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58
筆 文章
-
-
2023-07-12 醫聲.疫苗世代
獨/今年冬天新冠疫苗怎麼打? 疾管署擬兩套劇本
衛福部疾管署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於冬天再起,研議冬天施打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50至64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共病族群、6個月以上合併有免疫不全或低下族群及孕婦,預估接種250萬人。疾管署表示,但若針對預防Omicron變異株XBB的新一代疫苗,於今年9月問世後,疾管署會盡全力採購,規劃施打對象為全體國人,屆時可能不需再打次世代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研議冬天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族群,5月時已向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提案討論,但為因應針對XBB變異株的新一代疫苗可能問市,疾管署若順利採購,規劃施打對象為全體國人,但初期新的疫苗可能數量少,仍採取分階段施打措施。ACIP委員、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說,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日前於ACIP會議討論,對於開放四大族群接種新冠疫苗追加劑,專家均表贊成,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免疫不全病患仍須多加注意,但這是針對今年疫情的建議,或許明年、後年又會有所調整,目前接種次世代疫苗對象,高危險族群為一年施打2次,一般族群一年施打1次。
-
2023-07-12 醫聲.醫聲要聞
清冠一號不再公費 中醫師:需求降低3至4成
清冠一號7月1日起不再公費給付,民眾確診後若想要吃清冠一號,只能自費購買。診所中醫師臨床觀察發現,約有3至4成民眾因預算考量,無法選擇清冠一號治療,且多為第一次確診者。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清冠一號自費後,有部分民眾轉看西醫,但整體中醫就醫率仍高於往年。中醫藥司簡任技正蔡素玲表示,雖然清冠一號不再公費給付,但一般中藥製劑仍有健保給付,民眾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去就醫,中醫師會依照診斷開立清熱解毒藥方,藥材作用、機轉類似清冠一號,也一樣有健保給付,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民眾也不一定都要自費購買清冠一號。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自從清冠一號需自費購買後,民眾因為對清冠一號還是信賴,多會自費購買,但臨床觀察仍有3至4成民眾因為預算考量,放棄清冠一號,改採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治療新冠肺炎。陳潮宗表示,清冠一號經過科學實證,是健保科學中藥劑量的兩倍,清冠一號治療在新冠肺炎急性期時投入,一個療程5天,加上後續調養一至兩周;科學中藥最初療程可能就要一至兩周,加上後續調養身體,全部療程視個人體質、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差異,但整體療程會相差5至7天左右。詹永兆表示,民眾對於清冠一號自7月1日起得自費都相當清楚,對於清冠一號的需求確實有因此減少一些,但經過中醫師辯證論治的科學中藥,像是魚腥草、板南根等藥方,同樣能夠達到抗病毒的療效。「確診過一定要來中醫調理。」詹永兆指出,民眾對於確診看中醫已蔚為風氣,尤其喉嚨痛、咳嗽、呼吸不順等,都是中醫領域的強項,愈來愈多民眾會因此看診;確診後「長新冠」症狀,例如腦霧,亦有許多民眾尋求中醫領域的協助。陳潮宗表示,目前遇到的病患,因為太晚確診而沒辦法公費,都只能自認倒楣,多少有所抱怨。為了民眾的身體健康、公平原則考量,是否考慮讓首次確診的民眾,仍有取得公費清冠一號的機會。
-
2023-07-11 醫聲.醫聲要聞
全台鬧血荒中南部最嚴重 缺血竟因暑假到來、極端氣候
全國血庫拉緊報,大鬧血荒。依台灣血液基金會最新統計,全國四種血型安全庫存量皆「偏低」,但台中、高雄中心缺血最為嚴重,四種血型庫存合計為「急缺」狀態,台北中心則為「偏低」狀態。據統計,目前全國A型血僅剩4.5天、B型血剩5.4天、O型僅剩4.7天、AB型剩4.8天,捐血中心呼籲民眾挽袖捐熱血。全國鬧血荒中南部尤以嚴重,高雄中心A型血3.7天,B型血3.7天,O型血4天,AB型血4天,合計3.8天。台中中心A型血3.4天,B型血4.2天,O型血3.5天,AB型血6.2天,合計3.8天。至於,台北中心為全血血液庫存量「偏低」,目前A型血僅5.2天,B型血6.8天,O型血4.7天,AB型血4.9天,合計僅剩5.3天。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長劉俊宏表示,此波血荒兩大關鍵因素為「暑假到來」及「極端氣候」。首先每年暑假都會面臨血荒,但以今年最為嚴重,原因是今年為新冠肺炎疫情後,正式重新開放國境,出國旅遊人潮比往年更多,造成捐血量下降;另一原因是「極端氣候」,6月時北部、中南部大雨不斷,如此極端氣候的致災性大雨,讓捐血量出現極大的差異。「極端氣候,影響捐血量真的太大了。」劉俊宏說,以往天氣好時,周末兩天假日捐血量約7000至7500袋,但若兩天下大雨,捐血量幾乎腰斬,僅剩4000袋,少了2000、3000袋,下降幅度高達4至5成,導致部分手術延遲。劉俊宏說,目前台北捐血中心每天用血量達2200袋,但本周需回補延遲手術的用血量,將達2500至2600袋,但看來本週仍不可能滿足,可能要等到下一周,但隨之而來又要面對下個挑戰「颱風」。現在全國血液庫存真的是「捉襟見肘」,期待民眾踴躍捐血。
-
2023-07-08 焦點.元氣新聞
2023下半年變動加劇?風水專家解析12生肖的事業、健康、財運、感情整體運勢走向
2023年上半年如風暴般瞬息萬變。新創科技圈的國師,也是專業命理看相風水師簡少年出版《簡少年現代生活改運書》(時報出版)書中提到,接下來的2023癸卯年下半年,變動的狀況將不僅沒有減緩,反而將更加激烈如狂潮般洶湧。因此,我們必須提前體認到這股改變的強度,並作出最全面的準備,才能讓自己的運勢在這樣的變動中達到趨吉避凶的理想狀態。在接下來的內容裡,將深入解析12生肖在2023癸卯年下半年夫妻宮(感情)、財帛宮(財運)、疾厄宮(健康)、官祿宮(事業)的整體運勢。衷心希望,在這充滿挑戰的下半年中,所有人都能過得安穩、順利,並能迴避桃花煞帶來的影響。12生肖在2023癸卯年下半年整體運勢屬鼠的同學:動腦帶財,桃花旺盛,關節疾病,需小心異性在2023年,屬鼠的朋友將會遇見充滿變動的一年。命宮裡的天機星與祿存星,代表只要巧妙運用頭腦,就能帶來財富,同時擁有紅鸞星和咸池星的加持,今年的感情生活也相當活躍。夫妻宮裡充滿了強烈的情感能量,易引起三角或四角戀的情況,而且可能涉及海外或遠方的對象。但要注意,鈴星煞可能會帶來潛在的溝通困境。財帛宮裡,你的財源有兩條:一來自年長者,二來自年輕者。你的財富將隨著名氣和才華的提升而增加。但別忘了,貪狼星化忌可能會導致你因為感情事而有財富的暗耗。關於健康,特別注意關節問題以及可能的傳染病。在遷移或出遊時,要留意可能的傷害。如果你感到不適,並且旁邊有異性,就更需要謹慎處理。至於事業,今年將是你工作運強勁的一年。你的專業技術可能會獲得認可,你的名聲也可能在女性中有所提升。火星和鈴星的組合預示了你可能會在這年大放光彩,尤其是需要在前臺工作的你,這將是一個收穫豐富的年份。屬牛的同學:意外出頭,留意衝動,注意隱疾,養肝保健2023年,屬牛的你將面臨一波「意外出頭」的運勢。紫微、破軍和擎羊星組合,讓你在驚豔人群的同時,也可能走向破壞與改變。切記,你的衝動行為可能讓原有的計劃變得亂七八糟,你需要警惕突如其來的野桃花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貴氣消減。在感情方面,貪狼星的介入帶來的桃花煞將直接攻擊你,因此你需要特別謹慎,避免與異性過度接近,否則將會陷入長時間的痛苦。財運方面,武曲、七殺和火星的組合讓你在花錢上如火如荼,同時因異性關係可能會破財,所以理財上需要保守為上。健康上,你可能會有些輕微的疾病,包括可能的糖尿病和隱藏的小病,需要注意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於事業,你將處理許多與法律、美學、桃花相關的事情,可能需要處理一些你並不想做的工作。不過,你擁有豐富的資源和貴人的援助,即使面對困難和變動,你也能夠順利度過。在這一年中,你需要抓住每一個改變帶來的機會,並穩定地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避免衝動和不計劃的行為導致失敗。屬虎的同學:奇怪鳥事,化險為夷,注意骨頭發炎、肺炎2023年,屬虎的你面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與福氣的一年。由於命宮是空的,透過對宮的天梁天同星,你將享有福蔭,但意味著面臨許多挑戰。這些挑戰的存在讓你有機會展現化險為夷的智慧。有助於你的女性貴人會比較多,讓你在困境中得到協助。感情方面,你將會捲入三角戀,而且這會是你遇到真正伴侶的途徑。多彩多姿的愛情生活將會讓你有機會遇見聰明且有財富的對象,但他們可能並不會特別大方。財運上,雖然你的財源有限,但你應對錢財的能力將會不錯,也會有許多貴人指點你理財之道。但由於缺乏代表財富的祿星,你的收入可能不會有太大增加,總的來說,你的財運會比平均水準稍好。在健康方面,你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出現的骨頭發炎或肺部問題,特別是骨頭和牙齒方面,你需要特別注意及保養。事業上,你將會有兩份主要的工作提供你收入,而且你的工作表現將獲得他人的喜愛。寫作或女性貴人將為你提供多元的資源,預期你的工作運將會相當不錯。屬兔的同學:運勢平穩,間接權力桃花煞,注意心腎健康、視力問題2023年,屬兔人的運勢將呈現穩定但充滿挑戰的特色。由於命宮正坐天府星,加上天魁星的影響,你會感受到來自年長男性的支持和提拔。然而,在事物分配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受到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牽連,成為他人決定的承受者。你將獲得間接的權力,但要警惕其中的陷阱,如不明真相的桃花煞。感情方面,你與伴侶的關係將經歷一場重大變革,可能會有新的相處模式出現。盡管可能會出現衝突,但總體來看,這些變化將有利於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只是需要提防「野桃花」的介入,這可能會引發爭端或分裂。財運方面,2023年將面臨重大的挑戰。你可能會遭遇一些不可預期的財務困難,所以在任何財務決策上都需要保守和謹慎。健康上,需要特別注意腎臟和心臟的狀況。視力也可能出現問題,所以應該更加關注與視力有關的健康問題。在事業上,你可能會成為一個連接者或平臺,並有可能被政府或大機構選中提拔。然而,隨著權力的增加,需要警惕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如被爛桃花牽連,或者因為得意忘形而引來麻煩。你應時刻保持謙虛,遠離可能的桃花糾纏。屬龍的同學:才華曝光,貴人相助,慢性病,皮膚、生殖系統相關,療程需耐心在2023年,屬龍的你將坐在充滿人緣與才華曝光機會的命宮之上。桃花運旺,但並非戀愛能量,而是你的人緣特別好。左輔星、文曲星和化科星的組合,將讓你的才華得以被世人認識。此年將是你人氣旺盛的一年,為你的努力找到表現的機會。在感情方面,你的夫妻宮是空宮,表示你將經歷一個平穩和諧的年份。你會遇到年輕和年長的對象,並和他們愉快地相處。但由於右弼星、文昌星以及化權星的存在,可能會有女性闖入你的感情生活。即使如此,你的感情生活大致還是和諧的。若你未在戀愛中,將會遇到很多合得來的人,但是否需要立即發展感情,則需再考慮。在財運上,你的財帛宮擁有天機和祿存星,代表你的賺錢途徑會增加。你將有貴人相助,並從聰明才智和與桃花、藝術有關的事業中獲得收益。你也會從小買賣中獲得一些利潤。整體來說,你的財運在2023年會非常好。在健康方面,你的疾厄宮坐著一顆陀羅星,代表可能會有些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可能與皮膚、生殖系統等有關。雖然困擾,但只需穩定治療,健康狀態應可控制。在事業方面,你的官祿宮有天同天梁星,代表會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因有左輔文曲星和祿存星,你的才華和名聲將被大眾所認識。雖然收入不多,但你的工作發展穩定,並受到人們的好評。即使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但你應能順利解決。屬蛇的同學:防衰運,謹慎應對年長的女性,注意腸胃、肝臟、血管瘤,多檢查安心在2023年,屬蛇的朋友面臨著各種挑戰,命宮正處於廉貞貪狼化忌,意味著你會經歷一些困難。特別是如果你是男性,與年長女性的關係可能會讓你感到困擾。同樣地,如果你是女性,則需要特別注意你的另一半的母親,因為可能存在一些衝突。儘管如此,化權星和化科星會驅使你不斷前進,即使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但你仍然能在這一年中有所成長。在感情方面,可能會有年長男性插入你的感情生活中,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在財運方面,雖然你可能會從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獲得金錢,但也可能會因此引來一些是非,但最終還是會有收入。在健康方面,要注意壓力過大可能會引起胃出血或胃潰瘍等問題,也要注意肝臟的狀況。而在事業方面,2023年將是你努力奮鬥的一年,你的努力將會被長輩們看見,帶來提拔的機會,但要注意不要因為感情問題而耽誤你的事業進展。屬馬的同學:溝通有力,慎防壓力炸鍋,注意身體虛耗,預防舊疾復發2023年,屬馬的你將面臨多方面的挑戰與機會。巨門化權坐在你的命宮,使你在溝通表達上更具力量與說服力,這年尤其適合進行重要的溝通與談判。命宮內的祿存星、右弼與文昌星意味著你會有許多女性夥伴協助你的溝通工作,幫助實現你的理想。天喜星的出現代表著增添人口的好消息,對於計劃添丁的你來說,非常適合。感情方面,夫妻宮的太陰星化科象徵著可能出現多角戀或隱藏的感情被曝光。然而,對於單身的你,可能會吸引到具有特殊特質的異性。財運上,由於財帛宮為空宮且暗合貪狼化忌,代表財運會有些不穩定,而且可能因為感情問題而破財。健康狀況可能受到紫微破軍和擎羊星的影響,可能會有一些虛耗的疾病,需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此外,由於不斷的溝通可能會消耗你的體力,需要適時休息。事業方面,你的官祿宮裡有太陽、右弼、文昌及鈴星,代表你在事業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且工作發展良好,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潛在問題。總的來說,2023年將是一年充滿挑戰與機會的一年。屬羊的同學:順勢連結,卓越夥伴共創高峰,疾厄宮空宮,身體健康在2023年,屬羊的你坐落在天相星的命宮,象徵著這將是連結的一年。你的角色如同平臺或仲介,將眾多力量串聯在一起。卓越的權力夥伴和和諧的上司將支持你,年長的女性夥伴將和你相處愉快。你將在這年中順利完成許多連結任務。不幸的是,你的夫妻宮強烈顯示著不佳的感情運。雖有許多潛在對象,但他們都不是你的首選。他們的表面條件可能一切都好,但就是無法讓你產生強烈的情感。此外,遠距離的關係也可能成為問題。今年你的財帛宮是天府星,代表著你將有許多貴人幫助你創造財富。你的財運將在穩定中有所進展,並且你將會與許多有利的貴人相遇。不過,由於受到貪狼星的影響,你需要小心異性對你的財運造成影響。你的疾厄宮是空宮,代表這將是個沒有疾病困擾的一年。即使有些小病痛,也都能順利解決,身體狀態相當健康。陀羅星在你的官祿宮,讓你感覺到在每件事上都需要他人協助才能順利完成,並可能產生與工作無關的感覺。但你不需要太擔心,今年你的角色就是把大家連結在一起,即使自覺無法有所貢獻,你周遭的人會幫你完成所有事情。屬猴的同學:逢凶化吉,直覺精準,疾厄宮穩定,注意腸胃和撞擊2023年,屬猴的你會面對許多突如其來的難題,好像「鳥事」不斷,而這種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年長的女性身上。儘管大耗星表示你將會有所消耗,但是有天同星、天梁星以及解神星的加持,使你擁有良好的直覺,能迅速解決問題並化凶為吉。表面上,你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中,但真正的困難只有你自己知道。感情方面,可能會出現三角戀,或者有新成員加入家庭。你可能會遇見比你地位更高、具有權威的對象,可能會讓你感到壓迫。你的另一半可能會有一些強硬的要求,這會讓你感到困擾。建議你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對方的高位和權威,這樣對你們的感情關係才會有利。在財運方面,2023年會是相對順利的一年。無論是財務問題、工作問題或者其他問題,都會有人出手相助。然而,由於太過安逸,你可能會顯得有些懶散,這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財運表現。在健康方面,有穩定的天府星加持,使你在2023年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健康問題。只需要小心可能因為年紀增長引起的胃病,以及可能的撞擊造成的瘀青問題即可。在事業方面,你可能會在工作場合遇到心儀的對象,或者工作本身就跟桃花有關。此外,你可能需要兼顧兩份工作。雖然會有許多鳥事,但是你依然能在工作中順利解決問題,得到肯定,化凶為吉。可以說,2023年你的工作運相當不錯!屬雞的同學:努力賺錢,避免衝突,注意慢性疾病和腎臟健康2023年對於屬雞的你,會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變動的年份。在整體運勢方面,武曲、七殺、火星等星體的影響將使你的生活節奏加快,進行大量的活動,並需面對較大的壓力。然而,有天魁、天鉞的加持,年長的人將提拔你,協助你順利達成目標,只需注意控制情緒以避免衝突。在感情上,天相星的作用使你的感情易受他人影響,可能會有野桃花的發生。在特殊的星體組合下,你的愛情關係可能會有些不同尋常的狀況。在財運方面,由於貪狼化忌與天馬的影響,財運狀況可能變動大,應謹慎選擇交往的對象以防損財。健康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從未有過的慢性疾病,特別是與腎臟或泌尿道有關的疾病,應加強關注自身健康。在事業上,紫微、破軍、擎羊和天姚等星的作用下,你的事業會有重大轉變。你會有很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得罪一些人,應注意這些人可能成為你的隱患,須善待他們以維持人際關係。屬狗的同學:運勢吉利,輕鬆賺錢,突發性爆裂疾病,旅行需謹慎在2023年,屬狗的你將處於太陽右弼文昌鈴星的擁護下,創造出「日月反背」的特殊格局,象徵著你能在不需直曬太陽下就能賺錢的一年。儘管有眾多貴人助力,但由於缺乏祿星,因此收入可能不多。整體而言,2023年屬狗的你將會運勢吉利。你的感情宮位有可能引發三角關係,其中涉及的多是男性。暗合的貪狼化忌星位也意味著你可能受到桃花煞的困擾。雖然表面上看似無波,但實際上你可能會因此感到煩悶。但幸好,天同天梁星位將助你轉危為安,總能解決感情困擾。財帛宮的巨門化權星位指出,你的財運將透過兩條途徑產生,且須透過不斷的溝通來實現。另外,由於有女性貴人的加持,你的財運將與持續的言談交流息息相關。但要留意巨門星強烈時可能帶來小人,因此應以清晰的溝通方式避免產生誤會。你的疾厄宮位暗藏風險,可能出現突發性疾病,尤其與肝臟或皮膚相關。出遠門時,要特別注意這些可能的健康問題。你的官祿宮為空宮,象徵著工作穩定度不高,且可能會因桃花問題引發困擾。雖有許多貴人相助,但低調處事將是你在2023年的最佳策略。高調行事可能導致工作爆出問題,低調穩健反而能帶來順利的進展。屬豬的同學:遠離桃花運氣旺,愛情發展要等待,注意口腔、耳鼻喉,趕緊就醫治療2023年,屬豬人的運勢,命宮坐於陀羅星與空宮,預示所有事情將變得緩慢。你可能會面臨些許困難,包括感情問題與法律糾紛。你是桃花重災區,與異性互動需謹慎,特別是在訂立合約時。我建議你解決問題的方式要迅速,不要讓問題拖得太久。在感情方面,由於武曲七殺加火星的影響,你在2023年可能會與桃花無緣。有時感情似乎湧現,卻又忽然消逝,如燃燒後瞬間熄滅。財運上,天相星的影響將使你的收入與媒合有關。儘管你可因媒合而創收,但由於擎羊星的破壞,你的財運並不樂觀。特別是當媒合涉及異性時,更需小心避免破財。健康方面,你的疾厄宮在2023年受巨門化權影響,需特別留意耳鼻喉和牙齒狀況。如有不適,應儘快就醫。事業上,天府星的影響將使你的工作狀態穩定,可能有長輩提拔。天相星的能量將助你提升地位。然而,桃花星的影響可能使你的工作穩定性因異性的介入而受到影響。即使升遷,你也需持守原則,避免讓事業因此受損。 延伸閱讀:.你的行為決定你的命運!專家提供「改寫命運」的實用建議.眼瞼厚度透露財富潛能? 專家:想致富,也從腎臟和脾胃改變命運.哪種面相天生有理財天分?專家:「這面相」者財運亨通,是因為這原因本文節錄:《簡少年現代生活改運書》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公費清冠一號今起走入歷史 中醫藥司:中藥製劑仍給付
「台灣之光」清冠一號今起不再有公費給付,民眾若有需求只能自費買。基層中醫師觀察,新制上路前的確不少確診者「提前看診拿藥」,另有少數民眾先囤藥自費買清冠一號。而有開業中醫師認為,新制對「天選之人」不公平,因為第一次確診就得自費買清冠一號,對此中醫藥司說,醫師仍可開立相關中藥製劑給民眾,這些仍有健保給付,而政策推動前,必須為大眾需求做考量。中醫藥司簡任技正蔡素玲表示,雖然清冠一號不再公費給付,但一般中藥製劑仍有健保給付,民眾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去就醫,中醫師會依照診斷開立清熱解毒藥方,藥材作用、機轉類似清冠一號,也一樣有健保給付,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民眾也不一定都要自費購買清冠一號。先前開業中醫師陳朝宗指出,中醫師依照臨床經驗開立藥物治療新冠病患,但「並非專一性藥物」,科學中藥健保給付每日12至15克的劑量,但清冠一號經過濃縮,1天劑量就是30公克,藥效當然有差。「先前確診的民眾很幸運,但對沒確診過的『天選之人』不公平。」他說,未來每個人至少都會感染到一次新冠肺炎,至今都沒確診過的人,要取得清冠一號得自費,政府應考量「首次確診者」仍有公費清冠一號的機會。對此蔡素玲表示,政策須考量大多數民眾立場,如果政府很有錢,的確必須做到公平性,但若資源有限,會依照大多數民眾需求做優先考量。開業中醫師高羿宸表示,因應清冠一號7月1日起取消公費,診所臉書有先行公告提醒民眾,近期觀察確診患者會提前看診,相較過往增加五成。另外有少數民眾無症狀,甚至沒感染新冠肺炎,仍擔心未來買不到清冠一號,因此提前來自費購買,囤藥民眾大多以老人家居多。高羿宸觀察,前年、去年新冠疫情約到6、7月左右就會和緩些,但今年到了6月中旬疫情仍未歇,每天至少有10名新冠肺炎染疫者,且患者的症狀也有不同,5月多的新冠患者症狀沒那麼明顯,6月的患者人數增加、症狀也變嚴重,包括發燒、咳嗽、帶有黃痰等。高羿宸認為,可能與新冠肺炎變異株變化、以及南北人流移動等因素有關,現行政策規定僅有醫院、長照機構等特定場所需要戴口罩,隨著天氣漸熱,民眾在外沒戴口罩,傳染力也增加,加上端午連假過後,民眾感染情況也變多,尤其北部人數較多,感染狀況較南部多。
-
2023-07-01 醫療.泌尿腎臟
台灣美食No.1!日透析病友排除萬難,就為享受道地台灣美食
「非常感謝李醫師,他讓我72歲的母親有機會享受道地台灣美食…」在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醫師的從醫生涯中,他曾協助許多來台旅遊的國外腎友接受透析治療,其中,一位72歲的日本女性腎友非常喜歡台灣美食,即使需要定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也堅持要來台灣享受台灣小吃、鼎泰豐小籠包。後來在兒子的陪伴與李孟鴻的幫助下,前述女性腎友終於得償所願,來台展開美食之旅,在這段時間,她也接受李孟鴻醫療團隊所安排的血液透析療程,回到日本,她兒子特別將這份感謝心情記錄下來,刊登於日本當地部落格日誌,讓李孟鴻留下深刻印象。疫情解封腎友盼旅遊 提升生活品質不只這位日本女性腎友,李孟鴻醫療團隊也曾幫助其他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等國腎友在台接受血液透析,由於名聲已傳播開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甚至有在台旅遊的日本腎友親自打電話預約血液透析,雖然因為新冠疫情發燒,導致這幾年的國外腎友大量減少,但隨著各國解封,李孟鴻認為,情況將逐漸有所改變。延伸閱讀:血液透析再調整 腎友重拾穩定生活在推廣國際醫療、腎友觀光醫療領域深耕多年的李孟鴻也觀察到,過去,許多腎友以為接受血液透析後,可能就無法隨心所欲地出國遊玩,事實上,只要事先有適當安排,透析病友想出國旅遊,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為了讓台灣透析病友在赴日旅遊、工作時擁有更安心的透析環境,近日,他代表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與日本三上診所集團正式簽訂友好合作契約,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動透析旅遊,提升腎友生活品質,讓台日兩地腎友都能獲得更優質透析服務。台日簽訂友好協定 推動兩國透析腎友出國旅遊李孟鴻表示,透過友好合作契約的簽訂,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與日本三上診所將攜手為腎友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同時也期待促進國際腎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台日腎友的生活帶來更多福祉,並推動透析旅遊在全球的發展,期待全球腎友也都可以一圓旅遊夢想,生活可以充滿更多樂趣。延伸閱讀:洗腎(血液透析)完「恢復時間」長短很重要!別掉進急診住院的惡性循環延伸閱讀: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疲憊感、翻轉生活
-
2023-06-30 醫療.感染科
瑪丹娜「嚴重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細菌感染若失控 7種人恐引發致命敗血症
國際媒體報導,全球樂壇天后瑪丹娜上週六(24日)因「嚴重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雖然目前已出院回家休養,但即將展開的世界巡演勢必延後舉辦。瑪丹娜「嚴重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64歲的樂壇超級天后瑪丹娜原訂在未來幾周展開為期七個月的40周年世界巡演,但根據《CNN》、《BBC》報導,就在準備演唱會期間,她的經紀人於本周三(28日)在Instagram透露,瑪丹娜上週六因出現了嚴重的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導致她在重症監護室住了幾天。不過目前「她的健康狀況正在改善,但仍在接受醫療護理,預計會完全康復。」《CNN》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瑪丹娜周四晚間已經回到她位於紐約的家中休養,目前「感覺好多了」,正逐步康復中。細菌感染若沒控制好 恐引發致命敗血症由於瑪丹娜對健康問題非常保密,外界並不清楚她最初感染細菌的原因是什麼。《BBC》分析,最常見的情況是,初始感染始於肺部、皮膚、泌尿系統或消化道。而細菌感染若沒控制下來,當身體對感染產生極端反應時,極可能發展成敗血症或血液中毒,如果沒有正確治療,可能導致組織損傷、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敗血症可能發生在任何感染者身上,而當身體疲勞透支、脆弱或有不適的狀況時,導致敗血症的可能性更大。那些人容易感染敗血症?1.新生兒及老年人為好發族群,因該族群免疫力較弱。2.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因其免疫力低下。3.接受化學治療的腫瘤病患,因其白血球減少、抵抗力變弱,容易讓病原菌入侵身體而併發感染。4.燒燙傷、車禍、槍傷等遭受嚴重外傷者。5.愛滋病、酒精中毒、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等免疫機能低下者。6.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腎衰竭等慢性疾病者。7.感染肺炎鏈球菌者,可能併發嚴重敗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看詳細疾病百科/敗血症【參考資料】.《CNN》Madonna ‘resting, feeling better’ and following doctor’s orders, a source close to singer says.《BBC》Madonna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fter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
-
2023-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病毒不斷變異,快篩試劑不準怎麼辦?醫師提醒注意5大狀況
台灣正值新冠肺炎第四波高原期,疾管署預估疫情可能再升溫。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指出,近期臨床觀察,疑似快篩試劑出現偽陰性,個案到院時已呼吸衰竭、休克,家屬表示在家快篩都是陰性,醫院複驗才出現陽性。當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症狀,但快篩卻陰性該怎麼辦?食藥署和醫師皆提出建議。病毒不斷變異 快篩偽陰性增加李建璋表示,快篩是檢測新冠病毒的N蛋白,過去病毒變異多出現在S蛋白,N只有小突變,但若突變累積、N病毒開始變異,傳統快篩試劑恐難測出,尤其感染初期病毒量低,偽陰性狀況恐更嚴重,國內外研究也顯示,快篩試劑的準確度可能下降。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食藥署6月21日於WHO官網確認,XBB 1.5變異株相較於BA.2、BA.5變異株,主要變異發生於S蛋白,N蛋白並未變異,而台灣核准的新冠快篩試劑,皆偵測病毒N蛋白,評估應不影響檢測XBB 1.5之性能。陳惠芳指出,快篩試劑原理就是要快、方便,受限於設計原理,靈敏度不會像PCR檢驗一樣高。李建璋則說,抗病毒藥物在發病初期二、三天服用效果最好。因此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以下:使用快篩試劑 5大狀況要注意1.注意快篩效期是否屆效2.確認快篩使用方式,正確採集鼻咽檢體3.搭配臨床症狀判斷,如咳嗽、發燒、喉嚨痛等4.高齡長輩特別要注意非典型症狀,如意識模糊、跌倒或低溫發燒等5.篩陰也得提高警覺,家中有感染者、隔天症狀仍加劇,就至醫院PCR複檢李建璋說,PCR是疾病檢測基礎,不該因為疫情降級就只用快篩試劑,若篩不出陽性,只能透過症狀治療,無法開立「特效藥(抗病毒藥物)」,不少病人使用後兩天,症狀即獲得大幅改善。陳惠芳表示,食藥署27日已發函給11家國產、33家國外輸入廠商,要求一個月內提交檢測報告,檢視試劑設計原理、基因序列、病毒序列等,有無受到變異株影響,食藥署同時也建置檢測系統,確認實際情形,同時也持續關注WHO、各國情況。台廠飛確快篩首獲藥證 流感RSV新冠三合一試劑也通過【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台灣與新冠肺炎病毒共存後,疫情逐漸常態化,目前正值第四波疫情高原期,不過,台灣核准的205家廠商快篩試劑EUA僅到本月底,後續要持續製造、輸入,則須通過正式藥證申請。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今表示,目前已有2家廠商取得正式藥證,一家為國產「飛確抗原快篩」,另一家則為國外輸入「拜爾發呼吸道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試劑組」。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先前表示,受XBB變異株影響,臨床觀察快篩偽陰性增加,準確度可能降至7成。陳惠芳今表示,食藥署6月21日於WHO官網再行確認,XBB 1.5變異株相較於BA.2、BA.5變異株,主要變異發生於S蛋白,台灣核准的新冠快篩,皆偵測病毒N蛋白,故評估應不影響檢測XBB 1.5之性能。陳惠芳說,昨食藥署已發公文給11家國產、33家國外輸入廠商,要求一個月內提交檢測報告,要做評估檢測,檢視試劑設計原理、基因序列、病毒序列 有沒有受到變異株影響,食藥署同時也建置自己的檢測系統,會再確認實際情形,同時也持續關注WHO、各國情況。「目前取得藥證的廠商共兩家,一家國產、一家國外輸入。」陳惠芳表示,本次通過要證申請的國產廠商為「飛確 RV2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驗試劑」,為專業人員用之抗原檢測試劑;另一家則為「拜爾發呼吸道病原體多標的核酸檢測試劑組」專業人員用之核酸檢測試劑,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新冠肺炎的三合一檢測試劑。飛確RV2新冠肺炎快篩試劑,藥證取得商為寶齡富錦生技,是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在後新冠疫情時代正式取得醫材許可證的台灣廠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出國還需要提供疫苗證明嗎?台灣人常去國家入境規定一次看
新冠疫情至今已3年,各國逐步由最初的封鎖轉向解封、開放,這些改變不只影響國家防疫標準,國民出國旅遊也需注意入境規範是否調整。根據108台灣觀光年報資料顯示,疫情前依出國目的地來說,以前往亞洲地區為最多,計1,575萬7,473人次(占92.14%),其次為美洲地區67萬6,520人次(占3.96%)、歐洲地區36萬3,583人次(占2.13%)、大洋洲地區22萬8,135人次(占1.33%)、非洲地區27人次、其他地區75,597人次。若是依國家(地區)別分析,赴日本491萬1,681人次為最多,其次依序為中國大陸404萬3,686人次、香港167萬6,374人次、韓國120萬9,062人次、越南85萬3,257人次。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觀光統計資料庫,截至今年四月為止國人出國人次最多國家(地區)依序為日本、中國大陸、韓國、泰國、越南、香港,《元氣網》茲就上述國家(地區)防疫規定調整整理如下。日本自 2023 年 4 月 29 日零時起,所有入境旅客均無須提交 72 小時內 PCR 陰性證明或 3 劑疫苗接種證明。中國大陸根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自4月29日起,所有來華人員可以登機前48小時內抗原檢測代替核酸檢測,航空公司不再查驗登機前檢測證明。韓國入境及檢疫相關措施與規定: 一、韓國政府宣布,自 2023 年 4 月 1 日起至明(2024)年 12 月 31 日止,暫先針對台灣等 22 個國家或地區之外籍旅客實施免除 K-ETA(有關 K-ETA 相關資訊,請參考韓國 K-ETA 官方網站 www.k-eta.go.kr)。二、韓國政府雖自 6 月 1 日起取消確診者強制隔離義務,惟仍建議確診者自主隔離 5 日。三、仁川國際機場自 2022 年 3 月 21 日起使用「檢疫資訊事前輸入系統」(Quarantine Information Pre-entry System),入境旅客可於入境前透過該系統(https://cov19ent.kdca.go.kr/)登錄個人檢疫等相關資訊,以節省通關等候時間。完成線上登錄後系統將顯示 QR Code,旅客僅須以手機出示該 QR Code 截圖畫面,或持憑紙本列印之 QR Code,即可完成入境檢疫程序。泰國一、泰國政府決議自 2023 年 1 月 9 日取消對要求所有 18 歲(含)以上之國際旅客入境泰國時,必須出示完整接種疫苗(2 劑)證明,或由合格醫療機構醫師出具之 6 個月內已確診 COVID-19 並康復證明,未能施打疫苗者必須提供醫師開立證明等相關規定。二、對於旅客係來自有 COVID-19 管制之出發地(即該出發地不讓確診者入境),該旅客宜購買在泰國旅遊期間加上額外 7 天,保額至少 1 萬美元,包括治療 COVID-19 的醫療保險。檢疫官員將隨機抽檢旅客,倘發現有未購買醫療保險者,須於進入移民海關前完成購買醫療保險程序(倘泰國公共衛生部門另有規定,航空公司方得讓旅客不須出示醫療保險證明即可進行通關)。未購買醫療保險不會成為被拒絕登機的理由。三、入境泰國之學生及商務旅客倘能夠證明他們的邀請者同意支付渠等在泰國停留期間治療的 COVID19 費用,則可免除購買 COVID-19 的醫療保險。四、持外交護照及聯合國通行證人員可免除購買醫療保險要求。五、持泰國護照旅客及過境/轉機之國際旅客可免除出示疫苗接種證明及購買醫療保險要求。六、航空公司必須遵守並要求旅客遵守相關的公共衛生規定,例如除用餐或緊急狀態外,在飛行途中全程配戴口罩。在飛行途中出現 COVID-19 症狀的乘客在抵達目的地後接受檢測。越南一、越南總理府於 2022 年 5 月 13 日簽署第 416/CD-TTg 號公文,自 2022 年 5 月 15 日起,暫停要求入境越南旅客提供 SARS-CoV-2 病毒檢測陰性證明。入境越南旅客仍須遵守越南衛生部有關防疫之規定。二、越南衛生部於 2022 年 4 月 26 日發布第 2118/BYT-MT 號函,自 2022 年 4 月 27 日起,在越南所有國際關口入境越南旅客,暫停申報有關 COVID-19 健康聲明。三、越南政府辦公室在 2022 年 3 月 15 日第 1606/VPCP-QHQT 號正式通知,自 2022 年 3 月 15 日起,外國人和居住在國外的越南人進出越南應遵守外國人入境、出境、過境和居留法的規定。香港根據香港旅遊局的資料顯示,香港已無任何檢疫檢測要求,可參閱香港政府網站公布的最新消息。若欲查詢更多邊境管制及入境後檢疫措施,可參考外交部「世界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相關措施一覽表」。
-
2023-06-21 醫療.呼吸胸腔
退休交警不菸酒 肺功能卻如老菸槍
●空汙不只傷害肺 還增中風、心肌梗塞機率●胸悶喘咳才就醫 肺功能常嚴重受損難恢復「醫師,我不菸不酒,為什麼肺功能會那麼差?」一名退休員警因胸悶、咳嗽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立即為他安排肺功能檢測,一測發現他的肺功能只有同齡者的6成,和菸齡30、40年的老菸槍相較竟不相上下。這位退休員警生活規律、無菸酒習慣,肺功能檢測結果卻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蘇一峰追問才知道,原來這位退休員警原本擔任交通駐警,長期在停車場旁、馬路邊執行勤務,在汽機車廢氣的「薰陶」下,肺功能逐漸受到傷害。由於他從沒做過肺功能檢測,所以肺功能悄悄衰退,卻毫無所知,等到發現不對勁時,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X光照不出來 肺功能檢測才知「肺功能下降,是隱形殺手!」蘇一峰在新北市議員呂家愷、廖先翔、林國春於日前警察節舉辦的「挺警察,不要只打嘴砲」記者會中談到上述退休員警病例,不禁感慨萬千。議員呂家愷表示,在警消人員主要死亡原因當中,肺炎排名第三,前往醫院門診、急診主因中,呼吸系統疾病則排名第二,代表警消的肺部健康正持續受到嚴重傷害。蘇一峰說,警消人員長時間在外執勤,很容易接觸懸浮粒子PM2.5等各種空氣汙染,這些空氣汙染物質不僅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更直接傷害肺部健康,而肺功能會直接影響到體能與運動、行動能力等,這些問題透過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並無法得知,只能仰賴肺功能檢測才揪得出來。肺功能檢測是藉由肺活量與呼吸道空氣流暢程度,客觀了解肺部健康狀況。若沒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等出現胸悶、呼吸喘、咳嗽、有痰等症狀才就醫,肺功能往往已經回不去,往後就會比較辛苦,生活自理能力可能受到限制。傷肺高危險群 還有郵差外送員蘇一峰說,不只警消人員,像郵差、外送員與工地施工人員,也常接觸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等,皆屬傷肺高風險族群,透過肺功能檢測了解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非常重要。不過,多數高風險族群在健檢時都沒有納入肺功能檢測,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而不自知,若肺健康無法及時挽回,實在非常可惜。醫籲每年檢測 監控肺功能變化蘇一峰提醒,當肺功能開始下降,多數民眾的生活不會受影響,頂多激烈運動較有感。但當肺功能一直變差卻被忽視,病患可能面臨失能、臥床,或須插管、戴呼吸器維生。他呼籲,無論是警消人員、常接觸空汙的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如果沒做過肺功能檢測,建議可先做一次,當作追蹤基礎,之後每半年到一年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測,了解自身肺功能變化,讓肺部健康多一層保障。
-
2023-06-20 醫聲.疫苗世代
猴痘社區風險增 疾管署專案調查疫苗接種條件擬放寬
猴痘出現首例女性確診個案,感染源尚待釐清。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20日指出,該個案出現顯示社區猴痘風險再提高,為調查該個案感染疾管署派防疫醫師組專案調查,並且鼓勵高風險族群儘速接種;同時疾管署將提案研擬擴大猴痘疫苗接種對象,放寬到「12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新增19例猴痘確定病例,其中包含新北市90多歲女性,為國內首例女性個案,6月1日軀幹及四肢陸續出現疹子,6月15日因症狀未緩解且出現發燒等症狀至急診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於6月17日檢驗陽性確診,而個案曾5月12日至26日曾因肺炎住院。羅一鈞說,該名個案因長期臥床、無法下床行走,生活起居皆由家屬協助日常照顧,除已緊急聯繫並匡列有照顧個案的家屬或居服員等高風險接觸者共9人,進行訪視、採檢與接種暴露後預防(PEP)疫苗。羅一鈞也說,個案發病時間已超過14天,潛藏個案的病毒可能已經排除,咽喉拭子採檢驗出病毒的可能性低,因此採檢結果陰性並無法證實或排除潛藏個案存在,疾管署和衛生局討論後,決定啟動感染源專案調查,也沒有證據顯示是家戶或是照服員感染,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羅一鈞表示,上午已經跟新北衛生局討論,疾管署將派兩名防疫醫師組成專案調查,將會針對個案的出院、住院返家的接觸史調查(包括病例檢視、動線訪視等),另一方面由於檢出病毒量很低,沒有辦法直接定序需要培養,可能要3~4周,未來有進展會跟大家報告。由於該個案尚無法確認感染來源,社區風險提高,羅一鈞也呼籲高風險民眾應儘速接種疫苗。目前「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如: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提供猴痘疫苗供費接種,他表示,將提案到ACIP擴大猴痘疫苗接種對象到12個月有高風險性行為者。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健保署統計用血醫療科別 「這科」竟用最多/血荒危機2
國內年輕族群捐血率逐年下降,國人用血量仍居高不下。依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7至110年國人全血用血主要科別,前三名為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內科及外科,111年胸腔內科更超越心臟血管外科成為第一名。另就紅血球用量來說,107至110年用血主要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急診醫學科及胸腔內科,於109年時胸腔內科則由第三名竄升到第二名,醫師表示,胸腔內科用血量上升,這應與新冠疫情程度有關。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表示,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具高風險,且手術十分複雜,當病患大量失血時,恐危及生命,相較其他科別使用較多血液,而胸腔內科排名第二,應是與肺臟移植等手術,但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許多重度確診者可能出現缺氧、貧血等情形,在對疾病尚未完全清楚下,於治療時可能會放寬用血標準,提升患者血氧濃度,搶救生命。至於109年胸腔內科用血量竄升到第二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109年主要流行Delta病毒株,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較多,病情也易併發血栓、出血,確實有輸血需要,這可能是紅血球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至於,急診用血量下降,可能是患者在急診時為避免群聚,常立即分流到應該治療的科別,患者在急診停留時間縮短很多,用血量自然減少。而血液腫瘤科長年位居紅血球用量首位。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輸血最大用量的情形情為骨髓無法製造血球,如再生不良性貧血或血癌等病人,必須長時間固定輸血,相較於過往用血最多是為腎臟病患,受腎功能衰竭影響,紅血球生成素缺乏,造成貧血而必須輸血,但目前已有紅血球生成素藥物,促進紅血球生成,讓腎臟病患者輸血情形降低。游介宇說,另以癌症來說,若是肝癌、肺癌等固態腫瘤,可能於化療、標靶、免疫等治療時,造成貧血而需要輸血,但如果透過營養、鐵劑補充,解決了根本的缺血原因,就不需要輸血,為確保病人用血無虞,呼籲國人踴躍捐血。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以往關於血量統計,為透過大數據統計用血量,而目前推廣病人用血管理概念,希望可以減少用血,因此,衛福部醫事司委託輸血學會進行「台灣用血狀況再調查」研究,此調查曾於2014年進行,今年已著手進行健保資料庫再探勘,了解國內用血狀況,預計年底完成於「國血國用」諮議委員會進行說明。闕宗熙說,此研究為鑽研各醫療院所用血情形,如台大、北榮、長庚等大型醫院,就初步數據顯示,即便是床數相同的醫學中心,每家用血差異非常大,期盼了解不同層級醫院用血狀況,以制定量尺進行比較,如在不同醫院心臟外科手術用血量,是否有所差異,除給予臨床醫師用血空間,也可了解其他醫院用血情形,同儕間互相激勵。游介宇說,當血液供給不足時,臨床會將輸血條件設置的比較嚴格,如血色素7以下或病情危急的患者才給予輸血,等待血荒情形過去後就會恢復,因此,醫療上仍應給予臨床醫師足夠的用血評估、判斷空間,或隨著生物科技未來發展,如果可以生成血液,就能解決用血的情形。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這次希望透過統計,了解國內各醫療院所及不同季節、區域用血的差別性,以進一步討論、評估用血情形是否恰當,或是否需要加以管理,讓用血更有效益。
-
2023-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再度逆襲!醫籲放寬公費藥限制讓有需要的人盡早用藥,避免成重症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台灣新冠肺炎正處於第四波疫情,已進入高點。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臨床發現,在這波疫情當中,病患的病情瞬息萬變,病情可能兩天內急轉直下,需接受插管急救。他也呼籲,希望台灣公費藥物可以和歐美等國同步,放寬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限制,讓輕症、有需要的病患盡快用藥,避免演變成重症,造成更大醫療負擔。敏盛綜合醫院重症醫學科專家簡修洵認為,研究顯示,當病患確診、剛出現症狀時,建議五天內盡快使用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後續重症風險才會比較低。期待有需要的病患都可以及時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減少往後重症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近四周監測資料,本土個案中,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已成為主流株,佔65%,BA.2.75居次,佔32%,WHO表示,XBB、BA.2.75等變異株的傳播力、適應力都比較強。面對重症威脅 這些族群特別脆弱!2022年11月,一項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的大型數據研究則顯示,無論病患的疫苗接種狀態如何,只要是再次染疫,住院、死亡風險與出現重大急重症的機率,都會比初次確診來得高。這代表二度確診、三度確診或多次確診的病患,更需留意重症、死亡威脅。劉偉倫指出,在這波疫情中,重症病患多為高齡,或帶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病患,其中,很多病患不曾接種疫苗,主要原因除了有些人擔心疫苗副作用,也有人是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或原本要打疫苗時剛好生病,或有免疫問題考量等,結果就沒有接種疫苗,面對病毒變異株來勢洶洶,這群人就顯得特別脆弱。一旦演變成重症,治療更棘手簡修洵解釋,病患一旦演變成肺感染重症,就得使用靜脈注射新冠藥物「瑞德西韋」,有時,也必須使用免疫抑制劑搭配類固醇,減少免疫風暴發生,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就得進行呼吸治療、濕化高流量氧氣治療(HFNC),治療較棘手,若病患在輕症、症狀剛出現不久,也就是確診五日內便盡快服用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就可以大幅減少重症住院機率,也可降低長新冠發生風險,若有特殊考量,醫師也會視病患情況而建議適合藥物。目前,國內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公費對象已納入多數潛在重症族群,不過據歐美治療指引,像60-64歲族群、高血壓病患、BMI在25-30之間、單純吸菸者與未接種疫苗族群等,都可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而國內公費對象並沒有納入這些族群。讓有需要的人盡早用藥,避免病情持續惡化簡修洵表示,政府預算有限,無法將所有高風險族群都納入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名單,這是可以理解,但如果讓有需要的病患都可以及時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便可降低往後重症風險,避免新冠病毒進一步傷害病患健康。「醫護人員一確診,也需要及早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劉偉倫疾呼,隨著確診人數、重症人數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不少,確診機率也跟著上升,而確診後,由於無法盡快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導致無法在最短時間復原、回到工作崗位,醫護人力因此受到影響,這讓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更是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希望醫護人員也有機會及時獲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當醫護人員盡快復原、投入工作,醫療品質也才能維持穩定。處於疫情高點 不要輕忽重症威脅!簡修洵、劉偉倫皆提醒,雖然口罩禁令已解封,但現在正處於疫情高點,還是建議民眾出入人多、擁擠場所時,盡量戴口罩。如果是慢性病患者,則要好好控制慢性病病情,像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數,都需要好好控制。沒有注射疫苗的民眾,也建議盡早注射疫苗,若是公費用藥族群,確診後也要盡快在第一時間用藥,以避免病情加重,對整體健康帶來重大打擊。
-
2023-06-15 醫聲.醫聲要聞
年輕人與長者自殺死亡率回升 專家研判是「這些原因」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去年10大死因並分析自殺死亡情形。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自殺排名第12,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15至24歲和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分別有264名15到24歲年輕人自殺死亡、1138名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衛福部今年3月與全台22縣市開會,建立校園通報到衛生局的轉介流程,也與澳洲相關單位積極洽談引進「精神急救包」,預計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去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達到每10萬人28.4人,15到24歲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10.7人,分別較前年增加2.9%、12.3%,回到疫情前水平。網路、家庭、精神病糾纏 青少女自殺死亡數高 陳亮妤表示,全球15至24歲自殺率從2015年開始增加,女性人數多於男性,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都有關係。台灣年輕人自殺率優於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但比英國嚴重。陳亮妤分析,全球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增加以青少女較為顯著,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有關。雖然已知網路使用是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子,哪些網路內容與自殺行為有關,仍有待後續分析。國際研究也顯示,父母離異、家庭糾紛等,也會增加青少年自殺風險,憂鬱、焦慮、飲食疾患等因素,也會提升自殺意念。陳亮妤表示,心健司為了降低年輕族群自殺率,今年3月已與全台22縣市開會,建立校園通報到衛生局轉介的流程。心健司也與澳洲相關單位積極洽談引進「精神急救包」,同時持續進行死因分析,預計明年向國人詳盡報告。長者久病厭世 醫:備好「五寶」免煩惱在高齡自殺防治方面,依衛福部資料顯示,107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28.4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108年至110年分別為27.2人、26.6人及27.6人,而去年已上升至28.4人,已回到疫情前的情形。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去年長者自殺率上升,可能原因為疫情期間,受到經濟、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或自己飽受憂慮、焦慮所苦,以致久病厭世。他建議,年長者面對老年生活也應準備好「五寶」,包括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因此要維持身體健康、身邊有人陪伴、又有可以聊天的朋友,有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老年生活退休金,不為生活煩惱,憂鬱自殺不來找。張家銘指出,為預防年長者自殺問題,初級預防方面,包括經濟、福利、醫療服務、退休規劃須事先準備,而次級預防為自殺意念的監測、社區支持計畫、憂鬱症治療等,最後的三級預防為,危機處理、增進個人及團體的心理治療等。「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容易出現許多慢性病,或是歷經喪偶、親戚朋友相繼去世。」張家銘說,尤其年長者的憂鬱問題,很難早期介入,這些方面於長照體系應要提供更好的服務照顧,讓年長者可以用的到、用的足,仍須持續加強,而不同住家人平時應多以電話視訊關懷,注意年長者的生活起居,並鼓勵參加活動,一旦有自殺意念時,應適當提供醫療、心理諮商,降低自殺情形。(責任編輯:周佩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4 失智.長期照護
你有口腔衰弱嗎?除口乾舌燥、口臭還有可能發生失智、肌少症、憂鬱症
你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口臭變嚴重、咬合力低下嗎?口腔衰弱7症狀,自覺符合1項就要小心口腔可能已經開始弱化。雖然口腔衰弱多半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咽部肌肉力量均有可能出現退化,若輕忽為小毛病而不理會,還可能發生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於亞太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AGG-AOR)發表的一項《口腔衰弱影響長者健康結果》研究中指出,口腔衰弱的臨床症狀為7大項,千萬不可視為正常老化狀態,建議符合1項就要就醫檢查。口腔衰弱臨床7症狀1.口腔衛生狀態欠佳:未落實正確潔牙、口腔留有食物殘渣,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引發蛀牙、牙周病等。2.口腔乾燥:口腔內有黏稠、乾燥的感覺,經常感到口臭。3.咬合力減退:口腔肌肉無力,進食中的食物堆積於口腔內、容易溢出來。4.唇舌運動功能減退: 舌頭無法向兩側側伸、不自覺張口、無法噘嘴。5.舌壓降低(「舌頭」與「上顎」接觸的力量):舌頭無力,食物殘留口中,影響吞嚥、養分吸收。6.咀嚼功能低下:無法順利將食物磨碎,殘渣容易掉入氣管,造成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7.吞嚥功能低下:牙齒持續咬動,食物卻無法吞下、每口食物吞嚥多次、進食中出現嗆咳、飲水後咽喉處發出咕嚕聲。黃曉靈說,口腔對於整體健康十分重要,因為口腔衰弱還可能導致相關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憂鬱症的發生,口腔狀態不佳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而使長者變得更衰弱而導致肌少症,也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避免與人互動,在長期缺乏社交的情況下,心理容易造成更多的衝擊,各層面皆呈現虛弱的狀態。口腔衰弱可逆轉 3方法預防口腔衰弱可以預防嗎?黃曉靈分享,口腔衰弱可以逆轉,最重要的是提前預防,常見的預防方法為「口腔衛生」及「口腔運動操」,平日透過鍛鍊能強化咀嚼肌群的力量及吞嚥功能,並養成飯後潔牙習慣。此外,唱歌對於口腔衰弱的預防也有很好的效果,紓解生活壓力、釋放情緒的同時,還能訓練口腔肌肉、促進唾液分泌,且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唱卡拉OK也能預防失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呷百二吞嚥健康操」:https://pros.is/52p36u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台人十大死因新冠排前3 超額死亡=防疫失敗?羅一鈞這麼說
衛福部昨公布2022年十大死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排在第三名、達1萬4667人。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13日針對「超額死亡」以及我國防疫成績說明,我國累計超額死亡例為世界第九低,若是台灣防疫失敗的話,國際恐不認同。羅一鈞指出,根據經濟學人期刊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超額死亡總數為1萬9140人,每十萬人口的超額死亡率為80人,排在第九名,比韓國還低。他強調,防疫成功與否不是自己說的算,不只要看數字也要跟全世界趨勢比較,不是有超額死亡就代表防疫失敗。羅一鈞引述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的新冠委員會在去年九月提出的全球新冠檢討報告,該報告指,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台灣、韓國、紐西蘭等是成功控制疫情、維持低死亡率的國家,而且台灣GDP變化也佐證讓經濟受到度影響小於世界其他區域。「若說台灣屬於防疫失敗的話,國際上不見得會認同」。另外在疫苗整備部分,羅一鈞說,我國與莫德納公司的合約包含訂購最新型疫苗,合約能夠採購的量仍相當充足。若莫德納有針對XBB的疫苗並且經過FDA核准可以上市使用,我國也會引進,希望讓慢性病患者、長者可以在秋、冬接種。此外,羅一鈞說,防疫常在端午節來做切點,要注意呼吸道以外疾病,如病媒蚊引起的如日本腦炎、本土登革熱等。惟目前新冠仍處在高原期,何時會反轉仍有待觀察。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上升 黃立民點出兩大問題需要解決
衛福部昨公布國人去年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名第三位,而面對第四波疫情,今日疾管署公布上周新冠肺炎併發中重症確診患者,平均日增244人,與前一周持平,但死亡平均日增35例,高於前一周的28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要降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最關鍵兩件事情,就是「接種疫苗」及「早期治療」,面對疫情可能於秋冬爆發,政府應要開始著手準備。為避免疫情在秋冬爆發,黃立民表示,目前每年秋冬施打一劑新冠疫苗已是必然趨勢,美國也已宣布新一代新冠疫苗病毒株,將採用XBB變異株,可見國際面對秋冬疫情防疫措施已開始行動,但現在還沒有看到衛福部有說明任何採購計畫,或宣示相關防疫政策,甚至抗病毒藥物有無準備充足,目前都不清楚。國內正值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衛福部疾管署預計7月後疫情趨緩。黃立民指出,每年10月開始施打流感疫苗,如果要一併接種新冠疫苗,現在就應開始著手準備,「這是最基本要做的,如果不做,一旦疫情爆發,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能面臨死亡。」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性。黃立民說,三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國內靠著邊境管制,限制航班落地等措施,有效阻擋病毒入侵,但隨著病毒入侵國內後,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疫苗,讓國人盡速接種,但當時疫苗數量不足,施打疫苗之初,許多疫苗還是靠其他國家捐贈,且施打時間也比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較慢,因此疫苗的準備格外重要。另在早期治療上,抗病毒藥物存量也必須足夠,為精準使用抗病毒藥物,必須依靠PCR檢測、快篩進行診斷,這方面在疫情期間,都應該要做的更好,才有助於降低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
-
2023-06-13 醫療.精神.身心
長者自殺率再上升 醫:老年生活備好「五寶」不憂鬱
衛福部公布111年十大死因,去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已回到疫情前的情形。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新冠疫情期間,國內年長者自殺率呈下降趨勢,但去年又再上升,可能原因是年長者在疫情期間,受到經濟、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或是自己飽受憂慮、焦慮所苦,合併久病厭世等因素,於疫情後出現尋短的情形。依衛福部資料顯示,107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28.4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108年至110年分別為27.2人、26.6人及27.6人,而去年已上升至28.4人,已回到疫情前的情形。【延伸閱讀】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老年生活備好「五寶」: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張家銘說,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兩年後更為超高齡社會,大家對於年長者的身心、健康應更加關注,年長者面對老年生活也應準備好「五寶」,包括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因此要維持身體健康、身邊有人陪伴、又有可以聊天的朋友,有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老年生活退休金,不為生活煩惱,憂鬱自殺不來找。預防年長者自殺 3層級介入張家銘指出,為預防年長者自殺問題,初級預防方面,包括經濟、福利、醫療服務、退休規畫須事先準備,而次級預防為自殺意念的監測、社區支持計畫、憂鬱症治療等,最後的三級預防為,危機處理、增進個人及團體的心理治療等。「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容易出現許多慢性病,或是歷經喪偶、親戚朋友相繼去世。」張家銘說,尤其年長者的憂鬱問題,很難早期介入,這些方面於長照體系應要提供更好的服務照顧,讓年長者可以用的到、用的足,仍須持續加強,而不同住家人平時應多以電話視訊關懷,注意年長者的生活起居,並鼓勵參加活動,一旦有自殺意念時,應適當提供醫療、心理諮商,降低自殺情形。★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疾管署估 今年新冠仍是十大死因
新冠躍居去年國人死因排行榜第三名,目前疫情仍持續增溫,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輕症免通報後,基層醫師均感到確診病例持續增長,五月累計近五百人死亡,推估六月更高,可能翻倍,接近一千人死亡,「六月將是台灣壓制XBB變異株疫情的關鍵時刻。」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新冠死亡累計人數為五一五七例,預估到今年底,仍會處於前十大死因之列。詹長權表示,去年五月Omicron大流行時,指揮中心反應太慢,導致高確診、高死亡,如果不想重複,就要儘速擬定一個可以提升疫苗覆蓋率的新冠疫苗接種新計畫,以及可提高新冠重症治癒效果的醫療指引,並提供地方政府和醫療院所足夠經費和人力,執行因應XBB的防疫新措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說,每年秋冬施打一劑新冠疫苗已是必然趨勢,美國宣布新一代新冠疫苗病毒株,採用XBB變異株製造,可見國際面對秋冬疫情防疫措施已開始行動,但現在還沒有看到衛福部有任何採購計畫,或宣示相關防疫政策,也不清楚抗病毒藥物存量,「這是最基本要做的,如果不做,一旦疫情爆發,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能死亡。」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過去三年屬於特殊情形,今年新冠肺炎名次雖在第三,但不必過度解讀,未來一定會往下降,不會永遠待在排行榜上;新冠與流感不同,流感好發在冬季,但新冠肺炎不會消失,一年四季都可能傳散,年長者、免疫低下族群仍需接種疫苗,做好自我防護。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去年台灣爆發Omicron疫情,政府採取苛刻的防控措施,醫院隔離措施造成醫療障礙,許多中症病患無法住到病房獲得妥善醫療照護,無法及時救治,導致死亡。疫情發展至今,威脅降低,未來不太可能造成大量死亡。未來新冠疫情是否持續造成超額死亡?蘇益仁表示,每年因病毒性流感死亡的人數眾多,而新冠疫情防控已有三年多,目前走向輕症化,無需太過擔心。
-
2023-06-13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 癌症蟬聯首位、新冠第3名「疫情致14667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昨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人口老化與疫情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首度突破廿萬人,達廿萬八四三八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年增百分之十三點二,也是史上最高,與前年相比,去年死亡人數增加共二萬四二六六人,主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暴增,共一萬四六六七人。二○二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二○二一年僅八九六人死亡,二○二二年多達一萬四六六七人,首度入榜就位居第三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是國內本土疫情最大的一波,超過萬人死亡「很遺憾」。英、美、加等國在主要疫情流行年,新冠死亡人數躍升當年度死因第一至第四名之間,台灣與國際相似。今年迄今累積五一五七例新冠死亡個案,羅一鈞預估,新冠仍會在今年十大死因中,可能第六、第七名。8千多人死亡 與疫情間接相關至於去年是否因為疫情嚴峻,導致送醫延誤、醫療排擠,造成超額死亡?羅一鈞表示,去年一萬四六六七人死於新冠肺炎,為二萬四二六六人的六成四,其餘八千多人死亡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間接相關,例如,篩檢延遲、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都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數也都有所成長,原因仍待分析。癌症(惡性腫瘤)連續第四十一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去年每十分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死亡時鐘比前年快了三秒鐘,累計五萬一九二七人死於腫瘤,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罹癌身亡。十大惡性腫瘤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受限疫情 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近年來死亡人數上升較多癌症為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其中大腸癌蟬聯多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受限於疫情,共七十二萬人中斷癌症篩檢,以大腸癌及口腔癌最為明顯,令人擔憂。去年自殺排名第十二,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十五至廿四歲、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水平,去年分別有二六四名年輕人自殺死亡、一一三八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已建立校園通報衛生局轉介流程,將引進澳洲「精神急救包」,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研擬解決方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第三位 疾管署曝最新防疫規劃
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名列第三位,外界關心,疾管署今年防疫措施,能否防範下一波疫情到來。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行。國人新冠疫苗接種方面,疾管署今年3月6日至4月30日,推動「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呼籲符合接種資格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次世代疫苗,而截至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另有16.9%長者已完成3劑追加劑接種。抗病毒藥物部分,疾管署依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至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的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的11.6%,顯示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民眾如經臨床醫師評估適合用藥,均依規定開立抗病毒藥物供民眾使用。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4至6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疾管署表示,基於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下降,篩檢陽性民眾多為輕症個案,且國內治療藥物、疫苗及防疫物資充足,自今年3月20日起調整病例定義,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條件的併發症個案,須通報法定傳染病並住院治療,但輕症及無症狀民眾建議「自主健康管理」10天。自5月1日起也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由第五類傳染病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因應社區流行之相關防治措施亦視疫情發展逐步調整或放寬,於確保社區防疫安全及保全醫療量能前提下,逐續恢復疫前生活。疾管署持續透過併發症通報、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抗病毒藥物使用情形、住宿式機構定期公費抗原篩檢結果及醫療資源使用情形等多元管道監測國內疫情。因應近期新冠疫情上升,疾管署已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時效為72小時,並就通報個案後續處置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另也持續供應抗病毒藥物,並維持醫療機構、醫事機構、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高風險場域戴口罩規定。疾管署表示,「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疾管署將持續掌握疫情變化,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也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3-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再度大爆發仍未確診!「天選之人」提供預防新冠病毒感染8關鍵要領
最近在第一線行醫的一般內科或家醫科醫師,大概都可以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了。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於臉書表示,很幸運的,他到現在仍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天選之人,並提供8項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要領,像是千萬不要用手指按了電梯,又滑手機,避免汙染手機面板,以及進出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最好還是能配戴口罩。「我昨天確診,可不可以晚幾天再做胃鏡?」,「我早上確診了,家醫科醫師有開藥給我,那我還可以繼續吃B肝的藥嗎?」許秉毅說,最近看診,三不五時就會遇到一些讓人「倒抽一口氣」的病人,在看診到最後,要幫他作檢查或開藥時,才突然冒出這句令人心驚膽戰的話,心想,新冠肺炎確診者,怎麼沒有在進來看診的時候,就先告知醫護人員一聲,讓我們預作防範。許秉毅指出,遇到這種事,往往是等病人離開後,趕緊跟護理師把病人摸過的門把、坐過的椅子、看診桌面和電腦鍵盤消毒一次。另近來到一家診所支援,兼看各種內科疾病,發現因為感冒症狀來看病的人暴增,數目大概有過去8倍之多。許秉毅表示,從衛福部疾管署6/6公布資料顯示,本土第四波新冠疫情來到最高峰,過去7天平均每天新增244例中重症病例,上升17%,死亡平均增加28例,創下中重症才要通報以來最高,估計目前每天約增加2.3萬至2.8萬人染疫。戴口罩卻徒手拿東西吃 你忽略了環境傳染許秉毅說,這波疫情來勢洶洶,令人擔心的是 ,隨著口罩解禁、輕症免通報、患者不必隔離,新冠肺炎防範更加困難;雖不少民眾出門仍會戴口罩,以避免新冠病毒的飛沫傳染,卻仍會徒手拿東西吃,忽略了環境傳染,又稱「鼻水—眼口鼻傳染」。許秉毅說,新冠病毒存在於患者鼻水、唾液、皮膚、糞便,患者打噴嚏時,用手掩口鼻時,手上便可能汙染到鼻水,而後若再去接觸電梯按鈕、門把、水龍頭、滑鼠、紙鈔或錢幣,鼻水中的病毒就可能汙染到這些物品。日常生活用品受病毒汙染程度 手機最恐怖許秉毅指出,有些研究探討新冠肺炎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受病毒汙染的情形,發現汙染率是手機78%、電話40%、廁所81%、門把16%、電腦鍵盤40%、滑鼠33%、電梯按鈕43%,所以在新冠疫情流行時,使用公共廁所、按電梯按鈕及握門把都有受感染的風險。許秉毅說,很幸運的,他到現在仍是新冠疫情下的天選之人,因此,提供8項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要領,給好友們參考:預防新冠病毒感染8關鍵1、按電梯按鈕最好用衛生紙或指背(手指背面),出電梯後,盡快將衛生紙丟棄,或用酒精消毒手指。2、千萬不要用手指按了電梯,又滑手機,因為這會汙染你的手機面板。3、吃東西時要使用餐具或包裝紙,避免用手拿薯條或麵包吃,也禁止用不乾淨的手揉眼睛或挖鼻孔。4、公用廁所是最容易傳染疾病的地方,使用廁所完,洗手後,記得用擦手紙把手擦乾,然後將擦手紙包在水龍頭上關水,最後記得用擦手紙包住廁所的門把,出了廁所,再將其丟棄,以避免手部的二次汙染。5. 吃外與朋友一起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吃桌菜時,最好第一輪就夾好夾滿,以減少吃到被患者飛沫汙染之菜餚的機會。6. 開車或騎車前,用含有酒精濕紙巾,把方向盤及駕駛座附近的環境擦拭消毒一次。7. 每天剛到辦公室時,用酒精或清潔液消毒辦公桌及擦拭電腦鍵盤與滑鼠,讓工作環境保持清潔。8. 進出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最好還是能配戴口罩,返家後,將用過的口罩拋於垃圾桶內,不要第二天再次使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1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一張粽葉 包裹滋味萬千
端午節快到了,以往此時,阿嬤已經開始準備包粽子,空氣中混雜著香菇、蝦米、蚵乾、芋頭、栗子等山海鮮味。我們家不用鹹蛋黃,阿嬤把白煮蛋炸過後再切半,自行煉製的豬油不可少,炒起糯米和配料時的香氣,不是沙拉油可以比擬。阿嬤直到90歲那年,還堅持自己包肉粽,說買的味道比不上自家,可惜如今仙去,粽香不再。生在北投,從小以為如今被戲稱「3D立體油飯」的北部粽就是正宗,年紀漸長,才知有「北蒸南煮」的地域之別。除了台式肉粽,還有當年隨外省族群來台的湖州粽,甜鹹俱佳。客家人的野薑花粽,用野薑花葉包餡蒸煮,風味獨特。我在雲林、嘉義一帶還嘗過以魚漿取代米飯、包了鰻魚的鰻粽。鹼粽是小時候的滋味,放涼後可沾砂糖、蜂蜜或煉乳吃,另有紅豆鹼粽,是我們家女兒的最愛。近年來,自家包粽已成少數,市售粽子花樣百出,不少是把知名菜色移植過來,如被視為酒家菜的魷魚螺肉蒜湯變成魷魚螺肉蒜粽,還有三杯雞腿粽、塞入整根香腸的黑豬肉香腸粽,更有麻油雞肉粽、剝皮辣椒粽等。五星級飯店還推出用龍蝦、鮑魚、干貝等豪華海鮮的粽子,單顆售價逾2000元。粽子的起源,教科書說是紀念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不過屈原投河自盡時(西元前278年),粽子根本還沒出現。粽子的文獻紀錄最早在西晉時期周處 (西元236-297)的「風土記」,描述仲夏端午,人們「以菰葉裹粘米,以粟棗灰汁煮,令熟」,稱為「角黍」,這也告訴我們,最早的粽子是甜的,因為包著棗子。最早把粽子與屈原聯繫起來的是南朝梁人吳鈞的「續齊諧記」(西元500年左右),書中記載「屈原5月5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從此相流成俗,不過這個最初的記載,距離屈原逝世約800年了。粽子投河紀念誰?也有不同說法,除了屈原,另有說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忠臣介之推,中國江浙一帶則說是紀念輔佐吳國卻慘遭吳王夫差賜死投江的伍子胥,或投江尋父的孝女曹娥。南宋文天祥「端午」一詩寫著「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無論紀念誰,都是人們對忠義之士的緬懷和感念。「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乎我讀書幾多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張邱東松創作的「燒肉粽」台語歌在1949年發表,因對二次戰後經濟蕭條的描寫太寫實,被列禁歌,直到1959年,歌手郭金發稍微更動後翻唱,大受歡迎,還被封「肉粽歌王」。1986年,台灣社會曾發生「燒肉粽事件」,黃姓小販深夜在台北市中山區沿街叫賣肉粽,不料「禍從天降」,被從住處大樓墜樓的胡姓女子當場壓死,胡女僅雙腳受傷,讓人感嘆生死由命。曾寫下「天問」的屈原應該是不服氣生死由命的。他被流放後,在汨羅江畔遇到一名漁父,問他怎會淪落至此,屈原回說:「眾人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漁父勸屈原,既然世界這麼汙濁黑暗,你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這對滿懷才情的你,值得嗎?屈原答:「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他寧願投江葬於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美好品格受到玷汙。於是,在留下一篇「懷沙」後,緊抱石頭縱身跳入滾滾的汩羅江,希冀以肉體的死亡來喚起國民、國君精神上的覺醒,這是感動一代又一代人「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的「孤勇者」 情懷。這幾年的端午很特別,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生死禍福之間,我們看到了許多人奉獻自我投入救護、防疫,也有人趁亂想發不義利益,在亂世濁流中,回想屈原,人雖然經常身不由己,但還是應該有些底限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2/疫情使長者慢病失控 疫苗不打秋冬恐釀災
口罩令解除後,國內掀起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絕大部分急診患者不是因為新冠肺炎而來。」目前急診收治的病患多是患者因共病失控而來,長者疫苗施打率應盡速在夏季時提高接種率,以因應秋冬來臨。黃高彬表示,全球都已經在流行XBB變異株,台灣現在才開始流行,從解封至今,疫苗施打的保護力已經降低,過去疫情三年,國人對於過去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幾乎沒有免疫力,「免疫負債」加上「多種病毒同時出現」,不只讓此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年長者,更容易重症,也預測流感的流行期會延長。染疫人數增加,也讓醫院急診人數變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急診科別以內科系等待時間較長,特別感染科、腎臟科及腸胃內科等科別,屬於長者慢性病、住院時間較長,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目前等床時間需要三到五天。洪子仁指出,常見被送到急診的慢性病長者包括出現泌尿道感染、腎臟疾病等狀況,屬緊急情況,多在急診處理後收治住院,「這些狀況確實比較緊急,無法透過基層診所等分攤。」北榮急診主任侯侯重光表示,急診滿床的情況已經持續快三周,感染症跟非感染症都有增加,不是只有因為新冠疫情增加的,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都有。他表示,五、六月急診滿床的狀況並不常見,可能跟部分醫院因為人力考量關床,導致病人轉往醫學中心造成滿床狀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情後的長者染疫後容易引發重症,衛福部醫事司以及疾管署必須要出手規畫進一步防疫措施,包含增加高齡者新冠疫苗的施打率、非急症先延後就醫、增加護理人力等。邱政洵表示,疾管署推動「疫苗+1」活動效果不彰,且高齡長者的施打率,從疫情爆發至今數據都非常難看,疫後,年輕人施打疫苗意願大幅降低,加上台灣主流株已從BA.2.75轉為免疫逃脫力極強的XBB,對年長者衝擊將更為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建議莫德納或BNT著手開發XBB單價疫苗,次世代疫苗對抵禦XBB效果有限,但仍具有防堵重症效果,依研發速度最快年底才可能會有XBB單價疫苗上市。邱政洵表示,政府現階段應大力推動疫苗施打,如果未有任何作為,當XBB感染覆蓋率突破7成以上,且時節又邁入秋冬,台灣醫療院所一定撐不住。
-
2023-06-07 醫聲.疫苗世代
台大公衛示警:腸病毒人次越過警戒線、流感住院率升
疾管署昨天公布,現在每日平均的新冠中重症病例數,已創下輕症免通報後高峰。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提醒,腸病毒門急診人次也在疫情解封後首度超過每周1.1萬人次的警戒線,流感住院率也首度開始明顯上升。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社區中的呼吸道病毒樣貌多元,包括季節性人類冠狀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胞病毒B、呼吸道胞病毒、A型流感、B型流感、腺病毒、腸病毒等,但新冠開始流行的初期,上述多樣性就降低了,可能原因有人們積極落實防疫、病毒間互相競爭。林庭瑀表示,雖然病毒多樣性降低,不代表人類免疫系統就無法辨識過去流行過的病毒,但是在國內外的流行趨勢上,仍觀察得到解封後呼吸道病毒流行波升高的情況。以美國為例,新冠疫情前,呼吸道疾病都在12月到1月間達到流行高峰,新冠疫情期間,此流行波消失,但去年到今年解封後,可以看到像是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達到流行高峰的時間,有提前而且較高。目光回到台灣,林庭瑀指出,台灣腸病毒和流感去年沒有流行高峰,但今年解封後,可看到腸病毒門急診人次首度超過每周1.1萬人警戒線,流感住院率也在近期首度有明顯上升趨勢。有效利用醫療資源,建議針對醫療缺乏地區和脆弱族群加強血清抗體監測,例如65歲以上長者及機構住民、免疫缺乏者、慢性病病患、癌症病患、洗腎或其他重大疾病者、未接種疫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