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焦點.記者真心話
搜尋
貧血
共找到
808
筆 文章
-
-
2023-08-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身體無異狀卻罹大腸癌!每天「吃飯一習慣」就是致病關鍵
台中一名60歲的男子愛吃肉到「無肉不歡」的程度,他日前參加國健署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異常呈現陽性,自己有警覺性馬上到醫院就診,經過大甲李綜合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宇辰的建議後,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竟罹患大腸癌,自己嚇一跳,幸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每餐必吃大量的肉,很少吃青菜曾宇辰表示,患者自述平常很喜歡吃肉,幾乎每餐都一定要吃兩份以上的肉才可以,也很少吃青菜,參加國健署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呈現陽性,主動掛號到門診就診,他告訴換患者,糞便潛血呈陽性,常見的原因包括大腸息肉、腫瘤或痔瘡出血,患者一聽後,願意安排大腸鏡檢查,沒想到檢查出來,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立刻安排開刀治療。「我身體平時都沒怎麼樣,也沒有什麼徵狀,怎麼會發現腫瘤!」患者說,自己身體很硬朗,在檢查出罹患大腸癌前,也沒有任何病痛,不明白為什麼會罹癌,經過醫師追問,發現患者飲食習慣,就是愛吃肉,每一餐一定要吃大量的肉,研判蔬菜吃得太少或沒吃,造成罹癌的原因之一。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大便有異狀應留意曾宇辰說,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能夠提早發現病狀,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50歲以上的民眾,要多加利用國健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自已發現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或是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持續出現超過2周以上,應立即就診。喜歡吃肉記得多補充蔬果依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曾宇辰提醒,喜歡吃肉要記得多補充蔬果,纖維質攝取不足,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一定要正確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定期篩檢、拒絕菸酒檳,才能降低罹癌風險。9招預防大腸癌1、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2、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3、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4、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6、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7、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8、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9、不吸菸,飲酒勿過量。》疾病百科/大腸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西瓜有紅肉及黃肉2種 營養師揭抗氧化及抗疲勞分別該吃哪顏色
紅黃西瓜各擅勝場 茄紅素抗氧化、精胺酸抗疲勞西瓜是最夏季的水果,水分多、糖分高,又利尿消暑。一般人吃西瓜,最常切片後放進冰箱中,等想食用時再取出,冰涼入口更勝其他飲料。但衛福部台東醫院營養師楊雅喬提醒,腸胃不好、有過敏體質者,記得飯後、退冰後,少量地吃。楊雅喬說,民眾夏天消暑瓜果首選,絕對是「西瓜」,而西瓜有紅肉及黃肉兩種,這兩種瓜肉其實含水量及熱量差不多,差別在於紅肉比黃肉的茄紅素多,黃肉的瓜胺酸則比紅肉高,因此,兩種西瓜都各有其營養價值。她說,紅肉西瓜所含茄紅素具天然的抗氧化能力,降低壞膽固醇的氧化、也保護心血管健康;黃西瓜的瓜胺酸在體內能夠轉換成男士們最愛的精胺酸,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對抗疲勞,並強化免疫系統。而兩種西瓜β-胡蘿蔔素也高,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維持視力、使肌膚水潤。楊雅喬表示,一份西瓜(1片)約190克,熱量70大卡,沒有糖尿病的民眾吃3到4片還可以,若是糖尿病患者,則須依糖尿病控制狀況來增減量。另過敏體質的人,也不建議吃冰鎮後的西瓜,可飯後、退冰後,少量吃一、二小片。此外,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也不能吃多,因為西瓜鉀離子成分高,和香蕉一樣,吃多了會影響腎功能正常運作;西瓜屬性甘寒,若是體質較寒涼、腸胃不佳、容易咳嗽、腹瀉體質、大便不成形或軟稀感、腸胃敏感不宜吃太多。至於西瓜籽能不能吃下肚,楊雅喬強調,其實西瓜籽正常人是可以吃下肚,因為腸胃無法消化,就會隨著糞便排出,但消化道不好及有便祕的人,建議去除籽比較好。西瓜選購TIPS.先從外觀形狀來看,形狀最好要對稱,正橢圓或正圓形為佳。.紋路要清楚,紋路條紋間隔越開越清楚,果肉品質相對好一點,蒂頭圓點愈小愈好,大了代表不健康。.最後是拍打西瓜,聲音偏低沉,內部果肉愈好,聲音清脆代表內部空洞不扎實。木瓜酵素助排便 維生素C是西瓜的5倍木瓜也是消暑聖品嗎?楊雅喬給予肯定的答案,木瓜雖是屬性較中性的瓜果,但夏天搭配冰飲,例如木瓜牛奶、木瓜汁或木瓜冰等,就是很好的消暑瓜果。而木瓜營養價值高,不僅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也有成分很高的維生素C,是西瓜的5倍。楊雅喬說,木瓜每100克的熱量平均為38大卡,吃木瓜可攝取β-胡蘿蔔素,對視力有很好的防護。維生素C則幫助鐵質的吸收,尤其對產後婦女及貧血女性,吃木瓜是很好的選擇。有便祕者也可以多吃木瓜,因為木瓜膳食纖維及果膠豐富,能助於腸胃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木瓜酵素也可幫助消化蛋白質,有助於消化。至於哪些人不能多吃木瓜,楊雅喬表示,基本上木瓜沒有那麼多禁忌,但有腎功能障礙患者還是建議少吃,因為木瓜鉀離子含量是西瓜的1.5倍高,若要吃還是要聽取醫師建議。吃青木瓜和熟木瓜營養價值有什麼不同?楊雅喬說,基本上兩者差在β-胡蘿蔔素,青木瓜不太有β-胡蘿蔔素,只有熟成的木瓜才會有。但青木瓜的木瓜酵素比熟木瓜多,若要吃青木瓜,建議還是處理煮食過。至於木瓜籽能否吃下肚,原則上和吃西瓜籽一樣,但通常還是去籽吃比較好。木瓜選購TIPS.外觀長得較飽滿品質比較好,若是形狀略顯波浪狀,則品質相對比較差。.觸摸木瓜的蒂節部位,輕輕按壓下去有回彈的感覺,代表果肉扎實,反之果肉已經軟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0 養生.運動健身
林襄爆熱戀馬傑森!魅惑腹肌怎麼練?專家曝「女性練腹肌」需做好2步驟
樂天桃猿啦啦隊「Rakuten Girls」成員林襄擁有高人氣,今傳出與樂天桃猿球員馬傑森熱戀中,引發各界討論。林襄不只外表甜美,身材更是外界關注焦點,她日前在社群上發出腹肌照更是讓不少網友羨慕。健身網紅張賢表示,女生在訓練時時常有誤解是要減脂,導致讓肌肉量也下降反而離腹肌更遙遠。女性2步驟訓練腹肌張賢指出,女性要訓練腹肌需依序做好2件事.第一步:要提高肌肉量必須透過重訓等訓練方式,若是單靠各種有氧活動、跑步等高強度訓練並沒有辦法養成腹肌。.第二步:減脂他提醒,在肌肉量尚未養成就開始減脂,只會越來越乾扁,距離腹肌只會越來越遠。除了多吃蛋白質 飲食均衡也很重要身體肌肉線條,不是只靠運動,飲食同樣重要。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為了增加蛋白質攝取,運動飲食搭配上不少人會只靠吃白雞肉或是只吃乳清蛋白等非新鮮食物,這樣的飲食方式容易導致身體含鐵量不夠,特別是原本就有貧血狀況的人更危險。蔡一賢建議,如果要讓身體增長肌肉量,理想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是以體重換算,每公斤體重應該換攝取1.2克的蛋白質,例如50公斤的人一天應該要攝取60公克的蛋白質才較容易增加肌肉量。同時,蛋白質來源應待均衡,紅肉、白肉、豆腐跟蛋都可以作為蛋白質來源。惟她也提醒,若是攝取過多蛋白質恐怕會讓腎髒造成負擔。此外,蔡一賢說,運動後不只要補充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應該同步補充,比例約為一份約70大卡雜糧類搭配75大卡肉類,對於身體運動後的緩解及營養補充更有幫助。延伸閱讀:.練不出腹肌該增肌or減脂? 專家曝1原因害肚子肉擠出:2招效果看得見.靠做仰臥起坐練核心容易傷腰 醫推薦1動作安全又能練出腹肌.核心強壯度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專家教初學者都能做的核心肌群訓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其實一共有13種 為什麼過去十年大家特別偏愛維他命D?
我在2022-1-17發表紀錄片《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從標題就可看出,這篇文章是要告訴讀者,公視邀請我點評紀錄片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我在文章裡有告訴大家,我的點評文章已經刊登在《紀錄觀點》的官網:林慶順教授 ― 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但是,今天署名「愛將」的讀者留言:「教授在公視這篇文章已經找不到了,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管道能夠閱讀您的大作呢?」。所以,我決定把我的點評文章拷貝如下:《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這部紀錄片的英文原名是Vitamania: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Vitamins。Vitamania是Vitamin和Mania的組合,而意思就是《維他命狂熱》。至於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Vitamins,最貼切的翻譯應該是《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而這跟我常說的《維他命的吹捧與現實》是不謀而合。這部紀錄片是在2018年發行,但是比它早了22年,Vitamania這個合成字就已經問世。Rima Apple是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現年77歲,已經退休。她在199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Vitamania: Vitamins in American Culture(維他命狂熱:維他命在美國文化裡)。Catherine Price是一位Science Journalist(科學記者)。她在2015年出了一本書叫做Vitamania: Our Obsessive Quest for Nutritional Perfection(維他命狂熱:我們對營養完美的痴迷追求)。隔年,這本書被改名叫做Vitamania: How Vitamin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Food(維他命狂熱:維他命如何徹底改變我們對食物的看法)。Catherine Price兩次出現在這個影片。第一次是在10分45秒的時候,而她主要是在說,維他命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全球千億美金的產業,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需求而促成的。Catherine Price的第二次出現是在80分23秒,而她主要是在說,也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要求,維他命產業將永遠不會受到法律的規管。所以,普羅大眾對維他命的痴迷與需求是已經存在20多年了,而用Vitamania來形容這個全球性的現象,是一點也不為過。跳芬克舞的鴿子Casey Bennetto是澳洲籍的作曲家及歌手。他在影片的第7分鐘首次出現,用演唱的方式來解釋Vitamin這個字的起源。陪他一起表演的是幾隻跳舞的卡通鴿子,而他們表演的音樂類型是叫做Funk。Funk這個字有好幾個不同的意思。它除了是一種音樂類型之外,也可以被翻譯成臭味,恐懼,和怯懦。但是,在這裡,它是一位波蘭籍化學家的姓。Casimir Funk是在1884年出生於波蘭華沙,而原名是Kazimierz Funk。他在1910年進入英國的李斯特學院從事研究,而當時的院長派給他的工作是研究beriberi(腳氣病)。腳氣病並非只是腳的毛病,而是全身性的,包括心臟。在那個年代,英國殖民地印度以及荷蘭殖民地印尼都出現很多腳氣病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是包括當地居民以及英國與荷蘭的駐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英國與荷蘭都迫切想解決腳氣病這個問題。Christiaan Eijkman是荷蘭派駐印尼的首席軍醫官。他偶然發現實驗室裡的雞在長期吃剩餘的軍糧白米後也會出現類似腳氣病的症狀,而在改吃糙米後就會恢復健康。所以,他推理糙米的麩質一定是含有一種維持健康的必需元素。這個元素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維他命B1。由於這個發現,Christiaan Eijkman在1929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Casimir Funk在研究腳氣病的時候改用鴿子做實驗,而他也發現長期吃白米的鴿子會出現類似腳氣病的症狀。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紀錄片會用跳Funk舞的鴿子來代表Casimir Funk的研究。Casimir Funk在1912年發表了一篇關鍵性的論文The etiology of the deficiency diseases(缺乏性疾病的病因)。他說,有一些疾病,例如腳氣病(Beri-Beri),壞血病(Scurvy),糙皮病(Pellagra),以及佝僂病(Rickets)是屬於缺乏性疾病(Deficiency Diseases),而它們是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有機物質來預防及治療。由於這些物質攸關性命(vita),而根據他的研究,這些物質是屬於胺類(amine),所以他建議將此類物質統稱為Vitamine。可是,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些可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物質並非屬於胺類,所以英國生化學家Jack Cecil Drummond在1920年發表The nomenclature of the so-called accessory food factors (vitamins)【所謂的輔助食物因子的命名(維他命)】,建議將Vitamine改成Vitamin。他的解釋是,《ine》這個字尾是代表具有化學特性的《胺》,而《in》這個字尾是代表不具化學特性的《素》,所以把Vitamine改成Vitamin就可避免把這些輔助食物因子錯誤歸類為《胺》。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大多數專家的同意,但是Casimir Funk卻堅持了16年,直到1936年才終於在他的一本新書裡首度使用了Vitamin這個字。雖然Casimir Funk在實證科學的領域裡並非特別傑出,但是由於他是Vitamin這個名詞的原創人,所以常被誤以為是維他命的發明人。不管如何,由於Vitamin這個名詞是如此的簡單扼要,容易用於行銷,所以它才會導致這幾十年來全球性的Vitamania。水溶性就不危險嗎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在第16分55秒時開始介紹維他命的種類。他說維他命共有13種,而其中4種(維他命A、D、E、K)是脂溶性,其他9種則是水溶性。他進一步說,水溶性的維他命會從尿液排出,而脂溶性的維他命則會在肝臟和脂肪累積,所以過量攝取脂溶性維他命會導致中毒。雖然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難免會讓人以為水溶性維他命就不會有過量攝取的問題。影片裡有兩個脂溶性維他命中毒的故事。其中那個維他命A中毒的故事是很精彩,但可惜就只是個故事(非事實)。另外那個維他命D中毒的故事雖然相對比較平淡,但卻是比較重要。至於為什麽,請看下面分析。影片裡也有兩個水溶性維他命缺乏的故事。其中那個維他命C缺乏的案例是由於該名患者完全不吃蔬菜水果,而像這樣的人在這個年代其實是極其罕見。另外那個維他命B9(葉酸)缺乏的案例雖然是很有意思,但可惜所傳達的訊息卻有瑕疵。最重要的是,這個影片完全沒有提起水溶性維他命攝取過量的問題,所以我會在下面補充這方面的相關資訊。脂溶性維他命中毒這個紀錄片是以一個維他命A缺乏導致失明的故事做為開端,然後很快(在第2分20秒)就轉入一個因為維他命A中毒而致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1913年Douglas Mawson和Xavier Mertz在南極探險,後來由於缺乏食物而不得已吃了他們的雪橇狗,而由於狗的肝臟含有大量的維他命A,所以Xavier Mertz最終死於hypervitaminosis A(維他命A過多症)。維他命A過多症的確是有致命性,但是,請注意,Douglas Mawson是這次探險的唯一生還者,而吃雪橇狗這件事就是根據他的敘述,可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有維他命A中毒這件事。要知道,在當時、當地,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他們的血檢報告。事實上有關他們發生維他命A中毒這件事,到目前都還只是個假設,而這個假設是源自於一篇1969年發表的論文HYPERVITAMINOSIS A IN THE ANTARCTIC IN THE AUSTRALASIAN ANTARCTIC EXPEDITION OF 1911-1914: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ILLNESSES OF MERTZ AND MAWSON(1911 年至 1914 年澳大利亞南極探險的維他命 A 過多症:對 Mertz 和 Mawson 疾病的可能解釋)。另一個維他命中毒的故事是出現在影片的第76分42秒,而受害者是一名才三、四個月大的女嬰。由於女嬰的母親以為給孩子吃大量的維他命D才能顯示出母愛,結果導致女嬰差點喪命。雖然這個故事比起那個南極探險的故事來得平淡,但事實上維他命D所造成的問題是遠遠超過維他命A。不過,由於維他命D是《維他命狂熱》之最,所以我要把它留在文章的最後來做為收場重頭戲。水溶性維他命過量攝取的問題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不管如何,過度攝取時,口服維他命C補充劑是有可能會引發頭痛、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和胃酸逆流。維他命B群一向是被認為最安全的,但是一項在2019-5-10發表的研究發現過度攝取B6和B12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請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護士健康研究中停經後婦女從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入大量維他命 B6 和 B12 與髖部骨折風險的關聯)。另一項在2020-1-15發表的研究也發現維他命B12在血漿裡的濃度是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請看Assoc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蘭一般人群中維他命B12的血漿濃度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這篇論文在結尾是這麼說:「有關維他命攝入過多,特別是維他命B12,已引起關注。在沒有維他命B12缺乏的情況下,對於是否要補充維他命B12,應謹慎行事。」葉酸的迷思與誤解影片在第37分24秒的時候用了一個輪椅籃球選手的故事來說明維他命B9(葉酸)的重要性。這位選手之所以需要輪椅代步,是因為他的脊髓發育不全,而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他母親在懷他時葉酸不足。有研究發現葉酸不足可能會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所以,儘管很多食物已經含有葉酸,但是為了以防萬一,懷孕初期的孕婦最好還是要服用葉酸補充劑。《神經管缺陷》指的是神經管閉合不全,而神經管的閉合是在懷孕第28天就已經完成。所以,為了要防止神經管缺陷,葉酸的補充就必須在剛懷孕,或甚至在懷孕前就進行。可是,大多數的準媽媽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懷孕,或什麼時候已經懷了孕,所以可能就會錯失補充的適當時機。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很多醫生(包括婦產科醫生)、營養師、及媽媽健康網站都警告孕婦一定要吃葉酸補充劑。殊不知,等到知道懷孕時才吃葉酸補充劑,已經是亡羊補牢了。更何況,有研究顯示,孕婦過度補充葉酸可能會導致胎兒的大腦發育遲緩。有鑑於此,美國在1996年立法強制在穀類產品中添加葉酸,而在1998年全面完成此一強制行動。所以,在美國,每個人,不論男女老少,有無懷孕,現在全都是被“強制”補充葉酸。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共同發布一份葉酸添加指南,建議世界各國如何在食物(麵粉)中添加葉酸。目前全世界有81個國家有強制添加葉酸的規定,但是實際上完成全面性強制添加的國家應當沒這麼多。台灣和中國都沒有強制添加葉酸。歐洲國家也都沒有強制添加葉酸。影片在第43分30秒的時候主持人Derek Muller說歐盟每年有四千多個神經管閉合不全的案例,然而歐盟卻不做葉酸添加,所以接下來他就訪問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的營養與流行病學家Mathilde Touvier博士。這位博士說,不做葉酸添加的原因是麵包在法國是神聖又傳統的食品,所以不能隨意變動。可是,不做葉酸添加並不是法國特有的政策,而是所有歐洲(或歐盟)國家都是如此。所以,她的解釋很顯然是有問題。事實上,我在3年前發表的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就有說,歐洲國家不做葉酸添加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過量的葉酸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然後我又發表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提供了5篇論文來舉證葉酸攝取過多會有哪些不良影響。我也引用了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屬下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所發表的文章,它的重點是:大量葉酸可以糾正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不能糾正由維他命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因此,葉酸補充劑的過度攝入可能會“掩蓋” 維他命B12缺乏症,從而導致神經損害到不可逆的境界。葉酸補充劑的過度攝入也可能會加速腫瘤前病變的發展,尤其是結直腸癌。此外,有研究顯示,在懷孕前後每天從補充劑中攝入1000 微克或以上的葉酸,會導致她的小孩大腦發育遲緩。葉酸的攝入如超過人體將其還原的能力,就會導致體內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從而降低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就是說,過多的葉酸可能會降低免疫能力。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未代謝的葉酸可能與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維他命D狂熱其實,Vitamania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用詞,因為普羅大眾對13種不同維他命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追捧。例如在1980和1990年代,最被瘋狂追捧的是維他命C,而在2000年代則變成是維他命D。所以,更精確的說法是,我們曾經歷過一個Vita-C-mania(維他命C狂熱)的時期,而現在則是正處於一個Vita-D-mania(維他命D狂熱)的時期。頂尖的心臟學期刊JAMA Cardiology在2019-6-19發表The Demise of Vitamin D for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維他命D心血管預防之死),而它第一句是:在過去10年裡,由於大眾對於維他命D萬靈丹的瘋迷,導致維他命D檢測和口服補充劑增加了近100倍。那,到底是為什麼,大眾會在過去10年裡瘋迷維他命D萬靈丹呢?簡單的答案是,因為10多年前美國出現了一位維他命D超級推銷員Michael Holick, MD。他在2004年發表Vitamin D: importanc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s, type 1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osteoporosis(維他命D:預防癌症,1型糖尿病,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性),要大家每年至少做一次血清維他命D檢測,還要每天吃至少1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直到今天,15年來,他每年都要發表好幾篇論文,一再說維他命D不足是全球性的災難,以及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防百病,治百病等等。尤其是在一篇2017年的論文裡,他還說肥胖的人每天需要吃8000單位,而一般人縱然每天吃15000單位也很好。台灣有位江醫師曾在Michael Holick的實驗室進修,而回台後他也大力提倡維他命D,儼然成為台版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我為了要對抗他傳播維他命D偽科學,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新書維他命D真相。在這本書裡我詳細說明科學家是為了要治療佝僂病而發現維他命D。我也說:【在這五十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在第60分鐘的時候訪問了一位澳洲的維他命D專家Rachel Neale博士,而她也這麽說:「一般大眾都認為維他命D被證明了有各種良好的健康效益,例如減少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案例,但事實上我們只知道維他命D對骨骼非常重要,其它方面還未經證實。」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也有說,雖然我們常常聽到什麼維他命D不足,過低,或缺乏,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維他命D正常值。有關維他命D正常值,Rachel Neale博士也這麽說:「所以我們還沒有一個單一的數字是被世界上所有組織、所有科學家、和所有醫生都接受的。」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也有說,癌症患者的維他命D水平通常都較低,所以台灣那位江醫師就叫大家一定都要吃大量的維他命D補充劑。可是,這位江醫師卻不了解《關聯性不等於因果性》,而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低維他命D水平》引發癌症,還是癌症引發《低維他命D水平》。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也都發現維他命D補充劑不會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也有提起Rachel Neale博士的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一項維他命D補充劑的大型臨床試驗,而結果會在2021年出爐。由於影片是在2018年發行,所以目前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裡面已經有兩篇這項臨床試驗的論文,而它們的標題和結論分別是:The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lder Australian adults: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D-Health Trial(補充維他命 D 對澳洲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對 D-Health 試驗數據的分析)。結論:每月大劑量 60 000 IU 維他命 D 並未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總體風險,但可以略微縮短一般人群的症狀持續時間。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個大體上維他命 D 充足的人群進行常規維他命 D 補充不太可能對急性呼吸道感染會產生臨床相關的影響。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falling: outcomes from th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Health Trial(維他命 D 補充劑和跌倒風險:隨機、安慰劑對照 D-Health 試驗的結果)。結論:每月大劑量 60 000 IU 維他命 D 沒有降低跌倒風險。其實,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早就有提供證據,指出維他命 D 補充劑不會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或跌倒風險。所以,澳洲的這項大型臨床試驗只不過是再度肯定。我也可以預期,它也將會再度肯定維他命 D 補充劑是不會降低癌症風險。維他命狂熱還會繼續演下去Casimir Funk在1912年創造了Vitamine這個名詞,然後Jack Cecil Drummond在1920年建議將它改成Vitamin,就這樣種下了Vitamin Mania的禍根。Rima Apple在1996年把Vitamin Mania合併成Vitamania,做為書名,然後Catherine Price在2015年依樣畫葫蘆,也用Vitamania做為書名。Derek Muller在2018年發行這部紀錄片,也用Vitamania做為片名。不管是出書,還是拍電影,Rima Apple,Catherine Price,和Derek Muller都是想用Vitamania這個帶有貶義的字來告訴大家維他命的真相。但是,成效很顯然是非常有限。我自己也發表了兩百多篇有關維他命的文章,以及四本相關的書,苦口婆心希望大家能了解99%的人是不需要吃維他命補充劑的。但其實我是心知肚明,就算我再寫兩百篇,甚至兩千篇有關維他命的文章,再發表四本,甚至四十本相關的書,也還是一樣擋不住Vitamania這股狂潮。雖然我也不認為這部紀錄片能在台灣擋住Vitamania這股狂潮,但我還是非常佩服和感謝公視願意花這麼多心血來翻譯和播放這部紀錄片。至於公視的這份努力會有什麼成效,我想大概也只能說佛度有緣人吧!額外影片Vitamania這部紀錄片的官網有提供13個短片,而其中有兩個是我認為值得推薦的:TEN THINGS ABOUT VITAMINS(10件有關維他命的事):長度3分46秒,是紀錄片主持人Derek Muller訪問作家Catherine Price,談論所謂的《10件你不知道的有關維他命的事》。DO VITAMIN EXPERTS TAKE VITAMINS? (維他命專家有吃維他命嗎?):長度1分40秒,是紀錄片裡10位維他命專家親口說出他們自己有沒有服用維他命補充劑。原文: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6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咖哩抗發炎加倍 營養師推薦這些食物一起吃保健功效更強
有些食物搭配著一起吃,不同營養成分會相互合作產生加乘效應,讓保健效果加倍,稱為「食物協同作用(Food Synergy)」。以下是營養師推薦「一起吃更營養」的食物名單。鮭魚和咖哩食物協同作用:Omega-3 + 薑黃素功效:減少體內發炎,發炎是所有慢性病的根源不只是鮭魚,只要是含優質脂肪的魚類如沙丁魚、鯖魚等,都富含Omega-3,與富含薑黃素的咖哩一起食用,可以放大單獨吃其中一種食物的抗發炎作用,降低包括心臟病在內的許多慢性疾病風險。杏仁和漿果食物協同作用:類黃酮+維生素C功效:有利心臟健康杏仁含有類黃酮,是體內強大的抗氧化劑,結合漿果等食物中的維生素C,這種組合已被證實有助減低密度膽固醇的氧化。低密度膽固醇氧化被視為心臟病發展的關鍵因素。番茄和橄欖油食物協同作用:茄紅素+橄欖油功效:維護心臟、攝護腺健康茄紅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與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前列腺健康相關。而番茄是茄紅素的良好來源,與橄欖油等優質脂肪結合,有助於人體吸收。橄欖油也可增加高密度膽固醇,且能幫助吸收番茄中的維生素A。優格與香蕉食物協同作用:益生菌+益生元功效:維持腸道與骨骼健康腸道健康與免疫力相關,保持腸道菌叢平衡對整體健康非常重要,攝取優格等富含益生菌的飲品可增加腸道益菌,同時搭配香蕉做為益生元(益生菌的食物),這些難消化的纖維會被腸道中的益菌發酵,有利其存活與繁殖。蘋果和菠菜食物協同作用:類黃酮+膳食中的硝酸鹽功效:維護認知功能、改善情緒蘋果富含類黃酮,綠葉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等則富含硝酸鹽。研究顯示,類黃酮和硝酸鹽的結合,可以改善認知和情緒。黑胡椒和薑黃食物協同作用:胡椒鹼+薑黃素功效:保護關節健康薑黃中所含的活性成分薑黃素,已有廣泛研究證實其抗發炎特性。薑黃素在體內不容易被吸收,但與黑胡椒一起食用時,可增進其吸收力,其中的功臣就是胡椒鹼。黑豆和紅辣椒 (或紅色甜椒)食物協同作用:鐵+維生素C功效:改善缺鐵性貧血多數成年女性在飲食中未獲得足夠的鐵質,尤其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女性。來自植物的非血紅素鐵不易被人體吸收,但如果加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增進其吸收力。鐵的植物來源包含豆類、深綠色蔬菜、堅果等;辣椒和紅色甜椒則是豐富的維生素C來源。大蒜和蜂蜜食物協同作用:酚類+蜂蜜功效:對抗上呼吸道感染大蒜和蜂蜜被視為有獨特的抗菌作用,將兩種食物結合使用,可能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替代療法。黑葡萄和洋蔥食物協同作用:多酚+洋蔥功效:維護心臟健康、改善血壓與循環黑葡萄富含多酚和抗氧化劑,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與洋蔥一起食用,能抑制血栓、促進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這種組合是透過改善循環來保護心血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4 醫療.婦產科
白帶分秘物變多,只是私密處感染嗎?鄭丞傑:當心子宮可能長了「這東西」
Q:這陣子白帶變得又多又濃,有時味道不好聞。我只是私密處感染嗎?雖然陰道的細菌、黴菌或滴蟲感染,症狀可能有白帶等分泌物濃稠增多,且部分有異味,但也同時併有搔癢、灼熱或疼痛感。若妳僅是白帶變得多又濃,且多發生於大姨媽報到時,則要警覺不只是私密處感染的問題。長向子宮腔內的「黏膜下肌瘤」常見有白帶增多和陰道異常排液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肌瘤會使子宮內膜的表面積增加,進而使內膜腺體的分泌量增多,導致患者出現白帶增多的症狀。一旦黏膜下肌瘤發生感染,就可能出現大量膿性白帶分泌;若黏膜下肌瘤不幸又潰瘍、出血或壞死,就可能產生大量的血性或膿血性的惡臭味陰道排液。Q:最近排尿完後一下子又想尿了,除了頻尿還會尿急,怎麼會這樣?很多人以為年紀大了才會頻尿,但骨盆腔空間有限,一旦受到壓迫也可能出現頻尿症狀。而子宮肌瘤常見的症狀之一,即是頻尿,當肌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對骨盆腔周圍器官產生壓迫,若恰巧突向膀胱生長,就會壓迫到膀胱。子宮肌瘤造成的頻尿,其實和子宮極度前傾或懷孕時小便次數增加的道理相同,均是膀胱受到壓迫。初期患者可能只覺得恥骨上方不舒服,但接下來就可能有頻尿或尿急等症狀。一般而言,清除肌瘤後,這些症狀能減輕甚至消除。當然,也有些女性是因子宮肌腺症所致的頻尿,因嚴重的肌腺症會使子宮變大,就常合併壓迫症狀,進而造成頻尿;還有些人的頻尿是間質性膀胱炎或是心理因素所致。總之,去醫院找婦產科醫師協助,找出頻尿主因就對了。Q:最近排尿困難,連「腰子(台)」都不舒服,怎麼會這樣呢?排尿困難有許多原因,而女性排尿困難原因之一就是子宮肌瘤壓迫,通常壓迫到膀胱是出現頻尿或急尿症狀,但巨大的子宮肌瘤卻可能壓迫到腎臟及輸尿管,出現排尿困難或尿滯留,嚴重可能造成腎臟水腫。此外,若排尿困難使得膀胱裝滿太多尿液,也可能出現溢漏性尿失禁。倘若不趕快解決就醫子宮肌瘤問題,不只影響生活品質,出門在外也可能發生漏尿的糗事啊!我門診就曾遇到一名38歲女性罹子宮肌瘤,長年飽受大量經血和重度貧血困擾,卻因長期不理會,結果肌瘤被「養」到25公分大,壓迫到腎臟及輸尿管,導致腎臟和輸尿管水腫,持續惡化恐要洗腎。幸好這名女性後來願意接受海扶刀治療後,半年肌瘤體積消融60%,症狀改善許多,順利解決她的長年困擾。Q:最近不是便祕,就是得分多次排便才能排乾淨,怎麼會這樣呢?由於子宮位於膀胱和直腸之間,肌瘤往前方長會壓迫膀胱造成頻尿,而往後長就會壓迫直腸。特別是往子宮後壁和後方骨盆腔生長的肌瘤,因壓迫直腸而會引起肛門墜脹感、便祕或排便困難。然而,少數情況下肌瘤可能同時壓迫膀胱,使得排尿和排便困難同時出現。而且不只是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患者也會因子宮變大,進而壓迫到大腸直腸而造成便祕。無論如何,只要解除子宮肌瘤或肌腺症問題,症狀都能獲得改善。Q:最近覺得外陰部腫脹不舒服,症狀又一直沒有消除,該去看醫生嗎?該去就醫檢查,以確定造成外陰部腫脹的主要因素。外陰部腫脹通常是受到感染或過敏所致,但在極少數的狀況下,可能是子宮肌瘤壓迫到骨盆腔淋巴管和靜脈血管,進而影響會陰部或下肢的淋巴和靜脈回流,才造成會陰部水腫或下肢水腫與靜脈曲張。(本文摘錄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出版、鄭丞傑著《子宮危機解密》)
-
2023-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喝冷泡茶消暑,多「一步驟」兒茶素更多!營養師建議這種茶最能減脂
近年「冷泡茶」成為炎夏最夯的健康茶飲。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夏天最適合喝冷泡茶,既消暑又養生!喝自製的冷泡茶不僅簡單、省錢,又能保留更多的兒茶素、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具降血脂、降血壓、減肥等功效。什麼是冷泡茶?冷泡茶與常見的熱茶差異在哪?冷泡茶,顧名思義就是將茶葉放入冷水中浸泡後飲用的茶飲,泡茶動作相當簡單,而且用茶葉泡茶很省錢。劉怡里指出,所有茶葉都含有兒茶素、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但究竟該喝熱茶或冷泡茶較有益健康?其實各有其優缺點。冷泡茶適合夏天、運動飲用 不同冷泡茶製作方式營養價值有差劉怡里建議,製作冷泡茶最好是先沖泡熱茶,待放涼後,再放入冰箱冷藏一晚,即製成冷泡茶,如此可以保留較多的兒茶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咖啡因含量也較低,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如果直接冷泡,將茶葉放入冷水中浸泡再冷藏的冷泡茶,因為沒有經過加熱過程,兒茶素釋出會比較少一點,茶多酚則較多。以營養素來看,劉怡里說,不論紅茶、綠茶或烏龍茶,因茶葉中的兒茶素、茶多酚成分多,喝冷泡茶或熱茶,都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具降血脂、降壞膽固醇、降血壓、降血糖、減重等功能。若對咖啡因敏感的人,建議喝咖啡因較低的泡茶,但要提神醒腦的話,則要喝咖啡因含量較多的熱茶。冷泡茶在夏天的妙用有哪些?冷泡茶每日攝取量是多少?茶葉的保健功能主要來自兒茶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力,劉怡里指出,其中以未發酵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多,有助於減脂、體脂控制,因此減重期間若出現停滯時可以多喝綠茶。在酷熱的夏天,若是在健身房或戶外跑步運動時,會大量流汗,劉怡里認為,此時可以喝沒熱量的冷泡茶,在運動中或運動結束後補充,能夠幫助脂肪代謝快一點,就不要再喝含糖飲料了。茶的咖啡因含量比咖啡少,以咖啡因含量估算,劉怡里說,一般人每天喝美式黑咖啡不超過2至3杯(一杯240㏄),茶就不要喝超過6杯,才可以控制咖啡因攝取在300毫克以下。飲用冷泡茶的限制有哪些?只喝茶不補水仍有結石風險!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空腹喝茶,劉怡里指出,尤其綠茶是未發酵茶,單寧酸釋出比較高,會破壞胃黏膜,讓胃更不舒服,空腹時可喝發酵的紅茶或半發酵的烏龍茶。若是正在胃痛、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此時更不適合喝茶。她特別提醒,缺鐵性貧血的人,飯後不可馬上喝茶,主因是茶中的單寧酸會阻礙食物中鐵的吸收,建議飯後一至二小時再喝茶。草酸鈣結石的患者,則不可把冷泡茶當水喝,因為茶葉的草酸含量高,喝冷泡茶過量,可能造成草酸鈣結石的風險;腎臟病人有時會限水,包括茶水也要限制,因此不建議喝濃茶。一天該如何喝冷泡茶?劉怡里建議,三分之一來自冷泡茶、三分之一來自於白開水,三分之一來自於湯湯水水(即喝湯、食材的水),例如一天應喝水2400㏄,就分別攝取800㏄。但千萬別將冷泡茶當水喝,而忘記喝水,如此容易產生結石。■3步驟簡單冷泡茶沖泡法步驟1: 以600㏄寶特瓶先注入常溫水。步驟2: 再將6至8公克的茶葉放進濾茶包後,直接放入保特瓶內,再拴緊蓋子。步驟3: 放置在室溫下4小時左右,就能讓茶葉釋放出足夠的營養成分。或是將其放進冰箱冷藏約8小時即告完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的慢性代謝異常的慢性疾病。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糖尿病人要飲食控制,總免不了「這不能吃,那又不能吃」,甚至連茶都不敢喝。其實,糖尿病飲食需要做到的是「有效控制」,而非草木皆兵,吃/喝對食物不會讓你的血糖失控。那糖尿病患者能喝飲料嗎?可以喝的飲料有哪些?茶跟咖啡對控制血糖有幫助?元氣網整理《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告訴你哪些飲料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飲用,喝了之後不會影響血糖。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最近天氣炎熱,出門在外難免會想來杯冰冰涼涼的飲料,喝含糖飲料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早逝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但糖尿病患因要控制血糖,就真的什麼都不能喝嗎?其實,還是除了高糖類的飲料,還是有一些飲料是糖尿病患可以喝的,一起來看看有那些吧。1.咖啡英國研究發現,攝取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助於減重和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芬蘭國立衛生所的調查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的人比起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而言,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將近3成。2.牛奶牛奶是最佳的鈣質補充來源,為人體容易吸收之乳鈣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每天適宜喝奶300克或等量的奶製品。但牛奶屬於含醣食物的一種,需適量攝取以免影響血糖波動,建議一天不超過240c.c/杯。3.豆漿豆漿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大豆皂苷、異黃酮,且有大量纖維素,能有效阻止人體對糖分的過量吸收,進而防止糖尿病。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研究資料,豆漿可以降低伴有腎臟病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 D-二聚體(D-dimer)值。D-二聚體的水平愈高,代表血液中血塊愈多,發生靜脈血栓症、肺栓塞的風險就愈高。研究也指出,大豆蛋白可能會調節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炎反應。4.綠茶綠茶是許多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喝的飲料,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綠茶有助於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死亡風險。綠茶中含的一種成分兒茶素,又稱作茶單寧或兒茶酚,這種物質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具有抑制轉換酶的活性能力,防止肝臟合成葡萄糖。5.紅茶英國科學家一項研究證明,紅茶能夠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餐後血糖。此外,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能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6.玉米鬚茶常吃玉米粗糧有益處,但玉米鬚須可別扔掉,不過最好曬乾後再煮茶。研究指出,玉米鬚含有皂苷、苦味糖苷、黃酮類、有機酸等物質,可利尿消腫,清肝利膽,還能降壓、降糖、降脂、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嶺南采藥錄》更指出,玉米鬚和豬肉煎湯,可治糖尿病,大部分糖友都適合飲用。7.西洋蔘茶西洋蔘最出名的物質莫過於皂苷。西洋蔘皂苷是西洋蔘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對血糖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可以降低過高的血糖水準,又可以升高低血糖,對治療糖尿病有一定輔助作用。此外,西洋蔘還可以保護心血管系統,增強免疫力,抗動脈硬化,對合併高血脂、動脈硬化的糖友尤其適合。不過,中醫認為西洋蔘性涼,脾胃寒濕的糖友不適合飲用西洋蔘茶。8.白開水白開水可以協助體內代謝,並補充流失之水分,因此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每杯240毫升),國小學童建議至少飲用1500毫升的水,並且分次喝,飲用時小口慢飲,而在運動時,於運動前、中、後皆補充水分,避免因脫水造成身體的不適,另外也可以嘗試自製無添加糖的風味飲品,如水果茶、花草茶等。看完以上糖尿病患可以喝的飲料,是不是很心動!原來不是只有水,還有咖啡、牛奶、豆漿、綠茶、紅茶、玉米鬚茶、西洋蔘茶、白開水可以喝。不過以上飲品都建議喝「無糖」,以免影響血糖的數值。而茶跟咖啡等含有咖啡因,飲用過度會導致失眠、亢奮、缺鐵性貧血,建議適量飲用,避免過量攝取對身體造成危害。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參考資料:.臺大醫院-糖尿病飲食原則有哪些?可以喝牛奶嗎?.元氣網咖啡和茶可影響糖尿病患者早逝風險?哈佛大學研究這麼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糖飲消暑? 越喝越渴且熱量趁機上身.新北市藥師公會-糖友勿錯過!這3款茶降低餐後血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0 醫療.婦產科
和家馨子宮肌瘤,每兩周一次大失血如「活死人」!經血量多可能是這5種疾病 子宮肌瘤危險7因子
淡出演藝圈的藝人和家馨近日復出,透露自己因子宮肌瘤導致月經大量出血,血紅素嚴重不足,甚至整天只能躺在床上,沒力氣做任何事,何豪傑形容愛妻的狀況有如「活死人」。和家馨4年前就被診斷出子宮肌瘤,當時醫生就建議她摘除子宮,但和家馨和老公何豪傑都覺得先不要走到這一步。不過後來和家馨的月事每兩周就來一次,一次就持續7天、出血量又大,導致貧血,最後還是忍痛決定摘除子宮。女性月經周期及經血量,一向是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來跟不來都困擾。量大可能子宮長了什麼肌瘤,量少又是其他不同問題。而這幾乎要陪伴女生大半輩子的事物,卻有許多人對它有很多迷思,如經血量愈來愈少是沒有排乾淨嗎?還有人擔心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元氣網》帶你認識你一生的「好朋友」。正常月經指標周期:平均28天一次,21天至35天內都算正常。持續時間:約3~5天。超過7天為過多。經血量:約35至50cc,10到80cc都算正常。衛生棉使用量:每天約用3到4片衛生棉,每片約8分滿。事實上,經血變化會受到很多環境因素影響,如有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血流量就會比較多;服用凝血劑,經血量就會變少。只要經過檢查子宮內膜厚度夠,經血量只有一到兩次有出現變化,其實不用太過緊張。相對於經血量,其實經期變化更需要被注意,女性的月經周期大約是28天,每個人的周期不盡相同,若是原本的經期是28天來一次,突然變成26天來一次,就得持續追蹤幾個月,若一直都是則可能為卵巢早衰的徵兆。經血量多,可能是什麼疾病?女性生理期的時候出血量到底要多少才合理?正常女性生理期經血量平均約33cc,但會愈來愈少,如果經期流血天數超過7天,或每月生理期流量大於80cc,就應懷疑有經血過多的問題。婦產科醫師建議,如果每次周期使用超過20片衛生棉,就算是經血量過多。而導致經血量過多,最常見的可能疾病為: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瘜肉等。長期經血過多又會導致貧血問題出現。以和家馨罹患的子宮肌瘤而言,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曾受訪指出,女生2、30歲時肌瘤可能沒那麼盛行,但隨著月經週期次數增加,發生頻率會漸增,肌瘤也慢慢長大,因此4、50歲後的女性,大概一半以上都有肌瘤。子宮肌瘤好發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項:7因素容易罹患子宮肌瘤.個人體質.遺傳.環境因素:如環境荷爾蒙.不良飲食習慣:嗜吃油炸、燒烤食物。吃過期食品。.吃來路不明的中草藥。.肥胖.抽菸》疾病百科/子宮肌瘤經血量愈來愈少代表沒有排乾淨?月經來潮每次經血量約在30到90c.c.之間,大約每天用3到4片衛生棉,每片約8分滿狀態,經血量少不代表沒有流乾淨,每次經期都一定會把剝落的經血排完。月經若是規則來潮,經血僅有幾次有出現變化,飲食上不需要忌口;若是經血量大,需要額外補氣;經血量少則需要增加血液循環的食補,若是自己調理都沒辦法解決,就得盡速就醫。經血量少主要五原因第一:月經來潮前有熬夜、吃油炸、生活作息紊亂等,經血量就可能不足。第二:年紀漸增,卵巢功能衰退。第三:有巧克力囊腫或是經血逆流的症狀。第四:服用藥物,例如避孕藥。第五:過度運動所致。經血量愈來愈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女性平均在50歲前後進入更年期,根據統計,初經年齡平均為12歲,停經年齡為50歲。但並非沒有月經才算更年期,通常沒有月經一年以上為停經。更年期前,月經周期與經期會變得不規則,從有正常的月經過度到完全停經,大約會出現在45歲到55歲之間,可長可短,有人拖上好幾年才真正結束。月經不規則可能的情況是,有時候量多,有時量少,因此不一定量變少就是要進入更年期,反而也可能變得比較多。還有人的月經周期拉長到兩個月,也有可能突然一整年不來,後來又恢復;也有人一、兩個月不正常之後,又恢復正常,這些都是更年期可能出現的現象。【資訊來源】.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張仲鈺《聯合報》受訪資料.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世明《聯合報》受訪資料.開業中醫師張家蓓《聯合晚報》受訪資料.長庚醫院婦產部婦女健康照護網
-
2023-07-15 養生.家庭婚姻
哪個爸媽忍心看孩子兩三個月得輸血一次?罕病父親紀錄醫療旅程:「他會好,我會撐下來!」
柊威是個兩三個月就需要輸血一次的孩子,這罕見的鐮刀型貧血,改變了台灣爸爸John和美國媽媽英莉的一生,但也讓夫妻倆看見這世間更多的愛。相信每個爸媽都是一樣,懷孕的時候,每一次的產檢,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醫師說「沒問題」,就像過了一關一樣,心裡鬆了一口氣。但John與他的美國老婆英莉萬萬沒料到,明明是健健康康的孩子(柊威),一歲之前連小感冒也沒有,卻在一歲三個月要去露營前的一個禮拜,拉肚子、發燒到39℃。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卻不期然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的開始。當醫師也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還記得露營那一天,John與老婆簡單地拿了腸胃藥,就去露營了。但這個只要有得玩,就算是小病小痛也會忘記的孩子,卻在那三天兩夜間哭鬧不休,甚至連爸爸的安慰抱抱都抗拒,跟之前健康開心的樣子宛如天壤之別……回到平地後,他們馬上把柊威帶去急診,一抽血,發現血紅素只有4點多(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低於33%,須進一步評估)!醫師也緊張了起來,但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只好等輸完血,柊威回復活力之後,便回家觀察。接下來八個月的時間,柊威就像裝上電池的兔子一般,然而,輸血帶給他的活力用盡之後,就會變回一個病懨懨的小孩。John說:「每隔一兩個月,他的健康狀況就會慢慢走下坡。一開始會有黃疸、拉肚子、發燒等徵狀,體力變差,常常哭鬧、想睡覺。尤其那時才一歲多,不知道怎麼表達。醫師找不到理由,我們的爸媽甚至以為孩子中邪了!阿媽還燒符水,帶到醫院來幫孩子洗澡,拿衣服到廟裡過香。」直到後來,老婆帶柊威回美國,又出現一樣的狀況,這位在美國的亞洲醫師做電泳判讀後,才發現他是鐮刀型和地中海的混合貧血。「台灣產檢是針對地中海貧血,但我的老婆是美國黑人,有鐮刀型貧血的基因。在亞洲很少有這樣的病例。」原來孩子當時哭著用手指著關節,是關節痛、內臟痛。因為鐮刀型貧血的細胞還容易堵塞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氧,所以容易產生四肢關節、內臟疼痛。John不捨地說:「而且痛起來,真的是非常地痛。」 兩三個月就得輸血一次鐮刀型貧血目前還找不到解方,因此,柊威只得兩三個月就輸血一次,以此續命活著。每次帶柊威去輸血,針一下去,孩子還是會哭鬧,還要乖乖坐在那邊等待輸血兩三個小時。哪個爸媽能忍心看著孩子,一輩子都要過著兩三個月輸血的生活?為了延緩下一次再輸血的時間,John與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我們要做到兩件事,一是孩子儘量不生病,否則血紅素便會一下子掉很快;二是要維持飲食均衡、保持健康。」而為了在柊威一有狀況的時候,第一時間帶他去醫院,太太放棄了原有的高薪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除了全家的經濟壓力,太太還有對自我成就的犧牲。雖說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做,但內心的挫折感卻難以避免。「媽媽愛孩子,當然有很多不放心。我太太又為了柊威做了很多功課,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但她其實不是個家庭主婦型的女人。工作成就才是她的自信來源。所以在美國帶孩子的期間,她有很多的自我懷疑。我們也難免爭吵,彼此都說出離婚的喪氣話……」對於治療孩子,兩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希望孩子不要一輩子過著輸血的人生,我贊成骨髓移殖。但是即便是來自爸媽的骨髓,都只有50%的成功機率。而太太希望能用飲食或自然療法,讓孩子好過一點。常常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負氣說:你不用管我們了,我們自己想辦法。」照顧病兒的壓力,讓兩人都對未來充滿茫然。不得已的辦法:生一個弟弟不過,John也苦笑說:離婚僅是氣話,因為若要提高骨髓移植成功的機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植兄弟姊妹的骨髓。因此,儘管哭過、愛過、吵過,愛孩子的兩人,還是要以孩子的生命為重,懷抱著試管嬰兒的一線希望,繼續當夫妻。「因為我們的小朋友是混血兒,讓尋找骨髓移植更加困難。而且當初我們也沒有想到要留臍帶血,所以最好的骨髓移植人選,就是兄弟姊妹。如果基因檢測後配對可以,就有希望了!」截至目前,他們共取卵三次,每一次都花了七、八十萬,只是還沒有可植入的胚胎,這讓跟時間賽跑(因為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進行骨髓移植得排斥性最低)的兩人感到壓力山大。但John樂觀地說,還好台灣還有試管這條路走,如果在美國,他根本想都不敢想!因為美國做試管嬰兒簡直是天價!幸運找到有耐心、同理心的醫師回想這一路求醫的跌跌撞撞,John卻說,有太多要感謝的人。「去年九月,我們找到了榮總顏秀如醫師。她剛開始也是對鐮刀型貧血無法可解,但卻非常樂於溝通。譬如我們拿醫學文獻去找她討論,顏醫師都會回去仔細看完後,下次看診跟我們解答。她的心胸也很開放,願意跟我們一起嘗試、找方法。」遇到這樣有同理心的醫師並不容易,太太曾經在美國遇到醫師說:「我每天都要看很多病人,不可能無時無刻照看你的小朋友。」儘管是事實,但對病童的家長來說,卻是令人心碎的答案。而顏醫師常常花一兩個鐘頭與他們討論,就算錯過了午餐時間也不在意。經過了顏醫師的努力和建議,現在的John至少不用等孩子病懨懨才準備輸血,可以觀察孩子的脾臟有沒有腫大,以提前做好準備。世間有愛,70個人願意長期輸血對像柊威這樣需要長期輸血的小朋友來說,若每次輸血的血型都不同,身體會產生愈來愈多的抗體。若是同一個輸血來源,較能減緩身體排斥的現象。有次,John在天母社團裡面,詢問有沒有人願意持續輸血。而這個人若有意願還不夠,還得要專程跑到榮總做兩次檢測,之後還要每半年跑榮總輸血,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沒想到,短短一個禮拜,就有將近一百個人私訊詢問!最後,還有七十個人實際去做檢查。平時最討厭麻煩別人的John,對這些善心人士伸出的援手,滿懷感動。他說:「我以後拍紀錄片,這些人都要被列在片尾的感謝名單中。」拍紀錄片帶孩子登百岳,紀錄醫療旅程去年年底,John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想要當作家庭紀錄。他想起之前高中爬雪山,登到山頂往下看,那映入眼簾的壯闊美景,讓人心曠神怡。現在,他也想讓孩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拍攝的過程中,他也與老婆一起看了許多國外罕病兒家庭的紀錄片,於是萌生一個想法:想藉由這支紀錄片,與罕病兒家庭彼此打氣。「和孩子爬山,當他走不動的時候,我會揹他。同時會鼓勵他:自己也要努力。但我會陪著你,一起爬到頂端。這一條登頂的路程,走走停停,一路說說笑笑、彼此打氣,就像我們走的醫療路,是吧!」這一路上,需要很多的堅持。John說:「我老婆是看到柊威的笑容,就會振作起來,覺得可以再繼續;而我相反,我是每當他睡著的時候,就會呆呆望著他,覺得這麼可愛的傢伙,我怎麼捨得放?」他一邊企劃著紀錄片拍攝事宜,一邊想著:柊威,能不能也看到我一路走來,看到的好風景?這強大的愛,成為一個信念。John說:「他會好,我會撐下來。」聽到這裡,我們的鼻子也酸了,祝禱奇蹟發生,柊威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順利移植骨髓,成為不需要輸血,也能一直活蹦亂跳的孩子!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養生.聰明飲食
葉酸是什麼?為什麼孕婦要補充?營養師推薦富含葉酸的好「孕」食物
伴隨著嬰兒的呱呱墜地,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在迎接新生命到來之前,懷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相當特別的歷程,寶寶的生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是兩者最親密的時刻。為了能讓腹中胎兒健康的成長,許多準媽咪們可說是煞費苦心,想辦法讓寶寶獲取到足夠的營養。相信你一定聽過葉酸是對孕婦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但你知道嗎?根據106-109年的國民營養調查中指出,每十個育齡婦女中就有一人有葉酸缺乏的情形!為了能讓媽媽及寶寶都能強壯健康,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來和大家一起認識葉酸!葉酸的功能葉酸(Folate),又稱為維他命B9,由此可知它是維他命B群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參與了人體內細胞分裂、DNA合成、紅血球生長成熟…等重要功能,若身體缺乏葉酸,則無法正常生成新細胞及血球,將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貧血、腹瀉的諸多症狀。至於葉酸對寶寶及媽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葉酸能夠幫助胎兒正常發育及生長。葉酸的補充在懷孕初期甚至是備孕期就非常關鍵!因為胎兒神經管的生長與閉合在受孕後的第三周至第四周時就會完成,許多婦女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懷有身孕!若在懷孕初期葉酸就發生缺乏,則很可能造成胎兒腦及脊髓等先天性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自發性流產、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等情形,孕媽咪則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所以要特別注意飲食中的葉酸是否足夠。懷孕期間該吃多少葉酸?懷孕婦女因為需要顧及胎兒的健康成長,營養素的需求量通常都會比一般人較多一些,葉酸當然也不例外。至於每日葉酸的需要量,我們可以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來執行每一天的飲食計畫,育齡婦女每日建議攝取400微克葉酸;備孕婦女則宜在受孕前一個月至整個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正在哺乳的婦女則建議每日攝取500微克的葉酸,以供自身與胎兒所需。【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高葉酸食物「助」你好「孕」現在我們知道了葉酸的功能,也知道了每天要吃的量,但是究竟要吃什麼才能補到足夠的葉酸呢?根據成分分析,葉酸主要存在於蔬菜類、全榖根莖類、豆魚蛋肉類、堅果與種子類及水果類這五類食物中,接下來Sean將從這五類食物中,幫各位找出富含葉酸的食材!一、蔬菜類葉酸,顧名思義即可了解它存在於菜葉當中。其中又以菠菜葉、紅莧菜、韭菜的葉酸含量較為豐富,每100克的蔬菜中分別含有232微克、210微克、158微克的葉酸。如果你是屬於素食族群,就可以多多利用。二、全穀根莖類葉酸含量豐富的全榖根莖以鷹嘴豆、綠豆、小麥胚芽為主,每100克的它們分別含有742.1微克、414.6微克、329.3微克的葉酸。值得注意的點在於,鷹嘴豆和綠豆因為澱粉含量高,食用時要注意適量!三、豆魚蛋肉類這類食物中富含葉酸的有:黑豆、豬肝、蛋黃等食物,每100克的食材中分別含有721微克、677.6微克、160.2微克的葉酸。在這邊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黑豆以外,豬肝及蛋黃所含的脂肪都比較高,食用上需適量,不宜過多,以免吃下太多熱量而造成體重過度上升。四、堅果與種子類堅果類食物本身的葉酸含量也很可觀,例如葵瓜子、南瓜子、栗子,每 100g 就分別含有 272.5 微克、213.0 微克、59.9微克的葉酸。考量市售許多堅果類產品都有調味,所以建議盡量選用原味堅果,避免攝取到過多的鈉或其他添加物。除此之外,堅果類的食物都含有較高的油脂及熱量,所以也不宜過度食用。五、水果類葉酸含量較高的水果有:草莓、芭樂、木瓜,每100克中分別含有微克、82.8微克、55.6微克、47.3微克。但水果本身含有較高的糖份,在攝取水果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量的控制,以免造成血糖不好控制喔!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頭好壯壯,而充足的營養是必不可少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進入工商社會以後,生活步調逐漸變快的情況下,能夠吃到均衡營養一餐的機會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少,Sean的朋友就是一個例子,明明已經是個孕婦卻仍然要每天加班導致沒辦法好好吃飯!對於這些日常飲食中可能發生攝取不足的族群,其實也可以考慮信賴的保健食品廠商所研發的天然來源葉酸補充品,並在專業婦產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給媽咪及寶寶最無負擔的營養。另外,我國政府為增進母嬰健康,已於110年7月1日起,將免費產檢增加至14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與2次一般超音波檢查,準媽咪們都可以多加利用喔!Sean在這裡祝準媽咪們的家庭幸福和樂又美滿!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9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遠離頭暈疲倦的補鐵飲食策略
滑嫩豬肝薑燒牛肉燴飯(4人份)談到補「鐵」,豬肝肯定榮登「補血聖品」,但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視吃豬肝為畏途。如何將豬肝烹調為不腥且不乾柴的美味料理,也是本道食譜的重點。高鐵主角除了豬肝,還有牛肉,不但味道豐美,還有足夠的蛋白質有助鐵質吸收。彩椒不僅平衡料理過於陰暗的色澤,更富含高維他命C,可提升鐵質吸收率。食材:豬肝300克、牛肉200克、洋蔥1粒、紅黃綠椒共700克、太白粉2.5小匙、糙米飯(加黑米)4碗豬肝醃料:白胡椒粉1/2小匙、香油1小匙、米酒2小匙、太白粉1.5大匙、橄欖油1大匙牛肉醃料:鹽1/2小匙、薑2小匙燴飯醬汁:醬油4大匙、砂糖2小匙、味醂4大匙、清酒4大匙、水200cc,以上材料混合均勻作法:1. 豬肝的處理:先去筋膜並切片,泡水約15分鐘。2. 煎豬肝:加入白胡椒粉、香油、米酒攪拌。放入太白粉及油後即下鍋煎豬肝。小火煎兩面約20秒後即夾出備用。3. 開中小火,炒菜鍋加入洋蔥,炒至顏色變透明,加入醃過的牛肉片。接著放甜椒稍微拌炒,倒入調好的醬汁及豬肝,煮一下即熄火。4. 倒入太白粉水並混合,開小火攪拌一下即熄火,淋在糙米飯上。桂圓紅棗&葡萄寒天果凍(6人份)核果類補血明星的大集結。桂圓、紅棗、枸杞都是養血補氣的佳品。葡萄也含有豐富的鐵及維生素B12。但嚴格來講,核果類的鐵質並不算很高,不易被人體吸收。雖然無法成為補血的主要方式,但這些食物作為甜點或零食,每天淺嚐少許仍是有益的補充。食材:桂圓30克、紅棗2粒、枸杞30克、綠黑葡萄350克、砂糖10克、寒天粉1小匙、水200c.c.作法:1. 桂圓、紅棗、枸杞放入鍋中。開小火,加入砂糖(可不加)並攪拌。2. 放入寒天粉,保持小滾狀態。繼續攪拌約1~2分鐘,待寒天粉融化後即可熄火。3. 倒入容器中並放葡萄,即可移入冰箱冷藏,約1小時就可以完全凝固。● 部分黑葡萄可以打成葡萄汁,做層次果凍的堆疊,更增添美感與口味。南瓜麵疙瘩佐海鮮巧達白醬(4人份)營養不良性貧血是因缺乏葉酸、維生素B12營養失調所引起的貧血。此料理除了高鐵,尚有維生素B12及葉酸。南瓜不僅含有鐵等微量元素,同時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尤其適合茹素者食用。蛤蜊不僅是鐵含量名列前茅的明星角色,亦含有豐沛的維生素B12,能有效預防貧血。鮭魚也是維生素B群的極佳來源。南瓜麵疙瘩食材:栗子南瓜220克、帕瑪森起司粉15克、低筋麵粉250克、雞蛋1粒、鹽1/4小匙海鮮巧達白醬食材:低筋麵粉30克、牛奶800c.c.、洋蔥1/2粒、蒜頭4瓣、胡蘿蔔1/3條、蛤蠣16粒、鮭魚400克、花椰菜5小朵切末、鴻喜菇180克作法1. 自製南瓜麵疙瘩:南瓜蒸熟趁熱搗成泥,用濾網過篩,加入起士和鹽拌一拌,倒入1/3的蛋汁,並加入過篩的麵粉混合攪拌(如果太乾可再加一點蛋汁)。麵團成型,就可以揉成自己喜歡的麵疙瘩形狀。2. 炒菜鍋開中火倒油,放入蒜末炒至香味四溢,加入洋蔥丁炒到變透明。放入胡蘿蔔丁炒至變色,放入鴻喜菇炒一下。最後放低筋麵粉,將食材混合並立即熄火。3. 倒入牛奶攪一攪,要確認麵粉融化到牛奶裡。開中火放入鮭魚丁及花椰菜丁,輕拌並保持魚塊完整。最後加入蛤蠣,蓋上鍋蓋煮到蛤蠣殼張開即可熄火。4. 煮沸水加一點鹽放入南瓜麵疙瘩,煮到浮上後即可撈出。放入作法3白醬裡,並以鹽和黑胡椒調味。● 本食譜南瓜麵疙瘩是以壽司竹簾揉成貝殼形狀,可以吸附更多的醬汁,更具口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急性腎臟病和慢性腎臟病哪個危害大?出現3跡象恐腎功能下降
【本文重點】台灣每8人中有1人患有腎臟病,而洗腎人數逐年增加。腎臟病大多是後天導致,尤其是外食族、糖尿病患者和高齡者更需要注意。腎臟病患者分布在各科別中,需要不同科別的醫生共同關注及早治療。腎臟容易受到三高、尿酸、藥物等因素的傷害,對腎功能已不佳的患者尤其危險。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不適合腎臟病患使用,中藥的使用需慎重。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控制對於腎臟疾病也非常重要。急性腎病的恢復機率較高,而慢性腎病常因就醫延遲而難以挽回。高齡長者需要特別注意腎臟健康,須避免因為省錢而不開冷氣及不足的水分攝取導致急性腎病。各科別醫生應加強對腎功能異常的警覺,以提早治療腎臟病。--by ChatGPT台灣每8人就有1人罹患腎臟病,且根據「台灣腎病年報」,國內洗腎人數逐年上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張瑞廷表示,多數腎臟病是後天導致,尤其外食族、糖尿病患及高齡長者更須注意。他也指出,腎臟病潛在患者散佈在醫院各科別中,須要跨科別醫師共同留意揪出患者及早治療。腎臟很脆弱,三高、尿酸、藥物都有傷腎疑慮。張瑞廷指出,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排水,並平衡身體電解質。他表示,人類攝入飲食、營養物質後,水溶性的廢物排除即由腎臟負責,固體廢物則是靠大便排出。若腎功能不好時,將會導致腎衰竭,造成尿毒累積,患者出現水腫、酸鹼不平衡,以及酸中毒等現象。腎臟是相當脆弱的器官,張瑞廷表示,影響腎功能的因素非常多,除了血壓、血糖、血脂,還包括尿酸以及水分;部分止痛藥物、中藥草,以及廣播電台販賣的來路不明藥品,都有傷腎的疑慮,「有些成分對腎功能正常的人並無影響,但對於腎功能已經不佳的患者,可能讓其病情惡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不適合腎臟病患服用。他舉例,民眾有止痛需求時常服用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如:阿斯匹靈、布洛芬等,就有傷腎疑慮,且年紀越大的患者越不適合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雖然止痛效果明顯,但並不適合腎臟病人使用,患者在任何科別就醫時,都須提醒醫師,要求開立其他成分的止痛藥。針對中藥的使用,張瑞廷則表示,中藥一帖藥物中就含有許多成分,很難斷定哪一類中藥一定不適合腎臟病患者服用。他指出,許多中藥成分有效且無害,但部分中藥因來源不明,可能存在管控問題,門診若遇到有服用中藥習慣的患者,會定期追蹤腎功能,並進行尿液檢查。先天遺傳腎病占比不大,八成五為後天生活習慣造成。張瑞廷說,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會導致微小血管病變,尤其糖尿病會讓血管變得狹窄、沒有彈性,腎臟是由血管組成的器官,受血管病變影響甚深,會導致腎絲球過濾率降低,毒素囤積體內造成尿毒症。至於腎臟病的發生是否與遺傳有關?張瑞廷表示,腎臟疾病中的多囊性腎病變確實與遺傳相關,好發年紀較輕,通常初次診斷是在30至40歲之間,且家族史的影響甚鉅,若媽媽罹病,孩子應盡快就醫。不過他也說,遺傳導致的腎臟疾病目前屬小眾,後天生活習慣造成的腎臟病仍占多數,比率達八成五。張瑞廷說,腎臟病的好發族群包括外食族、糖尿病患、高齡長者及有使用成藥習慣者。他指出,洗腎患者中約半數是糖尿病導致,「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腎病發生。」張瑞廷呼籲糖尿病患者主動到腎臟科確認腎臟功能情況,若出現異狀才能及早治療。急性腎病恢復機率高,慢性腎病常因延遲就醫而難挽回。腎臟病又可分為急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兩大類別。張瑞廷指出,急性腎臟病的發生原因包括服用傷腎藥物、嚴重脫水等,病情雖然來得兇猛,但是恢復機率也高;反觀慢性腎臟病,是日積月累、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慢損傷腎臟功能,且患者在初期常不願就醫治療,容易惡化。此外,他提醒高齡長者需要特別注意,有些老人家住在頂樓,天氣炎熱時卻為了省錢不願開冷氣,也沒有飲用足夠水分時,就可能造成急性腎臟病,且若急性腎臟病反覆發生,形同成為「慢性腎臟病候選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也會提高。「腎臟病的評估要往前延伸,才能真正對病人有利。」張瑞廷說,潛在腎臟病患者分布在不同科別,希望各科別醫師都能提高對患者腎功能異常的警覺性,讓藥物治療往前延伸,就能延緩惡化。若患者罹病多年卻因為擔心洗腎等原因而不願就醫,或本身並無病識感,進入腎病治療時可能為時已晚,只能盡量延緩惡化。腎病跡象自我評估疑似腎臟病患者可透過簡單方式判斷,以下三項可能是腎臟病跡象,應盡速至腎臟科就醫:1.小腿腹按下卻不回彈2.時常貧血疲倦3.出現泡泡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腎不好會有什麼症狀?泡泡尿、水腫是腎不好?6QA破解腎功能的迷思
【本文重點】腎臟病的症狀不一定明顯,健康檢查是評估腎功能是否失常的最佳方法。泡泡尿和水腫並不一定代表腎功能不好,但若出現症狀應盡早就診,以免加速腎臟退化。反覆泌尿道感染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最常見的腎臟病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使用痠痛貼布不會嚴重傷害腎臟,但藥物使用應謹慎,需考慮腎臟代謝問題。中草藥如馬兜鈴酸成分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害,建議腎臟病患者找合格中醫取得藥物,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by ChatGPTQ:沒有明顯「泡水高貧倦」症狀,腎功能就沒問題?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症狀,分別代表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但有些人症狀並不明顯。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林承叡表示,評估腎功能是否失常,最好的方法還是「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裡有腎臟病患,都屬高危險群,在健檢時透過尿液、血液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腎功能衰退。林承叡表示,腎臟病是無形殺手,早期腎臟病多半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症狀常已進入中晚期,病人就診時若出現全身痠痛、水腫等症狀,幾乎已經快洗腎了。他說,有些人等到腎臟衰退到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精神不好、噁心嘔吐等狀況,可能先才去看腸胃科,等到胃鏡沒檢查出異狀後,才發現是腎臟衰退,已出現尿毒症。Q:尿尿出現泡泡、手腳容易水腫,就代表腎不好?民眾常會把泡泡尿當成腎不好的指標之一,但未必完全相關,尤其男性因站姿排尿或尿得太快,也可能導致泡沫產生。另外,水喝得太少,讓尿液濃度增加,也容易產生泡泡尿。雖然泡泡尿、水腫未必等於腎功能不好,但林承叡表示,出現症狀趕快就診,如果真有問題,可以及早治療延緩腎臟退化的速度,免去未來洗腎之路。Q:泌尿道反覆感染,最後可能演變成慢性腎臟病?林承叡解釋,泌尿道感染不一定會變成腎臟病,但是反覆感染確實會讓腎臟功能衰退,長期下來雖然有可能會演變成腎臟病,但是機會不高。引起腎臟病最常見的疾病仍是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大約近五成是由糖尿病引起,再來則是高血壓,或因服用中草藥、止痛藥等藥物導致。Q:痠痛貼布會傷腎嗎?哪些藥物會有腎毒性?口服藥是腸道吸收,外用貼布是經皮吸收,相較之下外用貼布的藥劑不會那麼快就進入體循環,對腎臟的傷害較小,是腎臟病患者止痛的一個方法。林承叡表示,但若大量使用仍可能出現問題。他表示,止痛藥裡面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會對腎臟造成負擔,須謹慎使用。林承叡強調,一般民眾使用止痛藥或是痠痛貼布並沒有問題,但是腎臟病患要考慮腎臟代謝問題,不可大量使用。另外,做電腦斷層使用顯影劑,也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需請醫師事前評估。Q:吃止痛藥會傷腎嗎?林承叡表示,一般止痛藥如普拿疼等,腎臟病患者可以服用,但如果是「強力止痛藥」,或有些特別註明不傷胃的非類固醇止痛藥,還是會傷害腎臟。腎臟病患者如果出現肌肉痠痛、退化性關節炎等,可以尋求復健科、骨科開止痛藥,但是要注意追蹤腎臟功能是否衰退,若是腎臟功能減弱,就要調整藥劑。Q:哪些中草藥可能傷腎?如何避免?有些民眾有吃中草藥的習慣,林承叡表示,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容易讓身體發生腎病變,但是中藥種類百百種,建議腎臟病患者要找合格中醫看診拿藥,不要自己去中藥行抓藥,以降低腎臟病風險。他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有時候可能含有重金屬,也會傷害腎臟。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醫師解析慢腎分期與腎功能的關聯,破除吃蘆筍、喝啤酒改善腎功能的迷思
【本文重點】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每8位成年人中就有1位有可能患有腎臟病,並且台灣的洗腎人口居全球第一。研究估計台灣有約200萬慢性腎臟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非常重要,並且腎絲球過濾率不完全等於腎功能的分數。慢性腎病分為五期,第一、二期仍可積極治療,而糖尿病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民眾認為增加尿量可以改善腎功能,但實際上這是錯誤觀念,只有利尿劑可以增加尿量,但無法改變腎功能。--by ChatGPT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就有1位可能患有腎臟病;根據統計,台灣超過9萬洗腎人口,更居全球第一。驚人的數據提醒國人,關注自己的腎臟健康刻不容緩,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積極維持腎功能,能避免走入洗腎一途。根據研究推估,全台共有約200萬慢性腎臟病人口。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表示,糖尿病患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他曾遇過病人在美國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回台就醫時發現已須洗腎。他提醒,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須留意腎臟功能、定期追蹤,慢性腎病患者不要嘗試坊間流傳的利尿護腎方法。腎絲球過濾率不完全等於腎功能的分數。方昱偉指出,慢性腎病確切的盛行率難估算,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合健檢資料庫推算,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落在11%到13%,依照研究方法不同有些許差別。他也表示,根據「台灣腎病年報」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底,台灣洗腎人口數約有8萬5千多人,每年新發的洗腎人口則有1萬2千餘人,並且呈現逐年成長;若從盛行率來看,在台灣,洗腎的盛行率約為每百萬人中有3千6百人。方昱偉說,臨床經驗發現病患常對腎絲球過濾率有迷思,認為腎絲球過濾率等於「腎功能的分數」,卻忽略其背後意義是為慢性腎病畫定分期,且醫師必須先確立診斷,下一步才是透過腎絲球過濾率來判定腎臟病的期數。臨床上若患者若出現腎功能不全,且時間達3個月,腎臟有結構、功能上的問題,或出現蛋白尿,才符合慢性腎臟病的診斷標準,屆時醫師會再利用腎絲球過濾率回推腎臟病期別。第一、二期患者仍可積極治療,早期發現很重要。慢性腎病期別依腎絲球過濾率高低共分五期,第一期、第二期患者仍有積極治療的空間,到了第三期以後,就會出現不可逆變化,隨病情逐漸惡化,可能步入洗腎。方昱偉說,第一期、第二期的治療著重在原發病因控制,藉由控制血壓、血糖,減輕對腎臟造成的傷害;到了第三期以後,腎臟退化造成的症狀開始出現,如:水腫、寡尿、貧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等。他指出,若腎絲球過濾率低於15,進入第五期,即末期腎病,因患者體內尿毒迅速累積,除了需要透析,還要處理腎功能衰退所導致的併發症。方昱偉強調,早期篩檢、早期發現對腎病防治相當重要,蛋白尿反映患者的飲食習慣,是腎病早期的重要表現。他也提醒,未必出現「泡泡尿」就是蛋白尿,建議患者到醫院檢查,進行尿液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PCR)檢查,如有腎病疑慮,醫師將安排定期腎功能追蹤。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主要原因,穩定控糖能保器官。許多民眾擔心洗腎「一洗就要一輩子」,甚至因此不願積極就醫。方昱偉表示,並非所有的洗腎情況皆不可逆,部分患者因為急性腎損傷,腎功能短暫下降,需要暫時洗腎,但透析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停止。他也曾遇過患者洗腎一、二個月後就恢復腎功能,「學會評鑑中也很看重醫師是否積極幫助患者脫離洗腎。」但他也強調,若患者屬於慢性腎病且期別較晚,出現尿毒累積、寡尿的情況,就須終身洗腎。「糖尿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原因。」方昱偉分享,曾有一位罹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自美國返台,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到新光醫院就診時已經需要洗腎。他立即協助其安排透析,也重新調整控糖藥物,患者至今病情控制良好。他指出,新型血糖藥物也都十分強調保護心臟、腎臟的功能,從過去單純的血糖控制,逐漸朝向器官保護、疾病管理。別信保腎偏方:吃蘆筍、喝啤酒增加尿量?醫:增尿量無法改變腎功能。「腎臟病患者常有錯誤觀念,想透過特定食物或非處方藥物,增加自己的尿量。」方昱偉說,常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期待藉由吃蘆筍、喝啤酒的方式提升尿量或降低尿酸。他直言,這些以訛傳訛的保腎方法並非正確觀念,臨床上若發現患者水腫,會開立利尿劑治療,「但是增加尿量是無法改變腎功能的。」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5 焦點.健康知識+
明明睡滿8小時,睡醒時還是很累?詳解造成睡眠慣性常見5原因及解決方法
【本文重點】睡眠對健康很重要,但即使睡足7至8小時,醒來時還感到疲累可能是睡眠慣性的結果。睡眠慣性是調節記憶、情緒和醒來時警覺性的生物鐘過程。它可能持續15到60分鐘,甚至幾小時。睡眠慣性還會損害認知技能,尤其是在睡眠不足時。要解決睡眠慣性問題,首先要評估睡眠時間和質量。常見可能干擾睡眠的原因包括疲勞、久坐、睡眠時間不穩定、睡眠伴侶問題和睡眠障礙。可以通過做常規體檢、進行適度活動和改善睡眠環境來因應這些問題。--by ChatGPT睡眠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一般建議成年人每晚應該睡足7至8小時,但你有過睡足7至8小時,醒來時卻仍覺得疲累的經驗嗎?這可能是睡眠慣性(sleep inertia)所導致。什麼是睡眠慣性?根據2015年的一項研究,醒來後仍昏沉通常是睡眠慣性狀態加劇所造成。睡眠慣性是一種調節記憶、情緒、反應時間和醒來時警覺性的晝夜節律(或稱生理時鐘)過程。有些人在第一次醒來關掉鬧鐘後,會在這段時間內出現表現不佳和昏昏沉沉的情況。睡眠慣性的影響通常會在15到60分鐘後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幾個小時。除此之外,睡眠慣性還可能會損害更複雜的認知技能,例如評估性思維、決策、創造力和規則使用,並且在一個人睡眠不足越嚴重時,情況就會變得更糟。該如何因應睡眠慣性的問題?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臨床醫學副教授Raj Dasgupta博士告訴《CNN》,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首先是從兩個層面評估你的睡眠狀況。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充足的話,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你的睡眠質量好嗎?以下為常見可能干擾睡眠的原因。疲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教授Jennifer Martin告訴《CNN》,有很多情況會導致疲勞,但它們並不一定會讓人們感覺已經準備好入睡。這些情況可能包括慢性疼痛、代謝或甲狀腺疾病、貧血和慢性阻塞性肺病。Martin建議,如果你感到莫名的疲勞,重要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就醫進行常規體檢。久坐Martin表示,如果你長期保持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你的身體可能會習慣於消耗較低的能量,所以當你嘗試進行基本的日常活動時,你可能會感到比應有狀態更疲勞的感覺。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就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例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鐘)進行中等強度的活動,例如快走。或者進行每周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例如遠足、慢跑或跑步。睡眠時間不穩定研究睡眠與工作之間的關係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管理學教授Christopher Barnes告訴《CNN》,有時我們的時程安排在工作日和周末會有所不同。Barnes表示,一種非常常見的做法是說,由於週六早上不必工作,所以週五晚上可以晚點睡,接著週六晚上會睡得更晚,因為週日也不必工作,然後在週日晚間為了隔日的上班日而早點上床睡覺。Barnes指出,此時你已經在短時間內將睡眠時間調整了幾個小時。這種狀況與時差造成的疲累非常相似,而這種快速重置效果並不太好。睡眠伴侶問題Martin表示,與你同睡一張床的人或寵物對你的睡眠有很大影響。也許你的伴侶有睡眠障礙,會打鼾或翻來覆去。或者對方可能有不同的日程安排,這都會擾亂你的睡眠。此外,寵物也會擾亂你的睡眠時間表,因為它們的睡眠模式與人類不同。Martin補充,如果你的床伴打鼾,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去看睡眠專家,並評估他們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一種在睡覺時呼吸停止並重新開始的疾病,而這在打鼾的人中很常見。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是另一個可能嚴重降低睡眠質量的因素。Barnes指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可能會在整個晚上醒來50次、100次甚至更多。Barnes表示,一旦醒來你就不再處於深度睡眠狀態,而且你通常不會立即進入最深度的睡眠。將人們從他們的深度睡眠中喚醒,通常會減少處於最深度睡眠階段的時間。根據美國CDC的資料,其他可能影響日常的睡眠障礙還包括猝睡症和不寧腿症候群。【資料來源】.8 reasons why you wake up tired, and how to fix it
-
2023-06-25 醫療.心臟血管
舒張壓多少是正常?舒張壓太低有哪些問題?需要接受治療嗎?
血壓有收縮壓、舒張壓,一般民眾常會注意血壓不能太高,尤其是收縮壓的數值一旦上升,許多人都會對自己的血壓問題感到警覺,但很多人都不了解舒張壓的數值會有哪些影響。舒張壓正常值應在多少?低舒張壓會有哪些症狀?對健康會產生哪些影響?需要做哪些治療?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醫解答!舒張壓、收縮壓都很重要 9原因造成低舒張壓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因此收縮壓、舒張壓一樣重要,但民眾卻都不太了解舒張壓的數值代表什麼意義。郭志東醫師也提到,在門診看診時病患常會詢問血壓的問題,其中一個熱門問題就是「我的舒張壓這樣會不會太低?」郭志東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動脈變硬、老化,血管會變得僵硬且狹窄,血液經過血管時就無法受到應有的反彈,舒張壓可能會顯示出較低的數值,而收縮壓則可能會不變,不過一般舒張壓在老年人中正常是介於60到90mmHg之間。若舒張壓小於60mmHg可能就要注意,除了老化的因素以外,郭志東醫師指出,造成低舒張壓的原因還包括以下9項:長時間臥床降低動脈的張力 長時間站立使血液在下肢積聚造成。 大量出汗導致脫水,可能會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 老年人水分攝取量不足 藥物引起的腸道水分流失,例如利尿劑、前列腺藥物、降血壓藥物、巴金森氏症藥物和三環抗憂鬱劑。 酒精:酒精可使血管擴張,可能會導致舒張壓降低、心搏過緩、心臟瓣膜功能異常和心臟病發作 荷爾蒙缺乏和其他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月經大量出血 藥物、食物或昆蟲叮咬引起的過敏反應 維生素B和鐵等營養缺乏導致貧血 低舒張壓有哪些症狀? 該如何治療?如果舒張壓下降到60mmHg以下,可能會產生一些不適症狀。郭志東醫師提到,舒張壓過低的常見徵兆或症狀包含頭暈、昏厥等,可能也會有呼吸急促、冒汗、噁心想吐等情形,而許多舒張壓過低的年長者會因為疲倦或暈眩而經常跌倒,這對骨骼脆弱、癒合能力差的老年人來說並不好。不過,郭志東醫師表示,大多數低舒張壓的人並無任何症狀,因此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但有症狀的人就需要進行仔細的檢查,包括貧血的篩檢和心血管評估等。由於造成低舒張壓的原因有許多,因此需經過醫師評估了解原因,再針對不同的因素進行調整。郭志東醫師表示,如果低舒張壓的情形是因為某些藥物造成的,就需要經過醫評估改變藥物類型或劑量,而酗酒、有服成癮藥物的病患則需要積極介入控制。此外,郭志東醫師也提醒,雖然對所有人來說,規律運動有很多好處,但也需要適當攝取水份,以免脫水,影響血壓變化,如果是在長時間休息中起身會感到頭暈的病人,在起身前需要進行一些腿部運動,而鈉鹽和水的攝入可以稍為增加,但不要超過每天1500毫克的鹽巴攝取。郭志東醫師提到,如果問題仍然存在,需要進行詳細的心血管、神經及內分泌系統評估,而有些藥物可以暫時讓血壓回升,能作為短期的輔助,但不宜長期服用,而且必須經過醫師的審慎評估。【延伸閱讀】你的血壓正常嗎? 快檢查你是不是在正常值內中風病人血壓起起伏伏 中醫調理穩定控制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252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久坐不動易罹癌!平均每31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傳罹直腸癌過世,享壽67歲,再度引發國人對此疾病的關注。大腸直腸癌連續15年蟬聯10大癌症首位,且有年輕化趨勢,除與飲食習慣有關,久坐不動也是危險因子。平均每31分鐘 就有1人確診大腸直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直腸癌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平均約31分鐘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醫師提醒,要遠離危險因子,少吃紅肉、避免久坐不動,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大腸為ㄇ字型,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可略分為右側大腸癌(升結腸、盲腸)、左側大腸癌(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癌,症狀有些許不同。右側大腸癌以腹脹、腹痛、貧血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以大便習慣改變、細便、血便為主,因阻塞關係會有腹痛表現。直腸離肛門近,最常見的症狀是出血、排便改變等,一般人容易誤認為痔瘡,因而延誤就醫。大腸癌發生率高 「久坐」也是危險因子為什麼國人罹患大腸癌機率居高不下?有幾項危險因子要注意,包括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肥胖、抽菸。飲食方面,應避免油炸燒烤的烹調習慣,並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的攝取,可多補充蔬果以及膳食纖維,刺激腸胃蠕動。要注意的是,「久坐不動」也是致癌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每天增加2小時坐著的時間,會讓大腸癌風險增加8%、肺癌增加6%、子宮內膜癌增加10%。蕭主任解釋,現代人工作及生活型態都偏靜態,上班坐在辦公桌前,回家坐在電視或電腦前,耗費的體力較少,久坐會讓腸道蠕動跟著變慢,增加腸道發炎機會,加上因活動不足而導致肥胖,新陳代謝變差,成為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此外,長時間待在室內,會減少曬太陽的頻率,人體中合成的維生素D就會缺乏,而維生素D已被證實可保護腸道、降低腸炎或腸癌發生的機率,建議上班族要抽空起身動一動,午休到戶外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如有家族史 40歲以上定時做糞便潛血檢驗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瘜肉演變而來,如果發現瘜肉該不該切除?蕭奕宗醫師說,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其中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癌變,若發現超過1公分的瘜肉,建議都要切除,尤其年紀愈大,腺瘤性瘜肉的機率愈高。大腸直腸癌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第1期的5年存活率可達90%,第2期有80%,第3期則為65%,早期治療非常重要。無論是否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建議40歲以上每年就要做糞便潛血篩檢,目前政府補助方式為50至74歲每2年免費1次糞便潛血檢查。此外,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及每周規律運動(每周3天、每次30分鐘以上、平均心跳達每分鐘130下以上),假日多從事戶外活動以紓解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延伸閱讀:.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藍莓色大便又是什麼問題?名醫教觀察糞便.長年吃素怎麼還會得大腸癌?營養師曝:要挑對食物種類和烹煮方式才有效★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4 焦點.元氣新聞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天價罕藥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避免排擠其他罕藥,首次採分期付款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 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被外媒形容為「全球最貴」藥物之一,用於治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諾健生(Zolgensma)」將納入健保給付,是罕見疾病基因治療首次納保;據了解,該藥在健保議價後,一劑要價台幣4,900萬元。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權威蔡輔仁表示,該藥雖然要價不菲,但罕見遺傳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是人類生命傳承中的必然現象,治療價值不能單以財務衡量;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這是罕見疾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且若患者即時用藥能減少後續長照、社福等社會成本。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日前證實,SMA基因治療已通過藥物共擬會,確定納入健保給付,預計1年將有8位病童受惠;該藥通過之給付條件為「6個月內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病童;目前針對SMA治療健保已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治療,若患者同時符合2種以上藥物用藥資格,依目前規定只能擇一使用;共擬會中有專家認為,應將SMA產前篩檢或新生兒篩檢納入公費補助,以利及早篩出患者、進行治療。蔡輔仁指出,SMA基因治療藥物機轉是將正常基因透過腺病毒結構修改,放入患者體內,理論上能「一勞永逸」,治療後患者能獲痊癒,但由於藥物問世至今僅8年時間,患者實際存活時間能延長多少還須要時間證明;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的另外2項SMA治療均須終生用藥,若患者活到6、70歲,基因治療的經濟效益應會較高。陳莉茵則說,SMA基因治療納保是罕見疾病患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不必終生用藥,既期待又感動,代表患者感謝健保及大眾,在罕病黑暗歷史中點燃生命光彩;及時用藥除提升罕病家庭生活品質,也同時增加病人、病家生產力,且能大幅減少後續社會福利、長期照顧等社會成本,治療罕見疾病是一種「正確且必要的健康投資」。英國衛報報導,諾健生是革命性的基因治療、致命疾病SMA的救命藥,同時卻也是「全球最貴的藥物之一。」經濟學人則提到,諾健生是新世代「超昂貴藥物」之一,一劑要價超過200萬美金,並預言美國醫保制度將被迫轉型。有人質疑,癌症新藥也很貴,許多病人卻須自費,為何遺傳疾病就要國家買單?對此,蔡輔仁表示,基因突變是人類演化中的必然現象,在往好方向演化的同時,卻有一定機率會發生遺憾,造成罕見疾病發生,「人類進化是踩著背負基因演化原罪的罕病病友血跡向前,社會有責任照顧罕病病友。」他也說,第一型SMA患者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多在2歲前就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在獲得治療後活到6、70歲,由於患者大腦不受疾病影響,為人類帶來的貢獻難以衡量,「說不定是下個愛因斯坦。」陳莉茵則引述「遺傳密碼」1書表示,「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身體深處,都藏著1個秘密,有天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每個人的利器。」蔡輔仁表示,SMA一種神經肌肉引起的罕見疾病,以運動功能退化為主要症狀;其病因是運動神經元生存蛋白(SMN)病變,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在台灣帶因率約為2%,意即每40至60人就有1人帶因;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則後代有1/4機率會發病,若依此推估,台灣每年應會新增10餘例SMA個案,然因不少家長透過自費在產前篩檢SMA基因變異,實際上每年增加的個案數應更低。他也說,SMA依照基因變異情況、症狀嚴重程度,共可分為4型:第一型患者出生後無法坐起;第二型患者永遠無法站立;第3型患者初期能站、能走,但會隨時間喪失運動功能;第4型患者則發病較晚,超過30歲運動功能退化現象才逐漸出現。避免排擠其他罕藥 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SMA用藥「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湊齊SMA治療藥物最後一塊拼圖,但諾健生一劑給付金額高達4900萬元,堪比台北市豪宅房價,一躍成為健保史上最貴給付藥物,不只是給付的罕藥價格最高,也是健保史上最高。超大筆金額也讓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支付款項,避免超昂貴藥物排擠到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機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給付前,今年四月,健保署放寬已經納入給付的SMA兩款用藥。背部注射劑「脊瑞拉」的給付條件,從原本限定1歲前發病、治療時患者未滿7歲,擴增條件至3歲內發病者,且如果開始治療年齡,患者已經滿7歲,但臨床運動功能指標(RULM)小於等於15,也能獲得健保給付用藥。「服脊立」則調整為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的患者可以使用。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後,粗估將支出4.4億元的費用,健保署罕病專款今年編列93億,光是諾健生就占罕病專款總額的4.7%。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健保署罕病專款去年執行率未達100%,僅93.4%,高價的諾健生納入給付,憂心可能因為健保管理模式,出現排擠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時間,基因治療的價格昂貴,且不少罕病藥物研發都朝向基因治療發展,基金會倡議健保署應在罕病專款之外,設置「基因治療專款」,降低排擠效應。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入給付範疇,當初也思考可能會影響到罕病患者用藥權益,預估每年支付的4.4億的金額,特別與藥廠協商採取「分期付款」,這也是健保署第一次採取的付款模式。可降低對已經出現財務吃緊的健保負擔,也能控制不排擠其他罕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諾健生給付條件嚴苛 患者僅能3擇1無換藥權SMA的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入健保,但設有「六個月內發病、具有基因變異」的門檻,且與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SMA治療針劑及口服藥只能「三擇一」。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指出,目前基因治療給付門檻仍太窄,正積極與健保署溝通,希望未來放寬條件;有病友在使用針劑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呼籲取消三擇一的限制,讓病友能有換藥機會。據了解,SMA基因治療給付將於八月一日上路。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治療藥物也在今年四月一日擴增給付條件:「百健」藥廠含nusinersen成分之SMA注射藥品,經藥物共擬會議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三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七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羅氏」藥廠含risdiplam成分之SMA口服液劑,則因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二個月以上未滿十八歲病患」。根據美國食藥署公布的Zolgensma藥物仿單,該藥可用於治療二歲以下的SMA患者。李怡潔表示,很開心健保署終於看到基因治療對生命的價值,但目前給付之門仍然太窄,依照實際狀況,病友確診的時間不太一樣,誤判、誤診的情況也時常發生,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在六個月內發現,協會已積極與健保署持續溝通、請命,希望未來能復放寬給付門檻,並盡快展開行政流程,以免病友面臨漫長等待。她進一步表示,目前健保雖已給付三項SMA用藥,但仍有將近七成五的患者無法透過健保取得治療用藥,除了基因治療之外,協會將持續倡議,希望未來三項藥物的給付範圍都能放寬,讓更多病友獲得用藥機會。針對健保署設定的「三擇一」規範,李怡潔表示,藥物使用牽涉副作用問題,在用藥之前無法預知,且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規定不可換藥,在台灣卻形同「用賭的」,萬一出現副作用,也沒有機會選擇使用另一種藥,實不合理,希望未來放寬。SMA病友、插畫家鄭鈴日前受訪時也表示,自己雖在五月獲得背針用藥機會,但使用後痛苦難耐,每次施打後都要臥床一周以上,疼痛感受才逐漸緩解,期盼未來能夠換藥。衛福部擬推SMA產前篩檢 病團憂有墮胎疑慮SMA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健保,為找出患者及早治療,衛福部研擬公費給付SMA產前篩檢。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專家蔡輔仁表示,在台灣,SMA在自體隱性的遺傳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海洋性貧血,贊成採海洋性貧血的產前篩檢模式進行把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產前篩檢可能有倫理疑慮,應透過孕前帶因篩檢強化防治作為。蔡輔仁表示,SMA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篩出、早期治療,台灣推動新生兒篩檢計畫多年,已在全球SMA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剛出生時,若不透過篩檢,難以判斷力氣低弱是否與SMA有關,且SMA早期診斷在出生前一、二個月內進行最有效,能夠幫助患者早期治療,保留神經細胞、維持運動功能。衛福部研擬產前篩檢,則可讓SMA防治更近一步。蔡輔仁說,醫界針對SMA產前篩檢補助各有看法,他自己則贊同透過產前診斷防治SMA在內的罕見疾病;國健署已提供與SMA同為單基因隱性遺傳的罕見疾病「海洋性貧血」產前篩檢補助,執行方式是全台孕婦的常規血液檢查項目中,納入「平均紅血球體積(MCV)」檢查,若檢查數值低於八十,則再安排父親受檢;若確認兩人均為帶因者,將啟動胎兒的海洋性貧血產前遺傳診斷程序。他表示,在上述防治策略下,台灣從過去一年十多個新發海洋性貧血個案,到現在每年只有零星幾位,希望SMA產前篩檢比照海洋性貧血的成功模式,在產前就篩檢出來,讓父母決定是否要產下孩子。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則說,SMA產前篩檢目前屬於自費項目,雖樂見衛福部考慮納入公費補助,但因涉及倫理問題,「協會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陳莉茵說,執行SMA產前篩檢恐有墮胎的倫理疑慮,故罕見疾病基金會補助高風險家族及中低收入戶婦女「孕前帶因篩檢」,此做法是較無倫理爭議的防治策略,台灣SMA帶因人口高達百分之二點五,國健署的防治作為應再強化。29款罕病藥尚未納健保 6800多名罕病友苦等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6月通過健保共擬會審查,8月納入健保給付。讓第一型SMA患者有機會終生擺脫疾病的束縛。相較於SMA患者,國內仍有29款罕病用藥未納入健保,其中包含三款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若能通過健保給付,將能造福6800多名罕病患者。罕病藥物使用族群少,藥廠將研發成本轉換成藥價,罕藥價格通常遠高於一般藥品,罕病患者想要取得藥物,若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只能等待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罕病基金會過去曾分析,自二代健保開辦以來,平均一顆罕藥送到健保審核到納入給付,至少得花30個月以上,許多病友等不到藥物而辭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截至今年5月,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見疾病用藥共有29款,其中包含3種治療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這29款罕藥可照顧31種罕見疾病,共6846人,但仍有11種罕病尚無任何有效治療方式,約3166人還在等待唯一治療機會。仍待納入健保的三種罕見疾病基因治療藥物,分別為「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已在去年9月取得藥物許可證,目前正等待健保審查;「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預計今年通過罕藥認定,尚須取得藥物許可證,才能進入健保審核程序;「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在台灣則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在2010年成功研發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並以恩慈療法完成全球首例個案,去年7月,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獲歐盟核准取得上市許可,胡務亮當時在記者會中表示,已透過恩慈療法及臨床試驗完成30個案治療。LCA基因治療則在2017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是第一個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基因治療藥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3 養生.聰明飲食
富含葉酸、葉黃素、鉀!專家詳解羽衣甘藍營養功效及料理方式
羽衣甘藍是多年來在國外非常流行的一種超級食物,各路養生健身達人都非常推崇它,而日本大為流行的青汁,羽衣甘藍也是主角成分之一。連好萊塢養生教主葛妮絲派特洛都親身在自家網站分享羽衣甘藍烤脆片,想要自己試著做羽衣甘藍脆片,也可以參考韋恩的作法。然而羽衣甘藍台灣不久之前還算少見,身價也很不凡,想吃幾乎都還得靠進口,但是最近因為種植技術的克服,所以也能逐漸普及到在大賣場也買得到了。羽衣甘藍之所以被美稱為蔬菜之王,是因為它的熱量超低,但是各種營養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葉黃素、鈣質、葉酸、纖維素都超級豐富,簡直就是個天然的濃縮綜合維他命。以下就為大家分析在食物營養密度評比中,為何羽衣甘藍能夠勇奪所有食物的第一名。羽衣甘藍的身世羽衣甘藍與高麗菜、青花菜、大白菜、小白菜、大頭菜、青江菜、油菜、芥菜、白蘿蔔等等都屬於十字花科的蔬菜,更嚴格的來說,羽衣甘藍應該算是這些十字花科蔬菜的原型,日後才透過突變或育種等手法衍生出這些其他十字花科蔬菜。羽衣甘藍有一種特殊的苦味,因為纖維質豐富也讓質地有點粗糙,所以口感與風味其實不是很討喜,所以一直被人們忽視了很多年,直到近年來研究它的高營養價值後,才又重回到大眾的餐桌。羽衣甘藍有不少品種,但共同的特點就是葉片不會結球,葉片邊緣有鋸齒或皺褶,這也是為何他被命名為羽衣甘藍或是羽葉甘藍的原因,而且呈現深綠色,所以屬於深綠色蔬菜的一種。羽衣甘藍原產於地中海一帶,喜好攝氏20度附近的冷涼環境,對台灣來講栽種不太容易,所以羽衣甘藍之前在台灣並不普及,價格也不親民,直到近年來許多農民投資高成本的環控溫室,提供羽衣甘藍比較適合生長的環境,這才讓羽衣甘藍普及到各大賣場,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如圖片中韋恩之前曾拜訪過的三欣園藝,就以生菜花束等特殊精緻包裝供應Jason’s Marketplace等高檔超市。羽衣甘藍的高營養密度知名的營養醫師福爾曼 (Dr. Fuhrman) 曾經將所有的食材進行總和營養密度(Aggregate Nutrition Density Index, ANDI)的計算,計算原理是H= N/C (Health = Nutrients/Calories) ,也就是將食物的營養除以熱量,評比之下,羽衣甘藍營養密度高達1000分,高居所有食物的第一名!以下摘錄 Dr. Fuhrman Aggregate Nutrition Density Index 福爾曼醫師的營養密度評比:可見羽衣甘藍營養有多豐富,而深入分析後,可以了解羽衣甘藍擁有的特殊營養主要有以下:葉酸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不斷產生新生的紅血球。 葉酸屬於維生素B群的一員,是產生紅血球的必需輔酶,所以是造血不可或缺的一種營養。羽衣甘藍含有豐富葉酸,葉酸含量是高麗菜的 1.5 倍以上。每 100 克新鮮羽衣甘藍含有 120 微克的葉酸。 18歲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對葉酸的每日需求量為400微克,所以只要吃下100克羽衣甘藍就可以可以提供1/4以上的每日需求量。而依「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備孕中的婦女在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葉酸,哺乳婦女每日攝取500微克葉酸,以供母體、胎兒及所哺乳嬰兒所需。所以容易貧血的女性或是備孕期開始更值得多吃點羽衣甘藍。鈣根據營養調查顯示,台灣人普遍缺鈣,尤其許多台灣人因為乳糖不耐或是吃素不喝牛奶,所以鈣質的攝取是不足的。鈣與骨骼和牙齒的健康息息相關,所以對於年長者的行動力維持來說更是重要。而且鈣不只對預防骨質疏鬆有幫助,近年來更重視鈣對於舒緩壓力、使體內離子平衡、幫助肌肉放鬆各方面的效果。每100克羽衣甘藍的鈣含量約為220毫克,可以說是常見蔬菜中最高的,與菠菜(70毫克/100克)相比幾乎高三倍。與牛奶相比,一杯牛奶(200 毫升)含有 220 毫克鈣,而 100 克羽衣甘藍就含有 220 毫克。 所以簡單來說,羽衣甘藍的含量是牛奶的兩倍。以5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者,鈣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所以100克的羽衣甘藍就可以補充超過1/5每日所需的鈣了。維生素K維生素 K 同樣對於維持健康的骨骼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促進鈣沉積到骨骼中。100克的羽衣甘藍就含有高達210微克的維生素 K。 19歲以上男女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120微克,所以只要吃100克的羽衣甘藍就可以完全滿足維生素K每日之所需了。膳食纖維羽衣甘藍還富含膳食纖維,每100克的羽衣甘藍裡含有高達3.7克的膳食纖維。 比起高麗菜的1.8克/100克高出許多,甚至超過了以高纖著名的番薯(3.5克/100克),而且熱量與糖分比番薯低多了。羽衣甘藍裡的纖維大部分是不溶於水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這種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特別能增加大便的體積並刺激腸道,有助於改善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葉黃素羽衣甘藍屬於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特別是其中的葉黃素。現在大家已經熟知葉黃素保護眼睛的功效,可以阻擋有害光線對視網膜黃斑部的氧化傷害,它的抗氧化性也有助於預防白內障,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對維持眼睛健康非常有益的營養素。綜合維生素A、C、E羽衣甘藍含有多種可以抗氧化的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這些多樣的抗氧化劑具加成作用,對於對抗自由基、延緩老化,幫助皮膚美白、減少細紋等有多重效果。鉀羽衣甘藍含有鉀,鉀有助於維持和調節體內細胞的滲透壓,可以期待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水分,所以也有消除水腫的效果,也能維持電解持平衡,維持神經作用正常。GABAGABA本來就存於自然界中,許多植物天然含有微量GABA,只是濃度多半不高,無法讓人攝取到足夠的GABA。日本有一家位於靜岡縣的株式会社増田採種場,在2018年經過特殊的育種進行新品種開發,成功推出含有高含量GABA的有機羽衣甘藍,並以特殊製程進行乾燥,保留最高的GABA,生產出100%羽衣甘藍青汁。這個高GABA青汁經過審查,還獲得日本的健康食品認證,因此這個旬搾り青汁GABAケール【機能性表示食品】,可以宣稱降血壓的保健功效,不過不是所有的羽衣甘藍都能有這麼高的GABA。鎂鎂是對於骨骼發育很重要的一種巨量礦物質,而且有助於人體各種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如可以活化產生能量的酵素,另一方面可以維持神經的正常運作,也可以幫助肌肉的放鬆,也可以降血壓,幫助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羽衣甘藍是含鎂很豐富的蔬菜,鎂存在於葉綠素的核心之中,而每100克的羽衣甘藍含有88毫克的鎂。羽衣甘藍推薦吃法羽衣甘藍最簡單的吃法是做沙拉,或是打成青汁、綠拿鐵飲用,其他清炒、川燙等一般吃法也都很好。但是羽衣甘藍有一種特殊的烤羽衣甘藍脆片食譜最為特殊,連小朋友都可以接受,當零食吃可以取代一些垃圾食品,又營養又健康,而且又簡單安全,讓小朋友一起幫著做,也是很好的食農教育。怎麼輕鬆做烤羽衣甘藍脆片1. 將烤箱預熱至 100 度(不要太高溫,以免破壞營養)。2. 取橄欖油均勻淋在羽衣甘藍上。3. 羽衣甘藍置入烤箱低溫慢烤1小時至微黃變脆。4. 視喜好撕成小片,以胡椒、海鹽調味。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3 醫療.泌尿腎臟
該如何處理洗腎後遇到的不適感、抽筋、皮膚癢和失智?
洗腎經常伴隨很多副作用與不舒服,到底該如何處理?元氣網幫洗腎病人整理一些大小問題,包含:●洗腎有哪些不舒服症狀? ●如何避免抽筋?●長期洗腎後,造成的皮膚癢。●洗腎後是否會造成失智? 元氣網整理這些問題與解方,協助病患勇敢面對洗腎不害怕 。哪些情況造成洗腎過程不舒服? 洗腎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各自常見的不舒服感如下:●血液透析:每次進行血液透析前,護理人員會替腎友打上二支針,其中一支針是將血液引流出來,經過「人工腎臟器」,將人體廢物與多餘水分透過機器進行交換,另一支針是將洗乾淨的血液流回體內。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會明顯感受到針頭穿刺皮肉的痛楚。並且在透析的過程中,插針的手或腳不可隨意活動,避免針尖滑動引起「漏針」的併發症。●腹膜透析:利用外科手術將「腹膜透析導管」經由腹腔壁插入腹腔中,這根導管是提供透析液進出腹腔的通路,透析液置留在腹腔的過程中,血液中的廢物會通過腹膜上進入透析液中,含有廢物的透析液之後再從腹腔引流出來,最後再換上入另一袋新鮮的透析液,完成新的循環。腎友從開刀植入腹膜透析導管後的前幾天,可能會有一些不舒服,之後透析的過程比較不會像血液透析需要承受扎針的痛苦,腎友在腹膜透析時甚至能稍微移動,有較高的自主性。剛開始洗腎的病患會遇到哪些常見的不適症狀? 有時會出現透析不平衡症候群:常常發生在一開始洗腎的病人,常常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身體不適的症狀。提醒腎友,只有平日按時透析,不要間隔太多天才洗腎,減少尿毒素的累積,就會慢慢的適應與改善不適感。遇到抽筋時該怎麼處理?抽筋:常發生在洗腎進行中的 2~3 小時發生,最常見是下肢抽筋,有時會發生在手指和腹肌,抽筋時肌肉會會突然緊繃,並且伴隨強烈的疼痛感。預防重點仍在限制水分攝取,避免兩次透析間體重增加大於5%。發作時熱敷可以按摩肌肉,改善抽筋的不適感。洗腎病人為什麼會皮膚癢?如何避免?研究指出,約有50~80%會出現搔癢症,尤其常見於背部和四肢皮膚。根據目前的研究歸納,洗腎病人容易出現皮膚搔癢跟下列原因有關:1.皮膚乾燥:洗腎病人大多已進入尿毒症,皮膚常有皮脂腺萎縮的問題,皮膚分泌的脂肪量的顯著減少,因而影響到皮膚的保濕,過度乾燥的皮膚表層容易受到刺激產生癢感,讓洗腎病人不自覺的抓癢來減輕症狀。2.致癢素、組織胺濃度高:洗腎病人血液中的致癢素與組織胺較正常人為多,因為腎病的排泄效果變慢,就會過度積累在血液中,容易讓洗腎病人容易感覺到癢感。3.維生素與礦物質不平衡:據研究指出,洗腎病人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容易積累在體內,導致不平衡,其中高血磷、高血鈣、高血鎂和高維生素A,都會導致洗腎病人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4.其他因素:洗腎病人所服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副作用和交互複雜;同時洗腎病人也因免疫力較低,導致皮膚容易感染細菌與黴菌,都會導致皮膚容易發生搔癢的問題。腎贓科醫師建議透過這些方式可改善皮膚搔癢:●可用冰敷,減少皮膚的敏感度●盡量穿棉質衣服,保持皮膚通風●使用中性肥皂,沐浴後使用乳液塗抹全身2-3次,充分滋潤皮膚。●如果皮膚搔癢遲遲未能改善,建議可至門診請醫師診視。醫師可根據病情開立口服藥物或外用藥膏,嚴重的病人也可使用照光治療來改善病況。 洗腎後會發生水腫嗎?如何有效避免?洗腎病人沒有出現四肢水腫和肺水腫,且血壓正常時的體重,通常稱為「乾體重」。腎友洗腎完如果未達「乾體重」,表示體內仍有多餘的水分沒有排出,可能會出現水腫、肺水腫 等情況。嚴重時,腎病人會出現呼吸 容易喘的情況。洗腎病人如果能配合醫護人員的指導,控制水分和鹽分的攝取量,維持兩次透析體重控制增加在5%以內,就能有效避免洗腎後水腫的發生。洗腎會更容易發生失智嗎?有辦法預防或改善嗎?根據研究指出,發生嚴重腎衰竭來到末期腎臟病,尤其需長期接受洗腎治療的病人,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的盛行率最高;失智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洗腎病人有可能增加失智的風險有:1.毒素的累積:由於腎功能逐漸惡化,本該由腎臟排出的代謝廢物逐漸累積於體內,長期累積有可能造成「尿毒性腦病變」。洗腎雖可以降低毒素的累積,但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中大分子毒素在傳統的人工腎臟未必能夠順利過濾,所以仍然會對腎友的腦部造成累積傷害。2.血液透析時較高的脫水率:洗腎病人的體重如果增加太多,機器設定的脫水量與脫水速率就要隨之提高,導致在血液透析的過程時容易發生低血壓,血壓過低會讓大腦缺血而傷害到腦細胞。腹膜透析相對不會發生此問題,但腹膜透析病人的失智率仍遠較正常人為高,可知洗腎病人容易失智是一個多原因所造成的結果。3.貧血:洗腎病人很容易產生的併發症,貧血會增加腦部血液循環變差的可能,容易使大腦細胞缺氧,增加失智的風險。4.鋁中毒:過去在治療時,醫師有時會開立鋁片作為磷的結合劑,卻容易讓過多的鋁積累在腦部,久而久之會增加失智風險。目前腎臟科醫師多數已不會選擇此種治療方式,鋁中毒的機會已顯著減少。5.其他因素:合併有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洗腎病人,較易合併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服用藥物太多,交互作用影響不佳;洗腎病如果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目前研究也都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已經規律接受洗腎的病人來說,如果將平時血壓控制得太標準,反而會增加洗腎時低血壓的機率,更容易導致腦細胞缺血,反倒增加失智的風險。目前建議洗腎病人可採取以下方式,來減低未來失智的風險:1.增加每次洗腎之清除率:血液透析過濾術(hemodiafiltration)和使用中分子量阻截透析膜的新型人工腎臟,較傳統洗腎方式能夠移除更多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中、大分子毒素,目前值得期待的新治療方式來減低日後失智的可能。2.低溫透析:可減低七成洗腎時低血壓發生率,預防因為低血壓導致的腦部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受損。3.腎臟移植: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腎臟移植後,在移植後的6~12個月內,就可顯著觀察到病人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目前洗腎與失智的關係,仍有待醫學進一步研究,找到相互影響的機制,並替腎友帶來新的解方。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6-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什麼時候吃?飯前還是飯後吃?「魚油」副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項一次看
魚油主要保健成分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Omega-3由DHA與EPA組成,具有極佳抗氧化、抗發炎之效果,但身體分布組成及保健功能各不相同。魚油富含Omega-3,由以DHA和EPA組成,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不少民眾會選擇日常服用魚油當保健食品,對於魚油,大家常見QA有:魚油什麼時候吃?建議早上吃、晚上吃還是睡前吃?魚油有副作用嗎?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本篇將解答您所有疑惑。魚油成分組成魚油主要保健成分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Omega-3由DHA與EPA組成,具有極佳抗氧化、抗發炎之效果,但身體分布組成及保健功能各不相同。●DHA:具有保護腦神經及視神經、改善乾眼狀況、改善血脂肪、孕期及產後營養、活絡思緒等作用。●EPA:具有促進新陳代謝、輔助改善憂鬱症、改善乾眼狀況、、改善血脂肪等作用。魚油功效和好處有哪些?根據《微笑藥師網》發文指出,Omega-3雖然可以減少血小板凝集、避免血栓產生,但是如果攝取過量Omeaga-3,易導致Omega-3和Omega-6比例失衡,反而降低血液凝結及細胞發炎的防禦能力,藥師建議Omega-3與Omega-6維持1:1平衡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瞭解上述魚油成分組成後,魚油功效如下:1. 保護腦神經或視神經DHA可以通過血腦障壁並抵達腦神經及視神經,為神經細胞膜重要的主成分之一。如果想要保護腦神經/視神經及孕期/產後補充營養,挑選DHA為主的魚油較合適。2. 提升記憶力、反應速度,提供腦血氧含量根據文獻指出,健康成人每天補充DHA、EPA,有助提升認知與記憶力、反應速度,並提高腦血氧含量。3. 改善乾眼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700-3,000毫克DHA+EPA助改善眼乾狀況,並且補充劑量愈高,改善效果愈明顯。但是《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Ophthalmology》發表的研究顯示,每天補充1,000毫克 Omega-3脂肪酸無法降低乾眼症的發生率。4. 改善血脂肪補充足量的DHA或EPA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但針對心血管保健,EPA保健效果優於DHA。5. 輔助改善憂鬱症Omega 3含有DHA和EPA,可以強化大腦細胞膜及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改善情緒控制。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者,可挑選EPA含量較高之產品,有助情緒穩定。目前《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建議:抗鬱藥物與Omega-3脂肪酸合併使用、選用單方EPA或EPA>DHA的複方組合魚油配方、及每日建議劑量為含有1-2g EPA之配方。6. 抗發炎魚油成份,除了omega-3還有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魚油濃度愈高,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及單元不飽和脂占比就愈低,對身體負擔就愈少,抗發炎效果愈好。Q1、魚油什麼時候吃?可以空腹吃嗎?魚油Omega-3為脂溶性營養素,可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提高吸收度,建議在飯後吃魚油較有效。如果想要空腹服用,微笑藥師建議搭配含有肪脂酶的產品,可有效增加魚油的吸收度。Q2、魚油有副作用嗎?魚油副作用包含胃部灼熱感、脹氣、腹瀉、噁心與嘔吐等,然而飯後食用魚油可減低副作用發生。服用魚油可能有增加出血風險,也有降血壓的效果,因此建議以下族群應諮詢醫師後再進行服用:1. 凝血功能問題2. 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抗凝血藥物等3. 懷孕30週以上也建議避免4. 術前2週暫停使用5. 有魚、蝦過敏者Q3、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維他命C為水溶性,空腹或飯後都可以補充,若想和搭配魚油一起服用,可選擇飯後補充。魚油主要功能為降低發炎反應,可與藥品及保健食品搭配使用,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0-500毫克Omega-3,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建議每日補充1000毫克。Q4、魚油可以咬破嗎?若魚油為腸溶劑型的膠囊,建議不要咬破;若是一般膠囊,則可以咬破服用,膠囊咬破與否,不影響omega-3吸收率,但咬破膠囊時,若魚油未經除臭/脫臭處理,可能會滿口腥味。若膠囊顆粒太大不易吞服,可將魚油擠入牛奶或其他液體食物中食用。Q5、可以從食物攝取Omega-3嗎?一定要吃魚油嗎?一定要吃魚油嗎?「多吃魚」可不可以?根據《微笑藥師網》解釋,吃魚能攝取到Omega-3不飽和脂肪、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但高溫料理,Omega-3 油脂易變質,建議魚類理想料理方法為清蒸。此外也要考慮購買魚類是否新鮮、安全,以及是否符合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污染等檢驗標準。【參考資料】微笑藥師-2023魚油挑選攻略與市售產品評比微笑藥師-魚油怎麼吃才對?每日穩定補充是要點【延伸閱讀】 蹲下再站起來會頭暈,其實不是貧血!一次搞懂貧血的6大錯誤認知
-
2023-06-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6招改善腸躁症,4症狀早就醫防腸癌!
許多人在緊張、生氣、焦慮、焦躁等情緒上來的時候,便會想要上大號,或是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排便型態改變,這很有可能是腸躁症正在作怪。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鍾鴻鼎建議這樣的族群平時可多從生活調整進行改善,必要時醫療協助,並注意其他相關症狀以防腸癌。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醫指腸躁症診斷4症狀! 鍾鴻鼎醫師表示,身體機能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腸道也包含在其中,許多人情緒上來時便會有想上廁所的衝動,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腸躁症的患者是在情緒上來、腸道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就會出現腹痛、腹脹等問題,腹痛是必要的診斷症狀,排便模式則可能出現型態改變,包括腹瀉或乾硬糞便呈現,也可能次數增加,並也有可能放屁不斷。這樣的情況持續達三個月即為腸躁症,若僅是如考試、面試等壓力較大時出現一兩個禮拜,這樣的情況則未達診斷標準。 腸躁症雖然常見,又以50歲以下女性偏多,不過確切原因還有待研究,目前較多醫學研究認為主要和遺傳、家族史有關,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方面疾病、情緒、壓力則是誘發因子。而本身原本沒有腸躁症的民眾,也有可能因長時間壓力影響腸道,使得腸道的菌叢出現改變,進而引起腸躁症。 治療腸躁症腸道、心理一起治!醫教6招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鍾鴻鼎醫師表示,腸躁症目前認為主要與遺傳有關,尚無根治方法,治療方面,腸道會以患者的表現症狀進行以改善,並建議從也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可尋消化內科、腸胃科、身心科等相關科別尋求醫療協助。 日常生活除了改善壓力之外,飲食也與腸道息息相關,建議腸躁症患者盡量避免油炸、高糖、加工食品、辣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花椰菜、高麗菜、豆製品等高產氣的食材,以免增加腸道負擔。另外,若本身也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也建議避免牛奶,可以植物優格等取代乳製品攝取。飲食習慣也建議細嚼慢嚥,以利腸道吸收,也減少吞氣造成腹脹的機率。另外,日常培養運動習慣、適度的運動,也可以培養腸道良好的蠕動。 排便改變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兩者易混淆,4症狀盡早就醫! 鍾鴻鼎醫師也提醒,腸躁症雖然據目前研究不會有增加大腸癌等其他腸道疾病的風險,但是腸躁症和大腸癌一樣都會有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症狀。換句話說,若有出現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族群,也得提高警覺不是腸躁症而是大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先盡早檢查排除腸癌可能,並注意日常是否有容易疲勞、頭暈等貧血症狀,以及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而若是出現血便更是應盡快就醫,以利防範大腸癌。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全民抓腸癌2檢查超重要!醫:血紅素濃度高更要提高警覺。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逾齡捐血人籲放寬捐血限制 血基會研議出爐/血荒危機1
台灣年輕人捐血率逐年下降,反觀65歲以上捐血人充滿熱情,但依逾齡捐血規定,65歲以上捐血人每年、每次捐血量均有限制,且每年捐血前至少一次須由醫師親自面談,年長捐血人呼籲放寬規定。血液基金會日前開會討論決議,為保護逾齡捐血者健康、降低捐血後發生不適風險,將仍依現行規定處理。醫師表示,長者多有慢性病等共病或有貧血情形,捐血前仍應經醫師評估。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表示,一般捐血人年齡為17至65歲,現放寬65至70歲民眾也可捐血,但逾齡捐血人規定每3個月捐血一次,每次僅能捐血250CC,年捐血量為男性1000CC,女性750CC,且每年捐血前至少一次須由醫師親自面談。黎蕾表示,逾齡捐血人捐血規定,相較一般捐血人依捐血量不同,可以每2至3個月捐血一次,每次最多捐血500CC,年捐血量男性1500CC,女性1000CC,不需醫師面談均較為嚴格。但據血液基金會去年年報統計,65歲以上長者捐血2323人,為所有捐血年齡層人數最少,而年平均捐血次數達2.85次,為所有年齡層最高,顯示年長捐血人對捐血充滿熱情。至於,逾齡捐血人捐血量、次數限制及每年捐血前至少一次由醫師親自面談,並呼籲應該放寬。黎蕾表示,相關規定主要是保護逾齡捐血者健康、降低捐血後發生不適風險,並參考國外各國作法,依現行規定處理。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說,年逾65歲長者為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捐血前評估可事先了解有無罹癌,一旦罹癌不可捐血,另年近70歲長者常有貧血、血壓偏高,捐血後若血壓突然偏低或飆高,恐引起昏倒或中風,得不償失。年逾50歲民眾社會責任感較強,希望捐血助人,但一個人健康與否,須經醫師評估,避免捐血後,健康反而出現問題,也確保血液品質。「65歲以上已是老人家,捐血前須經醫師評估,還是要的。」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說,65歲以上長者多有慢性疾病等共病,如癌症可能影響造血功能而有貧血等情形,可能就無法捐血,「我想捐,和我能不能捐這是兩件事情」,因此捐血前還是需要經過醫師評估。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年長捐血人捐血前評估,這是為重視安全,若未經評估,當長者捐血時,若心情緊張、血糖低造成昏倒,甚至是心肌梗塞,考量捐血車、捐血室等單位人員配置為護理師、醫檢師等,可能沒有醫師在場,一旦發生緊急狀況,雖然現場可以進行急救,並送往鄰近醫院,但對年長捐血人來說,仍有風險,捐血中心也無法承擔。闕宗熙說,對年長捐血人來說,捐血前先經醫師評估,可能不是大問題,而是想要捐血時,捐血車或捐血站沒有常駐的醫師可以立即進行評估,感覺很不方便,捐血中心應提升長者捐血的方便性。 黎蕾指出,目前雖無法放寬逾齡者的捐血限制,但會提供更友善,更方便的捐血環境,包括主動告知並充分說明逾齡捐血的相關規範,並研議有更友善的捐血流程,讓逾齡者可就近至捐血車捐血,而不需再到捐血室或捐血站捐血,這部分都在進行研議。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健保署統計用血醫療科別 「這科」竟用最多/血荒危機2
國內年輕族群捐血率逐年下降,國人用血量仍居高不下。依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7至110年國人全血用血主要科別,前三名為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內科及外科,111年胸腔內科更超越心臟血管外科成為第一名。另就紅血球用量來說,107至110年用血主要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急診醫學科及胸腔內科,於109年時胸腔內科則由第三名竄升到第二名,醫師表示,胸腔內科用血量上升,這應與新冠疫情程度有關。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表示,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具高風險,且手術十分複雜,當病患大量失血時,恐危及生命,相較其他科別使用較多血液,而胸腔內科排名第二,應是與肺臟移植等手術,但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許多重度確診者可能出現缺氧、貧血等情形,在對疾病尚未完全清楚下,於治療時可能會放寬用血標準,提升患者血氧濃度,搶救生命。至於109年胸腔內科用血量竄升到第二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109年主要流行Delta病毒株,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較多,病情也易併發血栓、出血,確實有輸血需要,這可能是紅血球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至於,急診用血量下降,可能是患者在急診時為避免群聚,常立即分流到應該治療的科別,患者在急診停留時間縮短很多,用血量自然減少。而血液腫瘤科長年位居紅血球用量首位。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輸血最大用量的情形情為骨髓無法製造血球,如再生不良性貧血或血癌等病人,必須長時間固定輸血,相較於過往用血最多是為腎臟病患,受腎功能衰竭影響,紅血球生成素缺乏,造成貧血而必須輸血,但目前已有紅血球生成素藥物,促進紅血球生成,讓腎臟病患者輸血情形降低。游介宇說,另以癌症來說,若是肝癌、肺癌等固態腫瘤,可能於化療、標靶、免疫等治療時,造成貧血而需要輸血,但如果透過營養、鐵劑補充,解決了根本的缺血原因,就不需要輸血,為確保病人用血無虞,呼籲國人踴躍捐血。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以往關於血量統計,為透過大數據統計用血量,而目前推廣病人用血管理概念,希望可以減少用血,因此,衛福部醫事司委託輸血學會進行「台灣用血狀況再調查」研究,此調查曾於2014年進行,今年已著手進行健保資料庫再探勘,了解國內用血狀況,預計年底完成於「國血國用」諮議委員會進行說明。闕宗熙說,此研究為鑽研各醫療院所用血情形,如台大、北榮、長庚等大型醫院,就初步數據顯示,即便是床數相同的醫學中心,每家用血差異非常大,期盼了解不同層級醫院用血狀況,以制定量尺進行比較,如在不同醫院心臟外科手術用血量,是否有所差異,除給予臨床醫師用血空間,也可了解其他醫院用血情形,同儕間互相激勵。游介宇說,當血液供給不足時,臨床會將輸血條件設置的比較嚴格,如血色素7以下或病情危急的患者才給予輸血,等待血荒情形過去後就會恢復,因此,醫療上仍應給予臨床醫師足夠的用血評估、判斷空間,或隨著生物科技未來發展,如果可以生成血液,就能解決用血的情形。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這次希望透過統計,了解國內各醫療院所及不同季節、區域用血的差別性,以進一步討論、評估用血情形是否恰當,或是否需要加以管理,讓用血更有效益。
-
2023-06-18 醫聲.罕見疾病
獨/SMA基因治療將納健保 罕見疾病首獲治癒機會
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Zolgensma已在15日通過藥物共擬會,將納入健保,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今證實此事。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這是罕見疾病病患首次擁有治癒機會,不必終身用藥,「感謝健保在罕病黑暗歷史中點燃生命之光」,既期待又感動,惟給付條件美中不足,希望未來放寬SMA治療「三擇一」的限制。蔡淑鈴說,SMA基因治療給付條件是「六個月內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病童,目前針對SMA治療健保已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治療,依照條件三者不能重複,若患者都兩種以上藥物資格,則只能擇一,但是適用族群不太一樣,預計一年將有8位病童受惠;也有共擬會中有專家認為,應增加SMA產前篩檢或新生兒篩檢。陳莉茵說,SMA基因治療通過後,罕見疾病患者首次擁有治癒機會,不必終身用藥,非常期待且感動;但若針對SMA進行產前篩檢,可能產生倫理疑慮,故罕見疾病基金會提供高風險家族及中低收入戶婦女孕前篩檢補助,此做法是較無倫理爭議的防治策略,也是目前台灣帶因人口達6%的地中海貧血防治模式,台灣SMA帶因人口高達2.5%,防治作為應再強化;目前設有三種治療選項只能擇一的規定,但對病患來說,使用其中一項治療之後,萬一出現無效狀況,卻受限於規定只能三則一,若從病患權益出發仍有些美中不足。陳莉茵說,及時用藥大幅提升罕病病患生命品質外,同時增加病人及病家生產力,並且大幅減少社會福利與長照的社會成本及支出;台灣96%的法定罕見疾病屬遺傳性,治療家族性遺傳疾病,對於家族的健康、婚姻、生命傳承及社會發展均有重大意義;故治療罕病,不宜只視為醫療費用或健康成本,「而是一種正確且必要的健康投資。」健保署2月時發布新聞稿指出,含nusinersen成分之SMA注射藥品,經藥物共擬會議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另一SMA新藥為含risdiplam成分之口服液劑,則因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上述擴增給付條件於4月1日起實施,預計約有200位SMA病人受惠。根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資訊,SMA屬於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發生機率約一萬分之一,在台灣,為發生率第二高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SMA依發病年齡、嚴重度區分為三型:第一型為嚴重型SMA,第二型為中間型SMA,而第三型為輕度型SMA。多數病友除了因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而導致肌肉萎縮、麻痺,也常飽受脊椎側彎之苦。
-
2023-06-17 醫療.泌尿腎臟
什麼時候需要洗腎?洗腎多久會死?一次了解腎功能的大小事
台灣目前有12%的人慢性腎臟病,不少民眾對洗腎和腎功能存有各種疑問,元氣網從腎臟在人體的生理功能談起,解析醫師如何判斷腎功能的好與壞?何時才需要洗腎?進一步探討,洗腎後腎功能有可能恢復嗎?根據洗腎後所增加的壽命,解析高齡洗腎病人所需要考慮的不同面向方方面面。腎臟在人體功能?1.調節水分、排泄廢物:腎臟每天過濾液體約有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皆回收體內,人體中的兩個腎臟一天約產製 1~2.4公升的尿液,這些代謝廢物經由腎臟過濾後,經由尿液排出體外。 2.調節體內礦物質平衡:維持體內重要礦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重要礦物質包含:鉀、鈉、鈣、鎂、磷等。3.平衡體內酸鹼度:身體新陳代謝後容易產生許多酸性物質,主要透過腎臟排除。如果腎臟功能變差,就容易引起酸中毒,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 4.分泌荷爾蒙:腎臟本身也會分泌荷爾蒙,調節體內的生理作用,例如:分泌腎素,協助調控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如果腎功能變差,也會導致紅血球製造不足而引起貧血。活化維生素D,來調控鈣離子平衡及維持骨密度與骨頭健康。如何判斷腎功能好壞?腎臟在人體的功能很多,醫學上多使用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也稱GFR)來評斷腎功能的好壞,主要用來評斷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清除血漿某一物質的能力,此數值會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衰退,40歲後每年約減少1 ml/min/1.73m2,腎絲球過濾率愈小表示腎功能也愈差。健康年輕人(40歲以下)的腎絲球過濾率正常值落在110~120 ml/min/1.73m2間,目前主要藉由血中肌酸酐來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 ml/min/1.73m2,就可稱為腎功能不全,如果腎功能不全的情況持續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 當腎功能變差時,體內的水分、酸鹼值和礦物質都獲改變,會導致水腫、代謝性酸中毒,嚴重甚至會引起尿毒症;通常腎功能越差時,越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當腎功能不全的狀況輕微時,可以先用藥物控制與緩解併發症;當腎功能不全嚴重時,如果連諸多藥物都無法適當控制併發症與症狀時,就需要考慮腎臟替代療法,也就是俗稱的洗腎與換腎(腎臟移植)。怎樣才需要洗腎?腎臟指數多少要洗腎?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來說,是否要開始採取透析治療,關鍵是兩項重要臨床指標:1.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依照腎絲球過濾率可把腎功能好壞大概分成4級。●正常:腎絲球過濾率 >60 ml/min/1.73m2●輕微不良:腎絲球過濾率45-60 ml/min/1.73m2●中度不良:腎絲球過濾率15-45 ml/min/1.73m2●嚴重不良:腎絲球過濾率
-
2023-06-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藍莓色大便又是什麼問題?名醫教你觀察糞便
大腸有機械性作用,也有化學性作用,但機械性作用更為重要。蠕動到了大腸就從變成分節運動,目的是要把被消化吸收掉、沒有營養成分而進到大腸的原便都排出體外,因為裡頭含有食物殘渣、纖維質等所有不能吸收的物質。大腸的排遺作用本身並沒有吸收營養的功能。而大腸最重要的功能是吸收水分,一天分泌上千毫升的腸液與胰液還要再加上喝下的水量,這些水分、電解質到了大腸部位都將回收,提供糞便裡細菌的養分,最後到肛門括約肌後排出。糞便最重要的成分是許多細菌,但是不見得都是壞菌,其中還包含一些無法消化的纖維質。所以經常聽聞要多吃青菜、水果,這是為了提供腸道菌叢的平衡,這些物質在口腔、胃、小腸都不能被消化,卻是糞便最重要的堆體資本,少了這些就容易引發大腸癌。大腸呈現ㄇ字型,全長約90至150公分,分成右、上、左共三段,分別是升結腸(上行結腸)、橫結腸(橫行結腸)與降結腸(下行結腸)。在升結腸的一端是盲腸,最末是闌尾,一般所稱的盲腸炎其實不是盲腸發炎,是闌尾發炎,因此會右下腹會相當疼痛。在降結腸的末端有轉彎處是乙狀結腸,呈現S型,通過這裡後才會進入直腸,直腸是肌肉最厚的地方,此處有俗稱大腸頭的括約肌。直腸最末端是肛門口括約肌,這一段約有10公分,也是容易發生腫瘤、癌症的部位。大腸癌發生在不同段會出現不同症狀,最不容易發現的部位是在盲腸及升結腸,預後的狀況最差;最容易發現的部位則是直腸,再來是直腸上方的乙狀結腸。若要及早發現大腸癌,觀察糞便是有效方式,下列不同的糞便狀況會呈現出不同腸子部位的狀況。一、糞便有鮮紅血覆蓋或流出鮮血:可能是痔瘡出血。因為痔瘡位置在最末端的肛門口,通常糞便前段是正常的黃褐色,到最後一段通過肛門時因血管磨破,所以覆蓋在糞便末段的血是鮮紅色,血色不會與糞便混合。而且可能肛門口還有出血,所以衛生紙擦拭時會見紅色鮮血。另一種情況則是上廁所時沒有解出糞便,卻排出鮮血,有可能是肛門口附近的痔瘡磨破所導致,以衛生紙擦拭時也會見紅色鮮血。二、糞便混合鮮血或解血便:可能是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之癌症或出血病變。當腫瘤長在直腸造成直腸變狹窄時,病人會提到近兩、三個月的糞便比較細,像鉛筆一樣,有時沾血、有時沒沾血。經過檢查卻沒發現痔瘡,那麼就要懷疑可能是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的情況也一樣,特別是轉彎處,腸道孔徑變窄,糞便就會變細。三、藍莓色(暗紅色)糞便:可能是小腸、盲腸、升結腸的癌細胞所導致。盲腸與升結腸的管腔很大,裡頭是乳糜狀的原便浮在腫瘤上。若腫瘤出血,原便混合均勻血紅素繼續往前推進,就會變成像藍莓或是蔓越莓的顏色。糞便不會變細,但是很明顯能看出糞便顏色與平常不同。這個部位發生的癌症必須特別留意,有可能癌細胞已經長的很大,糞便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出血很厲害時自己也會忽略觀察、不曾察覺,不知不覺中就貧血了。所幸仍可以透過大腸鏡的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烏黑色糊狀(瀝清狀)糞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口腔、食道、胃、小腸)的癌症或出血病變。糞便表面有油性光澤,有時帶有血腥味,與瀝青相似,所以又稱為瀝青便、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若比較慢一些,除了解出瀝青便之外,病人口中可能會吐出黑色或咖啡色的嘔吐物;若大量出血又急又快,可能會解出血便或甚至吐出鮮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過去青壯年族群可能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造成消化道潰瘍出血,但現在檢查與及早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己經非常普及化,使這類患者數減少許多。不過銀髮族要特別注意,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者抗凝血劑等預防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藥物,反而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腸胃科醫師非常重視糞便的觀察,因為糞便能釋出重要警訊。除了留意自己的排便習慣之後,可以自我檢視身上有無其他病徵,像是臉上皮膚有無變黃、身上有無黴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吞嚥困難等。這些症狀可以整理後列表記下告訴醫師,都是自我診斷的小撇步。闌尾炎小知識闌尾發炎的原因是,從小腸經過迴盲瓣進入盲腸時,分節運動會一邊脫水一邊將食糜等原便推送而至盲腸。因重力關係會使部分物質如細菌掉入闌尾,若運動順暢會擠出,但如果不順暢(如有糞石或其他阻塞物),就會堆積在闌尾造成闌尾炎。另外,大腸中也有許多憩室(空間),若開口塞住了就會變成憩室炎。(本文摘錄自堡壘文化出版、林肇堂醫師著《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