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搜尋
免疫系統
共找到
1301
筆 文章
-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體溫飆破這數字就慘了 超過24小時才是真退燒
基隆兩歲男童確診高燒42.4度,後不幸病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表示,兒童重症死亡率雖遠低於成人,但病毒引起腦炎的發生率高於成人,當體溫超過41度,代表腦部的體溫中樞已失去踩剎車的能力,非常危急。他也提醒,大人小孩都一樣,退燒超過24小時才是真退燒,一天內燒燒退退好幾回,都不代表穩定。李秉穎表示,兒童重症死亡率遠低於成人,只是一旦發生,就幾乎是百分百。大部分病毒都是兒童比較容易腦炎,可能是因為兒童腦部發育較不成熟,病毒較容易穿過血腦障蔽,病程可能會很猛爆、來不及救,因為腦部是生命最重要的地方。李秉穎表示,人體有體溫調節系統,高於41度就對身體有害,身體會踩煞車。高燒到42度多,是一般感染症不會出現的現象,代表腦部的體溫調節系統已經失效了,是非常危急的狀況。當控制心跳、血管、體溫的地方被破壞,就很難去挽回他了。李秉穎提醒,退燒常常只是假象,退燒達到24小時才是真的退燒。大人小孩都一樣,生病發燒是起起伏伏,可能一天內燒一兩次,但中間退燒下來,不代表穩定,不能認為這樣就算好了,一定要24小時都沒燒上來,才能說是穩定。李秉穎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即使有抗病毒藥物,很多感染後的情況是無法緊急煞車的,所以打疫苗還是最重要的。疫苗預防感染效果可能隨抗體下降而逐漸下降,但預防重症的效果是跟T細胞反應,對於變異病毒仍維持同樣的水準。打過疫苗的人還是有一到兩成面臨重症死亡風險,是因為有些人的免疫系統比較無法產生較好的反應。
-
2022-05-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居家隔離大補帖/居隔再鬆綁!「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輕症確診者愈來愈多,許多縣市已啟動居家照護,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進行隔離。但隔離在家需準備那些東西?居家隔離產生的垃圾照平常方式處理嗎?臨時不舒服要就醫怎麼辦?《元氣網》為網友整理「輕症居家隔離大補帖」,如果你不小心確診了,或身邊的人確診了,臨時被通知要居家隔離,大補帖幫你做好萬全準備。【更新時間:2022/05/23】【症狀篇】|【快篩使用】|【居隔及解隔】|【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隔生活照護篇】|【確診者經驗談】|【免疫力篇】|【疫苗與藥物】|【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居家免費Live課程】|【症狀篇】Omicron有哪些症狀?過來人真實經驗告訴你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看詳細】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Omicron在成人造成的症狀比Delta輕,重症及死亡的比率都比較低,但是感染人數暴增,總住院人數有增無減,且在兒童的確診個案數以及住院的個案中新冠病毒陽性的比例是大幅上升,代表Omicron相較於Delta或更早期其他的病毒株,更容易傳染給兒童。>>【看詳細】【快篩使用】公費及自費快篩試劑取得管道>>販售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之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名單>>可購買快篩試劑機構快速查詢>>公費快篩試劑【全台619家診所完整名單】>>自費快篩試劑【食藥署核准專案製造快篩試劑名單】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鼻腔快篩會讓受測者較為不適,尤其孩童更難以採檢,只是唾液快篩在準確度上稍低。以下《元氣網》針對唾液快篩與鼻腔快篩在使用方式、準確度、優缺點等方面做比較,提供大眾另一種自我篩檢的選擇。>>【看詳細】「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原鄉離島先納入指揮中心放寬新冠肺炎病例定義,針對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檢疫者採用快篩陽性檢測陽性,並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三類人染疫風險高,確診相對沒有疑義。>>【看詳細】快篩結果陽性怎麼辦?詳細通報流程 【居隔及解隔條件】蘇貞昌:確診同住家人打滿三劑疫苗擬免居隔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也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看詳細】職場學校出現確診者 可依「3原則」恢復職場運作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取消「職場同事」及「學校同學老師」等,針對這一類對象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而是要求各機關、機構單位出現確診個案時,依其「持續營運計畫」採取「自主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正常工作。若單位中出現確診者,其餘民眾依三大原則進行風險評估,包含是否為在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15分鐘接觸,被視為「高感染風險者」、有無症狀、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看詳細】居家隔離、自我健康管理,有什麼不同?【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家照護 6項藥品你準備好了嗎?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疫情期間社區藥局除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外,疫情期間,包括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體溫計、血氧計和維生素B、C等都是家中常備藥品品項。>>【看詳細】居家隔離 4大類物品清單本土確診案例急速增加,新北市已優先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在可能居家隔離前,請檢查以下居隔所需的四大類物品清單。>>【看詳細】【居隔生活照護篇】居家隔離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看詳細】居家照護期間如何就醫?陳時中表示,考量本土疫情升溫,為確保民眾於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或確定病例於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相關醫療需求必須往返醫療機構時,可以及時前往,因此放寬相關規定。>>【看詳細】羅一鈞:口服藥物有風險因子才需開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很多確診者以為都要用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發病五天內輕到中度症狀,沒有用氧氣治療可以使用,但未滿65歲者,需要具有以下13個特別的重症風險因子之一,才有符合開藥的條件,否則不需要開立藥物。>>【看詳細】清冠一號全台大缺貨 這裡看得到全國診所庫存數量「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中醫師公會秘書長蔡三郎指出,居家隔離、確診或高風險民眾,可透過22縣市公會名單,電話詢問如何進行線上中醫診療,並可媒合1千多家《確診者居家照護視訊診療中醫院所》進行線上掛號看診,或者《衛生局指定之一般視訊診療中醫診所》,進行看診或開立清冠一號服用。>>【看詳細】居隔期間產生的一般垃圾怎麼處理?居家隔離/檢疫期間,民眾不得自行外出丟垃圾。所產出之垃圾(含使用過的口罩等)均先妥善收集,暫時貯存於家中,並依下列方式處理:(1)居家隔離/檢疫期間若有丟棄需求,因民眾可能成為COVID-19 的感染者,故採感染性廢棄物的標準處理,須先向當地環保局連繫。(2)於居家隔離/檢疫結束後,因民眾已排除為 COVID-19 疑似感染者,居家隔離/檢疫期間產出而未丟棄的垃圾,可依一般廢棄物處理。>>【看詳細】【確診者經驗談】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看詳細】確診後感受惡夢的開始!確診者忠告:染疫前你該做的3大準備「確診後,才發現通知確診的相關行政系統幾乎癱瘓,深刻感受是惡夢的開始。」帶著沙啞的嗓音訴說著確診的故事,她是卅多歲的小咪(化名),在確診第6天接受採訪。>>【看詳細】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畏寒、發燒、頭痛等症狀如同加強版宿醉當Omicron崛起時,兩條線早晚要來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上周一,老婆開始有感冒症狀,雖然快篩結果是「陰性」,但隨著症狀愈來愈嚴重,當時深覺恐難倖免;果然,周三再次檢驗,萬惡的第二條線就浮現了。而我則是僥倖地仍只有一線。根據澳洲政府規定,我們必須自主上報陽性檢驗結果,接下來所有的家戶成員,也就是我們兩人都得自行居家隔離七天,不得外出;這不難,難的是我們仍得採取所有可能的彼此「隔離」措施,這就比不可能的任務還難。>>【看詳細】【免疫力篇】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看詳細】輕症居隔在家怎麼吃?營養師建議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看詳細】【疫苗與藥物】清冠一號缺貨怎麼辦?中醫提供另外三種防疫替代選項專家建議,台灣清冠一號已供不應求,建議民眾若想預防染疫,可請中醫師評估,依個人狀況開立傳統水煎劑,不需與確診者爭用清冠一號。>>【看詳細】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抗病毒藥物「輝瑞」、「默沙東」「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看詳細】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常見疑問指揮中心已開放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然而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仍有疑慮。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顏廷聿及教授張鑾英針對家長常見問題提供詳盡解說,元氣網整理部分內容提供家長參考。>>【看詳細】開放65歲以上打第4劑、免疫低下族群第5劑指揮中心宣布65歲以上長者可開放第四劑施打,但卻沒有列入醫護人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4月14日統計,目前有60歲以上確診中重症是2位,65歲至69歲有5位,以65歲以上民眾發生中重率較嚴重、機會較高,經專家考量以65歲以上開放第四劑施打,免疫低下族群可追加至第五劑。>>【看詳細】【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也不可申請防疫補償。>>【看詳細】>>防疫補償辦法Q&AQA/防疫險理賠,沒居隔書要如何申請?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沒有診斷證明沒辦法理賠,還在為這個傷腦筋」、「現在到底會不會再補發居隔書?沒有居隔書如何向公司請假、申請理賠?」「申請保險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醫師診斷證明書、健保快易通也可以嗎?」>>【看詳細】居家隔離各種問題找誰問?各縣市快篩查找、防疫單位電話統整本土病例連日來每日攀升,居家隔離人數大增,對快篩民眾也對居家照護的政策及各項問題仍多所疑問,如各縣市居隔問題能找誰、家用快篩哪裡買、社區篩檢站在哪…。整理各縣市防疫資訊,幫助大家在最快時間找到自己所需的訊息。>>【看詳細】防疫相關APP.健保快易通APP:可查詢公費疫苗接種記錄、申請數位健康證明。>>【看詳細教學步驟】.健康益友APP:使用APP可透過網路系統直接看診、拿處方,並有藥師送藥到宅服務。>>【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便利民眾查詢並隨身保存疫苗證明,以備查驗之需。>>【連結網址】.台灣社交距離App:透過開藍芽和產生隨機ID進行比對,在每個人、每天、接觸的人於一定範圍活動超過二分鐘內,就會收到相關接觸者的比對通知。27日起已取消實聯制,以新版社交距離APP取代。>>【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https://sms.1922.gov.tw/:查詢自己有沒有被疫調。.「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被隔離不用慌,加入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分享照護經驗!>>【下載連結】【居家免費Live課程】不慌不忙Live課: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隔離者?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確診每日破千例,各縣市也已陸續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邀請各領域專家透過情境來告訴大家,立即登入了解如何為即將到來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立即登入3堂Live課】隔離在家的自主課:專家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居家處方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提供最貼近居家隔離生活的飲食、運動、解壓、用藥安全課程,如長期在家一定會遇到的肩頸痠痛問題、飲食如何舒緩身體的不適、無法外出的情緒調適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登入看居家處方包】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讀者Abo在2022-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最近家母從朋友那裡購買了直銷的牛初乳奶粉,並附上很多牛初乳的好處,尤其針對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部分,深信自己沒有被騙,尤其有很多嬰兒奶粉也加了這種成分。不知道能否藉由專業的角度解釋牛初乳是否如同人初乳都能提供好的保護力(提供可信的證據打醒媽媽) 感謝!」初乳是雌性哺乳類動物於產後2-3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畜或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所以需要藉由攝取初乳來避免感染以及完善免疫系統。而也就是因為這樣,初乳產品的廣告一定都會特別強調能提升免疫力,促進發育,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台農鮮乳廠的一篇文章非但沒有吹噓牛初乳的好處,反而是這麼說:「曾有業者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初乳產品電視廣告。事實上,牛初乳只適合小牛喝,因其內含的抗體適合用來對抗牛隻可能感染的疾病,且初乳的顏色黃,濃稠,口感差,有腥味且酸度高,成分相當複雜,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呈現凝固現象,與一般常乳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人類食用。……許多母牛在分娩後,乳房在授乳過程中容易受感染發生乳房炎,酪農戶常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牛初乳亦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較不適合作為食用乳之原料。」事實上,就像一般牛奶一樣,市售的牛初乳也是需要通過高溫殺菌,而這樣的處理就會破壞裡面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所以,這又是另一個不支持把牛初乳當成保健品的理由。縱然沒有被破壞,由於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都是蛋白質,所以根本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我在2018-5-23發表的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裡有這麼幾句話:「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蛋白質是可以被小腸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那就是,新生嬰兒(或幼畜)的小腸是可以吸收母乳裡的免疫球蛋白。這一特殊功能的目的,是讓新生嬰兒(或幼畜)可以從母乳獲得被動免疫,從而有能力抵抗病菌和病毒。還有,少許生長因子蛋白質,也可以在嬰兒的小腸被吸收,從而促進嬰兒成長。但是,這個吸收蛋白質的能力,在出生不久後(一天左右)就會消失。」Raymond Playford醫生是英國西倫敦大學的教授。他是研究牛初乳的專家,所以當然是希望能證實牛初乳是對人的健康有益。可是,在一篇2021-12-27發表的編輯評論裡他卻這麽說:「牛免疫球蛋白G 可能不會完整地穿過人體腸道屏障,因此不會導致活性牛源性免疫球蛋白 G 存在於人的血液中。」他又說:「大多數研究表明,即使攝入高劑量的牛初乳也不會增加血漿 IGF-1。 由於 IGF-1 的分子量為 7.5 KDa,與牛初乳中的許多其他生長因子和激素成分(例如表皮生長,EGF)相似,因此這些其他生長因子似乎可能不會完整地進入 血液循環。」請看The Use of Bovine Colostrum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Human Health: Current Evidence and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Examination(牛初乳在醫療實踐和人類健康中的應用:當前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領域)。有關牛初乳是否能提升人的免疫力,請看下面這三篇最新的論文。2020-12-30發表的這一篇是臨床研究Effects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of Bovine Colostrum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牛初乳對年輕女籃球運動員免疫系統的影響。 隨機試驗)。27 名精英女籃球員(16-19 歲)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是每天兩次口服 3.2 g 牛初乳,持續 24 週。在服用牛初乳或安慰劑之前,和服用之後的3個月和6個月,受試者進行了體育鍛煉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之前和之後的3 小時抽血檢查免疫系統指標,包括血漿白細胞介素 (IL)-1α、IL-2、IL-10、IL-13、腫瘤壞死因子 (TNF) α、肌酸激酶 (CK MM)、免疫球蛋白 G (Ig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 (IGF1) , 和白血球、淋巴細胞 (LYM)、單核細胞 (MON) 和粒細胞 (GRA) 。結果是,這些免疫系統指標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所以,研究人員說:「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補充牛初乳對免疫系統功能指標的動態沒有顯著影響。」2020-4-8發表的這一篇是回顧論文Immunological Outcomes of Bovine 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in Trained and Physically Activ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牛初乳補充劑在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群中的免疫學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摘要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牛初乳對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的免疫功能有真正的好處。此外,補充策略也沒有達成共識。出於這個原因,這項薈萃分析的目的是量化牛初乳補充劑對身體活躍人群免疫結果的影響。分析了來自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該試驗調查了 牛初乳補充劑對運動員和身體活躍的成年人的影響,涉及 239 名參與者。結果表明,牛初乳補充劑對提高運動員和體力活動參與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唾液免疫球蛋白(IgA)的濃度沒有影響或影響相當低。先前的研究表明,牛初乳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這些影響背後的機制方面存在科學知識空白。」2021-10-26 發表的這一篇也是回顧論文Diverse Immune Effects of Bovine Colostrum and Benefit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牛初乳的多種免疫作用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益處)。這篇論文是很明顯地想要為牛初乳說好話,但它還是坦白指出,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針對老年人的免疫力做實驗的臨床研究。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就運動員而言,目前的證據無法支持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的假設,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測試免疫力指標的臨床研究。原文: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2 醫療.皮膚
滿身膿疱 突發高燒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 急性發作可望有解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乾癬,急性發作時會全身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反應。一位50歲企業老闆就因急性反覆發作,不時住院治療,身心俱疲,直到經醫師評估參與新藥的臨床實驗,接受治療後膿疱快速消失,各種不適症狀也減退,讓他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多一個新的治療選擇,助他與病友們在急性發作期獲得適當的疾病控制,遠離重症威脅。異於乾癬 會長膿疱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依盛行率推估,台灣乾癬患者約八萬到十萬人,乾癬類型中以斑塊性乾癬最常見,約占90%,常會出現脫屑丘疹和發紅斑塊病徵;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還會出現膿疱,不到5%,但因為急性發作時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所以需要積極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為罕見,但因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重則威脅性命,因而近期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專案申請使用的新藥,格外令病患及照顧家屬關注。黃毓惠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症狀,包括發燒、發冷、疲勞、皮膚疼痛,病患抽血檢查也發現白血球數量增多,發炎指數上升,有患者形容:「感覺身體像著火一樣!」甚至坐著都痛,得擔心擠壓膿疱,小心翼翼。新藥能解急症壓力黃毓惠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在急性發作時,需要盡快控制病況,但如果未妥善治療或保養,則可能出現併發症;臨床上收治過一些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病人,急性發作時全身起膿疱和發燒,進而引發呼吸和心跳加快等全身性反應,病症嚴重需要住院,對生理和心理都是很重的負擔,尤其這些成人病例正值青壯年,一旦無法工作,或無法照顧家庭,都會備感壓力。她曾收治最小的病患是一名二歲孩童病患,痛苦模樣令人不捨。目前醫界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特定發炎途徑有關。近來國際間已有針對此發炎途徑進行阻斷的生物製劑研發問世,新藥日前已獲食藥署核准在長庚、成大和台大醫院等醫學中心進行恩慈療法,黃毓惠說,從臨床實驗的數據來看,病人打了一次之後,膿疱可快速獲得緩解,治療成果值得期待。及早治療 降低衝擊黃毓惠說,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方式,主要仍會根據病人狀況有不同的選擇,當病人急性發作期間,「未來如果有新藥物可以快速改善病症,讓他們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重回職場、家庭和學校,絕對是一件好事。」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發作時來得急又快,部分患者或照顧者看到膿疱會誤以為自己是感染,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而無法對症下藥,她提醒應該至皮膚科求診,儘早鑑別診斷,接受治療,降低對生活的衝擊。【GPP治療最新資訊】>>>衛福部健保署已於2024年7月起,將新藥納入暫時性給付📢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2-05-11 養生.聰明飲食
綠豆清熱解毒,可緩解花生堅果造成的過敏?顏宗海:無稽之談,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儘速就醫
有些民眾在吃完花生、堅果後,身體會出現過敏反應,網路上卻有網友建議這些人,平常可以多吃綠豆製品,減少對花生、堅果等食物過敏。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此為無稽之談,曾食物過敏者應該牢記自己不可吃哪些食物,以免影響健康。許多人都有過食物過敏經驗,吃了某些東西,全身冒出大片蕁麻疹,極少部分會出現過敏性休克,顏宗海指出,魚、蝦、貝類…等海鮮是國人最常過敏食物,而堅果、花生則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過敏原,台灣極為少見。但不管是哪一種食物,如果食用後通常短短幾分鐘就會出現類似身體發癢、泛出紅疹…等症狀,如民眾遇到時應特別注意,往後避免食用。綠豆無法緩解過敏 網路謠言切勿相信民眾如不慎遇到食物過敏狀況該怎麼辦?顏宗海指出,若身體只是發癢、紅疹,建議先擦止癢藥膏,多喝水,但如果出現胸悶、呼吸喘、急促等嚴重過敏情形,就務必儘速至大型醫院急診就醫。針對網傳「綠豆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之言論,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輕易相信謠言,延誤治療。對於某些人來說,食用含綠豆成分的製品,亦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且綠豆為食品而非藥品,目前也並無治療花生、堅果過敏之科學證據。提醒民眾注意飲食 食物、藥物過敏都需小心此外,顏宗海也強調,除了食物之外,藥物過敏也相當常見,一旦引發,症狀更為強烈。對於某些藥物過敏的民眾,在就醫時,務必主動提醒醫師,讓醫師開立其他可替代的藥物。由於過敏原因複雜,民眾若有食物過敏病史,需要耐心找出過敏原並且避免接觸,平時應適當運動、健康飲食及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讓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遠離過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過世的人比確診過世的還多?教授破解疫苗常見迷思
MyGoPen事實查核昨天(2022-5-8)用電郵問我:「林教授您好:最近敝單位收到一則在網路上大量流傳的影片,是有生技醫療背景的江晃榮先生對於 COVID-19 疫苗的一些主張,不知道是否能請您協助解答相關問題,以下連結為流言影片與提問內容。」MyGoPen寄來的連結是林蕙蓉在5月3日的臉書貼文,而裡面的文字是:【江黃榮教授的真心剖析:打「疫苗」過世的人要比「確診」過世的人還要多?!欲珍惜自我生命的人,仔細傾聽此位生物化學博士的專業學術觀點。】。貼文裡的影片就是「江黃榮教授的真心剖析」,長度5分鐘。我用「江晃榮」做搜索,確定影片裡面的人是「江晃榮」,而非「江黃榮」。但是我卻搜不到有任何資料顯示他有教授的頭銜。例如中時新聞網在2021-6-15發表的違法幫人寫訴狀 「飛碟專家」江晃榮判刑4月就只說「江晃榮是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現改為生化科技學系)畢業,生化博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所」,但卻沒說「教授」。在影片的2分54秒江先生說:「前美國總統川普選舉的時候曾經感染COVD-19,當時三天就好。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他的醫生最近接受訪問講,川普不是打疫苗好的。他用兩種藥物,一種是伊維菌素,一種是奎寧。……伊維菌素對於COVID-19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奎寧和伊維菌素的確是有效的。我講的有效是有理論根據的,是有學術報告。」這段話有四個問題:第一、川普總統是在2020-10-2公開說他確診新冠病毒,可是美國FDA是在2020-12-11才給予第一款新冠疫苗緊急授權,而通過授權的第一針新冠疫苗是在2020-12-14才施打。也就是說,在正式開打新冠疫苗之前兩個月,川普總統就已經感染新冠病毒,所以川普的醫生不可能會說「川普不是打疫苗好的」這樣的話。第二、稍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疫苗是用來預防感染的,而不是用來治療感染的。所以,川普的醫生怎麼有可能說「川普不是打疫苗好的」這樣的話?第三、美國FDA在2020-4-24就發布警告,說臨床試驗顯示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是會增加死亡率。所以,川普的醫生怎麼有可能說奎寧是治好川普的一種藥?第四、所有雙盲、隨機、安慰劑控制的臨床試驗都顯示伊維菌素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功效。所以,江先生所說的「伊維菌素對於COVID-19是有非常好的效果」是與事實相左。好,現在來回答MyGoPen的提問。Q1:流傳影片聲稱「現在有問題的是 1960 年代有生物科技發展之後所生產的疫苗,包括現在高中女生、大學女生在打的子宮頸癌疫苗,這些都有問題」的說法是否正確?回答:有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學術報告是多不勝數,所以我就只引用世界衛生組織和台灣衛福部。世界衛生組織有發表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疫苗和疫苗接種)。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是(合併):「疫苗接種是全球健康和發展的成功故事,每年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疫苗通過與您身體的自然防禦一起建立保護來降低患病的風險。當您接種疫苗時,您的免疫系統會做出反應。我們現在擁有預防 20 多種危及生命的疾病的疫苗,幫助各個年齡段的人活得更久、更健康。目前,疫苗接種每年可防止 35-500 萬人死於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流感和麻疹等疾病。」台灣衛福部在子宮頸癌疫苗裡說,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60-90%子宮頸癌病毒感染。整體而言,現有醫學實證的確顯示子宮頸癌疫苗是具有相當安全性的。Q2:影片中表示,COVID-19 病毒是 RNA,會一直突變,用第一代病毒製造的疫苗沒有效果,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回答:RNA病毒的確是比DNA病毒容易突變,所以針對RNA病毒而研發出來的疫苗也就比較容易失效。但是,疫苗科技是一直在進步的,請看Viral Genetics and Immune Evasion: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病毒遺傳學和免疫逃避:對疫苗開發的影響)。Q3:打疫苗過世的人要比確診過世的人還要多的說法是否正確?回答:美國CDC每天都會發表新冠確診和死亡的最新數據,而今天(2022-5-9)的數據顯示美國有將近一百萬人(995,023)死於新冠肺炎。美國CDC也會更新新冠疫苗不良事件的的數據。在2022-5-4更新的數據裡有這麼一段話:「FDA 要求醫療保健人員提供COVID-19 疫苗接種後的任何死亡,即使尚不清楚疫苗是否是死因。接種疫苗後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疫苗會導致健康問題。從 2020 年 12 月 14 日到 2022 年 5 月 2 日,美國接種了超過 5.76 億劑 COVID-19 疫苗。在此期間共收到了 14,468 份接受 COVID-19 疫苗接種的人的初步死亡報告(0.0025%)。 」也就是說,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美國人共有將近一百萬,而可能因接種新冠疫苗而死亡的美國人是共有將近一萬五千。所以,打疫苗過世的人要比確診過世的人還要多的說法,很明顯是錯誤。有關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可以進一步參考2022-3-7發表的Safety of mRNA vaccines administered during the initial 6 months of the US COVID-19 vaccination programm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reports to the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and v-safe(在美國 COVID-19 疫苗接種計劃的最初 6 個月內施用的 mRNA 疫苗的安全性:對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和 v-safe 報告的觀察性研究)。原文:江晃榮疫苗影片的問題
-
2022-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居家隔離患者咳血 跑3醫院才拿到新冠口服藥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急速攀升,政府本月五日宣布開放抗病毒藥物送藥到宅,但據統計,全國僅開出一九五九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從藥局發配到居家照護者僅三十七人份,有病患等不到藥物從輕症轉為中重症。基隆有一名確診患者告訴本報,他都已經咳血,連跑二間醫院都拿不到藥吃,最後還是跑到北市內湖三總才解決。新北市三重區的林先生抱怨現在才開放太慢,且藥量太少根本拿不到。他說,之前家中長輩原本是輕症居家照護,透過視訊看診,醫師說:「抱歉,這邊沒有藥物」,只能先開緩解藥物如退燒、咳嗽藥等。他曾去藥局詢問,藥局卻說確診者增加太快,來不及補貨,要等下周。後來長輩越來越不舒服,趕緊送醫才好轉,醫師說已轉為中症。永和張先生表示,他們一家人相繼確診採居家照護,七十三歲母親就越來越不舒服,救護車及防疫計程車都叫不到,最後找上立委求助才順利就醫,但已屬於中症。他說,確診前幾天沒看診,也無法用藥。新北市陳姓消防員住基隆,本月四日確診居家隔離,七日症狀加重還咳出血絲,先到基隆長庚醫院掛急診,希望醫師開立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但醫師告知住院才能給;他轉往衛福部基隆醫院求醫也無法如願。最後是因為有免疫系統疾病,透過相關人士安排,當晚在內湖三軍總醫院取得抗病毒口服藥物,服用後控制病情。基隆醫院昨表示,陳姓消防員七日到急診戶外篩檢處說在長庚確診,因長庚要求住院才能開抗病毒藥物,所以到部基求診並尋求開藥。護理人員返回急診室回報後,陳自述已聯絡衛生局,將到內湖三總開藥隨即離開。因未完成掛號及讓醫師評估,所以無法提供醫療服務。陳姓消防員說,四日確診,五日症狀加重,先後前往部基、長庚醫院看診,卻只拿到止咳、止痛等藥物。七日症狀加重又咳出血絲,自覺體力還足以支撐開車就醫,身為消防隊員不想浪費一一九資源,自行開車求診,沒想到連跑基隆二家大醫院都碰壁,當晚赴內湖三總才取得藥物。
-
2022-05-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想要做好防疫對抗疫情,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之外,建立起自身的免疫力更是重要!今天就讓林凱信醫師,和大家介紹排毒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腸胃道,讓我們一起顧好腸胃道、提升免疫力。腸道的免疫系統佔人體總免疫細胞 7-8 成,若有發炎現象導致內膜增生,就會長出瘜肉,不過長瘜肉 就會得大腸癌嗎?林凱信醫師分享,大腸癌大多數是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成,這邊也列舉 5 個大腸癌容易找上門的族群,讓大家都可以替自己與家人朋友多留意。1.重度肥胖者2.有抽菸、喝酒習慣者3.愛吃紅肉、加工食品者4.有家族病史者5.五十歲以上的長者林凱信醫師也提醒,無論你是否為危險族群的其中一員,都務必要確實掌握以下的預防指南,並且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唷!6招預防大腸癌一、減少吃「隔夜菜」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許多大腸癌友在罹癌前,會食用反覆加熱的剩菜剩飯,並且用餐時間不定時,破壞腸胃道菌叢數平衡,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養成健康排便習慣注意排便時間是否落在 1 天 3 次到 3 天 1 次,上完廁所後也應該要多檢查糞便顏色與形狀是否異常。三、多吃高纖蔬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並且多攝取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例如南瓜、花椰菜、橘子等,稀釋致癌物之外也能促進排便,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四、定期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家族病史,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大腸蠕動,有效排出、代謝體內廢物,若你是 50 歲以上無症狀者,應每 5 年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且每年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五、定期腸道淨化除了定期健檢,我們也能選擇透過腸道淨化療程,全盤性的了解腸胃道的狀態,例如消化吸收功能是否異常,或是腸內菌叢的生態等,定期排除腸道累積的廢物,確實守護腸道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肆虐如何增強免疫力?國際認證「10種營養素」降感染、死亡率 蛋黃、地瓜都入選
台灣單日確診屢破萬,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建議,6種維生素、4種礦物質增強免疫力,降低COVID-19 被傳染率、發病率、死亡率!營養師程涵宇說明,6種維生素(D、A、C、葉酸、B 6、B 12)+ 4種礦物質(鋅、鐵、銅和硒)對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以降低被傳染率、發病率、死亡率!6種維生素 增強免疫力1、維生素D:曬太陽、蛋黃維生素 D 不足與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身體發炎反應有關。研究發現維生素 D 攝入不足的個體百分比與 COVID-19 發病率之間存在正相關。(推薦閱讀:蛋黃非膽固醇元凶!蛋黃or蛋白好?  「營養價值」曝 )2、維生素A:地瓜、魚保護身體第一道防線粘膜免疫的健康,與免疫調節有關。期刊還特別講到如果缺乏維生素A又肥胖的情況下,負面影響可能會加劇!(推薦閱讀:馬鈴薯、地瓜、花生...發芽還可以吃嗎? 營養師揭「4種蔬菜」發芽更營養)3、維生素C:奇異果、聖女番茄具有關鍵的抗氧化作用。4、葉酸:菠菜、珊瑚菇幫助身體免疫反應和產生抗體。5、維生素B6:雞肉、干貝維持 NK 細胞的活性。(翻譯蒟蒻:大顆的淋巴球,幫助消滅許多種病原體) (推薦閱讀:你吃的是真干貝or假干貝? 從「外觀、汁液」秒辨是否魚漿冒充)6、維生素B 12:蜆、蛤、竹莢魚幫助產生抗體。(程涵宇營養師授權提供)4種礦物質 增強免疫力1、鋅:牡蠣、牛肉抗氧化,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推薦閱讀:牛肉麵加酸菜小心高血壓、腦中風! 專家揭「地雷吃法」:小菜也藏陷阱)2、鐵:豬血、鵝肉參與免疫細胞關鍵活化3、銅:海鮮、堅果幫助免疫系統的細胞們好好工作(如 NK 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推薦閱讀: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4、硒:雞肉、雞蛋抗氧化,幫助抗體產生。延伸閱讀: ·Omicron「輕症、中症、重症」個別症狀曝! 食慾不振、拉肚子應警覺 ·確診居家照護共用浴廁如何清消?垃圾怎麼處理? 懶人包看這
-
2022-05-05 養生.聰明飲食
缺鋅有哪些症狀?營養師教如何補鋅 每天吃多少才正常
你知道為什麼常有人説吃海鮮會『乒砰叫』?可能與海鮮中豐富的鋅含量有關!因為鋅與男性生殖系統的健康息息相關,長期缺乏鋅可能會讓你離性福有點兒距離。到底鋅有麼作用呢?我們一起看吳映澄營養師怎麼說! 有助於維持生殖機能與生長發育,為精子形成及正常睪丸功能所需;男性鋅缺乏的症狀有勃起功能障礙、性腺機能低下。此外,也可以幫助增進皮膚健康、免疫系統能力、胰島素及多種酵素的成分、維持能量、醣類、蛋白質與核酸的正常代謝。 高鋅食物有哪些?映澄營養師貼心幫大家整理出14種富含鋅的食物,可區分為動物性及植物性來源;動物性來源會有較高的吸收利用率。9種富含鋅動物性來源食物: 1、生蠔(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15.5毫克鋅) 2、牡蠣(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10.6毫克鋅) 3、紅蟳(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10.3毫克鋅) 4、內臟-膽肝(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8.8毫克鋅) 5、板腱肉(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7.4毫克鋅) 6、牛肋條(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6.7毫克鋅) 7、乾酪粉(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6.5毫克鋅) 8、小魚干(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6.4毫克鋅) 9、綠殼淡菜(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6.3毫克鋅)5種富含鋅植物性來源食物: 1、小麥胚芽(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14.9毫克鋅) 2、南瓜子(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9.4毫克鋅) 3、白芝麻(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7.3毫克鋅) 4、奇亞籽(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7毫克鋅) 5、松子仁(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6.6毫克鋅)每日要攝取多少鋅? 成年男性每日鋅的建議攝取量為15mg;女性則為12mg。鋅的上限攝取量,成年人每日不應超過『35mg』。 映澄營養師說到,動物性來源的海鮮及內臟類食物,例如:紅蟳(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296毫克膽固醇)、膽肝內臟(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314毫克膽固醇)、小魚干(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669毫克膽固醇)、綠殼淡菜(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213毫克膽固醇),雖然鋅含量相當豐富,但膽固醇含量也相當驚人。男性同胞想補鋅的同時,也要注意膽固醇的攝取!
-
2022-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確診沒症狀能服用嗎?可做預防性用?中醫師破解常見迷思
這段時間確診人數暴增,前來門診詢問清冠一號的民眾明顯增加,也有很多民眾想先屯著清冠一號以防不時之需,或者是拿來保養以預防染疫,有幾個門診常常遇到的問題,專業的周宗翰中醫師來幫您解答。1.當PCR陽性的病友如果沒有症狀,是否可服用清冠一號?答:絕對是可以的,「臺灣清冠一號」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當PCR陽性代表體內病毒潛伏在身體裡,隨著每個人的免疫功能不同反應出來的症狀也大不相同,除了咳嗽,打噴嚏,流鼻水外,也常伴隨腸胃道症狀,或是更有大部分的人是無症狀,中醫認為在感染初期,就要以「透邪外出、截斷病勢」的方式來治療患者,防止發病,專業的中醫師也可針會不同體質在清冠一號的處方上酌量增減,更能發揮清冠一號的效用,加速pcr陽性轉陰性的時間,也可減少中重症的可能,保護台灣的醫療量能。2.服用清冠一號是否也可配合服用西藥,如退燒藥,卻痰藥,抗病毒藥?答:由於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強,一旦感染之後,對於免疫低下以及老人與幼童症狀變化和病情發展相當快速,極少數的人會突然轉成中重症,擁有專業藥師資格的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對於這類族群積極主動的「預防性投藥」有其必要。清冠一號對於中重症有明顯減輕感染症狀的效果,搭配西藥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很多民眾很愛買日本的成藥,對於日本的成藥效果讚譽有加,其實日本很多成藥裡面都含中藥與西藥共組成分,臨床上中藥加西藥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非常低,一般建議兩種用藥間隔一個小時即安全,因為中藥對於腸胃的負擔較小,使用藥物的時機中藥可飯前,西藥宜飯後,所有用藥的目的在於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3.「臺灣清冠一號」可以做為「預防」性質隨時來使用嗎?答:不可以,清冠一號是荊防敗毒散的變方,主要成分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而清冠2號則是針對中重症,是清冠一號的加強版,裡面的中藥材以清肺熱,宣肺化痰為主,藥材是偏寒涼,對於肺炎產生的呼吸道症狀有寬胸利氣的功效。但是平時並無肺熱的症狀,也沒有感染的跡象,就不適合隨時來補充清冠一號來增強免疫,相反的,因為處方屬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肺氣虛的可能,就像民眾沒事不會隨便服用荊防敗毒散當保養,同樣的也不該拿臺灣清冠一號當保健用品,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使用任何中藥前須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為佳。4.打完疫苗後,預防感染,我還能怎麼做?答: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提升免疫力從調理腸胃做起,《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就不容易感染或是感染後症狀較為輕微,中醫的方劑玉屏風散與桑菊飲有調節肺部免疫功能的效果,許多中藥例如西洋參、黃耆、茯苓、大棗、枸杞、當歸、人參等對人體免疫力有提升的作用,中藥不僅可以「扶正」,中藥成分例如魚腥草,連翹,金銀花,大青葉也可以有抑制病毒的「祛邪」作用,但是所有的中藥也必須經由中醫師診斷來使用,而小孩及老人在以中藥增強免疫前,務必確定不是在急性發炎的過敏期,因為補益藥會使發炎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嚴重。正所謂病從口入,調節免疫的關鍵不是在於你必須吃什麼,而是在於你避免吃什麼,腸胃保健攸關免疫調節,減少加工與醃製食品,飲食建議採低脂、高蛋白質、適度纖維質,減少過酸、甜、油或辛辣食物。周宗翰中醫師建議,避免睡前進食或吃宵夜,勿暴飲暴食,盡量少量多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有助於您安全度過疫情。
-
2022-05-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目前只能打莫德納 兒童疫苗首日接種率不高
兒童疫苗昨天開打,桃園市國小有學童緊張打針不敢看,接種後感到身體不適返家休息;彰化學童勇敢說「我不怕」。高雄四所偏鄉國小接種率不到一半,現場播放音樂影片,發放小點心,準備布偶娃娃,以溫馨氣氛緩解小朋友緊張,仍有小朋友哭了出來。新北今天開打,北市五日才打疫苗。國內十二歲以下兒童昨開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只能選擇莫德納,家長若已簽署同意書,也可反悔,等著之後接種BNT,「想打莫德納就登記,如不想打,就不要打。」再者,孩子可在學校打疫苗,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接種站,作法彈性。醫師楊智鈞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身為爸爸,不同意讓孩子施打BNT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理由是mRNA疫苗為一種全新的疫苗開發技術,而幼兒的免疫系統正在發展狀態,mRNA可能會改變兒童的免疫系統。「mRNA疫苗技術太新、我實在太不懂了」,寧可選擇相對製程成熟的蛋白質疫苗技術。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從理論來看,次單位疫苗的副作用確實較小,但目前並無次單位疫苗可接種。mRNA疫苗只是將能製造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mRNA送至人體細胞,並誘發人體產生抗體,不到一周就會被人體自己的酵素代謝掉,不會改變兒童免疫系統。高雄昨天四所偏鄉小校茂林、多納、新發國小先打,接種率約四成七,現場播放音樂影片,發放點心等措施緩解緊張。桃園市昨天由龜山大坑國小、蘆竹國小及中壢區芭里國小學童率先施打,大坑有二位小朋友出現身體不適,回教室休息後已無大礙。彰化縣偏鄉小校潭墘國小昨注射疫苗,雲林縣政府昨起由合約醫療院所開打六到十一歲兒童疫苗,部分家長趁勞動補假帶小朋友前往,但因意願書已繳給學校,基層診所也要求提供接種同意書,「非人來就打」,兩邊都要同意書,令人無所適從,家長抱怨「政府措施沒先完整告知,等於白跑了一趟」。新北今天在頂溪國小擔任疫苗施打先行學校,第一梯疫苗接種學生約二百人,約三成同意。台北市預計五日開始幫學童接種,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台北市符合施打資格的學童,第一階段同意接種約百分之四十六點九,也規畫九日媒合醫院開設「兒童疫苗特別門診」。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增3例新冠死亡個案 未滿一歲女童重症搶救中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重症、死亡個案也隨之增加。國內今天新增2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4人、重症7人,含三例死亡。其中一名未滿一歲女童重症,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正於加護病房搶救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中症個案累計240人,占0.22%、重症35人,占0.03%。另新增四人解隔,累計68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例死亡個案分別為八十多歲、九十多歲女性以及七十多歲男性。九十多歲女性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血診後在家昏迷,未插管、未使用呼吸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八十多歲女性有糖尿病、癌症病史,為安寧照護病患,曾接種兩劑疫苗。確診後應家屬要求採居家照護,病逝於家中,死因為新冠肺炎和癌症。七十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肌梗塞、慢性腎病、癌症病史,未接種疫苗。確診後送醫住加護病房,使用氧氣面罩,未插管、未使用呼吸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四名重症病患分別為未滿一歲女童、20多歲女性以及80多歲、90多歲男性;除未滿一歲女童和90多歲男性為接種疫苗外,其餘皆接種三劑疫苗。對於這名幼童僅兩天病情就快速惡化,羅一鈞表示,該名幼童發燒到診所就醫時,診所未問到相關接觸史,加上年紀小不適合快篩,所以建議先回家觀察。病情變化快速主要是年紀小,因此之前就醫分流有特別提到,小於一歲發燒或高燒染疫要收治到醫院,因年紀小的孩子因免疫系統不夠成熟,病情變化會比較快速。羅一鈞表示,20多歲個案今年約有2萬例,中重度以上有12例,約萬分之五、六左右,比例低。他表示,染疫本來就不能掉以輕心,這名個案合併比較嚴重的上吐下瀉和腹痛以及明顯脫水,因此居家照護民眾要注意水分補充,如果症狀變化都要與遠距居家醫療聯繫,儘早評估。而這名個案打過三劑疫苗,懷疑合併其他細菌感染才會這麼嚴重。其中未滿一歲女童,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4月26日高燒攝氏39度於診所就醫後返家,28日出現呼吸困難症狀送醫急診,才採檢陽性確診。因呼吸窘迫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救治,有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治療。20多歲女性則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4月26日開始發燒、腹瀉至醫院採檢確診。在家居家照護期間因腹痛持續且上吐下瀉症狀加劇,29日再次前往醫院就診,發現血壓偏低、腎功能異常,隔天出現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加護病房救治,有使用瑞德西韋、呼吸器治療。其餘兩名重症個案,皆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兩人皆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等治療。另外,今天新增14例中症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未接種疫苗者兩人、接種一劑三人、接種兩劑一人、接種三劑八人。
-
2022-05-02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王醫師,請問我可以用標靶治療嗎?」「王醫師,基因檢測是什麼啊?我需不需要做?」「王醫師,我聽說免疫治療是救命神藥,為什麼我不能用?」「個人化精準醫療」已是近年癌症治療的全球趨勢,對應精準化醫療概念的標靶與免疫治療,在診間的詢問度總居高不下。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及可能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時,不難發現癌友與家屬對精準醫療的認知,有著不小的進步空間及過高期待。並非每位癌友都適合過去癌症治療以原發「腫瘤位置」選擇治療藥物,如某藥物核准用於乳癌治療;近期則進展到依據「腫瘤基因的特徵」來決定治療藥物,這是未來標靶及免疫治療等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但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標靶治療利用藥物的「標」去辨識癌細胞的「靶」,進而攻擊,免疫治療則藉由癌細胞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來評估、篩選出適合者,讓病人具「偵查」功能的免疫系統活化並恢復功能,得以發現癌細胞,進而消滅癌細胞。雖然精準治療趨向個人化量身訂「治」,但療效因人而異,而且還是會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與醫師討論最有利於延長存活的治療選擇。兩管道認識精準醫療知識是抗癌最有力武器,癌症希望基金會致力提高癌友對精準醫療的認知,希望能用以下兩個方法幫助癌友有效地與醫護溝通,進一步提升醫病共享決策與生活品質。提升意識(Awareness):透過多元工具,如衛教手冊、LINE聊天機器人、YouTube頻道HopeTV、網站等,讓癌友透過慣用工具獲得正確、即時資訊。教育培力(Education):癌症希望基金會為病友量身打造「希望護照」App,協助記錄疾病及治療狀況,包括癌症型態,如癌別、期別、腫瘤大小、基因型態等、掌握治療方式、用藥紀錄、檢驗報告、副作用及疼痛等身心狀態等追蹤、提供照護訣竅、活動訊息等衛教新知。同步連結社會資源、設定提醒回診。近期將再度進化,App中增加詳細的基因說明,協助病人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隨時提存資料與醫護溝通討論。雖然精準醫療是全球看好的癌症治療趨勢,承載醫師與病人高度期望,但畢竟不是萬靈的救命丹。癌友須有正確認知。目前精準醫療費用偏高,根據健保署110年統計,當年度健保共支付403億元於癌藥費用,其中標靶藥費占率已達62.6%,遠超過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等支出,免疫治療雖然僅占4%,可預期還會逐年攀升。高額治療費用是隱憂過去十年,歐美談到癌症治療時,多了一個新名詞叫「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形容高額治療費用帶來的傷害及影響,不只對病人,甚至對國家醫療保險制度,這是我們迎接精準醫療治療福音時,同時不能規避的隱憂。癌症希望基金會認為,要跨過精準醫療高聳的經濟門檻,健保、商業保險與藥廠必須三方協力,才能真正提高癌症治療可近性,幫助癌友得到即時與適切的治療。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突破性感染代表疫苗失效嗎?需要無止盡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
昨天(2022-4-30)看到一篇才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心中頗有感慨,所以才決定寫這篇文章來抒發。感慨,是因為看到評論裡的這句話:【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這一年多來,每次同鄉或親友聚會,新冠病毒一定會有一席之地,而為了要讓大家了解人類和病毒之間的對抗關係,我都會說「突破感染」是個完全錯誤的名詞,根本就不應該被創造出來。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在做疫苗實驗時,會用不同劑量的病毒來挑戰打過疫苗的老鼠。在低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存活;在中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死了5隻;而在高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死了。也就是說,只要病毒數量夠高,沒有任何疫苗是不會被「突破」的。不管是打疫苗,還是自然感染,我們所獲得的免疫力(抗體和記憶細胞)是會因人而異,而免疫力高的人可以應付高劑量的病毒,免疫力低的人就只能應付低劑量的病毒。還有,眾所周知,對抗病毒的免疫力是會隨時間而下降的。所以,打過疫苗的人再被感染,是一點都不值得大驚小怪。所謂的「完整疫苗」,不管是兩劑、三劑、甚至四劑,如果打過的人還是被病毒感染,那原因之一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量是高過於他的免疫力所能應付的限度,原因之二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是變種,例如omicron。不管是什麼原因,對病毒而言,沒有什麼疫苗是「完整」的。去年4月,台灣出現第一個所謂的「突破感染」案例,而關鍵評論就立刻邀請我寫了一篇評論,請看機師接種過一劑AZ疫苗仍染疫,這代表疫苗失效了嗎?。其中的一段是:【「百分之百有效」是大家喜歡聽到的,而也就因為如此,有些醫藥廣告,包括出自中醫師和西醫師的,就會聲稱他們能百分之百治愈病患(請看新冠肺炎治癒率100%的名中醫)。但是,除了百分之百不可能之外,沒有什麼預防或治療的效果會是百分之百的,因為生物個體間本來就不可能會是百分之百相同,而有些不相同的地方就會影響到個體對疫苗的反應程度。好消息是,縱然是出現「疫苗突破」,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所出現的症狀,相較於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所出現的症狀,還是輕微很多。】大前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是Covid-19 Boosters — Where from Here?(新冠加強劑 – 何去何從?)。作者Paul Offit是一位兒科醫生,專攻傳染病、免疫學和病毒學。他是賓州大學兒科和疫苗學教授,也是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他是輪狀病毒疫苗的共同發明人。這篇評論總共有八段,而前五段是在講所謂的「完整接種疫苗」是如何從原來的兩劑,演變成三劑、四劑,甚至是未來的N劑。剩下的三段則是在講疫苗加強劑要何去何從,我把這三段翻譯如下:人們現在對「完整接種疫苗」是什麼意思感到困惑。 這很容易理解是如何發生的。 可以說,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與所有粘膜疫苗一樣,目標是預防嚴重疾病——讓人們遠離醫院、重症監護室和太平間。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 如果我們要從大流行(pandemic)轉變為地方病(endemic),在某個時候,我們將不得不接受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或兩者的結合不能提供針對輕度疾病的長期保護。此外,由於加強劑並非沒有風險,我們需要清楚分辨哪些群體最受益。 例如,16 至 29 歲的男童和男人患 mRNA 疫苗引起的心肌炎的風險增加。 所有年齡組都面臨「原始抗原罪」(original antigenic sin)這一理論性問題的風險——由於免疫系統鎖定了原始免疫原,因此對新免疫原的反應能力下降。 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可以在一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找到。該研究表明,與使用原始病毒株來進行加強相比,使用 omicron 特異性變種來加強,不會產生更高水平的 omicron 特異性中和抗體。 這個潛在的問題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新變種做出反應的能力。現在 CDC 有責任確定誰從加強劑量中受益最多,並教育公眾了解粘膜疫苗的局限性。 否則,對輕度或無症狀感染的零容忍策略(只能通過頻繁的加強劑來實施)將繼續誤導公眾關於 Covid-19 疫苗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原文:突破感染,加強劑,何去何從
-
2022-05-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mRNA疫苗問世前的準備:BNT創辦人客製化腫瘤疫苗的技術研發之路
▌樹突細胞這些新發現的其中一項關鍵,是一種形狀有如章魚般的奇特結構,在1970年代由加拿大免疫學家史坦曼(Ralph Steinman)首度發現。在位於曼哈頓上東區的實驗室裡,史坦曼透過一種特殊的顯微鏡,鑑定出這些有著樹枝般結構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這項發現讓史坦曼在2011年獲頒諾貝爾獎,便是科學家在瞭解免疫系統過程中的失落環節。接下來幾十年間愈見明顯的是,樹突細胞負責執行許多功能。這些「哨兵」駐紮在皮膚和組織裡,在體內巡邏,尋找細菌和病毒等外來入侵者的蹤影。一旦用觸手捕捉到入侵者,樹突細胞就會把入侵者送到體內特定地點,那兒有正在擦亮武器、等待召喚、負責狙擊任務的T細胞,以及隨時準備戰鬥、負責製造抗體的B細胞。先天免疫系統的標準步兵團和後天免疫系統的專責單位之間,正是由樹突細胞擔任溝通橋梁。在這對夫妻的想像中,樹突細胞是免疫軍隊的高階將領,從環境中和其他細胞那兒收集資料並加以分析,再利用這些情報把軍隊派遣到戰略前哨。對此深深著迷的吳沙忻夫婦開始研究樹突細胞,在相關研討會中聆聽演講(包括史坦曼的演講),也關注同行科學家所做的研究,以瞭解樹突細胞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憑藉著對免疫系統的溝通方式有了全新且不斷深入的瞭解,癌症免疫學家開始進行許多臨床試驗。他們招募已經試遍所有標準療法的病人,利用胜肽、蛋白質和病毒載體,把新發現的腫瘤特徵描繪在「通緝犯海報」上,送進自願受試者體內。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指出,這類方法有些確實可以觸發受試者體內的T細胞反應,激勵著這對夫妻繼續從事相關研究。但吳沙忻夫婦知道,為這些早期試驗的結果而感到興奮為時過早。許多研究人員並沒有瞭解到,他們對手的本性多麼頑強。不同於外來的病原體,癌細胞是內部的敵人,它們由健康的細胞演變而來,等到需要使用藥物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病人全身,這會讓免疫系統的狙擊手難以辨認敵我。這種敵人的陣仗也著實驚人。儘管只是個直徑一公分的小腫瘤,就包含了多達十億個癌細胞。一個直徑五公分的腫瘤裡就有一千兩百五十億個癌細胞。每一天,癌細胞都會不受控制的進行分裂,數量不斷增加。刺激T細胞加入戰鬥是不夠的,「我們算過,當時可用的癌症疫苗技術所能激起的免疫反應,比實際所需的強度低了一百到一千倍,」吳沙忻回憶道:「免疫系統的軍隊要不是對癌症疫苗沒有反應,要不就是根本沒機會戰勝具備壓倒性優勢、數量遠遠超過它們的癌細胞。」他們瞭解到,必須部署龐大的T細胞軍隊才能成功地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來場細胞與細胞的對戰。「我們知道需要另一種疫苗,」吳沙忻說道:「要成功地實現這個想法,必須有更強大、更有效的疫苗。」▌客製化的腫瘤疫苗之所以需要更好的技術還有另一個原因。隨著吳沙忻夫婦的研究有所進展,世界各地的學者愈來愈清楚每個人的癌症都不一樣,不一樣到無法以「一網打盡」的藥物來處理的程度。一開始相當看好癌症疫苗前景的腫瘤免疫學界也得接受現實,那就是用這種方法對抗腫瘤,並不如他們所想的那麼容易。出於失望,有愈來愈多科學家轉向其他主題,但在薩爾邦大學的實驗室裡,吳沙忻夫婦繼續深入挖掘。「如果每種癌症都不一樣,」他們心想:「那我們何不開發一種可以針對每位病人的腫瘤進行量身訂做的疫苗技術呢?」為此,他們需要做到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出跟免疫軍隊交流的通用方式,讓它們精準地瞭解敵人的分子特性,」吳沙忻這麼說:「另一件事就是發出警報,強調必須針對這項資訊優先採取行動。」在實際面上,他們需要一種可以直接把訊息傳達給樹突細胞(免疫系統將領)的方法,並讓它們詳細瞭解正在接近的敵人有哪些特徵,如此一來,樹突細胞才能大規模地部署免疫軍隊。DNA是吳沙忻夫婦最初的選擇之一。不同於之前的疫苗,直接接種含有DNA的疫苗,並不需要先在細胞培養物或雞蛋中培養出被當作「通緝犯海報」來使用的蛋白質。取而代之的是,這項技術讓醫生只需傳遞基因資訊,也就是一組製造蛋白質的指令,到人體內。如果樹突細胞認真看待這項資訊,那麼人體就可以根據這些指令,以蛋白質的形式自行製造出「通緝犯海報」,當成是訓練T細胞所用的標靶,這在對抗癌症時尤其重要。吳沙忻夫婦在小鼠身上進行DNA疫苗試驗,得到一些令人興奮的初期成果。但是,當他們試圖在人類的樹突細胞上如法炮製時,卻換來失望的結果。因為DNA可說是基因訊息的原稿,通常深藏在位於細胞中央的細胞核裡。齧齒類動物的細胞分裂時,可以允許外來的DNA分子進入細胞分裂時形成的間隙當中,但人類的細胞沒有這麼好客。事實證明,人體樹突細胞對外來DNA的吸收既不均勻也不充分。很快地,吳沙忻夫婦就根據克里克(Francis Crick)首度提出的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也就是DNA製造RNA,RNA製造蛋白質,找出了解決方法。換句話說,帶有基因資訊的源頭DNA把製造蛋白質的指令交給RNA,再由RNA把指令帶到細胞的生產線上。人工合成的RNA很容易製造,而且就這兩位醫生所知,這種人工分子是安全的。與其將DNA送入病人體內,讓DNA製造出RNA,再讓RNA指揮細胞工廠製造有「通緝犯海報」作用的蛋白質,不如從中切入,直接把RNA送入人體。更棒的是,mRNA只負責一項任務,就是把DNA所含的實際指令,傳送到細胞生產線上,而且mRNA完成工作的地點大部分在細胞質。位於細胞膜之下的細胞質是細胞中一塊大面積的區域,製造蛋白質的辛苦工作就在這裡進行。吳沙忻夫婦推論,比起把外來DNA送進不好客的細胞核裡,把mRNA送進細胞質容易多了。※ 本文摘自《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作者:喬.米勒, 吳沙忻, 厄茲勒姆.圖雷西譯者:陸維濃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當茶水 中醫師:輕症者無療效、沒病者喝了更傷
COVID-19疫情擴散全台,民眾狂買清冠一號中藥材造成缺貨;中醫師指出,清冠一號不會增強免疫力,沒病的人喝了容易腸胃道不舒服,染疫無症狀和輕症者喝了沒療效,因為藥量不足,喝了也是白喝。本土疫情直線上升,確診人數每天創新紀錄,不少上班族團購清冠一號中藥材,在家自煮自喝,有的在辦公室煮來代替茶水,認為每天喝可預防染疫,萬一感染是無症狀或輕症,喝了能減緩甚至治癒。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科主任馮天祥表示,清冠一號藥性較涼,沒染疫者服用可能會有腹瀉、消化不良、胃部不適等症狀,已染疫的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喝了,因藥量不足只當開水飲用,毫無醫療效果,民眾應該請醫師診斷有需要再服用,不要自行買藥亂喝。馮天祥提供替代清冠一號的茶飲,可先請中醫師診斷體質,再飲用適量的花旗蔘煮杭菊花茶,蔘類屬性比較溫甘平,當茶水飲用無妨,至於杭菊的黃菊與白菊二者功效相似,可請教中醫師比較適合服用哪一種。「健康的人每天吃抗生素預防染病,會有什麼結果呢?」員榮醫院員生院區中醫部部主任林親怡說,清冠一號不會增強免疫力,沒病的人每天喝清冠一號可能脾胃過度寒涼造成消化道不舒服,有人會消化變差,體質寒性民眾經會讓上呼吸道不適。林親怡建議,每個人體質不同,適合的藥材和藥量也不一樣,容易畏冷的體質偏寒者更不適合長時間把清冠一號當茶水喝,如果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被居隔,在3+4天內飲用即可,無症狀者不要喝,以免長期飲用影響自體免疫系統,反而沒病喝出毛病。衛福部在官網也闢謠,指稱網路流傳的清冠一號13味中藥有誤,其中「生石灰」具強烈腐蝕性,不屬於中藥,「金」瓜蔞是「全」瓜蔞的錯字,「生附子」有毒性,未經中醫師診療自行購買藥材煎煮,將嚴重影響健康。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傳染力更強 可逃避疫苗及免疫系統
南非基因定序研究機構的科學家表示,本月在南非發現的新型Omicron病毒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很可能能夠逃避疫苗,以及已染疫者的自然免疫力。病毒學家德奧里維拉(Tulio de Oliveira)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的傳染力已比Omicron高,BA.4和BA.5的傳染力似乎比BA.2更強。奧里維拉表示,南非所有人幾乎都已接種新冠疫苗或曾染疫,但當前染疫人數激增,意味著最新型的變異株不僅傳染力更強,或許還能逃避人體的防禦系統。他指出:「變異株的突變,讓病毒得以逃避免疫機制。我們預計這足以導致重複感染,並突破一些疫苗(防護力)。這也是南非疫情復熾的唯一原因,因為據我們推算,當地已有逾九成人口具免疫保護水準。」奧里維拉說,Omicron BA.4和BA.5病例約占南非新增確診病例的70%;目前這兩種新的變異株已導致南非確診數激增,但住院和病故人數並未大增。除了南非外,Omicron BA.4和BA.5已在全球20個國家現蹤。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要選直的還是彎的?帶斑點香蕉還能吃?專家告訴你香蕉的好處/壞處有哪些
Q1:彎的香蕉吃起來比較甜而且更營養,是真的嗎?食藥署表示,不管外型是直或是彎的香蕉,營養價值均相同!1、香蕉會有彎曲的弧度,是因為陽光照射的緣故。一串香蕉裡有很多根香蕉聚集在一起,陽光沒辦法均勻的照射到所有果實。香蕉果實為了多照到陽光而向上生長,香蕉的形狀就變成彎的。2、香蕉不論是彎的或直的營養價值跟甜度都相同,但不同熟度的香蕉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綠蕉含多量澱粉,食用具有飽足感;顏色開始轉黃變熟的香蕉營養價值相對較高。3、購買時香蕉小訣竅,可挑選成熟斑點少的香蕉,這類香蕉貯藏的時間就久,可避免香蕉快速催熟變黑。Q2:褐色斑點香蕉能抗癌,這是真的嗎?根據目前研究,尚無一致性結果,切勿延誤治療,飲食仍以均衡飲食為主!香蕉皮產生褐色斑點為香蕉成熟後自然氧化所造成,只要內部果肉完好沒腐敗,依然可以安心食用。目前部分研究指出褐斑香蕉可能刺激免疫系統,增加白血球,但此項研究仍是動物研究而非人體研究結果,尚待更多實證研究支持。食藥署提醒,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香蕉營養成分,包括:熱量、膳食纖維、鉀、葉酸每100公克熱量有85Kcal,膳食纖維含1.6公克,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排便。每100公克含368毫克鉀,具有血壓調節的作用,不過對於腎臟病患者來說,由於排除體內廢物能力受到影響,食用上要注意,建議可先確認體內鉀離子濃度後,再斟酌食用量。每100公克含葉酸15.7微克,有助於紅血球的生成、核酸與核蛋白的形成。一但缺乏,有可能影響氣色、體力,在孕媽咪維持胎兒發育更是重要,因此不論是孕媽咪還是一般成人,日常生活中都必須適時補充葉酸。此外,陳文君營養師談到,依據目前的研究顯示,葉酸有預防心臟病的功能,而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每天攝取400微克葉酸,可以從飲食中的蔬菜(由別是綠色蔬菜)、水果、堅果、雞蛋中攝取。西瓜超甜,但熱量竟墊底!?....https://bit.ly/3IHcKVG
-
2022-04-28 焦點.元氣新聞
比陳時中菸齡更久 他96歲菸齡78年、日吞22顆藥決心戒菸
今年69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從17歲開始就抽菸,菸齡高達52年,今年下定決心擺脫「老菸槍」,率先參加國健署、董氏基金會及各地衛生局每2年舉辦1次的「戒菸就贏比賽」。董氏基金會表示,近日一位高齡96歲、菸齡78年的桃園中壢梁老先生完成報名,打破過去10屆共23萬組報名戒菸者紀錄,成為最高齡、也是菸齡最長的參賽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梁老先生的兒子梁勝崑擔任不吸菸見證人,他透露103年1月26日爸爸外出訪友,返家時卻光著腳,卻完全沒有痛覺,就醫竟確診小中風;3天後的半夜,梁老先生氣喘吁吁,無法平躺、免強端坐入睡,清晨家人送急診,又被診斷患有肺氣腫,醫生再三叮嚀老先生要按時服藥且不能再吸菸,近來老先生每天早、中、晚要吞服22顆藥,病況暫且穩定,但仍無法戒菸。今年4月初,他的兒子聽到桃園電台播出藝人隋棠代言的戒菸比賽廣告,趕緊錄下來播放給老爸聽,沒想到梁老先生立刻就說「我要報名戒菸」。梁老先生從4月6日起戒菸至今超過3周,讓家人相當開心。梁老先生表示,若自己沒有中獎,就是別人中獎,別人會開心,若我抽到獎,那就捐回給基金會,「因為辦戒菸比賽應該很辛苦!」另外一位住台中的劉先生,今年3月31日剛結婚,年僅23歲的他卻有7年菸齡,每天菸量高達40至50支,太太預產期是10月,他在醫院門口看到隋棠的戒菸比賽廣告布條,為了當負責任的先生與爸爸,當下上網報名戒菸就贏比賽,拚「結婚、生子、戒菸成功」三喜臨門。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江建勰指出,面對染疫人數破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調「吸菸者新冠重症風險提高1.5倍」;江建勰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也證實,吸菸者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風險為不吸菸者的1.8倍,如每日吸菸超過20支者,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賴志冠說,研究發現,吸菸者的手指可能碰觸受病毒汙染的菸品,吸菸時手指與嘴唇不斷接觸,增加了病毒的手口傳播機會。賴志冠說,吸菸者容易群聚,摘下口罩近距離吞雲吐霧,只要其中一人染疫,將無一倖免,上周台東就有2位新冠肺炎確診者是因在同一個場館運動,並且脫下口罩吸菸,於是先後確診。還有研究發現,吸菸會影響免疫系統,降低抵抗力,進而引發呼吸道或肺部疾病。林清麗表示,過去每屆平均有6千至1萬組報名,今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完成報名僅4450組,呼籲民眾把握時間報名「2022戒菸就贏比賽」,報名時間到5月1日午夜12點,吸菸與不吸菸要一起報名,兩人一組上「華文戒菸網」報名(http://www.quitwin.org.tw ),5月2日起完全不吸菸,就有機會一起抽中獎金30萬元或6萬元(六組)獎項。台北市有專屬加碼獎,只要就讀臺北市國小、國中、高中職的學生,都可以擔任「特別見證人」幫家人親友報名戒菸,成功戒菸組就可以再抽臺北市學生專屬的3萬元(三組)。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早25個孩子確診 醫:不驚訝與病毒共存就是這樣
國內連續多日本土確診數破千例,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今天一早就得知自己昨天經手的孩子就有25人確診,但他沒有太驚訝,「就是這樣,與病毒共存了」。他也呼籲國人當出現不適症狀,請先快篩,再依篩檢結果至戶外篩檢站或就醫,不要急著衝急診。吳昌騰在臉書透露,「早上起來簡訊收到25個異常訊息,這代表昨天我上兒科急診班,被我採檢的小孩們,PCR有25個陽性!」此外,還有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突然昏倒,後續快篩、PCR也是陽性,「在兒科急診上班,病毒真的隨時會跟我們擦肩而過!」吳昌騰說,自己沒有太驚訝,因為與病毒共存就是這樣了,大家不需要恐慌,此舉只會癱瘓急診醫療量能。他建議,民眾若出現如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噁心腹瀉等不舒服症狀,較好的做法是不要衝急診,可先自行快篩,若為陰性可就近至診所看診;如果快篩陽性,則可先到戶外篩檢站進一步做PCR採檢,待症狀較明顯時再到急診就醫,「這樣才不會讓前線作戰的量能耗竭太快!」吳昌騰也提到,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不成熟,與年齡較大的兒童相比,1歲以下的嬰兒染疫重症的風險可能更高,當社區感染嚴重,嬰幼兒的照顧者,應該要完全接種3劑疫苗;照顧嬰幼兒時,建議佩戴口罩,並且要經常洗手;如果父母親或照顧者出現咳嗽、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和疲倦等症狀,必須與嬰幼兒保持安全距離。另外,疫情期間,請不要帶嬰幼兒去人多的地方或任何社交聚會;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咳嗽和嘔吐的任何症狀,照顧者都不應忽視,請不要自行服藥,必須帶嬰幼兒就醫。
-
2022-04-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若無法正確辨認病毒反而可能帶來危險 曾困擾新冠疫苗開發者的兩條路徑
要讓疫苗發揮功效,理想情況下應該把疫苗設計為棘蛋白的高腳杯形狀。受過訓練的免疫系統會在棘蛋白變形成可以刺穿細胞的彈簧刀形狀前發動攻擊。運氣好的話,就能破壞病毒強大的對接機制。對於在實驗室將活體新冠病毒去活化,藉以製造疫苗的公司而言,用來剝奪病毒攻擊力的方法,如使用甲醛或極端高溫,有可能阻止疫苗完美地複製棘蛋白的高腳杯形狀。但是對BioNTech,以及那些希望透過提供遺傳指令讓人體自行複製棘蛋白的人來說,困難之處在於蛋白質的結構天生就不穩定。當mRNA傳遞棘蛋白的序列(也就是棘蛋白的製造藍圖)時,人體最後可能產生結構稍有不同的蛋白質,而不是讓疫苗發揮作用所需的蛋白質。如果人體的武力部隊無法正確辨認冠狀病毒,那麼可能造成疫苗無效。這也可能帶來危險,1960年代的RSV災難,以及MERS和SARS原型疫苗的不幸故事,正是因此而起。幸好,埋首苦讀研究資料的那個週末,吳沙忻發現距離梅因茲六千四百公里之外有位仁兄,他的職業生涯致力於穩定病毒抗原的結構,希望研究人員最後能藉此開發出對抗RSV、HIV和其他病原體的有效藥物。他就是葛拉漢(Barney Graham)。▌盟友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資深免疫學家和病毒學家的葛拉漢,來自堪薩斯州,家裡開設養豬場。他原本念的是數學,最後把注意力轉向了生物學。1980年代,在目睹愛滋病大流行肆虐之後,葛拉漢便著迷於瞭解HIV和其他惱人的病毒,如RSV。當他意識到是蛋白質變形阻礙了疫苗的效力,讓免疫系統狙擊手難以分離出攻擊目標時,他開始嘗試穩定蛋白質的形狀。2012年,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葛拉漢設計出一種可以保持「融合前」形狀的抗原,終於為開發安全的RSV疫苗帶來了希望。隨後,葛拉漢試著對MERS病毒做同樣的事,他所利用的檢體來自一位產生類流感症狀的博士生。當時這位博士生剛從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朝聖歸來,而沙烏地阿拉伯就是MERS病毒最先被人發現的地方。透過策略性地僅置換棘蛋白序列中的兩個胺基酸,葛拉漢得以穩定棘蛋白的結構,並誘發出更為強烈的抗體反應。在1月的那個週末,吳沙忻正是讀到了這一項突破性的進展,並立刻認定這對成功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來說有潛在的重要性。吳沙忻並不清楚葛拉漢是否已經開始研究新冠肺炎,但上海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跟MERS病毒約有54%的相似度,這樣的相似度已足夠吳沙忻做出一些有根據的猜測。進一步檢視這兩種病毒的基因組,吳沙忻意識到葛拉漢的方法或許也能穩定武漢冠狀病毒的蛋白質結構。利用這項設計,BioNTech的疫苗不僅更有機會發揮效用,還能避免可怕的抗體依賴性增強現象。身為腫瘤免疫學家的吳沙忻,從來沒有和專長領域在傳染病的葛拉漢碰過面。經過一番研究,吳沙忻發現葛拉漢和莫德納這間mRNA公司有合作關係,而莫德納也已經大張旗鼓地宣布他們正在研發冠狀病毒疫苗。但吳沙忻說自己並未因此感到困擾,他說:「我相信我可以依靠科學家同僚的責任感。」吳沙忻毫不猶豫地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葛拉漢,自介之外,也懇求對方提供學術上的幫助。令人開心的是,葛拉漢很快就回信了,後續雙方也透過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了友善的交流,討論手邊和新冠病毒棘蛋白構形有關的證據。碰巧,自從1月11日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上傳之後,這位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科學家確實一直對此進行鑽研(事實上,葛拉漢就是推動公布序列的重要研究人員之一)。兩人的對話中,葛拉漢直爽地提供吳沙忻所需要的資訊,也就是分子版的保險箱密碼。「我感覺得出來吳沙忻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留著灰色山羊鬍的葛拉漢如此說道,他的辦公室裡擺著病毒蛋白質的立體模型。葛拉漢說:「我只是告訴他,如果要製造疫苗我會怎麼做,編號九百八十六和九百八十七的位置應該可以穩定棘蛋白。」葛拉漢把跟莫德納產生專利衝突的問題擺在一旁,「我是公務員,」這位此時已退休的資深研究人員如此說道:「這麼做的原因全是為了讓事情進展得更快、更好。」至少,葛拉漢說自己和美國生技公司的關係比較偏向概念性的合作,而他也跟美國國家衛生院轄下傳染病機構的領導人佛奇討論過,如果能幫助全球擊敗這個新型冠狀病毒,他們應該把美國政府機構的專業知識公諸於世。葛拉漢回憶道:「這場疫情感覺是個危機,我們內部做了決定,不會過度擔心智慧財產或機密的問題。」隨後,BioNTech的業務開發團隊和美國國家衛生院互相交換資訊,同意彼此的合作關係。然而,對於棘蛋白的偵查,此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之後,吳沙忻發現研究人員之間意見分歧。▌兩種方式大PK許多人主張在疫苗中複製完整的棘蛋白,有些人認為僅複製其中一小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會是更好的方式。受體結合區域是棘蛋白最尖端的部分,就是這個區域讓棘蛋白能夠發揮功能,緊扣住肺細胞上的特定受器。理論上,對許多疫苗開發者來說,製造僅複製受體結合區域的疫苗會讓事情變得簡單許多。他們只需要在疫苗提供的「通緝犯海報」上重新畫出敵人一小部分的面容,而不需要畫出一模一樣的棘蛋白。這種方法的擁護者認為,如此一來,除了疫苗的製程變得更容易,產生較少的基因「垃圾」(這樣的疫苗僅含兩百個胺基酸,也就是蛋白質的建構單位,而非完整棘蛋白的一千兩百個胺基酸),還可以縮小目標範圍,大幅降低產生抗體依賴性增強現象的風險。棘蛋白的其餘部分不會受到抗體反應的影響,進而把抗體上Y型突起(也就是恆定區)幫助病毒入侵細胞的機會降到最低。此外,免疫反應愈集中,抗體中和個別棘蛋白(一個病毒顆粒上有二十五到四十個棘蛋白)的機會就愈大。鎖定受體結合區域,可以防止病毒上較不重要的部分造成免疫系統軍隊分心,迫使它們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把敵軍入侵健康細胞所用的武器尖端給弄鈍。這種做法的支持者不乏一些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特別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主任高福,是一位曾就讀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免疫學家。高福和葛拉漢是舊識,這幾個禮拜以來,他們一直在討論各自支持的不同方法。葛拉漢相信他的設計,那就是「利用結構穩定的完整棘蛋白」,還是比較好,但他試圖委婉地說服吳沙忻改用針對受體結合區域的方式製造疫苗,他說:「我想幫助高福。」莫德納要以完整的棘蛋白來製造疫苗,葛拉漢認為如果有其他人去嘗試另一種選項,對這個世界是件好事,畢竟誰也說不準這或許是更好的方法。他根本不知道BioNTech要製造一種面面俱到的疫苗。葛拉漢的論點吸引了吳沙忻。他知道受體結合區域是所謂的「突變熱點」,假設病毒如常地開始出現變種,以完整棘蛋白製造的疫苗,效力可能會維持得較好,效用時間較長。※ 本文摘自《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作者:喬.米勒, 吳沙忻, 厄茲勒姆.圖雷西譯者:陸維濃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4-26 醫療.自體免疫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易合併失眠、焦慮、憂鬱
一名9歲男孩出生後,皮膚常泛紅脫皮,上小學後「身上好像千萬隻螞蟻爬不停」,奇癢無比,全身抓傷、流湯流血,傷口痛到無法行走,類固醇愈吃愈重,乳液擦遍了也沒用。媽媽帶他四處求醫,心痛告訴醫師「能不能讓他至少不要那麼痛、可以走路就好?」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表示,皮膚是身體的障蔽,如果皮膚障蔽受損,加上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環境有過敏原刺激,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而讓瘋狂活化的免疫系統穩定下來,表皮細胞不再反覆受到刺激,障蔽就能慢慢修復,因此男孩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皮膚終於慢慢恢復正常。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指出,80%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於6歲之前,延續到成年期,2020年就有37萬人因為異位性皮膚炎就醫。中重度患者就占了25%,相當可觀。楊靜宜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光靠口服類固醇達到短期症狀控制還不夠,且類固醇副作用多、減量易復發,不宜長期使用。唯有「長期而安全地調控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才是關鍵,但傳統免疫調節抑制劑對於中重度患者來說,療效還是不夠,許多患者仍一再復發。楊靜宜建議,中重度病友應考慮使用屬於「人工製造的蛋白抗體」生物製劑,讓受損的皮膚角質細胞有機會再長好、提升屏障功能,達到長期安全緩解症狀的目標。健保2019年已有條件納入給付。「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一個會癢的皮膚病!」朱家瑜表示,他的孩子也是患者,半夜還要起來換床單,換衣服,全家生活品質都受影響。調查發現,患者家屬每天平均比一般人少睡1至2小時,92.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影響、88.5%工作能力受影響、33.3%曾因病情而必須請假。患者睡眠失調風險是一般人2倍,焦慮症風險1.7倍,憂鬱症風險1.83倍,自殺意念增加風險1.67倍。
-
2022-04-25 醫療.自體免疫
擺脫千萬螞蟻爬膚酷刑 9歲異位性皮膚炎男孩重生
一名9歲小男孩從出生2、3個月起,皮膚就時常泛紅脫皮,上小學後更是奇癢無比的酷刑,孩子自陳「好像千萬隻螞蟻24小時不停爬」。孩子抓到全身是傷、流湯流血,傷口痛到無法行走,類固醇劑量愈吃愈重,各種乳液都擦遍了也沒用。媽媽帶他到處求醫,心痛告訴醫師「能不能讓他至少不要那麼痛、可以走路就好?」考量到長期使用安全性,短期使用口服免疫製劑,高劑量效果仍不好,醫師建議嘗試生物製劑治療。男孩的皮膚終於慢慢恢復正常,臉上也多了笑容,可以跟朋友一起揮汗打球、也能安穩睡到天亮。收治這名孩子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表示,讓瘋狂活化的免疫系統穩定下來,表皮細胞不再反覆受到刺激,障蔽就能慢慢修復了。楊靜宜表示,皮膚是身體的城牆障蔽,如果皮膚障蔽受損,加上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環境有過敏原刺激,就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80%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於6歲之前,延續到成年期,2020年就有37萬人因為異位性皮膚炎就醫。楊靜宜指出,健保資料庫顯示,中重度患者就佔了25%,相當可觀,中重度絕對不僅是輕微發炎過敏而已。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為何這麼難治療?楊靜宜表示,光靠口服類固醇達到短期症狀控制還不夠,而且類固醇有副作用多、減量就容易復發等問題,不宜長期使用。患者即便在病情穩定期,病人仍有肉眼看不到的免疫反應在發生,唯有「長期而安全地調控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才是最關鍵的,但傳統免疫調節抑制劑對於中重度患者來說,療效還是不太夠,許多患者仍一再復發,令人沮喪。楊靜宜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治療藥物種類多,除了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健保2019年已通過生物製劑有條件納入給付。生物製劑屬於「人工製造的蛋白抗體」,可以抓住發炎因子,提供更精準的治療;生物製劑也不需要經過肝腎代謝,安全性佳。臨床試驗顯示,用藥4周後病情改善程度近8成,臨床療效可持續一年甚至更久。楊靜宜建議中重度病友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讓受損的皮膚角質細胞有機會再長好、提升屏障功能,達到長期安全緩解症狀的目標。「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一個會癢的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因為他自己的孩子也是患者,半夜還要起來換床單,換衣服,全家生活品質都受影響。許多帶孩子求診的媽媽最後辭職,就是因為白天上班精神實在太差,小孩整晚搔癢抓癢,睡不好,隔天上課也打瞌睡,影響課業及人際關係,嚴重者甚至有社會退縮,甚至有國三畢業就沒有工作,每次門診還是要媽媽帶他來。朱家瑜指出,調查發現,患者家屬每天平均比一般人少睡1至2小時,92.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因為病情而受到影響、88.5%工作能力受到病情影響、33.3%近期曾因病情而必須請假,粗估生產力損失高達68億元。患者睡眠失調風險是一般人2倍,焦慮症風險1.7倍,憂鬱症風險1.83倍,自殺意念增加風險增加1.67倍。朱家瑜呼籲,異位性皮膚炎病友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有機會降低對社會與經濟的衝擊,讓病友發揮所長,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希望病友耐心地接受治療,政府也可以多給予關懷和照顧。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服用輝瑞抗新冠口服藥 出現令人費解的新冠「症狀反彈」現象
波士頓環球報今天(2022-4-21)發表A puzzling phenomenon: Patients report a rebound of COVID-19 symptoms after taking the antiviral Paxlovid(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患者在服用抗病毒藥物 Paxlovid 後報告 COVID-19 症狀反彈)。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一些患者在社交媒體上報告了一個不尋常且令人不安的現象:服用Paxlovid後他們的 COVID 症狀似乎反彈。不僅是他們的症狀再次出現,許多人報告說,在完成五天的療程後,感覺好多了,在家中快速檢測結果呈陰性,但是幾天後又檢測出陽性。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波士頓地區至少兩個科學家團隊的注意,他們正試圖了解是什麼導致這個問題。是對藥物產生抗性嗎?還是患者很快再被感染?或者是有些人只是需要更長時間服用藥物來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反應。一些傳染病專家擔心他們看到和聽到的反彈可能表明患者在完成治療後——檢測結果呈陰性,然後再次呈陽性——可能仍然具有傳染性,並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傳染科醫生Kathryn Stephenson說:「如果你在 12 天後出現反彈,回到工作崗位,不戴口罩,你還有傳染性嗎?如果你的快速抗原檢測呈陽性,那麼你就有相當數量的病毒,而且很可能感染了一定數量的病毒。」輝瑞公司在去年秋天提交給聯邦監管機構的緊急使用授權文件中指出,一些受試者似乎在第 10 天或第 14 天左右出現了 SARS-CoV-2 RNA 水平的反彈,但目前沒有明確的信號表明該病毒已經對 Paxlovid 的主要成分之一產生了抗藥性。文件稱輝瑞將繼續分析數據。該公司在給本報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將繼續監測來自我們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和現實世界證據的數據。我們沒有看到對 Paxlovid 的任何耐藥性,並且對其臨床有效性仍然非常有信心。」波士頓退伍軍人醫療保健系統的首長 Michael Charness 醫生最近完成了對一名服用 Paxlovid 後出現反彈的患者的深入研究。他對該患者的三個鼻腔樣品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對該患者進行了一系列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檢測。他得出的結論是,該病毒對 Paxlovid 沒有耐藥性,並且該患者沒有感染任何其他呼吸道病毒或其他 COVID 變種。他認為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療程來增強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Michael Charness 醫生說:「Paxlovid 就是貓,它會抑制病毒,然後當貓走後,老鼠就會出來玩耍。Paxlovid 存在時效果非常好。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可以在感染的一個階段消除病毒。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因為提高免疫力需要更長的時間,他們無法擺脫所有病毒,而 Paxlovid 不再可以提供幫助。」Michael Charness 醫生說,他的研究正在接受醫學期刊的審查,尚未發表。布萊根婦女醫院傳染科臨床主任Paul Sax說,他從患者那裡聽到了反彈這個問題。他表示,服用 Paxlovid 並在臨床上康復的人,如果發現症狀回來了,就不應該忽視他們的症狀。他們應該認為這是 COVID 的複發,然後再次測試自己。目前關於 Paxlovid 反彈現象的科學數據很少,這促使Paul Sax 和其他傳染病專家表示,他們不確定處理此類病例的最佳方法。他指出,Paxlovid 的任何臨床試驗或其治療指南都沒有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他表示,如果患者在第一個療程後出現反彈,則用第二個療程的 Paxlovid 重新治療患者是「直覺的」。他說:「這就是我給出現症狀反彈的人的建議。」原文:輝瑞新冠口服藥:症狀反彈
-
2022-04-21 該看哪科.兒科
幼童被蚊子叮腫大包 若有過敏體質需當心
2歲幼童在寶母家一覺醒來眼睛下方皮膚腫得像被打、快睜不開了。保母表示晚上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聲,早上起床看到小孩就變這樣,因為越來越腫,家長擔心會不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衛福部桃園醫院醫師王淳峻表示,孩子免疫系統還沒發育完全,碰到蚊蟲叮咬,對有過敏體質的小孩而言,可能會誘發大量的過敏激素,造成嚴重的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有時還有可能起水泡,這些嚴重的反應,隨著成長長免疫系統會成熟,慢慢改善。王淳峻說明,萬一過敏已經發作了,可以口服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經過兩天就會緩解了;但如果過敏太嚴重導致喉部水腫甚至呼吸急促,就需要掛急診注射藥物處理。桃園醫院護理師鄒瑞瑩說,預防方法是在蚊子叮咬初期,可使用強效類固醇藥膏擦拭覆蓋被叮咬之處,不用太擔心藥物過量,與其擦半天一班藥膏無效還被抓破,不如乾脆擦含有類固醇藥膏迅速止癢。該如何確定是血管性水腫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王淳峻說,細菌入侵後要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皮膚要先被抓破,並且感染48小時後才會腫那麼明顯,若真是細菌感染小朋友早就痛到哇哇叫。若是因為搔癢而抓破皮膚,隔天開始紅腫熱痛,也不要輕忽,建議這就時候需要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後遺症QA/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會出現哪些狀況?會復原嗎?
大多數染上新冠肺炎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數百萬患者不是,他們持續感受到極度疲勞、呼吸急促和身體疼痛等症狀,或在「腦霧」中掙扎,或一直沒恢復嗅覺或味覺。這被稱為「Long Covid」,也就是新冠後遺症。1、什麼是新冠後遺症?目前沒有一致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兒童可能需要不同的定義。2、多常見?現在還不確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專家說,兩年來無法發布可靠數據。因為缺乏標準化的方法統計病例,所以各方對染疫後出現Long Covid的比率,說法不同,有研究估計是43%,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估計7%。另有研究發現,女性、中年人、肥胖人士出現long Covid的機會較大。3、感染後的症候群有哪些?.長期症狀包括:較廣泛的疲倦、發燒、疼痛。.肺和心血管方面有氣喘、咳嗽、胸痛、心悸。.腸胃方面包括腹痛、噁心、腹瀉、失去食慾、體重減輕。.神經系統方面的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或忘性大)、頭暈眼花、睡眠障礙、手腳麻,以及認知障礙。.肌肉與骨骼可能感覺關節痛和肌肉酸痛。.耳鼻喉方面可能耳鳴、耳朵痛、喉嚨痛、失去嗅覺或味覺。.皮膚則可能出疹子。.精神上可能抑鬱焦慮。【延伸閱讀】>>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4、如何預防後遺症?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疫苗接種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更重要的是降低罹患重症的可能性。5、變種病毒會造成不同的後遺症嗎?有可能,但尚未收集和分析到足量數據來確認。【延伸閱讀】>>Omicron後遺症「疲勞」最大宗 喪失活動力染疫者加速退化6、什麼原因造成?有些健康問題很好理解,有些則不然。染疫者可能因下列事項而遭遇問題:病毒直接對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身體未能正確修復受傷的肺和其他器官,結果形成疤痕組織;血液缺氧傷害到大腦、肺和其他器官;為挽救生命而進行的治療,包括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機、皮質類固醇、鎮靜劑和止痛藥。7、有多嚴重?大多數的Long Covid症狀似乎不會危及生命,但呼吸急促或疲勞等情況可能妨礙生活。此外,對於部分新冠肺炎的倖存者來說,Long Covid可能損害重要器官並加劇其他疾病,影響可能要幾個月後才顯現出來,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稍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臟驟停、中風、心臟衰竭、肺栓塞、心肌炎和慢性腎病。醫生還注意到,與新冠相關的糖尿病病例增加。8、能復原嗎?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況,少數人卻需要肺移植。在一部分人中,特別是那些初期感染相對嚴重的人,症狀似乎揮之不去。中國武漢去年發表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幾乎二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出院一年後還有症狀。英國針對住院患者的研究今年1月說,出院一年之後,不到十分之三的患者回報完全康復。9、都是新冠病毒引起嗎?不盡然。一些症狀可能是偶然發生,或由壓力和焦慮引發,而一些原先存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能在染疫之前未曾被注意和診斷出來。10、其他病原體也會有後遺症嗎?是的。雖然有時候並不知道是如何發展出長期症狀,但科學家說這其實是可預期現象。經充分研究的病毒或細菌病原體,大多都與部分患者後來發展出慢性症狀有關。SARS倖存者能觀察到患有糖尿病和其他長期後遺症。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21名多倫多醫護人員在2003年染上SARS後,長達三年出現病毒後症狀,無法恢復正常工作。
-
2022-04-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怕病毒突變疫苗失效?翁啟惠:新冠廣效疫苗最快1年上市
全球走向與病毒共存之際,卻不斷傳出疫苗失效的消息,新冠肺炎病毒突變快速,讓疫苗效果大減,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翁啟惠15日受邀到母校台南一中演講時,提到團隊研發廣效疫苗的進度,並詳細說明如何利用醣分子研發可對抗病毒突變的疫苗,他表示,從去年9月至今都在洽談民間技轉,當下疫情緊急,也許一年後新的廣效疫苗就有機會上市。翁啟惠去年獲得有「諾貝爾獎預告」之稱的威爾許化學獎,今年再獲美國化學家協會頒給「化學先驅獎」,學界認為如果新冠肺炎廣效疫苗能順利上市,翁啟惠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台南一中最近慶祝百年校慶,獲得傑出校友的翁啟惠受邀以「精準健康與廣效疫苗的創新」為題發表演講,包括有「冠狀病毒之父」稱號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及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等人都在場。翁啟惠在演講中提到與團隊一起研發的廣效疫苗,已研發10多年,過去主要為因應流感病毒不斷突變,希望找到廣效疫苗,不必每年變換疫苗,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後,這項研究馬上套用在新冠的疫苗上。他指出,所有的病毒表面都有部分覆蓋醣分子,主要目的是讓人體的免疫系統難以辨認敵我,而達到感染人類的目標,但為了維持醣分子的覆蓋,有醣分子的部位不容易突變,廣效益苗就是利用醣分子的特性,將病毒的部分醣分子脫去,從而研發出可以對抗突變的廣效疫苗。他並表示,團隊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中,有12段胜肰不易突變,其中10段被醣分子覆蓋,研發出的廣效疫苗應用在動物試驗上,已知去醣化的棘突蛋白可引發既強又廣的B細胞與T細胞反應,效果相當不錯。他表示,這是一場接力賽,學界研究出來後,將技轉給業界,做進一步的人體試驗,期待很快能完成技轉。他在演講中也提到利用醣分子的特性,在對抗癌症上的研究進展,指團隊利用醣探針,讓癌細胞吞食之後,找出癌細胞上有15種特殊的醣分子,目前已與多國合作進行癌細胞抑制劑的人體試驗,很快就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