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前兆
共找到
402
筆 文章
-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30 醫療.皮膚
夏天一直流汗很正常?小心「這4部位」多汗 身體恐已出問題
夏天是個容易流汗的季節,就算不動都會出汗。一般來說,流汗具有調節體溫、平衡電解質的作用,適當的出汗對於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但出汗過多可能就是身體出狀況。這次《優活建康網》整理流汗的相關問題,包括流汗原因、流汗好處、汗液味道重、多汗改善等,讓你這個夏天擺脫流汗困擾。為什麼會流汗? 夏天天氣熱,常常出門沒多久汗流浹背,你知道為什麼會流汗嗎?事實上,人體中主要有2種汗腺,第一種是分部在全身的小汗腺,主要是調節體溫、散熱,另一種則是與遺傳有關,分部在腋下、乳頭、陰部等的頂漿腺。 汗腺平時僅會分泌少量汗水,受到刺激時,汗腺才會大量分泌而出汗。當大腦下視丘與前扣帶皮質偵測到人體的體溫與情緒變化,會發出神經衝動至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刺激汗腺分泌汗液。流汗有哪些好處? 人體排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溫,避免中暑。當體溫升高時,排汗就會增加,此時汗液的排出和蒸發可以幫助身體帶走熱量,因此能達到散熱的目的。流汗會加快身體代謝,有助於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適量的汗水也有溼潤皮膚、軟化角質的功能;汗水中的抗菌肽能夠有效預防病毒、細菌、真菌的侵襲,達到預防感冒的目的。汗流很多正常嗎? 流汗具有調節體溫、平衡電解質的作用,適當的流汗對於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然而,若是過度流汗,除了可能造成脫水外,也會造成觀感上的不佳,像是頭髮塌陷、手心黏膩、飄出汗臭味⋯等負面影響。 流汗也可以看出身體警訊?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於臉書粉絲頁指出,不同部位出汗代表身體的健康警訊,例如臉部出汗可能心肝火旺;鼻子多汗則是肺氣不足,民眾可經由對照,檢視身體哪些部分需要加強保養:.臉部多汗:可能會有長痘瘡、臉紅、心煩、失眠、食慾不佳等症狀,主因是「心肝火旺」;飲食上建議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並維持多喝水、作息正常的好習慣。 .鼻子多汗:可能是肺氣不足、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侵襲;平時應多吃能「補氣」的食物,如山藥、百合、花生、白果、雪梨、杏仁。 .胸口多汗:心氣虛、心陰虛導致濡養心神的作用不足,可能會有面色蒼白的症狀,飲食上可用燕麥代替一部份主食。 .腋下多汗:可能是氣虛或缺乏鈣、鋅等礦物質;平時可多吃山藥、花生、桂圓、香菇、堅果、蝦子、牡蠣等補氣的食物。流汗是為了排除熱量,但若是交感神經異常,在不熱或緊張的情況卻狂流汗,可能就是多汗症前兆,慢性病、焦慮症也有可能引發多汗症。若是少汗、多汗、汗黏、冒冷汗,或是汗液味道重時,也有可能內分泌出問題,異常流汗狀況都不利於健康,千萬別以為流汗就等於排毒。當民眾自覺出汗狀況異常,甚至已嚴重到影響生活,建議至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尋求治療評估。 汗流很多要補充什麼?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每天約流失2.5公升以上的水份,流汗時體內的鹽分、電解質也會隨之流失。我們都知道汗流很多要補充大量的水,那除了喝水外,要怎麼補充流失掉的電解質呢?事實上,除非每天進行長時間的激烈活動,一般民眾大量流汗,只要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運動時流失的電解質,不必刻意使用特定飲料或食品來補充。 市面上有很多飲品的廣告,讓民眾誤以為運動完就必須要補充電解質,甚至當作每日補充水分的來源,而且為了符合消費者口味,通常此類飲品會添加糖、人工香料,久而久之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若每日進行2~3小時之劇烈運動,身體大量流汗(超過2000毫升以上),此時補充白開水,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怎麼改善流汗? 雖然流汗是讓身體維持平衡的重要機制,但如果常常流汗,不但會覺得濕黏不舒服,也會造成觀感上的不佳,那要怎麼改善流汗呢?《優活建康網》整理以下方法,民眾可依身體狀況調整:.使用止汗劑 .選擇輕量、透氣材質的衣物 .使用抗菌皂來沐浴 .使用腋下襯墊及鞋墊 .避免辛辣的食物和酒精除了以上方式外,也能透過中醫調理。中醫處理汗流過多,會建議飲用「生脈飲」,中藥材只需黨參、麥門冬、五味子,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此外,若是擔心有汗臭味,也可喝養肝補氣茶、清熱降火茶、滋陰調和茶等3茶飲讓汗味退散,消除汗臭味。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後喝運動飲料比喝水好? .衛生福利部-夏日運動防中暑 補充水分最重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炎夏狂冒手汗 中醫療法可改善【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25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9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腳抽筋?2種情況最常見!醫師教如何正確預防半夜腳抽筋
你會睡覺一半突然小腿抽筋,或運動過程中抽筋而疼痛難耐嗎?根據國外研究,至少4成以上的成年人,都有過腳抽筋經驗,醫師表示,腳抽筋多屬於良性的,民眾可多拉筋讓小腿肌肉放鬆;也有部分疾病會引起腳抽筋,若抽筋頻率過高且合併其他症狀,建議就醫檢查。為什麼會腳抽筋?腳抽筋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嗎?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表示,腳抽筋是一種異常的肌肉收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肌肉痙孿,發生時神經會突然衝動,亦可能與體內調節電位差的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常見運動時發生腳抽筋及夜間睡覺時腳抽筋,大多是小腿腓腸痙孿,發作時肌肉緊繃、僵硬,產生疼痛感。根據國外研究,約40%以上的成年人皆有過腳抽筋經驗,潛在族群可能更多。林於廷指出,腳抽筋發生時間大多短暫,且可快速恢復,約8至9成皆是良性,民眾不必過度慌張。常引起腳抽筋的原因有哪些?腳抽筋原因,常見因姿勢不良引起,像長時間久坐、久站,或睡覺時棉被重量壓在腳上,腿呈現打平姿勢,小腿腓腸肌持續收縮,當肌肉維持某一姿勢過久,就容易引發痙孿。除了沒讓肌肉活動,過度運動、過度勞累也會引發腳抽筋。常見腳抽筋問題有小腿痙孿、不寧腿外,還有疾病問題所致,包括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如漸凍症等,周邊血管阻塞患者亦可能出現小腿抽筋,但會合併疼痛、皮發蒼白、走路跛行等症狀。此外,洗腎患者、懷孕婦女則因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容易引發腳抽筋。林於廷說,長期使用藥物也可能產生腳抽筋,包括支氣管擴張劑、利尿劑、血壓藥、化療藥、口服避孕藥等,如果抽筋情況嚴重,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腳抽筋如何治療?如何預防腳抽筋?腳抽筋發生如何治療?林於廷表示,腳抽筋如果可以自行緩解,或是拉筋後,數分鐘內可以快速消失,大多屬於良性小腿痙攣,在沒有合併慢性病或其他潛在疾病下,不必做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夏天民眾最怕熱傷害,包括熱中暑、熱衰竭,而熱痙孿就是小腿發生抽筋。林於廷說,在高熱環境下運動,因水分容易隨汗液排出,當體內的鹽分流失,造成體液鈉離子失衡,更容易引發腳抽筋,建議民眾從事戶外運動如馬拉松、球類運動等,要補充水分、鹽片及運動飲料,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坊間多稱避免抽筋可補鎂、鈣、鉀、維生素D等,不過,林於廷提醒,現代人飲食高油高鹽,較少出現鈉離子不足的問題,貿然補充過多鈉,恐引起高血壓,而腎功能不佳者亦不可多補充鉀,建議民眾可多補充水,有需要時可補充電解質、維生素B群,有助神經傳導,懷孕婦女可多補充鎂、鈣。預防夜間小腿抽筋 睡前重覆做拉筋動作若要預防夜間小腿抽筋,國外研究建議,可以採取拉筋10至20秒,中間休息1分鐘,重複做3至5次為一組,第一周每天做4組,後續每天做2組即可,可於傍晚與睡前做拉筋動作。林於廷表示,因小腿抽筋時腳踝會呈現往下壓,可採站姿或坐姿方式進行拉筋放鬆小腿。預防腳抽筋3動作1.站姿時,雙手可以扶牆壁,以弓箭步姿勢伸拉另一隻小腿。2.坐在床上或瑜伽墊上,用毛巾或棉被套住腳底板,往身體方向拉,讓小腿肌肉放鬆。3.不敢拉筋者,可用抖動腳的方式讓肌肉放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
.失智與憂鬱症狀不易分辨.長輩常抱怨身體病痛,注意心理壓力.老年憂鬱可治療逆轉個性開朗、愛聊天的陳伯伯,最近變得沉默寡言,原本喜愛的登山健行也不再熱中,朋友邀約總是提不起勁,待在家的時間愈來愈長,開口就是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裡痛。子女以為是體力變差,所以不愛出門,後來發現睡眠習慣改變,有時睡上一整天,有時半夜躁動難眠。老年憂鬱 是失智症的前兆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陳伯伯的症狀看似一般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但這些都是老年憂鬱症造成的異常行為,如果不及早發現治療,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面對生理功能退化、慢性疾病威脅、退休後的經濟問題等,容易陷入焦躁不安。憂鬱症狀 長輩較難說清楚憂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身心疾病,健忘、易怒、自我否定、睡眠節奏紊亂,但因為長輩較無法清楚言語表達,常以抱怨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低落。陳亮宇提醒,如果父母親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以及活動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看腸胃科、睡眠障礙門診都找不出問題,可求診高齡醫學科,避開對「精神科」的排斥,大型醫院也有設立「整合門診」,可順勢檢查評估病情。老年憂鬱症是難以察覺的心病,易跟失智混淆,其多元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功能,包括認知、生活自理。陳亮宇說,老年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兆,又稱「假性失智」,可治療逆轉,除了透過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應從生活與行為方面著手,持續進行就能慢慢恢復記憶力、釋放情緒壓力。照顧憂鬱老人,「陪伴」很重要,陳亮宇建議,多傾聽關懷,鼓勵參與社交活動。像參與志工服務,有助增進人際交流互動,尤其是人群連結的歸屬感,再次找回生活重心。三方面預防與改善老年憂鬱症:1. 維持人際社交:「社交孤立」是憂鬱症危險因子,藉由人際社交可降低長者的孤獨感,加強生活的動力。2. 穩定戶外活動:日照有助於穩定情緒,長輩多走出戶外可刺激分泌體內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獲得深度睡眠。3. 從事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心情愉悅;能增強體力、保持身體靈活度,預防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4 性愛.性福教戰
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專家解惑自慰常見的5迷思
「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這是許多男性好奇的問題,對此,性學博士許藍方表示,若只有打手槍不射精「一天要打幾次手槍沒有人管你」,但若有射出精液,她建議1天最多不要射超過3次,一旦超過恐只射出血精或空氣。而常自慰會成癮?對健康有危害?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解惑自慰常見5迷思。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許多男性血氣方剛,一天要打手槍好幾次洩慾,日前也有一名男子一天手淫9次到暈倒的新聞。究竟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射精幾次會出血?對於此疑惑,許藍方表示,要從兩個面向來分析:.情況1:打手槍但不射精若你打手槍了但沒射精,在不射精的前提下,「一天你要打幾次手槍沒有人管你」。如果每一次自慰結束,都是歡愉滿足就好,但她不解「以邏輯上來說,如果你1、2次結束後就可以開心滿足了,你為什麼還要4、5、6、7次呢」?.情況2:打手槍且有射精若你打手槍了且有射精,也就是如果你每次都有精液射出的前提下,最多就是打手槍3次,她表示「我不覺得有第4次了」,因為第3次精液量只剩第1次一半,「精液量都已經沒了,第4次如果還要再射,有些人就會開始射空氣」,有些人則會只感受到骨盆底肌開始收縮,但只射得出空氣;有些人甚至會在多次射精後,造成輸精管等管路收縮導致出血而「射出血精」。許藍方呼籲,其實你只要慾望有被滿足就好了,基本上只要1到2次就能獲得滿足感,不需要透過追求3、4、5、6次,來告訴大家「我是男人、我一天可以很多次、我很強我很厲害」,她表示男人的厲害不需要用次數來證明,因為這個次數只會讓你不舒服,而且有可能是你「身心生病」的前兆。許藍方直言,通常會一天打手槍很多次,是發生在剛接觸性、對「性」覺得很新鮮的年輕人身上,若你已經習慣或知道性是怎麼一回事,仍出現一天多次打手槍的行為,就得好好思考打手槍結束後的心情開心與否,以及你為什麼要打手槍?是一種強迫的儀式感?還是壓力的發洩;若打手槍對你來說不是慾望滿足,而是壓力發洩,就得思考你的身心是否出問題。而究竟一天可以打幾次手槍呢?許藍方表示「這個問題沒有答案,都取決於你為什麼要打?還有你自慰完的感覺是什麼?」,而這個答案只有自己知道。自慰的5大迷思許多男性從小到大都有自慰(打手槍)的習慣,常自慰會成癮嗎?對健康有危害?可以改善早洩問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解惑自慰常聽到的5大迷思。迷思1:忍住不手淫,會提升男性雄風分泌?忍住不手淫,可以提升男性雄風分泌嗎?這是錯誤的迷思。黃軒表示,一項研究指出「一周不手淫,會使雄性激素睾丸激素增加45.7% ,但在第8天,又恢復到原來的量。」而另一項研究發現,也証實手淫者和禁慾者,他們體內睾丸激素含量,其實幾乎沒有差異。因為我們人類的睾丸激素的量,也會受飲食和運動的影響,不會僅因手淫,改變睾丸激素的雄風分泌。迷思2:手淫,可以改善早洩問題嗎?常常聽男生流傳,手淫可以改善他們的早洩行為!這是錯誤的迷思。黃軒指出,一項研究報告稱,其實手淫前後3週內的射精時間,並沒有延遲或縮短變化,因此手淫不會改善早洩問題。迷思3:手淫的頻率,多少次才正常?手淫次數,怎樣才算是「正常」?黃軒表示,一則2002年發表,針對223位匿名的男大生所作的調查,他們平均一個月自慰12次,不過不表示這頻率就是「正常」,正常還得考慮除了次數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以,專家們對於手淫次數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一週或一天中手淫幾次就算過度。所以無論你一個月手淫多於或少於這個次數,都無關性生活的好壞或者對錯。迷思4:手淫會成癮嗎?對健康有危害嗎?黃軒表示,手淫,本身對健康的危害很小,但「手淫成癮」確實也是存在的。當你手淫時,大腦中會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從而刺激獎賞系統,讓你得到快感。如果手淫的頻率變得過高,大腦對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反應閾值會很高,一點點或輕輕地就感受不到快樂和滿足感。這也出現了愈來愈多變態性行為或高刺激的行為,才能滿足性行為的快感!迷思5:手淫,是一種心理疾病嗎?有人說,手淫是一種心理疾病,這是錯誤的迷思。黃軒表示,正常的手淫,真的不是一種疾病。相反地,手淫和較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有關,像是自尊心會增強,也比較不容易罹患前列腺癌。研究人員發現,從公衛角度來看,手淫能減少一個人去擁有多性伴侶的數量,也降低感染性病風險。看完以上2位專家替大家解惑關於「手淫」的疑問及迷思,你是否更了解你的「小弟弟」,其實自慰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偶爾打手槍對身體有益無害。而次數則是剛剛好就是最好,不要認為男人次數過多就是很強很厲害,以免一旦超過恐只射出血精或空氣,讓身心都受到傷害。延伸閱讀:.多快射精算早洩?過度自慰會陽痿?專家曝快槍俠「時間」,做1事助改善.「打手槍」沒注意2件事,陰莖敏感度恐下降!醫授4招解決自慰困擾.男子成人展搖滾區手淫疑性成癮!我也常手淫,如何判斷是否性成癮?
-
2023-08-18 醫療.心臟血管
竹市前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逝世…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
【2023/08/18元氣網整理】根據聯合報報導,新竹市前市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救治,於昨天(17日)晚上10點多往生,享壽75歲。據了解,徐信芳昨天下午心臟不舒服,先送到馬偕醫院後又轉送台大醫院,最後仍不治。市議員陳治雄指出,徐信芳雖年紀漸長,但平時身體還算不錯,狀況非常突然。之前網紅「館長」陳之漢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等,許多猝死都因心肌梗塞。民眾務必留意前兆症狀,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於黃金時刻急救保命。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元氣周報/記者邱宜君報導/2021/10/31】不止天氣冷易好發心肌梗塞,天氣熱也有可能發生,如果沒有好好預防、及時送醫,很多家庭都可能因此失去所愛的人。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什麼是心肌梗塞?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而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肌梗塞。心臟外面有三條血管,負責供應心臟肌肉的營養和氧氣,如果阻塞,心臟肌肉馬上面臨壞死風險,心肌壞死結痂後就不能收縮,心臟就跳不動了,也就是心臟衰竭。黃偉春指出,這三條血管分別是左前降枝、右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枝,三者都可能發生梗塞,但發生後的嚴重度差很多。左前降枝供應區域最大,又稱「寡婦血管」,因為男性要是這條血管塞住,猝死風險高。誰是高危險群?黃偉春表示,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搶救,心肌壞死的面積越大,復元的可能性越低。即便搶救回來,一旦變成慢性心臟衰竭,五年內死亡率也有五成。黃偉春提醒,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一定要想辦法控制和減少。黃偉春表示,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就像泡在很多糖或油脂中的水管,管壁變得黏黏厚厚的,造成管壁變窄;而高血壓像一把利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為了修補這些傷,血小板及動脈硬化斑塊會聚集起來,慢慢地在管壁變成越來越厚的斑塊,這個斑塊並不穩定,當冠狀動脈裡面的斑塊脫落,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什麼時間容易發生?除了身體本身的條件,氣候有時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溫度,超過或低於這範圍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大約每下降一度增加3%到5%阻塞風險。因為身體為了減少散熱,會收縮血管,導致血壓上升;若肺部呼吸到冰冷空氣的時候,會更直接影響到心臟。再加上天冷時飲水量下降、飲食偏重口味等因素,血液較黏稠,這些也會提高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叫了救護車之後,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黃偉春前陣子收治一個在家昏倒的案例,患者太太趕快找隔壁鄰居幫忙做心肺復甦術(CPR)(CPR教學如下影片↓),救護車到場之後,接手繼續做CPR,不間斷的心臟按摩,幫助病人維持血流,送到醫院用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個案最後自己走出醫院。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救得成、救不成,醫療體系的反應速度是關鍵。黃偉春表示,心肌梗塞發生後越快打通血管越好,但在十幾年前,台灣的醫院只有白天做心導管手術,如果晚上發生心肌梗塞,則注射血栓溶解劑。黃偉春2006年在高雄榮總開始推廣24小時心導管,並將心肌梗塞病人到院後打通血管的時間,從174分鐘縮短到平均28分鐘,治療成效卓著。因此衛福部後來建置緊急能力評鑑,全國所有重症急救責任醫院都要能24小時做心導管。後來高雄市也率先在救護車上執行心電圖、進一步線上指導緊急用藥,讓病人在送醫途中就可以接受治療,並且精準送醫,減少轉院,將死亡率從兩成減少到1%以下。【護心臟、防心肌梗塞更多資訊】.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天冷心肌梗塞猝死殺手 醫師:心臟隱痛快求醫檢測.疾病百科/心肌梗塞
-
2023-08-14 失智.大腦健康
水喝太少不只大腦變遲鈍 長期身體缺水可能提高失智風險
● 嚴重缺水,會導致記憶力及認知功能變差● 喝足水分,幫助身體、大腦代謝● 年紀愈大愈不易感覺口渴,應定時補水炎熱天氣容易過度流汗,許多人都是等口渴了才喝水,其實身體已經在缺水了。飲水充足才能正常代謝廢物、讓大腦靈活有精神,一般人的喝水量應為「每公斤體重×30毫升」,所以50公斤成年人每天最少要喝水1500毫升,才能讓各器官正常運作。感知退化 失智者不知道口渴身體缺水,大腦就會變得遲鈍,影響記憶、情緒、意識;對長輩來說,長期喝水不足有可能引發譫妄,甚至提高罹患失智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失智者因感知功能退化,對時序、溫度錯亂,夏天往往還穿著厚重長袖,思緒停留在「開冷氣很浪費電」的節省觀念,不知道自己過熱而導致熱衰竭或中暑,因此,充足水分是夏季失智症照護重點。林舜穀提醒,失智者無法正確感覺體溫或環境溫度變化,照顧者應主動調整家中涼爽環境,並引導穿著適合熱天的輕薄衣物,衣櫃只放當季衣物,不要有接觸毛衣、厚外套的機會。由於失智者可能無法表達或辨識口乾口渴的感覺,易不自覺陷入脫水狀態,應定時提供飲水或含水分的食物(如水果或果凍)。仔細記錄失智者的飲水與排尿狀況,可順便養成固定排尿習慣,有助於降低失禁頻率。科技輔助 監控體溫、心跳帶失智長輩外出,一定要確保防曬措施,並且避免在炎熱的正午時分出門,在戶外活動更要補充足夠水分。夏天也是蚊蟲最活躍的季節,有些人喜歡購買樟腦產品來驅蚊防蟲,要小心失智者嗅覺退化而誤食,樟腦產品應該謹慎存放使用。林舜穀強調,夏季高溫對失智者的健康狀況有一定程度影響,尤其是患有心臟疾病或呼吸問題者,可善用科技產品觀察體溫、脈搏,確保充足休息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林舜穀表示,高溫多濕令人不耐,當失智者無法清楚表達需求或困擾時,照護者需要耐心並緊密觀察他們的行為和身體狀況變化。需特別注意以下警訊:1. 身體過熱:當出汗過多、臉部潮紅、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痛、暈眩或昏厥、肌肉或腹部抽搐等,可能是熱衰竭或中暑前兆,應立即將患者移到陰涼處,並尋求醫療幫助。2. 缺水警訊:觀察長輩是否尿量減少、尿液顏色變深、指甲蒼白、疲倦、頭痛、心跳加速或混亂等,要改變日常飲水習慣,千萬別等到口渴才喝水。3. 意識狀態改變:夏季高溫可能使失智者的狀況惡化,導致行為或情緒的變化,例如變得更煩躁、混亂或抑鬱。其他包括突然的意識喪失、精神混亂或昏迷,可能是熱中暑症狀。掌握定時定量的飲水方法,一次喝水控制在200至300毫升,千萬別一次猛灌,身體無法在短時間內吸收。如果覺得無色無味的白開水難以下嚥,不妨添入新鮮的薄荷葉、檸檬片或其他水果增加風味,千萬別以手搖飲代替,含糖飲料只會愈喝愈渴,還會造成血糖升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4 癌症.頭頸癌
「象董」朱振岳口腔癌復發離世 口腔潰瘍2周未癒合恐為前兆
經營洋蔥紅酒、綽號「象董」的朱振岳是台灣中部地區知名人士,日前傳出因為口腔癌過世。其實朱早在2010年時就罹患口腔癌,如今病情復發後才因此離世。醫師表示,口腔癌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讓衛生清潔變得困難,容易導致癌症復發;民眾若口腔常有潰瘍,或有缺牙、蛀牙,未積極處置都有較高機率罹患癌症。朱振岳日前因口腔癌離世,根據媒體報導,道上人士說,當年罹口腔癌,因及時開刀治療後順利控制病情,但近年聽聞疑似癌細胞擴散,一直有傳言不大樂觀,近日就傳出口腔癌而病逝。林口長庚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蔡啟穎表示,癌症都相當容易復發,而口腔癌因為經過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當復發病灶出現時,卻因此不容易檢查到;同時也會因為口腔清潔不易維持,讓蛀牙情況更加嚴重,加上口腔黏膜纖維化,導致潰瘍不易癒合,反反覆覆之下就容易導致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復發。蔡啟穎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都是口腔癌或其他癌症的危險因子,但即使沒有以上風險行為,也有罹癌風險,許多未知因素仍在研究中;但基本上仍可把握「減少刺激性食物」的飲食原則,過燙、辣等食物盡可能不要食用;而化工食品日益增加,也難以避免當中致癌性成分,若有口腔潰瘍、破皮,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同時,口腔衛生保健也相當重要。蔡啟穎說,牙齒缺損要趕緊修補,牙齒若有破損,有時會造成口腔黏膜、頰黏膜、舌頭損傷,損傷過久容易導致傷口不易癒合,細菌又不斷攻擊下,讓細胞突變的風險增加、癌化機率提高。「口腔容易潰瘍者,罹癌風險也較高。」蔡啟穎指出,口腔容易受傷的原因繁雜,蛀牙、假牙不適配、做傳統牙齒矯正等,只要常常刺激黏膜、牙齦,加上口腔衛生沒有維持,讓細菌殘留過久,都會導致潰瘍等傷口產生。蔡啟穎建議,只要口腔有小小的潰瘍都要積極處理,收先去用漱口水去除細菌,再用口內膏保護受傷的地方,促進口腔癒合,通常2周內就會癒合,若超過2周仍未見好轉,建議到醫療院所進行詳細檢查,有時候拖到一、兩個月才來就醫的個案,癌症可能都已經發展第一、二期,甚至更嚴重的狀況了,不可輕忽。口腔癌篩檢怎麼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公費健檢中有提供口腔癌篩檢,鼓勵民眾多運用,及早發現有機會篩檢出癌前病變,經過適當處置,能有效避免發展成口腔癌,建議30歲以上有抽菸、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看更多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8-03 醫療.皮膚
髮變細軟恐是是禿頭前兆! 錯過搶救雄性禿黃金期,植髮也無法處理
男性雄性禿不治療,掉髮情況恐會持續惡化。據研究,30歲男性雄性禿盛行率為30%,50歲增至50%,70歲時則增為80%。醫師提醒,當發現髮際線往後退變高、髮質變細、濕髮較容易看到頭皮時,可能是雄性禿前兆,雖然有口服藥、外用藥及植髮手術等治療方式,但若太晚期治療,沒有健康毛囊可使用,最後只能靠假髮改善外觀。雄性禿錯過挽救黃金期 植髮也無法處理皮膚科醫師蔡宗樺表示,雄性禿與基因、荷爾蒙有關,肥胖、油性痘痘肌、生活壓力大及抽菸也會影響。雄性禿發生原因,是頭皮毛囊中含有高濃度二氫睪固酮(DHT),可能縮短頭髮毛囊生長期,延長休眠期,毛囊會漸進式萎縮,導致頭髮數量減少,一旦錯過挽救落髮問題的黃金期,植髮手術也無法處理。蔡宗樺有家族遺傳雄性禿問題,30多歲時前額有些退後、髮質變細,有M型禿時,便進行部分植髮、搭配口服藥,至今維持豐盛髮量。皮膚科醫師朱冠州提醒,惡性睪固酮會讓毛髮休止期增長,導致頭髮不長、愈來愈細,若隨年紀增加,發現自己頭髮摸起來像嬰兒一樣細軟,「不要高興太早,這是毛囊萎縮,不是回春」。蔡宗樺說,頭髮覆蓋率與頭髮密度、直徑有關,當感覺頭髮稀疏、變細、可見頭皮時,髮量可能已經減少50%。第三、四期雄性禿 盡快治療仍有機會挽救現行雄性禿治療方式,包括口服藥、植髮手術等,男性雄性禿分第一至第七期,朱冠州指出,口服藥對於第五期前的雄性禿治療都有效,可逐步改善;但若拖到第六期,頭頂上全光、側邊些微高,或第七期側邊位置只到耳朵,這時剩餘毛囊細小,藥物效果有限,大多只能透過植髮手術改善,提醒民眾在第三、四期應盡快治療,仍有機會挽救。坊間傳聞,服用治療雄性禿口服藥恐影響性欲,蔡宗樺說,男性使用口服藥物,2%機率會導致性欲下降,但比率不高,因為藥物於體內代謝快,一天內即可代謝掉一半藥量,若服藥後影響性欲,停藥後即可恢復,且口服藥已於全世界使用十多年,雖然有人稱影響性功能,但影響因素多,學理上治療雄性禿藥物並不會永久影響性功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7 焦點.元氣新聞
夜尿心好累?挺過夜尿型中年危機,拒當「一夜七次郎」!
男性步入中年,除了感覺體力變差、腰圍容易變粗,同學會的話題也逐漸從聊3C、聊車子,變成聊健康,感情好一點的,甚至還會比較半夜起來上廁所的次數!大多男性隨著年紀增加,都會有夜尿的困擾,雖說人生「四十不惑」,小心夜尿打亂生活節奏、讓你不知所措!究竟男性朋友該如何面對夜尿困擾,就讓專業試車手Andy老爹為男性朋友發聲,與泌尿科名醫相談來解惑!40歲以上民眾、超過4成都有夜尿困擾很多民眾對夜尿的認識仍一知半解,搞不清楚「夜尿是一種疾病嗎?」泌尿科醫學會監事、尿失禁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恩主公醫院泌尿科專科醫師王炯珵指出,許多人都認為夜尿是一個正常老化的現象,但其實,夜尿本身和許多疾病有關;長期夜尿會引起睡眠嚴重不足,對於健康、工作、婚姻都有負面影響,因此夜尿算是一種疾病。至於怎樣算是不正常?什麼是「夜尿症」?王炯珵醫師說明,醫學上對於「夜尿症」的定義,是「尿意強烈造成睡眠中斷,1晚至少2次以上,屬夜間多尿症。」隨著老化,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ADH),腎臟會在夜間過度工作,產生許多尿液,有9成「夜尿症」患者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的三分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40歲以上民眾,超過4成都有夜尿的困擾,且比例隨著年紀增加而升高,其盛行率不亞於常見的代謝症候群(三高),是國人不可輕忽的健康危機。說不出口?3大夜尿型中年危機很多男性都以為夜尿只不過是小事一樁,而無心改善,但長期下來,可能會衍生許多問題。究竟夜尿可能會導致哪些「中年危機」?王炯珵醫師為民眾整理如下:【夜尿型中年危機1】健康危機晚上起來尿尿,有可能是疾病的前兆,根據統計,超過75%夜尿頻繁的人士,都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初期,也會出現夜尿明顯增加的徵兆。此外,睡眠品質長期被剝奪,容易引發心血管、代謝、免疫問題,夜尿可說是「隱形健康殺手」。【夜尿型中年危機2】婚姻危機夜尿也和男性面子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男性因睪固酮激素明顯下降,可能影響性慾和勃起功能。幾年前韓國曾做過研究,發現若男性改善夜尿狀況,他們的男性賀爾蒙便會往上回升。【夜尿型中年危機3】工作危機人體大腦中的「膠淋巴系統」執掌排毒,並且在我們睡覺時工作,宛如「大腦的夜間清潔隊」,若夜間睡眠頻頻中斷,會導致排毒功能變差、免疫力下降、記憶力不足或失眠,影響白天的工作表現,長期下來還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退化疾病風險。正確治療、穩定服藥,找回一夜好眠王炯珵醫師幽默地表示,過去人們常用「一夜七次郎」形容男性雄風,但在泌尿科臨床上,「一夜七次郎」指的是半夜起來上廁所七次。很多患者都拖到症狀嚴重、困擾不已時,才選擇就醫。事實上,只要一個晚上需要起床上廁所2次以上,就應該要盡速至泌尿科就醫,早期發現,方可早期治療,透過專業的診斷、穩定服藥,還給患者一夜好眠。王炯珵醫師說明,目前夜尿已有藥物可以治療,透過口服抗利尿激素,可減少夜尿狀況。搭配生活習慣改變,如:睡覺前不要喝太多水、白天適度運動、有助於在晚上減少尿尿的情形。呼籲大眾建立並推廣「夜尿症是一種疾病」的正確觀念,幫助中年熟男積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找回幸福人生下半場。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簡文仁的減輕膝蓋負擔走路法: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
防疫解封後第一個暑假,許多人早已安排出國旅遊行程、開好購物清單,卻忘記「腿力」也要準備。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根據自己多次參與國際健走節的經驗,分享他的日行4萬步「勇腳馬」訣竅,從行前的養肌和備鞋,到行程中如何聰明走路不傷膝,還有每天回到旅館的快速舒緩密技,這些觀念不只能讓旅遊更盡興,也能讓日常事務更省力、每一步都輕盈愉悅。簡文仁觀察,國人出國旅遊,熱門景點經常是古蹟、自然保護區,或是逛街購物,這些活動都不能坐車,只能靠自己的雙腿,每日步數通常可以高達2萬多步。如果是參加國寶運動員紀政創立的希望基金會定期舉辦的「國際健走」活動,以他個人經驗來看,日行走20到30公里,每日步數更可高達4萬步。行前2周開始部署,每天增加1、2千步,達成2萬步目標。簡文仁說,平常只走5、6千步的人,出國旅遊忽然一天內走到2萬步,很可能鐵腿、腳起水泡、走不動,這時只能休息,不得不犧牲一些遊歷機會,非常可惜。預防日行數萬步的疲憊痠痛打壞遊興,唯一方法就是超前部署,在旅行前就達成每天輕鬆走2萬步的目標。算算看平常的步數距離2萬步還有多少步,每天增加1、2千步,慢慢達成目標。簡文仁預估,行前訓練約需至少2周時間, 如果發現體力比預期差,一天走2萬步很困難,那也要量力而為,斟酌減少步數,同時要重新檢視出國行程,長時間步行的行程不能安排太多。提早買鞋、試鞋,讓新鞋變軟、更合腳。有了一雙耐走勇腿,也要有雙好走的鞋。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為了出國特地買漂亮新鞋,要注意提早買鞋,並在行前增加步數訓練時就穿上,用兩周時間來「馴鞋」。如此才能真正知道這雙鞋是否適合久走,會不會磨腳,也可以讓新鞋變軟、更合腳;如果發現鞋子不適合久走,還有時間換一雙試試。出國旅遊如果缺乏購物計畫,也會令人舉步維艱。簡文仁提醒,邊走邊買、手裡拎著大包小包,就會變成負重行走,影響走路姿勢,可能增加受傷風險。建議最好在行程的最後再購物,或是購物後先把戰利品收好,再繼續接下來的行程。善用工具減輕膝蓋負擔,三原則減少關節衝擊。「我膝蓋不好,可以出國玩嗎?」簡文仁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都會鼓勵他們去,除非是膝蓋正在疼痛,那就不應勉強。不只老年人需要注意,中壯年常忽略自己行動力已逐漸出現問題,可能在長途旅遊中敗興而歸。如果擔心久走加快膝蓋退化,可以善用護膝、健走杖或單枴等小工具,這些都可以分散體重帶來的壓力和衝擊力,讓膝蓋少點負擔。在許多古蹟或名勝地,都有長長的上下坡或樓梯得走,簡文仁提醒,大家可以謹記,在膝蓋不鎖死的前提下,記得「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這樣的姿勢可以將體重造成的壓力,平均分散到腳踝和膝蓋,減少膝關節受到的衝擊,下坡時也不會導致腳尖一直往下戳到鞋子,而引起甲溝炎等傷害。肌力平常就要練,出國旅遊才不會力不從心。「練肌力,平常就要練。」簡文仁表示,如果平常就覺得上樓梯很費力、蹲下站不起來、坐低一點的椅子就爬不起來、重物提不起來、抹布擰不乾、罐頭開不了,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徵象。不能輕視行動力退化前兆,提早保養才是根本之道,如果連日常生活功能都因應不來,出國旅遊只會更力不從心。要增強肌力,除了維持運動習慣,也要注重營養,肌肉才能長大。年長者容易有胃口不好、消化吸收不好的問題,光靠天然飲食,不容易均衡攝取足夠營養。簡文仁建議,可適度補充保健食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可保養關節靈活的補充品,還有提煉自洄游里程高達數千里魚類的「咪唑胜肽化合物」,有助於提升肌肉耐力。市面上營養品眾多,簡文仁建議民眾可優先選擇大廠、老牌,較有保障。營養和運動兩者相輔相成下,原本費力的日常活動會變得愈來愈輕鬆,形成正向循環,身體越動越健康。健走團恢復祕技由下往上冷水沖腿 可迅速消除疲勞簡文仁曾經徒步環島,一天走20、30公里下來,就連他這麼耐走的人也會腿痠,這時候他就會用從健走團學到的祕技:去浴室用冷水沖腿。簡文仁表示,用蓮蓬頭開冷水,依序從腳板、小腿、大腿,慢慢往上沖,沖個15分鐘就非常舒暢。因為水柱有按摩效果,冷水有冰敷效果,雙管齊下,可以幫助持續整天用力的腿部肌肉冷卻、讓代謝廢物被血液循環帶走。接著再做些伸展操,雙腿更放鬆,就可以準備睡個好覺,隔天又是一尾活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醫療.心臟血管
年紀越大心臟病風險越高 心臟科醫授50歲起應培養的護心習慣
心臟病是美國人的頭號殺手,50歲才開始培養保護心臟健的習慣還不遲,但也不要偷懶,因為年紀越大,心臟病的風險越大。心臟科醫師戴維斯( Christopher Davis)說,心臟要健康,首須講究壓力管理。戴維斯說,現代社會充滿壓力與焦慮,要增進心血管的健康,最重要的是要養成某一種能夠平衡自律神經系統的調息或打坐習慣。他指出,身體長時間承受壓力,會對心臟造成嚴重的影響,因為「高度焦慮與壓力會升高血壓,加速心跳,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甚至危及性命。」無數科學研究發現,高壓力和早死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早死機率最高達43%。而呼吸和靜坐練習,恰可大幅降低血壓。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勒波爾(Norman Lepor)有他一套管理壓力的辦法,就是每天慢跑50分鐘。科學證明,每周只要5天各有30分鐘讓心血管激烈運動,如慢跑,就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慢跑或有氧運動有效的原因是,這兩種運動確實會強化心臟。慢跑時,心臟加速血液的流動,增進循環,效果則是降低血壓、心跳平穩。有氧運動還能減少焦慮和憂鬱。兩者的綜效對心臟加倍有利。飲食對心臟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醫師建議地中海式飲食,減少加工食品攝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如睡前別接觸手機等放出的藍光,以及定期量血壓,及早發現心臟病或中風前兆等,也是保護心臟健康的好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前期「力弱症」!「3大指標自我檢測+3招運動」教你預防肌少症、改善力弱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肌肉力量下降,便有可能罹患「力弱症」。力弱症為肌少症前兆,若能在早期發現「力弱症」,便能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常見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骨質疏鬆症、腦中風及慢性疾病等。其中肌少症會增加長者罹患慢性疾病與增加死亡風險,在近年備受討論。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究竟力弱症是什麼?有力弱症者,該如何預防肌少症呢?先來了解何謂「力弱症」。早期發現「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力弱症(Dynapenia)」為肌少症前期,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由於骨骼肌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力弱症者會感到虛弱或疲倦,並增加跌倒風險。隨著骨骼肌力量退化,將導致功能障礙甚至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林立峯副教授林立峯副教授表示,肌少症成因包括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其特徵為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失能、死亡風險,常見共病包含骨質疏鬆症。而力弱症則是指針對肌肉量正常、並不是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以及有10%力弱症會進展成肌少症患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然而有90%的髖部骨折是因為跌倒所致,且年長者發生髖部骨折後,約有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並有20%會在6個月內死亡。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早期檢測力弱、降低失能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力弱檢測3大指標2010年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並在2019年AWGS會議上修訂肌少症診斷數據,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即為「力弱症」。力弱篩檢標準包括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功能:STEP 1 肌肉量正常◆肌肉量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四肢骨骼肌量/身高平方。 STEP 2 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差◆肌肉力量檢測=男性手握力小於<28kg;女性手握力小於<18kg。◆身體功能評量=6公尺步行速度<1.0 m/s。若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任一項不足,即為力弱症。力弱症與肌少症的差異則為肌肉量。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4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有高度相關,55歲以上即為高風險族群,老化造成身體機能下降、肌肉力量不足,未來力弱症人數將會提升,加上肌少症不易逆轉,因此,預防肌少症不能不慎。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如下:1.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林立峯副教授說明,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通常具有較高體脂肪率、粗腰圍,可能導致身體新陳代謝功能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2.影響行動能力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是年長者日常活動功能惡化的主因,與沒有力弱症、沒有腹部肥胖的人相比,患有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的步態速度下降更為顯著,建議透過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改善。3.增加骨折風險雖然力弱症患者常見高體脂、粗腰圍,但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抵消了肥胖對手腕、手臂、髖部、脊椎和其它骨骼骨折的保護作用,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林立峯副教授也解釋,力弱症並非體態肥胖者的專利,年紀、身體機能老化才是主因。此外,有研究發現,近年新冠肺炎患者局部肺纖維化發生率為2-6%,若惡化成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增加罹患力弱症風險。活力樂肌3招改善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肌少症不容易逆轉,且目前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改善,因此在力弱時期就應該開始預防肌少症。經亞健康銀髮族體適能測試發現,有60%的登山族仍有力弱風險,即使有進行登山運動,但年長者運動次數可能間隔較長,仍有肌肉力量不足的力弱風險,林立峯副教授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才能幫助預防力弱。學會「活力樂肌3招」坐姿屈膝抬腿、站立抬腿和深蹲,進行下肢阻力訓練,改善力弱狀況:「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有助於降低力弱症患者發展至肌少症之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延伸閱讀:.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退休三年至今身材未走鐘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健康9字箴言大公開.非刻意減重卻變輕?肌少症不是老年人專利!自我檢視6指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皮膚癢怎麼辦?糖尿病常見6大皮膚問題報你知!
約有1/3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問題,有些甚至能作為早期發覺糖尿病的線索之一。元氣網整理出糖尿病患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以及改善方法。Q1 糖尿病患者常覺得皮膚變黑?特徵可能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縮寫為AN)引起,糖尿病患者常在後頸、腋窩和腹股溝等身體摺痕處,出現明顯大面積的黑色暗沉狀斑塊,也有人以黑天鵝絨般的黑斑塊形容,很容易被誤認是洗澡洗不乾淨所導致。這些黑斑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手肘和膝蓋後。病因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體內的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發揮作用。當患者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2時,就代表體內已經發生胰島素阻抗,如果不從飲食等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逐漸朝向糖尿病前期發展,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黑色棘皮症有時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前兆之一。部分疾病導致病人肥胖,也會讓胰島素分泌的工作量增加,例如:多發性卵巢或癌症等,病人也會發生黑色棘皮症。如何改善?可透過面霜等產品來改善皮膚暗沉的黑斑,更重要是減低胰島素阻抗的嚴重度,例如:避免肥胖、搭配藥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改善黑色棘皮症的困擾。Q2在小腿皮膚出現紅斑是正常的嗎?特徵可能是由糖尿病皮膚病、或稱脛前色斑或脛骨斑點(diabetic dermopathy)所引起。這些紅色或棕色的斑點或線條,常發生在小腿的部位,容易與老人斑相混,這些斑點並不會疼痛或搔癢。病因主因是糖尿病導致影響到末梢小血管的問題,導致小腿皮膚的血液供應出現問題,導致紅斑的發生。也有20%的非糖尿病病患出現此問題。如何改善?這種皮膚病是無害的,並不需要治療。如果對皮膚外觀有困擾,請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Q3 糖尿病患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特徵糖尿病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容易發癢,尤其在乾冷的秋冬或冷氣房中,因為環境乾燥症讓這問題更容易發生。病因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讓皮膚的保水性不佳,過度乾燥導致發癢。此皮膚問題正常人也會遇到,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頻繁發生。如何改善?【貼心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有搔癢問題,可從三面向改善:1.糖尿病病人需要將血糖儘量維持在正常值。2.皮膚清潔原則:不要過度的洗澡、過熱的熱水、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使用保水性較佳的護膚產品,例如:乳液都會改善。3.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於改善皮膚搔癢問題。Q4 糖尿病患者皮膚發炎,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問題?特徵常見是由細菌反覆感染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有眼瞼、毛囊和指甲。病人會出現紅腫的毛囊問題,反覆感染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病因糖尿病病患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較慢,往往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當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中,細菌更容易會大量繁殖,也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炎更加嚴重,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如何改善?控制好血糖,維持自身免疫力,遵照醫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Q5 糖尿病患者會容易得到香港腳、甲癬嗎?特徵香港腳、甲癬等多數由皮癬菌感染的疾病,會在患部皮膚引起微小的紅色水泡和鱗狀皮屑,它們通常會發生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中,常見是香港腳(腳癬)、甲癬和股癬。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受到另一種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感染,女性患者會出現外陰搔癢難耐和陰道分泌物過多,並且常常是反覆感染(一年4次以上)。病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糖尿病病患如果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狀況,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何改善?與醫生討論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經常檢查血糖,將血糖控制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是預防真菌感染的最佳方法。Q6 糖尿病患者後頸後背出現變厚、變硬,正常嗎?特徵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發生成人硬腫症(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糖尿病患者的後頸,上背與肩膀出現皮膚變厚變硬的情況,皮膚出現會有紅斑和伴隨毛囊發炎的情況。病因致病機轉仍不很清楚,病理檢查中往往發現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增加導致皮膚變厚。如何改善?可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沒有治療的良方,大多根據患者症狀加以治療,部分患者會在數年後自行痊癒。資料來源:美國CDC資料林鳳玲/易留疤、全身發癢 皮膚問題都和糖尿病有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1 醫療.中醫
中暑竟分陰暑、陽暑,怎麼分辨?中醫師教你夏日消暑撇步,6種食物助清暑祛濕
炎炎夏日,近日氣溫屢創新高,全台各地高溫炎熱,像是燒燙燙的蕃薯,雖然夏日總是能讓人熱情奔放,但同時也令人浮躁不適,嚴重時也有可能造成中暑的現象!什麼是中暑?.陽暑的前兆與症狀在中醫的觀點來說,其實中暑可以分成兩種,「陽暑」及「陰暑」。「陽暑」是因爲長期處於酷熱的高溫環境,或高溫下過度運動,隨著體溫上升,感到噁心、頭痛、暈眩、臉色蒼白,甚至神智不清、脈搏微弱、呼吸逐漸加快,就有可能是中暑的前兆。輕微的中暑症狀會出現身體發熱、多汗、頭暈、頭痛、口渴、四肢倦怠等症狀;嚴重則有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症狀。.陰暑的成因與症狀「陰暑」則是由於在短時間內,身體接受劇烈的溫度變化所造成,造成皮膚表面毛孔急速收縮,讓體內原有的熱氣鬱在體內無法順利出汗,熱氣持續存在而造成的不舒服狀況。例如:長時間待在室內吹冷氣後突然走到室外炎熱處,或原本在高溫下大汗淋漓狀態下,突然進入冷氣房內或去沖冷水、喝冰飲。陰暑的症狀會出現微微發熱、無汗、疲倦、頭痛、噁心、流鼻涕、頭暈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其實以台灣的夏天來說,並不會是純粹的炎熱而已,梅雨、雷陣雨等等天氣變話使環境常常伴隨著極高的濕度,如此濕熱的環境,身體會像悶燒鍋一樣,造成許多不適的症狀,所以在夏天除了祛除暑氣之外,袪除濕氣也是需要注意的喔,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夏日清暑祛濕的食物!夏日清暑祛濕的食物.薄荷+檸檬薄荷可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芳香可用治夏令感受的暑濕穢濁之氣,日常飲食中,常常會使用到薄荷,無論是茶飲還是入菜,薄荷清新爽口,芳香沁涼的滋味都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在夏季,適當的吃些薄荷不但能清涼解暑,還能提神醒腦!趕緊泡一杯蜂蜜檸檬薄荷水,清涼一下吧!.薏苡仁+綠豆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健脾益胃,利水滲濕,清涼退火等功效,因此很適合台灣濕濕熱熱的天氣。綠豆清熱消暑,常用於治療暑熱煩渴,炎炎夏日,煮一碗綠豆薏仁湯喝吧!但要注意煮湯的同時,糖可不要過多攝取喔!.苦瓜中醫學認為,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祛暑、利尿涼血等的作用,可用於熱病煩渴、目赤腫痛、痢疾及少尿等症,平常可將苦瓜作為涼拌菜食用。.西瓜西瓜又被中醫稱為「天生白虎湯」。 所謂「白虎湯」,是中醫常用來退燒降溫的藥方,而西瓜性寒,是退熱高手,與「白虎湯」退燒之效相似,故得此名,夏日來片西瓜清涼解渴又消暑,但要特別注意,西瓜食用過多也容易會有腹瀉的情形喔!.烏梅夏天容易口乾舌燥,烏梅味酸澀、性平,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夏日習慣將其做成茶飲飲用,便是取其生津止渴、除熱煩滿的功用,來解除夏天容易口乾舌燥、身熱心煩的問題。.西洋參/花旗蔘夏日中暑後的暑熱後期,常常見到僅剩下口乾舌燥、疲倦及口渴等「陰傷」症狀時,就是使用西洋參的時機。西洋參又稱粉光參、花旗參,主要作用在肺胃,能補氣也能滋陰,在夏季適時服用,可使人擺脫由於氣陰兩虛所帶來的精神疲倦、乏力以及中暑等症狀。西洋參最簡單的服用方法是含服或當茶飲用。當然,由於西洋參是一味藥,而不是保健品,雖說適應人群廣,但也需辨證選用,民眾也不要過量使用喔。 ※本文由
-
2023-07-2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陰莖長度多長才正常?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有影響嗎?想變長又變粗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知道抽菸傷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長期抽菸的男性可能還會有生殖器縮小風險。醫師提醒,人生解悶的方式很多,抽菸絕對不是好方法。恩主公醫院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臉書粉專分享抽菸危害,除了會導致肺癌外,也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腎臟癌、膀胱癌、胰臟癌、血癌、胃癌及子宮癌等癌症的罹患率。也會影響心臟、循環系統、氣管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抽菸男性的陰莖可能會比還沒開始抽的時候短2公分,也可能造成陰莖勃起時硬度不足,他希望藉此提醒讓有抽菸的男性可以考慮戒菸。除了抽菸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陰莖長度?【延伸閱讀:有這10個壞習慣 難怪小弟弟疲軟】陰莖尺寸多長才算正常?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他的Youtube頻道【幸福醫師莊豐賓】中指出,一項由英國研究蒐集全球86國男性陰莖長度的調查中,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為10.78公分,而在他自己2000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則是13.5公分左右。事實上,大約有一成男性對於自己陰莖尺寸非常不滿意,然而這些人之中有85%的人是在正常範圍內,大多數人擔心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居多。如果對自己陰莖長度有疑慮的話,可以請專業醫師評估。很多人好奇陰莖長度到底該怎麼量才準確?莊豐賓表示要從陰莖的龜頭量到根部。他指出,很多人在量的時候,通常會因為根部處有一些脂肪,進而影響陰莖測量的實際長度。害陰莖短小的元凶有哪些?‧先天因素:遺傳、荷爾蒙濃度‧後天因素:抽菸、肥胖茂盛醫院不孕科副院長陳忠義曾表示,陰莖大小與天生遺傳、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就生殖角度來看陰莖的長度,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值,而且關鍵要看「勃起」的長度,而非「原始」的長度。莊豐賓則指出,如果在未勃起前小於4公分,或是勃起後也未達7公分,就代表他陰莖的長度是有問題的,可能受荷爾蒙或基因的影響,有這類的狀況需要在早期予以治療。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曾指出,有調查發現正常男性的陰莖的長度其實差不多,但只要增肥5公斤,陰莖外露的長度就會縮短0.78公分,這是由於肥胖者陰莖被包埋在下腹脂肪層相對較多,導致陰莖相對較短。讓陰莖變大或變粗有可能嗎?‧不動手術方式:修剪陰毛、減肥‧動手術方式:裝人工陰莖、切掉陰莖根部懸韌帶、打玻尿酸、自體脂肪填充高雄小港醫院泌尿科主任王起杰曾建議,首先是修剪陰毛,只要陰毛剪得短短的,陰莖看起來,就會比較大、比較顯目,這是最簡單的障眼法。再者,就是好好減肥,只要恥骨部位的脂肪變少了,感覺起來,陰莖也會變長。想要讓小弟弟變長,除非動手術,裝人工陰莖或是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但花了一大筆錢,卻只能拉長一至二兩公分。如果想變粗,還比較可行,可以嘗試打玻尿酸,一次約五萬元,可維持二年,也有人嘗試用自體脂肪填充,但會被吸收,大概只能好看三個月。莊豐賓提醒,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為陰莖增長,在勃起的時候陰莖長度是不會變的,因為陰莖海綿體長度是固定的,再怎麼增長都只是外觀上的一個感覺,為的是增強男性的自信心而已。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很多男性都有陰莖越長,可以讓女性更滿意的迷思。但莊豐賓指出,根據統計女性陰道長度大概在7至11公分左右,且攸關女性高潮的G點也在陰道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約莫4公分左右,只要男性的陰莖長度有超過7至11公分,其實就足以讓女性產生性刺激感。莊豐賓補充,事實上陰莖長度越長,需要更費力才能讓陰莖達到足夠的硬度,因此比較容易有無法持久的問題。總言之,陰莖長度越長,不代表你在性功能上的表現一定會越好,反而是陰莖的粗度可能對女性在性生活上的刺激感更有助益。【延伸閱讀: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陰莖短小之外的兩大「鳥事」耕莘醫院泌尿外科部主任廖俊厚曾指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是隨著身體機能退化或慢性病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的男性共病,兩者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且常伴隨同時發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50歲以上患者,高達7成伴隨下泌尿道症狀的問題。廖俊厚說,除自然老化外,抽菸、喝酒及運動量過少引起肥胖等壞習慣,也會導致兩大「鳥事」提前報到,提醒40歲以上男性發現硬度變差,或晨勃次數明顯減少都是勃起功能障礙警示;若出現排尿次數變多、時間變長,則要當心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預防膀胱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發作,且勃起功能障礙有時也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11 醫療.皮膚
中西醫解釋頭皮出油的原因有哪些?5重點保護頭皮避免禿頭!
不少人才剛洗完頭,一覺醒來頭髮卻又油滋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柏鋒以中醫觀點解釋頭皮常常出油,應與肝膽不好有關,特別是常熬夜,作息不正常的民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指出頭皮出油目前科學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它與肝臟有關,比較多證據是表顯示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或是女性的卵巢出現問題時,就會導致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旺盛,引起頭皮出油。頭髮油膩在中醫角度是「肝膽濕熱」的問題,原因多與2問題相關不少人才剛洗完頭,一覺醒來頭髮卻又油滋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柏鋒表示,頭皮如果常常出油,與肝膽不好有關,特別是常熬夜,作息不正常的民眾,頭皮特別容易出油,建議注意調整作息及飲食,就能獲得改善。吳柏鋒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作息又不正常,鮮少控制飲食,造成身體龐大的負擔,許多肝膽濕熱的患者,都有一個通病「頭髮油」、「頭髮細」。曾有一名患者每天都有洗頭的習慣,但不到半天時間,頭髮就會變得油膩,經中醫師診斷也有肝膽濕熱的問題。【中醫觀點】中醫認為「肺主皮(膚)毛(髮)」,頭髮是「血之餘」,肝血不足就會長不出頭髮,因此腎與肺相同掌管毛髮。他說,腎精足則髮量多,髮色黑且有光澤,腎精不足則髮稀疏,肝、肺、腎都與生活作息及飲食有關,若要改善狀況,建議患者求助醫師,平時少吃煎、烤、炸、辣的食物,逐漸就可以改善。頭皮出油與肝臟有關嗎?專業醫師指出可能與這兩個內臟有關趙昭明表示,頭皮出油確實與內臟有關,但科學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它與肝臟有關,比較多證據是顯示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或是女性的卵巢出現問題時,就會造成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旺盛,另外就是愛吃甜食、油炸物也會讓出現皮脂腺分泌問題。【西醫觀點】頭皮油脂分泌過盛的問題,多發生在女性,主要是女性的情緒反應較明顯,壓力也容易出現,所以常常會有內分泌失調的問題,男性通常是活動量大才會造成頭皮油脂過剩。值得注意的是,頭皮油脂過盛,其實是掉髮的前兆,民眾除了改善身體內在的生活作息等問題外,也可以透過後天的清潔改善,但必須要注意不可「過度清潔」,每天最多洗頭2次,避免傷害頭皮。 頭皮容易出有用超過40℃熱水洗頭 小心變禿頭許多頭皮容易出油的民眾,多半會以勤洗頭來改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洗頭千萬不要過度,否則適得其反,她提醒洗頭時,別用熱水沖,以免燙傷皮囊,造成皮囊萎縮,去油膩不成,反而成了禿頭。趙昭明指出,當頭皮的毛囊開始受損後,就會導致頭皮出油,頭髮惠漸漸變細,頭髮愈來愈容易斷,掉髮量也會增加,如果毛囊問題沒有解決,長久下來就可能造成禿頭。保護頭皮5重點1.使用洗髮精量要適量:每次洗髮時,使用洗髮精的量只需一個瓶蓋容量即可,許多民眾在洗頭時往往用過量的洗髮精,可能會因為化學物質過多而傷了頭皮。(黃毓惠)洗髮精盡量使用「透明」的洗髮精,他解釋,乳狀或是有顏色的洗髮精,通常會含有矽靈、潤絲等物質,對頭皮都是傷害,潤絲精可直接用於頭髮上,別用到髮根。(趙昭明)2.頭皮清潔應使用涼水:頭皮較為脆弱,與一般身體的皮膚不一樣,不適合用熱水洗,建議用40℃以下溫涼的水洗較適合,每次洗頭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每次最多5分鐘即可。(黃毓惠、趙昭明)3.清潔頭皮使用指腹:洗頭時,千萬不要為了追求「爽感」,用指甲抓頭皮,過度用力都可能傷到毛囊,建議用指腹按摩就好。(黃毓惠)4.每天最多洗兩次頭髮就夠了,過度清潔反而會讓皮膚乾燥,頭皮油脂分泌更加旺盛。(趙昭明)5.吹乾頭髮以冷風吹乾:吹頭髮時,也不要使用熱風,直接吹到頭皮,也會造成頭皮毛囊萎縮,要用冷風吹乾較適合。(趙昭明)【原始資料為2015/03/05聯合報健康版 2023/07/10更新增補】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補腦保健食品怎麼挑?醫籲補充完整營養素 美研究:綜合維他命減緩認知衰退
「奇怪!我的鑰匙呢?剛剛不是拿在手上嗎…」「他不是那個誰嗎?好眼熟…可是忘記名字…」「我剛剛明明要跟你說什麼…忘記了…」上述情境很似曾相識嗎?上年紀後,總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記不得生活上發生的小事,說話也不比以前流暢,情緒變得更加暴躁,沒辦法控制爆走失控的行為。驚覺這些是大腦退化的警告,因此想追求補腦保健食品的協助。然而,有許多民眾卻不知該從何挑起。本文整理出5大補腦保健食品&補腦保健食物清單,和想防止腦部急速退化的民眾分享,該如何搭配正確補腦飲食遠離腦部退化風險。大腦退化有跡可循!選補腦保健食品前,要先了解這4大腦退化原因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曾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告,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對應台灣2022年底統計,65歲以上長輩中每4位就有1位有大腦認知障礙。事實上,「正常老化」和「大腦退化」的表現只有一線之隔。「老化」的確可能也容易忘記某些事,但會在事後某個時間點想起來;大腦退化卻會「完全遺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常見的大腦健康退化原因有以下4種:●大腦退化原因1:長期壓力當身體長時間處在壓力環境,會分泌壓力賀爾蒙來應付壓力,一旦時間久了,會影響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就容易引發認知功能退化。●大腦退化原因2:年紀增加年紀增長,負責複雜心智活動的區塊交流會變緩,再加上身體負擔累積,容易增加大腦退化風險。●大腦退化原因3:睡眠不足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腦退化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會影響腦部海馬迴運作,且讓大腦沒休息時間代謝β-澱粉樣蛋白,當體內代謝廢物累積,可能削弱大腦形成長久記憶力,間接提高罹患失智疾病風險。●大腦退化原因4:心血管危險因子長期心血管風險因子存在,或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恐會影響腦部血管供血,當大腦血管系統出狀況,血液循環不佳,便可能損傷神經細胞運作,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腦部時時刻刻處於高壓力、疲勞狀態,長時間處在不利思緒健康的生活環境,甚至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神經相關疾病,腦齡容易「超齡」衰老,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一旦發生「認知改變」,恐怕就要擔心,是腦齡衰老、思緒退化的前兆。有哪些補腦保健食品?5大綜合補給 研究證實照顧大腦需完整營養為強健大腦健康,遠離腦部疾病風險,現代人四處探詢「補腦保健食品」,想盡方法活化腦細胞,改善記憶力。常見的補腦保健食品有以下5種:●補腦保健食品1:綜合維他命綜合維他命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而在研究中被證實這些維生素與礦物質會透過特殊管道機制穿越屏障、進入大腦,能各別參與腦部神經元運作代謝、化學合成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大腦功能運作。※補腦保健食品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照護大腦健康★B1:維持細胞基本代謝營養能量,維持大腦神經健康活躍。★B2:幫助細胞產生能量,分解代謝老廢物質。★B3:菸鹼酸的衍生物參與大腦細胞各種運作細節,包括抗氧化、代謝修復、以及訊息傳遞。★泛酸: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蛋白質成分,參與大腦脂肪代謝。★B6:有助於體內化學反應,促進大腦發育健康。★生物素:可轉換身體即大腦所需的能量,強化神經細胞傳遞。★葉酸:可以支持大腦神經健康,活絡神經傳遞。★B12:幫助健全發展神經系統,並可分解容易造成大腦負擔的蛋白質半胱胺酸。●補腦保健食品2:卵磷脂此外,有研究也支持卵磷脂經由消化過程,轉換成乙醯膽鹼後,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原料;適量補充卵磷脂有助於神經傳導、預防老年失智。●補腦保健食品3:薑黃薑黃當中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一份研究裡已經證實,成分可以抗發炎,並減少大腦運作區塊的澱粉樣蛋白堆積,長期補充可以改善記憶專注力。●補腦保健食品4:咖啡因存在咖啡、可可裡頭的咖啡因,其實就是一種生物鹼,可以刺激大腦皮質醒腦。●補腦保健食品5:魚油研究普遍認為,魚油富含的DHA可活化大腦細胞、改善記憶,特別在2021年一份西班牙醫學研究指出,DHA 與大腦皮質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而有阿茲海默症遺傳風險的中年人攝取充足DHA,可以保護腦血管並有益大腦認知運作。保健菜單大公開!研究顯示這6種食物顧腦、減緩認知能力退化由於大腦認知結構複雜,思緒運作是靠著腦神經元互相傳遞訊息,才能進行一連串的思考、記憶與推理,其中龐大的神經系統需要B1、B2、B6、生物素、葉酸、B12維持機能健康運作,而麩胺酸、酪胺酸等營養則被用來當作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尤其麩胺酸常常被稱為「腦細胞食物」,身體補充富含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改善情緒與記憶力。台灣失智症協會蒐集臨床個案經驗,發現應該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像是補充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才能避免大腦營養失調。美國研究發現,可以補充含有20種以上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來幫助減緩認知衰退。補腦食物清單統整!這6種食物富含營養,照顧大腦健康!●補腦食物1:深綠色蔬菜》巨量維生素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等,富含茄紅素、花青素、黃酮類、多酚類,可以滿足腦部所需營養,幫助大腦維持運作機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補腦食物2:綜合莓果》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綜合莓果當中,豐富的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可以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大腦神經元的傷害。●補腦食物3:堅果》B群核桃、腰果、胡桃杏仁等堅果,是優質B群維生素及油脂來源,有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補腦食物4:深海魚類》Omega-3至於鮪魚、鮭魚、鯖魚、秋刀魚含有豐富Omega-3,當中的DHA和EPA可以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補腦食物5:雞蛋》卵磷脂雞蛋中的蛋黃含有豐富卵磷脂,可以活絡腦部,幫助思緒清晰。●補腦食物6:燕麥穀物》麩胺酸尤其是燕麥,富含了麩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磷、鎂、亞麻油酸等微量礦物質營養,堪稱「大腦糧食擔當」,可以提升腦部神經活力。上述補腦食物清單顯示,想要補腦必須靠多元完整的複方營養守護。而食物中的關鍵補腦營養—B群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更是維持大腦機能運作的關鍵。有益大腦健康 解密「2大飲食術」的精準營養●飲食術1》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是最常被提到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這補腦邏輯其來有自。最主要的保健核心就是,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並且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此外,也建議多攝取海鮮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哈佛醫學院更深入證明「地中海飲食」有益大腦的原因,表示在這種日常飲食習慣裡,可以幫助身體多元攝取重要胺基酸成分,以及維生素C、E及 B群,已經被證實對大腦有益。●飲食術2》APDQS飲食法現在衍生更新潮、從生活習慣改善起的「補腦」保健飲食法,大力推崇「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透過飲食營養質與量評分,建議增加水果、蔬菜、豆類,與低脂肪乳製品,以及堅果、魚類、適量酒精,同時減少油炸食品、甜點零食、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補腦時代來臨!透過補腦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全方位照顧大腦健康而至於哪一種食物對大腦認知健康最有幫助?醫學臨床研究並沒辦法單一佐證,只強調是「完整飲食習慣共同發揮作用」。因此,比起瘋狂攝取、補充特定營養,醫學專家更建議「攝取完整營養」。綜合維他命因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證實對腦部健康有益。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執行的COSMOS-Mind Study1臨床研究蒐集2,262名受試者回饋,證實每日固定補充「綜合維他命」,可以延緩老年人腦部認知退化。且這習慣持續3年後,估計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該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雜誌》(Alzheimer's & Dementia)。而《Neurology》2期刊一篇研究長期追蹤營養對於大腦健康的影響,發現從25歲開始「吃得正確」,其大腦認知功能表現更穩定,連帶地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更好。這些健康補腦觀念,在腦年齡提早衰老的現代更顯重要。世界衞生組織(WHO)認為「降低失智症風險」將是未來重要課題,因此在2019年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極力建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尤其,指南強調均衡營養,多攝取堅果和未加工的全穀物,像是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每天至少400克的蔬菜水果,並從深海魚類、堅果、酪梨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證實可促進腦部分泌營養因子,加強腦部神經的鏈結,有助於減少大腦退化。●補腦不腦補!尋求補腦保健食品時,需打破「以形補形」的大腦迷思由於思緒退化的原因很複雜,坊間總是開玩笑地說,「大腦老囉!要多補充銀杏、豬腦、核桃補腦!以形補形!」。當然,沒有研究實證這些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可見得「以形補形」的補腦保健觀念早已經落伍。特別是市面盛傳的「吃銀杏補腦力」一說,一般人常誤認「銀杏果」是補腦保健食品的極選,可以補腦、刺激活躍腦部神經。但其實銀杏果只是一般食品,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研究能證實銀杏果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頂多銀杏葉萃取有些槲皮素(quercetin)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註1:COSMOS-Mind Study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2767註2:《Neurology》期刊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48450/PM-TW-CNT-23-00276
-
2023-07-02 醫療.腦部.神經
中風進程快 速辨識快送醫 新竹工程師多,年輕人熬夜、壓力大要注意!
Q:竹科一名40歲男性工程師,值完凌晨大夜班交接時,被同事發現不太對勁,左手左腳沒力氣,擔心出狀況緊急撥打119報案。救護員到場後,發現男子半側肢體偏癱的症狀愈發嚴重,緊急送往醫院途中,開始講話不清,甚至臉部表情歪斜,這名中年男子怎麼了?A:汪弘哲表示,急性腦中風的症狀與低血糖、神經病變相似,民眾出現頭暈、手腳無力常以為「休息一下就會好」,忽略早期警訊。這位患者在久坐的當下,可能有發生過一些微小的警訊徵狀,但卻忽略了。腦中風通常發展迅速,可能數秒到數分鐘即出現其他明顯病徵,從一項變多項,表示大腦功能受損。據統計,久坐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引發下肢靜脈栓塞增加心血管風險。當時救護員到場初步判斷可能是急性中風,便先用「辛辛那提(FAST)」評估,請患者微笑觀察臉部兩側是否對稱(Face)、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單側無力狀況(Arms)、觀察患者是否說話不清楚(Speech),只要發現有一項異狀或單側無力,就應該記下發病時間(Time),不要遲疑趕緊送醫。新竹市腹地小,三個行政區皆能快速抵達可處理急性腦中風的責任醫院,民眾只要及早發現症狀、快打119送醫,有機會得到最合適的治療。民眾應加強對腦中風的辨識與因應,在救護人員抵達之前,千萬不要施以穴道按摩、扎針放血,錯誤迷思只會加重病情。過去,腦中風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年齡確實是危險因子之一,但現代人缺乏運動、壓力過大、飲食重鹹、經常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讓發病年齡愈來愈年輕。新竹市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邀,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訓練」,觀察新竹市的個案分析,轄內個案雖仍以老年人口的比率偏高,但也有部分竹科工程師發生腦中風。中風不是長者的專利,年輕人長期過勞也是高風險群。根據新竹市的送醫紀錄統計,每年約有6、7例年輕型中風,新竹科學園區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工程師多長期處於疲勞、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中風或其他心臟疾病很可能找上門。新竹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葉日凱表示,新竹市包含科學園區的人口年齡層偏輕,園區內的公司定期與消防局合作進行宣導,除了發生緊急狀況的公安訓練外,針對急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等疾病衛教亦相當重要。衛福部公布的統計資料,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亦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原因之一。以目前平均需照顧9.9年的數字來看,估算每年長期照護支出約百萬,是拖垮家庭、社會的沉重負擔。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坤璋說,急性腦中風患者到院前的辨識非常重要,首先民眾要有病識感,察覺徵兆立即撥打119,由救護人員辨識送醫,同步院前通報,並啟動緊急救護SOP,縮短等待流程。加強中風辨識識能,縮短到院時間、及早治療。除了將病人迅速送至能診治腦中風的急救責任醫院,蔡坤璋強調,民眾要從預防端下手,藉由飲食、運動來預防,不要輕忽任何前兆。新竹市在2022年的救護案件中,腦中風案例大約2100多件,僅占消防系統總通報案件的一成左右,交叉比對一年約9000例腦中風確診患者,顯示民眾對急性腦中風的識能不足。民眾可透過台灣腦中風學會推出的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辨識是否中風並快打119報案,「縮短到院時間、及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失能程度。急性腦中風的「2不1要」「不要」自行處置:送醫前勿自行放血或再服用任何藥物,包括降血壓藥,易使病情增加變化。「不要」自行就醫: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撥打119由救護員送往可處置急性中風的醫院是最佳選擇。「要」主動攜帶藥袋和說出病史:將平時的藥袋攜帶到醫院,平日若有使用抗凝血劑或清血的中藥等,主動告知救護員或醫護人員,有助縮短後續治療時間。
-
2023-06-28 失智.長期照護
爸爸失智走路常跌倒,乖乖在家比較好!「我是為你好」的背後,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
張伯伯第一回來到診間時,我明顯感覺到他的抗拒,什麼話都不想說,表情很疏離,一看就知道是在家屬的勉強下被帶來看醫師的。既然患者本身採取不合作態度,我直接轉頭問張先生的兒子小張先生:「為什麼送爸爸來看診?」他用天要塌下來了的語氣說:「我爸這幾個月脾氣超差,每天都氣噗噗的。」因為生氣而來看診?我疑惑地請他說清楚一點。小張先生馬上來一句:「我都是為他好!」這句話透露出他也有點不安,果然他的描述是這樣的:「我爸走路常跌倒,所以我叫他不要出門亂走,在家中椅子上坐或床上躺,這樣不是很安全嗎?我是在保護他啊。」我嘆口氣問:「所以,他整天光是坐著生氣嗎?」小張想想後承認:「也不完全是這樣,好像是他要做的事情被我拒絕後,他才會生氣。」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我不多加指責,先說起我與小孩們的互動過程來讓他多想想。急著獨立的孩子們,與被說服的媽媽我故事是這樣的,那時我的孩子們還小,國小下課後就轉往安親班寫功課,忙碌的我常在下午四點左右接到安親班老師打來的電話,一接起來就聽見孩子們在電話那頭大喊:「媽媽,我要回家!我把事情做完了,我可以自己走路回家。」而我總是說:「不行。」於是,孩子們就繼續被留在安親班內,直到我下班去接他們。他們是安全的,但絕對不開心。孩子們漸漸長大,知道怎麼與大人談判,有天他們認真對我說:「媽媽,我們想要在安親班讀完書後就自己走路回家。你想想,我們常在週末就從家裡出發去籃球場打球,也會自己去書店買書或去圖書館看書,都是自己走路去、沒有大人陪。既然都是獨自出門、自己在外走路,那麼從安親班走回家不也是這樣?何況相比之下,從安親班走回家並沒有比較遠,你卻不讓我們自己完成?你說是為了我們的安全著想,可是我們也會做其他跑跑跳跳的事啊,難道其他事情就不危險?」我這個做媽的,被說服了。真切體會到了孩子們長大想獨立的心情,於是我和孩子們約定好,只要安親班老師確認作業已經完成,他們就可以留在原地等我下班去接,抑或自己走路或搭公車回家。我考慮到搭公車是一個選項,所以一開始還認真訓練他們自己搭公車,確保搭車過程沒有問題。孩子們倒是成長得很快,一發現藉由搭公車可以自己主動安排何時想移動,而不是被動地聽大人們的指令,他們很快地更進一步要求早晨上學也要自己搭公車去。我看著他們一步步成長,感嘆孩子們獨立速度超快,一嘗試過自由的滋味,他們就迫不及待想掌握自己生活的節奏,脫離了凡事都要和媽媽一起做、大小事都要同進同出的階段。「老」,不是一瞬間發生的我的孩子是這樣的,相信這也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會歷經的成長過程。聽我說故事的小張先生臉上就露出了回想起童年的表情。我提醒他:即使父親年紀大了、不靈活了,但他是一個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想望,他依照自己的節奏過了那麼多年的日子,現在卻因為家人說他老了、走動有危險,就開始限制他的行動和時間支配,難怪他要生氣了。我不否認小張對父親的關心,來到我診間的許多兒女都是帶著怕老父母出狀況的關懷之心來的,只是他們多半忙碌於工作和各自的家庭、私人生活,往往是猛一回頭才驚覺,父母親怎麼突然衰老成這樣。驚恐下的直覺反應,就是希望爸媽待在家裡、什麼大動作都不要做。老,從來不是一瞬間發生的。老是一個過程,在兒女們忙碌時,父母親的身心慢慢衰退,聽力、視力、肌力、肢體平衡等等能力都會每天退化。但退化是很隱微的,若非有家屬同住並每天有大量互動時間,甚至可能是察覺不出來的,直到許久不見、前來拜訪的親友一說才驚覺:父母果真老了。「我是為你好」背後,往往是錯把「限制」當「保護」正因為老是一個經年累月、漸進式的過程,因此對於被歲月推著往晚年走的當事者來說,他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了調整自己的餘裕,例如腿力沒那麼好了,那麼很自然地就會減少站立的時間,一進房間就自動找椅子坐下,或者精神差了點,即使是從不午睡的人也會想要午餐後躺一下。我們可以說老人家也是在衰退的過程中,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和做事方法,只是這個過程常是兒女們看不見、未曾參與的,直到某個機緣出現,兒女們才猛然發現眼前的父母親,與自己長年來保存在心中的那個身處壯年又有活力的狀態大不相同,受到驚嚇的子女這才手忙腳亂地開始為父母親的老年擔憂起來,只是很多時候會把「限制」錯認為「保護」,往往以「我是為你好」為由,剝奪了他們的自由。當兒女們自認「我的決定是最好、最正確的」,卻又忽略了長輩的想法和身心狀態的最正確評估,親子間的衝突就爆發了。眼前的張伯伯和兒子正是如此:小張先生希望我開藥來平撫老父親的怒氣,加上他讀過失智症十大警訊,裡面提到人格改變和情緒變化,於是馬上懷疑老父親有失智前兆,趕忙押著父親來看診,殊不知父親脾氣的起因可能和他自己怎麼對待父親更有關係。小張先生的思考很直線:爸爸你乖乖照我的話做,不要出門、不要生氣,這樣我就不會帶你來醫院,你就不用吃藥。對他來說,只要乖乖照兒女的安排過日子就是好父母了。我請小張先生換位思考:「有一天你也老了,假如那時你兒子突然覺得你老了,所以只要出門就需要他陪,不然不能出門;身上有點錢,卻連自己走去便利商店買點想吃的東西都被懷疑亂花錢;就算在家裡,只要端個湯或搬個椅子都會被大呼小叫說危險。人生也不過七十幾,卻像金絲雀被關在籠子裡,你願意嗎?」小張先生很坦白地說:「我自己賺來的錢,老了卻不能隨心所欲地花、只能被管制在家?這樣還算活著嗎?」我說:「那麼你知道要如何對待父親了嗎?」擔心爸爸跌倒,卻也忽視了爸爸的不開心小張先生還是有點不情願:「那我只要爸乖乖的、保持安全就好。這樣總行了吧!」我一聽就知道他還沒搞懂重點,於是我問他「乖」是什麼意思。小張先生說:「乖就是讓我安心啊。醫師你不懂?」我說:「我是真的不懂。讓我舉幾個例來確認你口中的『乖』是什麼意思。是說你爸待在家裡就是乖,出門就不乖?還是說他走路拿枴杖就是乖,不拿枴杖就是不乖?」小張先生回答:「我爸拿枴杖走、聽我的話待在家不要出門到處亂跑,就是乖。」我說:「所以結論就是凡事聽你的、讓你開心,就是乖。」我口氣一轉:「那麼你從小到大都一直聽爸媽的話、凡事照做讓他們開心嗎?」小張有點不好意思:「怎麼可能?我也會熬夜、不認真讀書,最後還娶了爸媽都覺得不該娶的太太呢!」我說:「他們都忍耐過你的不聽話,今天你也不過是擔心爸爸跌倒,就要把他關在家,甚至焦慮到帶來醫院看病,那麼爸爸的不開心,你理解了嗎?」小張先生安靜想了一下,最後點頭:「我有點懂了。那麼即使我叫他要乖,他也是無法理解的。」我說:「『乖』和『你要聽話』都是我們常掛在口中,卻又很抽象難懂的話啊。所以我常常都會換個方式說,例如『你要慢慢吃,因為你吃東西時常會嗆到咳嗽』、『你在哪裡跌倒要記得跟我說,我來看看是不是在那裡要放一些軟墊或做無障礙設施』。說真的,你要幫張伯伯做肌力訓練,而不是一直阻止他行動啊。」一同摸索理想的生活步調我轉頭看看張伯伯,發現他的臉色好多了,於是笑著開導他:「伯伯,您的孩子很愛您,希望您平平安安、長命百歲啊。」張伯伯語氣鬱悶:「我知道,他就怕我摔死,不然就把我關到死。」我安慰他:「那麼我們找方法來訓練您的身體,讓您不跌倒,或者找設備避免您跌倒,甚至一跌倒就能快速求救,好嗎?這樣就能讓您出門做您喜歡的事情了。」張伯伯眼神一亮:「那麼我就可以出門了?」一旁的小張先生此時終於鬆口:「我們一起想辦法讓你有更多重的保障吧,至少知道你一跌倒還可以馬上求救,我也能安心一點。」看著眼前兩張相似的臉龐,我知道這是對很有愛的父子啊,只是晚輩由於對衰老的錯誤理解,導致用了錯誤的方式來照顧長輩,只要懂得調整心態和方法,就可以重拾父子間的親密感情了。其實,長輩隨著年紀增長,一定會漸漸走到需要人陪在身旁,甚至無法出門的那天,所以兒女們希望長輩多待在家中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這個過程能不能慢慢來呢?一步一步地調整範圍和程度,而不是突然一聲令下就剝奪了自由,任誰都受不了這樣的對待,而這當然也就達不到我們想要好好照顧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的目的了。乃菁醫師與你一起探索限制裡,有愛,還是礙?記得有一次去荷蘭參觀失智症的安養中心,我看到一個走路歪歪倒倒的奶奶,忍不住詢問大家為何不幫助她。工作人員笑咪咪地說:「她沒有請求協助啊。我們尊重她的決定,不主動干涉她。」我們也看到一群失智症長輩在二樓陽台欄杆旁,跟我們這些路人揮手。又再一次忍不住問:「這欄杆安全嗎?長輩會掉下來嗎?」工作人員依舊笑咪咪地說:「這麼多年來都沒事喔。」從小到大,我們很容易被我們的擔心所綑綁,於是為了安全,擁有決定權的人,有時候是父母,有時候是成年的孩子,就會替相對弱勢的孩子或是老父母決定他們要如何吃、如何過生活。但是,我們喜歡被決定跟被管理嗎?在退化的過程中,被決定跟被管理又要如何與尊重並行,真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如果是在以愛和尊重為前提的情況下,一起討論、決定被照顧的模式,也許親子之間的衝突能夠少許多。人一定有萬一跌倒或是發生危險時,雙方都要能理智地理解,而不是陷入情緒化、無意義的責罵狀態。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延伸閱讀:.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授4應對技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醫療.皮膚
黃子佼道歉,首度鏡頭前露出禿頭模樣!2方法讓你提早發現禿髮危機
藝人黃子佼19日被爆出強吻少女,還誘騙拍裸照,中午在臉書發了3段影片認錯道歉,說到一半,他一邊大嘆人生很難,也突然在鏡頭前秀出沒戴髮片的樣子。黃子佼首度鏡頭前露出禿頭模樣性騷擾雪球從政治圈滾到演藝圈,今(19日)又爆出重量級藝人黃子佼以前曾強吻少女,還誘騙拍裸照。黃子佼中午在臉書發了3段影片道歉,卻也喊話一旁落井下石的人「何必呢?你們都沒有犯過錯嗎?你們都沒有秘密不想被人家知道嗎?」並突然感嘆自己為了上台好看都要帶髮片假髮,接著突然首度在鏡頭前露出禿頭模樣,「我也沒有再避諱了,只是覺得也很累,真的人生好難的…」。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禿頭也有年輕化趨勢禿髮其實是許多中年男性共同的困擾,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兼任副教授蔡仁雨日前接受聯合報訪問時指出,禿頭成因相當多元,最常見的是雄性禿以及休止期落髮。雄性禿大多是基因遺傳導致,跟體內荷爾蒙分泌有關;休止期落髮則大部分與壓力有關。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睡眠品質不好,後天因素也讓禿頭有年輕化的趨勢。以藝人的職業來說,髪型設計上常需使用大量髮膠,也沒太多時間徹底清潔頭皮,掉髮的機率也比較高。而因為髮量少,只好以髮片遮蔽禿頭,髮片戴久又是惡性循環。2方法自我檢測禿頭但正常人每天也會掉很多頭髮,掉多少才要警愓呢?植髮醫師楊名權曾教一個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每天洗頭髮時檢查排水孔的落髮量。楊名權表示,正常人每天自然落髮約50至100根,觀察每次洗頭髮的落髮量乘上兩倍,若超過100根以上就要注意,此外,也可觀察髮質是不是越來越細柔,可以跟後腦杓的髮質做比較,若頭頂髮質開始細柔,可能是雄性禿的前兆。預防禿頭3習慣而禿頭掉髮,還不光只是皮膚毛囊的問題,因為關乎著外表的呈現,因此禿頭通常也會影響人的自信。要預防掉髮,可從日常生活的幾項習慣著手:1.正確清潔:根據自身頭皮狀況選擇合適洗髮精,也不要過度清潔,洗頭髮時不可用力抓摳,以免頭皮乾燥刺激發炎。2.適當護髮:儘量避免日曬、染燙、高溫吹整。3.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不偏食、不節食,睡得飽並記得適時的釋放壓力。疾病百科/雄性禿雄性禿是一種跟雄性荷爾蒙和基因遺傳有關的落髮。先天的基因遺傳使得頭皮毛囊對雄性荷爾蒙比較敏感,逐漸導致頭皮毛髮變細、毛囊萎縮以及落髮。雖然主要發生在男性,但女性也可能會發生,但男性雄性禿及女性雄性禿表現方式不盡相同。台灣大約有20%的男性40歲以前會發病,而患者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看詳細疾病百科【參考資料】.年輕化!25至65歲有360萬人禿頭 正確救髮醫師告訴你.戴安全帽會導致禿頭?你更要小心這2種病才是!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6-15 醫療.耳鼻喉
流鼻血「頭往後仰」是錯的!醫教正確止鼻血法 4種狀況速就醫
不少家長都教孩子流鼻血時「頭往後仰」,不過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在臉書提醒,血水往喉嚨灌容易嗆到甚至暈倒!正確為「頭往前傾」加壓才能止血。同時,若是出現4種狀況:流鼻血時間過長、出現合併症狀、總是同一個鼻道流鼻血、2歲以下,建議盡速帶就醫檢查。 張益豪說明,以前不少長輩教小孩流鼻血時「頭往後仰」,但經過研究證實是這樣的動作錯誤的,因為血水會往喉嚨灌,容易嗆到,尤其小朋友呼吸道比較窄,嗆到呼吸道有可能暈倒!正確止鼻血法:1頭往前,姿勢要低2一般身上有傷口時會使用加壓止血法(用手按住),流鼻血也是一樣,用手按住鼻中膈兩側,加壓止血會逐漸形成血塊,10分鐘後再慢慢放開。4種流鼻血狀況應警覺1.流鼻血的時間太長:一般流鼻血的時間應該在5至1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可能就是凝血功能出了問題。2.出現合併的症狀:如果除了流鼻血以外,牙齦也容易流血,或是身上其他部位很容易出現瘀青,這便是凝血功能出現問題的徵兆。如果合併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下降或是盜汗的情況,可能也是出現疾病的徵兆。3.總是都是同一個鼻道流鼻血:如果是結構異常、異物或是腫瘤引起的流鼻血,通常都會侷限於同一個鼻道。而摳鼻子或是過敏性鼻炎引起的流鼻血,兩邊鼻道都可能會發生。4.年紀在2歲以下:流鼻血很少出現在2歲以下幼兒,這個年紀很少摳鼻子,也不是過敏性鼻炎好發的年紀,所以2歲以下出現反覆流鼻血的情況比較需要擔心。除了流血還有化膿!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寶寶感冒鼻塞怎麼辦? 醫教你「吸鼻器」七撇步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小心腦中風前兆 溫差大才是大魔王【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109】(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6 醫聲.疫苗世代
腸病毒疫情仍在高原期 流感升幅趨緩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天指出,腸病毒疫情正處於高點,預估高峰將過,預計要再觀察兩周看是否會有反轉跡象,但暑假前家長仍需注意;流感新增18例重症以及4例死亡仍持續升溫,升幅有趨緩跡象。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3065人次,與前一周持平,近期上升幅度趨緩,惟仍處於高原期,且整體趨勢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上周無新增。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請家長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尤其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治療。疾管署說,上周新增18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為16例男性、2例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0日至6月3日,其中13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4例死亡,為未滿10歲至60多歲,2例女性2例男性,發病日介於4月26日至5月27日,其中3例有慢性病史,皆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統計,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9205人次,較前一 周上升3.5%,整體趨勢高於2020至2022年同期;近期社區流行A型流感病毒,H1N1與H3N2共同流行。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6月5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37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47%,8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79%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37例,81%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2%具慢性病史。
-
2023-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白班的一天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50多歲女士燒炭自殺,一氧化碳中毒後昏迷併吸入性肺炎插管,於急診接受高壓氧治療三天後意識恢復,在急診練習脫離呼吸器時屢屢覺得疲累而想放棄,在旁的先生握著她的手,想說些什麼又開不了口。我在床邊看著她說:「你嘴裡插著管,手腳被綁著,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不能滑手機,不會很難受嗎?人生還這麼多美好的事,難道你要像隔壁急救床這些老的不能再老,飽受生命病痛折磨的老人家們,氣切後接著呼吸機,喪失了選擇,永遠只能看著天花板憶著往日榮光,同時感嘆著人生遺憾?」病人看了天花板,轉頭又看了眉頭深鎖的老公,順利地在練習後,在急診拔管,脫離了呼吸機。30多歲男工程師在家面朝地猝死,送到院後肢體已僵硬,皮膚已出現重力作用下的死亡圖騰瘀斑,急診醫護們專業地施行急救心肺復甦術,一如既往地向死神宣告他們的不妥協。家屬們傷心斷腸,白髮蒼蒼的父親趕來後聽到噩耗幾近昏厥,腿軟了癱倒在地。我把其他候診椅上等待的病人喊起,扶著他躺平,看著父親慢慢恢復了意識,醒來後隨即躺在椅子上放聲嚎哭。病人的母親哽咽地說病人兩小時前才打電話說要她去車站接他,後來就失聯了,回到家就看到他一動也不動的趴在地上,急忙叫了救護車。她失魂般地喃喃自語:「一定是回家太晚疏忽了,還是有什麼警訊沒察覺。」母親非常驚慌的蹲在地上,雙手一直抓著頭髮,眼睛看著地板直搖晃著頭,把悲痛的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在確定病人父親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把家屬們全找了進去,輕聲但堅定地說著:「根據我的職責跟被賦予的權利,我必須宣布一些事情,你們的孩子已經過世了,什麼原因我無法得知,通常是心臟或是腦部方面的問題,不過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不是你們任何一個人的錯,你們會承擔苦痛,但不要自責,這是老天的錯,很不公平地老天不用被究責。你們過去他耳邊跟他說些道別的話吧,說謝謝他當了你們30多年的兒子,他表現的很好,你們為了他也傾盡了所有,你們會會好好珍惜彼此,要他不要有什麼牽掛。我相信他失去意識的當下是沒有苦痛的,因為時間太快,來不及痛苦。我再重複一次,你們沒有任何一個人該對這事負責,你們付出了足夠的愛,我相信他永遠會記得。」50多歲先生心肌梗塞後肺炎及急性肝炎併黃疸,病人一位高大但絲乎有些心智障礙、說話非常羞澀溫柔的兒子,拿著手機作勢要靠到我耳朵,一邊非常禮貌及客氣地請我再解釋一次病情,並說明他想要錄音並說明給母親聽,因為他實在記不住也沒法理解那些,即使我自認已經簡白以及把語速放慢到極致的病情說明。正常情況下病人拿手機錄音是件非常冒犯且挑釁醫護的舉動,但我看著他的眼睛,實在感受不到任何惡意,甚至覺得要他說出這樣的請求,已是他單純的語言世界裡非常艱難的事情,於是我把手機拿近,用像在與小孩說故事的方式,盡可能慢慢的解釋父親一些可能會遭遇的危險給他錄音。結束後確認他已經沒有疑問,然後看著他背影放心離去。90多歲臥床慢性氣切的退役將軍爺爺肺炎,接上呼吸機後在急診等待加護病房三天。在旁的老夫人行走不穩,手臂一直在顫抖,手上拿著的灌食配方幾乎快要灑出,我遠遠看到跑了過去攙扶著她坐下,並詢問她是否有巴金森式症的疾病?她先表達感謝,訝異我意外觀察的仔細,並訴說著她的怪病,平常走路移動沒問題,但停下久了腿就會僵硬,僵硬後要再開始行走得花很多力氣,大多時候會顫抖,曾看過了一些神經科醫師,甚至半嘗試性地去接受脊椎手術後仍舊無解,查不出原因,已經放棄不知道該去看什麼科了。我思考了半响,直白地表示我只能看出異常,但不確定病因,只能推薦我覺得不錯的神經內科醫生給老夫人,讓專業的醫生去傷腦筋。40多歲女性暈厥送醫,臉上滿是瘀傷,檢查後判斷為暈眩症發作後低血壓昏厥。病人母親希望我能趁這個機會告誡她女兒不要喝冰水,要喝溫開水就好。事實上雖然喝不喝冰水對疾病一點好壞處也沒有,但我還是很若有其事配合媽媽的威脅了一下病人。「下次感覺頭暈或快要昏倒地前兆出現時,一定要盡快坐下或躺下喔。還有記住,一定要配溫開水!」我拉高音調有點心虛地說著,不忘回頭對病人母親邀功做了個象徵任務成功的半眨眼。「醫師,謝謝你,用很奇怪的激勵給了她一些勇氣。」一氧化碳中毒女士的先生走過來拍著我肩膀說著。「醫師,謝謝你,你說的對,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剩下活著的人比較辛苦,這好不公平,不是嗎?」年輕猝死病人的母親扶著他先生,哽咽著對我說。「醫…師…謝……謝…你…的…說…明……」心肌梗塞病人高大內向的兒子很靦腆的對我擠出幾句話,我看見了他抿著嘴唇,但掩蓋不了嘴角上揚了12度的微笑。「醫師,謝謝你,額外花了這麼多時間聽我說我的病,我老伴躺在床上13年了,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精力,他就是我的全部,但我是不是也該自私地多關心自己一點呢?」退伍將軍的夫人很有氣質地慢慢低聲說著,那聲音像極了悠長的一聲嘆息。「醫師,謝謝你,溫開水真的很重要,你也要記得多喝溫開水。」暈眩症女子母親很有禮貌的對我點頭,手裡拿著保溫杯。「謝謝你們的謝謝」,我在內心默默的對自己說著。下班之前,護理師問我:「不覺得今天的病人都有些故事嗎?」「是啊,不過不只今天,而是每天、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各自精采。有些時候我們用聽的,更多時候我們用看的、用猜的。我只希望,我們當他們故事裡的過客,甚至是背景就好了。」人生是一班慢速直奔死亡的單程列車,旅途上有人上車、下車,我們掌握不了起點,也預測不了終點。我們所能決定的,只有趁待在車上時,盡量去認識人、去愛人,去記錄窗邊經過的風景,去感受經歷的人情。去哭、去笑、去體驗一切發生在車上的美好與苦悲,去自我實現。然後盡可能地,在任何一個可能下車的瞬間,回眸車上的人一眼,眼裡盡是關愛與感激,最後自豪地閉上眼,不留遺憾。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白蟻是蟑螂親戚!雨季想防止大水蟻入侵家中,千萬別開「這顏色」的燈
只要適逢雨季,特別是在傍晚下雨前,就很有可能引發白蟻入侵,你會看到一群長著翅膀的白蟻(大水蟻、大水螞蟻),在路燈下的群蟻漫天飛舞的恐怖景象,尤其是最近,白蟻的數量更是誇張。而不只路邊,家中也會出現大量的白蟻湧入,這些白蟻過一段時間翅膀會散落一地,令人感到非常崩潰噁心。對此,除蟲專家提醒,最近適逢白蟻的生殖季節,「這個顏色的光源」是吸引牠們入侵家中的關鍵。為什麼白蟻喜歡飛進屋內?為什麼這些白蟻在戶外待的好好的,還是會看到牠們一直想往你家裡衝呢?除蟲專家「福來朗Hukurou」解釋,因為現在適逢白蟻的生殖季節,牠們正在尋找適合的巢穴來定居下來,而由於白蟻具有趨光性,會被屋內的光源所吸引;並且家中的木頭,潮濕環境也會吸引牠們來拜訪。白蟻並非螞蟻 是蟑螂的親戚「白蟻」名中雖然有「蟻」字,但其實白蟻並不是被歸類在螞蟻的種類。事實上,白蟻和蟑螂在生物學上都歸屬於蜚蠊目,在親源上和蟑螂較為接近,是蟑螂的親戚。所以「你看到一大群白蟻,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看到一大群蟑螂喔」,因此記得保持乾燥的環境,才能夠有效預防白蟻。如何防止白蟻入侵?面對雨季後可能入侵家中的不速之客(白蟻),該如何防止白蟻入侵?「福來朗Hukurou」提醒避免被水蟻入侵的3方式:1.晚上窗簾拉好、紗窗關緊。2.不需要燈光的地方務必把燈關掉。3.且盡量不要使用「白色光源」,如果家中有白色燈就先關掉。雖然這樣做無法完全杜絕白蟻,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家中被水蟻入侵,「畢竟如果被白蟻入侵家中,霸佔你家當成牠家,那就是一連串的災難開始啦。」延伸閱讀:.「大王具足蟲拉麵」敢嘗試?近親是海蟑螂 醫提醒:這類人吃有休克風險.全台白蟻大爆發!阿嬤說下雨前兆?鄭明典敲碗專家現身說法.小心家中這些東西激發過敏原 專家教你日常照護秘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1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專欄:病人性命與醫師面子,哪個重要?
「幫我打給主任,問他有沒有空來幫忙一下?」手術檯上,我專注在一位大量出血的病患身上,雙手不停變換手術器械與動作,口頭交待護理師幫我打電話求救。一位重大車禍的傷患,在急診確認內出血休克的診斷後,我立即把病患推上手術室開刀止血,然而手術的難度超過預期,流血的位置在腹腔最深處,我雖然試著找出血處並加以縫合,可惜怒張的血管並不好惹。好幾次我以為已經控制住出血,但鮮血仍源源不絕從腹部深處流出,我找不到也控制不了出血。雪上加霜的是,病患因持續低血壓與低體溫,開始出現凝血功能失調,經驗告訴我,這是死亡的前兆。然而越是想要快點找到出血處,越是無法如願,我必須承認,當時有點慌了手腳。不得已之下,我只能不斷地往腹腔深處塞入止血紗布,希望加壓的力量,能讓流血速度減緩一些。這麼做確實有點效果,但我很清楚,這暫時的改善只是假象,終究必需面對根本的問題。在這讓我鬆口氣的一分鐘,腦中想了好幾種處理方式,甚至包括若是病患不幸死亡時,我該如何向家屬說明。此時我仰著頭,唯有如此,額頭上的汗珠才不會滴下來。塞在腹腔的止血紗布漸漸被鮮血滲濕,不一會兒又見到鮮血慢慢自四面八方湧出……「血壓又往下掉了!」麻醉醫師回報目前狀況。「怎麼辦?」站在我對面的住院醫師,問了我一個簡單但是關鍵的問題。身為這台刀的主治醫師,理應有能力有義務解決所有問題,把這台手術完成,整個手術室裡就屬我最資深,大家都在等我決定下一步。我問了自己一句:「止血紗布拿出來後,有沒有把握止血?」「沒有。」這是我內心自問自答的結果。 我決定尋求協助。很快地,另一位主治醫師衝過來幫忙,雖然危機還沒解除,但光是有一位技巧經驗跟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還好的搭檔,站在對面一起手術,已讓我吃下了定心丸。在胰臟的後方,腹腔深處中的深處,我們總算把破裂的血管給看清楚,止血鉗夾住並縫合後,血止住了,病人的命也保住了。「主任,謝謝。」「沒事!問題解決就好。」 結束了關鍵步驟後,資深前輩先離開了,我和住院醫師繼續把手術完成。「我很佩服你,都已經是教授了,還願意向外求援找人幫忙。」一邊縫傷口,住院醫師一邊跟我說。「每個人都有盲點,也都有弱點,即使我是主治醫師,即使我是資深主治醫師,即使我已經是教授,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病人的命。」「求救沒什麼丟臉的,因為面子掛不住而損失病人的生命,那才真的不應該。」在我行醫的過程中,見過許多同事的醫療糾紛,其中有很大宗都是「併發症處理不當」,而這些處理不當中,又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醫師內心過不去」。手術難免會有併發症,例如手術後流血、感染之類,任何手術本來就不可能保證沒有併發症,會出問題的常是:當併發症出現時,醫師沒有發現,或礙於面子沒有積極處理(某種程度,再次手術等於承認了前次手術有問題),因而錯失治療時機,造成更大的傷害。跟病人的命比起來,醫師的面子其實微不足道。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