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活動.健康小測驗
搜尋
前兆
共找到
402
筆 文章
-
-
2023-12-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放屁臭不臭是什麼原因造成?6方法助改善放屁
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大腸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所以和大腸癌有關的徵兆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其中,「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為最常被討論的議題。事實上,有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指出,「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只是謠傳,放臭屁多數與大腸癌無關,但可以當作是身體發出的訊號。科學的養生保健站主林慶順教授也曾在文章中指出,無論是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或是國外幾家有信譽的醫療機構,包括梅約診所、美國癌症協會、西奈山醫療系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美國CDC等,皆查不到有任何支持「放臭屁是大腸癌的徵兆」此一說法的資料。為什麼會放屁?每個人都透過打嗝或放屁來排出腸胃道內的氣體,或稱之為脹氣。脹氣是無味氣體的混合物,包括氧氣、二氧化碳、氮氣、氫氣和甲烷。這種氣體在消化系統中形成,但當這些氣體與腸道細菌混合時,就會產生難聞的硫磺氣味。如果只產出少量氣體,氣體可被腸道黏膜吸收,一旦生產的氣體量超過腸道吸收能力,氣體就會找其它的宣泄出口。藉由腸道蠕動隨著糞便直達肛門,這就是「放屁」的來由。放屁很臭的成因是什麼?放屁其實和飲食密切相關,容易形成氣體的食物通常是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而它們通常是被認為有益健康,例如豆類食物。林慶順教授指出,豆類食物富含的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不能在小腸被消化,所以會進入大腸成為細菌的食物,而細菌在分解這些食物時就會產生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豆類所含的硫則會被細菌轉化成硫化氫、甲硫醇、二甲基硫醚等帶有臭味的氣體,而硫化氫、甲硫醇及二甲基硫醚就是臭屁最主要的臭味成分。另一種容易形成氣體的食物是牛奶,但這是因為大多數東方人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這種人缺乏乳糖酶,所以無法在小腸裡分解乳糖,而沒有被分解的乳糖在進入大腸後就會被微生物分解,從而產生氣體。不過,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不一定就是臭屁的原因。林慶順教授指出,目前已知食物中的硫是放屁臭味的最重要元素。放屁幾次算正常?平均而言,一天中放屁14到23次是正常的,而且通常不會引起太多注意。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每天放屁可以多達21次。對大多數人來說,放屁的次數通常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持續放屁過多,或伴隨任何疼痛感,則應該諮詢醫師。經常放屁是生病嗎?除了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外,疾病也可能是產生過多氣體的原因,包括:1.消化問題:例如腸躁症(IBS)和乳糜瀉。2.感染問題:例如梨形鞭毛蟲症(又稱賈第蟲病),導致腸道細菌過度生長。3.藥物或腸道蠕動障礙減慢腸蠕動:例如腸躁症、糖尿病和硬皮症。一直放屁需要就醫嗎?一般而言,放屁通常是正常的身體機能,但若出現其他胃腸道症狀,則可能存在問題,包括:1.持續腹痛。2.腹脹。3.噁心。4.嘔吐。5.經常腹瀉或便秘。6.腹部有持續的壓力感。7.突然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8.直腸出血。9.大便後仍有殘便感。10.貧血。一直放屁怎麼辦?為了減少身體的氣體產生,你可以參考以下作法:1.每週運動三到四天,每次至少30分鐘,並且避免久坐。2.限制十字花科蔬菜,像是高麗菜、花椰菜、青花菜、球芽甘藍和蘆筍比其他蔬菜產生更多的氣體,但它們也很有營養,所以不要完全避免它們。3.如果患有乳糖不耐症,請避免食用乳製品。4.避免便秘,這有助於限制產氣細菌的累積。補充水分和運動也有助於便秘的發生。5.檢視你的用藥,某些藥物的常見副作用為腹脹和產生過量氣體,6.限制碳酸飲料和發酵食品,這些產品會添加更多氣體並餵養消化道中的細菌。此外,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 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資料來源】.李宜霖胃腸肝膽科:常放臭屁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科學的養生保健:臭屁是大腸癌前兆?.Cleveland Clinic: Gas and Gas Pain.Why Do I Keep Farting?
-
2023-12-24 名人.劉秀枝
從走路姿態和速度就能看出問題 這群人罹患失智症風險高2.5倍
2023.12.10在台北榮總舉行的「健康老化國際研討會」帶來許多新知,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喬‧維蓋斯(Joe Verghese)醫師的講題「由行動表現通往失智的路」(motor ways to dementia),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motor cognitive risk syndrome,簡稱MCR),是指步態緩慢且自覺認知功能減退,但沒有失智且不影響日常生活,約佔老年人的10%,這群人將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為2.5倍。他刻意取MCR這個簡寫,是為了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簡寫MCI相提並論,讓臨床醫師容易牢記。MCI是指自覺且測試也顯示認知功能輕度減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每年約10-15%的機率轉為失智症,是失智症的風險之一。MCR與MCI不僅單獨存在,且有39%的機率兩者並存。我們習以為常的「走路」這個動作,其實並不容易,初生兒需一年時間才開始蹣跚學步。走路不僅需動用大腦運動區的腦細胞與神經纖維,感覺神經的回饋與小腦、內耳的協助平衡,也需要記憶力、判斷力、注意力與執行力等認知功能,才能造就走路這複雜動作。例如一面講話或滑手機,注意力分散,走路速度就會慢下來。因此,早在維蓋斯醫師於2013年首次提出MCR這個名詞,並廣為其他國家學者所採用之前,就有不少步態速度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論文發表。例如一篇2010年美國「俄勒岡大腦老化研究」的論文,追蹤204位平均79歲的健康老人,每年做步態、神經檢查與神經心理測試,最長追蹤20年。發現有93位出現輕度認知障礙,而其認知功能的減退在步態速度減緩後平均12年才發生,可見步態速度減緩可能是認知功能減退的前兆。另一篇2013美國「梅約診所老年研究」的論文,每15個月追蹤1478位70至89歲認知功能正常的居民,每次有詳細的神經檢查與神經心理評估,並測其走路速度,發現在基礎點時走路速度較快者,其記憶、執行力和一般認知功能也較佳。平均追蹤4.1年後,雖然所有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與走路速度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少許退步,但在基礎點時走路速度較快者,其未來幾年認知功能退步較少;反之,在基礎點的認知功能則與其將來走路速度的退步無關,此結果意味著老年人步態速度的減退是在認知功能之前。步態速度在診間容易觀察及測量,可作為預測認知功能減退的參考。其實,神經科醫師在診間,是從病人由門口走進來的姿態與速度就開始看診了。不同的神經病變常有其特殊步態,如單側大腦病變的偏癱步態、小腦萎縮的不穩步態、巴金森氏症的僵硬步態、周邊神經病變而須把腳高高抬起的跨閾步態,以及脊髓病變的剪刀式步態等。步態的改善也常是治療成功的指標之一,因此常會讓病人來回行走以觀察。如今,步態速度被認為也可能與認知功能相關,可見觀其「行」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健康訊息。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民眾「新冠疲累」、疫苗施打率低 社區感染拉警報/新冠高峰來襲1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發布最新訊息,新冠變異病毒株JN.1正迅速蔓延,台灣10月也首見該變異株,由於感染力強大,更易造成免疫逃脫,讓民眾再度感染。但醫界擔心,現在民眾已呈現「新冠疲累」現象,較難維持自我健康管理,新冠XBB疫苗施打率也極低,這兩大原因恐致病毒再度蔓延,新冠肺炎社區化更對高危險族群造成威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日前收治一名70多歲糖尿病患者,之前接種過新冠疫苗,感染新冠肺炎後沒有立刻用藥,出現呼吸喘才就醫,血氧濃度已掉到90%以下,X光肺部「白一片」有嚴重的肺炎,最後送加護病房治療才化險為夷。王鶴健指出,「這名患者太沒有戒心,出現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後,就應盡早快篩確認,確診後盡快用藥才行。」上周,疾管署也公布一名20多歲北部男性,有潛在神經系統跟腎臟疾病,2020年曾經接種兩劑傳統新冠疫苗,12月上旬出現咳嗽、有痰、發燒等症狀,確認感染新冠肺炎,五天後即不幸過世。疾管署針對新冠確診者,若是65歲以上、肥胖、心腎糖慢病、免疫疾病等就屬於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一份國際性的調查,國內受訪者當中,竟有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許多民眾、高風險族群非常輕忽新冠嚴重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現,有些民眾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去接受篩檢,自然不會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提醒,目前新冠可能呈現不典型症狀,像只是輕微咳嗽、類似小感冒,而剛開始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第一次抗原快篩可能陰性,而更容易被輕忽。陽光耀說,為了避免重症,民眾應為自己設立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人人都應該接種新型新冠疫苗,雖不能免於感染,卻能減少重症,第二道防線則是及早用藥,避免病況變嚴重。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就先自我快篩,五天需要篩兩次,若持續發燒達39度,且高燒不退,或者有腸胃不適、無法進食、持續頭痛、呼吸急促、持續胸痛、冒冷汗、血壓偏低等症狀,恐是中重度前兆要盡快就醫。多位醫師提醒,目前社區正百毒齊放,民眾前往人群密集且密切接觸的密閉場所仍建議戴口罩;當擤完鼻涕後或用手碰觸口鼻臉前,必須清潔雙手,以防病菌散播、感染。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7 醫療.腦部.神經
手麻可能是警訊!分辨慢性或急性麻感為關鍵:這種可能是中風、血栓前兆
手麻原因百百種,有些人長期姿勢不良,或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動作,都有可能會造成手麻;較嚴重的,可能腦部出現問題的急性中風,或是多發性神經炎等。若發生手麻狀況,盡早就醫,讓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併發狀況,了解病因才能改善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說,手麻的成因複雜,可能因脊椎退化病變、手腕神經受擠壓,或周邊血管阻塞引起,也可能因患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造成。若是急性手腳麻木,也不排除是腦中風、血栓的前兆。感覺針在刺、螞蟻在爬,每個人對麻的感受不同。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麻」其實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形容詞,是一種感覺上的異常抱怨,有的人認為痠、痛,或是感覺有針在刺、螞蟻在爬,都是麻的感覺。所以依症狀學來看,病人的描述就會包含很多意思,通常會先問患者手麻的狀況是自發性或是摸東西感覺怪怪的,從部位、疼痛程度、何時發生、做哪些動作容易發生來判斷,因為可能身體其他部位也有麻的情形,只是相對輕微,病患自己並未發現。林志隆說,手麻有可能是腦部病變壓迫到神經造成,也有可能是頸椎出了問題引起,但一般都屬神經傳導的問題。他形容,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哪一段堵塞了,就會影響到以下的神經病變造成麻的現象。但是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神經壓迫造成,就像有人騎機車長時間握手把,因手上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手掌麻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低頭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初期常出現上肢麻痺。他舉例,長期低頭會使得脊椎在不正常受力之下,因頸椎椎間盤及關節面退化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會衍生骨刺形成、肌肉痠痛,以及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手臂麻痛無力。此病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病徵,初期可能只感受到頸部不適以及上肢麻痺,很容易會被認為只是肩頸肌肉及韌帶發炎。但到了中後期,則可能會出現四肢、頭、頸、肩部疼痛、無力等症狀加劇,甚至會有溫度改變的感覺,嚴重者會造成頸段以及胸段的神經損害,導致終生行動受到限制,因此若患者出現劇痛、四肢嚴重無力,都必須立刻開刀。林志隆提醒,3C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低頭族,長時間低頭會讓頸椎承受壓力變大,若是發現脖子疼痛、手麻等症狀久久未癒,而且範圍有變大的現象,則要注意是否有可能源於脊椎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分辨是慢性或急性的麻感,進一步釐清原因。除了神經狀況外,還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陳右緯指出,血液循環不好會有手腳冰冷、冬天洗手沖冰水會發紫等現象,若以腦部來說,就要進一步檢查腦幹及頸椎周邊神經有無異常,再看看是不是有合併肌肉血管的問題。神經學檢查會利用扣診槌來檢查神經反射是否出現異常;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問題,也會檢查是否因周邊韌帶肥厚形成壓迫。陳右緯表示,第一時間病人告知手麻後,會先了解症狀為何,進一步釐清原因,再做其他相關檢查,必要時會同其他科醫師一同了解。大部分來看診民眾,通常都是已經有狀況一陣子,不過並未造成生活上很大不便,或是自行去外面推拿、熱敷等,無法解決才來就診。但還是建議若真的有發現不適情形,盡快就醫了解病根復原狀況最好。陳右緯說,除了慢性問題,有些麻的狀況可能是急性的,像是急診室常見的,通常是中風的狀況,或是原本手麻只侷限在手指,但很迅速地蔓延到下臂、上臂,範圍一直擴大,這些情形也務必要注意。避免手麻先改善姿勢,五成民眾肩頸痠痛多與姿勢不良有關。誠信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信瑋說,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約五成的民眾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原因都和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等姿勢不良有關,並因頭部前傾,變成烏龜頸、駝背、圓肩。要改善這些情況,除了改善工作環境,也可以做收下巴、擴胸和頸部伸展運動,讓頸部負擔變小,肌肉得以放鬆,改善肩頸不適,也能避免因姿勢不良導致神經受壓迫而造成的手麻不適。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電腦打字姿勢是否讓手腕能釋放壓力,或是長期低頭、睡覺時頸椎是否有足夠支撐,若發現異常盡速就醫能愈快得到緩解。手麻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腕隧道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慣性屈曲引起痠痛麻木。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或姿勢,像打電腦、使用滑鼠、拉小提琴、加工廠作業員等,因為手腕上的正中神經不斷摩擦,而周邊韌帶又肥厚,就容易壓迫到神經。徐瑋璟說,民眾若是慣用手過度操勞,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發作,有患者就診時苦惱地訴說,只要使用右手腕工作,就會有一股麻刺感,握鍋鏟、騎機車時症狀更是嚴重,不僅影響到工作,就連晚上也會因為疼痛而睡不好,讓她相當困擾。他說,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拇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藥物、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多可緩解,改善姿勢最重要。腕隧道症候群若症狀輕微,徐瑋璟說,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或睡眠,便會建議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睡覺也能一夜好眠。陳右緯指出,通常及早發現並治療,都能大大改善,但常常需要提醒病患,就算疼痛緩解,也要改善自己的姿勢,避免不斷復發。使用電腦可在手腕下墊東西,讓手臂一同分擔壓力,不會只集中在手腕或肩膀。而電腦螢幕也可放置在雙眼平視的位置,避免一直低頭造成頸椎壓力,衍生出其他問題。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麻木感,三高患者須提高警覺。除了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周邊動脈阻塞也會引起手麻、感覺異常。一名婦人因罹患三高,需洗腎治療,一年前曾因腳痛就醫,後來每當休息時,手指就感到異常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雙手膚色漸漸發黑、變得冰冷,且疼痛頻率增高,才趕緊赴醫院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循環差,造成血液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手指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也就是「周邊動脈阻塞」,建議使用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打通狹窄和阻塞的血管,大幅改善疼痛感,也能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他提醒抽菸、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特別留意四肢的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卻又延誤治療,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不可不慎。改善手麻 可補充維生素B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建議,維生素B群具有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等優點,對周邊神經病變如脊椎神經根壓迫、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等造成的痠痛具有改善效果。除了從保健食品攝取外,也可由穀類、奶、蛋及深綠色蔬菜、堅果中攝取B群,有助減少手麻的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病人吃不下怎麼辦?抗癌怎麼吃?「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
你是癌友嗎?還是你的家人罹癌,正在經歷癌症治療?此時的你,是否苦惱要怎麼抗癌時該怎麼吃,才能補充此時身體所需的營養。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整理了「癌友的營養方針」,教你該怎麼吃才能幫助康復。癌症病人吃不下怎麼辦?癌症病人在經歷治療後,會產生許多不舒服的副作用,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味覺改變、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胃部灼熱、腹瀉、腹脹、便秘、貧血…等。進而導致食慾不振、沒胃口吃東西,會有以下症狀:.症狀與徵候.對食物沒有興趣.拒絕食用平時喜歡的食物.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癌症病人食慾差的照護方式若癌症病人食慾差,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用以下方法讓病人進食:1.少量多餐(每1-2小時可吃少量正餐或點心),訂下進食之時刻表,若感覺饑餓時,可隨時進食,三餐勿過飽。2.若感到疲勞應休息片刻,待體力恢復後再進食。儘量少由癌友自行烹調油膩食物,避免食物過重的味道或油煙而影響食慾。3.於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點心時間再補充液體食物,可避免過度飽脹感。4.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或喜愛的食物應優先食用。5.預備可隨手取得之點心、飲料,以方便補充營養。6.餐前可食用少許開胃食物、飲料,如酸梅湯、洛神茶、果汁等:用餐前亦可適度運動,如散步、伸展操等,以促進腸胃蠕動。7.注意色、香、味的配餐方式以增進食慾。當您吃不下,沒胃口時請勇敢讓您的家或醫護人員知道,以提供更多的協助。癌友不能吃什麼?應避免9種飲食壞習慣飲食均衡、生活作息、運動量等,皆與健康息息相關,高敏敏也提醒,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得避開危險因子」,尤其是正在抗癌的患者,更要避免以下這些飲食習慣,才能幫助康復!壞習慣1:只吃蔬果,不喜歡吃蛋白質你的身體少了優質蛋白質,就很難幫助修復組織。壞習慣2:不吃澱粉(低醣飲食)如果不吃澱粉,反而會因為低醣飲食而增加死亡機率。壞習慣3:胃口不好只喝湯有許多抗癌患者常會吃不下,只想喝雞湯魚湯嗎。高敏敏表示,其實湯容易增加飽足感 反而易導致熱量不足。壞習慣4:只靠營養針、保健品營養針和保健品只是輔助,還是要藉由食物來補充營養,身體才會復甦、運作。壞習慣5:吃油炸、油煎食物高溫會破壞食物營養,吃油炸、油煎食物會造成體質發炎。壞習慣6:添加過多精製糖精製糖會對免疫系統造成破壞,攝取添加過多精製糖會養成發炎體質。壞習慣7:吃生食例如沙拉、生魚片、半熟蛋容易有感染風險,抗癌患者一定要把食物煮熟,以免感染。壞習慣8:吃放置過久的食物放置超過2小時的食物就別吃,並避免吃過期或發霉食物。壞習慣9:醃漬、加工製品「熱量、含鈉量、油脂偏高」,是造成老化及不健康的兇手。癌症病人吃什麼最好?要常做的9種飲食好習慣而除了上述避免的9類食物,補充營養也很重要,高敏敏整理了「9大癌友營養方針」,讓你用營養體力來對抗癌細胞。好習慣1:少量多餐 勿有壓力癌友的進食盡量少量多餐,一天可以分為5-6餐。好習慣2:開胃食物若沒有食慾,可以多吃開胃食物,像是烏梅汁、檸檬、梅子,能增加唾液分泌食、刺激食慾。好習慣3:使用陶瓷餐具視覺效果比其他材質好,以此刺激食慾。好習慣4:口感滑順食物如果你喉嚨痛或破口,可多吃口感滑順食物,比方說酪梨營養價值高、能量也高。好習慣5:補充專用營養牛奶可以單喝也可以跟營養食物一起打成果昔,增加熱量攝取。好習慣6:增加攝取1.2倍熱量就算不餓也務必確保熱量足夠,減少對本體的耗損。好習慣7:增加攝取1.5倍蛋白質癌友要多攝取蛋白質,維持體力以承受治療。好習慣8:多利用繽紛的高纖蔬果膳食纖維能幫助腸胃順暢,減少便秘情形。好習慣9:增加餐間小點心如自製雞蛋布丁、蛋等,增加熱量攝取。癌症總是讓人聞之色變,看完以上高敏敏整理的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希望大家都能遠離癌症,保持健康的體質。延伸閱讀:.吃什麼可以抗癌?美國癌症研究組織點名26種抗癌食物.癌症前兆難料?8癌症早期症狀是警訊,7事遠離癌細胞.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營養師授防癌3大重點觀念!.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食慾不振的飲食照護.國泰綜合醫院-癌症病人之飲食照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5 醫聲.Podcast
🎧|罕病身障律師陳俊翰受歧視 罕病為什麼弱勢?竟然有藥用不到!
編按:《賀瓏夜夜秀》節目對於罕病身障者陳俊翰律師不當言論,引發喧然大波,罕病基金會日前也發表聲明抗議。實際上,罕見疾病長期以來都是社會上極弱勢之族群,但仍然在各行各業領域發揮專長,除了事件本身的陳俊翰律師,目前任職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長楊玉欣,更是第一位參政的罕病患者,本集PODCAST受訪者罕病醫師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是從國二時發現罹患肌帶型肌肉萎縮症,陳燕麟醫師將談罕病的困境,聽一位罕病醫師如何帶著患者共同成長....國中時發現自己跑得慢,結果竟是罹患萬分之一機率、尚無藥可醫的罕見疾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前兆!「我常說自己是幸運的,只是肌肉無力不會很疼痛,還有好的腦袋,人生不是只有健康而已,即使現今仍沒有藥醫,不代表我的人生就要黑白⋯⋯疾病禁錮的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心靈⋯⋯」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花了11年才對自己的疾病比較釋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陳燕麟目前也是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我雖然是在進行疾病相關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協助患者走出疾病的陰霾,只要患者走出幽暗黑森林後,天空就會變得不一樣。」這是身為醫師病友最有說服力的地方。高中時被診斷為「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的陳燕麟,回想發病過程,「大概在國二時,就發現自己跑跳有點奇怪,剛開始時是自己在掂腳時雙腳抖著落地,當時還覺得好玩,直到國中要參加大隊接力時才發現不對勁,練習接力賽時,下一棒在等待區慢跑等著交棒時,怎麼跑都跑不到,只覺得奇怪也不會覺得跑得慢是個病。」後來陳燕麟如願考上高中,但也開始擔心體育課過不了關、畢不了業,央求父母帶他去看病,花了一段時間才確診為肢帶型肌肉萎縮症。肌肉萎縮症又稱為肌肉失養症,指的是一種肌肉細胞持續萎縮、退化的疾病,源於基因異常造成。肢帶型肌肉萎縮症通常會有四肢骨骼肌無力或消瘦的情形,接近近端肌肉會比遠端肌肉嚴重。陳燕麟從國中發病開始,直至大學畢業、到醫院上班時都還能自行走路,當主治醫師時開始使用柺杖,3年前靠輪椅代步,病情逐漸惡化,明顯反映在肢體活動。僅七成罕病有藥醫 然健保給付慢 病人陷漫長等待當自己是病人又是醫師的雙重身份時,陳燕麟非常了解兩者間的無奈,「罕病不像一般疾病,得花很多時間找病因,在診斷的過程中很容易放棄,好不容易確定是哪個疾病時,又面臨沒有藥醫,家屬也不知怎麼幫忙患者,求診過程充滿無奈。」全台約有2萬名罕病患者,罕病的定義為疾病的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起因為遺傳造成。台灣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5年後健保也編列專款用於罕藥。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目前收載的罕病多達240種,有藥物治療的不到七成;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新的罕藥不斷上市,帶給病人一線生機,雖然健保有專款,但預算成長有限,近年發現通過給付的罕藥愈來愈少,病人等待的時間愈來愈長,變成看得到吃不到。以陳燕麟罹患的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為例,至今仍沒有治療方式,這也是他醫學院畢業後想要投入病理科的原因,希望能找出自己疾病的蛛絲馬跡。有藥醫對患者而言,就是帶來活下去的勇氣,「但若因為金錢關係,病人無法用到藥,不就回到沒有健保的時代?」陳燕麟一語道破健保須照顧罕病患者的意義。日前健保署有條件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一劑高達4900萬,創下有史以來健保給付最貴的藥物,也引起諸多討論。陳冠如解釋,實際上給付是有限縮的,一生就治療這一次,且是有條件給付,一年符合資格者只約二到三人,個人的價值若能因為藥物治療而獲得改變,甚至改變了一個家庭及社會,都是非常值得的投資,實際上,多數的罕病患者仍沒有好的治療方式。日前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提出「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政策建言」白皮書,希望政府正視罕病現今面臨的困境及挑戰。陳冠如指出,早年對於罕藥有專案進口讓患者優先使用,但10年前二代健保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開始考量藥物價錢對財務的衝擊,決定哪些藥物可以獲得給付;但罕藥不能只看療效,必須與一般藥物有所不同,需要更精準的評估,因此希望在共擬會底下成立次專家委員會,加入罕病學者專家來審查罕藥,也希望健保專款可以合理成長、確實執行,縮短病人等藥時間。(延伸閱讀:總統候選人隻字未提 台灣首部罕病建言書為病友求生路/罕病建言1)陳燕麟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學歷:輔仁大學化學所博士輔仁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耕莘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冠如小檔案現職: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學歷: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植物學系學士經歷:罕見疾病基金會 醫療服務組組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罕見疾病基金會
-
2023-12-13 醫療.骨科.復健
腿無力、反覆跌倒…「椅子瑜伽」4動作增身體穩定改善肌少症
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7%至10%,但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而不易診斷,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指出,肌少症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包括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而需扶手或助行器協助、反覆跌倒等,建議就醫診斷。她並推薦長者可做「椅子瑜伽」,改善肌少症。72歲陳奶奶平時身體硬朗,每早都到市場買菜,但一場病卻讓她體力明顯變差,還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就醫後透過測量小腿圍、握力與起立坐下測試,發現她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診斷為肌少症。簡詠均即建議陳奶奶做椅子瑜伽,以提升全身肌肉的穩定。診斷肌少症可從三面向評估,分別是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體能表現,目前並無肌少症治療藥物,可透過和緩運動與飲食調整改善。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4動作增身體穩定性簡詠均提供貓牛式、脊椎轉體、女神式、戰神式等四個椅子瑜伽動作,讓長者提高身體各方面的穩定性。其中貓牛式與脊椎轉體能拉伸上背與頸椎,女神式及戰神式則訓練下肢穩定,增進肌肉質量與力量。1.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2.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3.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4.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瑜伽雖屬於和緩運動,但應保持循序漸進。初期以每組2次的頻率練習,再視身體情況調整。脊椎情況較不穩定者,應詢問醫師建議。飲食調整也需注重,建議補充足夠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應達每公斤1克至1.2克,以促進肌肉生長。
-
2023-12-13 醫療.皮膚
「這個病」竟跟著經期來報到!1年發作12次 你不認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少見的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 (IL-36)」的途徑異常活化有關,吸引嗜中性白血球聚集、發炎,主要的症狀是皮膚出現廣泛的無菌膿疱、紅斑和脫屑,急性發作會有嚴重全身型反應,若未及時妥善治療,更有感染或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而疾病不定期反覆發作的特性,猶如不定時炸彈,更嚴重影響生活且可能危及生命。由於患者人數不多,他們經常面對社會的不理解和不友善,日前一場病友活動中,病友出席分享她們不一樣的人生歷程,大家不約而同地期待,社會對這個少見的疾病可以多一些認識、多一點善意。「當我們一起走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友交流工作坊於十一月廿五日舉行,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邀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與四位病友共同參與。發病原因不明確且可能致死 終日恐懼復發成心魔影響一生台灣乾癬患者約八萬到十萬人,乾癬類型中以斑塊性乾癬(尋常乾癬)最常見,約占九成,患者常出現脫屑、厚厚的發紅斑塊。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簡稱GPP)是一種嚴重的乾癬,患者非常罕見,且有可能會合併尋常乾癬。主要有三項特徵,紅斑、膿疱、脫屑,並常有嚴重併發症,可能奪走患者性命。邱足滿表示,全身型膿疱乾癬的百萬人發生率僅17.2人,影響因素包含先天基因異常,或後天壓力、環境、懷孕、藥物、疫苗、感染等,患者一旦出現全身發炎症狀,也連帶可能影響肝、腎等內臟功能,也可能導致膽管炎、代謝異常等。己婚有一個小孩的黃小姐罹患GPP超過20年,她在高一時發病,可能因為疾病太過罕見,當年醫師建議她每天好好消毒、擦藥,她和母親光是消毒、擦藥就要花掉一至二個小時。當時同學不了解,讓她在學校面臨同儕壓力,又因為病灶位置讓她只能穿長褲,成為全學校唯一不用穿裙子的女生,因此又遭遇不少異樣眼光。直到大學後,因為生物製劑發展,黃小姐的症狀才漸漸受到控制。如今雖然順利結婚生子,但她還是擔心不知何時會被停藥,或遭受其他刺激而再次發作。 忍劇烈疼痛伴外型變化 面對輿論依靠家人支持與自我轉念克服佳慧在前幾年確定診斷,當時剛生產,但孩子沒有留下來,各方面壓力接踵而至,可能因此讓疾病發作,嚴重的病情使她併發肺炎,一度住進加護病房,一年後才漸漸控制下來。回想當時皮膚不斷脫屑增生,忍受劇烈疼痛卻又不知何時會恢復,實在生不如死。最嚴重時,她看到身上病灶,連自己都覺得噁心,也慶幸老公和家人一路支持陪伴。CC雖然年輕,卻是資深病友,也是乾癬大使。回想自己還在嬰兒時期就出現症狀,八歲時躺在病床上,醫師跟家人說,「請帶她回家」醫院束手無策。求學時因服用類固醇,加上發作時全身化膿,身形又變臃腫,讓她遭到同學霸凌,好一段時間,讓她不只面對生理疾病,還出現憂鬱症狀。出了社會,也曾遭遇歧視,認為她的疾病會傳染,不適合工作。還好CC自我調整,她試著學習喜歡不同的自己,懂得接受現在的自己。GPP病友罕見、衛教資訊少 共同期待未來疾病能穩定獲控制GPP專用生物製劑出現後,改變了不少病友的狀況,27歲的布農族女孩宸誼說,現在就算復發,也比之前來得輕微。她也發現自己復發有規律性以及前兆,例如經期前或前一天特別疲倦時,比較容易發作。她說,現在參與支持團體,看到和自己處境類似的病友,感覺自己被接受,「大家是一起的」。宸誼也分享,其實目前生活型態日趨正常,只是擔心溫度變化,仍然不敢去日本、韓國旅遊,期待未來有更多治療等資源,幫助更多病友穩定控制GPP,擺脫被綁架的恐懼。隨著醫界對於疾病了解的增加,近年已有於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診斷工具「GPPGA」,可以協助醫師進行整體評估,主要是評估三大面向,分別是膿疱、紅斑、脫屑,每個面向依嚴重程度從零分至四分,分數愈高,疾病嚴重度就愈高。邱足滿表示,尋常乾癬會有厚的紅色斑塊與脫屑,但GPP三種症狀都有,尤其突發大範圍紅斑與無數膿疱是最主要的特徵,這也是與尋常乾癬最明顯的不同之處。邱足滿表示,GPP患者比較罕見,過去衛教資訊也比較少,現在有機會讓病友齊聚一堂,雖然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但面對相同疾病,更能了解彼此對疾病的擔憂,深知對復發的恐懼,以及對抗疾病的辛苦。期待社會對這GPP有多一點認識,少一點歧視。📢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2-06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以上男性注意!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攝護腺組織增生機率也隨之上升,50-60歲男性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之現象;80歲攝護腺肥大比例達75%;90歲約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是什麼?攝護腺肥大前兆有哪些?手術有哪些種類?飲食禁忌為何?一文看懂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改善辦法。攝護腺是什麼?攝護腺肥大5原因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正下方直腸的正前方,下面接著尿道,為男性才有的器官,又稱為前列腺,是下尿路必經通道,與分泌腺體、生殖功能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產生良性增生變化,當組織逐漸增生則會造成攝護腺肥大,進而引起排尿障礙。根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簡宏祐表示,良性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的定義為組織學上的細胞增生、腺體腫大,造成臨床上尿道阻塞症狀,俗稱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包括:.年紀: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刺激造成組織增生.生活習慣:抽煙、喝酒、肥胖.內科疾病:肝硬化、高血壓.其他: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基因等攝護腺肥大7症狀、3階段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如下:.尿流細小、無力.小便須等待一陣子才能解出來.餘尿感,老是覺得膀胱裡的尿液無法完全排空.頻尿,剛上完小便1-2小時內又需再次小便.解尿要用力、解完後滴滴答答.來不及解尿,有時一尿急會來不及上廁所.夜尿次數增加,晚上睡覺需起身小便數次攝護腺肥大3階段症狀依上述提及之症狀又可劃分為3階段。根據臺安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攝護腺肥大症狀有早期、中期及晚期3階段,症狀分別如下:1.早期:尿道因壓迫而產生阻力,膀胱仍可有力收縮及排尿;夜尿次數增加,出現不舒服排尿症狀但尚未出現殘尿。2.中期:膀胱無力出現殘尿,假使惡化甚至會有血尿。3.晚期:排尿需花費長時間會造成阻塞性腎功能障礙,甚至無法順利排尿(尿滯留),若不治療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攝護腺肥大需要治療與否,可依症狀輕重來評估,症狀輕度者觀察追蹤即可、中度症狀以上的者才需要以藥物或手術治療。以下整理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問卷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攝護腺肥大治療分2種:藥物、手術在治療攝護腺肥大前,泌尿科醫師常會先以肛門指診 ,了解攝護腺體積並經由觸診篩檢攝護腺癌,會經直腸或腹部超音波客觀測量攝護腺體積,並瞭解是否有攝護腺中葉肥大或攝護腺癌之可能,排除癌症可能性後,再依患者症狀對症下藥。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3種:甲型腎上腺受體阻斷劑,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減少尿流阻塞,有助改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5a還原酶抑制劑,抑制男性荷爾蒙轉化為攝護腺可利用之形態,避免攝護腺持續增生並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mL,同時患有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之患者;PDE5抑制劑,可改善性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目前僅Tadalafil(5mg,每日錠)獲歐洲泌尿醫學會治療指引許可,可用於治療男性下泌尿道症狀。若患者已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尿滯留、膀胱出口阻塞相關的腎功能惡化、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反覆血尿等攝護腺肥大引起之嚴重症狀,則應接受手術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無效、副作用太大也可考慮。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攝護腺肥大手術方式包括單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80ml且合併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雙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相較於前者有較高安全性;開放式攝護腺切除手術主要用於80ml且有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因微創技術進步,逐漸攝護腺雷射手術取代,已較少使用;攝護腺雷射手術安全性及止血效果優於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之病患均適用。攝護腺肥大如何改善?7大飲食禁忌、保養改善攝護腺肥大的關鍵莫過於預防勝於治療。若已有排尿症狀者,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囑進行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等。生活調整包含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壓力過大;避免久坐、久蹲、久站使骨盆腔充血,惡化小便症狀;避免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或抗乙醯膽鹼之藥物,以免加重排尿症狀。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指出,攝護腺肥大飲食保養應注意以下幾點:.避免憋尿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一下喝太大量液體或利尿飲品,如:酒、濃茶、咖啡,會使膀胱快速膨脹而影響收縮功能,以及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避免刺激攝護腺而影響排尿。.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攝取過多脂肪會刺激荷爾蒙過量分泌導致攝護腺癌生成,減少紅肉(如豬、牛、羊)、富含油脂魚類(如鱒魚、鯰魚、人工飼養鮭魚)食用量,多吃雞肉、火雞肉、鱈魚、旗魚、鮪魚、大比目魚等白肉,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多吃含鋅食物:鋅在精蟲及攝護腺保健上有益處,可多食含鋅食物,如:牡蠣、海鮮、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大豆、南瓜子、花椰菜、花生、紅蘿蔔等。尤其南瓜子含有抗氧化劑、維生素E及植物性化學物質,會干擾前列腺素代謝,有助改善括約肌機能、調節尿液排泄並增進膀胱肌肉彈性,進而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並預防攝護腺癌。.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可抑制攝護腺相關疾病並減少發生率,其抗氧化作用可與維生素E及s-胡蘿蔔素一同對抗自由基破壞正常細胞。蕃茄、紅色西瓜、葡萄柚、木瓜、紅柿、葡萄、櫻桃、紅甜椒、芭樂等都是良好攝取茄紅素的天然食物。.微量元素硒(Selenium):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參與前列腺素的新陳代謝作用,可預防抑制惡性腫瘤,尤其是攝護腺。含硒食物包括啤酒酵母粉、大蒜、洋蔥、鮪魚、鯡魚、綠花椰菜、小麥胚芽、全穀物、芝麻、紅葡萄、蛋黃、香菇等。.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食物:生鮮蔬菜水果、黃豆、黃豆製品及豆漿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可與女性荷爾蒙競爭接受體,進而減少女性荷爾蒙結合到細胞外,也可作為抗氧化劑清除游離基,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4 醫療.眼部
如何知道自己可能得了白內障?白內障6前兆,頻繁變更眼鏡度數要注意
白內障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眼睛問題之一,很多人都很緊張,跑來問我們,要怎樣才知道,自己可能得了白內障?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哪些是白內障的常見前兆!白內障6前兆1.視力模糊:白內障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視力模糊,患者會感到看東西變得朦朧或模糊,就像透過濕潤的玻璃看世界一樣。2.光線散射:當看到強烈的光源(例如車頭燈或陽光)時,會出現光線散射現象,這有可能是因為白內障引起眼睛的晶狀體變得不透明,所以光線才無法正確通過,也就是會讓人感到刺眼而畏懼光線。3.夜間視力變差:白內障會導致夜間視力變差,使患者在暗處更難看清物體。4.頻繁變更眼鏡度數:因為水晶體病變,使光線進入眼睛的折射作用發生改變。所以如果發現需要頻繁地更換眼鏡度數,這也可能是白內障的一個徵兆。5.色彩感知改變:注意到對某些顏色的感知有所改變,變得較淡或變得不如以前鮮明。你可能會覺得,什麼東西看起來都像幾十年的老照片那樣黃黃的或是褐色的,這就有可能是白內障喔!6.雙視 (單眼影像重疊):白內障有機率導致雙視或影像重疊,這會干擾正確的視覺感知。因為光線受到混濁與病變的水晶體纖維干擾,使視野變得像遮了一層毛玻璃或霧鏡一樣。如果你有上述這些狀況,請趕快就醫檢查!(本文轉載自臉書粉絲專頁《羅眼科睛采眼科-彰化白內障視力保健專家》)疾病百科/白內障白內障是指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的現象。白內障通常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情形,其中又以後天性的老年人白內障最為常見。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怎麼辦?是中風嗎?醫師詳解導致麻痺原因,出現8症狀請速送醫
你有手麻的問題嗎?大多數人認為手麻是中風的前兆,擔心自己是不是急性腦中風!究竟出現手麻症狀是不是腦中風?突然手麻怎麼辦?該如何與中風做分辨?元氣網整理了關於「手麻」的3個問題,一起來看看你的手麻是什麼原因造成。手麻是中風嗎?導致手麻腳麻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心臟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壓迫、腦幹中風後遺症都有可能。亞東醫院神經外科岑昇信醫師表示,手麻的成因有很多種,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生病,身體給我們帶來的警訊。.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為什麼會突然手麻?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表示,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如何與中風做分辨?但若民眾若突然發生單側手麻腳麻,且伴隨著身體異常,如身體半邊無力、單眼突然看不見、將1個東西看成2個、不自主流口水、無法控制表情、走路不穩、語無倫次,有可能是急性腦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請盡速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就近將患者送往有腦中風急救醫院掛急診。參考資料:.亞東醫院-我的手會麻 是『頸椎退化』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手腳發麻可以靠放血治病?醫:道聽塗說.元氣網-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4 醫療.心臟血管
壯男健檢無紅字...爬山後竟心肌梗塞險死 醫曝救命關鍵
台中56歲陳姓男子因有心肌梗塞家族史,每年定期健檢,十分自豪沒有紅字,但3個月前爬山後,差點喘不過氣,近期甚至胸悶、快吸不到氣,連忙到烏日林新醫院就醫,還好被醫師李榮基及時發現,扶到急診,經檢查確定是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救回一命。胸痛、冒冷汗、背痛…心肌梗塞警訊 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李榮基說,心肌梗塞高危險族群包含有心肌梗塞家族史、三高患者、抽菸、酗酒、肥胖者,以及A型人格等,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並定期檢查追蹤。如果有出現頭昏腦脹意識不清、呼吸變得短促、胸口正中心疼痛或不舒服、一直冒冷汗或是左邊肩膀及手肘、下巴、背部疼痛,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建議盡快至急診。【延伸閱讀】心肌梗塞前兆,男女可能不同!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8風險因子提早預防心跳每分鐘僅50下 醫師判斷馬上做心導管救命陳姓男子表示,他過去偶有突發性胸痛,但因久久一次不以為意,直到近期快吸不到氣才驚覺大事不妙,就醫時已頭暈眼花,印象最深刻的醫師李榮基一看到心電圖報告,發現他的心跳每分鐘僅有50下,立即對他說「我們要馬上做心導管,如果現在放你走,明天就看不到你了!」並扶他到急診,他感謝李榮基救命之恩。李榮基說,陳男由於心跳過慢,先置放暫時性心律調節器,解決血流動力不穩定,再進行心導管手術,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在心臟血管中心團隊的努力之下,在56分鐘內將右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一支塗藥物支架。術後陳男恢復良好,住院期間移除暫時性心律調節器,出院後只需要規律性服用藥物以及門診追蹤,現在呼吸順暢、不再胸悶,順利恢復原本的生活。急性心肌梗塞未及時治療 死亡率極高李榮基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平均每拖30分鐘,死亡率增加7.5%,心肌細胞若缺乏養分會逐漸壞死。越早執行心導管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減少心臟損傷,避免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的併發症。
-
2023-11-24 醫療.眼部
眼睛紅紅的「結膜下出血」是中風前兆?眼科醫列6可能原因破迷思
雙眼通紅的「結膜下出血」讓人怵目驚心,其成因與相關的眼睛保健為何? 結膜下出血 血管破裂所致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說明,結膜下出血就是結膜下的血管破裂,造成眼白紅腫,類似皮膚上的「瘀青」概念,但血液在眼球並不外流,而是積存在透明的結膜下,導致眼白明顯發紅。 與中風無直接相關 這些原因都可能發生 北醫附設醫院、台北醫學大學等單位,曾針對結膜下出血提出研究報告,顯示有結膜下出血症狀的人,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然而其他國際上的大規模流行病研究,扣除共病對數據的干擾後,結膜下出血與中風無「直接」關聯,不必過於擔憂。 常見舉重、便秘、高血壓、劇烈咳嗽、打噴嚏、或用力過度等情形下,結膜下的微血管或小動脈可能會破裂出血,造成眼睛紅腫。 多數無感 眼睛出現不適快就醫 大多數病人並不自覺結膜下出血,通常是被他人指出或照鏡子時發現。如果無疼痛或模糊視覺,就無需過度擔心,即便出血範圍較大,亦不會對眼睛造成問題。但如果眼睛感到不適,如腫脹感,疼痛或有其他症狀,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結膜下出血,建議至眼科掛號進一步診斷。 日常這樣做幫助修復 避免出血症狀 治療過程中,紅眼症狀需要一到兩週才會完全消退,就像瘀青消退的時間一樣。另外,如果長期反覆多次出血,要懷疑有有凝血異常疾病,建議檢查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有無血友病史,大多數的人都是某條血管特別脆弱,一直反覆破裂,這時候注意減少用力、多吃維他命C幫助修復,或能避免出血症狀頻繁發生。 控制血壓、避免過度用力 飲食清淡為宜 張延瑞提醒,結膜下出血相關的眼睛保健,第一個還是要控制平日的血壓,血壓太高的時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會流血不止,年紀稍微大一點、血管硬化的族群也要特別注意,其次重訓、提重物導致腹壓上升、外力刮傷或刺傷眼睛等狀況,都有可能導致結膜下出血。 平日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中醫所謂的「火氣大」指的就是食物屬性較為燥熱,存在體脂肪或血液當中,造成血管刺激,就會產生發炎、腫脹等狀況,都有可能會讓出血容易發生,日常重口味、醃漬、添加香料的東西適度的吃,不宜吃太多。 【延伸閱讀】13歲男童染A流後「急性腦病變」 行為異常、性格改變仍在治療中明明很累卻怎樣也睡不著,小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995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前兆,男女可能不同!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8風險因子提早預防
「中壯年的奪命殺手」心肌梗塞總是來的很突然,因此許多人都會覺得心肌梗塞沒有徵兆,事實上,它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你不知道或不以為意而已。例如心肌梗塞與三高疾病息息相關,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三高,或有三高卻不控制,等到心肌梗塞發作,才驚覺竟是這由來已久的病因。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內的動脈硬化塊因破裂造成血栓,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失去血液供應的心肌細胞死亡,心臟的收縮功能於是大受影響,病人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現象,就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半數以上甚至來不及送醫便已死亡。心肌梗塞有什麼前兆?「心肌梗塞常來得又急又快,但並非無跡可尋。」新竹馬偕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曾受訪指出,很多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回想起發作之前即有胸痛胸悶等跡象,只是當時不以為意。 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則以強烈地震來比喻心肌梗塞,在強震之前,一定有警訊,例如,胸悶胸痛、易喘等症狀,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加劇,甚至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如一周內有上述症狀超過兩次,應盡快至急診就醫。心肌梗塞常見症狀胸悶、胸痛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加劇,易喘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急性心肌梗塞更是危險,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曾分享,教大家用「四口訣」辨識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只是單純胸痛就是低度懷疑,若合併上述4點其中1項症狀,為中度懷疑,若合併超過2項以上症狀是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胸痛。「四口訣」辨識急性心肌梗塞一:Exertion費力,在臨床常見的情境是病人可能是五六十歲的男性,有抽菸病史,本身是工人,做工費力的時候突然引發胸痛;二:Radiation輻射,胸痛桶處可能輻射到下巴、肩膀甚至到背部。三:Diaphoresis冒冷汗,台語叫流清汗,真正這種情形的病患到急診時,很明顯看到病人整個臉都是水,衣服也都濕成一片;四:Nausea & Vomiting噁心嘔吐,病人通常都會吐個不停。心肌梗塞症狀 男女可能不同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值得注意。心肌梗塞的症狀,可能因性別而有一些差異。台北榮總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曾受訪表示,男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痛」,但女性卻是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噁心、想吐,但這常被認為是腸胃不適;或是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等,這些被認為是肌肉痠痛等;或是有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但如果這些症狀出現3項以上,就不需等待胸痛,應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盡速到醫院急診就醫,避免造成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噁心想吐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疲倦全身無力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一般心肌梗塞最多的症狀是胸痛胸悶,但沒經歷過的人其實很難想像,真正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心臟不舒服是什麼感覺?《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之前就曾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網路上關於「心肌梗塞前兆症狀」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收集網友自身經歷或看到身旁親友的經歷,最多網友熱議心肌梗塞前兆症狀有以下6項:網友熱議6大心肌梗塞前兆心絞痛胸痛胸悶頭昏腦脹呼吸急促冒冷汗上腹疼痛網友還分享一些撇步自救,如「心臟開始不舒服時要趕緊躺平,不要捶打胸口」、「不要自行送醫,要請求救護車協助,或是告知身邊的人請他們幫忙打119比較快」,這些方式才能在黃金5分鐘保護好自己,避免進一步惡化。「頭昏腦脹」及「呼吸急促」也常是各大疾病中的常見症狀,因此經常被忽略,提醒如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不要掉以輕心。而「冒冷汗」方面根據網友討論內容,通常會併發其他相關症狀,有網友分享自己「突然大冒冷汗、心臟刺痛、喘到不行」。也有民眾討論到身邊親友病發前有突發「背痛」及「胃痛」,但因為常會被認為是單純的肌肉酸痛及肚子疼痛,導致延誤就醫的黃金時間。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有8大高風險因子,包含年齡、三高、家族遺傳、抽菸、肥胖等,尤其與三高疾病更是息息相關,如果沒有規律用藥控制病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風險大增,但問題是,許多人直到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時,都還不知道自己有三高問題。天氣開始變冷,有心血管、三高相關疾病的人要當心隨時可能發作的心肌梗塞。八大高風險因子中,如有三項、甚至三項以上,就應自我警惕,盡早戒菸、控制體重、養成運動習慣,三高患者規律用藥,天冷需注意保暖。若活動、運動時胸悶,但休息一下後便舒緩,就必須留意;若伴隨左肩、頸部、後背等部位疼痛,且胸悶頻率變高,就可能是心絞痛的徵兆,必須立即就醫;若是胸口劇痛且冒冷汗,甚至暈過去,更需緊急就醫。【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11-07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
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造成器官受損,產生各種併發症,糖友除了需要預防併發腎臟病、糖尿病足外,也應小心併發又稱「心臟癌症」的心衰竭,據統計,平均每5位糖尿病患中就有1位併發心衰竭。但心衰竭到底是什麼疾病,對於糖尿病患的關聯是什麼,以至於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宣布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風險因子?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避免心衰竭呢?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5.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6. 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Q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心臟如同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當患者因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功能受損,只能避免惡化,無法恢復功能。心衰竭依照心臟不同的功能異常,又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1.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像是馬達電力不足,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2.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像是馬達壁生鏽,心臟外觀沒有改變,但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出;此類病人常合併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更增加確診的難度。無論是哪種心衰竭,都會增加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根據健保署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30%,1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逾50% ,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延伸閱讀:心衰竭有哪些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大嗎?Q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依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心衰竭的盛行率高達10~28% ,約5位糖尿病患者中有1位罹患心衰竭, 雖不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但心衰竭難以察覺,且晚期會導致血液無法提供足夠血液量給各器官使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值得留意的是,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延伸閱讀:台灣有多少人糖尿病併發心衰竭? 其它併發症發生率又是多少?Q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或沒胃口、頭暈腦脹等症狀。但在發生症狀、確診為心衰竭之前,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固定回診追蹤的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每年抽血檢查腦利鈉(BNP)及N端腦鈉前體(NT-proBNP)一次,健保也給予給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NT-pro BNP數值高於125pg/mL,或BNP數值高於35pg/mL ,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NT-pro BNP檢查是什麼?我該怎麼進行檢查?Q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 糖尿病患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只有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 ,給付對象包含以下3類:1.有心衰竭臨床症狀或症候,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有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氣促或喘的症狀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會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Q5:如果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心衰竭的治療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下表,且健保針對不同種類和情況的心衰竭有不同的藥物給付標準,建議與醫師討論。除了口服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相關併發症所需的輔助性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延伸閱讀:及早預防心衰竭,健保目前給付哪些治療?Q6: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預防糖友併發心衰竭,須養成5習慣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份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份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週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是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其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延伸閱讀:【享學糖】三部曲,教你養成糖尿病生活好習慣!【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31 癌症.其他癌症
是痣?還是皮膚癌?皮膚科醫師教你揪出「假的痣」,常見Q&A一次解惑
發現痣的時候常會讓人有點擔心是否為皮膚癌,還是什麼?尤其是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痣,例如凸起、長毛、流血、藍色、紅色等。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指出痣的主要類型,以及常見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並教大家怎麼看是不是有皮膚癌風險。 真的痣可分成3大類型,黑色素細胞組成形成痣。 羅陽醫師表示,「真正的痣」視深淺程度可分成3大類型,包括交接痣、複合痣、真皮痣。 交接痣:長在表皮層和真皮層交接處,外觀平而黑,是最為常見的痣。 複合痣:也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交接處,但再更往真皮更多一些,外觀微凸,可能有點長毛。 真皮痣:更多長在真皮層,凸起幅度明顯,外觀會有如顆小肉芽,顏色常見為肉色、淺褐色,在台灣也俗稱「肉痣」,也多半隨毛髮。 為什麼會長痣?長出痣的原因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組成,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可包括日曬、紫外線,這是最常見的。藥物也可能會有所影響,例如免疫抑制劑、或荷爾蒙相關藥物。而像是懷孕、青春期等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有所影響。 痣和皮膚癌常見Q&A解惑!這些常見的「痣」到底是? 了解痣的3大類型、形成原因,羅陽醫師也說明各種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雖都被稱做痣,但未必就是上述所說到的三大類型。 藍色灰色的痣:稱藍痣,大多是真的痣,只是長得較深層,光折射下看起來看似灰藍色。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是突然出現也須鑑別診斷,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先天型黑色素痣:是真的痣,但可能發展成「黑色素細胞瘤」。範圍可能較大,天生就存在,需要觀察。直徑小於1.5公分通常無傷大雅;介於1.5-20公分則需持續觀察;若超過20公分則建議切除,以免發展成惡性的黑色素細胞瘤。 旁邊白色一圈的痣:大多是光暈母斑痣/白暈痣,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白斑症」。皮膚會白一圈,通常是因為黑色素細胞被免疫細胞吞噬所造成,並無大礙。但也要留意自體免疫疾病白斑症的前兆也與此相似。 消失不見的痣:真的痣消失,原理如白暈痣,痣是由黑色素細胞組成,這會吸引免疫細胞對其攻擊、吞噬,當免疫細胞強過黑色素細胞,痣就會漸漸消失。 很一般的紅痣:若僅是單單紅色一點,無其他特徵,通常是名為「櫻桃血管瘤」的良性腫瘤,並非真的痣,是因為皮膚老化所引起。但若有其他異常,則未必是櫻桃血管瘤,也有可能是皮膚癌。 會破皮、流血的痣:可能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一般而言痣並不會流血或容易抓破皮、自行脫皮、搔癢、傷口久久不癒等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為「脂漏性角化」,又或是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正轉變成惡性腫瘤,因此產生異常症狀。 長毛、異色、凸起=皮膚癌?不是皮膚癌?從上述可見,單看痣是否長毛、是否凸起、是否為其他顏色等,都並不足以做為評估標準。像是民眾常見用「看毛」的方式評估,其實越中下層的痣、越接近真皮層的痣,越會長毛,因為痣細胞上若有毛囊就會長毛,而毛囊就多在真皮層。 痣會變成皮膚癌?另一方面,許多人也會擔心痣會不會變成皮膚癌,羅陽醫師則表示,除了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絕大多數的痣並不會變成皮膚癌;絕大多數的皮膚癌,通常不是由痣變成的。日常會聽到「痣變成皮膚癌」一般僅是一種口語話的說法,大多數的皮膚癌從一開始就是皮膚癌,只是外觀有如一顆痣,後續發現異樣被診斷出是皮膚癌。 醫教「ABCDE識別法」,抓出「假的痣」揪出皮膚癌! 羅陽醫師指出,真正有助觀察皮膚癌的方法,可由「ABCDE識別法」進行,這是皮膚科相關醫學界普遍共識,且建議只要出現其中一種情況就要留心,符合越多更越是建議早點檢查。 A:Asymmetrical指得是形狀不對稱,形狀上下左右不對稱。 B:Border指得是邊緣不規則,也就是呈現如鋸齒狀、缺角等形狀。 C:Colours顏色不均勻,包括顏色不均勻或是深淺不一等異常。 D:Diameter指得是直徑比較大,超過6mm或是持續變大就得留意。 E:Enlargement變化比較快,明顯感覺得到變化,或是出現流血、搔癢等症狀。 上述主要為「黑色素細胞癌」觀察方式,此皮膚癌通常又以肢端較容易出現,也就是手腳,尤其是手指、腳指,不過也可以用來觀察各部位是否有其他皮膚癌的病灶,若有發現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手指、腳趾黑點是病毒疣作祟?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慎防皮膚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5 失智.像極了失智
兒證實侯孝賢確診阿茲海默症已「回歸家庭」!我是健忘還是失智?權威醫師教檢視6情況
電影圈盛傳侯孝賢失智已退休?根據外媒《Indiewire》報導,名導侯孝賢正與失智症戰鬥,「IndieWire」引述侯孝賢友人、英國權威影評人托尼雷恩斯說法,指出侯孝賢「已經退休」,台北工作室已經關閉,包括助理在內所有工作人員都已離開。對此消息,聯合報導,侯孝賢的兒子侯甫嶽今(25日)下午也證實,父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加上新冠肺炎確診,現已回歸家庭安心休養。其實侯孝賢罹患失智症一事早已被媒體報導,電影圈也已傳開,當時編劇好友朱天文代為澄清,侯孝賢不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是「年紀大記憶力變得不好。」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阿茲海默症即為退化性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失智症有許多前兆症狀,記憶力衰退是其一,但記憶力不好、健忘也是許多人會出現的問題,到底怎樣的情況才算是失智症?是健忘還是失智?許多人常將健忘與失智搞混,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精神部醫師沈正哲曾受訪表示,多數人上年紀後,都發現記憶力衰退、不若年輕時強學博記,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老化健忘不是失智。專家認為,最簡單的差別是,一般健忘症患者有自覺病識感,也就是自己能意識到忘了哪些東西;失智症患者則會完全忘記曾經歷的事情,而且越忘越多,即使提醒也記不起來。國內失智症權威,現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劉秀枝曾在《元氣周報》專欄撰文指出,人類的記憶很神奇也很複雜,任何一個環節鬆了都會影響記憶,但不見得是失智症。如果你常忘記事情,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以判斷是否為失智症:1.健忘:如果一開始就心不在焉,沒好好接收,更沒貯存,當然想不起來或記錯。例子不勝枚舉,如念書不專心,當然記不牢;工作繁瑣,難免顧此失彼;心情不佳、焦慮不安或一心好幾用,別人講的話根本沒聽進去,當然不記得。因此「正念減壓」的專注力練習近年頗受歡迎。2.正常老化:人體的器官與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記性也不例外,尤其以近期記憶最顯著,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與失智症的差別在於:不會經常發生或愈來愈嚴重,只忘記部份細節而不是全盤忘掉,過後自己或經人提醒可以想起來,而且其他認知功能正常。3.過度擔心:有些人非常關心健康,總覺得記性大不如前,把偶而忘記的小事都嚴重看待,卻可以把自己認為忘記的事的前因後果描述得非常清楚,且神經心理測驗的結果都正常。4.舌尖現象:有時要講一個人名,此人的形象在腦海中非常鮮明,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脫口而出;或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稱之為「舌尖現象」。可能是因大腦老化,腦中負責名詞意義與名詞語音的神經連結變得較弱之故,並非失智。5.失語症:失語症主要有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兩者都有命名困難,即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失語症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最常見的是腦中風)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它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人、地與國家等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6.輕度認知障礙:這是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自覺近期記憶或認知功能變差,神經心理測驗也顯示其結果比同年齡者差,但整體認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因為每年有10%至15%者轉變為失智症,需定期追蹤。失智症10大警訊失智症從輕度的輕微症狀,到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的症狀都不太一樣,疾病退化的時間也依不同罹病原因,病程有個別差異。國健署提醒,若出現以下10大症狀,應盡快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失智症非急性的疾病,但無法治癒,只能延緩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減少照顧者的負擔。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預防失智 多走路、多動腦、遠離空汙劉秀枝在近期出版的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提到,我們無法改變高齡、基因與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從後天的危險因子著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動腦、治療三高、常運動、多活動、維繫人際互動與睡眠充足等。他建議平日多走路,這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行動允許的話,可多去郊山健行。另也要遠離空氣汙染,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資料來源】.《Indiewire》.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
-
2023-10-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
第1站 高危險群Q:為什麼糖尿病患要預防心衰竭?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危險群的原因?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想像一下,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國內可能低估了糖尿病致心衰竭的情況,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過去十年來,台灣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衰竭盛行率約4%左右,事實上,根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實際盛行率高達10%~28%,推估台灣約有60萬名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也就是平均每4-5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罹患心衰竭。糖尿病患都該積極控糖,避免併發症,但控糖僅能改善小血管病變,對於大血管病變的幫助不顯著,要達到心衰竭預防效果,需要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給予藥物治療,防止惡化。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衰竭發展階段A階段: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及酒精濫用等,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B階段:心臟出現結構或功能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此時死亡率明顯上升,但還沒有像是胸悶氣喘等心臟症狀。C階段:已出現心臟結構的異常及臨床症狀,確診心衰竭,但經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D階段:病情影響日常生活,需使用強心劑,或接受換心手術或安寧緩和等治療。第2站 認識疾病Q: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心臟就像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一旦心臟無力,身體水分與血液會累積在心臟、肺臟裡,增加心臟負擔,患者往往感覺到很喘;又因全身的血流不足,人會出現疲累、水腫等症狀,其他器官也因缺血無法維持身體所需,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中風;肝、腎、肺功能都變差,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其他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但根據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45%至50%,一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超過一半,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雖然心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嚴加控制,仍能避免心臟功能惡化,因此一旦確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用藥,並改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第三站 自我檢視Q:我擔心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糖尿病患者出現相關症狀,就要警覺心衰竭的可能,應和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但糖尿病患常因不夠警覺延遲診斷,導致確診時已錯過心衰竭治療黃金時期,醫界逐漸有「糖尿病族群屬於早期篩檢無症狀心衰竭病患」的共識,美國糖尿病學會和心臟醫學會更於2022年6月1日共同發布,建議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年接受一次腦利鈉(BNP)或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驗,以便篩檢出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心衰竭患者,提早治療以改善預後。從生理學上,左心室功能不良會導致過多血液累積在左心室,造成壓力負荷增加,此時左心室會分泌BNP與NT-proBNP,增加腎臟的排鈉量,減少心室負荷,只要抽血檢查這兩者濃度值,就可協助診斷是否患有心衰竭及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BNP數值高於35pg/mL,或NT-proBNP數值高於125pg/mL,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第4站 如何就醫Q:我有固定回診新陳代謝科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還是要一次掛兩科?有整合門診嗎?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慢性病患若擔憂心衰竭,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給付條件包含:1.有心衰竭理學症狀,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心悸胸悶或心絞痛。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第5站 積極治療Q:我有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有哪些治療方式?這些治療都有給付嗎?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目前糖尿病心衰竭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糖尿病心衰竭患者常因鹽分與水滯留在體內無法有效排出,造成肺部及周遭組織水腫,使用利尿劑可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與水,並搭配其他治療藥物一起使用,臨床上常用藥物包含傳統治療藥物與新一代降血糖藥。(臨床藥物治療見下表)除了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等。第6站 生活須知Q:糖尿病併發心衰竭了,我可以吃什麼、做什麼運動避免惡化?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糖尿病患併發心衰竭,在生活方式上,應保持運動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減少鹽分攝取,以豆製品取代肉類,高纖維澱粉替代白飯。此外,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心衰竭病患的腎功能變差,不能隨便使用成藥。除了藥物治療,還可從以下5點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惡化: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分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分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周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請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後該怎麼吃?有吞嚥困難怎麼辦?8大飲食原則避免營養不良及二次中風
在台灣,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是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每年平均奪走1萬多條人命。它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是一種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疾病,輕微者可引起肢體障礙,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通常男性超過五十歲、女性停經後、家族中有相關病史、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多數患者在中風後,會因為口咽部的肌肉無力導致食物無法往下送,有吞嚥困難的問題,無法順利進食造成,進食量不足、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導致身體日漸消瘦,此時必須改變飲食方式及習慣,協助進食。腦中風病患的飲食原則 中風時的飲食分為「急性期飲食」及「恢復期飲食」,急性期飲食是中風病患有昏迷或意識障礙,不能正常由口進食,此時必須以鼻胃管管灌食供應營養。恢復期飲食是中風病患經醫師吞嚥評估,可以自行可以咀嚼及吞嚥,此時飲食以半流質飲食或軟質為主,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改善吞嚥問題以避免嗆到,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中風恢復期飲食8建議 1.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五穀類、魚肉蛋豆類、奶類、蔬菜類、油脂類、水果類。適量而不過量的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中風患者的良好營養狀態。2.控制熱量,避免過胖過瘦中風病患常因行動不便,以致活動量降低,每天消耗的熱量減少,應限制熱量的攝取,維持體重避免肥胖,體重若增加過度,也會影響復健成效。但若因沒有胃口而導致體重異常降低,會影響復健治療的成效。3.多吃高纖維食物,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燕麥、全穀類及豆類,可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4.限制飽和油脂及膽固醇的攝取多食用脂肪含量較少的魚肉、雞肉、瘦肉、豆類製品。烹調用油宜選擇植物油避免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內臟類(腦、肝、腰)、卵黃類(蛋黃、蟹黃、鮭魚卵…)、動物性的頭部(雞頭、魚頭、蝦頭…),容易被忽略的油脂陷阱,如花生、瓜子、腰果…,滷汁、菜湯、濃湯,調味料,沙拉醬、芝麻醬等,也應避免。5.避免吃鹽份高食物,食物調味宜清淡人體若攝取過量的鹽份會使體內水份滯留,容易造成血壓升高,也因而增加腦中風的機率。因此食物調味宜清淡、限制飲食中食鹽的量、不吃高鹽食品,避免吃罐頭及加工醃漬食品,如:醬油、醬瓜、醬菜、等。6.適量水份攝取適時的補充水分可避免中風患者脫水,造成血液濃縮而使腦循環變差。7.適量飲酒,不酗酒適量飲酒能幫助血液循環,但酗酒會影響正常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及併發疾病發生。且飲酒過量者其血壓比少喝酒者高,故應限制飲酒量以降低導致腦中風機率。8.不抽煙、不吸二手煙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導致微血管收縮、阻礙血液循環,吸菸會增加再度中風發生的風險。腦中風發生時的7個緊急處理1.不要搬動患者,移動時要固定其頸部2.患者臉轉向側面,保持呼吸道暢通,注意清除痰及嘔吐物3.解開束緊的衣物如領帶、皮帶、胸罩等4.維持環境安靜,光線不要太亮,保持通風5.不要餵食任何東西,以免嗆入氣管6.儘快聯絡119,送醫治療7.送醫途中,未經醫師指示,不可服用降血壓藥物療腦中風病患通常有吞嚥困難,一次無法吃太大量食物,建議少量多餐。食物以均衡六大類食物,食物種類多樣化為主,讓全身能營養支援,保護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的恢復。看完以上介紹的腦中風病患飲食原則,知道飲食該如何調整了吧,若您或身邊的家人是中風病患,務必替他的飲食做把關。再逐步協助訓練腦中風患者的吞嚥功能,直至恢復為正常的飲食習慣。延伸閱讀:.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一個人腦中風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碎 專家教腦中風辨識口訣FAST.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參考資料:.腦中風飲食之 護 理指導-台安醫院.竹山秀傳醫院-腦中風飲食.亞東醫院-認識腦中風
-
2023-10-06 焦點.元氣新聞
知名作家劉墉跌倒,失去意識、嘔吐,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旅美作家劉墉在臉書上提到,昨天下午在院子裡修剪樹木,不小心被花盆絆倒,雖然反應過來,靠右手撐住,沒撞傷頭,但回到房間後,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四周亮得張不開眼,太太剛扶他坐下,就失去意識,醒來之後發現滿地嘔吐物。劉墉在臉書上寫道:我一路嘔吐,到急診室還吐,吐光突然覺得好多了,喊著要回家。但是醫生不放,先驗血驗尿照X光,再給我掛滿電線,整夜機器滴滴叫,四周病房的機器也在叫,護士則跑來跑去,我一夜沒能睡,早上六點又被叫起來去做超音波跟打顯影劑斷層掃描。終於下午三點多宣布「無病釋放」,還給我厚厚一本判決書(檢查報告)。劉墉在文章中也提到,再次謝謝大家的祝福,並且恭敬報告:老頑童一切OK,除了百病纏身,還是一尾活龍。奉上老頑童鬥雞眼武士照片,博大家一笑!跌倒為什麼會失去意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根據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的衛教文章指出,之所以會失去意識、昏厥,通常是因為短暫的腦部血液供應不足所造成。所以不管有沒有撞到頭,都有可能因為姿勢改變,造成腦部血液供血量下降,而讓病患失去意識。但為什麼腦部會血流不足呢?常見有以下幾種原因:●血管迷走性昏厥:這種神經性的昏厥是昏厥症裡最常見的原因。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頭胸腹部的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就會讓心跳變慢,而交感神經的抑制會讓全身的血管擴張。心跳慢會導致血液輸出量減少,雙腳血管擴張也會讓血液不容易回流,如此情形都會造成腦部得不到足夠血液,因此暈倒。這種神經性昏厥的情形常見於某些特定情境,比如升旗久站、拉肚子、身體疼痛、被驚悚畫面嚇到(比如有人看到打針或是手術畫面會很害怕)、心裡處於恐慌的狀態(比如在人潮眾多處或是在密閉空間的情況),或是頸部受到異常刺激,常發生於刮鬍子或按摩時壓到頸部的血壓控制中心,上述情形都可能影響迷走神經導致心跳變慢。●心因性疾病:一種是心律不整引起,不管是心跳太慢或心跳太快,都可能讓腦部血流不足。另一種是瓣膜性心臟病及心肌缺氧性病變等結構性心臟疾病,例如發生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也無法順利流出心臟到達腦部。●血管狹窄:例如頸動脈狹窄,也會影響血流進入腦部。●姿勢性低血壓:人體躺平時全身的血流通常流動較為順暢,一站起來,血液因為重力會集中在兩腳,此時於正常狀態,兩腳的血管會收縮以使腿部血流較容易回流心臟,但自主神經失常的人因缺乏這個機制,導致一站起來的時候腦部血流量不足,所以容易暈倒。長者該如何防跌倒?把握居家5要點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比率為16.5%,且將近6成在住家跌倒。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長輩防止跌倒呢?其實把握5個重點就可以了!●重點1:照明一定要充足。很多長輩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因此打造防跌住宅,最基本的是要有足夠的照明。●重點2:行走動線保持淨空。長輩行走動線要保持淨空,尤其很多長者會不小心被地板上的電線絆倒,因此務必注意電線收納。●重點3:浴室加裝扶手、止滑。容易發生跌倒意外的浴室,也建議在牆面、馬桶、浴缸旁邊裝設扶手,最好要設置止滑墊,尤其是門檻前要設置止滑腳踏墊,並盡量降低地面與門檻落差。●重點4:換張支撐力好的椅子。很多老人家因為肌力、骨骼較差,常常會發生坐在沙發上就站不起來,解決方案是在周邊加裝扶手,或換一張支撐力較好的椅子。●重點5:東西不要放在高處。長者常使用的物品,應該要收納、放置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放太高或是太低,尤其注意避免讓長輩需要墊椅子、爬梯子才能取得物品,也能降低跌倒機率。參考資料: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衛教文章突然暈倒原因有哪些?暈倒會有前兆嗎?該看哪一科?燈光、扶手、防滑 掌握6大居家防跌改造重點(責任編輯:林又旻)
-
2023-10-06 醫療.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要小心!危險的次發性頭痛 「5觀察指標」助早期發現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時不時就頭痛,很多人擔心經常性頭痛,是否會發生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表示,不用過度擔憂頭痛是中風的前兆,卻是一項健康警訊。頭痛兩大類型 9成以上為原發性頭痛頭痛分「原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兩大類型,9成以上的頭痛為原發性頭痛,其中最常見「偏頭痛」,台灣盛行率9.1%,約200萬人飽受偏頭痛之苦。原發性頭痛是單純的頭痛,常見「偏頭痛」和「緊縮性頭痛」。劉一宏說,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原因為「偏頭痛」,高達6成以上,偏頭痛是單側、中重度、脈搏般跳動的頭痛,可能會受到某些日常活動而誘發,並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也可能以雙側疼痛形式表現,但以單側疼痛為主;緊縮性頭痛發作時,則是整個頭部會出現僵硬、壓迫的感覺。次發性頭痛的發生,可能是因為感染、藥物、外傷、中風、腦瘤等因素引發。劉一宏指出,雖然次發性頭痛不常見,一旦診斷出來,不少是重大疾病,症狀可能非常輕微,很容易被忽略,5大觀察指標可檢查出次發性頭痛臨床診斷上有五大觀察指標,若符合其中一項,就要小心是次發性頭痛。1.伴隨症狀:頭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或帶有一些全身系統性疾病,如癌症、免疫不全等情況引發的頭痛。2.神經學症狀:如臉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意識錯亂、昏睡、癲癇等。3.發作型態:像被雷劈到、數秒之內突然痛到極點的劇烈頭痛,亦稱雷擊式頭痛。4.年紀大:年屆50歲以上的病患,過往從未有頭痛史,但突然發生了新的頭痛症狀。5.模式改變:有頭痛史但型態出現變化。例如過往整個頭同時痛起來,突然出現單一側頭痛症狀;或者原本都是悶悶脹脹的痛,突然轉變成針刺的痛感。「頭痛方式呈現的中風個案僅占少數。」劉一宏指出,要遠離相關重大疾病,若有頭痛症狀,務必適時尋求醫療協助,也可根據五大觀察指標自我判斷,及早辨識出次發性頭痛,並對症治療。頭痛吃止痛藥有風險嗎?2方式可應用在非藥物性頭痛治療?許多人頭痛就吃止痛藥,但過量使用有其風險。劉一宏表示,過度使用止痛藥,也可能造成頭痛,即為「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唯一治療方式就是停藥,並詢問醫師正確用藥的時機。在非藥物性的頭痛治療上,劉一宏建議,「規律運動」與「睡眠」,對大部分的頭痛都有幫助,從事有氧運動與瑜伽,可有效緩解壓力、伸展緊繃的筋骨;睡眠上毋須執著於睡眠時間長短,避免睡眠也成為壓力來源,反讓頭痛又找上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5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最愛問/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
教官小叮嚀 林豐俊╱馬公消防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Q:澎湖縣一名長期臥床的老人家,照服員到家中協助基本日常照顧和餵食時,發現長輩半側肢體無力,詢問身體狀況答不出來,口齒不清無法理解在說什麼,立刻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經生命徵象評估,確認並非低血糖導致,執行「辛辛那提測試」發現測試項目異常,懷疑是急性腦中風,趕緊送醫急救。離島民眾就醫不易,發生急重症怎麼辦?A:受限於地理條件,澎湖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發生急難或重大疾病,只能後送到台灣就醫。衛福部澎湖醫院和三總澎湖分院是在地的急救責任醫院,皆位於澎湖本島上,其他七美、望安離島及北海島嶼的民眾,要多花上舟車勞頓的時間,「離島送離島」才得以就醫。在地人說:「住在離島,生病還得看老天爺臉色」,澎湖離島多,島上居民平時以衛生所為主要醫療院所,澎湖人練就一身看天吃飯的堅毅精神,連病痛也很能忍,所以救護人員常在收到通報趕到現場,看到病患狀況其實都已經相當危急,預後通常不會太好,甚至還有離島居民身體不舒服,自己開漁船到澎湖本島就醫的案例。當急性中風症狀發生後,建議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有更好的預後,搶救急性中風的關鍵就是「速辨識、快送醫」。提醒民眾,在澎湖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除了第一時間警覺,辨識出可能中風,也要立即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能同步與醫院聯繫,提早通報醫院啟動中風治療小組,雙方串連不中斷,把握黃金救援時間。「一名孕婦去澎湖旅遊時,突然發生急性中風,送醫後由空中緊急醫療轉診至高雄長庚醫院治療,現恢復良好且順利產下女嬰。」奇美醫院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衛福部澎湖醫院神經內科支援醫師李佳維說,在澎湖本島發生急性中風等急重症,除了緊急會診,可能需要空中緊急醫療送到台灣,其他小島衛生所若遇此狀況,則請海巡隊派船或交通船接回本島,視病情後送至台灣治療,即所謂「離島送離島」陸海空協力即時救援。腦血管疾病 第四大死因澎湖除了本島外,外圍環繞18個有人島嶼,但年輕人外移嚴重,65歲以上長者比率近兩成,逼近超高齡社會,更是各離島中老化指數最高的縣市。李佳維表示,曾有一位長輩發生急性中風就醫,但太太失智無法溝通,能做決定的子女又都在台灣,因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李佳維說,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其中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因腦血管堵塞形成的缺血性中風占八成,搶救關鍵在於第一時間的辨識跟送醫時間。急性中風是進行式的病程變化,每慢1分鐘送醫治療,就有190萬個腦細胞因缺氧而死亡,身體也會出現不同病況。救治要快 熟記辨識口訣不論你在就醫便利的都市,或是離島偏鄉等地區,急性中風的救治重點都是「快」,李佳維提醒,民眾要熟記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千萬不要以為眼歪嘴斜、手腳突然無力、講話不清楚等症狀,只是暫時疲累。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控制三高,戒菸、不過度飲酒,避免急性中風及其他慢性病共病的發生。【李佳維醫師部落格】神經科醫師聊中風臨床經驗【延伸閱讀】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增至4.5小時!10/1起健保放寬救命藥給付條件【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3-09-26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增至4.5小時!10/1起健保放寬救命藥給付條件
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且可能發生在自己或周遭的人身上,就曾有一名消防員在38歲時發生腦中風,他表示「當時飯粒黏在臉上卻不知道,口水也不自主流下來,甚至公文上一個字都看不懂,他才驚覺身體出狀況,趕緊就醫。」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更是全台死亡率的第四名,而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近6成,影響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甚至是國家長照資源的量能。>>【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為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之黃金治療關鍵時間,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預估一年新增1600人受惠,預算約6900萬點。腦中風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包含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塞、腦缺血,以及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其中缺血性中風為腦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狹窄,或因心等其他部位血管內血栓,進而形成腦血管栓塞,造成腦組織壞死和功能失調。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說,台灣腦中風學會經參考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為把握腦部再灌流的黃金時間,向健保署提出放寬給付規定,健保署分別於今年8月、9月召開的藥物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及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共同擬訂會議,修訂「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由「3小時內」注射延長至「4.5小時內」注射,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失能程度,促進身體復原。劉林義指出,中風後部分病人無法回復原有工作或需輪椅代步,嚴重者終生臥床需他人照護,造成病人與家屬極大的經濟負擔及照護壓力,倘若在腦中風初期及早介入治療,可大幅改善預後,減少病人失能造成的家庭壓力及增進渠等回歸社會機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3-09-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南投縣】改變醫療不均問題 陳南松:整合資源深入社區
南投縣是全台地理面積第二大的縣市,卻是全台唯一沒有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縣市,醫療資源不均且不足,南投縣政府近年透過遠距醫療、尋求民間資源等方式,深入社區,推動慢性病防治等公衛政策,更因應不同族群使用不同語言宣導衛教。城市健康1:遠距衛教半年服務3萬人 南投全縣有13個鄉鎮市,幅員遼闊,且境內六七成面積是山地高原,陳南松兩年前上任局長後,衛生局即與台灣遠距智慧之愛公益聯盟平台合作,在各鄉鎮進行遠距醫療、遠距照護與遠距衛教,遠距衛教自2023年3月1日開辦至今,已服務3萬8千多人次衛生局並透過民間團體,募集20台五合一量測儀器,在社區據點為老人檢測血壓、血糖、血氧、體重、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數據資料上傳到雲端(醫師馬上看APP),一發現不正常數值,立刻通知公衛護理師及受測長者的家人,盡快展開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這項遠距照護已服務3萬人次。陳南松強調,衛生局沒花一毛錢,靠著民間資源的協助,做到遠端照護和遠端衛教,也讓衛生局在偏鄉順利發展智慧醫療,可充分運用系統取得的數據資料,打造南投的「智慧健康雲」。城市健康2:腦中風 綠色通道計畫陳南松坦言,相較於其他縣市,南投縣「很貧窮」,衛生局必須設法尋求民間資源,2022年初與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合作,啟動「30秒即時心電圖量測心房顫動快速就醫(綠色通道)醫療服務」,就是由扶輪社等民間團體捐助14台、每台單價逾10萬元的「30秒即時心電圖測量儀」,配置到局本部及13個鄉鎮市衛生所,開辦免費的心房顫動篩檢,讓50歲以上成年人免費量測,透過心房顫動檢查,提早防治腦中風。30秒即時心電圖測量儀測出的數據,上傳雲端由臺中榮總心臟內科支援判讀,一旦發現發現數字異常,衛生所的公衛護理師如同醫院的個管師,馬上對心律不整的民眾進行衛教與追蹤,並轉介至南投六家醫院(綠色通道)提供快速就醫治療。陳南松說,綠色通道「心房顫動快速就醫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有如一條龍式的快速服務,可及早發現心血管問題的高危群,減少因腦中風產生的後遺症及家庭負擔。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打造健康城市3:慢性病防治 健康吃快樂動在慢性病防治上,陳南松指出,NCD(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是導致全球死亡及失能的最主要原因,一年造成四千多萬人死亡,占人類死因七成以上,而且四大NCD(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呼吸道疾病)死亡人口中,四成都是過早(70歲之前)死亡,2011年全球世界衛生大會(WHA)提出NCDs是人類公共衛生的緊急事件,人類必須重視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而不論是何種慢性病,罹病源頭來自不適當的飲食、吸菸、 酗酒和缺乏運動,因此南投縣全力推動健康飲食與運動。陳南松表示,簡單來說,就是教育大眾「健康吃 快樂動」,尤其縣內高齡人口多,衛生局前進社區開設銀髮健身俱樂部與銀髮動動班,讓長者持續運動,針對飲食則推出「健康餐盤」,設計四五十種餐盤內容,教育長者吃得營養健康。陳南松指出,由於南投縣2023年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全縣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52%,建立友善高齡社會,更是南投縣的目標。他強調,讓老人培養數位能力,透過二度就業或擔任志工來融入社會,是所有公部門的責任,縣府希望讓老人享有快樂老年,讓不健康餘命(不健康之存活年數,包括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等年數)降至最低。打造健康城市4:針對不同族群 客製化衛教南投境內有多元遼闊的原鄉部落,南投縣衛生局特別與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合作,在信義鄉的原民部落執行「營造健康新風貌」系列課程,提升當地照服員的健康知識,並編撰布農族語的健康書,讓照服員用族語為長者講解慢性病、營養、運動、口腔保健等知識,配上圖文解說,讓原民感受這是他們專屬的書。陳南松同時介紹,部分量販賣場平時會捐贈食物到原鄉部落,衛生局也與其合作,一方面請廠商提供較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製作營養飲食的車身宣導廣告,再由原民局協助翻譯成原民族語,沿路向部落民眾宣導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針對新住民人口快速增加,衛生局近年也在衛生所培訓志工,訓練通譯員,透過新住民社群協助宣導公衛政策,例如疫苗接種,腸病毒預防等,讓每一個族群都被照顧到。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21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有些事情忘記以後,無論怎麼做都回想不起來?專家曝關鍵
遺忘的好處當我們忘記事情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事?每個神經細胞的外膜上都有許多樹突,這些刺狀物會隨著記憶的建立而數量倍增,並隨著遺忘而收縮或變稀疏。所有動物都有這種狀況,從蒼蠅到人類。這種分子平衡涉及兩種機制:一個用於記憶,另一個用於遺忘。如果樹突沒有收縮或變少,動物就無法用新的記憶來取代舊記憶。在迷宮中找尋出路的老鼠,也無法找出各種替代路徑。舊記憶不動的話,動物就無法用新記憶求生存。大家都會覺得遺忘是缺點,想不起事情的時候,還會責怪自己。我們還會害怕,記憶力衰退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這種恐懼是毫無根據的,隨著年齡增長,正常人難免都會有失憶、失神的時候。這不是心智衰退的跡象,而是大腦多年來接受和處理過量的資訊,偶爾會當機。有一派神經科學家認為,老年人記憶力衰退,是為了保住一些特定的回憶,所以得篩選不斷湧入的資訊量。因此,他們搜尋記憶資料庫的時間會更長,還常常找不到。也就是說,偶爾想不起事情並不是大腦退化,而是年齡增長的必然現象。因此,老年人經常用來挖苦年輕小伙子的話,或許還真的有點道理:「我忘記的東西比你所知道的還要更多。」《遺忘本能》的作者、精神病學家史摩(Scott Small)談到「忘記」的好處:無論生活多麼一成不變,唯有不斷更新現有的記憶庫,才能適應快速改變的世界。想要居家大改造的話,就得先拆除現有的裝潢。同樣地,科學家已經證實,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展現行為彈性(behavioral ¬exibility),大腦就必須在記憶和主動遺忘間取得平衡。「遺忘」不會一次到位,而是會一點一滴的消失,而最先忘掉的就是細節。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遺忘所有細節,但那件事不會從你的心智雷達中完全消失,只是會逐漸淡去,就像古老的拍立得照片一樣,從鮮明到褪色,最後只剩模糊的灰色輪廓。儘管如此,照片中的人物或物品仍然在,只是失去了色彩。從記憶到遺忘的過程通常很緩慢,而且總是斷斷續續的。拍照時,如果有人跟我交談,那麼我對這張照片的記憶絕對會更加深刻。只不過,跟照片不一樣,對於同一個事件,大家的回憶會有所分歧,特別是在瑣碎的事情上。隨著歲月的流逝,當事人的記憶會有所不同,因為事件發生時現場有許多要素,而他們對這些要素的感受也不同。有時多問幾個在現場的當事人,就可以化解這種分歧。但後面我們會提到,若當事人採信了錯誤的訊息,或受到「煤氣燈效應」所操控,那他的記憶就會被汙染。此外,被遺忘的事情,只要透過仔細的提問就可以找回來,比如在法庭上會用到的交叉質詢技巧。但有些事情是真的忘記了,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想不起來。但我們總會期待,只要有適當情境或提示,就能找回那難以捉摸的記憶。例如,許多人會夢到多年來從未想起過的人、事、物。可想而知,這些記憶仍舊完好無損,但不知為何,直到做夢時才會出現。這裡有條簡單的原則;如果某段記憶內的各項訊息不再適用於任何目的,那麼它就不太可能被回想起來。舉例來說,如果你經常旅行,就不太可能記得所有住過房間的號碼。如果有線索的話,你可能會記起一些,比如門牌設計很特別的飯店。如果你忘光了也沒關係,事實上,有些飯店你多年來只造訪一次,所以房間號碼這種細節就沒有用處了。因為你的大腦從未主動將這項訊息從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所以你離開飯店不久後,就會忘記那房間的號碼。大腦按照實用原則在運作,所以只會記得重要的事情,小事情則會自動被遺忘。這個功能實在很有意義。※ 本文摘自《記憶強化全攻略:美國最機智的神經科醫師教你運用聯想力,活化大腦、延緩失智,讓人生更有品質》。《記憶強化全攻略:美國最機智的神經科醫師教你運用聯想力,活化大腦、延緩失智,讓人生更有品質》作者:理查‧瑞斯塔克 譯者:劉宗為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8/2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醫曝左右側腫瘤症狀差異
在門診,常會有病患因為血便來就診,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排便次數變多、變細、有黏液,擔心會不會和大腸癌、直腸癌有關而來的。事實上,除了疾病,還有其他可能會造成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的原因,以下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造成血便的原因為何?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應是黃褐色,不過有時受到疾病、飲食、生活習慣等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血便,常見如下:.鮮紅色血便:通常是肛門附近出血,例如肛裂、痔瘡所造成。糞便是正常的黃褐色,但有鮮血沾在糞便上,或是僅流鮮血。.暗紅色血便:可能是下消化道 (包括小腸、大腸及直腸 ) 出血所造成,例如左側大腸出血;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火龍果、紅蘿蔔或番茄。因為血液會在腸道中與糞便混合,所以糞便會呈現暗紅色。.瀝青黑色血便:可能是上消化道 (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 出血所造成,例如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也有可能是有服用鐵劑、吃了豬血或動物肝臟等食物。因為胃酸會和血紅素中的鐵質作用,所以糞便會呈現瀝青黑色。肛門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血便排便後擦拭時看到鮮血或糞便上沾有鮮血、感覺肛門口疼痛,都是我們最常可以直接察覺不適的狀況,而以下2種疾病最常造成這些狀況。1.痔瘡:血管靜脈叢的靜脈曲張表現,屬於良性組織,可以分成內痔和外痔。當內痔大到一定的程度,靜脈就會曲張、比較腫脹,此時如果糞便比較硬 (例如便秘時),就容易在經過時摩擦出血,形成內痔出血。通常內痔的出血量會比較大,但比較不會有疼痛感,屬於無痛性的血便。相對而言,外痔因為有血栓,就會造成肛門疼痛。2.肛裂:乾硬的糞便經過肛門口時,所造成的撕裂傷口。一般而言,肛裂會合併肛門疼痛及血便,而且會持續疼痛,排便的時候傷口會刺痛,感覺像有刀子在割。另外,當肛門口被硬便撐開而產生傷口,復原後又反覆發生,就會形成慢性的傷口。大腸癌有哪些症狀?大腸可以分成右側和左側來看,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或是腫瘤還沒有很大顆時,因為沒有造成腸道阻塞,因此就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使得早期症狀不明顯。此外,腫瘤出現在右側或左側大腸,可能出現的症狀也有些差異。.腫瘤在右側大腸:糞便在此處時還沒有成形,因此通常腫瘤要長到很大顆,甚至造成腸道阻塞,才會有症狀。症狀則是常以慢性貧血表現,比方說可能是先發現血紅素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右側大腸癌。另外,也可能會有腹部腫脹、體重減輕等症狀,不過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到很大了。.腫瘤在左側大腸:通常腫瘤已經造成腸道部分阻塞時,才會出現以下症狀:血便、排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等。然而,大腸癌與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排便習慣改變,表現的方式有些雷同。因此,若長期有排便習慣改變的問題,建議進一步透過大腸鏡檢查來確認原因。總結而言,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可能與疾病、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於平時可作為自我觀察的參考,不過若想確認原因或診斷,仍需以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來排除其他消化道的問題、大腸癌的可能性等。【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孟樵醫師】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5 焦點.元氣新聞
連勝文一張照片曝光父親現況!連戰去年自行停藥造成小中風,服用抗凝血劑必知6事
87歲的前副總統連戰自從去年小中風後就鮮少露面,今(15日)連戰兒子、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在臉書公布一張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拜訪連戰的照片。連勝文說,這次會面約了很久,直到最近父親身體狀況較穩定,才有辦法見面。連戰近年3場大病 小中風後鮮少露面連戰再上一次的露面是在今年2月舉行「連戰回憶錄」新書發表會,當時除了藍營大咖齊聚一堂,包括前總統馬英九、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都出席,連家人也全到場力挺。連戰夫人連方瑀去(2022)年接受聯合報訪問時透露,連戰3年來生了3場大病,第一次是心房纖維顫動,因此使用抗凝血劑降低中風的風險;但由於連戰患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及後來發生的攝護腺癌,因反覆的放射治療,經常發生血尿因而頻繁進出醫院治療,於是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讓血尿暫時消失,結果造成2022年的小中風。連方瑀說,當時幸好他們在髮廊巧遇台大教授陳嫦芬提醒連戰情況很危險,她才馬上請人將連戰送急診撿回一命。服用抗凝血劑注意6件事 自行停藥很危險連戰因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而發生了去年的小中風。不止連戰,之前也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高栓塞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來降低中風及全身性栓塞的發生機率,但服用抗凝血劑有一些需注意的事,尤其千萬不可自行調整劑量及自行停藥,否則將引起中風。1.不可自行停藥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在使用抗凝血劑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非常危險。2.不可擅自調整藥物這類藥物雖然能抑制血栓形成,但也會降低凝血功能造成嚴重出血,服用藥物應該遵循醫師指示劑量,不可以擅自調整劑量。3.服用抗凝血劑 必先告知醫師接受手術、拔牙等手術治療,以及服用其他藥物之前,應該先讓主治醫師了解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交互作用。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維祥曾在聯合報撰文提醒,口服抗凝血劑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出血,若要進行外科手術或拔牙之前,需同時告知手術醫師和開藥醫師,針對您的手術類型、栓塞風險、出血風險、抗凝血藥物種類以及腎功能狀況進行評估,再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停用抗凝血劑以及需停幾天的藥。4.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出血謹慎使用牙刷、刮鬍刀,避免刮傷皮膚、黏膜導致不必要的出血。5.留意服藥後的出血副作用如果有流鼻血時間過長、全身皮膚不明原因淤青、有出血點,血尿或糞便呈現黑色、不明原因疼痛腫脹,都應該適時向醫師反映。6.不能補吃藥如果忘記吃藥,千萬不要以為補吃兩顆藥可以補回來,就算忘記吃藥也不能補吃雙倍劑量。連戰小中風!今日暫時性腦缺血就是明天中風 醫:風險極高勿輕忽【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連戰發生的「小中風」,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會有短暫性單側手腳麻痺、無力、說話不清的現象。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核磁共振影像上還不到中風,但是是中風前兆,並且症狀不會持續超過24小時,絕大多數民眾症狀會在30分鐘之內緩解恢復。【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缺血性腦中風「今天的暫時性腦缺血就是明天的中風」,傅維仁說,暫時性腦缺血發作雖然很快就緩解,但是可能幾天後就會面對中風,因此不可以以為恢復就掉以輕心,應該要趕快就醫,並且積極控制預防。傅維仁表示,不論是短暫性腦缺血或是中風其危險因子相同,又可分成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不可改變的包含危險因子如年齡55以上(近年逐漸下降)、男性、亞洲族群、家族遺傳等;可改變的則有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抽菸、酗酒、壓力大、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不運動等。【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13 醫療.腦部.神經
外資天后陳嫦芬將任郭台銘副手?陳嫦芬是連戰救命恩人,連方瑀分享差點與戰哥天人永隔緣由
【2023/09/13編註】中選會開始受理申請總統副總統選舉被連署人,而宣布投入2024總統大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副手是誰?昨(12日)有傳言是金管會前副主委李紀珠,郭台銘受訪時面露微笑但並未證實或否認。又有傳出是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嫦芬。對此,郭台銘辦公室低調表示「不清楚,不回應」。》相關新聞陳嫦芬被列為外資圈四大天后之一,過去也擔任過鴻海集團的首席顧問。此外,她更是前副總統連戰的「救命恩人」。去年連方瑀曾受訪談到連戰小中風的事,她說當時幸好他們在髮廊巧遇陳嫦芬提醒連戰情況很危險,才馬上送急診撿回一命。以下是當時連方瑀分享的全文報導。連方瑀分享連戰3年病況 曝「當時若這樣做就天人永隔」【記者劉宛琳報導/2022/07/17】前副總統連戰這兩年進出醫院多次,去年才治療癌症,前陣子又住進加護病房。連戰妻子連方瑀今天發表「奇蹟」一文,訴說這3年來連戰的病況。她說,連戰去年得了攝護腺癌,因治療不斷血尿,因此自行停用原本治療心房纖維顫動的抗凝血劑,才造成日前的小中風。連方瑀說,連戰3年來生了3場大病,第一次是心房纖維顫動,因此使用抗凝血劑降低中風的風險;但由於連戰患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及後來發生的攝護腺癌,因反覆的放射治療,經常發生血尿因而頻繁進出醫院治療,於是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讓血尿暫時消失,但造成日前發生小中風。連方瑀說,今年6月10日下午,連戰與她剛游完泳到住家附近的髮廊洗髮,連戰突然虛脫的癱在椅子上,她一摸才發現他雙手冰涼、冷汗直冒,本來要回家先處理再致電醫生詢問,還好當時洗髮店的一位女士說連戰情況很危險,要馬上送急診。「現在回想,如果我當時那樣做,可能和我就要天人永隔了」。【延伸閱讀】中風前兆有哪些?提醒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降低失能風險連方瑀說,後來連戰緊急送台大急診,一量血壓高達238,讓她心驚膽跳、雙手發抖、四肢無力。等連戰照完CT scan、心臟超音波等,立刻被送進加護病房,經過密集的檢查與各科相關醫生的治療,連戰在住院15天之後出院回家休養。事後,連方瑀非常感謝當時提醒她趕快送連戰去台大急診,並臨時幫忙安排醫生的台大教授陳嫦芬的救命之恩。她進髮廊後發現連戰情況危急,雖然不相識,卻立即拔刀相助,提出馬上送台大醫院的建議。後來陳嫦芬跟她說,「我是台南人,我曾拿到六次連雅堂先生獎學金。」連方瑀說,忽然間她領悟到,天父是如此眷顧他們,不只一次的顯現神蹟,2010年11月26日連勝文遭槍擊,奇蹟般的生還;此次連戰又遇到有如天使般的救命恩人,這是主的恩典、主的神蹟。雖然她從未說過一句感謝的話,但主卻寬容的原諒她、沒有離棄她。(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