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免疫系統
共找到
1293
筆 文章
-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啟經濟關鍵…新冠康復者,真的免疫了?
川普總統希望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之際,迅速重啟經濟;不過背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染病者康復之後,是否真的免疫。全美各地推出血液檢測,確定血清中是否具有抗體,政府官員樂觀認為這是重啟經濟的關鍵。目前仍無法確定從新冠肺炎康復的病患,是否在心理和生理上能恢復正常生活。政府高層也針對病患該被認定為「免疫」,還是體內已無病毒,或擁有更強的免疫力尚未定案;病患是否免疫或抗體能維持多久,現在都還是未知數。目前有來自中國和南韓的報告指出,部分患者康復後,接受檢測仍呈陽性,同時體內有數量不等的抗體,但也有病患不具抗體;還有中國報告發現,年輕人抗體量較低;有30%受試者抗體量偏低,甚至有人完全沒抗體。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當檢測能量足夠,民眾可攜帶某種認證,證明自己免疫,「我們希望知道誰是高危險群。」但由那個單位核發免疫認證,有認證的民眾能做什麼,目前也是未知數。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也擔心抗體檢測未受到嚴格審核,就急著上路,「這些檢測沒通過FDA認證,準確度可能不如預期。」依照過往相似病例,免疫系統在染病後已具備消滅病毒的能力;SARS病患平均免疫兩年,抗體隨著時間減少;擁有抗體可能不完全免疫,屆時可能需要訂定抗體量的門檻認定免疫標準。「科學」期刊也有報告指出,其他兩種冠狀病毒,讓病患有45周的免疫期。若新冠病毒也有類似周期,可能像季節性流感,或每隔幾年再次爆發。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說話了! 吸菸者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達14倍
新冠肺炎橫掃全球,南韓衛生單位已將吸菸者列入新冠肺炎高危險群,我國專家也警示,吸菸本身會造成身體發炎,抑制體內免疫系統,減少抵抗力,當吸菸者遇上新冠肺炎,等於禍不單行雪上加霜,依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後,死亡風險與沒有吸菸者相比,增加14倍。美國南卡大學研究指出,吸菸者易使病毒侵入人體繁殖,主要是吸菸會導致ACE2受體增加,而ACE2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主要受體。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表示,吸菸者死亡風險本來就比非吸菸者高,不幸染疫死亡風險有如坐雲霄飛車,可高達14倍。北榮家醫部主治醫師賴志冠表示,依據英國牛津大學統計報告,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2.8%,吸菸者的死亡率高達24%。美國科學人雜誌指出,評估新冠肺炎的威脅不可只看病毒本身,還需考量個人健康行為。賴志冠表示,吸菸除了會讓體內ACE2受體增加外,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證實,尼古丁刺激肺部蛋白酶分泌,引起肺氣腫與細支氣管擴張,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全衛學程助理教授高志文表示,多數吸菸者患有慢性肺病或肺功能受損,原本就極易受到各種肺部感染侵襲。此外,在疫情延燒期間,使用菸品或是電子煙時,手指及可能已受污染的菸品都會接觸到嘴唇,提高了病毒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吸菸者使用水菸時經常會共用口器與軟管,更促進新冠病毒在公共場所及社會環境中的傳播。高志文說,吸菸導致吸菸者需氧量增加,或降低了身體正常利用氧氣的能力,使得罹患呼吸道感染的吸菸患者出現雙側病毒性肺炎風險較高。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呼籲,無論是電子煙或是菸品對於肺部都會出現傷害,董氏基金會舉辦的「2020戒菸就贏比賽」仍有二周時間可以報名,有心戒菸者可報名參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堪比愛滋? 張上淳:復原後免疫系統就恢復
中美兩國醫學界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如愛滋病毒般攻擊人體免疫系統。這項研究已從20名新冠肺炎死者幾乎全毀的免疫系統中,獲得初步證實。對此,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確實有淋巴球下降的情形,但復原後就恢復正常,「與愛滋病毒不同」。根據報導,美國紐約血液中心及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將新冠肺炎病毒與實驗室培養的T細胞(T cell)給合,獲得此一結論。研究人員在2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解剖報告中,發現這些死者的免疫系統幾乎全毀,而他們體內器官遭到的破壞,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愛滋病的結合。張上淳表示,我國患者感染後,確實有看到重症病人白血球偏低,特別是淋巴球下降,可知淋巴球確實被消耗了,輕症者則沒有類似的情形。張上淳表示,其他病毒感染,如登革熱,也會讓淋巴球下降,是因為和病毒「作戰」而被消耗,為外來病毒初期的免疫反應,和愛滋病毒直接侵犯淋巴球不同;愛滋病毒會造成淋巴球長久減少,或越來越少,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球數量在復原後便會恢復正常。另外,國外也有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會侵犯心臟。張上淳說,有些解剖說會侵犯其他器官,由於新冠肺炎患者有些抽血檢驗值和心臟相關的指數有上升的現象,因此是否侵犯心臟確實是臨床關切的部分。張上淳說,雖然我國部分個案心衰竭,但在感染前就已心衰竭很厲害,目前新冠肺炎並沒有特別影響心臟的狀況。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中專家:新冠肺炎病毒會攻擊人體免疫系統
南華早報報導,美中兩國研究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會如愛滋病毒般攻擊人體免疫系統。這項研究已從20名新冠肺炎死者幾乎全毀的免疫系統中,獲得初步證實。這項發自北京的報導指出,美國紐約血液中心及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將新冠肺炎病毒與實驗室培養的T細胞(T cell)給合,獲得這一結論。這項研究已於上週在「細胞與分子免疫學」期刊發表。根據報導,研究人員在2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解剖報告中,得到初步證實。經過分析,這些死者的免疫系統幾乎全毀,而他們體內器官遭到的破壞,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愛滋病的結合。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屬人體免疫細胞要角的T細胞,成為新冠肺炎病毒的攻擊目標。病毒的基因進入T細胞後,奪取了對細胞的控制,並破壞T細胞保護人體的功能。但研究也得知,新冠肺炎病毒和愛滋病毒(HIV)有很大的區別是,HIV會在T細胞內複製,利用這些細胞進行病毒複製,產生更多的病毒;然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T細胞後,並未被發現增生現象,有可能最後與T細胞同歸於盡。T細胞(T cell)由骨髓製造產生後,在胸腺內分化並長成不同亞型效應的細胞,因此以英語胸腺thymus的首字T而得名,扮演人體免疫細胞中的要角。在胸腺長成後,便分布在淋巴組織中,攻擊人體內的受感染細胞、癌細胞及移入細胞。
-
2020-04-12 養生.聰明飲食
有乳糖不耐症還能喝牛奶嗎?專家這麼說
Q:乳糖不耐症,不適合喝牛奶?A:乳品富含鈣質等豐富營養素,有助成長發育以及維持內分泌、免疫系統及神經傳導功能。乳糖不耐症患者碰上乳品可能出現不適,但未必須要從此成為乳品絕緣體,其實,可先攝取少量來慢慢讓身體適應,或者選擇攝取起司、優格、優酪乳等發酵乳製品,經由乳酸菌消化乳糖,進而減少引起乳糖不耐的症狀。國人的乳品攝取量普遍不足,衛福部國健署2013年至2016年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七歲到75歲以上民眾當中,高達八成至九成的人平均每日攝取乳品不到一份(一般建議每日攝取量為兩份)。攝取量不足可能與部分民眾有乳糖不耐症有關,另可能有部分人誤以為,深綠色蔬菜、芝麻等其他食物也含有鈣質,因此不必太強調每天攝取兩份乳製品。其實,人體對於其他含鈣食物的鈣質吸收率往往較低,舉例來說,人體對於芝麻中所含鈣質的吸收率只有乳製品的10%,且含有高量油脂與熱量,吃多負擔高;再如,深綠色蔬菜雖然含鈣,但會因為同時含有膳食纖維、植酸而大幅降低鈣質吸收。豆腐類當中,只有以食用石膏做成、口感較硬的傳統豆腐類(像是板豆腐、豆乾)才含有豐富鈣質,嫩豆腐鈣質含量相當低;豆漿的鈣質含量則為牛奶的14%,鈣質含量不高。因此,一般建議以乳製品作為主要的補鈣來源,每日建議攝取兩份乳製品,其他食物則可搭配食用。所謂一份乳製品,約是240毫升的鮮乳或保久乳,或是兩片起司(重量約45公克)、一杯無糖優酪乳(容量約240毫升)或3/4杯無糖優格(重量約210公克)。諮詢專家/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
-
2020-04-12 養生.營養食譜
為小情人做早餐 焦桐的90道人生之味
做菜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情感的傳遞。作家焦桐在新書「為小情人做早餐」中,收錄30多年來,他為妻子和女兒所做的90道菜。他不僅記錄食譜,也寫下發想與做菜的過程,「通過烹煮食物,呵護最摯愛的家人,讓她們也相愛。」他透過書中的每一道菜,記錄往日的美好時光,留下親情與愛情的滋味。看似簡單的荷包蛋,是很多人學會的第一道菜,充滿文學與歷史典故,也是焦桐小女兒八歲時首次為父親烹煮的食物。據說「荷包蛋」名稱源於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各端一碗蛋,互吃對方碗中的蛋,意為「合抱蛋」,久而諧音「荷包蛋」。如此充滿綿綿情意的蛋,焦桐形容烹煮訣竅是「手勢需溫柔謹慎,專心致志,以免破損」。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小小的荷包蛋看似沒什麼特別,其實營養豐富等同「綜合維他命加鐵質加蛋白質」,在貧困的年代,吃一個荷包蛋等於把一顆「綜合維他命」吃下肚。鱈魚營養豐富,焦桐深知女兒不愛吃魚,於是在煎魚時加上芒果誘引,並加上白葡萄酒和巴西利碎,自創這一道洋溢父愛的「芒果煎鱈魚」。李婉萍表示,鱈魚EPA、DHA含量高,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可一周吃三次、每次吃手掌大小的分量。而芒果可以去掉魚的腥味、增加甜味;巴西利碎、白葡萄酒都可以去掉魚的腥味。「牛郎義大利麵」是焦桐為亡妻量身打造的美食。當時妻子罹癌化療、焦桐每天提早下班,回家親手做晚餐給她吃。長期化療的人胃口差,味蕾變得遲鈍,焦桐親自下廚、每天變化不同菜色,取悅妻子的食慾。他將南義特色菜「煙花女義大利麵」,改造成符合妻子口味的「牛郎義大利麵」。「煙花女義大利麵」據說是早年拿坡里妓女鍾愛的菜色,食材包括鯷魚、酸豆、橄欖、紅辣椒、蒜頭、洋蔥、番茄、巴西里等。菜如其名,「煙花女」色彩妖豔、口感激烈,不論視覺或味覺都能強烈「挑逗」食客的味蕾與胃口。焦桐自創的「牛郎義大利麵」,將南歐的食材改成台灣在地食材,並將妻子不吃的乳製品改成台灣的豆腐乳,用菜色的顏色和口感挑逗食慾不振的妻子。如今想念妻子時,焦桐會為女兒調製這道「牛郎義大利麵」,讓孩子品嘗父母的愛情與思念。李婉萍形容「牛郎」這道菜很「酷」,西式的做法卻都是中式食材,還加上豆腐乳。她指出,這道菜可增強免疫力,青椒黃椒紅椒維他命C高,而番茄熟吃茄紅素會變高,對免疫系統有利,香菇的多醣體也可增強免疫力。第1道菜 荷包蛋食材:蛋、鹽、胡椒粉、烤鴨作法:煎荷包蛋最佳鍋具是平底鍋,少量油加熱後,仔細打入蛋,以小火單面煎熟,撒入適度的鹽,對折如半月狀,翻面,稍加續煎即成,建議蛋黃煎至七分熟。也有繁複豪華的皇家版荷包蛋,法國文豪大仲馬根據法國皇家食譜的荷包蛋,煎完荷包蛋後取烤鴨肉汁加上鹽與胡椒粉,趁熱澆在荷包蛋上。第2道菜 芒果煎鱈魚食材:鱈魚、蒜末、芒果丁、巴西利碎、白葡萄酒、檸檬作法:取輪切鱈魚(鮭魚亦可)一片,均勻抹鹽與胡椒粉,裹粉以小火油煎至熟、裝盤。奶油炒香蒜末,加入芒果丁、巴西利碎、白葡萄酒,用小火拌炒,再滴入檸檬汁。起鍋,覆上魚肉。檸檬皮刨絲盤飾。第3道菜 牛郎義大利麵食材:義大利麵條、鮭魚卵、青椒、黃椒、紅椒、番茄、豆腐乳、干貝XO醬、羅勒葉、作法:取義大利麵,加橄欖油、鹽煮熟,撈起,放入冰水中備用。用橄欖油爆香蒜片,加上香菇、培根肉;續炒青椒、黃椒、紅椒、番茄。加入豆腐乳拌至溶解;最後麵條下鍋,加入干貝XO醬與羅勒葉,起鍋前加入鮭魚卵。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大研究:新冠病毒造病毒量高 又會隱身
香港大學與香港瑪麗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造製病毒量三倍於SARS病毒,卻能如「忍者」般隱身。香港大學微生物及外科學系與香港瑪麗醫院昨天公布全球首例研究成果,指其合作研究中發現,透過人體外肺組織實驗模型,比較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感染人體情況,發現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的傳染性高,製造病毒量亦高出約三倍。研究中也發現,新冠病毒有如「忍者」般能隱身,即使病毒存量高,身體免疫系統未必有很大反應,亦未至於發炎,令身體未能產生足夠的干擾素阻止病毒繁殖,形容這是其很「犀利」的手段。而這一發現可解釋,為何病人的病毒量很高,卻沒有癥狀。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說,這次疫症傳播速度很快,且疫情期很長,民眾經常擔心自己是否隱形患者,「放假都不安樂」,而且在三至四個月內,全球已逾十萬人死亡。是以研究團隊想解釋,為何人傳人如此厲害?為何很多病人沒有癥狀,甚至在社區及醫院成爆發源頭?他說,研究獲得瑪麗醫院心胸肺外科協助,利用需要切除肺腫瘤的患者,在實驗室做感染的實驗,研究人員將肺組織切小很多份,可以直接比較新型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的情況。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香港出現第二波的疫情似有回落之勢,現在香港的抗疫要持續,按相關研究,單靠依賴出現發燒、咳嗽等表面病徵來斷症確診,是不夠的,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即使七月也不能回復到正常生活。
-
2020-04-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刮痧安全嗎?中醫教4類病症適合、8大族群禁止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為理論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刮痧治療方法。便秘 偶爾便秘可以用刮痧來解決。拿起刮痧板,伸出食指,刮離大拇指近的這一側,從虎口一直刮到食指尖,每側100下,大人、孩子都管用。對於習慣性便秘者,可以在刮食指的基礎上,加刮下腹部和腰骶部,方向是從上往下。心悸 心悸、心慌、胸悶,醫生說您得了冠心病。那還能刮痧嗎?刮痧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首先刮拭前胸,從中間往兩側刮,然後把手掌心朝上,刮兩個胳膊的內側,從上往下一直刮到手腕。如果有人幫忙,還可以從上往下刮發病時後背疼痛的位置(俗稱後心)。這個方法不管是保健還是急救,都可以用。但如果發病後,不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者刮痧都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就醫。視覺疲勞上班不離電腦,下班不離手機,我們常有眼幹、眼澀、視物模糊等視疲勞症狀。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眼保健操嗎?與此類似,我們可以拿起刮痧板來輪刮眼眶,先刮眼周,然後颳風池穴附近那一片,再刮虎口的合穀穴,最後刮小腿外側。不用刮出痧,每個部位刮20下即可。此種方法不但能防治視疲勞,還能改善魚尾紋、祛黑眼圈、美容養顏、瘦小腿。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年輕化,去醫院檢查排除壓迫脊髓、椎管內腫瘤等疾病,可以嘗試通過刮痧、針灸、理療等保守治療來改善。很多輕症者可以在家進行刮痧,首先是從上往下刮腰部疼痛的地方,即哪疼刮哪;然後根據腿部疼痛部位的不同,選擇刮腿後側還是外側,也是從上往下,哪疼刮哪。如果家裡有氣罐,還可以在疼痛點上拔罐。一般一周刮2次~3次,兩周就能緩解。但如果症狀較重,甚至影響走路和日常生活,建議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刮痧禁忌凡有病源之處,刮痧數分鐘其表面則輕紅、紅花朵點,重則成塊,甚至青黑塊皰。如無病痛,一般無反應,亦無痛感。刮痧時不要追求出痧而過於用力,以免傷害皮膚,或者造成感染。刮痧後1天~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對於孕婦、皮膚高度過敏或局部破損、有出血傾向、身體極度虛弱、嚴重心衰、腫瘤及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白血病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
2020-04-11 癌症.肺癌
多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肺癌第三期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來獲取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肺臟健康事關重大,肺癌已經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多年,一起來了解。癌症起源於細胞的變異,肺癌細胞不像正常細胞那般依照正常週期成長、死亡,而會形成腫塊,侵犯鄰近組織,甚至經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根據細胞的樣貌,我們把肺癌區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小細胞肺癌」,另一種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比較少,約八成五的患者罹患的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裡面又包含了肺腺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我們先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部分討論。 發現肺癌之後,醫師會先替患者安排適合的檢查,確定癌症分期。癌症分期代表著目前癌細胞進展的程度,我們需要根據電腦斷層、支氣管鏡等各種檢查,評估腫瘤(Tumor)的大小和侵犯位置,了解淋巴結(Nodes)受影響的程度,並找出癌症是否轉移(Metastasis)到其他器官。我們取這三項指標的英文字第一個字母,合稱為「TNM分期」,將腫瘤侵襲的程度分成四期,第一期為初期局部侵犯,第四期為轉移的癌症。了解患者癌症處於哪一時期,再合併考量個人身體狀況後,醫師才能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非小細胞肺癌分期依據肺癌第三期屬於「局部廣泛性」肺癌,這時癌細胞尚未轉移到全身各處,但腫瘤本身可能比較大、或侵犯胸壁;或是癌細胞侵襲到超出原始腫瘤肺臟之外的淋巴結。以下幾種狀況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肺癌第三期:1. 淋巴結侵犯屬於N0或N1,代表淋巴結侵犯尚未超出原本腫瘤生長處的肺臟,但腫瘤狀況較嚴重,像是腫瘤較大,於同側肺臟有次發的腫瘤形成,或腫瘤已經侵犯胸壁、支氣管、或縱膈腔。2. 淋巴結侵犯屬於N2。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同惻肺臟的淋巴結,或是侵犯氣管下方的淋巴結。3. 淋巴結侵犯屬於N3。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對惻肺臟的淋巴結,或已經是侵犯到鎖骨附近或頸部附近的淋巴結了。肺癌第三期一般來說,治療癌症的方式可以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包括了「手術」和「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可以切除癌症組織,移除可能受癌症侵襲或已有癌症的淋巴結。放射治療則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擊潰癌症細胞,通常簡稱為電療。「全身性治療」有大家常聽到的「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是靠藥物影響癌細胞的生命週期,讓癌細胞無法複製增多,簡稱為化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癌症治療方式。「免疫治療」則會活化身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標靶治療」能避免癌細胞取得營養或增生訊號,藉此影響癌細胞的存活。面對第三期肺癌,通常不會單獨使用一種方法。醫師可能會建議同時進行兩種治療,或是安排一系列的治療過程。肺癌第三期的治療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肺癌第三期對照表如果沒有縱膈腔淋巴結的侵犯,也就是屬於IIIA的肺癌第三期,可以先進行手術切除肺癌腫瘤與淋巴結,再視檢體邊緣是否有癌細胞,輔以同步化療加電療,或單用化學治療。手術前可能先進行數個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手術進行。如果患者身體狀況或腫瘤狀況不適合手術的時候,考慮先用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十二個月的免疫治療。如果已經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屬於IIIB或IIIC,主要就得先做同步根治性化療加電療,再配合免疫治療。萬一患者是先接受了手術,在手術取下的淋巴結裡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而發現為N2的狀況,就需在術後追加做化療與電療。肺癌第三期的治療流程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免疫治療,已被運用到多種癌症,也可提升肺癌患者的存活率。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私人部隊」,只要發現不屬於自己身體的細菌、病毒、或細胞,都會活化免疫系統加以攻擊。但是有部分癌細胞卻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就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的偽裝來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肺癌免疫治療的原理正常狀況下,我們的細胞會有生命週期,並在適當的時機凋亡,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癌細胞為什麼可以不斷增生,擴張勢力範圍,又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癌細胞透過增加表面的PDL1並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這樣一來就能關閉免疫系統,癌細胞因此不受T細胞攻擊死亡。PD就是programmed death的縮寫,L代表Ligand配體,所以癌細胞表面的PD-L1就像個啟動剎車的開關,當癌細胞表面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就像啟動T細胞的剎車,T細胞就放過了癌細胞。當科學家找到這個讓癌細胞存活的狡猾機制後,當然就能加以反制啦。免疫治療的藥物可以是先去找癌細胞的PD-L1,或是去找T細胞的PD-1,以阻止癌細胞的PD-L1與T細胞的PD-1結合,讓癌細胞無法啟動剎車、矇騙T細胞,身體免疫系統辨認出癌細胞後,便能發動攻擊殺死癌細胞。簡單來說,癌細胞有躲避被身體免疫系統認出的能力,而免疫治療就是破解癌細胞躲藏的方式,讓免疫系統認出並攻擊癌細胞。目前免疫治療的藥物需要靠靜脈輸液導入體內,以目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手術的病人來說,同步放化療結束後,若無立即的病情改變,患者約每兩星期注射一次,一次注射六十分鐘,共使用一年,能延長之前治療帶來的效果。大部分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是覺得很疲憊很累,即使睡眠充足還是不見改善。並且可能出現咳嗽加劇、皮疹、皮炎、噁心、腹瀉、食慾下降、便秘感。偶爾會出現肌肉和骨頭疼痛。肺癌第三期-同步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肺部、腸道、肝臟、皮膚等器官發炎之副作用,要特別留意。另外,孕婦或哺乳者無法接受免疫治療,否則會傷到小寶寶。接受癌症第三期的治療過程可能比較辛苦,但在更多元療法的幫助下,目前的治療成效已比過去有長足的進步。患者記得要按時回診檢查並作影像追蹤,大約在治療後的前三年,要每三個月到六個月之間回診,並做一次胸腔的電腦斷層。平常除了注意肺癌發展的情形之外,血壓、血脂、血糖狀況也得多加留心。若想要施打流感、皮蛇(帶狀皰疹)、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當然,患者還要定期找牙醫洗牙和檢查口腔,並注意其他種類的癌症篩檢。肺癌第三期治療後的追蹤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飲食均衡,喝足量的水,萬一治療後食慾太差或體重過輕,可以找營養師調整飲食。患者要避免喝太多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務必戒菸」,戒菸真的很難,但為了肺臟和其他器官的健康,請務必戒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能提升治療的效果呢。原文: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藥廠競速研發!候選疫苗 搶做人體實驗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愈來愈多科學家投入研發疫苗,許多家製藥公司更表示他們以前所未有研發速度來製造疫苗,目前已陸續有候選疫苗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總公司位於馬里蘭州的製藥公司Novavax於8日表示,5月將在澳洲進行疫苗的人體試驗;另一家開發幹細胞再生技術的製藥公司Mesoblast也宣布,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協助下,已有240名病患接受他們的疫苗做為臨床試驗。生技業者Moderna開發的疫苗已在3月15日展開臨床試驗,而聯邦衛生福利部日前也投資5億元,贊助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研發疫苗,預計9月會進入臨床試驗。此外,國內有研究學者近日開發一款新型疫苗,使用非傳統皮下或肌肉注射,而是較淺層的「皮內注射」(skin-deep shot);該疫苗為生技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的候選疫苗,現在正進入安全試驗的階段。這些初步的研究都是為了能確保疫苗在第一階段就能通過人體安全試驗,日後才能進行更多長期性試驗;但倘若這次的試驗結果良好,到疫苗通過所有試驗後問世還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目前大多數的疫苗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來攻擊病毒的棘蛋白為主,但這也增加試驗上的難度;Inovio的研究員將病毒的遺傳密碼包裹在合成的DNA中做為疫苗,注射到體內後細胞會像小型工廠般開始製造對人體無害的蛋白細胞,藉此讓免疫系統產生抗體。Inovio的皮內注射疫苗也分兩劑,由40名健康的志願者在堪薩斯城及賓州大學研究實驗室進行接種;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8日在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廣播節目上更表示:「我們有很多候選疫苗,這絕對是個好消息!」
-
2020-04-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熱湯、熱茶就是要趁熱喝? 溫度高於65℃等於讓食道癌從口入
許多民眾為求方便,常飲用薑母茶、桂圓紅棗茶或黑糖塊等可用熱水沖泡之粉劑或濃縮塊,用來禦寒,不過這些即溶飲品往往含糖量爆表,一不注意就可能發福!以市售黑糖老薑茶粉為例,一包20克含糖16.6克,含糖量相當於83%,桂圓紅棗茶粉含糖量更高達91%,遠高出熱可可的64%含糖量,若是每天泡一杯桂圓紅棗茶,相較每天泡等量一包28克的熱可可粉,一個月就多吃下45顆的方糖,相當驚人。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特聘教授邱弘毅建議,部分補氣養身的食材可試著自己煮,不僅保有食材的甜味,也可避開經加工後需要加更多糖保持口感的疑慮。然而,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健康熱飲不妨自己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杏純建議,每天可泡一杯熱茶或熱咖啡、煮兩杯豆漿、榨一杯果汁來解饞,每杯飲品盡量不額外添加糖,除了果汁需在室溫狀態下飲用之外,其他最好溫熱地喝。不過,也要注意熱飲的溫度不可太高,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顯示,飲品溫度在65℃以上,即可能引發食道癌,過熱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長期造成黏膜反覆性損傷,可能引發慢性炎症,進而增加癌變的可能,不可不慎。天冷健康熱飲像是常見的桂圓紅棗茶、菊花枸杞茶都很適合,白菊花富含胺基酸,可抗病毒、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作用,對於眼睛疲勞、視力模糊、頭昏頭痛都有幫助。適合混合在各種花草茶的薄荷茶,則是具鎮靜、提神、增強抵抗力、緩解感冒頭痛、開胃助消化、可消除胃脹氣或消化不良的養生好飲。此外,熱桔茶也是個好選擇,其含豐富胡蘿蔔素、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金桔皮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對消化有緩和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消化、止咳化痰、心血管及免疫系統之保健皆有助益。 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天冷喝熱飲保暖? 當心身體還沒熱反長胖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飲食趨勢預測平台「Tastewise」發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爆發期間,網路上對功能性食品的需求與搜尋量出現了驚人的成長,接骨木漿果、迷迭香、康普茶、洋甘菊等搜尋熱度都所有提升。2020年關前就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COVID-19),如今已蔓延至全球上百個國家,也改變了許多消費者的飲食習慣。由以色列與希臘地區Google前任行銷長(CMO)開創、以人工智能技術(AI)為根基的飲食趨勢預測平台「Tastewise」發現,在全球疫情大規模爆發的2020年2~3月期間,網路上對功能性食品的需求與搜尋量出現了驚人的成長,接骨木漿果、迷迭香、康普茶、洋甘菊等都成為疫情下的潛在贏家。Tastewise憑藉AI技術蒐集來自超過200萬個跨社交平台、27萬家餐廳等的海量實時資訊,從餐廳菜單、網絡食譜、社交平台討論等數據,來分析最新的消費者趨勢。多數數據來自美國,藉以推估出全球趨勢。能提高免疫能力、紓解壓力、具醫療效用的食品熱度飛速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從去年(2019年2月)開始就可以觀察到他們更加尋求功能性的食品與飲料,但在新冠肺炎期間,我們看見這股趨勢有驚人的成長。」Tastewise在報告中指出,消費者最感興趣的3種功效為「能提高免疫能力、紓解壓力與有醫療效用」。其中,「有益於免疫系統」的熱度增長了66%。Tastewise指出,以往在冬季快結束時,這類型的需求會減少,但是新冠肺炎的盛行扭轉了這一局面。好比說,有研究證實可緩解流感症狀、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接骨木漿果(Elderberry)」在2020年2~3月期間,於家庭消費者針對提升免疫能力的網路討論中,熱度上漲了108%。此外,Tastewise表示,由於新冠肺炎讓消費者身處於健康、社會與經濟動盪的時期,保持鎮定與舒緩壓力變得很重要,能紓解壓力的食品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了12%、被視為有舒壓效用的迷迭香搜尋量更提升114%。「健康是消費者的頭等大事,人們願意更積極主動地攝取具有醫療效用的食物來維持健康。」Tastewise指出,相較於去年同期,醫療效用食品的搜尋量增長了45%,並預計接下來幾個月還會繼續上升。苦瓜、康普茶、醃菜、洋甘菊的網路聲量崛起Tastewise也指出,其中有4種食物在疫情中成為最常被提及、搜尋的熱門話題,分別是苦瓜、康普茶(Kombucha)、醃菜與洋甘菊。在許多地方視為能治療及預防慢性疾病、富含維生素C的苦瓜聲量提高了28%;之前就風靡歐美,含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的發酵茶「康普茶」較去年同期又成長了55%;一些研究證實能增強免疫能力的醃菜則成長了18.5%;能令人放鬆、抗發炎的洋甘菊茶也成長了81.5%。「對食品業來說,新冠肺炎期間比以往更需要了解消費者在壓力大的時期,會尋找怎麼樣的解決方案以及行為背後的動機。」不過Tastewise也強調,這份數據報告只是反映出消費者的消費趨勢,不應取代專業的醫學建議。疫情關鍵時期,人們都會尋求解方以度過危機。但食品藥物管理署也一再提醒「均衡飲食、適度規律運動及保持正常作息」才是提升免疫力、對抗疫情的不二法則。另外,勤洗手、出入人多地區戴口罩也很重要,防疫不應聽信任何偏方或依賴單一食品帶來的功效,做好日常防護措施才是基本原則。延伸閱讀▶吃維他命C、喝大蒜水和紅茶就能抗新冠肺炎?防疫勿聽信偏方!▶別一窩蜂搶著吃!你以為的「超級食物」可能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台灣茶含「茶黃素」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扯!媒體捕風捉影、農委會還領頭推銷!參考資料▶Coronavirus sparks ‘staggering growth’ in online searches for foods with functional benefits: report▶More People Crave Immune-Booster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多輕症? 專家:家人確診或被匡列 兒童都應採檢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目前373例新冠肺炎個案中,有五名12歲以下兒童確診,其中四名發燒,一人無症狀。昨日傳出染疫祖父母傳給孫,孫又到校上課使幼兒園全面停課,幼兒園感染情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國內外實證資料顯示,幼兒感染後的症狀相對輕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也表示,台灣經驗與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相符合,比起成年人來說,兒童重症少、症狀較輕微,較無症狀情況下,其病毒傳染力相對低。不過有醫師認為,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病毒入侵人體時,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來殺滅病毒;免疫反應提高時,可能回過頭攻擊自身、造成外顯症狀,免疫反應越強,外顯症狀就越嚴重。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因此遇到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相對不激烈,外顯症狀就看似輕微。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間的傳染力與成人一樣,同樣會透過飛沫、手摸到病毒再吃進嘴巴而受到感染,但卻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被忽視,因此建議,「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就目前國際間臨床上個案來說,新冠肺炎在兒童的症狀的確較為輕微、甚至有無症狀個案。如日前國際期刊對香港、深圳都曾出現家庭群聚的研究個案中,其中一家七口(五大兩小)的深圳家庭,由武漢出遊返回深圳後,五個大人都確診外,10歲的小朋友雖確診,但卻幾乎無症狀,是共同採檢而確診,另外一名八歲小朋友則未受感染。不過黃玉成也說,其實不只新冠肺炎,像是之前的SARS、水痘等疾病,也都是兒童比大人症狀要輕微。兒童確診較為輕微、或幾乎無症狀,他認為可能與其免疫力有關,但即便如此,仍有潛在風險,因此他建議若有家人確診或被匡列者,家內的兒童有無症狀都應採檢,避免疫情傳播。
-
2020-04-06 癌症.卵巢.子宮
罹癌消極 轉念治療腫瘤縮小
民眾罹癌色變,但台灣醫療技術精進,多數非不治之症。而有時治療過程「心理」因素很重要。一名近50歲的婦女,月經周期紊亂、偶有大量出血、腹痛的症狀,原不以為意,後因越發頻繁而就醫,才知罹患子宮內膜癌三期,經手術後,醫師告知得再進行化療與電療。該婦女得知需後續治療時,覺得自己已是疾病晚期、求生意志低。原想申請安寧病房度過餘生,不想再進行治療,但兒子毅然辭去公職、要就近照顧,加上醫護人員鼓勵,她轉念積極接受化療與電療。沒想到成效頗佳,除了現在不用再服藥外、腫瘤也從十公分縮小至三公分左右至今,成為病友的模範教材。收治該婦女的羅東博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曾思文表示,子宮內膜癌雖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平均年齡約為54歲,但由於台灣飲食逐漸西化,女性子宮內膜癌近年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據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十萬人口的個案數為2462人,排名女性十大癌症第六名,勝過排名第八的子宮頸癌。而肥胖、糖尿病、雌激素過度刺激與基因上的可能缺陷,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不過子宮內膜癌約近七成屬早期,且五年存活率高,可透過超音波、子宮內膜切片等方式檢查,也有治療方式,並非無法控制病情。曾思文說,癌細胞的產生,多來自基因突變,人體內原本就存在著好細胞與壞細胞,當原本正常的細胞因突變而成癌細胞,會混淆免疫系統的辨識,使人體的防禦機制無法發揮作用,進而讓癌細胞有機會長大與擴散。不過相同期別的癌症病人,接受一樣的治療方式,有人效果很好,但有些人卻反應不佳,曾思文說,答案就在治療後的差別。除了每個人腫瘤基因的差異外,其實飲食、生活習慣和情緒調整等,占有很重要的影響,且「心理因素」比你想的更重要。曾思文說,心理因素會改變人們生理反應,包括荷爾蒙、免疫系統、甚至引發慢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睡眠、食慾、日常活動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改變個人的健康狀態;而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罹癌病人的心理狀況會影響他們的存活率。他舉例上述所收治婦女,原本求生意志低,但因獨子全心照顧及醫護人員鼓勵下轉念治療,正常進食、心境也變得快樂,治療五年至今腫瘤未再擴大。他同時期收治另一名年齡相仿的婦女,是名音樂老師,一樣是開刀後得接受化療與電療,但因個性較主觀、自我要求高,確診後就心情低落、情緒走不出來,治療上也有拖延,不幸過世。因此,他建議罹癌患者在積極治療後,應正向看待並努力修正飲食、習慣、心情與個性,並適量運動,即使是已遠處轉移的第四期或晚期患者,也可能與癌症和平共存,多活好幾年。
-
2020-04-01 科別.泌尿腎臟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尿道炎、陰道炎,又讓你頻尿、癢到 睡不著了嗎?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不良的排尿習慣、擦拭方式不對,或是性行為等問題,導致細菌逆行往上到膀胱、輸尿管、腎臟等,而引起泌尿道感染,特別是夏季氣候悶熱,更是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然而,其中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桿菌,你的飲食行為也NG了嗎?1、戒吃精製糖研究證實,糖分會增加身體發炎、細菌增長,這就是為什麼糖尿病患往往容易罹患泌尿道炎、陰道炎,因為當尿液長期間含高單位糖分,會讓尿道細菌獲得充足的養分而大量繁殖。 2、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譬如辣物、咖啡、酒類等,都會刺激發炎的產生。3、戒吃油炸、高脂肪食物過多的油脂會感染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除了讓壞菌更滋生之外,也會讓發炎狀況更嚴重;所以,常吃油炸、高脂肪食物的人,多半也容易長痘痘、剉瘡。4、戒吃溫熱、燥熱食物在中醫的角度來看,老薑、麻油等補品,都屬於「發性」物質,也就是會促使發炎更加嚴重的食物,就好比喉嚨發炎時,若再喝薑母茶,會火上加油,讓發炎更嚴重;另外,泌尿道正在發炎時,也建議避免吃燥熱的食物。延伸閱讀: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慢性病患得肺炎、流感多重症且致死率高?這點是自保關鍵
文/吳依桑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慢性病患得到武漢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武漢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武肺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武漢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武漢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武漢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吳弘毅:抗體、病毒能並存人體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近期快速增加,面對全新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我國確診患者狀況,發現部分患者即使體內已有抗體,但在呼吸道仍可偵測到病毒。新興媒體科技中心專家、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表示,許多病毒都具有類似特性,民眾無須因此過度恐慌。吳弘毅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約在七到十四天內產生抗體,並對抗病毒,如流感;至於新冠病毒為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人體從未接觸過,感染後,體內產生抗體時間將會拉長。因此在對抗過程中,抗體與病毒就有可能同時被偵測到,形成抗體與病毒同時存在的現象。欲完全消滅 需時端視病毒量不過,人體免疫系統如欲完全消滅病毒,需耗時一段時間,如果體內某些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低,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的速度就會較快,反之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高,消滅時間就較長。吳弘毅強調,在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戰爭中,會出現多種可能的結果,關鍵在於該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數目多寡以及當時身體的免疫狀況,所以人體內同時出現抗體與冠狀病毒,並不奇怪。新冠病毒的生命力是否比其他病毒強?吳弘毅表示,病毒實際上並非生物,必須仰賴細胞生存,用生命力來形容並不恰當;病毒在沒有感染細胞之前,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存活時間,如環境乾燥高溫,恐幾個小時就會消失,若處於潮濕低溫,存活時間有可能會更長。免疫力下降 病毒就出來作怪至於新冠病毒常被形容是「狡猾的病毒」,感染者時陰時陽,吳弘毅解釋,有些病毒趁人體免疫力較強時躲起來,此時病毒量極低。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時,就出來作怪,病毒量又再度增加。而正是新冠病毒採檢陰性,再次採檢卻又變成陽性的可能原因之一。以B、C肝病毒為例,當人體被感染後會引起免疫反應,此時病毒以極低的病毒量躲藏在體內,當免疫系統能力下降,病毒就會跑出來複製,病毒量再度增加。吳弘毅認為,根據已知資訊,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致病型態有其類似之處,但流感已有疫苗可預防,而新冠病毒疫苗或藥物仍在研發中,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也無須過度恐慌,只要遵從專業的意見,做好防疫措施即可。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莫名血便、腹瀉 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
「醫師,我害怕免疫力變差,可以減少用藥嗎?」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可能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提高,諮詢是否可以減藥或停藥。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及鞏固自身免疫力也是防病上身的重點。然而,在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卻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胃道組織,所以攻擊腸胃道,造成肚子痛、血便及拉肚子等症狀。需要長期使用抑制免疫的藥物治療,讓患者在治療同時又要兼顧維持免疫力感到擔憂。發炎性腸道疾病兩大類: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克隆氏症會侵犯從口腔到肛門整段腸胃道,包含大腸及小腸,病灶呈瀰漫性、跳躍性的發炎及潰瘍,由於侵犯部位較深,影響到整層腸壁,因此較容易造成穿孔、狹窄以及瘻管等併發症;潰瘍性結腸炎僅侵犯大腸,不會侵犯小腸,病灶多在較淺的黏膜層,且呈連續性分布,造成大腸癌的風險較克隆氏症高。一般而言,治療輕中度發炎性腸道疾病時,通常會先以腸道局部消炎用藥(5-ASA)緩解症狀,急性發作期則會使用類固醇以期快速有效的壓制發炎反應,減少白血球對腸道的攻擊,但是若長期使用類固醇則會導致免疫力大幅下降,感染風險大增。病患貿然停藥 恐造成嚴重腸道發炎甚至腸癌李柏賢指出,臨床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的治療用藥,必須慢慢調整,即使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攻擊更猛烈,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生物製劑是用來治療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絕佳幫手。目前台灣用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主要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是抑制發炎反應的關鍵-腫瘤壞死因子,就像兩軍交戰時,拿下敵方主帥,進而有效抑制發炎、治療瘻管,並預防復發,但因為作用在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因而稍微增加感染風險。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則為針對腸道的專一性新型生物製劑,可如同標靶藥物一般,專門作用於腸道,抑制白血球跑到腸子造成發炎,阻斷敵軍進攻道路,同樣可以減少腸道發炎,但不會降低身體其他部位的免疫力,有較低的感染風險,安全性高。李柏賢表示,早期只有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和免疫製劑的傳統藥物時,克隆氏症及潰瘍性腸癌患者終身需手術切腸的比例高達50%和25%。然而,在生物製劑的年代,腸道發炎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控制,進而讓發炎性腸病患者手術率分別下降到20%和10%。早期確診、持續治療和定期追蹤 發炎性腸道疾病3對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診必須仔細排除其他表現相似的疾病,如腸道結核、腸道淋巴癌等等。在確診用藥後,病情追蹤必須結合抽血檢驗白血球、發炎指數,驗糞便中的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同時加上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腸攝影,以及包括大腸鏡、小腸鏡和膠囊內視鏡等內視鏡檢查,確定腸胃道的發炎和潰瘍狀況,以利調整用藥,達到終極的治療目標-無類固醇的深層緩解(臨床無症狀加上內視鏡無發炎),才能真正改善預後,還給患者一個彩色的人生。因應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除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之外,更應持續治療、定期追蹤。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的治療,不但可以避免手術切腸子,也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
2020-03-3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別自行減藥 恐釀禍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人重視自身免疫力,近來醫院門診遇到不少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擔憂用藥恐造成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風險提高,諮詢可否減藥或停藥。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因自體免疫系統錯誤辨識腸道組織,專門攻擊腸胃道的疾病,患者常見血便、腹瀉和腹痛等症狀。臨床用藥須慢慢調整,即使疫情期間,也不能驟然停藥。若突然停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反而可能造成自體免疫反應過強,對腸道猛烈攻擊,導致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加劇,若病情長期控制不佳,更會造成大腸癌、瘻管、狹窄、甚至是腸穿孔,進而需要手術切除腸子。李柏賢指出,傳統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藥物,大致有5-ASA類消炎藥、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其中,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都會讓免疫力下降,特別是類固醇,對免疫力抑制明顯,臨床處方通常不連續超過三個月。至於可以幫助患者控制發炎,降低需要手術機率的生物製劑,台灣目前有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和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兩大類。前者作用於全身器官,使全身免疫反應下降,稍微增加感染風險。後者如同標靶治療,專門針對腸道進行免疫抑制,減少自體免疫對腸道的攻擊。怎麼選建議先諮詢醫師,擬定較佳的個人治療策略。李柏賢說,疫情期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應做好自身防護,避免生食增加腸胃道感染風險,應持續治療。在專業醫師的指示下,盡早停用類固醇,持續使用安全且有效治療,不但可避免手術切腸子,才能讓疫情期間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
2020-03-29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為「疫」失眠?要培養睡眠衛生習慣
現代人壓力大,失眠問題愈來愈普遍,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有民眾天天緊盯新聞關心疫情,更難入睡,醫師建議培養「睡眠衛生習慣」,透過良好運動習慣、均衡營養,改善睡眠品質。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從2008年起,發起「世界睡眠日」年度活動,今年主題為「更好的睡眠,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星球」,強調睡眠是重要的健康支柱,健康的睡眠可以改善生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易隆指出,優質的睡眠,可以保養大腦功能,例如學習、記憶和情緒,相反地當睡眠不佳時,健康與生活品質會下降,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損害大腦結構。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陳易隆表示,現代生活步調快速,身邊的刺激訊息太多,例如民眾喜歡追劇,導致作息不正常,診間裡也遇到患者,因每天關注疫情發展,漸漸影響心情,但仍忍不住打開電視,結果就是睡不著。陳易隆建議,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睡前不從事影響睡眠的行為,像不要看3C產品,讓情緒平穩,減少過度高亢,也可透過運動習慣、均衡營養,協助改善睡眠。如何判斷自己有睡眠障礙?陳易隆指出,睡眠周期會隨年齡改變,一般成年人睡眠時間約7至9小時,若民眾躺床30分鐘無法入睡,類似情況1周3次,且又連續3周,就可能有潛在睡眠障礙,民眾可先自我評估,或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討論睡眠情況。
-
2020-03-27 科別.眼部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類固醇眼藥水在眼科是很常見並且被廣泛的使用,不論是單一使用還是合併抗生素使用的製劑。因為類固醇在人體中是免疫系統反饋機制的一部分,有抑制發炎、抑制免疫過度反應、減少細胞增生等效果;直至今日,目前還沒有什麼能與它們作為速效抗發炎藥物相提並論。人體本身也會製造類固醇,像皮質醇就是身體裡最重要的類固醇。它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可以調節或支持多種重要的心血管、代謝、免疫和體內平衡功能。然而,這種藥物的有用性已經慢慢變成一把雙刃劍,使得它現在不斷增加過度使用的副作用,像是白內障、青光眼及眼睛感染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林育葳指出,類固醇在人體的使用包含:眼用製劑(藥水、藥膏)、眼周注射(結膜下、筋膜下或球後注射)、眼內注射、局部皮膚使用、口服或是靜脈注射,當長期使用的情況下,都有可能會造成免疫抑制導致感染加重、青光眼、白內障等可能性,特別是使用眼用製劑、眼周注射及眼內注射的病患,必須定期檢查。此外,一些高危險族群,像是青光眼病史、糖尿病、小於六歲兒童、結締組織疾病患者、角膜異常(如圓錐角膜)、高度近視、或已有眼睛感染疾病的患者,則應謹慎使用類固醇,如果長期使用類固醇,更應該嚴密監測。林育葳強調,類固醇眼用製劑在合理的使用下是很好而且很有用的藥物,但是瞭解其使用方式及可能的副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沒有相關病史及沒有眼部感染的情況下,使用一至兩個星期都算安全,不過還是要回診追蹤眼部情況、測量眼壓。而且臨床有多種的類固醇製劑,不同種類固醇的結構差異性會影響其臨床和生物學特性。若在使用上有疑問,可以詢問臨床眼科醫生,以便為每位患者作最佳的類固醇選擇,或是更換其他不含類固醇的眼藥水。最重要的是,如對藥物不清楚時,並且沒有醫師的處方下,不要自行購買含有類固醇的藥物長期使用。延伸閱讀: 狂盯3C眼睛乾! 不用人工淚液,日常8習慣也能幫眼睛保溼 滴眼藥水舒緩眼睛乾澀 忽略4件事不但浪費又沒效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無症狀感染者高達一成 黃立民:難防傳播但可控制
近來國內外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確診者有人味覺嗅覺喪失,也有探討如何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以降低傳播風險,引發民眾高度關注。對於上述議題,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分析,根據目前對於病毒和病例的資訊,確實無法完全杜絕高達一成的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傳播病毒,但只要落實目前的措施應可充分降低風險,另也建議可逐步擴大採檢醫護、警消、大眾運輸等高風險業別。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病毒與流感、愛滋、C肝、登革熱一樣,屬於RNA病毒,比較不穩定,確實有變異的可能,但如果病毒攻擊部位比較偏向上呼吸道,確實有可能影響到味覺和嗅覺。不過目前已有確診者嗅覺味覺恢復,初步研判應該是可以恢復的,只是因為病例數太少,還不知道會恢復比例如何。黃立民指出,根據各國確定病例資料,新冠肺炎確診者有10%無症狀,這個比例算非常高,有些人感染後無症狀,是因為免疫系統未激烈作戰,但其實病毒繁衍量很高,與有症狀者一樣具有傳染力,這部分的傳播是很難預防的。中國封城令解除、清明連假等因素,但無症狀感染者這麼多,台灣該如何守護社區防線?黃立民表示,「現在無論施行任何措施,都不可能100%擋掉這個病毒,」但是目前的措施都不需要改變,只要好好落實,應該是可以讓病毒擴散的速度慢下來、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特別是目前台灣民眾警覺性高,社區防疫做得很好,每個人都做好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環境等基本個人防護工作,台灣很有機會可以控制住社區感染的規模。因為無症狀感染者高達一成,醫護人員面對民眾的壓力劇增。黃立民表示,特別是現在旅遊史、接觸史都不可靠了,醫護人員眼前這個人可能看起來好好的沒事,但其實有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這只能靠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做好分流等防護措施,才有辦法繼續看診。黃立民透露,目前指揮中心正在研議擴大採檢,從高風險的醫護人員開始,未來也不排除逐步擴大到警消、大眾運輸司機等。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何大一:美國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的事
一種病毒正在肆虐!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行,而我們現在還只看到巨大冰山的一角。中國湖北最初處理失誤、缺乏透明度,導致疫情擴散全國,逼使北京領導人須隔離湖北省逾五千萬人,其他地區也實施嚴峻隔離措施,使疫情流行曲線呈顯著「扁平化」。目前各省新增案例穩定下降,日前甚至出現全天零確診。這是中國二○○三年消滅SARS疫情後,另一個明顯成就。但嚴苛的隔離措施不可能長久,一旦人們生活恢復正常,病毒將重返並傳播。美對策 兩個不可原諒美國疫情的流行指數目前呈上升階段,由於目前使用PCR的方法無法檢測出病毒的RNA,檢測不足,確診數仍被嚴重低估。美國號稱有世界最好的衛生保健系統,卻沒有適切應對疫情,因缺乏檢測而對疫情「盲目」,是不可原諒、難以辯解的事。一個富裕強大而自豪的國家,剛接受一位中國公民(編按,指馬雲)捐贈五十萬套PCR試劑盒。同樣不可原諒的是,美國缺乏能快速檢驗免疫抗體/抗原的試劑,這種測試不但可靠,且卅分鐘內能知結果,從而達成對病人管理、追蹤接觸史、對人群作疫情監測等作用。美國對策讓人失望沮喪,上層準備不足、領導失敗;中國在掙扎中抗疫,美國卻在旁觀望,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下一個感染的國家。韓、台 拉平流行曲線為防制疫情,讓受感染者隔離,避免公共聚會、與他人保持距離,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對「拉平」流行曲線,使衛生保健系統能應對吸收疫情大有幫助。南韓和台灣確實做到這一點,不須像湖北、義大利和西班牙那樣須採封鎖措施。隨著北半球氣溫升高和更強陽光,應可讓病毒存活期縮短,從而降低傳播機會,減緩疫情。但病毒已在南半球澳洲、南非和阿根廷等地立足,隨著南半球轉涼,病毒傳播可能加速。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消失,反而可能在南北半球反覆出現,像流感防疫一樣,每年都必須做。發展疫苗 需買到時間如果新冠病毒在可預見的未來滯留,嚴厲隔離措施又無法長期持續,將嚴重打擊我們的心理和經濟。總有一天,企業須重新開放、學校須恢復授課,旅遊、運動比賽、各種娛樂活動都須恢復常態;中國將如何從遏制轉回正常化?我們將如何從嚴厲的抗疫,過渡到真正能持續生活?我們需要「買到時間」發展出疫苗,用科學研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現在全球科學家爭相開發藥物、抗體和疫苗,但要優化成真正治療藥物,將需幾個月,此後進行複雜的產品製造、動物安全性測試和法規批准過程;任何有用的藥物或抗體,都不太可能在一兩年內派上用場。數十家製藥或生化科技公司正競相開發疫苗,應對策略是刺激人類免疫系統,以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但針對SARS冠狀病毒製備的類似疫苗大量研究表明,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在被病毒感染後,對動物造成更大的肺損傷。這些可能影響當前研究進度,也可能獲突破而全速前進。世界現在面臨一個真正的可能,新冠病毒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現實,直到科學研究能成功克服它,像過去的天花、脊髓灰質炎病毒、伊波拉病毒和愛滋病病毒一樣。但這需要時間。這次大流行提醒我們,忽略或輕視科學將帶來危險。科學帶給我們一個更好、更安全的、更乾淨、更健康的世界。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它!(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剖29新冠肺炎病例 陸專家:肺有病毒免疫受創
北京大學感染科醫師下午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從29個解剖案例看,肺臟病變與免疫系統受創嚴重,且肺部仍存有很多病毒。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下午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記者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簡介解剖29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故者的結果時,作上述表示。對於病毒的特性,他指出,新冠病毒排毒時間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和流行性感冒更長,傳染性比SARS強很多,致病性比流感重、比SARS輕;對這一新的疾病,還需要積累經驗和資料觀察,才能逐漸認識病毒整體特點。在治療上,他強調,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大部分都需要對症支持治療,只有少數的抗病毒藥用於病毒性疾病;病毒是一個非常小的、最小的一個微生物,需要在細胞內存在,必須有一個細胞養著它、才能生存,才能複製再感染其他的。在患者的病理特徵上,王貴強表示,從目前解剖得出的資料看,疾病主要是傷害肺臟,可在肺裡面看到出血、血栓和壞死的組織;在小的支氣管裡看到很多分泌物堵塞小的氣道,直接影響體內的氧飽和度指數。「總體來看,在肺裡面的病變還是非常重的」。他指出,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透過電子顯微鏡檢查,發現很多病毒仍存在病亡患者的肺裡;這對臨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現在已開始透過霧化、吸痰等方式,積極通暢氣道。王貴強說,還有一個受傷害嚴重的是抵抗病毒與細菌感染的免疫系統。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裡,免疫功能受到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這個現象是非常明確的,具體表現為脾臟縮小、淋巴結裡面的免疫活性細胞非常少。他指出,淋巴細胞減少與病情進展、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也顯示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非常重要因素。所以,在臨床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診療方案裡,強調採用一些免疫增強劑提高免疫的辦法。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癱瘓呼吸系統 康復醫師現身說法
「得新冠肺炎比我分娩還難受!」曾任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主席、現年60歲的克萊爾·格拉達博士歷經新冠病毒陽性確診,在完全康復後分享親身經歷說,「這是我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體驗。」她表示,新冠病毒複製能力強大,快速取代呼吸系統原本功能,是讓人體迅速惡化的主因。病毒複製接管細胞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格拉達確診後,開始思考病毒如何攻擊她的身體,以及為什麼讓人感到如此難受?為什麼會發燒和咳嗽?為什麼有些人會腹瀉?她說, COVID-19需要宿主,病毒基本上是一種遺傳物質,為了繁殖,它必須入侵生物的身體,沒有宿主的病毒將會自然死亡。「病毒與細菌不同,它不需要吃,喝,排泄廢物或休息。」格拉達強調,病毒只有一項工作,那就是通過複製自身來進行增殖,但必須找到合適的宿主後才行。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吸入後,病毒會迅速散播到喉嚨和鼻子後方的粘膜,此時病毒將接管人們的鼻腔通道細胞,停止執行原本的功能,專注於製造更多的病毒。免疫反應未必有害根據《Up News Info》報導,格拉達指出,「感覺到疼痛,表示細胞處於被破壞的窘境中。」當免疫系統意識到體內有異物,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識別它並開始反應。名為「熱原」的化學物質會通過免疫系統釋放,大腦升高溫度,發燒到攝氏37.8度或更高。發燒有助於機體觸發免疫系統的其他部分開始工作,並為病毒創造不利的環境。值得慶幸的是,發燒、咳嗽和喉嚨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緩解症狀的徵兆,在5到7天內免疫系統就能夠消滅病毒,達到康復。隨著新冠病毒攻擊肺部範圍擴散,肺部會發炎並開始充滿液體和膿液,形成肺炎。如果肺部進一步膨脹並充滿更多的液體,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器,如果肺部抵抗失敗,恐有死亡的危險。不過,格拉達強調,大多數人會從輕症至中症中漸漸康復,並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媒報導 專家指新冠肺炎恐變成季節性傳染病 秋冬再襲
近日有部分出院後檢測又恢復陽性的案例,有觀點認為新冠肺炎可能會成為長期感染的慢性病,疫情可能「長期化」。專家回應,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但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新華網報導,專家指出,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支持這種猜測,但對於康復患者應加強長期監測,密切關注可能的變化。更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蔓延,全球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30萬、大陸以外超過25萬。專家認為,從新冠病毒結構、動物實驗等尚未發現造成慢性感染的明顯證據,但由於對該病毒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或許有新發現。此外,動物實驗也證明感染過新冠病毒後可產生抗體,抵御二次感染。日本長崎大學病毒學教授北里海雄說,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已出現6種(不包括新冠病毒),前4種都演變為普通感冒病毒,而非導致慢性感染性疾病,最終會被免疫系統從體內清除。新冠病毒是否能長期攜帶可能與個體免疫力相關。不過,英國利茲大學病毒學教授馬克·哈里斯認為,儘管冠狀病毒通常會導致較短期的自限性感染,但有一些研究文獻記錄動物身上(主要是蝙蝠)發現了持續感染現像,因此對復陽患者應密切進行後續跟蹤研究。
-
2020-03-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口香糖常用的白色色素「二氧化鈦」被法國禁用了!歐盟有望跟進?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法國於2020年1月1日起,正式禁用「二氧化鈦」作為食品添加物。儘管目前歐盟並未全體跟進,但針對法國反映二氧化鈦不確定性的安全性因素及數據缺口,歐盟也將進行試驗並搜集各方意見進一步討論。在食品產業中,「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可說是各國常見的食品添加物之一,廣泛使用在糖果、口香糖等產品中,作為增白的著色劑,包含歐盟、日本、美國甚至台灣都將其視為合法添加物。此外,國際間長期以來也多認可其安全性。然而,法國卻於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將二氧化鈦自食品添加物列表中除名。二氧化鈦普遍使用於糖果、口香糖產品作為白色著色劑事實上,二氧化鈦在工業領域常作為化妝品、油漆等產品原料使用,在食品加工時作為增白的著色劑,二氧化鈦被攝食後,會透過糞便排出,僅有約0.1%會被腸道吸收,並進一步分布至其他器官。2016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也針對食品級二氧化鈦的安全性進一步說明,表示考量當時的毒理資料、二氧化鈦吸收率極低、生物利用率差等特性,認為將二氧化鈦作為食品添加物使用並沒有健康上的疑慮。法國根據預防性原則,決定禁用二氧化鈦!然而,後續在2017年卻陸續有科學研究指出,食用二氧化鈦可能潛在不良的健康影響。為此,法國也在同年下令針對二氧化鈦的安全性進行審查,託由法國國家農業技術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agronomique,簡稱INRA)開始執行二氧化鈦的試驗。研究在後續INRA進行的動物試驗中發現,食品級的二氧化鈦可能造成大鼠腸道損傷與免疫系統併發症,並進一步造成大鼠結腸細胞發生癌前病變。儘管仍無法確切得知其對於人體是否存在危害風險,但法國政府仍依據法國食品、環境和職業健康與安全局(Administración Nacional de la Seguridad Social,簡稱ANSES)給出的意見,除了建議當地食品生產商尋找合適替代品外,在考量目前證據不足以證實其安全性,且缺乏二氧化鈦產量、營銷數據,導致無法推估國人每日攝取量與風險的狀況下,最終仍根據「預防原則」在2019年4月簽署通過「自2020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法國境內銷售含有二氧化鈦的食品」的禁令。法國禁用後,歐盟會全面跟進嗎?針對法國禁用二氧化鈦,歐盟當局雖並未全體跟進,但也根據EFSA 2019年1月所提出的科學性評估作出回覆,認為先前EFSA的評估仍有效,基於現階段的科學認知,仍將二氧化鈦視為安全無虞的合法食品添加劑使用。但針對法國反映的不確定性因素及數據缺口,歐盟也回應將介入協助解決,且預計在2020年7月完成毒性測試,以減少未來的相關疑慮發生。此外,歐洲委員會也表示,針對此次法國的食品添加物新規範對於歐盟及其他會員國的影響,也將根據各方的意見反饋、替代風險管理措施,進行下一步的評估。而此次禁用二氧化鈦的規定,儘管目前歐盟只限法國地區開始執行,卻也看得出全球減少食品添加物的浪潮仍在擴張,而這波浪潮隨著各國間的貿易盛行,也終將影響其他國家在食品添加物審查使用上的發展!延伸閱讀▶食用色素會致癌?考量實際攝取量,你其實不用這麼怕!▶爸媽一定要看!吃了添加色素的糖果,真的會讓小孩過動嗎?▶無法排毒更潛藏食安危機!美國禁止將炭粉、活性碳摻入食品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