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癌症.乳癌
搜尋
乳房
共找到
551
筆 文章
-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揪團癌篩免費服務 精準篩檢及診治正夯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9日上午將重點放在癌症的預防與診斷,無論預防或診斷都進入精準化,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進行診治是未來趨勢,由於受疫情影響,國健署推出的癌症篩檢,民國110及111年減少約50萬人次,國健署推出「揪團篩檢」免費到職場服務,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波動不定,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且有慢性病化的趨勢,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進行「五癌篩檢」補助,為了更有效的進行癌篩,也推出篩檢服務到職場,尤其是企業的女員工,只要符合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揪團20人就能到職場免費服務。至於口腔粘膜檢查,國健署補助營建工地揪團30人,可到工地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吳昭軍指出,111年共有130場工地口篩活動,陽性率約13.8%,為一般受檢者的1.4倍。論壇中,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也帶來最新研究,針對國內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進行口咽帶有HPV(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的調查,發現健康男女有2.1%到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50萬人的口咽帶有HPV病毒,而口咽癌發生率已超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婁培人說,50至60歲是HPV感染高峰,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感染HPV,但免疫系統並未將其完全清除,到了中老年,免疫系統較差,病毒再度活;或是30歲左右感染HPV病毒,歷經較長的潛伏期,50、60歲又冒出來。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因HPV感染導致罹患扁桃腺癌,抗癌成功後又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HPV導致的相關癌症,除了子宮頸癌外,也包括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建議,無論男女都可接種HPV疫苗,來預防相關癌症。至於什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婁培人指出,HPV疫苗的適應症為9至45歲,是依照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訂定,超過45歲者須適應症外使用,如病人有意願施打,經醫師告知後,仍可自費接種。在癌症的診治上,多位講者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一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則指出,取得患者癌症組織等生物資料,是推展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礎,NBCT串接全台32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已取得82萬筆患者的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黃秀芬表示,收案條件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臟癌共6癌別,無償提供符合資格者基因檢測,患者還可獲得免費贈藥的機會。除了常見的癌別適用基因檢測,方便醫師對症下藥,罕見癌症也是受益對象。以軟骨肉瘤或骨骼腫瘤為例,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由於軟骨肉瘤惡性或良性的診斷不太容易,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涉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非常有幫助。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除了進行少見癌的診斷及找出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對於乳突性甲狀腺癌的復發者,也能利用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讓患者擁有再治療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嗎?黃秀芬表示,基因檢測是針對患者進行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時,協助診斷及治療,若癌症與家族史相關,家族成員再去檢測就相對合理,若癌症與家族遺傳未必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不要盲目進行基因檢測,否則會讓患者及家人陷入緊張。今年癌症論壇邀請到知名主持人楊月娥及17歲就罹患血癌的女兒小蓁,分享當初診斷、治療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年輕愛女罹癌,楊月娥直呼「驚嚇度破表」,但事後回想,覺得患病看似是爛禮物,實為帶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陪伴要趁早,快樂要及時。」「雙方都是受害者,都很痛苦,所以不要情緒勒索。」小蓁說,媽媽時常打著「為她好」的旗幟要求她,但經由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她也鼓勵癌友抱持信念堅持下去,如同拉肚子一樣,過了就會好了;楊月娥則提醒年輕人,不要將健康視作理所當然,要好好珍惜身體。2023癌症高峰論壇是由國家衛生院與聯合報、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及多個病友團體共同舉辦,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1名癌症相關專家開講。
-
2023-04-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文章稱未有定論,教授卻這麼說
臉書朋友Chunking Huang 2023-3-22詢問:「教授您好:之前有看到您整理關於大豆異黃酮正面效果的文章,然而這篇文章說有負面的研究,不曉得是否方便請教相關負面研究的情況?(比如文中提及早期異黃酮攝取的關係)」他傳來的文章是發表在衛福部網站的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發布日2016-3-31,修改日2017-11-29)。它的第二段是:「針對黃豆的攝取,在過去研究有正反兩面的研究結果,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從小食用大量黃豆食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因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為植物性的雌激素,或稱「類」雌激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顯示黃豆可能預防乳癌發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因此喝豆漿過量容易得乳癌這樣的說法,目前醫學上尚未有定論。」我在2019-1-9發表木瓜,豆漿,乳癌不能吃?,裡面有說,事實上,醫學證據是一面倒地認為黃豆製品可以預防或抑制乳癌。不信的話,請看下面這幾篇臨床試驗或回顧論文:2008年:Epidemiology of soy exposur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大豆暴露和乳癌風險的流行病學)。結論:迄今為止的證據表明亞洲人的大豆食物攝入量可能對乳癌有預防作用。2009年: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大豆食物攝入量與乳癌生存率)。結論:在患有乳癌的女性中,大豆食物的攝取與死亡和復發風險降低有顯著的關係。2012年:Soy food intake after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survival: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ombined evidence from cohort studies of US and Chinese women(乳癌診斷後的大豆食物攝入量和生存率:對來自美國和中國女性隊列研究的綜合證據的深入分析)。結論:大豆食品的攝取量(換算成每天攝取大於10毫克的異黃酮)與降低乳癌復發風險有顯著的關係。2013年:Dietar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among carriers and noncarriers of BRCA mutations in the Korean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Study(韓國遺傳性乳癌研究中 BRCA 突變攜帶者和非攜帶者的膳食攝入量與乳癌的關係)。結論: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豆產品之攝取與較低乳癌風險相關。2016年:Consensus: soy isoflavones as a first-lin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menopausal vasomotor complaints(共識:大豆異黃酮作為治療停經期血管舒縮症狀的一線方法)。結論:深入的風險評估(EFSA 2015)得出的結論是,充足的人體數據並未表明異黃酮與乳腺,子宮和甲狀腺中激素敏感組織的潛在相互作用可能產生任何可疑的有害影響。 這是通過長期每天攝入至少150毫克異黃酮至少3年的持續時間來確定安全性。此外,高量異黃酮之攝入對乳癌具有預防作用。臨床發現表明即使在使用他莫昔芬或阿那曲唑治療乳癌期間,異黃酮仍具有潛在的益處。(註:EFSA是歐洲食品安全局)我現在把近幾年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9:Soy, Soy Isoflavones, and Protein Intake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Cance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大豆、大豆異黃酮和蛋白質攝入量與所有原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大豆及其異黃酮可能對死亡率風險產生有利影響。此外,大豆蛋白攝入量與乳癌死亡率風險降低有關。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支持目前關於增加大豆攝入量以延長壽命的建議。2019:Dietary isoflavones or isoflavone-rich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膳食異黃酮或富含異黃酮的食物攝入量與乳癌風險: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本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豆類食物攝入量高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2020: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 CKB 研究表明,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 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2022:Soy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大豆異黃酮與乳腺癌風險:薈萃分析)。結論:食用大豆異黃酮可降低停經前和停經後婦女患乳癌的風險。2023:Association of food groups and dietary pattern with breast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食物類別和飲食模式與乳腺癌風險的關聯: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結論:大量攝入水果、蔬菜、大豆蛋白和大豆異黃酮可顯著降低患乳癌的風險。總之,的確是有一些早期的研究認為,由於大豆製品(豆腐、豆漿)含有異黃酮,所以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或復發,但是這類說法已經被近期大量的研究否定(吃異黃酮補充劑則會增加風險)。不信的話,請看這幾家信譽卓著的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資訊: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國癌症協會梅約診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原文: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4-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與兩週前同樣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但每個醫學生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一位醫學生寫出兩篇很久以前的病人給他留下的印象。他由一位病人康復後送給他的手作娃娃,想起自己與病人的各種對話,而說出令人感動的「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讓我們(醫學生)在成長的路上變成更好的人(醫師)。」同時也回想起另一位在安寧病房照顧過的病人與其夫人的互動,說出自己的感觸,「只但願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都能保有溫暖,讓分隔人世與天國的人們記得彼此的存在,來生再聚。」另一位醫學生在一位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過世好幾個月以後,以「用心與病人交流」為題,寫出自己與病人及其家人的互動,而最後道出「一直都陪在臨終病人的至親和照顧者們,你們默默地付出、承受在旁愛莫能助的痛苦和心理壓力,是很勇敢也是願意無私奉獻的一群人。」這些習醫者都因為有這些令人感動的時刻支持著,他們才有辦法一直走下去,成為有同理心的好醫師。「當你覺得無助難過的時候,只要把娃娃握在手裡,它就會帶給你勇氣。」看著書桌上病人送的勇氣娃娃,我總會想起這段話。我很幸運地遇見了她,即使是在她最脆弱的時候。「今天的肚子還會痛嗎?」「痛死了,張醫師。」她會頑皮地苦笑著,雖然我一眼就看穿了那是故作坦然的微笑。身為一位手作娃娃老師,她曾在風災時送暖到受災社區,即使突如其來的癌症亂了生活,她仍不忘教育的使命和堅強過生活。我把手放到她的肚子上,她臉上立刻皺了起來,「沒關係,你壓吧!嗯,彈起來比壓下去痛。」腹膜炎讓她只要變換姿勢就會疼痛,伴隨的腹瀉更是讓她苦惱不已。該怎麼幫助她呢?連續見面幾天後,得知她喜歡畫畫,我馬上翻出那許久沒用的水彩,把它放進背包,好不容易確定沒有感控的問題後,才又意識到水彩在醫院實在過於不便,趕緊隔天改帶一盒色鉛筆。反反覆覆的過程有些繁瑣,但只要想像她開心的樣子,就讓我期待不已。進病房前我先用酒精消毒過一遍,色鉛筆和畫紙讓她眼睛亮了起來,不敢置信我真的把它們帶來了。後來主治醫師查房時瞥見新玩具,笑笑問道「你去哪弄來這些東西?」 「我偷來的。」她俏皮的回應,讓那疼著的肚子好像變得不那麼嚴重了。她出院後回門診追蹤,我因為有課沒機會再見面。公務機無預警地響了,「張醫師嗎?我這邊是收發室,有位病人要還你色鉛筆,還做了娃娃,但是因為疫情要分艙分流的緣故,我請傳送送過去病房的護理站好嗎?」我答應了,表情不知透露了多少驚訝。那天加班到晚上十點才離開醫院,在人煙稀少的捷運月台上,我把娃娃仔細端詳一番──是個可愛的小男孩,穿著靛青色衣裳,腮幫子襯著害羞的紅潤,外盒還簽上了名字,心情格外愉快。後來在電話彼端聽聞那是她出院後親手做的,更是暖心不已。雖然我只是個小小的Clerk(實習醫學生),在大五懵懂無知的年紀裡,我們常笑稱自己是路障,總是不知該何去何從,不時還會擋住大家工作的路線。即使如此,我們的優勢是時間相對學長姐、老師們多,更有機會好好聽病人的故事,我也慶幸自己涉獵不少課外活動,因而有更多共感能和病人分享。曾經在一堂表演課上,聽到這麼一句話──「舞台上的脆弱是很強大的力量。」人們習慣把黑暗面隱藏起來,向世界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但有多少時刻,面對內心的恐懼和徬徨,我們是那麼的無能為力。醫院不如舞台的光鮮亮麗,這裡赤裸裸的塞滿了衰老和痛苦。其實我也是很害怕的,深知自己做不到疾病上的專業幫助。一直以來,我總在逃避著醫學知識,靠著考古題應付接二連三的區段,進了醫院以為能找到熱忱,卻發現那些挫折和不良的態度只是繼續延伸。有一回,我把這些話跟一位病人說了。她笑著說「我們都在面對人生的難題呢。」在公司身為領導階層的她,因為乳癌變得虛弱,一個血小板低下就發燒,得要住院治療。「其實兩年前我們家狗狗就發現了,牠有段時間一直聞著我的乳房,我後來想想才知道,原來牠想告訴我:『媽媽,你趕快去看醫生』,但我那時候不懂……」她講到一半就哭了,「對不起,我也不知道怎麼會突然就哭了,很抱歉浪費你的時間。」「不會,謝謝你願意跟我說。說出來有讓你覺得舒服一點嗎?」我知道自己再不踏出病房,勢必得要留下來加班,但還是決定多陪陪她。她點了點頭。離開前,她握住了我的手,淚中帶笑地說道:「我們互相加油,你在醫學的路上繼續努力,我和我的病魔奮鬥。」不知怎麼地,我竟因為她的鼓勵泛淚了。「也許是因為我們都帶著傷痕,才更能了解對方的痛吧。」醫學這條路上著實是辛苦的,醫院裡更充滿了悲傷與哀號,但正是因為有這些令人感動的時刻支持著,我們才有辦法一直走下去吧。我會記得那被緊握的雙手,期盼每次照料後蘊含希望的未來。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變成更好的人。
-
2023-03-31 癌症.乳癌
「乳癌」為婦女癌症第一名!小心這5種壞習慣增加乳癌發生率
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1) 中量飲酒(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3) 初經在12歲以前(4)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要注意,須定定期追蹤接受醫師的篩檢。乳癌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乳癌病史以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提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關鍵。這5種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容易增加乳癌發生率1.習慣晚睡者: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且習慣晚睡,但有研究指出熬夜晚睡或是作息顛倒容易增加乳癌機率,熬夜會使生理時鐘混,抑制了「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降低會促進雌激素的分泌;反而會大增乳腺癌的患病風險。2.飲酒過量研究發現每天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每日純酒精含量控制在15克以下,沒有一致的研究顯示會增加乳癌的危險性,適量飲酒可以,但是要記得控制量。3.經常心情鬱悶情緒的波動不穩定其實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繁亂失常,乳腺相關疾病其實與體內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4.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激素變化,並且減少脂肪囤積,建議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每週規律運90~150分鐘,才能遠離罹患乳癌的風險。5.愛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日常食物中肉類和甜食比例較高的女性,尤其是紅肉的攝取過多,會增加停經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機率,是偏重蔬菜類的飲食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才能進一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其實要預防乳癌最大的方式就是先從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應該從年輕時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魔術子彈」神出手,三陰乳癌病友終於擁有新希望!
「醫師,我是三陰性乳癌,聽說三陰性乳癌很難治,我還有沒有治療的希望?」在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的診間,有時會出現病患因確診三陰性乳癌而焦慮、徬徨的場景,此時,郭文宏醫師會謹慎分析、說明,希望減輕病患壓力,當病患的疑惑得到解答,情緒終於逐漸穩定。乳癌依癌細胞基因型態、表現區分成不同類型,包含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接受體)、HR(荷爾蒙受體)等,都是分類重要指標,也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其中三陰性乳癌如缺乏特殊基因型態、受體表現,治療特別棘手,多以化療為主,一直以來,三陰性乳癌因存活率偏低而讓醫界、病患備感挫折。三陰性占整體乳癌10%-15% 治療很棘手郭文宏解釋,根據202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晚期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為36.2%,細究原因可發現,如果是轉移性乳癌HER2陽性病患,由於已有雙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的治療選項,存活期中位數達56.5個月,這表示有半數病患可存活近五年時間,若是HR陽性,這類型的乳癌長得比較慢,也有對應標靶藥物,病患多可存活超過5年,至於三陰性乳癌則大不相同。以整體乳癌來說,三陰性乳癌雖然只佔10%-15%,不過因為有效的治療策略暫時比較少,病患的存活期較短,導致整體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期也顯得比較不樂觀,因此國內外醫界、藥界莫不致力找尋對策,希望可以為三陰性乳癌病患多爭取一線生機。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 情勢逐漸翻轉近年來,在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與其他藥物的演進趨勢下、部分傳統上被歸類於三陰性乳癌的病患經精準檢測後,部份驗出有BRCA基因突變,或檢測為HER2弱陽性反應,此外,科學家也發現三陰性乳癌細胞帶有較多的Trop2表現,而這些癌細胞表現各有對應標靶藥物可用,情勢才逐漸翻轉。「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特色在藥物精準攻擊。」郭文宏指出,抗體藥物複合體是一種創新的藥物設計概念,包含標靶單株抗體、連接子(Linker)與化療毒殺藥物(payload),連結子鏈結著標靶單株抗體、化療毒殺藥物,當標靶單株抗體與癌細胞細胞膜上的生物標記結合,便可趁機進入癌細胞內部,此時連結子鬆開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在癌細胞內部釋放,癌細胞就會死亡,由於藥物的攻擊策略十分精準,且較傳統化學治療有較低的副作用,所以也被稱為「魔術子彈」。三陰性乳癌可細分 精準療程更細膩郭文宏進一步表示,三陰性乳癌是一個統稱,實際上可再細分、分類,治療療程就會更精準、更細膩。舉例來說,有些癌細胞帶少許HER2表現,稱為HER2弱陽性反應,若使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即使上百顆癌細胞中只有部分癌細胞具有少量HER2表現,藥物依然可以發揮毒殺作用,並讓癌細胞有效受到控制,病患存活期也可延長,藥物副作用則比傳統化療較輕微。目前,抗體藥物複合體依單株抗體差異有不同適應症對象,除了針對轉移性HER2陽性、HER2弱陽性族群,也有聚焦於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族群,這讓三陰性乳癌病患有更多用藥選項與抗癌機會。事實上,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毒殺癌細胞的時候,同時也會發揮「旁觀者效應」,這讓科學家深感興趣。旁觀者效應是指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毒殺HER2陽性癌細胞時,進入癌細胞內部作用的化療藥物會滲透出細胞膜,順便毒殺周遭癌細胞,即使這些癌細胞並非HER2陽性,照樣被殺害,越多癌細胞受毒殺,病情越能穩定控制。盼晚期乳癌病患納長照 減輕照顧者負擔郭文宏醫師認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是一條長期道路,病患家人常承受龐大的照護、經歷壓力,無論病患、病患家人都需要得到支持,因此期盼政府將轉移性乳癌病患納入長照體系,讓家庭的照護負擔減輕,病患可得到更好的照護品質,這需要整體的規劃。● 郭文宏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臨床副教授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希望的火苗雖然看似很小,但治療選項會越來越多,路終究會越走越寬,也越光明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確診前的不安與徬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在即將離開實習醫院時,寫出自己六個月來如何從教室、課本,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應用到醫院、病人的心路歷程,並且給「醫病平台」帶來作者別具匠心畫出的「插圖」。另外兩篇是由一位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學生,仍舊不忘以「敘事醫學」的方法,追述自己一位病人由最初無法接受診斷到後來欣然同意接受治療的故事,以及聆聽病人分享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些都是只有透過病人才能學習到的重要醫學知識。希望這三篇醫學生的動人敘述可以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將來我們的子孫生病時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內科實習之震撼教育 試劑緩緩爬過快篩盤,我皺著眉,下午開始咳嗽,痰更逐漸累加上去,在新冠肺炎升溫的時代,我幾乎都可以猜上這回凶多吉少。 「拜託,希望是陰性啊。」 狹小的空間裡,我十指緊扣,彷彿在告解室尋求得到一絲救贖。 命運笑了一下,沒在跟你諒解的,標示「T」處的紅線沒幾秒就浮現,清楚告訴你:「認命吧,關進小房間,開始隔離吧!」 我苦笑地步出廁所,喔不,如果我還笑得出來的話。 同行的夥伴看著我,他們在等我的答案。 「是陽性。」盤子上兩條平行的紅線,像極了他們和我那不再交集的生活。 「你就是愛玩,早就跟你說不要去,現在你害到同學怎麼辦?」 「為什麼你的電話都打不通?接電話!」 家人透過視訊通話,把那些不滿丟出。 捷運不定時轟隆隆地從上方駛過,輾壓我奮力辯護的話語──即使身上已經沒水的我喉嚨乾得都要紅腫發炎。 沒人願意生病,而一場突如其來打亂計畫的病更奪走了我的發聲權。 我帶著滿滿的抱歉,和同學討論完宿舍可能被迫遷出,但還是得去醫院實習的後續處理,然後在昏黃的路燈下,騎著機車駛進那已不再熱鬧的黑夜。 「醫生,我這一定是肺癌嗎?」 來到醫院實習遇到的第一個病人,用那圓圓的眼睛盯著我。咳了數個月的她,肺部X光顯示著六公分大的腫塊。與影像亦十分不熟的我,只能尷尬的說著自己也還在學,不清楚這代表什麼,由主治醫師說明可能比較好。 「像我這樣沒抽菸,但是得到癌症的人多嗎?」 胸腔科醫師說明這麼大的腫塊,有九成機率是癌症後,她又這麼問道。 我仍舊答不出來,只覺得這消息對她來說實在過於突然,任誰都難以馬上接受。 她以經濟困難為由,拒絕了肺部穿刺的檢體化驗。後來打了電話關心,她說目前確診了,隔離結束後會再處理──語調裡,我不確定那是不是僅是推託之詞,而我終究不知道那一成的機率,是不是渺小得擊垮了她對身體健康的信心。 「張醫師嗎?我跟你報一床病人。她平常就有在用使蒂諾斯,因為明天要動乳房手術,現在很焦慮,看看你們是不是可以開一點幫助睡眠的藥給她。」夜間學習時接到護理師打來的電話,簡單看過資料後,我便前往病床。 推開門時,她正盤腿滑著手機,和原先想像的緊張崩潰截然不同,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房間。 「你好,我是今天晚上值班的實習醫學生。」在我簡單的開場白後,她放下了手機,勉強笑著,希望我們給些安眠或抗焦慮的藥,讓她這兩天可以好好安心的睡覺。 詢問之下,發現她平常過了午夜十二點才會上床睡覺,可大概是太緊張了,理當睡前才服用的安眠藥,竟然今天下午六點就把它吃了。「我感覺到你為明天的手術很擔心,不過藥物也有劑量限制,我們不希望因為藥物過量造成其他副作用,這方面我會回去和學長姐和老師討論看看。」 「嗯嗯,再麻煩你了,吃的不行的話,打針也可以。反正就讓我可以好好睡就好。謝謝你喔!」她臉上的笑容過於殷情,讓我分辨不清是真的看見了希望,還是為了拿到藥而做出的討好行為。 和PGY學姐討論後,我們決定先讓她做些事情轉移焦點,接近睡眠時間若需要藥物再行開立。 再次推開病榻房門時,我告知了方才討論的結果。 「好,沒關係,那我吃自己帶來的藥。」雖然仍掛著笑容,她的態度卻急轉而下,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是不是身為實習醫學生的身分不夠有公信力,讓她無法接受我說的話。 「也許,我們可以來聊聊你擔心的是什麼。」 「擔心手術的結果啊!」她一副理所當然地僵笑著,見我仍未將視線移開,她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怕是不好的結果。」聳了一下肩,她說自己原本只是陪媽媽做身體檢查,哪知道她竟被告知可能罹患了乳癌。 「聽起來這對你來說太突然了,你一定很難接受。」 問起平常面對焦慮緊張的時候會做什麼,她回道:「工作,專注做一件事時,就不會想東想西了。」但那卻是一件她現在無法做的事,而且男朋友也回家處理事情去了。 我沉默了一晌,覺得她在工作表現上一定是個優秀的人,然而現在能讓她擁有成就感的事物卻被拒之門外,彷彿自我價值也飄散於無形的空中,怎麼也抓不牢──如一座孤島,在生活習慣被剝奪的狀態裡,載浮載沉地漂泊於無助的大海之中。 最後我依舊沒有妥協,未同意讓她馬上再吞一顆助眠藥,即便如此,在話題結束之際,我似乎在她微笑的眼角裡看見了微微的反光:「謝謝你,你們好溫暖。」 「不會,也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麼多。」 每場病帶給人的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有更多心理上的壓力,不侷限於自己,還有很多經濟、家庭或事業上的不安。 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在家隔離,我有幸同理病人的感受,並記錄這些心頭上的故事。但願那些令人未知的恐懼,最後都能有好的結果,即便不是,也希望我們都能有勇氣面對並克服它們。後記: 實習結束那天,心仍懸著的我打了最後一通公務機電話。 熟悉的聲線裡,當初以經濟為由拒絕肺部穿刺的她,說起後來到別家醫院就醫,嘗試了正子治療的新方法,腫塊大小神奇地從六公分減至兩公分,也不再咳嗽;事業上仍未明朗,但隨著疫情趨緩希望能慢慢回升。 「太好了。」我開心地說,她也謝謝我們這麼照顧她。 像是放下了一顆大石頭,我也就這樣結束了大五的Clerk生涯。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魔術子彈「這樣發功」 竟可幫轉移乳癌病友延續生命
「對於晚期乳癌病友,希望是永遠存在的!」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目前乳癌病患即使進入晚期,且癌細胞已經轉移,病患還是有機會延續生命,以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陽性病患為例,因為標靶藥物推陳出新,因此讓病患存活期大為提升。舉例來說,像HER2陽性,且為轉移性乳癌的病患,若接受雙標靶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中位數可達56.5個月,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問世,病患存活期有機會進一步延長,這代表轉移性乳癌治療更講究精準化,且愈來愈走向慢性病趨勢。郭文宏分析,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結構分成標靶單株抗體、連接子(Linker)與化療藥物(payload),可對癌細胞執行「精準投放」攻擊,較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治療效果更精準,因此又被稱為「魔術子彈」。而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可做不同搭配,像針對HER2陽性族群,可鏈結HER2單株抗體,若是針對三陰性病患,則有鏈結Trop2抗體的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供選擇。發揮精準攻擊、旁觀者效應近年來,研究也發現,針對具有HER2表現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攻擊癌細胞的過程中,可發揮「旁觀者效應」,代表當藥物毒殺具HER2表現的癌細胞,周邊沒有HER2表現的癌細胞也會連帶受攻擊。此外,對於HER2「弱陽性」表現的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也可發揮精準攻擊效果。這就好像一個村莊住了一百位居民,他們代表癌細胞,其中只有部分居民有表現少量HER2,此為HER2「弱陽性」的概念。在所有乳癌病患中,HER2弱陽性約占55%,若是三陰性病患大約占3成,若是HR(荷爾蒙受體)陽性族群則約6成,一旦傳統藥物效果不盡理想,針對HER2弱陽性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有機會產生較優異的治療效果,癌細胞也更受壓制。多數副作用 比傳統化療輕郭文宏指出,多數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輕微,建議病友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治療,以爭取更長存活期,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與過去相比,目前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達36.2%,已提升不少,病患只要懷抱希望,未來總有路可走,生命總是有各種可能性。👉🏻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2-16 癌症.乳癌
生活日常做到「5件事」 可同時降低罹患乳癌、心臟病風險!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國際醫學實證,透過提早發且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想要預防乳癌,不僅可以從生活方式來降低發生率,同時也證實可以避免罹患心臟病的機會。5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年齡和家族病史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透過五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1.飲食建議預防心臟病、乳癌,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理想飲食指南,包括攝取多種水果和蔬菜;選擇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穀物產品;避免加工肉類;並限制添加精製糖。《臨床腫瘤學雜誌》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減少脂肪攝入量並增加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取,可能會降低停經後後婦女死於乳癌的風險;《營養》雜誌2020年的一項分析發現,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橄欖油、全麥和魚類的地中海飲食,具有降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維持理想體重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出聲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停經後乳癌的危險因素。3.起床後開始活動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包括快走。研究顯示,每週運動量低於建議量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乳癌的風險;另外,久坐也會有相同風險,不妨每小時起來動一動,一兩分鐘也對身體有益。4.飲酒要節制、荷爾蒙療法美國心臟協會和癌症協會表示,飲酒要控制飲酒量,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據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的數據,對於女性來說,過量飲酒表示在兩小時內喝四杯或更多。過量飲酒會增加患肝病、乳癌和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女性在停經後若有進行荷爾蒙替代療法,可能會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本身有乳癌或任何心血管疾病病史,就不適合荷爾蒙替代療法。5.定期檢查透過定期檢查,了解身體是否患有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經過治療及控制,可以預防疾病降低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降低乳癌威脅。9種女性易患疾病.....https://bit.ly/3k8WIxk
-
2023-02-10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27歲就痛風,中年血糖也出問題…減重醫師用這招控體重
家中沒有痛風病史,我是第一人,根本沒想過年紀輕輕27歲就發生痛風。痛風發作相當痛苦,病況時好時壞,只要作息一不正常、飲食過量,就會疼痛難耐。步入中年之後,因缺少運動,血糖的問題也悄悄找上我,所幸透過飲食控制得到緩解,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這些看似微小、卻可能嚴重危害健康的問題。從醫學院畢業後,開始在醫院工作,當時過的是「2點1線」的忙碌生活,不是在家、就是在醫院值班開刀。也常常日夜顛倒或連續三日沒好好休息,這樣緊湊的生活,伴隨飲食不正常、水分攝取不足,痛風很快就找上我。剛開始只是關節痛,經過檢查才知道,原來得到痛風。痛到夜難眠 腳趾也變形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痛風的疼痛感,只要風一吹、棉被一刮,就會疼痛不已,無數個夜晚被痛醒,遲遲無法再入眠。平時仰賴規律作息、飲食、盡量不飲酒並控制好尿酸,跟痛風和平共處,嚴重時則需要吃藥控制。我的痛風發生在左腳大拇趾的關節處,通常發作的病程是一周左右,會出現紅腫等狀況,長期下來腳趾也些微變形。有次拖了三周還未好,加上平時仍要看病、開刀久站等,太過嚴重,只好在關節處施打類固醇,才得以緩解。除了痛風,邁入中年後代謝變差,血糖問題隨之而來。某次空腹測血糖,發現指數偏高,且出現容易口渴疲憊等徵兆,加上媽媽有糖尿病,家族遺傳讓我不敢掉以輕心。當時體重約74、75公斤,超出標準,警覺在變成糖尿病前,需好好控制體重。一天吃兩餐 控制好體重因此開始透過一天只吃兩餐的方式,減少熱量攝取,慢慢地教自己身體適應變化。一開始真的很痛苦,午餐時間一到就會肚子餓,下午開始肚子不舒服、手抖等狀況,只好透過忙碌的工作,讓自己忘記肚子餓。不過身體相當奇妙,有學習能力,久而久之運行出一套生活模式,自己儲備能量、調整分泌消化液的時機等,相當神奇,間接培養出生理時鐘。不過這段時間耗時長達半年左右,真的要有毅力來完成。BMI值超過27 要注意三高減重的方式百百種,我找到符合自己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讓自己攝取的熱量得到控制,若BMI值超過27,就需要注意三高的問題,現在各國也在推動民眾將BMI維持在25,因此若達27者,可嘗試減重百分之十至十五,維持好健康。我認為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因此體重控制相當重要。醫學辭典/痛風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患者經常會出現突發性的關節發炎,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常令人難以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逾半數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大腳趾第一關節處,還常見於手部的關節、膝蓋、肘部等。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痛風」徐光漢小檔案現職:●中壢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理事年齡:47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專長:●微創減重代謝手術●腹腔鏡消化道手術●腸胃道癌症治療●乳房癌症治療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27 癌症.乳癌
他跟女友色色時意外摸出「乳癌二期」 網讚:妳女友的貴人
乳癌為女性好發癌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男網友親密撫摸女友胸部時驚覺不對勁,便盡速安排女友就醫檢查,最後確診為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該男網友籍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篩檢,注意身體健康。有男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日前與女友發生關係,觸摸乳房時發現之前沒摸過的「硬塊感」,立即安排看診,經醫師診斷後確認是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的治療,並提醒女性朋友務必定期檢查,如驚覺有異,需盡快求醫。還有女網友提醒,乳房腫塊摸起來硬硬的像一顆石頭,小則像皮下放一粒花生米或綠豆、紅豆,大則像龍眼荔枝,若有問題摸起來一邊有、一邊沒有,而且摸起來硬的像石頭還不會痛,或平日有在自我檢查,情況不同也該就醫,可至乳房外科或是乳房影像科就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你是妳女友的貴人」、「能切除就全切,不要吝嗇,乳癌好好治療存活率是很高的」、「看完這篇嚇得我趕緊摸摸自己的胸部」、「真心建議所有女生都應該養成定時檢查的好習慣,尤其有家族史的、纖維囊腫的,定期回醫院追蹤」、「我一年追蹤一次,真的建議女生每年都可以去做個乳房超音波」。
-
2023-01-25 養生.聰明飲食
以形補形不是樣樣行 醫曝吃豬心補心、雞佛壯陽對健康反不利
過年年菜,魚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很多人因為「以形補形」的觀念,會吃魚眼睛;或以核桃當零食,以其外形與人體大腦類似,來補大腦。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以形補形、以臟補臟」是指吃形狀或功能相似的食物,就能補人體相對應的器官和功能,但藥膳、食療進補,仍應依據「寒者溫之,熱者涼之」的基本原則才行。「以形補形」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五常政大論篇」有所記載。陳潮宗說,像核桃仁形狀似腦,故補腦;豆類的形狀似腎與睾丸,故補腎;杏仁形似心臟,故補心;百合形似肺,故補肺;芡實(雞頭米)形似乳房,故對婦女有補益作用。以形補形/核桃仁利腦有根據現代研究發現,核桃和芝麻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可提供亞油酸、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提升腦功能;核桃中的卵磷脂對鬆弛腦神經緊張,消除大腦疲勞的效果也很好,因此可以看出中醫說的「以形補形」理論有其科學依據。但是,像魚眼睛,白白硬硬的部分是水晶體,當中的蛋白質被煮熟後養分所剩不多,反倒應該吃旁邊「軟軟爛爛」的部分,補充膠原蛋白和Omega-3。因此,就算根據「以形補形」理論,也要補對地方。除了年菜外,坊間也有「吃豬心補心」、「吃腰子補腎」的說法,或是很多民眾認為吃動物的生殖器官可以壯陽,因此很多夜市攤位或是麻油雞店都有賣雞佛(雞睪丸)、腰子(腎臟)等。中醫師周宗翰表示,雞或豬睪丸含蛋白質和睪固酮雄性激素與鋅,是很好的營養補充品,其中睪固酮對於性功能勃起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雞睪丸膽固醇與油脂更高,通常吃到「壯陽」的劑量時,體內膽固醇就已經爆表。而對男性性功能有助益的「鋅」,普遍存在於蝦蟹等海鮮食物或動物肉類裡,因此不一定要吃「形狀相似」的動物睪丸才行。以形補形/豬心膽固醇含量高陳潮宗表示,豬心膽固醇含量過高,吃心補心已無益處,較不適宜採用。吃動物腎臟也不能直接作用於人體腎臟,相反的,像尿毒症患者等腎功能不全者,需要限制部分營養素攝取,是不可以吃腰子補腎的。中醫所謂吃腰子補腎,陳潮宗解釋,補的是生殖系統,「腎在五行主水,和膀胱、生殖系統、骨、耳、頭髮、體液平衡相關」,因此針對特定對象才會有這類食補的傳統方。例如坐月子的婦女常吃腰子、杜仲補腎,連帶補骨、生殖系統。陳潮宗說,藥膳進補,應該依「寒者溫之,熱者涼之」的基本原則進行。有虛、寒現象的人,才需要用溫暖食材或溫性藥材溫補。所謂虛寒現象者,像舌邊有齒痕、容易疲倦、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說話有氣無力,多屬於氣虛體質;起身容易頭暈、臉色萎黃、偶爾心悸、經血稀薄而量少,則多屬於血虛體質,或是剛小產或生產完需要坐月子的婦女。至於平常容易口乾舌燥、便祕、失眠的人,多屬於實熱或陰虛燥熱體質,若是再吃溫補的藥膳,無異是火上澆油,反而應該採清熱或平補涼補。因此民眾不必一味追求「以形補形」或是「溫補」,最好還是請教中醫師為宜。
-
2023-01-18 癌症.癌友故事
罹癌「壞消息」怎麼說?心腫學會培訓第一線醫護接住癌友的心
「你這就是鼻咽癌…」才剛坐下不久的病患還來不及準備,醫師開口突然的一句早已讓他的心情跌到谷底,無心聽後面的治療。推動癌友心靈照護的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鄭致道說,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支持,以及癌友體察自己情緒非常重要,後勤的心理諮商團隊才能隨時接應,這不僅助於後續療程,也讓生命及生活更有動力前行。被診斷罹癌後 三到五個月有輕生傾向根據統計,癌症患者被診斷罹癌後三到五個月有輕生傾向,相比一般人高達4.35倍,為此,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和百濟神州(BeiGene)推行「『Talk About It』血液腫瘤溝通工作坊」,二到四位受訓者利用「SHARE模式」,與標準病人進行模擬演練,盼在未來運用於臨床溝通。鄭致道介紹,這套「SHARE模式」是向病患告知「壞消息」的醫病溝通技巧,取其字首英文,代表在足夠的時間之下,以平穩、循序漸進告訴患者,醫療端不是只自顧自地講述訊息,需要定期讓患者思考,並詢問其想法和反應,同理心「以問代答」解憂他表示,「以問代答」才能慢慢地引導,剖析患者內心深層憂慮,像是有位切除左乳房的患者不願將穿在身上的衣物換洗,強調是怕傷口疼痛,這時醫護人員能站在對方的情緒,以同理心詢問狀況,得知患者是擔心另一半無法接受現在的樣子,這也明白了真正的疙瘩。「體察自己的情緒很重要。」他向病人說,罹癌後會處於很大的壓力情境,所以要注意情緒起伏,能伸出手向有經驗、提供支持的人尋求協助。但也提醒,有些癌友「創傷後成長」重新找回人生意義,看似平靜樂觀,其實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再次被擊垮,更需要醫護人員細心觀察。彰化秀傳癌醫中心院長張正雄說,所謂身心靈,不會只有身體重要,這些道理也是從病人身上所學。他回憶,有位頭頸癌患者在病房內一直低頭不語,當下覺得有些問題,但不是急症而沒有留心,沒想到幾天後病人突然離世,這讓他在之後遇到不願多話、陰鬱的患者,都會上前拍拍肩關心,並環顧病房四周,拉開窗簾透點陽光。他也說,醫護人員不能主觀地認為罹癌就是導致憂鬱的主因,有位癌症患者不敢關燈睡覺,直覺性地開立安眠藥,透過諮商才了解,原來患者在罹癌前一年,家裡對面發生火災燒死了四位住戶,消防人員將屍體放在患者家門前並打著探照燈,找到失眠原因後,也不需再服用安眠藥入睡。解決病患情緒 才有下一步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則是碰到與癌友溝通時,詳盡地解說資訊,但始終在同個問題上打轉,才發現患者心亂如麻,根本無法消化訊息,「真正問題不全然在於治療,適當解決情緒才能走到下一步。」然而,臨床往往認為繼續治療帶來希望,就能解決悲傷,他說,「用化療解決情緒,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醫師終究的目標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之後讓患者回到原本或過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些患者無法治癒,但在看診過程中卻有好的回饋。癌友面對的不僅是情緒憂鬱,現實面的經濟迫使治療選擇有所取捨,連醫師都得評估患者經濟能力,才告知治療選項,這也是近年受關注探討的「財務毒性」。鄭致道認為,與情緒一樣,不能因為藥物昂貴而不提,這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溝通。張正雄認同清楚告知病人完整資訊,醫療人員秉持專業的前提是需要回頭做功課,同時衡量本身的能力,是否有使用這項藥物的經驗。「既然是專家,就要告訴患者怎麼用藥?要花多少錢?有多少療效。」告知完後,也不要讓患者當下決定,而是將訊息帶回去再自我評估。致力培訓更多醫護人員投身這項議題的鄭致道說,癌症心理的領域仍需要被足夠看見,不管是民眾、醫療專業人員,甚至是國家政策,未來都希望透過合作持續宣導。BeiGene總經理陳益雅也說,除了提供治療腫瘤最適治療選擇之外,心靈也必需要被關心,之後也會持續推動工作坊,盼更多醫師及第一線醫療人員加入行列。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05 焦點.元氣新聞
實力與人氣兼具…這些網紅醫師,別說你還沒按過讚!
你都從哪裡獲得健康醫療資訊?除了各大健康網站,網路時代各類型網紅當道,連醫師們也都有各自發聲的管道。而一般網紅說的話,你可能還要半信半疑,但網紅醫生,本身就是正牌醫師,以前從診間才能知道的事,現在按個讚、按個訂閱,就能得到正確的醫療新知。但長江後浪推前浪,所有網紅亦是一個接一個,《元氣網》整理2022仍當紅的醫療網紅。2022十大醫療網紅婦產科名醫蘇怡寧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是知名禾馨婦產科負責人。蘇怡寧以其獨特的大砲性格,長期在粉絲專頁「蘇怡寧醫師愛碎念」與準媽媽們交流,破除各種懷孕迷思、八股做法,口氣嚴厲卻也不厭其煩的向所有孕產婦傳遞正確觀念。台大名醫施景中知名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專長孕婦重症醫療,門診一診難求,還曾被不肖業者用來經營代掛賺錢。施景中沒有經營粉專或YT,只在個人臉書隨意發文,但只要一貼文,就有成千上萬個粉絲按讚或留言,是網路及實體都很超人氣的醫師。兒科名醫黃瑽寧知名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是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粉絲專頁「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有逾80萬人追蹤,同名Youtube頻道也有34萬位訂閱者,此外也有Podcast、主持節目,多本著作及有聲書出版。黃瑽寧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答許多父母各種育兒方面的疑難雜症。父親黃富源更是兒科界祖師爺,父子衣缽相承都在兒科界奉獻。外科醫師江坤俊外科醫師江坤俊專長為乳房外科、癌症治療,曾為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現為桃園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醫師除了有高達57萬追蹤者的粉絲專頁,YouTube頻道也有8萬位訂閱者,同時也有主持電視節目、出書,曝光率及人氣都很高。Icu醫生陳志金陳志金是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經常在臉書分享ICU(加護病房)的點點滴滴、醫療新知、關懷與感動、醫療時事評論,著有《ICU重症醫療現場1&2》,粉絲專頁「Icu醫生陳志金」有48 萬位追蹤者。陳志金從馬來西亞來台灣讀大學,也在台灣開啟他的醫學之路。在加護病房看太多死別陳志金的一句名言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醫師的使命當然要盡力救病患,但當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挽回病人生命時,努力讓家屬不要陷入自責和悔恨,就是他另一個使命。柚子醫師陳木榮「柚子醫師」陳木榮是開業小兒科醫師,粉絲專頁柚子醫師的育兒診療室 - Dr.陳木榮醫師有逾22萬人追蹤。「柚子醫師」亦偶爾上節目,許多觀眾應該對「柚子醫師」不陌生。精神科醫師鄧惠文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專長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婚姻與伴侶治療。粉絲專頁有48 萬位追蹤者,她也是電視談話節目常見來賓,另也有主持廣播、Podcast及出書等。三個字SunGuts「三個字SunGuts」是物理治療師、「三個字物理治療所」院長。身體痠痛是許多人常發生的症狀,「三個字SunGuts」經常針對大家常遇到的身體痠痛問題,分享簡單的檢測方式及自救方法,及日常運動保健常識。「三個字SunGuts」頻道自2010年底成立至今,已有86萬位訂閱者。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小兒科醫師吳其穎,從2017年開始經營YouTube「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蒼藍鴿」的影片多是分享各式生活中的醫學和醫師日常生活,算是醫療圈蠻早期的網紅,Youtube頻道目前已累積72.2萬訂閱數。臉書有逾15萬人追蹤。77老大畢業於長庚大學中醫系的「77老大」是近年爆紅的YouTuber,頻道從2018年底開始經營已有138萬人訂閱,影片內容涵蓋保健、減肥、美容,甚至連如何追女生都談。「77老大」原本為中醫師,現已卸下執業身份,改用影片推廣中醫,成謂另類的「網紅醫師」。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12-24 癌症.癌友故事
「半年內,我得了乳癌、胃癌、肺腺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
一次健康檢查發現乳房腫塊,因堅持回台灣參加姪子的婚禮而延後原本預計在美國的手術治療,等到再次回到美國,手術前檢查時,腫塊竟消失了!後來,每半年的例行性檢查,都不見腫塊蹤影。直到七年後的一次健康檢查,開啟我的抗癌之路。短短半年內,我罹患三個癌症。半年內,三次癌症接踵而來二○一八年的健康檢查,我成為了乳癌患者。還記得那天,我漫無目地開著車,好似在尋找未來的路,也好像是在逃離緊追身後的病魔,收音機裡傳來一首詩歌:「You are in a good hand.」(妳會被好好照顧的),這讓烏雲密布中,透出希望的微光。手術治療後,我以為一切都能回到正軌,當我滿心歡喜地準備迎接春節的到來,期待能與家人過節,卻得知自己確診胃癌。想到前陣子,因胃部稍有不適,去做了檢查,這個消息,狠狠將我再次推落谷底。癌細胞已經感染腹部,需要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和摘除腹腔淋巴,手術後,我開始了化療前的例行檢查,為接下來的化療做準備,過程中,醫師經由電腦斷層的結果發現肺部有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確定罹患肺腺癌。因此,胃癌化療前,針對肺部腫瘤先接受了手術,切除右上肺葉,不幸中的大幸是癌細胞沒有擴散。嘔吐、腹瀉又氣喘,難以克服的副作用六個月內,我接受了三個大手術,身體已經十分虛弱。經過胃切、腸胃重建手術,讓我無法正常進食,美味當前卻止不住反胃,短短幾天就掉了十公斤。雖然吃不下,但看到別人吃,我仍然非常羨慕,也經常上網「視吃」,並寫下康復後,一定要去品嚐的美食清單。「等妳康復,我們就去把清單上的美食都吃一遍!」先生、女兒也承諾會陪我一起去享受。除了嘔吐、食慾降低,腸胃道重建,加上膽囊也因病況需要切除,導致消化道功能嚴重破壞,在沒有幽門的情況下,吃進的食物常會直接掉入小腸,造成劇烈腹痛。當回診時,醫師說著:「妳瘦到連內臟脂肪都沒了。」我的眼淚奪眶而出,那時覺得自己宛如乾枯、凋零的生命。為了家人,我不願就這樣放棄,因此我求神給我堅強的力量。很幸運地,讓我遇見了優秀的醫療團隊,讓我能緩解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的不適,讓我能克服術後氣喘,還鼓勵我要調適心情、培養體力。我心裡明白與醫療團隊配合,才有抗癌成功的機會。枕邊的衛生紙,是先生的愛與體貼還記得剛手術完的我相當虛弱,一點小聲音在耳邊都會使我痛苦萬分。當時正值天氣逐漸轉熱的五月,蚊子在病房內嗡嗡作響,讓我不堪其擾,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先生注意到了我的不適,每當有蚊子出現,他就會伸出手腳,讓蚊子咬他,再趁機打死。除了對聲音的敏感之外,術後的我經常咳嗽,喉嚨裡有吐不完的痰,因此,他會把衛生紙折成四方形堆疊起來,放到枕頭邊讓我方便吐痰。起初我以為白天照顧我的同時,他以折衛生紙打發時間,後來因為咳嗽、卡痰讓我輾轉難眠,好幾個半夜醒來,看見他安靜地坐在一旁折衛生紙,一疊一疊折好,再小心翼翼地用塑膠袋裝好。「為什麼要折這麼多?」我忍不住好奇地問。「這些是我不在房間時,妳需要用到的量。」我這才知道,每次我隨手可得的衛生紙,是他對我的愛與體貼。分享自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治療抗癌期間,因為先生在國外工作的緣故,我以住院治療居多,醫師建議多走動可改善水腫,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癌友。看到其他癌友因害怕而沮喪、憂慮,我知道她們需要被鼓勵,便開始去探訪、陪伴。其中,有許多位至今仍是好姐妹。「半年內,我得了三個癌症,但我還活著!」在分享自己故事的過程,常聽到她們驚呼:「妳好勇敢!」、「聽妳這麼一說,我也對自己有了信心!」這些經驗的分享與鼓勵,幫助不少癌友勇敢面對治療。罹癌前,我總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常說:「人定勝天。」但這一段經歷,讓我改變對生命的態度,更理解生命的可貴,必須好好去珍惜。我也曾想過:「為什麼會是我?」後來,我反而覺得自己很幸運。感謝這些經歷,讓我能停下腳步、好好調整生活步調,也感謝上帝,讓我在康復之後,還有許多歲月時光能繼續助人。延伸閱讀:‧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谷底!振作寫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活下去勇氣‧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3 癌症.乳癌
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
乳癌診斷可從病史、觸診、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甚至乳房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等輔助診斷,但上述檢查僅供參考,確立診斷必須仰賴手術切片檢查病理結果方為依據。如果乳房發生疼痛,乳癌的機率有多高呢?延伸閱讀: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Q:乳房疼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是否有實例可分享?A:乳房疼痛絕大部分不是乳癌,但乳房有疼痛感時,也是有可能是癌狀的表現。以下就是兩個實際的病例:實際的病例1印象清晰的記得十幾年前曾診斷一位中年女性左側乳癌。當時先生帶著太太到我診間就診,婦女自述最近左胸部摸到一腫塊,但沒有疼痛感,不知有沒關係?當時幫她觸診,左乳呈現稍微堅硬、界線不清腫瘤,經驗上直覺並告訴她夫妻倆,此腫瘤不大對,「可能有問題」!隨後為她施行粗針穿刺切片檢查,一週後病理報告為「侵襲性乳癌」。夫婦再次回診看結果時,我宣布「腫瘤是乳癌」的診斷當下,先生不太能接受太太得乳癌的診斷,更對我說:「我與她相處了近四十年,都不知道她得乳癌,你為她觸診一次就能診斷出是乳癌?」(可能當時的我看起來太年輕,認為我沒經驗吧!)世上沒有醫生那麼厲害,「只要手一摸就知道是否乳癌」。經驗豐富的醫生診斷正確率較高,但還是必須仰賴影像學的協助,確診的宣布更是非有病理報告不可。一般民眾常犯有「疼痛不會是乳癌,不會痛才是乳癌」的錯誤觀念;切記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乳癌還是有可能以疼痛為表現。乳房疼痛的處置首重病史裡疼痛的特性及理學檢查,排除乳癌的可能性後,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需治療。乳癌引致的疼痛往往是單側乳房產生持續存在的定點式疼痛,原因大多是腫瘤快速成長或局部組織壞死導致。建議當妳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應至乳房門診加以檢查。乳房疼痛感可從月經來前幾天輕微不適,或到整個月都覺乳房有刺痛、燒灼感。有些女性朋友平常無恙,然而乳房卻在一夕之間突然發生疼痛、腫塊,經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乳房內水瘤產生發炎感染,經利用細針穿吸後,不僅腫塊不見且疼痛症狀隨即緩解。實際的病例2過去門診中有好幾位就醫者,不明原因呈現單側乳房疼痛,持續幾天後,受不了而來就醫。經觸診檢查時,看到胸壁皮膚出現微紅小水疱疹,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疱疹侵犯肋間神經致使乳房疼痛,也就真相大白。此外如情緒緊張或壓力因素造成體內分泌異常也會誘發乳房疼痛,當壓力消失後,乳房也就不痛了!50歲馬小姐兩年半前,右乳因為有一摸起來很痛、極明顯腫塊而到診間就醫,當時超音波發現是水瘤(巨大纖維囊腫),於是就拿起空針穿吸腫瘤,抽出約30cc淡黃色液體。神奇的是,霎那間乳房已不痛了!當時告知她不用擔心,這是「良性乳房水瘤 圖 1」。因為是淡黃色液體不會有問題(透明水般也不會是乳癌,但如果抽吸液體帶有血色則要進行細胞抹片檢查,有惡性可能),之後她也就沒再定期回診。最近她又因為相同問題回來就診(乳房腫塊又出現,而且又有疼痛感),有了上次經驗,她心想:「一定又是老問題」。直覺反應我就拿起針筒穿吸腫塊,但這次不一樣囉!無法吸出預期中的黃色液體(乳房水瘤);經驗上告知自己這次怪怪的,顯然與上次情形不同。馬上用超音波一照,竟然是實心腫瘤!隨後進行粗針切片後,答案揭曉是乳癌,此時總算真相大白。接著的動作當然安排手術治療,視病理分期結果再給予後續治療。再次說明「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一般乳房水瘤不大會有症狀,通常摸起來軟軟的,但如果太大有時摸起來也會有堅硬感,甚至壓迫而疼痛。當然合併發生感染就會有如乳腺炎表現( 紅、腫、熱、痛)。此時怎麼辦?「找乳房專科醫師診治」囉!乳房疼痛有哪些症狀?一般乳房疼痛可分為三類,分別如下:1.週期性疼痛:Cyclic Mastalgia 常於月經來前一週左右,覺得雙側乳房脹痛,有時只是單側發生,有時疼痛會傳到腋窩或上臂。此類型疼痛可伴有乳房結節、腫脹樣,好發年齡為30~40歲,大多數在停經後乳房疼痛都會消失,而且此類週期性疼痛對荷爾蒙治療效果頗佳。2.非週期性疼痛: Noncyclic Mastalgia 一般好發年齡層比上述週期性疼痛者來得晚些,平均好發年齡約 43歲左右。症狀大多為單側乳房在某些特定區域疼痛感;臨床上約有10%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是乳癌導致,對於此類患者可利用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檢查,有部分患者可經它得到診斷上的幫助。很可惜,非週期性乳房疼痛使用荷爾蒙治療效果則不如週期性乳房疼痛來得有效。3.非乳房引起的疼痛如:❶ Tietze Syndrome:一種肋軟骨炎,以單邊乳房,尤其內側肋軟骨處疼痛為表現;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❷ 乳房切片後的疼痛,與乳房受傷害有關。❸ 肌肉神經痛、頸胸神經受擠壓病變等。乳房疼痛該如何治療?女性朋友若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可至乳房門診就醫,讓乳房得到最適當的治療。經消除乳癌疑慮後,只約 15% 的女性乳房疼痛需要治療,而治療對象往往是因疼痛程度影響到日常作息,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1.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 一種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天然產物,不論週期性乳房疼痛或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均適用,整體上療效類似bromocriptine,但不如danazol 來得有效。其最大特點為使用後極少產生副作用,不像荷爾蒙療法有相當比例的副作用產生。2.抑乳素錠:Bromocriptine可抑制腦下垂體泌乳激素之分泌,而降低泌乳激素值,可有效治療週期性乳房疼痛,但對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則無效。使用此藥後可能會有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不適副作用。3.療得高:Danazol一種合成的類雄激素藥物,對乳房疼痛療效頗佳,尤其是週期性乳房疼痛者更有效;一般建議使用時間為二個月至半年。副作用包括月經不規則、噁心、體重上升、長青春痘及臉毛生成等。4.泰莫西芬:Tamoxifen 一種女性荷爾蒙拮抗劑可治療及預防乳癌,有文獻報告嚴重乳房疼痛,經使用Tamoxifen 後,其中三分之二患者得到疼痛的完全緩解。5.口服止痛藥或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局部注射:適應用肌肉神經痛或定點性的胸壁疼痛。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18 癌症.癌友故事
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落谷底!劉美玲振作後寫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活下去勇氣
「醫生,我喉嚨容易沙啞和腫痛,可以幫我檢查一下頸部嗎?」本來只是因為左右邊乳房都長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纖維瘤,而需要例行性看診,卻因為多了一句詢問,開始了一連串的奔波及檢查,惡夢從此展開……。宣告罹癌剎那,美好人生跌落谷底「雖然檢查結果是良性,但腫瘤有六.二公分,我還是幫妳轉診到大醫院去追蹤比較好。」轉診到大醫院後,前兩次檢查都是良性,沒想到第三次檢查發生了巨大的轉折,診斷書竟寫著疑似「惡性腫瘤」,建議進行器官切除!「一定是檢查錯了!」我無法輕易接受這個結果。剎那,眼前變成一片黑暗,人生才邁入正繁盛的年華,為什麼突然間,我就成了癌症患者?就算我再不甘心,罹癌事實仍擺在眼前。最終還是聽從醫師的建議,將腫瘤切除,得知切片報告結果是甲狀腺癌,且有遠端器官轉移,我又再次遭受打擊。「我明明有定期追蹤,為什麼是我?」抗癌之路漫漫,折磨意志與心性每天晚上一個人獨處時,總是以淚洗面,經歷手術、第一次高劑量放射隔離治療,面對身體不適及頻繁來回看診的繁瑣,心中湧現的是無盡的憤恨、悲傷與無助,我發現自己沉溺於絕望情緒之中,快要把自己逼瘋……。自從確診罹癌後,抗癌之路漫漫,治療的副作用不時折磨著我的意志與心性,快樂也漸漸被掩埋。自頸椎到右肩胛骨、右手臂、肌肉大面積纖維化,並且壓迫到神經導致發炎,甚至呼吸時右胸腔會痛,總是從睡眠中不自覺痛醒,苦不堪言,每天都必須狠狠咬著牙才能捱過去。某一次,因嚴重疼痛被送到急診,急診醫師說:「治療過程的不適,跟生死做比較的話,就都不算什麼了。」因此,現在對於疼痛、發炎,能忍就忍,真的痛到想哭時就吃止痛藥,讓自己有片刻的舒緩。最重要的是,我必須努力適應這樣的不舒服,我相信我可以!健康活下去,是我最大的渴望罹癌的第一年過去,對我來說那真是身心折磨、非常不安的一年。罹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抗拒、逃避,無法直接凝視鏡子裡的自己,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終於抬起頭,望著鏡子裡的自己,鏡子裡那個罹患癌症、愁容滿面、陌生而沒有表情的人,是誰?一定不是我!身為癌症患者的打擊、檢查結果的擔憂、癌細胞令人驚訝的擴散速度,而自己卻必須堅強、樂觀。這一年讓我震撼,並且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回憶,每天夾雜著不安、混亂的情緒。罹癌初期,面對擔心、害怕與痛苦,我無法保持樂觀心情;也時常浮現放棄的念頭,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與癌症對抗。當時最大的渴望與最想做的事,是希望自己可以和大多數人一樣健康地活下去。看見媽媽的眼淚,驚覺原來我這麼自私因為有遠端轉移,必須住在隔離病房,進行高劑量放射性同位素碘-131 治療。「美玲,妳在裡面不用害怕, 媽媽每天都送早餐去給妳吃。」在我進去隔離病房的期間,媽媽每天凌晨三點半起床煮稀飯,接著四點半從苗栗的住家出發,開車送早餐給我。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一直以來都很堅強的媽媽,駝著背並來回踱步,用手摀著臉,哭了好久好久……,我才驚覺原來我這麼自私,只想到自己好不好過。我竟然忘記,看似勇敢、堅持陪伴我面對癌症的媽媽,其實也是無助、脆弱、充滿驚恐,因為她可能失去唯一的女兒。對著鏡子自信地說,我喜歡現在的我!除了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透過癌友間互相扶持,我也決定要為自己活下去,並成為陪伴癌友們面對病症的力量。我開始主動和其他癌友分享,在幫助癌友重新看見生命可能性的過程中,也在強化自己的生命力,看見原來自己可以帶給別人力量,擁有想活的勇氣!從來沒有想過,寫下的抗癌心路歷程,竟可以影響許多癌友;一開始我在臉書分享自己正在為生命添加色彩所做的事,慢慢地,癌友及其他網友也被我影響,和我互相鼓勵,使我感受到書寫所產生的影響力,鼓勵我想要一直持續書寫下去!雖然我是分享者,但在激勵別人的同時,也在激勵著自己,現在我可以對著鏡子自信地說:「我喜歡這樣的我!」延伸閱讀:‧半年內得3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本文節錄:博思智庫《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一書
-
2022-12-16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暗沉=性經驗多?醫解析影響私密處顏色主因,3招保持白嫩
每個人都想要擁有美好的性生活,但很多女生會在意自己的私密處黑黑顏色不美觀,更擔心是否會因此影響伴侶的「性致」。不過婦產科醫師澄清,私密處顏色暗沉其實是正常現象,但也會因為不同時期而產生不同顏色變化。菁英診所美容醫暨婦產科醫師蕭詠嫻,近日在在YouTube頻道《蕭詠嫻醫師 — 女人的好朋友》影片中指出,女生最在意的婦科私密處問題,除了跟陰部有關之外,生理期、胸部也是讓許多人難以啟齒的問題。她針對以下很多女性不一定知道的「3大私密處QA」做出正確回應:Q1:為什麼私密處會「黑黑」的? A:私密處有顏色,是跟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小時候私密處顏色較淡,到青春期、成年後越來越深,直到懷孕時顏色達到最深最暗沉,但生完小孩後就會稍微變淡;不過也是因為荷爾蒙消退的關係,更年期之後的顏色又會慢慢再變淺。「每個人的顏色深淺其實都是天生的。」蕭詠嫻說,絕對不是因為所謂的「使用過多」(性行為次數)所以顏色較深。另外她也提醒,過度的摩擦和刺激,確實會造成黑色素沉澱讓皮膚暗沉,因此大腿根部部位的顏色的確會比較深,其實是因為每天穿內褲經常去摩擦到的緣故。 「私密處就像臉一樣,如果乾燥,顏色就會暗沉。」因此蕭詠嫻建議,私密處也是一樣要小心呵護,需要保養維持亮白光澤,有3方法:.避免穿過緊衣褲,會增加皮膚摩擦力 .私密處肌膚做適度保養,擦一般身體乳液、潤膚油或私密處保養油,保濕皮膚即可 .清潔上用清水清洗就好,且要避免沖洗進陰道內部,可能造成感染Q2:經血流不乾淨要用手去摳嗎? A:「如果經血血塊一次沒有排乾淨,不要用手去摳,因為血塊遲早會自然排出來,也不要用水柱去沖洗陰道口。」蕭詠嫻表示,就算有些血塊第一次沒有排出來,但隨著我們日常姿勢的改變和骨盆底收縮等,就會幫助血塊和殘血在適合的角度被排出。因此不論在哪一個經期過程中,都不要用手去摳私密處。Q3:懷孕生產後胸部為什麼變大變小? A:從懷孕開始許多女性會感到胸部會脹大,是因為跟雌激素的分泌有關。在一開始哺乳時,奶量一定不多,所以胸部腫脹的程度可能比較輕,如果此時因為不想哺餵乳就斷奶的話,胸部也會慢慢回復成乳腺沒有脹大的狀態;但如果持續餵奶,乳腺會隨著寶寶需要的量,製造出更多的母奶,所以胸部可能會再更大一點。 另外蕭詠嫻也補充,在產後退奶之後,因為胸部皮膚已被撐開過,乳房可能會呈現較鬆垮、下垂的「布袋奶」樣子,這也是在生產哺乳過程中,很多人沒有辦法體會的媽媽辛酸之一。【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0.html】
-
2022-12-13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照顧失智父體認「老一點也不浪漫」!房婧如: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
六年前陪伴九十五歲失智又罹癌的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房婧如才深刻體會,老一點也不浪漫。一個人過好單身生活,要學會獨處、珍惜朋友、改變心態,「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嘉義市政府前文化局代理局長房婧如,六年前陪伴九十五歲失智又罹癌的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深刻體會,老一點也不浪漫。63歲的她去年檢出乳癌,她重訓、練瑜珈、爬山保持健康,她說剩下的好時光不多,珍惜每個朋友,但多數時間獨自一人,做喜歡的事情,也要學會獨處。房婧如是嘉義人,哥哥和妹妹畢業後都留在台北工作,她自民國81年返鄉到市府服務,一直與父母同住。她回憶,適婚年齡時在家被父母照顧,加上工作忙碌,不太有時間考慮因而磋跎。母親民國88年車禍過世,家中就她和父親相依為命,那年已40歳,之後更未想結婚一事,一路到退休。父親晚年失智近10年,後來罹患大腸癌。房婧如說,以前對「老」還覺得有點浪漫,照顧父親,才真正看到什麼叫老。父親聽不太到,老友前來探視,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根本無法對話;後期她想和父親對話,只能用寫的,眼看父親一步步凋零,深深感到,「人生走到這裡真的很孤獨」。陪伴父親的時光,房婧如也進入更年期,感受自己輝煌歲月已過,正一步一步走向父親景況。直到在聯合報讀到樞機主教單國壐以「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寫出病中感言,加上單國壐做生命告別演講,毫無保留地把老、病等無尊嚴攤在眾人眼前,一層一層地剝掉頭銜、地位回歸到自己,她才體會,「大家來世走一遭,只是各自經歷不同的人生體驗」,逐漸凝聚出正能量。「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房婧如說,父親105年過世後,她真正開始面對一個人的老後。練重訓、練瑜珈,有人揪爬山就跟著去,但衰老時時刻刻襲來,有時做瑜珈、拉筋,隔天早上起來全身還是僵硬,好像回到原點,就像神話中薛佛西斯每天推巨石,到達山頂後石頭又滾下來,從這樣循環找到生命意義,盡量好好活著。她去年摸到乳房硬塊,檢查出原位癌,必須動手術。原本想留嘉義處理,不過兄妹都在台北,考量萬一化療,後續生活起居問題,避免不想讓人麻煩、反而造成更多困擾,決定上台北開刀。這也讓她體會到,一個人住,只要自己健康都沒有困難。從去年3月到今年6月開刀加一連串檢查,幸好沒有擴散,此後對身體不好,例如染髮等,就盡量避免不做。一個人生活六年多,房婧如認為,過好單身生活,要學會獨處、珍惜朋友、改變心態。人原本就是孤獨的,有人排遣孤單的方式是交很多朋友、把生活排滿,但一味外求,反而白天愈熱鬧,黑夜寂靜愈 孤寂,反撲力量更強。朋友無法24小時陪伴,應該「要能與自己獨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像她喜歡閱讀、創作,就享受這些事情帶來的心富足。不過,人仍是群居動物,父親剛過世時,舅媽常會打電話來家裡,房婧如一接起,舅媽就會說「怎麼還在家」。為了讓親友放心,不管誰找她出門,她都答應,且高興地參加聚會,畢竟若時常拒絕,以後人家就可能不會再找了。年輕時或許小有齟齬,覺得少一個朋友有什麼了不起,現在朋友愈來愈少、不會愈來愈多,對每個人都很珍惜。房婧如也說,人生一世,經歷不同的體驗,人生沒有成功或失敗,現在回首,覺得人應該是需要結婚,不是為養兒防老或找個老伴,而是結婚生子才能擁有更多體驗。如今愈老心態愈不應該封閉,她嘗試各種不曾做過的事,跟朋友走白沙屯媽祖、從郊山爬到百岳,她說,像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所說:「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房婧如小檔案年齡:63歲職稱:嘉義市政府前文化局代理局長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可以降低腫瘤復發風險嗎?
讀者曾先生2022-11-30在阿司匹林,抗癌?致癌?和阿司匹林,腦出血/癌症/死亡皆增這兩篇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我有買過您的二本書(餐桌上的偽科學1、2),是您的讀者,很感佩您的許多正確見解。茲有以下問題想請教您,希望您在百忙中能回覆。幾年前,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鴻俊博士曾說,曾發表在「Science Tra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 一篇文章指出廣泛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NSAID),如 Aspirin,可以抑制休眠癌細胞甦醒。又說,在臨床癌症治療中,如手術切除後會活化原本蟄伏在體內休眠的微腫瘤,反而促進癌症遠端轉移(metastasis)。又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若在手術治療前餵食實驗小鼠NSAID,如Aspirin,則可降低癌症切除後癌症轉移的發生率。但一般醫師認為,在手術前應停止服用Aspirin或NSAID,以防止出血,或傷口無法癒合。故此說法與上述說法茅頓。故想請教林教授對此看法如何?又如服用非Aspirin 之NSAID,是否比較不會造成出血風險?】這位讀者留言裡所說的研究論文是2018年發表的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surgery triggers the outgrowth of distant immune-controlled tumors in mouse models of dormancy(手術的全身反應觸發了小鼠休眠模型中遠處免疫控制腫瘤的生長)。這項研究是用小鼠模型來探討腫瘤手術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是否可以降低術後腫瘤復發的風險,而研究的動機是因為臨床上有看到一個NSAIDs(叫做ketorolac酮咯酸)似乎可以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請看下面這兩篇回顧論文:2010年:Do intraoperative analgesics influence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mastectom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術中鎮痛藥會影響乳房切除術後的乳癌復發嗎? 回顧性分析)。結論:「與其他鎮痛藥(sufentanil, ketamine, and clonidine)相比,術中給予酮咯酸(ketorolac)可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2013年:Reduction of Breast Cancer Relapses with Perioperative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ew Findings and a Review(圍手術期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減少乳癌復發:新發現和回顧)。結論:「伴隨手術的短暫全身炎症可促進休眠微轉移的血管生成、休眠單細胞的增殖和循環癌症幹細胞的播種,導致早期復發,並且可能可以被圍手術期抗炎藥有效阻斷。」這篇2013年的論文有特別提起對於NSAIDs有出血風險的擔憂,但它的看法是:「如果在有限數量的研究中使用酮咯酸與大量失血有關,而在其他研究中則沒有,那麼在乳癌手術中的臨床意義仍然未知。如果有的話,它似乎很低,因為酮咯酸從未與較大量紅血球輸血的需求有關聯性。」雖然這兩篇論文對NSAIDs的使用表達樂觀,但是後來的回顧性論文則有些語帶保留:2017年:NSAIDs Use and Reduced Metastasis in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NSAIDs 在癌症患者中的使用和減少轉移:薈萃分析的結果)。結論:「NSAIDs 與顯著降低轉移發生的風險有關,無論是在診斷前還是診斷後使用。 然而,NSAIDs 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較弱。」2017年: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the oncological surgical population: beneficial or harmfu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腫瘤外科人群中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有益還是有害? 文獻系統回顧)。結論:「關於NSAIDs的使用是否與胃腸道癌症手術後吻合口漏有關,文獻尚無定論。此外,關於短期 NSAIDs 對大型癌症手術後癌症復發的影響,目前的證據是模棱兩可。」2021年:Perioperative NSAIDs and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cancer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圍手術期NSAIDs和癌症手術後的長期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圍手術期 NSAID 的使用可能與癌症手術後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的增加有關。這可能取決於癌症的類型和 NSAID 的類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支持這一點。」關於出血的擔憂,請看下面兩篇回顧論文:2020年:Perioperative bleeding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圍手術期出血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結論:「在圍手術期使用NSAIDs時需要謹慎。然而,基於潛在的出血風險而草率地將非類固醇消炎藥排除在圍手術期使用之外是不明智的。建議 NSAID 的使用應遵循已知的患者和手術特定因素,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出血風險,同時提供有效的鎮痛效果。」2021年:Perioperative systemic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in women undergoing breast surgery【接受乳房手術的女性圍手術期全身性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NSAIDs)】。結論:「NSAIDs與安慰劑相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大多數結果被判斷為具有低質量證據。 乳房手術後 90 天內乳房血腫的發生率可能幾乎沒有差異。 NSAIDs與其他鎮痛藥相比:乳房手術後 90 天內乳房血腫的發生率幾乎沒有差異,但我們非常不確定。 NSAIDs 與無干預相比:手術後 24 (± 12) 小時的疼痛強度幾乎沒有差異,但我們非常不確定。總之,這些研究規模小,彼此不同,並且沒有很好地報告所有可能的副作用。 因此,我們無法就NSAIDs的益處或危害做出明確的結論。」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關於 NSAIDs 對術後癌症復發的影響,以及是否會提高出血的風險,目前的證據都是模棱兩可。原文:腫瘤手術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