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唱歌
共找到
363
筆 文章
-
-
2023-07-19 醫療.心臟血管
運動對高血壓的好處有哪些?做哪些運動可降低高血壓?高血壓運動有哪些禁忌?
健檢後發現血壓偏高該如何改善?根據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線上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周進行兩到三次力量訓練可有效改善高血壓,並且在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後還能持續作用。每周兩次力量訓練可降低血壓在該項研究中,涉及253名高血壓受試者,平均年齡為59歲。研究主要發現之一是,力量訓練可以降低各個年齡層的高血壓,其中最大的變化發生在18至50歲的人群中,但對老年人也有益。其次,研究人員發現,對參與者最有效的計畫是每周訓練兩次,並且持續至少八周。何謂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同為常見肌力訓練活動。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而重量訓練則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該研究共同作者Giovana Rampazzo Teixeira教授表示,平均而言八到十周的力量訓練可讓收縮壓降低10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降低4.79毫米汞柱。【延伸閱讀:控制血糖、穩定血壓!詳解長期重訓好處:為何過40歲後你需要重量訓練?】他們還發現力量訓練的效果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顯現。例如比起有氧運動在進行第10次訓練前後發揮作用,而力量訓練則在進行大約20次訓練期間才出現降低血壓的成效。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便人們停止力量訓練,他們的血壓也會保持較低數值約14周。該項研究成果也符合美國心臟協會給予成年人的運動建議:每周至少2天增加中等至高強度的肌肉強化活動(例如阻力訓練或重量訓練)。高血壓的危害有多大?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壓占此類疾病死亡人數的13.8%。當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時會被診斷為高血壓。這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由不健康的飲食、飲酒過多、吸菸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等問題引發。長期以來,只有有氧訓練被建議用於治療高血壓。Teixeira教授表示,力量訓練最近被納入巴西高血壓管理指南,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獲得更有力的證據。【延伸閱讀:怎麼選擇合適運動?詳解有氧運動、肌力及核心訓練項目及原則】在新聞稿中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研究應該調查力量訓練導致血壓降低的細胞和分子機制。目前所知,它可以提高心率,增加一氧化氮的產生,通過擴大血管直徑來促進血管舒張,並促進血液流動。從長遠來看,它有助於調節,像是降低休息時心率(resting heart rate)、降低血壓、提高心臟效率和更高的VO2max,即劇烈運動期間可達到的最大耗氧量。VO2max 通常以每公斤體重每分鐘消耗的氧氣毫升(mL/kg/min)為單位,與心血管健康相關。為什麼運動對高血壓患者有好處?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一般來說運動可以幫助控制血壓。如果你患有高血壓,運動甚至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因為定期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保持心臟健康並減輕壓力。此外,將運動融入你的生活方式,並且與健康飲食結合,有助於降低血壓並預防更嚴重的疾病。當你準備運動時,有幾項原則需特別留意。臨床運動生理學家Laura Gray提醒,你必須注意你的呼吸。她指出,在運動時要確保你不會屏住呼吸,像是在重訓時屏住呼吸,而專注於呼吸控制將有助消除顯著的血壓升高。還要注意的是,加入5至10分鐘的熱身和緩和活動。Gray表示,通過熱身和緩和能避免血壓劇烈的變化,這可以讓身體在開始運動時逐漸增加心率和呼吸,從而適應鍛煉。一旦你停止運動,如果你不進行緩和,則可能導致血壓下降。此時你的心臟仍然跳得更快,你的血管也擴張了,這可能導致腿部靜脈血液淤積。因此緩和很重要,以防止低血壓的發生。高血壓患者運動有哪些原則?一般建議高血壓患者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但這150分鐘可以在一星期內分數次完成。Gray表示,保持運動的一致性是關鍵,而你可能需要一到三個月才能注意到血壓有任何變化。其次,你也要確保自己運動的強度足夠。一個判斷是否需要再加把勁的簡單方法是進行對話測試,如果你在跑步機上或走路時,可以將能說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當作你的運動目標。台安醫院的資料指出,以一個高血壓病患來說,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超過30分鐘為適當的運動,包括5至10分鐘的柔軟操、15至20分鐘的運動、5分鐘的散步。運動時的心跳最高速率以不超過【(220-年齡)×0.6~0.8】為原則。換言之,如果你的年紀為60歲,你運動時的心率應為每分鐘96至128次。以下為高血壓患者運動應注意事項:1.運動前要先暖身,運動後不要馬上停下來,應做適度緩和運動。2.運動需準備保護措施,像舒適及保暖的鞋、襪等。3.不要在飯前或飯後一小時內運動,最好飯後1至2小時。4.運動中若感不適請緩和後,再停止運動,千萬不可勉強。5.運動鍛鍊時精神要放鬆,不要緊張用力,呼吸要自然,不要鼓勁閉氣。6.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和症狀的變化。有無心絞痛、頭痛、頭眩、心律不整、咳喘、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等的現象。如有,應減少運動量或暫停運動。7.收縮壓若超過 200mmHg 及舒張壓超過 115mmHg 亦請暫時不要運動。8.每次做完大運動量的鍛鍊後,檢查心率的恢復情況,一般應3至5分鐘恢復至運動前水平。如果運動後睡眠不足、頭痛,第二天仍有疲勞感,應減量或暫停鍛鍊。9.進行體育鍛鍊,最好場地寬闊,環境要安靜,避免擁擠及各種吵雜聲音,以保持心情的平靜安寧。10.冬天清晨溫度較低,所以要避免太早出門運動。【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什麼是高血壓患者最佳運動?根據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的資料,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運動,只要能降低血壓就對健康有益。然而,有氧運動對降低血壓的效果最好。英國血壓協會(Blood Pressure UK)也指出,不同類型的運動對你的身體有不同的影響。但如果你患有高血壓,請專注於有氧運動,因為這些運動對你的心臟和血管最有幫助。有氧運動意指重複的、有節奏的運動,可以讓你的心臟、肺、血管和肌肉發揮作用。它們使用身體的大肌肉群,例如腿部、肩膀和手臂的肌肉群。散步、慢跑、游泳、跳舞和挖掘等園藝活動都是有氧活動。另外,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動對控制高血壓的助益較小。例如任何短時間劇烈運動,像是短跑或舉重,它們會很快使你的血壓升高,並對心臟和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高血壓患者有哪些運動禁忌?如果血壓正在飆高當下,運動有助隆低血壓嗎?醫師提醒千萬別這麼做,若在血壓升高時運動反而增加中風的危險。台北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曾受訪指出,高血壓患者血壓升高,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服用降血壓藥物,而不是去運動。原因在於無論是不是高血壓患者,運動時人體血壓都會增加,在運動結束後血壓會出現短暫下降的錯覺,但沒過多久血壓就會馬上回升。運動對於血壓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不建議在血壓升高的當下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也曾受訪提醒,定時運動有效改善血壓的效果,是指平常就要運動,不是臨時抱佛腳用。【資料來源】.Strength training reduces BP when practiced with moderate to vigorous intensity two or three times a week.Want to Lower Your Blood Pressure? How Strength Training Can Help.台安醫院:高血壓與運動
-
2023-07-18 醫療.腦部.神經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竟是「水腦症」引起的失智症狀!典型3症狀別輕忽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叫不出親友名字…這些看似「失智」的症狀,背後成因卻可能是其他疾病!衛福部彰化醫院近日收治一位64歲周女士,她半年來出現與失智丈夫相似病況,甚至要丈夫反過來照顧,家人以為她罹患失智症,但直到因跌倒送醫,才被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手術引流後,失智情況大為改善,幾乎恢復原樣,讓家屬驚呼「太神奇」! 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指出,水腦症是少數可經手術治療的可逆腦疾病,經過手術引流,將過多的脊髓液代謝掉,7至8成患者是可以回復到原本的狀況,家人不要以為年長者記憶力變差就認為是失智症,可能會錯失回復的機會。 周女士的女兒表示,爸爸在多年前受傷後失智,媽媽總會帶著爸爸去社區據點唱歌、畫畫、寫書法,兩老退休生活還不錯。但近半年來,媽媽卻變得跟爸爸類似,忘東忘西,剛說過的話轉身就忘,去買菜沒有帶菜回來,反倒迷路了,叫不出親友名字,還會忘了關瓦斯爐及鎖門。 以往都是媽媽照顧爸爸,反而顛倒過來,變成爸爸要照顧媽媽,他們直覺媽媽是失智,退化速度比爸爸還快,都感到很憂心。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尿失禁,走路也不太穩,1個月前爬樓梯時跌倒撞傷,送到彰化醫院,急診照會神經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竟是水腦症作祟,這一跌倒反而因禍得福,找出病因。手術後,媽媽失智、尿失禁及步履不穩的情況好了很多,回到原本的生活模式,真的感到很神奇。 「家屬帶過來的時候說,(周女士)最近出現意識不清楚、變得笨拙,有些尿失禁、頻尿的狀況,步態也不穩、走路搖搖晃晃…臨床上就讓我們懷疑是腦部出了問題。」賴肇康說,電腦斷層顯示周女士腦部的腦脊髓液過多,可能是腦脊髓液產生太多或吸收太少,或流動受阻,因其腦壓增加不明顯,被稱為常壓性水腦症。 他為周女士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在腦室植入細小柔軟導管後經由皮下,將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入腹腔,再由人體自然吸收,這是一種永久性的設置,隨時解決腦脊髓液過多的情況。 賴肇康解釋,腦脊髓液具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產生和被吸收的量是平衡的,一旦過多就不平衡,造成腦室緩慢擴大,壓迫腦室周圍組織,引發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等現象,這3項也是水腦症典型的病兆表現。 「失智、走路不穩、尿失禁,這些情況可能跟阿茲海默症、攝護腺或脊椎、神經問題有關。」賴肇康提醒,水腦症好發在60歲以上長者,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或失智而忽略,因此若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尋求專科醫師去鑑別診斷 賴肇康說,大多數常壓性水腦症的病人是找不出原因的,為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少數可追溯病因的有腦部受傷、腦出血、腦中風、腦血管疾病、腫瘤或感染等。 建議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則可避免腦部過早退化,如控制三高、少菸酒、適度運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延誤,恐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幸好周女士沒有延誤過久,失智情況得以慢慢回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不適!甲狀腺癌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6-21 養生.聰明飲食
高齡長輩可以吃粽子嗎?營養師授「6原則」健康安心過端午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端午節即將到來,少不了香氣四溢、料多味美的粽子應景。然而家有高齡長者常面臨兩難的情況,既期望可以盡情享受節慶飲食,又希望兼顧疾病的控制,如何健康又安心的共度佳節?不妨參考以下的作法。一日一顆淺嚐即止傳統鹹粽有糯米、五花肉、蛋黃等食材,因各地粽子種類不同則食材可能有魷魚、香菇、蝦米等,再加入調味料,通常油脂、鹽分及熱量皆不低;甜味粽子內餡包裹豆沙或棗泥,同樣含有大量的糖分、油脂,此外粽子普遍缺乏纖維質,不容易消化。粽子中鹹蛋黃、蝦米等海鮮類膽固醇含量高,1顆鹹蛋黃的膽固醇大概200毫克,已達到每日攝取上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須留意整日吃進的分量,例如自己包粽子可用半顆鹹蛋黃即可。有慢性病、消化機能不佳的長者,一日一顆約拳頭大的粽子,取代其中一餐正餐的主食,不僅份量剛好,也不易產生影響健康的問題。小口進食好安心長者隨著年齡及疾病或身體功能退化因素,常有牙口不佳、吞嚥障礙等情況,有中風、失智、頭頸癌手術、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家人或準備者,須注意粽子的食材中若有下列特性,容易造成哽噎的危險,例如圓顆粒狀、黏性高,以及乾而易鬆散的食物。圓顆粒狀食物:栗子、堅果如花生等;黏度太高食物:糯米;乾而易鬆散的食物:蛋黃。長者吃粽子時,照顧者注意各類食材的質地是否適合,並分切成小口進食,以減少嗆咳的危險。細嚼慢嚥助消化粽子所使用的米為糯米,糯米含有支鏈澱粉,支鏈澱粉不易消化,使胃排空較慢,加上粽子大多含油量高,因此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對有潰瘍、膽結石,或是消化機能較差的人更需注意。進食後需要至少15至20分鐘後,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接收到由胃部傳遞的飽食訊息,這時候大腦會下達「停止進食」的命令,若狼吞虎嚥容易造成過量進食。 因此用餐時每口飯菜咀嚼至少20下,用餐時間至少20分鐘,可避免消化不良增加身體負擔。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粽子要充分加熱變軟之後再吃,因為糯米的澱粉未加熱時口感硬不易消化。同時須避免睡前或晚間吃粽子,以免脹氣不適、刺激胃酸分泌或排空緩慢而影響睡眠。搭配蔬果控熱量糯米與白米比較,相同體積時糯米比白米重量更重,表示糯米可攝取的份量比白米略少,因此糖尿病或控制體重者,可找與平日所吃飯量大小相似的粽子,可控制熱量,避免血糖升高。若肉粽比較大顆,可以與親友分食。食用鹼粽可沾代糖取代砂糖或蜂蜜,口感不減,可以減少攝取多餘的糖分。吃粽子時取代正餐主食,因此務必搭配蔬菜與水果,例如可準備蔬菜份量與粽子相同份量,炎炎夏日例如:燙青菜、涼拌小黃瓜、竹筍湯等,餐後搭配拳頭大的水果,小番茄、奇異果、葡萄、木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自製粽子想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可利用胚芽米、薏仁、紅豆、芋頭或地瓜取代糯米,甚至是時下最夯的紅藜麥都是不錯的選擇。品嚐原味穩血壓許多長者因隨著年紀,味覺、嗅覺感覺降低,用餐時習慣拌湯汁,吃粽子淋上醬料例如甜辣醬才夠味。粽子其實大多調味充足,不太需要另外沾醬,除了能品嚐到粽葉清香和米飯原味,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減少鹽分的攝取量。尤其患有高血壓、有心臟血管疾病、腎臟病或肝臟腹水者,更須注意。除了減少沾醬,自製粽子時,滷製豬肉增添八角與白胡椒等風味,加上利用香菇、蝦米、蒜頭等材料有提味的效果,不用沾醬也美味。健康動滋動享受美味的粽子後,不要忘記增加活動把熱量消耗掉。活動量少的長者,初期以縮短靜態活動時間,例如坐著看電視,可以改成看電視時起身做體操。擬定運動計畫,例如做出一週的功課表,週一操場走四圈,週二公園打太極拳…,多樣化的活動讓運動變得有趣、容易執行而且能持續。日行萬步有益健康,長者一天要走幾步?少活動者可從4,000步為目標,漸進式的增加,也可以一日分多次完成,體力好的一日6,000至7,000步對於健康就有效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例如:散步、跳舞、園藝、游泳、瑜珈、太極、走路、腳踏車、家務勞動、各種球類運動等,甚麼是「中等費力」的運動?舉例來說,運動時感覺有點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若健康狀況不佳之長者,身體活動前可先諮詢醫師,選擇較適合的活動程度。「久坐會生病,要活就要動!」,維持運動習慣,除了延年益壽,預防及延緩疾病發生,更能強化骨骼、肌肉及記憶力,減少失智症、肌少症…各種好處,鼓勵長者現在開始動起來。營養師的叮嚀面對節慶及聚會時仍能保持平常心控制飲食並淺嚐即止,搭配適量蔬菜、水果,將健康均衡的飲食融入佳節當中。您也可以盡興享受年節的氣氛,過個健康無負擔的端午節。 延伸閱讀:.吃粽子難消化又容易脹氣?一張圖看懂粽子搭配那些食物助改善.端午包粽子的餡料要注意哪些問題?一圖看懂如何避免食安危害.北部粽、中部粽、南部粽哪裡不一樣?一張圖看懂各式粽子熱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4 失智.長期照護
你有口腔衰弱嗎?除口乾舌燥、口臭還有可能發生失智、肌少症、憂鬱症
你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口臭變嚴重、咬合力低下嗎?口腔衰弱7症狀,自覺符合1項就要小心口腔可能已經開始弱化。雖然口腔衰弱多半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咽部肌肉力量均有可能出現退化,若輕忽為小毛病而不理會,還可能發生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於亞太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AGG-AOR)發表的一項《口腔衰弱影響長者健康結果》研究中指出,口腔衰弱的臨床症狀為7大項,千萬不可視為正常老化狀態,建議符合1項就要就醫檢查。口腔衰弱臨床7症狀1.口腔衛生狀態欠佳:未落實正確潔牙、口腔留有食物殘渣,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引發蛀牙、牙周病等。2.口腔乾燥:口腔內有黏稠、乾燥的感覺,經常感到口臭。3.咬合力減退:口腔肌肉無力,進食中的食物堆積於口腔內、容易溢出來。4.唇舌運動功能減退: 舌頭無法向兩側側伸、不自覺張口、無法噘嘴。5.舌壓降低(「舌頭」與「上顎」接觸的力量):舌頭無力,食物殘留口中,影響吞嚥、養分吸收。6.咀嚼功能低下:無法順利將食物磨碎,殘渣容易掉入氣管,造成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7.吞嚥功能低下:牙齒持續咬動,食物卻無法吞下、每口食物吞嚥多次、進食中出現嗆咳、飲水後咽喉處發出咕嚕聲。黃曉靈說,口腔對於整體健康十分重要,因為口腔衰弱還可能導致相關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憂鬱症的發生,口腔狀態不佳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而使長者變得更衰弱而導致肌少症,也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避免與人互動,在長期缺乏社交的情況下,心理容易造成更多的衝擊,各層面皆呈現虛弱的狀態。口腔衰弱可逆轉 3方法預防口腔衰弱可以預防嗎?黃曉靈分享,口腔衰弱可以逆轉,最重要的是提前預防,常見的預防方法為「口腔衛生」及「口腔運動操」,平日透過鍛鍊能強化咀嚼肌群的力量及吞嚥功能,並養成飯後潔牙習慣。此外,唱歌對於口腔衰弱的預防也有很好的效果,紓解生活壓力、釋放情緒的同時,還能訓練口腔肌肉、促進唾液分泌,且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唱卡拉OK也能預防失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呷百二吞嚥健康操」:https://pros.is/52p36u
-
2023-05-24 失智.長期照護
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傳授4大應對技巧
失智長輩的精神行為症狀,常會導致家庭衝突。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會伴隨著一些「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出現妄想、幻聽幻覺,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是一直說在家裡看到已故的親人等。麻煩的是,當失智者有這些症狀時,家屬通常不知道如何應對,稍微弄不好就與失智者發生衝突,讓家庭關係變得更糟。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症治療專家徐榮隆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異常行為,而且反覆發生超過兩個禮拜,就要趕快找到原因,建議可以就醫接受診斷。這些精神行為症狀雖然透過服用藥物可以改善,但家屬也要學習正確應對失智長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失智長輩建立正向的關係。徐榮隆指出,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聽幻覺、情緒不穩、情緒低落等,詳細說明如下:一、妄想妄想是患者有錯誤的想法,而且堅持這個想法,即使給他證據,他仍然沒有辦法理解,還是堅持錯誤的信念。失智者常見的妄想包括:‧懷疑家人偷東西‧懷疑配偶不貞,例如太太懷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明明在家,卻堅信自己不是在家‧堅信自己的親人不是他的親人‧另一種妄想反映了患者的期待,例如常說有名人、國王請他吃飯。應對策略:由於失智者的判斷力已經下降,家屬切記不要試圖用理性的方法去說服失智者,也不要去挫折他,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可以試著用感性的方法,讓病人得到情感的支持,並解決病人真正焦慮的核心。例如,婆婆覺得自己的錢被媳婦偷,可以跟他說:「你是不是很擔心錢不見了?」並向他保證:「就算你沒有錢,我們還是會照顧你。」讓患者得到安全感。對於反映了患者「期待」的妄想,可以多稱讚患者,給他尊榮感,請他分享過去光榮的成就,給他情感上的支持。二、幻聽幻覺幻聽幻覺是患者受到不存在的人、事、物、聲音的刺激。常見的幻聽幻覺包括:‧看到不存在的人‧看到奇怪的動物,例如看到地上都是螞蟻‧聽到附近有聲音,例如聽到有人唱歌、放收音機應對策略:家屬要訴諸感性來回應患者,切記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可以詢問他為什麼會看到、聽到這些事物。例如看到已故親人的臉,可以問他,為什麼是這個親人?是不是很懷念這個親人?他跟你的關係是什麼,讓患者抒發他的感受。失智長輩如果出現妄想、幻聽幻覺,切記不要否定他、挫折他,而是要給予長輩情感支持。三、情緒不穩常見的情緒不穩例如突然生氣、發脾氣、情緒起伏變化大。例如失智長輩吃飯、洗澡時突然發脾氣。應對策略:通常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是患者受到某個刺激,這個刺激可能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或其他因素。家屬要仔細觀察病人,找到刺激的來源,並避開這個刺激。如果無法避開這些刺激,可以服用穩定情緒的藥物。通常這個現象會反覆發生,家屬要仔細觀察,注意患者是不是在特定時間或環境下,情緒比較暴躁。例如有個個案是,失智長輩吃早餐總是發脾氣,因為家屬急著要出門,一直催促患者吃飯,讓患者情緒激動。但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失智長輩在早餐時一直打瞌睡,才知道他早上雖然醒來了,但還是想睡覺,被家屬急著催促吃早餐才會發脾氣。找到原因後,家屬可以讓失智長輩晚一點用早餐,來解決這個問題。四、其他情緒問題其他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患者可能會哭泣,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或是常常擔心事情、沒有安全感,影響到他的飲食、睡眠。失智長輩也可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的症狀。家屬可以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讓他有自尊心跟尊榮感,並找到患者焦慮的核心,給予安慰與支持。另外,適度服用抗憂鬱藥物,也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總地來說,當失智長輩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因為失智者對「對」、「錯」已經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如果糾結在失智者的「對」、「錯」上,只會陷入證明的漩渦,讓家庭衝突越演越烈。家屬要做的是,給予患者「正向的情感支持」,看到失智長輩在這些妄想、幻聽幻覺、情緒困擾背後真正擔心、焦慮的是什麼,並予以安撫。徐榮隆建議,可以想辦法一天讓長輩開心三次,多講笑話、讚美長輩,或帶他吃喜歡的東西,讓他心情愉悅。讓失智長輩維持比較好的人際、情緒、家庭關係,才能讓他有健康的生活,在照顧上也比較輕鬆。延伸閱讀:.協助長輩起身好困難?學會這幾招,起身、移位更省力!.失智患者初期夜上廁所易跌倒 預防半夜跌倒撇步大公開.家中長輩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4 養生.運動健身
美國運動醫學會盤點運動前必了解10要點!有效幫助增肌減脂
近年來國內的運動風氣興盛,越來越多人開始鍛鍊身體、訓練體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和頻率很重要,在進行鍛鍊前應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運動前後該如何補充,去了解體內哪些賀爾蒙或因子會影響到運動表現。所謂知己知彼,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成效,以下為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關於運動營養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一、決定健康的要素:身體的肌肉和脂肪比例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肌肉是否太少、脂肪過多,並且找到增加肌肉和降低脂肪的方式(鍛煉和飲食)。經過訓練後,站上體重計時,體重可能沒有變化,但身型比例看起來變好,而且身體也更健康。二、增肌不僅需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還需要搭配1.強化肌耐力2.維持足夠的熱量,有助於促進體內荷爾蒙的合成3.良好的營養分佈,維持身體組織健康4.充足的睡眠5.選擇正確的時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三、蛋白質:不僅是多補充就好,重點在於質量和補充時間點如果本身已是運動員,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是非運動員的兩倍,但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合理能量平衡下補充,否則隨意補充蛋白質並不能滿足身體所需。四、三餐不定時容易影響健康三餐不定時或是因忙碌沒有吃東西,都可能無法滿足身體的熱量需求,也會產生許多的健康問題,包含體脂升高、體重過輕,因此對於心臟造成損害。五、吃對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生態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取不足會影響腸道菌相生態平衡,進而導致體脂肪增加,同時降低了運動表現。而食用大量新鮮蔬果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的好菌生長,不僅如此還可以攝取到適量的碳水化合物,進而獲得能量。六、食物選擇很重要當長期攝取加工食物、空熱量食物,會出現營養問題。飲食中盡量以多樣性、原形食物為主,讓身體可獲取均衡的營養。七、運動下身體能量不足熱量攝取量不足以提供運動消耗的能量與維持正常身體健康功能的能量消耗。八、體內水合作用差,運動表現不佳維持體液平衡很重要,包括維持心臟搏動、出汗率、將營養物質輸送到細胞及促進清除體內代謝廢物。九、運動後身體修復很重要透過運動對肌肉施加壓力助肌肉增長,在運動後會需要讓肌肉修復的時間,如此才能從鍛煉中充分受益。而充足睡眠、維持適當的飲食行為對於肌肉修復也有很大的幫助。十、學會調適壓力長期高壓力易影響飲食的行為,處於高壓容易想吃高脂肪、高糖等高熱量的食物。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可以嘗試聽音樂、唱歌等,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1 養生.家庭婚姻
「家庭主夫」結婚7年婚姻幸福一把罩!專家曝幸福婚姻3守則
現代社會強調男女平等,老公會下廚、分擔家務的比比皆是,但若是女主外男主內,能接受嗎?每段婚姻都有自己的幸福方程式,如何相處最舒服也只有兩人懂,不必在意他人眼光。身邊大齡單身的友人不少,已婚的除了男主外老婆全職帶小孩,雙薪家庭更是常態,其中也不乏「家庭主夫」的朋友。妳身邊有「家庭主夫」嗎?網路發達改變了傳統工作型態(例如YouTuber、社群經營),加上近幾年疫情影響,大家也越來越習慣在家工作模式,若在家SOHO足以支撐日常花費,why not?而「家庭主夫」也開始在身邊出現。「家庭主夫」並非無所事事、無事生產,除了接手家中一切事宜,包括照顧小孩,不少也在家工作持續有進帳。一位「家庭主夫」日前在Dcard結婚版PO文,分享自己與老婆婚姻幸福的方法,引起網友們關注。相處12年仍然如膠似漆原PO表示自己35歲,和老婆結婚七年並有兩個孩子,他和老婆感情非常好,在研究所交往五年後決定步入婚姻,「一直到現在身邊朋友都超級羨慕與疑惑,我們到底是怎麼有辦法相處12年都還是如膠似漆?」「遙想當年...熱戀期結束後的我們從學生進入社會,因為現實、心理、生活圈的層層轉變,也曾經磨合到身心俱疲,並懷疑自己、懷疑對方的愛,曾經覺得好像淡了、撐不下去了,當時支撐我們兩個的信念是:我還能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她(他)的人嗎?」並非一路走來都無波瀾原PO解釋,交往了這麼久,兩人之間除了愛、合適、熟悉感,還有更多是「已經花費的時間成本」;又不是誰犯了什麼滔天大錯,現在如果喊停,簡直是超級不值得、浪費的行為。他表示,當然不是指不管怎樣都不能喊停止損,前提是要在「雙方沒有嚴重問題」之下,若只是因為淡了、膩了這種理由而喊停那真的非常不值得。「但若是有非常嚴重大問題如劈腿、不適合那當然趕快逃囉!」仔細思考會發現,我們早就無法再花更多心思時間去重新習慣、接納一個新的對象。婚後最大的變動是「孩子」有了穩定感情基礎後,原PO認為婚後基本上就不太會有大變動了,最大的變動應該是「有了孩子」吧!「因為我的工作關係,主要都是在家裡上班、時間也相對比較自由,在家基本上所有家事都是我包辦。」「因為看著老婆懷胎10個月裡,各種身體不適、夜裡一次一次的起床,還有在產房裡聲嘶力竭、拼命為了我們孩子努力的樣子,我發誓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願意花費所有青春、美貌跟著我走一輩子的女人。」(編按:別人老公總是不會令人失望!)模範老公為何沒尊嚴?婚後有些朋友、甚至是家人都曾問過原PO,怎麼是讓老婆出去工作?然後自己在家帶小孩,這樣很沒尊嚴、不擔心老婆在家裡地位太強勢?原PO這樣想:「老婆在我們感情裡本來就是比較強勢的一方,我習慣了也完全不在乎,因為我知道我們相愛就夠了。以前就很喜歡我可能不會愛你這部劇裡的一句台詞:『一個家一定要有一個唱歌的,其他人在旁邊幫他伴奏』。」為了家庭、感情的和諧,原PO非常心甘情願為老婆伴奏,「況且我老婆的朋友都羨慕她羨慕的要死,說我是模範老公,何來的沒尊嚴呢(笑)!」婚姻幸福三守則原PO最後分享了和老婆維持婚姻感情的三大心法,「祝福大家都能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好好愛自己的另一半吧,用心把日子經營好,不會讓你後悔的!」(編按:老公們還不快抄起來)《守則一》節日儀式感、驚喜:老婆永遠都是小女孩,生日、情人節、紀念日是絕對要過的,不一定樣多鋪張多澎湃,有時候一張卡片、一束玫瑰花、自己做的蛋糕,老婆也能開心很久。偶爾也會偷偷去等她下班、或是做一些小小的惡作劇,也是很好能增加感情的方法。《守則二》兩人時光:定期一定要拋開家人、拋開孩子(喂~)過上兩人時光,婚後生活真的多了太多繁瑣的事了,但我們一個月至少會安排一次兩個人的小約會(老婆就算忙也會努力空出時間),孩子就托給家人或是好朋友幫忙照顧,這方法真的很讚,別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了!《守則三》聊天:別看這好像很簡單,我指的是「真正的聊天」!並不是到公司、今天加班、孩子生病了這種報備式的對話,而是真的交心的談話,老婆平常上班忙,所以睡前我們都會聊天,聊聊老婆最近工作在忙什麼、聊聊孩子最近學校發生什麼,這樣子才能讓兩個人在生活上能夠持續有交集。網友:我順產老公是不是覺得很輕鬆?看了原PO的爆炸性發文,主題還是「男人們!請好好珍惜你的老婆」,讓女網友們都炸鍋了:「果然都是別人家的老公...,我家那位不知道多久沒有送我禮物了」、「完蛋了我在產房沒有聲嘶力竭、超級優雅那種,他484以為很輕鬆?」、「所以真的有這種男生,我以為都是幻想的...」、「這篇文我要給老公看!」(小編也轉給老公看了)男網友則大多酸言酸語:「這種文請少發,我女友會看!」、「這篇女生打的吧?反串要說餒!」,但也有網友跳出來說公道話:「不是只有男人要珍惜老婆啦,女人也要好好珍惜老公呀,互相懂得珍惜感恩才走得長久。」大家覺得呢?歡迎與我們分享和隊友的感情經營方法,更歡迎吐槽老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1 醫療.腦部.神經
提升3成療效!巴金森病患者藉運動改善步履不穩、唱歌練吞嚥
臨床顯示,除了規律用藥,巴金森病患者如每天運動,可提升三成療效,神經內科醫師提醒,病友們一定要天天運動,最好涵蓋伸展、肌力、平衡、有氧等四大健身領域,就能改善動作遲緩、步履不穩等症狀;多與人聊天、講話、唱歌,則可以訓練吞嚥咀嚼功能,減少進食卡卡風險。陪著患者練習深蹲、瑜伽,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逸如診間宛如小型體適能教室,為了提高患者運動意願,常在診間跟患者一起做運動、唱歌。她強調,巴金森病患者一定每天運動,不管是走路、游泳、瑜伽、打太極、走樓梯、騎單車,都是很好體能訓練。曾有一名女性病人這麼說「最恨的人是吳醫師,而最愛的人也是她。」十幾年前確診時,被醫師逼著運動,苦不堪言,心中充滿恨意;但現已養成運動習慣,每天可以行走一兩萬步,行動自如,且每天只吃二種藥,病情穩定控制,感激醫師那時的堅持。影片:吳逸如醫師與巴金森病患一起唱歌進行復健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說,許多門診病人跟著他二三十年,共同點為天天運動,每天至少半小時以上,不會因為罹病,而窩在家裡,離開社交圈。台大癌醫中心神經科主治醫師郭明哲表示,研究證實,運動除了改善動作症狀,也有助於安定情緒;若病友不愛運動,建議多走樓梯,增加肌肉阻抗力。「最好的非藥物治療是運動。」台灣巴金森病之父陸清松表示,巴金森病屬於全身性疾病,表現多樣化,但只要規律用藥,配合運動,就能達到「三個Lucky 7」治療目標,蜜月期、波動期、晚期各為7年,甚至治療效果顯著的蜜月期可以延長至9年。
-
2023-04-01 醫聲.罕見疾病
龐貝氏症新治療降施打頻率 助病童快樂求學就業
小小身軀穿梭家中廚房,幫母親一起下廚炒菜。就像任何一位國小學童,11歲的姍郁白天上學讀書,下了課就幫忙家務。她還說,最喜歡打棒球和唱歌。很難想像,姍郁出生時即確診嬰兒型龐貝氏症;在接受第二代新治療前,姍郁一週只能上學四天—每週必須騰出一天的時間,回診施打第一代治療藥物,且隨年紀增長,療效越來越有限。 出生即確診龐貝氏症 原有治療療效隨年紀漸減 姍郁出生時哭聲細小、異於常人,醫師當即判斷與心臟問題有關。經抽血檢查,確診為龐貝氏症。姍郁母親說,聽到醫師宣判從未聽過的病名,實在措手不及,「心裡想說,該怎麼辦?」好在龐貝氏症第一代治療已在2005年通過罕見疾病用藥認定,並納入健保。然而,姍郁上學後,第一代治療的限制也逐漸顯現。 「上學的時候很容易疲倦想睡,念課文、劃重點的時候,都跟不上大家。」姍郁童言童語地說。母親則表示,第一代治療使用多年後,觀察到姍郁體力維持時間明顯縮短,每天昏昏欲睡,出門一、二小時就發睏,上學時間亦無法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作為輔助。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改為每週回診治療。 然而,每週回診一次不僅在體力改善方面成效有限,還讓姍郁面臨同學的質疑,「為什麼常常不來上學?她都跑去哪裡了?」母親說,由於每週五天的學習剩下四天,學業方面也落後同儕。 龐貝氏症第二代治療藥物今年四月納入健保,可用於六個月以上的龐貝氏症病友。使用第二代治療後,母親觀察到姍郁體力變好、較有精神,一整天在外活動也沒問題,睡覺更安穩一點,也會幫忙做家事、搬重物,「其實姍郁很有力量,治療過後,可以幫忙提重物,還會協助處理家事。」看著姍郁體力恢復,母親甚感欣慰,也期待未來姍郁學業成績能夠提升,並慢慢學會自理生活。 姍郁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龐貝氏症是酵素缺乏所致,患者因體內肝醣無法分解、堆積於肌肉中,造成肌肉細胞死亡或受損;心臟肥大、四肢無力及退化,係龐貝氏症常見症狀。 醫:第二代龐貝氏症治療強化吸收效率、增肝醣清除能力 簡穎秀指出,酵素補充治療是龐貝氏症的治療武器,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治療,兩代治療機轉相同,惟第二代治療吸收效率較佳,故患者轉用新療法後,使用劑量降低仍可維持相同治療成效;使用第二代治療清除肝醣能力亦有所提升。 此外,簡穎秀說,使用第一代治療時因藥效無法維持,患者需每週回診治療;第二代治療僅需兩週施打一次,大幅減少患者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她指出,不少患者表示,使用第二代治療後,走路跌倒次數減少,疲憊感也降低,更有力量面對生活。 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其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其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龐貝氏症。晚發型病友小捷,十四歲時因背部疼痛就醫,確診龐貝氏症。 因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小捷的病情獲得控制,還在大學時爭取遠赴日本美術名校就讀。旅日初期,重大傷病審核手續仍在進行。為了不讓肌肉因治療延後而再度退化,小捷每二週回台治療。為了降低返台對學習及生活的影響,她一下飛機便奔赴醫院,約八小時的治療時間結束後,在機場附近的膠囊旅館窩上一晚,就匆匆搭機回日本。 晚發型龐貝氏症病友小捷 及時治療還赴日求學 有如針線般來回的生活,維持了數月,直到取得在日本接受治療及藥物給付的許可。對於喜愛藝術的小捷而言,罕病的枷鎖不足為懼,她要透過繪畫替自己的人生上色。如今,24歲的小捷已學成歸國、就業,個人網頁上一幅幅電繪作品,相當專業成熟。她呼籲病友及早接受治療:「當代醫療已可預知罹病後的病程進展,希望龐貝氏症的病童,都能夠趁肌肉尚未衰退的時候趕快接受治療。」 病團:第二代新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病童長大將貢獻社會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目前台灣龐貝氏症患者全台共約九十人,且均已開始用藥。她表示,受惠於新生兒篩檢制度,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出生後,一經篩檢即可用藥,避免患者面臨肌肉退化。鄧慧娟表示,患者均期待第二代新治療能夠改善生活品質,讓病童順利成長,未來更有機會貢獻社會。健保署則指出,對於龐貝氏症患者而言,新型藥品確實能夠改善生活品質,也深感其生命不能重來,承諾對於癌症、罕病患者,健保署將「盡量給他們最好的機會。」MAT-TW-2300211-1.0-03/2023
-
2023-03-24 醫療.感染科
結核病去年奪460條人命!唱歌、共食恐傳染 咳嗽2週、胸痛...6種症狀要當心
台灣每年超過6000人感染結核病,結核病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染,若是具傳染性結核病,張嘴唱歌、大笑或親吻,都可能導致同住家人、親密接觸者被傳染。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提醒,一般人受結核菌感染後,有5至10%機率發病,若免疫力夠時,可維持不發病狀態,呼籲民眾平時注重環境通風、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提升免疫力及落實衛生習慣及咳嗽禮節。結核病病程長、追蹤治療不易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結核病在台灣歷史上曾帶來嚴重衝擊,經過20多年努力,新案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到2022年每10萬人口28例,由於結核病病程長、追蹤治療不易,累積降幅62%實屬不易,但去年仍有6600多位國人感染結核病,460多人死亡,加上台灣老年人口超過18%,年長者免疫力下降,也讓防治增加挑戰性,尚未終結結核病前無法鬆口氣。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 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王振源表示,結核病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一般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約有5至10%機會發病。當身體免疫力夠,維持尚未發病的狀態稱為「潛伏結核感染」,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也不具傳染性,但細菌並未死亡,一但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發病成為結核病,並造成傳播,而根據文獻,潛伏期從3個月,到最久30年、50年都有。王振源表示,人口老化共病多,若感染結核病後更難處理,高危險群包括有系統性疾病者,如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控制不佳、慢性阻塞性肺病、腎臟病等,恐因抵抗力差、細菌跑出變為活動性疾病,建議民眾配合醫囑治療,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更重要是及早篩檢,如檢驗發現為潛伏結核感染,則及早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針對結核病檢測,王振源表示,民眾可透過抽血檢查,執行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檢測,像是市聯醫等大醫院等級,1週內可知篩檢結果,若檢驗陽性,可諮詢醫師做適當治療。若周圍親友有活動性結核病,疾管署公衛人員也會另行通知做篩檢,若一般民眾因不是相關接觸者,則需自覺有無相關症狀,及早篩檢。6種疑似結核病症狀 及早篩檢治療疾管署提醒,我國每年仍約有6000多人確診結核病,民眾如出現咳嗽2週、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等疑似結核病症狀,請主動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規則服藥6至9個月可治癒,保護自己與親友的健康。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今年主題「YES! WE CAN END TB!」,希望實現2035消除結核目標,疾管署今舉辦記者會邀請健康節目主持人張鳳書分享。即日起於疾管署LINE@官方帳號同步上線「疾管家結核病知識小學堂」測驗抽獎活動,邀請民眾踴躍參與一同響應。如有其他結核病相關疑問,請至疾管署網站、疾管家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防疫專線(或0800-001922)洽詢。延伸閱讀:.結核病初期常被當感冒!潛伏結核感染不會立即病發 咳嗽2周以上當心.近年肺結核病通報數下降 注意6徵兆與確診新冠相似.65歲長者為結核病高風險 潛伏感染治療可降9成發病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養生.運動健身
「日行萬步」沒比較健康?減脂、維持肌力怎麼走才對?物理治療師:這樣走讓CP值更高
你今天走了幾步呢?說到計算步數,大多健康追蹤 app 或裝置的預設目標都是 10000 步,你有好奇過原因嗎?「每日一萬步」的起源要說回 1964 年的東京奧運。當時,有鐘錶商希望憑藉大眾對健身的興趣,加上九州健康福祉大學研究發現,若每日步數從 4000 增加到一萬,可以多燃燒熱量約 500 卡,一天一萬步因而成為「萬步計」這款計步器的宣傳文案,也隨之深入大眾意識,逐漸變成琅琅上口的健康宣言。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國健署)也在 2002 年開始推廣「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呼籲民眾每天利用生活空檔,有空就走,積少成多,並依體能適時適量調整速度。除了日常生活步數之外,每次持續健走 10 分鐘,每天累計達 30 分鐘,不難達到每日一萬步的目標。而被國健局邀請擔任活動代言人的「飛躍羚羊」紀政,也正是親自從日行萬步找回健康的見證者。因為紀政從選手退役後加上生產,50 多歲時曾胖到 78 公斤,後來每天在跑步機上慢跑 10 分鐘,再用時速 7 公里快走 50 分鐘,半年就瘦下 20 公斤,更意外治好產後困擾她 20 多年的尿失禁。所以紀政除了提倡「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2004 年她更發起「百萬聚樂步」運動,希望達成「百萬國人日行萬步」的目標,背後還有一層意義是,當百萬人目標達成時,每天可為國家節省百萬元醫療健保支出。原來走路學問這麼多!保護脊椎的走路四步驟長庚兒科急診重症醫師吳昌騰分享,《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發表最新研究指出,與每天走 4000 步相比,每天走 8000 步的死亡率降低 51%,包括心臟病和癌症導致的死亡,且每天步行 12000 步死亡率甚至降低 65%。他也提醒,凡事過猶不及,每天走 8000~12000 步就足夠了。每天走路確實是最適合現代人的運動,也是延緩體力和肌力萎縮的關鍵之一。不過,物理治療師詹珞瑤提到,走路是極為複雜的一連串生物力學組成,由於現代人長期久坐不動,髖關節跟脊椎變得很僵硬,原本驅動我們往前的助力反而變成阻力,走路就得更費力,所以平常要多活動髖關節保持驅動力。她進一步說明正確走路的四個步驟,幫助你矯正姿勢:1.從腳跟踩到足弓,力量從大拇指跟二拇指的中間順出去。不能外八或像鴨子一樣拖著腳掌走路。2.用大腿後側和屁股的肌肉往前帶動,產生推進力。因此,久坐族一定要伸展大腿前側,避免肌肉過度緊繃導致後側無法發力,長久下來走路就會失能。3.微收小腹,穩定核心,讓脊椎呈現最自然的弧度。重心不要往後,才能減輕脊椎壓力,也降低下肢疲勞。4.手臂要記得隨著走路而擺動。「健走」更能減脂!專家告訴你:怎麼走路運動效率更高?根據調查,走路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運動強度太低,對於已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健康效益可能有限,而慢跑對關節不好或體重較重的人來說又有些門檻,這時候不妨嘗試「健走」,除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提振精神,且進行至少 30 分鐘也能發揮減肥燃脂的效果。以下是正確健走姿勢的五大檢核清單:1.眼睛直視前方2.將背挺直、肩膀放鬆、腹部收緊3.手臂前後大幅度揮動4.步伐比平常略大5.維持每分鐘 120~140 步的速度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氣喘吁吁,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也補充,沒有運動基礎和膝蓋退化的長者就適合以健走為入門,走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就代表達到中等運動強度。起初可以嘗試有氧 15 分鐘、休息 5 分鐘、再運動 15 分鐘的作法,體力較能負荷。
-
2023-03-01 養生.運動健身
每天鍛鍊11分鐘,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 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罹患率!
國外一項大型新研究發現,每天只需進行11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即可降低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過早死亡的風險,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有氧運動包括散步、跳舞、跑步、慢跑、騎自行車和游泳,您可以通過心率和運動時的呼吸強度來衡量活動的強度水平。一般來說,若運動中能說話不能唱歌,代表強度適中,而劇烈強度的特點是無法進行對話。每天運動11分鐘 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根據過去的研究,更高階的身體活動與較低的過早死亡率和慢性病發生率有關。為了探索這種影響,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查看了196項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涉及超過3000萬成人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10年,這項最新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of Sports Medicine)上。該研究主要針對那些完成了每週150分鐘或每天22分鐘的最低推薦運動量的參與者。與不運動的參與者相比,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到劇烈有氧運動的成年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降低31%,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9%,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15%。同樣的運動量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7%,和罹患癌症的風險降低12%有關。增加體力活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過早死亡的風險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這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並進一步指出,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推薦運動量會有所幫助。即使是那些只進行了最低推薦運動量一半的人也會受益,對於很少或根本不從事身體鍛鍊的人來說,每週累積7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相當於每天約11分鐘的運動,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進行一些身體活動總比不運動要好,即使您沒有達到建議的運動量。如果每個人都達到建議的體育活動水平的一半(每週累積7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可避免1/10的早逝案例。此外,所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病例中的10.9%和5.2%本可以得到預防。但專家提醒,如果您在運動時感到疼痛,請立即停止。在開始任何新的運動鍛煉計劃之前,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天做一點運動 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雖然該研究的作者沒有詳細說明參與者進行的具體身體活動類型,但一些專家確實對身體活動如何降低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有想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的博士後研究員埃莉諾瓦茨說,運動的好處還可能包括改善免疫功能、肺部和心臟健康、高血壓、膽固醇和體脂量。事實上,僅完成最低建議運動量的一半(每週累積7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的參與者仍然受益,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應該以更多的運動為目標。專家建議,要每週進行最多150分鐘的體育鍛煉,請找到您喜歡的運動方式。「你更有可能從事你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必須讓自己做的事情。」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醫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醫學、牙科和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的講師 Leandro Garcia 說,適度活動不一定涉及我們通常認為的運動或跑步,有時候,你只需要改掉一些生活習慣。例如,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去工作或學習地點而不是開車,或者與孩子或孫輩一起積極玩耍。做您喜歡的活動,並且很容易將其納入您的每週例行活動中,這是變得更加活躍的絕佳方式。延伸閱讀:‧一個人如何從完全不運動到輕鬆運動?循序漸進5階段做到‧比晨練更佳的運動時間出爐 研究揭何時運動最能提高健康益處‧中年發福是必然?專家:不是年紀的錯!動起來,10招加速你的新陳代謝參考資料:11 minutes of daily exercise coul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your health, large study shows
-
2023-02-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坐著還是站著?我們天天進行的洗澡習慣其實超危險
清晨起床洗澡,振作精神開始元氣的一天;下班後洗澡,洗滌一整天與外界接觸的髒污;睡前洗澡,舒適水溫緩解疲勞。洗澡的功用除了清潔身體,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身心,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習以為常的洗澡習慣,其實暗藏了發生意外的危機!LagoonXudn元氣網關心居家衛浴安全問題,舉辦「洗澡習慣大調查」,邀請民眾分享洗澡的習慣和姿勢,也關心父母和家人都是如何洗澡,同時認識及預防浴室濕滑帶來的受傷意外風險。分析問卷總人數246,其中站著洗澡的民眾高達85%、僅有13.8%的民眾選擇坐著洗澡,其他則習慣坐、站姿交錯,而極少數是蹲著洗澡。問卷顯示民眾大多有注意到浴室的潮濕可能衍生的問題,因此,在防滑措施方面,前三名選項分別為:鋪設防滑墊、換防滑磁磚、放置洗澡椅。一名四十多歲的女性,平常習慣站著洗澡,偶爾使用浴缸泡澡。某日半夜醒來如廁,因浴室地板濕滑而跌倒受傷,本來以為跌倒意外常發生在小孩與老人身上,毫無防滑的警覺心,摔了這一跤後,從此在浴室加裝止滑貼,洗完澡一定打開窗戶保持通風乾燥,另外加了夜燈看清楚走路動線。有了這次受傷經驗,更加注重居家安全,也認識了洗澡椅,屏除「醫院才會放洗澡椅」的觀念,坐著洗澡可以增加穩定性和方便起身轉換動作,衛浴輔助產品不限特定人士使用,協助家人安穩洗頭、洗澡、洗腳。你曾經在浴室跌倒過嗎?濕滑的地板暗藏著滑倒的危機,只要如廁、盥洗時稍微沒站穩,就很容易失去重心而跌倒,輕則瘀青破皮,重則骨折、頭部創傷。根據國健署統計,浴室是居家跌傷地點第二名!因此,民眾應該多注意、改善浴室地板濕滑的問題,做好預防滑倒受傷的措施,讓浴室的使用更安全。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洗澡習慣,例如:有人偏好在白天或晚上的時段洗澡、一邊沐浴、一邊刷牙或唱歌、先洗哪個部位等,還有一項是「洗澡站坐姿」。根據調查,大部分民眾選擇站著洗澡,有13.8%的人則喜歡坐著洗,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舒適度」。站著洗澡快速、有效率,雙臂擺動可以讓肢體得到良好伸展;坐著洗澡則比較舒服、放鬆,有被水柱包覆的感覺。讓洗澡多一道安全防護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說,站著或坐著洗澡,除了個人習慣與舒適度之外,還有「安全性」的問題。台灣潮濕氣候、衛浴空間濕氣不散,容易造成地板濕滑危險,我們常在新聞裡得知有民眾在浴室滑倒、跌傷的不幸消息。為了預防這類浴室滑倒的意外發生,多數民眾會做防滑、裝扶手、改成乾濕分離以及各種防滑貼,讓洗澡不再步步驚心!浴室濕滑讓人站不穩,但還有疾病、體能狀況等個人健康問題,有些人在洗澡時因為溫差發生暈眩,或是站太久引發姿勢性低血壓,一時反應不過來就跌坐在地上了。老人家摔不得,其實各年齡層也都怕跌倒,楊忠一建議,浴室防滑措施還可以多一道防線:放置洗澡椅,降低滑倒的危險性。洗澡椅重點選擇:高度、扶手、靠背、止滑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和機能的改變,都需要器具協助自立生活行動,許多人誤以為洗澡椅是兒童和老年人專用,孕婦、行動不便者也適用,一把椅子就能讓安全度大大提升,安穩地坐著洗澡享受沐浴的樂趣,保障自在放鬆的衛浴時光。楊忠一呼籲,洗澡椅的通用設計逐漸被接受,安全美觀能提升生活質感。該如何選擇適合的專業洗澡椅呢?楊忠一分享四大重點:高度、扶手、靠背、止滑。●椅子高度應高於膝窩、低於大腿一半,這樣的「黃金比例」不需費力起身或坐下。●扶手、靠背則可以穩定身體,三面環繞穩定身體,站起時扶手亦可協助施力,包括拿蓮蓬頭、按壓沐浴乳都能舒適靠著。●椅腳的防滑墊提供良好抓地力,椅面防滑讓坐姿更穩固,保護家人的安全。哪些族群建議坐著洗澡?1、長輩,肌耐力不足,雙腳無法久站。2、孕婦,久站會影響靜脈回流效率,引起頭暈。3、病患,生病期間身體虛弱,站久易暈眩。4、行動不便者,減少再次滑倒的風險與意外。了解更多Lagoon洗澡椅資訊>>http://bit.ly/3I1oQKK
-
2022-12-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鄭雅敏:醫師須不斷精進才能回報病患信任
「醫療相關問題不要怕問醫師,醫師最怕病人都不問,之後才問題一堆。」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鄭雅敏說,近期她從成大被借調到郭綜合醫院擔任院長,原本工作以醫療、教學為主,現則轉為醫院經營。行醫多年,她努力為患者付出、患者相對也讓她成長很多,「真的很高興能選擇行醫這條路」。病患分流 解決醫療吃緊 鄭雅敏長期在成大服務,在婦癌治療上有相當的研究,近年先進的達文西手術,她也是國內早期少數前往美國受訓醫師之一,目前負責南部達文西教學工作。以婦產科起家的郭綜合醫院,近期與成大簽約合作,第一任由成大派任的院長就是她,她笑說,「以前看的都是ABC(指醫療相關)、現在看的都是123(指營運數字)。」正巧碰上全球的百年大疫,郭綜合與成大落實合作,在疫情下進行病患分流,不僅解決成大醫療吃緊問題,也讓郭綜合在疫情下業務成長,相當不容易。治療癌患 保留生育能力憶起行醫之初,一位病人的遭遇讓她成長很多。鄭雅敏表示,那位22歲患者一直沒有月經,詢問後才知道高中時被診斷罹患血癌,治療後月經就逐漸停止,到她的門診,一檢查才發現卵巢功能早就全部喪失,因此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月經、更別想懷孕,「病患獲悉狀況時的表情我一直很難忘」,那名患者至今都單身,醫療結果影響了一輩子。她的感受很深,30年前醫界癌症治療還沒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想法,鄭雅敏自己找國外的資料修改治療方式,逐漸看到成果,也積極向其他科別醫師宣導這項觀念,目前生育年齡女性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已將保留生育能力視為重要指標,「醫師必須不斷精進自己,才能回報病患給予的信任」,即使已是院長級別,只要有新的治療方法,她仍積極學習。醫療資源 嘆未充分利用鄭雅敏曾到日本東京癌症中心進修,了解日本醫療分級落實,但國內卻很難做到,感嘆醫療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很可惜。到地區醫院服務後,發現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加上疫情之下,大醫院部分資源投入疫情,造成醫療吃緊,因此她積極協調醫療分流,以產婦來說,成大成立確診產房,未確診的產婦就分流到郭綜合,可以創造多贏的結果。養生祕訣/愛唱歌跳舞 開刀成就視為紓壓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是「時間管理大師」,病患相當多的她,要忙醫療、行政工作外,她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兒子都是醫師,於公於私盡善盡美,很多人都好奇她怎麼做到的?行程滿檔下如何紓壓?個性活潑的她說,除了喜歡唱歌、跳舞,「其實手術開刀是最大的紓壓」,讓人很驚訝。成大婦產部每年望年會都有鄭雅敏和住院醫師、護理師所組的「天才舞團」表演當年最流行的舞曲,她們的舞團連續兩年獲得成大醫院醫師節卡拉OK大賽冠軍,還受邀在成大醫院30周年慶上表演。她從編舞、服裝設計到排練都一手包,有專業架式,院內許多活動也經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忙碌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她最喜歡的休閒,偶爾相約同事、朋友去K歌,在忘情的歌聲中紓解壓力。鄭雅敏與先生都是醫師,3名兒子都順利繼承衣缽,工忙之餘,孩子的教養她並未假手他人。她認為,時間的管理很重要,每天睡眠6小時,早上6點一定起床煮早餐,一家人共享,也是最佳的親子溝通時間。過去孩子還在念書時,她一定親自接送,車上也是重要的親子時間,一家五口都是醫師,在醫界傳為美談。工作與生活讓行程滿檔,壓力相當大,除了休閒活動外,她很慶幸自己是外科醫師,治療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刀開下去,好不好病人很快就有感受」,這種回饋讓她覺得療癒,所以把開刀當成紓壓,並不視為壓力的來源。教學也是一樣,她很享受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看到那麼多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著她,而自己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對自己來說也是滿滿成就感,「樂在工作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鄭雅敏小檔案●現職: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日本川崎市立川崎病院子宮鏡研究員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婦科腫瘤、腹腔鏡手術、子宮鏡手術、達文西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
-
2022-12-31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失智春節照顧攻略】照顧者必看!過年4大照護困擾一次解決
大家期待一整年的春節即將到來,但這個家庭團聚的好日子對於失智照顧者而言,可能是另一個壓力的開始。💡照顧者過年常見4大困擾1. 過年年菜選擇多,怎麼挑選好煩惱2. 家人拜年猛踩失智長輩地雷,春節恐成噩夢3. 親朋好友愛下指導棋,情緒失控感覺快爆炸4. 春節假期長,在家和失智長輩相坐兩瞪眼當失智者每天規律的作息發生變化,日常接觸的家人變成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就容易產生衝突,導致失智者情緒失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不論對照顧者還是失智者,都是一種負擔。元氣網為失智家庭挑選出過年期間「最不想遇見的問題」,推出春節照護系列課程,內容包含備餐準備、溝通技巧、情緒調節、居家活動等,讓不一樣的春節,也能有一樣的溫馨。⭐春節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填寫資訊等同報名完成,即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適合對象|🎯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長期照護失智者,不知如何調適身心的照顧者。🎯想了解失智症的一般民眾。👉點此立即觀看課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備餐準備】年夜飯危機「食」刻 如何挑選適合的食材除夕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有失智長輩,如何為長輩選擇合適的年菜?如果失智長輩拒絕吃飯,又該如何是好?和專家一起學會如何和失智長輩一起讓這個年過得溫馨又有年味!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增加對吞嚥困難的認識,提升照護知識專業📍 如何讓失智症長輩願意吃飯📍 提升吞嚥困難者的備餐技巧👉失智者喝水常嗆到、吞東西有困難?護理師教如何為他們準備食物▶👉失智者牙口不好、吞嚥有問題怎麼辦?專家教你4個備餐秘訣▶【溝通技巧】失智者春節情緒變化大 照顧者如何適應特殊的過年氛圍大年初一,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友來家中拜年,當許久不見的親戚以「記得我是誰嗎?」來和失智長輩打招呼,有可能會不小心觸碰到失智長輩的「地雷」,導致闔家歡樂的春節變成一場惡夢,而照顧者既要準備過年,又要照顧失智者,如何有智慧地應對和適應特殊的過年氣氛,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過年?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 劃分情緒界線📍 學會紓解壓力👉失智者執著於不真實的幻覺、妄想怎麼辦?專家為你解答▶👉失智症患者情緒變化大,照顧者如何及時舒壓▶【居家活動】春節不想人擠人 陪失智者來場音樂會吧今年過年,陪失智家人一起唱歌跳舞吧!唱歌不但可以活化失智者的大腦,還能療癒身心、改善情緒,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使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為難得的團圓留下難忘的回憶。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幫助照顧者穩定長輩情緒📍 如何緩和長輩情緒、延緩退化📍 強化與長輩之間的照顧關係👉來帖音樂療癒處方!有助降低憂鬱情緒,增進患者與照顧者的幸福感▶【居家活動】一根棍子 陪長輩在家運動練肌力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由於春節放假,導致失智長輩在機構中辛苦建立出的的生活作息及能力被打回原形,而照顧者也沒有一個可以帶著長輩動起來的好方法,過年期間該如何安排合適的居家運動,讓長輩有效鍛鍊肌肉?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增進長輩肌力,降低照顧者負擔📍 提升長者日常活動能力📍 鍛鍊腦力,預防認知功能下降👉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情緒調節】給「照顧者」的春節療癒處方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孤獨的路,當親朋好友來家中拜年,向照顧者提出許多建議表示關心,但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成為照顧者的壓力來源,照顧者該怎麼有效紓解壓力,使自己在過年期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幫助照顧者做自我保護📍 增進照顧者的溝通能力及技巧📍 緩解照顧者因壓力造成的不適👉照顧者你累了嗎?長期照顧家人,如何調試自己?3招教你疼惜自己▶
-
2022-12-1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樂動心旋律》談中老年人性生活
「醫師,為什麼我總是反覆泌尿道感染?」在我的婦女泌尿門診,許多女性因泌尿道感染而焦慮,釐清可能危險因子很重要。「您覺得您的泌尿道感染與性生活有關嗎?」我問。「性生活?」患者睜大眼睛,露出疑惑、害羞的表情。「我年紀大了,早就沒性生活了。」我看了病歷,患者才五十多歲。這在門診並不少見,許多過了更年期的婦女早早就沒有性生活。然而,中高齡人士就不該有性生活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今年(2022)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樂動心旋律(CODA)》中,女主角父母年紀雖大,但感情極好,也有活躍的性生活。《樂動心旋律》描述一位生長在聽障家庭的年輕女孩,父親、母親還有哥哥都是聽障(英文片名CODA即是:Child of Deaf Adults)。身為家裡唯一聽得見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與一般人不同的成長環境,還要擔任家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辛苦可想而知。她有歌唱才華,也想報考音樂學院,然而最親愛的家人卻聽不見她的歌聲。雖然生活有種種不便,經濟也不寬裕,家庭成員感情卻極好。女主角與男同學相約在家中練唱,卻被父母激烈的「床上運動」叫聲中斷,男同學只好臉紅尷尬地離開。在國人眼中,可能不少人會疑惑:女主角的父母親都頭髮灰白了,怎麼對床事還如此熱衷激烈?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性生活對高齡者身心都有好處,有助夫妻情感,防止生殖器萎縮,刺激性激素分泌,減緩身體退化歷程。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統計,57歲到65歲人群中,73%每個月有二到三次性生活,75歲也有53%維持正常性生活。至於東方社會,則可能保守得多。當然,中高齡性生活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包括荷爾蒙的變化。對女性來講,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陰道壁變薄,變乾澀,往往抱怨性生活帶來的不是愉悅,而是痛楚,這時適當的潤滑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婦癌或乳癌的病史,可以使用經陰道雌激素,可改善陰道乾澀。另一方面,男性雖然沒有明顯的更年期,但雄性素仍會緩步下降。神經血管的退化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現在有口服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使用硝酸鹽藥物,可以在泌尿科醫師診治之後使用。中高齡常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對性生活也有負面影響。可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女性患者容易有陰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因此慢性病的控制對於維持中高齡者性生活是重要的。《樂動心旋律》是年輕女孩追夢的故事,在劇情安排上並沒有讓人驚訝的地方,但是當最後女主角在音樂學院入學考試吟唱主題曲Both Sides Now,從一開始的怯懦,直到看到三個聽不見她歌聲的親人:爸爸、媽媽、哥哥坐上二樓觀眾席,女主角開始引吭歌唱,一邊用手語表達出歌詞裡的情感,我深深感動了。女主角的父親說:「我願意放棄一切,只為聽到妳唱歌」,那是何等深刻沉重,卻不可能達到的心願,聾啞人士只能用手放在女主角的聲帶上感受。月有陰晴圓缺,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然而我們可以用愛,讓夢想可以起飛,讓缺憾得以彌補。
-
2022-12-10 癌症.癌友故事
孕期陪1歲女兒抗癌,產後與丈夫也相繼罹癌!護理師透過文字走出傷痛,分享抗癌歷程
36歲護理師傅琪珊在懷孕六個月時,1歲多的大女兒可可被診斷出「血癌」,緊接著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她與丈夫也相繼罹癌,這讓原本溫馨的四口之家投下震撼彈。自此,一家四口攜手走上抗癌之路,在戰勝病魔後,傅琪珊靠文字治癒內心傷痕,自架網站於部落格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暖哭許多網友。懷孕6個月時 1歲大女兒被診斷出「血癌」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2017年4月,現年36歲的傅琪珊懷孕6個月,1歲多的大女兒被診斷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雖然不捨可可1歲就罹患此疾病,也只能一邊挺著孕肚,強忍懷孕後期不適,陪可可進行化療。挺孕肚強忍孕期不適 陪大女兒醫院抗癌本身是護理師的傅琪珊,見過各種大小場面,但看著躺在病床上是自己的孩子,天下父母心對子女的愛是無私,她無法用平常心去面對,內心感到萬分不捨。懷孕期間,她挺著孕肚、強忍著懷期不適,陪伴可可去醫院抗癌。而可可第一次住院就是50天,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天天都要打針、吃藥、每周化療,「從一開始的狂哭、尖叫,到後來嗓子哭啞了,這才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錐心刺骨之痛」。經過3年來密集的抗癌療程,可可共完成了120次周邊血液化療、25次脊髓內注射的背針化療,目前仍在觀察期。傅琪珊不捨可可小小年紀就要經歷這些,「化療讓可可變成頭髮稀疏的小老頭,這些藥物把她變成另一個孩子。」值得慶幸的是,可可年紀還太小,並不知道自己經歷的是可怕的疾病,因此就算治療的副作用很痛苦,哭一哭也就過了,只要爸爸媽媽逗一逗之後,她又能在病房裡唱歌、重拾笑容。產後與丈夫也相繼罹癌 一度哭著寫下遺書2017年7月,在陪大女兒治療癌症的其間,傅琪珊生下小女兒。原以為可以開始享受女兒誕生的喜悅,接踵而來的卻是自己與丈夫也相繼罹癌的噩耗。傅琪珊被醫師宣告罹患「卵巢癌」,丈夫也在同年被檢查出「肺腺癌」,這接連的壞消息讓她大受打擊。「本來已經夠狂風暴雨了,沒想到和老公相繼罹癌,就像土石流撞破家園。」傅琪珊被診斷罹患「卵巢癌」時,醫師建議需立刻進行子宮、卵巢摘除手術。當時的她,因面臨癌症要開刀、還要陪可可在醫院對抗病魔,以及照顧剛出生的嫩嬰,本應共同分擔壓力的丈夫也得了肺腺癌,讓她只能「選擇每天與悲傷共存,即便自己有信仰,但苦難到禱告的話都說不出來。」,一度哭著寫下遺書。雖然這段日子很痛苦,傅琪珊依然沒有放棄,看著勇敢接受化療的可可,覺得自己也該鼓起勇氣、打起精神振作。透過文字走出傷痛 架網站分享抗癌歷程治療期結束之後,傅琪珊連看到癌症相關訊息都會心慌發抖、想逃避,長輩也認為不要對長大後的可可說這段地獄般的日子,讓她忘了這段痛苦回憶。後來傅琪珊在心靈導師的鼓勵下,決定勇敢面對這段痛苦的經歷,於今年7月提筆寫下第一篇關於抗癌的文章,並上傳自架的網站「可可與媽媽」,他們的抗癌故事感動許多網友。傅琪珊說,希望能藉由文字的力量,帶領自己真正走出傷痛,記錄這一路走來的抗癌心路歷程,也想替大女兒可可記下這場「勝利的里程碑」,希望可可長大後在人生之路感到挫敗時,都別忘了自己是曾經打贏這場艱辛戰役的抗癌鬥士。
-
2022-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懶人包/12月上路新制一次看!戶外口罩解禁、北市禁塑膠杯 犯這交通規定最重罰2萬4千元
12月1日起取消戶外全程佩戴口罩,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除了多項防疫鬆綁新制分批實施外,也有攸關民生、交通、環保等新政策上路。聯合新聞網整理一系列12月新制,帶你一篇掌握哪些事情需要多加留意,以免不小心違規傷荷包。●防疫鬆綁一、12月1日起戶外免戴口罩 室內符合6條件也免戴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不過,民眾外出時若處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以下六大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1. 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2.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3.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4.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5. 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6. 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除了上述條件外,一些會讓人「霧煞煞」的情境,例如:在戶外車站等車、露營帳篷內、社區型大樓中庭等是否需戴口罩,詳細QA解答看這裡。二、12月1日起兩類人免費領五劑快篩試劑 第八輪實名制一次最多可買30劑長者、幼兒又可再免費領快篩啦!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12月1日第六輪0至6歲學齡前幼兒(2016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與第四輪65歲以上長者(1957年(含)以前出生),可以免費領取一份共五劑快篩試劑,且免費領取的份數不會計算入實名制購買資格。同時,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也從12月1日起實施第八輪,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之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可購買一份五劑,購買份數至多可購買六份共30劑,可分次購買,也可代替購買,售價仍為每份500元。三、12月2日起開放5~11歲兒童接種追加劑 滿5歲、未滿6歲「提供單價BNT」12歲以下兒童也可以接種追加劑疫苗了。12月2日起,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擴及提供滿6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滿5歲、未滿6歲的兒童則可接種BNT單價疫苗作為追加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建議,滿5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間隔為與最後一劑基礎劑間隔至少12周、84天。四、12月10日起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加上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在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五、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 每名住院病人一次最多兩名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但符合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相關規定、探病者條件看這裡。●交通相關一、12月1日起買台鐵票 新增9種行動支付付款為加強旅客購票付款多元性及便利性,台鐵局宣布12月1日起,於全台各電腦售票車站售票窗口新增「街口支付、一卡通MONEY、歐付寶、Pi拍錢包、LINE Pay、悠遊付、橘子支付、愛金卡icash Pay及全支付」9家行動(條碼)支付服務,全台191個車站、436個電腦售票窗口上線使用。更多詳情可上台鐵管網查詢。二、12月1日起快速公路散落物不再免費處理 比照國道3000元起跳國道、快速公路散落物事故時有所聞,除會塞車,也容易導致二次事故發生。繼國道取消免處理費,交通部公路總局也修訂「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12月1日起全台十五條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也將收費,每車道、每30分鐘收費3千元,逾30分鐘加收3千元,若影響一個以上車道,也將加倍收費,上限2萬4千元,盼藉此提醒用路人把車上貨品繫好再上路。三、12月1日起4縣市科技執法擴大辦理台北市北市警局自2019年起開始推動科技執法設備取締違規停車,統計至今年10月各處設備取締違停計1840件,相較測試期間平均每月18741件,減少約90%。有鑒於榮總醫院周邊就診民眾、計程車常違規停車,導致交通壅塞及影響救護車通行,為有效遏止車輛違規停車影響交通順暢與救護動線,已規劃建置「違規停車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正式啟用,更多關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固定式科技執法設備設置地點一覽表」及公告可上台北市政府官網查詢。新北市新北市目前有7處區間測速執法路段,新北市警察局統計,實施迄今違規及事故最高下降8成,防制成效良好。警察局另分析易有超速相關肇因事故路段,將在台2線85.8K至87.5K龍洞隧道路段設置區間測速,及16處路口設置科技執法,12月正式啟用。高雄市高雄市新設16處路口科技執法或固定式測照設備,包括8處多向式違規監測系統,以及8處固定式取締闖紅燈或超速照相固定桿設備,12月1日起正式上線執法。雲林縣雲林縣今年獲中央統籌分配款補助2475萬元,在斗六、斗南、虎尾、土庫、西螺及麥寮等6鄉鎮,新設9處路口多功能交通違規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起正式執法,欲知相關地點看這裡。四、12月1日起北市YouBike 2.0新增滿站增時功能 還車15分鐘內免費民眾租借YouBike時,若遇無位可還,除了在原地等待之外,也可以到附近站位歸還,但是移動或等待時間仍須付款。台北市交通局為避免額外新增費用造成使用者困擾,決定在YouBike 2.0 App新增「滿站增時」功能,可以獲得15分鐘免費延長時間,以利至鄰近站點還車或於現場等候車位釋出。五、12月3日起北市YouBike 1.0退場 跨縣市騎錯車要付350元據北市交通局統計,YouBike 2.0系統已於今年10月提前達成全市1200站擴建目標,YouBike 1.0系統將於12月3日0時起停止營運,屆時北市YouBike 1.0自行車皆無法再借出。交通局說,從新北等外縣市赴台北市的民眾須騎乘2.0才能還車,不小心騎錯可能須繳調度費350元。台北市政府運輸管理科長廖苑伶表示,屆時雖無法再借車,但需給民眾還車的緩衝時間,因此12月3日至12月6日,1.0空車柱可還車;12月7日至12月9日,雙北邊境使用率高的30個站點如南港、關渡等還可以還車。不過自12月10日起,YouBike 1.0在台北市將無站可還,騎錯需負擔350元跨縣市調度費。●民生方面一、12月1日起台北市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 生物可分解PLA杯也不行北市環保局表示,因應國際趨勢,落實減塑,12月1日起,北市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PLA杯。環保局表示,為使「飲料店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政策順利執行,今年6月、8月、11月中旬逐店宣導,目前9成以上列管業者均已備貨完成,今天可依法配合實施。飲料業者也須符合環保署規定材質如紙杯作為替代,違反者將依法處1200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限期改善卻未完成者,可按日連續處罰。二、12月1日起「這4種」台灣貴重木及其製品將管制出口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為避免珍貴林木資源遭盜伐後出口,從12月1日起,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牛樟等4種台灣特有貴重木原木、木材、雕刻品及藝品將管制出口。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依貿易法第11條規定公告,國人如輸出或攜出上述4種貴重木的原木、木材,以及單一次輸出或攜帶出境同一貨品號列內總重量超過5公斤的雕刻品或藝品,均應取得國產材識別標章(TAP、CAS、QR Code),並事前向海關申報及檢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同意文件。另外,未滿5公斤的雕刻品、藝品得免檢附同意文件,但仍應事前向海關申報。有關公告所涉及的貨品號列範圍,詳見經濟部111年11月18日公告。三、12月15日起太魯閣布洛灣吊橋調整參觀時段 中午將開放遊客登橋攬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知名景點布洛灣吊橋,目前每天上、下午各開放一場次,依承載量上限排隊入場。為提升吊橋參訪遊客量,也讓遊客行程安排更加彈性,太管處決定12月15日起,中午也開放登橋參觀,屆時布洛灣吊橋將從每天上午8時30分,一直開放到下午4時30分,最慢必須在下午4時前入場。四、12月19日盤中零股交易撮合時間縮短為1分鐘金管會宣布,為提升盤中零股市場流動性,證券市場將於12月19日起縮短盤中零股交易撮合間隔時間,由原本的3分鐘改為1分鐘。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室外口罩將解封 衛生局提醒:有這些症狀者仍要戴口罩
台南市今日新增1544名COVID-19本土個案,今年台南市累計確診個案人數共57萬8270名,全年齡累計確診百分比為31.22%,台南市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可領取2劑快篩措施延長至12月31日;另自12月1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但若為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衛生局表示,為持續鼓勵長者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增強免疫能力,台南市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接種不限廠牌、不限劑次之COVID-19疫苗,皆可領取2劑單劑型家用快篩試劑;獎勵措施延長至今(111)年12月31日,領取期限至明年1月6日,請於接種完成後持身分證、印章、健保卡及接種紀錄卡於衛生所或原接種院所服務時間領取2劑快篩。另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12月1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室外空間、室外場所,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之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二、外出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之內部空間),維持應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三、符合以下例外情形者,於室內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但若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一)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四、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五、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的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六、餐飲場所:取消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之規定。
-
2022-11-29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只能預防和延緩 專家曝最能降低患病風險的3大類活動
●多從事休閒活動,可降低17%失智風險●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降低23%失智風險●跳舞、打乒乓球等複合式活動,具運動、訓練反應能力、與人互動效果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目前失智症人口已逾30萬人,96%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預防失智、延緩失智惡化刻不容緩。一篇刊登在八月美國神經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降低17%失智風險,其中以認知活動效果最佳,可降低23%失智風險;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分別降低17%及7%的失智風險。國內專家推薦,可從事跳舞、打乒乓球、玩大型撲克牌等有伴又兼具認知或體能的活動,一起化妝也很棒,只要長輩有興趣、能帶來滿足感,就是好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即使年紀大了,腦神經仍有可塑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腦神經連結會「用進廢退」,因此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運動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血管風險、增加腦神經營養因子,這些都能保護大腦,減少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人若孤單容易憂鬱,袁瑋指出,長期的壓力和憂鬱對於腦部有害,會造成海馬迴萎縮,海馬迴正是調控情緒和記憶力的重要部位。因此,透過社交活動支持情緒、降低憂鬱和壓力,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台灣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失智症是漸進性的神經疾病,無法恢復,只能預防疾病、延緩惡化,非藥物治療非常重要。只要長輩願意動,不論是認知、運動、互動都好,目標就是讓他盡量多做喜歡的活動。相較於跑步、看電視這類較被動單純的活動,袁瑋特別推薦複合式的活動,例如跳舞和打乒乓球,不止有運動效果,還能訓練反應能力,也能與人互動;與朋友相約打麻將也優於打線上麻將;參加課程學習編織、烹飪、插花、樂器演奏也是好選擇,這些活動的認知複雜度比較高,還能兼顧社交、娛樂性和成就感。市面上桌遊琳瑯滿目,張自強特別推薦大型撲克牌。大張撲克牌比較好拿,圖和字也比較大,長輩看到這麼大張的牌,通常都很有新鮮感、躍躍欲試。撲克牌成本低、玩法變化多,不論是接龍、分類、配對、加總、比大小、心臟病,規則都不複雜,長輩能玩得很開心、有成就感。大賣場的DM也很好用。張自強說,把DM剪下來,可以讓長輩玩虛擬購物的遊戲,比方說每人有500元額度,分組去買東西,看看買東西誰能買最多;DM上豐富的圖片,剪下來留著,可以讓長輩玩拼貼遊戲、做美術創作。如果長輩近期的事情記不得,但較久遠的記憶還清楚,可以加強懷舊元素,例如年輕時的照片、老歌,讓長輩講故事、唱歌,從事傳統節慶活動,這些都不用花大錢,就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發揮創意的方式很多,但找出長輩喜歡的活動最重要。張自強曾引進日本的「化妝療法」,請了講師來,發給失智阿嬤每人一個化妝包,結果阿嬤們打開化妝包就開始動作,根本不需要講師教,就化得不亦樂乎,反應非常熱烈。袁瑋提醒,家人知道多活動有好處,難免敦促長輩要去做,但長輩可能因為退化或情緒等問題,很難踏出第一步,需要家人幫忙,就像幫孩子準備上幼兒園那樣。例如幫他找課程、找伴、陪他搭車、陪他去幾次,這些都能提高長輩穩定參與活動的機會。哪些是防失智的好休閒活動?認知活動:閱讀、寫作、繪畫、插花、化妝、編織、唱歌、玩桌遊、演奏樂器、製作工藝品。體育活動:散步、跑步、游泳、打球、跳舞、瑜伽、騎腳踏車、使用健身器材。社交活動:涉及與他人溝通的活動。例如參與課程、加入俱樂部、志願服務、探望親友、參加宗教活動。
-
2022-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2/1起口罩令鬆綁!指揮中心宣布室外免戴口罩、餐廳可逐桌敬酒
疫情趨緩,本土新冠肺炎BA.5疫情上周確診數較前一周減少18.6%,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至於歲末、跨年大型活動的口罩規定,則視近期疫情變化而定。王必勝表示,外出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另外,指揮中心室內維持免戴口罩的六大例外情形包括:一、從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的場合。五、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六、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12月10日起放寬探病防疫規範 羅一鈞:一次最多2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宣布,自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有條件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限,但符合下列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病人病情惡化或病危探視。(四)其他特殊原因,經評估有探病必要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二、探病者不論疫苗接種狀態,應配合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但探病者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三、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符合前述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並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後探病,不適用前述免除篩檢條件。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實地探視需求,探病者須不具COVID-19相關症狀及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風險,進入醫院應佩戴口罩並遵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障自身及病人健康安全。指揮中心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調整醫院相關管理規定。指揮中心宣布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 12月10日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以及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依照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自今年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指揮中心指出,每周入境人數持續上升,11月21日至27日共7日的境外移入病例新增281例,較前7日下降12.2%,且國內新增病例數持續下降,另考量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指揮中心呼籲,入境旅客須配合於國際港埠領取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7天自主防疫期間進行檢測;入境前14日有疑似症狀的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返回住所。指揮中心說,隨著邊境開放,入境人數增加,指揮中心將持續密切監測國內變異株檢出情形及後續疫情趨勢,滾動調整相關策略及防疫配套,請民眾落實相關防疫規範,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邁向正常生活。
-
2022-11-27 醫療.精神.身心
選後憂鬱這樣排解 醫:若超過一周建議就醫
九合一大選昨天落幕,民進黨遭逢比2018年更大的慘敗,支持者莫不愁雲慘霧,甚至有民進黨支持者哀號「台灣已亡」。對於選舉因不如預期而失落的支持者,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表示,選後的憂鬱情緒常維持一周,可透過運動、放鬆訓練改善,必要時也可在社群網站上抒發心情;若超過一周最好就醫。楊聰財表示,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落選,就像升學考試沒考到理想的學校或科系,會出現失落等憂鬱情緒,這是所謂的「壓力適應障礙症」。而候選人、候選人的親友、助選團或是有參與賭局的人,可能會更為嚴重,導致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出現與憂鬱症的相關症狀;之前甚至有患者在一周內掉了十多公斤。但症狀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緩解,通常持續一周左右。楊聰財說,這段期間,可盡量做好身心健康的四根柱子,「能吃、能動、能睡、能笑」,讓自己逐漸好轉。他表示,「能吃」就是三餐盡量定時、定量,生理狀況顧好也有助於心理健康;「能動」則是以「333原則」維持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並儘量以游泳、慢跑、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為主。「能睡」則是維持固定作息,尤其晚上11時到上午6時是黃金睡眠期,這期間不要再看相關訊息,趕快睡覺;「能笑」則是可唱唱歌和人說說話,另外也可做放鬆訓練,讓自己維持輕鬆的心情。而放鬆訓練可多做「腹式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早、中、晚和睡前各做20次,每天80次就有其效果。另外,許多人會到臉書上抒發感想尋找同溫層。楊聰財表示,有人一起取暖確實比較可以抒發情緒,只要書寫的內容不牽涉負面謾罵,是很不錯的方式。楊聰財說,如果心情一直維持憂鬱且睡不好、吃不下的情形持續超過一周,則可能出現憂鬱症的相關症狀,務必要前往精神科或心理諮商,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
2022-11-19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前中後吃什麼才能「有效增肌減脂」? 運動前先了解這10件事!
國內運動風氣盛行,越來越多人進行體能訓練,在進行鍛鍊前可以先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運動前後該怎麼補充食物、那些因子會影響運動表現。所謂知己知彼,才能有最好的成效喔!美國運動學會盤點運動營養所需要知道的10件事。1.決定健康的因素:身體肌肉、脂肪比例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肌肉是否太少、脂肪過多,並且找到增加肌肉和降低脂肪的方式(鍛煉和飲食)。經過訓練後,站上磅秤時體重可能沒有變化,但看起來不管身型或是比例都會變好,而且身體也更健康。2.增肌需要搭配5點A、增加肌肉耐力B、維持足夠的熱量,有助於促進合成荷爾蒙C、良好的營養分佈,維持組織健康D、充足睡眠E、在正確的時間、適量攝入蛋白質,來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3.蛋白質:不僅是多補充就好,重點在於甚麼時候吃及吃的量如果本身是運動員,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是非運動員的兩倍,但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合理的能量平衡狀態下,正確的數量食用。隨便補充蛋白質並不能滿足身體所需。4.三餐不定時不利於健康三餐不定時或是因忙碌而跳過一餐,都有可能無法滿足身體熱量需求,也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體脂變高、體重過輕、對於心臟造成損害。5.吃好食物有助維持腸道菌叢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取不足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進一步體脂肪會增加,還有降低運動表現。食用大量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於維持生活在腸道中的好菌生長,不僅如此還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藉此獲得能量。6.食物選擇很重要當長期攝取加工食物、空熱量食物,會出現營養問題。飲食中盡量多樣性、以原形食物為主,讓身體獲得所有均衡營養。7.運動相對能量不足(RED-S)熱量攝取量不足以提供運動消耗的能量與維持正常身體健康功能的能量消耗。8.水合作用差,表現不佳維持體液平衡很重要,包括維持心臟搏動、出汗率、將營養物質輸送到細胞及促進清除體內代謝廢物。9.運動恢復和運動一樣重要透過運動對肌肉施加壓力並不能獲得所有的益處,還要讓肌肉修復,如此才能從鍛煉中受益。充足睡眠、維持適當的飲食行為對於肌肉修復有很大幫助。10.學習如何調節壓力壓力會影響飲食行為,處於高壓下會導致想要吃高脂肪、高糖的高熱量的食物。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不妨嘗試聽音樂、唱歌等,有助於運動表現。
-
2022-11-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三寶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三寶爺,93歲,高高瘦瘦,喜歡騎單車在南部炙熱的陽光下,到田裡工作或到新港街面閒逛,皮膚被曬得黧黑,雙肩看似挑著一付人生重擔,背被壓得有點駝,但眼睛不時流露出不服輸的眼神;他罹患心律不整症,有時心跳太慢引起胸悶,心臟血液輸出不足而暈厥,長期在另一所醫院心臟科拿藥治療,只有小感冒或小外傷時才會到我診所,並不算是我的老病患。我跟他結緣,大約二年多前開始。2019年,在新港開業近40年的我,看到政府的長照2.0,只照顧能到據點,卻忽略行動不便獨居在家,但真正需要被照顧的長者,於是將本來作為苗圃,供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社區綠美化的綠園,改成「新港素園」,建構包括失能、失智老人、身心障礙及新住民等需求導向的社區照護據點。九年前,三寶爺的太太過世後獨居在家,在台中市大學當教授的二兒子,看到他心跳過慢引發胸悶愈來愈嚴重,加上聽力每況愈下,馬路上騎單車聽不見後面啦叭聲太危險,想申請外籍看護工,但是,三寶爺自認好手好腳,從小節省慣了,死也不肯,沒有辦法,上網找到新港素園,我才和三寶爺結此緣份。「新港素園」佔地大約400坪,類似喘息服務的照顧方式,以戶外活動為主,另外,附設養雞及自然農園,可在參與及懷舊中,活化記憶並體驗生命的樂趣;素園位處新港街面,走路、坐電動車或推輪椅皆可到,目前大約照護三十多位長者,最老的100歲,平均有83歲,坐輪椅者來約有七、八位。我之所以成立素園,是因為很多鄉下長者花錢掛健保門診時(比到藥房買感冒藥還貴)常常要求打針或吃藥,若沒有,好像白看了!既然如此,我想引進英國公醫體系「社會處方簽」的概念,針對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的疾病:像老化、失智、肌少症、失眠、焦慮、找不出原因的頭痛等等,多花點時間説服他們參與素園的活動,在團體內一起學習、運動、聊天、唱歌、繪畫中,產生「well-being」的感覺,其實是比「味素藥」更有療效。三寶爺住在街面外的村莊,距離素園十公里左右,自己騎腳踏車來回是不可能,又不願意花這筆交通費,最後由他兒子串連素園秘書謊稱政府會派車接送,才解決這問題。從此,三寶爺開始二年來,每天準時到素園「上課」的日子!由於素園的「同學」年紀相仿,臉部皺紋一樣,視、聴及手腳活動力彼此差不多,若帶的老師及陪伴的志工撒撒嬌,很快可以把老同學們圈在一起;但三寶爺的聽力實在太差,反應不來,一開始大部分時間都呆坐一旁;我發現了這癥結,請志工一對一幫忙,才慢慢跟上來。三寶爺參加過八二三炮戰,問他當時的戰況,他臉部本來低垂、縮在一起的皺紋及眉頭,一下子舒展開,眼睛也亮了起來,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訴說當年的戰況,他總稱自己命大,沒有戰死,但也埋怨政府虧待他們這群真正用生命保護台灣的老兵。三寶爺的心臟跳動一直很不好,上課時偶而發作:四肢冰冷無力,嘴唇變黑,頭部垂下不動,志工很緊張通知我趕快去素園照顧,他總是說不要緊,我已服了藥,等等就會好;醫院醫師建議裝心臟節律器,但他總以為自己吉人天相,能活過八二三炮戰的人,當然不必為了一個小小心臓病再花孩子的錢;他也很能忍,在家跌倒摔斷腕關節,隔天照常「上課」,卻獨坐角落靜靜不動,沒有喊痛,也不吵別人,志工注意到情形不對通知我,發現腕關節已經骨折、腫脹且變形,才送醫院進一步治療。就這樣,在素園的二年多,是他太太過世後人生最自在的日子,每天早上11點左右我到素園和這群老同學打招呼時,大家有說有笑,三寶爺看到我還會主動跟我打招呼,若沒有話題,提到八二三炮戰,他馬上精神百倍。據他當教授的兒子後來回憶,這是三寶爺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四個月前的早上,那天太陽比較大,起床後吃完早餐,照常和鄰居談笑,然後獨自到院子拔草,暈倒。發現時,已經沒有痛苦的離開世界了!算起來,三寶爺應該是第五位在「新港素園」「修課」到人生最後幾天的長輩!阿彌陀佛!
-
2022-11-03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並非什麼都無法自理!陪他們外出購物減緩脫節速度
失智並非什麼事都無法自理,也不是一夕之間會把所有以往熟悉的生活全然忘卻,因此不要一味認為失智長者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好,建議照顧者不妨嘗試陪同失智長者一起外出購物,並給予長者適度使用金錢及維持消費的的彈性空間,減緩與社會完全脫節的時間。消費行為照顧法一、買雞蛋我希望維繫母親與外界互動的能力,試著教她如何買雞蛋,例如請母親幫忙去附近商店買回來10顆雞蛋,透過買雞蛋買賣交易的過程,母親就有機會跟別人說說話、多一點互動,也讓她還保有數字與金錢的概念。二、消費行為練習母親的失智,是從輕度轉到中度,甚至於最後到了重度。身為兒子的我在旁邊陪著她生活,但我還有醫院的工作,無法24小時陪伴,因此我們請了一位外籍看護。我跟太太說,外籍看護是媽媽的貴人,就是我的貴人,所以我們對外籍看護非常的尊敬,因為我們的尊重,她也以非常親切的對應方式回饋我們。白天我上班的時間,每到中午,看護就會推著輪椅帶著母親,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午餐,母親在便利商店裡一面吃著午餐,一面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人,反而覺得非常有趣,常常不知不覺一整個便當都吃完了。我們把中午吃飯的這個任務,完整交給了看護,她也可以在便利商店找到她想要吃的食物,甚至可以和母親分著吃,所以每天中午在我家附近,可以看到一個老老的老人家跟一個陪在旁邊照顧很熱心的看護,一起活躍在便利商店,可能會在全家便利商店,或是在7-11便利商店,這是中午的美好風景。吃完中餐,她們會到旁邊的公園,吹吹風、曬曬太陽,看著孩子們溜滑梯、玩耍。失智的母親雖不是全然由家人照顧,卻能夠在一個很有愛心的看護陪伴照顧下,在社區裡,活得非常自在、正常。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只要用心,都能夠與「失智」老人家互動,而且挺有趣味的。提升睡眠品質照顧法缺乏活動、減少思考,大腦、小腦的運作降低,可能讓失智長者白天昏昏欲睡,到晚上卻睡不好、睡不著,甚至有驚醒、夜遊的狀況發生。如果一夜睡得好,早上精神就會特別好!我叫醒母親起床的方法很特別,母親起床前,我總是先跟她說說話,拿麻將放在枕頭上跟她玩,重度失智的母親,一萬、六萬、八萬,麻將數字都還認得出來,但「條」「筒」就叫不出來,我的麻將是母親教的,以往逢年過節會陪她打,所以藉由她熟悉的麻將,讓她手摸麻將,有種安定的感覺,再陪她說說話,笑容也就出來了,她就歡喜的起床了。起床之後我會陪同母親吃完早餐再去上班,雖然老人家的睡眠時間不太固定,有時七點起床,甚至到八點,對我來說,時間壓力當然很大,但原則上就是不打擾她睡眠,讓她自然醒,從規律與否也能觀察她的身體狀況有沒有異常,中午再請看護陪她走到附近超商,挑選她明天想吃的早餐,藉由外出採買也讓她曬曬太陽、有機會讓身體活動一下。一、把握好天氣,出門透透氣、曬曬太陽門診中有家屬來為父母親拿藥,提及疫情肆虐,日照中心都停課了,老人家在家生活不規律,認知能力更加退步,我告訴他們如果有好天氣出現太陽,一定要把握時間在上午及黃昏時段陪老人家就近在家門口或附近散散步,曬曬太陽,調整他們的生理規律。二、三十分鐘的出門透透氣,對老人家的睡眠也有很大的幫助。二、早午晚三段式,規律生活起居用餐失智長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減少對周遭事物的注意力或失去興趣,可能會在電視機面前睡著,或在客廳頻頻打盹,因此在一天的時間裡,會斷斷續續的打瞌睡,換言之會把一天的睡眠時間都充足了,反而到了晚上顯得精神旺盛,可能會起床到處遊走,嚴重更會干擾到其他人,讓照顧者產生困擾。如果把失智長者的白天生活做一個規律化的安排,好比說早上起床吃個早飯後,就帶她出門曬太陽;下午午覺起來,也可以再出門曬太陽,哪怕只是三十分鐘,都會讓長者在出門時看到不同的景象,可以刺激大腦,而不會讓腦筋處於呆滯狀態,便容易產生睡意。晚上時,家屬或是照顧者陪伴吃飯,讓長者使用筷子吃飯,能夠訓練他的注意力,一頓飯陪他吃一個多小時都值得。吃完飯可以一起唱唱歌或是陪她泡泡腳、看電視聊劇情,如此一天下來,或者陪她出門在附近走走,順便訓練講話。人腦退化了,失去日子的節奏,精神就更散亂了。有三段式的生活作息,可以讓長者的生理時鐘得到規律的調整,晚上的睡眠狀態自然就會較穩定。我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她晚上一直睡得很好,也不會打擾到我和我家人及看護的休息。三、有必要求助醫師,搭配正確用藥失智長者如果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可以求助專科醫師、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可透過正確用藥,來調整患者情緒,改善睡眠品質。(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1-03 養生.運動健身
老人運動不可少,運動可以讓你「老的成功」!醫傳授高齡者如何正確運動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都會出現功能下降的情形,只要一個急性疾病,就可能讓長者失能、臥床,使生活品質下降,也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的負擔。運動可以讓人「老的成功」運動對於年長者有許多好處,包含促進心肺與骨骼肌肉健康、降低失能及疾病的風險、預防認知能力下降、延長壽命、減緩老化的影響。人一定會老,但是運動可以讓人「老的成功」,在歲月增長的同時,讓身體失能或認知障礙的問題降到最低。雖然運動有這麼多好處,但根據教育部體育署的運動現況調查,仍有近五成的65歲以上年長者沒有運動習慣。長輩們大多數是以散步、健走的方式進行,僅三成達到「會流汗也會喘」的運動強度,沒有達到建議的目標。運動訓練除了建立運動習慣之外,也應該注意正確的運動時間及強度,才能為健康帶來最好的影響。應該如何運動?年長者的運動計畫安排,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強。目標是每週運動5天以上,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或是每週累積150分鐘的運動。可以從輕鬆簡單的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太極、健康操等。運動強度的計算可以採用自覺費力量表(RPE)調整,0分爲最輕鬆(坐著休息),10分爲盡全力運動。目標要達到中等強度的活動(5至6分),或是運動至微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常有民眾認為每天散步就足夠了。儘管散步是很好的開始,但如果能達到快走或慢跑的強度可以為年長者帶來更多的好處。如果身體狀況佳,更能夠把活動量增加到每週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是150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有氧運動的項目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以簡單、容易、安全為原則。健走、健行、有氧舞蹈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長輩若有退化性關節炎,也可以考慮固定式腳踏車、水中步行運動、游泳等,降低下肢關節的衝擊。另外,年長者的心肺系統反應較慢,運動後要記得做和緩的運動,讓心跳及呼吸能夠慢慢下降。長輩體能狀況不一,應如何調整?每位年長者的情形不同,開始增加活動量時強度及時間應和緩,也應該配合身體狀況個別化安排。對於身體活動量較低,但體能尚可的長者,可先從10分鐘開始運動,逐步增加時間長度。許多長輩會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承擔運動。其實大多數的年長者,都能夠達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的目標。對於先前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需要評估是有心臟、代謝、腎臟疾病的症狀,若是有相關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開始運動。對於保持運動習慣的年長者,如果沒有身體不適,可以放心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另外,也可以使用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發展的新版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PAR-Q+)執行運動前篩檢,或是美國健康倡議組織-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e)高齡委員會推廣的EASY tool篩檢工具來執行運動前篩檢。各式的篩檢工具通常會關注幾個問題1.是否有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心臟病等)的病史?2.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是否會感到胸痛?3.近期是否有暈眩或失去意識的情況?4.是否有骨骼關節問題,會影響運動?5.醫師曾說過你只能在監督之下運動?如果以上任何問題回答「是」,建議可使用完整的PAR-Q+問卷進行篩檢,或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運動。衰弱失能老人可以運動嗎?具有多重慢性疾病、體能較差、甚至失能的年長者,運動前可與醫師討論。如果因為身體狀況無法達到建議的運動目標,也可以儘量執行輕度身體活動(例如:輕鬆散步、簡單家務),減少久坐及臥床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參考歐盟提出的年長者活力體能訓練(Vivifrail),將長者的體能狀況分為A級(失能者)、B級(衰弱)、C級(衰弱前期)、D級(健康者),再針對不同身體狀況的年長者,提供結構化的評估方式及運動指引供民眾參考。建立運動習慣對健康非常重要,無論體能好壞,都應該安排適當的運動及身體活動,預防失能、享受生活。
-
2022-10-29 退休力.活躍好學
首位「女視帝」!陳亞蘭扮小生吃苦當吃補,賣房燒上億傳承歌仔戲
56歲的陳亞蘭是演員、歌手、主持人,在演藝圈相當多棲,但最特別的身分,是歌仔戲小生,也是她這幾年矢志不渝想要推廣、傳承的文化。今年金鐘獎,終於以「嘉慶君遊臺灣」一劇,破天荒以女演員身分奪下最佳男主角獎,造成不小話題。回憶起從年輕時就辛苦練功,恩師楊麗花曾對陳亞蘭說:「練小生要到40歲才穩定。」當時21歲才剛成為徒弟的陳亞蘭覺得還有19年要熬似乎遙遙無期,但如今一晃眼也已到爐火純青、獨當一面的年歲。著重細節 身段唱腔下苦功因為是女扮男裝,要讓觀眾信服,比起男生演男的角色,得要花更多精力訓練。陳亞蘭回憶,剛成為楊麗花徒弟時,每天清晨4、5點就開始跑圓場、練身段、蹲馬步;在造型上也很花功夫,束胸、墊肩都是基本,才能展現小生魁梧的樣貌,而根據角色的不同,還要呈現不同的氣質。練唱更是馬虎不得,陳亞蘭透露,她在配唱時,都是雙腿大開地唱,這樣才能從丹田發出有男子氣概的聲音。至於演小生最困難之處,陳亞蘭認為是眼神傳遞,「每一個細微的細節,都要很注意,尤其以前年輕的時候,很常不自覺露出女孩子的感覺。」也因此她很認同過去楊麗花說的,「超過40歲,真的有差。」反串小生 女粉絲著迷求嫁下過苦功的演出,陳亞蘭演的小生完全說服觀眾,以前資訊還不發達時,很多小朋友都以為她真的是男生,還有小女孩說要嫁給她;後來她以女生樣貌出唱片,上電台節目宣傳時,還有聽眾打電話進節目,直呼:「原來妳是女的!我小時候還想嫁給妳。」過去趕錄影時,因為剪短髮,又練習小生的肢體語言,坐計程車也曾被司機誤認是男生,司機還問她:「當兵了嗎?」她笑說:「我談過戀愛,真的是女的。」過去演歌仔戲要吊鋼絲、拍武打,都沒有現在來得專業、安全,陳亞蘭形容:「身上的傷數都數不完。」曾吊鋼絲撞到腦震盪,騎馬摔了好幾次,甚至曾撞到骨盆歪掉,整條腿瘀青,因為塗藥會看到私密處,她也不敢去看醫師,只好請資深歌仔戲演員吳梅芳幫她上藥。骨盆的傷也影響至今,陳亞蘭沒辦法坐太久,她感嘆:「要當男主角,首先要付出青春,還有身體殘缺,為了練就這身本領,除了花很多時間訓練,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只能吃苦當吃補。」接軌時代 貼近年輕人思維陳亞蘭為歌仔戲不僅奉獻青春,甚至賣了3間房,旁人看了都罵她傻,她坦言也曾思考過自己為何要這樣做,但她形容,自己打從娘胎就開始聽歌仔戲,這個領域就像她的「家」,而且很迷人,「吃了這行飯,就不會想離開了。」自己的個性更是「做就要做到最好」,因此即使散盡家產,她也樂觀認為可以靠別的收入補足,比如最近開始演出8點檔、接下節目主持。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自己辛苦的成果,陳亞蘭每次推出一部新的歌仔戲都很拚命宣傳,這次「嘉」劇在2月底播出,她從農曆過年期間開始跑宣傳,除夕夜只吃了一口年夜飯,就趕往雲林西螺福興宮,疫情嚴峻時期,也跑遍台灣大大小小的市場掃街,但竟然還是有很多觀眾播完才驚訝沒追到劇。陳亞蘭感嘆,歌仔戲就是古裝劇,在台灣沒有場景、服裝、編劇的情況下,沒有辦法一直量產,最多兩、三年推出一部大型製作的歌仔戲,因此每次都是從頭做起,非常辛苦。她也絞盡腦汁,結合網紅、NFT(非同質化代幣)等年輕人喜歡的人事物宣傳,這次「嘉」劇就讓她很感動,「忠實觀眾沒有流失,還新增很多年輕的戲迷。」「文化傳承要靠大家」發起全民集資 帶動善循環提到下一步對歌仔戲傳承的規畫,陳亞蘭忍不住嘆口氣,感嘆最辛苦的不是拍攝、宣傳,而是製作費。陳亞蘭捫心自問,製作「嘉慶君遊臺灣」時「錢都用在刀口上」,但成本還是高得驚人,她對楊麗花說:「我很對不起妳,我房子都賣光了,沒辦法再持續這個理念(傳承歌仔戲)。」恩師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霸氣喊話,負責照顧陳亞蘭下半輩子,讓她感動不已。為了製作費,陳亞蘭也親自出馬向企業談贊助,她自認很不擅長這一塊,「臉皮太薄了,不敢跟人伸手。」每次要談的前一晚都睡不著,但是這些理念只有她自己講得清,無法假手他人,好在企業夥伴也都很「阿莎力」,看得到陳亞蘭的真誠,通常都是一口答應。但是只靠自己賣房、苦拚,也不是辦法,陳亞蘭感嘆:「台灣文化不是只有我一肩扛起,我的肩膀有點往下垂了。」她提出「全民支持」的辦法,靠募款等方式籌集資金,「保留台灣文化,需要一個善的循環。」不過這次「嘉」劇獲得好成績,又讓陳亞蘭一舉奪得最佳男主角,她也開玩笑稱:「有心動(繼續拍),害我又要跳入火坑了!」 她也感謝評審的評選角度「往時代尖端帶動」,並替楊麗花喊話:「最該拿獎的是她!」但恩師對她說:「妳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她也期盼能秉持楊麗花「人人都能唱歌仔戲」的理念,繼續堅守傳承的崗位。
-
2022-10-28 癌症.頭頸癌
資深女星口腔癌4期又罹食道癌,切6成舌重生!戰勝雙癌復出後淚崩「活著真好」
55歲日本資深女星堀智榮美(堀ちえみ)是80年代當紅偶像,15歲時以偶像歌手身分出道,和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是同時期(1982年)竄紅,所以有「花之82年組」之稱,經歷結婚、離婚、生子之後,至今仍活躍演藝圈。但造化弄人,堀智榮美於2019年2月宣布罹患舌癌第4期,動了長達11小時手術,切除6成舌頭組織和頸部淋巴結,並做了舌頭重建手術;於同年4月又發現得到食道癌第零期。歷經生命巨變,她一路以來都積極面對,還把抗癌過程寫成文字,鼓勵有相同情況的人們,抗癌之路走了4年終於畢業。如今堀智榮美的舌頭是靠後天重建,受到切舌手術影響,導致說話咬字不是很清楚,但她並沒有被命運打敗,曾說「即使失去了舌頭,也能夠再次唱歌」,同時傳達「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會成真」的積極態度。堀智榮美昨(27日)開記者會,慶祝出道40周年復出,更宣布要舉行演唱會。如今對她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談到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淚崩感嘆「活著真好」、「沒想到我還能夠再唱歌……」。她說「這次的演唱會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我、堀智榮美能重新活下去」。舌頭疼、出現紅白斑 恐舌癌症狀根據聯合報記者丁禮莉報導,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指出,口腔癌病例持續增加,舌癌是口腔惡性腫瘤第二常見腫瘤,發生率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有密切關係,自覺症狀為舌頭出現紅白斑、潰瘍、疼痛,舌頭容易觀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率較高。45至64歲是舌癌好發年齡 口腔惡性腫瘤多數屬麟狀上皮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45至64歲是好發年齡,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1。大部分舌癌患者都採傳統手術切除,但舌頭是發聲器官之一,部分舌頭切除可能影響發音,清晰度較差。更嚴重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個人社交生活,舌頭靈活度也影響吞嚥功能,更遑論外觀因手術疤痕而有所改變,造成患者常是術前猶疑、術後畏縮。所幸醫療技術進步,帶給舌癌患者更多選擇。透過前導性化學及標靶治療,加上舌頭患部插種方式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成功保留舌頭組織。舌部插種放射線治療為健保給付,但標靶藥物及化療藥需自費,約30萬元。對舌癌而言,外科手術切除仍是第一選擇,但只要充份表達個人治療需求並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仍可望達到希望的結果。另外提醒,國健局針對30歲以上嚼食檳榔或已戒檳榔、吸菸,且兩年內未做過檢查者,均有口腔癌免費篩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