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3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教養
共找到
235
筆 文章
-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
「我沒有因為是阿公、阿嬤養大的就長歪,希望大家不要對隔代教養的小孩貼標籤。」5月,感恩母親的月分,但對從小就被爸媽遺棄的藝人小甜甜─張可昀來說,每逢此時,心情就特別複雜。沒見過親生父母 他們只是個陌生名詞從小至今沒見過親生父母,小甜甜坦言,「父母」兩字,對她只是個陌生到沒有感覺的名詞;在她心中,一手拉拔她長大的阿公、阿嬤,才是生養她的「父母」。「我對隔代教養這件事覺得很驕傲」,小甜甜說,她驕傲阿公、阿嬤把她教得很好,但這是她經歷人生歷練後的體悟;求學時代的她,曾因被嘲弄、霸凌,一度把隔代養育視為包袱。習慣從小就沒爸媽的日子,小甜甜對「似親還遠」的父母,幾乎不曾抱怨,即使偶有怨言,也是為了不捨阿公、阿嬤,「他們為了照顧我,這一生從沒享過福」。小甜甜的阿公、阿嬤幾年前相繼過世,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她永遠的遺憾。和同學吵架 阿公要她向對方祖先道歉「雖然沒有爸媽的愛,但阿公、阿嬤對我的付出不比一般父母少」,「我阿公很執著,他受日本教育,比較一板一眼」。小甜甜回憶小時候哭鬧,阿公就會不動聲色,把她的哭鬧聲全錄下來,「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哭成這樣阿公怎麼還沒反應,後來我哭到累了,阿公才默默把錄下的哭聲放給我聽,聽完自己都有點尷尬」,阿公這招真的很有用。「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和幼稚園的同學吵架,阿公帶我去對方家裡,要我跪下來向同學的祖先、爸媽及同學道歉;我後來才知道,阿公是不想讓人家覺得,隔代教養的孩子就不懂規矩」。對於母親節,小甜甜表示,小時候沒太大的感覺,她把在學校做的康乃馨送給阿嬤,阿嬤也是興趣缺缺。但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她逐漸感受到沒有爸媽的差別,「尤其在鄉下,會被當成異類,好像我是怪胎,同學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覺得很難過」。她坦言,小時的成長環境相對貧困,「阿公晚上還幫人顧工廠,天亮才回來;阿嬤做手工,為了省電,白天都在屋外做,天黑才進屋開燈,我放學就要幫忙,可是同學都在玩,會覺得不平衡」。親子代溝 被笑「回收桶」也不哭訴如果說阿公是嚴父,阿嬤則是扮白臉的慈母,兩人角色搭配得天衣無縫。小甜甜說,阿嬤為了省下學校的營養午餐錢,中午送飯給她,「就一個荷包蛋,下面是醬油拌飯,裝在塑膠袋裡,我那時覺得很丟臉,因為和同學差很多」,她後來要阿嬤不要再到學校,還靈機一動,主動幫大家抬便當,趁機把同學沒吃完的飯菜當做午餐。同學曾取笑她是「資源回收桶」,把剩下的飯菜塞到她抽屜,但她不曾跟阿公、阿嬤哭訴,選擇自己消化。她坦言,因為和阿公、阿嬤年紀落差大,有些話也不會跟兩人說,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因為有代溝,阿公、阿嬤其實不太知道她平常在幹嘛,「有次我拿了張獎狀回家,跟阿公說這是我拚命才拿到的,阿公馬上貼在牆上,其實那是熱心公益的獎狀,不過阿公還是很開心」。阿嬤過世前 還掛心借錢給她畢旅國三那年阿嬤過世,小甜甜表示,阿嬤身體一直都不太好,晚上咳得厲害,隔天她上學前,倒了杯水給阿嬤,要她快點吃藥,「等我放學回來,阿嬤就不見了」。阿公告訴她阿嬤住院開刀住進加護病房,「我去醫院看她的時候,她已經插管不能講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電視,到處去廟裡幫阿嬤拜拜求平安,願意折一半的壽命給她」。阿嬤最終還是走了,阿公告訴她,阿嬤在開刀前特別交代,無論如何都要去借錢讓她參加畢業旅行;原來小甜甜曾經向阿嬤吐露,想要去墾丁畢業旅行,要繳3000元,她說「當時我們租房子,一個月房租4000元」,「那時候我聽了覺得好愧疚」。想當「電視裡的人」 讓兩老驕傲阿嬤走了,剩小甜甜和阿公相依為命,後來她北上工作,有天房東突然要收回房子,她趕回彰化處理,阿公要她放心,說可以去住養老院,「幾次回去看他,發現阿公已經不太認得我,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面對」。沒多久,有天錄影錄到一半,接到養老院的電話說阿公走了,她坐夜車趕回去,才知阿公已把後事都交代好了。之所以想當明星,小甜甜表示,因為以前和阿嬤一起看電視很開心,她自知當不了醫生或律師,於是想當「電視裡的人」,讓阿公、阿嬤覺得驕傲,雖然兩老來不及看到,但她做到了。【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1 養生.家庭婚姻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衛福部教你4招守住理智線
今天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衛福部於臉書上分享4招,讓家長在情緒失控前,守住理智線。4招守住理智線 正向教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面臨工作、經濟、生活等各種壓力,再加上照顧小朋友非常辛苦,照顧者在管教時可能因一時情緒失控而做出自己事後會後悔的行為,傷害了孩子。瀕臨理智線斷裂的照顧者們,你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在失控之前,不妨先試試這4招:●第一招「深呼吸-恢復冷靜」:透過深呼吸,冷卻自己即將爆炸的情緒,避免因為情緒失控動手打了孩子。●第二招「引導孩子-嘗試溝通」:家長對孩子感到不滿或覺得負面的行為,透過溝通與引導、示範,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讓孩子從正向學習中成長。●第三招「暫離場-請家人協助」: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短時間內無法冷靜,可以請家人協助照看孩子,自己可以先行離開現場,以免再起衝突。●第四招「解困境-尋求外援」:疫情期間被各種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家長,可以撥打「紓困專線-1988」或「福利諮詢專線-1957」尋求經濟上的協助,也可以撥打「安心專線-1925」來舒緩身心壓力唷。衛福部小編提醒,防疫期間除了注重個人衛生外,也要「正向防疫」,請各位照顧者們和小寶貝們也要保持正向愉悅的心情相親相愛喔。正向教養,從何開始?而衛福部也於另一則貼文分享要從何開始「正向教養」,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以及「同理心」,不靠威嚇或是羞辱來控制孩子,而是以情感連結與動機培養,讓孩子懂得自律合作,並且親子間加強親密與支持性。可以這樣開始:●尊重孩子的身體●不隨意對孩子貼標籤●避免羞辱式比較●同理孩子情緒,協助連結原因,將情緒命名●理解孩子很多事都在練習階段,用鼓勵代替責罰●孩子搶玩具時,解釋行為原因,培養同理心●事前說楚「具體說明」對於孩子的行為規範,如「出門要用走的,跟爸媽手牽手;看到想看的,要先跟爸媽說才能去看」,而不是說「出門要乖乖的」,孩子不懂乖的定義。●尊重、同理心是正向互動的源頭正向教養當然不只這些,而不同的個案也會有不同的狀況,方法也會有差異,但相信「尊重」這個觀念是通用的。衛福部小編提醒照顧者,不用一下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覺得不馬上做到不行,也不要因自己不小心有點失控而感到灰心;不管是大人、小孩,永遠都在學習,最重要的是秉持著「同理心」、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人」尊重,一天一點一點的進步。照顧和教育孩子不是任一方照顧者單一的責任,互助合作,以尊重為出發點,才是最棒的!
-
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生薑和乾薑效果不一樣!日本名醫教你正確吃薑提升消化力、擺脫手腳冰冷
我一直推薦大家的減糖.斷糖飲食,原理也是認為身心不適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應該當成整個身體的問題來解決。這一點和阿育吠陀療法的論點不謀而合。一般人吃東西只在意「吃什麼」,幾乎從來沒有想到消化能力的問題。然而,一旦身體消化能力變差,無論再怎麼正確食用健康食物,吃下肚後非但不會轉換成營養,反而對身體都是一種毒害。就算實行減糖.斷糖飲食,倘若沒有消化能力幫忙,一切都是白費。因為減糖.斷糖飲食需要攝取大量蛋白質,必須依靠強健的腸胃來幫助消化吸收才行。對現代人而言,在考慮「吃什麼」之前,我們都必須先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消化能力」。不會對消化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的飲食習慣針對維持消化能力的方法,以下將介紹三個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實踐的重點,大家可以先試著嘗試落實。.不讓身體變冷.沒有食慾就不吃東西.實行減糖生活身體一旦變冷,全身的功能就會跟著低落,消化能力當然也會變弱,因此切記不能攝取太多冰冷的東西。例如,盛夏的涼麵和西瓜雖然很好吃,但會造成身體寒冷。冷飲部分也要克制,平時的飲品建議最好是白開水,可以溫暖內臟,促進消化功能。以我來說,每天至少會喝五次以上白開水。另外,坊間傳言的事不一定全都正確,一定要再三留意。例如據說薑對女性尤其可以「提高體溫」,因此很多人會刻意攝取薑。不過,生薑和經過乾燥程序的薑作用並不一樣。生薑可以提高消化能力,將生薑磨成泥或切片直接食用,最能立即看出效果。至於生薑烘乾後的乾燥薑則有溫暖身體的效果,可以刺激腸胃,從體內產生發熱作用。吃薑的目的倘若是為了要溫暖身體,只要將乾燥薑泡在熱水裡飲用即可。感覺消化能力低落時,最好乾脆不要進食,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如果明明已經沒有食慾了,卻以健康為由勉強自己照樣「一日三餐」,這對腸胃只是一種酷刑,將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從預防暴飲暴食的角度來看,減糖.斷糖飲食本身也很有效。之所以明明肚子不餓、卻還是想吃東西而導致最後吃太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醣質中毒。這時候只要實行減糖飲食,吃東西改以肉類、魚類為主,自然就不會再吃下超乎消化能力的過多食物。最好的料理方法是不費時的「輕食」。工序複雜的料理對消化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例如,比起「燉煮二十個小時的咖哩」,當場快速完成的印度咖哩對消化來說比較好。同樣道理,可以的話,冷凍食品最好也要避免。要完全不吃冷凍食品或許真的有點難,畢竟當工作太忙碌、沒時間做菜時,冷凍食品真的很方便,而且隨著現在技術進步,很多冷凍食品都做得非常美味。但即便是這樣,還是請大家要隨時自我提醒,盡可能選擇以新鮮食材做成的清爽料理。專心吃飯「吃東西的方式」也是必須特別留意的一點。以前,有個患者特地遠從蒙古來到我的診所求診,他連續吃了兩年的泡麵,最後導致罹患憂鬱症。姑且不論泡麵對消化本來就不好,連續兩年一直吃一樣的東西,這種作法根本就是亂來。最後,我只要求這位患者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並開給他中藥處方,就請他回去了。仔細觀察憂鬱症患者的飲食,除了內容之外,很多人連吃東西的方式都有問題。例如每天加班到很晚之後又吃對消化不好的東西,而且最要不得的是,吃得一點都不開心。開心吃飯不是和人邊聊天邊吃就可以了,而是必須專心在食物上,抱著感恩的心情吃飯。在阿育吠陀療法當中,將吃東西視為一種「從食物身上接受氣」的行為,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說話,靜靜地進食。邊看雜誌邊吃拉麵,這種作法完全不行,因為如此一來注意力都會放在雜誌上,根本就沒辦法專心在食物上。邊看電視邊吃飯也不是個好習慣,就和邊吃飯邊不停說話一樣,都會造成無法專心吃飯。除此之外(以下是重點),這樣也會導致身體吸收了電視上的壞消息。關於這一點後續會加以詳述,但是,身體消化訊息的能力與消化食物的能力具有互相牽連的作用。身體疲累時若再從電視上接收到不幸的消息或殘暴的影像,將會使得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不過,消化能力最好的其實是副交感神經作用旺盛的時候,因此,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絕對是吃飯時一定要避免的情況。我想,很多家庭應該都會基於教養的理由,「禁止小孩邊吃飯邊看電視」。但事實上,禁止邊吃邊看電視對避免消化能力變差來說,也發揮了一部分的作用。吃東西時專心在食物上的另一個理由是,為了隨時提醒自己「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如同前述,當消化能力變差時,所吃的東西和吃法都有另外一套適合的選擇。如果覺得自己因為前一天酒喝太多而消化能力變差時,就必須要會自我判斷「吃得清淡一點」,或是「暫時一餐不要吃」,這就是所謂的身體狀況自我調理。這時候如果繼續把眼前的東西全部吃光,只會讓消化能力繼續惡化下去,身體也無法消除疲勞。自己要判斷應該吃什麼,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專心在食物上。一旦養成這種習慣,自然會知道什麼食物適合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況。身體消化訊息的能力身體的消化能力不只會對「食物」產生作用,也會對身體五感所接收到的「訊息」發揮消化功能。而且,消化食物的能力與消化訊息的能力兩者互相牽連,當消化食物的能力變差時,消化訊息的能力也會跟著低落。反之亦然。人類每天曝露在大量訊息之中,自從網際網路發明之後,訊息大爆炸的情況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未曾經歷過的狀態。如果能完全消化這些大量訊息就沒事了,但一旦消化能力變差,體內活力素不足,便無法再充足提供給大腦負責處理訊息的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如此一來會造成大腦功能低落,全身的作用也會跟著變差。不僅如此,大腦也無法再篩選訊息做有效利用,這就是「無法消化訊息」的狀態。人類一旦變成這種狀態,就只能淹沒在大量訊息之中,無法完整整理自己的想法,工作也好、念書也好,都沒辦法達到預期的目標。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感到焦躁、憤怒,也因為承受許多壓力而感到痛苦。不只工作做不好,精神上也狀況連連。完全都是負面影響。消化食物能力不好就得努力調整改善,同樣地,若不改善這種消化訊息能力低落的狀況,將無法健康長壽,也不可能全力投入工作之中。換句話說,成功的人生將成為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書名:為何一流的人不會有壓力:名醫發現的年收千萬法則なぜ一流の人はストレスが溜まらないのか作者: 西脇俊二譯者:賴郁婷出版社:春天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09/03●作者介紹西脇俊二 Shunji Nishiwaki精神科醫師,日本Hatai Clinic診所院長。日本弘前大學醫學系畢業,一九九一年任職於國立國際醫療中心,後來轉任國立秩父學園醫務課長,二○○九年創立Hatai Clinic診所,擔任院長一職。同時也擔任電視劇醫療監修,參與包括《我的人生路》、《孩子依靠爸爸的淚長大》(暫譯)、《半自白》、《相棒》、《打工族買屋記》、《自閉天才ATARU》等日劇。擁有多個雜誌專欄,並參與許多電視節目,包括TBS電視台的「N Stu」、「中居大師說」,以及東京電視台的「找到主治醫師診所」等。醫療專門領域為癌症、替代療法和心理治療。主要著作包括《3天改變體質的斷糖飲食》、《消化力:提升免疫力,調整自律神經,提高基礎代謝!》、《3天斷糖【圖解實踐版】》等。
-
2020-04-20 養生.家庭婚姻
何妤玟曾想為前夫拚個兒子 公公一句話開導她「生女兒的幸福」
43歲女星何妤玟日前宣布和老公邵天成已於今年初離婚,共同撫養2個女兒,12日還在臉書發文道:「我們有很多身分,但成為妻子、母親前我們也是單純的女人,我們渴望被愛也希望有愛人的勇氣…」似乎預告自己已經準備好新的生活,成為理想的自己。回首過去,身為高齡產婦的她,曾經還想為了獨子老公再拼一胎,沒想到公公一句話開導她「生女兒才有的幸福」,讓她非常感動。何妤玟在2012年嫁給老公邵天成,2013年生下女兒恬恬,2016年生下女兒呱呱,由於老公是獨生子,何妤玟心裡總有點過意不去,曾表示「好想再幫他拚個兒子!」但沒想到公公開導她:「我有兩個孫女就夠了,別再生了啦!」還笑著說「這年代生兒子是別人的,女婿才是自己的,像我生兒子就跑掉了~」讓何妤玟感動到紅了眼眶。何妤玟的(前)公公能用樂觀、自我打趣的方式開導她,堪稱開明公公的楷模!其實因應時代變化,過去認為一定要有兒子傳宗接代、有男有女湊成一個好字,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都覺得其實生女兒有很棒的優點,例如:比起好動的男孩,女孩比較好教,媽媽不需要動不動大吼大叫、生女兒不會遇到婆媳問題、女兒婚後更能體會父母辛勞,更常回娘家陪伴父母…何妤玟的教養觀身為堅忍不拔的摩羯座,何妤玟對於家務及孩子非常注重,曾分享當媽媽的心情,與做自己很不一樣,「雖然螢幕上的形象是有點傻大姐,但對於家務的每個細節,其實我都是很堅忍不拔的摩羯座,我個人覺得育兒不會是條輕鬆的道路,但它可以幫助我學習跟成長,蛻變成更好的人,我也真的很享受跟這兩個小頑皮在一起的時光⋯」。此外,何妤玟一直有在練瑜珈,身材維持良好。過去產後瘦身階段,她曾分享減重三招就是「飲食控制、練瑜伽球和親餵母奶」,讓她20天輕鬆瘦7公斤。她表示懷第一胎時愛吃甜食,體重上升,讓她在懷第二胎時就有注意先少吃,也瘦得比較快。至於餵母奶讓人身心俱疲,有時候還會吃不下東西,自然瘦得快。過去,何妤玟會上節目分享夫妻相處的酸甜苦辣,有了孩子,自然也會在教養上有所分歧。也許就如同她的聲明所述,卸下妻子與丈夫的身分之後,單純以家人、朋友的形式自在相處會更好。何妤玟透過經紀人發表離婚聲明各位親愛的朋友:我已經在今年初簽字離婚,在這之前我們經過許多磨合與努力,也有過爭吵與哭泣;最終,我們一致認為和平的分開才是對彼此及孩子最好的決定。我們因為相愛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卸下了丈夫與妻子的身分,我們反而能更自在舒服的當朋友,而我們也會互相扶持共同養育我們的兩個寶貝女兒。在我心中孩子的爸爸是我重要的家人,我永遠愛他,也會一輩子尊重他,請大家讓我們平靜的生活,謝謝你們。
-
2020-04-17 新聞.杏林.診間
甘惠忠神父逝世/台灣早療先驅 他是慢飛天使守護者
【2020/04/17編按】創辦天主教德蘭啟智中心、伯利恆社福基金會的甘惠忠神父,是第一位取得台灣身分證的外籍人士,自1963年來到台灣後奉獻逾50年,於4/16在美國去世,享年84歲。台灣早療先驅甘惠忠 慢飛天使守護者【聯合報╱記者呂筱蟬/專訪】2014-09-23 77歲的神父甘惠忠,投入國內早期療育近半世紀,許多起步慢了些的遲緩兒,因他的奉獻而踏穩人生腳步,舞出生命的獨特。甘惠忠於民國52年來台傳教,一開始待在苗栗,看見許多遲緩兒被冠上「智障」、「白痴」等不雅稱呼,父母無法承受外界眼光,只能無奈將心頭肉整天關在家裡,不見天日。沒有治療、沒有復健、沒有教育,遲緩兒狀況只會愈來愈糟,成為父母一生難以言說的牽掛。許多爸媽在甘惠忠面前難過流淚,擔心自己死後,「我這個憨仔怎麼辦?」親身經歷 無私付出「我也有這樣的家人,我了解他們的心情。」甘惠忠的二妹出生不久後被診斷唐氏症,當時美國特殊教育也才正在發展,妹妹6歲時,想到公立小學申請就讀啟智班,前頭卻有3百多位遲緩兒等待入學,「看著妹妹的病和媽媽的心痛,我才想投入、關心遲緩兒早期治療。」為了提供更多幫助,甘惠忠在民國63年時返美進修特殊教育,隔年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立刻返台。 民國65年,他在台灣最早登記立案的心智障礙兒日間托育機構─台南市瑞復益智中心擔任主任,開啟一生奉獻早期療育的志業,並成立啟智協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關懷遭拒 再接再厲「人們的態度是最大的困難。」甘惠忠回憶,早年在街上遇見心智障礙兒,他到對方家敲門關懷,告知可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但總被拒於門外。一般人對心智障礙兒不友善,甚至父母都認為孩子「沒用啦」、「早點過世就算了」。「他們認為別人不該管他們的孩子,更不希望別人知道家裏有這樣的小孩。」甘惠忠了解這些父母不願承認自己的小孩「有問題」,當時他請社工到台南所有婦產科醫院,介紹瑞復能如何幫助心智障礙兒,「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因此來到這裡,一個都沒有。」 這讓甘惠忠感到挫折,一直到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朱曉慧上門尋求協助。朱曉惠每一年診斷出至少300名遲緩兒,除醫療協助,及早教育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幼童,許多家長願意聽取醫師建議,台灣的早療就這樣慢慢發展起來。融合教育 反對隔離 甘惠忠現為伯利恆基金會執行長,底下附設台南市北區嬰幼兒發展中心及慈母幼稚園。他不贊同與外界「隔離」的教養院模式,而是白天提供復健與教育,課後讓孩子返家享受溫情,更極力推動「融合教育」,讓0至6歲的遲緩兒童與一般兒童一起上課。 來到三個機構共用的小空間,連廚房都得做為臨時教室,甘惠忠原先在二樓的辦公起居室,也讓出來給工作人員使用,他對記者笑說:「我只剩一半睡覺的地方了,不能給你看。」甘惠忠捨棄原來舒適的空間,搬到較小的地方辦公。辦公室內,牆上、窗戶上的裝飾,都是他走訪各國蒐集的各式各樣的面具,他要讓小朋友看見世界各地不同的臉孔和奇妙。神父爺爺 愛心無限走在園中,每個人看到甘惠忠,總笑容滿面大聲說:「神父爺爺好!」大家搶著與他握手打招呼,年事已高的他雖行動不便,右耳失聰,卻還是吃力地蹲下身子,關心詢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他也陪著遲緩兒學習拼圖,指著一塊塊拼圖後面數字說,「你看,這就是他們學習的小訣竅。」在台灣待了半世紀,甘惠忠認為自己早已是台灣人,他不但會說閩南語、客家語,甚至連泰雅族語攏ㄟ通。孩子當寶 執著付出 「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甘惠忠常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曾有位3歲女孩來到伯利恆,一開始眼神呆滯,連頭都不願意抬起來,接受早療幾年後,竟能進入小學普通班。當甘惠忠去學校探望時,小女孩倒杯水,用小小的雙手捧過來,輕輕說了聲謝謝。這是甘惠忠繼續堅持付出的動力,希望給孩子更多教育資源,「讓他們能夠抬起頭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哈佛醫給失智妻的情書「她認我是陌生人,要我滾」
前言:當一個在醫學、人類學、公共衛生等領域備受敬重的精神科醫師,成為失智症妻子的照顧者,會發生什麼事?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教授凱博文,寫下了他照顧失智妻子瓊安(漢學學者)十幾年的故事,他描述自己如何踏上照護之路,以及照護妻子時學習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而且不時令人氣餒。「滾!給我滾!」我的妻子,瓊安,正對著她床邊的陌生人瘋狂地尖叫和拍打。她非常地激動和恐懼。「離開這裡,滾出去!」但那個被她視為陌生人的人是我,與她結縭超過四十年的丈夫。瓊安剛從午睡中醒來。這時是二〇〇九年夏季,地點在麻塞諸塞州的劍橋。我們在住了二十七年的家中臥室裡。我試著讓聲音保持冷靜,同時隱藏心中湧出的恐慌。「我是妳丈夫,亞瑟。不要這麼生氣,我是跟妳一起在這裡的!」「你不是!你不是亞瑟!你是冒牌貨!給我滾!快!」她顫抖著嘶吼,高度警戒,就像隻困在陷阱裡的動物。我試盡我所能想到的各種方法要讓她冷靜下來,並且向她證明我是她丈夫,但她不為所動,拒絕承認我是誰,變得越來越頑固,越來越生氣。我開始懷疑這是不是真的,還是我做了場噩夢。瓊安只感到驚恐,深陷在讓她極端恐懼的幻覺中。這種情況之前發生過,是去年在阿姆斯特丹一家的飯店裡,但我依然對她的胡言亂語束手無策。瓊安幾乎全盲,並且因為罹患了非典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而失智。這樣極度折磨人的狀況是卡普格拉綜合症(Capgras syndrome)的典型發作情況 ,這是一種有時會發生在罹患神經性病症患者身上的妄想症。患者會將與她親近的人物,甚至是她所存在的物理空間,誤認為是虛假、不真實的。以瓊安為例,她的妄想症最常出現的模式是偶爾、短暫持續,然後馬上忘記,但是對於親近她的人而言,它可是會將世界扯得支離破碎的-就像是一段花費數十年時間才鑄造出來的牽繫,在一瞬間就粉碎了。我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我應該有方法應付這樣的狀況。但在當下這一刻,我只是個震驚而絕望的丈夫。這次的場面就像第一次發生時一樣,延續了可怕的數小時。在那段時間,我得退避到屋內的其他地方,直到症狀發作完畢而她恢復冷靜。然而,我同時也是一個照顧者-瓊安的主要照顧者。有好幾次我試著和她閒話家常,但她拒絕了我。最後,我讓她相信我是另外一個人,是來幫助她的。「這樣啊,那趕走這個冒牌貨,把我真正的丈夫找來。」她哀求著說。之後,她對這件事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隔天,她完全否認發生過這樣的事。截至這個時候,我已經照顧了她八年之久。我幫助她洗澡、更衣並且為她帶路。我也幫助她吃飯,而且漸漸地也得為她解釋周遭的一切。我是個平凡的家庭照顧者,在美國有超過五千萬名家庭照顧者,而我是其中之一。身為醫師與醫療人類學家,我將職業生涯投身於專業照護與研究。針對這項主題,我具有客觀的專業知識,但同時間,我也身為一個平凡的參與者而埋首其中,每天都從中學習。從每次的經驗中,尤其是我擔任家庭照顧者十年間的可怕經驗,讓我對於照護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發現,照護是一種人類發展的過程。在我們社會中經常會發現,男孩的教養讓他變得粗心大意,女孩則是細心體貼。青少年和年輕男性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關心其他人,然後才會變得體貼而且有同情心,最後才能勝任照護工作。對於女性來說,要求她們成為照顧者的社會壓力和文化期待要大上許多,而這並不表示照護工作對她們來說是天性或比較容易。女性也要經過培養才能成為照顧者。照護是以關係為中心。給予照護和接受照護是一種分享禮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給予並接受關心、肯定、實質的協助、情感上的支持、道德上的團結一致,以及持續不變的生命意義,一份複雜而不完整的意義。照護是行動、實踐和表現。它經常是一種反應。它是在各種不同狀況與情境下,針對他人與我們本身的需要而持續出現的反應。照護是陪伴某人度過他們驚慌與傷痛的經驗。它是協助、保護,以及為了避免陷入進一步的困難而未雨綢繆。照護攸關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活生生的臨現(vital presence)-存在個體所本有的生命力與充實感。照護的行動會從我們內在召喚出臨現的能力。照護不會隨著死亡終結,反而讓我們積極守護記憶。我學到照護意味著著恐懼和驚惶、自我懷疑和絕望的時刻-但其中也有深刻的人性連結、真誠與坦誠、充滿意義與喜悅的片刻。我也學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照護或許是最無所不在的一項人類活動,卻也可能是最吃力的一項活動,而且不時令人氣餒。它也是一項攸關人類存在意義的活動,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才得以完全了解、發揮人性的光輝。照護中最微不足道的時刻-擦乾汗濕的額頭,換掉弄髒的床單,安撫煩憂不安的人,在所愛的人生命結束時輕吻她的臉頰-我們或許便表現出最美好的自己。它能為照護者與被他所照護的那個人帶來救贖。照護可以為生活的藝術提供智慧。照護是一項困難、有時枯燥又沉悶無趣的工作,但它會與情感、道德、甚至是宗教意義彼此共鳴。了解實際的照護工作的意義,或許能有助於我們迎接這份挑戰、繼續堅持下去,並忍受試煉,而且它也會讓我們更堅強,以面對生活帶來的其他考驗。挑戰會日益增加。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一段高品質的照護受到嚴重威脅的危險時期,不管是在家庭內、在醫療專業中、在醫院與老人之家中,或是在我們的整個社會中。在充滿了僵固、憎恨、暴力和譏諷的政治氣氛中,反照護的風氣大行其道,而且經費少到幾乎無法觸及需要的人,使得照護工作遭受破壞,甚至可能被錯認成軟弱與傷感。它當然兩者皆非。照護是將家庭、社群與社會凝聚在一起的人性黏著劑。照顧教導我們的是不同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在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照護的聲量被湮沒,價值被貶低,成了經濟與效率下的犧牲品,對家庭與專業醫療保健人員的苛求越來越多,給他們的資源卻越來越少,而且面臨在醫療保健中被排除重要性的危機。表達人類經驗、關乎人們的苦痛和療癒-我們共同的存在基礎-的道德語言,正在遭受扼殺,最壞的狀況下甚至可能消失殆盡。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好對自己提出令人難受的質問,去挑戰制度中的假定和「醫療保健論戰」所設定的前提。採取行動的時刻到了。這本書便是我針對照護工作以及它為何至關重要的原因,所提出的一份證詞。【本文摘自《照護的靈魂》,心靈工坊 2020/03/18 出版】【關於「失智」一定要知道的事↘↘↘】。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失智者的家 9個細節別忽略 光線、舊物不能少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心靈防疫/廖玉蕙:親子共讀好時光
作家廖玉蕙今年滿70歲。為了慶祝人生邁入「從心所欲」的新階段,她這一年預計出版11本書,卻偏偏碰上新冠肺炎肆虐。問她如何防疫?她豁達表示:「寫書、讀書。」廖玉蕙認為自己的年齡是「高危險族群」,兒子也要求他多運動。疫情爆發後,她每天要做半小時的甩手運動加簡易版伏地挺身。住家附近新闢了一個公園,她每天帶著一對孫女去公園散步、玩祖孫「賽跑」,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擔心群聚感染,廖玉蕙說自己逛傳統市場買菜都戴口罩,逛公園也特意挑人少的時間。運動強身 書寫平撫心靈「寫書」是廖玉蕙運動的動力來源。她說自己今年要出11本書,新書舊書都有,新書要寫、舊書要編。一整年工作多、行程滿,她必須好好運動培養體力,才不會太過疲累、才能好好抗疫。為了防疫宅在家,廖玉蕙認為最好的抗疫方式就是「讀書」,尤其是和兒孫「共讀」。廖玉蕙擁有一對才剛上國小的孫女。她表示,在疫情最緊張時刻,媳婦擔心孫女擁有易感冒的體質,乾脆幫她請假在家中自習。而她即將出版的兩本新書「愛的排行榜」、「讀出太陽的心情」,剛好談的都是教養,包括父母如何引領孩子培養生活美感、學會表情達意。她在家中帶著一對孫女當「實驗品」,現教現學。廖玉蕙認為,防疫期正是親子共讀最好的時刻。居家上班的家長變多,學校也鼓勵學生在家遠距上課避免感染。難得大人小孩都宅在家,不妨拿起書一起共讀,分享充滿書香的親子時光。
-
2020-04-03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你們曾經想過要離婚嗎?」老夫老妻的相處之道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3:從《婚姻故事》看老夫老妻的相處之道這是一部講中年夫妻打離婚官司,爭子女撫養權的電影,且贏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如果你能馬上聯想到贏得198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也是梅莉史翠普賴以成名的《克拉瑪對克拉瑪》的話,你應該就是和我一樣,已經或即將進入第三人生了。相對於現代的夫婦,我們這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會輕言離婚的。縱然我們也常常面臨生活價值觀的不同、子女教養理念的差異,甚至感情的背叛,但我們總是努力維持婚姻的完整。有一次和幾對同樣結婚30年的夫妻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面對其他朋友提出「你們曾經想過要離婚嗎?」這個問題時,大家都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回答:「沒有!」因為這樣回答最安全,免得被人追問,但我們事後都私下說:「誰會沒有想過呢?」進入第三人生後,因為子女都已成年,在日本反而有很多夫婦在這時離婚了,而且多半是由妻子主動提出的。這種狀況常常導因於先生退休後,很難忍受日常生活的平淡,而妻子也在卸下獨力教養子女的責任後,不願意對先生的呼來喚去,再像以往一樣委曲求全,而終於點燃了離婚的導火線。有鑑於此,為了避免夫妻老來離婚,日本人便提出了「卒婚」的觀念。此字源自有畢業意涵的「卒業」二字,也就是在形容夫妻的關係只是「畢業」,而不是「分手」。我覺得這兩個字就是最貼切的「老夫老妻的相處之道」,而我和老婆現在就是完全奉行此道。有一次我上「命運好好玩」的節目,也提出了這個觀念,但為了現場的戲劇效果,我說我和老婆起床後,總是會對彼此說:「我們晚上床上見。」因為都已退休,同樣進入第三人生的我們,有著各自的社交圈,因此每天經常都是各過各的生活。我們當然不可能每天只有在床上才相見,這只是說我們不必強迫對方要一直陪在自己身邊。這幾年來,我因為出書的關係,認識了很多藝文界的朋友,又因為重回校園讀書,和很多年輕人成了同學,而老婆不只參加鄰里的韻律舞蹈班,也積極去進修日語,當然就結交了很多閨蜜,所以我們都有了各自的社交圈。我們彼此不會勉強對方來參加各自的活動,就連同學會也不常攜伴參加。不過,我們當然也不會刻意獨立。幾年前,我因緣際會認識了一群「荒野保護協會」的元老級志工朋友。他們有一次邀請我們夫婦一起參加紐西蘭之旅,讓我老婆也有了認識大家的機會,從此就和其中很多對夫婦都成了好友,而成了少數我們都會一起參加的團體。類似共同參加的活動,幾乎都來自旅行認識的朋友。夫婦不只應該擁有各自的社交圈,更應該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舉例來說,老婆有一次看到有關「幸福小巴」的報導,就決定獨自一人去體驗這趟由豐原到梨山的巴士之旅,我也非常鼓勵她勇敢上路。以往我們出門旅行,從路線的安排、大眾交通工具的規畫,到民宿的訂房,都是由我負責,但她這一次完全一手包辦,不只建立了自信和成就感,我也替她感到非常開心。一般來說,家事如果多由太太負責,她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一定比先生強。很多太太把退休在家的先生形容為「家中的大型垃圾」,因為他們什麼家事都不會做。如果是從高階主管的位階退休,還會用對待屬下的角度來命令太太做事,那就更容易成為離婚的理由。我要奉勸所有的男人,要學會所有的家事,至少先從學會使用洗衣機開始!因為所有的夫妻到最後都會只剩下一個人,所以你必須確定另一半先你而走時,你還能獨立生活下去。老夫老妻不可能再像年輕時一樣如膠似漆,這時反倒應該培養獨立的能力,不要依賴彼此,才真的能白頭偕老。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人從哪天變老?退休校長解答「跑玩全台,抗老化」
今年63歲的基隆市國小校長楊熾瀧,為陪伴今年93及92歲的父母,9年前提早退休,退休後陪父母親吃飯是每天的功課,戲稱「小老頭照顧老老頭」。他常在臉書PO景點照片,搭配禪意貼文,許多朋友按讚,又不免納悶那來的時間?他說,退休後時間管理很重要,「見縫插針」充分利用,就能讓人生更豐富、愜意。為陪伴父母,楊熾瀧割捨「55專案」更優惠退休條件,未滿55歲就申請退休。只是行政、教育經歷豐富,退休後應聘擔任基隆市教育諮詢顧問及幼兒園基礎評鑑、防災教育、教育優先區審查、健康促進委員,仍在為百年樹人大業奉獻心力。楊熾瀧說,還在學校服務時看過不少鄉土教材,感覺很熟悉,退休後親身探訪,才發現過去的認知如浮光掠影,鼓勵退休同好為安排好退休生活,能有計畫的搜尋資料,安排旅程,認識成長的土地。身為客家人,楊熾瀧覺得退休族頗適用「睛耕雨讀」生活態度,好天氣出門走走,旅遊也是種學習。天氣不好就在家讀讀書,因為一個人是不是老了,年齡不是唯一標準,拒絕學習那天,才是老化的開始。楊熾瀧「用腳愛台灣」多走懷舊路線,對鄉土文史情有獨鍾。他說,退休後一一走訪基隆的砲台、步道,出發前先做功課,查查典故歷史,置身其中更能想像歷史情境,他還在臉書寫「砲台日記」,帶領朋友神遊砲台。認識過基隆這片土地,楊熾瀧利用兄弟姊妹陪伴父母的時間,把觸角延伸到外縣市。他很推薦宜蘭「田中央工作群」的建築設計作品,像「羅東文化工場」拔地而起,創造出新的鎮民公共空間。宜蘭河的「津梅棧橋」,展現融入地景與在地生活的建築哲學。對於還在職場的樂齡族,楊熾瀧建議一定要培養工作以外的活動場域,可以先利用時間學樂器,上課程或是認識宗教。人上了年紀,仍要適度運動保持健康,心中也別懷念過去歲月的豐功偉績,把愛恨情仇全放下,才能安頓好身心靈。楊熾瀧擔任福智佛教基金會義工20多年,他說,基金會中心思想為「勸功念恩,代人著想」,不只子女要感念父母教養,學生感謝師長教導,每個人也要常念及他人的協助。如果人人以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為座右銘,社會國家自然和諧,自身保持善心善念,更能獲得內心平靜,成為有溫度,有質感的人。【更多精彩樂齡↘↘↘】。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03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一路玩到掛》破產上天堂!不遺憾的第三人生的理財重點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2:《一路玩到掛》你有夢想清單嗎?近幾年來影響我最深的一部電影,就是《一路玩到掛》。它的原文片名The Bucket List其實更傳神。到了第三人生,你還有什麼願望,還有什麼夢想還沒實現?趕緊把它們通通列下來,寫成一份待辦清單,因為沒有人知道「明天」還是「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和摩根費理曼(Morgan Freeman)這兩大性格男星演活了劇中這對老頑童。傑克有錢卻封閉自己,摩根沒錢卻勇於追夢。沒錢的點燃了有錢的生命之火,有錢的幫助沒錢的完成心願。在真實人生裡,我們看到很多沒錢的人,照樣喜歡封閉自己,而很多有錢的人,卻一樣不敢追夢。你如果真的很窮,或許很多需要花錢才能實現的夢想確實很難達成,但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要花很多錢吧?傑克尼柯遜不過是想跟女兒和解,這根本不用花錢就能做到,不是嗎?不要用「沒錢」兩個字,就輕易否定了自己很多的夢想。曾有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做過臨終病人的調查,最多的五項遺憾都和錢無關,它們分別是:第五名,後悔自己沒有更快樂些。第四名,後悔自己沒有和老朋友多保持連絡。第三名,後悔自己沒有勇氣表達內心情感。第二名,後悔自己花太多時間工作,錯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第一名,後悔終其一生活在別人的期望裡。我相信很多人的夢想是「環遊世界」,這牽涉到「時間」、「體力」,和「金錢」三項因素。首先,你要和時間賽跑,因為你不立刻採取行動,或許來不及跑遍所有國家,但這是三者中最簡單的一件事。其次,體力一定是隨年齡而下降,所以你應該從最遠、飛行時間要最長的地方開始玩起,到你老了走不太動的時候,再去日韓等鄰近國家吧!最難的當然是金錢,為此而讓夢想卡關,不敢追求的考慮,不外乎以下兩點:1. 以為退休金只有這麼多如果你只敢存在銀行,當然錢就幾乎不會再增加了,而且還會讓通貨膨脹率默默吃掉你的實質購買力。大家真的不要害怕股票,如果你對股票的期望報酬是「領股息」,而不是「賺價差」的話,就可以確定有其他的收入會進帳。在台股中,要找到「幾十年都有穩定配息,且股息殖利率(註)可以超過5%,同時絕對不會倒閉下市」的股票,其實並不困難。萬一你真的不知道如何選股,那就買那些標榜「高股息」的ETF(指數型基金)吧!其中以號稱是「國民ETF」的「元大高股息」(0056)最具代表性。一旦每年都有5%的股息收入,你就敢開心花錢了吧!註:股息殖利率 = 股息 ÷ 股價。2. 想留一些錢給子女我在此要給各位讀者當頭棒喝!我們到了第三人生,子女教養的責任已盡。以往我們努力賺錢,讓他們念書,教養他們成年,已經仁至義盡,現在我們該為自己而活,把剩下的錢都留給自己去花才對,因為如果能夠「破產上天堂」,這才是最完美的人生。除了當頭棒喝,我也要給各位當面恭喜,因為在第三人生的花費都可以至少打九折。我以我和老婆2014年去地中海搭郵輪的經驗,來跟大家說明箇中的道理。當時郵輪旅遊還沒有像此時這麼夯,我們兩個人的旅費合計就超過了50萬元。我太太有點捨不得花這麼多錢,但我跟她解釋,如果我們省下來不去,這50萬元未來會成為子女的遺產,按規定要課10%,也就是5萬元的遺產稅,所以不管我們要不要去搭郵輪,這5萬元都不再屬於這個家,所以我認為我們自己出45萬元,國家幫我們出5萬元,這不就是打九折了嗎?現在更有錢的人,遺產稅會課到20%,他們的花費就是打八折了。第三人生的理財重點,不再是「努力賺錢」,而應該是「開心花錢」,然後就能一路玩到掛,最後破產上天堂。
-
2020-02-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接觸塑化劑 孩子過動風險增
開學了,有些孩子容易衝動、較難專心,老師和家長傷透腦筋。若想要預防孩子過動,從媽媽懷孕時就要開始,若懷孕時沒注意,也不要擔心,養育過程落實減塑也有幫助。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研究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個囊括出生前後資料的長期追蹤研究,分析孕婦及孩子體內七種塑化劑代謝物,與孩童過動症狀的相關性,今年一月刊登於該領域優秀之「整體環境科學」期刊。這篇研究控制了兒童性別、父母教養風格、胎次等相關因素後,證實第三孕期孕婦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孩子注意力缺損的風險有正相關,兩歲男童特別明顯。除了孕期,孩子成長過程的曝露量也有影響,以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為例,兩歲幼童尿中代謝物濃度每增加十倍,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傾向的風險會提高到9倍。BBzP常用於PVC樹脂軟化劑、塑膠地板、電腦滑鼠、電線電纜、指甲油、人造皮革等。至於常用於塑膠製品、如玩具、食物包裝材、醫療用輸血袋、纜線等,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論是2歲、5歲還是11歲,孩子尿中DEHP各級代謝物濃量每增加10倍,過動風險會增為大約3倍。王淑麗表示,塑化劑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生理有潛在的影響,可能是過動症風險上升的原因。因為塑化劑是一種同時親水又親油的脂類,過去有研究證實,它對胎兒和幼兒的中樞神經發育有負面影響。另外多巴胺受體基因對於神經行為的調控,被認為與過動症的發生有關,是否和塑化劑有交互作用,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探討。孕婦及兒童都是塑化劑的敏感族群,但塑化劑代謝速度快,多喝水、多運動、避開一些地雷,減少暴露並不難。王淑麗建議,食器應避免用到三號塑膠(PVC)材質或含塑化劑之保鮮膜,選擇五號聚丙烯(PP)、有品牌保證且較厚的材質,又一些手搖杯封膜材質非食器等級,而且黏著過程還要加熱,也建議敏感族群少喝。而化妝保養品方面,則盡量避免有豐饒香味的產品,幼兒玩具或地墊選用無塑化劑、有安全標章者,有磨損就要更換,勤洗手也很重要,特別是進食前,有助於避免攝入過量塑化劑。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
退休、離婚、空巢,3件事同時發生,地球還是在運轉。家空了,心空了,但又滿滿的,塞著很多很多理不清的頭緒。而人是腫的,胖到人生最高點,肥而不美。兩隻腳踝脹得像小湯包,一步一痛。親愛的女兒遠在天邊,我們常常Line,也能視訊,但是,也有時差。我的黑夜,她們的白晝,年輕時看鄭愁予的詩,「一條路分在兩頭」,不知道居然也可以這樣解釋。兩個女兒都是科技人。在電腦還是386的DOS系統時,我們家就有電腦了。她們的「及笄禮」都是在國中畢業那年暑假自己組裝一台電腦,雖然不無缺點,一台會漏電,一台會過熱,但是,so what?就是因為出現問題,才會研究更深,學到更多。兒時誓言 永遠都有話說她們小時,我下班去接她們放學,見面第一句話,問的就是「今天有什麼可稱道的」,她們吱吱喳喳說個不停,未必重要,都是日常。一天一天,她們的日常,朗朗在此,毫無遮掩的平鋪在眼前,當時看不出意義的,後來就顯現了。她們的成長,我的歲月,我們在同一個世界,當時只道是日常。聽著聽著,看著看著,她們的世界越來越大。漸漸走出我們共有的世界。小女兒沂國中時,有一天百感交集的告訴我,她發現很多同學跟父母沒有話說,「怎麼會沒話說呢?怎麼能沒有話說呢?」她像發誓一樣跟我說,「我一定要永遠跟妳有話說」。「這是雙方都要努力的」,我當時這樣跟她說。那時我們都不會知道,後來我跟她們的爸爸可以從「無話不談」變成「無話可說」,而一條路從哪裡開始分向兩頭的?竟然追不到那個起始點。手機定位 拉近母女距離空間可以換算成時間,兩個女兒都在距離我飛12小時的地方。一兩星期才能打次電話。女兒用科技拉近我們距離和時差。 首先是沂要我打開手機定位的位置分享,她想我時,看一下我在哪,確定我仍然的存在於地球某個位置,她說自己的心才有落點。有一次,她在Line上寫,「在姆姆的深夜,看到姆姆的位置在家,知道姆姆安睡了,我就覺得安心」。她和她姊涵也相互分享定位,知道彼此在哪。她們不僅想知道我在哪,還想知道我在做什麼。我也想知道她們每天有沒有吃好,學到什麼,在想什麼,今天有什麼可稱道的?一張表格 日常中有彼此有一天,涵跟我打完電話,福至心靈,她用google線上表格做了像日誌一樣的東西,取名「一起過生活」,橫的欄位是5個問題:今天做了什麼?吃了什麼?感謝誰?運動了沒有?心情如何?直的欄位是我、涵、沂,我們可以互看彼此如何過了今天。那些題目都很日常,生活本來就是那麼日常,寫了一陣之後,發現日常中有真趣。涵赴美讀書、工作10年了,我現在才知道她的3餐怎麼吃,她有多迷史丹佛大學女子排球隊,竟在下雪天飛到匹茲堡去看她們冠亞軍賽,還有,她常說的工作爆炸有多炸,及周末如何用做生物實驗的方式養酵母DIY舊金山酸麵包。而沂居然會燒蘿蔔排骨湯,香到室友忍不住誘惑來蹭一杯羹,還有,她錯過了公司的shuttle bus後,從檢討分析自己睡眠周期,最後居然談起寫作這件事。我寫在捷運裡看到的人、聽到的話,今天看的書和我在NETFLIX影片學到的英文,她們發現,姆姆在家居然也會學壞,因為NETFLIX影片日常用語有滿滿的髒話。相隔萬里 女兒像在身邊不要在意是不是流水帳,那就是每一天。寫著,看著,我開始覺得我們仨雖然相隔萬里,但確實「一起過生活」。我看著她們的生活,覺得她們就在身邊。很像村上春樹的《I984》,我們在平行世界裡同步,但我們比《I984》幸運,我們不需要看到同樣的月亮才知你愛的人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其中那個「今天感謝誰」,尤其好,提醒自己每天感恩,不管那個「誰」是人或貓或老天,有一次,沂寫著「感謝姆姆又好好過了一天」,我看了都心疼,我一定要好好過每一個今天。記錄生活 好與不好都寫女兒很忙,她們沒辦法天天寫。感恩節前,她們幾乎有一兩周隻字不見,但我仍然每天寫,長長短短,讓她們知道我每天的生活,然後,有一天,她們又出現了。原來涵工作超爆之餘,還要忙17人的感恩節大餐,烤了一隻十幾磅的大火雞,沂則是室友搬走,她大清掃、大採購,增添的家具全要自己動手組裝。她們不是不想我,而是忙到心餘力絀了。然後,涵也讓我知道,雖然她不是每一天能寫,但她一直都開著那個tab,覺得我們隨時在聊天講電話。沂則是覺得又回到小時候,每天下課時在街燈下一邊蹦蹦跳跳、一邊盯著對面巷口,看我的車是不是探出頭來了,她說,「我每天在等待時,都相信媽咪一定會出現」,而「一起過生活」這個表格,就是讓她知道「媽咪一定會探出頭來,一定會出現」。我們寫自己的日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彼此。是的,我在,我很好,或不好,但是,我在。只要我們在,不管漏電或過熱,都可修復,都有機會更好一點。當下美好 珍惜此時此刻雖然有人告訴我,真正的「獨立」是徹底一個人,不應仰賴其他人事物,但是,女兒窩居在我心,和我「一起過生活」,讓我不論身在何處,「賞心有侶,詠志有知」,若連這一點點「形而上」都要勸自己棄絕,或告訴自己這也是「無常」,那不就是跟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說,「你的出生注定未來死亡」一樣嗎?珍貴的是每一個此時此刻。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夫俗子,當下美好,珍惜之,擁抱之,禮拜之。「一起過生活」,空巢,女兒在線。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家庭關係指南專輯↘↘↘】。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迎接孩子離家空巢期 熟齡如何面對人生第二次獨立!。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8 橘世代.健康橘
鄭教授的衛教課 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
台灣於2012年生育率來到史上最低點,僅0.87%,成為全世界最不想生育的國家之一,到了2020年,甚至可能「生不如死」,人口負成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忍不住為此來堂衛教課,表示女生最佳生育年齡為25至34歲,38歲是大自然劃出的適孕分水嶺,過了38歲連人工輔助生殖受孕率都大幅減少,想生就得趁早。他觀察臨床不孕門診發現,子宮肌瘤、肌腺瘤患者年齡偏高,大都超過40歲,其中8成尚未懷孕,即使順利治療還得面對不孕困擾,因為年紀一大,卵子品質下降,加上子宮組織異常,受精卵著床不易。研究發現,女性一旦超過35歲,卵巢內卵子的庫存量就加速減少,異常率也大幅上升,卵子存量有限,如果又有工作等沉重壓力,可能導致生殖系統早衰;他形容超過45歲想自然懷孕,「機率比中統一發票還低」,不少人卻以為偶有一件的名人超高齡懷孕不是難事,而誤認為自己可以比照辦理。鄭丞傑以土壤來比喻子宮,想要開花結果,孕育大地萬物,當然得擁有良好的土質。壤土、黏土、沙土,分別可以種植不同的植物,但若是岩石,當然種子難以著地、萌芽。換言之,子宮組織一旦老化病變,尤其有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症,常常難以受孕,也因此鄭丞傑近年來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最新的無創海扶刀手術,目的之一便是為子宮有病變的婦女改善著床環境,保住生機。所幸隨著產前基因篩檢、人工生殖醫學及腫瘤醫學等技術的進步,昔日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許多女性到了更年期,甚至已經停經,才想生小孩,接受借卵及人工生殖,還是有可能一償夙願,但過程相當辛苦。王麗容分析,眾多研究發現,兩性性別地位愈是平等,生育率才會上升,如果兩性地位處於不平等狀態,則生育率就會難以拉起來。鄭丞傑也建議應該擬訂教育、所得稅、社會住宅福利、托育等多項配套措施,藉此鼓勵生育,始能見效,特別是中產階級更應補助。鄭丞傑認為,與其長期執著於鼓勵不想生育的人生育卻又未見效果,不如補助本來就想生卻生不出來的不孕夫妻人工生殖費用、補助坐月子的費用、逐步開放代理孕母,估計每年至少可以增加一萬個新生兒。鄭丞傑說「不要以為是天方夜譚,其實日本現在就已經開始補助坐月子的開支了。」在匈牙利,生育4個小孩的婦女可以終生免課徵所得稅。王麗容列舉,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過程中,如果懷孕生產,就能申請學校的住宅補助。至於英國,以她在牛津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經驗,帶著寶寶搭乘捷運、客運、鐵路等公共交通運輸工具,車資就會低廉許多。系列報導【婦科權威與女權學者的婚姻日常】。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鄭教授的衛教課/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王麗容:我已有免疫力。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8 橘世代.健康橘
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鄭爸爸年輕時忙著門診、開刀、寫學術論文、演講、上節目、寫書,到了人生下半場,他悟出「活著除了貢獻社會之外,就是要享受人生」,尤其近來卸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行政職之後,除了繼續出國參加醫學會議,也盡量抽空安排旅遊行程,開心地與家人或好友在國內外旅遊、爬山、泡湯、吃美食。儘管每周仍然看許多病人、開不少刀,他戲稱自己現在心態上是和年輕人的「working holiday」一樣,是「半工半玩」,他說比起可能已經是八成在玩、兩成在工作的好友葉金川教授,自己可能再過10年才能那樣的生活。實際上他也是這樣告訴癌友,「活著絕對不是只為了打化療,一定要利用體力比較好的空檔玩樂」,人生苦短,都已經不幸罹癌,反而應該放開一切盡量玩樂,實踐年少時未能完成的夢想,享受美食、出國旅遊、聽場音樂會,或是多和家人團聚,「只要讓自己開心,做什麼都好」。 王教授則進一步為「玩」下了一個定義,除了生理放鬆、釋放壓力,玩樂目的還包括心靈上的契合溝通,追求伴侶、子女、家人、親朋好友等社會關係的滿足感。她表示玩樂是正向能源的重要來源之一,即使再忙,也應該好好放空自己去玩玩。至於退休規畫,鄭爸爸認為,執醫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因此還沒想過完全退休後的光景。不過,老了之後,物質需求變小,他只希望與子女能夠住得近一點,因此,子女在哪定居、生活,自己可能會至少抽出部分時間住在離子女不遠處。王教授則有異曲同工的看法,她不會限制孩子一定要在台灣生活,原則是「不能綁住小孩,但又能享受與孩子互動的樂趣」。她強調,「退休是一種計畫過程,而非自然過程」,在退休之前,她會盡量參與各種非營利組織的團體,擔任志工,繼續鑽研於某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另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居家環境,也是夫妻倆退休規畫的重點之一,盡可能地在社區老化。兩人共識是多數時間不會離開台大公館生活圈,鄭爸爸固定在台大跑步和打網球,王教授則繼續規律地在校園健走和跳舞。系列報導【婦科權威與女權學者的婚姻日常】。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鄭教授的衛教課/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王麗容:我已有免疫力。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8 橘世代.健康橘
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
國內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的妻子王麗容,生活最大交集就是一對寶貝兒女。王麗容不諱言,孩子的教養問題是她與鄭爸婚姻生活中,爭執、吵架的唯一導火線。 觀念先進 39歲才生龍鳳胎 鄭丞傑預見少子女化的時代會來臨,為了鼓勵生育,早在廿年前就提出「只要先生,不要先生」口號,王麗容則認為人生三部曲「愛情、結婚、生子」,現在應該可以簡化為「愛情、生子」。兩人都倡導生兒育女要趁早,觀念先進,但其實王麗容一直到39歲那年,才如願生下一對龍鳳胎。 王麗容舉自身為例,工作一段時間後又重拾書本,35歲時取得美國UCLA博士學位,過程艱辛,「感覺論文是我這輩子第一個孩子」。畢業後回到母校台灣大學執教,壓力沉重,影響生育大事,一拖又是好幾年,等到39歲才生下龍鳳胎,人生這才算圓滿。 「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會選在35歲前生孩子」,儘管是追求兩性平權的女權主義者,但王麗容仍認為,對於女性來說,生兒育女具有特殊的本質及意義。她表示,許多女生在年輕時追求事業、教育投資,錯失了最佳生育時間,她也不例外,要是人生再來一遍,她寧願犧牲工作,也要早幾年擁有下一代。子女是獨立個體 適時放手回顧30多年的婚姻生活,兩人曾因對孩子教育的看法不同而有過爭執,但從不冷戰,即使觸到地雷,仍會不斷溝通,但是以「筆談取代言詞交鋒」。王麗容表示,當有爭執時,脫口而出的話語常是銳利、容易傷人,因此兩人已有默契,只要瀕於非理性邊緣,就啟動筆戰模式,王教授說,「這種方式理性多了」。對於孩子未來發展,兩人態度一致,那就是在教育及生活上,給予絕對支持及自由,均認為子女是獨立個體,家長必須適時地放手,事後也證實「放手是對的」。 做自己…兒子立志當「普通人」 舉例來說,鄭家女兒高中畢業後,選擇至美國普渡大學,當時王教授放不下心,還利用暑假前往美國陪住了1個月。但鄭家女兒終究遺傳了父親大方開朗的個性,喜愛交友、樂於參加社團活動,曾經擔任台灣同學會會長,甚至當選學校亞洲小姐。 至於兒子,儘管父親是名醫,卻對醫學一點興趣都沒有,也從來沒想過要當醫師,從小立志當個「普通人」。熱愛日本文化的他,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單靠上網自學,短短1年內日文檢定從最基本N5程度,晉升至最高階的N1,也順利申請到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兩所世界頂尖名校的研究所。母性使然,擔心兒子異地求學,可能多有不適,王麗容還因此申請科技部計畫,也順利通過,如此一來,便能一邊執行研究,一邊陪公子念書。王麗容說,從小給了一對子女最舒適的學習環境,教養守則共有A至E等5大點,最重要的是,要求孩子盡量「做自己」,但也學著傾聽別人的意見,且了解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A是「自主」(Autonomy);B是做自己(Be yourself),但也要傾聽他人意見;C是承諾(Commitment)完成自己應當做的工作,達到承諾;D是發展(Development);E是獎勵(Enpower),隨時獎勵,針對兒女不足之處給予資源。相信小孩 開明看未婚生子鄭家女兒在青春期時,就問過婦科權威的老爸,「女人什麼時候最適合懷孕?」答案是25至34歲,現在她也正處於育齡階段。當年人在美國求學的她,萬一突然告知受孕想未婚生子,鄭家雙老就要當外公外婆, 各自會有什麼反應?鄭爸爸自信地說,從小訓練培養女兒,相信女兒的擇偶眼光,如果還沒有結婚就懷孕生子也沒關係,但「種」一定是好的。相較於爸爸從最原始的生物觀點來看待此事,王麗容充滿理性,她以親密角度來分析,即使沒能修成正果走入婚姻生活,但兩人曾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親密伴侶,寶寶是愛情的結晶,她會尊重孩子的作法,給予最大支持。系列報導【婦科權威與女權學者的婚姻日常】。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鄭教授的衛教課/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王麗容:我已有免疫力。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8 橘世代.健康橘
名醫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女權妻子王麗容:我有免疫力
「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是國內許多傳統女性對於婚姻的無奈;當婦科名醫鄭丞傑遇上女權學者王麗容,兩人的專業領域看似違和,面對妻子在女權領域的權威,鄭丞傑雖為婦科名醫,卻自承是「溫和的女性主義者」,兩人在對方的公、私領域相知相惜,用和諧日常描繪了「婚姻的故事」。30年婚姻 不用天天黏一起鄭丞傑為國內婦科權威教授,除了專精於婦癌領域,有感於婦女飽受子宮切除之後的性生活困擾之苦,年輕時還攻讀美國舊金山人類高級性學研究院,取得博士學位,為國內少見的學術派性學大師,在電視節目談起性愛,引經據典,卻不失莊重,擁有不少死忠女粉絲。王麗容是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國內著名女權學者,致力於性別平等,專攻「性別暴力研究、性別與家庭、社會品質」,是當年國內性别平等三法的主力初稿起草人,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時婦權會的左右手,卸任台大社工系主任、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之後,目前是台大校長管中閔和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性平會的副主委。她也曾公開評論檯面上幾名重量級男性政治人物缺乏性別敏感度,在性別平等上嚴重失分。兩人學有專精,各有一片天,在公領域上,看似違和,但其實鄭教授早在廿多年前就在報紙專欄、書籍、演講、電視節目中,鼓吹增加女廁,別讓女性因為「不方便方便」而少喝水、憋尿妨害健康,他認為「基於先天生理上的不同去多給女性方便、多照顧女性才是真平等」。夫妻在私領域如何相處讓人好奇,其實兩人是相差不到一歲的國小同學,大學時在同學會上重逢,結婚迄今30多年,彼此暱稱「爸爸」、「王教授」。信任對方 一舉一動都自由訪談過程中,鄭爸爸少了電視上一派輕鬆、談笑風生的豪氣,略顯拘謹,一本正經,多數時間禮讓太太發言,多了一點居家老男人的淡定氣味。至於原本看來嚴肅的王教授,話匣子一開,卻反而帶些小女人模樣。鄭丞傑是婦科名醫,同時是電視談話性節目名人,死忠粉絲無數。王教授笑笑地說,30多年前結婚前夕,媽媽就傳授了馭夫之道,很簡單,只給了一句台灣俚語:「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王麗容雖是女權學者,追求性別平等,但在婚姻生活中,她聽從媽媽的話,選擇信任對方,從不追根究柢,或是整天想辦法黏著對方,掌握另一半的一舉一動。出遊分開走 擔心孩子被綁架正因另一半為名醫,醫務忙碌,常常以病人為中心,這也多少影響到家人互動,孩子還小時,全家人偶爾一起出遊,常是鄭爸爸一個人走在前面,王教授與雙胞胎孩子跟在後面,保持一點距離,理由很簡單,她擔心孩子被綁票。二、三十年前的台灣,曾經綁匪猖獗,搞得人心惶惶,王教授深怕歹徒盯上名醫的子女,誤以為在大醫院服務的名醫是有錢人而發生不測,因此不讓孩子曝光,自己也始終遠離鎂光燈,即使全家人至外面用餐或到風景區旅遊,人多時常常裝成陌生人。 鄭爸爸表示,婦產科醫師一向勞心勞力,年輕時的他幾乎一周七天都綁在醫院,連續上班二、三十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即使下班後還是常以院為家,因為指定要他接生的產婦實在太多,最高紀錄是一個晚上接生六個寶寶。後來專攻婦科腫瘤癌症,緊急手術和接生才變少,生活品質提升不少。鄭爸爸坦承,年輕時生命中的第1順位為病人,其次是小孩, 另一半則排名第3。王教授說確實如此,她了解婦產科醫師的壓力,所以從不會要求另一半分擔多少家務,晚上也不會要求先生陪著做任何事情,例如,外出吃飯、散步、看電影,因為BB CALL一響,就必須衝回醫院。 婚姻互動 找到最佳平衡點個性開朗幽默的鄭爸爸原本就是婦產科名醫,近幾年經常上電視談話節目,談笑風生,妙語如珠,吸引眾多女性粉絲,也成為收視率保證,一直有公司想簽下他的經紀約。對於鄭爸爸在螢光幕前談性、談婦科專業的表現,王教授評價如何?答案出乎意外,因為家裡沒有電視機,無從觀賞起,偶爾從手機收到親友同事傳來網路連結,她也很少認真看,「就讓外面的留在外面」。不過看到他出版了將近40本科普保健著作,廣受海內外讀者的好評,甚至女兒在國小時就在學校圖書館看過鄭爸爸審訂的兒童性教育書籍,王教授和一雙寶貝兒女顯然都引以為榮。至於王教授如何看待鄭爸爸成為「名醫中的名醫」?她分析,網美靠粉絲,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有了名氣,當然就會有一群死忠的粉絲,她只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有定性、免疫力,不要被影響」,所幸鄭爸爸也沒有讓她失望。 「謝天謝地,這幾年來,我確實做到了」,王教授說,在與鄭爸爸互動模式中,找出最佳平衡點,兩個人不用天天黏在一起,更無須想盡辦法綁著對方,信任才是安定婚姻關係的關鍵所在。系列報導【婦科權威與女權學者的婚姻日常】。婦科名醫鄭丞傑與女權學者王麗容 筆戰兒女教養。鄭教授的衛教課/逾45歲自然懷孕 比中發票還難。「出門時當丟掉,回來就當撿到」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王麗容:我已有免疫力。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7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人生第5000部電影《茱蒂》:當夫妻進入空巢期,為人父母該怎麼做?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1:《茱蒂》和家人一起見證人生的里程碑2018年,高齡58歲的我去報考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後來僥倖錄取的原因,不是我有豐富的電影「實務」經驗(其實是「零經驗」),而是我有豐富的電影「觀賞」經驗。面試那天之前,我已經看了4808部電影(我看的每一部電影都有登記喔!)到了2019年12月下旬,正式進入倒數計時我人生第5000部電影的時刻。第5000部電影當然是我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所以一定要精挑細選,讓它別具意義。在當時上映的電影中,以知名女明星茱蒂嘉蘭(Judy Garland)自傳為核心故事的「茱蒂」(Judy),無疑最適合成為我的第5000部電影。為什麼呢?因為我的大女兒的英文名字就叫Judy。當年她念雙語幼稚園時,校方規定要取一個英文名字。我記得當時拿了一本《好萊塢電影明星名錄》給她挑,她翻了許久,手指著茱蒂嘉蘭的照片,所以Judy這個名字就跟著她一輩子了。雖然我以往看電影買票時,總是跟售票人員說「一張全票,靠走道」(註1),但這一次要去看我人生的第5000部電影時,當然不希望自己一個人默默去看,而是期盼能和全家人一起看。我的三個子女大學畢業後,紛紛進入職場就業,不僅工作時間很忙碌,下班又有各式各樣的聚會,而且大女兒甚至已經結婚,所以要找到大家都有空的時間,全家聚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就連我之前生日,大家都無法當天一起來慶生。大家喬了半天,終於確定2019年12月29日,全家可以一起去看,我當時真的是既高興又感動。為了讓「茱蒂」確實能成為第5000部電影,我還在前一天連看兩部電影呢!我透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寫這部電影的觀後心得,而是要分享很多夫妻進入空巢期之後,全家能一起難得相聚的喜悅之情。夫妻進入空巢期,意謂教養子女的責任已了。為人父母者,欣見子女離開學校,開始在工作上能夠發揮所長,也開始尋覓能夠陪伴他們的終身伴侶,自然和我們相處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此時肯定多少都會感到些許的落寞。即使子女尚未成婚、住在家裡,但或許他們因為工作關係而早出晚歸,也不一定有很多時間一起吃個飯、說說話,這時我們甚至該積極一點,找各種理由和他們相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父母請吃飯」來吸引他們與我們有較長的相處時間,否則以後大概只剩下生日或過節才會聚餐了。這時,一定要由我們買單,因為在這個「薪資不漲、物價飛漲」的時代要子女請客,恐怕他們來參加的意願就會越來越低。不在餐廳吃,也可以在家自己煮,其實更開心。我們家每年都會趁新春年假,全家一起去郊外踏青,去年則由大女兒規劃,來了一趟嘉義的三天兩夜小旅行,都帶給了我們全家非常難忘的回憶。這一次全家一起看「茱蒂」,其實也是找理由來相聚。電影開場前,我們就在聊上一次全家一起看電影是什麼時候,結論是好像要一直追溯到子女小學時期了,想想也有些感傷。看電影,以及當天的晚餐,當然都是老爸買單啦!這點小錢,換得全家一晚的歡樂,CP值高到整個破表。作為一個看電影已經超過5000部的超級影癡,我在接下來的每個月都會用一部電影來分享我在第三人生(註2)的親身經驗與建議給大家,敬請期待。註1:「一張全票,靠走道」這句話,後來成為我的第3本著作的書名。(2014年,有鹿文化出版)註2:「第一人生」指就學階段,「第二人生」指就業階段,「第三人生」指退休階段。我喜歡用「第三人生」,來取代一般人慣稱的「人生下半場」,因為這個階段的人生還是大有所為,甚至有可能還有「第N人生」,而不該只是等待人生的結束。
-
2020-01-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紅包包多少才得體?超實用過年紅包行情表
春節除了與家人吃團圓飯、貼春聯、打牌打麻將外,小朋友最興奮、最期待的,想必就是收紅包,紅包有哪些小細節不能忽略?一起來看看包紅包的行情和禁忌,讓妳過年紅包數字美麗不失禮。壓歲錢的由來壓歲錢亦稱過年錢,英文和日文分別稱為Lucky money和御年玉,古代是用紅線穿一百個銅錢錢表示長命百歲,將硬幣或紙幣裝進紅包中,壓歲錢數目必取偶數以求吉利。壓歲錢係指中國春節時,長輩送未成年晚輩紅包,長輩在春節除夕給孩童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富含著祝福和鼓勵的意思。給長輩紅包金額宜逐年遞增長輩包給晚輩的紅包稱之為「壓歲錢」,而晚輩包給長輩的則是「添歲錢」,參考自身的經濟狀況後,建議給長輩的紅包金額能逐年增加,表示自己的經濟狀況越來愈好,讓長輩安心,如果害怕忘記,可以每年記錄下紅包金額,這樣每年包的紅包才不失禮,也能知道自己的經濟狀態是否越來越好。給晚輩的紅包金額宜相同小朋友只要收到紅包一定都是滿心雀躍,可是當他發現「咦?為什麼哥哥的紅包多兩百?」的時候,還是會產生比較的心態,所以包紅包給同時在場的晚輩時,建議多注意金額是否相同,另外除了包現金之外,也能改送閱讀禮卷等,鼓勵小孩子多看書,也可以順便添購新的文具。給晚輩包的金額不宜比長輩多包給晚輩的紅包不宜比給長輩的紅包多,像是如果包給外公外婆一萬元,給親戚小孩就不可以超過一萬塊,以此類推。討個吉利,包雙數不包單數過年紅包不是大包就可以,如果收到包了四萬四的紅包,相信誰都笑不出來吧,「數字」也是非常重要的,過年紅包用「雙數」意有福祿雙喜的象徵;數字用2、6、8較為吉利,6表示「六六大順」、8則有「發」的諧音,用9這個數字也可以,有「長長久久」的吉祥意義,雙數應避免使用4這個數字,因為有「死」的諧音。可將千鈔換成百鈔增加份量,勿使用過期紅包袋許多紅包袋都有印上當年生肖,今年是「羊」年你卻送上「龍」年生肖的紅包袋,場面可就尷尬了!包紅包之前,一定要注意是否使用到過期的紅包袋,但若紅包袋沒有圖騰、年分、髒污或者折損,則是可以使用的,另外根據小朋友喜好,可以選擇小朋友喜歡的紅包袋,像是海綿寶寶紅包袋、凱蒂貓紅包袋、迪士尼紅包袋,都可以讓送紅包送到人的心坎裡,反而不會太在意紅包裡面的金額。拆紅包袋注意事項晚輩收到新年紅包時,除非是對方要求,不然在長輩面前直接打開是非常不禮貌的,紅包的數目視場合和對象而定,最重要的原則是雙數,雙數代表好事成雙吉祥吉利。紅包要包多少其實是心意,包紅包者是希望對方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對父母則有感念教養的意涵,大部分的家長、長輩都都不會太在意,畢竟那是孩子的一份心意,沒工作或家中急需用錢時,可以包大一點的紅包,至於兄弟姊妹沒工作沒收入就看年紀包紅包,以下行情價供參考。紅包行情價目表參考如下:
-
2020-01-15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住宿機構補助 1.7萬人還沒申請
衛福部去年宣布補助住宿機構民眾,衛福部長照司呼籲,108年度補助申請至2月15日為止,目前仍有1萬7000多人尚未申請,呼籲民眾可委託住宿機構或持入住機構契約書、繳費收據等,向最近一次入住機構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經推估去年符合資格者為5萬1000多人,訊息發布後,目前已經有3萬多人申請,仍有1萬7000多人符合資格卻未申請補助;補助金額依照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0至5%、12%採階梯性補助,一年最高6萬元、5萬4000元或4萬5600元。對於目前仍有1萬7000多人尚未申請,周道君推估,可能是是不了解申請流程,或未接收到訊息,衛福部後續將持續宣傳,109年度補助申請期限將於近期公布,民眾若有相關需求可致電1966。住宿式機構補助針對去年入住依法設立之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除安養床外、身心障礙機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榮譽國民之家,包含自費失能養護床、自費失智養護床、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及提供住宿式服務之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累計90天以上,排除綜所稅20%者。
-
2020-01-14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機構住民補助最高年領6萬 1.7萬人還沒申請
衛福部推住宿式機構住民補助方案,補助金額依所得稅級距不同,最高一年可領新台幣6萬元。不過,申請期限2月15日到期,推估逾1.7萬人符合資格還沒申請。衛生福利部在民國108年度推出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減輕失能住民及家屬的經濟負擔。補助金額按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0、5%、12%採階梯性補助,可領取一年最高6萬元、5萬4000元或4萬5600元補助。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說,該補助方案預估108年受益人數5.1萬人,申請期限到今年2月15日止,且逾期無法受理。但截至今年1月2日,推估有近4成符合補助條件的民眾尚未提出申請,約有1.7至1.8萬人的權益可能因錯過申請而受損。補助方案只要民眾於108年1月1日起至108年12月31日止,入住依法設立的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除安養床外)、身心障礙機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屬榮譽國民之家(自費失能養護床、自費失智養護床)、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委託安置且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者)及提供住宿式服務的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入住累計達90天以上,且使用機構者106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為累進稅率未達20%、非按20%稅率課徵基本稅額者,即符合補助條件。周道君說,推估目前還沒申請的民眾可能是因為不清楚相關資訊,希望符合資格者務必於申請期限截止前提出申請,填申請書並檢附入住機構契約書、繳費收據(或繳費證明)及申請人存摺影本等相關文件,快向最近一次入住機構所在地的直轄市、縣(市)政府提出申請。
-
2019-12-30 科別.兒科
嘉義長庚推「共同行為模式」 開啟ADHD孩童另一扇窗
嘉義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主治醫師陳錦宏,5年前創立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結合醫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協助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家庭,提供醫學知識、分享教養方式,促進彼此成長支持,建立ADHD照護治療者與照顧者的共同行動模式協會。嘉義長庚醫院與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今日上午在長庚醫院內,舉行「ADHD孩子與家庭長期社區照護共同行動模式」雲嘉工作站成立揭牌儀式,此模式在院內推動近3年,在社區服務超過1萬人次。陳錦宏指出ADHD分為3類型,分別為注意力不足型、過動型及混合型,其中顯著症狀,無法維持注意力、未能專注於細節、無耐心、愛講話、插嘴,容易暴怒,愛走動,精力旺盛,容易干擾他人。並非不專心或好動就一定是ADHD,陳錦宏說,症狀需維持6個月以上,夠嚴重,每項症狀群都有9項症狀,需符合6項以上,最重要造成功能上的損害,造成孩子在學習、人際、家庭的嚴重困擾。陳錦宏分享,服務個案中,1名ADHD的學童阿弘相當熱愛繪畫,但情緒及行為常失控,經常與低收入戶,獨自扶養他的父親起衝突,阿弘甚至曾報警,控告父親家暴,阿弘的父親一度想帶著孩子結束生命,直到透過陳錦宏以「共同行動模式」提供父子協助。在醫師及各方專業人員與父親合作努力下,逐漸改善阿弘的症狀,他的情緒不再經常失控,學業成績也逐漸進步,展現出阿弘的繪畫天分,在嘉義長庚醫院支持下將阿弘的素描製成馬克杯,並將馬克杯義賣所得捐贈給阿弘一家改善經濟狀況。陳錦宏說,「醫療不應只有在診間,醫療該擴展到家庭及社會群體,使它變成家族、部落,擴大醫療力量,使群體互相支持。」透過社區照護模式的場地及專業人員的資源協助,將醫療照護能量延伸到家庭與社區之中,擴充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如ADHD、自閉症等相關醫療及諮詢服務。嘉義長庚醫院近期也從醫學中心延攬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李旻靜到院服務,成為雲嘉地區最多兒青專科醫師的醫院之一,盼未來建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及訓練醫院,陳錦宏說,把握ADHD孩童6歲至16歲的黃金治療期,治療成功率高達9成。
-
2019-12-20 養生.家庭婚姻
醫生女兒vs.主夫女婿 這種組合卻讓丈人愈來愈憂慮
問:我的小女兒,從小長得好看,脾氣又好。她是家中老么,上面有兩個兄姊,都比她大十歲以上。從小她就喜歡和我出門,當時我娘家就在同一個社區,周末時,小女兒會陪我回娘家,有時還會陪著姥姥,和她老人家的朋友打麻將,可說「老少咸宜」,是個容易相處的孩子。學習方面,也相當不錯,文理平均發展,成績更是優秀,升到大學時,拿到長春藤盟校四年獎學金,畢業後考上一流醫學院,又拿到皮膚科專科醫師執照。工作了幾年,如今加入其他科醫師合作的診所工作,待遇很好,工作環境理想,又和我們家不遠。她的學業、事業一直都順風順水,不論多麼忙碌,從没聽她埋怨過。她自進大學後,就和一個同宿舍男同學B結識。讀醫學院一年後,B就搬去她住處同居。我們夫妻很怕對方影響女兒的學業,女兒還笑著安慰我們,說B平日打些零工,很會燒菜、打掃,也算幫忙。B是來自白人中產家庭,禮貌、勤勞,工作時有時無。他們兩人等女兒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就結婚了。★醫師女兒 主夫當伴侶婚後幾年,我們一再告訴小女兒,B根本配不上她,女兒可以找到更能幹,更優秀的夫婿。她說自己非常喜歡醫師工作,喜歡忙碌、又可助人,也喜歡各種外來的挑戰,更非常希望家中有孩子,所以需要一個會持家帶孩子的伴侶。B善長家務、安靜內向、喜歡寫作,也一直在創作,和他共同生活幾年,兩人一外一內很搭配。組織家庭後,B可以擔任很好的主夫(house husband)角色。 女兒結婚十年,生育兩男一女,年齡分別為九、七、五歲,最近女兒意外懷孕,驗出是男孩,夫婦倆都很興奮,準備迎接第四個小孩。我們知道之後,卻為女兒擔心,又心痛不已……。因為女兒婚後,剛有了一男一女時,B還恪盡職守,我們偶然去幫忙,讓他們小夫妻出去約會一次,看到他們家總是井然有序,B看到我們,也是笑咪咪的說謝謝。直到生了五歲的那個老三,是個過動兒,小時就常常闖禍,得花特別多心思。我們常常要幫忙B,有一次老三騎車跌倒,頭破血流送去醫院急診,縫了十多針。那次,B從醫院回家的路上邊開車,邊想著兒子剛跌傷,就心痛的掉眼淚。我先生是中國傳統北方人,根本不能體會,一個大男人怎麼會為小男孩摔一跤就哭泣?更何況,這剛縫完傷口的小男孩都没哭,又活蹦亂跳了。我先生就拍拍B說,別哭了,給自己兒女看了當作笑話。看見一家大小没事,然後我們就自行開車回家了。當時是暑假,女兒白天只打了一個電話,忙於工作没有回家。晚上,我先生氣嘟嘟說,B寫了一封電子長信來抱怨。我後來去看了他的電子信箱,B只是感覺岳父在出事當時表現冷漠而已,B認為岳父忽視了他做為父親的感受。我先生經不起外人的批評,何況又是晚輩,暗中更不喜歡這個女婿。由於兩邊男人都跟女兒抱怨過,我先生從此對女婿產生怨懟。那次之後,多半都是我一人去女兒家幫忙,女兒要養一大家人,有時回來看到她明明已非常累,還要聽大小瑣事,然後不厭其煩的替大家解決和抉擇。我暗自心痛,回了家也不敢說太多,免得先生又跑去和女婿爭吵。★主夫女婿 爸媽難接受後來,女兒肚子愈來愈大,就快要分娩了。有天傍晚,我開車送兩個菜去她家,本來準備把菜放在廚房桌子上就走,没想到剛好聽見他們夫妻吵架,女兒看到我,趕快轉成笑臉來迎接,我心痛女兒,一時憋不住,就哭了出來。女婿自覺理虧,不再言語,女兒於是好言安慰我。 她一直維護丈夫,說B真的很好,很幫忙,我一氣就說「你用一個能幹的管家,還不是這樣?」。女兒說「媽媽,我們是相愛才會結婚的。你可不能勸我離婚啊!」我回家之後,向先生訴苦,我們倆都覺得,女兒的確嫁了一個不夠能幹,也無法協助她的另一半;但是孫子們可愛又無辜,我們以後就只幫忙他們一家人,少出意見了。但是事情永遠不會完的,老四出生之後,他們的家務就更繁忙,B的缺點也更是明顯增多。他非常敏感,又神經質,緊張易擔心,非常依賴他的妻子和我這個岳母,所以常常把最小的老四放在我們家,他總說「你們年邁,給你們帶最小的」。我們到底是傳統的中國人,不大能接受家中男女角色對調的新式家庭。親友有時問起,女婿是做什麼的?我們都覺得說女婿在家中帶孩子、煮飯洗衣,像是吃軟飯似的,很丟臉。若這樣下去,等他們的兒女大了,一輩子的夫妻,永遠女主外,男主內,那該如何是好?----------------------------------------------------------------------------------答:「男主外,女主內」在華人世界如此深植人心,是因為過去的傳統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導致的。在上一代家庭,包括妳,大多數的女人都不是主要賺錢者,但即使在外面勤奮工作,仍要負責主要管家和養育子女;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家中的男人。 正因為這樣,女人安於待在家中,負起自己的職責。你看到女兒不再像過去主內的我們,而是全心負責主外,還要生育兒女,深感她太辛苦,難怪會心痛。不管什麼文化,其實家務分配才是影響夫妻感情的一件大事。在我接觸過臨床的婚姻案例中,很多夫妻就是長期因為家務問題產生矛盾而爭執,而且一吵架,就會翻舊帳。妻子往往會埋怨先生不肯幫幫忙,不知自己的辛勞,或是先生總做的不好,犯同樣錯誤;先生往往會覺得妻子多方挑剔,老是拿他們和別人的先生比較,不會讚美和肯定自己。其實,現在的社會改變了,男女更趨平等,兩性天平的兩端,可以角色對調,因而發生巨大的不同。因為越來越多女性在各個領域之中,和男性一樣出色,甚至更加優秀。男性如果依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婚姻中不增加一份勞累,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結合。男性必須要學會適應和分擔,調整不同的角色狀態。主動參與,更努力擔起家中重責,這是男性對於自己的身分認知的轉變。相信很多年輕人的婚姻,家中男性都比上一代的父輩擔負更多的家務,這些,我們多少已經在自己身邊見證了年輕家庭的改變。★家庭主夫 亞洲不普及在西方社會,這種改變已經很平常,更有專職的名詞稱呼,男主內的稱為家庭主夫(Househusband )或是待在家裡的父親(stay-at-home dad)。在2014年,美國已經有超過200萬個全職家庭主夫;在加拿大、英國等,家庭主夫也都年年增加,但是在日本、南韓、印度等依舊以男性為中心的亞洲社會,男主內並不普及。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華人對於理想男性的普遍期待是要有錢、有事業,我們內心總覺得依靠妻子賺錢的男人是没有出息的。當我們看到男人有大事業,名片上有一大堆頭銜,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讚美說「真是一個成功的男人」。當我們看到一個男人在廚房忙著做飯,或是抱著嬰兒換尿布,或陪著孩子去公園玩,我們會不會想到「這真是一個肯幫忙家裡的好男人」呢?西方社會的家庭會如此,主要是為了一家的長遠利益考量。譬如一家之中的女性賺錢較多,或是男性的工作未提供健康保險,這樣男主內的實惠安排,可以兩全其美。還有就是一旦男性決定留在家裡專門帶子女,他們都會更為參與妻子的懷孕生育過程,以及婚姻中的照顧和教養責任。這些工作其實並不輕鬆,更何況你們的女婿B還寫小說,更是一位有才,又長進的男主夫。這幾年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父親在家花費更多心力陪伴兒女成長,是極為有利的。首先,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若有專職父親積極參與,嬰兒從小就很喜歡躺在爸爸懷中,並且有益於孩子的各種發育,包括身體(physical)、認知(cognitive)、情感(emotional)和行為(behavioral),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都為助益。有幾個特別的研究報告發現,在幼兒受挫時,母親會立刻撫慰,告訴孩子没事;父親會教他們如何管理情緒,並且鼓勵孩子面對;甚至在長期追蹤研究下發現,父親長期照顧的孩子,更能培養成為有愛心、有同情心的大人。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家中有了家庭主夫時,並不影響孩子對於在外工作母親的愛,但使孩子愛父親也愛母親,培養出會替他人設想的成熟品格。★專職在家 更關心子女想想一個工作常常逾時的職業女性,有時又要為生活日夜顛倒,想要找個既會持家,又有愛心的可靠保母,何其困難?家中若有一個凡事都能為孩子利益設想的人,既愛老婆,又愛這個家,還能配合母親工作的人,就是那父親了。這是多麼難得呀,這樣子的夫婦全日安排,更證明這個家庭對於兒女的愛護和重視,大家的目標一致,也使主外的母親可以專心又無憂工作,全力以赴,她可將省下的心力和daycare的費用,存起來為作為兒女未來的教育花費。 再說對於這專職在家的父親,他們一般都是一切以家中愛護兒女為重,以身作則的認為兒女的教育,安全最重要,喜歡親自帶他們,教導和鼓勵,不是那麼在乎得到金錢利益。所以,當研究追蹤十多年之後,這些自己帶孩子的無私父親依然關心長大兒女的成長,更可以融入他們的成人生活。甚至他們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兒子,這些男性會成為更是情感成熟,善於溝通,又能同情的大人。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你女兒和女婿的婚姻,婚後已過了十年,他們婚姻尚稱幸福。為了愛女兒,愛著孫兒女,你和先生也一直說要幫助他們,繼續使他們婚姻幸福下去。那麼首先就要學著愛女婿和接受他吧。因為男人要娶到優秀的女性,兩人還能長期彼此欣賞,不只是他自己也要優秀,還須要有著他的很大的氣度,才能有福氣消受。他能夠真正和妻子分工合作,表示他可以過了男女角色尊嚴的保守坎。懂得誰能賺錢就去賺,誰能管家就去管,應該是由能力和個性去決定,不是由性別去決定,而且兩夫婦彼此信任,誠心對待、截長補短、互相配合,的確是相當難能可貴。至於夫妻吵架,哪一家夫妻不吵架呀?你們還有兩個大的兒女,如果常去他們家接觸的話,也會看到他們夫妻拌嘴的時刻。若和任何一個兒女相處久了,都會發現他們家庭有些地方不全,生活的不足,父母難免會擔憂。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何必多事?在你女兒未婚之前,她一定想得很清楚,她的人生目標,需要什麼樣的終生伴侶,來組建自己的家庭。這就難怪,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貝克(Gerard Baker)在今年10月間寫了一篇醒目的短文《好男人越來越難找了》(A Good Man Is Getting Even Harder to Find)。他用很多統計數字證明,越是先進的科技國家,幾乎在每一個科目和行業,女性越來越優秀,也一年比一年比男性更加傑出。以至於在需要先進技術的職業市場中,女性人數年年增加。因為如此,男女的愛情、關係都在慢慢地改變。現在美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拿到學士文憑的男女比例是3:4,女性大學畢業生開始比男性多。換句話說,隨著時間進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將找不到和她同樣教育程度的男性作為配偶,也將會印證男性的社會地位、金錢收入、職場頭銜…,更難與同齡女性匹配。這也說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將來會更難找到同樣般配的男性。所以你這女兒能夠如此滿意她的婚姻,你們更應該替她珍惜才對。★兒女婚姻 勿過度干預時代在改變,也許不久的將來,「女主外,男主內」可能變成為很平常的婚姻現象。年輕人的婚姻中,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夫妻需要共同討論,並且決定自家婚姻的事,對於假期、錢財的使用、家中的職責、孩子撫養方式等問題,夫妻一定要自行作決定,做父母的不論有多豐富的經驗,提供多寶貴的意見,他們夫妻若能聽取這些經驗,是十分明智的,但是父母應該鼓勵女兒和女婿,小倆口自己先商量,共同採納才好。 我們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在幫兒女的忙,不免經常做建議,導致你女兒多少感覺被干預,若是一向順從的女兒在兩邊和兩代中間難做人,甚至偶爾對自己配偶產生憎嫌,那就更不好了。因為「女主外,男主內」和任何婚姻一樣,一定要把配偶放在第一位,她一定要在父母面前,支持她的配偶,夫妻必須築起一道聯合陣線,才能日久天長。過分的參與,可能適得其反。父母再怎麼強大,也無法陪伴兒女走完他們的人生路。總之,兒子、女兒,年紀越大,我們身為父母的要做最少的干預。提醒自己,要適時的放手,是對於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擔任父母的最大的成就。祝福你們一家人!
-
2019-11-27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小兒麻痹之父畢嘉士 日前挪威逝世享耆壽93歲
畢嘉士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屏東基督教醫院今共同發布消息表示,高齡93歲的畢嘉士11月15日於挪威逝世,是因為身體狀況隨著年齡日漸衰弱,安享天年,未受病痛所苦。追思禮拜將於12月13日假屏東基督教醫院集會堂舉行,由基金會與畢醫師創辦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勝利之家聯合舉辦,並邀請畢醫師的台灣友人、同事與病友齊聚,共同緬懷畢醫師對台灣醫療與弱勢照顧的貢獻。畢嘉士28歲時在挪威協力差會派遣下,帶著新婚妻子遠從挪威來到台灣。最初服務於台北樂生療養院,之後也參與創辦了屏東基督教醫院,以及台灣第一個照顧小兒痲痺及身心障礙兒童的「勝利之家」。在台行醫30年,畢醫師為終結痲瘋病、結核病,尤其是小兒麻痺症貢獻極大。畢嘉士生前曾受訪表示,當他面對當時台灣社會避之唯恐不及的痲瘋病患,「我知道我要給他們的不只是醫藥,我要給他們尊嚴,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至於勝利之家的由來,他說「當時很多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小孩來到屏東診所時,都是用爬的,他們已經爬了很多年。經過我們的手術之後,他們可以走了,當他們自己可以走路去上學,他們的自尊跟自信都回來的,而我們說,這就是勝利!因此叫做勝利之家。」60年代台灣人民遭受小兒麻痺疫情威脅,畢嘉士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地區4000位孩童接種,這是台灣地區第一次大規模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畢嘉士於1963年在屏東籌設台灣第一個小兒痲痺兒童之家「勝利之家」,提供病童生活照顧、物理治療,請專人製作拐杖和專屬支架,讓孩子免於爬行之苦,並在此接受教育。畢嘉士鍥而不捨說服縣府,於屏東市仁愛國小開辦肢體殘障特殊班,專收小兒痲痺兒童就讀,為我國第一個肢體殘障班,開啟特教新頁。1975年,畢嘉士發現有些小兒麻痺患者因脊椎過度側彎、壓迫心臟而喪命,特別請美國夏威夷專攻脊椎矯正手術的醫師,親自飛到屏東指導台灣醫師施行手術,他也親自學習。在國內外醫師合作下,無數病患重新站起,屏基甚至成為當時世界八大脊椎矯正中心之一。屏基的成功帶動台灣各地紛紛建立類似治療機構,如彰化喜樂保育院、嘉基小兒麻痺之家、花蓮畢士大教養院、台東阿尼色弗小兒麻痺之家。因畢嘉士無私的奉獻以及對台灣醫療的付出,1997年榮獲第七屆台灣醫療奉獻獎。「我沒有辦法看到別人受苦,《聖經》上有說,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應該要彼此幫忙。」畢醫師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這樣說。他的愛發自內心真誠,因為他知道受苦求助被拒絕的感受。對他來說,人生最大的回報是病人因病痛解脫而綻放的笑容,原本不良於行的孩子可挺直腰板,走向外界。
-
2019-11-26 新聞.生命智慧
離家出走40年後,向媽媽的牌位說對不起...一時衝動成了一輩子遺憾
遲到的電話寂靜的午後,突然間,電話鈴聲大作。「喂,」我趕緊接起電話。「您好,我是小瑛。」電話那頭傳來一個陌生女子的聲音。「是夏奶奶的女兒嗎?」幾乎是不加思索,我立刻這樣回覆她。不過短短的一句話,小瑛的眼淚就在電話那頭撲簌簌地掉了下來。這通電話整整遲到了5年。華人對情感的表達比較含蓄,在我們那一輩的父母,不若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會用責備表達愛意。尤其是在經濟起飛的50、60年代,苦過來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多點競爭力,當時也不流行什麼愛的教育,更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親子教養書可以參考。當時的主流觀念裡,嚴父嚴母才能夠教導出優秀的孩子。但這樣的愛,真的能傳遞到孩子心中嗎?從這幾年市場上越來越多教導大家與父母親子和解的書來看,就可以知道,其實兩代之間的隔閡,確實是存在著。有福氣的人,是彼此找出了共存和解的路;但比較沒有福氣的,就會造成像是夏奶奶和她女兒之間的遺憾了。夏奶奶是標準上海女人,很像電視劇《一把青》裡面眷村的飛官太太,身材纖細,頭髮總是梳成整整齊齊的髮髻、穿著旗袍、畫了眉毛,也上了點淡妝,若非是在那陳舊不堪、早該作廢的中央信託局宿舍看到她,必定會以為是個家境良好、養尊處優的老奶奶。可現在眼前的她,卻只是個處境令人深感同情,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被病痛折磨的孤苦無依老太太。雖然丈夫早逝,但夏奶奶其實還有個女兒小瑛,是她與先生在40多歲時所領養的。雖然並非親生,但向來視如己出,毫不虧待。不過,夏奶奶同時也是位「嚴母」,對她而言,家教舉止是最重要的事。刀子嘴豆腐心的她,明明很疼愛小瑛,嘴上卻總是非常嚴厲。再加上因為先生早逝,於是夏奶奶更是咬牙苦撐,用先生留下來微薄存款節省度日,更期許女兒好好地長大成人,有一個安穩的未來。然而,夏奶奶不願跟女兒敞開心胸說自己的苦悶與憂煩,只是用嚴厲的教導希望她成材,這樣的心思,想當然耳,並沒有辦法讓小瑛理解。龐大的金錢壓力,以及因為先生過世要被趕出眷屬宿舍,但為了家人,自己得厚著臉皮死不離開的雙重折磨,漸漸地,讓她的精神也出了狀況。所有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無處訴說,一身傲骨的她,始終將苦吞在肚裡,老是板著臉,一副難以接近的刺蝟模樣,讓人也難以對她展露溫情。惡性循環之下,夏奶奶開始有了被害妄想症的症狀。一方面老覺得生活的苦痛是來自於政府迫害,那些要收回房子的人是所謂「情治單位」,而她的生活隨時隨地都被監視著。另一方面則不斷限制與要求女兒,覺得女兒做什麼都不對,但卻又不願意好好溝通、敞開胸懷。再加上跟女兒年齡差距甚大,忽略了女兒邁向青春期之後的一些心思,往往要多花點時間經營理解,種種原因,2個人的關係要不雪上加霜也難。當小瑛一進了大學,面對眼前的花花世界,她開始對愛情懷抱嚮往、也開始懂得打扮之後,夏奶奶的應對方式不是理解與關心,反而是加倍嚴厲的謾罵,想要控制女兒、讓她守規矩,唯恐女兒變成那些「傷風敗俗」、「丟人現眼」的女人。吵架沒好話,為人父母有時講出難聽的話,本意是想要孩子走向他們所認為的正道,希望能激勵孩子向上,這是他們唯一能想到讓孩子更好的方法,但卻不是真正的好方法。但青春期小孩也無法領略上一代在情感表達上的力有未逮,只覺得不受理解,動輒就被責罵。而長期被生活焦慮感重壓著,時時刻刻都像是戴著盔甲的夏奶奶,自然也不會懂得女兒想被關心的心思,兩人的隔閡越來越不可挽回。某天,當小瑛穿著短裙要出門時,被夏奶奶給叫住了,2人爭執不下,夏奶奶只拋出一句「不檢點」,再伴隨著一個巴掌往小瑛臉頰狠狠摑去。小瑛傷心憤怒極了,忍不住心想:「一定是因為我不是親生女兒,所以才被這樣對待!」花樣年華、面貌姣好的她,在學校是很受歡迎的,交了男朋友後,更是被殷勤地呵護著。好聽話誰不愛聽?特別是對於這樣一個長久以來都活在吝於讚美家庭下的孩子,於是在小瑛19歲那年,她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只是小瑛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直到夏奶奶去世,兩人都未曾再見過任何一面。小瑛走後,夏奶奶就獨自一人在等待回收的報廢宿舍裡生活,成了釘子戶。即使周遭的鄰居早已經紛紛遷離、住所環境也逐漸荒廢,她仍是不肯搬走。只是破敗的,不只是房舍,還有她的健康。夏奶奶極為固執,在社工探望她的數年間,只要一提到女兒,總是滿口罵、滿口嫌。不是「不就打個巴掌,有什麼好走的?」「我有錯嗎?錯在哪?」「這種不孝女不要也罷!」不然就是講著政府是如何迫害她的生活,繼續編織著那些被錯待、被惡整的情節。夏奶奶原本是有教養人家的女子,因此堅持要把自己的樣貌儀態維持得很好,但她那窘迫的住所家徒四壁,充滿蜘蛛網、壁癌、塵蟎,社工問她為什麼不離開,她老說著:「我為什麼麼要離開?這不是稱了這些王八蛋的意嗎?」她嘴裡不說,但經驗老道的社工懂,夏奶奶其實是在這破舊的屋子裡等著女兒回來。於是社工瞞著夏奶奶四處聯繫,透過戶政機關和警政協尋,在民國90年的時候,看到一次國航搭機的紀錄,找到了小瑛的聯繫方式,社工趕忙撥了電話過去。一次、兩次、三次都沒人接,社工心裡有底,就往常經驗來看,這女孩,日子應該也不好過。終於在一段日子後,社工接到了小瑛來電。不出所料,她,過得並不好。大二就為愛休學的小瑛,感情並沒有如她想像得順遂,情債與錢債往往密不可分,從小缺乏愛的小孩,在太渴望被愛的情況下,更容易傻乎乎地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以為這樣便能得到愛。那天,小瑛一直哭著跟社工說,她對不起媽媽、對不起爸爸,其實她好幾次都走到了家門口,看到媽媽漸漸蒼老的背影,她很想過去抱抱媽媽,但卻沒有勇氣。她說她很抱歉沒有辦法面對夏奶奶,只是不斷謝謝社工的幫忙,但要她回去,卻是說什麼也不肯,下一次再試著聯繫她時,已經杳無訊息。這一別,小瑛又消失了好幾年。由於小瑛多次不告而別,社工們到後來也心裡有數了,除非她主動出現,否則是誰也找不到她的。另外一方面,社工也心想,若真有什麼事,反正就留言,她總是會回電吧。雖然是被動且微小的心願,卻也只能單方面靠小瑛回應才有解。就這樣,明明思念彼此卻無法見面的2個人,距離越拉越遠。94年間,夏奶奶因為年老體衰,被送進了醫院的加護病房。直到在病榻上彌留之前,才終於脫口而出:「好想女兒,好想說聲對不起。」社工想再去聯繫小瑛,卻發現她手機已經停話,於是社工找上了協會,來找我們出主意。想了想,我們告訴她,既然這樣,就借助媒體的力量吧。各大報媒體都很支持,鋪天蓋地地報導了夏奶奶渴望尋女的消息。當時我們都心懷樂觀,心裡想說,若小瑛也是惦念著媽媽的,一定會趕緊過來盡釋前嫌吧。可當報紙出刊的那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卻是小瑛的債權人對小瑛提告的消息。原來小瑛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報紙刊登夏奶奶尋女的消息那天,正是她跟債權人要去法院打官司的日子。只是小瑛沒有出現在法院,也沒有致電給我們。到了最後一刻,夏奶奶終於卸下盔甲,喃喃說著:「好想見女兒一面……」「我40幾年來不肯搬走,是因為怕小瑛找不到我啊……」然而,她的心意,已來不及傳達給女兒。直到闔眼的那刻,都還是沒有見到小瑛的身影。她就這樣帶著遺憾走了。在那個網路尋人尚未如今日這般盛行的年代,沒有臉書可以打聽消息,只要一個拉不下臉,是有可能終生不相見的。只是,死亡真的就代表永不相見嗎?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覺得,或許未必。生命是有期限的,但想念卻有可能持續永遠。在夏奶奶過世的4年後,民國99年的某天,那日正巧我們在辦公室,接到了小瑛的來電。我這個人平日記性很不好,常常找不到路、有開會什麼大小事都要用記事本記牢,但奇怪的是,每個案件的名字跟相關人,卻永遠不會忘。而才開口第一句話,小瑛就啜泣了起來,不知道是自責、後悔,還是遺憾。但其實當下什麼都不用說,傾聽就好了,聽著她的哭聲,知道她回來就好了。話末小瑛客氣地問我,夏奶奶的塔位放在北海福座,她是否需要支付什麼費用?我跟她說:「沒有關係,已經申請到免費塔位,重點是好好去看媽媽吧。」說到這,小瑛又哭了。電話的那頭她雖然在哭,但我的心底卻是高興的。小瑛這些年來從來沒忘記媽媽,只是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顏面見她,也沒有餘力見她。這些年來,我們協助過很多個案,我們理解小瑛在喪禮那天沒出現,一方面是怕債權人追債,另一方面則是心底難過當年媽媽的擔憂是對的。可如今她的電話也證明,小瑛現在過得比之前好很多了,她有餘力見媽媽了。她有餘力在媽媽的牌位前,說出她的對不起,也說聲謝謝。雖然晚了幾年,但我們想,夏奶奶的願望,也總算是實現了。一場送行的體悟:正所謂「親近生慢侮」。夏奶奶和小瑛,雖然不是親生母女,但也在在展現了家人之間常遇到的狀況。其實,當夏奶奶目睹小瑛感情不順、生活困頓時,難道真不會原諒她嗎?相信她其實是會心疼的。雖然嘴巴也許會叨念,但肯定很高興見到心愛的女兒。而小瑛真的不想媽媽嗎?既然她把電話一直牢牢記著這麼多年,肯定也不是沒有思念。即便是再親近的家人,也要懂得好好溝通,沒有什麼愛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換個方向思考,面對板著臉說難聽話的家人,也要學會體諒,去看到那底下的愛。若親人不懂得放下身段,便換我們自身去貼近對方,兩代的鴻溝,無論是上還是下,都該彼此努力,才不會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書籍介紹27場送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作者:郭志祥, 吳倪冬月, 葉小歐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8/06/30作者簡介/郭志祥「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會長。民國八十五年,他創立「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並陸續增加服務項目,目前主要包括「行善體驗」、「免費殮葬」、「賑災」、「送癌末營養品」及「優秀學子工程」等五項。特色在於志工親力親為、親自慰問送達案家,因此沒有任何一塊錢是行政費用。在郭志祥的努力下,加入的會員日漸增多,政府或醫院及慈善單位的社工人員亦開始將需要協助的對象轉介給善願,讓善願為其提供服務。參與行善體驗的愛心志工從一開始的幾人、幾十人,到如今有上百人參與,總共已累積十萬多人次。吳倪冬月「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執行長。原為協會志工,參與善願活動二十多年,幾乎風雨無阻。現擔任協會執行長,亦為窮人殮葬服務的負責人。