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情緒不穩定,大吵大鬧時,請問要如何安撫?
失智症患者吃飯時生氣、情緒起伏變化大、或幫他洗澡時突然發脾氣都屬於常見的情緒不穩定。 遇到這樣的情形記得轉換情境,不管是換個地點出去散步、換個話題聊天討論, 或者插入點心水果或遊戲等有趣好吃的動作,都有助於緩解當時緊張的氣氛,後續再抽絲剝繭處理背後的難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用藥和照護
失智症患者吃飯時生氣、情緒起伏變化大、或幫他洗澡時突然發脾氣都屬於常見的情緒不穩定。 遇到這樣的情形記得轉換情境,不管是換個地點出去散步、換個話題聊天討論, 或者插入點心水果或遊戲等有趣好吃的動作,都有助於緩解當時緊張的氣氛,後續再抽絲剝繭處理背後的難題。
用藥和照護
當失智症患者情緒失控時建議先冷處理,不爭論但也不去附和對方,其實像是回答「是,你講得對。」「我們就這樣做吧!」可能會被認為刻意挑釁。 基本原則就是應聲不給予肯定或否定,爭執不放心頭,適當時機轉換情境,再看看失智症患者有沒有什麼不舒服或者哪個癥結點會出現明顯反應,往後再多留意避開情緒地雷,是比較有效的應對方式。
用藥和照護
當父親有起伏時,自己情緒也被牽連,這時可以試想,跟父親緊密的關係中,能否讓彼此有喘息空間?愈想當完美照顧者,愈難讓彼此有快樂的生命。喘息方式如下: 1.主動尋求家庭成員協助照顧。 2.向信任的親友傾訴情緒。 3. 有些醫院和社福單位會開辦多元家屬團體,如照護學習團體、情緒支持團體、家屬咖啡日等。透過他人經驗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4. 擔任照顧者前,有沒有喜歡活動?可以抽空安排,重新找回有活力的自我。 5. 若覺得身心疲憊不堪,對被照顧者或自己出現生氣與傷害等情形,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由他們的陪伴沉澱心情。 6. 可洽詢新北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尋求資源:02-2254-8382。
非藥物治療
寵物治療須評估失智者生命經驗,有些失智者可能會排斥寵物,可用漸進式引導,多數失智者接近寵物時,可以舒緩緊張不安的情緒。 利用動物輔助治療,讓毛小孩陪伴失智者,可以降低憂鬱、焦慮、激動不安及社交退縮的行為。動物輔助治療的模式,由專業人員設計帶領,有明確治療目標的「動物輔助治療」,或是利用寵物擅長的技藝誘發和個案互動的「動物輔助活 動」,甚至是扮演一般的陪伴者角色都算。 家中有毛小孩,可以減少寂寞無望感外,透過抱著寵物,幫牠梳毛,對著牠說話,帶著牠散步,還可以帶給失智者多樣的觸覺、嗅覺、運動 覺等感覺刺激,並增加手部等肢體活動機會,誘發出部分口語表達,能正向刺激腦部功能、延緩退化。
非藥物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能讓失智者伴隨熟悉愉悅的 音樂,進行例行活動是很棒的方式。音樂曲 目不一定要很特別或一直變化,只要是失智者過 去喜歡的音樂類型,都有放鬆、穩定情緒、減少 問題行為、提高日常活動參與度的效果。 有時失智者聆聽自己熟悉的歌曲,會不自覺哼 唱歌詞、擺動手腳,勾起當年時空的回憶,這時 也提供大腦與身體適度刺激,維持認知與肢體動 作功能。不過,任何活動安排,都要注意失智者反應, 若因為開音樂反而變成環境刺激過多,無法集中 注意力在原本的活動,或有任何疲倦感,都要適 度調整。
常見合併症
[專家解答]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主治醫師 陳柔賢 如果是巴金森病引起的幻覺、情緒低落,巴友本人幾乎是無法察覺,也不會有病識感,必須靠照顧者才能得知。即使巴金森病友有自覺情緒障礙或是幻覺困擾,也不建議巴金森病友自行判斷,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排除其它伴隨的情緒疾病,或合併的內科、精神科疾病。 巴金森病是1種慢性疾病,除了有動作障礙之外還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顫抖等;非動作障礙如便祕、睡眠障礙、嗅覺異常、全身疲憊、情緒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 通常巴金森病友出現動作障礙之前,就會先出現非動作障礙。便祕是最早出現的非動作障礙,最早可在動作障礙出現20年前,而在動作障礙出現的5至10年前,會出現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嗅覺異常、異常疲倦等症狀。 但精神症狀,如幻聽和幻視,不是巴金森病的前期症狀,所以當巴金森病友出現幻聽、幻視時,通常病程已經較久,需進一步評估巴金森病藥物的種類和使用劑量,也非常需要再次評估診斷是否已經合併失智症。 如果巴金森病友期待降低非動作障礙的發生機率,除了嘗試能治療巴金森病合併憂鬱的藥物外,最基本就是透過運動來幫助改善,巴金森病最適合有重心轉換的運動,如太極拳、大跨步走路、跳土風舞、跳探戈等。其餘可參與學習語言、多與人互動等,持續做、堅持做,對於疾病的病程發展,就可以看到明顯改善。
用藥和照護
照顧失智症患者勞心又勞力,長期積累的疲憊和壓力,可能還會讓照顧者變得脾氣暴躁、情緒崩潰,甚至產生侍病憂鬱。 什麼是「侍病憂鬱」呢?心理師李汶軒解釋,長時間照顧失智症患者,卻沒有先妥善照顧自己,久而久之累積生理性疲累和精神性疲勞,產生了失落、無助、挫折、焦慮等負面想法,最後可能情緒憂鬱、甚至演變成憂鬱症。 如何紓解負面情緒 ●保持正面樂觀態度 ●別一個人扛下全責 ●善用喘息服務資源 ●注意攝取均衡營養 ●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 ●魚油、深海魚油 ●褪黑激素 ●色胺酸 ●維生素B群 ●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用藥和照護
過年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友來家中拜年,除舊佈新之餘,也準備迎接年度的圍爐團聚,部分家屬趁年節前帶失智長輩回家,卻常常踩到失智長輩的「地雷」,讓原本溫馨的團聚時刻,成了惡夢一場。 過年通常是家人最忙的日子,容易疏於照顧失智症患者。建議每天一定要幫患者做「現實生活導向」以及「節氣關懷」,告訴他今天是星期幾、現在幾點、是什麼節日、天氣如何、白天還是黑夜,有特殊節日時,要告知稍後要做什麼活動等。 若有些失智長輩焦慮感比較嚴重,不必告知活動的細節,像是等等要炒菜、蒸蛋等,若過去該長輩掌控欲較強,或比較容易操煩,提醒他這些事情,恐讓他焦慮不安,他會不斷想提醒子女「好了沒」、「做到哪個階段了」。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楊浚銘 罹患巴金森病後,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悶悶不樂、焦慮、睡眠障礙,有些巴友確診前,就已經出現精神疾病症狀而未察覺,屬於疾病發展過程中常見的共病。就醫選擇上,無論找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都可以,但建議找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 若巴友的情緒症狀非常輕微,例如心情低落、原本有興趣的事物變得完全沒興趣、生活毫無動力等,找原本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即可,症狀可透過藥物或心理諮商師協助獲得改善。 若症狀已嚴重到有輕生念頭或會傷害他人,建議一定要找專長在巴金森病的醫師協助,抗焦慮、憂鬱藥物若使用量過高,可能增加巴金森病症狀,因此需要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同時調整巴金森病及抗精神疾病藥物藥量。 巴友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不一定只有藥物可作為選擇。臨床上還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幫助改善憂鬱症狀,但多用於「難治型憂鬱症」,需進一步跟醫師討論是否適用。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利用電磁相生的原理,儀器產生短暫而強力的電磁脈衝,可快速且連續刺激腦部特定皮質區域,誘發神經迴路上的微量電流,幫助改善症狀。 其它非藥物的方式,則建議運動。運動能幫助改善心肺功能,延緩巴友肌肉萎縮速度,也能刺激腦中多巴胺分泌,增加愉快感,改善焦慮或是睡眠障礙等症狀。無論是什麼運動,都有助延續藥物效果,其中步行、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減緩情緒低落、行動不便、疲勞等症狀。但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再慢慢調整困難度。
心理調適
[專家解答] 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 陸清松 巴金森病是1種慢性疾病,臨床分為5期,通常早期診斷,用藥效果會非常好,是所謂的「7年蜜月期」。往後還有「7年工作期」以及「7年退休期」,目標設定可到21年以上。重要的是配合專業醫師調整藥物,降低或避免「藥效無法持續」等非動作障礙的發生。也可能需要運用手術治療的介入,如深腦刺激術,這些治療方法都是為了幫助巴友繼續工作及維持美好有品質的生活。 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u 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 多與病友團體接觸 相互鼓舞 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 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 若面對疾病的態度消極或不相信正規治療,很容易被號稱「可治癒」、「1次就能改善」的偏方吸引,可能花費大筆金錢,症狀卻未改善,換得更深的挫折感。目前健保署對巴金森病的藥物都有納入健保給付,政府相當積極支持巴金森病友面對疾病,也鼓勵巴友要有信心,與巴金森病共存。 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楊浚銘 巴金森病常合併焦慮、憂鬱症狀、睡眠障礙,發生機率約達3成。醫師會給予的抗焦慮藥物,在低劑量下,一般不會與巴金森病用藥出現明顯衝突,但要注意的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類藥物,在合併使用某些巴金森病藥物時,可能會產生「血清素症候群」,因而加重巴金森病症狀。 血清素幫助調控注意力及行為,當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後,身體聚集大量血清素,可能因過量,輕則出現顫抖、躁動、腹瀉症狀,重則造成肌肉僵硬、發燒、癲癇,甚至有致命風險。 而血清素症候群的症狀,與巴金森病症狀多有相似。當巴友病程進入後期,有高度機會合併精神病(psychosis)症狀時,用藥的拿捏要非常注意,巴友照顧者可使用「藥效減退自評表」(wearing-off,WOQ-9)量表細心觀察記錄,隨時與醫師反應狀況並調藥。 記性變差或自理能力退化,推測該名巴友的病程已進入中晚期。隨年齡愈來愈大,且長期處於腦中多巴胺分泌異常,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愈高。根據研究,罹病20年以上的巴友高達80%以上會合併失智症,同時常有幻覺、瞻妄等症狀,需靠醫師協助釐清及治療。
用藥和照護
許多照顧者都對自己很吝嗇,一講到時間,就覺得不夠用,也不能再挪出更多時間照顧自己的情緒。 其實,越忙越要讓自己有時間可以緩衝,為自己建立一個習慣,定時清理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處理情緒,才不會讓情緒隨處爆炸! 如何紓解負面情緒? 1.保持正面樂觀態度:允許心情低潮、不完美,自我肯定照顧家人的工作很有價值,記得每天稱讚自己:我很重要! 2.別一個人扛下全責: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別全部攬在身上,或找幾個家屬支持團體,一起解決照顧上的難題。 3.善用喘息服務資源:不管多忙,都要給自己喘息的空間,轉換心情和環境做些喜歡的事,看場電影、運動或放空。 4.注意攝取均衡營養:補充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能擺脫憂鬱情緒!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合成,改善睡眠的狀態。 5.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可在家簡易伸展四肢,或是參加線上運動課程;也可帶著失智長輩一起互動,重溫親子時光。
認知和脫序
雖然多數失智者因嗅覺退化對氣味不敏感,但少數人仍對香氣有特別的喜好。芳香療法雖非醫學主流,但確實能夠緩和、安撫失智者的情緒,成為近年來常見的輔助照護方式。 此外,很多失智者非常講究某些儀式,如果沒有完成,將引起很大的情緒反應,例如,吃飯前一定要把碗筷擺整齊,如果睡前點薰衣草精油燈是失智者的睡前儀式,不妨順應失智者期待,透過精油燈舒緩情緒,也能使失智者情緒平穩、睡個好覺。 很多小孩睡覺時需要帶安撫物品,抱著絨毛玩具、小毯子才能安心睡覺,失智者某些行為就像小孩一樣,有時也需要安撫物品,照顧者若能找到關鍵物品,例如個案所提到的薰衣草精油,其實就能透過安撫物品,讓失智者更有安全感,也能療癒他們的情緒與不安。
認知和脫序
許多失智者在還沒有發生明顯失智症狀的時候,就會先出現人格改變的狀況,主要是變得容易生氣,家人常常會感受到失智者變成易怒的人。其實,控制情緒與衝動是大腦比較高層次而複雜的功能,當大腦開始退化時,會從比較複雜的功能開始出現問題,並隨著退化程度加重。 在失智過程中,除了情緒控制力下降之外,處理壓力與刺激的能力也一樣下降,導致忍受情緒或刺激的能力也變差。遇到這種狀況,首先希望照顧者能夠理解這是因疾病而產生的症狀,用中性與溫和的態度安撫與處理。 例如,失智者的情緒常因一些莫名原因,甚至是妄想而產生,而且對於這些問題非常執著,如果一直要糾正或是改變他們,反而情緒容易更不穩定,可能造成更大的衝突;在這樣的情況,最好是用迂迴而模糊的態度去面對,嘗試用其它失智者有興趣的事物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當然,情況比較嚴重時,還是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認知和脫序
當失智者誤以為看到小孩、黑影、蟲、蜈蚣、蛇等幻覺,他們只相信眼前所見,旁人再多的解釋或爭辯,只會更容易引起他們生氣、難過或悲傷等負面情緒,家屬能善用的溝通就是不要爭辯解釋,或忽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當祖母說,看到好久不見的老伴回來,儘管家人明知祖父已經過世,但觀察祖母說話時的情緒,若沒有特別情緒變化,僅是單純描述,家屬可選擇忽略,不多作解釋。 但當失智者描述幻覺帶有情緒波動時,例如,緊張說看到家裡有小偷,拿著棍子要逮小偷時,建議家屬先陪著失智者一起找,等過一會兒後,以別件事情轉移注意力,如帶失智者到廚房切盤水果吃,過程中也不需多解釋。 在空間改善部分,可加強室內照明,去除陰影。若失智症引起的幻覺嚴重,可至精神科、神經科就醫透過藥物緩解。
穿著和衛生
首先要了解什麼因素讓失智者拒絕洗澡,一是因為洗澡動作較複雜,對失智者來說,面對未知事物會感到害怕。二是因為洗澡是隱私行為,若對照護者沒有信任感,也會抗拒。 面對輕度失智者,可以先用勸說、引導和衛教的方式,包括事前說明、分享洗澡的好處、連結生活經驗的喜好或習慣等,例如爺爺以前很喜歡跟朋友上館子,就可跟爺爺說,「待會要去餐廳吃飯了,洗澡才不會身上臭臭的,為爺爺穿上好看的衣服,在朋友面前一定很有面子。」 但若面對中、重度失智者,會因為洗澡產生很大的情緒變化,為了避免情緒帶來攻擊等傷害,可以減少洗澡次數,不強求天天洗,必要時可將失智者帶至門診,由醫師評估病況,必要時開立情緒安定劑的藥物,在洗澡前半小時服用,以穩定失智者情緒。不過最好先採引導等方式誘導失智者洗澡,千萬不可洗澡前亂服用藥物,以免產生暈眩等危險。
穿著和衛生
首先要了解什麼因素讓失智症患者拒絕洗澡,一是因為洗澡動作比較複雜,對失智症患者來說,面對未知的事物會感到害怕。二是因為洗澡是隱私行為,若對照顧者沒有信任感,也會抗拒。 面對輕度失智症患者,可以先用勸說、引導和衛教的方式,包括事前說明、分享洗澡的好處、連結生活經驗的喜好或習慣等,例如爺爺以前很喜歡跟朋友上館子,就可跟爺爺說:「待會要去餐廳吃飯了,洗澡才不會身上臭臭的,為爺爺穿上好看的衣服,在朋友面前一定很有面子。」 但若面對中、重度失智症患者,會因為洗澡產生很大的情緒變化,為了避免情緒帶來攻擊等傷害,可以減少洗澡次數,不強求天天洗,或考慮將失智症患者帶至門診,由醫師評估病況,必要時開立穩定情緒的藥物,在洗澡前半小時服用,以穩定失智症患者情緒。 不過最好先採引導等方式誘導失智症患者洗澡,千萬不可洗澡前亂服用藥物,以免產生暈眩等危險。
飲食和營養
部分失智者常在用餐時,站起來走來走去,或忘了如何吃東西;有些則是吃到一半,突然將碗或盤中食物倒在地上。如有上述行為,建議先設法控制行為情緒,否則不建議外出參加家族聚餐,因為外界干擾,加上太多聲音刺激,容易讓失智者感到焦躁不安,行為反而更容易脫序,不受控制。 在控制行為及情緒小技巧上,可以先問失智者「為什麼要這樣?」讓失智者表達意見,了解他們的想法,如果只是重複說不可以,則效果有限,不了解他的想法,較難以平撫情緒。 有些餐廳不一定理解失智者行為,容易產生誤會,照顧者也可提醒餐廳加入「瑞智友善商家」,成為願意幫助社區失智者的愛心店家。
用藥和照護
明明已經盡心盡力,卻因為失智症患者病情不穩定而沮喪自責,或被其他家人指責,長期處在壓力下,容易成為「隱形第二患者」,若未紓解煩躁不安的情緒,小心身心失衡引發「侍病憂鬱」。 每個人都會成為照顧者,都應為未來的照顧工作預做準備,事先了解長照2.0提供的四包錢: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補助。 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定時清理情緒、養成規律運動、找到宣洩管道,把照顧好自己列為身心安頓的首要任務。
居家和行動
環境與個人的行為息息相關,情緒也會相互影響,例如,奶奶看到熟悉的梳妝台,就開始梳妝打扮的日常生活,以愉快心情迎接美好的一天。 不過,失智者因認知能力退化,無法確切地辨認及判斷空間而錯認,以為自己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產生負面不安的情緒,使得家屬原本一番好意的清潔整理,變得更為棘手及失落。 其實,環境調整不用花很多錢,對失智者來說,環境不重在新,而是重在安適與連結感,讓失智者記得那是他熟悉的環境、生活與記憶,可在牆壁上放置有意義的相片、圖片或收藏品,讓失智者懷舊,提升安適感。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 戴逸承 巴金森病的原因是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人體內多巴胺如果分泌得多,有助於心情愉快,也能幫助改善動作障礙症狀。 國外曾針對1群接受過深腦刺激術(DBS)的巴友,記錄他們腦中局部場電位(1類特殊的電生理信號)及動作障礙的關係,發現巴友們在耶誕節前夕,動作障礙明顯有大幅改善,多巴胺分泌狀況佳。 巴友也反映,耶誕節前夕,他們的心情多處於愉快、開心、興奮的狀態。 醫學界也關注巴友是否可透過改變認知行為,幫助改善情緒,獲得症狀改善。 2023年7月有1篇研究指出,團隊針對巴友進行為期8周的認知行為治療,改善巴友心情,降低巴友焦慮感,可幫助改善動作障礙。 巴友被診斷後,多數都建議維持規律運動,找尋適合的方式舒解情緒壓力,如散步、打太極拳、與友人聚會等,不只幫助延緩病情惡化,也能降低合併身心症狀的機率。
認知和脫序
首先需要認同失智症患者的恐慌跟害怕實際存在,想像身在那種情緒當中的感受,不需要刻意附和對方的妄想或幻覺,但不去否認對方心情的低落跟緊張,,讓對方知道我們在乎他的感受給予包容。 後續詢問失智症患者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或者可以怎麼做才不會那麼緊張, 他才會把我們當成自己人。
用藥和照護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現象。可以從長輩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初步判斷,如忘記事物的發生頻率高且嚴重,即使經由他人提醒,也只能想起小部分,甚至完全無法回憶,就要警覺可能罹患失智症;正常老化的長輩同樣可能會忘記自己剛剛在廚房燒開水,但是走回廚房看到水壺就可以自己回想起來,也就是說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差,而大腦智能也會逐漸受影響、退化。 除了老化現象容易與失智症混淆,憂鬱症或焦慮情緒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憂鬱症難以察覺,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但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完全治癒、康復。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憂鬱症也會因壓力因素造成假性失智症,若家人身上有疑似失智症狀及憂鬱症狀時,多花時間觀察並求診精神科醫師,找出可矯正因素。建議平常務必落實病例跟藥物控管,以及多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用藥和照護
失智者會出現性格轉變、懷疑、誤認、遺忘、情緒表達困難等症狀,並隨著病程演進逐漸惡化,因此對事情標準變動不一,是在所難免的事。 當失智親人「難搞」,也可能反應他背後有其它需求,如不滿意食物味道、肚子餓、身體不適等,當失智者腦部組織退化,造成不友善表達與困難,特別是與外籍看護相處時,常因雙方語言溝通阻礙而產生不悅。 有些家屬上網搜尋各種易懂的圖片,如早晨時光、中午、晚上情境、人物、表情圖、牙刷、食物、水果、杯子等,使口語表達困難的失智者藉由圖片指認表達。
認知和脫序
失智症患者由於大腦退化,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而且因為失智症患者的判斷力下降,切記不要試圖去說服失智症患者,也不要責罵讓他們感到挫折,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可以試著用感性的方法,讓病人得到情感的支持,並解決病人真正焦慮的核心。 當遇到失智症患者覺得自己的錢被偷的時候,建議可以這樣做——用溫和的語氣同意他的觀點,並鼓勵他去尋找;如果失智症患者的情緒較亢奮,可以先別跟他說話,等他冷靜下來時再進行溝通。
飲食和營養
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失智者口腔內有傷口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造成咀嚼功能受限。二是可能覺得食物不合胃口、吃不下、對特定人事物有其它需求等原因,才會含著食物不吞或咬一咬吐掉等行為,表達情緒。 隨病情進展,失智者的確有可能發生忘記怎麼咀嚼與吞嚥的狀況,若是如此,進食的同時,宜盡量減少環境刺激,避免播放電視節目或交談,否則失智者可能無法專心吃東西。或可引導進食,拆解進食動作,耐心引導失智者張口咀嚼食物,或給予少量開水或湯,失智者會因其反射動作,而將食物順利吞嚥。
穿著和衛生
首先注意浴室的溫度與濕度合宜,浴室和更衣室的溫度範圍為22至30度,最佳室內溫度範圍是24至26度。可使用安全暖爐溫暖浴室、地面及浴盆附止滑設施等。再者避免過度吵雜,例如抽風機聲音過大、大量沖水聲等,這些聲音容易引發失智者情緒波動。 當失智者拒絕沐浴,建議選擇失智者心情好的時間洗澡,不見得必須每天洗。並給予失智者和照顧者充裕的時間沐浴,若時間允許甚至用一個早上的時間來洗澡也可。 如果失智者要求去美容院洗頭髮,不願在家洗,先衡量家中經濟狀況及了解事件背後原因,再與失智者討論到美容院的次數及頻率。
穿著和衛生
為避免失智者因穿錯鞋跌倒意外,建議挑選的款式是在側邊有黏扣帶設計,或側邊有魔鬼氈設計的包鞋。 由於失智者血液循環較差,下肢容易水腫,黏扣帶可取代傳統鞋帶,彈性調整寬鬆度,也方便下上床穿脫,避免他失去耐心。最不建議的是懶人鞋、拖鞋,這類的鞋子包覆性不夠,容易鬆脫,造成失智者絆倒受傷。 要特別提醒的是,失智者不太容易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和情緒,一般人在家裡照顧失智者時,除了要留意鞋子的舒適度、安全性之外,也要搭配舒緩雙腿的技巧,例如讓失智者午睡時稍微抬高雙腿,避免水腫等狀況,有助家人和失智者間的照顧關係。
用藥和照護
據研究,失智者的居住地品質與疾病的嚴重度相關。若是輕度失智者,選擇住在家裡或是社區,照顧品質會比較好;但若已是重度失智症,改在安養機構照顧,整體品質相對較好。因此,失智者家屬應該考慮,照顧的地方是否提升照護品質?我常在門診與家屬溝通該不該送到安養機構的問題,原因在於,有太多的家屬已經照顧到情緒快崩潰,其中多數是女兒,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我建議,如果失智者已進入中重度病程,住在家中,恐有安全疑慮,當人力與物力無法提供更優質的照顧品質,何不考慮服務品質更好的專業安養機構?
居家和行動
時間定向感不佳與日落症候群是失智者常見的行為問題,這些行為問題經常造成照顧者極大負擔。解決方式除了透過藥物控制、安排失智者外出之外,適度日照光線補充也非常重要。 人體的生理時鐘主要透過陽光照射,影響松果腺的褪黑激素分泌量,藉此調整晝夜節律,維持人體生理時鐘。失智者若無法接受足夠日照光線,可能會加劇失眠、時間定向感不佳、情緒混 亂、日落症候群等行為問題。 在空間改善上,建議增加房間照明,維持失智者生理時鐘,但特別注意一點,上述的日照並非直接的照射或曝曬,而是讓失智者接受有適度遮蔭的陽光照射,藉此提供失智者合適的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