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94
筆 文章
-
-
2023-04-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健保署公布近5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 分別由這2類藥物奪榜首
【本文重點】據健保署公布,今年健保總額已達8,364億元,其中醫療費用仍占最大宗支出,但癌症、罕藥、新藥類的支出近年不斷攀升,造成健保負擔。近五年給付金額前20名藥品裡面有三年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寶座,另外有兩年則被C肝藥物拿下。由於癌症病人逐年增加,每人平均藥費逐年提升,且以癌藥種類分析,標靶藥金額最高,且占比最多。此外,高齡化社會造成慢性病用藥量增加,該類藥物為單顆或單劑用量破千萬的多年累積,也是顯示台灣社會的問題。--by ChatGPT健保總額今年已來到8,364億,總額整體支出仍以醫療費用占最大宗,但近年藥費支出受新藥、癌藥、罕藥三大類藥物的費用逐年提高,特別是癌症患者逐年成長,光是癌症病人醫療費用在111年就花費1,334億元,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健保署公布近五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其中有三年都是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名寶座,另二年則由C肝藥物拿下。統計近五年健保給付前20大藥品,107年給付第一名藥品為「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給付金額為21億多元。108年第一名為C肝用藥「夏奉寧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9億多元;109年也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5億多元;110年以及111年都由肺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膜衣錠」拿下,給付金額分別為41億多元、31億多元。若以單一年度、單一藥品突破20億給付的品項計算,107年僅有一款藥物「賀癌平」突破20億大關;108年有二款藥物破門檻,都是C肝藥物,分別為「艾百樂膜衣錠」及「夏奉寧膜衣錠」;109年有二款,分別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及預防血栓藥物「保栓通」;110年有二款藥品「泰格莎」及「保栓通」達標;但111年則有三款藥品破20億,治療愛滋病的藥品「吉他韋」、「保栓通」,另外就是「泰格莎」。癌症患者年年增,癌藥成健保藥價最大負擔。如果以藥品給付單價分析,111年給付最高的藥品為治療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的藥物「法布瑞梅凍晶注射劑」,一劑給付金額為17萬5,190元,一年使用量不到1萬劑,因單價過高,讓該藥物於111年於給付金額排名中位居第六位。針對罕藥健保署設置專款使用。其餘單價高的藥品,不是生物製劑就是癌症標靶藥物,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欣普尼」以及「復邁注射劑」,單價分別為2萬1,934元、1萬元,連續五年,這兩款藥物都在前20大給付金額排行榜中;標靶藥物占比更多,賀癌平、泰格莎、癌思停、蕾莎瓦等,價格從863元到43,236元不等。標靶藥物占比最高,其次為化療藥、荷爾蒙藥。據健保署統計,癌症就醫人數從107年的72萬多人,增加到111年的83萬多人,每人平均藥費從107年的5.5萬元提升至111年的6.5萬元,醫療費用也從14.4萬元增加到15.9萬元。若以癌藥類型分析,標靶藥最高申報金額為241.8億元,占所有癌藥的61.7%;其次是化療藥,申報金額為85.0億元,占21.7%;再者為荷爾蒙藥物,申報金額40億元,占10.2%。健保署醫審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全球都有相似現象。近年藥廠的新藥多以開發癌藥為主,新藥有專利期保護,沒有競爭對手之下,價格通常是天價,當癌藥綁定新藥就成了最大挑戰。冠脂妥一年用量破1億顆,顯示高齡化慢性病問題。不過,從單顆或單劑藥品使用量來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藥物用量最多,凸顯高齡化社會的慢性病用藥,不僅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藥價也會隨之成長。單價僅11.5元的降血脂用藥「冠脂妥」,近五年都位居給付金額排行前五名。用量從107年的8,400多萬顆,隔年就破1億顆,到了111年用量已超過1.3億顆。只要是單顆或單劑藥品破千萬用量的,不是降血脂藥,就是降血糖、降血壓藥。治療B肝藥物「貝樂克」也是千萬用量的用藥大戶。張惠萍表示,B肝患者不像C肝已有幾乎「根治」的藥物,貝樂克屬穩定控制B肝病毒量的藥物,需長期使用,但貝樂克支付價為102元,相對於三高用藥價格較高,人數多且單價高,則是入榜原因。111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 健保署要做「癌篩」還得「追陽」
【本文重點】衛福部表示,健保財源年年虧損,即使已調高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因此最快今年七月將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和降低醫療浪費,同時強化癌症篩檢和追蹤陽性者治療,並找出早期癌症患者,精準使用標靶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比率。此外,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協助解決慢性病患者重複就醫問題,並規畫補位健保,讓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所無法涵蓋的部分。健保署強調,未來健保的收支預算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by ChatGPT高齡化社會到來,加上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健保藥費支出不斷提高,面臨極大挑戰。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近五年健保給付20大藥品金額的排名變化,探討癌症用藥現況與重複用藥的問題。健保財源年年虧損,110年已調高健保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衛福部最快今年七月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期待落實分級醫療,也期待降低醫療浪費。健保署近年盤點健保總額支出,藥費支出不斷提高,其中癌症新藥之藥費成長有相當大貢獻度。新癌藥之需求,不能長期用砍價彌平缺口。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的藥品支出不可能長期著眼於「砍價」,高齡化將增加慢性病患人數,同時也會增加癌症罹患率,癌藥又綁定高價新藥問題,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把藥物給付花費在刀口上,將是健保署未來的重點方向。「健保設立的目的是幫助國人獲得健康、延長壽命。」石崇良表示,全球藥價高漲,現代的醫療環境已和過去不一樣,醫療及藥費隨著新藥科技的發展,只會愈來愈貴。長期以來,健保以砍藥價、節省支出求最大利益當做目標,未來健保的收入與支出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全球癌症人口眾多,癌症用藥是各國新藥研發的重頭戲,具有療效的藥品,都是價格最為昂貴的產品。石崇良說,癌藥的價格不是只有今年高,未來可預期每一年都會上漲,每年政府編列千億預算,就算提高到上兆都可能沒辦法收載所有藥物,「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篩出早期癌,用藥少、效果好,基因檢測助精準用藥。既然現在最昂貴的藥品為癌藥,在提供給付之下,有沒有可能達到最少成本的給付金額?石崇良認為「有」,愈早期發現的癌症,用藥量少、效果最好,等到第三期、第四期才治療,不但藥費負擔大,也可能需要長時間使用。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出早期癌症的患者,或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健保署也與國健署合作,不僅要做「癌篩」,還得「追陽(癌症確診者)」,用政府的力量幫助患者治療。石崇良說,新冠疫情證實NPI措施(即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染疫,才是守下台灣疫情的關鍵,同理,「強化健康生活」得加強火力去做。如何精準使用標靶藥物,也是未來重點。標靶藥物占所有癌藥花費的最大宗,用藥涉及基因檢測,如果已明確知道標靶藥物針對某一種基因突變,有最好的治療效果,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標靶的費用,就能納入健保給付,其餘則不在此限。加速推動家庭醫師制,避免增加重複用藥比率。少子化加上高齡化,未來的健保會呈現:支付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使用健保的人愈來愈多。石崇良說,台灣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保險的範疇已明顯愈來愈受限,未來也將由政府主導,以「商保」(即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將健保沒辦法顧及的部分,列出補位健保的商保保單,特別是要打破商保對高齡者、疾病的投保限制,讓60歲以上使用醫療最大宗的族群,能真正用到補位健保的商保。高齡化帶動慢性病患者人數,石崇良說,每年慢性病就醫次數高得嚇人,一個人不只有一種慢性病,高血壓看A醫師拿一次藥、高血脂看B醫師也拿一次藥,不只健保醫療費用增加,重複用藥機率也增加。針對該問題最好的解方,就是所有慢性病都只看一位醫師就好,即推動慢性病家庭醫師制度,但目前僅有400萬名多重慢性病的患者有家庭醫師,未來目標希望能讓600萬名患者擁有自己的家庭醫師。強化民眾觀念/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 原廠藥和學名藥一樣好健保署盤點近五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全數都是原廠藥。石崇良表示,近年台灣缺藥其實不是真的沒藥,而是缺原廠藥,從藥品排名可窺見一二。醫師以及患者對原廠藥相對信任,也讓使用率高於學名藥。已經過專利期的原廠藥,現在都已採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加上學名藥廠都符合最高規格的PIC/S GMP,品質與原廠藥一樣好,也希望可以改變民眾觀念。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4 名人.黃達夫
為何特管法及再生醫療爭議大?醫:讓病人付費做療效不明治療
再生醫療法的催生者說,台灣再生醫療,亂象叢生,實在無法推薦。特管法有違醫學倫理四年前,特管法上路時,我雖然明白,立法用意是要提供末期病人一線希望,但是,「特管法」讓病人自己付費,去接受療效不明的治療,基本上違反了實證醫學精神,也有違醫學倫理。所以我不樂觀其成。理由是,任何尚未完成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療法,沒有效的機會遠遠大於有效的機會。美國藥物管理局(FDA)開了一扇門,容許少數追求最後一線希望的病人,嘗試尚未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治療,卽所謂的「恩慈療法」,是由藥廠免費提供藥物供病人試用。立法後,看到愈來愈多醫療院所,大肆宣傳細胞療法,招攬病人。我就以「我不會讓我的家人接受目前的細胞療法」一文,勸告病人,目前的細胞療法大多不值得一試。再生醫療爭議性更大萬萬沒想到,衛福部竟然提出了一個爭議性更大的「再生醫療法」,令人不解。記得當初,我讀到「特管法」的推手,王宥釣與紀君霖兩位年輕夫婦,推己及人的故事時,心裡是感動的,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純潔又善良的動機。原來,王先生是在正規治療無效後,到日本接受細胞治療,結果,腫瘤縮小,而多了3年家庭時光。所以,他們想要讓其他台灣的病人,也能在無藥可醫時,能夠有另一個選擇。然而,我知道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我更清楚台灣醫界及生技產業的生態,因此,從一開始,我就對此法的推行,憂心忡忡,因為,當有利益衝突時,受害的就是病人。衛福部通過「特管法」一年後,在一篇媒體報導,紀君霖理事長說,通過特管法是一個好的開始,如何確保安全性及合理價格,將是下一步。她說,每次參與政府會議,對不合理的規定總是砲火連開,就是這樣又直又強的個性,讓她堅守著初衷。很可惜,她的把關,最後似乎沒有成功。衛福部從未公開療效衛福部力拚「再生醫療雙法」在本會期完成立法,紀君霖接受媒體採訪卻直搖頭,表示衛福部從未公開過療效評估,細胞療法到底能幫助到什麽樣的病人,至今都是一團迷霧。如有病友詢問,她一概回答「不要做細胞療法」。紀君霖還說,癌症標靶藥物一個療程自費約20到30萬元,即使療程需百萬,仍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可供參考,但台灣細胞療法的成功率至今仍是謎,「百萬花下去像丟進許願池,誰也不知道療效」。她更強調,台灣再生醫療已經商業化。」我相信紀理事長說這些話時,心情是沉重的。有趣的是,當初,對於「特管法」的推行,我和紀君霖理事長站在對立面。今天,我百分之百同意紀理事長對於台灣再生醫療的看法。我們為了保護病人,要一齊阻斷「再生醫療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李健逢:NGS正確診斷少見癌
軟組織肉瘤或骨骼腫瘤是非常少見的癌症,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以軟組織肉瘤為例,會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脂肪、肌肉、血管或筋膜等,有些個案會轉移,有些能和平共處十幾年,由於惡性或良性的鑑別診斷不太容易,因此做正確診斷很重要。由於案例非常少見,故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極有幫助。曾有位兒童肉瘤的患者,經由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有NTRK3基因重組,就找出健保有給付的相對藥物;也有青少年的個案找到ALK基因重組,都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治療機會。對於乳突狀甲狀腺癌的復發者,放射碘治療無效後,在分子檢測的協助下,近九成患者能找到可治療的標靶藥物,曾有患者連吞嚥都有困難,經過治療後已能跟醫師對談自如,這對患者是很大的幫忙。👉🏻【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黃秀芬:整合生物資料庫 助病人免費試新藥
精準醫療蓬勃發展,研究人員找出不同的癌症生物標記,標靶藥物相繼問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建構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患者的癌症組織、基因資料等資訊用於研究,是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石。她指出,NBCT整合全台32家人體資料庫,逾82萬筆患者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讓資料運用更便利,加速醫療科技發展。「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由產業界提供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資源,收案癌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黃秀芬表示,若患者屬癌症末期,且尚未接受治療,即可參與計畫,無償接受基因檢測,並取得標靶藥物用藥機會;此計畫已收案逾700例,獲贈藥者比例達10%。黃秀芬指出,不同癌別也會有相同基因變異,是否給藥沒有指引、也無前例,故在收案醫院設有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綜合評估患者病況、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決議患者是否適合用藥。除了保障患者,也讓臨床醫師累積用藥經驗,優化台灣精準醫療環境。👉🏻【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新療法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
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
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
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
「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怎麼辦?是大腸直腸癌嗎? 醫師告訴你真相,一圖看4種治療方式
陳先生55歲是一名兢兢業業的上班族,最近老闆交代一項專案需要加班趕工,這幾天連續加班到晚上8點,飲食也不正常。一天早上上廁所時,突然解了大量鮮血便,想到爸爸20多年前診斷大腸癌去世,驚惶失措下,趕緊掛了大腸直腸外科門診就醫。進入門診第一句話:「醫師,我是不是有大腸癌啊?」血便原因大多不是大腸癌根據統計,血便大部分的原因是肛門疾病造成的,包括:痔瘡、廔管、肛裂等,其餘原因有大腸憩室、大腸發炎、大腸瘜肉、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出血等,真正是大腸癌造成血便不到10%。陳先生繼續問到:「聽說現在台灣大腸癌很嚴重啊!我爸爸就是大腸癌過世的。」台灣大腸直腸癌現況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已經連續13年為我國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人數約13,000-16,000名,診斷時約有1/4為第四期。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糖尿病、肥胖、抽菸、喝酒、高脂低纖飲食、好食紅肉(豬、牛)、發炎性腸炎等。陳先生再問:「如果血便大部分不是大腸癌造成的,那大腸癌有什麼症狀?」常見大腸癌症狀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大不乾淨(裡急後重)、腹脹、腹痛、體重減輕、倦怠、貧血,但近年來發現,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陳先生問到「沒有症狀!那我哪知道我有沒有得到大腸癌?」大腸癌診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有推出大腸癌篩檢,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陽性則建議後續做大腸鏡檢查。可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代表一定有癌症,可能只是有息肉,且大部分是痔瘡造成;相反的,檢查陰性也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這種檢查便宜但敏感度不高,若是有臨床症狀,就算是陰性,還是會建議做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在美國已經建議將篩檢年齡調降至45歲,而且是每年接受大便潛血檢查。在一旁的陳太太問到:「我上次做大腸鏡切了一顆息肉,那要多久追蹤1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用內視鏡從肛門一路檢查到盲腸,也就是大腸最深處。經內視鏡放大後可以看清楚微小的瘜肉並將之切除。若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則可以回歸每2年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低風險息肉,則建議3-5年要再追蹤檢查大腸鏡,而若診斷是高危險性瘜肉,則建議2年要再追蹤1次大腸鏡,不過考量到每個人清腸乾淨程度不一,一切要以醫師建議為主。陳先生立馬要求要做大腸鏡,但也問到「我爸爸診斷時就說只能做化療,但隔壁老王卻說可以開刀,到底要怎麼治療大腸癌啊?」大腸癌治療大腸癌第一期至第三期主力治療是手術,而第四期大腸癌主力治療是化學治療加標靶治療,第二期、第三期的直腸癌可能會先接受電化療再開刀。現在的手術治療非常先進,除了傳統開腹手術,還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選擇,現今超過7成的大腸癌可以採取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切除。微創手術有分成標準腹腔鏡、3D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比較表如下。不過每個病患的病情不同,適合的手術方式也不同,需要病患與醫師充分討論。化學治療也隨著醫學進步效果變好且副作用減少,這10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的使用下讓第四期大腸癌有更好的療效。此外,近年來「精準醫療」的概念逐漸普及,精準評估腫瘤基因型態及精準用藥也成為時下主流。門診尾聲,陳先生問「那我要怎麼預防大腸癌呢?」大腸癌如何預防預防大腸癌最基本就是維持正常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天天五蔬果,避免吃過多的紅肉,建議50歲要做第一次大腸鏡,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則要提早到40歲,幾乎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慢慢長大的,若是能在還是瘜肉階段就將其切除,並定期追蹤,就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辦法。延伸閱讀:.「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新利器預防診斷癌症 選對檢測時機點 打造個人化療程
黃秀芬:整合生物資料庫 助病人免費試新藥精準醫療蓬勃發展,研究人員找出不同的癌症生物標記,標靶藥物相繼問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建構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患者的癌症組織、基因資料等資訊用於研究,是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石。她指出,NBCT整合全台32家人體資料庫,逾82萬筆患者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讓資料運用更便利,加速醫療科技發展。「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由產業界提供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資源,收案癌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黃秀芬表示,若患者屬癌症末期,且尚未接受治療,即可參與計畫,無償接受基因檢測,並取得標靶藥物用藥機會;此計畫已收案逾700例,獲贈藥者比例達10%。黃秀芬指出,不同癌別也會有相同基因變異,是否給藥沒有指引、也無前例,故在收案醫院設有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綜合評估患者病況、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決議患者是否適合用藥。除了保障患者,也讓臨床醫師累積用藥經驗,優化台灣精準醫療環境。李健逢:NGS正確診斷少見癌軟組織肉瘤或骨骼腫瘤是非常少見的癌症,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以軟組織肉瘤為例,會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脂肪、肌肉、血管或筋膜等,有些個案會轉移,有些能和平共處十幾年,由於惡性或良性的鑑別診斷不太容易,因此做正確診斷很重要。由於案例非常少見,故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極有幫助。曾有位兒童肉瘤的患者,經由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有NTRK3基因重組,就找出健保有給付的相對藥物;也有青少年的個案找到ALK基因重組,都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治療機會。對於乳突狀甲狀腺癌的復發者,放射碘治療無效後,在分子檢測的協助下,近九成患者能找到可治療的標靶藥物,曾有患者連吞嚥都有困難,經過治療後已能跟醫師對談自如,這對患者是很大的幫忙。婁培人:HPV疫苗 男性更該接種過去只會聯想到子宮 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引起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指出,英國、美國的HPV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灣的現象也是如此,需要警覺,建議男女都可以施打HPV疫苗,預防相關癌症。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罹患口咽癌,之後又身患大腸直腸癌,抗癌多年後於今年3月多離世,好萊塢影星麥克·道格拉斯也因HPV感染導致咽喉癌。婁培人指出,男性發生HPV相關頭頸癌比例遠高於女性,除了男性容易感染病毒,加上血清轉換率低,不容易產生抗體,也因為性生活較活躍且是發動者,才會造成此現象。他說,雖然HPV病毒常見於性行為接觸,但器械 汙染等也會感染,曾遇過患者因牙科的吸唾管清潔 不全導致口中長菜花的案例。近期婁培人主持台灣健康成年男女的口咽帶有 HPV陽性率報告,調查顯示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 分別有2.1%及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 50萬人口咽帶有HPV病毒。他提醒,口咽癌並無篩檢方式,但是能透過疫苗 施打提早預防,特別是男性接種疫苗後,可有效降低HPV相關感染致病的發生機會。洪逸平:跨癌別治療救命新法癌症是動態的疾病,治療已進入精準個人化醫療,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伴隨性的檢測及用藥應用最廣是在肺癌,洪逸平指出,肺腺癌患者約有七成至七成五可以找到標靶用藥。至於治療上一直無法突破的腸胃道腫瘤,在精準治療上也露出曙光,以膽道癌為例,也發現多個跨癌別的基因突變,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跨癌別治療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下將成未來新趨勢,洪逸平表示,曾有位58歲胃腺癌四期患者,被發現時已侵犯到胰臟無法開刀,經化療後腫瘤沒縮小,最後進行400個基因的篩檢,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MSI-H),經由免疫藥物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2年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洪逸平認為,目前基因檢測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癌症治療上,找出最適合的用藥;另外,在癌症監控上,可以追蹤抗藥性及早偵測復發。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4-0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聚焦癌友身心、新藥發展引熱議
2023癌症高峰論壇今年第五屆,為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行,此屆主題「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癌症高峰論壇為與「聯合報」共同舉辦,自第一屆討論癌症治療方法、精準防癌以來,逐漸了解癌症不只是醫療問題,還包括患者心理、家庭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癌症論壇藉由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為國人主要死因,這次論壇進行全方位討論,協助病友及家屬處理癌症帶來的問題,今年論壇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面對癌症觀念,不只是面對癌症治療,更需要關照癌症病患、家人及照顧者,因癌症不僅對病人帶來衝擊,更讓家人、照顧者面對許多挑戰,相信論壇提供的資訊,可以讓病友、照顧者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及找到解方。游美月說,為期兩天論壇將從如何預防癌症、治療後如何避免癌症再復發,以及癌症術後照顧時,如何解決經濟與財務負擔等方面進行研討,在議題主軸方面為癌友身心、癌症新藥新發展、癌症預防、經濟負擔共四個面向進行討論。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今天上午論壇講者有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長石崇良、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癌症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多個年頭,癌症時鐘連年加快,109年已來到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直接切除,第二種是化學藥物、放射線、賀爾蒙及標靶治療等外部介入的方式,達到「毒殺癌細胞」、「減緩癌細胞生長」。司徒惠康從「癌症治療面面觀」分析,目前研究走向「誘發體內既有的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等;國衛院、中研院、成大醫院已啟動合作計畫,並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研究「樹突細胞免疫療法」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健保署長石崇良主講「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時指出,去年癌症就診病患83萬人,健保癌症醫療花費達1300多億元,約占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其中癌藥費用支出達400多億元,每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約為10%,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僅約4%,因此,癌症藥費成長率已高於總額成長率,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多達248億元。因此,癌藥如何透過醫療科技評估給予給付,或經病人使用後研判可能療效不佳,而必須退出健保格外重要。石崇良說,面對癌症治療的挑戰及展望,於短期策略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長期策略是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險更到位,面對高價新藥健保署擬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以及投保上限及額度有上限限制,這些必須一一與外界溝通研議解決方案。至於,在降低癌友高自殺風險方面,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曾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一般而言,癌症自殺死亡率約一般人兩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近年政府雖開始推動癌友的心理照護,但仍嚴重力不足。方俊凱說,國健署雖在103年有醫院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但每家醫師僅一名心理師來負責癌友心理照護,面對龐大癌症病人,非常不夠,學會曾算過,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每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需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上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當罹患癌症後,病友、照顧者所面臨的心理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說,其實「照顧者面對患者有很大的責任,但誰來照顧他們?」因照顧者時間安排以癌友為主,但外界又寄予厚望,導致照顧者生、心理面臨挑戰,如睡眠、食慾、工作等常受到影響,也深陷焦慮、疲倦、委屈等情緒,進而反映在與癌友的互動,惡化雙方關係。「悲傷是起於失落,失落則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史莊敬說,當照顧者需求沒有獲得回應,心聲不受重視,就會感到失落,因此除了外界增加資源,分擔照顧壓力,照顧者也須傾聽內在的感受,並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才有動力繼續照顧癌友,溫暖雙方的心靈與情感。癌友營養攝取方面,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防癌,且預防再罹癌,地中海飲食原則為「餐餐攝食豐富蔬果全榖乾豆」、「天天不忘有牛奶及堅果」、「每周有適量優質蛋白」與「每月偶爾才吃甜食、紅肉」,適量優質蛋白指海鮮與豆類至少2份、雞蛋2到4個與白肉2份。針對保健食品,癌友若蔬果攝取不足,選一般人營養建議攝取量即可,避免多重補充或高量補充,以免干擾治療。「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乳癌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來就緊張的心情,又因為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說,「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該替之「賦能」,讓罹患乳癌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乳癌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夠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今年癌症論壇邀請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請他談談照顧罹患腦癌父親時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趟「生命教育旅程」,從接獲訊息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他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最珍貴、重要,也因此在父親最後的人生,他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這也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身為癌症家屬的他也鼓勵著照顧者們,要有隨手可得放鬆心靈的招數,可以是聽音樂或靜心冥想,他當時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薰香,除了自我放鬆也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3-30 醫療.泌尿腎臟
中草藥天然不怕吃壞身體?吃超過兩週就算長期用藥?吃藥到底會不會傷腎
「腎臟」是人體中相當重要的器官,受到傷害時對健康會有不好的影響;而「藥物」也是 醫生用於恢復健康的工具。然而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吃藥傷腎」這種說法。那麼為何用來幫助健康的藥品,卻會對自己腎臟有不好的影響?今天讓我們來好好解析這個問題讓大家瞭解如何安全用藥不傷腎。這篇文章除了會分別介紹傳統臨床上會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中草藥、鋰鹽、顯影劑等,另外還會更新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所致的急性腎衰竭副作用,以提醒大家安全的用藥。1.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止痛藥會越吃越上癮嗎?一般而言,NSAIDs應用於短期止痛,如頭痛、牙痛、經痛較嚴重的女性等。但連續服用超過兩週以上,就應視為長期使用。在骨科的長期關節炎以及許多慢性疼痛的病患中也相當常見此類藥物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使用NSAIDs的病患,有得到急性間質性腎炎的風險。當產生水腫、頻尿、倦怠感等症狀時,就要小心是否是藥物的副作用出現了。除了立即停藥之外,也可能需要更多控制症狀的治療。坊間有若干不肖業者或是電台廣告中銷售號稱「神奇的補藥」,誇大吃了藥會覺得「身體變爽快」等不實的治療效果。實際檢驗成分其實很多都是摻雜有類固醇與止痛藥在其中,使用上須明辨慎思!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來治療肌肉骨骼疼痛,有常見副作用,如:可能造成血壓的升高,影響降血壓藥物的療效,也會造成體內水分無法排出,使得腎功能惡化。避免開立NSAIDs給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病人,如果病人本身有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的話,開立NSAIDs可能會使上述病況惡化。因此對於此類病人,建議給予短期的止痛藥,例如Acetaminophen,Tramadol,或是嗎啡類藥物,可能相對地比較安全。[1]此外《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指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比未使用者,多了3倍發生急性腎衰竭風險,建議謹慎使用、減少劑量並縮短使用時間。[2]在此提醒止痛藥安全用藥的五不要點:・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相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的藥・不買遊覽車/地下電台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另外止痛藥的使用時機也很重要:止痛藥應該要在開始發痛的時候吃,才會在最痛的時候發揮它最好的效果。但有些人會選擇痛到無法忍受時才吃,當止痛藥的效果未完全發揮時,卻誤認為是藥量吃得不夠,只好再吃一個劑量,因而成為過度使用的開端的原因之一。過度使用止痛藥會進一步引起身體的「耐藥性」,即使相同程度的痛,這些人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大劑量的藥物才能壓制住,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止痛藥與不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不容小覷,若民眾對自己使用的藥物沒有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加重腎臟的負擔。2.中草藥尚天然,吃多不怕? 特定的中草藥成分具有腎毒性。舉例來說,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等中草藥的成分,都含有已證實會傷害腎臟,並增加泌尿道癌症機率的「馬兜鈴酸」;因此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2003年已明令公告禁用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含馬兜鈴酸之中藥材,以減少此類傷害。另外,像是硃砂裡含有汞、雄黃內含有砷等重金屬,如果持續在身體內堆積,也會對腎臟及其他器官造成傷害。國內對中藥材在重金屬的管理上都有嚴謹規範,於九十三年二月一日曾公告明列特定藥物的限量標準為:鎘(Cd)2 ppm以下、鉛(Pb)30 ppm以下、汞(Hg)2 ppm以下。相關藥材也都有明確進出口及存量管制規範。這裡並非反對中草藥可能帶來的療效,而是要提醒大家,自行購買並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容易產生的風險。如果真的生病不舒服,應該要尋求合格的中醫師協助,而非聽信偏方隨意購藥。找到合格的中醫師之後,也務必說清楚病情,並聽明白醫師的囑咐。有時候,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最好的良藥。若逼不得已,真的要自己買藥,也一定要選擇有衛生福利部核可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才不會傷害到身體得不償失。其餘尚有一些標榜天然草本的食品:如牧草汁、或是日本進口的極之青汁等健康食品,其成分都富含草酸及鉀離子。腎功能正常者大部分在服用後都可在體內自行代謝無負擔。然而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若在沒有警覺心的狀況下持續服用,進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或高血鉀需要透析治療的狀況也是屢見不鮮。3.精神病要吃藥卻越吃越糟?鋰鹽是常用於治療癲癇及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的藥物,藉由調節神經傳導物質,以減輕患者的症狀。由於鋰鹽是經由腎臟代謝排泄, 毒性常影響腎功能,使用上須監測藥物濃度(鋰鹽治療濃度範圍為0.6-1.2 meq/L)。若有在使用鋰鹽,應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並於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時儘速就醫,以免顧此失彼,精神症狀得到改善,卻傷了腎臟。鋰鹽中毒的症狀包括:腹瀉、嘔吐、運動遲緩、異常虛弱或困倦、口齒不清、心率不整、心搏徐緩、癲癇或昏迷。若有疑似情形,最直接的處置是停用鋰鹽,並且針對腎臟的症狀進行治療。急性鋰鹽中毒死亡率高達 25%。鋰鹽對腎臟的影響,包括腎源性尿崩症、慢性間質性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小管酸中毒等。急性中毒時,若有神經學的症狀出現,可以使用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治療。[4]4.無色無味 篩檢常用卻可能傷人於無形的「顯影劑」舉凡電腦斷層、心導管攝影、血管攝影等皆有使用到顯影劑,可謂是疾病診療上的利器。顯影劑雖然可以輔助醫師用影像診斷疾病,但其藉由腎臟代謝的特性也會使腎臟功能受到損傷。以前的顯影劑屬於高滲透壓物質,進入體內時會對腎臟組織造成損傷,並嚴重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功能。即使現在多半醫院已經改用等滲透壓成分,相對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害,還是建議各位若有接受顯影劑相關檢查時,可以詢問成分,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產生急慢性腎損傷之症狀。尤其對於已經有慢性腎臟病,或是已知對顯影劑過敏的民眾,若沒有向醫師告知病史,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暴露於顯影劑,都可能引發顯影劑腎病變,不可不慎。一般顯影劑所致腎病變多在接觸顯影劑後的24 到48小時內開始有肌酸酐上升的變化,急性腎衰竭病程會持續3-5天至高峰約到7-10天達到緩解期。另外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MRI所用的顯影劑,其所含的成分釓 (gadolinium)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身上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腎因性全身纖維化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此病之表徵主要為類硬皮症的皮膚纖維化,可能同時合併心、肺、肝、肌肉等內臟器官的纖維化。當腎絲球濾過率小於 30 ml/min/1.73m2時得小心使用,洗腎患者則建議於檢查後安排連續透析,以清除體內殘留的顯影劑。[5]5.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治癌神器卻可能致急性腎損傷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因其驚人的療效,在癌症治療上已經引起了新的革命。因為藥物會影響非腫瘤細胞的免疫恆定,導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副作用,這與細胞毒性藥物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不一樣,醫療人員對於這類算是時代進步所產生的irAEs 可能比較不熟悉[6]。在大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報告ICI-AKI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的發生率為 2%~5%, AKI 的時間約為ICI 啟動後14-16 週左右[7]。ICI- AKI病理變化主要為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若伴隨使用已知會導致 ATIN 的藥物如質子泵抑製劑 (PPIs)等,會提高發生的機會。後續治療須謹慎使用類固醇,待其腎功能恢復。6.藥到底吃不吃?前面的段落介紹了許多種類的藥物,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正在吃、或正要開始使用或接觸的藥品,是否會造成腎功能受損。但不管是什麼藥物,有一些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包含就診取藥時明確告知用藥史、取藥之後確實遵守醫囑及處方用藥、以及得知自己服用之藥物具腎毒性,或代謝時間(半衰期)較長時,能特別留意身體狀況之變化。其他如慢性病處方常見的血壓藥、血糖藥、利尿劑或是感染症所需的抗生素等,其實在腎功能不全患者身上也是要有所調整。舉例而言,如血糖藥Metformin在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上就要慎用,避免MALA(Metformin-associated lactic acidosis)的產生。另外若有尿液異常,如血尿、泡泡尿等,或腎臟相關症狀時,除了多補充水分及必要電解質之外,也應該儘速回診說明病況、進行尿液檢查,根據醫師的處方調整用藥頻率與劑量。最後,即使產生以上提到之症狀,還是有可逆的機會,腎功能有可能停藥之後就會恢復,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慌張,反而若因為恐懼而延遲就醫,才真的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最好找腎臟專科醫師諮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維持穩定且持續的慢性病用藥,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尿酸,這樣才能照顧好腎臟的健康,避免掉入洗腎的階段。參考資料: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2.林承叡,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AccessedMar. 2023.3.中藥用藥安全五撇步 正確使用養生又樂活、買藥切記「五不」原則4.劉文治,蔡敦仁。鋰鹽中毒的處置。內科學誌。2002;12(5):12-27. 5.Shah AH, Olivero JJ. Gadolinium-Induced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 2017;13(3):172-173. doi:10.14797/mdcj-13-3-1726.許育瑋,蔡佩芬。免疫療法的絆腳石:irAEs 。藥學雜誌。2020;36(1):18-24.7.Shaikh A. Immunotherapies and renal injury. 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 2022;31:100362. doi.org/10.1016/j.cotox.2022.100362【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安全用藥不傷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國衛院示範計畫 無償基因檢測助患者免費用藥
過去新藥上市仰賴臨床試驗,耗時較長,近年以真實世界數據作為藥物研發及上市依據漸成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執行長黃秀芬表示,國衛院「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簡稱示範計畫)」,除了提供符合資格的6癌別患者免費基因檢測及用藥機會,所收集建立的基因與醫療大數據,就是屬於真實世界數據,除了有助於基礎基因研究,更可以做為提供新藥上市或申請健保給付之基礎,也「讓台灣在開發癌症用藥的步調可以跟上國際。」癌症精準醫療快速進展,不少癌別均找到致癌基因,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陸續研發成功。然而,標靶治療要價不菲,患者還需自費數千至十餘萬不等進行基因檢測以決定用藥。黃秀芬指出,示範計畫對癌友的最大助益是無償提供基因檢測,並將報告提供給病患和主治醫師;預計找尋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和胰臟癌6大癌別末期患者,只要是初診斷及首次復發後尚未接受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20歲以上患者,都可以到與本計劃合作的12家醫療機構參與。「患者如果可以儘早接受基因檢測,找到致癌基因,接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常可以少受很多苦。」即使沒找可以用藥的基因標的,至少也有助於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肺癌患者因年事已高,擔心化療帶來的諸多副作用與不適,原已放棄治療數個月,在醫師建議下參與本示範計畫,發現其腫瘤的基因突變有適合的標靶藥物,不須進行化療,而且還可以取得免費贈藥,此患者因此改為願意積極治療,是個很幸運的成功案例。示範計畫預計收案2000例,規模全台最大,且有4家國際藥廠共同加入贈藥,將依基因檢測結果,提供合適的標靶藥物給參與計畫的病患。黃秀芬表示,透過跨癌別的全方位基因檢測、智慧化分析,讓醫師據以進行精準臨床醫療決策,再搭配精準醫療用藥,對癌症病人是莫大助益。「我們希望讓精準醫療發展更快速,台灣提早跟上世界潮流。」黃秀芬指出,示範計畫使用的基因檢測套組可一次定序324個基因,讓此計畫建立的基因與醫療大數據更有「未來性」,除了能用於後續基因研究,對於未來推動運用真實世界證據作為藥物研發、藥品上市登記及健保給付評估都將有所幫助。她也說,這個基因與醫療大數據,因為是儲放在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將會是個公共財,讓所有專家學者都可以申請分析運用。● 黃秀芬執行長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一定要永遠懷抱希望,未來會變好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不要怕!淋巴瘤做化療 「這些原因」導致不會太痛苦
「什麼?我年紀那麼大,還可以做化療?化療副作用會不會很嚴重?」一位七十多歲阿伯平常都在新北山區種菜,享受自在生活,沒想到因發燒、淋巴腫大就醫卻被宣判罹患淋巴瘤,醫師建議化療時,他一開始很不能接受,在醫師的一再說明下,這位阿伯終於願意敞開心胸接受化療。每到該回門診治療、抽血的時刻,這位阿伯總是如期現身,他後來深深感受到化療沒那麼可怕,淋巴瘤也獲得緩解,他目前繼續在山上種菜,心情更加開朗,心中對醫師、護理人員也充滿感謝。淋巴瘤化療藥物 治療較輕鬆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中,不少淋巴瘤病患得知要化療,就會覺得「化療很恐怖」,副作用一定很不舒服,或產生和上述阿伯一樣的疑惑,實際卻狀況不見得如此。余垣斌分析,每種癌症使用的化療藥物不太一樣,以淋巴瘤來說,化療藥物相對比較輕鬆,每三星期一次療程,多數病患都可忍受,很少人會大吐特吐、渾身不舒服,即使噁心、嘔吐,也可使用止吐劑等輔助藥物,或以化療減量方式進行改善,而療效還是可以維持。不過使用化療的主要擔憂在於,化療容易影響免疫力,當免疫力低下,病患就容易受感染、發燒,治療就會很棘手,感染防治因此成為重要課題。此外,以化療治療淋巴瘤,多數效果很不錯,約八成的病患腫瘤會縮小甚至完全消失,而且其中有約一半的人可能長期存活甚至完全痊癒,在余垣斌的臨床經驗中,也有一些高齡70多歲的年長病患接受化療後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由於治療順利,已邁向痊癒。基於「副作用沒那麼嚴重」、「藥物效果顯著」兩大因素,余垣斌強烈建議淋巴瘤病患,當聽到醫師建議化療,不要馬上心存抗拒,可衡量利弊得失,盡量遵循醫師指示,才能多爭取存活機會。標靶藥物 有時也可成為第一線用藥淋巴瘤分為B細胞與T細胞淋巴瘤,依病情進展速度,則可分為侵襲性、和緩性。至於淋巴瘤的治療,有些以化療為主,部分則建議使用標靶治療。余垣斌指出,近年來,研究顯示,BTK(布魯頓氏酪胺酸激酶)這種蛋白質對B細胞淋巴瘤的存活非常重要,若運用BTK抑制劑壓制癌細胞生存訊號,就可阻斷癌細胞生長,幫助病患延長生命,特別是B細胞淋巴瘤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因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的問世,更帶來新的治療契機。BTK抑制劑有很多不同代藥物,早期藥物雖然效果不錯,卻可能引起心律不整、心血管副作用,從研究實證證據來看,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比過去同類型藥物安全,病患用藥後,副作用也較少,對病患而言,則有更多治療可供選擇,治療計畫也更有彈性。事實上,根據國際治療準則,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等標靶藥已成為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第一線建議用藥,在台灣,健保給付的腳步還未跟上國際治療準則,病患在用藥選擇上,暫時受到一些侷限。千萬不要聽到「化療」 就逃避治療!無論化療、標靶藥物治療,每一種治療,都代表一個希望。余垣斌強調,淋巴瘤病患千萬不要一聽到「化療」兩個字就逃避治療,如果為此放棄治療,是件非常可惜的事,只要願意治療,就會有治癒的希望。● 余垣斌醫師現職:亞東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請讓病患有第一次治療的機會,病患才有可能享受淋巴瘤治療帶來的好處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這種罕見淋巴瘤 竟會讓血液變稠、引起頭痛?
當血液變濃稠、中風、頭痛,一般人多會認為是三高問題引起,或是壓力太大造成,事實上,有一種很特殊的罕見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簡稱WM)也會引起這些症狀。據國外統計,此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到三,推估台灣平均1年有20至50名病患,這些病患正面臨健保用藥選擇不多的窘境。亞東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指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屬B細胞淋巴瘤家族,它會分泌一種免疫球蛋白,分子較為巨大,被稱為「巨球蛋白血症」,「華氏」則是指發現這種疾病的瑞典醫師Jan Gösta Waldenström,他在1944年發現這種罕見癌症,因此以他的姓氏命名。出現這些症狀 誰會想到是淋巴瘤?當病患罹患此種癌症,由於免疫球蛋白愈長愈多,除了有發燒、淋巴腫大等一般淋巴瘤症狀,還會產生血液濃稠現象,一旦血液過於濃稠,便容易引發中風,病患也常出現頭痛、手麻等神經內科症狀,甚至是流鼻血、視力衰退或失明,須靠血液檢查才能揪出病灶。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患因人數稀少,加上症狀沒有很明確,診斷較困難而不易發現。以往在治療上選擇不多,主要是以化學治療搭配標靶治療為主,但實際上必須針對不同的基因型變異對症下藥,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針,才能真正幫助病人。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 增治療新希望「近來醫界已找到一個明確的細胞突變,還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余垣斌解釋,科學家發現在B細胞淋巴瘤的成長過程中,有一種BTK(布魯頓氏酪胺酸激酶)的蛋白與其生存息息相關,若使用BTK抑制劑,便能破壞B細胞淋巴瘤的生存鏈,多數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病患用藥後,都有不錯的反應效果,成為病患重要的治療選項,年紀較大、較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的病患最為適合。不過,目前在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方面,若要使用新一代BTK抑制劑,多數病患還是無法納入健保給付行列。余垣斌認為,站在醫師的角度,當然是希望病人可以用到最適合的藥。當已證明新一代藥物能為病人在治療上帶來更好的效益,的確應考慮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可以得到更多幫助。許多病患聽到罹患華氏巨球蛋白血症,便感覺運氣很差,充滿恐慌,余垣斌希望病患不要選擇逃避,只要願意接受治療,也有機會可望重獲新生。👉🏻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魔術子彈」神出手,三陰乳癌病友終於擁有新希望!
「醫師,我是三陰性乳癌,聽說三陰性乳癌很難治,我還有沒有治療的希望?」在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的診間,有時會出現病患因確診三陰性乳癌而焦慮、徬徨的場景,此時,郭文宏醫師會謹慎分析、說明,希望減輕病患壓力,當病患的疑惑得到解答,情緒終於逐漸穩定。乳癌依癌細胞基因型態、表現區分成不同類型,包含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接受體)、HR(荷爾蒙受體)等,都是分類重要指標,也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其中三陰性乳癌如缺乏特殊基因型態、受體表現,治療特別棘手,多以化療為主,一直以來,三陰性乳癌因存活率偏低而讓醫界、病患備感挫折。三陰性占整體乳癌10%-15% 治療很棘手郭文宏解釋,根據202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晚期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為36.2%,細究原因可發現,如果是轉移性乳癌HER2陽性病患,由於已有雙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的治療選項,存活期中位數達56.5個月,這表示有半數病患可存活近五年時間,若是HR陽性,這類型的乳癌長得比較慢,也有對應標靶藥物,病患多可存活超過5年,至於三陰性乳癌則大不相同。以整體乳癌來說,三陰性乳癌雖然只佔10%-15%,不過因為有效的治療策略暫時比較少,病患的存活期較短,導致整體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期也顯得比較不樂觀,因此國內外醫界、藥界莫不致力找尋對策,希望可以為三陰性乳癌病患多爭取一線生機。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 情勢逐漸翻轉近年來,在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與其他藥物的演進趨勢下、部分傳統上被歸類於三陰性乳癌的病患經精準檢測後,部份驗出有BRCA基因突變,或檢測為HER2弱陽性反應,此外,科學家也發現三陰性乳癌細胞帶有較多的Trop2表現,而這些癌細胞表現各有對應標靶藥物可用,情勢才逐漸翻轉。「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特色在藥物精準攻擊。」郭文宏指出,抗體藥物複合體是一種創新的藥物設計概念,包含標靶單株抗體、連接子(Linker)與化療毒殺藥物(payload),連結子鏈結著標靶單株抗體、化療毒殺藥物,當標靶單株抗體與癌細胞細胞膜上的生物標記結合,便可趁機進入癌細胞內部,此時連結子鬆開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在癌細胞內部釋放,癌細胞就會死亡,由於藥物的攻擊策略十分精準,且較傳統化學治療有較低的副作用,所以也被稱為「魔術子彈」。三陰性乳癌可細分 精準療程更細膩郭文宏進一步表示,三陰性乳癌是一個統稱,實際上可再細分、分類,治療療程就會更精準、更細膩。舉例來說,有些癌細胞帶少許HER2表現,稱為HER2弱陽性反應,若使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即使上百顆癌細胞中只有部分癌細胞具有少量HER2表現,藥物依然可以發揮毒殺作用,並讓癌細胞有效受到控制,病患存活期也可延長,藥物副作用則比傳統化療較輕微。目前,抗體藥物複合體依單株抗體差異有不同適應症對象,除了針對轉移性HER2陽性、HER2弱陽性族群,也有聚焦於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族群,這讓三陰性乳癌病患有更多用藥選項與抗癌機會。事實上,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毒殺癌細胞的時候,同時也會發揮「旁觀者效應」,這讓科學家深感興趣。旁觀者效應是指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毒殺HER2陽性癌細胞時,進入癌細胞內部作用的化療藥物會滲透出細胞膜,順便毒殺周遭癌細胞,即使這些癌細胞並非HER2陽性,照樣被殺害,越多癌細胞受毒殺,病情越能穩定控制。盼晚期乳癌病患納長照 減輕照顧者負擔郭文宏醫師認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是一條長期道路,病患家人常承受龐大的照護、經歷壓力,無論病患、病患家人都需要得到支持,因此期盼政府將轉移性乳癌病患納入長照體系,讓家庭的照護負擔減輕,病患可得到更好的照護品質,這需要整體的規劃。● 郭文宏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臨床副教授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希望的火苗雖然看似很小,但治療選項會越來越多,路終究會越走越寬,也越光明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4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淋巴性血癌病友 終於有機會甩脫化療魔咒!
兩年半是多長的一段歲月?原本剛出生的小嬰兒,成長兩年半,已經可以到處趴趴走。可是對多數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急性淋巴性血癌)的病友來說,兩年半,代表的是化療的煎熬與許多不確定性。最折磨的是,即使癌細胞清除乾淨,或已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他們還是得承受復發風險。曾醫治過許多血癌病患的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殖學會理事長李啟誠每次看到病患面對療程、疾病再次復發的哀傷、絕望與心情起伏,總是百感交集,他與醫療團隊常不斷想方設法,閱讀大量醫學期刊找尋解方,甚至研發創新療程,就是希望讓病患少受一點苦。當醫師宣判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多數病患必須先接受約一個月的「誘導性化療」,之後,再花25-30個月接受「鞏固性化療」與「維持性化療」。如果是高風險病患,必須考慮骨髓移殖,經過這麼辛苦的抗癌歷程,孩童治療成功率可達85%,不過成年人的治療成功率就沒那麼樂觀,只有不到50%。費城陽性血癌 公認最難治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當中,公認最難治療的類型為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Ph+ALL),不僅難以根治,致死風險也偏高,這類型病患約佔1/4。這種類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為細胞第9對、第22對DNA染色體不正常接合引起,如果病患不想接受骨髓移植,幾乎一定復發。李啟誠平常就有閱讀研究文獻的習慣,他在今(2023)年年初的「刺胳針血液學」期刊(The Lancet Haematology),讀到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對於新診斷的費城染色體陽性、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若以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搭配新世代抗體注射劑,有機會在「免除化療毒性」、「免除骨髓移殖排斥毒性」的情況下,讓癌細胞完全消失,達到根治效果。第三代口服標靶+抗體注射 帶來新希望讀到這樣的結論,李啟誠感到十分振奮。他解釋,過去研究發現,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可破壞費城染色體中的關鍵致癌DNA,而新世代抗體注射劑本身無法殲滅癌細胞,其作用原理是借力使力,也就是同時抓住癌細胞與免疫T細胞,接著運用免疫T細胞的力量消滅癌細胞,有點像「警方線民」的概念。李啟誠說,這是首次有研究將兩種藥物結合,共有40位38-72歲的患者接受這種複合式療程,經過第一年,其無病存活率、總存活率達95%,由於年長者很難承受化療副作用,骨髓移殖也不容易成功,這種「免化療」、「免移植」治療策略為年長者等不易接受化療、移植的病患帶來新的治癒希望。跟隨醫療團隊腳步 獲得有力支援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殖後,疾病又再度復發,前景就會非常不樂觀,第一次復發的病患,活到第五年的總存活率只有7%,若是50歲族群,五年總存活率只剩3%。為了讓復發病患有更多求生機會,李啟誠與慈濟團隊想辦法讓一名50多歲、已接受骨髓移殖卻再度復發的病患接受新世代抗體注射劑,搭配CAR-T細胞療法,這位患者復發後沒有接受化療,目前已治癒,情況穩定,且這份病例報告也發表成研究論文,受到醫界矚目。隨著藥物、治療策略的創新演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已從「治療最困難,轉變成最有機會根治的血癌」。李啟誠叮嚀病患、病患家人一定要和醫療團隊討論,不要輕易落跑,醫療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檢驗師、志工等,每一成員都可帶來幫助,只要跟隨醫療團隊的腳步,醫療團隊一定盡其所能,讓每位病患得到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李啟誠醫師現職: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殖學會理事長●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請收拾起悲傷的心情,跟隨愛護您的醫療團隊沉著奮戰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3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精準醫療三大疑惑 來聽台大腫瘤專家精闢解說
「醫師,什麼是精準醫療?為什麼精準醫療需要做基因檢測?」「什麼時候需要做基因檢測?」「醫師,我媽媽得乳癌,我需不需來做一下基因檢測?」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看診時,發現不少病患對精準醫療一知半解。上述問題對他來說已司空見慣,他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病患說明,多數病患傾聽他的分析後,也會更願意接受治療。幫病患選適合的標靶藥物「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就像算命與改運。」黃柏翔表示,進行精準醫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才能根據檢測結果對症下藥。在這過程中,基因檢測像算命,醫師可透過基因檢測算出特定基因訊息,並深入了解病患的疾病是否容易惡化?病患對藥物反應如何?等資訊,進而幫助病患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這就像「改運」,藉由精準化、個人化醫療來扭轉病患的命運。何時是做基因檢測時機?黃柏翔指出,治療癌症病患時,若評估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就會請病患先做基因檢測,才有用藥機會,但不同癌別適合做基因檢測的時機不同,標靶藥物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建議病患應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選擇,以及是否要做基因檢測。乳癌、卵巢癌與BRCA有關如果家中有罹患乳癌、卵巢癌的病患,或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卵巢癌的族群,醫師就會懷疑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或癌細胞可能帶有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現象,因此會建議病患接受BRCA、HRD基因檢測。黃柏翔分析,HRD代表細胞DNA修復能力出現缺陷,與多組基因有關,而BRCA基因突變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基因檢測驗出腫瘤細胞有HRD現象,或找到BRCA基因突變,便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進行精準治療。除了乳癌、卵巢癌,部分攝護腺癌、胰臟癌也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找到基因突變對症下藥在三陰性乳癌病患中,約5%至10%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卵巢癌病患找到遺傳性或腫瘤細胞BRCA基因突變的比率約25%,而腫瘤細胞有HRD現象則高達50%,至於攝護腺癌病患中,找到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會約10%,其中最常見的是BRCA基因突變,而胰臟癌病患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的機會則是5%。這些病患經基因檢測找到標的,就有機會從PARP抑制劑治療中得到好處。黃柏翔呼籲,因為精準醫療的進展,目前醫界得以更精準了解癌症基因特性,也有愈來愈多標靶藥物可供治療。請癌症病患相信腫瘤科醫師,多與醫師溝通、討論,才能找到適合策略,癌細胞也才有機會穩定控制。👉🏻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存活期倍數增從2年到5年 多發性骨髓瘤讓患者找到希望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個好發在老年人的血液癌症,平均發病年紀約65歲左右,以往治療效果不佳,病人平存活期約2到3年,但隨著藥物的進步,平均存活率已提高到5年。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這幾年進步非常快,抗CD38標靶藥物的出現,提高疾病的控制率, 近一步降低骨折、高血鈣及腎衰竭的併發症,大幅提升患者的生品質。滕傑林指出,以往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以蛋白酶體抑制劑與免疫調節劑為主, 年輕的病患可以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為主,若年紀太大無法移植能治療的成效就會比較不理想,但近年藥物選擇多元,以較新的治療藥物抗CD38標靶藥物,針對復發的病人已獲得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而該藥在搭配蛋白酶體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一起使用,一半以上的患者反應率很好,這是以前未見的狀況,目前該藥也被衛服部核准使用在新診斷病人的第一線治療。癌症的治療不是只延長生命,而是要改善病人生活,尤其多發性骨髓瘤容易骨折及腎衰竭,新的治療讓許多患者已看不到「病態」,甚至抽血數值都正常,「以前患者一進門我們就知道他就是病人,因併發症多得需要家人照顧,現在患者病況控制良好,可減少家屬壓力。」滕傑林樂觀地說。目前抗CD38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只能用於患者復發時,給付22次的輸入治療,但實際上治療是不能停,必需到疾病惡化為止,但台灣給付有次數限制,滕傑林有點無奈地說,現在每個醫師有自己的打法,有人兩週打一針,有人一個月打一針,為的就是讓患者維持基本治療避免復發,而拉長治療時間。為了應因健保給付的狀況,醫師不得不做出這種變型式的打法,這也不是國際間標準的治療方式,滕傑林強調,現今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已不是著眼於現況,而是要考慮到患者5-10年存活的可能,由於治療次數的限制,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心力與病人討論未來,找出對病人最好及治療效應最大化的方式。滕傑林理解健保財務造成的給付限縮,但20年前的健保制度用在現今治療給付已不合時宜,結構性的問題應當被解決。因為,當病人健保給付限制而中斷治療,對醫病及國家整體而言都不是好事,尤其,多發性骨髓瘤是一個以老人為主的疾病,不只疾病本身易有併發症,患者也有慢性病共病的問題,會對家庭產生很大的壓力。由於健保給付是在復發的患者身上,但從新診斷到復發約有3成患者會死亡,因此,在治療上也希望可以放寬給付。由於3月是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懷月,滕傑林提醒民眾,骨頭痛及貧血是患者的兩大最常見症狀,因此,當發現有貧血及骨頭痛的情形必須有所警覺,但不用擔心,多發性骨髓瘤一年約有600-700例新患者,相較其他癌症,病人不算太多,診斷上也容易。另外,即使是發現罹患該病也不用緊張,現今的治療與以往是「天壤之別」,醫病互相溝通討論,病人配合治療,就能戰勝病魔。●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和過去比較已進步很多,但照顧老人居多的患者,醫療團隊非常重要,單靠醫師無法達成,醫療團隊、家屬及病人共同努力,就能看到好結果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走向慢病化 次世代基因檢測帶來跨癌別治療新趨勢
精準醫療時代來臨,讓癌症治療有慢性病化的機會,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精準醫療最新的趨勢,是利用次世代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讓相對棘手的癌症也有被治療的機會。「次世代基因檢測最大的優點,就是有機會根據不同癌症共同的基因變異,找出可能的治療的方法,以消化道癌為例,有些胃癌患者會帶有肝癌的共同的突變基因,大腸癌也有些基因上的突變,有可能與肺腺癌相同,膽管癌也有可能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這類基因突變常見於肺腺癌,一旦找到有藥物治療的相對應基因突變,患者就有被該藥物治療的可能性。」洪逸平樂觀地說。洪逸平指出,針對一些困難性的癌症,國衛院有研究計畫可以幫患者做基因檢測,一名膽管癌患者加入計畫後,發現帶有FGFR陽性反應,就給予標靶藥物治療,讓原本只有幾個月的生命延長到1年。跨癌別的治療已成趨勢,洪逸平手上有一名胃癌晚期患者,目前已接受手術並追蹤兩年無復發,比起同樣期別的大部分病人,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和存活期,原因在於,胃癌患者有5%到10%會帶有乳癌常見的第二型人類上皮成長因子受體(HER2)陽性的機率,治療前先進行HER2檢查,剛好有適合的新藥臨床試驗,使用後藥效極佳,腫瘤縮小至可以開刀,經過手術後,目前一切正常,因此精準醫療時代,帶給以往棘手的惡性腫瘤病患一線生機。洪逸平解釋,若針對HER2檢測,只需要病理部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即可初步診斷,不過,如果發現患者的治療不如預期時,就會建議啟動次世代基因檢測,找出其他任何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我們部門每個月會進行一次分子腫瘤多專科討論會,會中有病理部及相關腫瘤的專家提供建議和經驗分享,藉由個案討論讓醫療團隊成員找到對病人更適切的精準治療。另外,洪逸平也認為,台灣必須有自己本土的基因資料庫,台灣已有獲得美國及台灣政府認證的實驗室,衛福部也要求基因檢測的實驗室需與醫院合作,報告由經過認證的醫院發出,讓民眾更有保障。●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藉由團隊合作進行癌症個案的討論,為病人帶來個人化治療,是雙贏的局面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3大關鍵 91歲嬤挺過多發性骨髓瘤
「我在醫學研討會分享這位阿嬤病例時,大家聽到她91歲接受治療,都非常訝異!」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的臨床經驗中,高齡91歲的多發性骨髓瘤阿嬤病患,讓他印象深刻。這位阿嬤在87歲時因骨頭痠痛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接受第一線治療後,穩定控制3年多再度復發,原本家人擔心她的身體無法承受後續療程,當他們了解目前多發性骨髓瘤二線用藥上,像抗CD-38標靶藥物的療效、安全性皆受認可,便放心支持阿嬤接受治療,現在阿嬤病情控制良好,行動能力也不受影響。王銘崇解釋,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平均年齡為68到70歲,常出現骨頭疼痛、貧血、腎功能不好、容易感染等症狀。在偏鄉有不少獨居長輩,年輕人長年不在家或需工作,由於擔心麻煩年輕的晚輩,即使有症狀,這些長輩還是咬牙忍耐,等到骨頭痛到走不動、連躺著都痛才就醫,確診可能已晚期。若病患要好好抗癌,「家人的支持」、「遵循醫師指示」與「選適合藥物組合、完整用藥」是重要關鍵,像這位91歲阿嬤就是很好的示範。治療像馬拉松 用藥一棒接一棒「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就像跑馬拉松,用藥要一棒接一棒。」王銘崇分析,面對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醫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再選擇適合藥物組合,治療過程分「緩解治療」、「加強治療」與「維持性治療」,目的在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後復發時間,一旦復發就要考慮使用二線藥物。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上,國際新研究、新治療指引陸續出爐,以抗CD-38標靶藥物為例,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已將這類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用藥選項,在台灣抗CD-38標靶藥物可使用於第一、二線療程,但只有第二線有健保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些差距。健保給付限縮 治療得省吃儉用此外,當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治療次數有限,即使治療效果很理想亦是如此,但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可用到疾病惡化為止。對此,王銘崇指出,根據研究文獻,用藥若按國際標準治療指引,病患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3年,但因健保給付限縮,用藥再怎麼「省吃儉用」,頂多只能撐一年半,至於藥物效果可維持多久則是未知,若後續用藥只能自費,很少人負擔得起,接受完整療程便成不可能任務,因此健保給付條件的放寬,對病患接受完整治療這件事,就顯得非常重要。王銘崇提醒,年長病患的骨骼很脆弱,因此要避免碰撞、受傷、跌倒,肌肉力量的訓練更是必須,希望家中晚輩多關心長輩身體健康,發現長輩有骨骼酸痛、貧血、腎功能欠佳、容易感染等情況,務必鼓勵就醫,接受詳細血液科檢查,才能盡早找出原因,爭取多一點生機。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3關卡」攻擊,不治療只剩3個月生命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急性血癌,常來勢洶洶,不治療的話,平均存活期只有3個月,加上病患多為年長者,常面臨三大關卡,讓病情急轉直下。究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常面臨哪三大關卡?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AML/MDS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提醒,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常出現感染、出血、貧血等三大關卡,進而導致多種症狀。舉例來說,感染症狀為反覆發燒,或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出血症狀為皮下有瘀青、出血點,或產生腦出血、腸胃道出血,貧血症狀為容易頭暈、疲倦、臉色蒼白,病患往往不會只出現一個問題,可能同時感染、貧血,或感染合併出血症狀,因此若發現上述其中兩大類症狀警訊,就要趕快就醫,這樣才能趕快救命,避免情況急轉直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又稱急性血癌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成因在於不正常的壞細胞(造血芽細胞)異常增生,導致白血球、血小板與紅血球等正常細胞大為減少,當白血球減少,就會影響身體抵抗力、免疫力,感染問題便層出不窮。若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就會異常,除了皮下容易產生瘀青、出血點,也容易有各項凝血功能異常症狀,紅血球減少,便導致貧血,心肺負擔也會加重。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變化極快,病患的健康狀況可能在短短一、兩星期就急轉直下,所以被列為一種急性血癌,除了嚴重感染,也可能產生嚴重休克,甚至必須進加護病房、接受插管、輸血治療,不僅醫療花費很高,病患、病患家人也因此措手不及,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病患平均存活期只剩三個月,多數病患、病患家人聽到這消息如晴天霹靂,生活,心情都大亂。年長病患,常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患族群中,約半數為65歲以上長輩,年齡越大,發生風險越高,20年來,疾病發生率逐年上升,許多年長病患帶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等多種疾病,治療就會更棘手。一般來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準治療以化療、骨髓幹細胞移植為主,不過許多年長者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若為了減輕副作用而減少藥物劑量,化療效果又會大打折扣,導致年長病患被迫在化療副作用、治療效果間取捨,當藥物控制不佳,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也很容易失敗。標靶藥物問世,病患延命機會大增所幸隨著標靶藥物、精準治療推陳出新,加上根據最新世界衛生組織(WHO)資訊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國際共識分類」(ICC),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新的診斷分類標準,若搭配個人化精準治療,傳統治療困境便有所突破,患者預後也會產生明顯改善。近年來,科學家發現,病患體內的BCL-2蛋白質就與壞細胞的存活、複製有關,病患若使用標靶藥物BCL-2口服抑制劑,藥物便可針對壞細胞作用,好細胞則較不受影響,治療副作用輕微許多,病患平均存活期也可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有的病患控制良好,還可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痊癒希望大增。目前像75歲以上或較年輕卻合併心、肺、肝功能異常族群使用這類藥物,可獲得健保給付,病患的治療負擔減輕不少。病患治療、診斷需求,期待獲得滿足侯信安認為,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讓更多病患可以得到新藥醫治。另外,由於健保給付相關藥物趨於嚴格,像病患條件過於限縮、藥物使用時間較短等,皆讓病患治療受到限制,侯信安也期盼政府正視患者迫切的治療需求,加速許可、給付,並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若將NGS (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給付,自然更為理想,在疾病診斷分類上,也會更為精準。病友、專業團體支持,後援更有力量侯信安認為,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而言,家人的關心、照護誠然重要,若能得到病友團體的支持,或透過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得到最新、正確的資訊,病友將有更大的支援力量,生活、心情也將更為穩定、踏實。● 侯信安醫師現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AML/MDS工作組召集人●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家人扶持雖重要,但串聯病友團體、專業學會,能交流且得到正確資訊,支持力量也會更緊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魔術子彈「這樣發功」 竟可幫轉移乳癌病友延續生命
「對於晚期乳癌病友,希望是永遠存在的!」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目前乳癌病患即使進入晚期,且癌細胞已經轉移,病患還是有機會延續生命,以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陽性病患為例,因為標靶藥物推陳出新,因此讓病患存活期大為提升。舉例來說,像HER2陽性,且為轉移性乳癌的病患,若接受雙標靶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中位數可達56.5個月,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問世,病患存活期有機會進一步延長,這代表轉移性乳癌治療更講究精準化,且愈來愈走向慢性病趨勢。郭文宏分析,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結構分成標靶單株抗體、連接子(Linker)與化療藥物(payload),可對癌細胞執行「精準投放」攻擊,較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治療效果更精準,因此又被稱為「魔術子彈」。而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可做不同搭配,像針對HER2陽性族群,可鏈結HER2單株抗體,若是針對三陰性病患,則有鏈結Trop2抗體的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供選擇。發揮精準攻擊、旁觀者效應近年來,研究也發現,針對具有HER2表現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在攻擊癌細胞的過程中,可發揮「旁觀者效應」,代表當藥物毒殺具HER2表現的癌細胞,周邊沒有HER2表現的癌細胞也會連帶受攻擊。此外,對於HER2「弱陽性」表現的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也可發揮精準攻擊效果。這就好像一個村莊住了一百位居民,他們代表癌細胞,其中只有部分居民有表現少量HER2,此為HER2「弱陽性」的概念。在所有乳癌病患中,HER2弱陽性約占55%,若是三陰性病患大約占3成,若是HR(荷爾蒙受體)陽性族群則約6成,一旦傳統藥物效果不盡理想,針對HER2弱陽性病患,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有機會產生較優異的治療效果,癌細胞也更受壓制。多數副作用 比傳統化療輕郭文宏指出,多數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輕微,建議病友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治療,以爭取更長存活期,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與過去相比,目前轉移性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達36.2%,已提升不少,病患只要懷抱希望,未來總有路可走,生命總是有各種可能性。👉🏻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