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健走
共找到
302
筆 文章
-
-
2022-11-03 性愛.性福教戰
中年夫妻性愛4類型!如何重質不重量 卻能愈愛愈年輕
生活壓力沉重?體能變差?中年夫妻「性」或「不性」?《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主題「性、不性,有你」,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夫妻性事。根據來稿,「有性有愛」的最稀有,就算有性也不少是「有心無力」或「勉力配合」。此時,除了靠運動、飲食、藥物調整狀態,更多人建議夫妻間最需要加點新激情元素助攻。而中年夫妻最多的是「無性有愛」類型,雙方已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欲望滿足,轉而在心靈上取得慰藉。以下摘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們屬於哪一類型。「有性有愛」類型適當的性愛,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也可以讓雙方感情維持甜蜜。提高性愛品質而非追求次數,是中年夫妻性愛的最大公約數。.我會製造一些羅曼蒂克的情境,例如畫一張「兩顆心交疊在一起,一支愛神的箭貫穿了兩顆心」的圖畫,把它貼在床頭,只要有一方想炒飯,示意地朝那張圖瞄一眼,另一方立馬配合。.我和老公在睡前會一起用平板看甜寵劇,戲裡的情感,很容易感染現實中追劇的我們,就這樣水到渠成,自然的完成了周公之禮。或把平板追劇換成看書,在睡前由我挑書,然後我依偎在老公的身旁與他共讀,老公會用肢體語言告訴我,於是把燈關了,兩個人就開始滾床單了。就這樣,原本不是很喜歡周公之禮的我,有了戲劇和書本的助攻,竟可以在心境上回復三、四十歲的虎狼之年。.曾有貴人提點要滿足老公男性需求,讓他無力向外發展,且我倆就算鬥氣,也有共識「不用性懲罰對方」。我在謎片成癮老公的帶領下,共同驗證謎片各種動作的難易。有時他假扮帥氣歐巴邀約,有時我則變裝來個驚喜,或者他想著○玲、我想著貝○漢…,用想像增添情趣。這些愉悅的體驗,也讓兩人的心更加靠近。.我以前常想隨心所欲,卻屢遭太太否決,後來找到一個兩人世界的時光,成為我們的性福功課表。沏一壺好茶,加「來運動」暗語,就水到渠成進入課程。.結縭27年,為何我的老公性致仍如此高昂?每當我問他是否因男性荷爾蒙分泌太旺盛,他就甜言蜜語地回應是我身材太迷人、愈來愈美麗,要我應該感到驕傲。同事與好友也常誇我「妳怎麼愈來愈年輕?」讓我不禁想到:真的是「愈愛愈年輕」的功效嗎?我想在自己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性不性,就由老公決定吧。.過了「知天命」年紀,我心如止水,溝通後,先生會顧慮我的感受,試著吟詩詞、播放音樂或影片營造氣氛,在浪漫氛圍下,使人心情大好,彼此得到滿足,二人都很開心。偶爾我們會去汽車旅館,他說「袂使換牛母,咱來換牛牢。」才有新鮮感。我們會先約會爬爬山或喝下午茶,再去汽車旅館休息,在此處不用擔心聲音太大被小孩聽到,也不怕婆婆突然來敲門,比較能盡興地享受魚水之歡。.我的經驗是清晨睡醒時刻較好,因為經過一夜休息,體力較好,這過程當然也要先有肌膚相撫,床邊細語,才能更進入狀況。.婚後忙孩子、家務及上班,夜裡還要擔心老公對我物盡其用,每到上床時都有些緊張,只能勉強回應。反而是被迫退休後,早上不必起早趕上班,壓力瞬減,心裡輕鬆快樂得不得了。假日偶爾和老公參加旅行,一星期當幾天志工,有好心情、體力和老公一起健走。雖然老公早已過耳順之年,我也要奔六了,但「可以親熱就要盡量親熱」,是兩人默契。上床時,當老公的鹹豬手又伸過來時,當下的我覺得好甜蜜幸褔。「有心無力」類型人到中年,身體與心理都發生變化,就算想要,也可能力不從心。但只要有心,男人、女人,都有改善的辦法:男人可以這麼做:.飲食:可食用含鋅高食物。早餐我常喝一杯南瓜黑豆汁,再加一個白煮蛋。中餐配菜吃韭菜炒蛋,可顧腎壯陽。晚餐吃清蒸貝類海鮮,小酌一小杯好酒。.運動:--每天傍晚走路1.5小時,期間跑步三至五段路,讓心跳達到130以上,且做全身伸展活動。每天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深蹲、伏地挺身、俯臥撐、雙槓抬腿扭腰等運動,以增加肌肉量;強化核心肌群的棒式、仰臥起坐、捲腹等,有助性愛強度和耐力;快走、飛輪、健身操等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按摩:我喜歡泡腳+全身按摩,夫妻雙人鴛鴦浴後,互相全身按摩,進而在柔和的燈光、輕鬆音樂、點個喜歡香精油,雙手在潤滑油的助陣下,在愛人身上遊走。總之,萬能的雙手加上舌頭、嘴巴及按摩棒的助攻,保證讓你的她飛向雲霄、快樂無比。.製造情趣:行房當日要避免身心過度疲憊,不碰煩心瑣事,洗澡後早早上床,調整適宜的室內溫度與柔和偏暗的燈光,在床上輕柔的擁抱、親吻與愛撫,再做愛做的事。.藍色小藥丸女人可以這麼做:.生理上:--更年期多有陰道乾澀問題,可塗抹潤滑軟膏以減少疼痛。--多運動。--雌激素補充療法。.心理上:在性事的次數,多數先生永遠覺得太少,太太則覺得太多。建議多溝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及次數。「雙手萬能」類型中年後因子女、工作等沉重的生活壓力,尤其許多女性因更年期的不適,更常「性」趣缺缺。但對男人來說,性愛是本能欲望,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當另一半不能配合時,也只能靠萬能的雙手自我安慰了。.早發性停經讓我吃足苦頭,心裡的愛意未減,但身體的掌控卻是江河日下。我還在適應新身體,親愛的老公,感謝你的雙手萬能。.結婚超過二十年,老婆是愈來愈忙,「妹妹」也容易乾澀,總是需要潤滑劑,以前辦完事後容易發癢有異味,才是老婆「性」趣缺缺的原因吧?去看婦產科難啊!與其改變另外一半的想法,不如自己想方設法自己來。五指好兄弟,一起來努力。.以肌膚的撫摸代替性愛,肌膚相撫、床邊細語,就是愛的傳聲筒。「無性有愛」類型最多數的中老年伴侶,不再局限於身體上欲望滿足,而是在心靈上撫慰。日常的親密動作已是愛意,只要用心經營夫妻相處之道,雖然沒有激情的性愛,一樣可以享受甜蜜而溫馨的夫妻關係。.日常生活中的擁抱、親吻、牽手等親密動作,都是「性」的表現。把性愛化為互相關懷的小動作,噓寒問暖,互相扶持。.不時製造親密貼心的舉動,例如對方出門前,會送到門口,為對方開門,還會來個「道別之吻」;太太在廚房準備三餐時,我常依偎在身旁說些悄悄話;拍照時,我們會各舉一手構成大愛心,偶爾會玩個「夫背妻」遊戲,諸如此類生活點滴,都會促進夫妻甜蜜的幸福感。.對太太來說,生完小孩,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愛愛這檔事就如同「厭惡品」一般,已無「效用」可言,能不碰就不碰。但對我而言,夫妻裡的性卻是「必需品」,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倆只剩形式上的「噓寒問暖」,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一晚屬於我們的床,沒有什麼,只剩「倆人的平躺」,她的,與我的。.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平時一起爬山、逛街、散步,精神的滿足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即便只是短暫感受到的手心熱度,都提醒著自己:共用雙人枕頭到終老,就是最幸福浪漫的事。.日常生活的提攜互助,如妻子在浴室幫忙身體不便的我洗澡、更衣;出門在外攜手並行,只為了身旁多一支手杖、一雙耳目;每晚的入眠,必伸手觸摸妻子小腹,方能安眠;清晨一個小小的morning kiss,更是開啟美好一日的起床式。生命已走在黃昏盡頭,望著身旁數十年的老伴,早已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年輕時熱情未退,卻已提熬濃縮成精神相契的無限彩霞。.更年期的不適讓我心煩氣躁,分房後感情反而更緊密,老公會過來我這邊,讓我的頭枕在他的手臂,擁在懷裡拍拍,聊著天,就像剛新婚時一樣,換來的是親親及愛撫,把我哄入夢鄉後,老公再回小房間睡覺。或到山上、農場、賞花、看看大自然,讓家裡的事暫時拋諸腦後,充飽電後再回來面對現實,就像回到戀愛時,能互相彌補心靈的那塊私密處,更是甜蜜。.對付青春不再的無情,更應採取積極方式,注重營養健康、外在的妝容,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拋開性或不性的生理需求宰制。.雖然不再有身體的連結,三十多年的感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但我們互相照顧支持、互訴心事的習慣還是未變,每天共進晚餐,在安全的氛圍下,安心睡去。我和先生重視的是心靈提升及視野的開拓,有時間就去旅遊,不管年紀多大,都要給掌聲,有性、無性已不是我們現階段最重視的事了。(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
-
2022-11-03 養生.運動健身
老人運動不可少,運動可以讓你「老的成功」!醫傳授高齡者如何正確運動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都會出現功能下降的情形,只要一個急性疾病,就可能讓長者失能、臥床,使生活品質下降,也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的負擔。運動可以讓人「老的成功」運動對於年長者有許多好處,包含促進心肺與骨骼肌肉健康、降低失能及疾病的風險、預防認知能力下降、延長壽命、減緩老化的影響。人一定會老,但是運動可以讓人「老的成功」,在歲月增長的同時,讓身體失能或認知障礙的問題降到最低。雖然運動有這麼多好處,但根據教育部體育署的運動現況調查,仍有近五成的65歲以上年長者沒有運動習慣。長輩們大多數是以散步、健走的方式進行,僅三成達到「會流汗也會喘」的運動強度,沒有達到建議的目標。運動訓練除了建立運動習慣之外,也應該注意正確的運動時間及強度,才能為健康帶來最好的影響。應該如何運動?年長者的運動計畫安排,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強。目標是每週運動5天以上,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或是每週累積150分鐘的運動。可以從輕鬆簡單的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太極、健康操等。運動強度的計算可以採用自覺費力量表(RPE)調整,0分爲最輕鬆(坐著休息),10分爲盡全力運動。目標要達到中等強度的活動(5至6分),或是運動至微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常有民眾認為每天散步就足夠了。儘管散步是很好的開始,但如果能達到快走或慢跑的強度可以為年長者帶來更多的好處。如果身體狀況佳,更能夠把活動量增加到每週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是150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有氧運動的項目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以簡單、容易、安全為原則。健走、健行、有氧舞蹈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長輩若有退化性關節炎,也可以考慮固定式腳踏車、水中步行運動、游泳等,降低下肢關節的衝擊。另外,年長者的心肺系統反應較慢,運動後要記得做和緩的運動,讓心跳及呼吸能夠慢慢下降。長輩體能狀況不一,應如何調整?每位年長者的情形不同,開始增加活動量時強度及時間應和緩,也應該配合身體狀況個別化安排。對於身體活動量較低,但體能尚可的長者,可先從10分鐘開始運動,逐步增加時間長度。許多長輩會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承擔運動。其實大多數的年長者,都能夠達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的目標。對於先前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需要評估是有心臟、代謝、腎臟疾病的症狀,若是有相關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開始運動。對於保持運動習慣的年長者,如果沒有身體不適,可以放心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另外,也可以使用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發展的新版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PAR-Q+)執行運動前篩檢,或是美國健康倡議組織-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e)高齡委員會推廣的EASY tool篩檢工具來執行運動前篩檢。各式的篩檢工具通常會關注幾個問題1.是否有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心臟病等)的病史?2.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是否會感到胸痛?3.近期是否有暈眩或失去意識的情況?4.是否有骨骼關節問題,會影響運動?5.醫師曾說過你只能在監督之下運動?如果以上任何問題回答「是」,建議可使用完整的PAR-Q+問卷進行篩檢,或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運動。衰弱失能老人可以運動嗎?具有多重慢性疾病、體能較差、甚至失能的年長者,運動前可與醫師討論。如果因為身體狀況無法達到建議的運動目標,也可以儘量執行輕度身體活動(例如:輕鬆散步、簡單家務),減少久坐及臥床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參考歐盟提出的年長者活力體能訓練(Vivifrail),將長者的體能狀況分為A級(失能者)、B級(衰弱)、C級(衰弱前期)、D級(健康者),再針對不同身體狀況的年長者,提供結構化的評估方式及運動指引供民眾參考。建立運動習慣對健康非常重要,無論體能好壞,都應該安排適當的運動及身體活動,預防失能、享受生活。
-
2022-10-20 醫療.骨科.復健
你能單腳站10秒不搖晃?3招測骨鬆行動力
新冠疫情期間減少運動恐降低肌肉量,一項國際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除留下咳嗽、腦霧等後遺症,染疫後會促使發炎細胞增生,加速骨質流失,易發生跌倒骨折風險。醫師建議,50歲以上曾染疫者應做骨密度檢測,透過三招自我檢測行動力。今年本土逾700萬人確診,50歲以上約194萬人,根據調查,去年5月本土疫情三級警戒期間,40.7%的50歲以上民眾減少運動量,4.2%的人完全停止運動。一名56歲婦人,一年前健檢有低骨密度、維生素D不足等情形,擔心染疫而暫停回診,也減少出門買菜、到公園散步,隔年某天不慎在浴室跌倒,送醫急診發現髖部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表示,足夠肌肉量才能支撐身體,若減少14天的步行活動,肌肉明顯萎縮1到4%,國外研究指出,肌肉量降低受試者的骨骼健康異常狀況是正常者的三倍,低肌肉量更造成老年人行動障礙,也與死亡率呈顯著相關。骨質疏鬆症學會日前針對130多位會員進行問卷調查,所照顧的50歲以上病患中,疫情前有38%的人飽受行動力問題所苦,疫情後增加近5成的民眾出現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等症狀。黃兆山指出,若民眾確診新冠肺炎,會使發炎細胞增生,連帶破骨細胞被活化,恐加速骨質流失。黃兆山建議,民眾可透過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等自我評測,也呼籲50歲以上熟齡族,可就醫自費接受全身型雙能骨密X光機(DAX)檢測,了解骨質疏鬆程度,如為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採取適當措施保護骨骼。黃兆山表示,民眾補充營養、維生素外,更應維持每周三天、每次20分鐘運動,可做阻抗型運動,建議使用彈力帶、拿水瓶來增加肌力,或做抗地心引力運動,如健走、爬山、爬樓梯等,強化骨骼肌力提升,也可透過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生成。黃兆山提醒,若有骨鬆者,切勿隨意中斷治療,應定期就醫追蹤。
-
2022-10-01 退休力.健康準備
要活就要動!80歲吳松光傳授凍齡祕訣,教你如何健康又快樂的變老
現代人愈活愈長壽,國人平均壽命來到80.86歲,如何「健康又快樂的變老」,將是未來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最多人擔憂的是,退休後沒有生活重心、沒有運動習慣形成肌少症,連扭瓶蓋、爬樓梯都吃力。對於80歲的吳松光來說,退休後的生活更多采多姿,透過10年來的固定舞蹈律動,不僅讓年紀凍齡,更在70歲後收穫了在國際舞蹈年會的經驗,讓人生下半場更添光彩。70歲學「動身體」 10年不中斷退休將近25年的吳松光,精神奕奕的神情,看不出來已是80歲的年紀,每周固定健行、上律動課、到菜園中整理農務,行程堪比上班族還忙碌。許多人問他為何能看起來如此神采飛揚,他都會開心笑說,70歲第一次到雲門教室上課,開啟他人生新的一頁。吳松光分享,70歲後有感於身體慢慢變老,平時在朋友的菜園務農,但是往往不注意就閃到腰,一旦閃到腰,都要花好久時間才能恢復。由於他太太是雲門教室的資深學員,當初半推半就下來到雲門教室,第一次感受什麼叫「動身體」,包括伸展、有氧、核心、呼吸、平衡等基礎運動。他坦言,以前根本沒有活動身體的意識,多半是健走、登山的局部活動,在上課後才了解到將身體打開的感覺,透過課程中的活動設計,真正的運動到全身肌群,上完課後感受到身心舒暢,肌力也有明顯改善,更能自信的展現肢體。也因此,他已經連續上課10年不中斷,不僅是資深學員,還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是最大的收穫。運動平衡身心靈 躍國際舞台談到律動印象最深的經驗,不僅在教室發生,更讓他在國際舞台上留下美好回憶。透過雲門教室,2018年吳松光與其他4位平均年齡逾70歲的學員和15位青少年,一起登上在澳洲舉辦的國際舞蹈年會,透過舞蹈律動,不僅收穫了健康,更為心靈帶來充實的養分。「要活就要動,我會持續舞動身體」,對80歲的吳松光來說,律動已經是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他從中找到身心空間的平衡。你也想為自己的身體,找到最舒服的運動方式嗎?《橘世代》與雲門教室共同推出「大人的律動課」,詳情了解更多請掃QR code或電洽02-2649-1681按2。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9-26 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突然肚子痛是吃太飽惹的禍?專家曝真相及預防方法
為了追趕公車,小美(化名)馬上快速奔跑起來,但跑到一半,肚子卻開始感到疼痛,而且痛在上腹!這樣的狀況很多人都有經驗,有人認為是「剛剛吃太多」,還有人說是「橫膈膜抽筋」,還有網友搞笑回應「以為是肚子裡的賽咧滾」,究竟真相是什麼?家庭醫學科醫師闕壯理表示,其實真正原因「實際上要複雜得多」。誰最容易跑步引發腹痛呢?跑步到跑到一半肚子痛的情況,闕壯理指出,其實有個專業術語,稱之為「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Exercise-related transient abdominal pain,ETAP),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一、年輕人比較會痛根據研究統計,小於20歲的人有77%都痛過,反之,超過40歲的人只有40%痛過。疼痛的頻率、嚴重度、性別等等都沒有統計差異,結論就是ETAP是年輕人常見的毛病。二、任何人都有可能雖然有運動習慣的人發生比例比較低,然而ETAP在專業的運動員身上仍會發生,身材精壯結實的人也會發生。有人統計運動強度的影響,然而並不明顯。三、統計結果容易誘發ETAP的運動和「身軀的延展」有關。統計下來,壓倒性第一名是跑步,再來是游泳、腳踏車。 運動前飲用「高濃度的液體」也容易誘發,譬如太甜的飲料或是太鹹的湯。ETAP原來和「這原因有關」闕壯理說明,從2000年開始有許多針對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的研究,其中的理論包括,橫膈膜缺血(Diaphragmatic Ischemia)、內臟韌帶的機械壓力(Mechanical Stress on the Visceral Ligaments)、腸胃道干擾(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s)、肌肉抽筋(Muscular Cramp)、內側弓狀韌帶症候群(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神經痛(Neurogenic Pain)。然而,上述這些理論仍不足以證明是否和ETAP有絕對關係,闕壯理表示,「接著有個理論出現了:壁層腹膜的刺激(Irritation of the parietal peritoneum),乃因壁層腹膜受到摩擦,造成的疼痛性質、易誘發的運動屬性、飲食影響等等都和ETAP吻合,可以說是目前有根據的理論。」,而腹膜是保護內臟的膜,可以分為內層的臟層(visceral)和外層的壁層(parietal)要怎麼預防和治療呢?面對這樣的腹痛,也有辦法可以解決,闕壯理說明,「運動前2小時避免大量飲食」,尤其是高濃度的液體,可以選擇小份量且定時的方式進食;鍛鍊核心肌群以及增加身體素質皆有幫助。如果在運動時發作,建議停下運動、深呼吸、揉壓疼痛的部位,但「很可惜這也只是經驗談,因為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方式。」,闕壯理坦言,「運動相關的暫時性腹痛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小毛病,很少人因此就醫,或是說根本沒有。補充一點小知識,讓你和跑友多一個新話題,還不賴吧?」(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吃飯前後腹痛恐是消化性潰瘍! 小心「7個示警症狀」:狂打嗝也上榜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
登山跑步常常腳痠腿麻?逛個街腳步越來越沈重?現代人因為久坐或不愛走路的生活型態使然,讓足部筋膜越來越不健康,失去彈性產生退化,走起路來無法輕快有力,久而久之淪為肉腳一族!脊椎保健達人、身體智慧執行長鄭雲龍老師認為,想要擁有勇健的雙腳,需要平時就訓練足部的彈性及感知能力,為此,他親身示範了五個簡單容易操作的足部訓練動作,並解釋了訓練的原理—彈弓效應,從足底筋膜到阿基里斯腱,一直連接到身體,讓我們行走起來有一種很好的彈震作用。馬上點開影片來瞧瞧!這組訓練步驟著重在五個角度,意即活化足底筋膜、訓練阿基里斯腱、訓練足底覺察能力、訓練平衡能力、彈震與雙腿擺盪。訓練過程以赤足最好,並準備兩根棍子、一個台階或者借助樓梯即可操作。整組做完只需5到10分鐘,大家可利用出門上班前訓練,持之以恆將會幫助你行走更輕盈、更有效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登山、健走、旅行的人必練!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體態變好、成功減齡!由淺入深的背肌訓練+伸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16 焦點.長期照護
每週做「這件事」至少3次,跌倒風險降5成以上!或另選擇這一種運動
近來國內傳出許多名人跌倒重傷,甚至不幸去世的消息,預防跌倒可以說是當下大家都想要學習的健康保健,最新研究指出,預防跌倒效果最好的是「跳舞」,每週跳舞3次以上,跌倒風險可驟降53%。 根據統計,銀髮族跌倒後發生危險的機率高,約有30%需要醫療照顧,甚至有7%可能跌至骨折,而最近的新聞事件也讓大家發現,年輕人跌倒後的致險率也不低,要如何預防跌倒?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跳舞的效果最好,每週只要跳1次舞就可以降低37%,每週跳舞3次,跌倒風險更可降低53%。 對記憶力提升有正面效果這項研究是研究人員對29個符合納入標準的臨床試驗進行分析,其中共記錄了4239位健康老年人的健康分析。分析顯示,比起其他的運動,舞蹈能夠同時改善下肢能力、訓練平衡感,要熟記跳舞的各種舞步及各種動作,也同時訓練記憶力。不只能降低跌倒風險,參與跳舞運動的老年人平衡能力、移動能力和下肢力量,都比沒有參與跳舞訓練者來得好,對於記憶力提升也有正面效果。 研究人員提醒,若運動頻率更高,訓練時間要超過12週到24週以上,就能獲得老人的身體狀況改善及預防跌倒的成果。很多人都認為年紀大了,不適合太多移動式的腳步動作,許多人都鼓勵銀髮族做瑜伽等運動,但這項研究發現,瑜伽並沒有發揮預防跌倒的作用,而選擇跳的舞蹈包括現在常見的土風舞、早起在廣場跳的團體舞等,都符合跳舞運動的標準。看看專家的意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康峻宏認為,跳舞時腳步的動作多,而且要前後移動、旋轉、彎腰等做各項動作,真的可以幫忙訓練老年人的平衡感、移動能力、身體斜調性,對於下肢力量的改善應該很有幫助。 而且跳舞是一種團體運動,要跳舞至少要有一位以上的舞伴,這樣的活動除了運動效果以外,還有社交性,參與時不易感到枯燥,有人陪伴互相召喚鼓勵,參與度提高,也是很值得鼓勵的運動。康峻宏認為這個研究能得到這樣的結論,並不讓人意外;不過他認為運動不應該分好壞,只要老人和民眾喜歡做、願意參與,各種運動都很好。 他建議如果不喜歡跳舞,可以選擇需要全身性運動,而且有多樣化動作的運動也可以。像以前一直被鼓勵的太極拳,需要手腳並用,可以和一群人一起練習,互相溝通感情享受社交活動,下雨天或空氣不好不能出門時,也可以自己在家打太極。 康峻宏建議,運動還是要視個人的狀態,不必因為哪種運動模式好就要去做。如果本身就有平衡感差的問題,首先不要從事動作太複雜的運動,從簡單的做起,斜調性改善了再進階。如果關節不好,也不宜從事跑跳強度太大的運動。他強調,只要開始運動都很好,循序漸進,為安全性起見,「不要過度」是第一個要被重視的。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2-09-06 養生.聰明飲食
喝一杯珍奶後做哪種運動消耗最快?營養師曝8種運動消耗率
上班壓力大、開心的小週末,不少人總會來杯珍奶,滿滿的療癒儀式感,但你知道喝一杯珍珠奶茶,要運動多久才能消耗嗎? 大杯正常甜珍珠奶茶 熱量高達658kcal營養師高敏敏拆解,一大杯珍珠奶茶約一碗飯的澱粉+13顆方糖+20克油脂,以一杯700ml去冰、正常甜的珍珠奶茶為例,熱量約有658kcal、含糖量約50g甚至超過。(推薦閱讀:每天一杯手搖飲恐喝出癌症前身! 專家示警「這1步害的」:沒症狀難察覺)喝一杯珍奶要運動多久才能消耗?.散步(速率4公里/時):188min.健走(速率6公里/時):120min.爬樓梯(速率8.4):78min.慢跑(速率8公里/時):80min.快跑(速率12公里/時):52min.騎腳踏車(速率10公里/時):165min.游泳(速率6.3):104min.跳繩(速率8.4):78min(以上熱量消耗以60kg者估算)攝取熱量大於消耗易變胖 運動有9大好處如果攝取熱量常常大於消耗熱量,讓身體橫向發展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高敏敏提醒,既然想喝那就多運動,而且運動除了幫助減重之外,還有9大好處:1、提高代謝2、增肌減脂、曲線好3、睡得好、煩惱少4、舒壓、心情好5、提升腦力、效率高6、心肺功能提升7、預防三高代謝病8、體力好、充滿活力9、皮膚變好、白裡透紅(推薦閱讀:練腹肌別做仰臥起坐、跑步不會讓腿變粗! 專家破解「10個常見運動迷思」)注意糖攝取量 多喝水最有益另外,高敏敏也強調,含糖量必須注意,衛福部建議,每日精製糖攝取量不超過整天總熱量的10%,最好降到5%,例如:若每日攝取2000kcal為例,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00kcal(最好更低至100kcal),大約是25-50g糖量=控制在半糖的概念。(推薦閱讀:去冰飲料、熱飲放涼比較甜? 營養師公開「爆甜真相」:不是因為多加糖啦)建議能多喝水是最棒的,而奶茶如果已經有加珍珠,最好點無糖或少糖,其實偶一為之的享受還是可以接受的,若想滿足味蕾同時不怕胖,就一起動起來吧!延伸閱讀: ·最肥的竟不是珍珠! 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你也愛嗎? ·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
2022-09-02 醫療.腦部.神經
每天在公園健走會較健康? 醫:快走、有氧和這幾種運動,提升心肺和認知功能
許多年紀大的長者,看起來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臨床上觀察,如果符合以下條件的三項就屬於衰弱症(Frailty):身體活動量少、自覺疲乏、走路速度緩慢、體重減輕,以及握力低落。每天在公園健走或跳舞的老人,真的比較健康嗎?清早或傍晚出門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年長的老人繞著公園健走,或是聚集在公園裡跳舞、打太極拳。每個人都想要有個快樂健康的老年生活,但究竟要運動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對身體產生正面影響呢?每天在公園健走或跳舞的老人,真的比較健康嗎?打太極拳是老年人常見的運動,即使運動時間較短或是經過改良的太極拳動作,都可以提高肌力與柔軟度,改善平衡狀態,避免跌倒造成的傷害。國外一些研究發現,打太極拳能降低血液中「C-反應蛋白」,也就是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此外,太極拳是一種冥想練習,能大大減少焦慮和壓力,甚至降低血液中的皮質醇(也稱為壓力荷爾蒙)。上了年紀的人較不容易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所以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像是快走、跳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美國克羅拉多大學的學者曾做過一項失智症有關的有氧運動研究,共有一百八十人參加了臨床試驗。這項研究用腦影像解釋了低強度有氧運動對大腦健康的幫助 [Mendez Colmenares, 2-21]。氧氣是透過我們的心、肺、血管,協力運送到各個細胞組織。心肺適能就是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CRF),耐力越好,運動較久,較不容易疲倦。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都可以強化心肺耐力。研究顯示,進行有氧運動來強化心肺適能,是改善衰老和大腦健康的方法之一,讓血液循環更順暢,可以順利攜帶養分供給腦細胞,並清理腦內的有毒物質。腦白質的健全與否是認知功能老化的指標,上頂醫學影像科技的團隊從先前長期觀察健康老人的研究中發現,只要六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從腦影像中觀察到腦白質如何產生改變。平常活動量很少的老人,增加快走的習慣後,能夠改善腦白質的健康程度。長者運動時的注意事項許多年紀大的長者,體力不佳,也影響到外出活動的意願。培養運動習慣,可以幫助他們維持身體基本機能,進而拓展身心健康。但是,在運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與專業人士討論許多老年人有背痛、膝蓋痛、心臟或肺部等疾病,是令他們抗拒運動的原因。剛開始建議不妨從低強度訓練開始,並且跟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減輕疼痛,同時達到運動效果。2.適時使用輔具一開始太過強烈的運動可能造成反效果。為了避免運動傷害,可以慢慢展開鍛鍊計畫。藉由合適的設備或輔具裝置,加上專業人員在旁監督協助,不僅能安心運動,還能建立自信。3.找尋運動夥伴有些老年人獨自運動會感到不安,如果邀約伴侶、鄰居、朋友一起參與運動,互相激勵練習,讓運動變得更有趣。或是聘請私人教練、物理治療師建立可實現的運動目標,保持持續訓練的動力。有氧運動能改善腦部認知功能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百八十位60到79歲日常活動度低的老人進行以下列測試,包括:電話認知功能問卷測試、磁振造影掃描,以及利用跑步機壓力測試來衡量心肺耐力。受試者分為四組,由專業老師指導,進行不同運動,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時。第一組是以靜態瑜伽為主的伸展與穩定性訓練,第二組是快走訓練組,前六周以50%最大心率快走二十到三十分鐘,接著提升到75%最大心率快走四十分鐘,維持十八周;第三組是跳舞組,受試者會被帶領著練習各種舞蹈。經過半年的訓練,這些受試者再次進行認知功能問卷測驗、MRI磁振造影掃描,以及跑步機的心肺耐力測試。從腦影像結果發現,與靜態瑜伽組相比,跳舞組和快走訓練組腦白質影像訊號(T1或T2加權影像)提升,表示腦白質中的神經纖維束完整性更高。其中快走訓練組的訊號提升得比跳舞組稍多,表示快走訓練對於腦神經健康幫助更大。除此之外,在問卷評估認知功能上,快走訓練組的事件記憶網絡分數與腦白質訊號相關性明顯高於其他兩組,表示對於認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透過這項研究,我們知道健走、跳舞這些有氧運動確實可以讓大腦更健康。但必須注意的是,快走需要達到75% 最大心跳率,感覺到肌肉輕微痠痛、呼吸輕鬆,同時適量出汗的程度,才能有如此成效。速度過慢的散步,可能無法達到目標的運動強度唷!從現在開始,進行每周三次、每次四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快走訓練,將幫助你強健大腦,活力滿滿!此外,游泳、慢跑、跳繩、騎自行車及各式各樣的球類運動,都是對大腦有益的選項。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腦,不養老:腦科學家的逆齡健康法》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天天走一萬步,真的能預防肌少症嗎? 醫:想避免肌力退化,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3種壞習慣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健走,但天天走路,但真的能夠預防肌少症嗎?陳炯瑜醫師說明,儘管全台現再餐與運動的人口比例高達80%,但有運動的10人中,就有1人是肌少狀態,而這其中原因,就是因為「運動偏食」。我們對於肌肉的需求有4種,分別為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而運動偏食就是指雖然有運動,但這4種需求卻沒有被滿足。而且肌肉量通常會在 40 歲左右開始下降,因此在這年紀前後,適量的肌力訓練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想避免陷進【肌力退化>不想運動>肌力退化的更快】的惡性循環,就必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三種習慣:一、想到才運動標準運動原則是333,而其中第一條就是要「規律運動」,若是想到才運動,就是造成運動偏食的元兇。◎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三次 每次超過30分鐘 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二、運動項目單一連續健走2小時,或許可以鍛鍊心肺,但比較難做到肌力訓練,且如果有運動不當像是暖身不夠等狀況,反而可能會造成意料之外的痠痛。因此我們可以採取多元的運動模式,例如健走換成騎腳踏車,或是運動之後藉由瑜珈伸展身體,提升身體柔軟度之外,也能緩解運動時肌肉、關節的緊繃與疲勞。三、運動強度過低儘管都有規律運動,但運動強度太低也只是白做工而已,想要確實訓練到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除了多元運動之外,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增加運動強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呼吸稍微急促,這樣運動效果也會更好。避免運動偏食,除了留意以上三點,也能選擇智能運動,讓物理治療師為你分析全身肌肉分布之後,再針對個人身體狀態,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15 癌症.肺癌
氣吐不出來恐代表身體長期缺氧 肺癌權威教你如何增強肺功能
▌增益肺功能的保健運動肺的體積大,但氣吐不出來也沒用,像是抽菸者或氣喘病人等,他們的氣道狹窄,瞬間可以用的氣很少,若緊縮到無法換氣,就會有生命危險。而一般人也必須要有通暢的呼吸道,才能有充足的氧氣供身體使用,否則長期血氧不足,會影響身體機能,產生疾病。吐氣量顯示呼吸道是否暢通,也代表一個人的咳嗽能力。在進行肺功能檢測時,會以用力呼氣一秒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和尖峰呼氣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為指標,來瞭解呼吸時進出肺部的氣體量及其流速。連同肺活量合併評估,當一個人的肺容積與呼吸流速都正常時,通氣功能大致是正常的。進行肺臟手術前,也會以肺量計做肺功能檢查,主要參考指標是用力呼氣一秒量(FEV1),因為一般人用力吐完氣的時間約需三秒鐘,其中大部分空氣都會在第一秒呼出,檢測FEV1較精確,可藉此推估咳嗽能力及手術安全性、病人術後存活率及對日後生活的影響等,而若是較複雜的手術還需加上心臟超音波及運動肺功能檢查。肺臟的氧合能力指的是氣體交換能力。如同腸胃道除了構造健全外,也需要有好的吸收能力;當氧氣進入肺臟,會經由擴散,完成氧合作用,但若肺泡膜因病變或吸菸導致纖維化,即使有吸入空氣達到肺泡,氧氣也無法穿透肺泡膜提供身體運用,形同虛設。除上所述,肺功能也和胸壁的肌肉及橫膈膜的力量有關。我們的胸腔在呼吸時就像是一個幫浦,吸氣時,肋骨向外、橫膈膜往下沉,使胸腔擴張、腹腔變小;呼氣時,橫膈膜上升、胸壁向內收縮,順勢將肺臟裡的二氧化碳擠出。因此,吸氣時要能讓胸壁擴增到最大、橫膈膜下壓到最低,如此才能讓肺活量上升。現代人久坐或習慣駝背,都可能壓迫肺部,影響肺活量,而缺乏較高強度的運動,也會導致相關肌肉無法大力運動,使吐出的氣體量小而弱,因此,想要增強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多做一些胸壁肌肉及橫膈膜的肌力訓練是必要的。自我檢測肺功能的方法一分鐘登階測試: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一分鐘登階測試」,是依據一般人一秒鐘約可爬一個階梯的速度,來檢測肺功能及肺阻塞風險。五十到八十階以上:一分鐘之內可登階五十階以上,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於低風險族群。三十到五十階:一分鐘之內登階三十到五十階,屬於中度風險族群,需檢視是否有吸菸史或喘、咳、有痰等症狀,應多留意肺功能狀態。○到三十階:一分鐘之內只能登階○到三十階,便屬於高風險族群,代表肺功能很差,要盡速就醫。六分鐘行走測試:由美國胸腔醫學會(ATS)開發的六分鐘行走測試(6MWT,The 6-minute Walk Test),是用來衡量一個人步行六分鐘的最大距離,以評估其心肺運動能力。測試時可選擇在三十公尺長度的走廊,或利用居家室內空間(建議至少十五公尺長),以舒適但稍快的速度於固定距離中來回行走,同時搭配指尖血氧機及計步器,測量六分鐘內之血氧濃度及總共走多少距離(以公尺計)。一般健康人之血氧飽和濃度約為百分之九十五至一百,至於六分鐘行走總長度會依年齡、身高、體重、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致而言應落在四百至七百公尺間,且是輕鬆、不費力的,否則就得注意是否心肺功能不足。生活中有益肺功能的簡易運動強化肌肉力量、提升呼吸效率是鍛鍊肺活量的方法。可以透過訓練胸壁肌肉及橫膈肌來提升肺活量。像是練習用腹式呼吸,或是進行能加強上臂肌力的各式運動,以及平時多做深呼吸和擴胸運動等,持之以恆,都對維持呼吸功能、增加胸壁彈性有很大的幫助。以下介紹幾個可以增益肺功能的日常保健運動。擴胸運動:胸腔和四肢關節一樣需要經常固定伸展鍛鍊,擴胸運動是以抬手外展幫助我們張開胸腔吸進更多空氣。曾有研究指出,人類在一小時之內約有三至四次不自覺的深呼吸,就是在幫胸廓拉筋,打開胸腔(參考圖2)。要留意的是這個動作不是在練手,而是在練胸廓,必須把胸腔伸展開來才有用。許多臺灣中生代在學生時期做的國民健康操,就有雙手外展、挺胸的動作,可以回想一下做看看。建議每坐半小時,就起身活動一下,做些擴胸運動,同時搭配深呼吸,平時也應盡量抬頭挺胸,減少滑手機、避免駝背,提供肺臟呼吸時的足夠空間。腹式呼吸:呼吸要有效率和品質,如果呼吸得太淺,氣體只在上肺葉交換,其實並無法完全滿足身體的需求。採取腹式呼吸能促進橫膈膜的功能、減低呼吸速率,及增加胸廓活動度(參考圖3)。做法是先吐完氣後、用鼻子深吸氣,吸氣時將手放在腹部,要感覺到腹部有漸漸鼓起,想像一顆吸飽氣的氣球;等吸到極限時,再噘起嘴來慢慢吐氣,此時應感到腹部回縮,逐漸恢復平坦。吸氣同時亦可讓肩部向後外展,以利肺部擴張,吐氣時肩部再慢慢回復原位。吸、吐氣的時間長度建議為一比二或一比三,可每日做三回,每回一百次,來增加肺活量,但若在進行時有感到頭暈或不適就先暫停,這可能是因為吐掉太多二氧化碳造成的。圓唇呼吸:這是一種訓練吐氣的方法。好處是能使呼吸道保持一定的壓力,降低肺內肺泡塌陷,同時訓練呼吸肌肉的力量,增加肺部氣體交換功能,此外,這種呼吸法也能讓人感到放鬆、減輕焦慮,使呼吸次數降低。練習時,選擇一個自己覺得舒適的位置,放鬆肩膀、身體坐直、頭向前傾,雙手則撐著大腿或桌面。吸氣時,使用鼻子吸氣,心中默數一、二,此時須將嘴巴閉上,避免口乾及嘴巴漏氣。吐氣時,再以噘嘴方式(像在吹蠟燭),將空氣經由口腔緩緩吐出。吐氣的長度約是吸氣時的兩倍,所以吐氣時要在心中默數一、二、三、四(參考圖4)。圓唇呼吸有助維持氣道通暢,每天可練習十分鐘,於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做一次。幾次練習後,會慢慢覺得呼吸變得輕鬆或順暢。擴胸運動、腹式呼吸及圓唇呼吸,可參見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的「新冠肺炎病患出院前後的呼吸運動」示範影片,雖是提供給新冠肺炎病患的呼吸運動示範,但做法相同。唱歌或吹奏樂器:通常胖的人比較容易喘,是因為肚子大,橫膈膜降不下去,呼吸空間小,只得增加呼吸次數;相對來說,練過聲樂、很會唱歌的人,呼吸就比較有效率,因為不論是唱歌或吹奏樂器,在一呼、一吸過程中,能訓練到「丹田」,讓橫膈膜與胸腹部肌肉相互配合運作,增強肺功能,不僅可以幫助紓壓,讓心情愉快,還是非常好的增進肺功能運動,一舉兩得。若不愛唱歌,也可用吹氣球的方式來鍛鍊肺功能;先深吸一口氣,再對著氣球慢慢吐氣,直到氣吹完為止,每回重複做至少十五次,每天練習三回合,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其他增強肺活量的運動:任何運動只要執行時間和強度足夠,都可以強化心肺功能,特別是游泳,因為在水中可以對肺部產生壓力,進而提升呼吸肌肉功能、強化肺活量,是訓練肺活量最有效的運動。此外,慢跑、健走、騎自行車、跳繩、伏地挺身等,亦可訓練心肺耐力。至於年紀大、體力不好的人則可練習太極拳或氣功,在做動作時搭配吸氣,手回復身側時搭配吐氣,雖較緩和,但可搭配呼吸韻律,對肺活量的提升也有幫助。測量最大呼吸量1.先用測量尺沿肋骨最下緣繞胸廓一圈,雙手交疊固定住測量尺。2.深吸一口氣,記錄此時的胸圍(最大胸圍)。3.接著慢慢把氣吐完,再記錄此時的胸圍(最小胸圍)。將步驟2及3所測得的數字相減,所得到的「呼吸差」,正常來說,應該要在五公分以上;如果小於三公分,就算是呼吸太淺。※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04 失智.大腦健康
健走杖運動 練肌力防失智
門諾醫院近年來在花蓮新城鄉打造失智友善社區,邀請不倒翁學校志工傳授「健走杖運動」,在52個動作中有抬單腳、弓箭步等,透過簡單的動作可以提升長輩的肌耐力,預防失智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每12位65歲以上老年人中,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照護已經是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課題。「以常訓代替長照」,不倒翁學校志工夏尊湯說,健走杖運動分為13個階段、52個動作,每個環節循序漸進,除了能防止跌倒、保護關節及增強肌力,還可以促進靈活度與穩定度,甚至坐在椅子上就能做運動,對長輩來說,是一套簡單又能達到訓練效果的運動。學員們希望把這套健走杖運動帶回社區,王先生說,沒想到一對健走杖就能夠延伸變化出這麼多的健身動作,一定要在社區好好推廣。活動承辦人陳茜如表示,與其吃銀杏,倒不如起身動動,其實健走杖非常適合平常沒有運動基礎或膝蓋退化的長者,不論是緩步健走或是坐在椅子,只要依照動作慢慢練習,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提升血液循環、心肺力、累積肌力,更有效預防失智症。
-
2022-07-26 養生.運動健身
助減肥、改善睡眠品質!專家認證 每天持續健走5個絕佳理由
起來走一走,讓你精力充沛!現在有大量研究表明,健走對身體非常好,不僅幫助人們減肥、增強心臟和新陳代謝,還可以減少對含糖零食的渴望,實現減重的願望。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健康專家醫學博士羅伊森(Michael Roizen)提出五個理由,告訴你持續健走的好處。持續健走好處多 健走的5個絕佳理由 1.減輕壓力,振作精神研究證實,健走會釋放體內天然的快樂物質腦內啡,這是一種會讓人覺得愉悅的神經傳導素,如果你曾經在壓力過大、情緒不佳時外出走走,回來你會發現情緒較平靜,藉由步行過程釋放正在面對的壓力。不僅如此,Roizen博士提到,健走可以提高心臟力量,並減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2.減肥不難,每天三十分鐘開始健走也是減肥絕佳方法之一,持續做會慢慢發現效果。Roizen說,設定每天30分鐘的目標,假如30分鐘一開始太多,不妨嘗試先從每日步行20分鐘開始,之後再逐步增加,將目標提高至每天10,000步。3.睡眠質量高,增強免疫力Roizen博士說,規律步行改善睡眠質量,保持精力充沛。而已被證明,有規律步行者相對沒有運動者能夠減少心臟疾病、中風等疾病風險,同步改善免疫功能。4.善用計步器,揪好友更有趣為了使鍛煉變得更容易執行,邀請好友陪伴一起參加有社交距離的步行活動,一起走能夠提升集體的心理健康。Roizen博士補充,使用具有計步器來計算步行數也是成功的關鍵。步行結束時,你會為實現製定的目標感到自豪。5.持續步行,對零食的渴望大幅下降 對想要減重的人來說,美味的含糖零食令人難以抗拒,但好消息是,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發現,步行15分鐘以後可以減少人們對巧克力等含糖零食的渴望,通過步行,不僅增強心臟力量和新陳代謝,最終實現減肥的願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頻率」
-
2022-07-23 醫療.精神.身心
有「疫情憂鬱症」怎麼辦? 李旻珊:好好睡一覺,別讓雜念占據大腦
這二年多來受新冠肺炎影響,對於感染的恐懼、工作上的擔憂,出現了「疫情憂鬱症」。在混沌生活中該如何安頓身心靈呢?練習放鬆、冥想呼吸,睡個好覺才能真正紓壓。你有算過每天平均睡幾個小時?每天都一樣規律嗎?睡眠時間占了一天的1/3,若睡不夠、睡不好或作息紊亂,連帶影響身體產生負能量。身心專科醫師李旻珊說,「好好睡覺」聽起來簡單,但是當工作與生活失衡時,直接反映在睡眠品質的好壞。李旻珊觀察,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求診身心科的民眾多了二成。年輕人煩惱找不到工作、中年人擔心中斷工作、高齡族群害怕染疫,生活壓力引起焦慮性失眠。找出失眠問題 放鬆平衡情緒李旻珊分享,曾有一位49歲、停經前期的婦女,常常得躺超過一個小時才能入睡,每天都睡不飽,容易疲累、生氣,但抽血檢查都無異狀。後來提早上床就寢,戒掉滑手機的習慣,改成播放適合睡前聽的Podcast,並執行放鬆身體的睡眠儀式,形成睡眠制約,就像幫寶寶建立睡眠習慣,過了一個月,很順利地縮短入眠時間,當時間到了,身體自然會告訴自己:該睡了!另一位患者,覺得身體很累但腦袋卻不累,每天睡不到4小時,最後消化功能、睡眠都出了問題,經過儀器檢測後,發現是自律神經失調,就像大腦關不了機,即使躺在床上也無法停止思考。高壓、緊張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衡的主因,李旻珊說,放慢腳步改變生活方式,能讓身體、大腦獲得緩解,過度起伏的情緒也能得到平衡。失眠數據調查 夜醒、太早起…1/4成人失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資料顯示,國內有高達1/4的成人有失眠問題,約1/10的民眾為慢性失眠所苦。近年來,因為疫情因素,擔心染疫的恐慌以及遠距辦公、線上授課的改變,求診身心科的民眾多了二成。失眠的診斷標準是什麼,李旻珊醫師說,有下列症狀就要注意。●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容易夜醒:半夜醒來的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不易再入睡。●過早清醒:凌晨3點或早上5點醒來,比預計起床時間超出許多。●每周3天或3天以上出現入睡困難、容易夜醒或過早清醒。固定時間睡覺 別將睡眠分段「想太多」是現代人的通病,利用藥物以外的方法治療睡眠很重要,李旻珊強調睡前放空思緒就能重置身心,冥想、正念呼吸是很好的放鬆方法。想要徹底擺脫失眠困擾,一定要保持規律作息,讓身體養成固定的生理循環。「要真正實踐規律作息並不容易!」李旻珊說,不論平假日,時間到了就該上床睡覺,熬夜傷身,別以為隔天多睡一些就補回來了,被打亂的生理時鐘反而透支體力。保持在固定時間起床、固定時間睡覺,千萬別為了貪圖追劇、滑手機,影響褪黑激素的荷爾蒙分泌。也別將睡眠拆開來睡,一段段的短期睡眠模式容易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降低,一次睡足6到9個小時才能獲得最佳休息狀態。飲食配合運動 激發快樂祕方莎士比亞曾說:「舒服的睡眠,是自然給予人的溫柔。」睡眠和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除了養成規律生理時鐘,飲食和運動也可以幫助好好入睡。李旻珊強調,適度的運動有紓壓、緩解疲勞的作用,尤其是激發分泌腦內啡,能產生通體舒暢的「快樂祕方」,使大腦更健康!每周應保持總長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例如單車、慢跑或健走,睡前再加上簡單的伸展操,有利於啟動睡眠機制。多攝取正確的營養素,也能夠助眠。李旻珊推薦魚油、芝麻、南瓜籽等抗發炎的食物,能同時減少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發生的機率。在眾多礦物質中,鈣和鎂能安定神經、鬆弛肌肉;許多人以為「補鈣」只跟骨質健康有關,其實鈣質能穩定神經傳導、調節內分泌。鎂也是天然的鎮靜劑,能輔助鈣和鉀的吸收,多食用深綠色蔬菜、堅果、黑豆、糙米、香蕉,吃對食物一覺好眠。規律作息建議 泡澡、冥想…不在假日補眠1.規律時間就寢、起床,不在假日賴床補眠,保持固定的睡眠周期。2.睡前利用15-20分鐘呼吸、伸展四肢;善用正念冥想APP,有各種課程及音樂。3.泡澡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關掉心中雜念,放鬆身心不再想白天發生的事。4.徹底分離工作和睡眠環境,讓大腦意識到:這是專屬的神聖「睡眠場域」。5.不在床上做其他的事,例如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刺激腦內助眠激素的平衡。6.進行睡前儀式,簡單的臉部保養、身體護膚,做完這些事就可以睡了。7.房內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盡量不要開燈睡覺,黑暗環境有利分泌褪黑激素。
-
2022-07-1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生活!」 模範糖友分享翻轉健檢報告紅字秘訣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仲女士說,五年多前看到健檢報告的紅字- 糖化血色素8.3%,去醫院檢查確診是糖尿病後,我當下是恐慌、不知所措的,平復心情後查找了很多資料,才了解在規律用藥的前提下,同時改善運動、飲食,才能長期穩定的控制好糖尿病。「在確診前我是不折不扣的沙發馬鈴薯,體重高達116公斤,飲食不忌口,吃零食總是能撫慰我的心情。」仲女士提到,「確診糖尿病後,才做了對我來說很大的突破- 運動,只是對於從來不運動的我,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先從每天健走開始。」仲女士起初健走總是受天氣問題困擾,可能下雨、太冷、太熱,所以後來改上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的藉口不去運動。仲女士分享,「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後,我開始嘗試踩飛輪、ZUMBA舞蹈、爬山、重量訓練、瑜珈等,開啟了豐富的運動旅程。不過,我選擇下午去運動,這樣可以避免午覺睡太久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也讓自己沒時間吃零食。」「我遵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加上積極的進行運動管理、規律的飲食,這些生活型態的改善對血糖控制真的很有幫助,我的糖化血色素從一開始的8.3%降到4.9%,體重從116公斤降到70公斤。」仲女士目前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血糖狀況,糖化血色素都維持的很穩定,這些正向的成果,也讓她在控糖的路途上更有信心和動力。「糖尿病並不可怕,它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仲女士說,「聽從醫師、營養師的指導,建立正確觀念後,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讓我有機會去遊山玩水,當初滿滿紅字的健檢報告也都成功達到無紅字!」藥物、飲食、運動搭建控糖黃金三角,預防骨鬆、肌少症診斷糖尿病時,對很多病人是相當大的衝擊,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台中榮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沈宜靜醫師說,我們會告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並開始建立改善生活習慣的觀念,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只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一樣有機會保有遠離併發症的美好生活。家人的參與也很重要,如果家人能夠一起學習,不但對於糖友的照護會很有幫助,同時也改善家人的健康概念,一舉數得。飲食、運動、藥物是治療、照顧糖尿病的黃金三角,沈宜靜醫師指出,糖友在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的前提下,結合飲食與運動去全方面改善生活習慣,更能加強血糖管理的成效,並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舉例來說,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之外,也有助維持病患的骨骼與肌肉的質量,避免變成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如果控制血糖只靠縮減飲食,沒有增加運動,其實可能會損失一些肌肉,所以要增加運動,我們才能夠控制體脂肪,保留我們身體需要的肌肉。有些糖友會反應,在運動後立刻試試量血糖,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利用運動來改善血糖,未必能在運動當下,而是需要一些時間,沈宜靜醫師說,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需要時間。「激烈運動後血糖快速下降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沈宜靜醫師解釋,「我們會請病人建立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並做紀錄,然後依照個別狀況,評估運動與血糖的相關性,規劃適合的運動處方。如果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管在體能,或是血糖控制的數值,都會看到進步。」運動對於血糖控制,以及未來的骨質疏鬆、肌少症、慢性血管併發症的預防皆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友可以經由適切的運動規劃,減少擔憂運動後低血糖的風險。在低血糖的衛教方面,應該先提供正確的資訊,然後幫病人找到低血糖可能的原因,做好事前衛教,沈宜靜醫師說,現在的藥物很發達,特性也不同,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若是有低血糖的情況,也能與醫師討論後更換成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呼籲糖友不要任意自行停藥,以防造成血糖波動,反而增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但是大部分病人並不適合在開始運動後,就把所有藥物全部停掉。」沈宜靜醫師說,「有一些比較早期、比較年輕的病患,經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後,也許有機會減少血糖藥物的使用,但是並非所有病患都有辦法達成。關於藥物的調整要根據病人個別狀況來決定,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非常重要。」由於糖尿病患可能有心血管、視網膜相關併發症,在設計運動處方時,都需要納入考量。沈宜靜醫師說,如果病人的體重比較重,也要避免運動傷害,不同年齡也會做個別化的設計,在避免併發症惡化的前提下,規劃合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以挑選一些比較能夠每天執行,可近性高的運動方式。透過病友會、媒體跟病人分享一些成功控糖的個案,經驗分享,也能夠讓病人有更多的信心,來加強非藥物部分的介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糖友提問:糖尿病患在運動時該注意哪些事項?首先要注意目前疾病狀態,併發症狀況,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另外也須注意自我血糖監測,才知道要如何避免因為運動的調整或增加而造成低血糖的狀況。沈宜靜醫師提醒,糖尿病病患可能有些神經病變,肢體末端感覺較遲鈍、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運動時一定要穿著合適的鞋襪保護足部,運動後也請記得檢查足部。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都要根據體能、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年紀較長或是有慢性併發症的患者,因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如果有感到不適,應該立刻停止運動!原文:
-
2022-07-17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近日,所參加的社區大學健行課安排走新北市南勢角山(烘爐地步道),20位學員中,有八成是銀髮族。走在上坡步道旁邊的岩層上,28歲的老師替同學們複習這學期去過的景點及其所屬的地層,依其年代先後,從五指山層(貴子坑)、木山層(軍艦岩)、大寮層(和平島)、石底層(南勢角山)到南港層(南港山)。腳程慢的幾位同學跟上來了,老師對著他們再講一遍,大家也跟著再複誦一遍。正以為話題結束了,一位同學卻靠過來請老師再說一遍,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原來她是拿著手機要錄音。之後,還有人一邊走,一邊背誦這5個地層。三小時後行程結束時,居然有不少同學還能記住這五個地層及其先後次序。這個小插曲讓銀髮族的我有幾點感觸:用進廢退:每周一次的健走課,四個月後,有些同學的大、小腿肌肉明顯變得強壯有力,平衡變佳,且上坡時大夥氣喘吁吁的模樣顯然改善。大腦也是一樣,愈用愈靈光,雖然銀髮族專心聆聽,仍須老師重複知識點,但靠著勤能補拙,多複誦幾次後也能記住那五個地層。即使在求學時代,年紀尚輕,老師的授課內容也不完全能記住,否則大家都考100分了。所以銀髮族不要先自我設限,一定要勇於嘗試。把握自己的優勢:不容否認,隨著年齡增長,各種器官逐漸退化,臉上皺紋與行動緩慢是最明顯的標記。人的大腦雖然看不見,但一般而言,思緒速度、短期記憶、解決問題等「流體智力」在30歲時達到最高峰,而經由後天學習的字彙和語言等「晶體智力」則較不受年齡影響。所以銀髮族也許需多次複誦才能記住,但有的是時間,而且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更強,生活智慧不斷累積,個性逐漸圓融,甚至學會幽默、自嘲,例如當大家聽到那位同學請老師再說一遍時,哄堂大笑,其實也是心有戚戚焉。善用科技,學習新知:那位同學其實是3C達人,她善用智慧型手機,幫大家錄音以便複習。如今課程、相片、影音檔都在LINE群組上告知。許多銀髮族也都用電子支付,靈活運用科技,有如生活上的手杖,讓生活更加便捷。不苛求自己:雖然是要保持活躍的老年,但還是要認老,接受老年對身心的影響,欣賞但不要想如年輕人般的矯健快捷,因此不要逞強。例如下雨天,山路泥濘或高難度的拉繩攀岩等,我會衡量自己的體能,有時就不參與,以免意外受傷或造成團隊的負擔。這就好比到大飯店吃自助餐,不必牛排、海鮮、甜點等每樣都吃,把肚子撐得難受,只拿取自己喜歡的或必要的,適可而止,才是享受。老師和團隊成員很重要:我很幸運地遇到能理解老年人的年輕老師,同學間也都互相包容,對行動較慢的成員如我,會特別關注。當然,能和興趣相投的好友一起參加社團最好,但也可趁機認識新朋友。銀髮族除了家人,如果還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活得更開心,遠離孤寂,有益身心健康。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溫和又能改善心肺 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
跑步的好處?●讓人愉悅、改善睡眠、增肺活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醫師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D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跑步適合什麼年齡層?●全齡運動,依年齡層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跑步是全齡運動,各年齡層都有其適合的跑法與強度,應依個人體力負荷範圍從事運動,安全且能長久維持。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而言,強度完全不同,無論年齡層都要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年輕人可以做到心跳率每分鐘達130下;中老年人則可以「十級運動自覺量表」作為參考,建議四到六級之間,勿逞強。「二次不嫌少,三次恰恰好。」建議每周保持二至三次、每次至少持續20至30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跑步的正確姿勢?●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各種型態的走或跑,只要姿勢不對,就會造成運動傷害。無論快走、慢跑或超慢跑,起跑首要就是鞋帶要綁緊,鞋子活動空間要有一根手指寬度,鞋帶一旦鬆了或鞋子太大,都可能導致鞋子在運動過程中掉落,進而造成傷害。跑步要全身放鬆,不要過度緊繃,抬頭挺胸,呈現最自在、最舒適的活動幅度,直視前方、抬起下巴,肩膀保持自然下垂,手臂前後擺動時不超過身體,手肘保持在約90度角的彎曲狀態,效率加倍,「不握拳」以免增加上半身張力。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跑步前後如何暖身與伸展?●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先低速跑或快走後,再進行伸展。起跑前應進行五至十分鐘暖身,包括下肢髖、膝和踝的關節運動,及大腿股四頭肌、內收肌、大腿後肌、小腿後肌和跟腱等下肢肌肉群與足底筋膜伸展等。慢慢熱身,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才能有效避免大、小腿後肌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跑者需進行五至十分鐘低速跑、快走,接著再做靜態伸展收操,放鬆因運動而緊繃的肌肉,除可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發生心臟問題。關節不適者或有膝關節退化、腳踝扭傷等舊傷,更應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冰敷,降低關節發炎反應。跑步需什麼配備?●排汗衣褲,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跑步配備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謝文逸說,一般棉質衣服會吸汗但無法排汗,應選擇排汗衫,著彈力運動褲、襪。白天可選擇抗UV材質衣著;夜跑要穿具反光飾條的裝備。依不同跑步場地,穿著不同鞋底硬度的跑鞋,不過主要仍以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為主,勿穿板鞋、籃球鞋或網球鞋;另,扁平足要選「加強穩定」,高足弓則要穿「注重緩衝」的鞋款。場地選擇更重要,如在籃球場,場地不大、範圍受限,會使腳部受力不均,應在直線且開放式的場地跑步。超慢跑怎麼跑步幅小、距離長 超慢跑不易疲累近年流行的「超慢跑」,在國外也稱作「長距離慢跑(Long Slow Distance)」,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超慢跑綜合「快要跑起來」、「踮腳尖」、「小踱步」等跑法,且步幅比慢跑小,較不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等效果。實驗也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復健科主任謝文逸、專業健身教練江炫胤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每周4到6次、每次30分鐘 健走降血壓還能預防骨鬆
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健走的好處?●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健走運動適合誰?●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健走需要先暖身嗎?●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健走的正確姿勢?●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健走須什麼配備?●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
2022-07-1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牙醫師手術久站傷腰椎!靠著每天做這運動,疼痛幾乎不再發作
兩年前一次搬重物之後,臀部開始疼痛,檢查發現是腰椎問題,因為我長期幫病人動手術,且站姿不良所致。後來透過復健、針灸及做柔軟操,才改善疼痛,現在幾乎都不再痠痛了,建議長者每天一定要做柔軟操,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整個人會更有活力。治療病患常站立 提重物發病許多牙醫師長期低頭工作,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頸部、脊椎及手肘疾病問題,我則是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因為我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治療病患時常要站立,像顏面手術等必須採特定角度治療,會以特別的姿勢站立7至10小時。過去自覺身體健康還不錯,沒想到,兩年前一次朋友送2、3公斤重的水果,可能是拿取時姿勢不良,整個腰竟非常痠痛,才想到自口腔外科開始受訓以來,我已從事相關工作39年,長時間下來導致腰椎損傷。右邊腿臀開始痛 靠束腰減緩那次發作時,先從右邊大腿及臀部開始痛,走路走不快,而且很痛苦,痛得「坐立難安」,於是開始在手術時戴上束腰帶,希望能減輕痛苦。未料,今年4月左邊大腿及腰椎神經也出現疼痛,且愈來愈糟糕,檢查發現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等問題,西醫開藥及中醫針灸治療沒有太大改善,還發現連腰都彎不下去,「骨頭真的僵硬了」。想起小時候學校都會做晨間早操運動,我開始每天做5分鐘早操,5月起在軟墊上做柔軟操,疼痛狀況慢慢緩和,骨頭僵硬減輕了,也可以走路了,現在疼痛幾乎都不會發作。其實柔軟操都是簡單動作,包含左右轉腰、踮腳及彎腰後仰、左右甩手、交叉抬腳等動作,做20下即可,就能感覺到關節開始可以動,筋骨鬆了,身體舒暢後,心靈也放鬆,非常舒服。不過,若是手術姿勢不良時仍會發作,所以現在手術間又會穿上束腰帶,並在休息後做柔軟操及按摩穴道舒緩,「這也沒辦法,每一行一定都會有辛苦的地方。」天天做柔軟運動 關節變柔軟想當初連走路都很痛,更擔心人生就此完蛋,現在想想,「好好走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自救治好後,人生有做下去的動力」,不然本來我還想退休。建議年紀大的人要每天做柔軟操,隨著年紀增長,不管身體多健康,骨頭跟關節都會開始僵硬,產生一些傷害,可以透過柔軟運動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人會更有活力,生活比較幸福。很多癌症患者是因為飲食而生病,因此,我幾乎只吃素食、吃原型食物,人造素食或醃製類的食物都不吃。醫學辭典●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脊椎有側向的彎曲,形狀可能是S形或C形,先天性的脊椎側彎,與基因、後天姿勢不良都有關;後天的脊椎側彎,除了因為脊椎退化合併出現的側彎外,許多神經及肌肉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年輕人脊椎側彎,嚴重時會有駝背及呼吸問題。●椎間盤突出30歲以後,椎間盤可能會開始退化,水分流失時,椎間盤便變得扁平及更脆弱,包著椎間盤的堅硬纖維外殼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導致椎間盤裡面的啫喱狀物質滲出,使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產生痛、麻症狀。夏毅然小檔案現職:●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年齡:6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哈佛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口腔顎顏面區域腫瘤●顳顎關節治療●口腔顏面骨折外傷●口腔顎顏面外科矯正●唾液腺疾病●植牙手術興趣:烹飪、健走經歷:三軍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及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
-
2022-07-1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最近有運動嗎?
「最近有運動嗎?」「疫情不敢出門。」「可以在家做小時候那個體操啊!」「對齁!」病人的眼睛亮了起來。「就那個《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我唱起了全聯廣告的音樂。「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病人接著唱了下去。「其實那是日本時代就開始,設計過的,現在的年齡來做剛剛好,不用學,也不必出門,家裡空間不大也可以做。」「有道理!」「如果忘記的話上網找一下,跟著做沒多久就會記起來了。」「哈哈,這倒不用,我記得清清楚楚,第一動,兩手叉腰…」這個太太兩眼發光,好像回到小學時期,開始比劃了起來。這個遺忘已久的體操,如果能推廣起來,對不愛運動的人,倒是很棒的方式。1934年日治時代,台灣追隨日本本土開始收音機體操,在固定時間大家跟著廣播一起做體操。之後國民政府參考改成了最早的國民健康操,也成了同年級人共同的兒時回憶(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健康操)。米勒的名畫「晚禱」,畫著在黃昏的田野中,聽到遠處教堂鐘聲召喚的一對男女,放下手邊採收馬鈴薯的工作,停下來誦念三鐘經的場景;信奉回教的國家,一天五次宣禮人呼喚做禮功的聲音,也提醒穆斯林暫停手邊的事情,轉向麥加方向,回到宗教的世界。在固定的時間按下暫停鍵,不管是停下來回應宗教的呼喚,還是活動身體的筋骨,對現代人的生活,都未必是件壞事。運動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中,建議每周5-7次至少30分鐘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瑜伽、太極、冥想也有幫助。國民健康操的時間雖然不夠,對完全不動的人,仍多少有幫忙。平常不運動的人,最怕的是把自己當成捍衛戰士獨行俠電影中快60歲的湯姆克魯斯,突然去打海灘美式足球般劇烈的運動,運動強度是要慢慢增加的。至於肌力訓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的建議是可有可無,但肌力訓練的好處,不僅僅在血壓的控制。「頭暈我去看身心科。」我沒吭氣,可是心中有些意見,想說頭暈只要確定不是血壓太高太低,或是心律不整,不是該去看暈眩專科嗎,看身心科會有幫助嗎?「醫師說我自律神經失調,要我多運動。我開始一個禮拜至少上五次健身房!」我有些驚訝地看著這個60幾歲的太太,這個年齡,通常會選擇去公園練外丹功、太極拳,或是游泳、健走、慢跑,自己一個人跑去健身房,還那麼勤快的,倒是少見。「可以看看鮮肉跟美女。」病人沒理我。「我去住家旁邊的健身房,裡面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只有我一個年紀大的。」「是喔。」「他們都對我很好,跟我說哪一個器材不會用的,可以教我。」我打量了病人,她改變很多,從以前的標準大媽體態,變成肌肉女身材,不禁佩服起她的毅力。「頭暈啊什麼的,都好很多,藥也慢慢在減少了。」肌力訓練,對年長者很重要,我有好多病人經過這些訓練後,病情都明顯改善。但長者需要的,是安全、適當與被接納的場地,還有勇於嘗試的那顆年輕心靈。
-
2022-07-08 養生.運動健身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
因為膽固醇、血脂過高來醫院門診的病人相當多,除了飲食的控制之外,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等,往往會叫病人多運動,運動為什麼可以降低膽固醇跟血脂肪呢?運動達30分鐘以上,脂肪消耗量越多我們要先有一個概念,運動的強度與時間長短,會消耗身體不同的能量。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剛開始運動時,身體主要是從肌肉儲存的肝醣當成能量來源,接著提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及肝臟的肝糖,大約運動半小時後,肝糖跟葡萄糖的量不夠時,才開始提取血液中的脂肪當成能量來源。也就是說,運動初期是以消耗醣類為主,脂肪為輔;大約持續運動半小時後,身體中的醣類開始慢慢不足之後,才以消耗脂肪為主,醣類為輔。舉例來說,開始快走時,醣類與脂肪消耗的比例大約是6:4,運動半小時後,醣類與脂肪的消耗大約是1:1,所以,運動的時間越長,脂肪消耗的量就越多。先知道這個概念後,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運動有助降低血脂肪與血膽固醇了。陳詩婷說明,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讓血中的脂肪轉化為能量,供應人體活動消耗,慢慢的就連肝臟儲存的脂肪及膽固醇,也會漸漸被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血膽固醇與血脂肪的效果,進而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不是所有運動都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的作用,必須要是「有氧運動」才行。為什麼?因為只有在有氧的狀況下運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細胞,才能讓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脂肪轉化成能量消耗,進而消耗膽固醇。已有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脂肪濃度、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好的膽固醇等好處。其中,若能堅持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低9%總膽固醇、15%三酸甘油酯、提高好的膽固醇15%,要知道每增加1毫克好膽固醇,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1.健走健走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最好的運動,因為走路隨時可以進行、困難度低、安全性也高,每跨走一步,可以活動到全身高達95%的肌肉,優於其他有氧運動。其中,走路的步數與好的膽固醇數值相當密切,就有一份研究追蹤了60位女性,她們每週快走5天,每天走3公里,所有參與者好的膽固醇,約提升了至少6%。如何執行研究發現,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消耗熱量、提高心肺能力、以及提高體適能;不過我們大可不必那麼麻煩計算健走的步數,只要以理想的速度快走30分鐘,大概3000~4000步,堅持每週5天,每次半小時,即可達到降血脂、降膽固醇的效果。2、慢跑慢跑是一種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慢跑可以提高脂解酶的活性,從而促進脂肪的氧化分解,使三酸甘油酯代謝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合成增加,進而達到調節血脂的作用。慢跑雖有眾多好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若有膝關節退化、嚴重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人,必須經由醫師建議後,再進行慢跑較為適合。如何執行想要藉由慢跑減脂,重點是要堅持。建議每次慢跑前先做暖身運動5分鐘,拉拉筋後,等到身體開始暖和、拉筋角度變大後,再開始慢跑。每次至少要超過20~30分鐘以上,因為運動30分鐘後,脂肪才開始被當成主要能源燃燒。而慢跑的頻率,建議每星期固定4~5天,持續3~5個月,就能漸漸看出成效。3、游泳游泳也是降低血脂肪、膽固醇很好的運動。如果你本身有骨骼關節方面的問題,譬如有膝關節退化、軟骨受傷等狀況,就很適合以游泳來當成主要的運動。因為水可使人的體重被浮力所抵銷,大大減少關節、軟骨、韌帶的運動傷害。最棒的是,游泳對於身材雕塑的效果很好,眾多身材保持很好的人,詢問之下,幾乎都有游泳的習慣。如何執行游泳的最佳時間是以每次40分鐘以上最佳,原因如同前面所談,運動剛開始能量消耗是以醣分為主,30分鐘之後,脂肪開始分解並提供能量。由於游泳強度較低,要達到減脂、降低膽固醇,建議每次至少40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5天。注意!避免飯前或飯後一小時內游泳,因為空腹游泳容易影響食慾,飯後游泳會引起消化不良、嘔吐等狀況。4、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降低壞的膽固醇、提升好的膽固醇。而且,騎自行車有點類似游泳,不必負擔自己的體重,膝蓋的負擔也較少,比較適合膝關節不好、年紀大的人。如何執行剛開始騎車時,最好先在平坦的地形上騎,然後漸漸增加時間,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每週5天的效果最好;當然如果身體與時間允許,還能把時間提高到每天45~60分鐘;最好是把騎車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譬如養成騎自行車上下班。5、太極拳太極拳有助降低血壓、血脂與血膽固醇,這對難以進行強烈運動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運動的新選擇。一份針對太極拳與對照組所做的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為62.1歲,平均血壓為135.5/80.5 mmHg,每次太極拳大約打 61.1分鐘,每週2.9次,共20.6週。在此期間,太極拳組收縮壓平均降低6mmHg,舒張壓降低3mmHg。如何執行每週從事太極拳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就能看到成效。其他像是有氧舞蹈、跳舞類的運動,也都適用於慢性疾病患者。延伸閱讀: 。健檢報告「1欄位」常出現紅字,「7食物」可以變回正常值,其中「1食材」連皮吃更有效 。別以為「瘦」就不會膽固醇過高,「2件事」沒做到位,變成「泡芙人」
-
2022-07-01 醫療.消化系統
多吃蔬菜水果就能解除便秘?便秘分4類型,其中一種蔬果吃多反而加重
引起便秘的原因?1.年紀:60歲以上的人,每3人就有1人長期苦於便秘。這是由於腸胃平滑肌衰退,蠕動緩慢無力等身體機能老化的影響。2.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偏食、食用過多肉類又缺乏攝取纖維性食物,或是攝取的水量不足等。3.情緒影響:緊張、壓力或憂愁、思慮過度的人,將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並且使胃腸功能低下,造成便秘。4.器質性便祕(身體因素為主):包括了腸阻塞、腸躁症、大腸直腸癌、糖尿病、子宮肌瘤、自主神經機能障礙、肛裂或是痔瘡等各種疾病都有可能會造成便秘。便秘於中醫的四種證型1.胃腸實熱型便秘,屬於「熱秘」。可多吃蔬果多喝水,避免烤、炸、辣等過於溫燥食物。2.肝脾氣滯便秘,屬於「氣秘」。少吃豆類、糯米製品等不消化食物,保持心情愉快,減少壓力,避免久坐,適當運動。3.脾腎陽虛便秘,屬於「冷秘」。避免生冷食物,飲食可酌加蔥、薑、蒜等辛香料暖暖腸胃,溫水泡腳可促進循環,增加腸蠕動。4.血虛陰虧便秘:屬於「虛秘」。避免生冷及溫燥食物,可多食黑芝麻、黑木耳、櫻桃、葡萄等滋陰補血食材。改善習慣性便秘晨起空腹喝一杯350cc左右的溫開水暖暖腸胃,調整腸胃機能。適度的運動很重要,尤其是針對下半身及腹部的運動,如:跑步、健走、仰臥起坐等,可促進腸胃蠕動。補充充足的水分、高纖維食物及適量好的油脂,如堅果類、芝麻、杏仁,飲食中可添加小茶匙橄欖油、菜籽油等可潤滑腸道,幫助排便。因便秘中醫證型有四種,日常飲食注意事項則各有不同,並非只是一味的補充蔬菜水果高膳食纖維食物,因水果屬性多偏涼,「冷秘」型便秘的人吃多了反而會加重便秘,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便秘,吃再多蔬菜水果也沒用。中醫養生茶飲•「熱秘」:決明子5至10克,菊花2至3枚,500 cc熱水悶泡5-10分鐘。「氣秘」:玫瑰花5克,陳皮5克,青皮5克,700 cc熱水悶泡5-10分鐘。「冷秘」:枸杞5克,肉蓯蓉5克,500 cc熱水悶泡5-10分鐘。•「虛秘」:當歸5克,麥門冬5克,何首烏5克,700 cc熱水悶泡5-10分鐘。5穴道按摩改善便祕除了調整飲食以及改變生活習慣外,老祖宗的穴道按摩也有助於改善便秘,只要按壓以下5個穴位都能緩解便秘的問題。魚際穴:魚際穴在手掌心大拇指第一掌骨的中點,掌心與掌背的交界處。支溝穴:支溝穴在手腕背面橫紋上方約4指寬度的位置,位於前臂兩骨間的凹陷處。曲池穴:先將手肘彎曲,曲池穴就在手肘外側肘橫紋的末端。氣海穴:氣海穴位於腹部中線,肚臍下方兩指寬的位置。天樞穴: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各兩拇指寬處。
-
2022-05-24 失智.大腦健康
運動能提升大腦健康!伸展、有氧、肌力3測試看出老化程度
「多運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從小被教到大的觀念,但很少人告訴我們運動除了對身體好,也會對大腦產生重要的影響。事實上,運動是預防失智症很重要的環節。首先,運動能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並增加大腦的「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BDNF是神經系統中的一種蛋白質,功能包括神經細胞生長、讓大腦神經細胞長出突觸、調控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BDNF分泌不足,使他們的記憶及認知功能受到侷限。再者,運動會讓我們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兩種快樂賀爾蒙。血清素幫我們對抗壓力和憂鬱、讓我們好睡;多巴胺則帶給我們愉悅、快樂、滿足的感覺。另外,運動也會降低我們的「皮脂醇」(壓力賀爾蒙),這些皆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運動還能促進認知功能,許多研究證實,運動或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是保護認知功能的重要因子,原因在於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腦部血液灌流與供氧量,進而提升大腦健康。另外,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而這些疾病都與失智症高度相關,因此,透過運動降低三高,也就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率。運動的種類:1.伸展2.有氧3.肌力4.協調性伸展運動需要用到柔軟度,像瑜伽、拉筋都算。有氧運動有助於增進心肺耐力,講究長時間、持續性地讓心跳維持在一定速率,透過氧氣代謝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像慢跑、健走、游泳、騎單車都是。我們常聽到的重量訓練、皮拉提斯則屬於肌力運動,會大量使用各種肌群,並讓肌肉在修復的過程中越來越強壯。至於舞蹈、體操、各種球類運動,都是需要動作精細配合的協調性運動,需要身體的平衡能力來完成。接下來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伸展、有氧、肌力三種運動的功能和自我檢測方式。動一動①:伸展運動測試請找一個人協助你在做以下動作時,拿尺幫你測量。●椅子坐姿體前彎1.屁股坐在椅子前1/3處。2.一腳伸直,腳尖蹺起,另一腳與地面垂直(大腿與小腿90度彎曲)。3.向前彎腰,用手去碰伸直腳的腳尖,測量中指尖和腳尖之間的距離是幾公分。想了解柔軟度狀況。可以從腳尖位置作為起點測量,如果你的手超過腳尖,數字會是正的;如果手摸不到腳尖,數字會是負的。65-69歲男性測出來小於-2公分、65-69歲女性測出來小於3公分,就代表比普通人差,需要多多注意。●抓背測試1.站直,右手高舉過頭後,將前臂往後折、摸自己的背。2.左手從下背往上背盡量延伸,試著去觸碰右手、與右手交疊。3.請對方測量你的兩手中指尖之間距離幾公分。如果你的右手可以碰到左手,甚至手掌交疊,數字就是正的;如果右手摸不到左手,數字會是負的。也可以左右手交換試試看,兩邊的肩胛、手臂、手腕柔軟度可能都不同喔!65-69歲男性測出來小於-6.8公分、65-69歲女性測出來小於-4公分,就代表比普通人差。MEMO伸展運動可促進肌肉等軟組織的柔軟度與延展性,有助循環及改善肌肉緊繃、僵硬等問題。現代人常滑手機或久坐辦公,造成呼吸不順、胸悶、疲憊無力、血液循環差、筋骨關節疼痛等,看似和柔軟度無關,其實正是肌肉僵硬而導致的。再者,練出好的柔軟度、充滿彈性的肌肉和筋膜,做其他運動時也會更順暢。動一動②有氧運動測試請準備計時器。●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計時2分鐘,將大腿提起與地面平行、小腿與地面垂直90度的方式抬膝踏步,「左、右各抬一次」算完成一輪踏步,記錄你在2分鐘內最多可以完成幾輪。65-69歲男性小於82次、女性小於76次,就屬於待加強的範圍。做完之後,可參考「運動自覺強度量表」(PRE量表),觀察一下自己的心跳、呼吸狀況,是非常輕鬆、有些吃力還是非常吃力呢?這是一個主觀量表,數字大致反映了你用了身體的幾成力。假設你做完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後,感到有些吃力(4分),那這個運動大概只需要用到你的四成力而已。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年紀在65歲以下,5-7分強度就是適合你且有效的運動;如果你年紀長於65歲,建議做5-6分強度的運動。你可於運動中或運動完之後做這個自我評估。MEMO有氧運動的主要功能是增加心肺耐力,讓心臟、肺、肌肉、血液系統在使用氧氣時更有效率,不會動一下就感到虛累累、喘不過氣。另一個簡單的檢核方式,是你運動時是不是達到「有一點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這也是合適的運動強度。動一動③肌力測試請準備計時器。●30秒椅子坐站測試1.屁股坐一半椅子,雙手在胸前交叉、搭在肩膀上,手臂與地面平行,伸直脊椎。2.腳掌貼地、小腿垂直地面,以「站起來再坐下」算完成一次坐站循環。3.計時30秒,看你能完成幾次循環。這個測驗主要是檢視下肢肌力(特別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65-69歲男女在30秒內,完成的次數小於13次,就屬於待加強的範圍。平時如果你感到不用手支撐就很難站起來,就代表下半身肌力不足,容易因此產生肌肉疲勞與疼痛,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本文出自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Momo購物網、誠品線上
-
2022-05-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近日COVID-19確診人數飆升,為了減少群聚感染,許多活動都取消或改為線上視訊,但是我每星期的兩個戶外健行活動都仍維持照常,因為運動加上森林浴,也就是在山林中健走,不僅簡單可行、花費少,而且有多篇學者們發表的論文加以佐證,是增強個人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運動時會增加人體內的循環淋巴球,並釋放出抗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因此若平常有規則運動,當受到病毒感染時,症狀會較輕,死亡率也較低。例如一篇來自美國,發表於2021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對48,440位感染COVID-19病人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平常很少運動者的死亡率,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者死亡率的2.49倍。走入山林,除了綠意盈眼,心情舒暢外,許多樹木都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芬多精(phytoncide),具有抑制空氣中微生物和病毒的作用,並且降低人體內的皮質酮,舒緩焦慮與壓力。一篇發表於2020年《環境化學書信》期刊的論文,發現義大利南部地區COVID患者的病情嚴重度與死亡率較北部的工業區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部靠近地中海,平均每位住民所可使用的森林區較北部大。森林裡,尤其是月桂樹和和冬青櫟等,不僅可以攔截細懸浮微粒(PM),減少空氣汙染,植物還能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增強居民的免疫力。那麼把運動與森林浴結合,就會產生加成作用,因此在山林間健行、打太極拳或從事其他運動都是很好的方法,而臺北近郊的陽明山或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是很好的去處。如果樹林間有瀑布,其間的負離子,更可淨化空氣。定期與三五好友一同到郊外健行,或參加社團的走入山林課程,除了研究地形與地質,更可學習新知與人際互動,而且萬一發生意外時,也會有同伴幫忙。只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此則可充分享受這兼具「山林」、「健行」與「人際互動」的行程,而且在空曠地區還可暫時拿下口罩,好好吸收芬多精。但若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時,請不要出門參與活動以保護他人。有些人在疫情期間不敢出門,更不敢去健身房,因而缺少運動與人際互動,可能造成情緒低落、身體衰弱或免疫力降低,因此不妨在清晨人少時,載著口罩在住家附近的綠地、公園走走,也是有助益的。疫情不斷升溫,每個人生活圈裡確診的人愈來愈多,難免會擔心甚至恐慌。但是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盡個人之力,除了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外,還可再加上運動,走入山林,就更能增強免疫力,遠離病毒,而且即使受到感染,也可能只是輕症。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收聽劉秀枝醫師的「神經會說話」: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si=jzn_Ak2ySsib_Hf4Z22GNA&nd=1
-
2022-05-21 活動.精彩回顧
課程回顧/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
「在完全忘掉自己之前,我還能做些什麼?」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銀髮長輩常見疾病『失智症』正悄悄改變了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失智照護這條路上,不論是患者本人或照顧者,所面臨的巨大變化跟身心壓力已讓你們難以負荷?一旦罹患失智症就只能束手無策的等著失能找上門嗎?本系列課程針對不同部位與機能,靠日常運動幫助失智家庭減輕照護壓力、重拾生活平衡,是專屬於失智症與照護者的運動共學新知。🚨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知道運動對失智症有幫助,卻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對失智者來說才能達到效果,且不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面對發生率如此高的疾病,我們希望透過漸進式的課程架構與多元課程教學,不只針對患者或癌友,可以吸引、接觸更多對此類健康議題有興趣的族群或照護者,改善他們的生活與對未來做出預防準備。⭐此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親自授課。⭐透過此系列課程,針對失智的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想了解更多課程細節,點此立即報名去▶https://pse.is/482qyy|課程內容|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對於大腦的幫助,但哪一種運動對大腦比較有效呢?以及在運動的時候,強度以及頻率該應該如何?以及如何判斷?才可以達到促進腦功能的保健效益!本系列課程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帶領學員從趣味運動中改善身體機能。|如果你或失智症患者有以下困擾|●失智症患者因為症狀導致整體活力下降,想增加運動量。●肌肉減少,平衡力變差,希望功能性體智運動改善手腦協調。●擔心未來吞嚥功能退化,想提早作出預防準備。|適合對象|●輕症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失智運動訓練有興趣族群。●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課程循序漸進,運動新手到老手都非常適合,不必擔心課程太難會有銜接或專業背景不足的顧慮。|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第一堂:2022/06/16 (四)坐站姿氧肌運動!生活實用實戰功能性運動教學●從動態暖身、主活動搭配暖身收操,讓參與者可以輕鬆跟著做,達到運動健腦的功效。●你知道有一種跟走路差不多速度的運動叫「超慢跑」嗎?因為強調用緩慢的速度跑步,大大降低對膝蓋的傷害,還能改善體力、行動力、預防及延緩失智,重點是在家也能進行!●有氧及肌力訓練,搭配「功能性運動」的設計,雙效進行,逆轉失智腦,讓我們能將這些動作轉化到生活中,減緩生活的影響延緩退化。●運動流程:運動流程:暖身有氧 - 坐站姿超慢跑 - 徒手功能性肌力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 椅子伸展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第二堂:2022/06/23 (四)一根棍子腦霧全散,活化大腦的棍子體操運動●拐杖只能輔助行走嗎?其實家中常見的棍子還有你意想不到的用途。快尋找家中的棍子,一起利用棍子來運動吧!棍子伸展操,除能強化心肺與肌力,還能兼顧趣味,將認知元素融入運動當中,讓長輩在一邊運動的時候,也達到訓練認知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都需要一邊動身體、一邊動腦,因此體智活動對大腦有很大的刺激及訓練,在認知、體能、情緒上也有許多幫助,邀請您一同體驗其中的趣味魅力。●運動流程:動態暖身(四肢協調操)- 體智運動-體能版(有氧、肌力)- 體智運動動作版(協調、平衡)。🕒第三堂:2022/06/30 (四)預防長輩嗆咳,別忽略口腔訓練及姿勢強化運動●肺炎造成了許多長輩生命上的威脅,對吞嚥困難的長輩來說,口腔退化是造成肺炎的一大原因,因此口腔的預防退化也變得更為重要,常見的「口腔訓練」還不夠,搭配手口暖身操以及上半身姿勢強化,雙效合一,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運動流程:手口暖身操 - 口腔肌肉強化運動 - 上肢肩頸姿勢強化運動 - 棍子伸展操。※特別提醒:●若學員為失智症患者,請務必與醫師或家人溝通討論,在評估允許後,由照顧者陪同方可進行運動課程。●課程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立即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上課前的準備|●課程中會需要準備一隻長棍子與底部固定的椅子,為了安全起見,棍子請準備底部有防滑墊的類型,(如:行走杖、健走杖、拐杖、拐杖雨傘),棍子長度大約站著時骨盆的高度以上,或坐著時腰部的高度以上;止滑方式另可準備抹布、襪子套在椅腳,再用橡皮筋綁住,或者椅腳底部貼上止滑墊片皆可。●運動前 1-2 小時,以小份量的固體食物為主(避免含大量蛋白質及會脹氣的食物),或是 30 分鐘內以飲品補充,請勿空腹進行課程。|課程資訊|●第一堂:2022/06/16 (四),15:00-15:40●第二堂:2022/06/23 (四),15:00-15:40●第三堂:2022/06/30 (四),15:00-15:40※課程開始前30分鐘,14:30 開放進Google Meet。※課程共40分鐘,30分鐘老師教學+10分鐘QA問答時間(因課程於Google Meet以及元氣網平台皆可觀看,QA問答時間將提供各平台3個解答,並依照提問先後順序依序解答)。※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講師|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愛迪樂職能居家職能治療所 所長●愛迪樂有限公司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運動指導員●福喜緣日間照顧中心 兼職職能治療師●愛迪樂新北式居家長期照顧服務機構 復能督導●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系友會監事|課程特色|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專家帶來完整有氧運動 X 肌力訓練 X 手腦協調 X 口腔吞嚥練習的系列課程,每堂課都加入課程獨家的『棍子健身操』,讓失智長輩在活化身體的同時,也能享受多元運動帶來的樂趣體驗。讓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靠著運動,提前預防、延緩大腦退化。|雙重好康回饋|👉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點此瞭解更多▶https://pse.is/47tj5w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專為中小手設計,更適合亞洲人手型,擁有人體工學協會健康雙認證,其特殊的57度傾角提供最舒適的握感,使手掌能夠完美貼合,加上柔軟橡膠紋理設計,久握也不怕累;搭配SmartWheel智能滾輪高速捲動精準定位閱覽,雙模式連線與多裝置間跨平台多工使用,可有效減輕長時間使用滑鼠不適感。●活動結束後統一進行抽獎,由系統程式自動隨機抽出,並於2022/07/20於元氣網活動專區公佈得獎名單。●本問卷蒐集來的資訊,僅會作為內部課程改善使用。絕不外洩也不會作為其他用途使用,敬請放心填寫!●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注意事項|●課程前一天會寄出課程觀看連結,請務必多留意報名時填寫的信箱訊息。●課程前30分鐘開放入場,請勿遲到以免影響其他同學。●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課程期間【全程不得錄影錄音】,一經發現,主辦方有對您法律追究的權利。●主辦單位保留臨時修正、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變動將另行通知。**【得獎公告】**感謝熱情參與元氣網【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恭喜以下得獎者: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顏色隨機)(3名)林X惠、吳X貞、郭X珠【拉佩斯初榨榛果油】或【拉佩斯初榨南瓜籽油】乙瓶(品項隨機)(10名)徐X鈴、王X涵、崔X慧、李X莉、史X、黃X勝、沈X君、楊X芬、馬X、李X穎|你還可以學習更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歡迎你分享自己的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元氣網失智頻道」提供實用、豐富的資訊給癌友家屬,期待陪伴癌友一起面對癌症: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以上對於課程有任何問題,如有疑問請洽課程小組udnhealthservice@udngroup.com 詢問 **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用我的故事給你溫暖 請不要怕,換我給你力量
同樣身為癌友的您,體會過不安與焦慮,無論是想做還沒做或是已經正在進行,您用過什麼方式傳遞自己的正能量回饋社會?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Rebeca Chang2006年的夏天和老公在香港度假,美好浪漫,可回台後兩次恐怖大出血,讓我從美夢中驚醒!幸而在吳香達醫師細心診治下,讓我在2010年走出癌症的惡夢,期間吳醫師不僅醫好我的病,並且告訴我很多養生的良方,最重要的是保持排洩暢通及心情愉快,我也看了吳醫師全部的著作,立志要用剩餘的生命畫出勇者的畫像,並將吳醫師的忠告分享給親友。謝董小時候跌倒時,爸媽總在旁捨不得的說“呼呼、秀秀、痛痛飛走了”,就是要我們勇敢再站起來。抗癌這條路很長、很苦、很累、很痛,放心勇敢的面對,唯有自己才能夠戰勝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家族遺傳的關係,姑姑也是腸癌過世,現在面對任何一項治療或檢查,都會想到當初姑姑有多辛苦。舅舅在我確診後幾個月也發現腸癌,而我面對的一切也是將來他會面臨到的。一次手術失誤造成神經受損,導致失去行走能力,再加上加護病房20天的日子,使得跟小baby一樣開始練習站、走,如今我已經可以放開助行器走一小小段路。這一小小段路我花了快一年的時間,從不可能變成很有希望,從很有希望到真的實現。告訴自己,可以害怕、可以難過大哭、可以生氣憤怒,唯有不能放棄,才能迎接明天比今天更健康的自己。願所有癌友及家人平安健康,一起努力面對這條很辛苦卻非常值得的抗癌路!芬達經過癌症快一年,所有的幸運在我身上都發生,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有努力改變自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改變!從飲食開始,雖然本來就很養生,我再做調整,用水蒸、煮的方式。查詢乳癌一切的健康訊息,食材,讓自己可以更好。我經過一年的調整,我吃的多,營業很好,副作用雖然持續,但透過運動,每天只要沒下雨,健走6公里,7000步一定要有。老天給我的功課很幸運了,早發現、早治療,我在一切的幸運裡沒有理由去想不改變,唯有改變才能更有機會走下去,讓自己保持最好的能量。癌症變成一種文明病,雖然有點像慢性病患者一樣要去做後續的打針、拿藥,其實能有感覺是幸福的。我一直那麼告訴自己,針再粗、檢查過程再不舒服,我覺得只要結果是好的,我都不怕。我喜歡努力,加油對我來說,沒有努力是無法得到做好的回饋。你怎麼對待你的身體,他會回報你的!💡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5-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過去因為看診、動刀等工作因素,我的生活習慣並不是很好,有時忙到一邊上廁所同時拿著手機批公文,近幾年身體症狀愈來愈多,像眼睛疲勞、血壓偏高、頭痛、肌肉痠痛或腸胃功能障礙等,後來才發現這是所謂的「文明病」。經調整規律生活和多運動,才讓身體慢慢好轉,也讓我在面對病人時有更多同理心,病人高興、我也高興。發現症狀後 就要找出原因其實文明病是由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和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不同。文明病的症狀通常伴隨不同生活形態,我面對隔天是開刀日、專題演講時,壓力就會很大,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尤其勞心的工作,手術如果做不完、工作內容困難,甚至演講稿準備匆忙不周全,幾個文明病就會單獨或同時發作。我在看診過程中,門診人數不太固定,加上消化道外科的病人必須上下檢查台,耗費非常多時間,有40人以上就會非常忙碌,中間無法上廁所、吃飯或喝水,一直盯著螢幕也沒辦法讓眼睛休息。照定義來說,所謂飲食混亂、作息不正常、睡眠不佳並不是文明病的結果,後續造成的症狀才是結果,所以發現症狀後,就要找出原因,才知道要如何避免。正念運動 從內在安定外在身為醫師,面對疾病比較不會緊張,接下來就是思考是不是要讓病情「繼續下去」,意思是指血壓高會不會成為高血壓、眼睛疲勞是不是會變成白內障等,就要想方設法處理。「正念運動」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亦即「全心全意專注當下,讓心靈狀態安定,從內在安定外在」,就可以讓自己壓力不會那麼大,進而改善文明病症狀。比如說「正常作息」,醫師當了幾十年,現在終於能自己掌握時間,把專注力放在生活或運動,每周末會安排運動,和朋友健走或爬山,盡量配合家庭活動。再來就是固定早起,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雖然我有設定鬧鐘,但實際上鬧鐘響的次數很少,因為我通常在鬧鐘響之前就會起床。尤其重要的是,掌握早起的那段時間,起床後喝溫水、量血壓、血氧與體重。生活習慣上,盡量避免讓文明病復發的事情,平時工作會正常休息,假日安排固定運動,周末也有教會活動,讓心靈空間比較輕鬆,這些壓力的釋放,對於身體健康和面對周一的工作,都很有幫助。與病患聊天 作「全人治療」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很多長輩都喜歡到我的門診來看病,無論是真的有腸胃問題還是其他狀況,都照樣到我的門診來,因為我會開放時間跟長輩們聊天,所以他們進診間都很愉快。其實醫師面對的不只是病人,同時也是一個「人」,你的老病人也是你的老朋友,因為陪病人聊天,下次看到他可能是三個月後或是更久,過程中除了同理身心狀況,聊天也成了他們的養分,同時解決了心理問題,作「全人治療」,不只是專注在顧腸胃,還能兼顧心靈照護。和長輩們談天可以理解未來生命的圖騰,如同未來路程的標記。許文章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主治醫師●北市府醫務室主任年齡:57歲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肝膽胰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外科手術治療、消化道微創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痔瘡治療經歷:台北市立仁愛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手術室主任
-
2022-04-18 養生.抗老養生
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
日行萬步是許多人當成運動的方式之一,但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1秒低於1公尺,甚至覺得走路常常被路人超越,可能就是健康警訊。醫師提醒,除了追求步數,走路的「速度」才是最大關鍵。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凱平破解一般民眾迷思:「其實走路僅能維護心肺功能,但對於肌力的維持及訓練可說是遠遠不夠。」他指出,肌肉流失其實從25歲之後就開始,台灣「肌少症」盛行率在60歲有25%,80歲以上就來到60%,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肌肉質量減少.肌肉強度降低.生理表現變差,如走路速度變慢、常跌倒「走路速度」怎判斷?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資料指出,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1秒應大於1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6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台灣研究也顯示,高齡長輩若1秒約走0.8~0.9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因此走路「速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王凱平表示,想自我判斷肌肉流失有3方式: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忽略提供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他說:「肌肉流失引發跌倒並在2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就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除了平時就要觀察長輩的走路速度外,王凱平表示,肌力訓練才是銀髮族的運動重點,可透過正確及規律的重訓、訓練核心肌力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至於運動的效果,若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120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民眾可從3個標準來自我檢視:.是否有流汗.是否有微喘.是否有感覺到疲累?長輩增強肌力3方法,更要補充蛋白質為了搭配運動有更好效果,補充營養素也是增強肌力的一大關鍵。若挑選營養品,王凱平也提醒,在飲食上要著重攝取優質蛋白質並補充支鏈胺基酸(BCAA),「成人蛋白質的攝取標準是,體重每公斤每天應補充1.2克。不僅好消化吸收,更可幫助促進肌肉生長。」而其他多數台灣民眾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維生素D等,適當補充也有助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王凱平總結,年紀自然老化想預防體力流失,不僅要避免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2大因素,更要透過落實肌力訓練並正確補充營養素,來保持好體力。以下建議「補、測、動」3方法:1. 補充足夠營養含優質蛋白質並有效補充BCAA的營養品,挑選應注意是否含有「優質3蛋白」(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 PDCAAS=1)才好消化好吸收,又能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2. 自我檢測步行速度有益身體健康的步行速度,只要能在1秒鐘內走1公尺,都是合格的。舉例而言,只要6公尺步行速度為1公尺/秒,或是能在15秒內走完四線道(約12~15公尺)的斑馬線,甚至更快的速度,就能代表身體體能在平均水準之上。3. 多運動健走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10分鐘(約1千步),取代散步來累積日行萬步,健走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鼓勵民眾養成健走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散步不等於運動!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