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前兆
共找到
402
筆 文章
-
-
2023-05-11 醫療.腦部.神經
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
腦中風(Stroke)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總是來得讓人的措手不及,甚至被當成「只是太累」直到倒下的那一刻。為什麼會腦中風?「腦中風」是腦部的血管出現「缺血」或「出血」的狀況,當腦部血流不穩定,就會出現急性局部功能喪失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腦部沒辦法正常運作」,因此會造成肢體僵硬、說話不清楚等功能上的障礙。 缺血性中風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出現狹窄、堵塞,通常是因為頸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而造成,血管會隨著硬化程度提升逐漸越變越窄,當整個堵塞就會造成腦中風。除了通往腦部的血管狹窄造成堵塞之外,還有一個會造成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是心臟或頸動脈管壁上掉落血栓、或是硬化的碎片,順著血流流到腦部,直接堵塞腦血管。 出血性中風腦部血管因為高血壓、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問題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造成中風的高危險因子1.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2. 攝取太多紅肉、高油食物。3. 缺乏運動習慣。4. 有抽菸喝酒的習慣。5. 習慣性熬夜。4大中風前兆怎麼看?加上「法令紋」變化更清晰腦中風最可怕的就是讓人無聲無息的倒下,不過在腦部完全缺氧之前,還是可以透過一些腦中風的徵兆來把握黃金救援時機。腦中風學會提出「臨微不亂」及FAST的四字口訣,如果發現自己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覺得「只是太累」,一定要趕快就醫。 臨(Arm):臨時手腳軟,主要會是單側手腳無力或是舉不起來。 微(Face):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 不(Speech):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 亂(Time):別亂快送醫,記下發作時間打119。在臨床上常用的腦中風症狀判斷還有「看法令紋」,由於腦中風通常會影響臉部的下半部神經,因此法令紋可能會顯得一邊高、一邊低,或是一邊比較不明顯、一邊比較深,這時候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中風前兆。除了法令紋之外,額頭上的抬頭紋、眼角的魚尾紋因為都是臉的上半部,跟顏面神經比較相關,所以不能作為中風的判斷標準。除了法令紋之外,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舌頭、嘴唇是不是變得比較難施力。懷疑自己腦中風的緊急措施 冷靜、別慌張,先找一個不會讓自己跌倒的姿勢坐下或躺下。 撥打119,跟救護車說明自己疑似腦中風,發作的時間為何。腦中風最重要的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從腦血管塞住後起算3小時,通常出現輕微症狀時,就代表腦血管已經塞住,硬撐到昏倒時,早就已經黃金治療時間,也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只要出現疑似症狀,就千萬別掉以輕心,趕快撥打119送醫。而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撥打119送醫的原因是,並非每所醫院都有治療腦中風的藥物、藥物存量也不一定足夠,因此透過119來調配醫院,才能馬上獲得所需的治療。延伸閱讀:腦中風三大前兆,出現一種要馬上就醫!蟬聯台灣第四大死因,腦中風搶救要跟時間賽跑除此之外,在等待救護車前來時,可以先找一個讓自己不會跌倒受傷的位置坐下或躺下,避免因為跌倒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同時也記得不要自行服用藥物,由於缺血性中風跟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吃錯藥可能會加重病情。延伸閱讀:難道是中風?經常手麻、腳麻的人一定要看!這是4種疾病的前兆中風會好嗎?復健黃金期是多久?腦中風代表腦部因為缺氧造成腦細胞受損,必須透過復健讓腦神經重新連結、活化。不過復健之路漫長,在過程中也會感覺無力、疼痛,常常讓人萌生想放棄的念頭。不過中風的黃金復健期是中風後6個月~1年之內,如果前期越認真復健,之後恢復的機率就越大。有幾點可以成為復健的努力方向: 要多多使用患側:雖然患側可能完全不聽使喚,或是緩慢、容易跌倒,但還是要多多使用。因為這等於是讓大腦對患側下指令,神經也會慢慢活化起來。 按摩患側增加血液循環:增加血液循環可以讓患側的肌肉、皮膚保持健康,有助於活動。 相信自己一定好得起來:腦神經必須透過不斷刺激而再生,因此保持信心持續復健是最關鍵的因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好起來,根據統計,只要在1年內積極復健,還是能恢復到能自理生活的程度。除了復健之外,中風後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顱外磁刺激術等新興手術方式,幫助刺激神經再生,可以縮短再生時間、增加恢復的程度。在復健之餘,也要注意避免二次中風的可能,除了改變上述的中風危險因子,也可以多吃一些幫助清理血管的食物,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延伸閱讀: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參考資料】健保署:中風奇美醫院:認識腦中風【延伸閱讀】 貼藥布也沒用...「肩痛」原來要按腋下!睡前按30秒,促淋巴流動助排毒
-
2023-04-24 醫療.精神.身心
國寶雕塑家朱銘疑久病厭世輕生 四大方向觀察老人憂鬱
台灣知名雕塑家朱銘驚傳被妻子發現在家身亡,疑似因久病厭世尋短,享壽85歲;檢方相驗後認定現場無外力介入,排除他殺可能。家屬對死因無意見,遺體發還處理後事。針對老年人可能因久病出現憂鬱情形,北榮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從語言、行為、睡眠和胃口四大方向觀察是否有憂鬱傾向,如果嚴重就建議帶老人家就醫、介入治療。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占12.4%,包括活越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越顯憂鬱。老年憂鬱4大觀察方向蔡佳芬表示,老年人憂鬱症狀可能比較沒那麼外顯,但可從四大方向觀察:一、語言:如果常常說出「再活也沒有多久了」等負面、消極的話語,或是甚至出現尋死的想法,就必須注意。二、行為:有些老年人不願意說出自的想法,則可從行為觀察。當想法低落,行為也會跟著低落,因此可以觀察,若過去常常出門變得不愛出門,或在家時常常將窗簾拉上,不願接觸外面世界;變得不愛社交,行為退縮,也可能是憂鬱的前兆。三、睡眠:出現失眠或是整天在睡等兩種極端情形,有可能出現憂鬱症狀。四、胃口:老人家食欲下降且愈來愈瘦,應該特別留意。 蔡佳芬說,語言和行為表示是憂鬱症狀的核心情緒,但不易察覺,睡眠和胃口是生理兩大觀察面向,也值得留意。老人家出現憂鬱症狀,可以先移除身邊的危險物品,避免一轉眼不在身邊時就發生憾事。另外,也要帶老人家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老人家不願就醫 可趁慢性病回診時一併諮詢「很多老人家是從其他科轉介來的」,蔡佳芬說,如果老人家不願意就醫,可以趁老人家慢性病回診時,先向主治的內、外科醫師說明,由醫師先開立輕微的抗憂鬱藥劑,再試圖規勸就醫。蔡佳芬提醒,自殺防治守門的「一問二應三轉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步驟。一開始可以有技巧的詢問發現警訊,一但發現警訊就算非專業人員,只要能夠陪伴、傾聽,就是非常好的回應。發現問題超過可處理的程度範圍,找到適當資源轉介,就能降低自殺的可能性。★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4-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身心疾病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三總北投分院長楊斯年:接受醫療也是人權
新冠疫情對精神層面的衝擊大。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許多民眾人生規畫被打亂,如今疫後身心調適更為重要,期許政府盡早規畫分層級、分對象、分階段,執行全民疫後心理調查,才有助人民早日恢復疫後新常態生活。精神病患照顧比率不足台灣民眾近期容易受外在事物波動影響「如驚弓之鳥」,楊斯年表示,這樣反應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前兆,是新冠疫情災難對人民的影響,若未妥善處理,便造成社會解構、動盪不穩定,甚至經濟停滯,政府應正視身心疾病問題並提早規畫,召開國是會議、挹注經費進行調查。有別於一般疾病,楊斯年認為,精神疾病病人被妥善照顧比率不足,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台灣約12.5萬名患者,但納入健保署照顧品質方案只有9.1萬人,但真正獲得照顧僅6萬多人。原因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嚴重型憂鬱症患者,不會主動就醫,隨著疾病惡化,精神錯亂無法正常生活,可能自傷或傷人。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病患犯罪多了汙名化標籤。楊斯年說,思覺失調症的9萬多名患者,僅四分之一接受規律治療,當社會不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的重要性,加上制度未完善時,患者更難以留在醫療體系接受診療,病情難以穩定控制,一旦問題再度發生,家屬也更不敢讓患者就醫。強制治療才能補安全網他表示,「當外界質疑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時,其實接受醫療也是一種人權。」強制治療包括住院治療及社區治療,社區治療的病人毋須住院,醫護定期到居家評估。近年我國建置司法精神病院欲收治犯罪精神病患,但楊斯年認為,精神病患強制治療才是關鍵,去年公告精神衛生法修法,未來強制住院最多2個月,可延長一次,等於一次強制住院最多4個月,「思覺失調症可能在4個月內康復嗎?」且為提升人權,病人可以提出抗告,醫師還得出庭解釋為何病人需要強制住院,都增加治療難度。楊斯年期許社會正確認識、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才能補足社會安全網不足。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楊斯年於106年接任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每年於全台舉辦上百場精神巡迴宣教講座及提供外展服務,維護國軍弟兄身心健康;在台北市、新北市拓展「社區精神醫療」,與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楊斯年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失眠症、憂鬱症、情感性疾病、身心症、思覺失調症●現職: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碩士、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經歷:教育部部定講師、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 精神疾病特性,病患若沒有得到良好治療,或是不自覺需要就醫,會造成嚴重心理後遺症,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呼籲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困難時要求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2 醫療.皮膚
髮際線變高、頭髮易斷裂?當心是禿頭警訊! 「5大禿頭前兆」1次看
俗話說「羅馬並非1天造成的」,而禿頭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事實上,禿頭前兆可能會以頭髮變得細薄、髮線變高與頭皮油膩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因此,時常留心自己的頭髮健康是非常重要的。《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過去1年內「禿頭前兆」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5大禿頭前兆有哪些。髮線變高要警覺 網友公認禿頭前兆之冠!「髮線變高」是網友認為最常見的禿頭前兆之一,也是最容易觀察出開始禿頭的徵兆,多數網友認為髮線變高的原因多半是因為生活壓力與焦慮造成的,有網友在討論區發文表示自己「上班工作壓力太大,居然髮線開始變高、掉髮掉的也頗多」,也有研究生說「寫論文用腦過度,髮線居然越來越高了。」「頭髮變細易斷」也是網友討論度很高的禿頭前兆,有網友發文分享自己「年紀輕輕就禿頭」,發現自己從國中開始,頭髮變得超細、超容易折斷,而且狀況還1年比1年嚴重,吸引熱心網友留言提供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並且少用清潔產品過度清洗頭髮。」化解禿頭危機! 從頭皮問題處理起頭皮屑也是大眾普遍常提及的頭髮問題,特別是季節交替時特別容易出現,不過頭皮屑過多時就必須注意是否為禿頭前兆了,有網友無奈表示自己「就算每天洗頭過幾個小時又油了,甚至還會瘋狂掉頭皮屑,後來甚至頭髮跟頭皮屑一起掉」,逐漸產生禿頭問題,局部髮量越來越稀少。「頭皮紅腫」也是許多網友的困擾,有網友表示自己是油性頭皮,「用太刺激的洗髮精,就會紅腫想抓,久而久之就產生掉髮問題,每次梳頭梳子上面都會看到一搓頭髮」;也有人分享自己確診後遺症是頭皮開始發炎紅腫,甚至掉髮的經驗「掉髮量不減反增,從1天110根到現在1天快破200根」,逐漸演變成禿頭的狀況。另外,不少油性髮質的網友也表示「頭皮經常出油」也可能是禿頭徵兆之一,有網友發文詢問「為什麼頭皮出油會導致髮量減少?」引來熱心網友留言回覆「可能是洗頭過度或用太強烈的洗髮精,影響頭皮的油脂分泌,讓頭皮誤會皮脂不足而分泌更多油脂」,並表示過度的清潔頭皮,長期下來會讓頭皮產生代償性的出油,造成毛囊堵塞,進而產生禿頭問題。禿頭並非不可避免的,若能即早發現禿頭的徵兆、採取預防措施,或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便可以幫助我們減緩或延遲禿頭的發生,重獲濃密健康的頭髮。★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0 癌症.頭頸癌
口腔破皮別以為只是火氣大 5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之一當心口腔癌
【本文重點】每年台灣約有8,000例口腔癌病例,導致超過3,000人死亡,其中男性患者30-64歲最為受影響。主要致癌物包括菸草、檳榔和酒精,吸菸和咀嚼檳榔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特別是在男性患者中更明顯。台灣衛生福利部推動各年齡層30歲或以上的吸菸或口嚼檳榔者每兩年接受免費黏膜檢查,早期檢測、治療和避免吸菸和口嚼檳榔是降低口腔癌風險的重要預防措施。--by ChatGPT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造成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菸品、檳榔及酒是一級致癌物,抽菸、嚼檳榔易導致罹患口腔癌,在男性口腔癌患者中,逾8成有吸菸、7成嚼檳榔,5成同時吸菸且嚼檳榔,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有吸菸、嚼檳榔習慣的民眾,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除了呼籲民眾及早戒除檳榔、吸菸,也鼓勵民眾早期篩檢、治療,降低口腔癌發生風險。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而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後續引發癌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像是檳榔本身含有致癌物質以外,因其纖維較粗,嚼食時加深對口腔傷害。口腔黏膜病變症狀包括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扁平苔蘚等,都是癌前病變的警訊。若同時使用菸、檳、酒民眾,罹患口腔癌機率倍數則高達123倍。預防口腔癌應把握「拒菸檳、定期篩、早治療」,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其中之一的情形,應儘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若不了解口腔癌早期症狀,延誤治療恐留遺憾。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分享,66歲男性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口腔潰瘍5個月才就醫,腫瘤已超過5公分,確診舌癌第4期,因腫瘤過大無法經口切除,必須採複合式手術,包括嘴唇、下頷骨、舌頭等皆須切除,並取大腿前外側的游離皮瓣進行重建,術後還得接受化放療,雖術後存活10多年,但外觀疤痕、說話不清楚、吞嚥有障礙,生活品質仍受影響。62歲的顏先生是口腔癌病友,早年曾做鐵工、計程車及擺攤,受朋友影響嚼檳榔近30年、菸齡接近40年,顧及太太及家人勸戒菸、檳多年,他50歲時決定戒檳榔,但某次感冒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告知他口腔黏膜有白斑,而太太定期到醫院做子宮抹片、乳房攝影檢查,他也跟著到醫院口腔黏膜檢查,雖前2次皆正常,但第3次檢查前口腔疼痛近2個月,檢查便確診第1期口腔癌。顏先生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續又發生細菌感染,在一周內他開了2次刀,住院1個月。因腫瘤切除後嘴巴變形,若不復健會萎縮、難以張口,後續半年皆喝流質食物、復健至少1年。「我算幸運,身邊幾個口腔癌朋友都不在了」,顏先生說,吃檳榔完全沒好處且花錢,若吃10年「都可以買台百萬名車」,且自己戒檳榔10年才得癌症,呼籲癌友盡早戒除,並定期接受篩檢、治療。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對於口腔破皮,常誤以為是火氣大、疲勞、病毒感染所致,若潰瘍超過2週未痊癒,恐是口腔癌前兆。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食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只要持健保卡至耳鼻喉科或牙科即可接受篩檢服務。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風險,以及26%口腔癌死亡風險。朱本元建議,口腔病變只要透過「張嘴」,很容易發現病灶,及早確診口腔癌、接受治療,存活率也較佳,像是第一期存活率達84.7%,但第四期僅38.2%,根據資料分析,透過篩檢發現口腔病變者,有77%(0至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早期治療預後佳,且外觀、功能影響小,不過頭頸部癌症有20至30%病患會發生第二原發癌,因此術後仍要定期追蹤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9 醫聲.癌症防治
「痛到想撞牆!」堅強癌父忍痛求生,都為了「這原因」
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的痛,剛開始常受忽視或遭隱忍,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主任虞凱傑醫師呼籲,面對骨轉移,一察覺症狀便及早就醫,才是問題正解。「那種痛,是痛到想撞牆,要不是為了後輩序細(台語,後生晚輩),真想一了百了!」攝護腺癌病友劉先生曾因癌細胞骨轉移而痛不欲生,甚至連行走、坐下、起身都出現困難,談起那段記憶,劉先生百感交集。當人生邁入六十大關,劉先生確診罹患攝護腺癌,不過生活一如往常,一段時間後,他感覺腰酸背痛、骨頭隱隱作痛,為了怕家人擔心,他能忍則忍,直到有一次去推拿,推拿師認為不對勁,提醒盡快就醫,才發現癌細胞已骨轉移,劉先生開始接受治療,病情穩定了一段時間,不料一年後,情況有了變化。癌細胞反撲,「新型放射性同位素」神救援隨著癌細胞反撲,並在骨頭不斷擴散、侵蝕髖骨、大腿骨等部位,劉先生的疼痛加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也飆升到5,000多,比正常值4以下超標許多。原本他痛到想輕生,但想到還有家人、女兒要照顧,劉先生燃起求生意志,積極求診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虞凱傑醫師。在醫師建議與鼓勵下,劉先生接受新型放射性同位素等療程,PSA也有獲得控制而下降,骨頭上的癌細胞也得到控制,目前他已擺脫劇痛,不需要坐輪椅,行動恢復自由,心情也比較穩定。罹癌長輩腰痠背痛,有時是骨轉移警訊據虞凱傑醫師觀察,門診中,像劉先生這樣的病患不在少數,攝護腺癌病患以65-75歲長輩居多,不少長輩「擔心去醫院會麻煩到其他家庭成員」,往往因為怕兒女擔心,或不希望兒女、晚輩請假陪伴而耽誤工作、學業,所以常隱忍症狀。此外,有的病友把解尿困難、腰酸背痛當一般老化現象而忽視,因此延誤治療時機。 虞凱傑醫師提醒病友家人、兒女可多留意,發現長輩行動不太對勁,或有異常反應,一定要鼓勵長輩去醫院門診檢查、找出原因,並積極接受治療,病痛才不會一再糾纏。目前治療晚期攝護腺癌的療程越來越多,一旦攝護腺癌出現骨轉移,代表進入第四期,即使如此,還是有藥可用,此時標準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其他像新型放射性同位素、化療到新一代荷爾蒙藥物等,都是標準治療選項之一。有症狀,積極就醫才能解決問題!以新型放射性同位素為例,虞凱傑醫師指出,這類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除了可抑制癌細胞,對於減輕骨頭疼痛,或預防骨骼癌病變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也可產生明顯治療、保護效果,病患的骨頭疼痛症狀、骨折發生率因此大幅減少,更能享受優質生活。與止痛藥僅止於舒緩當下疼痛相比,效果也更持久、更全方位,即使需要使用止痛藥,藥物劑量、頻率也會下降。全球臨床研究顯示,接受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搭配標準治療的病患,不僅存活期延長、死亡風險明顯下降,生活品質也因骨頭疼痛減輕、骨折風險下降而改善許多。另有亞洲研究發現,即使是在亞洲族群中,這類放射性藥物的治療效果亦非常顯著。「不管有任何不適、疼痛、疲倦,或指數的異常,大家都要及早就醫!」虞凱傑醫師再次呼籲,對於晚期攝護腺癌治療,目前治療選項增多,像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等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病患若積極、勇敢就醫,與醫師配合,癌症便有機會得到控制,生活品質也會向上提升。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3-04-12 醫療.心臟血管
「心悸」會死嗎?原因是什麼?4症狀馬上就醫!一張自我檢查表看懂心臟健康
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一種經驗:突然感覺胸口悶悶的、心臟一陣亂跳,伴隨頭暈、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這就是心悸的表現。雖然短暫的心悸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心悸某種程度上還是反映了身體的健康狀況。當出現心悸時,學會快速緩解的方法,心悸會死嗎?我為什麼會心悸?心臟是藉由身體細胞給予的電來跳動,同時也會調節心跳的頻率。但如果發電訊號受到干擾,就可能產生心悸的狀況。常見的心悸症狀1.心臟突然用力跳了幾下2.心跳變得混亂不規則,持續一段時間。3.心跳在沒有運動或緊張等狀況下,突然變得很快。4.心跳變得很慢會影響發電訊號的原因很多種,因此暫時性的心悸基本上不用太擔心。如果是心臟疾病造成,主要原因可能是心律不整,最嚴重會導致血液運輸出現問題,甚至休克死亡。常見的心悸原因‧情緒:壓力、焦慮、恐慌、沮喪都可能引起。‧內分泌失調:男女更年期時,或女性月經週期、懷孕時的荷爾蒙變化引起。也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引起,例如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等。‧自律神經問題‧電解質(例如鈣鎂)不均衡‧食物或藥物引起,例如含有咖啡因、尼古丁、可待因、偽麻黃鹼等成分的食物或藥物,像咖啡、茶、巧克力、菸、電子煙、感冒藥等。雖然造成心悸有很多原因,但也有4成的機會是心臟疾病造成。如果在心悸之外還出現心臟病常有的症狀,程度嚴重、持續時間超過好幾天建議馬上就醫,否則也要安排時間到心臟專科檢查。1.前胸骨下持續胸痛。 2.嚴重頭暈,有種快要昏倒的感覺、甚至真的昏倒。 3.呼吸急促;或是喘不過氣來,胸口好像被大石頭壓住,覺得呼吸困難。 4.全身冒冷汗。心悸的自我檢查表在就醫的時候,可以給醫師看看自己的心悸狀況,幫助醫師判斷可能的原因。例如突然不規律的跳動,可能是上心室心律不整(SVT);伴隨頭暈症狀則可能是心室早期收縮(PVC)。除了透過自我檢查表來注意之外,由於心臟疾病早期多半沒有特別症狀,也可以配合每年的健檢來了解心臟的健康狀況。例如心電圖(靜態、運動、24小時),以及心臟超音波,都是非侵入性的檢查,可以初步了解心臟的狀況。參考資料:Mayo Clinic: Heart palpitationsJohannes C.von AlvenslebenMD, Syncope and Palpitations: A Review,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 67, Issue 5, Oct. 2020, Pages 801-810延伸閱讀:.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喝咖啡、茶會心悸?美國FDA教你搞懂9個常見的咖啡因的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巴金森日/巴金森病規律用藥 延緩退化
巴金森病為台灣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僅次於失智症,健保資料顯示,全國約有8萬名巴金森病患者,但政府關懷及重視程度稍嫌不足,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世界巴金森病日論壇」,台灣巴金森之父權威陸清松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教授林祖功等權威專家齊聲為病友發聲,呼籲政府重視用藥、照護權益,只要病情穩定,就能持續發揮所長,擁有良好生活品質。10大前兆 3種最典型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提出10大初期前兆,其中以動作遲緩、僵硬、靜止時手指顫抖為3大典型表現,原本洗澡只需要10分鐘,現在卻必須花半小時才能洗好,家人就該提高警覺,陪同至神經內科接受檢查。亞太區動作障礙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逸如表示,駝背、撲克臉、走路往前傾,從椅子上站起時,必須嘗試兩、三次,才能成功,加上特有的齒輪性僵硬動作,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患者常見表現,大部分患者走進診間,經驗豐富的醫師大概就能看出端倪。台大癌醫中心分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郭明哲表示,目前在確診此疾病時,尚無有效生物指標(如血液檢查)可用,需綜合評估臨床表現,並排除是否因中風、缺乏某些維生素,或是新冠肺炎等因素所引起的動作障礙,一旦確診為巴金森病,只要患者規律用藥,治療效果顯示,一般至少可以維持5至8年的蜜月期。陸清松表示,英國醫師詹姆斯.巴金森於1817年詳述此疾病相關症狀,迄今已有206年,患者臨床症狀依舊,但藥物治療上進步神速,可有效減少動作功能障礙、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風險,且大幅降低副作用。健保新藥 盼初期給付傳統治療藥物為左多巴類、多巴胺促效劑、COMT抑制劑、MAO-B抑制劑等,但因用藥行為較複雜,以致影響患者服藥順從度,健保於2021年陸續核准了左多巴胺緩釋型膠囊、第三代COMT抑制劑、新一代MAO-B抑制劑,有些藥物一天一顆,改善患者治療瓶頸。陸清松指出,全民健保給付巴金森病用藥,品項齊全,不亞於歐美日,但在新藥給付對象仍限於中後期患者,但國外研究證實,如能在罹病初期用藥,更能延緩因疾病所造成的失能,讓病友持續工作,維持正常社交生活。林祖功說,巴金森病患者腦部多巴胺神經退化,在出現動作遲緩時,約已退化6至7成,目前仍無有效藥物可減緩細胞退化,但提早補充神經傳導物質,可以改善身體活動能力,增加生活品質,從而增加運動意願;再者,運動可刺激神經細胞,讓剩餘3成多巴胺腦細胞維持更久的功能。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千岱表示,巴金森病確實無法治癒,但只要服用藥物,就能明顯改善症狀,讓患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近年來,治療武器愈來愈多,患者務必規律用藥,維持血中濃度,延緩疾病惡化速度。持續用藥 免退出職場巴金森病患者常覺疲累,反應變慢,執行功能變差,加上手抖、步履不穩,不少人因而退出職場,宅在家裡,這相當可惜。臨床顯示,只要持續用藥,巴金森病患者平均餘命與一般民眾差不多,且能繼續在職場上貢獻所長,吳逸如表示,門診就有不少醫師同業患者,儘管手抖無法開刀,但仍可繼續看診,提供醫療服務。除了擴大藥物給付範圍,與會專家均認為,失智症、巴金森病同屬神經退化疾病,但政府在長照體系及個管師等健保給付上,似乎偏重失智,相較之下,巴金森病成為弱勢病友族群。希望健保也能給付個管師、家屬諮詢等醫療服務,另提高神經內科門診給付點數,讓醫師能有更多時間與病友互動,提高治療成效。
-
2023-04-03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喝水、吞口水都沒有用!耳鼻喉醫師警告:恐是1疾病前兆
文摘自吞嚥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體許多部位的複雜分工、細緻合作所達成的完美結果,從看到食物起,吞嚥動作就開始了,連心中喜不喜歡這食物、烹調方式等,都是吞嚥重要的一環。食物吞嚥4階段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指出,正常的食物吞嚥過程,由上到下大致吃東西常噎到嗎?吞不下食物?喉嚨老是覺得卡卡的,連喝水、不斷吞口水都沒有用?別小看簡單的吞嚥動作,它可是一門大學問。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及食道期等4個階段。●口腔準備期:當食物放入口中,因為無法直接吞嚥,我們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頰肌肉、顳顎關節等部位必須通力合作,動作必須協調,才能把食物咀嚼磨碎,形成食糜,這就是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食物經由咀嚼並與唾液混合之後形成的食糜,由舌頭將食糜往後推送,引起吞嚥的反射動作。當然食物的性質不同,吞嚥過程也會有部分差異,例如是液體狀的食物,就不需要有咀嚼動作,直接流過口腔往後推送。在此階段,口咽之間需緊閉,才不會影響吞嚥的流暢。●咽喉期:吞嚥反射把食糜繼續推送經咽部到食道上方,此時咽部關閉、喉部上提、聲帶關閉、咽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放鬆,食糜順著咽部肌肉的蠕動進入食道,過程大約只有1秒。這1秒的時間看似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小,因為不論是吞嚥、呼吸、說話等,用的都是同一個通道,正常人不會有何感覺或困難,也不需要特別思考,而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吞嚥反射,從舌根把食物往後送之,軟顎必須往上升,後咽壁往前傾,口咽及鼻咽的通道要閉合不可有空隙(食物才不會進入鼻腔),同時喉往上抬(所以,吞口水時會看到喉結往上抬),聲帶閉緊(避免食物與水進入氣管),會厭軟骨下壓,喉部及咽部空腔分開,咽部及食道間的括約肌鬆開,食物或水進入食道,如此精緻複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出錯不得。●食道期:食糜經過食道,約需8∼20秒的蠕動時間,接著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開使食物通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後括約肌就會立刻關閉,以免食物逆流進食道。在這4個吞嚥階段,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食、噎到或嗆到,不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吞嚥困難 嗆咳都可能吞嚥這麼重要的功能,也會有發生困難的時候。薛智仁表示,吞嚥困難在醫學上稱為「吞嚥障礙」,指的是在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上的因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容易咀嚼、吞不下或是容易嗆到,就可稱為吞嚥障礙,嚴重且長期吞嚥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產生營養不良。吃東西常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薛智仁說,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包括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吞嚥困難的2大發生原因小小一個吞嚥動作,是由許多器官共同合作完成,只要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可能讓患者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薛智仁表示,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指的是支配吞嚥步驟相關的肌肉或神經發生問題,使得吞嚥時肌肉蠕動不全或在食物的輸送過程無法順利進行,而吞嚥反射必須透過神經傳輸,當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出錯,也可能影響吞嚥。會引起這類吞嚥困難的病變,包括中風後吞嚥困難、巴金森氏症、瀰漫性食道痙攣、食道弛緩不全症、食道硬化症、軟顎或硬顎缺損、失智症、顏面神經麻痺、帶狀皰疹影響控制吞嚥功能的迷走神經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指的是常見的食道腔狹小,或較少見的吞入食物太大導致食道被哽住,而舌癌、口腔癌、或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附近有胃癌等,也是機械性吞嚥困難的原因之一。食道腔狹小原因,可能是食道良性或惡性腫瘤、食道發炎潰瘍結痂而縮小了食道腔空間等,例如食道癌、逆行性食道炎或潰瘍治療後結痂性食道狹窄、誤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物質,經過治療後纖維化的狹窄等。小症狀可能大疾病從疾病來看,只要會影響到正常食物吞嚥4個階段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口咽部的疾病如口咽炎、口咽損傷或潰瘍、口咽的腫瘤等;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炎、食道良性腫瘤、食道癌、食道有異物卡住、食道肌肉功能失調、甲狀腺過度腫大等。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吞嚥困難,像是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狂犬病、破傷風或中毒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常見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有些患者老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口水也卡卡的,怎麼清都清不乾淨,就可能與此有關。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愛吃刺激性食物,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很多,而逆流的胃液消化酶可能引起咽喉食道黏膜的破壞,造成咽喉炎等,會影響吞嚥功能。不過,如果吞口水不受影響,吞嚥固體食物卻有困難時,則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就大增了。小心癌症上身引起吞嚥困難的疾病幾乎遍及全身,而出現的特徵則視疾病造成口腔、咽部或食道問題而異。薛智仁指出,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症狀者,最令人擔心的是惡性腫瘤,若發生在口腔、咽部疾病,主要特徵是在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的吞嚥初期,就會有遇到障礙的感覺,且常常伴隨著嗆咳、喉嚨裡似乎有食物殘留感等症狀。若發生在食道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以食道癌來說,主要特徵為持續性、進行性的吞嚥困難,最初可能只覺得吞嚥食物通過食道時有不適感或阻塞感,幾個月後逐漸發現食物通過時會受到阻礙,漸漸地無法吞嚥固體食物,接著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到最後甚至完全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會嘔吐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遠離疾病威脅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包括容易引起腦中風的三高族群、曾有腦部外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口咽食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失智症等的患者,這類患者要多加注意。薛智仁說,有些日常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才能避免吞嚥困難發生,遠離疾病威脅。像是菸癮、酗酒、嚼檳榔、吃太燙、煙燻、醃漬、刺激性食物等,會增加口咽癌或食道癌風險;嗜食辛辣、油炸、太油太甜食物者,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壓力大,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吞嚥困難。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薛智仁強調,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例如胃食道逆流,則可先從改變飲食及生活調整做起,並可加上藥物治療;如果有惡性腫瘤或狹窄問題,則可考慮手術移除或繞道手術,對於受損的吞嚥功能,則可進行吞嚥復健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營養師授10種增強免疫力食物+5種生活技巧
一年半前銷聲匿跡的腸病毒71型在近期又出現通報確診案例!「腸病毒」幾乎已經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了,但你真的了解腸病毒嗎?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能預防腸病毒?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與你一同深入剖析腸病毒及預防方法,讓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腸病毒是什麼?腸病毒(Enterovirus)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它們會在人體的腸道之中繁殖增長,目前發現會使人體致病的腸病毒共計超過六十種。而它們又可以細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小兒麻痺型、伊科型和腸病毒型。腸病毒傳染途徑腸病毒是一種人傳人的疾病,大約在每年的4~9月會是感染腸病毒的流行季節。腸病毒的傳播媒介主要藉由食物、飲水類的腸胃道傳染及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傳染。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二到十天,傳染力則在感染後的一周內達最高峰。腸病毒的感染症狀感染腸病毒時多半是無症狀或者是很輕微的臨床反應,典型的判斷方式是觀察手腳及口腔是否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並伴隨著發燒的情形,通常幾天後就會痊癒。但如果有出現嗜睡、不停嘔吐、四肢無故抽搐抖動、心跳加快的情形則可能是引發重症的前兆,須儘速至大醫院就醫治療。因為感染腸病毒的高風險族群以幼童居多,所以請各位家長們要時刻關心家中寶貝的健康狀況哦! 【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對抗腸病毒的飲食指南一個健康強健的身體需要在平時就打下基礎,所以均衡飲食來補足身體所需要的熱量與各項營養素是必要的,Sean提供幾點飲食生活指南,讓我們面對腸病毒不慌張!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生長修復的原料,所以免疫系統的器官、細胞自然也不例外,要能讓它們維持良好機能就需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例如雞蛋、豆腐、鮪魚等,它們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均衡攝取各色蔬果:各種顏色的蔬果不只是提供我們每日所需的膳食纖維,幫助腸道排出廢物,此外蔬果富含的維他命及各類植化素,可以幫助活化我們的免疫系統,維持體內免疫細胞抵抗外來病菌攻擊的能力。.適量補充礦物質:許多元素如鋅、硒、銅、鐵等礦物質可以輔助免疫細胞來有效的打擊病菌,而沙丁魚、豬肝、牡蠣等都是補充礦物質的好選擇。若你是屬於工作忙碌且常外食的族群,以正確的保健食品作為營養補充也是一種便利的選擇。幫助身體維持免疫力的食物有哪些?此外,Sean同時也幫大家列出5種能夠幫助身體維持免疫力的食物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都能有個任誰都打不倒的強壯身體!.大蒜:大蒜內含的蒜素(Allicin)及硫化物能輔助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的病菌,給予身體較好的免疫表現。.薑:生薑中所含的薑辣素(Gingerol)可減少自由基對於身體的氧化破壞,也能減少發炎物質的產生,改善免疫表現。.優格或優酪乳等發酵食品:腸道細菌的好壞與人體的免疫能力有非常大的關聯,因此給予腸道好菌充足的營養是必須的,而優格與優酪乳可以為腸道提供益生菌,提高腸道中好菌的比例,且其中添加的寡糖還可以作為益生菌的養分,讓它們能夠順利地在我們體內生長。.香菇:不少研究都表明菇類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也能調節免疫、代謝功能,對人體的好處非常的多。.綠茶: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Catechin)被許多研究證實具有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對預防感冒、防止傳染疾病擴散是非常有益的。 預防腸病毒的生活技巧為了能夠保護好自己與家人,Sean在這裡幫大家總結了幾點生活指南,讓我們一起對腸病毒Say NO!.時刻勤洗手:依照濕、搓、沖、捧、擦的洗手步驟正確洗手。.環境常消毒:使用100毫升的漂白水加入清水至10公升所調配而成的消毒水(500 ppm)清潔日常環境表面,但若是家中存在病童的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所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則建議用200毫升的漂白水加入清水至10公升調配成較濃的消毒水(1000 ppm)來清潔。.增強免疫力: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時常運動。.食物要加熱:食物在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以殺死食物中可能潛在的有害病菌。 雖然目前正邁入腸病毒的流行期,但只要抱持著小心謹慎的態度,保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的原則,相信腸病毒與你也只會是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囉!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4 癌症.頭頸癌
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竟罹「口腔癌第三期」,菸、酒、檳榔是元兇
【本文重點】一名53歲的建築工人,因為數十年來一直保持菸酒和檳榔的習慣,半年前出現了口腔潰瘍,最終確診為口腔癌。他接受了手術、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並成功戒掉了不健康的習慣,目前狀況良好。醫師提醒,口腔癌是好發於中年男性,最常見的導因元兇是菸、酒和檳榔,若口腔內有異常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手術為主。--by ChatGPT53歲男舌部潰瘍誤以為火氣大 竟罹「口腔癌」53歲王姓男子維持菸酒及檳榔習慣數十年,半年前出現舌部潰瘍,以為是火氣大,自行購買口腔藥膏塗抹,未見療效後就醫,確診是口腔癌,立刻接受手術等治療,恢復良好。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53歲王男是建築工人,每天藉由嚼檳榔、抽菸與飲用藥酒提振精神,此習慣維持數十年不變,但半年前出現舌部潰瘍,一開始以為只是火氣大,自行購買口腔藥膏塗抹,未見療效後就醫,切片確診是口腔癌第三期。醫院隨即安排手術,王男再陸續接受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加強效果;王男在治療期間也戒除菸酒及檳榔,目前恢復良好,重回職場,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口腔癌好發中年男性,菸、酒、檳榔是元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成存芝表示,台灣每年約有7000人至8000人確診口腔癌,逾3000人因口腔癌過世;口腔癌好發於50歲至60歲的中年男性,菸、酒、檳榔是最常見的導因元兇。成存芝說,口腔癌常見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紅白斑與黏膜下纖維化,不同症狀有定期追蹤、雷射燒除等處理方式,必要時須安排切片檢查;若口腔內有超過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或硬塊,應儘早就醫。目前,口腔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切除口腔病灶,大部分患者也須接受頸部淋巴結廓清,將癌細胞可能竄逃的路徑一併清除;切除後若口腔缺損較大,需加做皮瓣重建,再依臨床狀況與病理報告,評估後續是否做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延伸閱讀:.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項癌症都能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癌症.頭頸癌
陳凱倫罹扁桃腺癌,頸開12公分切腫瘤重生!出現頸部腫塊、聲音改變...6種症狀要當心
【本文重點】資深藝人陳凱倫,去年11月發現右頸部有異狀,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進行35次電療,但他擔心會失聲,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他期盼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by ChatGPT曾3度獲獎廣播金鐘獎的資深藝人陳凱倫,在去年11月65歲時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住院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再進行35次電療,但他為了還能使用嗓子,因此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摸到右頸鼓一塊 竟檢查出扁桃腺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凱倫表示,94歲媽媽去年住院6次,他天天去醫院探望,去年11月中他如常去醫院照顧媽媽,轉頭講話時摸到自己右頸部鼓出一塊東西,當下就掛號醫院的耳鼻喉科,初步檢查說沒事,但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後發現不正常,醫師要他馬上去做正子掃描攝影,當下他就知道是惡性腫瘤,當天仍忍著疲憊與驚嚇完成活動主持,也請老婆不要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病情。開刀日逢65歲生日 也是「重生日」陳凱倫3周後在老婆安排下,於台大醫院手術切除腫瘤,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疤。他表示,開刀那天12月14日剛好是自己的65歲生日,也是「重生日」!昨日(21日)他再度發文感謝老婆黃莉屏,謝謝老婆這些年為自己的犧牲與成全,如今罹癌老婆幫忙處理一切對內與對外的事務,一切都仰賴著她,期盼自己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最後更表示「老婆繼續是我這輩子的『專屬經紀人』。她說了算!」,今22日已是自己重生的第98天!不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 擔心會失聲改吃化療藥陳凱倫在台大醫院開刀切除腫瘤後,原本醫師判定不用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為了活命只能答應。但後來接到某歌王友人傳訊透露自己10年前也得癌症,做5次電療之後就不做了,因為沒有聲音讓他覺得「那我活著要幹嘛」。這讓靠嗓子吃飯的陳凱倫也擔心電療會失去聲音,最終和醫師討論決定改吃化療藥。當時醫師還警告化療藥可能會有「嘴巴爛光」的副作用,但很幸運地到現在,僅到晚上容易嗓子啞及感到疲倦,其餘沒有太多副作用。感恩老婆照顧 讓癌症4期→1期這段時間陳凱倫在老婆悉心照顧下,原本曾被醫師研判為「4期」,開刀後主治醫生稱是「1期」,抗癌的艱辛路程全都曝光。除了服用化療藥治療,老婆每日為陳凱倫準備健康養生餐,買最新鮮的食材,讓他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品。他也喝大量綠茶,每天清晨固定到公園吸收芬多精,勤練太極拳。「這次回診,醫生很驚訝我恢復特別好!」,被醫師誇讚恢復狀況不錯,經評估5月之後應可逐步回到工作崗位!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檢查發現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林奐宇提醒,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6種症狀恐是惡性腫瘤 應做頭頸部詳細檢查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延伸閱讀:.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男吞嚥困難!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2 醫療.泌尿腎臟
高鹽、高糖都很致命!7種習慣可能增加腎臟損害風險
你的腎臟健康嗎? 長期不當的用藥習慣、患有慢性疾病、不當的飲食習慣、水分攝取不足等這些問題都可能直接造成腎臟傷害,而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腎臟在身體裡都做了什麼?食物中的蛋白質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中,由腎臟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除了過濾血中毒素之外,腎臟還執行下列重要的工作:1. 釋放荷爾蒙(如腎素)幫忙調節血壓2. 調節電解質(如鈉、鉀、鈣等)平衡3.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4.合成活性維他命D,幫忙維持骨骼鈣質和身體正常的化學平衡7種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易增加腎臟損害的風險1.過度依賴止痛藥腎臟主要負責藥物的代謝作用,雖然止痛劑或鎮痛藥可以減輕當下的疼痛,但過度依賴止痛劑對於腎臟代謝上是種負擔。2.高鹽份攝取高鹽飲食通常具高鈉含量,長期過量攝取容易造成高血壓,可以用香草或辛香料取代鹽份的調味,避免攝取過多的鈉。3.加工品攝取過量加工食品大多含有大量的鈉和磷,對於許多腎病患者而言,需要限制飲食中的鈉和磷攝取,而腎臟健康的人也應避免過量攝取加工品而造成腎臟的負擔。4.水分攝取不足攝取充足的水分有助於腎臟清除體內的含氮廢物和過多的液體。建議每天補充2~3公升的水量,若已是腎臟功能不佳或是腎衰竭患者則需要限制液體的攝入量。5.過量攝取肉製品動物性蛋白會在血液中產生大量的酸,腎臟無法快速消除酸性物質而導致酸中毒,進而增加腎臟負擔。6.過量攝取高精緻糖類食物精緻糖是導致肥胖的主因,肥胖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而這兩種疾病是導致腎臟疾病的主因之一。購買包裝商品時要注意營養標示成份,避免在飲食中添加過量的糖分。7.過量飲酒研究發現,經常性大量飲酒會增加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胃部胸口灼熱感...醫曝:萎縮性胃炎恐為胃癌前兆 ! 戒菸、低鹽飲食、補充維生素幫助預防.美國皮膚病學會提出10大春夏護膚秘訣 快學起來 ! 輕鬆維持肌膚健康 .愛滋病有望痊癒 ! 全球第五例個案停藥後未檢出病毒 ! 跟著這樣做,幫助找回生活品質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0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忘到什麼程度是異常?一表檢測早期失智 高於2分快就醫
● 失智症是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程約8至10年● 失智跟老化不同,記憶衰退影響生活● 懷疑失智,使用量表自行檢查或就醫一名72歲退休教師,平時個性溫和有禮,最近家人發現父親容易發怒,會忘記前幾分鐘才講的事情,連跟朋友的約會都沒印象。使用「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評估後,8道題目中了2項,到記憶門診做詳細檢查,發現是失智症初期,聽從醫囑追蹤治療,家人也收集失智照顧資源,減輕未來的照顧重擔。個性行為 「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上了年紀,忘東忘西好像很正常,但如果記憶力衰退到影響生活就要小心。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失智症患者的健忘是完全忘記原本要做的事,即使旁人提醒也會否認,或重複講述過去的事、從沒發生過的事。導致異常行為的主因是大腦功能退化,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都處於混亂,造成認知功能障礙。根據統計,失智症從輕度進入中度、重度、末期,平均病程約8至10年,早期發現並給予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可以延長到15年左右。民眾帶長輩就醫第一句話多是「感覺跟以前不一樣」,包括個性、記憶、行為、習慣等,不少患者到院診斷已是失智症輕度或中度。但諸多症狀容易跟老化搞混,民眾在家該如何自我篩檢呢?陳亮宇強調,任何的不一樣都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可填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檢測,8道題目只要2題以上答案為「是」,強烈建議就醫接受進階評估,包括抽血、認知功能檢查。一經確診,再安排腦部影像檢查診斷屬於哪一種失智症類型,以及對應照顧方式。及早發現治療 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的臨床表現多變,每個人的病情發展隨著腦部退化損傷而不同,妄想、判斷障礙、忘記事情、生活功能不順都是常見的失智表現,有些患者會出現焦慮、情緒挫折、失眠狀況變嚴重等。除了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也可利用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綜合結果,陳亮宇提醒,自己篩檢的分數落差大,應由家屬填答,並依照「過去與現在改變的狀況」為評分標準。許多失智症患者都是身邊親友先發現,熟知早期症狀,可以及早發現治療、及早延緩病情惡化。65歲長者、有慢性疾病、身體狀況差者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家人應多觀察生活習慣是否有異常;若有了明確診斷,特定認知症類型其實有藥物能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陳亮宇表示,平常應從三高控制、規律運動、戒菸戒酒、人際互動等方面著手,預防勝於治療,年輕時就應好好為健康存本。Untitled chartInfogram(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免隔離新制/成人7症狀、兒童6症狀應警覺 這些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
下周一(3/20)起新冠肺炎輕症確診者就可正式免隔離,但民眾可能仍有輕症轉重症的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不論大人小孩,如出現重症的警示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應儘速就醫。羅一鈞表示,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但部分有較高重症風險的病人,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輕症確診常見十大症狀: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統計資料來源:「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兒童6警示症狀若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包括抽搐、嗜睡或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家長或親友應儘速送醫。成人7警示症狀若成人出現以下7種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紫、在沒有發燒情況下心跳大於每分鐘100次、無法進食或喝水以及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都可能是轉為重症的前兆,也務必儘速就醫。4類高風險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領用也從自3月20日起同步調整。如為檢驗陽性併發症高風險民眾,就醫後經醫師診察評估為發病5日內且符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重症風險因子藥物適用條件者,可由診療醫師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至全國約2700餘家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領用藥物治療。醫事機構於開立或調劑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自主上傳IC卡藥物作業,以掌握藥品使用流向。尤其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4類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等慢性病.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下周起台灣社會將向常態生活邁進一大步,但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應持續觀察兩指標,包括超額死亡是否趨近於零,以及新冠重症率和住院率都降低到與疫情前的流感相同;但兩個指標都還沒達到。對此,羅一鈞也表示,將持續「疫苗加一」的活動,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疫苗覆蓋率,另外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後,也會持續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給重症高風險的民眾,以減少重症和住院率。【解封必知】.3/20起確診隔離改「0+N」,7個QA掌握解封新制重點.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確診必知】.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4 醫療.眼部
起床後「眼白出血」是眼中風前兆嗎?醫揭真實原因竟跟「這問題」有關
63歲的張伯伯,早上起床被家人發現右眼的眼白竟紅了一大半,家人非常擔心是不是眼中風前兆,急忙跑到醫院就醫。醫師問診後才發現,張伯伯因為最近有便秘的困擾,這幾天上廁所用力過度,才導致眼球微血管破裂。但為什麼眼白會突然變紅呢?跟眼中風有關嗎?以下眼科醫師親自解答。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江明璇表示,常聽到的眼中風,是位於眼球後半部的視網膜上的血管阻塞,造成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跟結膜變成一片紅紅的較無關聯性。而張伯伯因過度用力而導致的眼白變紅狀況,則是稱為「結膜下出血」。結膜下出血不會造成視力損傷 江明璇說明,眼睛外觀中俗稱的眼白,白色部分是來自於下層的「鞏膜」,另外還有一層半透明的「結膜」覆蓋在鞏膜表面,結膜下方有許多細小的微血管。而當微血管無法承受壓力導致破裂時,少量的血就會流到結膜與鞏膜間的空間,隨著時間漸漸匯集成一大片。 結膜下出血雖然外觀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大多數人不會有症狀,也不會造成視力減退或嚴重損傷,且常常都是周遭的家人朋友發現的;少部份的人因為出血量稍多,形成較大的血腫向外凸,眨眼時就會有輕微異物感,或是轉動眼球時的不適感,而出血的位置因為是在結膜下方而非表面,也不需擔心血會流出來。結膜下出血的2大原因 江明璇解釋,常見的結膜下出血,發生原因大致上分為外力和內出力所造成:外力如揉眼睛、創傷撞到眼睛,內出力像是用力咳嗽、打噴嚏、擤鼻涕、用力排便、提重物等等較強烈的動作。由於憋氣用力的動作,都可能導致腹壓增加,而情緒波動導致的血壓突然升高,也可能是微血管出血的原因之一。 她也補充,由於結膜下的微血管較脆弱,而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小,所以約2~3天後才會累積成紅紅一片。因此在臨床問診時,醫師會請病人回想近期是否有憋氣用力的動作,以建議病人避免,達到預防再次結膜下出血的情形。結膜下出血治療與照護建議 結膜下出血通常不需眼藥水治療,視出血量約1~2週,這些血就會自行被吸收復原,不會留下其他後遺症,而年紀較長、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阿斯匹靈)的病人,則需要更久的時間才會完全吸收,期間也同時要避免讓身體過度使力。 江明璇建議,在發現自己結膜下出血的前3天,可利用冷敷加速讓血管收縮,達止血效果之後就可改成熱敷,有助於凝固的血塊吸收。而平日裡均衡飲食、水份補充和規律運動,有便秘的問題也可請醫師開立軟便劑;平時養成不揉眼睛的好習慣,就可以避免結膜下出血不時找上門。【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085.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2 醫療.眼部
ChatGPT提供飛蚊症與眼中風有哪些資訊錯誤?長庚眼科部詳解
【本文重點】ChatGPT曾被測試對眼科疾病的回答,需經眼科醫師校正後才可信。以飛蚊症和眼中風為例,飛蚊症需避免戶外強光,治療方案包括雷射治療和藥物治療,以及適當調整眼睛保養。眼中風的治療因病情而異,需接受全面評估,注意生活方式和營養攝入。眼中風可造成眼內出血或視網膜剝離,需進行心血管危險評估。視網膜細胞恢復需數月甚至數年。--by ChatGPTChatGPT實測:ChatGPT到底有多強大?我們以眼睛疾病實測,請眼科醫師審查ChatGPT的答案。醫師認為,有些部分確實回答得不錯,頗具水準,但也有不少錯漏。以下用飛蚊症和眼中風兩個眼疾為例,請眼科醫師針對其中的錯誤進行校正。飛蚊症症狀ChatGPT說:有時可能會出現眼睛疼痛或紅腫等症狀。醫師說:飛蚊症的症狀包括視野中出現閃光或閃爍、視力模糊或減弱,感覺到眼中有物體或黑點,但眼睛疼痛或紅腫並非飛蚊症的症狀。多數情況下,飛蚊症症狀輕微,但如果出現了新的、突發的或嚴重的飛蚊症症狀,應盡快諮詢眼科醫師,以排除其他眼科疾病。》什麼是飛蚊症?飛蚊症預防ChatGPT說:定期進行眼部保健操和按摩,減少眼部疲勞。醫師說:眼部按摩和保健操無法預防飛蚊症,建議應避免戶外強光,例如在戶外建議戴帽子或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的傷害。飛蚊症治療ChatGPT說:如果飛蚊症是由於近視、遠視等視力問題引起的,可以通過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來改善。瞳孔擴張劑可暫時減少飛蚊症症狀,但不建議長期使用。還有神經反射治療,可以激發身體自身治療能力,減輕飛蚊症的症狀。醫師說:飛蚊症的治療方法,建議如下:視網膜雷射治療:對於眼底疾病或者視網膜破洞脫落引起的飛蚊症,可以考慮視網膜雷射治療或手術。藥物治療:對於某些特定原因引起的飛蚊症,例如青光眼、糖尿病等,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手術治療:若飛蚊症非常嚴重到影響視力與生活,可以玻璃體切除手術來做治療,但手術治療不常被用於飛蚊症。飛蚊症保養ChatGPT說:保持眼部清潔,避免刺激眼睛,如化妝品、粉塵等;定期進行眼部保健操和按摩,減少眼部疲勞。醫師說:調整用眼環境,避免長時間注視螢幕、閱讀等活動;適當運動、均衡飲食、適當休息,減少過度疲勞對眼睛的影響。定期到眼科檢查和治療,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的併發症。【延伸閱讀:ChatGPT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眼中風症狀ChatGPT說:眼睛周圍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紅斑、搔癢等;視力模糊,半邊閃光。醫師說:視力模糊或失焦,可能伴隨有線條扭曲或黑暗,但通常不會看見閃光。少數眼中風也可能造成眼睛疼痛或眼球轉動異常。》什麼是眼中風?眼中風治療ChatGPT說: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方法,包括視覺訓練、語言訓練等。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醫師說:眼中風的治療通常不包括「視覺訓練」與「語言訓練」。治療方法因病情而異,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期間,患者應該順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病情,並注意生活方式和營養攝入等。眼中風併發症ChatGPT說:眼中風能對患者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例如患者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失望等負面情緒。醫師說:眼中風的確令人沮喪,但有些更要留心的併發症,包括:眼內出血或視網膜剝離:眼中風患者可能會以眼內出血來表現,嚴重者也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剝離。其他系統性心血管疾病:眼中風可能也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前兆,需要進行心血管危險評估。眼中風發展階段ChatGPT說:在治療和恢復期間,眼部組織可能會逐漸重新生長和重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康復治療以幫助患者恢復視力和眼部功能。醫師說:視網膜細胞沒有幹細胞,需要長時間的恢復讓存活的視網膜細胞逐漸取代死亡細胞的功能,恢復的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2 醫療.腦部.神經
醫示警「這1類」頭痛真的會要人命 緩解5妙方
有史書記載,三國時代一代梟雄-曹操,於年約40歲左右開始出現反覆頭痛,常伴有幻聽、幻視,且多在勞累、情緒激動等狀態下出現,並將其症狀描述為「頭風」、「頭風眩」、「偏頭風」,經當時的神醫華佗予以施針緩解,故記有「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曹操頭痛的病因,至今眾說紛紜且無可考。頭痛 一般可分成3大類 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賴軍皓主任認為,根據曹操頭痛的狀況及發生時的外在環境推測,可能是偏頭痛、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或腫瘤導致。不過,「頭痛」是診間中常聽到的主訴之一,依其病因可區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及其他疼痛型顱神經病變。8成患者都是張力型頭痛 止痛藥即可緩解賴軍皓主任說明,原發性頭痛以張力型頭痛最常見,約佔所有頭痛患者的80%,主要表現為頭部帶狀緊縮,並於數日間起伏發作,但程度較輕且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以一般止痛藥即可治療。偏頭痛常會睡眠中痛醒 發作前有徵兆至於偏頭痛,則是第二常見的頭痛,且常有睡眠中痛醒的狀況,以女性居多。賴軍皓主任解釋,1/4-1/5偏頭痛患者會有發作前兆,像是看見閃光、局部肢體麻木等,可先於或伴隨頭痛發生,並在5分鐘~1小時內恢復。診斷標準需至少5次以上的發作及持續4小時~3天,而發作特徵在單側、搏動性抽痛、中度以上(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效率)及活動時加劇這4項條件中符合達2項者,且發作時有噁心嘔吐或畏光怕吵。次發性頭痛會致命 危險因子一次看賴軍皓主任補充,次發性頭痛雖不如原發性頭痛常見,但其潛在病因可能是致命的。臨床上有幾項紅旗子跡象(red flags)可提供判別依據:系統性症狀(發燒、體重減輕)、次發風險因子(免疫抑制、腫瘤)、神經學症狀(意識狀態改變)、突發性、50歲以上、持續惡化、在姿勢改變或出力時加劇等,排除如感染、出血、腫瘤、血管炎等病因,必要時輔以影像學檢查。頭痛是身體警訊 服藥無效快就醫賴軍皓主任再三強調,頭痛是身體健康失調的警訊,反映出生活、飲食與壓力的失衡,因此平日應養成規律的生活,當服用止痛藥仍無效時,應盡速就醫。1.多運動2.多喝開水3.避免酒精、咖啡4.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如優酪乳、起司等乳製品)5.服用止痛藥。【延伸閱讀】半夜滑手機傷眼又傷肝 4個穴道按一按輕鬆養生「睡著時才會頭痛」要小心! 50歲後恐與腦部病變有關【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0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22 性愛.性福教戰
吃「瑪卡」能壯陽?只是安慰劑?醫授「活到老做到老」的正確性愛技巧
古有云:「食色,性也。」但人過中年,難免在性事上力不從心,工作壓力、生活繁忙,或伴侶間轉變為老夫老妻的生活模式,遂減少了性愛的頻率。泌尿科醫師說,「活到老學到老,也應該做到老。」任何年齡層、性別的人都需要性愛,不僅是良好的心肺運動,大腦也會產生好的荷爾蒙,讓身心都健康。「正常男性每過26分鐘,大腦潛意識就會閃過與性有關的念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性愛是人一輩子的事情,但隨著年齡變化、體態改變等因素,性欲或許會降低,建議可以透過調整性愛的方式,加強愛撫、觸摸的比率,與伴侶共締良好的性愛體驗。中老年人性愛靠技巧 前戲更重要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胡如娟說,性愛不只是進行「活塞運動」而已,30、40歲時可能可以每天做愛一次,但70歲後要促進伴侶親密感,應以「技巧」取勝,「前戲」更加重要,多與伴侶進行溝通、交流,體力雖不好,但因為有更多經驗,可討論如何進行,取得雙方平衡點,也會有相當好的性愛。胡如娟指出,性這件事並不需要羞於啟齒,不少男性長者會來門診拿藥,希望透過藍色小藥丸等壯陽藥劑,幫助完成性事,甚至年屆95歲長者會固定來看診。許多男性對性有迷思,認為做愛一定要有「長度」、「硬度」、「持久度」,性愛是權力的表徵,因此年紀漸長後,開始依賴藥物,但楊聰財提醒,應正面看待身體的老化,與伴侶維持良好的互動、溝通,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性愛方式,滿足彼此對性的需求。楊聰財指出,生理、心理、環境都可能影響性需求,若能當作生活中的樂趣、紓壓的方式都很健康;性愛成癮病雖非正式的疾病概念,但過分將性愛視作地位象徵,可能會有「父權情節」的可能,嚴重個案甚至會習慣使用非法藥品進行性愛,這時務必積極建立病識感,並尋求醫療的介入。「找到自己性愛的節奏相當重要。」胡如娟說,古人說「一滴精十滴血」,其實男性並不會「精盡人亡」,睪丸無時無刻都在生產精子,「一夜七次」並不會傷身,除非太過激烈、頻繁造成黏膜損傷,產生血精,否則只要有需求,與伴侶或自行DIY都很健康;重點是找到自己的步調,30歲可能一周兩、三次,70歲後一周一次也很好。吃海鮮補鋅 小心腎功能負擔為了追求在床上表現良好,有些男性會吃「生猛海鮮」或「瑪卡」等保健食品來強身健體。胡如娟表示,海鮮與保健食品並非藥品,在醫學觀點下並不反對使用,但不保證有成效,尤其海鮮吃太多可能攝取高普林過多,導致痛風發作。WHO曾公布研究指出,補充「鋅」營養素與睪固酮的分泌有關連,但前提是為「鋅缺乏」族群,把鋅補足便可增強性功能。胡如娟說,根據研究,北美洲僅6%的人缺鋅,台灣則可能「營養過剩」才是問題,不至於缺乏鋅,若餐餐吃海鮮,恐怕蛋白質攝取太多,反而對腎臟功能造成負擔。服用瑪卡保健食品 恐延誤黃金治療期至於近來常見的「瑪卡」保健食品,胡如娟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四成服用安慰劑的人,覺得性功能有所提升,並未有很顯著的差異。藍色小藥丸等壯陽藥則是「血管擴張劑」,經實證是有效藥品,建議先經過醫師診斷,再決定是否要服用。胡如娟說,許多男性因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或神經壓迫等因素造成性功能障礙,有研究指出,勃起障礙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需要的是真正的治療,若自行吃保健食品可能耽誤了黃金治療期,若海綿體長期沒有充血,可能導致纖維化,屆時醫療介入也為時過晚。「所有運動皆有助性愛表現。」胡如娟表示,每次射精時,需要骨盆腔的肌肉強烈收縮配合才能達成,因此,凱格爾運動訓練也是男性早洩訓練中的標準治療法,運動重點在於持之以恆,建議「先求有再求好」培養運動習慣,從全身性有氧運動訓練心肺功能後,再增加重量訓練、凱格爾運動等,才能強化性行為中會使用到的肌肉,與伴侶或自己達成美好的性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7 焦點.元氣新聞
布魯斯威利失語症惡化,確診額顳葉失智症!話到嘴邊就忘了,是失智前兆嗎?
電影巨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去年3月因為失語症而宣布息影,日前家屬表示,因病情持續惡化,已明確被診斷出是罹患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令所有影迷詫異不捨,未來可能難見硬漢巨星再重現螢幕!布魯斯威利因電影終極警探系列的「硬漢警探」形象深植人心,息影前最後作品《俠探特攻:全面追緝》再現冷酷英雄形象,難以想像他聽覺及理解能力受損,甚至無法口語表達。失語症即為額顳葉失智症 說不出人事物名字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說,失語症(Aphasia)為早發型失智症的一種,主要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所造成的語言障礙,主要分為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狀況常常並存,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症狀最輕的失語症只有命名上出現困難,稱為「命名性失語症」,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無法說出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失語症歸類為大腦額顳葉失智症,主要是大腦顳葉不明原因退化、萎縮,症狀是無法表達、表述事情,不像是阿茲海默氏症主要症狀是忘東忘西,或是中風引發失智症的行動不變,但失語症好發比例不高,約占整體失智症的4%以下。話到嘴邊就忘了 是失智前兆嗎?失語症跟「話到嘴邊就忘了」的舌尖現象有什麼關係呢?舌尖現象(the tip of tongue phenomenon,TOT)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一種提取記憶失敗的現象憶,俗稱大腦暫時性失憶。民眾最常詢問:舌尖現象是否為失智前兆?當睡眠不足、慢性焦慮、資訊過載、勞累時較容易發生,且隨著年齡增加而愈頻繁,一般來說不是失智前兆。【疾病百科/額顳葉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等。》看詳細:失智症【延伸閱讀】.67歲布魯斯威利「失語症」惡化 診斷出額顳葉癡呆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6 醫療.皮膚
突然狂掉髮小心是圓禿前兆!皮膚科醫師揭常見病徵
年約30多歲的王小姐自幾個月前開始出現掉髮問題,起先發現每次起床枕頭上的落髮越來越多,甚至後來頭皮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空洞,因頭皮大面積的髮量減少,王小姐需戴上假髮才敢出門。期間曾嘗試使用生髮水,但效果有限,仍飽受落髮所苦,直到至醫院就診,經醫師檢查後診斷為圓禿。在接受治療後,掉髮的狀況逐漸穩定,且慢慢長出新髮,王小姐也重拾自信心。初期多會出現急性掉髮 其他部位毛髮也會受影響新竹臺大分院皮膚部謝博丞醫師表示,圓禿一開始多會出現急性掉髮情形,可看到一塊塊邊界清楚的圓形落髮區域,也就是俗稱的「鬼剃頭」;但有時圓禿也可能為瀰漫性的落髮,除了頭髮外,連眉毛、腋毛及其他體毛也可能受到影響。而圓禿在任何年紀都可能出現,甚至常發生於較年輕的族群,在小朋友族群中也不罕見。此外,有一些圓禿病人提到落髮發生前,有重大的情緒壓力,且出現的是黑頭髮先脫落,留下白頭髮的情形,故曾有一說伍子胥一夜白髮,也許是圓禿發作的症狀。治療方式多樣 效果不佳需假髮輔助謝博丞醫師說明,治療的方式有從局部外用藥、頭皮類固醇注射、外用免疫治療、全身性類固醇、到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醫師會根據病人圓禿的範圍、年紀及意願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另某些病人圓禿病症反覆發作,患處在落髮後雖長回頭髮,但可能出現白頭髮先長,後長出黑頭髮的情形,對於這類治療反應不好的病人,假髮仍是協助病人建立信心的重要輔助工具。自體免疫攻擊毛囊所致 出現異常應盡早就醫目前醫學研究發現,圓禿病症的主因為自體免疫攻擊毛囊,而病人也常有合併其他皮膚、免疫疾病,如白斑、甲狀腺疾病、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情形。謝博丞醫師提醒,無論圓禿是以何種方式表現,皆應隨時留意落髮量是否有增加,千萬不能輕忽,建議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病症。 【延伸閱讀】疫情後莫名皮膚癢、掉髮樣樣來? 中醫教你怎麼解生髮帽非人人適用 「特殊體質」要當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767】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14 醫聲.癌症防治
開卷有醫|大腸直腸癌帶走朱雲漢,別急著沖水!大便觀察癌症前兆
大腸直腸癌在衛福部公布的十大癌症排名中,佔據各項排行。大腸直腸癌在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居第3名,發生率長年居冠,50歲以上民眾罹癌機率達20%。不僅在年初帶走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也讓演藝圈抗癌多年的藝人余苑綺離我們而去,層出不窮的案例,使大眾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前兆到癒後存活率等資訊更為關注。其實,上廁所後回頭看一下大便,就能找出蛛絲馬跡。便秘、拉肚子就是大腸癌?仔細觀察大便別緊張大便的形狀、顏色能成為大腸直腸癌線索,正常的大便形狀是香蕉狀,會緩慢地沉下馬桶。以往大腸直腸癌會有的便秘、拉肚子症狀,則是要觀察時間點,稀稀糊糊不成形的大便常見會是生活緊張而腸胃蠕動過快,或是食物耐受不良,反而是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大便形狀變得像鉛筆般細長,就要留意是否為腸道受腫瘤壓迫變窄小,罹癌的可能性造成。而大便出現一灘血,病人通常來大腸直腸外科求診的主要原因,首先應該要確認出血顏色和排便的關係,如果是一開始大完便或剛解完時,就發現大便上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直腸發炎的狀況,像是大腸血液循環不良的缺血性大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還有止痛劑或化學治療藥劑,甚至洗腎的慢性腎臟衰竭病人也可能出現侵蝕腸管而造成出血。但如果大便呈現深棕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沾附的血液凝固其上,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大腸鏡怎麼選?談到大腸直腸癌的診斷,糞便潛血檢查是一項便宜、最低侵襲性的篩檢方法,根據近期研究統計,經過三年追蹤,有做過檢查的人可以降低10%大腸癌死亡率,因此,國健署鼓勵50到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檢查,也建議檢測完是陽性再做大腸鏡檢查。至於大腸鏡檢查部分,根據美國研究,確實能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約52%,也降低發生率70%到90%,對於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慢性貧血病人等,這項檢查有其必要。罹癌積極治療,早期治癒率達九成大腸直腸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癌細胞轉移,因為大腸直腸靜脈回流,最終匯合到肝門脈,因此又以肝臟轉移最容易發生;如果是接近肛門口的低位直腸癌或肛門癌,則容易轉移到肺臟。雖然,大腸癌合併肝轉移在癌症分期屬於第四期,還是有機會完全切除。即便罹癌也要積極治療,大腸直腸癌在第一期腫瘤的預後極佳,整體治癒率可能性達9成以上,第二期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也大於8成,擴散至局部淋巴的第三期,預期五年存活率有6到7成,甚至到了第四期,透過積極的手術、化療或標靶治療,也有部分人平均預期壽命約有2年半,在在顯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關鍵。上述內容收錄在「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指引」一書,裡頭101道題目是由臨床診療和教學近30年、超過6千例大腸直腸癌手術的台大醫院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執筆,面對病人或家屬在被診斷罹癌的驚訝、內心掙扎、對手術的不安及日後的抗癌有感而發,奠基於新的醫療知識和臨床經驗,花費12年完成書籍,盼幫助患者及家屬解惑,也是對醫護從業人員的教學傳承。
-
2023-01-22 焦點.健康知識+
刷牙洗臉順便照鏡子!養生達人教3重點看臉部透露的健康訊息
每天早上刷牙洗臉時,我都會花1分鐘,仔細看看鏡中的自己。並非因為我特別愛美,而是我們的臉會透露許多身體健康方面的訊息,透過觀察臉部,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中醫診察基本方法「望聞問切」中的「望」,就是觀察。我每天就用這一分鐘照鏡子的時間,觀察自己臉上的變化,並據此來做為調養身體的參考,我認為這是關心自己、愛自己的一種方式。那麼照鏡子時要觀察什麼呢?我通常會觀察以下幾個部分:1.臉色首先可以看的,就是臉色。按照中醫的說法,不健康的臉色可分為「青、紅、黃、白、黑」五種,對應著「肝、心、脾、肺、腎」五大臟腑的病變。例如:臉色發青可能是肝火太旺;臉色泛紅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臉色蠟黃可能有肝膽或消化方面的問題;臉色蒼白可能是呼吸系統較弱;臉色發黑是指氣色很暗沉,容易有內分泌、生殖系統、代謝功能方面的問題。2.眼睛觀察眼睛有沒有發紅或有血絲,若有,就代表體內的火氣較旺、身體缺水或眼睛有感染。眼白若發黃,可能是黃疸的前兆或肝有受損跡象。眼睛黑白分明,才是身體健康的表徵。接著可以留意眼睛有沒有眼屎,若有,也是體內火氣比較大的跡象。還有上下眼皮是否有水腫。由於眼皮微血管很細密,只要身體水分排除不佳,就容易有水腫的現象。偶發性的水腫可能跟吃太鹹有關,若經常發生水腫現象,就要小心腎功能可能比較低下。3.臉上有無長痘痘?我年輕時當主播,最在意一覺醒來臉上長了顆大痘痘,怎麼化妝都遮不住。臉上長痘痘,除了皮脂腺過度分泌、細菌感染導致發炎、外在環境刺激等因素,從痘痘長在臉上的部位,也可以看出身體相對應的臟腑可能失去了平衡。如痘痘多長在額頭,從中醫角度來說,是因為心火旺、血液循環和肝臟排毒不暢所致,改善的方法是不要熬夜,晚上早點睡,多喝水,可吃甜菜根、番茄、紅椒、蘋果等紅色蔬果。其他常見的部位與原因包括:▼ 太陽穴長痘痘,原因可能是飲食太油膩,或吃太多加工食品,以致膽囊負荷過量,甚至堵塞。▼ 如果長在鼻頭,問題可能在胃火過盛、消化系統異常,要少吃刺激性和生冷食物。▼ 右臉頰長痘痘,要注意肺功能是否異常,也可能是易過敏的體質,平時要注意呼吸道的保養,多吃梨、銀耳、山藥、百合等白色潤肺食物。▼ 左臉頰長痘痘,要注意是否肝火旺、壓力大、常熬夜,可多吃新鮮綠色蔬果。▼ 下巴長痘痘通常是受經期的影響或內分泌失調,吃點黑色食物可以改善。如果過了青春期還不時冒痘痘,或是痘痘長在同一部位連續三週以上,而且是紅腫、化膿型的痘痘,就要特別注意,可以找中醫調理,或從飲食、起居來改善臟腑健康。(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陳月卿著《時時刻刻微養生》)
-
2023-01-12 醫聲.癌症防治
阿北出事了!「這數字」翻倍,代表大事不妙!
當尿不順、尿變細,不少男性以為是老化或攝護腺肥大造成,事實上部分是攝護腺癌症狀,因此除了定期驗PSA,男性一有異常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最近尿變細,會不會是老化、膀胱無力、攝護腺肥大?和醫師講,會不會很尷尬、丟臉?還是再看看好了….」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裘坤元、陳正哲醫師常在門診發現,有些中高齡男性,出現尿變細、尿不順、頻尿、晚上易起床解尿等症狀,以為是老化、膀胱無力或攝護腺肥大造成,等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癌引起,身心飽受衝擊。有症狀開口求助+定期測PSA,才能揪出罪魁禍首裘坤元指出,以中部攝護腺癌病患為例,大約三成以上第一次確診已是晚期,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攝護腺癌病患沒有任何症狀,或部分產生「放尿滴到鞋」(台語,指解尿時,尿會滴到鞋子上)現象卻羞於開口、求助,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後才確診攝護腺癌,由於對攝護腺癌威脅、PSA檢驗沒有概念,導致延遲就醫,由此可知,醫師對病患、病患家屬的溝通特別重要。「要揪出攝護腺癌,只有靠PSA!」裘坤元表示,當PSA在十個月內翻倍成長,代表體內攝護腺癌腫瘤可能正快速滋長,是危險警訊,此時就得展開治療,因為PSA相當重要,像台中榮總團隊曾舉辦多場衛教、PSA檢測活動,希望男性更注意攝護腺癌威脅。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加入救援,抗癌人生勝率大增針對攝護腺癌沒有轉移的病患,治療以抗荷爾蒙藥物為主,不過多數用藥12-18個月後常產生荷爾蒙抗性,致使癌病變持續惡化,過去化療就得上場。近來因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病患多了新選擇。研究顯示,病患出現荷爾蒙抗性後,使用傳統抗荷爾蒙藥物,再搭配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平均延長40個月,使用化療的時間可再延後,病患生活品質也能順利維持。陳正哲解釋,傳統荷爾蒙藥物的作用是在減少男性荷爾蒙原料製造,而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可針對荷爾蒙受體作用,同時阻擋荷爾蒙進入細胞當中,並阻斷攝護腺癌細胞複製,兩種藥物合併使用,在荷爾蒙製造原料減少,又新增三重防守下,治療效果可提升,並延續下去。此外,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較不會與其他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慢性病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也較不會影響肝腎功能,出現皮膚皮疹、倦怠等副作用的機率比較低,由於採口服形式,用藥更方便。陳正哲提醒,攝護腺癌患者通常較年長,常合併其他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可以與醫生討論,將藥物間交互作用和肝腎功能納入考量,以選擇適合療程,也避免不必要副作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裘坤元也觀察到,近年來,攝護腺癌有年輕化趨勢,過去病患以60、70歲以上年長者居多,目前40、50歲病患也逐漸增多,像他遇到最年輕的病患,只有36歲,推測可能與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習慣有關,這代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中年人也可能受襲擊。裘坤元、陳正哲不約而同叮嚀,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建議每年都要做PSA檢測,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45歲就要定期檢查。目前有不同的治療攝護腺癌藥物可供選擇,且納入健保、副作用較少,因此一有症狀,千萬不要尷尬就隱忍,務必勇於求助,才能及時阻斷癌細胞作亂,避免一再惡化。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3-01-09 醫療.腦部.神經
愛愛就頭痛?!醫師:有可能是致命的前兆別輕忽
愛愛就頭痛!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的頭痛門診,最近遇到患者面對醫師詢問病情時,欲言又止、不好意思開口,追問下才知道患者只要一做愛就頭痛,原本愛做的事變成頭痛的事。醫師表示,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因為原因從輕微可能只是頸部拉傷、到嚴重為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容易致命,甚至猝死,一定要快就醫。杜宜憲表示,造成頭痛的原因不勝枚舉,誘發的原因也可能源自天氣、飲食習慣、生活壓力、睡眠障礙等,其中以「性行為頭痛」(又稱「性交頭痛」)最令患者難以啟齒。他指出,性行為的過程中,血壓和心跳會上升,造成頭痛可能的原因很多,需要一一診斷排除,有可能是大腦血管痙攣,或頭頸部動脈血管壁剝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造成中風或腦出血的機率相當高。此外,若性行為姿勢比較特殊,亦可能導致腦脊髓液外漏,形成所謂的「低腦壓頭痛」,也就是大腦裡面出現漏水情形,大腦因而下沉,讓患者站立時感到劇痛。低腦壓頭痛發生原因目前認為是經由一些微小外力,導致脊髓硬膜產生小裂隙,造成硬膜內腦脊髓液滲漏至外部。腦脊髓液減少導致腦下沉,牽引硬膜上痛覺神經產生頭痛,站立姿勢使牽引症狀加劇,某些結締組織疾病可能因腦膜結構脆弱而較常發生低腦壓頭痛。杜宜憲表示,如果以上危險且嚴重的頭痛病因都排除,便可能是「原發性行為頭痛」,或是更輕微的「頸部拉傷」,前者只需要規律服用藥物,慢慢就會改善;後者則是因為性行為過程中,頭頸部太用力而拉傷、扭到,多休息、放鬆後,同樣有所改善。至於要安排哪些檢查才能診斷出性行為頭痛的起因,杜宜憲建議先釐清進行性行為時感到頭痛的姿勢為何、頭痛的程度是持續的,抑或是瞬間大痛、除了性行為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誘發頭痛的動作等。杜宜憲提醒,凡有性行為頭痛困擾的病人,務必接受腦部電腦斷層,初步排除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建議再接受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目的是排除腦血管疾病,包括痙攣、血管剝離、動脈瘤,也能確定腦部是否有腦瘤,或是低腦壓頭痛的影像特徵。因此,提供的細節愈多,醫師愈能判斷頭痛原因。杜宜憲呼籲,察覺到自己每逢性行為便會頭痛時,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唯有盡早解決性行為頭痛問題,才能早日重回「性福」生活。
-
2023-01-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喝水常嗆到小心是失智症前兆!專家:預防吞嚥障礙務必顧好「這裡」
● 年紀愈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影響吞嚥● 吞嚥障礙,易造成吸入性肺炎致命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最重要的進食吞嚥能力約從50、60歲慢慢衰退,喉頭結構的肌肉鬆弛,再加上反射神經遲鈍,容易導致嗆咳。汐止國泰醫院護理科副主任蘇億玲表示,咽部肌肉力量不夠會影響吞嚥,若嗆咳嚴重,會提高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如果食不下嚥則會營養不足,人會變得虛弱、免疫系統失調。吞嚥障礙 應盡早評估治療吞嚥是相當複雜的動作,除了老化因素,頻繁出現嗆咳,小心是失智症前兆。蘇億玲說,持續發生喝水或被自己的口水嗆到,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因為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而忘了怎麼吞嚥、舌頭動作不靈活所致。當觀察到長輩出現這些症狀時,應盡早就醫評估,安排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一系列的介入處理,包含牙口問題、咀嚼運動、餐食準備技巧等。注意飲食 低油、低鹽、低糖當長輩或失智家人的吞嚥力衰退時,該怎麼準備餐食呢?蘇億玲分享,可從質、量、均衡、烹煮方式四大方向著手。質指的是「調整質地」,食材以細軟食為主,依個案狀況調製流質、糊狀或細碎口感,避免太乾和太黏的食物;量則是「少量多餐」,並且定時定量進行,控制一日總熱量;食物均衡且多樣化,有助延緩大腦退化速度;注意低油烹調,保持低鹽低糖,改善身體發炎反應。顧好牙齒 咀嚼力也要練習吞嚥障礙與牙口有絕對直接關係,許多人常忽略假牙重要性、牙周疾病、口腔清潔等。蘇億玲指出,牙齒決定了能吃什麼食物,不少長輩因裝了不合適的假牙影響進食,但因表達能力不佳而讓家人誤以為是挑食、沒胃口,建議應多觀察家中長者使用假牙的舒適狀況,是否吃東西變得很慢、常挑軟的食物吃、吃的量變少了,更要定期回診檢查口腔健康,確保飲食無虞。咀嚼力與健康息息相關,有吞嚥障礙的長者除了吃細軟、流質食物,也要多吃核桃、毛豆,蘇億玲建議,勿排除肉類,可將肉剪成適口大小,鍛鍊咀嚼肌群。各項食材、餵食技巧都俱全後,也要維持用餐環境的安靜,不要邊看電視或3C邊吃飯,避免分心影響進食,增加嗆咳的危機。如何提升高齡族群及失智症患者的飲食品質,一直都是照護難題,更多相關影音課程內容:請看這裡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偏頭痛不敢吃止痛藥,痛到三天無法下床!改變用藥觀念、避開易誘發東西
「其實偏頭痛的患者很常去看眼科,因為疼痛區域通常在眼窩附近,但就是找不到原因。」回想我第一次偏頭痛發作,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暑假。這是孩童會盡情玩耍的年紀,我與朋友相約出遊,未料,那天在大太陽底下,突然偏頭痛就發作了。我感覺「喀喳」一下,外面的世界如同被玻璃紙罩住,一瞬間變成藍色,沒多久又「喀」得一下變成紅色,隨後右邊眼窩周圍開始劇烈疼痛約5至10分鐘,由於幼時家裡管教較嚴,家人也沒有醫學背景,遇到這樣的情形,都以為是因為近視導致,自己也不敢跟家長說。誤當眼疾點散瞳劑 很痛苦後來雖然沒有再發生顏色切換的前兆,但是到了冬天,尤其睡不飽的時候,頭痛仍會發作,到了高中階段課業壓力增加,頭痛頻率更頻繁外,連看東西都會覺得眼窩很痛,那時以為是高度近視加深變成青光眼「要瞎了」,但去眼科檢查都是正常,只能拚命點散瞳劑,因為散瞳劑會讓眼睛畏光,早上去上課都很痛苦,等我念了醫學系後,回想一路來的過程,才發現這些都是偏頭痛症狀。一點點痛立刻用藥 才止痛一開始家裡用藥觀念跟普羅大眾一樣,認為止痛藥非常傷身,「不到非不得已,不吃止痛藥」,因此每次只要偏頭痛發作,我都需要靜靜窩起來休息,根本無法活動,發作時間從4小時到全天都有,甚至一度我嘗試戒咖啡,沒想到一開始戒得太凶、一滴咖啡都不沾,偏頭痛發作直接讓我三天無法下床,一吃就吐。由於偏頭痛發作的機制,類似於發炎反應,因此,只要有一點點痛就開始用藥才能有效止痛,如同還沒集結的軍隊,僅是游擊部隊就殲滅是最容易的,若等到軍隊都散出去,頭開始痛,此時想要止痛,就會變得困難。也因為自己的切身之痛,醫學系我選擇神經內科,專研頭痛、神經痛、周邊神經疼痛、腦血管疾病等領域,並透過預防及正確用藥觀念,讓偏頭痛不再頻繁發作。預防之道 避開易誘發東西在預防方面,需要知道哪些東西容易誘發自己偏頭痛,像我對光線及氣味比較敏感,尤其香蕉水、特定芳香蠟燭容易誘發偏頭痛,我就會避開。此外,規律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一天只喝一杯咖啡、飯量不能多也不能少。醫學辭典/偏頭痛偏頭痛指單側(左邊或右邊)頭部疼痛,部分患者則是後腦杓、眼睛周邊甚至這些部位都會一起痛,患者經常有惡心、嘔吐的現象,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物體的形狀改變等,有些患者會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小檔案/郭宇倢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長:頭痛、神經痛、周邊神經疾病、腦血管疾病、動作障礙、癲癇、睡眠障礙、失智症經歷: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總醫師、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
2022-12-31 醫療.心臟血管
跨年聚餐!吃火鍋突胸痛是心肌梗塞前兆!醫師提醒這些情況要小心
近期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不少熱愛飲食,號稱「血液中有湯底」的台灣人會吃火鍋。不過醫師分享有位有糖尿病史的病患,吃到一半感到胸痛,因此前往就診。醫師提醒,如果無病史卻感到胸口很痛、眼前黑一片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而有三高病史者需要避免攝取油膩或太鹹、太甜的食物。天冷吃鍋溫差大 易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郭志東分享,有位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的病患,天冷時與親友吃火鍋,走出店外時突感一陣胸痛,立即前往就醫。郭志東表示,這位病患是因胸痛前往急診,他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他說吃火鍋吃到一半,突感到胸口很不舒服,前往就診。郭志東表示,心肌梗塞大多是突發性的,實際上多數病人是因受到一些刺激而使血壓上升,血管破裂而產生血栓。心肌梗塞是因血管本來有些膽固醇油塊藏在裡面,血壓上升時會使血管磨損破裂,血管中的血小板過去將它修復後會產生血塊,阻塞血管,便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慢性病者容易發生。「冬季大家喜歡吃鍋,火鍋店內外溫差極大,血管收縮血壓會上升,加上吃辣與冷飲,都是相當強烈的刺激,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早上洗澡、爬山溫差大 也易心肌梗塞同時不少人是在起床甚至洗澡時,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因為一般人的血壓在清晨較高,且早上衣服通常穿得較少,使得從被子起來時,因溫度差太多,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老人清晨睡到一半,去跑廁所,也是一樣道理。另外40歲以下青年也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像是在爬山或前在較冷的天氣運動,出汗脫衣服後溫差會過大,或是缺乏運動時又去運動,較容易產生這類心血管方面問題。這些情況要小心 易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容易產生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為三高、年齡(男生超過45歲女生超過55歲)以及吸菸。如帶有危險因子,感到胸口不適就應立刻就醫。有很多人沒有危險因子,但感到胸口被壓住般疼痛、冒冷汗、眼前黑一片、心跳極快等症狀,就應早點就醫。「我們也看過30多歲、無危險因子的病患,因幼時被病菌感染過,血管有異常,因而有心肌梗塞。」從飲食跟運動做好預防最後談到預防措施,郭志東表示,健康的人需要定期量血壓與膽固醇、適量運動,避免食用太過油膩的人,像是炸物與甜食。有慢性病者,進出溫差較大場合需要洋蔥式穿法,須戴上圍巾帽子,身體容易有血管收縮情形。飲食部分須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像是避免喝油膩的湯,以及太鹹的食物,且避免喝冰水,高糖分的飲料避免喝太多。如果要吃海鮮或白肉,可以吃里肌肉或梅花肉,盡量避免內臟或雞皮等,搭配青菜豆腐類的食物。如需要運動,需要做好熱身,並補充水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