高溫加熱食用油。‧ 避免食用過度燒烤的食物。5.注意使用的容器以及食物的保存‧ 避免食用發霉的食物。‧ 正確使用微波爐,使用可耐高溫的玻璃、陶瓷容器、耐熱型塑膠容器加熱,不要任意使用塑膠容器。‧ 選擇品質好的碗盤、杯子、鍋鏟,勿忽略這些也可能是汙染食物的外在因素。‧ 避免用塑膠袋、免洗餐盒等盛裝熱食,高溫會讓塑化劑滲入食品。‧ 請將食用油儲存在密閉容器中,並儲存在陰涼避光處。6.確保衛生與食品安全尤其是癌症治療期間免疫力較弱,一定要注意!‧ 準備食物及進食之前,務必要用肥皂充分洗手,而不是消毒液。‧ 蔬菜和水果必須徹底清洗乾淨(不妨在浸泡的水中加入數滴白醋)。‧ 食物必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下,儲存在冰箱(低於4℃)或冷凍庫中,抑制細菌的生長。‧ 生肉、魚、家禽和雞蛋必須分開處理。‧ 徹底清洗使用過以及接觸過生肉的餐具、檯面、砧板、海綿或抹布。‧ 肉類、家禽、海鮮必須徹底煮熟,食用前,使用食物溫度計測量肉內部中心點的溫度(畜肉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2℃以上,禽肉則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4℃以上),以確保食物安全。‧ 忌吃未經處理過的蜂蜜、牛奶和果汁,選擇經巴氏殺菌過的產品。‧ 避免沙拉吧、壽司、未煮熟的肉、魚、貝類、家禽和雞蛋。7.舒適的用餐地點與用餐方式,促進食慾‧ 自備餐點,以確保食物的內容、分量及安全。‧ 確保進食的環境乾淨衛生,避免吵雜擁擠。‧ 依據個人的吞嚥能力,調整食物的型態。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2 養生.家庭婚姻
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
從小到大,我們身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孝道是美德,「百善孝為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會孝順的小孩都是好孩子,所以要聽從父母的話。這也意味著不管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你必須要孝順,如果不孝就是道德低下。對此,李安提出對孝順的不同見解,認為孩子不要被孝順道德綁架,「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而許多父母也喜歡常常把「孝順」掛嘴邊,動不動就對子女情緒勒索「我花了多少錢養你」、「你不順從就是不孝」、「我養你長大,這是你欠我的」、「長大了就翅膀硬了」。彷彿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要不順自已的意且沒有予以回報,就是大逆不道、應受眾人唾棄,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你敢不孝順嗎?隨著時代改變,許多父母並不是因為真的愛小孩才懷孕生子,有些是為了應付長輩而生小孩、有些是在毫無防備下就懷孕生下來,有些父母甚至會對小孩施暴,讓小孩在恐懼中長大;或是只想吸小孩的血(像是張韶涵被親媽榨乾1億);面對這樣的父母,小孩該盡孝嗎?相反地,如果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環境長大,那他在長大成年後,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國際大導演李安,在多年前拍完《喜宴》後,曾說過這段話:「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別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網友持不同看法對於李安的認為「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眾意見,引發廣大迴響,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看法。.有部分網友認同李安的看法:「認同,我也不會對子女說要孝順2個字,家人之間需要的是關心」、「孩子長大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孝順雖然是好事,同時也可能是壓力!」、「我覺得如果父母好好教育小孩讓小孩有成就,妳要求她們奉養妳有道理,如果只是亂養一通,以後小孩領28k,還要小孩奉獻,就實在沒道理了啦」、「重要是如何對待,看緣深緣淺」、「要孝敬而不是孝順」、「不要搞一大堆事情就謝天謝地了,還期盼什麼孝順」、「孩子會想到父母,這是自己教出來的成果。他們忙到忘了老家,也沒關係。老人自己要有精神上的依靠,宗教信仰、參加志工團、老人會、社區大學.......,不要老想著兒女孝順。」、「你要小孩孝順沒問題,前提是你有沒有給小孩足夠的愛和尊重?人是互相的好嗎?」。.部分網友對孝順有不同的見解:「孝順是什麼?長大後成家立業一切勿讓父母操心,耽心,這種就是孝順,不是你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給他們金錢就是孝順,別搞錯了,父母為了兒女是不求回報的」、「孝=尊敬跟善待,順=服從,不可違逆的方向,先有孝後而順次序不得顛倒。現代人前者容易實踐後者皆不難,孝順者與被孝順人當然這必須兩者相對應 所以不能用單一面向解釋。」、「孩子不用多孝順,但還是要尊重長輩,要認真讀書,往後認真工作,對自己的態度行為負責」、「能懂得把自己照顧好,認真予工作上與人同事間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孝順」、「我會教育我小孩要孝順啦,但要不要聽就隨他們嘍,不免強,自己把錢存夠哪需要人孝順,不要來跟我拿錢我就啊彌陀佛啦」、「孝順不是天性,是需要教育的,是個身教比言教更好的教育」。.部分的網友不認同李安的看法:「不認同,而是須隨時代重新定義孝順」、「孝順沒有錯,也不是啥老觀念,有錯的是『愚孝』心態」、「過時?雖然沒有掛在嘴邊,但內心總有期待,孩子要不要孝順一部分是本質,部分是觀念的傳承,只能說表面不指望,但內心一定是有盼望!」、「不知什麼時候、年輕人變得讓老人家無法適從了!孩子只考量自己的感受,責任心變弱了」、「不認同,既然不孝順,那就不要繼承遺產。18歲,成年,自己搬出去!」、「不教孝順,難不成,教他不要孝順」、「然後呢?眼睛沒閉上前不要隨便講這件事 你如果變成植物人或是重病纏身你就知道」。更有網友打趣表示,現在已經是「父母親要孝順兒女媳孫女」。遇到情緒勒索的6種解套方法情緒勒索是什麼?為什麼有網友認為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父母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6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決與父母關係中的問題:1.尋求平衡和理解:試著理解父母的角度和期望,同時也要保持對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尊重。尋找一個平衡點,可以透過溝通和對話來達到相互理解。2.積極與父母溝通:與父母進行開放和誠實的溝通,表達你的感受、需求和立場。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對話,並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3.設定健康的邊界: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並表達出你的界限。明確告訴父母哪些行為是你無法接受的,並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4.尋求專業支援:如果情況變得困難,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或家庭治療。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指導和支援,幫助你處理與父母之間的情緒勒索問題。5.尋求外界協助:與朋友、親戚或支持團體交流,分享你的困境和感受。這些人可以給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議,幫助你處理情緒勒索的挑戰。6.培養自我價值感:學會價值自己的觀點和需求,不讓父母的情緒勒索影響你對自己價值的認知。尋找自我肯定和愛的來源,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這些方法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也取決於個人情況和關係動態。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和愛,同時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情況嚴重或持續困擾你,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幫助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延伸閱讀:.三餐費100元!窮養長大卻被要求給孝親費,合理?女兒嘆:沒錢別生小孩.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拒給1萬孝親費挨譙「不孝」 社會新鮮人嘆:待業還被罵廢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焦點.健康知識+
「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
老化雖是自然現象,但日積月累的「生活模式」與「飲食態度」都可以直接影響老化速度的急緩。大約30%的老化速度是由基因所決定,這代表還有70%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正確飲食」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助於減緩老化的過程,並可能預防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例如癌症、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和心臟病。維護健康之路,必須要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正確的飲食態度上,絕對沒有一個捷徑可以延緩老化,更不要誤以為藥物和營養保健品是必須的,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可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所有宣稱具有神奇效果的營養保健品和飲食法反而會加速老化,使健康狀況惡化。生活態度上,好好愛自己,持之以恆的運動,樂觀看待事情,不再期待和等待,往前創造更多的回憶,細嚼慢嚥品嘗每口食物,今日事今日畢,放空一切好好睡覺,必能延緩衰老,讓人生最後階段更有尊嚴。延緩老化的飲食要點1.天然食材事先計劃飲食內容,採買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包括各種新鮮水果和蔬菜、全穀類、魚和瘦肉。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A、C和E、β-胡蘿蔔素等,可以延緩老化。是健康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2.攝取健康油脂不少人因為怕發胖或是患有慢性疾病,有著油脂就是有害健康的迷思。事實不然,好的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的一部分,需適量攝取,不能完全不吃。油脂和其他營養素一樣,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細胞膜需要油脂作為原料,神經傳遞信號也需要油脂。嚴格限制油脂的攝取,反會導致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而缺乏維生素A、D、E、K。滴油不沾絕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油脂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來自動物,例如豬油、牛油、奶油,少部分植物油如椰子油和棕櫚油,它被視為一種壞的脂肪,過量攝取會造成心臟血管的負擔,並導致壞血清膽固醇上升。「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植物,例如橄欖油、菜籽油、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黃豆油等,它被視為一種好的油脂,可降低壞血清膽固醇,有益於心臟血管健康。橄欖油中所含的單不飽和脂肪酸(MUSFs)對健康至關重要,是人體健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並能改善胰島素功能。橄欖油還含有多酚,可幫助中和體內的自由基。3.善用香草和香料減少鈉鹽或調味料,改使用香草,例如九層塔、蔥、薑、蒜來增添食物風味,提高年長者品嘗食物的樂趣。4.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牛奶、優酪乳、強化鈣的橘子汁、豆漿、小魚干、沙丁魚等,是含鈣豐富的食物。5.飲用足夠的水分人體體重大約60%是水,從大腦到肺部等所有生理功能都需要適量的水來協助進行。6.確保膳食纖維、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攝取量這三種營養素,是年長者飲食中比較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兩餐之間的健康加餐正餐之間的點心,請用天然的健康食物,取代不健康的甜點或糕餅。以下介紹5種推薦的加餐食物,在餓的時候可以暫時充飢。1.雞蛋一個雞蛋包含9種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所含的6~8公克蛋白質可用於修復身體組織,是優質蛋白質。此外還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眼睛所需),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和膽鹼(大腦、神經系統和心臟血管系統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坊間有蛋黃的膽固醇含量高,多吃會使血脂上升的迷思,但一天一顆雞蛋所含的膽固醇,並不會影響血清膽固醇,同時飲食膽固醇並不會直接影響血清膽固醇的濃度。2.低脂或無脂優酪乳優酪乳富含蛋白質和鈣,鈣可以幫助骨骼健康,適量蛋白質的攝取可以防止肌肉衰減。此外優酪乳還提供了數百萬種對腸道有益的益生菌,可促進消化和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毒素,降低腸道相關的炎症。但要留意,調味優酪乳(例如草莓或藍莓口味)大部分都含有許多添加糖(高果糖玉米糖漿),建議選擇原味低脂或是無脂優酪乳2食用。3.黑巧克力製成巧克力的可可粉富含各種礦物質,例如鐵、銅、硒、錳、鉀、磷和鋅以及抗氧化劑。黑巧克力3的可可粉含量較高,所含有的抗氧化劑有助於緩解自由基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並減少紫外線造成的皮膚炎症。千萬不要誤認白巧克力也是巧克力,白巧克力完全不含任何可可粉成分,甚至含高量的糖以及來自棕櫚油和椰子油的飽和油脂,不應該和黑巧克力視為同一類食物。4.堅果堅果含豐富ω-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血清膽固醇(LDL)。每天食用各種堅果可降低罹患癌症、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機率。並有助於血糖濃度控制,是降低飢餓感的最佳零食之一。5.綠茶、烏龍茶和紅茶茶含豐富的抗氧化劑及多酚,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有睡眠障礙的人在午後需減少飲用的量,或是不喝。氧化作用的傷害和抗氧化劑的益處氧化作用是老化的一大原因。氧化作用是身體運作與新陳代謝產生的必然反應,當氧氣在與某些分子互相作用的過程中丟失電子,會形成自由基(又稱氧化劑),例如超氧化物(O2−)、過氧化氫(H2O2)、羥基自由基(‧OH)和單線態氧(1O2)。自由基是一種具有奇數(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這些不成對的電子結構非常不穩定,無法單獨存在,會在環境中尋找另一個電子來配對,因為偶數電子較穩定。因此,自由基會在體內細胞組織周圍遊走,從其他分子中奪取電子,以穩定自身。自由基在哪裡奪取電子,就可能對那個組織造成破壞。例如在血管發生這種現象時,會損壞血管內壁,埋下心臟病的病灶。如果損傷身體細胞中的 DNA 時,則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積累後導致癌細胞的形成。自由基除了是身體新陳代謝的產物,它也可能來自於外部因素,環境異常或作息不規律,例如空氣汙染、壓力、熬夜等,都會讓體內產生自由基。抗氧化劑是能給予或吸收電子的分子,可以中和自由基,因此被認為可以預防或延緩某些與自由基有關的細胞損傷。抗氧化劑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由身體製造(例如:麩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另一種則來自日常飲食中的營養素,尤其是新鮮蔬果,例如維生素A、E、C及礦物質硒。▶富含抗氧化劑的蔬果1.綠葉蔬菜芥蘭菜、菠菜、羽衣甘藍和長葉萵苣等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以及豐富的β-胡蘿蔔素和硒),這些成分可以減緩DNA的損傷,具有延緩衰老特性。綠葉蔬菜除了能幫助體內抵抗自由基,同時還富含膳食纖維。2.藍莓或黑莓等漿果富含強力的抗氧化劑及維生素C,可防止細胞受損。研究顯示食用藍莓可延緩認知功能下降。除藍莓之外,草莓、蔓越莓和櫻桃也是豐富的植物化學物質來源。但草莓是被農藥汙染最嚴重的水果,食用時務必清洗乾淨或選用有機種植的草莓。3.石榴富含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自由基破壞細胞的DNA,減緩老化,並促進體內損傷細胞的修復。4.番茄富含番茄紅素,這是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和消炎劑,可中和體內自由基。還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能降低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的風險。5.大蒜主要成分是大蒜素(allicin),是已知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特性的強效抗氧化劑。可以減少動脈硬化,並預防或減少與老化有關的心臟疾病。且可以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6.薑黃活性成分是薑黃素,可以與大腦斑塊4結合,減緩其引起的炎症反應,從而預防認知障礙,延緩腦功能退化。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授4應對技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糖尿病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
相信大家一定都曾聽過「糖尿病」這個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18歲以上的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1.1%,換算起來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為什麼可怕呢?因為它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罹患糖尿病後就一輩子都需要接受治療!但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可以逆轉的重要階段,我們稱為「糖尿病前期」,它被視為是扭轉糖尿病病程的最後機會!所以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超有用的控糖秘笈,及時將血糖從失控邊緣拉回! 糖尿病前期是什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可分為兩種類別,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多由遺傳、自體免疫等疾病所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由飲食習慣、肥胖等原因造成。通常討論血糖控制是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有關第二型糖尿病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攝入血液中的糖分,導致血液中的糖開始累積,濃度便逐漸升高,高達一定程度後,糖分會進入尿液而被檢出,因此稱為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且不可逆的病症,但其實在真正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個重要階段是可以逆轉的!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的意思,是指血糖比正常值要高,但又還沒達到確診糖尿病的標準。以空腹血糖為例,正常人應小於100mg/dL;確診糖尿病的標準則為大於126mg/dL。因此若測得空腹血糖位於100~125mg/dL這個區間,就可被視為糖尿病前期。扭轉糖尿病3撇步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或是家人朋友的血糖值處在糖尿病前期的範圍,也不用太過緊張,只要及時修正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病程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逆轉的!至於具體的行為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分為下面三點來進行:‧維持理想體重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處在糖尿病前期的個案中約有65%的人都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肥胖會使細胞攝入血液中糖分的能力變得更差,使糖尿病的病程加速惡化。因此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不斷地強調,維持理想的體重就是擁有健康的不二法門。‧保持運動習慣運動可以使體內的細胞消耗能量,讓它們感到「飢餓」,進而促使細胞從血液中吸取糖分來「餵飽」自己,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我們的血糖回到正常標準。因此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周都應該從事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三低一高的飲食飲食行為的修正是扭轉糖尿病的關鍵!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是形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因此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我們應該遵守『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提到營養素,究竟有哪些是對血糖控制特別有幫助的呢?Sean在這裡一樣會用營養學的角度,要跟大家推薦三種逆轉糖尿病超有效的營養素,趕快來看看吧!【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3個營養素讓你不「慌糖」‧水溶性膳食纖維我們平常所吃的膳食纖維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血糖的控制效果最為顯著。它能夠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原理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夠在消化液和食物之間產生阻隔效果,進而讓養分吸收的速度變慢,因此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隨之趨緩。常見的食物如黑豆、燕麥、黑木耳…等,都含有許多水溶性膳食纖維。‧鉻鉻被視為人體調控血糖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可以在細胞與糖分之間構築一座「橋梁」,提高細胞對糖分的敏感度,使細胞更容易吃進糖分,使血液中的糖維持在正常的濃度。常見的含鉻食物包含花椰菜、苦瓜、美生菜….等。一般飲食中可以適量選擇上述的食物來補充足夠的鉻。‧鎂細胞在吃下葡萄糖後,會進行一系列的「消化」來產生能量,其中的第一步稱為糖解作用(Glycolysis),這個反應需要鎂的存在才能順利進行。因此,為了能讓細胞順利地吃下糖份並利用,我們要攝取足夠的鎂。日常中常見的食物如南瓜籽、紫菜、鮭魚…等,都含有豐富的鎂質,飲食上可以適量選擇。糖尿病被視為現代人最熟知的慢性病之一,除了血糖數值容易大幅波動造成身體負面影響之外,還很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血管病變…等,或導致腎衰竭、失明,甚至是截肢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更是不可輕忽!建立預防糖尿病的生活態度,以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為優先。定期量血糖、腰圍及體重,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變化,並適時做出飲食或生活習慣的修正,才能有效阻止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5 焦點.健康知識+
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
老化雖是自然現象,但日積月累的「生活模式」與「飲食態度」都可以直接影響老化速度的急緩。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大約30%的老化速度是由基因所決定,這代表還有70%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長期的不良飲食會損害健康,過度攝取精製糖、白麵粉以及乳製品,都容易在人體內造成炎症,從而加速老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抽菸、酗酒等更是導致慢性疾病的主因,所以慢性疾病不完全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生活中加速老化的因素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會加速老化,例如壓力、攝取過多的糖、毒素和炎症過程中釋放被稱為自由基的化學物質……都會加速老化過程。內在的老化不外乎是由炎症引發的各種慢性疾病,例如關節炎、某些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外表的老化現象則會直接反映在皮膚上,是身體最明顯的老化徵兆。▶加速外表(皮膚)老化的7個因素1.睡眠不足良好的睡眠品質是延緩老化和維持健康極為重要的一環。尤其深度睡眠階段,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參與各種身體組織包括皮膚組織的修復,並更新在白天受損的細胞。因此,沒有良好的深度睡眠,皮膚無法獲得所需的修復,顯而易見地就表現在皮膚的光澤和顏色。2.過度曝露在陽光下適度照射陽光,皮膚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這對健康極為重要;但長期反覆曝露於陽光的紫外線(UV輻射線)下,是造成皮膚過早老化的主因之一。不當且持續的紫外線照射,會使皮膚失去自我修復能力,不斷累積損傷,甚至出現皮膚癌的問題。膠原蛋白1的數量和質量主導皮膚外觀的呈現。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會相對增加,40歲時身體產生膠原蛋白的能力下降25%,60歲時減少50%以上。若再加上反覆曝露在紫外線下,破壞膠原蛋白,損害新膠原蛋白的合成,會加速皮膚鬆弛、產生皺紋和皮革狀。高海拔地區的太陽紫外線較高,在高山環境下皮膚更容易被陽光灼傷,經常搭飛機旅行也會使皮膚曝露在較多的紫外線中。在飛行途中除了使用含有SPF的保溼霜之外,應避免食用含酒精和含鹽量高的食物,並在飛行過程中飲用足量的水。如果是坐在靠窗的位置,儘可能拉下窗戶遮蔽。3.氧化作用自由基或稱氧化劑是高反應產生的小分子,會破壞體內細胞,例如人體最大器官—皮膚的重要細胞結構,在皮下組織、真皮和表皮的每一層中造成破壞。身體雖具有製造抗氧化劑(能減緩細胞氧化的化學物質)的能力,但不足以保護皮膚免於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是保健重點之一。4.炎症皮膚是抵禦細菌和病毒侵入的第一道防線,當皮膚受損,白血球聚集,會引發炎症反應,這是免疫系統幫助身體癒合的保護措施。炎症也能夠減低日常化學物質和汙染物對細胞的損害。儘管炎症是身體的保護措施,短期內不完全有害,但長期、反覆發生的慢性發炎是皮膚早期老化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其微小的跡象包括皮膚敏感、紅腫和紅疹。5.過量糖與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大量高度加工或含糖的食物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急劇震盪,這類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轉化為血糖,從而引發慢性低度炎症,這種隱藏的炎症反過來可以透過糖化(糖與蛋白質或脂質結合)的過程加速身體老化。葡萄糖(來自碳水化合物和糖)進入血液,並與膠原蛋白(為皮膚提供結構)的蛋白質分子結合,會形成名為高級糖化終產物(AGEs)的新分子。這種蛋白質會降解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一種賦予皮膚彈性的蛋白質)。糖化發生時,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會變得僵硬,缺乏彈性並降低再生能力,導致皮膚下垂、鬆弛、產生皺紋和變薄。6.憂鬱憂鬱症與血液中皮質醇(cortisol)濃度上升有關,皮質醇濃度升高會削弱膠原蛋白,並導致生長激素合成減少,從而抑制皮膚在夜間自我修復的能力。當處於憂鬱狀態時,通常無法規律的進食、睡眠、運動或進行各種自我照顧,使得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皮膚新陳代謝變差。因此憂鬱的狀態不僅顯現於性格,也會顯現在臉部皮膚、肌肉中。7.某些藥物哮喘、關節炎或其他疾病的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含非類固醇的局部外用藥物(例如痠痛藥膏或貼布),會減少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使皮膚變薄、血管容易破裂,從而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此外某些抗生素,用於控制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抑制劑),和利尿劑以及抗癲癇藥,也會使皮膚對陽光照射更為敏感,更容易因照射陽光而產生皺紋和色素沉澱。高血壓患者不能停止服用藥物,所以外出時需注意避免中午太陽直射。▶讓你老化的地雷食物1.精製碳水化合物延緩老化,務必要盡量減少簡單或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麵條、麵包和烘焙食品等各種白麵粉製品的攝取量。碳水化合物依構造分為單醣、雙醣、多醣。精製碳水化合物很容易轉化成單醣(葡萄糖、果糖等),醣的構造越簡單身體越容易吸收,使得血糖快速上升,這已被證明這是導致細胞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複雜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來自蔬菜、水果的膳食纖維、穀類麩皮、全穀、各種豆類等,消化系統需要費一番工夫才能將其轉換成人體可吸收的葡萄糖,因此對血糖的影響較緩和。2.高果糖玉米糖漿市售甜點與含糖飲料、可樂等,普遍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用酸或酵素將玉米澱粉分解所製成的人工糖,在構造上是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所構成。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單醣,可以很快被人體吸收,造成血糖波動,此外攝取過多的糖也是導致肥胖與心臟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可樂的主要成分除了高果糖玉米糖漿之外,另一個成分是磷酸,也會引起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心臟和腎臟功能障礙、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等問題都與磷酸有關。3.反式脂肪為了增加口感,許多糕餅、烘焙甜點、油炸食物等加工食品會添加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來源有兩種,一種來自天然食物,另一種是液態植物油經由食品加工技術加上氫,使其呈現固態,這個加工技術被稱為氫化。經由氫化而成的「不完全氫化反式脂肪」,包括人造奶油,被認為是對健康傷害最大的油脂,它會造成體內發炎,加速老化,必須避免。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種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視病猶親下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身心耗竭」(burnout),這是目前醫療人力以及醫學教育非常嚴重的問題。一位關心這議題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寫出他對這問題的看法,並對醫療院所發出誠懇的呼籲:重視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團隊互助與信任,提升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病環境。→想看全文同時他邀請另外兩位作者:一位資深臨床心理師發表她專業的看法,提出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並對醫療人員發出溫馨的呼籲,「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一位醫學系高年級學生寫出她需要將所有基礎與臨床知識融會貫通,要和病人、家屬、師長、同儕溝通,又要隨時趕上新知的獲取與自我檢討。她最後提出非常可愛充滿睿智的自我勉勵:找回初衷、看大方向、活在當下、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醫療場域中「照顧」與「利他精神」的特殊使命,是醫療從業人員的信仰,也常是大眾對醫療從業人員的期待。然而在醫療現場長時間且反覆披荊斬棘的醫療工作者,卻或多或少都面臨著持續性承擔所帶來的困難。這些困難有些是清楚可見的身體傷害,有些則是觸不可及卻時有所感的「心勞」。常說「醫療是跟時間賽跑的工作」,可現實中無論是衝刺賽還是耐力賽,我們都不可能做到時刻不休息的奔跑。過度使用的機台都可能因過熱導致當機或釀成意外,那麼過度使用的個體又會引發怎樣的結果呢?這些隱藏在視病猶親誓言下的挑戰,可能是耗竭(Burnout)、次級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與慈心疲憊(Compassion Fatigue)。耗竭(Burnout)是源自目標完成的概念,指個體在認真投入後卻無法實現目標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挫敗感、失控感與士氣低落,進而產生身心的疲憊感。次級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是源自照顧歷程的反應,指當個體投身照顧經驗後,感受到自己無法拯救他人免於身體或情緒的痛苦與傷害,並對此感罪疚與痛苦。而慈心疲憊(Compassion Fatigue),則是耗竭與次級性創傷壓力結合下的一種可能性發生,是指個體在長期暴露同理的壓力情境下,對日常環境因應能力耗盡而導致身心疲憊的一種狀態,可能的表現包含:精疲力盡、不滿與易怒、消極因應行為的增加(如酗酒、藥物使用)、同情心或同理心能力下降、無法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對工作滿意度遞減、缺勤率增加以及決策與照顧他人的能力受影響等。醫療場域中,個體所面對的情境壓力是恆定性的存在,如此身處耗竭與次級性創傷的時刻似乎也就成了工作中不可避開的風險。那麼醫療人員在職涯中該又如何面對上述的挑戰呢?慈心滿足(Compassion Satisfaction)是個人後續是否走向慈心疲憊的重要關鍵。因此,如何提升慈心滿足?在日常中給自己進行配速與補給,就成了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若是您尚未找到適合的自我照顧方式,建議你可透過以下幾個方向著手進行練習。1.自我疼惜練習:正視自己的需要,將「自己」也視為需要被關心的一方。無論是呼吸練習、結構式冥想導引、慈心書寫或是自我對話練習,請看見自己的需要,並願意照顧他,這些將有助慈心能力的提升。2.聯繫與支持:在工作與生活場域中,嘗試開放自我,允許親近。透過實際的人際分享與交流,增進連結與支持。良好的關係連結像土壤,可提供養分,需要時亦可作為一種保護。3.行動意向調整:設定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嘗試發展工作以外的興趣或活動。拓展不同於工作模式的行動經驗,特別是感受行動中因各種抉擇與控制所帶來的體驗,藉此增加行為的彈性。4.身心壓力調節:適度的休息與睡眠是必要的。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暫停。當身體持續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時,透過放鬆技巧與壓力管理平衡身心,提升因應。5.慣性認知調整:面對根植於心的職場金箍咒,或僵化的想法與信念,重新思考話語的合理性與適切性。想一想這樣的想法放在此刻是有幫助的嗎?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學習辨識「再多撐一下」想法中「自我犧牲」的陷阱。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照護,就像是在生活中對生理與心理肌肉進行訓練。透過初期有意識地調整,讓上述自我照顧的練習成為日常。當身心肌肉的強度增加,個體身處困難時刻的易損性自然就可獲改善。然需謹記的是,自我照顧的目的不在增加負重,而是希望持續前行。「視病猶親」是態度也是承諾,如果可以,接下來的日子,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平行審查機制 藥界卻充滿疑慮持保留態度/新藥納保2
衛福部健保署、食藥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合作,針對新藥推行「平行審查機制」,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陳全文說,藥界已與健保署針對「平行審查機制」進行討論,健保署指可縮短新藥納健保審查時間達4.5個月,但學會持保留態度。陳全文表示,健保署規畫平行審查機制,是將「醫療科技評估」(HTA)提早到藥品查驗登記最後階段時,依目前規範,HTA須在42天內完成審查,即便HTA提早完成,也只是縮短42天,另HTA審查時,最重要的是評估新藥價格對健保財務衝擊,但新藥申請藥證時,價格尚未訂立,也可能沒有其他藥品價格可供對照,恐有困難。陳全文指出,平行審查機制立意良好,但充滿疑慮,日本審查新藥時間約60至90天,健保署應了解目前審查新藥給付流程,如審查健保給付耗時最久的專家諮詢會議及「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議兩個月舉行一次,每次討論藥品很多,討論不完就延到兩個月後,討論時間能否縮短,才是關鍵。另有藥界人士表示,健保給付新藥價格往往偏低,使用條件又常較食藥署核准適應症更為嚴格,最後只有少數、病情最嚴重的人才能用到,這可能也是廠商不願新藥立即納入健保的原因之一。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以健保核價機制最為關鍵,當健保藥價接近成本或無利可圖時,廠商也不願意立刻將新藥納入給付,因此應提高健保費率、增加總額預算,當有足夠的健保經費,新藥議價的可接受範圍提高,即達到雙贏,讓病人盡快用到新藥治療。如何擴充健保財源?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曾表示將加速調降已過專利期藥品價格,也有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醫改會認為應從健保資源不當耗用著手,加以節流,這些作法應一併討論,健保署應盡速舉行專家會議共同研議。
-
2023-06-28 失智.長期照護
爸爸失智走路常跌倒,乖乖在家比較好!「我是為你好」的背後,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
張伯伯第一回來到診間時,我明顯感覺到他的抗拒,什麼話都不想說,表情很疏離,一看就知道是在家屬的勉強下被帶來看醫師的。既然患者本身採取不合作態度,我直接轉頭問張先生的兒子小張先生:「為什麼送爸爸來看診?」他用天要塌下來了的語氣說:「我爸這幾個月脾氣超差,每天都氣噗噗的。」因為生氣而來看診?我疑惑地請他說清楚一點。小張先生馬上來一句:「我都是為他好!」這句話透露出他也有點不安,果然他的描述是這樣的:「我爸走路常跌倒,所以我叫他不要出門亂走,在家中椅子上坐或床上躺,這樣不是很安全嗎?我是在保護他啊。」我嘆口氣問:「所以,他整天光是坐著生氣嗎?」小張想想後承認:「也不完全是這樣,好像是他要做的事情被我拒絕後,他才會生氣。」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我不多加指責,先說起我與小孩們的互動過程來讓他多想想。急著獨立的孩子們,與被說服的媽媽我故事是這樣的,那時我的孩子們還小,國小下課後就轉往安親班寫功課,忙碌的我常在下午四點左右接到安親班老師打來的電話,一接起來就聽見孩子們在電話那頭大喊:「媽媽,我要回家!我把事情做完了,我可以自己走路回家。」而我總是說:「不行。」於是,孩子們就繼續被留在安親班內,直到我下班去接他們。他們是安全的,但絕對不開心。孩子們漸漸長大,知道怎麼與大人談判,有天他們認真對我說:「媽媽,我們想要在安親班讀完書後就自己走路回家。你想想,我們常在週末就從家裡出發去籃球場打球,也會自己去書店買書或去圖書館看書,都是自己走路去、沒有大人陪。既然都是獨自出門、自己在外走路,那麼從安親班走回家不也是這樣?何況相比之下,從安親班走回家並沒有比較遠,你卻不讓我們自己完成?你說是為了我們的安全著想,可是我們也會做其他跑跑跳跳的事啊,難道其他事情就不危險?」我這個做媽的,被說服了。真切體會到了孩子們長大想獨立的心情,於是我和孩子們約定好,只要安親班老師確認作業已經完成,他們就可以留在原地等我下班去接,抑或自己走路或搭公車回家。我考慮到搭公車是一個選項,所以一開始還認真訓練他們自己搭公車,確保搭車過程沒有問題。孩子們倒是成長得很快,一發現藉由搭公車可以自己主動安排何時想移動,而不是被動地聽大人們的指令,他們很快地更進一步要求早晨上學也要自己搭公車去。我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感嘆孩子們獨立速度超快,一嘗試過自由的滋味,他們就迫不及待想掌握自己生活的節奏,脫離了凡事都要和媽媽一起做、大小事都要同進同出的階段。「老」,不是一瞬間發生的我的孩子是這樣的,相信這也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會歷經的成長過程。聽我說故事的小張先生臉上就露出了回想起童年的表情。我提醒他:即使父親年紀大了、不靈活了,但他是一個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想望,他依照自己的節奏過了那麼多年的日子,現在卻因為家人說他老了、走動有危險,就開始限制他的行動和時間支配,難怪他要生氣了。我不否認小張對父親的關心,來到我診間的許多兒女都是帶著怕老父母出狀況的關懷之心來的,只是他們多半忙碌於工作和各自的家庭、私人生活,往往是猛一回頭才驚覺,父母親怎麼突然衰老成這樣。驚恐下的直覺反應,就是希望爸媽待在家裡、什麼大動作都不要做。老,從來不是一瞬間發生的。老是一個過程,在兒女們忙碌時,父母親的身心慢慢衰退,聽力、視力、肌力、肢體平衡等等能力都會每天退化。但退化是很隱微的,若非有家屬同住並每天有大量互動時間,甚至可能是察覺不出來的,直到許久不見、前來拜訪的親友一說才驚覺:父母果真老了。「我是為你好」背後,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正因為老是一個經年累月、漸進式的過程,因此對於被歲月推著往晚年走的當事者來說,他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了調整自己的餘裕,例如腿力沒那麼好了,那麼很自然地就會減少站立的時間,一進房間就自動找椅子坐下,或者精神差了點,即使是從不午睡的人也會想要午餐後躺一下。我們可以說老人家也是在衰退的過程中,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和做事方法,只是這個過程常是兒女們看不見、未曾參與的,直到某個機緣出現,兒女們才猛然發現眼前的父母親,與自己長年來保存在心中的那個身處壯年又有活力的狀態大不相同,受到驚嚇的子女這才手忙腳亂地開始為父母親的老年擔憂起來,只是很多時候會把「限制」錯認為「保護」,往往以「我是為你好」為由,剝奪了他們的自由。當兒女們自認「我的決定是最好、最正確的」,卻又忽略了長輩的想法和身心狀態的最正確評估,親子間的衝突就爆發了。眼前的張伯伯和兒子正是如此:小張先生希望我開藥來平撫老父親的怒氣,加上他讀過失智症十大警訊,裡面提到人格改變和情緒變化,於是馬上懷疑老父親有失智前兆,趕忙押著父親來看診,殊不知父親脾氣的起因可能和他自己怎麼對待父親更有關係。小張先生的思考很直線:爸爸你乖乖照我的話做,不要出門、不要生氣,這樣我就不會帶你來醫院,你就不用吃藥。對他來說,只要乖乖照兒女的安排過日子就是好父母了。我請小張先生換位思考:「有一天你也老了,假如那時你兒子突然覺得你老了,所以只要出門就需要他陪,不然不能出門;身上有點錢,卻連自己走去便利商店買點想吃的東西都被懷疑亂花錢;就算在家裡,只要端個湯或搬個椅子都會被大呼小叫說危險。人生也不過七十幾,卻像金絲雀被關在籠子裡,你願意嗎?」小張先生很坦白地說:「我自己賺來的錢,老了卻不能隨心所欲地花、只能被管制在家?這樣還算活著嗎?」我說:「那麼你知道要如何對待父親了嗎?」擔心爸爸跌倒,卻也忽視了爸爸的不開心小張先生還是有點不情願:「那我只要爸乖乖的、保持安全就好。這樣總行了吧!」我一聽就知道他還沒搞懂重點,於是我問他「乖」是什麼意思。小張先生說:「乖就是讓我安心啊。醫師你不懂?」我說:「我是真的不懂。讓我舉幾個例來確認你口中的『乖』是什麼意思。是說你爸待在家裡就是乖,出門就不乖?還是說他走路拿枴杖就是乖,不拿枴杖就是不乖?」小張先生回答:「我爸拿枴杖走、聽我的話待在家不要出門到處亂跑,就是乖。」我說:「所以結論就是凡事聽你的、讓你開心,就是乖。」我口氣一轉:「那麼你從小到大都一直聽爸媽的話、凡事照做讓他們開心嗎?」小張有點不好意思:「怎麼可能?我也會熬夜、不認真讀書,最後還娶了爸媽都覺得不該娶的太太呢!」我說:「他們都忍耐過你的不聽話,今天你也不過是擔心爸爸跌倒,就要把他關在家,甚至焦慮到帶來醫院看病,那麼爸爸的不開心,你理解了嗎?」小張先生安靜想了一下,最後點頭:「我有點懂了。那麼即使我叫他要乖,他也是無法理解的。」我說:「『乖』和『你要聽話』都是我們常掛在口中,卻又很抽象難懂的話啊。所以我常常都會換個方式說,例如『你要慢慢吃,因為你吃東西時常會嗆到咳嗽』、『你在哪裡跌倒要記得跟我說,我來看看是不是在那裡要放一些軟墊或做無障礙設施』。說真的,你要幫張伯伯做肌力訓練,而不是一直阻止他行動啊。」一同摸索理想的生活步調我轉頭看看張伯伯,發現他的臉色好多了,於是笑著開導他:「伯伯,您的孩子很愛您,希望您平平安安、長命百歲啊。」張伯伯語氣鬱悶:「我知道,他就怕我摔死,不然就把我關到死。」我安慰他:「那麼我們找方法來訓練您的身體,讓您不跌倒,或者找設備避免您跌倒,甚至一跌倒就能快速求救,好嗎?這樣就能讓您出門做您喜歡的事情了。」張伯伯眼神一亮:「那麼我就可以出門了?」一旁的小張先生此時終於鬆口:「我們一起想辦法讓你有更多重的保障吧,至少知道你一跌倒還可以馬上求救,我也能安心一點。」看著眼前兩張相似的臉龐,我知道這是對很有愛的父子啊,只是晚輩由於對衰老的錯誤理解,導致用了錯誤的方式來照顧長輩,只要懂得調整心態和方法,就可以重拾父子間的親密感情了。其實,長輩隨著年紀增長,一定會漸漸走到需要人陪在身旁,甚至無法出門的那天,所以兒女們希望長輩多待在家中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這個過程能不能慢慢來呢?一步一步地調整範圍和程度,而不是突然一聲令下就剝奪了自由,任誰都受不了這樣的對待,而這當然也就達不到我們想要好好照顧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的目的了。乃菁醫師與你一起探索限制裡,有愛,還是礙?記得有一次去荷蘭參觀失智症的安養中心,我看到一個走路歪歪倒倒的奶奶,忍不住詢問大家為何不幫助她。工作人員笑咪咪地說:「她沒有請求協助啊。我們尊重她的決定,不主動干涉她。」我們也看到一群失智症長輩在二樓陽台欄杆旁,跟我們這些路人揮手。又再一次忍不住問:「這欄杆安全嗎?長輩會掉下來嗎?」工作人員依舊笑咪咪地說:「這麼多年來都沒事喔。」從小到大,我們很容易被我們的擔心所綑綁,於是為了安全,擁有決定權的人,有時候是父母,有時候是成年的孩子,就會替相對弱勢的孩子或是老父母決定他們要如何吃、如何過生活。但是,我們喜歡被決定跟被管理嗎?在退化的過程中,被決定跟被管理又要如何與尊重並行,真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如果是在以愛和尊重為前提的情況下,一起討論、決定被照顧的模式,也許親子之間的衝突能夠少許多。人一定有萬一跌倒或是發生危險時,雙方都要能理智地理解,而不是陷入情緒化、無意義的責罵狀態。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延伸閱讀:.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授4應對技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8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林肇堂積極面對兩度開刀,逾10年沒復發
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10多年前罹患「胸腺癌」。罹癌當時林肇堂查書上面寫:「如果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當下他慌了、很難過。罹癌的心情與其他癌友一樣,面臨「生氣、為何是我?」想找出罹癌原因,最後就是接受,不會因自己是醫師而有所不同。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10多年前健檢發現罹患「胸腺瘤」,手術切除後的病理報告竟顯示,腫瘤是少見混合兩種癌細胞的「胸腺癌」,經再次手術才治癒。受訪時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很長的疤痕直直地在胸口,「這個傷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疤記,也是勳章。」每天洗澡看著它提醒他,要更重視健康。胸腺瘤開刀 才發現是惡性2012年,林肇堂和太太到台大醫院健檢,並採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沒想到太太沒事,他的影像檢查卻有問題。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診斷,「看起來像胸腺瘤,一顆直徑約2公分,沒有向外侵犯跡象,不像是惡性。」但他不放心,再詢問現任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胸腔外科教授陳晉興,建議三個月後再追蹤。雖然追蹤沒有變化,但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於是決定開刀,由陳晉興執行胸腔鏡手術。不料,術後第3天準備出院時,台大病理科告知,腫瘤看起來不是良性的,令他相當驚訝。病理報告顯示,是惡性腫瘤,裡面混合兩種癌細胞,一是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是鱗狀上皮癌細胞。林肇堂立刻查書上面寫:「如果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當下他慌了、很難過。罹癌的心情與其他癌友一樣,面臨「生氣、為何是我?」想找出罹癌原因,最後就是接受,不會因自己是醫師而有所不同。問專家意見 再開刀切除乾淨林肇堂尋求日本德島大學胸腔外科教授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意見,近滕問他:「開刀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前有沒有進行電腦斷層篩檢,查看其他部位有沒有癌細胞轉移?手術時,有沒有將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淋巴腺清除乾淨?」三個問題。林肇堂回說:「只把腫瘤拿掉而已。」近滕因此強烈建議,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把剩餘的胸腺組織、淋巴腺清乾淨,若錯過治療黃金期,開刀傷口會沾黏,增加再次手術困難度。仍由陳晉興為林肇堂再次執刀,且採行「開胸手術」,為了治療癌症,「再痛,我都要開。」術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甚至心包膜都拿掉一塊,「全部弄乾淨!」林肇堂說,手術將胸骨鋸開,胸口留下20多公分傷疤。術後,林肇堂選擇與癌細胞共存,不化療、電療,「但心情掉到谷底。」體認到他是一名癌症病人,體內癌細胞隨時會復發,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因而選擇從台大醫院退休,與太太遊山玩水、放空2年,享受人生。健檢發現腫瘤 慶幸是福報2年後,在輔大校長江漢聲力邀下,2014年林肇堂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2018年成立輔大附醫,後來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目前則擔任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探究罹癌原因,可能是台大醫院擔任總醫師2年期間,穿著鉛衣為病人進行膽管、胰管攝影,每次攝影都要經X光檢驗確認,長時間受到高劑量輻射所致,但也是因為此經歷,他成為「台灣內視鏡之父」,國內內視鏡做最好的人。「這可能是一個福報,腫瘤是透過健檢發現,而不是發病才發現。」「如果10多年前沒治療,我可能早就死了,故事就停在59歲。」林肇堂說,他已多活10年,做了好多事情,現在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身上的一個刀、一個疤,都是好的啟發」。活在當下 看病更具同理心罹癌後,林肇堂面對病人的態度改變很多,現在想的都是如何幫助病人,說服力也比以前更好。就是一個角色的轉變,他現在與病人是同輩,拿出同理心,例如診治只剩半年生命的病人時,會告訴家屬要一起面對,不能隱瞞,包括處理遺產稅等後續問題,「不是只治療病人,也要處理家屬的問題」。如今癌後逾10年沒復發,林肇堂說,得知罹癌時,以為「人生到此為止」,但後來又回到學校、醫院服務,可見人生真的很難規畫,現在「每天都是多賺的一天,開心面對,活在當下」。目前林肇堂每半年進行一次電腦斷層檢查,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或許有一天等死神第二次來敲門,他也會開心面對「Let it be」。林肇堂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副院長、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特聘顧問年齡:70歲罹患疾病:胸腺癌發病時間:2012年症狀:無症狀,健檢發現罹癌治療方式:第一次手術切除腫瘤,兩周內再切除剩餘胸腺組織、淋巴腺及部分心包膜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竭盡所能找到專家治療你的癌症,若已盡力了,就讓命運來決定吧!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it be.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5 醫聲.高齡社會
全台30萬失智者易遭詐!國健署合作農會友善金融場域護老農荷包
台灣將在2025年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達20%,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智者已經超過30萬人,且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倍增趨勢。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更容易遇到財務管理困難、金融詐騙等事,國健署今年與全國農會合作,提升新進人員認識失智症,提升辨識失智症客戶的敏感度,保障老農金融安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高齡者、失智者面對財物管理問題時,更需要金融單位、專業人士從旁協助。由於失智者認知功能障礙,更容易遇到財務管理、金融詐騙等事。為了強化失智友善金融場域,確保失智者能平等使用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對於保障失智者的金融安全,也扮演重要角色。羅素英表示,考量長輩也有上銀行的需要,國健署109年起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及銀行試辦行員培訓協助失智者,並製作單張提供各家銀行運用。有鑒於農村青壯年人口外移、高齡比例高,高齡者於農村獨居情形逐漸普遍,國健署今年與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合作,自1月起針對農會信用部新進人員進行「金融場域高齡失智顧客關懷」教育訓練,透過培訓信用部服務人員認識失智症,提升辨識失智症顧客的敏感度,及了解如何與失智者溝通、應對,以培養同仁正確的失智症識能與友善態度,並保障老農金融安全。羅素英指出,期望透過培訓農會業務人員,將守護失智者四大任務「看、問、留、撥」向下紮根與推廣,共同打造失智友善金融場域:1.看(發現異狀):觀察到異常或重複行為。2.問(主動詢問):主動詢問需求,主動引導目標。3.留(安心留置):轉移注意力,安撫情緒,並提供休息空間。4.撥(聯繫資源協助):請求警察局協助,靜待家屬前來。羅素英表示,深入在地的農會,除了提供產銷、推廣、信用與保險等金融服務,也藉由長期接觸當地長者的機會,擔任守護者,透過「失智症10大警訊徵兆」,發現疑似失智症早期症狀的客戶時,能提醒及早就醫,延緩失智症的病程。該課程回饋正向,未來國健署將針對此一模式,與其他金融業者共襄盛舉,建構台灣失智友善的金融網絡。
-
2023-06-24 焦點.元氣新聞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天價罕藥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避免排擠其他罕藥,首次採分期付款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 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被外媒形容為「全球最貴」藥物之一,用於治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諾健生(Zolgensma)」將納入健保給付,是罕見疾病基因治療首次納保;據了解,該藥在健保議價後,一劑要價台幣4,900萬元。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權威蔡輔仁表示,該藥雖然要價不菲,但罕見遺傳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是人類生命傳承中的必然現象,治療價值不能單以財務衡量;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這是罕見疾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且若患者即時用藥能減少後續長照、社福等社會成本。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日前證實,SMA基因治療已通過藥物共擬會,確定納入健保給付,預計1年將有8位病童受惠;該藥通過之給付條件為「6個月內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病童;目前針對SMA治療健保已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治療,若患者同時符合2種以上藥物用藥資格,依目前規定只能擇一使用;共擬會中有專家認為,應將SMA產前篩檢或新生兒篩檢納入公費補助,以利及早篩出患者、進行治療。蔡輔仁指出,SMA基因治療藥物機轉是將正常基因透過腺病毒結構修改,放入患者體內,理論上能「一勞永逸」,治療後患者能獲痊癒,但由於藥物問世至今僅8年時間,患者實際存活時間能延長多少還須要時間證明;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的另外2項SMA治療均須終生用藥,若患者活到6、70歲,基因治療的經濟效益應會較高。陳莉茵則說,SMA基因治療納保是罕見疾病患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不必終生用藥,既期待又感動,代表患者感謝健保及大眾,在罕病黑暗歷史中點燃生命光彩;及時用藥除提升罕病家庭生活品質,也同時增加病人、病家生產力,且能大幅減少後續社會福利、長期照顧等社會成本,治療罕見疾病是一種「正確且必要的健康投資」。英國衛報報導,諾健生是革命性的基因治療、致命疾病SMA的救命藥,同時卻也是「全球最貴的藥物之一。」經濟學人則提到,諾健生是新世代「超昂貴藥物」之一,一劑要價超過200萬美金,並預言美國醫保制度將被迫轉型。有人質疑,癌症新藥也很貴,許多病人卻須自費,為何遺傳疾病就要國家買單?對此,蔡輔仁表示,基因突變是人類演化中的必然現象,在往好方向演化的同時,卻有一定機率會發生遺憾,造成罕見疾病發生,「人類進化是踩著背負基因演化原罪的罕病病友血跡向前,社會有責任照顧罕病病友。」他也說,第一型SMA患者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多在2歲前就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在獲得治療後活到6、70歲,由於患者大腦不受疾病影響,為人類帶來的貢獻難以衡量,「說不定是下個愛因斯坦。」陳莉茵則引述「遺傳密碼」1書表示,「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身體深處,都藏著1個秘密,有天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每個人的利器。」蔡輔仁表示,SMA一種神經肌肉引起的罕見疾病,以運動功能退化為主要症狀;其病因是運動神經元生存蛋白(SMN)病變,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在台灣帶因率約為2%,意即每40至60人就有1人帶因;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則後代有1/4機率會發病,若依此推估,台灣每年應會新增10餘例SMA個案,然因不少家長透過自費在產前篩檢SMA基因變異,實際上每年增加的個案數應更低。他也說,SMA依照基因變異情況、症狀嚴重程度,共可分為4型:第一型患者出生後無法坐起;第二型患者永遠無法站立;第3型患者初期能站、能走,但會隨時間喪失運動功能;第4型患者則發病較晚,超過30歲運動功能退化現象才逐漸出現。避免排擠其他罕藥 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SMA用藥「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湊齊SMA治療藥物最後一塊拼圖,但諾健生一劑給付金額高達4900萬元,堪比台北市豪宅房價,一躍成為健保史上最貴給付藥物,不只是給付的罕藥價格最高,也是健保史上最高。超大筆金額也讓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支付款項,避免超昂貴藥物排擠到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機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給付前,今年四月,健保署放寬已經納入給付的SMA兩款用藥。背部注射劑「脊瑞拉」的給付條件,從原本限定1歲前發病、治療時患者未滿7歲,擴增條件至3歲內發病者,且如果開始治療年齡,患者已經滿7歲,但臨床運動功能指標(RULM)小於等於15,也能獲得健保給付用藥。「服脊立」則調整為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的患者可以使用。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後,粗估將支出4.4億元的費用,健保署罕病專款今年編列93億,光是諾健生就占罕病專款總額的4.7%。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健保署罕病專款去年執行率未達100%,僅93.4%,高價的諾健生納入給付,憂心可能因為健保管理模式,出現排擠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時間,基因治療的價格昂貴,且不少罕病藥物研發都朝向基因治療發展,基金會倡議健保署應在罕病專款之外,設置「基因治療專款」,降低排擠效應。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入給付範疇,當初也思考可能會影響到罕病患者用藥權益,預估每年支付的4.4億的金額,特別與藥廠協商採取「分期付款」,這也是健保署第一次採取的付款模式。可降低對已經出現財務吃緊的健保負擔,也能控制不排擠其他罕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諾健生給付條件嚴苛 患者僅能3擇1無換藥權SMA的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入健保,但設有「六個月內發病、具有基因變異」的門檻,且與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SMA治療針劑及口服藥只能「三擇一」。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指出,目前基因治療給付門檻仍太窄,正積極與健保署溝通,希望未來放寬條件;有病友在使用針劑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呼籲取消三擇一的限制,讓病友能有換藥機會。據了解,SMA基因治療給付將於八月一日上路。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治療藥物也在今年四月一日擴增給付條件:「百健」藥廠含nusinersen成分之SMA注射藥品,經藥物共擬會議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三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七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羅氏」藥廠含risdiplam成分之SMA口服液劑,則因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二個月以上未滿十八歲病患」。根據美國食藥署公布的Zolgensma藥物仿單,該藥可用於治療二歲以下的SMA患者。李怡潔表示,很開心健保署終於看到基因治療對生命的價值,但目前給付之門仍然太窄,依照實際狀況,病友確診的時間不太一樣,誤判、誤診的情況也時常發生,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在六個月內發現,協會已積極與健保署持續溝通、請命,希望未來能復放寬給付門檻,並盡快展開行政流程,以免病友面臨漫長等待。她進一步表示,目前健保雖已給付三項SMA用藥,但仍有將近七成五的患者無法透過健保取得治療用藥,除了基因治療之外,協會將持續倡議,希望未來三項藥物的給付範圍都能放寬,讓更多病友獲得用藥機會。針對健保署設定的「三擇一」規範,李怡潔表示,藥物使用牽涉副作用問題,在用藥之前無法預知,且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規定不可換藥,在台灣卻形同「用賭的」,萬一出現副作用,也沒有機會選擇使用另一種藥,實不合理,希望未來放寬。SMA病友、插畫家鄭鈴日前受訪時也表示,自己雖在五月獲得背針用藥機會,但使用後痛苦難耐,每次施打後都要臥床一周以上,疼痛感受才逐漸緩解,期盼未來能夠換藥。衛福部擬推SMA產前篩檢 病團憂有墮胎疑慮SMA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健保,為找出患者及早治療,衛福部研擬公費給付SMA產前篩檢。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專家蔡輔仁表示,在台灣,SMA在自體隱性的遺傳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海洋性貧血,贊成採海洋性貧血的產前篩檢模式進行把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產前篩檢可能有倫理疑慮,應透過孕前帶因篩檢強化防治作為。蔡輔仁表示,SMA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篩出、早期治療,台灣推動新生兒篩檢計畫多年,已在全球SMA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剛出生時,若不透過篩檢,難以判斷力氣低弱是否與SMA有關,且SMA早期診斷在出生前一、二個月內進行最有效,能夠幫助患者早期治療,保留神經細胞、維持運動功能。衛福部研擬產前篩檢,則可讓SMA防治更近一步。蔡輔仁說,醫界針對SMA產前篩檢補助各有看法,他自己則贊同透過產前診斷防治SMA在內的罕見疾病;國健署已提供與SMA同為單基因隱性遺傳的罕見疾病「海洋性貧血」產前篩檢補助,執行方式是全台孕婦的常規血液檢查項目中,納入「平均紅血球體積(MCV)」檢查,若檢查數值低於八十,則再安排父親受檢;若確認兩人均為帶因者,將啟動胎兒的海洋性貧血產前遺傳診斷程序。他表示,在上述防治策略下,台灣從過去一年十多個新發海洋性貧血個案,到現在每年只有零星幾位,希望SMA產前篩檢比照海洋性貧血的成功模式,在產前就篩檢出來,讓父母決定是否要產下孩子。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則說,SMA產前篩檢目前屬於自費項目,雖樂見衛福部考慮納入公費補助,但因涉及倫理問題,「協會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陳莉茵說,執行SMA產前篩檢恐有墮胎的倫理疑慮,故罕見疾病基金會補助高風險家族及中低收入戶婦女「孕前帶因篩檢」,此做法是較無倫理爭議的防治策略,台灣SMA帶因人口高達百分之二點五,國健署的防治作為應再強化。29款罕病藥尚未納健保 6800多名罕病友苦等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6月通過健保共擬會審查,8月納入健保給付。讓第一型SMA患者有機會終生擺脫疾病的束縛。相較於SMA患者,國內仍有29款罕病用藥未納入健保,其中包含三款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若能通過健保給付,將能造福6800多名罕病患者。罕病藥物使用族群少,藥廠將研發成本轉換成藥價,罕藥價格通常遠高於一般藥品,罕病患者想要取得藥物,若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只能等待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罕病基金會過去曾分析,自二代健保開辦以來,平均一顆罕藥送到健保審核到納入給付,至少得花30個月以上,許多病友等不到藥物而辭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截至今年5月,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見疾病用藥共有29款,其中包含3種治療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這29款罕藥可照顧31種罕見疾病,共6846人,但仍有11種罕病尚無任何有效治療方式,約3166人還在等待唯一治療機會。仍待納入健保的三種罕見疾病基因治療藥物,分別為「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已在去年9月取得藥物許可證,目前正等待健保審查;「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預計今年通過罕藥認定,尚須取得藥物許可證,才能進入健保審核程序;「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在台灣則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在2010年成功研發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並以恩慈療法完成全球首例個案,去年7月,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獲歐盟核准取得上市許可,胡務亮當時在記者會中表示,已透過恩慈療法及臨床試驗完成30個案治療。LCA基因治療則在2017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是第一個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基因治療藥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4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李伯璋罹癌摘掉單顆腎!從救人醫師變病患,站在病友立場心繫健保改革
執醫43年,開過數千台刀、照顧過上千位腎臟移植病人,國內推動器官捐贈移植的權威、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麼一天,因罹患腎臟癌躺在手術台上,由年輕一代的外科醫師切除一顆腎臟。排尿不順 發現腎臟長腫瘤李伯璋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四年前,出現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老男人特有困擾的攝護腺肥大,在泌尿科醫師小兒子的評估下,開始服用藥物,但在一個例假日,他由台南家裡準備搭乘傍晚高鐵回台北上班,出發前,突然完全無法排尿,膀胱發脹疼痛,在成大醫院擔任外科醫師的大兒子立刻安排急診及尋求協助,做完緊急導尿後,解決了燃眉之急。除了排尿障礙,當時李伯璋也覺得排便不順,大兒子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攝護腺、大腸直腸均沒問題,但左側腎臟靠近腎門處卻有一顆近一公分腫瘤,沒做切片無法斷定是惡性腫瘤。臨床經驗研判為腎癌,由於腫瘤長在腎臟腎門位置,靠近腎動脈與腎靜脈,若單獨切除腫瘤,手術出血風險高。李伯璋與長子討論後,為求安全,最後選擇在小兒子服務醫院由高醫泌尿科團隊執刀,拿掉整顆腎臟。手術過程順利,李伯璋開玩笑地說,自己執醫操刀超過40年,剖腹手術已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累積切除了1000多顆活體捐贈或大愛捐贈腎臟,從沒想過自己腎臟也會被其他醫師切除。術後住院五天,都由小兒子當特別護理人員照料,李伯璋表示,那幾天兒子請假沒開刀,除了查房、門診外,穿著白袍出入病房,夜裡也在旁睡覺守護。出院時,就有其他病患家屬好奇打探著,「這個病房病人背景一定很特殊,或是很有錢,不然怎麼有辦法讓醫師當24小時看護?」持續服藥 改善攝護腺肥大在解決腎癌危機前,李伯璋仍須處理惱人的尿尿困境,是否也要開刀處理攝護腺肥大?聽小兒子建議,他裝上有開關設計的導尿管,持續服用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回健保署上班時,如感覺膀胱發脹,就至廁所手動開關解尿,打開導管塞子,排出尿液。治療過程中,周末回台南時,小兒子從高雄回家幫忙拔除尿管,看看能否自己排尿,如果不行,就重置導尿管。李伯璋表示,孩子放置導尿管技術很好,不覺疼痛,在第四次拔除尿管後,搭配藥物療效,終於順利排尿,脫離非開刀不可的無奈,至今三年多,仍規律用藥。李伯璋說,治療攝護腺肥大時,常與孩子討論,也想著如何當一個好病人?因藥物療效無法短期見效,可能必須花上一段時間。當時小兒子無奈地表示,許多患者欠缺耐心,吃藥一、兩個星期,拔除尿管,仍無法順利排尿,就不想再試,而要求外科手術,或自費使用綠光雷射汽化術。部分攝護腺肥大病患需透過手術解決問題,但後遺症難料,李伯璋表示,自己當病人時,總是抱持著「能夠不開刀,才是最好」態度,耐心治療,事實證明,簡單療程也能發揮效果。正因深刻感受排尿不便的治療之苦,提醒孩子要站在病友立場,研擬最佳治療策略。兒子照護 感受親情的溫暖術後將近四年,對李伯璋來說,能早期確診得腎癌,相當幸運。他表示,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手術過後,更看透人生無常,不管老天如何安排,均應正面勇敢面對,快樂地過每一天。首次從救人的醫師變成病患,還是由兩名兒子照顧,李伯璋感受親情的溫暖,尤其是擔任泌尿科主治醫師的小兒子,手勁輕巧,導尿技術純熟,絲毫沒讓他覺得疼痛。住院期間,李伯璋親身看到臨床醫護人員的辛勞,但健保支付點數卻相對偏少。尤其加護病房專科護理師,除了餵藥、觀察生理訊息,還需幫病人翻身拍痰,費時費力;呼吸治療師為了讓患者盡快恢復呼吸功能,降低合併症產生,工作忙碌,但健保支付點數卻偏低。回到健保署後,李伯璋與同仁討論此事,認為相關護理師的照護給付與實際付出應該務實檢討。歷經切腎手術後,李伯璋加速健保改革力道,讓醫療人員有合理醫療給付的快樂工作環境下,台灣民眾才能享受優質醫療環境。藉由門急診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政策,降低不必要使用藥物在總額占比,落實分級醫療,讓健保永續經營。李伯璋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雙和醫院顧問醫師●年齡:69歲●罹患疾病:攝護腺肥大、腎癌●發病時間:2019年65歲時●症狀:早期腎癌尚未擴散,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切除- 整顆腎臟,持續追蹤●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沒辦法選擇不生病,應正向勇敢面對疾病,信任醫療團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3 養生.人生智慧
從吃飯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
你是否曾經想過,觀察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表現竟然能揭示他們性格的秘密?一頓飯局中的「12種飲食習慣」讓你大開眼界!生活觀察家會驚訝地發現,吃相是如此豐富多變。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揭示,從一個人吃東西的樣子,竟然可以看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慣好不好?包括環境衛生觀念、服務他人態度、生活作息紀律、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等。雖然觀察別人吃東西極具趣味,但別忘了尊重他人,避免過度打擾他們的用餐氛圍。1.小口小口慢慢嚥,注重過程比結果重要的人生觀吃東西習慣細嚼慢嚥的人,喜歡小口小口地品嚐食物的滋味。不管是基於養生的考量,或是牙齒不夠健康,還是想表現紳士淑女的風範,都給人小心謹慎、動作緩慢的印象。喜歡慢慢吃東西的人大多非常注重過程。談戀愛時,他們主張交往過程比結果重要;闖事業時,他們強調做事過程比結果重要;養小孩時,他們認為成長過程比成績重要。注重過程的人最怕遇到急驚風型的人,會讓他們的人生節奏整個亂掉,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2.急人急事急吃飯,狼吞虎嚥型的人和細嚼慢嚥型相反的便是狼吞虎嚥的人。他們有些是從小吃東西的速度就被訓練得很快,有些則是後天環境造成的,例如不少男生在當兵的時候,若是吃得太慢,就會因搶不到食物而餓肚子,不知不覺養成狼吞虎嚥的習慣。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多半做事情的速度也很快。就像看到食物他們只想趕快吃完,而不會慢慢品嚐食物的滋味一樣;碰到事情他們也只想立刻完成,而不會細細體會其中的甘苦。久而久之,他們的人生就會變得只有目標,而沒有過程。不少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都屬於A型性格,不妨自我覺察看看。3.邊吃飯邊充電追夢路,A型人奮鬥不浪費時光習慣邊吃飯邊看書或滑手機的人,很多都擁有強烈的企圖心,也有A型性格傾向,常常會一心二用。他們無論看的是休閒娛樂的書或是正經八百的書,都會給人「吃飯不忘充電」的印象,但當頭腦塞太多東西的時候,會連帶的「專注力」跟「記憶力」也會跟著下降。倘若進一步探索何以他們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資訊,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許多等待實現的夢想,為了能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夢想,他們要善用每一分每一秒。4.禮儀至上的人控餐桌,同桌嚇破膽吃飯如針刺適度的餐桌禮儀,會讓人覺得優雅而有教養,但若太過注重,則會讓人感到壓力而不自在。禮儀至上的人最看不慣同桌吃飯的人完全不懂餐桌禮儀,因為如此一來,不僅沒有人欣賞他們得體的氣質,內心更會陷入「要不要糾正對方錯誤動作」的矛盾中。其實,不只他們吃得難過,跟他們同桌吃飯的人更是如坐針氈,甚至有些人緊張到怎麼拿筷子和刀叉都忘了。非常重視禮儀的人,多半也很重視外表、講究形式,和這種人相處,最好從吃相、裝扮到禮物都不要太過隨便,以免給對方留下「不尊重主人和場合」的印象。5.杯盤狼藉現場善後救火忙,口腔期盛宴同桌苦不堪和禮儀至上的人用餐可能會讓人感到壓迫,但和動作粗魯的人用餐則可能會變得忙碌不堪,尤其是他們經常不小心把食物掉在桌子上或者打翻飲料。這樣的用餐習慣不僅會讓用餐環境變得一片狼藉,也會讓用餐的人感到不舒服。和這樣的人用餐,常常需要一邊整理善後,一邊和他們交流,讓人感到非常疲憊。這樣的用餐習慣反映了對方的用餐習慣仍然停留在口腔期,還沒有學習好如何自己拿餐具吃飯,需要別人在旁整理善後。6.美食滿足幸福綻,食慾不振苦悶鳴有些人能夠從食物中得到快樂,吃什麼都好吃,享受品嚐美食的過程,而這種感受也會延伸至生活中,讓他們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幸福感。相反地,對長期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的人來說,則是吃什麼都不好吃。經常性食慾不好的人,多半較容易緊張,他們無論是體質或個性均屬於敏感型,對未來的發展傾向過度擔心,任何狀況都會搞得他們緊繃焦慮、食不下嚥。7.腸胃鬧鐘響準時吃飯王,生活按表操突發亂套慌準時吃飯的人腸胃就像定時鬧鐘一樣,一到吃飯時間就會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一旦超過時間還未填飽肚子,他們就會顯得心神不寧、坐立難安,甚至有些人會因此變得暴躁易怒。除了解決民生問題要準時外,做其他事情也都有一張時刻表:幾點上廁所、幾點洗澡、幾點上床睡覺,凡事皆按生理時鐘的指示進行,最怕碰到突發狀況,把既定的作息全部打亂,這樣他們便會手忙腳亂。8.無底胃狂食者,零食撫慰心靈戰士有些人總是忍不住想吃東西,即使已經很飽了。這種習慣往往源自於他們想要透過吃東西來舒緩情緒。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自制力通常比較差,嘴巴上說要減重,卻又忍不住猛吃零食。要戒掉貪吃的習慣,必須先找出引起嘴饞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缺乏目標、缺乏安全感、工作壓力或人際關係失和等等。如果僅是一味克制食慾,一旦欲望反彈,作用力可是相當強大的。9.暴飲暴食達人,胃藥隨身帶除了嘴饞想吃東西的狀況外,還有些人則是屬於大食客型,大吃大喝毫無節制,無論食物好不好吃,或喜不喜歡吃,都能一掃而空。通常暴飲暴食的人都有縱慾的傾向,對食物過於依賴,非要吃到「撐破肚子」才會停下來,甚至於有的大食客會隨身攜帶胃藥,以防消化不良。10.節食達人秀食譜滿腦袋,卡路里計算無敵手身邊不少朋友都是節食專家,不僅對每一樣食物的營養成份瞭如指掌,連卡路里多少都如數家珍,常常一邊吃飯一邊分析,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既然擁有這麼豐富專業的知識,何以還需要不斷節食?深入了解之後才曉得,雖然努力充實與食物相關的學問,也積極進行節食計畫,不過達到目標後,他們就會鬆懈下來,很快就再度復胖,又得重新開始控制飲食。11.飲食順序背後的性格特質朋友和太太在約會時出現了有趣的插曲。太太總是將好吃的食物挑出來放在盤子的一角,而朋友就會幫忙吃掉,以免食物浪費。直到有一天,太太告訴他,其實她喜歡先把最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再享用,這才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吃東西順序完全相反。而他們不只是吃東西的順序相反,就連做事的順序也相反,朋友喜歡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屬於先甘後苦型;而太太則先處理自己最討厭的事情,屬於先苦後甘型。12.飲食強迫症患者的日常,一餐飯十次咀嚼秩序至上每個人對於飲食和進食順序的要求都不同。有些人必須按照順時鐘的方向進食,有些人則是依照食物的顏色排放,還有一些人則有特定的咀嚼次數要求。這些人對於秩序和細節有極高的要求,這種特質可能屬於強迫型人格傾向,必須嚴格控制每一個步驟,完美規劃好每一個細節,人格特質偏僵化、固執、沒有彈性,並且會對人際關係和生活功能造成困擾,因此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團隊的協助。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從手指可看出性格?國外研究:「食指和無名指的比例不同」看出你是哪3種人.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別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2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才知生病苦痛 郭漢崇喊癌友同學:別怕有我在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自己身歷其境,才真正體會到生病的苦痛。」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兩年多前罹患攝護腺癌,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接受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考驗,他坦言對其人生的啟發很大,是行醫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治療掉髮 警覺發現攝護腺癌郭漢崇是國內權威泌尿科醫師,專精於功能性泌尿學、攝護腺肥大的治療。30年前,因為頭髮有點禿了,他開始長期服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但缺點是可能會讓攝護腺長出高惡性度癌症的風險,因此,他很小心每年定期追蹤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波斯卡是一種專門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同時具有遏止頭髮繼續掉落的功效。他吃了20幾年效果很好,攝護腺也不再長大,但近幾年PSA突然有點緩慢上升,沒想到三年前一檢查PSA發現真的稍微上升,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FREE PSA),竟然低於10%,癌症風險很高。之後連續兩個月檢查PSA指數都繼續上升,因此立即做核磁共振(MRI)找到病灶。決定開刀 癌細胞清除仍追蹤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病理報告是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當時65歲的郭漢崇,考慮到未來的生活及工作規畫,「我的個性又很乾脆,不希望有一個癌症一直存在身體裡面,讓我有不確定的感覺,或是不知何時會發生轉移。」因此他決定開刀,將它拿掉。2020年10月10日上午,由郭漢崇的好友、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主刀,為他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他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手術相當成功。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他當初決定開刀是正確的選擇,這是一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它侵襲到攝護腺被膜外面,因此是3B攝護腺癌。郭漢崇說,基本上這樣一個侵襲性的癌症,通常會建議病人考慮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以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由於手術已將癌細胞清除得很乾淨,沒有淋巴腺轉移,郭漢崇出院後,選擇觀察追蹤PSA指數,第一年是每個月追蹤PSA,第二年起每三個月追蹤PSA至今。如果未來發現PSA上升、癌細胞有復發跡象,就趕快再做放射線治療。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郭漢崇的人生啟發很大,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現在他當了病人,知道生病身體不適的感受,這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他的人生觀因此改變,不會因為生病而等著老去,反而更積極,應該「把握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時間,把想做的事情趕快做完。」這才是比較正確的人生觀。體貼病人 樂觀分享親身經歷生病之後,郭漢崇說,他對病人會更好,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當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是很脆弱的,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與照顧,唯有醫師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郭漢崇很樂意分享生病的經驗、對於開刀的樂觀態度,鼓勵了許多很怕生病的人、很怕開刀的人,可以勇敢地面對疾病。「我與病人的互動一直很好。」他分享最近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檢測出PSA很高的病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病人一聽到罹癌,就變得很沮喪、精神渙散、吃不下、睡不好,郭漢崇以個人經歷告訴病人:「你現在和我是同學,你在怕什麼?你的同學當醫師為你看病,還煩惱什麼?」他用自身樂觀健康的樣子,讓病人體會「原來開了刀,也可以這麼快樂、有精神,就不會怕了。」很多人因此更積極、更快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即便郭漢崇生病時在白板上寫了「知止」兩字,自我勉勵在生活上要知止,但好像做不到。「其實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只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做完。」他不僅對工作,對家庭也很盡責,笑說「我每天都在工作,周一至周五是為了病人工作;周六、周日也在工作,是陪著太太出去玩的工作。」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8歲●罹患疾病:攝護腺癌●發病時間:2020.05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上升、游離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低於9%,懷疑罹癌2020.08攝護腺核磁共振找到病灶2020.09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診低惡性度攝護腺癌●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免不了會生病,但有病就要趕快治療,要好好的面對它、治療它、解決它,才能放下它,這件事情才能從身上消失,生活才會回到正軌。
-
2023-06-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薪火相傳:從講堂到醫院
編者按:本週是成大醫學系分享師生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兒科老師回憶他如何與同事幫忙一位母親紓解她長久無法釋懷的嬰兒瘁死罪惡感。→想看本文兩位醫學實習生分別寫出他們從進入醫學院以來,如何由最初幾年的醫學人文課程循序漸進地學習生理、心理與社會,認識疾病、衰老與死亡,並學習與人溝通、拓廣視野、而後來到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相信同學們的追憶會帶給老師們教學的成就感,而全體師生對人文教育的肯定可以使畢生致力於提升醫者教養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含笑九泉。拖著疲倦的身體從醫院慢慢走回醫學院,轉頭看向熟悉的三講,嘴角不自覺的上揚。還記得當年我們坐在台下,專注的看著趙可式老師播放的影片,安寧緩和醫療及四道人生的種子悄悄的在我們心中萌芽。成大醫學系的醫師養成教育中,從大一到大四都相當的重視醫學人文的培養,正如我們的創院院長黃崑巖醫師給大家的期許:「Before becoming a doctor, become a man.」(成為良醫之前,先學成功做人)。醫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繁雜的醫學知識,更要知道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度。成大醫學系提供給學生的醫學人文課程相當多元,全球視野與溝通、醫療與文化、全球化與人文關懷、醫學人的生涯敘說、醫療專業與生死、音樂與醫療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醫學的本質是照顧有生命的個體,因此不可能將醫療模式複製貼上,必定需要根據各地的人文風情而因地制宜。這些課程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認識台灣本土及國外傳統文化、價值觀,讓我們在進到醫院實習之前,可以更充分、更全面的認識醫療場域。也透過老師及前輩們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清楚醫學不僅僅是解決生理上的病痛,更要走進病患及家屬的內心,理解他們的擔憂、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才得以建立互信互賴的醫病關係。在這一門門的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醫療專業與生死」這堂課。生死和宗教信仰、風土民情脫不了干係,倘若我們對這些信仰毫無認識,那要怎麼帶領病患及家屬進行四道人生?又怎麼能做到生死兩無憾呢?還記得當初,老師要我們每一組同學選擇一個「生」或「死」的相關議題,並從幾個台灣常見的宗教信仰切入,介紹不同的信仰看待這些議題時有什麼異同。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揣摩生命走到盡頭的末期病人的心境,寫下一份遺書給自己的摯親好友。透過這堂課讓我對生死議題有更深的認識,也體認到醫師在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時,應該放下對「生」的執著,讓最後這場道別在祝福中圓滿劃下句點;而不是讓長鳴的機器聲突兀的送走生命,讓人號啕遺憾,措手不及。隨著我們的成長,成大的醫學人文教育從醫學院延伸到醫院,老師以身作則示範如何以Bio-psycho-social(生理—心理—社會)的方式全面的瞭解一位病患甚至一個家庭,教導我們怎麼落實前面四年所學習的「醫學人文」觀念。菸酒毒品的成癮,從來不是只有透過藥物來戒除,若沒有找出病人飲酒、抽煙、吸食非法藥物的動機、持續使用的原因,就無法斧底抽薪斷絕源頭,真正幫助病人脫離生心靈的苦難。前面四年的醫學人文課程,一次次幫我們打預防針,讓我們知道未來的職涯中,多少會面對一些對西醫或是藥物有誤解的病人。因為這些課程,我們能更清楚病人延誤就醫、對西藥產生誤會、甚至是不相信醫療的原因,所以在和病人溝通及衛教時,我們不會用「醫療專業」高高在上的態度咄咄逼人,取而代之的是先傾聽他們的顧慮,再一一向他們仔細說明。醫學生的優勢是我們需要照顧的病人數量很少,因此在每一位病人身上都可以花很多時間,透過一來一往的交流,我發現從人文的角度出發,總是能更快的贏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之後再向他們說明醫療處置及團隊的計畫時,他們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良好的醫病關係是創造醫病雙贏局面的重要關鍵,而對於剛進醫院實習的我們來說,這些醫學人文課程的種子在此時開花結果的正是時候。醫學不同於一般的科學,我們面對的是不同文化背景、充滿個體差異性的生命;我們要醫治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一個完整的人甚至家庭。因此,在醫師養成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和累積,更不能忽視醫學人文的重要性。進到醫院實習的日子飛逝,轉瞬間就經過了快要一年,我由衷感謝在講堂裡的每一位老師、演講嘉賓,在我們的習醫之道剛啟程時,就一點一滴的注入人文關懷的觀念。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們,除了能具備應有的醫學知識之外,更能贏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成為一位有溫度、有同理心的良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0 醫聲.醫聲要聞
113專線性騷通報翻倍 衛福部曝性平三法修法方向
Me Too事件持續延燒,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今指出,自1日民進黨黨工遭性騷事件爆發後,截至19日,113婦幼保護專線通報性騷的案件數就有超過200件,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性平三法」修法方向行政院希望調查權採「三軌」方式,但三法規範將力求一致,避免民眾誤會。張秀鴛說,113專線通報性騷案件數量從1日至19日統計每天有11件,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104件,幾乎增加了一倍;以往一個月300多件,現在光是19天時間,就已經超過200件;其中發生場域公共場所最多,其次是職場、校園。「Me Too運動每個人都在局內,沒有人是局外人,有沒有勇氣站出來說Me Too,第一步是覺察,須要大家一起營造友善環境,大家都有責任。」張秀鴛表示,從性騷擾到親密關係中的精神暴力,一貫的做法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人身體自主、尊重他人意識覺察,鼓勵被害人勇敢說出來,也希望行為人之所進退,該道歉道歉、該承認承認,且不管承認、道歉,都不該傷害自己的生命。外界關注「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法進度,張秀鴛表示,總統提了三大修法方向,行政院也邀集衛福部、法務部、勞動部,目前積極修法,針對不友善申訴管道等,做全面性修法,朝向「有效性」、「可靠性」、「公平性」三大方向努力,會在本會期臨時會7月13以前完成修法送至立院。媒體問,許多Me Too個案時隔多年才意識到自己被性騷,修法是否會延長追訴期?張秀鴛說,因為性騷有很多類型,主要可分兩類:一般性騷、權勢性騷,後者需要離開職場、轉換工作才容易講出來,有效期是否延長可以討論;至於一般公共場所,如大眾運輸等發生性騷事件,若離開沒有趕快檢舉,影像、監視器無法保存太久,是否延長追訴期各有利弊,好處是可以延緩民眾通報時間,但是舉證相對困難,不同意見在行政院會議中都有討論。「性騷擾就是性騷擾,不會因為發生地有不同解釋,三法規範應該一致。」張秀鴛表示,保護司立場是尊重民眾及行政院態度,性騷擾雖然樣態不同,可能發生在校園、職場或公共場合,但是性騷擾定義應該一樣,針對不同案件申訴管道,應該要暢通。至於性騷案件的申訴管道、調查權,行政院希望採「三軌」方式,如何設計仍在討論,有些共通性會盡量求一致,不要造成民眾誤解,待修法確定會由行政院對外說明。
-
2023-06-17 失智.照顧喘息
從確診失智症到逆轉痊癒 劉仁海牧師罹患失智症的心路歷程
劉仁海牧師被確診失智症至今已有七年,接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專訪。他說,疾病不分大小,失智症就像皮膚病、感冒一樣,都會對人有影響,例如他罹患失智症期間,會發生斷電、情緒不易控制等狀況,這些都是徵兆。但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病程可以延緩。失智症竟然好了,奇妙哉!長青石榴小組楊菊鳳、劉仁海牧師和我,我們從學校畢業後在教會牧會及在福音機構服務了近 40 年,現已退休,目前在 2 間弱小的教會、社福團體和福音機構做志工。民國 103 年 5 月,有一天我們相約去醫院看診,開車到了永和耕莘醫院門口,我先下車,他去停好車子再過來,我下車後在醫院門口等他。我們是早上 9:30 到的,我站在醫院門口等他,等啊等啊,10:30了他還沒來,繼續等到11:30還沒看到他,我心想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能再等,12:30 了,依舊沒看到他出現,那天我也沒辦法看診了,再等啊等...到了下午約1:30 左右,終於看到他的車子緩緩的開過來了。他神色非常緊張,滿身大汗衣服都濕了,眼神慌亂,我問他,你去哪裡了?怎麼過了那麼久才來啊?他舌頭打結、吱吱唔唔的說:我...我...我...我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我找不到停車場,就在路上不停的繞著,這邊繞那邊繞,東繞西繞,也不曉得繞過了哪些路,現在才繞到了這裡。去過永和耕莘醫院的都知道,停車場就在醫院的對面,從醫院大門口走過去,只需 2 分鐘,走快的話 1 分鐘就到了,他卻繞了 4 個多小時,那天我們沒吃飯也沒看診,直接回家了。這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和經歷,隔兩天就到醫院掛了神經內科的診,經過醫生多項診療和各種醫療儀器的檢測,醫生宣佈仁海得了「老人失智症」,他雖聽到了,卻很鎮定。因為我們曾在新竹福音堂牧會約 10 年前,他因新竹福音堂教會隔壁要蓋一間(老人養護中心)又剛好分配到負責籌款,當時建築物和設備、裝潢,全部需要 3000 多萬,他用各種方法募款,心中壓力太大,那時天氣又悶熱難耐,因而曾經發生車禍,左肩骨頭折斷至今依然突出,又因太忙太累中風過。經當地醫生治療後告訴仁海,你的中風雖然在黃金時間搶救治好了,但因你的腦幹受過傷,不久你就會得老人失智症,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你以後走路最好拿一根柺杖免得跌倒,自此後,不論晴天雨天、白天晚上,他都帶著一把雨傘當柺杖,我們走在一起時喜歡手牽手,彼此扶持也是這個原因。真的是沒多久,他就得了老人失智症,從此我們便日日與失智症為伍,也開始全力配合醫生持續看診和吃藥,每半年,醫生會安排時間做測試評估,一年二次,他的成績時好時壞、時高時低,也因此他的生活步調、睡眠時間、記性、情緒、思想、脾氣、說話的態度、內容和聲調,慢慢都在改變中,我只有不斷調整自己去接受、去適應。這是上帝在我年老時給我的考驗,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不知從何處知道了這事,他們聽說仁海雖然得了老人失智症,卻沒有沮喪或自閉在家裏不敢出門、停止社交活動,仍然很認真、努力、積極的活著,就主動和我們聯絡,鼓勵我們去上他們開的課,也送我們書本讓我們看更多,了解老人失智症。基金會同時花了一段長時間,為仁海製作了一個短的影片放在YOUTUBE,又找漫畫家為他繪了一本漫畫,印了 10,000 本,放在全省各個社福機構內讓大家自由取閱,每年的下半年也邀請我們到失智老人基金會辦的大型活動(每次 100 人~500 人)做現身說法的見証人,這些年我們跟著他們走遍了台灣南北各地,幫助並鼓勵了許多人。之後大愛電視台也風聞而來,找我們製作了短片,仁海個性隨和,我們牧會的數十年中從未與長執發生爭吵事件,他從不輕看任何人,歡喜結交各式各類的朋友,隨時跟三教九流的人都談的上話,而且都談的很自然,有時候我們坐計程車,他可以馬上跟司機先生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並向他們傳福音,有二次因為聊得太愉快,司機先生還為此少收我們的車費呢!他又特別喜歡到處趴趴走,不管是參加活動或到各處走走看看,他都愛。我自己是喜歡居家生活的人,但因為他生病了,我便成為牧師的陪伴者,跟著他四處去,多時候感覺好累人,他常跟別人說:我是他的祕書兼保鏢。日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過去,在 112 年 5 月 16 日,仁海的失智症剛好滿 10 年,仁海到醫院定期回診,沒想到醫生看診完後,竟跟他說:『我們醫師團隊經過這兩年對你多方觀察,你每次的測驗又都是滿分,所以我們宣佈你的失智症已經好了,以後你不用再來看診,也不用拿藥回去吃了,你是我們看診的病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失智症好了的案例。』仁海回說:「醫生你是跟我開玩笑?還是要放棄對我的治療?因為失智症只會愈來愈嚴重,不會完全好的。」醫生說:『兩者都不是,你是真的好了,可惜台灣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會員國,不然我們就直接上傳到世界衛生組織,讓他們知 道了。』仁海生病的時候,我曾向天父禱告說,「神啊!願仁海的失智症也能榮耀你的名」天父奇妙的作為,竟然讓他失智症好了,這實在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因為失智症分輕度、中度和重度,我們認識的人有好幾位,因失智症到重度而痛苦的離開世界,甚至有人只有一兩年的時間就去逝,天父為我們所行的大能,真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感謝天父!讚美天父!哈利路亞!榮耀歸給祂!劉仁海牧師讓失智症逆轉的方法:一、 遠離慢性病,尤其糖尿病容易伴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共病風險。二、 失智者出現情緒時,家人不要當面衝突,可離開暫避。三、 對失智者要友善、不要歧視。面對旁人無心的指點,失智者的反辯能力可能消失,傷心難過仍會一直在。四、 相信醫師的專業意見。醫師力勸不要退休,繼續做公益,忙碌可以讓人忘卻疾病。五、 生活中偶爾的失敗(例如下棋、打球)可以讓其他人感受到愉悅,自己也開心。
-
2023-06-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肥胖、熬夜...5種罹癌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營養師開「防癌菜單」幫你遠離癌症
一提到癌症,人們總是聞「癌」色變!為什麼癌症這麼可怕呢?根據統計,癌症自民國71年開始直至現在,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發生的原因,除了病毒、基因遺傳、人種和環境因素之外,最主要還受到飲食習慣不良所影響。所以【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今天要來告訴大家如何從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來增進健康、遠離癌症! 癌症是什麼?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是由突變的細胞經過度且快速的增生後形成腫塊,壓迫到周遭的組織而產生症狀,且具有高度侵犯性及轉移性,隨時間惡化最後導致各組織器官喪失功能而危害生命。罹患癌症的5種危險因子大家都想遠離癌症,但除了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以外,在生活習慣上仍然有很多NG行為是會提升罹癌風險的!為了能讓罹癌的風險降至最低,我們就必須了解到底有哪些行為或習慣可能會讓我們的健康陷入危機之中。‧肥胖肥胖是百病之源!肥胖不只會提高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可能外,肥胖族群也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的風險。‧生活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環氧乙烷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這些有害物質經過吸入、食入或其他途徑進入體內,就很可能使體內的細胞受到傷害或增生成癌細胞。‧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熬夜、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的生活作息,長期下來容易使生理時鐘紊亂及體內的荷爾蒙如褪黑激素、皮質醇分泌失調,導致增加罹癌的風險。‧不良習慣抽菸、酗酒、嚼檳榔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根據分析,菸草、酒精、檳榔中的許多物質或代謝物都被歸類在一級致癌物。‧高風險飲食型態喜歡重甜、重口味的人要小心了!研究指出,飲食中若吃下過多的糖會容易引發胰臟細胞的DNA損傷及增加細胞癌化的機會;而經過油炸、煙燻、燒烤的食物則很容易產生致突變性與致癌性的化合物。因此,避免不良的飲食在癌症預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5種營養素,幫你懸「癌」勒馬接下來我們進入重點環節,依據美國癌症學會公布的最新防癌指南及國內衛福部、癌症基金會等許多衛教資料,Sean以營養的角度,幫大家找出了對抗癌症超有效的5個營養素,一起來看看吧!‧Omega-3脂肪酸魚油、奇亞籽和核桃都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研究指出,若能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則可以幫助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原因在於其擁有抗發炎、促進健康細胞增生和加快癌細胞凋亡的能力。‧維他命B9(葉酸)維他命B群中有八個成員,其中的維他命B9,又稱為「葉酸」,常見於黑豆、豬肝與菠菜葉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DNA的合成與修復,使細胞得以正常分裂生長。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足量的葉酸攝取有助於降低胰臟癌與結腸癌的發生風險。若你有在補充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記得注意一下營養標示中是否含有維他命B9的成分喔!‧維他命C紅心芭樂、青椒、櫻桃中的維他命C含量都很高!維他命C除了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降低氧化的傷害外,也能抑制致癌物質生成與代謝。研究發現,充足的維他命C可以降低口腔癌、食道癌、胃癌與結腸癌發生的風險。‧硒鮪魚、雞胸肉、糙米中都含有充足的硒,硒除了能幫助人體對抗氧化以外,在抗癌方面有著延緩細胞癌化進程並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效果。研究發現充足的硒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著負相關的結果。‧蘿蔔硫素十字花科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青江菜等都含有許多蘿蔔硫素,它具有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並加快其凋亡、對抗癌細胞轉移等功能,因此在近年的防癌飲食中也越來越被受到關注。癌症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平常就要建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觀念,保持充足的運動及睡眠、維持健康體重、均衡適量的營養、戒掉菸酒等不良習慣才能常保健康!若有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也無需過度恐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加入,皆能使罹癌後的存活率大幅增加,因此只要趁早發現並治療,康復的機率還是非常高的。最後Sean再提醒大家,不論是癌症的預防或治療,除了要有正確與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外,也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預防醫療暴力,我們能做更多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想看本文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醫療暴力事件,近年來受到醫、病、法及社會共同的關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醫療暴力事件,不僅成為醫事人員心中的痛,間接也造成醫學生的行醫陰影。筆者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教授困難醫病溝通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對於醫療暴力事件的處置,認為跟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是相通的。在現代社會,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基本而重要的。發生醫療暴力事件,一定要報案,保留現場並蒐集證據(人證、物證及書證等),是目前社會普遍的共識以及醫療體系的常規。就法律面而言,醫療法(第24、106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8、87條)、以及刑法(第277、284條傷害罪、第304條強制罪),對於醫療暴力均有相關或適用規定。以醫療法第24條規定,警察機關有協助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及刑事責任時,檢察官亦會主動偵辦。若施暴者本身即為病人,在醫療上仍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將疾病與醫療暴力分開處理,故一般仍會予以後續的醫療照顧,除非雙方信賴的基礎已消失殆盡。過去曾發生醫療暴力案,病人(嬰兒)的母親因在急診室等無小兒科病房住院,眼見其他晚到的病人陸續住院,與護理師理論未得到滿意答覆,憤而對護理師施暴。發生醫療暴力事件後,醫院跟病人的母親說明,係因有成年人床位,但無嬰兒床位,故無法立即入住,母親釋懷後也致歉,最後嬰兒順利入住並康復出院。醫院在完成醫療照護後仍對病人的母親提告,主要就是基於醫療有其核心價值,對病人視病猶親的同時,也必保障職場安全與職業尊嚴,不能助長暴力,故回歸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基本社會規範。醫療暴力的善後,無疑地造成醫病關係緊張,也動搖醫病之間最根本的信賴關係,成為醫病雙輸的局面。如果能在醫療暴力的事發當下或有潛在風險時,即提前處置,或能達到損害控管或減災的效果。換言之,即將或發生暴力衝突的當下,盡量避免正面衝突,也不必做無謂的說明,此時的說明甚或有反效果。因此,其他現場的醫療同仁或人員,應隔開雙方當事人,協助當事人盡快離開現場,避免衝突擴大。若已有潛在攻擊行為,醫方當事人應盡量避免背對病人,保護好身體重要部位,其他同事啟動院內緊急通報按鈕(流程)或立即撥打110等措施。此外,應培養辨識醫療暴力高風險對象或前驅症狀的能力,這應是現代醫療人員的專業素養。依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提供給會員服務的資料,如有「語言武力恐嚇傾向或已發生、不理智且有非分要求、酒醉脫序、言行舉止異常、與他人有糾紛或其他可能導致人身安全顧慮、或是攜帶危險物品」等,即應提高警覺,必要時提前啟動院內機制或通報警察機關。以法律處理醫療暴力事件,是終極不得已的手段,通常只有當下或短暫的嚇阻力,故面對醫療暴力的不定時出現,故最終還是應回歸最基本的教育宣導(積極)與防身演練(消極)。教育雖然可能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仍值得吾輩努力和長期紮根。相較於醫療體系已常常教育醫學生或臨床醫事人員,如何「做一個好醫師(醫事人員)」,在病人端也應該多著力於推廣「如何做一個好病人」,特別在健保大幅提升醫療便利性的同時,教育病人不但是衛生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事,也必須靠醫、病與社會三方共同努力來達成。教育的重要性,固然不容懷疑,然而面對醫病衝突時,醫病雙方有時都會因一時的情緒失控,而讓醫療暴力就此發生。面對此部分,以人性的角度說,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也無法苛責,但仍應是嘗試在醫學人文教育上看看是否有些努力的空間。這部分醫方會比病方更有能力去避免與減少衝突的發生,以筆者觀點,如果醫病雙方都能了解衝突的本質,並提升心理素質,或更能從預防的角度,減少醫病衝突或醫療暴力的發生。依據「衝突理論」,衝突源自於雙方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或是情感需要無法被滿足時的出口。衝突發生時,當事人會變得脆弱敏感,啟動心理防衛機制,把對方負面化和妖魔化,進而使雙方關係更加疏離、惡化;如果醫病雙方都沒有能力去因應衝突情境,這種負面情緒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使衝突擴大,一發不可收拾,是現代醫病關係的危機。但其實醫病雙方都不想要衝突,都想擺脫這種傷害狀態,如果有一方有能力去因應,情況可能就會不同,這方面的機會,醫方自是大於病方。若醫方能夠試著換位思考,同理感受、尊重想法,就有機會讓對方從防備的狀態,進入被了解、有安全感的狀態,進而有信心能解決問題,達成增能轉移(empowerment shift);防禦心降低之後,也會較願意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產生認知轉移(cognitive shift),透過有建設性且正面的對話,讓衝突有緩解甚至化解的機會。綜上,面對醫療暴力事件,筆者提出的「醫療暴力三段五級」模式如下:初段一級:教育宣導、支持環境初段二級:情緒管理、防身演練次段三級:風險辨識、及時介入末段四級:員工關懷、處理需求末段五級:責任歸屬、法律介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4 醫聲.醫聲要聞
「我的餐盤」害攝取過多熱量?專家籲速立國民營養法
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結果,2017到2020年間,台灣成年男性肥胖及過重的盛行率接近六成。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長黃青真今天出席「健康不能就這樣算了!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還要繼續拖下去?」記者會時指出,「國民營養及飲食促進法」卡關多年,且衛福部國健署推動多年的「我的餐盤」計算方式恐讓民眾攝取過多熱量。國健署近年以「我的餐盤」推動均衡飲食概念。黃青真表示,我的餐盤口訣中,有一句「每餐水果拳頭大」,她發揮實證精神算出自己的拳頭約為180毫升,若依照「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口訣換算,實際攝入的熱量竟比「每日飲食指南」高出了300、400大卡。黃青真說,有營養系老師測量全班學生拳頭大小進行統計,發現若依照「我的餐盤」口訣,男學生每天攝入的熱量比建議值超出1000大卡,女學生則超出500大卡。黃青真指出,過去30、40年,國民營養與飲食健康的政策推行未有長足進展,也並未投入足夠經費,主管機關層級亦不夠高,且國健署擬定草案的「國民營養及飲食健康促進法」立法卡關多年。黃青真說,立法院第十屆第七會期日前落幕,至今完成172個議案,不該獨漏與台灣健康相關的重要法案,「否則國人健康只能自求多福。」台灣基進台北黨部主委、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吳欣岱則說,第一線醫療人員觀察到,在現行健保給付下,一般民眾對維護自身健康的動能嚴重不足。她表示,健保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等病,均有給付個管師指導民眾飲食控制、生活型態調整。吳欣岱說,政府在後端疾病的治療與管控投入大量預算,卻未增加前端飲食、健康促進的經費及立法,「很荒謬、也很可惜。」吳欣岱說,期待透過健康促進法規,營造正向飲食文化,協助民眾間接培養對健康負責的態度,此做法同時也能減少醫療支出。黃青真指出,肥胖與過重是高血壓、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項慢性病的風險因子;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的研究則指出,過重及肥胖是癌症風險因子。若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一路攀升,可以預見慢性病等健康威脅造成的醫療需求也將上漲,「甚至未來健保漲價恐怕也無可避免。」她表示,根據營養界學者的觀察統計,飲食品質較佳的民眾,健保費支出顯著降低,每人每年消耗的健保預算低於全國平均4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