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2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教養
共找到
233
筆 文章
-
-
2023-06-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薪火相傳:從講堂到醫院
編者按:本週是成大醫學系分享師生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兒科老師回憶他如何與同事幫忙一位母親紓解她長久無法釋懷的嬰兒瘁死罪惡感。→想看本文兩位醫學實習生分別寫出他們從進入醫學院以來,如何由最初幾年的醫學人文課程循序漸進地學習生理、心理與社會,認識疾病、衰老與死亡,並學習與人溝通、拓廣視野、而後來到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相信同學們的追憶會帶給老師們教學的成就感,而全體師生對人文教育的肯定可以使畢生致力於提升醫者教養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含笑九泉。拖著疲倦的身體從醫院慢慢走回醫學院,轉頭看向熟悉的三講,嘴角不自覺的上揚。還記得當年我們坐在台下,專注的看著趙可式老師播放的影片,安寧緩和醫療及四道人生的種子悄悄的在我們心中萌芽。成大醫學系的醫師養成教育中,從大一到大四都相當的重視醫學人文的培養,正如我們的創院院長黃崑巖醫師給大家的期許:「Before becoming a doctor, become a man.」(成為良醫之前,先學成功做人)。醫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繁雜的醫學知識,更要知道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度。成大醫學系提供給學生的醫學人文課程相當多元,全球視野與溝通、醫療與文化、全球化與人文關懷、醫學人的生涯敘說、醫療專業與生死、音樂與醫療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醫學的本質是照顧有生命的個體,因此不可能將醫療模式複製貼上,必定需要根據各地的人文風情而因地制宜。這些課程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認識台灣本土及國外傳統文化、價值觀,讓我們在進到醫院實習之前,可以更充分、更全面的認識醫療場域。也透過老師及前輩們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清楚醫學不僅僅是解決生理上的病痛,更要走進病患及家屬的內心,理解他們的擔憂、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才得以建立互信互賴的醫病關係。在這一門門的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醫療專業與生死」這堂課。生死和宗教信仰、風土民情脫不了干係,倘若我們對這些信仰毫無認識,那要怎麼帶領病患及家屬進行四道人生?又怎麼能做到生死兩無憾呢?還記得當初,老師要我們每一組同學選擇一個「生」或「死」的相關議題,並從幾個台灣常見的宗教信仰切入,介紹不同的信仰看待這些議題時有什麼異同。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揣摩生命走到盡頭的末期病人的心境,寫下一份遺書給自己的摯親好友。透過這堂課讓我對生死議題有更深的認識,也體認到醫師在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時,應該放下對「生」的執著,讓最後這場道別在祝福中圓滿劃下句點;而不是讓長鳴的機器聲突兀的送走生命,讓人號啕遺憾,措手不及。隨著我們的成長,成大的醫學人文教育從醫學院延伸到醫院,老師以身作則示範如何以Bio-psycho-social(生理—心理—社會)的方式全面的瞭解一位病患甚至一個家庭,教導我們怎麼落實前面四年所學習的「醫學人文」觀念。菸酒毒品的成癮,從來不是只有透過藥物來戒除,若沒有找出病人飲酒、抽煙、吸食非法藥物的動機、持續使用的原因,就無法斧底抽薪斷絕源頭,真正幫助病人脫離生心靈的苦難。前面四年的醫學人文課程,一次次幫我們打預防針,讓我們知道未來的職涯中,多少會面對一些對西醫或是藥物有誤解的病人。因為這些課程,我們能更清楚病人延誤就醫、對西藥產生誤會、甚至是不相信醫療的原因,所以在和病人溝通及衛教時,我們不會用「醫療專業」高高在上的態度咄咄逼人,取而代之的是先傾聽他們的顧慮,再一一向他們仔細說明。醫學生的優勢是我們需要照顧的病人數量很少,因此在每一位病人身上都可以花很多時間,透過一來一往的交流,我發現從人文的角度出發,總是能更快的贏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之後再向他們說明醫療處置及團隊的計畫時,他們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良好的醫病關係是創造醫病雙贏局面的重要關鍵,而對於剛進醫院實習的我們來說,這些醫學人文課程的種子在此時開花結果的正是時候。醫學不同於一般的科學,我們面對的是不同文化背景、充滿個體差異性的生命;我們要醫治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一個完整的人甚至家庭。因此,在醫師養成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和累積,更不能忽視醫學人文的重要性。進到醫院實習的日子飛逝,轉瞬間就經過了快要一年,我由衷感謝在講堂裡的每一位老師、演講嘉賓,在我們的習醫之道剛啟程時,就一點一滴的注入人文關懷的觀念。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們,除了能具備應有的醫學知識之外,更能贏得病人及家屬的信任,成為一位有溫度、有同理心的良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在幽谷
編者按:本週是成大醫學系分享師生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兒科老師回憶他如何與同事幫忙一位母親紓解她長久無法釋懷的嬰兒瘁死罪惡感,兩位醫學實習生分別寫出他們從進入醫學院以來,如何由最初幾年的醫學人文課程循序漸進地學習生理、心理與社會,認識疾病、衰老與死亡,並學習與人溝通、拓廣視野、而後來到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相信同學們的追憶會帶給老師們教學的成就感,而全體師生對人文教育的肯定可以使畢生致力於提升醫者教養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含笑九泉。那是一個平凡卻繁忙的兒科急診下午,當我終於抬起頭看向牆上的時鐘時,已經接近黃昏六點了。我正準備喝口水,注意著留觀室的病人,卻又聽到急診診間裡的電話響起。我拿起電話,那邊是剛剛接班的急診檢傷站的資深護理師小田。小田:「喂~是老何嗎?我是檢傷小田啦。」老何:「小田,又有小病人要進來嗎?」小田:「不是耶,檢傷這裡有一個大概二十幾歲的女生,她說要找小兒科醫師。」老何:「你沒跟她說我們兒科只看到18歲嗎?」小田:「有啊,但她說她不是要看病,卻不願透露原因,只是想找急診小兒科醫師,你能過來看看她嗎?」正巧留觀室的孩子們狀況都不錯,沒有新的病人掛號。同時,我也對小田為何如此關切感到好奇,她為何要特別打電話給我,於是我請小田讓那位女生在留觀區旁的會談室等我。我走進會談室,看見一位年紀約二十多歲、消瘦憔悴的女孩孤單地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焦慮地望著門外。我走到她旁邊的椅子坐下,詢問她:「您好,我是急診小兒科的何醫師。聽說您想找小兒科醫師,有甚麼事情嗎?」女孩突然抬起頭,臉漲得通紅,開口說:「醫生,我想問你,如果一個嬰兒沒有呼吸心跳了,如果有人能立即進行CPR,他能夠被救活嗎?」我問道:「為什麼你會想問這樣的問題呢?」原來,在半年前,她五個月大的兒子「寶寶」突然臉色發黑且無反應。當時只有她和孩子在家,她極度驚慌地撥打了119求救,同時她全力以赴,依憑自己以前學過的CPR方法急救寶寶。後來,寶寶被送到我們醫院兒科急診,經過一小時的搶救,但仍然無法挽回他的生命。她事後一直在網路上搜索相關資料,其中有些網站強調:「從沒有呼吸、腦部缺氧開始,若在5分鐘內能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就有機會救回寶寶……」她因此一直自責,認為如果她當時能掌握更專業的CPR技巧,寶寶或許就不會離開她。」「天啊!」我心中驚訝地想著,這半年她一直如何度過?我問她:「這半年你還好嗎?」她回答:「我也不知道怎麼過的。家人帶我去心理諮商,我每週都會去一次。而今天我終於鼓起勇氣走進醫院。」她的眼眶開始泛紅,接著說:「事實上,你們醫院門口的這段道路本來是我上班必經之路。然而,這半年來,我一直不敢經過這裡,一直迂迴繞道上班。但今天下班後,我騎著車不經意地就來到了你們的急診室……」我沒想到這位年輕的母親竟背負著如此重擔。但很快,我向她解釋一般網站上的內容通常為了鼓勵讀者,會將許多過程簡化。寶寶心跳停止的原因並非一致,且要熟練地進行嬰兒CPR非常困難。根據她的描述,我覺得她作為一個完全沒有醫療背景的母親,在那個緊急情況下已經做得很好了。「所以,即使當時我能夠熟練地進行CPR,也不一定能救回寶寶嗎?」她問道,我點了點頭。她靜默了一會,眉頭依然緊鎖。然後她又說:「醫生,你認為我是一個好媽媽嗎?」我心中疑惑,她似乎有更深層的問題,為何這麼問呢?她接著說,那天急診兒科醫師請她和丈夫進入急救室,宣布寶寶死亡的時刻,她眼前一黑,差點在急救室昏倒。無聲的眼淚如瀑布般不斷湧出。那位溫柔的兒科醫師陪伴在她們身邊,安慰著他們,說道:「你們還年輕,要好好照顧自己,將來還會有寶寶的降臨。」而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如何把逝去的寶寶生回來」的討論。因此,這半年來,她已經進行了兩次試管嬰兒療程,但很可惜都沒有成功懷孕。最近,她正準備進行第三次試管嬰兒。她擔心自己並不是一個好媽媽,所以寶寶不願回到她的身邊。同時,她也擔心她在醫院就醫的紀錄會影響到她的工作。後來,我給當天值班的精神科學弟阿宏打了個電話,向他解釋了這複雜的情況。學弟表示可以先不用掛號,他願意到會談室與這位媽媽會面,並提供後續的轉介諮詢服務。這也減輕了她對留下醫院紀錄的壓力。那天下班後,小田護理師跑來告訴我,那位媽媽在離開前還特地去檢傷站感謝她,並請她轉達對我和阿宏的感激之情。儘管這次對話已經超過十年,但那個下午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有時候我也會思考,不知道她是否重新開始了正常的生活?在我習醫的年代,幾乎沒有任何正式的課程教導我們如何與喪親的人溝通。我們也就這樣「有樣學樣,沒樣自創」地發展出自己面對喪親者的方式。「妳還年輕,之後再生一個就好」正是其中一種大家覺得還可以且常見的安慰方式,但很顯然的,這樣的安慰卻在這位失去愛子的媽媽身上,造成了更可怕的傷害。在之後的醫學路上,我意外地走上了兒童安寧居家照護的道路。當我陪伴那些即將或曾經經歷喪子之痛的父母時,我常常回想起那個下午。也更加注意「不傷害」這個生命倫理原則,提醒自己和團隊不要陷入「好心做壞事」的陷阱,當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的時候,在喪親的幽谷安靜溫柔地陪伴他們,是非常有幫助的。正如趙可式老師所譯的《幽谷伴行:安寧照顧的意義》(Sharing the Darkness: The Spirituality of Caring by Sheila Cassidy)一書中提醒的,在醫學實務中,有時我們不能治癒病人的疾病,但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度過困難時期。面對種種的臨床困境,在無法挽救生命的情況下,除了藥物與手術外,陪伴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度過黑暗的喪子之旅,並提供人性化的關懷,這也是醫學照護的一部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台過半小媽媽也未婚 「這縣市」未成年生育率高
行政院日前公布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全國平均為千分之3,但存在城鄉差距,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則高達千分之11。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說,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待釐清,但只要小媽媽請求協助,一定會介入輔導、提供服務。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未成年小媽媽生育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15下降至近十年的千分之4,今年又下降至千分之3,但相較日韓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2,仍有努力空間。背後原因包括整體少子化、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以及墮胎藥等醫療措施的便利性提升。然而,王淑芬說,未成年婦女生育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以今年公布數據來說,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卻高達千分之11,高於全國平均3倍以上,且連年都是全國最高,可能原因包括預防教育的完整度不足、醫療及交通的便利性不佳,但目前還未看到具體調查,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評論。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造成懷孕的原因中以僥倖心態、缺乏避孕知識、沒有避孕意識為前三高,與孩子生父的狀態曾在親密關係,或現在仍在親密關係中佔96%,但服務對象中未婚佔68%、已婚27%,有超過一半的服務對象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非雙親家庭的原生家庭佔68%。王淑芬表示,過去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以待產服務為主,現在則以生產後的協助居多;由於小媽媽們多是決定留養才選擇生下孩子,所需協助包括經濟輔助,以及新手媽媽常面臨的育兒、親職課題,且由於步入婚姻的小媽媽比例仍不高,不少人需要與伴侶相處上的協助。未成年小媽媽服務因地制宜 台北已有優先收托機制王淑芬也提到,未成年小媽媽常面臨就業、復學的須求,嬰兒照顧是一大難題,勵馨基金會提倡公立托嬰中心應該與未成年少女就學、就業結合一起,公立托嬰中心優先收托未成年媽媽的嬰幼兒,但這屬於地方自治權責,如台北市已有優先收托機制,但其他縣市未必跟進。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中,個人輔導支持服務佔36.82%之外,較多的服務為育兒之能/親職教養佔16.6%、經濟議題協助15.9%、情感/性/性別議題討論與指導7.7%。簡慧娟說,由於未成年懷孕的服務因地制宜,應由地方政府應該依照轄內須求,結合民間團體,並考量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個案特性等提供服務。簡慧娟表示,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依照個案背景,未必每人都屬於社會安全網中計畫的「脆弱家庭」服務對象,但社家署與民間團體合作,設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及諮詢專線0800-25-7085(愛我,請你幫我)。若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提出須求一定會協助,由地方政府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安排社工進行評估、協助與後續追蹤,「有需求的小媽媽只要出來求助,只要遭遇困境,不限於經濟問題,父母未滿20歲者都會列為關懷輔導對象通報,依照個別情況提供服務。」簡慧娟也說,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一般還在就學階段,沒有穩定工作收入及經濟來源,發生非預期懷孕事件時,易面臨經濟弱勢、育兒知能與照顧功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不佳等多重問題而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社家署設有「未滿二十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利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每年服務1200餘人,提供從情緒支持、經濟補助、醫療保健等整合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21 養生.家庭婚姻
影響婚姻品質,也干擾到身心!專家曝2事一定要與另一半有共識
當了媳婦,我們會增加許多角色與關係,想把這些複雜的事變簡單,就要在房子跟孩子這兩件事上考慮清楚,如果沒有先與另一半達成共識,不但會影響婚姻的品質,也會干擾到身心的自由度。以前跟一位同為老師的同事聊到婆媳關係,她說:「現代的女人比較好命,至少在婚前就可以選擇要不要住在夫家。我們以前大多沒得選,婚後都是住在夫家。後來社會風氣漸漸開放,我結婚十幾年之後,終於也有勇氣跟先生爭取搬出去住。當我們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兩個人可以商量規劃與裝潢的家之後,我才能感覺到這是我們的家。」她的一番談話也讓我想起以前在職場工作時,我身邊結婚的女同事全部住在夫家,而她們依然保持在職場上工作的原因,就是不想在家裡跟婆婆大眼瞪小眼。這其實跟我的經驗不同,因為我跟先生是兩個人的小家庭,我姐姐跟姐夫也是如此。跟夫家的人住在一起是不是壓力真的很大呢?我婚後的前幾年,每個周末都會回到夫家探望公婆,那兩天一夜的時光雖然有歡樂,但壓力卻也如影隨行,我隨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覺得是在「家」可以放鬆的感覺,所以我真的無法想像要長時間跟夫家人一起生活是什麼感覺。當了媳婦,我們會增加許多角色與關係,要把這些複雜的事變簡單,在兩件上要考慮清楚:婚後跟誰住?生孩子後孩子由誰帶?房子跟孩子這兩個因素如果沒有先與另一半達成共識,不但會影響婚姻的品質,也會干擾到身心的自由度。一、不要貪圖省房租、省貸款。我的小叔要結婚前,跟婆婆說他不肯搬去公婆在外縣市為他們準備的新房,而執意要住在家裡。當婆婆很苦惱地跟我說著這件事時,我好奇地問:「兒子婚後跟你們同住,可以相互照顧不好嗎?」沒想到婆婆淡淡地說:「我不想再當媳婦了!」婆婆的這句回答,一直在我的心中發酵。後來我仔細想想,婚後如果住進夫家,從先生的視角來看,他一切的生活習慣都不需要改變,而且還多了一位心愛的人來照顧他,他當然開心。但從夫家原有其他成員的視角來看,妳這位新入門的媳婦其實是來搶他們家中既有資源的外來者,比方說:如果你們住進有衛浴的套房,那原先住在那間套房的人要搬去哪呢?又如果你們住在沒有衛浴設備的房間,那妳洗澡如廁的時間不就影響到家中原有的其他成員了嗎?而且這些都還不包括彼此不一樣的生活習慣、飲食口味,甚至是政治立場與宗教信仰等,妳有能力改變他們嗎?還是你抱著必死的決心,決定要犧牲自己完全融入夫家呢?如果妳沒有工作無法分擔家用,那妳吃公婆的、用公婆的、還住在公婆家,除非妳刻苦耐勞又嘴甜,或是可以百毒不侵,不然很難游刃有餘吧?婆婆當初結婚時執意要在外面租房子,而不是住進夫家的大家族中;輪到她當婆婆時,也不願意與媳婦住在一起,就知道不管是以媳婦角色,還是以婆婆角色來看,婚後和姻親分開而住,都是對女人身心健康比較好的選擇。小夫妻一旦結婚就需要學習磨合彼此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不要貪圖省房租、省貸款,而跟公婆同住,這樣先生很難獨立長大,而媳婦也難以擺脫寄人籬下又矮人一截之感。結婚不是去你家住或是來我家住,而是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要找一個房子自己住,才能成立「我們的家」。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一部分是一結婚是夫妻兩人先分開住,後來才住在一起;也有人婚後就是兩夫妻一起住。這些沒有與公婆同住的夫妻,往往可以快一點適應婚後生活。另外也有些人婚後先住在夫家,等過幾年存到足夠的錢就買房子搬出來,這樣才有經濟能力與自由用自己的想法來打理一個家。還有些人是因為要請公婆幫忙看孩子,所以買了大房子請公婆與自己同住。不過,請長輩照顧孩子又是另一件媳婦要考慮的大事了!二、不要為了貪圖省保姆費,而給公婆帶孩子。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女兒請娘家媽媽帶孩子會給媽媽保母費,但媳婦把孩子給公婆帶往往不會給錢,她們的理由是因為孩子跟夫家姓,是夫家的孩子。但這樣的邏輯真的說得通嗎?而且,婆媳會發生衝突,很多是從帶孩子的觀念差異太大而開始產生的。我就有一位朋友原本也是跟婆家人一起住,在她辭去工作跟婆婆一起帶孩子後,兩代教養觀的差異讓衝突不斷發生,卡在中間是兒子也是先生的男人,最後終於決定買房子帶著妻子和孩子搬離原生家庭。有些媳婦貪圖婆婆無酬育嬰,還要怪婆婆沒有把孩子帶好;但如果角色互換,妳願意無酬幫媳婦帶孩子嗎?如果是我,我真的不想幫兒子們帶孩子,因為時代變化很快,育兒的觀念隨時在更迭,我沒有把握能以最適合的方法來管教孫子;而且當我成為婆婆時,應該也沒有體力負荷新生兒的需求了。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提到只有等孩子們生兒育女後,才能卸除管教孩子的壓力,而真正感受到生命被傳承的喜悅。我問婆婆她當了奶奶後有類似的喜悅嗎?她笑笑地說:「我就是覺得我只想好好疼孫子,但不想教孫子了,教孫子是你們的事。」我覺得婆婆很真誠地說出了祖輩的心聲,因為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上一代已經盡了管教自己子女的責任,負責疼孫就足夠。等子女生養孩子後,應該由他們自己肩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而不該把責任外包給父母。如果不想讓職涯中斷而一定需要有人幫忙帶孩子,大可找專業的保母,而不要讓長輩無酬育嬰。※ 本文摘自《剛剛好的溫度:面對多重角色的平衡之道,讓愛擁有恰到好處的溫暖》。《剛剛好的溫度:面對多重角色的平衡之道,讓愛擁有恰到好處的溫暖》作者:尚瑞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4/25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9 養生.家庭婚姻
同志家庭收養小孩,害小孩有陰影成為社會隱憂?網友直指「一件事」才是問題根源
在「同婚專法」通過4周年前夕,立法院(16)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修正案,明定同性配偶也能共同收養子女,或由一方單獨收養他方子女,相關規範準用「民法」收養的規定,讓同志家庭終於不用再過「偽單親」生活。對此台灣伴侶權益權益推動聯盟表示,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讓台灣未來不分性傾向均能收養無血緣的孩子,讓下一代可以在愛的家庭中長大。對於已婚的同志伴侶也可以共同收養子女,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的貼文詢問大家「開放同志認養小孩!網友擔心:小孩會有陰影未來造成社會問題,大家認不認同呢」的想法,引起大批網友討論,有支持也有反對的聲浪,但支持者佔多數。支持/反對同志領養小孩 網友這樣看「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網友,認為被同志領養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心理陰影,「這樣下一代的小孩難道在學校不被排擠嗎?有想到下一代的小孩嗎?」、「超不讚成,不要害了下一代」、「請問等孩子長大,知道是同志領養的,而孩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後,孩子心理的陰影影響非常大,不是造成家庭與社會問題?我不反對同志結婚,但是我堅決反對領養孩子。」、「別用錯誤的觀念給一個無辜的小孩,成立一個家庭是男和女,不是男和男。違反了上天最原始的原則,是錯誤的。」而有人擔心被同志收養的小孩恐被排擠「這樣下一代的小孩難道在學校不被排擠嗎?有想到下一次的小孩嗎?」,反被另一位網友回「真的怕被你這種人排擠而已!」,並表示,部分人只要把自己歧視別人毛病治好,這些問題就不會存在。認同「同志領養小孩」的網友,認為領養的父母跟性別無關,人品比較重要,「棄養他的生身父母」才是問題根源。「現在的小孩都是一夫一妻制度下的家庭成長的,看看他們不就知道了。陰影這個東西;究竟是性別的問題?還是家庭氛圍使然?」、「你覺得同性父母會讓小孩受歧視,所以要避免!那是說孤兒就不會被歧視嗎?」、「明明遺棄這些可憐孩子的人正是異性戀父母,他們才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生完孩子不養,被丟到孤兒院的孩子才有陰影吧!」、「一男一女還不是生出詐騙集團、強姦殺人犯、人販子跟天天鬧事的流氓?霸凌、家暴還不是天天有?」、「都沒人想過這些需要被認養的孩子都是異性戀亂射不負責任拋棄的嗎?同性戀怎麼了?人品比較重要吧,現在一堆恐龍家長三觀不正小孩就不會覺得丟臉?」。也有網友表示,要有能力再領養小孩,並對小孩的人生負責。「誰要認養都好,重點是要有完善配套,小孩不是寵物也不是玩具,要有責任感,領養可以,但不能中途放棄」、「同性領養總比養不起又一直生的人好吧」、「讚成認養,兩人經濟能力許可能給小孩比較優質的生活。至於,性教育方面跟學校老師互相配合,給孩子灌輸正確性觀念」、「如果評估經濟狀況跟身心狀況都適任且善待孩子經孩童同意,我覺得同志收養也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政府跟教育部,你的配套做好了嗎?」、「會需要被領養的孩子,是不適當的異性戀產出,同志領養怎麼了?有錢,有能力教養,我認為很OK」。5種心態面對「同志領養小孩」 面對支持和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不同觀點,我們可以採取以下5種心態來面對:1.尊重和理解: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和意見,即使他們與你的立場不同。努力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擔憂,包括那些反對同志領養的人。通過開放的對話和尊重的態度,可以促進更好的理解和相互尊重。2.接納多樣性:認識到家庭的多樣性,包括由同性伴侶組成的家庭。接受同志家庭領養孩子是一種擴大家庭定義的方式,這有助於打破傳統觀念對家庭的限制,並為更多的孩子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3.關注孩子的利益:將孩子的利益置於首位,確保他們在一個安全、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重要的是評估潛在的領養父母的能力和意願,無論他們的性取向如何,他們都應該有適當的條件來照顧和支持孩子的成長。4.科學和經驗證據:依據科學研究和經驗證據,了解同志父母領養孩子的影響和結果。研究表明,同志家庭和異性伴侶家庭一樣能夠提供健康、穩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環境。通過了解這些證據,可以更客觀地對待同志領養的問題。5.完善支持和配套:確保有適當的支持和配套機制,包括性教育、心理健康支持和社會資源等方面。這些支持和配套可以幫助所有類型的家庭,包括同志家庭,提供適宜的條件和資源來培養健康、快樂和成功的孩子。以開放、尊重和關注孩子利益的心態面對這個議題,有助於促進平等和包容的社會環境,同時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延伸閱讀:.立院三讀開放同志家庭收養小孩!6方法保護小孩免於歧視.跨性別是跨越了什麼?從各學界觀點來看性別多元.癌末男同志臨終仍得不到父認同 父親:叫他去死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6 醫聲.醫聲要聞
「善終三法」全台首套生命教育繪本出爐 觀念向下紮根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器官捐贈意願2017年有4萬3626件、2018年4萬0808件、2019年4萬3510件,但2020年變為3萬2496件、2021年2萬2793件、2022年1萬7145件。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器官捐贈人數於新冠疫情前後有落差,因疫情期間政策規定醫院分艙分流,禁止醫護人員進入其他家醫院,除非只有緊急狀況才會例外,因此案件數才會下滑,然而隨著疫情解封,今年度器捐登錄人數已有回流。每年約有1萬多人等待器捐,最多為腎臟、眼角膜、肝臟、心臟、胰臟、肺臟、小腸等。劉越萍指出,等待腎臟移植患者,可以用洗腎處理,因此等待洗腎患者人數最多;而心臟捐贈需要有來源包括意外等,而新冠疫情期間減少移動,意外事故相對少,不過疫情也提醒我們,如果不提前面臨善終,當生命快到盡頭時可能留下遺憾,希望持續推廣器官捐贈移植、病人自主法,有機會多救一個是一個,讓生命活得更有價值。歷經3年新冠疫情,深刻體會到生命無常、家人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而疫後新生活展開,更應將生命教育應融入生活,如同空氣般無感卻重要的存在,也是開啟談「愛」、談「生死」的重要契機。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推出全台首套談論「善終三法」的生命教育繪本,鼓勵親子共讀,深耕生命教育觀念。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表示,生離死別是日常,從小形塑正確觀念就顯得重要,此次推出《小紅機器人》、《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樹懶爺爺的心願》等3本親子繪本,用可愛的動物角色作為討論媒介,透過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將《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概念慢慢地放到了大小朋友心中,希望將生命教育的觀念往下扎根。《小紅機器人》以器官捐贈為主題,主角兔寶寶心愛的小紅機器人機芯不能動了,而貓妹妹願意捐出手上壞掉無法修理的機器人零件,延續了玩具的功能,進而帶出器捐核心的價值「分享」。《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是討論安寧緩和醫療,在導讀時,小朋友或許好奇豬二哥生了嚴重的病是什麼病?這時就能和他們淺談癌症及醫療的治療層面,而最重要是開放式結局,停在了豬二哥與好友們愉快及溫馨地舉辦完派對後的告白,讓死亡不再是恐懼的陰影。而《樹懶爺爺的心願》則是提到病人自主權利,藉由在森林中備受大家敬重的樹懶爺爺,他在醫院見到自己的好友牛伯伯在治療過程中,家人間對治療選擇時的拉鋸,而決定開啟一趟自己做主的醫療決定過程。同時也提醒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事。繪本作者王元容分享自身經歷,父親癌症末期時醫師曾建議家屬讓父親如同睡覺般離開,但身為子女的她不願放手,仍想試試最後的機會,「但是個錯誤決定」,決定執行化療後2天,父親就陷入昏迷再也沒醒來,「這件事讓我走不出去,我沒有好好跟父親道別,他似乎還有些心願想跟我說,但我不知道」。在完成這本繪本後,自己也獲得療癒,希望每個人能尊重他人生命及意願,最後做好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繪本繪者黃淑華表示,議題需要靠社區所有人一起來推廣,繪本中故事透過主角個人,一路延伸到社區,讓小朋友閱讀時,自己慢慢了解故事內容,並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分享,在同儕間推廣器捐移植、安寧緩和及病主法議題。教養KOL「神老師」沈雅琪表示,預立遺囑、安寧病房等名詞,對小孩來說太陌生,如果寫成教科書沒有人想看,做成橋樑書透過圖文故事,讓孩子好閱讀,也體會生老病死,如果孩子對於善終三法有興趣,繪本最後也有整理法令、相關QA,都能從中找到答案。這三本親子教育繪本不只適合學齡期孩子閱讀,更適合全家人一起共讀分享,有國民奶奶之稱的譚艾珍女士在讀了繪本後,深有所感地說:「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長度,但能自己決定生命的厚度。」期待藉由系列專書,讓大人及小孩能瞭解生命自主的意義,進而尊重自己與其他人的決定;除此之外,也希望社會大眾及企業能共襄盛舉,讓生命教育系列繪本能接觸到更多民眾,為國內善終生命教育的啟發共同努力。
-
2023-04-14 醫療.懷孕育兒
養兒防老,反而被啃老?他直指:窮人沒資格生小孩,6點評估你是不是合格父母
【本文重點】對於現代人生小孩的想法,有人認為窮人不應該生小孩,否則孩子將會受苦。他解釋說,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生小孩後會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可能會面臨「養兒啃老」的問題。他認為,若生下註定會受苦的孩子,為何不讓他們避免這種命運呢?其他網友對此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養育孩子是個人選擇,也有人認為解決房價問題能改善這個問題。--by ChatGPT現在生小孩的人到底在想什麼?養育下一代實屬不易,有網友以「現在生小孩的人到底在想什麼?」為題發文,認為不建議窮人生小孩,並表示自己的觀點不希望讓孩子來到這世界受苦,網友則有不同看法。原PO在Dcard上表示,一般的工薪階級因應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日子就不好過,生小孩之後又要面臨生活品質的大幅度下降,若是以養兒防老的觀點出發,更有可能遇到的是「養兒啃老」,並強調「哪怕找得到工作在階級複製愈發嚴重的情況,微薄的薪資可能養活自己都困難」。窮人不要把生小孩當做「抽獎」他說明,窮人不要把生小孩當做「抽獎」,若只是單純不讓孩子餓死其實也不需花費太多,但窮人的孩子要多麼的自律或要有多少的天賦運氣才有翻身希望,指出「如果孩子生下來註定受苦,為什麼不放過他們呢?」原PO補充,若有錢人生小孩就算了,他們的孩子大可以踩著墊腳石往上爬,並表示「我能做的只是不讓我的孩子來到這世界受苦,做奴隸就請做到我們這一代為止」。有網友認為,台灣是生育率最低的地區,所以一般人不會沒事亂生,但台灣也不是最貧窮的地區,要不要養育孩子都是個人選擇。也有人認為,生小孩的原因在於想撫養一個生命,教導他認識這個世界。其他人留言表示,「解決房價問題就能改善了吧,養小孩的錢現在都拿來養房東了」、「想那些不生小孩的人到底在想什麼」、「不要妄想投胎,有很大機率投胎到中國大陸、印度」、「現在應該不會有窮人把生小孩當抽獎」、「應該有一部分人是被惡長輩所逼」。6點評估你是不是合格父母現代人生活成本上漲,生小孩後會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導致有人認為窮人不應該生小孩,否則孩子將會受苦。面對這樣的生活壓力,以下6點幫你評估是否準備好迎接新生命:1.經濟能力:檢視個人或家庭的經濟能力是否足夠養育小孩,包括照顧和教育的費用、房屋和生活費用等。2.生活方式:檢視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是否適合養育小孩,包括工作時間、社交生活、旅遊計畫等。3.身心狀況:檢視個人或夫妻的身心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懷孕和養育小孩。4.教養觀念:檢視個人或家庭的教養觀念是否符合對小孩的需求,包括如何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社交能力等。5.生活環境:檢視個人或家庭的生活環境是否適合養育小孩,包括家庭和社區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等。6.未來規劃:檢視個人或家庭的未來規劃是否能夠包容小孩的需求,包括職業規劃、教育規劃和退休計畫等。以上評估方法可以幫助個人或夫妻更全面地考慮是否要生小孩。除了經濟、教育和生活等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考慮個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最終的決策應該是根據個人和夫妻的整體情況做出的。延伸閱讀:.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為何已婚男說30萬住月子中心很值得?網:安太座一世平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8 養生.人生智慧
小S曬居家吃飯照挨批「吃相難看」!用餐禮儀無傷大雅?2例子看影響
藝人小S日前在臉書分享與女兒在家吃飯的日常生活照,沒想到引來作家李敖的女兒李文發文痛批吃相難看,把女兒也教壞。之後李文又點名包括侯友宜.賈永婕等幾位名人「吃相有問題」。細看李文指小S家「吃飯禮儀怎麼那麼噁心」所列的12點批評,有些還算有道理,但有些卻也似乎太嚴苛了,畢竟是在自家吃。正規的用餐禮儀其實很嚴謹,不僅中餐,西餐亦是,從餐具擺放至用餐順序都有講究。不過平常我們用餐倒是可以不用遵守那麼多繁瑣的細節,但以下幾項較重要的事情還是要注意。用餐十大基本禮節1.不要跨越他人取菜。2.不要揮舞筷子。3.用公筷母匙挾菜。4.不要一直翻菜挑菜。5.吃飯時應以碗就口。6.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發出聲響。嘴裡有食物時不要說話。7.不要狼吞虎嚥。8.手不要撐在桌上或藏在桌子底下。9.剔牙要用手遮口。10.不要一直滑手機。2例子看用餐禮儀影響而用餐禮儀不止是個人行為,它所給予別人的觀感,通常夾帶了對其個人禮貌、家庭教養的評價,甚至可以當作是對一個人人品的重要觀察。例一《媽媽經》曾經刊載過一個故事,一位剛出社會的女孩帶第一個男朋友回家吃飯,爺爺觀察男生夾菜時總是用筷子把盤子底部的菜翻上來看,對自己喜歡吃的菜更是反覆翻攪弄得亂七八糟的。爺爺從「一雙筷子」看出這個男生的人品與修為,勸寶貝孫女「此人不可嫁」:如果一個飲食匱乏的窮人面對一盤盤美味菜色,吃相狼吞猴急是可以理解,因為他很少吃到像樣的一餐,但這位男孩子已經是公司主管了,可想而知物質生活並不缺乏,吃相卻如此難看,這能看出他是個自私且狹隘的人,家教也不佳。面對一盤菜,他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用筷子在盤子裏隨便地翻弄,如果改天對上利益的誘惑,他一定會不擇手段占為己有,不會顧及別人的,妳若跟他結婚或深交,絕對會被他的自私傷害的。而教養這種事,不管發生在男生或女生身上,都有可能被另一半所嫌棄甚至放棄。例二根據日本媒體「All About」去年的報導,一位化名幸子的33歲日本女性和交往一年的男友訂婚,卻在訂婚同居後發現未婚夫餐桌禮儀不佳。未婚夫在吃飯時,手肘都會搭在餐桌上,且常常用像是「握住」的方式在拿筷子,以單手捧著碗就口吃飯。幸子先是提醒未婚夫不要再用這種方式吃飯,也擔心這些行為日後會教壞小孩。但習慣總是難以改變,雙方開始出現一些爭執。後來幸子發現未婚夫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是這樣吃飯,難怪未婚夫會有這樣的習慣。因此幸子後來決定與男方解除訂婚關係,結束這段感情。或許上面二個例子只是極少數,用餐禮儀不佳大多數情況可能無傷大雅,一般我們最應優先考量的是,你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因此,遵守基本的用餐禮貌,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的尊重。而習慣養成後,不管是在家裡,或在外面,行為都能一致,那就更好了。【參考資料】.小S曬居家生活照挨轟 她列12點痛批「吃飯禮儀噁心」教壞女兒.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食安在嘉.嫌男方家握筷「不符餐桌禮儀」 朋友都勸是小事但她堅決悔婚.「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
2023-03-11 養生.家庭婚姻
修杰楷把老婆寵成女兒!賈靜雯社群放閃大讚老公讓她如此幸運,可放心去追夢
修杰楷的「好爸爸」形象無庸置疑,就連老婆賈靜雯都認證,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老公!修杰楷的生日賈靜雯早早獻上祝福,並洋洋灑灑無限放閃,大大讚許老公修杰楷!文章說道:這位先生是我們家最重要的支柱,出門旅行朋友都說,可以沒有我,但一定要有他!我忙碌,他可以一打二帶小孩去旅行,還能清冰箱隨時滿足全家人的味蕾,重點是真的很美味。我這些年能如此幸運與安心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都是因為他,就是因為他無限的支持,我才能在工作上發光發亮。因為他說,「妳值得被大家喜愛和看見」。修先生生日快樂,給你滿滿的驚喜與祝福,妳最好的禮物就是被全家大小及寵物包圍〜老婆認證,好老公好爸爸無誤老婆放閃直接讚許,修杰楷的「超級暖男」與「超級爸爸」真的把老婆當女兒寵愛,而且家中大小事一手包辦,照顧小孩也恩威並施一點都難不倒他,難怪老婆賈靜雯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好好追夢。修杰楷比賈靜雯小了將近9歲,但修杰楷的成熟及暖男舉止,讓這段婚姻至今越來越甜,讓人完全感受不到年齡的差距!修杰楷受訪時曾經說過,婚後像生活在女人國,身為家中唯一的男人,幾乎大大小小的事幾乎都由他處理,因為老婆不擅長下廚,所以他同時也是標準的家庭煮夫,從買菜、備料到上桌,他一個人就能搞定。而且為了家人的健康,他就真情流露說道,「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他都樂意!」維持婚姻的技巧,就是顧好小孩對於維持婚姻的技巧,他霸氣回應:「把小孩照顧好,就是把老婆照顧好!」老公只要願意把小孩照顧好,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家庭生活就能越來越和諧,也是體諒老婆辛苦的最好方式。對於親子教養,賈靜雯也爆料說過,工作上總是給人斯文帥氣形象的修杰楷,私底下其實是個超級奶爸,會用高分貝娃娃音分散鬧脾氣中的小孩注意力,完全沒有傳統父親的思維。甚至從女兒很小的時候,他就可以跟她獨處一整天,現在一打二也都沒問題,讓老婆可以安心地出門和姐妹們放鬆與工作。與孩子相處,恩威並施除此之外,修杰楷也說過在家裡自己同時也是打掃擔當:「我有一點點潔癖,看東西沒有歸位、地上很髒,我就會想把它恢復原狀!」加上在家裡,他其實也是扮黑臉的那一個,兩個女兒常常玩得很開心,但玩完就會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完全忘了要收拾這件事!這時候他就會板起臉,努力不發脾氣說:「你們不整理好,我就全部丟掉!」但是往往事後都會心軟跟女兒解釋:「來爸爸抱抱,下次可以不要這樣嗎?」老婆最好的朋友,永遠的大粉絲賈靜雯受訪時就說過,修總是會督促她,還有鼓勵她!結婚至今修杰楷每天睡醒都會親老婆一下,也會常常讚美老婆不化妝也美、狀態真的很好等等,真的逗得賈靜雯很開心,也讓她面對工作更有自信。而且,不同於大部分的老公,修杰楷很喜歡陪賈靜雯逛街買東西,也樂意給她建議,所以賈靜雯很多的衣服、包包與鞋子都是他幫忙挑選以及整理,只能說修杰楷真的是老婆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懂她的超級大粉絲。尤其一般夫妻難免的口角 , 兩人就坦言他們從來不會大聲吵架,也絕對不會說出情緒性的字眼,就如同賈靜雯說過的,「夫妻間沒有輸贏,如果吵架贏了,卻輸了對方的心,那不是很不值得嗎?」※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是「養肝補陽」好時機!除了多吃綠色蔬菜,分三時段吃這些食材提升免疫力
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之道也在於春!養生的最好時節就是春季,而養生就要吃當季獨有的時令食物。《黃帝內經》提到:春季養肝,綠色入肝;夏季養心,紅色入心;秋季潤肺,白色入肺;冬季養腎,黑色入腎。而春天五行屬木,肝也屬木性;在《黃帝內經》裡亦有「肝主春」的記載,說明人體的肝臟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最旺盛。因此春天是養肝的季節,可多吃養肝的食物加強排毒功能,像是不少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選擇。飲食重點在於「養肝補陽」建議飲食要清淡、減少油膩食物、多一點甘味、酸味食物。延伸閱讀:踏青有助春養肝 醫曝肝臟保養6重點:按2穴位疏肝解鬱適合春季的5種蔬果到了春天,就該飲食清淡,同時多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身體排毒。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推薦適合春季攝取的5種蔬果:1.梅子望梅止渴的典故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一想到酸酸的梅子,口水自然就分泌了。因為梅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及酚類化合物,能夠促進消化液包括唾液的分泌,達到開胃等作用,當發現食欲不振、吃不下飯時,不妨吃幾顆脆梅、喝點梅子醋,有助打開食欲。梅子因為口感酸澀,不建議生吃,透過醃製、泡醋後,對腸胃較適合。2.枇杷《本草綱目》記載,枇杷具祛痰、潤肺、生津等作用,枇杷葉也有緩解肺熱乾咳的作用,川貝枇杷膏就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枇杷的維生素A含量高,有助改善眼睛疲勞、還能幫助上皮組織的正常分化;而且它的熱量相當低,6顆枇杷僅有38大卡,減重的人適量吃,既能補充膳食纖維也不怕胖。3.菠菜每回被霸凌的卜派,只要吃下一罐菠菜,肌肉馬上就能膨脹,雖然劇情誇張,但菠菜有益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菠菜屬黃綠色蔬菜,因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可防止活性氧功能,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菠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但菠菜的草酸含量高,不建議與高鈣高鐵食物共食,否則會抑制其吸收,因此調理菠菜時可先汆燙,以減少草酸,汆燙過菠菜的熱水就不要再使用。4.豌豆豌豆分為軟莢及硬莢兩類,軟莢的豆仁及豆莢都可以食用,清脆爽口;硬莢在生長初期可以連莢一起食用,待豆莢變粗硬後,就不建議食用,取出的豌豆仁則被歸為澱粉類;豌豆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A、醣類、蛋白質及膳食纖維,能防止人體致癌物質合成,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5.韭菜韭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硫化物、β-胡蘿蔔素、維生素A及C、膳食纖維等,對胃癌、大腸癌、皮膚癌、肺癌、肝癌等有預防作用;韭菜籽的含鈣量高,有助於骨骼、牙齒的形成,使血管彈性增強,血壓改善。臺灣的春季盛產蔬果而除了上述營養師推薦的5種蔬果,臺灣的春季還有許多當季盛產的蔬菜、水果,順著時令來飲食是最佳養生方式。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延伸閱讀:為何春天是適合養肝的季節?中醫教養肝穴道按摩延伸閱讀:預防春天過敏發作 營養師授4多2少原則提振免疫力參考資料:‧食令日曆 FOOD FOR SEASON‧國民健康署食民曆手冊‧春天飲食清淡助排毒 營養師建議這5種蔬果可多吃
-
2023-02-08 養生.家庭婚姻
家庭主婦買朋友回禮被夫羞辱「沒資格花錢」!網氣炸:嫁給你真可憐,比傭人還不如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許多女性婚後為了家庭會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帶小孩擔任家庭主婦。卻因沒有生產力而被丈夫嫌棄,要看臉色過日子,想買東西卻被罵「沒在工作的人沒有資格花錢!」。對老婆說她沒資格花錢,很過分嗎?一名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自己和老婆育有一子,小孩出生後老婆為了帶小孩辭去工作,在家擔任「家庭主婦」。最近收到朋友送禮,老婆想外出買禮物作為回禮,原po表示自己很累不想開車,老婆說沒關係她可以搭計程車去買。而自己當下不知道哪條神經斷了,告訴她說「沒在工作沒資格這樣花錢!」。老婆聽到後因此不開心,自此之後不和自己說話。原po覺得自己沒有說錯話,發文向大家求解。沒想到此貼文一曝光,引起大批網友撻伐,有1361則留言議論。有收入並沒有比較了不起 家庭主婦是24小時全日無休有許多網友砲轟,「你老婆真可憐,除了帶小孩不可以有其他私人支出,比傭人還不如。」、「跟你生小孩真倒霉,什麼叫做沒資格花錢?這個嘴臉看了難怪台女都不想生,是不是要跪著跟你請款啊?」、「請問她哪裡沒有在工作呢?你知道要聘一個24小時到府帶寶寶的保姆在台北市至少要7萬吧!」、「你的工作是24小時輪班制、你的老婆是家庭主婦是24小時全日無休,請搞清楚。我老婆做家庭主婦15年了,我沒有一天因為自己賺錢養家而覺得自己比較優秀,你丟光我們養家男人的臉啊!」、「你的行為就是女生最厭惡的男人,會賺錢就自己為大爺?女生也不是沒賺錢能力欸,只是因生你的小孩才離開職場,不然她自己可以在家當小公主。」、「老婆嫁給你真可憐,建議直接離婚,替她遇到你這種人感到不值。」有網友氣憤的表示,「所以家庭主婦『理當沒有任何回報』的照顧你們共同製造、從她身體產出的半獸人嗎?你養家,她照顧家庭,你有收入並沒有比較了不起耶,她照顧家庭也算是24小時輪著工作(除非你回家很認真的分擔家務),她甚至沒有休假日,反倒是你除了家用,有給她什麼私人花用的錢嗎?如果沒有,你好像應該感到可恥吧。你說出這種話,錯的是她,錯在跟這種不珍惜她的人結婚。」也有網友理性分析,「首先我要先建立你的觀念,你要知道結婚不是單一個人的責任,生小孩更不是,所有一切的責任都是你們兩個要共同承擔,例如金錢家事小孩等等⋯當然形式不一定一樣要怎麼分配看你自己每個家不一樣,你們溝通好就好。看來你們的分配上你是經濟支柱而你老婆是顧家,一個出錢一個出力,記住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厲害,『賺錢沒有比較厲害!』,只是金錢能具體體現你的產值所以你才覺得妳老婆沒價值,但真的沒有嗎?小孩顧得好好的、家裏打掃乾淨、每天回家有飯吃這些不是你老婆的價值嗎?難道你覺得這些不值錢?那你請保姆茶餐廳幹嘛付錢?這些隱形成果都是老婆處理的價值所在,難道你老婆不應該領薪水嗎?如果還是不認同就換個角度想,換你顧小孩做家事你做得到嗎?會煮飯、照顧新生兒、懂教養嗎?不會你就沒資格罵老婆,相對她不懂你的工作她也沒資格罵你,所以一樣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較厲害,絕大多數的衝突都來自不懂換位思考。」有網友認為,婚姻中不該用金錢來處處衡量,認為「要計較薪酬的結婚幹嘛?結婚生子就是種分工,不是所有事都能用錢量化」。一名全職家庭主婦究竟值多少報酬?家庭主婦究竟值多少報酬?國外一名離異的妻子,向前夫索賠過去幾十年擔任家庭主婦的薪水,最後獲得折合台幣約500多萬的賠償。外媒報導,阿根廷民事法庭10日的一起判例引起爭議,一名70歲的老婦起訴前夫,要求他對於過去27年做的家務進行賠償,法院最終判決前夫要賠800萬披索(約新台幣574萬元),是該民事法庭最高賠償金額的判決。曾有一名美國人夫計算妻子的勞務貢獻,包括當幼兒保姆、烹飪、洗衣與家務、財務與採購等,發現如果換算成工資,妻子一年至少該得到美金7萬4千元(約新台幣224萬元)的酬勞,讓他感嘆:「其實我根本請不起我老婆!」
-
2023-01-10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一日減醣三餐加點心,用千張豆皮製作低脂高蛋白料理
疫情期間宅在家,少運動又認真煮放任吃,漸漸忘記當初飲食控制的初衷,讓Albee三寶媽的體重從49公斤上升52公斤,面對體重計顯示的現實,她才趕緊重拾起減醣飲食生活。現在她要跟大家分享利用千張豆皮來製作高蛋白質的減醣菜色和小朋友的點心,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這次Albee三寶媽從早、午、晚餐,外加小朋友的下午茶點心,都是以千張豆皮為主要製作材料。早餐從營養好吃又好做的千張蔬菜蛋卷開始,使用千張替代蛋餅皮,配料使用各式蔬菜,由此降低不少熱量。中餐也是製作方式簡單的蔬菜雞肉鹹派,將千張當做派皮,放上雞胸肉塊、蔬菜、蛋液等再送進烤箱烤15分鐘即成,另外同樣做法製作小朋友的點心焗烤雞肉鹹派,讓小朋友吃得心滿意足。晚餐四菜一湯,以千張蔥肉餅取代白飯為主食。千張在市面上有很多選擇,Albee三寶媽提醒一定要選擇非基改黃豆製成、不添加防腐劑、漂白劑和色素才是好的千張。想學做更多作法簡單又美味的減醣料理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簡單的千張豆皮料理學起來!原始影片Albee三寶媽 教養生活YT超媽事務所 Youtube 頻道延伸閱讀低卡減脂,好吃又好做的豆腐漢堡排佐和風蘿蔔醬高纖高蛋白瘦身湯,風味十足的韓式牛肉海帶湯「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得了癌症,心情不好,有誰可以幫忙我嗎?」——談心理腫瘤照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癌症病人的心理照護。我們邀請三位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回憶將近20年前醫院初創「癌症心理照護」門診的經驗,並藉由一位病人的故事讓讀者了解癌症病人在這方面的需要。另一位精神科醫師以自己的母親罹患癌症之後,自己從一位執業多年的醫師,瞬間變成病人家屬,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癌症治療中,病人與醫師互動的點點滴滴。一位心理師娓娓道出癌症心理照護已從過去安寧病房的場域推展到癌症全時程照護。近年來各癌症醫院與綜合醫院的腫瘤科、身心科或臨床心理中心陸續都有從事癌症心理照護的心理師們可提供民眾需要的心理諮詢與臨床照顧。記得將近20年前服務的醫院剛開始要設立癌症中心,當時的癌症中心主任覺得癌症病人與家屬的支持非常重要,便要我在本來空間已然不夠的癌症中心整合門診中,新設一個「癌症心理照護」門診。一開始這個門診門可羅雀,除了我原先在一般精神科門診中看的癌症病人或家屬挪過來這裡看以外,幾乎沒有新就診的病人。問了癌症個管師,他們說:「奇怪,我們有幫忙一些看起來心情很緊張或是很憂鬱的病人掛了你門診啊!」可是事實證明這些病人幾乎都爽約了。這在當時倒是不奇怪,因為20年前看精神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尤其癌症病人會覺得,如果去看了精神科,好像自己就是不夠堅強、太懦弱才需要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的幫忙。我跟負責癌症中心業務的心理師想破頭,後來想到我們可以先做免費衛教,跟負責癌症資源中心的社工師合作,在一般例如化療藥物衛教、癌症營養衛教、放射治療衛教等等的時段中,安插一小段癌症心理衛教,舉凡常見的初罹癌焦慮、心情不好、失眠,到治療太辛苦想放棄等等心理反應,一些紓壓調適小技巧的講授,也配合書面文宣的配合,才漸漸的有病人或家屬願意來就診。這其間也發現很多癌症病人忽略了自己的心理狀態,對於自己心情不好或是常常煩躁不安而不自覺,反而是護理師在每次回診或是住院時,例行會評估的身心困擾溫度計(Distress thermometer,簡稱DT,0-10分,分數越高,身心困擾越大),才發現自己的壓力爆表(通常5分以上就建議要諮詢專業人員)。曾經接過一個腫瘤科病房的會診,病人是40多歲剛診斷出癌症的女性,開始接受第一次的化學治療,結果當晚她哭了一整夜,可是明明她在入院時的DT分數只有3分啊!隔天我去會診跟她會談後才了解,原來這些年她一直在處理先生的外遇問題,在大大小小的爭吵後,最終決定要提出離婚,可是唯一的女兒的歸屬問題還是僵持不下,近日法院判決出來,女兒歸她,前夫要負責贍養費。就在她整理好心情,帶著女兒要重新開始新生活時,確定罹癌的消息就像晴天霹靂。但是她說,她一向堅強,向公司請好假,把女兒託給媽媽照顧後,她就拎著行李,就如同往常一個人面對挑戰的來住院治療了。她原先認為她自己可以的,婚姻被背叛的沉重打擊她都走過來了,化療的挑戰她也應該可以撐過去。但沒想到化療藥物滴注沒幾小時她就感覺很不舒服,而晚上跟女兒通電話時,女兒哭著說想媽媽,這讓她徹底崩潰,這些年的委屈、壓力,心中的不甘——犯錯的不是我,老天爺怎麼這樣用癌症逞罰我?所以入院時她跟護理師報告的DT為3分,是她對自己的期待,而與我會談時的憤怒、沮喪、孤單、擔心女兒會沒了媽媽,才是她真正的心情。於是心理腫瘤照護團隊有了協助她的機會,身心科醫師可以處方一些緩解因化療引起焦慮、煩躁、失眠的藥物;心理師定期與她會談,療傷止痛之外也探索她的內在力量,挺過眼前的挑戰也建立希望;社工師則與病人及她的媽媽、女兒會談,幫助這家庭調適新的變化,例如女兒如何適應新的學校環境、與阿嬤教養方式的磨合,病人也要適應從一個習慣照顧別人的人,變成接受照顧的人。而腫瘤治療團隊也調整了化療藥物的劑量與給予的流速,加強抗副作用的藥物,讓病人不會對接下來的療程恐懼。後續的治療一切順利,病人也爭取到好幾年沒有病苦的時間,可惜天不從人願,數年後癌症復發。我原以為以病人好強的個性,這應該會給她強烈的打擊,可是她淡淡地笑著說:「事情發生了,就面對吧!」生病的歷程讓她深切的體會人生無常的道理。陪她來的女兒紅著眼眶說,這就是我媽,永遠堅強面對。後來病人因為參加一個新的藥物試驗,轉到了其他醫院治療,雖然我歡迎她如果願意的話,還是可以回來談談,我們的團隊成員也都想關心她。不過她說她不想占用資源,把資源留給其他更有需要的病友們。離開診間前,我提醒她:「有時候覺得自己不夠勇敢,沒關係,記得有人可以幫助你。」我十分珍惜病友們與我分享罹癌的心路歷程,雖然癌症已經不是絕症,有很好的治癒率,可是對當事人或家屬來說,就像是鬼門關前走一遭。所以「擔心、害怕、沮喪、不勇敢,沒關係」,心理腫瘤照護團隊會陪你撐過去。
-
2022-12-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鄭雅敏:醫師須不斷精進才能回報病患信任
「醫療相關問題不要怕問醫師,醫師最怕病人都不問,之後才問題一堆。」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鄭雅敏說,近期她從成大被借調到郭綜合醫院擔任院長,原本工作以醫療、教學為主,現則轉為醫院經營。行醫多年,她努力為患者付出、患者相對也讓她成長很多,「真的很高興能選擇行醫這條路」。病患分流 解決醫療吃緊 鄭雅敏長期在成大服務,在婦癌治療上有相當的研究,近年先進的達文西手術,她也是國內早期少數前往美國受訓醫師之一,目前負責南部達文西教學工作。以婦產科起家的郭綜合醫院,近期與成大簽約合作,第一任由成大派任的院長就是她,她笑說,「以前看的都是ABC(指醫療相關)、現在看的都是123(指營運數字)。」正巧碰上全球的百年大疫,郭綜合與成大落實合作,在疫情下進行病患分流,不僅解決成大醫療吃緊問題,也讓郭綜合在疫情下業務成長,相當不容易。治療癌患 保留生育能力憶起行醫之初,一位病人的遭遇讓她成長很多。鄭雅敏表示,那位22歲患者一直沒有月經,詢問後才知道高中時被診斷罹患血癌,治療後月經就逐漸停止,到她的門診,一檢查才發現卵巢功能早就全部喪失,因此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月經、更別想懷孕,「病患獲悉狀況時的表情我一直很難忘」,那名患者至今都單身,醫療結果影響了一輩子。她的感受很深,30年前醫界癌症治療還沒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想法,鄭雅敏自己找國外的資料修改治療方式,逐漸看到成果,也積極向其他科別醫師宣導這項觀念,目前生育年齡女性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已將保留生育能力視為重要指標,「醫師必須不斷精進自己,才能回報病患給予的信任」,即使已是院長級別,只要有新的治療方法,她仍積極學習。醫療資源 嘆未充分利用鄭雅敏曾到日本東京癌症中心進修,了解日本醫療分級落實,但國內卻很難做到,感嘆醫療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很可惜。到地區醫院服務後,發現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加上疫情之下,大醫院部分資源投入疫情,造成醫療吃緊,因此她積極協調醫療分流,以產婦來說,成大成立確診產房,未確診的產婦就分流到郭綜合,可以創造多贏的結果。養生祕訣/愛唱歌跳舞 開刀成就視為紓壓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是「時間管理大師」,病患相當多的她,要忙醫療、行政工作外,她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兒子都是醫師,於公於私盡善盡美,很多人都好奇她怎麼做到的?行程滿檔下如何紓壓?個性活潑的她說,除了喜歡唱歌、跳舞,「其實手術開刀是最大的紓壓」,讓人很驚訝。成大婦產部每年望年會都有鄭雅敏和住院醫師、護理師所組的「天才舞團」表演當年最流行的舞曲,她們的舞團連續兩年獲得成大醫院醫師節卡拉OK大賽冠軍,還受邀在成大醫院30周年慶上表演。她從編舞、服裝設計到排練都一手包,有專業架式,院內許多活動也經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忙碌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她最喜歡的休閒,偶爾相約同事、朋友去K歌,在忘情的歌聲中紓解壓力。鄭雅敏與先生都是醫師,3名兒子都順利繼承衣缽,工忙之餘,孩子的教養她並未假手他人。她認為,時間的管理很重要,每天睡眠6小時,早上6點一定起床煮早餐,一家人共享,也是最佳的親子溝通時間。過去孩子還在念書時,她一定親自接送,車上也是重要的親子時間,一家五口都是醫師,在醫界傳為美談。工作與生活讓行程滿檔,壓力相當大,除了休閒活動外,她很慶幸自己是外科醫師,治療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刀開下去,好不好病人很快就有感受」,這種回饋讓她覺得療癒,所以把開刀當成紓壓,並不視為壓力的來源。教學也是一樣,她很享受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看到那麼多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著她,而自己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對自己來說也是滿滿成就感,「樂在工作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鄭雅敏小檔案●現職: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日本川崎市立川崎病院子宮鏡研究員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婦科腫瘤、腹腔鏡手術、子宮鏡手術、達文西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
-
2022-12-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身心障礙者在長照機構感染COVID時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當covid-19疫情發生在我服務的機構內我的孩子是一個中度身心障礙者,長期居住在教養院,接受專業人員的悉心照顧。今年5月下旬的某一天,突然接到教養院老師通知,我的孩子確診COVID-19的消息。接到這個消息不僅讓我大吃一驚,更令我感到恐慌,我的孩子不算是一個健康的人,在教養院裡過著群體的生活,我很擔憂也很煩惱該不該讓他回家?畢竟我與內人都已經九十幾歲,家裡也沒有適當的、可以讓他隔離的地方,也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可以照顧他,我完全沒有把握讓他回來是否會更好。我與教養院的老師聯絡,了解一下孩子的狀況如何,有沒有需要更多的協助時,老師很明確的告訴我,確診者不能外出,必須在院內接受隔離治療,避免擴大傳染的可能性。頓時之間,我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可以放下,因為我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教養院裡的老師們照顧,他們每天向我回報孩子的身體症狀,接受什麼藥物治療,觀察監測血壓、血氧、心跳、呼吸等生命徵象的數據是否有太大的變動,家長也可以透過視訊方式看到孩子的狀況,減少口述上不確定性的疑慮。幸好有老師、護理人員的悉心照顧,孩子復原的很快,心肺功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也沒有伴隨而來的後遺症。對於這個事件,不單單是身為父親的擔憂,當時,我也是這家教養院的董事長,我的責任更加重大。我的孩子算是教養院第一波確診的病患,當時大家都沒有照顧確診的經驗,照顧者要如何照顧確診的服務對象,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護好自己不被傳染,減少身心受到相當大的壓力與威脅。我很感謝教養院的院長領導有方,除了依照指揮中心跟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的指示外,安排教職員接受在職訓練與實務操作,提前佈局模擬院內如果出現確診者時,應如何做好隔離與安置的方案、如何在有限的人力運作下,精準的將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先做適當的隔離,避免擴大感染的風險,妥善安置確診者接受嚴密的監控與照顧,以及未感染者的健康管理、作息的活動範圍,都需要很嚴謹的規範。院內環境的消毒也要落實,疫苗的施打也不能中斷,才不致發生更嚴重的群聚事件。照理來說,因為疫情嚴峻時期,服務對象不能定期返家,所以我的孩子不可能由家庭傳染而回到教養院。我判斷極有可能是教職員們因為每日上、下班,在返家途中、或是受到同住家人的傳染,將病毒帶進教養院內。因此,我要求每位教職員每天進教養院前,都必須先做快篩,確定是陰性的人才能來上班。這樣的要求的確很辛苦,除了教職員必須承受做快篩的不適感之外,在當時全台都面臨快篩試劑不足的窘迫情況下,我們必須向外界募得更多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幸好許多愛心人士透過多方的管道為我們提供試劑等防疫物資,才得以確保大家的健康與安全。當然,院內的疫情絶對不可能流行一波就結束,隨著疫情升温,也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不僅服務對象、教職員的確診數也屢屢攀升。幸好大家累積的經驗與抗壓性,已能逐漸應付每一波疫情的降臨,讓我們的教養院得以平安、從容的應對,確保每一個人的健康。
-
2022-12-16 養生.家庭婚姻
無法忍受夫不願吃虧,妻訴請離婚!專家點出「讓婚姻走到絕路的10大地雷」
男:「買東西的時候,我喜歡買便宜的,而她都是挑好的,沒有存錢積蓄的觀念。對於薪水的分配甚至都希望我出錢,我沒有及時解決,因為想著她懷孕了,等孩子生下來再討論,兩個人有關錢這件事解決不好,婚姻很難走下去。」金錢觀不同成婚姻導火線男生是公司組長,月薪5萬多,自己有一間新房在新竹郊區。女生是國小老師,月薪3萬多,在新竹有一間舊房。2019年兩人在一起,半年後同居,因女生懷孕就結婚了,生孩子前兩人住在女方的舊房內,主因女生嫌男生的新房太遠,交通耗時且不便。 沒有人不喜歡好的居住、交通環境,因而女方不想以後和孩子一直住在舊房子,希望男方能在舊房附近買新房。面對新竹高漲的房價,為了孩子的未來打算,女方也十分擔憂,男方卻只考慮到金錢壓力和婚內財產的問題,一直沒有表態,埋下婚姻導火線。有孩子後生活處處需要錢,夫妻金錢消費觀因而產生很大差異在〈靠北老婆〉上發文的網友,除了房子問題跟老婆沒有共識外,薪資分配、平日消費習慣,也相差甚大,讓兩人婚姻產生裂痕,以至最後走向起訴離婚的地步。女生懷孕期間,孕期產檢費9萬,他雖答應報銷相關費用,因聽同事說沒有那麼多,就未及時結清。女生買兩件睡衣1600元,他覺得貴表達不滿,為了不要脹奶時那麼不舒服,女生堅持要買6000多的進口貨,他最後猶豫拖了很久,買了一個800多普通擠奶器。有孩子的那刻起,就是需要花費的開始,如果對金錢斤斤計較,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像是擠奶器、媽媽包等母嬰產品,一般媽媽都希望有品質保障,老公沒用過,很多東西覺得便宜省錢就好,沒辦法體會品質差異帶來的感受。更無法站在媽媽角度,體諒生產育兒過程的辛苦,生完孩子,夫妻間的金錢消費觀通常會因此產生落差。媽媽離婚態度堅定,無法忍受婚姻內不願吃虧的男生雖然後來男方表示孩子出生後,每個月支付9000元買日常用品,父母出了3萬請月嫂,因為每個月都要3萬,父母嫌太貴,提出自己照顧寶寶,女生拒絕,一怒之下,自己出錢請了一個月的保姆,之後孩子讓自己父母帶。從此女生離婚態度堅決,即便男生寫信、送花、承諾給薪資帳戶,都無法挽回女生失望的心。更是堅持要讓男生還完舊帳,涉及生孩子她所支付的費用,對於男生在家庭婚姻內,不願意吃虧的心態表示難以接受。讓婚姻走到絕路的10大地雷其實很多忍不下去的原因,都講過,但對方聽進去多少?婚姻這條路走不到白首,一定有原因!從相愛到相殺,一開始的甜蜜承諾變了調,究竟是哪些關鍵?第10名:個性不合這是最普通也是最籠統的原因,如果找不出原因,大概常常會被歸咎於這個!這常發生在閃婚、遠距離戀愛後結婚,或是沒有經過深入了解就走進婚姻的夫妻,當彼此溝通出狀況,又找不到共識的方法,感情最後也變淡了。第9名:金錢觀念差太多夫妻兩人用錢的方式差異太大,有些人喜歡買路邊攤,但有些人卻一定要全身是名牌,金錢觀差很多得兩個人,長久下來可能是一人要配合或兩人都要退讓,如果收入差距大問題更多,吵架次數增加感情也吵容易吵散。第8名:性生活不協調性生活不是感情的全部,卻是愛情的潤滑劑。倘若夫妻一方認為做愛是兩人關係的靈魂,另一方卻總是性冷淡,可能會成為前者出軌的藉口。尤其產後媽媽常因重心在育兒,對性事興趣缺缺,就容易變成夫妻失和的導火線。第7名:遠距離相處許多夫婦因工作、住所分隔兩地,加上最近國際間疫情嚴重,分開的時間可能更長,像藝人楊丞琳與老公李榮浩、歐陽靖與日本老公等。生活裡沒有另一半,久而久之會覺得好像沒有對方,一個人生活也並無不可,或是招致第三者的出現。第6名:育兒、教養觀念不同每個人成長過程、人生經驗不同,夫妻育兒、教養觀念不可能完全一樣,若兩人都要堅持,就可能常常爭吵,甚至讓孩子成為夾心餅乾,加上若與長輩同住,問題可能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讓家裡成為戰場。第5名:婆媳不睦婆婆和媳婦是兩個世代,婆媳同住問題多,常讓媳婦覺得沒有自由、被使喚等,婆婆也常抱怨媳婦的不是,若是遇上媽寶老公,這婚恐怕是離定了。即使不同住,婆媳也常因催生、隔代教養等問題造成心結,解套的關鍵在老公是否能做一個良好協調者。第4名:賭博、欠債這個就不必說了,鐵定是婚姻的大地雷,家裡的經濟被拖垮不說,這筆債務還了,另一半若又去賭或繼續欠債,感覺這就是個看不見底的大坑。面對收不完的爛攤子,以及可能把債務留給小孩的恐懼,多數人都會選擇離婚。第3名:不孕或生男壓力許多夫妻結婚是為了懷孕,甚至台灣很多男性迎娶外籍新娘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就算女性已經生了孩子,有些長輩或男性仍有傳宗接代的想法,讓妻子長期承受生育壓力,生活得連呼吸都難受。第2名:家庭暴力有些人一喝酒就會失控,對另一半拳打腳踢,酒醒又後悔不已求原諒,這時戒酒不能是個選項,必須要戒掉。家暴,除了打,還有罵,言語暴力更像是一把無形的劍,讓婚姻的脆弱無所遁形,最終岌岌可危。第1名:外遇外遇的原因有很多,尋歡、找心理慰藉、好奇、對性需求等無所不包,但一旦出軌,被另一半發現了,就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會在彼此感情劃下裂痕,再如何彌補都不可能不留下縫補痕跡。這道理很簡單,但許多人卻喜歡以身試法,被火焚身了已追悔莫及,婚姻裡經不起一次背叛,出軌偷情,絕對是所有人忍無可忍絕對要離婚的第一名!※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2-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covid-19疫情發生在我服務的機構內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本院服務對象129人,工作人員77人,兩百多人的機構對於疫情管控是相當大的挑戰,面臨高死亡風險(長照機構致死率2.5%)的壓力,讓我們護理師們都不敢鬆懈下來,尤其是本院雖然相較於其他長照機構年齡輕,但是心智障礙者45歲年齡身體機能幾乎等同於60歲的老人的身體機能,院區內60人以上高齡服務對象,特別是有些心肺功能狀況本來就較差的唐寶寶,這些都讓我們壓力重重,群聚如果發生,不知道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我們都希望服務對象們好好的。因此,在防疫策略上我們謹慎小心,也感謝工作人員信念一致,希望服務對象零確診。在今年4月社區開始感染時,機構內最高同時有17位工作人員因家人確診而居家隔離或請防疫照顧假,對機構人力狀況強烈拉警報。幸好防疫隔離措施得當沒有將疫情傳播給服務對象。而此時政府也在疫情高峰時,慢慢修正確診照顧策略,機構持續開會討論,預先排演所有可能狀況,準備好居家照護場地、醫療照顧人力、中重症救護車協助人力、協調自願照顧確診服務對象之工作人員、確認視訊確診之流程與醫師、抗病毒藥物領取流程、事先取得抗病毒藥物家長同意書等等措施。5月21日第一例確診的時候,我們反覆地問自己,到底是哪個關卡沒做好?沒有人感染怎麼會突然有人確診呢?所幸我們分艙分流策略讓我們度過了第一次的難關,那個時候院區內確診的工作人員也相對少,大家都沒經驗,難免會恐慌跟害怕,但是我們打了漂亮的一仗,疫情沒有擴散出去。後來每一次的小群聚都讓我們有了新的挑戰,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一致的,我們希望服務對象盡量不要感染,畢竟一次的感染我們不知道會為他們的身體帶來甚麼傷害。第一次遇到服務對象確診後血氧低、遇到意識不清到醫院打強心針,這些都讓我們有了面對未知的敵人的恐懼,讓我們堅信我們堅持分艙分流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分艙分流照顧對工作人員來說是相當辛苦的,服務對象的情緒會較難掌控)。直到9-10月後面變種病毒造成症狀越來越輕微,總算讓我們鬆了口氣。雖然感染後仍有發燒不舒服倦怠等狀況,但是三天過後看到服務對象的笑容以及像度假一樣的感覺在隔離區休假交流的樣貌,讓大家都很欣慰,還好過去了。同時也讓工作人員有了新的經驗,不再是恐懼恐慌害怕未知的。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是後續變種病毒中重症比例較低,期待疫情降級時,服務對象可以外出遠門班遊與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經歷五波疫情有以下的心得分享:確實做好分艙分流是對疫情掌握最好的方式。感染管制分艙分流不是口號,除服務對象不跨區活動之外,工作人員也配合防疫,不跨區服務與交流,走專屬的動線,就算有疫情的發生,都能讓疫情限縮在小單位艙流內。事先做好政府政策更改之疫情,讓工作人員更能配合。在政府開始討論居家照護後,機構內也隨即因應政府可能政策,調整心態可能在院區內迎接確診者。討論出照顧地點、方式、場地、自願照顧確診工作人員、急重症的處理醫院與方式等相關配套措施,護理組在政府開放視訊確診時,已先安排好可確診之視訊醫師、湖口就近抗病毒與感冒藥物取得方式、事先取得家長屬之抗病毒藥物同意書,讓照顧確診者成為標準作業流程,工作人員不會疲於奔命在連結資源,讓照顧變成簡單的事情。配合疫苗施打政策,本院服務對象僅3名服務對象未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施打率97.7%。工作人員新冠covid-19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在照顧工作上心理負擔也較低,同時服務對象僅1名中症低血氧住院。無重症狀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上較無壓力。溝通聯繫事先告知家長屬院區內疫情狀況,每次疫情社工組會與確診以及居家隔離黃區的家長屬告知,也同時告知院內照顧流程,讓家長無後顧之憂且在需要急診住院時能快速聯繫告知。家長屬的支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中不用分神處理糾紛。院內同仁配合防疫措施,配合院區內增加快篩篩檢次數(政府規定每週1次,本院為工作人員每週2次),配合政府居家隔離、戴口罩,學習隔離衣穿脫、感控動線、洗手、配合每次漂白水消毒工作區域等,都讓疫情變得是可控的,每個人都是保護服務對象的推手,讓大部分的服務對象都能在疫情中安然度過。防疫物資準備充足也是防疫成功的重點,很感謝社會大眾在我們需要物資的時候捐贈的物資,讓防疫中因照顧服務對象而確診的工作人員大幅降低,也讓工作人員更願意照顧確診的服務對象。
-
2022-12-14 養生.親子教養
網紅體罰兒社工登門自省! 專家:「被打大的家長」需同理和自覺
某知名網紅日前發文陳述孩子難管教,某次體罰打出瘀青,被學校輔導室通報社會局,社工上門家訪,令她感嘆「小時候爸爸盛怒之下晚上把我逐出家門,我都只敢默不吭聲蹲在門口等爸爸消氣再回家,長大後竟然還淪落到被碰瓷小兒要脅」,引起許多網友共鳴「媽媽心理健康誰在乎?」也有人留言說「小時候我要看媽媽臉色,現在我當媽了要看小孩臉色,這是新的夾心餅乾類型嗎?」網紅坦言社工登門是「此生最恥辱」經驗,家訪後孩子「似乎抓到媽媽軟肋」而變本加厲,她只能加倍忍耐「以免自己被繩之以法」,她也與導師多次溝通討論,試圖找出脫序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和相處之道。她也補充強調,發文不是要討拍或合理化暴行,只是想抒發心情並警惕自己不再犯。「一個親子部落客能在公眾面前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很不容易,要給她肯定和同理,這也是台灣社會欠缺的友善育兒氛圍。」兒福聯盟政策中心資深主任李宏文表示,家長都會有不知所措或犯錯的時候,但社會上有很多教養魔人或正義魔人,會對家長投以白眼斥責或過度關注的目光,也常常把責任都壓在媽媽身上,孩子不好就認為是媽媽的錯。這種不友善的社會氛圍,絕對是台灣連續七年生育率下降的一大原因。李宏文表示,愛孩子是普世價值,社會觀念有在進步,但速度沒辦法快。根據兒盟2014年和2022年的調查,家長認為體罰是必要手段的比例已經從四成下降到三成,認同「無論下手輕重,體罰就是暴力」的比例從四成六提高到七成三。全球已有60國立法禁止體罰,日本剛通過禁止家內體罰,韓國也打算修法;反觀台灣,民法卻還有「父母有權懲戒子女」的條文,只能從通報和兒權公約等其他方式保護兒童,從這次網紅發文的留言看來,台灣社會氛圍也韓沒有準備好要修法。除了法律,在威權中被打大的一代該如何阻止暴力代代相傳?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曾任高中專輔教師8年的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表示,自覺很重要,如果能對原生家庭經驗有自覺,意識到這個經驗對伴侶關係或親子關係有影響、發現自己正在用過去受過的苦痛來回應孩子,這會改變的契機。尋求諮商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專業協助、閱讀相關書籍、參與成長團體,這些行動都有助於看見家長的需要,也看見孩子的需要。李宏文表示,有聽過孩子說「你們大人很奇怪,明明都當過小孩,為什麼都忘記當小孩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兒時遭受的身心痛苦,通常是人不想回顧,但不會忘記的。這也是為什麼高達98%家長在體罰孩子後會落入「後悔、想和好、再犯」這樣的惡性循環。要終止惡性循環、不再累積關係毒害,家長必須練習在盛怒之下踩剎車、學習其他「零暴力的有效方法」,兒福聯盟有爸媽call-in教養專線 (0800-532-880我想要幫幫您),還有「教養五四三」網頁的豐富資訊(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歡迎家長可多加利用。
-
2022-12-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2022年4月疫情大爆發,每天確診的人數持續增加時,身為管理者的我開始擔心與焦慮,擔心疫情進入機構內造成群聚感染,故機構內的全體同仁必須戰戰兢兢,竭盡全力地做好分艙分流與感控措施,為此,也做了幾次假設機構內發生確診時的情境演練,就是期待能做好萬全的準備,將可能的傷害減到最低。5月下旬一個天氣晴朗星期六的上午,突然接到護理組長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院長,○○○剛剛快篩陽性。」機構內出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當下隨即啟動人力召回的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等人員陸續趕到機構內,護理師負責全體服務對象的快篩,緊急於住宿大樓的1樓餐廳成立指揮中心,大家分工將防疫物資、電腦相關設備等盤點分類放置於指揮中心內,同時將日間的空間挪出設置為居家隔離照護空間,因為先前已連結醫療資源,護理人員甚至事先與醫師演練視訊看診的流程,因此當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時,我們很快的聯繫上醫師,並能順利的完成視訊看診。5月下旬的確診案例是機構的第一波疫情,截至隔離結束並未有新增個案,也因此讓我們有時間檢討修正,首先在居家隔離空間增加影音休閒設備、廚餘的冷凍冰箱、洗衣機等,開始募集防護裝備與快篩劑。很快的6月8日再次出現1位個案快篩陽性,接連三天快篩,有6位個案快篩陽性確診,這是機構的第二波疫情,6月27日迎來第三波的疫情,同樣的6位個案確診,9月13日開始又陸續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第四波的疫情再次襲來,有8位個案確診,10月11日突然一下新增4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第五波的疫情來勢洶洶,接連幾天的快篩,在不同的住宿區域都有出現新增快篩陽性的個案,工作人員也接連確診,第五波疫情中就有24位個案確診,12位工作人員確診。從這5波疫情可以感受到機構是拚盡全力地守護著個案的健康,積極的落實感控措施以防止群聚擴散。然而在面對如何做好疫情的防護,同時還要處理確診個案就地隔離的醫療照護問題,對機構來說是真的是莫大的壓力與考驗。首要處理的是照顧人力的安排,綠區、黃區、紅區的人員怎麼安排,特別是紅區的人力,需要與照顧人員溝通說服,徵求自願者進入隔離區照顧確診的個案,碰到照顧人員陸續確診時,又要重新協調人力同時要顧及勞動法規,有時候班表一天異動數次。另一個難題就是個案對於必須隔離限制活動區域的情況不一定會接受,加上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因而會出現哭鬧不止或破壞物品、自傷等行為,更加重照顧人員的負擔。在第2波疫情中有位個案無法接受需要隔離,護理人員陪同他進入隔離區時,堅決不進入甚至拿物品砸護理人員,只能緊急求助於他熟悉的照顧人員前來溝通協調,經過一番折騰終於願意配合進入隔離區。在第三波疫情中,有位個案因為與同住的確診個案相處不好,出現情緒失控不穩的情形,突然將玻璃水杯砸破,拿起玻璃碎片跑進廁所內自傷,照顧人員當時根本無法顧及到自己防護,只能爬上廁所隔間處進入廁所將門打開,拿走碎玻璃並安撫個案,照顧人員癱軟的表示自己快崩潰了,機構因此再另外準備一間獨立的隔離空間讓這位情緒失控的個案單獨隔離,並再增加照顧人力。第四波疫情確診的個案,大都是比較需要高照護支持的,不僅生活自理方面的大量協助,另外還有情緒的支持,其中1位個案,因為不舒服又無法表達,不停的哭鬧、砸物品發洩,照顧人員不斷調整方法安撫,提供喜愛的玩偶,音樂都無法使他平靜下來,甚至攻擊護理人員,咬傷照顧人員。在每一波疫情當中,不僅要負責疾病照護的部分,還有要處理個案的情緒行為的問題,常使得照顧人員心力交瘁。就地隔離的措施對於確診者的健康監測亦是工作人員很大的壓力,為能使確診者盡快康復,減少中重症的發生,照顧人員需要密集的監測血氧、血壓、心跳、體溫、呼吸、活動力等,深怕一個不注意、不小心無法及時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持,再來就是關注確診者的飲食營養,除三餐外,額外還提供維他命C,綜合維他命、枇杷膏、舒跑飲料、雞蛋、水果等多種營養補給,就是希望確診的個案快點康復,即使我們很努力的照護,這期間仍有3位確診個案緊急送醫治療,很幸運的是治療後均無大礙,順利康復。另一項考驗防疫物資的不足,我們必須透過多元管道的方式去籌募防護裝備,N95口罩、防護面罩、防護衣、手套、酒精、漂白水等,當出現疫情時,照顧區域會分為紅區、黃區、綠區,紅區與黃區的照顧人員提供服務時均要穿著防護裝備,後續還要處理龐大的垃圾量,脫去的防護裝備需要先消毒後放置於獨立的空間,再漸進式的交由清潔隊處理。 經歷五波的疫情,有很深的體悟,機構需要有強大的資源連結能力,如果沒有外部資源的協助,如何能做好防疫與就地隔離的居家照護,防護裝備需要自己籌募,醫療的資源包含提供視訊診療單位與藥局等。雖說社會處與衛生局會協助連結,但仍需要機構的主動出擊,才能迅速掌握到醫療資源。倍增的人事成本也是機構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因為落實分艙分流的服務,還有確診區的照顧人力,工作人員確診隔離等因素,無形中增加照顧人力的調度與加班的人事成本。再來受到疫情、感控措施及專業服務的多重壓力下,也逐漸抹去工作人員的工作熱忱,亦成為工作人員的流失的因素之一。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
-
2022-11-12 退休力.自在獨立
體力變差,該怎麼拒絕幫全職子女帶孫? 專家一招教如何婉拒!
我是64歲的媽媽,有兩個女兒,因為小的比較早生小孩,那個時候我想說減輕孩子負擔,幫女兒顧小孩,可是,現在遇到老大第一胎,她也問我說「媽你可不可以幫我帶?」外面保母她不信任,而且經濟能力有限,可是我體力變差,時間都被綁住,還想多出去走走,實在不太想帶了,因為老大從小到大就比較敏感,如何婉拒女兒,才不會認為我偏心呢?(基隆孫小姐)現代婦女成為母親後,多仍待在職場工作,沒辦法獨自帶小孩,找最熟悉的家人擔任保母,當然是最好的,欣明心理成長中心所長謝玲玉指出,除了時間上容易配合之外,親子溝通會比與外人溝通容易,有一些教養意見需要媽媽幫忙,也好開口。再來就是經濟,特別對年輕夫婦來說,能減輕很大的負擔。不過,現在的人愈來愈晚生孩子,帶孫子對於老一輩來說是更吃力的,謝玲玉舉例,以前4、50歲就幫忙顧孩子,現在卻可能要60歲才開始帶,帶完孩子一輪歲數,自己都要65歲了,在體力、精神上是很大的考驗,因此,可以想知這位媽媽的無奈。量力而為 對敏感子女明講父母面對敏感的孩子通常會小心翼翼,不知道該怎麼辦。謝玲玉指出,如果子女性格上比較敏感,反而更要講清楚,讓女兒不會亂想,表達自己真的在身體條件上有限。具體舉生活上的例子,像是走沒幾步路就會喘。同時也把擔心說出來,表示自己很想帶,先前幫老二帶是因為年輕,現在則因體力無可奈何。謝玲玉建議,對子女的要求還是要量力而為,雖然不能全時全職幫忙帶孫,女兒自己有餘力的話,或許可以女兒帶、媽媽當幫手。另外,擔憂孩子給保母帶的品質,也可以向女兒提出自己能偶爾去找保母,看一看孩子狀況,通常保母不會拒絕「阿嬤要看孫」的要求。因為子女也有提出經濟方面的需求,如果媽媽真的有心,非常想要為子女出分力,可時不時再補貼一點給子女。養好體力 也可做臨托幫手謝玲玉指出,其實很多夫妻需要的是臨時托嬰的協助,因為常有一些難以應付的突發狀況,或是夫妻需要經營兩人關係,去約約會,特別對孩子年紀較小的家長是很大的幫助,可向子女表達能協助臨托,「但要提早說。」這位媽媽對子女要求有點難啟齒,謝玲玉表示,熟齡阿嬤難為的是一方面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又覺得要幫忙帶,但是現在的人有更長壽的趨勢,活得久,如果身體不養好,反而年紀更大時會麻煩到子女,其實把體力顧好,對子女來說也是很大的幫助。
-
2022-11-07 焦點.元氣新聞
獨/不忍唐寶寶遭羞辱 唐氏症家庭分享過來人照顧心酸
新北市一間炸物店近日因有唐氏症孩童點了40元的餐,因忘記帶錢無法付款,當場遭到店老闆怒罵並報警處理。其實唐氏症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歧視與困難相當多,唐寶寶王尤美,多年前曾到知名速食店工作,但因被安排的工作難度太高,不慎從樓梯上滾落摔斷門牙,後續也因此被解雇。現年50多歲的王尤美,因唐氏症關係,先天視力不好、行動不便,6歲才學會走路,父母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一路栽培她就讀國小、國中啟智班,也在高中特教班及教養院學習謀生技能。王尤美的媽媽王洪員數前幾年因先生過世,便獨自扛起照顧責任,近二年由長照機構協助分擔尤美白天的照料,但夜間的生活起居,她仍是以年邁的身軀親力親為。王洪員數也帶著王尤美走入人群、融入社會,到醫院擔任志工,甚至在88年一起榮獲台灣省第二屆模範志願服務家庭楷模鑽石獎。王洪員數的女婿譚一民今帶著王尤美,一同出席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所舉辦的「多元參與共融共好」親子園遊會暨身障家庭照顧楷模表揚大會活動。譚一民表示,過往在家中都覺得王尤美相當可愛,喜歡帶著她到處去玩,但從沒有24小時照顧過,昨日提前一天帶著她上來台北住一晚,在飯店內她可以從晚上11點自言自語到清晨6、7點,沒有停過,才發現原來陪伴者並沒有那麼簡單。譚一民會前受訪表示,因為妻子家中老大,在學校時,每節下課都跑到妹妹王尤美的教室去,卻看到她一人縮在角落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但也為了保護妹妹,力挺而出反擊,從小在學時的壓力就非常大。「外界異樣眼光對照顧者來說也是困難。」譚一民表示,因為唐寶寶主要特徵明顯與他人不同,難免有異樣眼光,甚至怕會被傳染,許多時候對照顧者來說也是一項無形壓力。因台灣法規規定一定人數以上企業需要雇用身心障礙者員工,王尤美早些年其實也有融入社會工作,在知名連鎖速食店工作。譚一民說,本來很感謝這家餐廳願意雇用尤美,但指派的任務沒有顧及到唐寶寶行動較為不便,不適合頻繁上下樓梯,因此端盤子的時候便不慎從樓梯上滾下來,摔斷了門牙,該餐廳也不再讓尤美去上班了。「唐寶寶也有自己的想法。」譚一民表示,媽媽現在即使已經80多歲了,還是親力親為的照顧女兒,把她放在身邊,一有任何不對的行為,就會立刻管教,但王尤美也有自己的想法,會反抗;前些年若要往外跑,媽媽都還拉得住,但這幾年開始,王尤美也會踢、會推媽媽,即使這樣的情境還是不離不棄。其實,王尤美在家中也相當「忙碌」。譚一民分享,只要時間一到,她就會拿起拖把、掃把開始清掃環境;看到門口鞋子凌亂,會花許多時間排列整齊;看到桌面上杯子亂擺,也會整理、排列整齊;定時也會到家中前庭去澆水,不管颳風還是下大雨,要她不要做,還會不高興,這些都是爸爸、媽媽不知道花了多少心力才教導學會的生活能力。對於有唐寶寶因為沒帶錢被炸物店老闆咆哮、提告,譚一民相當感慨,唐寶寶做出這些行為並不是故意的,他們需要大眾的關心,但也需要更有技巧的提供協助,需要更有同理心的來認識他們;希望各界能夠透過唐寶寶、唐寶寶照顧者的生命故事,一同來認識她們,也希望學校單位能夠多多邀請唐寶寶來與學生們互動,甚至可以一同讓家長們來認識唐寶寶,讓社會有更多的溫暖。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身心障礙福利組組長尤詒君則說,對於這樣唐氏症的患者,若被炸物店老闆吼罵當下一定會被嚇到,若後續被告,法規都有保障他們可以要求「輔佐人」協助表達,可能是家屬、社工或是律師,若自身無法表達,警察單位也可以依法聯繫社家署協助處置,並且透過專案方式,提供身心障礙者在法律上的扶助,協助進行偵訊等等。
-
2022-10-23 焦點.杏林.診間
守護台東偏鄉孩子的牙齒健康 王剛毅一度哽咽感謝家人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正式登場,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王剛毅,民國88年響應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的號召,來到沒有牙醫師的東基,一待就是23年,從事台東偏鄉牙醫及山地巡迴醫療,協助學童牙齒保健,獲頒此屆個人醫奉獎。王剛毅說,「台東是個會黏人的地方,把我黏住了。」一想到23年來家人的支持,王剛毅一度語塞並哽咽的說「謝謝家人」。今天頒獎時,王剛毅許多親友都是來自台東,想到家人的支持,他說,大兒子曾和他說,「我們就像是手提包,爸爸一拎,我們就走了。」所以他就來到了台東。不過,家中都是媽媽說了算,因此特別感謝太太。王剛毅說,大兒子是軟體工程師,在台東工作,大家一定很訝異,台東有這麼大的軟體公司嗎?其實公司在台北,但老板是虔誠的基督徒,想要幫助台東的孩子,而在台東成立分公司,協助單親、隔代教養的孩子們學習電腦,甚至到了孩子上高中、大學還持續贊助。小兒子則是讀的是心理系,現在東基公益的家立立基金會擔任關懷員,是叛逆孩子最喜歡的大哥哥,一家人都在台東服務。王剛毅說,23年來,在偏鄉山地服務,照顧兒童6歲長出來的第一恆牙大臼齒,這是一生當中做重要的牙齒,如果可以預防蛀牙,對於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約2、3年前曾有同事和他一起到台東大武胃還自進行口腔檢查發,同事說許多孩子的牙齒和台北孩子的牙齒一樣健康,他說到這裡,一度激動到說不出話,這是對他很大的鼓勵。王剛毅也說,相信他所做的事情,保護孩子們的牙齒,可以陪伴孩子長大,一起茁壯,獲獎是鼓勵他,他會繼續這樣做,直到他離世為止。
-
2022-10-2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台東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讓小生命健康長大去完成他的夢想,比任何事都有意義
「我不能走,因為台東的病人需要我留下來。」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原本是台北馬偕醫院兒科主治醫師,2004年輪調來台東兩年。期滿可以返回台北馬偕的時候,游昌憲陷入猶豫:台東只有他一個小兒心臟科醫師,如果他離開,台東的兒童及青少年怎麼辦?他足足思考半年,決定留下來,轉眼已18年。游昌憲在台北市的中華商場長大,父親做電子生意,他也對拆解和研究電子產品有興趣。國中時上生物課,他發現生物遠比電子更奧妙,尤其喜歡解剖小動物,認識器官的運作及功能。台北市建國中學畢業後,順理成章選擇了陽明大學醫學系。輪調分院服務2年後,看見台東人的需求決定留下。醫學系時代,游昌憲曾對選擇科別感到困惑:「我不知道哪一個科別最能拯救生命,幫助最多的人。」後來信了基督,又在教會認識現在的太太,他領悟「小兒心臟科」是自己的使命,「讓小生命健康長大,去完成他的人生夢想,不留遺憾」,這或許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義。在台北馬偕歷經受訓、住院,升任主治醫師後,按馬偕規定必須以抽籤方式輪調分院服務2年。游昌憲希望去新竹,但中籤台東。他「順服上帝的安排」,隻身前往台東,鎮日忙碌於心導管手術、小兒健檢、心電圖,做超音波及轉介其他醫療資源等。工作越多,越讓游昌憲看清楚:如果沒有小兒心臟科,小病童得去高雄或台北就診;如果需要緊急動手術,小生命可能在舟車勞頓的過程中消逝。「當醫師本來就是盡己所能幫助人」,輪調期滿他選擇留在需要他的台東,住台北的父母沒有反對、在馬偕復健科任醫師的太太也申請轉調台東,一家人就此在台東安頓下來。台東縣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完成許多兒童開心手術。「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游昌憲以聖經裡這段經文自勉,致力更高的追求。作為台東馬偕小兒科主任,他逐步在科內建立起一個個兒科次專科,又設立24小時兒科急診,以及兒科重症醫療照護,全是台東從來沒有過的。在小兒心臟外科方面,他與台北總院小兒心臟外科合作,台東終於第一次有了兒童開心手術,現在已經完成20例。心導管手術也在18年間完成一百例。這些也是台東人從前不敢想像的。嬰兒的心臟通常只有他自己的小拳頭般大小,要打開如此迷你的心臟動手術,當然比成人開心更困難。台東地區開心患者中年紀最小、體重最輕的是一個「出生僅僅一天、體重只有兩公斤」的新生兒,就是台北馬偕的醫師在台東馬偕完成的。游昌憲還記得有一個徐小弟弟,剛出生即發現罹患單一心室症,此一心臟疾病一出生就要開刀、六個月大時再開一次,也就是需要先後兩次手術,治療才完成。游昌憲請台北總院小兒心臟外科主任吳協兆前來台東開刀,成功完成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六歲才被發現,術後追蹤卻又斷聯繫。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順利。游昌憲說,2010年4月,他推動的「學童心臟病篩檢計畫」發現關山小學一位小一學童有先天性的「法洛氏四合症」。此症由於肺動脈狹窄、心室中隔缺損以及右心室肥大等因素,造成女童營養不良,嘴唇顏色發紫,呼吸急促。這種先天性的心臟病大多在新生兒篩檢時就會發現,2歲以前就可以完成矯正手術,很少像這個女孩到了6、7歲還沒有治療的。游昌憲推測,小女童可能當初沒有診斷出來或是家人沒錢就醫。經過追蹤,得知女童的家庭隔代教養,父母都不在身邊,也許因此被忽略。他協助轉診至醫院,安排心臟超音波,建議做術前心導管檢查,但病童的祖母不願意後續治療,開始失聯。游昌憲不死心,拜託衛生所及里長幫忙,2011年7月,好不容易找到祖母。游昌憲解釋病情又替孩子減免手術費,祖母終於同意開刀。不料,開刀後做術後追蹤時,祖母帶著病童又不見了。游昌憲十分惦念這個女孩,努力尋找許多年,至今沒有消息。游昌憲苦笑地說:「希望這孩子一切安好。」推動偏鄉學童心臟篩檢計畫,一年數千人,長達18年。游昌憲具有公共衛生的概念,觀察到台東民眾對於先天性心臟病的認知及病識感皆不足,於是從預防醫學入手,積極到偏鄉學校施行學童心臟篩檢計畫,針對小一、小四及國中學生依年級做心電圖、問卷調查及聽診。每年到16處鄉鎮、100多處中小學校進行三階段篩檢,以盡早找出隱藏的心臟疾病,早期治療。此計畫一年篩檢數千人,已經長達18年。游昌憲曾經根據篩檢結果,比較台東與台北地區兒童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現台東的盛行率比台北低,但是發現率也比台北低。游昌憲寫成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指出這與台東經濟水平較低、醫療資源相對不足有關。台東肥胖比率名列前茅,啟動學童高血脂症篩檢。篩檢學童高血脂,是預防醫學另一項體現。起源於游昌憲唯恐自己追不上國際水準,2016年赴美國費城進修一年。他注意到,美國兒科醫學會已將血脂肪篩檢列為每位兒童的必要檢查,以降低日後出現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台灣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台東在全國肥胖比率排行榜「名列前茅」,平均壽命又是全國最短,他推測,很可能小時候的血脂肪即埋下禍根,因此,必須從「小」做起,預防心血管疾病。2020年開始,游昌憲與台東縣政府教育處合作,針對全縣小四學生,辦理「學童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之篩檢計畫」。篩檢兩年下來,發現高血脂學童約占15%,有些嚴重的個案也開始藥物治療,希望台東縣民日後減少發生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此研究也獲Pediatricsand Neonatology醫學雜誌刊登。游昌憲期待收集足夠證據,屆時可以向國健署建言,將此篩檢計畫推廣至全國。游昌憲喜歡台東,形容台東的天空是藍的,景致和空氣跟台北完全不一樣,人也不一樣。由平地人、客家人和原住民組成的台東人,有淳樸的天性,「走在路上看到我,幾乎都會打招呼說游醫師好,」不像台北人精明,更不至於在醫療進行時偷偷錄影或錄音。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還有民眾的信任程度,在在讓他覺得舒服,吸引他「願意一直留下來」。對於榮獲醫療奉獻獎,游昌憲說:「我沒那麼厲害,也沒那麼偉大,能幫到人就是我的使命。」可以發揮所學,用在對的事情上,他真的很感謝台東和醫院給了他機會,也感謝醫療團隊的支持與支援,還有家人的相挺。他還有很多事要做,要讓台東的兒科醫療水平與西部同步,讓孩子們開心成長,「完成上帝交給我在台東的使命。」游昌憲小檔案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現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經歷:1998年 台北馬偕醫院擔任兒科主治醫師、主任醫師2004年 擔任台東馬偕兒科主治醫師2008年 榮獲台東馬偕97年度模範職員2010年 推動「學童及青少年心臟篩檢計畫」2011年 榮獲中國青年救國團直屬台灣省台東縣團務指導委員會社會優秀青年代表2011年 榮獲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2013年 榮獲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優良主管2016年 前往美國費城進修一年得獎紀錄:台東縣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服務18年,堅守台東地區兒童心臟疾病診斷及治療。與台北馬偕總院小兒心臟外科合作,在台東開始兒童開心手術。
-
2022-10-19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與頭痛同行超過30年「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王署君最知患者苦
三十多年前,年輕小伙子的王署君前往金門進行老年人頭痛流行病學調查,遇見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訴苦年輕時候頭痛到想自殺,甚至把婆婆裹小腳的裹腳布裹在頭上希望止痛,當然沒法止痛,還挨了婆婆一頓罵。她說,頭痛糾纏她一輩子,那時94歲了,仍然時不時頭痛。剛從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兩、三年的王署君,被這樣的痛苦觸動了,霎那間明白:書本上輕描淡寫的「頭痛」兩個字,落實在一個人真實的日常生活裡,其實是這麼深刻的痛,以及深刻的苦。隨著流行病學的調查,王署君發現,金門的頭痛長者出乎他想像的多。更糟的是,無藥可醫;連醫師也可能不認為頭痛需要治療,頂多止痛藥吃一吃,頭痛醫頭,就算了,等下一次頭痛發作再說。於是,受頭痛之苦的人都陷入不知盡頭的循環,不是無助地忍耐,便是擅自到藥房買止痛藥吞,常導致藥物濫用並成癮。金門進行老年人頭痛訪查,開啟對頭痛醫學的興趣。怎麼會是這樣呢?醫者的惻隱之心,使王署君也「頭痛」,好奇心並激發了興趣,因此擇定以頭痛為醫學研究對象。如今位至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已超過30年與頭痛隨行,臨床治療、田野調查、學術研究、課堂教學,莫不是從無到有、點滴積累。台灣曾忽略的頭痛醫學,在王署君手上開創,難怪醫界稱呼他「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他的醫學生涯即是一部台灣頭痛醫學史。1991年,王署君第一次的金門調查揭開這部頭痛醫學史的首頁。1995年,王署君到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頭痛中心進修一年,眼界更開。再先後前往金門十次,每次停留一至兩周,走訪調查2003位、65歲以上長者,結果顯示,3%長者超過一年有偏頭痛的狀況,5.2%終生偏頭痛,比率都是出乎預料的高。王署君對頭痛的研究,馬不停蹄。1997年,觸角從金門轉向大台北地區,針對15至69歲民眾進行頭痛家戶調查,3年間完成3377人。王署君回想,當時正值白曉燕命案轟動全台,犯嫌陳進興在台北榮總附近的石牌地區流竄,住戶們十分排斥家戶調查。他只好把問卷放在受訪者住家門口,下次再來回收。那次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偏頭痛一年盛行率為9.1%。往後此調查數字不斷的被其他研究所引用。進行十年青少年頭痛普查、深入偏鄉,發現與自殺相關。當進行大台北地區頭痛調查時,王署君觀察到,在詢問成人偏頭痛問題時,對方家的孩子往往在一旁說自己也會頭痛,因此他認為孩童、青少年的頭痛相當值得調查。類似這樣「一想到新的頭痛研究方向」,行動派的王署君就「立刻背起書包實地調查」。因而1998年起,王署君展開為期十年的青少年頭痛普查,範圍擴及全國,在十所國中裡,研究團隊訪問了超過3萬名國中生。調查發現,青少年偏頭痛一年盛行率達6.8%,其中原住民青少年常因頭痛而服藥問題嚴重。王署君進一步深入台東偏鄉調查,發現青少年頭痛常與隔代教養、生長逆境有關,並且容易引發精神、自殺等更大問題。因為急迫,研究人員都在調查時即轉介頭痛青少年至精神科診治。令王署君欣慰的是,不僅頭痛孩子經治療後好轉,還吸引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台專題報導台灣青少年頭痛與自殺問題,喚起國際上對此議題的關注。在台北榮總和當時的陽明大學,王署君成立榮陽頭痛醫學團隊,投身學術領域及治療病人。他認為,醫學必須往前走,「要兼顧學術研究這一塊,才能創造一個很好的醫學進步。」果然,王署君著力於研究雷擊頭痛與低腦壓頭痛,並以此建立了國際聲望。雷擊頭痛名列世界級專家,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指引。其中,在雷擊頭痛領域,王署君是世界級專家。他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首先發表雷擊頭痛診療方法—鈣離子阻斷劑臨床療效報告;2006年發表全球第一個大型調查報告,對日後國際頭痛分類標準幫助極大。2008與2010年還發表穿顱都卜勒腦血管超音波結果及磁振血管造影研究,為後續雷擊頭痛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指引。至今,王署君領導榮陽頭痛團隊已治療超過900位雷擊頭痛患者,使用鈣離子阻斷劑方法治療成功率高達83%。在低腦壓頭痛領域上,王署君率領榮陽頭痛團隊與北榮放射線部合作,研發全球首創非侵入性、無放射線暴露的「重T2加權磁振脊髓攝影」技術,以定位腦脊髓液滲漏,且發展出診斷及治療流程,提升低腦壓頭痛患者治療效率。王署君還帶領一個跨領域的醫療團隊,有電機、物理、資訊等各類專家,與雪梨科技大學電腦科學學院跨國合作,共同開發以腦波變化預測偏頭痛發作,準確率高達八成,可以協助預告醫師以及警示病患偏頭痛即將發作,讓病患早期投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此研究成果獲得去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王署君在全球頭痛研究的學術界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同時擔任頭痛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三本醫學期刊的副主編,包括國際頭痛學會官方雜誌─Cephalalgia、美國頭痛學會官方雜誌─Headache及歐洲頭痛學會官方雜誌─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首創頭痛門診,為頭痛患者找回生命樂趣。全國頭痛經過王署君地毯式的研究後,台灣的頭痛醫學已推向國際。目前國際公認台北榮總是亞洲區治療頭痛、研究頭痛做得最好的。但王署君強調,台灣的頭痛醫學不可以只有他或榮陽團隊,為鼓勵專業人士深入研究頭痛醫學,王署君創立台灣頭痛學會,擔任創會理事長。創始第一年僅150位會員,現在會員已達521人。學會積極為醫療院所與研究單位牽線合作,要讓頭痛臨床醫學與基礎研究充分完整的結合。王署君於1996年首創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患者標準化住院診療流程,改善病患藥物濫用引發頭痛的情形,引入靜脈注射、肉毒菌素、單株抗體注射、神經阻斷等治療,目前已有超過4500人次住院,調查近三年住院患者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2.3%。科技時代,王署君於2015年時建構智慧頭痛門診,開發電子頭痛問卷及手機電子日記,協助病患記錄頭痛、情緒等起伏,患者既可藉此自我審視病情,也協助醫師正確診斷,大幅縮短病患在診室等候時間。至今電子頭痛日記App已累積逾一萬人次下載。王署君小檔案年齡:60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頭痛中心進修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台灣頭痛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完成全國部分地區及齡層頭痛詳盡調查●台灣雷擊及低腦壓頭痛治療翹楚●將台灣頭痛醫學專科化且推向國際
-
2022-10-05 養生.親子教養
小孩省餐費為買Switch 千元存款被迫上繳網轟「過分」
小朋友遇到想買的玩具時,有些人會選擇自己存錢來買,不過日前有位母親指出,大兒子為了買電動玩具Switch,把每天餐費50元省下來,還在學校幫忙代寫作業來賺錢,努力存到幾千元,沒想到老公叫兒子把錢繳出來當家用,掀起網友討論。一位母親在「爆料公社APP」發文表示,她和老公兩人薪資加起來約8萬元,在雙北養2個孩子,還要負擔房貸,每個月現金流很吃緊,夫妻也幾乎沒辦法花錢。兩個孩子就讀國小,而且因為夫妻工作忙碌,沒時間準備早餐,所以每天會給孩子50元買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零用錢,也沒辦法花錢讓他們上才藝班、安親班。不過,前陣子她和老公發現大兒子手上有幾千元,一問之下才發現「兒子太想買Switch,就把每天早餐的50元省下來,還在學校幫忙同學代寫作業、罰寫來賺錢」。因為夫妻兩人的現金流吃緊,老公馬上就要大兒子把積蓄全部拿出來,大兒子立刻拒絕,並強調「這是自己的私人財產,爸媽也沒有權力命令他上繳」。緊接著老公就大發雷霆,揍了大兒子一頓,還把大兒子最喜歡的玩具跟漫畫弄壞,再把兒子存的幾千元直接搶走。過了一段時間後,因為家裡現金流又再度吃緊,老公再叫兒子上繳積蓄,這時大兒子說「這段時間我每天早餐錢都花光,沒有存錢」,沒想到老公卻反問兒子「怎麼亂花錢?」兒子馬上反駁「存了錢就被搶走,誰要存錢?而且早餐錢拿來吃早餐,這才不是亂花」。貼文曝光後,引來網友批評,有人直呼「你們夫妻倆好誇張,才幾千元也要搶,這麼可憐還生小孩」、「沒能力也不會教育小孩,何苦殘害他們?」、「這種爸媽好悲哀」、「可悲的父母,請爸爸少在那邊道德綁架,小孩憑自己能力賺錢,為什麼要被收割」、「妳老公真的有夠扯」、「小孩自己有能力,爸爸為何要收割他的錢呢?父母是不是要更努力去賺?」、「你們自己有問題吧,換個立場想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可惡」、「如果是我兒子的話,會很心疼,告知他早餐錢不要省,這樣早上才有精神」、「你們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兒子之所以要自己存早餐錢,還要花力氣賺其他錢,就是因為父母沒辦法買他想要的東西,他自己賺來的為何拿走了還要打他?後續還要再跟他要?你們教育真的很糟糕!」
-
2022-09-16 醫療.懷孕育兒
離婚才發現懷孕了怎麼辦?要生下來嗎? 5步驟維護自身權益
離婚率逐年攀升,也有不少女性發現自己在離婚、分手後已懷有身孕...這時候身分證上已無配偶,該怎麼辦呢?Step1. 先決定要不要生下來離婚後才發現自己懷孕了,此時要面臨的問題是:「要將寶寶生下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現行刑法中對於墮胎可是有明文規定的,根據刑法第288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之自行墮胎罪:「懷胎婦女服藥或以他法墮胎者,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0元以下罰金。懷胎婦女聽從他人墮胎者,亦同。」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墮胎則是不用被處罰的,根據優生保健法第9條第1項第6款的規定:「懷孕婦女經診斷或證明有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如何判斷媽媽具有「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之情形呢? 律師表示,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函文志中提到「目前國內婦產科醫師多秉持尊重病人夫婦之意願,若在詳細告知該夫婦病人懷孕狀況後,該對夫婦經過慎重思考認為懷孕或生產會造成影響,則婦產科醫師會予以尊重再加以進一步處理。」經過合格的婦產科醫師的諮詢,並告知程序後,媽媽便可以請醫師施行人工流產手術。 Step2.確定是否為婚生子女如果決定要將寶寶生下來,首先必須先確定寶寶是不是在兩人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的,也就是說,要確認這個寶寶是前夫的婚生子女,前夫便有義務負擔寶寶的生產和教育等費用。至於有關婚生子女的認定方式,律師表示,民法第1062條第1項提到:「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為受胎期間。」如果推算結果不符合,民法第1062條第2項也有規定:「能證明受胎回溯在前項第302日以前者,以其期間為受胎期間。」因此只要能提出相關證明,證明寶寶的受胎日是在出生日回溯第302日前受胎,則寶寶仍依照民法第1063條第1項之規定推定為婚生子女。當然現在醫學技術發達,也可以透過檢驗DNA的方式來認定這個寶寶是不是婚生子女。 前夫必須負起扶養的義務一旦確定寶寶為婚生子女,前夫就有責任負擔支付生產和教育等費用。律師表示,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的扶養義務,並不會因為離婚而有所影響,所以爸爸當然有扶養的義務。若父母都有扶養能力時,對於寶寶的扶養費用都應該分擔,如果只是由媽媽一方單獨扶養,媽媽仍然可以請求男方償還他所應該分擔的扶養費用。至於扶養費給付的方式,在經過法院判決後,可用一次或分期的方式給付。 Step3.依協議決定親權由誰行使所謂「親權」,指的就是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及負擔。律師解釋,原則上,親權不論由爸爸或媽媽行使,都可以透過雙方協議的方式,由一方或雙方共同行使,如果沒有協議或協議不成,則可由爸爸或媽媽某一方,請求法院為寶寶的利益,酌定權利義務行使負擔的內容和方法。 親權=監護權?一般人在離婚之後,最關心的應該就是孩子的「監護權」歸誰了。但是事實上,大家掛在嘴邊的監護權,並不是真的「監護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親權」才對!律師表示,親權並非監護權,因為民法上所謂的「監護」是專指父母雙亡,或事實上都不能負擔對子女權利義務時,法律上會任命其他人士或機關團體,擔任照顧未成年子女工作的制度。而父母離婚時,並非都不能行使對子女之保護教養義務,所以當然不能稱為「監護」囉! Step4.寶寶要從父姓or母性?一般情況,離婚後生下來的寶寶,原則上是要跟著爸爸姓。但下列情形可以從母姓:‧若媽媽無兄弟兩方約定好之後,寶寶可以從母姓,但必須在媽媽沒有兄弟的情形下。不論是原本就沒有或是兄弟之後已經亡故,並且跟男方約定好,要讓寶寶跟媽媽姓,就可以按照雙方訂下的約定。‧入贅律師表示,根據民法規定,先生如果是以入贅的方式結婚,寶寶原則上是從母姓的,但是若有事先約定好,讓寶寶從父姓,一樣可以依照約定施行。經雙方約定或法院酌定,由媽媽行使對寶寶的親權媽媽可以攜帶行使或負擔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的證明文件(例如:雙方之協議書、法院之判決)申請更改寶寶的稱姓。 決定寶寶要從母姓後,要如何辦理出生登記? 約定子女從母姓的,在申請出生登記時必須備妥下列文件、證明:(1)戶口名簿。(2)出生證明書。(3)印章。(4)約定書。(5)母親無兄弟之有關戶籍謄本。Step5.扶養方式有哪些?依據民法第1120條:「扶養之方法,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時,由親屬會議定之。」寶寶的扶養方式必須由父母雙方共同協議,如果無法達成協議,則由雙方親屬共同決定。而扶養方式大致又可分為兩種: 1.接回扶養義務人家中扶養必須支給一定生活必需品或費用,例如:約定定期給付與不定期給付,按月給予生活費及給予一定之財產,供扶養權利人自行使用收益等各種方法。 2.依照扶養程度扶養依照寶寶的需要,和父母親的經濟能力和身分,決定所需支付的必需品與費用。 責任編輯/曾禮純 整理「離婚,才發現懷孕了怎麼辦?」※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9-11 養生.家庭婚姻
婆媳問題就是夫妻問題!心理師:先生別置身事外,最忌把太太當成擋箭牌
編按:婆媳問題為何是令人苦惱的千古難題?諮商心理師羅子琦認為,婆媳問題有很大部分來自先生、太太和婆婆三者的「三角關係」互動,更可能在不自覺中複製了各自在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而要解決婆媳問題,也必然需要從夫妻間開始著手,絕非任何一方採取迴避態度、或是獨自承受可以解決。隨著世代交替與社會風氣的轉變,談到「婆媳問題」,往往婆婆與媳婦各有各的委屈,幾乎是另一種「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寫照。日前《50+》在粉絲專頁發起討論「婆媳甘苦談」,就引起不少讀者回響:有人認為,傳統觀念下做媳婦不容易,但婆婆有時要分擔照顧兒孫的責任,也是一種壓力。經手婚姻諮商有豐富經驗的諮商心理師羅子琦認為,婆媳問題看似發生在婆婆與媳婦之間,但往往反映在夫妻關係的衝突點上,「婆媳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夫妻問題。」因此,要解決婆媳問題,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夫妻間開始著手。兩代同時面對人生轉換期 需重新找出平衡點婆媳問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羅子琦分析,從一個家庭發展的生命週期來看,通常在升格「公婆」身分的同時,也同時代表著孩子要從原生家庭中獨立的「離巢期」。「在這個時候,父母輩可能也是處在剛退休或即將退休的階段,當各個層面都面臨重大變動時,其實會需要相當的調適。」當兩代之間都處在人生和家庭的轉換期,自然也就容易產生摩擦。羅子琦認為,在家庭關係較偏向緊密的亞洲社會,很多人習慣於把一輩子都獻給家庭年輕時帶孩子、老時帶孫,直到自己帶不動為止。但是這對同時「成年」和「成家」的下一代而言,若是太頻繁地伸出援手,可能剝奪了兒女在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家庭時,需要練習承擔責任及磨合生活的機會,教養或價值觀念的不同,也可能對兒女輩造成某種程度的壓力。「責任和自由,其實是一體兩面。對於孩子,我們應該多給點自由,同時也讓他們學習自己負起責任。」羅子琦說。先生是處理婆媳問題的關鍵 首先要釐清責任範圍而當婆媳問題出現後,面對兩個女人間的衝突,往往是夾在中間的先生首當其衝。「在我的觀察中,很多無法處理婆媳問題的先生,根源在於他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時期,因為也無法處理父母之間的衝突,所以通常選擇用某種方式轉移焦點或逃避,但這樣的方式,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羅子琦認為,在處理婆媳之間的衝突時,作為「重要關係人」的先生,首先必須釐清的是:這個問題的責任歸屬範圍,在誰和誰之間?舉例來說:如果婆婆久久來家裡一次,但是會嫌太太家事做不好、家中整理得不夠乾淨,這很明顯是夫妻兩人之間的事(房子是夫妻兩人在住、整理得好不好也是兩個人說了算),先生就必須出面和自己的媽媽溝通,「因為很多事媳婦不好開口,但兒子可以說,而且一定要用自己、或至少是夫妻倆的共同立場發言,最忌把太太當成擋箭牌。」當然,在此之前有個大前提:先生必須要理解太太面臨的困境和情緒,「如果先生也覺得這個問題沒那麼嚴重,甚至在想法上是站在婆婆這邊,那就很難有進一步的討論。因此這就是回到前面所說的:在解決婆媳問題之前,更重要的是,夫妻之間對於問題要先取得共識。」接納彼此的差異 更能為關係帶來空間最後,羅子琦提出總結:無論是婆媳還是夫妻之間,其實都應該尊重彼此的獨立和差異。「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懂得彼此,也不會百分之百相同,生活必然有磨合、有協調,也需要保留專屬於自己的空間,有這樣的認知,或許就可以減少一些失落感。」「比起對於兒女的大小事親力親為,為人父母者,把自己的生活、健康照顧好,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祝福。」而在處理衝突時,除了避免習慣性地指責對方,不妨跳脫「誰有問題」的框架,而是做那個願意釋出善意的人,會是比較好的切入方式。此外,羅子琦也認為,不只父母要適時學會放手,下一代也必須要學習:把上一輩之間的問題,還給當事人自己去解決。「我經常會問來諮商的當事人說:你把家裡的問題扛了這麼多年、承擔家人的情緒這麼久,到最後有解決嗎?答案通常是沒有,反而是無力感一直在增加。」一段關係要融洽,未必得事事融洽,或是「什麼都一樣」,有時候反而是「接納彼此的不同」、「接受自己無法改變對方」,更能讓關係有更大的喘息與成長空間。原文:婆媳問題就是夫妻問題!心理師:先生別置身事外,把「我們」放在「我家」和「你家」之前
-
2022-09-10 醫療.精神.身心
照顧憂鬱症!親友別再這樣說 心理師親授3大陪伴訣竅
憂鬱症已經成為文明病,專家提醒民眾少對患者說,「加油!」、「你不要想太多」、「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多得很」等話語,這些都無濟於事,還不如靜心陪伴,一起曬太陽,吃早餐,什麼話都不用說,反而讓患者會比較自在。別對憂鬱症者一直勸說! 恐適得其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心理師倪家珍表示,受到疫情影響,經濟不景氣,2年多來為憂鬱症患者明顯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協助憂鬱者走出陰霾,可說是重要課題。倪家珍提出3大協助陪伴步驟,首先,了解憂鬱症患者狀態,例如,憂鬱症類型、醫師診斷,不可貿然行動,如果只是一味地勸說,易讓憂鬱症患者壓力沉重,無濟於事。此外,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你不要想太多」、「你看這麼多人都在為你的快樂努力,就開心起來嘛!」、「其實你過的並不差」、「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多得很」、「加油!」,這些鼓勵話語反而讓人心情更低落。多給予患者個人空間 降低壓力來源調整身心第2,多給憂鬱症患者一些空間,協助親友從既有的生活事務上退下來或是放慢腳步,比如,少上點課、減少工作時間或是暫停工作,讓憂鬱症患者理解「其實自己有空間可以做這樣的選擇」舉例來說,確診憂鬱症的大學生,常有失眠、低落、無法專注等困擾,如果持續唸書,學習效果不佳,且更容易感到挫折與自責。如果能夠減少修課,或是休學,降低學習、人際互動壓力,還能藉此調整身心。親友別刻意對待或關心! 適度陪伴很重要 第3,適度的陪伴,以及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倪家珍說明,適度的陪伴相當重要,不需要過度涉入與承擔,且善用其他的社會資源或是外部關係。不少憂鬱症患者透露,在與同學或朋友吃飯、打球時,雖然自己較為安靜,但朋友並未另眼看待、特別詢問,或是刻意提到憂鬱等話題,這樣反而令人感到溫馨。倪家珍強調,在陪伴上,不用過於刻意,即使只是在公園曬太陽10分鐘、或是坐在草地上,雙腳接觸地面,或至附近早餐店吃個早餐,都可能讓憂鬱症患者心情好一點。憂鬱症成因多 奉勸親友別太自責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陪伴者在陪伴過程中承受著許多折磨,例如,許多父母回溯自己教養方式,或是婚姻關係,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哪些事情,才讓孩子得了憂鬱症。倪家珍說,事實上,憂鬱症成因很多,但也可能找不原因,提醒患者家屬親友,應該適時尋求外界資源,不要孤軍奮戰,或陷入自責泥淖中,更不要覺得親人罹患憂鬱症,是丟臉的事。★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9-02 養生.親子教養
孩子訴苦父母怎麼回應? 專家:專心聆聽勝過千言萬語
孩子在開學季面對新學校、新班級跟同學可能產生壓力,國外研究顯示,孩子訴苦時,家長在言語、表情或態度上給予正向支持與溫暖回應,有助於孩子因應壓力,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此外孩子與母親對話中,若感受到正面影響、更強的凝聚力,在青春期階段更能因應同儕壓力。2022年6月發表於《早期青春期》期刊,由伊利諾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安排100位就讀五年級的青少年及母親到研究室,在5分鐘內談論青少年面臨同儕問題,過程中觀察母親的情感(如微笑、身體和語言情感、挫折或緊張)和雙方連結或凝聚來計分,並評估青少年心律調節來觀察因應壓力的能力。結果顯示,能試圖解決問題、並管理自我反應的青少年,通常更能順利適應新環境。此外,與母親對話中體驗到更正面、更強凝聚力的青少年,求學過程能更積極因應、和尋求父母的建議;若母親表現較多批評、缺乏興趣,與青少年則較難積極因應社會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親子溝通互動時,正面溫暖的談話內容,家長採取接納、不批判、開放的態度,能夠讓孩子比較願意去說,就較有機會讓孩子覺察問題在哪裡,也較容易從中學習到更多的因應策略與技巧,不過這也考驗父母的智慧,因為每個孩子特質不同,親子長期互動的結果也截然不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許多研究指出,父母的教養方式、情緒反應,會反應孩子的心理健康,兒童時期是社會化的階段之一,孩子會透過「模仿」學習情緒反應與因應壓力的作法,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即具有深遠影響。根據董氏基金會2018年一項以台灣六都國、高中生為對象的調查結果顯示,面臨壓力事件時,除了朋友、兄弟姊妹之外,他們第一個想訴說對象以「媽媽」居多;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擾後,超過五成的父母第一個反應是「給予建議」、只有大約兩成是「專心聆聽、不判斷對錯」。戴怡君說,很多父母煩惱,當孩子遭遇壓力、情緒低落時,該怎麼回應才能幫上孩子,「最好的回應就是專心聆聽,不需急著給建議。」她分享自己跟孩子互動方式,當孩子分享學校遇到問題時,會跑到身邊、將臉靠近請她「正視」,並問「妳現在可以聽我說嗎?」若她正在忙碌,會請孩子讓她結束手上工作,10分鐘後專心聆聽,孩子就能獲得紓解,若沮喪、難過情緒時,會給孩子一個擁抱。戴怡君建議,父母可試著養成聽孩子說話的習慣,給予時間、專心聆聽、再給個擁抱,簡單的支持力量勝過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