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晝夜節律
共找到
61
筆 文章
-
-
2023-02-21 醫療.心臟血管
別只關心該睡多久 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可能對心臟有害
前一晚如果睡不好,後果是顯而易見,但如果睡眠不規律,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嗎?一項新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的不規律恐對心臟有害。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睡眠習慣更一致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不一致並在不同時間入睡,可能會增加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為何睡眠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Kelsie Full博士表示,其研究的重點是睡眠習慣與動脈粥狀硬化之間的聯繫。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壁內脂肪斑塊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使血管變得更僵硬、更狹窄,減少全身血流量和氧氣分佈。這些脂肪沉積物也會形成血栓阻塞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該項研究是首批提供不規律的睡眠持續時間及睡眠時間與動脈粥狀硬化存在關聯的調查之一。為了確定睡眠規律與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要求2千多名平均年齡超過69歲的中老年人佩戴手腕設備,以檢測他們何時睡著和醒來,並填寫一周的睡眠日記。參與者還完成了一項家庭睡眠研究,以獲取有關睡眠期間身體功能的詳細資訊,包括評估他們的心率和呼吸模式。該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持續時間不規律、且一周內變化超過兩個小時的參與者,其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s)較高的可能性是一周內睡眠持續時間更一致的參與者的1.4倍。該指數為衡量動脈中鈣化斑塊的數量,這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潛在原因。研究人員推測,不規則的睡眠模式,包括睡眠持續時間和睡眠時間的變化,會擾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幾乎所有主要的心血管功能都與生理時鐘基因密不可分。一旦晝夜節律被干擾會中斷這些重要的心血管功能,導致慢性發炎、影響葡萄糖代謝、增強交感神經系統啟動和升高動脈壓,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不是一項對照實驗,且研究人員只在一個時間點同時測量睡眠品質和動脈粥狀硬化,無法用以證明特定的睡眠習慣是否可能直接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也未能進一步評估動脈硬化是否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事件的發生。睡眠和心血管風險的關聯性即便如此,該研究結果仍說明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Full表示,保持規律的睡眠時程表和減少睡眠的變化是一種易於調整的生活方式行為,不僅可改善睡眠,還有助於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風險。事實上,睡眠品質差,包括睡眠品質低下、睡眠時間異常和片段碎片化,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關。睡眠最近被添加到美國心臟協會的生命基本8項關鍵建議中,以改善和維持最佳的心血管健康。該協會建議成年人每晚應該睡7至9個小時,以降低患心臟病和各種其他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資料來源】.Irregular sleeping habits may increase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in older adults.Inconsistent Sleep Habits Tied to Higher Risk of Dangerous Plaque Buildup in the Arteries.Irregular sleep may be harmful to your heart, study finds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6 名人.精華區
閻雲╱夜班工作者注意!生理時鐘紊亂,升高罹癌風險
經常上夜班的人,不妨多留意自己健康狀況。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 睡眠和表現研究中心與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研究發現,畫夜節律失調會升高夜班工作者罹癌風險,研究論文於去年2月發表於「松果體研究期刊(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評論文章刊登今年2月20日出版的「Oncology Times」,後續研究及發展值得關注。生理時鐘(circadian clocks)是一種通用的計時機制,地球上的細胞和人類身體功能中,大約是以24小時為一周期的節律重覆運作。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晝夜節律紊亂導致的慢性失調,已被確認是多種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甚至是引發癌症的證據之一,但潛在機制目前仍不清楚。為找出晝夜節律與癌症的相關性,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團隊(WSU)與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生物資訊專家合作研究,14名參與受試的健康年輕人在華盛頓州立大學斯波坎健康科學中心的睡眠實驗室內,總共待了7 天,其中半數受試者模擬了3天夜班工作,另一半受試者則模擬了3天的白班工作。完成模擬輪班工作後,這些受試者維持和人類生物節律相同的例行程序,不受任何外部影響,包括在恆定室溫下以半斜躺的姿勢保持清醒24小時,期間施以光照且每小時給予相同的零食。在這24小時裡,每3小時採集一次血液樣本。結果顯示,模擬的夜班時間表,明顯改變了與癌症標誌性途徑相關的基因的正常晝夜節律。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擬的白班安排之後,DNA修復途徑顯示出節律基因的顯著聚集,且和模擬夜班不同。和白天工作者相比,從夜班工作者血液中分離出的白血球中,可看到更多的 DNA損傷證據,進而增加罹癌風險。在功能測試中,研究人員認為曝露於模擬夜班後,導致內在和外在DNA損傷的敏感性增加。研究人員在一天中的兩個不同時間將分離的白血球曝露於電離輻射後,與白班條件相比,在晚上接受輻射的細胞在夜班條件下出現DNA損傷增加的現象,顯示夜班工作者的白血球更容易受到輻射的外部損傷,輻射是DNA損傷和癌症的已知風險因素。Bala Subrahmanya Chakravarthy Koritala曾是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現在是辛辛那堤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的研究科學家,也是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2022年初她接受Oncology Times的專訪時表示,人類基因和生理的一半表達,遵循著24小時晝夜節律的循環機制,這具有醫學意義。她進一步表示,在現代社會裡,每周7天、每天上夜班已逐漸普遍,而流行病學證據也顯示,夜班工作者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因此,了解夜間工作者罹癌風險的生物分子機制,對於制訂臨床診斷和預防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機制,亦即DNA修復的晝夜節律失調和DNA損傷增加,就是夜班工作者癌症風險增加的潛在原因。她們從這項研究中確定的遺傳目標,可能有助於開發生物標誌物,協助這些夜班工作者早期發現癌症風險。職業有成千上萬種,包括護理人員及24小時超商工作人員等,很多從業人員都得面對夜間工作的現實壓力,要改變工作及生活作息型態並不容易。Koritala認為,這些夜班工作者或許可透過服用褪黑激素或接受光照療法,來改善晝夜節律紊亂對健康的影響。不過她也強調,雖然少部分研究顯示褪黑激素可能控制癌症患者的腫瘤生長,但晝夜節律恢復在褪黑激素治療癌症中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更多台灣生醫創新學會文章:https://tibia.org.tw/
-
2022-09-20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吃沙拉、多走路、減少碳水化合物?你以為的8個好習慣恐不健康
專家總是告誡大家,要養成健康的好習慣,但有時這些所謂好的健康習慣,卻適得其反。來看看以下8個你以為的健康好習慣,其實可能並不健康。1.每天步行運動: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說法,步行很棒,每個人都應該多走路;但如果步行是你唯一的運動,那麼可能會無法保持肌肉量和關節活動度的良好狀態,因此,建議將重量訓練、瑜伽或游泳等運動,加到健身計劃中。2.用奶昔取代正餐:營養師 Kayleen St. John表示,將水果、冰和優格或霜淇淋調勻製成的奶昔當成主餐來吃,雖然水果是健康的,但食用大量水果將會導致血糖飆升;建議可以在製作奶昔時,水果的量不要太多,並添加像酪梨等健康脂肪的水果,並且可以在其中添加蛋白質。3.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Kayleen St. John指出,雖然我們絕對應該避免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粉和白糖,但不應該拒絕全穀物類的碳水化合物,全穀物富含纖維,有助於維持消化系統的運作,並能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4.每天吃1份沙拉:雖然吃蔬菜對健康有益,但在生菜沙拉中加入不健康的高熱量成分,如麵包丁和培根塊和沙拉醬,就會抵銷了吃蔬菜的好處,同時也增加了增加卡路里,建議用檸檬汁、一點橄欖油和新鮮的香草或香料來點綴沙拉。5.睡前喝茶:營養師Lyssie Lakatos表示,除非你喝的茶是草本茶且不含咖啡因,否則睡前喝茶可能會讓你睡不好。6.口渴時喝水:據專家表示,當感覺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可能為時已晚,因為,當你口渴時,可能已經脫水了,據統計,大約有70%的51至70歲的成年人可能患有慢性脫水。因此,專家建議每天要喝足夠的水,別等口渴時才去喝。7.為了防曬不曬太陽:體內控制晝夜節律的生理時鐘,讓每個器官和系統都保持24小時正常的循環,陽光有助於為生理時鐘提供動力,所以,不能拒絕陽光。California大學認知科學教授Sara Mednick解釋,黎明的光告訴你的大腦開始新的1天,傍晚太陽發出的橙色和紅色色調進入眼睛,觸發生理時鐘釋放產生睡眠的荷爾蒙。Sara Mednick建議,每天早上在戶外花15到30分鐘,然後傍晚去欣賞令人平靜的紅色和橙色日落美景。8.吃營養棒:皮膚科醫師Rajani Katta博士指出,吃太多醣會導致過早衰老、高血壓和心臟病發生,大家認為很健康的營養棒,其實也是經過加工而來的食品,因此建議,最好是吃原型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全穀物、魚、肉和奶製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清淡、不吃蛋會加速肌肉流失! 3個你以為健康的吃飯習慣,其實沒那麼健康 ·多吃蔬菜很健康,但用錯烹煮方法,吃再多也沒用!營養師:4方法保留更多營養素,1方式炒菜最推薦
-
2022-09-17 焦點.健康知識+
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
如果你想更年輕,那你就必須曝曬在陽光下,而且每天只需要十五~三十分鐘。不用塗防曬霜,這樣你的皮膚才會以一種漸進的方式習慣日曬,而不會受到氧化的危害。經常沐浴陽光的人,要比那些不曝曬陽光的同齡人,生理上更顯年輕,可減緩五年衰老。曬太陽有助於延緩衰老曬太陽能夠幫助人體合成更多維生素D,促使白血球(Leukocyte,WBC)中每個染色體(Chromosome)末端的端粒長度保持較長,有助於延緩衰老。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結構,它在細胞老化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人們能夠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長自己的端粒,甚至壽命,這是國際間許許多多科學家對數以萬計的研究進行分析的結論。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香港李錦記家族二○一六年四月捐贈二千一百萬美元,現在已經改名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發現,血清中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越高,端粒長度越長。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簡稱HMS)調查數據分析了年齡和染色體端粒長度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在 50nmol╱L 以上的中年人群(四十歲~五十九歲),其白血球染色體端粒長度明顯長過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在 50nmol╱L的老年人群。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簡稱 KCL)研究發現,血清維生素D濃度增高可延長女性白血球染色體端粒長度。他們研究了二千一百六十名十八~七十九歲女性,通過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素,測量白血球染色體的端粒,發現隨著維生素D濃度增高,白血球染色體的端粒長度明顯延長。染色體末端端粒的長度在我們出生時是最長的,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縮短。人類嬰兒時期,端粒長度大概在一萬bp(鹼基對 base pair,bp)左右,三十五歲時縮短為七千五百bp左右,六十歲時幾乎縮短了一半,只剩下四千八百bp左右了。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以「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這項成果,而獲得二○○九年諾貝爾醫學獎。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簡稱 UCSF)精神病學系(psychiatry)的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端粒的長短和強健與否,是可以掌控的。例如:熱狗、冷凍食品、含糖的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曾經在二○一○年四月一日偕同夫人一起訪問台灣四天的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一九六二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知名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華生(James D. Watson)博士,今年已經九十三歲高齡。華生博士指出,空氣污染、吸煙、煩惱等會加速DNA端粒的降解,從而使之縮短,導致衰老加速;而曝曬陽光、心情愉快、吸入潔淨空氣等可以保護DNA端粒。同時他還發現大蒜、洋蔥等食物有保護DNA端粒的作用。多做這些行為可以延長壽命這位生命科學的巨擘於一九九○年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支援,主持人類基因體計畫,並在二○○三年解開人類基因體序列的密碼,轟動全球。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吸煙、心情煩悶、酗酒、缺乏運動、睡眠不足、食物中缺少DHA及EPA(重要的Omega-3脂肪酸)、輻射等均能加速細胞染色體端粒縮短。正常體細胞每次分裂後,染色體端粒縮短,當進行性縮短達到一定程度時,細胞停止分裂,開始衰老、死亡。科學家通過對四百多人的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後發現,決定壽命的因素取決於端粒的長度。不吸煙、攝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飲食、每天進行十五~三十分鐘的陽光曝曬、有氧運動等方式,可以延長端粒的長度,從而延長壽命。這些行為會加速衰老飲酒會損害與早衰和癌症相關的一些細胞。義大利米蘭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UNIMI)研究發現,飲酒會導致DNA端粒受壓並發炎。隨著身體的老化,DNA端粒的長度會慢慢縮短,最終因損傷過度而死亡。保持樂觀情緒有助於保護DNA端粒,使之減慢縮短的速度,從而延長壽命。肥胖、吸煙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檢測十八~七十六歲的一千一百二十二位白人婦女端粒長度發現,體質指數(BMI)≥三十的肥胖婦女,端粒長度比體瘦婦女(BMI≤二十)端粒長度短約二百四十bp(正常約三千六百六十bp)。如縮短五百五十bp,將變老九~十七年。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研究人員檢測二千四百○一對雙胞胎白血球中染色體端粒長度。結果發現,不運動者染色體端粒比積極運動者要短。調查顯示,每週只運動十五分鐘的人與每週運動三小時以上者相比,其端粒平均要短二百bp(鹼基對)。轉換成生物年齡,前者比後者衰老約十歲。陽光與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日本醫學博士宇都宮光明(Mitsuaki Utsunomiya)表示,男女各種荷爾蒙的分泌,都和陽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負責內分泌系統的自律神經,也與陽光息息相關。陽光可以擴張皮膚的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活化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和汗腺(Sweat gland)的功能。皮膚的代謝機能提高,對於增加肌膚潤滑度、回復彈性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陽光還可以促進基底細胞(Basal cell)的細胞分裂,使老化的角質層(Stratum corneum)自然剝落,生成更細緻的角質層。陽光本身具有神奇的細胞活化再生作用,可以修復受傷的細胞,使細胞活化再生,並促使真皮層(Dermis)內的膠原蛋白(Collagen)、彈性纖維蛋白(Elastin)和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等物質生成。尤其是具有促進「表情肌」(Muscles of Facial Expression)的肌力再生機能,能有效預防因表情肌逐漸衰弱、乏力所引起的皺紋和鬆弛。美國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陽光本身具有使細胞活化再生,並促使真皮層內的膠原蛋白、彈性纖維蛋白和玻尿酸等物質生成。紫外線雖然會使皮膚受損,但同時也會修護受傷細胞的DNA,刺激皮膚的新陳代謝,讓皮膚更加細緻嬌嫩。具有除皺、去斑、防鬆弛的神奇作用。當我們曝露在紫外線B(UVB)之下,造成皮膚細胞DNA受損時,紫外線A(UVA)會使細胞活化再生,還能有效預防皺紋和鬆弛。七十歲以後,維生素D的合成效率只剩下年輕時的一半。特別是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越來越需要維生素D,能夠不曬太陽嗎?懷孕和哺乳的婦女尤其需要曬太陽。多曬太陽真的能減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糖尿病研究所藥理學教授(Pharmacology professor from Diabetes Institute)彼得.萊特博士(Dr. Peter Light)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皮膚底下的脂肪細胞對於陽光中的藍光刺激十分敏感,當脂肪細胞暴露在太陽下就會縮小、減少。它解釋了為何冬天人們體重會直線上升,總是特別容易肥胖,因為沒曬到太陽的脂肪細胞會儲存較多的脂肪,這同時也宣告了曬太陽真的能減肥,這項研究發表在英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除此之外,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早晨曬二十~三十分鐘的太陽,就有助減肥。西北大學範柏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學(Neuroscience)教授菲莉絲.錢(Phyllis C. Zee)博士解釋,這是由於陽光可以調節身體內在的生理時鐘和晝夜節律同步,所以能使體內的能量消耗平衡,若沒有獲得充足的陽光,會增加體重。而在早上八點~中午以前曬太陽二十~三十分鐘,能影響BMI值(BMI是根據一個人的體重和身高計算得出的比率)。白天曝曬陽光的時間、強度和持續時間與個人的體重有關。白天曬太陽的時間越早,個體的體重指數就越低。適度明亮的陽光曝曬的時間越晚,人的BMI越高。早晨曬太陽對體重的影響與個人的身體活動水平、熱量攝入、睡眠時間、年齡或季節無關,它約占一個人 BMI 的二○%。錢(Zee)博士強調:如果一個人在每天的適當時間沒有曝曬足夠的陽光,可能會使人體內的生理時鐘失去同步,此時生理時鐘會改變新陳代謝並導致體重增加。曬曬太陽能治性冷感、激發性慾?此外,曬曬太陽就能治性冷感?太陽光簡直是一種春藥,能夠提高男性雄性激素(Androgenic Hormones)水平,增強性慾,提高精子質量。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安德里亞.法吉里尼(Andrea Fagiolini)博士曾經進行一項研究,性慾減退或是勃起障礙的患者,每天早上曝曬太陽光十五~三十分鐘,兩個星期之後,睪酮(Testosterone)水平從二.一毫微克/毫升,增加到三.六毫微克/毫升,性愛滿意度由於睾酮水平提高,而變得不一樣。主要原因是,受陽光照射在皮膚上所產生的維生素D所影響。身體內保持充足的維生素D,這會幫助你維持身體高水平的睪酮,進而提高性慾。此外,曝曬陽光對提升女性體內黃體成長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極為重要。黃體成長激素水平太低,也是女性性慾減低的主要原因。奧地利格拉茲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的研究人員發現,體內睪酮的水平,會隨著維生素D含量的波動而變化。每年入秋後,人體內維生素D和睪酮的水平都會同步下降,並在來年三月降至最低。這與人們很少曝曬太陽有一定關係。研究還強調,每天曝曬太陽三十分鐘~一小時,體內睪酮便可增加六九%。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巴西二十三歲辣模萊蒂西亞.馬丁絲(Leticia Martins),聲稱每天讓私密處曝曬一~二個小時的日光浴,就可以增加性慾。馬丁絲同時還在社交網路平台(Instagram,IG)附上自己於陽光下,穿著比基尼泳裝,張開雙腿的照片,讓不少網友大噴鼻血。馬丁絲說,女性私密處曝曬在太陽下好處多多,除了激發性慾,還能改善晝夜節律,夜夜睡好覺。大腦喜歡經過陽光自然曝曬的新鮮食物腦科學研究結果顯示,人腦由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組成,每個腦細胞可生長出二萬個樹枝狀的樹突,用來計算信息。人腦是個「超級電腦」,可儲存五十億本書的資訊,相當於世界上藏書最多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一千萬冊)的五百倍,每天可以記住四本書的全部內容。大腦的潛能,幾乎接近於無限。可見必須時時刻刻提供足夠的營養,才能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大腦喜歡經過陽光自然曝曬的新鮮食物。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不僅有害健康,還會削弱智力。英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飲食結構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商。讓人變聰明的祕訣就是曬太陽曬太陽能激發腦細胞活力,促進腦細胞的生長發育和神經資訊的傳導,可以使大腦思維更加活躍,激發大腦潛能。也就是說,讓人變聰明的祕訣就是曬太陽,因為陽光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使神經纖維(Nerve Fiber)增長。二○一八年五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發現太陽光照射後可增強動物學習和記憶能力的機制。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細胞》(CELL)雜誌上。研究人員在神經元中發現了一種化學分子—尿刊酸(Urocanic Acid)。這種分子正如其名,最初是在狗尿裡分離提取出來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和動物在被陽光照射後,皮膚和血液中的尿刊酸會增高。皮膚中的尿刊酸具有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可以抵擋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血液中的尿刊酸被認為可以在肝臟中代謝成谷氨酸(Glutamic Acid),然後結合體內的遊離氨(Free Ammonia),產生一定的排毒作用。那麼,尿刊酸出現在大腦中,是否也與陽光照射有關係呢?研究人員首先對小老鼠進行紫外線照射,然後再對小老鼠腦內多個腦區的神經元內物質變化進行分析。通過實驗,果然在照射過紫外線的小老鼠神經元裡發現了尿刊酸,證實腦中的尿刊酸是由陽光照射皮膚產生的。事實上,人體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氨基酸(Amino Acid),這些氨基酸之間會相互轉化,其中有種叫作「組氨酸」(Histidine)的氨基酸在向「谷氨酸」的轉化過程中,就會產生尿刊酸。由於通過單細胞質譜分析(Single Cell Mass Spectrometry),發現了腦內神經元內有尿刊酸的存在,這使研究人員想到,是否在腦內也存在尿刊酸到谷氨酸的代謝途徑?也就是說,如果腦細胞正在積極地產生谷氨酸,尿刊酸的水平自然會上升。研究人員隨後設計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大腦裡,合成谷氨酸的代謝通路非常活躍,於是神經元裡出現尿刊酸,也就不奇怪了。而谷氨酸在神經元內產生非常關鍵的生理作用,人類大腦內約有高達九○%的突觸(Synapse)都會用到這種分子,而突觸的可塑性正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谷氨酸是腦內最主要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神經資訊的傳導在許多情況下,都是透過谷氨酸投射發揮作用。谷氨酸從神經末梢(Nerve Ending)釋放,激活皮層(Cortex)、海馬(Hippocampus)、紋狀體(Corpus Striatum)等腦區的下游神經元,進而增強與這些腦區相關的學習記憶能力。因此,研究人員推斷,曬太陽會提高動物與人類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首先,研究人員對背部裸露的小老鼠進行每平方公分五十毫焦的紫外線照射,之後分別檢測了小老鼠對新物體的識別能力和運動學習能力。這說明紫外線照射引起的腦內谷氨酸增加,增強了小老鼠的運動學習能力,也就是說陽光照射皮膚的確可以增強人類血液中的尿刊酸水平。實驗中採用的紫外線照射劑量,也是按照文獻中對人類合適的劑量來照射的,給小老鼠的紫外線照射劑量,相當於人類在海灘上曬十五~三十分鐘太陽。所以,為了讓自己更聰明,就別老是待在家裡,出去適度接受一下陽光的洗禮吧!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太陽醫生:更免疫、更年輕、更聰明、更長壽、更苗條的陽光療法》
-
2022-08-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並非完全沒風險 權威期刊揭專家對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疑慮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大前天(2022-7-27)發表一篇醫療新聞Climbing Melatonin Use for Insomnia Raises Safety Concerns(為治療失眠而持續上升的褪黑激素使用引發安全擔憂)。重點如下:從 2007 年到 2012 年,4 至 17 歲兒童和青少年使用褪黑激素增加了 7 倍,而從 2012年到 2021 年,又增加了5.3倍。也就是說,在這14年期間褪黑激素的使用增加了將近40倍。美國CDC在2022-6-3發布Pediatric Melatonin Ingestions — United States, 2012–2021(兒童褪黑激素攝入——美國,2012-2021),指出在 2012-2021 年期間,兒童攝入褪黑激素的年度數量增加了 530%,而大約 1.6% 或 4555 次攝入產生了嚴重後果。 2 名 2 歲以下的兒童在家中死亡,5 名需要機械呼吸。在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 27795 名兒童中,4097 人需要住院,287 人被送入重症監護室。成人使用褪黑激素也持續上升,從1999-2000 年周期中的0.4%增加到 2017-2018 年周期中的 2.1%。褪黑激素的銷售在短短三年裡增長一倍多,從 2017 年的 3.39 億美元,到 2020 年的 8.21 億美元。可以預期的是,褪黑激素的銷售將持續增長,原因是人口老化而面臨的更大睡眠問題風險,以及越來越忙碌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焦慮和睡眠障礙。褪黑激素在大多數國家只能通過處方獲得,但在美國卻是可以任意購買,而且市售產品的成分和製造幾乎不受任何監管。一些研究對這些非處方藥產品的質量控制和含量提出了擔憂。例如,一項對加拿大安大略省銷售的非處方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研究發現,褪黑激素的含量比標籤所顯示的含量高出將近五倍,並且在不同批次之間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在測試的 31 種產品中有 8 種含有血清素,這是一種褪黑激素分解的產物,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數據還顯示,更多成年人使用大於 5 毫克的劑量,這使血清褪黑激素水平遠遠超過典型的夜間峰值濃度。在 2005-2006 年 NHANES 調查之前,沒有參與者報告每天服用超過 5 毫克,但到 2018 年,大約八分之一的褪黑激素使用者這樣做了。我們大腦松果體所釋放的褪黑激素是以picogram(皮克)來衡量的(1皮克等於一百萬分之一毫克),而用於治療晝夜節律紊亂的劑量(約半毫克),也是遠低於許多市售產品的劑量。(插圖裡的產品都是10毫克)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小型研究還記錄了潛在的更嚴重後果,包括同時服用褪黑激素和抗高血壓藥物的患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以及血壓和心率增加。我們對褪黑激素的長期安全性知之甚少。例如,最近的一項分析得出結論,需要根據褪黑激素如何影響其他激素和動物性行為的研究來評估褪黑激素對青春期的影響。哈佛大學神經科教授Judith Owen醫生說,希望 CDC 的報告能促使臨床醫生和父母不再給小孩服用褪黑激素。許多產品是以水果口味或作為軟糖或咀嚼片出售,並且缺乏兒童防護包裝。她指出,做父母的人將褪黑激素稱作「糖果」或「維他命」來讓他們的孩子服用,可能是在傳遞錯誤信息。她補充說:「就像任何助眠藥一樣,褪黑激素充其量也只不過就是一種繃帶,它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是行為問題。」註:我四年前發表褪黑激素奇蹟療法,批評一本在台灣發行,鼓勵大家吃褪黑激素的書。今天這篇文章的插圖也顯示,保健品公司只顧圖利,為了吸引民眾消費而製作出像糖果一樣水果口味的褪黑激素產品(而且是超高劑量)。原文:褪黑激素的濫用
-
2022-07-15 養生.聰明飲食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減肥的方式百百種,但未必有所成果,這總讓人心灰意冷,嫚嫚營養師介紹幾種熱門、簡單、容易執行的減重方式,包括168飲食法、211飲食法、飲食順序等,結合三種飲食觀念,不僅有利減重也有助健康,讓減肥效果更加分! 168飲食法,適度斷食消油脂! 嫚嫚營養師指出,168飲食法是一種間歇性斷食的飲食方式,在一天當中16小時內不進食,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約略為一天當中減少一餐。這樣的吃法,簡單而言是運用每日微幅、可接受的斷食方式,讓身體進行定期打掃,掃除的對象就是脂肪。 嫚嫚營養師解釋,之所以能消耗脂肪,在於人體停止飲食約14小時後,體內肝醣會被消耗,為補足能量,會消耗脂肪中的三酸甘油脂送至肝臟,並產生酮體作為能量。相關研究也發現,受測者在執行期間,因少了一餐,一日熱量攝取自然也減少,平均至少20%。也有學者認為此斷食方式可助減少胰島素分泌的機會,進而避免脂肪堆積,對於減重可說是一石三鳥,對身體的好處自然也包括降血糖、血脂、血壓,促進血管健康。 也有研究認為168飲食進食時間選在早上更有利,和晚上相比差距可約達2倍,推測與人體作息、晝夜節律有關。以此規律飲食最知名的案例就是日本影星木村拓哉,據了解,全家下午3點後便吃完晚餐。 211飲食法,調整比例全都吃! 211餐盤是一種妥善分配營養比例的飲食方式,嫚嫚營養師表示,起源可追朔到2011年哈佛公衛學院、美國健康雜誌推出的「健康飲食餐盤」,前衛生署署長宋晏仁醫師將其改良並於台灣推廣,廣受各界專家、民眾喜愛,因為其吃法相當簡單,就是將一餐當中的主要食材略分成蔬菜、蛋白質、全穀類3大類,比例為2:1:1。 這樣的飲食方式只要記得簡單的比例,不必特別計算熱量,也不用特別捨棄肉類,飯也可以照吃,卻可因攝取大量蔬菜的關係大幅減少熱量、增加飽足感、不易復餓,也可以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及各項蔬食中的營養,除了有助體重平穩下降,也有助心血管、腸胃道健康,就連三高也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也因只是調整比例,不論是年輕人、成年人、年長者、哺乳期、孕婦等各族群普遍都可執行,是非常好上手的飲食方式。 調整順序,防血糖亂飆助減重! 飲食順序調整好也有助減重,嫚嫚營養師建議,原則上以醣份低的優先,越高的越後面,先喝水300ml,再吃蔬菜墊墊胃,然後再吃蛋白質或澱粉,接著再喝湯,若有水果最後再吃。 這樣的吃法除了有助增加飽足感、避免進食量過多,也有利減緩胃排空速度、幫助血糖平穩,飯後血糖影響可達30%相當可觀,因此也對血管健康有幫助。 對於湯品,嫚嫚營養師也更進一步說明,若為少油清湯可在用餐前喝,濃湯則因多為澱粉類、勾芡類,有如白飯白麵一般,建議放在後面。但為避免混淆或清湯其實有較多的油、玉米等澱粉類的食材,建議一致放在後面為佳。若餐前喝湯是為了避免進食過多,可在餐前先喝水。 168+211+飲食順序輕鬆健康瘦!留意細節更有利! 168加上211並留意飲食順序,三種飲食觀念組合在一起有助瘦身且非常簡單,不過也還是要留意幾個細項。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食材選擇上自然越健康的越有利,建議盡量以原型食物、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為主。主食方面全穀類若吃不習慣,雖效果當然略遜色些,但一樣可選白飯白麵。 最重要的是食量還是得控制,先以原本一餐的食量進行,習慣後可再減少,不可因為168能在8小時內吃東西就卯起來進食,熱量補的比消耗的還快、還多,或是都吃高油食物,自然容易越吃越胖,這是嫚嫚營養師在減重班上看到很多執行211或168失敗的主因之一。 自己減肥和專家協助差在哪?營養師指3關鍵助事半功倍! 嫚嫚營養師表示,減重不宜求快,過多有礙健康,若能徹底執行上述這些簡單的飲食方式,在減重班上來看平均一周就可減至0.5-1公斤左右,是個平穩又出色的數字。而若是減重遲遲不見效果,也可以尋求營養師、減重專科醫師協助。 尋求專業協助和自己減重最大的差異,在於肥胖未必是飲食不佳所引起,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所造成,在減重指導之前會先進行檢查了解原因,是否有身體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此才有助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包括量身設計,網路上減重方式繁多,但未必適合每個人,像是日前相當火紅、藉由攝取大量油脂食物減重的生銅飲食,就不利於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族群,越吃身體反而會越糟。另外許多民眾對於食材種類未必了解,像是澱粉類的玉米就常被當作蔬菜,吃了一堆玉米又吃飯,自然不利減重,營養師也會教導民眾正確了解。 減重最重要的觀念:習慣瘦的飲食方式更健康! 習慣瘦的飲食習慣很重要,例如現在體重80公斤,代表現在正吃著80公斤的飲食方式,想要往下瘦自然得調整並習慣,例如目標70公斤的飲食模式,抄捷徑瘦得快但復胖也很快,因為沒習慣,又吃回原本的方式。 體重普遍可視為身體健康狀況的參考,肥胖往往代表著飲食型態再不改變,健康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換言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身體健康,還有利於得到良好體重的額外收穫。鼓勵民眾用適當且能持之以恆的方式減重,並適時尋求專家協助,更有助保持健康。 《延伸閱讀》 .間歇性斷食法能減重? 宋晏仁:怎麼吃、吃多久是關鍵。 .取消早餐助減肥?醫推168斷食:人其實不用吃到三餐。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對咖啡助減重、延壽!「8NG喝法」曝 做成甜點、晚上喝都不OK
早晨喝1杯咖啡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前提是,要以正確的方式沖泡和享用。咖啡富含核黃素(維生素B2)和多酚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第2型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症候群。咖啡幫助減肥 助延長壽命根據 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1項研究,咖啡還可以幫助減肥;喝1杯爪哇咖啡,會刺激身體的溫度,啟動「棕色脂肪」,幫助我們燃燒卡路里。據《阿茲海默與失智症周刊》(Alzheimer's & Dementia Weekly)報導,克雷姆比爾腦研究所聯合主任Donald Weaver博士的說法,喝咖啡似乎確實與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有關。另外,「Eat This, Not That」報導,咖啡還可以保護心臟和肝臟,降低腎結石形成的風險,並幫助延長壽命。 錯誤方式 削弱有益效這些研究和報導對咖啡愛好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為了獲得咖啡的最多好處,請避開以下會削弱這些有益效果的錯誤方式:原則1▸避免購買磨碎的咖啡:要購買整顆豆子並將它們存放在密封容器中,要喝的時候再磨,咖啡豆的抗氧化劑含量最高。原則2▸不要喝未過濾咖啡:研究表示,喝過濾咖啡的人的死亡率,低於喝未過濾咖啡或根本不喝咖啡的人。(未過濾咖啡指的是咖啡粉與熱水長時間接觸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中包括:義式濃縮咖啡和濾壓壺製作的咖啡)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未經過濾的咖啡含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原則3▸勿攝取糖和人造甜味劑: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糖會增加咖啡的卡路里,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人造甜味劑會擾亂腸道微生物組。原則4▸減少奶精的攝取:營養師Christen Cupples Cooper表示,添加過多的奶精會增加不必要的卡路里,而且營養價值很低;相反的,添加一點低脂牛奶或不加糖的杏仁奶是不錯的選項。原則5▸不要把咖啡做成甜點:不要把咖啡加工變成甜點,那只會增加整體的熱量,會使得咖啡的健康益處,被添加的脂肪和糖分抵消;相反的,可以試著用一點肉桂或香草精來調味。原則6▸勿使用一次性塑料容器: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儘管這些容器很方便,但它們可能對您的健康有害。即使容器不含BPA,也會釋放雌激素化學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成為干擾內分泌,而像是老式咖啡壺是沖泡健康飲品的最佳選擇。原則7▸不要忘記清潔咖啡機:任何含水的器具都可能會孳生黴菌和細菌,專家建議每月清潔一次咖啡機。原則8▸晚上不要喝咖啡:根據2015年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刊物》(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1項研究表示,咖啡因會讓清醒,但也會破壞睡眠品質。研究的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在不適當的時間攝取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睡眠問題的發生率不斷上升。研究中發現,稍晚時間喝咖啡與擾亂自然晝夜節律有關係,自然晝夜節律穩定會讓人睡得安穩,相反的,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良,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為何一早喝咖啡就有便意? 專家曝「通便真相」:改善便秘效果比喝水更威 ·咖啡「這時間喝」提神效果最好! 多數人都喝錯時機了
-
2022-03-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真的有好發時間 教授解答:不是在午餐後
臉書朋友Andy Wolf今天(2022-3-2)用簡訊寄來一張截圖。他問我截圖裡所說的是有根據嗎。我把截圖裡所顯示的連結輸入網路後,找到它是源自一篇2021-10-30發表在《早安健康》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兩位不是心臟專科的醫師,而標題是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一個有效方法避免心臟缺氧。這篇文章很長,共有22段,但其中有提及午餐的卻僅僅是這一段:「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我用心肌梗塞相關的英文在谷歌做搜索,搜不到有任何資訊顯示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同樣的搜索,也是一樣搜不到有任何科學報告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在做這些搜索時,看到的資訊是千篇一律地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早上剛起床時。我把比較可靠的5篇網路文章和兩篇醫學論文列舉如下:時代雜誌在2008-7-22發表的When Are You Most Likely to Have a Heart Attack?(什麼時候你最有可能心臟病發作?)。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內科教授Roberto Manfredini說:「哈佛的一個團隊估計了這種風險,並評估平均而言,早上 6 點到中午之間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的額外風險約為 40%。 但如果你只計算醒來後的前三個小時,這個相對風險是三倍。」WebMD在2011-4-27發表的Heart Attacks in the Morning Are More Severe(早上心臟病發作是更嚴重)。一天中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時間是早晨,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早晨的心臟病發作也是最嚴重的。這項最新研究週三在《心臟》醫學期刊上報導,早上 6 點至中午之間發生的心臟病發作會造成最大的損害。波士頓雜誌在2013-11-18發表的Why Heart Attacks Happen In The Morning(為什麼心臟病發作發生在早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布萊根婦女醫院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早晨較容易心臟病發作可能是由你體內的生物鐘引起的。MyHeart.Net在2015-1-23發表的Predicting a Heart Attack – What are the Chances?(預測心臟病發作——機會是什麼?)。Mustafa Ahmed醫生說:「眾所周知,心臟病發作最有可能發生在早晨和醒來的最初幾個小時內。一項研究表明,與晚上 11 點相比,早上 9 點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晚上 11 點的三倍。提出的原因包括醒來時壓力荷爾蒙的激增以及早晨的血液不那麼稀薄,這兩者都已得到證實。此外,有據可查的心率、血壓和血管張力的晨峰也可能有所貢獻。」TimesNowNews在2021-9-8發表的Why do most heart attacks occur in the morning and are more severe?(為什麼大多數心臟病發作是發生在早晨並且更嚴重?)。哈佛醫學院副教授Frank Scheer醫生說:「晝夜節律系統可以調節許多生理參數,並因此使人們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或多或少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響。例如,我們已經證明,在早晨,體內生物鐘調節血液凝固,從而可能導致早晨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源性猝死的人數增加。」1991年論文:Circadian Vari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晝夜節律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摘要:早晨急性心血管疾病(短暫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和中風)的風險增加已得到充分證明,並被醫學界和公眾廣泛接受。1997年論文:Meta-analysis of the morning exces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早晨過量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薈萃分析)。摘要:為了評估消除心血管事件早高峰的影響,我們對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晝夜變化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影響將是顯著的,因為大約每 11 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 1 例和每 15 例心臟性猝死中的 1 例可歸因於早晨發病率過高。原文: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說的,能信嗎
-
2022-02-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求好眠?精神科醫:睡前少喝酒、抽菸、滑手機
每逢春節連假過後,門診病患必定增多,睡眠困擾問題占大宗。大致分為兩類患者:一為連夜狂歡,睡眠過少;一為逮到機會,睡到過頭。其實兩者都不對,睡眠可視為身體能量配置與外界晝夜節律的平衡,必須行之中庸,才是王道。改善失眠方法,應安排作息相契合於當下所處的生活模式,讓交感神經的能量在入睡前降低,方是上策;偶爾輔以助眠藥物,是中策;若已到每天必須吃藥才能入睡的程度,實為下策。但即便已到非吃藥不可時,治療上仍不能就此放棄,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身體仍具備正常睡眠的恢復能力,可藉由醫者與患者的共同努力,盡可能地把這種能力找回來。至於有沒有什麼非藥物,如健康食品等,能助一夜好眠?其實,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東西用了之後會破壞睡眠結構,就應該避免使用。1.睡前飲酒容易失眠:酒精會破壞睡眠的正常結構,就算睡著也是處在淺眠或昏睡狀態,無法啟動身體的自癒模式;若睡前飲酒加上服用助眠藥物,易引發交叉耐藥性,酒癮與藥癮相互加乘下,睡眠障礙會更嚴重。2.睡前抽菸會睡不安穩:香菸中的尼古丁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會使得大腦在最需要休息的時候不得安穩,有些人為了強迫大腦關機,往往自行加重原有助眠藥物的劑量,此舉相當不智。3.服用助眠藥物後仍滑手機:若離不開手機,丟不下追劇,可想而知,大腦一方面要啟動關機程序,一方面又拚命不讓其關機,最後只得靠加重藥物去強迫關機,這些不好的習慣,會讓身體無法受惠於因睡眠而提供的身心休整。 助眠的藥物,常讓人心生畏懼。這類藥物有輕有重,藥性並不相同,有醫療的必要性,即幫助睡眠;但若在心理與行為上已變成依賴時,則與睡眠的自癒模式背道而馳,反讓藥物被汙名化。
-
2022-01-02 養生.運動健身
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哈佛教授教簡單做對一事緩解失眠
▌對睡眠感到緊張如果說世上有什麼地方最適合研究睡太少的影響,那個地方一定是大學。現在的學生似乎跟我在他們這年齡時一樣睡得不夠。去年有一位十分認真的大學部學生考試考壞了,到辦公室找我。我們討論這件事時,她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讓我印象深刻,顯然真的是因為睡眠不足她才表現失常。她承認她通常只睡四小時,考前一晚也不例外。我問她為什麼睡這麼少時,感覺像聽到與她相同年紀的自己在講話。她通常凌晨兩、三點上床睡覺,很難入睡,覺得還沒休息夠又早早醒來。白天她沒辦法不在課堂上打瞌睡,靠咖啡因在圖書館看了很久的書之後,到晚上又沒辦法入睡。大學生是一種特別的人類。部分原因在於許多大學生初嘗長大的滋味,但還沒有擔起大人的責任。我許多睡眠不足的學生離開象牙塔之後別無選擇,只能安定下來、多睡一點,但有些人會繼續睡眠不足。依據某些研究結果,美國大約有10 %的成人罹患可診斷的失眠症(也就是經常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入睡或整晚都無法入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覺得自己睡不夠。在其他地區,失眠的普及率也相仿。可以想見,許多失眠者,亦即大約5%的美國人,求助於安眠藥。為什麼這麼多人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探究在腦中交互作用、掌控清醒和睡眠的兩個重要生物過程。這兩個過程正常運作時,我們會在早上精神奕奕地醒來,整天大部分時間愉悅地清醒著,晚上則緩緩入睡。這兩個過程如果混亂,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或會議中不禮貌地睡著,晚上卻痛苦地難以入睡,早上又醒得太早,或是帶著恐怖的頭痛輾轉難眠。第一個系統是週期接近二十四小時的晝夜循環,由腦部下視丘(hypothalamus)中一群特殊細胞負責調節(這團細胞有個讓人昏昏欲睡的名字,叫做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這些細胞早上會通知腎臟上的腺體製造皮質醇,藉以叫醒我們。皮質醇是刺激人體消耗能量的主要荷爾蒙。夜幕降臨時,下視丘會呼叫同樣位於腦中的松果體製造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吸血鬼荷爾蒙」,有助於睡眠。晝夜系統像時鐘一樣每天依據光線亮度和其他經驗調整。有時差經驗的人都知道,晝夜節律可以藉由光線和其他環境線索慢慢調整(每天大約一小時)。如果人體完全依賴晝夜節律來調節睡眠,將會造成問題。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幾天睡眠不足又沒辦法睡晚一點,或是即使睡了很多也沒辦法晚睡,會有多糟糕呢?所以,還有另一個與活動量關係密切的系統也能調節我們的睡眠和清醒狀態。這個自動調節系統的功能類似沙漏,計算我們已經清醒了多少時間,好慢慢累積壓力,促使我們睡覺。我們醒得越久,睡眠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個壓力來自腦部消耗能量後產生的腺苷酸等分子逐漸增多。接著我們藉由睡眠讓沙漏重新開始計時,主要是透過非快速動眼睡眠。整體說來,這個自動調節系統可協助平衡我們清醒和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醒得太久,這個系統可抑制晝夜系統,協助我們回復減少的睡眠時間。在正常環境中,晝夜和自動調節系統攜手合作,維持固定的睡眠與清醒循環。但生命不可能永遠固定。如果房子失火、一群飢餓的土狼從動物園跑進社區,或是岳母突然說要搬過來一起住,那該怎麼辦?這些攸關性命的危機會啟動體內的戰或逃(fight and flight)系統,觸發過度激發(hyperarousal)狀態。一瞬間,身體會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大量荷爾蒙、加快心率、讓大量糖進入血液、暫停消化系統,同時提高警覺程度。這些荷爾蒙顯然還會抑制允許睡眠的過程,這是維持持續警戒的重要適應行為。今晚要應對緊急狀況,所以我們不會睡著。如果一切順利,火災撲滅了、土狼抓回去了,岳母也走了,我們就會回歸平衡,第二天晚上我們會睡得特別香甜,以便償還睡眠債務。戰或逃反應(也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對睡眠的影響,可以解釋運動對睡眠的影響為什麼如此重要以及有何重要。我們如果在睡前全速跑一公里或舉起重物,往往很難入睡,因為激烈的身體活動會開啟這個系統,造成激發狀態。相反地,白天做些適當的身體活動,例如踢一場足球、一兩個小時的園藝工作或長距離散步,都有助於睡眠。這些活動可以提高睡眠壓力,同時刺激身體以更深層的休息與消化(rest and digest)反應(也就是副交感神經系統)來抵消起初的戰與逃反應。除了其他效用,運動後恢復可逐漸降低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基本值、降低體溫,甚至有助於調整晝夜節律。雖然身體活動無法預防或治療所有睡眠問題,但有多項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通常有助於睡眠(但不要在睡前),規律運動的效果更好。一項涵括兩千六百名各年齡層美國人,並排除體重、年齡、健康狀況、吸菸和憂鬱症等因素影響的研究發現,每週規律進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中度或激烈活動的人,不僅睡眠品質改善65 %,白天也比較不容易昏昏欲睡。因此,睡眠充足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休息和修復,有助於增加活動量和改善運動表現。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青少年,受傷率是睡八小時以上的青少年的兩倍。最後,身體經常缺乏活動的成人比較容易有失眠困擾。 失眠不是緊急狀況造成的一、兩晚上睡不好,而是長期狀況。它經常會引發惡性循環,所以格外令人難受。如果通勤時間過長、社會衝突或過度困難的家庭作業造成的潛在慢性壓力,使得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異常升高,我們就會在晚上該睡覺時變得過度清醒,或是在一、兩次非快速動眼和快速動眼睡眠循環後醒來。我們陷入慢性睡眠不足時會製造更多皮質醇,尤其是在晚上。皮質醇讓我們睡不著,使問題持續下去,失眠更加嚴重。 糟糕的是,導致皮質醇升高和睡眠不足的壓力,還會抑制免疫系統和指揮身體儲存更多器官脂肪,緩緩危害健康。缺乏睡眠也會改變調節胃口的荷爾蒙,使飢餓素(ghrelin)增加,讓我們感到飢餓,同時抑制降低食欲的荷爾蒙瘦體素(leptin),進而造成傷害。我睡不夠時會吃比較多零食, 許許多多睡眠不足的大學生半夜找東西吃時,學校旁邊就有便利商店可以方便地買到各種點心和高熱量零食。更糟的是,慢性睡眠不足導致慢性發炎,妨礙夜間正常製造生長激素。總而言之,睡眠不足助長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相關病症,此外睡眠不足本身也和癌症有關。接著更慘的是,體重過重的人入睡後呼吸困難的風險較高(睡眠呼吸中止),因此更容易睡不好。狩獵採集者固定活動量大且沒有律師,所以應該比大多數工業化人類更不容易失眠,但他們當然也有壓力,偶爾也會睡不著。倘若確實如此,他們幾乎篤定不會掉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代陷阱中。最常見的治標型現代睡眠治療法是用酒精自我治療;然而酒精起初讓人昏昏欲睡,但後來會擾亂維持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更可怕的是,我們已成為睡眠工業集團的犧牲品。對睡眠感到焦慮的民眾受到慫恿,花大錢購買高科技床墊、聲音製造機、抗噪耳機、遮光窗簾、防止枕邊人打呼的裝置、眼罩以及各種高效能寢具。這些大致上無害的產品,一定會讓睡在火堆邊地上的祖先覺得好笑,但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安眠藥的濫用問題。安眠藥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產業,很容易吃成習慣。除去成藥不計,美國的安眠藥處方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已增加三倍以上。 安眠藥雖然相當普遍,但其實很危險。依據一項涵括三萬多人觀察研究指出,經常服用安眠藥的美國成人,其後兩年半的死亡風險增加將近五倍。其他許多研究也指出,安眠藥與憂鬱症、癌症、呼吸問題、錯亂、夢遊和其他危險密切相關。如果這些警告不夠可怕,還有幾項研究指出安眠藥的效用大多是安慰劑效果。失眠者和健康對照組服用常見助眠藥物(例如讚您眠〔Sonata〕和順眠〔Lunesta〕)的平均睡眠時間,與服用安慰劑的參與者相同(大約六小時二十分),入睡時間只減少十四分鐘,不過有些人表示第二天有記憶喪失現象。席格爾表示:「二十年內,大眾對安眠藥時代的看法將與現在我們對接受吸菸的看法一樣。」 ▌對睡眠感到焦慮做總結之前,我們再回到我在這一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如果人類受演化影響而會盡量休息,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不愛睡覺?我無意忽視許多人因睡眠不足而危害自己健康和他人性命(尤其是開車時),但有些危言聳聽者不考慮演化和人類學對睡眠的觀點,經常誤解大眾的睡眠行為不正常,這種行徑跟我們妖魔化久坐沒什麼不同。製造大眾對睡眠的恐慌或許有利可圖,我們的社會也比較容易批判與身體活動和缺乏活動有關的行為。我們認為坐著就是不好、睡眠就是好。事實上,這兩種休息方式都是正常但差異極大的行為,代價和效益都很複雜,受環境和當代文化規範影響極大。如果讀者對自己的睡眠健康感到懷疑,睡眠研究人員建議問自己這五個簡單的問題: .你滿意自己的睡眠嗎? .你是否整天保持清醒,不會打瞌睡? .你在凌晨兩點到四點間是否睡著? .你晚上清醒的時間是否少於三十分鐘? .你的睡眠時間是否介於六到八小時之間?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通常是或總是」,就表示你睡得很滿足,知道自己通常睡得很夠。如果不是,希望讀者們尋求解決的途徑是認知行為療法等研究完整、合理又有效的方法、嚴守規律作息等良好習慣,當然還有運動。需要一再重複的是,睡眠和活動兩者密不可分:我們的活動量越大,睡得就越好,因為身體活動可提高睡眠壓力、降低慢性壓力,進而緩解失眠。就這方面而言,身體活動和睡眠不是彼此眼紅的對手,而是合作夥伴。一個人好意地經常嘮叨我們多運動,但又不時催促我們多睡覺,其實或許並不矛盾。※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1-12-0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 醫師教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12種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
近年來,許多人因為工作、人際關係、感情壓力過大,使得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導致「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失眠情況。失眠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適當睡眠與休息是人體最重要的修復機制,長期睡眠不足,將引起其他慢性或是精神疾病的導火線,所以失眠問題不能等閒視之,一旦發現有失眠、睡不好的症狀,就得積極解決。一般人都以為失眠是神經、壓力或是疾病造成的結果,而在眾多原因中,身體內的營養元素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現在營養補充品廣泛使用於醫療,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遵循「菲佛定律」:「對於每一種對患者有益的藥物,都有一種天然物質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在營養學領域中,希望能夠透過食物和天然的營養素,針對在臨床醫師診斷過後,確認不需要藥物治療的亞健康族群,或者是需要額外補充缺乏營養的族群,像是長期喝酒、年長、懷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輔助藥物治療,進而減少藥物使用量,或是藥物使用時間長度。透過支持飲食中攝取不足的營養素,可以提供合成睡眠激素的原料,來放鬆情緒、紓緩肌肉緊繃、改善神經修復、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支持內分泌正常抗壓調節能力,進而幫助縮短入睡時間、加深睡眠品質,改善早晨精神體力。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表明,充足的營養攝取對睡眠很重要,如果缺乏關鍵營養素,如胺基酸、鈣、鎂和維生素B群、抗氧化維生素、植化素等等,都會與睡眠問題有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可以評估每個人失眠的根本原因和缺乏的細胞營養素,才能夠針對個人情況,設計適合的飲食和營養補充計劃,真正達到改善體質和營養狀態的目標。【延伸閱讀: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營養充足就好睡,睡一個好覺!俗話說:「缺什麼,就補什麼。」某些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就需要從外界獲取,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哪些營養素,可以讓我們睡一個好覺!◆ 色胺酸色胺酸(Tryptophan)為二十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之一,同時也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因此須從食物中攝取,例如小米、牛奶、豆類等食物,就富含色胺酸,因此也被視為「天然安眠藥」,也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Serotonin)經常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百分之九十的血清素會在腸道黏膜中產生,刺激腸道運動,少量則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生成,與人的情緒、睡眠、壓力和食慾調節有關。血清素若充足,就能讓人放鬆、心情愉悅,並且紓緩神經活動引發睡意,透過和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交互作用,增強情緒平衡,同時也有放鬆、助眠及抗憂鬱的作用,另外也能調節飽足感及痛覺。色胺酸能促使腦神經細胞分泌5– 羥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在維生素B6的催化下合成血清素,再經由甲基化和維生素D的調控,在夜間合成褪黑激素。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營養素都會參與,包括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鎂等等營養素,都是可以幫助色胺酸轉換為褪黑激素的輔酶。「睡前就喝一杯牛奶吧!」到了晚上,因為過度亢奮而不能入眠的人,這個時候可以喝下一杯溫牛奶,也有助於睡眠喔!◆ B群維生素B1、B2、B6一起作用,可以在大腦中幫助合成血清素。B群是我們最常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在治療疾病、預防疾病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失眠。除此之外,維生素B6還能維持神經健康和情緒穩定,消除過度焦慮;維生素B3(菸鹼酸)可以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失眠患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而維生素B12則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和不安,幫助睡眠。另外,葉酸是色胺酸轉為血清素過程中,甲基化反應的必要營養素。◆ 茶胺酸一提到茶,就會聯想到「咖啡因」,從而認為是提神的營養素。其實,茶胺酸是茶葉中特有的胺基酸,存在於紅茶、綠茶、抹茶中,可促進神經釋放多巴胺和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能助眠、減緩焦慮,被稱為是「放鬆胺基酸」。研究顯示,補充茶胺酸能增加大腦的α 波的活性,而α 波是促進放鬆的腦電波。在茶類中,以綠茶的茶胺酸含量最高。不過綠茶中也含有咖啡因,因此過量喝綠茶也可能干擾夜間的睡眠品質!若有睡眠困擾,或本身對於咖啡飲敏感者,建議傍晚過後勿喝綠茶或其他茶類,或者選擇含有茶胺酸的綠茶萃取營養補充品。◆ γ–氨基丁酸(γ–GABA)腦部自行產生的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也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特別是在發酵食物中,能改善睡眠,調節自律神經(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減緩緊張、減少壓力、提高表現力。此外還能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使骨骼肌肉的增強、提高免疫力,對高血壓有緩解作用。然而,飲食攝取的GABA,無法穿透過血腦障壁,所以如果需要外源性補充要選擇有特殊專利的GABA原料使用。◆ 聖約翰草聖約翰草,又叫「貫葉金絲桃」,在歐洲使用歷史悠久的草藥,主要用來調節情緒障礙,像是焦慮、憂鬱、更年期或季節性情緒失調,同時也能夠提高夜間褪黑激素,調整晝夜節律,改善睡眠。◆ γ–榖維素γ–穀維素主要存在胚芽、糙米的米糠中。研究發現,飲食攝取或是外源性補充可以提升副交感活性,改善睡眠品質、更年期的情緒不穩,以及幫助放鬆,適合調整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西番蓮對抗失眠與頭痛效果極佳的「天然鎮定劑」,含有豐富的類黃酮與生物鹼,用於紓緩壓力、改善失眠、鎮定神經。研究指出,食用西番蓮萃取物能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調節生理時鐘,並改善生理機能。◆ 洋甘菊有多篇研究證實,洋甘菊對於多種健康有益,從抗發炎到傷口癒合、預防糖尿病,以及對感冒、心血管都有益處。洋甘菊含有多樣的萜類及黃酮類物質,尤其是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與大腦中的特定受體結合,有助於抗焦慮、助眠。◆ 鎂鎂是天然的鎮靜劑,補充鎂能幫助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對於獲得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鎂能協助調節褪黑激素以及GABA受體,因而改善睡眠品質。發表於︽醫學科學研究期刊︾的一項雙盲臨床試驗發現,睡眠障礙、失眠的老年人連續八週補充五百毫克的鎂後,睡眠時數及效率、血液褪黑激素濃度、入睡時間等,都有明顯改善。礦物質的吸收利用率較低,建議挑選胺基酸螯合鎂,吸收率較高,也不易造成腹瀉。◆ 鈣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鈣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子,還是體內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原料之一,此外,也和肌肉放鬆、情緒穩定有關。就睡眠角度來看,鈣是幫助褪黑激素生成的重要元素。所以,補充足量的鈣質,有益於骨骼肌肉、精神情緒及睡眠健康。◆ 纈草作為一種溫和的鎮定藥物,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用於改善失眠、神經緊張,以及頭痛等症狀,它是歐美國家最常用的天然藥草助眠劑之一。纈草會增加體內的γ–氨基丁酸(GABA),當GABA含量提高時,可以幫助入睡,可與其他草藥,如啤酒花、聖約翰草、西番蓮及檸檬香蜂草搭配使用,有加乘效果。◆ 番紅花番紅花是全世界最貴且稀有的香料,七十萬朵花才能萃取出一公斤的番紅花萃取物。傳統上番紅花用於鎮靜、紓壓、改善睡眠,目前有多項實驗顯示,番紅花中的番紅花素及番紅花醛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此外,番紅花含有多種營養素,像是類胡蘿蔔素(包含番紅花酸、番紅花素、番紅花苦素、番紅花醛),以及鐵、鈣、鎂、鋅、銅、維生素B2及精胺酸等,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降低壓力荷爾蒙,及調節體內血清素活性。以上這些營養素的缺乏都可能造成失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壓力、旅行,或工作計劃、心理健康障礙等,不同的失眠需要不同的營養素幫忙。我們該如何按照生活步調的變化和自覺症狀,來選擇營養素呢?以下是幾個大方向,供各位讀者的參考:◆ 壓力型失眠擔憂會使大腦在夜間活動非常活躍,從而難以入睡,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還會導致腎上腺功能失衡,加重失眠的症狀,因此需要補充平衡腎上腺功能的營養素。此時,可藉由紅景天、南非醉茄、刺五加等營養素,幫忙調節腎上腺,並搭配紓壓助眠的營養素,如茶胺酸、GABA、西番蓮,一起使用,方能緩解壓力失眠。◆ 時差失序型失眠因為輪班、工作時間不固定,或是出差,導致的時差失序問題,也會擾亂生理時鐘,造成失眠。此種狀況則需要補充睡眠激素――褪黑激素的原料,例如色胺酸、聖約翰草、維生素B群、鋅、鎂,幫助在體內轉換成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被打亂的生理時鐘。◆ 緊張焦慮型失眠因為情緒緊張焦慮而引起的失眠,要先從放鬆開始做起,可以補充能鎮定安神的茶胺酸、調節副交感神經活性的γ–榖維素,以及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GABA。改善壞情緒,帶來好心情的的十大食物快樂營養素包含色胺酸、酪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鈣、鎂和Omega-3 脂肪酸,攝取快樂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讓人精神振奮、放鬆、緩解壓力。以下,同步彙整讓人心情變得愉悅的十大快樂食物:一、香蕉:香蕉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6和鎂,色胺酸能轉化為血清素,是人體的快樂激素,幫助緩解壞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焦慮。此外,香蕉中的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二、富含Omega-3 食物: Omega-3 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增加血清素分泌量,改善憂鬱,擁有好心情。常見富含Omega-3 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核桃等。三、蛋: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富含多種胺基酸,例如色胺酸、酪胺酸以及卵磷脂。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能夠穩定情緒、保持心情愉悅;酪胺酸則是多巴胺的原料,讓人變得更專注;卵磷脂則能對抗壓力、增進認知功能,強化神經傳導功能。四、牛奶: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色胺酸,能夠安定神經、增加血清素分泌,情緒穩定。五、全穀類:可以延緩血糖上升,使血糖維持平穩,保持情緒穩定,同時全榖類也富含維生素B群,能穩定神經、減少焦慮、憂鬱。全榖類食物包含糙米、燕麥、小米、薏仁等。六、南瓜: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B6和鐵,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維生素B6有助放鬆情緒、緩解焦慮和不安;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可以改善貧血、維持血糖的穩定,保護心血管健康。七、深綠蔬菜: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葉酸,缺乏葉酸將導致血清素合成降低,引發憂鬱及精神疾病。例如菠菜、花椰菜、青江菜、蘆筍、韭菜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尤其是菠菜。此外,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鎂,可以讓人放鬆神經、心情舒暢。八、芭樂:當壓力大時,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素,大量消耗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參與腎上腺素的合成,又稱為「減壓營養素」,也是強效抗氧化劑。所以平時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木瓜、奇異果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對抗壓力的好食物。九、黑巧克力:可可含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黑巧克力,抗氧化作用高,可以幫助大腦釋放腦內啡,提高血清素。研究顯示,黑巧克力能預防阿茲海默症與老年癡呆症,甚至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產生愉悅感。十、葵瓜子:葵瓜子含有豐富的鎂、色胺酸,以及所有堅果中最高含量的維生素E,具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腦細胞;鎂有助於放鬆、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能紓緩焦慮,同時也能幫助血清素的合成,幫助我們有好心情。除了以上的飲食與營養素調理之外,還要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總體來說,當身體缺乏一定的營養素時,自然就會發出警訊,失眠可能就是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狀況,檢查是否缺乏哪些微量元素,才能及時進行補充。不過要注意的是,維生素不能一次性攝入過多,過猶不及,可經由諮詢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0-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到了秋天就容易抑鬱傷感?「季節性憂鬱」如何避免?
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作客.....,邁入秋季,天氣漸寒,草木日漸凋零。有不少人到了秋天就容易變得心情低落、抑鬱傷感,同時秋冬季也是抑鬱症的高發季節。那麼,「悲秋」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秋季心情容易抑鬱?每個人的情緒可能都會多多少少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有的人在晴天、陰天等不同天氣下心情會有所不同。到了秋季,不少人的情緒容易低落,主要由於入秋之後光照時長減少、強度減弱,天氣變冷,進而可能誘發機體晝夜節律,或者生物鐘的變化,導致褪黑激素水平分泌增多,而生物節律的異常可能又影響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神經遞質等發生改變,這是導致抑鬱情緒容易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生理基礎。在臨床上確實可以看到有些抑鬱症患者的發作呈現出了季節性特點,尤其秋冬季是抑鬱症的高發季節。但是「季節性抑鬱症」並不是一個專業的術語,只是抑鬱症的一個亞型,本質上還是抑鬱症,只是其發作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研究發現,「季節性抑鬱症」患者體內5-HT轉運體(SERT)蛋白水平存在顯著的季節差異,進而導致5-HT水平的波動。當秋季夜晚時間逐漸延長時,SERT水平即隨之升高,導致具有活性的5-HT水平的下降。此外,光照週期的變化會促使多巴胺與生長激素抑制素(SST)之間出現神經遞質轉換,也是抑鬱症呈現季節性發作模式的一個很重要的發病機制。此外季節性抑鬱症與典型的抑鬱症在臨床表現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常見的抑鬱症大多表現為失眠、食慾不佳、體重減少等,但季節性抑鬱症則表現為嗜睡、暴食、渴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體重增加等。值得注意的是,判斷是否罹患了季節性抑鬱症,需要滿足以下特點:1.抑鬱症的發作及緩解具有季節性特點,如在秋冬季開始,在春季緩解。2.在最近二年中,有二次抑鬱發作符合上述季節性特點,而且在此期間沒有不符合上述特點的抑鬱發作;在患者整個病程中符合季節性特點的抑鬱發作要明顯多於非季節性特點的抑鬱發作。而且需要排除可以被季節性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解釋的情況,如季節性失業或學校放假等。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事實上,心情不佳並不等同抑鬱症。然而隨著公眾對於抑鬱症話題較為關注,不少人甚至會“對號入座”。比如有的人哪天心情不好會自我懷疑是否患了抑鬱症,此外,目前網絡上有不少評判或篩查是否是抑鬱症的“自測表”,但實際上其中大多數“自測表”只是症狀量表或者篩查量表,即便是自測得到了“陽性”結果,也不見得一定是抑鬱症,因此抑鬱症的判定需要由專業醫院的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上有一套通用的抑鬱症診斷標準(ICD-10),其中包括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精力減低或易疲勞三條核心症狀,以及注意力降低、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有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認為自己前途暗淡且悲觀、自傷或者自殺念頭或行為、睡眠障礙、食慾低下等七條附加症狀。抑鬱症的標準是需要至少滿足兩條核心症狀以及至少兩條附加症狀,這些表現存在於每天大部分的時間,且時長超過兩週,對於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還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抑鬱症。此外,抑鬱症的病情程度有輕中重之分,輕度需要滿足兩條核心症狀加兩條附加症狀,中度需要滿足兩條核心症狀加至少三條附加症狀,重度需要滿足三條核心症狀加至少四條附加症狀。因此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壞心情」,它有著嚴格的診斷標準,也需要專業醫生進行隨訪,根據新的信息有可能會修正診斷,這是一個複雜的診斷過程,並不能依據單純的個別症狀或簡單的篩查量表就認為自己得了抑鬱症。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迄今為止,抑鬱症的發病病因並不十分清楚,通常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儘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個可治療的疾病,大多數經過治療可獲得痊癒,而且與其他疾病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目前臨床上針對抑鬱症有三大主要的治療手段,即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眾多循證醫學證據及臨床實踐發現,綜合治療比單一的治療手段更有效。同時,醫生會根據抑鬱症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例如輕中度抑鬱症可以首選非藥物治療,而抑鬱症程度達到中重度以上,尤其出現了嚴重的自殺風險或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必要時住院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網絡上關於抑鬱症的信息鋪天蓋地,但是大家對於抑鬱症的認知上仍存在許多誤區。臨床上,抑鬱症的表現很複雜,不同患者可能差異很大,比如季節性抑鬱症的進食及睡眠等表現就與普通型抑鬱症的表現截然相反,還有一些患者以軀體症狀為主,因此容易被認為患了軀體病,通常會反复去綜合醫院去就診、檢查。所以抑鬱症特別容易被誤診及漏診。此外,有些患者儘管察覺到自己得了抑鬱症,但會擔心遭到別人的歧視,因此不敢去或不主動到專科醫院接受治療,結果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耽誤了病情,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鮮見。目前抑鬱症的就診率仍然較低,我國最新的全國性調查發現,抑鬱症的諮詢率及治療率僅為10%左右。對於一個病因不明的疾病,儘管目前尚無特效的預防手段,但確實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其發病風險,例如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塑造健康人格,獲取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持、避免對外界有強烈刺激的身心反應、合理膳食、規律生活,積極室外運動鍛煉,學會傾訴、宣洩與放鬆等。
-
2021-06-18 養生.運動天地
規律運動 有助改善睡眠及代謝
優質的睡眠與規律的運動,對人類健康有很大助益。近年睡眠不足引發的高胰島素阻抗(即糖尿病的早期),建議可以運動作為治療方法,可有效減緩糖尿病與相關代謝疾病。五分之一的中老年人好發「睡眠呼吸中止症」。他們的上呼吸道軟組織入睡後塌陷,易引發睡眠中反覆驚醒,交感神經興奮,6到7成的人會失眠,導致白天疲憊,使得病患對運動的能力與興致明顯下降。研究顯示,規律的有氧運動確實可以減少睡眠呼吸中止,並能緩解失眠、日間疲勞、高血壓、高血糖;長期則能減緩心血管疾病、中風及失眠相關的身心疾病。臨床治療上,睡眠呼吸中止患者要突破心理與生理的限制,積極從事有氧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運動可以降低呼吸障礙,但仍不如持續使用正壓呼吸輔助器(CPAP)的治療效果。反之,病患如果僅戴上輔助器而不加入規律有氧運動,雖能部分減緩代謝疾病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但還是不如加上有規律的運動,更具療效。約有四分之一18歲以上的台灣人曾罹患失眠症。若患者長期服用鎮定安眠藥(Benzodiazepines, BZD),儘管能導入睡眠狀態,卻會減少深度睡眠期,無法使睡醒後腦力清新,自律神經功能回復,反而可能衍生反彈性失眠、憂鬱焦慮、認知障礙,甚至提高跌倒、罹癌或其他致命的危險。針對失眠族群的研究證實,有氧運動與阻力運動(如舉重),都能有效改善睡眠的質與量,並緩解憂鬱或心血管疾病。長期規律運動的療效遠超過安眠藥。癌症病患化療或放射治療後,常會引發嚴重失眠症,規律運動可減少不適感,改善睡眠狀況,尤其乳癌病患做有氧加重訓,確實可有效緩解壓力與疼痛。所有生物都有將近24小時日夜周期的表現,如同「動與靜」或「睡與醒」的反應。人類的生理時鐘是內建的晝夜節律,經由我們眼睛的視網膜去感知周遭環境明暗,進行調整,不僅影響整體腦中樞運作,更經由自律神經、荷爾蒙分泌,調控生理機制。占人類體重40%的肌肉,是糖與脂肪燃燒代謝最重要的器官。日夜及動靜節律牽動著胰島素分泌,影響醣類與脂肪代謝產能,以供肌肉收縮。不論短期或長期的睡眠剝奪,或睡眠品質低落如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會造成胰島素阻抗上升,血糖因而高升,導致肌纖維損傷、慢性全身發炎,甚至縮減壽命。因此,從全人醫療的角度,矯治睡眠障礙、減少其衍生的後遺症,包括心血管及代謝疾病、身心和免疫系統疾病,運動治療是現今標準治療外,不可或缺的一環。
-
2021-03-2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天要睡多久才夠?睡眠專業醫師教你一招判斷
睡眠門診最常問的兩個問題我在睡眠門診最常聽到的兩個的問題是「要睡多久才夠?」和「你覺得我的睡眠追蹤器怎麼樣?」第一個問題我不回答,應該說不會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因為真的沒辦法。這個問題就像問「十歲小孩身高多少才算正常」一樣,要是我看女兒的班級合照,會覺得孩子們身高差距很大,但都很正常。同樣地,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端看個人的基因和睡眠品質。適當的睡眠量指的是起床後精神飽滿,白天不睏,而且睡覺時間規律,沒有入睡困難。若經常做到這些,能在鬧鐘響前自然醒,週末也不需要補眠,就表示睡眠量很夠,有睡好睡滿。至於第二個問題我通常都很小心,怕冒犯別人。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量測一切的時代,總覺得有必要把數據和度量衡應用到生活裡,看看自己採取了多少步驟、Instagram 有多少粉絲、賺了多少錢、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當然還有睡了多少覺。但我真的不知道追蹤睡眠量有沒有幫助。如果你符合上述標準,白天可以正常生活、沒有困倦感,就算睡眠充足;反之,如果你覺得很累、沒有精神,就是睡得不夠,不需要睡眠追蹤器也知道。再說,除了浪費一點錢外,這類裝置還有其他潛在的缺點。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追蹤裝置相對不準確,你在手臂上穿戴五種不一樣的追蹤器,會得到五個截然不同的睡眠時間估計值。這些儀器測量的是運動,不是睡眠,並根據演算法就不同程度的睡眠給出不精確的數字。如果這些裝置能證明你認為的失眠其實是睡眠狀態錯覺,不是因為晚上睡太少,那就有用,但前提是追蹤器能精準捕捉到你的睡眠狀態,給出可靠的數據。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因為失眠而擔心自己的睡眠狀況,不斷追蹤只會深化這些擔憂,讓你緊抓不放,無時無刻都在關注自己的睡眠情形,反倒會讓問題變得更糟。這種現象現在甚至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完美睡眠主義症」(orthosomnia),也就是根據睡眠追蹤器所顯示的不可靠數據來自我診斷,判定自己患有睡眠障礙。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是一種主觀體驗,大部分自認失眠的人其實睡眠量都很正常。要是你期待深度睡眠,睡眠追蹤器卻說你很淺眠,就會影響到你對自己的睡眠感知。當然,我不是說這些裝置或程式完全沒價值。在睡眠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例如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這類設備可用來追蹤睡眠情況,看看問題是否有改善或惡化;另外最重要的功能大概是能為研究人員提供睡眠模式的「大數據」,由於目前睡眠量化技術還不完美,納入眾多個體樣本可以稀釋缺點,淡化數據雜訊。至於個人使用方面,尤其是那些來睡眠門診掛號、坐在我眼前的人,我還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執迷於臥床時間和仰賴不準確的測量方式很容易讓人忽略本書提到的重點:生物、心理、行為、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睡眠品質和睡眠量。睡眠障礙涵蓋範圍廣重要且值得強調的是,大部分關於睡眠與身心健康關係的研究都不盡完善。從我在書中分享的故事就看得出來,我們對自身睡眠情況的看法大多不可靠。我們對夜晚的感知與現實樣態往往天差地遠。這些研究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大部分都依賴受試者自陳,以他們的說法為參考。就目前可用的技術來看,要對所有人進行睡眠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執行成本太高。因此,我們觀察大量人群,將睡眠因素與高血壓、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聯繫起來,分類群體,貼上「失眠」或「睡眠不足」的標籤,然而事實上,這些群體可能非常混雜,無法一概而論。以失眠為例,有些人睡眠時間正常,有些睡眠時間短,有些是服藥導致失眠,有些則是因為疼痛或呼吸困難而失眠。儘管我們將睡眠量與死亡率相連結,試圖根據已知因素進行調整,依舊不可能顧及一切,也沒辦法確定那些聲稱自己睡眠時間超過七小時的人是否真的睡了那麼久。請不要誤會,我相信睡眠問題確實會對身心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只是認為目前我們尚未完全洞察其中奧祕,還有些微妙的地方等待發掘。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將來真的可以長期追蹤睡眠,而不是運動,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也會變得更清晰、更明朗。此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我閉上眼睛就睡著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大多時候,只要我一躺上枕頭,腦袋就會高速旋轉,該完成的論文或講稿、還沒寫的信、聯絡病人、安排會議時間等諸如此類的想法一個個冒出來。可是,有時我會看到診間裡的猝睡症患者前一分鐘還在跟我聊病情,下一分鐘就睡著了;我抱小女兒上床睡覺,望著她瞬間入眠,就像切換電燈開關一樣簡單。看看她和我的病人,就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認為清醒和睡眠是完全不同、界限明確的存在狀態,就像鋼筋混凝土路障或柏林圍牆一樣,隔開西邊的清醒與東邊的睡眠。然而,這種看似明顯的分野只是表面的假象,大腦神經核、神經元與迴路在底下錯綜交錯,編出複雜的舞序,攜手合力又互相對抗,共同調節我們參與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程度,決定我們的意識狀態。各個腦區彼此協調運作,設定晝夜節律,讓我們得以入眠,指引我們走完睡眠週期。隨著夜晚推移,這些迴路會調節睡眠階段,從淺度睡眠到深度的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接著再進入快速動眼期睡眠,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四到五次。大家都知道,系統愈複雜,就愈有可能出現故障。當我遇到技術問題,看著醫院的電腦工程師與資訊系統噩夢搏鬥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學生時代那段要不停開開關關、好讓當機的計算機恢復運轉的日子真的過去了。我們的大腦比世界上任何一種人造系統都還要複雜,這麼複雜的機制出錯率居然這麼低,真的很不可思議。睡眠障礙涵蓋的範圍很廣,睡太多、睡太少,在錯誤的時間或用錯誤的方式睡覺都算。不同的睡眠障礙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看看大腦如何影響睡眠,睡眠又是如何影響大腦。清醒的大腦有各式各樣的功能,但有時也會出現異常。我們白天體驗到正常的情緒、記憶、認知,以及所有身而為人與個體意識存在會經歷的事物。一旦過程出了錯,我們就會出現病症和失調現象,例如焦慮、憂鬱、失智、癲癇、偏頭痛等。很多人都認為大腦晚上會徹底休眠,呈現關機狀態,這些病患的情況卻說明了事實正好相反。夜晚的大腦就和白晝一樣有各種功能,也會出現異常,更會對清醒時的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我們有很棒的進展,更了解日間與夜間生活的關係,我還是覺得我們只觸及了表面而已。很多問題依舊沒有解答,其中有些謎團大到難以想像,比方說做夢的功能,或是我們能否藉由改善睡眠來預防阿茲海默症;有些問題雖然沒那麼根本,但對特定疾病患者來說同樣重要,例如猝睡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要如何準確定位神經元、克萊恩-萊文症候群的病因到底是什麼,或是有沒有方法能治癒這些疾病。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隨著遺傳學、神經科學與科技領域不斷向前邁進,睡眠研究技術也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發展。若未來能長時間在家追蹤睡眠,不光是追蹤運動,一定會大有幫助。另外還有辨識與分析大量個體基因的方法、研究和影響大腦的新技術(例如運用磁場或電流刺激等)都能讓我們深入探究、發掘新的見解,而開發蒐集與分析「大數據」(如大量個體醫療數據和睡眠參數)的技術解決方案也很重要。我夢想在我有生之年,很多睡眠問題都能得到解答。我期待有一天坐在診間面對病人提問,不必再說「我不知道」。※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3-1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教授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睡眠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在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以上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晚上睡覺時會規律地發生不同階段的睡眠深度與活動,在夜間也是組織或細胞修補的高峰期,人類的生長荷爾蒙(HGH)被釋放,(兒童的前期生長主要在睡眠時),蛋白質的合成,脂肪被分解用來修補組織,特別在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提出控制晝夜節律(生理時鐘)的控制機制,也再次強調夜間睡眠的重要性。其實有關睡眠的報導與研究非常廣泛,有關睡眠的生理機轉,與疾病的關係及解決失眠問題都有很多報導與討論,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失眠人口已突破400萬大關,其中65歲以上、有失眠經驗的比例高達二分之一;健保署統計,全台已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約可環島十二圈。本人在乳癌門診亦常接觸乳癌患者在乳癌治療及追蹤期間,除了疾病本身以外,經常會有嚴重睡眠障礙問題,進而要求藥物治療。這裡特別統整近幾年來有關睡眠的重要發展與讀者分享:(1)最近發表研究顯示,當我們尊重我們的晝夜節律,在我們應要休息時休息,應當活動時活動,我們才能得到最佳的健康。如果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紊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導致血壓及血糖上升,同時有十種以上與發炎有關的介白素發生變化,免疫系統下降,易罹患心臟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2)適宜睡眠時間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成人7至9小時為宜,在此段時間,根據波士頓大學近年在極具權威的科學期刊發表,在睡眠過程中,腦細胞間隙會變大,腦脊髓液間流動比較順暢,睡眠時大腦內β波澱粉樣蛋白這樣的代謝副產物,如果熬夜不睡,或深夜才睡,清洗廢棄物功能銳減,可能導致失智的風險,科學期刊中利用功能磁振造影技術證實了夜間睡眠時腦脊髓液的流動頻繁。(3)但睡眠太充足也不宜,根據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神經認知功能下降,這也包括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的下降,睡太久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約35%至40%,另外與肥胖、糖尿病以及癌症均有相關,根據最近研究,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和癌症、中風增加有關。所以建議在晚間十一點以前最好就寢。(4)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午睡超過60分鐘以上會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也會使壽命減短,所以改為每周一至二次的短暫午睡,反而有助心臟健康。(5)過去有關睡眠研究都偏重與體重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但最近有許多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癌症風險增加及罹癌後預後不良。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發現,停經的婦女若長期睡眠不足,更容易形成侵襲性較高的乳癌,治療後復發率較高,另在大腸癌亦有此情形。所以目前諸多學者都強調,罹癌病人要特別注意睡眠品質,特別在化療期間更要留意晝夜規律。(6)賴床或周末補眠對於週間缺眠的人而言,對健康是相當不利的,反而打亂了睡眠周期,所以不建議賴床或補眠。綜上所述,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睡眠就像飲食與運動一樣,適度最重要,太多太少都不好,對成年人而言,最佳睡眠時間儘量7至9小時為宜,老年人6至7小時即可。
-
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接下來介紹的是,受到遊走症狀困擾的家庭,為減輕遊走症狀所嘗試的照護方式。對家屬而言,遊走是失智症照護最困難的症狀之一。由於周遭環境與病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從沒出現一個方法,敢說絕對能減輕症狀,想想還真令人遺憾。 因此,製作小組採訪了許多醫療與照護專家,試著將實用的照顧原則歸納成以下六項要點。由於症狀各自不同,不敢說一定能減輕症狀,但值得參考,請您抱著觸類旁通的心情繼續閱讀吧。▎重點一:調整日夜節律、善用長照保險服務 半夜遊走是最令照護家屬苦惱的問題之一。 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人來說,由於掌握自己身在何處的定向能力減弱,一旦身處昏暗環境,無法看到周圍景物,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為了阻止夜間外出,照顧者常常夜不成眠,搞到疲累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熊本大學的池田學教授,是研究遊走等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首屈一指的學者,他認為應該重視晝夜顛倒的現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建晝夜節律。如果是白天,身處熟悉的環境,多半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在光線昏暗的夜裡,有時連健康的人都有困難。然而,即便是白天,失智患者認不出路,發生走失仍比比皆是,因此,我也會針對白天的種種狀況,試著列舉對策。」為了建立正常晝夜節律的家庭環境,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上午出去曬曬太陽。.睡覺的時候,適度調整室溫及亮度。.白天小睡,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度。.適度運動。 此外,池田教授建議善用照護服務的短期留院(short stay),所謂短期留院,就是預先和養護機構講定,入住個一星期。 「由專業照護人員完全照顧,將白天睡眠時間減到最低,並適度消耗體力,夜裡自然容易入眠。以重建晝夜節律作為短期留院目標,同時讓家屬和個案管理師,向負責照顧的醫師等團隊人員,學習調整日夜節律的正確知識及照顧技巧。」 當然也有人經過短期留院,白天照樣睡覺、半夜起來踱方步,回家後當然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家屬尋找照護機構協助時,一定要清楚告訴照顧團隊,這次短期留院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長者的日夜作息,拜託照護機構著力於調整作息。 池田教授認為,「應該倡導使用治療導向的照護服務。讓患者待在安全的機構,為了通盤了解患者的症狀,改由專業人員提供照護。雖然,提供照護的家屬,由於充分了解被照顧者的生活型態與喜好,多半能發展出不錯的對應模式。不過,當家屬遇到無法搞定的狀況,卻不願找專業照顧者幫忙,還是叫人遺憾。」 善用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也可以用來處理棘手的「黃昏症候群」。當夕陽西下,天還沒完全暗下來的時候,常有病人丟下一句「不回家準備晚餐不行」或是「該去上班了」,便頭也不回離開家門,因而走失。 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善用日間照護中心的延長服務,或是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 一般的日間照護中心,會讓使用者在下午五點以前回到家,也就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離開照護中心。因此黃昏症候群好發時間,正好落在家屬接手照顧的時候。如果申請延長服務,讓長者在日間中心留到晚上七點左右,換言之,最混亂的時段,將由專業照護者守護。 近來,以照護事業所為根據地的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既提供居家照顧,也提供住宿,由於照顧模式極有彈性頗受好評,各地陸續增加當中。這類服務機構,能夠針對個案狀況,彈性變更照護使用時數,也較能因應黃昏症候群。 想要利用這些照護服務,可以事先預約,也可以到住家附近的事業所諮詢,要是患者和個案管理師關係緊密,直接請他安排即可。▎重點二:房間和廁所加標示,夜間照明充足 當遊走症狀加劇,不只是外頭,連在家裡也會找不到路。年紀漸長,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加,常搞得昏頭轉向,甚至無法成眠,最後變成日夜顛倒。照顧者不跟著起床不放心,不少人搞到精疲力竭,白天就跟著睡覺。 為了防止演變成這種狀況,房間和廁所門口可以貼上醒目、容易辨識的標示,減少在家中遊走的可能。用黑色麥克筆在A4大小的白紙上,寫下「廁所」等場所標示,再以膠帶黏貼門上,就算是大功告成。當然,用假花裝飾,或以其他視覺記號加以提醒,也能達到類似功效。 池田教授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辨識能力發生障礙,有時會無法理解一般的標示,在原地來回踱步,稍不留神,就會走失。不論是搞不清空間位置,還是大腦辨識能力下降,如果能適當加以提醒輔助,許多場合便不會出問題。」 因此,夜裡走廊和廁所的燈不能關,光線明亮比較容易辨識方位。就連一般人在明亮的環境裡行走,也比較不會跌倒。▎重點三:留心疼痛、想上廁所等不快的生理狀況,以及炎熱或寒冷的環境 由於失智者可能因為疼痛、搔癢等感覺引發遊走,故留心其身體狀況,並尋求改善也很重要。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上飯田第一綜合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鵜飼克行,在其合著的BPSD(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初期因應策略專書提到,「當身體發癢、疼痛時,普通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有時無法溝通,如此一來,便會以行動的方式,也就是遊走症狀表現不安。」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是有其他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會引發遊走。再者,不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可能,故須多加留意,像是房間會不會忽冷忽熱?會不會太嘈雜? 光線太刺眼? 或是有不好的氣味?當環境引發嗅覺、聽覺等五感上不快的感受,也可能誘發遊走。 遇到這種情形,必須仔細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與姿態,考慮可能發生的狀況。究竟是牙痛、長疹子,還是身體搔癢,狀況能越早搞清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環境,身為最了解當事者的家屬能替長輩好好想想,將產生極大助益。 鵜飼先生的總結是,「當本人不瞭解周遭環境,一定會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有所行動,必須預見其目的。身體狀況加上周遭環境的影響,會讓本人感到不安,進而發生遊走症狀。有時,就為了尋找同住的妻子為何不在家而走失。如何體察當事者內在意向,儘管困難,卻很重要。」▎重點四:花時間對話,試著了解其目的與理由 出聲叫喚像在遊走的當事者,並試著和他聊聊,去理解他真正的想法,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提出這種做法的是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個透過大學建教合作,著重於開發高齡失智患者實用照護方式的團隊。 以研究訓練部門主任阿部哲也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四百多家照護事業所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所有成功因應遊走症狀的案例,在二○一四年發行了實務因應方法的解說集,其主要讀者是缺乏失智症照護經驗,以及剛開始從事照護工作的人。 阿部先生談到書的宗旨,「蒐集專業照護人員在第一線施行有效的做法,成為一本照護知識的集結。符合當事人個性的照護固然重要,如果將實際對應方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照顧家屬看了,一定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解說集強調「對話」的方法與重要性,在當事人狀況許可,且不搞砸心情的前提下,提出類似「怎麼會這麼做」的詢問,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與理由,將有助於理解遊走發生的原因。 能確實防止遊走的對話,絕不是塘塞些藉口,必須找出遊走的根源,才能設定處置目標。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想回去」,當事者若回答「這裡不是我家,我要回去」的時候,千萬不能劈頭加以阻止,而是鄭重探詢他的理由,運用身體語言等方式,顯示自己關心他的想法,試圖展開對話。持續以平和的態度對話,也能讓處於激動狀態的當事人漸漸接收到,自己正在家裡的訊息。 還有個重要技巧,就是適度使用感謝與讚賞的話語,像是「一直都很感謝你」「爸爸您能待在這裡,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等。讓當事人感到自己在這個地方是被需要的,也可以減少他們的遊走行為。 秋田谷一先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現任青森縣失智症照護督導,有超過十五年的第一線照護經驗,他認為「思索遊走行為這類問題,絕不能無視當事者的情緒。為什麼想到外頭,為什麼轉來轉去踱方步,一定要順著當事人的心情和理由去應對,才能讓他定下心來,自然而然減少遊走行為。因此,順著當事人心理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的對話技巧,很多場合都適用:.說明目前狀況,並預告即將發生的事情。.和當事人對話的時候,講話速度要不疾不徐。.不要站在正對面,擺出一副阻擋去路的對決姿態,可以站斜前方,不要讓對方有壓迫感。 秋田谷先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殘缺不全,才會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不斷以溫和的語氣與之交談,讓患者安心,時時都有待在自家的心情。」▎重點五:營造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 接著再介紹一項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團隊推廣的理念,強調「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一旦遇到生病住院,或搬家改變環境,由於內心突然失去安定的感覺,往往會加重遊走症狀。這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辨識能力下降,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所致;一旦對環境失去熟悉感,就容易引起遊走。換言說,要是能待在熟悉的環境和能定得下心的場所,就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保坂昌之先生,是北海道社團福祉法人「安友會」所屬的老人特別養護之家主任,他表示,「失智患者不容易適應創新設計的生活用品。因此,詳細觀察當事者,再根據他的生活型態與日常行為,營造一個能讓他安心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列舉實際做法:.平常使用的家具與日用品,不要隨意變更擺設。.喜愛觀葉植物的人,可以將室內布置成適合種植盆栽的環境。.沙發擺定後,在視線所及處懸掛闔家照,營造安定的氣氛。 該怎麼改造目前住家的環境,使之散發出熟稔的氣氛,營造成能定下心的場所?研究團隊把防止遊走和其他症狀的照護技巧,寫在名為「續篇:開始照顧失智患者(遊走、暴力與激動,想回老家)」的解說集裡,並公布在網路上。雖然是為了讓機構的照護人員建立正確觀念而寫,但通篇讀來幾乎沒有專門術語,且解說文字簡明易懂,自行在家照顧的家屬也容易理解。▎重點六:協助吃飯、換衣服與上廁所等日常起居,有助於情緒穩定 當失智者聚焦在日常生活困擾他的事情時,協助他解決困擾,同樣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這是神奈川縣三浦市的老人護理養護之家「油菜花苑」的松浦美知代護理長的臨床觀察小結。老人護理養護之家的設置,是為了幫助病人返家,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復健醫療與照護服務;而「油菜花苑」是全國專門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機構之一。二○一四年,能夠離開機構,重新回家生活的「在宅復歸率」,高達八五%。受病人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所苦的家屬,因而對「油菜花苑」趨之若鶩。 松浦女士認為,「遊走行為有時是因生活不便而生。舉例來說,失智患者想一個人去廁所,因為找不著迷了路。反正,為了任何不做不行的事情動了起來,就有可能走失。如果照顧者只會罵人,讓當事人有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不好感覺,那發生遊走,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最具體的照護,就是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行為發生困難時,即時給予支援,當事者得到幫助,情緒隨之安定,出現遊走症狀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例如:.吃飯:可以嘗試在沒開動前,將餐具放置在視線內;吃到一半要是停住了,就把一些配菜放到主食上頭,促進食欲。.換衣服:搞不清楚穿脫順序時,可以先解開一個扣子,讓他跟著做,或是把脫下來的上衣拿到本人看不見的地方擺著,免得穿脫時弄得一團亂。.上廁所:找不到廁所發生失禁的人,會起身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或將手擺在褲子前方擋著,若看到這些徵兆,可以試著引導當事人到廁所。 但是,只是傾聽,卻不去思索當事者的理由和遊走的連結原因,無法直接減少遊走的發生,一定要找出對策才有效。松浦女士接下來說了一段話,像是回答旁人的疑問。 「其實,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過去曾主動糾集,一起在機構裡散步。這類自發性活動有不少好處,我們也因而改變提供當事者生活支援照顧的方式,想不到吵著要衝出大門到外頭去的人,真的減少很多。照顧者並非代替當事人打理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步驟,而是視當事人的能力予以協助。善用環境的改變,促使當事人發揮本身的能力。」 松浦女士再次強調,不要從照顧者的觀點,一昧地制止造成困擾的行為,必須從失智者的角度,思索其日常生活需要哪些協助。 「會不會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換衣服?或是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我認為這些生活上的困難,都可能以遊走這樣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要是家屬什麼都不讓他做,也不給予協助,只是限制行動,我覺得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是許多原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果能從生活中需要協助的行為著手,通常能收到極為正向的結果。 當內心出現「藥物治療沒效了嗎?」的疑問時,不妨以上述六個要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現有藥物針對失智症引發遊走等具體症狀,至今仍無法證明有確切療效。 熊本大學的池田教授認為,「逼不得已而處方安眠藥等藥物,引起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反而承擔了更多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不用。不過,藥物治療亦非毫無可取。目前臨床第一線就用了不少抗精神病藥等藥物,部份失智症患者的特定症狀,也確實獲得改善。 不過,用藥後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的個案確實存在,必須高度留意。為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制定藥物使用指引,呼籲相關醫師謹慎使用。因此,一旦考慮藥物治療,最好能由專治失智症的專科醫師確診,適度掌握疾病與症狀成因,再慎重考慮投藥。 還有兩個未定論的觀念,在此一併提出。 首先,遊走症狀不會持續發生。雖不會完全消失,高峰期大約半年至一年。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接著會出現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趴趴走的衝動也會跟著下降,原先擔心的照護問題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提醒是,一開始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出現遊走症狀。近來,失智症早期就醫的患者漸漸增加,建議預先請教醫師,未來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在還沒發生最令人苦惱的夜間遊走前,就和個案管理師談談可以採取哪些對策。大家一起預先設想,照護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安心感也將油然而生。 再次強調,至今仍沒有任何對策,可以讓遊走症狀不再發生,但也不須過度絕望而直接放棄。雖然針對失智症的核心,也就是腦細胞發生退化引起記憶障礙等症狀,尚未發現根本治療的方法,但是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仍能針對個別狀況找到不錯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是可以治療的。 雖未獲得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療效,確實有些被歸類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有效的。只不過,目前多在醫療院所和養護機構實施,並未推廣至居家照護,故無法在此詳述。 例如,一種稱為腦鍛練的電玩遊戲,針對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進行操練,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復健;又如透過美術及音樂活化腦部的藝術治療,這些非藥物療法都能豐富患者本人的生活,值得一試。 因為照護病人感到苦惱的家屬,不妨多方嘗試可行的策略。除了在家獨自努力,也可以諮詢醫院及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必要時,積極活用長照服務的短期留院。如此一來,不但家屬負擔減輕,對失智患者本人,也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
2021-01-0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肥胖可說是這個世紀以來,人類面臨最大、持續嚴重的文明病,不但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與包括乳癌在內多達13種癌症有關。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因其簡易方便,一直以來都用來診斷肥胖的測量工具,但其實脂肪才是關鍵所在。脂肪細胞褒貶互見、亦敵亦友脂肪可以製造熱量、隔絕器官、向免疫系統傳達信號,它同時負責儲存能量與管理能量,若身體不以脂肪的形式將能量儲存起來,那些多餘的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質便會透過血管在身體流竄,堆積在不該堆積的地方,嚴重損害器官功能,因此脂肪雖有壞處但並不是萬惡之源,再者,沒有脂肪容易變得腦袋空空、亦容易骨質疏鬆,因此,對減肥的關注點是慎選那些食物含有有用的脂肪而摒棄有害的脂肪,那些方法可以長期平衡身體能量攝取與消耗。人體脂肪的種類與特性人體的脂肪可以區分為三種(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白色脂肪是儲存能量的脂肪,也是人們減重時最想甩掉的脂肪;棕色脂肪因為具有高密度的粒線體,所以呈現咖啡色,其分布於頸部、背部與心臟;米色脂肪又名「新的棕色脂肪」,是 2012 年由波士頓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研究員布魯斯.斯皮格曼(Bruce Spiegelman)所發現,他觀察到人體在運動時,肌肉會分泌一種叫「鳶尾素」(irisin)的荷爾蒙,該荷爾蒙會向米色脂肪發出訊息,最終將米色脂肪轉換成棕色脂肪。三種脂肪功能大有不同如下表:脂肪過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及解決之道白色脂肪太多會導致肥胖,同時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如:是第二型糖尿病、三高、心臟病風險、脂肪肝、癌症等。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建議如下:(1)運動運動可導致棕色脂肪的生熱作用,並使得白色脂肪褐變,轉化為米色脂肪燃燒能量。同時,運動會誘發肌肉激素的分泌,像是鳶尾素(irisin),這些也能促進棕色脂肪代謝活動。(2)慎選含有好脂肪的食物在食物攝取,也要含有適量的脂肪,一般而言像奶油、動物性脂肪、糕點或油炸物,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或像奶精等加工(氫化)反式脂肪盡量少吃,以免體內增加壞的膽固醇。建議多攝取單元不飽脂肪酸Omega-9預防心血管疾病(如苦茶油、橄欖油、酪梨油、茶籽油、芥花油、玄米油),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預防身體發炎反應(如亞麻仁油、魚油、核桃、胡桃、種子堅果及魚類),這樣體內會增加好的膽固醇。(3)腎上腺素刺激有研究證實寒冷、運動和應急都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能夠幫助你產生更多的棕色樣脂肪,但也不能無限制地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反而有害。(4)褪黑激素刺激研究證實褪黑激素具有減肥作用,其減肥原理也是促進米色脂肪棕色樣脂肪化。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受色氨酸的攝入量、晝夜節律(光線照射刺激)影響,因此保證色氨酸的充足攝入、以及睡眠時間和質量,能夠通過褪黑素刺激,促進米色脂肪更多的轉化為棕色脂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援引棕色脂肪專家阿倫•賽普里斯博士的話:「人體內最多可以激發出約85克棕色脂肪。這些棕色脂肪可以幫助人體每天多消耗400至500卡路里熱量。」(5)寒冷刺激在寒冷的外在刺激下,身體自然顫抖能刺激骨骼肌釋放許多內分泌因子,從而促進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活動,提升活性開始燃燒。同時,暴露在寒冷中,會刺激棕色脂肪細胞線粒體燃燒產熱,且較長的冷刺激時間,可能會使白色脂肪褐變。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一個脂肪細胞在空間足夠的狀況下,體積可膨脹到1000倍大!一般來說,到了20歲左右,脂肪細胞的數量基本上就固定了,但如果體重增加太多,脂肪細胞吸收膨脹到極限之後,就會使脂肪細胞增生。2008年在Nature中刊載的研究發現,成年以後就算減重(除了經抽脂溶脂手術之外),也只是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而數量維持不變;原本體型正常的人體重增加之後,也是脂肪細胞體積增加,數量也是不大會變動的。所以,減肥並非速成,雖然棕色脂肪可以幫助減脂,但基本功夫還是不能少,攝取均衡飲食並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才能避免白色脂肪恣意囤積唷!小時候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多;成年後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大,大家還是好好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吧!
-
2021-01-03 新聞.健康知識+
比咖啡因更能提高能量 5個小技巧讓身體從熬夜中恢復
跨年之後,新年的歡樂氣氛還在延續,親朋相聚、熬夜追劇、趕工作結案……睡眠不足是歲末年終的常態,當隔天必須在鬧鐘響時跳起來,如常面對工作,真是一件艱難的任務。以下是專家提供的一些技巧,讓疲憊的身體盡快回到正軌。1.克制賴床的想法「雖然賴床很誘人,但即使隔天是周末,你也必須在平常的時間起床。」UCSD睡眠醫學中心教育主任Sonia Ancoli-Israel博士說,補眠是非常糟糕的習慣。在同樣時間起床是維持晝夜節律的關鍵,它影響了人體免疫力、新陳代謝,甚至創造力。一旦賴床將改變身體的時鐘,然後帶來下一個失眠的夜晚。2.外出吃早餐如果能出門吃早餐,或有時間散個步更好。而且不要戴墨鏡,讓自己暴露在自然光下,這樣能提醒生理時鐘抑制褪黑激素的產生,避免昏昏欲睡。陽光也會觸發釋放血清素,讓你的心情愉快些。3.不要過量攝取咖啡因如果你早上本來就有喝杯咖啡的習慣,那無妨。「但不要在下午追加咖啡。」洛杉磯睡眠專家Michael Breus博士說,雖然一開始攝取咖啡因的確會提振精神,但效果不會持續,且可能讓你在接下來的夜晚難以入睡。2013年《臨床睡眠醫學雜誌》上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即使在就寢時間前六個小時攝取咖啡因,都可能影響睡眠。4.小睡25分鐘請記住只是「小睡」,如果睡得太深沉太久,除了醒來時頭昏眼花,也會讓你在晚上又陷入失眠的窘境。如果想小睡一下補充精力,建議在1點左右進行25分鐘的小睡,這樣足以讓你精神煥發,又不影響夜間睡眠。5.下午3點動一動前一夜沒睡好的人,大約在下午3點就會感到能量暴跌。這時與其去買咖啡或能量飲料,不如去走樓梯。《生理與行為》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走10分鐘樓梯比咖啡因更能提高身體的能量。建議你,下樓再上樓,或找個區塊輕快來回走動,可以為身體打氣。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08-18 養生.運動天地
「早、午、晚」到底哪時最適合運動?減脂、增肌、降血糖...美權威專家揭密:每個時段功效大不同!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運動,我也經常被問到多久一次才是最佳的運動時間。首先,讓我們談談持續性。如果你每天抽不出30至45分鐘不間斷的運動時間,不妨切割成每天2、3段10至15分鐘的運動,你還是會得到一樣的好處。事實上,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因為在清晨和傍晚從事運動可以增強晝夜節律。以前我們的祖先一整天都很活躍,尤其在早晨和傍晚,許多野生動物都是在黎明和黃昏時刻活動,因此狩獵者更需要在這2個時段中行動。晨間運動清晨是外出進行有氧運動的好時機。輕快的散步、或在明媚日光下進行任何戶外活動,都是使大腦時鐘同步最好的辦法,有助於克服任何時差反應、或擺脫睡眠不足的感覺,同時也是維持和增強大腦功能的重要機制。首先,它會改善你一整天的心情。此外,運動會刺激新的腦細胞生成,並增強大腦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能力,有助於更深入的學習和增加記憶。我們還知道,運動可以透過改善神經元修復自身DNA的能力,來幫助修復受損的腦細胞。這種作用也能幫助修復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斑塊。你要等到日出後才去散步、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都沒關係,你可以在日出前後的30分鐘到2小時開始活動,在此期間,戶外光線可高達800至1,000 lux,這是理想舒適的日光量。明亮的日光會啟動你眼睛內的藍光感應,並在你運動時激發大腦功能。如果你早上去健身房運動,請不要選擇房間最暗的角落,反而要在大型玻璃窗旁邊或在光線明亮的位置。只要你的穿著保暖,一整年都可以在晨間散步,除非有特別的天氣預報。事實上,在冷空氣中運動會得到一些額外的健康益處。冷空氣會激活棕色脂肪,或將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棕色脂肪富含粒線體(這是任何細胞的能量),粒線體越多代表脂肪細胞具有更多的燃燒能力。此外,在冷空氣中運動時,會燃燒體內脂肪讓身體變熱,只要在低溫下運動,其實就可以消耗掉一些脂肪。運動+限時進食=最大的脂肪燃燒潛力傳統觀點認為,在進行任何運動之前,應該先吃東西,其實並不一定。如果你在早上散步、跑步或騎腳踏車之前,禁食了10至12小時,那麼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很可能會消耗儲存的脂肪以獲取熱量。如果你在早餐前先開始晨間運動,那麼肌肉將消耗更多熱量,需要更多脂肪作能量來源,其實反而會燃燒更多體內儲存的脂肪。而且,你的肌肉越多,一整天消耗的卡路里就越多,身體就會越瘦、也越健康。早晨空腹進行劇烈的體力運動(如划船、足球或籃球),對於顛峰表現可能不是最理想的,而散步、慢跑或騎腳踏車則是早餐前可負擔的體力活動。清晨戶外運動的好處基於許多原因,清晨進行戶外運動是理想的選擇:• 你會接觸到日光,使大腦時鐘同步。• 在日光照射之下,可以提高警覺性,並減少沮喪感。• 在寒冷的日子裡,身體棕色脂肪會被激活,並增加脂肪燃燒的可能性。• 早晨皮質醇會自然提升到健康程度,將會減少發炎。午後運動身體運動的另一個好時機是在黃昏或傍晚,從下午3點開始到晚餐時間,此時肌肉張力開始升高,正是進行體能訓練的最佳時間,包括舉重或室內飛輪等劇烈運動。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和那些想要加強體能的人會發現,晚餐前運動,再吃一頓富含蛋白質的膳食,有助於肌肉修復、增強肌肉質量和快速恢復體力。運動達到高峰的因素與身體內部的各種時鐘協調有關。肌肉會在傍晚進行修復時,吸收並利用營養。涉及運動協調的大腦功能通常在白天很旺盛,有助於運動表現。下午的血流量和血壓也很高,能提升肌肉的氧合作用。運動表現也有晝夜節律性。在運動賽事中,運動成績一天內的差異也可能高達25%。如果你希望以最小的傷害從運動中獲得最大的益處,那麼下午就是最佳的鍛煉時間。許多研究指出,運動協調和體能會在傍晚左右達到高峰。針對1970至1994年25個賽季的夜間足球比賽觀察,分析結果進一步證明這一點。當西岸球隊前往東岸參加週一夜間足球比賽,在飛行後48小時內開賽,儘管東岸球隊擁有主場優勢,但西岸球隊擊敗東岸球隊的機會明顯更高。這是因為比賽時間是在晚上9點,正是東岸球隊運動高峰表現期的尾聲。然而,西岸球隊還在舊時區的時差當中,正好發揮了他們下午6點達到巔峰的黃金時間。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下午或晚上運動有2個實際的好處。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減少食慾,所以下午運動不僅有助於燃燒一些卡路里,還可以減少晚餐時的飢餓感,因而少吃一點。運動還可以幫助身體肌肉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而不用依賴胰島素的機制。由於胰島素的產生和釋放在晚上逐漸下降,因此光靠胰島素可能不足以防止身體血糖上升超出健康範圍。晚上只要運動15分鐘,就會增強肌肉吸收一些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濃度保持在健康範圍內。有些人擔心,如果他們將強度運動留到更晚進行,會變成在晚餐和睡眠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假設你的工作時間是傳統的朝九晚五,下班後你先去運動,然後才吃晚飯,那就等於是將晚餐延遲到晚上7點半或8點才吃。沒有關係,因為運動會消除一些罪過,運動帶來的積極好處勝過錯失1、2個小時的TRE(編按:間歇性斷食)。如果你要進行耐力運動,想要加倍努力挑戰極限,那麼你必須記住,你只需要進行10小時的TRE就可以了。晚餐後做運動,有總比沒有好如果你早上或下午沒時間做運動,晚上運動總比沒有好,它自有一套特定的好處,能影響身體代謝的晝夜節律和維持血糖濃度穩定。身體活動會增加對葡萄糖的需求,肌肉可以吸收大量的血糖,因此減少晚餐後的血糖高峰,得以維持在正常生理範圍。晚餐後,適度的體力活動(例如晚上散步或是做家事)也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順暢移至消化道中,減少胃酸逆流或胃灼熱的機會。由於胰島素釋放和後續調節血糖的作用在晚上會下降,對於有罹患II型糖尿病風險的人來說,晚上任何的體力活動都像服用糖尿病處方一樣,有助於降低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晚餐後的運動是否會影響睡眠,但我們確實知道任何體力活動都會促進良好的睡眠。我們也知道,晚上暴露在強光下會延遲你的睡眠時間,如果你必須在晚飯後才能運動,最好避開明亮的燈光。然而,並非所有的晚間運動都是好的,極限活動或高強度運動最好在晚餐前進行。晚上在健身房或跑步機上運動,可能會使皮質醇升高到早上的水平,並延遲夜間褪黑激素升高。劇烈運動還會使體溫升高、心跳加快,這些因素都會干擾你入睡的能力。你可能不小心發送出時間還早的信號而重設生理時鐘。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晚上進行劇烈運動,大腦會認為現在是黃昏時刻,我們通常很活躍的時段,因此會延遲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正因為如此,有一些在晚上運動的人(並非全部)也會拖到半夜才去睡覺。如果晚上是你唯一可以運動的時間,不妨睡前洗個澡,可以讓你的身體降溫,進而幫助入睡。書籍介紹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就像全身在放火!她做這2件事抗發炎,3個月掉7公斤
-
2020-08-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治不好,原來是冷氣溫度調錯!美權威專家超好用「身體降溫法」,讓你一夜好眠
無法一覺到天亮,怎麼辦?傑伊,現年41歲,從事壓力繁重的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以至於從來沒有時間運動。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矮小的體格至少超重40磅(約18公斤)。他告訴我他的睡眠品質很糟糕,每晚醒來2、3次,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再也睡不著。為了彌補這一點,他試圖每晚睡8小時,但由於睡眠時間零散,醒來時從不覺得神清氣爽。我建議他嘗試限時進食,每天固定只有10小時的進食時段。幾週後,傑伊跟我聯繫,他聽起來很有精神。雖然他先前追蹤每天進食時段長達15個小時,但他沒多久就適應了新的飲食習慣。他回報說,在短短幾週之內,他已經可以一覺到天亮,連續睡足7小時,體重也減輕大約10磅(約4.5公斤),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真正有趣的是,傑伊告訴我,他每天早上都感到精神抖擻,而且只睡了7小時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他再也不必在床上躺8小時,還能利用額外多出的1小時陪伴家人。夜間光照會抑制睡眠調整睡眠最簡單的方法是保持黑暗的睡眠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明亮的燈光下很難入睡,你的生理時鐘也不允許,藍光感應會接收到亮光、抑制睡眠並使你保持清醒。但是,光譜中的其他顏色(特別是橙色和紅色)則比較不會抑制睡眠。注意你在晚上所接觸到的光線類型。我們不可能回到黑暗時代,也不能在日落之後關掉所有的燈光。但是,管理好夜間光照,對改善睡眠和保持健康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光特別敏感,請嘗試使用眼罩,也確保眼罩的舒適度,在你翻身時會固定在原位。如果太緊,早上可能會感覺耳朵疼痛,合適的眼罩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品質。青少年和睡眠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光照影響而破壞自身晝夜節律。他們比較有可能在晚上熬夜,不只是因為功課或其他活動。也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對光線非常敏感,這代表晚上暴露在強光之下,會延遲他們的睡眠、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我們至少可以做2件事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首先,可以在傍晚提早準備晚飯,好讓他們在睡覺之前空腹,也比較有可能在晚餐後3至4個小時入睡。同時,我們還應該教育他們黑暗和睡眠的重要性,在寫功課時,也許可以為他們打造一個有助於睡眠的環境,包括書桌上的聚光燈或檯燈,可以照亮桌子,但不會照到他們的眼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邁克・高曼(Michael Gorman)對老鼠和光照進行一項簡單的實驗。晚上他在老鼠窩裡開了很暗的燈,比許多人家中用的典型夜燈更暗,幾乎相當於電視、電話或類似產品的指示燈所發出的昏暗光線。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對這種昏暗的光線,老鼠也非常敏感,牠們的睡眠週期也受到影響。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薩默・哈塔爾(Samer Hattar)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是來自無害光源的昏暗光線,也會影響動物的睡眠和晝夜節律。雖然尚未針對人體進行嚴格測試,但據說許多人真的對昏暗的光線非常敏感,使用眼罩、或在光線完全無法滲透的黑暗房間裡,會讓他們睡得更好。如果你在半夜醒來喝水、或去上洗手間,開燈絕對會讓你更難以入睡。盡量減少光照,在床旁邊放一杯水,這樣你就可以省了這一趟。或者,萬一你需要上廁所,放在床邊的手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用手電筒功能照亮地板,也能幫你找路。我總是在床邊放一杯水。有些人認為,如果在半夜喝水,會很容易再次醒來。事實上,你喝的水又不超過幾盎司,而且忽視口渴信號才是更糟糕的,喉嚨乾可能正是你半夜醒來的原因。微幅調整照明,你可以睡得更安穩我並不是建議整晚都待在黑暗的房間裡,直到我們上床睡覺。有許多技巧和產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暴露在藍光下。例如,在晚上關掉天花板吊燈,改用檯燈。像廚房和浴室這些房間,調光器開關很好用,可以幫助減少四周環境的光線,甚至還有照明設備可以設定燈光在一天不同時段關閉和開啟。這些策略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好處,是減少夜間居家照明簡單的解決方案。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良好的睡眠可確保第2天有更好的表現。在你休息時,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增加,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也使你保持最佳的晝夜節律。良好的睡眠也會增加早上皮質醇的分泌,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同時平衡你的飢餓和飽腹激素,幫助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睡眠可以調和體內所有的生理時鐘,使你全身運作處於最佳狀態。如果你一直無法睡個好覺,或是時常半夜醒來,不妨試試下列方法:調低室內溫度身體必須在夜間冷卻下來才能入睡。最好將臥室溫度降低到20°C區間或以下,讓皮膚感覺更涼爽,如此一來,血液會流向你的皮膚,讓皮膚保持溫暖,由於血液從身體的核心流出,因此核心體溫可能會下降,會使你更容易入睡。如果無法控制家裡的自動調溫器,不妨在睡覺前淋浴或洗個熱水澡,熱水也會迫使血液流向皮膚,遠離身體核心。有些人會在入睡幾小時之後被熱醒。試試不同的毯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用的。如果毯子不是罪魁禍首,檢查一下床墊。泡綿床墊以能夠吸收熱量聞名,在最初的幾個小時,泡綿床墊其實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但之後會將熱量反射回身體,讓你保持溫暖。書籍介紹書名: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07-09 科別.精神.身心
工研院人因照明 可望改善睡眠品質
有失眠困擾的人可以經由「光照治療」獲得改善。工研院新開發「人因照明」技術,可藉由調整光源波長刺激人體褪黑激素產生,改善睡眠品質,經實驗證明能大幅提升深層睡眠17%。台北榮總新竹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明燈表示,光照治療過去是應用在精神科病房,針對高緯度地區的季節性憂鬱症,作為輔助方法改善睡眠。而工研院新開發的技術,使用自然光,藉由過濾掉會導致病患心情鬱卒的光波波長,讓病患改善病況或睡眠品質,經臨床評估,能大幅降低病患憂鬱症狀,縮短入睡時間。北榮新竹分院慢性精神病房導入「特殊光譜照護系統」,按照病患的日常生活作息調整不同波長、色溫的照明,院內36床的慢性精神病患可以接受全天候的光照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病患接受人因照明的光照治療後,總睡眠時數增加了1小時10分鐘,褪黑激素濃度平均增加49.6pg/ml,精神疾病嚴重程度總分改善了38%,顯示光照治療對於慢性精神病人的改善有一定程度的效用。北榮新竹分院長彭家勛指出,目前全院室內空間在與工研院合作下,創造出人體可感受的自然光晝夜節律,也是首次應用在調整醫院護理人員生理時鐘上;該院護理長王靖儒說,護理站設置人因照明後,會隨時間改變自動調整光照,提醒時間變化不影響醫護同仁工作作息。工研院光電所總監朱慕道說明,因醫護多採日夜輪班制度,不僅工作時間長,還有大夜、小夜之分,經工研院所開發的「同色異譜人因照明技術」智慧調控不同時段燈光波長,影響護理人員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其生理時鐘與睡眠品質,小夜班人員深層睡眠由8%上升為25%,早班人員的深層睡眠也由12%上升為17%。工研院表示,未來智慧照明系統還能進一步結合物聯網、人工智慧、可見光通訊等技術,應用於倉儲、零售、長照、盲人導覽等需要特定照明、要求定位精確的場域,成為具有附加價值的智慧系統,展現LED照明技術多元應用的價值。
-
2020-06-25 科別.消化系統
擔心長期熬夜猝死?照顧好腸道也許能「倖免」
睡眠不足、晝夜節律失調會導致腸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活性氧在腸道的累積,引起氧化應激和細胞損傷,這是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和進一步誘導猝死的關鍵。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細胞》上的研究報告稱,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長期熬夜致死,問題不在大腦或心臟,而是在腸道。長期熬夜之所以會引發過早死亡,是源於氧化物在腸道內的蓄積。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通過主動清除動物腸道內的氧化物,即使長期熬夜,其壽命也和保持正常作息的動物沒有差異。這份研究報告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氧化物在腸道蓄積為何會引發人猝死?該研究與以往熬夜致死原因的認知有何不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國內相關專家。熬夜已成生活中的新常態在專家看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熬夜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新常態。但是,經常熬夜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危害。長期從事腸道益生與疾病研究的中國藥科大學副教授儲衛華告訴記者,熬夜會導致腸道產生大量氧化物,活性氧(ROS)因此在腸道中蓄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林敏博士解釋,ROS是生物體有氧代謝產生的一類活性含氧化合物的總稱,主要包括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等。儲衛華說,ROS會大量破壞DNA以及細胞的其他成分,摧毀基於肌膚彈力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從而引起皺紋、鬆弛。ROS也會刺激色素細胞產生大量黑色素,繼而產生黃褐斑、蝴蝶斑等;ROS還會摧毀細胞膜,使細胞不能從外部吸收營養,繼而導致細胞死亡,使組織器官衰老甚至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及腫瘤等200多種疾病。睡眠不足、晝夜節律失調會導致腸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失調,導致ROS在腸道的累積(尤其是小腸),引起氧化應激和細胞損傷,這是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和進一步誘導猝死的關鍵。腸道菌群扮演關鍵角色專家介紹,睡眠是人類以及其它動物生命活動的基礎,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在研究睡眠,試圖深入了解睡眠的奧秘,但至今仍有許多關於睡眠的秘密無法解開。眾所周知,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包括罹患慢性睡眠障礙、心髒病、2型糖尿病、癌症、抑鬱症等多種疾病。早在1983年,就有美國學者通過對大鼠進行研究發現,長期的睡眠剝奪會造成動物死亡。隨後,科學家們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但始終未能發現動物不睡覺就會死亡的確切原因。睡眠是由大腦調節的一個重要生理過程,有研究者發現腸道,尤其腸道菌群可能是睡眠機制的關鍵調節者。腸道參與了機體的各種生理、病理過程,還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和代謝等途徑,與睡眠覺醒機制的調節。多數研究認為,腸道菌群對睡眠的調節是通過腦腸軸內多種途徑的綜合作用實現的。江南大學無錫醫學院院長陳永泉教授表示:以往的研究認為熬夜引發的猝死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比如原本就有某些心血管疾病的人在熬夜後會突然發生意外。但近來發現,一些發生猝死的年輕人生前並沒有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上述研究顛覆了對猝死原因的傳統認識。不過,也有專家提出,儘管這些研究揭示了睡眠障礙與腸道菌群可互相影響,但研究人員還是沒能弄清楚為什麼睡眠不足會導致腸道內的ROS蓄積,以及為什麼會如此“致命”。目前為止,由於腸道與睡眠障礙關係的相關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睡眠障礙是如何影響腸道變化的具體機制還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還缺乏大規模針對失眠與腸道問題的臨床實驗研究,因此,未來可能需要對腦腸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睡眠不僅能讓身體休息,也是大腦構成新神經連結的時候,對於學習與記憶力非常重要,對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亦有重大影響。然而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模式會改變。最重要的變化包括連續睡眠減少(醒來的次數增加)、最深層睡眠階段減短或喪失、打盹次數多了,往往在被窩的時間也更多了。健康老年人的睡眠研究也看出一些性別差異:老年男性的睡眠維持能力比老年女性差,不過年齡較大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可能有睡眠問題與服用安眠藥習慣,這可能是因為她們比較願意說出自己的擔憂,也可能因為她們對睡眠品質和睡眠不足問題比男性更敏感。規律運動 避開睡前3小時既然睡眠、記憶、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之間有重要關係,如何才能影響睡眠讓身體更健康呢?歸根究柢就是配合自然晝夜節律,善用自然睏倦期。需要睡覺時,最好避開讓你保持清醒的因素,如光線或是咖啡因,同時採取減壓措施,創造適眠環境。規律運動對睡眠影響很深,能幫助人更快入睡,睡得更安穩。不過運動時間很重要,睡前3小時以內別運動,因為運動會提高體溫、意識和警覺。運動也有助於調整睡眠周期,例如,早晨在陽光下運動,有助於晚間睡得更香甜。睡前喝酒 反而更容易醒酒精和咖啡因都會干擾睡眠,睡前至少3小時限制酒精,酒精會減短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的時間,增加醒來次數,進一步破壞睡眠。此外,酒精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狀況加劇。親密關係 千萬別太激情睡前和愛侶做愛是令人愉快的助眠方式,不過太激情的情境顯然反而會干擾到睡眠。如果上床睡覺30分鐘後,還是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就下床做些沒有刺激性的活動,等到覺得睏了,再回床上睡覺。午餐後有點睏倦,是生理睡眠周期的正常特徵,白飯、白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或是含糖含酒精的飲料會讓人更容易覺得累。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警覺性短暫降低的感覺,尤其是在咖啡因過量或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如果你午餐後想睡覺,20~30分鐘的午睡會使你精神煥發,不會打亂夜間睡眠周期。不過長時間的午睡或傍晚小睡可能會破壞睡眠覺醒周期,讓失眠更嚴重,起床時,也會有一種迷茫和迷失方向的感覺。(本文摘自《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天下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關於「睡覺」大小事↘↘↘】。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不足小心每天多吃2碗飯!。女性如捍衛自己的睡眠主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3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勤洗手之外 做這件最平常的事可抵抗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民眾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理事長江秉穎表示,每天充足的睡眠能有效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對抗病毒的一大防線,除了外在的勤洗手、戴口罩,內在提升人體自我防禦機制亦十分重要。醫師江秉穎在三民書局出版的新書「一級睡眠術」中提及,充足的睡眠可以顯著增加人體血液裡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這兩類細胞是免疫力的主要來源,所以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健康且充足的睡眠比吃任何保健食品或藥物都來得更有效且安全。部分民眾可能因為肺炎疫情產生焦慮、夜裡睡不安穩,江秉穎醫師在此提供幾點方法幫助入眠、提高睡眠品質。首先是有效運動促進好眠,江秉穎指出,提高體溫使人容易進入深度睡眠,且可有效提高睡眠品質。另一目的是要讓核心體溫上升0.5度,透過在上午起床後、傍晚日落前運動,將白天與晚上的差距做出來,晝夜節律變化就會比較明顯,晚上就會比較容易入睡。要改善睡眠,最佳運動時間是上午起床後,傍晚日落前,最好不要在睡前一小時進行激烈運動。改善睡眠最佳運動量則是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鐘以上。而咖啡最好要在下午四點前喝完,因為咖啡因的半衰期對一般成年人來說是三到七小時,建議睡前七小時別喝咖啡。此外可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富含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有助於睡眠。例如牛奶、豆腐、雞蛋、魚、香菇、葵花子、南瓜子、黑芝麻、黃豆、小米等。另有一些具有安神、鎮靜功效的食物有助於睡眠,如核桃、蓮子、香蕉等。
-
2020-01-28 新聞.健康知識+
過年熬夜玩樂打牌元氣大傷?專家教4招補回元氣
不少人過年期間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跟親戚朋友不眠不休地熬夜打麻將、打牌。許多人熬了幾個夜以後開始出現頭暈、精神疲憊、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熬夜“後遺症”。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大家把熬的夜補回來呢?保持食物的營養均衡多吃一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對於身體的補益作用不用多說,在冬季多吃一些含水量豐富的梨、柚子、橙子都有敗火的效果。此外,平均每天不重複的食物種類數應達到12種以上,每周達到25種以上最好。各種各樣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高蛋白肉類食物也不能少,堅果、菌藻類、蛋奶類食物也是每天都需要攝入的優質食物。多喝水熬夜會讓人精神不振,多喝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我們的新陳代謝,幫助我們盡快振奮精神,對於女性朋友來說,還可以增加皮膚的彈性,但是要注意,不要喝65攝氏度以上的熱水,以免燙傷消化道。冰敷眼部熬夜之後,大多數人都變成了熊貓眼,拖著兩個黑眼圈,讓人顯得更加無精打采。大家可以嘗試將湯匙放進冰箱凍冷,然後把它輕壓在眼睛周圍。或者用冰淇淋、凍冰塊也可以。此外,補眠的時候可以嘗試選擇一個稍高的枕頭,保持頭部較平時稍微抬高,但不要太高,這樣可以防止體液堆積在眼部疏鬆的結締組織內,能夠減輕黑眼圈程度。最好還是要保持正常作息的基礎上多休息一些,否則長時間補眠也會造成晝夜節律失調,有損我們的健康。多吃一些紫菜熬夜對於心臟的傷害也很大,對於熬夜的人群來說,補充一些鎂含量豐富的食物很有必要,紫菜中含鎂元素非常豐富。鎂有助於調節我們的心臟活動,多吃一些鎂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還可以輔助降低因為熬夜升高的血壓。這對於患有三高的老人來說非常需要。不過,三高病人本身對於身體中的激素調節能力就有所損傷,因此脂肪、血糖非常容易失控,如果再去熬夜打麻將的話,無疑將腦中風的風險增大數倍。所以奉勸大家還是保持正常健康的作息和飲食習慣,過一個平安的新年。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21 新聞.健康知識+
睡眠真的很重要!好好睡覺可抵消心梗、中風遺傳風險
包括心梗等冠心病和中風在內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眾多預防措施中,睡眠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當然,除了行為因素,遺傳因素也會促進疾病的發生發展。那麼,在心血管健康上,理想的睡眠能抵消遺傳風險嗎?為了回答這一點,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祁祿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李立明教授團隊合作開展了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昨天發表於歐洲心臟病學會期刊《歐洲心臟雜誌》。 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納入了38.5萬名沒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試者。他們分析了受試者血液樣本中已知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以此進行遺傳風險高、中、低的評分。同時,研究團隊收集了他們的睡眠模式、持續時間,以及失眠、打呼和白天過度嗜睡的情況,並對睡眠健康程度進行打分,最健康(5分)的人群通常是早起型、每晚睡7-8小時,不失眠、不打呼,白天精神狀態良好。在隨後平均8.5年的隨訪期間,共記錄到7280例冠心病或中風。調整多項影響因素後統計發現,與睡眠最不健康的受試者相比,睡眠最健康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35%,冠心病和中風風險均降低34%。細分各個睡眠因素,早起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失眠、白天不嗜睡分別與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7%、12%、8%和15%有關。其中,早起、睡得夠、不失眠都與減少冠心病有關,只有睡眠時間過短與中風有關。而如果所有受試者都擁有理想睡眠,那麼有1/10的冠心病和中風病例可以避免。這相當於,每年每1000人中,可以減少7例心血管病例。那麼,遺傳風險在其中又有哪些影響?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睡眠和遺傳因素的疊加效應發現:和遺傳風險低、睡眠習慣健康的人群相比,遺傳風險高、睡眠習慣又差的人群疾病風險明顯飆升,冠心病風險升高154%,中風風險也升高了近50%。但對於遺傳高風險人群而言,健康睡眠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冠心病和中風風險的升高幅度都更低一些。相反,比起遺傳風險偏高但睡好覺,遺傳風險低卻沒好好睡覺的那些人,發病率甚至更高,冠心病和中風風險分別升高67%和63%。祁祿教授指出:“ 健康的睡眠可以抵消一部分遺傳帶來的風險。而低遺傳風險的人群,如果睡眠不理想,也可能會失去這種天然的保護。 ”研究團隊指出,睡眠問題影響心血管健康的潛在機制包括,睡眠中斷可能會擾亂人體的激素或新陳代謝調節、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加劇炎症、破壞人體的自然晝夜節律等。這項研究的局限主要在於,不健康的睡眠模式可能有時也是一些潛在疾病的表現,此外,對受試者的睡眠評估未涵蓋所有可能的睡眠問題,在研究期間也缺乏長期睡眠數據。整體而言,祁祿教授提醒:“我們的研究至少表明,在評估一個人的心臟疾病或中風風險時,需要同時考慮到整體睡眠行為。 ”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不單是不雅又擾人的壞習慣 抖腿恐是3種病徵兆
抖腿,還真是一件不太好的習慣。當你好好坐著吃飯的時候,卻發現桌子在顫動,仔細一看,是對面的人在抖腿;當你好好坐在教室裡學習,卻發現充滿令人浮躁的空氣讓你無法沉下心,轉頭一看,是對面的人在抖腿;又或者當你在電腦前打字,突然發現整排桌子似乎在震,低頭一看,是對面的人在抖腿.......拜託!腿雖然長在你身上,但你這行為實在令人太討厭了!很多人明知道抖腿不好,為何就是忍不住?有很多人只要坐下來,就開始抖腿。很多人抖腿是一種習慣,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患病才會抖腿。1、精神緊張當人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會注意自己有這種行為習慣。特別是需要長時間坐著面對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注意力太過集中,精神緊張就會導致人抖腿。這時候身體的血液流動速度比較慢,在抖腿的過程當中,是放鬆肌肉的過程,也能夠緩解人緊張的心理和身體的壓力,對情緒緩解是有幫助。2、受到刺激當人在喝酒或者是喝咖啡的時候神經都會變得興奮,而過量地攝入這些物質,人就容易抖腿。這就是為什麼能看到有些人在抽煙喝酒的時候特別愛抖腿的原因!大多數人都覺得出現這一問題是個人行為習慣導致的,只是為了緩解壓力,或者是長時間坐著造成血液不循環才會有這一無意識的動作!事實上,有些抖腿還真挺不正常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是這種情況就要引起重視了!1、過動症患有過動症的人幾乎安靜不下來,手和腳以至於全身都會有動作。這類人從出生以後就會有這方面的障礙,神經一直興奮沒辦法安靜下來。這種情況大多數發生在小孩子身上,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長時間有這一毛病,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2、小腦性震顫人的小腦是用來控制身體的,屬於腦部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如果小腦因為受到外界的傷害或者是酒精中毒,都會引起小腦性震顫,就會引起人無意識抖腿。大部分人出現抖腿的情況很有可能都是心理因素導致,過於焦慮,只要控制好情緒,慢慢的就能改掉這種習慣。在人心情變得不好時,小腿的人會不自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排解心裡的焦慮,但是也會給人不好的印象。3. 不寧腿症候群若在抖腿過程中,出現這樣症狀:1.患者腿部有不適的感覺,必須靠抖腿緩解。2.患者靜止不動時這種不適感覺會加劇。3.這種不適感覺會在患者運動時紓解。4.抖腿同時伴隨強烈疼痛、燒灼等不適感。這種現像很有可能是你患上了“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具有獨特的臨床特徵的晝夜節律性疾病,主要是大腦中的鐵含量太低以及多巴胺調節失調而引起。在一些情況下,若血液中鐵含量較低,且腎功能衰竭,同樣也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有些藥物,例如抗抑鬱藥和多巴胺阻斷劑,同樣也會病情加重。所以若伴隨以上這些症狀,那麼你就得需要嚴肅考慮下:你究竟是在抖腿,還是患上了不寧腿症候群?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上了年紀只能乖乖接受失眠?掃除障礙讓你一夜好眠
對於老年人的生物鐘特點,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認知:老年人,好像就該睡得少、起得早。 於是當老年人抱怨睡眠質量差,後面往往會跟一句“年齡大了,正常”。彷彿人老了,失眠和睡不好就是理所應當的。因此,老年人關於睡眠障礙的困擾,通常不被大家重視。老年人主動去醫院治療失眠的也很少。 年紀大了,就只能乖乖接受嚴重睡眠障礙的現實嗎?還真不是。對老年人而言,睡眠時間並不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反而增加,八九十歲的老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可能多達10~12小時。絕大多數老年人是受到了生理功能減退和疾病的影響,才睡得少、睡不好的。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夜晚和早晨在幹嘛?調查顯示有45%的人存在睡眠問題,其中56.7%的老年人存在入睡困難、覺醒次數多和早醒的問題。年輕人呼呼大睡的時候,睡不好的老年人在經歷著什麼?眾人皆睡,我獨醒。入睡困難的老年人睡眠潛伏期較長,常常需要30分鐘以上,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入睡。 終於入睡,卻容易做夢又驚醒。不能熟睡、多夢的老年人,大多時間處於淺睡眠狀態,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提高。輕微的外界刺激或聲響都會讓老年人驚醒,夜間多次驚醒,次數大於等於2次。並且,老年人感覺自己整晚都在做夢,未能熟睡,甚至覺得自己沒有睡著,醒來後覺得全身乏力、疲勞感明顯。 再次入睡太困難,只好睜開眼睛早起床。早晨醒的時間比以往明顯提前,睡眠時間縮短。醒來後無法再次入睡,而且白天感到頭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整夜的累積睡眠時間明顯低於一般人,通常總時間不足5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最新研究推薦,18~64 歲的人每天睡7~9小時、65歲以上的人每天睡7~8小時,更容易保持身心健康。 雖然睡眠障礙不會直接威脅生命,但很可能引起焦慮、煩躁不安、精神疲乏,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增加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或者加重原有的基礎疾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以及其他伴隨疾病的恢復。身在老年,卻有必要擁有嬰兒般的睡眠。清掃睡眠障礙 老年人一夜好眠老年人的睡眠障礙錯綜複雜,行為習慣、睡眠環境、心理因素、藥物因素、疾病等均和睡眠質量有關。為老年人清掃睡眠障礙,自然是從以上因素著手。睡眠環境和生活行為習慣,是形成老年人睡眠障礙的重要因素,也是比較容易糾正的因素。改善老年人的睡眠環境,需要創造安靜、昏暗、溫度適宜、寢具舒適的睡眠環境。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一般冬季為25℃左右,夏季為18~20℃,相對濕度50%~60%。注意調節室內光線,睡覺時拉上窗簾,盡量熄燈或使用地燈。床鋪應當安全舒適,有足夠的寬度和長度,被褥的厚度及枕頭的軟硬度應適中。存在意識障礙的老人要加床週護欄,以保證睡眠安全。 糾正不利於睡眠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過量飲酒、飲用過濃的咖啡或茶、暴飲暴食等。培養好習慣,平時多參加社交活動;每天運動,如快走,可以改善睡眠質量。 睡前,用熱水泡腳、按摩背部等,必要時備耳塞、眼罩;避免過度興奮,不在床上從事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如看書等;把床當作睡眠的專用場所,感到想睡覺才上床,而不是一累就上床。入睡困難或無法再入睡(無睡眠20分鐘後)時立刻起床到另一房間,直到睡意襲來。每天按時起床,避免白天久睡。 清掃完外界障礙,再讓我們一起來清掃老年人身體的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項生理系統的功能衰退,激素的分泌逐漸減少,其中當屬褪黑激素對睡眠有重要影響。在自然睡眠中,褪黑素通過作用於褪黑素受體來控制晝夜節律。研究發現,在一天中,體溫、褪黑素、皮質醇的變化趨勢,老年人比年輕人早一小時左右。一般年輕人的體溫在22點後開始下降,準備進入睡眠狀態;而老年人的體溫大約從21點開始下降,甚至更早。早上也是一樣,老年人體溫上升的時間,比年輕人要早一小時,身體甦醒得更早。褪黑素的變化趨勢,跟體溫類似。 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可以服用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與以往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是作用於褪黑素受體起效的一種調節睡眠的藥物,可以改善睡眠的效率,提高睡眠的總時間。但也有報導,患者長期使用褪黑素可能產生抑鬱症狀。 除了褪黑素受體激動劑,治療老年人睡眠障礙的藥物,還有苯二氮卓類藥物和非苯二氮䓬類藥物。 非苯二氮䓬類藥物,不良反應相對少,更適合老年人,尤其是入睡困難者。常用的非苯二氮䓬類藥物有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可以短期用於入睡困難的老年人,提高睡眠質量。 唑吡坦和佐匹克隆耐受性好,較少影響第二天的生活;老年人停藥後,也較少出現失眠反彈;可能出現嗜睡、胃腸道反應、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此外,佐匹克隆對於維持睡眠和改善早醒有一定優勢,但劑量不宜太大。 以前,苯二氮䓬類藥物一直是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如咪達唑侖、艾司唑侖、氯硝西泮等,但近年來因為其對老年人的副作用已明確,所以不推薦使用。即使需要服用,也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提醒大家:無論服用哪種藥物,謹遵醫囑是首要原則,請不要自行購買、隨意服用。 最後是疾病本身給老年人帶來的睡眠障礙了。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普遍較差,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亢進、關節炎等都可能導致睡眠障礙。本文摘自百科名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