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咖啡
共找到
1992
筆 文章
-
-
2022-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腸躁症發作?營養師提醒:少碰這些高「FODMAP」食材
今年已進入Q4,不少上班族、業務員面臨極大壓力,如果有腸躁症體質,可能深受其擾,一旦吃錯食物,情況更慘。國外研究顯示,腸躁症病友若常吃蘋果、豆類食物、花椰菜、高麗菜、大蒜或常攝取咖啡因等高「FODMAP」食材,容易誘發腸躁症發作,導致身體更不舒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團隊建議,從許多研究結果來看,腸躁症患者採取低「FODMAP」飲食,症狀發作機率可大幅降低,舉例來說,就有研究數據顯示,採取低「FODMAP」飲食的腸躁病患者中,有76%症狀出現改善。高FODMAP食物 對腸躁病患大不利「FODMAP」的英文全名為「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低FODMAP飲食也就是少吃「可發酵」(Fermentable)的寡糖(Oligosaccharides)、雙醣(Disaccharide)、單醣(Monosaccharides)與多元醇(Polyols)類食物。為什麼FODMAP食物會讓腸躁症加劇?許多研究發現,許多腸躁症患者的腸道系統無法順利吸收FODMAP食物,在腸道菌發酵作用的催化下,這些食物會讓腸液增加,也會製造許多氣體,一旦腸道充滿液體、氣體,就會脹氣,食物消化速度也會改變,結果便引發腹脹、放屁、腹痛、腹瀉等症狀,當少吃這些食物,理論上症狀就會緩解。舉例來說,像乳製品、豆類食物、小麥、大麥類食物、蘋果、櫻桃、花椰菜、高麗菜、大蒜、洋蔥、蘑菇與含糖飲料、甜點、含高果糖玉米糖漿食物、甜味劑等,都屬於高FODMAP食物、食材,這些食物都不太適合腸躁症族群。腸躁症病患 適合吃哪些食物?對此,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分析,腸躁症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容易腹瀉、腹痛類型,另一類則容易便秘,而國外研究多以容易腹瀉、腹痛者為主,如果病患擔心攝取小麥、大麥類食物會不舒服,可考慮以糙米、燕麥、玉米、馬鈴薯取代,至於豆製品方面,很多人以為黃豆製品也包含其中,事實上,單純黃豆較容易引發脹氣,若經加工,製成豆腐、豆干,易引發脹氣的成分就會減少,所以豆腐等黃豆製品也是可以食用。陳韻婷也提醒,咖啡因容易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對腸躁症患者並不利,所以腸躁症病患要避免食用含咖啡因飲品。至於便祕型腸躁症患者,則建議攝取充足水分,攝取水分標準為一公斤體重一天攝取30cc水分,以體重六十公斤的成年人來說,一天就會建議最少補充1800cc的水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團隊建議,腸躁症病患可選擇以下食物做取代:1. 無乳糖奶類製品、無乳糖優格、米漿、杏仁茶與椰奶等食物。2. 香蕉、葡萄柚、草莓、柑橘、檸檬、萊姆、奇異果等水果。3. 白菜、竹筍、胡蘿蔔、豆芽菜、小黃瓜、茄子、薑、萵苣、蘿蔔等蔬菜。4. 豆腐、雞蛋、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等蛋白質食物。5. 杏仁等堅果類食物,但一天需控制在10到15顆。6. 糙米、燕麥、玉米、馬鈴薯、藜麥、玉米粉製品等食物。採取低FODMAP飲食 記得諮詢專業營養師如果腸躁症病患想採用低FODMAP飲食,建議諮詢專業營養師建議,這樣才能確保飲食計畫安全、健康,如果要恢復正常飲食,也要循序漸進,每次增加一種食物,再觀察症狀變化,在這過程中,撰寫飲食、症狀日誌或許會有不少幫助。
-
2022-10-18 養生.生活智慧王
除濕機不要貼牆放…使用除濕機注意6重點!還有7個天然除濕好物推薦
北台灣連日大雨,居家濕氣降不下來,衣服曬了幾天都曬不乾…台電提醒大家,室內晾衣要避免將衣物直接晾在除濕機的正上方,以免遮住出風口造成散熱不良,此外使用除濕機時還可搭配電風扇或循環扇,不但能帶動室內空氣流動,也讓除濕效率更好。大雨出門很令人崩潰,但更困擾的是,居家濕氣重,衣服曬了幾天都曬不乾。有的人會將衣服晾在房間,並開除濕機來加速乾衣。台電曾在《台電電力粉絲團》PO文提醒大家,避免將衣物晾在除濕機的正上方,以防衣物可能會掉落,遮住出風口造成散熱不良;更不可將衣物直接覆蓋在除濕機上。而有些人家裡可能只有一台除濕機,不同空間需要將機器搬來搬去輪流使用,此時要注意,在移動除濕機前記得要把水箱的水倒掉、收納電源線並避免過度彎折,並利用機身把手來移動除濕機才安全。此外,許多人都知道,冷氣要搭配電扇/循環扇一起使用,台電提醒,開除濕機時也可搭配電風扇或循環扇,這樣不但能帶動室內空氣流動,也讓除濕效率更好。《元氣網》以下整理關於除濕機使用的6個重點:除濕機使用6重點1、定期清洗濾網,尤其使用前一定要清潔。2、除濕時要關窗,減少室外濕氣入內。3、除濕機不要貼牆放,使用時要與周圍牆壁及窗簾等保持適當空間。4、搭配電風扇/循環扇,加速空氣循環對流,除濕效率更好。5、移動除濕機前記得要把水箱的水倒掉、收納電源線並避免過度彎折,利用機身把手來移動除濕機才安全。6、室內晾衣不可將衣物直接覆蓋在除濕機上,也避免將衣物晾在除濕機的正上方。(資料來源:《台電電力粉絲團》)此外,除了使用除濕機,之前《聯合報》健康版徵文,讀者網友也分享一些天然除濕好物,可擺放在家裡各角落幫助除濕,以下7種是最常見的,大家不妨試試。天然除濕7好物1、蘇打粉、洗衣粉2、竹炭、木炭3、咖啡渣4、茶葉渣5、報紙6、木屑7、粉筆(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徵文)
-
2022-10-17 醫療.消化系統
你是肚子餓胃痛、還是吃飽胃會痛?4招分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已讓民眾開始重視透過有效儀器揪瘜肉來早期預防,然而,我們醫院成立快2年來,除了高達40%的大腸內視鏡受檢者有所謂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外,第二個常發現的消化道疾病是「逆流性食道炎」,此一發生率不但超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比率更已逾15%,年齡也在年輕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比胃潰瘍可怕嗎? 胃食道逆流不可怕但很惱人,主要特點是復發率高達8成,一旦找上你,你就得跟他長期做朋友,在我的門診,胃食道逆流也是回診率最高的疾病,且病患常常在被診斷前看過不少其他科別。 很多人常搞不清楚胃食道逆流和一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何不同?兩者都是上消化道的疾病,從以下幾個比較,或許可以讓大家參考並進而預防它: 1. 確診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多樣化,以致常被忽略或很晚才被確診,其典型症狀是上腹部心窩處疼痛,胸口會有心口灼熱感,也就是常說的「火燒心」, 也有人因胸部疼痛去看胸腔科或心臟科,有時還可能以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慢性咳嗽等來表現,而去耳鼻喉科就診。 反觀消化性潰瘍因為黏膜受損,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上腹痛(即胃痛)的症狀,一旦潰瘍出血,還會出現解黑便、嘔血、貧血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因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需要手術治療。而診斷最好的工具還是內視鏡檢查。 2. 症狀的發生:一般消化性潰瘍以胃痛表現為主,胃潰瘍患者大多飯後出現上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則常有典型飢餓痛,吃了東西以後反而會好一點。但胃食道逆流通常發生在進食後,以及腹部壓力增加 (如彎腰,搬重物等),或平躺時(常發生在半夜)出現不舒服,通常站立休息一下或喝口水會稍微緩解症狀。 3. 根治不易:胃食道逆流患者,有些是因為食道裂孔疝氣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佳引起;然而,大多數患者幾乎是因飲食或生活習慣不正常引起,包括喜歡吃較甜、油膩、酸、辣等食物,以及薄荷、巧克力、果汁、咖啡等,有抽煙、喝酒習慣,都容易增加誘發機會。另外,體型肥胖,有吃宵夜習慣,或吃完後馬上躺平或趴著睡覺者,都容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 在治療上,雖可透過制酸劑或胃腸蠕動促進劑等藥物來改善症狀,這卻不是根本之道。因此,要避免胃食道逆流復發,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最重要,例如飲食最好七分飽、少吃太油太甜的食物、吃飯時細嚼慢嚥、飯後2小時內不要躺下。 反觀消化性潰瘍,雖然有少部分也因飲食、作息、壓力不正常引發,但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某些消炎止痛藥有關。因此,只要好好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注意一些藥物的使用,大多數的潰瘍都能獲得改善。 4. 致癌風險: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若造成黏膜潰爛而長期不治療時,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發生變性,形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幸而發生比例不高,每年約0.5%。因此,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需接受藥物治療,若有巴瑞特氏食道者,需每年接受內視鏡檢查。 至於胃潰瘍,由於胃潰瘍有5~7%是惡性潰瘍,因此,於治療2~3個月後,需接受內視鏡追蹤及切片檢查。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 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 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 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 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延伸閱讀: 冰紅茶、熱咖啡...更年期不能喝的飲料是哪種?女人45歲後一定要養成的5個好習慣
-
2022-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加七」新制13日上路 篩陽隱匿怎麼辦?專家這麼說
明起實施邊境檢疫「○加七」新制,無論自由行旅客或團客、境外生、國際移工,都可免除居家隔離,直接進入自主防疫七天,七天期間住所一人一室,快篩陰性才能外出,陽性需主動通報。但國人不免擔心,快篩陽性者隱匿不報或突然陰轉陽,勢必讓本土疫情更加嚴峻。如何面對後疫情階段的新生活、新挑戰?台大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認為,公司企業應該制訂比政府還嚴格的防疫措施,例如員工出國洽公、旅遊,返國後最好在家工作兩天,即使快篩陰性也不要急著進到辦公室、廠房生產線。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部分入境者可能隱匿快篩陽性或是中途陰轉陽,對社區造成風險;建議新制上路後,如有外賓來訪,仍需嚴格執行社交距離、戴口罩,並避免共餐或喝咖啡等需要脫口罩的活動。「務必接種次世代疫苗,尤其是中老年人。」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過去認為第三劑接種後有助於降低住院率,但最新研究發現,第三劑接種六個月後,預防住院的效果明顯變差,約降低五成。黃立民提醒,疫情拖了快三年,許多民眾對防疫已疲乏、鬆懈,甚至對染疫數字無感,這也說明了為何單日確診四、五萬人,連假期間各地夜市、風景區、百貨公司仍湧現人潮。雖然中重症、死亡個案並不多,但民眾不可有賭一把心態,家裡有年老、孕婦、幼童等重症高風險族群,仍應做好個人防疫措施,避免染疫傳給家人。
-
2022-10-12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增肌?排毒飲食移除毒素?這些竟都是錯的!專家破除營養10大迷思
錯誤的飲食方法實在太多,所以本書可能無法涵蓋完全所有的飲食趨勢,不過我們希望盡可能全面破解目前流行的迷思和趨勢。希望各位能夠利用本書學習到的知識與工具,來自行辨認並破解新的營養迷思。防彈咖啡全世界似乎都在流行將草飼奶油或椰子油加入咖啡,但是將這一堆飽和脂肪加入咖啡其實沒什麼特別益處。如果飲食相對健康,早上喝咖啡時加入一些飽和脂肪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我們想對讀者說的是,特地把脂肪加入咖啡一起喝掉,並沒有什麼實質健康益處;只要你堅持飲食計畫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你可以用自己覺得適合的方法來攝取這些熱量。有人說這種方法可以抑制食慾,確實沒錯,但原因只不過是咖啡因加上500大卡的脂肪而已。把這些脂肪移到早餐來攝取,或是在咖啡裡加上奶油,反而會更好吃,而且同樣可以抑制食慾。另一種說法是皮質醇濃度較高的早晨,要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改喝防彈咖啡可以避免脂肪增加。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攝取碳水化合物會降低皮質醇濃度,因此不攻自破。其實如果你在皮質醇濃度高時(例如早上)一次攝取500大卡的脂肪,會比吃碳水化合物更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如果你還有熱量可以分配給飲料,大可以因為覺得好喝而在咖啡裡加入奶油──但請不要覺得這種做法會和早餐吃奶油有什麼不同。間歇性斷食這個策略的做法就是長時間完全不吃東西,並將所有飲食壓縮到很短的時間內,通常是在晚上。不幸的是,根據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營養時機原則,這種飲食結構不是促進身體組成(肌肉維持)或運動表現的最佳選擇。以下針對許多人認為的斷食好處進行說明:促進依從對某些人來說,斷食可能會暫時讓低熱量飲食更容易依從,但對於長期健康生活型態會有負面影響,目前針對斷食的直接研究也沒有顯示依從程度會高於正常的每日飲食數量(3至5餐)。有些研究在比較斷食與正常飲食間隔的熱量限制後,甚至發現斷食的依從程度較差,且飲食計畫持續時間較短,也就是說我們幾乎看不到斷食對於飲食依從的好處。如果是使用斷食策略時,對於熱量與巨量營養素分配依從程度較高的人,依從確實比理想飲食時機更有價值,但犧牲掉的就是最佳身體組成結果。自噬作用自噬是身體自我摧毀細胞與組織的過程,對健康至關重要;若沒有自噬,身體結構就會耗損,功能也會開始衰弱。斷食的支持者通常宣稱這是斷食的益處。斷食確實會增加自噬,但熱量赤字也有一樣的效果。你的身體在食物攝取不夠時,就必須自我分解來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能量,而激烈運動也會大幅促進自噬。目前針對間歇性斷食促進自噬的唯一證據,來自酵母菌的斷食研究,但這個現象在人類或哺乳類身上則還沒有證明。生長激素增加/合成代謝斷食的時候,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簡稱GH)的濃度會增加,因為生長激素會發送訊號以燃燒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為能量,而非儲存在肌肉中;換句話說,你的身體會在斷食的時候分泌生長激素來利用細胞內儲存的能量。然而在斷食的情況下,不可能發生大家所宣稱的合成代謝反應。只有在體內富含蛋白質和熱量的時候,生長激素才會產生合成反應。如果你藉由斷食提高生長激素濃度,就不會有多餘的營養素,也就無法享受肌肉生長可能帶來的益處。如果你稍微想想,就會發現這句話很弔詭:「只要長時間不吃東西,你就能變得更壯」,這點和肌肉必須規律補充胺基酸(肌肉生長的機制也需要熱量才能運作)的生理需求衝突。斷食狀態雖然會讓生長激素濃度增加,但是肌肉生長會受到抑制,且斷食狀態本身會創造分解代謝的環境,因此反而更可能造成淨肌肉的流失。如果你覺得斷食可以提升你對飲食計畫的依從,同時也必須知道你會犧牲掉最大的肌肉維持或生長。長時間斷食的時候,有些肌肉組織就必須用來燃燒做為能量(尤其是執行低熱量飲食的時候)。如果你想維持類似斷食的飲食結構,同時比傳統斷食方法保持更多肌肉,就在斷食階段只定時攝取蛋白質,而其他的巨量營養素則在斷食階段後攝取。間歇性斷食不會要你的命或害你完全無法長出肌肉,但在達成最佳表現或身體組成改變上的效果並不好。碳水後置法(CBL)碳水後置法是指早上攝取較少的碳水化合物,晚上則攝取較多。碳水後置的理由是早上的皮質醇濃度較高且胰島素敏感度較低,因此最好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因為碳水化合物在這種情況下較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碳水後置建議的方法是多數餐點以蛋白質為主、接近中午的時候訓練,並在一天中的最後幾餐加入碳水化合物,就能在脂肪增加最少的情況下獲得最多肌肉生長。先前針對防彈咖啡的討論曾經提過:早上皮質醇濃度高的狀態下,不會讓碳水化合物更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其實攝取碳水化合物反而會降低皮質醇濃度。此外,早上的胰島素敏感度其實比晚上高(因為經過整晚的斷食),所以碳水後置在這部分的說法並不正確。不過,如果你起床後好幾個小時都不攝取碳水化合物,晚上的胰島素敏感度可能會比正常值高(因為你長時間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不過,同時會因為更多的能量需求而讓肌肉分解代謝的風險增加,因此抵銷了碳水後置擁護者所宣稱的好處。不管早上或下午攝取碳水化合物,荷爾蒙的運作方式都不支持碳水後置以及相關的飲食方法。淨化與排毒飲食淨化或排毒的概念相當明白,就是只攝取及少量食物(或完全不進食),並飲用許多特定的低熱量飲料,例如花草茶、檸檬水或果菜汁等等。這種中斷正常飲食的方法,理論上會阻止食物裡的毒素進入身體,並將身體裡堆積的毒素移除。問題是,你在這種淨化階段所攝取的毒素,與平常根本沒有不同。人類最常攝取的毒素大概就是酒精,而且通常也是自願攝取。你的肝臟在一段時間後自然就會將多數毒素排出體外,而淨化與排毒不會讓這個過程變快。此外,多數用於排毒的花草茶都很健康,但其實沒有任何特別的排毒功效。直接評估排毒與淨化飲食後,發現效果如同降低熱量與健康飲食。而長期執行排毒或淨化的問題是缺乏蛋白質,因此會造成肌肉流失。任何宣稱有證據支持排毒益處的研究,通常實驗方法都極度不嚴謹,而且很少出現在同儕審閱期刊上(很可能根本沒有)。這種飲食方法能帶來的任何好處,都是因為停止攝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導致。對於健康與健身效果而言,更好的飲食方法是以健康食物為主,並隨時大量攝取蔬果與全穀物。排毒與淨化飲食模式的一大問題,就是它假設你可以透過嚴格依從特殊飲食方法短短幾天,就抵銷數週甚至數月的不良飲食習慣。如果你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不良飲食,想把健康調回之前的狀態,至少也要花一樣的時間執行健康飲食。有時候不良飲食習慣甚至會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如果你長時間不良飲食,輕易相信這種懶人解決法就會更加危險。雖然透過幾天特殊飲食就能讓身體淨化聽起來很誘人,但這根本不可能。酸/鹼性飲食有些飲食方法宣稱能平衡身體的酸鹼值。表面上聽起來很棒,但就和淨化與排毒一樣,你的身體本來就很擅長調控酸鹼值。如果人體血液酸鹼值增加或減少0.4(偏離酸鹼值7.35至7.45這個正常範圍),你就會死亡,因此身體內有很多工具來維持酸鹼值。腸道酸鹼值會影響腸道菌群,但鹼性食物不會改變腸道酸鹼值,因為食物的酸鹼性是消化後才產生的副產品。鹼性食物或鹼性水對腸胃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就算食物能夠改變體內酸鹼值,也會在接觸胃酸時立刻中和。尿液的酸鹼值會受食物影響,但這是因為消化過程產生的代謝產物,而這些代謝產物不會改變血液或細胞酸鹼值。鹼性水和鹼性飲食根本就是詐騙,與事實相去甚遠。發炎反應很多人認為發炎反應完全沒有好處,慢性系統性發炎反應確實可能讓你併發更嚴重的疾病,但急性發炎是運動後恢復和適應過程的關鍵。如果首要目標是改善身體組成與健身成果,完全抑制發炎反應不是個好辦法。反之,我們希望有適當且急性的局部發炎反應,帶來恢復、適應、讓傷口癒合,並防止感染。我們要避免的是慢性全身性發炎反應。許多人宣稱某些食物和飲食方法可以降低慢性全身性發炎反應,但減重其實就是對抗慢性發炎反應的最好辦法。較高的體脂率似乎會造成並強化慢性發炎反應,所以「減脂」是扭轉發炎反應的最好辦法。對於宣稱能夠抗發炎的飲食方法、藥丸或特定食物,都要慎重以對。消化不好導致體重增加很多販售消化酵素或相關補充品的公司都宣稱能幫助你減重,而很多人也常常說他們消化不太好,所以減重效果不好。這種說法根本與事實相反。如果你攝取的食物無法完全消化,你應該會吃得更多而且不會變胖才對。營養素必須先被身體消化吸收以後,才能以脂肪形式儲存。如果沒有消化吸收,這些食物就只是經過身體而已。人體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攝取的食物有95%會被身體吸收,消化效率越高,你就能從食物得到越多熱量。如果你有消化方面的問題,你的體重很可能會減輕,而且減重的速度可能快到必須採取醫療手段。舉例來說,乳糜瀉和克隆氏症者常在接受治療前,往往已出現體重過輕的症狀,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無法吸收食物,因此吃進去的熱量大部分都流失了。如果你想要讓減重更有效率,促進消化可能不會有幫助。不吃名字奇怪的食材不幸的是,避開這些攝取很難發音的食材不會讓你更健康。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很難發音的加工食品食材,這些食材很多都不太健康,所以食材越簡單越好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你最好不要避開(5R)-[(1S)-1,2-Dihydroxyethyl]-3,4-dihydroxyfuran-2(5H)-one(其實就是抗壞血酸或維生素C)、泛酸(維生素B5)或是二十碳五烯酸(簡稱EPA,屬於Omega-3脂肪酸)的攝取。其實這些很難發音的化合物經常存在於沒有食物成分表的天然食物中,而且常常加進其他食品來讓這些食品(至少看起來)更健康。營養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能只根據名稱就決定食物是否健康,而是需要更多的認識才能判斷。荷爾蒙導致體重增加有一個很流行的常見迷思,就是你目前的飲食和運動(或根本沒運動)完全沒問題,你的體重之所以會增加(或減不下來)都是因為荷爾蒙。荷爾蒙的確會影響代謝率,但熱量赤字還是會讓體重下降。弔詭的是,節食太久反而會造成荷爾蒙的改變,讓代謝率下降。不管體重多少,荷爾蒙都會影響身體組成。如果睪固酮高而皮質醇低,就能同時增肌減脂;反之則能減肌增脂。不過在沒有大量外來荷爾蒙的情況下,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少見。宣稱能夠「解決荷爾蒙問題」的方法,通常會建議攝取香料植物和某些特定食物,但都不足以改變荷爾蒙狀態。如果你節食的時間太長,就要先暫停降低熱量攝取一陣子,因為這是讓荷爾蒙回復正常的最好辦法。光是草本補充品和特定食物而沒有搭配飲食與訓練的調整,絕對不可能改變荷爾蒙分泌,並讓你可以減重。正確的飲食原則和設計精良的訓練計畫,才是經過科學認證能讓你達到目標的方法。椰子油近幾年來受到熱烈討論的椰子油是很棒的潤滑劑,外用時對於皮膚和頭髮非常好,是很好的護膚護髮用品。聞起來很香,加進食物也能增添風味與口感……椰子油的好處不在話下,但是否真的如宣稱一般對健康有許多好處,則相當可疑。據稱椰子油的好處很多,從減脂到治療癌症都有效。椰子油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廣受討論,但對於健康效果的研究數量還不足以證明這些效果。截至本書出版為止,相關文獻對於椰子油的健康效益尚無定論,但由於飽和脂肪含量很高,因此大量攝取椰子油將對健康不利。椰子油就像其他飽和脂肪一樣,適量攝取不會有問題,但脂肪攝取還是要以堅果、酪梨和橄欖油等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書籍介紹增肌×減脂·科學化飲食全書:5原則×5步驟,打造個人化菜單,有效突破健身撞牆期作者:麥克.伊斯拉特, 梅麗莎.戴維斯, 珍.凱斯, 詹姆斯.霍夫曼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4/28作者簡介:麥克.伊斯拉特博士(Dr. Mike Israetel)運動生理學博士,復興週期(Renaissance Periodization)共同創辦人、首席科學顧問。曾任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公衛學院的運動科學教授,並教授數門課程,包括公衛營養學、進階運動營養學與運動以及營養與行為。他也曾是美國奧運訓練基地的運動營養顧問,並曾受邀至許多營養科學、運動表現與健康相關會議發表演說,包括美國奧運訓練中心的營養座談會。他現在也是健美選手、巴西柔術選手。梅麗莎.戴維斯博士(Dr. Melissa Davis)神經生物與行為學博士,復興週期科學顧問、爾灣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神經生物與行為學系教授,研究經驗十年,研究領域包括身體感知相關疾病治療、神經可塑性以及腦部發展。她的論文曾刊登於《科學人》雜誌,並於富影響力的同儕審閱期刊中出版,受到上千學術單位的認可。她長期致力於科學推廣活動,曾獲頒教學、學術與研究卓越獎項。梅麗莎目前擁有巴西柔術黑帶,她曾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也曾兩次代表美國參加該量級的阿布達比世界職業選拔賽。珍.凱斯博士(Dr. Jen Case)人類營養學博士,註冊營養師(RD)、NSCA體能訓練專家(CSCS)。曾任中央密蘇里州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Missouri)運動科學教授,開設進階運動代謝、運動處方、官能解剖學以及肌動學與營養學相關課程。珍擁有兩個黑帶,包含夏威夷Kempo空手道黑帶、巴西柔術黑帶。她曾是綜合格鬥選手,並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以及泛美巴西柔術國際公開賽。詹姆斯.霍夫曼博士(Dr. James Hoffmann)運動生理學博士,復興週期的科學顧問。曾任費城天普大學運動科學計畫主任,並於大學教授肌力與體能訓練理論、肌力與體能訓練實務、運動生理學以及生物化學等課程。他也是東田納西州立大學(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橄欖球隊的助理教練、首席運動科學家、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兼重訓室主任。來自芝加哥的詹姆斯一輩子致力於競技運動,曾在橄欖球、美式足球與角力都得到優異成績,目前正在學習泰拳。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就像全身在放火!她做這2件事抗發炎,3個月掉7公斤
-
2022-10-10 養生.聰明飲食
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專家解析如何喝咖啡才健康
咖啡可以說是現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嗜好性飲料,本文想以食品科學的角度看看咖啡的豐富世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一些有趣的咖啡統計數字,就會覺得咖啡的世界既深奧又有意思。⚫全世界每天大概喝掉20億杯的咖啡,平均2人喝一杯(我相信很多小孩跟老人不喝咖啡的,所以扣掉這些人之後,成年人平均喝咖啡的數量更高了)。⚫咖啡是世界第一大的農產貿易品,全球生產量達1000萬噸。⚫世界咖啡生產最大的國家是巴西、越南與哥倫比亞(咖啡原產地的非洲國家都沒擠進來)。⚫世界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是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都不是咖啡主要的生產地)。⚫每人喝最多咖啡的國家是芬蘭、挪威、丹麥與美國(是不是北歐夜晚特別長,需要咖啡提神?)。咖啡有哪些種?我們喝的咖啡其實不是同一物種,而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下的幾十種(有人說是上百種)的不同物種。因為咖啡的原生地在衣索比亞一帶,那邊散落了上百種的咖啡野生種,只是大多數都不具商業價值,所以我們現在消費的大多數咖啡,是商業種植而來。物種之分目前咖啡主要主要來自三個種: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賴比瑞亞(Coffea liberica)。⚫阿拉比卡是目前量最大的咖啡,也被宣傳為品質最佳的咖啡,所以現在是市場的主流,價格也最高,產量佔了所有咖啡的65%以上。⚫羅布斯塔據信是源流自阿拉比卡的變種,但是具有強壯、抗病、容易栽種、產量大的優點,但是口感較為苦、重、香氣比較弱、咖啡因較高,所以價格便宜,市場上沒那麼受歡迎,目前產量約占全世界的30%。⚫賴比瑞亞現在很少有人種了,市場上量其實很小,它的豆身大顆、但是滋味平淡,所以不受市場重視,但是據說馬來西亞白咖啡的源流就是用了賴比瑞亞咖啡,才有那特殊的風味。品種之分而因為阿拉比卡全世界大量種植,所以各地人為選育出了很多具有特殊風味、特色的品種,如鐵比卡、波旁、卡度拉、卡度艾、藝妓(geisha)等等,但不管他們有怎樣的特徵、口味差別,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的這個物種。因為中文的不精確,或是被人亂用,品種這個名詞常被跟物種弄混。品種應該指的是人類在栽種作物時,刻意選拔出來具有特殊性狀的種類。就像貓有分美國短毛、日本貓、暹羅貓、波斯貓等等,他們具有不同的外表特徵(毛長、體格、個性)等等,但都屬於家貓這個物種,而且可以互相交配產出下一代,只是特徵性狀會因為混種而亂掉了(可能就叫米克斯了)。混種但是以上的物種之間,也會天然或人為出現一些例外的混種,所以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有混種出現,這些混種很多繼承羅布斯塔的優點,對於咖啡葉銹病有比較好的抵抗力。這些混種比如說有帝汶混種(Timor Hybrid)、阿拉布斯塔(Arabusta)等等。在學術界的嚴謹說法下,學名的表示方法會是帝汶混種Timor hybrid (Coffea arabica x C. canephora)。不會叫阿拉比卡,也不會叫羅布斯塔。但是Timor hybrid 又陸續與阿拉比卡育種出下一代如卡第摩catimor 薩第摩sarchimor等等,卡第摩在世界上栽培量其實很大,被廣泛接受稱為阿拉比卡豆,但是它也有25%羅布斯塔的血統。所以韋恩其實也很贊同維基百科的分法,端看定義為何,生物學學術上,我認為它是個interhybrid(雜交混種),但是商業上叫它阿拉比卡豆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接枝許多園藝學家為了解決抗葉銹病或其他理由,也開發出接枝的技術,這就像台灣比較常見的高接梨技術一樣,比如說將阿拉比卡的枝條接在羅布斯塔的樹身上。但是這樣不會生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混種,物種還是不變的,之前西雅圖咖啡企圖拿這個理由來解釋混用咖啡豆的不當行為就太牽強了。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其實未必,這恐怕是被行銷出來的概念,羅布斯塔也有它強烈的風味,許多義式混合豆也會在配方裡添加若干比例的羅布斯塔豆,提供強烈的基底,所以風味還是看怎麼創意發揮,喜好更是因人而異。喝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喝咖啡到底對健康是好是壞其實一直是個爭論,根據最新的一些研究來說,適量喝咖啡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利大於弊。咖啡因為含有許多抗氧化物,還有多酚類以及維生素B2丶B3、 與鎂丶鉀等營養成份,所以對健康有很多益處。韋恩在咖啡的5大健康益處裡,統整喝咖啡有5大好處:喝咖啡有助降低死亡率一項在美國進行非白人族群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可以降低12%。而另一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低17%。另一篇對歐洲各國的研究顯示,咖啡愛好者的死亡率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明顯較低。詳細有關咖與死亡率的關係,可以參考前文一天一咖啡,死神遠離我。咖啡有助預防糖尿病一項針對48,000人的研究發現,連續喝6年的咖啡可以降低11%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咖啡有益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喝咖啡的人可以降低11 %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同時也有幫助降低血壓的效果。我在有的研究裡發現,喝無過濾的咖啡(如義式)反而比較會使得膽固醇上升,這點必須注意。 咖啡對肝有保護作用很多研究指出,喝咖啡對脂肪肝丶肝纖維化有預防作用,甚至也可以降低膽結石的發生機會。同時也有助於預防肝癌。咖啡有助於腦部健康2017一項統合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於預防憂鬱等狀況,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咖啡的丙烯醯胺會致癌嗎?不過之前有人提出警告,美國加州宣布要求包含星巴克等的咖啡業者必須標示警語,說明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醯胺,網路上一時又嘩然。其實韋恩分析喝咖啡不用怕丙烯醯胺,大家每天咖啡喝的量遠遠不及累積丙烯醯胺會造成健康傷害的量,所以一般喝咖啡是不用擔心的。如果要避免咖啡裡丙烯醯胺的危害,還有幾個原則,依據學者研究:⚫重焙咖啡裡的丙烯醯胺低於淺焙咖啡⚫阿拉比卡的丙烯醯胺低於羅布斯塔⚫以其他食物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要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也可以配個大蒜或是配個藍莓,有助加速代謝速度。咖啡會讓人膽固醇升高?在過去許多研究中發現,喝咖啡確實會造成某些人總膽固醇(尤其是壞的膽固醇 LDL)升高,這對健康當然是不利的因素。經過研究,這主要是咖啡裡含有雙萜咖啡豆醇(diterpenes kahweol)及咖啡醇(cafestol)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所造成。但是其實不用太擔心,這與咖啡的泡法有關,使用濾紙泡的美式咖啡,會大大降低咖啡醇這類物質的含量,因為濾紙本身會吸附咖啡醇而移除,根據分析結果,使用濾紙泡的咖啡,咖啡醇可以降低為只剩1/30。因此歐洲心臟病學會依據歷時20年的研究結論發表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 mortality: Does the brewing method matter?,以過濾方法例如濾紙去沖咖啡對心血管是最健康的。因為濾紙能夠大大降低這個風險,大家就可以更放心享用咖啡了。咖啡冷泡好還是熱泡好?咖啡的抗氧化物既然這麼好,那要怎麼喝呢?這邊有一些科學數據告訴大家(更詳細分析可以參見前文熱泡的咖啡比冷泡有更多的抗氧化物)。以一篇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的研究告訴我們許多冷泡咖啡的事實,證明之前許多咖啡界或美食界對冷泡咖啡的觀念,其實許多是一種迷思。以下是該研究經過對五種產地(巴西、兩款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緬甸、墨西哥)分別進行熱泡與冷泡後再加以分析,所得到的比較結果:⚫pH值(熱泡略低):4款熱泡的pH都比冷泡低⚫酸度(熱泡高):熱泡的可滴定酸都比冷泡多⚫咖啡綠原酸(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含有較高的咖啡綠原酸⚫抗氧化力(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的抗氧化力明顯比較高所以如果是為了喝到更多抗氧化物,建議要熱泡咖啡。但是冷泡咖啡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想要變化享用咖啡的方式的話,冷泡咖啡當然也是一種好選擇。喝咖啡容易排便?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喝咖啡以後特別容易有便意?不管拿鐵或是黑咖啡都是。所以與含不含牛奶(拿鐵)無關,尤其是冰咖啡特別明顯。分析文獻來看,應該是咖啡因的效果,因為咖啡因本身可以刺激腸道蠕動的反射作用,也會刺激直腸的便意,尤其在低溫下更為明顯,也無怪乎有這麼多人深有同感。或許這也是早餐大冰奶有同樣跑廁所效應的原因,因為濃紅茶也是高咖啡因含量的(其實茶的咖啡因含量裡,紅茶高於烏龍茶或綠茶)。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所以台灣有家新創生技公司,以最新產品【麴米咖啡】獲選2022年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新味食潮獎,勇奪【其他綜合食品】【潔淨高值特別獎】。所謂麴米咖啡是以特殊的發酵米麴工法,將米麴與咖啡做結合,讓咖啡擁有之前都沒有的香味深度。此外,米麴也可加入許多活性酵素,以冷泡的手法泡這個麴米咖啡,喝完確實有肚子的咕嚕感,特別適合有消化不良問題、或是有堅強而頑固便便的人。想要更了解米麴咖啡可以參考前文: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一天可以喝多少杯的咖啡?咖啡雖然有很多機能性成分,但是因為也含有咖啡因所以必須要適量,這個適合的量可能因人而異,因為有的人可能對咖啡因較敏感,或是也要因咖啡而異,因為濃縮義式咖啡與美式咖啡裡的咖啡因濃度差異是很大的。而且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民眾,過量飲用咖啡將對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最近的研究報告建議每天不超過2到3杯。依照現在衛服部的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300mg(毫克)以下為宜,所以對於咖啡因的標示有法規上的要求。包裝飲料的咖啡因標示對於包裝的含有咖啡因成分之飲料,應於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標示要以每100毫升實際所含咖啡因含量進行標示。⚫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低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進行標示。⚫如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毫克者,得以低咖啡因標示。現煮咖啡的咖啡因標示而對於現煮咖啡,考慮因為沖泡條件可能變異比較大,以紅黃綠燈標示:⚫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台灣的咖啡歷史軼事其實台灣也曾經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咖啡產地,一棵台東百年咖啡樹,牽起日本與台灣的咖啡情緣裡為大家介紹了,其實台灣種植咖啡的歷史可是超過了一百年,而台灣的咖啡曾經暢銷日本,當年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台灣可能繼續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國,而日本知名咖啡品牌 Key Coffee,其實是發跡自台灣的。而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因為物資供應日本軍隊吃緊,所以也有做過山寨咖啡的有趣黑歷史!?咖啡替代摻假的黑歷史-台灣也出過土裡長的咖啡,收集到可愛阿嬤回憶當年的山寨咖啡製作歷史!最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當時候阿嬤們不知道什麼是咖啡,把樹薯粉炒一炒,再研磨後泡熱水後便成為「混濁液體」,顏色像是咖啡。當時代的村莊裡面,誰都沒喝過咖啡,只知道那是杯時髦的飲品;見到那杯阿嬤泡的「茶」,便認為是咖啡。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知道豐田產咖啡豆的日本人也聽聞了,於是請阿嬤他們的「咖啡工廠」將豐田出產的「咖啡豆」製成咖啡,為日本前線吃緊的戰事與緊縮的物資作出貢獻……。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咖啡摻假的黑歷史咖啡身為世界上數一數二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不免有許多人動了摻假偽冒的歪腦筋,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黑心咖啡的歷史恐怕超過了兩百多年,這可是從19世紀就有很多明確記錄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心業者與執法者/食品專家幾百年來一直在鬥法,也使得黑心摻假手法層出不窮,讓人嘆為觀止。韋恩分析,摻假偽冒的黑心咖啡主要有以下手法:咖啡摻假的源頭- 菊苣自從1820年代,德國化學家阿庫姆就在倫敦成為食物打假專家的先驅,阿庫姆首先指出,當時倫敦店裡的研磨咖啡粉,很多都摻入了烤過的菊苣粉,菊苣粉用的是菊苣這種植物的根,菊苣的葉子一般是當蔬菜用,而其肥大的根本來沒什麼用,後來黑心商人發現它富含澱粉與醣類,所以烤乾磨碎後,就可以充入研磨咖啡粉裡面增量,而另外想讓顏色更像一點的話,就再加入黑糖來調黑一點。這可能就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的黑心咖啡配方了。當時英國很多人就在抱怨,來自印度的咖啡根本沒有不摻菊苣粉的。1856年的泰唔士報曾經寫道「我們要咖啡,卻得到菊苣根粉末,我們要菊苣根粉末,卻得到燒焦的胡蘿蔔和馬肝粉。」咖啡摻假的大宗- 穀類根莖澱粉咖啡摻假的獲利實在太高,所以讓咖啡黑心商人們仍前仆後繼,用其他各種東西來摻假,其中最常用的還是各種穀類或是根莖澱粉,比如說小麥、大麥、橡實、杏仁、玉米、蒲公英根等等。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物資缺乏,還由政府大力推動民眾選用代用咖啡,這個代用咖啡就是用橡實做的,由政府統一配給。咖啡摻假- 豆類與種籽咖啡摻假還有一個派系,就是用各種豆類或種籽,比如說大豆、綠豆、鷹嘴豆、棉籽、羽扇豆籽等等,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大豆做的「假」咖啡就曾經盛行於物資被封鎖的南方陣營。事實上,南方陣營曾經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咖啡替代品,而這種「假」咖啡,被統稱為林肯咖啡,因為南方人認為他們得喝這種咖啡都是林肯害的,當時甚至連炒熟的葡萄籽都被用做咖啡替代品之列。大豆(黃豆、黑豆)替代咖啡其實一直源流到現在,因為不含咖啡因,反而受到現代一些消費者的歡迎,當然如果有清楚告訴消費者,那當然不叫摻假了。食物以外的黑心咖啡填充物近年來,越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咖啡出口國,很多研磨咖啡粉出產自越南。只是之前越南也出現過聳人聽聞的黑心咖啡案件,居然是黑心廠商回收舊電池, 然後打開電池取得裡面的電池芯粉,然後甚至摻上泥土、石粉,再加入劣質咖啡豆中,製成黑心咖啡粉銷往越南各地。該項產品雖然沒有流入台灣的跡象,不過也是嚇到許多人如驚弓之鳥了。結論綜合來說,喝咖啡心情好,喝咖啡聊是非,有有助於社交,對健康也大有益處。只要注意咖啡因攝取不要過量,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其他就放開心好好享受咖啡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09 養生.聰明飲食
鴻時代/楊梅花食間
這陣子看了幾本書,試著汲取不同的體悟,生活能觸及範圍有限,書裡帶來的世界卻無窮。跟冰箱一樣,食物賞味期限時間差不多了,就可以一次完成斷捨離,把頭腦暫時清空,給自己多一點空間,才能給心裡足夠養分。趁著工作之便再次造訪楊梅,楊梅對台北人來說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慢活空間,周末假期也不會發生人擠人的囧況。這裡有很多休閒觀光農場,適合全家人小鎮漫遊。早期楊梅小鎮擁有很多進出口加工廠,小至羽絨外套、大至北歐家具沙發,都可以直接到工廠去挖寶,跟市售價差一大半。逛進第一菜市場,讓味蕾體驗鹹菜、菜脯和糯米交融的滋味。通常我會建議到楊梅一定要先到「補貨中心」,也就是號稱客家美食界的五分埔「楊梅公有第一菜市場」,這裡消費力驚人,也是職業攤商眼中的超級戰區,日租金並不便宜。這是沿著復華街所延展出來的個性攤位,食材應有盡有,把車子裝滿回家,才不會浪費油錢。不過,讓我們先吃東西填飽肚子,才有力氣血拚吧!第一攤無名飯糰,安排早餐在市場裡享受高級訂製的古早味蛋餅飯糰組合,體驗一下客家人的鹹菜、菜脯和糯米飯混在一起,品嘗酸甜易燃易爆的滋味。逛菜市場邊走邊吃是最瀟灑的事,炸雞攤上出現刺鯧肉魚四尾只要100元,四分之一的白切鹹水鵝,搭配滿滿的薑絲跟九層塔,只需150元,比到平鎮吃人氣鵝肉美食還划算。當天現做彈牙粢耙仔,裹上厚厚的花生粉。楊梅很多客家人,因此菜市場有非常多道地的客家美食,例如「粢耙仔」,用手擠成團,裹上厚厚的花生粉,是宴客時的基本款。這類米食加工品都是老闆起早摸黑製作,特別彈牙可口。來這裡,我也建議不要再買手搖飲料,因為菜市場裡有賣質純精良的仙草茶,無糖無添加,最佳的清補涼品,三瓶寶特瓶裝才100元。再加上小農自己種、半買半送的時令蔬果,來到楊梅,花費少少就可以包辦一桌子澎派的晚餐。假日只要四十分鐘的車程,就可以離開浮躁的台北,楊梅真的是一處適合過日子的地方。既然介紹了楊梅市場,也不能錯過當地人的信仰中心「錫福宮」,供奉客家庄的保護神「三官大帝」,也是楊梅歷史最久的一間廟宇。這裡的老樹都有百年以上,古木參天靈性聚足,自古來有廟有人潮,在這稱作伯公山的周圍,有人下棋、有人小憩,清風徐徐心靜自然涼,在這天人合一的空間來杯咖啡,比星巴克更高級。老屋新生「小白宮」,歷史與花藝在舌尖碰撞出火花。楊梅人還有一處有味道的網紅景點--楊梅故事館裡的「小白宮」,是楊梅人心目中自信優雅永恆不變的價值。這個老房子很有特色,早期是楊梅國中校長的故居,差點被建商改為建地,感謝當年十月圍城力排眾議,為了保護這幢建築物而努力的人,讓老屋逃過都更保留下來,成為老屋活化的典範。老屋裡的「好窩有花」,是一處為花癡迷者設置的咖啡廳,跟一般網紅店不同,在歷史建築裡十分幽靜,彷彿穿越時空、返樸歸真,十足人文品味。店主藉由一杯有機玫瑰拿鐵,活絡地方創生,讓充滿花仙子的老房子,可以持續溫馨療癒人間。玫瑰可人,但要融入飲食中,條件限制就多了,品種、種植的方式、摘取的時機等,天然香氣如何透過嗅覺與味蕾,成為感動人心的一杯飲品、一道甜點,「好窩有花」做到了,除了研發出獨特的玫瑰釀,更製作出四季食用花卉的手工點心。食物要細細品味,生活要用心感受,將食材來源與在地生命力充分融合,藉由這遺世孤立的老洋房,點滴挹注生活美學,把花帶入空間,帶入食飲,帶入生活,也帶來幸福感。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預防胃食道逆流一圖秒懂禁忌食物 醫教飯後一招有助腸胃蠕動
胃疾問題可大可小,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蕭家仁說,臨床上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排除先天結構因素或某些藥物導致,多數胃食道逆流是生活習慣造成的。他說,胃食道逆流吃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不再復發的關鍵。飯後散步,久坐者定時起身、爬樓梯,有助腸胃蠕動。「胃食道逆流與腸胃道蠕動有相對關係。」羅東聖母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說,腸胃道蠕動不佳的人,容易便祕、腸胃脹氣,只靠胃藥無法改善腸蠕動的問題。他建議,容易胃食道逆流者,飯後一小時到戶外運動、散步;因工作必須久坐者,每30分鐘至1小時可起身動一動,或站著辦公變換姿勢,若工作場域有樓梯,多爬樓梯有助於刺激腸胃道蠕動。睡前3小時不進食,減少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活動筋骨之餘,飲食怎麼吃也是重點,王威迪表示,「每樣東西都禁止,病人會覺得人生沒意義,也很難遵守。」但有些原則仍要遵守,例如睡前3小時盡量不再進食,少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辣椒、咖啡、酒品、茶飲、甜食、麵包、饅頭、豆製品、炸物、酸果汁、巧克力等;澱粉類可減量吃一半,輔以蔬菜、瘦肉來代替;水果選擇低甜度的為佳,多補充水分。高纖食物雖有益健康,吃過多卻易脹氣,王威迪認為「可以吃,但別過量,同樣的食物不要每餐吃,也不要每天吃,基本上就不會過量。」他舉例,粗纖維的薑有益於消化殺菌、刺激腸胃蠕動,但吃太多纖維又沒搭配適量飲水,反而會造成糞石、腸道不通等狀況。蕭家仁說,喝酒或抽菸會使食道蠕動功能變差。飲食方面,常吃油炸高脂食物的,脂肪會堆積在胃裡,拉長胃排空時間;酸性的番茄及柑橘類水果,還有巧克力、咖啡、洋蔥、辣味等刺激性食物,也會導致胃排空變慢、胃酸增加、賁門鬆弛。另外,很多人不知道薄荷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食物、胃酸更容易逆流。食道酸鹼值正常,卻仍感覺逆流,考慮心因性因素。而許多人認為飲食已經妥善控制,但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蕭家仁說,有些人主觀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但國外治療指引會做24小時酸鹼壓力監測確認,若食道酸鹼值正常,表示客觀上並沒有胃食道逆流發生,逆流的感受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一般醫師會建議服用三環抗憂鬱劑等心理治療藥物,吃藥後約40%至60%患者會覺得改善。長期吃胃腸成藥,恐改變胃酸鹼值,影響鈣離子吸收。「生活作息是造成胃食道逆流難以控制的最大原因。」王威迪點出大眾迷思,若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沒調整好,吃再多藥物都只是減緩症狀,尤其長期服用胃腸成藥,會改變胃的酸鹼值,恐影響鈣離子吸收,甚至得小心骨質疏鬆的風險。王威迪說,胃食道逆流雖是常見疾病,但往往會與其他疾病混淆,當民眾感覺身體不適到影響生活,建議就醫進一步診療,畢竟自己不是醫師,購買成藥服用不見得能對症下藥,也可能延誤病情。胃食道逆流食療花椒豬肚湯關於食療,中醫師彭溫雅推薦一道本草綱目記載,針對胃食道逆流的食療法「花椒豬肚湯」。取一副豬肚,黑胡椒、白胡椒、花椒各研磨五公克。將豬肚用粗鹽洗好、汆燙並切碎。把黑白胡椒、花椒和豬肚一起放到碗裡,加一個洗米杯量的米酒,剛好蓋過豬肚。上述食材放進電鍋,在電鍋外鍋放兩杯水,電鍋跳起來之後,確認筷子已經可穿過豬肚,熟度剛好,再簡單調味,就可以吃了。彭溫雅表示,這些椒類有很多對胃很好的辛香料及活性物質,這些物質是酒溶性,可以浸泡於米酒萃取出來,米酒也有去腥的效果。外鍋兩杯水的電鍋,大約需要兩小時才會跳起來,這時候酒精也已經揮發掉了,只剩下大約一半的水分,因此,這道料理嚴格來說並不是要喝湯的,記得不要弄成一大鍋,米酒的量只要能蓋過豬肚就好了。避免胃食道逆流1. 維持適當體重。2. 飲食清淡、吃飯八分飽。3. 維持作息正常。4. 進食後2小時勿平躺。5. 不要穿太緊的衣服褲子。6. 睡前3小時勿進食。7. 增加身體活動量。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胃散消脹氣最有效?專家提醒:小心胃壁變薄、消化功能受損
胃疾和飲食、壓力脫不了關係,因此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國人依賴胃藥,常自購胃腸成藥隨身攜帶,胃脹不適、胃酸逆流就吞一包。但胃痛問題可大可小,如何治胃、養胃,減少胃疾發作,是現代人重要的保「胃」戰。健保署逐年取消「指示用藥」給付品項,「胃藥」就是被鎖定的重點藥物,畢竟光是去年,胃藥就花了健保1.44億元。因為相較於處方藥,這些指示用藥比較溫和,安全性也高,民眾可在一般社區藥局購買、依照藥師或醫師的指示服用,但民眾也需要對藥品有一定的了解,才不會吃出問題。只壓症狀不查病因,最怕延誤胃病治療。「胃散、胃乳、胃乳片,這三種是民眾最常到藥局買的胃藥。」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表示,這些藥的作用不太一樣,但大部分的人比較喜歡吃胃散,因為胃散成分中有碳酸氫鈉,消除脹氣的效果不錯。有些人沒有胃病病史,可能某天因為吃了大餐,感覺胃脹、消化不良,就會吃點胃散來幫助消脹氣、消化。沈采穎表示,台灣的胃散通常是一大罐,日本賣的胃散常見分裝成小包,兩者各有人愛。許多人習慣在家囤貨備用,只要家裡有誰肚子不舒服就吃一包。「不過,胃散長期吃下來也可能會出問題。」沈采穎說,之前遇過一個高中生,家裡冰箱總是備著一罐胃散,他從小就常看家人拿來吃,他也照做,結果不但延誤了胃病的治療,還因為常常以碳酸氫鈉中和胃酸,導致胃壁變薄,年紀輕輕就發生胃穿孔,只能切除三分之一的胃。胃藥常含金屬成分,中和胃酸也可能引腹瀉或便祕。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坊間胃藥常有金屬成分,有助於中和胃酸,但各有一些副作用。例如,鎂離子有可能會引起腹瀉,鋁離子有可能導致便祕。有些人會在吃大餐前先吃些胃藥,以為這樣就能預防餐後脹氣,但醫師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這很可能只是徒增身體經歷腹瀉或便祕等副作用的機會。康本初表示,如果只是一味的吃胃藥壓症狀,原本的胃食道逆流、幽門桿菌導致的潰瘍遲遲沒有解決,胃長期發炎,很可能變成萎縮性胃炎。沈采穎表示,如果胃部疾患一直沒有明確診斷,病人習慣不舒服就吃個藥、症狀減緩了就不吃,過程中胃部反覆發炎,變成長時間的慢性發炎,就會導致萎縮性胃炎。長期只靠胃藥緩解不適,胃的消化功能會受損。康本初提醒,有些人常常覺得胃不舒服,自己吃點胃藥緩解之後,就放著不管,沒有就醫尋求徹底檢查和對症下藥。久而久之,胃的消化功能會漸漸受損,這時就已經不只是消化不良、腹脹,而是連營養吸收都有困難,體重減輕、體力虛弱等問題都出現了。雖然這種長時間累積的問題,比較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發生,不論什麼年齡的人,都不可以輕忽。康本初表示,以胃潰瘍為例,如果是幽門桿菌所引起,病人應接受除菌治療,才能解決根本問題。若置之不理,或只吃些治標不治本的藥,長期不但可能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更有可能衍生出癌前病變,最後導致胃癌。再者,現在胃食道逆流病人很多,但有些可能是非典型症狀,病人不會感覺溢酸,而是有慢性咳嗽、咽喉不舒服等困擾,病人也有可能先吃過相關成藥而無法改善,或看過耳鼻喉科、胸腔科都找不出問題,最後才來看腸胃科。病人自述「胃痛」未必真胃痛,須經醫師詳細診斷。「腹部不舒服,也可能不是胃的問題。」康本初說,病人到診間常常自述「胃痛」,但醫師要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能確認到底是什麼器官的問題。就算病人說吃了成藥有改善,也可能只是巧合。他說,最怕的就是心臟病,如果運動時冒冷汗,有可能與心臟相關,這比胃病更緊急;如果飯後覺得上腹偏右側疼痛,可能跟膽囊有關。康本初提醒,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從年輕到老都有,老年人可能有其他共病,主因不一定是飲食,但年輕人多半與飲食習慣有關,特別是咖啡、甜食,還有重口味的食物。常常遇到年輕胃食道逆流病人,因為難以調整飲食,就算吃了很有效的藥物,停藥一陣子之後又會復發、回到診間。因此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病人,除了症狀嚴重時就醫吃藥,更重要的還是要做好飲食控制。
-
2022-10-04 醫療.精神.身心
睡前做高強度運動會早死、失智?教授教如何確保深度睡眠方法
署名「零」的讀者在2022-9-10在晚上運動較好?改善血脂?的回應欄裡留言:「教授您好,查找了您的網站,但似乎沒有找到有關於快速動眼期的資訊,因此來留言想請教您。自由時報此篇報導寫到三項結論……想請問教授能否指點這三項結論的可信度?自由時報另篇報導則寫道……請問報導是否屬實?若屬實又該如何確保REM睡眠?」這位讀者查詢的自由時報文章以及關心的重點分別是:2021-10-12發表的運動助眠? 研究指出至少睡前2小時動 否則恐降低睡眠品質「睡前不到2小時的高強度間歇運動會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也提到,無論何時進行高強度間歇運動,都會略微降低睡眠的快速眼動狀態」「有其他研究表示,快速眼動睡眠減少可能會對認知作業產生負面影響」2020-9-26發表的中老年人快速動眼期睡眠不足 美研究︰恐會早死「研究證實REM減少與死亡率增加之間有關聯,而另一項研究也顯示,減少REM與失智的風險增加有關。總體而言,確保足夠的REM睡眠對於保護長期健康很重要」自由時報那篇2021年的文章是摘取和翻譯自一篇沒有註明日期的Healthline的文章Want a Better Night’s Sleep? Avoid Intense Workouts Less Than 2 Hours Before Bed(想要更好的睡眠嗎?避免在睡前不到 2 小時進行劇烈運動),而這篇文章是在轉述一篇2021年12月發表的論文The effects of evening high-intensity exercise on sleep in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夜間高強度運動對健康成人睡眠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從這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它本身並不是研究論文,而只是分析了別人發表的研究論文。更諷刺的是,這篇論文的結論是與Healthline或自由時報所說的大不相同。請看它的結論:「我們的薈萃分析納入了 15 項(共有 194 名參與者)的夜間高強度運動的研究。與不運動的對照組相比,在睡前 0.5-4 小時結束的夜間高強度運動減少了快速眼動睡眠2.34%。沒有發生其他顯著的睡眠變化。常規的夜間高強度運動並沒有擾亂夜間睡眠。總體而言,睡前 2-4 小時進行的夜間高強度運動不會影響健康青年和中年人的夜間睡眠。」儘管Healthline那篇文章錯誤引述論文,但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結尾。只可惜這個結尾卻沒有被自由時報那篇文章採納。這個結尾是引用營養與飲食學院全國媒體發言人Yasi Ansari:「我鼓勵讀者了解什麼對他們最有效,以及支持他們睡眠的類型和訓練時間。雖然我們有研究支持的建議,但對每個人來說,了解什麼對他們最有效、他們的精力和睡眠質量也很重要」。也就是說,無論研究表明什麼,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調整運動習慣。事實上,我在晚上運動較好?改善血脂?以及更早之前發表的晚上運動有害健康?和晚上不適合去公園或樹林運動?已經有說,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顯示一天中的哪個時段是最適合做運動。我也有說,做運動最好的時間是「能讓你持之以恆的時間」。也就是說,能持之以恆才是你應該追求的,而不是一天中的什麼時段。自由時報那篇2020年的文章是引用了下面這兩篇論文:2020-7-6:Association of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With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快速眼動睡眠與中老年人死亡率的關係)在 2 個獨立隊列中,快速眼動睡眠百分比降低與全因、心血管和其他非癌症相關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有關。2017-9-19:Sleep architecture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in the community(睡眠結構和社區中失智症的風險)儘管當代對慢波睡眠和癡呆病理學感興趣,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REM 睡眠機制是臨床失智的預測因子。所以,自由時報那篇文章所說的「早死」和「失智」的確是根據這兩篇論文。但是,這兩篇論文都沒有說「確保足夠的REM睡眠對於保護長期健康很重要」,而自由日報那篇文章也沒有提供任何「確保REM睡眠」的方法。我上網找到一篇發表在Sleep Foundation(睡眠基金會)的文章5 Ways to Get More REM Sleep(獲得更多 REM 睡眠的 5 種方法)。它列舉的5 種方法是(1)制定和維持睡眠時間表,(2)治療睡眠障礙,(3)停止服用助眠劑,(4)避免酒精、咖啡因和煙草,(5)使用睡眠衛生技術。睡眠衛生技術是(1)常規運動,(2)保持涼爽、黑暗和安靜的臥室環境,(3)通過舒緩的活動(例如閱讀或洗個熱水澡)建立規律的就寢時間,(4)不要在臥室使用手機、電腦、電視等器具和屏幕,(5)如果 20 分鐘後還無法入睡,就到另一個房間做其他事情,直到感到困倦可以返回床上。原文:快速動眼期,睡前高強度運動,早死,失智
-
2022-10-04 醫療.新陳代謝
每天1杯熱咖啡、3杯熱茶慘得糖尿病 醫揪問題:加黑糖取代砂糖沒有比較好
65歲的王太太自認是飲料中毒者,每天早上都需要喝1杯熱咖啡,3餐飯後再喝1杯熱茶,晚上飯後會再加碼搭配1碗自製甜湯。近期王太太在子女的安排下至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除了有肥胖問題之外,更讓她意外發現有高血糖(糖尿病)問題。營養師在進行飲食營養諮詢時發現,王太太知道吃太多白砂糖對健康不好,為了美味和健康,早在幾年前便把慣用的砂糖,改用聽說對健康有好處的黑糖。提到糖的用量,王太太說:「就是因為認為黑糖比較健康,所以每次喝咖啡或茶時,都會加上滿滿一大匙的黑糖。」營養師連忙搖頭並告訴她,不管是使用白砂糖或黑糖,都應該要注意攝取量。 喝下1杯700毫升全糖珍奶 含糖量就已超過1日上限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市面上可見的黑糖、紅糖、黃糖或白糖皆是由蔗糖精煉出的精製糖,不管哪一種,都需注意使用量。至於為何有「黑糖對身體較健康」一說?是因為黑糖在製成過程,精煉程度最少,製成後保留最多甘蔗元素、且是含較多礦物質成分的糖類,與其它糖類相比,自然是營養成份較高,但千萬不可因為較健康就以為多吃無妨!潘富子提醒,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為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則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為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換句話說,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只要喝下1杯就已超過每日糖分攝取量上限。定期健檢掌握個人健康狀況 依循「我的餐盤」均衡攝食健檢後營養師建議王太太,應立即採取減重做好體重管理,並調整飲食型態,才能在未來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也可降低因長期糖尿病控制不佳後續所帶來的併發症機率。體重過重(BMI≧24)和肥胖(BMI≧27)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由於肥胖的背後因素大多主要為飲食攝取控制不佳,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充斥著大量高熱量、高糖量、高脂肪的食物,而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胰島素的分泌以及血糖的控制。潘富子最後提醒民眾,現代人飲食精緻,且大多數人運動量較不足,日常消耗的熱量趕不及吃下去的熱量,也就容易造成肥胖或三高等問題。也建議民眾從30歲開始就可為自己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可以在疾病發生以前確實掌控身體健康狀況,及早做好調整改善。最後提醒民眾千萬不可覺得吃某種食物對健康很好就不控制吃下去的份量,日常飲食指南則可以依照國健署的「我的餐盤」,攝取適量的蔬菜、水果、乳品類、全穀、豆類與豆製品以及堅果種子類,可減少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含糖量堪比全糖手搖飲!1圖看「瓶裝飲料排行」 果菜汁還超越巧克力奶茶 ·蔗糖、蜂蜜多吃無害? 營養師忠告「錯誤認知」:小心得糖尿病
-
2022-10-04 名人.張金堅
喝咖啡對腸道健康有影響嗎?名醫解析咖啡與腸道菌的關係
本文摘自475期 文/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由於本人近年來熱愛咖啡,曾在2016年以健康的角度探討咖啡出版了一本《癮咖啡研究室》獲得廣大迴響,而今年八月底拜讀國內咖啡大師韓懷宗老師的續作《第四波精品咖啡學》距離韓老師第一本鉅作《咖啡學》,已是十四年前的事,韓老師鉅細靡遺地闡述第四波咖啡浪潮的概念,見證韓老師對咖啡之鑽研,博大精深,令晚輩非常敬佩。他在著作中,詳細解說由於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三大洲經典產區,已因全球升溫而有新產區出現,加上新一代的上游咖啡農,勤奮好學,已有身兼後製師、烘豆師、檢測師等技能於一身,更有頂尖研究及培育新品種的研究機構,如世界咖啡研究組織(World Coffee Research, WCR)及美國加州達維斯咖啡中心(UC Davis Coffee Center)之持續投入及輔導,像WCR已成功研發出雜交第一代(F1 Hybrid),可以抗病耐旱,又有美味基因的新品種。再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多元發酵、加料發酵、精銳盡出、味譜增寬,造就各式香醇濃郁咖啡。總之,咖啡因應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及創新求變、永續經營的議題下,已衍生了新產區、新品種、新處理法。咖啡會在第四波浪潮下,朝向更優質的生活美學邁進,而且延續往後數十年的歲月(表一)。無獨有偶的,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COVID新冠疫情到現在已近三年,這期間擾亂了世人的生活步調,疫情之中因為防疫、檢疫、隔離、施打疫苗及中重症住院治療等措施,使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像咖啡等不可或缺的飲品反而有增無減。根據義大利在一篇醫學期刊《Food》之統計,在2021年,全民一年喝咖啡的量約增53.8%。在這將近三年間,由於疫情起伏,很多研究都在探討飲食、咖啡與疫情及健康的關係,也有很多學者鑽研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因為腸道細菌的研究近幾年來,也是學術界爭相研究而且非常重視的議題,本篇特別收集一些有關咖啡與腸道細菌相關的學術文章與讀者分享。什麼是腸道菌?現代細菌學始祖-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在宴會時拿出放大鏡仔細端詳呈上的美食,尋找微生物的蹤跡,而引起宴會主人的不悅。事實上,我們無法躲避它們,因為微生物永遠與我們為伍,而且數量大到讓你難以想像!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細菌、黴菌與病毒等),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人體的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占10%~20%,其餘的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端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圖二)。我們身體的腸道菌就受到生活周遭環境的巨大影響,以飲食來說明,喝母奶與喝配方奶的嬰兒,腸道菌就有顯著不同。你的微生物組就反映了你的生活環境。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門把與地板的細菌會與該居住者皮膚上的相符。家中環境的細菌組合也會改變,若舉家遷徙,只需要幾天的時間,他們身上的細菌就能棲息在新的住所(圖三)。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影響非常廣泛,比我們想像來得更重要。甚至與許多疾病都有高度的相關性。美國政府更因此投入巨額,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的「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舉凡發炎性的大腸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相關疾病、免疫疾病,連與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焦慮及自閉症都與腸道菌有關。最近很多研究指出,癌症之致癌機轉亦與腸道細菌有關(圖四)。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我們飲用咖啡進入腸道後,到底對腸道菌有何影響,最早是由瑞士學者的研究,邀請16位健康成人每天喝3杯咖啡,連續3週後查看糞便中的細菌發現Bifid bacteria(雙歧桿菌)之代謝活性及數目增加,後來相繼有很多研究亦有類似發現,日常生活中規律性喝咖啡的人,其腸道菌的多樣性較高,而且好菌居多。後來最經典的研究,乃是在201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年會由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的Shawn Gurwara 及Li Jiao團隊發表的論文報告,他們的研究共邀集34名健康參與者進行內視鏡檢查,從腸道黏膜中的黏液進行了小活檢,共收集97份,並對微生物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腸道好菌增多,分佈均勻,抗發炎能力增強,相對於代謝異常及肥胖有關之腸道壞菌減少很多。其中腸道好菌包括Faecalivacterium(糞桿菌)、Roseburia(羅斯氏菌)、Odoribacter(氣味桿菌)、Alistipes(阿里斯氏菌)及Blautia(布勞特氏菌)等相對增加,至於腸道壞菌像Erysipelatoclostridium(厭氧桿菌)及Ramosum(多枝梭菌)等相對減少,其原因可能與咖啡含多酚類及抗氧化物(綠原酸)有關,使腸道益菌增加,腸道多樣性較高。這項對於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和咖啡背後的科學來說,是獨一無二且重要的。過去的研究都集中在糞便樣本的微生物組成上,目前這項研究的重點是腸道黏液活檢。腸道的直接活檢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人體消化道內微生物群落的組成。而後很多研究均證明,咖啡可能會在腸道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以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繁衍。這些腸道微生物群落與營造身體的健康有正相關。您可以每天享用一些咖啡,並知道您可能會幫助成長一些優質腸道細菌,這些細菌會反過來幫助您。另外今年一月,Nehlig博士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名譽研究主任,在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綜述,他特別強調咖啡確實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研究人員觀察到,咖啡攝入量會改變腸道菌群,主要是會增加雙歧桿菌等益菌的數量,雙歧桿菌是消化系統中常見的有益細菌,使腸道之共生菌相趨於平衡,對身體非常有益。新冠肺炎疫情期,喝咖啡有益嗎?據名古屋大學平山正昭教授之研究團隊,收集日、韓、美及芬蘭10國共953人之腸道細菌,發現染疫死亡率低之日、韓、芬蘭,擁有柯林斯菌(Collinsella intestinalis)之菌種較高,達34%至61%;而染疫死亡率高之墨西哥、美、英、比利時,其柯林斯菌所佔比率較低,只有4%~18%。其原因推測可能此菌種可分泌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可以抑制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亦可抑制IL-2、IL-4、IL-β、及TNF-α等促炎細胞因子,故可降低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可見腸道菌之種類與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很有關。所以在疫情期間,維持腸道中細菌之共生平衡,使好菌增加(例如柯林斯菌)、壞菌減少,變成相對非常重要。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可以減少新冠肺炎感染的機會,萬一發生感染,亦可使症狀減輕。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此外,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率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發表於2021年《Nutrient》的研究發現,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在此篇文章中又指出,食用加工肉類會增加感染率,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則能更明顯降低感染率。結語細菌不一定都是壞的。我們腸道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醫學上叫腸道菌群。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些菌群對我們的健康非常有益。腸道菌群參與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甚至與我們的心情和免疫系統的調節息息相關。這些菌群的數量和多樣性對上述這些環節有著重要影響。菌群的多樣性又取決於遺傳、環境、疾病產生、藥物服用、吸菸和飲食等很多因素。而本文中所述品飲咖啡,因咖啡飲料中含有很多多酚(polyphenol)及抗氧化物(如綠原酸等)促使腸道菌群更具多樣性,而使好菌比率增加,如果您有良好而且規律飲用咖啡之習慣,也許您也可以與親友分享品嚐咖啡的樂趣。如果您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也無妨,可以開始盤點您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儘量找到能夠改善腸道菌的食物或飲料,如地中海飲食、綠茶等(圖五),同樣可以保有健康的身體。延伸閱讀: 。張金堅:談缺氧與癌症進展的關係 。張金堅:癌症新希望:談細胞治療扮演的角色
-
2022-10-03 醫療.泌尿腎臟
多汗不等於「腎虛」、女性也有「腎虧」…中醫教5正確方法養腎
總有某些人體質就是容易流汗,溫度稍高就揮汗如雨、衣服全濕,好像淋了一場雨。時間一長,總有同事、朋友開玩笑,「你腎虛吧?」,其中也不乏認真的提醒與關懷,「這樣流汗該補補腎了、這樣流汗是不是真的腎虛」 ?多汗並非一定是腎虛 從「這些」伴隨症狀來判斷如何分辨是否是腎虛引起的汗呢?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腎虛主要症狀為心煩易怒、腰膝酸軟、兩腿無力、顴紅潮熱、盜汗、眩暈耳鳴、形體消瘦、失眠多夢、咽干、男子陽痿或陽強不倒、性慾亢進、遺精早泄、婦女經少、經閉、崩漏、不孕、尿短赤黃等。 從上述症狀可以看出,腎虛的確會導致出汗多,「但是容易出汗並不一定就說明是腎虛」。除環境因素外,中醫所說的盜汗與虛汗,一般由肺氣虛、心氣不足所引起,這種汗沒有明顯的酸臭味。那腎虛會不會產生多汗問題呢?答案是會的。吳宛容說明,腎虛引起的出汗常伴隨有其他症狀,如畏寒、夜尿頻多、腰膝酸軟、食慾下降等。 吳宛容強調,單純的多汗,只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反應,當勞動、運動、情緒激動、緊張等之後出汗都是很正常。有些人的汗孔發達,通常會分布在「腋下」以及「背部」為多,加上這兩處流汗比較容易有異味,會被旁人所觀察到,所以特別引人注目。其實,全身都有可能會冒汗,通常精神緊張或痛覺刺激時,會手心、腳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會臉上冒汗等,這些都與個人體質有關,但是還不算是病態。 病態多汗須注意 與多種疾病相關所謂病態的汗包含甲狀腺分泌過多時,產生的「甲亢」現象,身體會反映出多汗、怕熱、體重減輕等信號;還有糖尿病患者,服用過量降血糖藥導致頭暈、低血糖,這時也會伴隨多汗;心臟病患者如果胸悶伴隨狂冒冷汗,這時可能是心絞痛引起的冒汗,心臟血液的供應不足,使心肌循環不佳、胸部出現持續幾分鐘的疼痛或壓迫感,此外,若疼痛還轉移到肩膀、手臂或後背,建議馬上前往醫院就診。  腎主生殖 醫:養好腎才能逆轉年齡許多人存有誤解,以為「腎虧」是專屬於男人的疾病,但其實很多女性也有「腎虧」的問題。吳宛容指出,腎臟精主生殖,如果精氣充足,女性的生殖系統就會健康,反之如果精氣不足,就會影響到女性的生育能力。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更年期是卵巢功能由旺盛狀態逐漸轉化至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起因於腎氣漸衰,腎精虧損,陰陽失調所致,此外,過度疲勞、房事過度,也會造成腎虛多汗,在中醫的調理常常使用六味地黃丸搭配清心蓮子飲來歛汗補腎。 吳宛容提醒,平時的生活作息一定要正常,充足的睡眠對於氣血的生化、腎精的保養起著重要作用。許多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過分熬夜、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經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有利於腎精的養護。平時也不可以憋尿,膀胱中貯存的尿液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刺激神經,產生排尿反射,這時一定要及時如廁,將小便排乾淨,否則,積存的小便會成為水濁之氣,侵害腎臟,也容易引起膀胱發炎。還有務必保持大便通暢,如果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氣躁、胸悶氣促,而且會傷及腎氣,導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因此,保持大便通暢,也是養腎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避免大量飲用咖啡、酒精,以及不節制的飲食。飲食過飽則傷血耗氣,對腎氣也會造成損害,吳宛容建議,可以多用手掌搓揉「命門」,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再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然後上下按摩腰部,直到皮膚有熱感。建議早晚各一次,每次約200下,「就能顧好你的腎,逆轉你的年齡」。 【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後遺症,嗅覺喪失好焦慮 中醫針灸助改善腰痛是腎虛? 中醫師教你五大穴位自救【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01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不靠藥物克服睡眠障礙!自然醫學「448呼吸法」助你好眠
許多人儘管白天身體勞累,但到了晚上就算躺平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得不到充足休息,有人便會依賴藥物如安眠藥成癮,長期惡性循環下來搞得身心皆出現問題。除了藥物,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夠幫助睡眠?「健康聊心室」美國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醫師就要教你五招逆轉睡眠障礙的辦法。首先第一步就是清查個人所有食物和藥物,諸如酒精、咖啡因、類咖啡因藥物等。每天記得處理情緒與心理,因為造成失眠因素絕大部分來自憂鬱焦慮,另外女性朋友則要注意女性荷爾蒙的平衡,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容易出現睡眠問題。第五招是實施自然醫學「448呼吸法」來放鬆自律神經系統,促進入眠。這是一種平衡神經系統的減壓呼吸法,持續每天睡前做5分鐘,放鬆神經系統,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詳細做法可參見影片。林侑融醫師最後指出,站在自然醫學角度,患者有睡眠障礙,她會建議先使用非藥物療法來解決失眠問題。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做呼吸法,減壓好入眠!原始影片林侑融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健康聊心室YT /FB/IG延伸閱讀6 招睡前腰部舒緩運動,助你一覺睡到天亮!每天七分鐘跳躍有氧,增進骨質、減少脂肪!「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30 養生.抗老養生
早晨4杯水,是最簡單的排毒法!切記喝完水「這些時間」後才可以吃東西喝飲料
很多人以為瑜珈就只是做動作練習體位法而已,其實瑜珈涵蓋飲食、飲水甚至生活態度,有鑑於最近看到很多學生都只喝飲料不喝水,手搖杯、罐裝飲料、軟性汽水滿街都有,奶茶、咖啡一天好幾杯,但是卻都不喝水,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健康問題!你知道嗎?只要掌握正確喝水原則,你的皮膚、精神甚至整體身心健康都會有驚人變化! 前陣子,國外就有網友進行喝水挑戰30天,用手機鏡頭紀錄下每日變化,明顯氣色跟膚況都變得超好,比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還神奇!誰想得到再平常不過的喝水這件事,竟然有這種神奇功效?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狀態就是影響整體健康的關鍵,但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單純地好好喝水,喝足夠的水,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到… 水份可溶解礦物質及營養物質,讓身體得以吸收,同時也扮演攜帶廢棄物排出身體的重要角色,身體得以正確運作,所有的細胞、器官都需要水的幫忙,舉凡調解體溫、潤滑關節、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保護脊髓及敏感精細的組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喝水可以排毒的主要原因。簡單說,人真的不能沒有水。 早晨時光被稱為「黃金時段」,在一天正式展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喝水、刷牙、冥想、祈禱、瑜珈、吃營養滿點的早餐,這些全都是你開啟健康一天的好方法。喝水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論是嚴重的疾病或者是小病痛,像是頭痛、身體疼痛、心臟問題、關節炎、心跳過快、癲癇、肥胖、氣喘、支氣管炎、腦膜炎、膀胱問題、嘔吐、胃炎、腹瀉、痔瘡、糖尿病、便秘、眼疾、經期失調、耳鼻喉疾病等,都已被證實能夠透過在對的時間飲水達到治療效果。 沒有水會怎樣?第一,人體最強大的過濾器-腎臟就無法好好工作!如果腎臟沒有善盡職責,廢棄物、毒素就無法排出體外,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慢性腎臟疾病置之不理,長期不治療的話,就會導致腎臟衰敗,如此一來,就只能透過腎臟滲析(洗腎)或移植來解決問題。 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喝太少水而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細菌感染循著尿道一路往上影響到腎臟,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突發性的腎臟感染也非常危險,如引發敗血症,會危及生命安全。 第三則是腎結石,通常都是因為每日飲水量未達標準,長期身體缺水而有腎結石,易併發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腎結石也會提高腎臟得到其他疾病的風險。 第四為脫水現象,由於諸多原因,身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也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當腎臟無法維持電解質平衡,許多生理機能都會受損,像是神經肌肉反射減弱,身體會不由自主出現難以控制的動作甚至失去意識。 考量每人每日活動量以及排汗程度不同,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每日標準水分攝取量,但有普遍認同較為健康的建議飲水量範圍: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男性一天應該攝入3000毫升,女性為2200毫升(含所有非酒精的液體)。 喝水五大健康好處如果你本身有腎臟問題或是其他健康問題,在實施任何飲水計畫之前,請先諮詢你的專業醫師。針對一般人的健康狀態,這邊有幾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只要遵從在正確的時間點喝水,完成這樣一件小事就能為你帶來大大的健康好處: (1) 起床後,什麼事都先別做,連刷牙也都先等等,請先喝4杯160毫升的常溫水,對剛開始實行的人來說,一下子要喝4杯水其實有點困難,但不用擔心,你就盡可能喝,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4杯的量。 (2) 喝完4杯水之後,至少45分鐘內不要吃東西或再喝任何液體。 (3) 45分鐘之後,你就可以吃東西或喝東西囉! (4) 記得在進食後,不管是正餐或點心,45-60分鐘內都不要喝水,但可以刷牙或漱口,如果真的覺得很渴,可以喝一小口水。 (5) 如果你生病了、年紀較長或是不太習慣這樣喝水,你也可以慢慢執行,試著慢慢增加每日的飲水量至平均2200毫升。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
-
2022-09-26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患者,失禁比率高4倍!5招改善尷尬
● 失智者認知功能退化,易失禁● 不同失智症類型,有不同失禁行為表現● 失禁不一定要穿紙尿褲68歲張太太外出聚餐,好友們在席間談笑風生,突然一股尿騷味飄來,場面頓時尷尬。她連忙拉褲子並去洗手間整理儀容,大家笑說:「年紀大了就是這樣!」張太太因此感到焦慮,日後不太敢出門,人際社交斷鏈後,失智症狀也隨之惡化。失智患者 失禁比率高四倍愛力思失智症中心創辦人簡均穎說,長輩罹患失智症之後,一定會面臨大小便的照護問題,病程到了中重度,幾乎都會出現失禁情形。失禁也是患者及其家屬最惱人的症狀,包括是否該使用紙尿褲?用了之後是不是就無法擺脫?到底該不該讓長輩使用紙尿褲呢?隨著年齡增長,失禁是身體老化表現之一,但不是正常老化必然的結果,而失智症患者發生失禁的比率更是一般同齡人的四倍,主要是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不知道有尿意、不知道廁所在哪裡、忘記怎麼上廁所。照顧者應仔細觀察生理、心理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與醫護人員討論解決方法。長輩失禁了,家屬除了無奈、生氣,不妨藉由輔具訓練如廁,一方面提升生活品質,一方面訓練如廁增加自理性和自尊心。簡均穎說,當長輩有失禁困擾,家屬會立刻想到包尿布,但這是長輩守護尊嚴的最後一道防線,被迫包上紙尿布,反而會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定時排尿 可降低失禁頻率初期可先嘗試定時詢問、定時排尿引導,並仔細記錄飲水與排尿狀況,找出規律性或安排規律作息,把尿排乾淨了,藉此降低失禁頻率。若失禁情況嚴重,目前成人紙尿褲也有針對不同需求、患者行動力而改良設計的褲型紙尿褲,就像是內褲一樣可以自行穿脫,可訓練手腳肌肉。改良的褲型紙尿褲能保有長輩如廁的隱私尊嚴,可以練習感知尿液、移動到廁所解尿,包括脫離對尿布的依賴。依據不同的失智病程,長輩需要的紙尿褲類型也會有所不同。簡均穎提醒,對失智長輩要多點耐心和關心,同理他們因認知功能障礙的行為、情緒變化,才能有助於延緩失智惡化。5招改善失禁1.建立規律如廁習慣:定時定量飲水、定期上廁所2.善用輔具協助改善:改良褲型紙尿褲能自行穿脫3.增加骨盆肌肉運動:訓練下肢力量,強化骨盆肌4.改變日常生活型態:減重、戒菸及少攝取咖啡因5.改善居家環境動線:廁所位置明顯標示【免費線上課程】失禁一定要穿紙尿褲嗎:https://pse.is/4gsgts想知道更多失智失禁的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
-
2022-09-25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桂圓紅棗米酒糕
前不久還覺得熱,突然間就入秋了,濕氣不再沾黏在衣服和肌膚之間,即使30度以上的高溫,也不像炎夏那般難忍。我始終覺得,秋天是一年當中最舒服的時候,早晚略帶寒意的微微清風,比吹冷氣還要舒適。這時候,喝點淺淺的水果酒,配上剛烤好,還帶著微溫的檸檬小蛋糕,再加一杯手沖咖啡,用膜拜五感的儀式,讓自己的創作力大爆發,無論是畫圖、寫作、編織、修理小物、為植物換盆,或者做些吃食,都覺得特別的順心如意。今天喝的水果酒,是去年夏天採收的葡萄醃漬的,加點冰塊溫度剛剛好。朋友說,這種一層葡萄一層糖的無腦醃漬法,做出來只能算是葡萄露,不是水果酒。但我明明就聞到、也嚐到酒味、喝了還會臉紅心跳啊!朋友說釀酒有釀酒的規矩,他用大灶把米蒸熟,放酒麴,再蒸餾,做出的米酒又香又純,最棒的是,我有幸分到了幾桶只送不賣的私釀。桂圓紅棗風味米酒有米酒,可以做的料理就多了,其中最容易的是米酒浸漬中藥食材。將曬好的紅棗畫刀、桂圓去殼後肉和籽一起放進玻璃缸,再倒入米酒,封蓋三個月後,就完成一缸桂圓紅棗風味酒。若要增添一點西方味,可以加入肉桂棒、丁香、荳蔻和八角進去。想像中,這幾樣食材浸漬出的酒味,會非常適合天寒的時候加熱飲用,跟流行一時的熱紅酒有異曲同工的作用,而且製作更為簡單。原本以為足夠喝整個冬天的桂圓紅棗酒,因為偶發的奇想,拿來製做米糕,結果效果好得讓我禁不了口,一缸酒很快就變成了半缸酒,看起來可能會在冬天結束前提早見底。我的好吃方程式是這樣的:桂圓紅棗米酒糕去籽桂圓肉3/4杯,以1又1/3杯桂圓紅棗風味米酒浸泡30分鐘後,倒入洗過的濕糯米,糯米份量約1.5杯,浸泡約60分鐘,讓米粒吸收酒汁。酒的份量要蓋過米粒,如果不夠可直接加入米酒補足。放入電鍋蒸煮。將煮好的糯米稍微攪拌,再拌入切碎的椰糖塊,放入電鍋再次加熱,這個步驟是讓椰糖融化,在糯米的表面發揮滋潤作用,也讓最終的成品看起來像裹了一層油似的。事實上,做這道米酒糕並不需要用到油。油,雖然會讓口感更滑潤,但是熱量也會往上積累,口感不那麼清爽。椰糖甜度不是很高,但跟蔗糖的甜味和香氣略有不同,可以讓米糕口感更豐富。椰糖也就是棕梠糖,可在大賣場或專賣印尼食材的異國雜貨店買到,它是糖農採集棕梠花的汁液,加熱濃縮,倒入容器自然風乾凝固。裝在竹筒的呈現圓柱狀,裝在耶殼的就會像我手邊這塊,呈現像碗一樣的形狀。需要的時候,用多少切多少。做好的酒米糕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倒入模具壓平,撒上密密的白芝麻,切成小塊,更有專業的姿態。糯米是比較不好消化的澱粉,放久也容易硬化,且這道米酒糕熱量不低,所以我建議每次製作的份量不要太多,趁新鮮吃完。只要廚房裡有一缸浸漬香料米酒,隨時想吃都可以動手做。
-
2022-09-25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魷魚遊戲》談成人尿床
友情、親情、愛情,有了情感的支持,生命才得以完整。然而,當面臨遊戲規則,只有勝利者才能存活,遭淘汰者將立即處死,面對好友親人,又該如何選擇?是犧牲自己、成全對方?或只能殘忍將之擊倒,流著淚,踏著血跡,邁向下一個遊戲關卡?「生存競爭」選擇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罕見,失敗者可能落寞離開職場或退出某場競爭。但在韓劇《魷魚遊戲》中,卻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以赤裸裸、血淋淋的死亡遊戲呈現。《魷魚遊戲》是2021年韓國原創劇,火紅一時,更囊括無數重要獎項,包括今年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魷魚遊戲》虛擬了一個極度詭異的世界,456個身負巨債、走投無路的人來到遠離人煙的小島進行遊戲:123木頭人、拔河、打彈珠都是兒童傳統遊戲……最終的獲勝者可以得到高達456億韓元的獎金,殘酷的是,失敗者將立即由行刑者一槍斃命。參賽者有流氓、罪犯、詐騙者,大多年輕力壯,但其中卻有一位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因罹患腦瘤,自知不久於人世,也參加了這場魷魚遊戲,在殺戮戰爭中終於體力不支,第二天起床時眾人發現:老爺爺竟然尿床了!成年人也會尿床嗎?有研究指出,1-2%的成人可能尿床,但這個比例可能被嚴重低估,因為患者可能覺得困窘而未就醫。成人尿床會造成生活不便,並引起相當程度的焦慮。可能的原因有:荷爾蒙因素:在睡夢時人體製造抗利尿激素(ADH)會讓腎臟製造尿液減少。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在夜間會產生較多尿液而尿床。神經性:膀胱容量減少,或不穩定收縮而造成尿床。泌尿系統疾病:如攝護腺肥大、泌尿系統結石、攝護腺癌、膀胱癌等藥物或飲食:服用安眠藥可能因沉睡而尿床。使用酒精或含咖啡因的飲料會導致夜間尿液過多,並刺激膀胱而尿床。關於治療,因為成人尿床的原因很多,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是成功的關鍵。控制入睡前的喝水量:建議從下午開始減少水分攝取,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或酒類。鬧鈴:找到尿床的時間點,用鬧鈴喚醒,提早起床解尿。藥物:例如抗利尿激素,能夠減少尿液的產生。手術:如果確認是因泌尿系統疾病,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結石等,可考慮手術治療。以上的治療可以多管齊下。說實在,之前我並不是韓劇迷。筆者成長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台灣與韓國是兄弟之邦,也是競爭對手。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大夥兒在電視機旁為中華籃球或棒球隊加油,對於韓國球員頑強、彷彿不計任何代價都想獲得勝利的拚戰精神,總有些「情緒激動」。曾幾何時,身邊朋友談論的話題都是韓劇,年輕人崇拜韓星,韓國產品逐漸佔有重要位置。筆者撰稿同時,《魷魚遊戲》又勇奪美國艾美獎最佳戲劇類導演與男主角獎,韓國的進步絕對不是偶然。而並列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呢?看看《魷魚遊戲》中的生存之戰,我們也應該上緊發條,努力向前!(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9-25 醫療.耳鼻喉
南韓歌手IU患耳疾長達一年 醫揭耳咽管開放症病因:快速減重是關鍵
●講話有回音、耳朵悶悶的,恐罹耳咽管開放症●飽受耳咽管開放症困擾者,身心壓力大●治療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避免過度減重南韓知名女歌手IU,日前舉辦出道14年演唱會時透露自己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長達一年,不僅聽力受到影響,耳朵時常悶悶的,讓她在準備演唱會期間「痛苦如置身地獄」,生心理飽受煎熬,讓粉絲們相當心疼。● 造成耳咽管開放症關鍵原因「體重快速減輕」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耳咽管是一條連結鼻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具有調節中耳壓力的功能,也能避免鼻涕口水逆流至中耳腔,或是具有排出中耳腔粘膜分泌物的功能;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耳咽管開放、另一種為耳咽管閉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廷碩表示,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最常見原因就是「過度減重」或「體重快速下降」,耳咽管周邊脂肪不足,導致耳咽管不正常開放,其他造成耳咽管開放的原因還有癌症、營養不良、脫水、神經肌肉疾病等。耳咽管開放症多與後天不良生活因素有關,鮮少是先天結構問題引起。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粗估耳咽管功能異常盛行率,成人約為1%到2%、小兒約為25%。力博宏表示,臨床上常見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開放症較為少見。● 耳咽管開放症典型症狀 耳悶、腦中出現講話回音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顧名思義為耳咽管太鬆,無法正常作用,時常處於開放狀態。耳咽管多數時間處於「關閉」狀態,當吃東西吞嚥、吞口水時,耳咽管為了要調節耳朵壓力,就會打開平衡中耳壓力,耳咽管如果時常關不上,鼻咽與中耳腔會形成一大空腔,放大共鳴。張廷碩形容,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如同頭被罩上一個水桶,耳朵嗡嗡叫,自己講話時會出現回音,晚上睡覺時自己呼吸的聲音也會回繞在腦中,如同有一層壓力如影隨形,無法擺脫,其他人的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力博宏說,患者彎腰低頭後,講話出現回音的症狀會緩解,幾乎不用檢查就能下診斷。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多發生20歲到30歲女性,通常是因為減重過度或體重快速減輕,如戴牙套無法正常飲食,體重快速減輕後,出現耳咽管開放症。體重太過快速減輕,臨床定義為三個月內體重減少5%,或是半年內減少10%。患者初期常會被誤認是耳鳴或聽力受損,可能認為過幾天就好,後續卻未改善,耳朵長期不適,部分患者於是開始焦慮、躁鬱。耳咽管開放症治療多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對於體重快速減輕者,建議讓體重逐步恢復,不過,通常以減重為目的的女性,希望他們恢復原本體重,多數會拒絕。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恢復體重,或癌症患者因疾病快速體重減輕,也沒辦法透過飲食恢復體重,會先使用鼻噴劑類固醇改善症狀。如果鼻噴劑類固醇效果不佳,可透過手術在耳咽管打一個小洞,擺放小管子改善耳咽管壓力,手術後不需取出,一年後會自行掉落;其餘方式包括在耳咽管開口施打玻尿酸或自體脂肪,有時候會採取擺放小管子與注射玻尿酸雙管齊下,同步改善。耳咽管開放症患者若接受手術治療,同時也要改善生活習慣,避免喝有刺激性咖啡因的飲品,如少喝咖啡,少吃辛辣食物,水分補充足夠,一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重點是「體重不能再降低」,至少要維持現在的體重,否則治療效果不會理想。● 耳咽管閉鎖症: 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耳咽管開放症和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閉鎖症的患者較多,常見症狀是耳鳴、耳悶,很多患者覺得聽不清楚。力博宏表示,造成耳咽管閉鎖症的原因,多為過敏性鼻炎,導致耳咽管周邊血管充血而閉鎖,另外則是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最遠可達耳咽管。由於鼻咽癌也可能引起耳咽管閉鎖,因腫瘤壓迫而造成耳咽管堵塞,必須特別注意。治療上得先解決鼻炎或胃食道逆流,初步可先給予鼻噴劑或制酸劑。力博宏表示,如果改善了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症狀依舊,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擺放空氣管,二是進行耳咽管氣球擴張術。力博宏表示,許多民眾認為耳鳴僅是短暫問題,但多數耳鳴不是正常現象,長時間耳鳴是耳悶應就醫。耳咽管功能異常,除了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也應調整生活作息、避開過敏原、減少喝咖啡,多喝水等。
-
2022-09-25 癌症.頭頸癌
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台灣的檳榔問題離解決仍很遙遠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今天發表The Seeds of Ignorance — Consequences of a Booming Betel-Nut Economy(無知的種子——檳榔經濟蓬勃發展的後果)。作者William Moss醫生的工作單位是塞班島加拉班市聯邦醫療保健公司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我看到這篇文章後,就搜索檳榔的最近相關資訊(限定一年內),結果看到三條有趣的:2021-11-1台中榮總:嚼檳榔可抗新冠病毒?2022-7-28今周刊:18歲開始幫家裡賣檳榔賺了2、3千萬和2棟房2022-9-20聯合新聞網:大陸歌手吃檳榔致癌過世 浙江通令永久禁售檳榔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篇文章共有11段,其中兩段提到台灣,尤其是提到「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以及「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我把這篇文章局部翻譯如下:在2022 年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銷售一個沒有警告標籤的致癌物仍然是合法的。檳榔棕櫚樹(areca palm)的纖維種子,通常被稱為「檳榔」(betel nut),已經在整個亞太地區種植了數千年。堅果被咀嚼但沒有被吞下。它通常放置在口腔中,以菸酸為基礎的檳榔生物鹼(arecoline)被經口(transorally)吸收。人們將這種物質用於增強警覺性的興奮作用,而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輕微的快感。儘管咀嚼習慣千變萬化,但檳榔通常是與煙草、熟石灰和植物葉子一起使用。根據經常被引用的估計,2002 年全世界有 6 億檳榔使用者,這使得檳榔中的檳榔鹼成為繼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之後第四大最常用的藥物。除了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 1 類口腔致癌物外,檳榔還會促進非惡性牙源性疾病,並與迅速增加的全身性疾病和不良妊娠結局相關。許多人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咀嚼檳榔,不知道其破壞性的影響,並且缺乏對口腔癌的了解。有大量證據表明,近幾十年來,整個亞太地區的檳榔消費量和口腔癌發病率均急劇增加。這些地區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忽視採取公共衛生舉措來解決檳榔的生產和使用問題——這是一個價值 10 億美元的產業。除了少數一些例外,其他地方的情況也沒什麼不同。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自 1990 年代後期實施多項政府資助計劃(包括全國教育宣傳、戒菸課程和種植替代經濟作物的激勵措施)以來,台灣多個年齡組的檳榔使用量顯著減少。然而,該國的檳榔問題仍離解決很遙遠;因為相當大比例的工人階級仍繼續咀嚼。此外,檳榔貿易在台灣已被廣泛性感化(sexualized):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binlang girls)仍然散佈在高速公路上的透明隔間裡兜售檳榔。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台灣減少檳榔使用的努力並未在其他地方得到複製,包括在附近有類似咀嚼歷史的地區。例如,即使公共衛生專家預測 2016 年至 2030 年僅在湖南省就會有大約 250,000 例新的口腔癌診斷出現「人道主義災難」,但中國政界人士並未對檳榔的使用做出嚴肅回應。事實上,在新冠疫情期間,檳榔公司分發了由口罩和檳榔組成的免費工具包。這些產品有多種水果口味,廣告商使用色彩繽紛的廣告和朗朗上口的短語將它們推銷給工人階級。湖南省的銷售額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最後,在 2021 年底,政策制定者採取了選擇性廣告禁令作為回應,其中不包括強制披露健康風險的規定。就目前而言,醫學界被困在局外,因為一個基本上不受監管的行業助長了一場全球健康災難——這令人痛苦地提醒我們,在解決特權人群和邊緣化人群之間嚴重的健康差距方面進展甚微。也許著名的神經科學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在 1899 年說得最好:「每種疾病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ical); 第二,政治。」原文: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
-
2022-09-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與教學、病人與安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實習醫學生各寫出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提出自己在臨床實習所遭逢的困難,而透過師生的討論所得到的心得。醫學生遭逢「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以及進入開刀房學習等,而更學會如何與病人溝通,以贏得病人與家屬了解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在培育好醫師的重要性。醫學生透過一位接近生命末期的病人,慢慢地瞭解到病人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學會適當地表達同理心,一句出自內心的「你真的辛苦了」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在疫情壓力之下,醫學生見證到在開刀房、隔離病房的環境下臨床教育的困難,非常感謝老師與病人願意給自己機會學習,也提醒自己,好好記住由病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技巧,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引起的人文省思剪不斷、理還亂,輾轉反側、細思極恐,是我上完這堂醫學人文課後最深的感受。我躺在宿舍床上,看著天花板,宿舍的靜、落針可聞,雜亂的思緒與強烈的衝突撕扯著夜的寧,儘管已然是凌晨時分,我毅然決然下床泡了杯咖啡,記錄下此刻的心情。咖啡的香似乎能讓我稍稍冷靜,回想起這件事情的始末,病人車禍受傷後,因為家人在和信工作的關係,輾轉前來醫院求診,在診間評估需要進行清創手術,後來因為PCR檢測出陽性而引發出後續一系列的醫學人文議題……COVID-19疫情衝擊著各行各業,人人自危,擔心的不一定是自己成為確診者,有許多人,更多的,是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無形的傳播者,傷害到親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陌生人。對於醫療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義無反顧的衝上火線救火,卻不得不思量,是否間接的讓身邊的親朋好友暴露在風險之中。今天病人來到一家「癌症治療中心」處理「車禍」的傷口,對於病人及醫院來說,都並非最適切的選擇,但因為家人在醫院工作的關係,相信醫院的醫療品質,又能就近照顧,對病人而言,反而成為了最好的選擇。問題就出在,病人不幸染疫,如果要開刀,因為是全麻刀,必須要住院,對於刀房、隔離病房及醫療照顧者都會是不小的負擔,如果不開刀,是否就能直接放病人回家,即使明知病人可能因為壞死性組織殘留在傷口,有壞死性筋膜炎的風險?對於醫學人文,我原本是有點嗤之以鼻的,事理的爭辯、正反的論述,對於醫學生而言,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可以站在正方的立場論的頭頭是道,更可以站在反方的立場義正辭嚴,玩轉醫學人文的議題後,丟出「no answer」的答案,畢竟正方無法完全駁斥反方,而反方也無法完全推翻正方。然而,細思極恐,一直以來對於醫學人文問題,我都回以「no answer」,一個看似中庸圓融的回答,我卻忘了「No answer is also an answer.」,事情已然發生,即使我們爭辯不出個所以然,時間在流逝、傷口在變化,所謂的no answer不過是包裝後的未爆彈,給出no answer的答案,不過是逃避、不負責的表現。回到原本的問題,和信是否應該要收治該名病人呢?想必我們不能再給出「no answer」的答案了。以經濟學的賽局理論來看,最佳的納許均衡點或許會落在「請病人去別家醫院求診」,癌症治療中心的醫護人員沒有額外的負擔與風險,病人也能在其他專責醫院得到不錯的治療。然而,老師卻選擇了「go the extra mile」,在聯絡了刀房及隔離病房,確認資源充備的情況下,讓病人收治入院,透過密切觀察、反覆換藥的方式清創,如果病人的情況惡化,也隨時備有刀房幫病人做更進一步的處理。收治病人住院,對老師來說,需要承擔的是這個病人的安全,還要顧慮醫護人員的負荷程度及染疫風險,即使損己利人,依舊毅然決然、捨我其誰,心中所信奉的,不過是「以病人安全為第一」的處事原則。「如果病人沒有小心照顧,他的傷口可能會變壞。」老師語帶擔心的說道。不過老師也說道,如果我們醫院沒有能力負擔這個病人,就要趕快轉院,否則就是害了這個病人!「無德不貴,無能不官」,想來也就是這個道理。綜觀整個過程,我認為能夠讓納許均衡解更進一步「go the extra mile」的關鍵,在於「溝通與信任」,透過溝通的方式,建立醫護人員間的信任關係,彼此都能夠有共同的目標,為了病人而努力,即使勞力上會有額外的負擔,但心靈上的滿足與收穫卻是不可估量的。在整個事件當中,也有一點值得討論,是否醫學生能夠進入隔離病房照顧病人?另一位老師分享了之前SARS與台灣醫學教育訓練的經驗。SARS期間,一位醫學生的父親跑到醫學院院長的前面痛訴醫院將醫學生暴露在風險之下,和現今的情況似乎不謀而合。醫學教育的理念為何?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下學習?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摸腹股溝淋巴結?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乳房觸診?又或者,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肛門指診?以上種種,之所以兩難,不外乎,我們是「醫學生」,而非「醫生」,而這些行為,也確實會增加醫療的負擔或病人的尷尬不適。就我的觀點而言,我認為,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幫助病人」,沒有摸過腫大淋巴結、觸診乳房或是肛門指診的經驗,對於醫學生而言,實則無傷大雅,我們依舊能考過國考、依舊能在模型上練習N百遍、依舊能順利的通過醫學臨床技能測驗(OSCE),然後,成為一名「合格」的住院醫師。然而,我們卻從不知道模型跟真人的差距有多大,更可能的是,我們在未來行醫的過程中得過且過,未能及早轉介病人求醫。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曾說過:「病人是最好的老師!」我深以為然,沒有病人願意讓我學習,我就永遠不可能會進步,每每有病人願意耐心的讓我問診,有病人願意將身體交給我做身體診察,我都會覺得很感動,非常非常感謝他們願意讓我這個菜鳥學習!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記住每一個病灶的模樣,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 反覆思量此事,我欲將「go the extra mile」的心念擴大討論,或許多做一些、設想更遠的堅持,不僅止於個人的行為選擇,更可延伸至醫療體系如何看待對未來的投資、如何解讀醫學教育。 可以理解在這樣緊繃繁雜的時局,減少風險再增、避免醫療資源的消耗,固有其必要性。但身為醫學生的我不禁省思,我所受的醫學教育,是否必須建立於一定程度的風險與成本之上?又我如何面對醫學其實必經失誤、浪費、造成他人困擾、受監督指導的歷程,才能具有資格真正獨當一面、不愧對患者?醫療現場是否也願意為醫學教育「go the extra mile」?即使可能讓團隊業務暫不便、即使有必然承擔的風險成本,也願意對未來進行必須的投資,鞏固醫學的可靠與專業。很感激老師們願意藉此機會,爭取讓我們「在監督下」,實際學習疫情現場的醫療應如何保護自己、照護病人,當我們步入未來、立於我的病人面前,我才能是個不貳過的醫者,以不顫抖的雙手提供無愧於心的服務。 醫學人文的基石是溝通,除了醫病溝通,業務上的相互磨合、求取平衡,更是在尊重彼此專業的前提下坦誠溝通才可達成。在此事件中我有幸參與了醫師與刀房、隔離病房專責醫師及隔離病房護理師的溝通,溝通的過程以工作的角色出發,坦誠所屬專業立場下的見解,未由自我或情緒主導,不將溝通淪為征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橋樑,在艱險的環境下,也能肩並肩的為病人奮不顧身,彼此都是彼此最堅強的後盾,屬實令人感動!
-
2022-09-22 醫療.精神.身心
這些情況=真正失眠!10招改善睡不著困擾
睡不著、睡不好或睡不飽都是睡眠障礙者的主觀形容詞。依據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睡眠疾病大致可分為失眠、睡眠相關的呼吸疾病、中樞型的嗜睡症、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異睡症、睡眠相關的動作疾患、單獨的睡眠症狀及其他睡眠疾患,其中國人最常見的就是失眠。 可用三個月區隔 急性或慢性失眠 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顏琮祐主任指出,失眠是指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每週有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如果持續時間少於3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失眠。 顏琮祐主任表示,曾有患者主訴失眠 2、3 天,希望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但經診視後卻發現其實是罹患躁鬱症,而根據台灣的臨床研究顯示,接近三分之二的失眠求診病患,同時罹患有精神疾病,高比例的共病現象顯示,有可能在同一個案身上出現多重類型的失眠診斷,需要不同面向的評估與治療,因此即早經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並規劃、提供適當的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失眠症。 不過度依賴藥物 找出會失眠原因 顏琮祐主任強調,不能只一昧依賴安眠藥物,需先找出失眠原因,控制好相關疾病後,仍有失眠問題,可先考量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的放鬆治療、睡眠控制、刺激控制法等),再輔以低劑量的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牢記10大建議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是上策,並提供10項好眠建議:1.規律作息及睡眠。2.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3.限制午休的時間。4.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5.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動。6.按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7.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8.睡前可食用助眠小點心,但不宜吃太飽。9.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切忌睡前劇烈活動。10.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延伸閱讀】低位直腸癌≠永久性人工肛門 切勿因排斥錯失治療良機!東洋攜手奧會挺國手健康 齊籲接種流感疫苗【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20 養生.聰明飲食
防腎結石 菠菜該配豆腐一起吃
八成以上的腎結石為「草酸鈣結石」,含有草酸及鈣的食物,往往就被視為眼中釘,像是要避開高草酸食物、要低鈣飲食,有菠菜不能配豆腐吃等迷思;研究發現,發生高草酸尿、高尿鈣,及有低檸檬酸尿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草酸鈣結石。因此,掌握腎結石飲食5原則,將有助降低草酸鈣結石發生機率。1.補充足夠水分→降低草酸尿濃度「多喝水」是關鍵。研究顯示,每日尿量2000㏄以上,能有效預防結石發生及復發。因為水可以稀釋尿液中的草酸沉澱,避免結石發生,只要小便變成無色時,累積24小時的尿量,通常會超過2000㏄。2.高草酸食物與鈣質一起吃→降低草酸尿濃度飲食中的草酸大部分會從腸道吸收後,再由腎臟排泄。因此,當吃了高草酸食物時,譬如菠菜、巧克力、草莓等,建議要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一起吃,讓食物中的草酸與鈣質可以先在腸道結合,再隨糞便排出,才能減少在泌尿道形成結石的機會。因此,菠菜可以與豆腐一起吃、巧克力配牛奶、草莓與優格同吃才是正解。3.控制動物性蛋白質、鹽及糖的攝取→減少尿鈣排放研究發現,腎臟在代謝含氮廢棄物、鈉、糖及咖啡因時,會一併帶走身體的鈣質。換言之,假使經常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吃太鹹(每增加2300毫克的鈉離子,會增加40毫克的尿鈣排出)、常吃甜食,飲料、咖啡也喝得多,容易加重尿鈣的排泄,若此時剛好吃了高草酸的食物,就很容易造成泌尿道結石。4.維生素C攝取不過量→降低草酸尿濃度許多民眾喜歡吃維生素C錠,特別正逢疫情緊張時刻,有人甚至會將發泡錠當成水喝。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C在體內會代謝成草酸,經常超量攝取,高量的草酸有可能會與尿鈣形成草酸鈣,提高結石的機率。因此,建議一般人每天維生素C攝取量,限制在100毫克即可(一顆芭樂約有100毫克維生素C)。5.多攝取蔬菜與水果→鹼化尿液、提高檸檬酸尿太酸的尿液容易形成結晶,透過補充蔬果可以鹼化尿液,減低尿路結石發生率;蔬果通常含有較高的檸檬酸,可與草酸共同競爭鈣質,不妨搭配高鈣食物,讓草酸在腸道與鈣結合,隨糞便排出,如此就能減少發生泌尿道結石的機率。
-
2022-09-20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吃沙拉、多走路、減少碳水化合物?你以為的8個好習慣恐不健康
專家總是告誡大家,要養成健康的好習慣,但有時這些所謂好的健康習慣,卻適得其反。來看看以下8個你以為的健康好習慣,其實可能並不健康。1.每天步行運動: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說法,步行很棒,每個人都應該多走路;但如果步行是你唯一的運動,那麼可能會無法保持肌肉量和關節活動度的良好狀態,因此,建議將重量訓練、瑜伽或游泳等運動,加到健身計劃中。2.用奶昔取代正餐:營養師 Kayleen St. John表示,將水果、冰和優格或霜淇淋調勻製成的奶昔當成主餐來吃,雖然水果是健康的,但食用大量水果將會導致血糖飆升;建議可以在製作奶昔時,水果的量不要太多,並添加像酪梨等健康脂肪的水果,並且可以在其中添加蛋白質。3.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Kayleen St. John指出,雖然我們絕對應該避免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粉和白糖,但不應該拒絕全穀物類的碳水化合物,全穀物富含纖維,有助於維持消化系統的運作,並能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4.每天吃1份沙拉:雖然吃蔬菜對健康有益,但在生菜沙拉中加入不健康的高熱量成分,如麵包丁和培根塊和沙拉醬,就會抵銷了吃蔬菜的好處,同時也增加了增加卡路里,建議用檸檬汁、一點橄欖油和新鮮的香草或香料來點綴沙拉。5.睡前喝茶:營養師Lyssie Lakatos表示,除非你喝的茶是草本茶且不含咖啡因,否則睡前喝茶可能會讓你睡不好。6.口渴時喝水:據專家表示,當感覺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可能為時已晚,因為,當你口渴時,可能已經脫水了,據統計,大約有70%的51至70歲的成年人可能患有慢性脫水。因此,專家建議每天要喝足夠的水,別等口渴時才去喝。7.為了防曬不曬太陽:體內控制晝夜節律的生理時鐘,讓每個器官和系統都保持24小時正常的循環,陽光有助於為生理時鐘提供動力,所以,不能拒絕陽光。California大學認知科學教授Sara Mednick解釋,黎明的光告訴你的大腦開始新的1天,傍晚太陽發出的橙色和紅色色調進入眼睛,觸發生理時鐘釋放產生睡眠的荷爾蒙。Sara Mednick建議,每天早上在戶外花15到30分鐘,然後傍晚去欣賞令人平靜的紅色和橙色日落美景。8.吃營養棒:皮膚科醫師Rajani Katta博士指出,吃太多醣會導致過早衰老、高血壓和心臟病發生,大家認為很健康的營養棒,其實也是經過加工而來的食品,因此建議,最好是吃原型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全穀物、魚、肉和奶製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清淡、不吃蛋會加速肌肉流失! 3個你以為健康的吃飯習慣,其實沒那麼健康 ·多吃蔬菜很健康,但用錯烹煮方法,吃再多也沒用!營養師:4方法保留更多營養素,1方式炒菜最推薦
-
2022-09-1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康普茶瘦肚、維持腸道健康?營養師提醒康普茶不宜空腹喝
近年健康風潮興起,愛喝手搖飲的台灣人也開始迷上康普茶(Kombucha)。康普茶不僅帶有酸甜氣泡感,還能促進腸胃消化、代謝,不少女星更把康普茶用來減肥。營養師表示,康普茶為發酵飲品,當中含豐富各類營養素,帶有自然果香風味,是愛喝飲料又想維持健康的好選擇。營養成分/紅茶菌發酵而成 兼具茶香與果醋食藥署日前請營養師鄭文怡解析,康普茶可以用任一種茶葉當基底,例如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再加上水、糖與紅茶菌(又稱紅茶菇,是由酵母菌加上醋酸菌所生成的物質)發酵而成。鄭文怡說,康普茶以茶葉為基底,含有天然茶多酚與兒茶素,且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糖、酒精與二氧化碳,因此帶有微甜的氣泡感。發酵過程中,酒精會轉換成醋,加上紅茶菌本身含有醋酸,最終產品的pH值會下降,使得康普茶同時具有茶香與果醋風味。營養師林俞君表示,康普茶也有人會添加蔬果、全穀根莖類食材,與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等一起發酵,也會因使用基底茶的不同、發酵時間長短等,做出不同風味的康普茶。歐美流行自製康普茶,也帶動各國喝康普茶風潮,但林俞君提醒,自製康普茶必須在無菌環境下,且用高溫殺菌過的乾淨容器進行發酵,而台灣天氣較潮濕、悶熱,未做好無菌處理,可能滋生細菌,若難達到無菌環境,不建議民眾自行製作。對健康的好處/抗氧化、抗發炎 維持腸道健康林俞君指出,康普茶中含有茶、蔬果酵素,不僅含有這兩種食材的營養素,還包括蔬果的植化素,以及茶多酚、兒茶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功能,也能促進體內代謝,還有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有助於人體機能運作。此外,林俞君表示,康普茶透過多種益生菌種發酵,因此內含多種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包括醋酸、乳酸,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環境,讓好菌可以在腸道內生長。如何聰明喝/不宜空腹喝 精緻糖添加越少越好「康普茶非常適合取代手搖飲!」林俞君表示,許多人每天都要喝上一杯飲料,若想要控制熱量、喝更健康的飲料,康普茶就非常適合有喝飲料習慣的人。林俞君說,因康普茶本身較多茶味,並帶有酸甜感,市售的康普茶種類、品牌很多,有時廠商為了讓口味更好喝,會在康普茶內加糖作調味,建議民眾選購時,可注意營養標示中,精緻糖量不超過10到20g的品項較佳。康普茶內含多種植化素、微量營養素,林俞君表示,現代人飲食不均衡,像是上班族、外食族等,都滿適合喝康普茶,可補充平時缺乏的營養素。不少女星喝康普茶瘦肚,成為女孩眼中的「減肥聖品」。林俞君說,康普茶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也有「解饞」的功效,對於減肥的民眾是很好的選擇。而康普茶中含有糖分,飲用前可注意包裝上的營養標示,計算好每日攝取熱量,便可安心飲用。此外,康普茶不適合空腹喝,最佳飲用時機應為飯後。誰喝康普茶要小心/咖啡因敏感者、腎病者不宜鄭文怡提醒,康普茶的基底是茶,每100c.c.約含有3到5毫克的咖啡因,對咖啡因敏感者,如孕婦、幼兒、失眠患者不適合飲用。或可選擇用無咖啡因的茶做基底的康普茶,例如南非國寶茶等。林俞君表示,康普茶成分包括茶、糖、水及紅茶菌,有糖尿病、代謝疾病的民眾,應注意每日含糖量攝取。另外,康普茶中含有蔬果發酵物,蔬果內也含有礦物質成分,腎臟代謝功能不佳者,建議先和主治醫師、營養師討論。營養師推薦康普茶食譜康普茶氣泡飲林俞君表示,康普茶內含有糖分及微量營養素,可以加上氣泡水,稀釋甜味,對於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可減少熱量攝取。康普鮮奶茶由於康普茶基底是茶,包括綠茶、紅茶等,林俞君表示,康普茶也可以加上牛奶,組合成類似鮮奶茶,在口中帶有奶香、微甜酸感,別有風味。
-
2022-09-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康復後又失眠,該怎麼辦?中醫師教3招克服長新冠失眠後遺症
隨著確診者相繼解隔離,中醫門診出現因為「新冠後遺症」求診的患者,睡不著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根據經驗,新冠後遺症的失眠可分為三型。 新冠失眠3類型 第一型是累到睡不著,通常合併疲勞及食慾下降。以中醫來看屬於「氣虛」範疇,代表生病之後身體的能量不足,累到連睡覺的力氣都沒有。此時中醫會用「補」的方式來處理,臨床上常用補中益氣湯、酸棗仁湯來處理,效果很好,治療後我們身體會充滿能量,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好。 第二型是緊張到睡不著,通常合併胸悶心悸及肩頸僵硬;這個在中醫來講屬於「心陽不足」,簡單來說就是被這個病嚇到了,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擔心後遺症、擔心朋友同事鄰居的異樣眼光,焦慮到睡不著或是壓力大到睡不著。這一型跟自律神經失調最相近,中醫會用四逆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來處理,讓我們可以對抗壓力,不再焦慮,正向思考,自然就會好睡。 第三型是身體有一般人常說的「虛火」,通常會發生在確診時有發燒高熱的患者身上,虛火引發的失眠會容易睡睡醒醒,睡不安穩,身體在下午晚上還會覺得發熱,手心腳心也會發熱,但明明體溫怎麼量都是正常的。這一型的我會用引火湯、防己地黃湯來處理,一方面補虛,一方面降火,吃藥後我們就可以一覺到天亮。 改善後遺症3方向1.生活作息 多出門活動,輕量的有氧運動像散步、快走、腳踏車可以幫助睡眠。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也要減少睡眠時受到外界噪音及光源的影響,營造舒服的睡覺環境。 2.飲食 減少攝取,油炸、燒烤、咖啡因、酒精這些刺激性的食品;多攝取香蕉、藍莓、燕麥、雞肉,這些食物能夠幫助產生更多的快樂因子「血清素」,血清素會讓我們的身體有愉悅的感覺,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助眠、抗焦慮。 3.中醫茶飲 • 材料:浮小麥30克,甘草8克,大棗5枚 • 煮法:用600cc的水煮成300cc,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平衡自律神經。
-
2022-09-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真心相待,有愛無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文中提及的脊髓損傷即是如此,意外導致了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在青壯年時期更帶來巨大的影響,對於本人及家庭而言,嚴重的生理及心理衝擊及調適,是一段艱鉅的漫漫長路。我們共同企盼在這段路途不是踽踽獨行,而能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與協助,在過程中彼此以互相同理體諒的真心相待,成為寒冬夜裡溫暖的一盞明燈,讓愛共同克服障礙。個案無助感,同理是良方文中所述的個案在40年前發生也正是青壯年階段,無論在醫療、照護或復健方面,勢必面對極大的困境,面對受傷後下半身癱瘓及活動受限制,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甚至擊碎人生美好的理想及夢想。看著個案本身的情緒低落、心理的無助和無望感,家屬常是心焦、心痛不捨,卻也愛莫能助地一同陷入困境;此時更需要專業醫療團隊成員以同理陪伴傾聽,引導個案及家屬共同抒發情緒,面對其下半身癱瘓的事實,學習與他共存,鼓勵參與自我照顧的活動等,給予支持及鼓勵,協助個案能盡早重返社會及家庭。文中個案不僅在急性期得到當下最好的手術醫療,後續也獲得連續性完整的復健及居家照護,家屬對醫護團隊「視病如親」的真情感謝,彼此的真心相待,顯現醫病和諧關係的正面效果。全人全程關懷照護,重拾信心活出意義從護理的角度,我們以全人護理(Holistic Nursing)的理念,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從心理層面,予以病人甚至主要照顧者(家屬)心理情緒上的支持。如:以正向支持的態度,用手拍拍肩膀緩和情緒,並協助個案覺察自己有進步的部分,如你的手可以拿水喝,進步了,很棒!讓個案感到希望,給予正向回饋,使他感到受尊重,建立信任關係。某醫學中心的脊髓損傷復健病房,一組醫護人員利用休假時間,帶領及陪伴能坐輪椅的一群病人,到淡水一日遊,可說是工程浩大,挑戰不可能但卻是自我期許的任務,只為讓病人調劑身心,增進重回社會的信心,做好全程照護的萬全準備,如:事先勘查路線、捷運站無障礙廁所,備妥導尿包,為需定時單次導尿的病人使用,他們內心散發的愛,付諸行動的堅持令病人及家屬感動不已。接著,關懷追蹤治療成功回到社會角色的五位個案,分布在台灣五個縣市,一一到府訪問拍攝其回首來時路,剪輯製作衛教影片,特別讓新病人了解疾病治療有如披荊斬莿,艱辛漫長,但終有成功的一天,激發病人勇往直前,鬥志昂揚。關懷和照護密不可分,關懷照護是一種人性的本質,為感情自然表達的方式,經互動深入了解個案的需求,提供全人整體性的照護。個案家屬提到復健醫師、家醫科醫師及護理師,提供「貼心的照護,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我相信他們擁有對人類受苦的敏感性,在他們的血脈中流動著愛心關懷的元素,才能持之以恆,獲得家屬的感佩。翻轉醫療新模式,團隊到家好照顧對長照個案需要持續性醫療及資源的支持,更需要仰賴完善的政策。如文中所述,健保醫療給付及長照2.0的服務給予居家照護的新契機,個案不須舟車勞頓到醫院看病,也緩解費用的負擔。衛生福利部於105年2月起實施全民健保提供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由醫護人員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主動走入長者或是行動不方便患者家中,提供完整且持續的醫療照護。亦即醫療團隊到你家!協助開藥、抽血、更換導尿管、鼻胃管或氣切管路等,讓不便出門的民眾也能接受醫療的持續照護。繼於107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提供了「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服務,病人可在住院期間即透過出院準備服務團隊,超前部署做好後續照護需求的評估,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庭成員,都能完善地做好出院後照護的準備。對於主要照顧者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及情緒負荷,社會也有了資源及團體樂予陪同走過,如: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隊、照顧技巧訓練及照顧咖啡館……等資源,期盼給予家庭照顧者一個紓壓、交流及尋求支持協助的管道。將心比心,真心換真心目前因高齡化及少子化,家庭成員常因照護人力不足,或是工作繁忙及無法兼顧照顧者的角色,而選擇聘僱外籍照顧者協助。文中個案受到外籍照顧「侍病如親」的照護,有感於有些外籍照顧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感激與尊重,家屬呼籲我們社會應該要有改善。今日住院病人的陪伴者,多數已從昔日的家屬轉換為外籍照顧者,況且近年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 19)疫情,更突顯外籍照顧者勞動力的稀缺,其角色彌足珍貴。臨床上常看到雇主與外籍照顧者之間的格格不入,波及病人的照顧,為此,護理師從辦理家屬團體座談會,彼此分享雇用外籍照顧者的甘苦談,相互學習,都有正向的回響:有家屬覺得外勞反應遲鈍、怎麼教都不會,尤其是第一次到台灣的外籍看護工,建議雇主親自示範一次,善用肢體語言帶著一起做,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我們知道外籍看護,在來台前,雖有接受短期的照顧訓練及語言訓練,但來台立即進入工作時,照顧技巧未必純熟,還有身處異鄉,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要適應,也要體諒他們有很大的壓力。因此,縣市政府也提供了外籍家庭看護工到宅訓練及指導的課程,提升外籍看護的照顧技巧及能力。有一位病人子女旅居國外,太太無力照護,夫妻對印尼看護視如孫女般的對待,尊重其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特別為她多買牛肉、喜歡的辣椒及咖啡;女兒回國探親期間,帶禮物感激她也為她準備一份寄回給媽媽;平日晚上或週末接手照顧幾小時或半天,讓外籍看護短暫休息紓解壓力。有家屬讓外籍看護同桌吃飯,看護還沒坐定,不會開動;幫她過生日,為她拍照寄給家人;鼓勵帶家人到公園散步同時和其他外籍同伴互動等等。我們把她當家人看待,她感受得到,將心比心她們也渴望家人的關愛,你給她一分愛,她回給你十分情。這是一份人照顧人的工作,有緣千里才相遇,可以透過尊重和善待建立深厚的感情。醫病關係,有愛相隨有一種東西妳給了別人,自己卻不會少,那就是「愛」,文中個案長達40年的照顧,有堅強家庭支持系統,給予「愛」的陪伴及鼓勵,讓其活出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家屬在艱困情境下,能對於人事物持續保有正能量及感恩之情,以「愛」表達對醫療制度、醫護團隊及外籍照顧者的感謝,發揮大愛的精神,拋磚引玉,難能可貴。更希望我們的醫療團隊及社會氛圍,持續保有愛與溫暖。
-
2022-09-16 養生.抗老養生
百歲特工爺爺靠走路養生、心理豁達…堅持自理生活,目標就是不坐輪椅不灌食!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也許是早年軍旅生涯之故,他的聲音嘹亮,即便坐在椅子上,腰桿子還是挺直的,百年時光輕飄飄地走過,彷彿不曾在他身上多留。 然而時間並非沒有重量,近年耳力損了,眼睛也看得沒那麼清楚,饒是如此,他打起麻將還是能自摸連莊。兒子陳仲祺對父親的記性只有崇拜與讚嘆:「我爸爸是用記憶力在打麻將,一打什麼牌就用背的,在『特工爺爺』面前不能搞鬼的!」 「特工爺爺」一稱其來有自,陳舍華18歲投考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是「情報大王」戴笠的學生。畢業後被派到敵後打游擊,一度被抓進汪精衛設立的日本特務機關「上海76號」,幸而槍決前日本宣布投降,才從虎口逃生。 老特務靠走路養生 這些驚心動魄的諜報故事,倏忽成了歷史,而今百歲老人臉上,早已不見波瀾。陳舍華笑道,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回想過去,想的倒不是年輕時的衝鋒犯險,而是家鄉的那片山、童年的那些事。 像他最近突然想通了,原來家鄉土話說的「鳥步嶺」,指的是老家浙江永康縣上馬村的地形,「兩邊高山,當中是很窄的小溪流水,一步一步往上走,就像鳥一樣走路。」 正因從小生長在僻遠山區,不管上學、找親戚,都靠一雙腿,光是從村子走到永康縣城,就要走上1天、100多華里(1華里等於0.5公里)。陳舍華回憶,中學時有年除夕,校長突然宣佈放假,他和表弟10點從永康出發,途經姑姑家已是晚餐時分。 他一個人接著往下走,漆黑山路悄無人聲,翻過嶺口見著一點光火,原來是弟弟提著燈籠來接他吃年夜飯。「後來聽家鄉長輩說,那條路上是有野狼的,搭上肩一咬,人就沒了,回想起來好可怕,現在我可不敢(走)!」他大笑。 或許從小練出腿力,他唯一的養生之道,就是「走路」而已。陳舍華說,以前同事打太極、練氣功,但他就是一個勁兒地走。過去公職配發的宿舍在青年公園附近,辦公室則在館前路,只要天晴,上下班都靠步行。一路經過植物園、建中、西門町,穿過廣州街、彎進昔日新公園,「一點都不覺得累!」 這習慣延續到退休,即便不再需要趕上班,依然故我。「我退休第2天,已經結婚的二女兒打電話來問媽媽:爸爸退休怎麼樣?」原本擔心老爸不適應退休生活,孰料他「很輕鬆、睡飽了,就幫忙太太做家事、打掃,到公園走路運動。」 堅持自理生活,不坐輪椅不灌食 他對退休沒有特意規劃,但自理生活是一向的堅持。退休後仍常牽著愛犬到公園快步走,每日的家務也是運動之一,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哪怕家裡請了打掃阿姨,到80歲還搶著拖地。 每天必聽政論節目與京劇調劑,報紙則從大標題看起,再用放大鏡看小字,瞭解今日今事,才不致與社會脫節。他笑說,以前從沙發走到房間,可以一口氣來回走上10分鐘,現在縮短到5分鐘,累了就休息。 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四女兒陳仲完觀察,雖然家族有長壽基因,如爺爺、伯叔都活逾90歲,其中更有兩位近百高齡,但能夠不臥床、不坐輪椅,真的不容易。 陳仲完說,爸爸極其自律,雖然近70歲發現罹患糖尿病,又有皮膚過敏的毛病,但醫生一下令,他便捨棄喜食愛物,連最喜歡吃的芋頭都上了黑名單,「他非常努力遵守醫生的話,就是不願意走到灌食這一步。」 陳仲祺則笑道,雖然父親與兩個姊姊同住,但畢竟年事已高,需要多個人來照料,偏偏從他88歲起開始申請外傭,竟一直不符合巴氏量表資格,直到91歲終於請到。但老人家個性體貼,就算淺眠易醒,也怕吵醒外傭、女兒,索性就在床上做伸展運動,常一做就是2個小時。 「他的長壽,除了走路運動、聽醫生交代的話,也是因為心態。」陳仲祺說,父親仕途不算順利,科長一當就是18年,但他從未鬱鬱寡歡,反倒常說:「幾個兒女都有成就,就要享受啊!」 闖過兩次生死關,豁達看人生 外人看他總大嗓門、笑呵呵,彷彿人生未經風波,其實陳舍華生平遭遇兩次「該死沒有死」,除了23歲險遭日本特務抓去槍斃,再來就是45歲遇上「火車撞公車」事故。 當時12名傷者中,他受創最重,不但右耳削去半邊,左臂膀的筋絡也斷了,送到台大醫院時已呈休克。「血輸不進去,人一下醒,一下子昏迷。」徘徊鬼門關前,全賴信仰與對家人的責任心,讓他搶回一命。 陳舍華回憶,當時老么尚在襁褓之中,大女兒也才國中年紀,石膏拿掉後手臂卻伸不直,「心裡很氣,家裡這麼多孩子,病假、事假都請滿了,怎麼辦?」後來輾轉到高雄請漢醫接骨,那痛是常人所不能忍,他卻為了重回職場咬牙吞下。 「人家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年紀大了,覺得真有道理!」陳舍華說,也許是信仰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覺得什麼都不缺,兒女都孝順,沒有人像我(生活)安排得這麼好!」 歷波折不改樂觀,才能享後福 他年少時立志「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家」,後來讀書、工作,總要求自己不違此願。1949年來台後,從軍職轉公職,薪水不高,還要養6個孩子,但親友舊識求助,總不忍心推掉,好幾次組自助會幫人周轉,結果對方倒會捲款而去,都是由他賠錢了事。 「發生這種事,心裡頭有懊惱,但過兩天就忘了!」生性豁達的他坦言,「我的優點就是缺點,人家都說我是老好人、很笨,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但可能也是這樣,才能享後福。」 儘管人生幾歷風暴,千金散去,兒女都笑他「不知道被倒掉幾間房子」,但他不改豁達,「我不貪名利,不懊惱、不會想不開,笑得出來,挫折就能面對解決。」陳舍華輕輕一笑,臉上的皺紋彷彿被熨平,或許長壽的秘訣無他,能智慧笑看人生波折起伏,才能傲然說出這一句:「心態好,才能活得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
台灣是塑膠的生產大國,也是外食天堂,所以用塑膠袋、塑膠盒裝食物早已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自從疫情以來,各種外送平台非常興盛,外送取代很多內用的市場,也讓一次性的塑膠包裝使用量增加很多。但是之前塑化劑事件發生之後,大家對塑膠包裝心裡都感到有點陰影,就怕不小心又吃進了塑化劑這種環境荷爾蒙,產生對內分泌、致癌等等方面健康負面的影響。就因為食品用塑膠包裝實在是在方便性上難以取代,但是與其擔心用多了到底安不安全,不如我們來多了解一下各種食品塑膠包裝的特性,選擇適合的塑膠包裝,享受方便,又可以避免食安風險。基本上韋恩建議,大部分的塑膠包裝都不要裝熱食,這樣比較安全。雖然理論上是有一些塑膠相當耐熱,但是在品質良莠不齊下,以目前一些研究數據來看,難免仍有塑化劑污染的風險。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塑膠包裝的設計是以一次性使用為出發點,重複加熱下更可能增加塑化劑或塑膠單體溶出的機會,或是製造包裝磨損而導致後續食安風險的機會。如何判斷塑膠的種類?為了更進一步保護消費者,衛服部已經訂定法規要求,在「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應標示之事項」裡,全面要求食品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的食品容器具或包裝,將應標示其材質名稱、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以利消費者正確使用。所以消費者在購買蘇嬌容器時可以注意各塑膠包裝的外帶標示,才知道正確的用法。此外,在許多塑膠包裝的食品底部,可以看到一個三角標誌,裡面的數字就代表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也就可以更進一步知道該包裝使用的是什麼塑膠材質了。不過因為現在法規並沒有強制複合材質要分開標明,所以為了要保護自己,我們還是要多懂一些有關塑膠的分類常識。微波食品的塑膠盒現在便利商店有琳琅滿目的盒裝微波食品,包含咖哩飯、義大利麵等等,這些盒裝食物都是以冷藏型態放在冰箱裡保存,要食用前才拿來微波食用。這類包裝又分為蓋子與盒身,兩者材質與使用並不一樣。盒蓋材質:LDPE (聚丙烯)性質:不透明、堅硬耐熱性:耐90-110度,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4類塑膠盒身材質:PP (低密度聚乙烯)性質:透明、堅硬耐熱性:耐70-90度,不算很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5類塑膠微波食品的軟袋現在便利商店裡也有很多微波食品如雞胸肉、滷味、炸雞塊等等,不用盒裝而改用塑膠袋裝。這類塑膠袋其實不是單一材料,而是所謂的積層袋,也就是其實是從外到內是由很多層不同材質的塑膠融合而成。通常對外的外層使用具可印刷性、又要有足夠的強度與保護性的材料,如聚醯胺(PA/尼龍)等。而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內層,特別要要求無味、耐油、耐化學性好,常用的如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是PET等,有時候中間還會強化加上幾層不同材質的塑膠,以阻絕濕氣或氧氣等等。材質 1:LLDPE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性質:柔軟耐熱性:耐90-100度,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鹼、耐油、抗撕裂、抗穿刺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7類塑膠或是材質 2:PET(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性質:韌性佳耐熱性:耐60-85度,不算很耐熱微波: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油、耐水、隔氣性佳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可回收第1類塑膠塑膠袋塑膠袋是台灣人裝熱食用得最多的包裝,從裝熱湯、肉羹、麵線、煎包、小火鍋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就算是內用其實也會有以塑膠袋接 處熱食的機會,因為有的小攤販因為不想洗盤子,所以就直接用塑膠袋套在盤子外,吃完就把塑膠袋丟掉就再換一個。所以到底用塑膠袋裝熱食到底會不會吃進塑化劑而慢性中毒?這是很多人心裡一直有的疑問。這時侯,就要先從塑膠袋的材質了解起,塑膠袋材質不同,耐熱程度也有所不同。塑膠袋材質不同,耐熱溫度也不同認真來說,台灣市面上的塑膠袋共可分成3種材質的,HDPE與PP的才可以裝熱食;而LDPE的不耐熱,會融化變形。但是這些材質一般人很難用外觀分得清楚,而且即使是HDPE與PP可以耐熱,還是不宜裝超過90度以上的熱食,像火鍋或炸物、臭豆腐這種滾燙的東西,還有有可能超過其耐熱溫度,還是要特別注意。HDPEHDPE耐熱溫度約90~11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阻水、阻氣等特性,外觀多半呈現半透明到不透明,HDPE做成的塑膠袋揉搓時會有沙沙的聲音。HDPE塑膠袋耐熱又耐冰,用途最廣。HDPE可回收,分類屬於第2類塑膠LDPELDPE耐熱溫度約70~9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等特性,外觀為半透明。LDPE做成的塑膠袋較柔軟,揉搓時較不會發出沙沙聲。LDPE塑膠袋耐熱溫度低,不適合裝熱食。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裝熱食時如果袋子會溶化變形,那很可能就是LDPE的,不適合再食用。LDPE可回收,分類屬於第4類塑膠PPPP耐熱溫度約90~140°C,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可煮沸等特性。外觀較有光澤。不耐冰比較脆硬。PP塑膠袋可以裝熱食。(據說南部較常用)PP可回收,分類屬於第5類塑膠塑膠袋溶化後會產生有毒物嗎?塑化劑與塑膠單體塑膠袋被溶解後要注意兩大部分,分為單體與塑化劑,因為塑膠是由很多單體形成的聚合物,所以溶化後會釋放出小分子的單體。而塑化劑是塑膠在成形時添加的微量助劑,幫助增加塑膠的可塑性,也可能在塑膠溶解時一併溶出。而塑化劑就是之前讓台灣人聞之色變的一種環境荷爾蒙,也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塑膠單體所幸,HDPE一般無毒性,即使在極高濃度下,也僅對動物產生可逆性的肝臟傷害(如肝脂肪增加),而LDPE之毒性與HDPE相同,一般而言並不會產生毒性。另外PE不會增加罹癌的機會,因此在使用上具有相當的安全性。PP並無口服毒性,也不會增加人類罹癌的機會,因此在塑膠容器中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資料來源: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科兼任主治醫師楊振昌醫師,台灣癌症基金會。塑化劑理論上,塑化劑大多使用在PVC塑膠成形上,LDPE、HDPE、PP都屬於很好成形的塑膠,不需要添加塑化劑,這也是許多專家在過往衛教上強調的,但是現實世界中並不完全是理想狀態,這也讓專家們目前無法解釋。就在不久前,曾經發生過知名品牌宜家家居(IKEA)從印度進口的2款「TROLIGTVIS隨行杯」,在衛生福利部的邊境查驗中,被發現檢出塑化劑濃度超標6到9倍的案例,雖然在邊境查驗就發現,所以該批產品並未進入台灣市場,已經直接退運或銷毀,但是理論上PP不應出現的塑化劑,結果還是檢驗出來了。另外,在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陳美蓮教授,歷年來針對食品容器及包裝用塑膠材質之塑化劑溶出研究、食品塑膠容器包裝管制政策對塑化劑溶出量改變之影響研究,都可以發現即使是PE材質的塑膠袋或塑膠盒,都可以驗到塑化劑的殘留(即使並未超過法規限量)。即使是最不應該添加塑化劑的寶特瓶PET,都可以驗出少量塑化劑溶出。而國際上也有大量研究發現,理應不該有塑化劑的PET瓶裝水,裡面也都驗得到塑化劑殘留,而經過長期保存實驗推論如這篇 Phthalate Esters and Their Potential Risk in PET Bottled Water Stored under Common Conditions,這些塑化劑來自PET瓶身緩慢釋放出來。此外,在食藥署99年度食品器具塑化劑溶出試驗結果也看到,理應沒有塑化劑的PE、PP材質食品包裝中,也都檢出若干DEHP的塑化劑,其中PE材質12件樣品中檢出5件,最高達0.69ppm (雖然低於溶出試驗標準1.5ppm),而PP 材質32件樣品檢出5件,最高達0.82ppm (低於溶出試驗標準1.5ppm)。所以這些本不應出現塑化劑的塑膠包裝都出現若干塑化劑,目前專家們都還找不出合理的解釋,最有可能的推論是這些塑膠或多或少都有混入回收來的塑膠原料,這些塑膠原料在回收過程中如果沒有經過嚴謹的分類、純化、分離,就會摻入本不應該添加的少量塑化劑。所以現實世界與理論並不完全相等,要保護自己的健康,還是做最保守的打算,盡量避免塑膠容器裝熱食。透明塑膠盒、透明保鮮膜-PVCPVC被大量用在食品包裝或生活中其他塑膠製品,如電線、水管、雨衣、建材、及各類醫療器材(軟管、軟袋)等,因為具有易加工及可塑性等特質,使用上非常普遍。食品中主要作為一些透明盒子(如蛋糕、水果),或是泡殼(藥品膠囊的透明殼)。因為製造上一定需要添加塑化劑,所以如果加熱是很容易釋出塑化劑的,而且加熱之後,PVC單體也會溶出釋放到食品中,PVC的成分氯乙烯單體為已知的人類確定(第一級)致癌物,所以要盡量避免。而且PVC因為含氯,所以回收時也可能會產生有害的戴奧辛等空氣汙染物,對環境也是不利的。所以為減少聚氯乙烯(PVC)危害環境及健康,環保署已經公告,2023年7月起禁止含PVC的食品包裝製造、輸入及販賣,違反販售每件次罰1200到6000元,製造、輸入罰6萬到30萬元。因此大家現在就可以注意盡量避免使用PVC的食品包裝,尤其是不要加熱或盛裝高油脂的食物。不過現在其實PVC相關製品已經不多,透明盒子可能都以PET代替,保鮮膜可能都以PE代替,大家可以注意包裝上的標示再挑選購買。材質:PVC (聚氯乙烯)性質:透明度高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不耐油塑化劑:含回收:可回收第3類塑膠寶特瓶-PETPET寶特瓶是現在廣泛使用的飲料瓶包裝,其實寶特瓶依照性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晶型的PET瓶,耐熱性較好,也比較厚重,用於承裝需要較高熱處理(熱充填)的飲料;另外一種是非結晶型的PET瓶,這類瓶子不需要高溫加工,可以拿來裝瓶裝水,或是使用於較高等級無菌冷充填的茶飲、咖啡等等,所以重量比較輕薄;再有一種裝汽水的,因為需要耐壓、但是不需要耐高溫,所以也是不需要結晶,但是要比較厚重。以現在環保減碳的趨勢來說,所有飲料瓶都努力於減輕瓶身重量,這樣節省材料本身的碳排放,也可以減少運費。所以PET單位強度足,大量取代了厚重的PP飲料瓶,同樣是茶飲瓶,PET飲料瓶大概只有PP瓶所需的一半重量,絕對不是某些PP瓶牌子所做的錯誤話術,說PP瓶後才是對產品比較好的保護。綜合來說,PET都不要重複使用,也不要拿去加熱或自己裝熱飲進去比較好,因為過熱會造成PET瓶軟化溶化,就連未開封寶特瓶長期放在汽車內,都會有殘留物從PET瓶身溶出的問題,最引人關注的是寶特瓶裡常使用的催化劑-銻的問題。而由前面的資料也看出,許多國際研究都有發現瓶裝水裡還是有塑化劑殘留,本來理論上PET的製造是不需要添加塑化劑的,所以這也是理論敵不過現實的例子。材質:PET (聚對苯二甲酸二乙酯)性質:透明度高、易成形、硬度佳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酒精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1類塑膠養樂多、保麗龍碗盤-PSPS又叫聚苯乙烯,發泡過的PS就是大家不陌生的保麗龍,算是常見的食品包裝,目前熟知的是養樂多這種小塑膠瓶(未發泡PS)或是裝生鮮肉、魚的托盤。以往還比較常見的還有茶飲杯(發泡PS),只是已經越來越少見。曾經許多外帶咖啡杯蓋也是使用PS材質,但是現在也都漸漸更換為PP的。環保署目前公告的限用保麗龍飲料杯規定,本來要2022年7月1日起禁止所有飲料店使用保麗龍杯的,但是現在將其刪除而併入各縣市自行管制範圍,實施日期不能晚於2024年。材質:PS (聚苯乙烯)性質:透明度高耐熱性:耐60至85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其他耐性:耐酸、耐鹼、耐酒精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第6類塑膠PS.魚油或是柑橘類精油因為極性與苯乙烯相近,所以滴上去會有互溶的情形,所以也要避免用PS裝魚油或是柑橘類產品。紙盒、紙碗、紙杯等紙餐具因為外送、外食大流行,所以紙碗、紙杯、紙盒、紙盤等等使用量很大,大家往往誤以為這些紙餐具只是紙漿所做成的,其實不然。紙本身是做不到耐油、耐水的,所以為了承裝各式食物,紙餐具的表面一定要再做加工處理,也就是淋膜,就是將薄薄的塑膠(LDPE、HDPE、PP)覆蓋在紙餐具的表面上。因此這紙餐具多耐熱就要看噴上去的塑膠到底是哪一種。只是目前紙餐具並沒有將其所淋膜的塑膠材質明顯標示於產品外觀上,所以我們從外觀並不知道淋膜到底是最耐熱的PP,普通的HDPE,還是最不耐熱的LDPE,所以還是假設食物溫度不要超過70度比較安全,也不要盛裝食物微波爐、電鍋進行再加熱。不要以為是紙製包材比較安全、環保,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塑化劑等污染物。材質:討論參考塑膠袋的PP、HDPE、LDPE耐熱性:保守估計不耐熱微波:不可塑化劑:不含(理論上)回收:注意,要清理後做為「廢紙容器類」不要放到「紙類」去。因為淋膜的關係, 回收後必須送到專業的廢紙容器處理廠,要先將塑膠膜與紙材分離,分離後之回收塑膠膜與紙材才能分開再利用,如果沒做好分類,就只能當作一般垃圾處理,所以前端的分類就很重要。運動水壺-PCPC又叫聚碳酸酯,是相對耐高溫的塑膠,而且強度高、耐撞擊,所以是相當適合重複使用的塑膠。唯一要注意的是,PC生產時要使用雙酚 A作為原料,但是瓶子如果因使用不當導致刮痕、磨損,於後續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作用下,即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而間接隨著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而雙酚A也是已知的一種環境荷爾蒙,所以台灣已經全面禁止製造及販售含雙酚A之嬰幼兒奶瓶。而成人使用PC的水壺或水杯,也要避免進行加熱或長時間之陽光直接曝曬,也不要用強力清潔劑過度清洗,而使用後發現有刮傷、霧面或變形時,應立即更換。材質:PC (聚碳酸酯)性質: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耐熱性:耐120至130度,耐熱 (審慎裝熱食)微波:避免其他耐性:耐酸、耐油、耐酒精塑化劑:不含 (理論上,參考以上Ikea案例)回收:可回收其他類塑膠透明冰沙杯-PLA目前在一些透明的的冷飲杯、冰沙杯、沙拉盒等會使用一種生質塑膠PLA(聚乳酸),PLA的原料因為來自生質的澱粉發酵成為乳酸再經過聚合,而不是使用石油材料,同時業界又宣稱它可以自然分解,所以曾經受到重視環保消費者的喜愛。一時之間,許多碗、叉子或是號稱甘蔗渣做的杯子都打著環保的旗幟冒出於市場上,但其實都是以PLA為材質。但是這股熱潮突然又退燒了,像2020年麥當勞率先停用PLA,將沙拉盒和透明冷飲杯改回為紙容器,民眾才發現PLA並沒有業界訴說的那麼美好,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PLA實際上的分解與大家想像中的在大自然界自然分解,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而且如果在回收時,誤把PLA與其它塑膠混和的話,反倒會造成回收上的災難,所以台灣麥當勞指出,做這個決定是有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PLA和塑膠傻傻分不清,也質疑PLA用後的流向,促使公司淘汰PLA材質容器。材質:PLA (聚乳酸)性質:質輕、透明耐熱性:耐50度,不耐熱微波:不可塑化劑:不含回收:可回收其他類塑膠所以PLA的回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與其他塑膠類混和在一起,以免其他塑膠的回收也失敗。但是在台灣其實還沒見過什麼單獨回收PLA的地方,所以多半是拿去焚燒了,這是最被人詬病的地方。而且即使是PLA想要在土壤裡分解,也必須在特定條件環境下才可以緩慢分解,參考之前快樂小藥師的PLA吸管測試報告,半年還是完整好好的;或是綠色和平的測試,33天後幾乎沒有變化。結論現代文明可以說是塑膠文明,不僅食品包裝離不開塑膠,身邊幾乎所以物品如電腦、手機都離不開塑膠。當然,如果能夠減少塑膠的使用,對地球環保、降低碳排放一定是件好事,如果能在使用塑膠包裝時,多注意到各類塑膠包裝不同的優缺點,更可以保護我們自身的安全與健康,免於受到塑化劑或潛在致癌物的影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