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逐漸讓人致盲的疾病,許多人聞之色變。今年6月底至7月初,世界青光眼大會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受COVID-19影響,這是4年來第1次實體世界會議。此次會議針對青光眼的病因、治療發展提出討論,也重視青光眼與近視的關聯性。台灣有高比率的近視人口,許多討論值得重視。
近視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屈光異常,全球大約有16億患者,發病率還在逐年增加,預計2050年全球有一半人口近視,其中約10%是度數高於500度的高度近視。
近視度數愈高 眼球退化愈快
近視度數愈高,眼球退化速度愈快,正常眼球前後直徑22至23毫米,近視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增長0.37毫米,隨度數增加,眼軸長度不正常拉長。但視網膜面積固定,所以高度近視者的視網膜愈來愈薄,而且血流供應不足,因而造成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病變。
外國許多學者認為高度近視是青光眼誘發成因之一。台灣高中生近視比率78%,大學生更達85%以上,依此推論,台灣應有全球最高比率的青光眼人口,但根據青光眼篩選結果和臨床印象,台灣青光眼人口比率並沒有那麼高。
高度近視是不是誘發青光眼的危險因素?在台灣眼科界有很多爭論。目前許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橫跨國家、包含各式人種,顯示近視會增加罹患青光眼的機會。雖然因研究方法不同,結果略有差異,但都顯示近視患者得到青光眼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到4倍,近視高於600度的人,風險更加明顯。
近視成因分為遺傳性和環境因子,若幼童時期眼球發育過度,即形成近視。環境因子,可因照明不足、閱讀姿勢不良、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過長等,造成眼球軸長變長,使視網膜成像不清楚。
近視增加青光眼機率,目前機轉並不清楚。有學者猜測,造成近視與青光眼的基因位置有部分重合,如基因SIX6,因此容易同時發病。有學者認為近視使眼球的眼軸增長過程中,讓眼晴組織受到傷害,尤其視神經纖維必須穿過的篩狀板,因為變薄容易隨眼壓變化扭曲變形,壓迫視神經纖維而萎縮,形成青光眼。
高度近視、青光眼診斷易混淆
青光眼的病人有特殊視神經病變與視野缺損,高度近視的病人也是,使兩者在診斷上容易混淆。再加上高度近視病人在眼軸增長過程中,會造成視神經盤的形狀與視神經纖維產生許多變異,讓診斷青光眼在高度近視的患者更形困難。另外,高度近視者視力較差,對輕微視力下降容易忽視,常錯過早期診斷最佳時機。
如何早期發現高度近視合併有青光眼?高度近視患者,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每年應定期到醫療院所檢查。確診後要及時、規律用藥,並按醫囑復查。每六個月追蹤眼底變化及視野並建檔,以便前後對照,長期追蹤。
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旦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因此只要高度近視,就要小心青光眼這個疾患。
責任編輯:辜子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