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幹細胞
共找到
255
筆 文章
-
-
2023-12-25 醫療.眼部
乾眼症治療可能沒有效?教授解析《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研究
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今天(2023-12-21)發表一篇關於乾眼症的研究論文,以及一篇針對這篇研究論文的編輯評論。研究論文:Interventions for Dry Eye: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乾眼症的干預措施:系統性回顧概述)編輯評論:The Problem With Dry Eye Trials(乾眼症臨床試驗的問題)這篇編輯評論共有9段。我把其中7段翻譯如下:在本期《美國醫學會眼科期刊》裡,McCann 等人對各種乾眼療法的功效和不良反應的文獻進行了嚴格審查,因此受到讚揚。整體而言,納入了 71 項評估乾眼干預措施的系統性評價,在 26 項被認為可靠的系統性回顧中,沒有發現任何乾眼干預措施有效性確鑿的證據。這些干預措施包括環境改造、補充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人工淚液和潤滑劑、淚點閉塞、強烈脈衝光療法、向量熱脈衝療法、外用皮質類固醇、外用環孢素A、外用促分泌劑和自體血清。在這些干預措施中,作者認為最有力但仍不確定的證據表明使用空氣加濕、淚點塞和外用皮質類固醇來治療乾眼症狀。在檢查這些發現時,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儘管有如此多的研究檢查乾眼療法(該術語在 PubMed 上的點擊率超過 8000 次),但仍缺乏有關療效的數據。第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大多數乾眼症研究所招募的對象是一群具有非常異質性的綜合徵、病症和疾病的患者。正如慣用的那樣,乾眼一詞涵蓋具有不同病理機制(例如發炎、幹細胞耗竭、神經感覺功能障礙)的疾病,這些疾病導致眼表疼痛(通常特徵為乾燥、沙礫感、灼熱感、刺激)和/或視覺障礙和/或出現一些淚液不穩定、角膜上皮破壞、淚液產生減少和/或眼瞼邊緣改變的症狀。這意味著不同的綜合徵、病症和疾病,包括乾燥症、眼部紅斑痤瘡、夜間眼球塌陷和神經性眼疾疼痛,經常被歸類為稱為乾眼的單一診斷類別。在當今個人化醫療時代,單一療法不太可能對具有不同病理原因的一系列不同病症有效,這一點不足為奇。第二個問題是臨床試驗的設計。大多數乾眼研究旨在滿足預先指定的症狀和體徵終點,儘管我們清楚地了解患者關注的是症狀的緩解,而症狀並不總是與身體體徵相關。相反,我們知道神經激活會驅動症狀,但目前的診斷檢查無法可靠地評估神經功能。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選定的終點通常與治療機制不一致。例如,上皮破壞經常被用作終點,儘管這種體徵受到研究範圍之外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空氣污染、角膜感覺異常、解剖異常、檢查者辦公室中的醫源性損傷) 。需要重新思考生物學相關性和適當的終點,以改善臨床試驗設計和解釋。第三個問題是,目前的治療試驗解釋受到以下事實的限制:比較通常是與對照而不是與另一種活性療法進行比較。這一現實限制了臨床試驗結果轉化為現實應用的能力。第四個至關重要但很少討論的問題是讓訓練有素的專家檢查參加這些試驗的患者的重要性,以確保真正滿足納入和排除標準。如果沒有徹底的眼部檢查,包括外翻上眼瞼並檢查眼瞼後緣和結膜,以評估其他眼表疾病,研究結果可能會受到威脅。將患有兔子眼睛、上緣角結膜炎、前基膜營養不良和薩爾茲曼結節的個體納入旨在解決淚液健康其他方面的臨床試驗是有問題的,從而降低了研究檢測有效性的能力的新干預措施。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在這些其他實體的背景下被診斷出患有乾眼症的人,其中一些是最新的多中心新療法研究的參與者。最後一個可能的解釋(儘管是挖苦)是,目前根本沒有有效的乾眼症療法。鑑於許多已發表的研究評估了針對乾眼症開發的多種不同形式的治療方法以及最近文章中指出的結論,必須考慮這一點。到頭來,正如Martin Rees and/or Carl Sagan所說,「缺乏證據並不等於證據不存在」。儘管認識到我們目前知識庫的局限性並針對這些差距設計深思熟慮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我們仍然需要嘗試有效治療全世界數百萬乾眼症患者。同時,我們需要了解,光是在美國,每年就有數十億美元用於乾眼症治療,但缺乏有力的證據來支持其中許多治療的有效性。考慮到 McCann 等人在最新一期《JAMA 眼科》上強調的研究結果,臨床醫生可以平衡地考慮系統性回顧的研究結果,同時融合科學和醫學藝術,盡最大努力治療患者。註:台灣有號稱能徹底治療乾眼症的診所,請看乾眼症徹底治療?。原文:乾眼症治療,每年花數十億美元(光是在美國),有效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7 癌症.血癌
兇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標靶治療現曙光
電影主角突然罹患癌症,最常聽到的就是血癌。其實,血癌分很多種,其中約有三成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情來得又急又猛。尤其是年紀大、有心肺等共病症的病人,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只能做支持療法,平均存活期只有3-6個月。幸好,目前已有精準的標靶藥物,療效很好,可為這群病人帶來福音。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致癌 血球細胞減少易出血人體造血幹細胞可分為骨髓幹細胞跟淋巴幹細胞,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產生惡性癌化現象。正常骨髓幹細胞會一分為二,一個是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一個是往下分化成熟細胞能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失去往下分化的能力,導致癌細胞過度增生。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解釋,正常往下分化成熟的血球細胞,包括中性球可對付感染,紅血球會攜帶氧氣,血小板幫助止血等。細胞若失去往下分化能力,會導致正常血球數量減少,發生出血、感染、缺氧、疲倦等症狀。因為癌細胞非善類,還會在血液四處亂竄,甚至跑到肺、腦、肝臟,破壞器官的功能。疾病風險高低決定治療策略 化療是標準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依染色體及基因表現,可區分為低、中、高風險,低風險治療成功率高,高風險的成功率低,容易復發,因此是根據疾病風險來制定治療策略。目前血癌的標準治療是化療,不過要視病人的年齡、體能狀況,及共病症如心、肝、肺臟功能異常等條件,決定是否適合做積極的化療。陳志丞指出,年齡低、無共病的病人適合做化療,第一階段會先做「誘導性化療」,療程約是七天,目的是把骨髓的癌細胞盡量清空,讓殘留正常細胞慢慢恢復,造出健康的白血球、紅血球、 血小板。誘導化療成功後,骨髓中可能還有一點點殘留癌細胞,若是沒有徹底摧毀,等到春風吹又生,癌細胞大軍捲土重來會前功盡棄,所以接下來要做第二階段的「鞏固化療」,將癌細胞一舉殲滅。低風險的病人做鞏固化療即可;中風險的鞏固化療,可以選擇是否加上異體幹細胞移植;高風險復發機會很高,除了鞏固化療還要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年齡大或有共病症對化療難以承受 BCL-2標靶藥物來接手針對年齡大、體能差或有共病症等病人常難以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只能接受輸血或使用低劑量化療等支持性療法,因此存活時間很短。陳志丞說,這幾年醫學突飛猛進,已有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問世,可合併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佳,為體弱的AML病人帶來曙光。陳志丞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標靶藥物,除近年廣為使用的BCL-2抑制劑外,還有針對FLT3、IDH1、IDH2等特定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帶有這些特殊基因的病人也可以考慮使用。標靶副作用在腸胃道 腫瘤溶解症候群要小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人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有掉髮、嘔吐、噁心、出血、感染等,另外,藥物經肝腎代謝也可能會引起肝腎功能異常。至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主要是發生在腸胃道,有噁心、腹瀉等症狀,病人症狀不會太嚴重。不過,陳志丞提醒,標靶藥物效果太好,癌細胞很快死亡時會釋放毒素,這些毒素要經過腎臟代謝,若來不及代謝會形成「腫瘤溶解症候群」,發生急性腎衰竭、鉀離子升高,電解質不平衡等。因此,用藥時要很小心,要逐漸增加藥量,並適時調整及密切監測。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ecancer.org.tw/knowledge/treatment_care/physiol_prescription/hug98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重大疾病險、意外險能不能理賠?得視幾個條件
心肌梗塞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如果急性發作死亡,到底算是意外,還是疾病?它算重大傷病嗎,能不能理賠?這都要看投保的險種及業者,而可能有不同結果。心肌梗塞是重大傷病?還是重大疾病?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該買哪種險?重大疾病的相關保險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特定傷病險,三者都是經醫師診斷、確認罹病後申請一次性的理賠給付,但各家各自保障範圍不同。.【重大傷病險】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保障的範圍最廣,包括22大類、300多項的疾病。》看詳細項目.【重大疾病險】保障項目最明確,含七大疾病:癌症(重度)、腦中風後障礙(重度)、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癱瘓(重度)及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嚴重特定傷病險】各家所推出的嚴重特定傷病險保障項目不同。「重大疾病險」依金管會規範定義的7項重大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多數保險公司的重大疾病險根據七大疾病保障,急性心肌梗塞有包括在內,因此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選擇重大疾病險。心肌梗塞猝死,重大疾病險一定會理賠嗎?不過多數市售重大疾病險也分2類,包括只保障重度的甲型,給付內容包括「重大疾病保險金」和「身故保險金」。另一種乙型保障範圍涵蓋輕度和重度,輕度可獲「重大疾病保險金」保額10%,但沒有「身故保險金」。而二者理賠標準也不太一樣。輕度心肌梗塞須符合下列3項條件其中2項:1.典型之胸痛症狀。2.最近心電圖的異常變化,顯示有心肌梗塞者。3.心肌酶或肌鈣蛋白異常。重度心肌梗塞除須符合輕度條件外,還須俱備「發病90天(含)後,經心臟影像檢查證實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50%」。即罹患心肌梗塞還必須活超過90天才能獲賠「重大疾病保險金」。但突發性心肌梗塞,常在短短幾分鐘內造成死亡的意外,事前根本沒有徵兆,也來不及做任何檢測。由於重大疾病險對於心肌梗塞的認定須滿足特定條件,萬一不幸在到院前身故,便無法在發病後90日進行檢查,也無法獲取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數據。因此即使醫師可依照臨床經驗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也難以獲得重大疾病險的理賠。不過過去也曾有判賠部分保險金的案例,如果遇到類似情形,還是能夠試者爭取看看。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意外險賠不賠?心肌梗塞通常都突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死亡率更是高。因此許多人有疑問,心肌梗塞算是意外嗎?猝死在意外保險的理賠上經常發生爭議,就是因為事故來得非常突然,死亡原因也不容易判定。根據壽險公司主管表示,突如其來的猝逝意外險不一定會理賠,須看「致死的主因」個案認定。如果保的是意外險,並假設因跌倒與心肌梗塞而猝逝,經過醫學判斷死亡主因是心肌梗塞,是心肌梗塞後才跌倒離世,就不符合意外險的啟動條件,因意外險是針對意外事故進行理賠,必須符合外來、突發、非疾病引起三大要件,心血管疾病短時間猝死就不在意外險理賠範圍內。心肌梗塞猝死 3步驟提高理賠談判籌碼若有親友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狀況,也並非全然得不到意外險的理賠,只要能夠了解死者(被保險人)過去的病史(例如有無心血管疾病),再去釐清導致死者(被保險人)猝死的原因,最後則是要善用法院提出降低舉證責任的見解,透過這三個步驟,應該可以促使保險公司慎重考慮你的理賠請求。【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科技展/「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各醫院聚焦AI技術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總統蔡英文許下「台灣成為全球健康產業重要樞紐」的期許,參展醫院今年皆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大秀「智慧醫療」肌肉。新光推出內視鏡AI系統、國泰是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北醫附醫為失智預測模組、長庚推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花蓮慈濟分享以自製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病故事、關渡醫院展現打造「智慧醫院」成果等。提升效能 妥適運用人力醫策會會長翁啟惠說,台灣面臨高齡化挑戰,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期待打造高齡健康產業鏈。智慧醫療能提升醫療效能、妥適運用人力,對民眾來說,診斷、手術、恢復時間都能大幅減少,節省治療上的醫療成本。32歲阿翰2年前因工受傷,導致脊髓損傷,肚臍以下「失去知覺」,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後兩個月,昨天可在眾人面前利用輔具行走。花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表示,慈濟已完成6例個案,阿翰是9月才完成手術的患者,植入後一周就可以自主動作,一個月能夠自主踢腳,是復原相當好的個案。長輩睡眠品質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關渡醫院年初於護理之家導入「人因工程智慧照明」,院長陳亮恭說,該系統讓每位住民所處的空間,都能比照外界光線,讓住民在室內就能感受外在的光,也能知道現在的時間,幫助住民睡眠品質改善52%,大幅降低安眠藥使用,住民睡不好的主觀感受也回饋「少很多」。遠距診斷 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說,智慧醫療近年深入所有人的生活,全球飽受呼吸道疾病影響,從新冠肺炎到最近的黴漿菌,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減少接觸」,智慧科技能讓醫師透過電腦作業協助診斷,既可給予患者妥適的治療藥物,也能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推出內視鏡AI系統,如照大腸鏡時,可以透過AI監測息肉大小,並建議未來追蹤時間;國泰強化現行重症新生兒轉診服務,導入全方位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長庚推出「5G救護車」,讓獨自在救護車上協助後送重症兒童的兒科醫師,透過架設在擔架上的5G設備,將資訊及影像傳送到院內,讓其他醫師同時協助治療。獲得智慧醫療標章的長庚醫院,昨也在醫療展中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北醫體系包含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都紛紛展示AI檢驗檢查系統,如衛星X光檢查中心、智慧床墊壓力感測系統、擴增虛擬實境神經性疾病復健系統、微創遠端橈骨骨折復位鉗3D列印輔助器材等。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白色食物抗癌最推「花椰菜」!白花變紫色還能吃嗎?2情況要注意
花椰菜是長得像花的蔬菜,屬於十字花科,是甘藍的變種。冬、春是花椰菜主要產季,新鮮爽口低熱量。白花椰菜營養價值高,纖維質、維生素C含量豐富;最令人驚艷的是,白花椰菜抗癌功效位居白色食物第一名。白花椰菜 抗癌功效高白花椰菜營養價值高,含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纖維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豐富的纖維質可以幫助排便,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20倍以上;最令人驚艷的是,白花椰菜抗癌功效位居白色食物第一名。花椰菜富含「異硫氰酸鹽」(Sulforaphane),經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或可預防乳癌,甚至可以破壞乳癌腫瘤幹細胞,抑制腫瘤擴散。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導,在眾多的蔬菜水果中,花椰菜、大白菜的抗癌效果最好。花椰菜含有抗氧化及防癌的微量元素,長期食用可以減少乳腺癌、直腸癌及胃癌等癌症發病機會。花椰菜清炒、沙拉皆宜 花椰菜飯適合減重、控血糖花椰菜我們食用的主要是它的花球部分。依據花球的鬆緊與軟硬度,可分為「鬆花」和「硬花」兩類。鬆花輕甜軟嫩,適合清炒;硬花清脆,則適合做成沙拉。而之前很夯的花椰菜飯,就是把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白飯。營養師趙函穎曾受訪指出,因為白花椰菜的顏色和煮熟後的口感與白飯很像,膳食纖維量是白飯的2倍,含醣量卻只有白飯的6%,能增加飽足感、助排便,適合想減重或控血糖的人吃。如何挑選花椰菜?底部不能有裂痕根據臉書粉絲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介紹,花椰菜除常見的綠、白色,也有鮮豔的橙、紫色等品種。在挑選上,白花椰菜宜挑莖部呈淡綠色佳,底部不能有裂痕;而綠花椰菜則要色澤鮮綠,愈翠綠的愈新鮮。此外,很多人曾在花椰菜裡發現菜蟲,記得在料理前先將花椰菜一朵朵切下,放入水中浸泡,讓小蟲及雜質浮出。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用活水沖洗,便能有效減少花椰菜花蕾中的雜質。花椰菜4情況安心賞味指南莖部有「空洞」常為種植過程施用氮肥較多,或缺乏硼鈣所導致。→若觀察無微生物感染,可安心食用花球變「變紫色」為成熟過程遇到低溫。→糖苷轉為花青素的自然現象,可安心食用。花球上有「黑點」為氧化自然現象或缺硼脆化。→若無變味腐敗,切除黑點部分仍可食用。食用時帶有「苦味」常為種植時遇環境逆境所產生。→若苦味過重,則應避免食用。【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大骨湯可以補鈣嗎?營養師:鈣含量稀少,加一調味料微量增加
Q:大骨湯可以補鈣嗎?A:普通大骨湯的鈣含量稀少,用它補鈣CP值很低。坊間常聽到喝大骨湯有助於補鈣,也有一說是加酸有助大骨中的鈣被熬出來。一篇由臺灣學者發表的研究,分別以加醋的水和一般水熬大骨湯,熬煮0.5、2、4、8、12個小時,測量各金屬的含量。研究中先用滾水將豬腿骨燙2分鐘,再加入去離子水熬煮。豬骨的重量平均為303g,加入的去離子水重量為豬骨的4倍;酸性組別則是以20ml食醋加入1000ml去離子水。加醋的湯pH值約5~6;一般的湯pH值約8~8.5。結果發現,加醋的確可以增加鈣的溶出,而且在每個時間點均與未加醋的組別有顯著差異。普通大骨湯的鈣含量非常稀少,每公斤只含有9.87~34mg鈣;加醋後增加至200~361mg。根據臺灣DRIs,成人每天要攝取1000mg鈣,就算喝到1kg加醋的大骨湯,也才攝取到1/3左右的建議量,因此喝大骨湯補鈣絕對不是划算的作法。Q:吃黑芝麻可以讓頭髮變黑嗎?A:不行。如果芝麻真的這麼厲害的話,這個世界就不需要染髮劑啦!頭髮為什麼會變白呢?可能原因包括: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或失去分化能力,黑色素細胞的生長或遷移能力出現缺損、甚至凋亡,或是產生色素的結構異常或減少等。除了自然老化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之外,也會受到遺傳、心理、代謝以及營養狀況的影響,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影響因子就是:氧化壓力。氧化傷害會擾亂黑色素細胞的生存、干擾黑色素幹細胞以及生成黑色素的酵素。很遺憾必須告訴大家,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攝取芝麻或是各種特殊補充品可以讓頭髮變白的狀況逆轉。氧化壓力是影響髮色很重要的因素,過度的紫外線照射、汙染、發炎、甚至心理壓力都會造成氧化壓力上升,所以任何會增加氧化壓力的生活習慣都應該減少。例如:抽菸、喝酒等等,除此之外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當然,營養均衡,多吃天然的抗氧化蔬菜水果也是很重要的唷!Q:水果要飯前還是飯後吃?A:都可以,看狀況。1. 有減重需求的人:一篇2009年的研究顯示,飯前吃固體的蘋果可以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接下來進食的分量;另外一篇2019年的研究也發現在飯前吃水果可以減少後續的熱量攝取。有這兩篇研究的佐證,我會建議如果是有減重需求而要控制熱量攝取的人,而且原本就有吃水果的習慣,可以在飯前吃水果。2. 喜歡吃飯後甜點的人:以水果取代飯後甜點,可以攝取到較豐富的營養素,在不過量的情況下熱量通常也會比甜點低。3. 胃不好的人:空腹吃水果較容易引起胃部不適,所以會建議飯後吃水果。4. 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比較高的糖尿病病友,如果有隨餐吃水果的習慣,有時候我會建議可以把水果放在兩餐之間吃,讓單一餐的血糖起伏較小。總結來說,水果要飯前還是飯後吃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須按照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Q:寶寶可以吃蜂蜜嗎?A:絕對不行。蜂蜜有可能導致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而肉毒桿菌中毒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疾病,由毒素引起。這種毒素會攻擊人體的神經,導致呼吸困難、肌肉麻痺,甚至死亡。大多數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的病例是無法預防的,因為肉毒桿菌廣泛地存在土壤和灰塵中。即使在清潔後,細菌也可能在家中的地板、地毯和任何檯面上找到。對於大部分健康的兒童和成人來說,攝取到肉毒桿菌孢子並不危險,也不會引起肉毒桿菌中毒( 比較危險的是毒素)。但是當孢子進入嬰兒的消化道、生長並產生毒素時,有些嬰兒就會患上肉毒桿菌中毒。蜂蜜可能含有導致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的細菌,因此千萬不要餵食12個月以下的兒童蜂蜜。蜂蜜對於1歲以上的人便是安全的。(本文摘自尖端出版《呂孟凡營養師的飲食Q_A》)
-
2023-11-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延緩老化 長壽專家每天吃「這種」保健品!吃雞肉、海藻也可補充
包爾文(Neil Paulvin)是研究長壽與再生醫學的醫生,在這個領域已工作了20年。他說,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服用什麼樣的保健品能延緩衰老。過去幾年來,包爾文每天服用的保健品是牛磺酸(taurine)。牛磺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在人體的消化系統、心血管、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牛磺酸對身體4潛在好處包爾文說,服用牛磺酸後,他發現自己的整體能量水準、運動表現和恢復時間都有了改善。以下是包爾文提到牛磺酸對身體一些潛在的好處:1. 改善心臟健康降低血壓牛磺酸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的功用,能使人體電解質平衡並改善脂質。它還有助於調節血壓和血管功能,保持最佳血流量,降低罹患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風險。2. 為線粒體注入活力線粒體(mitochondria)負責在體內產生能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導致疲勞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補充牛磺酸則有助於保護這些細胞器免受損傷。3. 刺激幹細胞生成和有助修復DNA研究顯示,牛磺酸有助於刺激幹細胞的生成,尤其是神經幹細胞,除了能促進大腦功能外,還能促進全身各樣組織的再生。牛磺酸也能清除有害的自由基,具有保護DNA的功能,同時還能強化DNA修復機制、減少基因突變的發生,促進細胞的整體健康。4. 增加肌肉量牛磺酸具有細胞增溶劑(cell volumizer)的功能,能將水分吸入肌肉細胞,為肌肉生長創造更有好的環境。牛磺酸不是長壽萬靈丹包爾文說,他每天服用約2,000毫克牛磺酸,但對於那些剛開始服用的人,他建議從約500至1,000毫克等較低劑量開始,然後逐漸增加。他說,當然在開始服用任何新的保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生。如果不想服用保健品,包爾文建議,可以在膳食中添加更多牛磺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雞肉、火雞肉、鯛魚、鮪魚、干貝、海藻與牛肉等。包爾文提醒,雖然保健品可以在促進健康和長壽方面發揮作用,但它們應該是個人整體、綜合保健計畫的一部分,這個計畫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壓力管理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23-11-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林欣榮工作繁忙,曾開刀連續站38個小時!每天跑操場多吃蔬食養生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致力於幹細胞研究,推廣中西醫合療,是台灣將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第一人。林欣榮表示,腦部受損病人能醒過來、甚至站起來是最大的挑戰。幹細胞移植 助巴金森患者林欣榮是國內治療腦部疾病的權威,就讀醫學院時認為,神經外科最有挑戰性,其中腦部醫學更是難中之難,便踏上外科醫師之路,發揮所長、貢獻能力。過去他將流產胚胎的組織植入病患腦部,讓多巴胺細胞再生,讓原本臥床、吞食困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逐漸改善,1、2年後不但能走、能跳,還可以爬山。腦中風與腦傷是很難救援的疾病,林欣榮表示,患者可能會昏迷,讓患者甦醒過來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他的團隊利用內神經幹細胞療法,刺激患者腦迴路重新啟動,並搭配中醫針灸醒腦開竅,經過一段時間患者醒過來、能站起來,甚至自己照顧自己,這是當今醫療科技的挑戰,也是他追求的目標。與團隊合作 研發醫療創新以前的林欣榮雖然解決很多病人的問題,卻不習慣團隊合作,直到加入慈濟醫院,與其他醫護同仁共同努力,集結大家的專長與知識,解決的問題反而更多更快,讓他有餘力做醫療創新研發。通常病患到醫院看病多是在病情最困難的時刻,情緒難免焦慮不安,「在危急的時刻會守護生命,請安心、放心交給醫療團隊,盡力做到給予最好的治療。」是林欣榮最想對病人說的一句話。近年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林欣榮指出,現在社會高齡化,罹患腦部退化疾病的長者愈來愈多,西藥雖然能延緩,但易有副作用,如果能與老祖先的智慧「中草藥」、「針灸」做很好的結合,更能促進健康。林欣榮說,癌症患者治療使用中西醫合療,目前都有很好的效果,西醫也更了解中草藥效用,相信中西醫不是牴觸,而是能合作提供最好的療效,他期許「治療癌症最後的希望在花蓮慈濟」,與其他醫院一起學習。在醫院管理方面,林欣榮表示,遵循證嚴法師的座右銘「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醫護人員在戒律範圍內,用愛心照顧病患與家屬,只要有大愛,醫院一片祥和,不用特別管理,相信大家都會做得很好。曾日食一餐 開刀站38小時工作繁忙的林欣榮,過去曾一天吃一餐,開刀最長紀錄是連續站了38小時,深感健康的重要性。過去因為工作,林欣榮「日食一餐」,早餐喝水,吃幾顆維他命,午餐通常還在門診或開刀房而省略,唯一正常進食只有晚餐。「一天吃一餐的習慣,維持20多年。」到慈濟服務後,有同仁得知認為這樣不健康,中午逼著他吃,只好吃一點菜,並提醒定時吃三餐。養生秘訣/每天跑操場 多吃蔬食養生他曾經開過非常複雜的腦部刀,連續站38個小時,手術完畢後,雙腳皮下出血。由於開刀是耗費體力的工作,就需要用運動培養體能,他會每天跑操場,經常一個人就跑10公里。林欣榮學生時期是桌球校隊,常打桌球運動,現在則喜歡跑步,他認為,跑步是很好的運動,可以一個人跑,即使跑不動也能走路,有空時會參加半馬競賽,挑戰自己的心肺功能。每天清晨4時30分,林欣榮會跟師父一起吃早餐,大多吃豆漿與饅頭,再跑步1小時,迎接一天的工作。他也勉勵醫院管理高層與醫師一起跑步,在跑步過程中,不管是人跟人之間觀念的溝通,或醫療上的合作等,都能輕鬆談論,大家也可以相互鼓勵。林欣榮說,平時多吃蔬食,不要吃太多的肉;要開心,培養慈悲心,只要心態正向,整個人就會愈看愈年輕有活力,這些都是養生的祕訣。林欣榮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幹細胞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失智症、腦退化症腦瘤、腦血管瘤、脊椎神經之疾病治療精準醫療及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腦瘤腦脊髓疾病的國際臨床試驗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創新研發中心研發長美國國家發明家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最危急時會守護健康與生命,請安心交給醫療團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31 醫療.皮膚
白頭髮可以拔嗎?怎樣才能變回黑髮?中西醫教你正確的白頭髮預防之道
多吃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可以預防白髮。早上梳頭髮的時候發現多了幾根白頭髮,不免感嘆自己又變老,也覺得不太好看,糾結著該不該拔掉⋯⋯白頭髮該怎麼辦?為什麼突然開始出現白頭髮了?可以吃什麼改善呢?以下就從中西醫的觀點來了解,到底該如何處理惱人的白頭髮吧!白頭髮可以拔嗎?聽說白頭髮會越拔越多?錯!白髮根本不會越拔越多。會有所謂「拔一根長三根」的印象,捷靚皮膚專科診所院長徐常捷提到,主要是因為頭髮老化、黑色素減少,導致其它毛囊長出來的頭髮呈現白色,所以才會有「越拔長越多」的錯覺。但徐常捷補充,「拔」這個動作會損傷毛囊,加上拔太多也會漸漸變稀疏,而且白髮拔了也不可能再長出黑髮,所以還是放著自然生長、掉落就好。為什麼我會長白頭髮?我是「少年白」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林頌然在《好健康》第28期中提到,頭髮變灰、變白是因為黑色素細胞減少或黑色素幹細胞消失,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徐常捷補充,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在35歲會開始長白髮,50歲後白髮量就會特別多,而有研究發現60歲時,約有一半以上的人會長白髮。毛爵生髮診所劉怡坊醫師進一步補充,東方人較常見以鬢角到顳部、後枕部的順序出現白頭髮。不過有些人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除了遺傳,壓力、睡眠品質差、飲食不均等也是原因。這有救嗎?徐常捷表示,基本上遺傳性白髮很難改善,但可以透過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飲食均衡、少用眼和少用腦過度延緩白髮生成。中醫古書《諸病源候論》曾提及「足少陰腎之經也,腎主骨髓,其華在髮。若血氣盛,則腎氣強,腎氣強,則骨髓充滿,故髮潤而黑;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髮變白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趙品諭便指出,中醫的角度認為老化的過程和腎有關,但此「腎」是種臟象。至於網路傳言曾說肝血不足、熬夜會導致長白頭髮,當中肝血屬於「陰」的運作範疇,又跟「腎」有關,因此從中醫理論可以解釋:肝腎會影響頭髮變白,而熬夜會「損陰」、損傷「腎」的狀況,和長白頭髮也有關。臻品中醫院長陳勇利提到, 臨床上早生白髮常見有四種體質:腎精虛損型:除了髮早白、髮質焦枯、容易脫落之外,還有腰痠、容易疲倦、面色蒼白、頭暈的情形,常見於體力過支、年老的患者。心火上炎型:容易口乾、嘴破,經常熬夜、失眠,甚至有小便赤熱、便秘的情形,這類型則不建議使用補藥,以免越補火氣越大、頭髮越白。肝氣鬱結型:需要應酬、喝酒,壓力大且不易排解。血瘀型: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偏高,容易疲倦、睡不飽。中西醫的白頭髮預防之道一、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B群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糙米、小麥胚芽、青菜、雞肉、牛肉、肝臟等等。由於頭髮是由胺基酸組成,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在《保養,從肌本做起:跟著皮膚科醫師打造動人美肌》強調,蛋白質一定要補充足夠,例如瘦肉和魚肉,以及富含鋅、銅、鐵等微量元素的食物。他也推薦能讓頭髮烏黑亮麗的海帶,不過別食用過多以免甲狀腺機能亢進。另外,徐常捷特別提醒要吃「瘦肉」別吃肥肉,否則肥肉油脂過高,細胞就會老化凋零。其他可預防白髮或掉髮的食材還有黑豆、胡蘿蔔、菠菜、韭菜、香菇、黑木耳和烏骨雞,以及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昆布、髮菜…等。當然,黑髮聖品不能不提黑芝麻,它富含頭髮發育的必需元素,也含有很多的亞麻仁油酸,可以增加頭髮和肌膚的光澤。水果類則有黑棗、柿子、桑椹、桂圓、荔枝等。二、食療陳勇利點出平時頭髮的保健方法之一,就是飲食的補充,他也介紹三種粥品:黑芝麻粥:黑芝麻20公克、糯米50公克,煮熟,每日早餐服用何首烏粥:何首烏30公克、糯米50公克,煮熟,每日早餐服用,有通便去淤的效果。山藥粥:山藥20公克、黑芝麻30公克、枸杞子10公克、核桃少許、一般米50公克,煮熟,當晚餐或宵夜使用,有滋腎養陰的功效。香港中醫師呂兆陞則分享「桑椹杞子粥」,將桑椹子、枸杞子各15克,米50克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成粥,也有補腎明目、補血烏髮的功效。三、按摩或許你曾聽說過,常梳頭髮促進血液循環,可以增加髮量和減緩白髮生成,對此徐常捷破除迷思,指出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不過他介紹一種養好頭皮的按摩術,還能順便放鬆心情:「先將左、右手放在頭頂中線上會合,由中往外像剝橘子那樣,用10隻手指頭的指腹下壓按摩頭皮,每壓一次後再左右各移1公分。」上鼎中醫診所也針對頭皮按摩術補充,將雙手指腹放在頭皮上,以不痛的力道按壓,尤其浮腫處更需要,接著像要把頭皮抓起來一樣輕輕捏起,指腹不動,以不會感到疼痛的力道前後左右移動頭皮。(移動困難的地方代表血液循環不良,可重點加強。)四、其他專家也提醒,保持心情舒暢,消除壓力,飲食睡眠充足、作息正常都很重要。特別是把握黃金睡眠時間晚上11點至凌晨3點,因為睡覺會釋放生長激素,熬夜的話頭髮自然會不健康。除了飲食、按摩等方法,也有瑜伽老師分享預防白髮的「美髮瑜珈」: 同場加映:我有可能一夜變白髮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林頌然解釋,一夜白髮通常是指短時間內頭髮變白的情形,不見得是在一夜之間,但現實生活中一夜頭髮全變白的病例很少,長出白頭髮通常是漸進式的。現代醫學認為,雖然有人會覺得「頭髮白了又黑回來」,其實那是逐漸變灰的錯覺,再過一段時間或幾年之後仍會變白。景升診所醫美中心院長邱正宏就直言,染髮是找回黑髮最快也最不得已的方法,長效型或短效型的染髮則要依照需求來取捨。因此我們不妨把白髮當做是歲月的禮物,盡量保持平常心看待吧!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第28期〈牽一髮而動全身— 皮毛學問大〉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部分錯誤】網傳「每天睡前吃一點它(桑葚、核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白髮才不會越拔越多!皮膚科醫師:但是亂拔的後果很可怕...白髮與黑髮的戰爭「早生華髮」── 中醫看白髮問題【邱正宏醫師Q&A】白頭髮真惱人!該怎麼辦?延伸閱讀: 失智、健忘、腦霧怎麼分?如何判斷家中長輩可能失智?失智症名醫分享失智症的「10大警訊」 只是腸胃炎掛急診…為什麼孩子卻「站著走進來,躺著推出去」?一個兒科醫師的夢魘
-
2023-10-27 養生.抗老養生
幾歲開始會發現自己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你是否有深刻感受,到了某個年紀後會忽發現自己「老很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衰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但是只要超過了一個臨界點,你的大腦就會像掉下懸崖一樣急劇衰老「崩塌式的退化」,甚至影響你的壽命。對此,黃軒教你6招延緩老化的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大腦衰老的臨界點大腦衰老的臨界點,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會出現急劇下降的年齡節點。黃軒指出,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臨界點:.70歲2022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Clonal dynamics of haematopoiesis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的研究,探索人為什麼會在70歲這個時間點會斷崖式衰老,斷崖式衰老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可追溯到造血幹細胞。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分子損傷的積累是漸進的和終生的,包括「端粒磨損」、「體細胞突變」、「表觀遺傳變化」和「氧化反應」激化。這種分子損傷的逐漸積累到70歲後,大量毒素垃圾增加到臨閥關卡,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導致身體細胞大量跟著死亡!.54歲、72歳一項發表在《自然》子刊的研究指出,大腦在中年和老年時會出現兩個老化轉變臨界點,分別是54歲和72歲。該研究發現,大腦在某個基因(Vimar/RAP1GDS1)的過度表達下,會產生一種「SASP蛋白物質」並約在54歲年齡左右,開始表現就是粒線體碎裂、細胞內的鈣超載、能量代謝下降,這些情況持累積到72歳左右,導致大腦老化加速、認知功能減退和壽命縮短。.34歲、60歲、78歲這是一項2019年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研究分析了4263名年齡在18-95歲的受試者的2925種血漿蛋白質,發現他們與年齡增長呈現非線性變化 :(a)34歲開始衰老波峰34歲的突然衰老在「顏值」上體現得最明顯:科學研究認為那是因為參與結構途徑的蛋白質大幅下調,如細胞外基質相關的蛋白質大量減少。這意味著膠原蛋白的流失,你會臉部肌肉開始塌陷、皮膚開始鬆弛,失去了年輕時的飽滿、彈性和光澤。(b)60歲和78歲明顯衰老的波峰60歲和78歲的崩塌式衰老,不只是呈現在皮膚表面上,而是在「健康」衰老上表現得最明顯:.60歲時,激素活性、結合功能和血液通路相關蛋白變化大量流先,最為劇烈。.78歲時,血液通路、骨形態發生蛋白信號傳導出現大量障礙變化,最為劇烈。 研究人員發現在60歲和78歲的蛋白波峰,主要是與疾病相關的蛋白波動,與阿滋海默病(AD)、心血管疾病(CVD)等衰老疾病相關的垃圾蛋白,明顯增加太多了,阻止了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了嚴重的內臓器官快速衰老。這些蛋白波峰與疾病出現和衰老基因表達相關,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三波斷崖式衰老。6方法延緩老化要如何延緩衰老?黃軒分享6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1.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大部分致命疾病都與血管有關,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等。血管是人體的輸送系統,將營養和氧氣運送到組織器官,同時排出代謝廢物。要保護血管不老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減少有害物質攝入是關鍵。.控制血糖:「高血糖」是導致大腦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神經元和血管,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為了控制血糖,建議你定期檢測血糖,尤其是如果你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風險。也應注意飲食,少吃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等。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腦部缺氧和出血的風險。為了控制血脂,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空腹血脂,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你也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橄欖油、魚類等。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導致大腦老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大腦的微循環和神經元功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中風。 為了控制血壓,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也應該減少鈉鹽的攝入,多吃富含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香菇、海帶、芹菜、香蕉等。 .戒菸:吸菸是導致腦部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氧化應激,損害血管內皮,促進血栓形成,增加腦部缺血和出血的風險。 戒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提高認知功能。 2.堅持運動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同時也是鍛鍊大腦。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更多的氧氣和血液運送到大腦中,為腦細胞提供一個滋養的環境。 運動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這些物質可以提高我們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力。所以,每周五到七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運動,日常活動無法替代運動的效果。運動能夠改善器官功能、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記憶力。3.終身學習學習是保持大腦活躍和靈活的最佳方式。任何新的學習活動都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繫,這可能有助於我們避免與失智相關的大腦損傷。建議每天學習一點新東西,不管是一門新語言、一種新樂器、一盤新棋局、一本新書籍、還是一場新舞蹈,都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改善和刺激新的神經元形成。所以,持續學習活動有助於維持心智活躍,減緩智力退化。而經常參與麻將、閱讀報紙、數字遊戲等能夠訓練記憶、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的好方法了。4.參與社交對成年人來說非常重要。中年之後不要孤立自己,與他人建立社交和情感聯繫,能夠降低老化引起的疾病風險。社交網路較大的人,大腦中白質纖維束的連結性較好。認識新朋友可以讓頭腦清晰,改變思考方式,獲得新靈感和想法,這些都是大腦的潤滑劑。所以與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必要的。5.飲食健康研究人員發,限制熱量攝入能夠延長壽命。經常攝取高熱量的人,相比攝取較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倍,患癌風險增加4倍。如果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多吃堅果、豆類,少量攝取魚類對健康有益。6.定期進行體檢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必要的。體檢能夠發現潛在疾病,並了解疾病對器官的損害程度。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體檢要有針對性,例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腎臟和血管超音波、生化抽血檢查和腦部MRI/CT等相關檢查,以便提早發現斷崖式衰老對器官的影響。以上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延緩衰老進程,保持健康和活力。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0-12 醫療.耳鼻喉
林美照聲帶受損2度動手術,工作損失500萬!「燒聲」怎麼辦?瞭解引起聲音沙啞的原因、治療與照護
【2023/10/11編註】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有「娃娃音始祖」封號的資深藝人林美照,4年前因聲帶受損動手術,被醫生要求噤聲7天,忍了一周才發現完全發不出聲音,2年前換醫生再動手術。林美照近日受訪還透露當年手術失敗為了調養身體,推掉許多工作,初估約損失500萬!還好目前沒經濟壓力,只要好好照顧身體就好。到底聲帶發生什麼事?聲帶受損怎麼處理才不會造成危害,《元氣網》以下整理聲音沙啞的聲帶治療手術與保養事宜。● 「燒聲」就是聲音沙啞,經聲帶治療手術與保養,多半能重拾美聲美嗓。● 聲音沙啞常見原因可分為3種情況,內視鏡檢查聲帶問題可分為2類。● 針對燒聲原因選擇合適的治療,配合日常保養與正確發聲讓效果更佳。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的張智惠醫師提醒,如果聲音忽然改變,超過兩周減少用聲、多喝水、少吃刺激食物也沒改善,很可能是急性聲帶發炎後的合併症、聲帶相關疾病或聲帶逐漸老化萎縮引起,建議要做內視鏡檢查確認病因。現在治療發展進步,可讓聲帶「回春」,配合日常生活的保養,可重拾美聲美嗓。發聲構造有哪些?瞭解聲帶的發聲原理 張智惠表示,要發出聲音,咽喉部的「聲帶」是主力,結構包含上皮層、黏膜下固有層和深部的肌肉層。當肺部呼出空氣時,氣流通過狹窄的聲門時,聲帶的黏膜會產生如海浪般的波動,此波動使附近的空氣介質振動形成聲波。張智惠提醒聲音好不好聽,其實是很主觀的,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聲音沙啞,一般人都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於職業用聲者、喜歡唱歌 或對自己聲音比較在意或敏銳的人來說,就會引起困擾。聲音沙啞 常見3種情況張智惠指出,導致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種,其中常見的有3種情況:一、需要每天用聲的職業用聲者:例如老師、客服員、聲樂家、配音員、播報員。二、發聲習慣不正確:包括習慣性清喉嚨、習慣用脖子的力量說話,說話音量過大甚至喜歡尖叫嘶吼。三、與咽喉部保養相關:如離不開菸酒,飲食生活作息差造成長期有胃酸逆流者,風險都比較高。內視鏡檢查 聲帶問題分2類門診經內視鏡檢查,張智惠表示常見的聲帶問題包括兩類:第一類原因是聲帶疾病,例如聲帶長繭、長息肉或囊腫、感冒後慢性咳嗽或胃酸逆流加重,導致聲帶受傷發炎腫脹等情況,聲音通常會明顯變沙啞粗糙,而且容易斷音。第二類原因是聲帶老化萎縮,聲音改變初期比較不明顯,通常伴隨講話講不久容易累、唱歌容易走音、音量變小。近期新冠肺炎的感染也會加速聲帶的老化和萎縮。張智惠補充,嗓音門診也常見一些全身麻醉過後或頭頸部手術後導致的聲音沙啞,不過這類比較少見。有些人長時間受插管刺激,比如接受過心臟手術,肺部手術甲狀腺、頭頸部腫瘤或頸椎手術,影響到喉返神經,引起聲帶麻痹,聲帶動作和閉合受到影響,也會導致明顯氣音與沙啞。聲帶沙啞治療的選擇有哪些?張智惠表示依照聲帶的問題提供多種治療方針。如果內視鏡確認只是輕微發炎、水腫、長小繭,醫師可開立消炎口服藥、請病人多休養,通常一到兩周就會完全恢復。如果有息肉、囊腫,或較嚴重的發炎,可透過門診微創聲帶手術,局部注射類固醇,術後噤聲休養24小時,就可以解決這些聲帶病灶。如果是聲帶萎縮、神經暫時或長期失靈引起的聲帶麻痺,張智惠說,這些在過去比較難以挽救的情況,現在可靠門診微創聲帶手術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達到回春的效果。自體脂肪中脂肪顆粒讓聲帶體積變豐滿,其中的幹細胞成分,會刺激聲帶本身的再生作用。聲音沙啞術後透過日常保養與正確用聲技巧,確保術後品質張智惠表示,術後噤聲48小時,搭配醫師開立的咽喉保養的藥物,持續做好個人日常保養、耐心回診學習用聲技巧,術後會感覺嗓音逐漸進步穩定,講話變輕鬆。日常保養是幫助手術發揮最佳效果的關鍵。會建議病人要盡量改掉不好的用聲習慣,例如用脖子力量講話、常常清喉嚨或用力咳嗽、抽菸、喝很多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或茶。睡前2小時也不要吃東西,以免夜裡食道逆流,酸性物質滯留在咽喉黏膜比較久時間,造成傷害。張智惠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這項門診手術,如果內視鏡檢查沒有明顯閉合不全或萎縮的聲帶,建議先透過語言治療,加強聲帶本身的耐力和功能,讓治療師幫忙檢視用聲習慣,學習更好的用聲技巧,找回輕鬆又有力的發聲方式。【延伸資訊】更多喉嚨保養問題:https://www.angeladoctor.com/(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0 癌症.肝癌
為何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病毒量高易得肝癌嗎?B肝病毒量關鍵7問
Q: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B肝病毒量代表的意義?A:B肝病毒量代表B型肝炎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情形,而B型肝炎病毒量會隨著病毒與宿主免疫力的平衡狀態會有所變動。 Q:B肝病毒量高,未來得肝癌的風險越大嗎?A: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確實較高。中研院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長期大規模追蹤研究發現,當病患身上的B型肝炎病毒量超過2000 IU/mL時,未來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會明顯變高。Q:B肝病毒量高,肝功能(發炎)指數就會異常嗎?A:不見得。肝臟發炎還受免疫或其他因素影響,不是病毒量高就會造成肝臟發炎。 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免疫耐受期,約為患者20至25歲間,這時期患者與病毒和平共處,肝功能多正常,但體內病毒DNA含量高,e抗原(HBeAg)呈陽性。第二時期為免疫廓清期,肝功能會反覆上升,病毒量會慢慢減少,e抗原有機會由陽性轉陰性,但因肝炎反覆發生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或雖無肝硬化卻產生肝癌。一旦e抗原轉陰性後,7成患者病程趨於穩定,肝功能恢復正常,體內病毒量降低甚至測不出,此時期為第三階段不活動期。不過有小於5%的患者在e抗原轉陰後又轉回陽性或B肝病毒突變後再度活化而導致肝炎,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或B肝帶原者需要定期追蹤。 Q:我的B肝病毒量高達600多萬,為何醫師說還不需要服藥治療?A:慢性B型肝炎患者要不要接受治療,除了病毒量,還必須考慮其他的因素,例如肝臟有沒有發炎(ALT數值)、肝臟是否纖維化或是硬化、是否罹患肝細胞癌等。假如單單病毒濃度高,但是ALT數值正常,肝臟看起來也很正常、切片也沒有異狀,吃抗病毒藥除了降低病毒量,沒有明顯的好處,再加上長期治療存在抗藥性的議題與費用的考量,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建議保持追蹤觀察即可。 Q:B型肝炎服藥治療有健保給付嗎?A:有,不同的情形,健保會有條件的給付。 口服抗病毒藥物有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惠立妥(TDF, Viread)和韋立得(TAF, Vemlidy)等等,以及注射藥物干擾素。醫師會依據病人肝臟的條件與是否有生育計畫等,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或是注射型藥物干擾素。這兩大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干擾素同時具有抗病毒作用與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引發身體的免疫能力,將病毒清除掉。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藉由抑制病毒來降低肝臟發炎,減少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治療時間也不一樣,干擾素的治療是固定療程,治療一年後,就會停藥;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會隨著患者狀態而有所差異。然而,近年干擾素的原料藥已停產,因此各醫療院所用完庫存藥即無干擾素可用。 健保給付條件參考自數個國際學會的治療指引、國內學會建議與國情。針對符合條件的肝硬化病患,健保會終生給付抗病毒藥物。另外,發生失代償性肝衰竭情形(總膽紅素T-bilirubin高於2mg/dL或凝血?原時間PT延長超過3秒以上),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在e抗原陽性病患與e抗原陰性病患發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時,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器官移植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也在健保的給付條件內。近年來停藥後復發的健保給付條件也取消只給付一次的條件。從2021年3月起再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條件,包含肝臟移植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的預防性用藥,以及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且發炎指數大於正常值上限的肝纖維化程度第三期(F3)以上的患者使用,以造福更多的病友。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病毒量就測不到嗎?A:不見得。抗病毒藥物是有抑制病毒複製的功效,但是當B型肝炎病毒活性大或宿主免疫力較弱的時候,不見得能迅速抑制B型肝炎病毒到量測不到的程度。此外,治療過程中,當B型肝炎病毒產生抗藥變異株時,病毒量會不減反增。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有可能根治嗎?A:目前還沒有根治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現在的口服B型肝炎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複製,還沒辦法完全清除cccDNA。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B型肝炎病毒會進入肝細胞內形成具複製能力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與大部分病毒不同的是,B肝病毒平時就啟動複製模板cccDNA,進而產生含有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病毒顆粒及亞病毒顆粒(subviral particle),以減緩或躲避宿主免疫反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啟動也沒辦法清除B型肝炎病毒,反覆發炎的結果,可能演變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 因此,根據B型肝炎病毒的生活史,許多新的治療策略正在積極研發中。從病毒感染過程、病毒組裝過程、病毒核酸複製過程、病毒基因表現過程等等,來阻斷病毒的複製。另外,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與干擾素作用類似,例如免疫療法、治療性疫苗等。未來B型肝炎的治療可能會走向合併治療,即同時結合不同的機轉,以提高B型肝炎病毒根除的機會。【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2期(2023-04-07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傅尹志曾創下世界首例成功接合巨鱷咬斷的手臂!致力微創器械開發、工作壓力大時紓壓靠「此法」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行醫30年,幫1000多人接回斷指、20人接回斷臂,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鱷魚嘴下斷肢接合案例。他致力微創器具創新研究,改用微創手術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以經皮穿刺療法治療扳機指,讓患者的手掌不用被劃刀、開洞,一次門診就可用微創的方式解決困擾。從小喜歡敲敲打打的傅尹志,國、高中最愛上工藝課,認為骨科像木工,手術做完後照X光,如果骨頭接合完美,會很有成就感,因為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有感於骨科醫師可以幫助更多人,因此選擇走骨科的研究領域。全球首例 接合鱷嘴下斷臂在行醫的路上,很多事情沒辦法預測。傅尹志說,2007年4月,壽山動物園組長張博宇被巨鱷咬斷左臂,當天他臨時被叫回醫院,「我不是值班,不知道這個病人怎樣,只知道手臂還沒撿回來!」他先幫張博宇清傷口,好不容易等了1小時,斷臂才送來,花費6、7個小時,終於成功接回去。那天他看到醫院外面有多輛SNG車,隔天才知道這是很大的社會事件。警方為了從鱷口搶回斷臂,人鱷大戰40分鐘,最後向鱷魚開2槍,鱷魚才鬆口,奪回斷肢後,消防員急送高醫,順利完成顯微接肢手術。傅尹志幫張博宇接回遭鱷魚咬斷的左手臂,因為是全球首例鱷魚嘴下斷肢接合成功紀錄,術後第6、7天就公布手術成果,不料,因鱷魚牙齒有多種細菌,在第9天傷口發生感染,造成血管栓塞、組織壞死。「如果失敗,就很難看。」傅尹志與團隊成員用盡各種方式,努力48天,才終於把張博宇救活。「有些事情就是準備起來,人家不接的,就準備起來。」傅尹志說,上蒼一定會安排,讓你有表現的機會,做到最後,總是會有一些成就。腕隧道症候群 手掌免劃大刀「以前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都是開大刀、整個手掌劃一大刀,治療扳機指要在手掌劃一個小洞,病人多多少少會抱怨。」傅尹志說,現在採用微創手術,治療腕隧道症候群是在手腕開一個小洞,扳機指也變成用經皮穿刺療法,用針頭把肌腱沾黏處挑開,使手指順利伸直,5到10分鐘就能解決病人的困擾,與開刀效果差不多,對病人來講就是方便。視病猶親 照顧老年人身心靈傅尹志的工作哲學,就是把病人當作家人。「當然每件事情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只要問心無愧,即使失敗,也能坦蕩說已經盡力了,不會愧對家屬。」這也是他行醫的核心價值:「對得起病患,無愧於心!」 對於醫院未來發展,傅尹志認為,市立醫院要兼顧衛教、照顧老年人,讓他們在生理、心理趨向健康,在過世前兩、三天還能自由走動,做一些事情。期望能透過運動、養生、教育,讓老年人無憂無慮,健健康康的老去。傅尹志喜歡喝手搖杯奶茶,以前都喝全糖,後來改為半糖,現在三分糖,他自謙:「養生做得不是很好!」從學生時代就愛喝奶茶,開刀時如果沒有時間吃東西及喝水,甜甜的奶茶一下子就能止餓。現在多喝鮮奶茶,少喝奶精做成的奶茶。音樂紓壓 珍惜家庭相聚時光「醫師很難兼顧家庭,有時真的有點愧疚。」傅尹志說,孩子小的時候,雖然無法每天去吃晚餐,有時約好的事情也會變卦,但每年全家會去清境農場住兩、三天,暑假會一起出國旅遊,這是他最珍惜的家庭相聚時間。大學時就喜歡攝影的傅尹志,拍照以風景照為主,「以前器材沒那麼好,但構圖很講究美學概念!」他的相機換過很多系統,近年購入二手萊卡相機圓夢。傅尹志說,徠卡拍照效果很好,又有手動的感覺,現在都帶徠卡去旅行。傅尹志喜歡聽音樂紓壓,辦公室放了一組音響。從古典樂到阿吉仔的歌他都聽,現在最喜歡的歌手是周杰倫,因為周董的曲風很不一樣。他認為,聽歌不用買很貴的音響,但可以調整音響、喇叭放的位置、角度,就有很多變化,無形中就可以紓解壓力。傅尹志小檔案.年齡:58歲.專長:一般骨科、顯微手術、手外科、外傷科、骨材及幹細胞研究.現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高雄市政府毒品防治委員會委員.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經歷:中華民國手外科醫學會秘書長、美國匹茲堡大學骨骼肌肉研究中心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岡山營運處執行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骨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與病人是共同面對疾病,一起面對問題,希望病人把醫師當朋友,而不是當商店來消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貧血有哪些症狀?貧血該怎麼吃?癌友補血3大類營養素,肉食與蔬食補血食材排行榜
貧血是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副作用,因為化療藥物關係也會破壞血球,如果同時營養素攝取不足,缺乏可以製造紅血球的營養素,就會大幅增加癌友貧血,補血除了鐵外,維生素B6、B12與蛋白質都相當重要,以下就來介紹貧血症狀與貧血該怎麼吃。貧血有哪些症狀癌症治療因為化學藥物治療,病患經常在化療7-10天,會出現短暫的造血功能異常,改變了血液的組成,包括減少白血球、血小板、紅血球的製造。統計中發現,近3成化療患者會發生輕重不一貧血問題,與此同時營養素吃得不足夠,會出現以下情況,是貧血的徵兆。.容易出現疲倦.掉髮.失眠.臉色蒼白.臉色萎黃.注意力不集中.指甲顏色變淡.眼睛下結膜比一般人蒼白.心悸最常見像是骨轉移患者,在照射大範圍骨頭後,因骨隨造血細胞受破壞而引起。較輕的貧血無感,但是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可能出現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狀指或變平失去彎度,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哦。 癌症治療引起貧血的原因一、化學治療引起貧血高劑量化學治療,傷害骨髓基質細胞抑制造血生長因子合成,尤其是紅血球生成素引發免疫介導的造血細胞或紅血球的破壞引發微血管病變溶血性貧血或栓塞性微血管病變加重原有之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二、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影響骨髓造血化學治療藥物會因治療次數增加時會增加骨髓抑制的期間,造成短期造血功能異常。大劑量非細胞週期依賴型化學治療藥物,如:排多癌mitomycin、威克瘤melphalan,可能讓幹細胞死亡,長期抑制骨髓。DNA異構酶第II型如抑制劑造成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可能會導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三、腸胃道癌症手術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是骨髓細胞生成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當胃切除後,因為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吸收不良,容易引起貧血,一般會在手術後數年發生貧血。.鐵缺鐵是部分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後貧血最常見的原因。鐵在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吸收,而胃酸會促進鐵的吸收。胃切除後使胃酸減少,缺乏胃酸使攝取的三價鐵不能轉變成可吸收的二價鐵。.維生素B12胃會分泌內在因子,吸收維生素B12,才能在迴腸吸收。因此胃切除或萎縮性胃炎會發生內在因子分泌減少,使維生素B12吸收量降低。因肝臟會儲存B12,全胃切除者如沒有每月肌肉注射維生素B12,在5至6年後才會發生B12缺乏性貧血。.葉酸胃切除後發生葉酸缺乏的原因為吸收不良(在十二指腸吸收和空腸吸收)及消化不良。貧血可以吃哪些食物?充足的能量和養分才能保持活力和好氣色。對於因鐵質缺乏而引起的貧血,透過飲食調理補血。以下是可改善貧血的營養素鐵質葉菜、肝臟、瘦肉、海帶、紅豆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鐵質,適當攝取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紅血球和血色素含量。維生素B12肉、蛋、奶、魚貝類等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補充維生素B12可以促進紅血球的生成。葉酸深綠色蔬菜、豆類、穀麥類、牡蠣、鮭魚、牛肉、豬肝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葉酸,攝取足夠的葉酸有助於紅血球的生成和提高血紅蛋白水平。Ellen營養師貼心整理了豐富的高含鐵食材,除了牛肉之外,還有其他好的蛋白質、鐵含量高的食物,讓大家在飲食上可以多一點選擇,同時也能攝取足夠補血營養素。可以吃肉、海鮮、蔬菜、豆製品,還要記得吃水果,像是芭樂、奇異果、橘子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可以幫助鐵質吸收。記得在用餐的時候,不要喝綠茶、紅茶或是咖啡等多酚類高的飲料,因為會影響補鐵營養素的吸收。 癌友貧血常見Q&AQ1:蛤蜊、牡蠣鐵質豐富,而雌激素含量高,乳癌和卵巢癌癌友可以吃嗎?Ans:海鮮含有豐富的硒、鋅、EPA、DHA等營養素,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抗發炎、抗氧化,所以乳癌病友可以放心享用海鮮。記得不額外補充含調節荷爾蒙的保健食品,例如大豆異黃酮、蜂王漿、花粉等,其實乳癌病友在天然飲食上沒有太多限制哦。卵巢癌病患者而言,天然新鮮的食物正常食用不太容易造成體內荷爾蒙過量。蝦、蟹、牡蠣、蛤蜊、黃豆製品、豆漿、豆皮、山藥、牛蒡等食物都可以食用,也是記得需要避免使用額外的荷爾蒙補充品。Q2:可以使用中藥材來補血嗎?Ans:詢問專業中醫師,詳細告訴中醫師目前的治療與使用的西藥,要透過中醫師的望、聞、問、切的診察,才會有好的效果。
-
2023-08-1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細胞能存活多久?不死的海拉細胞 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
癌細胞到底能存活多久?根據《BBC News 中文》粉絲頁最近的報導:1951年,一位名叫亨麗埃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非裔美國婦女的宮頸細胞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採集,此後被無限複製。直到幾十年後,她的家人發現亨麗埃塔‧拉克斯當初細胞被採集時,並沒有同意後續的使用,於是她的家人跟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科技公司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進行訴訟,爭取相關賠償,直到2023年7月31日正式達成和解。《BBC News 中文》提到:代表拉克斯家人的律師本‧克蘭普(Ben Crump)表示,醫師的手術讓拉克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感到痛苦,他認為:「美國醫學實驗的歷史往往是醫學種族主義的歷史。」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頒發了特別獎項給拉克斯的兒子,表彰她改變世界的遺產。不死的海拉細胞,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從1951 年到2023 年,從採集到現在已經過了72 年。這72 年間,這個子宮頸癌細胞被以海拉(Hela cell)之名,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癌症相關的研究中,除了癌症外,還有推動了小兒痲痺疫苗的研發,並在愛滋病毒和不孕症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為什麼癌細胞可以存活這麼久?話說重頭,從「細胞分裂」開始說起。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有細胞核的存在,細胞核中最重要的就是DNA,所以當細胞需要進行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的DNA 也需要進行複製,在DNA 複製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複製機制,而出現短少一小段的狀況。科學家發現,細胞為了對抗這種缺陷,所以在DNA 的末端會出現一連串沒有意義的DNA,他們對基因表現沒有任何影響,可以避免正常的基因被DNA 複製缺陷所破壞,科學家們幫這段沒有意義的DNA 取名為端粒(telomere)。簡單來說,只要端粒夠長,DNA 複製時就不會損傷到正常基因,但總有一天端粒會消耗完畢,這時候就容易出現原本正常基因被破壞,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一種老化現象。癌細胞活化了端粒酶,開啟了永生之路中研院《研之有物》中的一篇名為《解密兒童癌症:ALT 癌細胞如何延長端粒、逃避免疫系統?》提到:隨著端粒縮短,體細胞持續老化,直到端粒無法使用,細胞生命就走到盡頭。在體細胞裡,端粒縮短是不可逆的過程,細胞衰老無法停止。然而,在生殖細胞跟胚胎幹細胞中,有種酵素叫作端粒酶(telomerase),可以把「TTAGGG」序列添加回到端粒,所以端粒可以補充、維持,甚至變得更長!因此相較於體細胞,生殖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可以有更多的分裂次數。癌細胞之所以不會走向細胞凋亡的結局,關鍵就在於擁有延長端粒的能力。癌細胞跟生殖細胞一樣,擁有充份的端粒酶活性。所以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消耗了的端粒還是能持續補充回來,癌細胞因此擁有無限分裂次數的能力,一直保持在最佳生理狀態。簡而言之,癌細胞透過活化端粒酶,讓癌細胞開啟了永生的可能性。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希望透過抑制端粒酶的活化,讓癌細胞可以被殺死。癌症不治療就能自己消亡?!透過這些對癌細胞的了解,可以清楚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癌細胞是不會自我死亡。所以身體就會透過免疫系統,抓出這些已經背叛身體的細胞,予以消滅。但是,百密也有一疏,當癌細胞逃過免疫系統的捕捉後,就會開始分裂,並且成為威脅自身的存在,這時候癌細胞會自己找資源,把血管拉進癌細胞生長的區域,成為身體中的一方霸主。這就是為什麼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需要透過手術切除、化療與放射性治療,甚至是標靶藥物、細胞免疫治療方式,才能消除癌細胞。透過手術,可以大範圍地清除癌細胞,而透過其他的治療方式,清除腫瘤周圍的零星癌細胞,以及逃逸到淋巴、血液的癌細胞。一旦發現罹患癌症,最好的策略就是跟醫師討論,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出現了身心狀況時,也要適時地跟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合作,才能順利地度過抗癌的時期。參考資料:端粒酶、永生與癌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193292/中研院、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elomere-cgas-sting-pathway-liuh-yow-chen/Targeting telomerase for cancer therap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20-014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2 醫療.呼吸胸腔
「既難、又重、且罕」1疾病9科室共同診治 中榮首揭肺纖維化台灣本土研究數據
一位固定於風濕免疫科追蹤的皮肌炎患者,今年3月開始出現容易喘的症狀前往胸腔科就醫,經追蹤發現,患者右下肺部已發生纖維化病變,需要持續使用氧氣治療。隨即將患者納入台中榮總在2021年設立、全台首家「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有了跨專科團隊的治療照護,加上個管師即時關心患者病況、提醒回診及復健情形等,該名患者現已不必配戴氧氣管,且肺功能進步超過一成。台中榮總醫院間質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是一高死亡率、須由多專科共同治療照護的疾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只會出現乾咳、呼吸急促等症狀。而間質性肺病成因眾多,目前已知:1.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皮肌炎、硬皮病等由於自體抗體的全身性攻擊,導致肺部受損。2.特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且沒有明確致病原因。3.其他原因:尚有環境暴露、藥物副作用、淋巴與肺實質產生纖維化病變等上百種原因。傅彬貴說,部分種類的間質性肺病更可能發展成「漸進性肺纖維化」,患者若未妥善治療與追蹤,一旦出現「菜瓜布肺」,不僅不可逆,恐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間質性肺病棘手 成立中心照護病患遠離致死風險台中榮總在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推動急、重、難、罕疾病的照護優化,院方表示間質性肺病「既難、又重、且罕」。治療相對困難、疾病嚴重度高、雖然看似發生率低,但很多都是未能早期診斷所致。故2021年十月正式成立全台首創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至今累計收案360餘人。傅彬貴分享,2016年曾赴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考察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的模式,歸國後在院內與其他在該領域有興趣的醫師組成跨專科「同好會」,為正式成立照護中心奠定基礎,發展照護模式:📍建立團隊及基層醫療間緊密的合作關係,接受基層醫師與其他中小型醫院的轉介。📍患者在中榮團隊能接受多專科醫師的共同照護。📍有專任的個案管理師及研究助理進行追蹤。📍藥物申請與新藥治療的評估。📍患者若出現急性發作狀況也能即時透過個管師得到專業的醫療建議,並協助安排到院就醫,大幅降低病人與家屬的恐懼與不安。及早治療與追蹤為關鍵 整合照護已成國際趨勢「間質性肺病對台灣醫界來說是全新領域,且過去並無有效治療方式,直到2016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研發成功,間質性肺病治療才出現曙光。」傅彬貴表示,隨著臨床試驗的進展,目前健保給付特發性肺纖維化、硬皮病所致的間質性肺病。未來漸進性肺纖維化,也有機會獲得健保給付藥物使用,但要得到比較好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及「持續性個案管理追蹤」,才能早期治療,並依照疾病發展的趨勢,給予病人新藥臨床試驗、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以及肺臟移植的建議與安排,而這樣的照護模式,只靠一人一科是無法達成的,在國際上,多專科團隊照護已是主流趨勢。傅彬貴表示,國際上大型醫療院所針對間質性肺病皆採取整合照護模式,澳洲的墨爾本大學的間質性肺病多專科團隊模式,更納入醫療院所間的連結,地區醫院可將疑似間質性肺病患者轉送到墨爾本大學,由專業團隊進行診斷與評估。他指出,據澳洲經驗,在多專科團隊專業評估後,診斷的正確率大幅提升,並讓病人更早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提高存活率。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肺纖維化治療曙光除提供臨床照護外,中心也積極進行本土研究。傅彬貴受訪時首次揭露一項本土研究結果:台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高達46%,若患者合併肺動脈高壓死亡率上升2.24倍。研究結果也指出,間質性肺病患者肺部電腦斷層(CT)若觀察到網狀病變,或肺部病變面積大於一成者,追蹤3年發現,即使患者已接受治療,死亡率仍高達25%;體重太低的病人也會增加死亡風險。傅彬貴指出,此研究係與七家醫學中心合作進行,整理全台300多筆間質性肺病個案資料,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間質性肺病本土研究數據資料庫。他表示,團隊也積極加入國際肺纖維化新藥臨床試驗,目前有兩項第三期新藥臨床試驗進行中,並預計於112年底引進肺纖維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為罹患棘手的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帶來一線曙光。整合全院共9科室 個人化追蹤診治「從病人、疾病的角度出發,中心共整合了9個相關科室。」傅彬貴說,中榮醫院成立病人照護中心,旨在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集結了胸腔內科、免疫風濕科、心臟科、復健科、營養師、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專業人才,為患者提供全面照護。復健科:考慮到患者運動能力下降,易發生肌少症的情況,復健科的參與尤為必要。該科室將為患者提供持續的肺復健。營養師:制定適合患者的飲食建議,以提升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放射科:由於患者合併肺氣腫的比率較高,且間質性肺病的診斷需要影像學的正確判讀,因此團隊中包含三位專任放射科醫師,以提供最及時的協助和影像判讀。病理科:在面對間質性肺病中需要病理診斷的困難情況下,病理科的專業知識成為最終的依據,因此該科室也被納入中心的範疇。胸腔外科:中心致力於積極發展肺移植任務,因此胸腔外科醫師的加入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提供肺臟切片的協助,還在中榮肺移植的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個管師:患者一進到照護系統中,個管師就會透過通訊軟體建立溝通管道,回診的時間、復健安排及數值追蹤,都由個管師一手包辦,並安排醫療團隊的跨科會議,商討患者最新病況及療程安排。整合照護教育訓練 吸引全台醫師參加傅彬貴表示,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模式,受到全台醫院的重視,由台中榮總每月舉辦的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教育訓練,透過線上會議模式,除了院內以及中部地區外,也邀請金門、澎湖等離島地區的醫師同好參加。目前的課程包含國際治療新知、影像判讀、病理判讀以及治療指引分享等,2年內舉辦近20場的教育訓練以及一場國際研討會,許多來自北部、中南部、花東等地區的醫師,都給予課程非常高度的肯定與回饋。發展醫療學術與臨床試驗 與肺纖維化的病友同在傅彬貴表示,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以病人為中心發展多專科服務為使命,包括:●早期診斷篩檢●照護流程客製化●心肺共病評估標準化●血清生物標記開發●國際臨床試驗導入發展幹細胞●再生醫療及肺移植照護治療「始終與肺纖維化病友並肩作戰、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與個案追蹤管理,讓肺纖維化病友能重新找回自在呼吸的健康。」傅彬貴分享來自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的勉勵,他也說,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團隊將持續在這個領域耕耘,為病友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提升台灣在這個領域的國際能見度。【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07-02 醫療.消化系統
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因猛爆性肝炎過世!爆肝會引起猛爆性肝炎?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
編按: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於7月2日過世,外傳林謙浩因身體健康因素凌晨病故,疑似猛爆性肝炎發作,上周前往榮總住院治療,今天凌晨不治,享年64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堯俐說,猛爆性肝炎好發原因為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其中又以病毒性肝炎中的B型肝炎最為常見,再加上感染、壓力等外在因素,造成肝炎急性發作,這時往往只能「聽天由命」,或依病情需要立即啟動換肝程序。陳堯俐指出,猛爆性肝炎患者常已有慢性肝病,此時肝功能不佳,再加上感染、壓力、勞累或未定期服藥等外在因素,造成急性發作,症狀有黃疸、肝指數飆高。若猛爆性肝炎患者年齡較輕,肝功能還能支撐,病情是來得快、去的快,但年逾60歲患者,肝功能長期不佳,一旦出現大風暴,可能就無法承受,一次就倒了。● B肝患者為猛爆性肝炎的高危險族群● 應注意倦怠、疲累等症狀 延誤治療死亡率高達3至5成●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應定期檢查肝功能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常有人說累到「爆肝」,但肝臟真的會爆裂嗎?醫師表示,所謂爆肝應該是不容易,而是B肝、C肝等患者受到工作過勞、壓力大等誘發因素,造成肝臟細胞大量壞死,出現肝功能異常、急性肝衰竭症狀,而引發的猛爆性肝炎,平時應著重規律運動,適時紓解壓力和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預防猛爆性肝炎。猛爆性肝炎是什麼?引起猛爆性的原因有哪些國泰醫院消化內科超音波檢查室主任胡瑞庭說,正規猛爆性肝炎的定義,應該是沒有肝炎病史,但受到某些因素突然罹患肝炎,而出現黃疸等症狀,並於8周內出現肝昏迷,即是肝性腦病變情形,這在國內並不常見,主因是國內B肝、C肝患者多,因此多是亞急性的猛爆性肝炎,其中又以B肝造成的猛爆性肝炎為大宗。「俗話說病從口入,如服用含有乙醯氨酚等成分的藥物,或中藥偏方,或有酒癮等,都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建維也說,國內最常見的致病因素,仍是受到A、B、C型等肝炎病毒感染,其中確實以B型肝炎最為常見。蘇建維說,B肝引起猛爆性肝炎分為兩類:1.一是民眾帶有B肝卻常不自知,當身體疲累造成體內病毒活化,病情急性發作,此類患者年齡為20至50多歲。2.另一族群是肝炎患者經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但停藥後卻忘記追蹤,病情再次發作。胡瑞庭則在臨床上曾收治服用抗黴菌藥物引發猛爆性肝炎的案例,為一名女性服用抗黴菌藥物治療黴菌,第一次治療沒有出現異常,隨後再次服藥,就出現猛爆性肝炎,還差一點死亡,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抗黴菌藥物,毒性愈來愈低,此類案例已不常見。此外,來路不明的草藥也一定要多注意,尤其是已有肝炎、肝硬化患者,務必不要服用,避免引發猛爆性肝炎。至於一般人常說「工作過勞、壓力過大容易引發猛爆性肝炎」,蘇建維說,這些都是誘發因素,還是要患者帶有肝炎、未定期追蹤、服用來路不明藥物等情況,才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肝功能失調導致全身出現問題 最嚴重肝昏迷蘇建維說,肝臟功能分為合成營養、代謝及排毒,如吃東西後,食物營養經腸胃道吸收,再由肝臟轉化成對身體有用的物質,而肝臟也負責代謝,將身體不需要的毒素排出體外,一旦肝臟幹細胞大量壞死後,肝臟即失去功能,猛爆性肝炎常見症狀有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皮膚出血、肝昏迷等,甚至使免疫力變差,增加感染機會,進而引發敗血症。蘇建維說,如肝功能失調時,體內膽汁排謝、代謝困難,而出現皮膚、眼睛等變黃的黃疸症狀,另肝功能失調無法製造白蛋白等蛋白質,當血液中蛋白質不足滲透壓改變,就會引起下肢水腫、腹水,而肝功能失調也會讓肝臟無法製造凝血因子,容易引發體內出血,甚至無法排除體內阿摩尼亞毒素。此時將陷入肝昏迷,肝昏迷又稱肝性腦病變,症狀為記憶力變差,並對人、事、時、地、物的判別能力減弱,隨著病程進展而出現意識型態改變,陷入昏迷。猛爆性肝炎治療方面,蘇建維說,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同時針對症狀治療,如補充白蛋白等,若病情嚴重還需進行肝臟移植評估,因延誤治療死亡率高達3至5成。預防猛爆性肝炎 從這些事做起如何預防猛爆性肝炎?胡瑞庭表示,應先進行檢查了解自己有無罹患B肝或C肝,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目前政府針對45至79歲民眾,終生提供一次免費檢查B、C肝服務,可以多加利用。蘇建維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同時戒菸、戒酒,平時則要規律運動,適時紓解壓力及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雖然「熬夜傷肝」說法,目前於醫學尚無實證,但生活作息正常應可保持免疫系統完整性,對於避免肝功能失調應有幫忙。一旦出現倦怠、疲累、胃口不佳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針對有B、C肝炎病史或酒癮等,應定期抽血、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功能指數是否有異常,便免日後出現肝癌或肝硬化。一般慢性肝炎病史患者應每6個月檢查一次,已有肝硬化者應每3至4個月檢查一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痛經驗看見療癒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想看本文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課程助教申請表單中,我看到了一門醫學系的選修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進一步搜尋授課大綱,我看到了吸引我目光的一段話:「使學生瞭解『存在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與『醫療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edicine)的理論特色、主題與方法,並藉此理解與考量不同受苦者的存在處境、生命經驗、主體性以及社會文化脈絡,進而為照顧與療癒的樣貌開創豐富多元的可能性,發展更為貼近病痛與苦難的人性化照顧。」因此,我決定詢問雅萍老師能否接受旁聽,看看這門課究竟可以帶給醫學生什麼,又可以帶給我什麼呢?感動開啟了療癒的大門我是一個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在大學畢業前兩個月確診,有別於相同疾病的病人,我有著不一般且崎嶇的病程,在短短兩年內除了化療,我更經歷了放射線治療、二線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雖然治療過程中,我是一個讓醫護人員印象深刻的樂觀病患,但我自己知道,我始終不是打從心底接納自己生病這件事。因為罹病與治療讓我原本的人生計劃亂了套,我在短時間內胖了20公斤,記憶力與體力明顯下降。除了接受自己被打亂的生活,更要在鏡子面前熟悉這個變醜變胖的我,此外最讓我感到心累的是:我身體的不適與心中的疲憊沒有任何人可以體會。即使在樂觀的外表下,醫護人員總說我很正向、積極,但心中總有一股說不上的疲憊。一直以來,真正能給我安慰的是我的主治醫師,她總是用溫柔且堅定的語氣,要我不要放棄原先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規劃。面臨病情的各種發展,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總是跟著我一起哭、一起笑,過程中,我可以清楚感受到醫師是真的在「理解」及「參與」我的人生。他們不只是醫事人員,而是跟我一起面對人生難題的夥伴。在踏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這門課後,無論是我原先無法解釋的無力感或是醫師在我心中的意義,彷彿一切都有了解答。我內心那一直無法敘說的無力感,其實沒有什麼太過深奧的理論或解釋,而是立基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脆弱的」。一直以來倔強的我,即便生病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脆弱的或感性的,但從雅萍老師嘴裡說出,我似乎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因為在疾病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的,而不是因為我太過不堪一擊或是內心不夠堅強。對我而言,我似乎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脆弱,才能開始對疾病中的自己有多一些了解;而醫師在我心中的分量,奠基於醫師願意聆聽我的分享,以及願意「肯定」疾病帶給我的人生衝擊是存在且是重要的,亦即醫生知道生病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個需要治療的疾病,更多的是隨之而來對於未來的不安及不確定性。課堂中雅萍老師說明現象學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第一視角及其活生生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而醫療現象學即是從病人的主觀視角探討其病痛經驗。那節課我內心澎湃,全身起雞皮疙瘩,眼眶時不時泛紅,原來有一門醫學系的課程,是在認真探究「我」身為病人的感受,讓這群未來可能成為醫生的孩子們更理解病人的主觀感受,以及意識到疾病對於病人而言不僅僅是個「疾病」這麼簡單的問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群醫學生用滿滿的熱情跟專注參與這一門醫學人文課程,並透過課程互動,嘗試將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應用在某些人生經驗或是故事當中,我彷彿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的醫生,他們正在學習一門除了醫學科學以外的內容,而這一門人文課程對於醫病之間的意義,並不亞於自然科學所要探究的致病因子及病理。我身為一個病人,在這門課可以貢獻什麼呢?我是不是能把上課的內容跟我個人的醫療經驗相對應,呈現給學弟妹們知道呢?這似乎是我同時身為病人及旁聽生,可以回饋給大家的。因此,我用約莫10分鐘的時間,把疾病帶給我的衝擊,以及當初我的醫生是如何鼓勵我的情境與對話,分享給這群眼神專注並充滿熱情的孩子們。我想告訴大家,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理論或是故事而已,而是醫療現場真的需要應用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這如何影響病患對於醫師的信任與感動。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以各種理論支撐並說明過去我難以闡述的心境,一切似乎都有了解答,充斥在我心頭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而這些感動讓我感受到了某種層面的「療癒」(healing),原來當自己的病痛(illness)與受苦(suffering)可以被解釋及敘說時,通往療癒的大門才被開啟,我甚至開始期望透過這些療癒的過程,能進一步學習與疾病和解,讓自己的就醫經驗「真正的」變成我人生的一部分。參考文獻林雅萍(2020),醫病之間如何有「同理心」─哲學家能助人談病說痛嗎?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6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骨髓移植又移植肺!林禹宏兩度與死神擦身而過…現況曝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五年前罹患血癌,接受兒子幹細胞骨髓移植,新光醫院不孕症中心前主任林禹宏以為戰勝病魔,術後第四個月就急著回到診間。沒想到,兩年後肺臟卻出現排斥症狀,呼吸急促,甚至吸不到空氣,第一次體悟什麼是「生不如死」。疫情期間,女兒上網發文,期盼奇蹟出現,引發國人關注,幸運地,去年3月林禹宏順利接受單側肺臟移植。兒捐骨髓續命 四個月重啟門診兩度與死神擦身而過,林禹宏公開罹病及治療經歷,鼓勵正處於生命低潮中的病友,「不是因為看見希望才堅持,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人生角色從治病救人的醫師轉換為瀕死的重症患者,這讓他更深刻體會病人的辛苦焦急,誓言日後重回醫療現場時,一定會耐住性子,傾聽每位不孕患者的悲慘心聲。確診血癌後,在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同事協助下,林禹宏接受第一次化療,效果顯著,骨髓穿刺報告顯示,血液中已測不到癌細胞,只需再三次鞏固性化療,就能降低白血病復發機率。未料,最後一次化療前夕,出現復發跡象,僅剩骨髓移植一途,當時林家22歲的兒子捐贈骨髓,挽救父親性命。原本另一半希望林禹宏至少靜養休息一年再回院復職,但他卻在四個月後重啟門診,原因是「癌症隨時會復發,能再活多久沒有人知道。」希望盡量在不孕治療上貢獻所長,助人好「孕」。另一方面,多賺一些錢,留給家人,且多陪伴家人,彌補過去二、三十年來因忙於工作,在家庭留下的空白及缺憾。罕見肺臟排斥 喘到難吃飯刷牙不料,幹細胞骨髓移植兩年後,林禹宏稍微走路就喘,呼吸急促,連吃飯、刷牙等都成問題,接受詳細檢查,確定因罕見且棘手的肺臟排斥問題,導致「阻塞性細支氣管炎(BO)」,支氣管愈來愈狹窄,他說,「那段時間裡簡直是生不如死。」甚至出現傻念頭。罹患血癌時,必須骨髓移植,這回難度更高,只有「換肺」才能保命。因新冠疫情期間,器官捐贈幾近停滯,在漫長等待期間,女兒上網貼文,希望民眾發揮大愛,延續父親生命。等待數月後,奇蹟出現,終於盼來肺臟捐贈,2022年3月成功完成單側肺臟移植。移植後,林禹宏面臨高強度復健,有如斯巴達般的「魔鬼訓練」,艱難痛苦遠超過當年化療的副作用。他回憶,術後撤掉葉克膜的第四天就需進行復健,因長期臥床,肌肉嚴重萎縮,身體就像一團「麻糬」,想坐起身,還得用床墊、枕頭支撐著,才能勉強坐在床上。返家後,定期回診、復健,光是穿脫衣物,就要花上半個多小時,在家人陪伴下,林禹宏強忍著疼痛,告訴自己一定要撐下去;另請專業體適能教練一對一授課,鍛鍊呼吸肌肉群,逐漸恢復肺活量。目前林禹宏仍須戴著氧氣罩,但已可正常吃飯說話,還能打打電腦,撰寫書稿,內容多為癌症、器官移植的宣導文章,貼在臉書平台,計畫集結成書,屆時稿費將捐給「器官移植捐贈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公開治療經歷 盼出書鼓勵病友兩度歷劫歸來,林禹宏對於醫師角色有著全新體悟。他表示,罹癌之前,眾多不孕患者進到診間訴說著求子過程的艱辛,從醫者角度聽來,可說是千篇一律,有時自己耐不住性子,不自覺地露出難色,或是打斷其敘述,現在想來有些殘忍。在與死神擦身而過之後,林禹宏了解到每個病患都將醫師視為救世主,把希望寄託在醫師身上,深刻感受病人之苦及無助,正著手將自身經歷撰寫成書,希望在行醫之外,發揮助人價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8 癌症.抗癌新知
為何永遠打不垮癌症?教授解析演化的代價及如何減少罹癌機會
我在前天(2023-5-25)發表亞麻籽抗癌?致癌?,之後有幾位讀者的回應驅使我來寫這篇文章。不過由於這些讀者的回應全文很長,所以我就只節錄重點如下:讀者1:陪伴愛妻治癌多年,…;最後很有名的主治醫師,幾乎是用擲骰子來試藥。…別再告訴自己吃啥副食品或江湖傳言吃了有效。防癌是防不住的,治癌是碰運氣的。好好地聽話~均衡飲食;用有氧操…,起居作息節奏抓穩,控制好比情緒,遠離政治話題,就可多活幾年!讀者2:我是胰臟癌三期患者,至今已一年,不是此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時候真的運氣運氣。我自己的觀念是,在經濟許可範圍內尋正規治療,保持身心平衡(飲食作息運動紓壓信仰等),至於道聽途說的偏方或保健營養品就不用費心,生病苦,治療也苦,沒必要再花錢傷身。讀者3:我最近確診breast cancer DCIS-comode type,謝謝你的文章總為大家解豁,同時也給了許多安慰,我特別喜歡你曾在文章裡說到的,世事無常,我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還有癌症真的太難說。我一開始被告知確診時實在不太能接受,但說真的細胞每天都在複製,很難完全不出錯,出錯趕上修正就癌變了…(註:Comedo-DCIS 是一種侵入前期的乳癌)兩位我最好的朋友,他們是夫妻,分別在2004和2019被診斷罹患腦癌。他們的腦癌是屬於不同種類的,但都是極其罕見,而且都是長在極其難治療的部位。儘管如此,他們在手術和放療之後,現在都過著正常的生活。那位太太最近把它們診斷和治療的經歷寫成中文和英文的文章,準備公諸於世。我很榮幸被她邀請修訂文稿,而也就因為如此我看到她這麼說:「看完放射科報告後的那個晚上,我心裡有個憤怒的聲音在尖叫,“什麼……又來了”! “這太不公平了,在我們夫婦身上發現兩個極其罕見的腦瘤?機會是什麼?天哪,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才會受到這樣的處罰?” 」(註:他們夫妻是這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生活起居也非常健康)我在網站剛成立一個月時(2016-4-25)就發表了「打垮 癌症」,目的是要指出,我們永遠打不垮癌症。為什麽打不垮?我們人體大約有37兆個細胞,每個細胞的「基因體」由大約30億對的核苷酸組成,而每天約有2兆個細胞的「基因體」要全部複製一次。以人的平均壽命為70歲,那一個人的一生就會有70x365x2兆x30億的機會,「基因體」複製會出錯。用生物學術語,「錯」就是「突變」。不管是「錯」還是「突變」,聽起來都很負面。但其實不然。因為,如果「基因體」複製永不出錯,那就不會有生物演化。就是因為有「錯」,才會有演化。還有,人類的演化是受到病毒的催化,而其中之一的代價就是癌。所以,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癌。而這也說明,為什麽我們花了大量的人力與金錢,對癌的治療仍然是杯水車薪。也就是說,無需怪罪西方醫學無能,也不要輕信治癌廣告的吹噓。(註:請看治癌廣告的虛實。)我們雖然打不垮癌,但可以選擇過健康的生活,來減少得癌的機會。如果得了癌,及早切除,也有可能治愈。我在網站成立一週年時(2017-3-27)又發表了癌:為什麽是我,目的是要引用一篇剛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論文來支持我「永遠打不垮癌症」的論述。這篇論文是發表於2017-3-24,標題是Stem cell divisions, somatic mutations, cancer etiology, and cancer prevention(幹細胞分裂,體細胞突變,癌症病因學和癌症預防),作者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主任Bert Vogelstein博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需要繼續鼓勵人們避免會增加患癌症突變風險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 然而,由於這些隨機 DNA 複製錯誤,許多人仍會患上癌症,因此在仍然可以治愈時,更好的方法來及早檢測所有癌症是迫切需要的。」他所說的,跟我比他早了一年所說的,是大同小異:「我們雖然打不垮癌,但可以選擇過健康的生活,來減少得癌的機會。如果得了癌,及早切除,也有可能治愈。」原文:永遠打不垮,演化的代價: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6 醫療.皮膚
白頭髮可以黑回來嗎?要多久染一次?多吃黑色食物能「吃黑補黑」?關於白髮的5個QA
頭髮的顏色,是由我們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所決定。先前演藝圈流行起一股「白髮風」,女星如珍芳達、葉蒨文等人都大方以一頭白髮亮相。但對一般人來說,白頭髮不免仍會給人「年紀大、老了」的聯想,除了日常保養,不少人也會好奇白頭髮可以黑回來嗎?白髮是否能逆轉?常聽說多吃黑色食物可以養髮,「吃黑補黑」是真的嗎?1.白頭髮可以黑回來嗎?白髮能「逆轉」?頭髮的顏色,是由我們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所決定。由於頭髮的主要結構「角蛋白」是無色的,所以頭髮的本色其實是白色,而黑色素細胞就猶如毛囊中的「染色機」,將頭髮變成黑色。 當毛囊退化、老化,毛囊裡的黑色素分泌減少,或是黑色素細胞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活性減弱,長出來的頭髮顏色就會變淺,因此不管怎麼拔白頭髮,毛囊新長出來的頭髮依舊會是白色的。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旦長了白頭髮,就很難「逆轉」。 但如果是因為疾病或精神壓力而導致的白髮,則有機會靠治療疾病、紓壓等方式來改善。若是已經長出、變白的頭髮則很難再黑回來,只能等白髮掉了後重新長出新的頭髮。 【延伸閱讀】白頭髮可以拔嗎?怎樣才能變回黑髮?中西醫教你正確的白頭髮預防之道2.為什麼白髮好像越來越多?白髮成因有哪些?白髮的成因有很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任黃瑞雲指出,這與年齡、精神壓力、疾病等都有密切關係,但主要還是受到基因遺傳所影響。另外像是抽煙、失眠、肥胖、營養不足、用腦過度、過度日曬等生活習慣也是可能原因。 台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頭髮之所以會變白,在於毛囊黑色素細胞及幹細胞的退化、減少,「基因」是當中最重要的因素,通常在約30~40歲開始就可能陸續出現,因人而異,若受基因遺傳影響,也有可能20歲前就提前出現。 醫師建議,若覺得自己的年紀還沒到,但白髮突然明顯或大量地增加,可檢視自己是否有上述問題,當作一種對身體健康的提醒。3.多吃黑色食物有助養髮,真的能「吃黑補黑」嗎?常聽到人說,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等,能有助養髮、使頭髮烏黑,是真的嗎?對此,黃瑞雲醫師表示,這種說法其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常捷也說,「飲食均衡」才是養好秀髮、延緩白髮生長的不二法門,建議平常可多吃穀類、豆類、奶蛋等富含「維生素B群」和「蛋白質」的食物。 當然,還是有不少黑色食物含有豐富營養,能幫助養髮,像是海帶、紫菜、昆布等海藻類食物,含碘、鐵及維生素B12,碘可使頭髮有光澤;鐵及B12是預防貧血的重要營養素,能使頭髮得到充足養分。4.白髮多久染一次?染劑有可能傷腎或致癌嗎?改善白髮最快的方式,還是得透過染髮。但白髮多久可以染一次?另也有說法表示染髮會傷皮膚、傷髮,甚至是傷腎、致癌等,這些說法是有根據的嗎? 曾奕騰醫師建議,每次染髮至少間隔3~6個月。染髮確實會對於髮幹及頭皮等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因為染髮劑中多含有PPD(對苯二胺)或其他衍生物,是一種常見的接觸性過敏源,容易造成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一般來說,顏色越深或效果越持久,PPD含量可能就越多,傷害也會越大。 醫師建議,每次染髮至少間隔3~6個月。 至於染髮是否會傷腎或致癌,醫師表示,目前醫學上尚無確切證據。染髮若要達足以傷害內臟的程度,染劑需要能夠穿透頭皮、進入血液循環,雖然部分研究顯示染劑可經由頭皮吸收,不過量其實很少,是否足以造成臟器傷害還有待研究。 染髮致癌這個說法,現在也尚未有明確定論,曾奕騰醫師說,雖然過去有研究認為染髮與癌症有關,但後續研究尚未找出更進一步的關聯性。 【延伸閱讀】想靠染髮遮白髮,卻越染越白?白頭髮是頭皮老化嗎?白髮5大QA藥師一次解答5.真的會「一夜白髮」嗎?常聽到人說,因為憂思過度、心力交瘁等因素,造成「一夜白髮」,真的有可能會這樣嗎? 對此曾奕騰醫師表示,一般從生理學上來看是不大可能,白髮多是逐漸產生,要一夜改變髮色,除非是使用特殊藥劑染白或脫色,才有可能做到。 若真的出現一夜白髮,較合理的原因可能為罹患大範圍圓形禿,患者有白髮也有黑髮,但因為造成圓形禿的淋巴細胞較容易攻擊黑髮,導致黑髮一夕之間幾乎全數掉落,剩下的白髮便給人一夕之間頭髮「變白」的視覺感受。延伸閱讀: 50歲後少登山!長庚骨科醫師:延長膝蓋壽命,最好的4種運動 減重第一步是要睡飽!台大醫師身體力行「斷糖4招」,兩年內瘦了15公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
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
「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5 癌症.血癌
孩子血癌復發!爸爸在臉書PO卡片,希望找到2年前捐贈者
孩子血癌復發,爸爸臉書PO卡片找2年前捐贈者劉姓男網友的孩子2021年罹患血癌,幸運得到恩人捐贈周邊血,不過2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治療,他已連絡上上海交大,但在台灣的另2名捐贈者皆不便捐贈,他急尋當年捐贈恩人,希望能再次捐獻淋巴球,引起2500多名網友轉發。專家表示,若當初捐贈幹細胞有留存,血癌復發時可以回輸淋巴球,若無,則需管理骨髓資料庫的慈濟來向捐贈者詢問意願。非親屬找幹細胞配對 99%機率在慈濟骨髓庫配對到血液腫瘤專家、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建嶔表示,有意願捐贈周邊血幹細胞的捐贈者,通常符合年輕、身體健康等條件,事前完成健康檢查,後續收到慈濟通知與病人配對上時,即可進行周邊血捐贈。大多可以成功捐贈細胞,且一般來說,捐出的細胞通常會超出目標量,因此多出來的幹細胞、淋巴球,會將它冷凍留存以備不時之需,例如未來受贈者癌症復發時,有可能需要回輸細胞。林建嶔表示,捐贈者所捐贈的周邊血液中,通常可以收集到幹細胞、淋巴球,而幹細胞數量較少、淋巴球較多。如果血癌患者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痊癒,隔一段時間癌細胞又復發,且屬於早期復發者,可採用淋巴球回輸(DLI),回輸當初捐贈者留下的淋巴球,誘發患者的免疫反應,有機會將癌細胞殺死;若非早期復發,癌細胞生長較多情況下,回輸淋巴球恐於事無補,這時會改補充過去留存下來的幹細胞。台灣骨髓資料庫於1993年成立,衛福部委由慈濟醫院建立及運作,林建嶔表示,在台灣僅10至20%的受贈者,會需要使用原本捐贈者留下的幹細胞、淋巴球,若當初沒有多餘留存,就需要由慈濟跟原捐贈者聯繫、詢問或鼓勵再次捐贈,並不允許讓醫院、病人直接與捐贈者聯繫,避免給捐贈者壓力,因捐贈者可能因懷孕、身體因素、個人考量等,不一定會同意再次捐贈。林建嶔表示,血液配對需考量人種、血統,台灣較多是閩南、客家、平埔族族群,如果是非親屬要找幹細胞配對,有99%機率是在慈濟骨髓庫配對到。若原捐贈者無意願,台灣又沒有其他可捐贈者,可轉往尋求大陸中華骨髓庫尋找,而大陸中華雖然省份多但血統不一,台灣人要在中華骨髓庫配對成功機率不高,除非是祖先曾為大陸人才有機會。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14 癌症.血癌
血癌早期復發 回輸淋巴球可治療
一名劉姓男網友指出,他的孩子兩年前罹患血癌,當時獲捐贈者捐贈周邊血,但兩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治療,他已與上海交大聯繫上,現在急尋當年捐贈者再捐淋巴球,該訊息獲網友轉發、媒體報導後,劉男感謝各界相助,並表示已獲得正常管道的協助幫忙。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建嶔表示,捐贈者捐贈的周邊血中,幹細胞數量較少、淋巴球較多,細胞數量通常會超出目標量,多出的細胞可以冷凍留存,以備不時之需。林建嶔說,血癌患者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痊癒,隔一段時間癌細胞又復發,屬於早期復發者,可採用淋巴球回輸(DLI),回輸當初捐贈者留下的淋巴球,誘發患者的免疫反應,殺死癌細胞;若非早期復發,回輸淋巴球恐於事無補,會改補充留存的幹細胞。林建嶔指出,台灣10至20%受贈者,需要使用過去留下的幹細胞、淋巴球,若沒有留存,需由慈濟跟原捐贈者聯繫詢問或鼓勵再次捐贈,不允許醫院、病人直接與捐贈者聯繫,避免給捐贈者壓力,因捐贈者可能因懷孕、身體因素等,不一定同意再次捐贈。林建嶔說,血液配對需考量人種、血統,非親屬要找幹細胞配對,99%機率是在慈濟骨髓庫配對成功。若原捐贈者無意願,台灣又沒有其他可捐贈者,可轉往尋求大陸中華骨髓庫尋找,但配對成功機率不高,除非祖籍在大陸才有機會。認識血癌(白血病)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看詳細:疾病百科/C型肝炎(C肝)(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0 癌症.血癌
易復發、預後差!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可依需求選3種標靶治療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雖好發於孩童,仍有近二成為成年患者,且容易復發,五年存活率僅有孩童的三、四成。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除了化學治療外,台北榮總血液科主任蕭樑材表示,復發或難治性血癌患者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接受雙特異性抗體(BiTE)、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等治療,增加救命機會。成人ALL須依癌細胞殘留比率調整治療方式。白血病俗稱血癌,依癌細胞成熟度和病程發展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目前成人ALL的治療分三個階段:一是誘導期,經過多種化學治療,將骨髓內癌細胞控制在5%以下,並恢復骨髓功能,達到形態學上的「完全緩解」之效;接著鞏固期繼續殺死少量癌細胞;最後維持期使用最低劑量的藥物,清除剩餘癌細胞。蕭樑材說,成人ALL在治療過程中,通常會在不同治療階段檢測骨髓內微量殘存疾病(MRD),也就是癌細胞殘留的比率,若大於0.01%、呈現陽性,代表需調整藥效或治療方式。「其中B細胞型成人ALL患者如果復發或MRD持續陽性,可以考慮接受雙特異性抗體或ADC藥物治療。」蕭樑材解釋,雙特異性抗體則能分別與免疫系統的T細胞、癌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引導T細胞殺傷癌細胞,對正常細胞的損害較小;抗體、化療藥物組成的ADC藥物如同木馬屠城,當抗體被癌細胞吞噬,便會釋放其所挾帶的化療藥物。兩種治療選擇,健保有條件給付。以上兩種治療健保皆為有條件給付,包括有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才能使用,以徹底消滅剩餘癌細胞。蕭樑材舉例,有一位30歲患者接受化療後,MRD仍是陽性,所以選擇接受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再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另外,國外考量高齡ALL患者難以承受化療,未來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機會不高,所以核准雙特性抗體藥物也可用在初期病人,但國內尚未給付。蕭樑材也分享,國內一位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的70歲患者,衡量自己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機會及經濟負擔,最後選擇自費接受治療後,成效很好,現已進入第二年追蹤觀察。至於最新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則是取出患者T細胞加以改造,送回體內後辨識並消滅癌細胞,治療效果較好,但副作用也較強,一次療程要價千萬元,目前還沒有健保給付。因此蕭樑材建議,ALL復發的患者可視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