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免疫系統
共找到
1307
筆 文章
-
-
2024-12-19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有哪些健康益處?4個簡單技巧教你如何散步能事半功倍
你覺得每天花點時間來運動很困難嗎?其實身體活動可以很簡單。即使只是每天步行十分鐘,也能帶來許多健康好處,降低罹患包括心臟病、中風和幾種癌症在內多種疾病的風險。事實上,這是我們每天持續進行的活動,而且經常走路的人都堅信每天散步對健康和心理的好處。步行的好處有哪些?走路通常是最簡單的運動,更不用說它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1.降低心臟病風險每天走路30分鐘的好處包括降低靜息心率、降低血壓和壞膽固醇(LDL),並加強心臟功能。2.減輕壓力走路能提高你的心跳速率,降低壓力,並減少你進一步患上疾病的風險,如中風、心碎症候群或心肌病變。3.有助減肥走路也是減肥最好的運動之一。例如每天快走半小時有助於燃燒200卡路里的熱量。需要注意的是,每週增加的散步里程或時間不超過上一週最大值的10%以避免受傷。4.降低血糖如果你剛吃完飯,可以試著散步一下。有研究顯示,飯後走路兩到五分鐘能有助降低血糖。5.改善免疫系統藉由走路能增加血液循環、減少壓力和強化身體的抗體,你可以保持免疫系統的強健,隨時準備應對任何病毒或細菌的侵襲。6.保護關節當你走路強化肌肉的同時,你也增加血液流向關節軟骨,這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人尤其有益,因為走路是一種低衝擊的運動方式,能幫助保持關節靈活性。7.降低罹癌風險有研究顯示,每週進行兩個半到五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其中也包括走路,有助降低罹患某些癌症例如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和肝癌等風險。4個簡單技巧增強步行功效透過對走路方式進行一些改變,你可以將這個簡單的日常活動轉變為對健康更加有益的運動。以下是五個提升散步效益的方法:1.改變走路速度增強走路效益的一種方法是改變步伐速度。與其保持穩定的步伐,不如嘗試加入快速走路的間歇,然後再進行較慢的恢復步伐。這種技巧被稱為間歇性健走,可以改善心肺功能。2.增加負重走路時額外負重可以增加運動的強度,例如穿戴負重背心或背包會迫使你的肌肉更加努力工作,從而增強力量並燃燒更多卡路里。如果你想嘗試這個方法,重要的是從輕量開始,避免過度負擔或受傷。3.加入坡道或樓梯與在平坦地面上走路相比,爬坡或爬樓梯能夠啟動不同的肌肉群,特別是腿部和臀部肌肉。這不僅增加了力量,還能燃燒更多卡路里,因為爬坡會提高運動強度。4.練習正念走路走路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還能改善心理健康,正念散步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有研究顯示,經常練習正念散步的人,其壓力水平有所下降,心情和整體心理健康也得到改善。【資料來源】.How to walk your way to better health: five simple tips to supercharge your stroll and transform your wellbeing.The Health Benefits of Walking
-
2024-12-16 醫療.精神.身心
壓力造成失眠 增加慢性病風險
生活壓力大,明明沒吃什麼卻一直發胖,這種情況被稱為「壓力肥」。家庭、工作重擔易使睡眠品質不佳,發生「壓力失眠」,提高心血管、免疫系統或消化系統等慢性病風險。家醫科醫師蘇聖傑表示,平衡壓力所造成的身體負擔,是現代人要正視的健康課題。壓力失眠造成腦部老化當遇到壓力情況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加速作用,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壓力會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身體無法放鬆,大腦處在警覺狀態,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會增加壓力,降低人體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腦部老化。蘇聖傑說,透過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檢查,可了解睡眠或情緒狀態是否跟壓力有關;甲基化代謝評估則可得知甲基化是否失衡、是否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引起失眠狀況。蘇聖傑指出,睡眠品質不佳,代表身體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下,醫學實驗顯示,若老鼠一整晚沒有進入睡眠狀態,隔日壓力荷爾蒙即明顯升高,因為大腦處在警覺的狀態。檢測壓力 利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異性壓力會導致心率變異性降低,建議可利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異性,觀察心跳間隔的時間差異。正常狀況是吸氣時心率會加快,吐氣時會減慢;當處於壓力狀態時,呼吸會變得急促,有助於抑制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作用。蘇聖傑建議,不妨練習禪修、靜坐冥想、太極瑜伽等,延長吐氣時間,幫助平衡自律神經系統。想改善壓力體質,蘇聖傑強調,睡眠充足和規律作息可減輕身心壓力、維持身體的生理節律。尤其節律的穩定性有助於調節荷爾蒙和神經系統,使身體更能應對壓力。運動也很重要,可消耗壓力荷爾蒙,讓自律神經重獲平衡,身體重回良性循環運作。
-
2024-12-16 養生.聰明飲食
提升免疫系統、促進腦部健康…甜椒可以天天吃嗎?2種人別太常吃
甜椒富含維他命及抗氧化物,有益身體,但能天天吃嗎?營養師表示,甜椒嚴格來說不屬蔬菜,而像水果,大多數人可以,但有胃食道逆流、消化敏感問題的人,吃了會不舒服。另外,食物來源總之多多益善。甜椒三種色澤 營養素含量略不同「parade.com」報導,甜椒有三種色澤,營養素含量依顏色略微有不同。一袋3盎司的甜椒一般含有15卡洛里、0脂肪、1克蛋白質、1克纖維素、66毫克維他命C、300國際單位維他命A、4.5微克維他命K,此外飽含水分。營養師卡西迪(Julia Cassidy)表示,甜椒把甜、鮮、爽脆結合得獨一無二,口感極佳。且跟辣椒不一樣,甜椒提供溫和甘味,讓人很能接受、享受,提供多種滋味。吃甜椒對身體益處不勝枚舉,可以提升免疫系統、好好保水、是纖維素的良好來源、協助減肥、幫忙眼球視力健康、減少體內發炎、增益腦部健康、受傷後快速痊癒。甜椒可以天天吃嗎?2種人別常吃那麼甜椒可以天天吃嗎?答案是可以,但天天吃有利有弊。營養師表示,大多數人可以天天吃,但有些人有胃食道逆流,另些人有大腸激躁症,吃甜椒可能會覺得腸胃不舒服。假如你吃了覺得胃灼熱或者胃脹氣,那就要評估自己的甜椒耐受力,斟酌調整。另一名營養師表示,膳食多樣化很重要,飲食應以攝取多種有色蔬果為目標,讓營養素的來源最大化。甜椒有五種最適宜的吃法:做成蘸醬及副菜、生吃、打成果汁、切片沾醬吃、燒烤或網架烤、與烤串搭配吃、塞肉塞米塞豆腐甚至炒蛋,都十分適宜。
-
2024-12-15 失智.大腦健康
雙語切換防失智 混搭兩種語言、聊聊今日新鮮事
張玉玲/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隨著年齡增長,由大腦前額葉所主控的高階認知功能,包括工作記憶與認知轉換的能力會逐步退化,因此非常需要鍛鍊。交替使用不同的語言,就是很好的訓練方法。對使用兩種語言交替講述經歷的活動研究,奠基於多重認知理論,尤其是工作記憶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工作記憶理論強調,我們的大腦常常只能夠同時處理和操作有限數量的訊息。通過交替使用兩種語言,可以有效鍛鍊處理工作記憶的能力,進而也能增強持續性注意力以及長期記憶能力,以及大腦白質的完整度。強化大腦多任務處理交替使用語言來表述,還能強化大腦在多任務處理中的靈活性,培養了我們在不同語言之間迅速切換的能力,對大腦前額葉是極有效益的鍛鍊。語言學習理論則認為,我們學習語言的關鍵,還是在於使用和實踐。交替講述經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大腦不僅需要理解和生成語言,還需要在上下文中靈活運用,這很考驗是否對語言具有深層掌握的能耐。此外,當我們努力在兩種語言之間轉換,這種轉換過程涉及大腦兩個語言系統的互動,不僅增進了雙語者的語言靈活性和流利度,也是對大腦網絡很有挑戰的刺激。所以,快快來把你會的語言,不管是國、台語、客家話,或是英文、日語等外國語言,都拿出來混搭聊一聊今天的新鮮事吧。執行的重點1. 保持語言交替的平衡在同時使用兩種語言時,請確保兩種語言的使用量和難度均衡。避免偏向某一語言,以保證兩個語言系統都得到充分的練習和刺激,也能比較有效地訓練到認知切換的能力。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因為某一語言使用過少而造成的語言退化現象。2. 注重語言的連貫性和準確性在描述經歷時,注意每段話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避免因使用不同語言間造成的混淆。確保每段話語在結構和語法上都是正確的,這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的精確度,也能更好地訓練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此外,盡量使用複雜句式和生僻詞彙,會更增加挑戰性和提高學習效果。練習步驟1. 選擇兩種語言(如國語和台語、國語和英文)。2. 用第一種語言描述今天的一部分經歷(約三至五句),如上午去買菜,先買了青菜水果,買了哪些種類。3. 換成第二種語言描述接下來的部分(約三至五句),如買完青菜水果,接著又去買魚和雞肉,發現物價真的在飛漲。4. 繼續交替語言,完成完整的經歷描述,每部分保持三至五句,如繼續描述和菜販老闆討論天氣變熱和萬物皆漲。5. 回顧整個過程,確保每段都清晰連貫。注意事項● 可以逐步增加挑戰,如果能夠,可以試著同時使用超過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輪替,如使用國語、台語和英語。也可以在用每種語言描述時,刻意使用複雜句式或生僻艱深的詞彙。如,想想如何分別以國台英語描述「溫室效應」與天氣熱的關係,或是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該用什麼詞句來表達。● 在最後回顧過程後,可以記錄遇到的困難和新的詞彙,然後也可去查字典、電腦或請教別人,學習新字彙或表達方式。最後可以再試試看,重述一遍以訓練記憶能力。蔡佳芬/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Q:心情好不好,跟大腦功能有關嗎?情緒好壞,對於身體健康有著深遠而且全面的影響。研究發現,憂鬱焦慮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感染的風險,令人容易患上癌症,增加心血管風險,惡化原本的慢性病。而情緒的總司令部,正是大腦。心情糟糕,可是會影響大腦健康。從醫學面來說明,簡單分為幾點:1.情緒對大腦結構的影響外觀與海馬相似的腦中部位「海馬體」是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區域,這地方的萎縮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徵。長期負面情緒,會導致體積變小。2.情緒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情緒可干擾前額葉皮質層,影響控制決策能力。也會改變大腦重新組織結構的能力,或導致大腦網絡活動異常,使人難以完成任務。3.情緒對睡眠與腦部健康的影響焦慮會釋放壓力激素,干擾睡眠。而深度睡眠與鞏固記憶和清除腦中有毒物質有關,睡眠不足會增加腦中β澱粉樣蛋白濃度,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一點不假。好心情能增加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和腦內啡的釋放,促進記憶和社交互動。能降低細胞激素,減少慢性發炎。能增強神經元連結,促進神經新生,提升學習功能。能促進社交互動,減輕孤獨感。更會提升動機,促進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好心情就像是替大腦點了一盞燭光,走得更穩,更不會迷路。人生難免心情不美麗,憂鬱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治療。調整好心情,讓你頭腦壯壯。
-
2024-12-15 醫療.罕見疾病
好擔心出血……血友病患可以運動嗎?
第1站確診之後Q:發現孩子罹患血友病,一定要馬上用藥嗎?侯人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血友病患多在年幼時確診,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避免出血而不能劇烈活動,時常遭受異樣眼光。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患,都建議盡早用藥,幫助正常生活與社交。血友病患最主要的要症狀是出血,容易發生於經常受力之處,如關節,尤其下肢關節受力較大,膝蓋、腳踝都是容易出血的地方;但每位病友常見受傷的部位不盡相同,主要與活動習慣有關。例如,經常背負重物者,肩關節易出現異狀。血友病確診時間早,許多病人在新生兒時期就被診斷,從學步開始就有可能發生膝蓋、腳踝腫脹出血情況,建議家長不要害怕用藥,及早治療能讓血友病童有正常的生活與社交。目前臨床上已有基因重組藥物或雙特異性單株抗體等不同治療選項,可由靜脈或皮下注射,減少受傷風險。此外,不少病友分享,因活動受限,成長過程飽受歧視,難以交到朋友,呼籲學校應妥善說明,營造血友病童的友善環境。第2站治療選擇Q:血友病患如何制定自己的治療策略?陳淑惠/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血友病治療分為需求性治療與預防性治療。需求性治療是發現出血狀況或身體肌肉、關節腫、痛等現象,就趕緊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避免長期出血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預防性治療是每周固定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還有活動前可接受單次的預防性注射。常規性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各年齡層的出血,相較於需求性治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建議重度病友病患(凝血因子活性約小於1%)一旦經診斷確定,應該遵照醫師建議,盡早開始預防性治療。至於個人化醫療考慮的重點,包括年齡、體重、基因缺陷、出血頻繁程度、關節的狀況、個人平常從事的運動與工作,是否遵從醫師指示、藥物在體內代謝狀況、每個人設定的不同醫療的目標。病友可以根據這些重點,與醫師討論,找出最好的治療策略。研究發現,同一個關節即使只有二至三次出血,都可能造成不可逆且退化性的結構改變。透過預防關節出血,輔以個人化與預防性治療,可以提升病友生活品質,讓病人與一般人一樣生活。第3站注射需知Q:選擇長效型預防注射要注意什麼?黃晟維/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由於製劑的半衰期不同,過去A型血友病患者通常需每周注射一至三次,而B型血友病患者則需每周注射一至二次。隨著長效非凝血因子製劑的問世,患者可以改採皮下注射,其半衰期更長,A型血友病患者最久可達四周注射一次,大幅減少注射頻率。長效非凝血因子製劑採用皮下注射,副作用相對較少,主要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的輕微疼痛或紅腫。建議患者輪替注射部位,如左右大腿或手臂,以減少局部反應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約20%至30%的A型血友病患者,在注射第八凝血因子後可能產生抗體。由於患者體內先天缺乏此凝血因子,外源性補充後,免疫系統可能將其視為外來物,進而產生抗體,類似於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一旦出現抗體,患者需採取其他治療方式進行管理。第4站運動需知Q:血友病患治療之後,可以正常運動嗎?游昌憲/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重度血友病患若能透過預防性投藥恢復濃度40%以上的凝血功能,除了高強度運動之外,其他運動幾乎都可以做,例如跑步、游泳等;若凝血因子濃度仍低於40%以下,則建議選擇走路、慢跑等較不會因此跌倒或受傷的運動。至於輕度、中度血友病患,建議減少衝撞型運動,包括橄欖球、籃球、躲避球、棒球,避免因激烈運動而出血;若要接受重量訓練,也要遵照專業建議,以免關節過度活動,一旦發現身體關節或部位有腫脹現象,就要立即就醫。不過,血友病患應保持固定運動的習慣,千萬不可因此就不運動,尤其是兒童病友,運動對關節、骨骼生長非常重要,建議可嘗試慢跑、游泳等運動。衛福部健保署於112年七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健保給付條件,讓病患有更多預防性投藥的選擇,包括:●12歲以下兒童。●12歲以上但規定需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第5站出血預防Q:日常活動中發生出血,該怎麼處理?陳世翔/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部主任大部分兒童血友病患是小男生,活動力旺盛,但踢足球、打籃球、溜滑板車等易碰撞且高強度運動,應盡量避免或做好準備再進行運動;若在戶外活動時,建議更要準備好護具防護,包括護膝、護肘。然而,運動受傷流血有時還是難以避免,一般輕微肢體出血可冰敷、加壓止血,將出血部位抬高,幫助盡快止血。若因劇烈撞擊導致的出血,其程度可能較嚴重,尤其是撞到頭部或關節受傷出血,基本上要盡快施打常備在身邊的凝血因子製劑,若無藥物,或施打後止血狀況仍不理想、出血狀況較嚴重,建議盡速就醫,請醫師評估。兒童血友病患者要適量運動,對骨骼、關節的發育都有幫助,飲食上建議要均衡攝食,多補充蛋白質食物,且不要食用一般認為可活血的食物,如杏仁、木耳或中藥。第6站生活紀錄Q:如何記錄孩子的治療情況?是否可以減少治療次數?黃鼎煥/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許多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因為追求同儕認同,比較在乎朋友眼光,不想和別人不一樣。此時可調整治療時間,避免治療影響生活,盡量避免受傷,可以減少額外治療的機會。 目前健保給付血友病藥物,同時也要求填寫「居家治療表」,有著清楚的藥物使用時間與用藥情況記錄,除了常規治療,也包括額外注射事件。醫師希望病友清楚記錄自己的狀況,做為評估治療效果與病況參考,使用紙本或APP記錄都可以,但要寫清楚,尤其是重要的出血狀況,有人對於一時小出血不以為意,或當時不方便注射,但過一陣子就好了,如此累積次數過多,可能影響醫師對病況嚴重度的評估。 血友病治療近年發展快速,除了藥物,基因治療也在發展中,新的治療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可以先觀察,確定對自己有幫助再考慮嘗試。目前只要按時用藥,對於出血防治的效果都不錯,也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要和醫師、個管師保持連繫,有狀況立即反應,不要輕忽。
-
2024-12-15 醫療.罕見疾病
血友病治療進展多長效藥物減少孩子挨針
避免出血或關節零出血是血友病最主要的治療目的;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則是治療血友病的主要方法。補充凝血因子,過去倚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隨著科技進步,透過基因合成的凝血因子製劑成為主要療法。近十年來,血友病治療又有進展,臨床出現長效型藥物、非凝血因子藥物及基因治療等。凝血因子療法利用靜脈注射預防性補充凝血因子。雙和醫院小兒科陳淑惠醫師指出,重度病友會自發性出血,嚴重會危及生命或造成後遺症,需要預防性的治療。補充凝血因子療法利用靜脈注射,將基因合成或血漿製品的凝血因子打入患者體內。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主任陳世翔指出,凝血因子製劑必須靜脈注射,且一周注射多次,很多病友從小開始治療,小朋友怕痛,打針容易哭鬧;再者血管較細,若找不到合適的血管,挨針次數就會變多,頻繁的靜脈注射對必須終生治療的病童來說,是沉重的負擔。陳淑惠說,過去的第八因子製劑半衰期約12小時,第九因子製劑約18小時,要維持體內安全的凝血因子濃度(活性約大於1%),第八因子製劑必須一周打三次,第九因子一周打二次。近十年來,長效型藥物出現,使得第八因子製劑減少到一周打二次,第九因子減少到一或二周打一次。產生抗體的病友怎麼辦?重度A型血友病長期治療後,約15%至30%產生抗體。陳淑惠提醒,血友病治療也會出現凝血因子抗體危機。重度血友病患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免疫系統可能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外來病原而產生抗體。重度A型血友病接受前25劑治療後,約15%至30%產生抗體,重度B型血友病約5%。一旦產生抗體,將削弱甚至完全消除補充凝血因子的效果。產生抗體的病友雖可使用繞徑藥物(bypassing agent),繞過第八或第九因子凝血路徑,但止血效果可能不如預期,只有85%的有效止血率,所以病友還是有生命的危險,因此會考慮給予大量凝血因子的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清除抗體。非凝血因子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目前包括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和血凝再平衡藥物。第八因子模擬藥物第八因子模擬藥物是由日本奈良醫科大學Midori Shima教授開發的「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陳淑惠說,第九凝血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必須藉由第八凝血因子做為催化劑,等同橋樑拉近活化的第九凝血因子和第十凝血因子,然後接著就能活化第十凝血因子。所以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可活化第十凝血因子及後續凝血反應。此藥物的效果等同患者體內有穩定的第八凝血因子活性約15%至20%。這樣的保護力讓有抗體的病友不用再擔心危及生命的出血。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除了使用在有第八凝血因子抗體的病友以外,沒有抗體的A型病友也可以使用。每周、每兩周或每四周皮下注射一次。血凝再平衡藥物血凝再平衡藥物的概念來自於人體凝血系統,需要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平衡,讓體內不至於過度出血或血栓。血友病患因凝血因子缺乏變得容易出血,科學家反向思考,設計出能夠拮抗或消除「抗凝血因子」的藥物,負負得正讓凝血系統「再恢復平衡」,達到止血的目的,因此稱為血凝再平衡藥物,目前皆在臨床試驗階段。基因治療藥價高昂,國內目前已收到審查申請。血友病基因治療也有新進展,歐盟已核準可用於A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藥物,利用病毒當作載體,將第八因子基因以靜脈注射進入人體肝臟細胞,進而製造出第八凝血因子。美國食藥署局也通過B型血友病基因治療,一次注射就有機會痊癒,但藥價高達新台幣一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表示,已收到同時申請藥證和給付的平行審查申請。後天血友病治療採用免疫抑制劑等繞道治療,讓血液凝固時間恢復正常。另外,對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藥物等後天因素導致的血友病,治療方式與先天血友病不同。陳世翔指出,後天血友病是體內產生破壞凝血因子的抗體,治療時採用「繞道治療」,使用藥物包括免疫抑制劑等,讓血液凝固時間恢復正常、幫助止血,也將消除抗體。
-
2024-12-13 醫療.腦部.神經
30歲舉步維艱 原來與巨星一樣罹罕病
腳總是「異常沉重」,年僅30歲的女子,2年前開始發現走路總是怪怪的,原以為是運動傷害,但怎麼做復健也都無法緩解肌肉僵硬感,漸漸地女子的日常生活都開始受到影響,某天看見國際巨星席琳狄翁自曝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其症狀與自己極為相似,赴北醫附醫檢查後,證實罹患相同的罕病。僵硬人症候群走路如機器人 影響生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戴瑞億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疾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全台估計約有20多名患者,僵硬人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不明,但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人體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僵硬人症候群好發於30歲到60歲的成年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發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從下腹部、下背部及下肢的肌肉開始出現僵硬感,漸漸地影響到走路,走路如機器人,最後會因肢體扭曲而舉步維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戴瑞億指出,這名患者是2年前發現異狀,她搭乘捷運時,準備走向對面月台,卻發現雙腿沉重舉步維艱,讓她走得滿頭大汗,出門上班成為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她只能改變通勤方式,改搭公車上下班,但當她行經斑馬線時,好幾次因為肌肉僵硬,卡在路中間進退不得,甚至曾跌倒骨折。接受免疫治療 肌肉僵硬獲得緩解戴瑞億說,患者就診時,經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確定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目前採取多方治療,包含藥物、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其中,她從去年春天開始接受免疫治療,肌肉僵硬獲得明顯緩解,她與先生熱愛戶外活動,現在兩人還能偶爾外出踏青游泳,穩定控制病情,重拾生活。
-
2024-12-13 焦點.健康知識+
免疫力差常生病?起床後做5件事 幫助增強免疫力
很多人都有過一個疑問,不管大病小病,為何有些人很容易生病,而有的人平常卻很少生病?人生病與否,除了周遭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取決於個人免疫力強弱。那要如何增強自己的免疫系統?很多人首先想到是不是可以靠多吃什麼有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沒有特定營養素可預防單一疾病或提升免疫力,健康的身體需要多面向的支持維護。起床後做5件事助增免疫力提升整體免疫力,可從4面向著手,包括維持體重、均衡營養、多攝取抗氧化及抗發炎食材及適時補充益生菌。而早上是開始的好時機,專家也建議,早上起來可以先做以下幾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好習慣,才能養出強大的免疫力。1.吃富含蛋白質的早餐吃一份充滿蛋白質食物的早餐吧!營養師指出,蛋白質提供身體產生抗體和修復免疫細胞所需的氨基酸,這對於對抗感染至關重要。」2. 補充纖維與益生菌研究顯示腸道健康與免疫健康有密切關係,想要腸道健康,則不能忘記補充纖維及益生菌。因此,早餐除了要有蛋白質,在一天的第一餐中加入纖維及益生菌,可以讓腸道更順暢更健康。此外,纖維還能調節血糖、降低膽固醇和增加飽足感等多項功用。而吃優格則是增加益生菌最便捷的方式,記得選擇低糖分、高蛋白質的希臘優格、克菲爾等較好。【延伸閱讀】別人有1、2種好菌,它卻有10幾種!神奇的「克菲爾」可以在家DIY3.喝一大杯水身體隨時保持水分,才能讓免疫系統正常運轉。而通常在經過一夜的睡眠後,身體可能會有點脫水。研究指出脫水會損害免疫力,因此在早上醒來時馬上喝一大杯水,可以補足水分。此外,很多人早上習慣來杯咖啡或茶,也請記得在喝咖啡或茶之前先喝杯水。4.曬曬太陽讓睡眠規律現在很多夜貓子習慣晚睡,或可能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睡眠品質不好。而睡眠不足會對免疫系統造成破壞。如果沒有下雨,建議早晨出去曬點太陽,吸收自然陽光,有助於調節每天的晝夜規律,讓晚上好睡。睡眠規律、避免熬夜,有良好的睡眠才能讓免疫系統強大。 5.讓身體動起來起床後就開始活動,即使只是 10 分鐘的步行、瑜珈或輕微的伸展運動都好。 如能定期運動更好,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適度體力活動,有助於減少身體發炎並幫助免疫細胞定期再生。 免疫力變差有什麼症狀?其實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但免疫力可能在後天受到環境及個人生活作息習慣影響而變差,但一般也可能是短暫的,除非是遭遇重大疾病改變。腹瀉、發燒、傷口不容易好、容易疲勞、常感冒、過敏嚴重,可能是免疫力變差的訊號,可透過飲食補充營養、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改善。【參考資料】.《Eating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2-12 醫療.皮膚
乾癬一直變嚴重…吃B群、塗藥膏沒好轉?症狀、成因、新治療迷思一次看
「工作壓力讓我的乾癬又爆發,好怕未來合併關節炎或心血管出問題…」、「為什麼病灶上突然長出小膿疱,消不下去還愈來愈嚴重…」這些嚴峻的挑戰都是來自來自俗稱「牛皮癬」的乾癬病友,根據健保資料庫推估,臺灣每年約有8萬人因其就診。病人身體和頭皮上會遍佈紅斑或皮屑,嚴重時,不僅可能出現關節炎、指甲變形甚至心血管疾病等眾多共病問題,還可能合併乾癬紅皮症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等嚴重型乾癬,不注意就會帶來感染致命風險。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提醒,病友與乾癬共處的路上,除了須注意伴隨而來的共病,也要留意不同類型乾癬帶來的風險,更提醒切勿輕信仿間根治的方法。乾癬目前雖無法完全痊癒,但是及早治療大部分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控制,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本篇您將了解乾癬病有最想知道的問題,解方與建議一次看】:📍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Q1:「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疾病機轉最主要取決的仍是體質及家族史。」林尚宏表示,乾癬是一種皮膚發炎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面對許多乾癬病友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罹病,林尚宏說明,有乾癬體質的人因惡化因子刺激,如外傷、感染、藥物或是壓力產生免疫失調等,都可能使得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發展為乾癬。乾癬通常分為四種類別:● 斑塊型乾癬:約80%的成人病友為此型表現,病灶類似板塊,會在皮膚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紅斑,伴隨有銀白色鱗屑。● 滴狀乾癬:病灶以小於一點五公分的小點狀呈現,多因鏈球菌感染誘發。● 紅皮型乾癬:全身皮膚泛紅,大量脫屑,易有下肢浮腫、發燒或全身不適症狀及心臟、肝腎功能異常。●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多處皮膚會出現大片膿疱,造成全身性免疫系統如發燒、疲憊、甚至病灶感染導致致命風險等,屬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的皮膚重症,雖病人比率少,但推估仍有2~3%,且會與斑塊型乾癬合併出現。林尚宏也提醒,有家庭病史的民眾可多加留意,若出現症狀及早就醫,透過治療及時控制。Q2:「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膏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林尚宏表示,有7、8成的乾癬病人會出現頭皮屑變多,身上、手肘、膝蓋等處都出現紅疹,而腋下、鼠蹊部、股溝等容易摩擦的區域也會出現病灶,有些患者的指甲還會有甲床分離、指甲變形狀況。當症狀嚴重時,要當心發展成紅皮症乾癬,可能出現脫水或感染的併發症;若出現膿疱症狀時,則要留意有致命重症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找上門。📌【延伸閱讀】:沒有人認識的皮膚重症GPP詳細資訊大公開他也分享,上述四種乾癬類別當中,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屬較少見的嚴重型乾癬,與較常見的斑塊型乾癬的不同,GPP會造成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後續後力等全身性症狀。若未及時緩解症狀還可能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值得留意的是,針對GPP近年醫學界大有進展。過去多數GPP患者都是口服A酸治療,但除療效有限之外,也不適合懷孕的女性使用。但現今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機轉與細胞激素「介白素IL-36」有關,目前也已研發出針對此細胞激素專一性的生物製劑,更能有效截斷路徑,達到更好療效,只要符合條件,在台灣健保也能使用。林尚宏補充,由於健保用藥規範需要檢測出相關的基因突變才得以用藥,呼籲乾癬病友有發現疑似全身性免疫系統、發燒等問題,就到皮膚專科來就診加以確認診斷,後續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基因檢測,「若有GPP基因要在零感染或沒有壓力環境的環境避免誘發,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在有效的藥物出現後,趁早治療還是能有效控制。」【資訊補充站BOX】:為幫助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人能及早回歸身活正軌,有更好的疾病控制。今年(2024) 7/1起,健保署已核准GPP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完整健保給付規範全文,請見健保署網站Q3:「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也是在於乾癬患者常會帶有不同的共病。林尚宏說,除了致命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外,乾癬最常見的共病還有:● 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約有2到3成出現關節炎,其狀況會使得關節、軟骨等受到破壞,原本結構不可逆。以關節神經僵硬、手腳趾腫脹、足底筋膜炎等症狀表現。● 代謝症候群:乾癬易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長期下來相關血管性疾病風險會較同年齡的民眾多出1到2倍風險。● 虹彩炎:乾癬也會引起眼睛病變,很多患者會先去看眼科,但建議要和皮膚科主治醫生討論,否則反覆發炎之下,也存有失明風險。林尚宏分享,回溯性的研究發現,透過穩定治療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乾癬病友發生上述共病有相關,不過尚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但他呼籲,目前健保體制下既有藥物已能協助好好控制乾癬,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仍是病友將低惡化及共病發生非常重要的關鍵。至於回診的頻率需要看嚴重程度,林尚宏說,若是輕微的乾癬可以擦藥緩解,大約一、二個月甚至半年回診;若較為嚴重的乾癬,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如光照治療、口服用藥或生物製劑,則每週到三個月回診都有可能。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建議與醫師討論規律的回診時間,以便追蹤控制。Q4:「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坊間常出現有效根治等錯誤資訊,使得病患燃起希望。」林尚宏再三呼籲,切勿聽信未有醫學根據的草藥、偏方等,一定要尋求正規的治療,雖醫學臨床上乾癬還沒有辦法根治,但既有治療下仍能達到良好控制,林尚宏補充,乾癬病友均衡飲食相當重要,也不宜過度進補,並且遠離酒精和抽菸,如果接受中醫治療也應要尋求正統醫學,如此才能依照嚴重程度,轉介到適當的科別進一步治療。此外,他呼籲,病友的情緒問題也需要獲得重視,約有三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等狀況,此時更要透過及時治療穩定病況,降低壓力使惡化疾病的可能,將疾病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都降到最低。【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
-
2024-12-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毛小孩的陪伴/小五黏人很療癒 老母身體漸康健
我家毛小孩貓咪的名字是「星期五」,當時在領養毛小孩的網頁上,看到影片中被關在小小籠子裡面叫個不停,媽咪說這個嗓門大、身體好,於是就認養回來了。回到家後,小小的身軀羞怯了半小時,就開始在家裡四處探險,絲毫不認生,確實是一隻生命力很旺的小可愛。因為她到我們家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取名「星期五」、英文名是「Friday」。隨著日日的相處與陪伴,媽咪又替他取了很多可愛的名字,如「小五」、「小公主」、「小賴皮」、「小可愛」都是她。從此,她每天陪伴著身染重病的媽咪。天氣寒冷時,媽咪穿著毛棉的外套保暖,小五尤其喜歡往媽咪的胳肢窩裡鑽進去,然後窩著唆唆、踩踏享受母愛。媽咪也愈來愈喜歡她的陪伴,還特地為她準備了一台有輪子的小窩,猶如是她的專屬搖籃。每日清晨小五便會一直喵喵叫,呼喚媽咪過來陪著,她在搖籃裡唆唆或踏踏,且會盯緊媽咪不可離開,媽咪稍微起身要離開拿早餐吃,小五那兩隻如翠玉般的大眼睛立刻凝視著媽咪,直到媽咪坐回來,整個畫面真的是好笑又溫馨。三年晃眼過去,有了小五的陪伴,原本被醫師宣布「免疫系統失調」,目前尙無藥物可治癒的媽咪,身體逐漸恢復康健,現下已經可以推著小五的搖籃在家中散步了。
-
2024-12-04 養生.運動健身
有助更快康復?專家揭一狀況為判斷生病時是否能運動的依據
運動對健康益處無庸置疑,從增強骨骼和肌肉,到幫助管理慢性病。有研究甚至表明,保持活躍可能降低生病的機率。但是,當你已經感覺到喉嚨癢癢的時候還該運動嗎?又或者,運動是否能縮短感冒持續時間?以下是專家對身體不適期間運動的看法:運動可緩解感冒症狀或加速復原嗎?專家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生病時運動有助加速康復或改善症狀。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帶著感冒運動可能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更多壓力,並使呼吸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如果你有氣喘或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然而,運動可以減少未來生病的可能性。定期運動能夠增強和改善免疫力,有助降低感染的風險。專家表示,運動是對身體的一種壓力。當你定期運動時,這種壓力變得更加可控,有助讓你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強大和穩定。專家提醒,過度強迫自己進行高強度運動也不是一件好事,這樣會讓身體不堪重負,並削弱免疫系統。如何判斷生病期間是否能照常運動?感冒時運動可能無法讓你更快康復,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運動。專家補充,如果你身體健康且定期運動,通常可以繼續以較低強度運動。但如果你平時不太活躍或有超重或肥胖的情況,最好還是休息。當你處於生病狀態時,身體處於壓力中,強迫自己運動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除此之外,你的症狀也很重要。如果你有輕微的症狀,如流鼻涕或鼻塞,散步或瑜伽可能是可以的。如果你的症狀出現在頸部以下,如發燒、疲勞、肌肉疼痛和咳嗽,專家則建議避免運動,這通常被稱為「頸部檢查」(neck test)。雖然頸部檢查通常有幫助,但並非萬無一失。專家建議,避免在下呼吸道感染時運動,例如肺炎和支氣管炎。什麼時候可以重新開始運動?專家建議,如果你仍然咳嗽或發燒,最好跳過運動,並且在日常活動中感到氣喘吁吁,則絕對別運動。另外,若在感冒康復後幾週仍然無法運動,應該尋求醫事人員建議,因為這可能表示有更嚴重的問題。.如果你有腸胃道問題,像是腹瀉,最好別去游泳,因為你可能會將隱孢子蟲帶進泳池而汙染水質。.避免參加團體活動和健身房,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其他人。.降低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避免可能讓你感到疲勞和脫水的活動。無論你做什麼,都要確保將運動強度減少約50%。.減少任何可能讓你全身大汗淋漓的活動,以避免身體脫水,例如熱瑜珈。最重要的是,當你生病時,運動可能是可以自行選擇的,但確保喝足夠的水則是必須的。【資料來源】.Can Exercising Help You Get Over a Cold Faster?.Should You Really Work Out When You’re Sick?
-
2024-12-03 養生.抗老養生
「大雪」後陰氣重,多加一雙厚襪保暖!食補2物驅寒加強免疫系統
俗諺說:「大雪大到」,意指烏魚在大雪時節盛產,這時期的烏魚數量多、魚肉最肥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雖然近日天氣稍微回溫,但是早晚溫差大,民眾不要掉以輕心,尤其要注意頭部、脖子、四肢的保暖。大雪過後,氣溫再往下掉,人體的陽氣虛弱,應補充營養、調整日常作息。今年的大雪落在12月6日,將陸續迎來一波波寒流,陳潮宗說,抵抗力較弱的老幼族群特別容易感冒,應掌握「不損陰津」原則。陰津指的是體液,所以要多喝水,避免水分不足造成血液濃稠,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風險。大雪之後是全年陰氣最重的時期,在防寒措施方面,陳潮宗建議,加強衣著穿搭、室內取暖,即使待在室內也不能忽略,多加一雙厚襪子,預防「寒從腳下起」。冬季保暖建議二重點1.穿著保暖:穿著多層衣物,選擇透氣性良好的內層、保暖性強的外層,羽絨服、羊毛衫能有效禦寒。另要特別注意頭部、脖子、四肢,配戴圍巾、手套、帽子,特別是外出時要保護這些易受寒部位。2.室內取暖:保持室內溫暖,可使用暖氣、電暖器等設備,另確保良好室內通風防止空氣乾燥。建議用加濕器保持室內適當濕度,以免皮膚過乾及呼吸道不適。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寒冷的冬季多食用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陳潮宗指出,這時節的食補應以溫補為主,盡量避免寒涼、過於生冷的食物;食物應以易消化、高營養價值為主,增加熱量並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受寒引發疾病。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 驅寒也加強免疫系統陳潮宗說,在食補建議方面,可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達到驅寒效果也加強免疫系統功能。.增加蛋白質:適量食用羊肉、雞肉、牛肉,羊肉性溫且具有補陽、祛寒的作用,牛肉及雞肉也有助於補氣養血。.易消化湯品:湯品容易消化,溫暖脾胃;可以多食用肉骨湯、雞湯、牛湯等,補充營養並驅寒。.補充維生素C:寒冷的季節容易降低免疫力,可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加強免疫系統。羊肉性溫,但不至於燥熱,陳潮宗推薦這一道適合多數人溫補的美食,在家可烹煮一鍋當歸生薑羊肉湯,溫補防寒。當歸生薑羊肉湯材料:羊肉500克、當歸10克、生薑1塊、蔥段、料酒、鹽做法:羊肉焯水後,與當歸、生薑、蔥段、料酒一同放入鍋中,加足夠的水以大火燒開,小火慢燉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功效:溫經散寒,補血活血;適合手腳冰冷、體虛畏寒的人。
-
2024-12-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孩子離家念書 愛犬陪伴暖心
外子從小住在國外,家裡有養毛小孩。回台成家後,一直想養狗兒來陪伴兒子,但我沒養過寵物,覺得左右為難。到寵物店繞了幾次,終於把赤色柴犬抱回家。家人興奮地圍著牠,赤色柴犬有蓬鬆圓潤的三角形臉、呆萌的眼神,尾巴捲曲,相當可愛。柴犬是活潑的狗種,需要足夠的運動和刺激,因此每天要帶牠出去散步,此時外子和兒子就逃之夭夭。最惱人的是,柴犬每年大規模的換毛,毛絮如雪花飄,我和兒子有嚴重過敏問題,老是觸發了身體免疫系統,出現流鼻水、打噴嚏,皮膚、眼睛、呼吸道有紅腫、搔癢等症狀。為了健康,仔細考慮後送給同樣飼養柴犬的人家。兒子到美國讀高中了,夫妻倆覺得有個寵物陪伴,讓生活有目標應該不錯,兩人於是決定養毛小孩。這次老公被博美犬溫柔的眼神迷惑了,柔軟豐盈蓬鬆的毛,像一團棉花球,模樣超萌,自告奮勇願意照顧牠,餵食、洗澡、美容、散步等,讓老公忙得不亦樂乎。老公照顧博美比以前帶兒子更有耐心,可能飼養寵物是一種愛的轉移,因為子女離家,生活缺乏寄託與關愛的對象吧。又或許年紀大了,心更柔軟了。飼養寵物讓我體會動物與人類的情感,寵物對人的忠誠,有時比人還更值得信賴,更能心意相通,為人類帶來療癒、慰藉和啟發。
-
2024-11-25 養生.聰明飲食
高血壓吃碳水化合物很罪惡?研究指7種碳水化合物反有助降血壓,香蕉、燕麥都入列
研究顯示,遵循「降血壓飲食法」(DASH飲食)可以顯著降低血壓。DASH飲食強調多吃全穀物、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瘦肉、家禽、魚類、堅果、種子、豆類和健康脂肪,並限制每日鈉攝取量至2300毫克。同時,增加含鈣、鎂和鉀的食物攝取量也很重要。  如果喜歡碳水化合物,高血壓患者不需要完全排除它們。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選擇含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可能有助於自然降低血壓。相反,攝取過多添加糖的食物(如含糖飲料)則與更高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風險相關。根據EatingWell網站表示,選擇營養豐富的複合碳水化合物,並限制高度加工和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是健康血壓飲食的良好法則。1、香蕉香蕉是鉀含量豐富的食物,對支持健康血壓非常有效。美國心臟協會建議血壓高於120/80的成年人增加鉀的攝取量,因此將香蕉納入飲食是明智的選擇。 2、豆類豆類不僅提供天然碳水化合物,還富含植物蛋白及維生素與礦物質,包括支持血壓健康的鎂。此外,豆類中的可溶性與不溶性纖維(包括抗性澱粉)也有助於控制血壓。 3、優格優格以其益生菌成分受到歡迎,能維持腸道健康。除此之外,優格也是支持血壓的營養食品。根據2021年《國際乳製品期刊》的研究,高血壓患者每天食用優格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 優格天然含有鈣、鎂和鉀等支持血壓的礦物質三效合一,益生菌可能也在降低血壓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4、棗子棗子是滿足甜食需求的理想選擇,因其天然甜味不含添加糖。棗子還含有纖維、鉀和鎂,有助於支持健康血壓。 5、燕麥全穀物(如燕麥)是支持健康血壓的最佳穀物選擇之一。與僅含胚乳的精緻穀物相比,全穀物包含胚乳、麩皮和胚芽三部分,營養價值更高。研究顯示,攝取更多全穀物與降低高血壓風險相關。 燕麥中特有的β-葡聚糖纖維與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有關,對血壓健康特別有益。 6、藍莓每天加入一杯藍莓,不僅增添風味,還能支持健康血壓。根據2019年的研究,食用野生藍莓(通常以冷凍形式出售)可顯著降低收縮壓。藍莓含有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抗氧化劑花青素,這種多酚可能是其降低血壓效果的關鍵。無論是野生藍莓還是栽培藍莓,均富含花青素,值得一試。 7、橙汁100%純橙汁不僅能支持免疫系統,還是天然鉀的重要來源。橙子還含有一種抗氧化劑「橙皮苷」,可能對心臟健康有多種益處。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每天飲用500毫升橙汁12週,高血壓或前期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顯著降低。 延伸閱讀: ·健檢才知道有高血壓!醫點名「6原因」都會害血壓高 耳鳴、兩肩痠痛當心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
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容易感冒與不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想加速康復靠它可抑制病毒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差,不要感冒了。日本山田養蜂場健康科學研發部的經理松崎英典就教大家如何從日常習慣中預防感冒,並在感冒時加速復原的方法。容易感冒與不容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入秋後空氣乾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傳染病的病毒會變得更加活躍,然而,可以發現有些人是反覆感冒,有些人卻好像比較不容易生病。差別其實就在於「免疫力」,如果免疫系統很強,就算病毒侵入身體,也不太可能導致感冒,如果真的感冒康復速度也非常快。由於目前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特效藥,感冒藥只是減緩症狀而非殺死病毒,因此要保護身體免於感冒侵害,最好的方式還是增強免疫力。會降低免疫力的日常習慣松崎表示民眾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模式,如果有以下壞習慣,就可能降低身體的免疫力。1.沒有做足身體保暖當身體變冷時,血管會收縮,當血液流動變差時,就會影響體內營養素和氧氣的輸送,進而導致健康問題,松崎指出,體溫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因此預防感冒要先改善血液循環,例如避免吃讓身體寒涼的食物,也要特別注意頸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的保暖,因為這些地方都有主要血管。2.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減少免疫細胞的數量,並且降低抗氧化能力,容易使人體產生活性氧,過多的活性氧會傷害免疫系統,因此最好每天睡足7~8小時。 3.飲食不均衡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會使腸道環境惡化,腸道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細胞,被稱為「免疫的核心」,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的習慣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之外,也建議試著養成以下習慣增加身體抵抗力:1.適度出汗的運動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但要注意是可以持續進行而不會過度勞累的運動,建議平常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先從簡單的走路或伸展運動開始。2.改善睡眠品質 睡得好免疫力就會提升,改善睡眠品質的關鍵是調整生理時鐘,可以先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並養成白天起床後到外頭曬一下太陽的習慣。 3.每天泡澡15分鐘 洗澡時泡在浴缸裡可以提高核心體溫,建議用40度左右的熱水浸泡15分鐘,脖子以下都要浸泡在熱水裡,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免疫力。4.均衡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維持健康、提升免疫力。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外,也建議多補充乳酸菌和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另外食用生薑等溫補食物有助於預防感冒。 5.多笑快樂的人似乎也看起來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壓力確實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保護功能下降,除了和朋友進行一場愉快的聊天、看搞笑節目之外,微笑或是模仿笑聲也有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感冒了如何更快康復?當感冒發生時,必須確保睡眠充足、多多休息,也盡量吃些營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由蜜蜂產出的天然蜂膠也可以加速身體恢復,松崎表示,蜂膠有助於提升腸道免疫力、還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因此除了採取日常預防措施之外,在抵抗力較弱的非常時期也可以補充蜂膠這類保健食品。資料來源:halmek
-
2024-11-21 焦點.健康知識+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最近身邊感冒、流感的人愈來愈多。多數人偶爾都會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鼻咽炎等,如果症狀輕微,有的人甚至不看醫生,靠自身免疫力自行痊癒。但流感則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以免引發重症。而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如能輔以食物補充營養、舒緩症狀,一定可以好得更快。當你快感冒了、或感冒了,請注意以下這些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如秋冬盛產的柑橘類水果就是感冒時的好食物,辣椒竟能緩解喉嚨痛!而咖啡因及油炸物等,請暫時不要吃,以免病情加重。感冒適合吃的10項食物1.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湯汁也提供必要的水分補充,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素。2.柑橘類水果如柳丁和葡萄柚,其含的維生素 C 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降低患感冒的風險。3.優酪乳優酪乳含有活的有益細菌,例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整體免疫健康有幫助。4.辣椒辣椒無法治癒感冒,辣椒當中的辣椒素可以稀釋粘液以清理鼻塞並緩解充血、但幫助清理呼吸道,還可以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5.蜂蜜蜂蜜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促進組織修復,舒緩喉嚨,減少刺激和感染,使其更容易吞咽並抑制咳嗽。6.大蒜與柑橘類一樣,大蒜可以從一開始就降低感冒的風險、增強免疫力。感冒了也可更快地恢復並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7.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快速、易消化的能量。香蕉還富含鉀,對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都很重要。8.生薑生薑含有薑辣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減緩喉嚨痛和發炎情況。可將新鮮生薑片浸泡在熱水中 10 分鐘,當水喝。9.咖哩咖哩包含了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成分,如大蒜、生薑和辣椒,提供抗發炎、抗菌等好處。10.新鮮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它們也是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能創造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環境,進而強化免疫系統。感冒不適合吃的5項食物感冒、流感生病時,也應暫緩吃一些平時你可能愛吃的食物,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健康,在你生病時更會讓你症狀惡化。包括酒精、咖啡因、糖分、高鹽、油炸食物。感冒一定要吃藥嗎?也有不少人疑惑,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吃藥嗎?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及症狀較嚴重流感,也最好就醫治療。事實上,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食藥署也指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市售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亦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數據,本流感季從十月至今,已累積219例流感重症,以A型H1N1居多,並已有34人死亡,創下十年同期新高。下周又迎來一波冷空氣,疾管署預估12月流感流行期將提早報到,提醒慢性病及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8 焦點.元氣新聞
女子胸悶以為胃食道逆流 內視鏡一照驚見「食道長滿白斑」醫曝黴菌生長時機
台灣氣侯潮濕,環境也經常看到發霉的情況。但是如果黴菌跑到人體內去生長,那可就相當嚇人了。日本關東有名女子因為胸悶而就醫,經檢查後發現竟然是食道被黴菌入侵。胸悶竟是食道發霉,兇手是「它」根據日媒報導,該名女子經常感覺胸口悶悶的,而且一直沒有好轉,原本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又發作,去腸胃消化科問診後,醫生決定進行內視鏡檢查,沒想到在女子的食道內照出有黴菌生長。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女子已經恢復健康,胸悶不適的症狀也跟著消失。問診的姫野友美醫師表示,在該名女子的案例中,食道中出現的黴菌屬於「念珠菌」,在身體健康是這種細菌對人體無害,但當疲勞或是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就會在皮膚、口腔、消化系統和泌尿道等處繁殖並發炎,造成伺機性感染。「念珠菌食道炎」屬於表層黏膜感染,但若是擴散到身體深層組織,引起血液、腹腔、腦膜的侵入性感染,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腸道念珠菌感染要注意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免疫系統的心臟」,醫師指出,當念珠菌感染發生在腸道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可能連帶影響到營養吸收與免疫功能。當出現疲勞、腹脹腹痛、胃不舒服、月經不規則或經痛、皮膚搔癢起疹子等狀況,就要當心是念珠菌在腸道內過度生長導致發炎。姬野醫師表示腸胃健康與大腦息息相關,兩者之間的神經系統、賀爾蒙相互作用,例如感到壓力時會胃痛,大腦情緒會影響消化、腸胃狀態也會改變大腦接收到的訊息。醫師指出,防止念珠菌的數量在體內過度生長要從飲食方面做起,日常中要避免甜食、小麥製品和乳製品。如果已經被診斷出念珠菌感染,也要避免食用發酵食品,因為它們是黴菌的營養來源。建議攝取「中鏈脂肪酸油」(例如 MCT 油)、香料及藥草,這些食品對平衡腸道菌叢較有幫助,但這都只是日常保養的一環,若身體有任何不適最好還是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吃花生會助長癌細胞擴散?醫師詳解吃花生真正風險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所指的研究出處,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不能推論為人體也是同樣情況,傳言說法易誤導。 (2)研究的二大條件是「罹癌」、「大量花生」,一般民眾不受影響,而癌症患者若擔心,則少吃、適量即可。網傳「花生,會加速癌細胞轉移?」的貼文圖卡,部分貼文提到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吃花生後,癌細胞更易黏附在血管、促進腫瘤細胞轉移擴散。但專家表示,該研究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不代表人體也是同樣的情況,每年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都會提出大量的各種體外實驗結果,民眾對於各式各樣的體外實驗結果,當作提醒、參考即可,不用因此恐慌而使日常生活處處受限。 專家表示,該研究有「罹癌」、「吃大量花生」二大條件,並不影響一般人、適量花生也不用擔心,而且也有其他國際研究顯示花生對癌症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一般民眾與其擔心吃「大量花生」會促進「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擴散,還不如注意花生、花生製品易受黃麴毒素污染的問題,還比較切身、實際;而癌症患者如果還是會擔心此一問題,而可以減少次數、每次都少量食用即可。 吃花生會助癌細胞擴散? 原始謠傳版本: 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攝入花生後,,會令癌細胞更易粘附在血管,促進腫瘤細胞轉移擴散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圖卡: 查證解釋: 研究出自小鼠實驗 並非人體傳言提到「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吃花生會促進癌細胞擴散」。MyGoPen 查詢 PubMed 資料庫,2021 年《癌變》期刊登載「攝取花生後,血液循環中花生凝集素促進內皮細胞分泌促進轉移的細胞因子」研究,該團隊指出花生凝集素 (PNA) 是花生中的一種碳水化合物結合蛋白,約佔花生重量的 0.15%,PNA 具有很強的耐烹飪和消化能力,食用花生後可在血液中快速檢測到,而該團隊在早先的研究中針對健康志願者進行研究,也發現吃大劑量、250 克的花生一小時後,血液中會測到高濃度的 PNA,而吃低劑量、25 到 35 克的花生,則 PNA 濃度低。 柳朋馳指出,傳言出處的這篇 2021 年的研究,實驗是讓罹癌的小鼠攝入花生後,PNA 迅速進入血液循環、並且和血管壁的內皮細胞產生相互作用,繼而產生兩種細胞因子、「介素 6」(IL-6)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 ),這兩種細胞因子可以幫助腫瘤細胞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柳朋馳表示,癌細胞在增長的過程,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黏附到新生血管上,讓血流帶走、轉移去遠端,第二件事情則是癌細胞必須躲避免疫細胞的偵測,人體血流內的白血球發現變異的癌細胞會進行圍堵撲殺,MCP-1和細胞的黏附、脫離有關,而介白素 1 和介白素 6 都跟免疫系統有關;研究的圖表中明白寫到 in vitro and in mice,就清楚表明這只是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並沒有進行到在人體上研究的階段。傳言並未說清楚僅僅只是「體外實驗」,網傳說法易誤導。 利物浦大學立場審慎保留 民眾也毋需恐慌柳朋馳強調,民眾看到這樣的研究其實不用恐慌,該研究團隊出自英國利物浦大學,利物浦大學官網的新聞稿中,引述論文其中一名作者的說法「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但這些研究表明癌症患者頻繁食用花生可能會增加轉移擴散的風險」、「但美國的一項大型研究報告認為,食用花生對癌症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而利物浦大學新聞稿的最後也再次強調「癌症患者大量食用花生對生存可能產生的影響,需要再進一步的流行病學研究」,柳朋馳指出,上述的學術陳述都顯示這個研究的結論,包括發表團隊的本身成員,都持審慎保留的態度。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這項研究結論的限定條件有兩個,一是癌症患者,二是大量食用花生,而且研究團隊找到了人體吃花生一小時後可觀察到 PNA 短暫地變高,也在動物中找到了 PNA 跟細胞激素有關,但卻沒有辦法解釋吃花生之後,PNA 的高峰與介白素 6、MCP-1 有絕對的關聯性,這個斷點似乎還沒有辦法有效連結起來;而且該研究是針對癌細胞轉移,臨床上除了少數病例腫瘤很小就快速轉移,大部分的情況都要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會轉移,所以總結上述各種資訊,民眾其實並不需要因此恐慌或是不敢吃花生。 柳朋馳強調,花生含有油脂、澱粉、植物性蛋白質, 過去醫界提到花生時,最直接的就是提醒民眾台灣氣後高溫潮濕、花生保存不易,容易有「黃麴毒素」的風險,而花生也有過敏原、高油脂等問題,如果擔心這些問題就適度減少花生的攝取量即可。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所說的研究,其實只是細胞實驗、動物實驗,這些體外實驗都不能擴大、延伸為人體也是一樣的情況,對於體外實驗的結果,民眾可以當做提醒、參考即可,毋需因此恐慌或是不敢吃花生。 而且研究是針對罹癌的實驗小鼠,吃花生後 PNA 會提高、與血管壁內皮細胞發生作用而促進癌細胞擴散,前提包括「罹癌」、「大量花生」,因此一般民眾不用擔心、而適量的花生也不需要因而不敢吃。(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1/peanut.html)
-
2024-11-17 失智.大腦健康
牙周病會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曝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發現牙菌斑
普遍認為阿茲海默症還是與遺傳、老化、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抽菸等生活習慣有關;但是,目前已經發現阿茲海默症和牙周病之間,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40歲以上的人們中,有40%罹患牙周病,牙周囊袋深度在四公釐以上。這時正是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的時候。我們的口腔裡有各種細菌,免疫系統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細菌攻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逐漸低落,牙周病的發生率也會因此增加。用牙齒咀嚼食物,可以將血液輸送到大腦。當血液被送入大腦時,β澱粉樣蛋白就更容易排出大腦。如此一來,便不太可能累積「大腦垃圾」。保留越多顆牙齒,越有機會好好多咀嚼幾次,輸送到大腦的血液也會越多。所以牙齒的數量,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非常有關係。更具決定性的一件事情是,美國製藥公司寇特新(CortexymeInc.)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一篇論文,並刊登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dvancement of Science)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先進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中提到:該公司調查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96%的患者大腦中都發現了牙菌斑。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告訴我們,牙菌斑產生的酵素很可能就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發病的原因。如果牙周病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有必要預防並改善牙周病。刷牙正確步驟刷牙前使用牙間刷和牙線詢問來診所就診的患者時,發現有許多人會在刷牙後使用牙線或牙間刷。使用這些工具很好,但我推薦的刷牙順序恰恰相反。要先透過牙間刷和牙線清除牙齒上的一些汙垢,然後再使用牙刷好好清潔牙齒。推薦大家這麼做的原因是:清除掉牙周病高風險區域的汙垢後再刷牙,牙齒會更乾淨。牙刷適合清除牙齒表面的髒汙,卻不能清除牙齒之間的汙垢。要是牙齒之間有食物殘留,細菌會更容易繁殖。然而,刷牙後使用牙間刷或牙線來清潔齒縫中的汙垢,口腔中仍然不乾淨。明明都為了牙齒健康,用了牙刷和各種工具卻沒有徹底做好清潔,實在太可惜了。因此,才建議大家先清除汙垢再刷牙。研究表示,連牙縫都能好好照顧的人,可以活得更久。所以大家一定要使用牙間刷和牙線清潔牙縫,再搭配牙刷好好清潔口腔。然而,每次刷牙都要使用牙間刷和牙線,可能會讓人覺得很麻煩。因此,以每天使用一次牙間刷和牙線為目標也是可以的。每天一次的使用頻率是有根據的。當食物殘渣黏在牙齒表面後,會在四至八小時內變成牙菌斑。20個小時後,牙齒表面不僅形成生物膜,細菌的毒性也會變得更強。如果每天徹底清潔口腔一次,就可以在生物膜形成前清除口中的汙垢。順帶一提,我個人都是早上使用牙線和牙刷,午餐只用牙刷,晚上則用牙間刷和牙刷。不管在哪個時段使用牙間刷和牙線都可以,請試著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將牙刷與牙線、牙間刷一起結合使用。牙周病自我檢查只要符合這13項當中的任何一項,就代表可能罹患了牙周病。而且符合的項目越多,牙周病正在惡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刷牙時出血□ 刷牙時牙齦疼痛□ 牙齦腫脹□ 牙齦化膿□ 牙根處有縫隙□ 嘴巴感覺黏黏的□ 食物殘渣會卡在齒縫間□ 難以咀嚼食物□ 感覺牙齒有點浮動□ 牙齒鬆動□ 牙齒排列發生變化□ 介意口臭□ 被家人發現有口臭另外,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也更容易罹患牙周病,請務必當心。●中年世代●抽菸●罹患糖尿病●刷牙方式不正確不過,要確定是否罹患牙周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走一趟牙科診所,接受醫師的檢查。只要你的情況符合牙周病檢查表中的任何一項,都最好前往牙科診所接受治療。口臭是牙周病最明顯的症狀之一。牙周病引起的口臭非常嚴重,連一公尺外的人都能聞到。牙周病患者口腔內的氣味,通常被描述為「聞起來像爛掉的洋蔥或雞蛋」。隨著病情惡化,牙周囊袋持續發炎,口臭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吃完東西後出現口臭,暫時的口腔異味倒是不用擔心。若你很在意口臭的問題,請到牙科診所尋求適當的治療。
-
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反覆感冒、咳嗽未必免疫力差 4個好習慣有助支持健康免疫系統
氣溫變化大,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可能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身體的免疫細胞擔當「保家衛國」的任務,太弱容易被各種病菌入侵,太強可能起內鬨打起細胞內戰。在各種病毒肆虐的環境中,如何適當強化免疫力?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不過「免疫力」和人們口語常說的「抵抗力」不完全相同,抵抗力可以視作免疫力的泛稱。以過敏為例,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醫師指出,「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生病只是「身體這次作戰輸了」,下次再碰到這個病菌的抵抗力就上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都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被病毒侵犯如「更新病毒碼」,能提升抵抗能力。秋冬天氣變化,免疫力較容易下降嗎?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認為「不會」,免疫力下降應該是指個人的體質,精確來說,「免疫力差」應該是指患者「免疫功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免疫力,少數罕病個案,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導致免疫力缺損,遭受病毒或細菌強烈攻擊時,可能完全無抵抗能力,因此引發敗血症等。葉國偉表示,免疫力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很多不同的細胞,一般來說,是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侵犯的時候,細胞會趕快製造出對抗外來侵害的「武器」,作戰贏了當然就不會生病,輸了就會產生疾病症狀,但也代表身體再遇到同個病毒就不會生病、下次的對抗能力會提升,就像是家長常說陪孩子「更新病毒碼」。孩子常咳嗽、流鼻水,過敏症狀可能被誤為免疫力差。有些小朋友常感冒、咳嗽、流鼻水,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免疫力比較差,但其實有時候是過敏症狀。葉國偉指出,以過敏症族群為例,表現出來可能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而是身體出現的過敏症狀被誤會成免疫力差。常有人說,高壓忙碌會造成免疫力或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生病。葉國偉說,有可能是生活作息改變,壓力大的確會影響身體對抗病菌的侵犯,「抵抗力」變弱就容易生病,未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且抵抗力變差有時候是暫時性的,只要調整好作息、壓力解除,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減少。免疫系統與生俱來,過強可能侵犯正常細胞。葉國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如抗體缺乏、嚴重的複合型免疫功能缺乏等,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強烈攻擊,甚至對於病毒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或在出生幾個月後,被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免疫能力也可能在後天受到影響,例如愛滋病就屬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病毒感染會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整個被壓制,容易受到感染。不過,免疫系統太強也不好,會讓身體喪失辨識病源的能力,可能發生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帶狀疱疹病毒活化 多因老化致免疫力下降談到免疫力減弱,常讓人聯想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通常在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以及後續神經痛。預防帶狀疱疹,需要良好的免疫力,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之一。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都可能是免疫力變弱的警訊,就好像身體內的士兵,要抵抗入侵身體的病菌,可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飲食也是重要的關鍵,包含國健署「我的餐盤」所列的六大類食物。參考「我的餐盤」口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對於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李哲佑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巨量營養素都不能缺乏,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口訣包含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很多民眾可能會認為,直接吃維生素保健品更方便,但營養師建議應該先補充巨量營養素,並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如南瓜、馬鈴薯、地瓜等,之後才是維生素C、D和鋅、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鋅、硒可從海鮮類取得;維生素C可從蔬果等攝取;維生素D則能藉由菇類或牛奶等補充。攝取植化素抗氧化: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除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有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包含葉黃素、葉綠素等,都能免於自由基的發炎反應,間接提升免疫功能。許惠玉說,常見的植化素如茄紅素,協助人體清除導致老化與眾多疾病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等作用,可從番茄、紅椒、胡蘿蔔等獲取;花青素可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罹患癌症,以及增強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臟疾病、舒緩過敏症狀等,可藉由紫高麗菜、茄子、紫菜等獲得。增加腸道好菌、睡個好覺,都能增強免疫力。李哲佑說,很多研究都傾向維持腸道健康,免疫力會增加。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腸道容易發炎的人,通常是加工製品攝取過多、原型食物吃太少。除了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和抵抗病菌有關。李哲佑表示,常見於蛋白質食物的酪胺酸如奶製品等,屬於褪黑激素的原料,建議在睡前約30分鐘至1個小時,可以喝一杯溫牛奶;其餘如最近熱門的GABA也可助眠,常見於糙米、發酵的茶等,但建議不要太晚吃這類食物,以免反而影響睡眠。長期規律運動,再忙都要給自己15分鐘動一動。除了食物,長期規律運動也相當重要。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說,最基本的「健走」簡單又省錢,也可以騎腳踏車,或稍微提高強度,跑步或爬郊山,也可以到健身房運動,「我自己以前也很少運動,現在一天不運動很難過。」有時候覺得工作很累,就要有點「強迫自己」動起來,每天至少半小時,如果真的很忙,15分鐘稍微伸展也好,好過直接坐在沙發上休息。葉國偉說,有時候結束工作很累,也會有想偷懶的時候,但他會強迫自己至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能換來身心舒暢。他也建議民眾,運動不要只做一兩天,就因為肌肉痠痛想放棄;短時間的運動累積起來雖然也有好處,但不建議每次只動個3、5分鐘,因為5分鐘內的運動,通常只是在熱身而已,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提升。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不一樣,葉國偉表示,小朋友可能因為考試或學業因素,上班族則因工作節奏帶來壓力,會導致睡不好或亂吃東西而營養不均,進而衍生失眠等慢性問題。如果因為工作或學業壓力,覺得自己的免疫力稍微減弱,就要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改善,例如正向思考,或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得更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強化免疫系統的關鍵營養素 專家推薦10種最佳食物增強免疫力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強化免疫系統有很多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和良好的睡眠品質,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其中某些營養素更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Chelsea Rae Bourgeois推薦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柑橘類水果提到柑橘類水果,就會想到維生素C,身體的組織生長和修復,維生素C都扮演關鍵角色。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對抗自由基,有助防癌和其他慢性病。身體無法自行產生維生素C,須由食物中攝取。紅色甜椒紅色甜椒比多數的柑橘類水果含有更多維生素C,且含有另一強大的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也是甜椒呈現鮮紅外觀的原因。β-胡蘿蔔素也是維生素A的前驅物,因此和皮膚、眼睛的健康也有相關。優格許多研究都指出腸道健康與整體的健康存在關聯,腸胃道住著複雜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免疫作用有很大關聯。吃優格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增加好菌,有助腸道菌叢多樣化。深綠色蔬菜冬季正值葉菜類盛產季,所有深綠色蔬菜都與健康的免疫系統相關,它們富含各種營養素和纖維質,滿足營養需求,也可改善腸道健康。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深綠色蔬菜,可減少體內的氧化損傷和發炎。家禽類雞胸肉、火雞胸肉等家禽類富含維生素B6,對於T淋巴細胞和白血球的生成很重要,是免疫系統發揮最佳功能的關鍵之一。研究顯示,維生素B6缺乏與發炎相關。多脂魚類多數免疫細胞中都有維生素D受體,顯示維生素D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密切相關。多脂魚類是補充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根據國健署資料,每100克鯖魚含25.2微克、每100克鮭魚含11微克維生素D,都超過一日所需。堅果鋅能調節免疫系統內的信號通路,腰果、杏仁和松子等堅果是鋅的絕佳來源。薑薑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已廣為人知,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研究發現,生薑可阻斷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並抑制導致體內發炎的氧化分子。薑黃薑黃含「薑黃素」,是一種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抗發炎、抗氧化特性。薑黃素與免疫系統中的細胞(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共同作用,增強人體的防禦能力。大蒜大蒜含有多種與免疫相關的化合物,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透過其抗菌、抗發炎、抗氧化和神經保護特性,促進體內的各種生物過程。例如,支持大腦、腸道和心臟健康。此外,研究也指出,大蒜可以增強免疫反應並減少發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5 養生.營養食譜
玉米全解析》減肥吃白玉米、顧眼吃甜玉米...4種玉米功效一次看!加碼教你「超好喝玉米濃湯」做法
玉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的食物。雙色水果玉米甜度較甜玉米高,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纖維素,可抗衰老、助消化;甜玉米β-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紫玉米則有豐富花青素,幫助抗氧化。 「玉米」是一種廣泛種植且受歡迎的食物,除了微甜微甜的口感外,玉米也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而倍受青睞。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健康。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訊顯示,玉米筍及白玉米熱量較低。若要以玉米取代澱粉攝取,要特別留意,糯玉米的熱量約等於同等份量白飯的熱量。玉米可代替白飯?玉米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多種健康益處的食物。高敏敏營養師在粉絲專頁發布關於玉米的衛教資訊,其內容顯示,雙色水果玉米甜度較甜玉米高,有豐富的維生素E及纖維素,可抗衰老、助消化;甜玉米β-胡蘿蔔素含量最豐富;紫玉米則有豐富花青素,幫助抗氧化。 提供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良好來源,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有助於維持日常活動和運動的活力。 促進消化: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並延緩血糖上升,飯後較不容易感到飢餓,脂肪也較不易合成。 提供維生素和礦物質:玉米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鎂、鉀、磷等礦物質,這些營養素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細胞生長和修復、骨骼健康等都非常重要。 保護眼睛健康:玉米中的維生素A和抗氧化成分有助於保護眼睛健康,預防視網膜退化和其他眼部問題。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玉米中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對於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有幫助。 抗發炎:玉米中的一些成分(如花色素苷)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 改善水腫:玉米中的鈣具有預防水腫的效果。玉米的健康風險 黃麴毒素致癌黃麴毒素是一種重要的致癌因子,特別在台灣潮濕且高溫的環境中,黃麴菌容易生長繁殖。主要污染的食物包括穀類、豆類等,若在運送和儲存過程中不當,就可能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黃麴毒素是由發霉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具有高度致癌性,其中以黃麴毒素B1最為具有致癌性。 花生、玉米、穀類和種子等食物容易受到黃麴毒素的污染,尤其在長期儲藏的情況下,需要格外注意。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我們應該選擇新鮮的食材,確保食品儲存和處理的衛生環境,以及適當的儲存方式,以減少接觸黃麴毒素的風險。 另外,也要避免「食用過量」與「睡前吃」。雖富含膳食纖維,但攝取過度可能會造成便秘問題,且食用太多也有機會導致過多的熱量;睡前吃玉米恐影響脹氣,讓睡眠品質變差。玉米濃湯的做法矽谷美味人妻曾撰文教大家,使用鮮奶油製作出美味的玉米濃湯! 材料:玉米粒1罐、鮮奶油1/2杯、鮮奶1杯、去邊白吐司2片(可用高纖吐司代替)、鹽1/4小匙、黑胡椒少許。 做法:1. 吐司去邊撕成小塊,並預留一小碗玉米粒2. 將剩下的玉米粒連同湯汁,鮮奶,鮮奶油,吐司塊放到鍋中,用手持電動調理棒打成濃湯3. 再將玉米粒加回濃湯裡,小火煮沸,加少許鹽和黑胡椒調味 參考資料農糧署、農業知識入口網、高敏敏營養師 延伸閱讀減肥就吃「蒸玉米」!營養師:解便秘,還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萬用食材「玉米筍」,有無苞葉哪個好?一文公開「玉米筍」的挑選、保存撇步:原來「這狀況」應冷藏玉米是澱粉,竟然可以助減肥!糯玉米、黃玉米、白玉米...熱量差3倍!想減肥請選這種吃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11款「超商常見飲料」竟是「糖份炸彈」!米漿、牛奶都上榜...營養師:第一名恐喝掉20包糖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3 醫療.感染科
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醫籲3高風險族群快打疫苗
秋、冬來臨,病毒侵襲,肺炎病例增加,若合併細菌感染,死亡風險增加近3.4倍,「肺炎鏈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病例近200例,達5年來新高,65歲民眾感染個案逾六成。醫師提醒,19到64歲高風險族群未在公費肺炎鏈球菌接種對象之列,建議自費接種降低風險。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疾病,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指出,肺炎造成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長年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第三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無所不在,可能導致括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侵襲性肺炎、腦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張嘉興指出,未在政府公費補助施打範圍中的19至64歲風險慢性族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心臟病、高飲酒量、吸菸、慢性肝病、慢性肺病、氣喘、感染HIV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症,及65歲含以上健康成人,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最高可達17倍,若有多重共病,感染風險增9倍,更應保持警覺。張嘉興指出,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由於免疫系統較弱,加上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肺功能損傷風險是健康成人1.6倍,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增加將近4倍,可能加重氣喘症狀,並引發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腦膜炎等,甚至可能引發急性氣喘發作併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另外,張嘉興說,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病患,致死案例達700例,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症狀,也會引發多重嚴重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等,引發急性氣喘病發肺炎,死亡風險增3.71倍。至於每年造成約超過5000人死亡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盛行率約為6.1%,張嘉興提到,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除了加重肺功能衰退、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超過2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約17.5%,其中40%末期腎病患者出院後約1個月內死亡,死因包括心因性死亡、終止透析、感染。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19歲以上至未滿65歲的成人慢性疾病族群,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遠離肺炎威脅。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 對常見治療藥物高達六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時,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呼吸道感染病例減少,但在2023年解封後再度回升,其中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大幅增加,重回30年前,甚至更高。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抗藥性高達六成,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接種疫苗,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據外層莢膜上多醣體差異可分為92種以上,約30種會造成人類感染,常見的侵襲性感染血清型超過10種,最具威脅的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因其堅硬的外殼讓免疫系統難以察覺並抵禦,多年來持續位居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前5大血清型。 慢性病患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之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嘉興表示,成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機率56.5%、接受插管與手術43.5%、住進加護病房39.1%、死亡率26.1%;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發生率7年內快速成長40%,這群年輕人若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也易使病況加重。張嘉興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血清型3,除了加速肺功能衰退和疾病進程,也增加再次惡化、住院或死亡的風險。至於慢性腎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祕書長、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說,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85.7%出現併發症、71.4%住進加護病房、42.9%插管或手術、14.3%死亡,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我國現行核准可供民眾選擇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3種,包括最新型15價結合型疫苗(PCV15)、13價結合型疫苗(PCV13)以及23價多醣體疫苗(PPV23),所謂價數指的就是疫苗能預防多少種血清型,如15價可以預防15種血清型。邱政洵表示,台灣2013年提供部分兒童公費接種PCV13、2015年將其納入國家預防接種計畫,感染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比率仍維持10%,目前對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的臨床特徵、共病與預後仍未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點名,是為當前最需要被關注的15種超級細菌之一 ,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顯示,超過10%肺炎鏈球菌對第一線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具高度抗藥性,而60%肺炎鏈球菌對於常見治療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具高度抗藥性,導致臨床上肺炎治療困難,預防勝於治療,鼓勵民眾打疫苗建立保護效果。張峰義也說,抗生素引發抗藥性也出現在社區,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台有超過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長照機構也有潛在風險。接種疫苗可預防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及相關併發症,「預防一定是上策,治療就要靠運氣,即使最後順利出院,也不代表恢復健康,而是疾病受到控制,但身體變差,恢復不到以往狀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加劇老化與失能,死亡率因此上升。」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食藥署駁「一天5顆奇異果治嘴破」 營養師:可吃全穀類
許多人經常「嘴破」,坊間傳聞「多吃奇異果就會好」,衛福部食藥署闢謠專區曾經澄清,「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並無相關科學論述證實。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嘴破的原因多樣,僅以幫助傷口癒合來看,建議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還可吃深綠色蔬菜、糙米、燕麥等補充維生素B,促進黏膜健康。一般俗稱的「嘴破」,其實是「口腔潰瘍」或「口瘡」,也有人說嘴巴破洞,受傷、感染、免疫力差、癌變、營養不均等,都可能是嘴破的原因。有醫師在臉書表示,「當嘴巴有破洞潰瘍時,先暫時不要吃鳳梨或奇異果。」並進一步說明,消化不良、化療或是放射治療導致口腔潰瘍、腹瀉、皮膚過敏、嚴重自體免疫疾病等情況嚴重時,鳳梨、奇異果富含酵素,可能導致黏膜破損更嚴重,引發後續癒合不良。許惠玉指出,嘴破的原因很多,僅以幫助傷口癒合角度來看,除了少吃刺激性食物,包括辛辣、過酸或鹹及咖啡、酒皆建議暫時避免食用 ,若要降低鳳梨的蛋白酶刺激口腔黏膜產生的咬舌感,可在食用前先用熱水燙過,或以鹽水清洗。許惠玉指出,嘴破除了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促進黏膜癒合、預防發炎,如芭樂、釋迦、木瓜、草莓,也可吃糙米、燕麥、紅豆、綠豆等全穀類食物,且深綠色蔬菜類、大豆類等也富含維生素B,幫助黏膜健康。不過,她也強調,若營養失調,除了在飲食補充的營養素,平時也應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多喝水、勿挑食。針對坊間傳聞「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衛福部食藥署曾在闢謠專區澄清,口腔潰瘍的肇因繁複多元,「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目前並沒有相關科學論述證實,且奇異果產生的刺激性,反而可能造成黏膜受損。食藥署提醒,若民眾口腔潰瘍的情形持續兩周以上,可能為自體免疫系統或口腔癌等病變,而超過兩周以上的嘴巴疼痛或有可疑腫塊,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4-1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病毒不嚴重了?台大示警:不只腦霧,更可能誘發麻煩的「皮蛇」
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仍對民眾造成影響,XEC變種病毒等,入冬後恐威脅台灣民眾。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反覆感染病毒導致的「長新冠」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討論,長新冠除過去所知的腦霧症狀外,也恐誘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讓俗稱「皮蛇」的皰疹病毒等發作。長新冠病毒長存體內 可能激活皰疹病毒陳秀熙說,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病毒感染逐漸無感,但近期各大國際醫學期刊,開始關注長新冠衝擊,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即使患者未出現症狀,也可能激活皰疹病毒等,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中「清道夫細胞」功能,引發炎症、組織功能失調與損傷。陳秀熙說,長新冠也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影響免疫調節,增加血栓風險,引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元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則會導致「腦霧」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長新冠患者「PEM」 工作、輕度運動都感疲勞長新冠患者運動後不適(PEM)是另一項重要症狀。陳秀熙表示,病毒感染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微生物群失調,細胞產生能量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容易疲勞,PEM是指人體在輕微身體、心理活動後,就出現極度疲勞的現象,例如上班族需要工作時,身體卻很疲憊、不想工作,即是徵兆之一,不僅影響生活,也讓民眾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進行輕度運動,患者也可能經歷嚴重的延遲性疲勞,且症狀會顯著加重。」陳秀熙表示,PEM患者在進行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若無適當控制運動量,症狀惡化的風險更高,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限制了活動範圍,並增加生活負擔,而解決方式是盡量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避免一再感染病毒。另外,陳秀熙提醒,2024全球登革熱病例翻倍成長,已造成8700人死亡,東南亞國家尤其受到影響,新冠疫後國際旅遊復甦,登革熱疫情恐因觀光活動被帶入台灣,並造成人類蚊蟲雙向傳播,尤其近期颱風頻傳,民眾務必做好孳生源清除,官方則應將個案數控制在1000例以下,才不會造成地方流行。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同樣為富含蛋白質的優質食物 豆腐與雞胸肉哪個比較健康?
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最受歡迎的大概就非雞胸肉和豆腐莫屬。不過,兩者之中哪一個比較健康?雞肉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雞胸肉含有約21克蛋白質和3.5克脂肪。雞肉還含有能促進血液生成的鐵、支持免疫系統的鋅和鎂,並且是維生素B群的豐富來源。B群有助於大腦功能並對抗疲勞,而蛋白質則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肌肉量。1.更強健的骨骼和肌肉雞肉中的蛋白質是胺基酸的絕佳來源,人體透過使用胺基酸來建立肌肉組織。另外,較高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助維持骨質密度。2.體重管理和心臟健康富含蛋白質的雞肉可以讓我們感到更飽,這有助於促進更好的體重管理,健康的體重則可以改善心臟病的危險因素。3.更好的心情雞肉含有胺基酸色胺酸,這與大腦中較高的血清素濃度有關。豆腐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豆腐大約含有8克蛋白質和4克脂肪。豆腐還含有鈣、鐵、鋅、鎂,這些營養素有助維持健康的血壓,以及有助肌肉的正常運作並保持體內液體平衡的鉀。除此之外,豆腐也是極佳的植物蛋白質來源。1.改善心臟健康黃豆和豆腐等豆製品富含異黃酮,這些植物性化學物質有助於降低血壓並提供其他心臟保護益處。2.降低癌症風險有研究表明,多吃豆製品乳癌患病和復發的風險較低,並且有助降低肺癌和攝護腺癌的罹患機率。3.增強肌肉及強化骨骼豆腐也含有必需胺基酸,幫助身體修復組織、運送營養素和增強肌肉。豆腐中的鈣和鎂可預防骨質流失和骨質疏鬆症,鎂也是健康神經和肌肉功能的重要營養素。雞胸肉和豆腐哪個健康?事實上,兩者都富含營養,雞胸肉和豆腐都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並提供多種對維持健康運作的身體至關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專家指出,將各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加入飲食中很重要。由於這兩種蛋白質都含有另一方所沒有的豐富營養,兩者都能有助於整體健康和福祉。然而,若你在尋找特定的營養,這兩種蛋白質各有其優勢。例如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於豆腐,甚至是豆腐的兩倍以上。雖然雞胸肉的脂肪含量略低,豆腐在這個方面卻勝出,因為它所含的都是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而雞肉含有少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豆腐則完全不含這些。在維生素B群和鉀的含量上,雞肉也佔優勢,但豆腐在鋅、鎂、鐵、鈣的含量上較高,並且它還富含纖維。如果你不是素食者,專家建議將兩者都加入你的菜單中,以取得均衡的營養。值得一提的是,烹飪雞肉或豆腐時,最重要的是選擇健康的料理方式,這意味著避免選擇油炸,並且用大量新鮮香草和香料來調味,而不是過多的鹽。【資料來源】.Tofu vs. Chicken: Here’s How the Nutrition Differs, According to Dietitians.5 Reasons To Eat More Tofu.Health Benefits of Chicken
-
2024-11-06 養生.運動健身
勤奮跑步反而愈跑愈衰老?職能治療師點出3種有氧運動情境「讓人加速老化」
跑步是常見的有氧運動,但網路曾有過傳言「跑步會讓人加速老化」,原本為了想健康而做的努力可能適得其反?專業職能治療師指出錯誤的有氧運動恐是衰老的原因。日本職能治療師奏かえで指出,適當的運動並沒有錯,而有氧運動(包括跑步)讓人衰老的原因出在活性氧(自由基)。人類吸入體內的部分氧氣會轉化為活性氧,如果活性氧增加過多,會損害細胞導致衰老,雖然乍聽活性氧像是對身體有害,實際上它卻是能在免疫系統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質;另外人體具有抗氧化功能,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活性氧、修復損傷。然而過度的有氧運動會增加產生活性氧,並且不能及時產生抗氧化劑,進而導致衰老加劇。 此外,跑步時持續暴露在紫外線下是活性氧增加的原因之一。當缺乏能量時進行有氧運動也會導致衰老,有氧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是糖和脂肪。 但是當感到饑餓或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時,體內的糖分不足以供應。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開始通過分解肌肉蛋白質來產生能量,最終導致肌肉流失、皮膚失去緊緻度,進而失去年輕的外表。奏總結,有氧運動導致衰老的問題出在以下三種情況:1.長時間進行高強度負荷的跑步2.在戶外跑步沒做紫外線防護3.在身體能量不足的狀態下跑步有氧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法,但切勿過度,尤其跑步因腦內釋放令人開心的化學物質內啡肽而容易有「跑者高潮」(Runner's High),也因此讓跑步的人過度勞累。適度有氧運動三大好處‧提昇抗氧化能力‧燃燒脂肪‧安定心神適度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並增強其對抗活性氧的能力,當進行輕負荷的有氧運動時,糖和脂肪被用作活絡肌肉的能量,因此可以預期它具有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以及減少體脂肪的作用。適當的有氧運動對心理穩定也很有效,當做有氧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和血清素等激素,以及稱為內源性大麻素的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產生幸福感和減輕壓力有顯著效果,有助於緩解情緒低落和改善心理健康。資料來源/LAS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