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6
筆 文章
-
-
2025-01-15 醫療.腦部.神經
氣溫驟降腦中風風險增 台大醫:2個前兆症狀一定要注意
大陸冷氣團南下,今天開始氣溫一路下降,北部地區今天傍晚只剩約12度。氣溫驟降造成腦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腦中風發作機率增加。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提醒,除常見的臉歪嘴斜、肢體無力等症狀外,急性腦中風患者也會出現動作不協調、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刻撥打119就醫。一位89歲婦人本身患有心房顫動,近期接受介入性治療而停藥數天。早上起床後,她突然感到右側無力,且語言含糊不清。家屬第一時間通知救護車,患者發作2小時內被送到台大醫院急診室,醫護啟動腦中風處置流程,並由神經科醫師評估後,確認腦部影像無出血,診斷為左側大腦缺血性中風,經移除靜脈血栓後,目前恢復良好,正規律復健。氣溫下降2.9攝氏度 中風風險增加1.1倍國外研究指出,氣溫24小時內下降2.9攝氏度,中風風險增加1.1倍,若是三高、心房顫動、吸菸、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習慣、有腦中風家族史者,風險增加為1.3倍。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是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全台每年新增3萬多名腦中風病人,患者失能比率高達6成,且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主要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湯頌君表示,因腦血管堵塞形成的「缺血性中風」約占8成,針對此類患者,必須在黃金時間內將血管打通,不過,常見情況是許多民眾對腦中風症狀不清楚,誤以為要倒下、意識昏迷才是腦中風,忽略發現症狀的機會,導致延誤就醫。急性腦中風 黃金4.5小時內搶救免失能湯頌君提醒,常見腦中風症狀包括臉歪嘴斜、肢體無力、講話模糊不清等,但言語表達困難、理解障礙、走路不穩、動作不協調、劇烈頭痛頭暈等,也是急性中風徵兆,應在黃金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劑,打通塞住的血管,才能降低失能、死亡風險。目前各地消防局皆有參與急性腦中風區域聯防計畫,將疑似急性中風個案會直接送往具備急性處置專責醫院,進而縮短中風處置的時間。湯頌君說,緊急救護員受過專業訓練,一旦懷疑是急性腦中風,會根據病人狀況送往有腦中風醫療團隊的醫院,途中救護員會聯繫醫院,提前啟動腦中風醫療團隊,減少急診檢傷時間,加快病人到院後的處置速度。
-
2025-01-15 焦點.用藥停看聽
慢箋今起提前領藥 病患安心過年
春節假期9天,衛福部健保署因應醫療院所減診或停止門診、藥品調劑服務,為避免民眾用藥中斷,今天起開放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者提早領取藥物,呼籲患者應按時領藥,不要隨意停藥。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若患者上個月給藥天數的最後一天,就是藥吃完日期落在1月25日至2月2日者,可提前於春節前10天,即今天起回診,請醫師開立處方箋或持慢箋領取下個月藥品。石崇良指出,「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是指醫師開給病情穩定慢性病患的長期用藥處方箋,目前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效期,是依醫師實際處方給藥日數計算,最多90天,並分次調劑,每次給30天以內的用藥量。持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的民眾,必須於上次給藥期間屆滿前10天內,才可以憑原處方箋再次領取下一個月的用藥。健保署因應春節假期到來,彈性調整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時間,提醒需回診或持有慢箋的民眾,提前回診或領藥,遵照醫囑定期用藥。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提醒,患有三高等慢性病患應按時規律用藥,即使年節期間,千萬不要停藥,避免影響病情,舉例來說,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乙型阻斷劑,停藥後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心跳速率改變,恐讓病情變化,患者不可隨意停藥。王明媛說,民眾如果春節前來不及到醫院領取慢箋藥物,許多社區藥局在春節期間也有營業,民眾可以觀察住家附近社區藥局的開業時間就近領取藥物。
-
2025-01-14 焦點.元氣新聞
腳腫、腹痛竟是罹患「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醫師籲留意症狀早發現
「一位40多歲男性患者因罹患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不自知,長期飽受腹痛、雙腳嚴重水腫,難受到竟想自我了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許彥寧醫師表示,此疾病較難以直接確診,患者往往各科求診治療,卻沒能處理病灶核心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導致病程惡化,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間,臨床上觀察近半數患者存活期甚至不到一年,相當可惜。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AL Amyloidosis)是有如隱形殺手的少見疾病,許彥寧主任解釋,此疾病源於不明原因造成骨髓中細胞病變,導致體內產生一種難以被分解、稱為「類澱粉」的異常蛋白質。當類澱粉進入血液循環,可能會堆積在人體各處組織和器官,進而影響器官功能,如果不積極治療,最終會造成器官衰竭,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別輕忽「心」、「腎」功能病變 不明原因出現腿腫、蛋白尿與心律不整要注意隨著類澱粉堆積位置與堆積量的不同,在患者身上表現的症狀也很多樣、且因人而異。據臨床觀察統計,最常見的影響器官是心臟與腎臟。在心臟部分,容易使心肌肥厚產生心肌病變,造成胸痛、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甚至是心衰竭;影響到腎臟,可能造成嚴重蛋白尿、腿腫、腹水。若影響到神經,還可能造成麻痺、痛感等。面對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難以快速診斷是目前臨床一大挑戰。因患者的堆積狀況與表現不同,沒有典型的症狀可以判讀,且與其他疾病症狀大多相同。患者經常為了緩解單一症狀前往相關科別就診,在缺乏相關疾病意識以及病程追蹤,據統計有近三成患者看了超過六位不同診別醫師,經切片觀察才確認診斷。延遲診治導致器官功能已嚴重損害,半數未盡快治療患者存活期僅有13個月。中高齡男性應多留意心、腎相關症狀 當心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作祟難以發覺、病程推展快速的特性,使患者的生命處在高威脅。許彥寧主任表示,許多年前還在當住院醫師時,臨床遇到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的經驗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是一位找不到原因的肝硬化患者,既非B、C型肝炎,也沒有酒精肝問題,產生嚴重的腹水、黃疸,後經切片發現類澱粉堆積在肝臟,在延遲診斷與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下,患者不到三個月就過世了。許彥寧主任指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好發於50至80歲,且有三分之二為男性,此年齡區間之患者也與三高問題息息相關,因此面對相關症狀,可能會疏於檢視,或單純類化為年齡與代謝問題。若民眾有相關疑慮應諮詢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或尋求血液腫瘤科共同診治。國際治療指引推薦四合一藥物組合減少類澱粉產生堆積在醫學發展下,現已有藥物能夠治療且改善病程。美國NCCN治療指引建議,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第一線治療推薦使用四合一藥物組合。內容包含了單株抗體、蛋白酶體抑制劑、化療藥物與類固醇,可以遏止骨髓細胞病變,減少體內類澱粉產生,建議患者及早使用爭取最佳療效;此外在治療上會搭配受影響器官的症狀處理藥物,從根本和外顯症狀雙重治療,在定期回診追蹤與藥物治療下,有望幫助患者擺脫器官衰竭的威脅。儘管有藥物幫助,察覺自身症狀歷程、及早就醫診斷更是非常重要。許彥寧主任也建議患者應注意營養攝取均衡,雖然此病因異常蛋白質堆積導致,但飲食攝取的蛋白質並不會造成類澱粉堆積,希望患者不要誤解。若心臟、腎臟有相關症狀也應注意飲食低鈉、控糖,並在醫師評估建議下,採取適量運動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5-01-13 養生.聰明飲食
麵條、米飯、肉類都有更健康選項 換個食材吃有助降三高風險
現代人注重健康,而要維持健康,在飲食方面就得多下功夫。尤其華人準備即將來臨的農曆春節,一不小心就容易大魚大肉,雖然吃得豐盛,卻也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風險。為了避免吃出毛病,可以從食材方面著手,讓人吃得好又吃得安心。根據日本媒體「介護ポストセブン」報導,首先在主食的部分,比起吃純白米飯,不如改成「玄米」。玄米比白米有更豐富的維他命、礦物質,對於一天至少會吃一餐米飯的人,換成玄米的效果會特別顯著。由於玄米口感較硬,一開始吃不慣的人,可以嘗試先將米飯中的三分之一左右換成玄米,習慣後再慢慢加量。此外,烏龍麵等白麵條也可以換成蕎麥麵。蕎麥麵擁有更豐富的維他命B1,且維他命B1可以溶於水中,因此也很推薦喝下蕎麥麵的湯。另外,肉的部分,比起牛肉、豬肉,更推薦脂肪更少的雞肉,尤其是雞腿肉或雞胸肉。不過要注意雞皮的部分脂肪較多,最好避免。至於愛吃甜的話也不是不行,但最好把一般的砂糖或人工調味料,換成蜂蜜或甜菊。蜂蜜含有維他命B1、維他命B2、葉酸和鉀。甜菊則是卡路里非常低,一般市面上也找得到粉末狀的甜菊。這兩者都可以替代砂糖,作為比較健康的甜味劑使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5-01-13 焦點.健康知識+
冷氣團來襲有被冷醒的經驗 醫曝「這些部位」保暖重要
強烈大陸冷氣團持續發威,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清晨輻射冷卻效應明顯,西半部、宜花及金門低溫下探10度,尤其新竹、苗栗可能出現6度以下低溫。天冷時,很多人都有被冷醒的經驗,醫師表示,這應是睡覺時保暖工作沒有做好,但也可能是年長者睡眠品質不佳、頻尿所致,若保暖不慎可能引發猝死,須提高警覺。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冬天時,經過一個晚上的輻射冷卻效應,接近清晨,通常氣溫最低的時刻,這時也正是人慢慢從深睡中醒來,如果睡覺時保暖沒有做好,很容易被冷醒。原因是睡覺時,呼吸、心跳、血壓、新陳代謝、腸胃蠕動都會下降,僅維持基本生命所需,像是清醒時,一分鐘呼吸約15至20次,但睡著時可能降至10次以下,這時體溫也略為下降。「這時如果被冷醒或起床上廁所,卻沒有做好保暖,很容易發生意外。」林謂文說,65歲以上長者來說,睡眠品質不佳、易醒、頻尿,從溫暖的被窩起身去上廁所,很容易跌倒,且浴室常有對外窗,氣溫較低、溫差大,血管容易收縮,血壓飆升,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衝擊,三高族群也是同樣危險。林謂文說,天冷時,血液主要供給心、腦、脾、肺、腎等臟器,造成手、腳血液循環低,容易出現冰冷狀態,避免睡到一半被冷醒,除了棉被要選保暖的材質外,裸露在外的皮膚也應該保暖,包括頭部、頸部、足部,可以戴毛帽、穿高領的衣物、穿毛襪等。另,睡到一半,小腿出現急性抽筋,也應是保暖不佳,影響肌肉血液循環,這時要多注意「下半身的保暖」,甚至可以使用「暖暖包」,但記得不能直接接觸皮膚,最好用毛巾包著,避免燙傷皮膚。林謂文說,許多人在室內沒有做好保暖,進出溫差大的陽台、客廳、浴室、廚房等,恐引起心、腦、肺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腦出血、腦梗塞、氣喘等,猝死風險更是室內高於室外,提醒在室內也要記得保暖,避免血壓急速波動,降低身體不適的機會。
-
2025-01-12 醫療.心臟血管
連日低溫太陽終於露臉 急診醫師卻憂心對健康來說更危險
近日冷氣團來襲接連低溫,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個案持續增加,今天太陽露臉,許多人驚呼「哇,太陽出來了,終於回暖,可以外出曬曬久違的陽光」。但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說,「她的心情反而擔心」。田知學表示,今天氣溫仍低,急診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還是持續增加,雖然說,氣溫持續呈低溫狀態,需要多加留意,但今天太陽出來了,氣溫突然的變化,「對健康來說,其實更加危險」,病人數也還會增加。「哇,今天太陽出來,終於回暖了。」田知學指出,相信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但就急診經驗來說,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除了好發在秋冬季節外,每年5、6月正值春夏交替時,也為好發季節,由此可知,季節交替、氣溫變化時,十分容易觸發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田知學說,平時白天到急診值班前,戶外天氣好好,但下午時,突然陸續有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送至急診,這時看一眼急診室外的情形,天氣變陰了,民眾紛紛穿起外套,就知道「戶外氣溫驟降,變天了」;因此,男性年齡超過45歲、女性超過50歲,或有三高、吸菸、心血管疾病與中風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一定要更加小心。田知學提醒,低溫時,民眾常喜歡泡湯舒壓、促進血液循環,但對於有心血管病史者來說,溫度急劇的變化,恐增加誘發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或是有些人上山追雪,但高危險族群者,建議不要太過莽撞,「好漢提提當年勇」就好,反則過於莽撞,還是有可能發生憾事。「太陽下山後,氣溫降低,一定要注意保暖。」田知學說,尤其是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等最近狀況不好的人,千萬不要去承受劇烈的氣溫變化,有清晨外出運動習慣的長輩,最近也不要外出,應該要好好休息。但若外出追雪、運動出現身體不適時,應立即暫停,並盡速就醫。台北榮總急診加護中心主任陳盈如說,冬天是心肌梗塞、腦出血、腦梗塞的好發季節,冷氣團來襲,病人數也逐步上升,今年較特別的是年輕病人增加,如最近接連收治一名患有高血壓的30多歲男性,因低溫造成血壓飆升,引發腦出血,另一名40多歲女性,由於高血脂引起心肌梗塞,呼籲三高患者天冷時須按時服藥,勿因沒有症狀,自行停藥。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三高確實有年輕化趨勢,進而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是到院前心跳停止,但占整體患者仍是少數,重要族群還是以年長者為主,但年輕族群往往自恃健康、病識感低,一旦突發心肌梗塞,病情常急速惡化,搶救不及,造成猝死,不論年齡都應重視自己的健康。
-
2025-01-1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細胞喜歡吃糖?醫破解斷章取義說法!糖的確實危害是這些
你可以先知道: (1)身體所有細胞都需要葡萄糖提供能量、維持機能,但癌細胞是身體異常增生的變異細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以利生長擴散,癌細胞「需要」糖、但不能解釋為「喜歡」糖,超高濃度的高糖環境反而有可能使癌細胞死掉,而且並非給糖就能無限制的增快癌細胞分裂,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糖會讓身體產生發炎」為醫界認可的說法,因此鼓勵民眾減糖飲食,降低糖尿病、心血管風險,也能降低身體發炎導致誘發癌變的可能風險。網傳「成大張明熙博士研發介白素、創下技轉金紀錄,她說除了黑糖,其餘的糖會讓身體產生發炎,把糖放在癌細胞的培養皿中,癌細胞迅速增生」貼文。但專家表示,身體的所有細胞都需要葡萄糖,癌細胞糖份需求大、利用率高,但不能因此說成癌細胞愛吃糖,傳言說法錯誤。 專家也提醒民眾,現代人普遍糖份攝取過多、減糖飲食有益健康,也能減少身體發炎、避免誘發癌症,傳言以正確的減糖觀念、包裝錯誤的癌細胞喜歡吃糖的內容,恐造成民眾對疾病錯誤認知、不利治療,呼籲民眾癌症是包括先天基因,後天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各種變數共同複雜作用的結果,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檢查、配合醫囑,而不是誤信網路傳言的片面、片段錯誤資訊。 網傳癌細胞喜歡吃糖的貼文?原始謠傳版本: 成大抗體新藥研究中心主任張明熙博士,她和團隊研發的阻斷介白素-20單株抗體,證實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症,新藥技術已轉國際知名大藥廠,以四億元創下台灣技轉金新紀錄。她特別提到,千萬不能吃糖,除了黑糖有豐富的礦物質外,其餘的糖會讓身體產生發炎,她做過實驗,把糖放在癌細胞的培養皿中,癌細胞迅速增生,所以盡量少吃甜食,不要讓身體處在容易發炎的環境中,才能活得健康快樂。也別讓你的小孩子再喝飲料了。 "白糖"真的能活躍癌細胞,請務必遠離! 主要流傳這張圖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聊天時分享觀點 傳言斷章取義 傳言提到「成大抗體新藥研究中心主任張明熙說千萬不能吃糖,除了黑糖有豐富的礦物質外,其餘的糖會讓身體發炎」。MyGoPen 上網查詢,台糖 2020 年 11 月號的《台糖通訊》登載的「吃糖有礙健康?(1)專家背書事件簿再一筆:吃糖會活化癌細胞?!」提到: (1)為了釐清這則訊息的來龍去脈,《台糖通訊》曾致電張明熙查證,原來這則訊息起源於 2015 年 7 月 30 日,電臺訪問她最新研究成果,在訪問之外的聊天場合中,提及糖類與癌症的相關研究,她分享自己盡量不吃黑糖以外的糖的私人經驗,因為她認為一般的糖是精製糖,成分單一容易讓身體發炎,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吃糖,她會以礦物質較多的黑糖代替。 (2)《台糖通訊》澄清,白糖、紅糖、黑糖等等不管是什麼糖,提煉方法都一樣,之所以會不同顏色、型態,是因為精製的程度不同,精製的程度越高、顏色越白、純度越高,比如白糖;而黑糖精製程度較不高,相較於白糖而言多了礦物質跟些許蛋白質,不過整體而言,每種糖的精製程度不會差異太大。 由上述台糖的公開資料可知,張明熙有關黑糖的說法是在非正式的、聊天的場合,而依台糖解釋各種糖類的製程差異,黑糖只是精煉程度較低、留有較多礦物質。傳言有關張明熙說法為斷章取義的內容,有關黑糖的部分為過度延伸的說法,傳言易誤導。(二)三高、肥胖都易使身體發炎 誘發癌症 傳言提到「糖會讓身體產生發炎」。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吃糖會造成身體發炎,這個關聯性在醫學界是比較認可的,柳朋馳曾於 MyGoPen 的「【錯誤】超高膽固醇與心臟動脈血管硬化完全無關的貼文?不實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中提到「三高的族群反而容易癌症,因為肥胖、高血脂以及共病的高血糖、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發炎、器官發炎,因此除了心血管曝露在風險之中,身體長期發炎也容易誘發細胞變異、進而增加癌症風險」。傳言說「糖會讓身體產生發炎」為正確訊息。 (三)癌細胞增生、需要消耗較多葡萄糖 不能錯誤理解成「愛吃糖」傳言提到「她做過實驗,把糖放在癌細胞的培養皿中,癌細胞迅速增生」、「白糖真的能活躍癌細胞」。傳言的說法意即民間很流行的一句話「癌細胞喜歡吃糖」,柳朋馳強調,不管是癌細胞、正常細胞都喜歡吃糖,細胞主要的能量來源就是碳水化合物,然後才是脂肪、蛋白質,實驗室養細胞時用的培養液,基質都是葡萄糖,所以不管是好的或壞的細胞,都是喜歡糖份的,除非硬是要比較利用率的話,癌細胞是異常增生的細胞,因為分裂快、增長快,要搶奪營養所以在糖份的利用率會是高的,但是利用率不代表它特別喜歡糖,癌細胞只是在搶能量而已,每個細胞都有它能適應的最佳環境,環境好就長得好、長得快,如果是一個非常高濃度的高糖環境、會變成高張,細胞、癌細胞反而可能會死掉,而且細胞分裂有周期性,雖然癌細胞分裂周期比正常細胞快,但也是有固定的分裂周期、並非給糖就能無限制的增快。 國健署也曾於 2017 年闢謠「癌細胞愛吃糖?」,提到: (1)「癌細胞愛吃糖」是一種簡化人體複雜的營養素代謝的說法。 (2)「糖」包含葡萄糖、果糖、植物體的糖分,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會在消化系統中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體內的所有細胞都需要「葡萄糖」提供能量,而癌細胞因為生長快速,消耗葡萄糖的需求也更大。 (3)身體不會挑選哪個細胞應該去接受何種養分,只會盡力將糖分轉換成身體可用的葡萄糖、果糖或其他較簡單的醣類,提供給需要能量的身體組織。柳朋馳指出,國內、國外多年來一直都有相關研究試圖解開癌細胞糖份利用之謎,但由國健署整合國內外權威資料而提出的官方衛教,傳言內容及媒體標題將人體複雜的消化代謝過程過度簡化,並且將癌細胞消耗比較多的糖、錯誤理解成「癌細胞愛吃糖」,傳言說法易誤導。 所有細胞都需要葡萄糖 餓死癌細胞是錯誤做法柳朋馳進一步解釋「癌細胞喜歡吃糖」的說法,他以在烈日下曝曬的人為例,這個人流了很多汗、也喝了很多水,不能因此說成這個人很喜歡喝水,關鍵是他有這個需求,但傳言卻講成喜歡;癌細胞「需要」糖份,人體所有正常細胞也需要糖份,柳朋馳也以民間過去曾流行「餓死癌細胞」的說法闢謠,餓死癌細胞的同時,正常細胞也死了,病人根本沒有體力、能量去對抗癌細胞,所以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切斷所有能量供應,而是要靠免疫系統正確辨識、精確打擊癌細胞,免疫系統要能發揮功能也同樣需要身體供應營養才有能力對付癌細胞,所以「餓死癌細胞」、切斷血糖供應的方式是錯誤作法。 而傳言隱含的減糖抗癌的說法,柳朋馳強調,現代人普遍糖份攝取過多、減糖飲食一直是醫界及衛福部推廣的方向,鼓勵民眾少吃精緻糖,健康攝取全穀根莖類、天天五蔬果,減糖能減少身體發炎、避免誘發癌變,這樣的說法講的方向是對的,但是反過來講成癌細胞喜歡吃糖則是錯誤的,傳言用大方向正確「包裝」實質內容錯誤、用少部分正確「偷渡」大部分錯誤,傳言為錯誤訊息。(四)介白素具雙向調節功能 相關機轉尚待釐清 傳言提到「張明熙研究的介白素-20單株抗體,證實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及骨質疏鬆症,新藥技轉四億元」,傳言接著提到有關糖、癌細胞的內容,MyGoPen 詢問柳朋馳學理上的關聯性,柳朋馳表示,介白素(interleukin)也稱為「白血球介素」,常見的包括介白素 1、介白素 6、介白素 8、介白素 10、介白素 20 等等,介白素是「細胞激素」、具有很多功能,介白素會調控免疫及發炎反應,也就是說介白素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一條路徑是促進發炎,但也可能有另一條路徑、同時促進免疫細胞,所以兩邊一增一長之間,到底哪個路徑比較多、有時候很難直接確定,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柳朋馳解釋,高糖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而發炎反應會釋放介白素、所以介白素是發炎反應物質,但是目前並不知道介白素這個發炎物質,是不是會導致細胞癌化,或者是癌化的過程會不會也會連帶影響免疫細胞的活化或抑制,這些機轉目前醫學界還並不很清楚。傳言將張明熙的介白素研究,跳接到癌細胞、糖,傳言內容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張明熙確實曾提出介白素的研究,相關的專利集中在肝硬化、乳癌、胰臟癌、化療引起神經痛等,與傳言所說的癌細胞、糖等內容出入頗大,傳言跳接、傳言說法錯誤。 張明熙只吃黑糖的說法出自她於媒體採訪後的非正式、聊天場合,且屬個人經驗分享,依台糖公開說法,各種糖因為精煉程度不同而呈現顏色、型態差異,但各種糖「精製程度差異不大」。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說「糖放在癌細胞的培養皿中,癌細胞迅速增生」,或是民眾常聽到的「癌細胞喜歡吃糖」等說法,根據專家表示及國健署公開闢謠,「體內的所有細胞都需要葡萄糖提供能量,而癌細胞因為生長快速,消耗葡萄糖的需求也更大」,癌細胞的糖份需求大、但不能因此說成癌細胞愛吃糖,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台灣癌症防治網 癌細胞真的喜歡吃「糖」?(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師 呂玉如)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2/sugar.html)
-
2025-01-08 焦點.健康知識+
溫度變化血壓波動易致猝死!外出護心腦4招,隨時補充溫開水
中央氣象署預報,大陸冷氣團開始南下,全台氣溫驟降,將持續影響一周左右。基隆長庚醫院心臟電生理與心律不整醫學科醫師陳天心表示,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促使血壓升高,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溫度變化易造成血壓波動陳天心說,溫度變化會造成血壓波動,務必做好保暖措施,手套、襪子、帽子、圍巾不可少,冬天也要多補充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另外,冬天飲食大都偏油膩、重口味,當心攝取過多的鈉,也會讓血壓上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呼籲,冷氣團來襲,低溫、溫差大會增加心血管負擔,可能導致疾病惡化。如果寒冬要出門,應避開清晨和傍晚,這2個時段受到輻射冷卻效應,溫度最低、最容易發生猝死意外。根據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位居第2名及第4名,奪走3.6萬條生命。每當氣溫急凍與天氣濕冷時,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年長長輩,特別易受低溫威脅,這些高風險族群要格外留意健康狀況。鍾遠芳分享「外出護心腦」4招,提醒留意心臟病及中風徵兆,有狀況立即就醫。「外出護心腦」4招1.調整外出時間:清晨和傍晚的溫度最低,建議避開這2個低溫和溫差較大的時段出門,並結伴同行相互關照。2.穿搭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添衣物,要特別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梢的保暖,另避免厚重衣物影響步行、增跌倒風險。3.隨時補水:低溫時,身體仍會流失水分;若水分不足,可能導致血液過於黏稠,有血栓風險。戶外活動中,建議每15分鐘飲用200至300毫升溫水,並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4.留意心臟病或中風徵兆:若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等心臟病症狀,或無法執行「微笑、舉手、說你好」這三個動作其中一項,就有可能是中風徵兆,應立即撥打119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護心守則還包括「722」量測血壓,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高血壓患者應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及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每次量2遍,了解自己血壓變化,是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
2025-01-02 養生.聰明飲食
馬鈴薯讓人長壽!吃對能防血管阻塞 除了發芽外還有一種不建議食用
馬鈴薯雖然大多由澱粉組成,但屬於優質的根莖纇食物,正確吃能補充讓人健康的營養素。心血管內科醫師、科普博主王星介紹馬鈴薯的好處,以及最佳的料理方式。王星表示一項八萬人參與、時間長達33年的大型研究指出,愛吃馬鈴薯的人更長壽,而且能降低心血管堵塞的風險。研究顯示,與每周吃馬鈴薯≤六個的人相比,每周吃煮馬鈴薯≥十四個的人,全因死亡風險會下降12%。每天煮馬鈴薯攝入量如果增加100克,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風險、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急性心肌梗塞死亡風險會下降4%;當每天馬鈴薯攝入量達到200克時,全因死亡風險趨於平緩,也就是說不需要吃超過200克。馬鈴薯是第二大膳食纖維的來源,也是人體維生素C的重要來源,而且鉀的含量也非常高,每100克煮熟未去皮的馬鈴薯,能夠補充人體每日鉀攝入量14%,也就是說吃一個100克煮馬鈴薯,就滿足了人體每天對鉀需求的14%。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這些營養素都是有利於降低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冠心病的風險,所以吃馬鈴薯能夠降低心血管堵塞的風險,以及讓人更長壽。很多人覺得馬鈴薯是蔬菜,它確實屬於蔬菜,但是含有大量的澱粉,所以馬鈴薯也是主食,而且被認為是優質的碳水。馬鈴薯雖然優質,但有兩種料理方法不推薦但食用,第一個就是大家熟知的發芽馬鈴薯不能吃;第二個是油炸馬鈴薯,包括洋芋片、炸薯條會增加三高以及心血管堵塞的風險,這樣等於失去馬鈴薯原本有益心血管的好處了,建議少吃。王星建議馬鈴薯用蒸或煮著吃,但也別吃太多,每人每天薯類可以吃到50-100克,100克大概就是普通大小的一顆馬鈴薯。資料來源/王星科普
-
2025-01-01 癌症.肝癌
漫畫家魚夫驚傳離世享壽65歲 為何肝癌從發病到惡化如此快?
筆名「魚夫」的漫畫作家林奎佑,驚傳過世,享壽65歲。據報導,魚夫日前就醫時檢查出罹患肝癌,且病情相對嚴重,持續治療,但大約住院周,病況卻突然急轉直下,12月30日上午病逝。「肝癌號稱沉默的殺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曾指出,衛福部統計,20年來「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或第二名,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數約5000至7000人。初期肝癌無明顯症狀 局部症狀明顯時多已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引用國衛院國家癌症研究中心醫師林育佳指出,初期肝癌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晚期,或當局部症狀明顯時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小的腫瘤只能靠影像檢查來偵測,所以定期檢查是很重要的。肝癌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胃口不好、疲倦、發燒及體重減輕5大症狀,或是右上腹部悶痛不適,有時會出現傳到肩膀的輻射痛。其他比較不常見的症狀,包括腸胃道出血、肝衰竭 (出現腹水、黃疸、肝腦病變等)、腫瘤破裂出血等。等到有症狀 多半已錯過開刀時機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出版的《肝癌病友手冊》列出肝癌的症狀包括:1.上腹部脹痛。2.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3.腹水、下肢水腫。4.血便、吐血。5.黃疸。6.急性腹痛。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朱光恩曾受訪表示,「肝、膽、胰」最要命的問題是他們罹癌時都很沉默,容易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等到出現黃疸、食欲不振、腹痛、不明原因暴瘦、極度倦怠等症狀,才會發現肝膽胰可能出問題。肝癌沒有感覺,等到病人察覺到有黃疸,已經是很嚴重的臨床表現。朱光恩表示,照顧肝膽胰不二法門,是每年定期做一次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抽血主要是針對功能變化,可以看肝功能指數、癌症指數、發炎指數、肝炎病毒的病毒量等,腹部超音波則是看結構的變化,有助及早發現腫瘤,如果發現得早,可能開刀就能切乾淨,之後定期追蹤就好,連一顆化療藥都不用吃。【每年須定期健檢高風險群】*脂肪肝者*B肝或C肝帶原者*酗酒或酒精性肝炎病史者*膽結石者*抽菸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疾病百科/肝癌
-
2024-12-29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性功能障礙3.1萬人就醫遠低於實際人數
性功能障礙對男女來說,都是羞於啟齒的疾病,除了影響伴侶間的情感維繫,對男性來說更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因性功能障礙就醫的人數與年齡層,也提醒務必找專業醫師診斷、切勿尋求偏方。心因性引起的障礙不易評估,藥物難納入健保給付。性功能障礙長年以來在亞洲地區都屬於「難以啟齒」的疾病,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12年有3.1萬多人因性功能障礙就醫,實際上有性功能障礙的人數恐遠高於3.1萬人。引發性功能障礙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依過往文獻指出,心因性引起的性功能障礙占大宗,也使患者主訴的性功能障礙變得「主觀」,健保難評估罹病範圍時,也就難納入給付,不過會考慮將治療器質性性功能障礙評估納入給付。男性性功能障礙可粗分為勃起功能障礙與早洩,面對性事無力,多數男性不願啟齒,選擇尋求偏方。石崇良表示,過去在急診擔任醫師時,就曾遇過多起「陰莖異常勃起症」的患者,私下購買具有壯陽功能的偽劣藥,服用後確實改善勃起功能障礙,但劑量過高或是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升旗」長達四小時不下降,險些讓海綿組織壞死,醫師緊急使用鬆弛劑,才成功搶救其生殖功能。女性患者常被忽略,112年就醫僅1,396名。相較於男性,女性在性功能障礙上更是難以啟齒,甚至被社會認為是「不需要」的功能。石崇良說,112年因性功能障礙就醫的3.1萬人中,僅有近1,396名患者是女性,凸顯女性的性功能障礙被忽視;他認為,無論男女,如果長時間性功能或性生活出現異常都應就醫,由醫師協助診斷,後續再探討引發性功能障礙的原因是心因性還是器質性。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並未給付治療性功能障礙的藥物,民國86年健保開辦不久時,曾討論過是否將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礙列入藥物給付,如威而鋼、犀利士等,但當時並沒有結論,加上國外皆採取自費的方式,後續也沒有任一醫學會提案,使得該議題至今都沒有重啟討論。進入超高齡社會,因疾病引發的患者將增加。不過,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因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礙將會愈來愈多。石崇良說,常見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攝護腺肥大等,如果已經控制好疾病源頭,但性功能障礙未改善,健保署可以考慮是否給付威而鋼、犀利士等藥物。另外,部分的癌症也可能會因為癌症細胞阻塞生殖器的血管,導致生殖器異常充血,如膀胱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腎癌等,石崇良表示,現行的醫療健保已給付相關藥物;至於民眾「主觀」認定的性功能障礙,如性功能無異常,但自認硬度或持久度不足,這絕對不會在健保給付的範疇中。防三高除了避免中風,也能降低性功能障礙發生。石崇良認為,許多疾病的發生應著重於預防,以三高引起的性功能障礙為例,如果能預防三高,不只能避免中風、心肌梗塞,也能降低性功能障礙的發生。近期,衛福部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就是著重於預防,除了從飲食著手以外,也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充足的運動以及足夠的睡眠,都能降低性功能障礙的發生。但是身體任何器官的變化,背後都可能代表疾病的發生,如精神疾病或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礙,第一時間應立即就醫,找出導致障礙的根本原因,透過醫療手段逐步改善。石崇良提醒,千萬不要隨意找尋偏方或是向地下電台購買藥物,偏方也許一時有用,但藥劑量錯誤,都可能引發更大的反效果,還可能會導致洗腎,後續花費的成本恐會更高。據台灣地區成人性福調查研究顯示,40歲以上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盛行率約17.7﹪,但僅一成多的患者願意就醫;根據健保資料庫調查近三年因性功能障礙就醫人數,110年就診人數為2萬5,440人,112年增加到3萬1,806人,且就醫年齡層高峰從50歲到59歲降至40歲到49歲。民眾就醫意願提高,數周不舉就會找醫師。林口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表示,性功能障礙好發的年齡以50歲以上最多,主要是性功能障礙的發生仍與三高有直接關係。生殖系統是血管分布最多的器官之一,加上男性生殖器與其他器官如肝腎相比,較能直接觀察出症狀,不少患者不舉後才發現自己是三高患者。醫學上,時常將陽痿當作三高的先驅疾病。健保資料數據中,110年因性功能障礙就醫的患者,以50歲到59歲最多,到了111年及112年,人數最多的年齡層降至40到49歲。陳煜表示,近年因性功能障礙就醫的年齡層確實愈來愈年輕,主要與「就醫觀念改變」有關,10年前因性功能障礙就醫的患者,通常是不舉超過五年以上才就醫,現在多數是三到五周不舉,就到門診報到。心血管疾病年輕化,陽痿是三高的先驅疾病。不舉年輕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年輕化,陳煜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疾病中,與性功能障礙最有關係的就屬「糖尿病」,近年飲食西化等因素,糖尿病患者明顯有年輕化趨勢,也讓性功能障礙的患者愈來愈年輕。曾有一位年僅19歲的大學生,因不舉求診,極為年輕的患者通常是心因性引起,但排除心因性因素後發現,該名患者是因第二型糖尿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礙。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分析110年到112年主診斷為性功能障礙的共病情形,其中「攝護腺肥大伴有下泌尿道症狀」連三年都占共病第一位,且前四名的共病都以泌尿科疾病為主。高血壓則是連續三年都位居性功能障礙共病第五位,接續則有頻尿、糖尿病、末梢血管疾病以及焦慮症。不舉患者多找泌尿科,可一併抽血檢查三高。陳煜說,數據顯示泌尿道疾病為最常見共病的現象,是因為性功能障礙者,多數會掛泌尿科看診,泌尿科醫師除了看不舉,同步會診察患者是否有泌尿道疾病。僅有少數醫師會一併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甚至確認患者是否有身心問題。實際上,性功能障礙者多數都是三高患者,近年在男性學醫學會的積極宣導下,泌尿科醫師較會主動針對不舉的患者,抽血檢查是否有三高問題。112年度因性功能障礙就醫人數為3.1萬多人,執行檢驗檢查人數1.6萬人,約占就醫人數一半,檢查做最多的層級為區域醫院5,804人。陳依婕表示,若要釐清性功能障礙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可透過血液檢查、尿液檢查等確認。性功能障礙治療多為自費,避免藥物濫用。陳煜表示,性功能障礙者近年接受治療的意願愈來愈高,赴泌尿科就醫雖然可診斷出不舉,若醫師沒有多一分心力協助確認不舉的原因是疾病引起還是心因性,恐會反覆發生。他提醒,不舉除了可赴泌尿科就醫,也該提高警覺,到心臟科或家醫科確認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國內對於性功能障礙的治療多採自費,未納入健保。陳煜表示,國外也採取相同的做法,性功能障礙有時候很主觀,加上改善的主要藥物為威而鋼、犀利士等藥物,實質上這類藥物就是一種春藥,如果納入健保給付,百分之百會被濫用,且會造成健保財務沉重的負擔。女性就醫者少,常直接放棄性生活。至於女性因性功能障礙就醫人數遠低於男性,112年僅有1,396人,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表示,就醫率恐不到1%。引起女性性功能障礙有四大因素,性欲低落、高潮障礙、單純性交疼痛、陰道痙攣引起性交疼痛。女性在停經後,常出現性欲低落、高潮障礙,主要受荷爾蒙影響,臨床並無藥物治療,多數需要透過心理治療達到改善,這類患者通常選擇「不就醫」,直接放棄性生活。臨床上就醫最多的就是陰道痙攣以及性交疼痛,陰道痙攣發生率低、但就醫率高,而性欲低落、高潮障礙反而盛行率高,但就醫率低。
-
2024-12-26 養生.聰明飲食
蓮霧低糖高鉀防三高 與「1食物」一起煮還能治乾咳
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其實,蓮霧是低糖、低熱量的水果,即使是甜到讓人滿心歡喜的黑金鋼,每百克中的熱量也只有32大卡,熱量跟糖分只有巨峰葡萄的一半,特別適合需要控制體重、血糖較高的病患吃。 蓮霧低GI值 葉酸是蘋果21倍蓮霧不只是低GI值的水果,營養價值也是很多水果的好幾倍,例如葉酸是蘋果的21倍、葡萄的8倍。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為B群之一,食用後容易隨尿液排出而不會過度累積,其作用除了是孕婦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的營養素外,對一般人來說,也可以幫助防止巨球性貧血、降低癌症罹患率,還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此外,蓮霧是高鉀的水果,蓮霧的鉀每100克中就含95mg,很接近高鉀的葡萄,所以,腎臟病患一天最多只能吃300克,大約1~2顆。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蓮霧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水果,其帶有特殊的香味,是天然的解熱劑,而且富含水分,在食療方面還具有利尿、寧心安神的作用。 吃蓮霧清肺火 跟冰糖一起煮治乾咳蓮霧對於治療秋燥咳嗽也很有效果。民間有「吃蓮霧清肺火之說」,一般用於治療咳嗽時,習慣用冰糖同煮,可治療無痰的乾咳,若有痰很難咳出的病患,也適用於這種食療法。 不過,雖說蓮霧味甘、性平,但還是帶有微寒性,吳明珠提醒,脾胃虛寒者,以及腹瀉者最好不要食用。劉純君也指出,因為蓮霧是帶皮吃進去的,又加上清脆多汁,很多人常咀嚼不完全就吞進去了,若有胃潰瘍或本來就屬於胃酸分泌比較不足的人,食用時一定要細嚼慢嚥,否則會讓胃病加重。延伸閱讀: ·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水果?營養師解答超意外 選這1類吃更能控好血糖 ·「這10種水果加熱吃」營養加乘!葡萄、草莓有助保護心臟 這1種用烤的讓你睡更好
-
2024-12-26 醫療.中醫
泡腳養生有益心血管健康 中醫授水溫和水的高度如何調整最佳
冬天天冷,老人家容易氣血循環不良,導致末梢血管阻塞,進而手腳冰冷,小心血壓升高、心臟不適,甚至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等危險。中醫師建議,可以「泡腳養生」,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狀況,有益心血管健康。新光醫院中醫中心主治醫師黃奎祐指出,老人家血管彈性較差,影響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容易手腳冰冷,體溫調節功能可能也不好,適應室外溫度變化能力變差,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恐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的風險增加。現在不少人有三高問題,若過多膽固醇累積在血管管壁,阻塞後也會增加心腦疾病風險,不可不慎。水要淹到小腿一半根據中醫理論,「泡腳養生」有益健康。黃奎祐說,「腎主水,心主血脈」,泡腳為溫補腎陽、腎氣,可以調節臟器,讓心臟運行更穩定。「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腳底是經絡交會的地方,而血液循環是由氣來推動,泡腳時,可溫暖腳底的湧泉穴、腳踝的太溪穴疏通經絡,這兩個穴道有「菩薩的藥穴」之稱,以促進氣血流通,避免心肌梗塞、腦中風。黃奎祐說,泡腳水溫應保持在攝氏40度,不要太燙,避免燙傷皮膚,泡腳時不要在空腹、吃飽後、運動後,因泡腳時氣血集中在腳部,運動後泡腳可能會引發頭暈,而空腹或吃飽後泡腳,恐造成消化不良。建議泡腳應於飯後一小時,或睡前泡腳有助安神的效果。泡腳約一周2至3次,每次15至20分鐘,「小腿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因此泡腳水的高度到小腿一半,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心臟健康,但注意泡腳時不要流太多汗。黃奎祐說,「汗是血之液」,流汗過多,身體反而會愈泡愈虛,容易出現胸悶、喘不過氣,泡完後應喝杯溫開水,補充流失的水分,但孕婦、糖尿病患、足部有傷口的人、化療癌症患者則不建議泡腳。可添加中藥或精油泡腳時,依想要的效果可添加中藥或精油,如艾草有溫經、驅寒、除濕功效,適合體質寒性或手腳冰冷的人;紅花則能活血化瘀;生薑可促進血液循環、驅寒暖身,適用感冒、受風寒的人;桂枝能溫陽、疏通經絡。添加薰衣草精油,可以舒緩及放鬆神經,讓心神安定下來,減少心臟負擔;迷迭香精油能活血化瘀、提神醒腦、舒緩精神疲勞、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茶樹精油可以抗菌、消炎;玫瑰花瓣可以疏肝解瘀、活血養顏,菊花瓣可清熱解毒、清肝明目,適用於肝火旺盛、眼睛容易疲勞的人。足部按摩 效果加乘泡腳時搭配腳部、小腿的按摩,黃奎祐說,「當然會更好」,可以幫助淋巴回流及改善血液循環。按摩時不用針對那一些穴位,可以從腳底的中心點開始向外擴散,把整個足部、小腿按摩一遍,對於保健有加乘的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4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鈣化比動脈硬化更糟 這些不良習慣全是危險因子
70歲的王先生(化名)罹患糖尿病,還有高血壓,半年前因心絞痛就醫,檢查發現心臟的三條血管都需要心導管介入治療;其中左前降支血管鈣化嚴重,無法放入血管支架。最後使用最新的血管內震波碎石技術處理鈣化病灶,震裂血管的鈣化組織後,再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植入支架,順利完成治療。很多人都聽過動脈硬化,但很少人知道「血管鈣化」。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系主任謝宜璋指出,動脈硬化會有血脂或是纖維等沉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壁硬化,久而久之血管也會有狹窄的情形。當這些沉積物裡含有鈣質時,血管會隨著時間慢慢鈣化。血管鈣化會比一般常見的動脈硬化更為堅硬,讓血管更沒有彈性。不良生活習慣 是危險因子謝宜璋說,血管鈣化的成因,跟一般的動脈硬化差不多,大部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抽菸、肥胖、飲食多油、多鹽、多糖,不運動,還有血脂、血糖、血壓的三高,都是讓血管「硬邦邦」的危險因子。另外,老化也是讓血管品質不佳的因素之一,從臨床上觀察,發現糖尿病患者及洗腎患者比較容易有血管鈣化問題。目前心臟冠狀動脈的疾病,臨床上除了用藥物控制,也可以用心導管介入治療,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的血管撐開,植入支架。謝宜璋指出。血管鈣化的患者,血管壁變得十分堅硬,像結石一樣,有時候氣球擴張術很難將血管撐開,支架進不去;就算勉強擠出一個空間放入支架,之後也會有較高的再度狹窄比率,因此血管鈣化可說是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上的大敵。過去治療2方法 效果有限謝宜璋表示,過去會用高壓氣球囊、帶著刀片或鋼絲的氣球,把血管撐大,但效果有限,風險也比較高。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冠狀動脈旋磨切除術」,可磨除血管上的鈣化組織,但較深層的鈣化組織較不易用此方法處理,切削下來的碎屑則也可能造成遠端血管的栓塞。最新處理血管鈣化的利器,是以血管內震波碎石技術處理鈣化病灶,簡稱「血管內震波碎石」(IVL)。謝宜璋說,IVL的原理類似打腎結石,是利用震波產生器發出超聲壓力波,引發鈣化組織出現裂縫,進而能使氣球囊可以撐開血管,讓支架可以順利的展開,是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像王先生左前降支的血管鈣化相當深層,嘗試用小型氣球擴張血管、冠狀動脈旋磨切除術,效果都不理想,等到引進IVL才完成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團隊已完成多例血管內震波碎石治療,成效與安全性與歐美臨床一致 。日常生活中發現血管硬化或鈣化並不容易。謝宜璋提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血脂、血糖、血壓,才是保養血管的根本之道。高危險群可在還沒有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時,自費做電腦斷層檢查為血管健檢,及早找出保養血管的對策,避免血管硬化繼續惡化下去。
-
2024-12-23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只喝一罐可樂並不多?他量化出「駭人糖份」曝恐怖後果
可樂是許多人鍾愛的飲料,但其含糖量相當驚人,即使每天只喝一小罐,累積起來的糖份也是很可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誘發糖尿病、心臟病等危及生命的嚴重疾病。美國脊椎指壓治療師彭帕(Daniel Pompa)在IG分享每天一小罐可樂對身體傷害有多大,他指出如果連續七天、每天喝一罐可樂,總共攝取273克糖,堆在一起像座小山,看起來相當驚人。如果連續一個月、每天喝一罐,足足喝進4磅(1.81公斤)的糖,放在小缽裡一隻手舉起來都有些吃力。彭帕表示很多嗜喝可樂的人,一天甚至要喝兩到三罐,所攝入的糖量更是難以想像。彭帕指出攝取過多糖是糖尿病的誘因之一,高達90%的人有糖尿病前期,一旦發現可能都為時已晚;而真正致命的不是糖尿病,而是心臟病、中風,以及糖尿病伴隨的所有症狀,更嚴重甚至誘發癌症。如果每天攝取這麼多糖份,就得注意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r. Daniel Pompa(@drpompa)分享的貼文如果改喝代糖可樂行嗎?高雄長庚醫院營養師吳靜宜表示,含糖碳酸飲會造成脹氣、蛀牙等問題,至於有人說會造成腦部退化,應該是三高導致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如果覺得無糖就食之無味,也可選用赤藻糖醇等「代糖」,幾乎沒有熱量,不過她提醒吃代糖反而容易「自我安慰」沒有熱量,因此吃得更多,長期食用無助於控制體重,也可能影響腸道功能。 一項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的研究顯示,一天只要喝兩罐無糖碳酸飲料(含人工代糖),就可能使女性心臟病、中風風險增加。經常喝無糖碳酸飲料的女性,罹患血栓性中風的可能性,較一般人高出31%。與很少飲酒的女性相比,患心臟病的風險高29%,死亡風險則高出16%。某些人的風險特別高,包括肥胖的女性。
-
2024-12-21 焦點.元氣新聞
【向上教養】照顧者最困擾 與爸媽溝通
阿智的父親有三高,不久前中風好不容易救回來,但是從來不定時服藥,更遑論復健、運動。小雅穿著新買的衣服回娘家要帶母親去就醫,媽媽對著年近五十的她說:「妳全身黑是有誰死了嗎?長這麼大還不會穿衣服!」性格的缺陷 病後會被放大「長照是家庭關係的延長賽」,家庭照顧者關懷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親子間的互不理解、無法溝通,會在父母老年時變本加厲,尤其父母在生病後,開始面對自己的失落與悲傷,他們生命早期埋下的性格問題也會放大。陳景寧說,家總「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每年會統計首次入線的照顧者的最大困擾,都有超過五分之一的照顧者表示,他們最大的困擾是「與被照顧者的溝通」。陳景寧進一步說明,父母生病後難以溝通的原因很多,像阿智父親那樣不吃藥、不復健算是最單純的,帶給子女比較大困擾的多來自家庭關係的不平衡,例如小雅與母親,父母從子女小時候就習慣指責、評價子女,關係長期不平等;另一種是父母的偏心埋下手足心結,在父母生病後釀成家庭風暴。用角色扮演 練習換位思考陳景寧指出,試圖改變年老父母的困難度非常高,子女總是滿身挫敗,她認為最好的狀況是改變自己、換位思考,「角色扮演」是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當演員,每天都有即興劇的任務,尤其遇到父母失智時更需要。也可以將父母當成客戶、老闆,從子女位移到專業人員。當我們希望拿到案子、得到老闆肯定,通常會有很多的觀察和耐性,嘗試不同方法,不會糾結老闆愛不愛我、不會膠著於客戶的不公平對待,「你會知道老闆、客戶就是難搞,順著毛摸就好。你愈認定我們是親子,愈感到不舒服。」少說一句話 也是好的開始另外,「少說一句話」也是好的開始。若彼此的新仇舊恨讓你心生厭惡,連陪伴都難,那先從少說幾句話開始,例如陪爸爸看電視時,無論爸爸的政治立場與你多不同、內容多不合理,都靜靜聽他說完,多數時候,老人家只是需要有人聽他說話。親子衝突持續於有來有往,當你停止丟石頭,就有可能終止互丟石頭的場面。也可以發揮創意,從父母在乎的點著手。陳景寧舉例,她有個案的母親和媳婦關係差,常抱怨媳婦對她不好。母親篤信前世與輪迴,有次算命聽說媳婦前世是她的怨親債主,今生如此是因為上輩子欠債未還,母親聽到了此說法,人就放鬆了,當她鬆手,婆媳的關係反而變好了。別成為自己也不認同的老人向上教養是一條漫長的路,太強調「一定要怎麼樣」會很辛苦,陳景寧建議,善用家總專線、讓自己放鬆,不要急著解決問題,保持彈性和幽默感才是長久之計。陳景寧常在聽見照顧者抱怨,他在重複上一代的行為。她提醒,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深遠,若不想將這樣的負面關係與互動複製給下一代,子女須從中年起就要有意識改變自己,不要成為一個自己也不認同的老人,到老年才想改變,困難度很高。
-
2024-12-20 醫療.心臟血管
進補小心高鈉 血壓飆易猝死
冷氣團報到,氣溫驟降,容易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傷害。許多人愛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進補暖身,不過醫師提醒,湯和加工食品鈉含量高,應減少攝取,避免血壓劇烈波動,高風險族群要做好保暖,有服藥控制血壓的人,更要遵從醫囑服藥。 天冷或溫差變化大,發生猝死風險高,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如有胸悶、胸痛、喘、呼吸困難、心悸、頭暈、喘不過氣、盜汗或異常虛弱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心臟疾病警訊。 三高族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應按醫囑吃藥;喜愛吃鍋物的人,鈉含量高,要減少攝取,避免血壓浮動得太厲害。 林謂文說,中老年人、三高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溫度耐受性沒這麼好,溫度急降時,會刺激交感神經血管收縮,導致心跳變化、血壓上升,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如腦中風、腦出血、心肌梗塞,甚至主動脈剝離等,高風險族群要做好保暖,如口罩、毛帽、耳罩、圍巾、高領毛衣等。 林謂文提醒,晚上睡前要做好保暖,例如穿襪子睡覺,清晨起床時很冷,也不要突然離開被窩,建議可做暖身操,或喝溫開水等,慢慢起來以避免頭暈導致跌倒等狀況。
-
2024-12-19 醫療.中醫
寒流來襲首重保暖 中醫師教你熱敷3穴位有助改善手腳冰冷
冷氣團籠罩全台,加上輻射冷卻效應,全台多個縣市持續發布低溫特報。根據消防署統計,這3天已經有134人因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寒冬要加強保暖措施,尤其是三高患者、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及65歲以上長者,氣溫驟降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風險。寒流來襲,身體禦寒非常重要,尤其是進出室內外時,溫差超過5度,可能因血管劇烈收縮而致命。林舜穀指出,保暖首重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出門時要適時添加衣物,在家也要注意室內溫度調節,勿緊閉門窗、做好循環通風。另外,學會3個穴位按摩,可改善手腳冰冷、促進全身氣血通暢。林舜穀推薦熱敷3個穴位,操作簡單方便,袪除體內寒氣的效果明顯。另可以利用吹風機吹後頸大椎穴、腳底湧泉穴,驅趕風邪以及激發腎氣。大椎穴在陰陽經交會之處,多按揉大椎穴,可疏通督脈經絡、調暢氣血。位置:頸椎最下面,脖子與背部交界處,低頭時凸起的骨頭最明顯處。方法:可用吹風機以低熱吹2至3分鐘,或將暖暖包隔布敷在大椎穴約10分鐘,有助於溫暖全身、提升免疫力。勞宮穴按摩勞宮穴能平衡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改善因季節變化所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尤其是手腳冰冷。位置:握拳時,中指指尖觸及的手掌中央位置。方法:用暖暖包輕壓熱敷5至10分鐘,可促進手部循環,溫暖四肢。湧泉穴唯一位在腳底板的穴位,也是腎經的最後一個穴道,可預防天冷時下肢冰冷。位置:足底前1/3處凹陷區,約在腳趾根部與腳掌中心的連線處。方法:熱水泡腳後,用吹風機或暖暖包熱敷,有助於驅寒、促進全身循環。PS.使用電暖器勿調太高溫,避免室內溫差大;暖暖包不直接接觸皮膚,防低溫燙傷。
-
2024-12-17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留意3症狀防中風!醫提醒除了禦寒衣物,這也要攝取足夠
冷氣團接力,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出低溫特報,本周開始,冷空氣一波接一波襲來。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樹基表示,氣溫驟降,醫院急診室湧現患者,以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多,包括心絞痛、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高齡長輩及患有慢性病的族群要特別加強保暖。3症狀: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林樹基指出,寒風刺骨,低溫及過大溫差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因為冷空氣刺激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促使血壓升高。如果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千萬別忽視,建議民眾先停下手邊事情,觀察三分鐘,休息後仍感覺不適,應盡速就醫診治,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低溫是年長者殺手,千萬別等閒視之。林樹基提醒,有運動習慣的人,或是作息早起的長輩,遇到寒流來襲,應該忍住出門的欲望,或是避開清晨及日夜交替的時段。剛起床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床,要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若突然離開溫暖的被窩,溫差過大易頭暈,老人家尤其要注意眩暈造成跌倒的風險。身體缺水 血液變黏稠更危險「保暖」是冬天保健養生守則,要配戴帽子、口罩、手套、襪子、圍巾等,還要顧到腳底。林樹基強調,除了禦寒衣物,水分也要攝取足夠,別以為夏天才要補水,冬天缺水更危險,當體內水分流失時,血液黏稠度跟著變高,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冬天的飲水量可以比夏天少一些,建議大約為1500至2000cc。有些頻尿問題的長輩不愛喝水,林樹基說,中老年人要小心不覺得口渴的「隱性脫水」,適時補充溫開水,暖身亦可避免血液變得黏稠,預防腦中風。另外,糖尿病、三高慢性病患者,要規律服藥、定時量測血壓等數值,了解自己在氣溫下降時,血壓、血糖數值的改變,可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是否增減用藥劑量。林樹基說,天氣冷颼颼,要積極保持身體的溫暖、維持血液的流暢,注意防範避免低溫猝死的憾事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16 焦點.元氣新聞
預防失智多動腦!譚敦慈身體力行5重點 接種「2疫苗」降低近4成風險
如果票選大家最害怕的疾病,失智症一定名列前茅。如果太晚知道罹患失智症,將難以逆轉,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全新網路節目「健康早知道」,邀請台大醫學院教授曾文毅談如何逆轉腦齡,並請到林口長庚護理師譚敦慈分享自己預防失智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及早知道,如何與頭腦共存到老。譚敦慈說非常害怕自己日後失智,因為這輩子遇到非常多好男人,例如爸爸、先生,還有兩個兒子,「我很害怕我忘了他們」,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失智。她分享自己為了不失智所做的努力,一是控制三高,健檢報告都沒有紅字;第二個是記得流感跟肺炎鏈球菌疫苗。譚敦慈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打了這些疫苗可以降低將近四成的這個失智風險。所以譚敦慈每年一到10月1日,她就趕快去打疫苗。再來她分享,有一些研究蠻有趣的,就是「不要生氣」,生氣會增加三倍失智風險,「所以我現在其實真的還不大會生氣。」另外有一個很重要,就是不要說人壞話,如果能夠做到,也可以降低三成風險。研究發現,說別人壞話,腦細胞會凋零,也會增加三倍的失智風險。譚敦慈說,很多研究顯示,超級加工食品增加失智風險,所以她很少吃,「我喜歡吃原型食物」,可以控制三高,避免腦中風,腦中風患者將近有一半面臨失智風險。另外就是要做認知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第一個可以預防失智,便是要參加社交活動;還有聽力要維護好,如果聽不到40分貝,失智風險就增加兩倍。譚敦慈分享她自己做的一些預防失智運動,一個是左右手做不同的動作刺激大腦,她自己在家會常念百科全書,而且靠牆半蹲時,就念一篇文章,還建議大家「念一些比較艱深的」,例如化學式,就大聲的念出來,重複多唸幾次,有些化學式非常繞口,但念的過程隔,「我都覺得好像有點變聰明了。」如果想要動腦,譚敦慈有一個好方法是去傳統市場,因為買菜其實是要動腦的,比如要算菜一斤多少錢,有一次兒子陪他去市場,忍不住驚嘆,「媽,妳知道嗎?菜市場阿嬤的數學比我好太多。」譚敦慈說,總之,就是盡量讓自己動腦。在日常飲食方面,原型食物應該怎麼吃?譚敦慈說,很多人以為她家的孩子很可憐,一定很多食物都不能吃。她說,「我們家其實很簡單」,把該吃的先吃了,其餘「愛吃啥就吃啥」。什麼叫該吃的?每天一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無論是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都沒有關係;通常另外一碗是白色的蔬菜,白蘿蔔、白花菜、菇類、筊白筍、竹筍都可以,有時候可以替換成茄子,或青椒、紅椒,一天就是吃兩碗的青菜。譚敦慈還會吃兩個拳頭的水果,而且是早上吃,她說自己現在年紀大了,雖然血糖正常,但我希望血糖波動不要太大,早上先吃水果,中午之後不吃,因為最近有一些研究發現,晚上吃水果比較容易脂肪肝。另外,還會吃4顆核桃或者12顆開心果,為什麼定量這麼嚴格?因為堅果熱量,而且要選沒有調味的堅果。至於蛋白質,譚敦慈讓自己每天吃到公斤體重一點二公克,而且特別推薦吃魚。國健署也建議大家每周吃兩次魚,他們家是天天都有魚,而且特別推薦鯖魚、秋刀魚,不吃鮪魚、旗魚、鯊魚等大型魚類。簡單來說,譚敦慈的健康餐盤就是要有兩碗蔬菜,兩個拳頭的水果、一些堅果,然後就是蛋白質,建議吃魚。另外,現在很多人不吃飯,力行低碳飲食,認為無碳飲食就是健康,譚敦慈並不贊同,「我是飯的愛好者」。統計顯示,目前我們每人每天平均一年吃80公斤左右的肉,但吃飯只有40公斤,「我們家是吃80公斤的米。」因為她覺得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能不吃飯,吃飯時加一些五穀雜糧,或煮地瓜飯也很好;至於吃飯的順序,譚敦慈建議先吃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再吃飯,對樣吃也有助於體重控制。洪素卿歸納譚敦慈預防失智的五個重點:1.控制三高、體重2.預防頭部外傷3.社交活動4.維護聽力5.均衡飲食「健康早知道」由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每周邀請各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等專家,暢談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健康故事,並分享知識,介紹自我保健秘訣與養生方式,每周五上午十一時首播。第一集「失智竟然可以逆轉?抗老養腦秘招報你知」,除了譚敦慈的分享,如果進一步想知道如何逆轉腦齡,歡迎上網收看。●《健康早知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14 養生.聰明飲食
五分鐘快手煮出三道菜!她曝婆婆吃素20年很健康「外貌超凍齡」
一名河南嫁到台灣的陸配「台北婷留」分享83歲的婆婆如何在五分鐘快速做出三道菜。她稱婆婆吃全素20年,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習慣讓身體很健康,看起來也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首先婆婆先加一杓鹽,然後直接將白花椰菜下鍋翻炒幾下就迅速出鍋,時間不到一分鐘。第二道菜先加香油,再放入芹菜,加上鹽和豆乾絲、醬油,同樣翻炒幾下就出鍋,這道菜大約花兩分鐘。第三道菜冷油直接放入青江菜,等菜煮到軟後加鹽就很快出鍋,炒菜時間約一分鐘,三道青菜翻炒時間總共不到五分鐘。雖然婆婆本身吃素,還是為家人煮了鱸魚湯以及滷肉。媳婦說婆婆吃全素20年,平常煮菜少油少鹽,沒放味精,身體很健康,沒有三高,外貌看起來也比同齡者年輕。婆婆也鼓勵家人吃清淡些,但媳婦表示在老家河南還是比較習慣重口味爆炒、加很多香料,後來到台灣後漸漸也適應了,不喜歡吃太油,也變得不愛吃肉。媳婦坦承高油高鹽的確對身體較有負擔,像自己父母很年輕就有高血壓,她也鼓勵他們飲食盡量清淡。網友表示婆婆確實看起來不像八十多歲,但也有人指出青菜應該都有先汆燙過,少算了備料的時間;也有網友指出老年人應該還是要多補充肉類和奶蛋,否則會肌少症,以及沒有生病的本錢。資料來源/台北婷留
-
2024-12-13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最愛問【減重】我看起來瘦瘦的,還需要減肥嗎?內臟脂肪高會對身體有怎樣的影響?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越L’EXCELLENCE診所院長 陳君琳傳統上會透過BMI(身體質量指數)判定一個人肥胖與否,但這種方式有一個盲點,同樣體重的人可能因為身體肌肉與脂肪分佈不同,導致外觀與健康狀況的差異。像是許多台灣女生雖然看起來瘦瘦的,體脂率卻高,也就是俗稱的泡芙人,依舊有健康風險。因此,若要正確評斷一個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必須將體脂、腰圍、內臟脂肪堆積納入考量。人體的脂肪可分為皮下和內臟脂肪,前者分布於四肢、胸部、臀部和腹部,後者主要堆積在腹部,能透過腰圍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內臟脂肪與發炎、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三高的發生率密切相關。由於單純減體重可能只減去水份和肌肉,假如只單純看體重計上的數字,並無法評估實際成效,故減重觀念必須將減少內臟脂肪與腰圍納入目標,才能提升減重效益。降低內臟脂肪必須透過長期的習慣維持,假如藉由飲食與運動仍無法達到減重目標,經醫師評估可適時使用藥物介入治療,透過降低內臟脂肪、減少脂肪吸收的藥物,輔助患者達成減重、減脂、減腰圍的目標,遠離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測量有四種方式1.測量腰圍,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2.腰臀比計算:腰圍除以臀圍,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腰滾比應小於0.85。3.體脂計測量:通過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測量內臟脂肪指數,但有可能因為身體水分含量而有誤差。4.電腦斷層掃描:透過醫院CT或MRI掃描,為目前最準確的測量方式。延伸閱讀:內臟脂肪腰圍一量就知!糖尿病名醫4秘訣教你防治慢性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13 醫療.心臟血管
輕忽身體「這數值」可能送命 北榮醫師呼籲 : 每天做這件事避免心血管急症發作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國人18歲以上罹患高血壓的人數約529萬人,盛行率高達26.8%。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表示,過去民眾對於高血壓不自覺或輕忽高血壓嚴重性,常發生急性的心血管併發症,像是心肌梗塞、中風等,如今高血壓造成的風險轉變為慢性病,像是心衰竭、腎衰竭等重要器官失能以及失智症等,無論是急症或慢性病,高血壓都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危險因子,「可惜很多中年人沒有控制血壓的自覺,導致太晚介入治療,對身體造成重大傷害。」預防高血壓首先要提高自覺 只要認真控制就有機會逆轉控制血壓有三率,自覺率、治療率、控制率,第一步就是自覺。鄭浩民醫師說明 : 目前國內的自覺率大約6成,表現優於全球平均的4成,但還是有進步空間,近期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提出888三高防治計畫,透過健保系統找出8成有慢性病的20歲以上民眾,其中8成必須做疾病管理與生活習慣諮詢,預計有8成得到改善。而要避免因血壓問題造成的疾病風險,民眾首先要清楚自身的血壓數值。一名四十多歲的男性,有三高問題以及糖尿病,求診時了解到高血壓的風險後,在鄭浩民協助下,認真執行「高血壓生活型態調整-SABCDE原則」,九個多月減重近20公斤,血壓血脂血糖全部達標,原本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不但變健康還成為型男,至今維持快五年。鄭浩民強調只要提高健康意識,三高病患變成健康型男的例子不在少數。然而,初期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除非上升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感,鄭浩民說,通常高血壓病患會感到頭暈,有些人覺得後腦杓會痛,或是感到心臟比較費力、稍微運動就喘,但高血壓常被說是無聲無息的沉默殺手,許多人完全沒有察覺症狀,所以,最好的預防就是定期測量血壓,若收縮壓超過120 mmHg應留意血壓值變化,而測量血壓超過130/80 mmHg則需諮詢醫療人員。過去曾有年紀愈大、血壓本來就會愈高的說法,他強調此為謬誤觀念,年紀不是血壓變高的理由,任何年紀的血壓標準值都相同。冬季好發心血管疾病 時時測量自己血壓數值更形重要最近氣溫降低,鄭浩民提醒,許多心臟科醫師都觀察到,冬天病患特別多,「尤其寒流期間,急診和加護病房多數都是心臟科的病人。」主要原因是氣溫下降造成血管收縮使得血壓上升,同時天氣冷民眾進補,吃進很多高鹽飲食也會導致血壓上升,此外,冬天下雨也會減少外出運動的機會,長期下來導致風險升高,尤其本來就有高血壓的民眾更需格外留意,除了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別忘了在家進行自我血壓管理,降低健康風險。以數位工具在家輕鬆控血壓為了守護國人的心血管健康,國健署推動建置血壓管理網絡計畫,由WaCare和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執行,民眾只需透過WaCare APP加入「高血壓防治網」,並且以「722原則」進行血壓量測、上傳血壓照片,就能每日收到量血壓提醒,以及客製化的健康建議。722原則就是連續7天量測、每天起床和睡前各量1次,每次量2遍,取其平均值,量測間隔應至少1分鐘。鄭浩民表示,過去民眾記錄血壓可能使用紙本,但現在運用數位平台記錄血壓變化相當便利,WaCare APP不僅提供衛教知識,最重要的是每天自動提醒,不需擔心忘記量血壓或遺漏紀錄,如果血壓數值會異常,還能連結就醫資訊。此外,目前在推廣期間還可賺獎金及參加抽獎,完成指定任務有機會獲得超商百元禮券、Garmin心率手環及iPhone15手機。前往高血壓防治網https://wacareweb.page.link/kiAP延伸閱讀 : 血壓高又不是嚴重的疾病不必在意? 錯!糖尿病、失智、中風都可能是因為它
-
2024-12-11 醫療.心臟血管
中風、失智、心肌梗塞、腎病、視網膜病變,居然都是輕忽這個問題造成 醫揭這沉默殺手最致命
台灣有近460萬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初期並無症狀,調查顯示國內18-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7%,亦即18-39歲台灣人有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但調查自知率為34.2%,即有24萬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都是「被診斷」才知疾病找上身。影響血壓管理的4大障礙,包括誤認「老人才有高血壓,年輕人不用量」、「就診或不舒服才量」、「無症狀不用定期量」、「血壓計選擇及測量認知不足」。高血壓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像腦中風、眼部病變、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7位,合計一年就有超過3.9萬人死亡,即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疾病。高血壓帶來的致命危機有那些呢?◆ 血壓衝擊造成血流阻塞 造成心肌梗塞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 腎臟功能變差 導致洗腎 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需要洗腎。◆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長期高血壓讓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血管千萬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若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必知自己血壓數值 定期量血壓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多少,若超過130/80 mmHg(毫米汞柱),或者出現頭痛、頭暈、流鼻血等症狀,更需小心是否血壓高。有人因血壓問題造成不明原因的全身不適,到醫院掛了急診、做了檢查,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檢查後發現,收縮壓/舒張壓竟已超過160/100 mmHg,這已經是高血壓第二期,有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需要藥物控制。而讓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急診病患經常發生在不滿40歲的人身上,若沒及早發現持續輕忽,也會伴隨高血脂及高血糖兩個問題,直接入列三高問題病患。國健署呼籲 : 高血壓患者的救命法寶 謹守「722原則」量血壓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倘若自己或家人已罹患高血壓,除了要依照醫囑持續用藥,最好預防病變的方法就是天天量血壓。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而天天量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就能提供醫師參考並能即早發現問題、減少併發症危機。量血壓贏獎金,加入WaCare高血壓防治網抽iPhone及Garmin手環!由國民健康署、台灣高血壓學會、WaCare(吉樂健康資訊科技)共同發展高血壓防治網,下載WaCare APP 後進入高血壓防治活動並完成報名,每月就抽Garmin健康心率手環,之後可隨時點開APP完成「每日血壓任務」,天天都有100元超商禮券可以抽;此外若完成「722量測任務」不用抽即可得100元超商禮券,還加碼抽iPhone15手機。現在就幫自己與家人加入高血壓照護活動網https://wacareweb.page.link/pbcR ,讓血壓得到妥善的控制,預防病變健康更加分。
-
2024-12-10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搭乘護心巴士(8式)開啟健康之旅!
守護心血管健康,更好地享受生活心血管健康對個人至關重要,能降低中風和心臟病風險,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延長壽命,同時減少醫療支出,讓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那如何做好照顧護心健康呢?國民健康署邀請您一同搭上護心巴士,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共8式,預防心血管疾病。搭護心巴士(8式) 遠離心血管疾病第一式「飲食均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健康油脂類。特別要注意控制油、糖和鹽的攝取,以高纖維為主。第二式「規律運動」:建議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運動,減少久坐。運動前一定要充分熱身,且在寒冷的清晨應選擇室內運動,以免受寒。第三式「充足睡眠」:成人每日需保持7到9小時的睡眠,養成早睡晚起的好習慣。第四式「拒菸節酒」:吸菸會使血壓和血脂上升,對心血管造成危害。建議選擇水或茶來代替酒精飲品,減輕身體負擔。第五式「適當腰圍」:肥胖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男性的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則應小於80公分。第六式「預防高血壓」:可記住「722」口訣,即連續7天測量、早晚各量1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的血壓值小於140/90 mmHg。第七式「預防高血糖」:定期檢測血糖,空腹血糖應小於126 mg/dl,以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第八式「預防高血脂」:定期檢測血脂,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60 mg/dl,這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對於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定期服藥和回診是必須的。如果有心臟病史的民眾,應隨身攜帶病歷卡和緊急用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勞或頭暈等症狀,必須立即就醫。讓我們一起從心開始,實踐這8式健康習慣,守護身心健康。【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醫療科技展落幕 「慢病好日子」健康代表字票選出爐
國健署調查,全台五成老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最常見為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打造「慢病好日子」衛教平台,提供最接近病友疑問的疾病預防、延緩資訊,在「2024醫療科技展」上邀民眾為明年的健康選出代表字,「安、穩、好、讚」四字出爐。2024年即將進入尾聲,「慢病好日子」舉辦健康選字預測,由民眾自「好、變、安、韌、越、讚、進、穩、癒、轉」十個字中,選出明年對健康的期待。近幾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威脅,個人健康意識抬頭,加上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進入倒數,疾病控制是活得長壽、減少不健康餘命的關鍵。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慢病好日子」長期陪伴腎友、糖友以及中風患者、巴金森病友等,包含陪伴照顧者、減輕壓力。在亞太規模最大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中,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科學算病館-原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數據打造「中風算病館」,設計預測生病的風險指數,幫民眾量血壓、量腰圍,從「腹部肥胖」可以提早預測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的風險。吳貞瑩說,活動近二千人參與,最後選出「安、穩、好、讚」,票數不分軒輊,代表民眾嚮往身心安定、穩定及對自我健康正向的期待。她將「安穩好讚」作為祝福金句,送給所有民眾,希望邁向超高齡社會,全民一起活得好、健康老。吳貞瑩指出,「慢病好日子」成立三年多來,持續透過貼近日常的問答衛教、方法和工具,幫助讀者改善生活習慣。聯合報分析大數據資料,發現七百六十萬名udn會員的行為,其中有超過一百萬人高度關注慢性疾病資訊,包括三高、代謝症候群、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隨著新增更多疾病項目,如自體免疫疾病、大腦健康等,未來將提供更精準的電子報、活動講座、問答攻略等服務,將健康解決方案延伸到各年齡層照護領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個性急、壓力大是健康隱形殺手 心臟科醫師陳永隆揭護心3秘訣
現代人生活節奏步調快,壓力、情緒波動起伏大,又忽略均衡飲食,常引發心血管疾病,成為健康隱形殺手。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陳永隆認為,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健康飲食是護心的三大基石,還透露他的護心祕訣,就是「多健忘,別讓心糾結」。個性急、壓力大,長期情緒波動造成心臟負擔。保持心臟健康,陳永隆指出,首要是保持樂觀、心情愉快,心臟科門診患者九成以上情緒容易緊張,個性急、壓力大,情緒受干擾,自律神經就會失調,這些族群好發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疾病,長期情緒起伏波動,對心臟造成負擔不小。陳永隆說,門診追蹤發現,情緒和壓力對身體危害往往比疾病本身大,如何做好身心調適,的確是現代人面臨的重要課題。有時「健忘」是好事,過去不開心的事,讓它隨風而去,不要過度擔心未來的事或沒發生的事,以免無形壓力。交感神經作用下,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以二戰德國納粹人體實驗為例,戰俘被綁手腳、矇上眼睛,拿冰塊佯裝在手腕劃刀,製造流血假象,實際上沒有傷口、也沒有流血,最後卻還是死亡。陳永隆解釋,受到心理、情緒等因素影響,交感神經作用下,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耗氧量增加,血管收縮,造成心臟負荷,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嚴重甚至出現腦出血、腦中風、主動脈剝離,這些都是心臟病當中常見猝死原因。注意血脂、血壓、血糖,三個月追蹤一次。除了心情影響身體健康,三高亦是心臟病危險因子,陳永隆會定期追蹤,三個月做一次檢查,包括血脂、血壓、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數值稍有異常就可能影響心臟,「像醫師這樣的工作,壓力大又忙碌,常在身體有狀況了才發現。」因此他都會主動注意自己的健康。陳永隆表示,自己沒有心臟疾病,但這幾年健康檢查發現血脂過高,目前有服用他汀類(statin)藥物,這類藥物對於降低膽固醇、穩定斑塊很有效果,他鼓勵患者別害怕用藥,這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只須定期檢查肝功能和血脂值,確保藥物安全性和效果。針對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副作用的病人,家族性高膽固醇病人或是曾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經傳統高劑量降膽固醇藥物治療仍控制不佳病人,目前也有PCSK9 抑制劑可以選擇使用。每周跑步三到四次,與家人互動增加幸福感。關於運動,心態的調整很重要,他說,要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負擔。他每周跑步三到四次,每次30到40分鐘,有時候也會陪孩子運動,打羽球或騎腳踏車,又能跟孩子培養感情,運動變得有趣,自然就能持續,兩全其美。且以他個人經驗,規律運動下,糖化血色素較低,可見運動對新陳代謝幫助很大。他建議大家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孩子的笑聲、互動,能讓人完全忘掉工作的壓力,和親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對於心理和心臟健康都有不可忽視的幫助。看書、看電影或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沉澱,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總結來說,從生活飲食習慣上做好護心養心基本功,還有壓力管理不能忽略,以及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幫助及早發現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未雨綢繆,保護心臟。門診觀察:好膽固醇高者多偏好吃魚類。陳永隆對飲食控制相對嚴格,油炸食物、含糖飲料,基本上都是敬而遠之,他說,這些食物熱量高、對血脂控制又不友善,還會增加發炎反應機會。他在門診發現,有些人的高密度膽固醇、亦即好的膽固醇相當高,一問之下,都是很喜歡吃魚類,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都是很好的魚類。護心飲食原則,他推薦「地中海飲食」,以大量新鮮蔬果、全穀物、堅果和橄欖油、魚類為主,與適量飲酒,少吃紅肉、加工肉,並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食物。他的飲食習慣家人也支持,大家一起吃健康餐,比較不會覺得孤單。陳永隆醫師小檔案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監事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積極面對自己的問題,與醫師做好溝通討論,擬定一個對於自己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花七年從97瘦到64公斤 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從吃藥到停藥當病人表率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把關,自己又是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曾梓維說,面對生死,心臟科醫師的壓力不小,他直言「醫師也是人」,也曾因三高問題而吃藥。工作忙碌、生活混亂不忌口,曾胖到不敢量血壓。曾梓維說,他擔任主治醫師後,因為工作忙碌、生活作息混亂,加上參加不少餐會,還仗著年輕體壯,高興吃什麼就吃什麼。過了5年,體重從25歲當兵時的64公斤,一路飆升到80公斤,人生最高峰還破90公斤。雖然身為心臟科醫師,曾梓維坦言:「那一段時間,我其實不太量血壓。」心理壓力大、體重太重、心臟負荷大,血壓總是居高不下,有時還高達160mmHg,每年員工健檢也有許多紅字,例如總膽固醇260mg/dL,低密度膽固醇也超過標準值130mg/dL,持續兩年之久。遇到年紀相仿的心梗病患,才正視自己健康問題。曾梓維回憶,當時是胖到連體重都不敢量的程度,又覺得身體沒症狀而未加理會。直到七年前發現身體不太對勁,爬兩層樓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心想「我還沒40歲,怎麼會這樣?」有次從自家徒步到捷運站,短短1.2公里、10幾分鐘路程,喘到不行;妻子也注意到他打呼聲大,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某次值班時,曾梓維遇到一位僅大他3歲的心肌梗塞病人,才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為了老婆、小孩,我必須做點努力。」開藥給自己,加上飲食運動管控,現在已不須吃藥。起初,曾梓維開藥給自己,吃了兩、三年,高血壓、高血脂確實有改善;同時開始跑步運動,卻因太躁進跑太快,一周就弄傷腳,花了兩個月休養。之後,他學乖了,循序漸進從快走到慢跑,體重有感下降。加上飲食調整,每天只吃兩餐含澱粉類食物,早餐喝咖啡或奶茶,午餐會選擇蔬菜、不含油脂的白肉類。有時受不了會嘴饞,時間久了慢慢能忍受,也減少偷吃次數。 「檢查不要一直出現紅字,心情當然比較好。」曾梓維說,現在他已暫停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數值都能維持在正常範圍。體重也從人生巔峰97公斤,降到目前的64公斤,已維持三年,這段路整整花了他七年光陰。花七年減重,不再是病人印象中「胖胖的曾醫師」。最明顯的就是病患態度不同以往,曾梓維之前提醒患者別吃太油、要減糖時,自己肥胖的身材總是沒有說服力,還有人直接反問「你叫我不要吃,那你自己咧?」如今瘦身有成,這類詰問不再有,還能激勵患者持之以恆,甚至有老病人多年後來看診,一度認不出他,因為大家都停留在「你不是胖胖的嗎?」的記憶。曾梓維推薦CP值最高的「養心法」,就是營養均衡、好好運動,有營養價值的食物都能吃,不會要求哪種絕對不能吃,適量就好。口腹之欲若難克服,至少要乖乖吃藥。他特別提醒,肝腎功能正常者,要是嘴饞想吃炸物,不是完全不能碰,但要盡量避免;高血壓者別吃重油、重鹹;高血脂者須少吃油炸、肥肉類,盡量選擇白肉、油脂含量低的鵝肉或魚肉;糖尿病患者要降低手搖飲的含糖量、減少飲用次數。曾梓維說,要是無法克服口腹之欲,也沒時間運動,當身體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症狀時,一定要按時服用藥物,逃避不面對、放任惡化,未來只會走向不好的人生道路。跑步成痴,運動讓自己累自然會好睡。有人會服用情緒穩定劑或喝含酒精類飲品來助眠,曾梓維仍建議透過運動讓自己疲累、達到助眠效果,會是比較好的方式。他跑步跑出興趣,從室內健身房到公園、河堤等戶外空間,現在幾乎每天維持40分鐘至1小時運動習慣,參加台北馬、田中馬、萬金石、烏來馬等各大馬拉松賽事,累積已有十幾馬。他建議民眾每周運動五天、休二天,每日至少30分鐘有氧運動,舉凡快走、慢跑、跑步、游泳、騎腳踏車、踩飛輪、高強度核心運動,都有助身體健康、體態維持。曾梓維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經歷:中華民國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生活規律多運動,得保身體健康。
-
2024-12-08 醫療.心臟血管
身為三高患者卻上台演講昏倒 心臟科醫師張哲明透漏1事惹禍
心臟科醫師為病患的心臟健康把關,自身也必須留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慢性病風險。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明說,他自己是三高病人,也曾經歷在上台演講時突然倒下的危急時刻,深刻體認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嘴巴乾燥」當指標,慢性病患補水很重要。張哲明表示,自己老家在宜蘭,兩年多前因處理家中事務,必須頻繁往返台北、宜蘭二地,途中必經的雪山隧道經常塞車,擔心上廁所不便,他在開車上路前不太敢喝水。一次驅車至某活動發表演講,上台時忽然昏倒,經過相關檢測後,發現心血管並無異常,判斷是體內水分不足導致。「對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民眾,補充水分很重要。」張哲明表示,工作生活忙碌,許多人都是等到口渴才喝水,這恐會導致水分一次補充過多,或因頻率間隔過大,導致水分補充不足,對慢性病患者而言並非好事。他建議民眾可把「嘴巴乾燥」作為指標,適時、適量補充水分;也可效法有些醫護同仁,每天上班帶著一大罐水,用來衡量飲水量,避免水喝太少。同為三高患者,努力推廣「新54運動」。身為心臟科醫師,同時也是三高病人,張哲明深知定時服藥的重要性。他表示,自己集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於一身,飯前血糖達120至130mg/dl,雖然還不到糖尿病標準,但已偏高,因此降血壓、降血糖藥物都有服用,尤其飲食更是必須留意。張哲明說,他常推廣一套「新54運動」,其中要點包括「5個多、4個少」。5個多包括:多運動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多補充營養並控制體重,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魚類少吃肉類,多吃蔬果類食物。4個少則包含:抽菸者菸要愈抽愈少,飽和脂肪及肉類盡量少吃,飲酒要少,鹽分要少,否則會造成血壓升高。將運動融入生活,少坐電梯,多爬樓梯。不過,醫師工作忙碌,要達到前述「新54運動」標準,其實並不容易。張哲明表示,自己沒有抽菸,也不酗酒,僅在少數應酬場合會少量飲酒,但醫師工作確實較為忙碌,要騰出時間運動不容易,較好的做法是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他平日盡量少搭電梯,多爬樓梯,「向上2層、向下3層」都會爬樓梯,藉此增加運動頻率。張哲明沒有從事特定運動項目的習慣,但只要有空就會到戶外散步或慢跑,下班後經常利用士林區新光醫院旁的美崙公園活動。對高齡者、慢性病人而言,運動不必強求複雜或高強度,但必須規律,也要衡量自身活動的效果,運用科技即是很好的方法,民眾可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的健康軟體,監測每日行走步數,建議每天以1萬步為目標,至少要走到7、8千步,外出活動時,有電梯盡量別搭。找到自己的紓壓方式,他用輕音樂放鬆心情。壓力已被醫界認為是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子,舒緩壓力也有助減緩三高病情惡化。張哲明說,自己的放鬆方式是聽音樂,以輕音樂為主,不是節奏感強的搖滾樂,因工作所需,經常需要閱讀醫學期刊,了解最新治療趨勢,他通常會在閱讀期刊時戴上耳機,靜下心來放鬆心情。穩定病情,定時服藥很重要:抽血見真章。定時服藥對一般民眾並不困難,但對於有多重慢性病的長輩,每日服藥種類多,加上年紀長,忘記服藥的情況相當普遍。張哲明表示,他經常遇到門診病患,開立每日2顆藥的醫囑,卻只服用一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忘記了」,這些病患來看診時看似狀態良好,但抽血數據就能見真章,經常是血糖上升,或血壓飆高。張哲明說,規律服藥的關鍵是讓用藥習慣融入日常,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生活環節吃藥,就不容易遺忘。他的做法是每天一早睡醒就服用慢性病藥物,再開啟一天的工作事項,晚上入睡前也會記得服藥,時間久了,吃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容易忘記,減少血壓、血糖高低起伏帶來的健康威脅。張哲明醫師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經歷:新光醫院心臟超音波室主任、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赴美國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研修給患者的一句話:運動是最好的護心方式,有氧運動、散步走路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