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7
筆 文章
-
-
2023-06-06 醫療.心臟血管
天熱防急性心肌梗塞,保持水分很重要!研究建議吃「一水果」有助心臟健康
天氣愈來愈熱,除了容易中暑,更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時節。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多吃夏天常見的水果西瓜,對心臟健康大有助益。天熱流汗脫水血液黏稠 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易發作你可能會覺疑惑,心臟病、心肌梗塞不是好發秋冬?怎麼天氣熱會心臟病發?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因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提醒戶外活動或工作者,及有「三高」的人,一定要隨時多補充水分。夏天防急性心臟疾病注意3件事1.勿在悶熱環境中久待2.須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以防脫水、血液變濃稠,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3.慢性病患者要按時服藥,運動與規律生活,身體有任何不適不要輕忽。夏天吃西瓜 對心臟健康有益而根據2022年底發表在《營養素》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吃西瓜可讓人攝取更多的必需營養素,包括膳食纖維、鎂、鉀、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A,以及番茄紅素和其他類胡蘿蔔素。此外,另一研究指出,吃西瓜還對心臟健康有益。幾乎不含脂肪的西瓜水分含量極高,達93%左右;熱量很低,每100公克去皮西瓜只有35大卡。根據《healthline》訪問營養學家Kristin Kirkpatrick說明,就因西瓜含水量大且富含維生素C,鎂,鈣和鉀,吃西瓜是保持水分的好方法。另一項研究指出,茄紅素與降低罹患心臟病或過早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有關。而西瓜除了水分多,茄紅素含量也高,尤其紅肉西瓜。美國農業部指西瓜的茄紅素甚至比番茄多。註冊營養師和糖尿病教育專家Julie Cunningham也指出,西瓜是L-瓜氨酸的很好的來源,L-瓜氨酸有助降低血壓並防止動脈阻塞。吃西瓜7項健康助益:1.降低血壓2.降低胰島素抵抗3.降膽固醇4.抗氧化、抗發炎5.減少肌肉酸痛6.幫助消化7.改善皮膚健康以下族群吃西瓜要節制1.西瓜較寒,一般人食用無妨,但體質虛寒、胃腸不好、胃腸潰瘍患者,以及剛生產完的婦女、手術後患者不宜多吃。2.容易頻尿的人,除了適量食用,還要避免太晚吃西瓜,以免半夜猛跑廁所。3.西瓜不算高鉀水果,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為100毫克,但腎臟病仍不宜多吃西瓜,喝西瓜汁時更要留意。4.因西瓜糖分稍高,糖尿病患也要控制食用量。一次以三片(300公克)為限,每日最多可吃兩回。如果你是上述不太適合吃西瓜的族群,不要擔心,這些紅色食物也富含茄紅素,像是番茄、木瓜、番石榴、粉紅葡萄柚、紅椒等,同樣有助心臟健康。而除了吃西瓜,專家另還建議考慮加入更多的健康脂肪,如堅果、特級初榨橄欖油以及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豆類等,並要盡量減少添加糖、精製穀物和油炸食品的攝取。【參考資料】.《healthline》Want to Lower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Try Eating Watermelon.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吃當季/西瓜水多熱量低常吃過量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這些時候要克制
-
2023-06-04 醫療.百病漫談
大腿不是越瘦越好!醫師揭殘酷真相:肌肉量太少,大多是脂肪
大腿粗細影響外觀,特別是女性普遍更是在意,不過大腿可不是越細越好。具減重代謝專長的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 陳榮堅醫師指出影響,並建議在意大腿外觀的民眾可用更健康的方式「養腿」,以免大腿瘦出病來。大腿太細如同「脂肪腿」,醫:肌肉太少,大多是脂肪。理想大腿圍:陳榮堅醫師表示,人的體態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性,而體態需關注的不單只有身體,也和腿部的粗細息息相關,特別是大腿,且並非越細越好或越粗越好。綜合東西方各國的研究,大腿圍小於46公分或大於60公分都可能對身體健康不利,又或者說意味著有血管健康風險存在。大腿的肌肉和脂肪關係:醫師解釋,體脂率和肌肉量有關,大腿圍的組成包括了肌肉和體脂肪。大於60公分往往意味著體脂肪過多,這相信民眾較能理解。但若大腿圍小於46公分,這除了體脂肪低以外,往往也代表著肌肉量過少,主要都是體脂肪,體脂率高,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大腿太細,小心各疾病纏身:當人體肌肉量少,代謝也會較差、免疫功能也會較弱,再加上體脂高,有不少研究就發現大腿過細的族群,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甚至死亡機率都來得比一般體態者更高。特別注意,這些疾病並非肥胖者的專利,也有不少人其實體型是瘦的,這就是所謂的「病態瘦」,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四肢較瘦,大多都胖在肚子?醫:這種最需擔心內臟脂肪!陳榮堅醫師提醒,四肢較瘦,但是體脂防大多集中在腹部、腰圍一帶,有如竹籤叉貢丸的鮪魚肚或啤酒肚,這種體態也是較不健康的。除了四肢大多可能如前述是由體脂肪所組成,另外也意味著內臟脂肪較高,因此才會呈現這般體態。這種型態也就容易出現各種器官疾病或癌症,例如脂肪肝、肝癌等,也包括三高等慢性病。這也是為什麼鼓勵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大腿不是越瘦越好!簡單2招瘦得更健康。陳榮堅醫師表示,民眾若想要體態瘦得健康,養成飲食和運動的良好習慣都很重要。而所謂的習慣,不單單只是做而已,而是要讓其融入到生活當中,正如每天洗澡的習慣一般,真正去習慣。飲食調整:醫師指出,現代人普遍有營養過剩的情況,該減少相對不必要的食物,其中最需要減少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白米、白麵、麵包等,並非完全不吃,而是建議酌量,例如減半。其他也包括了肥肉、加工食物、甜點等精緻糖等。而需增加的則為蔬菜、水果,蛋白質則建議以豆類及瘦肉為主,並選擇原型食物。運動習慣:運動方面則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做起,尚且不必一定要去健身房或是出去慢跑,可從簡單的一天5下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是一天10秒的棒式做起。而下肢則可深蹲個5下,若膝蓋或行動較不方便,也可躺在床上改以抬腿進行。這樣看似非常簡單,但其實日久累積也可培養出肌肉量,且不會因為下雨、懶散等各種原因而取消。待身體習慣後也可再逐漸上調次數。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能夠進行、持之以恆,而非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沒到位便荒廢。而若有需要,也可以尋求減重專長醫師協助,更有助瘦得好看又健康。《延伸閱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3 癌症.其他癌症
網紅謊稱罹患「癌王」抗癌三年!醫打臉:胰臟癌存活率低,難撐超過1年
IG網紅「麵包包」慌稱自己罹患癌胰臟癌,在社群上多次發表抗癌歷程,長達三年。然而胰臟癌,因為難以偵測,被認為是「癌王」,醫師坦言除非是很早期就發現,否則很難撐超過一年。胰臟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朱光恩表示,胰臟有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分泌胰液,可以幫助食物消化,若缺乏胰液消化吸收會出現狀況;另一個是分泌可以控制血糖的胰島素,若是分泌不足可能產生糖尿病,進而引發洗腎或是攻擊周邊血管,甚至導致截肢。「可以把胰臟想像成毛毛蟲,腫瘤發生在頭部、頸部跟發生在體部、尾部會影響的就會有差別」,朱光恩說,因為胰臟的頭部跟膽管、膽囊、肝臟很接近,發生在頭部、頸部可能會賭注膽管,變成阻塞性黃疸,讓鞏膜、皮膚都變黃。若是發生在體部、尾部,雖然通常不會出現黃疸,但因為胰臟周邊的神經傳導豐富,很常會出現腹痛的狀況,不少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被發先通常為時已晚 胰臟癌難預防 朱光恩表示,胰臟癌被認為是癌王,因為其位置難以發現,一般超音波檢查很難看到,腫瘤大到可以被發先通常為時已晚。胰臟癌難預防,有經驗的超音波師或許可以清楚看到胰臟,有時為了清楚看見,會採用多喝水把胃撐開的方式來看到胰臟;若有疑似跡象可以再來做電腦斷層等更高階檢測。仍有疑慮還可以做「內視鏡超音波」使用探頭就近觀察,甚至直接穿刺來做病理化驗。若是要透過手術治療,複雜程度也會跟腫瘤位置有關,朱光恩說,若是在尾部、體部可能只要開刀拿掉即可,若是在頭部、尾部處理起來會複雜很多,甚至有可能要把整個胰臟拿掉。但他也說,不是所有個案都可以透過處理,手術後也可能需要持續化療。胰臟癌存活率相當低 五年存活率僅約兩成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信佑指出,胰臟癌跟其他癌症不同,很難用「期數」來區分,通常是用能否進行手術區分,因為胰臟附近器官、血管多,如果有浸潤狀況就難做手術,若是不能做切除手術的話,存活率相當低,多不超過六個月;即使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五年的存活率有僅約兩成。朱光恩也說,除非是很早期發現胰臟癌,不然通常病人很難撐超過一年,並且期間生活品質極差,病人過得很辛苦。他呼籲,民眾及早發現治療,危險族群如三高、抽菸、酗酒或是出現不明原因腹痛、體重突然下降、食慾不振、腹脹、黃疸等症狀要特別留心,「定期檢查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網紅假冒罹癌3年!健身照、化療記錄全作假 愛裝病恐是「這疾病」.IG抗癌網紅認假冒罹癌3年!病團遺憾:多年倡議遭自私破壞.黃豆到底防癌還是致癌?網友最關心10大防癌食物清單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
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是未來的治療趨勢,尤其多重慢病更需要跨科別團隊的照護整合網,醫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都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曾有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患者,狀況不佳,後來在團隊進行積極治療後,至今仍未走至洗腎階段,顯見跨科整合多「師」治療的成果。這名多重慢性疾病的高齡糖尿病患者,之前已有中風病史,5年前腎功能開始下降,腎絲球過濾率(eGFR)為30(正常參考值 eGFR≧90),再惡化下去就得洗腎。陳宏麟指出,當時患者就醫時狀況不佳,也出現併發症,必須積極治療,一天需要打三次胰島素,再搭配生活飲食及運動,團隊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將病人的eGFR拉至60,懸崖勒馬避免走到洗腎,當年若沒有好好處理,患者現在恐怕在洗腎了。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團隊介入 改善患者慢性病「早期花小錢、後期省大錢。」是多重慢性疾病治療的最大目標。陳宏麟指出,醫策會曾於2020年欲試辦訓練100位多重慢病衛教師計畫,針對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專業知識進行整合教育,雖然碰上疫情停辦,不過計畫已有了初探,身為參與委員的他強調,「慢性病是需要行為介入,進而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患者為中心 美推照護之家目前台灣也在觀摩美國推行的「病人中心照護之家(PCMH)制度」,體現患者為中心的照護之家模式。陳宏麟指出,該制度講求專責醫師帶領團隊,負責照護患者身體的大小健康問題,控制慢性病之外,有需要轉介時能提供協助,凸顯出專科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專科合作 也要盤點人力 不過,陳宏麟直言,台灣若要參照該制度,第一關的健保給付就成問題,首先診察費低於國外,可能僅十分之一的費用;再者,針對各個的「師」別並沒有單一額外給付,醫療院所會以成本考量,人力只要達到最低標準即可,相關師別的角色會被弱化。延伸閱讀: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個管師及衛教師相對充足的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也分享整合衛教師及個管師的經驗,並提供再教育,也就是利用網路雲端系統盤點當下人力,患者也能自行登記填寫,有效率地調整衛教需求。目前中榮針對心臟科同樣配有衛教,裝過心臟支架且共病纏身的患者,在生活運動、心跳數值,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的數值控制都要留心。心臟病初期 就應納照護網談到個管師及衛教師給付層面,陳適安感嘆,心臟病要走到末期的心臟衰竭才有給付,早就為時已晚,應該在心臟病初期的高血壓、血管阻塞之前先行衛教,中榮目標朝前端進行,納入照護網體系。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02 醫療.新陳代謝
得糖尿病不只因為吃太甜!「真正罪魁禍首」曝 早餐常吃麵包、吐司小心
常聽有人「罹患糖尿病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吃太多甜食!」,這是真的嗎? 第二型糖尿病 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解釋,影響血糖的不僅是嘴巴吃的甜使血糖過高,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常見致病的原因是攝取過多的熱量,包含甜食、高脂食物、精緻澱粉等。 她也進一步說明在台灣,糖尿病發生最多的就屬第二型糖尿病佔了90%,背後成因基因遺傳、缺乏運動、曾有妊娠血糖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等之外,就是與飲食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種自己吃出來的疾病。 攝取過多熱量消耗不完 易使胰島素代謝出問題 當我們在攝取糖類食物後,經過消化分解會產生葡萄糖,胰臟就會受到刺激便分泌胰島素使葡萄糖進入細胞,再轉換成能量提供身體進行各種活動。但當攝取的熱量過多,消耗不完的熱量,活動的消耗又太少而導致肥胖的狀態,使得我們體內的胰島素代謝出了問題,無法有效的將葡萄糖帶入細胞,大量的葡萄糖存在血液中,使血糖超出正常值,代謝不了的糖份也跟尿液排出,於是形成了糖尿病;糖尿只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表現,而預防糖尿病最重要的關鍵是「控制血糖」。 不只含糖食物影響血糖 不甜食物也要注意潘富子提醒,影響血糖的食物不只是吃得出甜味的含糖食物,吃東西時攝取不同的食物會對血糖上升速度和上升幅度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升糖指數(GI)。也別忘了,精緻澱粉吃下肚後會產生大量的糖,以國人早餐常吃的的麵包、吐司以及日常三餐最常被拿來當作主食的白米飯,就屬於精緻澱粉;越精緻的食物,GI值越高。 飲食選低GI食物 注意體重、腰圍不超標潘富子強調,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想從飲食控制血糖,其實也有一套簡單的公式,應盡量選擇吃低GI食物(如全穀類、蘋果、芭樂、蔬菜等)且不過量、把握三高一低(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飲食原則,可協助控制血糖穩定及維持健康。此外,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21年糖尿病診療標準也指出,肥胖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此類型的患者超過八成有肥胖情形,肥胖會導致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建議過重及肥胖的糖尿病人應適度減輕體重。潘富子補充,健康標準體態除了BMI值需控制在≦24;腰腹圍也是重要的指標男性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 cm(31吋)。【延伸閱讀】·每4人就有1人中!專家示警「3狀況」都屬糖尿病前期 冒三多一少已經來不及 ·他每早「喝1健康飲品」保持體態,僅3年卻罹糖尿病前期! 營養師揭「1錯誤觀念」:很多人都有
-
2023-06-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改善疲勞只吃維他命B群仍不夠?專家建議多加「一物」可事半功倍!
為補充體力和維持精神吃B群,是否真的有效?專家指出,確有其效益,且若將B群與鐵結合,更可事半功倍。此外,另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改善認知功能,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更顯著。B群+鐵 改善疲勞事半功倍 許多上班族每天都會吃B群來補充體力、維持精神,但真的有效嗎?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臉書粉絲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發文指出,維生素B群在能量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B群來改善疲勞確實有其根據。認識B群由8種維生素B組成,包含:B1(硫胺)、B2(核黃素)、B3(菸鹼素)、B5 (泛酸)、B6(吡哆醇)、B7(生物素)、B9(葉酸)、B12(鈷胺素)但人會感到疲勞其實有很多不同原因,包括身體疲勞、心理壓力、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等。招名威指出,在處理疲勞問題時,很多人都是治標不治本,反倒是吃了一堆產品,結果還是把自己身體搞得更累。而如果把B群加上其他的元素,會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招名威肯定的表示「會,加鐵就可以!」至於為何鐵+B群為何會幫助B群提升效果?招名威解釋,因為鐵有助於促進紅血球的生成,增加血液中氧氣供應,從而增加活力和耐力,剛好給了B群在免疫功能、細胞修復和成長上,有很大的幫助。適量補充鐵和B群維生素,能夠提供細胞能量、促進紅血球再生、支持神經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以及促進細胞修復和成長,進而讓人改善疲勞、增加活力。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 有助減緩認知功能下降此外,根據5月24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對認知功能有幫助,意即可以改善記憶力。尤其對潛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更強,心血管疾病是失智症的高危險因素。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年長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可改善記憶力,並有助於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參與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1年後,其記憶力略有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成員的認知衰老時鐘倒退約3.1年。不過也有一些臨床試驗表明,飲食干預可以改善記憶力,如麥得飲食,這種飲食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阻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飲食的混合體。根據《healthline》訪問芝加哥RUSH大學醫師科學家Thomas Holland博士指出,他認為麥得飲食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比綜合維生素更大。【延伸閱讀】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參考資料】.《healthline》Taking a Daily Multivitamin May Protect Your Memory Later in Life.《MedicalNewsToday》Daily multivitamin may improve memory, help slow cognitive decline.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
2023-05-30 養生.聰明飲食
宵夜竟吃出心血管疾病!醫教「防中風、心肌梗塞」6原則這樣吃
國人常見有吃宵夜的習慣,不過宵夜對身體的影響其實恐怕超乎大家想像,不只是容易影響腸胃而已,長期下來也容易增加各種慢性疾病風險、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上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地雷,提醒民眾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為佳。宵夜易增心、肺、胃、腸負擔,長期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陳玠宇醫師指出,雖說普遍建議睡避免飲食,但其實身體的新陳代謝隨時間越晚也會逐漸下降,因此過了一般晚餐時間建議避免再進行不必要的飲食,而若工作忙碌較晚用餐,也盡可能提早進食並且別吃太多,以免增加身體負擔。 若長期較晚進食、習慣吃宵夜,日久除了容易肥胖、增加腸胃負擔、提升腸胃疾病風險以外,也會使得三高、代謝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機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易影響睡眠、醒來後容易依舊疲倦,在睡覺時呼吸阻力會上升,心肺壓力也會上升,易增加心肺疾病。綜合之下,患者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逐漸上升。這也是為什麼腦中風、心肌梗塞容易發生在半夜的其中一項原因。 宵夜常見影響健康6大地雷,醫:高油鹽糖真的盡量避免!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現代外送發達,民眾吃宵夜不外乎鹹酥雞、炸雞、漢堡、薯條等等,也常見是蛋糕、甜甜圈等甜點,通常是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這些都容易使得血壓、血糖、血脂不穩定,若偶爾為之倒是還好,但長期下來就容易使得血管健康出現問題。但會這麼吃的民眾,除了容易份量過多以外,也常見是已經養成吃宵夜的習慣,而即便是沒有感覺到吃飽,往往對身體而言也是到了增加負擔的分量。 因此提醒,若民眾真的要吃宵夜,建議還是注意食物類型、進食時間、以及進食分量,以避免長久下來增加各種疾病風險。 他吃宵夜竟吃出心肌梗塞,醫:飲食習慣得要盡快改善! 陳玠宇醫師分享,一名心肌梗塞案例,經急救後索性無礙,不過據了解平時就有飲食不良、愛吃宵夜的習慣,且宵夜多高鹽高油,BMI也以達30,已屬於病態型肥胖,並也有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雖急救治療後救回一命,但若後續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依舊未改善,心肌梗塞再次復發也不無可能。 醫師也提醒,肥胖是百病的根源之一,像這樣BMI30的病態型肥胖,相信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體態是飲食習慣長期所建立下來的結果。而即便沒有到此極端的肥胖程度,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受到影響,民眾應當多佳留意。 防宵夜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醫教6觀念注意分量健康吃! 陳玠宇醫師表示,宵夜盡量能不吃還是盡量避免為佳,能晚餐就果腹最好,但如果真的晚上肚子有點餓、想咬點東西吃,除了建議盡量早一點,也可選擇低油、低鹽、低糖的食物,並多以原型食物、健康的食物為佳,例如水果、堅果、優格、牛奶等,避免鹹酥雞、甜點、洋芋片等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並且注意份量,再健康的食物吃太多也是容易肥胖、增加慢性疾病風險。日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助身體健康,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等各項疾病找上門。 《延伸閱讀》 .「超加工」比加工食品更傷?!光2週影響就差很大。 .勃起硬度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19 醫療.泌尿腎臟
別再吃「腰子」補腎!腎虧與腎功能無關 正確5招保腎
「祖傳秘方包治腎虧」地下電台常以治療腎虧之名,兜售不明藥品。常會強調腎虧會出現的症狀有:腰不適、膝蓋痠軟、頻尿,再帶到不舉,最終讓人誤以為腎不好就會導致下半身「整組壞了了」。不僅強化民眾購買來歷不明藥物的動力,也加深民眾關注「補腎」知道。中醫師提醒,腎虧並非是指腎臟虧損,而是指陽痿、不孕。中醫上所指的「腎虧」與腎臟無關,「淋病」也不是「性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腎虧在中醫領域的解釋是指「性功能障礙」,中醫所提及的「腎」與西醫所說的人體臟器「腎臟」完全不同,中醫所說的「腎」是指生殖、內分泌、泌尿等系統,西醫所提的腎臟則是負責泌尿系統。蘇柏璇表示,患者被診斷陽痿、不孕,病歷上並不會下「腎虧」的診斷,因為腎虧並不是中醫診斷的正式名稱。如果男性陽痿早洩,通常以症狀判定,診斷會寫「腎陰虛」、「腎陽虛」或「腎氣不足」等。造成「腎陰虛」可能是過度縱慾、用腦過度、壓力過大所致,同時還可能會有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全身發熱、盜汗等症狀;「腎陽虛」的起因也可能是性行為過盛,導致腎臟陰液耗損,也有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腎陽虛還會有畏寒、四肢冰冷、四肢水腫等症狀。蘇柏璇表示,中醫領域談論臟器腎臟的疾病,通常不會出現「腎」字,主因仍是中醫都是以症狀論病,腎臟病變引起的疾病,會稱為:蛋白尿、尿液混濁、尿結石等。蛋白尿的中醫診斷就是「尿濁」,尿路結石則會稱「淋病」。中醫的「淋病」也不是西醫所稱的性病,「淋」在中醫的說法就是結石,「石淋」就是指腎結石、「膏淋」則是攝護腺或輸精管阻塞發炎、「血淋」是尿結石引發血尿。西醫不會使用「腎虧」一詞,腎臟損傷就會導致「腎功能異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高治圻表示,西醫並沒有「腎虧」的說法,單就字意找尋相似的診斷詞彙,僅有腎臟損傷,腎臟損傷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腎臟損傷可能是外力導致腎臟結構受到傷害,或是中毒導致腎功能急性受損;慢性腎臟損傷通常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引起,其餘原因還可能是免疫系統讓腎功能異常,或是遺傳導致的多囊腎,都會讓腎功能下降。高治圻表示,腎臟負責排除人體內多餘的水分、代謝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穩定血液酸鹼值,製造紅血球生成素促進造血,調解人體內的鈣磷平衡。過去比較多長輩會被「腎虧」二字誤導,誤以為是腎臟疾病。近年民眾醫學知識增加,臨床上鮮少會有因為自覺是「腎虧」患者,赴腎臟內科求診的案例,避免腎臟受損,生活作息與飲食型態格外重要,減少熬夜和多喝水,避免增加腎臟負擔。腎虧「以形補形」大可不必,過量進補反傷腎國人常有「以形補形」的觀念,蘇柏璇表示,誤以為「腎虧」是腎臟疾病,而常常吃腰子(動物腎臟)的民眾,需要格外注意,不僅沒辦法改善腎虧,解決陽痿不孕的問題,過量食用動物臟器還可能會傷害到真正的腎臟。蘇柏璇表示,動物腎臟或睪丸,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富含賀爾蒙,動物的賀爾蒙沒辦法達到壯陽的效果,反而會影響人體,加上過量蛋白質,可能會增加體內血脂。並且動物臟器常會累積重金屬,加上搭配高湯一起食用,普林也會增加尿酸累積,最終都是造成人體腎臟的負擔。改善陽痿不孕,應多吃「黑色食物」較安全如果單純要改善陽痿不孕,則建議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長期食用可以補腎氣,若是要透過中藥材來補腎氣,必須由醫師處方後使用較為安全,常見的補氣藥材有黃耆、丹參。壯陽、不孕的健康食物,像是黑芝麻,黑豆或黑木耳這些黑色食物,長期食用對於補腎氣是有幫助的,畢竟是食物,主要以調養的作用為主。以中醫的角度要改善腎虧,有時也會使用壯陽的藥物,如淫羊藿,菟絲子,但必須要適量使用。蘇柏璇表示,地下電台販售的產品也許會有類似成分的中藥,但藥品來路不明,農藥、重金屬恐超標,負責代謝毒物的腎臟,長期下來恐負擔不了,最終造成腎臟細胞壞死,就可能真的導致腎臟病,得不償失。腎臟5招保養方式1.每天飲水量足夠,約2000毫升以上2.避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3.遠離三高、肥胖4.飲食採少鹽、少糖、多蔬果策略5.規律運動、生活作息正常(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高治圻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6 養生.抗老養生
爭鮮90歲「阿嬤級員工」身手超矯健!沒三高、早上還賣菜…讓年輕人驚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年紀大,不表示活力就輸給年輕人!一位網友日前到迴轉壽司連鎖店用餐,遇到一位「阿嬤服務生」,對方待客熱情,體力也不輸年輕人,甚至可以一次搬7盤壽司飯。網友忍不住好奇問她幾歲?想不到一問才知「阿嬤90歲了」,讓原PO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網友近日在「爆廢公社」發文表示,他到爭鮮壽司店吃飯時,遇到一位自稱已90歲的阿嬤服務生,不僅腳步輕快、身手矯健,待客更是熱情親切,雖然不知阿嬤是否開玩笑,但就算實際上是70多歲,能有這種活力熱情來工作,也教網友覺得真不簡單。 原PO更表示,阿嬤自稱除了到爭鮮上班,早上還在菜市場幫忙賣菜,體力驚人,而且聽到客人誇獎,還自己比讚說她沒有三高,讓人深刻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 文章曝光後,吸引上萬網友按讚,直呼「根本魔法阿嬤」、「90還工作也太猛了吧」、「人要動,才會健康」、「給爭鮮一個讚,還願意給90歲阿嬤機會」。但也有人推測,阿嬤這把年紀了,工作應該只是做個身體健康,「搞不好老闆還店長就是她的小孩也不一定」、「想太多了…人家是『老闆的娘』」、「強者!其實她說不定是房東」。 雖然許多人都希望老後能過清閒生活,但也有不少銀髮族屆齡退休後閒不下來,重回職場尋找發光發熱的機會,特別是在速食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麥當勞有多位年紀超過80歲的「阿嬤級」員工,負責在門市擔任款待大使,其中一位「桂圓奶奶」服務於台北民權一餐廳,從53歲那年二度就業,至今已滿80歲,而門市也借重她過去曾擔任保母的經驗,讓她成為幫小朋友慶生的接待員。 另外,台中中清南餐廳則有位82歲的彭楊永平阿姨,主要負責社區經營,常在社區趴趴走做拜訪或到公司行號介紹新品;宜蘭店更有高齡近90歲的服務員,協助廚房做早午餐轉換的工作。 而長期進用二度就業婦女的摩斯漢堡,近年來50歲以上「媽媽級員工」比例,也從10%成長到14%。不少百貨公司櫃姐退休後至摩斯漢堡二度就業,還有65歲退休員工再回聘,從服務員晉升至小組長。 有網友指出,其實許多高檔日本料理店、茶餐廳,服務員都是阿嬤級,除了提供銀髮族二度就業機會,其實也看重他們的待客經驗與人生智慧。 名醫林靜芸也曾撰文分享自己對「老人力」的觀察,表示在日本有高爾夫球場長期缺桿弟,於是乾脆聘雇老人家來當桿弟,一場18洞的球,分前9洞及後9洞,由兩位老桿弟服務。 「老人揹球,能走路能運動,呼吸芬多精、與客人交談,還能賺薪水。」有些長輩年紀大了,出現失智或憂鬱症傾向,也能透過工作或擔任志工,有同伴、有成就感、不孤單,進而減緩退化與失能,重新找到生活目標與人生意義。「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3-05-09 醫聲.慢病防治
糖腎共照計畫首年執行率低 健保署有望提升整合照護費
國內糖尿病、腎臟病患總計高達近500萬人,為照顧糖腎病友健康,衛福部健保署去年三月整併照顧方案,推出「糖尿病(DM)及初期慢性腎臟病(CKD)照護整合方案」,鼓勵醫療院所組成糖尿病、腎臟病跨疾病整合性照護團隊,讓糖腎病友在一次就診中,完成兩項疾病追蹤及照護。該計畫上路一年多來,僅照顧8.4萬人,照護率10.9%。健保署坦言,照護率確實偏低,已進一步研擬改善方案。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說,「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為整併90年及100年的糖尿病(DM)及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整合門診,讓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可以在一次門診就醫,提升疾病照護品質,避免病人頻繁就醫,以延緩病情惡化。健保署:疫後將加速推動及提升糖腎共照執行率健保署統計,去年參與計畫醫療院所家數,包括基層診所412家、707名醫師參與,收案5萬4093人;地區醫院72家、301名醫師,收案1萬7258人;區域醫院43家、259名醫師,收案1萬0322人;醫學中心9家、131名醫師,收案3597人。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指出,其中基層診所收案數較多,原因可能是許多基層診所開業為家醫科醫師,可以一次看糖腎兩種疾病,整合比醫院容易。但去年糖腎共照計畫執行率偏低,李丞華不諱言,該計畫於醫療院所推動確實受到阻礙,首先為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至醫院就醫,使原有慢性病患者未及時回診、追蹤,甚至是延遲就醫,今年疫情趨緩後,希望加速推動糖腎疾病共照。其次,以往醫師薪資為看診愈多、領愈多,但糖腎共照模式為一次門診看兩種疾病,醫療院所會少收取一次門診診察費,部分醫師也擔心收入減少不願意配合,或因照顧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的醫師、衛教師可能由不同團隊執行或隸屬不同科室,於照護及衛教作業流程尚待整合。另也可能受到病人不想更換照顧醫師的忠誠度影響,降低病人參與意願。「糖腎共照執行率偏低,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各科別欠缺整合。」李丞華以自身經驗舉例,他最近幾年被診斷出糖尿病,追蹤時拍攝眼底黃斑部檢查,而拿著檢驗影像到眼科就醫,但眼科醫師認為情況「並不嚴重」,未達到視網膜病變程度,可能兩邊會有不同看法及落差,這是目前醫學細分科的困境,仍鼓勵不同科別進行整合。健保署:為提高整合意願 今年將研擬增加追蹤管理費等為提高照護率,李承華說,今年已爭取增編預算用於提升照護,讓醫護人員、醫療照護團隊多加投入,「這是重要的」,否則病人就只是一直看病。後續也將討論修訂不足之處,以持續推動共病病人照護計畫,提升照護率,期盼往後不只是延後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等重要慢性疾病發生,還能降低併發症,延長生命,「希望大家都能活過90歲,這不應該是種奢望」。陳依婕表示,去年於糖腎共照計畫給予追蹤管理費8700萬元及獎勵金2600萬元,共追蹤8.4萬人,為提升執行率、增加誘因,健保署今年將研擬增加追蹤管理費及整合照護費,提高科別整合意願。健保署與國健署攜手合作 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策略為及早介入糖尿病、腎臟病友照顧,健保署與國健署去年起共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國健署發展代謝症候群標準及防治策略,醫事服務機構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協助個案追蹤管理、引導民眾健康生活型態,個案追蹤管理相關費用則由健保支應。陳依婕說,此計畫即針對已有代謝症候群,但尚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三高患者,於疾病前期介入,透過衛教教導民眾如何調整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並及早治療,避免病情更加惡化,目前已收案2.3萬人,進一步預防糖尿病、腎臟病。有別於以往,健保署都是給予疾病治療給付,這次為介入早期預防階段。李丞華指出,許多高血壓、糖尿病疾病約從30、40歲開始慢慢累積,如高血壓容易引起中風,高血脂則易出現心肌梗塞,糖尿病會引發洗腎、視網膜病變,因此,應於疾病初期就要介入控制,而已罹患疾病者必須規律追蹤、治療,「人生十分美好,一定要好好服藥控制」。目前健保署也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作,參酌國衛院論壇「慢性腎臟病與透析之政策研議」成果報告,研議政策規劃可行性,包括發展安寧透析的專業醫療指標、腎臟病人推動預立醫療照護諮詢(ACP)、慢性腎臟病人多重用藥整合、提高初期慢性腎臟病方案照護率、提高器官捐贈。以及對於腎臟病相關費用納入健保透析總額、腎臟病人全人照護及在宅照護模式等。健保署更進一步與食藥署合作,提升民眾用藥安全及健康食品的健康認證,落實執行並加強宣傳;國健署會持續強化民眾護腎的健康識能,並培養醫院種子教師,共同從健康知能著手,共同守衛民眾健康。同時對於各界提供之建議及檢討方案修訂,將邀集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及腎臟醫學會等學協會提供專業意見參與討論,以符合病人臨床實際照護需求。
-
2023-05-08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腦部老化 營養師教你把握3原則養成有益大腦健康飲食習慣
● 遵循國健署建議,吃出健康大腦● 多攝取蔬果雜糧,增加腸道蠕動● 細嚼慢嚥助消化,把握「均衡、適量、規律」原則現代人生活忙碌,幾乎天天吃外食當「老外」,長期下來營養不均衡,免疫力變差又易發胖,甚至可能影響腦部健康。想要補腦、預防大腦退化,不能靠單一營養素,例如過分攝取「超級食物」,雖然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維生素,但飲食應把握「均衡、適量、規律」原則,才不會適得其反。養成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習慣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均衡飲食有益腦部發展,最簡單方式為遵照國健署推廣的「我的餐盤」,記住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控制分量和少油炸,外食族也能吃得健康。陳姿吟強調,盡量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以免增加腸胃負擔。患有三高、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民眾,建議向營養師諮詢微調「我的餐盤」內容,且注意飲食規律,依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定時定量。多吃天然原型食物 避慢性發炎要促進大腦健康,陳姿吟建議,多吃蔬果、五穀雜糧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尤其是吃原型的天然食物,不僅增加腸道蠕動、加速消化吸收,更能促進大腦運作。腸道被譽為「第二大腦」,除了消化功能,腸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日常生活少不了加工食品,飲食應避開加了太多糖、鹽、脂肪的泡麵和培根,多吃原型食物幫助身體抗發炎,遠離老化、肥胖。天然的原型食物搭配健康烹調方式,能保留最多營養價值,陳姿吟特別推薦私房紓壓料理,透過備料和手作過程釋放積累的壓力。【三色肉丸】(4人份)材料:瘦絞肉200克、板豆腐80克、金針菇100克、玉米粒50克、馬鈴薯50克、毛豆仁50克號、太白粉1碗作法:1.將瘦絞肉加入五香粉、胡椒粉、米酒、鹽拌勻,在大鍋中以同一方向甩打至具有黏性。2.加入切成細末的金針菇,並將板豆腐壓碎,一起絞打入味。3.將毛豆仁的種皮去除,馬鈴薯及毛豆仁切成粗粒狀。4.肉泥分成12等分,滾成圓球狀,表面沾上一層薄太白粉。5.分別沾黏滾附玉米粒、馬鈴薯粒、毛豆仁碎粒,用手幫忙壓緊。6.電鍋蒸10-15分鐘,以細竹籤插入肉丸中心檢查,沒有任何沾黏即可。【番茄海鮮燉飯】(4人份)材料:白米或糙米280克、大番茄1顆、鴻喜菇150克、雪白菇150克、蝦仁90克、花枝120克、毛豆120克、起司片4片作法:1.花枝切片、蝦仁去腸泥,用薑片、米酒、少許鹽醃漬去腥備用。2.將米洗好後放入電鍋內鍋,並將整顆番茄去蒂頭、底部劃上十字刀。3.所有食材與2匙橄欖油、黑胡椒、羅勒葉、少許鹽放入電鍋內鍋中,番茄放正中央,起司片切半均勻鋪在最上方。4.內鍋加水1.5杯、外鍋加水1.5杯。5.電鍋跳起後,再多悶15分鐘。6.將番茄攪碎,與起司均勻拌入飯裡即可。想知道更多請看【免費線上課程】營養師的3堂料理課:感受融入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紓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名人.劉秀枝
輕度認知障礙也能回復到正常 名醫授簡單易行且不花費的方法
最近讀到一篇來自耶魯大學,刊載於2023年4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期刊上的一篇論文,讓我大為振奮。貝卡·利維(Becca R. Levy)博士的研究團隊追蹤1716位平均年齡77歲的「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者。在起始點時以「對老年的態度」問卷評估參加者對老年的看法,共有5個題目,例如「我愈老,愈覺得沒用」,每題以自我感受程度分做1至6分,總分小於15分者為正面看法,大於等於15分者為負面看法。並且每兩年評估其認知功能,最多高達7次。發現對老年持正面看法者回復到正常認知的機率,比負面看法者多了30%。輕度認知障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短期記憶或任何認知功能輕微退步,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不是失智症。一般而言,每年約10~15%的輕度認知障礙會轉變為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因此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但每年也有16~25%的輕度認知障礙者的認知會回復到正常,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探討為何認知功能回復的論文非常多,目前沒有定論,可能與輕度認知障礙者的年齡、載脂基因的類型、生活習慣與精神狀態如憂鬱、焦慮、壓力等因素有關,因此醫師常建議輕度認知障礙者要加強預防失智症,如多動腦、運動、從事刺激大腦的休閒活動、與人互動以及治療三高等,並且每6個月到1年追蹤其認知功能。利維博士這篇2023年的論文更提供了「正面看待老年」這簡單易行且不花費的方法,如廣為推行,將有益社會大眾健康。然而,很多人從小就對老年有負面印象,曾看過一位4、5歲的小孩撐著竹杖一跛一跛地學老爺爺走路。成年後,媒體上的廣告不停地告訴我們要如何回春,而年老者也常不自覺地感嘆:「人老,不中用了。」甚至給人倚老賣老的負面印象。那麼,如何建立對老年的正面看法呢?首先是接受,人生如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個年齡都有其特色。其次是轉念,感恩能活到老,接受老年帶來的外貌與身體病痛,同時也享受醫藥與科技的進步等。例如80歲的好友因疑似乳癌轉移到肝臟而要接受肝穿刺切片檢查,朋友們都有點擔心,她卻坦然地說:「肝穿刺是醫師在超音波下操作,看得到病變和穿刺的位置,沒問題的。如果結果確定是轉移,乳癌一直有新藥,就接受化療或標靶療法吧。趁著我現在食欲不錯,多吃點,養好體力,才有接受治療的本錢。」讓我既寬心又佩服。醫學文獻有關正面看待老年的好處不勝枚舉,例如死亡率較低、走路速度較快、手的握力較強、認知功能較佳,且比較能從衛教課程中受益或積極接受治療等。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讓我們一起來正面看待老年吧。FB粉絲團「劉秀枝 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醫療.泌尿腎臟
「那話兒」反覆感染發炎怎麼辦? 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元兇!
HIV感染者,不只要控制病毒量、慢病監控也不能少!一名不到四十歲的HIV感染者,穩定服藥治療下,病毒量降低至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也回升至正常,卻仍然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高達12.2%,幾乎是正常值的兩倍,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造成他反覆感染的元兇。 感染者長期存活時代:不只控制病毒量 三高警訊別輕忽 高效能抗病毒藥物廣泛使用後,HIV愛滋病毒感染者平均餘命幾乎與常人無異,伴隨著感染者老化而衍生的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成為感染者例行追蹤門診的另一項重點。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暨感染科主治醫師杜漢祥日前分享一名個案,患者不到三十歲時因為反覆龜頭發炎輾轉就醫、兩年後發現感染HIV。患者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病毒控制非常理想,三十四歲那年於門診例行追蹤時發現罹患糖尿病。 杜漢祥醫師指出,患者前一次例行回診時血糖值已處於糖尿病前期、且三酸甘油脂超過一千(正常值應在一百五十以下),經用藥後血脂大幅下降,體重掉了兩公斤、但血糖卻變得更差。也因此,後來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也開始糖尿病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門診追蹤治療的十年間,患者病毒量持續保持「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處於正常值,但血糖控制卻不盡理想,糖化血色素甚至曾經高達12.4%,當時還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杜漢祥醫師指出,多項研究顯示,HIV感染者的糖尿病盛行率比一般族群更高,臺大先前研究甚至發現,在50歲以上感染者族群其糖尿病的盛行率高達18.4%!推測其原因除了老化、體重、代謝等因素之外,感染者長期處於發炎、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也因此,有必要透過定期監控、即時診斷、適時介入,管控感染者血糖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除了可能每3個月監控血糖、血壓等風險因子,甚至要注意有沒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並且在糖尿病前期,就透過生活飲食型態調整等方式,開始積極管理血糖。 杜漢翔醫師指出,從個案的病情控制也發現,近年單錠多成分STR藥物問世後,感染者一天吃一顆藥控制病毒很方便。相較之下,他們面對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用藥順從性反而比較不理想。也因此,若要達成「第4個90」、也就是提升感染者生活品質,提升患者順從性,也需考慮借助跨科會診或是營養師等跨領域專家共同介入。 《延伸閱讀》 .抗病毒用藥隨意停? 不只病毒失控、小心抗藥性風險! .行逕詭異非中邪!原來是愛滋病發 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5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用藥篇|三高又腎臟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
健保署統計,111年重複用藥藥費高達8.13億元,重複用藥人數排名,三高穩坐前十名排行榜,不僅病人恐吞藥出問題,還讓財務吃緊的健保雪上加霜,捧在患者手中的藥物怎麼解?60多歲張先生為典型慢性病患者,血壓及血脂偏高、心血管功能也不好,又有腎臟疾病,每天服用20多顆藥物,回診時,總是帶著一只購物袋,將醫院當成超市,看病領藥為退休後日常生活。專家提醒,現行雲端藥歷把關不力,醫院「藥師門診」又未能獲得給付,重複用藥已是普遍現象,除了浪費健保資源,患者還可能吃出問題,潛藏致命危機。攤販式看診 醫師難顧及台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主任張豫立表示,全民健保實施後,醫療費用便宜,加上就醫可近性佳,受到民眾肯定,但「一旦免費就不珍惜,這是普遍的人性」,許多患者將逛醫院、領藥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有人拿了藥沒吃,有人多處看診,極可能導致重複用藥。張豫立說,因健保需要服務的病人數眾多,醫療院所「攤販式看診」已成為普遍現象,患者在診間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醫師很難全面顧及到病人多重或重複用藥問題,加上許多病人常有「給我愈多藥物,才是好醫師」的錯誤觀念,常見患者吃出問題。延伸閱讀: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一下吃太多 恐引發低血壓成大醫院藥劑部主任鄭靜蘭舉例,一名慢性疾病患者至某診所領取高血壓用藥,幾天後去大型醫院掛了腎臟科,但部分護腎用藥也具有降血壓效果;又因為失眠,至精神科門診尋求協助,服用鎮定安眠藥物,而其中一顆藥物讓心跳變慢,血壓變更低。鄭靜蘭表示,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睡眠障礙為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但相關用藥成分也有降血壓效果,若無整體評估,一旦個案服用所有藥物,就可能引發低血壓,危及生命安全。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 醫: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失控才會鄭靜蘭說,現行醫院評鑑制度下,大型醫院必須設置評估及衛教「藥師門診」,解決病患用藥問題,但依照現行健保制度,僅給付調劑費用,並不給付用藥費用,因此,藥師常自嘲「做功德」。雲端藥歷功能 難發揮成效 近幾年來不少大型醫院成立高齡整合門診,配合雲端藥歷,看似可以解決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藥問題,其實不然,張豫立說,雲端藥歷系統立意良善,但目前使用介面及效能仍有改善空間,例如能自動警示交互作用或重複用藥、減少醫師查詢系統時的等候時間等。若雲端藥歷功能無法完全發揮,就無法達到預期成效。至於高齡整合門診,在降低重複用藥風險上,幫助有限,張豫立說,整合門診實際服務的病人數非常有限,對於潛在廣大多重用藥群眾,可說是杯水車薪;再者,整合門診看診醫師通常難以調整其他科別醫師的處方用藥,若病人已領用其他醫師開立的慢性處方箋,則更難以更動。比照歐美 給藥師調藥權限為了進行用藥整合、避免重複用藥,張豫立提及理想的作法,是「病人就醫時能攜帶所有使用中的藥品,包括自用藥及健康食品,供醫師、藥師進行完整評估」,但實際能夠這樣做的病人是少之又少。如何降低重複用藥所引發的危機?鄭靜蘭建議,可以比照歐美國家有完整「藥物資訊交流平台」,賦予藥師機動調整用藥的權限,且健保提供給付,讓藥師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用藥。病人是用藥最後把關者 張豫立表示,慢性共病症患者為多重用藥的高風險族群,服用太多藥物,就容易產生交互作用等相關問題,台北榮總發展運用智慧化處方用藥警示系統,輔以臨床藥師處方審核機制,可以明顯減少用藥疏失。張豫立強調,「病人本身是避免用藥問題的最後把關者」,領藥、用藥時如有任何疑慮,就應向藥師諮詢,釐清疑問。服用之前,應該詳閱藥袋上的說明;用藥後,如身體不適,應及時請教醫師、藥師,做適當處置,才能減少用藥風險。有2種以上慢性病怎麼辦,專家4大角度剖析一次看【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5-04 醫療.腦部.神經
33歲男星驚傳腦中風!身體突半邊麻痺 腦中風年齡層下降,每47分鐘就有1人死亡
33歲南韓演員崔晳鎮(최석진)是音樂劇的熟面孔,原定上個月30日演出音樂劇《海賊》,演出當天突然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被診斷出「腦中風(腦梗塞)」,劇團因而發出公告表示,崔晳鎮因將全面退出演出,消息曝光引發熱議!根據噓新聞報導,音樂劇《海賊》官方製作組1日發出公告,內容提到崔晳鎮因被診斷出有腦中風症狀,所以將中途退出演出,並表示未來他所參與的場次將會更換演員,部分場次也受到影響臨時取消。此外,崔晳鎮也發文向粉絲們道歉,表示演出當天上午突發現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腦中風,他便第一時間通知公司,對於佔用觀眾寶貴時間深表歉意,「真的非常抱歉,也謝謝你們,我會盡快恢復健康,再以健康樣貌與各位見面」。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肥胖、三高,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而腦中風不只是年長者人的專利,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藝人余天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臺灣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醫師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1,169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風經常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後續頻繁的就醫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沈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性及梗塞性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重症加護科科主任劉偉修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梗塞性(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管被堵塞,症狀表現大多是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缺血性腦中風須把握3小時「救援黃金期」,劉偉修指出,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栓造成,醫療上目前有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可儘早排除血栓。‧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破裂,導致血塊殘留於腦中,包括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表現有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嚴重會意識不清。「若突然劇烈頭痛,小心是動脈瘤破裂!」劉偉修表示,動脈瘤破裂會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僅會有劇烈頭痛,死亡率高達五成,是除了心肌梗塞外容易猝死的疾病之一。 梗塞性(缺血性) 出血性特性血管被堵塞血管破裂: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眼歪、嘴斜、手腳無力、意識不清、劇烈頭痛(動脈瘤破裂)治療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重點:排除血栓.一般血管破裂:程度輕微可藥物治療:若血塊很大或意識昏迷則手術治療.動脈瘤破裂治療5關卡:解除水腦症→手術止血→腦腫→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感染風險判別腦中風F.A.S.T口訣 把握黃金3小時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等後遺症,因此若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送醫爭取治療時間。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掌握黃金復健期,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治療計畫,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讓中風患者拋開病後憂鬱,讓生活更美好。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牢記FAST(快、快、快)辨別中風口訣,以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1.「F」就是FACE-臉歪: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2.「A」就是ARM-手軟: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S」就是SPEECH-大舌頭:說一句話,觀察說話是否清晰且完整。 4.「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預防腦中風把握6原則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衛福部國健署也指出,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治療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只要把握以下原則,就能夠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 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
-
2023-05-02 養生.聰明飲食
泡麵用煮的,不要用泡的!吃泡麵必學6招,減輕身體負擔
偶爾不出門窩在家裡吃碗泡麵好幸福!可是多數的泡麵不僅澱粉與飽和脂肪含量高,口味又鹹,若經常作為主餐,容易導致三高問題。不過,只要留意幾個小細節,也可以在享受美味之餘,減輕身體的負擔。1.泡麵用煮的泡麵最好是用煮的,而非用泡的,特別是市售的泡麵紙碗,雖稱紙碗,但內層還有一層塑膠包膜,用滾燙的熱水泡,有塑化劑溶出的缺點,長期食用容易出現內分泌及生殖系統疾病。保麗龍碗的泡麵就更不好,耐熱溫度只有90度,不適合用滾燙熱水沖泡。2.選擇非油炸麵體有些泡麵嘗起來又香又有味道,通常是因麵體油炸過。炸過的麵體不僅熱量高,也有過多飽和脂肪問題。建議可先過一次熱水,把多餘的油脂洗掉,同時也洗去麵體製作過程中可能添加的調味,降低鈉跟磷的含量,再進行烹煮。最好則是直接選擇蒸煮麵,這類型麵體以熱風風乾,含油量低,比較不會有油炸澱粉產生的致癌物丙烯醯胺。3.調味包減半調味包是泡麵的最大地雷,如果全放入,鈉含量可能超過成年人一天建議的鈉攝取量2400毫克(6 公克食鹽),不但加重腎臟負擔,更造成水腫及血壓問題。建議最多只放入一半,如果怕沒味道,可用較少的水煮,以降低吃進的總鈉量。4.加一把青菜雖然泡麵有乾燥蔬菜,但量遠遠不夠,且蔬菜的營養也因加工而被破壞,建議額外加一把青菜,特別推薦深綠色蔬菜,可以增加礦物質的攝取;或是加入橘紅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茄紅素、胡蘿蔔素、玉米黃素、葉黃素等,這類營養素為脂溶性,加油烹煮後更好吸收。5.加蛋及豆腐泡麵主要熱量來源是澱粉,吃下肚容易造成血糖的震盪,除了青菜外,也建議加點蛋白質,像蛋、豆腐及瘦肉等,可延緩血糖上升,同時填補調味料減半的味覺缺憾、增加飽足感,更重要的是營養大幅提升。有膽固醇問題的人可以加入植物性蛋白,以豆腐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不僅纖維量高,也有助降低體內的膽固醇。6.湯不要喝完絕大多數的泡麵口味都偏重,是每100公克超過1000毫克的「高鈉食物」,油脂含量也高,每多喝一口湯,對身體就多一點負擔,建議喝幾口嘗嘗味道即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1 醫療.精神.身心
身體疼痛查不出病因 原來是老年憂鬱!注意8大警訊,一表助檢測
● 老年憂鬱常誤認為老化,是難察覺的心病● 不及時治療,老年憂鬱易失能、失智● 適當生理、心理治療,憂鬱病況可改善年逾七旬的張媽媽,幾個月前一直抱怨這裡痛、那邊痛,晚上睡不好,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連愛吃的食物也興趣缺缺,食欲明顯下降,體重掉了好幾公斤。家人以為是「上了年紀的老化現象」,直到張媽媽脾氣變得暴躁、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退化,就醫診斷為老年憂鬱,透過藥物、心理治療,才慢慢減輕低潮的情緒。拒看身心科 易錯過治療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退休後若無妥善安排生活,或慢病纏身、伴侶離世、家庭疏離、失去社會連結,常會感到自身無存在價值。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憂鬱情緒,容易與老化、初期失智搞混,加上患者病識感低,認為只是身體不舒服而抗拒看身心科,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從輕度惡化成中重度,甚至有輕生念頭。憂鬱症最常見失眠及食欲不振症狀,伴隨悲觀、失落、不安、妄想,老年憂鬱則常抱怨身體不適,家屬疲累奔波醫院各科陪伴看病,卻檢查不出任何異常,最後下結論:「應該是自然老化吧!」謝嘉娟提醒,可從8個面向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憂鬱症,或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自我檢測,若超過標準,建議及早就醫診斷,視憂鬱程度給予藥物、非藥物治療。注意8大老年憂鬱警訊1.失眠:出現入睡困難、淺眠、整晚睡眠斷斷續續。2.妄想:疑神疑鬼,常說出「大家都討厭我」言論。3.胃口變差:食欲減退導致體重明顯減輕,容易便祕。4.興趣缺缺:本來喜歡的事情提不起勁,做什麼都嫌煩。5.身體不適:頻繁喊身體痠痛不舒服,檢查卻無大礙。6.不想說話:對親友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反應遲鈍。7.情緒暴怒:常心情不好,表現出煩躁、生氣。8.記憶衰退:因為注意力散漫,常被誤解為失智。傾聽陪伴 老年憂鬱可逆轉老年憂鬱很多臨床表現跟失智相似,又稱為「假性失智」,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人際支持等,有助於預防及逆轉。謝嘉娟表示,老年憂鬱症主要危險因子是身體疾病,尤其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互相影響,久病容易對生命感到絕望與無助;其次是伴侶離世深陷抑鬱,以及親友相繼過世的哀傷,缺乏社交互動,漸漸地會自我封閉。謝嘉娟強調,一旦發現家中長輩有憂鬱傾向,應多傾聽與陪伴,鼓勵走出戶外運動、曬太陽,日常飲食多攝取維他命B、葉酸放鬆心情。除了日常抽空陪伴長輩聊天,可善用老人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包含憂鬱症篩檢及認知功能評估,提早揪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以便轉介至身心科、老年醫學科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健保大數據揭密:最常重複用藥是這些慢性病 與一原因有關
【本文重點】台灣重複用藥藥費逐年上升,健保署引進監管機制後,重複用藥藥費在108年來到史上最低,但近3年又有上升趨勢。分析顯示,疫情後就醫恢復正常及高齡化導致慢性病人數增加,是主要原因。降血糖及抗病毒藥物是最常重複用藥的類別。重複用藥監管不僅是減少藥物浪費,更能減少民眾用藥風險,需要醫師衛教病人。--by ChatGPT台灣就醫方便,看診曾被詬病如同在逛菜市場,只要花150元掛號費,藥就能隨意拿。102年重複用藥藥費創下史上新高,達22.73億元,健保署強制介入控管,導入雲端藥歷、核扣等機制,108年重複用藥藥費來到史上新低,為6.87億元,但近三年重複藥費卻又悄悄上升,去年回升到8.13億元。健保署分析,重複用藥監管機制擴大到全藥類口服藥品後,恰好遇上疫情,就醫量少,因此維持在低點。隨生活恢復正常,又加上高齡化同步進展,也導致在全面監控下,重複用藥的藥費出現成長。重複用藥藥費年年上升,健保署祭出控管機制。重複用藥等同增加藥物浪費,也增加民眾用藥的風險。健保署自102年引進雲端藥歷系統,希望醫師開立藥物時能協助核對藥品是否重複開立,原僅列管6大類的口服藥物,後續不斷擴增至12大類、60大類,再到108年10月擴大到70大類,即全藥類的口服藥品。據健保署統計顯示,102年尚未介入控管時,重複藥費高達22.73億元,並且估計每年以近1億元的金額增長。雲端藥歷引進第一年後,103年重複用藥的金額降至19.73億元,到了108年來到最低點。健保署醫審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108年第一季以及第四季,先擴大管控60大類口服藥物,後續一口氣直接採全藥類監測,每一季核扣一次,當年度就凸顯出效果。若以原預估沒有管控制度下,重複用藥藥費成長金額與實際管控下的金額比較,從103年到111年總計減少約125.9億元重複用藥的藥費。近三年略為上揚,與疫情過後及人口高齡化相關。不過,自109年起到111年,重複用藥藥費從108年最低點的6.87億元,一路來到7.3億元、7.88億元、8.13億元。張惠萍表示,該數據中並未屏除醫師因病人強烈的主訴需求,調整劑量期間而導致重複用藥的金額。若扣除必要重複用藥情形,108年重複用藥的藥費為1.69億元、人數為32.9萬人;109年為1.41億元、32萬人;110年1.49億元、33.2萬人;111年1.52億元、36.1萬人。張惠萍表示,藥費雖成長,但以111年的人數及金額與108年對比,重複用藥人數增加,但金額並未突破108年的數據。近三年人數微幅成長,分析與疫情後就醫人數恢復正常,以及高齡化導致慢性病人數增加有關,目前的數字反而是全面監控下「趨穩」的數據。分析111年重複用藥的年齡層,超過九成五是31歲以上患者,並集中在61歲到70歲區間,占24%,重複用藥的藥費就有3,703萬元。以藥費排行,降血糖藥物名列第一、抗病毒藥物第二。若以111年重複用藥金額排名重複類別,以降血糖的藥物最多,重複用藥的藥費高達1,398萬元,張惠萍表示,該類型的藥品支付價最高的是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腸泌素(GLP1),每支給付價格約為1,300多元。雖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會使用到GLP1,但台灣的糖友眾多,糖尿病也屬於需要規律服藥的慢性病,加上隨時會因應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因此重複用藥比率高。抗病毒藥物位居第二,重複用藥藥費約為1,326萬元,張惠萍說,國內B肝、HIV、C肝患者眾多,特別是B肝的藥物貝克樂藥價高,且需要長期服用,加上副作用嚴重,如頭痛、疲倦、腹瀉、消化不良等,常有患者會需停藥再使用,也增加重複用藥的機率。以人數排行,降血壓藥第一名,安眠鎮靜與抗焦慮藥物排第二。不過,如果以重複用藥的人數分析,降血壓藥反而位居第一位,重複用藥人數多達8.5萬人,其次為安眠鎮靜與抗焦慮藥物,有6.1萬人;降血糖藥物則落到第6位,為3.9萬人。張惠萍表示,三高藥物都屬於重複用藥的大宗,高血壓不只存在於高齡者,近年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是使用人數多,才會讓重複用藥比率增加。張惠萍表示,對於重複用藥控管的機制,除了過去雲端藥歷以及強化核檢不合理用藥核扣外,還需要醫師衛教病人,別堅持要多拿藥,多拿藥並不會比較安心,反而增加用藥風險,也可能因為忘記吃,浪費健保資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健保署公布近5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 分別由這2類藥物奪榜首
【本文重點】據健保署公布,今年健保總額已達8,364億元,其中醫療費用仍占最大宗支出,但癌症、罕藥、新藥類的支出近年不斷攀升,造成健保負擔。近五年給付金額前20名藥品裡面有三年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寶座,另外有兩年則被C肝藥物拿下。由於癌症病人逐年增加,每人平均藥費逐年提升,且以癌藥種類分析,標靶藥金額最高,且占比最多。此外,高齡化社會造成慢性病用藥量增加,該類藥物為單顆或單劑用量破千萬的多年累積,也是顯示台灣社會的問題。--by ChatGPT健保總額今年已來到8,364億,總額整體支出仍以醫療費用占最大宗,但近年藥費支出受新藥、癌藥、罕藥三大類藥物的費用逐年提高,特別是癌症患者逐年成長,光是癌症病人醫療費用在111年就花費1,334億元,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健保署公布近五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其中有三年都是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名寶座,另二年則由C肝藥物拿下。統計近五年健保給付前20大藥品,107年給付第一名藥品為「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給付金額為21億多元。108年第一名為C肝用藥「夏奉寧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9億多元;109年也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5億多元;110年以及111年都由肺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膜衣錠」拿下,給付金額分別為41億多元、31億多元。若以單一年度、單一藥品突破20億給付的品項計算,107年僅有一款藥物「賀癌平」突破20億大關;108年有二款藥物破門檻,都是C肝藥物,分別為「艾百樂膜衣錠」及「夏奉寧膜衣錠」;109年有二款,分別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及預防血栓藥物「保栓通」;110年有二款藥品「泰格莎」及「保栓通」達標;但111年則有三款藥品破20億,治療愛滋病的藥品「吉他韋」、「保栓通」,另外就是「泰格莎」。癌症患者年年增,癌藥成健保藥價最大負擔。如果以藥品給付單價分析,111年給付最高的藥品為治療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的藥物「法布瑞梅凍晶注射劑」,一劑給付金額為17萬5,190元,一年使用量不到1萬劑,因單價過高,讓該藥物於111年於給付金額排名中位居第六位。針對罕藥健保署設置專款使用。其餘單價高的藥品,不是生物製劑就是癌症標靶藥物,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欣普尼」以及「復邁注射劑」,單價分別為2萬1,934元、1萬元,連續五年,這兩款藥物都在前20大給付金額排行榜中;標靶藥物占比更多,賀癌平、泰格莎、癌思停、蕾莎瓦等,價格從863元到43,236元不等。標靶藥物占比最高,其次為化療藥、荷爾蒙藥。據健保署統計,癌症就醫人數從107年的72萬多人,增加到111年的83萬多人,每人平均藥費從107年的5.5萬元提升至111年的6.5萬元,醫療費用也從14.4萬元增加到15.9萬元。若以癌藥類型分析,標靶藥最高申報金額為241.8億元,占所有癌藥的61.7%;其次是化療藥,申報金額為85.0億元,占21.7%;再者為荷爾蒙藥物,申報金額40億元,占10.2%。健保署醫審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全球都有相似現象。近年藥廠的新藥多以開發癌藥為主,新藥有專利期保護,沒有競爭對手之下,價格通常是天價,當癌藥綁定新藥就成了最大挑戰。冠脂妥一年用量破1億顆,顯示高齡化慢性病問題。不過,從單顆或單劑藥品使用量來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藥物用量最多,凸顯高齡化社會的慢性病用藥,不僅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藥價也會隨之成長。單價僅11.5元的降血脂用藥「冠脂妥」,近五年都位居給付金額排行前五名。用量從107年的8,400多萬顆,隔年就破1億顆,到了111年用量已超過1.3億顆。只要是單顆或單劑藥品破千萬用量的,不是降血脂藥,就是降血糖、降血壓藥。治療B肝藥物「貝樂克」也是千萬用量的用藥大戶。張惠萍表示,B肝患者不像C肝已有幾乎「根治」的藥物,貝樂克屬穩定控制B肝病毒量的藥物,需長期使用,但貝樂克支付價為102元,相對於三高用藥價格較高,人數多且單價高,則是入榜原因。111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
-
2023-04-28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不吃澱粉?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
現代許多人為減肥不吃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卻還是常喝含糖飲料或甜點,雖攝取了碳水化合物,但卻是空有熱量而沒有任何營養。碳水化合物仍有維持健康的必要性,也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殊不知過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也可能讓你短命。為什麼我們需要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水果和糖,主要來源是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穀物。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研究發現大腦細胞只能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成人大腦每日平均需要 110 至 140 公克的葡萄糖,因此,每日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是有其必要的。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至70歲以上碳水化合物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30公克,占總熱量50%-65%;懷孕婦女建議175公克,哺乳婦女210公克。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元氣網以下整理國內外專家建議的12種營養豐富且富含纖維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大家一起擺脫飲料與甜點的控制,更健康的攝取熱量。藜麥、燕麥、蕎麥這三者都含有7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富含蛋白質、纖維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藜麥、燕麥、蕎麥都極具飽腹感,是減重族群的好選擇。藜麥和蕎麥可改善血糖和心臟健康,燕麥也可降血糖和膽固醇。香蕉一根大香蕉(136克)約含31克碳水化合物,以澱粉或糖的形式存在。香蕉鉀含量高,有助降血壓和改善心臟健康。香蕉不只水溶性纖維多,還含豐富果膠,是很好的「天然通便劑」。不太成熟的綠色香蕉澱粉含量較高、糖份較少。綠香蕉富含抗性澱粉,能提供飽足感,對減重族群也是不錯的飽腹來源。地瓜每100公克,熱量121大卡/碳水化合物27.8克/膳食纖維2.5克地瓜由澱粉、糖和纖維組成,富含維生素A、C、鉀及抗氧化劑,有助對抗細胞中有害自由基。地瓜煮熟後放冷會產生抗性澱粉,可降低GI值,帶皮吃則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馬鈴薯每100公克,熱量77大卡/碳水化合物15.8克/膳食纖維1.3克馬鈴薯每100克中含鉀502毫克,屬於高鉀食物,有利控制血壓。它還提供一種獨特的碳水化合物-抗性澱粉,已被證實能提高身體脂肪燃燒。煮熟、冷卻的馬鈴薯會形成更多抗性澱粉,因此建議煮熟冷卻後再吃,以獲得更多抗性澱粉。研究也顯示,馬鈴薯比其他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義大利麵和米飯)更容易有飽腹感,有利體重控制。南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1.1克/膳食纖維1.4克南瓜是極好的維生素A來源,可改善視力。它還含有植物固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β-胡蘿蔔素則可以對抗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屬於全穀根莖類的南瓜含鉀量高,高血壓患者若吃糙米飯攝取澱粉,不如改吃南瓜,營養素不輸糙米。玉米每100公克,熱量107大卡/碳水化合物17.8克/膳食纖維4.7克玉米在營養分類上屬全穀根莖類,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豐富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黃素等。1根水煮玉米熱量約210大卡,就等於1碗8分滿的白飯,一餐1根玉米就能取代主食白飯。甜菜根每34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7.8克/膳食纖維2.3克甜菜根屬根莖類植物,含有稱為「甜菜鹼」的營養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甜菜也是葉酸、錳和鉀的良好來源,有助鈣的吸收和血液凝固。藍莓藍莓主要由水組成,以及每100克約14.5克碳水化合物。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C、K和錳等。根據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院近期一項指出,每天吃一把野生藍莓,有助降低血壓、改善記憶力和大腦認知能力。蘋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3克/膳食纖維1.5克蘋果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蘋果的果皮營養價值高,建議連皮一起吃最好。蘋果屬於低GI水果,適合糖尿病人、減肥的人、有三高問題的人食用,但如果是腸胃炎發作的人,則去皮後再吃即可。柳丁每100公克,熱量44大卡/碳水化合物11克/膳食纖維2.1克柳丁是纖維的良好來源,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其他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吃柳丁有益心臟健康並增加鐵的吸收,有助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以上所列,其實還有許多好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要知道,碳水化合物不是惡魔,完全不吃或狂吃某類食物,都是不利健康的。唯有了解,才能健康又愉快的享受吃這件事。【參考資料】.《healthline》12 High Carb Foods That Are Incredibly Healthy.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縮短4年壽命?專家建議這樣吃.馬鈴薯=高熱量?怎麼煮是關鍵!教你保留維生素、抗氧化劑含量.圖表/地瓜、馬鈴薯比一比!營養差在哪?怎麼吃效果更好.助減肥、降三高的最佳水果之一 營養師揭蘋果要不要削皮.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2023-04-27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中西藥混用掌握3觀念 三高患者常見3種藥NG使用行為
台灣就醫方便,醫院、診所、藥妝店、中藥材行,都是民眾容易取得藥物或保健食品的地方,卻也造就許多用藥危機。中醫師和藥師都提醒,很多人都誤以為中藥是「吃保養的」,擅自和西藥一起吃、看心情挑著吃,結果面臨爆肝、大出血等更嚴重的後果。中醫師彭溫雅表示,病人吃藥都期待有效,有些人以為中藥、西藥一起吃,效果會更好,其實不然,因為中藥、西藥都是藥,一定會有交互作用。如果中、西藥作用機轉相同,加上中藥後,西藥又沒有減量,可能會因劑量過高而中毒;如果中、西藥合併服用後,加速西藥的代謝,反而會影響藥效。三高病人常用3種藥,混用中藥有可能產生風險■1.抗凝血劑用藥對象:裝心臟支架或有心血管疾病史者NG用藥行為:已服用抗凝血劑,又想用中藥加強「保養血管、通血路」,併服活血化瘀中藥,例如丹參、川七、紅花等。結果:抗凝血效果太強,可能導致傷口不易止血、不明原因瘀青、腸胃道出血等。■2.降血脂藥用藥對象:高血脂、三高患者NG用藥行為:已使用降血脂藥,認為血脂愈低愈好,再加上含紅麴成分的中藥或保健食品混著吃。結果:肝臟負擔過大,排毒功能受損,易引起黃疸,甚至導致猛爆性肝炎。■3.降血壓藥用藥對象:高血壓患者NG用藥行為:已使用降血壓藥,但覺得中藥很溫和,常買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藥材回家燉藥膳補身。結果:出現頭痛、頭暈、胸悶、心悸等血壓過高或血壓不穩症狀。把正在吃的西藥提供中醫師釐清用藥或保健食品「我會要求病人把正在吃的西藥全部帶來。」彭溫雅表示,很多病人拿了藥回去,服用時又自行改變劑量、挑著吃,所以她都會請病人把正在吃的藥都帶來,如此才能根據病人正在服用的藥物、身體狀況、希望達成的目的,決定最適當的中藥處方,同時也要幫助病人釐清哪些保健食品可以繼續吃、哪些則必須先停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藥事管理部組長、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陳玉瑩說,一般民眾認為中藥是用於保養,西藥是用於治病,可以雙管齊下,但是專業人員都知道,中藥藥效也是很強的,並不能當作保養用。長庚醫院成立中醫部門超過20年,為了避免中、西藥交互作用,已經在院內電腦系統建立自動警示系統,提醒醫師開立處方藥前注意,領藥窗口旁也有獨立空間的藥物諮詢室,可以提供病人充足而且正確的用藥資訊。治療中使用的各種中藥材 需經專業人員評估交互作用不過,在健保的雲端藥歷上,只查得到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民眾在外面買的濃縮中藥、中藥材、水藥是查不到的,有些中藥材甚至來路不明、成分不清。陳玉瑩表示,如果病人不說,誰都不知道,通常等到身體吃出問題、住院了,病人才會誠實回答。過去看到不少病人肝腎出問題,住院時才承認長期混服來路不明的中藥材,還得請他的家人把東西帶來醫院化驗,才能確定他到底吃了什麼。陳玉瑩指出,中藥、西藥、維生素,沒有絕對可以或不可以一起吃,但重點是要讓專業人員看過、確認它們之間會不會有交互作用,才能確保病人達成治療目標,同時兼顧用藥安全。彭溫雅表示,如果確認中藥、西藥可以吃,兩者的服用時間要間隔一小時,讓兩種藥品比較能夠分別吸收,避免彼此產生交互作用。聰明使用中、西藥,必知3個正確觀念1.中藥藥效不輸西藥,不能當作保養用。2.原本在吃的成藥、處方藥、中藥材、保健食品,讓中、西醫師都知道,最簡單就是帶去給醫師看。3.經專業確認可併服的中藥和西藥,服用時間建議間隔一小時。資料來源/彭溫雅、陳玉瑩
-
2023-04-24 醫療.新陳代謝
罹患糖尿病一定會產生併發症嗎?醫盤點糖尿病可能造成的影響
【本文重點】糖尿病常見併發症是視網膜病變,可能因高血糖危機導致眼部血管受損並增加血管壁脆弱,具有發生出血風險。此外,胃腸道症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問題,如避免過度用力排便避免讓小血管破裂引發玻璃體出血。糖尿病與失智症的關聯密切,主要是血管性失智症的高風險因素,高血糖會導致大腦功能受損與認知衰退,需要積極控制三高並定期檢測糖尿病病況。--by ChatGPT一名中年男性因眼睛微血管破裂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的他,未做好血糖控制而造成視網膜病變,原本沒有不舒服症狀,近期卻出現腹脹、便祕,在猛用體力後,視力被血塊遮住,模糊看不清楚。高血糖危機 讓視網膜產生病變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治醫師康祐銓說,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跟全身血管、神經、組織、器官都有關係,最常見併發症是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三分之一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血糖過高,有些人是因視力變差、看東西有黑點,眼底檢查異常才發現罹病。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甚鉅,康祐銓指出,血糖不穩會加速血管發炎、受損;隨著病情嚴重,眼睛長出不正常的新血管,且血管壁十分脆弱,咳嗽、揉眼睛、腹部過度用力,都可能造成破裂。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道不適比率很高,因為神經末梢病變影響胃腸道功能,常見蠕動變差、排便不順暢。因此糖尿病人連「大便」也要小心,用力過度會讓小血管爆掉,導致玻璃體出血。康祐銓分享,有位患者平日作息混亂,主訴看東西中間好像有一點扭曲歪斜,以為是熬夜睡不飽讓視力變模糊,經常大魚大肉少吃蔬果,也有便祕問題,在一次排便比較用力的過程當中,一隻眼睛突然完全看不見,結果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不正常血管增生所致。失智風險高 起因大腦功能受損康祐銓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有便祕問題,要多吃高纖蔬果補充膳食纖維,排便時切記拿捏力道,避免小血管擴張、破裂,傷害視力。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失智12大危險因子」中,糖尿病是其一,高血糖會損傷大腦功能與認知衰退,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一般長輩1.5至2.5倍。糖尿病與失智症關聯密切,主要是大小血管的病變,易引發血管性失智症,包括腦中風、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腦細胞壞死而使智力減退。罹患糖尿病一定會產生併發症嗎?主要關鍵是患病時間與控制程度,只要罹病時間長,身體就像一直泡在高濃度糖水中,後續併發症的風險相對增加。已經知道自己是高危險群或確診者,建議至少每年做一次視網膜檢查,按照疾病程度不同,每三個月至半年檢查一次,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有腦中風、腦外傷也要小心併發血管性失智症,積極控制三高、定期健檢追蹤糖尿病病況,或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自我檢測。想知道更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與治療,請上元氣網【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線上影音課程:http://bit.ly/3y65WxN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3 醫療.腦部.神經
搶救腦中風!跟時間賽跑 桃竹苗形成區域聯防
專家小叮嚀Q:一名50歲中年男性加班回到家已將近半夜,洗去一身疲憊後待在客廳休息,家人特別叮嚀回房睡小心著涼感冒,隔天一早發現竟還躺臥在沙發上,走近叫喊名字都沒回應,才發現他已經失去意識,這時趕緊撥打119之外,還可以做什麼?A:桃園在地最常見的急性腦中風案件,大多是清晨報案,家人表示患者不對勁,呈現肢體無力、眼神呆滯或無法言語、明顯單側偏癱。通報119之後,緊急救護員在現場評估做G-FAST(凝視測試加上辛辛那提中風指標),關鍵是詢問最後一次看到患者正常活動的時間點,通常都是前一晚睡覺前都還正常,這類患者往往已超過3小時黃金救治時間。民眾應該做的是,清楚回報「腦中風急性發作的時間點」,也就是最後一次看見患者正常的時間點,若是在睡覺時發現中風徵兆,時間應該要往前推至睡前,記錄所有時間點交由醫師判斷。另一項要點是詳述病史,避免其他慢性病藥物影響治療效果。2022年,桃園市政府消防局救護出勤近12萬件,當中近2成(約1.6萬件)有執行辛辛那提測試評估,其中陽性辨識率約10%,以疾病別來說占比相對高,顯示疑似中風的患者非少數。目前桃園市政府消防局與每個責任醫院都有建立聯絡群組,電子化作業亦能提升流程效率;另,全市救護車也配有12導程心電圖機,以利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季節更迭、氣候變化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日夜溫差超過10度以上,患有三高及慢性病民眾更要小心因氣溫變化而誘發腦中風。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暨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陳右緯表示,「時間」是救治急性腦中風的關鍵,第一時間的正確辨識、通報119與醫院,在最快時間送達醫院,並做最迅速適切的處置,愈能降低中風造成的失能後遺症和死亡風險。無縫接軌送醫流程,讓治療快一步、失能少一些。腦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四位,如果患者失能無法自理生活,付出的醫療及社會成本龐大,家人更身負照顧重擔。為了搶快救治急性腦中風病患,衛福部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推動雁行計畫,成立急重症聯防合作團隊急性腦中風聯防專案小組,由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擔任主責醫院,透過單一窗口、資源整合與跨院溝通,建立緊急轉診的快速通道,盼能大幅縮短患者就醫流程與時間,降低腦中風造成的功能障礙。陳右緯強調,民眾若發現疑似中風徵兆,應第一時間撥打119,協請緊急救護員進行到院前評估,送到具處理腦中風的急救責任醫院。醫院方面在接獲消防同仁的通知後,即召集相關醫療團隊於急診室待命,提前了解患者狀況,同時完成檢查與治療器械的整備,為做出快又準的診斷與治療,讓治療快一步,失能少一些!加強醫院間合作關係,減少轉院聯繫。陳右緯分享聯新國際醫院推動「急性腦中風區域聯防」現況,目前已與25家醫院建立合作關係、成立綠色通道,守護桃竹苗地區急性腦中風的患者。今年初過年期間,醫院共收治了10位轉送的患者,兩院的救護與醫護同仁透過專屬社群平臺與綠色通道,即時更新患者狀況,醫療團隊則在患者到院前做好準備,加快到院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的治療時間,以提升治療的效率與效果。他提到,有一位從苗栗緊急轉送來的急性腦中風患者,家人備妥平常服用的藥袋,幫助醫院了解患者的用藥病史,提供資訊愈完整,愈有助於加速到院後的治療評估,後續恢復狀況也更好。陳右緯提醒,降低腦中風的發生機率,要從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除了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戒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也很重要。民眾亦可用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是否有臉歪嘴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等症狀,有機會更快警覺並求援。
-
2023-04-17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老化、三高及慢性病 一次看懂巧克力及可可有什麼功效
要說世界第一名的心靈食物comfort food的話,絕對非巧克力莫屬。只要是心情不好就特別想讓人來點巧克力,女生在周期來前也特別會想要吃點巧克力,巧克力到底為什麼有這種令人幾乎上癮的魔力呢?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可可來的,而可可的學名為Theobroma cacao,Theobroma這個字來自希臘語的神theo與食物broma,意思就是「神的食物」,而cacao就是為什麼我們翻叫做可可,至於為何可可又有寫作cocoa的呢? 理由眾說紛紜,推論竟然可能是因為之前的歐洲人把cacao寫錯字?!。可可食用的歷史將近有3000年,在可可原產地的阿茲特克帝國或是鄰近的馬雅帝國,可可是非常珍貴稀有的食物,特別是作為奢侈品或是藥用,也通常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而且可可豆還可以當作貨幣或可以拿來支付稅金使用。如今可可或是製成的巧克力當然不再那麼珍稀,已被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但是受到更多人的熱愛,而且精緻的手工巧克力依然要價不斐。對可可的主要出產國象牙海岸、迦納、印尼來說,可可都是該國很重要的財政收入,全球每年可可豆產量約400萬噸,市值高達100億美金,加工成巧克力後,金額更高達1000億美金以上,所以「黑金」之名當之無愧。經過歐美長期研究,可可與巧克力固然風味迷人,但是人們愛吃可可與巧克力還為了它的功效,自古的說法有可可或巧克力具有催情的作用,它們也被女性們作為對抗經痛的祕方,心情不好時更讓人會想大吃巧克力,而新的研究也肯定可可或巧克力具有預防老化、幫助記憶力、預防三高等慢性病等等的作用。什麼是可可、怎麼做成巧克力?可可豆是可可果實的種子,從採收果實、從果莢中取出可可豆後,要經過繁複的手工加工,才能成為可可豆以及進行後續加工,製成各式各樣的可可、巧克力產品。可可發酵可可豆的加工中,影響風味最大的就是發酵這個步驟。可可豆如果不發酵,味道既苦且澀,難以入口,根本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可可或是巧克力味。可可豆從果莢取出之後,最常見的做法是將可可豆以香蕉葉包起來平鋪,然後成堆放在籃子裡或箱子裡靜置發酵。因為可可的果肉含糖量豐富,所以發酵作用很快,並且產生高溫殺死胚芽,防止豆子發芽。發酵的過程中果肉逐步分解,產生有機酸或是酒精等成分,這些成分也會滲入豆子裡,形成可可風味的一部分。同時,一些酵素也會在豆子裡開始作用,如蛋白分解酵素有助於形成一些游離胺基酸與胜肽,這些酵素分解出來的小分子也幫助可可形成複雜風味。烘焙就像咖啡一樣,可可豆也要經過烘焙乾燥,才利於保存。烘焙的時間與溫度也大大地決定了可可的風味。研磨加工可可豆乾燥後,就可以運輸去世界各地進行後段加工,比如說再經過壓碎、研磨成為可可膏、可可脂、可可泥、可可粉等產品,最後去做成各種食品或令人喜愛的巧克力。可可有哪些成分?可可之所以風味迷人,就是因為它是植化素與多種成分的寶庫,在可可豆裡已經找到超過300種以上的功效成分,這遠遠超越了大多數其他植物。可可含有蛋白質、脂肪、多酚、黃酮類化合物、可可鹼、咖啡因、磷、銅、鐵、鋅、鎂、維生素A、維生素B6等。多酚可可含有很豐富的多酚,可可多酚包含了兒茶素、前花青素、花青素、黃烷醇等分子。多酚有很高的抗氧化性,因此讓可可或是黑巧克力可以保護心血管、維護記憶力、預防失智、保護免疫系統。前花青素尤其是可可多酚抗氧化力的主力,也是可可主要的苦味來源。而可可黃烷醇是對皮膚特別有功效的分子,可以幫助皮膚微血管的流通。可可鹼可可含有植物界裡少見的甲基黃嘌呤類物質,甲基黃嘌呤類包含了咖啡因與可可鹼。可可鹼具有提神作用,也可以保護腦神經與心血管,而且還可以促進脂肪燃燒,提升新陳代謝,而且還可以改善情緒、對抗憂鬱。礦物質可可具有多種礦物質,其中最豐富的是鎂,鎂是多種酵素反應中的重要因子,包括蛋白質合成和新陳代謝。此外,鎂也可以對抗心律不整和舒張血壓,缺乏鎂與新陳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有關。此外,可可還含有鈣、銅以及鐵,都是對人體很重要的微量礦物質。更多鎂的功效,參考鎂有什麼功效?幫助睡眠、放鬆身心、提升運動效果,為何又被稱為「舒壓礦物質」?補充鎂有副作用嗎?含有鎂的天然食物有哪些?胺基酸可可發酵後含有豐富的精胺酸,精胺酸可以幫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缺乏精胺酸與性功能失調有關,所以或許這也是可可或黑巧克力被當作催情劑的原因之一。可可也含有豐富色胺酸,色胺酸是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與維持生理時鐘、幫助入睡、對抗心理壓力、降低憂鬱有關。可可或是黑巧克力具有哪些功效?可可或是純度高的巧克力具有非常多樣的功效,經過科學證實的有:舒緩壓力、對抗憂鬱、改善心情可可含有特殊的苯乙胺(PEA)成分,苯乙胺可以促進血清素與腦內啡的分泌,任人產生放鬆愉悅的感覺,也可以提高性慾,產生一種幸福感。或許腦內啡就是許多人對於巧克力近乎成癮的原因之一。也有研究發現,飲用高多酚可可能夠提升平靜的感覺以及滿足感。此外可可的色胺酸也有助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形成,所以也能幫助對抗壓力、放鬆心情、幫助入睡。而可可裡的維生素B6也是合成褪黑激素與多巴胺時的必要因子。幫助腦部健康曾有學者分別做過實驗,發現吃巧克力可以提升α (alpha)腦波以及δ(delta) 腦波,α 波是人在清醒專注時發出的腦波,而δ 波是人在放鬆時發出的腦波,對人的腦部運作都有益處。有針對年輕成人的研究指出,食用可可能夠立即提升認知功能以及神經可塑性,這是因為食用可可之後可以立即提升腦部血液流速與腦部血氧濃度。研究指出,可可鹼也有刺激振奮心情的作用,以及提升腦力,幫助專注集中的作用。預防老化與失智研究指出,可可黃酮可能有助於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維持認知功能,並減少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的風險。也有挪威研究探討富有黃酮的三種食物:巧克力、葡萄酒和茶,攝取後對認知的影響,研究對象包含了2031名參與者(年齡在70至74歲之間),結果發現攝入這三種食品的參與者在認知測試中表現顯著優於未攝取的參與者,而且他們的認知退化的的罹患率也更低。對於巧克力的攝取量約為每日10克時,影響最明顯。預防三高與慢性病可可有助預防三高等慢性病,有研究指出可可能夠降低血壓,這可能與可可多酚以及精胺酸有助於身體產生一氧化氮有關。因此可可對心血管健康有多種益處,其抗氧化力可以避免動脈硬化,也有助於預防中風,可可多酚也對血糖穩定有幫助,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因此可以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此外,實驗也證明,攝取可可能夠明顯降低血脂與膽固醇。女性健康女性經期的不適感與缺乏多巴胺與鎂有關,因為可可能夠補充身體的多巴胺,也含有豐富的鎂,所以有助於舒緩經期的不適。國民健康署也說如果攝取黑巧克力 (約30克),再搭配一杯富含鈣質的熱牛奶,效果會更好。也有實驗指出,食用黑巧克力可以明顯降低經痛。巧克力也含有豐富的鐵,可以幫助女性補充因為經期而流失的鐵質。此外,有一項有關孕婦食用巧克力量與壓力的研究發現,比較頻繁攝取巧克力的孕婦,其嬰兒在六個月時有比較低的壓力值和也有比較好的情緒。腸道健康可可含有豐富的木質素,木質素就是一種優秀的膳食纖維,木質素同樣存在芝麻裡,芝麻素就是來自於木質素。而可可豆含有木質素竟高達30%以上,而木質素這種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益生菌的生長,也有助於預防便祕、幫助腸道蠕動、也可以幫助排除膽固醇。肌膚健康研究證實,可可黃烷酮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所以可以對抗紫外線產生的自由基對真皮的破壞。同時可可黃烷酮也經實驗證實,可以幫助皮膚底層微血管流速提升。甚至也有研究顯示,外用塗抹可可多酚也有助於提升皮膚的彈力、提高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的含量,以上效果都有助於肌膚老化產生細紋或皺紋。可可或巧克力的注意事項選擇可可或巧克力最好選擇無糖或低糖的可可或是黑巧克力,以免攝取過多熱量,糖也會造成體內容易發炎,抵銷可可的眾多抗發炎益處。此外還有一些該注意的。可可脂與可可代用脂因為可可脂熔點接近人的體溫,所以入口即化,因此價格很高,用途很廣。因此許多巧克力風味的甜點改用其他熔點相近、但是價格便宜很多的植物油如棕櫚油代替,這些油脂吃起來就是沒辦法像可可脂一樣入口即化,感覺比較硬,而且是飽和脂肪酸,吃對了對心血管是一種負擔。白巧克力白巧克力只有可可脂加上牛奶或是糖的成分,並不含可可多酚的成分,因此抗氧化力比黑巧克力弱了很多,而且含糖量高,比較不健康。巧克力命名標示新規定,要叫巧克力要達一定的含量之前市面上有許多巧克力製品,加入大量棕櫚油或是糖,造成巧克力含量其實不高,為避免消費者混淆,食藥署陸續修訂巧克力命名標示的新規定。巧克力為以可可製品為原料,並可添加糖、乳製品或食品添加物等製成,為固體型態不含內餡之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及白巧克力。巧克力之品名應依下列規定標示:品名標示為「黑巧克力」者,其應以可可脂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百分之三十五、可可脂至少百分之十八、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百分之十四。品名標示為「白巧克力」者,其應以可可脂及乳粉為原料,且其可可脂含量至少百分之二十、牛乳固形物至少百分之十四。品名標示為「牛奶巧克力」者,其應以可可脂及乳粉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百分之二十五、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百分之二點五、牛乳固形物至少百分之十二。以「巧克力」為品名標示者,其原料及含量應以前三款為限。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之巧克力,其添加量未超過該產品總重量之百分之五者:應於品名附近標示「可可脂中添加植物油」或等同字義。含餡巧克力產品其巧克力含量至少百分之二十五,並應於品名前加標示「含餡」或「加工」或等同之字義。巧克力抹醬、巧克力糖漿,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百分之五或可可脂至少百分之二。添加植物油超過該產品總重量百分之五的產品,不得以「巧克力」為品名。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4-17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差,眼部病變恐失明!3徵兆立即就醫
●糖尿病不可怕,併發症才是失能、致命元凶●血糖控制是唯一能減緩神經病變的方法●定期眼底檢查,勿等到視力模糊才就診「醫師,我最近眼睛疲勞、視線模糊,是老花眼嚴重了嗎?有時眼前出現小黑點或小黑影晃動,會不會失明啊?」診間常有糖尿病患述說眼睛問題,主要原因都是控糖不穩,血糖數值超乎標準,造成視網膜微血管管壁損壞,嚴重傷害視力。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治醫師康祐銓說,糖尿病是影響全身的代謝性疾病,當血糖控制不佳,易併發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足部病變等,導致中風、失明、洗腎、截肢。疾病本身並不可怕,棘手的併發症才是失能、致命元凶。糖尿病初期無明顯病徵糖尿病初期沒有特別明顯病徵,很多糖友直到健檢或視力模糊才發現罹病,若未能及時控制血糖,身體像泡在糖水裡,慢慢侵襲破壞各個器官。康祐銓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常被忽略,尤其容易與白內障、老花眼、黃斑部病變混淆;年輕人用眼過度,也不易察覺看手機霧茫茫、追劇眼睛乾澀等,其實是糖尿病引發的眼疾。康祐銓表示,糖尿病眼睛病變並非罹病才開始,現代人高糖飲食早就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保住視力的重要關鍵,若視力突然變差、白內障惡化,很有可能是血糖大幅波動,加速水晶體混濁。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大多沒有自覺症狀,康祐銓指出,診斷只能靠定期檢查,每3至6個月回診追蹤,等到視力不好再檢查,往往為時已晚。不少民眾透過眼底檢查,才驚覺原來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阿姆斯勒方格表測視力康祐銓強調,「沒有異常症狀不代表血糖控制良好!」糖尿病的表現就是無症狀,併發症以慢慢侵襲的方式產生病變。除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把量表放在眼前30公分平線位置,一手遮蓋一眼,另一眼凝視方格表的中心黑點,若有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出現模糊暗影、方格形狀大小不一致等,務必至眼科進行詳細檢查及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失明的重要原因,如何預防及治療?康祐銓說,出現以下3徵兆應立即就醫:1.眼前出現黑影晃動或漂浮物,可能是視網膜產生裂孔、出血,甚至剝離。2.視力模糊看不清楚,因為血糖過高讓水晶體變得腫大、混濁,影響清晰程度。3.影像扭曲變形,因血糖破壞微血管組織,眼睛接收的影像失去立體空間的連續性。》想知道更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與治療,請上元氣網【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線上影音課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2 醫療.腦部.神經
六旬翁突舌頭麻木、耳後異常紅疹水泡! 竟是這病毒惹禍
病毒感染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是一種急性顏面神經發炎,好發於春季及秋季,無特定的好發族群,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其原因多與病毒感染有關,其中以帶狀疱疹病毒引起者最為複雜,除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外,常在外耳道與耳後出現紅疹與水泡。六旬翁突舌頭麻木、耳後異常紅疹水泡一名66歲的陳先生,長期罹患三高,某天晚餐突然發生左側舌頭麻木現象,起初不以為意,但幾個小時後竟出現左側臉部麻木、及明顯嘴角歪斜現象,馬上就近急診就醫,醫師懷疑腦中風,緊急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但皆無明顯異常,開立口服藥物後囑咐回家觀察。不料隔日早晨陳先生症狀沒有改善,左耳後出現許多異常水泡,到書田診所神經科門診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疱疹病毒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進一步神經傳導檢查,也證實左側顏面神經傳導電位明顯下降,給予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數週後症狀幾乎完全恢復。「貝爾氏麻痺」極易與「腦中風」混淆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貝爾氏麻痺是一種顏面周邊神經炎引起的單純臉部運動功能障礙,主要會出現單側的臉部肌肉無力、嘴角歪斜、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等現象,一般不會有感覺神經異常的麻木現象,這點經常被用來與腦中風做簡單的區分。黃啟訓說,但根據以往的醫學案例報導,極少數的狀況下貝爾氏麻痺也會有感覺神經異常造成的臉部及舌頭麻的現象,推測是由於病毒由顏面神經跨過神經節,再進一步破壞三叉神經所造成的特殊現象,此時極容易與腦中風混淆,需要特別留意鑑別診斷。以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治療 配合復健治療黃啟訓說,貝爾氏麻痺主要以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治療,促進肌肉的功能恢復。倘有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症狀時,還要注意眼部保濕,適度使用人工淚液,以免角膜因乾燥造成損傷。黃啟訓提到,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只要在急性期給予適當藥物,加上後續復健治療,接近9成都可以幾乎完全復原,屬於預後良好的疾病,因此在症狀發生早期就醫鑑別治療相當重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臉麻嘴歪不是腦中風!疱疹病毒惹禍,顏面神經麻痺預防8招
病毒感染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66歲陳先生罹患三高,某天晚餐突然左側舌頭麻木,起初不以為意,但幾個小時後竟出現左側臉部麻木、嘴角歪斜現象,立即急診就醫,醫師懷疑腦中風,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皆無明顯異常,因此開立口服藥物後回家觀察。不料,隔日早晨他的症狀沒有改善,左耳後出現許多異常水泡,再轉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疱疹病毒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神經傳導檢查也證實,左側顏面神經傳導電位明顯下降,給予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數周後症狀幾乎完全恢復。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春秋季 多因病毒感染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痹」,是一種急性顏面神經發炎,好發於春秋季,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其原因多與病毒感染有關,以帶狀疱疹病毒引起者最為複雜,除顏面神經麻痺外,常在外耳道與耳後出現紅疹與水泡。貝爾氏麻痺是顏面周邊神經炎引起的單純臉部運動功能障礙,黃啟訓指出,主要會出現單側臉部肌肉無力、嘴角歪斜、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等現象,一般不會有感覺神經異常的麻木現象,可與腦中風做簡單區分。黃啟訓說,極少數狀況下貝爾氏麻痺也會有感覺神經異常造成的臉部及舌頭麻現象,推測是病毒由顏面神經跨過神經節,進一步破壞三叉神經所造成,此時極容易與腦中風混淆,需要留意鑑別診斷。藥物+復健治療 顏面神經麻痺近9成完全復原貝爾氏麻痺的治療,黃啟訓指出,主要以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治療,配合復健治療,促進肌肉的功能恢復。若有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症狀時,要注意眼部保濕,適度使用人工淚液,以免角膜乾燥造成損傷。黃啟訓提到,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只要在急性期給予適當藥物,加上後續復健治療,近9成幾乎完全復原,屬於預後良好的疾病。顏面神經麻痺預防8法避免長時間工作及熬夜,保持正常作息。減輕壓力,養成運動習慣。多攝取蔬果,營養要均衡,少吃刺激性食物及加工食品。冷氣、電扇出風口,不要直接對著臉部。天氣寒冷時,注意臉部保暖。平時可多做臉部按摩,避免臉部肌肉僵硬。可補充維他命B群。臉部若有不適,請儘早就醫。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2 醫療.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不治療真的會猝死?必知4種惡性心律不整及預防5方法
【本文重點】心律不整是心跳過快或過慢的情況,分為良性及惡性,惡性心律不整尤其容易引發猝死風險。每年台灣心律不整猝死人數近萬,因此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三高慢性病患、心肌梗塞放置血管支架患者,需提高警覺。此外,適時紓壓、遠離三高、規律運動、睡眠充足、長期出現心臟不適應就醫等也能預防心律不整。--by ChatGPT國內心律不整人數超過600萬人,其中約50萬人為惡性心律不整,一旦未及時治療,恐將引發猝死。據統計,台灣每年心律不整猝死人數近萬人。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心律不整為心跳過快或過慢,分為良性及惡性,而惡性心律不整又分為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房顫動、心搏過緩等四種,若不治療,引發猝死風險高。台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許百豐指出,心律不整患者以良性居多,勿過度擔心,但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史者應提高警覺,當心臟不適時,建議由心律不整專科醫師鑑別診斷,若確定罹患心律不整,應積極治療、追蹤。郭志東說,心絞痛患者,或有心肌梗塞、心衰竭病史者,或服用心律不整、促進腸胃蠕動、抗癲癇、抗生素等藥物引發心肌缺氧患者,容易導致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每分鐘心跳超過150下心室頻脈發作時,每分鐘心跳可能超過150下,且出現頭暈、胸痛、喘、呼吸困難等症狀。若患者發作後仍有生命徵象,可採藥物治療;若症狀反覆發生,或心電圖檢查時,心室頻脈出現6次以上,或每次出現時間超過30秒,屬於惡性心室頻脈,將改用電燒異常心肌進行治療,若患者突然昏倒、休克,就要電擊急救。心室顫動》必失去心跳如果是心室顫動患者發病時,一定會失去心跳,必須電擊救命,但也有患者來不及急救而猝死,此類患者猝死機率高於一般人5倍以上。心房顫動》每分鐘心跳超過130下心房顫動引起的心律不整,每分鐘心跳可能超過130下,合併頭暈症狀,發作時往往眼前突然黑一片,屬於慢性的心律不整。郭志東指出,心房顫動發生原因,多因老化或三高造成心房纖維化,好發族群為75歲以上長者,或心肌梗塞、心衰竭病史者,或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會高於一般人2倍以上,郭志東說,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罹患心房顫動,此類的心律不整可說是「隱形殺手」,當心臟不適時,應就醫以24小時心電圖進行檢查。針對心房顫動的治療,可用藥物或電擊調整心跳節律,同時須服用抗凝血劑,降低血栓生成,遠離腦中風。郭志東強調,若心房顫動不治療,除增加中風機會,還可能形成永久性心房顫動,「那就救不回來了」。心搏過緩》每分鐘心跳30至40下心搏過緩的心律不整,每分鐘心跳僅30至40下,出現頭暈、手腳無力症狀,常因為老化、心肌梗塞、心衰竭等,也可能是服用心律不整等藥物,造成心跳過慢,甚至是心律不整電燒治療時,不慎讓房室結失去功能所致。治療時需植入心臟節律器,讓心跳加速至60下。許百豐表示,心律不整大多是良性,有時是自然老化的現象,有時咖啡喝多了,引起心悸、頭暈,平時多注意生活飲食習慣即可,不用過度擔心。「嚴重心律不整沒有及時救治,有可能猝死。」許百豐說,年長者、三高慢性病患、心肌梗塞放置血管支架患者等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隨著科技進步,民眾可利用穿戴式裝置記錄心跳,部分裝置還有簡易心電圖,可供醫師診斷時很好的參考依據。預防心律不整5方法1.遠離三高,從飲食、運動調整改善,維持血管品質,避免心肌血流量降低,失去氧氣及養分。2.適時紓壓,保持心情平靜。3.不要常感冒、胃痛,以免增加心臟負擔。4.每天睡眠7至8小時,充分休息。5.一天2至3次、持續一周3天出現頭昏、胸痛、喘等症狀,應速就醫。資料來源/郭志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0 焦點.元氣新聞
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本文重點】資深香港影星吳耀漢於4月10日離世,享壽83歲。吳耀漢近年因腎臟病、心臟血管栓塞和聽力衰退等問題而陸續受到限制。腎臟病初期不易發現,需注意疲倦、貧血、高血壓、泡泡尿和水腫等症狀。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患者不一定需要立即進行洗腎治療,需控制慢性疾病,如血壓、血糖,避免高蛋白、磷離子、鉀離子和內臟等食物,以及避免長期使用消炎藥等。在腎功能受損的情況下,需遵循醫生的建議和定期檢查。--by ChatGPT據港媒報導,以「五福星撞鬼」系列電影走紅的香港資深影星吳耀漢今(10日)傳出逝世的消息,他的家人在通訊群組證實吳耀漢離世,享壽83歲。《香港01》報導,吳耀漢家人在昨(9日)接到醫院通知前去見吳耀漢最後一面,他們被告知吳耀漢的心臟停止了,醫生一度嘗試用儀器使它再次運作但仍無效。事實上,吳耀漢近年因年紀大身體陸續出現問題。他曾因心臟血管栓塞要做手術,聽力衰退也讓他兩邊耳朵都戴了助聽器。有嚴重腎衰竭的他腎功能只剩約一成,每日要洗腎4次,吳耀漢2年前受訪時透露自己因每天洗腎使得日常生活受限很多,但醫生不建議他換腎。腎臟病初期5大症狀腎臟病初期其實不易發現,除了靠健檢揪出紅字,平常還要注意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症狀就要小心,避免腎病變。而許多人對「泡泡尿」的症狀最是感到疑惑,因為平常尿尿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些泡泡,那該如何辨別?建議先觀察5至10分鐘,蛋白尿的泡泡不易消散,若持續數天未改善,應進一步就醫。得了腎臟病就會走到洗腎?而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其實不少,去年洗腎人口即已超過9萬人,很多人也擔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最後就一定會走到洗腎?慢性腎臟病分期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分類指標是綜合年齡、性別和血清肌酸酐(CR)算出的腎絲球過濾率值(GFR)來判斷。.第1期的腎臟功能都還正常,但可能出現夜尿、多尿等情形。.第2期則開始出現腎功能異常;這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需注意飲食和維持良好作息,建議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腎功能。.第3期開始進入中重度腎臟病階段。.3到5期腎已明顯受損,應控制好慢性病。.第5期腎臟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會開始出現尿毒症狀。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曾受訪指出,3到5期的病人並不是馬上就要洗腎,此時應該控制好慢性疾病,包括血壓、血糖,減少高蛋白食物和控制磷離子、鉀離子的攝取,避免內臟、湯汁等食物,也要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品。亞東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潘思宇則指出,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是否需要開始透析治療,需要考慮這兩項重要臨床指標:1.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2.是否有藥物無法控制併發症。4族群特別留意腎臟狀況國健署也在上個月的「世界腎臟日」提醒,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特別應注意腎臟狀況。平常可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有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國健署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參考資料】.「五福星」吳耀漢離世!晚年每日洗腎享壽83歲.腎臟病什麼時候該洗腎?醫曝出現3種情況就要有心理準備.我的腎功能如何,是否需要「洗腎」? 腎臟科醫師告訴你臨床判斷指標.慢性腎臟病分五期:小心腎臟病5大徵兆 3分鐘自我檢測.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