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貧血
共找到
825
筆 文章
-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4/想起自己的小舅 醫師伸援與莉娜一起努力
今年23歲的莉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家庭壓力,不料卻罹患「再生性不良貧血」,須盡快做骨髓移植,而治癒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然而適逢防疫期間,國門嚴守,但在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以及收治莉娜的台北榮總努力下,6月2日這天,莉娜的媽媽和妹妹三人終於順利來台。其中,莉娜的主治醫師顏秀如是重要推手。一開始莉娜是去年10月發現生理期流血不止,持續20幾天才緊急就醫並住院輸血。但當時僅判定「疑似」再生性不良貧血,還未確診,勞工局和仲介就急著要遣返莉娜。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發現此個案,且找到願意幫莉娜確診的醫師,也就是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由於面對莉娜,不僅是確診這麼簡單,後續衍伸的醫療相關問題,包括醫療費用、骨髓移植配對,甚至每次回診的翻譯溝通,每一個關卡都讓許多醫師打退堂鼓。但顏秀如不僅為莉娜做詳細的診斷,也幫忙搜集各項資料,協助莉娜申請家人來台。之所以這麼願意幫忙,或許與顏秀如的小舅在中學時期便因為這個疾病而過世有關。顏秀如說,過去曾聽母親說過小舅因為再生性不良貧血,必須一直買血、輸血;但儘管一直輸血也無法治癒這個疾病,後來不幸過世。但顏秀如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再生性不良貧血已有機會透過骨髓移植治癒,因此當她看到莉娜還這麼年輕,再回想到自己的小舅,便覺得「難道要放棄治療讓莉娜等死嗎?」除了自身經驗,顏秀如表示,因為深受TIWA的感動。她說,當莉娜被TIWA帶到診間時,因為看到團體裡的人想盡各種方式協助莉娜解決問題,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因此顏秀如決定也「一起努力」。由於顏秀如過去曾接過自越南來就診的病人,因此了解外籍病患可能面對骨髓配對問題,也知道國際醫療行政流程可能面臨的難關。有了心理準備,因此與院方請求協助、與行政部門溝通時,顏秀如在提供給相關部門的文獻、資料上也都盡力準備齊全,以加速救援腳步。而看診時最大的難題—「語言障礙」,好在也有TIWA每次都有專人和翻譯陪同,省卻不少時間。顏秀如說,莉娜現在情況還算穩定,五歲的妹妹也和莉娜配對成功。接下來就等妹妹新冠肺炎檢疫隔離期滿,便可開始著手進行骨髓抽取和移植的手術,並持續觀察後續是否有排斥與感染情形,希望一切順利。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3/嚴重再生性不良貧血 不移植就等死
骨髓是人體內的造血工廠,不論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由這個工廠製造;「再生性不良貧血就是骨髓不長細胞了。」莉娜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解釋著。顏秀如表示,人之所以可以好好活著,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可以幫忙攜帶氧氣、白血球避免人體感染,以及血小板可以幫忙凝血。一旦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不再造血,不論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會越來越少,因此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還可以用輸血增加數量,但白血球減少就會有感染風險。」顏秀如表示,輕度和中度的再生性不良貧血過一段時間有可能自行復原,但像莉娜屬於重度患者,便很難自行復原,需要醫療介入。顏秀如說,再生性不良貧血的發生原因不明,七成沒有原因、二至三成發現過去曾得過不明性肝炎,極少數為先天性、藥物、輻射等造成。過去對於這樣的疾病僅能靠輸血,但最後可能因白血球數量低落,感染致死。現在醫療進步,可靠骨髓、周邊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移植的方式,讓病患重新再生造血細胞。而這也是嚴重再生性貧血患者唯一痊癒的方式。然而,要移植必須先做「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以兄弟姊妹找到全合的機會最高,約四分之一的機會,且移植後痊癒機會可達八、九成。若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配對,也可利用慈濟的骨髓庫進行配對,但要找到全合要靠運氣,若檢測六個位點都相合,便算配對成功。雖然台灣人從慈濟骨髓庫找到可配對的機率約有七成,不算低,但顏秀如說,因為骨髓庫蒐集的仍以台灣人和新住民為主,莉娜身為印尼人,和台灣的血統、基因不同,因此要找到相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而再生性不良貧血,一旦嚴重到開始規則輸血,最好越快進行移植越好,否則時間越久,移植後捐者造血幹細胞被排斥掉的機會越大。莉娜自十月發現疾病,二月開始規則輸血以來,事實上已經過了三個月。顏秀如坦言,也曾想過讓莉娜乾脆回印尼治療,但遍查印尼的資料,發現當地在做移植手術的醫師少之又少,且多以自體移植為主。若放任莉娜回印尼,無疑是等死,因此決定希望透過人道方式,讓莉娜的兩個妹妹從印尼到台灣來進行配對,進而移植。所幸,莉娜五歲的妹妹經過配對後全合,顏秀如說,妹妹將待檢疫隔離後,預計六月底、七月初抽取幹細胞,並在收集當天隨即進行手術。至於莉娜則將在移植前14天先住院檢查,後續接著隔離及接受化療,等待移植。如果順利,移植後14天至21天可便可長出血球,並將持續觀察是否有感染或排斥的情形。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2/異鄉染重病 莉娜掛記的卻不是自己
莉娜年僅23歲,來台灣工作才滿一年多,就被診斷出「再生不良性貧血」,所幸透過許多人的協助,終於得到骨髓移植的救命機會。但莉娜心裡最擔憂的人,並不是自己,而是年幼的妹妹要為自己受罪。「很心疼媽媽,也擔心妹妹。妹妹是一個很堅強的小孩,但我很擔心,妹妹在過程中會不會受傷或生病,真的很不希望我的病連累到妹妹。」每個禮拜打針、聽醫師說明高風險的複雜療程,都微笑以對的莉娜,每次談到妹妹,就淚流不止。莉娜說,TIWA和通譯協助就醫、主治醫師顏秀如也耐心專業,自己很安心,因此她在診間頻頻向通譯確認的,也不是自己的治療,而是有關妹妹的捐贈流程,針是不是很粗、要打在哪裡、會不會很痛。現在媽媽和妹妹已到達台灣,母女四人心中都有忐忑,卻因隔離檢疫還不能見面,只好透過視訊,為彼此加油打氣。「來台灣那麼久,怎麼都沒有見到你!」莉娜五歲的小妹個性活潑,隔著螢幕對姊姊撒嬌、逗大家開心,媽媽和莉娜也笑個不停。但一談到台灣民眾捐款助她們成行,媽媽立刻哽咽:「要謝謝很多人,覺得很感動,因為我們什麼錢都沒有...」看到媽媽哭,莉娜也心疼地哭起來。擔心歸擔心,還好莉娜有定心丸,主治醫師顏秀如。莉娜表示,因為醫生表示都會好好照顧妹妹,才稍微放心。現在只希望媽媽和妹妹都可以堅強度過就好了。語罷,莉娜又哽咽地講不出話來。之所以這麼幫忙莉娜,顏秀如說,因為自己的小舅也有這病,當時只能重複輸血,後來十幾歲就過世了。看到莉娜這麼年輕的患者,讓她再次想起小舅,也不捨她離鄉工作,生病卻差點被踢回去。顏秀如深知,莉娜要治療又困難重重,但她說,看到TIWA竭盡所能幫忙,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也鼓舞她想要一起努力。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1/疫情下台灣打開邊境 女童飄洋過海救姊
為了防疫,台灣從3月中就嚴守國門,外國人不得入境,但在6月2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Indramayu)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這是台灣首度為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分秒必爭,為了搶救人在台灣的年輕移工莉娜,共同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任務。今年23歲的莉娜2018年初次來台當看護,照顧88歲阿嬤,去年10月生理期流血20幾天,急診緊急輸血才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為「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當時勞工局仲介已安排遣返莉娜,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下,她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看診,今年3月確診是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顏秀如表示,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輸血只能治標,治本得靠骨髓移植,特別是莉娜屬於重度,得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妹妹都在印尼。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志工團和醫師查詢發現,印尼當地並無機構可確認妹妹的HLA配合度,唯一救命希望是安排來台配對。國內外疫情如火如荼之際,邊境管制趨嚴,人怎麼進來?家徒四壁的莉娜家人如何負擔沈重的國際醫療費用?TIWA在4月20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並於5月25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的媽媽妹妹沒出過國,得從出生證明開始補辦護照,當地也有行政效率不彰、掮客干擾等問題。好在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都深知事態緊急、積極協助,母女三人終於在5月29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6月1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加開櫃檯辦妥簽證,2日順利登機。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為加快救援腳步,北榮院長張德明和副院長陳適安在6月1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一下飛機可先到院採檢、抽血,再去檢疫場所,費用也比照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立委洪申翰同日上午邀集移民署、疾管署、北榮、TIWA等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為了用最快速度把他們弄進來,指揮中心也在程序上特別通融。6月2日晚間,5歲、14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台灣,防疫專車護送直達北榮急診採檢和抽血,抵達檢疫場所時已是半夜。或許環環相扣的善意感動上蒼,6月3日是充滿好消息的一天。上午,三人採檢都陰性的報告出爐;中午,血檢結果出爐,5歲小妹的10組位點完全相合。顏秀如醫師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以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是下周就要住院,開始進行移植前的檢驗和準備。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
有些人常覺得暈眩,覺得可能是貧血,就買了鐵劑來補充鐵。但其實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鐵攝取不足、基因異常或慢性疾病引起等,演變成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疾病貧血。以下就來向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貧血以及改善方式唷!一、地中海型貧血由於地中海貧血是先天的基因缺陷,骨髓沒辦法製造出品質穩定的紅血球,導致紅血球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給各個器官,也容易受到破壞,比一般人的紅血球少存活了100天左右。我們進一步看紅血球品質不穩定的原因,紅血球中的血色素可分為血基質(Heme)及血蛋白鏈(Globin chain)這兩個結構,鐵質是血基質的主要成分,缺鐵時骨髓無法製造足夠的血基質,稱為缺鐵性貧血,為後天因素造成的,此時補充鐵是有幫助的。但地中海貧血則是天生無法製造出正常的血蛋白鏈所導致的貧血,他們體內的鐵質是足夠的,因此若額外補充過多的鐵時,反而容易有過量的風險,累積在心臟、肝臟、肺等器官內,都會對器官造成損傷!地中海型貧血如何改善?輕度地中海貧血: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須特別補充鐵質。重度地中海貧血:經常輸血的患者應避免吃太多富含鐵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豬血等,可藉由喝茶或咖啡來減少鐵的吸收,但須增加水分的補充。 二、缺鐵性貧血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19~50 歲與71 歲以上女性鐵攝取不足,而且比例高達50%左右,當鐵不足時,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它亦是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以下針對一般大眾會有的迷思一起來做個探討。只有女性容易缺鐵性貧血?女生因為每個月的月經,流失了大量經血,尤其子宮內膜異位或肌瘤造成出血量比一般女性高,而容易有缺鐵性貧血;事實上除了月經之外,腸胃道潰瘍、痔瘡流血、胃切除等也會容易產生貧血,所以男性也有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學齡期的孩童,因為在生長狀態中,需要比一般成年人多的鐵質,若飲食沒有特別注意,容易會有缺乏的症狀和影響;而老年人因為牙齒不好,不好咀嚼肉類食物,造成鐵的攝取也不足,也容易有缺鐵性貧血。貧血會影響記憶力?鐵是製造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如果鐵不足,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讓紅血球攜帶氧氣,造成缺氧,而容易有疲倦、頭暈、臉色蒼白、血壓降低、心跳變快、指甲易裂等症狀,甚至是家長們很關心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缺鐵性貧血如何改善?補充高鐵食物:高鐵食物動物性優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為血基質鐵,身體較容易吸收,另一種為非血基質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它需要轉換形式才能吸收,容易受到其他因子影響,所以吸收率較差。可以多吃紅肉,例如牛肉、鴨肉;或內臟類、豬血、鴨血等。建議每天攝取10~15毫克的鐵,若是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建議要補充鐵劑。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維生素C可以幫助非血基質鐵的轉換,所以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因此素食者可以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加鐵的吸收。可以選擇芭樂、柑橘類水果、木瓜、青椒、芽菜、芥藍、花椰菜等。單寧酸及鈣質會影響鐵的吸收咖啡和茶中含有單寧酸,它會和鐵結合,進而減少鐵的吸收,因此要避免進餐食和餐後喝茶和咖啡。鈣質因為會和鐵競爭吸收的通道,如果想同時補充鈣和鐵,最好錯開來補充,例如午餐注重補鈣,晚餐補鐵,或是在點心時間分開補充,因此額外添加變成高鐵高鈣的食品應避免哦!營養小教室貧血可以細分成許多種類,缺鐵性貧血只是較多人容易患有的。建議若有上述的貧血症狀,應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貧血,再對症下藥做補充才是最有效的呦!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用藥別輕忽!不良藥物反應可能是自己造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9 科別.兒科
2歲童臉蛋白、食慾不振 檢查罹患缺鐵性貧血
!--@IMAGE_8004820_CENTER@-->一名2歲女童臉蛋白皙,但相較於幼兒園其他同學,卻顯得有食慾不振和病懨懨,家人帶往醫院檢查,診斷她有「缺鐵性貧血」,經連續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半年後才恢復正常。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顧問醫師彭慶添說,原本女童家長以為她白皙的肌膚是母親於孕期多食用豆漿、牛奶、珍珠粉等白色食物所致,沒想到會是缺鐵性貧血的警訊,直至曾小妹出現食慾不振、活動力下降等症狀,才發現事有蹊蹺。他說,貧血的種類繁多,且病因各不相同,而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一種貧血,在台灣好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和大於10歲的青少女。前者是小孩缺鐵性貧血第一個高峰期,主要是因小孩成長快速,對鐵的需求量大增,另外飲食習慣不正確也可能造成,後者為小孩缺鐵性貧血第二個高峰期,因身體快速發育及經血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但隨著貧血嚴重度增加,會出現容易疲倦、食慾不振、臉色蒼白、皮膚變黃、易怒、心跳加速、異食癖等症狀。長大後還可能影響認知及學習發展;有些甚至被誤認是笨小孩,其實是被錯怪了。彭慶添說,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元素,也是很多內皮系統組織酶反應的媒介,因此缺鐵的小孩易有感冒或懶散等症狀,尤其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力。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包括懷孕週數不足、飲食因素或腸胃道因素,針對這名女童的狀況,研判應是飲食因素造成,如鐵質攝取不足、在6個月後未適時給予副食品、1歲後喝過多牛奶等。治療方面,靠調整飲食已緩不濟急,會建議給予足夠劑量的口服鐵劑治療,搭配果汁服用,都可促進鐵質的吸收,但應避免與牛奶同時服用;可飯前服用,以免減少鐵質吸收,通常會持續治療半年,前三個月能有效矯正貧血狀況,後三個月則為儲存日後所需的鐵質。他建議,一般母乳哺育的小孩至少四個月就要補充鐵劑,6個月大後的嬰幼兒對鐵質需求大增,須從食物補充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而1到5歲的孩童每天飲用牛奶量不得超過600毫升,因缺鐵性貧血不容易於初期發現,建議家長於孩子一歲大時,可接受缺鐵性貧血篩檢,若是早產兒,則建議於四個月大時即做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6-09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篩檢 把握出生48小時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去年新生兒篩檢結果,蠶豆症是常見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去年找到3522個蠶豆症寶寶。國健署簡任技正陳麗娟提醒,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在嬰兒時症狀普遍不明顯,必須藉由「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過去有家長想幫寶寶投保,擔心權益受影響,延後接受新生兒篩檢。陳麗娟強調,新生兒篩檢不影響投保權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函請各保險公會,投保年齡為零歲新生兒時,應排除等待期間。2019年新生兒篩檢找出蠶豆症3522名、先天性甲狀腺低下症330名、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10名、苯酮尿症9名、甲基丙二酸血症7名、原發性肉鹼缺乏症4名、戊二酸血症第一型2名、楓漿尿症、高胱胺酸尿症、瓜胺酸血症第2型、極長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各一人。台北榮總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牛道明表示,蠶豆症是「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的俗稱,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常見媽媽傳給兒子、爸爸傳給女兒,台灣患者病情大多輕微,不需特別治療,只要預防身體或衣物接觸到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的物質,例如樟腦丸、紫藥水等。在台灣,蠶豆症發生率約3%,在某些非洲國家可能高達二成五,因為蠶豆症患者對於瘧疾抵抗力較強。陳麗娟表示,新生兒篩檢項目於去年10月由11項新增為21項,一般民眾補助200元,低收入或優生保健資源不足的地區則減免550元,篩檢率達99%以上。並未篩檢的1%,可能是父母為了保險等待期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採檢。其實,新生兒篩檢不影響投保,家長千萬不要為了保險延遲接受篩檢,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陳麗娟說,只要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且有餵奶,就能採檢,只要採取0.3毫升腳跟血,就可以完成篩檢。雖多數疾病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但若未經適當治療,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後遺症,及早確診與治療將有更好的生活。牛道明說,台灣新生兒篩檢普及率高、項目多,目前部分項目未納入,如龐貝氏症、黏多醣症、腎上腺白質失養症、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等,是常見家長為孩子自費的新生兒篩檢項目,未來也可能經評估列入常規檢驗目。
-
2020-06-07 養生.營養食譜
有食譜!魚肉搭蔬菜 美味營養不怕胖
媒體人Gloria工作繁忙,天天在外東奔西跑,但外面餐廳食物多半油膩,營養也不均衡。最近她天天清晨起床下廚,一次煮多點份量,再分成早、中、晚餐,烹調手法清淡,以魚肉搭配大量蔬菜,希望吃得健康。Gloria說,她食用的蛋白質主要來源為鱸魚、鯛魚,少油煎煮就很美味,再加入適量蔬菜清炒,料理起來相當簡便,兩三天就換蔬菜種類,不容易吃膩。以五穀飯取代白飯,口感好而且營養。Cofit總監、資深營養師方晴誼表示,許多人想到減重,總是會搜尋各種減重方法,但很多方法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首先要了解是否是真的肥胖,並了解自己屬於哪種肥胖體質。方晴誼說,減重原則可先從均衡飲食著手,每日最好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例如鱸魚、鯛魚、家禽、豆漿、毛豆、黑豆、黑豆漿。方晴誼表示,鱸魚蛋白質豐富,魚皮又含豐富魚膠質,魚骨有鋅、鎂、鈣等礦物質,比起牛、羊、豬、鴨、雞,具有低脂肪、好消化吸收、好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在減重期間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方晴誼說,鯛魚低脂肪、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1及B2、菸鹼酸、鈣、鐵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增強體力,且含膠原蛋白,可使肌膚保持光滑,鉀含量較高,有助降低血壓,富含鐵則可改善貧血。方晴誼表示,減重過程中,適量油脂是必要的,因此烹調用油選擇要留意,吃到足夠營養師建議的脂肪比例、選擇好油脂,才能達到一定的成效。※食譜●鱸魚清炒三蔬食材:鱸魚140克、球芽甘藍3顆、茄子半根、四季豆5根作法:1.鱸魚皮朝下煎至金黃,翻面煎至全熟2.煎魚的同時,放球芽甘藍下去煎,直到微焦即可3.最後把茄子及四季豆一起放下去清炒,到適當程度就可起鍋●鱸魚鮮蔬菇筍五穀飯食材:鱸魚140克、五穀飯1個拳頭大、茭白筍半根、杏鮑菇1根、球芽甘藍3顆、四季豆5根作法:1.五穀飯蒸熟2.鱸魚皮朝下煎至金黃後翻面,翻面同時下球芽甘藍一起煎,熟了後起鍋3.茭白筍、四季豆、杏鮑菇用剩餘的油煎熟即可●鯛魚佐蒜香空心菜食材:鯛魚140克、空心菜2個拳頭大、蒜頭適量、五穀飯1個拳頭大、黑豆漿100CC作法:1.五穀飯蒸熟2.鯛魚煎到雙面金黃,肉隨著紋路自然裂開時,即可起鍋3.下油用蒜頭爆香後,下空心菜,炒熟後加點鹽調味4.最後另外倒一杯黑豆漿,讓營養更充足
-
2020-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這麼嚴重?年紀輕輕上班族罹大腸癌 醫師這麼說
台中市36歲陳姓上班族過去沒有重大病史,近年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常熬夜,隔天忙到下午才吃第一餐,常腹痛、腹脹及腹瀉,跑廁所,飽受腸躁症痛苦,他因父兄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病史,在去年2月安排健檢,確診為大腸原位癌,經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未再復發。衛福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許漢廷建議,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民眾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選擇大腸鏡檢查或無痛大腸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許漢廷說,陳姓病患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考量陳父多年前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許漢廷指出,陳姓病患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到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立即摘除,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許漢廷說明,另有一名45歲施姓男子在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半年後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施姓病患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許漢廷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許漢廷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
2020-05-31 癌症.胃癌
輕微貧血當沒事 中年男腸胃竟長罕見瘤
南投縣58歲黃姓男子去年健康檢查發現有輕微貧血,但未放在心上,未料今年因車禍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意外發現其小腸有罕見腫瘤「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後雖一周就出院,但後續標靶藥物費用1年高達83萬元,一般人恐難負擔,醫師林佳正協助黃申請健保支付通過,不用擔心昂貴藥費,令黃直呼「足感心」。佑民醫院指出,黃男雖年近6旬,但身體健康也無特殊或慢性疾病,就去年健檢發現輕微貧血;今年4月騎車發生事故,因身體擦挫傷送急診救治,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內臟無損傷,但卻發現小腸有顆5.6公分腫瘤,轉診至一般外科。一般外科醫師林佳正說,向黃建議獲其同意後,就安排手術切除,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就出院;但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該腫瘤是「胃腸道基質瘤」,每100萬人每年僅10至20個病例,罕見且復發可能性大,所幸近年已研發專用的標靶藥物。只不過,這種標靶藥物的費用昂貴,1年藥費高達83萬元,因此健保只給付給高風險病人,一般民眾恐無力負擔;院方表示,經林醫師評估黃男病理報告應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協助以專案申請獲審核通過得給付3年,令黃直呼「足感心」。林佳正則說,「胃腸道基質瘤」復發取決於腫瘤大小、腫瘤細胞有絲分裂的速度,若復發,再次開刀的困難度大增,術後若能連續使用標靶藥物3年,可有效降低復發機率,而術後應保持正常作息、少吃刺激性食物、按時服藥且定期門診追蹤。林也提到,黃男被檢查出小腸有腫瘤前,有輕微貧血,但無胃腸不適或血便等症狀,因此提醒民眾,若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應找肝膽胃腸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消化道病變所引起的慢性出血或貧血,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05-27 科別.婦科
世界經期衛生日…醫籲女性勿輕忽經血過多 恐危及生命
每年的5月28日是「世界經期衛生日」,婦產科醫師提醒女性,經血過多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嚴重貧血,更可能危害生命。32歲的百貨公司櫃姐敏敏(化名)長期經血量多,甚至每半小時就得更換一次,由於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經痛導致她暈眩無力,近日站櫃時差點昏倒,送急診檢查後發覺患有子宮肌腺症與肌瘤導致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女性的一半,後經醫師手術而改善。 台灣子宮鏡醫學會理事長、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韓健明表示,根據女生換衛生棉的時間來看,平均值為2小時更換一次,如果短於2小時或白天就要使用夜用衛生棉,代表經血過多,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長期經血過多甚至會造成嚴重貧血,更可能危害生命。韓健明說,經血過多主要是子宮內膜出現問題,如內膜長瘜肉、子宮肌腺症、肌瘤、或內膜癌症等,如同子宮內有多處違章建築,此時可以利用子宮鏡,將這些違章建築拆除,再搭配子宮內避孕器,解決經血過多的問題。 而在針對經血過多的治療方式上,他說目前以藥物為主,如使用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但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頭痛、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目前治療的趨勢是使用子宮內避孕器,透過長期緩慢釋放黃體素,直接作用在子宮內膜上,因此在全身血液中的濃度非常低。韓健明說,患者使用子宮內避孕器後,經血量減少,甚至可能出現無月經,並非更年期或經血滯留體內,而是透過藥物減少內膜生成,使血紅素恢復正常。另外,子宮內避孕器不影響女性排卵功能,也不影響荷爾蒙分泌,若患者有生育計畫,只要在計畫懷孕前1至2個月取出即能懷孕。
-
2020-05-26 科別.血液.淋巴
剛扛起家計卻罹惡疾 23歲移工妮娜骨髓移植盼開路
今年23歲的妮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媽媽和兩個妹妹的經濟壓力,去年十月生理期卻血流不止, 被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妮娜知道,治癒她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骨髓移植,生性堅強樂觀的妮娜知道後,第一次掉下眼淚。為搶救妮娜,台灣國際勞工協為她發起募款,目前粗估至少需要40萬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妮娜去年十月生理期大出血,就醫檢驗、經輸血等治療出院後,仲介和勞工局就說要遣返她,卻沒說原因。妮娜是家中經濟支柱,迫切希望繼續工作,便向TIWA求助,經過TIWA和醫學系學生組成的Rumahku志工團協助,才確定診斷是「再生不良性貧血」。台灣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姚明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少見的惡性疾病,造血細胞忽然都不見,白血球、血小板的指數都會忽然降到很低,會有生命危險。治療首選就是盡早接受骨髓移植移植或異體幹細胞移植,40歲以下年輕患者有七到八成機會可恢復正常造血功能;如果配對不到完全相合的骨髓,就只能嘗試免疫抑制療法,但這條路不能治癒疾病,只能爭取繼續找配對的時間。吳靜如說,妮娜很聰明,個性成熟穩重,知道自己病情之後,她一直保持理智和鎮定。當妮娜得知,為了自己的一線生機,年僅6歲和14歲的妹妹必須飄洋過海來台灣接受檢查、被扎針,是她唯一一次在人面前忍不住淚水。其他時間,妮娜最大的娛樂就是用手機影音平台唱唱歌,除了每周一次回診,妮娜都不外出,以避免感染。姚明表示,要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需配對「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與同父同母手足配對成功的機率最高,有四分之一機會完全吻合,一半機會部分吻合。如果個案是有華裔血統,會許在台灣的骨髓資料庫也有會可以配對得到,但成功機率仍低於手足。治療除得多方嘗試配對,確實也得搶時間,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吳靜如表示,志工團和妮娜的醫師已經用盡各種管道詢問,目前在台灣骨髓庫配對不到合適的骨髓,印尼當地又找不到醫院或機構可為妮娜的家人做HLA檢驗,不得已之下,只好安排媽媽和兩個妹妹來台配對。吳靜如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當地不能搭乘大眾運輸,妮娜家人得從偏僻小鎮花高昂交通費才能到都市搭飛機,還有後續醫療費用,粗估整個需要至少40萬元,TIWA已發起募款,盼各界幫助(https://www.facebook.com/TIWA.FAN/)。另外,妮娜的家人必須能入境台灣、盡快離開集中檢疫所,才能幫助妮娜,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予以通融。
-
2020-05-24 新聞.健康知識+
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教授破解「經皮毒」迷思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提出質疑,而我也已經在2020-5-15和2020-5-18分別發表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及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來回應。這位讀者在她的質疑裡有說《乳癌患者,第一件事就是要戒牛奶還有經皮毒的產品》,所以有一位署名夏小姐的讀者就在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的回應欄裡問《經皮毒的產品是哪些呢》。《經皮毒》這個詞,我花了差不多5個小時的搜索之後,才基本上確定它是由一位名叫《竹内久米司》的日本人創造或引入台灣和大陸的。我是用谷歌做逐年的搜索,才查出《經皮毒》這個詞最先是出現在一本2009年台灣出版的翻譯書《無孔不入經皮毒:防禦疾病,從保護皮膚開始》,而其作者就是竹内久米司(請看博客來網站)。我現在就把這本書廣告裡的幾項恐嚇行銷手法拷貝如下:●小心,你的皮膚每天都在吸「毒」?! 認識「經皮毒」,全力防堵生活中的無形毒害,是你刻不容緩的保健對策!●媽媽常頭痛、小孩過敏總是好不了,皮膚就是致病的媒介?●生理期來總是痛苦難耐?洗髮精與潤絲精可能是元兇!●染髮劑會引發貧血或腎功能障礙,你還敢用嗎?●牙膏是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遠因?不可思議的疾病關連!●漱口水可能會致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用於化妝品的化學物質高達2500種以上,妳還能隨心所欲塗抹嗎?洗髮精、潤絲精、牙膏、漱口水、化妝品……….,2500種以上!所以,夏小姐,您的提問《經皮毒的產品是哪些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身邊的每一樣東西》。為了要查證《經皮毒》的醫學文獻,我必須先知道它的英文名稱,所以我就在谷歌搜索,結果搜到一個叫做《Transdermal Toxic经皮毒》的臉書網頁。我才稍微遛了一下,就刷的一聲掉進蛇洞魔窟,嚇得我連滾帶爬逃之夭夭,差點沒掉了半條老命。歷劫歸來後,我就立刻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Transdermal Toxic,結果是零,又搜索Transdermal Toxin,結果也是零。所以,很顯然,這門學問實在是太先進了,以至於連世界最大的醫學圖書館都還沒來得及收錄。不過,我常聽說台灣的醫學非常先進,所以就上網看看有沒有醫生在談《經皮毒》。吔,果然名不虛傳,還真有行家說教,例如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醫師:避免「經皮毒」致癌,家用品怎麼挑?和經皮毒無孔不入! 捍衛健康從皮膚保養開始。第一位醫師說:【一般吃進去的毒素,多半可經由胃酸抵擋,由肝、腎代謝,但經皮毒是直接吸收,卻沒有「解毒」的途徑,比起病從口入,造成的傷害恐怕更為深遠。】第二位醫師說:「由於肝臟具有排毒功能,因此經由嘴巴吃進肚子裡的毒素,90%以上都能被代謝分解;但經皮毒若要排出體外,卻只有10%能排出體外,…卻突然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聽起來是不是很專業,很有道理?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們沒有告訴你,從肚子進去的毒素,不論是種類或份量,都可能是比從皮膚進去的高出幾百倍,甚至幾千倍。而且,縱然是從皮膚進去的毒素,也還是有可能被血液循環帶到肝臟去分解。所以,這種所謂的《皮膚進去的比吃的更可怕》,純粹就只是假專業之名來製造恐懼,而其目的就是創造商機。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那本書,那個網頁,或是那兩位醫師,他們都沒有告訴你一個秘密:Only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這是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的傳世名言,而它的意思就是《不管是什麼化學物質,只要劑量夠大,就是毒,只要劑量夠小,就不是毒》。請看水喝多了也會中毒。所以,只要不說出劑量,這世界上所有的化學物質都是經皮毒,都是經口毒,都是經奶毒,都是經鳥毒,沒完沒了。這樣的書,這樣的言論,除了為自己和為所謂的無毒產品做行銷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市面上的洗髮精、潤絲精、牙膏、漱口水、化妝品,等等,只要是合法生產的,都沒有道理被貼上《經皮毒》的標籤。如果後來發現某些成分的劑量是過高,那就當然需要調低。但是,在還沒有確鑿證據之前就相信那些王錄仙的《經皮毒》邪說,只是會讓自己無時無刻生活在恐懼中。原文:經皮毒,行銷恐怖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國內洗腎人數突破9萬人大關,造成腎病主因之一,是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衰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楊雅斐指出,腎臟功能有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維持骨質平衡等,年紀超過40歲,腎功能每年退化1%,水分與電解質改變協調能力較差,再加上銀髮族經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讓老化衰退的腎臟更容易受到傷害。楊雅斐表示,由於早期腎臟病不會有臨床症狀、很難被早期診斷,民眾可透過五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注意是否有腎臟病徵兆。「泡」指的是泡沫尿,通常小便出現泡泡,代表腎絲球過濾白蛋白的功能受到損害;「水」則是水腫,體內調節水分或鹽分的能力變差,就容易水腫;「高」是高血壓,可能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衰竭引起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量血壓;「貧」指的是貧血,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腎臟會無法製造足量的造血荷爾蒙,進而引發貧血;「倦」則是疲倦,腎臟功能不佳會造成體力的負擔,容易感到倦怠,若是出現長期倦怠就要注意。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抽血、驗尿與腎臟超音波的檢查,透過抽血可得知肌酸酐、尿素氮與腎絲球過濾率,評估腎臟功能,驗尿可評估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的情形,超音波則可評估腎臟是否有結構異常、變形或有結石等病變。在飲食方面,腎病患者禁吃楊桃,因楊桃含有神經毒素,慢性腎臟病患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打嗝、嘔吐,甚至意識不輕而昏迷。應盡量少鹽、少油、少調味,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在藥物方面,因長輩常合併多種慢性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就醫時可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楊雅斐也建議家人可製作健康手冊,紀錄就醫狀況,以免長輩記性不好,容易忘記醫囑。另外,也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3年一次有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透過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1 科別.泌尿腎臟
男子洗腎撞期女兒比賽 護理師日本休假手機上雲端協助
科技進步,洗腎者可以在家使用全自動腹膜透析,不用再頻繁進出醫院,甚至可以手機,透過遠端與雲端控調整時間設定,不錯過家人的活動;一名在家洗腎的爸爸,遇上念小三的女兒要鐵人三項比賽,他想去加油,但碰上洗腎時間,向護理師求助。護理師人在日本休假,透過手機,上雲端遙控,變更設定,調整他洗腎時間,讓這名爸爸先去加油再回家洗腎,沒有錯過女兒的每個重要時刻。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爸爸因為多年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纏身,使得腎功能逐年下降,近期開始接受洗腎治療,他希望多花時間陪女兒,不想頻繁花時間進出醫院,因此選擇每日在家為自己洗腎,一日中午,因為想親自參與女兒三鐵比賽,卻又與設定的洗腎時間衝突,讓他很兩難,他即時用通訊軟體向護理師求救,遠在日本的護理師,透過手機連線遠端操作、變更設定,總算解除這名爸爸的為難,讓他可以順利出席女兒的學校活動,並在活動結束後再回家洗腎,十分安心。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為了洗腎,每周必須進醫院三次,每次耗時4小時,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影響生活品質與步調,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因為腎功能受損,無法排除血液中毒素,也無法透過排尿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除,因此必須定期到醫院血液透析,即為所謂的洗腎,但隨著科技進步,除了血液透析的選擇外,洗腎病人也逐漸有了另一種選擇「腹膜透析」,即經由學習操作,病人可以不進醫院,每天在家自己動手為自己洗腎,俗稱洗肚子。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這名爸爸即是選擇以全自動腹膜透析機為自己居家洗腎,不但可以在家完成洗腎動作、不影響日常生活,更因為機器連接雲端監測系統,護理人員可隨時追蹤、監測他的透析數據,如果透析過程有異常狀況,護理師隔天便會聯繫,適時協助與排解問題。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最大的不同在於,病人透過每天1次或3到4次為自己洗腎,身體的毒素與廢水可以每天清理,不用再花時間一周來回醫院3次,能使病人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且若是透過安裝桌上型全自動腹膜透析機,洗腎的過程等於於夜間睡眠一次完成,對洗腎病人來說,方便輕鬆。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表示,因為許多腎友無法自行排尿,若是選擇血液透析,每次回醫院透析必須一次排除2到3天來累積在身上的幾千毫升體液,很容易因為瞬間的脫水造成身體不適,如頭暈或低姿態貧血等,而腹膜透析因為每日清洗與排除,對腎友的身體負擔比較少,且可保留較多的剩餘腎功能,飲食也可以比較有彈性,對腎友而言是較佳選擇。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期該怎麼吃? 4種孕婦該吃的營養補充劑
迎接新生命對於新手爸媽而言是一項既期待又緊張的人生成就,在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一個小小的生命已經在準媽媽的肚子裡孕育成長,如何讓準媽媽以及肚子裡的新生命能夠在懷孕期間獲得足夠的營養與生長所需的各種元素,是每一對新手爸媽都非常注意的一個問題,今天的文章提供準爸媽們參考,孕期的營養補充怎樣才合適。1.葉酸:幫助胎兒神經管發育葉酸又稱維生素B9,與DNA蛋白質的合成與細胞分裂有密切的關係,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攝取的量不夠,會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缺陷。台灣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近6.9%的15-49歲育齡婦女,血清中葉酸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正常葉酸濃度下限6 ng(奈克)/毫升。因此補充葉酸對於懷孕婦女或是正在規劃準備懷孕的婦女都十分重要,建議若是有計畫懷孕,可以在準備階段與孕期前12週每日攝取400微克(mcg),之後妊娠期間則每日攝取600微克,可以降低胎兒出現神經管缺陷的風險。若是屬於高風險的孕婦們,或是有神經管缺陷家族史等,可考慮使用高劑量葉酸補充,在懷孕前三個月開始服用1到4毫克(mg)葉酸,持續到孕期的前12週後再降低劑量,可進一步諮詢醫師的建議。葉酸也能經由生活中能夠獲取的食物補充,常見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例如:波菜)、豆製品、肝臟等。國民健康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葉酸每日上限為1,000微克,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量會經由身體排除,但是依舊不建議過度補充,準備懷孕的媽媽們應該要與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2.鐵劑:預防貧血、早產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懷孕期間以及分娩時母體會需要鐵來增加紅血球數量,而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懷孕期間母體的提供,補充足夠的鐵可以降低孕婦貧血的風險。本身沒有貧血病史的孕婦,在懷孕期間鐵的攝取量建議約15毫克/天至30毫克/天,以預防缺鐵性貧血。若是本身就有缺鐵性貧血的孕婦,要與醫師討論後依據自身狀況補充較高劑量的鐵,由於服用鐵劑較常會出現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若是不耐受,可以改用間歇性補充鐵劑(每週一至三次),研究證實間歇性補充鐵劑的效果與每日補充一樣有效,並且耐受性更好。鐵劑與維生素C併用可促進鐵吸收,另外,茶葉與咖啡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會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鐵質有兩種分類:血紅素鐵(heme)和非血紅素鐵(non-heme)。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比較說明3.含鈣製劑:骨骼及牙齒生長懷孕中後期胎兒開始發展骨骼及牙齒,鈣對於胎兒骨骼以及牙齒生長極為重要,因此懷孕與哺乳期應攝取充足的鈣質。美國國家學院的參考膳食攝取量建議,19到50歲的孕婦或正在哺乳的婦女元素鈣的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天,也可以多攝取含鈣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乳製品、黑芝麻、豆腐、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轉化和合成,建議每天可攝取600 IU(國際單位)與鈣片一起使用,有些食物併用會影響鈣質吸收,例如:鐵劑和鈣質會在體內互相競爭,降低鈣的吸收,建議兩者分開使用;咖啡與茶也會影響鈣質吸收,以及含有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與鈣質會在腸道中結合,形成不溶的沉澱物,故飲食上也要多加留意。或許準媽媽們也有疑問,現在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單是鈣片就有很多形式,例如:檸檬酸鈣、碳酸鈣,究竟要怎麼做選擇呢?不同種類的鈣片有不同的鈣離子吸收率以及鈣含量,選擇的時候可自行考慮含鈣量、吸收率與價格等因素來做取捨。鈣片種類的鈣離子吸收率及鈣含量說明4.碘:胎兒甲狀腺發育碘是合成甲狀腺素不可或缺的元素,調節代謝與生長發育,孕婦如果缺碘的話不僅可能造成新生兒與母親甲狀腺功能不足,也可能造成新生兒呆小症、智商和認知功能發展遲緩。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有計畫懷孕的女性每日要攝取140微克的碘,平日可以多攝取海帶、紫菜、貝類、海魚等富含碘的食物,烹飪時也應選用加碘鹽。懷孕期間增加為每天200微克的碘,哺乳期間每天攝入250 微克。其他還有一些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鋅,都是孕期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目前市面上的孕婦綜合維他命幾乎都有包含這些所需的成分,建議每位準媽媽要依據自身生活飲食習慣,與醫師討論需要額外補充的營養素,按照醫囑服用,給媽媽及寶寶都有最好的營養。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6 科別.消化系統
吃素能延緩腎病! 看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55歲楊媽媽平日無健檢習慣,三年前因一場車禍到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且已進展到第四期。楊媽媽很擔心洗腎日子的來臨,進而到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求診,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評估病患本身有茹素習慣,配合服藥、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即可控制,遂會診營養師、腎臟病衛教師衛教,加上楊媽媽積極配合,三年來病況穩定。「慢性腎臟病」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台灣,罹病者就高達200萬人,每年藉由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人口更達7萬人以上。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前兩期患者的腎功能尚有正常人腎臟的60%,但已開始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第三、四期分別邁入中度、重度腎衰竭,會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的情形;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身體已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分。郭克林說明,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在第四期前,大多患者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營養學》期刊中的〈素食與慢性腎臟病〉研究,醫療團隊分析2005年至2016年至台北慈濟醫院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40歲以上民眾,將五萬多筆資料依其飲食習慣分類,統計、分析檢驗相關數據,結果發現純素食者、奶蛋素食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雜食者降低了14%-18%。郭克林指出,素食者因攝取纖維多、脂肪少,腸道較健康,而植物性蛋白質在人體代謝時,產生毒素較少,能減輕腎臟負擔,所以茹素的人不僅能降低罹病風險,已罹病的茹素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 延伸閱讀: 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20-05-12 癌症.其他癌症
腎臟癌早期很少讓人感到不舒服 6常見症狀要注意
根據癌症登記年報,在2014年時,腎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7位;腎臟癌死亡率的排行於男性則為第14位,女性為第16位。一年中台灣初次診斷為腎臟癌的患者約有1400人左右。要討論腎臟癌,還是得先來看看腎臟在哪裡。腎臟是一對如豆子型狀的器官,大小約莫拳頭一般,分別位在脊柱的左右兩邊,腰部附近,因此台語稱為「腰子」。順帶一提,腎臟上方有一團小的腺體,我們稱為腎上腺。腎臟是人體內重要器官,能過濾血液、移除多餘的水分、廢物、鹽分,因而製造出尿液排出體外,同時也能調控血壓和製造紅血球生成素。雖然我們有一對腎臟,但萬一只剩下一顆腎臟時,常常也是可以存活的狀況,所以你才會聽到有人能去「捐腎」或「賣腎」,也就是大部分時候一顆腎臟也行得通。然而萬一兩側腎臟都失能,則會帶來大麻煩,關於這部分,就請看「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兩篇文章介紹了解。腎臟癌多數是「腎細胞癌」,無論在男性或女性個案都佔了九成以上,我們以下的介紹就以腎細胞癌為主。腎臟癌早期很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愈長愈大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如下:● 血尿:尿液顏色可能變成深咖啡色、血色、或淡粉紅色。但出現血尿並不是就一定罹患癌症了,血尿的原因還很多,請看「血尿原因很多種,小心檢查莫輕忽」這篇懶人包。● 總是無法改善的單側腰部與背部疼痛● 發現腰部單側有腫塊 ● 胃口不佳與疲憊● 莫名發燒,找不到感染源● 貧血與腳踝腫脹罹患腎臟癌的危險因子:● 年紀大:腎臟癌患者通常超過四十歲● 抽菸:抽菸者罹患腎臟癌的機會是不抽菸者的兩倍,且菸吸的愈多,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愈大。若曾抽菸但戒菸的話,罹腎臟癌機率會逐漸降低,但要戒了很多年才會與不抽菸者相當。● 體重過重:肥胖者的荷爾蒙分泌會有所改變,因而提高了腎臟癌的機率● 慢性腎衰竭及長期洗腎● 家族史:假如兄弟姊妹曾有腎臟癌的話,那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可能與基因遺傳和家人間共同生活環境都有關係。● 曾在工作中大量暴露有機溶劑、苯、石綿、鎘金屬、部份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會提高腎臟癌的機率。但由於腎臟位置比較深層,觸診並不容易發現腫塊,因此腎臟癌是個可以默默地生長,長到很大,卻不會帶來太多不舒服的癌症。然而,腎臟癌的發生機率不那麼高,因此目前研究顯示,在沒有症狀時定期篩檢沒有特別好處,並不建議沒有危險因子的人接受腎臟癌定期篩檢,除非是有特殊遺傳性疾病者及長期洗腎這些問題時,就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定期檢查。懷疑罹患腎臟癌後的檢查,以驗血、驗尿、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腎盂造影等)、與切片為主,醫師會判斷腎臟癌分期,決定治療方向。● 第一期 腫瘤在小於七公分以內,而且腫瘤範圍僅限於腎臟● 第二期,腫瘤大於七公分,但腫瘤範圍仍僅限於腎臟● 第三期,腫瘤侵犯超過腎臟,影響其他周邊血管、脂肪組織及淋巴結● 第四期,腫瘤侵犯周遭小腸、胰臟組織,或已轉移到骨頭、肝臟、肺臟等遠處器官除了腎臟癌分期以外,以下狀況也會讓醫師預測患者的預後較不好!● 抽血看到LDH數值高● 血鈣上升● 貧血● 從診斷到需要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的時間不到一年● 腎臟癌轉移兩處以上手術通常是治療腎臟癌的第一步。不想開刀卻想治癒腎臟癌,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手術時,醫師除了移除惡性腫瘤外,也會盡量維持腎臟功能。根除性腎臟切除是是最常做的手術方式,除了移除單側腎臟外,還會將腎上腺、附近的淋巴結、及周遭組織一併移除。現在這樣的切除手術可用直接開腹、腹腔鏡方式、或機器人手臂(達文西系統)等達到。假設腎臟癌已經侵犯到腎臟靜脈及下腔靜脈等大血管,就會提升手術的複雜程度。手術之後,患者就少掉一顆腎臟,大部分都還是能靠著剩下那顆腎臟過生活即可,不用洗腎。 另外,若腫瘤較小,還不到四公分時就被找到,且是單一腫瘤的腎臟癌,則可以考慮腎臟部分切除,不拿掉整個腎臟。但如果腎臟癌的位置在太靠近腎臟中間就不適合。手術無法清除癌組織時,可以考慮用冷凍或射頻燒灼等方式將腫瘤凍死或煮熟致死。手術前也可以考慮用動脈血管栓塞方式,減少癌細胞的血流養分供應,促使腫瘤縮小。腎臟癌的全身性療法包括了標靶治療、生物製劑、及化療。標靶治療能夠盡量針對腫瘤本身做破壞,而減少傷害其它身體組織。生物製劑的訴求是加強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抗能力。化學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雖然目前醫學並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有些患者會罹患腎臟癌,但是「戒菸、維持適當體重、控制高血壓、減少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之中」應該是能預防腎臟癌的幾個策略。原文: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教授:與科學證據相反
讀者羅先生在2020-4-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好,個人有定期閱讀您的網誌,也有購買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書籍,從中收獲良多先行致謝!在閱讀您寫過幾篇關於茶的文章後才得知茶並非一些營養師所說的會明確影響鈣或鐵的吸收,因為網路媒體上不時亦會看到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關於此點是否也可能請您撥冗指點釋疑呢?如有冒昧還請見諒,再次感謝您不吝傳播正確知識嘉惠大眾!我看到這個電郵後就立刻回覆,希望這位讀者能提供他所說的網路資訊,而他就立即寄來下面這三篇:2015-4-7《聯合報》紅茶含草酸 干擾蛋白質吸收2016-4-22《健康雲》飯後喝茶會中毒? 食藥署:單寧酸遇蛋白質易「結塊」2020-1-21《優活健康網》喝茶養生好處多?勿犯4NG習慣《聯合報》那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吃茶葉蛋,竟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紅茶含有大量草酸,若以紅茶煮成茶葉蛋,紅茶中的草酸會干擾蛋白質吸收,使得蛋白質吸收效率變差。所以,我就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和谷歌搜尋《草酸與蛋白質吸收》的資訊,結果是徒勞無功。也就是說,這位營養師很顯然又是在散播錯誤資訊。她曾在電視上說喝茶會造成便秘和貧血,而我已經發表文章予以駁斥。請看喝茶會便秘,貧血?。在《優活健康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如果飯後馬上飲茶,食物中的蛋白質、鐵質與單寧酸容易發生凝結,影響蛋白質、鐵質的吸收,時間一久,不僅可能會營養不良,影響器官的多種生理功能,還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有關茶會造成貧血的說法,我已經發表喝茶會便秘,貧血?,予以駁斥。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我所能找到最新的論文是2000年發表的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 and Health(喝茶對營養和健康的影響),而它說:(1)Whether tea consumption impairs protein absorption in humans remains to be investigated(飲茶是否會損害人體蛋白質的吸收尚待研究),(2)No solid data exist concerning harmful 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沒有可靠的數據可以證明喝茶有害)。在《健康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食藥署表示,茶葉富含「單寧酸」(或稱鞣酸、鞣質),而用餐時大多會攝食含蛋白質的食物,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成塊,同時食用可能因相互影響,導致消化不易、腸胃不適等情形。所以,我就到食藥署的網站搜索,果然看到2016-4-21發表的有人說飯後喝茶會中毒,這是真的嗎?。可是呢,它所提供的參考資料竟然是來自《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而這個基金會又說是《摘自張成國醫師網站》。所以我就只好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找到這位中醫師的那篇文章。可是呢,這篇文章裡所說的《抗氧化》《兒茶素》《單寧酸》《DNA》,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位中醫師本身的研究。所以,我又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查出他是抄襲一位西醫的文章。這位西醫是日本人,名叫新谷弘實(Hiromi Shinya),而他的文章是出現在他發表的《不生病的生活》這本書。他說:茶中的兒茶素會變成單寧,單寧會變成單寧酸,單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常喝富含單寧酸的茶很容易造成胃癌。三重大學的川西正和教授等人,在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兒茶素會造成DNA損傷的報告,可以證明這項理論。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發現這位日本醫生從未發表過有關茶的研究。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所說的有關茶對健康有害的言論是他個人的意見。只不過,很不幸的是,他的意見正好是跟科學證據相反。一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其中一位作者是日本人)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Green tea catechins partially protect DNA from · OH radical-induced strand breaks and base damage through fast chemical repair of DNA radicals(綠茶兒茶素通過快速化學修復DNA自由基來部分保護DNA免受OH自由基誘導的鏈斷裂和鹼基破壞)。另一篇2006年發表的論文(作者全是日本人)也一樣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DNA and RNA as New Binding Targets of Green Tea Catechins(DNA和RNA作為綠茶兒茶素的新結合靶標)。所以,營養師所說的是毫無科學根據,食藥署所說的是道聽途說(引用非科學資料),中醫師所說的是抄襲來的,西醫師所說的是違反科學證據。這就是《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的真相。最後,我請問大家,吃過港式飲茶吧。那,請問《飲茶》是什麼意思?那一壺茶又是什麼意思?是要害人的嗎?原文: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
-
2020-05-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銀髮族用藥易引腸胃問題 5個生活習慣助預防
常常會聽到銀髮族胃痛、脹氣或是便秘嗎?他們通常會拿出常吃的胃藥或止痛藥來緩解身體不適,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有沒有可能是平時的用藥所引起?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了銀髮族常用的藥品,讓民眾瞭解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的原因。銀髮族用藥的潛在危險其實,長者腸胃不舒服的原因其實很複雜,除了腸胃功能退化引起的不適,服用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能會比年輕時候更加明顯。這時候如果沒有經醫生診斷,就自己服用胃藥或止痛藥,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會惡化病情。依據國民健康署「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87.9%)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確認的慢性疾病,近五成老人(45.9%)有三項以上的慢性病。相較於健康的民眾,為治療這些慢性疾病使用的藥物,可能來自不同科別的醫師處方,或自行到藥局購買,長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在生理老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服用藥物之藥理作用影響,銀髮族要特別注意潛在的危險。精神科用藥、氣喘用藥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食道肌肉與括約肌的收縮力會退化鬆弛,而出現胸痛、灼熱感、呼吸疼痛、胃酸逆流…等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黏膜神經刺激感降低,反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貧血等症狀。除了生理老化的因素,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胃裡的食物或胃酸容易進入食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如:鎮靜劑 (如diazepam),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氣喘用藥(如theophylline)…等。因此長者服用藥物期間,若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可以與醫師或藥師討論用藥情況,以適時調整,減少因用藥引起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導致潰瘍機率增加生理老化同時也可能使胃黏膜,對胃酸的阻抗與保護胃壁的功能減退,使得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機會增加。長者若因為其他病痛,如關節炎等疾病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會出現胃黏膜損傷、腸胃道出血和消化道潰瘍的機率更高。尤其長者可能因為身體疼痛或肌肉痠痛,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的機會增加,更要特別注意以上的不良反應症狀。多種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排便困難另一個銀髮族常見的腸胃問題是排便困難。生理老化使腸胃蠕動減慢,加上身體活動量下降,增加腸內食物滯留的時間,導致水份過度被吸收,容易發生排便不順的情形。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且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腸胃問題服用的胃藥(如含鋁製酸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劑…等,可能使長者有排便困難的發生率更高;其它用藥,如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如NSAID)、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抑制過敏藥(如diphenhydramine)、抗巴金森氏藥(如amantadine)…等,也可能會增加排便困難之困擾。如果長者用藥期間有排便困難的問題,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及適度活動後,卻依舊沒有改善時,建議主動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降低因長期用藥導致排便困難的風險。銀髮族腸胃問題,注意生活習慣與小心用藥長者腸胃功能衰退、加上複雜用藥可能導致腸胃的不舒服感更加重,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醫師醫囑及藥師指示,不要自行用藥。若經常出現腸胃不舒服的情形,要儘早到醫院檢查,或與醫師和藥師討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減少服藥期間腸胃不適,除聽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外,可以多注意平日的生活習慣:1.餐後兩個小時內避免平躺,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2.細嚼慢嚥,減少腸胃負擔。3.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有助於消化液的分泌。4.減少易脹氣、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較油膩食物、糯米……等。5.適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7 科別.血液.淋巴
一直掉頭髮、容易累…醫:貧血有14症狀,多吃這些食物補營養
陳小姐平時月經來潮時,血量、時間都正常,平日飲食習慣會吃葷食,並非素食者。日前,她有時會稍微頭暈、容易疲倦,最近一個月,開始心悸、走路會喘,非常疲累,甚至無法工作。就醫後發現,原來陳小姐有嚴重貧血不自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治宇解釋,所謂貧血就是紅血球減少、血紅素減少的意思。 正常血紅素男性為14~18 ng/ml,女性為12~14 ng/ml,低於此數值就是貧血。 掉頭髮也算?貧血常見症狀有這些 貧血的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虛弱、看起來臉色蒼白,走路會喘及心悸,嚴重者甚至昏厥或心臟衰竭。有些病人還有記憶力減退、免疫力減低、胃液減少、食慾差、容易掉頭髮、指甲變形的現象。貧血需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 以缺鐡性貧血為例,若由胃潰瘍所引起,則需治療胃潰痬,並補充鐡劑。若由胃癌出血所引起,則需手術開刀治療。若是胃切除、吸收不良則需補充鐵劑(口服不成則需靜脈注射)及維他命B12。若是長期素食,鐡質攝取不夠,則需補充鐡質;若是維他命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維他命B12。 補充鐵質、B12!貧血要吃這些食物 若是長期吃素,導致鐡質攝取不足,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蘋果、梨子、黑豆、葡萄柚、菠菜、肉類、肝臟類、豬血、豬血糕,否則素食者約5年後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約10年會合併維生素B12缺乏。 若是維生素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肉類(紅肉、牛肉、肝臟、豬肝、牛肝)、豆科植物及穀類、蛋、牛奶。 為什麼貧血?吃素罹癌都是可能原因 常見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 消化性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痔瘡、胃次全切除術後、月經過多(子宮肌瘤或肌腺瘤引起)、飲食攝取不夠(長期吃素)。 惡性: 胃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案例分析:胃切除吸收不良釀貧血 以上述案例中的陳小姐來說,經血液檢查發現,她的血紅素只有4.9g/dL(克/每百毫升),平均血球體積只有60(正常為80~100),因此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理學檢查時,醫師發現陳小姐的腹部有一開刀疤痕,原來是5年前因肥胖做胃切除手術,胃只剩30c.c.,併有胃食道逆流。血液檢查則發現以下異常數值: 1. 鐵離子僅12 ug/dl(正常為50~150)2. 總鐵蛋白結合能力633(正常為250~400)3. 鐵蛋白4 ng/ml(正常為13-150)4. 血中維他命B12為79pg/mL(正常為211~946) 最後,醫師診斷陳小姐為「缺鐵性貧血伴維他命B12缺乏」,因此給予鐵劑及維他命B12靜脈注射治療。 依據血球大小分類,貧血種類有三種 李治宇醫師補充,血液成分主要為血球及血漿;血球是由骨髓所製造,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主施攜帶氧氣,白血球主施抵抗病菌,血小板主施凝固作用,缺一不可。 血漿內含有球蛋白、白蛋白、水、凝固因子及其他物質,主要功能是營養供應及凝血。 貧血分類依血球大小分為三種:小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100,為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性貧血,即巨芽球性貧血。另外,老年人的骨髓生成不良症侯群所引起的貧血,也很常見。 正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80~100,為慢性腎衰竭、急性腸胃出血、慢性疾病如癌症、肺結核、紅斑性狼瘡、乳癌轉移等所引起的貧血。【本文出處】一直掉頭髮、容易累,原來是貧血?醫師公布貧血14症狀、吃這些食物補營養【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懂自己為何會有腎臟病?醫師傳授預防腎臟病9招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需要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85,000人。其中,老年化社會及糖尿病患者增加,為洗腎患者快速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台灣腎臟病人口佔11.9%,其中較為嚴重者(3~5期),也佔總人口達7.1%。以全國2,300萬人來計算,表示有超過160萬人有嚴重腎臟病,而這些人都是未來潛在洗腎候選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張朝富指出,換句話說,每14人就有1人有嚴重腎臟病。而大家真的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好壞嗎?其實,許多患者第一次來腎臟科門診,都一臉茫然,不懂自己為何會有腎臟病?張朝富表示,早期發現腎臟病並不難,只要抽血、驗尿,必要時加上超音波檢查,很快就可以得知。但是很多人往往輕忽自身的健康狀態,忙得沒有時間檢查,不舒服時都會先忍耐,等到有大問題才來就醫。他提醒,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即是尿尿有泡泡持續不散、雙腳水腫壓下去會凹陷、血壓升高、貧血,以及容易疲倦,如果有這些情形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此外,平時也應注意保健腎臟,張朝富提點,除了維持定期健康檢查習慣,並應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每天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飲食少油少鹽少加工、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飲水不憋尿、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少服用止痛藥,以及用中藥前務必詢問專科醫師。張朝富呼籲,如果患有腎臟病,一定要定期至腎臟專科追蹤,千萬不要有逃避心理。常有患者說,吃藥好像都沒有感覺,而擅自停藥,而導致腎臟功能快速衰退,提早進入洗腎人生,得不償失。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的現象,只要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進行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再加上藥物治療,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將洗腎時程往後延緩,甚至完全不進入洗腎治療。張朝富說,腎臟科門診中也有不少配合良好的患者,雖已經是第5期慢性腎臟病,仍可維持數年以上還不需要接受洗腎。唯有密切配合衛教個案管理師指導以及醫師指示,不放棄努力,就可延緩腎臟老化。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蔡世澤/穩定控糖 從檢測血糖指標入手
調控血糖是糖尿病治理的核心要務。臨床上,評估糖尿病控制好壞的指標很多,最常使用的是「糖化血色素」(HbA1C)檢測。它能綜合性的反映過去三個月左右的血糖控制樣貌,也和糖尿病人的預後,特別是發生慢性併發症的機會多寡扣連在一起。一般糖化血色素的目標,以7%為原則,但醫師會考量病友的年齡、病程長短、有無併發症及共病、好發低血糖與否等因素,來做個人化的目標建議。例如年長、已出現腎病變或心臟血管疾病、頻發嚴重低血糖的病友,可放寬到7.5至8%;年輕的病友,會鼓勵他們朝6.5%邁進。另外,孕婦、嚴重貧血或有血色素異常者,常因為糖化血色素檢測失真,會改採糖化白蛋白(GA)作為替代指標。糖友最好每三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色素或糖化白蛋白,目前國人僅半數達標。由於糖化血色素及糖化白蛋白都要抽血檢驗,因此空腹或餐後血糖檢測仍不失為一個有用的參考指標。糖尿病照護團隊也可以根據這些指標的成績,檢討及改變用藥和處置方案。對於第一型糖尿病和使用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尿病友,無論就監控血糖變化及調整治療對策,須有計畫的自我血糖監測(structured SMBG)。而未使用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友,SMBG對改善血糖控制的效益,半年內尚可。近年引進國內的連續或動態血糖監測,乃至國外風行的掃描血糖檢測(訴求不必扎針),有內建程式或搭配適當的App,可有系統地整理及分析空腹、餐後(如兩小時)、睡前、半夜的血糖紀錄,提供糖友及照護團隊控糖參考。這些血糖監測系統,根據預先設定的目標範圍,例如一般病友70至180mg/dL、虛弱病人90至180mg/dL,會分別判讀測得數值中,落入目標區(Time in range,TIR)、高於目標區(Time above range,TAR)及低於目標區(Time below range,TBR)的百分比。歐美學界主張,TIR超過70%(年長及虛弱族群50%),TBR少於4%(年長及虛弱族群1%)為控糖目標。最近很多研究顯示,TIR的臨床價值直逼糖化血色素的檢測。血糖是不斷波動的生理係數,上下起伏構成了「糖譜」。糖友的「糖譜」變幻多端甚至難以臆測,除了高血糖外,低血糖往往造成病友困窘,嚴重低血糖更是醫病的共同夢魘。所以力求穩妥控糖,避免極端血糖值,應從解讀及運用檢測血糖及各種綜合指標入手。
-
2020-05-01 科別.泌尿腎臟
每14人就有1人有腎病! 不想洗腎,生活9招要學起來
許多患者第一次到腎臟科門診,總會一臉茫然地問,明明身體都沒有不舒服,為何會有腎臟病?會不會需要洗腎(透析)?洗腎很痛苦嗎?腎臟病有藥醫嗎?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85,000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張朝富指出,快速老人化社會及糖尿病患者增加佔了最重要的原因,加上健保制度照顧下平均壽命延長,腎臟衰退老化速度比生理年齡快,若沒有注意到要保健腎臟,到了年紀大時就會需要洗腎。 除了第五期腎臟病需要洗腎外,台灣潛在未來需要洗腎患者更是龐大。台灣腎臟病第一期到第五期的人口佔11.9%,其中如果只計算第三至五期較嚴重的病人,也佔總人口達7.1%。以國人2,300萬來計算,全國有超過160萬人有嚴重腎臟病,這些都是潛在可能會日後洗腎的候選人。換句話說,也許每14人就有1人有嚴重腎臟病。張朝富說,其實早期發現腎臟病並不難,只要抽血、驗尿,必要時加上超音波檢查,很快就可以得知,但是常常有很多人容易輕忽,尤其是上班族,有不舒服都是先忍耐,忙得沒有時間檢查,等到有大問題才來就醫。腎臟病會有什麼症狀?張朝富提出簡單記法:泡、水、高、貧、倦。就是尿尿有泡泡或血持續不散,雙腳水腫壓下去會凹陷,血壓升高,貧血及容易疲倦;若有這些情形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千萬不要輕忽。至於腰痛是不是腎臟病?其實大多是神經肌肉的問題,不過腎結石及感染也會腰痛,需要就醫檢查才會知道。 若要鞏固腎臟健康,張朝富表示,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飲食少油少鹽少加工,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飲水不憋尿,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服用止痛藥及中藥前要詢問專科醫師。 此外,常有患者說吃藥好像都沒有感覺,腎臟還是會衰退,其實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現象,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及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加上藥物治療,確定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心跳快時別忘了量體溫 有可能是發燒引起!
我還是總醫師的時候,有一次接到電話,說長輩的心跳快到140-150,吃了兩次平常有效的臨時用藥都不見效,心跳還是持續那麼快。她是個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SVT)的病人,在心房心室之間多了條傳導神經,這條神經呢,偶爾就會漏電,產生迴路,讓心跳加倍,讓原來每分鐘80下的心跳突然跳到160,這種迴路只要一被打斷,就能立刻回復正常,這種疾病通常只要電燒就能根治,但她始終不想處理。發作時除了藥物以外,還可以使用按摩頸動脈竇、喉嚨憋氣肚子用力的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喝冰水……這些方法,這些動作都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也叫迷走神經、煞車神經),有時也能打斷迴路,讓心跳恢復正常。到了長輩的家中,沒想到以往有效的方法這次卻完全沒用,心跳還是維持在140-150下。就在我非常沮喪,打算把她轉急診時,突然想到一件事,剛剛在做治療時,她的皮膚好像很燙,那時並沒有想太多,但說不定這就是個線索?請她量了一下體溫,才恍然大悟,發現剛剛被之前的成功誤導,走錯了方向。人的體溫每升高一度,心跳就會增加20下,也就是說37度時心跳大約80下,到了38度心跳就會變100,39度120,40度140,有時當心跳上升幅度不如預期,該快而不快時,就要懷疑像沙門桿菌、黴漿菌、膿瘍、革藍氏陰性敗血症……這些疾病了。她燒到了40度,這時心跳預期應該會跳到140,也就是說這次也許不是以往的陣發性上心室頻脈發作,而是發燒引起的竇性頻脈。這兩者在醫院中非常好區分,做個心電圖馬上就有答案,但那時不像現在有特別的器材可以在家中做心電圖,在沒有器材輔助下,我該如何鑑別診斷呢?我想了一下,請病人吃顆普拿疼,利用這種藥止痛外的退燒效果來區分,果然病人藥吃下去沒多久體溫就下降,心跳也慢了下來,我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樣就證明了的確是發燒引起的竇性頻脈。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後來也遇過不少竇性頻脈的病人,有的是合併手熱流汗突眼的甲亢,也有許多是貧血、焦慮、藥物……這些疾病所引起的竇性頻脈,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些。有次有個新病人的心跳跳到了每分鐘130-150下,做了心電圖,是竇性頻脈,我試著找出心跳快的原因「有怕冷怕熱嗎?手會抖嗎?有發燒嗎?體重有變化嗎?大便會黑嗎?月經量大嗎?有服用什麼藥物嗎?……」沒想到病人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每次看醫生時,心跳都會這樣。」「那妳看恐怖片時會這樣嗎?」「不會啊,再怎麼恐怖的片子都沒問題。」「所以對妳來說,醫生比恐怖片可怕囉?」「欸……嘿嘿嘿,也是啦。」竇性頻脈是一種相對良性的心律,運動時每個人都會,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但除此之外,也常在甲亢、貧血、發燒、脫水、焦慮、某些藥物、自律神經失調……等狀況下發生,但在教科書上我從沒看到誘發因子還包括了醫師(當然白袍高血壓時心跳也會快,但還沒見過這麼誇張的。)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提醒大家,在這個新冠肺炎流行的季節,當發現自己的心跳變快時,別忘了量一下體溫,有時心跳變快,是不自覺的發燒所引起的呢!
-
2020-04-28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等部位的黏膜受到胃酸侵蝕造成表面黏膜組織受損,形成深入黏膜下組織的傷口,又稱為「消化性潰瘍」,國人的盛行率約10~15 %,是相當普遍的胃部疾病。患者會有上腹部疼痛感,燒灼感、悶痛、鈍痛、脹痛、壓迫感;或是感覺到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嚴重者會有解黑便(如瀝青顏色的黑便)血便、吐血或吐咖啡色食物殘渣等出血症狀,甚至胃穿孔、十二指腸穿孔。若懷疑自己有消化性潰瘍,可接受胃鏡或消化道鋇劑X光檢查,確認病灶。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的症狀有點不同,胃潰瘍通常是吃飽飯後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是飢餓時特別會覺得不舒服,尤其是飯後2~3小時或深夜時分胃部已排空時,特別有疼痛的感覺。也有人患有消化性潰瘍但症狀不明顯,直到健康檢查才發現胃壁上有許多小小的潰瘍痕跡,這是因為每個人耐受度不同,有人已到潰瘍卻沒感覺,有的人痛到不行結果只是胃輕微發炎。但若症狀嚴重卻置之不理,可能出血至嚴重貧血昏倒、甚至穿孔導致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保命,不可輕忽。發生原因多與生活飲食習慣不良、三餐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有關,而若為容易緊張、生氣,精神和生理壓力過大,或喜好攝取刺激性的食物也可能發生;另外,服用藥物,如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阿斯匹靈、類固醇等,甚至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可能出現。若要避免消化性潰瘍,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紓解壓力、保持心情舒暢外,也要避免傷胃藥物和食物,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菸、酒,而已有嚴重胃部不適的慢性病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換藥,或是用藥時併用胃藥,減少傷害。延伸閱讀: 肚子痛卻說不出是哪裡痛? 看醫生時必答4個問題揪兇手 以為只是胃痛,就醫變胃癌!別靠止痛藥,有這6症狀要趕緊看醫生
-
2020-04-21 癌症.血癌
最難纏的血癌 AML治療現曙光
四月廿一日是國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最為難纏的血癌,平均存活率不到五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表示,現已有標靶藥物等精準治療,年輕病患如果積極接受治療後,存活率可提高近一倍 ,他鼓勵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要灰心。愈老愈難醫 罹病因子不明白血病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再細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成人為主,好發於年長者,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但年齡愈大治療效果卻愈差。國內AML盛行率每十萬人中有兩至三人,近年有微幅上升趨勢。蕭惠樺說,罹病原因可能與環境汙染源有關,例如接觸有機化學溶劑、輻射等,導致骨髓細胞的染色體變異,發生血癌,但多數病患仍找不到確切罹病因子。不分早晚 發病至死僅數月蕭惠樺指出,血癌沒有所謂「早期」、「晚期」之分,發育不成熟的血球細胞會隨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發病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疾病。骨髓有癌細胞,直接影響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間接出現症狀,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數月甚至數周內就會死亡。病患因為白血球數量異常,容易引發肺炎等感染症;紅血球減少,容易貧血、頭暈、爬樓梯會喘;負責止血功能的血小板減少,容易大出血、皮膚瘀青等。另外,有些病患會出現精神不佳、發燒等,一旦有疑似症狀,建議應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進一步透過骨髓穿刺切片檢查來確診。化療辛苦 半數病患仍復發化學治療是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主要治療方式,但病人很辛苦,相較其他癌症,AML癌細胞占滿骨髓下,必須用高強效、高密集的化療,殲滅癌細胞,必須忍受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蕭惠樺估計,六到七成病患接受化療能穩定病況,但其中五成病患有機會再復發。基因檢查配標靶藥 獲新生過去的四十年都沒有新藥出現,但近年來,白血病治療的發展非常快,特別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從2017年開始,AML已進入全新治療領域,有許多創新的藥物出現,提供了不同的治療選擇。部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染色體有特定變化,確診後透過FLT3、IDH1、IDH2等基因檢查,協助醫師了解病患預後狀況,甚至搭配可用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率。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使用,可提升治療成效,減少復發和副作用。蕭惠樺說,一位30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病患剛生完小孩,接受化療後的一年,癌症復發,原本用二線化療藥物,仍無法控制病情,後來改採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住病情,延長生命,最終等到適合的骨髓移植,如今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
台灣在歷經幾次重大食安事件之後,添加物潛藏的危害昭然若揭,人們開始興起一股追求天然、不加工的「全食物」飲食取向。經常到站所分享的營養師黃淑惠,提供全食物飲食原則與方法,透過天然食材完整利用,不僅減少料理過程的食材廢棄,更能充分攝取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一物全食 攝取各部位營養素黃淑惠一開始先就全食物下定義,「攝取天然、完整,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就叫做『全食物』。」看得到食物的原型、知道它的來源、沒有過度加工,都是判斷的依據。因此,像肉丸、香腸這種已經看不出原型、無法分辨來源的肉製品,就不是全食物。另外,黃豆使用天然米麴發酵而製成醬油、或天然發酵的味噌、葡萄酒等,都可視為全食物。在反省食品添加物文化的同時,透過科學也發現了許多植物用來招蜂引蝶、傳宗接代的鮮豔的顏色(植物化學素,簡稱植化素),富含抗氧化劑,能夠抵抗空氣中不良物質的侵襲。「我們統稱為抗氧化力,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能夠保護細胞。植化素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就成為6大營養素之外第7種營養素,多存在植物的外皮,只不過多數都被削掉了。」黃淑惠說。因此,基於「只要能夠入口的,就不要丟棄」的概念,扣除非常粗糙難以入口的水果外皮如荔枝皮,她鼓勵食用包括葡萄、火龍果、香蕉的果皮,即便是鳳梨皮都可以拿去做發酵。此外,種子也不要丟棄,可以連同蔬菜根部一起打成精力湯,藉此攝取到植物各部位的營養,所謂「一物全食」也是全食物飲食的重要概念。不追求超級食物 多樣全食最健康原則上,挑選全食物首重追求「身土不二」,就是「人和環境相互搭配」,多食用本地、依循季節生產的食物;再者,食物放越久、化學保存方式都會讓營養素流失,應盡量避免;第三,建議採用彩虹飲食⸺黑 、白、紅、黃、橙、綠、紫,不同顏色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沒有任何食物是超級食物,多樣選擇,就能獲取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最後,黃淑惠提醒大家依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慎選食物,比如糖尿病患就不建議選擇太熟、太甜的水果;全穀類中含有磷,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就應避免等等。營養師推薦全食物食材青菜類南瓜表皮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果肉主要含醣分、維生素A,南瓜籽有油脂、維生素、微量元素(鋅、硒、鉻),建議可將果皮、果肉和籽一起打成漿,吸收完整營養。此外,花椰菜的植化素含量也非常高,尤其菜心(莖)有膳食纖維、植化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促進排毒。菠菜根部礦物質含量遠比菜葉還要高,其中鐵質可以促進造血;此外,一般人吃芹菜都只吃芹菜莖,但芹菜葉的葉酸含量遠高於芹菜莖,建議一起吃,可以幫助紅血球再生,全株芹菜中的芹菜素可以抗血小板凝結,預防血栓。豆類純粹以黃豆和水為原料的豆漿、豆腐雖然也算是全食物,但去掉豆渣之後也減少了部分營養價值。黃豆表皮有植化素、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礦物質;豆仁含脂肪、卵磷脂、蛋白質,維生素B 群和礦物質,建議將豆渣和蛋、絞肉煎成肉餅,不浪費又可攝取完整營養。油脂類食用油多從種實類榨取而來,種子裡面有油脂、蛋白質、維生素,建議可在蔬菜上撒一些堅果,像是葵瓜子、杏仁果、南瓜籽,直接攝取。建議一般人每日攝取約1湯匙堅果,而癌症病患、術後病人、燒燙傷後亟需補充熱量者,一日可食用2湯匙。穀類穀類的穀皮層有膳食纖維,胚芽含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推薦食用全穀粒食物如藜麥。藜麥內的胺基酸種類豐富,非常適合做為素食者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有助身體組織修復;紅藜麥和黑藜麥的植化素可以保護血管內膜的柔軟度,保護心血管,也有抗發炎效果;黑藜麥的礦物質含量高,幫助造血,清除自由基,建議貧血的人可以多吃藜麥。 另外糙米穀皮層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糊粉層有豐富的維生素B 群,尤其大量維生素B1 可以促進正常神經傳導,維生素B6 可維持心情愉快。另外紅薏仁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 群,特別一提外殼可以穩定血糖上升、降血脂;薏仁在許多臨床實驗中都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水果類特別推薦紫葡萄,花青素含量高,可以保護眼睛;芭樂含維生素C,β- 胡蘿蔔素、沒食子酸等強力抗氧化營養素,可強化黏膜、增強免疫;小番茄有胡蘿蔔素、茄紅素、槲皮素,可維護心血管功能;柑橘的蘿蔔素、葉黃素、類黃酮素、維生素C,可保護眼睛、保持美麗肌膚、抗老化。 此外,蘋果表皮有389 種植化素和膳食纖維以及槲皮素,可抗癌、降血脂,果肉有醣、維生素C,籽有油脂,可以一起打成果汁飲用。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精選延伸/飲食健康大小事↘↘↘】。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防疫有口訣!6大類食物落實吃 熟齡增強免疫力!。「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