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 活動.精彩回顧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68
筆 文章
-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之後各地幼兒病例將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新預防策略啓動 大幅減少RSV重症風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隸屬於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8月3日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該療法將是兒童免疫接種計畫中第一種被動免疫治療,這也意味著,Nirsevimab將被列入預防嬰兒RSV感染的常規醫療措施之一。多家知名藥廠投入心力 守護嬰幼兒健康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即時正確診斷。延伸閱讀: 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 威脅不輸新冠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之一,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台灣尚未核准上市,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現有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對於國際最新RSV疾病防治趨勢外電報導,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RSV單株抗體新療法的效果可持續5到6個月,與現有策略相比,不僅防護效果可持續比較久,防治費用也節省許多,期待台灣的孩子可盡早蒙受其利。陳伯彥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本土RSV大約每兩年會有大流行,在2020年與2022年便有許多群聚的案例,通常會在中秋前後發生面對RSV來勢洶洶,未來可擁有更多新選擇。延伸閱讀: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
2023-08-07 醫聲.醫聲要聞
護理師明年短缺2.4萬人 各界疾呼加薪、擴大招生補缺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台灣3年多,護理人員辛苦防疫,工作太過血汗,造成疫後護理人力大量流失。立委陳靜敏今舉辦「提升護理生源的質與量 以解決護理人力缺口」公聽會。陳靜敏說,國際護士理事會(ICN)認為,護理師流失會持續好幾個世代,以台灣來說,2019年時流失人力已超過新進人力,護理生源值得被重視。各界參與公聽會並呼籲政府應研議增加獎學金、實習費,並提供合理薪資,擴大護理科系招生人數,不讓護理生源斷炊。為探討護理人力短缺。參與公聽會的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廖美南說,依衛福部「未來十年護產人力供需評估研究」發現,2024年護理人力短缺1.5萬至2.4萬人。統計2022年醫院總空缺率6.53%,護理人員總離職率11.74%,均較前一年4.7%及10.13%提高許多。「新冠肺炎疫情是壓垮護理師的最後一根稻草。」廖美南說,護理師長期暴露在身心過勞、壓力,薪資與工作負荷不成比例,而醫院為維持運作,紛紛關閉病床。依醫策會統計,2022年第一季醫學中心急診停留超過48小時比率平均為1.9%,但今年同期已成長至3.1%,其中80%的病人等候轉住院,足見護理人力短缺,已影響病人的住院照護需求。截至2023年5月底領證的理人員總數31萬8254、執業率58.4%,數字多年未有大幅成長,2022年新增執業人數僅2504,均創歷年新低紀錄。廖美南指出,每年平均應屆業生約1.4萬人,每年領證人數約7500至8500新領證執業率61至63%。廖美南說,「護理師低薪雇用,這是常態」,依勞動部2021年資料顯示,護理師每月平均薪資46752元,不僅未達受雇員工整體平均薪資47868元,低於醫療保健受雇員工的每人每月總薪資67014元,低於日、韓、紐西蘭護理師薪資。以往醫師四大皆空時,政府補助預算,因此政府應重視護理人員薪資偏低問題。「護理人力短缺,臨床要留人,給錢是關鍵。」中國醫藥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馬維芬說,務必全面提高護理師薪資,並計算真正的工時,不可縮減加班,健保應獨立給予護理費用,而開放個別申請名額,讓想加入護理科系的人都有機會加入,增加護理生源。最後,臨床護病比還是應嚴格把關,不可放鬆,這是照顧民眾健康的最重要基本門檻,只能更好不能更差。台中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陳夏蓮說,學生四年求學間,除繳交學雜費外,尚需額外繳交給實習單位的寶習費約7620至3萬1750元不等,應研擬研補助實習費,並提供護理就學就業獎學金,吸引更多優人才投入護理專業。立委陳靜敏說,由於護理專科學制複雜,包括普通大學、科技大學、專科學校等,因應高齡化、疾病複雜度增加,均希望把招生人數擴大,不讓護理生源斷炊,如增加獎學金、實習費補助等措施,以及替代役留在原單位服務等,教育部應加以研議。而衛福部是否可以提供護理人員缺額獎金、合理薪資等應加以衡量。相關訴求希望各部會應於一個月內回覆。
-
2023-08-06 醫療.皮膚
防曬乳標示SPF防曬傷、PA延緩曬黑時間 撐傘防曬注意一事才有效
今年五月台灣就突破新高溫紀錄,夏天越來越難熬。置身有如烤爐的環境,過量紫外線是最直接的傷害,對皮膚、眼睛而言,都是加速老化的殺手。一出門就汗流浹背,油光滿面,更是讓人尷尬不已。今天元氣周報教你如何在爆熱夏季做好防曬金鐘罩。台灣夏天陽光強烈,曝曬在陽光下,就有被曬黑、曬傷的機會,民眾最常使用的防曬方法,包括擦防曬乳、撐陽傘、穿抗UV衣物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民眾選購防曬乳,看懂英文標示十分重要,但須先了解何謂UVA、UVB。紫外線UVA讓人變黑變老,UVB導致曬紅、曬傷。潘企岳指出,紫外線Ultraviolet縮寫為UV,共分成UVA、UVB、UVC,分別代表不同波段長度的紫外線,波長從長到短分別為UVA、UVB、UVC,波長愈長,穿透力愈強。●UVA波長介於320至400奈米,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或車內,並能穿透至皮膚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和老化。●UVB波長介於280至320奈米,約九成會被臭氧層或雲層吸收,UVB會抵達皮膚表皮層,是導致曬紅、曬傷的主因。●UVC波長最短,穿透力較差,幾乎全部被大氣層阻擋。擦防曬看標示,SPF預防曬傷,PA延緩曬黑時間。了解紫外線特性之後,就能進一步看懂防曬標示。潘企岳說,台灣常見的SPF、PA分別指的是能延長被曬傷及曬黑的時間。其中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屬於國際公認標準,指的是能阻隔UVB的時間,延緩皮膚曬傷、曬紅,通常以SPF加「數值」標示,當數值愈高,表示在太陽下越久才會被曬傷。舉例,SPF10代表該產品可以將皮膚曬紅曬傷的時間延長10倍,SPF50的產品則可以延長50倍。至於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於1996年提出的防曬標示法,以+號表示,+號是計算阻隔UVA,延緩肌膚被曬黑、老化的時間,+號愈多,代表愈能延緩被曬黑的時間。如PA+延緩曬黑時間達2到4倍、PA++為4到8倍、PA+++為8至16倍、PA++++達16倍以上。以「指尖單位」計算份量,曝曬前20-30分鐘擦最好。「防曬乳正確使用方式也十分重要,塗抹時一定要均勻,不足或過多都不恰當。」潘企岳說,用量可參考一般藥膏使用量標準的FTU估算方式。一個FTU(fingertip unit 指尖單位),也就是一個指節的體積,通常是以有指甲的指節作為估算,約0.5克劑量可塗抹成人一隻手掌、手背及手指面積。潘企岳說,以此方式估算,一隻手臂從手腕到肩膀約需使用1.75克防曬乳,約3.5個指節的體積;而一隻腿則為從腳趾到腹股溝位置,約需使用4.5克防曬乳。若要戲水應選擇防水功能防曬乳。潘企岳表示,防曬乳正確使用時間,為接觸陽光前20至30分鐘,均勻塗抹在皮膚上,經由皮膚角質層吸收後,可以在角質層分布得較為平均,防曬效果更好,並建議每隔兩個小時補擦一次,但最好的做法是,只要流汗後就應補擦。搭配物理防曬,陽傘選深色,外套選織法密者。除防曬乳之外,民眾也常使用陽傘、抗UV外套防曬,但這類物件的功效、顏色、材質如何挑選,才能達到最大效果?潘企岳說,選用陽傘、抗UV外套防曬,顏色最好選用黑色,據相關研究指出,黑色最能防曬、抗紫外線。陽傘傘面可以為淺色,但傘面內層的顏色應該為黑色,以防紫外線穿過傘面,照射到皮膚,增加曬黑的機會。至於防曬外套材質怎麼選?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最好選擇織法較密材質的衣物,如丹寧布等,好處是可以遮蔽陽光,達到防曬的效果,缺點是此類衣物較不透氣、通風,建議有需要防曬再使用即可。或是直接購買具有防曬功能材質的衣服,顏色還是以深色為主。黑色素細胞多膚色偏黑者曬黑 不易白回來有些人天生不容易曬黑,或即使曬黑很快就白回來;有些人認真防曬,卻很容易變黑,是什麼原因?潘企岳說,皮膚照射到陽光後,黑色素細胞會立即反應出現黑色素增生的情形,而黑色素顆粒經氧化後,還會聚集起來形成較大顆粒,膚色就會變得更深,這是一種皮膚保護機制,避免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本身膚色較黑的人,黑色素細胞經陽光刺激後,容易持續製造黑色素,此時就會變得更黑,要恢復變白的時間就會比較久。但膚色相對比較白的人,因為體內黑色素少,又對陽光反應不佳,黑色素製造也不多,不容易聚集,即使曬黑後也很快白回來,這與個人體質有關。至於皮膚曬黑為何還會白回來?潘企岳說,皮膚黑色素多分布在表皮細胞,隨著表皮細胞代謝,黑色素也會一起代謝,並隨皮膚一起剝落,新皮膚如果沒有接受太多的陽光照射,黑色素不再製造,膚色就會顯得比較白。常見防曬迷思一次看Q:防曬乳擦得愈厚,效果愈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民眾常有一個迷思,就是防曬乳擦得愈厚,防曬效果愈好,其實擦得愈厚,防曬效果不一定更好,且擦了過多的防曬乳,也只是浪費,甚至可能造成皮膚負擔。潘企岳說,擦防曬乳,只需要擦薄薄的一層,以皮膚不感覺厚重為主,重要的是一定要均勻塗抹,避免有些地方沒塗到,或是塗得太薄的地方,容易曬傷。但若是使用SPF小於50的產品,建議可以多塗一點,或塗抹兩次。Q:車窗有抗UV玻璃、貼隔熱紙就不會曬黑?「車窗有抗UV玻璃、貼隔熱紙就不會曬黑,這是肯定的。」潘企岳說,汽車常用的抗UV玻璃、貼隔熱紙,具有隔絕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建議車主應使用,避免在車內曬傷。況且陽光紫外線容易傷害汽車內部的塑膠、皮椅等,一旦貼上後,也可以避免汽車內裝老化,同時達到防曬的效果。 Q:愛吃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的人,更容易曬黑?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目前針對愛吃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的人,是否更容易曬黑的臨床研究很少,但仍建議愛吃感光食物的人,需多注意做好防曬,以免容易色素沉澱。黃毓惠說,所幸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通常不會一次攝取很大量,民眾不須過度擔心。但要提醒的是,檸檬、柚子、柑橘類等水果,也富含感光物質,如擠完檸檬後沒有洗手,又曬到陽光,手指常有曬黑的情形。有些女性會用檸檬敷臉美白,如果敷完後沒有把臉洗乾淨,也會增加曬黑的機會。Q:待在室內只要離窗邊遠一點,就不會有紫外線曬黑的問題?黃毓惠說,陽光紫外線UVA的波長較長,穿透力強,可以透過玻璃曬進室內,這時民眾如果坐在窗邊,皮膚就容易曬黑。因此,即便戶外是大太陽,人待在室內,最好還是選擇遠離窗邊的座位,避免照到陽光,不要以為在室內就沒事。如果僅剩窗邊座位,最好把窗簾拉起來,或塗抹防曬乳防曬。Q:出門前半小時提早擦防曬乳,才能達到防曬效果?潘企岳表示,塗抹防曬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塗抹均勻,因此,建議出門前,也就是曬太陽前20至30分鐘,這時時間較為寬裕,可以慢慢的把防曬乳平均塗抹到臉部、頸部、手、手臂、雙腿等處,塗抹後經20、30分鐘,防曬乳可以深入皮膚角質層,並於角質層分布得較為平均,外出後的防曬效果更好。「外出後再塗抹防曬乳,不是不行,但一方面可能時間倉促,塗抹得不夠均勻,且防曬乳可能尚未進入角質層,就被汗水沖走,防曬效果大打折扣。」潘企岳建議,出門前先行塗抹曬乳,還是最好的選擇。Q:太陽眼鏡顏色越愈深,防曬效果愈好?太陽眼鏡有無防曬功能與顏色深淺沒有絕對關係,黃毓惠說,必須檢視太陽眼鏡有無抗紫外線的功效,如果沒有抗紫外線的功能,顏色再深對於防曬可說是沒有效果。因此,買太陽眼鏡前應找可信賴的品牌商家、多詢問店員,選購可以抗紫外線的產品。Q:戴口罩也可以防曬?最好挑深色口罩?潘企岳說,深色的口罩相較於淺色口罩,能隔絕較多的紫外線。但臨床發現,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天氣炎熱或口罩太小,部分患者戴口罩時沒有完全服貼臉部,包括臉頰靠近鬢角、耳朵的地方,或是眼睛下方的顴骨等處,甚至是額頭等沒有口罩的地方,如果沒有防曬,都會曬黑,一張臉出現兩種不同的膚色,甚至是眼睛下方顴骨等處,恐出現肝斑、黑斑。潘企岳說,建議民眾戴口罩時可以照著鏡子,了解哪些部位是沒有口罩遮蔽的地方,就要加以防曬,不要以為戴了口罩,臉部防曬就萬無一失。當然,全臉塗抹防曬乳仍是較好的選擇。口罩太小等因素,部分患者戴口罩時無法完全服貼臉部,包括臉頰靠近鬢角、耳朵的地方,或是眼睛下方的顴骨等處,甚至是額頭等沒有口罩的地方,如果沒有防曬,都會曬黑,一張臉出現兩種不同的膚色,甚至是眼睛下方顴骨等處,恐出現肝斑、黑斑。潘企岳說,建議民眾戴口罩時可以照著鏡子,了解哪些部位是沒有口罩遮蔽的地方,就要加以防曬,不要以為戴了口罩,臉部防曬就萬無一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3 養生.運動健身
爬樓梯傷膝蓋嗎? 運動專家: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力,有助肌少症
受到新冠肺炎不能出國的影響,全台興起登山熱潮,這股風氣方興未艾,民眾相約挑戰郊山、中級山、百岳、縱走路線等各種行程,縱情山林之間。對於沒有經驗的新手來說,最擔心體能不足的問題,當體力與肌力跟不上隊伍,就容易發生意外。專家強調,從事登山運動前,應該先鍛鍊好身體,才能步步輕盈、有餘力欣賞沿途風景。學習登階 膝蓋不再卡卡爬山首重大腿的肌肉力量,練大腿可以強化肌力與骨骼外,還有助於延緩膝蓋老化。運動專家田玉笛說,人體的肌肉結構變化,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尤其過了30歲後,肌肉量每年以0.5%至1%的速度減少;年過40歲以後,則是每10年減少8%的肌肉量,若不加以改善,最後會演變成「肌少症」。腿部肌力訓練,田玉笛建議,可從入門的「登階運動」開始,利用階梯踏板進行下肢踩踏動作,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節奏速度、踏板高度,或是配合音樂加上弓箭步、側向登階等花式動作,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不少民眾詢問:「登階、爬樓梯不是很傷膝蓋嗎?」田玉笛表示,其實姿勢錯誤才是增加膝蓋負擔的主因。當腿部肌力不足時,身體會用其他部位代償,久而久之,膝關節因過度使用而會產生痠痛感,甚至造成慢性傷害。田玉笛說,正確的抬膝動作,應該是由臀部、大腿前側發力,抬高髖部、帶動小腿;若腿抬不起來,可能是沒力、平衡感不佳,這些狀況可以藉由登階有氧運動,增加全身的協調性、提升心肺耐力,簡單、易學、多變化,有助於強化下肢肌力,花式動作亦能增加記憶功能,是不錯的活化大腦方法,不僅可遠離肌少症的失能威脅,日常走路、跑步、爬山也不再那麼費力。登階運動訓練1.全腳掌踩上階梯踏板,身體微前傾、上半身勿駝背。2.將力量放在大腿上,用大腿發力抬腳,像一般走樓梯。3.注意膝蓋勿內夾,膝蓋、腳尖要朝同一方向。4.前腳尖先踩下,勿用腳跟,注意骨盆要穩定。5.上下踩踏10分鐘,休息5分鐘再繼續踩踏10分鐘。6.上半身保持平衡,雙手要跟著擺動;可透過槓鈴、槓片訓練上肢與核心肌群。7.進階版的登階運動,可運用沙袋加強肌耐力訓練。強肌運動系列─登山訓練營平時少運動、少登山,該如何有系統地訓練肌力,培養出適合登山的體能?聯合報規畫了涵蓋初階到進階的8堂課,給想要嘗試登山、挑戰百岳的你,循序漸進打造出理想的登山體能。課程時間:1. 初階登山訓練營:8/30、9/6、9/13、9/202. 階登山訓練營:9/27、10/4、10/11、10/183. 戶外登山訓練營:10/25新北-桃源谷步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報名:點擊連結立即報名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X光也不一定看得出來!如何判斷肋骨骨折?肋骨骨折怎麼治療?
60多歲林阿姨騎機車遭撞,雖驚險撿回一命,但右側胸部卻遭受嚴重創傷。送醫急診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右側第二至第十肋骨多處骨折,連枷胸(Flail Chest)導致胸廓變形,還有氣、血胸及右側鎖骨骨折,讓她痛到快無法呼吸。經由肋骨、鎖骨復位固定手術及胸腔鏡清除血胸,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如何判斷肋骨骨折?肋骨骨折是胸部外傷中常見的問題。研究顯示,約33.3%鈍性胸部外傷會導致一根以上的肋骨骨折;所有的外傷病患中,約10%會發生肋骨骨折,也就是超過三分之一的胸部外傷患者可能因肋骨骨折而疼痛。發生肋骨骨折原因,以車禍為大宗,約占5成;其次是跌倒,尤其老人家在濕滑的浴廁最容易發生,其他像工作意外、從高處墜落或被外力打到等,也都可能發生。當胸部受到劇烈撞擊時,不同部位胸廓接受的力道不同,受到的傷害也會有差異。許多病人到急診時主訴為胸部撞傷、感覺急性胸痛,但X光檢查並未看出明顯肋骨骨折,等病人回家後,疼痛可能逐漸加劇,特別是起身、打噴嚏、咳嗽、提取重物時感到特別疼痛,吃止痛藥也無效,只好再回醫院檢查。並非所有肋骨骨折都可以透過X光檢查來確定,輕微骨裂或與縱膈腔部位重疊時,無法從X光片上顯示。據統計,約5成肋骨骨折需透過其他影像工具進行診斷,例如電腦斷層掃描,透過3D重組,才可更清楚瞭解骨折的位置及型態。另外,超音波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也可以幫助診斷。肋骨骨折怎麼治療?外傷性肋骨骨折常見的保守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止痛藥物、靜脈注射止痛藥物、胸壁使用束腹帶固定、肋骨固定貼片或止痛貼片,及硬脊膜下或肋間神經注射止痛等。近年肋骨骨折固定手術成為治療新趨勢,研究顯示,嚴重肋骨骨折傷患,接受肋骨固定手術,可減少呼吸器使用時間、病房住院天數、肺炎發生率、氣切需要及死亡率,並可減少止痛藥和鎮靜藥的劑量,避免胸廓畸形,比保守治療更快讓病人恢復正常生活。肋骨骨折是常見的胸部外傷,輕微肋骨骨折通常採保守治療,2至3個月即可恢復;但對於嚴重肋骨骨折,可能會有胸廓變形導致肺炎、連枷胸、呼吸衰竭等重症,建議採手術復位,以減少重症發生率,並減輕疼痛、改善情緒或睡眠,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使病人早日回歸原來的正常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電腦斷層快速、急診用量最大 磁振造影清晰、骨科使用居冠
影像檢查常用來協助臨床診斷,包括各類腫瘤癌症及器官功能,每年新增10萬人罹癌,需求量節節高升。除癌症以外,台灣2025年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紀老化,共病也同時增加。醫療普及,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臨床上已廣泛運用,成為醫師診斷的好幫手。每年申報件數遞增約1%至2%,因疫情延遲就醫,111年成長8%到10%。電腦斷層檢查申報量,從107年221萬355人、108年225萬9,204人次、109年230萬1,933人次、110年239萬4,473人次,至111年增為259萬797人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過去電腦斷層每年申報量成長約1%至2%,不過110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因此影響民眾就醫,延遲的量集中到111年,因此111年成長幅度為8%。磁振造影檢查申報量,107年為84萬6,228人次、108年85萬4,618人次、109年87萬3,668人次、110年89萬2,538人次,111年則大幅成長至98萬8,111人次。劉林義表示,磁振造影過去每年成長1%至2%,一樣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10年延遲就醫的數量累積至111年,該年度成長幅度為10%。61至70歲使用量最多,電腦斷層檢查以男性居多。無論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皆以61至70歲使用量最多。以電腦斷層來看,該年齡層111年有62萬2,506人次,占整體24%,其中以男性居多;磁振造影方面,61至70歲一樣居冠,111年有25萬373人次,占25.3%,男女比差異不大。劉林義說明,電腦斷層主要用於確認器官內是否有腫瘤,例如肺癌等,優點是速度快,但有輻射線疑慮;磁振造影較多用來確認關節、軟組織,例如關節炎等,優點是更清晰,缺點是時間較久,照一次約需半小時。影像檢查單價高,重複檢查對病人也非好事。分析111年健保醫令點數,電腦斷層近114.6億元,而磁振造影近79.4億元。依照就醫科別分析,電腦斷層就醫科別以急診醫學科最多,接續為胸腔內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外科、神經科、泌尿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磁振造影就醫科別以骨科居冠,接續為神經外科、神經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外科、胸腔內科、急診醫學科、放射腫瘤科、耳鼻喉科。劉林義表示,影像檢查單價高,電腦斷層單次約3,800至5,035點,而磁振造影單部位每次6,500至1萬1,500點,通常是為了確認病情才接受檢查,重複檢查對病人並非好事。以健保署立場,希望減少臨床重複檢查數量,因此希望醫師開立處方前,若有需要做影像檢查,先至健保署雲端系統查詢,可看一年內病人是否曾做過相關檢查,可先行使用既有資料。多照無益、該照就要照,應給予病人妥善衛教。劉林義說,當醫院介接健保署系統後,雲端將有供跨院重複開立醫囑主動提示(API), 針對30項高額檢查,當醫師要開立處方前,系統會即時回饋,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皆包含在其中。若醫院重複開立處方比例過高,該系統也會定期回饋給醫療院所,讓醫院自行檢視,健保署也基於良善管理人角色,將會啟動抽查。劉林義表示,若患者提出想要做影像檢查需求,醫師應給予病人衛教,讓患者知道「多照無益」,且還可能承受輻射線風險,希望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兼顧病人安全。不過若經過醫師評估,病情有明顯變化,或需要確認腫瘤大小等,就應該接受醫師建議,別因擔心輻射量問題而拒絕檢查,「該照就要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8 醫聲.Podcast
🎧|中醫師詹永兆:清冠一號主角魚腥草 融入藥膳助抗外邪入侵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許多民眾平常忙於工作、家庭生活,根本沒時間、沒本錢生病,面對環境中許多病毒、細菌的夾攻,有時只能聽天由命。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建議,民眾平常可藉由「魚腥草燉排骨」、「四君子湯」(四君子:人參、白朮、甘草與茯苓)或「四神湯」等藥膳,搭配穴道按摩,幫助提升整體防護力,一旦病毒、細菌伺機而動,身體更能產生堅強防護。新冠感染後應調理,避免反覆確診、更能抵抗外邪。每當出現新冠病毒、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疫情,有些族群特別容易受感染,對於容易傷害人體的外界事物,中醫稱「外邪」。詹永兆分析,外邪包括「風、寒、暑、溼、燥、火」等因素,稱為「六淫」,像新冠病毒感染屬於「熱風暴」,熱風暴是指身體發炎、上火,除了會消耗身體元氣,引起發燒、頭痛,也會帶來風、寒、濕入侵,特別是脾肺氣虛、正氣不足者,更容易受到侵擾。此外,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也常引起氣陰兩虛,病患常感覺疲倦、口乾舌燥,若沒有好好調養,往後體質就容易氣不足,且易產生「陰虛火旺」,病患也易反覆確診,而出現長新冠、疲倦感、腦霧的機率也會上升。「當氣不足,就要補氣!」詹永兆建議,感染新冠肺炎等疾病後,即使看似康復,也可請中醫師協助調理體質兩到四周,讓身體元氣更充足,之後也更能抵禦外來威脅。感染期間多吃滋潤型食物,黑白木耳、瓜果類消火氣。在感染一些常見病毒,且出現熱風暴期間,詹永兆表示,此時病患可以吃些黑木耳、白木耳等食物,這些都是滋潤型食物,可幫助滋陰,避免身體持續上火。同時也可吃些西瓜等水果,透過其中水分滋潤喉嚨,體內火氣也可稍微消退。不只如此,補充足夠水分也可幫助退火,當身體逐漸退火,咳嗽、喉嚨乾癢等不適症狀也會明顯改善,尤其要留意的是,這段時間避免吃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易上火料理,以免火上加油,身體會更不舒服。魚腥草與黃耆燉排骨或雞湯,提高身體防護力。過去兩年來,研究證實可用來對付新冠病毒的「清冠一號」一炮而紅,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有魚腥草、板藍根與黃耆,這些中藥材皆可清熱解毒。在病毒不斷演化之際,不少學者、中醫師透過研究、臨床經驗發現,魚腥草、板藍根似乎可針對多種外來威脅提升身體防護力。若想讓身體更有本錢對抗病毒與各式外來威脅,可拿魚腥草一兩、黃耆五錢,再加點紅棗,然後以這些中藥材燉排骨,便是「魚腥草燉排骨」,或做成「魚腥草燉雞湯」,口感都非常美味,由於魚腥草是清冠一號重要主角,黃耆則可以補氣,共同入菜,可發揮養生、保健效果。花草茶飲可平穩情緒,穴道按摩強化脾胃、呼吸道。除了上述養生藥膳,像洋參加黃耆,泡成茶飲,稱為「參耆茶」,或黃耆加上紅棗,都可幫助健脾胃,或像四神湯,或前述四君子湯加點黃耆,也都可以強化脾胃,對整體健康很有好處。若是肝鬱氣滯型體質,晚上也常輾轉難眠,則可以泡些菊花茶、玫瑰花茶、佛手柑等茶飲,飲用後,心情就會比較愉快、平靜,當情緒趨於穩定,睡眠品質也會明顯提升。詹永兆指出,在提升身體防護力、養生保健方面,每天針對三陰交、足三里等進行穴位按摩,也有幫助,兩個穴位「一個健脾、一個健胃」,不僅可增強脾胃能力,也可增加防護力,如果按摩合谷、曲尺,則可幫助強化氣管、呼吸道。購買清冠一號 務必找合格中醫院所如果民眾確診,需要服用清冠一號,詹永兆提醒,只要到合格中醫診所、中醫院所看診,醫師就會視情況開清冠一號處方箋,且這些清冠一號都是合法藥品,不太可能有山寨或仿冒品。若是網路販售的清冠一號,品質可能良莠不齊,除了可能是山寨品,其中成分也可能濫竽充數,或許不是真正清冠一號藥方。民眾務必找合法中醫診所、院所看診、領取藥物,藥物品質較有保障,治療才會更符合所需。詹永兆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碩士現職:保生堂中醫診所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經歷: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9、10屆常務理事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醫師前衛生署台北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邱書昱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3-07-27 醫聲.疫苗世代
共病長者感染「這款肺炎鏈球菌」致死率增 李秉穎:最快秋天擬免費打疫苗
新冠疫情後,長者感染肺炎的比例增加,過去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因肺炎死亡,社區型肺炎中有23%的致病菌都是肺炎鏈球菌,長庚醫院串連四大院區調查,發現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患者中以「血清型3」最難纏,且65歲以上有共病者,感染血清型3致死率大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疾管署今年將會調整肺炎鏈球菌施打建議,所有65歲以上長者都建議打一劑13價或15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建立起免疫系統後續採加強劑的方式補足。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肺炎鏈球菌對於長者的致命性高,主要是長者免疫力差,且共病多,尤其是有腎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感染HIV的患者,其中感染HIV的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7倍,是所有共病族群中感染風險最高。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防堵感染肺炎鏈球菌,最好的方法仍是接種疫苗,但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有92種以上,其中有10多種引發侵襲性感染,肺炎鏈球菌疫苗雖然能協助防堵,唯獨「血清型3」肺炎鏈球菌最容易造成免疫逃脫,也成了醫界最頭痛的一種類型。根據2016年到2020年,65歲以上肺炎鏈球菌感染患者排名感染的血清型,2018年位居第一位,2019年與2020年都還是位居第三位。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過去的調查顯示,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約有10%的患者,仍會感染血清型3肺炎鏈球菌。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王俊傑表示,目前已有新的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問世,有助於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引起的侵襲性感染。李秉穎表示,ACIP委員會日前已經調整今年長者疫苗接種建議,65歲以上長者都建議公費施打一劑13價或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目的是先建立免疫系統,一年後加強免疫反應。李秉穎說,除了65歲以上長者以外,6歲到64歲免疫力功能差的民眾,也建議自費施打一劑13價或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五年後再補強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據悉,目前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價格與13價一致,自費價約為3800元。李秉穎表示,疾管署最快秋天以前會公布建議,而疫苗施打的建議也可能加上新冠肺炎XBB疫苗,提供給長者公費接種,非福利對象,如果是免疫力差的族群,也建議採自費施打。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不是Covid共存階段 王復德:九月才能了解病毒趨勢
「現在還不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釀成的重症及死亡仍在高水平,他強調,疫苗起碼打滿三劑,高危險族群一有症狀要立即篩檢,即時投以抗病毒藥物治療,切忌拖到嚴重才就診,現在出國人潮多,待九月返國後才能清楚這波疫情並洞悉未來病毒的趨勢。打不倒流感別提新冠共存 高齡是重症、死亡重要因素高溫的炎夏,醫院病床已被回溫的流感及持續恆溫的新冠肺炎交雜佔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王復德說,近期防疫鬆綁大眾脫下了口罩,流感疫情明顯比前三年上升,現在病患就診要同時檢測流感及新冠,畢竟兩種疾病的治療、用藥完全不同。「新冠病毒共存是要像流感一樣?還是普通感冒?流感現在都還有重症及死亡,都打不倒了,新冠病毒的共存還沒有到時機。」王復德直言,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的重要因子是高齡,年紀大伴隨而來的是多項慢性病,抵抗力也較差,拖到重症才來醫院,「前面五天治療新冠病毒,後續用類固醇、免疫抑制治療,加上呼吸器等管路,最後變成抗藥性細菌。」摧枯拉朽,身體老早倒下。疫苗、抗病毒藥是利器 自費藥物補足缺口王復德說,重症清零只是目標,就像零容忍一樣不可能畫上完美的圈,唯有接種疫苗、高風險族群立即就醫服用抗病毒藥才是關鍵。然而,有些長輩擔心到醫院反而會染疫,因而錯失症狀初期治療的機會,更擔心的是長照機構內抵抗力差的長輩,容易造成院內感染,若平時服用慢性病藥、精神用藥等,抗病毒藥的選擇又會受限。特別是抗病毒藥的議題,台灣針對65歲以上、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等民眾,快篩新冠肺炎陽性就能給藥,不過,各國給藥的年齡有所不同,美國為50歲以上,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列為60歲以上,王復德說,除了年紀,部分國家將BMI大於25、高血壓列在高風險族群,「這兩項都是台灣未納入,卻有很多人符合這樣資格。」不過,王復德也說,放寬與否和健保財政相關,公費抗病毒藥日後要回歸到已捉襟見肘的健保?現在如果下修年齡,未來是國家埋單又或健保,都得面對這層問題,而且現行新冠疫情重症、死亡人數不比去年,「我想應該不太會在這時間點放寬高風險條件。」他也說,目前已有抗病毒藥取得藥證,待上市後,民眾即可自費服用,屆時能補足60歲到65歲的缺口。疫苗至少打滿三劑 口罩、酒精帶上身打疫苗避免重症、死亡是老生常談。王復德說,雖然現行病毒株有免疫逃脫,但施打疫苗依然能提供保護力,防止進展成重症,疫苗最基本一定要打滿三劑,同時再三呼籲高危險族群民眾,接種疫苗是首選,千萬不能輕忽新冠肺炎對身體帶來的影響。「我想新冠病毒消失不了…」王復德提醒,青壯年族群,到了人口密集處還是配戴口罩,酒精也隨時消毒,避免觸碰眼口鼻,畢竟年輕可能只會出現輕症,但萬一帶回給家中長輩、小孩,恐造增嚴重症狀,尤其國境開放頻繁往返,容易攜帶國外不同的病毒株,一旦傳開,可能誕生台灣新的特種病毒。他認為,九月開學返國後,才能了解病毒當前情形,進而推出未來整體防疫趨勢。
-
2023-07-27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不是流感化!台大醫:打疫苗仍是關鍵
國境、口罩解封,炎熱的暑期脫下悶了三年多的防疫心情,豈料一個不注意,中了新冠病毒的陷阱。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疾呼,「不要再說新冠肺炎流感化!」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異口同聲,新冠病毒會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都與流感不能相比,兩人強調,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針對高危險族群,出現症狀就要持續快篩,確診後立即投以抗病毒藥,避免演變到重症、死亡。新冠非流感!等待免疫下降 病毒潛藏體內準備伺機而動各大醫院病床數滿載不是恐嚇標語,是前線醫護人員見到的事實。身為胸腔科醫師的古世基說,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大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病況不佳已裝上葉克膜,這些人肺部狀況惡化很快,「現在狀況彷彿回到疫情初始,病毒才剛從中國大陸擴散時。」眼下確實為隱形的第四波疫情。「原本慢性疾病、該生病的人需求還是在,沒有消失。」古世基說,新冠肺炎患者勢必造成病床排擠效應,以往病床占床率依季節有淡旺季,現在卻一直呈現滿載。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暨感染科主任的陳宜君也說,流感已經回來,外加常態流行的新冠肺炎,兩者加成或同時感染,患者症狀在臨床上難以區分,導致治療更為複雜。陳宜君認為,國際氛圍驅使,讓民眾對新冠肺炎卸下心防。但臨床數據顯示,新冠可能重複感染,而且重症、死亡人數依舊居高不下。尤其新冠病毒能長時間埋伏於人體,待免疫力低下時伺機而動,國外有許多死亡案例解剖證實新冠病毒仍然存在其組織,「這個病毒挑戰我們對病毒的了解,急性可以重症、死亡,但是也可以拖拉、持續存在。」古世基也說,新冠病毒可以持續存在人體好幾個月,特別針對免疫力差、癌症、慢性疾病等患者,一旦染疫恐釀成重症,曾有患者住在加護病房一個多月,甚至投以好幾輪的抗病毒藥,身體的抵抗力始終無法清除病毒,「不要一概將新冠肺炎病程簡化成流感化!」疫苗、抗病毒藥都在卻不用?專家籲:快篩陽就要行動新冠肺炎進入社區流行,古世基說,公衛政策及醫療資源不應該偏重重症清零而是減災,民眾要有病識感,留意自身症狀,及早快篩,若確診,在治療黃金期內服用抗病毒藥。呼籲往往和臨床有段落差。陳宜君說,醫界常見一些長者、癌症患者輕忽剛開始的病症,拖延到了重症才來就診「這很可惜,疫苗、快篩、抗病毒藥都在那,卻都不使用。」特別是公費新冠抗病毒藥物,符合65歲以上或癌症、免疫不全、心血管慢性病等條件,只要快篩陽性就能開立服用。古世基提醒,剛感染時病毒量不高較難以檢測,建議多驗幾天;切記快篩測陽就要立即就醫,曾有一位高風險者患者在五、六月時檢測陽性,拖到近期才來看診,自覺在家休息就好,聽完捏了把冷汗,呼籲高風險族群確診有症狀就前來就醫,千萬不要用生命去賭重症的機率。勿心存僥倖 生病就休息硬撐傷身體陳宜君也說,家用快篩試劑敏感度雖然沒有PCR好,尤其有些民眾仍然不太熟悉如何自己採檢,不過當出現症狀,可以很方便地幫助自己釐清是否有新冠病毒。當然,的確也有發生一些特殊情況,像是同事持續數天身體不適,快篩都驗不出,直到做了PCR證明為新冠,徹底休息幾天後症狀才完全消退,恢復健康,否則誤以為是小感冒而撐著上班,對健康是一大打擊。另外,針對公費藥物是否下修年齡層等調整使用的對象,陳宜君認為,藥物給付決策過程,一開始是依據臨床試驗涵蓋的病人群,經過相關單位審查後,才能通過符合的適應症。其次,考慮藥品供應及取得。再者,藥物採購經費來自國家公務預算,牽涉到各國的健康保險制度等,各國政策難以相互比較。現在台灣應該關切的是,如何因應新冠病毒常態流行,為維護民眾健康,需積極先期規劃相關預算。回歸到染疫民眾本身之所以會輕忽症狀或缺乏動力導致延遲就醫,除了警覺性及重視度下降以外,兩人認為,藥物等醫療可近性也可能有關,疫情嚴重時,政府規劃並動員,民眾只要透過基層診所或醫院的視訊看診,便能開立抗病毒藥,幾乎都可以在黃金時間內投藥,近期許多民眾及基層醫療,回復疫情前的習慣,當做一般感冒服用症狀治療應急,到了嚴重再去醫院就醫做詳細的評估及治療。過度解讀免疫逃脫!避免重症 打疫苗就對了面對新冠病毒株的不斷變異,免疫逃脫時有所聞,不過,陳宜君強調,免疫逃脫不能過度解讀而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增強抵抗力,包括細胞保護力,證明持續存在以減少重症及死亡,但並非百毒不侵,仍可能被感染,所以仍然要搭配好的健康習慣。除了保護自己,透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到大多數民眾皆有保護力達到群體免疫,才能進一步保護身邊免疫力脆弱的高風險族群,並且避免病毒不斷變異。她說,國際專家紛紛強調,期待病毒變種「馴化」以降低致病力減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像是靠運氣,「運氣不好說不定病毒變異翻臉不認人,免疫逃脫之餘還多了抗藥性,或者再度高致病力、高致死率!」然而,今年春季疫苗接種率格外冷清。陳宜君苦口婆心提醒尚未完成基礎接種、加強劑的民眾趕緊接種,國家尚存有疫苗也沒有設限接種年齡,如果不去接種,政府針對疫苗採購的預算便會下修,倘若下一波疫情再起,加上全球疫苗產能是有限的,且必需提早採購,若國家編列的預算不足以因應瞬間增加的需求,屆時「就算批評政府,沒有疫苗就是沒有疫苗。」針對頻繁往返各國的青壯年民眾,陳宜君提醒,新興傳染病崛起的間隔越來越短,全球散播越來越快。除了暑期出國旅遊,許多民眾因公務出差,常會熬夜準備,加上旅途勞累及時差,可能影響免疫力。最擔心的是,一旦感染新冠,又因為要務在身而硬撐,極有可能在異地倒下。所以,接種疫苗再出國是保護自己的關鍵。新冠死因高?台灣全人照護 要看數字背後意義新冠疫情一路走來進入第四年,去年的十大死因,新冠竄到第三名,外界質疑台灣新冠死亡率高於他國。陳宜君說明,由於台灣的積極防疫,加上全民健保、全人照護,高齡、癌末等民眾住院,去年仍積極採檢新冠病毒,死亡診斷書也會註記,因此數據較高。「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要看數字背後意義。」古世基說,歐美國家染疫的病患,多半選擇居家安寧,死因自然不會註記。甫參加國際論壇返國的陳宜君分享,各國感動於台灣民眾仍自發性的配戴口罩,也盛讚台灣防疫做的很好,她說,民眾有防疫知識並齊心與醫護努力的成果。但是在戶外通風良好處,她也說,可以脫下口罩享受空氣,到了密閉、人潮擁擠處,或者有些感冒症狀,記得戴上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
2023-07-27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點值低/醫療品質 陷惡循環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民眾醫療使用率增加,但醫療院所病人增加,醫護人員忙翻天,卻壓縮健保點值,影響給付。不只有中醫門診點值下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今年第一季全台醫院總額健保平均點值為一○八年至今新低,僅有零點八九,表示醫護人員辛苦照顧病人,卻拿不到應有給付的九成。「醫院水電費、醫師薪水等醫療成本,約九成至九成五來自健保,如果健保只給八成,如何做得下去?」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表示,雖然各家醫院給予醫師薪資的設計不同,但基本上健保點值偏低,對醫師薪資勢必有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一。楊志新說,健保點值偏低,如果僅維持一至二個月,醫院還可自行吸收,如從作業基金支應,但時間一長,若第二、第三季仍維持如此偏低情形,醫院現金不足、無法經營,屆時也沒有錢買藥讓民眾使用,將產生「完全無法控制的結果」。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以地區醫院來說,約九成收入來自健保,如果點值偏低,醫院經營將無法更新設備、調整醫護人員福利、加薪,且地區醫院不如醫學中心可以有較多的自費醫療項目,而陷入惡性循環,醫療服務愈來愈差。朱益宏表示,近期很多地區醫院的藥師、護理師、醫檢師都被醫學中心挖角,建議政府對於偏遠地區的地區醫院應該加以補貼、伸出援手,不要讓醫院坐以待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民眾醫療使用率增加,讓健保點數成長率已高出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點值低,各醫院經營成本、壓力上升,恐無法調整醫護人員薪資、更新設備,最後受害的還是病人。整體來說,健保點值偏低,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健保總額不足,必須藉由提高費率、保費,才能解決此一問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說,健保點值偏低,影響民眾就醫品質,特別台灣進入少子化、高齡化,多重慢性病人增加照顧等,均可能影響健保點值,要解決點值偏低問題,應通盤檢討健保總額支付制度,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2023-07-27 醫聲.醫聲
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新冠肺炎來回過招三年多,與之抗衡的武器倍增,抗病毒藥物便是其中一項,不過,各國給藥條件就有不少差異,光是在年齡這塊,美國的適用對象為50歲以上,而韓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則為60歲,反觀台灣是65歲。對於國際間參差,國內感染症專家說,必須考量各國健保財政預算等,不過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認為,規定過於僵硬,應該讓醫師有臨床裁量權。台灣現行公費新冠抗病毒藥物,須符合65歲以上,或者患有癌症、免疫不全、心血管慢性病等條件,才予以給藥,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美國設定高危險族群的年齡為50歲之外,也將BMI大於25、高血壓列入其中,「這兩項都是台灣未納入,卻有很多人符合資格。」林應然認為,公費用藥標準訂得太死,「尤其年齡限得很死,少一歲就用不了。」有些患者非高危險族群,但是症狀嚴重,就連自費使用都不允許,建議疾管署應讓醫師有臨床裁量權,若擔心濫用問題,則能訂定使用人數占診治人數的比例。雖然,公費抗病毒藥放寬年齡的聲音不斷,今年初在立法院召開相關公聽會,但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王復德皆異口同聲,這牽涉到國家財政,且未來藥費是否回歸到已捉襟見軸的健保身上,諸多問題待商討。陳宜君說,藥物給付決策過程,最初依據臨床試驗涵蓋的病人群,經相關單位審查,才能通過符合的適應症。其次,考慮藥品供應及取得。再者,藥物採購經費來自國家公務預算,牽涉到各國的健康保險制度等,各國政策難以相互比較,台灣現階段是要因應流行常態,積極先期規劃相關預算。王復德也說,目前已有抗病毒藥取得藥證,相信日後待食藥署通過上市,60歲到65歲年齡層的民眾,就能自費購買服用。現階段,古世基呼籲民眾有症狀就多篩幾天,符合高危險條件者若呈現陽性就立即到院,醫師開立藥物服用,「千萬不要用生命去賭重症的機率。」延伸閱讀: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
「新冠肺炎病情進展快速,今天僅是輕症,難保隔天不會演變成重症。」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他會主動建議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患者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但仍有患者因藥物副作用或非公費用藥對象而不想或不能使用,最後演變成重症,差點危及生命。目前,第四波新冠疫情已擺脫高原期,但重症風險依舊不可輕忽。根據疾管署統計,7月第二周比第一周的死亡平均數略升9%;新增死亡個案中,87%具慢性病史、94%為60歲以上,顯見重症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染疫後的治療。新冠輕症治療以抗病毒藥物為主,臨床試驗認為能有效降低患者轉為重症需住院與死亡的風險。目前疾管署規定,患者發病5天內,並具任一重症風險因子,如65歲以上、失能、罹患慢性病或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等,即可公費使用抗病毒藥物。民眾輕忽新冠 易演變成重症雖重症風險族群在輕症階段有公費藥物使用,卻無法使重症清零。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說,除了民眾對新冠肺炎警覺性及重視度下降,加上以往視訊看診只要符合條件就能開藥,但現在沒了這項工具,民眾出現症狀,常當成一般感冒,當出現嚴重症狀就診,就變成重症個案。林應然也說,曾有重症高風險患者看家人使用抗病毒藥物產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而不敢使用;甚至有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血氧含量低於94%等嚴重症狀,卻因非公費用藥對象,而無法及時用藥,結果轉變為重症急送大醫院,幸虧最終還是度過難關。有人認為現在新冠病毒株毒性減弱,但有民眾二確或三確仍非常嚴重,因此林應然提醒,民眾無法事先得知是病毒毒性強或身體抵抗力強,建議民眾一旦出現疑似新冠症狀要提高警覺,尤其是重症高風險族群,更不要輕忽新冠病毒所帶來的殺傷力。延伸閱讀: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防治補助發千萬 拿不到補助問題出在這
由於有醫療工會向立法委員陳情沒拿到「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補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經過審議小組討論後決定決定公開說明補助標準,主要是因為針對疫情狀況不同因此補助範圍有別。新冠肺炎自今年5月起從原先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而第五類指對國民健康造成影響有防治必要的「新興傳染病」。疾管署亦說明為鼓勵工作人員在新興傳染病發生初期所知有限且防疫資源尚不充足的情形下參與防治工作,因此提供補助。曾淑慧表示,新冠在2020年1月15日列為第五類傳染病,當時對新冠認知有限,但疫情持續三年出現不同病毒變異株,傳播力及致病力不斷變化,2020年初病毒已演化為具高傳播力、輕症,並且國內疫苗接種率高、開始使用各類抗病毒藥物,疫情已經逐序邁入與病毒共存階段,因此第一線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風險已與疫情爆發初期不同。曾淑慧說,補助範圍會隨不同疫情階段而異,因此考量疾病特性明確程度、治療方法有無、防疫物資到位情形及疫情狀況等因素後,對於2022年2月之後確診的申請人,如症狀輕微、無肺炎徵候、未住院治療或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認定為不具補助辦法所定的傷病要件。截至今年7月15日,審議小組共受理791件申請案,其中審議補助125件,核給之補助金額累計1,225萬9千元。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確診不能投票?監察院要求疾管署改進
2022年九合一大選期間,指揮中心及中央選舉委員宣布新冠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監察院認為未能完全符合「最小侵害手段及比例原則」,建議中選會和衛福部檢討改進選務防疫措施。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表示尊重並感謝,將與中選會一起檢討,但當時依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才對確診者進行隔離。曾淑慧表示,尊重監察院調查及建議。新冠肺炎為罕見百年大疫,幾乎沒有前例可循,指揮中心在2020年初成立,多次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等國際指引,以嚴謹科學、數據分西滾動調整防疫政策,一切努力只求讓台灣相比世界各國經濟影響更小、傷害程度更低。針對去年九合一選舉要求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曾淑慧說,當時為防止新冠疫情擴散,要求快篩陽且無須住院隔離個案,應在家隔離不可外出,但沒有電子圍籬管制;該政策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若罹患或疑似新冠肺炎者違反規定,不遵行各級衛生主管機關指示,而有傳染他人之虞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金。對於監察院要求改進選務防疫措施,是否可在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前出爐?曾淑慧說,會持續檢討,若有需要修法也會納入修正。另外,針對目前染疫者,只要配合感染管制措施,不必強制隔離。我國目前針對新冠染疫者建議為自主健康管理10天(0+n),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距離發病日/採檢陽性日達10天,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未來預計在8月鬆綁為自主健康管理5天。
-
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
「在今年上半年第四波疫情中,不少年長者剛開始症狀不明顯,等病毒複製一段時間,到了第二周,病情惡化最嚴重,開始急轉直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指出,年齡愈長,染疫後,出現重症的機率就愈高,而今年上半年疫情,年長患者很容易出現上述現象。年齡不到65歲 新冠病毒還是會造成重大傷害目前像日、韓等亞洲國家將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年齡下修到60歲,台灣目前則維持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林俊祐認為,有的70歲長輩染疫卻還是活蹦亂跳,也有年齡60出頭病患一染疫就演變成重症,病情變化因人而異,因此無論年齡有沒有超過65歲,一旦出現新冠肺炎症狀,都不可掉以輕心,而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已涵蓋多數高風險族群,但建議視實證證據的出爐,進行檢視,才能讓藥物真正用於有效果族群。50歲的他 染疫第二周竟出現中風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表示,有的年長者出現了感冒症狀,卻認為是小事,自己認為是尋常感冒,遲遲不願驗快篩,導致無法及時確診、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當轉變成重症,病患、病患家人往往措手不及。亞東紀念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則觀察到,這樣的病患一進入急診,常需插管急救,治療更棘手。她強調,病患即使一開始感染是輕症,第二周也有可能症狀加劇,她曾遇過一位年約50歲男性病患,二次確診後的第二周,竟併發中風,情況危急,所幸經過積極血栓溶解術,搭配高壓氧治療才救回一命、逐漸復原,由此可知,染疫兩周內都是重症高風險時期,須特別注意症狀變化。醫提醒:新冠肺炎絕不是一般感冒!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年長者的確是重症高風險族群,醫療團隊的精準判斷、經驗,對於減少年長者重症、死亡風險,更是至關重要,但重點還是在輕症階段盡早用藥,避免病情加重。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也說,長輩、長輩家人不可將染疫視作一般感冒,因為長者對疾病敏感度較低,等到出現症狀才積極就醫、接受治療,恐為時已晚;此外,密切接觸的照顧者也應勤洗手、戴口罩,從前端防止染疫、病情進一步惡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分析,有些長輩認為到醫院反而會增加染疫風險,因而錯失症狀初期治療的機會,特別是長照機構內抵抗力差的長輩,一旦染疫,易造成院內交互感染,照顧者更要隨時留意。長輩出現這些症狀 務必盡快就醫張厚台特別叮嚀,發燒情況、天數是一項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年長者生病、受到感染,通常不易發燒,如果出現發燒症狀,表示核心溫度調節出了問題,更需密切觀察,若發現年長者持續發燒兩、三天以上都沒有退燒跡象,且未見好轉,甚至越來越嚴重,建議趕快就醫,以免情勢惡化。多位醫師也提醒,年長者該打的疫苗要記得去打,一出現「高燒不退、劇烈咳嗽、呼吸很喘、濃痰無法順利排除、持續胃口變差、意識改變」等症狀,務必盡快快篩、就醫,以免產生更大危機。而「避免過度鬆懈,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更是減少重症風險重要一環。延伸閱讀: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6 醫聲.醫聲要聞
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
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英文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民眾防疫逐漸鬆懈,入冬後恐疫情再起,將衝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抗病毒藥物能避免病情惡化,但專家對於公費使用對象是否放寬意見分歧。大眾放鬆警戒 專家憂心病毒可能反撲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不約而同觀察到,民眾長期維持高強度防疫,解封後反而有些鬆懈,即使出現疑似症狀,也不再積極接受快篩、就醫,甚至有些輕症患者斷斷續續使用抗病毒藥物,一退燒就自行停藥,導致藥物效果不彰,重症風險大增,令感染科專家、學者憂心不已。廖俊星分析,第四波疫情雖趨緩,但這類呼吸道傳染病毒在冬季往往較活躍,年底可能有另一波高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新冠病毒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加上流感已回來,兩者加乘或同時感染,臨床上難區分症狀,治療更複雜。重症高風險群 往往不堪一擊尤其慢性病的長者身體基礎狀況差,更要注意染疫,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舉例,糖尿病會損害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機率,又會降低血球功能,影響身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品質,減緩抗體製造、打擊病毒的速度,導致年長糖尿病患者面對新冠病毒攻擊,更不堪一擊。此外,相較青年染疫會有高燒、頻尿等明顯症狀,長者對疾病敏感度低,等到出現症狀就為時已晚了。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分享,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肺部狀況惡化迅速,需裝葉克膜,或投好幾輪抗病毒藥,卻始終無法清除病毒,情勢十分嚴峻。及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助爭取活命機會除輕忽疫情外,專家認為藥物可近性也是導致重症原因。張厚台說,患者確診五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能迅速抑制病毒生長、複製,大幅提升打贏病毒的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患都能在發病五天內用藥。對於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張厚台認為,目前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已列入多數高風險族群,不過,有些病患入院時,已連續發燒三天以上,且身體虛弱,此時,如果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限制,讓病患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藉由抗病毒藥物迅速抑制病毒,病患或許可以爭取更多存活機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有些患者症狀嚴重,卻因非藥物公費對象而無法使用,導致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政府宜放寬使用對象。知己知彼 才能克敵制勝!林俊祐說,各界因應新冠病毒只能且戰且走,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需視實證證據調整,也需更多研究、臨床數據,大家才能對病毒特性、特定族群的治療有效性等有更深入了解。延伸閱讀: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元氣保視力,讓你好眼力!讓眼睛不再「睛」疲力竭!
你是否經常在搭乘交通運輸時滑手機?或是在泳池、海邊戲水時,總是戴著隱形眼鏡?又或是3C設備總是調成「黑屏模式」?如果你有以上這些行為,當心把你的靈魂之窗搞壞!▼快來看看你的視力健康嗎?1分鐘快速檢測▼多數人的用眼錯誤習慣其實已經直接反映在我們眼睛健康狀況上,眼睛總是忙、茫、盲,卻又不知道休息,再加上光線不足、姿勢不良和行車晃動間使用等不良習慣,最終成了破壞視力的大殺手,甚至可能導致眼疾提早發生!錯誤習慣1.乘坐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由於我們的身體處於晃動中,眼睛必須花費更多精力平衡對焦距離,容易產生疲勞,再加上車內光線不足,更大幅加重眼睛的負擔。2.出門遊玩時,游泳池、海邊及溫泉中,普遍存在腺病毒、阿米巴原蟲等,佩戴隱形眼鏡會降低眼睛抵抗力,減少淚液刷洗的能力,微生物易黏附在鏡片上,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無論是黑屏模式、夜間模式等設計,實際上是透過降低螢幕亮度,以減少亮光的刺激,或許可減少長期使用所造成的傷害;若持續注視光色太暗的螢幕可能反而讓眼睛更費力。台灣被稱為「近視王國」之一,2018年近視率為 63.3%,比1986年 的26.5%增長2.4倍,超過 1300 萬人都是近視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開發中國家的近視人口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顯示全球近視的普及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在 COVID-19 後疫情時代更為嚴重。*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近視普及率提升+用眼錯誤行為+年紀增長,非常容易產生眼部疾病!你的眼睛很重要!帶你了解常見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一次了解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原因● 40歲注意!白內障年輕化嚴重恐失明 營養師授「6類食物+4撇步」可預防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還整理了從飲食、運動到紓壓按摩的眼部保養相關資訊,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還你好眼力!護眼食物可以幫助我們的減輕眼睛日常累積的疲勞、維持健康。因此認識護眼營養素非常重要!介紹日常可見護眼食材,以及護眼保健食品推薦,讓你維持眼睛的晶亮健康。護眼飲食★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3C產品一天不超過1小時。★每天2到3小時戶外活動,陽光可以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幫助預防近視度數增加。★多食用顏色鮮豔的蔬菜等,或選擇蝦紅素、魚油等保健食品,幫助眼睛健康。● 7大好處被譽「最強水果」!抗流感、肺炎就靠奇異果●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現代人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都離不開電腦與手機。專家教你如何透過運動消除眼部壓力,讓你注意力更集中,工作與學習都事半功倍!【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糖尿病毀視力 原來我離失明這麼近?【全身肌力燃脂】5分鐘核心毛巾操 幫你遠離3C,增肌超有感!中醫師表示,眼睛周圍有許多經絡匯集,每天按摩眼睛四周,不但可以消除眼睛的疲累,同時也可以預防一些眼部的疾病,快跟我們一起徹底地來個眼睛SPA吧!● 中醫穴位按摩防眼疾!中醫:減少3C才是保養關鍵●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好習慣● 10大眼部按摩穴道,消除酸澀疲勞有一套💡了解更多視力相關問題👉點此前往▶
-
2023-07-26 醫聲.慢病防治
抽菸每年致140萬國人生病 菸稅比卻低於世衛建議
台灣菸價、菸捐多年沒有調漲,無法有效降低吸菸率,每年耗費於吸菸及二手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資源達800億元,整體經濟損失近2000億元。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今舉辦「健康捐政策與永續健保財源」座談會,高發會理事長楊志良表示,台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面臨財務架構失衡、醫療人力短缺及醫療階級化等三大挑戰,這些問題卻因選舉因素被擱置討論。楊志良說,面對台灣健康永續政策與菸品健康捐調漲策略,各黨總統候選人或是想要參選總統的人應回應菸捐調整、改革健保政策,以促進整體社會健康老化。楊志良指出,國際上屬於健康的國家,如澳洲、紐西蘭一包菸品價格,約新台幣500元,最不健康的甘比亞,一包菸品為新台幣25元,顯見健康與菸品的價格呈現非常漂亮的反比,當菸品價格愈低,民眾愈不健康。楊志良不吸菸,今天於座談會前,他特別到便利超商詢問,現在一包菸最便宜及最貴的價格,分別為70元及140元,為了國人健康,他認為菸價確實有調整的必要。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健保收支不平衡,預防投資少,臨床醫療療多,就公共衛生的立場,呼籲政府重視菸價與菸害的控管,降低治療成本,增加健康投資。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副所長黃勢璋說,台灣高齡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健保也可能面臨破產,如何提升國人健康實屬重要,以國人十大死因觀察,其中癌症、心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等7項死因和吸菸相關,若能提高菸價、菸稅,即可降低菸品使用量,促進國人健康。黃勢璋表示,世界銀行曾研究發現,煙草價格每提高10%,菸草需求量隨之下降,其中高收入國家降低4%,低收入國家為8%,而為防止菸稅效力隨著通貨膨漲、國民所得成長而削弱,如澳洲、英國、法國等已設定菸稅自動調整機制,台灣也應設有相關機制,以價制量。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菸品稅負比率不應低於75%,但目前台灣僅為50.78%。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說,吸菸一年造成140萬名國人生病,2.5萬人死亡,政府為降低菸害,應每兩年調高5元菸價,讓菸品稅負比率逐年接近75%,以降低國人吸菸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22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前期「力弱症」!「3大指標自我檢測+3招運動」教你預防肌少症、改善力弱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肌肉力量下降,便有可能罹患「力弱症」。力弱症為肌少症前兆,若能在早期發現「力弱症」,便能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常見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骨質疏鬆症、腦中風及慢性疾病等。其中肌少症會增加長者罹患慢性疾病與增加死亡風險,在近年備受討論。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究竟力弱症是什麼?有力弱症者,該如何預防肌少症呢?先來了解何謂「力弱症」。早期發現「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力弱症(Dynapenia)」為肌少症前期,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由於骨骼肌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力弱症者會感到虛弱或疲倦,並增加跌倒風險。隨著骨骼肌力量退化,將導致功能障礙甚至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林立峯副教授林立峯副教授表示,肌少症成因包括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其特徵為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失能、死亡風險,常見共病包含骨質疏鬆症。而力弱症則是指針對肌肉量正常、並不是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以及有10%力弱症會進展成肌少症患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然而有90%的髖部骨折是因為跌倒所致,且年長者發生髖部骨折後,約有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並有20%會在6個月內死亡。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早期檢測力弱、降低失能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力弱檢測3大指標2010年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並在2019年AWGS會議上修訂肌少症診斷數據,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即為「力弱症」。力弱篩檢標準包括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功能:STEP 1 肌肉量正常◆肌肉量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四肢骨骼肌量/身高平方。 STEP 2 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差◆肌肉力量檢測=男性手握力小於<28kg;女性手握力小於<18kg。◆身體功能評量=6公尺步行速度<1.0 m/s。若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任一項不足,即為力弱症。力弱症與肌少症的差異則為肌肉量。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4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有高度相關,55歲以上即為高風險族群,老化造成身體機能下降、肌肉力量不足,未來力弱症人數將會提升,加上肌少症不易逆轉,因此,預防肌少症不能不慎。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如下:1.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林立峯副教授說明,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通常具有較高體脂肪率、粗腰圍,可能導致身體新陳代謝功能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2.影響行動能力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是年長者日常活動功能惡化的主因,與沒有力弱症、沒有腹部肥胖的人相比,患有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的步態速度下降更為顯著,建議透過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改善。3.增加骨折風險雖然力弱症患者常見高體脂、粗腰圍,但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抵消了肥胖對手腕、手臂、髖部、脊椎和其它骨骼骨折的保護作用,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林立峯副教授也解釋,力弱症並非體態肥胖者的專利,年紀、身體機能老化才是主因。此外,有研究發現,近年新冠肺炎患者局部肺纖維化發生率為2-6%,若惡化成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增加罹患力弱症風險。活力樂肌3招改善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肌少症不容易逆轉,且目前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改善,因此在力弱時期就應該開始預防肌少症。經亞健康銀髮族體適能測試發現,有60%的登山族仍有力弱風險,即使有進行登山運動,但年長者運動次數可能間隔較長,仍有肌肉力量不足的力弱風險,林立峯副教授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才能幫助預防力弱。學會「活力樂肌3招」坐姿屈膝抬腿、站立抬腿和深蹲,進行下肢阻力訓練,改善力弱狀況:「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有助於降低力弱症患者發展至肌少症之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延伸閱讀:.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退休三年至今身材未走鐘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健康9字箴言大公開.非刻意減重卻變輕?肌少症不是老年人專利!自我檢視6指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受新冠影響平均餘命跌破80歲 「這原因」不改善恐持續折壽
國內新冠中重症患者人數還在上升。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疫情對各國平均餘命造成衝擊,台灣受衝擊時間雖晚於全球,但進入Omicron XBB變異株時代,慢性病、癌症等「非新冠死亡」仍持續影響國人平均餘命,2022年疫情大規模流行時就已跌破80歲,今年上半年又損失0.65年,預估若不妥善應變下半年將損失更多。陳秀熙表示,疫情前2019年,國人平均餘命為80.84歲,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但台灣因三級警戒等原因,受疫情影響的時間較晚,直到2022年,國內爆發Omicron大流行,估計平均餘命縮短1.16年,降幅與國際經驗相符,且多為新冠肺炎所致;今年1至6月平均餘命損失則為0.65年,但主要由非新冠肺炎貢獻,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患有慢性疾病脆弱族群將造成更嚴重的平均餘命損失。他表示,各國平均餘命下降的原因多來自Alpha、Delta變異株造成的直接與伴隨死亡,到了Omicron時期就出現下降。台灣則在Omicron爆發大規模以情後,感染後的長心冠與其他非新冠疾病凸顯醫療量能、民眾就醫習慣等問題,造成非新冠死亡,導致平均餘命下降。陳秀熙說,台灣應該進行中重症死亡監視,直到端午節之前中重症死亡人數都還在上升,端午後如預期下降,死亡也會下降,這固然是好消息,但死亡問題還與非新冠原因如醫療量能、民眾就醫習慣等相關,解封後仍會持續。他指出,平均餘命降低導致生產力受到影響,各國均觀察到平均餘命降低與GDP降低明顯相關,尤其台灣面臨經濟挑戰,更應重視平均餘命問題,否則後半年會比上半年損失更多,政府應正視問題,脆弱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患者等,也應特別警覺、規律就醫用藥。
-
2023-07-19 醫療.整形美容
醫美變成腫塊臉!四步驟認明國際原廠正貨,拒成醫美白老鼠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意外讓來路不明的醫美醫材現形。一名30歲女性接受豐唇微整,效果不錯,唇型明顯。不料,去年接種新冠疫苗後,嘴唇突然腫脹,變成香腸嘴,模樣嚇人,至皮膚科門診,醫師檢查後研判,應為疫苗誘發免疫反應,除了攻擊病毒,連帶含有雜質的玻尿酸也被視為敵人,一併處理。林亮辰皮膚專科診所院長林亮辰醫師表示,近兩三年來,歐美等國家陸續出現「香腸嘴」個案,進一步分析發現,絕大部分個案均做過豐唇微整,症狀為嘴唇腫脹發炎,反覆發作,由於是疫苗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所致,因此,治療起來格外棘手。林亮辰指出,來路不明的醫美產品常含有雜質,甚至被汙染,打入體內之後,常被視為外來物,如果免疫力下降,或是接種疫苗時,體內免疫系統可能過度活化,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除了抵禦病毒,也攻擊這些純度不夠的外來物質,也就是玻尿酸打到哪裡,就可能腫到哪。 如何避免類似事情發生?林亮辰強調,坊間出現許多來自東南亞、中國大陸等醫美微整形水貨,包括,玻尿酸、肉毒桿菌素、膠原蛋白成形劑,價格低廉,相當具有競爭力,確實吸引了少部分愛美民眾。但因成分不明、含有雜質,除了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充滿不確定性,也可能誘發體內過度免疫反應,造成難以預期的困擾。林亮辰建議,消費者應該選擇國際大廠所生產的注射物、填充物等醫美醫材,才能獲得保障。在治療前,應該由醫師當場拆封,一些廠商擁有原廠正貨認證措施,可以手機掃描外包裝上的QR code,辨識真偽。「慎選醫師,才能確保效果。」林亮辰說,想要做好微整形,必須先找到對的醫師,為了安全起見,務必選擇領有專科認證(如皮膚科醫學會),或參加原廠藥廠教育訓練課程,獲頒相關認證的專科醫師。林亮辰表示,他自己就擔任藥廠的種子教官,每年均會參與相關訓練課程,除了學理授課之外,並示範教學,實際操作,傳承經驗,讓年輕醫師對微整形有更正確的認知。對此,真原美診所院長林怡欣醫師相當認同,她建議,消費者務必先了解醫師是否具有專科認證,或原廠授予的技術訓練認證,並在治療前,做好醫病溝通,審慎規畫施打的部位、劑量,以及預期的效果,才能降低風險。消費者在選擇微整形療程時,該注意哪些事項?林怡欣表示,消費者需睜大眼睛,辨識真偽,不要被低價促銷手法所吸引,國際大藥廠的認證產品多數可掌握以下四大原則:一、在醫美前,留心診所是否有產品原廠認證證書,可主動提出觀看證書。二、在療程前,要求現場開封產品,這是消費者權益,若包裝上有QRcode則可透過手機掃描,確認產品真偽。三、消費者也可在廠商官網查詢是否有認證診所名單,確保診所使用產品來自原廠。四、可撥打產品廠商免付費電話,確認診所產品的最新認證狀態。林怡欣提醒,消費者不要一味地比價,只重視折扣,費用高低,而忽略醫師技術、醫材品質產品,才能確保微整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如果醫療費用低於行情,甚至不到正常價格的一半,就應該提高警覺,不要被「買一送一」、「特價」、「週年慶」等促銷手法給迷惑,打了一些來路不明的填充物,引發感染,皮膚紅腫熱痛,甚至化膿,屆時後悔莫及。「醫美市場競爭激烈,低價促銷,價格誘人,但出了問題,原來醫師會幫忙善後嗎?」林怡欣強調,在選擇醫美療程時,不要只看費用,更應該重視「原廠醫材」、「專業及經驗豐富、擁有證照的醫師」,這些都是成本,如價格低得離譜,千萬不要嘗試,以免成為「醫美白老鼠」。醫美使用水貨或仿冒品的風險:1. 注射部位腫脹。2. 注射部位發炎化膿。3. 誘發體內過度免疫反應。如何確認是否為原廠正貨:1. 觀看診所是否有產品原廠認證證書。2. 療程前請醫師現場開封,檢視產品封裝是否完整,並掃描QRcode確認真偽。3. 檢視產品官網是否提供認證診所名單。或直接致電服務電話,了解診所認證狀態與使用產品來源。例如藥廠官方網頁查詢與免付費電話:0800-200-212,供消費者即時查詢。【資料來源】高德美大藥廠、林亮辰醫師、林怡欣醫師
-
2023-07-1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病毒新發現 國衛院:血栓與「這個蛋白」密切相關
新冠疫情爆發三年多,新冠病毒對人體產生的影響甚深,確診者有時產生嚴重炎症,甚至死亡;其中「血栓炎症」更是死亡主因。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的脾臟酪氨酸激酶(Syk)與蛋白CLEC2受體結合域(RBD)有直接交互作用,才會引起發炎反應,並研發出基因重組蛋白「CLEC2.Fc」,減少血栓炎症,有望用於新冠確診者的治療。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與其研究團隊發現,當使用CLEC2和新冠病毒棘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進行交互作用測試時,有直接的交互作用,意味著CLEC2可能就是新冠病毒的受體之一。並且CLEC2與不同病原結合會活化血小板產生NETs,造成微凝塊和過度發炎反應。謝世良說,研究團隊利用負責表現新冠病毒RBD的慢病毒(lentivirus)刺激血小板和嗜中性白血球,觀察CLEC2和新冠病毒對血小板和NETs的影響。結果顯示,新冠病毒通過RBD與CLEC2結合後能夠活化血小板並增加NETs的產生。謝世良表示,研究團隊進一步對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施打了重組CLEC2蛋白(CLEC2.Fc),發現CLEC2.Fc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後引起的肺部和心臟的NETs產生,並減少了小鼠的血栓炎症。因此,CLEC2可能成為一種新型模式識別受體,而CLEC2.Fc則有望成為治療新冠病毒引起的血栓炎症的潛在藥物。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宋佩珊表示,在小鼠研究中發現,原本60%至80%的基因剔除小鼠在感染新冠後會產生血栓,但注射CLEC2.Fc後,則減少60%至70%的發生率,實驗重複三次都得到一致的結果。謝世良說,血小板是負責人體凝血的機轉,因為有免疫功能,過往都認為凝血異常就是骨髓有問題,但新冠病毒的研究至今,科學家意識到「肺臟」也負責生成血小板。而CLEC2.Fc可以減少血小板的急速活化,目前已申請專利,也有藥廠持續接洽中,希望儘速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以確認風險、副作用,並投入未來的新冠肺炎、長新冠的治療中。
-
2023-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如何從清零走到和新冠病毒共存——一位社區醫師的具體建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針對新冠肺炎的全國防疫戰略在蔡總統首肯及背書下,近日陳指揮官宣佈,將從「清零」走到「共存」,但是,這路徑(roadmaps)將如何走?在考慮全國各地不很均勻的醫療量能、接種比例、群體免疫能力、醫療需求、就醫習慣、疫情對產業、經濟及弱勢的衝擊、復原重建等面向,我想從社區醫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來就教各位,同時集思廣義,協助台灣可以由下而上,加速來到「疫後新生活」。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具有免疫力,但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概念是「群體免疫力」,對於一個2019年底才出現於地球的新興傳染病,不管經由預防注射或感染,到底群體免疫達到多少比例?台灣才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到現在醫界還沒有定論;所以,我思考的路徑是:從每一個人免疫力的提升開始,到家庭,再到社區,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最後整個台灣獲得群體免疫,以和新冠病毒「共存」。目前,全國人民爭先恐後排隊等候三劑完全的接種,然而,由於疫苗整備不足、不均、及副作用影響接種意願等等,要靠接種疫苗在短期內達到群體免疫,可能困難重重。因此,在清零到共存前,台灣勢必承受數百萬以上的確診者,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醫療量能足夠嗎?全國醫療體系如何「放輕救重」?保護人民寶貴的生命安全。回顧這波omicron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從2022年1月0日到4月22日共22256例的分析:輕症及無症狀22171例,佔99.62%;中重症85例,佔0.37%,但中重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既然絕大多數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而且,新冠肺炎已在台灣各地不停出現。因此,現時策略不能再單靠由上而下,以「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為主要之傳染病防治法,必須改成三級防救,結合民間及各部會、各專業的力量,在面對各地宛如春風吹又生的新冠病例時,從鄉鎮開始,到縣、市到中央,由下而上建立「預防、整備、減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緊急通報、緊急處理、若無法處理則後送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為主體的三級災害防救(醫療)體系。除了預防減災、緊急應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新冠肺炎依法屬生物病原災害)更規範各級政府的災害防救業務計劃,中央將資源下放同時事先要求各級政府整合各地資源,特別醫療的應變量能,擬訂各層級的災害防救計劃,並且事先演練,熟悉各式緊急應變流程。中央各部會協助地方整備防疫物資或設備(如快篩試劑、血氧機、口罩、防疫計程車)鄉鎮長統一指揮,若疫情一旦出現,迅速結合衞生所、各單位及基層醫師,作好應變處置,處理好大量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避免擴大感染,這套由下而上災害防救體系,是台灣群體免疫不足以從「清零到共存」時,必先走的路。強化基層社區新冠患者的處理能量,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病例,作好處置避免傳染他人。二、無症患者雖然機會不大,但仍有可能從無症狀幾小時內變成有症狀,甚至病危(最近報載二歲孩童的例子),基層就近的家庭醫師(可惜的是台灣健保體系忽略了這一環)一定比後送的醫院的醫師,更能及時就近作好檢傷分類工作。三、大量於醫院治療的病患,病情好轉後還是要回到社區,不然會拖垮醫院,社區基層醫師擔任分層照護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清零到共存,最根本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從人「心」開始。我們是否覺悟了新冠病毒之所以會跳到人身上(spill over),是因為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存環境,逼迫長久共存於蝙蝠體內的病毒跳越到人身上,如今新冠病毒突變走向類流感染化,想和人類共存,我們是否了解這些因果關係,接納新冠病毒(平時可以靜坐觀想一旦染疫我自己的反應將如何?)同時,去除污名化,減少不必要恐慌,學習教訓,不再破壞環境,避免另一個新興傳染病的發生。個人是否打了三劑疫苗,同時注意洗好手、載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多曬太陽,減少身上的病毒量,注意保護接觸過的長者、免疫力不足及慢性病病人。對於家庭中的長輩、小孩,考慮生活動動線如何安排,以減少密切接觸,避免帶著病毒回家。生活的社區須注意感染的熱點,對於受感染的左鄰右舍,我們須先付出關懷及支持,畢竟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形成,付出一定是先於得到!這條與新冠病毒共存的路徑,建議從鄉鎮層級群體免疫的建立開始,同時照護好不幸確診者,然後縣、市以至全台灣,大家同心協力,以全國之力,公私及各專業群策群力,意見不同可以討論,避免分裂內耗,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日子,一定會很快來到!天佑台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非新冠超額死亡提高 專家:可能與疫後醫護出走潮有關
新冠疫情降級解封,但國內超額死亡卻未隨之下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超額死亡未如預期降至低點,且以非新冠超額死亡佔比較高,已達到七成,也觀察到地域性差異,凸顯健康不平等的現況,未來半年是控制超額死亡的關鍵,但疫後醫療環境面臨人力不足現況,加上近期醫護人員忙於醫學中心評鑑,都是可能造成非新冠超額死亡原因,執政者應擔負起照顧人民健康義務。陳秀熙表示,3月疫情解封後,超額死亡明顯上升,原先預期會在端午前後要降至低點,但近期觀察到超額死亡持續上升,五、六月超額死亡,都維持在15%上下,「這是XBB時代『非新冠超額死亡』帶來的挑戰。」尤其7到12月間,非新冠超額死亡預期將持續增加,包括慢性病、癌症等,都是造成非新冠超額死亡的可能原因。陳秀熙說,觀察病毒發展軌跡,從BA.2、BA.5、BA.2.75到XBB病毒變異株,非新冠超額死亡不斷增加,目前已經達到七成,往後半年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超額死亡進入XBB時代後逐漸明顯,BA.2流行時超額死亡地理異質性低,到了BA.2.75變異株流行期間,超額死亡開始出現地理差異,觀察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超額死亡較高。進入XBB時代後,雖然新冠肺炎引起中重症不如過去嚴重,但超額死亡卻出現上升,並觀察到桃竹苗地區,因醫療資源不夠充分,而造成地理差異,且多數都是非新冠超額死亡。「具地域性差異的非新冠死亡凸顯國內健康不平等現況。」陳秀熙表示,要讓超額死亡數字恢復到疫情前時代,需要時間、醫療人力的投入,但後疫情時代醫療人力不足,加上目前醫學中心都還在評鑑,「大家忙於很多事情,可能是非新冠肺炎超額死亡高的原因。」此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日前指出,如果一切順利,今年9、10月有望引進「XBB疫苗」讓國人接種。陳秀熙表示,由於BA系列的病毒株已非主流病毒株,若再以該系列病毒作為疫苗則可能減弱疫苗效用,WHO也建議疫苗製作應以 XBB.1.5 單價疫苗為主,提高疫苗對新亞變種的效果,並對其他 XBB 亞變種提供保護,也預期可對SARS-CoV-2株和BA.4、BA.5等Omicron亞變種提供保護力。陳秀熙建議,應讓75 歲以上、免疫脆弱族群、孕婦優先接種 XBB 單價疫苗,且為避免入秋之後可能到來的新一波疫情流行,建議今年入秋時讓60 歲以上族群接種 XBB 單價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可能流行流感疫苗,以避免後續的重症或死亡風險。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預防癌症到底該怎麼吃?針對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的防癌食材一次看
擔心癌症上身嗎?台灣十大死因中,癌症已連續超過40年名列頭號殺手,若想遠離癌症,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可或缺,但我們可以吃些什麼來預防癌症?而針對前幾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等,又可以怎麼挑選適合的「防癌食物」?想預防肺癌請吃...一般會認為白色食物像是糖、鹽、麵粉等吃多容易有害健康。然而,白色水果、蔬菜這類的白色食物對於患有肺部或支氣管等疾病的人,則是有很大的益處。1.白色蔬果白色食物中所含的花黃素(anthoxanthine)具有溫熱性質,可緩解咳嗽、去痰。白色蔬果包括桔梗、蘿蔔、洋蔥、黃豆芽、梨子等,但因花黃素易溶解於水中,快速清洗後,最好在短時間內做好料理,避免浸泡在水中過久。2.優格《美國醫學會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中的一項研究發現,常吃優格或喝優酪乳和沒有攝食的人相比,罹患肺癌風險比較低。3.綠茶發表在美國癌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Cancer)的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人,可以降低肺癌的風險。4.全穀類、糙米維生素B可降低肺癌的風險,B群存在於全穀類、魚、瘦肉、雞蛋裡。糙米富含礦物質硒和維生素E ,可以增進肺部健康。5.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和其他十字花科的蔬菜可以預防肺癌和改善阻塞性肺炎和氣喘的症狀。6.胡蘿蔔、紅紫色蔬菜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預防肺癌,包括胡蘿蔔、各式紅紫色的蔬菜如紫色高麗菜、茄子等。想預防肝癌請吃...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來自肝炎,當肝臟負擔過荷導致發炎,B型肝炎、C型肝炎持續超過半年,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壞死、肝功能異常,甚至肝硬化,有極高可能導致肝癌。另外高風險群也包括家族史、抽菸飲酒、糖尿病患者、肥胖以及生活作息不佳者。另外除了肝炎,近幾年也有一個危險因子逐年上升,那就是「脂肪肝」。脂肪肝其實不是油或脂肪吃太多才會有,愛喝酒、愛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減肥不當的人,也會使得身體營養不良、不均衡,讓脂肪在肝臟堆積。目前醫學上雖然沒有研究證明哪些食物可以預防肝癌,但以下列舉對保護肝臟有幫助的食物:1.優質脂肪健康的脂肪攝取可以支持細胞生長和保護器官,包括橄欖油、芥花籽油、酪梨、堅果類、瓜子類、魚類等。2.燕麥燕麥是增加膳食纖維的好方法,膳食纖維對維持良好消化至為重要。此外,燕麥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β - 葡聚醣可以對抗發炎、幫助調節免疫系統,在針對小白鼠所做的實驗,燕麥中的 β - 葡聚醣可以幫助減少肝臟所儲存的脂肪,也對保護肝臟有所幫助。3.大蒜有研究發現,蒜素目前已被證實可以防止腫瘤增生、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但要注意,加熱之後會降低蒜中的抗癌有效成分,最好能將生蒜切薄片或拍碎後,放置常溫中10分鐘,讓空氣與之接觸,能讓蒜中的蒜胺酸、蒜酶轉化為蒜素,提高抗癌效用。4.葡萄和莓果類食物葡萄和莓果類食物是白藜蘆醇的理想來源,白藜蘆醇在細胞和動物研究中,證實具有抗胰臟癌的效果,可以壓抑癌細胞的生長、加速癌細胞死亡,另外莓果類食物也含有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有助預防癌症。5.咖啡咖啡之所以能減輕肝病惡化,據推論可能是喝咖啡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與肝病,如脂肪肝息息相關;也有推論是咖啡能夠減輕人體內的發炎反應,和緩肝臟發炎,因此能夠減少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發生。第3種推論則是咖啡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輕對肝臟的損害。想預防大腸癌請吃...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有不良的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建議可從改善飲食著手,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停留腸道過久,而引發不好的變質機率。推薦以下幾種防癌食物:1.富含 Omega-3 的魚類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魚類」如秋刀魚、鯖魚、虱目魚,皆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功效,其中秋刀魚的Omega-3含量高且價格便宜,加上此魚種屬於小型的深海魚,食用起來也很安全。不過秋刀魚內臟油脂含量高,建議避免攝取。2.番茄含有豐富β胡蘿蔔素的「番茄」,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尤其煮熟、加了油進去的番茄,β胡蘿蔔素吸收更高。若不敢吃番茄的人也可以用地瓜葉、南瓜替代。3.燕麥或薏仁燕麥和薏仁都有黏黏滑滑的口感,具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4.豆類食物豆類食物中含有葉酸,具有修復的功能,若大腸癌病人痊癒,在事後預防也可以多攝取豆腐或豆干、豆皮(非油炸)等食物,補充葉酸。5.綠茶、薑黃「薑黃」有抑制發炎的功效,若不喜歡薑黃,也可以選擇以「綠茶」取代,咖啡因沒那麼高,一天可喝2杯。另外,想預防大腸癌要盡量避免這兩類食物:1.加工重組的食物加工重組的食物缺乏自然養分,雖然可以充飢,但長久攝取下來,身體的營養會變得不均衡。過多的紅肉攝取,會代謝出許多硫化物,破壞大腸中的生態,造成壞菌繁殖較快、益生菌不足。而非天然成分的奶茶、人造奶油等食物,會累積許多壞油脂在血管內,造成病變,同時破壞腸道修復,導致黏膜被破壞,長期發炎的腸道就有癌化、長瘜肉的可能。2.太過冰冷的食物冰冷的食物易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風險、病變,影響消化,不利於油脂的吸收,雖然身體會自行調節體溫,但太常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會影響消化的能力,建議不要太常吃。想預防乳癌請吃...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乳癌,其中一個常見因素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健康的飲食雖然無法神奇地治癒乳癌,但根據研究,還是有些食物能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發生的機率。1.海藻類食物哈佛大學公衛研究人員指出,餵食海帶的老鼠比不吃者,產生乳癌的比率較低。同樣的,日本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是美國的1/3,也可能是因海帶吃得多的關係。海帶、綠藻含葉綠素,具抗癌作用,而它所含的維生素C及類胡蘿蔔素也可對抗自由基。2.大豆食物多吃如豆腐、味噌等大豆食物,大豆含genistein,為一種天然的植物性動情激素,能和乳房接受器結合,而減少乳房細胞接受器和致癌型式的動情激素結合。另外素食者也比一般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低,這可能與她們體內「脫氫異雄固酮(DHEA)」的值較高有關。DHEA全名為「脫氫異雄固酮」(dyhydroe-piandrosterone),是人體內最多的固醇類荷爾蒙,能夠轉換為男、女性五十種以上的荷爾蒙,因此也被稱為「超級荷爾蒙」。3.菇類多吃如香菇、舞茸、松菇、靈芝等菇類食物,舞茸能刺激免疫機能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舞茸的D-fraction,為舞茸中的活性成份,雖不能直接殺癌細胞,但可以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乳癌。香菇含多醣類稱為lentinan,能活化免疫系統。靈芝的有效成份也為多醣體。4.十字花科蔬菜多吃如高麗菜、孢子甘藍、花椰菜、綠花菜、甘藍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生吃、川燙或蒸煮方式,是保留抗癌營養素最佳的烹調方法。十字花科蔬菜含硫化合物,稱為吲哚(indole),能經由減少身體的動情激素來避免誘發乳癌的生長。有研究指出,十字花科蔬菜能將身體中的動情激素由癌症誘發型轉成抗乳癌型,indole中的indole-3-carbinol具有抑制乳房癌細胞產生的功能。5.深海魚類每週至少吃3次深海魚,如鮪魚、鮭魚、鱈魚、沙丁魚。深海魚含Omega-3脂肪酸,會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會引起發炎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對癌細胞辨識的能力。在英國有針對24個歐洲國家之乳癌和結腸癌死亡率之研究,發現多吃動物性脂肪者容易得癌症,而魚消耗多的國家則癌症發生率較低。例如芬蘭,發現比起良性纖維瘤的患者,乳癌患者乳房組織的EPA、DHA含量較低。而在愛斯基摩,常吃高量的Omega-3脂肪酸者也較無乳癌發生。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延伸閱讀: 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救濟申請超過2千件 浮濫申報專家快凍未條/疫苗救濟1
新冠疫苗自從在2021年開打後,不良反應通報數激增,我國疫苗救濟申請沒有限制,連帶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的審議案件數也飆升。然而攤開數據,上萬件救濟案件中獲得救濟金的比率約僅有2.6%,不只消耗費用,也讓審查進度難以加速。專家亦呼籲,申請救濟應該有門檻,加速審查效率。近10年疫苗救濟審議結果「給予救濟」的案件數皆多於「不予救濟」,但是在2021年新冠疫苗接種後開始反轉,「不予救濟數量」開始超越「給予救濟」數量。據統計審理完的救濟申請案件中,以AZ疫苗1475案最多,再者為莫德納689案,其餘為BNT有343案、高端132案;而被認定為相關的案件數卻僅有102案(AZ疫苗占71案)、無法確定274件。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黃立民表示,很多毫無相關的案件都來申請,型態五花八門,有的接種疫苗8個月後死亡的案例也來申請。申請疫苗救濟不用門檻,只要填寫簡單資料,但是民眾對醫學了解不多,第一線的醫事人員通常與人為善也不敢攔阻,僅能第一線衛教說服民眾。一位不願具名的疫苗專家表示,我國疫苗救濟申請沒有門檻設定,新冠疫苗前每年申請案件約百件,但現在每年上千件,我國救濟案件申請數量僅次於美國,審議曠日廢時,專家委員也很辛苦需要調病歷等,申請人不需要自行舉證。專家指出,美國針對不同疫苗有列出狀況,符合相關症狀才可以申請;並且申請救濟也要付出基本費用,因此民眾申請前考慮是否相關。新冠肺炎對全世界都是新挑戰,大家都需要學習,我國申請條件寬鬆,呼籲可以研擬申請門檻。另一方面,針對病理解剖的喪葬補助費,該專家表示,有些個案是家中突然往生,因為要開立屍體證明書,因此在司法相驗時解剖屍體,也會來申請補助,甚至結果出來是中毒驗出毒藥,根本與疫苗無關也可以拿到30萬。審議小組委員陳銘仁坦言,工作量確實增加,現在救濟金給付是從寬審議,加上鼓勵通報,待審的案件數量跟國外相比多出不少,審查起來十分辛苦。再者,開會審查是採取共識決,遇到複雜棘手案例會討論很久,有時候當下沒有辦法決定還會另外找專家、找有可信度的論文,曠日費時。不過,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委員也是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自己經手的案件大多沒辦法直接判定無關,仍都是要逐案審查。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表示,雖然大部分審查結果都是不相關,但是遇到的案件都是當事人或家屬覺得有關,但在考慮證據等各種因素下判定無關。根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規定,審議小組必須要在救濟案資料齊全的6個月完成審定,必要時最多延長3個月。疾管署曾於報告中說明,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除了原有業務以及防疫工作,申請受害救濟案件於短期內大量驟增,以致資料調閱作業需時較長,故案件審議也需較新冠疫情前花費更多時間。對於專家建議設置申請門檻,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將進一步了解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是否有機會設置門檻,或參考他國的做法。
-
2023-07-12 醫聲.疫苗世代
獨/今年冬天新冠疫苗怎麼打? 疾管署擬兩套劇本
衛福部疾管署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於冬天再起,研議冬天施打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50至64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共病族群、6個月以上合併有免疫不全或低下族群及孕婦,預估接種250萬人。疾管署表示,但若針對預防Omicron變異株XBB的新一代疫苗,於今年9月問世後,疾管署會盡全力採購,規劃施打對象為全體國人,屆時可能不需再打次世代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研議冬天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族群,5月時已向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提案討論,但為因應針對XBB變異株的新一代疫苗可能問市,疾管署若順利採購,規劃施打對象為全體國人,但初期新的疫苗可能數量少,仍採取分階段施打措施。ACIP委員、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說,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日前於ACIP會議討論,對於開放四大族群接種新冠疫苗追加劑,專家均表贊成,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免疫不全病患仍須多加注意,但這是針對今年疫情的建議,或許明年、後年又會有所調整,目前接種次世代疫苗對象,高危險族群為一年施打2次,一般族群一年施打1次。
-
2023-07-12 醫聲.醫聲要聞
清冠一號不再公費 中醫師:需求降低3至4成
清冠一號7月1日起不再公費給付,民眾確診後若想要吃清冠一號,只能自費購買。診所中醫師臨床觀察發現,約有3至4成民眾因預算考量,無法選擇清冠一號治療,且多為第一次確診者。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清冠一號自費後,有部分民眾轉看西醫,但整體中醫就醫率仍高於往年。中醫藥司簡任技正蔡素玲表示,雖然清冠一號不再公費給付,但一般中藥製劑仍有健保給付,民眾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去就醫,中醫師會依照診斷開立清熱解毒藥方,藥材作用、機轉類似清冠一號,也一樣有健保給付,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民眾也不一定都要自費購買清冠一號。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自從清冠一號需自費購買後,民眾因為對清冠一號還是信賴,多會自費購買,但臨床觀察仍有3至4成民眾因為預算考量,放棄清冠一號,改採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治療新冠肺炎。陳潮宗表示,清冠一號經過科學實證,是健保科學中藥劑量的兩倍,清冠一號治療在新冠肺炎急性期時投入,一個療程5天,加上後續調養一至兩周;科學中藥最初療程可能就要一至兩周,加上後續調養身體,全部療程視個人體質、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差異,但整體療程會相差5至7天左右。詹永兆表示,民眾對於清冠一號自7月1日起得自費都相當清楚,對於清冠一號的需求確實有因此減少一些,但經過中醫師辯證論治的科學中藥,像是魚腥草、板南根等藥方,同樣能夠達到抗病毒的療效。「確診過一定要來中醫調理。」詹永兆指出,民眾對於確診看中醫已蔚為風氣,尤其喉嚨痛、咳嗽、呼吸不順等,都是中醫領域的強項,愈來愈多民眾會因此看診;確診後「長新冠」症狀,例如腦霧,亦有許多民眾尋求中醫領域的協助。陳潮宗表示,目前遇到的病患,因為太晚確診而沒辦法公費,都只能自認倒楣,多少有所抱怨。為了民眾的身體健康、公平原則考量,是否考慮讓首次確診的民眾,仍有取得公費清冠一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