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1
共找到
18522
筆 文章
-
-
2022-07-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中重症破2萬例 今中重症+171 死亡+53 增5童MIS-C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15例,重症56例,另新增死亡53例。國內今年至7月22日,全國累計435萬3697例本土個案,包括2萬54例中重症個案,其中7678例死亡。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無慢性疾病史,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該案於家中死亡,並未送醫,後續由診所醫師進行行政相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新增5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皆沒有慢性疾病,包括2男3女,年齡介於1至10歲。一歲男童,6月16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1日起發燒,7月13日手腳出疹,活力食慾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7月16日症狀持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7月22日出院。兩歲女童,5月16日PCR陽性確診,7月14日發燒到診所就醫,7月16日發燒到醫院門診,當日入住兒童病房,後4天皆有發燒情形,出現尿量減少,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給予類固醇、升壓劑治療,7月19日因持續昏睡、低血壓,轉至醫學中心兒童加護病房,目前仍持續插管接呼吸器治療。四歲女童,5月3日PCR陽性確診,6月4日起發燒,6月6日全身紅疹,6月7日紅眼、食慾下降,6月8日就醫疑似MIS-C轉急診,因血壓偏低,收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出院。五歲女童,6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13日起發燒,7月14日嘔吐、活力下降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發燒持續,出現結膜炎、皮疹、草莓舌等症狀,7月16日因血壓不穩定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1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十歲男童,5月23日確診,7月14日起發燒,7月15日食慾下降、腹痛、腹脹、乾咳,7月17日到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全身皮疹、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115例,包括腦炎24例,肺炎19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51例,共病3例,其中24例死亡。
-
2022-07-23 癌症.乳癌
襯衫爆扣罩杯D升F 輕熟女「自摸」揪出壘球大乳癌腫瘤
40歲知名歌手朱俐靜7月3日乳癌病逝,震驚眾人,喚起大家對乳癌的重視。同樣是40歲的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發現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經過7至8個月遲遲不願就醫,直到右乳從D罩杯長大至F罩杯,甚至撐爆襯衫鈕扣,但左右乳房已明顯大小不一,才在朋友鼓勵下就醫檢查,發現一顆11公分、比壘球還大的腫瘤,所幸經化療、免疫治療及手術切除,目前預後良好,病況穩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至69歲,但也不乏有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患者。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國內乳癌發展趨勢已朝向雙高峰發展,也就是說,未經乳癌篩檢患者年齡約介於40至44歲,而45歲以上接受篩檢族群,患者年齡多介於60至64歲。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陳小姐經檢查確診為二期「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此乳癌為「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有無腋下淋巴結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目前治療為先做免疫藥物治療約6個月後,縮小腫瘤後,再經手術切除腫瘤,如此可以減少乳房切除範圍,有助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同時預測術後藥物有無療效,或是有無需要增加有效治療的藥物。曾令民說,一般人認為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因此,許多人將三陰性乳癌汙名化,但其實只有部分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但近年醫藥進步,在免疫治療幫助下,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於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性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如此治療可提高療效反應超過6成,有助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進而達到延長存活,接近沒有癌症跡象的目標。陳訓徹表示,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復發機率比其他類型高,但隨著醫藥進步,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以不復發、幾乎不見癌症跡象為治療目標,特別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陳訓徹說,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先期性治療,更需要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一旦達成目標,有助後續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以林口長庚臨床351位病友統計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的先期性治療後,多數能夠達到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的目標,超過傳統小紅莓類與紫杉醇化療組合許多,復發風險也相對較低。陳小姐說,當她發現右乳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且自行上網查詢乳癌資訊後,因害怕被診斷出乳癌,且對乳癌切片檢查的粗針尺寸與宛如釘書機的「咖咖聲」心生恐懼,遲遲不願就醫,當就醫確診後,整整哭了2天,所幸一年來經治療預後良好,上月也才剛做完切除手術,一路走來發現三陰性乳癌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呼籲罹患乳癌的女性,勿過度聽信網路資料,應相信醫師遵從醫囑,勇敢接受治療。從事房仲業的30歲張小姐,兩年前同樣是自摸右側乳房感覺「刺刺的」,機警就醫發現2.9公分腫瘤,合併腋下淋巴結多顆轉移,確診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令她錯愕不已。經積極治療,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在幾乎看不到癌細胞後,接續局部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免疫療法,目前病況穩定。「別再自己嚇自己。」曾令民與陳訓徹都說,依門診經驗,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沮喪地想放棄治療,但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進步,癌友應不要灰心,積極配合醫囑治療。陳訓徹說,門診發現有些三陰性乳癌病友於45歲前確診,病友相對年輕,但政府目前僅針對40至45歲有乳癌家族病史、45至70歲女性予以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年輕女性朋友主動養成定期做乳房檢查的習慣,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
2022-07-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2347 境外+248 死亡+53 新北破3千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59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347例本土個案及24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3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較昨天少約1500例,下降6.2%;比上周六少2900例,下降11.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347例本土病例,為10,230例男性、12,108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688例)、台中市(2,878例)、桃園市(2,303例)、高雄市(2,288例)、台北市(2,202例)、台南市(1,705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724例)、新竹縣(637例)、宜蘭縣(600例)、雲林縣(587例)、苗栗縣(587例)、新竹市(549例)、花蓮縣(478例)、嘉義縣(433例)、南投縣(417例)、基隆市(337例)、嘉義市(292例)、台東縣(261例)、金門縣(136例)、澎湖縣(130例)、連江縣(27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4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9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3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南韓、中國、德國、新加坡及日本(各2例)、葡萄牙、義大利、印尼、奧地利(各1例)移入,另22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3日至7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495,8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080,499例排除),其中4,408,857例確診,分別為18,186例境外移入、4,390,6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3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51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28例、台北市1,001例、台中市824例、高雄市773例、台南市648例、桃園市641例、彰化縣493例、屏東縣351例、雲林縣248例、南投縣241例、基隆市203例、嘉義縣179例、苗栗縣177例、宜蘭縣171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7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3 醫療.精神.身心
有「疫情憂鬱症」怎麼辦? 李旻珊:好好睡一覺,別讓雜念占據大腦
這二年多來受新冠肺炎影響,對於感染的恐懼、工作上的擔憂,出現了「疫情憂鬱症」。在混沌生活中該如何安頓身心靈呢?練習放鬆、冥想呼吸,睡個好覺才能真正紓壓。你有算過每天平均睡幾個小時?每天都一樣規律嗎?睡眠時間占了一天的1/3,若睡不夠、睡不好或作息紊亂,連帶影響身體產生負能量。身心專科醫師李旻珊說,「好好睡覺」聽起來簡單,但是當工作與生活失衡時,直接反映在睡眠品質的好壞。李旻珊觀察,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求診身心科的民眾多了二成。年輕人煩惱找不到工作、中年人擔心中斷工作、高齡族群害怕染疫,生活壓力引起焦慮性失眠。找出失眠問題 放鬆平衡情緒李旻珊分享,曾有一位49歲、停經前期的婦女,常常得躺超過一個小時才能入睡,每天都睡不飽,容易疲累、生氣,但抽血檢查都無異狀。後來提早上床就寢,戒掉滑手機的習慣,改成播放適合睡前聽的Podcast,並執行放鬆身體的睡眠儀式,形成睡眠制約,就像幫寶寶建立睡眠習慣,過了一個月,很順利地縮短入眠時間,當時間到了,身體自然會告訴自己:該睡了!另一位患者,覺得身體很累但腦袋卻不累,每天睡不到4小時,最後消化功能、睡眠都出了問題,經過儀器檢測後,發現是自律神經失調,就像大腦關不了機,即使躺在床上也無法停止思考。高壓、緊張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衡的主因,李旻珊說,放慢腳步改變生活方式,能讓身體、大腦獲得緩解,過度起伏的情緒也能得到平衡。失眠數據調查 夜醒、太早起…1/4成人失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資料顯示,國內有高達1/4的成人有失眠問題,約1/10的民眾為慢性失眠所苦。近年來,因為疫情因素,擔心染疫的恐慌以及遠距辦公、線上授課的改變,求診身心科的民眾多了二成。失眠的診斷標準是什麼,李旻珊醫師說,有下列症狀就要注意。●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容易夜醒:半夜醒來的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不易再入睡。●過早清醒:凌晨3點或早上5點醒來,比預計起床時間超出許多。●每周3天或3天以上出現入睡困難、容易夜醒或過早清醒。固定時間睡覺 別將睡眠分段「想太多」是現代人的通病,利用藥物以外的方法治療睡眠很重要,李旻珊強調睡前放空思緒就能重置身心,冥想、正念呼吸是很好的放鬆方法。想要徹底擺脫失眠困擾,一定要保持規律作息,讓身體養成固定的生理循環。「要真正實踐規律作息並不容易!」李旻珊說,不論平假日,時間到了就該上床睡覺,熬夜傷身,別以為隔天多睡一些就補回來了,被打亂的生理時鐘反而透支體力。保持在固定時間起床、固定時間睡覺,千萬別為了貪圖追劇、滑手機,影響褪黑激素的荷爾蒙分泌。也別將睡眠拆開來睡,一段段的短期睡眠模式容易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降低,一次睡足6到9個小時才能獲得最佳休息狀態。飲食配合運動 激發快樂祕方莎士比亞曾說:「舒服的睡眠,是自然給予人的溫柔。」睡眠和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除了養成規律生理時鐘,飲食和運動也可以幫助好好入睡。李旻珊強調,適度的運動有紓壓、緩解疲勞的作用,尤其是激發分泌腦內啡,能產生通體舒暢的「快樂祕方」,使大腦更健康!每周應保持總長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例如單車、慢跑或健走,睡前再加上簡單的伸展操,有利於啟動睡眠機制。多攝取正確的營養素,也能夠助眠。李旻珊推薦魚油、芝麻、南瓜籽等抗發炎的食物,能同時減少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發生的機率。在眾多礦物質中,鈣和鎂能安定神經、鬆弛肌肉;許多人以為「補鈣」只跟骨質健康有關,其實鈣質能穩定神經傳導、調節內分泌。鎂也是天然的鎮靜劑,能輔助鈣和鉀的吸收,多食用深綠色蔬菜、堅果、黑豆、糙米、香蕉,吃對食物一覺好眠。規律作息建議 泡澡、冥想…不在假日補眠1.規律時間就寢、起床,不在假日賴床補眠,保持固定的睡眠周期。2.睡前利用15-20分鐘呼吸、伸展四肢;善用正念冥想APP,有各種課程及音樂。3.泡澡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關掉心中雜念,放鬆身心不再想白天發生的事。4.徹底分離工作和睡眠環境,讓大腦意識到:這是專屬的神聖「睡眠場域」。5.不在床上做其他的事,例如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刺激腦內助眠激素的平衡。6.進行睡前儀式,簡單的臉部保養、身體護膚,做完這些事就可以睡了。7.房內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盡量不要開燈睡覺,黑暗環境有利分泌褪黑激素。
-
2022-07-23 焦點.健康知識+
中暑除了打119「1動作更重要」 醫曝隨身帶2物可救命
酷暑來襲,熱傷害就診人數攀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今年7月截至7月21日,已有444人次熱傷害送醫,超過去年全7月423人次。專家提醒,患者出現熱中暑、昏迷時,除了叫救護車,旁人應盡快協助褪去衣服噴水及吹電扇,持續降溫到抵達醫院,才有機會讓患者脫險。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近日夏天非常炎熱,中暑病人若「高溫程度越嚴重」及「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死亡,應盡快協助降溫。救護車近期可預期,會載送到熱傷害患者,建議應於救護車上準備簡易降溫設備,協助患者就醫途中,不斷給予降溫。朱柏齡表示,簡易降溫設備包括,汽車冰桶內放置冰水及多條毛巾,毛巾數量需足以覆蓋全身皮膚,救護車人員儘速協助中暑患者褪去外衣、外褲,將濕毛巾覆蓋其手腳及身體裸露處,尤其像鼠蹊部、頸部等大動脈行經處,及不斷更換冰毛巾,並將冷氣開到最強,以傳導方式降溫。為何提前降溫如此重要?朱柏齡指出,過去美國進行美式足球比賽期間,10幾年來出現10多例熱中暑死亡案例,經過檢討發現,因降溫速度太慢,加上送醫需經過半小時、1小時而救不回,因此美式足球協會規定,足球訓練場必須放有冷水缸,只要有中暑個案,立刻浸泡冷水降溫。朱柏齡表示,根據學者研究發現,降溫效果最好的就是讓中暑患者浸泡冷水缸,每分鐘可降溫0.2至0.3度;若現場沒有冷水缸可降溫,可改用循環式冰毛巾覆蓋,或於皮膚表面噴水加上電扇,每分鐘可降溫0.1度,毛巾維持冰度、覆蓋面積越大越好,10至20分鐘就能降1到2度。朱柏齡說,民眾從炎熱戶外走進冷氣房時,瞬間會感覺冷,原理是皮膚表面的水經過蒸發帶走熱能,因此若要讓中暑患者降溫,於皮膚灑水加上吹電扇,就能加速水分蒸發。民眾可隨身攜帶小噴瓶裝水,溫度過高時可在手、腳、頸部噴水,用扇子或電扇吹風,即可達到降溫效果。朱柏齡表示,若體溫超過40度恐出現昏迷,有生命危險,過去曾收治一名戶外工作者,體溫飆到43.9度,因昏倒瞬間立刻就醫,15分鐘即到醫院,院方緊急降溫後,雖將他救回,不過體溫過高,大腦細胞已受損,後續影響智力,呼籲民眾不可忽視熱中暑。
-
2022-07-23 醫療.懷孕育兒
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
許多人嚮往婚姻,要和心愛的人結婚,生下愛的結晶,把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但是時代快速變遷,女性結婚的年齡由 20 多歲延長到 30 多歲,甚至到 40 多歲才想要結婚安定下來,人類的觀念想法改變了,但是我們身體的生理機能自古以來從未變過,女人的生育能力還是和以前一樣有其極限,時間到了卵巢就會停工,所幸新時代的醫療生殖科技可以讓年輕的卵子停止老化,那就是凍卵。【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凍卵─讓女性和生育年齡脫鈎以凍卵的方式保留女性的生育力,女性可以選擇生育的時間,讓女性的生育和年齡脫鈎,這樣的快速冷凍生殖技術是最近十幾年來才趨於成熟,女性因為卵子年齡的限制,自古以來生育力受到限制,凍卵,可以說這是現代女性的福氣,不再受限於年齡對女性在生育上的藩籬,人生多了一項幸福的選擇。快速冷凍,卵子品質不受影響卵子是非常脆弱的細胞,以前沒有快速冷凍技術,冷凍卵子過程很容易受傷,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努力,想要能夠提供完美的冷凍方法來保存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是解凍後的存活率一直都不穩定。最近發展出快速冷凍的方法,除了提供方便的冷凍方法外,也有近乎百分之百的存活率,這項發展讓冷凍卵子變成一個方便穩定的選項。凍卵應有良好控管的實驗設備冷凍卵子是存放在攝氏零下 196 度的液態氮儲存桶中,卵子非常脆弱容易受傷,快速冷凍是讓卵子不要結冰,因結冰會影響卵子結構,而冰晶會刺傷細胞,結冰之後再解凍會傷害卵子的品質,快速冷凍讓卵子來不及結冰,卵子自然不會受傷,這樣的技術下冷凍的卵子和新鮮的差異性不大,也間接讓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提高很多。最近大家都一窩蜂的談凍卵,詢問度也很高,在此想提醒要凍卵的女性們:需慎選凍卵的生殖醫療機構。不同實驗室、不同環境,冷凍出來的品質不一樣,凍卵的品質、解凍的技術都會影響懷孕率。冷凍、解凍均需有嚴格的控管,如果沒有嚴格的實驗室,再權威的醫生,懷孕率也會受影響。醫界發表的各項研究報告顯示,冷凍卵子解凍後的懷孕率和新鮮卵子幾乎沒有區別,而經由冷凍卵子懷孕後生產的新生兒在先天畸形方面也沒有增加,這些報告證實新的冷凍卵子技術不但在保持卵子品質方面沒問題,在安全上也沒有疑慮,因此新的卵子冷凍技術的確可以給予短期沒有生育計畫的年輕女性一個合適的生育保存的機會。【延伸閱讀: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凍卵當作是一種保險,請 35 歲前完成規劃最近凍卵成為女性熱門話題,演藝界的女明星為自己凍卵也時有所聞,這是一個好現象,女性 35 歲之後的卵子快速減少和老化,雖然在醫美發達的年代,很多 45 歲的女子外表看起來像 25 歲,但是體內看不見的卵子已經老化又快速流失了,也許為了拚搏學業和事業還沒結婚,但如果把年輕健康的卵子先行冷凍儲存起來,不管何時結婚,都為自己保留了將來生兒育女的機會,可以安心地尋找合適的人生伴侶,即使最後不需要用上,也算是為自己買了一份保險,保障孕育下一代的生育力。冷凍卵子的生育成功率和女性凍卵的年齡有關,考慮凍卵者必須要注意時間,凍卵在 35 歲之前的成功率遠大於 35 歲之後,這是必須密切重視的關鍵,有很多人凍卵的結果是最後並沒有使用,在美國還可以捐給別人用,但台灣的法規尚未開放,凍卵的人其實是存有保險的概念,希望不要用到,抱著未雨綢繆的心情,為自己準備一個不要後悔的人生,隨時有自己的卵子在卵子銀行裡待命,人生不留下遺憾。年齡是關鍵,把握黃金年齡─ 43 歲以上,活產率不到 5%目前雖然凍卵的技術如此成熟,但是冷凍卵子的品質數量,是跟年齡正相關,年齡依然是成功懷孕的關鍵。43 歲以上的活產率數十年沒變過,僅不到 5%,46 歲的婦女如採用 30 歲的卵子,那懷孕的成功的機率和 30 歲的女性差不多,顯然高齡產婦的難題在卵子,子宮不是問題;凍卵也是要及時,不要等到 35 歲之後警鈴大作才著急。冷凍卵子和冷凍胚胎的不同已婚婦女如果暫時不想懷孕,可以考慮取卵後和先生的精子結合受精發育為胚胎,以冷凍胚胎的方式存放。卵子帶有 23 個染色體,精子也帶有 23 個染色體,受精成為胚胎後有 23對46 個染色體,因此冷凍胚胎比冷凍卵子更為安定,不過,台灣的法令規定需要已婚身分才能凍胚。可以同時凍胚及凍卵冷凍卵子的法律規範是隨著人的生命存在,而冷凍胚胎的法律規範只能保存十年,並隨著婚姻關係存續,為夫妻共同擁有,離婚或一方死亡,必須銷毀。已婚者聰明凍卵的方法是一半做凍胚,一半做凍卵,做為日後更周全的考量。癌症病友的生育安排癌症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都可能傷害生殖功能,治療時程也相當長,因此女性若考量保留日後生育的機會,可先冷凍保存卵子,因為不僅卵子隨著年齡增加不斷老化,卵巢組織也可能因癌症治療而遭到破壞,在安排癌症治療計畫時,可同時考量保存女性的生育機會,因為當前醫界對於癌症治療的效果愈來愈好,存活率愈來愈高,癌症病人未來的生育機會不宜忽略。至於男性癌友們在治療前,凍精,取得最佳品質精子,日後仍輕鬆享受為人父的喜悅。捐卵卵子是女性最寶貴的資產,女性的一生,從胚胎時期的七百萬個,到青春期三十萬個,直到停經所有卵子消耗完畢,每月每天都有數十數百的卵子不斷的消失中。女人一輩子排出來的成熟卵子約莫 500 個,其他都退化消失,捐卵取卵只是將要退化的卵子取出來,並不會消耗原有的庫存量。保存卵子等於保存生育能力,而捐贈卵子則提供卵子協助另外一位女性圓一個生兒育女的願望,將卵子捐贈給期待生育卻因為沒有卵子無法懷孕的女性,實踐當母親的喜悅,是多麼令人感動的善舉。捐卵者年齡大多在 20 幾歲,年輕的卵子,植入正常的子宮,懷孕率比自然懷孕的比例高很多,看下列圖示即可明白,這也證明卵子年齡決定懷孕率。捐精/凍精如前所述,男性的睪丸是個製造工廠,每天都在製造精子,但並不表示他們就都可以正常使用,醫學上統計,不孕症族群中,單純因為男性問題造成不孕的佔 20-30%。大多數男性不孕病理原因並不明確,男性需有下列正常的狀況,才可以達到生育的目的:1. 精子的數量、活動力及型態2. 精子染色體正常3. 精液射出功能上述皆正常的狀況下,仍有可能被診斷為不明原因不孕,如果男性不孕或有上述的生殖功能障礙,但想孕育下一代,就可以藉由捐贈精子,來達成目的!與卵子相比,精子的保存技術相對容易許多,解凍後使用率也高很多,冷凍精液在生殖學方面的運用已越來越廣泛。冷凍精液的用途可以是:1. 當男性需要做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可能會影響生育能力,就應該考慮,將精液冷凍保存。2. 為了增加精子的數量。有些男性並不是沒有精子,而是數量較少,或活動力不足,冷凍精子可以零存整付的方式,幫助懷孕。3. 夫妻分隔兩地,先取得精子冷凍起來,配合妻子的排卵時機。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7-23 焦點.元氣新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曝1高危險群容易被忽略
連日高溫,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且熱中暑的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在家中熱昏迷,送醫後體溫高達44度,不幸因新冠病毒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專家提醒,除了老人家、幼兒以外,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中暑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對於熱傷害高危險群,多數人關注老年人、小孩、肥胖、慢性病者及戶外工作者等,但其實「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一群容易被忽視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常見失智症、智能不足、部分精神疾病引起認知功能不佳者。朱柏齡說,認知障礙患者因3項原因容易熱中暑,包括:一、認知功能差,無法避免處於炎熱環境;二、天氣炎熱時,不會主動補充水分;三、即便出現中暑症狀,也不清楚自己已中暑,仍持續處於高溫環境。三總曾收治多名失智症長者熱中暑個案,朱柏齡指出,曾有一名失智症個案,上午獨自出門卻走失,正當家屬焦急如焚,才接到通知原來長輩在路上昏倒,送醫時不僅昏迷,體溫還超過40度,且炎熱夏天還身穿夾克在大太陽下走動,相當危險。朱柏齡說,另一名智能障礙患者,平時多在家休養,某一天趁家人不注意溜出門,結果在戶外迷路,經過5、6個小時後,被路人發現昏倒在路邊,送醫時體溫高達42度,到院後緊急降溫,住加護病房數天後才脫離險境。也遇過從精神科醫院走失的患者,在酷熱天氣行走數小時。朱柏齡表示,熱中暑致死是因溫度過高、高溫持續時間過久,一般人若遇到天氣過熱會想辦法躲太陽,但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如失智症、精神疾病者,當下無法判斷,也不會找陰涼處遮陽或補充水分,他提醒,民眾家中若有認知功能異常的家人,暑假期間避免讓家人獨自外出。國內疫情雖趨緩,但每日仍有破萬人確診,朱柏齡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前幾天身體虛弱,血液循環、散熱能力變差,若處在悶熱環境,很有可能中暑,建議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發燒務必開冷氣降溫,避免室內成為高溫環境,引發熱中暑危機。
-
2022-07-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體溫逾40度再發燒加成更恐怖
國內近日出現逾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也公布一名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卻因「熱中暑」加上新冠病毒感染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等,不幸過世。專家表示,熱中暑體溫超過40度,若確診新冠也可能引起發燒,兩者相加恐造成嚴重影響。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緊急致電救護人員,送往醫院期間,個案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熱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急診檢查,同時發現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隔日7月19日因熱中暑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肺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該個案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表示,熱中暑是指體溫超過40度以上,造成人體中樞神經異常,出現神智不清等症狀,死亡率約30%以上,而新冠病毒感染後,個案也會出現發燒症狀,若兩者相加,症狀有可能變得更嚴重。高偉峰表示,感染新冠病毒若出現鼻塞、流鼻水症狀,會使用抗組織胺,此類藥品會抑制排汗,但排汗是散熱重要機轉,以1克的水升溫到100度,需要100卡熱能,若1克水從液態蒸發成氣態,會帶走540卡熱能,是相當有效的散熱方式。當排汗異常影響散熱,確實更容易中暑。高偉峰指出,以目前美國運動醫學會、美國心臟醫學會、美國野外醫學會治療建議,若患者體溫40度以上且神智不清,可讓患者身體浸泡冷水,頭部露出水面,是最有效降溫方式;但若無法執行,可改用身上灑水、皮膚打濕、吹電扇等方式降溫。他強調,優先降溫比送醫更重要。高偉峰說,酷暑曝曬下,置放戶外的車輛若車窗全關,可能在半小時內從30度飆到60度高溫,此外公寓頂樓、一樓平房也可能出現短時間飆高溫的情形,建議民眾應注意,多補充水分、吹電扇或冷氣降溫、或於身上灑水,國外夏季時會於騎樓放置噴灑霧水設備,也有降溫作用。
-
2022-07-23 醫療.懷孕育兒
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
什麼是不孕?不孕的定義通常是指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依然沒有懷孕,就稱為不孕症。不孕症並不代表不能懷孕,只是比較不容易懷孕,有時候懷孕是機率的問題,不孕的夫婦多數仍然有機會自然懷孕,但是如果想懷孕且經過一年沒能順利懷孕,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女性如果超過 35 歲,更要積極檢查及治療。女生每個月來一次月經,每次月經週期有可能是懷孕的機會,不孕不是只有女性的問題,夫妻雙方都有責任,因此不孕的檢查男女雙方都需要做。人類懷孕的過程是由先生的精子進入太太的體內孕育出一個新生兒,由媽媽的子宮產出,這整個過程有無數關鍵的步驟,只要有一個地方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懷孕失敗。【延伸閱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不孕的原因不孕的原因也有很多,以下簡單分為四類來說明:(一) 女性因素1. 排卵功能異常及荷爾蒙失調。2. 子宮頸黏液分泌異常,使精子無法順利進入子宮腔內。3. 子宮腔結構異常,子宮內膜沾黏或功能異常。4. 輸卵管因發炎或感染(感染一定發炎、發炎不一定有感染)造成沾黏或阻塞。5. 腹腔內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卵巢、輸卵管感染沾黏)。(二) 男性因素 1. 精液異常:精子數目減少、型態異常或活動力減弱。2. 睪丸製造精子障礙:有先天性異常、染色體異常、荷爾蒙異常、感染性疾病、精索靜脈曲張、慢性疾病、外傷、環境毒素、睪丸腫瘤、藥物影響等病因。3. 精子運輸系統異常:包括先天性無輸精管症或後天輸精管阻塞。4. 性功能障礙:如陽萎、早洩或無法射精、尿道下裂等。(三) 混合因素即男女雙方皆有一些問題。(四) 不明原因不孕夫妻在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然找不到特定病因,則可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亦即用現有醫學技術無法輕易診斷的不孕症。找不到原因,並非代表正常。高齡婦女生育能力下降的情況一般也驗不出來,因此 35 歲以上的婦女即使找不到原因,也應積極面對不孕問題。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多數病例經過適當治療仍可成功受孕。不孕的檢查懷孕關鍵的部分就是精子、卵子、及子宮,想懷孕的夫妻要知道為什麼不孕,當然就是圍繞這些問題檢查;精子的部分就是檢查男生的精液,看看精子的數量、活動力、和型態。卵子的部分就是要檢查卵巢的功能、排卵的狀況,這可以經由問診及抽血檢查 AMH 值,而子宮檢查比較複雜,要檢查輸卵管是否正常、子宮有沒有肌瘤、子宮內膜是否異常,因此需要影像學方面包含超音波、子宮鏡、及輸卵管攝影等檢查。另外對於感染、免疫、或者基因染色體等,也在不孕的問題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依照每對夫妻的狀況分析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女性生育力檢查雖然造成不孕的原因很多,但許多不孕症的檢查可能費用很高或重要性不顯著,因此在臨床上通常會選擇部分較重要的檢驗做為第一線檢查,再依據檢查結果,決定直接進入治療或做進一步檢驗,最基本的檢驗有:1. 詳細的婦產科病史、月經與排卵狀況、同房情況、生育能力及不孕治療的紀錄。2. 理學檢查:子宮、陰道、子宮頸及生殖器官之檢查。3. 超音波檢查:子宮形態、子宮內膜檢查、子宮肌瘤、卵巢及排卵檢查,近來超音波除了用於檢查外,陰道取卵、植入時對子宮的觀察都很有幫助。4. 卵巢功能的檢查:卵巢卵子儲備的判斷不只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標,在誘導排卵中對藥物的種類,劑量與給藥時機都與卵巢反應有關係。 許多檢驗卵巢卵子儲備量是提供不孕治療的第一步訊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月經期間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內有腔濾泡數目(Antral Follicle Counts; 簡稱 AFC)及抽血檢驗抗穆勒氏賀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5. 子宮鏡(Hysteroscopy)檢查:子宮鏡的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陰道經過子宮頸進入子宮腔來探索子宮內的情況,可以看到子宮內是否有子宮內瘜肉,子宮肌瘤,或者子宮內膜沾黏等病灶,目前利用軟式子宮鏡可以不需要麻醉在門診直接施行,如果需要手術可以另外安排。6. 感染:梅毒、AIDS 與肝炎要事先檢查,而披衣菌與淋病是最常見的性傳染病。披衣菌在臨床上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急性骨盆腔發炎。披衣菌感染會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發炎,因而降低受孕率也會提高流產率,因此披衣菌的診斷在不孕症中特別被重視。披衣菌的診斷除了傳統用培養的方式檢查外,現在可利用子宮頸及尿道的樣本做檢查,最近還有用尿液來檢查。7. 子宮及輸卵管攝影術(HSG):月經結束後排卵前,將顯影劑注入子宮,利用 X 光放射線攝影,檢查輸卵管的通透性及子宮腔的完整性,並檢查是否有子宮的先天異常。8. 排卵的檢查:利用 LH 的試劑、基礎體溫、子宮頸黏液、黃體素、子宮內膜切片、超音波追蹤等方式來檢驗排卵的狀況。9. 荷爾蒙檢查:AMH、FSH、LH、泌乳激素、TSH、甲狀腺功能。10. 免疫學的檢查:對於女性血清中抗精子抗體的檢查,或檢驗子宮頸黏液與精子的抗體。曾有報告指出,有 29% 的重複性流產有自體免疫的問題。11. 同房後試驗(PCT,Postcoital test):禁慾 2 天,排卵前盡量接近排卵時檢查,檢查前夜與丈夫同房,子宮頸黏液必須在性行為後 9-24 小時檢查。觀察其量、形狀及粘液粘性(spinnbarkeit),並在高倍鏡下觀察可動精子。12. 腹腔鏡(Laparoscopy)檢查:以腹腔鏡進入觀察子宮、輸卵管、卵巢,並同時以藥劑打入子宮,觀察輸卵管的通透性,並觀察腹腔是否有沾黏,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延伸閱讀: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男性生育力檢查不孕的檢查,男女都一樣重要,然而與女性相較,男性的檢查單純許多,除了基本理學檢查外,大多數的男性都可以透過精液檢查來判斷生育能力。男性不孕則以不明原因的精子數量不足為主,有部分可能因為陰囊靜脈曲張、感染、服用藥物或物理性傷害,部分可能是先天的缺陷。男生的生育能力雖然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不如女性明顯,因此經常可以看到,50 歲以後的男性依然很容易可以當爸爸。男性不孕問題,大部分可處理近年來生殖技術進步,即便射精後沒有精子,只要睪丸仍在製造精子,經由睪丸取精再利用單一精蟲顯微注射的方式,依然可以達成受精懷孕的目的。因此男性不孕的問題除非完全沒有製造精子,否則大部分都可以處理。如果要能正常受孕,在男性的評估項目,包含基本精液檢查、精子染色體、精子功能、精液射出功能,男性不孕的診斷,絕大多數都是經由精液檢查發現不正常。檢查項目繁瑣,就不在這裡贅述。我們有許多位被判無精症的男性,藉由手術,在副睪或睪丸找到精子,最後懷孕成功的案例。所以,男性的不孕問題處理起來簡單,大致可獲得解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7-23 養生.抗老養生
大暑前後小心中暑!中醫針對陽暑、陰暑 推薦2款茶飲
國曆7月23日為「大暑」節氣,氣候酷熱達到最高峰,夏天的氣溫到這時已熱到極點,「大暑要熱透,才有好年冬」,表示大暑之炎熱,即象徵四時運轉應有其分。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大暑」前後氣候酷熱,民眾容易有中暑及日曬後皮膚紅癢,或者起小丘疹、水皰、風團等「多形性日光疹」(即中醫學裏的「日曬瘡」)症狀發生。中醫把中暑分為2種 依體質判斷「陽暑」與「陰暑」中暑邪致病有陰陽之分,通常體質燥熱者或在室外頻繁活動、曬太陽加上飲水不足等而中暑者,屬「陽暑」,吳宛容指出,這類民眾會有身體發熱、頭暈、頭痛、四肢倦怠、口渴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熱衰竭」狀況,中藥常以「解暑益氣生津」的「白虎湯」加減麥門冬、竹葉治療。吳宛容說明,「陰暑 」一般來說以女性或者是體質虛弱者發生的機會較高,本身體溫的調節沒那麼好,因為夏日長時間吹冷氣,或是吃太多冰品,造成皮膚表面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感覺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整個人就像在蒸籠內一樣持續悶燒;症狀有發熱怕冷、流不出汗、身體沉重、神疲倦怠、腹瀉腹痛等症狀,中藥常以「消暑解表化濕和胃」的「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針對預防「陽暑」與「陰暑 」 中醫推薦2款茶飲吳宛容透露,針對「陽暑」者推薦飲用「清暑益氣茶」,對於「陰暑 」者推薦飲用「香薷薑桂茶」,作法如下:【防陽暑】清暑益氣茶▸藥材:西洋參2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竹葉1錢、薄荷1錢。▸作法:將以上藥材加入1000c.c.水,大火滾後,以文火續煮15分鐘。 把藥渣濾乾淨後,置於室溫放涼後即可飲用。▸功效:清心消暑、益氣養陰、生津止渴。▸適合對象:「陽暑」民眾【防陰暑】香薷薑桂茶▸藥材:香薷2錢、紫蘇1錢、藿香1錢、乾薑1錢、桂枝1錢。▸作法:將以上藥材加入1000c.c.水,大火滾後,以文火續煮15分鐘。 把藥渣濾乾淨後,置於室溫放涼後即可飲用。▸功效:消暑解表、化濕和胃。▸適合對象:「陰暑」民眾長時間暴露陽光下 超過身體負荷易有「日曬瘡」吳宛容提到,「日曬瘡」主要受陽光熱毒侵襲而形成,有2種常見的原因,首先當病人較長時間暴露於強烈的陽光之下,積累的光和熱超過人體的正常抵禦能力而成為陽光熱毒,傷害肌膚,皮膚便會出現紅斑、疼痛,3至5天後紅斑才會消退。嚴重者會出現水皰,破裂後糜爛,癒後遺留斑痕。吳宛容接著說,體質屬於「血熱」或「濕熱」的病人,他們雖然只短暫時間被陽光照射,皮膚仍會出現紅斑,或紅色小丘疹和水皰,也有不同程度的搔癢。此類病人需要平時就以中藥來「清熱涼血」或「去濕解熱」治療來緩解易曬傷的體質。中藥外敷「銀花甘草湯」 加速緩解曬傷皮膚不適症狀當民眾有日曬瘡如何處理?吳宛容表示,日曬瘡患者可將「金銀花」3錢加「生甘草」3錢加600cc的水煎煮15分鐘,放涼後濕敷患處,每次20至30分鐘,每日3至4次,有清熱加速皮膚康復作用。最後,吳宛容提醒,「大暑」時節平日要多喝水,飲食上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木耳、蓮藕、百合等),少吃辛辣、燥熱、油膩、過甜的食物,不宜過分貪涼。此外,此時節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在飲食上應避免過多進食生冷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0至9歲兒童持續出現重症個案 羅一鈞:兒童應速打疫苗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本土確診患者為2萬3813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年1月1日至7月21日統計,本土病例達432萬9914人,中重症以上個案有1萬9883人,7625人死亡,全年齡層個案致死率0.18%。羅一鈞說,目前關注0至9歲病童累積47萬5607人,死亡21人,該年齡層個案致死率為0.004 %,仍呼籲兒童疫苗開打了,雖然目前看到染疫率下降,但是0至9歲兒童還是有重症個案發生,且染疫人數每周都有2萬多人,而隨著疫情趨緩,人流恢復後,家長也會帶小朋友出去逛街、買東西、遊玩等,除維持衛生習慣外,施打疫苗也是一個好方法,建議兒童要打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78例、86人死 4歲女童染疫引發腦膜炎5天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78例,包括中症109例、重症69例,死亡個案新增86例。今日死亡個案最年輕為4歲女童,7月中旬出現發燒、喉嚨痛,後續引發腦膜炎住院,出現腦壓下降、胸凹,以及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經救治但病況惡化,染疫5天後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4歲女童本身有代謝性疾病,沒有接種過疫苗,7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症狀,經過診所快篩陽確診,7月16日出現食慾及活力下降、嗜睡,7月17日至急診,疑似腦膜炎住院。羅一鈞表示,院方給予女童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治療,住院當日因嘔吐、呼吸費力、胸凹,有插管使用呼吸器,另因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給予抗癲癇藥物及升壓劑,但病況惡化,不幸於7月19日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新冠病毒感染。另新增兒童中重症MIS-C個案,3歲男童本身無慢性病史,5月14日確診,7月14日起全身皮疹,以及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紅眼症狀,7月16日至急診,醫師因懷疑為MIS-C而收治住院,經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21日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目前病況穩定。目前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10例,包括24例腦炎、19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46例MIS-C,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1例心肌炎;其中24人死亡,包括8例腦炎、4人肺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1例心肌炎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境外BA.2.75!30多歲男自印度來台 Ct值僅20
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2.75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北部30多歲男性,7月10日與1名家人及1名友人從印度入境,雖登機前持有2日內陰性報告,3人於機場檢驗為陽性,定序發現男子為BA.2.75,另外2人則是BA.4,3人都有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與同行的2人於機場檢驗,3人皆為陽性且Ct值20,且3人都有症狀,皆於7月10日出現發燒、頭暈及咳嗽等症狀,經視訊診療目前已無不適。3人採居家檢疫目前已解除隔離,皆無其他接觸者,目前無外擴跡象,社區傳染風險低。羅一鈞表示,Omicron BA.2.75最早於今年5月發現,已印度快速傳播成為該國主流,全球已有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印尼、泰國等到少15國報告病例,惟因多國檢測量下降,實際傳播情形可能低估。指揮中心提醒,WHO表示,BA.2.75帶有之新增病毒突變,可能影響其抗原特性,尚須研究證實傳染力及致重症機率,需密切關注BA.2.75對疫情影響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籲請民眾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3813 死亡+86 境外+280 僅新北破4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409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3813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新增23813例,病例數稍微降一些,屬於連續緩慢下降。境外280例比之前多一點,且疫情上升趨勢與國際一致。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813例本土病例,10,767例男性,13,034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40例),台中市(2,846例),桃園市(2,562例),高雄市(2,513例),台北市(2,352例),台南市(1,877例),彰化縣(1,089例),屏東縣(765例),苗栗縣(648例),新竹縣(644例),宜蘭縣(601例),雲林縣(586例),新竹市(569例),花蓮縣(499例),嘉義縣(448例),南投縣(434例),基隆市(335例),台東縣(304例),嘉義市(283例),金門縣(159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5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3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7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1例男性、13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9例)、美國及英國(各6例)、新加坡及越南(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2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泰國、柬埔寨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3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5日至7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455,28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062,451例排除),其中4,386,289例確診,分別為17,935例境外移入,4,368,3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47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16例、台北市996例、台中市821例、高雄市768例、台南市643例、桃園市639例、彰化縣488例、屏東縣351例、雲林縣248例、南投縣240例、基隆市201例、苗栗縣及嘉義縣各176例、宜蘭縣168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後遺症可運動嗎?醫師教做這些有氧及阻力訓練助心肺復健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往往呵護都來不及了!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因父母感染而傳染給孩子不在少數,讓父母都非常心疼且愧疚。統計2022年6月底止,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約20%為18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然而少數併發急性腦炎,病程變化十分快速,為臨床一大挑戰。兒童之臨床表徵前三名為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 而10歲以上者,咳嗽、呼吸困難比例更高。新冠肺炎在兒童導致的長期後遺症,除了受關注的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IS-C)之外,就是比例更高的長新冠(long covid)了。長新冠指的是持續存在的症狀,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發展或波動。世衛組織定義:長新冠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以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失眠、呼吸喘、認知功能障礙,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另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染疫新冠肺炎後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運動能力下降、肺功能降低以及肌肉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顯見早期心肺復健以及持續追蹤訓練的必要性。由於多數的兒童確診個案為輕症,建議可於急性症狀緩解後通常為發病3-7天後,執行居家的心肺復健訓練。然而須特別留意不適合開始運動的表徵,例如發燒、呼吸次數每分鐘>30次、氣喘的症狀急性惡化等。若兒童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糖< 70 mg/dl、血糖>300 mg/dl等狀態不適合運動。居家運動示範:( 輕度,急性症狀緩解者)除了居家運動外,病童於解除隔離後, 如果仍有症狀可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進行門診運動治療或在醫生處方建議下穿戴監視設備(如心跳錶或黏貼式心電圖機器)於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運動訓練。這樣的復健運動項目對於長新冠兒童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有益於增進患者的運動表現、肺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針對輕中度的染疫病童,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如下表。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患者若演變成重症通常進程快速,因此輕症早期自行運動時須特別留意演變成重症。重症的早期症狀包含高燒>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合併嘔吐、腹瀉。重症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過去有肺炎病史、伴有慢性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早產)、症狀發生後超過四天才就醫。復健治療兩面向另外針對染疫後之中重度的兒童染疫患者,復健治療一般包含兩大面向,需要到醫院診所復健科求診,安排專業人員介入,如下表。此外如同成人長新冠後常出現的腦霧現象,對於兒童的認知功能影響也有影響,若已有類似症狀,建議病童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感覺統合治療介入,合併心肺功能訓練下達到更好的預後。隨著病童的積極訓練及疾病緩解,為求明確運動及生活指引,鑑別心肺功能受損程度及主要受限器官,病童可至較大型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接受「心肺功能測試」,藉由測試出來的有氧功能「最大耗氧量」等數據為依據, 幫助建立孩子專屬的運動處方及回復娛樂競賽等的參考。(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
2022-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嬰幼兒疫苗開打 可否同步接種預防針?兒科醫師解答
全台首批莫德納嬰幼兒疫苗開放施打,面對BA.4、BA.5進入社區的威脅,許多家長急切想讓孩子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另一方面卻也考量疫苗副作用陷入糾結。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部長王昱程表示,有效預防兒童腦炎、染疫重症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就是接種疫苗。王昱程表示,以研究來看,雖然施打在幼兒身上的莫德納(每劑0.25ml)或BNT劑量只有成人的1/4或甚至更少,但抗體生成成效跟成人相比是相當的,副作用也沒有比成人高,經EUA專家評估利大於弊,仍建議家長及早為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建立保護網。王昱程說,最常見的副作用還是注射肌肉位置的疼痛紅腫、手臂痠痛無力,或是在注射部位附近淋巴結腫大,這類輕症副作用大約2至3天會慢慢改善;如果疼痛狀況難以忍受,家長可以幫幼兒冰敷(10分鐘以內)或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王昱程提醒,幾個月大的小孩可能無法表達身體哪裡不舒服,家長要細心留意嬰幼兒的行為表達,像是哭鬧不安、食慾不振、疲倦或活動力變差。大一點的幼童可以表達胸口疼痛、呼吸喘、爬樓梯後頓時無氣、嗜睡、食慾不振、心跳加速...等,就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王昱程說明,針對mRNA疫苗,家長最擔心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最常見發生於青少年階段,相比嬰幼兒的發生機率是極低的,但仍建議在接種疫苗後兩周內,家長要特別留意,如果持續出現盜汗、嘔吐、肚子疼痛、食慾不振、呼吸喘、心悸,持續而無法改善,也需要立即就醫治療。嬰幼兒在6個月的年紀剛好有許多預防針要接種,家長關心預防針和疫苗可否同時接種?王昱程說,目前新的建議是可以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且無限定間隔時間,家長可以放心。臨床研究重症或死亡個案,多數原本就有神經疾患或心臟疾病,在有共病的情況下,反而更建議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除非在接種第一劑有過敏反應或正在發燒、急性發炎時期,就會建議暫緩或不予接種。
-
2022-07-22 醫療.感染科
研究:猴痘患者出現新臨床症狀 95%經性行為傳染
一項目前為止針對猴痘所做規模最大的研究發現,猴痘患者中有95%的人是經由性行為被傳染,此外,研究也提到單一生殖器病變等新臨床症狀。法新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正在討論是否要將這波猴痘疫情列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也就是世衛發出最高層級的警報。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由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科學家領導,探究今年4月27日到6月24日這段期間16個國家的528起猴痘確診病例。研究的第一作者索恩希爾(John Thornhill)在聲明中說:「重要的是要強調猴痘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性傳染病,而是可以透過身體上任何類型的密切接觸而感染。」他補充道:「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截至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猴痘的傳播都與性行為有關,主要發生在從事男男間性行為者身上,但不限於此。」「這項研究增加我們對其傳播方式和傳播群體的理解,將有助快速辨識出新病例,並讓我們能提供預防策略。」整體來看,感染猴痘的患者中,有98%是男同性戀或雙性戀者,41%的人感染了愛滋病毒(HIV),年齡中位數為38歲。這些感染猴痘的人過去3個月裡性伴侶人數的中位數是5人。而據了解,約1/3的人在1個月內曾參加性愛派對,或到過桑拿等可能會就地發生性行為的地方。儘管大多數病例都有發生性行為,但研究人員透過聲明強調,病毒可藉由任何密切身體接觸傳染,例如呼吸道飛沫,甚至可能經由衣物和其他物品的表面傳播。這次許多患者出現以前與猴痘無關的症狀,當中包括單一生殖器病灶,及口腔或肛門潰瘍等。研究作者指出,這些症狀與性傳染病類似,可能導致誤診。不過作者也寫道:「這些病例的臨床結果不致令人過於憂心。大多數的病例都屬輕症或具自限性,且無死亡案例。儘管有13%的病患需住院,但大多數住院患者並未通報出現嚴重併發症。」在32名受試者中,有29人的精液中出現猴痘DNA,但這種物質是否具傳染能力仍尚待釐清。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缺6營養素容易肌少、掉髮、骨折!醫師教必知吃法預防
越來越多人基於宗教、環保或健康因素開始吃素,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一成以上的人口是素食者。素食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根據研究顯示,吃素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整體來說大概可降低24%的全死亡率。不過素食者因為長時間未攝取動物性養分,容易出現六大營養素缺乏,包含蛋白質、鐵、鋅、鈣、維他命B12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營養素缺乏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蛋白質:根據統計,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比葷食者低,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可能出現肌少症、落髮、脾氣暴躁、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等狀況。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蛋白質,而全素者則必須透過豆類、全榖類、核果類補充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豆漿、豆腐)因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是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般來說,健康的素食者不需要特地補充蛋白質營養品。 鐵: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較易吸收但只存在於肉類,而非血基質鐵普遍存在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但不易吸收,且植物中的植酸和多酚更會干擾鐵質吸收,導致素食者普遍缺鐵。缺鐵可能引發貧血、疲勞、抽筋、不寧腿等症狀。素食者平常可多攝取豆類、全穀類、核果類,另外建議搭配維他命C一起攝取促進鐵質吸收,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甜椒、花椰菜、番茄、芭樂、奇異果等等。 鋅:鋅跟鐵有許多雷同之處,兩者一樣普遍存在於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且吸收也會受到植酸干擾,因此缺鋅也常見於素食者。孩童缺鋅可能生長遲緩、性晚熟,成人缺鋅可能落髮、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味覺改變。我們可以透過某些烹飪技巧促進鋅的吸收,例如:豆類泡水、催芽或發酵,而納豆、催芽豆漿、豆腐就是很好的選擇。 鈣:和鐵、鋅的道理類似,鈣的吸收會受到植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干擾,因此素食者也很容易缺鈣。缺鈣可能會疲勞、抽筋、失眠,更重要的是會導致骨質疏鬆,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稍微跌倒、撞擊或打噴嚏就會骨折。素食者可以多攝取甘藍、白菜、豆漿、豆腐、奇亞籽這類富含鈣質且吸收率高的食物,而蛋奶素食者可另外多攝取乳製品來補充鈣質。搭配維他命D一起攝取也是促進鈣吸收的好方法,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木耳、香菇、蛋、乳製品等等。 維他命B12:維他命B12是一種動物來源的養分,因此素食者缺乏維他命B12的狀況非常普遍。根據統計,高達7%的蛋奶素食者以及50%的全素者有維他命B12缺乏的狀況,因此我們會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接受一次維他命B12抽血檢驗。缺乏維他命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出現倦怠、手腳麻木、失智等等徵候。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維他命B12,而全素者則只能透過營養品補充。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致分為Omega-3和Omega-6,兩者建議攝取比例是1:1至1:4。然而植物性油脂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且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大約是1:14,失衡的比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我們可以在飲食中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用亞麻仁油取代部份的植物油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有些素食者會補充微藻油營養品,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結來說,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維他命B12因為無法從素食中攝取,因此只能透過蛋、乳製品或是營養品補充,也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抽血追蹤一次體內維他命B12含量。素食雖然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但也有其限制,適度調整飲食內容且搭配營養品補充,才是讓健康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沒吃肉卻愈胖?吃素不一定會瘦?營養師揭吃素五大地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高血壓「罹病順序」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先有這病風險高2.5倍
糖尿病跟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若不幸兩者同時有會增加風險嗎?罹病順序也會有影響嗎?今年台北榮總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若患者同時有第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無論何者先發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提升。台北榮民總醫院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主任胡啟民,帶領研究團隊分析台灣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或高血壓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現無論第2型糖尿病或高血壓何者先發生,日後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皆會升高,此重大研究成果已最新發表於2022年國際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先高血壓再糖尿病,風險最高 研究團隊發現,只要是同時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患者,無論疾病出現順序,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皆比單純只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者為高。而單純只有糖尿病者,其心血管風險要比單純高血壓者為低。 但糖尿病患者若後續出現高血壓,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2.2倍,而先得高血壓再出現糖尿病之患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2.5倍為多;兩者相差約1.2倍。 胡啟民指出,心血管疾病為全球主要死因,除了減損平均餘命外,亦是醫療資源的重大負擔。糖尿病與高血壓,皆為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在台灣大約有4分之1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若能避免第2型糖尿病患者併發高血壓,將有助心血管疾病預防。6件事預防糖尿病併發高血壓 胡啟民提醒第2型糖尿病病患做好「6件事」保持健康生活:均衡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除菸酒、常量血壓,以及規律回診用藥等,皆可提供糖尿病病人更全面的心血管保護。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比較圖【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名醫減19公斤的瘦身早餐菜單 常見這3 種食材與3 種調味料
瘦身時,攝取優質蛋白質與油脂很重要,因此我的早餐菜單中,有幾樣必備的食材,一週會出現好幾次,最常看到的就是水煮鮪魚罐頭、水煮蛋或茶葉蛋、香蕉,調味料最常見的就是辣椒、胡椒粉、馬告。食材 1 》水煮鮪魚罐頭 快速攝取優質蛋白質與油脂為何鮪魚罐頭會常出現在我的菜單中呢?曾經看過日本節目《全民家庭醫學》中,有減肥者為防止肌肉減少,每天都會吃上一罐鮪魚罐頭。對外食族或不善料理的人來說,比起去市場買新鮮的魚回家還得烹煮,鮪魚罐頭打開就能吃,且超市及便利商店隨時都可以買得到。因此,從 2018 年開始認真減肥後,水煮鮪魚罐頭就成了我隨時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方便食用又好取得。大家都知道鮪魚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富含 EPA 和 DHA,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的發生機會,還能活化腦細胞提高專注力,也有大量的維生素 A、B6 和 E,具有肌膚保健、提高免疫力等功能。那麼鮪魚有這麼好的油脂,怎麼不選油漬而選水煮的呢?原因在於油漬的鮪魚是水煮後額外加入大豆油之類的一般油脂,並非鮪魚本身的油脂。另外,只選水煮鮪魚而不是茄汁或其他調味的鯖魚,也是因為罐頭會額外加上調味及不知來源的油脂。因此,為了安心起見,我只選擇水煮鮪魚罐頭當自己的料理食材,料理時,也只需要淋上自家的好油,就能輕鬆開吃,不只解決我的不安,還能快速吃到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食材 2 》水煮蛋、茶葉蛋 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水煮蛋幾乎天天出現在我的菜單上,雞蛋被公認是「全營養食物」之一。一顆雞蛋含有 220∼250 毫克的膽固醇,雖然吃太多雞蛋是否會增加過多膽固醇,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曾引起廣泛討論,也曾讓包括成長中的青少年或慢性病的長者,都認為蛋是讓人又愛又怕的食物。不過 2016 年元月,美國衛生部與農業部聯合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布的《美國 2015∼2020 年最新飲食指南》中,已取消每日攝取膽固醇的上限,並證實膽固醇的增加只有 2 成是來自於外來食物,剩下大約有 8 成是身體所自行製造的。而衛福部建議膽固醇一天攝取量為 300 毫克以下,而一顆蛋大約是 200 毫克左右,因此,每日一顆蛋是不用怕膽固醇過高,可以放心攝取。蛋白和蛋黃,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很多人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然而蛋白雖然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但它九成都是水分,不含醣類及脂肪,因此熱量很低,每 100 公克,熱量不到 50 大卡,而蛋黃的營養就相當豐富,幾乎是蛋的營養成分來源,含有醣類和脂肪,但相對熱量較高,每 100 公克,熱量有 330 大卡,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蛋黃不僅是脂溶性維生素 A、D、E 的良好來源,也富含維生素 B2、B6、B12、葉酸、泛酸和膽鹼等營養素,硒、鋅、鐵、磷等礦物質含量也很高,還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等護眼營養素。因此,要吃蛋也要把蛋黃吃下肚,才能攝取蛋的全營養素。食材 3 》香蕉 營養又解憂但仍須計較熱量至於香蕉也常出現在我的菜單中,依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記載,100 公克的香蕉熱量 91 卡,其中所含的礦物質更高於其他水果,例如鉀 290 毫克、鈣及鎂各 23 毫克,還有菸鹼酸及鋅,且鈉含量很低,尤其香蕉是所有水果中鉀含量最高的食物,鉀的最大功用就是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維持人體的循環代謝、調控水分平衡,也有助改善肌肉和神經系統,成了心臟科醫師口中對心血管疾病相當好的食物,但相對的,需要控制鉀含量的腎臟病患者則需要小心。另外,香蕉鈣含量也高,是運動選手補充營養的最佳食物之一,在民眾的認知裡除了有「抽筋要吃香蕉」的常識;幫助排便也是一般人對香蕉的認識,對於消化不好、以及容易便祕的人而言是很好的水果。因為香蕉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及果膠、果寡糖,可增強腸內有益細菌(乳酸菌)的活力,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改善腸道菌叢生態。而香蕉含有的維他命 B2 和檸檬酸,可分解人體的疲勞因子。精神科醫師都知道香蕉是個讓人快樂的水果,可以抗憂鬱,甚至有句諺語說,「失戀要吃香蕉皮」。香蕉不只富含有助振奮精神的鎂,能改善憂鬱、焦慮感的生物鹼,還有維生素 B6 和豐富的色胺酸。香蕉每 100 公克中有 12 毫克色胺酸,幾乎為水果之冠,能幫助穩定情緒、抗憂鬱。這是它常出現在我的減肥食譜裡的最大原因。「憂鬱」除了心理上長期面臨壓力外,當大腦缺乏「血清素」時,也會造成情緒低落,而血清素是一種能夠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當人體血清素濃度增高時,就會產生愉快的感覺,因而也有「快樂荷爾蒙」之稱。因此,當血清素濃度偏低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甚至失眠、記憶力衰退。而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就是色胺酸,色胺酸能夠合成褪黑激素,誘發睡意並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色胺酸無法在人體內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因此,常看到醫師或營養師會建議民眾多吃香蕉,或睡前喝一杯牛奶,就因為這兩種食物色胺酸含量較高。此外,香蕉不只是熟成營養價值高,青香蕉更含有豐富的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是一種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澱粉,與膳食纖維具有相同的功效,可阻止葡萄糖進入腸道,抑制餐後血糖升高;另有研究指出,抗性澱粉還可增加脂肪代謝速率、促進礦物質吸收及增進益生菌等功效。不過,青香蕉是指未熟成的生澀香蕉,比較不好入口,口感喜好因人而異。雖然一週有五天吃香蕉,但減肥食譜裡的香蕉,幾乎每次都是半根而已,還是需要計算熱量。(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22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減重不敢吃甜點?這款起司烤牛奶低醣低卡又高纖
現代人注重健康、在意身材,尤其正在減重的人常常望甜點而興嘆。既然市售甜點高熱量,不妨自己動手製作低醣低卡、好吃又健康的甜點。已經在網路上分享許多自製的減脂食譜的小冰X跩寶,就要教大家來做一款超簡單的香濃起司烤牛奶,讓你放心大口吃甜點!影片中小冰特別跟大家分享了原版和高纖低卡版兩種版本的食譜。原版材料很簡單只有四種,分別是牛奶500ml、蛋黃2顆、起司1片、砂糖10克、玉米澱粉50克。為了將這道甜點變得適合減重的朋友吃,她將砂糖換成零卡路里的羅漢果糖,將玉米澱粉換成低GI的蓮藕粉及零熱量的燕麥纖維。作法也超簡易,只要將全部材料混合攪拌均勻,再以中小火邊加熱邊攪拌,等鍋中材料變稠後就放入碗中放涼,再放進冰箱冷藏至少2小時,待完全凝固後倒扣在盤子上,用刀切塊並塗上蛋黃,起司控可再加上起司片,然後送入烤箱使用180度烤10分鐘後,ㄉㄨㄞㄉㄨㄞ的香濃起司烤牛奶就完成了。為了更綿密的口感,小冰提醒大家蓮藕粉要先過篩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低卡的甜點食譜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開心吃著瘦。原始影片小冰X跩寶FB小冰X跩寶IG延伸閱讀減肥時想吃就吃,超級正點又高纖的4款燕麥甜點純素低醣減脂料理,無澱粉有飽足感的花椰菜米炒飯「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康復後長新冠如何保養? 醫:維生素ACDE不可少,4招改善喘與胸悶症狀
新冠病毒絕非只影響肺部,對人體器官的危害,遠超過一般人想像,除了影響肺部,還可能危及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組織。醫師提醒,染疫後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以及攝取維生素A、C、E,增加抵抗力, 清除體內病毒。約2萬名確診中重症有肺炎 醫:應持續回診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胸腔科醫師蔡哲龍表示,新冠肺炎是1種系統性的疾病,只因在肺泡組織內的ACE2受體較多,因此在肺部上顯得特別嚴重,以致部分民眾染疫後一段時間仍有呼吸困難、咳嗽等「長新冠」問題。據統計,國內已有近2萬名COVID-19中重度患者會有不等程度的肺炎,蔡哲龍建議,應持續回診,透過胸部X光或肺部電腦斷層觀察呼吸系統,如有異常,應接受治療。至於無症狀或輕度患者,也可能出現易喘、呼吸不適等「長新冠」症狀,研究報告顯示,許多「長新冠」患者接受高解 析度電腦斷層(HRCT),影像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或小呼吸道疾病(SAD ),雖然毛玻璃狀病灶可能逐漸消失,但小呼吸道疾病可能引發「空氣滯積」,影響肺部肺部功能。染疫者這4招要學起來 可改善喘、胸悶症狀如何降低易喘、胸悶等症狀,蔡哲龍提出4大建議:▸1.攝取維生素D、益生菌等保健食品來調整免疫力。▸2.攝取維生素A、C、E,增加體內抗氧化功能。▸3.攝取好的油脂,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如Omega-3、Omega-6,降低體內發炎狀態。▸4.在無症狀7天以後,漸進式增加運動量,逐漸恢復心肺功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22 養生.人生智慧
投資型保單該怎麼買?專家告訴你購買前一定要問的8個問題
購買投資型保單前,一定要問的八個問題 問題1. 為何推薦這張投資型保單給我?它哪一點適合我? 問題2. 這張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是多少? 問題3. 這是「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嗎?請問它與「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有何不同? 問題4. 你為什麼只推薦一張給我,可否至少推薦三張讓我挑,同時提供購買的優先順序,並告訴我推薦的理由? 問題5. 不論保單所連結的是眾多的基金、ETF或類全委帳戶,請問你會推薦哪一些基金給我連結?請問你推薦這些標的的原因為何? 問題6. 我買的這張投資型保單,未來需要繳哪些稅? 問題7. 我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就好? 問題8. 你說了這張保單的許多好處,請問它對我有什麼缺點,是我需要知道的? 目前,可以銷售投資型保單的通路,除了壽險公司的直銷體系之外,還包括了證券或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的通路,或是獨立的保經、代銷公司。其中的差異只在於:這幾個通路所銷售的保單類型及行銷話術「略有差異」而已。 以銀行或券商通路為例,理專通常一次只會賣一張同類型保單,不會同時給保戶兩種以上的選擇;但如果是保經代業務員,則會同時賣不同家的不同張保單。也許讀者會問我說:「透過不同銷售管道,我的權益有差嗎」?事實上,保戶的權益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所賣的商品,都是由壽險公司所發行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也許給某一個通路(例如銀行,或是自家銷售部隊)的佣金稍高一些。所以,會賣投資型保單的理專或業務員,講白了,多數是因為「公司績效考核」的動機,少數則是來自於「保戶的朋友因為投資型保單而賺了錢」,才會主動向業務員詢問。 那麼,來自佣金的動能,真有那麼強嗎?據業務體系私下透露,業務員的佣金,差不多是保單管理費用的1~1.5或2倍。以某家公司的躉繳型變額壽險為例,其保單管理總費用是6%,而該公司給銷售業務員的佣金率是8%;另一家壽險公司,只收一年2.16%保單管理費的保單,給業務員的佣金率則是5.1%。 這樣的數字,雖然看起來不高。但是別忘了,一般躉繳保費的最低保費,差不多都是30萬元起跳(當然,也有最低10萬元的)。假設保戶一次所繳保費高達百萬元,那麼,業務員賣一張保單,就可以拿到6~8萬元的佣金收入。而這,還不包括公司額外的業績考核獎金。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業務員不熟投資操作 根據個人的了解,不是有太多的業務員或理專,會選擇「主賣」投資型保單。為什麼業務員不喜歡賣投資型保單?有以下幾點理由: 投資畢竟與保險保障範圍差距甚大,所以,對投資並不在行的業務員,自然很難提供正確建議給保戶,透過正確的資產配置及定期的標的檢視,讓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持續而穩定地增長,以符合「保戶的身故全殘保障,可以藉由資產的增值而提高」的目標。 理專賺不到「帶進帶出」的手續費 過去據銀行理專私下表示,除非客戶是進行定期定額投資,否則,理專為了手續費收入(當然是為了「配合」銀行的政策及要求),總是會三不五時地要求客戶「轉換標的」。 除非理專有本事讓保戶頻繁買進不同張投資型保單,否則在「保單佣金只有一筆(沒有後續佣金收入)」的前提下,銀行理專自然不會喜歡賣這種「賺不到什麼後續轉換手續費」的商品。 投資型保單沒有「增買其他險種」的機會,後續生意難做 還有,投資型保單只有「加買」的問題,不會有「增買其他險種」的機會,業務員後續難做生意。保戶只買一張保單,後續就只會增加投資金額的份,業務員將很難賣其他話題性保險商品,自然就很難賺到保戶新商品的佣金。 不可否認,過往就是因為保戶弄不清楚投資型保單的內容(據一位業務員所述,光是提到基金「配息」的這個概念,大部分的保戶就已經聽不下去了),再加上業務員也是一知半解(不誇張地說,個人接觸到的業務員裡,能如實交待各項所收取的費用,按著公司給的銷售話術,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的業務員,就已經算是非常「用功」且「專業」的了。若要再進一步詳細詢問他們有關「基本保額與投保金額的不同」,或是「甲乙丙丁戊型到底有何差異」等問題,就完全是「狀況外」),也才造成那麼多的銷售爭議與糾紛。 由於不論是透過哪一個通路所銷售的投資型保單,保戶幾乎都是「被動推銷」的一群,幾乎沒有客戶會向銀行理專或保險業務員,主動購買投資型保單(或其他任何金融商品)。 通常來說,如果是透過券商銷售,幾乎賣的都是沒有壽險保障的變額年金。這是因為,證券(財富管理)通路的客戶都是短線投資人,不想讓危險保費吃掉投資收益。至於銀行及保經代通路,賣最多的是變額萬能壽險,因為他們對於客戶的銷售話術可以用「就算虧錢,還有一定的壽險保障,可以進行資產傳承」。 然而弔詭的是:幾乎沒有一位客戶,真正知道自己被扣掉多少的危險保費?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又或是「適合哪一種的投資型保單」?所以,為了幫助保戶,藉由一些簡單的對話,探探銷售人員對於投資型保單的專業程度,或是了解業務員在銷售並賺取佣金之餘,到底有沒有真正站在保戶的立場設想,並且做出最佳的良心推薦?個人建議想要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在真正付錢之前,至少要向業務員或理專,問清楚以下問題: 問題1:為什麼你會推薦這張投資型保單給我?它哪一點適合我? 個人認為從這個題目,其實可以知道業務員,是為了推銷而推銷,或是真正為保戶需求考量下的良心推薦。 問題2:這張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有多少? 請保戶一定要注意「所有費用」的收取。不能只看看得見的「保費費用」及「代操費用(類全委保單收的帳戶管理費)」,還要知道所有看的見,與隱藏起來的總費用。 【延伸閱讀: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問題3:這是屬於「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嗎? 建議保戶一定要問以下幾個相關問題:請問它與「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有何不同?這張保單的預計撥回率有多少?確定是每月撥回嗎?單位淨值低於多少,就不會撥回?「所領的配息,會不會配到本金」?「如果領息,可以領多久」?是否可以告訴我這個帳戶過去的配息(撥回)狀況,以及它的波動率等資料? 之所以要特別詢問理專或業務員,此一系列問題的目的是:投資型保單所謂的「撥回」,並非是每月固定的。保戶可以由此問題,測驗一下銷售人員是否誠實?還是只是為了吸引保戶,而做出不實的保證?目前,各個類全委保單的年化撥回率,普遍約有5%的水準。當然,撥回率越高越好,但是,投資人也要考慮撥回率太高的(例如8~10%以上),基本上很難不配到本金的,特別是這段全球股債價格都大幅下跌的期間。所以,保戶除了問撥回率高低外,更要進一步詢問連結標的的風險程度(例如α、β值及標準差等)如何?才能做為自己是否真正購買的參考。 另外,如果銷售業務員連配息標的的波動率資料都沒有,還要繼續跟你扯「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或是「投資要看長期,不是短期波動」的話,保戶可能要特別小心,自己只是「被主動銷售的待宰肥羊」而已。而假設看到的「含息報酬率」走勢圖曲線,一路平坦或向下走,你幾乎可以確定,這絕對不是你應該選的標的。如果擔心有可能無法每月都領到固定資產撥回,且不能接受配息會吃到本金的保戶,真的就不適合選擇資產撥回的保單。所以,千萬不要勉強自己,買這種不適合自己的保單。 問題4:為什麼只推薦一張保單給我? 「你為什麼只有推一張給我,可否推薦至少三張讓我挑,同時請建議我購買的優先順序,並告訴我你推薦這個順序的原因?」保戶可以由這個問題,側面了解銷售業務員的推薦邏輯,以及他是否真的了解你的需求?並且是從你(妳)的需求優先次序進行推薦。 問題5:你會推薦哪些基金給我?原因何在? 「不論保單所連結的是眾多的基金、ETF或類全委帳戶,請問你會推薦哪一些基金給我連結?請問你推薦這檔標的的原因為何?」雖說標的是他人推薦的,錢卻是自己的,不代表保戶就一定要照著對方的推薦而投資,但保戶卻可以由此,看出業務員推薦的心態,是否是從客戶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及考驗其對於國內、外經濟、金融現況及趨勢的看法及掌握? 儘管銷售人員不具有證券分析師資格,可以合法將投資人「帶進帶出」。但不要忘了,投資型保單與投資績效密切相關。一位對金融投資市場不熟悉的人,很難提供保戶什麼專業的投資建議。甚至,可能連幫忙搜集有利於保戶,進行正確投資決策的能力也沒有。 問題6:我買的投資型保單,未來需要繳納哪些稅金? 不可避免的,許多保戶之所以會買投資型保單,也是著眼於保險具有一定的節稅功能。然而,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並不代表每一位保戶,都能享有保單的節稅優惠。假設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業務員全都回答「是的,只要是保單,全都有節稅效果」,而不是「前提是如此,但國稅局仍有一些特例,例如XX狀況」,那麼,請你一定不要跟這位既不專業,可能只是想賺你佣金的業務員購買保單。 問題7:我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 「你認為我應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就好?為什麼?你賣我的這張變額(萬能)壽險,其危險費率是採取第幾回合生命表」?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確認這位業務員,是否是真的了解你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業績,就隨便推銷一張投資型保單給你。當業務員跟你說:「買有保額的變額(萬能)壽險,就算投資虧損,還有一定的壽險保障」時。如果對方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證明你確實還有一定的身故、失能保障缺口,否則,請一定要遠離這樣的業務員。 另外,採用「第五回合生命表」,以及「第六回合生命表」的同一性別、年齡、保額的危險保費,可以差到3~4成左右(請見圖2-2)。所以,除非保戶只買變額年金險,否則,就一定要注意這部分危險保費的收取標準。而且,一定要請業務員,證明賣你的這張保單,危險保費是按照第六回合生命表收費。 問題8:保單好處多,但有何缺點或風險需要注意? 「你說了這張保單的許多好處,請問它對我來說,會有什麼缺點或風險,是我需要知道及注意的?」業務員通常不會說推薦標的壞的一面。但是,這卻是考驗業務員,是否有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的重要關卡。 舉例來說,資產撥回並非固定的,假設對於已經退休,每月就需要這筆錢過日子的保戶來說,就根本不適合這種保單。又例如許多高年化撥回率的保單,儘管可能「保息」,但可能是完全「不保本(也就是配息會吃到本金)」,甚至換成台幣之後,還有大幅的匯損,對於希望每月有穩定收入的保戶來說,恐怕也是非常不適合。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5公斤孕婦要剖腹卻確診!居隔遇陣痛 幸母女均安
嘉義地區1名125公斤孕婦原本預計上周剖腹生產,於衛福部立嘉義醫院篩檢竟然陽性,只好先回家等待,不料第4天就開始陣痛,部嘉醫院院長黃元德啟動團隊進行手術,前天順利生下女兒、重3600公克;因夫妻雙雙確診,小孩幸好採檢陰性,夫妻直言,想趕快抱抱女兒。黃元德回想手術過程,他說,「穿著防護衣開刀簡直是人肉蒸籠」,再戴上N95口罩及面罩,眼鏡的霧氣讓對面護理師也有如仙女般飄逸,整個過程伴隨著大量汗水,直到一聲娃娃初啼,一切辛苦都值回票價,「嘉義醫院做到了!」黃元德也說,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十分緊張,一直擔心會將病毒傳染給寶寶,但團隊不斷給予關懷、安撫情緒,讓產婦順利產下,而寶寶目前連採檢2次皆為陰性,讓雙親鬆口氣;醫護同仁也著防護衣至負壓隔離病房,協助產後照護、嬰兒照護衛教,產婦不斷感謝醫護團隊的協助。部嘉醫院轉述,夫妻最希望趕快解隔離,可以抱抱寶寶,丈夫更說,「未來不管要不要再生,都要陪著妻子減重保健康」;黃元德提醒,肥胖不僅會造成排卵異常、賀爾蒙異常、不易懷孕外,也容易引起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危險因子,建議懷孕前的BMI最好低於24,以避免風險,否則體重過重想要懷孕生子,可能是大問題。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 3歲男童確診6天病逝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231例、死亡74例。其中出現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確診六天後死亡。另外,中重症也出現首例兒童多重感染,為一名八個月大男嬰,感染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和綠膿桿菌,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三歲至90多歲以上,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三劑、34人超過80歲。其中一名兒童死亡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7月12日發燒至40度,出現腹瀉、食慾活力下降情形至急診。檢查血壓偏低,呼吸急促有胸凹現象,採檢陽性確診,當日住院。7月13日病況惡化,插管轉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仍於7月17日因多重器官功能惡化死亡,死因為急性心肌炎及新冠病毒感染,是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包括149例中症、82例重症。其中出現四名兒童孩童重症,包括三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羅一鈞表示,肺炎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7月7日因食慾、活力下降至急診,X光檢查為肺炎且新冠肺炎檢驗陽性確診,初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併敗血性休克。個案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另外也在尿液驗出肺炎鏈球菌、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診斷為多重感染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為首例兒童多重感染個案。另外三例MIS-C個案分別為十個月大男嬰、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曾分別於5月11日至6月1日確診,6月24日至7月6日出現MIS-C相關症狀,目前皆已出院。其中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皆於新冠肺炎確診後53天出現MIS-C症狀,皆超過六周。羅一鈞表示,MIS-C一般於確診後六周內發生,但這兩例都在八周出現相關症狀,而根據文獻最常可到19周。因此提醒兒童如果出現持續發燒且有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及頭暈等六大症狀任一情形,應立即就醫。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108例,包括腦炎23例、肺炎19例、哮吼8例、MIS-C45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以及心肌炎1例;其中死亡個案增至23例。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出國需求可打第4劑 7月22日開放18歲以上民眾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目前國內疫情趨緩,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惟考量國際疫情仍持續嚴峻,經書面諮詢ACIP意見後,自7月22日起,開放因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也就是一般民眾的第4劑。指揮中心表示,本次開放對象包括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ACIP專家表示此對象可於出國2週前接種,惟仍應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150天以上,使疫苗發揮最大效益。指揮中心提醒,此類對象前往接種時,除需攜帶健保卡、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之外,亦需攜帶邀請單位邀請證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函或公司同意出國證明(3擇1),及機票,供接種單位核對身分。指揮中心再次呼籲,疫苗接種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尚未完成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的民眾應盡速施打,符合第二次追加劑開放對象可依自身風險及意願評估接種,並持續做好個人防護及配合防疫/檢疫規範,以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907例 莊人祥:較上周減少9.7%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降溫,今天新增2萬4907例本土個案、74例死亡個案;另有境外移入個案26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減少兩千例,約降7.6%,與上周四相比減少2490例,下降9.7%。目前疫情仍呈現周間的規律,周二、三較高,周四至周日最低,最近兩三天疫情應會較2.4萬再低一些。今日新增2萬4907例本土病例,為1萬1239例男性、1萬3647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65例),台中市(3,115例),台北市(2,677例),桃園市(2,520例),高雄市(2,517例),台南市(2,024例),彰化縣(1,151例),屏東縣(759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44例),雲林縣(643例),新竹市(594例),宜蘭縣(543例),嘉義縣(529例),南投縣(452例),花蓮縣(407例),基隆市(381例),台東縣(326例),嘉義市(245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7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2日至7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加拿大(4例)、泰國及德國(各3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日本(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萬2227例確診,分別為1萬7656例境外移入,434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92例死亡病例,其中8,3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93例、台北市986例、台中市815例、高雄市761例、桃園市639例、台南市631例、彰化縣484例、屏東縣348例、雲林縣244例、南投縣237例、基隆市198例、苗栗縣174例、嘉義縣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5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為何控不好?醫:須連續監測變化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指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建議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全天的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糖化血色素小於6%、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不需要藥物或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可視為治癒。洪建德說,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血糖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中午只吃一碗沒肉、沒蛋、沒菜的湯麵,或下午茶、消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卻無法找出原因,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血糖機驗血糖記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建議,5類型糖友可評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進行連續性血糖監測:1.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盡快緩解。2.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3.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自認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4.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5.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併發症,不可輕忽。家用血糖機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紀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
-
2022-07-21 醫療.皮膚
抓破後背青春痘 長出超大蟹足腫
27歲的陳小姐,國小銜接國中時期時,後背長出兩顆青春痘,不慎抓破,青春痘傷口反覆感染,竟讓她的後背漸漸長出如「巨蟲」般的蟹足腫,隆起的範圍達到20x30x20公分,她被迫要穿寬鬆的衣物,才能遮掩隆起的蟹足腫,15年間,積極求診,但治療效果有限,直到在病友LINE群中,找到基隆長庚整外科主任蔡嘉軒,接受基隆團隊治療,才擺脫後背的巨蟲。「這應該是我治療過,相當嚴重的蟹足腫個案。」蔡嘉軒表示,蟹足腫屬於相當難治療的皮膚疾患,是過度疤痕組織增生,皮膚傷口若達到真皮層之後,會刺激纖維母細胞,製成過多的膠原蛋白修復傷口,增生的疤痕組織會讓患者極度不適,除了會有搔癢感,也會產生疼痛。陳小姐說,她因為蟹足腫的嚴重搔癢感,晚上睡不好,時常失眠,加上凸起的蟹足腫也讓她得忍受外界的異樣眼光。蔡嘉軒表示,長庚醫療團隊結合整形外科、皮膚科、放射腫瘤科等,安排一次性的手術,切除重達500公克的蟹足腫,後續安排放射治療,術後約5天出院,至今蟹足腫未再復發。蔡嘉軒表示,台灣蟹足腫體質者約占總人口的1%,每100人就有1人可能發生蟹足腫,常見蟹足腫位置在前胸及背部肩胛處,前胸最多,占整體48.9%、背部肩胛處約占26.9%。蔡嘉軒表示,蟹足腫被認為是難治的皮膚疾病,主要是手術切除後,仍有50%到70%的機率會再復發。但若採取手術加上放射治療,可讓復發率降至10%到15%。目前治療蟹足腫的方式,除了手術以外,也有非手術治療方式,如矽膠片進行壓力治療,或是在病灶處塗抹除疤矽膠軟膏,亦可注射類固醇,每1到2個月注射一次,需注射6到12次。其餘非手術治療,還有冷凍治療、染料雷射或是飛梭雷射等。不過,針對像是陳小姐一樣,屬大範圍蟹足腫患者,則建議採取手術加放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