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軟骨
共找到
373
筆 文章
-
-
2023-10-02 名人.黃斌洋
食物從嘴巴到吞下肚需經過這些過程!醫曝2件事維護吞嚥功能
此刻當您正享受中秋假期,品嘗美味月餅時,您知道月餅也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嗎?當我們咬下月餅一大口時,大腦立刻啟動「吞嚥四大階段」。1.口腔準備期:透過上下齒列咀嚼,讓原本大塊月餅被磨成碎屑。乾燥食糜是不好吞嚥的,此時分泌唾液就起支援效果。唾液混合進入月餅內,除了讓它更濕潤與好吞嚥,並透過降低碎屑附著牙齒表面的「自淨作用」維持口腔健康外,也減少對食道及胃部的刺激。2.口腔期:舌頭將處理好的月餅食團往後送,引起吞嚥反射。在這個階段,好的舌頭運動扮演重要角色。3.咽部期:吞嚥反射發生,將月餅食團推到食道上方。舌頭後方有一片會厭軟骨。它像個蓋子一般,當吞嚥反射啟動時,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會帶動會厭軟骨與氣管互相靠近,讓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避免月餅掉落其中。同時,環咽肌也會開啟,好讓月餅食糜進入食道。4.食道期:月餅食糜藉由食道的蠕動進入胃部。這四個階段正常情況下都發生得很自然。但是只要因為疾病,例如中風、巴金森氏症,或頭頸癌等讓以上四個階段其中之一出現障礙,就會讓吞嚥變得不順暢。即使沒有上述問題,隨著年紀漸長,臉部、舌頭及喉嚨的肌肉也會逐漸退化。根據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中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以下從吞嚥動作的階段,說明有哪些與口腔相關的因素,會造成吞嚥障礙。1.口腔準備期:透過「咀嚼」將月餅變成食糜,並同步刺激唾液分泌。想要咀嚼,首先要能運作嘴唇。這是靠位於嘴巴周圍的環形肌肉口輪匝肌,它就像一條橡皮筋,我們藉由縮緊與放鬆讓嘴唇運作。當牙齒排列不整,或牙周病缺牙導致前牙外暴,嘴巴很難緊閉,口輪匝肌就會無力。另外,這階段還需要咀嚼肌張力、臉頰張力、下顎旋轉力等。適當口腔肌肉訓練可以減緩機能退化。2.口腔期:牙醫師有個快速檢測口腔期狀況方式,就是為患者洗牙時,如果一拉舌根患者容易作嘔,表示有舌頭活動空間不足現象。當病患舌根區不太敢刷,導致容易藏汙納垢,甚至吸入性肺炎,牙醫師就會特別提醒。活動假牙太大或鬆弛會讓口腔期出現問題。太大與舌根側基座太厚的活動假牙,會導致舌頭因空間不足,被迫往後擠壓,產生噁心感。此外,若活動假牙太鬆弛,也會讓舌根和假牙間容易塞食物,轉變成吸入性肺炎。再者,由於缺牙可能導致齒槽骨萎縮,如果遷就萎縮內傾的地基去做假牙,容易侷限舌頭的位置,以致雖然解決了咬合問題,卻創造出吞嚥困難問題。3.咽部期:咽部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舌骨上肌群與舌骨下肌群無力,無法讓會厭軟骨將氣管蓋得夠緊,導致食物跑進氣管造成嗆咳。嗆咳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藉此把異物排出氣管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筆者書中有舌骨上下肌群的訓練方式,歡迎參考。藉由這段中秋月餅的口腔奇幻旅程,您對於口腔內的神奇支援與交互作用有更新一層認識了嗎?提醒「良好咀嚼功能」與「正確口腔肌肉訓練」,是維持吞嚥功能的重要樞紐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5 養生.聰明飲食
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延緩進入初老階段
你有初老症嗎?是否發現過了30歲之後,開始容易忘東忘西、代謝差、腰酸背痛⋯體力大不如前,初老症狀變得越來越明顯。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過30歲後人體老化是很正常,建議早點注意攝取以下提到的營養(食物),減緩老化症狀,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30歲後身體出現6大症狀+要補充的營養年過30歲後,容易出現記憶衰退、排便不順、免疫下降、關節卡卡、要酸背痛、代謝變差,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營養來減緩老化症狀,來看看初老症狀你中了幾項?1.記憶力衰退,經常忘東忘西→該補充的營養:魚油+卵磷脂.魚油:腦部缺乏營養老化,會讓腦部活動力降低,多吃深海魚類補充Omega-3,其中的DHA可以活化腦部細胞。.卵磷脂:大豆類製品的卵磷脂是神經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多吃不僅能提升記憶力,還能改善女性更年期症狀。2.嗯嗯不順 經常卡卡的→該補充的營養:纖維+好油+水,缺一不可.纖維:若有便秘問題,每天建議吃5份以上蔬果(衛福部建議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0克/天)。.好油:適量添加優質脂肪,像是酪梨、堅果類,能增加大便的潤滑度。.水:每天要喝至少1500~2000cc的水,再搭配運動,幫助腸胃蠕動。3.免疫下降,經常感冒→該補充的營養:蛋白質+鋅+植化素.蛋白質: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建議多補充優質蛋白質(豆類、魚肉)。.鋅: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植化素:不同顏色的蔬果,都富含不同的植化素功效,能有效抗發炎及抗老化。4.關節卡卡活動有異常聲音或沒那麼靈敏→該補充的營養:葡萄糖胺+魚油.葡萄糖胺:關節的軟骨會隨著正常老化,出現磨損的情況,有時可能是生活姿勢有誤,導致關節承受過度壓力。可多攝取葡萄糖胺(是軟骨基質、關節液的主成份之一),可透過甲殼類、山藥、海藻等等食物攝取。.魚油:魚油具有抗發炎效果,能減少關節發炎的疼痛不適。5.腰酸背痛→該補充的營養:鈣+維生素D+鎂.鈣: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沒有及時補充,老年後會提升骨折風險。可以透過多喝牛奶補充鈣質。.維生素D:吃芝麻、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鎂:而綠色蔬菜也有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加強肌肉量也很重要」,有足夠的肌力才能支撐全身骨骼。6.代謝變差→該補充的營養:維生素B群+維生素C+水.維生素B:維生素B在消化食物、製造能量、代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將脂肪、碳水、蛋白質轉變為能量。.維生素C:維生素C可減少自由基的傷害,幫助膠原蛋白等組織合成。.水:水是想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的必備元素,必不可缺少的就是補充足夠的飲水。調整良好的睡眠作息、充分的運動,可以更好的維持新陳代謝。看完以上營養師列出初老的6大症狀:記憶衰退、排便不順、免疫下降、關節卡卡、要酸背痛、代謝變差,以及要補充的營養(食物),知道平日飲食要怎麼吃才能減緩老化症狀,讓身體保持更好的狀態了嗎。高敏敏提醒,人體老化是正常現象,及早注意攝取的營養可以延緩初老症狀,但若你的身體長時間感到不適,還是要及時就醫。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出現「初老」症狀呢?趁早補充營養,從年輕就開始抗老吧。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
2023-09-11 醫療.中醫
食療補養氣血、刺激身體穴位 中醫師教你如何靠2招改善肌少症
.肌少症好發高齡者,但有年輕化趨勢.中醫治療肌少症,可食療調理體質.刺激身體穴位,能減緩病程惡化一名65歲的熟齡女性因為步伐不穩、雙腳久站無力,至中醫看診,希望以針灸治療舒緩不適,經中醫師診斷,患者的病症為「痿症」或「虛勞」,也就是肌肉萎縮、肌力減弱的「肌少症」,因此患者的肌肉力量逐漸下降,導致日常活動困難。肌少症 也會影響咀嚼吞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肌少症是老年失能殺手,當肌肉逐漸變小、變軟,容易引起跌倒、骨折。有些患者會發生肌肉痙攣或抽搐的情況,有些人則會因姿勢偏一邊或駝背而產生其他疼痛、痠麻;肌少症也會影響控制咀嚼和吞嚥的動作,造成嗆咳、食物卡在咽部等進食困難。除了身體軟弱無力以及各種痠痛不適外,肌少症也會造成大腿肌肉力量下降,無法穩定關節,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提早上門。林舜穀指出,別再誤以為關節疼痛是半月軟骨受到傷害,建議先檢查是否行動力變差、肌力減弱,找出問題對症下藥。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可以透過飲食、運動長回肌肉量,減緩症狀,甚至逆轉。八珍湯 健脾益氣促進循環中醫治療改善肌少症有哪些方法?林舜穀表示,中藥調補是常用的方法,典型的虛弱症型可從補養氣血下手,推薦結合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八珍湯」,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四君子包含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以補氣為主;四物則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主要補血。若加上黃耆、肉桂,則成了「十全大補湯」。林舜穀強調,減緩或改善肌少症,也可以刺激穴位增加肌力,包括分布在股四頭肌的伏兔穴、梁丘穴、箕門穴,可加強大腿伸展和膝蓋屈曲動作;大腿前部股二頭肌負責髖關節的彎曲和旋轉,多按承扶穴、殷門穴,幫助因久坐站不起來的人;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可穩定骨盆與膝蓋,按風市穴可加強深層肌肉的運動。小腿前部的脛前肌幫助腳背翹起來、走路不易絆倒,相關穴位為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想要保持身體平衡,小腿後部的腓骨長肌上分布光明穴、陽輔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多按壓可舒筋通絡。林舜穀說,中醫強調氣血充足,身體功能就不易減退,以中藥調補加上穴位刺激,再搭配運動,可改善肌肉流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什麼功效?維生素D怎麼補充?可以每天吃嗎?過量也有風險!
全球約有六到七成的人口維生素D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台灣也有約七成五的民眾,維生素D低於「足夠攝取量」。維生素D的重要性有哪些?.維持骨骼、牙齒健康.調節免疫系統.心血管健康維生素D是控制鈣質吸收、維持鈣磷平衡的重要物質,除了維持骨骼、牙齒健康,也和心臟血管健康和免疫調節相關。長期維生素D不足,可能會讓骨質疏鬆提早上門,骨鬆最怕發生在長輩身上,只要跌倒就可能引發嚴重骨折,住院臥床,增加不健康餘命的時間。此外,維生素D缺乏也會影響免疫力、腸胃道吸收,增加罹患肝腎、憂鬱症等疾病。另外,也與副甲狀腺亢進、嬰兒佝僂症、成人軟骨症等相關。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哪些?.主要透過日照合成.少數食物如深海魚類、蛋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人體維生素D最大宗的來源是透過「日照」自行合成。但台灣並非每天都有陽光,依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的資料顯示,以105年為例,台灣北部一年中高達六個月,每天平均日照時間不到3小時,一月每天平均日照僅有0.91小時,南部平均每天有5.9小時日照。即使南部日照時間長,但隨著人們工作型態的變化,多以「室內」為主,加上防曬觀念透徹,同樣也大幅減少日曬的機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的機率也減少。蘇秀悅表示,提高人體的維生素D,優先建議在沒有擦防曬的狀態下,曬15分鐘,大致能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蘇秀悅表示,除了日照是維生素D的來源之外,少數的食物也含有維生素D,如深海魚類的鮭魚、沙丁魚等,其餘則像是蛋黃,而深綠色蔬菜的含量並沒有特別高。誰需要吃維生素D補充劑?.建議補充前先抽血確認如果沒辦法做到每天曬太陽,在補充含有維生素D營養品之前,最好先抽血確認體內是否長期缺乏維生素D,確認不足再補充。血中維生素D數值如果低於10ng/ml,屬於嚴重缺乏;介於10到20ng/ml屬於缺乏;20到30ng/ml屬於不足;超過30則屬於正常;如果數值高達400ng/ml以上,可能就屬於過量。維生素D補充劑建議劑量?.50歲以下每天10微克.50歲以上15微克.孕婦、高齡者最易缺乏國健署建議,50歲以下每天攝取維生素D的量應達10微克,包含懷孕期或哺餵母乳期間的婦女;50歲以上則建議攝取量達15微克。國健署在106年到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20歲到49歲育齡女性維生素D缺乏比率為43.5%,顯示維生素D明顯不足。國健署提醒,懷孕期間應多接受日曬,維生素D在懷孕期間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營養素,可幫助胎兒的骨骼及牙齒健康發育。蘇秀悅建議,長輩應該多外出走走曬太陽,每天上午11點到12點之間,盡可能穿背心露出皮膚,曬15到20分鐘,達到讓身體獲得維生素D的機會。如果難以外出,才建議補充維生素D,但不建議一次就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以從600IU(15微克)開始,經抽血證實是嚴重缺乏維生素D,才建議補充到1000IU(25微克)的劑量。使用3個月後,再抽血確認是否讓血液中維生素D數值回到30ng/ml以上,恢復正常後,再調回正常劑量補充。維生素D過量可能有什麼副作用?過量的維生素D也會帶來副作用,維生素D過量會增加血鈣值,增加動脈硬化、腎臟疾病、結石等可能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30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胸悶怎麼辦?一張圖看懂胸痛主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胸痛起來總讓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問題,不過胸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可能性非常多。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主要可能原因,以及各類疼痛感受的不同之處,也提醒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高風險群。 一張圖看懂胸痛4大原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郭志東醫師指出,胸痛原因主要可分成4大類,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肌肉。民眾發生胸痛時,可以「感受、時間、位置」進行初步判別。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心血管系統如血管阻塞、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包膜炎等。與心臟、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疼痛感受,常見有如鈍痛、悶痛、有石頭或重物壓迫、領口被揪住的感覺,且時間較長。 悶痛、持續、延伸疼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就可能陸陸續續達約30分鐘,且位置模糊、會出現延伸性疼痛,疼痛範圍延伸至左肩、左背、頸部、下顎、牙痛等,甚至痛到冒冷汗,是須緊急就醫的急症,有致命危險。 刺痛、持續、擴散胸背:主動脈剝離同樣是心血管相關、急症、也有致命風險,但若是主動脈剝離,呈現的疼痛感則常見為刺痛、撕裂痛、刀割痛,時間也較長,範圍較廣、逐漸擴散,並也可能痛到冒冷汗。有別於心肌梗塞,疼痛位置常見於前胸中央或左側,以及擴散至後背,須特別注意。 悶痛、持續、位置清楚:呼吸系統如肺炎、肺部腫瘤、肺結核、肋膜發炎、氣胸等。呼吸系統引起的胸痛,通常感覺悶痛、時間較長,可能咳嗽、喘不過氣,疼痛位置較為清楚,可指出約略位置。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消化系統如胃食道逆流、食道腫瘤、胃痛等。消化系統的胸痛也常為悶痛、時間較長、位置較模糊,且常見與姿勢或飲食有關,例如胃食道逆流就可能因咖啡、甜食、躺姿引起。 刺痛、較短、位置清楚:神經、肌肉如帶狀皰疹、軟骨炎、肌肉拉傷、外傷引起的慢性疼痛等。神經肌肉引起的疼痛,多以刺痛呈現,時間較短,可能幾秒至幾分鐘就消失,且位置清楚。而肌肉相關也可能與姿勢有關,像是長時間低頭、駝背、姿勢不良,就有可能引起胸口肌肉疼痛。 胸痛原因百百種,要就醫嗎?醫呼籲3警訊即刻就醫! 郭志東醫師表示,胸痛的原因非常多,上述也僅是其中幾項,且呈現的症狀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臨床上就常見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經診斷發現是心血管問題。 有鑑於胸痛原因及症狀如此複雜,有的不要緊、有的卻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郭志東醫師建議,若是出現危險徵兆就即刻前往急診,即便診斷後不要緊,也不可錯失黃金救援時間,以免誤判釀成憾事。 3警訊即刻就醫:首先是主觀感受,當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各種疼痛或不適已經難以忍受,甚至出現「是否需要掛急診?」的想法時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冒冷汗,冒冷汗是身體處於急症、有生命危險、無法負荷時會出現的症狀。而若再更進一步出現危急症狀,例如昏倒暈厥、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等,更不可再繼續觀察。 最多觀察3-5分鐘:郭志東醫師也表示,民眾觀察胸痛也不可過久,雖然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疼痛時間較長,但也得考量黃金救援時間,拖的越長,情況往往越不樂觀,因此建議觀察胸痛最多3-5分鐘,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胸痛慎防急性心臟病、氣胸,醫指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 郭志東醫師提醒,胸痛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等可能致命的急症,主要和心血管健康有關,因此有心臟相關疾病、曾經動過心臟相關手術,或是有三高、糖尿病,以及肥胖、年長、抽菸、酗酒等血管健康堪憂民眾,還有體型高瘦較容易氣胸的族群,這些高風險者出現胸痛時觀察3-5分鐘,情況不對勁就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防心肌梗塞,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不要用別人的!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2 醫療.骨科.復健
運動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反而強化膝蓋健康!4運動助關節穩定
運動對於保持健康生活很重要,但有些人會擔心運動會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到底運動對於關節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醫師指出,運動並非關節磨損的元兇,適度的運動其實有助提升關節的健康和功能。運動對關節有哪些影響?根據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專「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指出,適度運動有助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從而提升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除此之外,運動還可促進軟骨的營養供應,有助減緩磨損的速度。事實上,缺乏運動還比較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增加關節疼痛和不適。嚴可倫也提醒,某些高衝擊性運動例如長跑和踢足球,的確可能對關節產生較大的負擔,特別是如果姿勢不正確或過度訓練。不過,這並不意味應該避免這些運動,反而是應該注意正確的技巧,避免過度負荷。運動中如何保護關節?要確保在運動中保護好關節,嚴可倫提供以下六點建議:.選擇適當的運動:選擇對你的身體適合的運動類型。.適度運動:保持運動的適當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操練。.暖身和伸展:在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和運動後的伸展可以幫助減少關節受傷的風險。.注意技巧: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對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交替運動:輪流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有助於減少特定關節的過度使用。.保持體重:保持健康的體重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特別是對於膝關節來說。哪些運動有助強化關節?嚴可倫指出,低衝擊性的運動對於關節保健是很好的選擇,以下為推薦的四種強化關節運動方式:.水中運動:在水中進行運動因為有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同時提供可觀的阻力來消耗熱量,並且助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水中運動例如游泳、水中有氧運動和水中伸展運動,可以在減少對關節的負擔的情況下。.瑜伽:瑜伽強調身體的靈活性、平衡和強度,可以幫助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瑜伽動作,尤其是與關節相關的伸展和屈曲動作,有助於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同時提供輕度的肌肉鍛煉。.低衝擊有氧運動:低衝擊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血管健康,同時減少對關節的負擔。這些運動可以增強周圍肌肉,支持關節,同時減少關節的磨損。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快走、散步。.健身鍛煉:使用較輕的重量進行肌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群,支持周圍的關節,也就是透過肌肉強度提升,更能保護關節受力,同時提升身體的整體穩定協調性。除了上述運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長期下來便也能達到關節強化的效果:1.踢屁股:這是一個很棒的熱身動作,在從事任何一項運動前,可讓膝蓋活動、放鬆,避免發生運動傷害。2.坐下、站起來:這個練習可以在任何有椅子(要穩固)的地方進行,在上班、下班看電視的空檔隨時可做。坐下時可以鍛鍊到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股二頭肌(大腿後側肌)和臀大肌,核心肌群也會發揮作用來穩定身體。3.驢子踢腿:和臀橋式一樣,這個動作有助增強臀部力量,且是衝擊力很低的運動。4.腿後肌伸展:這個練習可以鍛鍊到核心和大腿後肌,有助保持身體姿勢、穩定脊椎。5.臀橋式:這個姿勢可以訓練到臀部肌肉,對膝蓋健康很重要。強壯的臀大肌可分擔膝蓋承受的壓力,並維持膝蓋穩定、防止向內塌陷或向外扭動。6.靠牆坐:靠牆坐是鍛鍊股四頭肌的絕佳運動,股四頭肌在吸收跑步、跳躍、日常步行時產生的衝擊,扮演重要角色。有強健的股四頭肌,才能分擔膝關節的受力。》看更多動作細節
-
2023-08-07 醫療.骨科.復健
一張照片曝好痛!蔣萬安因「甜蜜負擔」閃到腰 骨科醫教你4招減少閃到腰機率
編按:台北市長蔣萬安今(8/7)日出席北市府員工親子日活動,對於昨天副市長李四川透露市長這幾天閃到腰,媒體關心市長身體狀況,蔣萬安笑稱「很好、很好,已經好很多了,謝謝李副市長還特別拿藥給我」。蔣萬安還自曝,之所以會閃腰,主要是因為二寶、三寶突然變比較重,所以有時候抱他們,一個不小心就會閃到腰。據了解,蔣萬安在卡努颱風來襲時,腰已經相當不舒服,蔣萬安是忍痛主持防颱會議,媒體也捕捉到蔣萬安當時要坐下時,還要扶一下椅背才坐得下去。閃到腰的痛苦很難為旁人所知,而且它的發生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不過閃到腰可能不只是一項惱人的小毛病,還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跡象。根據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專「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指出,閃到腰本身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之一。嚴可倫指出,腰椎間盤是一塊位於脊椎骨之間的避震組織,當其受到反覆過度壓迫、突出壓迫到周圍神經時,就會引發腰痛與下肢疼痛等不適症狀。如果忽視不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例如走路變得困難,彎腰、坐下和起身都成一大挑戰。嚴可倫提醒,除了閃到腰,椎間盤問題常見的症狀還包括腰痛、腿部放射性疼痛、肌肉無力等。如果症狀嚴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學評估和治療。什麼是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長期承受重力,產生退化及椎間盤軟骨含水量的減少,造成彈性及緩衝能力隨之減弱,導致椎間盤髓核由纖維環向外穿出造成神經壓迫的情形。亦可因患者承受到突發性的外力撞擊或承載受力過重,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穿出纖維環。》看更多椎間盤突出成因如何避免閃到腰?預防閃到腰到底該怎麼做?嚴可倫建議有四件事你應該要知道:1.保持良好姿勢和適度運動保持正確的坐姿、站姿和睡姿有助於減輕脊椎壓力,降低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此外,適度的運動如伸展、強化腰部核心肌群也能增加脊椎的支撐力,預防腰椎間盤突出。2.搬重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可能對腰部帶來不可逆傷害!建議使用雙手,保持腰背挺直,彎曲膝蓋,過程中避免扭轉腰部,盡可能減少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3.管理壓力以遠離閃到腰的困擾壓力對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包括增加肌肉緊張和影響免疫系統。適當的壓力管理,如運動、放鬆技巧、規律作息等,能幫助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4.日常生活中不忽視任何腰部不適如果有閃到腰的症狀,千萬別置之不理。若有需要,請及早就醫並尋求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哪些運動可減少閃到腰機率?彰化秀傳醫院脊椎外科醫師胡名賢受訪時也曾指出,加強核心肌群運動,可減少閃到腰的機率。不過,每個年齡層都有屬於自己的訓練方式,不是每個人活到70歲都能一尾活龍,有些人40歲體能比60歲還差,他推薦低難度的運動是快走,中難度的是游泳,高難度的才上健身房進行肌肉訓練。如果喜歡游泳,對減少下背拉傷也有幫助,胡名賢說,游泳時會動用到腹部和背部的肌肉,水療很舒服,對下背部的訓練也很有幫助。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運動的過程中,覺得下背部太痛,就不要再進行,可找醫師、物理治療師或運動教練確定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他提醒核心肌群動作一定要做正確,否則也可能適得其反。
-
2023-08-03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病人治療選擇更多元「非凝血因子藥物」預防性治療擴大健保給付範圍
資料更新:健保署已於112年7月1日健保擴大給付範圍,非抗體A型血友病患者也可施打。給付條件放寬非抗體A型血友病病人之預防性治療,符合以下其中任一條件者:1.「12歲以下兒童」2.「12歲以上但規定需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3.「曾發生腦出血」4.「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延伸閱讀:每月得挨10次針!非凝血因子藥物擴大健保給付 造福A型血友病患 在校園操場狂奔、跌跌撞撞,是多數人在小時候的記憶,對於血友病患卻難以想像,從幼年時期他們必須時時小心或是穿戴護具,每二至三天就得補充凝血因子來預防出血,終其一生都是醫院的常客,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便有許多選擇,也常因為頻繁的回診而需要三思,雖然醫藥科技的進步,病友在治療率及出血次數明顯減少,卻無法擁有正常的人生,處處受限。如今採用皮下注射的「非凝血因子補充療法」問世,然而考量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給付於已產生抗體的患者,對於終生需與疾病共處的病友而言,盼能在治療上能有更多元選擇。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血友病圓桌對談」,邀請健保署於去年9月舉辦專家、醫師、病友團體,首次透過圓桌會談的方式,共同拋出問題,促成對話,為日後血友病治療建立獲取共識的基礎。延伸閱讀:年逾百次到醫院 血友病患盼翻轉人生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血友病是什麼?罹患血友病的原因?血友病又細分哪些?怎麼發現血友病?血友病的症狀?血友病如何治療?病友面臨哪些治療困境?血友病最新治療藥物?「凝血因子療法」與「非凝血因子療法」有什麼不同?「非凝血因子療法」會有副作用嗎?Q.血友病是什麼?多數人會將血友病與白血病、血癌搞混。台大醫院血友病中心主治醫師周聖傑說明,血友病是人體內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所致,而缺乏凝血因子會產生嚴重度不同的出血現象,這個疾病是基因缺陷所造成,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產生新的突變,沒有家族病史。Q.罹患血友病的原因?血友病所缺乏的第八、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恰好都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血友病的遺傳模式是性聯遺傳,如同色盲、蠶豆症一般,嚴重的病人幾乎都是男性,而女性帶有基因缺陷者,絕大多數沒有症狀或症狀相對輕微。Q.血友病又細分哪些?血友病主要分為兩類型,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者稱為A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則是B型血友病。● A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盛行率約是一萬分之一,以台灣兩千多萬人口估算,大約有一千名左右的A型血友病患。● B型血友病比較少見,盛行率大概是A型血友病的五分之一,由此大概推估有兩百位左右。由於兩種血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需要進一步檢驗才能區分。● C型血友病是缺乏第十一凝血因子,不過第十一因子在凝血功能中扮演角色較弱,即使嚴重缺乏,所造成的出血也大多相當輕微。Q.怎麼發現血友病?血友病是先天性疾病,所以病友們在母親的體內時就已是患者,不過他們不是隨時在出血,少數血友病友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產生了嚴重的腦出血,甚至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大多數血友病友,大約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到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後診斷。Q.血友病的症狀?周聖傑說,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等不適之外,還會讓關節本身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隨著反覆出血,各個關節的逐漸損壞也讓病友們活動受限,甚至不良於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關節損壞之後,再追加更多凝血因子也無法復原,因此,預防性地定期施打凝血因子,以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讓關節出血的機會降到最低,來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周聖傑說,多半病友是在不到一歲時開始爬步,關節內發生出血就要開始預防治療,也有到了二歲前仍沒有發生關節內出血,但這時候無論如何得先行預防,另外,少數人是一出生就發生出血,就需要持續進行預防措施,因此年齡會依照個案狀況來評估。同時,「零關節出血」或是簡言之「零出血」成為了血友病治療所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Q.血友病如何治療?對於血友病患者而言,疾病得伴隨著一生,過去是倚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來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大多以採用靜脈注射的凝血因子製劑進行預防性治療,不過,病友需要每2到3天就要補充注射一次。目前最新的非凝血因子治療,可以延長預防性治療的時間到兩周,最長能夠到一個月,讓血友病友減少到醫院報到的時間。 Q.病友面臨哪些治療困境?周聖傑說,因為各種加長半衰期的技術仍有其限制,目前的長效凝血因子製劑的半衰期長度,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極限,難以再更延長了,仍然只有大約三到四成的血友病友們,能夠達到零出血目標。此外,部分病友的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外來病原,對它產生抗體。這個現象在重度A型血友病比較常見,約一到三成的病友會產生,重度B型血友病患則大約5%會發生,屆時就無法再使用凝血治療出血,更沒有辦法進行預防性的補充來預防出血。Q.血友病最新治療藥物?周聖傑說,凝血系統的功能當中,第九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第八因子則是催化上述作用的催化劑,而「非凝血因子療法」是來取代第八凝血因子的催化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可以同時接合第九因子和第十因子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地取代第八因子的功能,而且不受病患體內抗體的影響。Q.「凝血因子療法」與「非凝血因子療法」有什麼不同?有別於傳統的靜脈注射,「非凝血因子療法」藥物以皮下注射的方式,不僅較為方便,而且半衰期相當長,可以每一到四週施打一次。這次與會的陳媽媽,拉拔患有血友病的兩兄弟長大,就這麼剛好,今年剛上大一的哥哥是已產生抗體的患者,而高中三年級的弟弟則尚未有抗體。陳媽媽說,「哥哥上了國小後,成為已產生抗體的A型血友病患,直到使用皮下注射的『非凝血因子補充療法」生活漸漸好轉,但是,非抗體的弟弟仍是以傳統靜脈注射治療,我有老花眼,已不方便幫忙戳血管。」Q.「非凝血因子療法」副作用?「非凝血因子療法」也曾有研究顯示患者使用後出現血栓。周聖傑說明,這是前期臨床試驗與另一種凝血因子合併使用才會產生,仿單也明確禁止合用。Q.病友團體的困境及呼籲台灣健保僅核准使用在A型血友病已經產生抗體的病人,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期盼能擴大到沒有抗體的患者使用。協會認為,用藥上能多一種選擇,對於血友病患也能減輕生理、心理的問題。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理事長、也是A型重度血友病患的周瑞欽說,「因為傳統治療採靜脈注射,不少患者即使有出國、留學的機會也都三思,這又是遺傳性的疾病,更別提連婚姻、生小孩可能都會卻步。當初也和妻子討論許久才有小孩,相信未來的醫療技術能不斷進步,血友病也有更多療法。」圓桌會談談什麼?3大對話助三贏聚焦對話一:健保資源有限,高藥價排擠健保量能時任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當前血友病專款管理機制為合理用藥、穩定病情,同時也有用藥管理能減少不必要浪費,他強調,有「價值」的藥品的確要合理給付,但健保的錢也要控制不必要的浪費,尤其藥費占了整體醫療費用28.9%, 藥品費用往上衝,等同健保署的錢都在買藥,醫師做苦工,屆時健保會崩盤。周瑞欽與病友家屬代表皆表示,珍惜健保資源與支持健保永續,也是他們對談的前提,大部分的病友,也都先從好好保護自己,節省醫療資源做努力。聚焦對話二:治療選擇有限,醫病盼能有更多選擇「非凝血因子藥物」可每週、每兩週或每四週預防性注射一次,大幅下降一般凝血因子藥物注射負擔及需靜脈注射,健保自108年11月截至112年6月底為止,健保給付僅限於A型血友病抗體患者預防性治療,尚未核准用於非抗體患者。健保署參議戴雪詠在111年9月的圓桌會談中透露,目前健保署提出意見是將12歲以下列為優先注射對象。不過,周聖傑坦言,在科學上難以認定誰最應該先使用的標準,若訂出12歲,就會有13歲的病人質疑為什麼自己不行使用,同時不是所有患者都會選擇換藥,只是希望藥物的使用上能多一個選項。身兼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柯博升說,對於習慣傳統治療的病患來說,也可能會有換藥而出現不適反應,「不見得所有人都會換,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換。」周聖傑也以日本為例,曾有55位非抗體病患使用「非凝血因子補充療法」,最後有15位換回來,原因包含出血增加等情形。此外,日本也有規定,若患者沒有定期施打,也會從這項療法中剔除,這也是給患者要認真照顧自己的壓力。經此次圓桌會談,促成健保署直接面對病友、專家,溝通心聲、廣納具體建議,因此會後確可再評估健保財務之下,有擴大給付的可能。聚焦對話三:專款控管有成,多專科團隊善用資源柯博升認為,藥物經濟的效益,分母永遠都是藥物價格,如在健保總額固定的情況下,就是各項藥品的效益競爭。除了談藥品,也該思考非藥物照顧,例如建立多專科團隊的可能性,進而預防病患關節出血等。同時,目前已有血友病資料登錄系統,健保署能管控資源,對於大眾來說,患者也能有數據訴說「所使用的健保用在哪,獲得什麼效果。」聚焦共識:病友顧健康、健保多評估、醫師訂療程,三方為血友病開路經過這次圓桌會談,搭起健保署、病友、專家三方平台,能夠直率又不失溫度地溝通,與談中看見台灣在照顧血友病患已超越許多國家。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考慮健保財務平衡永續,希望能讓病患有更好治療選擇,健保署也能與藥物供應者討論更多合作方式。同時病患也會有照顧自己健康的責任、制定照顧計畫,以珍惜醫療資源。延伸閱讀:血友病患隨時都在出血?為何好發男性?醫師帶你認識血友病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簡文仁的減輕膝蓋負擔走路法: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
防疫解封後第一個暑假,許多人早已安排出國旅遊行程、開好購物清單,卻忘記「腿力」也要準備。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根據自己多次參與國際健走節的經驗,分享他的日行4萬步「勇腳馬」訣竅,從行前的養肌和備鞋,到行程中如何聰明走路不傷膝,還有每天回到旅館的快速舒緩密技,這些觀念不只能讓旅遊更盡興,也能讓日常事務更省力、每一步都輕盈愉悅。簡文仁觀察,國人出國旅遊,熱門景點經常是古蹟、自然保護區,或是逛街購物,這些活動都不能坐車,只能靠自己的雙腿,每日步數通常可以高達2萬多步。如果是參加國寶運動員紀政創立的希望基金會定期舉辦的「國際健走」活動,以他個人經驗來看,日行走20到30公里,每日步數更可高達4萬步。行前2周開始部署,每天增加1、2千步,達成2萬步目標。簡文仁說,平常只走5、6千步的人,出國旅遊忽然一天內走到2萬步,很可能鐵腿、腳起水泡、走不動,這時只能休息,不得不犧牲一些遊歷機會,非常可惜。預防日行數萬步的疲憊痠痛打壞遊興,唯一方法就是超前部署,在旅行前就達成每天輕鬆走2萬步的目標。算算看平常的步數距離2萬步還有多少步,每天增加1、2千步,慢慢達成目標。簡文仁預估,行前訓練約需至少2周時間, 如果發現體力比預期差,一天走2萬步很困難,那也要量力而為,斟酌減少步數,同時要重新檢視出國行程,長時間步行的行程不能安排太多。提早買鞋、試鞋,讓新鞋變軟、更合腳。有了一雙耐走勇腿,也要有雙好走的鞋。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為了出國特地買漂亮新鞋,要注意提早買鞋,並在行前增加步數訓練時就穿上,用兩周時間來「馴鞋」。如此才能真正知道這雙鞋是否適合久走,會不會磨腳,也可以讓新鞋變軟、更合腳;如果發現鞋子不適合久走,還有時間換一雙試試。出國旅遊如果缺乏購物計畫,也會令人舉步維艱。簡文仁提醒,邊走邊買、手裡拎著大包小包,就會變成負重行走,影響走路姿勢,可能增加受傷風險。建議最好在行程的最後再購物,或是購物後先把戰利品收好,再繼續接下來的行程。善用工具減輕膝蓋負擔,三原則減少關節衝擊。「我膝蓋不好,可以出國玩嗎?」簡文仁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都會鼓勵他們去,除非是膝蓋正在疼痛,那就不應勉強。不只老年人需要注意,中壯年常忽略自己行動力已逐漸出現問題,可能在長途旅遊中敗興而歸。如果擔心久走加快膝蓋退化,可以善用護膝、健走杖或單枴等小工具,這些都可以分散體重帶來的壓力和衝擊力,讓膝蓋少點負擔。在許多古蹟或名勝地,都有長長的上下坡或樓梯得走,簡文仁提醒,大家可以謹記,在膝蓋不鎖死的前提下,記得「上坡用腳掌、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這樣的姿勢可以將體重造成的壓力,平均分散到腳踝和膝蓋,減少膝關節受到的衝擊,下坡時也不會導致腳尖一直往下戳到鞋子,而引起甲溝炎等傷害。肌力平常就要練,出國旅遊才不會力不從心。「練肌力,平常就要練。」簡文仁表示,如果平常就覺得上樓梯很費力、蹲下站不起來、坐低一點的椅子就爬不起來、重物提不起來、抹布擰不乾、罐頭開不了,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徵象。不能輕視行動力退化前兆,提早保養才是根本之道,如果連日常生活功能都因應不來,出國旅遊只會更力不從心。要增強肌力,除了維持運動習慣,也要注重營養,肌肉才能長大。年長者容易有胃口不好、消化吸收不好的問題,光靠天然飲食,不容易均衡攝取足夠營養。簡文仁建議,可適度補充保健食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可保養關節靈活的補充品,還有提煉自洄游里程高達數千里魚類的「咪唑胜肽化合物」,有助於提升肌肉耐力。市面上營養品眾多,簡文仁建議民眾可優先選擇大廠、老牌,較有保障。營養和運動兩者相輔相成下,原本費力的日常活動會變得愈來愈輕鬆,形成正向循環,身體越動越健康。健走團恢復祕技由下往上冷水沖腿 可迅速消除疲勞簡文仁曾經徒步環島,一天走20、30公里下來,就連他這麼耐走的人也會腿痠,這時候他就會用從健走團學到的祕技:去浴室用冷水沖腿。簡文仁表示,用蓮蓬頭開冷水,依序從腳板、小腿、大腿,慢慢往上沖,沖個15分鐘就非常舒暢。因為水柱有按摩效果,冷水有冰敷效果,雙管齊下,可以幫助持續整天用力的腿部肌肉冷卻、讓代謝廢物被血液循環帶走。接著再做些伸展操,雙腿更放鬆,就可以準備睡個好覺,隔天又是一尾活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7 醫療.骨科.復健
照護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增加潤滑 更要減少發炎
喜愛遊山玩水的長輩,突然對旅遊意興闌珊,變得不愛走動、甚至看到樓梯會害怕,可能是掌握活動機能的「關節」出了問題。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邀請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部長江振豪醫師,分享關節照護的正確觀念,讓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的人,再度邁出幸福人生。 適時使用護膝,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訓練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65歲以上的成年人更是每2人即有1人罹患。關節不痛,不代表沒有關節退化,根據統計,關節退化初期只有20%的人會有疼痛的現象。江振豪表示,關節退化不全然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起因是慢性發炎,造成膠原蛋白斷裂、軟骨基質流失,引發惡性循環,造成關節退化愈來愈嚴重。江振豪表示,上了年紀、肌肉變弱,保護關節的能力變差,關節周圍的關節液就容易從旁邊關節囊滲漏出去,潤滑減少,造成關節磨耗增加,破壞關節軟骨,造成不均勻表面,磨耗更大,最後導致關節軟骨變形,若加上長時間蹲坐等活動,膝蓋受傷會更嚴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要如何自我照護?江振豪建議,首先,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可使用護膝、拐杖等輔助器具來保護關節;其次,要適當的訓練與運動,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強化訓練。適合的運動有快走、游泳、水中走路及平路騎腳踏車等,並配合運動過程中適度的間隔休息。建議一天至少走6000步,一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最後要避免高度衝撞的劇烈運動,如跑、跳及長時間連續的運動。 減重降低膝蓋負荷,減少蹲跪,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對於關節的照護準則,江振豪表示,減少傷害膝蓋的行為、強化周圍肌肉,增加關節穩定,還有減少內部關節磨損,包括補充關節軟骨生成物、補充關節潤滑以及減少發炎。對於長輩經常使用的關節保健成分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等,江振豪說,這些產品廣告都做得很好,但是吃了真的能保護關節嗎?他說,據國外研究,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100份約只有3~4份會進到體內,其他變成醣類、蛋白質,所以這類的產品效用不大。根據研究顯示,葡萄糖胺合併軟骨素僅對二到三成患者有效;膠原蛋白(collagen)不管口服還是外用,目前都沒有證據顯示對延緩衰老和除皺有特殊功效;玻尿酸注射則有潤滑、抗發炎效果,約五到七成有效;血小板濃縮生長因子(PRP)對韌帶受傷再生有效,但關節軟骨再生則有疑慮。 地中海等抗發炎飲食,延緩關節退化其實,延緩關節退化的關鍵,在於降低發炎、減少軟骨流失,江振豪說,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於慢性發炎,有效調控慢性發炎,就能延緩關節退化。在藥物上,可使用消炎藥、類固醇有效減少慢性發炎,但易有腎毒性、胃出血、心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產生,無法長期使用。在食物上,近來流行的地中海飲食,主要是綠色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堅果等可適量補充。另也有天然高濃度萃取抗炎物質,西非的天然乳油木果油含活性關鍵元素(天然抗炎物質),以高科技冷凝萃煉將活性關鍵元素濃縮為高濃度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及動物試驗證實對退化性關節炎有不錯的效果。活關素75於國際及國內醫學中心執行臨床研究,證實有效改善疼痛、行走不費力,效果優於葡萄糖胺;動物試驗也發現活關素75具有保護軟骨、延緩退化的效果,另研究也實證活關素75與注射玻尿酸並用具有加成的效果,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輔療品。江振豪說,如果以上方式都試過還是無法改善,且影響生活行動,那就要到醫院做正確的治療,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微創關節鏡手術、切骨矯正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
-
2023-07-07 焦點.健康知識+
什麼是慢性發炎?造成發炎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身體發炎?
【本文重點】慢性發炎是健康領域常被討論的話題,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的一部分。慢性發炎是當身體持續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時,並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與發炎性疾病相關的疾病有很多,這也被認為是衰老的一部分。發炎反應有時對身體有益,但過度使用抗發炎藥可能會阻礙自我修復過程。減少食用加工和精製食品,並適量運動可以限制慢性發炎的產生。睡眠也有助於緩解壓力。--by ChatGPT慢性發炎是健康領域最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發炎反應本質是人體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該試圖消除的東西。這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當身體檢測到有害的刺激時就會發生,其目的是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不過,這個修復過程有時候會失控,導致慢性發炎,反倒造成損害而不是治癒。但到底是什麼發炎,為什麼身體會發炎,發炎是一件壞事嗎?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發炎?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身體組織中任何創傷事件的反應,偶爾會在刺激神經的過程中出現酸痛和疼痛,舉凡從高強度的鍛煉到膝蓋擦傷再到流感發作,你的免疫系統會釋放白血球細胞來保護該區域,像是當你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可能會在受影響的部位感到一些發紅、發熱和腫脹。或者當你受傷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受影響的部位。又或者當你患有流感時,呼吸系統會出現腫脹和疼痛,但也可能導致肌肉和關節疼痛或頭痛。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告訴《衛報》,上述為急性發炎反應,是我們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有這種發炎經歷,其發生程度和持續時間不一,具體取決於引發發炎的原因。只有當出現問題時,這才是問題,通常是由於某種方式過度反應所造成。發炎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慢性發炎是當身體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繼續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會破壞正常的身體功能,並可能導致健康的組織和器官受到攻擊。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這種情況,而外來物質進入體內也可以。Spector表示,幾乎每種疾病都與某種炎症性疾病有關,它現在被認為是衰老的一個關鍵部分。慢性發炎往往不如急性發炎那麼明顯,它通常會導致疲勞,但其疼痛表現都不會那麼局部化。至關重要的是,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楚。該如何應對發炎反應?事實上部分發炎反應對身體有好處。例如如果你在運動中受傷,採行冰敷可能會減輕傷口疼痛,但可能會延遲癒合,而不是起到幫助作用。另外,完全休息不去使用受傷部位並不能預防發炎,但稍微運動一下可以讓血液流向受影響的區域,這意味著受傷後進行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可以幫助癒合過程。阻礙身體自我修復的嘗試也適用於其他形式的抗發炎止痛藥,包括像是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例如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服用抗發炎藥治療骨關節炎等疾病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劇膝關節發炎反應,經常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人其軟骨質量比對照組更差。如何消除身體發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從腸道開始。擁有超過15年臨床經驗的健康教練Sunni Patel博士告訴《衛報》,減少加工和精製食品,同時限制添加糖和含糖飲料。Patel建議,食用富含營養且具有抗發炎特性的、經過最低限度加工的天然食品,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蛋白,如魚、家禽、豆類和健康脂肪。Spector表示,有一些證據表明運動可以減少發炎和壓力反應,部分原因是它有助於預防肥胖,肥胖本身會引起發炎。適度運動也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發炎反應。除此之外,睡眠也有助緩解壓力。如果你能通過規律睡眠來調整生理時鐘,那麼就可以進行修復並降低血糖峰值的可能性,而這一切都有幫助。【資料來源】.The truth about inflammation: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2023’s hottest health topic, from causes to cures
-
2023-07-0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和骨質疏鬆不一樣!初期骨鬆沒有症狀不會痛,4方法對抗
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往大家熟知的三高慢性病,主要為代謝性疾病,但近年來需要長期治療的骨質疏鬆,也逐漸獲得大家關注。 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不一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趙顗絢表示,首先要區分的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彙: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骨質疏鬆是屬於硬骨的疾病,關節退化則是屬於軟骨關節的疾病。一般來說,骨質疏鬆本身不會引起疼痛,但關節退化會合併軟骨磨損、發炎、長骨刺,則會引起疼痛。反過來說,如果是為了關節疼痛就診,造成疼痛的原因多半不是骨質疏鬆。 趙顗絢說,骨質疏鬆不會造成疼痛,那為什麼需要治療?主要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的骨頭禁不起碰撞,所以一旦跌倒就可能造成脊椎骨折或髖關節骨折,對生活造成相當大的負擔。 骨質疏鬆要如何治療?解方一是預防跌倒。預防跌倒是預防重大骨折的第一步。在室內可以改善燈光、清理走道、加裝防滑墊或扶手。參與戶外活動時,避免穿過度磨損的鞋子,甚至攜帶拐杖或登山杖輔助行走。在自身健康方面,也可以藉由改善視力或治療暈眩,盡可能減少跌倒的風險因子。解方二是適量運動。運動可以促進骨質生長,特別是有負重或震動刺激的運動對骨質增加的效果更好。現在網路使用很方便,在網路搜尋骨鬆運動或骨鬆健身操,都有很多示範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運動如果能在戶外進行,同時可以促進身體生成維他命D,對骨質疏鬆改善也有直接幫助。解方三是營養補充。輕度骨質疏鬆的治療一定要先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3。坊間有許多鈣質補充的選擇,無論是顆粒、粉末或液體,只要服用方便,沒有副作用,都是很好的選擇。至於維他命D3,無論是單獨購買服用,或是和鈣質製作在同一個包裝內服用,也都沒有限制。解方四是藥物治療。近年來有很多藥物的選擇,我們從用藥的頻率來看,目前台灣有以下的選擇,包括每天吃藥、每天打針、一週吃一顆、一個月打一針、三個月打一針、半年打一針、或是最長到一年打一針。當然,最適合的藥物要端看每個人的體質決定。 趙顗絢說,近幾年各國都已經發展出很明確的骨質疏鬆治療指引,積極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骨折的機會,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肋骨骨折只能等自然好? 「新式手術」不必再忍痛 。肥胖增加女性早期髖部骨折的機率 尤其骨密度低於平均值風險更高
-
2023-06-06 醫療.精神.身心
趴睡也有助養生!物理治療師指注意2重點 睡得好降慢性病發生率
睡姿影響人體結構、身體健康,其中有許多研究認為「趴睡的睡姿」有助人體健康,甚至有助改善許多疾病。前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出好處,並教大家如何趴睡對身體更有幫助。 良好趴睡也有助養生!睡得好也助降慢性病發生率。 簡文仁表示,趴睡據許多醫學研究,也認為是個良好的姿勢,日本高齡100多歲的醫師-日野原重明 就相當鼓勵趴睡。 良好、不違反人體結構、身體躺在床上的趴睡睡姿,據研究可有助於呼吸順暢,並減少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機率。人在正躺睡眠時,懸雍垂和會厭軟骨因受地心引力影響下垂,就有可能影響呼吸、引起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特別是肥胖者等風險族群。趴睡就有助暢通呼吸道。而若趴睡這個姿勢對自己是習慣的、睡得更好的,自然睡醒也有助神清氣爽、睡醒後更有精神,自然也能減少身體慢性發炎,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不過簡文仁也提醒,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有自己習慣的睡姿,除非是睡得太離譜、或以不良的姿勢睡覺,例如躺在沙發、頭下腳上等,否則一般而言正常的睡姿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影響,沒有所謂的「標準睡姿」,只要睡得著、睡得好,依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即可,不用做太大的改變,以免換個姿勢反而睡得不舒服。 良好趴睡姿勢有助健康,物理治療師指2重點! 簡文仁指出,趴睡這個睡姿若民眾有興趣,可試著用枕頭或棉被將頭部、胸部墊高,以維持人體正常結構姿勢,並讓臉部露出以利順利呼吸。 另外,睡覺時的呼吸方式也和睡眠息息相關,簡文仁建議,可先練習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鼓起,吐氣時肚子收起,如此可將空氣吸到更深層,也讓氣吐得更順暢,並且有助增加肺活量,也有利於交感神經放鬆,更有助睡眠。而這也正是養生觀念中常聽到的「氣沉丹田」。 常常失眠、睡不好原因多,盡早找出原因維護健康! 簡文仁也提醒,若常常發現自己睡不好、睡醒之後時常感覺腰酸背痛、越睡越累,建議檢視自己的睡姿是否不佳,進而導致這些情況發生,可透過調整睡眠姿勢改善。 另外也建議評估,是否有可能為其它因素所引起,例如枕頭太硬、空氣太悶等環境影響,或睡前使用手機等睡前習慣不良、或是容易腰酸背痛等身體結構影響而難以入睡、或是本身有不寧腿等疾病在身影響睡眠、還是睡前思緒不停壓力過大而影響到睡眠,若有需要都可以至身心科、睡眠中心、復健科等進行了解,找出睡眠問題相關原因。 《延伸閱讀》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打呼簡單捲舌頭有助改善!醫:3情況早治療,防中風等疾病。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03 寵物.寵物疾病
愛貓族超車狗派!獸醫師提醒品種貓常見疾病與預防
毛孩經濟夯!都會空間狹小、少子化等等衍生的『陪伴』經濟,不但讓犬貓的登記數逐年提高,其中,吸貓族群版圖也越拓越大,甚至多數縣市已經以養貓為主流!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2022年底,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已達222萬隻,其中,犬為140萬隻、貓為82萬隻。進一步觀察,寵物犬登記數,近年都在10萬隻左右,但貓的登記數量在2021年、2022年已分別增加11.5萬隻和13.2萬隻,連續兩年都超越犬數。雖然米克斯貓比起純種貓較頭好壯壯,但純種貓仍讓大批貓奴難以抗拒,也較易有好發疾病,以下為品種貓的常見疾病。一、心臟問題(Heart Problems)貓若是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力低、運動過後及天氣冷時,出現咳嗽、食慾不振等症狀,可能就是心臟瓣膜退化、心肌疾病和心臟周圍組織的疾病;此時,建議飼主保持安靜並盡速帶貓咪到動物醫院檢查。由於心臟病是不可逆的,治療的目的只是減緩病程惡化。建議採低鈉飲食,視病況給予利尿劑、強心藥或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減輕心臟負擔。居家照護Tips● 除了用藥外,家中可以租借製氧機,提升貓的血氧濃度。不過,若是嚴重的心臟疾病,還會造成動脈血栓(aterial thromboembolism ),這是因為心臟循環功能不佳,血管內產生血塊導致阻塞。一旦飼主發現毛孩後肢,突然出現痙攣現象或患肢摸起來很冷也會感到疼痛,爭取時間,盡快送醫,嚴重可能致命!居家照護Tips● 當身體出現傷口,必須消毒包紮以避免感染。● 注意保暖,以免血液循環更加惡化。二、腎衰竭(Rnal Failure)腎臟是身體重要的過濾器官,負責把循環中需要的物質留下和清除身體廢物,尤其蛋白質代謝產生的含氮廢物(尿毒/BUN),當腎臟功能喪失,無法排除血中廢物時,就會出現臨床上的症狀,例如:尿毒性胃炎、體重減輕、口臭、貧血、劇渴、尿量多和黑泥便。不過,飼主也要有心理準備,因為腎衰竭是極為嚴重,且不可回復性的疾病,預後極差。處置方法及照護:出現腎衰竭的症狀時,必須立刻帶去動物醫院檢查,了解嚴重程度;需要接受一段密集治療,給予輸液、處方飲食、靜養並服用藥物,如果無效,就要進行洗腎程序。居家照護Tips● 積極的腎臟處方飼料,藉此控制血中尿素氮、血磷含量。● 保持充足的飲水來源,必要時,以管灌飲水或輸液補充。● 透過保健食品調理和監控,延緩疾病惡化。● 多準備一個貓盆,鼓勵排尿。三、品種貓常見疾病而針對品種貓常見疾病,我們也做了以下整理,如果您家的貓是以下品種,可能要特別注意喔!阿比西尼亞:肺動脈瓣膜下狹窄英國短毛貓:肥厚型心肌病(HCM)、中隔缺損,多囊腎緬因貓:肥厚型心肌病 (HCM)、中隔缺損,髖關節發育不良挪威森林貓:肥厚型心肌病 (HCM)波斯貓:全身性高血壓、中隔缺損,草酸鈣結石,隱睪、多囊腎、糖尿病布偶貓:肥厚型心肌病 (HCM)暹羅貓:全身性高血壓、中隔缺損、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主動脈下狹窄 (SAS)、主動脈瓣膜上狹窄、法洛氏四重畸形、三尖瓣狹窄摺耳貓:軟骨發育不全、關節疾病、肥厚性心肌病俄羅斯藍貓:慢性腎臟病曼赤肯:骨關節疾病(背部、髖部)、易胖體質貓的忍痛力極高,加上性格內斂,就算不舒服也很難被發現,各位飼主只要多加留意,就能避免延誤治療。
-
2023-05-14 醫療.骨科.復健
預防肌少症就要把肌肉練多 骨科醫詳解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
【本文重點】要預防肌肉少需適當增加阻力訓練,以刺激肌肉成長。專業教練可教導基本動作,如正確的肩推、胸推、深蹲、硬舉等,並逐漸增加負荷訓練,避免惡性循環而加速肌力流失。增肌是長期工程,要將動作練正確後才增加重量或強度,才不會傷到自己,增肌目的的刺激因人而異。透過阻力訓練能改善肌肉力量、「力氣變大」,適度的運動則有助於改善人體姿勢、穩定關節、改善走路步態。--by ChatGPT「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量太少,要預防肌「少」就要把肌肉練「多」,做什麼運動才能增肌?萬人追蹤臉書粉專「大夫訓練」創辦人、骨科醫師吳肇基表示,除非是原本就很虛弱的人,才有可能光做有氧運動就提升肌肉力量,一般人若想增肌,還是得靠漸進增加負荷的阻力訓練。他建議先找專業教練,學會幾種基本動作的正確做法,之後無論在家或上健身房,就能活用各種器材,為自己存好「肌」本。有氧運動主要練心肺,阻力訓練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吳肇基說,試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拿一疊有點重的東西,通常都會分次拿,或用工具輔助,都不會給自己加更重吧?人的身體可以看作是一個節省能量的系統,具有「用進廢退」的特性,如果肌肉很少出力、沒有受到刺激,就會逐漸萎縮。這個現象隨著老化會更加明顯,年紀愈大愈沒有力氣,愈沒有力氣就愈不動,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肌力流失。吳肇基表示,有氧運動主要是訓練心肺功能,呼吸心跳會明顯加快;阻力訓練主要是刺激肌肉骨骼系統,因為肌肉不得不用力,受到刺激的肌肉,就有機會成長。阻力訓練的原理,就是透過比較大的重量或外來阻力去刺激身體用力,讓身體感受到有維持大量肌肉的需要,進而促進肌肉的生長。增肌是長期工程,需漸進增加重量,不能停留在原地。要注意的是,增肌所需的刺激是相對的,與每個人身體原本的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本來身體就非常虛弱,做一點快走之類的有氧運動,對他來說就蠻費力了,那這項運動對他來說就有增肌的效果。如果一個人長期過著久坐、少走、少動的靜態生活,當他開始多走路、騎車,也會發覺雙腿變壯了,等於打破「愈不動愈動不了」的惡性循環,開啟「愈動愈有力」的正向循環。不過,如果這時候停留在繼續走路、騎車,身體適應之後,又會開始發揮節能的本事,導致增肌之路暫停。吳肇基表示,肌力慢慢進步後,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力氣變大」,原本覺得有點吃力的重量,感覺沒有那麼重、訓練變輕鬆,這時候就可以增加重量,或是加入一些變化,來增加原本動作的強度,例如單側訓練、暫停動作、放慢動作等。基本動作就那幾款,先練正確姿勢再加重量。該怎麼增加重量或強度,這其實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吳肇基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是先學會正確的動作模式,其實練來練去,基本動作就是那些。上肢部分,可以分為推和拉,比如肩推、胸推或伏地挺身、划船,如果動作正確,可以訓練到肩、胸、背的肌群。下肢部分,常見動作像是深蹲、硬舉、弓步蹲,動作正確可訓練臀部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核心肌群。「從不加重量開始,把動作學正確,就不會傷膝蓋。」吳肇基說,很多人有「阻力訓練傷膝蓋的迷思」,其實膝蓋軟骨需要適度受壓力,才能促進良性代謝和關節健康。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適度的運動可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緩解疼痛,肌肉力量改善後,微觀來看,有助關節穩定、改善關節滑動軌跡、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巨觀來看,整個人儀態變好、走路步態更正常,爬山雙腿有力不易累,更重要是「心情愉快。」爬山、陪孫玩,找到自己的運動目標,開啟增肌正向循環。吳肇基門診病人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很喜歡跟朋友去爬山,但因走路跟不上人家、上廁所蹲不下去,漸漸就不好意思跟朋友出門,待在家裡又很鬱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肌力訓練,每次跟朋友去爬山,她都能健步如飛走完全程,很有面子,如廁也不用特別找坐式馬桶,整個人都變開朗了。吳肇基觀察,很多老人家都喜歡跟兒孫玩,卻發現自己抱不動、追不上,氣喘吁吁,很挫折。這個想陪兒孫玩的動機,正是一個開始運動的好目標。建議先找教練學會正確動作模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之後不論想去健身房用固定式器材或自由重量,或是在家裡用不同阻力的彈力帶、壺鈴、啞鈴,都可以繼續存「肌」本。如此一來,就算哪天因病暫時臥床,平時就為自己儲備肌肉本錢的人,也會恢復得比別人更快。生病臥床損肌力 別灰心!能動的地方 盡早動起來增肌是長期工程,即使一時因為開刀、生病等原因而行動受限,也不要灰心。吳肇基提醒,只要把握「能動的地方就盡早動起來」這個原則,就能減少活動量下降帶來的衝擊。例如,可以坐起身時,就別整天躺著;可以站起來時,就別整天坐著;可以走路時,就盡量多走走路;這隻手骨折固定,另一隻手和雙腿都可以運動。把握這些原則,就不會因為一個地方暫時受傷,就把全身的體能都賠上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6 寵物.寵物疾病
品種犬常見7大遺傳疾病 專家告訴你該如何照護及預防
我們常看到可愛的柴犬、柯基、貴賓犬在街上引人注目,也常在公園看到帥氣的哈士奇、黃金獵犬在奔跑,但這些我們認得出來的狗狗,其實都是品種犬,而這些品種犬其實多數是透過近親繁殖方式繁衍下一代,長久下來,每個品種難免會出現遺傳上的疾病,以下為整理出多數品種犬常見的遺傳與好發疾病與預防。退化性椎間盤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椎間盤的功能是分隔每一個脊椎骨,作為緩衝吸收震動,使脊柱可以彎曲或移動,但當椎間盤退化時,依照症狀的嚴重度和位置的差異,輕微的症狀對於脊椎壓力小,尚可搖晃地走路;嚴重者則行動時會顯示不協調及蹣跚狀,連上廁所或進食都有困難,移動時會因疼痛而吠叫,而且,任何品種的狗都會受到此疾病的折磨,其中,肥胖的狗罹病風險較高,包括柯基犬、米格魯犬、可卡犬、拉薩犬、北京狗及貴賓犬等,但特定品種像是長背的狗(如臘腸狗)也最可能患病。處置方法及照護:輕微病例中,一旦精確地找到受傷的位置後,治療即可開始。臨床上會以針灸搭配口服藥物或骨骼保健食品進行治療,也會使用水療療程,讓狗運動時,不會在生病的關節施加過度壓力。若脊椎已經遭受嚴重傷害,要先評估是否能開刀治療。居家照護Tips*避免狗體重過重,也要避免讓牠垂直跳躍或迅速轉身,包括在沙發上跳上跳下。*讓狗有自己的床,確保床的高度只比地板高一些,若太高,就要架設斜坡或階梯。青光眼青光眼(Glaucoma)是因為眼睛內部的液體累積,導致眼壓升高所造成;通常是晶狀體在眼睛裡向前移動,可能是外傷或遺傳所導致,在剛毛㹴犬中相當常見。眼睛腫大突出,會使瞳孔持續地過度擴張,令狗感到不適且畏光,最後甚至眼盲。處置方法及照護:以藥物治療為主,減少淚液分泌,有些則需要手術。居家照護Tips*按時滴眼藥水。*若失去視力,必須全力介入牠的生活起居。髖關節發育不良飼主可從毛孩走路姿勢 初判是否髖關節發育不良。黃金獵犬、拉不拉多、薩摩耶犬、鬆獅犬,走路時屁股搖來搖去,嚴重時也會賴著不走。先以X光檢查嚴重程度,再決定是否給予止痛藥、骨關節保養品甚至減重,如果仍無法站立行走,就必須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氣管塌陷有先天和後天(因氣管軟骨退化)的氣管塌陷,好發於吉娃娃、馬爾濟斯、約克夏、博美犬。完全塌陷,已危及生命,就必須進行氣管支架手術。短吻犬症候群巴哥、鬥牛犬、北京犬,呼吸道肥厚狹窄,若加上鼻孔狹窄或軟腭過長,不得不開口呼吸,喉頭容易水腫,造成心肺功能負擔。往往走沒幾步就坐下或趴在地上喘,舌頭發紺,運動耐受性極差。建議透過鼻孔擴張手術、軟腭切除手術改善犬隻的生活品質。特殊犬種靈緹犬/義大利靈緹犬:如果運動的場所不當,或由上往下跳,極容易因前肢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骨折。台灣常見犬的心臟問題秋田:心室中隔缺損(VSD)米格魯:肺動脈狹窄(PS)、心室中隔缺損(VSD)、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法洛氏四重畸形比熊:永存性動脈導管(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牛頭㹴:二尖瓣發育不全、二尖瓣狹窄、主動脈下狹窄(SAS)騎士查理士王小獵犬:遺傳性心室心律不整、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黏液二尖瓣疾病、股動脈栓塞吉娃娃: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肺動脈狹窄(PS)、退行性瓣膜疾病鬆獅犬:肺動脈狹窄(PS) 、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可卡犬:心肌病、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臘腸犬 : 退行性瓣膜疾病、二尖瓣脫垂、病竇症候群、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法國鬥牛犬:肺動脈狹窄(PS) 獵狐㹴:退行性瓣膜疾病、肺動脈狹窄(PS) 、法洛氏四重畸形、永存性右動脈弓德國狼犬:主動脈下狹窄(SAS) 、二尖瓣發育不全、三尖瓣發育不全、永存性右動脈弓、遺傳性心室心律不整(心搏過速)、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感染性心內膜炎、擴張性心肌病(DCM)、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心肌病黃金獵犬:主動脈下狹窄(SAS)、二尖瓣發育不全、三尖瓣發育不全、牛磺酸缺乏家族性擴張性心肌病 (DCM)、犬X染色體肌肉萎縮症、心包囊積液、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大白熊:三尖瓣發育不良靈緹犬/義大利靈緹犬:永存性右動脈弓哈士奇:心室中隔缺損(VSD) 拉不拉多:三尖瓣發育不全、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肺動脈狹窄(PS)、擴張性心肌病 (DCM) 、心包囊積液、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心室上心搏過速馬爾濟斯: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二尖瓣發育不全英國古代牧羊犬:三尖瓣發育不全、持續性心房停頓、擴張性心肌病 (DCM)科基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博美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貴賓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玩具貴賓)、退行性二尖瓣膜疾病(玩具貴賓)、心室中隔缺損 (VSD)(玩具貴賓)、心房中隔缺損(ASD)(標準)巴哥犬:房室阻斷(希氏束狹窄)薩摩耶犬:肺動脈狹窄(PS)、主動脈下狹窄(SAS)、心房中隔缺損 (ASD)迷你雪納瑞:肺動脈狹窄 (PS)、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喜樂蒂牧羊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錐幹心臟發育異常西施犬:心室中隔缺損 (VSD)、退行性瓣膜疾病㹴犬( 獵狐㹴、混種㹴):肺動脈狹窄 (PS)、退行性瓣膜疾病西高地白㹴:肺動脈狹窄 (PS)、心室中隔缺損 (VSD)、法洛氏四重畸形、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約克夏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
-
2023-05-0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口服膠原蛋白美顏護膚到底有沒有效?哈佛大學最新研究這麼說
我有訂閱哈佛大學的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哈佛健康出版物)。今天我收到一篇發表日期註明是2023-4-12的文章。它的標題是Considering collagen drinks and supplements?(考慮膠原蛋白飲料和補充劑?),而副標題是Are collagen products worthwhile for skin, nails, and hair?(膠原蛋白產品對皮膚、指甲和頭髮值得嗎?)這篇文章的兩位作者是Payal Patel 醫生和Maryanne Makredes Senna醫生。Patel 醫生是麻省總醫院皮膚科的研究員。Senna醫生是 Beth Israel Lahey Health 醫療系統的皮膚科醫生,也是哈佛醫學院皮膚科的助理教授。我從2016年網站剛成立時發表的第一篇(膠原蛋白之謬思),到現在已經發表了數十篇關於膠原蛋白的文章,一再闡述口服的膠原蛋白是會在腸道裡被分解成氨基酸,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什麼美顏護膚的功效。可是,一直到最近(大概是一兩個月前),還是三不五時就會有讀者來跟我說,某某營養師或某某專家舉證歷歷,「證明」口服膠原蛋白有效。好,那我現在就把今天這篇哈佛文章的重點翻譯如下:膠原蛋白飲料和補充劑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名人和有影響力的人吹捧其對皮膚、頭髮和指甲的神奇功效。由於我們體內的膠原蛋白為這些組織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因此食用膠原蛋白可能會導致濃密的頭髮和年輕的光彩似乎是合理的。但是科學是怎麼說的呢?一篇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國際皮膚病學期刊)的論文,針對 19 項關於膠原蛋白的研究(共有 1,125 名參與者)進行了回顧和分析。使用膠原蛋白補充劑的人發現皮膚的緊緻度、柔軟度和水分含量都有所改善,皺紋也不太明顯。這聽起來很有希望,但尚不清楚這些皮膚改善是否真的歸因於膠原蛋白。大多數試驗使用的市售補充劑不僅含有膠原蛋白,還含有維他命、礦物質、抗氧化劑、輔酶 Q10、玻尿酸和硫酸軟骨素等其他成分。一些隨機對照試驗(參見此處和此處)表明,飲用含有大量肽脯氨酰羥脯氨酸(prolylhydroxyproline )和羥脯氨酰甘氨酸(hydroxyprolylglycine)的膠原蛋白補充劑可以改善皮膚水分、彈性、皺紋和粗糙度。但是,需要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研究,以了解市售產品是否對長期使用有幫助和安全。幾乎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可以使用膠原蛋白來改善頭髮和指甲。2017 年對 25 名指甲脆弱的人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連續 24 週每天服用 2.5 克膠原蛋白可以改善脆性和指甲生長。然而,這項小型研究沒有安慰劑對照組來與膠原蛋白補充劑對照組進行比較。還沒有任何人體研究檢查補充膠原蛋白對頭髮的好處。目前,沒有醫學證據支持膠原蛋白補充劑或飲料可以改善頭髮生長、光澤、體積和厚度的營銷說法。您應該嘗試膠原蛋白補充劑或飲料嗎?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服用膠原蛋白補充劑或飲用膠原蛋白飲料會對皮膚、頭髮或指甲產生影響。我們的身體無法吸收完整形式的膠原蛋白。要進入血液,它必須被分解成肽,這樣才能通過腸道被吸收。這些肽可能會進一步分解成構成蛋白質(如有助於形成皮膚、頭髮和指甲的角蛋白)的結構單元。 或者肽可能形成膠原蛋白,沉積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軟骨、骨骼、肌肉或肌腱。迄今為止,尚無人體研究明確證明您口服的膠原蛋白最終會進入您的皮膚、頭髮或指甲。原文:膠原蛋白值得嗎?哈佛剛發表的文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強健靈活的行動力 運動+飲食+保養 多管齊下
隨著年齡增長,體能也會跟著降低,高中齡長者常感嘆:中年後體力愈來愈差,最明顯的就是爬坡、爬樓梯困難,影響外出活動意願,如果沒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體力會不足。想要保有靈活的行動力,應趁年輕時做好保養。●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尤其是使用電腦的時間增加,錯誤的動作和姿勢會造成負擔,例如久坐不動、翹腳等,不正確的運動姿勢也會致使代謝循環不良。運動時,以跪、蹲、跑這三個動作負擔較大;愈來愈多人迷上健身,但是不當使用器材或錯誤深蹲負重,容易增加壓力,一定要適度且正確的重訓,並掌握安全運動原則,做好事前暖身、事後拉筋放鬆收操,讓全身活動更加平穩。行動力更靈活 從規律運動做起現代人深受行動力困擾,且年紀有下降趨勢,4、50歲族群主要是因為體力不足,年輕族群則是使用過度。當日常行走時,會發出「喀」的聲響,步態也不順暢,就表示活動受到限制,建議規律運動才是健康不二法門!1.多元訓練體能的方式首先避免站著做的運動,先減緩承擔體重,可選擇游泳、單車、瑜伽,水的浮力可以支撐全身,能緩慢且輕鬆地擺動雙腿;單車的座墊可以分擔體重,緩解受力;有許多平衡伸展的瑜伽,可讓步伐更輕盈,記得避開盤腿的動作!2.依自己的身體狀況持續運動運動前,先詢問專業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了解自身體能,指導正確姿勢免於受傷,在能做得到的範圍持續運動,有不適感可以放慢速度或請教醫師。如果長期不動,支撐身體的力量也會慢慢減弱,造成行動的負擔。掌握飲食保養原則 養護行動力 除了運動,飲食保養也能讓行動更有力,可多攝取富含膠原蛋白、軟骨素、葡萄糖胺、硫的食物,例如豬腳、豬皮、雞腳、魚皮、牛筋,都對健康有益。如果擔心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可改為木耳、海帶、蓮藕等。要特別注意,維生素C是重要的輔酶,協同膠原蛋白合成與結構強化;高麗菜、花椰菜、蘿蔔、芥藍菜等十字花科的有機硫化物,有益營養均衡。保養行動關鍵應及早,從食物攝取的營養素有限,傳統海鹽起家的臺鹽善用海洋生技研發優勢不斷創新,推出「關鍵錠PLUS」,以臺鹽專利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薑黃素、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C、胡椒鹼,通過多項認證,榮獲國際Monde selection品質獎肯定。其中,臺鹽自製活性II型膠原蛋白以低溫專利技術保留蛋白活性,55公斤的雞軟骨僅能萃取出1公斤活性II型膠原蛋白,活性純度較他牌高出20倍,幫助調節生理機能,行動有感更加倍。長期補充複方成分 健康新主義想要打造優秀靈活行動力,補對是關鍵!複方成分具有互相加乘的作用,持之以恆做長期保養!哪些族群可注意多補充營養品?銀髮族、上班族、運動員、久站者都適用,另外積極配合運動,都有助於健康維持。日常生活應注意讓身體適度休息、規律的低衝擊性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再加上均衡飲食、補充有益的營養素,寶貝體能健康,走路不卡關。母親節檔期優惠組合配合母親節,台塩生技從即日起至6/8推出母親節感恩慶活動,讓子女送「健康」給辛苦照顧全家的母親,相關資訊可上台塩線上購:https://www.taiyen.tw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230990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揪團癌篩免費服務 精準篩檢及診治正夯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9日上午將重點放在癌症的預防與診斷,無論預防或診斷都進入精準化,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進行診治是未來趨勢,由於受疫情影響,國健署推出的癌症篩檢,民國110及111年減少約50萬人次,國健署推出「揪團篩檢」免費到職場服務,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波動不定,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且有慢性病化的趨勢,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進行「五癌篩檢」補助,為了更有效的進行癌篩,也推出篩檢服務到職場,尤其是企業的女員工,只要符合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揪團20人就能到職場免費服務。至於口腔粘膜檢查,國健署補助營建工地揪團30人,可到工地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吳昭軍指出,111年共有130場工地口篩活動,陽性率約13.8%,為一般受檢者的1.4倍。論壇中,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也帶來最新研究,針對國內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進行口咽帶有HPV(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的調查,發現健康男女有2.1%到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50萬人的口咽帶有HPV病毒,而口咽癌發生率已超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婁培人說,50至60歲是HPV感染高峰,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感染HPV,但免疫系統並未將其完全清除,到了中老年,免疫系統較差,病毒再度活;或是30歲左右感染HPV病毒,歷經較長的潛伏期,50、60歲又冒出來。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因HPV感染導致罹患扁桃腺癌,抗癌成功後又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HPV導致的相關癌症,除了子宮頸癌外,也包括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建議,無論男女都可接種HPV疫苗,來預防相關癌症。至於什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婁培人指出,HPV疫苗的適應症為9至45歲,是依照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訂定,超過45歲者須適應症外使用,如病人有意願施打,經醫師告知後,仍可自費接種。在癌症的診治上,多位講者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一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則指出,取得患者癌症組織等生物資料,是推展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礎,NBCT串接全台32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已取得82萬筆患者的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黃秀芬表示,收案條件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臟癌共6癌別,無償提供符合資格者基因檢測,患者還可獲得免費贈藥的機會。除了常見的癌別適用基因檢測,方便醫師對症下藥,罕見癌症也是受益對象。以軟骨肉瘤或骨骼腫瘤為例,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由於軟骨肉瘤惡性或良性的診斷不太容易,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涉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非常有幫助。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除了進行少見癌的診斷及找出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對於乳突性甲狀腺癌的復發者,也能利用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讓患者擁有再治療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嗎?黃秀芬表示,基因檢測是針對患者進行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時,協助診斷及治療,若癌症與家族史相關,家族成員再去檢測就相對合理,若癌症與家族遺傳未必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不要盲目進行基因檢測,否則會讓患者及家人陷入緊張。今年癌症論壇邀請到知名主持人楊月娥及17歲就罹患血癌的女兒小蓁,分享當初診斷、治療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年輕愛女罹癌,楊月娥直呼「驚嚇度破表」,但事後回想,覺得患病看似是爛禮物,實為帶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陪伴要趁早,快樂要及時。」「雙方都是受害者,都很痛苦,所以不要情緒勒索。」小蓁說,媽媽時常打著「為她好」的旗幟要求她,但經由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她也鼓勵癌友抱持信念堅持下去,如同拉肚子一樣,過了就會好了;楊月娥則提醒年輕人,不要將健康視作理所當然,要好好珍惜身體。2023癌症高峰論壇是由國家衛生院與聯合報、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及多個病友團體共同舉辦,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1名癌症相關專家開講。
-
2023-04-08 醫療.骨科.復健
壓迫性骨折怎麼辦?會癱瘓嗎?要不要開刀?醫師解惑,教你如何選用合適背架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每一年全世界都有超過一百萬人受這種骨折所苦。壓迫性骨折常造成顯著的脊椎疼痛、變形以及活動力下降,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因為胸廓結構的變化,影響肺部的呼吸、通氣功能以至於致死。脊椎的壓迫性骨折通常以突然發作的下背痛表現,多數的個案不一定有外傷的病史,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個案連症狀都沒有,是在檢查其他疾患時意外發現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族群是脊椎骨質密度下降的高齡族群,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輩,多數已經流失了超過一半的脊椎骨密度,脊椎因而更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壓迫性骨折會癱瘓嗎?要不要開刀?脊椎保護著人體重要的神經器官脊髓,是控制四肢動作感覺的重要構造。脊椎俗稱龍骨,平常很多病人來到診間,都會擔心是不是龍骨「跑掉」或「歪掉」造成症狀,更別提脊椎骨折的狀況了,大部份患者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會不會癱瘓?」「要不要開刀?」這個問題,可以從脊椎骨的構造來瞭解。其實壓迫性骨折,只是脊椎骨折的其中一種,另外還有爆裂性骨折、彎曲伸展性或稱安全帶骨折、還有移位性骨折。脊椎骨的構造,就好像一落一落的積木疊在一起,積木的主體稱為椎體,椎體和椎體一節一節堆疊,中間有稱為椎間盤的軟骨提供緩衝的作用。而椎體往後就是一圈骨性的結構稱作椎管,是脊髓通過的管路,再往後伸出脊椎骨的尾巴的是稱為棘突,指向身體的正後方,在較瘦的個案身上可以從表面摸到棘突的突起。簡單來說,從身體的前方往後方,可以把脊椎分成三等分,壓迫性骨折指的是只有前三分之一脊椎骨受影響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大部份的受傷脊椎是穩定的,也就是多數的情況都不需要立刻進行手術固定或灌入骨水泥,除非患者出現嚴重且難以緩解的疼痛、或是經醫師判斷脊椎有不穩定的傾向,才會與病家討論是否需要手術處理。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靠非手術治療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包括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類嗎啡類止痛藥控制症狀、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背架雖然不如手術固定提供直接的穩定,仍可以透過改變脊椎的姿勢減少前側受損脊椎骨的壓力,達到減緩症狀、促進骨折修復的效果。醫師教你如何選用合適背架背架的處方視脊椎骨骨折的節位和種類而定,以較穩定的壓迫性骨折而言,將脊椎擺在伸展的位置,限制彎曲的動作可以減少脊椎前側受傷處的壓力。以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胸腰椎處來說,最常使用Jewett或是CASH(Cruciform anterior spinal hyper-extension)型號的背架;Jewett的外觀像張大的嘴巴,上方的固定板貼在胸骨而下方的固定在骨盆上方,上下合力使脊椎保持伸展減壓;CASH背架則是十字型背架的簡寫,以十字狀的固定板在身體前側維持脊椎的伸展姿勢,減少脊椎前側的壓力。一般來說CASH背架比Jewett背架更輕巧且容易穿戴,適合活動量大的個案。若是脊椎骨折的狀況,影響到超過三分之二的脊椎骨,例如爆裂性骨折、安全帶骨折或是移位性骨折,代表脊椎不穩,需考慮進行手術固定;這時背架的角色,就在於術後穿戴減少脊柱壓力,或是用於病患的身體狀況與日常生活活動需求屬於無法負荷手術的族群。這種不穩定脊椎骨折患者術後所使用的背架,常用的有騎士(Knight)型背架或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另外,Jewett或CASH這種伸展脊柱型背架,也很適合用於已出現多節段脊椎壓迫性骨折,導致外觀駝背的個案,可以穩定脊椎、減少壓力。背架的選擇除了醫師的專業建議外,首重患者的舒適性,因為穿得住的背架,才能夠發揮它的功能,穿不住的背架再好沒有用。所以在挑選背架時,最好讓患者試穿看看,各種日常生活的姿勢動作是否可以適應,並與醫師討論可能的調整方式。處理完背架的使用,回到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部份。排除掉外傷、感染、腫瘤等較為惡性也較罕見的狀況,大部份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與骨質疏鬆有很高的關聯性,因此診斷並治療骨質疏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骨質密度的標準量測需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脊椎、髖關節或手臂前三分之一的骨質密度。在已經有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情況下,儀器有可能錯估脊椎的骨密度,測量髖關節的骨密度可能是比較準確的選擇。在測得骨質密度後,依照其數值、患者的年齡與其他相關病史,就可以計算患者是否應該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並釐清可否申請健保給付,再與醫師討論相關藥物的使用。另外,維生素D和鈣質的補充、運動的介入也是提升骨質密度、減少日後再發生骨折機率的重要治療。小心骨鬆性骨折!掌握5大運動原則,避免質疏鬆症總而言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不一定有很嚴重的症狀,但反應了身體的骨質流失與其他相關的健康狀況需要與專業的醫師討論釐清,經醫師診斷穩定的脊椎骨折可以使用非手術的方式處理,在常見發生壓迫性骨折的胸腰節位有多種背架可提供外部固定,減少受傷脊椎的壓力,並且同時檢查是否有骨質流失的情形,使用適當的藥物與運動介入、營養補充,可以安全有效的保護脊椎的健康。(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喝水、吞口水都沒有用!耳鼻喉醫師警告:恐是1疾病前兆
文摘自吞嚥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體許多部位的複雜分工、細緻合作所達成的完美結果,從看到食物起,吞嚥動作就開始了,連心中喜不喜歡這食物、烹調方式等,都是吞嚥重要的一環。食物吞嚥4階段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指出,正常的食物吞嚥過程,由上到下大致吃東西常噎到嗎?吞不下食物?喉嚨老是覺得卡卡的,連喝水、不斷吞口水都沒有用?別小看簡單的吞嚥動作,它可是一門大學問。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及食道期等4個階段。●口腔準備期:當食物放入口中,因為無法直接吞嚥,我們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頰肌肉、顳顎關節等部位必須通力合作,動作必須協調,才能把食物咀嚼磨碎,形成食糜,這就是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食物經由咀嚼並與唾液混合之後形成的食糜,由舌頭將食糜往後推送,引起吞嚥的反射動作。當然食物的性質不同,吞嚥過程也會有部分差異,例如是液體狀的食物,就不需要有咀嚼動作,直接流過口腔往後推送。在此階段,口咽之間需緊閉,才不會影響吞嚥的流暢。●咽喉期:吞嚥反射把食糜繼續推送經咽部到食道上方,此時咽部關閉、喉部上提、聲帶關閉、咽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放鬆,食糜順著咽部肌肉的蠕動進入食道,過程大約只有1秒。這1秒的時間看似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小,因為不論是吞嚥、呼吸、說話等,用的都是同一個通道,正常人不會有何感覺或困難,也不需要特別思考,而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吞嚥反射,從舌根把食物往後送之,軟顎必須往上升,後咽壁往前傾,口咽及鼻咽的通道要閉合不可有空隙(食物才不會進入鼻腔),同時喉往上抬(所以,吞口水時會看到喉結往上抬),聲帶閉緊(避免食物與水進入氣管),會厭軟骨下壓,喉部及咽部空腔分開,咽部及食道間的括約肌鬆開,食物或水進入食道,如此精緻複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出錯不得。●食道期:食糜經過食道,約需8∼20秒的蠕動時間,接著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開使食物通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後括約肌就會立刻關閉,以免食物逆流進食道。在這4個吞嚥階段,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食、噎到或嗆到,不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吞嚥困難 嗆咳都可能吞嚥這麼重要的功能,也會有發生困難的時候。薛智仁表示,吞嚥困難在醫學上稱為「吞嚥障礙」,指的是在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上的因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容易咀嚼、吞不下或是容易嗆到,就可稱為吞嚥障礙,嚴重且長期吞嚥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產生營養不良。吃東西常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薛智仁說,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包括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吞嚥困難的2大發生原因小小一個吞嚥動作,是由許多器官共同合作完成,只要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可能讓患者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薛智仁表示,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指的是支配吞嚥步驟相關的肌肉或神經發生問題,使得吞嚥時肌肉蠕動不全或在食物的輸送過程無法順利進行,而吞嚥反射必須透過神經傳輸,當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出錯,也可能影響吞嚥。會引起這類吞嚥困難的病變,包括中風後吞嚥困難、巴金森氏症、瀰漫性食道痙攣、食道弛緩不全症、食道硬化症、軟顎或硬顎缺損、失智症、顏面神經麻痺、帶狀皰疹影響控制吞嚥功能的迷走神經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指的是常見的食道腔狹小,或較少見的吞入食物太大導致食道被哽住,而舌癌、口腔癌、或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附近有胃癌等,也是機械性吞嚥困難的原因之一。食道腔狹小原因,可能是食道良性或惡性腫瘤、食道發炎潰瘍結痂而縮小了食道腔空間等,例如食道癌、逆行性食道炎或潰瘍治療後結痂性食道狹窄、誤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物質,經過治療後纖維化的狹窄等。小症狀可能大疾病從疾病來看,只要會影響到正常食物吞嚥4個階段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口咽部的疾病如口咽炎、口咽損傷或潰瘍、口咽的腫瘤等;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炎、食道良性腫瘤、食道癌、食道有異物卡住、食道肌肉功能失調、甲狀腺過度腫大等。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吞嚥困難,像是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狂犬病、破傷風或中毒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常見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有些患者老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口水也卡卡的,怎麼清都清不乾淨,就可能與此有關。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愛吃刺激性食物,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很多,而逆流的胃液消化酶可能引起咽喉食道黏膜的破壞,造成咽喉炎等,會影響吞嚥功能。不過,如果吞口水不受影響,吞嚥固體食物卻有困難時,則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就大增了。小心癌症上身引起吞嚥困難的疾病幾乎遍及全身,而出現的特徵則視疾病造成口腔、咽部或食道問題而異。薛智仁指出,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症狀者,最令人擔心的是惡性腫瘤,若發生在口腔、咽部疾病,主要特徵是在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的吞嚥初期,就會有遇到障礙的感覺,且常常伴隨著嗆咳、喉嚨裡似乎有食物殘留感等症狀。若發生在食道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以食道癌來說,主要特徵為持續性、進行性的吞嚥困難,最初可能只覺得吞嚥食物通過食道時有不適感或阻塞感,幾個月後逐漸發現食物通過時會受到阻礙,漸漸地無法吞嚥固體食物,接著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到最後甚至完全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會嘔吐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遠離疾病威脅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包括容易引起腦中風的三高族群、曾有腦部外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口咽食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失智症等的患者,這類患者要多加注意。薛智仁說,有些日常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才能避免吞嚥困難發生,遠離疾病威脅。像是菸癮、酗酒、嚼檳榔、吃太燙、煙燻、醃漬、刺激性食物等,會增加口咽癌或食道癌風險;嗜食辛辣、油炸、太油太甜食物者,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壓力大,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吞嚥困難。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薛智仁強調,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例如胃食道逆流,則可先從改變飲食及生活調整做起,並可加上藥物治療;如果有惡性腫瘤或狹窄問題,則可考慮手術移除或繞道手術,對於受損的吞嚥功能,則可進行吞嚥復健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奧斯卡獎得主坂本龍一不敵病魔,日前因直腸癌逝世
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因直腸癌逝世,享壽71歲。坂本龍一在2020年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但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直腸癌和大腸癌的症狀不同,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是大便習慣改變。By Notion AI曾幫電影《末代皇帝》配樂而榮獲奧斯卡獎、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Sakamoto Ryuichi)在上個月28日(2023/03/28)因直腸癌病逝,享壽71歲。事實上,坂本龍一事實上,曾經在2014年曾經罹患咽喉癌,在治療的過程中,他自己陳述這段過程:我遭受到非常痛苦的過程,我幾乎無法進食,甚至無法吞口水。而在經過治療後,在2015年時逐步恢復健康,他說:「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感受到能量回來了,但我不知道癌症什麼時候會回來找我。」沒想到一語成讖。2020年時,坂本龍一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而且是第4期,但他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但癌細胞仍然擴散到肺部,當時他在官網上寫下:我已經70歲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但我還是想要像我的偶像巴赫跟德布西一樣,創作音樂到生命的終點。因此在2022年12月時,他進行了一項特殊的線上音樂會,他說:「我的體力大幅下降,已經無法負荷60到90分鐘的音樂會,所以我把這些音樂一首首錄製下來,然後串成一場音樂會。大家好好享受吧!」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照片出處:By Joi Ito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Ryuichi Sakamoto,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023636參考資料Composer Ryuichi Sakamoto diagnosed with bowel cancerRyuichi Sakamoto, fighting cancer, livestreams what may be final concert「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
2023-03-31 養生.運動健身
討厭運動又想健康?研究稱每周只要走8000步就能降死亡風險
【本文重點】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周只需要走1至2天,步行8000步(大約6.4公里),就能夠獲得心血管益處和更低的死亡率。這項研究讓3100名美國成年人佩戴步行追蹤器,根據他們每周走完8000步或以上的運動天數將其分成零天,1至2天或3至7天三組,分別分析收集而來的步行數據,發現每周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死亡風險降低14.9%至16.5%,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8.1%至8.4%。這項研究表示,每周只需要有幾天達到總目標步數,就能帶來有意義的健康益處。--by ChatGPT雖然已知定期訓練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不是所有人都熱衷運動,對於那些想知道如何以最少的運動量就能維持健康的人來說,一項新研究可能會有答案。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每周一至兩天步行8000步(大約6.4公里)的人,可以獲得心血管益處和更低的死亡率。你應該做多少運動?在該項研究中,京都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讓約3100名美國成年人佩戴步行追蹤器一周,根據他們每周走完8000步或以上的運動天數將其分成零天,一至兩天或三至七天三組,分析收集而來的步行數據,並統計其追蹤那些參與者十年內的死亡率和心血管健康狀況。該研究結果發現,與沒有一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相比,每周一至兩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其十年內的死亡風險低14.9%,而每周三至七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其死亡風險則降低了16.5%。此外,與沒有一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相比,每周一至兩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其十年內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8.1%,而每周三至七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其10年內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8.4%。研究人員在該報告中指出,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在定期運動方面有困難的成年人而言,每周只要有數天達到推薦的每日步數就可能帶來有意義的健康益處。值得一提的是,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人口平均每天行走4961步,距離約為4公里,而台灣人每天走5000步,在研究的46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6。在針對該研究發表的評論中,James Sawalla Guseh和Jose F. Figueroa兩位醫師指出,過去三年中一個流行但有爭議的概念是「周末戰士」(或稱周末運動員)訓練模式,它涉及在短時間內進行的低頻率但高強度的體育鍛煉。這項新研究表明,僅在周末運動的方式可能提供有意義地保護,防止心血管死亡和過早死亡風險。而在普遍缺乏身體活動的時代,新的和更簡單的身體活動指導方法,例如基於步行步數的目標,可能對公眾更具吸引力和激勵性。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定期步行可以降低患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和憂鬱症的風險。而日前一項研究也建議,7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只要多走500步,患心臟病、中風和心臟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就會降低14%。只在周末運動有哪些健康隱憂?很多上班族通常只在周末運動,因為平日工作忙碌。不過他們偏好劇烈的球類運動,如網球、籃球等,但因肌肉強度不足,常常出現所謂的「周末運動員症候群」,其中十字韌帶斷裂是最常見的傷害之一,不論是年輕十幾歲,還是年長五十歲都有可能發生。骨科醫師陳正彥曾受訪表示,即使是每天都有運動的運動員,也可能發生十字韌帶斷裂,更何況只在週末才運動的上班族。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放假日連續兩、三小時參與高強度運動,容易因肌力不足或做了超乎能力的運動而受傷。陳正彥提醒,參加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十到二十分鐘的暖身、拉筋等動作。運動中要注意膝蓋避免打直、外翻或劇烈衝撞,以免落地時受傷。因為如果十字韌帶受損,也可能會合併半月板破裂、關節軟骨破裂等傷害,需要進行軟骨修補和韌帶重建手術才能恢復受傷前的活動能力。【資料來源】.Study Suggests the Least Exercise People Can Do for Health.8,000 steps once or twice a week cuts mortality risk: Study.If You Can Only Exercise On Weekends, That’s Still Great For Your Health, A Study Suggests
-
2023-03-26 癌症.頭頸癌
「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
【本文重點】咽喉癌是一類常見的頭頸癌症,發生在喉嚨或喉頭,主要發生在男性。其癥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需要及時就醫。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過量飲酒、病毒感染、飲食缺乏水果和蔬菜等。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等。預防喉癌可以通過戒菸、適量飲酒、健康飲食和保護自己免受HPV感染。--by ChatGPT台灣電視史經典復仇劇「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所創話題與收視紀錄,至今近20多年來仍無戲劇打破紀錄,該系列編劇也是前三立創作中心總監鄭文華在去年12月因為咽喉癌離世,享壽65歲。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咽喉癌跟其他發生在喉嚨的癌症有何分別?根據梅約診所資料,以下為常見發生在喉嚨部位的癌症:.鼻咽癌始於鼻咽部——鼻子後面的喉嚨部分。.口咽癌始於口咽部——口腔後面的喉嚨部分,包括扁桃體。.下咽癌始於下咽——喉嚨的下部,就在食道和氣管上方。.聲門癌始於聲帶。.聲門上癌始於喉頭的上部,包括影響會厭的癌症,會厭是一塊阻止食物進入氣管的軟骨。.聲門下癌始於喉頭下方的聲帶下部。咽喉癌危險因子有哪些?.使用菸草,包括吸菸和咀嚼菸草。.過量飲酒。.病毒感染,包括人類乳突病毒(HPV)和EB病毒。.飲食中缺乏水果和蔬菜。.胃食道逆流。.在工作中接觸有毒物質。抽煙和飲酒被認為是引發喉癌的主要因素,此外,若長期暴露於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如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等,也可能成為導致咽喉癌的慢性刺激因素。然而,其中最具危險性的因子仍是抽菸,因為香煙中含有已被證實為致癌物質的焦油,過度吸入會導致喉部黏膜增生、變性,並可能引起癌症。咽喉癌症狀有哪些?.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咳嗽.痰中帶血.分泌物增加.呼吸困難.吞嚥疼痛.喉嚨痛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曾受訪表示,咽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咽喉癌治療方式有哪些?咽喉癌的治療方式基於許多因素,例如咽喉癌的位置和階段,所涉及的細胞類型,細胞是否顯示HPV感染的跡象,你的整體健康情況以及個人偏好等。根據梅約診所、克里夫蘭診所資料,以下是有關咽喉癌相關的治療方式:.手術:旨在盡可能多地切除癌症腫瘤,同時保留你的喉部以及說話和吞咽的能力。.放射治療:放射治療使用來自X射線和質子等來源的高能束將輻射傳遞到癌細胞,導致它們死亡。.化療:化療通常與放射療法一起用於治療喉癌。某些化療藥物使癌細胞對放射治療更敏感,但結合化療和放療會增加兩種治療的副作用。.靶向藥物治療:靶向藥物通過利用癌細胞中促進細胞生長的特定缺陷來治療喉癌。.免疫療法:你身體的抗病免疫系統可能不會攻擊你的癌症,因為癌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可以幫助它們躲避免疫系統細胞,而免疫療法通過干擾該過程起作用。咽喉癌該如何預防?沒有百分百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喉癌的發生,但為了降低患咽喉癌的風險,可以採取以下防範作為:.戒菸或不吸菸。如果你吸菸,請戒菸。如果你不吸菸,就不要開始。.如果有的話,只適量飲酒。.選擇富含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飲食。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可以降低患咽喉癌的風險。.保護自己免受HPV的侵害。一些咽喉癌被認為是由性傳播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你可以通過限制性伴侶的數量並在每次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來降低患HPV的風險。【參考資料】.Mayo Clinic:Throat cancer.Cleveland Clinic:Throat cancer
-
2023-03-14 醫療.骨科.復健
跑步傷膝蓋、容易罹患膝關節炎?6危險因子才加速關節退化,「這類人」首當其衝
跑步會傷膝蓋、增加罹患關節炎的風險嗎?一項新的研究指出,跑步不但不會加劇對關節的危害,相反的,其實還可能通過增加潤滑來改善關節健康。跑步可保持關節健康跑步是不少人熱愛的運動項目,不過,常聽說跑步會對膝蓋和臀部造成傷害,久了將導致骨關節炎?許多跑者在膝蓋不舒服就醫,也會被告知必須減少跑步量。不過根據發表於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年會、美國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的一項針對芝加哥馬拉松近4000名參與者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跑步與膝蓋或髖關節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沒有關連,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整形外科醫師Matthew Hartwell博士指出,活躍的關節才是健康的關節,而跑步可以讓關節持續潤滑,保持關節健康。強化四頭肌減輕膝蓋負擔洛杉磯Cedars-Sinai Kerlan-Jobe研究所運動醫學專家Kenton Fibel博士也指出,跑步是健康的,但做好充分的準備很重要。不同的活動需要用到不同的肌肉,不同的關節所能承受的負荷也不同。例如原本騎自行車的人要開始跑步,應先強化四頭肌,使其能夠承受更高的負荷,減輕膝關節負擔。對此研究結果,不少醫師其實也持相同看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暨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曾在《元氣網》撰文引述研究指出,「跑步並不會增加膝關節炎產生的機會,反而可以從跑步過程中促進軟骨的代謝、強化骨質,進而強化我們的關節」。吳家麟認為,預防急性膝關節損傷的發生,才是預防關節炎發生的首要任務,臨床案例看到跑步受傷也多是因為以下五個原因所造成關節軟骨或肌腱韌帶的損傷:跑步受傷常見5原因1.跑太快2.跑太多3.鍛鍊不足4.場地不對5.穿了不適合的跑鞋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也曾受訪說明,目前無法證實跑步或是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的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則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因此,如能適量運動,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並注意避免運動傷害,絕對是比不跑不動來得好。退化性關節炎真正危險因子1.體重過重的肥胖者2.缺乏運動的人3.過度運動的人4.先前關節的損傷5.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傷害6.更年期女性【資料來源】.《healthline》Knee Osteoarthritis: Running May Not Increase Risk After All.吳家麟/誰說跑步傷膝蓋? 骨科醫師告訴你真相.跑步傷膝蓋? 醫師建議減肥比較實在
-
2023-03-11 醫療.骨科.復健
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 醫闢謠:保養膝蓋靠3大類營養素、2生活習慣
【本文重點】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陳炯瑜醫師表示,維生素B群不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但可以作為營養補充助於身體運作與代謝。若要保養關節,建議攝取維生素C、葡萄糖胺和類胡蘿蔔素,並注意正確的姿勢和運動。如有關節疼痛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也可以考慮免動刀的關節保養方式。--by ChatGPT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Q:網路上謠傳,吃B群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是真的嗎?陳炯瑜醫師表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B群是8種維生素的總稱,包含菸鹼酸、泛酸、葉酸...等等,維生素之間彼此會分工合作,幫助身體的運作與正常代謝,此外也能幫助把碳水化合物,直接轉換成葡萄糖,成為人體可以使用的能量。但目前對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仍沒有任何研究證實,因此大家可以把B群當作營養補充,但絕對不是治療方法,如果有關節疼痛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補充這些營養素 可維持關節健康度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分享,如果想要保養關節,也可以透過補充這些營養素來維持關節的健康度。1.維生素C: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關鍵,能幫助穩定結構,維持軟骨組織的健康。➡建議攝取食物:奇異果、芭樂、柳橙、青椒、菠菜2. 葡萄糖胺:有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是形成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建議攝取食物:蝦子、螃蟹、雞翅、山藥3.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才有的有機色素,可以幫助修復黏膜與滑液,保護關節軟骨。➡建議攝取食物:南瓜、綠花椰菜、紅蘿蔔日常生活2方法保養關節此外,日常中也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保養關節。1.運動:定期運動可以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周圍的組織,減少壓力和疼痛,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像是重訓、游泳、皮拉提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2.留意姿勢:保持正確的姿勢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和不適感。例如:避免站三七步、在使用電腦時,椅子的高度應該要讓膝蓋自然呈現90度,也要避免長期久坐或久站。如果已經出現關節疼痛、活動時覺得卡卡不順,建議要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另外也可以透過免動刀的關節保養方式,幫助你擺脫疼痛,重新找回靈活的自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卡卡、爬梯無力?簡文仁:關節保養要走在退化之前
【本文重點】根據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的說法,受骨關節炎影響的關節很難恢復活力,治療只能減緩惡化的過程。隨著體力在40歲後迅速下降,肌肉流失加速,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炎的發展。簡文仁建議從小進行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以保護關節,並攝取葡萄糖胺、軟骨素、鈣和維生素D,以保持關節液和增強骨密度。運動對於保持關節健康也很重要。--by ChatGPT退化性關節炎讓不少長輩「行動受阻」,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非一日造成,許多人常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尋求保養方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出現後,要透過保養或飲食讓關節回春幾乎不可能,僅能讓惡化速度變慢。人到了40歲後,體力會快速下降,行動力變差,將加速肌力的流失,如果沒有趁早保養,退化性關節炎很快就可能上門。關節保養要從年輕開始,維持肌力才能保護膝蓋。25歲到30歲是人類體能的最高峰,30歲到40歲則是體能高原期,40歲後體能大幅下降,會增加肌力流失的速度。簡文仁表示,關節保養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年輕時飲食均衡加上肌力訓練,即可達到「護膝」、「護關節」的效果。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保養,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動起來,沒有肌力保護的膝蓋,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就會傷害到關節,讓關節受損得更厲害。但40歲以上的人也不用灰心,只要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該馬上開始提早保養與運動。「最怕體力下降後,肌力流失出現惡性循環。」簡文仁說,年紀大懶得動,肌力愈來愈差,長者只補充單方面的營養其實效果有限。他說,除了保持關節的健康,重要的是提升肌肉的力量,並與運動相輔相成才是最重要的護膝方式。補充足夠營養後,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避免關節炎惡化。關節是由關節液、骨質、肌力組成,簡文仁表示,想要維持關節的基本功能,可以先從這三部分下手。關節潤滑液可以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加強骨質則可多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強健肌力則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咪唑胜肽化合物。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都能攝取到需要的營養素,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口不好、腸胃吸收不佳,就可以透過營養品補充。簡文仁表示,對牙口較差的長輩來說,從吃肉攝取足夠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而蛋白質也是一種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的胺基酸對人體較好吸收,幫助牙口不好的長輩攝取所需的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兩相輔相成,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效?」別等疾病發生才保養。「別等到膝蓋痛再來思考怎麼保養。」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有效?」他說,任何營養補充都是「走在治療的前面」,也就是站在「預防」的角度,及早在疾病發生前就好好保養。如果關節已經受傷發炎,只靠保健品效果會大打折扣,應該要立即就醫治療。不過,簡文仁表示,已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也能透過簡單運動一步步慢慢改善,延緩惡化速度。他建議,在家中可以先做簡易的復健運動,其中五招包括:1. 起立蹲下先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2. 打地鼠坐在椅子上,想像前方有個九宮格,腳踩九宮格,訓練平衡。3. 屁股搬家坐在椅子上,屁股在椅子上左右移動。4. 高低跑趴雙手扶在椅子上,腳抬起在空中跑步。5. 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做內八與外八的動作。爬梯不傷膝技巧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爬山?有些人完全不敢走階梯,有些人則認為走登山步道可以強化膝蓋。簡文仁說,走樓梯要有技巧才能避免傷膝蓋,「下樓梯要用腳尖,上樓梯要用腳掌」,上樓需要安全的力量支撐上去才安全,下樓用腳尖力量緩衝,才不會增加腳踝、膝蓋或腰的衝擊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換人工膝關節非一勞永逸 醫籲防磨損也要勤練肌力
【本文重點】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及早就醫。外傷急性期應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建議冰敷和就醫,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熱敷。修復期可增加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多走路和游泳,穩定期則應減少膝蓋疼痛機率。--by ChatGPT許多人退休後,期待能上山下海趴趴走,不過隨著年齡老化,下肢會開始衰弱,漸漸地出現膝蓋疼痛,行走變得困難,當下肢開始無力、膝蓋腫脹、路走不遠,一定要警覺膝蓋的健康正在流逝,即時就醫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延緩退化。Q:膝蓋疼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種,常見原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病毒感染等。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為關節晨僵(早晨起床感覺僵硬)、蹲下困難、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初期症狀出現時,就應該就醫。外傷或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也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會讓關節腔積水嚴重,連走路都有困難。Q: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有哪些?● 外傷急性期建議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少動多休息。如果膝蓋紅腫熱痛,可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分鐘,每天可多次冰敷,平躺時將枕頭墊高雙腳,稍微抬高膝蓋,減緩紅腫程度。同時建議就醫,服用止痛藥物等。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建議熱敷、不要冰敷。● 修復期增加肌力訓練,伸展運動,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課程,增加膝蓋周邊肌力,達到減緩膝蓋疼痛的機率。可以多走路、游泳。● 穩定期減少增加膝蓋疼痛的機率,包含減重、找尋合腳的鞋子,如果關節已發炎,應針對不同傷害等級接受治療。Q:注射玻尿酸是如何進行?多久打一次?對每個人都有效嗎?隨著年紀老化,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逐漸流失,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建議可以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施打的方式是直接從膝蓋注射進關節腔。玻尿酸常見劑型有每周注射一劑,一個療程為三到五周,療效可持續幾個月,目前也有半年或是一年施打一次的劑型。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保守治療超過半年沒有效,即可給付患者使用。Q:PRP注射是什麼?與玻尿酸有何不同?誰適合?PRP是指「自體濃縮血小板」,與玻尿酸不同,PRP具有讓組織再生的功能,同時可減緩發炎疼痛、軟骨細胞壞死。建議軟骨受損初期使用,如打籃球受傷、體重過重造成關節壓力大所致的軟骨磨損,或是跌倒扭傷等,特別是軟骨受損,關節間隙尚未擴大,又不想要進行內視鏡手術,可優先嘗試施打PRP。如果要接受半月板或是軟骨修復手術,建議在手術中也能施打PRP,手術中施打後,半月板約2到3個月後可以癒合、軟骨約半年後才能癒合。Q:膝蓋退化到什麼程度需置換人工膝關節?膝關節分內側、外側、髕骨三個關節,當三個主要關節中有兩個壞掉,建議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不過近年愈來愈倡議不要全換,也能採取「單邊人工關節置換」。依照健保給付條件,膝蓋需嚴重磨損到骨頭才會給付。如果只是膝蓋的半月板破裂,可以做俗稱「保膝手術」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Q:換了人工關節就可以自在行走跑跳、一勞永逸?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建議增加膝蓋肌力,降低磨損的狀況。人工關節的平均壽命為15年,通常不建議更換第二次,人工關節墊片會因為長期置入在體內出現碎片,骨頭會將其侵蝕掉。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會更差,通常要置換全人工關節,都建議年紀超過60歲以上再置換,否則就建議先做保膝手術,調整O型腿或是X型腿。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